2012-05-08

從青世代劇展、戲偶人生到賽德克.巴萊

◆ 一起到華山鬥夢 青世代劇展《鬥地主》打頭陣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072969.shtml

【欣傳媒╱記者林致婷/台北報導】2012.05.07

三隻貓熊、三個北京妹、三張快嘴,坐上大圓桌,透過一場牌局,笑罵中國當代現實問題,來自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的優質劇作《鬥地主》,顛覆傳統制式的表演舞台,把觀眾引進綠意盎然的竹林中,圍坐大圓桌看戲,5月4日、5日將於華山1914文創園區烏梅酒廠,讓你透過極具創意的戲劇演出,一窺中國當代社會荒謬現況。

由出身貝克特學院正統訓練的愛爾蘭盼盼劇院(Pan Pan Theater)導演昆火(Gavin Quinn)與北京新銳編劇孫悅合作的《鬥地主》,透過一場熱門撲克牌遊戲笑罵中國當代現實問題。三個北京妹時而穿上貓熊裝,時而以時裝現身,三人圍著大圓桌,引領著觀眾一起參與一場叫做「鬥地主」的牌局,讓觀眾看戲的的同時也成為演員之一,而三人以極盡嘲諷的對話,笑罵熟齡剩女、高失業、高房價、選秀亂象等中國當代社會萬象,不只是零距離感受當代中國青年面對現實的勇氣與嘲諷,高房價、熟齡剩女、高房價等議題也勢必將引起台灣觀眾的高度共鳴。

光是看戲還不過癮,每場演出前一小時更免費開放民眾觀賞,由長期紀錄大陸劇場生態的劇場攝影師李晏所規劃「當戲已成往事」攝影展。展出包括孟京輝、林兆華、牟森等大陸重要劇場導演的珍貴劇照,對照青年導演的現場演出,別有一番時空對照意義,李晏今(4)日於宣傳活動上透露,夢想就讀戲劇系的他,大學考了五次都名落孫山,轉而透過鏡頭記錄,沒想到無心插柳柳成蔭。而「當戲已成往事」攝影展也將隨著連續三周的「鬥夢去-2012廣藝Bravo兩岸!青世代劇展」,先後展出孟京輝、林兆華、牟森等大陸重要劇場導演的珍貴照。

由廣藝基金會主辦、北京青年戲劇工作者協會與北藝大北藝風創新育成中心合作,共同舉辦的「鬥夢去—2012廣藝Bravo兩岸!青世代劇展」,將從5月4日至19日,連續三週於華山1914烏梅酒廠,推出形態與美學各異的《鬥地主》、《黃粱一夢》、《在變老之前遠去》等三齣出自於歷屆青戲節的優秀作品,每場演出後還安排謝東寧、張永智等國內劇場知名編導演於現場,進行30分鐘交流座談,藉此搭起兩岸劇場青年世代創作的交流平台。

【延伸資訊】
兩廳院售票系統:www.artsticket.com.tw
電話:02─3393─9888



◆ 收藏出一整棟博物館 婦產科醫師的戲偶人生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073085.shtml

【欣傳媒╱記者林致婷/台北報導】2012.05.07

一個收藏家的收藏,如何日積月累的,最後成就出一整棟的「博物館」,曾是婦產科醫生的林經甫,二十多年下來收藏了超過五千件的戲偶,可觀的收藏量,讓他決定不再只是自己收藏,而是與所有人分享戲偶之美,2000年以父親為名的「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在台北大稻埕正式成立,為傳統偶戲美學發聲的同時,也開啟了偶戲新時代運動的新紀元。

從收藏家到開設博物館,負責館內活動企劃周奕君透露,一切都是從一個流落日本的彩樓開始,「有一年他(林經甫)在日本發現一個傳統布袋戲的舞台,叫做彩樓,上面刻有台北圓環,他突然有一個感覺,好像在我們求學的過程當中,我們一直都有很完整的西方美學教育,我們會認識一些外國的藝術家,對於我們台灣自己的藝文,對於我們自己街頭巷尾的野台戲,好像就是老掉牙,就是沒人看的,他有點感慨,因為他有收藏很多外國的那些畫作,他就突然覺得他應該要,回過頭來做一些事情。」致力於保留並推動這樣的台灣傳統文化,對林經甫來說,這條路沒有終點。

不侷限於台灣的偶,林經甫更逐步把收藏的版圖拓展至全球各地,「從這邊(台灣傳統戲劇文物)出發,然後慢慢地前往亞洲、東南亞、非洲、南美洲的文物,漸漸拓展他文物的數量,然後希望可以成立一個博物館,因為他漸漸覺得,如果這些珍貴的東西,只是把它收藏起來,放在倉庫裡面,太可惜了,所以他就決定要找一個地方,蓋一個博物館。」至於地點選在許多人眼中已經沒落的大稻埕,周奕君指出,「現在台北人沒事不會往這個西區走了,但是在民國早期,就是大概三四零年代的時候,這個地方叫做戲堀,因為這邊有非常多家電影院,所有表演布袋戲的公司、戲館都在這裡,人家要看戲是要來這裡的,他覺得這土地有生命力。」

位於大稻埕古城,鄰近碼頭淡水河邊的西寧北路上,與台北市保存最完整也最具歷史意義的迪化老街比鄰而居。兩棟建於民國十五年的四層樓歷史建築,走進200坪大小的「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在戲偶的展示上,二樓的常態展「從亭仔腳下看布袋戲」還有「金光閃閃」從台灣傳統掌中戲的歷史背景開始,帶你認識台灣傳統偶戲,三樓的常態展「線緣」也就是俗稱的魁儡戲,從戲神-田都元帥帶給走進魁儡戲的世界,同時,五千多件的戲偶不定期的透過不同主題的特展呈現,讓你每一次入館都有不同的驚喜,從世界各地的皮影戲、一直到日本鬼面具、印度時母面具等,四樓的空中花園還有越南的水魁儡,讓人大開眼界,走進博物館就就像是跌入戲偶的萬象世界。

不只是展示戲偶,館內一樓還設有戲偶的雕刻工坊,從刻偶的工具到刻偶的過程,讓你一睹戲偶的幕後雕刻製作,同時也會應活動需求指導小朋友DIY;偶戲表演的部分,則是透過館內的納豆劇場,提供親子偶戲表演,未來更不排除更多的可能性,多變的「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不變的是林經甫致力於推動偶戲文化的那份堅持。

【延伸資訊】
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www.taipeipuppet.com/about.html
地址:台北市西寧北路79號
電話:02-2556-8909

※ 相關報導:

* 「台北偶戲館」 耍創意也耍偶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073086.shtml

「台北偶戲館」共計分為「袋袋相傳-布袋戲區」、「絲絲入扣-傀儡戲區」、「影影約約-皮影戲區」、「偶戲萬花筒(特展區)」、還有「戲偶DIY課程」,展示各式戲偶及其文物的同時,更一路透過看板上的文字和黑白舊照,帶你搭乘時光機,回到那段你曾經歷過或來不及參與,偶戲的繁華時代,接著再循序漸進的讓你動手體驗操偶的樂趣,甚至是親自動手DIY製偶。

* 阿嬤的石花菜 阿公的漁網 美美貼上牆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074542.shtml

成立於1995年的樹火紙博物館,堪稱是第一家強調互動式的台灣本土博物館。1990年時結合長春棉紙基金會與博物館,更統一名稱為「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除了透過展覽呈現紙張的多元變化,更藉由「藝術駐校」和「樂色計畫」,讓藝術創作融入生活,讓大眾一起擁有共同創作的珍貴回憶。

...最讓博物館主任林其薇感動的是,去年執行「海洋記憶與技藝」,帶領澳底漁會、漁民與澳底國小學童一起從事大型公共藝術創作,讓單調的防波堤,頓時多了豐富的色彩,偏遠的漁村也變得生意盎然...



◆ 《賽德克.巴萊》北京首映 觀眾叫好
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11050506/112012050700002.html

【亓樂義/北京報導】2012-05-07 中國時報

由導演魏德聖執導的抗日史詩片《賽德克.巴萊》昨在北京中華世紀壇舉行首映,引起觀眾的強烈反響,電影結束時觀眾起立鼓掌叫好。魏德聖說,他希望大陸觀眾先做好心理準備,用一個完全沒有防備的心情,享受這部電影的每一個細節。該片將於五月十日在大陸上映。

北京首映的《賽德克.巴萊》,內容比台灣版的四個多小時減為一百五十四分鐘。魏德聖表示,此為精心剪輯的國際版,主要抓住台灣原住民的抗日精神,其他的歷史包袱可以卸下,使影片更為俐落。

魏德聖並針對「賽」片在大陸上映,距離台灣上映達九個月表示,「拖太久是我們的問題」,而「國際版」一直到今年過年前才剪出來,才決定用這個版本向大陸送審,之後製片單位又拖了很久才送審。

昨首映會場和一般影片的星光閃閃大不相同,只有魏德聖和一些台灣原住民演員出席,但效果奇佳。全場三百席坐滿,掌聲此起彼落。一名觀眾說,「為信仰而戰,很感人。」「很血腥、很殘暴,也很真實。」

魏德聖說,票房「永遠是個謎!」他不熟悉大陸電影市場,希望大陸觀眾看完此片,能到台灣看看族群的融合。

※ 相關報導:

陸年輕人 迷正體字書、台灣作家

21 則留言:

fsj 提到...

英創意設計精華 倫敦完整呈現

中央社 2012.05.08

(中央社記者黃貞貞倫敦7日專電)配合2012倫敦奧運即將展開,位在倫敦、全球最大的裝飾藝術與設計博物館「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推出英國創意設計特展,呈現過去60多年來的設計精華。

「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V&A Museum)策展人伍德(Ghislaine Wood)告訴中央社記者,自2005年7月倫敦取得2012奧運主辦權後,即開始籌備這項特展,將1948年倫敦前一次辦奧運至今超過1甲子,英國最頂尖設計的轉變作系統呈現。

她說,這是首次將戰後至今英國傑出設計師的作品做完整展出,內容包括時尚、家具、繪畫、雕塑、建築、設計、工業產品等,約350多件展品。

伍德表示,V&A是國家級博物館,20世紀設計和裝飾藝術品的收藏豐富,特展依3個主題進行,藉此表達各階段的特色;第1個主題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20年,傳統與現代的衝突,第2個主題是1960年代到1990年代,英國顛覆傳統的創新設計,第3個主題則是探索英國在製造工業、新科技及建築等方面的創意設計。

在現場可以看到1953年伊麗莎白二世女王的晚禮服,1961年設計廣受歡迎的E型捷豹(Jaguar)高級房車,1979年藝術家威廉斯(Kit Williams)所設計,以金色兔子為主角的項鍊,藝術家瑞德(Jamie Reid)為搖滾樂團「性手槍」(Sex Pistols)設計的「天佑女王」(God Save the Queen)唱片封面。

還有已故的時尚設計師亞歷山大.麥昆(Alexander McQueen)設計的晚禮服,設計師沙拉楊(Hussein Chalayan)的特色禮服,及建築師事務所Foster & Partners設計,被視為倫敦金融城重要地標的30 St Mary Axe,6公尺長的協和客機模型,及建築師哈迪德(Zaha Hadid)為今年倫敦奧運設計的游泳館。

伍德說,這個特展一方面慶祝英國的設計,另一方面顯示英國設計師如何回應經濟衰退及經濟蕭條,它呈現英國60年多來設計發展的有趣樣貌,讓參觀者一探英國豐富的創意設計。

這項展覽將一直進行到8月12日。

※ 相關報導:

* 求救充氣球、絲瓜布燈罩 設計與生活結合
http://udn.com/NEWS/LIFE/LIF1/7078788.shtml

全台灣最大的設計新秀聯展「新一代設計展」5月18日至21日在世貿一館與三館展出,國內外共有59校124系參展,主辦單位挑選30件學校推薦的作品,展現今年學生的設計能量。



◆ 藝術品租賃計畫 名畫一天只要100元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2012.05.08

每天只要花一杯咖啡的錢,就可以把十九世紀法國古畫帶回家?「家西藝術」推出藝術品租賃計畫「帶藝術回家」,店內數百件西洋骨董、畫作、雕塑,皆可以讓顧客租借回家,寫下台灣藝術界的創舉。

家西藝術老闆劉興華留學德國十多年,習慣歐洲人在家裡放骨董古畫、「與藝術一起生活」的生活方式。回台後他開「家西藝術」,專營西洋骨董、版畫古書,店內都是「有歷史」的真品,許多顧客進門卻開口問「這是真的嗎?」

「台灣人習慣在家裡放複製畫、仿製骨董,分不出真品和仿作的美學差異!」

劉興華認為,只要有和藝術真品一起生活的經驗,美學品味和藝術眼光也會跟著提高。

因此他推出「帶藝術回家」租賃計畫。「家西藝術」店內的藝品,從幾萬元的版畫到幾百萬的骨董家具都有,藝術愛好者只要月付原價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三的租金,便可將藝品租回家。

以十九世紀巴黎畫家保羅‧柏特昂畫作「莎拉‧伯恩哈特」為例,這幅畫定價台幣十四萬,月租金百分之二點五,藝術迷只要一天花一百元的租金,就可以將這幅畫帶回家。

劉興華表示,「帶藝術回家」靈感源自歐洲的藝品租賃網站。一群藝壇新秀聯手將作品放上網站,讓藝術愛好者先以低廉價格租回家「試用」,喜歡了再「永久留用」。

此外,國外商業大樓的公共空間,也經常與畫廊合作,以租借方式展覽名畫、定期更換,提高市民的美學品味。反觀台灣,從樣品屋到各種公共空間,為了省錢或防竊,充斥各種仿製畫作,養出台灣人「真偽不分」的美學品味。

「這項藝術租賃計畫,也是藝術推廣與教育計畫!」劉興華說,許多台灣人對於藝術品感到興趣,但卻捨不得花錢買真正的藝術品,「租回家」可以讓他們了解,「與藝術品一起生活」的美妙。

另外,他在租賃契約中也附了一分「藝品維護守則」,教導藝術租客如何愛惜、珍藏藝術品。

※ 相關報導:

* 白先勇寫白崇禧 道出民國史
http://www.cna.com.tw/News/aEDU/201205080154.aspx

作家白先勇花了12年時間寫出「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這本書同時在兩岸三地出版,透過白先勇描繪父親白崇禧的一生,同時也道出「民國」的歷史。

* Canon Photo G@llery線上藝廊開展 豐富影像人文深度
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ART_ID=388430

Canon Photo G@llery從5/8開始即上線服務。由國內知名攝影大師莊靈,率先開展。展出的作品是「光畫系列」,一共26幅,展出時間為5/8-6/6,為期一個月,之後將會繼續展示其它攝影大師的作品。



◆ 大提琴天后顧德曼 讓大提琴變馬頭琴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2012.05.08

大提琴天后顧德曼去年以兩晚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為她在台多年演出創下高峰,今年六月九日,她將首次在台與普雷特涅夫指揮的俄羅斯國家管弦樂團合作德弗札克大提琴協奏曲,另於十四日舉行獨奏會,曲目橫跨十九至廿世紀。

顧德曼在台粉絲眾多,音樂學者劉岠渭也是其一。他認為顧德曼不但名列全球五大大提琴家,音樂態度更難得,例如天天不斷練琴、精挑每回音樂會曲目。這次獨奏會曲目,就特別挑選孟德爾頌和舒伯特兩位十九世紀浪漫時期作曲家,以及廿世紀現代樂派的辛德密特和蕭斯塔科維契,藉兩者音樂風格對比製造聆賞樂趣。

四首曲目還有共通點:都是作曲家在年輕時寫成,散發蓬勃活力。上半場開場的孟德爾頌降B大調大提琴奏鳴曲,是作曲家廿九歲寫成;下半場開場顧德曼以大提琴演奏的舒伯特A大調小提琴奏鳴曲,譜於廿歲。各自搭配的辛德密特為大提琴與鋼琴譜的三首小品、蕭斯塔科維奇D小調大提琴奏鳴曲,也都寫於廿多歲。

「顧德曼是全能!」劉岠渭指出,孟德爾頌和舒伯特都屬於德國十九世紀初期風行廿年的「俾德麥亞」風格,真誠、天真、樸實,顧德曼本人氣質更是個大大的「俾德麥亞」。顧德曼從巴洛克到現代無所不通,可說「從有大提琴開始的曲目全都精通」。

顧德曼向來以深刻厚長的音樂線條最受樂迷讚賞,這次她還將顯現大提琴的獨特聲響:辛德密特第一首小品,全曲都加弱音器,聽來有如馬頭琴;蕭氏第一樂章獨創以大提琴拉伴奏音型,第二樂章有大段泛音,聽來有如哨音,都將是新奇的賞樂體驗。

顧德曼獨奏會在台北國家音樂廳舉行,購票洽兩廳院售票系統。

※ 相關報導:

* 古典加搖滾 「魔笛狂想」譜新意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076901.shtml

台北愛樂劇工廠40週年之作,改編自莫札特名曲的音樂劇《魔笛狂想》將在5月站上台北國父紀念館的舞台,導演單承矩表示,全中文化的唱詞加上現代音樂的多樣元素,將顛覆觀眾對經典的舊有印象。

fsj 提到...

蕭青陽唱片設計 再獲美獨立音樂獎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2012.05.09

蕭青陽繼「故事島」後,再度以「75年後」(After 75 Years)奪得美國獨立音樂大獎唱片包裝設計獎。獲知得獎,蕭青陽很高興入圍時的願望「希望我也有林書豪的沙發神力,射籃再連莊」成真,期待「75年後」也能像「故事島」一樣不斷連莊。

「75年後」是蕭青陽為爵士歌手陳世娟(藝名陳玫熹Macy)的專輯所做,設計概念來自陳玫熹與從未謀面的外公劉金墻間的故事,有如祖孫版「海角七號」。

蕭青陽說,陳玫熹在美發展數年,前年因為將在美發行首張中文爵士專輯,專程返台邀他設計封面。兩人談後,陳玫熹和劉金墻互不認識、卻都成了跨海追尋爵士夢的音樂人的故事打動他,決定從此切入設計。

他藉著虛擬祖孫跨時空對話的六封信函,鋪陳出陳玫熹和劉金墻的種種:一九三五年,劉金墻離開台灣妻兒,赴日成了爵士薩克斯風手並另娶妻生子,十七年後才回台,卻又再度回日落寞過世。陳玫熹從不知外公背景,直到回台意外發現外公留下的手抄樂譜,才知外公是專業爵士音樂家,譜中還有三分之二與她專輯曲目相同。

為傳達這段故事的歷史背景、音樂追夢與祖孫情懷,蕭青陽找來日本昭和時代的郵戳與郵票,讓專輯內的六封信函,從郵戳、信封、字跡到郵票,全都反映當年氛圍。

他還邀漫畫家傑利小子繪圖,讓祖孫倆在圖中對話,包括陳玫熹在七十五年前的基隆港口,遠眺劉金墻離去的「富士丸」郵輪;以及陳玫熹化身百樂門歌手,劉金墻則是樂團成員。

目前「75年後」在台灣也買得到,蕭青陽希望眾人在唱片包裝得獎外,也更注意陳玫熹的歌聲。「不論是陳玫熹、劉金墻或是我,大家都是追夢人。」

※ 相關報導:

* 新一代設計展 「萌」設計展現創意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079452.shtml

第31屆新一代設計展從5月18日至5月20日在世貿1、3館,展期4天。詳情請見官網 http://www.yodex.com.tw/



◆ 柏林愛樂獨奏家合奏團 帶來經典巴哈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2012.05.09

喜愛柏林愛樂的樂迷注意,柏林愛樂獨奏家合奏團6月8日將來台進行北、中、南共五場演出,這是台灣樂迷首度聆聽這個樂團演奏巴哈經典作品,要向巴哈致敬。

這次柏林愛樂獨奏家合奏團來台演奏,由牛耳藝術主辦。牛耳藝術表示,柏林愛樂百年來是全球音樂家夢想的天堂,每一個團員都是各種樂器、各個領域中的佼佼者,許多團員為了可以盡情的演奏巴洛克音樂,因此成立了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

這些團員在柏林愛樂固定的巡演行程之外,一年中僅有20 到25天,可安排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的巡演,因此這次特別來台進行5場演出,機會難得。

牛耳藝術表示,這次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來台音樂會主題為「向巴哈致敬」,將演出兩首布蘭登堡協奏曲。另外將演奏兩首巴哈為長笛所作的b小調管弦組曲,以及雙簧管與小提琴的協奏曲。

其中最特別的是,這次演奏曲目中,還有兩首過去不曾在台灣演出過的賦格,這兩首賦格原本是以管風琴演奏,但這次音樂家來台,特別使用弦樂和雙簧管演奏,要讓台灣樂迷耳目一新。

牛耳藝術表示,6月8日至13日,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分別在台北、台中、台南、屏東、台東帶來5場巴哈音樂饗宴,五場演出幾乎佔了這個頂尖樂團全年演出三分之一的份量,喜愛柏林愛樂的樂迷千萬別錯過。



◆ 巴黎發明展 台灣團64件全得獎

【聯合報╱記者湯雅雯、莊亞築/台北、台中─巴黎電話採訪】2012.05.09

台灣發明再度為國爭光!台灣代表團日前參加法國「巴黎發明展」,參賽的六十四件作品統統得獎,奪下六金、十一銀、卅六銅和十一面「特別銅牌獎」,成績僅次於地主法國,亞洲大學獲一金二銀五銅,八件作品「全壘打」,全台第一,表現亮眼。

擔任團長的聯合大學工業設計系副教授徐義權表示,今年是台灣代表團第三度參賽,成績比去年還好,多了兩金、兩銀、十七銅,明年將擴大參賽規模。

緊急照明桌燈奪金

台灣代表團秘書長、亞洲大學商品設計系老師朱以恬表示,台灣團奪下六面金牌,唯一獨得金牌的學生,是亞大創意商品設計學系大四生林立韋。他研發的第二代「新型緊急照明桌燈」,平時是桌燈,但遇到地震等天災發生時,會自動轉變成「手電筒」,協助民眾逃生。

林立韋說,大地震發生時,災民必須摸黑逃生,倉皇中也找不到手電筒,他從蜥蜴「斷尾求生」的畫面中取得靈感,設計出遇到四級以上的地震時,桌燈燈管會自動「斷」成發亮手電筒,讓民眾在黑暗中看到光源;若不幸被困住,燈管手電筒內建GPS定位系統,協助救難人員找到生還者。

可撕鍵盤嘉惠視障

台灣傑出發明人協會副理事長歐志明研發的「平板電腦可撕貼鍵盤」,也奪下金牌。歐志明指出,因為平板電腦的鍵盤是「虛擬化」,不少電腦族用不習慣,他發明出這款像「便利貼」一樣的軟膠鍵盤,不僅讓民眾找回「打字的感覺」,也能協助視障者玩iPad。

另四件奪金作品,分別是亞東技術學院副教授葉明莉及五名學生的「用藥安全守護者」,業界發明的「LED攜帶型閱讀燈」、「高溶氧飲水機」等。



◆ 新北市府觀光摺頁 至少5處錯誤

【聯合報╱記者黃福其/板橋報導】2012.05.09

新北市經發局為行銷轄內商圈,日前推出「商圈逍遙遊精采百分百」摺頁,被瑞芳文史工作者林文清質疑,部分內容抄襲他早年的文章,有侵害智慧財產權之嫌;另有部分內容錯誤,例如昇平戲院非「北部第一家戲院」,市府卻長期以訛傳訛。

經發局說,經向摺頁廠商求證,確有「心星的淚光:言承旭及關穎的足跡遍及金瓜石九份及水湳洞等地美景」,標題文字引用網路文章,但行文請示智慧財產局認為無侵權之虞;但仍連繫相關局處日後注意更正,因摺頁早已發完,不打算重印。

瑞芳文史工作者林文清指出,經發局發行1千本「商圈逍遙遊精采百分百」摺頁,其中描述瑞芳商圈就有5處錯誤,包括猴硐的英文Houtong譯成舊名猴洞Houdong;1897年淡水的「浪花座」比1914年的九份「昇平戲院」更早,摺頁卻指昇平戲院是北部第一家戲院。

另景明亭位在金福宮東方山上,卻被移到黃金瀑布上方;浪漫公路先接北34鄉道再往基隆,卻被畫成直接往基隆;走過運煤橋是猴硐坑,誤寫成候硐坑等。

據悉,林文清先前已數次糾正市府文化局、觀旅局發行的瑞芳文宣錯誤資訊,相關局處雖更正網路資料,但部分內容仍被持續引用,例如研考會最近製播微電影《心城市故事》,也指昇平戲院是「北部第一家戲院」。

研考會主委吳肇銘說,電影內容引用錯誤資料,會請廠商更正。

fsj 提到...

《野獸國》動人 繪本大師桑達克辭世

【林欣誼/台北報導】2012-05-10 中國時報

以《野獸國》等作聞名國際的美國繪本大師莫里斯.桑達克(Maurice Sendak),在美國時間八日因中風併發症過世,享壽八十三歲。他被譽為「童書界的畢卡索」,共留下八十多部插畫與繪本。他也是童書界的異數,筆下描繪的不是溫馨純真,而是深入孩子內心世界的恐懼與孤單,甚至曾經因畫風太陰暗晦澀而引起爭議。

桑達克的代表作《野獸國》、《廚房之夜狂想曲》、《在那遙遠的地方》三部曲曾引進台灣,一九六三年出版的《野獸國》尤為經典。書中男孩阿奇(Max)因調皮搗蛋,被媽媽關在房間不准吃飯。桑達克以詩般文字搭配圖畫,讓男孩進入一場旅程。阿奇浪跡天涯來到野獸國,跟一群野獸成天玩鬧,直到有一天想起媽媽,翻山越嶺回到家,家中迎接他的是一頓熱騰騰晚餐。

《野獸國》風靡世界,多次改編為舞台劇,二○○九年改編為好萊塢真人動畫電影《野獸冒險樂園》。二○○八年桑達克在同居五十年的愛人、青少年心理分析師葛林(Eugene Glynn)過世後,首度出櫃公開同志身分,表示守密多年是為「讓爸媽能夠高興」。

童書作家與評論家幸佳慧表示:「桑達克有顆非常柔軟的心,他筆下的阿奇呈現出許多孩子的本質與渴望:調皮、造反、愛探險、有能力獨當一面、不畏懼、愛作樂、渴望家裡的愛永遠等著他們回家。」

桑達克是波蘭猶太裔,一九二八年生於紐約布魯克林。幼時常臥病在床,害怕、沮喪與二次大戰猶太屠殺的陰影籠罩他的童年,長大後也受憂鬱症所困。他勇敢挖掘情感黑洞,筆下人物常瘋狂古怪,他擅用錯綜複雜的線條表達不安情緒,具十九世紀版畫風格,有時則以水彩呈現懷舊氣氛。

他同時也對音樂、藝術、文學充滿熱情,渴切地想藉創作告訴孩子這世界的樣貌,也正是他這樣孤獨的心靈,能體會孩子內心的憤怒、委屈與嚮往。

桑達克近年除插畫與繪本,也身兼劇場舞台設計。他是第一位榮獲國際安徒生大獎的美國插畫家,五度獲美國圖畫書最高榮譽「凱迪克大獎」,影響深遠。

桑達克去年還推出的最新繪本《Bumble-Ardy》,描寫爸媽被吃掉的孤兒豬,為自己辦一場熱鬧的生日派對。獻給他摯愛弟弟的圖文詩集《My Brother’s Book》已完成,預計明年二月出版。



◆ 「優人神鼓」 將暫停創作三年

【聯合報╱記者李晏如/台北報導】2012.05.10

優人神鼓創辦人暨藝術總監劉若瑀昨天宣布,因身體出了狀況,劇團經營也面臨危機,「我決定不再申請文建會扶植團隊補助,暫停創作三年。」

劉若瑀說,未來雖暫停創作、自負盈虧的賣票演出,但仍接受國內外付費邀約演出,讓劇團經營穩下來,也盡力不裁員。目前全團共有六十位給薪團員和行政人員,每個月人事管銷費用約新台幣三百萬元。

文建會補助獲選的扶植團隊,是國內許多表演團體的重要收入來源,優人神鼓去年獲補助五百七十五萬元。但如果優人神鼓向文建會申請扶植團隊經費,就必須創作。劉若瑀說,目前劇團生存都成問題,實在沒有心力創作。

優人神鼓創團於一九八八年,以木柵老泉山德高嶺為基地,多次接受國外邀演,在國內戲劇大團中具指標地位,總統夫人周美青也是忠實觀眾。

劉若瑀表示,十年前,劇團每年邀演收入可達一千萬元,此後越來越少,創作品質也受到壓縮,去年邀演收入只有二百萬元,收支勉強打平。劇團去年三月在大陸浙江普陀山的演出,投入兩百萬人民幣製作,對方卻不願如約支付費用,一毛都沒拿到。

去年劇團尾牙後,劉若瑀忽然感到身體不適,就醫後被告知心肌梗塞,令她驚覺長期在創作和經營兩頭燒,「真的好累!」兩個月前,她決定去趟印度,返台後作出劇團重大決定。

劉若瑀指出,在文化部成立前夕,優人神鼓的危機也許是轉機。她表示,政府應該拿出一套具遠見的政策機制,主動幫助藝文團體長久經營,而非只接受提案補助;國內藝文環境資源不足,讓團隊只能求生存,無法製作好作品。

※ 相關報導:

* 優人別停…朱宗慶:文建會不能單純補助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083023.shtml

朱宗慶昨天喊話「『優』千萬別停」, 也期待文建會不能只是單純補助,而該發展一套因應各團體不同階段、給予不同幫助的方法。屏風表演班及綠光劇團表示,環境資源的有限及創作壓力,各團感同身受。

* 優人跌落凡間 藝術、商業難並存?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083012.shtml

優人的特殊演出,吸引包括總統夫人周美青的海內外眾多粉絲,早成為台灣的文化標竿。然而來自山上的優人,這回終於跌入凡間,被世間柴米油鹽擾得難以繼續。藝術和商業有無可能並存?僧人要如何在世間修行且生存?這考驗著優人,也考驗政府。



◆ 夢想家舞台劇爭議 文化界拋出4疑點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邱瓊平/台北報導】2012.05.10

建國百年「夢想家」舞台劇演出結束200天,文化界今天發出怒吼,提出夢想家舞台劇的四大疑點。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導演鴻鴻表示,北檢說「不會約談吳敦義」,他認為非常奇怪,北檢應該查明、說明清楚。

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成員、導演謝東寧說,一次要花這麼多錢,到底是誰、在何時決定的?這是「夢想家」舞台劇第一疑點。

第二:一個標案執行可以切割成13個小標案,其中一個1億8000萬的標案,最後決標竟只比標案少了300元,謝東寧質疑:「有這麼精準嗎」?另外,13個標案中有11個是在演出前15天內決標,短短十多天「來得及嗎?」他疑問:究竟這些審查委員是誰?哪些人決定這些事情?

前文建會主委盛治仁表示,他已經不在行政體系,且也負起該負的行政責任,已沒有義務對外說明。不過盛治仁也強調,司法告一段落之後,不排除舉行記者會對外說明,讓這件事畫下句點。



◆ 藏書20年 楊清貴:立體書是視覺藝術

【聯合報╱台北訊】2012.05.10

國內首見最大規模的立體書展「立體書的異想世界」,六月十六日起將在歷史博物館登場,共同策展人、知名收藏家楊清貴昨天演講分享近廿年來的藏書趣。楊清貴透露,為買到心儀的書,曾經一等十七年;至於五百本收藏,花了多少錢?他賣關子說,「聽了下巴會掉下來」。

在楊清貴心目中,立體書不只是書,而是從用於醫學、建築等知識領域的工具書,逐漸成為結合文學的「視覺藝術」。

「打開書頁、跳出驚奇」,是閱讀立體書的最大樂趣,楊清貴與立體書結緣,同樣充滿驚奇。戴上白手套,楊清貴從塑膠套中取出讓他「一見鍾情」的《The Fantastic Fairy Tale》;那是一九九三年,他在英國約克一家書店躲雨時,遇見的第一本立體書。

楊清貴指出,歐美教育專家認為立體書是對孩子絕佳的教育工具,不但可培養說故事及與人分享的能力,也能藉此增強組織與表達能力。他引述美國重量級收藏家「Pop-Up Lady」(立體書女士)的話說,從小讓孩子透過立體書接觸世界文學,可以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立體書的異想世界」下周三(十六日)下午二點在歷史博物館遵彭廳舉辦教師研習營,有興趣者請至全國教師在職進修網下載報名表,傳真至02-23311371,或洽02-23610270分機326楊小姐。更多資訊詳見官網 http://popup.ishow.gmg.tw。

※ 相關報導:

* 「流浪者三重奏」三度訪台 最愛台灣夜市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080789.shtml

歐洲室內樂天團「流浪者三重奏」(Trio Wanderer)自1987年創團至今,攜手勇闖樂壇25年,是樂迷朋友口耳相傳的室內樂天籟。剛結束日本巡演的他們隨即趕赴來台,將於5月9日台北國家音樂廳演出,以親如摯友的絕妙默契和琴技,獻上蕭斯塔科維奇、貝多芬及柴科夫斯基等重量級室內樂曲,與台灣樂迷分享25年來,攜手以音樂浪遊世界的點滴。

fsj 提到...

優劇團半熄燈 龍部長該加油

【聯合報╱張元祥/博士生(台北市)】2012.05.11

優人神鼓劇團將暫停創作三年,震驚文化與表演藝術界。被列為扶植典範的優劇團,都面臨生存問題,那無數小型團隊與表演工作者,不是更處於危在旦夕邊緣?應該正視整體環境和制度面的問題了。

文建會扶植團隊計畫自八十一年迄今,目前有育成、發展、與卓越三組。卓越以上即無另外專案計畫,使得一些有名的團隊一直瓜分近三成的補助經費;卓越團隊的畢業退場與升級機制,在文建會與團隊間一直是一個不能觸碰的禁忌。受限預算,文建會的扶植團隊計畫無法提出「卓越2.0計畫」,只能在原地踏步。

另一方面,台灣市場規模過小,隨著台灣人口逐年減少,以及M型化社會結構,過去賴以生存的中產階級大量消失,以及國際級表演藝術團隊搶食票房,勢必到文化相似的對岸發展。這時簽訂「兩岸文化保障協定」以及「ECFA服務貿易協定」就非常重要,官方如能出面保障團隊在中國大陸的演出環境,而不是放任這些表演創作的「小綿羊」,在對岸任人宰割。

一些創團的靈魂人物逐漸步入中壯年,身體狀況也逐漸走下坡,過去靠一位靈魂人物撐起全局的情況,現在已經走到臨界點,特別是在創作的核心部分,這其實是台灣表演藝術團隊普遍面臨的問題。如同琉園的王俠軍,近年來已經減少純個人創作,而轉向帶領一整個創作團隊,才能讓琉園能夠永續經營,這也是台灣表演藝術團隊,能否永續經營的關鍵。

期盼未來的龍部長能重新省思文化部的整體藝文補助政策,以及與國藝會的分工運作,真正從政策與補助面給予團隊真正的協助,讓台灣多元豐富的文化資源不至逐漸耗竭。

※ 相關報導:

* 夢想家罩黑幕 文化界喊話︰請用透明說服我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may/11/today-p1.htm

立委鄭麗君表示,《夢想家》仍有廠商沒有拿到錢,兩天花了兩億元,只有賴聲川等少數單位拿到錢,還有很多廠商哭訴無門,公平性在哪裡?

* 「寶島綜藝秀」賠慘了 又一劇團停演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085629.shtml

又一「定目劇」作品熄燈!文建會自去年起出資補助的定目劇計劃,繼舞鈴劇場在花博舞蝶館的「奇幻旅程」慘賠近千萬元後,同樣接受補助的「全民大劇團」,也因虧損七千萬元,「寶島綜藝秀」昨晚演出最後一場。



◆ 卓越藝團補助 立委建議退場機制

【聯合報╱記者雷光涵/台北報導】2012.05.12

舞鈴劇團、優人神鼓、全民大劇團等藝文團體,一個個因不同原因倒下。立委陳碧涵昨天指出,像雲門舞集、明華園、台北愛樂等優秀團隊,應從文建會補助的卓越計畫「畢業」並「升級」,各表演團體也不能永遠當「啃老族」。

曾任國立台灣戲曲學院教務長的陳碧涵說,文建會的扶植團隊計畫,運作至今超過廿年,有「育成」、「發展」與「卓越」三組。卓越計畫以上沒有升級的專案計畫,導致像雲門舞集、屏風表演班這類優秀的團隊,只能一直「窩在」卓越計畫中尋求補助。

文建會一年扶植團隊計畫只有兩億元,根據資料,去年七個卓越計畫團隊分了五千四百五十萬元,占總補助經費近三成,另外九十三個團隊只能共分剩下的補助。

陳碧涵說,卓越團隊的「畢業退場」與「升級機制」在文建會與團隊間,一直是不能觸碰的禁忌。她建議,升級的卓越計畫不能只用補助的思維,「要給他們釣竿,教他們釣魚」。台灣有許多企業願長期贊助,但企業及表演團體間沒有管道互相了解,官方應協助媒合。



◆ 艾爾頓強譜曲 「阿伊達」台北登場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2012.05.11

去年歌劇「阿伊達」在小巨蛋演出,讓台北掀起一股「阿伊達」旋風;今年這股旋風更強勁,因為這回來的是由流行教父艾爾頓強譜曲的百老匯音樂劇「阿伊達」!

歌劇「阿伊達」是威爾第鉅作,雖然經典,聲樂唱腔對許多人來說還是太高不可攀,情節進行也太古典慢速。音樂劇版的「阿伊達」可不一樣,雖然情節主軸仍照歌劇原版,音樂設計、演出方式、舞台設計卻全部現代化、大眾化,讓「阿伊達」更貼近一般民眾的心。該劇音樂創作者艾爾頓強,光在流行歌曲創作界便名震天下,擁有35張金唱片及25張白金唱片,全球銷售量超過2億張。他製作的表演藝術節目也齣齣佳作,上月打敗「歌劇魅影」成為百老匯票房之冠的「獅子王」,就出自他手;「阿伊達」則是他與「獅子王」歌詞創作人提姆‧萊斯大獲成功後,再度攜手合作的大作。

強叔音樂、行銷頭腦都一流,他融合搖滾、流行、抒情、藍調等音樂元素,用22首歌曲再造「阿伊達」;並在音樂劇推出前,邀請史汀、蒂納透納、珍娜傑克森、辣妹合唱團等人還有他自己,演唱其中歌曲,成為概念專輯「艾爾頓強與提姆萊斯的阿伊達」。專輯推出果然大紅,成功為音樂劇「阿伊達」鋪路。

如今「阿伊達」像「獅子王」一樣,有諸多名曲成為暢銷曲,包括努比亞公主阿伊達為解救父親、不得不背叛所愛所唱的「輕而易舉」,以及阿伊達和埃及將軍愛人雷德米士哀嘆無法相守的告別曲「命中注定」。前者的跳舞混音版曾打入美國跳舞音樂排行榜第24名,後者曾高居Billboard排行榜第2名。「阿伊達」5月16日至20日在台北國家戲劇院、5月24日至27日在高雄至德堂演出,購票洽寬宏售票系統。



◆ 「未來通行證」 看見180件動漫美學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2012.05.11

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的自畫像上,顏色對比強烈的圓點、線條和網,像會繁衍的有機物,從畫布延伸到畫布外的世界;攝影家蜷川實花的錄像作品「永不凋零的花」,明明是墳上獻給亡者的人造花,卻鮮豔得比真實還真實。

「未來通行證」明起於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展出。該展由資深策展人陸蓉之策畫,以「動漫美學」為概念,邀集近一百三十位國內外藝術家、約一百八十件作品參展。

展中百分之九十的創作者來自於亞洲,突顯亞洲當代藝術強大的創造力與活動力。包含蜷川實花、草間彌生、村上隆、奈良美智;大陸的張曉剛、方力鈞;台灣的幾米、楊茂林等。

國美館館長黃才郎表示,「未來通行證」是由威尼斯Claudio Buziol 基金會、鹿特丹世界藝術館、國美館、晟銘(UNEEC)文化教育基金會與北京今日美術館所攜手主辦。該展自亞洲徵集作品,先於威尼斯獲得矚目,而後巡迴到荷蘭鹿特丹世界藝術館;國美館展出後,十月將到北京今日美術館展出。

陸蓉之表示,世界許多藝術家擁有的共同審美觀點,其實是來自漫畫書、卡通和動畫;他們的作品形成一種新的審美趨勢:「動漫美學」。

陸蓉之指出,3D動畫電影「阿凡達」在全球票房的成功,顯示動漫美學已獲得大眾認可。她說:「在『阿凡達』之前,虛擬和現實是分離的狀態,代表兩種對立的概念;在『阿凡達』之後,虛擬和現實已不再分離,交融在我們的生活之中。」

※ 相關報導:

* 許釗滂父子攝影聯展 帶你上山下海
http://www.udn.com/2012/5/12/NEWS/READING/REA8/7087547.shtml

台灣知名攝影家許釗滂與他12歲兒子許喻豪昨天起到27日,在新竹縣文化局美術館A1室展出67幅作品,父子聯展和12歲就展覽,寫下竹縣紀錄。



◆ 南韓電影行銷 70部線上免費看

【江家華/台北報導】2012-05-11 中國時報

南韓電影資料館(Korean Film Archive)在影音網站YouTube開設專屬頻道,上傳七十部韓國電影,包含韓國重量級導演林權澤、申相玉、金綺泳及其他經典韓國電影,供網友免費觀賞,成為第一個國家主動以網路行銷電影的先例。

這七十部韓國電影橫跨一九四○至一九九○年代,不僅讓影迷一覽韓國電影全貌,還能綜觀韓國歷史、文化、生活樣貌。其中,曾以電影《王的男人》引起回響的林權澤,在韓國素有「國民導演」之稱,曾拍攝超過百部電影。南韓電影資料館上傳他的四部作品,包含奠基他定位的《將軍的兒子》,以日本統治的朝鮮時期為背景,講述當時韓國人民為了對抗日本殖民統治,如何起身反抗。

其他三片還有呈現韓國說唱藝術的《悲歌一曲》,及描述朝鮮分裂為南北對立過程的《太白山脈》及描寫小漁村葬禮的《節日》。他擅用美輪美奐的影像來反映韓國歷史和現實生活。

曾替北韓總理金正日執導七部電影的申相玉,則有六部電影上線,包含描述學生啟蒙運動的《常綠樹》、描述韓國女性與美國軍人相戀的《地獄花》等。以異色電影聞名的金綺泳,則有七部電影上線,包含中產階級女性和下女關係的《火女》、擁有神祕詛咒的孤島的《異魚島》。

一九七四年建於漢城的韓國電影資料館,主要收集、保存和分類韓國電影及相關資料。館內設有韓國電影博物館、參考圖書館,另還成立了韓國電影學院,推動韓國電影,並積極處理韓國經典電影史料。近來投入數位化經營,像是建立線上電影資料庫、在線電影服務。

fsj 提到...

「淡定哥」分手 女友氣翻、茶商樂翻
http://www.udn.com/2012/5/12/NEWS/NATIONAL/NAT5/7087793.shtml

【聯合報╱記者董俞佳、黃宏璣/連線報導】2012.05.12

天上掉下來的商機!一篇kuso文章,讓在樂天網站上賣了兩年,業績掛零的南投魚池鄉的森林紅茶「淡定」系列,兩天內迅速暴紅。

「這兩天電話接不完,接到快發狂」,設計創意紅茶包裝的詩人林琮盛說,以前「淡定」系列紅茶每天手工做卅幾包,專賣小眾愛好者,現在貨被掃一空,真有天壤之別,詢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是網路「淡定哥」文章發酵。

本月九日,有網友在台大批踢踢實業坊貼了一篇「這什麼分手擂台的劇情」文章,描述在餐廳內看到情侶的分手擂台場景,女主角不斷歇斯底里地哭喊、吵鬧,男生不只表情淡定,還照常吃三明治、嚼麵包、打電腦,因此被稱為「淡定哥」。

因文章中,不斷出現「淡定」二字,男主角還一直點紅茶給自己,且平靜問女主角「你要不要喝紅茶?」

「淡定紅茶」旋即在網路上颳起旋風,博客來購物網站也跟上潮流,茶品頁面改版「淡定紅茶」,還打上「淡定紅茶精選,猜猜男主角喝什麼茶?」高度的討論,網友一窩蜂要買「淡定紅茶」,意外追出真的有淡定紅茶的上市。

「這次暴紅真是純屬意外,終於見識到網路的龐大力量」,林琮盛很驚訝,更被朋友虧,自己是寫詩行銷達人,也難敵kuso文章的功力。

森林紅茶出自魚池鄉紅茶產銷班第六班,林琮盛在九二一地震後,認識森林紅茶老闆葉金龍,幫忙行銷,以詩作結合行銷,設計「若水」、「浮塵」、「淡定」、「泰然」四款創意紅茶包裝。

他說,兩年前在樂天購物網上架,上架後完全都沒回音,通路還將頁面翻譯為日文版,業績依然掛零,「前天開始,網站竟然湧入上萬流量」。

瞬間訂單湧進,連包裝紙都缺貨中。網友打趣,「淡定」等喝茶。



◆ 「西瓜西施」坐檯…原來是假人

【聯合報╱記者陳俊智/玉里報導】2012.05.13

花蓮正值西瓜產季,玉里鎮台9線隨處可見攤販賣瓜。大禹地區有家攤販前坐著1位辣妹抱著大西瓜,許多人都被這名「西瓜西施」吸引,走近一瞧才發現是假人麻豆,突發奇想的創意讓銷售業績成長不少。

老闆娘林綉珍說,幾年前在屏東賣咖啡,西瓜妹就一路幫忙促銷咖啡和其他水果,但效果都沒賣西瓜的影響力大,「因為她抱得起40斤的大西瓜」。

西瓜妹穿著清涼露出皎白膚色,坐在路旁像極檳榔西施,只不過手中抱著大西瓜,引發民眾好奇,放慢車速一瞧,有人更回轉下車觀看。當發現是假人時,民眾都笑著佩服林綉珍的創意。

「曾經1天最多90多人跟西瓜妹拍照。」林綉珍說,口耳相傳下,西瓜妹漸漸打響知名度,有人甚至專程來看她。隨著西瓜妹走紅,銷售業績跟著提升,平均1天都能賣50顆左右,最高記錄更賣過1天180多顆。她笑說:「都是托西瓜妹的福。」

她也幫西瓜寫上「汁」字,不過並非代表多汁,而是表示她也有在賣西瓜汁,更拍胸脯保證自家的西瓜汁絕對沒加水。她說:「只要單車客來店裡買西瓜汁,第2杯以後都免費續杯,不過不能共用杯子;如果是走路環島旅客就完全免費。」



◆ 老人與海張愛玲譯本 簡體版陸首發

【記者李怡芸/綜合報導】2012-05-13 旺報

時隔50年,張愛玲的譯作《老人與海》再度於兩岸「重現」,作為第一位將《老人與海》翻譯成中文的譯者,她的譯筆如今被公認為是該書「第一中譯本」,過去卻極少出現在張學研究者的視野,直至今年此譯本才又陸續在台灣及大陸回歸出版市場。海明威於1954年因《老人與海》獲諾貝爾文學獎,同年張愛玲應香港「美新處」之邀翻譯此書,而她也在書序中表示「捕鯨、獵獅,各種危險性的運動,我對於這一切也完全不感興趣。所以我自己也覺得詫異,我會這樣喜歡《老人與海》。這是我所看到的國外書籍裡最摯愛的一本。」譯本最早於1955年由香港中一出版社推出,1972年後改由香港今日世界社出版,卻早已無再版,市面上亦難以見到。

張愛玲的《老人與海》譯本,今年首度出版簡體版,在世面上已可見不下於20多種版本的《老人與海》中,學界認為此版本以張式精準又典雅的語彙,格外將原著生命力表達得淋漓盡致外,更可見張愛玲小說中難得的強勁男性力道。台版今年初由皇冠出版,同時收錄她的《鹿苑長春》譯本和兩譯作的序文。



◆ 台灣電影小清新 打動陸影迷

特派員林琮盛/北京報導 2012-05-12 旺報

台灣史詩鉅片《賽德克.巴萊》,10日正式在大陸各院線片上映。對於台灣本土電影近年來的崛起,並開始搶占大陸市場,大陸的電影業者和學者都認為,台灣電影對大陸的影響力已經默默在發酵,甚至比好萊塢大片更深刻。

無論是去年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星空》,到今年豆導執導的《LOVE》,都打開了台灣本土電影在大陸市場的能見度;台灣電影以「小清新」的型態深受大陸觀眾的喜愛。

從事電影製作達20年的天生之道文化藝術公司藝術總監王光利告訴《旺報》,大陸電影業這幾年來受好萊塢大片的影響越來越深。但他也觀察到,大陸電影受港台電影的影響也不小。

王光利認為,台灣電影走的是「小清新」風格,這幾年在大陸也有很好的口碑和市場,這種影響還比好萊塢大片更大、更為實際,他說:「像《阿凡達》這類好萊塢大片只會帶給大陸電影自卑感,但台灣電影卻讓大陸業界和民眾認為,大陸也有機會製作這樣的片。」

啟發大陸電影業

王光利說,台灣電影界先前也被好萊塢大片橫掃千軍,但這幾年卻開始慢慢找到出路,一步步走上來,這對大陸電影業有一定的啟發效果。

包括大陸電影製片巨擘「華誼兄弟」總經理陳國富,和一些演員、幕後人員,許多都來自台灣,讓大陸電影背後飄盪著一片片台灣身影。

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左衡認為,十年前,台灣電影走向意識流,太過凸顯導演個人風格,確實對本土市場造成不利影響。但他認為,正因如此,讓台灣成為兩岸三地唯一保留資源,培養出一批真正從電影藝術出發的創作者,「這是不得了的事情」。

只顧市場難走遠

左衡觀察,大陸和香港的電影多考量到市場、賺錢,卻無法把電影做得很精緻。似乎只要能賺錢就是好電影,但這種方式事實上無法走遠,因為功底不夠深,最後只會不斷跟風。

「台灣過去十幾年是在練內功」,左衡認為,由於過去那段時間的寂寞和堅持,讓台灣的電影工作者練就一身厚實的功底。練完功底後,近幾年就開始學招式、結合本土文化,闖出一片天空了。

左衡指出,過去十幾年,台灣雖然歷經本土電影的寂寞期,但台灣導演對電影尊重和理解,讓台灣培養了真正喜愛電影的好導演。

fsj 提到...

台灣原民音樂 法國發行推廣

中央社 2012.05.14

法國最大的世界音樂唱片公司Buda Musique,將在6月初推出台灣原住民音樂合輯,收錄78首人聲歌唱曲,展現台灣文化的多樣性。

Buda Musique經理弗魯休(Gilles Fruchaux)今天在中華民國駐法代表處舉辦的記者會上表示,繼去年推出十鼓擊樂團專輯後,接著製作台灣原住民音樂合輯;有關台灣音樂的第3個計畫是賽德克族歌唱藝術,預計在今年底前發行。

他說,期望可藉此推介台灣音樂文化的多樣性。

Buda Musique發行的台灣原住民音樂合輯收錄阿美、雅美、布農、卑南、鄒、太魯閣、排灣、泰雅、魯凱9族的傳統歌曲,以人聲為主。雙CD共收錄78首曲子,長度超過2小時。

音樂合輯附有32頁英法文雙語小冊說明,以地圖說明台灣14族原住民分佈位置圖,並簡單介紹唱片中9族的各自文化特色。配以彩色照片,提供台灣原住民全觀式介紹。

中華民國駐法代表呂慶龍對在場記者表示,希望透過音樂的文化交流可促進更多的法國人去台灣旅行,認識台灣是一個值得開發的市場。

唱片製作人阿里薩德(Ali Alizadeh)說,1990年代初首次聽到台灣原住民音樂,一直到2010年訪台,才真正認識到台灣有未被外面世界發現的音樂瑰寶。

他向法國音樂記者表示,原住民音樂在台灣繼續發展,經常與其他音樂類型相結合演出。

Buda Musique是法國最大的世界音樂唱片公司,每年推出20個新製作。

台灣原住民音樂合輯雙CD中的音樂,是1987年至2011年間由台灣風潮音樂錄製。駐法代表處新聞組協助提供資訊和圖片,加上巴黎台灣文化中心的協助而成。



◆ 謝榮雅 擘劃華人設計大未來

【經濟日報╱台北訊】2012.05.14

被譽為「中國文化產業第一展」的第八屆深圳文化產業博覽會,也是目前中國文創產業規模最大、且最具影響力的博覽會,即將熱鬧登場。

今年深圳文博會特設工業設計場館,集結兩岸一線設計公司、企業經理人同台,舉行論壇並策辦工業設計競賽。

全球華人獲最多國際設計獎的台灣設計師、奇想設計總監謝榮雅,將擔任論壇開場講者,並與國際設計界權威人士共同擔任設計競賽評審。

台灣與深圳皆具高科技代工的產業背景,近年致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企圖提升產業競爭力與價值。

台灣工業設計產業獨具產業整合、技術前瞻與文化融合的特性,近來更在國際設計競賽中屢創佳績,獲得兩岸產業界的關注。

被稱為台灣傳產轉型推手的台灣設計師謝榮雅,2011年再奪iF、Reddot、IDEA三大國際設計金獎,今年又帶領創設兩年的奇想創造一路挺進德國iF積分全球百大,不但締造華人設計界的新記錄,也引起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圈 關注。

深圳文博會特別邀請謝榮雅參加5月17日「設計之都」分會場「2012海峽兩岸品牌‧設計營商展」開幕式,擔任「海峽兩岸品牌設計高峰論壇」開場演講貴賓,與兩岸設計菁英與品牌領袖齊聚對話。

謝榮雅將以深耕台灣積蘊20年的產業經驗與拿下90座國際設計大獎實力,提出「設計進化論」,對照深圳與台灣的產業發展,闡述運用設計力帶領產業轉型的契機與方向,進而推動華人夢想品牌發展觀點。

會方也設置「文博杯設計精品獎」,特別安排謝榮雅與德國iF設計獎總裁Ralph Wiegmann、國際工業設計聯合會(ICSID)主席李淳寅等人同台評審。

本屆深圳文博系列活動,集結全球龍頭品牌企業,將有全球95個國家、地區,共1萬6千名海外業者在國際創意能量匯聚設計之都深圳聚首。台灣工業設計的實力及創意能量,可望透過這個盛會讓所有與會者更深入認識。

※ 相關報導:

* 創意太自由 小心變災難
http://www.udn.com/2012/5/14/NEWS/READING/REA8/7089976.shtml

常有人說:別讓創意受到侷限,讓創意天馬行空吧!著名影視編劇魏嘉宏認為,這是「騙局」。他提出幾個台灣3D動畫的災難創意,建議創作者應轉變思維,發揮創意前,先思考觀眾群,才可能創造出引人入勝的動畫電影。

...魏嘉宏說,動畫故事創作者最常出現的災難創意,其中之一是寫一部所有年齡層、所有觀眾族群都會愛看的動畫劇本。

...另一個創意災難,則是「寫一個只有台灣人才有感覺、才看得懂的故事」。



◆ 崑曲結合故宮文物 詮釋荊釵記

中央社 2012.05.14

為讓民眾領略中華藝術文化的多元美感,故宮博物院員工消費合作社與台灣崑劇團合作,將崑劇戲曲與故宮千年文物結合,20日起將演出小全本「荊釵記」,展現中華文化豐富底蘊。

「荊釵記」為明四大南戲「荊」、「劉」、「拜」、「殺」之首,在1960年代,由京劇程派名劇「鎖麟囊」作者翁偶虹主筆,搭配北崑傅雪漪作曲、馬祥麟導演,集多名創作者成就共同呈現。

睽違舞台近30年後,這次由台崑團的洪惟助、溫宇航、林祖誠整理修編,並邀這齣劇原主演者、北方崑曲劇院崑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張毓文來台親授,在台灣劇壇重現經典,並邀國內崑劇演員趙揚強與郭敏芳、溫宇航與劉海苑兩組主角,搭配羅慎貞、王鶯華、劉稀榮、臧其亮等共同攜手呈獻。

「荊釵記」原劇共48齣,情節結構利用荊釵這一表記貫穿全劇,層次分明地展開戲劇衝突。書生王十朋以荊釵作聘,娶錢玉蓮為妻,新婚不久,王十朋上京趕考,夫妻以荊釵與寒衣為憑證,誓守盟約。

之後王十朋高中狀元,因堅拒宰相万俟招贅而被改調瘴癘之地潮陽,王十朋的同鄉同窗孫汝權垂涎錢玉蓮美色,把王十朋家書竄改為休書,意圖騙婚謀娶,錢玉蓮抵死不從,被鎖繡房,後雕窗逃至江邊,絕望之餘投江自盡,還好被王十朋恩師錢載和救起,認為義女。

多年後万俟獲罪、王十朋復原職,王十朋、錢玉蓮二人恰巧在普提寺祭奠對方,藉由各自所持之荊釵與寒衣認出彼此,夫妻終於相認團圓。「荊釵記」歌頌王、錢二人堅貞不渝的愛情,尤其是書生王十朋展現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與糟糠之妻不下堂的高尚節操,描寫他們對權貴勢力的頑強抗爭,樹立正面的典範。

「荊釵記」5月20日、26日;6月3日在故宮博物院文會堂演出。

fsj 提到...

柏林愛樂十二把大提琴 7月來台演出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2012.05.15

「柏林愛樂十二把大提琴(Die 12)」成軍40周年,應大提琴家張正傑邀約,今年7月將來台進行兩場演出,喜愛大提琴的台灣樂迷別錯過。

大提琴家張正傑表示,這12位大提琴家都是柏林愛樂的成員,1972年因為奧地利廣播電台邀約演奏,原本只找一位大提琴家,後來去了12位,促成這個經典大提琴樂團的成立,每年除在柏林愛樂固定演奏行程外,一年頂多演出30場,到亞洲演奏頂多8至10場。

今年恰巧是「柏林愛樂十二把大提琴」成軍40周年,7月4日、5日特別來台,在北高兩地演奏兩場。張正傑說,在日韓紛紛「搶人」的情況下,樂團能夠來台演奏兩場,實屬不易。

張正傑說,大提琴是弦樂中音域最廣的,非常適合重奏,這次「柏林愛樂十二把大提琴」來台,特別演奏40年前促成「柏林愛樂十二把大提琴」成軍的克連格「讚美歌」,還有皮亞佐拉的「自由探戈」,還帶來改編自披頭四的「All my loving」、義大利經典電影「狂沙十萬里」中配樂曲「口琴浪人」等。

柏林愛樂十二把大提琴來台演奏曲目,有古典、電影配樂、披頭四、探戈,非常多元且雅俗共賞,張正傑形容像是品嚐一套精緻的西式美食,有前菜、主菜與甜點,讓樂迷聆聽音樂沒有壓力,他本人也不排除上台,與12位國際一流大提琴家共同演奏,要帶給樂迷意外的驚喜。



◆ 設計與思考 4台灣年輕人創新思維拍片

【江家華/台北報導】2012-05-15 中國時報

設計不是創造美觀的產品而已,設計的核心觀念在於「解決生活問題」!四個台灣年輕人蔡牧民、賴佩芸、楊育修、黃幼萱在舊金山完成的紀錄片《設計與思考》(Design & Thinking),從美國設計界這兩年來的流行話題「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出發。他們採訪了包含IDEO公司總裁布朗(Tim Brown)、史丹佛大學設計學院創辦人凱利(David Kelley)等超過廿位專業人士,探討設計如何「革新應用」於各生活層面。

「設計思考」話題的引爆,來自二○○九年布朗在《設計思考改造世界》(Change by Design)一書中的說法。他的想法來自凱利在史丹佛大學中讓設計系、商學院、科學系等學生一同上課。這些跨學科的學生共處一堂,從萬聖節派對、社會儲蓄問題,到金融風暴、飢荒危機,都以專長為出發,設計出新的解決辦法。布朗也開始思考,身為設計師,如何應用創新的思維,深入企業、組織,解決更大的問題。

凱利和布郎兩人隸屬的IDEO公司,堪稱美國目前最貫徹「設計思考」的設計顧問公司。過去曾經設計出蘋果電腦和微軟的第一個滑鼠,也曾設計過經典的PDA機種Plam V、Leap Chair,現在也提供環境規畫與數位經驗,協助顧客創新。公司辦事處遍及芝加哥、波士頓、倫敦、慕尼黑甚至上海。

拍攝這部片的蔡牧民、賴佩芸,兩人原來在舊金山攻讀影像和平面設計研究所,畢業後開始替當地企業拍攝宣傳短片。他們偶然聽到「設計思考」這個詞,興起了拍片的概念。他們後來與舊金山台北設計中心的總經理楊育修、黃幼萱合作,拍成這部超過六十分鐘、齊聚美國設計界名人的長片。

影片還訪問現任可口可樂北美區設計長威榮(Vince Voron)、紐約大都會雜誌總編輯贊納西(Susan S. Szenasy)、美國平面設計協會執行長葛瑞夫(Richard Grefe)等人,遍及商業、媒體、設計業界。

《設計與思考》片中也呈現創新思維應用在各領域的成果,像腳踏車店Mission Bicycle Company,提供協助顧客量身定做心目中的夢幻腳踏車。還有電影導演、餐廳廚師應用了創新思維,在他們自己的專業領域中展現於新氣象。

《設計與思考》沒有外來的龐大資金,完全靠美國最大募資平台Kickstarer,在四十天內募集到一萬五千美金。二○○九年四月上線的Kickstarer,網站定位為創意專案的募資平台。

蔡牧民表示,《設計與思考》影片放映也採創新思維,去年七月片子完成後,開放團體或企業合作播映,收取小資本額。以這種方式影片在美放映達一百多場,也有包括南非、阿拉伯等地的邀請。

※ 相關報導:

* 淡大研究生玩創意/解構校園桌椅 看我30變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may/15/today-life2.htm

淡江大學最近常接到師生抱怨,指校園一處角落擺放廢棄桌椅已經一個多月,遲遲沒移走;總務處不堪其擾,豎立了解說牌,原來這是建築系碩士班二年級學生林昭翰的創意,將兩張桌椅解體重組,呆板的木桌椅,竟變化出三十種使用方法。

* 戒指卡手不怕 保護器5分鐘解危
http://udn.com/NEWS/SOCIETY/SOC7/7092450.shtml

新竹市新竹市第二大隊隊員林靖亞和香山分隊隊員李嘉雄,研發出「戒指切割保護器」,用鋁合金做成鋁罐形狀器具,套在戒指和手指間,除擋住火花外,上頭能灑水降溫,只要5到10分鐘就能幫民眾「破戒」脫困。

* 偶最有創意 5團隊偶戲 全國賽放異彩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may/15/today-north8.htm

全國學生創意偶戲比賽日前落幕,苗栗縣共有四所學校、五個團隊參賽,拿下兩個特優、兩個優等與一個甲等,成績優異;通霄鎮圳頭國小改編「武松打虎」故事、苗栗市啟文國小創作「豬寶貝的桃花源」,都獲得特優與最佳表演技巧獎。

fsj 提到...

龐克教母回憶錄 《只是孩子》獻給逝去的愛

「你仍然是你最美的作品」 與攝影家梅普索普的終生情誼
青春與藝術的碰撞 宛如一封長長的情書

【林欣誼/台北報導】2012-05-16 中國時報

被奉為「龐克教母」的音樂人佩蒂˙史密斯(Patti Smith)與震撼世人的前衛攝影家羅伯˙梅普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兩人的結合既是青春與藝術的碰撞,也是美麗的愛情故事。儘管後來梅普索普有了同性戀人,史密斯也結婚生子,但他們仍如孿生兄妹,終生向彼此展現了最大能量的愛。

史密斯的回憶錄《只是孩子》,宛如一封長長的情書,她對她的愛人說:「在你所有的作品中,你仍然是你最美的作品。最美的。」

在他們年輕的時候,梅普索普總是用相機背後的眼睛凝視她。一九八九年他死於愛滋後,史密斯花了整整廿一年凝望過去,才完成他臨終交代的:「向世人說出我們的故事。」

一九七五年,史密斯推出第一張專輯《群馬》(Horses),封面就是由梅普索普拍攝,這張照片後來成了史密斯最經典的肖像。她穿著潔白襯衫,把夾克往肩上一甩,瘦削的臉上射出炯炯目光,這位搖滾界的詩人就此一夕成名。

回顧當時匆促的拍照過程,她說:「我知道我該是什麼樣子,他知道他該怎麼用光,這就夠了。」

在那之前,他們只是一對窮得買不起麵包的年輕戀人。也曾經為了想看美術館的展覽卻付不出錢,一個人進去,看完展出來把內容講給等在門外的另一人聽。一九六七年,同樣廿歲的他們在藝術勃發的紐約相遇,她寫詩,他夢想在藝術界成名。

兩人曾租居在住滿形形色色藝術家的「雀兒喜飯店」,簡陋房間充當工作室,史密斯靠打工與寫詩寫歌賺稿費,梅普索普上街去當取悅男人的牛郎。直到後來他與男人上床,不再只為了錢。

其實兩人在交往之初,史密斯便知道他的性向。他們也曾分開,卻依然無法割捨對方。最後他們各自戀愛同時仍維持親密情誼,「我從不曾透過性向的透鏡去看他,他在我心中的形象完整無缺。」

命運的偶然,史密斯從詩人變成搖滾歌手,而醉心裝置藝術的梅普索普,則改由攝影探索性的禁忌。史密斯表示,雖然梅普索普那些把鞭子插在屁眼裡、綁著繩子的陽具等照片令她驚嚇,但她依然佩服。

她說:「他涉足人性的陰暗,並把它轉化成為藝術。他毫不心虛地工作著,賦予同性戀以壯麗、雄性美和令人豔羨的高貴。」

一九七九年,史密斯與後來的丈夫、音樂人弗雷德史密斯(Fred ‘ Sonic’ Smith)離開紐約展開新生活。七年後梅普索普被診斷罹患愛滋,當時懷著第二個孩子的她,帶著難捨的心情陪他度過最後歲月。

書中以詩意文字,滿溢她對梅普索普的理解、包容與終生不渝的愛。「這一切通往何處?我們將會成為什麼人?這是我們年輕的問題,年輕的答案也已揭曉。一切通向彼此。我們成為自己。」

二○一○年,當時六十四歲的史密斯以《只是孩子》獲美國國家書卷獎,受訪時她說:「我覺得他一直在我身邊。要是我真想找他,我只需要看進自己的內心。」



◆ 台青年音樂家挑戰樂界諾貝爾獎

中央社 2012-05-16

被譽為樂壇諾貝爾獎的比利時「伊莉莎白女王音樂大賽」公布入圍決賽名單,台灣新銳小提琴家曾宇謙擠入最後12強,將從21日起與其他各國好手一較高下。

今年共有3名台籍樂壇新銳獲選角逐初賽,經兩週78強的拚搏,年僅17歲的曾宇謙脫穎而出,將跟南韓、美國、日本等國好手爭取首獎的最高殊榮。

12名決選者將從18日起展開關鍵一週的最後衝刺,屆時所有參賽者不得與外界聯繫,中華民國駐歐洲聯盟兼駐比利時代表林永樂特別趕在曾宇謙進入關鍵一週前夕,親自贈送巧克力為他加油打氣。

伊莉莎白女王音樂大賽(Queen Elizabeth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與柴可夫斯基大賽、華沙蕭邦鋼琴大賽等量齊觀,而伊莉莎白女王大賽更是被譽為樂壇的諾貝爾獎,能獲得最高殊榮的參賽者,都是樂壇不可忽視的明日之星。

來自台南1961年出生的小提琴演奏家胡乃元,曾在1985年24歲時獲得伊莉莎白大賽的首獎,2009年澳洲籍台僑陳銳也獲得這項大獎的肯定,當時他20歲。

而曾宇謙今年僅17歲,預計6月拿到高中文憑,卻已在國際舞台嶄露頭角,前途備受矚目。不過他的父親十分謙虛,提醒曾宇謙不能因眼前的成績,而忘記了學生應盡的本分,更應以嚴謹態度看待課業。

關鍵一週是伊莉莎白女王音樂大賽最神秘也最讓參賽者備感壓力的階段。因主辦單位規定,進入決賽賽程的參賽者,必須要首演當代作曲家新創作從未發表的作品。

參賽者只能靠自己的實力練習曲目,不得接受任何外力指導,必須全部集中管理一個星期的時間,斷絕所有的電子通訊、網路等聯繫,直到正式登台與管弦樂團合奏結束止。

此外,曾宇謙另準備自選曲目布拉姆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以及拉威爾G大調小提琴奏鳴曲,期盼這兩首樂曲能發揮平日練習的水準,決賽時展現實力。

※ 相關報導:

* 無伴奏「阿卡貝拉」 歌聲穿梭古今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094253.shtml

《純粹人聲‧阿卡貝拉》音樂會將於6月28日在國家音樂廳演出,提供不一樣的音樂饗宴。



◆ 登百岳扛畫具36年 墜冰縫他不悔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2012.05.16

一邊攀登百岳,一邊扛畫具創作的百岳畫家謝江松在征服百岳後,最近在國泰世華藝術中心展出他卅六年來登山、畫山的傑作。

台東出生的謝江松自學起家。為了學畫,他孤身到台北拜師。為了掙學費,做過鐵工、三輪車伕、炸油條、麵攤洗碗工。直到退伍後,他才拜李德和粟海為師。一九八二年曾獲台陽美展銀牌獎。

一九七六年,謝江松展開玉山行。在玉山的主峰,他看到玉山的美和台灣高山的壯觀,返家後畫下第一座山岳畫。他從此愛上登山,並將畫室從平地延伸到山頂。身為登山好手,謝江松的登山包除登山裝備外,還有沉重的畫具,一步一腳印踏遍台灣百岳。

二○○七年,他在攀登北美第一峰麥肯尼峰時,他一個踩空、身陷到數十公尺深的冰縫中,隊友們沒有聽到他的求救聲仍繼續前進,幸虧一組美國登山隊救了他一命。而這種「生死一瞬間」的經歷,並未澆熄他登山作畫的熱情,畫展將展至五月十九日。

fsj 提到...

見識達利的瘋狂 展出超現實雕塑

【台灣醒報╱記者李書帆╱台北報導】2012.05.17

紅唇沙發、軟掉的時鐘、抽屜人等超現實畫家達利的作品即將來台!「由於我是天才,我沒有死亡的權利!」這位西班牙藝術家曾在生前說道。主辦單位之一的時藝多媒體表示,達利的瘋狂大家有目共睹,這次展覽最特別的是,除了經典畫作之外,還有難得一見的金飾、琉璃、攝影和大型雕塑。

由中正紀念堂、時藝多媒體、時報國際廣告和瑞士史崔登文化藝術基金會(Stratton Foundation for the Cultural Arts)共同舉辦的「瘋狂達利-超現實主義大師特展」,即將在6月16日至9月30日於中正紀念堂展出。有別於以往,這次展出作品有25件巨型雕塑、10米巨幅油畫,還有難得的插畫、金飾、攝影、超現實傢俱等近百件作品一次完整呈現。

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i)為20世紀超現實主義大師,1904年出生於西班牙的他,創作風格深受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學派影響,挖掘人類的夢境與現實,跳脫邏輯的框架。其中知名油畫作品「記憶的延續」、「內戰的預感」等皆用變形的物品表達出達利內心的糾結。

中國信託金控行政長高人傑表示,藝術展覽是台灣與國際接軌的指標之一,中國信託也贊助5千名偏遠地區孩童,來參觀這次的展覽。5月16日至6月15日預購期間有優惠。



◆ 桂冠指揮赫比希 《新世界》響徹音樂廳

【台灣醒報╱記者陳珮瑜╱台北報導】2012.05.16

弦音時而低迴、時而澎湃,音符乘著指揮棒恣意飛舞,帶領觀眾進入交響樂殿堂。NSO桂冠指揮根特‧赫比希將於5月19日在國家音樂廳一連表演3首德奧交響曲,包括德沃札克的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舒伯特的第五號交響曲等等。

赫比希笑說,他和德沃札克的音樂旅程極其類似,都從東德移居至美國,因此更有心靈相通之感。根特‧赫比希的音樂事業起始於東德,1984年移居美國,前後擔任過柏林交響樂團、底特律交響樂團、多倫多交響樂團等處的音樂總監,並和歐美地區許多樂團有過合作經驗。

「音樂會將以舒伯特的第五號交響曲和華格納的《齊格飛牧歌》開場。」赫比希說,第五號交響曲雖然不是舒伯特最著名的樂曲,但其中充滿了濃濃的莫札特技法,像是舒伯特最私密的告白;華格納的《齊格飛牧歌》則是其送給妻子的生日禮物,充滿深情和溫柔。

此外,壓軸之作是德沃札克的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這是其在1983年受邀至美國後的創作,結合黑人靈歌和故鄉波西米亞的特殊曲調,滿溢思鄉之情。赫比希笑說,他和德沃札克的音樂旅程極其類似,都從東德移居至美國,因此更有心靈相通之感。



◆ 掏錢看表演少了 高檔藝文票房差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2012.05.17

新象行政總監許博允:找知名交響樂來台演出,幾乎是賠錢,主辦單位只能拚命找贊助。

景氣不好,看表演的人出手謹慎,導致許多高檔表演藝文票房不佳。新象行政總監許博允表示,台灣缺乏看表演的人口,政府也缺乏對藝文團體支持,高檔藝文表演的票若能賣一半,已經算是「票房平穩」,其他的虧損僅能找贊助,否則主辦單位只能賠錢。

牛耳藝術總監牛效華說,景氣不好對售票有很大影響,牛耳賣過最貴的票就是柏林愛樂,最貴的票一張票要1萬元,若成本沒辦法都轉嫁給樂迷,就需要找很多贊助商幫忙,但樂迷喜歡,票再貴還是會掏錢購買。

許博允說,景氣不好、企業贊助意願低,諸多項因素都影響觀眾掏錢看表演的意願。台灣沒有表演藝術場地,更是扼殺藝文表演的致命傷,「30年前如此,30年後也是如此」、「根本沒有進步」。

他說,30年前,南韓首爾與台北一樣僅有6、7個表演場地,現在首爾有50多個表演藝術場地,台北頂多11個;東京場地有400個、紐約百老匯劇場就有140個,增加表演場地可讓觀眾把看表演變成為生活習慣之一,有市場、有觀眾,賣票才不吃力。

新象曾在1997年舉辦「跨世紀之音」音樂會,邀請二王一后多明哥、卡瑞拉斯、黛安娜蘿絲在中正紀念堂演出,當時一張票一萬,但有很多民眾,竟然突破管制區與封鎖線,在現場聽免費的,當時還被德國媒體稱為「文化搶劫」,大傷台灣形象。

許博允說,藝術表演若一張票賣超過3000元,表示該場演出的成本很高;例如邀找知名度高的交響樂團來台演出,幾乎注定要賠錢、入不敷出,主辦單位只能拚命找贊助,但大多是賠本在做。



◆ 文化部新logo 「牽牛花」象徵草根力量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2012.05.17

文化部掛牌倒數計時。為迎接跨時代的來臨,文建會委外設計的牽牛花造型文化部logo(視覺標誌)昨天曝光。文建會主委龍應台說,牽牛花象徵來自底層的草根力量,是文化最素樸的初衷。

她希望,文化部未來能成為「華人世界的人文思想堡壘、發揮燈塔效應,並用文化的思維保障兩岸和平」。

將在五月廿一日掛牌的文化部,匯聚了文建會、新聞局、研考會政府出版品科及教育部部分文教機構,「這是政府組織改造第一個重大工程」。文化部共有七個司、五個處。

由於辦公空間不足,文化部將分在北平東路及天津街(行政院區)兩地上班。今年相關預算約一百六十點八億元。龍應台希望爭取文化部明年預算至少達二百億元。

文建會最近整修北平東路辦公大樓,在入口大廳掛上藝術家蕭勤創作的「大同」;藝文廳以燈箱展示「康熙臺灣輿圖」。另由本土設計師王廉瑛設計文化部logo,取牽牛花代表的「文化扎根、泥土性」等寓意。龍應台說,一般人認為牽牛花是賤野花;但牽牛花向著陽光、又如揚聲傳播的喇叭,希望滲透到每個角落去的那種力量,就是文化的一種象徵。

龍應台形容,文化部的成立好比世紀工程,最近正經歷大搬風的非常時期,足足有一個多月的震盪期。包括:主委得暫借副主委辦公室上班、男性副主委暫借哺乳室上班、秘書縮在樓梯口上班。



◆ 文化部牽牛花Logo 文化界有異見

【邱祖胤/台北報導】2012-05-17 中國時報

文建會五月二十日升格文化部,主委龍應台也將成為首任文化部長,未來文建會將從三個處擴充為七個司,人員增為五五七人。昨天文建會特別舉行「文化部,出發前」記者會,除了在本部一樓大廳懸掛蕭勤巨幅畫作《大同》,並公布識別系統,以牽牛花圖案搭配隸書體「文化部」三字,和英文「MINISTRY OF CULTURE」當作Logo。

龍應台表示,牽牛花是最接近泥土的記憶,是最賤的野花,但文化的力量就在於草根,希望文化部能像牽牛花一樣,「如揚聲傳播的喇叭,吹著美學的號角,讓文化滲透到每個角落。」

龍應台說,雖然在日本有煙花女子意涵,牽牛花卻有著極精神的英文名字「Morning Glory」,指的是清晨欣欣的榮光,帶有歡愉的色彩,特別能激勵人心。

牽牛花Logo由新加坡設計師陳家毅擔任設計顧問,台灣設計師王廉瑛執行設計。陳家毅曾為上海世博會設計新加坡館,王廉瑛曾任故宮、國藝會等美術設計,雙方與龍應台討論後決定以牽牛花為意象,認為它有強韌的草根性,充滿生命力,是台灣人最原鄉的生活體驗及記憶,期許文化部「在華人社會發揮燈塔效應、成為人文思想的堡壘、用文化的思維保障兩岸和平」。

不過,文化界對於牽牛花Logo有不同的聲音,認為牽牛花別名喇叭花,在台灣民間有風塵女子、老牛吃嫩草等揶揄含意,日治時期台南畫家潘春源曾描繪一幅女性肖像,模特兒就是一名風塵女子,這幅曾經入選台展的畫作,座椅背景便描繪有牽牛花花紋。

雖然牽牛花有「朝顏」、「勤娘子」美稱,但因花朵非常嬌嫩,經不起日曬會自動凋謝,在炎熱夏日甚至中午前便全謝光了,因而有「子午花」之稱。文化界人士認為,身為台灣最重要的文化部門,文化部只取表面之意,未深究文化意涵,不但不妥,也凸顯中央和民間認知的落差。

此外,文化部Logo五月初公告時,英文名稱為MINISTRY OF CULTURE,TAIWAN,但後來TAIWAN字樣被取下,龍應台解釋,這是因為必須與行政院各部門的名稱格式統一,最後才作這樣的調整,並無特殊考量。

fsj 提到...

樂聞樂思/和歌唱大神說再見

【聯合晚報╱焦元溥】2012.05.20

雖然他在1992年底就告別演唱,周五聽到他離開,還是無比感傷。八十六歲高齡已是有福,但聲樂家多半長壽,他也還能指揮、教學、朗誦。只能說是我們不夠幸運,留不住更多智慧在人間。

這是歌劇、神劇、藝術歌曲無一不精,聲樂的全能大神。都說他歌唱天賦不是最高,聲音也偏輕,唱不了吃重的華格納,但他還是以自己的方式,一一在劇院 (而不只是錄音室)攻克諸多偉大山巔。不得不提的是兩大詩人角色,《唐懷瑟》的沃夫岡和《紐倫堡名歌手》的薩克斯。他從小就愛讀詩,果然也在這兩個角色裡找到自己。前者向來是他的拿手絕活,一曲〈晚星之歌〉唱得盪氣迴腸、感人落淚;後者其實超出他的聲樂能力,但經過多年準備,當他終於出手,又為這睿智全知的「歌唱大師」立下嶄新里程碑。德文歌劇若少了他,簡直不可想像。

至於那些非德語的歌劇角色,像是威爾第《弄臣》、《馬克白》、《法斯塔夫》、《奧泰羅》之伊亞果、《唐卡羅》之羅德利果和《茶花女》之傑蒙特,我總覺得驅使他演唱的,與其說是作曲家,不如說是雨果、席勒、小仲馬與莎士比亞。但他也願意挑戰非出自文學大家的經典角色,包括《托絲卡》的萬惡總督史卡比亞和遊戲人間的《唐喬望尼》。人們說他此類演唱「異質」,但異質就異質,仔細聆聽,你仍能欣賞他所下的深刻苦功,以及處處用心的詮釋智慧。

而他最偉大的成就,當然還是在德文藝術歌曲:是他將馬勒《旅人之歌》唱進人心,是他讓世人知道沃爾夫的精妙,是他把舒伯特連篇歌曲唱成顯學,成為至高無上的絕藝。二次戰後,他為德文演唱建立全新標竿,又一次次自我挑戰,以步步高升的成就逼著時代追上他的腳步。無論時光如何遞嬗,只要古典音樂繼續存在,他就是德文藝術歌曲的代名詞。

當然還是有人挑剔,嫌他思考太多,演唱裡放了太多智慧學問--好吧,如果這就是最大的批評,或許他也只能接受。雖然我想他還是會告訴你,詩的藝術何其深奧,作曲家的想像何其神奇。面對偉大創作,我們只能謙卑學習,並用一生努力,將深奧神奇唱到孺子皆懂,讓世人皆能進入文學與音樂的殿堂。

我知道他永遠不會離開,但還是要誠心致敬──謝謝你,費雪狄斯考 (Dietrich Fischer-Dieskau,1925-2012)。舒伯特已經等了太久,希望你們有無數愉快的晚餐。



◆ 幾米地下鐵 開到義大利

中央社 2012.05.18

繪本畫家幾米的作品不僅風靡台灣,也深受世界各國讀者喜愛。幾米的作品曾經在「2008年義大利波隆那兒童書展」中備受矚目,如今,他的作品「地下鐵」終於開到義大利了。

延續英文書名,「地下鐵」的義大利文版名稱為「顏色的聲音」(La Voce dei Colori)。描繪1名逐漸失去視力的15歲女孩,戴墨鏡點著拐杖,在地下鐵車站間上上下下、進進出出,當黑暗與孤單來襲,她靠著勇氣與決心在城市裡探險,這也是她對生命的探索。

負責出版的義大利阿貝雷集團(Gruppo Abele)介紹說,在「顏色的聲音」中,細緻的圖像充滿感召力量,簡單的文字充滿詩意。

關於「顏色的聲音」,知名書評家甘迪(VeraGandi)說,「有了幻想的能力,黑暗不再可怕」。甘迪表示,她很少涉獵童書領域,但是書架上「顏色的聲音」亮麗繽紛的封面攫取了她的目光,打開書本後一頁接著一頁,像個孩子般跟著幾米的圖畫展開一場夢幻的旅程。

甘迪說,幾米的畫風細緻、言語雋永,禁得起細細品嚐,這一本書老少咸宜,讀它千遍也不厭倦。

為了讓義大利讀者聽見「顏色的聲音」,阿貝雷公司特別在北部工業大城杜林(Turin)的地下鐵舉辦了幾米作品展覽,吸引不少孩童的目光。

「顏色的聲音」也入選著名的「海灣安徒生原創童話獎」(H. C. Andersen Fairytale Bay LiteraryAward)的最後決選。

1967年,塞斯特利勒凡首次舉辦競賽以紀念安徒生並推廣童話故事。「海灣安徒生原創童話獎」篩選標準嚴格,大作家凱文諾(Italo Calvino)和莫拉維亞(Alberto Moravia)都曾經擔任評審。

1833年安徒生曾到訪鄰近熱那亞(Genoa)的濱海城市塞斯特利勒凡(Sestri Levante),對這個海灣城市的美景讚嘆不已。

6月7日到10日期間,塞斯特利勒凡將舉辦「安徒生慶典」,屆時也將揭曉誰是本年度「海灣安徒生原創童話獎」的得主。



◆ 女神卡卡的國王新衣

【聯合報╱社論】2012.05.18

女神卡卡來台開唱兩日,門票賣得有一點吃力,可見台北歌迷的反應還算是瘋狂中的淡定。相對而言,一只她喝過、寫著「為日本祈禱」的咖啡杯,日前在網路上以新台幣兩百餘萬元拍出;幾乎同時,韓國政府卻將她的演唱會打成「十八禁」,未成年者一律強制退票;印尼警方則揚言,已訂於六月三日舉行的演唱會「必須取消」。

這些都是「卡卡現象」的魅惑與爭議。有人愛死她、有人討厭她,愛謗交纏,正是卡卡荒謬狂潮中的必然。

這位出道不到四年、年收入已勝過藝壇大姐大歐普拉的女歌手,才剛滿廿六歲,已創下多項紀錄:拿下五座葛萊美獎、是首位在YouTube上MV瀏覽次數突破十億的藝人、是推特追隨者第一個突破兩千萬人的版主,那時美國總統歐巴馬的追隨者也才排名第八。臉書上臉友數突破五千萬人,人口已經超越一個國家,卡卡當然是數位時代的巨星!

女神魔力,在於她的打破框架、敢於標新立異。每一次出現在眾人目光之前,總要驚世駭俗,不論是妝扮或者音樂。她說:「我想做的不只是成為名人,我想要顛覆習以為常的一切。」

她的每一次出場,都像是文化震撼,敲擊著這世上的既成規範。不論是穿上頒獎舞台的的生牛肉裝,或是由猛男抬著半透明卵狀物出場,或在MV中跨界修女、扮裝交歡,耍弄著十字架、倒粉紅色三角形的宗教與性別圖騰,衝撞信仰與性道德的禁忌。她的音樂及影像元素中,充滿著與世界的對撞,更充滿著對「正常」的挑釁。

不過才四年前,卡卡還是個名叫史蒂芬妮的紐約女孩。紐約大學藝術學院以資優生身分收了她,卻在大二時輟學,與父親約定一年時間,在流行樂壇闖蕩。最後結果,我們都知道了:史蒂芬妮再沒回到教室,這世界多了Lady Gaga。

Lady Gaga,可直譯為「瘋癲淑女」。她將自己塑造成「離經叛道」與「正義使者」的合體,甚至將自己操作成「雌雄同體」,此種「解放」與「陰晦」的混搭,成為「卡卡商品」的最大賣點。至於台灣將Lady Gaga譯為「女神卡卡」,其實也可寫實地將「卡卡現象」喻為一種巫毒式的宗教。一位曾經在人生挫折時期吸過毒、當過脫衣舞孃的女子,如今卻儼然成了無數信眾的「人生導師」,建立起「天生如此,相信自己」的教義,使卡卡在她的「競技場」(她不稱舞台)上,大肆潑灑甘露水,販賣她的膚淺救贖。

卡卡這個「文創產業」的奇蹟,巧妙地將兩個「救贖」組合在一起。救贖之一是那位大鼻子、矮個子的,有歌藝天賦的「史蒂芬妮」,用面具及奇裝異服的手法「隱藏自己」,「改裝自己」,卻宣示「相信自己」。救贖之二是被條條框框綑綁得透不過氣的大眾,寧願相信「無論你是誰,都是超級巨星」的卡卡催眠;當歌迷進入卡卡教堂,不但甘願成為卡卡的「小怪獸」,也公開釋放了自己心中的「小怪獸」。

因此,卡卡陷入愛謗交纏。一方面,卡卡是美國音樂工業操作下,包裝華麗、行銷精準的產物,讓她每一次出場都是文化學者口中「精緻的驚恐」。因而有人質疑,這位充滿震撼感的流行天后,一旦褪去生肉、蛋殼,怪誕的包裝,究竟帶來什麼?她自稱是「音樂加戲劇」,批評者則指她「時尚掩過音樂」,甚至說她不過是譁眾取寵的丑角。

但是,另一方面,「卡卡產業」如此狂賺海撈,也證實了在這「陷於人海,失去自我」的社會鐵律中,那些被「習以為常」所束縛的大眾,確實慕求一種「相信自我」的宗教。卡卡在她的「母獸宣言」裡為小怪獸打造「沒有偏見、沒有論斷,只有無止境的自由」的烏托邦;在這樣的結盟中,所有自認異類,及不願「習以為常」者,都能在她身上找到安慰與救贖。

卡卡的變裝,其實是「變造自己」,卻成了「相信自己」的代言者,這正是「商業宗教」的弔詭。有人說,卡卡是「衣不驚人死不休」,有人則說,看穿了其實只是「國王的新衣」;這類見仁見智的議論,又是「卡卡文創產業」的一大賣點。

※ 相關報導:

* 二手古著夯 阿嬤舊衣變潮衣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7104241.shtml

老衣服重新搭配,時髦指數不輸名牌新衣。最近台灣興起「二手古著」潮流,「古著」指老一代的衣服,「就是阿公阿嬤的衣服啦!」帶動二手古著風的「手手市集」創辦人張軒瑋表示。

fsj 提到...

短評-文創之路暗礁多

【本報訊】2012-05-18 旺報

文建會520升格文化部,整合文建會、新聞局、教育部、研考會等相關業務,將完成文化政務事權統一,運作初期難免要經過一段陣痛期,既要內部磨合,又得處理外部認知誤差問題。

文化部下設7個司,文創發展司是為了推動政府6大新興產業的文創產業而設置,影視及流行音樂司則承接新聞局業務。這兩個非傳統的文建會業務,最容易引起爭論。

例如,文創發展司主管國發基金匡列的100億台幣文創創投,外界便抨擊不斷,質疑表演和視覺藝術補助經費每年不到6億,文建會獨厚創投業,是向商業靠攏而忽略藝術本質。

外界的錯誤認知,是將投資與補助混為一談。創投拿政府的錢,必須對等投資,績效會被市場檢驗;藝文工作者拿到補助,不需績效回饋。即使政府對後者補助確有增加的必要,但把蘋果和香蕉放在同個磅秤上比較,並不正確。

文化部既要管理文創、影視、流行音樂等以市場操作為主軸的業務,又要輔導非市場導向的表演視覺等純粹藝術,兩者資源的分配,在認知偏頗情況下,很難不激起波瀾。

大陸文化部陸續發布「十二五文化產業倍增計畫」、「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畫」,朝文化產業大國動起來。台灣文化部必須提出化解歧見的有效對策,否則嚴重的內耗,不無可能耗盡長年累積的文創利基。



◆ 弄好文創環境 保護弱勢文化

【江慧真/專訪】2012-05-20 中國時報

兩岸關係開放後,文創產業更顯競爭,吳念真指出,政府無法管制文化,可以做的非常有限,最重要是把大環境弄好,法令設定好,ECFA的文化創意產業還有很多要談,如音樂創作權或其他藝文版權等,必要時政府可協助談判,對等保護我方權益不受損;他強調,政府要有足夠的硬度保護台灣創作者,不要像過去的台商,每次遭遇問題時只能自求多福。

文化是一種長期的經營,但政治人物卻往往只注重眼前。吳念真說,搞政治的人都希望政績被看見,如果文化只在乎看得見,那絕對只是放煙火式的活動。以地方政府文化預算普遍貧乏來看,已經這麼窮,還去做放煙火型態的活動就毫無意義。

他坦承,文化資源分配很複雜,一不小心就會被認為是偏重這個、漠視那個。很多人罵賴聲川拿兩億元做《夢想家》,但他認為,爭議點不在預算,而在過去慣於熱熱鬧鬧的國慶晚會,怎會用層次迥異的舞台劇來呈現?

吳念真建議,文化政策應該保護弱勢,因為強勢文化自有生存之道。對於即將消失的弱勢文化要妥善保護,但不是給錢,而是保障傳承的機會不被中斷,例如歌仔戲中的落地掃、傳統戲曲的車鼓陣,讓它進入校園成為學習課程,或根據地區特色舉辦比賽,有了孩子學習、參與,文化就會永續下去。

近年來,地方政府為推廣文化,大舉興建藝術中心,吳念真直言,有些演出場地大而不當、有的欠缺管理、有的不切實際,像台中歌劇院那麼大,有足夠的軟體支撐嗎?像國父紀念館是開動員月會的,不是表演用的,座位地毯都老舊;而嘉義民雄的表演館外面豪華,但蓋在墓仔坡邊,內部才共七百個位子,演了一定虧錢……中央應做整體規畫,視地區性活用。

儘管近年來國片大放異彩,不過吳念真仍感悲觀。他強調,台灣電影三十年,但市場規模太小,屬於淺盤式,國片賣的好,他替製片演出團隊開心,但「對我而言,國片應該是承載著文化的代表,要在國際被看見!」然而在台灣卻是觀眾沒變、官員沒變、連電影結構都沒有變,不像法國當年的電影新浪潮,那是整個社會都準備好了,當期待時機到來,新浪潮就這麼爆發開來。



◆ 《賽德克.巴萊》大陸票房 首周失利

【張士達/綜合報導】2012-05-20 中國時報

《賽德克.巴萊》在台灣創造八.八億台幣票房,但十日在大陸上映後,由於宣傳期不足等諸多原因,首周就遭遇排片銳減和票房低迷的打擊。不過,這卻也罕見地激發了大陸媒體和影壇人士對該片自發性的呼籲和宣傳,讓少數戲院堅持力挺維持場次。導演魏德聖感動地感謝所有關心《賽》片的朋友說:「感謝你們把我們從死裡救回來。很感恩大家這樣支援,還請給我們時間。」

《賽》片在大陸被「呵護」的現象,在向來「唯利是圖」的大陸影壇與戲院業堪稱奇觀。在多數院線都只剩早晚場次之後,萬達院線在微博發表《致全國電影觀眾的一封信》,宣布全國萬達影城將在十六到二十四日的一周內,保留一個廳全天候放映《賽》片。

大陸導演賈樟柯、王小帥,及名人韓寒、吳奇隆等人也都表態力挺。韓寒就在他新寫的博客中說:看了不少台灣的小清新電影,給我留下的印象的確就是「嗯,你想怎樣」,到了《艋胛》,變成了「哼,你想怎樣」。《賽德克.巴萊》終於把台灣電影變成了「操,你想怎樣」。

此外,新浪娛樂更舉行論壇討論「賽德克現象」。魏德聖在論壇中表示:「一開始的票房確實比較悲觀,覺得市場好殘忍,怎麼會這麼糟?跟自己心裡的差距太大了。但從幾天前開始,所有媒體史無前例的幫我們做大規模的報導,還有戲院的加碼支持,到昨天院線系統也加入,甚至許多明星也加入推薦的行列,讓我真的非常感動。」

大陸媒體紛紛分析《賽》片在大陸票房不佳的原因,包含題材較硬、缺乏明星、片名陌生、宣傳時間不夠、上片太晚而網路已出現視頻等,都被認為是主要因素。

魏德聖也坦承正檢討是否應改片名:「也許改個辨識度更高的名字,但保留《賽德克.巴萊》為副標題會更好吧」,他還說:「台灣的宣傳期是兩年,而大陸的宣傳時間不足一個月,這也是個很重要的原因。」

魏德聖以台灣導演平日跑宣傳的方式,一周來連續跑了大陸十幾個城市的戲院,他說:「重點就是給口碑發酵的時間,上映前所有的準備都要運作到正值發酵期時剛好上戲院。」



◆ 時代十大經典片 臥虎藏龍上榜

中央社 2012-05-18

美國「時代雜誌」(Time)評選全球從2000年至今最偉大的的10部電影。其中,由台灣導演李安執導的「臥虎藏龍」是唯一入榜的華語電影。

時代雜誌影評專欄作家柯里斯(Richard Corliss)歸納出2000年至今全球最偉大的10部電影,包括3D科幻電影「阿凡達」、法國默片「大藝術家」、由好萊塢女星妮可基嫚主演的歌舞片「紅磨坊」。

還有印度歌舞片「寶萊塢生死戀」、「紐約浮世繪」、「危機倒數」、奧地利導演麥可漢內克執導的「白色緞帶」、李安執導的「臥虎藏龍」、「魔戒」、動畫電影「瓦力」。

柯里斯指出,在台灣出生、成長,之後在美國進修的李安以文藝片「喜宴」、「理性與感性」受到矚目,但是他內心裡其實是個孩子,是武俠小說和電影的粉絲,急欲破繭而出。

柯里斯分析,臥虎藏龍融合了東方的力學之美和西方的表演張力。演員涵蓋老中青各代,包括早期功夫片女演員鄭佩佩、香港80年代巨星周潤發、楊紫瓊,以及新一代的演員章子怡和張震,故事環繞在眾人對一把神劍的爭奪。

臥虎藏龍片中的飛簷走壁輕功也是讓西方觀眾大開眼界的地方,柯里斯特別提到臥虎藏龍片中武術指導袁和平的貢獻。

柯里斯稱贊臥虎藏龍是一部舉重若輕的電影,也是具有高度藝術價值及精神層次的作品,它是一部讓人深思又兼具娛樂效果的電影。

fsj 提到...

四大難題未解 文化部元年恐空轉

【邱祖胤/特稿】2012-05-21 中國時報

龍應台擔任首屆文化部長,各界期待甚深。她尚未提出實際的文化政策,一上路就先面臨《夢想家》弊案、人事整併、預算不足、房事困窘四大難題。這些問題若不能解決,文化部第一年恐怕原地踏步。

建國一百年國慶晚會燒掉新台幣兩億多元的《夢想家》,爭議還未落幕,龍應台對外以「進入司法階段,配合偵查不公開」為由不予回應。但《夢想家》是龍應台不可迴避之事,因為攸關未來文化部執行的任何一筆預算,都可能被打上問號、放大檢視。

其次,文化部整併文建會、新聞局、教育部、研考會等各所屬局處,政院給予一二四七人編制,人事預算卻只夠編列一○七五人,短少一七二人。這樣的人力是否充足?還有待評估。

第三,文化部第一年預算一六○.八億,龍應台的目標是二百億。她曾說,如果達不到「成立文化部也是枉然」。但目前政府財政吃緊,文化部要如何爭取不足的四十億?

文化部雖已上路,人員卻分散兩處,一是原文建會的辦公大樓,另一則是原新聞局的辦公室。未來可能出現文化部長「散步」到天津街視察,或部會同仁到北平東路開會的窘狀,文化部的「房事」問題也亟需解決。

龍應台如何展現智慧,如她所說的,化文化力為國力,讓台灣維持中華文化領航者的龍頭地位,外界拭目以待。

※ 相關報導:

* 龍應台 要讓文化吹進7835村落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1/7106456.shtml

文化部今天下午正式掛牌,首任文化部長龍應台表示,文化部成立後的首要工作在於整合,建立文化產業平台,她也首度提出「7835村落計畫」,來協助全台小鎮建立國際交流平台,讓在地藝術家和國外小鎮交流,幫助台灣的村落文化走向國際,而不是只侷限在地方。龍應台表示,文化部成立後的首要工作在於整合,包括原有文建會的補助方案要從創作出發,再透過行銷、通路進入市場;另外要借重電影、電視產業成功的商業模式,媒合文學、視覺藝術與表演術,建立文化產業平台,讓台灣的文化產業走向國際與全球。



◆ 產業界期待…文化部應重才不重財

【經濟日報╱何秀玲、潘俊琳】2012.05.21

文化部上路,文創產業界多所期待,但也有業者保持著觀望的態度,共同的想法都希望文建會成為文化部之後,不要再以政治掛帥,應該深入了解業界實際的狀況,給予資源,台灣文創才能大展身手。

談到文建會升格,卻讓八方新氣藝術總監王俠軍很感慨。八方新氣於4月受邀參加一年一度國際設計界的重要盛會米蘭設計展,為唯一的華人品牌,也是台灣文創品牌的殊榮,但是台灣卻沒有派出台創,甚至文化局的任何一個官員出席,讓他十分驚訝。

他說,台灣官方爭取成為世界設計之都,但是卻不願親身到國外去看看文創環境,也不願意關心國際設計界每年的「大拜拜」。他認為,成立文化部後,官員一定要關心文創的潮流,如果不參與文創的國際盛會,很難了解大趨勢。「文化單位,一定要深耕國際交流上。」

王俠軍也期待新型態的文化部,不會再有「公務員」心態,對於政策和執行只會打太極拳,對於許多事情都裹足不前,應該具有宏觀的視野。他也希望未來文創產業可以得到足夠的資源,也期待龍應台的魄力。

藝奇(ARTKEY)文創集團創辦人暨執行長郭羿承2000年開始往返兩岸,比較台灣和大陸的文化部,他認為大陸業務司的編制很「乾淨」,每個司專管的工作都讓人一目了然,相較於台灣的業務司,分類並不清楚,他認為司和司之間應該釐清關連性。

他也表示,大陸官方早已開始重視兩岸的文化交流,而且有明確的作法,可是台灣的文化部必須面對不同政黨的聲音,如何利用文化幫助台灣在國際舞台有發聲的力量,在文化交流的區塊,他認為困難度恐怕仍高。

另外,大陸官方積極地擁護中國文化,兩岸對比之下,台灣官方若不加快積極的腳步,領先大陸的文化創意,時間恐怕不會太長。他說,台灣融合不同的殖民文化,加上五千年的中華文化,應找到自己的特色,成為台灣獨特的文化內涵。

琉園執行長王永山對於文建會改制為文化部有很深的期許。他認為,升級之後的文化部應更具資源整合的能力,並希望在部長的帶領下,能為台灣的文創業指引出一個大方向,在世界舞台上更具競爭優勢。

王永山表示,文化部不必為某個文創業別或某個企業量身打造新政策,只要引導大方向,讓每個業別都能夠做自己,有足夠的力量自我發揮,業者就有能力站起來。台灣文創業要比的是軟實力,政府不需要花大錢做硬體建設,而是要協助提升整體的文化素質,很有自信的做自己,走自己的文創路。

當代傳奇劇場團長林秀偉指出,過去政府部門在制訂政策時,都是自己關起門來做,現在世界變化如此快速,這是一件很危險的事,在民主溝通的時代,政府應該要有「民為貴,君為輕」的認知,讓站在第一線作戰的專業藝術人士,有參與決策的機會,共同打造符合時代要求的政策。

此外,林秀偉也建議,政府在文創園區的規劃上,要替表演藝術界想到如何根留台灣,因為表演藝術是回收很慢,人才養成也不易的產業,因此政府在制訂文創園區相關政策時,不要只想到錢財,而是要多照顧人才,讓表演藝術有地方可以將根扎在台灣,這才是長遠的文化觀光發展之路。

※ 相關報導:

* 空有口號 藝文界心冷:對政策不期待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1/7106460.shtml

紙風車基金會執行長李永豐從事劇場工作30年,近年更帶著劇團走扁全台319個鄉鎮,但走得愈遠、看得愈深之後,他坦言:「對台灣的文化政策沒有期待」。他說,政府長年漠視文化,口號喊得響亮,但一直未提出符合國家未來發展的文化政策,從文化部的組織來看,感覺還是疊床架屋,只是多了一些司長和秘書。....李永豐認為,文化部首要工作是推動「文化行政化」,讓文化融入行政院其他部會,舉凡是興建橋梁、大樓,都可以呈現文化意涵。



◆ 專家圖解書 傳承捏麵人手藝

【聯合報╱記者蘇木春/三灣報導】2012.05.21

「我想留給後代的不是財產,而是傳統技藝」,苗栗縣民俗藝文協會理事長羅紫正多年前接觸捏麵人,思考傳統民俗技藝如何加值、創新,而踏上傳承之路,今年計畫出版捏麵人圖解書,希望讓民俗技藝傳承增加另一股力量。

羅紫正經常深入校園教學捏麵人,他說,多年前有一次與家人參加廟會,看到攤位販賣小時候常見的捏麵人,引起他的興趣,因緣際會他向桃園縣八十多歲的捏麵人老師傅張榮華拜師學藝。

學成後他成立捏麵人工作室,但大量的作品堆積在家乏人問津,他成立捏麵人主題網站,加入更多傳統民俗元素,包含畫糖人、紙雕童玩等,課程邀約越來越多,捏麵人也訂購漸有起色。

「早期捏麵人是可以吃的」羅紫正說,捏麵人材料主要是麵粉、糯米粉加上食用色素,剛開始他都使用傳統可食用的材料,因不加防腐劑保存不易,於是添加防腐劑,後來轉變改用黏土,「雖可保存許久,卻失去捏麵人原本的味道」,讓他很感慨。

羅紫正長期擔任三灣國中捏麵人社團指導老師,對學生完成作品後,一段時間後即丟棄或遺忘,感到很可惜,而提出將捏麵人做為紀念品的構想,獲校長鍾萬煋支持,捏麵人紀念品也成為該校的特色。

羅紫正也努力將捏麵人朝精緻化發展,提供客製化服務並設計包裝外盒,吸引公關公司、飯店注意,有的機關訂製當作贈送外賓的紀念品,讓捏麵人跳脫傳統,注入新生命,他常受邀到日本、新加坡等地展示捏麵人製作,讓他更具信心要將傳統民俗藝文推向國際舞台。

※ 相關報導:

* 杜甫剛忙完…包大人跟著忙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N2/7104748.shtml

宋代名臣包拯最近也難逃惡搞,成為「包大人很忙」的主角,部分評論笑稱包公真倒楣,連躺著也中槍。關於包大人的相關討論帖40餘萬,在眾人跟風創作的過程中,各種漫畫愛好者紛紛加盟,漫畫系列也風靡一時。

* 道卡斯族研習營 復振文化資產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3/7105542.shtml

道卡斯文化協會理事長劉正新表示,過去10年每年都舉辦傳統的「牽田祭」活動,卻發現他們的語言和傳統技藝逐年流失,為復振文化資產,舉辦這項研習,希望保留老祖宗的手藝,傳承給下一代。

fsj 提到...

紙雕台灣上河圖 成若涵募資創作

【江家華/台北報導】2012-05-22 中國時報

紙雕藝術家成若涵的《紙雕.台灣百景上河圖》,要將台灣各地風土民情組合成長廿公尺、寬一公尺的大型紙雕,目前她已完成金山鴨肉店、新埔曬柿餅及台北東區後巷共三幅。為了讓計畫順利在三年內達成,成若涵透過創意集資網路平台Flying V募資,希望心無旁騖投入紙雕計畫。

廿四歲的成若涵,兩年前從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現為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畢業,一次車禍讓她只能待在家中休養,卻也因此培養出紙雕興趣,曾以名人肖像紙雕《網球國手張凱貞》、《馬總統慢跑》等令人驚艷。

一年前,在金山遠近馳名的鴨肉店老闆邀請下,成若涵做出一幅長九十公分、寬五十公分的單幅紙雕《金包里鴨肉閣》,在紙上雕出廟口前的店家如何大鍋炒菜、分盤上菜,擠得水洩不通的客人各憑本事搶菜、佔位與用餐,活靈活現。這次經驗讓她醞釀出以紙雕推廣台灣觀光的想法。

成若涵想到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將京城的繁華及市井小民的生活濃縮在長卷中,磅礡的氣勢及細膩的刻畫是她對《紙雕.台灣百景上河圖》的期許。她走訪台灣各地收集素材,再刻出各地風土人情。

《初秋,曬柿餅的午後嬉戲》以在新竹新埔看到柿餅產業的經驗為靈感,雕出古意盎然的三合院前,一排排竹簍放滿日曬的柿子。近期作品《台北東區後巷》表現住家四周充斥服飾店、路邊攤及逛街人潮的東區景象。

為了專心創作,成若涵估算三年創作所需費用,包括差旅、材料、人事費約十六萬元,希望透過網路募得款項。

※ 相關報導:

* 美術雙年展10月登場 作品多元化
http://www.udn.com/2012/5/22/NEWS/READING/REA8/7108845.shtml

第三屆「台灣美術雙年展」今年10月展開。今年為鼓勵更多藝術家參與, 主辦單位公開徵求作品,共有434位藝術家投件、作品達800件,今日選出17位藝術家作品參展,展品類別多元完整。

* 反串超經典 劇藝3花單飛不散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2052200129.html

分別來自北、中、南三地的范恩維、蔡釋德及于懷傑,求學時均曾因女性特質遭同儕霸凌,四年前考上中山大學劇場藝術系,重新在對方身上找到自我,三人被稱作「劇藝三花」,每回反串演出總造成校園話題,畢業在即,系上網路甚至貼出公開徵求接班人消息。

* 清代→日治→光復 府城三部曲 雞屎藤舞出生活味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2052200490.html

「府城三部曲」涵蓋雞屎藤二○○九年至今三部創作《臨水流殤》、《海安夢華錄》與《昭和摩登.府城戀歌》,都與台南歷史與社會相關。這次三部曲連演,一口氣呈現台南不同時期的發展樣貌。



◆ 龍應台的方糖與珍珠奶茶

【聯合報╱社論】2012.05.22

文化部開張,龍應台為首任部長。這是龍應台的大事,文化部的大事,文化的大事,台灣的大事,也是華人世界矚目之事。「龍應台」加「文化部」,會有什麼答案?

別擔心龍應台想得不夠多,反而要擔心她想得無邊無際。她正在思索:怎樣讓文化資源真正滲透台灣七千八百三十五個村落?如何充分照顧即將佔據人口總數十三‧三%的退休人口的文化生活?如何使「個個都是國之珍寶」的孩子們成為創意充沛、素養深厚的台灣公民?如何重視文化外交?又如何跳脫「國共鬥爭」和「海峽兩岸」的政治角力框框?這當然不是過去「文建會」的思維,但這是否就是未來「文化部」可能承當的角色?

可從「糖水論」談起,龍應台說:文化猶如方糖融入水。做為一個文化思想者,這是智慧;但做為一個文化部長,這卻是一個難題。因為,文化部管方糖,但管不到水。

從「糖水論」可以看出,歷任的文建會主委,可謂都是「分糖者」,且主要只管「唱歌跳舞」的那種糖;龍應台則儼然是第一位以「治水者」自期的文化首長,她向不認為文化只是「唱歌跳舞」,從十幾年前做首任台北市文化局長即如此。龍應台想做怎樣的文化部長,可從她認知「什麼是文化?」探知。以下皆是她對「文化」的釋義,她說:

文化是一種整體氣質/品味、道德、智慧是文化的總和/文化是在刷白了的粉牆邊種下一株紅薔薇/日子怎麼過,就是文化/文化在形塑社會的政治和經濟行為上,是一個關鍵元素/文化是人們眼光接觸時交換的一組密碼/文化使人們明白了「同胞」的意義/人是散落的珠子,文化使珠子串起來成為社會/文化將無意義的碎片組成有意義的拼圖/文化是公民社會的基礎/文化決定我們眼睛所見、耳朵所聽、手所觸摸、心所思慮的整體環境的美醜/文化,在大街小巷裡,在市場廣場上,在孩子們的教室裡,在報社的編輯台上,在員警的秘密檔案夾裡,在城市的任何公共空間裡,在我們整個呼吸工作、睡覺、遊玩、思考的生活環境中……。

如果聽由龍應台自己選擇,她不會想做一個「分糖者」,而會做一個「治水者」,因此始有「糖水論」;這也可能是海內外許多有心人對龍應台的期望。但是,大街小巷、教室、編輯台等處,大都皆非文化部的水域,也沒有一位文化部長能讓方糖融入眼睛所見、耳朵所聽、手所觸摸、心所思慮的一切。莫說文化部長,即使高於文化部長者也不必作此想。

「糖水論」是文化部長應有的思維高度,但「珍珠奶茶」或許始為文化部長可行的操作手冊。文化部不可能把整個社會變成一杯理想中的糖水,但文化部卻有可能讓人們在原本的糖水裡嚼到幾粒QQ的粉圓,使其變成一杯珍珠奶茶。倘係如此,龍應台有錦繡胸襟,更是一位手工細膩的匠師。想像中,龍應台為文化部開天闢地,必能留下幾顆珍珠粉圓應非奢想;但若只是泡了一杯泛泛的糖水,那不像是龍應台的願望。

舉例而言:倘如龍應台所說,文化不只是「唱歌跳舞」,則最Q的粉圓也許可用兩岸題材;龍應台相信文化能形塑政治及經濟並取代軍事,她能不能成為「兩岸文化論壇」的發起人?再者,追尋台灣人的「身分認同」也是一顆頗有嚼勁的粉圓,當「電音三太子」儼然成為台灣文化的頭像,這會是一個有縱深的題材;龍應台自己在統、獨、左、右、自由、保守上皆相當中性,即使有時向任一邊傾斜,也有說服力,因此她應是承當這個平台的理想人選。其次,龍應台曾為台北市建立街頭藝人及樹木保護等相關法制,這類立法皆是珍珠粉圓的配方。再者,畢竟藝文活動仍是文化部的祖業,在這個領域中,糖和水皆由文化部所管;但由於台灣的市場規模較小,像優人神鼓這類的文創產業生計問題有其先天性的困難,因此龍部長也不能擱下「分糖者」的角色。

新任伊始,大江大海的龍應台似乎展現了一種「從茄萣鄉到全世界」的抱負,但這也許是可以嚮往卻不可能包攬的「野心」;此時的文化部長已與約三十年前的新銳作家不同,不能再燒「野火」,就須有剔骨去肥的刀工,與文火慢燉的動心忍性。

龍應台始終是為自己加足油的人,我們要為新添了文化部的政府加油!



◆ 數世紀珍藏 教廷秘密檔案展

中央社 2012.05.22

羅馬「卡比托利歐博物館」正展出100件教廷珍藏檔案,包括中國明朝末年向教廷求援的信函,有許多展出的文件和檔案是首度曝光。

卡比托利歐博物館(The Capitoline Museums)與羅馬市政府比鄰,這次舉辦「隱藏之光」(Lux inArcana)特展,表現出羅馬與教廷間的特殊關係。

展出品跨越數個世紀,也橫越五大洲和各種語言,展現教廷無遠弗屆的影響力。

對於熟悉中文的台灣遊客而言,最吸引目光的當屬南明王太后致教宗的信函。王太后表示皇室多名成員已經受洗,且希望教廷能協助南明對抗入關的滿清勢力。王太后的信函是寫在絲帛上,信函和信筒都飾有精緻的龍紋。

蒙古可汗發給教廷的信函,可能是世上保有最早的蒙古文字之一。參觀者還可以看到日本皇帝裕仁的信件、英王亨利八世向教廷申請婚姻無效的信函、教宗向瑞士搬請救兵與義大利劃定界線的協議等。

一些教廷備受爭議事件中的重要檔案也都妥善保存,像是記載法國聖殿騎士(Knights Templar ofFrance)受審的羊皮書,伽利略在宗教審判畫押的自白書,教宗宣布馬丁路德受懲罰的公告等。

此外,還有教廷修正曆法的公告,米開朗基羅請教廷支付工匠費用的信函等。

教廷的秘密檔案平日都受到嚴密的保護,但是經過申請的研究人員仍可入內查看。保存這些檔案並非易事。不僅水災可能讓檔案受潮毀損,還有戰亂時候的威脅,像是拿破崙便試圖將珍貴的檔案運回法國。

梵蒂岡展出秘密檔案的機會非常難得,現場有英文與義大利文簡介,展期到今年9月9日為止,相關資訊可以參考網站:http://www.luxinarcana.org/en。

fsj 提到...

寶島大劇場-文化部、文化事件與康熙輿圖

【邱坤良】2012-05-23 中國時報

文建會改制為文化部,具有宣示性作用,大幅增加的年度預算,亦能對某些文化事務解燃眉之急。尤其馬總統第二個任期,在民怨沸騰的「漲」聲中展開,文化部五二一的掛牌,多少帶點清新氣息。

台灣文化界基本盤清淡,若形成事件,各種興革與應變措施又會出籠,政府也會採取應急措施。日前「優人神鼓」創辦人劉若瑀因創作與演出難以兼顧,又不堪劇團虧損,決定停止新創作三年,但仍會應外界邀請演出。此事經媒體披露,成為新聞,藝文團體紛紛呼籲政府正視,龍部長也出面關注,藝文老問題圍繞著劉若瑀重提一遍。這只是小事件,四年前雲門排演場大火,各界關注宛如憂心「動搖文化國本」,不過,卻因而催生了雲門藝文園區。

政府如何讓藝文團體維持生存?卑之無甚高論:營造社會文化環境,鼓勵創作,培養藝文人口,如此而已。上世紀貧窮的五、六○年代,表演團體都靠票房或演出費存活,今昔社會環境不同,政府應強化獎助文化機制,但也無法將每個藝文團體變成國營事業,如不能讓民眾恢復主動觀賞藝文的習慣,其他都是次要。說白一點,如何「威脅利誘」民眾,達成目標,端看政府能耐,藝文展演如此,其他文化業務也莫不如此,不但要有方法策略,更需要長時間經營。

文化事務應回歸尋常,從社會生活中推展,而不是靠「事件」刺激。龍部長擅長描述文化故事,從她的口中,文化部可以創造經濟紅利,讓文化內容更深刻、價值更雋永,也要對台灣社會文化的力道多一點從容與自信。她的話語充滿魅力與感性,未來國人會常看到她「給青年十二封信」之類的文化講談,「龍式」的風格或能讓文化進入社會大眾的生活語彙。

龍部長希望文化部作為「中華文化銜接的典範」,並以文化思維保障兩岸和平,將來文化交流司有一半經費著重對中國的交流,其他六個司的業務也都會「滲入華文世界的市場」。文化部「偏重」與中國的文化交流理念,又說「兩岸交流起點不是兩岸,是國際」,觀念基本上沒錯,問題在於如何執行,如何辯證中國大陸/國際的分野?

台灣歷史上政權更迭,如就單一時間點,清康熙應是最具歷史符號的朝代。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明鄭之敗亡,除了清廷正處於盛世,台灣內部政治腐化,和戰不定,更為主因,施琅才能不費吹灰之力,讓明鄭小朝廷伏首稱臣。康熙於兩年之後編纂《大清一統志》,「詔告天下各進其郡縣之志,以資修葺」,新入版圖的台灣因而編修《台灣府志》與諸羅、鳳山、台灣諸縣志。約在一七○○年前後,也就是台灣降清後的一、二十年,清廷繪製《康熙台灣輿圖》,委託西方傳教士測量,再由中國山水畫家完成,這是現存最早的單幅彩繪台灣全圖。

清朝的台灣人是中國子民,然而,歷史的嘲弄,甲午戰爭導致乙未割台,台灣淪為日本殖民地五十年,戰後才重新與中國連結,卻又陷入長期的國共鬥爭與兩岸對峙。近年台灣與中國關係和緩,兩岸交流密切,執政黨視為重要成就,馬總統五二○就職,還強調一國兩區的「一國」就是中華民國,兩岸是否真能一中各表,有待驗證,但「一國兩區」已引起在野人士撻伐,憂心台灣主權日漸流失。

新出爐的文化部請專人設計LOGO和入口印象,圖像符號的意義與效果見仁見智,把《康熙台灣輿圖》作為文化部門面,是否有特殊意涵?《康熙台灣輿圖》從繪製到流落台灣,成為台博館館藏,算是台灣文化資產,以往台博館與文建會常以此圖製成創意藝品(如絲巾)贈送外賓,然而,自由國度的萬國旗平日四處飛揚,任人懸掛,但出現在政府部門特殊場合的旗幟就有嚴肅意義。以終極統一為目標的國民黨政府,在文化部成立的歷史性時刻,讓《康熙台灣輿圖》成為入口意象,其儀式性、象徵性與台灣古地圖的功能性、裝飾性,豈可同日而語。(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 相關報導:

* 坐視大陸磁吸 鳳飛飛外流?
http://www.udn.com/2012/5/23/NEWS/OPINION/X1/7110595.shtml

其實將來不管是統是獨,好不容易打下的「台灣品牌」都是不能拱手讓人的。我的邏輯一直很清楚:不是鳳飛飛需要這個獎,是金曲獎需要鳳飛飛,需要搶在大陸之前「蓋章」!



◆ 蘭技妝品系走秀 「廢棄物成珍寶」

【聯合報╱記者吳淑君/宜蘭報導】2012.05.23

宜蘭縣蘭陽技術學院化妝品系昨天舉行四技、二技、二專、五專畢業成果展,有20多支隊伍上台走秀,學生發揮創意,有的走搞怪風,有的走唯美風,還有人利用廢棄物改造,令人驚豔。

業界造型師,也是指導老師梁鈞說,廢棄物穿上身以前很多人玩過了,但是人家一眼就看穿那是廢棄物,沒有美感,他要求學生讓廢棄物不像是廢棄物,要成為另一種珍寶。

梁鈞說,例如吸音棉可成為身上的裝扮,免洗湯匙可成為非常華麗的質感,在衣服中暗藏寶石舞台效果非常好,他要整個畢展有新的風貌,學生從頭髮造型、化妝、衣服、鞋子全部自己做。

他強調,現在已經不是一技之長就能走天下,他希望學生學得更多元,多方嘗試,成為整體造型師,而不是只是一個化妝師,學生畢業成果展正是驗收的最好時機。

這場名為「覓境」的妝品系畢業成果展昨天下午在蘭陽技術學院體育館登場,化妝品應用系主任王全祿說,完全看不出學生身上華麗的造型是廢棄的紙盒、CD、免洗筷做的,不但好看還充滿時尚。



◆ 上海越劇團 重現紅樓夢愛怨瞋痴

【汪宜儒/台北報導】2012-05-23 中國時報

《紅樓夢》中賈寶玉與林黛玉的愛怨瞋痴,各類戲曲劇種改編演出多次,但惟有越劇版本的《紅樓夢》改得最好也最完整,一九五八年由上海越劇團演出的版本正是經典始祖,裡頭的情節鋪排與唱詞內容還成了後來黃梅調電影與現代電影詮釋兩人愛情故事的範本。今年六月上海越劇團將帶著原汁原味的《紅樓夢》來台演出。

《紅樓夢》是越劇極富盛名的代表劇目,最早的版本由劇作家徐進編寫而成,主演賈寶玉與林黛玉的是上越的當家演員徐玉蘭與王文娟。在一九五八年的首演後,這齣戲一炮而紅,連演五十四場,掀起一陣紅樓熱,於是也有了越劇電影版。去年上海越劇團來台參加海派文化藝術節,也曾演出《紅樓夢》,同樣在戲曲圈內掀起風潮,一票難求。

今年上越再度來訪,共出動七十六位演員,主要的十一位一級演員中,又有五位是中國戲曲界最高榮譽梅花獎得主。他們帶來了《紅樓夢》、《碧玉簪》、《梅龍鎮》、《西園記》、《孟麗君》五齣劇碼。值得一提的是,演出《紅樓夢》的演員錢惠麗與單仰萍,正是師承徐玉蘭與王文娟。

在《紅樓夢》演出中,最為人稱道的部分是劇中賈、林兩人初相識時,賈寶玉慷慨高唱「天上掉下個林妹妹,似一朵輕雲剛出岫」,渲染力十足。而林黛玉的〈葬花〉、〈焚稿〉,唱得淒楚幽幽,擰人心頭。

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自小就是個越劇迷,她指出,越劇《紅樓夢》之所以廣受歡迎又耐人傳唱,原因在於文辭美、唱曲美、演員好。她分析,越劇的最大特色在於它親民的文學性,而《紅樓夢》正是最經典的例子。

「相較於崑劇的文學性是高來高去在雲端的,越劇的文學性玲瓏剔透、深婉靈秀,又多了生活化的氣息,可以道家常、話心事,是泥土化的文學筆調,是貼近人間的詩篇。」

《紅樓夢》中〈葬花〉、〈焚稿〉兩段,尤其是王安祈的最愛。像〈焚稿〉中有一段寫道:「這詩稿不想玉堂金馬登高第,只望他高山流水遇知音,如今是知音已絕,詩稿怎存?把斷腸文章赴火焚!」王安祈嘆:「那真是迷人啊,我從小就會默寫劇中的唱詞,現在教學生戲曲編劇,也都將《紅樓夢》這兩段當成教材!」

上海越劇團將於六月廿七日至七月一日在台北國家戲劇院演出,購票可洽傳大藝術02-27715676或兩廳院售票系統。

fsj 提到...

養豬正妹拍短片 在德獲獎

奧柏豪森國際短片影展 大放異彩

自由 2012.05.24

〔記者李立法/麟洛報導〕「等待母豬生產的過程,就像是玩吃角子老虎機的心情!」養豬正妹吳長蓉將長期在家養豬的經驗化作錄像藝術題材,巧妙運鏡拍攝,呈現出萬花筒及吃角子老虎機轉輪般的視覺效果,這件取名為「吃角子老虎機」的作品最近在德國第五十八屆奧柏豪森國際短片影展中大放異彩,獲得兩個獎項肯定,將台灣藝術推向國際舞台。

二十八歲的麟洛鄉子弟吳長蓉,從小跟著父母親一起養豬,從洗豬舍、餵豬做起,還會幫母豬接生,連人工受精也難不倒她,目前就讀台南藝術大學碩士班的吳長蓉不僅水墨創作獨樹一格,跨界錄像藝術後也有傑出的表現,已有多年參展資歷。

吳長蓉說,她的錄像創作以豬為主題,先後發表了「豬五花」、「家興」、「SLOT MACHINE(吃角子老虎機)」、「小碎肉布」、「眠花」等一系列萬花筒豬舍系列作品,五月初在德國奧柏豪森國際短片影展參展的作品,是萬花筒豬舍系列中第三支紀錄片「吃角子老虎機」,時間三分鐘。

吳長蓉說,一隻健康的母豬在自然交配下約可生出六至九隻小豬,採人工授精則可讓生產數提高至十至二十隻不等,一隻小豬可賣到一千元,為提高豬場經濟效益,人工授精取代了自然配種,每次人工授精後需等待六個月才知道生產結果是否符合期望值,這種等待配種結果揭曉的過程如同玩吃角子老虎機一樣,拉把後不知道會出現什麼獎項。

吳長蓉的媽媽徐加真以女兒的表現為榮,兩塊印有影展Logo的蛋糕女兒捨不得吃,從德國帶回來和她一起分享,滋味特別甜美,女兒長得漂亮有氣質,還能在藝術領域中找到樂趣,讓她感到很欣慰。



◆ 台灣「姆姆抱抱」在韓改編音樂劇深受歡迎

中廣新聞/王長偉 2012-05-24

由台灣動畫公司「首映創意」的原創作品「姆姆抱抱」,在南韓改編為舞台音樂劇「姆姆抱抱-姆姆生日快樂」,今年初在韓推出後,成為最受歡迎的兒童音樂劇,人氣直追盛極一時的「亂打秀」和「伴飯秀」。

原作的「首映創意」的公司「MUDAD」,目前也正在籌畫「姆姆抱抱-姆姆生日快樂」音樂劇的中文配音,計畫赴台灣演出,如果成行,不久之後台灣小朋友應該也能觀賞這部音樂劇。

這齣舞台劇正式上演後大受歡迎,負責演出舞台劇公司理事黃根生,也是「伴飯秀」舞台劇的策劃人。黃根生多次表示,「姆姆抱抱」系列作品是台灣文化創意作品首度進入韓國市場成功的首例,台灣其實有很多水準很高的文創作品,全世界有廣大的華人觀眾,如果能夠善用策略,開發國際市場,也可以像「韓流」一樣風迷全球。



◆ 喝采露天音樂會 10組樂團演出

【台灣醒報╱記者郭庚儒╱台北報導】2012.05.24

印度風情西塔琴樂、熱情洋溢Bossa Nova、客家藍調歌曲、經典探戈歌曲、清新脫俗古典爵士樂、傳統原住民歌謠等不同類型的音樂,將於集合演出,讓民眾一次享受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這場露天音樂會將於5月26日在大安森林公園舉行,邀請國內10組音樂團體接力演出。

喝采露天音樂會總策畫高鈺表示,這次音樂節以享受世界音樂的角度出發,透過時常在電台中播放的音樂歌曲,面對面的與民眾分享,「喝采音樂節」分為二部分,第一個部份是從4月21日至5月19日每周六在信義誠品舉行「面對面彈唱會」,第二部分為5月26日露天音樂會,希望錯過面對面彈唱會的民眾,不要再錯失享受好音樂的機會。

「喝采音樂節」將於5月26日在大安森林公園舉行,上半場從下午3時開始,由ORGANOLOGY樂團帶來電風琴的爵士音樂,接著由純粹探戈樂團演出融合阿根廷雙人舞及手風琴樂;羅思容x孤毛頭樂團帶來客家藍調歌曲;午後之樹的中國古典樂曲;黃瑞豐三重奏的鼓、鋼琴、人聲。

下半場從晚間6時開始,由絲竹空樂團帶來東西方融合爵士樂;西尤樂團的印度風情音樂;詹怡嘉+劉士堉+程希智的人聲、吉他、手風琴合奏;咻樂風的Bossa Nova曲調音樂;Suming舒米恩的阿美族母語歌曲。

「喝采音樂節」邀請,包括:ORGANOLOGY、純粹探戈、羅思容x孤毛頭樂團、午後之樹、黃瑞豐三重奏、絲竹空、西尤樂團、詹怡嘉+劉士堉+程希智、咻樂風、Suming舒米恩等國內10組音樂團體。

完整影音 http://anntw.com/awakening/news_center/show.php?itemid=31359

※ 相關報導:

* 余光中、林昭亮 詩樂交會的光芒
http://www.udn.com/2012/5/24/NEWS/READING/REA8/7113128.shtml

詩人余光中與小提琴名家林昭亮,昨天在中山大學展開「詩與音樂的交會」對談。詩重創作,樂靠詮釋,兩位大師認為,不論是創作者或詮釋者,「基本功」的鍛鍊都是最重要的。



◆ 周文中憂大陸教育不重文化

【記者林采韻/台北報導】2012-05-24 旺報

華裔作曲家周文中與貝聿銘、趙無極享有華人藝術三傑美譽,高齡89歲的他,特別從紐約飛台,參與今晚在中山堂的致敬音樂會。周文中長年執教哥倫比亞大學,譚盾、周龍、陳怡等當今活躍世界舞台的大陸作曲家均出自其門下。周文中強調,看不起自己文化,對自己文化沒有知識的人,只能成為「次等的西方藝術家」。

洞悉東西匯流是正道

周文中1923年生於煙台,從小學音樂的他,苦於戰亂時代需要務實技能,姑且學習建築,1946年赴美之後,在情況許可下,終有機會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學習作曲。

周文中的作品特色,在於以西方文化為主流的1950年代,他已洞悉到東西文化匯流才是華人作曲家走向世界的正道。

當時的「異」想法,如今卻成為大部分華人作曲家的常識手段,周文中大笑稱此為「物極必反」,強調中國文化在世界歷史上興衰起伏,不像希臘、埃及等古文明一蹶不振,「我這一輩子都在等中國上升,我到現在沒死,還在等。」

不過,周文中強調,反思自己文化的重要性,他並非一開始就知道。他說年輕的自己是生活在非常痛苦的情境,因此一進校園,他不願意再浪費時間,一股腦投入創作許多標準的歐洲「東西」。一段時間後才開始自省,進而努力尋找,「我的作品總數不多,因為我大部分的時間是在思考。」

周文中從小沉浸在中國文化下,還會拉二胡,要從自己的血液中尋得可用素材並不難,創作之初落實於《山水》、《花落知多少》交響曲等作品,然而一路的模索,不免歷經幾次思辨過程。

周文中在哥倫比亞大學的老師為捷克知名作曲家馬替奴(Bohuslav Martinu),周文中說,自己對對位手法很有興趣,入校時曾用五聲音階譜寫對位,結果馬替奴不以為然,認為用五音寫的不能稱為對位,「最後我想通了,對位是人為,又不是自然產生,為何要遵循,之後不寫對位了!」

陸應創造中國音樂史

相對於馬替奴,現代作曲家瓦瑞斯與他亦師亦友,周文中形容第一次聽到瓦瑞斯的音樂,「像我小時聽到殺豬、殺雞的聲音。」結果這位電子音樂大師,卻對他具有中國特色的作品極為支持,周文中透露,瓦瑞斯去世後,他從其遺孀手中買下他的房子,現在他還住在裡頭。

從哥倫比亞大學學生到成為教授,1980年代適逢哥大與大陸音樂學院進行交流,周文中代表學校到中國網羅一批學生,「當時大多是中央和上海音樂學院推薦的,可以說『黑白』都來。」

隨周文中赴美的這一代,是文革後的第一代,套周文中的話,「基本上還沒到程度」。因此,他特別為這群學生開設課程,算是「課外補習」。周文中感嘆,年輕學生都有一種問題,總是喜歡模仿出名的作曲家,他淡然地說,「這一生我看多了,有人生前有名,死後無名,有人死後才開始出名。」

如今這群學生各有發展,周文中平常心看待,倒是對當下中國的教育,多了一些擔憂,他說沒有文化,就算有想像力也沒用,「到現在中國還沒改過來,在教育中不看重自己的文化,沒有自己的音樂歷史,對我來說,努力西化就是忘本。」

台北市立國樂團向周文中致敬系列,5月25日至27日在台北市中山堂光復廳舉行兩場音樂會和專題演講。

fsj 提到...

外遇題材搬上舞台 對象卻是羊

中央社 2012.05.25

綠光世界劇場10週年繼上週演出「求證」後,今晚起在城市舞台即將演出全新製作「外遇,遇見羊」,由李明澤導演,劉亮佐、謝盈萱等演出,為綠光世界劇場再創另一波高潮。

劇作家愛德華‧阿爾比在他70多歲時寫下「外遇,遇見羊」(The goat, or who is Sylvia?),人生經歷豐富多變的愛德華,用一貫尖酸幽默的方式,表現對現今社會及人性道德的批評,劇中充滿尖銳的對白加上獨到的寫作功力,帶領觀眾輕鬆進入劇情,等觀眾放下心來,才發現他狠狠地在每個人心中劃下一刀。

「外遇,遇見羊」2002年在百老匯首演即造成廣大迴響,更在隔年獲得東尼獎最佳劇本獎,隨即在全球數十個國家搬演近千場,今年在台灣僅演4場。

多年前綠光劇團便發現這個劇本,李明澤對這個劇本愛不釋手,但當時還不敢貿然將題材如此迥異的劇作上演,經過多年的嘗試,綠光世界劇場陸續推出不同的題材故事,讓台灣觀眾對世界經典劇作有更深入的瞭解,也有了一群固定的觀眾之後,終於在今年世界劇場10週年之際推出「外遇,遇見羊」。

「外遇,遇見羊」描述一名中年建築師的生活因為愛上一隻羊而崩裂,李明澤認為,這個劇本要以最直接的人性反應、最刻骨的情感刻劃,直擊觀眾隱藏心中的角落,討論的是一種不被認同的情感。李明澤說,「每個人都有自己深藏已久的秘密,如果連最親密的人都無法了解,反而加以撻伐,那種傷害才叫人痛心與無奈。」

飾演這名中年建築師的劉亮佐,一看到劇本就毫不猶豫地接下,從事劇場工作25年的他,第一次遇見不知道怎麼表現的劇本,但卻又像是探險般地好奇與興奮,讓劉亮佐堅決投入演出。

謝盈萱這次要挑戰一個全心捍衛自己真愛,但卻完全崩潰的優雅妻子,謝盈萱表示,這個劇本探討的不只是外遇,更是挑戰與社會群眾之間彼此生存的關係。

「外遇,遇見羊」25日起至27日在台北城市舞台演出。

※ 相關報導:

* 今夏跳動的指尖 2音樂節別苗頭
http://www.udn.com/2012/5/25/NEWS/READING/REA8/7115504.shtml

一邊是加伏里洛夫等五位國際鋼琴大賽首獎得主,多出身俄系學派;一邊是鄧泰山等五位鋼琴名家,連彈十場德布西。八月底起,主打鋼琴冠軍亮相的「衝擊黑白鍵」音樂節,和向德布西冥誕一百五十年致敬的「德布西音樂節」陸續登場,有如俄、法風格競美。



◆ 插畫家飼育員 畫動物看生死

【林欣誼/台北報導】2012-05-25 中國時報

在動物園當過廿五年飼育員的日本插畫家阿部弘士,親手觸摸過長頸鹿的鬃毛、每天幫大象擦肚子,他對動物的了解與感情之深,無人能及。也因為身邊始終圍繞著動物,他就算沒拿筆時,也習慣用目光描繪牠們的樣貌,他說:「我以這樣的方式與動物連結,就連牠們皮膚的感覺,也已經融入我的身體裡面。」

在阿部弘士新書《動物園的生死告白》中,他回憶自己徜徉田野的童年時光、細數與動物相處點滴,搭配手繪插圖,文字與畫風都簡單卻溫婉動人。

現年六十四歲的阿部弘士在北海道旭川市長大,廿四歲起進入旭川的「旭山動物園」擔任飼育員,出版過《狼與羊》、《大家來逛動物園》等上百部繪本,筆下常以北極熊、狼、猩猩、長頸鹿等動物為主角,被譽為日本「動物插畫家」第一人。

在《動物園的生死告白》中,他開宗明義說想寫的是「生與死」的故事。他描述,飼育員的工作不只是餵食和打掃而已,動物死了還需要幫牠們解剖,經常全身沾滿動物的糞便或血水。「這是為動物守護生命的工作。萬一稍有疏失或懈怠,往往成了害死動物的原因。」

他坦承自己曾因餵食的奶粉成分不對,導致海豹寶寶營養不良而夭折,也曾經做過無數次獅子逃出來、被老虎襲擊的惡夢,「然而,飼育員一定要超越這份害怕。」

對於動物的死亡,他印象最深的是,西伯利亞大野狼約翰在妻子過世後傷心得不吃東西,體力日衰。剛好牠的飼育員又出差,大家心想牠恐怕撐不住。一周後牠的飼育員回來,只見約翰慢慢抬起頭,對飼育員微弱發出一聲「呼」,然後安然地死去。

他表示,動物園並不隱諱死亡,每年有一天大家會聚在園內的「獸魂碑」前,心中默念「辛苦了,很謝謝你」,告慰動物之靈。

因為心疼動物,年輕時他常困惑於「為什麼要有動物園?」的問題。他說,飼育員對豢養動物總懷著罪惡感,因此他和同事為了讓動物過得好一點,會幫牠們的水泥獸舍鋪上泥土枯葉,儘管增加清潔困難度,更沒加班費可言,但無論如何也不能對動物「失禮」,是他們一致的想法。

在他眼中,每種動物各有迷人特性,如黑猩猩「眼睛深處有小小的眸子」顯得溫柔,「光看體積龐大的大象和高聳的長頸鹿,就讓人感動莫名。」但飼育員偶爾也會遇到「不投緣」的動物,比如他最不擅長的就是能看穿人心事的猴子,後來他學會擺出一副不在意的樣子,才唬住猴子。

※ 相關報導:

* 旭山動物園 「一生必去」超人氣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2052500496.html

阿部弘士任職的北海道「旭山動物園」近年風靡全球,最受歡迎的就是企鵝散步、北極熊跳水,以及讓海豹自由游泳的水槽和隧道等生態「行動展示」。這些設計既為動物著想,又可讓遊客親近觀察,如企鵝在園內列隊散步本是為了運動,卻引起遊客驚呼大笑,動物園因此人氣扶搖直上,更被日本人列為「一生必去一次」的夢幻動物園。

* Photo Pin免費圖庫 可合法使用的高品質相片
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ART_ID=391832

PhotoPin 的搜尋範圍不是全網路,而是世界最大的線上相簿提供者 Flickr ,結合 Flickr API 端口,使用者只需要輸入要查找的相片關鍵字,就可以在 PhotoPin 內輕鬆搜尋到使用 Creative Commons 授權(簡稱創用 CC 授權)的相片,並將相片合法下載、運用到自己的網站或部落格文章裡。

fsj 提到...

社論-讓文化部成為啟動軟實力的引擎

【本報訊】2012-05-26 中國時報

「文化」其實是一個無所不包的概念,舉凡建築、雕刻、博物館、美術館與各類型音樂、舞台等表演藝術等都是文化,書籍雜誌出版品、電影、電視劇、傳播媒體、乃至電玩遊戲,在各界也都視為文化產業,更進一步說,日本的茶道已經晉升為生活文化,台灣的茶文化何嘗不是?上至歷史與人類文明,下至日常生活的咖啡與茶,甚至一碟小菜,都可以涵蓋在「文化」這個大帽子下。

正因文化無所不包,所以太多事可以推動,必須推動;但也因文化的無所不包,讓甫升格的文化部任務格外艱鉅。

文化部前身的文建會,在各部會中相對是個年輕的單位,有很長一段時間,甚至只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花瓶單位,在中央政府總預算中所占比例相對弱勢,即使多數人承認生活就是一種文化,文化預算卻很難不被框架在「基本必需」之外。比方說,國防預算顯然在更多人心目中占據於最優先的地位,外交預算即使拚一個國家顏面也不能減少,內政預算包含各種社會福利自然非重視不可,再窮也不能窮孩子,教育預算曾經在憲法明定要佔總預算的百分之三以上,即使修憲刪除,但幾乎沒有人敢更動這個慣例和默契,台灣靠經濟奇蹟揚名國際,交通建設與各種經濟產業相關預算更得佔有足夠分量的比例。

一路數下來,如用狹隘的「文建會」或「文化部」機關預算來界定文化預算,可想而知,新科部長龍應台必然要失望,因就算她爭取到明年能編列一百六十八億,或她理想中的至少二百億,都是不夠用的。但若能整合各部會資源,擴大對「文化」想像,那麼龍部長或許會發現,行政院各部會都可以是她推動「文化」的助力,而資源更龐大到難以想像。舉例而言,農委會推動觀光農村、精緻業,交通部觀光局輔導優雅民宿,甚至國防部在軍中推廣閱讀,都可以是文化一部分,換言之,她雖是「部長」,卻有必要做跨部會的協調整合,或至少要有請政務委員出馬協調的積極主動。

龍應台在立法院備詢時曾經感慨,從人員到預算都不夠,目前的文化部「還是營養不良的狀態」。此言非虛,文化部即使升格,卻未能即時在年度預算中反應出來,一百零一億預算中,一半以上在硬體支出,人事費又佔了廿七點四億,真正能擺在各種文化活動的獎項補助預算只有廿二億,換算每位國民只能分配到十七元,撥給地方政府的更少,所有等待政府補助活水的活動與表演團體,簡直是在有限的大餅裡爭搶幾粒芝麻。

馬英九總統在二○○八年的文化白皮書中承諾,文化相關預算要達到總預算的百分之四,對比現在文化部預算只有百分之零點五二,這個距離實在太遙遠。當然,非要做到百分之四未免不切實際,多數立委或許也不會同意這樣的預算分配,隨便一句,「社福都做不夠,肚子沒填飽,談什麼表演?」就可能讓龍部長挫折不已,還好龍應台承認,「當年提出百分之四是高估了。」她應該也做好心理準備,在有限預算中做最大程度的工作。

對比南韓與大陸這幾年在文化相關產業和建設上大手筆支出,台灣確實是遠遠被拋在後面。但大陸耗資十數兆成立二千多個場館,眼前顯然不是台灣需要的,目前全台灣各縣市都有場館,問題在如何填滿場館內涵。換言之,文化部在必要的補助之外,最重要的是積極宣導文化的重要性,鼓勵各地方政府提出夠漂亮的活動計畫,法國文化部甚至和許多學校簽下文化契約,推動「戲劇在中學」、「電影在中學」,從小育養文化種子,這才是讓文化深耕與生根的做法。

民國一○一年,我們終於有了「文化部」,這意味台灣走出唯國防至上、唯經濟優先的思維;更重要的是,站在這個分水嶺上,怎麼做到龍應台口中的比喻:「文化猶如方糖融於水」。過去五年,台灣有一個紙風車把表演藝術帶進三一九鄉鎮,讓不分城鄉的孩子們跨出欣賞藝術的第一哩路,未來我們還有更多路要走,讓文化深入基層,走進國際。



◆ Google上塗鴉 體驗藝術「超未來」

【台灣醒報╱記者陳筱珺╱台北報導】2012.05.26

你相信在Google查詢資料,出來的結果會是一幅塗鴉嗎?你想要從衣架上拿起衣服,就有模特兒為你示範如何穿搭嗎?日本的跨領域團隊「teamLab團體實驗室」受國立台灣美術館邀請來台,展示多項結合科技、藝術與創意的作品,讓民眾親身體驗科技與藝術結合的「藝術超未來」展覽。

「teamLab團體實驗室」是一個集合各個領域專業人士的團隊,成員包含藝術家、工程師、數學家、建築師等,透過團隊合作及腦力激盪的方式,他們在科技與藝術、商業與創作中找尋平衡。「我們是個異樣的結合。」「teamLab團體實驗室」創意總監豬子壽之說道。

豬子壽之表示,數位技術發展很快,各種藝術將越來越難分辨,未來只有文化依存度越高的,才分辨得出來。他更說,未來各種產業將和藝術脫離不了關係。

像是此次展覽作品之一《在Google塗鴉》,即是科技結合藝術的作品,豬子壽之說,小時候我們會在牆上或紙上塗鴉,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人運用Google進行圖片搜尋,而他們藉由套用Google的運算規則來左右其結果,將其轉變為創作的媒材,就如同作畫的畫筆一般。

另有一展覽作品《團體實驗室吊衣架》結合了衣架的功能與衣服的影像,當拿起衣架時,便有模特兒為你展示如何穿搭。

在科技與藝術的界限逐漸模糊的時代,「teamLab團體實驗室」以跨領域的專業合作,用作品展示跨域合作的新創意與未來世界可能的新發展。展覽由四個概念貫穿,包含「New Value in Behavior」、「擬態語」、「現實與虛構」及「超主觀空間」。

「藝術超未來」展將在今年5月26日至8月12日於國立台灣美術館數位藝術方舟展出,歡迎民眾來體驗藝術與科技、商業結合將是怎樣的景致。



◆ 威尼斯建築展 用瓦楞紙砌台灣館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彰化員林報導】2012.05.25

瓦楞紙、尼龍繩是常見包裝材料,建築師廖偉立、林友寒卻將其化為建材,於威尼斯古老宮殿中,打造一個展現台灣日常生活氛圍的神祕空間。

第十三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八月底開展,逾百國、上千位建築師在水都展出作品。台灣第六度參展,選出廖偉立、林友寒聯手打造台灣館。展品六月將海運至威尼斯,昨起在員林「六九一共享聚落」展出一周,讓台灣觀眾先睹為快。

「六九一共享聚落」是由廢棄工廠改造的藝文空間,如今化身建築實驗場。走進其中一間破舊廠房,眼前出現一座瓦楞紙砌成的紙建築,天花板懸下著數百條白色尼龍繩,黑暗中閃爍神祕光芒。

策展人劉克峰表示,台灣館以威尼斯五百年歷史的普里奇歐尼宮為展場,瓦楞紙、尼龍繩不僅與這座宮殿的厚重石頭形成對比,也能展現台灣文化靈活多變的特色。

「建築師可不可以丟掉政治思惟,發展符合台灣生活空間的美學?」劉克峰說,台灣館主題定為「地理啟蒙」,希望拋掉台灣人慣有的政治性格,重新思考忠實反映地理景觀的「在地美學」。

瓦楞紙建築前半部由林友寒設計。他以瓦楞紙堆疊出一個典型台灣居家空間,包括了客廳、書房、廚房、廁所,連馬桶的形狀都清晰可見。

後半部則由廖偉立操刀。他將這十年所設計的作品模型,包括王功景觀橋、雲林勞工育樂中心等,按其所處地理位置的海拔高度,以三百分之一的縮小比例,高低不平地呈現於展場中。

廖偉立指出,這種設計可讓觀眾在展場遊走時,以身體感官體驗台灣地形的起伏多變。

策展團隊還找來導演蔡明亮,為台灣館量身定製紀錄片。廖偉立說,蔡明亮將透過運鏡節奏,拉深與拉慢台灣館空間,呈現近年興起的「慢建築」的概念。

※ 相關報導:

* 普利茲克建築獎 王澍大陸第一人
http://www.cna.com.tw/News/aCN/201205250338.aspx

有建築界諾貝爾獎美譽的普利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今天在北京頒獎給大陸建築師王澍,沒喝過洋墨水的王澍,是第1位獲得這個獎項的中國人。中新社報導,普利茲克獎今年首度移師大陸舉行頒獎典禮,王澍是獎項設立30多年來首位獲獎的中國大陸人,此前,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曾在1983年獲獎。

fsj 提到...

搶救老照片 我們要國家級攝博館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2012.05.27

數位相機幾乎人手一台,台灣卻連一座攝影博物館都沒有。張蒼松等攝影工作者成立「國家攝影博物館行動聯盟」,呼籲文化部成立國家攝影博物館,並推動攝影文化資產保護法。

對此,文化部藝術發展司副司長黃素貞指出,已請國有財產局研究既有閒置空間,尋覓攝影博物館的落腳處。此外,正在審核籌備計畫的電影文化中心,也可能加設攝影典藏與教育空間。

數十位藝文人士昨天出席記者會聲援,文化部代表也到場聆聽。日據時代開設攝影館與攝影研究班的前輩攝影家彭瑞麟,其子彭良岷捧著他的漆金寫真代表「太魯閣之女」出席。他表示,民間缺乏典藏早期攝影作品的設備,需要國家級博物館拯救這些即將消逝的文化資產。

攝博聯盟指出,文化界呼籲政府成立國家級台灣攝影博物館已逾十年。台北市文化局一度安排臨時空間「台北攝影中心」,營運不到半年便畫下句點。

攝影一八三九年誕生迄今,全世界一百九十七個國家中,已建立一百五十多座攝影博物館及美術館。國家文藝獎得主張照堂說,就連南美秘魯設於首都利馬的國家攝影美術館籌備處都已運作。

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指出,攝影界為雲門留下許多影像,「如鏡子般讓我們反省、也帶來靈感」。雲門作品「家族合唱」便用了許多老照片,靈感來自他看到家鄉新港的百年攝影展。

林懷民造訪世界各大都市,包括香港、上海,經常看到城市的老照片。他說,「城市會用相片述說他們的過去,只有台灣還不懂,而失去歷史照片等於失去文化認同。」

談到攝影博物館的問題,林懷民指出經費是最大問題。政府如果財政困難又想「文化立國」,體制必須開大,「讓活水流進來」。他呼籲馬總統簡化藝文團體募款程序、提高企業贊助藝文的免稅額度。



◆ 18年仍難產!政府態度輕忽

【吳垠慧/特稿】2012-05-27 中國時報

台灣攝影發展有超過百年的歷史,攝影的普及性、深入生活的特性,其他媒介均無可比擬。全台目前總共有七百多家博物館與美術館,類型涵蓋甚廣,唯獨攝影始終被排擠在外。當代人生活充斥大量影像,影像的感染力的巨大早被認同,何以台灣經過十八年,至今生不出一座國家級攝影博物館?

一九九四年攝影界就出現成立攝影博物館的呼聲。攝影界大老郎靜山一九九五年過世前,也曾呼籲政府予以重視。二○○七年,攝影家莊靈、全會華、張蒼松等人組「台灣攝影博物館推動成立籌備處」,但卻也是孤軍奮戰,四處奔走找尋合適空間,張羅募款。

去年五月,台北市文化局釋出北投的閒置空間成立「台北市攝影中心」。莊靈也以「攝影界終於有個家了!」形容,期待以此作為攝影博物館的前身。但隨著文化局局長更動,政策朝令夕改,到今年四月才舉辦兩場展。結果不到一年就黯然收場,彷如回到原點。

歐美各國幾乎都有一所以上的國家級攝影博物館,亞洲方面的日本有東京都寫真美術館、日本寫真保存中心等專責機構,韓國有「韓美照片美術館」與「東江美術館」,中國第一座專業攝影博物館「中國麗水攝影博物館」二○○七年成立。

台灣無法成立國家攝影博物館的原因,是因為缺場地、缺經費還是缺人才?恐怕都不是!因為,台灣到處都有政府花大錢,大興土木後淪為蚊子館的場館。追根究柢,原因還是政府的態度輕忽與口號式的文化立國。

攝影博物館象徵著圖像文化歷史的建構,也是讓子孫認識台灣最「泥土化」的基礎工程。在此借用導演黃建亮之言:「影像是自我認同的標記。國家級影像圖館,對台灣這個身分不明的土地與人民,具有錨定人心的穩重力量。」



◆ 中韓夾擊本土 文化部看見沒

【聯合報╱余豈/教(嘉義市)】2012.05.27

從九十分進步到一百分,很難;但從零分進步到十分,比較容易。

文化部成立的同時,坎城影展也正盛大舉行,國片沒在任何項目入圍,也無所謂得不得獎。

這次坎城競賽片,南韓入圍兩部,歐美電影雜誌也開始討論南韓的發展。說到南韓,大家都知道三星電子讓人刮目相看,也常被當成南韓競爭力的代表。其實,南韓的競爭力已是全方位的。

這幾年,台灣電影入圍國際影展愈來愈少,真正出問題的,可能是我們的觀眾環境。以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大藝術家」為例,在美上映三個多月,票房約台幣十二億,在台灣卻只賣不到數百萬,是一些庸俗國片的零頭。這顯示娛樂性的輕鬆電影,仍是本地觀眾首選。

政府倡導文創產業十多年,文化部也成立了,可是文化好像只有立刻賺錢,才能證明它的價值。其實台灣人才很多,卻不見得都能在這環境裡出頭,這是文化部要深思的。

很多歐美影評都提到,南韓正在複製大陸的得獎潮;這兩地加起來,令人想起上世紀的好萊塢。但中韓文化實力迅速提升,著實也令台灣擔憂吧?

每個市場都有特色,但如果市場小,藝術性又被超越,缺乏領航地位,就可能被夾在兩大之間。正如我們憂慮,台灣經濟可能夾在大陸和南韓之間,文化亦是。

幾個新聞可為佐證,台灣廠商生產麻辣花生,其實這種花生台灣人不感興趣,是模仿大陸熱銷品牌,訂單也來自對岸!

又如,三立為了賣偶像劇到大陸,也得考慮政論節目的取材。台灣晚上十點的電視熱門時段,愈來愈多人改看韓劇,這正反映文化極度商業化的矛盾:一方面,自認文化能幫台灣錦上添花,但如果任由文化經營者三餐不繼,到最後,大家唯有向中韓的品味看齊。

文化的流動性,是擋不住的。百多年前,日本派伊藤博文等人親歷維也納世博會,回國後有了明治維新。對台灣文化界來說,中韓的發達令人驚豔,如果我們無法站上新的高度,不僅影展繼續缺席,整個文化界很快就會被收編,所謂「本土」,會愈來愈空洞。

台灣的文化界正處於岔路,這一點與經濟相似。如今,文化部成立,將「夢想家」等等爭議拋諸腦後,希望能立時拿出積極作為,讓深度的文化存活下去,從零開始,給予文化界以及一般大眾,向上提升的希望!



◆ 迎接國際化的台北電影節

【聯合報╱王長安/資深影評人(台北市)】2012.05.27

台產國片復興滿一年之時,六月中展開的台北電影節,更具特殊意義。

十餘年來,台北電影節慢慢從純都會型的電影節慶,走向國際化影展,也成為金馬獎外國片另一個競爭園地。

去年,九把刀執導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便是在台北電影節首獲肯定,而邁開票房大路。

今年台北電影節的特色,也有所突破;以主題城市而言,選擇了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國寶級電影大師英格瑪柏格曼,就讓瑞典電影享譽國際。其經典之作「假面」、「秋光奏鳴曲」,及「芬妮與亞歷山大」都將與觀眾見面;其他幾位揚名國際的瑞典導演作品,也將一起展出。

在「國際青年導演」單元,邀請來自日本、南韓、歐洲、大陸的年輕新銳導演作品參展,有將近半數是傑出的女性導演,也是特色。

為國片而設的台北電影獎,今年參加競賽的影片有四十多部,票房獲得肯定的「愛」、「陣頭」、「星空」都在名單中,可見國片的復興已有延續性的創作。入選國際青年導演競賽名單的電影,其中「女朋友.男朋友」、「逆光飛翔」兩部來自台灣,有承先啟後的實質意義。

在炎炎夏日中,台北電影節將放映近一百七十部國內及國際影片,將是難得的觀影機會,也讓延續中的國片復興推動向前的一股力量,讓我們一起迎接國片新紀元。



◆ 台灣編織品 法博物館長讚好

【聯合報╱記者陳秋雲/豐原報導】2012.05.27

台中市葫蘆墩文化中心昨接待里昂「織品與裝飾藝術博物館」館長瑪西米蘭.杜宏,文化局長葉樹姍與他研議舉辦台灣與法國編織館交流展可能性,杜宏樂見台法編織交流,建議由台灣國家級博物館提出計畫。

瑪西米蘭.杜宏36歲,已是國家級的法國里昂織品與裝飾藝術博物館長,館藏逾250萬件,未來可能接任羅浮宮等世界級博物館。

隨行的另一位是法國羅浮宮郎斯分院總建築師卡堤亞‧拉米,羅浮宮2004年選定法國北部加萊海峽省的朗斯為分院地點,聘請卡堤亞‧拉米擔任總建築師,為當地帶來發展新契機。

兩位藝術工作者到市立葫蘆墩文化中心編織工藝館參觀,進行台法編織界少見的交流訪問。

瑪西米蘭.杜宏看到葫蘆墩館藏很有興趣,他拿出專業顯微鏡,貼近織紋研究,他表示平埔族的西拉雅織品與泰雅族織物相當漂亮,有些技法與法國技巧類似,證明「藝術無國界」!

葫蘆墩計畫利用數位分析,解構西拉雅的織紋圖騰,目前館藏有36件,未來分析後作為文創元素,先做出5件樣品推廣。

fsj 提到...

17歲提琴家曾宇謙 獲伊莉莎白大獎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台北—比利時布魯塞爾越洋採訪】2012.05.28

十七歲小提琴家曾宇謙再傳捷報,榮獲比利時伊莉莎白女王音樂大賽小提琴賽第五名,並獲觀眾票選第一名。這是台灣繼胡乃元(小提琴組冠軍)、曾耿元(小提琴組亞軍)、黃瑞芬(聲樂組季軍)後,近廿年來再度有人獲伊莉莎白音樂大獎。

曾宇謙近年獲獎不斷。他的決賽音樂會在比國廿六日晚間八時許舉行(台灣時間廿七日凌晨三時許),音樂廳現場、網路都有眾多樂迷守候,不少台灣樂迷捱到近五時才入睡,直呼「爆肝也甘願」。

比國觀眾也在曾宇謙演奏布拉姆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樂音甫落時,即爆出如雷掌聲及歡呼,還有不少人起立。

曾宇謙說,這次他的表現雖然不算最好,但參賽過程挺開心,尤其是觀眾熱烈反應讓他甚感安慰。「我的目標是當職業演奏家,觀眾喜歡我的演出最重要;比賽只是一種過程,也常牽涉其他因素,未來我會繼續加油。」此次胡乃元也應邀擔任評審,不過兩人來不及談話。

曾宇謙習琴過程堪稱傳奇,幼時曾被老師認為是音痴,學了小提琴才音感全開。

此後他連獲曼紐因青少年小提琴大賽少年組第三名、薩拉沙泰小提琴大賽首獎及最佳演奏獎、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賽協奏曲最佳演奏獎,去年獲柴可夫斯基大賽評審團特別獎,成為台灣獲獎第一人。他還曾擔任電影「皮克青春」男主角。

目前曾宇謙就讀美國寇蒂斯音樂院,師從卡瓦費恩(Ida Kavafian)。曾宇謙說,恩師這回有三名學生參賽,全進了決賽。他也是本次大賽最年輕得獎人,共可獲第五名獎金歐元一萬元,及觀眾票選第一名獎金歐元兩千五百元。

伊莉莎白本次小提琴大賽前六名皆是俄羅斯裔及亞裔,冠軍由外界一路看好的巴羅諾夫拿下,台灣及日本各獲一席,韓裔摘下兩席,曾來台演出的韓國小提琴家申賢守獲第三名。曾宇謙表示,近年他參賽發現,歐美人士越來越少獲獎,俄羅斯裔及亞裔成得獎大宗,已是明顯趨勢。



◆ 朱宗慶:表演藝術團體的「補助」與「投資」

【聯合報╱朱宗慶】2012.05.28

享譽國內外的優人神鼓宣布暫停創作三年,雖然震驚各界,但對於許多表演藝術團體而言,這絕不是特殊個案,且類似的問題時有所聞,因為財務壓力如影隨形,兼差、借貸、抵押財產情事屢見不鮮。表演藝術的製作成本不會因為工作人員經驗豐富而降低,有時為了突破與創新,成本反而不斷墊高,形成更大的惡性循環。優人神鼓的決定凸顯台灣藝文環境的沉痾,所透露出的警訊值得重視。

囿於創作過程、組成元素及演出呈現場域等特質,全世界的表演藝術團體很難單靠票房收入支應開銷,精緻、藝術型的節目場地通常不大,即使觀眾滿座,仍無法損益兩平。表演藝術是勞力密集的手工業,無法在短時間內量產和複製;「生產」和「消費」同時進行,當演出結束,產品的生命週期也同時告終。表演藝術的非營利屬性和市場限制,造成它必須依賴外部資源的挹注,無法和其他產業相提並論,公、私部門的扶持與贊助,是促成良性循環及衍生供需價值鏈的活水源頭。

誠然,藝文團體在藝術專業和組織經營絕對需要自我精進,並思考團體定位和存在價值的問題、創作和觀眾的關係等;政府則必須檢討補助機制,擬訂具體政策,把文化資源的餅做大,並打造出鼓勵民間企業支持藝文活動的大環境。

政府對文化藝術的政策一向是從「補助」的概念出發,政府與藝術工作者的關係往往侷限在最簡單的「贈與」和「收受」,短暫又單一。先不論「贈與」的金額是否符合期待,但可以確定的是,這是一種最表面且淺層的關係,並不足以產生深刻及對社會大眾造成影響的力量,更無法成為產業發展或型塑柔性國力的基樁。

然而,政府與文化藝術界的關係應該是「投資」,而非「補助」。從人才培育、教育深化、通路建構、市場擴大、立法推動,到產業獎勵等面向,長期且全面的考量。政府如果能確實體認到文化藝術對於國家發展所能產生的貢獻,那麼,在心態和思維上必須調整,以長期「投資」取代施捨性的「補助」。當然,投資者與被投資者都必須清楚地了解自己能夠為社會回饋、貢獻什麼,形成永續、富含生命力的有機體。

台灣的表演藝術多元、豐富、充滿創意,也因前人的耕耘,而經歷了開枝散葉、蓬勃發展時期。不過,表演藝術團體的成立與發展有很多不同的階段,市場區隔和藝術性質的殊異也彰顯現行的補助政策不宜用同一機制去評估,應兼顧藝術團體的發展進程。初期應給予舞台、演出機會;中階則應協助建立制度,朝專業的路途邁進;有一定成就具規模的團體則可視為文化國力的延伸,參與國際藝術節演出,成為國家品牌代言人,也可帶小團相輔相成,經驗傳承,促進藝文生態健全發展。

文化軟實力的概念風行全球,表演藝術作為重要的文化財,沒有理由不把它視為發展文創的策略性槓桿,乘風順勢而起。以文化底蘊為傲的台灣,在此趨勢及國際和大陸的競爭壓力下,已非我們願不願意的問題,必須趕快脫離喊口號的階段,落實具體政策,否則台灣將喪失優勢,被取代、邊陲化之日不遠。

(作者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校長)



◆ 淡大國劇臉譜展 驚豔

自由 2012.05.28

〔記者蔡百靈/新北報導〕你知道國劇臉譜紅臉、黑臉代表意涵嗎?淡江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鄭柏彥讓學生嘗試繪製臉譜,一百廿五個作品各具特色,即起至六月底在淡大文學館二樓展出,師生可以邊欣賞、邊解讀「臉譜密碼」。

鄭柏彥表示,學生繪製臉譜,可體會「紅忠、紫孝、黑正、粉老、水白奸邪、油白狂傲、黃狠、灰貪、藍勇、綠暴、金銀神佛」等傳統臉譜的顏色意義。

此外,整臉、三塊瓦臉、碎三塊瓦臉、六分臉、十字門臉、元寶臉、歪臉等臉型,呈現角色個性;眉毛、腦門、眼窩、嘴巴等,依不同形狀各有不同意義,如雷公嘴表示性格衝動、奸眼窩奸詐有心計、狼牙眉粗魯暴躁、腦門的蝙蝠形象徵福氣。

中文系碩士班學生張家菀說,以往只能從書本或舞台上看到臉譜,親自參與繪製,更能了解臉譜的歷史意義及人物個性。



◆ 四萬年骨笛出土 原始人藝術很驚豔

【台灣醒報╱記者魏敦華╱台北報導】2012.05.28

原始人缺乏藝術文化這句話,將不再適用,根據最新的考古發現,原始人可能有圍著營火大合唱的行為出現。考古學家日前在德國境內多瑙河流域的一所原始人洞穴中,挖掘出骨製樂器以及雕像,證明原始人在藝術的表現行為上比一般認知的更為豐富,且時間更早。

這一支被稱為奧力納人種的民族被考古學家發現,他們有著大量的文藝性工具以及作品,如約3萬5千年歷史的人形雕像,壁畫,神話圖像等。而象牙以及鳥骨所做成的笛子大約有4萬5千年的歷史,證明音樂以及文化的流傳上,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略有一二了。

該民族的遺址位於德國南方,在多瑙河流域上。考古學家認為多瑙河是這些原始民族移入歐洲中心的通道,而在充足的食物以及飲用水來源之下,原始人有更多時間來進行藝術相關的創作,所以多瑙河也是藝術創意行為的根源。

※ 相關報導:

* 藝術無限延伸 把美變動詞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120112.shtml

「美」不只是一個形容詞,「藝術生活化」的口號並非單純鼓勵人們參觀博物館的珍貴藏品,或身著禮服欣賞音樂會。「美」並非是一個物件或一段樂曲,而是一種互動的過程。

fsj 提到...

大四學手風琴 28歲國際摘冠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05.30

台灣人的手風琴探戈樂曲,響徹國際樂壇。廿八歲的音樂人吳詠隆大四才開始學手風琴,本月中赴德參加手風琴大賽,打敗各國強敵,成為該賽舉行近半世紀以來首位摘冠的台灣人。

吳詠隆念中山大學音樂系時,主修長笛、也擅鋼琴,從未聽過手風琴這種「非正統」樂器的聲音。直到大四練習探戈大師皮亞佐拉一首長笛探戈曲時,意外聽到該曲手風琴版,才知「原來世上有這麼迷人的音色」。

讓吳詠隆大大驚豔的手風琴種類是「班多尼翁」(Bandoneon),它不同於台灣熟悉的鍵盤式手風琴,是靠按鈕發聲。吳詠隆說,「班多尼翁」高音音色有如小提琴,低音音色像大提琴,中音域則明亮多彩,又能奏出短而有力的和絃,是讓他心醉的原因。

退伍後,吳詠隆遠赴將手風琴發揚光大的阿根廷,學到無法延簽才回台。決定赴德參加克林根塔爾手風琴大賽前半年,吳詠隆開始用Skype和阿根廷手風琴名師黎奧斯(Walter Rios)學琴。名師調教下,吳詠隆掌握探戈強調對比的精神,再加上他善於樂句詮釋的古典背景,意外奪魁,評審還讚他「忠於阿根廷原味」。



◆ 評論白色恐怖 龍應台槓立委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2012.05.30

文化部將籌建國家人權博物館,多名立法立委質疑未來國家人權博物館,是否能真實呈現蔣介石在台灣白色恐怖的歷史定位與功過。文化部長龍應台上午在立法院表示,身為政務官,不對特定歷史事件表示看法,人權博物館應真實、多角度呈現歷史痕跡。

立委段宜康質詢時,更批評龍應台羞辱所有政務官,作為沒有價值的政務官,沒有資格在立院報告國家人權博物館,還稱龍應台「沒有擔當、沒有堅持、沒有功績」,是一個「厚臉皮」的部長。

龍應台則兩度打斷段宜康質詢,重複表示「委員,我反對你用這樣的字眼」,隨後走下備詢台回到自己座位,在坐下托著腮聆聽質詢。

龍應台中午強調,博物館就像一個空瓶子,不能因為她的「作家」身分,就把各種想法放進博物館裡,那未來如果藍綠執政黨改變,是否也可把自己的價值放進博物館,改變博物館的內容?「這是不應該的事」。她強調,人權博物館應真誠、勇敢、謙卑面對歷史,而且要經過各界討論,不能由一個政黨、官員或館長來決定,她不願意針對特定歷史事件表示看法。

龍應台上午到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報告「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情形」及「樂生療養院保存現況」。在野黨立委鄭麗君、許智傑、何欣純、林淑芬等多名立委,都質疑即將成立的國家人權博物館,未來呈現什麼內容。

他們認為,文化部長若不敢面對蔣介石在白色恐怖的歷史定位與功過,這樣的國家人權博物館,究竟要教育社會什麼?還質疑,作家時期的龍應台具有批判角色,現在擔任政務官卻噤聲,現場氣氛一度緊張。

立委鄭麗君兩度質詢龍應台「台灣白色恐怖的加害者是誰?」龍應台表示,她不願意回答這問題,並表示她尊重各界對歷史的解釋,這是全體社會應該共同面對的問題,需要專家、學者、社會站在不同立場討論,最後才能達成共識,她不願意簡化歷史。



◆ 生日蛋糕蠟燭可食 蛋糕店出奇招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2.05.30

每次與朋友慶祝生日後,蛋糕上的蠟燭都得丟掉,令人感到可惜,但現在不用再擔心會浪費了!美國一家廠商設計了一種從頭到尾都可以食用的生日蠟燭,蠟燭外觀由比利時巧克力製成,裡頭的燈蕊則是由核果製成,整顆蠟燭都可以吃下肚,沒有安全疑慮。

位於紐約的Zaron公司所設計的生日蛋糕蠟燭,外觀與一般蠟燭一模一樣,不過,其成分大有來頭,蠟燭成分是從比利時進口的黑巧克力,燈蕊則是用核果加工完成,外型還可以依客戶需求客製化,適合生日或是周年慶等派對使用,食用期間長達三個月,但一根蠟燭要價四美金,約台幣119元。

法國美食設計大師史蒂芬(Stéphane Bureaux)稍早推出了一款「火山」巧克力蛋糕,看似美味的巧克力蛋糕,上頭擺的蠟燭本身也是巧克力製作,蠟燭點燃後慢慢融化,開始沿著蛋糕邊緣緩緩流下,彷彿見證一場火山爆發秀,讓生日派對上的賓客的味覺與視覺兼顧,大飽眼福。

fsj 提到...

昭和感官物語 大師劇畫的時代故事

改編漫畫家辰巳嘉裕的自傳
新加坡導演邱金海採生平與漫畫穿插
呈現戰後日本社會的陰暗與微妙

【江家華/台北報導】2012-05-31 中國時報

日本漫畫巨擘辰巳嘉裕(Yoshihiro Tatsumi)在一九五○年代首次提出「劇畫」這個詞,開創專為成人讀者創作的暴力色彩濃烈、刻畫陰暗情慾的寫實漫畫風格。新加坡導演邱金海將辰巳嘉裕厚達八五五頁的自傳性漫畫《劇畫漂流》改編成動畫電影《昭和感官物語》。

電影描述出生於二戰期間的辰巳嘉裕成為漫畫家歷程,可見到戰後日本小民的生活,也包含不少他的「青春往事」,像第一次看西洋電影、與其他年輕漫畫家窩在小空間作畫或為女色無法專心創作等趣事。

現年七十六歲的辰巳嘉裕出生於大阪,由於家境清困,他投稿以幫助家計,從十二歲便開始專攻四格連環漫畫,獲得日本朝日新聞社「天才漫畫家」讚譽。他回首自己於一九五四年發表首部作品《兒童島》的心情:「對一個未來毫無保障的十九歲少年而言,漫畫提供一個美好的幻想世界。」

一九五七年他發明「劇畫」一詞,在此之前坊間都是專為兒童繪製的「漫」畫,「漫」這字強調「輕鬆」,因此作品中常見人物表情符號化,簡單易懂的特色。而「劇畫」的「劇」強調劇情,描繪生活的陰暗面,畫風更為細膩真實,強調作品為成年人閱讀。

辰巳嘉裕還與同時期漫畫家齋藤隆夫、松本正彥等人共組「劇畫」工房,影響後世漫畫家甚深。

辰巳嘉裕二○○九年創作《劇畫漂流》,畫下自己的成長故事,獲得手塚治虫文化賞漫畫大獎,獲得今年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的世代傳承獎。多位日本電影工作者積極爭取要將這部作品改拍成電影,他最後選定的是跨海而來的邱金海。

邱金海作品以捕捉底層小人物見長,作品《薄麵佬》、《十二樓》、《魔法阿爸》獲得坎城等各影展肯定。《昭和感官物語》是他首部動畫作品,他以彩色與黑白兩種風格來區分辰巳嘉裕的生平與作品。

辰巳裕喜的漫畫見證了日本戰敗後社會的陰暗心理,邱金海特意在電影中加入五個辰巳裕喜的短篇作品,讓觀眾深入理解他的風格以及他身處的時代環境。

像〈地獄〉談的是美國在廣島投下原子彈,爆炸瞬間發出強光,那強光讓許多生活行為瞬間轉印成影像留在牆上。軍事攝影師小柳偶然在牆上捕捉到看似「兒子替母親揉背」的畫面,拍下來公諸大眾,輿論紛紛以亂世中的孝順來歌頌。沒想到這種「看圖說話」的解讀是錯的,影像中的兒子有天現身,告訴社會他當時想做的其實是弒親。

〈心愛的猴子〉描述小人物吉田到工廠做工,生活只有猴子相伴。有天遇上美女,想擺脫日復一日相同生活,沒想到因意外斷手,想將猴子送回動物園,卻又因疏忽造成猴子慘死。〈男人的炮彈〉描述退休男人花山想藉外遇重振雄風,後來得到的結論是必須長命百歲,因為自己的存在是折磨配偶的最好方法。

邱金海更在片尾以影像疊映手法,讓辰巳嘉裕本人現身,重現他以鉛筆作畫的過程,替這部自傳性電影畫下感人的句點。《昭和感官物語》六月十五日起於真善美戲院、台北光點戲院放映。



◆ 無聲的力量-政治漫畫 永遠的反對黨

【(執筆:江慧真)】2012-05-31 中國時報

戒嚴時期言論自由長期受限,政治漫畫異軍突起,反比文字更具諷刺時事力道,一幅政治諷刺漫畫往往勝過千言萬語,因此,政治漫畫家一度被譽為「社會最後良心」,近年最具代表性者非CoCo和魚夫莫屬。

本名黃永楠的CoCo,被譽為國內第一政治漫畫家,筆齡最久、風格最多樣、筆觸最獨特、連載專欄最多,至今仍活躍平面媒體(如時報周刊等)。

1979年,黃永楠原以「二馬」為名,為《80年代》、《美麗島》等黨外雜誌畫政治漫畫,卻因有一天送稿人員催促他,趕快取個筆名以策安全,他隨手匆忙簽上CoCo,從此奠定名號。

當時黨外競選海報也都找上CoCo,他所勾勒出的政治荒謬和底層民怨,總直接觸動民眾的心弦,傳達民主訊息的穿透力十足。由於影響力極大,CoCo每個月都要被「當局」(如警總、文工會、新聞局等)請吃至少5次飯局表達「關切」。

台灣走向民主自由後,CoCo並未輟筆,並啟發兒子走入政治漫畫界。30年來,他行事低調,不愛受訪,更不愛出名,至今仍奉行他自許的「政治漫畫是永遠的反對黨,是執政黨的反對黨,也是反對黨的反對黨」信念。

1987年12月17日,自立晚報出現一幅「蔣經國開路」的政治漫畫,頭一遭,蔣經國被畫進了台灣報紙,蔣經國稀稀疏疏的髮型竟然引爆政壇大地震,漫畫作者就是魚夫。

魚夫本名林奎佑,他破除當年不得畫出「明確可識別」政治人物的限制,舉凡蔣經國、李登輝、梁肅戎、邱創煥、萬年國代無一倖免,連對岸毛澤東、鄧小平、南韓盧泰愚也信手拈來。國民黨政爭腥風血雨,魚夫以作品「林洋港解凍」、「劉闊才露奶」等毫不留情批判;連1987年底民進黨在中山堂示威,他無法認同總指揮康寧祥和國民黨溝通,畫筆一揮以「保皇黨康寧祥」大大諷刺,還引發民進黨內部反省。

1990年代間,抨擊魚夫「醜化政治領袖、缺乏民族大義」撻伐聲不絕於耳,政治漫畫和執政權力的緊張互動可見一斑,也印證政治漫畫的穿透力。



◆ 雜技奧斯卡 台灣小子稱霸

自由 2012.05.31

〔記者邱紹雯/台北報導〕台灣傳統技藝,世界舞台發光!

瑞士國際賽 宋佳政扯鈴奪三大獎

素有「雜技界奧斯卡」之稱的瑞士國際雜技大賽日前舉行,台北體育學院學生宋佳政曾遠赴中國參加電視節目「中國達人秀」一戰成名。這次變身「印度王子」,以融合戲劇、舞蹈的扯鈴絕技,拿下評審金獎,並勇奪觀眾票選第一名、瑞士國家電視台最佳演員獎等三項殊榮,是亞洲首位入選。

十九歲的宋佳政最大夢想是加入太陽馬戲團,年初以招牌的「小丑」造型、高超的火鈴技術參加中國東方衛視的選秀節目,從上萬名選手中,一路過關斬將,勇奪亞軍!

宋佳政再接再厲,報名參加瑞士國際雜技大賽,先在兩百組來自世界各國的甄選影帶中入選前十六強,上週日出賽,六分鐘的表演結合單鈴、雙鈴、三鈴、直立鈴的高難度動作,震撼演出博得全場觀眾如雷喝采。

「沒想過會得獎,只想著該如何再突破!」宋佳政說,這次是他首次的國外個人賽,改走印度風穿著,將傳統扯鈴加上LED特效裝置,融合戲劇與現代舞蹈,不只是單傳展技,也傳遞生命力。

指導老師劉述懿說,這項比賽過往從未有亞洲代表入選,宋佳政擊敗來自十六個國家的高手,拿下冠軍,更在四輪的觀眾票選中以超高人氣拿下票選第一名、瑞士國家電視台最佳演員獎等三項大獎,九月將前往瑞士接受當地國家電視台採訪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