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07

只要1cc鮮血 揪出癌細胞

◆ 只要1cc鮮血 揪出癌細胞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277271.shtml

【聯合晚報╱陳麗婷】2013.11.06

癌症治療又有新突破!未來可能只要藉著抽取患者1cc鮮血,就能抓出體內腫瘤細胞。找到癌細胞後,若能以藥物精準殺死癌細胞,癌症的存活率,更能有效提升。

美國密西根大學研究發現,利用「微流體」晶片,捕捉血液中的循環腫瘤細胞,可以藉此監控細胞的成長過程,協助醫師診斷癌症。

密西根大學的研究指出,因腫瘤細胞在血液中的數量不多,早期癌症患者每10億個細胞中才有一個,要找到這些細胞,並成功分離出來,確實是項挑戰。

研究團隊負責人Sunitha Nagrath表示,為測試這款晶片,研究團隊一次使用1cc的血液進行實驗,結果在平均50億到100億個細胞中,僅有3到5個是腫瘤細胞。

實驗結果顯示,捕捉到腫瘤細胞的成功率為73%。進一步研究發現,這款晶片目前可捕捉胰臟、肺臟與乳房等腫瘤細胞,對癌症早期診斷有相當大的幫助。這項研究已刊登在最新一期「自然奈米科技」網站。

台北榮總血液腫瘤科醫師趙大中表示,在早期癌症患者血液中,確實會發現微量癌細胞,稱為循環腫瘤細胞,目前醫學界有很多研究都開始朝著這一方向進行,希望能更早偵測出腫瘤。

他舉例,目前醫界就已經透過「流式細胞儀」,將所謂的循環腫瘤細胞抓出來,主要做為輔助化療等依據。趙大中認為,未來確實有可能透過抽血,抓出循環腫瘤細胞。美國這項新發表的技術,就是透過改良,讓檢驗技術等更加精確。



◆ 醫材營業額 今年將破千億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8277217.shtml

【聯合晚報╱記者陳姿延/台北報導】2013.11.06

工研所今上午舉行「2013醫療電子與器材國際高峰論壇」,面對台灣醫材市場未來成長性看好,工研院生醫所所長邵耀華、泰博 (4736)董事長陳朝旺也針對產業後市發展進行探討,邵耀華指出,今年醫材營業額將站上千億元大關,未來須瞄準「製造、市場、品牌」三箭齊發,推動醫材與電子廠結盟,發揮行銷動力,陳朝旺表示,產品創新是必要,不過要留意每一個國家不同的法律和政策,能有符合當地的規範的產品,會有較佳的機會。

邵耀華點出,台灣醫材未來要維持雙位數的成長,除了製造的本業之外,需要有更好的創新,應以「製造、市場、品牌」做為動力,布局國際市場,站穩全球供應鏈,同時,工研院也正在推動電子廠與醫療產業進行結盟,最快年底前將有結果出爐。

工研院於今日起為期兩天舉辦「2013醫療電子與器材國際高峰論壇」,邀請到國內外「製造」、「市場」、「品牌」專家,包括泰博、日本東芝、美國GE(奇異)、國際醫療大廠Philips(飛利浦)等出席,替廠商把脈。

邵耀華看好,台灣廠有優質製造的能力,但是行銷能力卻較為缺乏,醫材廠若能與電子廠進行結盟,將可創造一個新的商業模式,未來在推廣行銷上將更有效應,目前也有部分廠商已經釋出參與的意願。

※ 相關報導:

讓癌細胞自殺 新藥5年內問世

20 則留言:

fsj 提到...

台大研究:史塔汀藥物 恐增白內障風險

【聯合報╱記者李青霖/新竹市報導】2013/11/07

史塔汀類(Statin)藥物是高血脂與心血管疾病患者最常服用的藥物,可降低血中膽固醇,減少心血管阻塞發生率;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內科醫師賴超倫與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賴美淑領導的團隊研究發現,長期服用會增加白內障風險。

這項研究發表在十月出版的國際期刊︽藥物安全(Drug Safety)︾;賴超倫強調,史塔汀類藥物對高血脂與心血管疾病仍有很大的保護作用,患者不宜自行停藥,一旦出現任何視力方面問題,一定要盡快找眼科醫師診治。

賴超倫指出,台大研究團隊利用全民健保資料庫,分析五萬多名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從一九九八到二○○九年的十二年間就醫資料,發現長期服用史塔汀類藥物,會增加白內障風險。

他說,關於史塔汀類藥物與白內障的關係爭議已久,早在一九九○年就有學者以動物實驗發現,餵食大量史塔汀類藥物的狗,數周內便產生白內障,但有些研究認為兩者沒關聯;甚至有研究指出,史塔汀類藥物有保護人體免於罹患白內障的作用。

賴超倫說,過去許多研究並未將患者何時開始服用史塔汀考慮進來,得出結果不夠精確;台大團隊精算每位病患服藥時間,一一分析,證明確有增加白內障的風險,「對照英、美兩國醫界最近的研究,也有同樣結果」。

史塔汀類藥物也有肌肉痠痛、橫紋肌溶解症、肝功能異常等副作用。



◆ 美放射腫瘤學會呼籲 應停止五種治療方式

【聯合報╱鄭鴻鈞/和信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2013/11/07

美醫界建議:抗癌明智選擇 不做沒必要治療

Choosing Wisely(明智選擇)是美國醫界發起的一項活動,目的是幫助醫師及病人選擇有科學證據、真正有效益的治療與檢查,避免重複的醫療處置及不必要的傷害。全美迄今已有25家專科醫學會響應,發表各自領域內的專業建議。

美國放射腫瘤學會於2013年年會達成共識,建議應該停止的治療方式有5種:

1.前列腺癌(攝護腺癌)病人停止使用質子放射治療:

「質子放射治療」與「強度調控放射治療」在前列腺癌的治癒率及副作用相同,但質子放射治療的費用卻是強度調控放射治療2倍以上,因此不建議採用昂貴、卻不是更有效的質子放射治療。

2.不要用強度調控放射治療,治療乳房保留的病人:

傳統的放射治療用兩個角度照射乳房,有無照到心臟與肺臟一目瞭然。「強度調控放射治療」用較多角度照射治療目標,而乳房周圍有心臟與肺部,若使用更多角度,反而可能造成正常器官的不必要照射,因此這次年會特別強調傳統的「三度放射線治療」是乳房保留病人的標準治療。「強度調控放射治療」僅限特殊狀況使用。

3.6到7周的乳癌放射治療不再是唯一選擇,4周療程提供病人同樣效果:

傳統乳癌放射線治療一般需時6到7周,但近年英國與加拿大的研究顯示,4周療程與傳統6到7周的治療,具相同療效,且副作用一樣少。縮短治療時間,可減少病人舟車勞頓辛苦。

4.解除疼痛的放射治療,治療次數不應該大於10次以上:

已有許多證據顯示,5至10次的放射線治療,療效與10次以上是一樣的。

為解除疼痛而作放射線治療的病人,通常生命有限;若能減少治療次數,即可減少病人不必要的負擔。

但若照射範圍很大,仍需考慮較多次數的治療,此時,視病人個別情況決定。

5.低惡性度的前列腺癌,不一定要馬上治療,應該提供積極追蹤的選擇:

低惡性度的前列腺癌,病程很長,一般不會馬上影響生命,可以追蹤一段時間再決定治療。尤其70歲以上合併其他內科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者,可先積極追蹤觀察,視病情進展速度再決定治療方式。

現在的醫學,強調有效地運用醫療資源,研擬用最短時間、最少費用,達成一樣或更好效果,減少病人負擔;Choosing Wisely的活動,幫助醫師和病人共同決定適當和必要的治療方案,作出明智選擇。



◆ 公開基因資訊供研究 英邀10萬人

【中央社╱倫敦7日綜合外電報導】2013.11.07

北美1項開放取用(Open Access)的DNA計畫有了歐洲版,研究人員希望能號召10萬名英國志願者,以科學研究的名義,將他們的基因資訊公開放上網路。

「英國個人基因體計畫」(Personal GenomeProject UK)今天展開,目的是提供機會讓民眾更了解自己的基因圖譜,並能促進醫學的進步,不過計畫也面臨倫理挑戰。

相較於其他基因體定序計畫的資料中心有防火牆保護,這項計畫的資訊會對所有人公開。

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的邱契(George Church)於2005在美國首次展開計畫,他認為,分享這類資訊是科學發展的關鍵。

邱契在倫敦告訴記者:「『精準醫學』(precision medicine)是有關個人的大型資料庫,也就是這項個人基因體計畫提供的資訊。」他將這個方法比做基因版本的維基百科(Wikipedia)。

由於基因體能解讀個人的完整基因資訊,因此分享這項資料也創造出兩難的困境。

舉例來說,基因體資訊能發現致病基因,像是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但也可能淪為惡意使用DNA資料。

要成為志願者,必須年滿18歲,並且通過線上測驗確定能了解相關風險與權益。在分析完基因體後,志願者也有4週的「冷靜期」,以決定是否要將資料上傳網路。

計畫主任、倫敦大學學院癌症研究所(UCL CancerInstitute)醫學遺傳學教授貝克(Stephan Beck)說,他預期能在第1年內完成50人的基因體定序。

貝克說,要對抗像是癌症等複雜疾病,了解基因碼的角色與組成基因變得愈來愈重要,這同時也有助了解為什麼有些人擁有特定特質。

自從人類基因圖譜在2000年首度公開以來,全球約2萬5000人完成基因定序,但只有一小部分是公開讓各地科學家進行研究。

邱契這項開放取用的計畫,在美國已有約3000人登錄,加拿大則有數百人,目前約完成200人的基因定序。

邱契預測,隨著費用大幅下降,從20年前的10億美元降到現在的幾千美元,基因體定序計畫會加速進行。

fsj 提到...

台大團隊研發 吞晶片可治病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2013/11/09

物理學家費曼夢想有一天能將醫生縮小吞下去治病,台大電機系教授呂學士昨天指出,希望能完成費曼的夢想,他的團隊研發出如米粒大小的晶片,可讓人吞下去或植入血管,進行診斷或治療,下一步將進行動物和人體實驗。

2014年國際固態電路研討會,明年2月在美國舊金山舉行,台灣產、學界有15篇論文獲選發表,IEEE國際固態電路學會台北分會昨公布這15篇論文,呂學士的研究成果是其中之一。

呂學士說,目前研發的晶片不能動,他和團隊研發可動式晶片,「就像縮小的醫生」,可送入人體血管,進行診斷或治療,晶片開發完成後,會申請專利,下一步將進行動物及人體實驗。

呂學士指出,費曼兩個夢想包括將大英百科全書縮得像針頭一樣大,這夢想已經實現,他的團隊將晶片送入人體血液中治病的構想,就是受費曼啟發,希望未來能運用在疾病治療及診斷上。

清大電機系教授鄭桂忠團隊開發電子鼻系統晶片,可協助醫師早期預測病患使用人工呼吸器時引起的肺炎,並同步辨識菌種,希望可減少病患住院時間、節省住院成本,並降低病患死亡率。

鄭桂忠說,這項研究特別針對在加護病房病人,容易因插管感染而併發肺炎,等到病患有咳嗽、發燒等症狀後才檢驗病菌,還要花很多天,因此藉由將電子鼻晶片安裝在呼吸器吐氣端的管路先做診斷,對症下藥。



◆ 換手 明年人體試驗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284180.shtml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3.11.09

國內第一起! 預計五年內完成五例

國外已有「變臉」的真實移植案例,國內高雄長庚醫院獲得衛生福利部同意,明年將進行「換手」的人體試驗,替前臂遭截肢的民眾,尋找合適的捐贈者後,移植一截新手臂,並追蹤五年,預計接合的新手臂,半年至一年後可以漸漸恢復功能,但受贈者需要終身服用抗排斥藥物。

全球從1998年起至今,已完成近90例的上肢移植,臉部移植也有二十多例。去年底台裔醫師李為平替一名美國大兵完成雙臂移植手術,再度引發關注,明年國內也將進行第一起「換手」人體試驗,高雄長庚預計五年內完成五例。

高雄長庚醫院 已篩選出六男一女

高雄長庚醫院外科部部長郭耀仁是李為平的學生,幾年前曾成功的完成迷你豬的「變臉」,替小黑豬換上白臉,郭耀仁說,今年已獲得衛生福利部的同意,明年開始進行換手的人體試驗。目前已從四、五十人中,篩選出六男一女、年齡20到55歲,沒有B、C肝,並且身體狀況不錯的民眾加入,還在持續徵求中。

雖然目前截肢的患者可裝上義肢,但郭耀仁說,好一點的義肢要兩、三百萬元,普通的義肢無法恢復手部較精細的功能,而且重量很重,不少患者並不合用,男性上廁所拉拉鍊、或是扣鈕釦很不方便,也不能端碗吃飯、或開車握方向盤,成為前臂缺損者心中的痛。

截肢最高到手肘 要先找捐贈者配對

郭耀仁說,前臂缺損是指截肢部位最高到手肘部分,等找到捐贈者即可進行配對,受贈者必須與捐贈者血型相同、體重相近,以免接上的手臂看起來「大小隻」,手術時,一一接上骨頭、肌腱、神經、血管,約需六到八小時。

國內顯微重建手術技術成熟,但卻遲遲不敢進行換手、變臉等異體複合移植手術,癥結之一,在於遺體捐贈風氣不盛,捐贈肢體比捐贈器官更困難,高雄長庚醫院研發模具技術,可做一隻假手臂,保持捐贈者外觀的完整。日後若能進行變臉手術,也能以矽膠做好人皮面具,加上化妝,讓捐贈者身後不會面目全非,保有原來面貌,可望減輕對捐贈者家屬心理和情感上的衝擊。

異體複合移植 並非缺什麼換什麼

林口長庚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林承弘表示,異體複合移植並非「缺什麼換什麼」,因為移植者要付出代價,雖可改善生活品質,但必須終身服用抗排斥藥物,不僅會帶來髖關節壞死等後遺症,還可能提高致癌機率。

像是手指缺損,國內早已成功以自身的腳趾移植為手指,不建議承受異體移植的風險。異體複合移植也有局限,雙腳的下肢移植較不盛行,因為雙腳不像雙手還有探索、感覺的精細功能,截肢的運動員裝上義肢,還能跑得比正常人還快。



◆ 生醫產業平台 百家廠商加入

【聯合報╱記者李青霖/新竹報導】2013.11.09

新竹市元培科技大學主導的「生醫健康產業聯盟平台」,昨天啟動,平台整合了桃竹苗四縣市政府、工研院等5個法人機構及169家聯盟廠商,產官學研充分合作。校長林志城說,透過全方位的知識與技術、人才交流,可加速台灣生醫健康產業的發展。

行政院政務委員黃光男與教育部技職司科長鄭秀貞、衛生福利部主任秘書林四海、經濟部技術處科長劉淑櫻,以及縣市首長、立委及廠商代表都出席,希望在生醫產業恢宏發展時刻,台灣能掌握商機。

林志城說,生醫健康產業聯盟以大學為樞鈕,建立一個非營利為目的的友善平台,不僅能有效減低產學落差,更能協助地方生醫產業的發展。他說,這是融合產、官、學、研、「訓」跨領域結盟,其中還整合工研院生醫所、食研所、金屬中心、藥技中心與動科所等5個法人機構,將形成非常大的鏈結力。

fsj 提到...

照顧臥床母 孝子研發便器床椅

自由 2013.11.11

〔記者林欣漢/苗栗報導〕苗栗縣頭份鎮一名孝子徐耀發,十年前因母親罹患帕金森氏症又中風,行動不便,埋首研發出可坐臥兩用的便器床椅,並成功申請專利,不只讓家屬省去許多不便,也為病友找回自尊。

五十八歲的徐耀發,國中畢業後北上當汽車學徒,學成後在桃園楊梅經營汽車零件、模具製造工廠,但隨著產業外移、工作機會減少,加上母親十年前罹患帕金森氏症又有些微中風,未成家的徐耀發選擇收掉工廠,返家照顧母親。

起初,徐耀發與父親一起照顧母親,父親過世後,徐耀發獨力照顧相當吃力,「老人家大、小便時間抓不準,紙尿褲又是一筆龐大開銷」讓他決定運用所學,著手研發專用床椅。經過無數次失敗及改良,終於設計出坐臥兩用便器床椅。

老人家只要提起把手,就可直接上廁所或躺平睡覺,徐耀發也從中看出商機,去年母親過世後,申請專利並在頭份鎮上興里吉祥路開公司,希望能將這份為母親盡孝的心意,嘉惠更多行動不便的民眾與照顧他們的家屬。



◆ 美國研究-使用藥物引產 可能與自閉症有關

鍾玉玨/綜合報導 2013-11-11 中國時報

美國杜克大學統計62萬5000名兒童後發現,孕婦分娩時使用藥物引產,孩童罹患自閉症的比率會略微提高,其中又以男童居多,約為女童的3倍。因此呼籲孕婦,非必要最好不要施打藥物引產。

研究發現,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新生兒中,每1000個男嬰或女嬰,分別有13位與4位自閉症患者,其中超過1/3母親使用藥物引產。

杜克大學教授葛雷格利(Simon Gregory)認為,每1000個新生兒中,約有2個自閉症案例或可因為母親不接受引產而避免。不過研究團隊也強調,適當使用藥物引產的確能拯救胎兒的性命。

這項研究是歷來針對引產與自閉症之間有無關連性的最大研究,用意是不希望有任何母親有錯誤認知,動不動就要求引產。

研究發現,引產生下的小孩,自閉症略高,可能是因為引產的藥物所致,也可能是懷孕期間胎兒的腦部發育受到了影響。此研究結果發表於最新一期的《美國醫學會小兒科》期刊。

英國皇家婦產科醫師學會發言人賀德表示,引產依舊有必要,有助於母子安全度過分娩過程,上述研究應該只是統計上的概論,沒有實際證據能確切證明引產和自閉症的關連性。

fsj 提到...

凍齡在4歲 可助老化基因解密

【中央社╱台北11日電】2013.11.11

一個永遠不長大的小女孩,真實凍齡版本發生在美國。布魯克.葛林柏格4歲以後身體和心智便停止成長,她2週前在20歲時病故,然而她的個案成為科學家研究與年老有關疾病的希望。

英國「獨立報」(Independent)報導,布魯克(Brooke Greenberg)1993年1月出生在馬里蘭州巴爾的摩(Baltimore)。在她短短的一生,科學家極力要瞭解她的狀況,但沒人知道生成原因,目前僅將她的病例標示為「X症候群」。

布魯克一直都與病痛和苦難搏鬥,她很早便患有髖關節異位、呼吸困難、癲癇等病症,且被這些問題困擾了一生。不過科學家相信,如果可以獨立找出讓布魯克不老的基因,或許能找到亙古以來科學一直找尋的減緩、甚至停止老化的答案。

紐約西奈山醫院基因組學和多級生物學研究院院長夏德特(Eric Schadt)接受葛林柏格家人託管布魯克的DNA及血液樣本,以建立幹細胞,讓專家研究布魯克的基因。

夏德特說:「瞭解造成布魯克情況的原因,可讓我們進一步洞悉老化的關鍵發展與過程,協助找到延長壽命及降低與年齡有關病症的新方法。」



◆ 研究:成年女性 較男性易過敏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3.11.11

過敏也有性別區分。根據研究者在今年美國過敏氣喘免疫學院年會上提出的報告,青少年時期的男性過敏機率比女性高,但女性長大成人後,出現過敏、氣喘與自體免疫性疾病的風險則開始高於男性。過敏一向被視為可能是家族遺傳,若雙親皆有過敏,孩子過敏的比率高達7成以上。研究者指出,如果女性在懷孕前或孕期中施打抗過敏藥物,將來孩子出現過敏等風險則會降低。

美國過敏氣喘免疫學院院士英格勒表示,青春期前的男生,較易出現鼻炎、氣喘與食物過敏的症狀,但成年後,這些所謂的「慢性疾病」,反而更容易出現在女性身上,「男女不同」的原因相當複雜,根據研究者推測,可能與「免疫球蛋白G」(IgG)有關,因為它對疫苗的免疫反應,在女性身上會提高。

因此,英格勒認為,除了考量「基因」是過敏與氣喘形成的原因外,在治療過敏與免疫疾病的過程中,也應該將性別上的差異納入考量。另外,她說,「性別差異在治療過敏與免疫疾病時絕對不能輕忽,為男女設計不同的藥物、研究時更仔細區隔兩者,會讓男女都受益。」

另外,美國過敏氣喘免疫學院研究者李柏曼也表示,家長如果患有過敏等慢性疾病,孩子出現這些症狀的風險就會提高,統計指出,家長如果都有過敏,孩子過敏的機率會升高到75%,只有一位家長過敏,孩子過敏風險則為 30-40%,都沒有過敏的家長,孩子出現過敏風險則為15%。不過,若是懷孕婦女在懷孕前或孕期中施打抗過敏藥物,則會降低孩子出現過敏、濕疹等疾病的機率。

另一項由美國過敏氣喘免疫學院醫師林耀文(譯音)發表的研究,追蹤更年期女性出現嚴重氣喘併發症的風險後發現,40歲及50歲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因為這些症狀而就醫,他認為,男性在青春期之前,會比女性較容易出現氣喘,但女性更年期後,因氣喘而就醫的機率反而較同年齡男性增加了兩倍。

fsj 提到...

作物病毒檢測 台灣研發晶片

中央社 2013.11.13

消費者愈來愈重視食品安全,如何從作物生長過程就避免病毒干擾,成為顯學。台灣產學共同合作研發農作物病毒晶片,預計明年中上市,搶攻全球每年2億美元檢測商機。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今天發表由朝陽科技大學應用化學系生化科技研究所教授張清安和晶宇生物科技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產學合作研發成果。

繼全球首例將生物晶片應用在蘭花病毒檢測並上市後,張清安再度發表可同時檢測多種病毒感染的香蕉、馬鈴薯病毒生物晶片系統,提升檢測效率及降低成本。

張清安表示,香蕉、馬鈴薯都是世界上重要的糧食作物,卻容易受到濾過性病毒感染,威脅產量及品質至鉅,由於兩者都是藉由無性繁殖方式生產種苗,檢測、篩選繁殖用的母本是種苗生產流程不可缺少的程序及必要花費。

他說,傳統上植物病毒檢測只能針對單一病毒分別進行,且每次電泳膠檢至少要花費5小時以上,又可能感染生物風險,耗時且不經濟。

張清安所開發的生物晶片檢測系統,可同時檢測香蕉及馬鈴薯上多重病毒感染。香蕉檢測系統可檢測香蕉萎縮病毒(BBTV)、胡瓜嵌紋病毒(CMV)及香蕉苞葉嵌紋病毒(BBrMV)。馬鈴薯檢測系統可同時涵蓋最具經濟重要性的5種病毒,包括二種Potyvirus屬病毒PVY及PVA;二種Carlavirus屬PVS及PVM及Potexvirus屬PVX。

他說,香蕉、馬鈴薯採傳統方式檢測,全球每年約需花費2億美元,每次檢測3種病毒費用約新台幣360元,但採用這次發表的病毒生物晶片系統費用則可降低至一半。

晶宇生技總經理王獻煌說,這項成果已完成商品前的可行性評估,並符合歐盟對於植物病害檢測標準,預估明年中上市後,一年可望有新台幣2至3億元的營收,上看1成的市佔率。



◆ 德國發現心臟病發作基因

【聯合晚報╱范振光】2013.11.13

心血管疾病是現代人的大敵。德國心臟中心公布一項最新的研究指出,他們發現含有某變異基因的人,心臟病發作的機率提高15%,因為它會使血小板數值較高。專家希望這項發現有助醫師分辨哪些病患心臟病發作的風險較高。

德國心臟中心研究人員的這項研究,共分析了3萬人的基因資料。該中心的宋科特教授表示,帶有這種變異基因的人,血小板數值較高,血管較易出現血栓,引發心臟病發作。德國心臟中心更發現,64%德國人有此基因。

研究人員正在研究檢測方法,以利醫師為病患進行篩檢。

日本專家2004年就宣稱發現心臟病發作基因。日本研究人員表示,DNA基礎中某個化學成分有變異,會影響供血給心臟的動脈發炎程度。研究人員比對2600名心臟病發作病患和2500 名志願者的檢體,發現這個基因。動脈破裂時,這個基因會使身體製造galectin-2蛋白質,galectin-2會和促使發炎的分子結合,提高心臟病發作風險。

另外,美國費城湯瑪斯‧傑佛遜大學的研究發現,黑人心臟病發作風險較高,可能也是基因作祟。研究人員比對70名黑人和84名白人的血液樣本後發現,黑人製造某種蛋白質的基因比白人活躍四倍,而這種蛋白質會促進血栓形成。非洲裔美國人罹患心臟病的機率是白人兩倍,黑人捐血者的血小板也較快凝固。

心臟病是全球致死第一病因,2011年共有700萬人因此喪命。

fsj 提到...

鑒別iPS細胞優劣方法找出 有助再生醫療

中廣新聞 2013年11月19日 11:04

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細胞),可以分化出各種細胞和組織,可廣泛應用於再生醫療領域,但是也有人對它可能導致腫瘤表示擔憂。日本京都大學研究人員,已經找出鑒別易分化為腫瘤的iPS細胞的方法,提高了安全性並降低成本。

由山中伸彌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網路版上發表文章,介紹了鑒別iPS細胞和選出適合移植細胞的方法。他們的作法是,早期對細胞品質進行鑒定,只儲存和使用優質的iPS細胞。

他們所做的研究,使用大量人類iPS細胞培育了神經細胞。絕大多數分化為神經細胞,但也有少數劣質iPS細胞沒有分化為神經細胞,它們在被植入小鼠大腦後形成了腫瘤。

於是,研究人員分析了這些劣質iPS細胞基因的作用機制。結果顯示,有3個擁有相同堿基序列的基因,在分化過程中表現活躍。研究認為這3個基因是鑒別iPS細胞品質的標準所在。



◆ 可攜式心室輔助器 成功救命

【聯合晚報╱記者陳麗婷/台北報導】2013.11.19

台大醫院今天發表國內第一例使用葉克膜急救後,用可攜式居家型心室輔助器,讓心臟衰竭患者重拾正常生活的病例。一名40多歲罹患缺血性心肌症男性,今年6月肺水腫嚴重,須靠換心救命,不久前突然暈倒,住院後使用葉克膜急救,恢復意識後醫療團隊植入可攜式居家型心室輔助器,術後患者三天就可講話、恢復良好。

台大醫院外科部教授王水深表示,舊式心室輔助器大又重,重達1.25公斤,就像一台小電腦,且雜音大,患者必須忍受高分貝搏動聲,一定要住院才能使用。

2011年4月,台大醫院心臟移植團隊成功進行可攜式居家型心室輔助器植入末期心臟衰竭患者的手術,今年9月更成功將此可攜式居家型心室輔助器,植入因缺血性心肌症,使用葉克膜急救的危急病例。

新的可攜式居家型心室輔助器,體積只有手機大小、重約390公克,可使用在心臟衰竭、長期靠強心針維持生命的患者身上,讓患者能重回家庭、工作。

fsj 提到...

中醫林昭庚 抓WHO穴位5錯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310668.shtml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3.11.21

針灸的穴道「差之毫釐」,療效可能大打折扣。長期鑽研針灸醫學的中國醫藥大學講座教授林昭庚,發現WHO邀集各國專家出版的國際標準穴位圖譜有五處錯誤,主動向WHO提出修正意見,獲得WHO回函表示將於再版時納入他的修正意見。

林昭庚12月也將前往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議,發表針灸與傳統醫學的專題報告,是台灣退出聯合國之後,受邀與會的第一人。

古老的針灸首見於「黃帝內經」,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WHO認可針灸數十種適應症,為了支持正確的針灸使用方式,2003年起邀集大陸、日本、韓國等地專家,在2008年出版專書,建立一套統一的國際標準穴位,避免下針時爭議。

林昭庚說,兩年多前研究團隊為了編著新書,參考這套標準穴位,但他卻發現其中有五處錯誤。包括治療肩胛疼痛的「肩中俞」、位於足部緩解痛經和腹痛的「水泉」、治療腰痠背痛的「京門」、主治坐骨神經痛的「中瀆」、治療小腹漲痛的「中封」都標示錯誤。

這些錯誤有的是解剖位置標示錯誤,如中瀆穴應為「膝上五寸之處」,WHO的圖譜卻標示為「膝上七寸」。因為WHO制訂的標準被認為是放諸四海皆準的教科書,林昭庚擔心如果照書上標示位置施針,很可能「插錯穴道」,他認為茲事體大,決定去函WHO指出有待商榷之處。

要挑戰國外專家花了數年討論、訂出的標準穴位圖譜,研究團隊跟中國醫藥大學校長黃榮村都很緊張,再三提醒他要慎重。但林昭庚說,他「一看再看」,還是覺得不對勁,仍決定提出修正意見,並以中英對照呈現給WHO。他的意見也獲得WHO回函,表示再版時會考量他提出的修正意見。

去年他就曾在香港舉行的西太平洋區傳統醫學策略論壇中,提出五個穴道的修訂內容,最近更受邀參加12月在亞塞拜然舉行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將台灣的針灸醫學成就推向世界舞台。



◆ 西方電腦斷層 掌握東方穴位座標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310608.shtml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3.11.21

不少人對穴道認知來自武俠小說的描述,林昭庚為了科學驗證針灸穴位精準性,避免造成傷害,曾利用胖、中、瘦不同體型的大體,找出穴位平均深度,後來還用電腦斷層分析穴位的實際深度。掌握穴位精準「座標」後,不同身高、體型的老外,也可以針灸。

林昭庚中西醫學學識都很深厚,曾多次為巴布亞紐幾內亞等國領袖針灸,被稱為「針刺安全深度之父」。他說,針灸在肩、胸部下針時,如果深度不當,可能會刺穿內臟、造成氣胸,不得不謹慎。

為了用科學方法驗證這門古老醫學,他曾以80具胖、中等、瘦不同體型的大體進行解剖,分析穴位平均深度,但後來發現大體會脫水,跟活體不同,於是再用電腦斷層實際檢測人體胸背部穴道的皮膚、脂肪、肌肉厚度,求出穴位深度,讓針灸更安全。

林昭庚說,穴位的位置就像是座標的概念,例如膻中穴是腹中線與兩乳間的交點,有了這個概念,不同體型、身高、性別甚至老外,也可以找到正確的穴位位置,用安全的深度下針。

林昭庚編著的另一套著作「中西醫病名對照大辭典」,整理了近千種中西醫間的疾病對照,例如古籍中的「熱疫」、「疫疹」,就是西醫所指的登革熱。這本辛苦編著的書,結果「在台灣沒人買」,但透過大陸買版權、出版,很多國家的圖書館購買,「99%國際人士以為我是大陸人」,大陸北京大學去年底還特地為他出版學術傳記。



◆ 台灣有實力開發癌藥

工商時報 記者杜蕙蓉/台北報導 2013年11月21日

浩鼎董事長張念慈認為,癌症基因複雜又容易致命,需要不斷有新藥,是最適合台灣新藥廠跨足的領域。

他表示,人體器官有60多種,其中有95%以上都會有癌症病因發生,而每一種器官都有3-4種的癌症基因,針對每一個癌症基因,就有超過10個以上的新藥,開發廠商有各自發揮的空間。

以新藥開發而言,國際藥廠統計每個新藥花費需要10-15億美元,這是把失敗的風險都算進去,是以從一個新藥的選題到成功上市,約有3成機率估算,實際上,開發一個新藥需要花費約300萬美元,台灣產業界目前是有這樣的實力。

再則,像台大在肝癌、肺癌的研究就在國際聞名,而中研院的基因體中心也是很好的資源整合機構,加上長期培養的人才,張念慈認為,這都讓台灣在癌症新藥的發展上有不錯的能量。

※ 相關報導:

* 恐怖基因! 引發失智症、漸凍人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310599.shtml

家裡堆滿了洗衣精、衛生紙,經常在屋頂徘徊走動,今年50歲的秀惠(化名)五年前行為開始怪異,認知能力變差,彷彿變了一個人。因為疑神疑鬼,常與同事吵架,原本在電信業工作的她被迫離職,最後確診為額顳葉型失智症。

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葉篤學指出,C9orf72基因變異的秀惠,罹患失智症只是早晚的事。她有11個兄弟姊妹中,自己排行第9,包括老大、老五及母親都已發病。她原本衷心祈禱自己能躲得過,但沒想到卻在45歲發病,比其他家族成員都還要早。....另一個C9orf72基因變異的失智家族情況更慘,手足六人中就有四人罹患額顳葉型失智症,其中有人40歲就出現失智,導致個性改變、精神疾病及動作障礙等異常行為。



◆ 基因學之父 桑格逝世

中國時報 蔡鵑如/綜合報導 2013年11月21日

曾經兩度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英國生物化學家桑格(Frederick Sanger)19日辭世,享年95歲。桑格被譽為「基因學之父」,是史上4位兩獲諾貝爾的學者之一,也是唯一兩獲化學獎的科學家。

桑格在1955年,與同事為胰島素的胺基酸序列完整定序,因此獲頒1958年諾貝爾化學獎;1975年,他和同事研發出快速為DNA定序,也就是解讀DNA的方法,成為繪製人類基因組圖譜的先驅,在1980年再度得到諾貝爾化學獎肯定。

桑格經常戲稱自己只會在實驗室亂搞,但在其他學者眼中,也是英國科學界「真正的英雄」。他於1982年退休後,花大把時間照顧花草,並且「在船上鬼混」。

英國維康信託基金會和醫學研究理事會,在1993年成立桑格中心,後更名為桑格研究院。信託基金董事法拉爾在聽到桑格的死訊後表示:「我很傷心,他是任何世代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fsj 提到...

唐獎 生醫項提名逾百人

【經濟日報╱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2013.11.22

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創辦的「唐獎」昨(21)日傳出新進度,四大獎項的提名程序已完成,據透露,僅「生技醫藥獎」一項,全球初步提名就超過百名,都是該領域對世界有貢獻的發明或研究者,其中「抗癌領域的革命性藥物發明」領域,尤受到關注。

唐獎與諾貝爾獎有不同處,業界指出,唐獎的評選重點「原創性」與「貢獻度」並重,除了有原創性的發現外,還需要對社會有實質貢獻,這也是兩者評選上最大差異。

就生技醫藥獎項而言,業界指出,諾貝爾獎的標準「發現」可能重於「貢獻」,譬如發現愛滋病毒的人發能獲得諾貝爾獎,但並未消除該病;而唐獎將評斷原創性研究的「影響力」,若有發明對抗當前不治之症,如癌症、阿茲海默症等疾病的技術者,都是可能的候選人。



◆ 心算、背詩詞…強化θ波 延緩大腦老化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楊欣潔/台北報導】2013/11/22

老年人大腦θ(theta)波活動減弱,注意力和記憶力也變差。成大心理系特聘教授謝淑蘭以θ波神經回饋訓練銀髮族,成功提升θ波活動量,長者注意力和記憶力也提升,可延緩大腦老化,成果六月刊登在國際知名的「臨床神經生理期刊」。

謝淑蘭指出,θ波波動強弱與人的注意力及創造力有關,過動症兒童波動過強,年長者則因波動減弱,造成注意力減弱及記憶力衰退。

她指出,神經回饋訓練就是自我大腦腦波訓練,過去多用於減緩過動兒症狀,及提升學習障礙兒童的智力。她首度應用於銀髮族,證實θ波神經回饋訓練能有效延緩大腦老化。

謝淑蘭徵選十六位六十到七十四歲的銀髮族,進行一個月約十二次的神經回饋訓練,讓他們看電腦上的動畫,調整自己的大腦活動來推動畫面中的雲霄飛車;如能強化自己的θ波活動,即可推動雲霄飛車,且動畫中的音樂也會變大聲。

反之,如受試者θ波活動轉弱時,電腦上雲霄飛車就動不了,音樂也會停下來。謝淑蘭說,實驗就是要受試者設法讓自己的大腦活動(特別是θ波活動),且保持在增強狀態。

她指出,所有長者受訓後,注意力及記憶力都明顯提升。很多受試者說,當專心想著某件事,如心算、背詩詞時,最能提高θ波活動量;有人發現,處於冥想放鬆狀態效果也不錯。

謝淑蘭表示,經θ波神經回饋訓練過後,日常生活做事效率提高,甚至認為生命更有意義。

此外,林口長庚醫院昨天發表最新研究,在國內兩個失智症家族及一個漸凍人家族,找到共同致病基因C9orf72;該基因若產生變異,會引起失智症及運動元神經疾病。這項研究結果,已發表在國際期刊「刺胳針神經學」(Lancet Neurology),有助未來及早診斷這兩種疾病。

fsj 提到...

《醫學研究》化療藥新希望 只殺腫瘤不傷身

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 2013.11.24 自由

癌症病人化療後常會急速消瘦,因為多數藥物除了殺死癌細胞外,也傷害正常細胞,傳統化療藥物「順鉑」就是其中之一;國家衛生研究院最近研發出新型態化療藥「胞鉑」,在抵達腫瘤細胞才開始作用,動物實驗已證實其療效與順鉑相同,卻不傷害正常細胞,因此不會造成體重下降等全身性副作用。

實驗將15隻右大腿有腫瘤的老鼠分為3組,5隻打「順鉑」、5隻打「胞鉑」,5隻打安慰劑,每隔7天從尾靜脈打一劑,共4劑。結果發現,新、舊藥縮小腫瘤效果相同,但順鉑組的體重下降兩成,胞鉑組和安慰組的體重卻顯著維持,完全沒變瘦。

國衛院研發 台灣首創新技術

國家衛生研究院生醫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林淑宜研發的這種「被氣球包住再穿上外套」的「胞鉑」新藥,是台灣首創的新技術,研究成果已發表於頂尖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也已進行專利申請,以保護這項發明。

林淑宜解釋,順鉑碰到水就變成「活化態」,因此會到處作用,無法辨識正常或腫瘤細胞,病人服用後,常會引發身體「惡質化」,如引發腎毒性、神經毒及導致體重下降。「胞鉑」擁有的「外套」和「氣球」則分別扮演了「讓藥物只在腫瘤細胞附近活化」和「讓腫瘤細胞很想吃」的關鍵角色,等腫瘤細胞乖乖吃下胞鉑後,藥物才會發揮殺死細胞的作用。

林淑宜使用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聚乙二醇 (PEG)作成「外套」,使胞鉑不易與血液中的蛋白質產生沾黏,藥物能被血液安穩運送,進而增加腫瘤的吸收力。

由於胞鉑在偏鹼(pH7.4)的正常組織不會作用,到達腫瘤細胞所在的偏酸(pH6.5)環境時,這層外套就會自動脫掉,露出大小適中的「氣球」,讓腫瘤細胞吞進去。

林淑宜利用奈米技術,讓這顆「氣球」內包覆的一顆顆偏「鈍性」鉑金原子充分氧化,加上細胞內氯離子的助力,可促使奈米鉑金解離,使藥物發揮殺死腫瘤細胞的功能。

林淑宜指出,相較於順鉑,更低劑量的胞鉑就能殺死腫瘤,這為已對順鉑產生抗藥性的卵巢癌患者帶來治療新契機,肺腺癌、胰臟癌的研究也正展開。國衛院正積極尋求臨床醫師合作,希望能將這項發明實用化,幫助更多病患。

fsj 提到...

低溫 癌細胞更囂張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2013/11/25

根據中央氣象局資訊,今(二十五)、明(二十六)兩日受鋒面通過、東北季風影響,氣溫將會下降,而癌症患者更要多注意保暖。美國最新動物實驗顯示,如果身處攝氏二十二度以下低溫、較冷環境,身體抗腫瘤免疫系統就會受到抑制,因此癌細胞越會生長,擴散速度也會越快。

這項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研究指出,當天氣變冷、溫度下降時,人體就會逐漸進入「生存模式」,為了生存下去,血管會變窄,四肢血管會先收縮,以維持身體熱能。此時新陳代謝會加快,身體也會開始打寒顫。氣溫降很低時,身體會優先維持大腦、心臟與其他重要器官運作,其他部位、組織就比較照顧不到。

美國羅斯威爾‧帕克癌症研究中心凱瑟琳‧寇寇拉斯研究團隊進行動物實驗發現,與攝氏三十度環境相比,老鼠若處在攝氏二十二度環境,胰臟癌、大腸癌、皮膚癌與乳癌細胞會長得比較快,癌細胞會變得較為兇猛,且擴散時間也會提早。

人體多半由T細胞負責啟動抗癌免疫反應,T細胞是一種白血球細胞,屬於免疫系統一部份,專門幫助對抗癌症等各式疾病。癌細胞受攻擊時,會與T細胞鬥智,癌細胞會發出訊號,誘騙身體抑制T細胞攻勢,但T細胞也不是省油的燈,還是會持續展開反制行動。T細胞與癌細胞兩軍不斷對峙、互相攻擊,直到有一方勝利才會罷休。現在許多癌症治療就是在刺激免疫系統,幫助免疫系統殲滅癌細胞。

研究作者解釋,雖然這次動物實驗顯示,無論處在何種溫度,老鼠身上的T細胞數量都一樣,不過老鼠若處在溫暖環境,T細胞會變得更為敏捷,更能鑽進腫瘤、摧毀腫瘤細胞,且T細胞也會分泌更多抗癌物質。相較之下,當老鼠處在較冷環境,體內抗腫瘤反應就相差許多,變得更容易接納癌細胞。

研究作者表認為,按研究結果來看,癌症患者若能待在溫暖環境接受治療,或許可以幫助提升治療效果,預後也可能大為好轉。



◆ 《46XX男性症候群》 精液是空包彈 男子漢沒後望

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 2013.11.25 自由

22歲張姓男子準備當兵,外表白嫩、長胸部、鬍子少、性器官短小,擔心入伍被欺負,就醫檢查發現罹患罕見遺傳疾病「46XX男性症候群」,是真正的男子漢卻沒有Y染色體,無法製造精子,一心想當兵養成男子氣概的他,也因此不用服役了。

這名張男身高175公分,有女朋友,也能正常性行為,但皮膚白嫩,鬍子少,4年前因女乳症胸部長到B罩杯切除,而且陰毛呈現女性的倒三角型,陰莖短小,睪丸更小,今年接到兵單擔心入伍會因外觀被歧視,才就醫檢查。

台中榮總新陳代謝科醫師傅家保發現張男除了男性外觀特徵不明顯外,男性荷爾蒙偏低、只有0.83ng/ml(正常值2.7到17.3),刺激男性荷爾蒙的腺體分泌很旺盛,但女性荷爾蒙又偏低,非常奇怪。

進一步檢測染色體基因,發現張男第23對染色體沒有Y,竟是XX,卻帶有決定性別關鍵為男性的SRY基因,罹患「46XX男性症候群」,在細胞分裂時,Y染色體上SRY基因,卻轉位到X染色體,確切發生原因不明。

張男原發性生殖腺衰竭,男性荷爾蒙分泌不足,出現女性特徵,身為獨子的他能正常勃起、射精,一直不覺有異,不過缺少製造精子的那段染色體,精液是空包彈,沒有生育能力,這也讓陪同就醫的張媽媽震驚,難以接受,張男則對於不能當兵很沮喪。

傅家保說,46XX男性症候群為罕見遺傳疾病,2萬到2萬4千名男性中只有一個,相較於比較常見的男性染色體異常47XXY或是45X,不是多一條就是少一條,46XX在台灣發現得少。這件研究論文已發表在男性生殖學國際期刊「AndroLogia」。

張男目前比較需要做心理治療,並補充男性荷爾蒙,預防骨質疏鬆或增加肌力等缺少男性荷爾蒙的併發症,目前他的骨質密度偏低。

傅家保指出,男性罹患46XX男性症候群大多是不孕就醫發現,如果發現有男性女乳症原因,也可能是藥物、肝硬化、性腺功能低下或睪丸腫瘤造成,建議即早發現治療。



◆ 植牙導航定位系統研發成功

中國時報 李義/高雄報導 2013年11月25日

產官研醫界攜手打造自有品牌人工牙根,並研發出全球首創的植牙導航定位系統,從牙根生產到電腦植牙的一條龍式植牙服務,降低傳統植牙全靠牙醫師經驗的誤差值的醫療風險。這項台灣植牙生技服務明年還將登陸拓點,為植牙產業走出新藍海。

過去,市場上人工牙根全都仰賴外國進口,經濟部財團法人金屬中心提供技術研發,輔導業者成功自製人工牙根後,技術轉移成立台灣植體科技公司,打破進口貨獨占市場局面。

台植科執行長蔡政峰醫師表示,傳統植牙過程,牙根要打多深、角度等全憑醫師個人經驗及技術決定,難免會有誤差。植牙導航定位系統則可用電腦精準算出骨質、應植入深度、角度及位置等,誤差值最小,醫療風險也最低,植牙安全性更多了一層保障。而且,植牙過程因有電腦輔助,約10至15分鐘即可完成。

成功打造台灣自有品牌的金屬中心、台灣植體董事長黃啟川說,這是台灣醫療生技產業的一大步,從牙植產製到最先進的電腦輔助植牙,可精準掌握術前術中術後各項環節。更重要的是,路竹科學園區內有37家與牙科產業業者進駐形成聚落。

台灣植體昨宣布這項一條龍式的台灣自創植牙服務系統「鈦美」正式上路,黃啟川也親自示範,在左後方植入一顆「艾奇科」品牌的人工牙根,信心十足地為台灣自創品牌掛保證。

fsj 提到...

UNESCO邀談針灸 林昭庚簽證遭拒

【聯合報╱記者許雅筑、喻文玟╱連線報導】2013.11.29

中國醫藥大學教授林昭庚受邀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會議,這是自從我國退出聯合國後,首度有學者受邀與會,意義重大,最後卻因為舉辦國亞塞拜然拒發簽證,而無法成行。對於林未能出席,外交部昨表示「遺憾」。

林昭庚昨晚表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發函邀請他,亞塞拜然卻拒絕發簽證,違反國際慣例,「我很遺憾」;他並表示,外交部已經盡力,他很感謝。

林昭庚的研究團隊日前向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修正意見,指其二○○八年出版的「WHO標準針灸穴位圖譜」中有五處錯誤,其意見獲WHO採納,表示將作為修正參考。他也獲邀參與下月初舉行的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發表針灸與傳統醫學的專題報告。

林昭庚是台灣第一位針灸學博士,也是得到教育部頒授國家中醫教授資格的第一名針灸師。

林昭庚說,這是第一次受到聯合國組織正式邀請,才請外交部協助確認簽證,「我不想飛機一落地卻拿不到簽證,這樣很難堪。」

外交部發言人高安表示,獲知林昭庚獲邀後,外交部立刻商請駐法國代表處及兼轄亞塞拜然的駐俄羅斯代表處,分別聯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亞塞拜然,協助簽證核發。但經過一個多月努力,亞塞拜然仍未核發林昭庚的簽證申請。

她表示,林昭庚未能與會,對於宣揚傳統醫藥及保護無形文化遺產來說,都是一大損失,外交部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都深感遺憾。



◆ P4四雄 「藥」上國際舞台

【經濟日報╱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2013.11.29

國內以安成為首專攻美國第四類藥物法規產品(Paragraph IV;P4)的藥廠,因模式具有競爭利基,讓國際大藥廠也釋出合作意願,如安成與Teva已成夥伴,美時與羅氏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合作組合,法德、中化生後市也看好,形成P4四雄爭鋒格局。

P4是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藥品開發審查法規之一,意在鼓勵藥廠儘速開發出首個專利藥以外的替代用藥。

台廠P4四雄包括安成、法德、美時、中化生各擁技術,搶進該領域,因陸續開花結果,受到國際關注。

其中,安成因近日將掛牌上櫃,且宣布旗下五到六個P4藥品,可望二年內陸續取得美國FDA上市核准,並以中樞神經用藥、心血管用藥進度最快,也將和全球最大學名藥廠Teva合作生產,備受外資矚目。

另外,P4主力生技公司之一的法德,不僅擁有挑戰P4能力,旗下「口服固體緩控釋製劑」技術也頗被看好,去年法德協助美國夥伴進入抗癲癇用藥的P4開發程序,並已順利取得藥證。

中化生則攜手鵬旭,搶進皮膚癌和骨髓癌二項藥品的P4資格,其中骨髓癌藥品可望挑戰原廠Onyx專利,搶攻20億美元商機。



◆ 攻醫療雲 華碩攜手三芝蘭學苑

中央社 2013年11月29日

配合「三芝蘭健康學苑」,華碩鼓勵社區民眾參與經學苑認證的健康課程、活動與講座,儲存健康點數在雲端,累積個人的健康存摺。

「三芝蘭健康學苑」是今年8月9日成立的第1間社區健康市民學校,由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欒樹社區醫療群」及天母、芝山岩、蘭雅社區等18位里長發起。

目前已有10支志工隊加入學苑,以氣功、登山、運動、飲食營養、用藥安全、脊椎保健、靜坐等社區活動傳遞健康知識。希望區社區居民建立正確的醫療保健習慣,成為少生病、少吃藥、減少健保醫療支出的健康達人。

華碩雲端總經理吳漢章表示,這次與「三芝蘭健康學苑」合作,運用雲端平台開放與跨平台的特性,將社區民眾的健康活動藉由華碩The New PadFone Infinity內建的近距離無線通訊技術(NFC)紀錄於雲端,協助照護機構透過連網裝置,隨時隨地提供民眾完整的關懷與諮詢。

華碩積極切入醫療雲,5月中旬與秀傳醫療體系聯手發表最新雲端技術,原本預計6月上線。吳漢章表示,由於資料涉及隱私,需要時間推廣,醫療雲服務正式上線的時間延後到今年底,健康雲用戶則維持今年底前突破100萬名的目標。

另外,為擴大雲端布局,華碩今年持續增加海外雲端基地,吳漢章表示,近期已與盧森堡政府合作,拓展歐洲市場,明年將持續深耕歐洲和中國大陸市場。

fsj 提到...

家族罹「假性醛固酮過多症」 荷蘭血緣肇因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332725.shtml

【聯合報╱記者吳淑玲/台南報導】2013.12.02

台灣女詩人王麗華罹患西方人才會得的家族遺傳疾病「假性醛固酮過多症」,且家族三分之二親屬都罹此罕病,追查血緣發現,家族罹病竟和三百多年前荷蘭人統治台灣有關。

部立台南醫院新化分院長莊仁賓指出,假性醛固酮過多症源自遺傳,荷蘭人在台南統治多年,南部有特定族群患者,不少人帶著洋人疾病基因。

五十九歲王麗華與家族成員多人,從年輕就有高血壓,有人壯年早逝,有人飽受病痛折磨。四年多前台南醫院新化分院醫師施志遠確診她罹患「Liddle's Syndrome」(假性醛固酮過多症)。

莊仁賓說,這是西方人才有的突變基因,因腎小管鈉幫浦(通道)不正常,對鈉過度吸收,出現高血壓、低血鉀症狀,常併發心血管疾病、中風、腎衰竭。

王麗華五官深邃,常被認為有外國血緣,但她自認是「土生土長台灣人」。被確診罹患西方人才有的遺傳疾病,開始追查家族血緣,驚訝發現自己竟真是中西混血兒。

王麗華老家在台南市安定區,她說,台南被荷蘭人統治卅八年,與平埔族女性留下不少後代。她調出日治時期戶籍資料,並請馬偕醫院輸血醫學研究室醫師林媽利透過「溯源基因檢測」,發現父親那一系有台灣高山原住民基因。

她繼續追查母親這方,採二舅口腔細胞,驗出有屬於歐洲人的基因(DRB1*0301)。林媽利確認她的祖先有歐洲人血統,但無法確定是何時來台。王麗華說,二舅小時就常被誤認是外國人,沒想到真有歐洲人血緣。

王麗華說,家族成員好奇這遺傳性罕病為何經過這麼多代卻未被「稀釋」?莊仁賓表示,近親結婚易造成遺傳性疾病「代代相傳」。經調查,王麗華父、母雙方家族都有相當比率的近親聯姻。

王麗華說,由於國內醫界幾未曾聽聞「Liddle's Syndrome」,她查遍國外醫學報告,終於找到救命藥「Amiloride」,但目前國內無藥商進口。她最近透過台南醫院新化分院申請列入健保罕見疾病用藥,也希望公開自己病情,喚起政府、醫界重視。

假性醛固酮過多症 國外也少見

一九五九年美國報導一名十三歲男孩患高血壓、低血鉀,但尿醛固酮非常低。一九六三年Liddle G.W醫師此症發表在美國內科醫學雜誌,因而得名。這是一種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國內以往無案例,國外醫學文獻也僅數例個案。

※ 相關報導:

* 王麗華少女時就患高血壓 頻見親族往生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332730.shtml

....王麗華是吳濁流文學獎得主,她說,讀大學時常無緣無故昏倒,被當成高血壓治療,後來又合併低血鉀,嚴重時暈眩、肢體無力,到各大醫院求診都查不出病因。

「確診後才知身體為什麼那麼痛苦。」王麗華說,因為鈉排不出去,神經細胞長期泡在鹽水裡受損,肌肉會不自主發抖,眼睛也一直打轉,覺得自己像瘋了。

....「我的親人中有較為罕見的疾病『Liddle's Syndrome』,如果我的病情符合高血壓、低血鉀、代謝性鹼中毒,請轉介至心臟科評估。」王麗華表示,由於多數醫院不知有這種病,她和家族成員身上都隨身帶著這張診斷卡,以免錯誤處置造成病情惡化。



◆ 12同盟國聯手建平台 讓罕藥問世

【經濟日報╱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2013.12.02

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昨(1)日表示,12個同盟國在APEC罕見疾病藥物研討會達成共識,將聯手建立「罕藥跨國合作平台」,推動罕藥法規協和(共同標準),促進罕見疾病藥快速上市。

所謂罕藥即罕見疾病用藥,在法規上被稱為「孤兒藥」,認定上,美國規定疾病人數少於20萬人,在歐洲則少於萬分之五的罹病率,即可認定為孤兒藥。

業界指出,台灣是最早推動罕病用藥的亞洲國家之一,目前國內有七到八個新藥公司投入孤兒藥的開發,並被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與歐盟EMA所認定,最快明年底即可望有第一個孤兒藥新藥上市。

業界認為,國內相關藥物開發公司包括基亞、藥華、心悅、台微體、智擎、懷特、瑞華,乃至中橡旗下的景德製藥等都正在開發孤兒藥,可望同步受惠。衛福部指出,此次會議經由跨國大藥廠、亞太地區12國主管機關代表充分討論,一致認為應建立罕藥跨國合作平台。

※ 相關報導:

* 生技FTA 我結盟11國加速「藥」進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3/8332616.shtml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局(TFDA)昨(1)日宣布,已與全球銜接性臨床試驗研討會、亞太經合會(APEC)罕藥國際研討會等達成共識,我國與另外11個國家開發的新藥將可省略臨床程序、讓產品提前上市,為近20年來國際生技協議最大的突破。

....胡幼圃表示,歷經三天研討、12國初步得出結論,未來這12國的新藥上市後,在進口到各同盟國前,僅須在進口國做完「藥物動力學」、「藥物劑量反應曲線人體研究」兩項試驗,若無異議則可直接上市。他強調,每個藥將省略至少6,000萬到1億美元的臨床費用,並提前三到五年享受藥物銷售利潤。



◆ 新聞分析-生技創投 10年辛酸史

工商時報 杜蕙蓉 2013年12月02日

生醫產業資本市場活絡,吸引海外公司和投資機構爭相來台佈局,不過,生技創投10年磨一劍的辛酸史卻不亞於生醫業者,甚至來不及等候成果,不少生技創投已是「漸行漸遠漸無聲」,沒有餘力再募集新基金。

台灣的生技創投起源於有「生技創投教父」之稱的李正明,他在1996年創立誠信創投,當時台灣創投界的「不投資美國、不投資網路、不投資生物科技」的三不政策下,他卻相中生技產業,主要是1990年時,歐美等先進國家,掀起的基因工程熱潮。

最風光時,誠信創投旗下管理了雙勝、登峰、連勝、極品、第一生技、尊品、世界生技、千禧生技等8個創投基金,總管理金額高達43.7億元。由於獲利頗豐,後來統一集團也成立統一生命;胡定吾在擔任中華開發總經理時,也投入生技領域,而後離開中華開發後,又另組生技創投;接著永豐餘集團也有上智和上騰創投,裕隆集團旗下的創投公司也布局生技領域,2003年後,台灣工銀、中鋼集團轉投資的台安創投更是加入生技投資行列,一度也讓生技投資成為顯學。

不過,由於早期台灣生技投資標的不多,這些生技創投多偏向投資美國公司,一直到波士頓生技、上智、啟航才開始轉向投資國內生醫公司,台微體、中裕都是這些基金的傑作。

只是生技產業風險太高,尤其新藥公司要開花結果,差不多須花上10年,這讓早期的生技創投在獲利未如預期豐實,加上面臨結束限期,目前多處於休止符狀態,只有台安、工銀創投最積極。

雖然在生技產業投資上,目前創投主導的現象頗有轉為金融證券業展現新活力,甚至也有企業集團大老自行掌航趨勢,例如東洋董事長林榮錦旗下的玉晟創投、安成董事長陳志明的新陳創投、聯電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聯手交大校友成立的創投和潤泰集團的創投公司等,在在都突顯生醫產業的吸金能量。

※ 相關報導:

* 李明亮:生技是台灣最重要命脈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31202000043-260202

台灣工銀波士頓生技創投董事長李明亮表示,生技業是台灣目前最重要的命脈,不要輕易浪費,台灣製藥技術、醫療管理和健保制度有優勢,可以和國際接軌,千萬不要掉了這一張牌。

李明亮曾任衛生署署長,眾所皆知他是「抗SARS英雄」,卻不知他是分子生物學博士,對生技產業投資有獨到心得,談起台灣生技產業發展更是語重心長,以下是他的看法紀要....

....問:台灣生技產業的優勢是什麼?

答:國內的製藥技術的精準度、有機農業、醫療管理、健保制度,都是領先大陸的,且我們CRO的臨床也有世界級水平,是有實力和國際接軌,因此,產業要擅用這種優勢,像目前專業CRO臨床醫師不足,就應加速培養,才能放大優勢,儲備競爭實力。

fsj 提到...

男性避孕藥 可望10年內研發成功

【Upaper╱中央社】2013.12.04

研究今指出,澳洲研究人員成功讓雄性老鼠不孕後,往研發出男性避孕藥更邁進一步。

墨爾本摩納希大學研究人員將老鼠基因改造,抑制平滑肌細胞上兩種蛋白質的活動。精子要通過生殖器官必須仰賴這2種蛋白質。

研究人員溫杜拉表示,實驗結果發現,即使雄鼠正常交配且健康狀況良好,仍然無法生育。研究人員想以化學方式複製這項基因程序,可望在10年內研發出安全有效,且隨時可回復生育能力的男性口服避孕藥。

過去的男性避孕藥研發,著重在荷爾蒙或製造出功能失調的精子,這些方法會干擾男性性生活,並且可能對生育能力帶來不可逆轉的長期影響。



◆ 京冠開發植物新藥 可靠

工商時報 林宜蓁 2013年12月04日

國內知名固態發酵大廠京冠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將於近期積極投入治療異位性皮膚炎及促進傷口癒合植物新藥開發。

京冠董事長楊青山表示,其投入研發之標的異位性皮膚炎是好發於幼兒,屬免疫及發炎疾病的一種。經統計約有10%~20%的幼兒與1%~5%的成人會罹患此疾病。目前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方式會先使用保濕劑,再使用局部塗抹之藥物,最後重症病患才會使用口服藥物或是紫外線照射。而藥物的選擇也會依臨床醫師之診斷,而給予類固醇、免疫調節藥物或是抗感染藥物。據生技中心調查統計,以潛在患病人數來推估目前的藥物市場,全球異位性皮膚炎的市場商機達33至55億美元。

董事長楊青山表示,京冠是在執行一項政府補助計畫中,經由動物實驗發現一萃取物極具有開發成為治療異位性皮膚炎植物新藥的潛力,效果更優於類固醇藥物,其中生化指標中組織胺及發炎激素IgE皆比類固醇藥物還低,病理分析亦顯示治療效果和類固醇藥物相當。目前市面上已有多項針對異位性皮膚炎的產品,其中由美國FDA核准針對治療異位性皮膚炎藥物之免疫調節劑pimecrolimus(Novartis AG)與tacrolimus(Astellas Pharma),雖然是非類固醇藥物,但在2005年已被列於black box清單上;需要在包裝盒上註明長期使用有致癌的風險。除了針對異位性皮膚炎之外,京冠生技將以開發多種適應症為策略,包括促進慢性傷口癒合及其它皮膚炎症等,以擴大未來可進入之市場。目前該公司已將其應用到藥妝產品中,目標為針對青春族群之皮膚炎症。

此萃取物之來源是經由京冠生技核心技術,固態發酵之產物萃取而來,而發酵之基質及菌種皆為GRAS(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成分,即是指公認為安全的成分,並且還經過動物毒性試驗證實不會造成任何臨床及病理之不良反應。由於此項產品具備極佳之進步性及新穎性,現該公司已提出3項相關之專利,另一項應用之專利也即將於近期提出,因此該發現為極具開發潛力之產品。目前該公司已與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洽談,將規畫為期2至3年之新藥臨床前試驗審查(IND)所需試驗,預計明年將積極搶攻每年近百億美元的市場。

fsj 提到...

我見我思-為林昭庚教授叫屈

中國時報 張翠芬 2013年12月06日

針灸是中國老祖宗流傳千年以上的智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12月
2至8日在亞塞拜然舉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今年正式邀請針灸權威、中國醫藥大學林昭庚教授出席。

這是我國退出聯合國後,首度有台灣學者受邀與會,意義重大。只可惜,亞塞拜然拒發簽證無法成行,令人感慨,台灣外交處境艱難,連學術活動也受波及。

中醫針灸的臨床療效,早已被全世界接受肯定,世界衛生組織WHO認可針灸數十種適應症,2003年起邀集大陸、日本、韓國等地專家,在2008年出版專書「WHO標準針灸穴位圖譜」,建立統一的國際標準穴位;中醫針灸也在2010年11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其實,針灸也是台灣中醫藥國際化最成功的領域。針灸有「針起病去」的功效,但過去全憑醫師個人經驗扎針,林昭庚首創以電腦斷層掃描,測量胸背腹部危險穴位的安全深度,為針灸找出現代化的科學數據,被國際譽為「針刺安全深度之父」。

林昭庚是台灣第一位中醫針灸博士,曾多次為各國領袖針灸,他主編世界第一套中西醫結合工具書《中西醫病名對照大辭典》、《新編彩圖針灸學》,都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重要參考資料。

他的研究團隊最近更成功挑戰世界衛生組織2008年所出版的《標準針灸穴位圖譜》,指出其中有5處錯誤。研究團隊為了編著新書,參考這套標準穴位,卻發現書中有5個針灸腧穴部位,包括:肩中俞、京門、水泉、中瀆、中封,原文或圖譜標示是錯誤的。

例如,主治坐骨神經痛的中瀆穴應為「膝上5寸之處」,圖譜卻標示為「膝上7寸」,由於WHO制訂的標準等同國際教科書,這些用在治療肩胛疼痛、緩解痛經、治療腰痠背痛的穴位,如果照書上標示位置施針,恐怕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林昭庚認為茲事體大,主動去函WHO,將5個穴道的修訂內容以中英文對照呈現,他的意見獲得國際學術界重視,WHO回函表示再版時會參考修正,並正式發函,邀請他參加今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8次會議,發表針灸與傳統醫學專題報告。

學術界第一次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邀請,這種榮耀不亞於2009年台灣重返WHA世界衛生大會,但經過一個多月努力,和我沒邦交的亞塞拜然拒絕核發簽證,林昭庚被迫缺席這場國際盛會。

雖然台灣研究實力獲肯定,但在重重困境中,如何在國際上有更高的能見度,需要政府和學術界再加把勁。

※ 相關報導:

* 亞塞拜然等國 拒承認我護照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dec/6/today-p3.htm

中國醫藥大學講座教授林昭庚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邀請,參加「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卻因亞塞拜然拒發簽證無法成行,民進黨立委蔡煌瑯昨天指出,不僅亞塞拜然,國人前往玻利維亞、委內瑞拉等國,也經常受到阻撓。

fsj 提到...

高醫大發現jet-7g可抑制動脈硬化

【聯合報╱記者蔡容喬╱即時報導】2013.12.11

高雄醫學大學基因體研究團隊首度發現,人體血液及內臟中的微小RNA(let-7g),經在小鼠身上實驗,有保護血管內皮細胞作用,不僅可延緩動脈硬化達50%,還可控制血壓、防止血栓。研究成果已發表在美國心臟學院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目前已獲美國及台灣專利,未來可望進入人體實驗。

高雄醫學大學基因體醫學科主任卓夙航指出,全世界每年有1500萬名新增中風患者,藥物治療僅有降血脂、降血糖藥物,沒有抑制動脈硬化藥物。jet-7g可抑制不好的蛋白質,還可透過抽血檢查濃度,預測發生血栓的機率,若朝保健食品及臨床新藥發展,將是心血管相關疾病患者的一大福音。



◆ 胰島素增敏劑 造福糖尿病患

邱俐穎/台北報導 2013-12-11 中國時報

心臟病與腦中風是台灣糖尿病患主要死因,歐洲PROactive研究臨床成果發現,胰島素增敏劑(Pioglitazone)使用於第2型糖尿病患者,可降低急性冠狀動脈併發症風險37%及中風再發風險47%,且明顯降低新生糖尿病風險達72%,更有效控制血糖並降低心血管併發症。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健康科學中心醫學系心臟科教授Robert J Chilton指出,肥胖是造成第2型糖尿病的主因,且常伴有高血脂及高血壓,易造成心血管阻塞病變,誘發心血管疾病、中風、心肌梗塞及狹心症的風險也比一般人高,是糖尿病患死亡的主因之一。臨床數據顯示糖尿病患者死於心臟病,或併發導致截肢的風險高出一般人50%。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前理事長莊立民教授表示,糖尿病對心血管疾病的併發症,分成大血管及小血管兩方面,在大血管併發症方面,包括在心臟冠狀動脈的狹窄,腦血管的狹窄及周邊血管阻塞的問題。在小血管併發症方面包括有腎臟病變、眼睛視網膜病變等,不容忽視。

莊立民說明,第2型糖尿病患主要的病理因素為胰島素阻抗性,必須減低其阻抗性,來達到正常作用;例如胰島素增敏劑,可將體內器官過度蓄集的脂肪驅離,達到降低胰島素的阻抗性,減少肝臟過度製造及輸出葡萄糖,有助於改善血糖的控制。

此外,分泌胰島素的胰臟β細胞若損傷,導致功能衰退,則會影響胰島素的正常分泌,無法有效發揮降血糖作用,此時就只能靠注射胰島素來補充。因此,第2型糖尿病的患者如何保護自己體內殘存的β細胞,也成為治療中相當重要的一環。

PROactive研究同時證實,接受胰島素增敏劑治療後,提升人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減少β細胞耗損,超過一半以上的第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延緩其永久施打胰島素;使胰臟β細胞功能正常作用,才可有效控制血糖。



◆ 美研究:威而鋼也能治經痛

【中央社╱洛杉磯10日專電】2013.12.11

威而鋼將不再是男性專用,根據美國科學家一項研究顯示,威而鋼的主要成分能有效減緩女性的經痛。

賓州醫藥學院婦科教授李格羅(Richard Legro)在研究報告中說,這聽起來有些違反直覺,但威而鋼的主要用處是擴張血管,讓男性得以克服勃起障礙;但對女性而言,他認為可以有效的減緩經痛。

「洛杉磯時報」引述這份刊登在期刊的報告指出,月經初期所產生的疼痛,一般科學家都認為主要是月經困難所造成,而月經初期也因為不正常的子宮收縮對疼痛更為敏感。

因此,李格羅與他的研究團隊假設如果能夠讓子宮周圍的血管擴張,增加血液的流動,也許就能有效減緩疼痛。李格羅解釋說,就像大雨可以清除霾霧一樣。

為了證實假設,李格羅的團隊在克羅埃西亞與25名年紀18到35歲間有經常性經痛的女性合作,分成兩組,一組給予威而鋼,另一組則給予安慰劑,主要是止痛劑成分。

研究報告指出,使用威而鋼的實驗組在月經來臨時,經痛明顯比使用止痛劑成分的對照組減緩許多。不過這只是威而鋼可以減緩經痛的初步研究,接下來還要進行許多研究。

李格羅的團隊已在做進一步的研究,以了解口服以及深入性治療在成效上的差別,希望能更確認威而鋼的效果。



◆ 胃部有個生理時鐘 控制飲食時間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2013/12/11

身體胃部也有生理時鐘,可幫助控制一個人的進食時間。澳洲最新動物實驗發現,身體中的胃部神經會隨生理節奏運作,一整天當中會有某些時間限制、控制進食。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神經科學期刊」。

澳洲阿德雷德大學研究團隊指出,這項研究或許可以讓人更了解胃部如何告訴大腦目前是飢餓狀態還是飽足狀態。

大量食物進入胃部後,胃部神經就會「伸展」,傳遞飽足訊息至大腦。一天當中大約有三小時時間胃部神經會「伸直」研究人員以八周大老鼠做實驗,想知道這種現象背後原因。

澳洲阿德雷德大學神經-腸道研究實驗室史提芬‧肯尼許博士表示,這些神經專門負責告訴大腦已經吃下多少食物,什麼時候該停只吃東西。而這次研究發現,胃部神經在清醒的時候對飽足感較沒有那麼敏感,這代表在身體最需要能量的時候,就能在出現飽足感之前盡量多攝取食物。

不過隨著日夜循環,當身體進入睡眠時,胃部神經比較會伸展,傳遞飽足訊息到大腦的時間就會縮短,身體就不會一直想攝取食物。這些神經運作就好像時鐘一樣,每二十四小時循環一次,與身體能量需求產生同步變化。研究人員指出,雖然這次做的是老鼠實驗,不過相信在人類身上也是同樣運作過程。

研究人員表示,像輪班工作的人因為睡眠常受到干擾,因此飲食習慣常不規律這項研究或許可以讓人進一步了解生理時鐘如何影響一個人的飲食習慣。

fsj 提到...

子宮內幹細胞移植 治癒玻璃娃娃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3.12.17

子宮內移植 國內首例

長不高、易骨折的玻璃娃娃(先天成骨發育不全症)盛行率為十萬分之一,屬於罕見疾病,無藥可治。瑞典、新加坡、台灣(長庚醫院)組成國際子宮內幹細胞移植研究團隊,運用子宮內幹細胞移植,成功治療一名玻璃娃娃。這名小女孩已接近五歲,可走正常走路跳舞,從未骨折。

林口長庚醫院婦產部產科主任鄭博仁指出,這是國內第一次子宮內幹細胞移植,在胎兒尚未成形前就先治療,結果令人振奮。相較之下,另一例對照組的玻璃娃娃在出生後五個月即不幸死亡。

胎兒肚中翻身 竟骨折

該名孕婦懷孕26周時,經超音波、基因檢測確診胎兒患有第四型先天成骨發育不全症。寶寶只是在子宮羊水內翻身,大腿、手臂竟即骨折。由於台灣醫療法規尚未核准胚胎幹細胞移植,在林口醫療團隊陪同下,該名孕婦至新加坡接受子宮內移植,胚胎幹細胞則是由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提供。

移植數周 斷骨神奇癒合

鄭博仁表示,該名孕婦懷孕31周時接受子宮內幹細胞移植,神奇的是,移植才短短數周,胎兒原本斷裂的大腿骨、肱骨居然神奇地癒合,證實胚胎幹細胞擁有強大的修復能力。

女童滿一歲半時進行第二次胚胎幹細胞移植,目前小女孩已近五歲,模樣可愛,儘管個子比同年齡平均身高矮一些,但可正常走動、跳舞,從未現骨折,移植的間質幹細胞也未曾產生排斥現象及副作用。

由於胚胎幹細胞爭議性相當,如無妥善管制,恐出現只為了取得救命用胚胎幹細胞,先懷孕再墮胎的「救命寶寶」,因此大部分國家仍未核准使用在人體試驗。長庚跨國團使用的胚胎幹細胞,是瑞典專家訂做的,瑞典專家找了沒有任何先天遺傳疾病的精卵,經人工受精形成胚胎。

羊水可望治療罕病胎兒

研究發現,被視為醫療廢棄物的羊水,可望用來治療患有先天疾病的胎兒。鄭博仁指出,一旦國內核准人體試驗,可望利用子宮內幹細胞移植,來治療重渡海洋性貧血、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等胎兒。研究成果論文發表刊登於今日出刊的「幹細胞轉譯醫學」期刊(Stem Cell Translational Medicine)。

※ 相關報導:

* Brittle-bone babies helped by fetal stem cell grafts
http://ki.se/ki/jsp/polopoly.jsp?d=130&a=172022&l=en&newsdep=130

Osteogeneis imperfecta (OI) is a congenital bone disease that causes stunted growth and repeated, painful fracturing. Ultrasound scans can reveal fractures already in the fetus, and now an international team of researchers from Sweden, Singapore and Taiwan have treated two babies in utero by injecting bone-forming stem cells. The longitudinal results of the treatment are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Stem Cells Translational Medicine.

* Pre- and Postnatal Transplantation of Fetal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Osteogenesis Imperfecta: A Two-Center Experience
http://stemcellstm.alphamedpress.org/content/early/2013/12/11/sctm.2013-0090.abstract

Cecilia Gotherstrom, Magnus Westgren, S.W. Steven Shaw,
Eva Astrom, Arijit Biswas, Peter H. Byers, Citra N.Z. Mattar,
Gail E. Graham, Jahan Taslimi, Uwe Ewald, Nicholas M. Fisk,
Allen E.J. Yeo, Ju-Li Lin, Po-Jen Cheng, Mahesh Choolani,
Katarina Le Blanc and Jerry K.Y. Chan
Stem Cells Trans Med December 2013
doi: 10.5966/sctm.2013-0090



◆ 陳建仁/未來健康照護 由自己做主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90362

【聯合報╱陳建仁】 2013/12/17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Leroy Hood提出P4醫學(P4 Medicine)說明健康照護的未來發展趨勢。

P4是Preventive(預防)、Predictive(預測)、Personalized(個人化)與Participatory(參與)四個要素。目前全世界的健康照護型態,都是屬於提供者驅動(healthcare provider-driven)的回應式(reactive)疾病治療型態;未來的健康照護發展趨勢,將會演進成為消費者驅動(consumer-driven)的前瞻式(proactive)疾病預防型態。

P4醫學 更強調個人化

這種發展趨勢的主要原動力,來自於21世紀基因體學與蛋白體學的蓬勃發展,它們提供了可正確預測健康變化與疾病進展的生物標幟,促成個人化醫學的實現;加上網路資訊普及,以及健康自主意識興起,消費者正在取代提供者,成為健康照護及醫藥產業所提供之服務產品的決定者。

換句話說,民眾將積極參與健康照護內容與品質的選擇,不再完全聽任健康照護者單方面的決定。人們將更重視身心健康的促進,遠勝於疾病治療;全民健康保險也將更落實在疾病的預防、早期發現與適切處理,而不是末期疾病的醫藥治療、避免復發與殘障復健。隨著健康照護潮流演變,P4醫學因此而應運而生。

個人受環境病原與遺傳基因交互作用,就會產生健康狀況的變化。但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病理變化和疾病嚴重度,從微恙、輕症、中症、重症到死亡,如同連續性光譜。例如,感染流行性感冒病毒的人中,大多數人是次臨床感染或症狀輕微、少數人症狀明顯需要門診治療,更少數人嚴重到必須住院治療,只有極少數人因病致死,如同金字塔一般。

分段預防 阻斷病程惡化

換句話說,疾病只是健康光譜的一小段,重病死亡只是冰山一角!在疾病自然史的各階段,可以採用不同的預防措施來阻斷病程的進展惡化。

在尚未產生病理變化的易感受期,可避免或減少致病原的暴露,以及接種疫苗等「初段預防」,避免或減少疾病的發生。在疾病臨床前期或臨床期,則透過早期診斷及適切治療等「次段預防」,來中止或減緩疾病的持續惡化。

等到疾病進展到殘障期或復健期,就必須透過繁複昂貴的醫藥治療,以及身心復健等「末段預防」,才能限制殘障和減少死亡。

預防醫學 降低照護成本

醫藥科技日新月異,急慢性病患的存活期不斷延長,疾病盛行率一再攀升,醫藥支出也大幅增加。當急之務就是透過初段預防來降低疾病發生率,減緩盛行率居高不下的趨勢。強調「預防重於治療、治癒重於復健」的預防醫學,是降低健康照護成本的不二法門。

美國的弗萊明翰研究(Framingham study),根據長期追蹤資料,發展出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預測模式,利用年齡、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壓、糖尿病和抽菸等6項生物標幟,即可以預測未來10年發生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風險。

在台灣7鄉鎮市進行的REVEAL-HBV研究,更發展出慢性B型肝炎病患發生肝癌的預測模式,利用年齡、性別、肝癌家族史、肝硬化、肝功能指標(血清ALT濃度)、B型肝炎e抗原(HBeAg)、B型肝炎病毒量(血清HBV DNA濃度)、血清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濃度等8項生物標幟,即可以預測未來3、5、10年發生肝癌的風險,精確度高達93%、86%、86%。

量化自我 管理健康數據

在未來10、20年間,每個人將擁有數十億筆生物標誌組成的個人健康資訊雲,也會有優良的計算工具來分析資訊,提出使每一個人「健康極佳化」和「罹病極小化」的方案。

消費者對於更理想的健康照護需求,是推動醫界接受P4醫學的真正動力。「量化自我健康」就是最好的引擎,也就是利用數位化工具來管理體重、活動量、睡眠、生活飲食習慣、生物標幟等「自我健康參數」,進而保持更理想的健康狀態,減少疾病或傷害的發生。結合系統醫學、龐大健康資料、以及消費者驅動的健康照護與社會網絡,可以促成P4醫學早日實現,以及健康照護的全面革新。

台灣第一位博士,也是二次戰後台大醫學院第一任院長的杜聰明教授,經常以「下醫醫病、中醫醫人、上醫醫國」以及「下醫醫已病、中醫醫將病、上醫醫未病」,強調良醫應該著重全人的健康照護及全民的身心均健;更應該努力以疾病的預防來取代治療復健。他在20世紀的真知灼見,與今日的P4醫學相互輝映。

企盼舉世聞名的台灣全民健保,能夠配合健康雲的資訊系統,建立以實證醫學為基礎的給付制度,加強個人化預防保健服務以減少急重症醫療,讓國人享受身、心、靈的健康、平安與喜樂!

(本文作者陳建仁為中研院院士、中研院副院長)

fsj 提到...

針劑自動分藥機 1台抵5藥師

【聯合報╱記者蔡容喬/高雄報導】2013.12.18

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藥局最近從日本引進自動針劑分藥機,每小時可處理300張針劑處方籤,相當於5個藥師同時作業,讓值班藥師可心無旁騖處理病患領藥、用藥衛教等事務,大大減少針劑錯誤率發生。

該院臨床藥劑科主任吳乃群指出,為減少藥師作業可能發生的失誤,不少醫院早已引進錠劑自動包藥機,但針劑部分的處方籤,還是得靠藥師人工找藥,碰上門診病患及病房打針的尖峰時間,藥師人力負荷沉重。

院方自日方引進全國第一台自動針劑分藥機,11月中旬啟用,藥局從電腦系統收到醫師處方,機器就會自動分藥,最後由藥師核對評估後給藥,平均每分鐘可處理5張針劑處方籤,吳乃群說,在上午病房患者打針的六、七點尖峰時刻,分藥機約半個多小時就能完成全院300床患者所需針劑,大大減少人力負荷。

總藥師呂春輝說,第一線藥師除了得盡速調配醫師開出的針劑、錠劑處方籤,還得三度核對、評估、再確認處方內容,最後由護理師給藥或交給門診病患,連續工作幾個小時下來不免疲倦,偶有分心,就會將針劑藥物放錯格子,萬一瓶身外觀接近,出錯機率就大增,尤其針劑不比藥錠,進入人體很快發揮藥效,不可不慎。



◆ 永生來台打造幹細胞臨床重鎮
http://www.cna.com.tw/news/ahel/201312170486-1.aspx

中央社 2013.12.18

美商永生(StemCyte)總裁肯傑生(Kenneth J.Giacin)今天來台宣布將加碼台灣,提出幹細胞治療的臨床實驗申請,除了早期的地中海型貧血外,未來將包括急、慢性中風的幹細胞治療等。

肯傑生表示,台灣臨床實驗水準受國際肯定,這次希望將臨床計畫擴大在台灣進行,不僅對公司重視亞太市場具有重要指標意義,更希望能打造台灣成為亞太幹細胞治療臨床試驗及研究重鎮。

美商永生在台灣合作對象為目前任職於中國醫藥大學的幹細胞權威林欣榮,美國Rutgers大學的傑出教授、全球脊髓損傷研究權威醫師楊恩(Wise Young)也特別來台站台,為這次的臨床實驗計畫做說明。

美商永生營運長呂志鋒表示,這次計畫中的慢性脊髓損傷臨床試驗,目前是全球最先進的脊髓損傷臨床試驗,透過臍帶血單核細胞+鋰鹽+復健的臨床試驗,今年年中在香港發表2期臨床試驗結果,20名病患有75%在經過6至12個月的治療後,能在有限度的協助下步行,未來將規劃三期臨床研究,希望透過全球的臨床實驗來進一步確認結果。

呂志鋒強調,這項臨床試驗預計明年在全球包括美國、挪威、印度、台灣與中國大陸展開大規模第三期臨床試驗,若試驗證明成功,將為全球脊髓損傷病患帶來新希望。

此外,永生已經和中國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與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達成合作協議,將提供HLA配對吻合的臍帶血,進行一項急性中風幹細胞治療一期臨床試驗,將由林欣榮主持臨床試驗,並向衛生福利部提出研究申請。技轉自中研院的CD34+周邊血細胞治療慢性中風,目前已完成二期臨床試驗,將規劃在台進行三期臨床試驗。

呂志鋒指出,全球有超過300萬的脊髓損傷病患、超過8000萬的慢性中風病患。目前醫學上對慢性脊椎損傷並無有效治療,若計劃中的三期臨床試驗成功,臍帶血細胞將是第一個恢復脊髓損傷病患行走能力的治療方案。

永生規劃明年第3季後來台掛牌,若成功證明臍帶血單核細胞對中風及脊髓損傷的安全性與療效,永生將是第一個在這兩項疾病擁有幹細胞療法的公司。

※ 相關報導:

* 60億 美時獲美商Alvogen入股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8365293.shtml

美時製藥昨(16)日宣布,將透過私募引進美商Alvogen(艾威群)約2億美元資金(約新台幣60億元),屆時Alvogen將成為美時持股67%的最大股東,此投資案為美商大舉入股台灣生技公司首例,也是近年最大的美商投資台灣生技案。

fsj 提到...

愛滋病毒致病機制 美學者破解

中央社 2013年12月20日

美國科學家已發現人類免疫不全病毒(HIV)毀滅人體免疫系統及引發愛滋病(AIDS)的基本機制,可能有助研究出如何治癒這種影響全球3500萬人的疾病。

路透社報導,這些研究人員發現,愛滋病毒破壞人類的免疫系統,並非靠著主動消滅免疫系統的所謂CD4 T細胞,而是當病毒想侵入這些細胞失敗時,會引發天生的免疫反應,這會使得這些細胞自我毀滅,出現某種激烈的細胞自殺現象,稱為pyroptosis。

研究報告同時發表在「科學」(Science)與「自然」(Nature)雜誌,這項研究也發現,美國福泰製藥公司(Vertex Pharmaceuticals Inc)所有的一種實驗性抗發炎藥物,目前正供癲癇病患試用,但可能改變用途,或許會成為治療愛滋病的新藥。



◆ 闖關晶片篩精蟲 受孕率多兩成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372841.shtml

【聯合報╱記者陳皓嬿/台北報導】2013.12.20

未來治療肺癌可能不用打針、只消吸口氣,使用急性中風藥物,也不用再擔心腦出血的嚴重副作用,而一片簡單的晶片,則可替不孕夫婦篩出「勇壯」活動力強的精子,提高受孕率;這些創新醫學技術,昨皆獲國家新創獎肯定。

國家實驗研究院奈米實驗室的研究員陳惠民,人工合成可專門破壞肺癌細胞、卻不攻擊正常細胞的胜肽CB1a(即小片段的蛋白質),適合用在預防性、早期或術後治療上,副作用小且效率高。

陳惠民表示,CB1a已做過動物實驗,證實能有效抑制腫瘤生長,待通過毒性測驗後,即會進一步做人體臨床試驗。

高雄醫學大學的卓夙航教授研究發現,有中風和心血管疾病的人,體內缺少一種微小RNA,因此在病人中風或心血管病發時,施打、補充微小RNA,可減少腦部受損程度、改善恢復程度。

台北醫學大學教授潘力誠則和清大工程系主任曾繁根跨領域合作,研發出能篩選精子的晶片,利用重力和精子「逆流而上」的特性,找出活動力強的精子,提高卵子受孕率。

潘力誠說,晶片的通道設計上窄下寬,模擬陰道構造,將精液從上方滴入後,精子會先被重力全往下拉,但強壯的精子跟鮭魚一樣,會力爭上游回窄通道,沒力的精子則落在後方,藉此選出優秀精良的精子部隊,可提高兩成受孕率。



◆ 人工蟲草素 價廉又可抑血癌復發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373393.shtml

【聯合晚報╱記者陳麗婷/台北報導】2013.12.20

國衛院研究團隊使用人工合成蟲草素,在細胞實驗發現,具有抑制白血病復發潛力,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知名國際學術期刊《PLoS ONE》中,且動物實驗初步也看到相同效果。這項研究發現未來若順利完成人體臨床試驗,對白血病治療將是一大突破。研究人員表示,人工合成的蟲草素費用大幅減低,不會造成患者太大的經濟負擔。

冬蟲夏草為珍貴的中藥材,是由蟲草屬的真菌感染寄主昆蟲幼蟲,所形成的複合體,被認為具有調節免疫力、抗老化及抗癌等功能,其子實體及菌絲體更被廣泛使用作為健康食品。

國衛院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劉俊揚表示,目前對蟲草素抗癌的研究很多,但未能瞭解其抗癌原理,且很多藥物可以使癌細胞腫瘤縮小,但癌細胞幹細胞卻沒有被殺死,這也是癌症復發的關鍵因素。

國衛院團隊與台大醫院血液科、台灣大學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合作進行研究,將蟲草素加入白血病癌細胞中,結果發現人工合成蟲草素可以抑制β-catenin,進而抑制白血病幹細胞生長。白血病細胞中的β-catenin,被認為是白血病幹細胞中,維持存活與更新的重要因子。

劉俊揚說,研究將肝癌、肺癌、乳癌及白血病等癌細胞加入蟲草素,證實蟲草素可有效抑制所有癌細胞生長,但進一步的研究發現,蟲草素不會減少肝癌、肺癌及乳癌細胞中β-catenin的生成量,只有加入白血病細胞中,會顯著地抑制β-catenin。

由於白血病治療後復發,主因是目前的藥物無法完全清除白血病幹細胞或前驅細胞,此研究卻提供白血病避免復發的重要關鍵訊息。

劉俊揚說,此研究已進入動物實驗,初步看來具有和細胞實驗相同的結果,未來若能結合蟲草素與其他治療藥物、方式,可望根除白血病復發。尤其研究所使用的蟲草素為人工合成,若未來開發成藥物,費用不會太昂貴。

fsj 提到...

大發現!年輕巴金森氏症 罹病的祕密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3.12.22

台灣約有三萬名巴金森氏症患者,從手抖惡化到癱瘓,讓患者和家人都備受煎熬,巴金森氏症不是老人病,有15%的患者在壯年發病。台大醫院今天公布研究國人罹患巴金森氏症的兩個重要發現,除了家族遺傳因素,好發於45歲以下的年輕型巴金森氏症,與FBOX7基因突變有關;此外,導致國人罹病的環境因子,則與每天喝酒、曾喝過井水、地下水有關。

台大醫院神經部主任吳瑞美表示,以台大收治患者的經驗,15%的病友在50歲前發病。年輕患者除了有少數是家族性遺傳外,醫界也想要進一步找出年輕罹病的祕密。

但巴金森氏症的疾病複雜,不是單一因子就能決定。為了找出巴金森氏症的病因,台大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收集了500多名病友,與500多名一般民眾進行對照,研究環境因子、內在體質等與致病的關連性。

吳瑞美說,國際間已發現多個基因與巴金森症有關,經過研究,發現其中有一個「FBOX7」的基因變異,容易誘發國人年輕型巴金森氏症。另外,研究團隊在探討環境因子時也發現,男性、每天有喝酒習慣,以及長期喝井水、地下水有關。

巴金森氏症除了手抖、無力、動作緩慢等典型的動作障礙,台大醫院發現,約半數的病友,罹病後的2到4年,出現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罹病後8年,更有30%到40%會失智,讓家屬照顧上更耗費心力。

吳瑞美表示,巴金森氏症患者還會伴隨有便秘、憂鬱症、睡眠障礙等。同時台大醫院的經驗發現,普遍會出現輕度功能障礙的症狀,對於他人的情緒、或是想法,無法正確的「看人臉色」,當患者出現認知問題時,家人也常會誤以為是久病後心情不好、鬧情緒,以致造成家人與患者之間的摩擦。

閱報秘書/巴金森基因研究

歐洲及日本都展開大規模全基因關聯性研究,發現骨髓基質細胞抗原1(簡稱BST1)、FBOX7、GAK、HLA-DRA、RIT2、STX6及維他命D受器(VDR)等基因,會影響體內的鈣離子調控、能量代謝等,與偶發型、非家族遺傳的巴金森氏症有關聯。

台大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近來以病例對照研究,找出國人的FBOX7基因若發生突變,可能會誘發年輕型的巴金森氏症。



◆ 生物假體人工心臟移植 法創首例

中國時報 尹德瀚/綜合報導 2013年12月22日

法國生物醫療公司「卡麥特」(Carmat)研發的先進人工心臟,已於18日首度植入一名男性病患體內。卡麥特20日聲明說,手術進行順利,人工心臟已能提供病患適當血流,還在加護病房的病患已清醒,也能說話。這顆心臟的使用期可能高達5年。

這項植入手術是在巴黎「歐洲喬治龐畢度醫院」進行。卡麥特執行長康維提表示,由於這只是單一手術,且目前還處於術後的早期階段,因此無法下達結論。

現行人工心臟(或稱心臟輔助裝置)問世數十年,但只能讓病人短期存活,以等待心臟移植,卡麥特研發的人工心臟則是「生物假體」(bioprosthetic)心臟,其設計和功能完全模仿人心,使用生物材料,能長期取代真正的心臟。

卡麥特人工心臟和人心一樣有4個腔室,包括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4個腔室各自以牛組織製成的彈性生物膜隔出兩個空間,一個用來裝盛血液,另一個用來貯存所謂的「作用液」(actioning fluid)。

此一人工系統有2個幫浦,用來模仿心臟肌肉收縮,將作用液抽離或注入腔室,從而導引血流的方向和節奏。系統並建置感應器,以調整血流適應人體需求。整個心臟造價在19萬至25萬美元(約台幣568萬至748萬元)之間,重約0.9公斤,是一般人心的3倍重,因此比較適於植入男性。

卡麥特人工心臟的製造科技,係由空中巴士母公司「歐洲航太公司」提供,並由全球最普遍人工心瓣膜的發明人卡本提擔任醫學顧問。今年9月,法國當局核准卡麥特進行臨床實驗。依照卡麥特的規劃,臨床實驗分成2階段,1階段對4個末期病患進行植入,2階段則對20個病患植入。

依據卡麥特人工心臟的設計理論,病患植入這種心臟後不必長期住院,可以回家自理生活,甚至可以恢復工作。這是任何現行人工心臟無法企及的。

fsj 提到...

孕期食用花生 寶寶較不會過敏

中央社 2013年12月24日

美國權威醫學期刊今天指出,母親孕期吃花生,小孩對花生過敏的機率較低。

這是由於子宮內的早期接觸,產生對食物的自然耐受能力。但食用前提是,母體不會對花生過敏。

法新社與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BBC News)報導,這篇發表在「美國醫學會小兒科學期刊」(JAMA Pediatrics)的研究,對象是8200名美國兒童,其中140人對花生過敏。

研究人員檢視孩童母親在孕期與分娩不久後的飲食後發現,每週攝取5份以上花生或腰果、杏仁與胡桃等其他堅果的母親,孩子過敏的機率,低於母親不碰堅果的小孩。

研究人員認為,子宮內的早期接觸,能獲得對特定食物的自然然耐受能力(natural tolerance)。

資深作者、波士頓兒童醫院(Boston Children's Hospital)過敏與免疫科醫師麥可楊(Michael Young,譯音)說:「研究顯示,母體在對花生不會過敏情況下攝取花生,小孩對花生過敏的風險較低。」

他說:「如果母體對花生不會過敏,沒有理由必須在孕期避免食用花生。」

醫師過去都建議婦女在孕期與哺乳期間避免食用花生,然而美國小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認為,並沒有充分證據足以持續呼籲懷孕婦女避免食用花生,因此這項建議已在2008年變更。

之後幾篇研究,像是最近這篇刊登在「美國醫學會期刊」的研究顯示,攝取花生的好處,可能更大於壞處。(譯者:中央社陳怡君)



◆ 電擊療法 可讓人忘記傷悲

自由 2013.12.24

阻斷記憶再鞏固過程

〔編譯陳伃軒/綜合報導〕或許真能「忘了傷悲」!「自然神經科學」期刊22日刊載的研究報告指出,對重度憂鬱症患者進行電擊療法,能成功阻斷記憶再鞏固過程(reconsolidation),讓他們忘卻煩惱的故事。這也是首次證明人類記憶存在再鞏固過程的實驗,令人想起2004年的好萊塢電影「王牌冤家」(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影片中由金凱瑞和凱特溫絲蕾飾演的情侶,因感情不睦而踏上抹除彼此記憶的「忘情路」。

科學家10年前便發現,齧齒類動物在回憶恐懼的記憶時,會暫時呈現不穩定狀態;當記憶再次趨於穩定,便會深植腦中,這個階段稱為記憶的再鞏固。若將能干擾記憶再鞏固的藥物注射至齧齒類動物腦中,恐懼記憶將會被抹除,其他記憶卻仍完好,證明再鞏固階段的記憶容易被改寫和消除。

不過,由於對人腦注射藥物存在高風險,人類記憶再鞏固能否被干預一直是個謎,直到此次由荷蘭奈美恩大學神經科學家克勒斯(Marijn Kroes)主持的實驗,為心理創傷、精神疾病和藥物成癮等治療領域,開闢嶄新研究窗口。

這項針對42名重度憂鬱症患者進行的實驗,首先讓受試者觀看2則以照片與旁白訴說的故事,一則是小男孩遭遇車禍致死,一則是小女孩遭綁架、性侵。一週後,讓隨機分為A、B、C3組的受試者重新觀看涵蓋其中一則故事部分內容的幻燈片,做活化記憶之用。

A組隨後立即接受電療,一天後測試其對2則故事的記憶,發現他們對重新觀看的故事記憶薄弱,另一則反而記得較清楚;B組則在活化記憶後接受電療,對2者的回憶並無缺漏;做為控制組的C組並未接受電療,反而對活化記憶的故事記憶更佳。結果證實,活化記憶與電療均需被執行,才能避免記憶的再鞏固,且電療後還需要一點時間,才能成功干預記憶儲存過程。

暫時或長久忘記 還須確認

不過,電療是否真能讓患者「忘了傷悲」仍未有定論,一來是尚不清楚電療造成的記憶抹除是暫時性或長久性,其次對較複雜的個人悲慘經歷能否奏效也未知,克勒斯將對此作進一步研究:要求受試者在電療前,回想自己最悲慘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