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14

全球化下的台灣高教

【游任濱】2009-11-13 中國時報

教育新聞及動態一直是筆者關注的焦點,而這陣子的新聞報導若非香港的大學來台灣搶學生,不然就是重金挖角教授的消息,又或者檢討台灣高等教育的競爭力。和台灣目前的高等教育相比,香港的大學不僅以英文授課,其論文數量、大學排行,似乎都較我們來得有「國際競爭力」。

這幾年台灣高等教育的變化,不免令我們這些本地「土產」的博士生感到一絲的焦慮與茫然。特別是在人文科學的領域,既不像理工類型的學生有公司研發部門的出路,也不像法商的博士生有政府部門或商業體制的餵養;「本土」的人文學科博士,該何去何從,一直是我們心頭上的一抹陰霾。

於是乎不管是學校為自己的博士生所辦的各樣講座,還是私底下同學們消息的經驗分享;幾乎清一色圍繞在告訴我們如何去獲取教職,傳授我們各樣如何「卡位」的奇、正法門。奇的法門如果不是要我們提早找學校兼課,或是想盡方法與老師們打好關係;不然就是找翻譯社將自己的論文翻成英文投國際期刊。正的法門則要我們在研究上能努力「生產」,最好一畢業就能「著作等身」,履歷所列盡是「SSCI」。在教學上則是要能教統計、能教軟體,還要加上全英文授課,更重要還要將學生打點好,教學評鑑盡是優良。

不知從何時開始,上述所列已成為高等教育的遊戲規則;我們不在乎自己所生產的論文對社會有什麼樣的建設與影響,也不在乎能否培養學生具有一個關心社會,具獨立思考的靈魂。我們只在乎在所謂的「學術圈」內「卡位」,然後不斷的生產、複製只有這個圈子能夠理解的事物。

美國歷史學家羅素.雅柯比在其《最後的知識分子》一書中就談到,因為高等教育的擴張,使得原本獨立具批判性的「公眾」知識分子被收編進入學院體制。他們不再需要廣大的公眾,學院的同儕是他們的讀者;專題論文和學術刊物則是他們的媒體。

從目前的處境來看,台灣的知識分子也正經歷相同的過程;但筆者認為,與美國相比,我們更為嚴峻的挑戰卻是來自全球化的威脅。這些年台灣的高等教育不斷地強調國際競爭力,從大學到高中,紛紛鼓勵學生出國交換遊學;而政府也砸下大筆的銀子,以獎學金利誘外國學生來台。

然而這樣的政策卻對提升國際競爭力沒有多大用處。原因在於,一,在全球化的景況下,學生的選擇也可以是全球性的,當我們一味強調英語授課,加上學費與生活費的高漲,高教學歷的貶值;出國唸書的經濟效益,恐怕比留在台灣來得大,更何況社會普遍推崇洋墨水的迷思。於是,台灣社會中前段具有經濟與知識能力的家庭,選擇將小孩送出國的機會大幅提高,而後段的家庭卻因為學費問題讀不起私立學校。剩下來的中產階級卻可能因在地社會的M型化而消失殆盡。

此外,相較於國外名校所提供給外國學生的獎學金,還有宣揚文化的意涵。台灣以獎學金吸引外國學生或許是個好主意,但外國學生來此所學的,除了中文系以外,很多的學校大多提供給他們以英文進行授課的課程。如此一來,談何與本地文化的「交流」甚至「宣揚」?

不可否認的,全球化是趨勢,但卻也不可忽略了,與全球化同為一體的「在地化」的力量。最常見的例子,不外乎德國、法國、日本等其他非英語系國家成功的案例。他們的成功,在於深刻理解自身的文化,因為這樣的理解,為他們帶來各個領域創新的力量。反觀我們的教育,我們所追求的全球化,所謂的「與世界接軌」,不過就是將各樣的事物進行產業化、代工化,好緊密的縫合進入這全球資本主義的生產體系當中,我們並未改變全球的分工邏輯,於是乎邊緣的繼續邊緣,出走的加速出走。難道我們不該重視文化在地化與主體性?(作者為政治大學新聞所博士候選人)



◆ 超震撼 台大外文首度不採數學

陳至中/台北報導 2009-11-13 中國時報

九十九學年度大考分發招生簡章出爐,指考採計六科的校系大幅減少,由二五四系組銳減為一○四系組,考生不必再「科科強」也能進入理想校系。其中具指標意義的台灣大學外文系,首度不採計數學乙。升學輔導專家直言是「震撼性」突破,恐將引起文史科系一窩蜂跟進。

去年指考首度加考「公民與社會」,許多校系順勢將採計五科改為採計六科,社會各界批評聲浪不斷,指責是加重考生負擔、一味追求「全才」。教育部也對各校施加壓力,本來提案將採計上限逐年降低,卻遭到招聯會否決。

政大廣電 一次降至四科

儘管如此,教育部的「道德勸說」顯然已產生效果。根據昨天公布的大考分發簡章,採計六科的校系大幅減少至一○四系組,包括台大外文系、日文系,成大生命科學系、護理系、政治系等熱門校系。傳播領域最火紅的政大廣電系,還一次降至四科,只採計國文、英文、數乙、歷史。不過,各大學的醫學系仍都採計六科。

向來被視為一類組文科榜首的台大外文系,今年從六科降為五科,破天荒不採計數學乙。系主任梁欣榮表示,系上原打算取消公民科,但有老師認為該科涉及政治、經濟等社會學科基礎知識,與外文系的訓練有關,才決定先不採數乙一年試試看。他強調,若招來的學生不理想,明年也可能再調整。

升學輔導專家劉駿豪對此相當震撼。他表示,台大外文近幾年分數不斷攀升,穩居一類組文科第一志願,若該系選擇這麼做,明年又沒調回來,可能引發跟進風潮。過去台大財金首開採計國、英、數乙三科,就有一堆學校跟進,現已成為商學院的主流科目組合。未來採計科目越來越少趨勢下,可能會形成同一類群科系都採用相同科目,已決定目標的考生就可集中火力,不用每科都念。



◆ 勉強學數學 浪費文史人才!

【聯合報╱袁光儀/台北大學助理教授(北縣永和)】2009.11.14

報載台大外文系招生採計科目決定不採計數乙成績,這或可做為長期來以理工法商為主流價值的社會風氣中,文科學生宣示其學科之「主體性」的機會。

當年大學聯考時,筆者國文是全體十萬考生中的前一千名,但數學卻比當年的低標還低一分,但在進入筆者的第一志願師大國文系之後,近廿年的生涯中,我可以非常確定一件事,當年那些困擾我的三角函數、方程式,我真的用不到。相反地,在我進入國學殿堂中任意優游時,卻深深感到中學六年的虛耗:若中學就有機會親炙更多經典古文,之後在專業領域的深研,必能事半功倍。

多讀文言文確實是文史領域同學重要的基礎,但因這時代以文史為志業者為少數,我們的中學生涯就只能陪著以古文為「無用」的大家少讀文言文,相反地,學數學之於我們即使再無用,都得投入大量時間努力地證明:我確實學不來…。

對於性向還沒確定、有多方發展的可能性的學子來說,各科平均發展是重要的,筆者當然絕不鼓勵任何同學對數學或任一科不擅長就過早放棄,再說很多學習之「有用」、「無用」本非年輕識淺的學子可以想見(如數學之於我抽象思惟、邏輯推理等訓練當然還是有意義的),但就興趣性向極為明確的同學來說,與其勉強他各科兼顧,是否容許他將心力投入其專長領域,才是更適才適性的作法呢?

文科的同學絕不敢說數學不重要,但確實可以用不到數乙成績;相反地,我想藉此為念文史的同學請命:你們念的那點古文對志於文史的同學而言真的太少,請不要浪費文史人才在中學時代的寶貴光陰,在念數學的同時,能多念一點古文吧。



◆ 社論-我國大學的優勢在華語而不在英語

【本報訊】2009-11-14 工商時報

馬英九總統日前在治國週記裡對於少子化將導致大學招生不足,甚至許多大學可能難以經營表示憂心,對此他主張:「藉由大學國際化推動全英語的教學學程來吸引外國學生,如此一來非但可以解決大學招生不足的問題,也可以提升國內大學的競爭力。」

事實上,台灣目前各大學並非沒有開設全英語教學的課程,97學年各大學開設的全英語教學課程數已達9,350門,連馬總統在治國週記裡也承認國內大學的全英語教學課程數不算少。但是這樣的全英語教學真提升國內大學的競爭力嗎?真吸引龐大的外籍學子來台學習嗎?顯然是沒有的。既是沒有,難道再把全英語教學的課程數增加數倍,即可提升大學的競爭力?即可解決大學招生不足的問題?這個邏輯恐怕是說不通的。

我們認為台灣各大學的優勢,其實不在全英語教學課程的開設,而在華語文化課程的加強。依據國際夏日語言學院(SIL)的調查,近年隨著中國經濟的開放,全球目前正興起一股學習華語與中文的熱潮,2007年全球已有100個國家超過2,500所大學設有華語課程,逾3千萬外國人投入學習中文的行列,而這個數字近年來還在快速成長中。

全球學習中文的需求如此龐大,估計所需的華語師資已高逾100萬人,但目前華語師資卻不及10萬。這些訊息指明當前中文教學的商機空前蓬勃,以台灣在中華文化的正統地位看來,若能善加規畫並豐富課程內容擴及書法、文學、詩詞、京劇等各個層面,非但可以吸引成千上萬的外籍學生來台就讀,也可以建立台灣成為全球華語及中華文化的中心,其間所創造的文化商機,未可限量。

全世界對中國文化的探索熱潮方興未艾。除了日本人深愛漢學,拓印書法碑帖的精神讓我們望塵莫及之外,十餘天前美國聯邦眾議院更以361票贊成、47票反對,以壓倒性多數通過尊崇孔子的決議案,表彰儒家思想對人類社會的貢獻;決議案說孔子是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他所提倡的敬老尊賢、講信修睦、民無信不立,值得所有人履行並尊崇。相較於日本人、美國人對中國文化的推崇,近年我國政府對於自己所擁有的文化資產卻冷漠以對,幾年前甚至還倡議廢中文、廢古文,顢頇至此,令人痛心!

自五四以來,中國人奉西學若神明,不僅科學如此,連文學也是如此。能吟上幾句莎士比亞、泰戈爾的詩句,好像就比背上幾段李白、蘇軾的詩詞更顯風雅;我們的牡丹亭、桃花扇、西廂記、長生殿四大名劇,就是比不上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馬克白等六大悲劇。這種潛意識既根深柢固,難怪今天談到國內大學何去何從的解決方案時,國際化這類的思維又躍然而起。我們認為除了國際化之外,政府更應該重視自己所擁有的寶貴文化資產,這非僅能吸引外國學子來台學習,解決大學招生不足的問題,更可以提升台灣的國際地位,同時也創造可觀的文化商機。

台灣今天的經濟何去何從幾已方寸大亂。若以降低生產成本來維持企業生存,台灣絕非中國及越南的對手;若以追求研發、品牌來提升產值,台灣也遠遠不及美、歐、日、韓。台灣惟二的優勢為亞太地理的樞紐及華文東西的交流平台,而這兩大優勢也是稍縱即逝的。十年前台灣倡議亞太營運中心原本大有可為,但在意識型態作祟下,如今已是時不我予;面對當前正在興起的全球華文學習熱潮,如果政府不能抓住這千載良機,屆時這個上天賦予的最後恩賚,勢將再次拱手讓人。這已非僅是數十所大學退場的問題而已,而是台灣經濟自此將漸趨邊陲,優勢難再。

全球經濟發展已由過去各方最重視的金融資本,移轉至人力資本及文化資本,許多研究顯示文化資本或顯於經濟政策之上,或隱於經濟活動之內,皆深深地影響一國經濟發展。今天大概沒有一個國家不知道在經濟衰退時該採取擴大內需,但何以有些國家成功,有些國家失敗?今天應該也沒有一個國家不知道在面臨通膨時該採取貨幣、財政手段,但何以有些國家成功,有些國家失敗?顯然經濟成敗的關鍵不在表面的政策,而是繫於隱於政策內在的文化因素。馬政府若能讓台灣所擁有的文化資本貫穿於經濟活動之內,又顯於經濟政策之上,則我們深信這些文化資產必將為台灣帶來意想不到的機運。



◆ 請科技顧問組認真做份內的事

【聯合報╱社論】2009.11.13

今年是行政院科技顧問組成立三十周年;該會上周在舉辦一年一度的科技顧問會議時,特地播放了一段紀念台灣科技教父李國鼎先生的短片。撫今追昔,我們一則緬懷昔日教父開創台灣資通產業基礎的前瞻視野與無比魄力,另一方面也要感傷今日台灣的產業前景不明;放眼政壇,已沒有任何人堪稱是新興產業與未來科技發展的掌舵者。

國人當然了解,台灣的政治生態今非昔比,行政首長不再有一言九鼎的威望人物,國會殿堂也容不下乾綱獨斷的強人。李國鼎先生如果處於今日,恐怕也會被立法院與媒體整得灰頭土臉,就算不致鎩羽而歸,也絕不可能有呼風喚雨的威勢。但是,政治形勢的改變終究不是無為無能的藉口,更不能用來合理化荒謬錯誤的安排與做法。如果拿這一次行政院科顧會議的內容與李國鼎先生當年的事蹟做對比,則有待改進的空間就格外清楚了。

這一次科技顧問會議的主題是台灣的六大新興產業,把行政院所推的產業政策端出來請科技顧問逐一討論。李國鼎先生如果在世,對於這樣的議程安排真不知道有何感想。行政院科技顧問約有二十人,其中有十位來自國外,都是國際知名的科學家,也有諾貝爾獎得主。國內顧問則包括中研院院長、台大、清大、成大校長等學界大老。他們的學術研究成績斐然,但是絕大多數都沒有企業經驗。他們或許熟悉科技研發的上游運作,卻不太可能了解中下游的產業世界。請這些學界大老對台灣的產業政策開會討論,是不是有些文不對題?

縱使部分行政院科技顧問也懂得他們那一行的若干產業實務,但是叫十位外國科學家對華人的文化創意產業發表高見,這不是強人所難是什麼?文化創意產業所涉面向有諸多既非科學、亦非技術,而屬人文智慧,為什麼要交給一群科技專家去討論呢?國外科技顧問可能有許多位沒有買過蝴蝶蘭、也沒有吃過石斑魚,他們又要如何對精緻農業案發表意見呢?就算能應景地說些「科研不能與產業脫節」的場面話,卻對產業推動的實質問題難做深入評論,開這個會又有多少意義?

令我們最擔心的,不是開三天會浪費了多少科學家的寶貴時間,而是以這種粗率方式推動產業改革,真的教國人捏把冷汗!推動一個前所未有或先前不成功的新產業,最需要的就是釐清視野、擬定策略。這樣的策略擬定,來自於盱衡全局、審酌利基、重點突破、開創新局的能力。用坊間出版品的通俗語言來說,產業策略必須要是具有重點突破的藍海策略,而不是在現行框架下,把各個現存營收項目都努力上修些微的紅海策略。令人遺憾的是,科顧會議中各主管部會所準備的資料,或許已呈現出他們的賣命付出,卻幾乎沒有清楚的策略方向。

半年前,行政院似乎是在馬總統的指示壓力下,才匆匆忙忙以每一周或兩周推一件的方式提出六大產業行動方案。當時,外界就擔心部分方案只是行政人員絞盡腦汁的作文比賽。果不其然,這次科顧會議多項產業所呈現的資料,有些根本與六個月前行政院的推動方案相差無幾,可見過去半年主辦單位推動執行的進度緩慢。當主管機關因為策略方向不明而難有進度可言時,就應該要努力構思更好的執行方式,而不是把一事無成的舊方案沒頭沒腦地提到一個不相干會議上去討論。

政治人物的功勳評價,誠然是以成敗論英雄。李國鼎先生之所以廣受國人崇敬,是因為他「做成」了台灣的ICT產業,而不在於他主持開了幾次會、上了幾次媒體版面、花了多少錢買置入性廣告。李國鼎規劃科學園區與財政金融,但不曾旁涉他不熟悉的文化建設與石斑、蘭花,如此才能事竟功圓。當年的科顧組認真地做科技的事,不求聞達於天下,但做成之後功勞總是科顧組的。看看上周召開的科顧會議,真令人有「今不如昔」的感慨。



◆ 社論-從自備手銬到清涼秀看脫線警政

【本報訊】2009-11-14 中國時報

十二日的「反詐騙日」活動中,全國數萬台ATM旁出現員警站崗,女警以清涼辣妹裝上街宣導,對照日前警員被嫌犯刺死,外界才知道員警必須自行購置手銬、警棍等基本配備,凡此種種,出自職司維護治安的警政機構,離譜到讓人瞠目結舌。

先談年輕員警被刺死事件,兩名執勤的員警都是菜鳥,由於未依標準作業程序先對嫌犯進行搜身與上手銬,年僅廿七歲的賴智彥在押送途中被刺多刀而不幸身亡。雖然台北市警局已因督考、教育不周而懲處中山警分局失職官警,市警局局長謝秀能也自請處分,但外界在惋惜殞折一位年輕員警的同時,卻又有基層員警爆料,手銬、警棍、腳鐐等基本配備必須自己掏錢購置,所以有時會出現員警沒有手銬的狀況。

這簡直是荒天下之大唐!要抓壞人的警察居然必須自己買手銬,就像要上戰場打仗的軍人還得自備子彈糧草一樣,實在有夠扯!台灣並不是窮到發不出薪餉的第三世界國家,老百姓也沒有少繳稅,打擊犯罪需要足夠的裝備,這些該編的必要預算為什麼不編?而種種苛扣基層警政經費的不合理作法,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結果是讓員警冒不必要的生命危險。警政高層對此不是毫無察覺就是視若無睹,如今導致一位年輕員警殉職,追究其政治與行政責任,懲處層級恐怕還必須往上提。

基層員警不要說自掏腰包買手銬了,還得到全台的ATM旁大站崗,進行反詐騙的宣導。雖說確實截獲了廿幾起詐騙案,不過傾全國警力在一天裡大張旗鼓做一場宣導秀,實在沒有必要。一來耗費的人力物力與打擊犯罪的成果不成比例,大量警力被鎖死在ATM旁邊,其他該辦的事都被耽擱,難免影響其他案件的查辦;二來詐騙集團全年無休,又不是只有十二日這天作案,頂多當公休日避避風頭就是了,明天過後,詐騙電話依舊響起,民眾並沒有更安全。

要員警在ATM旁邊站一天,對民眾來說,可能唯一的好處是領巨款時不怕旁邊竄出個歹徒行搶,不過這個好處也只維持一天。忙了一天,就為了宣導,那還不只在ATM旁邊擺個警察的人形立牌算了。

ATM大站崗的點子已經讓人覺得搖頭了,台北市警局居然還要女警變身為清涼辣妹,穿著細肩帶、短褲、馬靴,拿著標語走在氣溫驟降的街頭,看了更是讓人生氣!

這告訴我們,只要妳是女人,只要妳年輕、有幾分姿色,即使妳和男性一樣,是經過公開公平的考試,憑著自己的智力、能力與實力通過國家考試取得職位,像這些女警一樣成為打擊犯罪的警界成員,妳還是會被當成一味美色,還是要把自己青春的肉體裸露在街頭,被長官當成可以使用的工具。

要美麗的女警作清涼打扮,為反詐騙活動作宣傳,和車展請比基尼女郎吸睛有何不同?有的,比基尼女郎的演出內容經過事前約定,她們提供的產品就是美色,但女警和國家的職務約定,並沒有提供性誘惑這一項。

從事女警工作的女性,當初應已有賣命的心理準備,但恐怕沒想到居然還要賣肉。然而,沒人有權要她們亮出胴體供別人意淫,她們的身體屬於自己,私下想怎麼穿就怎麼穿,青春美麗的色相,不是任何人─包括長官─可以支配的資產。讓女警清涼上街,明顯是一種物化女性的性別歧視作為,比讓全國員警站ATM,是更離譜的錯誤。

警政署職司打擊犯罪,但在保護民眾權益的同時,卻不懂得尊重自己女性同仁的權益,實在非常諷刺。見微知著,這一場荒腔走板的反詐騙秀,能夠一路通過決策機制付諸實行,其間沒人覺得不妥,顯然整個決策品質都出了問題。用這樣的決策運作,大家需要擔心的,恐怕還不只是接到詐騙電話或員警缺手銬的問題了。



◆ 大陸醫生上班玩電玩 導致嬰兒喪生

中廣新聞/劉剛 2009-11-13

大陸一名醫生上班玩電玩,對於生病嬰兒不理不採,導致這名嬰兒死亡。

這起怠忽職守事件這個月三號發生在南京兒童醫院。當天夜裡,一對夫妻帶著五個月大嬰兒到南京兒童醫院耳鼻喉科看急診,他們說嬰兒眼睛感染,需要治療,但值班醫生毛曉君不不理不採,繼續在電腦上打電動遊戲。

這對夫妻跪在醫生辦公室門外,乞求毛曉君給孩子治病,毛曉君仍然不理採。這名嬰兒第二天清晨,眼睛感染引發其他疾病,因此死亡。

此事曝光後,南京兒童醫院吊銷毛曉君醫生執照,將她開除,醫院院長和其他幾名員工也受到懲處。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羅素的話有道理。

孩子,你丟了什麼?

27 則留言:

fsj 提到...

教部印手冊 破解幼兒家長八大迷思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2009.11.13

家有幼兒,家長最怕孩子「輸在起跑點」。教育部委託學者破解家長最常見的八大焦慮,包括皮紋檢測、右腦開發都無學理依據,沒必要提早學注音、寫字,上數學補習班、才藝班則可能扼殺學習興趣。

教育部印製五十萬本破解「迷思」的手冊,取名「爸爸媽媽放輕鬆」,其中廿一萬本已寄發給全國五歲幼兒家長,其他則放在鄉鎮市公所、衛生所供索取,也可在教育部全國幼教資訊網(http://www.ece.moe.edu.tw/adaption.html)下載。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副教授林佩蓉歸納家長的八大焦慮,她說,家長最常問的就是皮紋檢測,還有「必須先開發右腦,才能帶動左右腦平衡發展」的說法,這些都沒學理證據。

林佩蓉指出,許多家長費心花錢讓孩子學「瞬間記憶法」、「觀察力訓練」,因為孩子的認知發展尚未成熟,雖然會產生短期記憶,也很快就忘,沒有真正的理解。

很多家長把電視當「保母」,也令林佩蓉憂心。她指出,幼兒喜歡的「珍珠美人魚」講男女愛來愛去,具刻板性別印象,不適合幼兒;海綿寶寶搞笑、暴力、講髒話,也不適合幼兒在無家長陪同下收看。

林佩蓉建議頻道業者自律,如日本在下午五至八點,只播一休和尚及櫻桃小丸子等較「健康」的卡通;政府不能放任業者廿四小時輪播各式卡通,應為卡通分級。

林佩蓉也批評部分幼稚園推廣閱讀「走火入魔」,竟要幼兒學認、寫繪本上的字,「一本繪本有幾百字耶,比小一課本還難。」應該讓幼兒先從聽故事、看圖畫開始,喜歡上閱讀。(原網址有誤,已經更正)

※ 相關報導:

* 海綿寶寶 6到7點版沒髒話
http://www.udn.com/2009/11/13/NEWS/NATIONAL/NATS6/5248578.shtml



◆ 小孩多玩 多元發展智能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2009.11.13

學者說不要迷信提早學注音、寫字等,到底孩子該怎麼教?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副教授林佩蓉表示,小孩在幼稚園就該多玩、聽故事、講故事、演故事,不要學注音寫字,雖然剛上小一時因不會注音,有點跟不上,但一下到二上,前幾年遊戲效果就會顯現,讀書心得寫得特別好;其他研究對象也有類似結果。

林佩蓉以自己的經驗解釋,早學不一定好,是因三至五歲的幼兒身心發展還不成熟,方位概念不好,如注音的ㄇ、ㄈ、ㄩ就不易分得清,但幼稚園三年苦學還不會的東西,上小學只要一個學期就能學會。

她也建議家長不要對孩子「過度安排」,最好適度留白,給孩子一些無所事事、隨性玩耍的時間,這樣才能自由發展多元智能。



◆ 卡通分級 NCC明年力推

【聯合報╱記者蔡惠萍/台北報導】2009.11.13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副教授林佩蓉建議卡通也要分級。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表示,現行電視分為普、保、輔、限四級,但有些卡通不見得都適合列在普遍級,NCC研擬修改電視分級制度,若能凝聚共識,最快明年底就會實施新的電視分級制。

在電視分級中被列為闔家觀賞「普遍級」的卡通卻出現「有點黃」或髒話,不只家長頭疼,NCC也很傷腦筋。NCC傳播內容處處長何吉森表示,現在電視分為普遍、保護、輔導及限制等四級,但有家長反映,像卡通「海綿寶寶」等雖分在普遍級,但有些內容可能不適合學齡前兒童觀賞;不只卡通,還有部分八點檔出現打打殺殺的情節,雖然被列為闔家觀賞的普遍級,但也不適合兒童觀看。

何吉森說,有些國家分級相當細,「有的分到七到九級」,現在對兒童保護相當重視,NCC的確也在思考是否應該再細分出適合兒童觀看的級別,畢竟現在頻道多元,應該有更多元的規範。

NCC舉例,有些國外在下午四時到晚間九時的普遍級時段中,再增加一級「Y7」,列為「Y7」級節目,家長可以完全放心讓七歲以下小朋友觀賞,沒有列為「Y7」級節目,就建議家長陪同觀賞。不過,何吉森也說,電視分級是提供給家長為孩子選擇節目時的建議與參考,並非干涉業者的創意。

由於外界有相當多的反映,NCC明年已編列有關電視分級制委託研究案的預算,何吉森說,研究結果出爐後,NCC將再邀集學者專家、家長團體討論,如果大家都有修法的共識,NCC就會著手修改電視分級辦法,明年底前應該就可上路。

但在修法之前,NCC並非無法可管。何吉森說,如果電視台在普遍級時段播出不適合兒童觀賞的節目,仍可能會因違反電視分級法而受罰。

fsj 提到...

孩子多做家事就少作亂

中廣新聞網/郭希誠 2009/11/16

美國一項研究發現,多做家事的孩子比較少作亂。

美國麻省衛斯理學院分析發現,過去二十年,各種親子雜誌上談論孩子分擔家事的文章少了,討論孩子叛逆的文章卻大幅增加。從文章內容的改變就可以知道,少做家事讓孩子變得越來越不負責任,越來越沒規矩。

負責研究的魯絲芙說,過去二十年,父母都只叫孩子讀書,不叫他們做家事。他說,叫孩子做家事,孩子比較不會覺得無聊,也比較守規矩,比較會為別人著想。

魯絲芙還舉出了一九二零年代,美國父母叫小孩做的家事的內容。他說,當年的孩子得學會生火、燒飯、照顧生病的親人或是幫家裡記帳。現在的孩子卻只要把自己的玩具整理好,父母就滿意了。



◆ 學生的問題 正是辦教育者的責任

【聯合報╱社論】2009.11.17

教育部長吳清基日前對於洪蘭教授批評台大醫學系學生上課表現一事發表看法。他認為,洪教授的評論是「一針見血」,點出當前大學生不認真、不積極、不若中國大陸學生上進的問題。但一針見血只是描述問題刻劃的清晰,而這些問題究竟會不會在日後有所解決,則教育主管當局卻未能進一步說明。

未料,前天台大校慶,校長李嗣涔期勉學生對外界的批評,要有「有則改之,無則勉之」的「雅量」;台下聽講的學生卻照樣打瞌睡、吃早餐,有人還索性玩起掌上型遊戲機。事態如此,大學的通識教育與德育究竟要如何改進,我們也尚未看到建設性的討論。

洪蘭教授對於台大醫學系學生的批評,已有許多面向的社會回應。有人贊同洪教授的看法,認為現在的大學生太自我中心、太不珍惜社會給予的協助與支援,確實該給予批評。也有人認為洪教授以一個相對普遍的現象為觀察,卻對特定的觀察對象(台大醫學系)做批評,聚焦有偏差、方式也有爭議。在此,我們不擬對前述正反意見做評論,只想從一個大家忽略的辭句 --「把位子讓出來」-- 出發,解析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希望他們提出更積極的改進做法。

老師對學生說「不想讀,就把位子讓給別人」的時候,其實是非常嚴厲的責備。美國布希當局教改的口號是no child left behind(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台灣教改則宣稱「把每一個孩子帶起來」,意義上相當接近。東西方面對的教育問題雖然不同,但是其「人本」的共通點應是並無二致,就是不輕言「放棄」。教師若放棄學生,學生就失去了教育。

的確,在廿世紀康德哲學的引領下,啟蒙開竅、性向發掘、自我實踐這三個面向,應該是現代教育的大原則。但是一種米養百種人,雖然社會與家庭提供種種誘導學子向善向上的環境,總是難免出現不肖分子的脫軌忤逆行為。從終身教育的角度觀之,這些脫軌行為隨時可見,但在處置態度上卻有很大的差別。在學校教育階段,學生犯錯老師或學校也會予以處罰,而離開學校之後,違逆社會規範更會有刑罰的制裁。但學校處罰與刑罰之間卻有一點根本的不同:刑罰有可能放棄一個犯過者,但教育工作者卻不會也不應放棄學生。

任何奉行人本理念的老師都沒有放棄青年學子的理由。學校原本就是個練習社會規範與互動的場域,而學生上學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在互動中學習及體驗規範。上課時干擾到他人、不尊重他人,都是該被糾正的行為,而做老師的任務之一,就是要不吝導正學生。但無論如何,老師與學校唯一不能做的處罰,就是放棄學生。教師不放棄學生,學生才不會放棄自己,而有改善自己的機會。

台大醫學系是很難考的,學生有比較優異的資質是很難得的,國家為他們準備那麼多資源是很珍貴的,社會對他們的期待是很高的,天之驕子卻如此暴殄天物是很浪費的,上課吃泡麵打瞌睡是很不尊重人的;以上的批評我們每一項都同意。但正因如此,學生需要教育。

既然台灣的課堂倫理與通識教育有這麼嚴重的問題,我們的教育主管當局,包括大學與教育部,總要提出改善的做法才是。教授們已經批評了、學生們已經回應了,唯獨教育當局像是個旁觀者,態度上頗為消極。我們既不能消極地放棄學生,能不能積極地想些補救的做法呢?既然通識教育不當地被當成營養學分,有沒有什麼改善的辦法呢?學生們的德育與群育如此之差,難道導師制度不能做些變革嗎?現在,有人點出了尖銳的問題,我們更期望看到教育當局「一針見血」的解決方案。

※ 相關報導︰

* 台大生課堂睡 立院備詢換校長們睡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1/5255331.shtml

* 舒國治:談習慣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5255144.shtml



◆ 台大外文不算「數」 校長將溝通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2009/11/17

第一類組明星志願台大外文系,若明年指考分發不採計數學成績,是否代表學生可放棄數學?台大校長李嗣涔表示,台大要培養的是各領域均衡的領袖人才,將與該系溝通,再決定後年指考是否恢復採計數學。

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表示,教育部鼓勵大學不要用「學測綁指考」,即希望指考分發校系不要加設學測成績門檻(頂、前、均、後、底標),且指考採計學科最多不超過五科,各校如果不想採計太多科,又希望設檢定門檻,教育部未來不反對直接採用指考成績作為檢定標準(篩選門檻)。

在教育部發文勸導下,明年大考分發採計六科指考的系組由二百五十四個,減半至一百零四個,其中最受矚目的就是台大外文系取消採計數學乙。立委楊瓊瓔昨質詢時憂心,若文史科系一窩蜂跟進取消採計數學、也未設門檻,學生的數學程度恐怕愈來愈低。

教育部長吳清基答詢時表示,分發採計哪些科目,必須尊重大學自主權;但如完全不採計數學、也不設數學為檢定標準,將會影響高中教學。

台大外文系表示,取消採計數乙是配合教育部採計科目不超過五科規定,將先試辦一年,如果招收情況不理想,後年將再調整。也有人質疑,「如取消的是公民,就不會引起軒然大波了吧?但對外文系的學生來說,公民與道德難道不比數學重要嗎?」

李嗣涔說,外文系取消採計數乙,他也是看了新聞才知道,相當驚訝;他認為,台大要培養的是「均衡」的領袖人才,即使是文史科系,也需要數理的邏輯思考,數理科系更要懂文史。



◆ 大陸學歷採認 教部初列41校

【中央社╱台北17日電】2009.11.17

教育部長吳清基今天說,有關大陸學歷認證,初規劃採認「985工程」39 所大學,但扣除其中的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另增北京體育大學、中央音樂學院和中央美術學院,總共41所。

吳清基表示,這是教育部初步規劃的方向,還要經過立法院審議相關法案,修法時還可能再調整。

「985工程」大學是大陸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準研究而設立的大學。

教育部採認「985工程」的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東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吉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

此外,還包括華東師範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廈門大學、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湖南大學、中南大學、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重慶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和蘭州大學。

fsj 提到...

中文字體爭議 教師:先正後簡

中央社 2009.11.21

教正體?教簡體?全美中文學校聯合總會副總會長張正義說,美國許多學校受於家長壓力,確實改教簡體字,但不少中文教師認為初級先教正體,再教簡體,學生更能正簡都通。

隨著中國熱,中文已經躍居美國中學學生學習第二外國語排行第三位,僅次於西班牙文與法文。但也因為中國移民的增加,近來不少美國當地學校捨棄傳統正體字課程,改授簡體字課程。

對此,張正義接受中央社訪問時坦言,簡體字教學確實逐漸成為主流,許多學校因為中國家長的要求,改授簡體字課程。

張正義認為,正體字與簡體字都是中文的一部份,沒有一定只能上哪種,不能上哪種的問題。但正體字畢竟才是中華文化的基礎,不懂正體字,很難真正看懂中文的「假借」、「象形」,無法瞭解中文的美。只是在教學上,筆畫甚多的正體字,確實對小朋友是個壓力。

北加州中文學校聯合總會代表毛小苓說,為了讓小朋友更能開心學習中文,現在很多加州中文教師以初級教正體,中級教簡體的方式,讓學生學習中文。

毛小苓解釋說,美國的外國語教學共分4級,很多老師就以1、2級教正體,讓還沒有邏輯概念的小朋友,先看懂中文的文字演變來源,熟悉中文的偏旁、部首,培養他們對中文文字的邏輯系統化概念。

到3、4級更為困難的中文部分時,讓他們學習簡體,她說,因為有正體的基礎,簡體學來得心應手,進步進步,有助於持續他們對學習中文的興趣。



◆ 數學系教授 聯考數學19分

【聯合報╱劉仁沛/台大農藝系教授及統計教學中心主任(台北市】

2009.11.21

報載台大外文系九十九學年度指考分發不採計數學乙,另外有一百多個社會組科系不採計數學。我想以過來人身分談談我的經驗和想法。

我在高中時就是因為數學在班上均是吊車尾,卻對DNA的雙螺旋非常著迷,立志要做一個分子遺傳專家,大學聯考數學成績只有十九分,但是靠英文成績考進台大就讀農藝系。

在大二時認清自己無法成為分子遺傳學家;幸好大一時,遇到非常好的數學系老師,使我不再懼怕數學。

基於對數學的興趣,我開始學習各種統計相關課程,逐漸對統計培養出興趣,在美國拿到統計學博士後,還到密西西比大學數學系任教。這是不是一個天方夜譚的故事?

以「侏儸紀公園」出名、已於去年去世的Michael Crichton,他在哈佛大學原來也是主修英語,後來轉念人類學,畢業後再進哈佛醫學院,取得醫學士學位,他的小說全世界銷售量為一億五千萬本。美國藥廠最成功的一位華人,既不是醫師,也不是藥師,而是台大外文系一九六一年畢業,後獲得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生物統計博士周張靄鎣教授,她做到跨國性大藥廠研發部門資深副總裁,是華人生技領域最有經驗及最成功的新藥開發及管理人才。

現在是一個跨領域的時代,我們的教育不能限制在一個狹窄的本位主義象牙塔內。上面的例子顯示我們的興趣和能力會改變,不能武斷地說某些領域一輩子都不會用到,這也是大學教育是通才教育的主要原因。可惜目前台灣是考試領導教育,如此下去,將會造成國民平均素質下降,無法與其他國家競爭。

請打算不採計數學乙的大學文史科系三思,記得電影「阿甘正傳」中,阿甘的母親說:「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將拿到什麼。」人生有無限的可能,不可劃地自限啊!



◆ 18年看護視如親 癱男蛻變程式高手

自由時報 2009.11.22

感受溫暖 樂觀迎逆境

〔記者張協昇/台中報導〕46歲台中市民崔子平,20多年前一場車禍全身癱瘓、四肢萎縮,需仰賴吊貨用的「天車」上、下床,惟崔子平不向命運低頭,並在受託長期看護的婦人廖粉圓視如家人般用心照顧及鼓勵下,堅強樂觀面對人生,學會用特製工具敲打電腦鍵盤,甚至還成為寫程式高手,活出了生命的光輝。

畢業於亞東工專的崔子平,民國76年剛踏出社會那一年,搭友人車子發生車禍,坐在後座的他整個人撞上前擋風玻璃,脊椎重創,當時年僅26歲的他從此全身癱瘓,四肢萎縮,包括吃、喝、拉、撒等日常生活均需他人照顧。

崔母在辛苦照顧崔子平5年後過世,崔子平的姊姊有一次在送他到醫院復健時,巧遇從事看護工作、且同為基督徒的友人廖粉圓,廖婦看到崔子平的狀況後相當心疼,自此崔子平住進廖家,由廖婦負起看護工作。

崔子平體型壯碩,廖婦特別在家中裝設「天車」,輔助崔子平上、下床,期間,還鼓勵崔子平參加電腦培訓課程,由於崔子平專科念的是電機工程,加上有這方面天分,不久就學會以特製工具敲打電腦鍵盤,還學會寫程式,曾為購物頻道及公司行號寫出資料管理庫等程式,連電腦公司老闆寫程式遇到瓶頸時都要專程來請教他。

崔子平就這樣在廖婦家中一待18年,崔子平稱廖婦為「廖姐」,廖婦兒女也稱崔子平為叔叔,情同家人,近幾年來崔子平因長期躺臥床上,每週需3次洗腎,廖婦也因年紀漸長,才請來外籍看護工代為看護,但仍視崔子平如自己親弟弟般在一旁協助照護,在地方傳為佳話。

崔子平說,「廖姐」是他生命中的貴人,因其照顧及鼓勵讓他感受到人間有情及「只要活著就有希望」這句話的真理。

學他向上 施比受有福

50多歲的廖粉圓則感動地表示,其實「子平」才是她和兒女們學習的榜樣,因為每次看到「子平」忍受著病痛,躺在床上認真看書時,她就會偷偷叫來兒女們在一旁學習及反省,其實能夠照顧「子平」,她與家人才是真正的收穫者,也讓她深刻體會到,施比受更有福的道理。



◆ 加大學費漲32% 學生罵無恥

自由時報 2009.11.21

〔編譯魏國金/綜合洛杉磯外電報導〕美國加州大學董事會十九日無視憤怒的學生抗議、圍堵會議大樓出口,仍投票決定調漲學費三十二%,這意味明年秋天加州大學的學費將超過一萬美元(台幣三十二萬餘元),約是十年前的三倍,而且該費用僅是學費,還不包括生活費與購書等費用。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舉行的閉門會議,僅有學生董事伯納投下反對票,其他二十名董事皆贊同大幅調漲學費,以彌補過去兩年來,學校累積高達逾八億美元虧損。

這項決定使大學部明秋學費將從七千七百八十八美元(台幣二十五萬餘元)調漲到一萬三百零二美元。並從明年一月,學費將先調高十五%。至於研究所學費也將調高十八%至三十二%。

在董事會開會同時,「沒有公義!沒有和平!」「你們真可恥!」等學生吶喊聲不絕於耳,兩千名學生集體躺下,象徵「可負荷的加大教育費之死」。

雖然董事們在配備有鎮暴裝備的警察護送下步出會場,但學生仍包圍他們的廂型車長達四十五分鐘,校長尤多夫現身後更被團團包圍,警方最後逮捕五十二名學生。

尤多夫指出,由於州政府縮減補助以及通貨膨脹,致使加大今年的赤字高達五億三千五百萬美元,這番調漲學費預計可使學校進帳逾五億美元。

他也提到,去年加大失去了州政府逾八億美元的補助,導致學校資遣約兩千名職員,並透過強制休假,調降教職員薪水,尤多夫六十萬美元的年薪也被砍了一成。



◆ 筆電放車內被偷 博士生痛失博士論文資料

中廣新聞/張文祿 2009-11-22

一名博士班研究生,到台中參加朋友的喜宴,車子停在文心南路知名餐廳後方的停車場,才兩個小時,車窗就被打破,車上一團亂,電腦也被偷走,一年半來收集在電腦中的博士論文資料,沒有備份,讓這名博士生相當懊惱。

這名中央大學博士班顏姓研究生,二十一號晚間懷著喜悅的心情,南下台中市參加朋友的喜宴,他將車子停在文心南路知名餐廳後方的停車場,電腦放在後車廂,之後去吃喜酒,沒想到,兩個小時後,他要開車離去,竟然發現車上的衛星導航不見了,右後方的玻璃窗被敲破,進一步查看,放在後車廂的一部筆記型電腦也不翼而飛,這名博士生相當懊惱,因為,電腦裡頭有一年多來蒐集的博士論文資料,而且沒有備份。

顏姓男子向警方報案,他說,知道台中市治安不好,不過,不知道竟然發生在自己身上,他不敢奢望電腦可以找回來,不過,希望小偷將論文資料還給他,否則,他只好從頭再來。

fsj 提到...

歐美日名校 來台搶學生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喻文玟、薛荷玉、張錦弘╱台北報導】2009.11.23

高等教育全球化,歐美日港等外國名校紛紛提供全額獎學金來台搶優秀高中生;其中以紐約大學設在阿聯的阿布達比分校最大手筆,學費及住宿全免,並補助生活費及來回機票,還可留學紐約或佛羅倫斯,四年合計達台幣千萬元。

面對名校高額獎學金「利誘」,部分高中及大學校長擔心,未來可能出現一波資優高中生「出走潮」。拿過國中科學奧林匹亞金牌的建中學生林沅毅,最近就申請到法國高等學院預備學校獎學金,留學意願高;紐大阿布達比分校也已與建中、北一女、台中一中等校接洽,學生躍躍欲試。

來台招生的以香港的大學最多,城市大學帶頭,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校也積極跟進,今年遊走各明星高中宣傳招生;城大、港大都提供四年免學費及補助住宿、生活費等誘因,且可用台灣的學測成績申請,讀到畢業可省下一百多萬台幣,今年已有八名台灣學生到城大就讀。

建中校長蔡炳坤說,日本私立名校早稻田和立命館大學,同樣用台灣學測就可申請,立命館更在幾年前提供四年三百萬日幣的獎學金。

紐大明年將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設立阿布達比分校,要吸收一百名世界各地菁英學生,提供四年全額獎學金(約八百萬台幣),且免費住宿、補助生活費,每年還提供台北、阿拉伯來回機票;有兩到三學期還可選擇到位於紐約或佛倫羅斯的世界各國校區就讀,超有吸引力。

法國教育部官員這兩年也挺進台灣,到中一中、武陵、私立康橋高中等校訪視,台灣學生可先讀「高等學院預備學校」,免學費、食宿並補助機票,兩年後通過資格考,再讀三年高等學院,可直接拿碩士。

法國在台協會文化處長周子牧表示,許多台灣學生以為到法國就是要學藝術、餐飲、設計,其實法國的理工科系也很傑出,如捷運、高鐵等科技都是世界頂尖。



◆ 「也是台灣之光」 高教司不擔心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2009.11.23

面對法國、香港、新加坡來台搶好學生,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及我國化學奧林匹亞領隊方泰山教授,都認為不必過分擔心,優秀學生未來站上國際一流舞台,也是台灣之光。

何卓飛指出,國外大學來台招生是個警訊,我國大學也應思考,如何用更好的研究環境與師資,提供更優厚條件來留住本地好學生;由於會出國的學生都有一定經濟條件,人數不會太多,且台灣學生近年不愛出國留學,目前影響仍有限。

擔任化奧代表領隊的台師大化學系教授方泰山表示,對於是否要給奧林匹亞競賽得主獎學金、讓他們出國留學,年年都有辯論,目前條件加嚴,如只有前百分之五的金牌得主可獲留學獎學金,且必須申請上國際百大頂尖名校。據他了解,新加坡頂尖的中學萊佛士學院,也計畫來台招收優秀的國中畢業生前往就讀。

※ 搖頭。



◆ 如此小氣 能吸引陸生?

【聯合報╱周祝瑛/政大教育系教授、孫文杰/南京大學來台交換研究生】

2009.11.23

日前教育部提出即將正式採認大陸學歷和開放陸生來台等政策,為兩岸文教交流跨出一大步,為此我們詢問目前在本校交換大陸研究生的看法,謹分享如下:

在欣喜台灣終於承認大陸學歷之餘,仍不免有些失望。認為如此「小氣」的條目,何以吸引陸生來台?首先就公私立大學區分招收陸生對象來分析。按教育部的說法,公立大學只能招大陸四十一所重點校院學生來念研究所。但事實上這些重點校院的大學生如欲深造的話,大多會選擇聲譽更卓越、資源更豐富的世界著名高校。相對的台灣高校對於這部份學生有多大的吸引力呢?

老實說,台灣的高校除了三五所較著名的大學外,恐怕並沒有太大的競爭力來吸引這批學生。其中一個關鍵因素是學費。在大陸念研究所,並無學費壓力。但台灣的研究所學費很高,尤其教育部又規定即使念公立大學的陸生,學費標準仍按私校收取。相對於大陸,台灣的研究所還要額外收取學分費。台灣物價水平也要高出大陸一倍以上。巨額學費加生活費對於陸生來說實在是龐大的經濟負擔。因此,除非對台灣文化有強大熱情或者家世富裕背景的學生外,這樣的政策究竟能吸引到多少優秀的陸生呢?

解讀上述政策,讓人不禁懷疑開放陸生來公立學校念研究所,恐怕無太大的意義,真正用意是想招陸生進私校,緩解私校的生源危機,又能從對岸獲得教育資金。因為大陸很少類似台灣的技職類大學,技職類專科學生很難進修拿到大學文憑。因此,台灣的科技大學應該有吸引力。但大陸學生對台灣的學制、科技大學不瞭解,如果想要招收到這部分陸生,一定要加強宣傳,而且也要考慮到收費的合理性。

從開放陸生政策的實際效果,來看台灣高教國際化的胸襟何在?不免讓人質疑為何要把陸生和其他國家的國際學生差別對待?從國際上的政策發展來看,大多是走向開放,台灣承認大陸學歷和招收陸生來台政策終於跨出了一步,但總顯得氣度不足。許多來台的大陸交換生在學習台灣的自由學風之餘,更希望台灣高教能夠擁有更國際化的視野,和對岸高教界建立起平等互信的合作關係,同時不迴避開放兩岸學生交流後對於台灣教育所帶來的挑戰,因為唯有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才是應對風險的最佳途徑!



◆ 城鄉差異下的兒童人權

中廣新聞/黃悅嬌 2009-11-23

宜蘭頭城的大里國小倚山面海,全校共四十八名學生,校長林善敦表示,學校旁邊就是草嶺古道,位處偏遠的關係,當地工作機會有限,學生家長多赴外地謀職,單親家庭、隔代教養、及媽媽為新住民情況十分普遍。

根據教育部九十七學年度偏遠國小統計,偏遠學校的國小學童人數至少七萬人。偏鄉孩童的權益跟一般孩子有沒有差異?

兒童福利聯盟日前公布2009年「台灣兒童人權城鄉差距報告」,兒盟執行長王育敏指出,偏鄉兒童跟都會或一般地區的兒少相比,單親的比例並無太大差別,然而隔代教養家庭卻明顯較高,平均每十個偏鄉學童就有一個只跟祖父母同住,是一般地區學童的三倍。

經濟面向部份,兩成六的偏鄉孩子坦承「因為家中沒錢,所以無法上才藝班或補習班」,兩成九經常遲交學費,甚至近兩成的孩子說家中有人來討債,還有百分之八的偏鄉兒童會固定打包營養午餐回家吃,是一般兒童的兩倍多。調查發現,偏鄉有近三成孩子落入低所得家庭,是一般地區兒童的兩倍。

就讀偏鄉小學大里國小的小龍跟小賢說出他們的希望。

校長林善敦也指出,在宜蘭多雨天候下,教室、圖書館常漏水,學生缺乏大型的室內活動空間。

根據兒盟調查,政府投入高等教育經費逐年增加,國小經費卻減少,無論偏鄉或都會的小學,經費同樣捉襟見肘,政府投入在專科以上學校的經費占總體經費的比例,自一九九0年的兩成一,到二00七年增加到三成八,反觀國小經費比例卻由兩成九降到兩成六,每個大學生分配到的經費比每一國小生多了將近一倍,另外,有六成偏鄉兒童在家中學習資源匱乏,也值得各界重視。

調查中也發現,台灣兒童每天運動的比例明顯較低,只有一成孩童表示,每天運動至少一小時,甚至有四成四孩子每週運動天數還不到三天,兒盟執行長王育敏表示,台灣兒童不論城鄉,都喜歡宅在家裡看電視,「宅童化」現象明顯。

心理健康量表中,偏鄉與一般兒童相比,總分差距不大,但都會孩子明顯較為悲觀,調查顯示,兩成三的都會孩子曾經想要一死了之,還有近三成八的都會孩童覺得這世界少了我也沒有關係,比例都高於偏鄉兒童。

兒福聯盟表示,在國際兒童人權日堂堂邁入二十個年頭的今天,台灣在促進兒童人權上仍有許多改善空間,政府應增加對兒童的投資,並注意城鄉差異,致力改善偏鄉學童的劣勢,莫讓一個台灣有兩個世界。

fsj 提到...

那樣的大學還能稱為大學?

【吳瑞北】2009-11-24 中國時報

教育部前一陣子同意大學入學的甄試生比例上限調整為六十%,不少人耽心弱勢家庭將更不易經由公平的教育體系翻身。吳清基部長以他是貧窮子弟出身來回應,不會因此忽略同樣是貧窮小孩的受教權,請大家放心。但教育部常常就使人無法放心,果不其然,大學甄選名額劇增七八○○人,第二類組的台大物理、材料都超過六成,未見教育部把關。

為何要提高甄試生比例?教育部並沒有完整說帖,只隱約提到是因為一些國立大學分析顯示甄試生入學後成績表現比較好。若真是這個理由,這個論點本身就是倒果為因。目前的入學制度是先甄試,甄試未錄取或不滿意者才會考指考,因此許多成績比較好的已經在甄試就錄取了。所以比較持平地說:並不是因為甄試入學,所以學習表現比較好,而是因為學習表現比較好,所以在甄試時就已經錄取了。如果把大學入學的制度顛覆一下,大家都先考指考分發,不滿意的可以用審查資料申請甄試補救,那麼結果大概就會反過來,指考錄取生的學習表現比較好。

甄試原意是考量有特殊表現的學生,鼓勵學生發展多元才能;但實行時有很大落差,第一關就是篩選學測成績,如果沒過,其他表現再好都是空談。所以仍然是考試成績掛帥,跟指考沒有太大差異。既然如此,為何要大輻增加名額,使得更多學生必須製造更多有利審查資料,變成隨時與同儕競爭?對家境不富有的孩子,沒辦法學才藝、家長沒空指導參加科展、交不出很多大學的報名費,錄取機會就受到很大限制,顯然並不公平。

增加甄試生比例會不會有其他後遺症呢?除了對貧窮小孩更不利以外,可以看出將有更多學生需要在每年四月時花更多心力去準備甄試資料,印刷業會更蓬勃;會有更多學生繳報名費及面試費,在更多學校間奔波應考,大學可以有更多收入,運輸業及旅館業也會荷包滿滿;大學老師需要犧牲更多的研究時間,去審查更多學生送來的甄試資料或進行口試;更嚴重的,預期將有更多的學生甄試錄取了,此後高三下學期課程內容的學習動機及效果都大打折扣。

那麼為什麼還是有國立大學,要求教育部一再增加甄試生比例呢?倒不是為了增加收入貼補學校財源,主要可能是為了學校排名。甄試生名額多,考試生名額就少;考試生名額少,最低錄取成績就會往上提,使得校系在指考的排名上昇,獲得辦學良好的假象。只是辦教育的目的應該在於培育人才,要能發揮社會階級流動的效果,讓社經地位低但有潛力的人才能出頭天,失去這樣的理想與目的,大學還能稱為大學嗎?

(作者為台灣大學電機系教授)



◆ 想當國小老師?三年後加考數學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高雄報導】2009/11/24

攸關取得教師證的「教師資格檢定考試」將出現重大變革,民國101年3月起將加考數學。雖然是否獨立成科還有待討論,但國家教育研究院今天提出研究案,加強國小教師數學教學能力是國際趨勢,至少要讓國小教師能勝任一至六年級的數學教育,也可確保小學生的數學教育品質。

目前國小屬於包班制,由導師負責國語及數學等主要科目,但現行教師檢定考試卻只考「國語文測驗」以及教師專業科目,缺少對國小教師數學能力的檢定,國家教育研究院的研究案中便直言,「與國際比較,台灣對於國小數學教育相對忽視」。今天在高雄舉辦的師資培育大學主管聯席會議中,國教育研究院便提出「加考數學科」的構想,並預計在兩年半後實施。

全國教師會文宣部主任、北市北投國小教師羅德水表示,目前國小教育中,超過九成的導師負責教國語及數學,能否勝任國小數學教育幾乎是擔任國小導師的必要條件,未來加考數學,對於師培生的數學能力要求更高,對國小教育來說,絕對是件好事。

根據國家教育研究院今天提出的研究案,教師資格檢定考試傾向不增加考科,仍維持只考四科,但建議國語文科應加考數學,該科總分也從100分增加至150 分,並設定該科成績為檢定通過的必要條件。此外,國家教育研究院也提出另一案,建議專業科目從三科整併為兩科,但新增一科「數學教材教法」。

有國小老師擔心,如果加考數學,通過率將下降。

fsj 提到...

3年後 學測不到10萬人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09/11/27

明年大學學測報名人數今天出爐,根據大考中心統計,約14萬2000人報名,與去年相距不遠,繼去年創下8年來報名人數新低之後,今年稍稍回穩。但大考中心也擔心,真正的少子化在101學年度就會來臨,屆時報名人數恐怕會跌破10萬大關。

大學學測報名於11月23日截止,共計有14萬餘人報名,大考中心副主任洪冬桂表示,報名人數維持去年水準,這是由於明年大學甄選入學名額大幅增加,因此報名學測人數不會減少,但參加7月大學指考的人數必定下降。

另根據目前國高中在學人數來計算,大考中心預估,真正衝擊學測報名人數的時間點約在3至5年後,屆時因為少子化,學測報名人數會在10萬以下。

明年學測於1月29日、30日舉行,大考中心也提醒考生,凡是報考學測的考生,從12月8日起至12月15日下午5時止,務必以電話語音或網路確認報名資料是否完備,一旦發現有資料不符或遺漏,可立即向大考中心申請補正。有關學科能力測驗報名相關試務,考生可電(02)2366-1416轉608或上網(http://www.ceec.edu.tw)查詢。

洪冬桂也提醒,明年登場的大學學測在簡章中首度要求考生非選題使用「黑筆」作答,為明年大學指考全面使用電腦螢幕閱卷準備。因為根據過去經驗,藍筆或鉛筆作答經電腦掃瞄後容易模糊不清,使用黑筆辨識度較高,因此先在學測實施提早讓考生適應。

洪冬桂強調,未來100學年大考中心閱卷將全面採用電腦螢幕閱卷,過去紙本閱卷的時代將確定走入歷史。



◆ 馬支票又跳票/教部發不出獎學金 留學生斷炊

自由時報 2009.11.27

超額錄取100人 預算沒編足

〔記者林曉雲、曾韋禎、胡清暉/台北報導〕總統馬英九前年參選時開出「四年內送一萬人出國留學」的「萬馬奔騰」支票,竟發生「糧草不足」,獎學金發不出的窘境!

一位得到英國留學獎學金的學生氣憤指出,人到了英國才知道今年的獎學金竟然要明年元月才能領到,估計受影響的留學生約六十九位,有人必須借錢或打工過日子,原因是教育部明知留學獎學金無足夠預算,今年僅編列兩百名獎學金名額,經費共一億四千萬元,竟超額錄取到三百人。

只通知錢不夠 延到明年發

人在英國攻讀博士的小美(化名)向本報投訴說,她考上留學獎學金,一年原有一萬六千美元,依教育部規定要出國唸書後才能領取,父母考量有獎學金補助,只給她學雜費的錢,她交完學雜費約八十萬新台幣,所剩生活費不夠一個月,沒想到她和同學一起去駐英代表處申請獎學金時,文化組人員卻說,教育部漏編預算,要明年元月才能給他們錢,讓他倆當場傻眼。

小美說,她馬上打電話回台灣求救,她同學因家裡無法支援一個月五萬元生活費,急得到處借錢、找打工機會;小美的媽媽更是怒罵政府惡搞,像詐騙集團,孩子人在國外,每一筆錢都得用在刀口上,獎學金怎能延後兩個月發呢?

學生到處借錢 估69人受害

教育部國際文教處長劉慶仁昨坦承經費短絀,為配合萬馬奔騰政策,雖今年留學補助預算只能支付兩百人,但因留獎生不是每個人都會在錄取的當年出國,才敢超額錄取到三百人。多錄取一百人,經費約不足新台幣六千萬元,預計明年才會編足三百人、兩億元的經費。

但當記者進一步告知,英國有留獎生無錢可領,被迫要借錢為生後,教育部國際文教處才了解事態嚴重,正在設法挪錢支應,希望受影響的六十九位留獎生不至於斷炊。

留學生估算,在英國唸書,依科系領域不同,一年學雜費就要新台幣七十萬至一百二十萬元不等,學雜費加生活費總計需一百五十萬至兩百萬元,教育部一年一萬六千美元(約新台幣五十二萬元)的補助遲發,確實對留學生影響很大。

家長痛罵惡搞 批政府詐騙

民進黨立委陳亭妃痛批,政府沒編列足夠預算,就不該灌水,開出超多名額,學生出國了,才說發不出錢,這樣的政府簡直是詐騙集團;立委賴清德更痛斥丟臉,這正凸顯出馬政府的無能、無心與無方,差點變成國際笑話。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謝國清批評,教育部既然超收名額,就應勇於承擔,不能把學子丟在國外,如果學生家境不夠寬裕,在當地又人生地不熟,若出意外要由誰來負責?

馬英九前年在參選總統時,曾提出青年九大政見,其中就包含「萬馬奔騰計畫」,保證四年內補助至少一萬名學生出國留學,當選後相關部會便開始執行這項政治支票,教育部公告計畫更號稱補助對象將擴大到四年超過六萬人次以上,卻因只是將現有留、遊學相關補助經費納入,並足額編列,以致短缺了六千多萬元。



◆ 「萬馬奔騰」跳票 留學生氣炸

【中時電子報/綜合報導】2009-11-27

前年總統大選,馬英九提出青年九大政見,其中「萬馬奔騰計畫」,保證四年內補助至少一萬名學生出國留學。沒想到今年就已經跳票,堂堂教育部竟然沒錢發獎學金!

據了解,馬英九總統當選後,相關部會確實開始執行這項政治支票,教育部甚至公告擴大計畫,號稱補助對象將超過六萬人次以上!結果卻只是將現有留、遊學相關補助經費納入,並足額編列,以致短缺了六千多萬元。

教育部國際文教處長劉慶仁昨天坦承經費短絀,他表示雖然今年留學補助預算只能支付兩百人,但因評估不是每個人都會在錄取的當年出國,才敢超額錄取到三百人。多錄取一百人,經費約不足新台幣六千萬元,預計明年才會編足三百人、兩億元的經費。

然而,現在已經有估計達69位留學生,面臨在國外斷炊的窘境,後知後覺的教育部國際文教處,還是到媒體告知後,才發現事態嚴重。目前正在緊急挪動預算支應,以解決燃眉之急。



◆ 發不出留學獎學金?教部:已撥付

中央社 2009-11-27

媒體報導「馬支票又跳票,教部發不出獎學金,留學生斷炊」,教育部國際文教處長劉慶仁今天澄清,教育部絕不可能漏編預算,且留學英國學生只有6人受影響,11月已完全撥付。

自由時報今天報導,得到英國留學獎學金的學生,人到英國才知道今年的獎學金竟然要明年元月才能領到,估計受影響人數為69人,有人必須借錢和打工過日子,原因是教育部明知留學獎學金無足夠預算,今年編列200名獎學金名額,經費共新台幣1億4000萬元,竟超額錄取到300人。

劉慶仁表示,留學獎學金民國92年開辦以來,經費逐年編列、逐年增加,是以經驗法則來編,例如98年公告錄取300人,實際編列數為 200人,因98年度放榜後,學生可以保留到99年度才出去,所以會根據以往經驗以2/3人數來編列;教育部是政府機關,絕不可能漏編預算。

劉慶仁說,留學獎學金支出為教育部法律義務支出,歷年來未有核發不出獎學金的紀錄。

劉慶仁表示,報導指英國有69名留學生受影響,實際上只有6人受影響,25日已經將經費結匯撥付。



◆ 北市圖失竊率暴增 今年破萬本

【石文南/台北報導】2009-11-28 中國時報

台北市立圖書館指出,台北市民對不同政治立場的包容度較高,即使政治立場不同,也少有人會把書籍撕毀,不過今年書籍失竊率飆高三倍,不知是不是因為不景氣惹的禍?

台灣年年有選舉,民眾各有各的政治傾向,不少政治人物書籍也成了民眾洩憤對象。館藏圖書約五百五十萬冊的台北市立圖書館,藏書是否也淪為民眾洩憤目標?北市圖秘書林淑娟表示,市圖館藏圖書雖多,但與政治有關的館藏圖書或雜誌,少有被人撕毀內頁的情況,顯示台北市民包容度高。

惡意撕毀、塗損狀況雖不多,但不少民眾倒是對館藏圖書裡的填字等遊戲的內容,十分有興趣,類似的書籍,幾乎都是體無完膚,被民眾畫得很厲害。

另外,藏書直接被「幹」走情況逐年升高。北市圖統計,去年藏書遭竊還「只有」四千多冊,今年到十月為止,就已被民眾偷走一萬三千多冊,失竊量一下子飆升三倍多,約占整體館藏書的○.二三%。

林淑娟說明,館藏圖書失竊比例最高者,首推文學類書籍,另外,應用科學、社會科學及食譜、教育、政治方面藏書,也是遭竊大宗。她表示,過去藏書較多使用安全磁條,較為隱密且不易卸下,目前多改採晶片,比較明顯且容易扯下,但市圖為配合自助借還的科技服務,不得不配合改採晶片,卻得到「防君子、防不了小人」的後果。

fsj 提到...

王健壯:盆景與野樹野草

【聯合報╱王健壯】2009.11.29

很多人喜歡看洪蘭教授的文章,也敬佩她多年上山下鄉推廣閱讀的奉獻,但她最近對大學生的批評,卻也讓許多人心有所憂。

理想的大學生應該是什麼樣子?或者說,應該有什麼正面或負面表列的標準?

根據洪蘭的抽樣觀察,現在的大學生是這個樣子:上課時吃泡麵、啃雞腿、睡大覺、打手機;而且不讀書,心中沒典範,不知道人生要幹嘛,覺得活著沒意思,而且沒國際觀,沒人文素養,也缺乏歷史與地理常識,所以不知道史懷哲是哪國人,不知道亞美尼亞在哪裡,也不知道人類歷史三次滅種大屠殺為何物。

對於這樣的學生,她的評語是:不敬業,未盡學生本分,浪費自己的生命,也浪費國家的資源,形同尸位素餐。

但大學生普遍都是這個樣子嗎?未必;而且即使多數人都是如此,這樣的大學生就應該被歸類為理想大學生的負面表列?將來就不可能成為另一個洪蘭?顯然也未必。

洪蘭對大學生當然是愛深責切,心有所憂不得不言,但她對大學生的角色要求,卻似乎帶有太強烈的「法律與秩序」(law and order)色彩,因此才會在「敬業」與「本分」上相責相求。照她的標準,曾被四度退學的黃春明,重考大學三次的孫大偉,被五所學校退學的「偷天鋼索人」佩提(Philippe Petit),甚至從哈佛退學的比爾蓋茲,可能都要被她歸類為不敬業、未盡本分的那類學生。

而且,如果醫學系學生不知道史懷哲是哪國人,就是不讀書沒知識,難道歷史系學生都知道劉知幾是哪一朝人?中文系學生能分辨李義山與李商隱是不是同一個人?外文系學生能答得出黑人作家得過幾次諾貝爾文學獎?或者政治系學生知道托克維爾是哪國人?成名作是哪本書?

洪蘭是一個成長背景很特殊的人,她家中六姊妹都畢業於北一女與台大,家庭教育的他律甚嚴,年輕時幾乎未曾有出去玩樂的經驗,放假日也常與母親學勾針度日。而且,她不但律己甚嚴,律子、律徒也一樣嚴格。她的兒子從小被施以軍事教育,她也規定她的學生不准喝可樂,吃完東西必須刷牙。

台灣社會像她這樣他律、自律、律人「三律」俱嚴的人,可謂萬中無一;再加上她的自律不僅限於生活,而是及於知識,不但學有專長,涉獵之廣也常令人嘆為觀止。有這樣條件的人,要她在律人時不要求別人「造我的形象」,很難;要她在看到學生上課啃雞腿卻默爾不言,更難。

但跟洪蘭同輩,成長過程並非遵循「洪蘭模式」,如今卻與洪蘭有同樣影響力的那些人,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大學時做過比啃雞腿更不敬業、不盡本分的事,他們今天雖有成就,但當年有幾人沒犯過洪蘭筆下的那些錯誤?

洪蘭期望的也許是像盆景一樣的大學生,但大學中卻盡是像野草野樹那樣的學生,對這些枝葉亂開的年輕人,年長的人究竟該如何看待?「不要常對他們說『你讓我失望』」,「千萬不要使他們像你一樣」,這兩句引自洪蘭最近一篇文章,其實不正是對下一代仍有所期待的人,應該奉行的座右銘?



◆ 搶救生育率 給我平價公共托育

【聯合報╱劉毓秀/台大外文系教授(台北市)】2009.11.29

我國生育率已經降到平均每位女性生一個小孩,為世界最低。根據國際性的估計,若平均生育率維持一點一(這是我國去年的水準),四十年後人口將僅剩一半!影響所及,高齡化發展的曲線將會非常陡峭,四十年後我國高齡人口將佔總人口的四成!這樣的社會並無存續的可能,眾多國家制度,包括健保、勞保、公務人員的優厚月退俸等,由於靠的是「供多需少」的原則,在高齡人口比例偏高所造成的「供少需多」情況下,恐將斷炊。

一般以為,女人不願意生小孩是高度發展國家難逃的噩運,但是,晚近有幾項重要的跨國研究顯示令人興奮的發現。第一項是美國人口資料局指出,有些高度發展國家的生育率於近年回升,其中表現最佳的是北歐各國,原因為這些國家「長期以來即對育兒家庭提供慷慨的支持措施,將平等實現於就業男女身上」。另外,美國賓州大學科勒教授團隊發表於今年八月號「自然」雜誌的論文指出,日、韓等富裕東亞國家的生育率持續低落,應是肇因於「未能建立制度實現工作和家庭的平衡與性別平等」。

那怎麼辦呢?北歐育兒支持措施林林總總,動用龐大國家預算,似乎不是我們學得來的。幸好,福利政策的著名研究者亞斯平安德森晚近指出,北歐的諸多舉措中,對生育率真正有關鍵性影響的,是針對就業父母提供的平價、高品質、容易取得的公共托育服務,而且,這些托育服務也可以由政府訂定規格和價格,讓民間參與提供。

這種同時促進「壯有所用」與「幼有所長」的制度,以促進就業所得的政府稅收去支付公共托育經費,應是我們做得到、也應立即去做的。

但是,台灣的幼托服務素來偏離「公共化」非常遙遠,學前公、私托育機構的服務量比例為三比七,這超高的私營比例,跟超低的生育率,兩者息息相關,正證明了亞斯平安德森的推論。政府屢屢試圖矯正,但都碰到質疑:現有的托教機構都收不到小孩了,還有需要另設公共托育系統嗎?但是,現在我們無疑有必要往另一個角度思考:如果幾十年來的私營政策搞得沒小孩了,為了救亡圖存,不正應該改弦易轍嗎?



◆ 台灣音樂教育 申學庸開枝散葉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5278269.shtml

【聯合報╱本報記者何定照】2009.11.29

1949年,聲樂家申學庸與夫婿來台度蜜月,未料一來就回不去。這個偶然,讓申學庸往後在台首創了音樂科系教育,締造無數果實……

(詳見原站)

fsj 提到...

提拔年輕音樂家 小提琴家胡乃元 憂心學生超被動

【林采韻/台北報導】2009-12-03 中國時報

由旅美小提琴家胡乃元擔任音樂總監的Taiwan Connection音樂節今年邁入第六年,系列演出在十二月將全台登場。Taiwan Connection音樂節的宗旨在提供年輕華人音樂家舞台,也透過大師班給予台灣學子不同的啟發。胡乃元說,這幾年他發現台灣的學生普遍被動,老師說什麼就拉什麼,鮮少會問為什麼,對於自己的詮釋也說不出所以然,令他憂心。

胡乃元說,今年四十八歲的他,拉琴數十載,對於音樂仍有疑惑,對曲子的想法也時有改變,年輕學子卻對音樂沒有疑問。而胡乃元最近換了一把琴,「很多人覺得我莫名奇妙」,原來他棄史特拉底瓦里名琴不要,換上在一般人眼中等次較低,由瓜奈里(Pietro Guarneri)製作的琴。

他說,「史特拉底瓦里是把好琴,適合我過去的需要,但是現在沒辦法滿足我。」胡乃元說,史特拉底瓦里像會耍脾氣的公主,他現在比較需要一位農村婦女,需要比較樸實沉著的聲音。

胡乃元最近努力鑽研用巴洛克弓、現代小提琴來詮釋巴赫無伴奏,但是時間有限,無伴奏六首作品至今他才研讀完三首。「我心裡很急,肌肉和機能隨著年齡走下坡,演奏家必需面對時間壓力。」

十二月十一日Taiwan Connection室內樂團在國家音樂廳的演出,是古典樂派「三冠王」之夜,海頓《驚愕》交響曲搭配莫札特四十號交響曲和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十九日在新舞台的演出,由他與韓國小提琴家姜東錫、台灣小提琴薛志璋、大提琴家陳世霖等挑大樑,演出史特拉汶斯基《大兵的故事》和克萊斯勒a小調絃樂四重奏。



◆ 北市明年恢復教師甄選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09/12/03

流浪教師有福了!台北市停辦三年的國小教師甄選,以及今年剛停辦的國中教師聯合甄選,明年確定恢復,預計將各釋出100多個正式教師缺額,總數近300人。台北市教育局表示,在評估少子化衝擊,精算國中小懸缺教師後,預計明年7至8月舉辦聯合教師甄選,並統一分發。

根據教育局統計,目前北市國中小的代理代課教師超過600位,這些教師缺額扣除請育嬰假、申請進修必須留職停薪之後,絕大多數都是遇缺不補的「懸缺」,校方只聘一學年一任的代理教師,刻意保留名額,作為減緩少子化衝擊的彈性空間。

據了解,這一、兩年來,國中小如果要取消懸缺改聘正式缺,必須報教育局同意,造成各校或多或少都有幾位長期代理的教師存在,雖然福利與一般正式教師相同,但屬於一學年一聘,一旦發生超額狀況時,代理教師隔年就要另尋出路。有老師直言,長期聘任代理教師,老師不安定,學生也可能因此更換導師,不如正式教師安定。

北市教育局主秘曾燦金表示,假如長期不甄選新進教師,恐怕會造成教師年齡出現斷層,讓教師無法注入新血,因此決議明年恢復舉辦聯合教師甄選。保守估計國中與國小各甄選一百多人,希望能降低各校「代理教師比率」。

曾燦金強調,由於少子化依然衝擊國中小,貿然甄選太多正式教師,可能會造成超額問題,因此教育局將先規畫未來三年的需求教師數,以及可能入學的學生數,希望在安全額度裡,適度甄選新進教師。

北市中山國小校長李柏佳認為,由教育局統一舉辦教師聯合甄選,可幫學校省下很多麻煩,但以中山國小為例,明年估計還將減少5班,少子化的衝擊還沒趨緩,如果教育局要釋出缺額,一定要非常謹慎,避免後續衍生出過多超額教師。



◆ 國語字讀音,何需只有單一解答?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24763

【文/曾巧儀】2009.12.03

近年常有國語字讀音相關的爭議,起因是國語課本裡某些字的讀音屢次修改,有些甚至跟日常生活的口語讀音大相逕庭,導致家長、學生不知標準答案到底為何。我認為,有關國語字讀音混淆所引起的討論與抱怨,其實可以回歸到台灣國語文教育的一個盲點與難以突破的弱點,那就是過度信仰「單一標準答案」的僵化形式。

首先我想釐清的一點是,語言的使用會隨著社會的演化不斷地改變,有各種類的新辭彙與文字讀音,持續不斷地在我們的文化裡發展著。一個語言,能有字典依據文字歷史傳承而紀錄的文字規則、也能有大眾所習慣的讀法用法。端看你是在甚麼樣的文化情境裡使用這個語言。例如「骰」字,不管字典依照何種標準、語音解讀為何,國內所有人都會讀「ㄕㄞˇ」,而非「ㄊㄡˊ」;「尷尬」多數人會唸成「ㄍㄢㄍㄚˋ」,要讀「ㄐ一ㄢㄐ一ㄝˋ」也無不可。

而國語文課的最大功能,不正是讓學生有應用國語文的能力?而學習「應用」語文該具備的能力,並非只是死背某詞、某字、某讀音的單一正解,而是理解各種文化情境裡,語言應用的多樣貌。對於各類沒有收入進字典的新詞彙、或不同於字典或課本註解的文字讀音,學生當然也應該要能判別,在何種型類的文章、何種情境的溝通下可以使用或者不適合使用。

侷限於對與錯的二分法,硬是要為某個國語字讀音找唯一答案,終究只是為了在(填鴨式)考試裡有標準正解,以方便學生作答與老師批改。因為,死記文字讀音的對錯,並無助於國語文教育中理應最重要的一環,也就是掌握語言、透過語言組織思考的能力。並非「語音」不重要,相反的,它很重要;而它會重要,是因為我們要在各種情境使用語言時用好它。畢竟,學生一出課堂,無時無刻都在各類社會文化情境下使用語言,無論是親友間口語交談、觀看理解媒體訊息、寫各種文類的文章,不同的情境下,都有不同的語言使用需求與標準。國語文教育的目的,應該是讓學生能夠在各種情境下靈活掌握語言; 或者,當他們接觸到別人的語言使用時,能反思當下的社會文化情境。

國語文教育的目的,絕非讓學生以為,他們應無條件地追求單一種最高尚、最正確的語言。

唯有把語言使用的目的與文化情境納入考量,語言體系裡的文字、詞彙等學習才有意義。因此,即便一個國語字的讀音能有多種、字典解讀與日常生活習慣用法不一,只要適合文化情境需求,何需強求學生只能接受單一解答?

(本文作者為德國布萊梅大學語言所助研究員) (相關報導,詳見原站)



◆ 蔣勳破解梵谷 6日登場

【經濟日報╱記者黃啟菱/台北報導】2009.12.03

近百幅梵谷真跡首度來台,自本月11日起於歷史博物館展出至明年3月底。為了讓民眾進一步了解這位19世紀最偉大的畫家,趨勢教育基金會邀請美學大師蔣勳,從6日起,巡迴全台舉辦「破解梵谷」講座,希望讓民眾與梵谷真跡面對面時,有更深刻的心靈對話與體悟。

趨勢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陳怡蓁表示,「燃燒的靈魂‧梵谷」特展可說是藝術界的大事,雖然趨勢教育基金會已於前年舉辦過蔣勳「破解梵谷」的全台巡迴講座,為推廣藝術文化,今年再度邀請蔣勳開講。

蔣勳指出,梵谷在短短37年的生命裡,最偉大的其實不是他的藝術,而是他熾熱純粹的性情。很多人喜歡梵谷,絕對不是因為他是一個畫家而已。

梵谷關心生命,他曾經在礦場當牧師,關心窮苦的人,他因精神病受到很大的折磨,卻也因此了解所有孤獨的心靈。蔣勳認為,在閱讀他的繪畫時,也該應閱讀他的生命。

陳怡蓁說,「破解梵谷」巡迴講座於6日在台北市卓越堂舉行,台中場與台南場則分別於明年1月9日、10日,在台中文化局演講廳和成功大學成杏廳舉辦,詳情請參閱趨勢教育基金會官網。

fsj 提到...

拔尖人才培養 大陸11名校入選

【聯合報╱特派記者林琮盛/北京報導】2009.12.05

培養吸收英才,雙管齊下;大陸教育部正醞釀一項「國家拔尖人才培養計畫」,首批入選的有十一所著名學府,進入該計畫的學生,將獲得大陸教育部每人每年十萬元人民幣(約台幣四十八萬元)培養經費的大力支持。

首批入選的大學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開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吉林大學、四川大學,計畫首先從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計算機學科開始。

此外,大陸教育部昨晚宣布,明年中國將面向世界各國,提供兩萬名中國政府獎學金名額給外國學生,比今年再增加兩千名。

獲得獎學金的外國留學生,同時享受免交註冊費、學費、實驗費、實習費、基本教材費和住宿費等優惠,並由中國政府為其提供與中國學生同等的公費醫療服務、獎學金生活費和一次性安置補助費等。

大陸教育部部長袁貴仁表示,隨著中國與世界各國的友好交往,與合作不斷加強,高等教育國際化趨勢日益明顯,越來越多的外國學生和青年學者,把目光投向中國;目前,在中國學習的外國學生總數近二十三萬人,中國正逐步成為國際學生流動最重要的目的地國之一。

袁貴仁表示,面對金融危機的挑戰,今年中國已採取一系列措施,穩定來中國留學生規模;大陸也設立○九、一○學年來華留學優秀自費生獎學金,鼓勵地方政府和各大學設立不同種類獎學金;支持大學在保證品質前提下,使用英語等外國語授課,或開設漢、外雙語授課的專業或課程,使之成為吸引外國留學生的新增長處。



◆ 歐巴馬創造救業 大學生另類獻計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09.12.05

美國總統歐巴馬下周二將提出新的創造就業策略,但他4日明白表示,他不會為了增加工作機會而允許賭博、販毒、賣淫合法化。

歐巴馬在賓州艾倫鎮舉行「里民大會」,一名大學二年級學生獻策,提出另類構想,建議歐巴馬考慮把賭博、販毒、賣淫和非暴力犯罪行為合法化,以刺激經濟,製造就業機會。

歐巴馬四兩撥千金婉拒這個建議。他笑著說:「我很欣賞你大膽提出建議。但我的創造就業策略將不包括這些。大學生的工作之一是質疑傳統理念,你現在正在做你該做的事,那就是,用新方式思考事物。」

歐巴馬此言引起哄堂大笑,接著,他大略說明自己拚經濟和製造就業機會策略。

消息人士說,歐巴馬的計畫包括向財務窘迫的各州和地方政府提供迄今最大筆的新補助,防止它們繼續裁員,並擴大以現金鼓勵民眾用節能材料整修房子。

歐巴馬也支持為增加人手的小企業提供新的稅務優惠;為修建道路、橋樑和其他建設工程提供新的經費,可是他希望減少這項計畫在整個方案所占分量,因為政府經濟學家認為,這種做法對增加就業不像其他措施那麼立竿見影。

美勞工部4日發表的報告顯示,上個月美國非農業就業人口減少1萬1000人,是2007年12月經濟衰退以來失去工作最少的一個月,全美失業率降至10%。

歐巴馬說,這是「另一個希望跡象」,但也承認,「雖然我們的經濟已恢復成長,許多公司仍然不願雇人…我們必須儘快增加工作,讓美國人恢復工作」。



◆ 台南區農改場「庭園蔬菜體驗班」昨天開課,出乎意料受歡迎,報名大爆滿,從大學教授到家庭主婦,希望學到相關知識後,開闢屬於自己的「開心農場」。場長侯福分說,未來可能朝向開設「師資培訓班」,訓練種子學員後,回到社區推廣。

台南區農業改良場首次針對一般民眾開設「庭園蔬菜班」,限額30名,一開放報名就額滿,還有60人後補,反應出乎意料的熱烈,農改場承辦人員都嚇一跳。

報名參加的學員,男性比女性還多,不少人是退休老師、還有大學教授、果農、家庭主婦等,甚至從七股、東山、麻豆等鄉鎮都有人報名,還有人專程從台南市來。

林姓大學教授說,希望退休後能夠自己種菜、種水果,所以先來上課;大內鄉郭姓果農說,種水果內行,但種菜就外行,想學種菜是可以吃到健康、無農藥的蔬菜。

國中退休老師方賜祿也說,自己種菜吃起來比較安全,希望以後能再辦有機蔬菜栽培講習,並安排到農場實地參觀。

七股鄉段先生說,他想要創業,也對務農有興趣,現在失業潮很高,「開心農場」話題很夯,希望上過課的學員能夠組織起來,眾志成城,一起來經營開心農場,自產自銷可以減少失業人口。

台南區農改場「庭園蔬菜班」,昨天安排兩堂課是「葉菜類的育苗」、「蔬菜蟲害」。副研究員謝明憲說,利用穴盤育苗要注意的是澆水及施肥,必須等長出本葉才可施肥;以及如何用種花的5吋盆、7吋盆種結球萵苣等。但只有兩堂課,學員都覺得意猶未盡。

場長侯福分表示,沒想到這麼多人想學種菜,因農改場主要服務對象是農民,未來將朝向訓練「種子學員」,由種子學員投入社區再教給其他人。至於民眾建議開闢「開心農場」,將接洽鄰近農會有無意願開辦,農改場再派人技術指導。



◆ 臺大生擬辦開心農場 推廣公平貿易

中央社 2009-12-05

在Facebook(臉書)上玩開心農場不夠炫,臺灣大學學生今天表示,為了喚醒大家對台灣土地保護的意識,7 日起將在校園舉辦「開心農場」活動,推廣永續耕作及公平貿易理念。

「臺大綠色校園聯盟」從11月底開始舉辦「臺大綠遊記」系列活動,其中「開心農場」7 日(下週一)在臺大學生第一活動中心登場,銷售南部山區農民蓮霧、芭樂、柳丁與木瓜等農產品。

臺灣大學社科院學生會長陳乙棋說,就算虧錢也沒關係,最重要的是觀念的推廣,希望有更多人有環境永續、公平貿易的理念。

陳乙棋表示,台灣的土地需要靠居住在臺灣的人民有共同意識的來保護,台灣的農民尤其是小農,是最弱勢的一群,市場上不公不義的剝削,造成農民需剝削土地增進收入。保護土地更要保障農民,有好的收入,才能促使農民朝向永續發展的種植方式經營。

陳乙棋說,公平貿易就是要對土地公平,阻絕不當開發及使用化學農藥和肥料;對生產者公平,要改變產銷結構,讓第一線生產者獲得更公平的收入;對消費者公平,要讓他們能吃得快樂、活得健康。

學生們為了展現愛土地的決心,10月底還組團到南部訪談,拍攝紀錄片,了解「綠農」以及公平貿易市集,包括農民走過八八水災的心路歷程,學生還把紀錄片放在Youtube與網友分享,希望大家一起來保護土地。

fsj 提到...

教部三階段 採認大陸學歷近百所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1/5295464.shtml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2009.12.08

教育部在選後加速推動陸生來台及採認大陸學歷政策;昨天宣布開放採認大陸大學學歷的第二、三階段名單草案,最終採認大陸的大學及研究生院約近百所;若順利,陸生可望明年七月以大陸高考成績申請台灣的大學,九月入學。

教育部已在上月公布第一階段共採認四十一所大學。第二階段擬開放名單以五十五所研究生院為主,但扣除已列入第一階段名單部分,實際增加的只有北京科技大學研究生院等十九所;其中的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研究生院、第二及第四軍醫大學研究生院的醫事、軍警相關科系仍不予採認,其他科系則採認。

第三階段則開放「二一一工程」的一一二所大學,扣除第一、第二階段名單重複部分後,實際上新增大學為卅五所。據了解,教育部將在第一階段實施二年後,再考慮進入第二階段的採認。

大陸學歷採認是否溯及既往?教育部目前規畫兩案,甲案「予以追溯」,並以追溯自民國八十六年為最適方案;乙案「不予追溯」,但在一定期限,如民國八十一年兩岸關係條例通過後,就讀開放名單內大學的台生,可經學歷甄試,取得同等學力證明。

在開放陸生來台部分,預計明年八月第一批陸生即可登台,總量限制為二千人,一半分配在大學,另一半在技專;每校招收陸生人數不可超過該校人數百分之二,但離島地區可望以專案申請增額,如金門技術學院、銘傳大學金門分校及澎湖科大,即可透過小三通,多招陸生。

教育部高教司科長廖高賢表示,陸生可在開學前一個月來台,居留證核發每次二年為限,期滿重申請,可再延二年;畢業或休學、退學後一個月內必須離開台灣。

若陸生故意延畢,或因為懷孕、分娩、撫育三歲以下子女(未與台籍配偶結婚者)而要求延長修業年限怎麼辦?教育部表示,學校必須把關,避免陸生惡意滯留。

教育部將針對陸生來台及大陸學歷採認辦法草案,自本周四起在各地召開十七場公聽會。(名單詳見原站)



◆ 文學寫作冬令營 下月24日出發

【聯合報╱本報訊】2009/12/09

以文學寫作為首的聯合報冬令營隊,1月24日起冬令營列車從基隆出發,行經台北、桃園、新竹、台中、嘉義、台南、高雄,師資不分區域,讓更多同學培養寫作技巧與增加文學體驗。

藉由真實生活素材、引導全方位視野,並在課堂親炙各類型文學,寫出有情境、有內涵、有文采與自我風格的文章,啟發探索力、創造力、閱讀力,使孩子親近文學、愛書寫,不再恐懼作文!三大主題九大營隊歡迎國小、國中、高中報名,各年級僅開一班,請勿再向隅!精英文學寫作營、口才領袖戰鬥營、紐時新聞英文營等陸續開營,請來電(02)8692-5588轉2813/3037/3280預約報名,查詢進修線上網站http://learning.udn.com。

fsj 提到...

高中國文 重拾經典文學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2009/12/10

教育部公布99高中國文課綱草案,文言文比率調整為45%到65%,文言文參考文選從40篇減為30篇,其中台灣題材由8篇減為3篇,並擴大文化經典取材,選修科目增列「國學常識」;草案也授權各高中自選中外文學名著,學生每學期要做閱讀報告。成績評量考試占七成,寫作占三成,預定99年9月實施,目前國二學生開始適用。

考試會引導教學,目前大考中心對學測和指考的命題,國文科文言文和白話文比率都遵照課綱規定,各約為50%。

大考中心副主任沈青嵩表示,99課綱文言文若改採彈性比率,對命題技術較為有利,未來大考中心的命題不會超越課綱的規定。

教育部今天下午在北一女中舉辦高中國文課綱草案公聽會,將由課綱委員、玄奘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羅宗濤擔任草案說明的引言人。

根據草案內容,99國文課綱草案的特色之一是重拾經典文學。雖然文言文選文減為30篇,但一度被取消的李斯《諫逐客書》、魏徵《諫太宗十思疏》,重新被選入,並明定每冊課文應選一課文化經典教材,選材範圍包括:詩經、左傳、禮記、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墨子、韓非子等。此外,選修項目新增「國學常識」,且規定高一、高二至少要開一門選修課。

重視寫作能力,則是99國文課綱的另一特色。訂定高一至高三上,每學期要有四篇寫作練習,高三下也要寫三篇。老師也指導學生選讀中外文學文化名著,並要求學生每學期完成一篇閱讀報告。

高中國文科成績怎麼計算,課綱草案也有規範,日常考查、定期考查成績占70%,寫作練習、文學文化名著閱讀報告及各式作業占30%。

教育部最新公布的國文課綱,文言文上限比率從原來的50%增為65%,並大幅刪減台灣文學篇幅,被綠營人士批為「走回頭路」、「大中國意識抬頭」,教育部因此舉辦四場公聽會,希望取得各界共識,能於明年2、3月公布國文課綱方案,於99年9月開始實施 。



◆ 教材變多 老師怨:時間不夠用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09/12/10

99高中國文課綱縮減文言文範文10篇,文言文比率最高可提升至65%,高中國文老師擔心,每周僅四堂國文課,只能勉強教完文言文;文化經典教材又新增詩經、左傳與禮記,高中才六個學期卻有九本經典要選,讓老師大嘆時間不夠用。

北市成功高中國文老師范曉雯分析,最新的高中國文課綱草案中新增文言文比率的彈性,最高可達65%,並將文言文選文從40篇調整為30篇,確實給高中教學現場多一點彈性;但每周僅有四節國文課,只能勉強教完文言文部分,如果要再加強寫作與閱讀,就要跟其他科目搶時間;她直言,時間不夠、範圍過多,才是令人擔心的問題。

新版高中國文課綱中也新增「文學文化名著閱讀」,並未註明是本國或外國文學。范曉雯認為,依照目前的教學來說,章回小說是主要的大宗,如果不侷限於本國,那包括海明威和尼采的著作,也可能是學校會補充的教材。她強調,新課綱給學校老師更大的選擇權,預料各國文教學研究會選教材時會有一番激辯。

花蓮女中國文老師洪龍秋指出,新版課綱的文化經典教材選材,除了現有的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墨子與韓非子之外,還新增詩經、左傳及禮記,每學期又應選一課;換句話說,六個學期要選九本經典,該怎麼選,還是全部都要教,讓老師陷入抉擇。

另外,洪龍秋也擔心,文言文範文從40篇減為30篇,光教這30篇文言文可能因此侷限學生視野,但文言文比率的上限又提高,兩者之間要怎麼平衡?

※ 相關報導:

* 搶救國文聯盟籲恢復高中國文授課時數
http://www.udn.com/2009/9/28/NEWS/NATIONAL/BREAKINGNEWS1/5163747.shtml


* 閩南語卡通字幕羅馬拼音 學生有看沒有懂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25933

...「羅馬拼音對小學生當然會太難!」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副教授林茂賢說。母語是很親切的語言,應該是要很口語化的教學,他認為若是刻意把閩南語寫成文字讓學生學習,那只會變成小朋友的負擔,很容易出現反效果,讓小學生對閩南語產生畏懼。林茂賢說:「要學英文不容易,但是要學唱英文歌卻很簡單,閩南語也是一樣。」他建議要讓國小學生學習閩南語,還是要用比較活潑的方式,譬如唱唱閩南語歌。



◆ 社會新鮮人起薪 比去年少1368元

【張舒婷/台北報導】2009-12-10 中國時報

主計處統計顯示,上半年國人實質平均月薪(42909元),創下近13年最低,倒退至民國85年的水準,連帶也衝擊職場新兵們的待遇。1111人力銀行最新調查顯示,今年已投入職場新鮮人的平均起薪,從去年的25726元降至24358元,足足蒸發掉1368元,且有高達5成6新鮮人直言,政府推動的「企業實習方案」對就業沒幫助。

1111人力銀行昨天發布「職場初體驗!社會新鮮人就業現況調查」,1111公關總監何啟聖表示,今年未曾找到正職工作的社會新鮮人,由去年的4成5,萎縮至今年的2成2。一位新鮮人平均投遞44封履歷,比去年(19封)高出逾2倍。

至於新鮮人第一份全職工作的起薪,超過4成的月薪在2萬到2萬5千元間;平均第一份工作起薪為24358元,和去年的新鮮人起薪25726元相較,下滑1368元。

另外,教育部大力推動的「大專畢業生至企業職場實習方案」,提供3萬5多個名額給職場新鮮人,但卻有多達56.11%新鮮人認為,該措施對其就業有所幫助。

畢業於清雲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的22歲王小姐說,「大專畢業生企業實習方案」月薪僅2萬2,比兼職工作薪資還低,工時彈性也更低,她情願放棄尋找一般正職。如現任泰式料理餐廳工讀服務生,1個月平均上工190小時,時薪130元,每月2萬5千元,一個月內還可休6到7天假。

fsj 提到...

美大學畢業生 人滿為患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09.12.10

《時代》雜誌報導,雇主和就業專家認為美國社會正出現一個愈來愈嚴重的問題:大學畢業生太多,許多人為支付學費而負債,拿到的學位對就業卻沒有多大用處。

問題不僅在就業市場不景氣,而是大學畢業生太多。1973年美國高中畢業生只有47%上大學,去年卻提高到將近70%。

柏克萊加州大學教育研究所教師南柯說,許多程度不好的學生也趕潮流上大學,結果導致大學畢業生充斥,而且其中不乏庸才,讓雇主覺得高等教育沒有用。

與此同時,上大學的費用卻節節高漲,使學生背負的債務愈來愈沉重。有三分之二學生念完大學時負債,而且去年他們的平均債務增加到2萬3200美元,而剛踏出校門的大學生失業率已達到創紀錄的10.6%。

大學生也知道學士學位已經不值錢,因此有42%的人選擇繼續攻讀碩士學位。雇主強調基本學位仍然有必要,不過工作經驗更重要。

人事專家表示,現在的求職者素質和資歷愈來愈好,在這種情況下要脫穎而出,除了學位之外必須有一些額外表現。

職場專家屏克說,現在的雇主希望員工能夠執行無法外包的工作,而且他們不想聘用需要百般呵護的「草莓族」。

紐約大學就業顧問史坦菲德說,重要的是求學期間如何突出自己,而大學畢業生不妨向目前工作增長強勁的教育、醫療保健和非營利部門發展。



◆ 總論篇 留學國洗牌 美失光環 東亞崛起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502131+112009121000564,00.html

【記者簡立欣/綜合報導】 2009-12-10 旺報

70年代「去去去,去美國」的時代不再;21世紀留學演變為「區域化、分散化」,一場「高等教育/未來國力」的國際人才比賽正悄悄上演。

全球留學版圖正在悄悄改變中!長期以來,美國一直是各國學子最嚮往的留學國家;然而最近不少美國研究機構不約而同指出,美國正在喪失既有學術競爭力,如果不採取更積極措施,「留學大國」龍頭地位可能不保,轉而分散到英、法、德、澳等傳統留學國家,或是東亞新興經濟體。

政府不介入 喪失競爭力

本月初出刊的美國《時代》雜誌,以「地獄10年」形容過去10年美國遭遇恐怖攻擊、戰爭、颶風、金融海嘯等厄運,國力逐步衰退。事實上,教育是國力的延長,美國高等教育協會(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最新研究報告便指出,美、英、德、法和澳洲這5個全球留學大國,美國以外的其他4國近年積極招攬留學生,在政府政策支援下,獎學金、簽證申請、就業等條件都遠勝美國。

政府的態度占了重要因素。一名美國高等教育協會官員舉例,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 Council)和澳大利亞教育國際(Australian Education International)都有政府密切參與,在全世界設辦公室並與當地高等教育機構合作。英國政府還定下「2011年增加10萬留學生」目標。

相較之下,美國招攬留學生是由私人機構單打獨鬥。即便美國留學生67萬人在去年刷新紀錄,但由於全球留學人口大增,美國占全球留學生比例反而下滑。據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統計,07年全球留學生共280萬人,留美人數僅占20%,遠低於2000年的28%。此外,留美學生人數僅占全美本地學生約3%,遠低於英國的16.3%和澳洲的22.5%。

外籍生畢業 不願呆美國

無獨有偶,加州的高等教育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不久前也發表報告指出,美國流失國際人才的速度逐漸加快。報告分析,愈來愈多外籍學生畢業後回到母國工作。以2005年為例,畢業後兩年內仍留在美國工作的外籍學生是66%,距離2001年至2003年的最高峰71%,足足掉了5%。一份網路調查則顯示,國際學生愈來愈願意到中國和印度等新興國家發展,因為這兩地的經濟比美國蓬勃發展。

該中心資深研究員道格拉斯分析,近年新興國家的高等教育機構成熟了許多,降低國際學生留在美國的意願,「這顯示美國的吸引力在減弱!此外也因為各國制定政策,吸引本國人才回流,」他說。

全球高等教育傾向區域化

當美國還深陷在中學中輟生增加、大學瀕臨破產、學費調漲等問題時,其他國家尤其是東亞卻開始將資金挹注於高等教育,大力招攬留學生。美國高等教育協會報告指出,外籍學生市場最近出現「區域化」趨勢:亞洲國家以新加坡、香港為核心;中東地區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卡達最為積極,政府出面廣邀國際知名學校到當地辦學;歐盟則以「Erasmus Mundus」(一種大學相互承認學分和學位的夥伴關係),推動「波隆尼亞進程」(Bologna Process),讓歐盟各國的高等教育像政治經濟一樣實行一體化。

港、星是東亞火車頭

美國權威教育報刊《高等教育紀事報》(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11月以「亞洲崛起:各國大舉挹注資金於大學」為題,指出東亞的教育風貌變遷:香港、新加坡這兩個港都城市現在皆急著以學術為槓桿,轉型為創新中心;中國投資重點大學,希望成為全球知名科研中繼站;南韓投資逾10億美元設立頂尖實驗室,吸引國外夥伴大學;台灣正積極招募國際人才。《紀事報》也提及台灣「五年五百億計畫」。

該報不無遺憾地表示,亞洲對高等教育的看法與美國大不相同。曾任德州大學教職、現任新加坡管理大學副校長的拉金德拉.斯里瓦斯塔瓦(Rajendra K.Srivastava)現身說法指出,德州分配州預算時,教育是「最後被認可的幾個項目之一」,「但是在新加坡,政府把教育當成是國家未來的動力;教育不會是政府最後一個想到的項目。」

野心勃勃:教育帶動經濟

《紀事報》認為,東亞一向有重視教育的傳統,因此雖然也受到經濟不景氣衝擊,但是各國卻大量以挹注教育資金替未來做準備,因為東亞國家相信提升教育會促進經濟發展。斯里瓦斯塔瓦便表示:「我們在新加坡看到的是,要是能擁有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才,就可以吸引高價值的企業進駐。我們正試著讓經濟大幅成長。」東亞另一積極建設高等教育的地區,香港,也正以優渥的研究獎金、較寬鬆的入學限制、更多的課程,以及2012年將進行的四年大學學制(原為英式三年制),來吸引更多國際學生。

回顧過去10年,雖然美國的高等教育實力依舊堅強,在科研成果、論文發表、專利申請等仍扮演領先角色,但美國不再擁有「留學大國」光環。可預見的是,未來全球高等教育將走向區域化、分散化;而無論教育資源的投入是否能直接促成經濟發展,東亞各國也將持續以教育蓄存國力。

(系列報導詳見原站)



◆ 農林牧業夯 市場緊缺人才

【記者陳景婷/綜合報導】2009-12-10 旺報

觀光旅遊結合農林牧的新產業帶動下,讓就讀農林類專業本科生,成了兩岸相關企業的搶手人才。

年底將近,又到各高校畢業生找工作的高峰。跟去年不同,今年企業積極前進校園搶人才,尤其農林專業生,特受觀注。

本科學生 不怕找不到工作

大陸就業形勢「反轉」,去年各地方高校負責接洽企業舉辦校園招聘會的老師滿面愁容,一家家求著企業上門招聘的情形,今年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有部分企業向高校老師訴苦,「我們就是報名晚了點,可現在居然連招聘攤位都擺不下了。」

跟往年相同,機械電子、金融保險、市場營銷等,仍是今年熱門職缺;由於傳統幼稚園、中小學校仍有較大師資空缺,因此,師範類專業畢業生成了搶手貨。另外,農林等專業學生成了新竄起的緊缺人才。

由於政府大力支持,目前各地方積極發展農林產業。如農業發展的大本營浙江省,當地各企業急需補充儲備人才。在浙江林學院農林類畢業生就業招聘會上,40家企業提供500多個職缺。據了解,該校農林專業相關科系僅有5個,一年畢業生總數只有300人左右,呈現「需求大於供給」現象。

兩岸企業 緊缺儲備人才

浙江之豇種業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家科技型農業企業,在大陸栽培長豇豆育種等領域具有領軍地位,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浙江的現代農業、規模化農業發展十分迅速。而且隨著全球農產品價格不斷上漲,現代化農業企業,尤其是生態農業,發展空間十分巨大。」

業內人士分析,「大陸經濟開始復甦下,今後科技型農林企業發展還會加快,誰掌握了農林科技人才,誰就可以在今後的現代農業行業中處於優勢地位。所以,各企業加緊儲備農林類人才。」

在浙江省舉辦的徵聘會上,還出現多家在大陸享有知名度的農林企業,如浙江森禾種業公司、寧波飛洪生態農業公司、浙江惠多利農資連鎖公司等,都帶來自己企業的詳細資料,希望能夠吸引到優秀的應屆畢業生。

由於大陸地理環境存有先天優勢,台灣農民早已在福建漳平創立「台灣農民創業園」,總投資規模近1億美元,發展相當成功。台灣農民創業園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農林業發展日益明朗的情勢下,我們需要更多這方面的人才進駐。兩岸擁有專業的人才,我們都非常歡迎。」

fsj 提到...

高中生談教育 外星人入課程

【聯合報╱記者吳文良/三重報導】2009.12.11

「多期待女生可把比基尼當校服!」台北縣14所縣立高中學生代表討論20年後的北縣教育樣貌,學生普遍認為在服裝、髮型上,「學校管太多啦!」

台北縣教育局昨天在三重市光榮國中舉辦「2030年未來教育規畫創意思考競賽」,市內6所國中以行動劇表達他們對未來世界、教育的看法。

光榮國中演出在公元2012年,因為中國與台灣為爭奪資源大動干戈,引爆世界大戰,學校緊急化身成母艦升空,生活與教學就在母艦上…。劇情充滿想像力,妙趣橫生,與碧華、明志國中三校都獲特優。

光榮教師陳芝仙表示,孩子的敢演敢秀敢想,代表了未來教育會更活潑,更令人期待。

縣教育局為評估台北縣學子未來20年適應力的需求,架構2030年新世代基礎能力與未來新北市的教育願景,舉辦創意思考競賽,以輕鬆活潑方式,激發學生的思考潛能。

「未來是怎樣?沒人知道!」前天主持高中生競賽座談會的縣立三重高中校長江書良表示,青少年有夢,未來將主導社會,創意是無限的,學生們的「前瞻」意見,將做為明年完成「台北縣2030年台北縣教育政策白皮書」的參考!

學生們意見五花八門,有自主設計制服,外星人、機器人、寵物等列入課程,畢業能力應包含品德教育、社會服務、自我潛能,及調整上課時間、晚上學早下課、上課時間更有彈性等。

其中學生對於服裝、髮型意見最多,有人希望自己設計校服,一周有一天穿便服,更有人認為乾脆不要制服了。在髮型方面,學生希望可以留西瓜頭、爆炸頭、刻字頭、長髮等。



◆ 我所憂慮的校園爆料文化

【郭瓊俐】2009-12-11 中國時報

我在學校的職務是處理媒體關係與發言工作,對校園爆料文化盛行,與八卦報紙不盡查證之責,時常以聳動、誇大標題報導校園新聞,有很深的感觸與擔憂。

日前我接到八卦報紙記者來電,表示本校某位系主任,在木柵撞傷一位某國立大學女學生,系主任丟下二百元打發女學生後即不聞不問。我向該系主任詢問事情經過,真相是:他開車和騎機車的女學生擦撞,由於擦撞極輕微,女學生人、車都沒大礙,他提議給她二百元收驚,女學生拒絕接受,後來他請警方來處理,當場達成和解。他支付二百元收驚費,再陪同女學生到機車行檢查機車,機車行只換一個螺絲釘,由他支付五十元費用。

我向記者陳述經過,請他務必去向警方查詢報案紀錄與和解書,記者才表示,應是爆料女學生陳述不實。

近年來在八卦報紙鼓勵不負責的爆料風氣之下,爆料者只須捕風捉影陳述片面訊息,或編造對自己有利的部分,八卦報紙立即產生預設立場,以質問的態度,美其名「查證」,實則意在拼湊自己要的圖像與故事,以達製作聳動、煽情、血腥式的標題與內容之目的。被爆料者往往得提出各種證據,證明自己的無罪與無過,但這些證據,八卦報紙不見得採用,因為它窺視的眼光,早瞄準被爆料者這個獵物,在意的只是爆料內容能否衍生出爆炸性、聳動性的新聞題材。

我曾和大學生們討論,爆料者的意圖何在?大部分人跟我說,學生想成名、或想從爆料中拿到好處;也有人說,看著報紙修理某人或某單位,可能有成就感。從學生的反應,可以看出來,大學生在這個鼓勵助長是非、鼓勵快速成名的環境下,加上普遍不思考,單純的腦袋多容易受到誤導,或許想用最快的方法求取近利。例如車禍可以得到高額賠償,例如去爆料可能會拿到媒體好處,或者誤以為自己將聽到的若干風聲傳達給媒體,是一種正義感的表現;卻沒有想到,錯誤的爆料,是加害於別人,甚至產生更多傷害。

我平常蒐集校園新聞也發現,一旦八卦報紙接獲某老師涉嫌性騷擾的爆料,不管事證如何,一定以「狼師」、「惡師伸狼瓜」等不堪字眼,先進行辛辣的描述與報導,即使經過校內性平會調查或司法還其清白,很多老師已一蹶不振,半生清譽被毀或被迫離職。性騷擾或其他申訴案件,學校當然責無旁貸必須調查,但只要被八卦報紙沾上邊,當事人跳入黃河都洗不清。

這樣的校園爆料文化,會教出什麼樣的公民?社會中堅分子?前教育部長鄭瑞城推動品德教育,我舉雙手贊成;NCC否決壹電視設新聞台,我鬆了一口氣;但我們的校園,還需要更多人挹注心力與方法,來導正陷在爆料迷思中的學生。

(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公關室主任)



◆ 以色列數學實力計畫 招質疑不顧後段班生

中央社 2009.12.11

以色列教育部為提升中學生數學實力,力推「淬鍊卓越(ExtractingExcellence)」計畫卻引起反彈,批評意見指出,這個計畫根本未能顧及程度差的學生。

以色列「國土報」(Haaretz)報導,淬鍊卓越計畫由以色列科技理工學院負責訂定,主要是幫助數理資優生增強程度。另外,拉抬實力稍弱學生的重任,則交由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負責。

本計畫課程設計讓數學科成績優異的學生,除一般每週5小時課程外,另參加額外2小時的自主學習課程。至於實力稍弱的學生則另外單獨開班,採用特別設計的教學計畫與教科書,集中授課。

批評意見指出,這套淬鍊卓越的教學計畫未能顧及數學成績差的學生。

以色列教育部解釋,依據理論和過去經驗,提升中學生數學實力,目標族群應鎖定成績排名中段,也就是介於12-15﹪至22-27﹪的學生。

不過,教育部的說法未能服眾,一名資深數學老師質疑,數學成績後段學生平均約佔每班的16﹪,但教育部的計畫顯然是放棄他們,這是教育與道德的失敗。

更有教師擔心,這套計畫將導致學生學習成就呈現兩極化發展,如此學習差距不見得縮小,反而有增無減。

以色列教育部推行提升中學生數學實力的淬鍊計畫,5年前在境內部分中學先行施行,今年擴及所有中等學校。

fsj 提到...

近9成系所評鑑過關 1成待觀察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26311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2009/12/12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昨天公布98年度上半年大學校院系所評鑑結果,通過率8成9,受評的淡江、陽明等9所大學沒有系所「未通過」,但也有系所「待觀察」。

高教評鑑中心執行長陳振遠說,這次有9所公私立大學受評,包括大葉、中國醫藥、佛光、長榮、中山、陽明、暨南、聯合及淡江,共有220個系所、378班制受評。

336個班制評鑑「通過」,比率達88.89%;42班制「待觀察」,占11.11%;沒有「未通過」者。另3個學位學程,只公布實地訪評報告書並提供建議,不給予認可結果。

陳振遠說,這次並沒有未通過系所,代表受評大學整體教學品質都受肯定,無嚴重缺失,但少數系所仍有部分程度較輕問題待解決,先評「待觀察」,下次追蹤評鑑時再重新認可。

評鑑中心業務處處長李隆生指出,「待觀察」系所主要問題包括課程設計與規畫不符或難以達成教育目標,或課程規畫與實際開課內容有落差;師資不足,流動率過高,教師負擔沈重,或師資專長與教育目標不符。

他說,也有部分系所未落實或缺乏自我改善機制;有的系所教學空間、設備不足;教育目標與定位不明確,缺乏特色。「待觀察」系所100年上半年應接受追蹤評鑑。

評鑑中心另公布96年度上半年受評系所再追蹤評鑑與再評鑑結果,陳振遠說,79系所中,4系所因後來停招,只給改善建議。

在給結果的75系所中,57個系所獲「通過」,比例76%;8系所「待觀察」,占24%;沒有「未通過」系所。相關結果可上網(http://www.heeact.edu.tw)查詢。

陳振遠表示,100年度將進行全台81所大學校務評鑑,原訂該年度舉行第2輪系所評鑑將延到101年。(待觀察系所詳見原站)



◆ 陳郁秀獲頒法3大勳章 台灣第一人

【林采韻/台北報導】2009-12-12 中國時報

兩廳院董事長陳郁秀長年致力中法文化交流,昨日法國在台協會主任包美城代表法國文化部頒授陳郁秀「文化藝術軍官勳章」。加上之前法國總統頒授的「榮譽軍團騎士勳章」以及「國家典範騎士勳章」,陳郁秀不僅成了首位受勳法國三大最高榮譽的台灣人士,也是世界少數獲得法國政府三大勳章表揚的文化人。

昨日的受勳典禮上,最感欣慰的莫過於陳郁秀的父親陳慧坤。陳慧坤是國寶級畫家,今年高齡一○四歲,因健康因素平時鮮少現身公開場合,得知女兒得獎,執意要到現場給予祝福。

陳郁秀說,十六歲的她能赴巴黎學習音樂,完全是父親的支持,她因而成為同輩少數留學法國的鋼琴家,在巴黎十一年,讓她見識到法國對待文化的態度。她擔任文建會主委期間,就致力中法文化交流,例如現在法國每年兩次邀請台灣團體赴國會演出,而在台已邁入第八屆的馬樂侯文化行政管理研討會,長年邀請法文化人士來台交流。

陳郁秀所獲得的三大勳章中,以「榮譽軍團騎士勳章」最為崇高,一八○二年五月十九日由拿破崙設立,贈勳對象只限「為共和國奮戰而有彪炳功業的軍人」,後來擴及各界公民精英。國家典範勳章一九六三年由法國前總統戴高樂設立,文化藝術勳章一九五七年由法國文化部設立。

包美城指出,外國人獲頒榮譽軍團勳章的比例甚少。被提名的外國人,必須由駐在國的法國大使提名簽發,確認其作為對促進兩國人民互相了解、文化交流方面有重大貢獻,相關文件再呈報法國外交部,之後由榮譽勳團審核委員會通過,再上呈給總統簽署、頒贈勛位及勳章。

fsj 提到...

屈原是科學家 龍應台讀得青天霹靂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26417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2009/12/13

大學聯考數學只考十一分的龍應台,其實是個科學迷?作家龍應台與中研院院士朱經武,昨天在中山堂對談,題目定為「屈原是個科學家:人文與科學相遇」。兩人認為,人文和科學不應該是割裂、對立的領域。

龍應台表示,她十二歲讀屈原的「天問」時,感到「青天霹靂」,「屈原雖是詩人,『天問』問的上百個問題,在我看來都是科學問題!」龍應台認為,在西方,人文和科學從來不是割裂的,如亞里斯多德、達文西,都可以從「溫柔的人文講到最硬的科學」。

一九五九年,英國劍橋基督學院院士史諾(C.P.Snow),發表了一場震動學界的演講:「兩種文化與科學革命」。史諾想要釐清人文和科學的差異,進而消除「兩種文化」的鴻溝。

史諾發現,人文知識分子喜歡問科學知識分子,「你讀過莎士比亞嗎?」答不出的科學知識分子往往感到汗顏。反過來當科學知識分子問人文知識分子,「你知道熱力學第二定律嗎?」人文知識分子卻會為自己的無知而感到自豪。史諾批判,大部分國家的決策者都是「近乎科學盲」的人文知識分子,「如何做有關科學的決策呢?」

龍應台認為,社會對人文學者須具備多少科學素養要求,與對科學家須具備多少人文素養的要求「不成比例」。為證明這點,龍應台和朱經武各自準備問題問對方,測試彼此的科學和人文素養。結果朱經武幾乎全答對,龍應台卻全答錯。

朱經武擔任香港科大校長時,曾在學生面前表演「用物理原理做出冰淇淋」的絕技;也曾在香港科普電視劇「創新戰隊」裡,戴上面具化身「超級博士」。

「人文可以釋放科學家的想像力!」朱經武指出,愛因斯坦曾說,「想像力就是一切!」即便是講求邏輯的科學領域,也需「跳躍式思考」。他透露,自己做高溫超導體研究時也是「跳著走,反而做了出來!」「人文思想是一種信念與信仰,決定科學家的方向!」朱經武引楊振寧的話:「研究要有風格和品味,就像巴哈等藝術家。」

美國科學家研究複製人,最後卻被立法禁止。龍應台質疑,「科學家做研究時,需要承擔道德社會責任嗎?」朱經武回答,科技分「科學」和「技術」;「科學」是中性,「技術」才有好壞之分。倫理道德的問題應由社會和決策者承擔,科學家大可放手做研究,社會再決定要不要運用。

※ 科學家還是要有道德標準的認知,例如:不能拿人來實驗毒性。



◆ 「六年級」女生 單飛大馬當校長

【聯合報╱記者王宏舜/台北報導】2009.12.13

「六年級」的台灣女生黃偉雯,去年隻身離家兩千八百公里,到馬來西亞沙勞越擔任中學校長,她不僅是馬國華校最年輕、也是第一位外籍校長。黃偉雯說接下校長職位,純粹抱持一個夢想,就是「做有意義的事」。

黃偉雯,卅三歲,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畢業,曾在大學擔任行政助理、桃園永豐高中當過老師。

她說,當初寫博士論文,以沙勞越的留台學生為研究對象,就這樣因緣際會,認識留台同學會古晉分會的林煜堂博士,去年林博士說當地的「西連民眾中學」缺一位校長,勸她不妨一試,她當下決定「挑戰自己」,同年九月接下校長職務。

由於馬國政府不承認華校學歷,沙勞越州西連地區所得較低的華人家長不得已捨棄華校,讓小孩就讀公立中學,造成西連民眾中學招生困難,初中、高中部學生總人數僅有七十人。

黃偉雯指出,學校經費全都來自華人社團的捐款,平日除了授課,籌款也是她的重要工作;所幸華人對於華文教育相當熱誠,許多社團堅持「中文教育不能斷」,慷慨解囊。

「中國文學」是西連民眾中學的主要課程之一,但黃偉雯又在學校架設網站,加強電腦教學,她希望「把世界帶進西連」。

最讓學生訝異的是,「校長親自教我們跳舞」。

黃偉雯說,偏遠地區的學生普遍缺乏自信,認為「舞台是別人的」,她鼓勵學生參與社團,甚至教學生跳肚皮舞,創新作風讓家長和學校董事們刮目相看,直說「這個校長不僅年輕,還很不一樣」。



◆ 玩出品格 中縣清泉國中零輟學

【聯合報╱記者苗君平/清水報導】2009.12.15

台中縣清泉國中推動品格教育,透過遊戲讓學生「玩」出品格,連續兩屆獲選為台中友善校園第1名,也讓學校連續兩年達「零輟學率」的目標。

清泉國中校長黃秀琴說,原在教育處擔任督學,5年前接任清泉國中校長,發現各校升學導向,品格教育出問題,積極推動品格教育,在3年評鑑1次的友善校園中,連續兩屆拿下全縣第一,去年更獲教育部獎勵品德教育績優學校肯定。

她表示,日前出席全國中小學品格教育高峰會中,分享推展品格教育的經驗,邀請3所學校上台做專題分享,該校是會中唯一獲選的國中代表。

她說,教條式品格教育已不符需求,透過遊戲,不停提醒及灌輸,讓學生持續體會才有效。

例如校慶運動會時,該校老師就藉由職棒簽賭事件導入品格教育中的「誠信」,製作學習單,讓學生藉由練習認真與否,及球賽的推人等犯規行為,去思考體會「誠信」的真諦。

學校教師不忘寓教於樂,透過「搶救酷斯拉」等遊戲,讓學生一起拉著繩索,嘗試讓皮球一直保持在繩子上,藉此思索及學習專注與團結的重要。



◆ 社區圖書館的非常任務

【蘇復興】2009-12-15 中國時報

日前赴紐西蘭的奧克蘭市參加國際會議,並抽空拜訪其圖書總館。在參觀兒童及青少年圖書室時,我赫然發現架上陳列大量中文書籍和有聲資料。我信步走到臨近書架,看見不少其他亞洲語言的藏書,以及許多歐系語言的出版品,包括眾人熟悉的語言和少數語種如塞巴語、克羅埃西亞語等。這些書籍全都歸類在社區語言(community language)的統稱之下,相當引人注目。

驚喜之餘,我決到櫃台一問究竟。值班的諮詢人員告訴我,該市近年來刻意增加英語圖書外的庫藏,為的是讓移民子女有機會培養母語的讀寫技能。為此,市議會責成圖書管理委員會調查,依照各族群在全市人口中的比率來決定各語種所占的配額。礙於經費及預算起見,該館目前只能購置二十七種語言的圖書,但是他們希望未來能夠擴充類別,確保各種族在學習權利上的均等。

我發現奧克蘭市之所以積極充實社區語言的書籍,主要是為忠實反映居民多元文化的面貌。城中區總館並責成各區分館因地制宜,依照居民的族群組成現況來購置特定語言的圖書。例如洛斯吉爾山、艾伯特山、和歐塔胡胡三個分館便分別收藏了阿拉伯語、孟加拉語、及旁遮比語(Punjabi,印度語之一種)的讀物。任何讀者如果想要借閱卻不克前往,只要花費紐西蘭幣一元,即可享受到跨館遞送、就近取書的便利。

與會期間我聆聽奧克蘭大學一名教授的演講,得知紐西蘭從二○○七年起大幅修訂課程,刻意將公民的外語學習列為首要任務之一。奧克蘭身為全國第一大城市,國際訪客和各洲移民川流不息,接踵而至,因此對於保存社區語言,擴充文化資源自然是不敢怠慢。為此,我衷心盼望國人能夠參考紐西蘭或澳大利亞的做法,將各移民族群的語言看待為一種遺產語言(heritage language),正視其文化傳承上的深遠價值。

儘管台灣已經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新移民社會,外籍勞工和技術人員數量可觀,外籍配偶的子女在各級學校中佔據相當比率,但是至今為止,不少國人卻還習慣於把某些新移民人士的語言看待為境外語言,或是未開發國家的低階語言,難以和歐美等國的高階語言相提並論。至於所謂「社區語言」這樣的概念,我除了曾在台北市立圖書館親眼目睹它部份落實之外,其他縣市大都視之為不急之務,或是可有可無。

面對這種情況,各地的文化局特別是圖書館人員應該肩負起一項非常任務,即是把社區圖書館營造成為保存社區語言的寶庫,擴充各類語言的圖書典藏及文化資源,讓跨國通婚的家庭得以一方面加強子女的中文教育,一方面培養他們對於母語(或父語)的讀寫技能。如此一來,語言平權的理想便得以實現,而台灣也可以無愧於多語言社會、多文化國度的美名。(作者為嘉義大學外國語言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fsj 提到...

孩子幾歲學英語?學者:最早小三最理想

中央社 2009.12.17

劍橋大學ESOL考試院認為,台灣7 至12歲學生英語並不菜,在非英語為官方語言國家亞洲排名第2 。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廖咸浩今天說,排名意義不大;幼兒學英語,最早小三最理想。

英國劍橋大學ESOL考試院表示,根據2009年YLE 劍橋兒童英語認證的成績分析,台灣7 至12歲學童英語表現與英語非官方語國家比較,名列亞洲第2 ,遠遠超越大陸及南韓。

廖咸浩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表示,此項考試成績是學生主動報名考試,僅能說報考學生的英語程度,難以進一步擴大解釋。

廖咸浩表示,國際語言是以英語為主,應該要花時間學。至於小朋友何時開始學英語最好?廖咸浩認為,最早國小三年級最理想,不過,不能太嚴肅學習,以免扼殺小朋友學習興趣。

廖咸浩說,小朋友學英語時間,要過了玩的階段,並且在學國語之後。他舉例,小朋友玩沙非常重要,手接觸粗糙東西有助於智力發展,如果小朋友提早學英語,會影響到學生玩的時間,也就影響小朋友智力發展。

不少人認為台灣學英語缺乏訓練說的能力。廖咸浩說,說話固然重要,但是與人談事情比問車站在哪裡還重要,要能夠談事情,一定要有大量閱讀的基礎。

這樣的成績,政治大學英語系教授陳超明說,「很正常」,小朋友學習內容著重實用,與考試內容一致,且會去考的都是菁英家庭,這些家庭小朋友英語當然好。



◆ 教改總體檢/願→籲政府速召開教改檢討會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2009.12.17

教改總體檢論壇今天召開年終記者會,檢討2009年台灣教育的「怨」,並提出2010年的「願」,呼籲馬政府2010年應盡速召開「教育改革檢討會議」或「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透過誠懇對話、虛心反思,全面檢討十餘年的教改成效,並擘畫教育新藍圖。

教改論壇成員之一、政大教授周祝瑛指出,馬政府上台,一年七個月過去了,看不到積極作為,多是因循舊制的「微調」,例如九年一貫及高中課綱;以及即興的「應急」措施,如大專畢業生企業職場實習計畫、國中小營養午餐全部免費,卻看不到願景和章法。

周祝瑛表示,台灣品格教育要重新思考;她日前接待一團新加坡菁英學生訪問團,新加坡學生問她,為什麼台灣的國中小學生上課不用對老師起立、敬禮?「是不是台灣民主自由到不需尊師重道?」讓她很尷尬只好回答,「台灣教育不重形式,較重實質」。

※ 相關報導:

* 為何是蒼白的十五歲?一個國三生的告白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5/5314044.shtml

fsj 提到...

大學生中文差 這才恥辱

【聯合報╱許淵國/大學副教授(台北市)】2009.12.19

媒體報導高中以上學生與技職院校生的多益英語能力測驗成績不如韓、日學生,行政院副院長以「奇恥大辱」形容。

筆者在大學任教,感觸更深,現在的大學生是「中、英文俱差」,而且有愈來愈差的趨勢,「字詞無法成句,句無法成章」是大學生普遍的現象,改起申論題的答案時,認真做答的學生的答案改起來倍極辛苦,其作答內容不但是「字詞不成句,句不成章」,還加上錯別字連篇;不認真作答的學生,其作答內容改起來輕鬆愉快,只需畫個大叉就結束了。

筆者以為英語能力好壞與國際接軌無關,國際接軌是指觀念而非語言,觀念的接軌最重要的是國家要培養優秀的翻譯人才,及培養國人閱讀的習慣;尤其重要地,國家領導階層的觀念是否與國際接軌,政治人物要有與國際接軌的「思維」才有接軌的「作為」,才能深深影響國民的思維與作為。

筆者以為英文固然重要,但大學生國文程度難道不比英文重要?大學生連中文程度都差,才是真正的「奇恥大辱」。



◆ 中央補助7成、地方自籌3成 明年9月起營養午餐全面免費

NOWnews.com 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2009/12/19

教育部宣布明年9月起實施營養午餐全面免費政策;不過,由於中央只補助7成經費,3成要由各地方政府自籌,目前包括雲林縣以及嘉義縣巿已經表態因為地方財政困難不能實施,而這些地方的學童需要幫助的比例又最高,家長團體不滿,認為教育部的做法根本是一種假平等。

每天一到中午,小學生開心吃著營養午餐,但對有些家長來說,光要付這一學期3、4000元的營養午餐費,負擔真的不小。現在教育部有了新計畫,打算明年開始推動國中小免費營養午餐。

教育部長吳清基表示:「100年之後,如果說各縣市繼續辦,我們會跟行政院繼續爭取再補助各縣市,如果有些縣市不辦,我們大概100年就不會再補助沒有辦理的縣市。」

名義上雖然說是免費,但實際上教育部只會給縣市政府7成的補助,其他3成得自己籌措,這下免費營養午餐硬生生打了7折。雲林縣和嘉義縣市說,本身財政都已經有困難了,根本沒能力自己籌錢;另外,像是桃園縣和高雄縣市等7縣市也還在評估。

對於記者「完全不考慮排富嗎」的詢問,吳清基說:「沒有,如果吃一頓飯就要分你是有錢人的小孩,我是沒有錢人的小孩,這個對孩子身心也會有點影響。」

對此,全國家長團體理事長謝國清呼籲教育部三思而後行,他說:「中央補助7成,地方要拿3成出來,一定會排擠到地方教育預算,教育部應該要重新思考一下這個問題。」

教育部不設排富條款,卻把真正要幫助的學生丟一旁,根本就是假齊頭式平等,一番美意碰上縣市財政困窘,七折八扣之後,能有多少真正落實在學生身上?(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簡至豪、張峻德)

fsj 提到...

中正大學新課程 學當志工

【聯合報╱記者曹馥年/民雄報導】2009.12.21

國立中正大學新開「服務學習與生命教育的實踐」課程,7名同學到溪口客家文化館服務,學習客家文化,昨天完成最後一場活動,有同學希望回鄉當志工。

中正專案人員周志達表示,「服務學習與生命教育的實踐」讓同學以修課當志工取代傳統勞服。同學分14組當志工。

7名在溪口客家文化館擔任志工的組員不是嘉義人,來自企管、政治等系,修課前,對客家文化幾乎一無所知,卻要在12月辦營隊,帶40名學童認識溪口客家風情。資訊工程系大3組長林峻毅表示,同學邊做邊學,研讀文獻,實際訪查。

營隊昨天結束,同學表示,學的比付出更多,被當地人對家鄉的深情打動,希望回家鄉帶營隊、當志工,讓更多人認識家鄉之美。

※ 相關報導:

* 看素質不看數量 香港城市大學再來台招生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27589



◆ 季羨林藏書 傳失而復得

中央社 2009.12.21

中國大陸已故「國學泰斗」季羨林5000冊珍貴書籍日前遭洗劫一空,不過知情人士向北京「新京報」透露,季羨林舊居丟失的物品已找到。但這項說法尚未得到警方的證實。

季羨林在北京大學朗潤園的舊居日前遭竊,他的兒子季承16日報案時稱,搬這些東西的至少有5、6人,還要有車接應,「光季老的半身銅像一個人都搬不動」。報案前一天中午12時,季承才離開朗潤園,「離開時一切還都完好。」

據導表示,這次丟失的古籍共161種,其中有明確數目的線裝書就有4351冊,此外還有嘉慶殿本全唐文4大箱和全套24史,總數將近5000冊。

季羨林先生弟子錢文忠在部落格中稱,除書籍外,還有數量不等的佛像、銅像,「其價值是難以計算的。若論市場價格,稍具常識的人都知道,這是一個起碼以百萬計的數目。」

北大校方正配方警方的偵查行動,包括15至16日進出校園的車輛情況等,也加強校園安全。

知情者20日晚間透露,季羨林丟失的書籍已找到。警方找到季羨林生前照顧他生活的工作人員等4人查證情況,此事界定為盜竊還是因糾紛引起財物流失,警方還在釐清。

季羨林是中國著名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精通12國語言,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大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今年7月病逝後,身後遺產出現紛爭。



◆ 美4胞胎 同時錄取耶魯

自由時報 2009.12.21

〔編譯陳成良/紐約時報十九日報導〕美國康乃狄克州一家四胞胎兄妹,破天荒同時獲知名學府耶魯大學錄取,傳為美談。這是耶魯大學首次同時錄取四胞胎,但由於這所長春藤名校學費昂貴,四胞胎能否同時成為耶魯新鮮人,仍有變數。

全家好興奮 但為學費傷腦筋

這四名姓克勞奇的優秀青年現年十八歲,就讀於康州丹伯里高中,其中兩名男孩名為雷伊和肯尼,兩名女孩則是卡蘿和瑪丁娜。雷伊十五日下午進入耶大招生辦公室網頁,輸入自己的資料後,螢幕變成耶魯大學的代表色藍色,上面寫道:「歡迎成為耶魯大學二○一四班一員。」緊接著他的兄弟肯尼也收到相同喜訊。接下來好事又連莊,卡蘿成為下一個幸運兒。最後的瑪丁娜很緊張,心想:「要是我沒有錄取,可就尷尬了」,結果她也錄取了。

不過,由於耶魯學費昂貴,他們還不一定能成為校友。他們的父親史蒂文任職康州州政府心理衛生部專案經理,母親卡羅琳是家庭主婦,還在家攻讀社工碩士學位。家中雖然有些積蓄,但四兄妹不想讓父母負擔太重,因此能否獲得獎助學金,將成為他們選擇大學的重要依據。

耶魯大學規定,申請人可同時申請其他大學,答覆期限到明年五月一日。因此,四胞胎向耶魯申請獎學金的同時,也沒放棄爭取其他學校的入學機會。肯尼已接獲哈佛大學的面試通知。

耶魯大學招生負責人布倫澤說:「四胞胎同獲錄取讓人興奮,我們希望他們都來耶魯上學。」布倫澤透露,校方審核獎助學金時,會評估這家人的經濟狀況。

此前,四胞胎在學校裡頭已經是眾所矚目的名人。雖然他們有愛笑、都在圖書館當義工等不少共同點,但也各有不同的專長和嗜好。



◆ 抗議「黑」道學園 亞裔生罷課

【劉屏/華盛頓廿日電】2009-12-21 中國時報

美國費城一所高中發生大批黑人學生圍毆亞裔學生,造成多人送醫的暴力事件。在華裔學生領導下,校園出現罕見的罷課情事,驚動了聯邦司法部。

南費城高中(South Philadelphia High School)裡,非裔美國人(即黑人)占了七○%,亞裔只占一八%,所以在人數上,亞裔居絕對劣勢。但就像其他美國學校,亞裔學生成績普遍領先非裔。加上文化差異等問題,校園內的種族關係一向緊張,已連續三年被州政府列為重點注意對象。

最近的欺凌事件發生在十二月三日。當天中午,一批非裔學生在餐廳密商。亞裔學生察覺氣氛有異,本想不進餐廳。但在老師要求下,亞裔還是進了餐廳。沒想到非裔一擁而上,對亞裔學生拳打腳踢。由於非裔人多勢眾,幾乎是四、五個打一個,最後多達廿六名亞裔受傷,其中七人必須送醫治療。

經媒體披露後,群情嘩然。各方進而發現,事發前,這所高中今年已發生卅八起暴力事件,比去年增加了三成多。

在學生會會長、華裔學生陳威領導下,亞裔學生發動罷課,家長及當地亞裔社區也出面抗議。美國司法部已介入調查。

面對此一情勢,費城教育局舉行公聽會,成立調查小組,並承諾增加雙語輔導人員。最後市長拿特親自出面,總算把學生勸回教室。但學生強調「只是暫停罷課」,因為很多問題並未解決,其中之一是學校究竟如何看待暴力事件,能否給學生安全的學習環境。

亞裔學生說,這類事件層出不窮,但學校一直沒反應;而亞裔擔心遭到報復,多是息事寧人,結果令事態日益嚴重。學生說,學校至少應該加裝攝影機。

費城市政府邀請了五十餘人成立「種族暨文化和諧工作組」。但當地人士說,問題未必是因為種族,而是暴力。一位白人學生說,他到校第一天就挨揍,原來該校某些學生要建立「學長教訓學弟」的「傳統」。

fsj 提到...

批陸生政策 單驥:政府「好牌給打爛」

【聯合報╱記者許玉君/台北報導】2009.12.24

經建會副主委單驥昨天指出,日、韓等國高等教育輸出相當成功,其中又以陸生占最多數,台灣政府禁止陸生來台的心態太保守,是全世界最愚蠢的政策,「把一手好牌給打爛」。

中華經濟研究院昨天舉辦「產業轉型與創新:以台灣服務業發展為例」研討會,邀請經建會副主委單驥進行專題演說。單驥一改平素溫文儒雅的形象、火力全開,痛批政府禁止陸生來台的政策失當。

單驥指出,澳洲、日本、韓國近來都期望大量吸收國際學生,發展高等教育產業。目前澳洲的外國學生人數超過五十萬人,日本有十二萬人,韓國的外籍學生人數也達六萬三千人。

但反觀台灣,教育部統計,九十七學年度來台接受高等教育的外國學生僅有兩萬九千人,其中僑生就占了一萬一千人,如果扣掉僑生人數,外國學生人數甚至不到韓國的四分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是日本或韓國,其外國學生最多的來源國是中國。

單驥說,中國高等教育市場不足,每年有大量學生無法進入大學,這為鄰國的高等教育輸出提供了絕佳的發展機會。日本的陸生占外籍學生比率逼近六成,韓國更高達七成。

單驥表示,台灣教育師資和軟硬體設備都足夠,卻把自己搞得狼狽不堪,私立大學招不到大學生,面臨關門窘境,而任教的知識分子流離失所,最後只能去中國發展。

※ 相關報導:

* 歐美篇-重視研究評鑑 英國向上提升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502276+112009122400526,00.html

* 美國採認可制 重視同儕評鑑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502276+112009122400527,00.html

* 芬蘭:多元民主 鼓勵大學成長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502276+112009122400528,00.html


◆ 中國待業人口1200萬 大學畢占700萬

中央社 2009.12.24

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今天表示,今年大陸待業人口推估約1200萬。

尹蔚民向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促進就業和再就業工作情況。據中通社報導,他在報告中表示,去年以來,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發展造成嚴重影響,也給中國就業帶來巨大衝擊。

他表示,對15個城市513家企業的持續監測發現,去年10月到今年3月,工作崗位流失情況嚴重,累計減幅達8%以上。

尹蔚民表示,城鎮登記失業率自去年第4季後,上升0.3個百分點,達到4.3%。登記失業人數首次突破900萬,達915萬人。

再者,大學生、農民工就業矛盾更加突出。今年應屆高校(大學)畢業生達611萬,加上歷年累積的未就業畢業生,需要就業的高校畢業生超過700萬人。

另一方面,是農民工受到金融危機衝擊最大,春節前提前、集中返鄉農民工總數達7000萬,為全部進城務工農民工的5成左右,其中有1000多萬失去工作而返鄉。



◆ 英文不好 老師發怒了

【徐薇】2009-12-24 中國時報

近日有關台灣學生多益成績落後韓國的新聞,炒得沸沸揚揚,筆者從事英文教學超過二十年,對學生的英語學習模式有長時間的瞭解及觀察。歸納出以下幾點國人學習英語的迷思,並提出建議。

迷思一:認為大學聯考以艱深單字文法為主。我十幾年來,常為高三學生講解聯考題目,對大學考題非常熟悉,其實考法早就脫離艱深單字文法,並不以刁難考生為樂。因此大學指考的出題方向,並不是落後韓國的原因。

迷思二:高中課文一課只有約八百個字,學生閱讀訓練不足,故多益測驗讀寫大幅落後韓國。我教高中二十年來,的確感受到學生閱讀能力一直退步,但並非因為高中課文內容太少,很多高中生光應付課內就很吃力了,月考常在及格邊緣。此外,幾乎所有高中都規定學生購買英文月刊,月考還占二十分。但很少高中生會去讀。為什麼?主要還是因為單字量太少(國中只要求一千五百個單字)。而英文月刊一篇就有一千個字,其中一半以上不認識,這樣閱讀只是增加挫折、更討厭英文而已。所以,不是閱讀教材不夠,而是程度太差。

迷思三:小學英文教育活潑,國高中則以單字文法機械式背誦為主,扼殺學習興趣,造成多益測驗大幅落後韓國。

其實現行小學英文以啟蒙為主,無明確學習目標,故可輕鬆活潑;但國高中有學習進度,便像填鴨教學。國內並無英文聽說環境,扎實累積單字文法是必要的。故中學英文課不宜像小學般輕鬆簡單,應使用多媒體或加強教學技巧使英文課更有趣。

迷思四:劍橋大學ESOL「台灣學童英語表現趨勢報告」指出,七到十二歲學童測驗成績和英語非官方語國家比較,名列亞洲第二,到高中就遠輸韓國,所以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其實英文學習目的是成年的職場競爭力,上述測驗相當國一程度,此簡易考試並不具指標性。但為何到高中就落後了?主要在於台灣兒童美語相當普遍,所學應付國一英文綽綽有餘,故很多國一生不專心上英文課,英文學習此時形同停頓。到國二又多重視數理,輕忽英文,但此時文法難度加深,兒美所學已無法應付。以前偷跑的領先完全不見了。

迷思五:英語學習要學的輕鬆簡單。問題是,多益測驗七百分,單字量需七千個以上,請問如何累積這七千個單字?輕鬆遊戲可以嗎?隨意聽說可以嗎?錯!必須從小下苦功才有機會。我認為現行小學到高中的英文學程設計與國家希望達到的英文競爭力是有矛盾的。近年教改提倡快樂學習,中小學英文教材日趨簡化,而有些大學為招生考量,也不敢將英文檢定設為招生或畢業門檻。反觀韓國的大學,多會規定多益成績需達五百至七百分才能畢業,大企業更以多益成績來錄取員工。

總的來說,這二十年國內英文教育做了許多改變,但高中以上英文程度卻不斷下滑,職場英文競爭力亦趨落後。為什麼呢?因為沒有對症下藥。我認為國小是學習英文最關鍵時期。應該將現行國一教材提早到小學高年級,並有連貫性課程設計,國中畢業時,應有相當的英文程度,到高中才可進行閱讀訓練。

至於如何讓中小學生學的又多又有趣呢?第一,增加英文學習時數。第二,應由國家主導開發一套完整且具企圖心的中小學教材。教材設計應大量使用多媒體教學,有趣又可補強外籍師資不足。第三,配合上述教材,研發出可達最佳學習效果的教法,並舉辦正式訓練課程來提升國中小英文老師的教學技巧。

我始終認為,沒有困難的教材及學不會的孩子,只要老師用心。一味地簡化國中小的教材,只是把問題拖延到高中而已。 (作者為英文教師)

fsj 提到...

洪蘭:為何要了解史懷哲是哪國人

【聯合報╱洪蘭】2009.12.26

有學生寫信問我:既然他將來是走專業的路,為什麼還需要專業以外的知識?這原因是:「在辦公室所做的事決定我們的收入和地位,在家裡所做的事決定我們是何等人」。

如果一個人的工作正好就是他的嗜好(hobby),那麼,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還有人付錢給你做,這是最幸福的人生。但是一般人常常是不得不做他必須要做的事。在做完應做的事之後,如果有個嗜好可以來紓解壓力、安撫心情的話,人生會快樂很多。這個嗜好可以是閱讀、音樂、戲劇任何可以寄託心靈的東西,研究已發現,生活有寄託的人在碰到挫折時,比別人更容易東山再起。同時,我們在專業之外所關心的事決定我們是何種人。

在青少年人生方向尚未定型之時,讀偉人傳記是一個非常好的指引。我為什麼會問學生史懷哲是哪國人,不是要看他能不能背出來,而是他如果仔細讀,就會發現史懷哲的國籍是個非常複雜的問題,也是他一生生長的重要問題,因為他成長的時候正是歐洲列強瓜分弱小民族的時候。讀他傳記,不但了解為什麼他會流芳百世,同時也了解了歐洲當時的情勢,國際化不是會講英文而已,它是了解各個國家的民族文化背景,使自己在不同的場合中做出合宜的舉止與反應。

史懷哲出生在法、德和瑞士交界的亞爾薩斯(Alsace),現在它是法國的一省,但是在一八七五年史懷哲出生時是屬於德國(它曾在一八七一至一九一七及一九四○到四二時屬於德國,我們小學時好像都讀過《最後的一課》這篇文章)。戰爭殘酷、難民顛沛流離的辛苦,使他有悲天憫人的胸襟,他看到列強對殖民地人民的待遇,使他發願去非洲為黑人服務,他看所有人都是上帝的子民,不因膚色、出生地而有優劣之分。一九五二年他得到諾貝爾獎時,德法曾經為了他是哪一國人發生爭議,最後法國贏了,因為史懷哲不認同德國對猶太人的迫害,不願作德國人。

他有濃厚的音樂素養,是著名的巴哈樂曲演奏家,他去非洲時,巴黎的巴哈學會還捐了架鋼琴到非洲,讓他在工作之餘可以彈琴自娛。音樂對他非常重要,每天不論多忙都要彈一下,就像愛因斯坦每天都要拉一下小提琴一樣,音樂紓解壓力,安撫心靈,使他活到了九十歲。

專業以外的涉獵與嗜好使我們的心靈有寄託,談吐風趣,言之有物。人除了專業之外,還有感情,一個人必須先安頓好自己才能去幫助別人,人文的素養或許與他專業無關,卻與他是個什麼樣的人有關。史懷哲不只是醫生的楷模,他是所有人的楷模。只有透過閱讀他的傳記才知道為什他受到後人的景仰,自己才知該如何去效法他。

當一個教授怎麼教也教不完學生一生所需要的知識時,老師能做的就是教會學生思考,指出未來的方向,引導學生走上正途。鏡像神經元的發現讓我們看到模仿是最原始的學習,學生需要有楷模,需要從偉人的傳記中培養出「有為者亦若是」的志氣!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 寧為雞首 不為牛後?》建中後15% vs. 附中前15% 學測表現無差異

自由時報 2009.12.26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大多數考生對國中基測分分計較,但台灣師大心測中心昨天公布研究結果,基測成績就算差一分不能進第一志願建中、飲恨進第二志願,三年後大學學測成績其實差不多,考生不必硬拚第一志願的「牛後」,當第二甚至第三志願的「雞首」,未來表現也一樣出色。

心測中心同時調查國中生及家長的升學壓力,發現中等程度考生壓力最大,尤其基測PR值四十到五十九的學生壓力最大,推測是無法掌握學習內容,相反地,PR值九十五以上的優等學生因遊刃有餘、PR值四十以下程度較差學生因多已放棄,壓力反都較小;中部地區及單親弱勢的孩子壓力則較大。

心測中心與大考中心合作,蒐集九十四學年循登記分發管道,進入台北(建中和北一女、師大附中、成功和中山女中)及高雄(雄中和雄女、高師大附中、鳳山中學)前三志願就讀學生的高三上在校成績,共三千三百卅四人,以及三年後大學學測成績作分析。

心測中心主任宋曜廷指出,建中後十五%的學生與師大附中前十五%學生相比,兩者在大學學測平均成績相差僅一級分,幾乎無顯著差異。

北市景興國中教務主任卓意翔表示,不管是雞首或牛後,重點在於要尊重學生個人意願,且有健康心態。弘道國中校長陳今珍則表示,可上前三志願高中的同學,在國中學習程度其實差不多,不必為幾分之差,讓青春變色。

但弘道國中二年級陳姓男同學表示,建中的校風自由且高手如雲,還是與師大附中、成功高中不同,有機會還是想上第一志願。

補教老師蔡豐百則分析,歷年考上台大者,建中有二分之一,附中四分之一,成功五分之一,還是有差別,不過確有學生因為吊車尾上建中,發現老拚不到前面,產生挫折感。

教育部中教司長張明文則指出,「明星高中」是學生好,不見得是老師最好,中等學生壓力最大,代表家長、學生仍看重智育,教育部會鼓勵多元發展。



◆ 醫院志工散播愛 輕聲細語「講」不完

自由時報 2009.12.26

〔記者傅潮標/苗栗報導〕「身體病痛一定很不舒服,有需要的地方,別客氣,告訴我一聲 」、「心情煩悶對不對?來,我陪你到外面走走」。

許多患者因身體不適,心情不佳,家屬也為親人生病煩憂。在醫院服務的志工們,以高度的細心、愛心和耐心,義務在第一線為身體虛弱的病患或心急如焚的家屬提供服務,無怨無悔付出,讓人感佩。

在衛生署苗栗醫院的門診大廳,常見身穿黃色背心的志工,推著輪椅陪伴病友穿梭在診間和檢查室等地,臉上總是露出親切笑容,撫慰病患的不安和疼痛。

這群志工來自各行各業,有家庭主婦、退休公教人員,也有民意代表,多數擁有豐富的人生閱歷。他們抽空投身到醫院當志工,接納患者的情緒反應、包容家屬的種種怨言,且一做多年。

署苗黃背心使者獲獎無數

例如李金義、涂玉秀夫婦,在衛生署苗栗醫院就分別服務8年、10年,兩人擔任志工總時數累計達3989小時,獲院方頒發績優家庭志工服務獎座。湯輝岳、邱廷英與蔡春英也服務滿10年。

湯輝岳並與麥玉英、董盡子獲內政部績優志工銅牌獎;林旭薰、洪員數則拿到銀牌獎。其他志工有的服務滿3年,累積時數達600小時以上,如湯清蘭、李錦霞等;縣議員禹耀東也服務滿6年,他們都在日前獲得苗栗醫院認證與院長施國正的表揚。

fsj 提到...

2010年的英文到底怎麼唸? BBC來教你

中央社 2009.12.29

2010年即將到來,但是英文到底該怎麼唸才對呢?

有些人認為唸作twenty-ten(二零一零)比較順口,另一派人則偏好唸成two thousand and ten(2千零十),甚至有人唸two-o-one-o(二歐二歐)。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這個令人困擾的問題,26日成了BBC Radio 2廣播節目的討論主題。該節目由英國科幻影集「超時空博士」(Doctor Who)的演員大衛鄧南特(David Tennant)與凱瑟林泰特(Catherine Tate)主持。

鄧南特把2010年唸為twenty-ten,並祝福聽眾「新的一年萬事順利」。

泰特說:「twenty-ten…原來如此!看來你很遵守BBC的發音守則嘛。」

鄧南特對節目來賓克里賓斯(Bernard Cribbins)說:「我們應該要唸twenty-ten。」

但克里賓斯認為,老一輩的人大多會唸成two thousand and ten。

泰特接著說:「你不能唸成two thousand and ten…BBC發音部門的人大概要氣炸了。」

BBC設有一個部門,決定各節目應採用的統一發音。但BBC表示,該部門尚未對2010年的唸法作出裁決。

BBC發言人說:「節目錄製之前,大家一致認為twenty-ten是最容易發音的唸法,但用其他方式來唸也不算違規。」



◆ 不念書? 品德教育才是關鍵

【聯合報╱李政達/體育教師(台南市)】2009.12.29

我們的社會一直存在這樣的觀念

—不會讀書的、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人,才會被鼓勵往「運動」這條路發展。除了少數頂尖運動員能有機會往國外發展外,體育系畢業後,能進入各級學校擔任教師、教練的,算是考上第一志願。其次,便是進入公、私立民營機構的球隊,一邊工作、一邊打球。更多的是,畢業即失業。為了生活,在舞廳、酒店充當圍事,甚至在賭場跑腿、做保鑣的大有人在。

所謂「近墨者黑」,淪落江湖的運動員,在一波波簽賭案中,便成了穿針引線的白手套。而職業球員中,誰沒有五湖四海的朋友,於是「共犯結構」因此建立。

我們常感嘆,為什麼少數涉賭球員不懂得潔身自愛?誘惑太多(酒、色、財、氣)、功利主義盛行(教練為了保住飯碗,對A咖球員的劣行默視,而王牌球員恃寵而驕)、文化風氣使然(諸如全國運動會這類大型賽會期間,少數不肖教練球員吃喝嫖賭,惡行惡狀,形同全國大串聯)等,都是因素之一。

所以,「念不念書」並不重要,有沒有做好「品德教育」,才是關鍵!



◆ 偏鄉沒書店 只能靠學校藏書

【聯合報╱記者鄭文正、何炯榮、劉明岩/專題報導】2009.12.30

全台有120個鄉鎮沒有書店,類似情形在彰化縣更嚴重,一半以上鄉鎮沒有書店,學生想看課外書,只得靠藏書不豐的學校圖書室。

東南角的二水、社頭,西南角的大城、竹塘與芳苑,長期以來沒有一家像樣的書局,鄉立圖書館又遠,學校圖書室書籍老舊,只能靠老師自掏腰包,補充書櫃的圖書內容。要買課外讀物,得長途跋涉到10公里外的田中鎮或二林鎮選購,超不方便。

「還好有網路書店!」大城鄉頂庄國小李育萱是家裡的老么,因為哥哥姊姊會用網路,她也耳濡目染,她笑著說,「現在可到路口的便利商店拿書,真的是太方便了。」

老家在二水鄉的婦人張百珍回憶說,打從她有印象到念國中畢業,二水市區根本沒有半間書局,頂多僅有文具店,要買書,都要到田中鎮。

大城鄉頂庄國小和竹塘鄉長安國小,學生數約100人上下,學生想看課外書,只能靠圖書室,但圖書室已多年沒添購新書。

頂庄國小校長洪信德是當地人,他說,大城鄉卅多年前曾經有一家書局,只有賣參考書、文具,那時候也沒賣課外書,後來人口外流,經營困難,早在十多年前就關了。

鄉下書局撐不下去的原因是這裡的家長務農居多,學生大多只買參考書,課外讀物「根本是奢侈品」,多數人抱持「去圖書館借,不就得了」。

「賣不出去啦,誰要來偏遠地區開書局,書商寄多少,就回收多少回去,」家長廖宏展搖頭嘆氣。他說,很多學生到書局是「看書」,不是買書,購書率不高啦,有的拿一本書就蹲下來看半天,當成是圖書館一樣,也難怪沒人要在鄉下開書局。

即使現在網路書局購買很便利,但他仍不敢這樣做,問他原因,他笑說「網路詐騙太多,叫我用信用卡或轉帳,我會怕怕耶!」他現在都是先在網路看有哪些是念國中的兒子想買的書,就去索取圖書目錄,然後再郵購。

彰化縣東隅的芬園鄉,當然沒有書店,只有兩家文具店均集中在彰南路,業者表示「沒辦法,圖書的市場太小了!」鄉民如果要買書就得到彰化市或草屯鎮,不然,就到鄉立圖書館看免費的圖書。

鄉立圖書館管理員李玉蟾說,沒書店,圖書館就是最好替代的地方,目前鄉立圖書館有一萬多冊圖書,不過因芬園鄉很窮,鄉公所未逐年編列圖書購置費,購書財源必須仰賴上級補助,像本年度就獲補助25萬元。

fsj 提到...

太雷人 上海世博會雙語指南嚇倒網民

中央社 2010-01-02

上海市政府為迎接世界博覽會的到來,編印「盧灣區世博雙語指南」,希望能夠在世博期間與外國人士溝通。但是這些「漢字標音英語」上網後,網民紛紛驚呼實在太雷人(嚇人)。

據南方都市報報導,指南出自上海盧灣區,全名是「盧灣區視窗服務與商業發展指揮部世博雙語指南」。其中列舉日常英文用語,除中文釋意,還用漢字標註,而且不理會詞彙意義將標註的漢字分開。

比如,「Good evening」的標註是「古的衣服寧」。再來,「I’m sorry,I can only speak a little English」(對不起,我只能講簡單的英語),標註是「俺麼搔瑞,挨坎翁累絲鼻科額累偷英格歷史」。

報導說,這麼長的一串漢字,乍看之下十分怪異,所以這些「漢字標音英文」被掃瞄上網後,令網民大吃一驚,紛紛驚呼實在「太雷人」,根本就是「天雷滾滾」(非常恐怖之意)。

上海網路論壇上,網民「lili」說,「我也拿到這張卡了,真的無語啊,盧灣太牛了!」。論壇裡不停有網民拿「俺麼搔瑞」(I am sorry)、「杰絲特哞悶特(just a moment)」來開玩笑。

也有網民支持這種做法,「這樣最通俗易懂也學得最快,只不過不夠標準罷了,對於我們有一定英文水平的人來說也許很好笑,不過對於那些老一輩,這樣也許是最好的辦法了」、「就是給居委會的大媽們看的」。

但也有網民不認同的表示,「完全按照中文能讀下來的難度比直接讀英語還高。」



◆ 2010英文 80%人念錯

世界日報 編譯中心綜合1日電 2010.01.01

「2010」英文應該怎麼念?「two thousand nine」(2009年)剛剛結束,很多人可能會把「2010」念成「two thousand ten」。實際上,據舊金山紀事報的隨機抽樣調查,五分之四的YouTube視訊裡的人,就是這樣念的。但「全國優美語法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ood Grammar)表示,這種念法大錯特錯。

舊金山紀事報報導,該協會發表聲明說:「本協會決定介入此事,我們規定,2010的正式讀法應該是『twenty ten』,以後的年份應該念成twenty eleven、twenty twelve等等。」

這個協會由托利格里亞(Tom Torriglia)和幾個朋友組成,他們還注意英語教學。他們表示,十年來,人們一直把年份念錯。

住在舊金山的托利格里亞說:「本協會要讓所有人使用正確語法。在1999與2000年之交,我們打了敗仗,這回我們希望打勝仗。」

他表示,年份開頭的「20」應該念twenty,例如20世紀所有年份的開頭,都念成nineteen,而19之後應該是20,不是「two thousdand」,這樣才符合邏輯。

托利格里亞已從事20年的技術手冊編寫工作,他還給科技寫作者和大學低年級學生教寫作課。他在1986年創立該協會,經常打電話給刊物編輯部,糾正其廣告中的語法錯誤。他正在寫一本書,書名叫「語法警察永不休息」(The Grammar Police Never Sleep)。

柏克萊加州大學的著名語言學家拉科夫表示,語法隨時代而變化,2010念two thousand ten並不算錯,但他贊同托利格里亞的說法,以twenty ten的念法取代two thousand ten,因為前者音節較少,容易理解。



◆ 101字幕Taiwan UP啥意? 討論四起
http://www.udn.com/2010/1/3/NEWS/NATIONAL/NATS1/5343659.shtml

【聯合報╱記者周宗禎、孫蓉華/連線報導】2010.01.03

台北一○一大樓跨年煙火,秀出的大英文字幕「Taiwan UP」,台灣人都了解代表「台灣奮起」;但許多老外根本看不懂,儘管過了兩天,網路、廣播仍討論熱烈,英美籍電台主持人甚至開放聽眾叩應,說明「Taiwan UP」代表什麼意思。

曾在美加教學多年的長榮大學翻譯系教授李憲榮認為,一○一跨年煙火是台灣做國際宣傳的好機會,用這種台式英文只會凸顯台灣英文程度不佳,貽笑大方,實在可惜。

政治大學英文系教授陳超明表示,語意結構並沒有錯,要看表達什麼意思。不需要去爭論文法的對錯,外國人可以自創英語用字,台灣這樣使用有何不可?

「What's up in Taiwan?」(台灣怎麼了?)美國人理查說,跨年當晚他人在台北市信義區,見一○一大樓冒出「Taiwan UP」幾個大字,還以為是贊助煙火的「本土企業」名或某種商品名稱,他問了身邊的台灣人,才搞懂意思。

他笑說,Taiwan是名詞,和UP連用實在很奇怪。他說,昨天聽英語電台廣播,老外主持人甚至猜測可能和煙火中斷十多秒一樣,在「Taiwan」和「UP」之間有些英文字該亮卻沒亮。

長榮大學校長陳錦生笑說,洋人常對這種台灣人自創的「台式英文」感到困擾,但住久了多能逐漸了解,反正台灣人習慣「各自表述」,大家高興就好。

陳超明也表示,Taiwan是名詞加上UP,修飾Taiwan,這樣的語意可以接受,只是外國人不會這樣使用。UP是起來的意思,問題是難道台灣過去幾年是「躺在那裡」嗎?這樣的用字不恰當,而且缺乏自信。

陳超明認為,既然希望能引起國際重視,不如直接在一○一大樓秀出中文字,例如虎年的「虎」、象徵吉利的「福」,近幾年外國人流行中國熱,應該藉機讓老外學中文,看懂中文字,比秀英文更有意義。 (系列報導詳見原站)

fsj 提到...

史上最長寒假 各縣補課超複雜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2010/01/04

伴隨今年史上最長寒假而來的,就是超複雜的補課方式。教育部希望各縣市統一在下學期開學後,連續3個周六假期補課,但宜蘭縣、嘉義市和基隆市則決定不與中央同調,決定要在放寒假前先自行補課。

全國家長聯盟副理事長林文虎,也質疑教育部要求各縣市開學後,連續3周利用周末補課的做法。

林文虎認為,先放個超長的32天的寒假,再挪用周末親子相處及學習課外才藝的時間來補課,是挖東牆、補西牆的作法,將會造成家庭作息大亂,十分不妥。

林文虎表示,家長團體之前也向教育部反映今年寒假先放長假、再來補課的方式不理想,可延後放寒假,但教育部顯未採納家長意見。

如今放長假已成定局,林文虎認為,全國在同一時間補課也沒道理,應由地方政府,甚至是以學校、班級為單位,各自決定何時補課為宜,「如果老師覺得課都上得完,不補這3天也沒關係。」林文虎觀察,周末補課效果多半不佳,還有班級「為補而補」、虛應了事,「做假文化就是一種反教育。」

教育部國教司長楊昌裕指出,全國國中小及高中,今年都統一在2月22日(農曆初九)開學,其間有3天的彈性放假,則建議在開學後的3個周六補課。

但基隆市教育局徵詢全市66所中小學意見後,發現有53所學校認為延後2天放寒假的補課方案影響層面最小,決定不與中央同調。嘉義市教育處也決定延後放寒假,先在1月21至22日補下學期的課。宜蘭縣教育處也決定,宜蘭縣將在原本預定開始放寒假的1月21至23日三天先補課。



◆ 立院初審 成立國家教育研究院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10.01.04

歷經六任教育部長、籌備期長達十年的國家教育研究院,今天終於在立法院通過初審,教育部希望能趕在這會期結束前通過三讀。現任籌備處主任陳伯璋表示,教研院成立後將扮演「教育智庫」,為教育政策制訂提供專業建言。

有趣的是,十年前擔任第一任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主任的人,剛好是現任教育部長吳清基,終於在自己手中讓國家教育研究院組織法通過立法院初審。

教育部教研會執秘黃子騰表示,教研院組織法順利通過初審後,希望能趕在12日立院會期結束前通過二、三讀,讓行政院能在半年內訂定實施日期。陳伯璋也表示,十年來,曾經以財團法人、行政法人等方式闖關,但礙於國家教育研究院非營利單位,必須仰賴政府預算,因此改以公務機關的方式推動,成功獲得立委支持,在今天順利通過初審。

未來國家教育研究院將與教育部管轄的國立編譯館、國立教育資料館整併,正式以「國家教育研究院」的名稱掛牌。有立委擔心一旦成立教研院後,課綱的擬定也成為其業務之一,不再由教育部負責召集?對此陳伯璋澄清,教研院將扮演教育智庫的角色,提供課綱擬定的相關研究數據,包括國文能力是否下降等,作為課綱審議委員參考,未來課綱的審議仍由教育部召集。

fsj 提到...

安徽1小學依貧富分班 交錢買享受

中央社 2010.01.05

中國安徽省靈璧縣1所小學遭投訴依貧富分班,交錢的孩子就能享受小班待遇,不交錢的孩子就要擠近百人1間教室的大班。當地教育官員表示嚴令禁止學校作法,並將展開調查。

靈璧縣1名學生家長向安徽「中安在線」投訴說,當地一些小學校園存在「貧富班」現象,家長交錢的孩子就能享受小班待遇,不交錢的孩子就要擠近百人1間教室的大班。家長認為,學校這種行為嚴重違背教育宗旨,對年幼的孩子並不公平。

媒體實地走訪遭投訴的西關小學,發現舊教學樓的5年5班教室內擠滿桌椅,最後1排學生桌椅已經排到教室最後的牆壁,裡面擠滿正在上課的學生。

學生們說,他們是大班,共有97人,對面新樓的小班是30多人。至於原因,孩子們並不清楚。

反觀在新教學樓的5年1班顯得有些空蕩蕩,教室內只在中間擺放30幾張課桌椅,教室後面空出一大部分空間。

這種同1年級不同班級人數懸殊的情況,還不僅上述兩個班級。

投訴的家長說,學校曾告訴他,如果交一筆費用就可上「小班」,教學質量更佳,教室內設置空調、彩色電視、DVD等設施,並保證嚴格控制每班不超過35人;不交錢也可以,但要上大班。

曾交過費用的家長說,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教育,當時聽校方介紹後就交了幾千元,並與校方簽訂協議書,「學校內部有這種差別,我們作為家長的如果不讓孩子上小班,覺得委屈了孩子。更擔心的是因此影響孩子的學習」。

西關小學校長王法樂承認分班情況確實存在,他強調,近幾年已停止這種做法,而前任校長也因此被處分,目前分班約10個班級,集中在4年級以上。

他說,他將召集學生家長就此徵詢意見,盡快把班級合併,並準備向縣教育局匯報。

安徽省教育廳官員說,嚴令禁止上述情況,並將調查。



◆ 美研究 孩子適度打罵較成器

【聯合報╱編譯夏嘉玲/報導】2010.01.05

現代爸媽講究愛的教育,捨不得體罰孩子。但美國一項研究顯示,小孩不打確實不成器,曾被適度體罰的孩子比從未被爸媽修理過的更可能成功、快樂。體罰的時機很重要,6歲前受體罰有正面效果,超過6歲則易有負面影響。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美國密西根喀爾文學院心理學教授鈞諾訪談2600人的體罰經驗,並以他們的受罰情形和行為做比較,行為包括課業表現、對未來是否樂觀、有無反社會行為、暴力和憂鬱症等。

鈞諾發現,這2600人中,只在2歲到6歲間被爸媽修理過的青少年,在所有正面指標的表現都最好。7歲到11歲間還被體罰過的青少年較容易有負面行為,但較可能學業成績過人。君諾表示,從以上結果看來,「不要體罰孩子的說法站不住腳」。

英國心理學家西格曼(Aric Sigman)認為,體罰必須由疼愛孩子的父母明智審慎為之,「應該要教導做爸媽的,明智的體罰和痛打孩子是有區別的」。



◆ 六歲前挨父母打,長大成功機率高?美學者研究 兒福團體怒批

自由時報 2010.01.05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最新研究發現,6歲前被父母打過的孩子,可能會比從沒挨過打的孩子快樂,在校表現較好、成功的機率也比較高。不過,12歲以後還繼續挨打的青少年,不管男女或種族,各方面的表現都要比其他年齡層的孩童差。

質疑恐將虐童合理化

這項研究結果激怒兒童權利保護團體,學者擔心,這份報告有將虐童行為合理化之虞。教育界和學界主流觀念認為,體罰會對兒童身心造成負面影響,甚至導致智力退化。

這份由美國密西根州凱爾文學院教授古諾領導的研究顯示,2到6歲間挨打的孩子,上學後課業表現較好,當志工、上大學的慾望都會比從未挨打的同儕高。有人擔心過度體罰會造成孩童行為偏差,但這份研究指出,只有持續到青春期都還被打的小孩,才會出現行為問題。

兒童福利團體長期倡議禁止體罰,認為體罰是一種虐待,會對小孩心理造成創傷,唯有禁止體罰,才能傳達暴力不可取的觀念。但古諾認為,她的研究顯示,並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體罰有害。

古諾以2600人為研究對象,其中約4分之1從未挨打過。她設計一份詳細問卷,詢問179名青少年上一次被打的年紀、童年時被打的頻率等問題,再將答案與青少年自己認為可能因挨打影響到的行為,壞的方面如反社會行為、早期性行為、暴力與憂鬱等,好的方面如課業表現好、對未來樂觀等。

研究發現,只有在2到6歲期間被打過的青少年,幾乎每個正面項目,都表現得比從沒被打過的人稍好一些,在負面項目的表現也不會比他們差;但12歲以後還繼續被打的青少年,不管男女或種族,各方面的表現都比其他年齡層的孩童差。



◆ 2月中旬起 解剖達文西

【聯合報╱台北訊】2010/01/05

「我都解剖完了,『靈魂』在哪裡?」,500年前,達文西無懼道德批判與宗教禁忌,解剖完30具屍體後,在手稿中留下他的困惑。

達文西的思維、發明和觀察都鉅細靡遺地記錄在手稿中,共6000多頁留存至今,記錄他在現實世界中未完成的夢想──飛行器、計時器、潛水船、理想城市的規畫等,500年來,成為啟發人類科學、醫學、流體力學、飛行理論、人體解剖、機械工程、建築……各領域最重要的基礎知識。

達文西從沒受過傳統高等教育,也沒學過希臘文或拉丁文,甚至沒有研讀過書本。他透過觀察和親身體驗來學習,並將周遭所發生的人事物,以素描和速寫的方式記錄。

他密切觀察和記錄年齡與情緒對於人體生理層面所造成的影響,尤其是狂怒的影響。事實上,有許多研究報告都指出,達文西是第一位發現動脈硬化症的人,就連今日醫學專家都還會回溯參考達文西的精確解剖圖示其生理學研究以及年齡影響等研究。

「天才達文西特展‧蒙娜麗莎的25個秘密」以達文西的天才魅力為核心,展品包括65件器械模座、67件復刻版畫作及「蒙娜麗莎的25個秘密」專題37件攝影作品,是同類達文西特展中最廣泛全面的一次展覽。

●特展經10年籌畫,2月12日至5月13日將在中正紀念堂二、三展廳展出,極具科普教育意義,適合學校老師帶領學生前來參觀,作為校外教學及寒假作業參考依據。即日起推出校園預售優惠方案,每張150元(原價180),洽詢專線:02-2361-0298。

fsj 提到...

卡通人物誰最有品?小朋友:海綿寶寶

【陳至中/台北報導】2010-01-06 中國時報

公益團體舉辦「有品卡通人物」票選,結果跌破專家眼鏡!搞笑、無厘頭著稱的「海綿寶寶」榮獲小朋友心中「有品」第一名,大人組第一名是「哆啦A夢」。學者認為,孩子不見得清楚「喜歡」和「有品」差別,但反映出孩子的嚮往,家長應做好陪伴角色,告訴小孩卡通人物哪些行為正確、哪些不要學習。

三花棉業公益教育基金會、人間福報等公益團體進行「有品卡通人物」票選,採信件及網路投票,共收得四四五九份問卷。問卷採「開放性作答」,沒有提示名單,全憑受訪者印象選出一名卡通人物,並附五十字的理由。

認真工作對友真誠 擄獲孩子心

票選分「懷念組」及「新世代組」。前者以家長為主,得票最多的是風靡四十年的「哆啦A夢(小叮噹)」,受訪者認為哆啦A夢常幫大雄度過難關,且擁有科技和創意能力,總能適時解決問題,「帶給人無限希望!」

以小朋友居多的「新世代組」選出「海綿寶寶」為「有品」第一名。分析結果的北市明德國小校長林玫伶坦承,看到統計結果時「眉頭有皺一下」,一般人認為海綿寶寶比較「沒營養」,甚至有點惡作劇、「過High」、傷害他人的行為,不適合小朋友觀看。

第二名的哆啦A夢 最得家長心

進一步分析理由,發現小朋友認同海綿寶寶的是生活簡單、對朋友真誠、有事情必定伸援手,總是用最簡單的方式看待事情,又能帶給周遭人歡樂。

另外,海綿寶寶的工作只是在快餐店煎蟹堡,但做事認真負責又能樂在其中。林玫伶表示,新生代孩子心中的「有品」已不是人飢己飢、保家衛國等傳統情操,而是單純、愉快地過生活。

從另一個結果也能看出端倪,「新生代」第二名的卡通人物也是「哆啦A夢」,但和「懷念組」的理由不同。小朋友認為哆啦A夢最值得肯定的品格是「大方」,常把道具借給大雄,就算大雄犯錯也總是能原諒。這反應出小朋友渴望「分享」及大人的認同與諒解。



◆ 買賣論文氾濫 72%全文抄襲

【陳筑君/綜合報導】2010-01-06 中國時報

大陸買賣、抄襲論文有多嚴重?據一項最新研究調查,包括非法期刊在內,○九年大陸買賣論文規模達十億元人民幣(下同),儼然已成一大產業,而按○七年樣本數據顯示,七二%的文章涉全文抄襲;大陸學者痛批,濫下論文指示是導致買賣論文亂象的主因,對學術研究產生負面影響。

經過長達三年的研究,武漢大學副教授瀋陽及其研究團隊,針對「買賣論文與非法學術期刊」專題發表調查結果。研究表明,包括非法期刊在內,大陸買賣論文已形成產業,去年規模高達十億元。發現在抑制剽竊論文的同時,卻帶來更多買家尋求論文代寫。

瀋陽表示,包括大學教師、碩博士生、科研、工程等人員在內,大陸每年有近一千兩百萬人有發表論文需要,而迫於畢業、評職期限臨近,有相當比例的人,只能求助網上或網下論文買賣市場和非法學術期刊解決。

據了解,買賣論文市場分高額贏利性版面費市場、非法學術期刊市場、代寫論文市場、代發論文市場、論文榮譽市場等。

瀋陽說,「代寫市場」買家多是大學、專科畢業生,賣家及槍手則多為在校碩士生和博士生,因這些買家群體只需將論文交給校方審核答辯,無須發表,因此成為買賣論文市場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外,反剽竊軟件○九年上半年在大陸大學廣泛推行,使抄襲論文風險大增,在抑制剽竊論文的同時,卻帶來更多買家尋求論文代寫,他們認為,只要槍手們保障論文品質和原創性,則不會被反剽竊軟件測出,更助長去年論文代寫市場的活躍。

fsj 提到...

13歲小姊姊 變身一家之主

【聯合報╱記者王慧瑛/新竹縣報導】2010.01.08

「兩個弟弟現在只有我這個親人,我要照顧他們,再苦也不要分開!」這是十三歲少女鄧宇涵對弟弟的承諾,父親過世、母親離異,她當起小母親,展開羽翼保護弟弟。

一放學,鄧宇涵就趕著回家,盯著兩個弟弟做功課,她則忙著洗衣服;念小六的鄧緯崙與小三的鄧緯誠也很懂事,趕緊寫完功課,幫忙沖洗、擰乾。三姊弟輪流洗衣、整理房間、摺衣服,「我們要認真生活,才不會讓天上的爸爸擔心。」

鄧宇涵的父母在她念小五時離異,父親鄧春雄開卡車扶養三姊弟;近二年被肝病、糖尿病纏身,常進出醫院,宇涵充當小護士照顧爸爸,學會打針。上月中旬鄧春雄撒手人寰,留下小姊弟,弟弟哭得傷心,宇涵雖然悲傷,卻不在弟弟面前流淚,「我要比弟弟堅強,當他們的依靠。」

尖石國中老師彭獻樑說,宇涵從父母離異後就像個小媽媽,打理家事;父喪後正常到校上課,並肩負起照顧弟弟的責任,勇敢又堅強,是個早熟的孩子。

「其實壓力很大,有時忙到沒力氣看書,但我不能鬆懈!」鄧宇涵努力保持前十名成績,要做弟弟的榜樣。

同年齡少女愛逛街,但宇涵從沒看過電影,她知道家境不好,物欲很低,她說,國中畢業後想考護專,照顧家人健康,也減輕家計。

住在隔壁的叔叔鄧義夫願意照顧他們,但有心無力。鄧義夫說,他打零工維生,自己有五個小孩,小姨子離婚後帶五個孩子住到他家,全家共有十三人張口吃飯,孩子全都在就學,「快壓得喘不過氣」。

鄧宇涵說,學校有幫忙申請獎助學金,叔叔也會買文具,他們姊弟很省,沒什麼花費。有鄰居覺得他們處境可憐,建議找政府安置,三姊弟猛搖頭,「我們三人要住一起,不要分開!」



◆ 230年來第1人 14歲數學神童讀劍橋

【聯合晚報╱法新社倫敦七日電】2010.01.08

英國劍橋大學錄取一名14歲的數學神童,若是他決定就讀,將可望成為這所名校兩百多年來最年輕的學生。

住在英國倫敦郊外莎麗郡(Surrey)的費南德茲去年已通過劍橋入學測驗,目前只要再通過A級物理測驗,就可正式錄取。在英國的教育制度中,A級測驗通常是由18歲學生報考,但在家自學的費南德茲已經通過了A級數學和進階數學測驗。

他的父親尼爾表示,若費南德茲決定唸劍橋大學費茲威廉學院(Fitzwilliam College),他將成為1773年的小皮特(William Pitt the Younger)以來最年輕的劍橋學生,當年14歲入學的小皮特後來成為英國首相。

未來將成為費南德茲指導教授的卡德威爾說:「仔細評估費南德茲的申請後,費茲威廉學院決定有條件提供他入學許可。」他並表示:「費南德茲通過(物理)測驗後,學院期待在今年10月的新學期歡迎他入學,也期望未來能助他發揮巨大的學術潛力。」

費南德茲在2001年參加GCSE數學測驗時首次登上新聞頭條,GCSE測驗通常是由16歲學生參加,但費南德茲當時年僅5歲。

費南德茲說:「自從有記憶以來,數學一直是我最喜愛的科目。」費南德茲的志願是成為一位數學家,他說:「我想做一些事情,我想要解開黎曼假設(Riemann hypothesis)。」這項有關質數模式的理論已困擾頂尖數學家150年仍無解。

fsj 提到...

論文25頁…升等拖10年 補教授百萬薪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2010/01/15

憑廿五頁、十三個註釋的論文,就能升等為教授?台師大歷史系教授劉紀曜的升等案十年前就送到文學院教評會,但被認為分量不足,歷經三任院長都被擋下;但教育部做出訴願決定,要求台師大另為適法之處置。

台師大的校教評會上月底依教育部決議,通過劉紀曜從副教授升等為教授,並且追溯過去十年的年資,必須補償劉百萬薪水差額;消息傳回系上,師生譁然。

台師大有人質疑,劉紀曜在九十六年底的教師評鑑時,因五年內均未發表著作,被評為不及格,「為何連當副教授都不及格的人,可以當上教授?」

台師大文學院長陳麗桂表示,劉紀曜第一次評鑑的確未通過,必須在兩年內再評一次,但劉之後就在台師大歷史學報發表一篇論文,已於九十八年六月通過評鑑。

劉紀曜在台師大歷史所取得博士學位,於八十九年申請升等為教授,當時提出的論文為發表在台師大歷史學報第廿四期的「梁啟超的自由理念」,共廿五頁,引用〈飲冰室文集〉等文章,探究梁啟超對自由的認識與理解。

當年這份升等著作由歷史系送校外三位學者審查,其中兩位評分超過七十分通過,一位未通過。再送到院教評會時,文學院認為論文分量不足,重新送校外專家審查,結果兩位未通過、一位通過,學院不接受升等複審。劉紀曜自此向院、校及教育部提出訴願。

文學院前院長:台師大的恥辱

【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台師大文學院前院長王仲孚痛批劉紀曜案是台師大的恥辱,也是學術界的恥辱。他指出,教育部應尊重大學本於學術自主的決定,不應橫加干預。

王仲孚說,八十九年此案送到文學院教評會時,委員都認為升等教授應有專書,或是有份量的論文,但劉紀曜的論文僅廿五頁,委員拒絕評分。

此外,劉紀曜提出的參考著作〈中國公學時代的胡適思想〉(十六頁,四註)、〈阿Q的自我迷戀〉(十五頁,九註),刊登在其任執行編輯的同一期台師大歷史學報上,也被院教評委員認為有「瑕疵」。



◆ 不夠分量?劉紀曜:學術不是比頁數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2010/01/15

針對升等著作份量不足的指控,台師大歷史系教授劉紀曜昨天表示,「什麼叫份量不夠?學術不是比頁數,也不是秤重量。」

劉紀曜表示,很多批評他的人根本沒看過他的升等著作,只憑著頁數少就來批評他,「我要問他們,你到底看了沒有?看懂沒有?」

談到升等案被擋十年,劉紀曜氣憤不平。他說,當年第一次外審時,分數就是及格的,但院及校教評會有人不願遵守法律,認為自己比法律還大,審查結果不如他們的意,就找人重新審查,視法律為無物。

在升等著作上,劉紀曜說,有專書也許比較好,但當年的規定就是提論文也可以,大家就要尊重規定。



◆ 校長教授千億研究費 3年主持12研究案

【聯合報╱記者李光儀/台北報導】2010/01/15

政府每年投入上千億的研究經費,監院昨天揭開研究經費補助的黑盒子,指「日理萬機」的大學校長竟還可三年接十幾個研究案,國科會上自主委、下自處長也爭相申請,顯示資源集中在少數人手上,也有球員兼裁判之嫌。

這項調查案由監委周陽山、葛永光和趙榮耀共同負責。監委發現,國科會補助計畫的對象有高度集中現象。以九十五年到九十七年為例,中研院物理所特聘研究員吳茂昆主持兩個研究案,補助金額就高達三億,排名居首;第二到六名得到經費也超過一億元。

以申請案件數來看,集中情況也很驚人。

排名第一的交大曾煜祺、清大楊鏡堂等教授,三年申請了十六個案子。監委質疑,學術研究案都耗時費力,一年主持一個案子就已經很累了,他們一年主持五、六個,簡直匪夷所思。

除了一般學者,校長雖然公務繁忙,但還是有台大校長李嗣涔、清大校長陳文村等人可以在三年內主持十幾個案子。監委說,學界很清楚校長們大多都是「人頭」,為了申請到案子而掛名,這種陋習實在應該改進。

政府補助的研究案,以國科會為最大宗,補助與否亦由國科會審核。監委發現,國科會從主委到處長都沒有避嫌,不斷申請研究補助,如前主委陳建仁兩年申請了六百多萬,現任主委羅仁權九十七年也申請了三百多萬。

監委說,在約詢時,國科會官員竟然表示「假如不申請,犧牲太大」,因此未來應該考慮國科會行政官員應由文官擔任,或者限制一定的申請金額、件數。

監委也質疑,國科會鉅額研究經費的主持人,往往也是審查委員或召集人,這又是另一種「球員兼裁判」,甚至是黑箱作業;長期以來,對於違反學術倫理者,國科會的懲處也太輕。



◆ 研究經費/國科會:當官不研究 真的好嗎

【聯合報╱記者蔡永彬、李承宇/台北報導】2010/01/15

針對監委質疑研究資源過分集中、國科會自我審查,國科會副主委張文昌表示,歷年來國科會都限制各官員申請的研究金額,審查時也會遵守「迴避原則」,他認為如果要吸引優秀人才當官,勢必要讓他們持續研究。

國科會主委、副主委和各處處長都是從學界借調,張文昌指出,推動科學發展一定要持續研究,「這是常識,不然好的人怎麼會來?」如果只為了避免「球員兼裁判」就不讓官員申請研究,以後就沒人敢來做官。

張文昌解釋,他們會控制各官員申請的金額,儘量不超過每個人以前的平均值;官大並不是計畫通過審查的保證,以前就曾有正、副主委提的研究案被打回票。

遭監院點名近三年申請三億經費、高居第一的中研院物理所所長吳茂昆表示,這些研究經費主要是他擔任總主持人的兩項大型研究計畫:奈米國家型計畫和全球計算網格計畫,光是網格計畫的研究經費就接近兩億元。

一位熟悉科技行政的學者指出,現在國際趨勢都朝向讓學者主導國家科技政策,因為現今科技瞬息萬變,學者熟悉最新研究趨勢,能夠迅速調整科技政策方針。

「這應該是監委的主觀想法,」張文昌說以前曾就此議題向監委解釋,希望監委想想:「學者當官就不給研究,是否真的對科學發展好?」

【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台大校長李嗣涔昨晚透過台大主任秘書廖咸浩回應指出,即使當了校長以後,他仍然持續進行研究,不可能超量,也不可能只是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