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21

財經漫遊 別鬧了 哥本哈根

【沈雲驄】2009-12-19 中國時報

看見他站到台上,你很難不皺起眉頭。

幾天前,辛巴威總統莫加比在哥本哈根的大會上,代表非洲國家侃侃而談全球暖化。問題是,全世界誰不知道眼前這位老兄,執政三十年,把國家治理得一窮二白。不必做什麼民調也知道,辛巴威人民此刻最關心的,當然不是將來地球會暖化幾度、環境該怎樣保護,而是今天怎樣填飽肚子、不必忍受鈔票貶值的夢魘。莫加比不是該留在國內,幫人民解決難題嗎?跑到哥本哈根,湊什麼熱鬧?

讓人覺得是去湊熱鬧的,不只有莫加比。一個又一個像他這樣,連國家都治理不好,讓人民連謀生都成問題的領袖們,居然也在會場上義正嚴辭,要把地球降溫的責任攬在自己身上。這些人當中,從委內瑞拉的查維茲,到中東與非洲的數十個國家領袖,平常連基本人權都懶得重視,有的甚至手上還拿著槍桿子對付人民,怎麼這下子,全都成了捍衛地球的大好人?

捍衛地球,當然很重要。演過《魔鬼終結者》、現在當加州州長的阿諾說,面對氣候變遷,「全世界每一個人都要參與,而不是光指望著國家,」他說,從城市、州到區域,都得一起努力。

說得好,但一來,拿什麼努力?阿諾自己的加州政府,現在連發薪水都成問題;窮國難道不是應該先把經濟弄好,把人民眼前最關心的問題解決嗎?貧窮、飢餓、教育、醫療,假如這些國家連基本民生問題都無法處理,又哪來的餘力,去阻擋地球的溫度上升?不是只有窮國這樣,從美國、澳洲到歐盟,這些富國中儘管減碳呼聲響徹雲霄,實際的民調結果卻仍然發現,更多人關心的是經濟與民生。

當然,假如地球的溫度真的會上升,任誰都會同意,政府應該說服人民,放下自己民生上的「近利」,共同迎戰這個不能坐視的長期課題。那麼,又該怎麼做才對?老百姓該聽誰的?比方說,澳洲總理陸克文贊成聯合國的主張,國會也即將討論新提出的碳交易法案,但卻遭到剛接任反對黨領袖的艾博特,以及他的環保專家們的強烈質疑。從地球到底有沒有在暖化、會暖化幾度、接下來會怎樣,哥本哈根這場大會上,各種數據漫天飛舞,卻沒有任何一項能說服全世界,應該把民生問題放兩旁,把氣候變遷擺中間。

這正是哥本哈根一個多星期來,讓人忍不住要搖頭的現象。一百九十幾個國家代表,從世界各地飛奔而來,到底是真為了氣候變遷,還是在圖這場會議所可能帶來的政治利益與商機?站到台上,大家都說要攜手面對,轉過身,卻又上演著各種政治角力與搶錢戲碼。

其中最赤裸裸的,可能要算是孟加拉了。會議才開始沒幾天,對於富國們該捐出多少錢給窮國,都還沒有定論,孟加拉的代表就放話說,不管到時候的金額是每年一百億還是一千億,該國都要分到十五%。獅子大開口,讓現場許多人啼笑皆非,頻頻搖頭。

搖頭的,還有熱情參與的環保專家們。國際綠色和平組織這次自己掏腰包,在會場內租了攤位,希望能從頭到尾參與這場會議。但是沒想到,本周四的高層會議召開前卻被要求撤出,不能留在會場。許多非營利組織不管多麼重要多麼熱情,大半都被趕出去,只留下各國派來的大官們,才有資格與會。

然而,這些大官們如果只是假氣候之名,行爭名奪利之實,這場會議閉幕時就算有結論,也注定不會是世界真正的共識。氣候變遷,是個必須長期討論與追蹤的課題,我們需要的是更多科學觀察結果,而不是政治語言的渲染;需要更正確的財富創造方式,而不是繼續陷在病態的經濟成長競賽中。窮國的官員在證明治理能力之前,沒有講大話的權利;富國除了出錢出力,也得回頭澆熄多年來不斷鼓吹的消費主義才行。

否則,想靠哥本哈根,就讓世界既能繼續在成長競賽與消費主義中狂歡,又能不讓地球的負擔加重,別鬧了。

(作者為早安財經出版社發行人)



◆ 名家新論-台灣會被碳風暴掃到

顧爾德 2009-12-19 旺報

哥本哈根氣候高峰會議上,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為減碳目標吵得不可開交。開發中國家希望延續《京都議定書》,只要求已開發國家負起減碳責任、開發中國家則「自願」負責;而已開發國家當然希望建立新遊戲規則,同時規範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開發中國家的四個頭頭:中國、印度、巴西與南非強烈要求,如果要窮國減碳,富國要掏出銀子協助。

中國總理溫家寶先於16日扺達哥本哈根,串連印巴斐三國,中國與印度這兩個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大國,已成了已開發國家的「箭靶」;而另一方面,美國總統歐巴馬則在18日到達,但是他能對解決歧見做出的貢獻很有限。

美國所訂減碳目標低

一個重要原因是,美國眾議院通過的《清潔能源與安全法》中訂定的減碳目標,是到2020年以前,碳排放量比2005年減少17%。這個減碳目標被其他國家認為太少──換算成以1990年為基數,只減少4%;相對的,歐盟承諾比1990年減少20%。不過,歐巴馬不大可能做出更多承諾,因為這將牽動國內政治問題──《清潔能源與安全法》目前只經眾議院通過、還未被參議院認可,而且眾議院6月通過這個法案,僅以7票之差過關,可見美國國內反對力量還是很大。

很少人會期待一次哥本哈根會議可以解決碳排放問題,後續還會有許多協商與爭議。其中一項中國、印度等出口大國最擔心的問題是:已開發國家計畫開徵「碳關稅」(Carbon Tariff)。因為《京都議定書》並未強制開發中國家減碳,而必須擔負減碳責任的已開發國家的高排碳產業競爭力大幅下滑。歐盟又是環保模範生,宣布的減碳標準比《京都議定書》規定還高,因此法國前總統席哈克就提出「碳關稅」的構想,要對那些未進行減碳的國家之出口商品課徵特別稅。目前,歐盟與美國對碳關稅都躍躍欲試。

歐盟執委會去年已認真討論碳關稅問題,不過當時歐盟貿易委員會主席、現任英國商務大臣曼德森(Peter Mandelson)持異議,認為這個作法會引發爭議。而在美國,今年3月分能源部長朱棣文則在國會公開支持碳關稅制度。對歐盟和美國而言,碳關稅既是逼迫中國這種排碳大戶履行減碳義務的手段,也是換取國內造紙、鋼鐵、水泥等汙染行業支持的政策

碳關稅或成貿易壁壘

這次中國出席哥本哈根會議代表之一,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國際談判和國際政策處處長李高,在歐盟與美國表達對碳關稅的興趣之際,就曾大聲警告這個措施會帶來災難。他告訴道瓊新聞社,這種作法不符合WTO精神,也將引爆貿易保護戰爭。而中國代表團團長于慶泰則在哥本哈根說:「反對任何國家以保護地球為藉口設置貿易壁壘。」

哥本哈根會議雖未討論碳關稅的問題,但可以預見這個議題會成為歐美已開發國家用來因應對中國貿易逆差持續增加的武器──畢竟,以「保護地球」之名,是正當性很高的訴求。

一旦歐美開徵碳關稅,不只排碳大戶會受害,其他出口導向、而未盡到減碳責任的國家也都會受影響──其中包括台灣。台灣政府宣布減碳目標,要在2016年至2020年間回到2008年排放量,在2025年降到2000年排放量。雖然畫出了大餅,但是減碳措施與政策其實具體落實的還是少之又少。

可憐的台灣,既沒有辦法參與訂定遊戲規則,將來又可能成了大國們「碳戰爭」的受害者。更慘的是,現在還沒自覺要未雨綢繆,做好準備迎接「碳風暴」。(作者為專欄作家)



◆ NASA、Google 可監控排碳

【蕭麗君/綜合外電報導】2009-12-19 工商時報

參與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的國家一致同意要削減溫室氣體排放量,但爭議點在於如何監測各國是否落實他們的承諾?專家認為答案在於外太空(outer space)與網路(cyberspace)。

美國太空總署(NASA)與Google的新科技,正賦予全球新能力,可用來監測碳排放量與導致全球暖化的林木砍伐量。

對NASA而言,這是一個機會也是一個令人難堪的經驗。造價2.8億美元,NASA專門用來偵測碳排放的衛星OCO(Orbiting Carbon Observatory),在2月份發射失敗,墜落於南極海域。

NASA地球科學長佛萊奇指出,如果當時NASA能爭取到3.3億美元的充裕經費,它就可以製造OCO另一個複製品,並在3年內於太空運行,執行偵測碳排放的任務。

至於Google則推出一項新計畫,稱為Earth Engine。基本上,該計畫是一大資料庫,儲存森林國家的林木變化數據。該資料庫在明年聯合國氣候會議於墨西哥召開時,就可以免費使用。

開發中國家濫伐林木是家氣候變遷的禍首之一。工業國計畫金援這些貧窮國數十億美元,以停止林木的亂坎濫伐。Google的計畫應有助於追蹤林木保護的程度。

負責Google Geo集團的副總裁麥克蘭指出,「過去各國無法供應數量龐大的機器設備來進行監測,如今該科技卻已經變得可能。」

不過美國外交委員會主席凱利認為,光是科技本身並無法解決問題,因為像是中國大陸與美國等國家必須合作,以確保溫室氣體減量能徹底落實。

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最大爭議之一是美國與中國對碳排放監測的態度。美方要求中國落實減碳協議,必須受到國際間的監測與檢驗。但中方卻表示沒有必要讓國際來檢驗大陸減碳的決心。中國並且認為國際間的檢測有侵犯其國家主權之嫌。

中國近年來許多煤力發電廠如雨後春筍般興起,由於有些規模很小,讓國際能源專家難以追蹤碳排放量。

聯合國基金會資深副總裁坎貝爾坦承,監測減碳同如武器控制,「是重大問題,因為我們不知道可以倚賴什麼來檢測」。

※ 相關報導:

哥本哈根峰會科學家:一場災難
搖錢樹長大乾淨能源產值將達76兆
破除不斷建水庫的迷思

9 則留言:

fsj 提到...

哥本哈根會議雷大雨小 氣候正義難伸

中央社 2009.12.20

哥本哈根氣候會議協定不具強制力,淪為政治大拜拜,小島國家淚灑會場。學者專家說,協定文字份量太輕,氣候正義難伸張;台灣要對暖化有水煮青蛙的危機感,環保署應「硬起來」。

哥本哈根氣候會議落幕,20多國領袖談成的哥本哈根協定不具強制力,讓小島國家與非洲國家義憤填膺,因為對他們來說,全球暖化不只是經濟成長趨緩,而是家園淹沒的危機。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第15次締約方大會在丹麥時間19日決定,只「認知」 (take note of)而非「通過」哥本哈根協定(Copenhagen Accord)。內容為全球均溫上升應控制在攝氏2度內,明年2月前,已開發國家,需提2020年前減排溫室氣體的量化目標;開發中國家,則應說明適合國情的減緩暖化行動。

「這是一份不算協定的協定」,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李河清說。

李河清帶領15名大學生,滿心期待的前往哥本哈根參與氣候盛會,但她與學生都大失所望,因為協定所用文字「份量太輕」,締約國只表示對暖化危機有認知、有共識,但實際的減量數字,卻是由各國在明年自行呈報,「完全無法達到強制減量目的」。

另外,全球暖化議題在台灣已經不只是環保問題,李河清認為「這是政策問題」,牽涉經濟、工業等層面,台灣最迫切要做的,是讓以高耗能產業為主的工業部門轉型。

「台灣現在消耗的煤,比1990年時還要多」,李河清說,能源結構再不轉型,再多「國際接軌」的目標也只是空口說白話。

不過,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長文魯彬 (Robin Winkler)說,哥本哈根會議一大進步之處,是參與團體多元化,除環保團體外,也有許多第三世界國家代表。

他表示,減碳議題凸顯階級性,「已開發國家過度使用地球資源,卻要求開發中國家負起減碳責任」,引起小島國家、南亞與非洲國家代表紛紛要求「氣候正義」。

「全球均溫再上升攝氏2度,非洲與印度都會完蛋」,文魯彬說,氣候異常將使旱災與洪水更加頻繁,許多小島國家要求將氣溫上升控制在1.5度內,吐瓦魯代表遞送陳情書時甚至聲淚俱下,因為對小島國家來說,暖化議題是攸關存亡的殘酷議題。

文魯彬認為,「把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視為對立面是假議題」,經濟發展同時兼顧環境正義,已經是國際趨勢,也是永續發展的前提。

文魯彬說,環保團體要求大刀闊斧減碳,環保署總是將責任推給立法院,「好像溫室氣體減量法一天不通過,就什麼也不能做」。環保署其實還有「環境基本法」這把尚方寶劍,因條文明定「基於國家長期利益,經濟、科技及社會發展均應兼顧環境保護」,環保署應該「硬起來」。

「就像水煮青蛙一樣」,文魯彬認為,台灣人普遍感受不到暖化問題的急迫性,政府也不敢率先對工業部門開刀。政府如果再不痛定思痛,等到台灣人民變成「氣候難民」,恐怕為時已晚。

※ 相關報導:

* 哥本哈根成就低 WWF與IUCN寄望未來
http://udn.com/NEWS/WORLD/BREAKINGNEWS5/5319088.shtml



◆ 哥本哈根現場/二戰後大卡司 合演大爛戲

【聯合報╱本報特派記者薛荷玉】2009.12.20

二○○九年十二月十八日,一百一十九國的國家領袖齊聚在丹麥哥本哈根,這是除聯合國位於紐約的總部之外,各國領袖密度最高的地方,這場會議被稱為是人類自二戰後最重要的國際會議,但原本被期待為「歷史的一天」,結果卻是更大的失望。

哥本哈根的報紙上刊著這樣的漫畫,兩隻北極熊分站在兩小塊即將融化的海上浮冰上,拿著行動電話的北極熊對著同伴說,「結果出來了,他們要我們再等等。」

此次會議端上檯面的,是兩年來的談判結果,只等著各國領袖雲集,口袋裡揣著財務協助、搭著專機前來的這一刻,能進行法律簽署。

顯然,大卡司並不代表什麼,這仍然是一齣爛戲。全世界成千上萬的環保人士看過精彩預告片後,不遠千里齊聚哥本哈根,想搶到第一排的好座位,沒想到,開頭糟,中段無力,結局更糟。

領袖們放棄了工作小組努力兩年的協定,只想改簽一份讓參加領袖看來有面子,卻無實質內涵,名稱上掛著「哥本哈根」的政治宣言。

這個掛有明顯「哥本哈根」字樣的廉價旅行紀念品,徒有地球平均增溫不要超過攝氏兩度目標,卻沒有一個國家做出具體的減量承諾。

大國談定,小島國、非洲國家此次不想依例就簽了;美、中、英、德、法、澳洲、印度、南非、巴西的密室協議,他們再也不想買帳。

再等等,明年中還有波昂會議,明年底有墨西哥會議,再往後還有南非、韓國會議。問題是,融冰上的北極熊還能等多久?

※ 下面是精彩「戲碼」。



◆ 溫家寶退席歐巴馬發飆 峰會鬧劇險破局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402399+112009122000102,00.html

【尹德瀚/綜合十九日外電報導】2009-12-20 中國時報

為期十三天的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終於落幕,雖然在最後關頭勉強達成一份沒有拘束力的協議,但過程彷彿一場鬧劇,特別是美國總統歐巴馬與中國總理溫家寶的互動更是精彩,兩人你來我往,溫家寶憤而離席,歐巴馬隨之發飆,其間可謂高潮迭起。

溫家寶與歐巴馬首度交手是在十八日中午的峰會,溫家寶表示,中國承諾達成其自動提出的減排目標,但不同意讓國際查證;歐巴馬則表示,假如大家不分享資訊,確保彼此遵守承諾,他不曉得這要如何達成國際協議。

歐巴馬這番話顯然是針對中國,讓溫家寶覺得其國格受到汙辱,憤而離席回到下榻旅館,並指示由較低階代表繼續談判。歐巴馬這邊則和英國首相布朗闢室密商,兩人都覺得為了讓會議有更具體成果,必須再一次和中國協商。

但這回歐巴馬面對的中國談判代表卻是階層遠低於溫家寶的外交官于慶泰。據「法新社」報導,這讓歐巴馬忍無可忍,並當場發飆說:「我不要再這樣胡搞瞎搞下去,我只要跟溫總理談」。

問題是溫家寶這時人不在場,於是歐巴馬決定先和以中國為首的開發中國家其他領袖談,並派屬下去找印度總理辛赫,巴西總統魯拉和南非總統朱瑪。稍後屬下回報說,辛赫已到機場,魯拉和朱瑪則說,因為辛赫不在,他們也不方便和歐巴馬談。

之後中方這邊通知美方說,溫家寶已準備好和歐巴馬會談,地點是在貝拉會議中心某會議室。歐巴馬的先遣人員前往該會議室做準備,卻發現不得其門而入,原因是溫家寶、魯拉、辛赫和朱瑪已經在裡面闢室密談了。

據媒體側面打聽來的說法,歐巴馬索性大步闖入該會議室,口中直嚷嚷說:「總理先生,你準備見我了嗎?」白宮幕僚解釋說,歐巴馬並非不請自來,而是準時來參加與溫家寶的第二次雙邊會談,只是到場後發現還有其他領袖在。

而為了拍攝這難得的畫面,在場的記者差點起衝突。中國記者搶上前去要搶鏡頭,美國記者不甘示弱也蜂擁而上,雙方一度劍拔弩張,連白宮發言人吉布斯也出面捍衛美國說:「我們的人(指記者)必須進入,否則我們一起走人」。

歐巴馬和溫家寶等人談完之後,宣稱與中國、印度、巴西及南非達成協議。中國也發布聲明說,這次會談得到一個皆大歡喜的「正面」結果。

歐巴馬隨後就「快閃」,搭乘空軍一號總統專機返國,反諷的是,在華府等待他的卻是正在侵襲美東的暴風雪。而在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上,留下來的與會代表則對協議內容罵聲連連。



◆ 峰會對談美中對槓 爭利益假對抗

【聯合報╱國際中心/綜合報導】2009.12.20

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峰會十八日經過一整天的僵持、各執己見、退席和擺臉色的戲劇性發展後,總算在深夜取得有限度的共識。折衝過程中最精彩的,莫過於美國總統歐巴馬與中國總理溫家寶的直接較勁。

不過,德國明鏡周刊點明,別被美中不和的表相給騙了。實則哥本哈根會議仍是「中美國」(Chimerica)對抗全球其他國家,亦即兩國集團(G2)對抗一九○國集團(G190)的一次「經濟」會議。兩國不同意,會議即不可能端出成果。

同時,只要兩國經濟共生的「中美國」關係不瓦解,全球暖化等國際議題即受到兩國宰制。

周刊說,只有在兩國成為綠色科技的競爭對手,氣候協議符合兩國最大利益時,強有力的國際氣候協議才可望達成。

為不讓會議徹底破局,歐巴馬與溫家寶十八日會面兩次,一次僅兩人,一次另有印度與南非領袖在場。

歐巴馬在兩人會面時,公開堅持中國承諾的碳減排必須接受國際查證,讓溫家寶非常不爽。歐巴馬後來發表談話,稱若無國際查證,「任何協定都只是空談」。

歐巴馬態度強硬,令溫家寶受不了,憤而離開會議中心,返回下榻的旅館,且後來僅派低階官員代表他出席。

歐巴馬發現談判對手換人,他變成「上駟對下駟」時深感受辱。他火大地說:「找個能做決策的人才談得下去。」不過,雙方趕在深夜再度緊急進行外交努力。

一直到深夜,中美仍有兩點相持不下:全球長期的碳減排目標,以及中美對如何查證個別國家是否遵守承諾的「透明度」問題。中國對這兩點堅拒讓步,迫使與會人士不得不打消原來的鴻圖壯志。

各方原來希望讓歐巴馬等全世界最有權勢的政治領袖共聚一堂,能夠打破氣候會議兩周來的僵局,達成有意義的廣泛協定。結果會議仍無法擺脫開幕以來出現的立場歧異和互不信任,甚至還鬧到檯面上,使中美這兩大排碳國直接衝突。

※ 相關報導:

* 中國不讓 減排不甩他國
http://udn.com/NEWS/WORLD/WORS1/5318854.shtml

* 德媒:強勢中國 氣候峰會見證世界新秩序
http://udn.com/NEWS/WORLD/BREAKINGNEWS5/5319516.shtml

fsj 提到...

減碳目標不明 企業投資霧煞煞

【經濟日報╱編譯于倩若/綜合外電】2009.12.20

哥本哈根會議未訂出明確的減碳目標,讓全球企業領袖無所適從,對於環境政策究竟會如何影響企業成本與投資決定,依舊摸不著頭緒。

全球企業原本寄望聯合國氣候高峰會能闡明低碳新世界中新的遊戲規則,但期望落空。諮詢業者PricewaterhouseCoopers碳市場部門主管葛蘭希爾說:「目前我們仍未看到更廣泛的協議,實在令人沮喪。」

富裕國家中已有許多商界精英接受更嚴苛的溫室氣體排放限制,身處能源密集產業的企業已著手規劃減排計畫,美國公用事業高層也已對減碳技術投入大筆資金。

一紙具法律約束力的減碳條約,能為清潔能源創造可與化石燃料公平競爭的環境。

清潔煤技術先驅Alstom電力公司電力與環境政策資深副總裁麥諾頓表示:「要是我們有可靠的2020年減碳目標,會將有助於支撐碳價,清潔技術所需的大量投資也會全面啟動。」

美國碳排放限制與交易法案(cap-and-trade)迄今尚未獲得參議院表決通過,該法案的支持者期盼全球碳排放交易系統網絡有朝一日能相互連結,進而促使業界做出長期投資的決定,使碳的價格趨穩,但哥本哈根已讓他們的期望落空。

碳交易尚處在起步階段,歐洲的排放交易計畫(Emissions Trading Scheme)是全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場。

倫敦研究業者New Carbon Finance公司表示,要是全球第二大排碳國美國也成立自己的系統,可望推升全球碳市場規模在2020年前擴增至1.9兆美元。

但包括發電在內的許多產業都存在監管不明確的問題,拖累歐洲市場的碳價格下跌。歐洲市場碳價17日大跌將近5%,創六個月來最大跌幅。

歐洲氣候交易所(European Climate Exchange)主管柏利說:「我們原本對哥本哈根滿懷希望,期待哥本哈根協定能為碳排放交易開啟新的機會,如今期待落空。」



◆ 暖化不逾攝氏兩度 大國拍板、小國不認

【聯合報╱編譯朱小明、莊蕙嘉/綜合報導】2009.12.20

經過十三天的馬拉松式談判並加開臨時會,聯合國在哥本哈根召開的氣候峰會總算在昨天宣告落幕。峰會主席祭出罕見的會議程序強渡關山,讓大會通過不具法律約束力、且被小國斥為遭到出賣的「哥本哈根協定」。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坦承協定無法獲得全體共識,許多盼望峰會通過強力決議對抗氣候變遷的人士也必然很失望,但通過一個協定總比什麼都沒通過要強。

為產生共識,美總統歐巴馬前天二度與中國總理溫家寶會談,美、中、印度、巴西、南非五國終於達成不具法律約束力的協議。這個共三頁的協議版本獲歐盟國家同意,但數個開發中國家起而反對,認為被排擠,呼之欲出的「哥本哈根協定」表決因此暫停數小時。

由於任何協定必須獲得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一九四國全票通過,才能成為聯合國條約。吐瓦魯等幾個開發中國家痛批黑箱作業,大會主席採取「注意到」(take note of)哥本哈根協定的方法,裁定形式上通過,但仍非聯合國正式條文。

美、中等主要國家並未具體承諾排碳量要減多少,雖承諾把全球暖化控制在不高於超過攝氏兩度的範圍,卻略過「工業革命前」的暖化標準字眼,意即暖化程度計算的起始點,未來將成另一爭議。

比較正面的成果是富國承諾未來三年提供三百億美元,二○二○年起每年提供一千億美元,以協助開發中國家因應氣候變化的衝擊。

歐巴馬稱此結果為「空前突破」,不過他也表示各國仍需更多磋商,才能產生取代京都議定書的正式條約,磋商的第一步便是在已開發與開發中國家間建立互信。



◆ 這個峰會… 連空話都有雜音

【經濟日報╱編譯/陳家齊】2009.12.20

沒有減碳目標,缺乏強制約束力,美、中與其他20多個發展中國家在哥本哈根會議端出的全球協定,只是具文一紙,空洞的內容還要更多談判來填補。

而就連這樣的空話都無法獲得一致通過。

中美提出的協議草案中,唯一對抗全球暖化的目標,是控制暖化幅度在攝氏2 度之內。而若只是依照各國承諾的既有減碳目標去作,聯合國報告指出,全球暖化幅度將超過攝氏3度。

就連這項攝氏2度的目標也可能只是空話。提案中表示各國「認知」(recognize)到應該控制暖化幅度。而該字眼缺乏法律上的約束力。

協議中表示應該依照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的報告行動。但聯合國科學家作出的結論是,全球排碳量必須在2020年達到「最高峰」,然後要一路下降,在2050年達成減排至少50%的標準,才能把暖化幅度控制在攝氏2度範圍內,不至於造成全球性的氣候災難。

這個減碳時間表是本次哥本哈根峰會的最主要目標。現在,唯一端上台面的提案對時間表完全沒有著墨,也沒有承諾要讓排碳量在2020年到頂。缺乏具體的減碳時間表,使投資綠能產業的決策更加困難。

這讓各國承諾的減碳幅度紛紛指向「低標」。歐盟表示,基於其他富裕國家沒有跟進,將只願意承諾減碳20%,而非30%的高標。

哥本哈根峰會的具體目標落空,談判時的表現也令人擔憂。歐巴馬一再強調的是發展中國家的減碳進展,必須受到國際與外國獨立機構的監督;儘管他沒有指名道姓,此舉顯然針對中國而來。

而就在本月,聯合國才剛剛否決掉數個中國提出的減碳開發計畫。

中方的反應非常憤怒。除了重申中國是「言而有信」,不想接受外國侵犯中國主權之外,中方最高代表溫家寶還臨時退出與歐美元首的一場會議,改由副外長何亞非出席。

18日的一個戲劇化插曲,還能顯示出全球兩大污染國的緊張角力。在歐巴馬與溫家寶的最後緊急雙邊會談中,中國記者衝進會場,幾乎塞滿整個會議室,在中方警衛阻攔下美方記者進不了門。最後只有在白宮發言人吉布斯(Robert Gibbs )威脅要取消雙邊峰會之下,美方記者才得以進場。



◆ 氣候會議未獲約束力共識 星回歸原減排目標

中央社 2009.12.20

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未能達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後,新加坡在會議前宣佈要減少碳排放量達16%的目標,將回歸到今年稍早宣佈的減排目標7%到11%。

國務資政賈古瑪月初曾宣佈,只要各國達成具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減少碳排放量協議,新加坡將在2020年減少碳排放量達16%。

不過,由於哥本哈根會議無法達成具有約束力的協議,所以新加坡政府表示,沒有義務實現16%的減排目標。

根據新加坡媒體今天發自哥本哈根的報導,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哥本哈根向隨行新加坡媒體表示,無論能不能達成協議,新加坡還是會開始減排,因為新加坡推出永續發展藍圖,藍圖內包括一些新加坡原本就打算要落實的措施。

李顯龍強調,一旦國際社會達成協議,並要求各國履行減排承諾,新加坡從現在開始所作的減排努力,應被計算在內。

此外,李顯龍表示,雖然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未如新加坡預期達成強有力的應對方案,但至少進一步推動談判,期盼聯合國在明年能達成具法律約束力的國際協議。

李顯龍稱,新加坡可以體諒中國和美國這兩個主要碳排放國,為何不易做出具有約束力的減碳排放承諾。

他說,過去兩、三百年來,美國人生長在天然資源和能源充裕的環境,住慣郊外的大房子,開慣大汽車,就算美國總統有強大政治意願,也不可能在這一世代的時間內說服美國人大幅減少對汽油、煤炭和天然氣的依賴。

李顯龍並說,要中國為了因應氣候變遷而犧牲經濟成長也非常困難,因為中國還有很多人等待脫貧。



◆ 哥本哈根現場/變排隊大會 官員有苦沒功勞

【聯合報╱本報特派記者薛荷玉】2009.12.20

隨著哥本哈根峰會的落幕,也到了檢討我政府代表團成績單的時刻。政府官員們此次在飄著大雪的戶外排隊,忍飢挨凍,有人排隊甚至長達兩天,超過16小時,有人戲稱哥本哈根大會,簡直就是「排隊大會」。

看到官員們的「苦勞」,讓人不忍苛責;但以結果論,此行成果顯不理想,參與度比起過去14次會議不進反退。

相對之下,包括台北市、台北縣、高雄市政府以城市名義參與的各項活動,則因未受政治限制,交出漂亮成績單。青年大使們的表現也可圈可點。

政府團的退步,主要因官員們以工研院的民間組織參與,而今年因報名人數爆炸,公民團體被迫退場,最後二天高層會議,全球來的數萬NGO代表,甚至只拿到300張門票配額。

因此,我政府官員原訂目標是參加第二周共五天的會議,但實際進場日被壓縮至一至二天,各項原本安排中的雙邊會議也因此取消。大會因談判遇困境,延會至周六,政府團則在閉幕前即打道回府。

在外在情勢的惡化下,政府團更應思考,如何突破與爭取發揮功能,達到實質參與的目標。首先,不該再遲到早退,以環保署為主的官員,應比別國代表更早抵達,在大會還未進入重頭戲前,安排雙邊會談。

此外,政府團也應修正以工研院為唯一參與管道的運作模式,團員中為數眾多的學者專家,可以用友邦專家顧問,及其他民間組織、聯合國外圍組織專家身分,協助主線的官員突圍,增加參與。

突破的重點還是要回到兩岸談判桌上。相對於WHA,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對國內經濟、產業影響更大,我政府應在即將舉行江陳會中,針對我參與氣候公約磋商。

除了參與的形式,台灣的實質減碳也將是重點,除了政策目標,我們更要儘速完成溫室氣體減量法的立法,制定具體的減量策略。

此次哥本哈根會議雖未簽下具體協定,但方向已經明朗,即使台灣非締約國,私人企業部門仍將首當其衝。新約有可能在明年的墨西哥會議定案,期盼政府及企業屆時都能做好準備。

※ 相關報導:

* 北縣催生低碳 推電動公車
http://udn.com/NEWS/LIFE/LIF1/5318819.shtml

fsj 提到...

碳交易有用嗎? 環團:金融炒作、垃圾政策

【聯合報╱記者曾懿晴、鄭朝陽】2009.12.21

碳交易市場火紅,過去幾年倍速成長,環保團體卻指責,碳交易已淪為金融商品炒作,「無助減碳,是一項垃圾政策」。連有「地球暖化研究之父」之稱的美國太空總署地球科學家詹姆斯.韓森(James Hansen)也呼應這個說法。

安妮‧雷納德(Annie Leonard)曾獲選美國時代雜誌環保英雄,她和工作團隊製作「碳交易的故事(The Story of Cap and Trade)」動畫,描述價值三兆美元的碳交易市場形同買空賣空,不但沒有減少碳排放、改善地球暖化,還因此製造了更多碳汙染,讓汙染者有機會從碳交易中獲取暴利。

動畫中指出,設計碳交易規則的包括惡名昭彰的恩隆、以及以次級房貸傷害全球金融的華爾街投資業者,「他們上一個泡泡剛破掉(指次級房貸)」,碳交易是新的泡泡;但這個新泡泡破掉不只讓人破產,而是地球毀滅。

全球最大的歐盟碳交易所運作至今,尚無大幅減少碳排放的成績,幾乎宣告這場世界最大碳交易實驗的失敗;德意志銀行最近也發表報告認為,碳交易市場在可預見的未來,不可能實現大幅減排,預言這項交易制度失靈。

台大氣候變遷研究中心主任柳中明解釋,碳交易制度倉卒上路,確實漏洞百出,例如要認證碳權的案量太多,查證人力極為有限,加上聯合國發展的碳減量查證方法和程序最近才逐漸成熟,以致實際碳減量成果難以查核,甚至出現浮報、造假等舞弊現象。

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長文魯彬舉例,印尼Sinar Mars 公司砍伐大面積雨林,再改種棕櫚樹,因種樹取得大量的碳權,卻對實際減排有害;隨著碳權價格被炒作得愈來愈高,這類助長氣候災難的公司就能獲得暴利,也導致排碳量不降反升。

台灣綠黨發言人潘翰聲表示,環保署聲稱要發展境外碳交易市場,開放企業可買海外碳權,這將導致企業減碳的「綠金」外流到國際市場,排碳的「環境債」卻留在台灣由全民分攤。

※ 觀看「碳交易的故事」動畫(中文版):http://www.taiwanwatch.org.tw/sos-carbontrade/sos-soct.htm



◆ 你多減碳我來買 好像企業贖罪券

【聯合報╱記者鄭朝陽】2009.12.21

全世界最聰明與最有權力的人,上周聚集在丹麥哥本哈根,為拯救地球,商討各國應該削減多少排放二氧化碳的數量及該承擔的責任。要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有兩個做法,一是「減排」、一是「碳交易」。

「碳交易」概念是由1997年簽署的「京都議定書」而來。卅八個已開發國家簽約承諾減少碳排放,在2012年議定書效期屆滿時,碳排放量必須比204年減少百分之八,到時若達不到目標,也可彼此買賣「碳權」,甲國多達成的減排目標,賣給未達成目標的乙國。於是這成為碳交易的法源依據。自此,「碳權」成了新的資產形態。

碳交易的方式有兩種,第一種稱為「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這卅八個國家除了自己努力減碳,也可以帶技術、資金到開發中國家幫助減碳,例如德國到中國發展風力和太陽能發電等「乾淨能源」,減少對燃燒石油、煤等火力發電的依賴;如果一年能幫助中國減少一百萬噸碳排放,德國和中國各擁一半的碳權。這可及早把乾淨能源的技術引進開發中國家,加速減碳,也實踐地球村公民彼此互助的精神。

第二種碳交易方式,是把碳權視為股票的有價商品,訂出價格到公開市場買賣。這卅八個國家及企業都有減碳配額,減碳效果好、排碳量低於配額的企業和國家,就有多餘的碳權拿出來賣給排放超額者。目前已有歐盟、美國芝加哥、澳洲等「碳市場」提供碳交易,以歐盟碳排放交易所的交易量最大。

背負減碳壓力的國家,都賦予該國企業減碳責任。台灣不是京都議定書的締約國,但面臨國際減碳壓力及企業競爭力,也擬出「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打算對各產業訂出單位產量的排碳限額。比如生產一噸鋼筋最多只能排放十公斤二氧化碳;只排八公斤的煉鋼廠,少排的兩公斤的碳權就可拿出來交易。未來也打算開放企業到國外買碳權,抵銷超額的排碳量。

但碳既是壞東西,買來買去,達不到減碳目標,買碳權只能消除汙染環境的罪惡感,因此被環保人士諷刺是「環境贖罪券」。

許多已採行碳交易制度的國家,都根據過去各排放源的比例,採免費核配機制,造成排放量愈大者取得愈多有價的碳權,在碳市場上獲取龐大利益。

※ 相關報導:

* 拍攝「±2℃」 記錄台灣暖化危機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5320131.shtml

...哥本哈根峰會前天落幕,由資深媒體人陳文茜發起拍攝的「±2℃」紀錄片,正以台灣觀點,揭開必須正視的事實。


* 擁擠且海平面低 印尼總統再提議遷都
http://udn.com/NEWS/WORLD/BREAKINGNEWS5/5320695.shtml



◆ 哥城峰會的落空是地球生態的警訊

【聯合報╱社論】2009.12.21

毫無疑問,這是一場世界寄望甚殷,卻失敗得極徹底的會議。「認知『哥本哈根協定』」的會議成果,不是聯合國官方正式文件,毫無法律上的意義;因而「地球增溫上限攝氏兩度」、「已開發國家明年二月一日前提出二○二○年前的減量目標」兩項協定文字,形同具文。

峰會結束正式議程延會到子夜,美國總統歐巴馬密會四國領袖後宣布達成「有意義且前所未有的突破」,隨即飛離哥本哈根。與會一百多位領袖難以認同這份不具拘束力的文件,只願「認知」曾有過這樣的會議。這場徒具形式的國際大拜拜,究竟要怎樣修補地球?進入後京都時代又如何減碳?都得等明年底墨西哥的下屆峰會才可能明朗。

兩年前,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第十三次締約國大會(峇里島會議),依照公約條文,為免二○一二京都議定書屆滿後出現溫室氣體減量的空窗期,影響全球抗暖化進度,決議本屆、第十五屆UNFCCC締約國會議必須制訂因應後京都時代的「哥本哈根議定書」,並明確提出峇里島行動計畫做為這次丹麥峰會的基礎。但很顯然,哥本哈根峰會打亂了聯合國對抗遏阻地球增溫的布局。

以地球增溫攝氏兩度上限的協定文字而論,前美國副總統、環保要角高爾在峰會現場演說提及地球增溫上限攝氏一點五度的發言,當場遭嗆下台,被認為漠視危機,遠低於島嶼國家的要求,且太過寬鬆;由此可知「協定」的上限兩度是個低標,快被淹掉的小島國家聯盟當然不可能同意。

至於明年二月一日前,原京都議定書附件一國家要提出二○二○年前的減量目標承諾,非附件一國家也要提出減量想法的協定文字,也因協定不是聯合國的法律文件,徒然只是說說而已。簡單講,如果明年底、下屆墨西哥峰會不能有所突破,地球進一步增溫勢所難免。

峰會認知的「協定」,各國對減量上限、減量承諾議論紛紛。更關鍵的是,這次會議原是要談二○一二京都議定書屆期後怎麼規範減量,牽涉到議定書效期延長,或另訂議定書的討論,但哥本哈根峰會對此繳了白卷,這意味二○一二京都議定書屆期後溫室氣體排放會面臨失控。至於另訂新議定書,聯合國方面因為京都議定書花了八年才生效的「痛」,深怕新議定書簽署也有空窗期,不敢倡言另訂議定書,先談京都議定書延期較務實。

從各國對峰會結果的批評來看,顯然對主導會議的這群政客、說客、從中漁利的禿鷹深表不滿,這也是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會場特別呼籲與會領袖,除了政治智慧、勇氣、領導力之外,更要本於「良心」。這個局面正是上月底本報社論所預言:峰會是「良心與利益的拔河」。

潘基文特別點出「良心」,有幾個層面的意義:

其一,極端氣候加劇,「氣候難民」增加速度更達空前。峰會與會者若以利益考量拖延具體行動,須受良心檢視。

其二,暖化成災集中在南北回歸線間的環赤道圈,這些低緯地區,是地球上貧窮、飢餓、瘟疫、自然災害為患的「最低度開發中國家(LDCs)」,人均國民所得一千美元上下;對照京都議定書附件一的已開發國家多在中高緯地區,天災、疾病相對較少,人均國民所得多超過四萬美元,僅從扶持的角度,就該有所作為。

其三,暖化除了來自太陽輻射、地球軌道、火山活動、大氣與海洋環流變化等自然因素,人類活動、工業國家大量排放溫室氣體更是主因;這包括土地利用、城市化、生活形態等。氣候變遷政府間專家委員會(IPCC)最近一份報告指出,人類活動導致地球增溫的因素超過九成。

其四,「良心」不止是呼籲峰會領袖,也呼籲所有地球人,遏止暖化不必等政客盤算,這一刻就可以有所作為。

哥本哈根峰會劃下句點,但地球增溫現象仍持續惡化,唯一能寄望的是,庶民百姓不待政客、禿鷹定調,立即展開減量行動。

fsj 提到...

觀念平台-氣候債 氣候議題新關鍵

【陳思穎】2009-12-22 中國時報

在哥本哈根舉辦的COP15會議終於畫下句點;結論是:在明年於墨西哥市舉辦的COP16會議決定「後京都時期」的國際共識。筆者在哥本哈根,有些第一手的觀察。

這次會議破局有諸多原因;從G77加上中國的角度看,其反對的理由即是開發中國家原本的貧窮等社會問題,受到極端氣候的緊迫衝擊,無疑雪上加霜。暖化所造成的影響,包括海平面上升、冰山融化、糧食減產、傳染病增加等;針對這些暖化問題,已開發國家的承諾,仍舊遠少於解決氣候危機所需。

協商的「哥本哈根文件」提出已開發和開發中國家應盡的義務,以及尋求最窮困和高度工業化國家間的平衡,要求開發中國家進行減量、調適、財務上的責任等。而開發中國家堅持不妥協,無不希望能在工業化國家的壓力下爭取一些空間。

各開發中國家中最具挑戰性觀點,即是以玻利維亞為主,協同其他拉丁美洲國家包括委內瑞拉、尼加拉瓜、古巴、多明尼加、宏都拉斯主張的「氣候債」(Climate Debt)。也就是目前地球上不到廿%的少數人,造成了大氣中七十%以上的溫室氣體;因此已開發國家應被追究自工業革命以來錯誤的發展模式,立即支付「氣候債」,讓開發中國家能在「減量」的政策下達到經濟與社會發展,並獲得足夠的資金進行面對氣候變遷的「調適」。

來自印度的反全球化健將Vandana Shiva也於哥本哈根的民間論壇大聲疾呼:汙染者必須付費;而所謂的汙染者即是已開發國家。根據關注第三世界發展議題的「第三世界網絡」的分析,「氣候債」至少必須做到:一、在調適層面,已開發國家必須對造成暖化責任微乎其微,卻最先遭遇氣候危機受害的開發中國家及其社區財務和技術支持,確保開發中國家避免或縮小未來暖化的衝擊。

二、在減量方面,已開發國家必須基於歷史責任,分攤其在保證地球安全溫度範圍下,進行溫室氣體的減量幅度,並在已開發國家的國內率先減量。三、在財務和技術的支援,已開發國家必須根據開發中國家同時處在不利的氣候條件與受限的排放量,提供相關財務與技術支持,使開發中國家能因應氣候危機,同時兼顧人民所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

有關減量和財務技術支援的部分,目前國際NGO開始提出「溫室氣體發展權」的概念;即計算前工業時期至今各國所排放的溫室氣體及目前GDP的分配,並排除在貧窮線以下的人口,而歸納出各國應負責減少的溫室氣體量,並規畫已開發國家該支付開發中國家減緩及調適氣候危機的基金比例。

哥本哈根會議已告一段落,我們必須再等一年才能看到國際上因應氣候變遷的共識;「氣候債」的提案儘管在今年的COP15不為各工業國接受,但將成為下次協商中,開發中國家匯集共識的關鍵議題;而減少氣候難民和暖化危機的發生,則是全球應共同承擔的責任。(作者為綠色陣線專案經理)



◆ 國際瞭望-中國在氣候大會上中了美國的計?

【本報訊】2009-12-22 中國時報

哥本哈根大會只有協議而無真正結果,當然使人失望。世界輿論幾乎都說這是美國與中國聯手導演。美國是無所謂,但中國擔這個名卻是受傷不輕,有人認為這是中了美國之計,英國媒體便說:儘管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與美國在談判桌上平起平坐,但要掌握國際外交技巧,中國仍有長路要走。

丹麥時間十八日晚廿一時,會議原定的會期正式結束,但吵吵鬧鬧無結果,部份國家領導人已紛紛離開。而此時中國總理溫家寶正與巴西、印度、南非的領導人開自己的小組會議協調立場。突然間美國總統歐巴馬「不請自來」,逕自進入會議室與四國進行協調。到廿二時許,美國官員對媒體透露,經過談判,美國與四國得到實質性成果。

這行動本身就難免引起人的判斷,認為這是預謀。而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於十九日中午宣布接受美國與四個發展中國家所支持的協議,希望明年下次會議中通過,同意這項協議與反對者都將分別列入附件。

歐巴馬在訪華期間曾與中方商量氣候問題,且列為重要事項,如今在會議中先是針鋒相對,最後卻又與中方協調產生協議,這難免使人懷疑是否有什麼心照不宣的事。

日本《讀賣新聞》說:美國與四國的排放量佔全球的五五%,雖然歐盟與日本存在極大不滿,但為了防止美中背離導致會談決裂,不得不認同這份協議。如果回顧這次大會,就能發現幾乎所有爭議問題都是由美國和中國的妥協、討價還價決定談判的進程。

德國新聞社說:世界各國在這屆峰會重要的決策中其實並沒有起到什麼作用,因為歐巴馬和溫家寶讓各國領導人暫時休息,以便兩人私下解決主要問題。

美國《華盛頓郵報》說:知情人士透露,協議其實是歐巴馬與溫家寶親自敲定的,且他們都能接受,即使很多其他領導人不能接受。英國《衛報》倒是提出非常中肯的評論,它說有兩件事出乎中國的意料,一是最脆弱的發展中國家要和中國承擔更多的責任,二是中國被美國的談判戰略擊敗了。

這種情況也不難理解,本欄前曾提到陰謀論,當美國及歐盟挑動小島國家及最不發達國家的情緒背離「七十七國集團」的草案時,中國已被套上排放量最大國應負起責任的帽子。而當四大排放量的四國受到內外夾攻時,不與美國妥協也難。事實上在協議草案文本被決定後,不少發展中國家大為不滿,蘇丹代表就說,這簡直是要非洲簽署一份自殺協議。

美國在發展中國家心目中反正是個惡人,被咒罵也無所謂了,而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的「領導性國家」,如被不滿那損失就大了。這是因缺乏外交技巧而中了美國之圈套?如英國媒體所說中國來參加這次大會是準備來作「好人」的,結果成了「替罪之羊」。

※ 相關報導:

* 氣候峰會/硬見溫家寶 歐巴馬搶坐助理席
http://udn.com/NEWS/WORLD/WOR3/5322196.shtml



◆ 決力挽狂瀾 梅克爾:全球減碳寄望明年

中央社 2009.12.22

雖然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的成果乏善可陳,不過主持下一輪會議的德國還是決定力挽狂瀾,推動全球的二氧化碳強制減排,同時督促聯合國成立專門的監督機構。

歷時兩週馬拉松談判的哥本哈根會議,上週末(19日)在吵吵鬧鬧聲中落幕,主要國家簽署的協定缺乏具體的減碳時程和監督機制,令環保人士大失所望。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締約國下一次的籌備會議和全員大會,預計明年年中和年底,先後在德國波昂(Bonn)和墨西哥召開。

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 今天在聲明中表示,哥本哈根會議是走向全球氣候新秩序的第一步,「明年的波昂和墨西哥會議,終於可以把重心放在具有約束力的減碳目標」。

儘管聯合國主導的談判效率不彰,難以達成具體的協議,中國等新興國家又拒絕國際監督,德國還是決定再接再厲,督促聯合國成立專門機構,監督各國的減排成效。

梅克爾指出,這樣的機構份量應該相當於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或世界衛生組織(WHO),整合所有的談判機制、以及UNFCCC秘書處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的職權。

哥本哈根會議匯集全球100 多國領袖,仍無法制定出對抗地球暖化的策略,然而德國已下定決心投入綠能產業,充滿野心的減碳目標不受會議結果的影響。

梅克爾表示,只要能源政策協調得好,碳排放量在2020年前相較於1990年的標準減少40% 的目標,還是能達成,「這樣做對德國的科技只有好處」。

※ 相關報導:

* 社論-天子旌旗分一半,八方風雨會中州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3+122009122200098,00.html

fsj 提到...

環團:減碳外交助小島友邦

中央社 2009.12.24

哥本哈根氣候會議結束,台灣環保團體採取遊行和連署方式參與國際環保盛會後,今天也建議政府應與民間非政府組織合作,以減碳外交取代金錢外交,援助小島邦交國。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舉行記者會,環盟會長清華大學執行長王俊秀、前任會長臺灣大學大氣系教授徐光蓉、東海大學化學系退休教授林碧堯,以非政府組織身分參與哥本哈根會議。

王俊秀說,環盟代表12日在哥本哈根街頭遊行時,特別穿上漁民捕魚時穿的防水「青蛙裝」,以凸顯全球暖化、海水上升危機,奇異打扮引起紐約時報與路透社注意。他建議,台灣應以「氣候變遷外交」取代「金錢外交」,以技術或資金協助小島邦交國減碳,更能提升台灣國際能見度。

徐光蓉說,日本政府非常重視與非政府組織NGO之間的關係,與會的日本官方代表每天會後都與日本NGO代表開會,討論當日會議重點,與日本相關回應策略;反觀台灣的NGO只能單打獨鬥,建議台灣的官方代表日後參與類似會議,可正式與台灣的NGO結盟,可藉此接觸到更多國際團體。

徐光蓉說,哥本哈根協議出爐後,國際氣候行動網(Climate Action Network,簡稱CAN)聯合全球近百個環保團體連署寫公開信給美國總統歐巴馬,信中要求將全球增溫幅度控制在攝氏1.5度之內,並要求工業國每年提出4000億美金,協助開發中國家減碳。

徐光蓉認為,哥本哈根協議對台灣不會產生立即影響,但台灣將來若希望加入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坐而言不如起而行」,應主動比照遵守小島國家或已開發國家較嚴苛的減碳期程標準,才可望引起國際社會肯定。



◆ 沒水喝咖啡 有錢買棺材?

【羅珮瑩】2009-12-24 中國時報

期待拯救地球的哥本哈根峰會,結局還是由「望本哈根」(Hopenhagen)變成「破本哈根」(Brokenhagen),兩萬人的大拜拜除了額外製造五萬噸二氧化碳外,唯一具體結論是由天天「喝咖啡」(coffee)的碳大戶富國們分點錢餵餵即將「見棺材」(coffin)的窮國們,其餘具體減碳目標只能明年再說了。

「咖啡VS.棺材」的幽默則出自開發中國家的大戶,中國代表團蘇偉的發言:「那我的發展中國家的同事們怎麼看待(資金援助)這個問題,一百億美元平均到全球,人均也就是不到二個美金。…發展中國家的代表說,兩美金連買杯咖啡都不夠。我可能聽力不好,誤聽了,把coffee(咖啡)聽成了 coffin(棺材)。他們說這點資金連買棺材板都不夠。」這個咖啡VS.棺材的黑色幽默使我聯想起「不見棺材不落淚」這句老話

把場景拉回台灣,上一季才剛經歷過百年水患八八水災的台灣南部,已開始缺水危機,總統馬英九前天召開抗旱會議,行政院長吳敦義也指示經濟部盡速研擬「全民抗旱大作戰計畫」。而經濟部水利署目前提出的抗旱具體計畫竟是,明年將針對民生用水推出水費折扣計畫,希望民眾養成節約用水的習慣。根據報導,這項水費最高折扣約八五折,平均每戶每期最高約可節省三十元。

三十元能做什麼?當然買不起棺材,甚至喝不起一杯台灣最廉價的三十五元咖啡。

而新聞報導說,根據統計,台灣省及高雄市每人每日用水量平均為二九○公升,台北市則高達三九六公升,遠高於國際平均用水量二五○公升。為什麼一個「有雨則澇,無雨則旱」的國家,國民平均用水量會高過國際平均值甚多?原因很簡單,打開水龍頭就跑出來的水太便宜了,浪費起來不痛不癢。現在政府為了鼓勵節約用水,竟是把太便宜的水價再打折扣,以為這樣能產生省水誘因?

經濟部這個省水折扣優惠的構想顯然抄襲自電價折扣優惠方案。去年因為電價調高,政府祭出省電優惠辦法,和去年同期相比,用電量減少的用戶就有折扣優惠。這個辦法能奏效,當然是因為電價原本就比水價高很多,現在電價又調高了,民眾為了省荷包著想當然會盡量去省電。把同樣辦法用在已經便宜到「太超過」的水價上,會有效果嗎?

台灣的水價「依理」早該調高,正如綠稅「依理」早該開徵,但台灣幾乎年年有選舉,選票至上的政府不敢得罪短視近利的人民,這是結構性的問題。但電價可以調漲,相對便宜很多的水價為何不能?趁機大幅調漲單位水價,配合祭出折扣幅度夠吸引人的省水優惠,此其時也。

比起綠稅,調高水價可能面對的民意反彈小得多,連這個都做不到,遲早,別說大家沒水喝咖啡,棺材亦不遠矣!

(作者為中興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



◆ 社論-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哥帝安結」

【本報訊】2009-12-24 工商時報

一如所料,大拜拜性質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第15次締約國大會,在丹麥哥本哈根雷大雨小以終,只宣布了一份「既無責任分配,亦無約束力」的減排認知(Take Note)。儘管各國協商之路並未堵死,但從美中兩國(G2)在這次大會中處處角力,可以預見,未來這份「認知」要進階到有法律約束力的議定書,進而確切落實,恐怕就像阻止地球增溫一樣困難重重。

G2在哥城峰會對決,其實代表的正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權利與義務的拉鋸。以美國為首的已開發國家假設,開發中國家大量新增的二氧化碳會是造成溫室效應不可逆轉的最後一擊,因此要求後者均攤減排義務,並在接受檢證的前提下,才願意給予金援。而以中國為首的開發中國家則舉證歷歷,已開發國家自工業革命以來兩百多年的「毒害」,才是導致地球暖化的元凶,因此富國必須承擔更多的減排義務,並相信開發中國家減碳的自由心證,不得強行監測。

由於發展階段不同,G2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也就注定了哥城峰會各自表述的徒勞結局。我們當然可以責怪大國沒有擔當,但利之所趨是人性之常,光是謾罵於事無補。況且,就算在一國之內,發展與環保亦經常被當成零和遊戲來較勁,以致無法達成國家永續發展的共識。

行政院長吳敦義日前的一番政策談話,最能說明這種選擇的困境。吳揆上周在出席三三會例會時強調施政主軸是優先振興經濟,凡事要「先顧肚子,再顧佛祖」(台語)。因此有利於國家、有助於就業的投資案就要快點上手,尤其是中科四期、六輕五期與國光石化等三大案更要快點動起來;而凡有礙於當前經濟復甦的利空因素如開徵能源稅,就一切暫緩。

吳揆關切的這三大投資案,雖然都要通過層層環評的考驗,終究無法否認其可能產生高排碳量的問題。吳揆心知肚明,因此才有「肚子與佛祖無法兼顧」之說,也頗能抓住商人與庶民的心理。畢竟對於多數民眾而言,發展才是硬道理,地球暖化威脅,則有如天高皇帝遠。

然而就在吳揆重申「保增長」決心的同時,國際組織才將台灣減碳績效排名從前年的29名降到47名。儘管國內主管機關辯稱是舊資料導致評比扭曲,但隨後經濟部長施顏祥又透露明年將由副院長朱立倫領軍成立「節能減碳推動委員會」,並強調此舉「非做不可,沒有選擇空間!」

由於缺乏執行細節,我們無從判斷「非做不可」的節能減碳政策,要如何才能抵銷高污染工業新增的有害氣體排放量;如果減排速度跟不上保增長的腳步,台灣的減碳績效又要如何止跌回升。

誠然,對多數國家而言,發展與環保間的兩難抉擇,就像「哥帝安結」(The Gordian Knot)一樣難解。「哥帝安結」出自古希臘神話,Phrygia的國王Gordius設計了一個複雜的結,名為「哥帝安結」,誰能解開這個結,誰就能在小亞細亞稱王。後來,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解開了這個糾結,果真成為當時最偉大的征服者。

但我們要問的是,難道發展與環保真的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零和遊戲?如果從既有的經濟發展框架觀之,或許是如此,但如果產業轉型能因勢利導,則情況或將為之改觀。晶圓產業龍頭台積電近期入股茂迪,擘劃10年綠能發展藍圖,正是化環保挑戰為發展轉機的示範,董事長張忠謀一席「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的感慨,對照吳揆「先顧肚子,再顧佛祖」的訴求,更能發人深省。

其實,並不是所有商人都唯利是圖,已力行綠色環保多年的台達電董事長鄭崇華日昨在為「±2℃,台灣必須面對的真相」紀錄片站台時便即疾呼,減碳議題比賺錢重要,千萬不能在民主化選戰過程中被湮滅掉。同台的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也呼籲政府及早擬訂「能源政策白皮書」,正視碳稅與碳交易等課題。凡此顯示,不少企業家對於環保的必要性已了然於心。

台灣不僅是個小國,還是個島國,不時遭受水災、地震、乾旱等天災威脅,而人為過度開發又導致更多的山河變色。且不論哥本哈根峰會有無達成協議,政府的當務之急都應該是趁著災難教訓記憶猶新,推動國土保育的永續政策,而不只是口號治國,進一退三。

當年亞歷山大大帝揮刀一砍,直接將「哥帝安結」斬斷,破解了糾結難題。試問執政當局,可有突破傳統思維的勇氣,以及快刀斬亂麻的魄力?

※ 相關報導:

* 華裔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獲《自然》年度新聞人物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403+112009122400139,00.html

fsj 提到...

不能輕忽減碳議題對經濟的長遠影響

【本報訊】2009-12-27 中國時報

哥本哈根會議在爭吵中落幕,原先預期有法律約束力的減碳標準未通過,而以減碳認知取代。對「唯經濟派」者而言,或許覺得鬆了一口氣,減碳的時程與壓力可以「緩一緩」。但,換個角度看,哥本哈根會議能召開,正顯示減碳問題已是全球共識,更多的國家與地區、甚至企業,早已推動減碳多年,幾年內,碳足跡認證勢必成為趨勢,進而影響到個別企業與國家的出口貿易。台灣不急起直追,未來的經濟與出口貿易終將因此受傷。

政府對減碳議題,可說一直搖擺不定,而且停留在「口惠實不至」階段。行政院準備在明年成立「節能減碳推動委員會」,預定由副院長朱立倫負責;經濟部長施顏祥在接受專訪時,也強調減碳是「非作不可,沒有選擇的空間」,但行政院長吳敦義在面對工商企業界時卻又表示,要「先顧肚子,再顧佛祖」。政府施政仍是優先振興經濟,因此國光石化、六輕五期仍是優先推動的投資大案,會影響到投資的政策─如能源稅,則是暫緩推動。

顯然,行政院心中的減碳只是說說,在現階段先創造漂亮經濟數據才是重點─即使此舉會造成不良後遺症,亦在所不惜。試問:一旦國光石化、六輕五期等大型投資案完成,所增加的排放量,在台灣面臨國際減碳壓力時,有可能要這些大型投資案「吞回去」嗎?如果要讓台灣的減碳量符合國際要求,在其它方面又要減多少才能達成?台灣做得到嗎?

現階段,政府是該根據國際情勢,以較嚴格標準,研擬一套國際可接受的減碳標準,再試算台灣是否能夠達到此標準。如果不能達到,政府該自問:什麼政策,能讓台灣的排放量能逐年降低?同時,也該以此標準,作為對高排放量的大型投資案之審核標準。

我們也要提醒政府,減碳的層面,小從升斗小民日常的食衣住行,到企業運作、產業政策,都會有影響,更重要的是,減碳不是一蹴可幾,而是經年累月、逐年改變才能作到的工作。例如,電力一直是每個經濟體最大的排放源之一,談節能減碳,省電是其中重點。那麼,政府是否創造足夠的誘因,讓民眾除養成省電習慣外,更願以較高價格,購買省電的家電、換用省電燈泡?此外,汽車排氣也是重要汙染源,政府是否創造誘因,讓民眾願意購買排放量低、較省油的車呢?或捨棄自用車,改乘大眾運輸系統?後者,更牽涉到政府大眾運輸系統的規畫是否完善的問題。

至於對價格更敏感、將本求利的企業運作、產業調整,則更需要政府明確的政策引導─或是說施壓,才可能有改變。政府不提高排放的環保標準,有多少企業願多花錢,投資環保設施,購買更新、更好、排施量更低的生產設備?當高汙染、高排放量的產業的成本提高,投資效益降低後,企業也才有誘因投資進入綠能產業,產業結構調整也才能落實。

政府一定要有方向、有政策目標、更要實際作法,才能導引國家資源進入綠能產業,讓庶民的日常生活,轉到一個較低耗能的軌道上。遺憾的是,至今除了媚俗、惟民調與企業是瞻的「庶民經濟」外,看不到政府較前瞻政策與作法。

安慰的是,雖然政府麻木不仁,但民間企業已有正面反應。日前媒體人陳文茜舉辦呈現台灣氣候變遷記錄片的記者會中,包括郭台銘、蔡明介、林百里、施崇棠、鄭崇華、嚴凱泰等多位重量級企業家,紛紛出席,不僅表達對此議題的關心,更透露出這些企業已經「身體力行」減碳工作了。

台達電董事長鄭崇華說「我覺得節能減碳議題比賺錢還重要」;換成對政府說,就應該是「節能減碳議題比短期經濟成長重要」。事實上,台達電因長期關注環保議題,在技術上力求精進,反而讓產品更有競爭力。

北歐丹麥在九○年代開始啟動減碳措施,今日產業結構與經濟更有競爭力,除風力發電已占發電量二成以上,丹麥並成為全球製造風力發電機領導者,全球最大兩家製造商都在丹麥,它創造的風力發電產業提供數十萬人的工作;台灣起步雖已晚,但如現在就啟動減碳措施,縱有短痛,但必然有利於中長期的產業結構與經濟發展。政府還猶豫什麼?

※ 相關報導:

* 迷你商品一口價 輕鬆抓商機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103806+112009122700204,00.html

一口商品得要考慮包裝耗材環不環保。



◆ 雨 相當醋酸

【聯合晚報╱記者謝蕙蓮/台北報導】2009.12.28

強烈大陸冷氣團南下,玉山、合歡山今天凌晨又下雪了。中央氣象局表示,未來一周天氣偏濕冷,只有明天和元旦兩天,水氣比較少。

氣象局也提醒,入冬以後主要吹東北季風,加上入冬後雨水較少,雨水酸度較強。這個月18日,基隆、台北出現PH值只有2.8和2.7的酸雨,酸度介於醋酸和可樂間,即使是小雨,民眾還是應使用雨具。

氣象局上午針對東北部、北部山區發布大雨特報。氣象局預報員蕭家森說,今天清晨最低溫在淡水,只有10度。明天冷氣團強度減弱,水氣也減少,天氣不再像今天這麼濕冷。

但好天氣只有一天,周三又有另一波水氣和冷氣團南下,北部、東北部地區會一直冷到今年的最後一天氣象局也發現,近來幾波鋒面降雨,雨水酸度不低,月中寒流來襲時,在基隆、台北都測得PH值3以下的酸雨。

氣象局表示,環保署定義,雨水酸鹼值在5以下就是「酸雨」,當PH值只有3時,大約是醋酸的酸度。酸雨發生,是因雨水中的二氧化硫、硫化物等污染物質較多。

fsj 提到...

立委鄭麗文 倡立氣候安全法

【聯合晚報╱記者邱珮瑜/台北報導】2010.01.04

關心氣候變遷議題,國民黨立委鄭麗文推動氣候安全法立法。她說,除了現有的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外,氣候安全法應兼顧調適與弱勢族群照顧,藉由跨部會合作,擬出一套因應氣候變遷的長期性策略,進而創造綠能產業,使危機變成轉機。

鄭麗文表示,一份由聯合國秘書處外流的文件顯示,即使各國都遵守目前的減碳目標,全球溫度仍可能上升3℃,估計有5億人口面臨饑荒威脅,未來各國都必須面臨不同程度的氣候極端化挑戰,也將衝擊台灣整體的農林漁牧業、生態系統乃至於國家安全。

鄭麗文表示,氣候變遷應具備「減量」與「調適」兩大範圍。她希望將氣候安全主管機關,由環保署拉高至行政院跨部會層級,因為氣候安全絕對不只是環保議題,它所牽涉的範圍更深更廣,政府必須有效率。

所以氣候安全問題必須放進法律條文當中,除了參照美英歐韓日立法案例外,最主要就是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擬定,成立氣候安全基金,以政府所課徵能源稅、碳交易過程稅收與手續費用等做為基金來源。

她認為,台灣民眾對國際重要議題有點慢半拍。但莫拉克風災過後,台灣社會迅速了解氣候變遷影響的嚴重性。我國又有99%能源依靠進口,政府當局應立即快速因應,做為人民與產業後盾,以長遠性政策支持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來臨。

※ 相關報導:

* 敬請立法院儘速通過《溫減法》、並正名《氣候安全法》!
http://e-info.org.tw/node/46750



◆ 北京大雪 專家:氣候暖化誘發極端天氣

中央社 2010.01.04

中國華北地區昨天下大雪,民眾生活大受影響。大陸氣象專家說,今年北京早雪及1月上旬最大降雪量為近數十年所罕見,證明氣候變暖使天氣不穩定性增加,氣象災害更難以預測。

北京於2日凌晨至3日全日降下兩場雪,其中2日凌晨的初雪降雪量並不大,城區降雪量不足1毫米,但3日降雪量卻是近50年來1月上旬同期最大降雪量。

香港文匯報引述氣象台專家說,接踵而至的這兩場雪並不是同一個因素過程,前者主要受東北地區回流弱冷空氣影響產生,降雪時間短,量級也小;後者則是由貝加爾湖東移南下強冷空氣和地面倒槽引起,降雪量明顯增大,達到大雪級別。

中國中央氣象台首席氣象預報員孫軍表示,此次北京降雪比往年同期偏多,截至3日下午2時,北京觀象台降雪量達到8.7毫米。而北京有史以來1月上旬最大降雪量是在1989年1月6日的6.2毫米,這次降雪已是1951年以來最大降雪量。

降雪結束後,隨後冷空氣將抵達。北京市氣象台台長郭虎表示,降雪停止後,北京將吹起5、6級的大風,最低氣溫將迅速降至攝氏零下15度至零下16度,預計將達到1980年代以來的最低值。

氣象專家指出,去年11月1日,北京曾出現22年來最早降雪,今年降雪又超過1951年1月上旬以來最大的降雪量,主要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大氣環流發生顯著改變。

專家分析,氣候變暖導致低層空氣明顯變暖,大氣不穩定性增加,極端天氣發生頻率和強度增強,氣象災害更難以預測。

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陳振林說,1月份是一年當中最寒冷的季節,是強冷空氣、大風降溫和雨雪、冰凍、大霧等災害性天氣多發時段。災害性天氣將對交通、電力、能源和公共衛生等造成不利影響,需加強防範。



◆ 英30年最冷冬天 交通大混亂

中央社 2010.01.04

今天是英國在耶誕節與新年假期後的第一個上班日,由於天氣酷寒,部分地區氣溫跌到攝氏零下12度,英國出現近30年來最冷的冬天,交通混亂,數百萬名上班族受到影響。

通勤人數眾多的倫敦利物浦街車站(LiverpoolStreet station),由於火車公司未能完成更新計畫,班車嚴重誤點,甚至長達一個小時,趕著上班的民眾心急如焚。

老舊的倫敦地下鐵系統,上午也頻傳訊號燈故障,部分路線交通嚴重停擺。

機場方面,旅客人數最多的倫敦希斯羅及蓋維克(Gatwick)都開放,但部分班機誤點;盧頓(Luton)機場雖然開放,但建議旅客出發前最好先查詢班機狀況。

位於蘇格蘭的格拉斯哥(Glasgow) 機場雖然開放,但部分班機被迫取消;伯明罕(Birmingham)機場也出現相同的情況。

倫敦市中心今天白天氣溫只有攝氏1度,晚間將降到攝氏零下3度;英格蘭西部的康瓦爾(Cornwall)地區的氣溫也只有攝氏4度。

氣象預報員警告,受到來自北極圈及斯堪地那維亞半島(Scandinavia Peninsula) 地區吹下來的北風影響,未來幾天英國將十分嚴寒,昨天起許多地方夜晚已開始下霜,嚴寒的天氣恐將再持續約一個星期。

氣象局預估,本週氣溫最低可能跌到攝氏零下15度,創下英國近30年來最冷冽的冬天,部分地區的降雪可能達8英吋。

明天起,英格蘭東北部地區及部分蘇格蘭地區都可能降下大雪,氣象局提醒駕駛人提高警覺。



◆ 西有林火東患大水 澳洲開年以來不平靜

中央社 2010.01.04

澳洲自耶誕節以來天災不斷,西澳州、維多利亞州紛紛因為高熱而引發森林大火;新南威爾斯州則因為連日豪雨,造成河水暴漲,千人被迫遷離以避惡水。

新南威爾斯州東北部的城鎮庫南布(Coonamble)從耶誕節以來已經連續下了10天雨,雨量計達263.8公釐。從空中俯瞰,整個城鎮幾乎都泡在水裡。當地緊急救災指揮中心昨晚已要求約400名居民緊急撤離至鄰近學校避難。

大雨並導致當地主要河川卡色萊河(CastlereaghRiver)溪水暴漲,衝破堤防,淹沒主要公路,許多民眾被迫暫時撤離,卻留下無法帶走的牛羊等牲口被大水圍困,救難人員除忙著確認所有民眾都已經撤離外,還出動直昇機幫忙吊送牲口至安全地區。

稍早前,還有兩人疑似遭大水沖走,警方全力動員搜救,幸好已平安獲救。由於河水水位仍不斷升高,目前庫南布已有近千人撤離,新州州長肯尼里(KristinaKeneally)宣布當地為天然重災害區。

由於擔心今晚水位將達最高點,救難人員嚴陣以待,一旦水位超過5.3公尺警戒線,恐將造成更大災害。

除新南威爾斯州惡水肆虐外,維多利亞州北部則遭森林大火侵襲,延燒範圍達580公頃,雖然尚未波及民宅,但消防人員已要求部分地區民眾撤離。

西澳州的森林大火也延燒達100公頃,並逐漸向首府地區逼近,距離伯斯僅20公里,隨時有可能威脅當地民眾的安全,救難人員也已要求民眾打包,做好隨時撤離的準備。

fsj 提到...

北半球暴雪!南半球暴雨!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0.01.05

全球氣候出現大異常!北半球這幾天受到強烈寒流和創紀錄的大雪侵襲,從中國到俄羅斯,從西歐到美國大平原,都因酷寒和暴雪而癱瘓。赤道地帶和南半球過去一周則豪雨不斷,造成肯亞、澳洲和巴西發生洪水和土石流,上百人喪生,數千人流離失所。

北半球,遇見最冷的冬天

英國泰晤士報報導,這種難得一見的全球性酷冷和冰雪,在印度造成數十人喪生,北京居民活動停擺,巴黎冷得像西伯利亞,義大利被埋在雪堆裡,波蘭氣溫低到創紀錄的攝氏零下25度,英國也面對30多年來最寒冷的冬天。

亞洲東北部雪勢最驚人,使這個地區陷入60年來最嚴酷的冬天。首爾積雪超過25公分,創下南韓1937年開始保留天氣資料以來的最高紀錄。

在中國,北京和天津都出現1951年以來最大的雪,積雪厚達20公分,氣溫更降到攝氏零下10度,兩地超過200萬學生為之停課,北京國際機場也有1200架班機誤點或取消。中國最北部氣溫更達到攝氏零下32度。

庫頁島也出現暴風雪和雪崩。在印度北部和東部有60多人凍死,大多是無家可歸的流浪人。鄰近尼泊爾的北方省政府緊急分發毯子和柴火協助貧民應付寒流。

俄國西部天寒地凍,波羅的海地區和歐洲中北部則大雪紛飛,波蘭更是災情慘重,至少有13人凍死,使得入冬以來已有122人死於酷寒。

歐洲迄今已有10名滑雪者喪生或因雪崩失蹤,最嚴重的是瑞士戴提格谷3日發生雪崩,把一批滑雪者和援救人員活埋,有18人幸運獲救,可是有五人喪生,還有三人失蹤。

在義大利,急難人員忙著應付罕見的酷冷和冰雪,東北部公路為之關閉,軍方更出動直昇機趕運醫療用品到西西里。

西歐入冬以來天氣異常嚴寒,12月間已有六個國家打破低溫紀錄,而這種酷冷的天氣將再持續至少一個星期。

北京氣象台台長郭虎說,本周的狂暴天氣與全球暖化造成的異常大氣型態有關。

巴西4天內,超過80人罹難

氣象專家也試圖為赤道地帶和南半球過去一周的豪雨尋找軌跡。肯亞豪雨造成數以千計民眾流離失所,還有至少20人因山洪暴發喪生。澳洲豪雨導致卡斯特里夫河泛濫,1200居民被迫逃到高地。巴西過去四天已有超過80人因洪水和土石流喪生。



◆ 北半球二度急凍 首爾暴雪破紀錄

TVBS/林佳璇 2010-01-05

這兩天,北半球再度進入急凍世界,南韓首爾降下了有紀錄以來最大一場暴雪,首爾對外交通,處於癱瘓狀態;日本發出大雪警報,預估積雪最高可能達到80公分;而歐美地區更是冷到受不了,連南亞的印度都成為銀白世界,多達上百人被活活凍死。

2010年開始不到1星期,地球彷彿得了重感冒,一片鋪滿白雪的銀色世界,竟然出現在印度。北印度氣溫驟降,帶來喜馬拉雅山入冬第一場雪,至少1百位印度民眾,因為受不了低溫而被活活凍死。

這一波超強寒流,在東北亞形成大塊「雪雲」,暴雪不斷,冰封南韓機場。CNN氣象主播:「這是自1973年以來,下的最嚴重的一場雪,首爾積雪更創紀錄,累積到25.8公分,但是當地因低溫驟冷,會讓人很不舒服。」

首爾市出現70年來最高降雪量,仁川機場2百條國際航線延誤1個半小時,首爾整個市區,交通幾乎完全癱瘓;暴雪也襲擊日本的日本海沿岸地區,積雪量預估將會累積40到80公分。

北半球再度進入急凍世界,美國東北部的水牛城,罕見在大雪當中,進行足球比賽。CNN主播:「太驚人了,好多人都跑出來看球耶,他們真的是死忠球迷,誇張的比賽,我的老天!」

歐洲人在零下20度的低溫中,可笑不出來,一早趕著出門的德國上班族,看到被大雪覆蓋的車子,只能耐著性子刮玻璃找車。

但是國際氣候組織發出警告,大氣循環系統遭到破壞,像這樣極端的天氣可能沒完沒了。



◆ 氣候變化像隻無形的手左右中國歷史棋局

中央社 2010-01-04

「彼蒼者天,何其有極」。對古代中國來說,氣候溫暖和寒冷期的轉換,往往決定中原農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實力的對比,氣候變化就像一隻無形的手決定著中原王朝的興替。

2010 年 1 月創刊的「文史參考」半月刊在「氣候變化左右王朝命運」一文中舉例,魏晉南北朝的氣候正處於秦漢、隋唐兩個溫暖期中間的寒冷期,年平均氣溫比漢、唐時期下降攝氏2度到3度。

如果以統一的農產值計算,秦漢時代的平均畝產量為 132 公斤,北朝為 128.8 公斤,但到了東晉南朝只有 125.4公斤,比前朝下降了2.84%。

氣候變化決定王朝興衰的另一個例子是陝西關中地區。

西周末年,隨著中國北方氣候由暖轉寒,關中地區旱災頻仍,詩經中就曾記載著「天降喪亂,饑饉荐臻」的文字,時隔 40 年,也就是周幽王二年,甚至出現了「三川竭,岐山崩」的奇特現象,這給靠天吃飯的旱物農業毀滅性的打擊,間接促成了周王室的東遷。

由人民日報主辦的「文史參考」還在文中引用蘭州大學教授張中平所做的一項調查指出,研究人員從甘肅萬象洞內的一枚石筍所含氧的同位素含量,繪出過去1810 年來中國的降雨量變化曲線,然後比較同時期朝代的興衰更替,結果發現兩條曲線高度吻合。

張中平說,氣候變化影響農作物生產,進而對中國古朝代的興衰發揮關鍵的作用,氣候就像一雙無形的手,左右歷史棋局。

胡適的同班同學、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奠基人竺可楨,在 1972 年發表的「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中,便結合史學、物候、方誌和儀器觀測,將過去 5000 年的氣候變化大致劃分為 4 個溫暖期和 4 個寒冷期。

巧合的是,不同冷暖期所相對應的朝代,也正是王朝興衰更替的關鍵時期。例如,公元 1000 年到 1200年的南北宋,中國氣溫趨冷,蘇軾誦杏花詩中的「關中幸無梅,賴汝充鼎和」便可為證。

而宋之前的唐代,不僅都城長安冬天沒冰沒雪,唐開元 19 年,揚州甚至出現雙季稻的記載,竺可楨據此推測,處於中國第 3 個溫暖期的隋唐,當時的平均溫度比魏晉南北朝高攝氏 3 度左右。



◆ 非典型聖嬰≠全球暖化

【聯合報╱記者李承宇/台北報導】2010.01.05

華北持續大雪,氣象專家指出,近日大雪與「非典型聖嬰現象」以及北極冷空氣擾動有關,但學者並不認為造成這種極端天氣的原因,可以直指全球暖化。

氣象專家彭啟明表示,今年雖然是氣候上的聖嬰年,但卻是「非典型」,以往聖嬰年出現在東南太平洋偏智利一帶的海水溫暖區域往西移了一千公里,「反而比較接近反聖嬰現象」。他說,就亞洲而言,反聖嬰年的冬天是偏冷的,氣候特徵是夏天很熱、冬天很冷。

由於科學家預期聖嬰年,所以各界會認為這個冬天是暖冬。不過彭啟明說,去年十二月台灣的低溫比平均值低了零點五度,並不能稱為暖冬。

要造成華北這麼大的雪,需要有環境配合。彭啟明指出,北極極地的冷空氣擾動需要不斷延續,從西伯利亞高壓、蒙古高壓,一直延續到整個大陸東岸,加上這段期間大陸北方有一道水氣,才會造成從華北一直到韓國、日本這麼大的降雪。

「如沒有水氣配合也不行,」彭啟明說,大陸華南地區最近低溫與去年造成雪災時的溫度差不多,但華南並沒有充足水氣,所以沒有雪災問題。

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副研究員周佳也不認為華北大雪能與全球暖化畫上等號。他指出,目前學界只能初步歸納出,全球暖化會造成極端天氣出現機會增加,但幾乎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實造成單一極端事件。



◆ 北極震盪影響 月底前天氣多偏冷

自由時報 2010.01.06

去年十二月十日突然現身

〔記者林嘉琪/台北報導〕明明暖化是擺在眼前的事實,今年冬天卻是冷空氣一波波。氣象局指出,主要是去年十二月十日突然現身的「北極震盪」,把北極區域的冷空氣向外擴散,「目前可以確定,到一月底前台灣偏冷的天氣形態較多。」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鄭明典說。

北極震盪遇非典型聖嬰 忽冷忽熱

何謂「北極震盪」?鄭明典解釋,在北極有個低壓區,氣流呈現順時針環流轉動,強弱交替屬於正常的大氣現象。一旦環流強就會出現「正相位」(暖相位)讓北半球變暖;反之,弱環流會帶來「負相位」(冷相位),北半球就會受到冷空氣籠罩。目前北半球人們正是處在冷相位帶來的冰凍世界中。所幸台灣位於冷氣團邊陲,不至於出現像歐洲、北美與中國的嚴重暴風雪。

鄭明典表示,去年底全球預期受到「非典型聖嬰現象」影響,預估部分地區會出現暴風雪,部分地區會較熱,中央氣象局當時就認為台灣將會是暖冬,還有機會成為一九五○年有氣象觀測資料以來,排名第四熱的暖冬。只是沒想到去年十二月十日前後,北極上空弱環流現象開始現蹤,極區的冷空氣持續向北緯廿度的區域擴散,菲律賓以北區域都會出現低溫。

當「北極震盪」對上「非典型聖嬰現象」,結果就讓北半球忽冷忽熱。但為何氣象專家無法事先預警「北極震盪」現象,鄭明典解釋,這是受到模式無法預報的限制,目前的技術只能提前一週發現大氣變化。

預期農曆年不會太冷 四月梅雨解渴

鄭明典強調,暖化訊號仍在,所以在一波波冷氣團襲台的空檔期間,全台高溫爬升快速,因此今年冬天台灣不是大冷就是大熱。「這次的北極震盪會持續影響二個月,台灣還會冷到一月底。」台灣今年農曆年在二月期間,應該已過了「北極震盪」的影響,預期農曆年不會太冷,但實際情況仍受到預報模式而有限制。

鄭明典也表示,目前監測到太平洋海溫仍偏高,有利攜帶水氣,「台灣不至於發生旱災,但缺水危機未得舒緩。」目前期待四月份後的梅雨季降雨可解大地的渴。

氣溫下探10度 週五清晨最冷

至於最新的天氣狀況,今起氣溫一路下滑,中央氣象局預測明天起到週六全台冷颼颼,週五清晨會是最冷時段,中部以北可能出現十度低溫,高山從今天起到週五期間有機會再降雪。

fsj 提到...

氣候異常 農產品遭殃

【記者吳慧珍/綜合外電報導】2010-01-07 工商時報

近來北極寒流席捲全美,向以溫暖著稱的美國南部佛羅里達州也寒冷異常,終年陽光普照的邁阿密甚而出現攝氏10至15度低溫,農民擔心當地盛產的柳橙遭受寒害,紛紛搶收且加強灌溉,佛州州長已簽署緊急命令因應。

彭博社周三引述氣象預報業者AccuWeather資深象專家穆勒 (Dale Mohler)的預測報導,佛州柑橘生產帶的夜間平均氣溫,約在攝氏零下2度。

美國農業部日前即表示,乾旱及病蟲害衝擊下,佛州今年的柳橙產量恐減少17%,市場也擔心氣候因素影響佛州柳橙收成,紐約商品交易所周二的柳橙汁期貨價格漲至2年來新高。過去一年來,柳橙汁價格已飆漲92%。

美國ICE期貨交易所的柳橙汁期貨價格,周二上漲7.5%來到每磅1.4355美元,寫下2008年1月3日以來新高價位。

佛州柑橘業者史派基周二指出,他預料嚴寒地區必定出現農作物損害。他在佛州擁有300英畝果園,由於憂心低溫寒害,其中佛州北部的Citra果園過去3天來已積極採收。

佛州柳橙汁生產商Florida Citrus Mutual發言人麥道斯透露,只要果實成熟到接近收成的地步,果農就會儘可能搶先採收,而灌溉也是另一可行的防寒措施。

佛州州長克利斯特(Charlie Crist)周二簽署緊急命令,授權急難處理部門及其他機構提供農民必要的協助。

從佛州中部到南部,農民正試圖搶救價值數百萬美元的柳橙、草莓和蕃茄等農作物,像是在作物表面灑水形成防凍保護膜,或在作物上覆蓋塑膠布。

氣象預報顯示,美國南部的嚴寒低溫將持續到本周末,佛州多處地區的氣溫恐繼續下探破紀錄。此次酷寒維持這麼久實屬反常,尤其是美國南部,以往儘管出現零下低溫,頂多也只是一兩天時間,隨即回升至攝氏10到15度。



◆ 暴雪暴雨 只是暖化插曲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2010.01.07

北京近日在將近40年來最冷的晨溫中打哆嗦,在1951年以來最大的降雪量裡叫苦,英國遭遇1981年以來最長的驟冷急凍(cold snap),美國南方諸州,包括佛羅里達州的橙林和海灘,一片嚴寒。

怎麼回事,不是說全球暖化嗎?

科學家說,溫室氣體造成地球愈來愈暖,最近的氣候和這類說法十分矛盾。但專家表示,這些驟冷急凍完全不足以證明全球暖化說不通。地球目前走在一個長程暖化大勢裡,這些驟冷急凍只能算是一眨眼。

美國智庫「全國大氣研究中心」資深科學家米爾說,「這些驟冷是自然變數的一部分」。他表示,不時還是會有低溫紀錄,但將會愈來愈少。

美國的全球最大氣象資料中心「全國氣候資料中心」專家阿恩特指出,2009名列地球1880年以來十個最暖年。

科學家說,人為的氣候變遷確實會造成更多極端天氣,包括嚴重的熱浪、暴風雨、洪水、極寒。

英國東盎利亞大學環境科學教授道爾林說,目睹瀰天蓋地的大雪而懷疑全球暖化,是自然反應,不過,只看這些單一事件而忽略大形勢,是不對的。

今後還會有異常冷、異常暖的12月和1月,但背後的長期變化才要緊。他比方說,氣候好比你的個人財務變化,開支有好光景,也有壞光景,耶誕大花之後,1月儉省,但是,如果薪水縮水,久而久之,你的銀行戶頭就會出問題。



◆ -16.7度 北京39年來最冷

【聯合報╱特派記者林琮盛/北京報導】2010.01.07

北京正在經歷近三十九年來的最寒冷時期。繼五日的攝氏零下十五點六度後,昨日清晨,北京南郊觀象台監測的最低氣溫跌至零下十六點七度,是三十九年來的最低溫。

歷經最冷的一天後,明天(八日)大陸北方又有一股新的冷空氣即將影響北京。北京市氣象台表示,明天北京部分地區將可能下雪,預計雪量為小到中雪。

北京市氣象台預計,未來十天,北京的最高氣溫大多數都在零下;最低溫約在零下九度到十四度之間,「可能十天之內,雪都化不了」。

為確保民生供暖無虞,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副主任母秉傑說,北京已緊急啟動燃氣供熱突發事件緊急方案,全北京四千多個公共建築、商場、超市、工業企業等全部以限氣、降溫的方式運作。

北京市供熱辦公室甚至還規定,使用燃氣的專門接待外賓的旅館飯店,室溫不得超過二十度。連幾家主要的百貨商場還接獲市府通知,要將室內暖氣溫度調降到十三度。



◆ 酷寒30年之最 英國快斷「氣」

【江靜玲/倫敦六日電】2010-01-07 中國時報

風雪橫掃下的英國,面臨卅年來最寒冷的冬天,瓦斯能源出現供不應求的危機,甚至傳出只剩下八天的存量。許多想以傳統方式燒柴取暖的家庭,則面對「一柴難求」的缺貨窘境。

根據在野保守黨,如果天氣持續暴寒,英國的瓦斯儲存量,只剩下八天的供應力。本周稍早,英國主要能源供應公司「National Grid」已針對瓦斯供應,發出「紅色警告」。如果無法找到其他能源供應管道,全英將進入瓦斯供應緊急狀態。

首相布朗六日透過推特(twitter)微網誌,強調政府一定盡全力因應惡劣天氣。能源部也澄清,瓦斯和能源供應失衡,對商業用戶衝擊較大,不致影響一般住家。

英國西北部和中英格蘭東部九十家工廠和公司行號,本周二已經歷整天沒瓦斯的痛苦。全英上千所停課的學校中,除交通受阻外,教室暖氣系統不足是另一主因。

在倫敦,找尋升火爐用的木塊,兩周來幾已成為「不可能的任務」。市區加油站和車行都掛出缺貨的牌子,打電話到郊區供應商訂貨,此刻則有路滑送貨困難的問題。

有老人和孩童的家庭,這段期間也顧不得高昂瓦斯和電費帳單的問題,「當前保暖最重要,帳單等來的時候再煩惱。」

熱食成為冷天中另一保暖方式。過去兩周,煮食麥片頓成各大超市最受歡迎的食品,倫敦超市甚至出現主婦搶購麥片的情況。麵包和湯類食品銷量也飆升八○%。

雪鞋是另一項搶手貨。美國設計師Anna Sui的短靴,在英國一上網開賣,數小時內便銷售一空。以郵購販售傳統英國小羊皮冬季用鞋的ELM公司,過去一周的訂貨量比耶誕節前還多,該公司行銷經理表示,「去年這個時候,差不多要準備大拍賣了。」

英國上次出現如此漫長酷寒冬天是在一九七九年,之前則是一九六三年,當時嚴寒從元月持續到三月初,許多民眾還存有站在結冰的泰晤士河上留影的照片。



◆ 歐洲之星又故障 200多乘客困隧道

中央社 2010.01.07

行駛英國與歐洲大陸之間的「歐洲之星」(Eurostar)班車,今天上午再傳在英法海底隧道發生故障,256名乘客被困。

歐洲之星火車從布魯塞爾上午8點5分出發,原本預定倫敦8點56分抵達聖潘克拉斯車站(St Pancras),但在距離英國6英里時,卡在隧道內,研判可能是因為法國北部下大雪,造成電力系統故障。

歐洲之星發言人指出,事故發生後派遣救援車前往,10點35分先將火車拉到肯特郡(Kent)的阿什福德市(Ashford),讓車上旅客轉車,再將發生故障的火車拖回倫敦聖潘克拉斯車站。

有報導說,上午8點7分另一班從巴黎到倫敦的班車,也大約在同一時間困在英法海底隧道外。火車故障的具體原因仍在調查,歐洲之星下午可能會再對外說明。

歐洲之星今天發表聲明說,由於歐洲北部地區天候惡劣,未來幾天將取消部分班車,如果旅客決定取消行程,可以換票或全額退費。

耶誕節前因大雪造成系統故障,歐洲之星連續3天停駛,7萬多名旅客受到影響,之後逐步恢復營運,未料事隔不到三個禮拜再傳故障,無疑將對歐洲之星的信譽造成新的打擊。



◆ 首爾遽降至攝氏零下14度 地球暖化作祟

中央社 2010.01.07

首爾繼4日下雪25.8公分、創下近103年以來的新高紀錄後,今天氣溫又遽降至攝氏零下14度,出現近七年以來的新低。南韓氣象廳認為,是地球暖化因素使然。

氣象廳分析,自從去年12月中旬寒冷的天氣達到頂點後,整個韓國似乎被破紀錄的酷寒氣溫凍僵了,此一現象是地球暖化在作祟。

氣象廳說,12月,北極的平均氣溫達到攝氏零下18度左右,與往年同時期的平均氣溫比較,飆升了攝氏10至12度。這迫使北極寒冷的空氣失去凝聚力,冰冷的西伯利亞高氣壓湧向韓國。

韓國京畿道鐵原地區今天氣溫降至攝氏零下27度,是全國最低的氣溫;京畿道汶山和慶尚北道奉化的晨間最低氣溫,分別降至攝氏零下25.9度和零下24.7度,創下了這些地區氣象觀測以來1月份最低氣溫紀錄。

在首爾,今天的氣溫降到攝氏零下14度,這是近20年來1月上旬氣溫中的第二低。最低的氣溫曾出現在2003年1月5日的攝氏零下15.5度。

最近南韓的寒冷天氣與氣象專家早先預測相差甚遠,很多氣象專家們當時認為,隨著「 聖嬰」(El Nino)現象的持續,熱帶地區的暖空氣將向南韓北移,因此,今年的冬天將比往年更加溫暖。但是,事實上卻剛好相反。

聖嬰現象是指赤道附近的海水表面溫度非正常地升高。

※ 相關報導:

* 林中斌:全球暖化的盲點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5351186.shtml

【聯合報╱林中斌】2010.01.07

...這一切可用更深層的原因解釋:全球磁變和天體運行。過去百年來,地球磁力減低百分之七。根據美國「航太總署」○八年十二月報導,懸在空中像一個大肥皂泡保護地球的「磁氣圈」已破了四倍於地球大小的洞。根據Discovery頻道報導,整個太陽系外面更大的「磁氣圈」,過去廿年來變薄了百分之廿到卅。太陽的磁流及外太空射線影響地球更沒遮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