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開黑箱 就是終止行政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607920.shtml
【聯合報╱石之瑜/台大政治系教授(台北市)】2014.04.12
學運反黑箱訴求所引發對兩岸協議監督立法的延長賽,哨音剛起。由於兩岸關係特殊,即令兩岸因反黑箱而無法簽署任何協議,尚可視為全民的理性選擇,但反黑箱的概念涉及行政與立法分權,必須深究,否則勢必滋擾不斷。
所謂黑箱,就是行政過程,將憲法界定的行政權俗稱為黑箱權,並不為過。以兩岸協議為例,斷無立院同時參加協商之可能性,故只能委託行政院。憲法將締約權授予行政院,是不得不然。由於談判過程無法直接或持續地接受監督,是為黑箱。
太陽花學運宣告結束之際,賤民區隨即表達對學運領導黑箱決策的不滿。殊不知,黑箱是公共事務必要過程,所謂民主,就是把黑箱決策所需要徵收與預算的權力,以及對決策後果進行獎懲的權力,交由民選機關。實踐中,各國行政權均不斷擴大,如何更好的監督是一回事,是否推翻行政權的概念是另一回事。
我國政治史自始沒有立法與行政的分權,亦即沒有一個機關負責通則,另一個機關負責個案的分工觀念。相反的,中國政治文化是窮則變,變則通。通則與個案之間的彈性變換,即便在日常生活中也屢見不鮮。因此,我們採納的憲政主義有限政府制度,與我們的文化之間,頗有扞格。
反黑箱乃訴諸人民參政的自然權利,就是要凌駕行政權(力)。儘管這樣直接否定行政與立法兩權分立的歐美憲政傳統,這也是學運領導及其幕後導師們念茲在茲要保護的傳統,但他們可能不知道在五五憲草裡,行政與立法不分權,同時都對國民大會負責的制度,曾曇花一現過。
但是,就算是五五憲草或舊時代集法律與命令於一身的中書省,其行政院或尚書省仍是黑箱作業,差別在天子可有權力在任何情況下介入。九二年修憲的重要爭議之一就在於,立法院是否可以有調查權,調查權就是隨時介入的權力。此一辯論反映的,正是固有文化與歐美體制之辯。
憲法創造行政權的本質便是黑箱權,是選民已經同意的。選民可透過修憲將行政與立法分權的設計推翻,變成是民意機關可在自己選擇時介入行政過程。然而,黑箱就是行政過程的這種制度特性,不會因此而改變。打開黑箱,就是終止行政。
此何以反黑箱運動慶賀勝利成功之際,卻發現政院版本毫無退讓。畢竟,兩岸協商不可能由立委事先訂好條文,逕要對方同意,或步步監督,導致兩岸協而不商。但倘若立院可隨時介入,或不失為一種折衷。重點是,這樣的變革是僅限於兩岸事務,或及於行政權整體,是憲政大哉問,因為在兩岸事務以外終止行政過程,其後果同樣不堪設想。
※ 相關報導:
* 服貿可重啟談判? 國台辦否認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4/8607903.shtml
大陸國台辦發言人范麗青11日晚間表示,兩岸協商中,沒有已簽協議重新談判的先例。她抨擊台灣一些媒體,指大陸方面已同意重啟服貿談判的報導是無中生有、別有用心。稍早國台辦經濟局長徐莽也表示,再重新談並不太合適。
* 管中閔:服貿過或不過 都有國安風險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6/8607964.shtml
國發會主委管中閔昨天表示,無論兩岸服貿協議過或不過,台灣都要面對國安層級風險;萬一服貿無法過關,面對的將是更為棘手的台灣經濟邊緣化風險。不過,他肯定這次學運帶來的正面力量,就是可透過民主程序監督兩岸開放與往來程度,降低被大陸控制的國安風險。
* 服貿若開放 學界憂言論自由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6/8608446.shtml
憂心言論自由因服貿開放遭受箝制,由各大學傳播相關科系共同發起的「反對服貿開放廣告服務業與印刷業」連署,有上千人參與。他們希望政府審慎評估,別開放廣告服務業與印刷業開放,威脅台灣言論自由多元環境。
....連署聲明指出,廣告是媒體主要收入,具有直接間接影響媒體立場的力量,強勢的廣告代理業者,可以藉由抽廣告威脅媒體,影響媒體的人事、編採與言論方向。出版產業流程分出版、印刷、書刊發行與零售四環節,服貿協議雖未開放出版業,但出版最後依賴通路賣書,通路拒賣的書必然會影響出版選擇。
* 只是少數人少賺點?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8607962.shtml
....辜寬敏說,沒有服貿,台灣還是會活得好好的,只是有些人會少賺一點錢而已。但是,若大陸變成台灣相對於他國(如韓國)必須加付五%至八%關稅的市場;則台灣一旦失去這塊經濟腹地,姑不說台灣取得的一年超過一千億美元貿易順差不再(由此可證不是少數人少賺點錢的問題),且只要擠回來幾十萬失去生存條件的台商,就能輕易讓台灣的失業率翻一倍。這豈只是「少數人」的問題?
* 繞過服貿 雞蛋能放哪籃?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607922.shtml
....前行政院長陳冲顯然知道答案,但卻似乎不願明說,只說簽服貿是著眼全球市場,而非只是和中國大陸做生意,並說在經濟崩壞前,政府若能化解服貿阻力,應該還來得及。其實更明白說就是,服貿不過,我國要想與其他重要經貿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雖非絕無可能,但卻難度極高。
....事實上,這也正是馬總統在視訊會議中再三強調TPP與RCEP是他施政優先項目的原因。如今服貿協議觸礁,貨貿協議與爭端解決機制協議的命運恐怕也好不了多少,如果趨勢是這樣,北京甚至連藉口都不必找,就可將台灣排除在RCEP大門之外。
* 兩岸監督條例 下周審查無望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4/8607909.shtml
立法院昨(11)日舉行學生退場後首次院會,將朝野共七個版本的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草案付委審查。由於下周是國民黨召委張慶忠輪值,為阻擋藍營搶先排案審查,民進黨團提出復議,下周確定無法排審,朝野恐重演爭奪審查主導權戲碼。
* 觀察站/沒被占領的國會 被立委癱瘓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4/8607969.shtml
反服貿學生前天才撤離立法院,藍綠立委昨天又為了爭搶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草案的排案權,上演議事攻防,下周一公聽會恐又再現杯葛戲碼。沒有學生占領的國會,繼續被立委自己癱瘓。
* 從學運反思台灣民主的長處和弱點
世界新聞網 -
◆ 教召老是同批人 被疑不公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8607852.shtml
【聯合報╱記者周志豪/台北報導】2014.04.12
不少剛退伍的民眾會發現,常退伍沒多久,就收到教召令,還一教召就連續好幾年,而且每年同梯教召的「就是這些人」,引發教召作業公平性問題,昨天議員張茂楠也提出質詢。
北市兵役局局長朱亞虎表示,類似情形確實不盡合理,將於下周與北區後備司令部研究解決方法。
我國兵役制度由徵兵制朝募兵制度轉變後,為維持後備軍人戰技能力與軍事知識,教召次數比以往增加。
但不少被教召民眾發現,不僅只要一接到教召令開始,連續多年都要到軍中報到,而且每年參與同梯教召的也幾乎是「前一年的老同學」,甚至睡在臥鋪左邊、右邊的人還都一樣,質疑教召公平性。
昨天議員張茂楠也點名,每年實施教召的動員名冊,根本就是拿前一年的當範本,只把依法解召民眾剔除、更換後就發動員令。
◆ 淡江反毒拒菸 「刑警歌手」宣導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2/8607941.shtml
【聯合報╱記者李易昌/淡水報導】2014.04.12
「刑警歌手」林慶宏昨天代表淡水警分局,協助淡江大學學生舉辦的「反毒拒菸站出來、青春不留白」活動,宣導反毒拒菸。
林慶宏在現場演唱「一片天」、「不能說的秘密」等歌曲,利用表演與民眾互動,教導民眾認識毒品危害,應極力拒絕引誘。
由淡江大學校園獅子會主辦的「反毒拒菸活動」,昨天在淡水捷運站熱鬧登場,現場設置互動遊戲,吸引民眾圍觀、參加。
淡大大傳系也與董氏基金會合作,宣傳拒絕菸害。
※ 相關報導:
* 大家團結起來 分裂台灣?
* 出兵烏克蘭? 普亭「希望沒必要」
21 則留言:
觀察站/執法與抗爭都不該越紅線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3/8609413.shtml
【聯合報╱本報記者林河名】2014.04.13
一天之內,台北市警局中正一分局兩度被包圍。
一次是民眾不滿警方驅離「公投盟」成員,憤而要求分局長方仰寧道歉下台;一次是聲援方仰寧,為警察加油的人潮。
兩次包圍都是集會遊行,也都是表達意見,但一是抗議,一是聲援,得到的評價卻大不同。
集會遊行是憲法規定的人民基本權利,甚至因為「集會遊行法」規定過嚴,大法官已多次宣告條文違憲。最新的大法官第七一八號解釋,即直指緊急性及偶發性集會遊行也需申請許可的現行規定違憲,須朝更開放的方向修法。
政府雖應盡量保障人民基本權利,但基本權利也有界限,不能違反比例原則。「四一一包圍中正一分局」之所以引發爭議,正是有人認為基本權利被侵害,卻又以逾越基本權利的方式還以顏色。
依集會遊行法,立法院及警察局周邊,不在禁止集會遊行地區之列,只要不違反規定,並非不得聚眾。因此,對於公投盟成員應否遭驅離,重點在是否合法,而非方仰寧有無「違反承諾」。
但依憲法及法律對人權的保障,中正一分局是否可以永遠封殺公投盟在立法院外的集會申請?此不僅可受批評,甚至確有違法、違憲之虞,這也是警方執法必須釐清的界線。
公投盟及聲援者的不滿可以理解,除了司法或行政救濟,也可訴諸輿論,但號召群眾包圍警局,直接對著分局長嗆聲「你會害自己被暗殺」,既有如公審,更有恐嚇之嫌。而若「包圍」合法正當,又何必藉詞「路過」?
過激的抗爭手段,甚至是得理不饒人,很容易模糊原本訴求。在媒體鏡頭下,一個可受公評的集會遊行准駁事件,演變成近千民眾對警察「眾暴寡」,恐怕再有道理也說不清。大眾心中有一把尺,網路上聲援方仰寧的人數暴增,即是明證。
在執法與抗爭之間,有人高喊「捍衛民主」,卻也有許多人「寧要法治」。一樣包圍兩樣情,關鍵在於那條紅線。
※ 相關報導:
* 郝龍斌:要求不是要脅 民主不是民粹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5/8609446.shtml
台北市警方十一日清晨抬離立法院群眾引發反彈,群眾包圍中正一分局,怒嗆分局長方仰寧下台。台北市長郝龍斌昨接受本報專訪表示,「要求」和「要脅」是兩件事,一群人包圍官署提出要求,這就是要脅;但群眾只要理性表達,就不會強制驅離。
* 「路過」中正一拿起麥克風 洪崇晏曾挺警組工會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770312
四一一包圍北市中正一分局活動中,拿起大聲公、擔任現場指揮的台大學生洪崇晏,外界認為他日前被中正一分局長方仰寧怒嗆「小孬孬」,加上不爽警察背信驅離公投盟等因素,因此挺身與方交鋒。其實洪崇晏多次參與社會運動,與方仰寧等警方人員彼此認識,他去年甚至曾挺身支持警察組工會,要幫警察爭取「勞動權」。
....洪崇晏曾PO文指出,「在不當的勞動條件和額外勤務底下,許多基層警察承擔莫大壓力,甚至因此發生工作傷害、死亡,其家屬也因為警察缺乏勞動保障,因而無法享有正常家庭生活。」因此要訴求「支持警察組工會、捍衛警察勞動權」、「警察拒絕過勞、勤務回歸專業」。
* 新聞眼/中正一分局長 背後盡是血淚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3/8609424.shtml
全國有八十七個直轄市警察分局長,說台北市的中正一分局最難幹,沒人會反對。
台灣群眾運動頻繁,近幾年更是動輒十數萬人走上街頭,中正一分局轄管博愛特區,中央部會機關群聚,首當其衝是無可避免的宿命;警界想當分局長的私下都流傳一句話,「寧可派山中,不要待城中」。這句話的意思是寧被派到偏僻的山區當分局長,也不要到城中(中正一分局舊稱)當「砲灰」。
* 學運維安19天只休1天 保5小隊長中風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4/8609427.shtml
保安警察第五總隊小隊長李欣昇,上月十九日就北上支援立法院反服貿抗爭維安,北上十九天只休過一天假,疑因過勞,本月八日返回嘉義家中昏睡不醒,前天送醫診斷才知腦溢血,住進加護病房,周一將轉到台北榮總手術。
* 超勤加班費 警盼能實報實銷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4/8609429.shtml
警方動用至少八萬人次的警力負責學運維安,除了離島外,許多縣市員警輪派支援,一天服勤十多個小時,也造成各縣市警力吃緊,沒支援的員警要處理更多的案件。
不少員警希望警政署讓他們在維安期間的超勤加班費可以實報實銷、解除上限,也希望提高抗爭維安的勤務加給。
◆ 省思學運/網路世代 遊行要新規範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609398.shtml
【聯合報╱楊泰順/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2014.04.13
在社群網路推波助瀾下,近年來各項群眾運動,無論在動員人數與集結速度,確實都讓人歎為觀止。但新媒體的助長,不禁也讓人省思,傳統集會遊行的觀念,是否仍然適合這個網路傳播的世代?
儘管遊行示威,不是美國憲法明定保障的基本人權,但美國最高法院在早先判例中,均傾向將遊行示威權納為言論自由的範疇,賦予其憲法保障的位階。
法官的邏輯立論,主要由三個思想架構支撐:一、保障言論自由的目的,乃為建構「觀念的自由競爭市場」,今天看似離經叛道的想法,也許明天將蔚為主流,故應保障其存在與傳播的空間;二、傳播資源的分配不可能公平,並非人人享有使用電台、影院、報刊的機會,故應保障遊行示威,讓弱勢者擁有廉價傳播的管道;三、政府應對言語暴力寬容,因為將言論轉換成行為,過程冗長而複雜。
但歷經法西斯與共黨利用遊行示威破壞公共秩序,達到奪權目的後,西方國家對遊行示威的進行也轉趨保守。例如著重勢力展現,無關觀念傳播的遊行示威,如工會罷工遊行,法界的態度便較嚴格審慎,不以言論自由一體適用。而對於遊行空間的限制,也日益增加,所謂「非傳統表達言論的空間」,如監獄、法院、住宅區等,法院常拒絕承認其遊行的合法性。
由於遊行可能造成未參與者的不便與心理壓力,法院也越來越著重「反嗆者」的權利,與鄰近者不受打擾的自由。如捷運站雖為熙來攘往的公共空間,但由於搭車者未見願意接受訊息,向來就被公認是遊行傳播的禁地。
網路傳播的發達,顯然更讓遊行示威的功能與目的產生了質變。百年前的群眾參加集會遊行,主要目的應是想聽聽發動者的觀念與主張,畢竟除了現場聆聽,那個世代並沒有其他替代的傳播媒介,故保障集會遊行與民主價值息息相關。
但在社群網路滲透八方的今天,是非難斷的「懶人包」,可以瞬間塞爆網民信箱,並以幾何倍數不斷的擴散與發送,隨後的「網聚」或集會遊行,目的早已不在觀念傳播,而更著重於強化認同與集體造勢。集體造勢如同商業行銷,目的是要擴大「市場占有率」,如果商業行銷只能享有部分言論自由,大型網聚的集體造勢,又豈能等同言論自由受到完全保障?
傳播媒介的發達,的確讓「七○前」的社會中堅,感受到社會運動的震撼性。
但媒介的改變並沒有改變參與者的本質,如同政治心理學者佛洛姆在上個世紀中所言,人類經過幾百年的奮鬥爭取言論自由,但到頭來還是人云亦云,因為這是人性使然。
在這波群眾運動中,我們領略了網路訊息傳播的威力,但參與者的判斷力,是否比百年前的狂熱者更高明,恐怕還有探討的空間。判斷力如果未能提升,集合效率卻大大增強,群眾運動的威脅性當然也會升高。
如果參與者的本質未變,變的只是傳播科技與人際關係,執政者在面對社會運動壓力時,恐怕就不能僅限於政策面的回應。如果不能正本清源,只怕解決了反服貿,後續仍然會有源源不絕的議題,提供運動參與者渴求的認同與溫暖。
省思學運/當公投盟遇上太陽花…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609381.shtml
【聯合報╱朱立安/大學教師(嘉義市)】2014.04.13
政府一定沒想到,當初讓白狼「路過」立院向學運嗆聲,警方不驅離不舉牌,後來卻藉學運退場時,把已在立院抗議數年的公投盟趕走,並宣布永久否決公投盟申請,竟會造成民眾包圍警察局。
每件紛爭,若以「法匠觀點」切割為零碎枝節,都很容易解決,但知識分子往往從枝節裡尋求脈絡,再從脈絡中詮釋意義和決定其正當性。
最近,泰國和日本不約而同掀起對「皇權」的討論,起因都是很小的枝節,但卻關係到對「權威」或「權力」的大解構。
在泰國,年老體衰的蒲美蓬國王對於大半年來的紅黃衫軍政爭,在檯面上保持距離,吊詭卻在於保皇黨深知蒲美蓬無法長生不老,而其繼任者將不再有相同聲望。
在日本,導火線乃天皇身後要否火葬引發討論,火葬在神道教的意義是避免玷汙天皇大體,但廿一世紀的今日,宗教意涵難迴避學界的深層檢視。
台灣近月來的紛擾,若都歸因於國民黨「半分哥」的卅秒,一切好辦;但事實並非如此。即使抗爭面相多元,歸根究柢都是經濟議題。
十多年前,教育部調整師院體系實習制度時,師大學生就曾手持太陽花上街遊行。日昨高醫大實習生出面控訴,教育部花大錢補助高中建教生津貼,但大學實習生卻成為沒薪資沒勞健保的血汗勞工!教育部看到博士生因工作難找而自殺的新聞,有否想過,這一切都在背後鼓動了學運呢?
回溯歷史,台灣第一波學運由師大發起,在國民黨剛遷台時,師大生公費待遇低到活不下去,在那個買腳踏車都得分期付款年代,有次兩名窮學生共乘腳踏車被處罰,引起大規模抗議。政府逮捕數百名學生,槍斃好幾人,其後國民黨公布動員戡亂臨時條款就和此事有關。
時代不同,如今抗爭背景依然相似。馬政府曾宣稱服貿協議可讓年輕人起薪從22K變52K,但年輕人不認為此可信,未一面倒支持服貿協議。
我剛重讀「博士雞排」老闆專訪,裡面提到他修完博士班學分,發現很多學長失業,乾脆休學,先做了學非所用的房屋仲介,然後自己開雞排店,此事上報,大董事長批評他浪費教育資源。
如今服貿協議的大開放,並不保證「崩世代」在台灣故鄉有光明前景,卻讓年輕人承受風險後,又要支付上一代的退休福利。而政治光譜上的獨派,也憂懼台灣加深對中國依賴,人才順理成章出走到對岸,都使馬政府在處理相關議題時,難以輕忽這些脈絡。
坦白說,年底用服貿公投綁選舉是個選項,但中國是否同意都還很難說。馬政府必得看清整個僵局背後的理路,才不至於治絲益棼蠻幹,也才能避免全盤皆輸的後果。
※ 相關報導:
* 太陽花學運 進化版公民運動
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paper/770286
太陽花學運帶動台灣第二次民主改革,這場公民運動顯示學生第一線衝撞、學者論述、律師作為後盾,三方各司其職固守下,台灣公民運動的三個主要元素已經成熟。
* 媒體的「太陽花震撼」
http://news.ltn.com.tw/news/opinion/paper/770302
....網路上流傳著一個中南部大學生北上參加太陽花學運的「太陽花的種子」漫畫故事:「平常喜歡看漫畫、跑同人場、政治冷漠,卻因為噗浪被服貿議題洗版,不顧媽媽反對要北上到立法院看看。第一天完全不進入狀況,覺得好像是參加園遊會,於是決定要留下來把事情弄清楚,因為不想被說是受到煽動,於是開始用手機查資料,研究服貿議題,擔任現場志工,但不懂的事情卻越來越多,這反而讓他更想留下來,因為他想知道,為什麼大家要抗爭?又為什麼能夠堅持?努力背後的意義是什麼?共同經歷運動過程的徬徨與困惑,他開始變得習慣思考。當學生與群眾進入行政院,他再度困惑,關於和平的運動是否有用…,關於警察是人民的褓姆…。故事的最後,主角內心獨白:『我的疑惑與不安依然沒有解除,還需要做更多的功課,但太陽花已在我心中播下了種子。』」
* 學運無名英雄 守巷功不可沒
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paper/770287
反黑箱服貿運動分工細膩,被外界形容為組織完備的小政府,然而在議場外,也有各種個體組織,默默守護議場內外的學生,在林森南路八巷,有一群在莫拉克風災時成立的上班族團隊,自願守在這個沒有鎂光燈、沒有舞台,卻容易被警方攻堅和小混混挑釁的巷底。
....而從八巷往濟南路走,便利商店旁邊每晚總有一群穿著類似軍裝、戴著特戰毛帽,手臂上有刺青,長相有點凶惡的高壯男子。他們是「EMT」(Electronic Media Team)團隊,原本只是六、七個動物保護獨立志工所組成的熱血團體,在一次偶發性的意外後,集結了社會各階層的朋友,有特種部隊退役人員、有動物保護相關志工,也有醫護救援專業人士。
* 省思學運/臉書朋友 您開燈了嗎?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609402.shtml
....西哲伏爾泰亦曾說:「我雖然不贊同你的意見,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在民主化社會中,尊重陌生他人的表意,是一種成熟與民主的美德。更何況被你因為關燈與否而取消連結的遠方,可能是相互守候一生的朋友。
◆ 王健壯/一個不能停止思考的問題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8609396.shtml
【聯合報╱王健壯】2014.04.13
太陽花學運是一場改寫歷史的運動,改寫了學運史,也改寫了社運史,更開創了以占領憲政機關為手段的新社運模式。
但既是模式,就可能出現模式效應。太陽花才撤出立院議場不到一天,就爆發上千民眾包圍台北市中正一分局事件,即是太陽花效應的立即發酵;可以預料,往後任何一場社運,都有可能受到此一模式影響。
也就是說,如果以後再出現類似大埔徵地、美麗灣開發、國光石化興建與恐龍法官判決等事件,示威抗議的社運團體很可能會改變過去相對溫和的運動策略,而改以占領或包圍苗栗縣政府、台東縣政府、經濟部或地方法院的激進手段進行抗爭;亦即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機關,都可能難逃太陽花模式效應的影響。
但即使是支持這次學運的人,也對占領政府機關的新社運模式有所保留。前任大法官許宗力雖然認為學生此次占領國會具備最後手段性,但他也特別強調「占領國會,不管哪一黨執政,基本上都是不可取的,祇有在非常例外的不得已情形,才有可能正當化,切勿輕易發動、輕易仿傚」。
但社運的手段是抗爭,抗爭的動力是激情,在激情的催迫下,既然已有太陽花學運作為先例,占領模式便很難不輕易發動,也很難不輕易仿傚;至於是否具備最後手段性,更是言人人殊,在學運期間,幾位夙具聲望的法律學者,對占領國會是否具備最後手段性,即曾有過一場小型論戰。
台大法律系教授李建良在學運初期寫了一篇文章,質疑學生「武奪」國會的行為,「學生們真的自詡為了『正義』可以『奪下』國會、『拆踹』招牌?老師們難道要藉此鼓吹『抵抗有理』、『暴力無罪』?」「有無仔細想過可用的法律抗爭途徑是否已經耗盡?」「反了之後,如何作『合於憲法』的善了?」「如果目的可以正當手段,究竟要置台灣民主法治於何地」。
對李建良的質疑,前任大法官許玉秀卻有不同看法。她認為立法院決議程序的違法錯誤,已無糾正可能,「既然現有法律體制,沒有辦法糾正這個錯誤,那麼人民祇有自己來糾正這個錯誤」,「進駐國會議場主張自己是權利主體,有多麼不得已,有多麼必要」。許宗力也在臉書寫了一篇短文支持許玉秀。
從法律學者也有不同意見可知,社運占領政府機關是否具備最後手段性,將是一項永恆的爭議。舉例來說,假設哪天民進黨執政,行政權卻片面宣布廢止兩岸已簽訂之各項協議,但支持兩岸協議的民眾(姑且就說是藍營群眾吧),也以協議廢止攸關台灣生死存亡、行政權違反正當程序、立委沒有能力執行人民授權的任務、現有憲政機制已無糾正可能等理由,占領國會或其他政府機關,今日主張占領國會有正當性的人,是否也會同意反廢止兩岸協議民眾的占領行為具備最後手段性?另一個假設是,如果反服貿都可正當化占領國會,日後若簽訂任何政治性協議,豈非更是占領有理?事實上,這兩個問題並非假設問題,而是可能即將面對的問題,此刻不得不預作思考。
這次學運讓每個人都上了一堂課,一堂跨學門的課;在學生改寫的歷史中,也有許多動人的篇章。
但占領國會的運動模式,「究竟傳遞了什麼憲政訊息」,卻不能因學運結束而停止思考;這個問題無關藍綠,下課後,大家仍須討論。 (作者為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北京瞭望/服貿啟示錄:欲速則不達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6/8609471.shtml
【聯合報╱本報記者汪莉絹】2014.04.13
台語有句俗諺,「呷緊弄破碗」,即「欲速則不達」。這兩句話正是台灣反服貿運動對兩岸執政當局的啟示或教訓。台灣反服貿運動無異是對兩岸執政者所主導的「高速前進」兩岸關係,予以當頭棒喝,或也讓雙方執政者有機會重新思考「行穩致遠」的真正意涵。
馬政府自○八年執政以來一直將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作為引以為傲的政績,並依照個人或少數幕僚規劃的發展路徑,一味地催著油門往前衝,無視近四成民眾認為「兩岸關係發展過快」的現實,也無視台灣內部未凝聚兩岸政策共識的敏感複雜狀態,激起民眾抗爭和反對,似有其必然性。
台灣反服貿運動已使馬政府失去與北京談判的一些籌碼,尤其是服貿協議若修改內容,北京不會接受重啟談判之議。雖然,國台辦官員對重啟服貿的正式表態是,「台灣方面考慮好了,提出來,再研究」;這「再研究」一語雖預留彈性空間,但也包含許多潛台詞。潛台詞之一就是,「你要拿什麼條件來交換?」
在台灣參與亞太區域整合過程,北京的干擾當然是主要原因,這也是北京對台工作策略的之一,即透過兩岸經濟整合達到政治統合。面對形勢比人強的國際政治現實,馬政府原本希望通過兩岸經濟融合途徑參與區域整合,即化北京的干擾為助力,避免台灣被邊緣化,然這一盤算在反服貿運動後,已遭挫折,或需另闢蹊徑。
對北京而言,從直航、陸客自由行到包括服貿協議在內的諸多協議,北京都擺出「惠台讓利」姿態,認為是在為台灣民眾提供「實實在在的好處」。反服貿運動則表明台灣民眾對北京「惠台讓利」的「不領情」。這一「不領情」的背後,傳遞出台灣年輕世代對兩岸關係發展的想法,北京當局或將審視這「不領情」所代表的意義。
※ 相關報導:
* 傳播學界反服貿 兩天逾千人響應
http://news.ltn.com.tw/news/business/paper/770352
包括政治大學傳播學院院長林元輝、中正大學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胡元輝、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所長洪貞玲、世新大學新聞系客座教授翁秀琪等多位學者,紛紛挺身發起反服貿連署;學界代表至今已有二十三位連署、且持續增加中;更有達千名學者及網友連署反服貿開放廣告、印刷與相關的零售批發業。台大新聞研究所所長洪貞玲表示,從太陽花學運讓學者紛紛省思,發現學生翻轉了集體的無力感,得到重要啟發,決定不再姑息政府忽視人民利益與主體。
* 文化界串聯反服貿 龍應台喊溝通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413000242-260102
文化部長龍應台表示,「對於連署書所表達的關切,我們一定會跟好朋友們溝通,只是具體的方式還需要時間討論。」
◆ 馬凱:媒體不問是非 造就失能的社會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8609233.shtml
【聯合報╱記者洪敬浤/台中報導】2014.04.13
新台中教育論壇昨天舉行,主題為「台灣教育前進的動力」,碰巧太陽花學運剛落幕,台中市家長會長聯誼會理事長余海倫說,世界發生革命性劇變,台灣面對挑戰與衝擊,不只是民主政治能解決,更要從教育改變開始。
論壇昨請來知名經濟學者馬凱、前教育部長吳清基、媒體人蔡詩萍與台北藝術大學講座教授朱宗慶,探討當前教育改革方向,替台灣尋找明日之路。
吳清基說,下個世代是全球化、在地化的時代,台灣的三太子是民間信仰,透過高雄世運會登上國際視野,這是最好例子;教育發展因應資訊化時代,打破教室藩籬,即使身在台灣,也可以向全世界學習。
馬凱強調,台灣面臨全球化競爭,不開放就是死路一條;問題是知識分子選擇沉默,少數發言的人,凡事只講正面或反面,先問立場才有真理,這是知識分子對社會的虧欠。
他也說,媒體不問是非,以自身利益為出發點,甚至犧牲真理與公義,造就失智失能的社會。
朱宗慶說,現在是「美力時代」,藉由文創藝術軟實力,可以改變社會,台灣從建築、飲食到信仰,都值得深耕;美學教育不僅是技藝練習,更要緊的是有所體會,深層的感動與震撼,藝術才能產生改變社會的力量。
蔡詩萍說,面臨數位化、全球化的學習,學習不再是教室,衝擊所有教育工作者,教育的下一步為何?老師的身教與言教仍然能發揮效果,透過辯證式的學習,引導學生去思考不同的觀點,同時學會與不同立場的人對話,容忍不同的意識形態。
余海倫說,學運落幕後,不只是自由經濟與民主政治的問題,更要透過教育改變未來,否則數十年後,將在遭遇批判前世代的運動,未來不該分藍綠紅,期待有五彩繽紛的願景。
觀察學運中「世代叛逆」的三個面向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8611044.shtml
【聯合報╱社論】2014.04.14
太陽花學運占領國會廿四天,對憲政和民主法治的劇烈衝撞,其影響是難以輕估的。同樣值得關注卻較少受到討論的是,這次學運也強烈投射了新世代對上一代的價值和認同反叛,不少家庭甚至已出現了代際鴻溝。這點,從台灣社會變遷的意義看,則深耐尋味。
這次的學運,雖是由傾台獨的學生和教授主導,但藉著「反服貿」政策議題及「學生運動」身分的雙重包裝,攫取了「公民不服從」的制高點。此外,透過社群網路的同儕呼喚,數十個社運團體的擴散連結,乃至政治勢力的幕後聲援,因此,能在對前途百般焦慮的年輕族群中取得一呼百應的效果。
也正因為上述因素的加乘效果,可看出這次學運的精神面貌,已非傳統的藍綠對峙格局,也難用以往的統獨框架定義。而從「世代反叛」的角度觀察,可以看出代際之間看待外在世界及心理狀態上的幾點差異,新世代因不滿現狀,向上一代提出了挑戰:
首先,對兩岸關係定位的不滿。年輕世代歷經本土化教育的洗禮,對於長期被民進黨妖魔化的中共政權或中國大陸,在心理上懷抱著疏遠與排拒。尤其,近年大陸經濟的快速發展,相對於台灣經濟的遲無起色,更使得新一代對執政黨所宣傳的ECFA乃至服貿協議的效益感到懷疑,甚至全面否定。也因此,這次學運才會有「台灣不需要服貿」、「只要小確幸」這樣的聲音出現,包括不少留學國外的學生都有此想法。
簡單地說,在反服貿示威中,包含了年輕世代的「反中」和「拒中」兩種情緒;前者來自對「反侵吞」的不安,後者則夾帶著「反霸權」的憤怒。這比起其歷經過「反共抗俄」大時代洗禮的父母輩,上一代經歷過戰爭、鄉愁、敵對而和解的複雜轉折,對大陸懷抱著須與之交往、周旋的認識;相形之下,年輕世代失去了上一代有過的民主自豪及經濟優勢的驕傲,認為自己是「全球化」及「自由貿易」的受害者,甚至對馬政府一再強調對岸「讓利」的說法感到尊嚴受傷。因此,新世代藉由「反服貿」宣洩這股怒氣,並一舉否定上一代視為理所當然的「經濟為先」的想法。
其次,對藍綠對峙內耗的不滿。這次反服貿運動,引爆點雖是因張慶忠的卅秒快讀,但怒火其實是針對馬政府缺乏成績而燒。照理說,以學運領導人與綠營的淵源,民進黨應該在此次運動中獲利匪淺,但事實卻不然,它反而在學運中被邊緣化了。其原因不難理解:示威打著「學生」與「公民」的旗幟,對於民進黨搖擺不定、以杯葛為樂、以撿拾政治殘羹為食的反對路線,便不可能輕易苟同。
連日來,民進黨中生代也開始對黨中央發難。蕭美琴直言,民進黨「光靠藍營無能或內訌,不可能執政」;趙天麟則呼籲破除「大老政治」,讓中生代接掌黨機器。國民黨方面,檢討的聲音雖不那麼直接,卻也隱隱然發作。這顯示,學運的「世代反叛」,其實已觸動朝野政黨內部的世代交替之痛點。
第三,對現實形勢研判的落差。年輕世代對於中國大陸的恐懼或缺乏好感,這是兩岸分治日久的必然現象;在南韓,新世代對於南北關係也已喪失了上一代的熱情,不認為需要統一。問題是,在南韓經濟遙遙領先北韓的情況下,仍不免要擔心北韓的核武及軍事攻擊,故須謹慎以對;在台灣,以兩岸幅員、軍事和經濟規模之懸殊,及台灣對大陸經濟依賴度之高,若不問前因後果而要驟然切斷這條臍帶關係,豈是明智之舉?
試想,服貿協議是僅僅包含六十四個項目的小協議,而未來兩岸貨貿協議則牽涉多達六千項貨品的進出口,許多台灣資訊產業命脈皆在於此。如果斷送服貿,貨貿前景堪憂,問題更大。再說,這次的學運參與者,絕大多數是不曾有過工作經驗的青年,遑論人生歷練;要一舉抹殺上一代的信仰與價值固輕而易舉,但自己的立論根基及風險又是什麼,恐怕不能不想清楚。
這次學運,向台灣拋出了一個世代反叛的問題,這是不同世代皆須思考的問題,當然也是把台灣帶入困境的政治人物必須反省的課題。
※ 相關報導:
* 學運處理得當 建立民主典範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414000925-260310
王崑義 旺報 2014.04.14
....但如果我們從台灣的國家形象來看,學生可以占領國會24天,而不會遭到政府的「鎮壓」,這應該也是全球首見的案例。英國《經濟學人》就曾在學生占領立法院第3天時報導說:「一個政府能容忍抗議群眾占領國會如此之久,實在極為罕見。」當時《經濟學人》必然難以相信學運竟然占領立法院長達24天,而且最後還能和平落幕。
這其實就是台灣的「政治奇蹟」,畢竟「太陽花學運」表面上並非在野黨推動,所以馬政府並沒有太多的政治工具可以強行對付學生....
....原因或許就像《經濟學人》所說:「使用武力對付和平靜坐抗議的學生,可能招致負面的報導,台灣的政府沒有太多簡單的選擇。」所以,從總體的「國家形象」來說,馬政府面對「太陽花學運」的處理方式,未來可能會成為全球民主國家的一種典範,這也許是台灣在面對經濟危機之時,反而是提升國家政治形象的另一種「外溢效果」。(作者為台灣戰略學會理事長、教授)
* 看問題/當「路過」成了非法集會說詞…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3/8611104.shtml
....「路過」一詞是不是鑽了集遊法漏洞?以「路過」規避集會遊行法的灰色地帶,真的能免掉違法包圍公署的法律責任嗎?若大家都用「路過」作為非法集會的藉口,國家豈不大亂。....「路過」是反諷,不是法律用語,當大家都「路過」包圍官署,高喊保障憲法保障集會結社的自由,卻忘了維持社會秩序的重要。
七一八號解釋宣示違憲的集遊法條款在明年一月一日失效,集遊法修法補洞,刻不容緩。
* 蔣偉寧:學生圍警局嗆警察 不合適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3/8611827.shtml
....針對日前有學生包圍台北市中正一分局,蔣偉寧說,他對學生表達訴求一向尊重,但不應包圍警察局還嗆警察,民主社會應該包容多元意見,用謾罵或包圍方式,壓迫人家做出某種決定,他認為是不合適的。
* 水文洞開 解放軍可掌握我潛艦行蹤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770551
在海軍服役二十年的前海軍新江艦長呂禮詩指出,台灣周邊海域的水文資料,極具軍事價值,尤其是對台有主權敵意的中國。舉例來說,在反潛作戰中,有了水下溫度數據,中國更能掌握我方潛艦位置;而了解海底地形(岩層、泥層或砂層)之後,也更能反制我海軍的水雷作戰。....他指出,中國的情蒐手段無孔不入,例如中國情治單位吸收我海軍大氣海洋局前政戰處長張祉鑫,希望能取得更多台海的水文資料。相形之下,國軍的敵我意識鬆懈,馬政府在服貿中承諾開放CPC86751,更是替解放軍開了大門。
* 小檔案︰CPC86751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770552
* 貨貿保衛戰 政院架防護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6/8610914.shtml
....經濟部上周末罕見針對Ptt等網路論壇流傳,「經濟部趁太陽花學運期間,召開14場貨貿公聽會」發出澄清稿表示,經濟部並未「偷偷」,而是依照原先公布的期程,對產業界展開意見彙整。外界猜想經濟部已提前展開「貨貿保衛戰」。
◆ 林懷民看學運:別被政治活動吸收了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8611093.shtml
【聯合報╱記者劉俐珊/台北報導】2014.04.14
「這一代是『太陽花世代』」,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昨天表示,歷經太陽花學運,不能再以草莓族來看這一代年輕人。但他提醒,學運往往有個不太好的傳統,就是能量最終散掉了,很快受真實世界的政治活動吸收,被消費、磨損,整個變質。
林懷民昨天和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共同出席大師論壇,兩人以自身經歷,期勉年輕人勿受既有體制束縛,要發揮創造力,追求熱情,以更寬廣的眼界,解決社會問題。
據了解,林懷民上台前,曾說不談學運,以免讓論壇失焦;不過,他和尤努斯對談過程,兩人提及許多對年輕人的想像,因此有感而發,最後還是發表對學運的觀察。
林懷民肯定年輕學子,用自身熱力喚醒或甚至啟蒙整個世代,只是「指責相對容易」,如何承接這股太陽花能量,去傾聽、討論、溝通及合作,是下一階段的任務。
林懷民說,年輕人總是要往上衝,看到學運,他「很開心」,讚揚學生「真的很棒」,啟迪社會去反思既有政治、經濟體制,換作他所處年代,一講錯話就被架走,毫無自由可言。
林懷民表示,如果要珍惜這股學運激發出的新能量,就不要被既有政治活動吸收,而是要開創出新體系,找出對的方法。他說,改變社會很困難,但最難的還是「改變自己」,期許年輕人不斷充實學習,才能壯大自己改變社會的能量。
※ 以上各篇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台灣新世代認同 北京如何面對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611063.shtml
【聯合報╱范世平/台灣師大政治所教授(台北市)】2014.04.14
當三一八學運尚未結束,民間版的「兩岸協定締結條例」就端了出來,效率之高讓人不禁懷疑這是一套精密的安排,甚至早就有備而來。而北京擔心的是,反服貿只是戰術的手段,此條例才是戰略上的目的,而目標則是推動兩國論。
從民間版來看,除增加許多協定監督的機制外,真正著眼的是「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安排兩岸階段性或終局性政治解決」等政治協定,除了有立院高門檻的決議條件外,還需付諸公投,這使得兩岸幾乎不可能進行政治談判。
另一方面,民間版提出兩岸談判是以「台灣中華民國政府與大陸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來進行,這與民進黨版「台灣與中國」的稱謂相較,更細膩,更技巧。廈門大學台研院院長劉國深在去年的「兩岸和平論壇」中曾說:「當前兩岸政治關係是同一國家領土主權之內的兩個綜合實力懸殊的對立政權關係」;民間版所談的正是「政府對政府」的「政權關係」,何況民間版既有台灣,又有大陸,至於是否違憲則尚有爭議。
不過,民間版中提到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是在打「兩國論的擦邊球」。但民間版的籌劃者很清楚,這既貼近事實,也符合民意。許多民眾認為兩岸是各自發展的國家;許多人因對兩岸關係缺乏認識,感受不到兩岸的「特殊性」;當他們拿著中華民國護照能免簽證的前往各國,更加認為台灣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兩岸怎麼就不是國與國關係呢?
特別是這些高唱著「島嶼天光」的學生,在九六年台海危機時剛出生,對兩岸「嚴峻」情勢既無感也無懼;你越文攻武嚇,他人越多,「自己國家自己救」的口號也越響亮。當民進黨都開始少提台獨之際,林飛帆與陳為廷等「崩世代」卻不避諱的支持台獨,也不認為台獨兩字是負面詞彙。只是這個台獨,與過去的「推翻中華民國,建立台灣共和國」不同,他們不排斥中華民國這個名稱,但強調主權僅限於台澎金馬,而非整個大陸。這正是民間版不斷跳針提到「中華民國台澎金馬人民」的原因。
當二○一二年吳伯雄向胡錦濤提出「兩岸非國與國關係」;當今年習近平與連戰見面時說「兩岸同屬一個國家」,連戰回應「兩岸關係不是國際關係」。這些說法,都與台灣許多年輕人的國家認同相距甚遠,猶如天龍國語言。
當然,根據憲法增修條文,兩岸是中華民國下「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的關係。這使得三一八學運希望藉由公民憲政會議,由下而上的凝聚修憲共識,釜底抽薪的解決此一問題。
當台灣政治定位的問題藉由三一八學運而被凸顯,這種「中華民國式台獨」已浮出檯面,北京必須定性此是否等同「法理台獨」,是否觸及反分裂國家法的紅線。張志軍已提出訪台時願意與參加三一八學運的學生見面,但如果還是那一套「兩岸一家親」的說法,恐怕淪為雞同鴨講。
◆ 〈自由廣場〉品質國家 四點特徵
http://news.ltn.com.tw/news/opinion/paper/770541
自由 2014-04-14
◎ 陳春山
學運團體於四月十日退出立法院,除了學運團體的人民議會方向外,熱愛這片土地的學界產業界,亦應共同參與檢討台灣過去國家發展模式,以集體智慧找尋新方向。
「品質國家」的富國發展模型:大前研一曾研究人均所得前十名的國家,這些國家(首推瑞士)都是「品質國家」而具有以下的特徵:
一、真正民主、直接民主、人民素質高。
二、小國:人口為300萬-2000萬
三、人事費用高昂,但人才產業高附加價值、生產力高,人才領導與溝通能力強。
四、具全球化強勢企業、人才及品牌,同時從世界挖掘人才、資金,並持續進行全球競爭。
瑞士成功的七個秘密
德國政治經濟學家Gerd Habermann,認為瑞士此富有的人口小國經濟如此成功,關鍵不在卓越的經濟政策,而在其穩實的政治社會結構、深化民主,其總結瑞士成功的七大秘密為:
一、小國(Small Size):瑞士從不靠國內經濟規模,反之;瑞士成功是因為小,而較旁邊人口多10倍的德國、六倍的法國、義大利更為成功。小國有諸多優勢:政府彈性活力、法律遵循更高、較易矯正濫權。
二、真正民主(Genuine Democracy):因國家面積較小及人口較少,使瑞士公民享有更高的直接民主,瑞士人從不期待擁有絕對權力的英明領導人。在瑞士,民主絕非空調字眼,瑞士公民永遠對政治、商業上的巨人銅像有懷疑眼光,他們要參與影響他們生活的決策。瑞士公民宣稱—他們自己才是國家。
瑞士中央及地方合作,彼此協調,而降低對中央政府、職業政黨及公務員的需求。
三、地方分權(Decentralization):瑞士除1798~1803年間,從無中央集權運作,藉由各部門彼此競爭,以對其公民提供最好的服務。就財政稅收分配,中央僅取得少許部分收入,以執行職的事務。在瑞士,多元分散管理被視為機會,而一致化並非最受歡迎。
四、輔助原則(Subsidiarity Principle):瑞士就中央與地方而言,中央是輔助性,就公部門與私部門而言,公部門是輔助性,瑞士是以民為主。瑞士同時也是最國際化、最具都市性,瑞士民眾主動與世界接軌、互動,各種產業,包括商業、財金、文化、法律及運動,與全球完全接軌,但這不是單一政治意旨,而是公民的選擇與偏好。
瑞士是藉由競爭來發現最佳實務(Competition as a discovery procedure),由草根力量提供知識為優質決策。此短小結構的決策模式,使瑞士得極為彈性地面對危機,此非大型國家能完成。分權及非集中化,是瑞士高效能的成功關鍵。
五、非專業政治(Non-Professional Politicians):在瑞士,政黨、公務體系及利益團體權力爭取實踐集體的公民意願,而非公民追求政黨、公務體系或利益團體之影響。無論技術官僚或代議士,永遠追求每個計畫的相關利益關係人高度共識。
六、資金及腦力的天堂(Safe Haven for Capital and Brain Power):瑞士發展動力來自於資金及高級人力的不斷流入,近二世紀以來,自由思想家、社會政治運動人士進入瑞士,找到他們自由發展的空間。
瑞士的自由中立確保智慧及財務資本的源源不斷湧入。
七、中產階級文化(Middle-Class Mentality):瑞士人民永遠自覺是中產階級;在國家及社會文化上,中庸、主流、深思熟慮、務實的民眾價值觀,於此價值觀下,彼此尊重,保有做為公民、客戶、病患、存款人的私有空間、不受侵犯。
瑞士及台灣國家發展架構比較
瑞士深化民主、直接民主,我(瑞士人)就是國家;瑞士人具全球化能力,瑞士是研究人員及留學生等人才聚集地;台灣生活環境不夠國際化,全球高階人才、研究人員及留學生少有以台灣對第一選擇。瑞士輸出高價品牌產品,而台灣輸出代工電子產品為主;台灣企業少有為全球化佈局,而瑞士企業營運、行銷多為全球化模式進行;瑞士全球化人才輩出,台灣人才少有輸出成為全球企業CEO、高階主管。台灣與瑞士國情不同,但小國絕非關鍵,如何採行深化民主、全球化「品質國家」可行發展原則才是重點。
台灣邁向瑞士型民主深化「品質國家」
台灣邁向深化民主「品質國家」的關鍵是:具直接民主環境;台灣社會內部國際化,要成為雙語國家,具英語教育、國際化商業、行政服務普及;對全球人才及商業友善的環境;高薪的技職工藝人士教育環境;台灣事業治理及管理全球化;人民成為全球公民關心及參與全球議題;培育全球品牌事業;成為「全球人才」的匯集地。
ECFA及服貿協定不能解決台灣產業升級緩慢、競爭力不足、低薪問題。自己國家自己救。台灣要深化民主、內部國際化以邁向「品質國家」,提昇人才素質、鼓勵創新創業、建立全球品牌及全球人才產業才是最大關鍵。(作者為公司治理協會副理事長、台北科大智慧財產權研究所暨全球品牌研究室專任教授)
※ 以上各篇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觀察站/監督條例擴及兩岸定位 惹爭議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6/8613238.shtml
【聯合報╱本報記者林克倫】2014.04.15
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研訂過程,在野版本出現「兩國論」的國家定位爭議,因事涉修改憲法,且現國際格局與國內民意無此氣氛,更多像是政治理念的重申,難以通過成案,反而是總統的兩岸主導權可能會受到條例的實質影響。
民進黨黨團版法案名稱為「台灣與中國締結協議處理條例草案」,在國家定位上引發「兩國論」爭議,以「台灣」與「中國」為兩岸定位,本是民進黨的長期主張與既有立場,「兩國」稱呼是其慣例,關鍵是能否成案。
立委尤美女代為提出的民間版,名稱為「兩岸協定締結條例草案」,在「兩岸」的特殊關係後,冠上國與國用法的「協定」,並採「台灣中華民國政府」與「大陸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用法,嫁接的仍是兩國論概念。
民間版與民進黨版一樣,只要更動「名稱」,均涉及國家定位,屬修改憲法層次;然而,當前亞太地區國際格局氛圍是希望兩岸和平,國內民意亦無修憲解決兩岸定位的氣氛,現實並無變更國家定位的基礎。
面對修憲難行的政治現實,外界擔心的「兩國論」爭議,實質上屬於此一族群的政治主張,依目前的內外情勢而言,最終通過立法的「名稱」仍可能採政院版,既無改變國家定位與兩岸現狀之虞,如此不會衝擊兩岸與美中台三邊關係。
但探究兩岸監督條例的實質精神,最受影響的會是總統,因為外交、國防與兩岸是總統權限,不過國際空間遭打壓致邦交國不多,周邊環境又無立即明顯的外患,只有兩岸事務可供大展身手;若依民間版的監督條例擴張立法權,形同讓行政權削權,甚至可能埋下行政、立法權失衡的隱憂。未來有機會執政的民進黨,不知是否也希望如此安排?
※ 相關報導:
* 經部拉高論述:要不要加入區域經濟整合?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6/8613221.shtml
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命運未卜,牽動服貿生效時間。據了解,經濟部定調,擬拉長戰線,做好長期抗戰準備,將一改過去被動發新聞稿回應的模式,將主動出擊,服貿與貨貿協議論述,拉高到「台灣區域經濟整合,還要不要走下去」層次,希望凝聚全國共識。
* 服貿恐洩水文 學者建議重簽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770846
....科技部則發出新聞稿指出,海洋研究計畫所蒐集的水文資料,多以領海之外為大宗,主要供學術界研究之用;申請人必須說明資料用途,經審核通過後才予提供,同時必須遵守相關保密規定,即不得藉用各種方式,如拷貝影印等,將資料提供其他個人或單位,也不得移作其他用途,並親自簽名確認。
* 服貿開放環境服務業 中國毒廢棄物恐侵台
http://news.ltn.com.tw/news/business/paper/770894
....環保聯盟學術委員召集人、台大教授徐光蓉表示,在八○年代,台灣大批進口廢五金,來自各國的廢棄物污染台灣環境,光台南二仁溪出海口附近,就花費新台幣四十二億元整治,至今仍未處理完畢。
她質疑,雖然台灣已在一九九三年禁止進口廢五金,但環保署卻計畫鬆綁「有害事業廢棄物認定標準」,擬將十二項原列有害事業廢棄物的廢電線、電纜、變壓器、電鍍塑膠、電腦、家電、電子零組件等,放寬成為一般事業廢棄物。徐光蓉強烈質疑,政府是為了服貿開放,預先替中國業者鋪路,恐讓大批有害廢棄物入侵台灣,破壞環境。
....針對外界質疑,環保署副署長葉欣誠表示,「有害事業廢棄物認定標準」修訂,與服務貿易協議是兩碼子事,草案是為針對電子廢棄物的認定規則改變,目前仍在公聽研商階段,環團意見都已納入考量。
* 社論-求同存異 讓服貿協議早日生效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415000026-260202
工商時報 本報訊 2014年04月15日
....至於未來立法院如何實質審議,更將出現激烈爭議。特別是太陽花行動學生已發表「轉守為攻,出關播種」聲明,民進黨也已經提出服貿協議條文與特定承諾表(市場開放清單)的修正案,這些壓力都將使馬政府所堅持「一個字都不能修改」的立場無以為繼。尤其在年底七合一選舉的壓力下,未來立法院院會極可能被迫採取「文字修改」、「承諾表修改」、「保留特定項目或文字」或是「附帶決議」等方式,通過協議的的生效。
對於這樣的可能結果,雖然大陸國台辦否決服貿協議重啟談判的可能性,但事實上,由於ECFA一直被定位為「具有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機制」,只要雙方秉持「求同存異」的精神,仍然有讓協議順利生效的可能。因為依據協議第二十四條規定,「雙方應各自完成相關程序並以書面通知另一方。本協議自雙方均收到對方通知後次日起生效」;依此條文,台灣若將經立法院「修改」或「保留」的決議「通知」大陸後,大陸依據「求同存異」原則,同意台灣有疑慮的項目可以先不實施,如此即可以讓服貿協議在不重啟談判的情況下順利生效。至於被「修改」或「保留」的爭議項目,未來仍然可以依據協議第十六條「逐步減少或消除雙方之間涵蓋眾多部門的服務貿易限制性措施」的規定,持續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就服務貿易的進一步市場開放進行後續協商。
◆ 華府觀察/「台灣是個困難議題」
http://udn.com/NEWS/WORLD/WOR6/8613209.shtml
【聯合報╱華府記者賴昭穎】2014.04.15
新任駐美代表沈呂巡上周在華府舉行就任後首場記者會,一開場就幫記者上了堂翻譯課,起源是美國國防部長海格上周訪問中國大陸時,說到「Taiwan is a difficult question」,國內有人翻譯成「台灣是麻煩的議題」,沈呂巡說,台灣問題不是麻煩,應該是「困難的議題」。
台灣先前被美方官員用「麻煩」形容,分別是前總統李登輝和陳水扁執政時期,被冠上「麻煩製造者」(trouble maker)的稱號。今年四月十日適逢「台灣關係法」簽署卅五周年,向來直言不諱的沈呂巡當然得跳出來澄清台灣不是麻煩。
沈呂巡說,對美方而言,台灣是個困難的問題,但這個問題已存在卅多年;相較之下,雙方關係已好很多。
說到斷交後的台美關係,沈呂巡透露一段往事。美國聯邦參議院外交委員會前主席魯嘉訪問台灣,魯嘉前往外交部拜會當時的部長錢復,當一行人到了門口,陪同的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資深官員竟告訴魯嘉,「對不起,我沒辦法陪你進去。」魯嘉對於AIT官員的做法震驚不已。而這段往事也反映台美關係當時的氣氛。
馬總統就任以來奉行「低調、零意外」的對美政策,重建台美的互信,在兩岸關係發展上也擺脫原本被美方扣上「麻煩」的帽子。尤其在東海與南海問題糾葛不清之際,穩定的台海關係讓歐巴馬政府放心不少,因為台海穩定符合美國國家利益,美方也不吝於肯定馬政府的政策。
過去卅五年間,「台灣關係法」是建構台美關係的基石,然而,如今的美中台關係已大不相同,相同的是美國仍將在兩岸關係扮演重要角色。台灣得思考的是,未來如何在與美國互利的基礎上強化雙邊關係,讓台灣不再成為美方困難的問題,同時又能在兩岸關係上爭取最有利安排。
※ 相關報導:
* 美在學運挺藍 力保台海穩定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415000908-260301
....對美國此次支持藍營作法,張華表示,以往大陸學界有看法稱,美奉行「以台制中」、「以綠制藍」政策,但隨著中美建立新型大國關係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這種看法似乎需要修正。
至於原因,張華坦率說,因「台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符合美國利益。
但他同時認為,美方樂見台海地區和平並不等於歡迎兩岸統一,且不代表美在台灣問題上沒有大戰略,只是就目前台美中三方互動來看,尚未到大戰略發揮作用的時候。
* 大陸民主化 台灣才能安心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613253.shtml
....北京終於意識到過去無論是在推動「經濟一體化」還是「兩岸和平發展」的進程中,北京向來所倚重的兩大勢力即國民黨與包括台商在內的財經界,已不足以確保「進程」的推進。表示希望上半年能訪台的張志軍還放下身段,稱如果條件允許,他「希望能直接和台灣學生對話」。張的言論展示了北京對台工作的靈活與自信,也透露未來工作將增加兩大重點。
其一、爭取基層民眾和中小企業的民意。無論是在ECFA還是在服貿議題上,大家看到的是北京將對香港慣用的「讓利」和「送大禮」的那套思維搬到兩岸經濟合作上來。如今碰壁後,北京如何花功夫去了解「台灣基層民眾和中小企業」湧現的民間思維,逆轉北京「以商圍政」的憂慮,減輕反彈將成為下階段的新課題。
其二、強化與台灣青少年的交流。近年來,北京強調「寄希望於台灣人民」,而這批太陽花學子,恰是北京對台經營的弱項。反服貿學運雖然引起不少爭議,然其所匯集的足以改變政府政策的社會能量,展示了台灣新一代的威力,也跌破了的中南海的眼鏡。
誠然,無論走進台灣基層、接觸基礎中小企業,還是強化台灣青少年與大陸的交流,其重點均在於拋棄「讓利」的俯視心態,而根本則是只有推動自身的民主化「進程」,才有可能真正地讓台灣社會安心。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學運 是目的還是手段?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613259.shtml
【聯合報╱滕學緯/商(美國)】2014.04.15
十年前學運失敗,一樣為了遍地開花,激進的我,來到美國。
一次開著剛買的新車,完全沒有任何危險駕駛的情況下,車子在一個下坡就是停不下來,我可以選擇在馬上變綠燈時,利用旁邊沒車的左轉道穿越馬路,也可以選擇撞上前面尚未完全起步的車輛停下來,我選擇後者,因為至少我知道不會有人受傷。
這是沒有辦法的決定,拿到罰單以後我選擇出庭,法院裡的人都勸我認罪,只是一張八十美元的罰單,甚至告訴我被我撞的人是一位律師,但我還是拒絕認罪,因為我自認沒做錯,我請了翻譯,但全程靠著自己不流利的英文,慷慨陳述了約半小時。
我說完以後,庭上的美國法官告訴我說,如果他是我,也會跟我做出一樣的選擇,但是我撞到別台車也是事實,考慮我是善意也是初犯,他將我的罰單減為五十美元,加上翻譯人員的費用卅美元,我需要支付八十美元。
十年後,學運再一次發生,學運裡面的事,也好像十年前的重演,曾經激進的我也不得不思考,是不是我們常常把目的當成手段,手段當成目的,又同時忽略了個別的現象呢?
正當性以及違法行為兩者間是獨立的關係,兩者既不能證明彼此,也不相互否定。
一個值得尊敬的敵人,不會因為值得尊敬就不是敵人,也不會因為是敵人,就不值得尊敬,更不會因為值得尊敬就是敵人,是敵人就值得尊敬。
改善社會是大家共同的目標,而手段有百百種,學運只是手段之一,但是當主客易位,改善社會變成了造就學運成功的手段、口號;獨立事件開始彼此間互證、反證,一個即將失控的大災難或將隨之而來。
曾有老一輩的恐怖分子批評新一代無差別攻擊的恐怖主義,其實,無差別攻擊的學運,歷史上也不是沒有發生過,搞不好還造就了今天你所討厭的中國呢,隨著薄熙來下台以後,連共產黨都已經決心不走那條回頭路了。
學運以及改善社會,到底哪一個是目的,哪一個是手段,台灣人,真的不再多想一下嗎?
※ 相關報導:
* 時論─台大學生可占領法學院?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415000439-260109
....你、我、法律學院院長,教授們、及其全體公民,每一個人對台灣的政治現實,內心深處總有一把尺,但因個人出生背景、家庭、求學、就業、所接觸人物的不同,均各有評量標準,也相互尊重,早已超越公民不服從的境界,無論誰先掌握話語權及影響力,到頭來,仍要在體制內,投下神聖的一票,決定台灣現行政治生態,沒有人可以過問你我投給誰或投給哪一個政黨,這樣民主才可生生不息下去,法學教育最起碼要維持這種品質與界限。
* 王正方/影評人能成為好導演嗎?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8613251.shtml
....有人將影評人與導演比做在野黨和執政者的關係,的確有相似之處。影評人批評影片的缺點,也要公平的說出影片成功之處,使電影產業蓬勃興旺,達到更高的藝術境界。在野黨善盡監督批評的職責,另外也應與執政者相輔相成,共同為國家謀求出路找尋答案。在野黨要奪得政權,就和影評人要當導演一樣,光靠批評、指責、諷刺、嘲弄、辱罵等招數是不夠的。
選民如同電影投資人,投資前總要問問導演的資歷、素養和構想,能處理何種場面,會拍內心戲感情戲嗎?只評論過電影,將好多部電影批判得體無完膚,刀刀見血。簡單的鏡頭如:男主角入鏡見到女主角…,你要怎麼拍?別問了,咱天縱英明自然就會拍得很棒。這種回答足令投資者止步。
要執政必須拿出具體的、更好的政策來,因為你要下場指導了。兩岸政策在哪裡、台灣共識的定義是什麼、振興經濟的方案呢?說出來聽聽,可是聽到的都是意識形態口號,問多了就說:總不會比現在的政府更差吧!以「比爛」做訴求,不是愛台灣的最佳方式。接下來就扣紅帽子,所向披靡。民眾在政治正確的大旗之下謹言慎行。具體的表現多是在那裡扭打、潑水、咒罵、堵門、鎖門、關說、密室會商…,下一代起而效尤,學得很快。嗔心四起,媒體再廣為散播,醜化了自己。其實外國遊客一致認為台灣人特別和善。
蘇東坡與佛印法師見面就打趣,佛印讚蘇學士,居士像一尊菩薩,蘇子瞻說,你好似一坨牛糞。佛印回答,我心中有菩薩,見到的都是菩薩,你心中有什麼?
* 張瑞昌專欄-學運中的柄谷影子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415000449-260109
太陽花學運期間,就讀台大政研所的學運總指揮林飛帆,被媒體捕捉到懷裡揣著一本《柄谷行人談政治》(心靈工坊出版)的畫面,引起外界的關注議論。柄谷行人何許人也?何以成為學運領袖的思想導師?
....《柄谷行人談政治》一書是以訪談紀錄的形式,從六○年代安保鬥爭與全共鬥運動的觀察,一路談到他如何走上思想家之路,還有他對歷史與反覆的思辨、對自由主義與新自由主義的反省,乃至對國家資本主義、日本代議制度的批判,以及九一一之後的世局解析。
學運領袖是如何從這本書取經,我無從知悉,不過最新一期的亞洲周刊訪問了《柄谷行人談政治》的譯者─台南藝術大學音樂系主任林暉鈞,談到一些有意思的觀察心得。比方說,他認為,日本六○年代的學運曾歷經兩個不同階段,1960年的第一次安保鬥爭,學運只是整個社運的一部分,但到了1968年第二次安保鬥爭,工、農皆已停擺,僅剩學運苦撐,最終走向激進路線,因而失去中產階級的支持。
「我想林飛帆了解這一點,所以他一再強調和平、非暴力,但和平、非暴力會有它的限制,有點兩難。」林暉鈞如此說道,柄谷當年的學運經驗值得借鏡之處,「就是不要衝太遠、不要太快,不要衝到武裝去,那一定會被消滅。」
◆ 名家-服貿衝突的意識形態思辨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415001054-260310
旺報 施正屏 2014年04月15日
太陽花學運經24天的抗爭,終於和平落幕。此次運動將對台灣公民社會產生持續且久遠的深層次影響。檢視此次運動台灣社運團體與政府間所反映出嚴重的互信不足與深刻的歧見鴻溝,實質源自於雙方意識形態的巨大分歧。
新古典主義盲點
長期以來,台灣執政當局在設定融入區域經濟整合過程中,意識形態是建立在新古典學派經濟增長理論──戰後在凱因斯理論基礎上所形成的經濟增長理論,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國經濟學家羅伊.哈瑪德和美國經濟學家多馬。
由於台灣當局公共政策資源,過分傾斜於培育跨國大型企業的根本利益,而資本家更是汲汲專注於跨國資本與技術的控制效果與刺激效果。跨國企業對台灣對外貿易技術轉讓的全面控制,更導致了台灣經濟發展高度依賴境外資本與技術進口,嚴重削弱台灣資本積累潛力,阻礙了台灣工業結構調整與國家經濟獨立的努力。因此,當官僚體系通過新古典學派經濟學家主張,勾勒出台灣未來產業增長與兩岸經濟結構分工的發展路徑,立即遭到廣大年輕學子的強烈反彈。
相反的,此次由年輕學子所發動的公民運動,基本思想源自於60年代激進學派或稱為新馬克斯主義學派,主要代表人物分別有德國經濟學家弗蘭克、美國經濟學家巴蘭和埃及經濟學家阿明。激進學派根據新馬克斯理論創立了依附理論。其特點在致力揭示開發中國家和已開發國家經濟關係的不平等本質,由不對等國際經濟關係中,探討核心與邊陲國家的殖民制度。
在資本主義國際分工體系下,邊陲國家將無法避免淪為依附宗主國的歷史結構,跨國集團與核心國家透過不平等交換,掠奪邊陲國家的剩餘,導致剝削勞工,破壞環境,扭曲社會的結構。新馬克斯主義認為邊陲國家的出路,在於根本上徹底地進行結構性調整,切斷與核心國家及世界經濟系體系的聯繫,對外部世界強調獨立自主,自立更生的發展民主經濟,而達成社會主義的革命。
檢視台灣在加入世貿組織後,積極開放市場與改善兩岸關係。兩岸交流30年來,台灣傳統中小企業伴隨全球化的浪潮,迅速轉型走向世界體系分工的寬闊前景。但是,多數經貿官員從未專注農業部門的穩定,導致社會經濟結構快速調整下,農業嚴重退化、農村老化與農民階級徹底瓦解的殘酷命運。
建構跨學科框架
當前台灣官僚體系透過威權主義所建立的菁英階層,面對未來太陽花運動全台串聯,若不能體察民意快速調整組織價值創新,官僚體系必然會成為排斥性更強的方向演變。為跳脫新古典與新馬克斯主義歷史性的結構衝突,台灣執政當局面對目前意識形態的困境,應認真研究新制度學派的進步觀點。
新制度學派認為,國家經濟成長的根本動力來自於國家的進出口貿易量、資本流入與區域擴張。透過此3大動力完成國家經濟之專業分工與技術創新,從而提高社會所得與分配的公平正義目標。專注於進出口貿易、資本流入與區域擴張3大力量的彙整,導入教育與知識體系的投資,才能掌握技術進步的核心競爭優勢,確保台灣永續發展的重要資源。
兩岸面對後ECFA時代來臨,新馬克斯主義追隨者,不應低估台灣經濟發展的潛力,而執政者與跨國集團也不該誤判民間社會的抗衡力量,並錯估台灣行政部門自我膨脹的延續能力。雙方對於未來均修正並重新評估,各自理論基礎的盲點,理性的探討並建構跨學科框架,才能奠定台灣面對全球區域經濟發展,融入國際社會正確的生產關係,確保社會階級與政治制度的穩定互動,這是當前政府與學生們應保有相互尊重的最大公約數,更應是經貿國事會議的重大課題。(作者為師範大學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副教授)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新聞眼/怎立法? 找出人民、國家雙贏的路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6/8615677.shtml
【聯合報╱本報記者林河名】2014.04.16
反服貿學生撤離立院後,兩岸協議監督機制如何立法,成為下個主戰場。陸委會主委王郁琦也表示,民間版草案部分精神可參採,顯然朝野還有許多討論空間。
目前在立法院的七個版本中,有關國會的監督與參與,恐是未來立法過程較大爭議所在。
王郁琦認為「民間版有幾個部分可參採」,前提是「只要不侵害行政權即可」。不過,此次反服貿重點之一即在「反黑箱」,過去由行政權獨攬的簽訂協議模式受到極大批判,民間及在野黨要求國會介入的聲浪不小,何謂「不侵害行政權」?恐已非馬政府說了算。
務實來看,即使馬政府難以接受民進黨團版本(立院可派員參與協議談判),但在兩岸協商過程中增加國會監督密度(例如民間版規定立院舉辦聽證會後,由行政部門評估應否重新協商),確是須考慮的方向。
三一八學運期間,學生團體曾召開「人民議會」,審議民間版及政院版草案。該項討論提出諸如程序正義、公民參與、民主價值等原則,對於民間版如何避免不切實際等問題,也有人提出質疑。簡單說,政院版應廣納民意,因為人民可作為政府談判的後盾,而民間版強調監督之餘,也要兼顧可行。這項結論雖不具實質拘束力,卻頗為中肯,值得朝野參考。
早在一九九三年辜汪會談後,立法院即要求就兩岸簽署的各種書面文件作法制化規範,當時也有多位國民黨立委提案,前副總統蕭萬長在行政院長任內也曾提出相關草案,但一直未能完成立法。
廿年過去了,兩岸關係已非當年可想像。服貿協議「卡關」,正好讓政府及民間共同面對這懸宕已久的問題;如果朝野都能捐棄成見,勿流於意識形態對抗,或可真正建立一套兼顧民意與國家整體利益的制度。
※ 相關報導:
* 政院版/王郁琦:行政、立法權 釐清權責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6/8615678.shtml
....現朝野各版本協議監督條例的監督紅線爭議焦點,在於事前與事後監督的比重。王郁琦強調,責任政治的分際必須一清二楚,即對外談判協商是行政權,而立法院是民意機關,談出來的協議要交立院議決,立院可決定准或不准,這是最基本的原理。
....王郁琦認為,民間版宣稱是抄美國的快速授權法案,但實際上「只抄一半」。王郁琦指出,美國憲法規定國際貿易權限屬國會,此點與我國憲法的規定並不相同,且因條約需國會三分之二決議方能通過、門檻很高,遂有國會可授權行政部門設計對外談判的「事前參與」。
王郁琦表示,正因國會已事前授權、參與,故協議談完後,美國參眾兩院需在九十天內討論表決完畢。
* 民間版/黃國昌:代議政治弊端 人民矯治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6/8615680.shtml
....民間版「兩岸協定締結條例草案」,行政部門向國會提出條約締結計畫前,應舉行公聽會;條約簽署前,民間團體可提出影響評估報告給國會、或官方與民間的影響評估報告相差太大,國會應舉辦聽證會;簽署後,也有公投複決條款。
....黃國昌說,美國的TPA法制(貿易促進授權法),也有設置民間審議委員會,涵蓋各個受影響產業的業界代表,提出意見交由國會,反映在貿易協議的監督上。
行政部門質疑,民間版草案會洩漏談判底牌。黃國昌表示,民間版草案要求行政部門先提出締結計畫,但從未要求公開談判策略與底線,行政部門的說法是在混淆視聽。
* 為了10年後可能的125元 我們要付出什麼?
http://news.ltn.com.tw/news/business/paper/771265
根據經濟部委託中經院進行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經濟影響評估報告」,宣稱服貿協議生效後,我國實質GDP(國內生產毛額)估可增加9700萬至1.34億美元(增率0.025%至0.034%),約29.2億至40.38億台幣,若分配給全台2337萬人,人均產值僅增加約125到173元;而且,這張支票要到10年後才能兌現。
....近年來,歐美開始啟動「第二代FTA」,納入多樣化的社會層面議題,環境、勞工、消費者權益、文化,乃至一般基本權等,都會在FTA建立規範,這也是中國最難接受的。
以台紐簽署的ANZTEC為例,甚至設有原住民專章,羅列毛利人與台灣原住民族經濟合作的強化途徑;相較兩岸的ECFA或服貿就是落後且過時的FTA。
不只如此,經濟部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所做的「服貿協議影響評估」,所用的分析模型也是過時的。
不管ECFA或服貿,都是採用「多國貿易分析模型」(GTAP Model)來評估自由化效應,是先假設「充分就業」狀態,也就是生產資源在不同行業間可以完全自由移動,即美髮師可當護士、護士也可當髮型設計師,但這可能嗎?
* 曾辱台遭免職 郭冠英月退爽領逾8萬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1/8616098.shtml
5年前因發表辱台言論遭新聞局免職的郭冠英,今年3月初到中興新村擔任省府外事秘書,因下週將滿65歲,得依公務人員服務法規定「屆齡退休」,據《壹週刊》報導,到時郭冠英將可領每月逾8萬元月退俸,引發爭議!
....郭冠英今年3月俏俏回任公職,擔任台灣省政府外事業務秘書就引發爭議,因為他距公務員限齡退休僅差不到二個月,一般機關怎會任用剛到職就可以準備申請退休的人,週刊指有人爆料是「內應」讓郭復職,而他任此新職薪水有十餘萬元。
....前新聞局駐外官員郭冠英曾以「范蘭欽」為筆名,在網路上發表仇台、反台的文章,他自稱是「高級外省人」,當年遭立法委員揭露後,引發民眾激憤,新聞局最後以「蓄意欺瞞、言行不檢、嚴重損害政府及公務人員聲譽」為由將其免職。
◆ 扈從+抗衡在國際強權下生存獲利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615621.shtml
【聯合報╱袁鶴齡、沈燦宏】2014.04.16
袁鶴齡/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教授(台中市)
沈燦宏/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博士(台中市)
太陽花學運以來,反服貿的學生與民眾提出「退回服貿」的訴求。然而,這種訴求涉及國內政治與國際政治不同的邏輯,如不先從兩種不同邏輯釐清「退回服貿」的背後意涵,學運所創造出對於改革國內民主憲政與兩岸關係發展的契機,可能瞬間消失或轉變成一種威脅。
從國內政治邏輯而言,國內所有行為者只要不是革命或政變,都會受到政府最高權威的保護和控制。換言之,國內行為者為了自利,權力小者都會儘量採取抗爭的手段,所謂「會吵的小孩有糖吃」,否則只要讓步妥協,利益常會被權力大者所占有。因此,反服貿者主張「退回服貿」,不論其反對理由是「反黑箱」,是反服貿審查違反民主程序,是反執政黨所稱的「利大於弊」,或是「反中國因素」影響台灣,都是以國內政治的邏輯,強調現實主義的競爭手段,爭取或保護自身的利益。
從國際政治邏輯而言,國際間的行為者還是以國家為主,國家之上不再有更高的權威,即所謂無政府狀態的邏輯。在這種邏輯下,權力大的國家為了爭取利益,當然會多採取競爭的手段,如同上述國內行為者在國內政治邏輯下所採取的手段。然而,對小國而言,除了要利益也要安全,否則若與大國硬碰硬,小者失去國家利益,大者恐威脅到國家生存。換言之,國際政治的邏輯下,小國為了國家利益和生存的兼得,有時候採取妥協合作的「扈從」策略是不得不的選擇,而不是一味採取競爭的「抗衡」手段。
因此,反服貿者若只遵循國內政治邏輯,「退回服貿」就是拒絕服貿,甚至要不要與對岸重啟服貿談判已不重要,而忽略了國際政治另一面「扈從」的手段。這種只見權力競爭的一面,而未見制度合作的另一面,對小國的台灣而言,可能獲利未得,即已喪失生存的機會。
為兼顧台灣利益與生存,兩岸服貿協議應置於國際政治的雙面邏輯來思考,即在「扈從」與「抗衡」手段間,或在讓步合作與堅持競爭之間要有所選擇和權變。反服貿者不能只看到中國大陸併吞台灣的野心,認為兩岸簽署的任何協議均有損於台灣,反對任何透過兩岸自由貿易加入其他區域經濟整合。而贊成服貿者也不能只看到台灣與中國大陸經貿交流的「利大於弊」,認為只有透過兩岸自由貿易,才有助於台灣加入其他區域整合。
最好的策略是綜合上述二者的混合策略,即反服貿者終要同意形成國內一致的服貿協議版本,而贊成服貿者終要拒絕以台灣生存代價換取任何經貿利益。如此雙方共同面對和承擔對外的「扈從」或「抗衡」,才不枉學運開啟民主憲政與兩岸關係改革的發展契機。
另一種凝視-從容一點,別讓孩子看笑話了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416000444-260109
中國時報 楊渡 2014年04月16日
太陽花學運已經結束,應該可以說一說了。因為未結束,事情好像與自己有關,說起來不免有些激動。現在結束了,我希望沉靜一點,從容一點來談談。
從世代來看,這一場太陽花學運,大約就是我們這些嬰兒潮世代、野百合世代的孩子們的遊戲了。我的朋友們,當然包括我自己,只要有孩子在大學、研究所讀書的,或者已經畢了業但還在30歲上下的上班族,差不多都參加了。當然或多或少有些差別。
有的是同學邀請,不去不好意思;有的去周邊「沾過了醬油」;有的「路過」了行政院,有的是玩樂團的,好行動的,直接就是衝組,參與攻占行政院…。好吧,各種各樣,已不是我們這些老爸可以說得動了。他們願回報最近戰況,已經算很給面子了。
總之,除了現場的觀察,在自己和朋友的孩子們的說法中,我逐漸有些了解。但只是一個大概。於是我變得有些從容起來。因為,這一次的行動中,所有的學生,不是只有一種觀點,一個想法,而是有許多理念的衝撞與反省,這些衝撞與反省,恐怕才是最重要的果實。
現在大部分人都把太陽花學運當一個總體,彷彿學運是一體的總合。但事實恰恰相反。它是許多矛盾的個體、社團、左右理念不同的人的集合。學運剛起時,就有許多團體參與,包括工運、農運、左派、獨派等等。就中最好玩的是各路來的江湖大俠:零時政府用駭客級的網路技術,為運動服務;音響大俠用高端的技術,為學運的傳播服務;更不必說,那些現場直播、翻譯、網戰、動員、組織等的各方俠士了。
它充分運用網路技術與組織的能量,超越以往任何世代的學生運動,簡直讓老世代瞠目結舌,感動不已。而各團體在周邊插旗演說,各自表述,相安無事。這也是多元的呈現,與以往想控制於單一領導中心的組織方式,確實大相逕庭。不過。它也有決策不夠透明多元的問題。
然而,也正因如此多元差異並存,我們就不能把學運的某些表現,視為一個群體的必然思想,一個世代的必然現象。舉例言,有些玩樂團的年輕人,就很不爽林陳的領導,認為他們只會龜縮於立法院議場,根本沒有進取的能量,於是決定去衝自己的。
也有一些年輕人在網路上看到有人要衝行政院,就跟了來,不料行政院已經被衝開,於是進去裡面喝飲料,坐行政院會客室拍照留念,還發言挑釁的。後來,這些人在網上po照被罵,趕緊把照片給收了。
還有一群打網遊的,發言說(直接引用)「昨天的行動 我發現這真是一個另一個世代運動的極致展現 這些年輕人不像野百合那些真文青還會產出白色百合的地標 這些人是網路世代 是打過AOE CS 魔獸 online game 刷副本的一群 整個進攻流暢的不得了~~~~~」
這種網遊世代的語言與思維方式,豈是野百合世代可以理解的。但這恰恰好足以解釋為什麼攻完行政院是坐下來拍照留念,而不是繼續發動革命政變。
這就是網遊世代的思維,他們認為:打完怪不就是要休息喝飲料嗎?
但其它學生看不懂嗎?不,也有人懂得。他們大罵這一群人「北七!你以為攻占國家機器,是在電動攻城嗎?」
還有學生認為,台灣不要縮起來,「是狼,就要出去攻占,去占大陸市場,而不是像羊一樣,守一片草地,不許別人來吃。」
所以,學生不是鐵板一塊。有人參加,有人反對,有人溫和,有人衝組,年輕世代對某些行動,是有不同想法的,理念並不一致。現在現場衝撞結束,反省才剛剛開始,批判也剛剛開始。大人實在不必急於定性定調,不必急著表態,去歌頌它有多偉大,也不必急著罵人,孩子們其實很清楚,誰在拋媚眼示好,誰在玩陰謀。不要讓孩子看笑話了。
不要著急啊,就像當年衝戒嚴,這一次的衝撞,孩子可以想很多,學到很多。從容一點吧,讓他們有時間想一想,讓這個社會有時間思考,然後找到一起前進的動力。(作者為作家)
※ 相關報導:
* 社論-跨世代之爭太陽花學運透露的警訊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416000020-260202
....此次太陽花學運的意義,至少是對社會的「跨世代之爭」提出警訊。雖然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服貿30秒送院會的黑箱事件,但若只有反服貿黑箱作業,很難在短時間內號召50萬人(警方估計11.6萬人)一起參加遊行。3月30日的大遊行事實上是各種民怨的累積,包括階級財富分配的不平、自然環境保護資源配置的不平、弱勢團體照護的不足等,由於這些訴求都與年輕世代有關,因此若說此次大遊行主要的根源在跨世代資源分配的不平,在內涵上並不為過。至於所謂台獨意識支配太陽花運動,則似乎過度政治化了。
從這次抗爭運動參加者以學生為最多,提供意見的學者專家也大都不是學界的知名大老(學閥),可以看出運動最基本的特質是跨世代資源分配的抗爭。府院黨的大老們可能深不以為然,因為在大老們根深蒂固的思維裡,簽服貿協議是為下一世代打開一扇大門,讓簽署服貿協議成為全球區域整合的敲門磚,有了兩岸服貿協議,中共才不會阻撓台灣加入TPP、RCEP,台灣也因而才有機會與更多國家簽訂FTA或類似FTA的協議,這樣台灣才不會被邊緣化。
同一事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就全然不同。在學生或年輕世代學者眼中,簽訂服貿只是讓少數幾個行業可以到大陸增加據點、參與投資,這些好處都被事業有成的上一世代少數富豪權貴拿走。至於開放陸資進入台灣服務業,以大陸幅員遼闊、各地經濟發展程度差異甚大,陸資在台灣可以找得到的理想投資產業或據點,在大陸仔細找就一定能找得到。陸資還會想進入台灣的事業,八成是具有強大掠奪優勢,說什麼「讓利」,可能只是「木馬屠城記」的翻版;因而學運人士要求總統接受「人民」的領導,認為上一世代的領導人只看到自己世代的利益,忽略下一世代的利益。
....佔領國會議場的行動,也是「順其自然」的結果;至於「出關播種」則是因為世代糾葛的帳太多,包括越來越大的貧富差距、無殼蝸牛望屋興嘆。新世代深怕服貿簽署後,台灣變成第二個香港,年輕一代的資源被上一世代拿走之後,不是透過堅實的中產階級平均地傳承至下一世代,而是由金字塔上層傳給自己親人,類似美國「佔領華爾街」運動所抨擊的最富有1%的人拿走社會99%的資源。
* 陸媒看學運 民粹、恐中、跛腳馬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416000856-260301
....中共黨報《人民日報》海外版15日刊發專欄文章指出,構成太陽花學運爆發的土壤,並且使其極具破壞力,至少有兩個文化因素。這兩個文化因素,在兩岸關係向好的這幾年,有被低估的傾向。
....首先是台灣日益高漲的民粹風氣。....其次,台灣年輕一代的恐中情緒濃重,許多學生以保住自己的工作機會為訴求。
....曾有台灣網友和大陸網友辯論時稱,如果多數台商一夜之間撤出大陸,會讓許多大陸勞工窮到發瘋。這種建立在無知之上的傲慢,毋寧說是自卑投射出的影子;面對崛起的大陸、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台灣實在太小,缺乏安全感。
* 去梯言/秦失其鹿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615614.shtml
....民眾踴躍聲援分局長,會不會壓抑今後的「路過」行為?我認為不會,因為警察的形象經此一鬧反而更弱了。警察原本是公權力的執行者,如今一方面被群眾直接挑釁,另方面卻需要民眾來聲援—恕我直言,兩方面都已不認為警察可以維護公權力。
當公權力被人民視為無物,當攻占公署可以理直氣壯,我們對「秦失其鹿」這個成語,乃有了比較真切的體會。
....這一段告訴我們,「秦失其鹿」的實質意義是,人民已經不甩秦政府,才會「數千人為聚者,不可勝數」,而且公權力的執行者已經無能號召人民,才讓亡命之徒有機可乘。
當然,今天的情況跟二千多年前是大不相同,無法類比。然而,人民不甩公權力的情形已經出現,同時,人民動輒聚集數百、千人的情形也已經出現。而政客以為自己還是領袖的心態依舊,政客志大膽薄、見風轉舵、沾光揩油,卻又臨事畏縮的作風依舊。等著看吧,妄想討好群眾、利用群眾的政客,最後都會被群眾吞噬。
* 學運啟示錄 江揆帶頭聽「新」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1/8615650.shtml
反服貿學運凸顯政府政策溝通忽略青年族群。行政院長江宜樺昨天表示,已請教育部青年署規畫,將親自廣泛與青年學生接觸座談,傾聽年輕人對於未來的憂慮,並轉換為施政的參考;政院指出,最快在本周末即會啟動。
江揆說,已請教育部規畫一系列座談會,將不分校內外,他將親自、廣泛接觸學生及畢業十年內的青年;座談會將採開放方式,「宣講的部分少一點,問答多一點,就像在學校上課時發問一樣」,從學費、住宅、養育、老年化社會下對照顧父母的擔憂,到外交、兩岸、國際化議題等都可談。
* 學運落幕 警約談涉違法師生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3/8615578.shtml
太陽花學運落幕後,台北市警方開始調查學生違法案件。據了解,太陽花學運領袖林飛帆及陳為廷、包圍警局的洪崇晏、強闖政院的社運人士「妖西」劉敬文、輔大教授梅心怡等人,都將在本周遭警方約談。
林中斌/心靈:民主的救藥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8617876.shtml
【聯合報╱林中斌】2014.04.17
民主一度是全世界夢寐以求的制度。人民安逸、社會自由、政府能幹、國家強盛,廿世紀的美國曾被認為是人間天堂。
今日美國,貧富極端化遠超過世界平均曲線,每天八個兒童死於槍枝暴力。但限制財富集中,或立法管制槍枝,政府無能為力。因為政黨惡鬥,政策癱瘓。
兩黨相互制衡,以防政策偏頗,是開國元勳精心設計的制度,而今導致兩黨僵持不下,政府寸步難行。
為何之前兩百年兩黨制衡運作良好,而今反成障礙?
「制衡制君子不制小人。」這是我曾教過的高材生林怡舟所答。
為何以前兩黨多君子,而今不然?
「榮譽感沒有了。」他答。
為何榮譽感以前有,現在沒有了?
美國不是有最好的民主制度,以及制度培養出的公民素質、法治社會嗎?難道都不管用了嗎?
顯然,之前美國民主運作良好的根源不是制度。
美國民主制度若沒有開國元勳高風亮節的精神充沛其中,只是空殼子,撐不起來。
華盛頓戰勝英軍,解散軍隊,拒稱帝,總統不多連任。第二任總統亞當斯和繼任者傑佛遜,皆為以國為重的君子,因政見不同成政敵,但卸任後恢復友誼。
這些高貴的精神後來為何流失了?
物質淹沒了心靈。
過去兩百年,科學快速發展,物質文明突飛猛進,影響社會價值。學術界,七○年代達顛峰的「行為主義」便是典型。它重視外在行為和物質,蔑視內在心靈和道德。優點是追求客觀排斥主觀,提倡「價值中立」(value free),但演變到極端成為沒有對錯(value relativism)。教授甚至嘲笑探索道德是非的學生。廿世紀中期之後,政治學重視講權力的現實主義,嘲笑講理念的理想主義。其實歷史上成功的領袖無不兼顧現實與理想。
許多人認為:榮譽、道德是空的,是心中自我欺騙的幻影。實在的是金錢、權力、地位。
其實,物質和心靈應該並重。在今日的美國,甚至世界,物質掛帥。以前的美國,兩黨領袖為了國家整體利益,會妥協合作。廿多年前,共和黨總統雷根和民主黨眾院領袖歐尼爾就是範例。卅年前,大企業老闆,守護社會風氣,至少不好意思公開貪婪。這些行為今日難見。心靈物質失衡,道德淪亡,才是民主失序的根本病因。
一九九一年底,前蘇聯崩解,共產主義實驗七十多年後失敗了。曾經在六九年預言此結局的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教授接受訪問:「您過去預言實現了。您對將來的預言是什麼?」他曾主持卡特總統的國安會,任教哈佛及哥倫比亞大學,兼具學理背景和實務經驗。
「心靈主義將復興(the renaissance of spiritualism)。」他的回答令我吃驚。
他不是教宗,也不是達賴。他是國際關係學門,以現實主義訓練出來的學者和官員。現實主義講具體的「權力和利益」,卑視空泛的「理想和道德」。
他解釋:「因為共產主義的基礎是物質主義(唯物辯證法),它否定心靈的存在,說宗教是群眾的鴉片。它已經失敗了。而我們美國的資本主義何嘗不立足於物質主義?賺錢賺錢!其弊病已浮現。將來人類要尋找補救之路。」
透過長期教育的耕耘,恢復人類心靈和物質的平衡,將是未來的希望。近來嚴謹的科學證實心靈的存在,是有力的助因。一一年九月,首款腦波電視問世,一三年六月念力遙控飛機成功,都是事實。
(作者為前華府喬治城大學外交學院講座教授,曾任國防部副部長)
※ 人們忘了亞當史密斯的《道德情操論》相關報導:
◆ 世代壓力:革命能解決嗎?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8618602.shtml
【聯合晚報╱社論】2014.04.17
「太陽花學運」戲劇性地凸顯了台灣潛藏的世代差異,尤其是年輕人的強烈焦慮感。除了22K低薪問題之外,一件跟著一件爆發出的財政危機、年金危機等,難怪讓年輕人擔心未來在哪裡。
年輕世代的前途焦慮,全世界都「有感」,情況最嚴重的西班牙、希臘的青年失業率,高達50%上下。另方面,台灣的年輕族群還受困於屬於他們的特殊且真實的壓力,包括高齡化、同時少子化的人口結構。這次學運主角的諸多研究生,感受得再清楚不過,等畢業拿到學位了,要想找到符合學歷的教職或專業工作,將會非常困難,儲蓄買房遙不可及;往前看得更遠,還要面對大量老年人口的社會問題。
年輕人一旦認真思考未來,能看得到、想得到的,都是相對悲觀的結構性烏雲罩頂。這樣的壓力是真實的,卻不是歸咎「世代不正義」就能解決,更不是號稱「革命」就能讓問題消失。現在不是法國大革命那樣的時代背景,以為把貴族送上斷頭檯就能宣洩民怨;現在也不是共產革命那樣的社會氣氛,難道財富重分配的手段是要全面整肅地主、富人?
國家的財政窟窿不可能忽然變不見;海峽之隔的中國壓力不可能忽然消除;社會的人口老化結構也不可能旦夕之間翻轉過來。甚至於,不管用公投或什麼手段如果達到「終結核四」的目標,則下一步的能源替代和電價調漲問題,換成民進黨執政,不一樣要面對?2016不管誰當選總統,會有怎樣不同的手段、妙方,來處理青年低薪、人才出走、國庫負債嚴重、人口老化帶來的財政負擔問題?
台灣籠罩於「反」的社會氣氛,昨日續有「占領公署」的行動,反風車的苑裡鄉民衝進經濟部表達抗議,卻未見反核運動者挺身表達對替代能源的具體看法和解決之道。僅此一例,可看出目前各種抗議行動「為反對而反對」的主旨,而缺乏「為解決問題而反對」的態度。這次反服貿學運擴大為「反馬」力量匯集,老實說,政黨輪替何難之有?但青年人為前途焦慮找出口,恐怕需要走上比「革命」更務實的路才能解決。
◆ 如果林飛帆和陳為廷晚生幾年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417001056-260306
旺報 (蔣裕傑/台大財金系學生)2014年04月17日
前陣子新聞天天都在播放反服貿的學運活動,父母和長輩都很怕我也像一些台大的同學會跑去立法院現場靜坐抗爭。但我請他們放心,會去抗爭的大都是主修政治學或社會學,像我們財金系或商學院的同學,就比較務實和理性。
而且,這幾年台大收了很多大陸交換學生,同學們自有接觸和觀察,不會盲目地「逢中必反」或是輕易地被野心政客挑起「恐共情結」,父執輩的擔心,其實是有些多慮。
但我也不否認,先前確實潛意識裡有一股「台灣人比大陸人高一等」的莫名優越感,直到與兩位大陸女同學同組修課,從此改變了我對大陸人的看法。她們一位來自浙江,口音和感覺很像台灣人,一位來自北京(祖籍山東),同字臉、丹鳳眼,一位學長形容說,一看就知道她是大陸人。這兩位女同學,真的是令人刮目相看,由衷佩服。
首先,是她們認真學習的態度。上課永遠坐在第一排,小組討論從不遲到,大部分台生天天想著何時要放假,她們恨不得多上一天課,可以多學一些東西。
我曾向她們炫耀自己一學期修二十四個學分,以為她們和其他國家的交換學生一樣,來台灣一半的時間要留著到處去旅遊、增廣見聞,孰料跟我修的學分一樣多,有必要這麼拚命嗎?哪還有時間去吃喝玩樂?
學期報告同編在一組,原以為她們很幸運有我這個台生「罩」她們,孰料她們準備的資料遠遠超過老師期待的質量;組員分工也從不推諉責任,找資料、做分析、善用電腦程式等,結果是倒過來因為她們「治學嚴謹」我反而受益得高分。
再者,她們的文化素養也確實高人一等。比起香港交換生,天天跟我們台生打聽哪裡有好吃和好玩的,她們兩位都是請教去哪裡逛二手書店。與本地生相比,她們又比較有國際視野,關心全球新聞和參與國際學生的社團活動。
我歸納台大同學分四種人:有50%是在打混,被父母逼得考進台大後就開始「由你玩四年」(音同university);有30%還算用功,其餘的20%算是非常優秀,但還不是最優秀,只有其中的10%是天生資質聰穎、再加上後天努力不懈,企圖心十分強烈的人才會最後勝出。
我這兩位大陸女同學,就是屬於這一類,但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她們沒有一般台大女生的傲氣,待人真誠、和藹可親,就像鄰家的女孩一樣。從她們的穿著打扮和舉手投足間,可以隱約感受到她們應該來自中上家庭,父母是知識分子。
若林飛帆和陳為廷晚生個幾年,在他們當大學生的時候,政府就開放陸生來台就讀,能與這兩位女學生同窗共處,應該對大陸人的觀感和所謂的兩岸事務,會有不同的感受與解讀。
8縣市地方財政「重度昏迷」 苗栗最糟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2/8617937.shtml
【聯合報╱記者林上祚/台北報導】2014.04.17
縣市政府負債餘額過去十年攀升逾三千億,公民團體「三九三公民平台」依據美國地方財政標準,編制地方政府財政昏迷指數,發現八個縣市屬重度昏迷狀態,其中苗栗最嚴重。
台灣政府負債比率瀕臨破表,縣市政府舉債金額持續攀升,從九十四年的七四五○億元,攀升至去年底的一兆八七九億元。
三九三公民平台研究過去三屆縣市長財政狀況,發現台東、新竹縣與宜蘭縣財政進步最多,苗栗縣與台南市則退步最多;苗、彰、投、雲、屏、澎、花與基隆市,財政狀況已達重度昏迷程度。
財政昏迷指數研究計畫主持人黃崇哲表示,各縣市政府人事費用占自有財源比率近八成,占歲出金額近五成,若以美國標準,上述八個縣市若非中央補助,早就該步上底特律破產的後塵。
「地方首長濫開選舉支票,是罪魁禍首,」黃崇哲說,去年度六個縣市政府預算,議會一元未刪,苗栗縣更是連續二十年預算未刪,對歷任首長浪費公帑行為,縣市議會從未追究。
他表示,地方政府預算缺乏公民團體監督的結果,導致地方首長有恃無恐,紛紛以提高債限為首要目標。
「包括營養午餐、老人年金等社福支出裡面,有的縣市不排富,或各縣市輪流辦燈會、跨年晚會,租一個流動廁所,就得花四百五十萬元,等於是把後代子孫的營養午餐都吃掉。」
黃崇哲表示,台灣雖不像希臘等國,有外債問題,但內債都是由下一代承擔,台灣二十歲以下年輕人,每人平均負擔四百五十萬元國債,他們尚無投票權,卻必須承擔舉債的後果,世代不正義莫過於此。
※ 相關報導:
* 地方喊窮 財部三帖藥止血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2/8617927.shtml
地方政府負債累累,財政部官員表示,政院二周前針對財政健全方案召開跨部會會議,將透過調高土地公告現值、中小學併校,閒置校舍開發等方式,改善地方財政赤字。
※ 這三帖藥為何看起來都像是:炒地皮、炒地皮、炒地皮?
◆ 准了!北市八千警 加給多一倍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3/8617922.shtml
【聯合報╱記者黃福其、饒磐安/連線報導】2014.04.17
台北市集會遊行頻繁,首都警察承受的壓力也較外縣市大,每年申請外調人數上千;為留人,台北市長郝龍斌指示五月一日起,北市八千多名員警加發「首都警察勤務加給」,且追溯自元月起發放。
加碼後,北市外勤員警加給增加一倍,從八四三五元增至一六八七○元;內勤則從六七四五元增至一○一一八元。由於這是北市員警獨有的額外加給,北市府低調作業,避免刺激外縣市。
不過新北市許多員警昨得知表示,新北市勤務壓力不比首都員警輕,且經常支援首都維安,如今「在京待援的有錢領,進京支援的做白工」,他們不想再留在新北市,下月定期統調作業,將請調台北市。
部分員警建議警政署,新北市和其他縣市雖非首都,無法編列首都警察加給預算,但應編首都維安津貼預算,支援首都維安的員警就該視同首都員警,以支援時數計算,加發支援維安津貼,以示公平。
北市府發言人張其強昨晚表示,北市警察勤務繁重,這是該領的,況且預算去年底就獲議會通過,沒理由再拖下去。他並表示,北市警力在學運期間的沉重負荷,讓中央改變態度。
北市議員陳建銘、簡余晏及李慶鋒都認同首都加給「早就該發了」。陳建銘說,據市警局資料,二○○八年至今,北市集會遊行案件累計件數及動用警力人次,是其他四都的二至三點五倍。
※ 相關報導:
* 411清空立院 黃昇勇:我下令的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3/8617925.shtml
台北市警察局長黃昇勇昨天表示,四一一清空立法院「就是我下令的」;他說,清空任務完成後才向高層長官匯報。
* 12青年+1透天厝 詐騙大陸人上億
http://udn.com/NEWS/SOCIETY/SOC4/8617525.shtml
警方在平鎮等地破獲以台灣人為主的兩岸跨境詐欺集團,該集團假冒大陸公安名義向大陸人行騙,為了取信被害人,甚至模仿大陸口音。詐騙金額逾新台幣1億元,其中有富商被騙約1500萬元。
◆ 社論-烏克蘭危機干台灣何事?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417000022-260202
工商時報 編輯部 2014年04月17日
烏克蘭危機再度升溫,可能擴大成為本世紀最大的強國衝突,帶給全球金融市場與能源貿易難以想像的衝擊。但是,深陷在服貿爭議的台灣,無暇思考烏克蘭危機的影響,對於這個持續擴大中的風暴,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渾然不知大難與大機會之將至。
從去年11月25日,已經被放逐的烏克蘭前總統亞努科維奇宣布廢棄與歐盟的貿易協定,正式引爆烏克蘭國內的流血衝突,至今即將屆滿半年。長達六個月的時間內,烏克蘭幾乎每日都有新的衝突,關於烏克蘭的報導,長期持續佔據歐洲主流媒體的頭條,連全球領袖群聚比利時召開核安高峰會議,媒體的焦點都還是圍繞著烏克蘭。在俄羅斯,普丁牢牢掌控的媒體更是天天以最大篇幅的報導,指責烏克蘭的法西斯暴民,批評美國與歐盟操縱烏克蘭危機,意圖顛覆俄羅斯的新帝國主義。
如果說,持續24天的學生攻佔立法院事件,對台灣的政治、經濟、社會甚至家庭等所有面向,都帶來劇烈衝擊,那麼烏克蘭危機對於全球經濟與政治的既有秩序,必然造成無可回覆的徹底改變,這是我們無法輕忽的事實。
烏克蘭是全球排名第38大經濟體,原本只有3百多億美元的外匯存底,貿易往來也侷限在俄國與歐盟等地區。即使烏克蘭發生經濟崩潰,直接的影響也遠遠不如2011年的歐豬五國倒債危機,但是烏克蘭卻像流沙那樣將所有大國捲入,不只越陷越深,最終可能引發全面的軍事、外交衝突,以及難以估算的金融危機。全球可能因為烏克蘭而面臨又一次的黑天鵝事件,身不由己捲入一場不斷負向循環的貿易與金融危機。
烏克蘭危機最大的風險,不在衝突本身,而在所謂的「歷史機運」。雖然各國表面上都在防範軍事衝突的升高,但是所有人都知道,如同烏克蘭脆弱的經濟實力一般,烏克蘭能夠引發的軍事衝突規模有限,但是在有限的軍事衝突背後,卻潛藏了徹底扭轉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之後所建立的國際秩序。普丁、歐巴馬以及歐洲的政治領袖們表面憂慮,其實「見獵心喜」,個個都想在驚心動魄的大國博弈中,使出佛山無影手,想方設法重創敵對一方,瞬間建立自己的歷史地位。
美國總統歐巴馬採取了強硬的態度,在東烏克蘭分裂份子引爆新一輪的危機,迫使基輔派出武裝部隊「打擊恐怖主義份子」,可能因此演變成為內戰。歐巴馬政府繼之規劃了新一輪對普丁政府與俄羅斯的制裁,而且這輪制裁將從個人海外帳戶的凍結,升高為對俄羅斯國營金融、能源企業的全面封鎖。作為金融帝國的霸主,歐巴馬與他華爾街的朋友們,深知俄羅斯經濟體質快速衰敗,經濟與金融制裁是迫使普丁屈服的最佳利器。如果普丁不從,那麼經濟制裁也會將俄羅斯企業逼入生死存亡的胡同,進而從內部顛覆普丁政權。
事實上,烏克蘭原本就是俄羅斯的堂兄弟,一大一小的兩個國家,經濟結構相近,政治與黑金壟斷的寡頭政治結構相同,過去三年面對經濟衰退、外債暴增、通膨飛漲、上市公司市值大跌的困境,也如出一轍。烏克蘭因為債台高築,不得不背棄已經越來越窮的堂兄,夜奔富有的歐盟陣營,以彌補今年超過一百億美元的債務缺口。兩個堂兄弟唇亡齒寒,同步陷入經濟衰退的困境,不論歐盟官員或是歐巴馬政府,都看到這樣的機會,透過收編烏克蘭,期以終結普丁15年來的獨裁政權。這是美國與歐盟的歷史機運,此時不攻,更待何時。
但是普丁也看到他的歷史機運。藉著升高對歐美侵略的民族主義情緒,普丁在俄羅斯內部達到史無前例的權力集中,政黨內部堅壁清野,無人敢纓其鋒,所有媒體全數收編,而且藉著日復一日的政治宣傳,俄羅斯內部抵禦外侮的情緒昂揚,軍隊士氣大振。操作收回克里米亞、收回烏克蘭東部親俄省分,普丁都成功打出上手牌,讓美國措手不及,更凸顯歐盟內部鷹派與鴿派分裂的困境。
許多歐盟與美國官員認為,全球將會進入另一場美歐俄對抗的「新冷戰對立」,並且對全球的貿易與經濟復甦帶來深遠、負面的影響。俄羅斯股市在3月3日單日暴跌12%,瞬間蒸發新台幣1兆7千億元的市值;只是這個新冷戰時期的前奏曲,從三月至今,全球金融市場震盪加劇,風險性資產(主要是股市)逐漸遭到基金經理人遺棄,除了台灣與韓國等少數國家,新興市場資金外逃的趨勢毫無停歇的跡象。
當我們還一直沉浸在股價指數漲破9千點的樂觀期待時,歐洲、美國、俄羅斯乃至中國,都已經著手進行新冷戰時期的戰略布局。俄羅斯對歐盟的能源供給必然將會改變,大陸則被迫成為俄羅斯堅定的盟友;台灣雖然不至於被迫表態,我們與美國、大陸的和平紅利,將因此迅速蒸發,而台灣龐大的外匯存底與壽險資金,則會面臨資產組合調整的壓力。烏克蘭危機衝突還在升高當中,危機看似遙遠,但是長期、持續又意外不斷的變數,必然會對台灣帶來不可忽視的影響。
陸生關心太陽花 可有台生認真看大陸青年?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620243.shtml
【聯合報╱李菁羽/兩岸問題研究者(高雄市)】2014.04.18
一九九○年,我開始跑大陸。每次到北京,都會到北大、清大,體驗他們校園氛圍,隨緣與學生交流閒聊。
九○年代,大陸人搭飛機,都要單位出證明,更別說出國;當時已有台生赴大陸求學,也有大學組團到大陸名校參訪。我曾問過大陸學生,對台灣學生的看法。
他們說:「台灣學生的學習工具,電腦是我們買不起的;台灣學生幾乎都有出國旅遊經驗,對國際的了解是我們跟不上的;台灣學生上課聽講不太認真,但辦起活動有聲有色,那些點子是我們想不到的。」
然而,不過廿年,不管是正版或山寨版,新型手機、電腦,陸生幾乎都有,運用之廣超過台生。出國旅遊、遊學不用說了,甚至小學都出國旅行。台灣也開放陸生來台。
去年底,有機會請幾位留台陸生餐敘,問對台灣學生看法。開始都禮貌性的恭維,說些不痛不癢的看法。幾杯高梁下肚,一位陸生的說法,讓我震驚。
他說:「台生身上,可以見到世界最新潮的東西,但心裡卻沒有一點世界最新變化的信息;生活很宅,眼界、心界也很『窄』,會對某家手機新優惠方案,花一整夜評估每月能省十幾塊錢,卻不會對政府的政策認真評估,將使自己遭致多少損失。
台灣學生幸運,不是幸福。因為依台生努力程度,所獲超過所勞,這是幸運;但台灣不可能永遠幸運,所以非幸福。」
對他嚴苛且犀利批評,我不完全認同,卻也替台灣年輕人擔憂。這次太陽花學運,聽說他全程緊盯,遂再約他閒話家常、談談看法。
他說這次學運,是帶頭者順勢而為,所以觀察重點應在群眾,而非帶頭者的背景、動機。
廿多天來,不論議場內外,人數多寡,讓人看到了台灣年輕人環保意識、秩序概念、分工能力,也看到活動不脫序,主題未脫軌,這是最高貴的公民精神─協力促進義務的展現。
教授都說是抵抗權,人民對政府不合憲合理政策有權抵抗;但成熟的公民國家,是人民有義務協力促進政府政策,合憲合理合乎全民利益。而且每個參與者對活動的環保、秩序、工作,也盡到協力促進義務。抵抗權是政府垮台不在乎,協力促進義務是幫忙政府能做對。目的是正面的。
另一個讓人感動的,是退場前,學生盡心盡力將議場復原,如何修補麥克風?如何清除地毯汙垢,令人感動,印證學生動機是「人心望治」,而非「人心思亂」。動機是健康的。
台灣過去群眾運動,以閩南語論述為主。這次是以國語論述表達公民意志,以台語歌曲凝聚台灣意識(並非台獨意識),證明台灣年輕人已破除省籍意識,有愛台共識,有利團結。
任何社會都會碰到空前困境,就像人類會碰到無藥病毒一樣,最後都得靠自癒力和免疫力渡過難關。人是要靠強健體力,社會則要靠強健潛力。太陽花學運看出了台灣青年,有全世界最強健的潛能量,這是大陸至少得三、五十年才能達到的。
我聽完後,亦喜亦憂亦疑惑。喜的是,當今執政黨無能,民進黨失能,所幸青年有潛能。憂的是,這股未來潛能,是被正直的領導轉化成中興台灣的希望,還是被邪惡的領導誘化成重創台灣的災難?疑惑的是,有陸生這樣認真又透徹的觀察台灣青年,可有台生也認真透徹的觀察大陸青年?
※ 問題是執政者真的有聽到下面的聲音嗎?
◆ 新聞眼/問題關鍵…人力是否用在刀口上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2/8620271.shtml
【聯合報╱本報記者蔡惠萍、董俞佳】2014.04.18
這兩年,食安問題延燒,政府赫然發現食安稽查人力不足,忙著開缺。關廠工人問題爆發,勞動部查舊制退休金專戶,查了十年還沒查完,勞動部只能兩手一攤,「實在沒人」。
每當出現重大公共問題時,「政府為何都不管?」的罵聲不絕於耳,但等到風頭過去,卻又開始要求公務機關瘦身。但問題的關鍵其實不在公務員人多或人少,而是有無將人力用在刀口上。
這幾年政府力行瘦身,進行組織改造,中央嚴格控管公務員人數,在數字管理下,採取齊頭式的平等。
不過,表面上中央減少員額,實際上卻增加了很多派遣人力。
組改與員額配置本該具有前瞻性,政府要盱衡國內外情勢及新興挑戰,及早規畫,像過去沒有的網路資安、不受重視的食安議題等,所有需要管理的業務都應該一一臚列,再評估那些應該政府自己管,那些可以委由民間辦理。
有些應該強化管理的業務,主管單位不僅不該瘦身,還應增加員額;有些功能相近或業務萎縮的單位,就應該透過整併,有效精簡員額。
結果最重要的步驟沒做,甚至倒過來,先定下了總員額,再要求各機關看著辦。好比不先丈量身材,就先把衣服的尺寸定好,最後顧客只能選擇衣服顏色與鈕扣式樣,但結果可能是根本穿不下。
中央各機關會增加雇用這麼多臨時與派遣人員,就是齊頭式平等下的結果,有些單位的業務明明不斷成長或愈形重要,卻受限於總員額法,只能以派遣人力取代。檢討政府員額,如果僅著眼於「中央、地方誰增加誰減少」,將陷「察其秋毫卻不見輿薪」的盲點。
※ 相關報導:
* 政府瘦身「愈減愈肥」 10年增逾9千人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2/8620266.shtml
政府財政困窘,力行「瘦身」,但銓敘部昨天公布統計數據發現,全國公務人員人數「越減越多」,十年增加超過九千人,達到卅四萬六千多人;增加主因在地方政府用人數攀升,新北市、台中市公務員人數年年增加,新北市去年更大增兩千人。
* 新北、台中喊冤:付薪總額減少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2/8620267.shtml
新北、台中市府昨天反駁升格後公務員人數不減反增的說法,兩市人事處均表示,正式公務員人數雖增,但受人事預算縮水影響,付出的薪水總額反而減少。
◆ 立院修繕費1億→285萬元 哪裡算錯了?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3/8620968.shtml
【聯合晚報╱記者蔡佩芳、程平/台北報導】2014.04.18
反服貿抗爭佔領立法院議場24天,立法院修繕費用初估今日出爐,總務處概估修繕費約新台幣285萬元,與原本初估近億元或數千萬元的數字,出現極大落差,甚至比民間自籌發起的「318空間團」估計的350萬元還低。對此總務處僅低調表示,學生離開後才能進入計算損失情形。據了解,主因應在原本判斷恐遭搗毀的投票系統、網路電訊路線,經測試沒有問題。
原本在學生撤出前,從各方影片照片顯示,議場內麥克風遭拔除,用來擋門的立委座椅,損壞約七、八成;投票器也遭搗毀,議場機房遭撬開,設備、線路亦遭拔毀,可能需要重新發包修復。而議場電腦在這段期間是否遭植入其他程式,也引發疑慮,基於資安,曾考量全數更換。所以一度傳出修復費用因此「數千萬跑不掉」,甚至有立法院人士評估要達上億元。
資訊處人員曾質疑,學生IT很強,靈活運用網路技巧,做現場即時轉播,而且議場中的電腦,如果學生裝了什麼軟體,其實不容易發現,因此一度打算全面更新。
但今日公布的資訊,資訊設備、監視系統及路線檢修費用,相加竟不到40萬元。立法院資訊處解釋,經連日測試後發現,投票系統仍能正常使用,僅部分立委投票器個別單體遭到破壞,需要換新。至於議場電腦,基於資安考量,確實已全數更換,但都用立法院的備品替代,撤換下來的電腦,會用於無涉資安的第二線公務使用。
據了解,包括表決系統、視訊系統、網路系統及電話,因為這些系統的線路都藏在議場的地板下,有一陣子學生運冰塊進去,議場中的濕氣,恐怕會造成線路短路,才會擔心修復善後的費用會高達數千萬。
此外,由於立法院長王金平指示,學生在10日離場後,11日立刻就要在議場開會,因此原本總務處考慮要更換的地毯,暫時也以清潔的方式變通,損壞的立委座椅,則是調用群賢802會議的同型椅替換,都是立院立即恢復運作的應急辦法。
※ 相關報導:
* 285萬修立院 許勝雄出的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3/8620964.shtml
太陽花學運占領國會議場24天,立法院長王金平上午公布立法院評估的學運損壞議場以及院區設施,所需維修的項目與款項,總計8個項目僅需285萬元左右。王金平並指出,所有損失都由工業總會理事長許勝雄來支付,並代位求償,此舉業經朝野黨團協商一致鼓掌通過,立法院應該不會向學生提告。
◆ 日盛租賃涉詐上億 檢調偵辦
http://udn.com/NEWS/SOCIETY/SOC4/8620899.shtml
【聯合晚報╱記者王聖藜/台北報導】2014.04.18
上午搜索 預計約談4名嫌疑人
日盛集團旗下日盛租賃公司涉嫌造假中古車行情,向遠東集團旗下遠東銀行放款部門超額貸款,金額破億,檢調獲檢舉日盛租賃提供的車籍原始資料不實,上午啟動偵查,搜索日盛租賃,預計約談4名以上嫌疑人,全案依偽造文書、詐欺罪偵辦。
檢調搜索行動自上午開始,中午過後陸續收尾,並查扣大量疑似偽造證件資料,將作為犯罪證據,全案擴大偵查。
台北地檢署上午指揮調局北機站持檢察官聲准的1張搜索票蒐證,除查扣文書證據外,並以犯罪嫌疑人約談日盛租賃的相關管理階層到案查證,接近傍晚會將涉案人移送地檢署複訊,由檢方視證據作相關強制處分。
據了解,檢調初步查出,被利用來超貸的抵押物並非俗稱「A」、「B」車的幽靈車,而是「確有其車」,只是申貸人以低價車種謊報高級轎車或高級休旅車自抬身價;蒐證並查知,相關超貸金額總額超過1億元以上,至於為何遠東銀沒有實際稽核車種?相關放款流程為?均有待搜索過後由檢調進一步釐清。
盛治仁/「自作自受」的民主政治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8622209.shtml
【聯合報╱盛治仁】2014.04.19
一個服貿議題,讓台灣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政治熱潮,過去不關心政治或公共議題的人,現在多多少少也都參與了討論。大家的意見一定多元,但至少討論議題時應有共享的價值觀和標準,才可能展開理性討論。可惜的是,現階段的台灣,卻處處存在著浮動的雙重標準,隨著個別議題和黨派立場變化,讓公民社會無從形成。
這個現象讓我想起十一年前做過的一篇學術論文研究,探討在首次政黨輪替前後,台灣民眾在民主價值和政治信任感的變化狀況。
研究結果發現,台灣民眾的民主價值觀和政治信任感,其實並非固定的價值觀,統計上顯著隨著黨派立場變動。舉例來說,有一個測量民意機關制衡價值的題目問到「政府如果受到議會的牽制,就不可能有大作為」,政黨輪替前,國民黨支持者較同意此說法,而民進黨支持者在政黨輪替後同意此說法的比例則明顯提高,表示民意對於國會制衡監督行政單位的價值,不是基於民主概念本身,而是基於黨派立場。而對於政治信任的相關題目更顯示民眾在回答這些問題的時候,是表達對於當時執政黨的信任程度,而不是對「政府」這個抽象概念的信任度。
要讓台灣的民主政治步上常軌,最重要的就是要更多的公民形成普遍性的民主價值觀和社會規範,而不是隨著個案轉換立場,讓紛爭無限延伸。這些價值觀存在於各種議題和形式,例如:
一、罵髒話,應該是被譴責或是被容許甚至被鼓勵的公共論述形式。
二、社會運動或公民不服從,應該在現行法律規範下進行,還是可以讓參與者視其重要性決定用非法方式進行。
三、進一步說,占領或包圍政府機關,是不是可以接受或鼓勵的民意表達方式。
四、台灣還需不需要集會遊行法的存在來規範集會遊行的權利義務。
五、抗議示威活動人數達到一定規模時,行政單位是不是就應該要接受其訴求。
六、民調低的總統,是不是就失去了正當性。
以上這些問題,我們都可以分別套用在我們贊成和反對的議題與政黨立場來試想,看看能否得到一樣的答案,作為我們一貫的態度價值,才不會出現前一句話責怪別人不傾聽自己意見,後一句話卻又要不同意見者閉嘴的情況發生。
除了民主價值觀以外,我們還得培養思考公共政策的一致邏輯,才不會陷入進退維谷的尷尬,例如:
一、如果資金向外投資,是淘空台灣,資金進入台灣,是買空台灣,資金該如何規範。
二、如果人才出國工作或移民,是腦力流失,人才移入台灣工作,是工作機會流失,人力問題如何解決。
三、如果大陸不讓利是我們吃虧,讓利是政治陰謀,對陸經貿政策該如何制訂。
政黨會輪替,朝野角色會互換,如何在意見交換中逐漸形成共享的價值觀,是形成公民社會的重要因素。學者杭廷頓提出的民主鞏固兩次政黨輪替理論,就是著眼於政權能隨選舉結果平和交接,且經過了執政在野不同的角色之後,政黨較能以同理心從事政治活動,使民主得以步入常軌。可惜的是,我們的政黨未能發展出這樣的思維,反而陷入了執政時一意孤行,在野時拚命反對的惡性循環,讓台灣的民主轉型期無限期延長。
解決這個惡性循環的關鍵還在於人民,民眾自己有沒有一套固定的民主價值,還是隨著政黨立場變化的浮動標準,將會決定政黨的表現以及我們社會討論公共議題的標準。民主政治,真的是「自作自受」的政治。
(作者為雲朗觀光集團總經理)
◆ 「公民不服從」不等於脫序合法化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8622254.shtml
【聯合報╱社論】2014.04.19
這次學運高掛「公民不服從」的大旗,除發動占領國會、攻占行政院,到後續衍生的群眾包圍警局,乃至反風車團體占領經濟部中庭,均導致警力疲於奔命,而餘波猶未止息。究竟何謂「公民不服從」運動,其界線何在,有必要加以釐清。
「公民不服從」一詞,來自《湖濱散記》作者梭羅在一個半世紀前的一次抗爭。他因不滿美國政府的蓄奴制度及美墨戰爭而拒絕繳稅,從而遭逮捕,在親友代為補繳後隨即獲釋。其後,梭羅寫下了《論公民不服從》一文,說道:「如果一個法律本身很明顯是不正義的,這樣的法律不值得尊重。」其言論,日後深深啟發了甘地的「不合作運動」及金恩領導的黑人民權運動。
這次學運以「公民不服從」之名來反對服貿協議,並獲年輕世代熱列響應,可見梭羅的感染力不減。但別忘了,梭羅的抗議背景是在十九世紀中葉美國南北戰爭之前,那是另一個時空的事。而甘地的不合作運動所對抗的英國殖民體制,及非裔美國人爭取平權的民權運動,都是國家處於莫大的法制不公之境,因而採取「公民不服從」召喚共同反抗。相形之下,台灣已經民主化二、三十年,學生卻以「公民不服從」來反一件區區服貿協議,不僅是殺雞用牛刀,也曲解了手段。
在這次學生架設的網站上,打出了「我是公民,我不服從」的訴求,號召「人民拆政府」,並宣稱這是「新世代人民的不服從義務」。短短幾句話,卻可看出新世代青年對於「公民不服從」其實缺乏根本的認識。
首先,「公民不服從」運動基本上是在憲政和法治的架構下進行,透過抗議手段表達對特定法律或特定政策的反對,目的並非對政府進行全面式的破壞。而這次學運提出「人民拆政府」的口號,許多人喊得興高采烈,目中毫無政府,也不以民主法治為意。回看一百六十多年前的梭羅,他因不服從而抗稅,但他也接受逮捕、繳交罰款;他挑戰的是蓄奴制度,而不是要癱瘓政府。反觀台灣學運,不僅學運領袖標舉支持台獨,它提出的「兩岸協議監督機制」版本更是架構在「兩國論」的基礎上,還要求以通過監督條例為退場條件。這些表現,皆已逸出公民不服從的原則與範疇。
其次,梭羅認為,當政府淪為暴政或低效而令人無法忍受時,人民有權拒絕向其效忠,並加以抵制。在這裡,梭羅認為「公民不服從」是一項「權利」。然而,在台灣學運的天真宣傳中,卻把不服從說成是一項「義務」。若連權利和義務都分不清,當個「公民」的資格都不夠,能夸夸奢談公民不服從?何況,以馬政府之柔弱,要擔當「暴政」或「獨裁」之名,未免貽笑大方。
第三,「公民不服從」雖以挑戰不正當的法律或政策為目的,但運動者仍應忠於其他國家法制,願意接受法律的懲罰。亦即,行動者知道自己的行為違法,也願意承受破壞法律的風險。而這次學運的許多參與者,卻以為可以躲在「學運」的光環底下恣意而為,包括入侵行政院、包圍警局、及向分局長說出「暗殺」之語,凡此都已遠遠超越法治的界線。學運一方面侵犯法治,在退場時又要求政府不得「秋後算帳」,否則將重返街頭;這種要脅手法,也有失「公民不服從」的光榮抗爭精神。
我們並不是主張政府應從嚴究辦學運要角,事實上,對於未犯下嚴重脫序行為的參與者,我們認為政府無需過度耗費司法資源窮追猛打。但必須釐清的是:「公民不服從」不是街頭脫序行為合法化的美容膏,社會大眾必須知道其間的界線何在。如果公民不服從可以自命為正當,那麼,服從法治的公民難道都是愚民?
有人批評這次學運有「返祖」現象,原因就在不少參與者對於「公民不服從」這類的民主手段一知半解,且過度濫用,因而助長了理想幼稚化、違法高尚化的問題。這些,由於社會各界對學運的包容,因而不知不覺對民主和法制一再侵蝕。試想,如果有人走進便利超商拿了東西不付錢就走,並聲稱自己是在執行「公民不服從」的抵制財團行動;這種場景,你能想像嗎?如果大家不把界線弄清楚,以當前的氣氛發展下去,那恐怕是遲早的事。
※ 看看目前全世界的反政府示威,再來想想民主法制與公民不服從的關係,相關報導:
* 冷眼集/藍綠復議惡鬥 學不會教訓?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6/8622274.shtml
太陽花學運才剛落幕,立院順應民意,擬將兩岸協議監督條例付委,但藍綠黨團竟輪流提出復議,杯葛議事,導致最快要五月初才能付委審查,藍綠惡鬥再度重蹈覆轍,根本視民怨於無物。
* IMD:政黨惡鬥 幾毀台灣競爭力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419000305-260102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每年發表具世界影響力的全球競爭力排名。昨日IMD院長杜道明表示,台灣是非常政治的國家,「政黨惡鬥幾乎毀滅國家競爭力」,在野為反對而反對,完全不顧慮國家競爭力及政策好壞,這在全世界都非常少見。他呼籲「朝野應放下歧見,台灣才有未來。」
* 冷眼集/馬王爭何時休!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1/8622316.shtml
....學運暫歇,正是政府相關部門檢討的時候。但馬總統到處挨嗆,至今不願真正坐下來與學生對話,即使周日要辦公民論壇,仍是以「黨內青年」為主,自家人取暖,如何達到溝通歧見的效果?
* 社論-先改革自己吧!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419000933-260109
....誰都看得出來,反服貿抗爭受傷最重的是國民黨!國民黨一路潰敗,原因一點都不複雜,從高層王馬矛盾未解,到黨政協調失靈,朝野協商僵死,對輿情走向錯估等,可以說步步錯、步步退,一項攸關台灣未來競爭力的重要法案,一個席次占盡優勢的政黨,竟然會被玩到這個局面,還能說什麼?民進黨驚覺在反服貿抗爭中被邊緣化,立即啟動世代交替,而且劍及履及,而國民黨的所謂改革,卻好像是在應付外界壓力不得不為而已。
洛桑院長:服貿創雙贏 應向人民講清楚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6/8622288.shtml
【聯合報╱記者林上祚/台北報導】2014.04.19
洛桑管理學院(IMD)院長杜道明昨天表示,台灣經濟從製造業轉型到服務業是未來趨勢。他說,日本中小企業到大陸投資,成功的機率僅約六成,台灣企業成功率則高達百分之七十八,台灣若放棄服貿簽署,可能會毀掉台灣長期競爭力。
工商協進會昨天邀請全球競爭力研究機構IMD校長杜道明,與IMD世界競爭力中心主任布里斯來台。布里斯指出,台灣有優良的教育體系、勞工素質、基礎建設與友善經商環境等五大優勢,從一九九七年到二○一三年,台灣競爭力排名共進步七名,儘管台灣現階段在自由貿易協定(FTA)的洽簽上,落後競爭對手韓國,但台灣在其他領域,包括經濟以外領域,如機構發展、創新仍領先韓國。
布里斯說,從創造就業角度,製造業出口較農業與服務業,更能帶動國內就業。以歐盟為例,歐盟二○○七年對外出口,共創造二千五百萬個工作機會,其中,只有五百萬個工作機會是服務業所創造,製造業產品出口的同時,還同時帶動倉儲等周邊服務業成長。
不過,杜道明說,台灣製造業出口成長已來到極限,目前需要靠服務業帶動出口,台灣擁有非常優質的人力,中國市場是台灣成長關鍵。他指出,台灣企業到大陸經商,成功機率比日本高出許多,服貿協議是兩岸雙贏,政府當局必須要向台灣人民解釋。
※ 相關報導:
* 服貿延宕 影響95%台商融資需求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419000958-260301
....這次服貿內容中,關於國銀在大陸的開放措施有5項,其中放寬台資企業定義包括第3地台商格外重要。因為按照目前定義,國銀的大陸分行初期只能為5%的台商提供人民幣業務,還有95%的台商無法取得國銀融資資金。
* 美商會:反服貿 使台更倚賴陸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419000949-260301
台北美國商會指出,《兩岸服貿協議》如果被封殺,將導致其他國家不願與台灣談判《自由貿易協定》。果真到了這一步,台灣恐怕走投無路,在經濟上只能更加倚賴中國大陸。
....台北美國商會官方刊物《TOPICS》最新一期,社論題目是〈記取危機的教訓(Learning From the Crisis)〉...,台灣要如何打入國際?社論指出,「一個不幸的事實是,中國崛起使得許多國家不願採取任何可能觸怒中國政府的行動」。社論舉例說,兩岸簽訂《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才促成台灣與紐西蘭、新加坡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也使台灣能被納入TPP第二輪談判的主要候選名單。
* 社評-正視大陸中小型台商經營困境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419001110-260310
....如果按照上市公司(超大型企業)、上櫃公司(大型企業)、興櫃公司(中型企業)及公開發行公司(中小企業)四組觀察,2013年上市公司在大陸投資的子公司中,有55﹪是零獲利或虧損的; 1292家上櫃公司的大陸子公司,零獲利和虧損比重達64﹪;代表新創事業的興櫃公司及中小企業的公開發行公司,大陸投資零獲利及虧損家數比重分別為72﹪、77﹪。這些數據顯示出二個問題,一是台商經營規模較大,應變能力較強,二是中小型台商正面臨大陸經濟轉型的嚴厲挑戰,7成以上處於虧損狀態,比想像更嚴峻。
造成中小台商營運特別困難,是多重因素所造成,除了中小台商的資源無法和大型台商相提並論,以及中國大陸經營成本不斷升高,營收卻不能同步提高之外,還有以下幾個關鍵因素。
一是中國大陸出口成長減緩,使得中小台商取得出口訂單跟著減少。二是全球化外部環境改變,以及中國大陸產業升級,大陸同業競爭加劇,讓原本處於主要供應商的中小台商,退居到次要供應商或第三供商,甚至失去原有的客戶訂單。
三是融資困難,即便取得訂單,卻缺乏擴廠、升級,以及爭取人才的資金奧援,形成供應鏈銜接的阻礙。四是中國大陸政策上淘汰落後產業和產能過剩產業,所形成的倒逼機制,讓傳統中小台商無路可退。五是轉型內需,面臨國營事業壟斷市場,物流與通路成本的取得過高,進行內銷障礙重重。
* 宣明智自爆 戒嚴時曾為學運首謀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419000332-260102
聯電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也曾是學運「首謀」?昨日宣明智出席公開活動,意外透露當年中日斷交時,他就讀交通大學4年級,一手策劃、發動同學上街抗議。由於那時還是戒嚴年代,校方非常緊張,深怕他遭共產黨利用,最後他答應校方成立「匪情研究社」將功折罪。
* 修立院285萬 工總許勝雄願埋單遭拒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3/8622319.shtml
....「反黑箱服貿民主陣線」召集人賴中強昨晚表示,先前民眾捐助運動款項共結餘一千六百多萬元,「我們願意主動支付款項,無法接受許勝雄的好意」,近日會主動和立法院聯繫。
* 從學運汲取貨貿協議的力量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8622162.shtml
....一場反服貿學運雖然讓整個社會擾攘不安,付出高昂代價,但所有的人都同意,其中有甚多啟發與教訓,為每個人都上了一課;尤其首當其衝的政府部門,更是如人飲水,點滴在心。此教訓對即將完成協商的貨貿,意義尤其重大,當政者若能從中汲取力量,對於更加重要而且衝擊可能重大的貨貿協議,必有極大的裨益。
頭一個教訓,就是凡事必須及早規劃、未雨綢繆。如果再過數月貨貿即將協商完成,各個相關部門就必須立刻展開嚴密的行動規劃,對可能引發的民間反彈亦做好周密的預判,研擬妥善的對策,儘可能向社會大眾傳達正確的訊息,消弭可能的誤解,布置出一個友善而健康的環境,迎接此一大事到來。
第二個教訓,正如行政院江院長所言,政府必須站在不同族群的立場,深刻領會其感受及需求,用他們的語言、使用的溝通工具與新科技,充分與每一個群體溝通,尤其從服貿抗爭一直到學運結束,學生們會藉懶人包理解問題,對官方的官樣文章棄而不顧,形成一個單方洗腦與動員的對抗,而使情勢逆轉,一發不可收拾。
◆ 政府採購案未足額進用原民須繳代金 合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8622259.shtml
【聯合報╱記者王文玲/台北報導】2014.04.19
原住民族工作權保障法及政府採購法規定,政府採購得標廠商必須雇用一定比例的原住民,否則必須繳納代金給原住民族綜合發展基金會的就業基金;司法院大法官認為,相關規定在促進原住民就業,維護重要公益,並未過當限制營業自由,昨天作出第七一九號解釋宣告有關規定合憲。
不過,大法官也認為,如果公司所需繳納的代金超過採購金額,應該要有適當的減輕機制,主管機關應就此盡速檢討改進。
本案是由興農、壹傳媒、蘋果日報、台灣高鐵等公司聲請釋憲,他們都參與政府採購案,但在得標後履約期間未依規定進用一定比例的原住民,得繳納五十餘萬元至四百餘萬元不等的就業代金。四家公司都認所繳代金太高,提起行政訴訟敗訴後,聲請釋憲。
◆ 捷運提早開 遭疑獨厚富邦路跑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2/8622008.shtml
【聯合報╱記者周志豪/台北報導】2014.04.19
北市近兩年來共舉辦61場路跑活動,其中有24場還由北市府主辦或參與合辦,但長期以來,台北捷運卻只配合早上7時起跑的富邦台北馬拉松提前發車,但其餘更早的路跑活動卻一律拒絕申請,議員質疑不公。
北市體育局專委李招譽表示,將盡快召集市府相關單位舉辦跨局處會議,研議未來是否只要申請的路跑活動,參與人數達一定規模,就協調北捷提早發車。
馬拉松路跑活動在國內日益風行,但因活動多半在凌晨,不少民眾為了參加,寧可犧牲睡眠時間,起個大早前往報到。
但有民眾發現,台北捷運只有富邦台北馬拉松活動才配合提前發車,其他路跑不論多早,民眾一概「只能自己想辦法」,質疑市府偏袒特定單位,向議員戴錫欽投訴。
戴錫欽調閱資料才發現,101年與102年,在北市舉辦的路跑活動達61場,其中有16場凌晨5時30分至6時間起跑,14場凌晨6時30分至7時間起跑,而與富邦台北馬拉松一樣於7時起跑的則有31場,質疑市府獨厚富邦台北馬拉松,難道真有特殊考慮?
但北捷這兩年間,因配合路跑活動提前發車只有2次,卻都是富邦台北馬拉松,提早發車的8萬8千餘元動力費,也由北捷埋單,將發車時間由原本的凌晨6時,提前至5時20分至30分間。
北捷總經理譚國光表示,一般舉辦活動要求提前發車或延後收班,考量晨間行車安寧與夜間軌道維護需求,多不會同意,富邦台北馬拉松則是因府內有協調機制才配合。
但譚國光也承諾,會將利弊評估,一併呈府內跨局處會議討論,尋求共識。
江揆:直接民主只出現在古希臘城邦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8624241.shtml
【聯合晚報╱記者黃國樑/台北報導】2014.04.20
行政院長江宜樺今天花了兩個小時,與年輕學生世行政院長江宜樺今天與年輕學生世代進行對話,並進入最敏感的學運與代議政治等話題,江宜樺表示,他認為年輕世代監督政府,應用理性、合法與非暴力的方式,而不是用衝撞政府機關的暴力方式,他並舉當年施明德帶領百萬紅衫軍為例,表示如果當時紅衫軍衝進總統府,或將總統抓起來公審,那幾十年累積的民主,將退回原點。
他表示,我們已經不是那種比力氣的國度,不去衝撞政府機關,那是一個界限,如果衝進去,那代表這個國家已經是亂了。
一位男學生詢問江宜樺對於年輕人參與政治看法,江宜樺反問,倒想聽聽他的看法如何,學生回應應該是「監督」,但應用合法理性的方式。但一位交大的女同學進一步問,有人以為代議政治已失靈,行政凌駕立法,而黨意凌駕民意。
江宜樺說,他相信合法理性方式表達訴求應是台灣大部分人的看法;用這一套民主體制,透過公聽會、座談會、示威、陳情的方式表達意見,或者最後用選票改變執政的政黨,若是因為政策與自己意見不合,就定位他是專制、威權,就可以動用手段拆掉政府,這是不好的結果。
他認為代議政治是雖有缺陷,但人類沒有辦法找到更好的方法。他說,不要代議政治就要直接民主,但現代的國家多在數百萬人以上,直接民主只出現在古希臘的城邦裡頭。
江宜樺也變身江教授指出,他博士論文寫的是漢娜.鄂蘭,有人批評他背叛漢娜.鄂蘭,鄂蘭是一個直接民主的嚮往者,她曾經設計一種council system取代議會,就是一種類似委員會制度,就每一件議案,各組織內就由20人去討論,形成共識後再往上一層,一直到最高層做最後決定,但最終她仍承認這個系統仍然是一種代議政治,因此回頭去肯定美國的議會制度。
江宜樺並且談到公投的門檻說,他一路以來都沒有改變,即公投必須要有門檻,我國目前是雙二一制,即以公民的1/2 為投票門檻,並以投票公民中超過1/2的多數為公投的結果。如果只採簡單多數而無投票門檻,將造成太多案子輕易生效,且只由少數人決定了公投結果,它可能造成百分之十的公民選擇了A案,但一個月後另外百分之十五的人進行另一次公投,卻選擇了B案,那哪一個結果是正確的?
不過,仍有一位台東大學的學生反駁,公投設立高門檻,容易產生「少數否決」的問題,即許多人對議題沒有興趣,不去投票,造成公投無法跨越門檻而無法成立,因此他主張,應只要在提高公投「成案」門檻即可,不應設立投票門檻。
另一位陽明大學的學生以自己是出櫃的同志,要求江宜樺對多元成家方案表態,並質疑行政院驅離行動是國家暴力。
國民黨青年團:持續培育人才
【記者李光儀/台北報導】
318學運凸顯藍綠培育青年世代問題,對於遭批評做的不夠多,國民黨青年團總團長徐巧芯說,培育人才是長期工作,該檢討的地方青年團及黨內都會檢討,但一定也會持續進行人才培育工作下去。
※ 相關報導:
* 江揆面對青年:服貿不會硬過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8624258.shtml
經過學運震撼之後,行政院長江宜樺上午展開與青年的溝通之旅,特別出席由教育部青年發展署舉辦的「青年論壇主持人才培訓營」的課程,與學生們進行了一場民主對話。其中對於學生質疑兩岸服貿協議,他表示,在大家都了解利弊得失後,共同做出決定,如果政府無法在這個問題上說服多數民意,不可能強行通過。
* 學運影響/制衡藍綠 第三勢力呼之欲出?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623811.shtml
【聯合報╱蘇進強/台聯黨前主席、國策院資深顧問(新北市)】2014.04.20
太陽花學運為台灣民主創造了一種新的可能,制衡藍綠的第三勢力呼之欲出。但也要呼籲年輕的學運領袖們,唯有超越統獨、省籍的第三勢力,才能真正發揮制衡藍綠的力量;進一步言,學運領袖應不以參選為要務,而以「參政不參選」的高度,發揮監督政府、政黨乃至國會運作的功能,也才能為台灣憲政體制規擘權責相副、長治久安的體制,發揮第三勢力關鍵少數的制衡力量。
◆ 首都警察加給 中央未拍板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1/8624230.shtml
【聯合晚報╱記者楊正海/台北報導】2014.04.20
台北市集會遊行頻繁,太陽花學運可看出首都警察的勤務壓力沉重。北市府編列8.13億元,預計今年初替北市員警加發首都警察勤務加給,但依法規定,警察加給、待遇屬中央權責,因行政院未同意,延至4月仍無法發放。
北市府發言人張其強上午表示,中央雖未拍板定案,但相信學運過後,看到北市員警的沉重壓力,中央會改變態度。一旦定案,因市府是編列一整年的預算,將追溯自1月起發放。
台北市議會去年通過警察首都加給預算,市警局去年12月函報警政署轉行政院,但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今年3月以「再予審慎研酌」打回票。全案仍由內政部研擬中。
北市府自行備妥「銀彈」,為何北市員警還無法加薪?市警局指出,北市府雖研議在「警察人員警勤加給表」中,增訂首都警察勤務加給,但依公務人員俸給法第18條、全國軍公教員工待遇支給要點第7點及警察人員人事條例第27條規定,公務員加給、待遇,事涉中央機關權責,首都加給仍須中央核定,才能發放。
首都加給若發放,北市外勤員警每月加給增加1倍,從8435元增至1萬6870元;內勤則加5成,從6745元增至1萬118元,將有助於改善北市留不住人才的困境,也達到攬才的效果。
市警局指出,目前官警從警大或警專畢業後依成績、志願或抽籤分發到各地服務。一定年資後,會考慮個人意願,調整服務地區。而在台北市服務的待遇幾乎和外地沒有差別,久而久之,多數員警就會趨向「事少離家近」,請調回中南部鄰近故鄉地區服務。
市警局指出,首都警察勤務的工作量、危險性、困難度和繁雜性,都較其他縣市高,台北市警察編制員額應為9000多人,但預算員額僅編列8142人,實際員額可能不到此數,北市抗議陳情和集會遊行次數愈來愈多,衝突也多,首都加給再遲遲不發放,將會有更多基層員警申請調職回鄉。
外縣市員警 要求加津貼
太陽花學運期間,警方應付大大小小的抗爭,動用至少30個單位、逾8萬人次警力維持秩序,創下近年動員警力人數紀錄。很多外縣市到台北支援的警力都認為,北上支援台北市勤務的外縣市員警,也應加發維安津貼。
台北市警察勤務繁重,北市府計劃發放的首都警察加給,外勤員警每人每月可多領8000多元。但遇有重大群眾抗爭,外縣市北上支援的員警,並無額外補貼,每次出勤12個小時,頂多只能報加班費。
有員警表示,加班費是各縣市政府支付,時數報到滿,可領約1.6萬元,但加班費算是警察薪水的一部分,並非津貼。
有中南部員警說,台北市勤務壓力的確較大,但各行政區治安複雜程度不一,除了集會遊行等聚眾活動最多的中正一分局,令人卻步之外,如果真可加薪8000多元,他會考慮請調回台北市其他分局。但也有員警說,台北市物價相對高,生活支出大,加薪8000多元,誘因不大。
※ 相關報導:
* 全國唯一警察廟 破案常「神」來一筆
http://news.ltn.com.tw/news/society/paper/772246
....警察廟就位在分局辦公大樓後方的大榕樹下,一旁還有祭悼亡魂的「將軍府」。分局員警指出,日治時期,潮州分局旁就是墳場,台灣光復後換國軍部隊駐紮,數十年來警方扣留的事故車輛也在此處停駐,所以留下不少鬼神傳說,分局每年也都會在樹下舉辦普度敬神,祈求平安。
* 募兵大秀先進裝備 學生:想讀軍校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8623682.shtml
....國防部從4月起到8月陸續要在各縣市辦理多場大型招募活動,昨天首場在高雄登場。
國防部長嚴明說,募兵制成功的關鍵在於精良的裝備、嚴格的訓練、合理的待遇、軍人地位的尊嚴及未來出路;國軍會研礙各項配套措施,包括改善官兵的生活設施、建立人性化的生活空間及生活管理,落實休假制度、加強外島補助及提高薪資待遇。他也強調會以多元的退輔措施,讓部隊擁有高素質的人才。
天堂不撤守-馬總統,今起,請只說您做得到的事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421000385-260109
中國時報 陳長文 2014年04月21日
魚與熊掌如何兼得?管中閔主委提出「雙重國安風險」,坦言現實中台灣的兩個選擇,一是「安陸聯外」藉大陸加入區域經貿整合,爭取加入TPP與RCEP,但會有台灣經貿被大陸控制的風險;二是繞過大陸,寧願兩岸關係降溫,台灣靠自己的努力與他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但成功率低,風險是台灣經貿邊緣化。
雙重風險中,馬英九總統以第一條路作為選舉政見,並得到多數選民的授權,但很明顯的,人民對台灣經濟主體性的疑慮,並沒有因而喪失。將台灣經濟主體性,置於兩岸經貿交流之上,是否真是多數民意的選擇?筆者認為,這不是個短期可以釐清的議題,或許兩次選舉的結果還不夠,唯有台灣的民意長期而一致的顯露出自己的偏好,少數才能夠心甘情願承認自己是少數。
管主委表示「完全接受」反對者對大陸的疑慮與擔憂,這是把話講開了,但反過來,今天的反對服貿者,可有「完全接受」台灣經貿邊緣化的風險呢?是否承認延宕了服貿,也是延宕了台灣經濟整合的腳步?
拒絕服貿,反對者可有其他經濟的解方,或者是願意以經濟停滯的代價來換取經濟主體性的維持?筆者目前沒有看到任何有力的的論述。
當然,服貿的談判並沒有盡善盡美,有的人說這是因為台灣的談判團隊欠缺經驗,應該先與貿易小的國家累積經驗後,再與對岸談影響重大的協議。
但事實上,台灣與「貿易往來小的國家」談判的經驗並不少,例如民進黨執政時期與中美洲友邦所談判的FTA協議,乃至於近來的台星、台紐FTA,但這些FTA對台灣的複雜度,都非兩岸協議所能相比,因此,無論何時開始,服貿都會是台灣的第一次。
因此,外界對馬政府的批評,本質上還是魚與態掌的問題。固然,馬政府在服貿審議過程中流露出急切之感,但反過來,哪一個執政團隊,不希望自己認為好的政策早日通過,早一點增進人民的福祉呢?或者,談不好,再談一次、兩次,那大概時間也就這樣過去了,誰又會認為空轉對台灣是好的?
當我們談到權力時,會主張三權分立,彼此制衡,但一講到責任,又把馬總統當成封建時期的帝王,「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台灣當前的困境,是行政更是立法,尤其在實踐上現在立法院已經是「準首長制」,院長不見得可以主導通過哪一個法案,但只要他決定對特定法案消極時(不召開協商),幾乎就注定那個法案過不了。
今天,我們很多人要求馬總統去化解「王馬之爭」,筆者認為這是畫錯了重點。總統與立法院長,都有自己的憲法義務,各自對人民負責。立法院癱瘓失能,不能只把矛頭對準總統,如果癱瘓失能的原因也和在野黨/立法院「準首長制化」有關,就不該把帳全算在執政黨黨主席身上。
但不論責任誰屬,國會的癱瘓已是客觀的事實,筆者想問的是,難道沒有國會的配合,馬總統就無事可做了嗎?行政權的可及範圍其實不小,在總統剩下的任期內,在行政權的權限內造福人民,這仍然應該是可以大大著力的地方。
相對地,馬總統給人民的感覺是,一直拿頭去撞立法院這面牆,把自己搞得頭破血流,這當然會給予人民無能的感覺。馬政府總是先把某項法案講得對台灣影響深遠,關鍵重大,然後再經過種種波折之後,總之就是無法通過。
當類似的情境一而再、再而三的重演,即便馬總統是認真的想推動改革、創造契機,但燃起希望後卻帶來失望,當然就會打擊總統的聲望。
以目前總統聲望,要尋大立幾乎是不可能的,或許該收斂政治能量,要謹言慎言,筆者的建議是:從今而後,尚請馬總統謹記一件事:只說自己做得到的事,更要有判斷「什麼事做得到」的政治遠見。也就是,不要急著想在未來兩年內急著帶給人民「希望」,而應致力於不要讓人民「失望」。
當然,總統選擇守勢,代表台灣這兩年會流失很多的機會,必將不利於國家的競爭力,但除非反對黨與沉默的多數人民徹底覺悟,這恐怕就是2016之前台灣的現實。魚與熊掌難以兼得,未來的國家大路要如何取捨?還是得讓「有智慧」的台灣民意來決定吧!(作者為法學教授、律師)
※ 以上以下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相關報導:
* 張榮豐/學運啟示 解構「證實不證偽」
http://news.ltn.com.tw/news/opinion/paper/772502
....這次國台辦突然醒悟,顯示他們平日並非沒有資訊,而是在解讀資訊時,採取了「證實不證偽」的方式來取悅上級。再加上一黨專政的體制所造成的「集體迷思」。所謂「證實不證偽」,是指主觀上先做一個能取悅上級的假設,而後再選取那些能符合、印證這個假設的資料來「證實」它。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採取「證偽但不證實」的邏輯,來分析資訊。也就是蒐集資料想盡辦法來推翻假設,只有在無法推翻這個假設時才接受它。
在政治上「證實不證偽」的邏輯,常造成自己人「互相取暖」、「自我感覺良好」;或將批評的聲音視為「毒草」,稱讚及奉承的話當作「鮮花」。而「證偽但不證實」,則是敢於聽取批評、難聽的話,並勇於和反對者或反對黨溝通。
....以經濟政策為例,事實上正是「證實不證偽」的態度以及「集體迷思」,使得六年來的台灣經濟,在「國貿派」思維的主導下,經濟策略只側重區域經濟整合一途;或更確切的說,是只重視兩岸經濟整合,而完全忽略了如何促進產業競爭力這一塊。但沒有產業哪來的貿易?
更具體的說,短期內如何運用靈活的匯率、利率;中期如何維持一個相對穩定的投資和消費環境;長期如何因應人口結構的變遷、產業的需求,預先規劃教育、科研、社福、財稅…等政策,來增進產業競爭力,六年來是一片空白。
* 學運遺漏的議題:補償失利者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8625367.shtml
....根據經濟部的「因應貿易自由化產業調整支援方案」,從民國九十九年到一○八年的十年間,共編列了九八二億元的經費,分階段對可能受影響產業提供「振興輔導」、「體質調整」與「損害救濟」等。過去四年,這近千億經費已執行了一三四億,主要用在支援產業的「振興」與「輔導」;根據經濟部的說法,目前「尚未有受衝擊產業與受損產業」,因此尚未提供任何「補償」或「救濟」。
對於經濟部的說法,我們表示存疑。所謂「尚未有受衝擊產業與受損產業」,究竟是台灣產業的體質太強、無畏衝擊?或者是政府的開放措施太過溫和,因而未對任何產業造成影響?或者是政府的輔導政策太過隱密,以致受害者根本不知道有此制度的存在,或者在投訴時遭到刁難否決?這點,恐怕有待相關部門進一步釐清,並進一步透明化。
無論如何,社會大眾對這項制度確實所知有限;再者,由於中國大陸對台灣的經貿協定仍以「讓利」為基調,產業受損情況原本就不可能太大。長遠看,這類「產業調整支援方案」確屬必要,但其社會效用尚屬有限,政府的因應戰略若思及一般受薪者,將更有助益。我們認為,對失利者或受害者的補償必須是普遍性的,且不止針對個別產業,因為開放對受薪階級的衝擊更為深遠而全面。較易讓大眾「有感的」政策,應是協助受薪者因應全球化,除了培訓之外,還包括改善薪資與勞動條件等。
近年來,馬政府在這方面少有值得稱述作為。
....事實上,所有國家都面對了這個議題,既要考量經濟的開放,又要顧及相關社會政策的配套是否完備。各國都越來越意識到:若不照顧經貿開放的失利者,必然招致他們對全球化的反彈,甚至帶來社會的分裂並損及民主政治的運作。民主國家若不處理此一問題,社會的反彈可能導致政治轉向民粹式的「保護主義」;而如果美國哪天走向保護主義,這波全球化就會嘎然而止,重蹈百年前第一波全球化的覆轍。當年的第一波全球化,正是因為社會反彈而中止,結果引發了全球經濟大恐慌。
* 江揆:要逼囤房族釋屋 讓青年住得起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8625333.shtml
行政院長江宜樺昨天指出,將在任內努力讓大都會房價所得比降到十倍以下,讓青年與大眾住得起房。他明確宣示,要逼手上多房卻用來等待升值的人,把房子釋出來,增加市場供給。
* 江揆:大量擴充高教 負面影響深遠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8625414.shtml
四一○教改今年滿二十周年。行政院長江宜樺昨天表示,大量擴充高等教育,對台灣有深遠的負面影響,「要再讓蔣偉寧部長把大學塞回去,我相信他不敢。」必須加速產業轉型、加強產學合作,才能避免教育、產業雙輸。
社論-馬政府謗議沸騰的內在原因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3/122014042200318.html
【本報訊】2014-04-22 工商時報
這次太陽花學運之所以能引起廣大青年學子的共鳴,原因不少,其中固然有政治因素,但若沒有經濟因素糾結其間,絕不可能形成燎原之勢。所謂經濟因素,簡單來說,就是台灣近十年來青年的薪資日降、就業日難,但房價卻急速升高所形成的青年三大困境。
台灣購屋難度有多高?上週內政部公布去年第四季台灣房價所得比,台北市升至15.01倍、新北市12.67倍,兩者分居世界第一、第三,甚至台灣各縣市平均的房價所得比也高達8.37倍,三者皆遠遠超過南韓首爾的6.0倍,購屋之困難程度,於此可知。
青年購屋問題於週日國民黨的青年論壇中也成為焦點,行政院長江宜樺表示將採取政策工具,希望能壓至十倍以下,但這個希望若沒有周延的政策,希望終究會變成失望。須知,台灣房價所得比並非原來就這麼高,民國92年調查之初,台灣的房價所得比僅5.3倍,台北市與新北市也僅6.1倍、5.1倍。短短十年狂升至此,顯示十年來政府健全房市政策全然失效。面對這樣的經濟環境,青年人如何不絕望?如今謗議沸騰,怨嗟盈路,豈偶然哉?
台灣的房價並非全球最高,房價所得比卻居世界第一,主要原因在於十多年來薪資呈現停滯,其中尤以青年人的情況最為嚴重。依官方的調查顯示,台灣各行業初任人員的月薪,十多年來幾乎原地踏步,具大學學歷者88年還有28,551元,而至101年卻降至26,722元;其它各學歷情況相去不遠。青年人欲以遞減之收入購狂漲之住宅,直如夸父追日,是以學運期間怨誹洶洶,理之必然也。
政府也許會認為長期以來投入高教的預算持續提升,國內各大學每年培養了二十多萬名大學畢業生、六萬名碩博士,依經濟學家梭羅所言,本世紀經濟決勝關鍵不就在人力資本?政府已盡力了,何以高教經費的投入無法轉化為經濟競爭力?這確實是今天的大問題。政府已檢討了十年,也提了許許多多方案,但情況未見好轉,以致派遣人力中居然也有五千多名碩博士,四萬多名大學畢業生。如此優異學歷而屈就於如此低薪工作,自然有生不逢時的怨懟。這雖是十多年來的老問題,不可盡責於馬政府,但馬英九總統已執政六年,自然要概括承受外界的指責。
台灣這十多年來的經濟環境,已讓世代間的所得、財富差距逐年擴大。這個經濟上的不公平,除了影響總體經濟,甚至也已影響到青年的婚育思維。依據日前行政院主計總處甫完成的婦女婚育調查報告,去年女性未婚率已升至32.55%的歷年新高,其中「經濟因素」已躍居未結婚的第二大重要因素,顯示今天我們所看到的許多政治紛擾、社會問題,究其根本實為經濟失衡所致。
我國世代間的統計並不周延,但勉強可自現有統計中找出一些蛛絲馬跡。依據最近一次的人口與住宅普查,34歲以下年輕世代家庭裡,擁有住宅的比例僅6成,遠低於全體平均住宅自有率8成。然而,擁有住宅並不意味著幸福,反而代表每月要承受龐大的房貸壓力;依最近一次的調查,台北市購屋者的貸款負擔率高達63.4%,新北市53.5%,這意味著家庭每月收入有超過半數要償還房貸本息,繳完房貸後得學會撙節度日。眾所周知,民間消費是台灣經濟成長最重要的動能,台灣近年經濟之所以低迷不振,房價過高所引發的消費排擠效果,必然是重要原因。
長期以來,我們比較注意富人與窮人之間的財富分配,卻忽略了青年人與中壯年不同世代間的財富分配。每個世代所處的境遇不同,老一輩曾歷經兩岸烽火的歲月,中壯年者也曾走過篳路藍縷的時光,今天年輕人呱呱落地時正值台灣經濟最繁榮的年代,以童年及青少年階段而言,中老年世代不如今日年輕世代;但以走出校園的際遇而言,則恰恰相反,今日年輕世代不如昔日。昔日青年人帶著希望走出校園,今日青年懷著恐懼面對未來,不幸中之大幸是,今日代際財富分配,尚可透過父母的資助而延緩擴大的速度。但長期而言,世代間的財富分配問題終將持續擴大,洶洶怨誹將如同湧流的石油,只待一個政治事件、或者一個社會事件的激化,即可呈燎原之勢。此次太陽花學運已展示其威力,執政當局萬不可低估其後續的衝擊。
我們認為,十多年來執政當局對青年議題過於輕忽,如今亡羊補牢,由總統率閣揆與青年對談,其立意雖佳,但仍不夠全面性。如同一年前我們曾提過的建議,政府有必要定期辦理青少年的專案調查,藉此理解這一代青少年的價值觀與對經濟的看法。唯有讓困擾青年的民生經濟問題得到解決,紛紛擾擾的政治問題、社會問題,才不致再掀起滔天巨浪。
◆ 陸資來台 國安局把關審查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1/8627697.shtml
【聯合報╱記者王光慈/台北報導】2014.04.22
兩岸服貿協議是否造成國安漏洞?國安局長蔡得勝昨天說,服貿協議審議通過後,大陸服務提供者得於我方設立公司或辦事處等商業據點,確有可能掩護中共情報工作,主管機關與國安單位已建立針對不同對象區分層級的維安管制機制補強。
蔡得勝指出,國安局今年二月曾邀集政府四十一個單位開會,就我對大陸承諾開放的六十四個項目,以及金融業赴陸發展狀況,進行國安風險評估。凡涉及國家安全、國家資訊揭露和社會敏感者,都不宜開放;涉及政府採購可能影響國家安全,須予排除;涉及個資和隱私,應予管控。
經濟部次長卓士昭表示,為了強化陸資來台的投資審議功能性和代表性,四月十一日起經濟部已修改規定,讓負責國家安全的機關參與投資審議,並增列國安局副局長為委員會委員。
他指出,過去國安局並非經濟部投審會委員,但涉及陸資申請案件或有其他必要性時,均會送請國安局審查,並且邀請國安局列席參與投審委員會議。
卓士昭說,未來國安局成為當然委員,只要委員會召開,不論投資案件的性質與規模大小,國安局將全程參與審查,以強化對外資、陸資來台及我企業對大陸投資案的管理。
朝野對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草案共有七版本,目前已在立院待審。蔡得勝說,為確保國家安全,國安局已於上月十八日、廿一日及本月一日召開三次研討會議,邀請專家學者及各國安單位代表研討。
蔡得勝表示,國安局將以總和安全觀及總量管制概念,建請協議權責機關進行綜合性安全的風險評估,並依據總量風險程度,研建風險燈號衡量指標。
民間版的監督條例草案規定,談判代表未來對外類似協議時,若內容被認為傷害國家主權,要被判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卓士昭坦承,若相關條文通過,「我想我不會去了」。
※ 相關報導:
* 漢光兵推 美將列席觀摩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1/8628490.shtml
國防部作戰計畫次長室助理次長梅家樹上午表示,今年國軍漢光30號電腦輔助指揮所演習,將在5月19日至23日舉行。包括AH-64E阿帕契攻擊直升機、UAS無人機系統、雷霆2000多管火箭與P-3C反潛機等兵力,都將納入演習規畫兵力編組。
* 國防部:募兵成效超預期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1/8628489.shtml
國防部資源規畫司副司長白捷隆上午表示,目前國軍志願士兵招募成效,不但達成階段規畫目標,呈現成長趨勢,多項招募成效均超出目標的100%,顯示國防部近期推動募兵制招募宣導,已發揮功效。
* 南沙首位女軍官「救海龜第一」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8627768.shtml
「南沙島上的夜空是滿天星斗,整個銀河系都看得到」,去年派駐南沙太平島的首位女軍官江子婷,最近休假回台,臉上雖抹上南海豔陽的烙記,但對駐守海疆一隅,她說,這是種挑戰,也是一生的驕傲。
◆ 林飛帆等8人 直接到北檢應訊
http://www.udn.com/2014/4/22/NEWS/NATIONAL/NAT3/8627708.shtml
【聯合報╱記者劉時均/台北報導】2014.04.22
太陽花運動學生代表林飛帆等八人,昨天到台北地檢署向檢察官說明攻占立法院情形。他們都承認進入立法院,但否認違法;北檢同時開八個偵查庭訊問,訊後都請回。
警方原訂昨天下午四點在保安警察大隊約談林飛帆等人,但他們選擇直接到北檢應訊。林飛帆等人昨天進偵查庭前宣讀事先擬好的聲明。
他們聲稱,警察淪為國家暴力的執行者,他們無法對警方約談抱持信任,「我們選擇拒絕警方的偵訊,決定直接面對檢察官」,也公開宣示坦蕩面對的態度與勇敢承擔的決心。
他們表示,依循公民不服從的法理,採取具體行動挽救已陷險境的憲政民主,勇於承擔可能的法律風險,希望檢察官不要淪為政治的打手。
據了解,林飛帆等人應訊都稱,進入議場是為了反黑箱服貿、護民主、表達自己的訴求,沒有阻擾警方、破壞物品等違法的事。
有學生應訊說,這是公民對政府非法行為的抵抗權、是公民不服從。曾進入行政院的魏揚稱,立院占領後有進去看一下,但之後都在外圍。
八人都堅稱「沒犯罪」。檢方表示,八人雖然主動到案,但有些人檢方沒有立案,地檢署會再分案調查相關事證是否符合自首、可減刑的條件。
到案八人中,檢方未立案的是台大歷史所博士班學生周馥儀、台大法研所學生黃守達。
律師顧立雄表示,被告希望未來由檢察官直接偵辦,不會接受警方約談,昨天到場的人不會迴避應該承擔的法律責任,律師團會從無罪的方向答辯。律師尤伯祥說,學運落幕後警方大量發約談通知書造成恐慌,他們主動到案說明,希望檢方直接偵辦,避免引起騷動。
我不服從你 你要服從我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8630238.shtml
【聯合報╱黑白集】2014.04.23
這一陣子,「公民不服從」已經變成一個大爛梗。如果你闖了紅燈,也主張公民不服從,拒繳罰款,試試看。
公民不服從是梭羅在一八四九年首創,其原始思想是強調以親身接受法律的制裁,俾在精神道德層次來凸顯該項法律的不正義。過去常有政治人物舉行「坐監惜別會」,以標榜對抗法律的光榮,即有幾分「公民不服從」的意味。
依梭羅的原意,並無「對抗法律/不受制裁」的意思。最典型的案例是教徒以拒絕殺人而拒服兵役,但均以「寧願坐牢/不願當兵」結案;亦即以「對抗法律/接受制裁」來彰顯自己的正義觀。有人出了獄,仍拒服役,又再入獄。後來,為解決宗教與法律之間的「相對正義」,各國相繼修法規定此類案例可以改服社會役;於是,由於法律改變,公民與法律之間的關係亦告改變。
梭羅距今已一六五年,當時的法律較傾向統治者的意志,因此「公民不服從」頗可理解。但今日民主國家的法律本即由「公民(議會)立法」產生,若輕率主張「不服從」,即可能違反「公民主權」。於是,若霸占「公民主權」主體的國會而用「公民不服從」來阻卻違法責任,應知其本身即是踐踏了「公民主權」。
其實,莫說「公民不服從」,連「抵抗權」,或洛克的「革命權」,與孟子的「聞誅一夫紂矣」,皆是民主政治領域實際存在的公民權利。但此次學運如今卻是以「公民不服從」,欲挾制國家改採台獨路線的兩岸政策,而竟然要強制「全體公民必須對我服從」,這真是民主政治的黑色笑話。
公民不服從是相當深奧的民權理念,那絕不是一般街頭暴民的菜,但太陽花的菁英大學生及背後高人豈能不懂?
※ 所以要用選票來解決。相關報導:
* 台式文革的鑼聲響起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423001119-260310
....大陸文革是「以階級鬥爭為綱」,逼使人人「在靈魂深處爆發革命」;台灣文革是「以統獨鬥爭為綱」,逼使人人「在靈魂深處愛台反中」。20幾年的去中國化,使「無條件反共」轉化為「無條件反中」,仇中情緒一點即燃。如果不是因為獨派政客的貪腐,加上美國在大陸壓力下的對台「監視」,台灣恐怕早就民主崩壞,只剩內戰。這次學運造成的憲政失序實是遲來的必然。馬政府若繼續迴避根本認同問題,那麼,這次學運只是台灣文革的第一步。
◆ 去梯言/馬總統的用人作風問題在哪裡?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630154.shtml
【聯合報╱公孫策】2014.04.23
馬英九參加國民黨的青年論壇,青年黨員問及馬王關係,馬總統答以「我會檢討我的用人風格」,那並不是答非所問。
回到二○○八年大選,當時的國民黨立院黨團戰力十足,而馬英九以七百六十餘萬票當選,那是當前形勢的一個起點。
當時的馬總統雄心萬丈,確實想要好好改革一番;而當時被推出來收拾殘局的蔡英文,也想好好改革民進黨一番。後來的發展,馬英九的改革把自己搞到跛腳,而蔡英文改革不成,反被民進黨同化。因篇幅有限,本文僅論及馬總統部分。
馬總統當時最應該優先改革的,應該是阿扁留下來的公務員貪腐之風,可是在「不宜株連太廣」的大帽子之下,事務官幾乎「照原任」。那是不對的,公務員受法律保障,但官職不是,貪官不換掉怎麼改革?
總之,馬英九的改革重點乃轉向國民黨內,重點則放在消弭地方派系。地方派系當然不會束手「被改革」,於是立委承受最大壓力。也因此,原本是國民黨主力作戰部隊的立院黨團,乃鮮少入閣成為政務官,但他們卻應該是最熟悉「扁八年」政務發展的一群。而馬政府只能從校園裡借將。
這些校園來的爺們,也莫不想要有所作為,可是對內搞不動公務員,對外搞不過立委,漸漸就成了(青年黨員指出的)「做什麼都不對,什麼都做不好」。
東漢末年,外戚大將軍何進想要誅除宦官,袁紹第一個挺身而出,領了五千御林軍殺進皇宮。宦官們求告何太后,何太后出面要何進「不必株連太廣」,於是收兵。袁紹力勸斬草除根,何進不聽。
後來宦官謀誅何進,何進問袁紹該怎麼辦,袁紹這時已經曉得何進的作風,不再自告奮勇衝鋒,乃建議:「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來京,盡誅閹宦。」這一招非但沒保住何進的腦袋,還引來了董卓之禍。
馬主席改革地方派系不成,每遇選舉卻還得跟地方派系妥協,因而地方派系對馬英九既不滿又不甩,而馬總統令不出中央,「改革對象」乃只能朝向王金平。
此所以青年黨員問「馬王關係」,而馬總統答以「用人風格」的原因。時至今日,整個馬政府內部,已經都是「瞭解老闆作風的袁紹」,國民黨內則已經沒有「挺身而出的袁紹」,這就是馬總統用人作風招致的結果。
◆ 馬用人3崩壞點 愛找熟識友人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423000983-260309
旺報 記者陳筑君/台北報導 2014年04月23日
總統馬英九日前與青年座談時,坦承用人風格有問題,願進行調整。對此,台大政治系副教授彭錦鵬直言,總統用人最大問題是「只用講他好話的人」;世新大學中文系教授王曉波則認為,馬總統「親綠不親藍」,與傳統國民黨關係不夠,因此得不到藍營立委、國民黨中常委支持,導致「號令不出總統府」。
彭錦鵬受訪時,點出馬總統用人的3大問題。首先、也是最大問題是「只用講他好話的人」,包括過去總統任台北市長時的部屬、學界認識的人、從小長大的朋友及同學,即用人沒擺脫自己熟識的友人。
其次,相信知名度、有社會好評者,尤其是有特定社會議題背景之人,完全不考慮此人是否有真實的工作績效。再者,總統啟用的人,大多沒有在國民黨有過奉獻、毫無成績,導致政黨政治無法正常運行。
彭錦鵬認為,總統想大破大立調整用人問題並不困難,只要有心改變,「政治就是把不可能化為可能的藝術」,但千萬不能自我感覺良好。至於有意見建議總統辭黨主席,彭錦鵬說,馬總統對黨人才的培養趨近於零,既然沒辦法承擔大任,專心把政務處理好,或是可以思考的方向。
另外,王曉波則批評總統用人「親綠不親藍」,延攬像前台聯立委賴幸媛等人入閣,對為他選舉、賣命的人才,反而不照顧。王曉波說,馬總統希望「用人唯才」,但政黨政治是「用人唯黨」,因為總統與傳統國民黨關係不深,黨務系統人才不被重視,最終出現「號令不出總統府」。
此外,民進黨前立委林濁水也曾撰文表示,「馬總統小圈圈用人,邏輯只有1個,即任用親信,近親繁殖」,這已是社會的定論。
◆ 劫走沉香 2毒品通緝犯落網
http://udn.com/NEWS/SOCIETY/SOC1/8630082.shtml
【聯合報╱記者魯永明/嘉義報導】2014.04.23
嘉市御閣藝品公司鎮店之寶,長百餘公分重10餘公斤,市價逾千萬元珍貴沉香,8日遭2名蒙面歹徒搶走,市警局專案小組前晚逮捕缺錢行搶買毒品的韓姓及涂姓毒品通緝犯,昨天遞解嘉義地檢署歸案;但侯姓被害人不滿警方將搶案當加重竊盜案偵辦「大案變小案涉吃案」,不排除提告第二警分局長吳在堂。
吳在堂說「尊重被害人權利,警方依法辦案,歹徒犯案手法符合加重竊盜構成要件,但警方接受檢方指揮,最後要以檢方認定罪名為主!」
嘉檢發言人主任檢察官陳昭廷說,42歲涂姓及31歲韓姓毒品通緝犯,坦承犯案,涉共犯加重搶奪罪,非加重竊盜罪,另落網韓姓嫌犯29歲高姓同居女友也因毒品通緝,但未參與搶案,3人都因毒品罪判刑1年確定逃亡,遭雲林地檢署通緝,雲林檢方囑託嘉義檢方押解鹿草分監服刑,檢察官將再指揮警方借提擴大偵辦。
檢警說,韓姓與涂姓嫌犯缺錢買毒品,8日晚間韓姓嫌犯駕駛從南投偷來的車牌,開車抵嘉市新生路,涂男下車先拿磚塊砸櫥窗玻璃,再拿榔頭敲破取走沉香木,行搶過程僅45秒,警方前晚分別在雲林斗六市及嘉縣大林鎮民宅,逮捕涂姓及韓姓嫌犯,起獲贓木沉香被銷贓變賣只剩13公分,2人對銷贓去處堅不吐實,還相互卸責。
案發當天發現歹徒以懸掛偽變造車牌犯案,專案小組鍥而不捨沿路追查監視器影像,從嘉市沿線一路調監視器到南投、彰化縣,共調上千支監視器,過濾上萬車輛,才讓歹徒露餡落網。
※ 相關報導:
* 假跟媽祖遶境 沿途詐騙香油錢
http://udn.com/NEWS/SOCIETY/SOC4/8630004.shtml
昨天農曆3月23日媽祖誕辰,板橋區知名的埔墘福德宮媽祖前天下午遶境,一對顏姓兄弟跟著遶境隊伍行進,涉嫌冒用宮廟人員隨機向店家和民眾表示「自由付」、「隨便寄付一些」,涉嫌詐騙香油錢。警方據報查獲2人,查扣1萬多元贓款,依詐欺罪嫌移送檢方偵辦。
公投…重點不在核安 在民主正當性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632540.shtml
【聯合報╱胡祖慶/東海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台中市)】2014.04.24
隨著馬英九探訪林義雄,並且做出公投承諾,核四問題來到決斷時刻。朝野領袖如何取法先進國家經驗,建立可欲慣例是頭等大事。下述四點值得注意。
第一,核四議題果真交付公投,核安便非主要考量。一旦政府決定「相信人民」,重點便從理性討論轉移到多數人情感歸屬。相信核安的人可能選擇停建核四。相對地,有些人認為即使核能電廠有其安全疑慮,仍然願意支持續建核四。在英法等國歐體公投當中,我們能夠觀察到類似情況。
第二,核四議題果真交付公投,宜由執政黨發動,避免樹立「少數黨選擇公投議題」先例。在同為雙首長制的法國,公投被視為總統和人民對話。第五共和肇建至今,所有公投案均由總統提起,並無讓少數黨選擇公投議題情事。一九八六年密特朗變更國會選制,在野右派政黨提出「公投決定論」主張遭到拒絕是典型案例。類似情形出現在採行內閣制的英國,無論一九七五年歐體公投,或二○一一年變更國會選制公投都是由政府發起。
第三,核四議題果真交付公投,應考慮取消可決門檻。倘若政府同意將核四交付公投,強化決策的民主正當性應該是唯一考量。英法等國的全國性公投都沒有門檻限制,如果主事者堅持這點,會讓問題變得更加複雜。
第四,核四議題果真交付公投,應該重視責任問題。假設贊成續建核四的選民居於多數地位,反對陣營便須接受。與此同時,政府支持度可望有所提升,二千年法國總統席哈克「縮短總統任期」公投曾經產生類似效果,幫助當事人兩年之後連任成功。假設公投結果不如預期,主政者允宜展現政治風骨,如一九六九年戴高樂是在公投失利後辭職下台。
最後,「核四公投開啟服貿公投,服貿公投開啟統獨公投」的疑慮或許可以排除。二○○三年公投法制定以來,華府始終在我國公投事務方面扮演煞車器角色。在可見將來,問題失控的可能性不大。核四議題或許可以提供國人同時成熟看待直接和代議民主的契機。
◆ 政經觀點-體制轉型 看見轉機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424001759-260109
中國時報 杜英宗 2014年04月24日
核四、公投、自由經貿爭議、五一大遊行。遇到選舉,在台灣陳年待解的問題與衝突,又再浮上檯面。這些難題長年無解,除了議題本身就錯綜複雜、牽連甚廣,更因為我們的政府體制,沒有內建解決這些問題的機制,令各方心服口服。
回首中華民國一百多年的歷史,無論是國土與人口的規模,還是政治、經濟與社會等發展,都經歷了許多不同的階段或演變。民國初年,我們有35省、兩個地方、一個特別行政區、12個直轄市。現在,我們只有兩個省,以及五個直轄市。面積是一百多年前的0.3%,人口約當時的5%;但是從中央政府的五院到各級地方政府層層疊疊的組織,沒有變過。
聚焦台灣的演變,我們的行政院從早期的8部2會1處發展到當今有32個直轄機關;儘管多個縣市政府合併成5個直轄市,這五都縣市政府的工作人員卻反而比合併前增加3000多人。
組織繁複,疊床架屋,常令權責難以釐清。例如,從攸關國家發展的兩岸服貿或自由經貿談判,到被定位成民眾生活「小確幸」的放假,看似中央政府職權的領域,或是應由政黨內部形成共識、再藉由正規體制成形的政策,都有地方政府對外表態討論。大家勇於發表意見,但是該做決策定生死時,卻又不知道由誰拍板就真的可以定案。
我們遇到的另一個問題,是決策互不協調。各單位不是堅持己見,就是互踢皮球,讓這些重要的國家政策像燙手山芋,在各機關流浪難定。
國家就跟許多組織一樣,是個有機體,在面對不同環境變化時,應該有一股內在的調整機制,讓自己處在當時能力所及的最佳狀態。這有時是組織的改組、制度規章的改變,或是人力與權責的臨機應變。
我們常見企業要隨時勢活化組織,在不同年代重新探尋不僅要存活、更要出類拔萃的方法與核心競爭力,更何況是已經上百歲的中華民國。
只要相關單位能夠靜下心思考,我們在當今的環境與國家規模下,應該用什麼樣的體制,釐清組織架構與分工,就有機會看見轉機。
我所服務的南山人壽,就在兩年多前經歷了重大的組織定位演變,從一個外商在台以銷售為目標的子公司,轉型成道道地地的本土企業,成果令所有同仁都為自己感到安慰。原來,我們的組織是標準外商的「矩陣型」架構,各部門主管各自像區域辦公室或紐約總部報告,各種決策以總公司的利益為依歸,在地的主管們也只須執行上令,不需辛苦互相協調。
兩年多來,我們自己打造出有制衡功能的財務會計,自己建立管理客戶資產的投資團隊,也重新依據台灣市場的需求,推出客戶需要的商品與服務。而且各部門間的決策,都可以公開、跨單位討論與互相協調,才能一起達陣。
我們的市占率大幅成長,獲利年年上升,彌平了金融風暴期間累積的虧損。更重要的事,大家陸續改變做事的方式,更積極融入各地社區,結合本業與公益,深耕這塊土地。
我讚許同事們幾乎無縫接軌,這個曾被許多合作往來廠商稱為台灣最大的外資公家機構,在被賦予不同的使命與明確責任後,積極轉型且效益驚人。
就像企業在不同時期的角色與任務不同,必須用不同的方式來管理。國家也一樣。一百年來的政治、軍事、社會與經濟變遷,適用不同的體制。體制本身並沒有對錯,但重要的是在不同的時刻,選定合適的方式自處、應變,台灣才能真正隨時勢轉型,告別這些牽絆住我們腳步的陳年舊帳。(作者為資深企業經理人)
※ 相關報導:
* 僅占公職0.92% 考選部:政府資訊人才荒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3/8633334.shtml
平均1位資訊人員須服務109位公務人員
考選部:將推動增設公職資訊技師
新戶政系統今年一上路就頻頻出包,也凸顯公務體系缺乏資訊人才。考選部今日在考試院會中提出業務報告,指出政府在人才進用人力方面偏重行政面,技術人才相對較少,且根據銓敘部近五年統計,資訊處理職系人員計3155人,僅佔全國公務人員0.92%,平均每一位資訊人員必須服務109位公務人員。相較韓國政府為1.6%,我國政府的資訊人力民明顯有落差。
* 委外業務也落漆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3/8633336.shtml
近年來政府部門大力推動線上申辦服務,包括內政部新戶役政系統、ETC、台鐵訂票等網路資訊業務,皆因測試不週延或上線後屢屢當機導致民怨。更有甚者,今年3月科技部成立,科技部網站不論是網頁設計、慶祝科技部誕生的賀圖都被網友嘲笑「很low」,連內容也被發現錯誤,可見政府不僅缺乏專業資訊人才,連執行委外業務也顯得「落漆」。
* 圖利日勝生20億 北捷2官員起訴
http://udn.com/NEWS/SOCIETY/SOC4/8633302.shtml
檢調偵辦台北捷運「美河市」開發弊案查出台北市前捷運局聯合開發處長高嘉濃、前副工程司兼課長王銘藏涉嫌竄改土地建物鑑價報告,圖利包商日勝生公司獲得高權值配比,造成台北市政損失20億元以上利益,上午將高、王依圖利、偽造文書罪起訴。
◆ 垃圾「灌籃高手」 二樓開窗直接投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2/8632434.shtml
【聯合報╱記者陳雨鑫/板橋報導】2014.04.24
中和區清潔隊員近期不斷遇到「偷懶民眾」,把資源回收車當「籃框」,將回收物直接從二樓開窗往下丟,還有民眾把紙箱當飛盤射,不慎射中隊員眼睛。
為了保護清潔隊員不要受傷,新北市環保局歷時半年自創衛生標準作業程序,還拍攝錄影帶給隊員參考,協助隊員避免危險。
新北市有6000多名清潔隊員,幾乎天天都有光怪陸離的問題,中和清潔隊員石美伶表示,從事資收員逾8年,每天都有「垃圾灌籃高手」,即使加長停留的時間,還是阻擋不了民眾的特殊習性。
玻璃也用投的、木頭也用投的,紙箱則是用射的,站在資源回收車上的人猶如箭靶,若沒即時閃過,身體立刻「青一塊、紫一塊」。
石美伶說,最令她印象深刻是先前到中和中山路的工業區內收資源回收,一名男子直接從二樓開窗,把整袋的紙類回收物往下丟,還好她站在旁邊,沒有被直接砸到頭,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鶯歌區隊班長蔡敏欣表示,投籃怪客鶯歌也是時有所聞,5、6年前也曾遇到直接從公寓大廈開窗丟垃圾的惡劣民眾,起初,民眾反應垃圾車「跑太快」。
他們為此加長10分鐘的停留時間,但卻有路過車輛認為清潔車堵住車道「猛按喇叭」,想造福偷懶民眾卻反被投訴,實在很兩難。
石美玲表示,除了投籃怪客,也有收過特殊物品,幾天前有民眾拿來一尊佛像,拜託她處理,離開前還告訴她「我怕自己丟會造孽」,讓她不知如何是好。
※ 難怪他們要戴安全帽。
社論-思想可以解放 權威不能全然否定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425000895-260109
中國時報 本報訊 2014年04月25日
太陽花學運當然會是台灣歷史上一件大事,歷史會怎麼評價這場學運,其實還難論定,這場學運究竟帶給台灣社會哪些正面與負面的衝擊與刺激,也需要相當時間的觀察。
太陽花學運確實展現了年輕人的創意與活力,他們架起了網路現場實況轉播,他們善用各種網路工作宣揚理念,他們活用各種影像、詞語、繪畫來渲染情緒,影響社會大眾的視聽,他們發展各種討論,辯論運動和國家的未來,學運結束前後的「大腸花論壇」,也可以看到青年們百無禁忌、挑戰各種權威的自由與奔放。
從某個角度來說,太陽花學運展現的自由與奔放,對台灣社會有一定的正面作用,華人社會向來保守,有著濃厚的家父長制色彩,即使在台灣這個歷經民主化轉型的社會,「大人」的權威仍然相當強固,在公共事務的討論與決策上,不同社會位置的人相互「平等對話」始終還只是理想。學運學生以自己的強力行動,挑戰了「大人世界」的權威,讓服貿這種生冷的議題,一下子從政府高官上對下的「宣導」,轉變為庶民共同關心的話題,也讓更多民間的聲音能夠進入討論領域,即使中間存在許多謬誤與偏見,但是在一定程度上確實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甚至大大挑戰了政府、政黨長期壟斷的話語權,太陽花學運在這些方面,確實有其價值與意義。
其實,「反權威」可以說是歷來學生運動的基本性格。上個世紀中國的五四運動,就直接的起源而言,固然是「外抗強權、內除國賊」的反帝、愛國、救亡等訴求,但是其前後的新文化運動,卻有著濃烈的反封建、反傳統、反權威色彩,「重估一切價值」被認為是運動的核心精神。
1960年代從歐美到日本等地的學生運動,也有著強烈的「反權威」色彩,論者指出,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劇烈變遷,傳統的家庭制度、倫理與價值觀、生活方式以及教育制度的官僚化、財閥化,甚至赤裸地為軍事工業綜合體服務,使得青年對體制感到疏離,逐漸形成新的青年文化與認同,反叛權威、反抗體制成了青年世代的集體認同,除了展現在學生運動上,更展現在音樂、電影、生活方式等各方面。
然而,這種對於「權威」的反抗,始終有其限度,而任何社會制度大概都無法避免存在某種程度的「權威」,否則就難以運行。而青年們如果從「重估一切價值」,走向了「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往往會產生極其嚴重的負面效應,對於青年、對於整個國家社會,都未必是正面而積極的。
其實,早在140多年前,當反抗「資本主義權威」的馬克思主義者和同樣反對資本主義,卻崇尚絕對自由的無政府主義者在進行大論辯時,社會主義的理論家恩格斯早就認真討論過這個問題了。恩格斯說得很清楚,如果「權威是指把別人的意志強加於我們;另一方面,權威又是以服從為前提的」,那麼,我們就面臨一個問題:有沒有任何社會制度中「可以不要這種關係」,「使這個權威成為沒有意義的東西而歸於消失呢」?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恩格斯以鐵路和海難為例,他指出鐵路要運行順暢,「無數人的合作也是絕對必要的;為了避免不幸事故,這種合作必須依照準確規定的時間來進行」,這就需要「一個能處理一切所屬問題的起支配作用的意志」,也就是「表現得很明顯的權威」。至於船難發生時,「在危險關頭,要拯救大家的生命,所有的人就得立即絕對服從一個人的意志」,需要「最專斷的權威」。
道理很簡單,也很生活化。「權威」固然有時令人生厭,「自由」固然相當美好,但是在兩者之間,卻不是零和的二擇一的關係。青年們是要離開校園的,進入社會之後,不管青年們是進入企業、進入公部門,還是成為SOHO族、成為小老闆,只要人們需要從事生產、需要從事勞動,大概都很難真正做到「隨心所欲」,都要遵守一定的規範,不管是法律制度或者是商業契約,也就有服從某一些權威的需要。如果自由過了頭,最先受到傷害的,不是別人,正是那「反抗一切權威」的青年朋友。
再從個人層次衍生到國家層次,台灣的自主、自由當然是人人追求的目標,但是深切了解、掌握國際秩序的規範與現實,卻是國家得以維持某種程度自由、自主的基本功,在國際關係當中,從來沒有「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這件事,只有認清國際秩序的限制所在,也才有爭取最大生存空間的可能。
追求個人自主和國家自主的青年人,不能不調整好「自由」與「權威」的關係,如此才真正是台灣之福。
◆ 公民不服從 學者見解不一
http://www.cna.com.tw/news/asoc/201404250390-1.aspx
中央社 2014.04.28
太陽花學運衍生公民不服從話題,學者陳清秀說,此概念可否導入法律不無疑義;但學者陳志輝認為,應發展適合台灣土壤的抵抗權概念。
中華民國憲法學會及台北市政府法務局下午在台北捷運行政大樓合辦「後太陽花運動的憲法議題研討會」,邀請學者專家討論「兩岸協議的國會監督」及「公民不服從」議題。
東吳大學副教授王乃彥表示,學生占領立法院是為了公益而非私益,與一般犯罪截然不同,應以職權不起訴或緩起訴之方式處理。
政治大學法律系副教授陳志輝認為,台灣憲政已形成超級總統制,人民欠缺救濟管道,應發展適合台灣土壤的抵抗權概念。公民不服從目的在於違反法律並承擔責任,所以不能阻卻違法,但法院可考量從輕量刑。
東吳大學法學院教授陳清秀指出,台灣憲法及法律並沒有明文規定公民不服從或抵抗權的理論,是否可以導入中華民國法律中,不無疑義。
政治大學法律系副教授廖元豪表示,「最後手段」的概念在太陽花運動被誤解與濫用,只要體制已提供競爭或挑戰的公平機會,最後手段就沒有正當性。
◆ 雲霧下降遮視線肇禍 國防部承諾修復民宅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4/8636107.shtml
【聯合新聞網╱綜合報導】2014.04.25
國方部今(25日)天下午3時召開記者會,針對上午阿帕契墜機說明原因,陸軍副司令王興尉表示國防部已在第一時間啟動了緊急處置機制,也在第一時間前往醫院探視正副駕駛,國防部長和參謀總長都已了解此事並下達指令,主要有三點:
一、所有同機型飛機全面停飛。
二、成立專案小組,已到達現場,並配合飛安小組與美方人員針對天候、人員、機械等因素進行調查,調查結果出來將盡快對外說明。
三、損壞鄉親的房屋,盡全力修復賠償。
601旅旅長張性竹接著說明,派遣任務是在飛行前2天就完成預派,這架AH-64E808號機在飛行過程向南滑行、滑行高度350英呎,但由於天氣雲霧高度突然下降,雲霧覆蓋飛機前玻璃,導致機組員無法目視地面、沒辦法判斷所在位置,經緊急處置出雲後才發現距離民宅過近、來不及拉回,只好盡力作緩衝準備、並緊急迫降。
正駕駛為飛行教官陳龍謙,他也現身記者會說明經過,並且出面表達歉意。張性竹表示飛行員的處置過程都符合標準程序。
※ 相關報導:
* 受傷2飛官 自行走下樓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4/8635905.shtml
陸軍航特部601旅編號808AH-64E阿帕契攻擊直升機,上午執行例行飛訓時,疑因失去動力,墜毀在距機場約500公尺的龍潭鄉市街民宅上,現場目擊民眾稱,直升機墜毀前,曾聽到主旋翼低沉異音,由遠而近,撞擊民宅加蓋頂樓發出巨響,事發後直升機並未起火,負傷飛行員自行打開艙門,走下樓就醫。
* 資訊圖表/近15年墜落軍機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4/8636154.shtml
阿帕契迷向? 飛官未回報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4/8637628.shtml
【聯合晚報╱記者洪哲政/台北報導】2014.04.26
45天完成飛安鑑定報告
陸軍一架阿帕契攻擊直升機昨天墜毀,在機上擔任教官的駕駛陳龍謙少校第一時間出面說明遭遇迷向,但陸軍上午表示,檢視失事機座艙與塔台通聯紀錄,機上2名飛官在滯空全程,均未向塔台回報陷入空間迷向,專案小組將先釐清失事直升機為何違反場內懸翔滯空的科目,離奇地浮到機場外400公尺處,專案小組依慣例預計在45天內完成初步飛安鑑定報告。
2名飛官陳龍謙、劉銘輝上午已轉入普通病房,都無大礙。陸軍聯合國防部組成的專案小組,在美方波音駐台技師協助下,上午已針對運回的失事機殘骸進行檢測,飛行紀錄器也已進一步展開判讀。
陸軍表示,直升機墜落民宅前,陳龍謙第一時間按準則將油、電與旋翼全數關閉,降低機體遭衝擊後可能產生更大的意外,第一時間處置沒有問題。
但陳龍謙所稱可能因座艙起霧造成迷向,在低雲中無法目視地面等狀況,因地面民眾行車紀錄器所攝畫面中,可以清楚看見直升機而遭到質疑;另飛官也被質疑對機上儀器不熟悉,且教官陳龍謙軍階低於學員劉銘輝,飛行專業與官階倫理有無可能產生牴觸,造成意外。
陸軍表示,我國採購30架AH-64E攻擊直升機外,還採購了兩架仿真模擬機,每位阿帕契學員對儀器的操控有一定把握。
※ 相關報導:
* 啊…阿帕契迫降墜毀 7億飛了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4/8637136.shtml
國軍昨天摔掉一架新採購的阿帕契攻擊直升機,不僅損失七億多元,還波及四棟民宅。
桃園縣龍潭鄉陸軍六○一旅一架編號八○八最新型AH-64E阿帕契攻擊直升機,昨天上午執行例行滯空訓練,起飛後七分鐘迷航,迫降距基地約八百公尺的龍潭鄉中正路透天厝樓頂,機身因強烈撞擊斷成兩截全毀,所幸波及的四戶民宅無人傷亡,機上兩名正副駕駛輕傷。
* 不熟悉儀器? 正駕駛首次操作…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4/8637209.shtml
阿帕契攻擊直升機墜毀桃園龍潭民宅,軍方人士百思不解,服役的十八架同型機檢測、訓練都正常,沒想到在單純的滯空訓練墜毀,高度懷疑人為操控不當;台美已成立專案小組解讀黑盒子,原因不難查明。
* 正駕駛 三年前駕眼鏡蛇重墜地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4/8637210.shtml
昨天失事的正駕駛中校副營長劉銘輝沒有阿帕契飛行經驗,他在二○一一年十一月十二日任陸軍航特部六○二旅飛行教官時,在台中基地訓練駕駛AW-1H超級眼鏡蛇攻擊直升機時,疑因誤判高度,導致直升機垂直「重墜地」,尾旋翼、機底滑橇及機砲組受損,所幸機上兩名駕駛平安無恙。
* 空間錯覺 飛行員撿命要信任儀表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4/8637212.shtml
陸航阿帕契攻擊直升機墜毀,飛行員陳龍謙少校指出,當時在低空突然遭遇雲層,無法目視外界,因而導致錯覺,出雲時才發現角度過大,雖然緊急改平,仍然「坐」上民宅屋頂。資深飛行員指出,「空間錯覺」是飛行中的危險因素,飛行員必須強制養成信任儀表的習慣,才能夠避免厄運。
◆ 軍機墜毀/阿帕契 小錯養出飛訓大洞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637194.shtml
【聯合報╱張重玖/陸軍退役飛安人員(高雄市)】2014.04.26
陸軍阿帕契攻擊直升機真是多災多難。去年運抵台灣,就接到通報主傳動箱螺絲有故障問題,需做特檢才能復飛。好不容易等到二月檢修完成開飛,才不過二個月,竟又發生墜毀事件。該機因典禮時被「馬」坐了一下,所以又成為媒體消遣的對象。
飛安事故,不外乎人為、機械、環境等因素造成,從飛行員自述中可探知:天氣符合滯空訓練標準,能見度突變差,座艙內又起霧氣,操作錯誤肇生事故。
顯然,飛安管理出現嚴重問題不自知:一、本日訓練課目屬目視飛行,豈容能見度差到看不見周邊的參考目標,才要求改出。二、座艙內起霧,除霧系統開起時機為何?三、塔台及督情室均有資深飛行官,是如何指導飛行?四、緊急程序是否列入本狀況處置作為,及歷年飛安事故經驗複習(與本次飛行意外相關的,如一九七四年陸軍總司令于豪章搭直升機遇霧失事)?
改進建議:一、加強飛行員素養:美訓教官拿了很多證照,但飛行時間與經驗累積,不是憑證照就可變成神了,應不斷自我充實,甚至主動請美方提供各國飛行事故經驗教訓,彙整成冊提供我部隊訓練參考。
二、針對海島型氣候,全面檢討飛行員操作手冊及保養技令,如何避免座艙內起霧,明訂除霧系統開起時機;以往飛機檢查曾發現停放棚廠內飛機旋翼片長白點,經查驗方知是鹽巴。因此飛機清洗與烘乾,是避免腐蝕之重要工作,切莫疏忽預防保養的工作。
三、塔台及督勤室均設有無線電及資深飛行官在指導飛行,督勤官應全程參與任務提示,並記錄飛行狀況,切忌濫竽充數。要求主官重點時間應上塔台督導,並於長官督導記錄簿填寫督導狀況,要求缺失改正。
四、彙編國內外歷年各型機飛安事故(含民航)經驗,及修定相關緊急程序處置作為,利用任務提示複習。
飛機失事,不是一天造成的,當一個環境容許錯誤發生,而習以為然時,那麼失事將無法避免,期盼飛行部隊能從各個角度勇於檢討改正,才能獲得真正的飛安。
※ 第二點很重要。相關報導:
* 尾槳軸承有缺陷 美軍也摔機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426000898-260102
....1999年11月,一架美軍阿帕契在阿爾巴尼亞失事,原因是尾槳的軸承有缺陷。調查人員研判之前幾次意外也是同樣原因,因此全面停飛。
尾槳的作用在於維持直升機平衡。阿帕契的尾槳有個斜盤(swashplate)軸承,負責調整尾槳角度,由飛行員以腳蹬操控。調查人員發現,產製過程中,軸承的熱處理不當,導致軸承的內外受壓不均衡,出現應力腐蝕龜裂問題。
....1999年那次意外,調查報告出爐後,101空降師師長柯迪(Dick Cody)少將的結論是:這型直升機「訓練與裝備都有問題」。 近5年來,遭敵人擊落的不算,美軍的「阿帕契」死亡事故計5起。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