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02

NASA將登月種菜 玉兔號探測月球

◆ 替人類移民做準備 NASA將登月種菜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dec/1/today-int10.htm

自由 2013.12.01

〔編譯陳伃軒/綜合報導〕人類未來能否生活在月球?美國航太總署 (NASA)決定先在上頭種植物測試看看!該實驗將在2015年進行。

這項由科學家、學生和志工組成的月球植物生長棲息地團隊計畫,目的是為研究植物暴露在月球的重力與輻射環境下的成長情形。

他們將會在送往月球的特製密封容器中,放置約1000顆阿拉伯芥種子、1顆開花植物、10顆羅勒種子和10顆甘藍菜種子,容器內部包含適合這些植物成長超過5至10天的生長要件,像是飽含養分的濾紙、足夠植物生長超過5天的空氣等。

而植物成長過程都會被搭載在容器中的感應器和照相機記錄,並傳送至團隊手中,比對植物在地球與月球兩地的生長差異。NASA認為,種子與人類都會對外在環境條件具備敏感度,前者有時甚至高於後者,利用這點,「植物便可以替人類測試月球環境」,這也是透過植物尋求人類生存問題貢獻上的「重要第一步」。

實驗將透過「月球快遞登陸艇」商業太空船進行。若植物成功生長達14天,則意味植物能在月球輻射環境下發芽;60天後仍活著,代表植物在月球可以進行繁殖;生長至180天,則可以看出輻射環境對基因的影響。



◆ 「玉兔」升空 天文望遠鏡搬上月球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2/8331066.shtml

【聯合報╱特派記者陳言喬/北京報導】2013.12.01

中共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昨天宣布,「嫦娥三號」將在明天凌晨一點半發射升空。「嫦娥三號」將攜「玉兔號」月球車首次實現月球軟著陸和月球表面巡視,調查月表形貌與地質構造。

綜合大陸媒體報導,「嫦娥三號」此行最重要的任務是「落下去、走起來」,即月球車軟著陸後,再走起來進行月面巡視勘查,這是大陸航天器首次在地球外的天體軟著陸和月面巡視勘查,是大陸探月重要的里程碑。

「嫦娥三號」還將把「天文台」架到月球上,這是人類首次把天文望遠鏡放在月球上觀測天空,觀測星星,研究星系、恒星的活動。

這款「極紫外相機」的月基望遠鏡由望遠鏡主體、反射鏡轉台組成。

「極紫外相機」可長時間連續監測各種天文變源的亮度變化,再拍照把數據傳回。

專家稱,美國曾經在地球軌道上用衛星觀測地球等離子體層,但只是從赤道附近過境,沒有寬闊的視場,只能看到局部。

「極紫外相機」在月球上,能看到地球等離子層的全貌。可通過對地球周圍的等離子體層產生輻射全方位、長期觀測研究,獲取地球等離子體層三D圖像,有助瞭解太陽和地球的相互關係。

此外,「嫦娥三號」巡視器(玉兔號月球車)的腹部還有一台測月雷達。月球車在月面行走,測月雷達可以測得月球地底下卅公尺深土壤層的結構和一百公尺深的次表層結構,這在國外沒有做過。

為保證月球車能順利安全「落月」,「嫦娥三號」將在月球較為平坦的虹灣區著陸。虹灣區地處月球的北半球、西半球,南北長約一百公里,東西寬約三百公里,月球車降落後,僅在五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工作三個月。

選在虹灣區著陸是因過去沒有人探測過虹灣,在此著陸可以探測更多知識。同時太陽光照較好,能夠保證月球車的太陽能電池板正常工作。

載運「嫦娥三號」的長征三號乙型火箭昨天已注入燃料,將把「嫦娥三號」探測器直接發射至近地點高度兩百公里、遠地點高度約八萬公里的地月轉移軌道上。



◆ 印度探測器朝火星展開星際漫遊
http://www.cna.com.tw/news/ait/201312010012-1.aspx

中央社 2013年12月01日

印度火星探測任務邁入新階段。上月5日升空的火星軌道探測器,今天凌晨突破地球引力、脫離地球軌道,展開前往火星的星際漫遊,預定明年9月24日進入火星軌道。

印度太空研究組織(Indian Space Research Organisation, ISRO)今天在官方網站聲明,將火星軌道探測器導入朝向火星的日心軌道(以太陽為中心的軌道),這個操作今天凌晨0時49分(台北時間凌晨3時19分)開始,引擎燃燒22分鐘又9秒後成功完成,使探測器飛行速度增至每秒647.96公尺。

這代表被稱為「Mangalyaan」(梵文意為火星飛船)的火星軌道探測器自此展開前往火星、長達6億8000公里的星際漫遊,預定耗費300天,於明年9月24日進入火星軌道。

ISRO的C25極軌衛星運載火箭(PSLV-C25)11月5日升空,成功將1350公斤的火星軌道探測器送入地球軌道中。

這任務耗資45億盧比(約7274萬7000美元),為美國相關計畫的1/10,創下紀錄,也使印度成為繼美國、俄羅斯、中國大陸、日本和歐盟後,第6個發射火星軌道探測器的國家。大陸和日本的探測器沒抵達火星軌道。

除建立自身航太能力以外,印度火星任務也要尋找火星大氣中存在甲烷氣體的證據。若可證明火星存在甲烷,可能暗示有生命存在。



◆ 死而復生的艾桑彗星 公視NHK合作轉播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Content/1413/20131201002591.html

中廣 CWT 2013年12月01日

為了讓觀眾一睹艾桑彗星的風采,公視和日本NHK首次合作天文節目-「穿越太陽系─艾桑彗星轉播特別節目」,由日本太空人若田光一在國際太空站以4K/HD超高畫質攝影機拍攝艾桑彗星近日過程的軌跡。

曾一度讓許多人認為已經死亡的艾桑彗星到底是存活還是死亡,目前兩派說法兩極,NHK推論,目前艾桑彗星剩下的是殘駭,只是比例有多少。但是至少目前確定的是和先前軌道完全不同,為了帶民眾一同了解天文科學,公視邀請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長孫維新在特別節目中解析艾桑彗星行徑及對太陽系的影響,以及對天文科學研究的意義,更深入解析艾桑彗星掠日迷團。

「穿越太陽系─艾桑彗星轉播 特別節目」將在十二月四號晚上六點半到七點半在公視HD頻道播出。

※ 相關報導:

太空人缺零件 未來「自己印」

20 則留言:

fsj 提到...

飛行13天 嫦娥三號月中登陸月球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1/8334987.shtml

【聯合報╱特派記者林克倫/重慶報導】2013.12.03

大陸月球探測器嫦娥三號昨攜帶月球車「玉兔」,於二日凌晨一點卅分發射,航程途經台灣北部上空成功進入地月轉移軌道,預計於六日抵月球軌道,本月中旬擇機登陸月球,奔月時間約需十三天;而嫦娥與玉兔在完成九十天科學採樣後,將永留月球,期待載人登月時再相會。昨凌晨一點卅分,嫦娥三號從西昌發射中心發射,從現場的畫面與模擬軌道動畫可看到,承載嫦娥三號的長征三號乙火箭,往東直竄升空並途經台灣中北部上空,而畫面也可聽到貴陽、廈門,以及在太平洋執行遙測任務的遠望三號等觀測員的航跡確認聲音。

目前嫦娥三號正處於地球往月球的卅八萬公里軌道上,預計需飛行一百一十二小時,大約十二月六日進入繞月軌道;之後將逐步調整軌道並下降,大陸航太部門預計將於本月中旬進行登陸任務。

嫦娥三號最大挑戰是降落,因月球無大氣層,大陸航太部門規畫,嫦娥在距離月球十五公里高時打開反向推力引擎、逐步下降,至表面約四公尺時關閉引擎,採自由落體方式著陸。

大陸此次選擇月球的北半球「虹灣」為降落點,異於美國當年選擇赤道,屬全球首次;待成功著陸後,嫦娥將打開艙門讓「玉兔號」月球車「下車」,展開為期九十天的科學採樣工作,並完成到此一遊最重要任務:升五星旗互拍照片存證。

由於月球的白晝高溫達攝氏一百七十度、夜晚低溫可至零下一百八十度,晝夜溫差大也考驗嫦娥與玉兔的生存能力。嫦娥與玉兔的設計壽命分別為一年與三個月,順利完成任務後將永留月球虹灣的廣寒宮。

大陸官方設定嫦娥三號三大科學任務分別是:月表形貌與地質構造調查、月表物質成分和可利用資源調查、地球等離子層探測和月基光學天文觀測;為此,嫦娥身上共裝載光學望遠鏡、極紫外線相機、測月雷達等八台探測儀器,以建立「月球天文台」。

基於安全與研究考量,玉兔的時速約兩百公尺、平均一分鐘走三點三公尺,而其所能拍攝的區域約四百三十平方公里,約莫一個半台北市面積大小。



◆ 月球上種植物 NASA做實驗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3.12.03

人類到外星球種蔬菜不是夢!美國太空總署科學家預計在月球種植的植物,首批實驗對象為大頭菜、羅勒與阿拉伯草,植物種子先被整理放在盒子內,澆水系統能自行開啟,並透過陽光照射,讓鋪在具營養成分濾紙上的種子開始發芽,科學家欲藉此瞭解,究竟種子是否能在月球引力與輻射環境下順利生長。

NASA科學家指出,這批植物先行部隊包括10顆大頭菜、羅勒種子以及100顆阿拉伯草種子,如果植物能順利在月球表面上存活14天,表示植物能開始萌芽,若存活60天以上,則代表月球環境能讓植物進行有性繁殖的「減數分裂」(Meiosis)。過去科學家曾實驗植物在微重力、太空船及國際太空站等不同環境下是否能成長,而這次選擇在月球表面,則是可觀察到月球引力與輻射的唯一適合地點。

NASA發出聲明指出,植物與人類一樣都需要食物、水與空氣才能生存,過去在極地與國際太空站溫室培育的結果,證實植物確實能在低重力環境下生長,而且植物的成長,對人類能提供某種心靈的慰藉。

科學家馬凱也指出,即使這次在月球上種蔬菜不成功,NASA科學家仍可以進一步獲知植物在月球環境下出現的各種反應,況且相同的計畫如果在20年前推動,可能需要超過3億美金(約台幣88億元)以上,但現在只要200萬美金(約台幣5914萬元)就可以達成同樣的結果。

目前NASA尚未打算直接在月球土壤試種植物,因為月球土壤缺乏和地球土壤中能提供植物生長的營養素,而且月球沒有大氣層屏障,輻射值高於地球,加上月球表面溫差極大,白天可達攝氏100度,夜間溫度則會下降到攝氏零下173度。

月球種植物的計畫,預計2015年成行,承載種子的任務,將由「月球特快號公司」負責。



◆ 世紀彗星證實隕落學者寫祭文悼

中廣 郭希誠 2013年12月03日

有「世紀彗星」稱號的「ISON」彗星,可能已經真正走到了生命的終點。 美國一名天文學家還發表了一篇祭文,人模人樣的紀錄了「ISON」的一生。

這顆彗星經過了「死而復生」的一番掙扎以後,天文學家現在幾乎已經肯定,這顆彗星即將徹底隕落。

美國太空總署發表過,「ISON」已經死亡和「ISON」還活著兩份截然不同的聲明。星期天,太空總署的說法小心了許多。他們說,看來「世紀彗星」就只剩下一團灰塵了。

美國「海軍研究實驗所」的彗星科學家「巴丹斯」還為「世紀彗星」寫下一篇祭文。

祭文說,「ISON」彗星生於四十五億年前,死於二零一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享壽四十五億歲。終其一生,此彗星從不循規蹈矩,變幻莫測,時而靜思,時而爆發。其堅硬外表下有一顆複雜、細緻的「內心」,思維方式人類難以理解。

fsj 提到...

5顆太陽系外行星 發現有水的癥兆

中廣新聞 2013年12月04日

天文學家在太陽系外發現5顆行星,它們的大氣層中都有水存在的現象。

過去人們曾經觀測到少數系外行星大氣層中有水存在現象,但美國太空總署說,利用哈伯太空望遠鏡觀測,首次能確定測量多個系外行星的大氣光譜信號特徵與強度,並進行比較。

發表在美國《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的文章說,這5顆行星(WASP-17b、HD209458b、WASP-12b、WASP-19b、XO-1b),它們的體積比地球大很多,大小與木星相當,但溫度極高,是運行軌道距所繞行恒星非常近的氣態巨行星。

研究負責人、馬里蘭大學的德明在聲明中說,觀測太陽系外行星的大氣極度困難,但還是發現了非常清楚的有水的信號。

研究人員利用哈伯廣角照相機,觀測這些行星大氣層吸收光線的細節特徵,結果發現5顆行星都有水存在的現象,雖然信號都弱於預期,他們懷疑這是因為這些行星的大氣中有一層霾或灰塵的存在,導致信號減弱。

fsj 提到...

看見布農 小行星以它為名

中國時報 廖志晃/南投報導 2013年12月05日

國立中央大學鹿林山天文台95年發現編號268669小行星,特別以原住民「Bunun 布農」命名;經過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多年審查認證確定,4日正式發表,此後,在宇宙間,不僅看見台灣,還看得見布農!

布農小行星發表會,昨天在玉山國家管理處舉行,中央大學校長周景陽、中央大學天文所長高仲明、玉管處長游登良,及代理縣長陳志清、縣議員史清水都到場祝賀。

布農族久美國小學童,以傳統歌舞,結合西方的踢踏舞蹈;人和國小則演出《星星帶我回家》短劇,展現布農族與世界結合、以及擁有布農之星的榮耀。

周景陽指出,鹿林天文台擁有全國最大口徑的天文望遠鏡,從事天文觀測、研究,並參與國際合作計畫;而由學者楊庭彰、葉泉志發現的小行星,以活躍在玉山群峰間的原民族「布農」命名,希望以後出現布農族天文學家。

陳志清表示,「布農」是第一顆以原住民族命名的行星,讓大家看到南投、看到布農,非常難得,也歡迎大家到部落旅遊,體驗布農族人好客熱情。

游登良表示,玉管處與學術單位合作推動環境教育,而中央大學推廣天文與科學教育不遺餘力,希望雙方相互支援,讓天文與生態教育向下扎根。

fsj 提到...

微型太空飛行器 快遞到月球

中時電子報 綜合報導 2013年12月06日

如果你認為無人機運送網購商品已經夠異想天開,那成立往返月球與地球之間快遞公司又如何呢?在拉斯維加斯週四晚舉行的 Autodesk University 大會上, Moon Express 公司向世人提出了微型太空飛行器: MX-1 的構想。

自從 1972 年 12 月 14 日阿波羅 17 號離開月球表面,美國太空飛行器就再也沒有在月球上登陸,而Moon Express的雄心壯是希望在2015 年重新回到月球。Moon Express 表示公司計畫在 2015 年進行 MX-1 首航,明年會宣佈詳細發射計畫,在 2020 年公司將開始帶回月球樣本。Moon Express希望開採月球上的鈦,鉑等其他稀有元素礦藏。Moon Express CEO 鮑勃.理查斯( Bob Richards )對 MX-1 的靈活性非常有自信,他甚至比喻為「“ MX-1 是太空中的 iPhone 。」

這種微型太空飛行器一次可以運送約 60 公斤貨物到月球表面,也可以把月球樣本帶回地球,甚至可以當「太空拖船」使用。



◆ 中科院飛彈技術 將轉民間

【聯合晚報╱記者洪哲政/桃園報導】2013.12.06

國防部軍備局中山科學研究院上午在桃園舉行軍民通用科技成果展,因應我國雄風2E型巡弋飛彈即將完成量產計畫,中科院低調公布該型飛彈上使用的渦輪扇發動機,準備將發電機等附屬零件製造技術釋給民間,將研發飛彈所獲得的技術,轉換為民間商機,為相關技術爭取第二春。這是我國雄風2E型飛彈關鍵發動機首度曝光。

「2013軍民通用科技產業加值應用成果展」開幕典禮上午在桃園市小巨蛋舉行,桃園縣長吳志揚應邀致詞,現場主題軍品館展出軍方現役各類飛彈、雷達與無人機等模型,其中包括長滯空的戰略型UAV無人機氣動力飛行測試機。中科院指出,軍備局已開始研究能攜帶飛彈進行遠距對地攻擊的無人機,設計外觀如美軍B2轟炸機的匿蹤設計機,將配備飛彈艙,可對地攻擊。但目前仍只是初步研究階段。

而由於國防部飛彈指揮部「戟隼專案」採購雄2E型陸攻飛彈,即將在民國104年完成所有中隊量產,中科院開始思考將飛彈關鍵的零組件釋出,希望爭取商機,觀察業界的風向球。

中科院上午就在展場低調展出一款渦輪扇發動機,將發動機中的無刷發電機、高壓壓縮機、尾管等零件釋商製造,眼尖軍方人士一望即知,該型發動機外觀緊緻,但較一般雄風2型反艦飛彈使用的發動機大,正是提供長程巡航的雄風2E型飛彈所使用的發動機。現場人士不否認這具渦輪扇發動機的用途。他說,這具發動機零件過去釋商製造,應用在其他用途,總額已有3億元。



◆ 中科院新UAV 具攻擊匿蹤性

中央社 2013年12月06日

國防部中山科學研究院最新研發的無人新型飛機,具備武器攜載功能和匿蹤性,目前處於開發階段。

國防部舉辦的「2013軍民通用科技產業加值應用成果展」今天在桃園小巨蛋登場,現場展示無人飛行載具UAV、雄風三型飛彈和天弓三型飛彈等系統,還有步槍射擊模擬器、電子化生存遊戲等體驗區。

中科院人員表示,從最早的天隼、鳶翔、銳鳶到長滯空UAV,都屬於防衛型的偵察機,最新研發的無人機則屬攻擊型,而攻擊的首要條件就是「匿蹤」,不讓敵人輕易偵測到,且機上配有飛彈、炸藥。

新型無人機的機翼較傳統UAV短,外型酷似美國B-2匿蹤轟炸機,中科院人員解說,匿蹤功能分為兩部分,除了外型匿蹤外,飛機表面的材質也有吸波攻能,面對雷達的追蹤電波,無人機能有效散射、吸收,導致回波微弱,不易被偵測鎖定。

為了縮小雷達截面積,新無人機在外型上有很大的改良,內部結構設計也較具有挑戰性,內部分為「上、中、下」層,最上面是引擎,中間放油箱,最下面則是武器艙和起落架艙,和一般UAV「前、中、後」的擺放位置不太一樣,過去也沒有配掛武器。

中科院人員說,新型無人機為了追求匿蹤性而縮短機翼,也會產生飛行不穩的問題,目前使用縮尺機模擬測試,目標是研究出兼顧匿蹤和飛行安全的方法,仍在開發階段。

相關人員指出,目前給陸軍使用的有銳鳶戰術型和鳶翔UAV等,銳鳶戰術型機型偏大,一般會先以鳶翔UAV先做訓練;銳鳶滯空約12小時,進階的長滯空可到20小時,主要裝光學酬載,長滯型還可裝雷達,電磁波感應器等。

fsj 提到...

火星上發現淡水湖… 可能有生命?
http://udn.com/NEWS/WORLD/WOR4/8350737.shtml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3.12.10

「科學」期刊網路版9日刊登研究報告顯示,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發射的「好奇號」火星探測器又有重大新發現,火星上一座古老的火山湖中有淡水存在,而且水的鹽分低,酸度適中,可以飲用。

科學家雖然已知火星的表面溫暖濕潤,但好奇號的新發現顯示,火星的淡水湖從理論上講可以養育生命,水中可能有吃礦物質的生物。但這種存在於地球岩洞和深海火山口的生物,是否也能在火星的火山湖中找到仍是疑問,因為「好奇號」上沒有探測工具。

科學家今年在火星的Gale火山口發現一座36億年前的湖,顯示火星的地表和地下都曾有水。

發現證據的地點已不再有水,但鑽採試驗以及針對好奇號科學工具刮下的細小岩石顆粒進行化學分析後發現,當地具備適合以往湖泊蓄養微生物的條件,而其年代可能在36億年前。

眾所周知,在地球類似的條件下,名為化能自養菌(chemolithoautotrophs)的微小細菌生命型態可以欣欣向榮,通常可在洞穴和深海熱泉中發現。

加州理工學院的行星學家、好奇號探索使命的首席科學家格羅辛格說﹕「如果把地球的微生物放到火星上,它們能否生存和繁殖?答案是肯定的。今年3月我們就知道了火星的火山湖,但不知湖有多大和存在多久,也不知道湖四周的地貌和湖水的源頭與流向。」

亞利桑納州立大學的貝爾說﹕「火星湖水的酸度適中令人興奮,以前的探索顯示,火星水的酸性太高,但在Gale火山口卻發現了可飲用的淡水。」

火星的地表面積與地球相似,探測器只探索了很小部分。好奇號的發現顯示,火星基本上可以居住,數十億年前可能有生命存在。

fsj 提到...

4:35am 玉免探月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N1/8361758.shtml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3.12.15

將進行90天探測

今天凌晨4時35分,中國「嫦娥三號」著陸器與探測車「玉兔號」分離,「玉兔號」探測車順利駛抵月球表面,將進行90天的探測活動。

「玉兔號」踏上月球,六輪著地,在月球表面印出兩道深深的痕跡。著陸器監視相機完整地記錄下這一過程,並及時將影像資料傳回地球。嫦娥三號與玉兔號分離後,將進行互拍成像,並展開一系列就位探測和巡視勘察活動。

14日晚上9時11分,嫦娥三號成功著陸在月球西經19.5度、北緯44.1度的虹灣以東地區,隨即按計劃展開著陸器與探測車分離的準備工作。23時45分,地面人員確認可進行兩器分離後向嫦娥三號發送指令。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飛控大廳螢幕顯示,嫦娥三號著陸器安然立在月面,太陽翼呈展開狀態。玉兔號探測車立於著陸器頂部,展開太陽翼,伸出桅桿。

3時10分,玉兔號探測車開始向轉移裝置緩慢移動。4時6分,轉移裝置正常解鎖,托舉著探測車輕輕展開、降落,接觸月面,並在著陸器與月面之間搭起了一架斜梯。隨後,「玉兔號」沿著斜梯款步而下。4時35分,玉兔號登陸月球。

人類第130次探月之旅

嫦娥三號探測器14日成功著陸,使中國成為全球第三個達成地外天體軟著陸的國家,展開人類第130次探月之旅。歷史上以軟著陸為目標的探月任務中,蘇聯直到第12次嘗試才成功,美國也經歷了3次失敗才成功。而中國發射第一枚月球探測器就成功著陸。



◆ 嫦娥放下玉兔 互拍五星旗

【聯合晚報╱記者黃國樑/台北報導】2013.12.15

嫦娥三號登月成功,並於凌晨4時35分將月球車玉兔號成功駛上月面,展開探索之旅。已分離的兩個探測器即著陸器與巡視器 (玉兔號),第一個任務是互拍,而互拍的鏡頭卻著重將彼此身上的五星旗拍下,政治意味濃厚。

玉兔號月球車金光閃閃,頗引人注目。全名「月面巡視探測器」,是一個集航天系統工程和智能機器人為一體的航天器,能完成月球探測、考察、收集和分析樣品等複雜任務。

大陸的中國科學院指出,月球車可以全部自主導航,自己選路線、上坡、下坡、避開障礙,自己指揮身上的儀器操作,最後把數據傳回地球。

而玉兔號與著陸器之間如何聯繫?大陸的科研人員替兩者建立了UHF頻段通信鏈路,有些類似現在的「Wi-Fi」,巡視器可把數據傳給著陸器。這個動作,也是大陸首次在地外天體表面開展器間通信。

不過,月球表面的大量月塵將對信號傳輸產生干擾。因此,UHF頻段發射出的信號極強,能穿透浮塵直達月面。著陸器上有一UHF接收機,主要功能是接收並解調巡視發送的遙測數據及科學探測數據。大陸宣稱,這是中國第一台月面無線通信接收設備。

科學家表示,「嫦娥三號」成功登月將進行月表形貌與地質構造調查;月表物質成分和可利用資源調查;地球等離子體層探測和月基光學天文觀測等一系列科研考察。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接受訪問時表示,按照設計目標,嫦娥著陸器將在月球工作一年,巡視器則工作三個月。希望嫦娥三號能夠實現這個壽命,更希望它能超過這個壽命,就像嫦娥二號一樣。

嫦娥二號是嫦娥三號的先導星,2010年發射升空,設計壽命半年。但完成任務後的嫦娥二號飛到了距離地球6000萬公里以外的深空,變成繞太陽運行的人造小行星。

大陸的探月工程是按著三步走,即繞、落、回,嫦娥二號與三號都屬於第二步「落」,專家們表示,嫦娥三號的任務是「落月」,是要實現中國航天器首次地外天體軟著陸。因此,它不是返回式衛星,沒有另帶一顆運載火箭用於返回地面。完成任務後,「三姑娘」就「永駐月宮」了。

兩器將共同完成月表形貌與地質構造調查;月表物質成分和可利用資源調查;地球等離子體層探測和月基光學天文觀測。

※ 相關報導:

* 「玉兔」身披黃金甲 壽命90天…就怕凍壞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N1/8361331.shtml

「嫦娥三號」探測器包含著陸器與月球探測車兩部分,總重量三千七百八十公斤,著陸器約三千六百四十公斤、玉兔探測車一百四十公斤;今晨如何讓「玉兔」成功從「嫦娥」背上走出,成為大陸此次登月計畫最大考驗。

「玉兔」呈長方形,太陽能板收攏時的尺寸長一點五公尺、寬一公尺、高一點一公尺,探測車採六輪獨立驅動設計,全身包覆能隔熱的「黃金甲」;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孫澤洲透露,玉兔時速兩百公尺,等於每分鐘「龜行」三公尺。

....嫦娥的設計壽命是一年,玉兔是九十天,其另一考驗是月球的晝夜溫差高達三百多度,專家還為全景相機鏡頭研發全新隔熱「貼膜」;孫澤洲指出,玉兔在月球黑夜時將自動休眠,待太陽出現再自行啟動,所以絕對不能「死機」。

* 觀天、測地、探月 嫦娥3大任務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N1/8361372.shtml

* 嫦娥帶玉兔奔月 探尋太空礦源
http://anntw.com/articles/20131215-K__E

....中國大陸的天文科學家指出,此次任務純粹是為了測試最新的太空科技,並在月球表面蒐集一些科學資料,建立太空的相關知識,以便未來更進一步的探測行動。另外,玉兔號也會在月球上探測是否存在稀有金屬,之後可將之作為太空採礦基地。



◆ 新聞眼/千年傳說、航太強權 中國夢雙贏

【聯合報╱本報記者林克倫】2013.12.15

登陸月球必須耗費龐大科研經費,大陸決意執行嫦娥計畫,除中國人完成嫦娥奔月千年傳說、晉升全球第三太空大國等民族主義政治意涵外,掌握核心技術是發展經濟王道,透過航太科研成果轉化為軍用設備,甚至技術轉移給企業生產民用產品,才是真正的裡子。

美國的阿波羅計畫是航太技術轉移民間的最佳例子,三千多項專利有一千多項移轉民間,大幅提高消費者的生活品質;大陸的嫦娥計畫雖落後美國四十年,然在民間欠缺資金與研發熱情下,由國家出資有其現實必要性。

嫦娥的技術能如何轉化?以發射後一次進入地月軌道為例,對火箭的入軌精確度提出嚴苛考驗,而新研發的雙雷射慣性陀螺儀搭配衛星導航修正儀,已證明可完成此任務;此定位儀若安裝在導彈與防空飛彈上,將可大幅提高二次核打擊與空防戰力。

再看嫦娥最後一次變換軌道,其時間點在月球背面,地球上的遙測站無法及時指揮,遂採預先輸入變軌程序、自動變軌方式,而嫦娥降落時的對虹灣地表成像、比對是否能下降等程序,均可轉移至巡航導彈上。

嫦娥探測器亦可大幅提升基礎材料研究,太空飛行器講求重量輕、能耐高溫低寒,只要在材料科學上有突破,即能應用在造飛機、電子等民用產品;而像對嫦娥整套遙測技術,也能轉化成無人飛機或機器人自動生產的遙控技術。

嫦娥計畫對美國或前蘇聯來說,是四十年前的玩意兒,並不特殊,然太空計畫是國家政治、經濟、科技綜合實力的表徵,背後所動員的科研人員更是硬實力與寶貴資產。

對中國大陸言,成功登月的民族主義情緒有利於凝聚內部社會分歧,亦是實現中國夢的內涵之一;更重要的,掌握核心技術是所有大國的秘訣,在花大錢買不到技術下,由國家出資研發是大國的必走之路,美蘇當年亦然。

fsj 提到...

玉兔嫦娥互拍 五星旗照傳回來了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N1/8363079.shtml

【聯合報╱特派記者林克倫/重慶報導】2013.12.16

大陸玉兔月球車昨凌晨四點卅五分,平穩地駛離「嫦娥三號」,成功「踏上」月球表面,並展開互拍準備。昨晚廿三時四十五分,嫦娥回傳玉兔上清晰的五星紅旗彩色照片,為中國人登月留下珍貴歷史圖像,而玉兔也將展開九十天的孤寂科學探測「慢活」日子。

昨晚廿三時四十一分,嫦娥與玉兔正式啟動彩色互拍程序,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與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均親臨北京航天控制中心,觀看此歷史性一刻。歷經近五分鐘的傳輸與成像,現場宣布互拍成功,習近平等人也一一跟在場工作人員握手致意。

玉兔與嫦娥的分離作業原預計昨清晨六點完成,但因整體任務順利,玉兔提前兩個多小時、於凌晨三點十分啟動駛離程序;從北京航天控制中心的監視畫面可看到,嫦娥著陸器打開艙門、玉兔駛進承載軌道與下降的過程,一步一步均十分緩慢與謹慎。

歷經一個多小時,昨凌晨四點卅五分,玉兔最後兩個輪子離開滑降軌道,控制中心響起一陣歡呼掌聲,監視畫面可見兩道清晰的車痕、離嫦娥越來越遠越長;玉兔與嫦娥分離是此次登月任務的首關,接著是「互拍」。

由於拍攝最佳距離為十公尺,昨玉兔是先往前依著拍照、成像分析、判別規畫路徑等自動程序,以十分緩慢速度行駛至嫦娥前方十公尺處,再依設定逐步轉身面對嫦娥;速度緩慢有其原因,因月球與地球距離卅八萬公里,通訊有一點二八秒的秒差,慢才能精準控制。

「互拍」目的是健康檢查,讓地面人員可透過高解析度照片,檢查嫦娥與玉兔的姿態、機件等是否正常,並測試頻寬能否負荷畫面傳輸等作業;由於整個成像與傳輸接收,一張照片至少需耗時四、五分鐘,可見登月之艱難。

昨晚廿三時四十五分,北京航天控制中心收到首張「互拍」彩色五星旗清晰畫面,為中國人首次登月留下歷史影像;此後,玉兔將分五個定點緩慢地轉至嫦娥的正面,預計本月十六日抵達第二點,並休息數天後再啟動工作。

接下來玉兔將要繞行一百八十度至嫦娥的正面,拍下嫦娥身上的五星旗,為此次探月留下重要證據和影像。

※ 相關報導:

* 玉兔大挑戰 連續工作14天 再睡14天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N1/8363087.shtml

玉兔月球車昨凌晨成功「踏上」月球表面,將展開九十天科學探測任務,然因月球自轉的日差、晝夜溫差、月球引力低、月表沙塵與地形崎嶇等因素,玉兔特地裝了「暖暖包」、睡眠鬧鐘、四眼金睛等極地生存裝備,可見廣寒宮生活大不易。



◆ 中國探月採氦三礦?專家嗤之以鼻

自由 2013.12.16

〔編譯張沛元/法新社北京十五日電〕已順利登月的中國月球探測車「玉兔號」,將在月球地表探勘礦物。據信月球上蘊藏豐富的鈾、鈦與其他礦產,最重要的是,月球疑似蘊藏有氦同位素之一、被視為能取代石油與天然氣之絕佳熱核能源來源的氦三。但專家吐槽說,中國在月球上就算找得到什麼珍貴礦藏,也很難將其轉為實際利用。

新能源氦三 仍只是紙上談兵

中國太空計畫象徵提升該國國際地位與科技,目的除以月球做為日後進行更深度太空探索的基地與跳板外,開採月球礦藏也是發展太空計畫的主要原因之一。據信月球上蘊藏有豐富鈾、鈦礦產;最重要的是,月表疑似蘊藏有氦同位素之一、有被視為取代石油與天然氣之絕佳熱核能源來源的氦三。由於用氦三的熱核反應爐沒有中子,因此不會產生輻射,也就不會危害環境。新華社引述中國科學家歐陽自遠的話說,蘊藏量至少一百萬公噸的月球氦三,足以供至少一萬年發電所需。諷刺的是,目前根本還沒研發出能使用氦三的熱核反應爐。

「挖礦是爭取經費話術」

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的國安事務教授福瑞希(Joan Johnson-Freese)指出,成功取得月球上的氦三,必須要有能夠降落於月表、貨艙體積與太空梭相當的交通工具;就算真的有辦法把氦三運回地球,打造出能使用氦三的熱核反應爐,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福瑞希說,月球挖礦是政客為太空計畫爭取經費而自圓其說的藉口,這招美國以前就用過,現在被中國拿來用。

中國為其太空計畫投入大量資金,在嫦娥三號任務之後的嫦娥四號,將以五年內把月球樣本帶回地球進行分析為目標。英國RAL太空實驗室主任侯德威(Richard Holdaway)說,中國接下來就是要做些美國人沒做過的事—開採月球礦產;中方具備相關技術,也有財力延攬相關人力物力,更有戰略動機這麼做。

ESA專家︰月球採礦成本太高不切實際

但曾與中國航太官員共事的歐洲太空總署(ESA)國際關係主管伯奎斯特(Karl Bergquist)認為,開採月球礦藏還是多年以後的事,因為開採月球礦藏並運回地球使用的成本太高,就商業角度而言不切實際。

fsj 提到...

蓋亞升空 將繪3D銀河系地圖

中國時報 諶悠文/綜合報導 2013年12月20日

歐洲太空總署 (ESA)19日已將先進的「蓋亞」(Gaia)太空望遠鏡發射升空,希望能偵測逾十億顆恆星,繪製迄今最精確的3D銀河系地圖。

歐洲太空總署表示,蓋亞太空望遠鏡已於當地時間19日上午6時12分(台北時間下午5時12分),在南美洲法屬圭亞那台的庫魯(Kourou)太空基地,由俄羅斯「聯合號STB-Fregat」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解說員表示:「一切運作正常。」「蓋亞」正飛往距離地球約150萬公里遠的環繞軌道拉格朗日L2點。

此一由歐洲打造的迄今最尖端的太空望遠鏡,耗資7.4億歐元(10.2億美元),主要目標是進行一次「天文普查」,為占整個銀河系恆星的1%、大約10億顆恆星,標示精確的位置和距離。

經過多達70次的反覆觀測,「蓋亞」將幫助天文學家計算出這些恆星的距離、運轉速度和運行方向,並建立我們這部份的銀河系3D地圖。

蓋亞也將利用其10億畫素的鏡頭,協助搜尋我們太陽系以外的行星、小行星和彗星。天文學家希望,蓋亞持續5年的任務期間,可以發現多達5萬顆所謂太陽系外行星。

此外,蓋亞也將觀測介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帶,幫忙尋找將來可能會威脅地球的隕石,並密切注意「超新星」爆發,這種恆星爆炸現象即時觀測很罕見。

蓋亞太空望遠鏡由歐洲宇航防務集團的子公司「阿斯特里姆」(Astrium)公司設計製造。製造商表示,它十分靈敏,可以從月球上測量出地球上一個人的指甲長短,或在1000公里外,量度一根頭髮的寬度。



◆ 歐洲成功發射太空望遠鏡

【聯合報╱編譯陳韻涵/報導】2013.12.20

歐洲太空總署(ESA)十九日在法屬圭亞那庫魯基地成功發射蓋亞(Gaia)太空望遠鏡,用以觀測太陽系內的十億顆恆星,描繪出迄今最詳細的銀河三D星系圖。

法新社報導,蓋亞太空望遠鏡由聯盟號火箭運載,在庫魯基地升空四十二分鐘後與火箭脫離。

耗時九年、造價達七億四千萬歐元(約台幣三百零三億元)的「蓋亞」是歐洲迄今建造最精細的太空望遠鏡,旨在對十億顆恆星進行「天文普查」,這相當於銀河系恆星總數的百分之一。

蓋亞將在任務執行期間反覆觀測七十次,協助天文學家計算恆星的距離、速度、方向與運行,建立銀河的三D星系圖。蓋亞的觀測範圍是一九九○年代發射的依巴谷衛星的五十多倍。

天文學家希望,蓋亞的五年運轉期間能發現五萬顆系外行星。蓋亞另將觀測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協助搜尋可能威脅地球的任何岩石。

蓋亞明年三月抵達距地球一百五十萬公里的L二拉格朗日點後,才會開始進行恆星調查作業。

fsj 提到...

黑洞噴流 速度逼近光速

中國時報 洪欣慈/台北報導 2013年12月26日

黑洞附近能噴發極大噴流,而「噴流速度如何被加速到接近光速」,是40年來一直無解的問題。中研院天文物理所團隊運用高解析的歐洲VLBI(特長基線干涉儀)網,首度觀測到在活耀星系M87中心的黑洞噴流加速過程。

民眾所認知的黑洞,多半是「吸入東西」,但受周圍磁場影響,黑洞附近也會有電漿噴出,產生所謂的「黑洞噴流」,某些噴流的範圍長達千萬光年,遠比黑洞所處的星系還大,速度更可高達光速的99%以上。過往觀測顯示,噴流在黑洞附近剛開始產生時,速度並不快,但在行至較遠處會突然增快,加速過程一直不為人知。

由中研院天文物理所助研究員淺田圭一、客座科學家中村雅德所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透過高解析度儀器及過去20年M87的噴流運動觀測資料,終於解開噴流速度變化的失落環節,不但發現噴流在形狀上有趨向束狀的變化,更首度顯示出噴流從低速加速到光速的長期漸進過程。

※ 或許與霍金輻射(Hawking radiation)有關。相關報導:

* 中央研究院首揭黑洞噴流加速至接近光速完整過程
http://e-info.org.tw/node/96010

中研院天文所助研究員淺田圭一與客座科學家中村雅德所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最近解開「黑洞噴流加速至接近光速」的謎題。

中研院發布新聞稿表示,該團隊運用高解析度的歐洲VLBI網(European VLBI Network: EVN)首度發現,在活躍星系M87中心之超大質量黑洞附近所產生的噴流在產生後如何加速到99%光速之噴流加速區,此項研究成果於2013年12月23日 發表於《天文物理期刊通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 天文學家首度測得黑洞半徑
http://only-perception.blogspot.tw/2012/09/blog-post_7935.html



◆ 清大發現最年輕原始行星盤

【聯合晚報╱記者游婉琪/台北報導】2013.12.26

推翻「克卜勒盤」理論

清華大學天文研究所副教授賴詩萍和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外太空研究所博士生穆美蓉(Nadia Murillo)率領跨國團隊,利用全世界最大的次毫米波陣列(Atacama Large Millimeter/submillimeter Array, 簡稱ALMA)望遠鏡,發現了迄今為止觀測到最年輕的「原始行星盤」,且年齡比大多數理論所預測還年輕,打破天文學界先前認為「克卜勒盤」無法在恆星形成早期階段存在的理論。

原始行星盤(Protoplanetary Disc)是孕育星星成長的搖籃,外觀為圍繞在新形成的年輕「原始恆星」周圍濃密氣體,更是行星形成的場所。然而原始行星盤在何時與如何形成,至今仍是天文界無法解開的謎團。

賴詩萍說,太陽系內的所有物質的運行規則,都遵守著「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離太陽較近的內行星,繞著太陽旋轉的速度,比離太陽較遠的外行星快。假如圍繞在原始恆星周圍的盤狀物也遵守克卜勒定律,這樣的盤狀物就被稱為「克卜勒盤」。

天文學家相信,克卜勒盤內的物質運行在穩定軌道上,最終必將會有行星生成。因此找到深藏在分子雲內的原始恆星周圍的克卜勒盤,將會使天文界對早期階段行星形成過程有深入了解。

賴詩萍率研究團隊利用ALMA望遠鏡觀察位於「蛇夫座Rho星恆星形成雲」內的三重原始恆星系統VLA1623(蛇夫座紅外線衛星影像)。意外發現三重星的主星VLA1623A,尚處於恆星形成相當早期的階段,包覆在厚厚的灰塵與氣體中。

更重要的是,利用ALMA 的強大的解析度,研究團隊分析盤狀結構內的氣體運動,確認這個盤狀結構為「克卜勒盤」,大小大約為海王星軌道半徑的五倍,約等於地球繞太陽軌道半徑的150倍。

團隊進一步使用克卜勒定律計算出中心的原始恆星質量,只有太陽質量的0.2倍,顯示VLA1623A仍相當年輕且持續成長,打破天文學界之前的理論模型,以及模擬預測「克卜勒盤」無法在恆星形成早期階段形成的理論。

研究結果登知名天文學報

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12月13日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學報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Journal),並獲選為當期重點文章。



◆ 在月夜睡個舒適覺 玉兔將挖坑

【中央社╱台北25日電】2013.12.25

由於玉兔號月球車明天起將迎來月球的長夜準備休眠,但在行進路線上沒有符合要求的休眠地點,大陸決定讓玉兔為自己挖個舒適的坑,準備「睡覺」。

新華網今天報導,已經完成測試階段工作的玉兔26日將迎來登月後的首次月夜。漫長而難熬的月夜最低溫度會達到攝氏零下180度,一個月夜相當於地球上的14天。

由於玉兔需要太陽能作為動力能源,因此遇到月夜必須休眠。報導說,玉兔需要找到一個合適地點且調整到合適的姿態,才能確保在太陽重新升起後的合適時間,被順利喚醒繼續展開任務。

大陸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副總設計師賈陽說,「對於月夜休眠點,我們有三個方面的要求:一是車頭要朝南稍偏東,二是希望月球車頭高尾低,這兩點都比較容易實現。最困難的是第三點,要求車體的左右側傾在負2度到正1度之間。」

賈陽解釋,月球車喚醒時,設備溫度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如果車體向左側傾得太多,太陽剛剛升起,車就被喚醒了,有些設備的溫度還較低,不能正常工作。如果車子向右邊傾斜過多,那麼太陽升到很高時月球車才醒,設備溫度已超過上限,就很難工作了。

可是,根據月球車傳回的資訊,在月球車行進的路線上沒有找到完全符合月夜休眠點要求的地方。

因此,月球車的研製者們準備了辦法,就是讓月球車給自己「挖坑」。

賈陽表示,目前玉兔位於著陸器南方40多公尺處,調整姿態前,它過於左傾,因此透過玉兔右側輪子沿不同方向打轉對地面「刨坑」,讓車體向右傾斜約3度,這個辦法已在地面進行過充分試驗驗證。

如果玉兔順利渡過月夜,大約在明年1月11日被喚醒,月球車將進入正式的月面工作階段。

fsj 提到...

NASA:太陽磁場翻轉 南北極對換

中時電子報 綜合報導 2014年01月01日

英國媒體報導指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表示,太陽磁場目前已經完全翻轉,南北極對換。不過,現在太陽磁場又開始向反方向移動,預計這個過程將耗時22年,屆時太陽南北極又會轉換。

NASA科學家表示:太陽磁場翻轉是個大事件。太陽磁場的影響遠達數十億公里,超越了冥王星所在位置。甚至影響到正脫離太陽系跨進星際空間的旅行者1號。

※ 相關報導:

* Video: Sun has 'flipped upside down' as new magnetic cycle begins
http://www.independent.co.uk/news/science/video-sun-has-flipped-upside-down-as-new-magnetic-cycle-begins-9029378.html



◆ 1月6日木星衝 肉眼看得見

【聯合報╱記者陳瑄喻/台北報導】2014.01.01

天文迷注意,太陽系中體積最大、自轉最快的木星,1月6日凌晨5點達到「衝」的位置,是今年木星最接近地球的一次。由於亮度高,幾乎用肉眼就可見,民眾夜空中最閃亮的那顆星就是木星。

所謂「衝」是指以地球為中心,木星與太陽分別位在地球兩側,相隔180度的相反位置。台北市立天文館研究員李瑾表示,「衝」的前後數十天都是觀察木星的好時機,透過小型望遠鏡可以觀察木星表面的明暗條紋及其較明亮的衛星。

李瑾說,木星的位置隨著時間不同,位置也不同,入夜後木星在東方天空升起,子夜時在頭頂正上方,天亮前移到西方地平線附近,因亮度高整夜可見。

天文館表示,午夜前後木星仰角最高,大氣擾動少而最易看清木星表面特徵,民眾用口徑8至10公分以上的望遠鏡觀察,還可見到木星表面著名的大紅斑。

天文館表示,元月每周六晚上7點至9點天文館開放頂樓大型天文望遠鏡,民眾將可透過望遠鏡,清楚的看到木星表面的條紋與一旁的伽利略四大衛星,除觀看木星外,還可觀看月球、星雲、星團等美麗的星體。相關資料可上網站(http://tamweb.tam.gov.tw/v3/TW/list.asp?mtype=c1)查詢,或電洽02-28314551分機202。

fsj 提到...

每小時120顆!象限儀座流星雨 周六凌晨現身

【聯合報╱記者陳瑄喻/台北報導】2014.01.03

天文迷注意,今年的象限儀座流星雨的極大期將發生在4日凌晨3點30分,平均每小時可看見為120顆,此外,還有6日凌晨5點11分可欣賞木星衝,有興趣的民眾不要錯過。

台北市立天文館表示,象限儀座流星雨的輻射點位在牧夫座頭部,4日約凌晨0點從東北方升起,月相恰為眉月,早在輻射點升起之前就已西沉,月光不會影響觀測。

從4日凌晨0點過後到天亮之前這段時間,都適合欣賞象限儀座流星雨。

天文館表示,觀賞流星雨,最好選擇視野開闊、沒有光害的地方來觀賞。

此外觀看流星雨時不需特殊儀器,以簡單舒服的姿勢,用雙眼掃視天空,守株待兔即可;也可利用相機或錄影機對著天空進行長時間曝光,說不定就可捕捉到流星的身影。

而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木星也將在6日凌晨5點11分離地球最近,也是視直徑最大、亮度最亮的時候,民眾幾乎可在晚上9點之後往東方天空觀賞,最明亮的那顆白色星星就是木星。

想知道更多天文資訊,可至台北天文館網路天文館之「天象預報」http://tamweb.tam.gov.tw/bew/TW/list.asp?mtype=c1查詢。



◆ 2024年24人將移民火星 只去不回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2014.01.03

去年開始接受火星移民申請的荷蘭非營利團體Mars One(火星1號)2日宣布,已從20萬申請者中選出1058人參加第二階段篩選,最後將選出24人,預計2024年啟程,他們是要老死於斯的永久移民,也就是他們用的是「單程門票」。

火星1號2012年5月成立,馬上接受火星移民申請,唯一規定是年滿18歲,報名在8月底截止,接著訪談,12月30日通知初選過關者。他們符合的條件包括「百折不撓的精神」、「良好的判斷力」、「良好的遊戲精神」,以及身體足夠健康。

成立火星1號的創投企業家藍斯道普說,要成為「人類駐火星大使」,必須具備足夠的身體、心理條件。申請者必須提供關於他們自己的影音資料,有人寄裸照,態度欠嚴肅。

通過初選者 3成不到25歲

報名者來自107國,初選過關者,包括美國297人、加拿大75人、印度62人、俄國52人。通過初選者男性占55%,女性45%,都相當年輕,有357人在25歲以下、415人不到35歲,26人超過56歲。

第二階段 著重身體、情緒

第二階段篩選在2014和2015年,訓練課目包括嚴格的火星狀況摹擬,受訓者的身體和情緒能力將是重點。

最後勝出的24人將在2024年分六梯次升空,每梯次四人,前往距地球5500萬公里、空氣稀薄、不適呼吸、平均溫度在攝氏零度以下的火星,行程預定六或七個月。

火星1號已和美國飛機公司洛克希德馬丁的太空部門簽約打造登陸艙,2018年開始試飛。

這項計畫的成本要六百萬美元(台幣1億8000萬元),目前尚有不足,募款辦法包括推出電視真人秀,以第二階段的訓練和挑選為內容,增加觀眾興趣。

火星1號有壯志,但許多人有懷疑。美國航太總署(NASA)總工程師穆爾希德去年4月說,民間興辦火星移民,「今天很不可能」。NASA本身計畫20年後才送太空人登陸火星。

目前為止,全球只有NASA登陸火星,還不是人登陸,而是探測器。

中國大陸2011年發射火星探測器,並未登陸,而且失蹤,最後發現在重返地球大氣層時燒毀。印度去年12月1日發射探測器,預定今年9月抵達環繞火星飛行的軌道。



◆ 清潔太空船 壁虎機器人可上陣

【中央社╱巴黎2日綜合外電報導】2014.01.03

科學家今天表示,發想自壁虎的壁虎機器人,研發進度邁進一小步,卻也是重要的一步,未來清潔太空船的外殼,可望派出壁虎機器人上場。

歐洲太空總署(ESA)表示,壁虎的原型機可能成為這個機器人的先驅,使得打造出的壁虎機器人能沿著太空船外殼爬行,發揮清潔及維護功能。

機器人的腳底板覆蓋有乾超細纖維,如同壁虎腳趾上的毛髮一般。

加拿大西門菲莎大學(Simon Fraser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首先打造出重240克、造型有如坦克的壁虎機器人,接著發展成目前這個有6隻腳的攀爬機器人,名叫艾比蓋勒(Abigaille)。

研發團隊主導人亨瑞(Mike Henrey)表示:「這是生物模擬的實證,從大自然尋找工程解答。」

協助艾比蓋勒攀爬牆面的「乾附著」功能,已在歐洲太空總署位於荷蘭諾德威克(Noordwijk)歐洲太空及科技中心(ESTEC)的物質測試實驗室展開測試。

歐洲太空總署表示,測試複製太空真空狀態及溫度後,發現壁虎機器人的附著能力一級棒。

fsj 提到...

印度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升空

中央社 2014.01.05

印度的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下午升空。隨3節式火箭的不同節陸續脫離,印度太空研究組織控制室不斷傳出掌聲。2010年兩度失敗後,今天任務甚至比火星任務更受關注。

經29小時倒數計時,印度太空研究組織(Indian Space Research Organisation, ISRO)的「D5」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GSLV)今天下午4時18分(台北時間晚間6時48分)從南印安德拉省(Andhra Pradesh)斯利哈里柯塔島的達萬太空中心順利升空。

ISRO主席拉哈克里希南(K. Radhakrishnan)已宣布任務成功。

耗資35億6000萬盧比(約5725萬美元)的這項發射任務有兩個主要目的,測試國造低溫火箭發動技術以及在發射17分鐘後,將1980公斤重的通訊衛星GSAT-14送入地球同步軌道。

GSLV是印度較大型火箭,49公尺長、415噸重。印度媒體報導,這相當於要把80頭成年大象帶入太空,難度可見一斑,發射任務更讓ISRO「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2001到2010年間7度發射僅兩次成功。其中,2010年4月15日第6次發射時首度採用國造低溫火箭發動技術,任務卻因火箭燃料泵阻塞導致停機而失敗。同年12月25日第7度發射時也沒成功。低溫火箭發動技術的燃料燃燒更有效率,可產生更大推力。

今天的任務原訂去年8月19日執行,ISRO當時在發射前74分鐘偵測到燃料外洩的問題而取消。

印度去年11月5日啟動「火星軌道探測器任務」,探測器去年12月1日脫離地球軌道,展開前往火星的星際漫遊。

今天的任務所以被視為比火星任務更重要,原因在於這是印度國造低溫火箭發動技術首度成功發射GSLV,讓ISRO接下來有信心去打造可籌載4000公斤的更大型火箭。

fsj 提到...

回到未來能不能 推特沒答案

中央社 2014.01.07

如果真有時空旅人,他們的冒險似乎「不足為外人道」,至少在「推特」(Twitter)上是這樣。

美聯社報導,手頭時間有點太多的研究人員廣搜網路及社交媒體,盼能找到時空旅人留下的「炫耀文」。

但他們空手而回。不同於英國電視影集「超時空博士」(Dr. Who)和好萊塢電影「回到未來」(Back tothe Future),現實世界中沒有人回到過去,就算有,也沒有人透過推文提前洩漏即將發生的事。

密西根理工大學(Michig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1位天體物理學家,與學生玩撲克牌時閒聊腦力激盪,想出透過搜尋過往推文,尋找時空旅行證據的方法。

他們查詢過去的推文,看看2013年3月羅馬天主教選出新任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艾桑彗星(Comet ISON)2012年9月被追蹤到之前,推特上有沒有人提過這兩個名詞。

他們的想法是:如果某人2011年的推文、臉書(Facebook)貼文或部落格文章就提到教宗方濟各,那此人必定遊歷未來後返回現代,才會事先知道這些消息。

不過,沒人在網路貼出任何「未卜先知」的隻字片語。

去年9月,這群研究人員要求人們推文「我可以改變過去2」(Icanchangethepast2),但要在1個月前的8月寫出這則貼文。同樣地,沒人做到。

這些讓人失望的結果,將在明天美國天文學會(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華盛頓研討會上發表。

領導研究的天體物理學家涅米羅夫(Robert Nemiroff)說,如果有人穿越時空,說些暗示未來的話,就能證明時空旅行的概念。

他說,這只是他們夏天好玩所做的研究。

涅米羅夫在今天1場天文學會議上說:「這不是大型研究。」「就是在搜尋引擎打打字而已。耗費在時空旅行的電影、書籍等東西達數十億美元,而查這個可能花不到1美元。」

※ 若真有,未來政府也會立法嚴禁,因為會擾亂宇宙秩序。

fsj 提到...

小行星「2013YP139」 百年後撞地球!?

中時電子報 綜合報導 2014年01月11日 09:42

美國《時代》周刊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新發現小行星「2013YP139」,並稱該小行星正朝地球方向高速行駛,預計100年後才會抵達,但仍「可能存在一定的危險性」。

小行星「2013YP139」表面呈暗色,直徑0.4英里,與地球的距離約等於月球與地球的距離。由於體積較大,飛行軌道方向與地球方向較為吻合,但先不要恐慌,因「2013YP139」目前距地球2700萬英里,至少還要100年才能抵達。



◆ 火星拓荒 台裔女:要帶大同電鍋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111000908-260102

中國時報 諶悠文/綜合報導 2014年01月11日

荷蘭非營利組織「火星一號」(Mars One)發起的火星移民計畫,吸引來自107個國家逾20萬人報名,但只有不到1%的1058人通過第一階段審查,父母來自台灣的美國南加州台裔女子邊思恩也在初選脫穎而出。34歲的邊思恩接受訪問時說:「媽媽說,如果要上火星,一定要帶大同電鍋,因為一定得吃飯。」

目前擔任模特兒、拍過廣告並參與戲劇演出的邊思恩,從小就想當太空人,加上父母都從事太空相關行業,因此一聽說有這個計畫,就立刻決定參加,父母也非常鼓勵。她說,「我爸爸很喜歡《星艦迷航記》(Startrek),他告訴我,勇敢去闖沒人去過的地方,他以我為榮,媽媽很愛我,無論我做什麼事,都支持我。」

邊思恩童年時參加過太空營,也一直閱讀相關書籍。她表示,知道這段旅程很危險,因為還不知道人類是否能夠在火星上生存,但她認為這與過去亞洲人或歐洲人移民美國的情況類似,相信不成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一項「有去無回」的火星移民計畫。她表示,家人都很支持,而且距離真正成行還有10年的時間。

邊思恩強調,第二階段最重要的就是團隊合作,但因為這是國際性的組合,而她能講中文、英文與西班牙文,也是個熱愛旅行的背包客,可以與隊友及其他人溝通,這是她的優勢,她也有信心能夠成為最後獲選的24人之一。

進入第二階段的參選者將分組受訓,經過進一步淘汰,最後選出的24人,將於2024年開始分6個梯次前往火星。2018年會先測試無人飛行。

如果能夠順利登上火星,邊思恩希望能夠探索生命的泉源,她相信一定能夠在火星上找到有生命的東西。

目前全球並沒有送人類上太空的能力,因此「火星一號」被許多人質疑是一場商業騙局。

針對外界質疑「火星一號」計畫不可能成功,邊思恩認為,「我覺得10年以後,科技可能已經會開發出來,如果我們真的要(回來)的話,就會讓我們回來。」



◆ 15年後登陸火星?沒那麼簡單

中國時報 鍾玉玨/綜合報導 2014年01月11日

火星上豐富的資源,以及和地球頗為類似的環境條件,讓探測火星成了21世紀太空科學的研究目標與重心之一,最終目標不僅是讓人類登陸火星,甚至更希望讓移居火星不再是天方夜譚。美國總統歐巴馬2010年曾表示,人類可望在2030年代登陸火星。但如何載運研究人員及設備到達火星等挑戰,仍有待人類克服。

想要完成登陸火星任務,必須解決幾個關鍵問題。首先,火箭飛向火星至少需要半年多時間才能到達,如何在封閉空間裡長期生活,以及如何克服遠離地球與家人等心理挑戰,對第一批移居火星的太空人都是難題。

其次,太空船等載具所載運的食品、氧氣、燃料等都是龐大的物資與重量,加上長期飛行需要寬敞空間,而人類至今還無法建造這麼龐大的載具。

再者,人體長期處於低重力的環境、或長時間暴露於宇宙輻射中,對人體可能產生何等影響,也需要進一步研究並提出對策。另外,火星的大型塵暴對太空船的傷害也不能漠視,太空船可能消失在火星附近的鎖孔星雲(Keyhole Nebula)中,探索者得面臨「回不來」的生命風險。

全球首位太空遊客、美國億萬富豪帝托去年曾徵求一對中年已婚夫婦,在2018年以私人公司建造的火箭和太空船,將他們送往火星,展開501天火星之旅。他當時表示,將投注1億美元資助研發太空船生命維持系統,因為這是火星探險最重要的一環。

fsj 提到...

大陸太空計畫 不排斥與美合作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報導】2014.01.13

專家表示,中國大陸的太空計畫始終單打獨鬥,但近來似乎不再排斥與各國合作,尤其是美國。

法新社報導,法國太空總署署長戈爾表示:「中國(大陸)已改變態度,內部近來出現太空合作的主張。美國並未不理不睬。」來自卅個國家的代表日前在華府會商太空合作事宜,戈爾是與會者之一。

美蘇冷戰對峙期間展開激烈的太空競爭。預算緊縮下,美國如今更依賴民間企業,同時尋求透過國際合作降低成本。

戈爾表示,出席此次華府太空合作會議的各國代表在會中表達「於太空探索領域攜手合作的強烈意願」,大陸並派遣龐大代表團與會。他說:「未來三年的重要課題是,中國是否加入國際太空站。這是挑戰。」

目前參與國際太空站的國家包括美國、俄羅斯、日本、歐洲與加拿大,美國最近並將國際太空站的任務年限延長至少四年至二○二四年。

美國太空總署顧問羅格斯登表示,大陸最近表達加入國際太空探索合作集團的意願,同時公開邀請各國參與它的太空計畫。他說:「跡象顯示,中國亟欲成為主要的太空國家之一,不再選擇單獨從事。」國際太空探索集團現有十四個會員,包括美國太空總署。



◆ 睡了16天 玉兔號自己醒來

中央社 2014.01.12

中國大陸月球車「玉兔號」雖然是冰冷的機器,不過在月球上睡了16天後,不需要人叫醒,也能在11日5時9分「自主喚醒」。

新華社今天引述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消息,玉兔號在台灣時間11日5時9分「自主喚醒」成功,月球著陸器「嫦娥三號」則是在12日8時21分也自主喚醒。

玉兔號在去年12月26日受到地面控制人員指揮關機休眠,進入月球背向太陽的無電力狀態。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總工程師周建亮表示,月夜期間,著陸器與巡視器處於斷電關機狀態,與地面聯繫中斷。月夜結束後,受陽光照射作用,兩機器太陽翼帆板輸出功率達到喚醒數值時,就按預定程序將關鍵設備通電開機,恢復與地面通訊聯繫,建立正常工作狀態。

嫦娥三號副總設計師賈陽則說,目前人類已送上月球的6輛月球車中,玉兔號是具有最多自主功能的高智能機器人。

在這段無電力、月夜低溫攝氏零下180度的16天長夜裡,月球車團隊還幫玉兔號裝上類似「暖氣」的設備產生同位素熱能。

不過到底玉兔號能不能醒來?何時醒來?就由玉兔號自己決定了。

賈陽解釋,由於地球自轉,只有在弧段(即中國朝向月球的時段)內,地面控制人員才可向月球車發出指令。當太陽重新升起,玉兔號可能不在弧段內,如果太早或太晚喚醒玉兔號,可能都無法正常工作。

因此,研製人員決定「不叫床」,讓玉兔號「自己醒來」。

賈陽也說,如果發生月蝕,月面溫度驟降時,玉兔號也要進入「最小工作模式」,也需要自主應對。今年4月中,玉兔號將遭遇首次月蝕。

fsj 提到...

移民火星 1058人拚第二關

【聯合晚報╱彭淮棟】2014.01.18

荷蘭非營利團體Mars One(火星1號)去年接受火星移民申請, 最近宣布已從20萬申請者中選出1058人參加第二階段篩選和訓練,最後將選出24人,預計2024年啟程,成為首批移民火星的人類。他們用的是「單程門票」,因此那是永久移民。

火星1號去年中開始接受移民申請,唯一規定是年滿18歲,然後是訪談,問題包括申請者為何自認應該中選,以及他們是否捨得事業和永遠離開親友兒女。許多初選入圍者談起這趟宇宙之旅對他們個人和人類的意義,豪情萬丈。

其他條件包括「百折不撓的精神」、「良好的判斷力」、「良好的遊戲精神」,以及身體足夠健康。

報名者來自107國,初選過關者,包括美國297人、加拿大75人、印度62人、俄國52人。美國人中,有一位是現居南加州的34歲台裔女性邊思思。

第二階段篩選在2014和2015年,訓練課目包括嚴格的火星狀況摹擬,受訓者的身體和情緒能力將是重點。

最後勝出的24人將在2024年分六梯次升空,前往距地球5500萬公里、空氣稀薄、不適呼吸、平均溫度在零以下的火星,行程預定六或七個月。

火星之旅,第一要錢,火星1號仍在積極籌款,包括廣告費、獨家合作權、群眾集資,以及以第二階段的訓練和挑選為主題的電視真人秀。

火星1號已和美國飛機公司洛克希德馬丁的太空部門簽約,打造登陸艙,希望2018年用無人探測器登陸,以通訊衛星直播火星地表景象,讓民眾逼真感受火星氣候等實況。

目前的構想是,2018年以後建立一個通訊中心,配備機器人、水、氧氣處理設備,以及兩年用量的補給品,屆時地球來客抵達,不會太難過。



◆ 清太空垃圾 日測試導電性天鉤

中央社 2014年01月16日

日本太空科學家今天說,2月將發射導電性天鉤升空,測試它能否清理環繞地球軌道上的太空垃圾。地球軌道上有數以公噸計的太空垃圾。

法新社報導,日本香川大學副教授能見公博說,香川大學開發的一枚衛星,預計2月28日將帶著300公尺長的導電性天鉤發射升空,進行測試。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研究人員以不鏽鋼和鋁製成的細纜,造出這種導電性天鉤(electrodynamic tether)。

構想是把導電性天鉤的一端連到上千個死衛星之一或太空岩石上,預期導電性天鉤晃過地球磁場所產生的電力,能使太空垃圾速度減緩。科學家說,如此一來應能把太空垃圾帶到離地表較近的軌道。

廢棄的衛星或岩石充斥太空,對運作中的衛星或設備構成威脅。

太空垃圾最後將進入地球大氣層,在可能撞擊地球表面前已燃燒淨盡。

與JAXA合作這項計畫的能見公博告訴法新社:「這項測試是特地設計,看能否找出清理太空垃圾的方法。」

地表上空約800公里到1400公里處有許多太空垃圾,它們以驚人速率環繞地球運行,包括2萬多廢棄設備、舊衛星、石塊和碎屑等。



◆ 偵測飛彈 日擬研發探測器

中央社 2014.01.17

日本「讀賣新聞」報導,日本政府尚未決定引進偵測飛彈發射的預警衛星,但為做準備,初步決定明年度開始研發可在太空利用的紅外線探測器。

日本的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將與防衛省共同研發紅外線探測器,日本政府在2014年度預算中編列研發費約5000萬日圓(約新台幣1442萬元)。如果研發成功,將有助於提升對北韓、中國大陸的警戒監視能力。

日本擬開發紅外線探測器於2009年的「宇宙基本計畫」已明載,但在規範JAXA的宇宙機構法於2012年修法之前,屬於安全保障領域的研發受到限制。在撤銷限制之後,已可研發利用太空的探測器。

預警衛星位於高度3萬6000公里的靜止軌道,可藉由熱感應探測彈道飛彈的發射,對飛彈防禦不可或缺,1枚約3000億至5000億日圓,加上運用費耗資上兆日圓,因此日本政府還在猶豫是否引進。

日本政府目前利用2枚光學衛星、2枚雷達衛星的資訊蒐集衛星,針對全球各地可在24小時以內至少進行1次監視,但難以探測飛彈發射。

fsj 提到...

太空追蹤動物遷徙 天災資訊提前現形

自由 2014.01.21

〔編譯魏國金/綜合報導〕由於動物在大地震或火山爆發前感應地殼活動的能力,可能有助於人類提早警覺,國際太空站(ISS)明年將裝置精密的野生動物無線電接收器,從太空追蹤載有微小無線電發射器的小型鳥類、蝴蝶、蜜蜂與狐蝠等生物的行蹤,以了解其長途遷徙的奧秘,並保護人類免於動物傳播性疾病的威脅。

英國觀察家報19日報導,未來「伊卡魯斯」(Icarus)近地軌道野生動物接收器,將在距離地球上空320公里處的太空站環行。該計畫專員慕勒指出,科學家初步將使用5克重的發射器,但未來我們將採用1克以下的發射器,好追蹤昆蟲。這項由德國和俄羅斯太空機構與12個科學團體支持的計畫,將斥資4000萬歐元(約台幣16億3500萬元),該技術將可應用於保育、衛生與災難預測領域。

科學家還不能確定為何動物能夠比人類,甚至地震監測設備還早感應到地殼變動,但有研究顯示,鳥群、昆蟲、蛙群與蛇類在強震襲擊前數小時,甚至數天前會棄巢而出。慕勒說,在潛在災區的鳥類與其他動物裝載發射器,「或許能給予人們額外5小時的災難預警」。

並可保護人類 免於動物疾病威脅

相關裝置也有助於追蹤並預測動物傳播性疾病的擴散。約70%的全球性疫病流行源於動物與人類的接觸,因此無法長程追蹤動物的遷徙,難以預測疫病將擴散至何處。

此外,哥本哈根大學鳥類遷徙研究員索拉普指出︰「伊卡魯斯與遙測微型化技術讓我們首度能夠監測自然世界。」人們雖了解鳥類知道何時是遷徙的絕佳時機,但並非以個別層次了解,因此對鳥類遷徙所知其實無多。



◆ 沉睡2年 彗星探測器甦醒

自由 2014.01.21

歐洲太空總署(ESA)2004年發射的彗星無人探測器「羅塞塔號」(Rosetta),經過2年多休眠後,預定格林威治時間20日上午10時「醒來」,ESA任務中心最快將在台灣時間21日凌晨1時30分收到羅塞塔甦醒訊號,若到21日都沒收到訊號,將從地面控制中心手動啟動這具無人探測器。羅塞塔預計今年8月抵達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67P/Churyumov–Gerasimenko)所在位置,成為史上第一個繞行彗星核心的太空飛行器。若一切順利,羅塞塔今年底可望登陸直徑只有4公里大小、由一團岩石和冰所組成的彗星。(歐新社)

fsj 提到...

不聽使喚… 月球車玉兔:我壞掉了

【聯合報╱記者林克倫/綜合報導】2014.01.26

大陸「玉兔」月球車昨凌晨傳出在進行第二次月夜休眠前,因受複雜月面環境影響,出現機構控制異常問題,但官方並未透露詳細情況;由於休眠前,玉兔需調整角度進入休眠點,此次「故障」也讓人擔心,原訂九十天壽命的玉兔,是否會提前長眠。

廿五日凌晨,「嫦娥三號」著陸器和玉兔號月球車完成第二月晝工作,準備進入第二次月夜休眠狀態,然新華社引述大陸國防科工局報導,在月夜休眠前,月球車出現異常。大陸官方為玉兔號開設的官方微博寫道:「三姐(指嫦娥三號)睡著了」,「我壞掉了」。

大陸官方並未透露玉兔號出現何種問題,但從用語解讀,應是指月球車上發號施令的電腦軟體出現故障,導致無法指揮玉兔轉向行動,也可能是玉兔的「兔腳」出現故障,以致於無法接受命令轉向。

因月球的一個夜晚等於地球的十四天,且月夜期間因位處地球看月球的「背面」,無線電波無法指揮,只能仰賴自動啟動裝置,然要讓玉兔能自行啟動,則需先進入休眠點。

嫦娥三號巡視器綜合測試指揮王少林表示,玉兔的姿態必須滿足,一是車頭要朝南偏東,二是車身要頭高尾低,三是要車身的左右側傾斜在負二度到正一度之間,若休眠前無法找到合適休眠點,地面控制中心則會讓玉兔的「兔腳」輪子刨坑、調整姿態。

調整姿態的原因是充電,玉兔車上的兩扇太陽能面板,有一扇休眠時會收起,另一扇則維持打開不動,調姿態是待休眠結束要啟動時,讓此面太陽能板可正好迎向陽光,先充電並喚醒玉兔。

王少林也指出,玉兔的左右側傾角度若超過三度,設備溫度達不到設定值,將無法正常工作。若向左側傾太多,太陽剛升起,玉兔就被喚醒,設備溫度會過低;若向右傾得太多,玉兔被喚醒時已近月午,又會讓設備溫度過高。

嫦娥三號著陸器已先進入休眠,但現仍不清楚玉兔是否已成功進入休眠點,加上月球表面的日夜溫差極大,夜間溫度可降至攝氏零下一百八十度,若未休眠恐對車上探測裝備造成損害,導致十四天的休眠變成「長眠」。

嫦娥的設計壽命是一年、玉兔是九十天,此次是進行第二次月夜休眠,由於玉兔所處的月球空間環境現已近入夜晚,可能要等十四天之後,才能確定玉兔是否還能繼續在嫦娥身旁「龜行」。

fsj 提到...

馬年甲午 曆法三奇

【聯合報╱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2014.02.04

農曆馬年到,關於這個甲午年的不少特別之處已在網路上流傳。中新社報導,因今年是雙春兼閏月,不少人熱推大吉之年馬上結婚;但也有網友擔心「雙春」代表桃花多,會讓愛情增加變數。

報導說,網友總結,今年的日曆中有「三大奇」:一是「一生難逢閏九月」,本世紀唯一一次的閏九月,將在甲午馬年出現,下次出現是二一○九年;二是「一年兩頭春」,二○一四年一月卅一日開始進入農曆甲午馬年,直到二○一五年的二月十九日才迎來下一個農曆新年,長達三百八十四天的農曆甲午馬年中,包含了兩個立春日;三是元宵節恰逢西方情人節,下次「東西交會」將出現在二○三三年。

北京天文館古觀象台王玉民博士表示,馬年開始得早,正月初五才立春,閏月又結束得晚,下次立春還在年內的臘月十六,一年兩頭都是立春,故稱「兩頭春」。「雙春」特別適合結婚的說法,沒有科學依據,但民間普遍認為「春」是個好字眼,若想結婚圖個吉利,全憑個人意願。



◆ 國際太空站將達宇宙最冷之零下二七三度

中廣 郭希誠 2014年02月04日

國際太空站將有一個接近攝氏零下兩百七十三度的宇宙最冷的冰櫃。

美國太空總署,正建造一個放在太空站的冰櫃。這個冰櫃可以製造出一百「微微克耳文」的極端低溫,只比攝氏零下兩百七十三點一度的絕對零度高出百億分之一度。

這個原子冰櫃預計在後年送到太空站上使用。科學家希望在比正常情況寒冷得多的溫度下研究物質。

一百「微微克耳文」就理論上講,連原子的熱力學運動都會停止。地球上最冷的地方在南極,最低紀錄是攝氏零下九十三點二度。而宇宙最冷的地方是空曠的星際空間,溫度平均三「克耳文」,也就是攝氏零下兩百七十點一五度。

fsj 提到...

中研院攜手日本 天文望遠升級

中研院 2014.02.07

中研院今天表示,已和日本國立天文台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投入「Subaru望遠鏡」的升級和開發,助天文探測,了解宇宙奧秘。

中央研究院表示,今天和日本國立天文台正式簽署持續合作備忘錄,未來將就Subaru望遠鏡升級的需求繼續合作,在新一代超廣角相機完成後,將共同開發完成主焦點光譜儀在內的多種先進可見光及紅外天文儀器,台灣負責研發主焦點光譜儀中兩項關鍵機械元件。

日本國立天文台於1999年在夏威夷毛納基峰山上建造口徑8.2米的Subaru望遠鏡,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單一鏡片光學望遠鏡,也是日本國家級天文光學設施。Subaru至今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地面天文光學望遠鏡,每年無數天文學者藉以觀測天體與分享資訊。

中研院表示,Subaru望遠鏡在2012年安裝新一代超廣角相機後,將Subaru望遠鏡的視野提高7倍,2013年8月取得史上首見的完整仙女座高解析度圖像,圓滿達成第一階段目標;主焦點光譜儀則是Subaru望遠鏡長期合作的第二階段計畫。

主焦點光譜儀是包含主焦點儀、光譜儀等在內的系統。中研院表示,主焦點光譜儀可同時觀測2400個天體的光譜,可觀測波長範圍相當廣,涵蓋更多天體,主焦點光譜儀計畫完成後,將可提供光譜資訊,有助於宇宙學建立更精細模型,及對星系考古學、星系演化等取得更深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