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15

哥本哈根峰會 科學家:一場災難

【江靜玲/倫敦三日電】2009-12-04 中國時報

廿年前率先呼籲全球重視氣候變遷,成功說服各國政府針對溫室效應研擬對策的世界頂尖科學家韓森(James Hansen),在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七日開幕之前,公然唱衰這場會議,韓森並且表示,為了地球和下一代, 哥本哈根氣候峰會最好崩盤。

目前擔任美國太空總署(NASA)高達德太空研究中心(GISS)主任的韓森,早在一九八○年代,便致力推動政府和決策者關注溫室效應問題,敦促採取行動,因此被公認是全球氣候變遷的科學先驅。

溫室效應先驅韓森 公然唱衰

然而在「拯救地球最後機會」的哥本哈根氣候變遷峰會即登場前夕,現年六十八歲的韓森卻昭告英國媒體,哥本哈根峰會若真的達成協議,將會是人類的一場大災難。

韓森表明反對各國積極推動的二氧化碳排放交易,並指出目前全球對抗溫室效應的策略和方式,基本上是錯誤的。他認為,與其在一個錯誤的框架中錯上加錯,不如讓框架完全瓦解,另尋起點,重新出發。

韓森強調,氣候變遷對世界領袖,應如同奴隸問題之於美國總統林肯,納粹主義之於英國首相邱吉爾一般,是不能打折扣和妥協的議題,不是透過協議可以減少四○%或五○%,而是必需徹底貫徹執行,韓森說:「可惜,我們看不到敢講真話,能在這個重大議題上發揮領導力的領袖。」

若再達成錯誤協議 禍延子孫

如果哥本哈根峰會再產生一個類似一九九七年《京都議定書》的共識,韓森擔心恐怕會再歷經像《京都議定書》般,耗時八年才完成立法程序的冗長過程。而繼《京都議定書》落實後,從二○○五年開始的碳排放交易,迄今已被證明未能達成減碳目的,反而成為全球金融伺機炒作的新產品。

韓森認為,目前的情況是,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已開發國家不圖改變,希望一切如常;開發中國家則希望從碳排放交易中獲利。彼此在市場上各取所需,結果卻無助於全球溫室效應。

韓森批評包括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內的世界領袖,認為這些政客未能善盡他們在這個世代中的道德挑戰責任,未能走上對抗全球氣候變遷問題的正確軌道。韓森認為,哥本哈根會議如果失敗,對地球和下一代子孫,反而是萬幸之事。



◆ 氣候變遷證據 俄佬抱懷疑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2009.12.04

距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只有四天,世界銀行3日公布一份民調顯示,全球民眾強烈支持對抗氣候變遷,開發中國家的民眾又特別熱烈。

世銀在15個國家做民調,發現民眾普遍擔心全球暖化將會造成損害,雖然也有一些人對這問題冷眼甚至冷血以對。

受訪者88%說,他們的國家應該採取行動來因應氣候變遷,在新興的亞洲經濟體,如中國、越南和孟加拉,持此看法的受訪者更多,接近百分之百。美國有82%受訪者贊成未來採取行動。美國是唯一未簽〈京都議定書〉的工業大國。

報告說,「從高所得、中所得到低所得國家,民眾都普遍支持哥本哈根會議達成減排協議和承諾」。俄羅斯是氣候行動的民意支持度未達80%的唯一國家,只有 58%受訪者說他們的政府應該採取行動對抗氣候變遷。關於氣候變遷的科學證據,最懷疑的也是俄國人,只有23%受訪者認為科學家已找到問題迫切的證據。這比例在美國是38%,在日本是43%。

關於氣候變遷誰將受害最大,各地看法也頗有差異。大多數國家認為窮國或全世界將一體受害,伊朗人卻有37%認為富裕國家才會倒楣。



◆ 幫地球降溫 98國領袖聚哥本哈根
http://udn.com/NEWS/WORLD/WORS1/5288721.shtml

【聯合報╱編譯莊蕙嘉/報導】2009.12.04

前言: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將於本月7日在哥本哈根揭幕,任一世界公民都無法置身事外。聯合報特為讀者解讀哥本哈根會議,完整理解攸關地球未來的世界大事。

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將於7日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登場,原本不被寄予厚望的這場會議,在全球前兩大碳排放國中國、美國相繼表態參加後,重要性驟然升高,各國領袖參加人數也是歷來之最。

氣候專家及環保組織亦冀望,富國和窮國能於此次會議分別達成減排及補助的實質進展,並擘畫出2012年後、接續京都議定書的全球抗暖化方案。英國氣候經濟學家史登稱此次會議為「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重要的國際會議」。

美國為第二大碳排放國家,但對於減排始終不願積極配合,也一直自外於京都議定書,拒絕簽署。美國總統歐巴馬原本表示不參加哥本哈根會議,但美國政府上月表示,歐巴馬將於前往挪威領取諾貝爾和平獎前先到哥本哈根,雖是象徵性出席,也算為此次會議拉抬聲勢。

中國則由總理溫家寶代表出席會議,且於上月國務院會議中首度提出減碳目標,表示到2020年,每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比2005年減少40%到45%。

今年氣候會議將有98位各國領袖參加,但多數僅在會期最後2天、17至18日抵達哥本哈根,出席領袖會議。然而歐巴馬領獎後不會返回哥本哈根參加閉幕式,因此他9日抵達會場提出的首次美國減碳計畫,及17、18日領袖會議,將是這次氣候會議最值得注目的3天。

本次會議有三大主要議程,一是身為二氧化碳主要製造地的富國及新興國家,應訂出目標,減少化石燃料消耗量及溫室氣體製造量。

二是由開發中國家組成的77國集團(G77)堅持,富國應為地球暖化負責,金援開發中國家,雙方需討論援助金額、金援如何分配與管理。但G77拒絕受減排約束,表示持續取得足量的化石燃料,才能幫助它們脫離貧窮。

第三項議程是,在京都議定書於2012年終止前,研擬出新的全球規範。新的國際協定不僅須延續溫室氣體排放規範,且應納入上述兩項議程結果。

地主國丹麥以及聯合國表示,哥本哈根會議的當務之急是簽署一個完整條約以取代京都議定書,只需對主要政治條件達成共識即可,其他如技術問題、法律文字等細節,可留待未來半年到1年內解決。 (詳見原站)

※ 相關報導:

* 林中斌:氣候峰會遽轉樂觀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5288735.shtml

十一月卅日新聞週刊悲觀的寫道:「哥本哈根會議對付氣候變遷不會達成共識(won't reach consensus)。」然而,這種多數人不樂觀的看法忽略了四個新的變數...



◆ 抗暖化各國地區結盟 企業轉賺綠金

【聯合報╱編譯莊蕙嘉/報導】2009.12.04

儘管各國對哥本哈根氣候會議實際成效抱持悲觀看法,各國地方政府則有自己的一套辦法,透過地區結盟,將暖化的死胡同變成地區轉型和開拓財源的活路。企業則務實地轉向綠色產業,或做好碳交易制度的準備。

美國新聞周刊報導,與其求快,不如求好;哥本哈根會議不一定非要有實質協定出爐,但若能整合各國腳步,凝聚共識,或許能放眼2010年,正式締結新的國際抗暖化公約。

近年快速崛起的中國,碳排放量也超越美國成全球之首,亦成為各國減碳目光焦點。中國已於上月提出減碳計畫,並聯合印度及其他開發中國家,聯合向富國施壓,要求金援窮國,為地球暖化負責。

專家指出,中國和印度將是未來數十年,在暖化議題上最具威脅性的國家。他們的威脅性不僅在於減碳執行力比富國來得高,且減碳能力比富國強得多。中國已以中央集權之便,下令關閉數間重汙染工廠,即是明證。

地方政府以美國加州為例,州長阿諾早於2006年和巴西、印尼數省會談,經由幫助這些森林面積廣大的地區維持生態,間接降低自身碳排放量。另外,藉由此舉吸引綠能科技業進駐,重塑及活絡地方經濟,挽救困窘的州政府財政,是阿諾盤算的另一條出路。

至於企業,深知減碳勢不可免,態度比政府務實得多。企業只要求減碳方案公開透明,讓他們有所依循,例如早日訂出明確的碳交易制度。轉型成為綠色產業、開發「綠金」,亦是未來企業走向。



◆ 提倡節能 熱泵協會成立

【陳宏淇/台北報導】2009-12-04 工商時報

國內「台灣熱泵協會」正式成立並於日前舉行成立大會,會中並選出首屆理事長林江財、副理事長梁元文及江睿紘、林文龍等7名理事,常務監事邵馨慧、監事黃心賢、施畯助,候補監事周丁山,秘書長一職由啟田科技副總陳建方擔任。該協會屬全國性團體,歷經半年餘之籌備,且經內政部指導通過籌備會而舉辦成立大會,會員來自全國各地熱泵相關同業及各地節能環保人士。

該協會將以結合實際經營與研究熱泵設備之公司和個人之力量,共同研究改進並提升熱泵產業整體之經營能力,群策群力加速達成國家整體節能減碳之目標,促進並輔導各產業間之節能減碳為目標。秉持「節能減碳、提倡環保、愛地球」為服務宗旨,協助建立政府以及產業界之溝通平台。

成立大會會中一致通過「熱泵系統」早日加入節能標章推動計畫,並將致力培訓、扶植熱泵產業正常發展,共同與經濟部標檢局及工研院能環所合力推動「熱泵設備檢驗規範」,以達到公平、公開的原則目的,讓所有技術開發者在研究過程中有所依循,進而保障消費者之權利。

該協會將致力推動提升熱泵設備公司及個人之經營服務的能力與品質、提升熱泵設備公司與個人研究對企業之效益與產業形象、促進國內外熱泵設備產業技術與學術之交流與互助合作、整合熱泵設備公司與個人之技術能量共創產業升級、推動會員進修課程之定期舉辦與會刊叢書等發行業務、協助熱泵設備相關資料調查分析與發布相關標準之認定,以及達成該會相關宗旨與發揮法定範圍內之其他事項。

※ 熱泵的簡單概念可以參考這裡(http://www.doors.tw/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gss01)

簽新氣候協定 聯國也不樂觀
克魯曼專欄/救地球不難
喚起對飢餓人口關注糧農組織發起絕食一天
太陽活動的小波動對於地球氣候有大影響

能源稅切不可草率
以便宜方法駕馭陽光
Sharp:開發轉換效率高達35.8% 的太陽能電池
奈米管+墨水+紙=即用電池
「壓馬路」發電交大綠能新突破
電動車Google創辦人+台灣科技業另場冒險

28 則留言:

fsj 提到...

中國溼地消退 扎龍退化悲歌

【本報訊】2009-12-04 旺報

扎龍溼地位於黑龍江省西部的松嫩平原,烏裕爾河下游,齊齊哈爾市東南方;1992年被列入《國際重要溼地名錄》,是中國最美的六大溼地之一。然而,近年來缺水和頻發的火災,加上成千上萬遊客的到訪,正威脅著這片占地面積達21萬公頃的優美溼地。

幾十年前,扎龍地區人煙稀少,溼地魚蝦豐富。夏季,村民打魚、撿鳥蛋維生;冬季,村民割葦子換糧食。但現在,依靠溼地生存的模式早已成為回憶。

扎龍溼地生態系統完善。這裡有46種魚類,277種昆蟲類,260種鳥類,21種獸類。其中,丹頂鶴是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的一級動物。全世界共有15種鶴,扎龍溼地自然區就占了6種,而丹頂鶴的數量更占全世界丹頂鶴總數的1/4,因而被稱為「丹頂鶴的故鄉」。

但最新仍未出版的溼地地圖顯示,中國從1990年到2000年,已經有30%的自然溼地消失。而在東北瀕臨滅絕的丹頂鶴夏天的棲息地,面積從2萬2932平方公頃降至1萬114平方公頃。

丹頂鶴棲息地飽受威脅

大陸媒體報導,扎龍溼地退化還有另一原因,即當地原住居民幾十年來完全依賴自然資源生存的方式:過度捕撈魚蝦,常年割葦使水草面積萎縮,溼地被開墾為耕地。據統計,溼地核心區內的荒漠化土地面積達3萬多畝。

為發展觀光,柏油公路修進了沼澤中的孤島;水面上還有捕撈魚類用的「斷子絕孫網」;居民們不斷收割又細又矮的蘆葦,將它們運出賣錢。為解決用電問題,居民們還在孤島上發展了風力發電。一架架風車、一條條電線在溼地上空形成了威脅幼鳥飛行的「天羅地網」;水多的地方,圈起池塘養魚;水少的地方,葦子被齊根割去、焚燒。

生態移民解決人鳥爭地

於是,據估計,1998年核心區饅頭崗70多隻蒼鷺集體棄巢,300多隻雛鳥被活活餓死。大多數蒼鷺、草鷺的巢穴都有1至2隻雛鳥比同伴小1倍多。棲息繁殖鳥類從10萬隻減少到不足1萬隻。

如今,為保護生態,扎龍保護區正在籌畫大規模「生態移民」工程,預計搬遷居住在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域的5千多位居民。人們期待,長期影響丹頂鶴等珍禽生存的「人鳥爭地」問題,能夠徹底解決。



◆ 沙漠東進 敦煌綠洲恐消失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502079+112009120400535,00.html

【記者楊慈郁/綜合報導】2009-12-04 旺報

今年8月中旬,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的世界水周論壇,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們呼籲,哥本哈根會議應將水資源列為關注重點。

這不是沒有道理的。氣候變化劇烈,今年,中國北方洪澇、南方卻嚴重乾旱,沙漠化地區更是逐漸擴大。其中,同在河西走廊上,繼全大陸荒漠化速度最快的地區──甘肅省民勤縣之後,絲路必經的敦煌市,也正面臨嚴重沙漠化危機。

敦煌位於甘肅河西走廊最西端,地處庫姆塔格沙漠邊緣,四周被沙漠戈壁包圍,極度乾旱缺水,生態環境十分脆弱。

由於水資源供需矛盾,敦煌地下水位每年下降0.24公尺。綠洲縮小,土地沙化等日漸加劇,莫高窟和月牙泉的存續受到威脅。為了不讓敦煌變成「第二個樓蘭」,近年來敦煌採取關井壓田,發展農業節水灌溉等措施,限制開採地下水;並落實封灘育林育草、退耕退牧、還林還草和周邊防護林建設等生態保護措施,才初步遏制生態惡化情勢。

位於樓蘭古國之東的敦煌,在大陸第6大沙漠——庫姆塔格沙漠的包圍下,每年3至4公尺的東進速度,將足以讓敦煌綠洲徹底消失。

《時代周報》指出,敦煌市面積3.12萬平方公里,綠洲僅占4.5%,其餘為戈壁和沙漠。而今,綠洲繼續縮小,沙漠戈壁面積不斷增大。

敦煌擁有4塊濕地,其中,面積最大的西湖和南泉濕地,就在庫姆塔格沙漠東進的最前沿,是阻止沙漠東進的唯一屏障。但2009年,敦煌乾旱加劇,11月前的降水量只有5毫米(往年平均近40毫米),濕地的水在5月1日前後就蒸發殆盡,枯水期比往年提前一個半月。

在當地人的記憶中,十多年前的野豬湖水還是滿滿的,但現在僅有彎彎一泓。水周圍有不高的蘆葦,再往邊緣幾乎都是高旱植物駱駝刺,濕地特徵正在消失中。

消失的屏障 從玉門關開始

「春風不度玉門關」,即使在水草豐美的古代,春風也難以逾越玉門關以西,那片無盡的沙漠。玉門關位於敦煌市西北方,是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南泉濕地的分隔處,今天的玉門關周圍是一片戈壁灘。

50年前,敦煌還有天然林219萬畝,濕地375萬畝,現僅存天然林130萬畝,濕地120萬畝。少了樹林的屏障,乾涸的湖泊隨處可見,西湖溼地的面積也從2001年的11.35萬公頃,縮減到只剩9.8萬公頃。

敦煌綠洲湖泊 80%已乾涸

植被的大面積退化、死亡,開荒抽取地下水導致地下水位大幅下降等,使得月牙泉面臨乾涸危機。1990年代,如果沒有人工輸水或人工深挖,月牙泉早已消失。除月牙泉外,敦煌綠洲原有的1萬餘畝鹹水湖和1千餘畝淡水湖,80%都已經乾涸。

如今,敦煌人將希望全放在跨區域調水上,即「引哈濟黨」工程,也就是把發源於青海省野牛背山及夭果吐烏蘭山、年流量約3億立方公尺的哈爾騰河水引至黨河。目前,引哈濟黨工程還在等待大陸國務院審批。

但是,蘭州大學教授張明泉將引哈濟黨比作「拆東牆補西牆」。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保護監測科長袁海峰也認為,這只能延緩敦煌綠洲的消失時間。(系列報導,詳見原站)



◆ 曹妃甸 中國生態城市典範

【本報訊】2009-12-04 旺報

生態城市是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畫中提出的概念。從那時起,全世界具有遠大理想的學者,均致力於創造一個未來世界的模範,使城市自然化、生態化、低碳化。中國也不例外,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正積極打造成為「曹妃甸國際生態城」。

這座昔日以鋼鐵、煤炭、水泥聞名的重工業城市,正在推進資源型城市轉型中,以「綠色」二字為目標,透過建設綠色港口、綠色產業、綠色城市,探索一條「綠色成長」之路。

引入瑞典節能減碳技術

目前,為了實現綠色產業的發展目標,曹妃甸工業區這片投資熱土,已經拒絕各類高耗低能、汙染較重的投資項目達人民幣上百億元。

《21世紀經濟報道》指出,曹妃甸國際生態城市將與瑞典合作,引入瑞典節能減碳技術以及資金支援。曹妃甸生態城有一座中水處理工程,便是由瑞典政府撥款建設,投資規模約人民幣二、三百萬元。

曹妃甸國際生態城主要由6大專案構成:休閒商務港、曹妃甸度假城、生態行政中心、生態科技公園、可持續發展中心、新資訊媒體中心(時代塔Time-Tower)、海員俱樂部。

其中,休閒商務港將吸引和發展以港口為主的企業進駐辦公;曹妃甸度假城則是以曹妃甸的歷史故事為主線,威尼斯水城為藍本,有文化主題酒店、溫泉會館、高爾夫球場、遊艇碼頭等。

生態二字貫穿6大專案

生態行政中心則將提供一個集辦公生態、人文生態和環境生態於一體的新型行政辦公區域;可持續發展中心是集科普、展示、酒店、交易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綜合平台,既是國際級生態城市會議和論壇的召開地,也是世界各國環境產品生態技術的展示發佈基地,更是曹妃甸生態城市的展示視窗,占地面積約50 畝。

新資訊媒體中心整個建築群是集廣播電視中心、信號發射、雲中餐廳、會展中心、數位圖書館、媒體博物館、星級酒店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建築綜合體。與商業娛樂中心相鄰,濱水打造以休閒餐飲、酒吧娛樂為主要功能的海員俱樂部,形成生態城內最有風情的休閒娛樂場。此外,還有濕地公園、生態學校、生態示範社區、生態大道。

fsj 提到...

耗水耗能產業 掏空台灣水資源

【聯合報╱湯茂竹/研究員(竹縣竹北)】2009.12.04

聯合報披露年底用水吃緊,南部人最好不要返鄉過年。不是莫拉克颱風才剛剛造成南部百年洪水嗎?氣候變遷所造成的影響已經直接影響到我們返鄉的權利了,身為南部人,我感到觸目驚心。

台灣不穩定的地理環境,造成了台灣是一個雨量充沛但是缺水的地區。很不幸地,台灣的工業發展卻是走向高耗水高耗能的產業,以筆者所服務的新竹科學園區而言,過去雖然產生了一波廿年的榮景,但是半導體與光電面板產業卻耗盡了台灣未來的資源,特別是水資源。據悉為了因應新竹地區民國一百廿年的用水,經濟部水利署正規畫在新竹縣尖石鄉興建一座「比麟水庫」。

但是新竹本地人都知道,每每大雨一來尖石前山就土石坍方成災,大雨過後很快地水就流得無影蹤。為了餵飽比麟水庫,水利署還建議開鑿隧道,由尖石後山越域引大漢溪水。如此越域引水,對山體、水文、地貌與生態的影響,是否會如同曾文水庫越域引水工程所造成生態地體的破壞呢?

開發一個水庫所犧牲的不只是淹沒區,也是本土文化的殺手,對於水庫下游地區根本就是生態浩劫,更何況新竹地區曾在一九三五年發生過芮氏地震規模七點一的大地震。經過英國千年一遇的暴雨、台灣八八水災的百年水患後,所謂「百年周期的工程規劃」更只是自欺欺人。

即便是缺水,仍有許多更穩當的替代方案,例如興建海水淡化廠,每日九萬立方公尺的供水量已可滿足新竹地區常態用水需求。

此外,政府只要加強水庫疏浚,即可增加百分之卅的蓄水量。而節流政策的落實、工業園區廢水回收再利用、降低自來水漏水率由百分之卅下降至先進國家的百分之五以下等這些方案,每年更可省下三座翡翠水庫,約廿座比麟水庫蓄水量。

所謂高科技科學園區,事實上是耗費大量自然資源的低獲利產業,政府在計算科學園區成本時,根本忽略了環境成本,我們無法想像廿年後的台灣還要靠這種高耗能、高汙染、大量耗費水資源的產業來當做經濟發展的重點產業,也無法接受我們水資源廿年的長期規劃,竟然是基於這種落伍的思考。

政府永續產業規劃,應該是以土地所能給與的環境能力為上限,並逐年減去若干百分比,然後才去規劃廿年、卅年後的產業版圖與方向,據此推動產業結構,由高度損耗自然資源的產業轉向優質人力資源的產業,這是台灣產業結構轉變的最好契機。



◆ 山東德州 中國太陽城

【本報訊】2009-12-04 旺報

太陽能是最潔淨的能源科技之一。而山東德州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熱水器製造基地,每年提供的太陽能熱水器產品超過300萬平方公尺,相當於節約54萬噸標煤、減少排放134.6萬噸二氧化碳。

有「太陽城」美譽的德州,並非終日陽光燦爛。然而,太陽能資源不是非常豐富的德州,卻實現了太陽能熱水器的高度普及率。

太陽能熱水器普及率達9成

在擁有570萬人口的德州市,街道上、公園裡,隨處可見太陽能路燈。太陽能熱水器更是在一般家庭中普及,目前,太陽能熱水器在老城區的普及使用率已經達到了90%,新城區更幾乎達100%。

此外,太陽能光熱產業也為德州人提供就業機會。2008年底,僅皇明集團一家就公布並實施了3萬人的招聘計畫。在德州的就業人口中,30%從事太陽能相關行業。而在全中國,2007年太陽能熱水器就業人數約80萬,2020年將達到150萬。

讓太陽不落山的城市

走在德州大街上,太陽能設施隨處可見:太陽能和風能結合的路燈,在為晚間的發光發亮而積蓄著能量;太陽能紅綠燈指揮著城市的交通;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四處樓房的屋頂上密密麻麻安裝著的太陽能熱水器。它們整齊地排列著,和建築融為了一體。這座城市已經和太陽能密不可分。

一台售價人民幣5000元的太陽能熱水器,就能解決一家4口人的日常生活熱水,而熱水器普遍能夠使用15年,平均每天不到人民幣1元。德州人認為,這既方便又省錢。

不僅市區,德州還有100多個農村安裝了太陽能集體浴室。德州市抬頭寺鄉劉千村經營公共浴室的大嫂雷延軍說:「以前根本沒有條件洗澡,後來燒煤提供熱水,村民都覺得貴。現在使用太陽能後,自己的成本節約了三分之一,村民僅花2塊錢就可以洗個舒服的熱水澡了。」

目前,德州培植了皇明、億家能等知名太陽能企業,太陽能產業居大陸乃至國際領先地位。截止2008年,中國太陽能熱水器,占世界總量的76%,覆蓋數千萬家庭約近億人口。

fsj 提到...

重視氣候峰會 歐巴馬決參加閉幕會議

中央社 2009.12.05

為展現對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的重視,美國總統歐巴馬決定改變利用赴挪威奧斯陸領取諾貝爾和平獎的機會,順道於9日赴哥本哈根出席峰會行程,改為於18日專程赴會。

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定7日至18日在哥本哈根舉行,全球將有98個國家的領袖出席,絕大多數領袖將參加17至18日的領袖峰會。

白宮原已宣佈歐巴馬將利用10日赴奧斯陸領取諾貝爾和平獎的機會,提前於9日順道赴哥本哈根,提出美國的減碳計畫。但因中國和印度兩個最大開發中國家近日先後提出減碳目標,歐巴馬感受到它們共同解決地球危機的誠意,決定改變赴會行程,於18日專程前往哥本哈根,參加最重要的閉幕會議。

白宮今天發表聲明指出,經過幾個月的外交折衝,美國對中國和印度首度宣佈設定減碳目標,使得峰會有可能達成一個有意義的哥本哈根協定感到鼓舞。

白宮聲明同時承諾,美國願意合理分擔哥本哈根協議中所建議,於2012年以前共同出資100億美元,協助開發中國家減輕因減碳而衍生的損失,但其他國家也應共同分擔。

聲明說,美國願分擔費用,因為這不只是人道援助,而且是為地球的共同安全作出投資。

印度於昨天宣佈,將在2020年以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量,降到比2005年水準減少20%至25%。中國則於數週前宣佈,將在未來1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降到比2005年水準減少40%至45%。

白宮則於日前宣佈,美國將在2020年以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量降低到較2005年排放水準減少17%;然後配合國會立法進度,於2025年減少30%,2030年減少42%,2050年減少83%。

歐巴馬變更行程,使得他在12月一個月之內赴北歐兩次。加上這兩次北歐行,歐巴馬上任的第一年共出國訪問10次,創下美國總統上任第一年出訪次數最多的紀錄。



◆ 升2度太樂觀/沈世宏:世紀末比現在熱7度

【聯合報╱記者曾懿晴/台北報導】2009.12.05

全球氣候變遷速度加劇,環保署長沈世宏表示,過去科學界預估,到本世紀末全球平均溫度可能上升兩度。但依照德國波斯坦最新研究顯示,過去預估過度樂觀,若各國再不採取行動,本世紀末溫升可能高達7度。

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七日登場,沈世宏指出,該會議被各國視為本世紀最重要的會議,若各國在會議中能達成新的減碳期程共識,台灣雖然不在規範國家中,也將依據國際公約進行自主減碳。

環保署在哥本哈根會議前夕,邀集學者專家舉辦高峰論壇圓桌會議,會中討論各國減碳政策趨勢、再生能源及台灣減量對策。沈世宏表示,美國史丹佛大學今年研究指出,以現行技術,在2030年以前就能以風力、水力、太陽能發電,將化石燃料全數淘汰。

英國、丹麥、西班牙等國過去都曾嘗試發展再生能源,卻慘遭失敗。沈世宏指出,唯獨德國原本預定2010年國內再生能源所占比率達到一成五,卻已在去年超前達到一成八。「其中關鍵就是自由競爭下的市場價格。」

清大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范建得進一步分析,德國人民願意以每公升68元台幣的價格購買汽油,韓國挑明以GDP(國內生產毛額)降低百分之零點五的代價來發展綠能產業。

反觀國內欲比照國際公約,訂定自主減碳期程,還有立委跳出來表示台灣沒有遵守公約的義務,未來國際競爭力令人憂心。

經濟部能源局副局長王運銘表示,目前台電以每度補助兩元的方式購買再生能源,至年底國內再生能源設置量可達318.74萬瓩,占總裝置容量的百分之八點二,預估至2025年可達一成五以上。



◆ 氣候變暖怎麼辦?專家:中國必須要適應

中央社 2009.12.05

中國氣象專家警告,反常天氣狀況將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在過程中,中國必須努力適應氣候變化,而不是減慢氣候變化的過程。

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即將登場,中國氣象局長鄭國光在最新一期中共刊物「求是」發表上述看法。一般認為,中國將在會議中發揮關鍵作用。

鄭國光的論調明顯與中國政府一向的說法有所不同。中國官方一直表示,適應氣候變化與減慢氣候變化並重。

鄭國光說,像中國這樣規模的開發中國家,要把適應氣候變化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優先戰略,如此做最現實,也最迫切。

鄭國光並在文章中表示,中國正面臨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災難性後果。

他預計,如果不採取充分的應對措施,中國糧食產量可能在本世紀後半期減少37%,將嚴重威脅中國的糧食安全。

文章指出,全球氣候變暖將使全球和中國農業生產出現大幅波動,增加糧食供給的不穩定性,還會導致中國主要糧食作物水分虧缺、農業自然災害頻發,糧食生產波動性加大。

此外,全球氣候變暖還可能導致中國農業氣象災害、水資源短缺、農業病蟲害的發生程度加劇。若多種災害同時發生或連片發生,將造成糧食生產能力嚴重降低、減產幅度會進一步加大。

鄭國光認為,如果極端氣候災難在5年內發生兩次或更多,例如超過兩年或3年的大旱,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受到的危害將難以估量。

他認為,中國的重點應該是減少全球變暖對中國糧食安全的衝擊,加強農業應對氣候風險的能力。

這位專家還敦促北京加強中國的糧食儲備,提高糧食產量,保護耕地和水源。



◆ 溫減法加速立法 企業應變

【經濟日報╱記者伊娃兒‧撒布/台北報導】2009.12.05

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將於7日在哥本哈根舉行,若順利完成決議,將加速台灣「溫室氣體減量法」通過的速度,石化、鋼鐵等產業將首當其衝;加上國際大廠對綠色產品和綠色供應鏈的要求,恐將提高廠商的生產成本。

此次哥本哈根會議,台灣將以工研院的名義,率領包括環保署官員等近50位官員、學者與會,除與其他國家交流節能、減碳做法,也會藉此評估推動與邦交國境外碳權經營的可行性。

能源三法中的關鍵法—溫減法,從2006年9月送進立法院,因條文涉及強制規範排放源減量責任,各界對於減量額度仍有爭議,遲遲未能通過,最近的一次審查,立委決議待哥本哈根會議後,再進行審查。

環保署表示,若哥本哈根會議的決議明訂出各國具體碳排放的減量目標,將可做為溫減法調整依據,並將加速溫減法立法進度。一旦能源三法全數過關,也將帶動碳交易市場成長。

環保署溫減管理室參事兼執行秘書蕭慧娟表示,由於台灣非聯合國會員,過去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的締約國大會,都是透過工研院的名義以觀察員的身分參加。今年除了環保署和相關部會官員之外,還包括工研院、中技社等近50人前往參加。

據了解,目前國際碳權取得主要是透過境內、境外減量兩種方式,其中境內以推動盤查、自願性減量和排費交易為主;境外則以參與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CDM)、國際排放交易(IET)和共同減量(JT)為主。業者指出,目前台灣企業並沒有額外取得碳權的急迫性,但未來溫室氣體減量法通過之後,將對各個產業限定碳排放量,產生境外碳權取得需求。

負責台電碳盤查系統的台灣電力公司專業總工程師杜悅元表示,台電近幾年積極配合政府溫室氣體的排放減量計畫,但未來溫減法通過後,以目前台電碳排放的狀況,一定會超出限定的排放額,購買碳權勢在必行,然而台灣碳權取得有限,只能想辦法取得境外碳權。

蕭慧娟表示,國際間碳權交易目前可以透過「清潔發展機制(CDM)」及「自願性碳標準(VCS)」兩種機制認證,但環保署傾向選擇取得CDM認證的模式建構境外碳權的經營平台。去年底已有台灣業者如正隆公司,透過聯合國認可的認證機構取得VDS的碳權認證,並可將取得的碳權額度拿到碳排放交易所拍賣。

目前園區許多大廠如友達、奇美、台積電、聯電等,都積極參與台灣溫室氣體自願減量計畫。蕭慧娟建議,企業可以將自願減量的碳排放量,透過聯合國認可的認證機構取得碳權認證,並建立碳資產的管理機制,等到溫減法通過後,台灣建立明確的碳權交易機制,再至國際市場交易。

fsj 提到...

哥本哈根救氣候 明天起兩週見分曉

中央社 2009.12.06

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明天召開,這場會議的目的是打造出聯合國架構下的全球協議,以因應當代世界最重大的挑戰:全球暖化,或氣候變遷。

從7日到18日的這場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第15屆締約方會議(COP15)要達成什麼?根據兩年前的大會訂定的「峇里行動計畫」(BaliAction Plan),必須在五個主要領域達成協議。

首先是「共同展望」,這包括長期的全球總體溫室氣體減量計畫。這方面,八大工業國(G8)在今年7月同意,2050年時全球應減掉至少50%的溫室氣體排放,但並未得到一些開發中大國的支持,它們認為這取決於富國準備承擔多少責任。

第二是減緩溫室效應,包括工業化國家個別應做出具體的減少排放承諾;已開發國家的排放量雖仍預期會繼續成長,但個別國家也要定出適合國情的抑制成長幅度計畫,並可加入保護森林的措施。

畢竟溫室效應已發生,人類與環境已面臨衝擊,現在起的減緩(mitigation)行動是不夠的,因此相對而並列的概念是調適(adaptation)。哥本哈根會議對於如何調適海平面上升、極端天候等現象必須有所協議。

第四是科技轉移與發展;第五是金援與投資。這都包括富國要協助窮國來進行減緩與調適。

目前一般認為最棘手的議題包括溫室氣體減量與金援。代表大多數開發中國家的「77國集團(G77)加中國」(實際上有130多國)要求,工業化國家在2020年應比1990年減少排放至少40%。

但歐洲聯盟現在所提目標是減20%,或者可加碼到減30% ,前提是如果其他已開發國家也這麼做;美國所提的比2005年減17%,換算成比照1990年標準,則只減4%左右。

大多數開發中國家並主張已開發國家應撥出國內生產毛額(GDP)的0.5%到1%,來協助開發中國家因應氣候變遷。這也與富國目前擺在檯面上的數額相差甚遠。

至少自從11月中,丹麥總理拉斯穆森(Lars LokkeRasmussen)前往新加坡和包括美國總統歐巴馬等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多國領袖會晤後,目前較普遍的看法是:在哥本哈根恐難以定出法律協議,只能就主要議題達成政治協議,有約束力的法律協議要在接下來半年到一年達成。

但許多開發中國家希望年底就定出法律協議的目標,其實也沒有被正式放棄。歐巴馬訪問北京時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發表的聯合聲明中,就仍說「雙方致力於在哥本哈根會議達成最終的法律協議」。

若干媒體報導常說,哥本哈根會議是要「簽訂一部新條約,以取代將於2012年失效的京都議定書」;這其中其實有兩處誤解或者不精確之處,且本身就是不同國家間的爭點。

首先,1997年簽訂的京都議定書裡,只是工業化國家第一階段減量承諾將在2012年底截止,其他部分包括碳交易機制並未失效,因此,今年底該達成的主要目標之一,本是定出工業化國家第二階段減讓承諾。

然而,最近的發展是:大多數富國傾向打造一個取代京都議定書的新條約,納入一直明確堅拒加入京都議定書的美國,並規定京都議定書中沒有的開發中大國抑制排放計畫。

但大多數開發中國家擔心富國藉此機會下車,擺脫一些議定書中規定的責任。它們認為,應一方面修訂京都、延長工業化國家減排承諾,再另訂一個平行的議定書,處理其他問題。

過去幾個月來,對於哥本哈根會議的期待高低交替起伏。11月25日及26日,美國和中國相繼分別向國際宣布減少排放量和抑制排放成長目標,以及歐巴馬和溫家寶將親自前往哥本哈根,可謂提振全球士氣的最高潮。

不只這兩個全世界最大碳排放國,已開發或開發中大國包括巴西、法國、德國、南韓、印度也在近幾週做出了最新或更明確的減碳或抑碳承諾。

前兩天,會議主辦國丹麥表示已有逾百國的元首或政府首長將親自與會;白宮也宣布歐巴馬的行程將由原定的在會議第一週時,由赴瑞典領取諾貝爾和平獎時順道前往哥本哈根,改為專程參與會議最後的關鍵時刻。

UNFCCC執行秘書波爾(Yvo de Boer)最近說,他「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信心,哥本哈根會議將成為預防氣候災難之戰的轉捩點」。

兩週後就會知道。

※ 相關報導:

* 氣候會議 誰投地球一票?
http://udn.com/NEWS/WORLD/WORS1/5292532.shtml

* 這場大盛會 你的生活一定會改變
http://udn.com/NEWS/WORLD/WORS1/5292540.shtml



◆ 觀念平台-參與UNFCCC 需正規外交努力

【胡念祖】2009-12-06 中國時報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大會及京都議定書第五次締約方會議於七日在丹麥哥本哈根召開,我國將有超過百人先後「赴會」。今年的會議因馬總統將參與UNFCCC作為我國「活路外交」概念下的外交工作目標而受到各方重視。然而,過高的政策目標宣示,不僅尚未獲得國際外交實利,反而見到國內的政治消費與鬥爭。

我國過去參與UNFCCC或其他國際環境公約之年會,都是在各種非國家、非政府機構名義下,以觀察員地位赴會議所在地,參與一些周邊活動,政府官員則隱其官銜身分,附隨民間組織,前往「觀察」。參團官員有些因地位太高,不再下手從事外交實務工作,有些連「公約」是否是「條約」、或雙邊會談應如何進行的基本外交知識與能力都沒有。這樣也做了多年,過去又有多少高層或媒體重視此種內情。

今年,媒體突然發現,UNFCCC秘書處所公布的非政府組織多達九八五個以上,連「清海無上師國際協會」亦列名其中,而台灣官方授意的代表機構「工業技術研究院」的地址居然是「新竹.中國」,一時之間,「矮化、賣台、親中」之指控紛紛出籠。政府立場亦頗為尷尬,因為設立再多的NGO去註冊,都無法突破與「清海無上師國際協會」一般的地位。

我國自一九九七年以來,運用了一九九五年聯合國魚群協定第一條「用語與範圍」第三項中所創設的「漁捕實體」(fishing entity)此一法律名詞與概念,平等地參與數個區域多邊漁業養護與管理公約或協定的制約或修約的談判,並正式成為這些公約或協定所設立之多邊區域漁業管理組織之會員。

漁業外交領域中之成功前例是否可以完全仿照適用在環境外交領域,仍有諸多困難需要考慮與克服。據聞,為迴避聯合國系統內「國家身分」(statehood)所造成之政治阻礙,馬政府中有人建議仿照「漁捕實體」之前例,開創性地使用「排放實體」(emission entity)一詞,作為我國的法律身分,以謀參與UNFCCC。但「排放實體」一詞未免格局太小。如此,日後我國若要參與聯合國體系下的「斯德哥爾摩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公約」、「控制危險廢棄物越境轉移及其處置巴賽爾公約」等多邊國際環境公約時,是否要再創並改用「有機污染物實體」、「危險廢棄物實體」等名詞?「環境實體」一詞,不是更具前瞻的包容性與意境嗎?

外交部若欲以「環境實體」作為法律工具以突破政治阻礙,目前所應為之思考即應是尋求於UNFCCC體制下所制定之任何子公約或機制中納入「環境實體」參與或加入之空間,並將這些子公約或機制中「環境實體」參與或加入的條件與母公約切割,如此我國方有在不觸及UNFCCC母公約修約的情況下,獲得參與或加入UNFCCC體制的機會。

過去「不務實」的便宜「參與」手段,並未能替國家在環境外交上謀得任何權益。政府如欲在環境外交上有所突破,正規的外交作為與資源投入,是必要的。外交部實有必要嚴肅檢討主事官員與部門是否具有環境外交的專業能力或多邊政府間組織的實務經驗,並釐清與環保署等其他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之間的涉外權責及協調與合作的機制。

(作者為中山大學海洋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華民國海洋事務與政策協會理事長)



◆ 保護內蒙古草原 中國耗資人民幣65億

中央社 2009.12.06

中國內蒙古自治區政府表示,中國已累計投入人民幣65.2億元保護內蒙古草原,使其退化和沙化的面積由7億公畝減少到5億公畝。

新華社報導,內蒙古擁有13億公畝草原,草原面積居全國之首。上世紀90年代末,由於連年乾旱、過度放牧、草原建設和保護投入不足等原因,部分草原退化、沙化嚴重。

2000年以來,中國在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投入人民幣17.6億元實施內蒙古草原治理;實施退牧還草工程,累計人民幣47.6億元進行復育內蒙古草原。

目前,內蒙古草原復育範圍7457.98萬公畝,禁牧休牧面積7.23億公畝,輪牧面積8286.23萬公畝,農牧業相關人口1000多萬人、牲畜6000多萬隻。

內蒙古按照科學規劃、有效保護、加快建設、永續利用的方向,需要逐步處理草原生態、生產和生活之間的平衡關係,到2010年全區草原的植被覆蓋度應達到42%,到2015年達到48%,才能逐漸恢復草原生態的原始面貌。

fsj 提到...

減碳要玩真的 學者籲政府祭具體措施

中央社 2009.12.06

哥本哈根全球氣候高峰會在即,各國紛提出具體減碳目標。學者認為,當許多大國減碳「玩真的」,台灣也應積極設立減量標準,提出具體配套,才能在國際市場具有競爭力。

不論是中國、美國等排碳大國,或不受京都議定書規範的韓國,都在哥本哈根會議前夕相繼提出具體減碳目標。

美國參議院版本的「淨潔能源暨安全法案」,提出2030年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比2005年的水準減少42%、2050年比2005年水準減少83%。外界認為,這是美國歷來提出最大膽的標準。

溫室氣體排放量現居全球第1的中國,也宣布將於2020年將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 (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較2005年時減少40%至45%。

中國的表態,讓身為全球第5大排碳國的印度備感壓力,也提出希望2020年前把廢氣排放強度減少到比2005年低20%到25%。韓國則由總統與總理指揮成立「綠色成長委員會」,積極議定各項推展綠能產業的策略和方向。

反觀台灣,永續能源政策綱領提出減碳短期目標為2016年到2020年間回到2008年排放量,中程目標是2025年回到2000年排放水準,長期希望2050年排碳量回歸到2000年的50%。

學者認為,台灣減碳仍處於政策性宣示階段,配套付之闕如,具體減量作為也多為上對下的宣導,缺乏民間對減碳迫切性的深刻體認。

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范建得表示,有心減碳的國家,應大刀闊斧擬定完整配套措施,以明確政策帶動產業轉型。例如,韓國就殘酷點出國內生產毛額會因減碳而減少3%以上,但國家政策一出,工業、能源、民生部門不敢不從。

范建得說,政府若將減碳目標「砍得夠深」,就能創造產業需求。例如韓國LG等大企業,早已自願向歐盟提出「清潔發展機制」 (CDM),藉由改善製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再將排碳額度出售給歐洲企業,將收益回饋到降低產品售價,將來韓國的電子產品在國際市場價格將極具競爭力,「台灣如果不及早因應,市場遲早會被韓國吃下來。」

台灣雖因國際地位特殊不受國際條約強制規範,范建得認為,「正因為沒機會以官方身分參與會議,台灣才更要端出具體目標,才有籌碼打入國際社群。」朝野應正視全球暖化,台灣將來若要在國際市場與韓國、中國競爭,就不能在減碳責任落後。

「韓國、中國都是玩真的」,工業技術研究院資深顧問楊日昌也認為,韓、中都把節能減碳當成國家發展的策略,像韓國投入總紓困金額的79%於綠色能源,比例為全球第1,未來5年每年提出GDP的2%,總共約新台幣3.1兆元於綠能產業。

此外,楊日昌說,中國將投入相當於新台幣6.4兆元資金於發展綠能產業,規模為全球第1。

當亞洲鄰居們展開減碳大計,學者盼台灣也端出具體減碳政策牛肉,而非只是「畫牛充飢」,才不會因一時僥倖心態,讓減碳作為和產業轉型慢人一步。



◆ 防汙透明化 二輕將全面綠化

【聯合報╱記者鄭國樑/高雄報導】2009.12.06

中油高雄煉油廠建廠六十多年,近年在環保單位監督下,不但管制早年廠區遭汙染土地,並成立專責小組按政府要求改善,部分舊廠區已不再使用,所有煉製設備管線也全部地上化。中油表示,防汙及改善過程透明,絕無隱瞞。

另外,中油指出,高廠二輕舊址原先計畫種植上千棵樹木,經過環保單位和專家評估,認為受土壤復育技術限制,要確實追蹤土壤改善狀況,植樹間距必須拉大,因此二輕舊址空間只能種植不到200棵樹,以利後續調查工作,不過未來土壤完成改善後,會全面綠化。

中油表示,過去從沒有對外說高雄廠土壤並未遭汙染,事實上,中油全力配合環保單位改善要求,擬訂改善計畫前,都和相關單位開會討論,並接受環保局監控,定期統計改善程度,必要時調整計畫,找出最好的改善方法,所有必須改善的區塊都公告管制,中油不會隱瞞或做不實陳述。

中油指出,高雄煉油廠建廠早期,污染防治技術與設備不像現在這麼進步,環保法規也比較寬鬆,工場長期運轉,日積月累造成今天的污染,油料從油水排放水管線漏出,滲至地下,造成地下水及土壤污染,民國89年後開始有土水法管控標準,全國才開始注意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問題。

中油高廠93年底成立環境改善特案小組,針對高廠污染提出整體改善計畫,小組成員28人。近年完成多項重要改善工作,包括全面檢測土壤汙染數值,二百多條地下管線全部地上化,其中編號P-37整治場址,預計民國100年4月可望解除列管。

煉製事業部指出,環保局已核准中油提出的「全廠地下水污染控制計畫書」,汙染會逐步改善,例如不久可將地下水的污染控制在廠內,不至於流出廠外。中油希望在環保單位監控下,早日完成改善工作。



◆ 暖化加陸化 鳥況銳減7成

【聯合報╱記者黃驛淵/台北報導】2009.12.06

台北市華江溼地因豐富的水生動、植物及底棲生物,每年冬天都有大批雁鴨都飛抵避寒。但近年來全球暖化,加上溼地陸化情況愈趨嚴重,讓華江溼地的雁鴨一年比一年少。

北市野鳥學會理事陳岳輝在華江溼地記錄雁鴨生態已逾23年,他表示,比起去年同期有1300多隻雁鴨,根據本月2日的最新監測數據,竟少了7成,僅有367隻。

「你看這片溼地,都陸化了!」陳岳輝說,每年11月是雁鴨高峰期,95年還有8000多隻,但近年陸化後,長出蘆葦、雜草,擋住雁鴨警覺野禽的視線,更影響底棲生物量,當雁鴨的食物銳減,願意來棲息雁鴨量當然變少。

「華江雁鴨從興盛到沒落,真的很可惜!」陳岳輝說,華江溼地是世界少有的「都市溼地」,若市府不重視,過沒幾年恐會消失。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也指出,華江雁鴨棲地除水量不足引起的陸化,水質嚴重汙染也讓溼地的「生物相」變得貧乏。

華江溼地守護聯盟植物組長蔡榮立表示,位於雙園抽水站、萬板橋下的出水口,因周邊環南市場排放汙水,月前在河道放蟹籠欲做生態監測時,竟然撈起一堆雞毛、鴨毛,溼地周邊水域品質嚴重受汙染。

林業試驗所植物園組副研究員范義彬也直言,市府近年花錢做公園硬體,包括單車步道、鴨子造型的座椅,但真正需要重視的溼地生態卻未重視。

陳岳輝指出,去年市府在溼地中裝設「太陽能湧升柱」,說要改善溼地溶氧量,但因害怕別人破壞裝置,「還不讓我們去除草」,造成溼地上的雜草、蘆葦蔓生,忽略陸化危機,「重點根本放錯!」

台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表示,96年開始即投入2700萬元整理雁鴨公園,包括賞鴨步道、低水護岸等,也挖掘渠道引淡水河水,就是希望能夠復育溼地、解決陸化情形。

fsj 提到...

馬總統,你的支票是能源稅不是碳交易!

【聯合晚報╱記者劉開元/台北報導】2009.12.07

「碳交易是肥了污染、投機者,卻出賣了地球與人類的未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第15次會議(COP15)今天起在丹麥哥本哈根一連舉行兩周。國內多個環保團體上午抨擊碳交易只是由美國華爾街投機分子,打造出來的制度,因此強烈要求我國政府不要隨之起舞,應先推動能源稅,把錢留在國內減碳,才更能提升國內環境品質。

台灣蠻野心足協會、綠黨、看守台灣協會等團體,上午公開放映美國環保團體上周一推出的9分鐘動畫「碳交易的故事」,影片指出碳交易真相,只是由華爾街投機分子開發出價值3兆美元的新泡泡,不但不能解決全球暖化危機,反而會浪費資源。

蠻野心足理事長文魯彬表示,一股反對碳交易的串連正在全球展開,除了核心的監督團體「看守碳交易」(Cabon Trade Watch),舉足輕重的國際環保團體「地球之友」(Friends of Earth)也公開反對立場。前年底一上任就簽署京都議定書的澳洲總理陸克文,其減碳法案卻在日前觸礁,其中包含碳交易條款,也是遭到澳洲綠黨聯合在野黨兩度否決的重要原因。

綠黨發言人潘翰聲嚴詞抨擊「馬政府偷天換日」,並對馬英九總統喊話「你的支票是能源稅,不是碳交易!」溫室氣體減量法若照目前錯誤方向走下去,台灣原本可以用於國內減碳的綠金即將外流,肥了國外廠商及碳交易掮客。

「看守台灣」秘書長謝和霖說,政府如果真心要推動溫減法,應將碳交易條文剔除另外立法,避免節外生枝,才能加速立法。而溫減法也一定要有法定減量目標和強制性總量管制,否則就只是溫室氣體「盤查法」,等於只是空包彈。

潘翰聲說,一旦溫減法包裹碳交易闖關,台灣廠商在境內汙染,卻透過碳交易把錢送到國外,還不如用能源稅把錢留在國內減碳,更容易監督,也才能提昇國內的環境品質。



◆ 環團反對碳交易 要求啟動能源稅

中央社 2009-12-07

「碳交易」制度被部分人視為有效的減碳工具,但檢討聲浪日起。台灣綠黨等環保團體今天表示,「碳交易」易淪為財團逃避減碳努力的工具,呼籲政府啟動能源稅,不要只是空談。

「碳交易」是京都議定書准許的減碳工具之一,被許多財團視為新的金融工具、產業,但近來衍生不少道德上的問題,引發爭議。綠黨、蠻野心足協會及看守台灣協會上午舉行記者會,直指碳交易制度爭議大,要求政府將碳交易排除在立法院審中的「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之外,儘快啟動能源稅、碳稅制度。

環保團體在記者會現場播放由國外環保團體「看守碳交易」(Cabon Trade Watch)拍攝的「碳交易的故事」影片,影片宣稱在全球未就二氧化碳減量總額達成共識及有嚴謹配套下,碳交易制度讓污染最多的業者可以輕易使用欺騙、詐欺手段,取得大量碳權交易,成為最大受益者,二氧化碳排放繼續增加,全球民眾繼續受害。

台灣綠黨發言人潘翰聲表示,碳交易制度的爭議已引發討論,澳洲總理陸克文提出的減碳方案已2次被澳洲國會駁回,主因就在於減碳方納入碳交易制度。

潘翰聲指出,碳交易制度一旦被法律條文化後,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將不必努力減碳,只要花錢就可以買到贖罪券,但台灣人民得不到任何一毛錢,環境被破壞卻由全民承擔;或者財團只要經過簡單改善,就可獲得大量碳權供買賣獲利,大發污染財,協助其他產業繼續污染,也會引發國際批評。

潘瀚聲呼籲政府主動拿掉溫減法草案中有關碳交易制度的規定。他說,總統馬英九多次在公開場合中提到推動「能源稅」減碳構想,從來沒有提到過「碳交易」,環保署卻想盡辦法要准許碳交易制度,令人懷疑馬總統減碳支票被偷天換日。

環團呼籲馬總統在減碳議題上拿回主導權,啟動能源稅相關方案,將錢留在台灣發展再生能源及其他相關綠色產業。



◆ 沈世宏:碳交易 非華爾街製造的泡泡

【聯合晚報╱記者劉開元/台北報導】2009.12.07

針對環保團體的指控,環保署長沈世宏上午表示,碳交易是國際間針對溫室氣體減量共同想出的辦法,環保署是順應國際趨勢潮流而進行,絕不是為了圖利財團;環保署認為能源稅、碳稅及溫室氣體減量總量管制,應齊頭並進,才能更有效解決溫室氣體減量目標。

沈世宏說,碳交易是促使財團、廠商更能善盡地球公民的責任,當節能減碳成為世界共同議題時,財團也應該要為節能減碳盡力,因此訂定減碳目標是必要的,財團在創造利潤同時,也應該要致力於減碳的目標,他不認為碳交易只是華爾街製造的另一種「泡泡制度」。

對環團擔心碳交易將使台灣綠金外流一事,沈世宏說,國內許多廠商生產了大量綠金產品,行銷世界各國,反而賺進大批綠金,他看不出有綠金外流的問題。

由於溫室氣體減量是國共同呼聲,沈世宏上午再次強調,希望溫減法盡快在立法院通過,以呼應哥本哈根會議後的國際新情勢。

兩岸不排除舉辦環保論壇

【記者劉開元/台北報導】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今起在哥本哈根召開,雖然我國因參與名稱被掛在「中國」之內,引發各界重視,不過環保署長沈世宏上午表示,由於溫室氣體已成為國際重要議題,因此兩岸環保單位不排除在氣候會議後,共同舉辦環保論壇,在發展碳交易或清潔發展機制上,進行研討。

沈世宏表示,哥本哈根會議除了接續2012年京都議定書到期的減碳結果,也將協商減碳新協定,是近年最重要的一項環保國際會議。

由於議題重要,沈世宏說,早在上月間就,環保署已準備進行兩岸「環保論壇」,就研擬「清潔發展機制」 (Clean DevelopmentMechanism,簡稱CDM)合作方式或是碳交易等議題進行研討。其中「清潔發展機制」是京都議定書規範的彈性機制,已開發工業國可藉合作計畫,以資金援助或技術移轉等方式,協助開發中國家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減碳成果將可成為可交易的碳排放配額,台灣在這方面可提供協助給中國大陸。

此外,由於中國大陸是目前擁有最多CDM計畫的國家,這方面的經驗,可供台灣借鏡,沈世宏說,將來兩岸若能研擬「清潔發展機制」的具體合作計畫,將可使兩岸都可獲益,創造更大利益。

不過可惜的是,這項論壇計畫最後並未開成,主要問題出在中國大陸方面。但環保署表示,在哥本哈根會議後,國際間在溫室氣體減量上,應有更新一步的結論,此時兩岸還是有許多議題可談,其中也不乏有可以合作的空間。



◆ 企業碳權交易 我爭取入CDM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曾懿晴/台北報導】2009.12.07

國際碳權交易,台灣絕不缺席。環保署長沈世宏表示,將在哥本哈根會議中提出說帖,為我國產業爭取加入國際間的清潔發展機制(CDM);未來我國在大陸投資、對中南美洲援外計畫產生的碳減量,都可以認可的「碳權」形式計入國內產業減量成果。

環保署說,台灣將實施自願性溫室氣體減量計畫,因此也應容許台灣產業能以國際認可方式,在其他國家投入資金、技術達成的減量成果(CERs)計入,以達成自願減碳目標。沈世宏表示,他在上個月訪歐時,拜會歐盟環境總署署長、歐洲氣候變遷交易所執行長等人,他們都認為台灣以此模式參加CDM,是可行做法。

我政府將以工研院名義組團,由工研院副院長曲新生擔任團長,官員中層級最高的環保署副署長邱文彥任「資深顧問」,經濟部能源局、工業局、農委會、交通部、國科會都派員加入,共有50名成員,於本月12日出發,參加哥本哈根會議的第二周議程,爭取循世衛大會(WHA)前例,成為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大會(UNFCCC)及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PCC)正式觀察員。

邱文彥表示,此行將積極安排與歐、美、日等國雙邊會談,引進先進綠能技術,也不迴避與對岸代表溝通,增進了解與互信。

台北縣市、高雄市因加入國際城市行動聯盟(ICLEI),今年將以城市名義參加哥本哈根會議,提出以城市為單位的減量目標,台北縣長周錫瑋也將出席。

fsj 提到...

有助減碳 陸森林銀行夯

【聯合報╱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2009.12.07

「森林銀行」概念正在大陸西部生態省份發酵。部分省市正鼓勵當地農民積極造林,除為農民創造財富,也在為大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新華社報導,貴州東南部雷山地處長江與珠江兩大水系上游,是中國西部生態最敏感、最脆弱的地區之一,如今,這裡七成土地被濃密的森林覆蓋,比十年前增長了十一個百分點。雷山縣居民李雪說,以前,拇指粗的樹都砍下來當柴燒,現在碗口粗的樹也沒人動。「現在林子裡經常碰見野豬,以前幾乎是看不到的。」

「森林銀行」已在大陸「升值」。大陸在聯合國氣候峰會舉行前夕宣布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具體行動目標,計畫到二○二○年,森林面積比二○○五年增加四千萬公頃,森林蓄積量增加十三億立方公尺,為此,在長江、黃河、瀾滄江等多處江河上游的貴州、青海、西藏、四川等省、自治區,林權改革都受到當地農牧民的歡迎。

貴州雷山縣林業局副局長李天佑表示,雷山的「林權改革」,即把集體所有的林地交給農戶長期承包經營。

迄今雷山已有十九萬農戶獲得「林權證」,涉及八萬四千公頃森林。這好比建了一個「森林銀行」。通過政府發放生態效益補償金、合理採伐、林間養殖、生態旅遊等,讓樹木為農民長期創造財富,「種樹相當於儲蓄,農民種樹護林的積極性自然提高」。

中共國家林業局統計,一九八○年至二○○五年,大陸通過持續開展植樹造林活動,累計凈吸收二氧化碳四十六點八億噸;通過控制毀林,減少排放二氧化碳四點三億噸,兩項合計五十一點一億噸,相當於同期二氧化碳工業排放總量的百分之八,對減緩全球氣候變暖作出了重要貢獻。

根據第七次大陸森林資源清查結果顯示,截至去年年底,大陸森林面積已達一點九五億公頃,森林覆蓋率為百分之廿點三。人工林保存面積六千二百萬公頃,繼續保持世界首位。

※ 相關報導:

* 汙染嚴重 渤海將變「臭海」
http://udn.com/NEWS/MAINLAND/BREAKINGNEWS4/5294594.shtml



◆ 抗暖化 綠色和平:金援窮國應透明化

中央社 2009.12.07

舉世矚目的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今天起跑。綠色和平組織表示,未來將與國際透明組織合作,監督窮國是否有效運用金援對抗暖化。

聯合國主導、全球192 國參與的氣候峰會今天起一連進行兩週。歐洲聯盟估計,工業國家在2020年前需撥款1000億歐元(約新台幣4 兆7840億元),協助發展中國家因應氣候變遷。但是,許多貧窮國家政治貪腐,錢是否花在刀口上,不無疑問。

綠色和平組織(Green Peace)的新任主席奈度(Kumi Naidoo)接受柏林「每日鏡報」(Der Tagess-piegel)訪問時表示,各國簽訂的氣候協議唯有公平和具有約束性,才能接受監督,金援缺乏透明將產生災難性的後果。

他說,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未來將與國際透明組織(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合作,監督富裕國家和窮國是否將錢有效用在氣候保護。

總部位於阿姆斯特丹(Amsterdam) 的綠色和平組織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環保組織,每年的運作經費是兩億歐元,主要來自德國、荷蘭、美國和英國等國的民間捐款。

11月中才走馬上上任的新任主席奈度,是具有印度血統的南非人,也是綠色和平組織史上第一位出身發展中國家的領導人。

觀察家相信,身為人權鬥士,奈度過去以對抗南非的種族隔離和貧窮聞名,上任後將多關注社會正義和貧富差距的議題,將焦點轉移到南美洲、非洲和亞洲的窮國,帶領綠色和平從環保轉型為人權組織。

fsj 提到...

IPCC主席:全球暖化證據不受電郵外洩動搖

中央社 2009.12.07

英美氣候專家電子郵件外洩事件恐衝擊今天開幕的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聯合國首席氣候科學家帕卓里今天在大會上消毒,指聯合國現有的氣候變化科學發現具堅實基礎。

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主席帕卓里(Rajendra Pachauri),上午在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的歡迎儀式中說,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Universityof East Anglia)的電郵遭竊事件,「顯示有些人不惜訴諸違法行為,也許是企圖損傷IPCC的公信力」。

他說,以這場會議可能帶來的巨大改變,「很自然有人會不願接受」。

東安格利亞大學氣候變化研究中心(ClimaticResearch Unit)是氣候變化科學的全球重鎮,在被駭客侵入系統後,上月中,數百封科學家間的往來電郵被公布。

包括該中心主任瓊斯(Phil Jones)寫給美國賓州州立大學(PSU)地球系統科學中心(ESSC)主任曼恩(Michael Mann)的外洩信件,似乎顯示這些主張人為全球暖化論的主流科學家操弄數據,且阻止異議者取得原始資料。

外洩信件涉及的機構和科學家,許多都是IPCC的關鍵角色,而IPCC氣候評估報告是聯合國氣候談判的主要科學基礎。

在哥本哈根會議前夕,氣候變化的懷疑論者和否定論者因而從這起事件獲得了有力武器。同時,是何方人士竊取及公布信件,揣測也滿天飛。

帕卓里今天強調,全球暖化的科學說服力不會因此動搖。

他說,IPCC自成立以來21年,一直透明而客觀,廣納全球各角落數萬科學家的貢獻;該小組2007年推出的第四次評估報告(AR4)的發現,「是根據全球眾多獨立機構的測量,顯示出陸地上、大氣中、海洋裡跟冰層覆蓋區域的重大變化」。

另外,帕卓里指出,八大工業國集團(G8)在今年夏天同意限制全球升溫在攝氏2度以內的目標,值得肯定;然而,依據AR4,即便控制升溫在2度到2.4度之間,全球的溫室氣體排放最遲必須在2015年就達到高峰然後往下降,「離現在僅剩六年」,各國應果斷採取行動,在這兩週會議達成協議。



◆ 氣候暖化 俄勒岡州積雪大量消失

中央社 2009.12.07

最新科學研究報告指出,受到氣候暖化影響,俄勒岡州境內喀斯喀特山脈頂峰的長年積雪出現大量消失,某些地點過去77年來積雪量已經消失一半。

俄勒岡州立大學(Oregon State University)發表最新科學研究報告指出,受到氣候暖化的影響,俄勒岡州境內的喀斯喀特山脈(Cascade Range)的長年積雪逐漸消失,在某些地點過去77年來雖然降雨量與降雪量並無明顯變化,但積雪量卻消失了一半。

研究人員指出,全球暖化對地球造成的各種衝擊中,積雪消失是最容易看得出來的,未來這個問題將會持續存在。

喀斯喀特山脈上的積雪是附近區域河流的重要天然供水來源,對於當地農業、畜牧發展以及河流裏鮭魚等生物的生存都有著重大影響。

這項研究報告是受俄勒岡氣候變化研究中心(Orego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Institute)委託而進行的,希望能從這個地區氣候變化的各種影響學到教訓,找出未來的因應之道。

俄勒岡州立大學地質科學教授瓊斯(Julia Jones)在發表報告時指出,山區森林裏的樹木似乎對氣候暖化造成水源減少或乾燥能夠因應,尤其是歷史較為悠久的花旗松(Douglas Fir)更為明顯,就是把樹木本身的光合作用關閉起來。

她指出,從某種角度來看,這些樹木是懂得適應環境的,會等待有足夠水份的時候才用水,其中有些樹齡已經有500歲了,成長過程中早就經歷許多氣候變化的「磨練」。



◆ 大陸專家警告 2050年上海可能被海水侵入

中央社 2009.12.07

上海河口海岸科學研究中心總工程師吳華林,說出自認「絕非危言聳聽」的話:「從理論上說,如果不採取積極防禦措施,到2050年,上海存在被海水侵入的可能。」

大陸11月發表「長江流域氣候變化脆弱性與適應性」報告指出,上海近30年來沿海海平面上升了115公釐,高於全國沿海平均的90公釐。綜合國內外各方專家預測,到2030年,上海相對海平面將比2010年上升12公分,到2050年上升25公分。

吳華林根據這項報告提出了上述警告。

廣州日報指出,海平面上升引起海水倒灌、鹹潮入侵的次數,過去幾年呈明顯的增加趨勢,對上海飲水安全構成了極大的威脅,而且全球持續暖化,未來中國沿海水平面上升趨勢還會進一步加劇。

報導進一步說,水平面上升將導致上海海岸區域受到洪水氾濫、濕地喪失、海水侵入淡水水源地等侵襲的威脅。

中國科學院科學家徐明表示,長江下游變濕,溫度升高,上海將變得更加脆弱,各國應合力減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 破例!45國媒體齊發聲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09.12.07

45國媒體今天共同刊出社論指出,面臨空前浩劫的人類,除非集體採取果斷行動,氣候變遷將使地球破壞殆盡。

56家報章雜誌史無前例立場一致地發聲,懇求各國領袖在哥本哈根氣候峰會做出「正確決定」。

社論指出:「齊聚哥本哈根的政治家握有形塑歷史對這個世代評價的權力:勇於接受挑戰,還是笨到火燒屁股還不避免危機。」

社論共以20國語言刊登,包括中文、阿拉伯語和俄文。刊登媒體包括英國「衛報」、法國「世界報」(Le Monde)、「多倫多星報」等。

台灣天下雜誌則以英文刊登這篇社論。以中文刊登的媒體有中國經濟觀察網、中國南方都市報。

fsj 提到...

哥本哈根會議 關鍵五議題
http://udn.com/NEWS/WORLD/WORS1/5293415.shtml

【經濟日報╱編譯陳家齊/綜合外電】2009.12.07

哥本哈根氣候變遷高峰會7日召開,各國領袖必須在五個關鍵議題上達成共識,才能把未來氣溫的增幅控制在攝氏2度以內。

各國已大致同意,為了達成這項目標,全球溫室暖化氣體的排放量必須在2050年時,減至1990年時的一半。其中八大工業國家更進一步,願把減碳目標設在80%。

但首先浮現的是富國中期減碳的目標,爭議點是2020年。發展中國家要求富國在2020年減碳25%到40%,但少有富國願意承諾這種減碳水準。

富國減碳 2020年拚減40%

日本最接近,願意在2020年減碳25% 。歐盟承諾減碳20%,而如果發展中國家願意一同減碳,就把減碳目標提高到30%。

問題卡在美國,根據參議院還在審議的法案,2020年僅比2005年減碳17%。

而對於發展中國家,哥本哈根會議將不會要求絕對的減碳目標。這是因為當前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絕大多數都是先進富有國排放的,而目前發展中國家的人均排碳量也遠低於先進國家。

因此,關鍵在於提高發展中國家的能源運用效率、增加再生能源運用。

因此第二個議題就是開發中國家的「排碳緩和」作法。巴西承諾以替代能源與乾淨發電科技,讓2020年的排碳量與「依照現狀」發展下去相比,可以少掉36-39%。也就是說,巴西的「緩和目標」是39%。

金援談判 尚無具體承諾

而為了協助發展中國家減碳,富裕國家必須出錢出力,於是有了第三與第四個議題:資金援助與技術轉移。

在全球經濟仍舊低迷、政府財政吃緊的狀況下,富國對窮國的減碳金援恐怕相當困難。富國也希望以金援作為最大的談判籌碼,放在最後談。因此,除了歐盟已經承諾提供30億到150億歐元資金,其他富國仍未有具體承諾。

另一種「間接金援」的方式,是建立全球排碳權市場,讓富國向窮國購買碳權。這也是京都議定書原本的架構,但目前全球碳市場必須大幅翻新。

在技術轉移方面,富國現在傾向不免費提供低碳能源技術,而是以合作開發的方式進行。

這是因為像是中國這樣的高速工業化國家,已經領受了西方企業大量的新能源投資。不過印度仍希望採取像是愛滋病用藥的模式,讓窮國有權可以在必要時,低價或免費使用綠能科技的專利。

簽約方式 各國還有得喬

最後,第五個問題是減碳架構的簽約方式。

發展中國家堅持以1992年簽署的京都議定書,作為新公約的基礎,而美方表明絕不接受京都議定書。新的國際條約還牽涉到主權問題,美方堅持要由政府自行提出減碳目標,而非寫進國際條約。

這些爭議目前仍缺乏共識,因此,本次哥本哈根會議幾乎不可能簽訂具有實質規範內容的國際公約,而需留待明年解決。 (表解詳見原站)



◆ 減碳數字遊戲 各國藏鬼胎

【聯合報╱編譯夏嘉玲/報導】2009.12.07

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峰會7日至18日舉行,美國總統歐巴馬、中共總理溫家寶、印度總理辛哈、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等全球192國1萬5千名代表將出席。會中最重要的議題就是討論溫室氣體減排目標,然而,各國卻各懷鬼胎,會前公開承諾的減碳目標,不是玩數字遊戲就是暗藏玄機,或是附帶一堆條件,深怕自己減碳量比別人多。

歐盟算是最有減碳誠意,宣示2020年前將比1990年減排20%,不過歐盟力推環保綠能,和其綠能產業領先全球、可藉機擴大市場不無關聯。

第二大排碳國美國在各方壓力下,歐巴馬總統最近承諾,到2020年減碳量要達17%。這個目標乍看下跟歐盟的20%減碳量差不多,然而美國是以2005年排碳量為基準,而非聯合國中期目標1990年,若以1990年為基準,則美國實質減幅僅約4%,只有歐盟的五分之一。

最大排碳國中國也以2005年為準,承諾2020年前減排40%到45%,這個百分比聽起來很驚人,但中國要減的是所謂「碳密度」,意即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的碳排放比率。換言之,只要中國GDP繼續快速成長,即便排碳總量增加,只要增加幅度比GDP小,「碳密度」仍可能顯著減少,因此到了 2020年,中國總排碳量可能不減反增。



◆ 只爭觀察員? 別再阿Q

【聯合報╱胡念祖/中山大學海洋政策研究中心主任】2009.12.07

舉世注目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大會及京都議定書締約方會議,今日在哥本哈根召開。台灣雖有多人前往,但在我國與會之身分與地位未能徹底改善之前,其意義實為有限。

我國自從退出聯合國之後,因「國家身分」不被多數國家承認,以致許多多邊國際條約的制約談判過程,我國均無法參與,更因多邊國際條約簽字或批准、加入之主體多限制為國家,使我國連制約後的加入亦無機會。久而久之,我國遂成為國際法律秩序的「化外之民」,亦使我國習於阿Q地以「自願遵守」諸般國際條約規範來表示「善盡地球村一份子」的責任或義務。

一九九五年聯合國魚群協定出現了「漁捕實體」一詞後,我國開始運用此一特定法律身分,迴避「國家身分」的政治問題,而在國際漁業法的體系與領域內有機會平等地參與。但在一九九七年到二○○○年的階段中,我國的法律身分、名稱、組織地位,均成為談判的標的與籌碼,其談判之艱辛與辛酸,實非局外人能體會。

馬總統將「參與」UNFCCC作為我政府外交目標之一,但該公約之中並無類似「漁捕實體」的法律名詞與概念存在,再加上UNFCCC目前已有一九二個締約方,欲藉修約方式納入我國的加入,涉及所有締約方的修約談判及各國政府(國會)之再批准,其可能性為零。故,我國意圖加入該公約並因此而有平等參與該公約後續子公約(即議定書等多邊國際文件)之談判的可能性亦為零。

今日我國能追求的短期政策目標似乎只有利用該公約第七條第六項中的規定,求取以國家或政府機關身分及名義,在出席締約方不多於三分之一反對的情況下獲邀,以觀察員地位與會。但就算作為觀察員,我國仍無法就UNFCCC體制下制訂新國際文件的談判有發言權,更不必談實質貢獻或影響新文件規範內容,用以保障國家權益之可能。所以,我政府在設定政策目標時,必須先行釐清參與或加入之間的不同,以及參與或加入的標的為何,是參與制訂新規範的談判?是爭取未來平等參與UNFCCC體制下相關機制之機會?還是爭取正式加入新國際文件之可能?



◆ 綠都典範 哥本哈根 食住行無一不減碳

【蔡鵑如/綜合報導】2009-12-07 中國時報

主辦全球氣候變遷峰會的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早已是全球「綠都市」典範,市府更訂下二○○五至二○一五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五十萬公噸(二○%),至二○二五年減少八十五萬公噸(四三%)的宏大目標,成為全球第一個「碳中和」(carbon neutral)首都。

減碳標的是人口五十萬的哥本哈根市,而非一百五十萬的大哥本哈根區,市府估計該市人口在二○二五年將比目前成長一○%,達成碳中和目標沒問題。

哥本哈根主管技術與環境事務的官員龐丹說,最大的挑戰是轉換能源供應體系,從燃煤發電轉為風力、太陽能和地熱,估計碳排量可大減七成五,吸引更多觀光客,為在地企業創造更多商機。

十年來,哥本哈根碳排已降低二○%。為了碳中和願景,市府祭出五十項新方案,包括生產更多可再生能源、興建更多節能建築、每年新建兩座公園、餐館降低牛肉供應並採用更多當地蔬果。

截至二○○五年,哥本哈根電力來源仍以燃煤和天然氣為主(佔六五%),風力僅一三%。為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燃煤發電廠要改燒木屑,當局將加建風力發電機、改造管線老舊的暖氣系統並大力推廣氫電車。

電動車的燃料費只有傳統動力的一半,二○一一年起,市府購入的新車都將是電動車,長期目標則是市府所屬車輛的氫電車比例要達到八成五。丹麥已有兩座電動車充電站,預計二○一五年之前將再增九座。

五七%市民每天騎自行車通勤,市政府還要興建更多自行車專用道與橋樑,六年內要把自行車通勤族比率增至七○%,路燈也全改為LED及省電燈泡。

吃進肚子的食物也要減碳。哥本哈根有近百家餐館加入政府主導的方案,提供不會對氣候造成負面影響的餐點,以減少食物運送、溫室與殺蟲劑的使用。



◆ 丹麥超環保? 垃圾量最大!

【聯合報╱編譯田思怡/報導】2009.12.07

洛杉磯時報報導,聯合國氣候峰會的地主國丹麥其實也有不環保的一面,它是歐盟國家中個人平均製造最多垃圾的國家,且大部分電力仍由火力發電廠供應,令丹麥環保人士感到很漏氣。

丹麥自豪是全球最環保的國家之一,有傲人的風力發電和很高的垃圾回收率,這也許是丹麥獲選主辦聯合國氣候峰會的主因。但丹麥也有「不願面對的真相」,丹麥人製造大量垃圾,2007年平均每人丟掉800公斤垃圾,居歐盟27國之冠,高於荷蘭的630公斤、英國的570公斤和法國的540公斤。

丹麥每人丟的垃圾甚至比公認最愛亂買東西的美國人還多,2007年美國人每人丟767公斤垃圾。以人均垃圾量來看,丹麥堪稱全球最浪費的國家之一。

但以垃圾內容和丹麥人處理垃圾的態度來看,丹麥人還是很環保。丹麥的垃圾大多是園藝垃圾,而不是汽水瓶之類廢棄物。丹麥的收回率很高,焚化爐不只燒垃圾,也把垃圾轉換成能源,僅5%垃圾進了掩埋場,美國則有54%。但批評者說,丹麥從未推動垃圾減量計畫。

另外,丹麥是全球風力發電的先驅,但大部分發電廠仍使用煤炭的火力發電廠,排放大量溫室氣體。

丹麥電力約20%來自於風力發電,比起其他國家算高的,但仍與丹麥人認知有差距,大部分丹麥人以為他們的電力多半來自風力發電。丹麥環保人士李德加爾德說:「很多有關丹麥的環保成就其實只是神話,沒錯,我們擅長風力發電,但比起火力發電,只是一小部分。」

fsj 提到...

占全球2%溼地吸碳力=整個海洋

【楊芬瑩/綜合報導】2009-12-08 中國時報

中美濕地專家將在哥本哈根會議上,共同發表一份溼地碳匯量(carbon sink,即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量)報告指出,佔全球面積二%的自然溼地,吸收二氧化碳能力,與占全球面積七成的海洋相同,而溼地受工業汙染及氣候變遷問題影響,已大幅喪失其自然「碳匯」的功能。

以大陸溼地資源最豐富的上海來說,專家指出,二○三○年上海地區的海平面,會比一○年上升十二公分,到二○五○年並將累計上升廿五公分,「若無積極措施,屆時上海可能被海水侵入。」

另一份上個月發布的《長江流域氣候變化脆弱性與適應性》也指出,卅年來上海地區的海平面,上升了一一.五公分,因此這幾年海水倒灌、鹹潮入侵的頻率明顯增加。尤其,每年冬春之際,枯水期的長江,難以抵擋東海的水潮,鹽水就會由河口一路向上,甚至入侵水庫的取水區,影響用水安全。

氣候變化帶來環境衝擊,讓大陸除積極減碳,也開始關注海岸溼地的吸碳能力。這次參與中美碳匯報告的華東師範大學教授陸健健表示,目前長江口溼地還有卅萬公頃,若溼地資源可維持健康狀態,應能完全吸收上海的工業排放,達到碳平衡。

只不過,目前上海地區溼地狀態不佳,除氣候變化導致的風暴潮和海平面上升,人為江水資源調度、汙染等上游影響,也使溼地失去「碳匯」功能。除工業區汙染,溼地面積也常為各樣開發理由被鯨吞蠶食。

以九九年啟用的浦東國際機場為例,一口氣圍墾的溼地面積高達八.六平方公里。因此,目前上海潮間帶溼地只剩十餘平方公里,等同失掉了原有溼地三分之一的碳吸收量。



◆ 報告:保護區對抗氣候變遷貢獻重大

中央社 2009.12.08

一份由保育團體和聯合國機構合作進行的研究報告說,生態保護區對於抵抗氣候變遷具有重大貢獻,今後需要更多重視,包括金錢投入。

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聯合國開發組織(UNDP)等單位,今天選在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發表的這份報告指出,全球陸地的碳儲量,有高達15%,約3120億噸,是存在各地的保護區中。

報告指出,藉由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保護區有助於防治氣候變遷成因;保護區也有助社會因應氣候變遷的效應。

報告舉例,在加拿大,超過40億噸的二氣化碳貯存在39個國家公園裡,若以現行的碳交易來換算,值390億到870億美元;在巴西的亞馬遜,估計在2050年前,保護區可以避免67萬平方公里的森林消失,相當於避免了80億噸二氧化碳排放。

保護區也能緩衝氣候變遷災難,更為人所知。這份報告說,據估計,美國海岸的濕地每年提供了價值232億美元的保障,抵抗颶風帶來的洪水。

IUCN指出,即使保護區在減緩和調適氣候變化上具極高價值,財務支援卻嚴重不足。它呼籲,「世界領袖必須了解,投資於保護區,就是投資於他們社區的安全保障」。



◆ 鐘乳石、蝙蝠洞 白冷圳驚豔

【聯合報╱記者張明慧/台中縣報導】2009.12.08

「看!牆上倒吊上千隻蝙蝠,真是生態奇觀!」十多名台中縣白冷圳生態協會人員,昨天冒險進入九二一地震時受損的新社鄉白冷圳,水圳因長期通水人跡罕至,形成一處封閉環境,除有上千蝙蝠外,還有鐘乳石,讓人驚嘆。

白冷圳社區總體營造促進會總幹事徐炳乾說,十年前,水圳因為九二一地震損壞,這次工作人員首次進入水圳勘查災情,意外發現裡面有蝙蝠和鐘乳石,「少了人為干擾,才能造就水圳豐富生態」。

「只能斷水兩小時,大家行動要快!」協會為了解水圳內的生態維護情形,昨天情商管理單位暫時斷水,讓協會人員入圳觀察。隧道裡伸手不見五指,又十分潮溼,參與人員穿雨衣、雨鞋全副武裝,拿著手電筒,從沉砂池爬進馬蹄型的水圳。

水圳內高度約有一點五公尺,大家怕碰到頭頂上的生物或石塊,半爬半走;進入約兩百公尺處,就看到蝙蝠棲息及鐘乳石等奇景。

「太神奇了,怎麼會有這麼多的蝙蝠!」首次參與的白冷圳協會祕書陳守賢說,一群褐色的葉鼻蝠倒掛在水圳上方,密密麻麻,偶有人走動發出聲音,一、兩隻蝙蝠受到驚嚇展翅飛起,翅長約四、五十公分。

十年前曾進入水圳的詹武←說:「數量好像比以前多很多了!」他估計至少上千隻,光在水圳入口處就聚集多隻,愈往裡面數量愈多。

除了成為葉鼻蝠的棲地外,水圳上方也因長期滴水形成碳酸鈣的鐘乳石現象,一條條乳白色的垂落,讓人驚艷。

徐炳乾說,白冷圳是日據時代興建的重大水利工程,以虹吸管方式將大甲溪引至地勢較高的新社台地,通水至今已七十九年;多數時間水圳都處於滿水狀態,無人能靠近,也因為沒有干擾,才造就美麗的生態奇景。



◆ 龍鑾潭 噪林鳥天天晚點名

【聯合報╱記者潘欣中/恆春報導】2009.12.08

入冬後,溫暖的恆春半島龍鑾潭吸引不少冬候鳥度冬,經常上演魚鷹抓魚秀、鸕鶿水中獵魚等精采戲碼;另有全台特有的噪林鳥(灰面椋鳥)夜棲奇觀,每天黃昏在北岸出現上千隻噪林鳥飛翔、聚集「晚點名」的有趣畫面。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技士劉川上月初在龍鑾潭北岸溼地發現14隻白額雁,雁鴨類新紀錄再添1種;劉川說,這群「嬌客」往後幾天都悠閒在溼地及附近旱地棲息覓食,不太怕人,遺憾的是日前發現少了1隻,研判群聚性強的雁鴨突然脫隊離去機率不大,是否遭遇不測無法得知。

劉川上月底在龍鑾潭北岸又發現1隻落單的小型鳥在岸邊覓食,赫見是隻極罕見的雁鴨─棉鴨雌鳥,可惜隔天就不見蹤影;他說,棉鴨體長約33公分,體型比小水鴨小一號,雌鳥羽色樸素,全身呈棕褐色,主要分布在中國南部、印度、東南亞及澳洲北部,台灣只有少數幾次紀錄。

在龍鑾潭周邊溼地,劉川還記錄到幾種「稀客」,包括黃鸝、絲光椋鳥、小椋鳥、鷗嘴燕鷗、紫鷺、大麻鷺、遊隼、蒼鷹、黑鸛、豆雁、綠頭鴨、磯雁等;他說,等下波強烈寒流來時,或許會帶來更多稀有鳥留在龍鑾潭度冬。

灰面椋鳥(噪林鳥)也成群結隊飛到龍鑾潭,傍晚時上千隻鳥齊集發出嘰喳叫聲,因聲音聒噪,百公尺外都聽得見,成為龍鑾潭特有自然奇觀。

fsj 提到...

社論-哥本哈根會議:一場權與錢的拔河

【本報訊】2009-12-08 工商時報

日本在兩個「失落的十年」間,有一類電視節目相當受歡迎,就是教人如何勒緊褲帶過日子。通常節約達人會針對入不敷出的家庭訂做家計省錢方案,然後要求家庭成員照表操課;由於窮困感迫在眉睫,受輔導的家人多半會認真執行,等到月底看到收支再度平衡的計帳簿,大夥喜極而泣,為自己的努力欣然相擁……

那麼,有什麼議題是世界公民共同的燃眉之急?昨天起至18日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全球氣候變遷會議」告訴你,答案是「因應地球暖化」;它的重要性大到全球有110個國家的領導人會親自出席,包括要到挪威奧斯陸受頒諾貝爾和平獎的美國總統歐巴馬也會順道與會。

如果「因應地球暖化」對舉世而言,就像搶救貧窮之於個別家庭般急切,各國有沒有可能協商出一份新的節能減碳分工表,認真照表操課,然後到結算日歡喜收割呢?前張分工表「京都議定書」從1997年簽署到2005年生效,各國立法程序走了8年,執行4年的結果七折八扣,眼見2012年就將失效,顯示眾人之事無人管。現在大家雖然同意到哥本哈根重啟爐灶,但好的開始未必是成功的一半。

沒有人能否定哥本哈根會議的立意良善,歐巴馬為了彌補前朝府會拒絕京都議定書的愧疚,日前也首度提出減碳目標,以2005年為基準,到 2020年減少17%、2030年減少42%、2050年減少83%。但美國拋磚(承諾遠低於歐盟與日本)就想引玉,換取開發中國家的大幅讓步,不啻天方夜譚。畢竟現在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國家經濟實力已非吳下阿蒙,況且已開發國家將委外代工所製造的二氧化碳也要算在接單國的帳上,可謂是可忍孰不可忍!

因此,可以預見,哥本哈根會議終究是一場權與錢的拔河賽,就算勉強達成接續京都議定書的共識,未來如何說服各國立法機構快速審批還是一大難題。先不論歐巴馬的減碳承諾是否標準太低,美國國會就未必支持;另一個府會對立的例子是澳洲,總理陸克文的減碳法案尚未出國門,就被國會二度否決,哥本哈根會後,先要面對的是解散國會的政治課題。

然而,哥本哈根會議達不成結論,就一定是場災難?溫室效應先驅詹姆士.韓森(James Hansen)卻不這麼想。根據報載,韓森強調,氣候變遷對世界領袖,應如同奴隸問題之於美國總統林肯,納粹主義之於英國首相邱吉爾般,是不能妥協的議題,不是透過協議減少40%或50%就可以交差了事,而是必須徹底貫徹執行。因此,他反對各國積極推動「以鄰為壑」的碳交易政策。

韓森曾擔任美國前副總統高爾的環保策士,高爾在2000年總統大選險輸小布希之後,以「不願面對的真相」紀錄片提醒世人溫室效應的可怕,也為自己贏得諾貝爾和平獎,進而成為全球首位碳富豪,但譽之所至,謗亦隨之。如今他的策士韓森眼見京都議定書的執行效果不彰,反而讓碳交易假環保之名,成為有心人伺機炒作的新產品,擔心哥本哈根會議重蹈覆轍,制定出另一個可供討價還價的減碳配額,才會語重心長地「祝福」哥本哈根會議最好崩盤,以免「已開發國家不圖改變,開發中國家從碳交易中獲利,結果卻無助於改善全球溫室效應」。

雖然近年來有不少論者質疑韓森「溫室效應是人禍」的論點,但地球日益暖化是不爭的事實。韓森的反省指出了一個重點,問題不在於大家如何「共同」因應,而是「個別」國家如何看待節能減碳的大哉問。美國身為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最高的國家,如果不願意痛下決心減排,最終必然自作自受。同理,台灣蕞爾小國,人均碳排放量卻高居全球第22,多年來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兩端搖擺,心存僥倖地期盼「溫室效應不是人為所致」,最終也難免面對必須作出選擇的攤牌時刻。

西諺有云:「到地獄去的路是善意鋪陳的。」只有善意,沒有破釜沉舟的做法,永遠達不到目標,再多的「2012」、再多的「明天過後」、再多的「不能面對的真相」,都只是好萊塢吸金的恐嚇行銷,以及市場炒作綠能概念股的利器而已。

不論哥本哈根會議將達成何種結論,面對氣候變遷的威脅步步逼近,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本該致力提昇公民環保意識,加速推動溫減法的立法時程,因勢利導讓高污染產業轉型,培植綠色產業順勢接棒。這些事知易行難,在選戰中不易討喜,卻攸關國家的長遠發展。如何不讓台灣因為過度開發而變成溫室效應肆虐下的「沉淪之島」,這是全體國人共同面臨的挑戰,朝野都要有破釜沉舟加速應對的決心!

※ 相關報導:

* 氣候峰會/減碳目標過低 難抑世紀末災難

自由時報 2009.12.08

〔編譯魏國金/綜合報導〕全球各國領袖七日齊聚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眾所矚目的氣候變遷會議,但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中心」指出,全球主要國家所提的碳排放減量目標,並不足以避免災難性的全球暖化趨勢。即使各國達成設定的減碳標準,本世紀末前全球平均溫度仍將上升攝氏三.五度,使許多地區無法住人。



◆ 救地球 法擬課金融交易稅

【聯合晚報╱編譯范振光/美聯社聯合國七日電】2009.12.08

法國外交部長庫希納表示,法國正推動氣候變遷會議的政治協定納入金融交易稅,以籌措資金協助開發中國家。

庫希納會晤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後告訴記者,法國研擬金融交易稅已經一年,今年10月並在巴黎召集59國參與的會議,與財經專家草擬方案。

他表示,課徵0.005%的金融交易稅所得,可用來協助開發中國家解決貧窮、改善教育與公共衛生,並支應對抗氣候變遷的開銷。

庫希納表示,這麼少的稅「不痛不癢」,因為每轉帳一千美元或一千歐元,只要繳5分錢。他承認,金融交易稅的構想不免有阻力,但他預測終究會實施,只是不知何時。

庫希納另外表示,法國推動成立有實權的「世界環境組織」,以監督、確定各國落實在哥本哈根提出的減碳承諾。



◆ 保羅.克魯曼專欄-達成減排協議 有助經濟復甦

【本報國際新聞中心尹德瀚摘譯】2009-12-08 中國時報

或許是我天真,但我對七日的哥本哈根氣候會議感覺樂觀。歐巴馬總統計畫在最後一天發表演講,顯示白宮期待會有真正進展。另一個令人鼓舞的因素則是,包括全球最大排碳國中國在內的開發中國家至少原則同意,他們必須成為解決方案的一部分。

當然,如果哥本哈根會議進行順利,一些習慣唱反調的人勢必抓狂叫囂,宣稱暖化是龐大科學陰謀的騙局。我們也會聽到另一種叫囂,宣稱氣候變化政策將摧毀就業機會和經濟成長。

然而實情是,溫室氣體減排不但必要,也是人類負擔得起的代價。夠份量的研究指出,大幅減排可在只些微衝擊經濟成長下達成,眼前低迷的經濟並非拖延的理由,正好相反,如果哥本哈根達成協議,可能有助於經濟復甦。

一旦要對氣候變化採取行動,將以「總量管制及交易制度」付諸實踐。企業必須就其排放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購買許可,所以只要少排碳就能增加獲利。我們大可相信,企業一定想出聰明、創新的方式以達成目標。

麥肯錫管理顧問公司最近研究顯示,許多方法可以相對低的代價減碳,諸如改善絕緣設計,省能源家電,高燃料效率汽車與卡車,增加太陽能、風力和核能發電等等。

保守派預言,對抗氣候變化將導致經濟浩劫,此說其實背叛其原則。他們自稱相信資本主義有無窮的適應性,市場魔力可以應付任何問題,卻又莫名其妙的堅稱,這個以市場誘因解決環境問題的總量管制與交易制度行不通。

他們錯了,且是一錯再錯。因為類似情況以前發生過。一九八○年代的酸雨爭議就像今天,當時右翼否認科學的證據,工業團體也宣稱,任何限制排放的企圖將嚴重危害經濟。

但在一九九○年,美國毅然實施對二氧化硫的總量管制與交易制度,結果奏效,以低於預期的代價大幅減少汙染。減排溫室氣體將是遠為艱鉅複雜的工程,但一旦啟動,我們將發現它有多容易。

國會預算處估計,如果擬議立法的減排規定付諸實施到二○五○年,對國內生產毛額的影響將比不實施減少一%至三.五%。二者平均,意味實施減排規定,未來四十年每年平均減緩經濟成長約○.○五%。

該不該在不景氣的此時開始這樣的計畫?答案是應該。事實上這是個特好的時機,因為針對氣候變化立法,可能刺激更多的投資。

例如,目前商辦空屋率揚升且租金直直落,蓋新商辦的誘因很低;但假設一家企業已有商辦在手,且看準未來幾年將有更多誘因使這些商辦更節省能源,那這家企業很可能決定趁工人好找且建材便宜的此時重新整修。

同樣邏輯適用於經濟諸多領域,所以氣候變化立法很可能意味在各領域的更多投資,而更多投資正是經濟所需。但願我對哥本哈根會議的樂觀有道理,會議若能達成協議,將會以我們能輕易付出的代價挽救地球,且確實有助於解決當前經濟困境。(克魯曼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fsj 提到...

低碳成習慣 Cool地球缺你不行

中央社 2009.12.08

當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仍對減碳責任爭吵不休,甚至可能使哥本哈根氣候會議以失敗告終,地球暖化不會因此稍緩。與其期待跨國決議減碳,不如個人先減碳,現在就可以開始。

當你到超商隨手拿起瓶裝礦泉水時,是否知道在喝下這瓶水之前,為製造便利的保特瓶(1公升裝),工廠要先耗掉0.16公斤石油、7.36公升水,並排放93公克溫室氣體,你喝掉的真的只是1瓶水而已嗎?

1瓶600毫升的水,超商售價最少新台幣18元,台灣省自來水公司賣水,1度(1000公升)賣不到18元,喝瓶裝水真的划算嗎?

著有「低碳生活的24堂課」、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版主張楊乾表示,瓶裝水帶來的便利,應該優先送去需要乾淨飲水的地區,在自來水普及的地區,喝瓶裝水、飲料都算是對環境不友善。

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研究小組(IPCC)主席帕喬里(Rajendra Pachauri)博士去年年初也公開呼籲「不吃肉、騎腳踏車、少消費,你就能幫助遏止地球暖化」。

不吃肉或少吃肉也能救地球?為了應付市場需求,在科技協助下,牛、羊、豬進入市場的時間愈來愈短,卻愈養愈多,飼料作物與農地的需求也愈多,森林因此愈來愈少,一個惡的循環產生。已吃素多年的台灣綠黨秘書長潘翰聲說,「事情就是這樣發生的」。

日本的研究指出,「1公斤牛肉」從飼養、管理、運輸等過程,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高達36.4公斤,相當於一般住家燈火通明整天的排放量。此外,潘翰聲說,草食動物容易排放廢氣,廢氣的主要成分甲烷,佔溫室氣體組成2成左右,其實才是最大宗。

不過,吃肉與否是個人選擇,不必污名化,但「少吃肉、多吃菜」對減緩暖化確實有幫助。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將「多蔬食」列入「10大無悔減碳措施」及民間團體發起「週一無肉日」,不是沒有道理。

前環保署長張國龍曾說,「環保就是簡單過生活」。減碳也應該從生活中做起,最基本的就是「不浪費、少消費」。環保署發現,廚餘中有30%是未吃完或過期被丟棄的食物,煮太多、買太多,不知不覺中也成為地球暖化的幫凶。

相較於產業減碳,隨手關燈、節約用水,少開車、多蔬食、不用免洗筷、不喝瓶裝水等,每一樣都是那麼微不足道,但每做一件就累積一點對環境及後代子孫的善意,讓低碳生活變成一種生活習慣,勿以善小而不為,Cool地球缺你就不行。



◆ 美管制6溫室氣體 經濟受衝擊
http://udn.com/NEWS/WORLD/WORS1/5296426.shtml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2009.12.08

為抑制暖化速度,必須減少溫室效應氣體,不能放任產業排放廢氣。圖為中亞哈薩克泰米塔烏鋼鐵廠的黑煙。
路透

美國環境保護署今天正式宣布,造成全球暖化的六種溫室效應氣體危害公眾健康,首次為環保署制定排放標準鋪路。美國選在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開幕之際宣布,意在彰顯歐巴馬政府對氣候變遷的努力,讓歐巴馬赴哥本哈根時不致兩手空手,同時,此舉也替美國國會將首次立法限制排碳鋪路,對國際與美國國內都會產生重大影響。

美國環保署指出,充分的科學證據顯示,「溫室氣體威脅美國人民的公眾健康和福祉」,根據美國「清淨空氣法案」,6種溫室氣體被列為威脅公共健康,即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和六氟化硫,其中最重要的是石化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

歐巴馬總算對國際社會有了交代

美國環保署今天宣布管制的這六項溫室氣體,就是先前京都議定書認定的破壞地球環境的元凶,但歐巴馬前任的柯林頓和小布希總統都未將京都議定書送交國會批准,歐巴馬政府今天選擇由環保署宣布管制這些氣體,表示歐巴馬雖然仍然沒有將京都議定書送交國會,但最後還是決定立法落實京都議定書的決議,總算對國際社會有了交代。

對美國經濟衝擊更直接且迅速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環保署一旦採取規範二氧化碳排放的行動,可能會比哥本哈根會議達成的任何全球協議,對美國經濟帶來更直接且迅速的衝擊,尤其是發電、運輸與工業三大溫室氣體排放源。

環保署長傑克森女士表示「我們已經沒有理由再拖延」,美國政府必須開始認真解決溫室氣體汙染帶來的挑戰,環保署「獲得授權、責無旁貸」,必須對溫室氣體的排放採取合理行動。

環保署並不會立即實施新規定,最快可能在明年著手制定汽車、發電廠和重工業的排放標準;傑克森指出,唯一的立即影響是將為輕型車輛訂定新排放標準。

環保署:減量草案已送立院審議

【記者邱瓊平/台北報導】

美國環保署宣布六種有害人體健康的溫室氣體應予管制。環保署溫室氣體管理室表示,我國已根據聯合國要求,設定減量目標,已送立法院審議中的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已規範管理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和六氟化硫等溫室氣體。

環保署表示,等溫室氣體減量法通過實施後,新設的工廠必須符合二氧化碳的減量標準與要求。目前企業是主動減量,半導體、光電業者均已簽訂全球減量協議,要到環保署登錄二氧化碳排放量。另外,環保署也補助甲烷回收發電,對減量也有幫助。



◆ 環署公告新法/4大有毒空污物 可賣排放權

自由時報 2009.12.08

仿碳權交易機制 價格由市場決定

〔記者劉力仁、高嘉和、曹明正、方志賢、羅欣貞、林國賢/綜合報導〕不僅碳權可以交易,鑑於台灣臭氧、懸浮微粒污染嚴重,環保署日前公告「固定污染源空氣污染物削減量差額認可保留、抵換及交易辦法」,工廠煙囪排放出粒狀污染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等四大污染物,未來將仿照溫減法草案碳交易機制,也開放進行交易。

地方政府盤查後再指定削減量

環保署空保處長謝燕儒表示,第一關由地方政府進行盤查,計算大企業排污情況,再指定各企業污染削減量,如果企業削減量超過官方指定削減量,經認證取得「差額憑證」,就可在環保署網站平台登錄交易,賣給其他企業。目前交易價格機制尚未出爐,未來將由市場行情決定。

環保署說,目前碳、硫氧、氮氧化物等已列管污染物,台灣臭氧及懸浮微粒污染日趨嚴重,因此將粒狀污染物及被視為臭氧先驅物的揮發性有機物質(VOC)也納入減量交易制度。

對此,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質疑指出,透過交易而導致部分產業可增加排放量,對民眾健康風險會累積,要如何交換?連美國也不敢這樣設計。

環團:花錢繼續排污 居民遭殃

環保團體也質疑,粒狀污染物、揮發性有機物都屬局部性污染物,未來列入交易標的,只會開一條路讓大工廠花錢買排放權,排放更多污染物,禍害工廠周遭民眾。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舉例,A廠每年排放一百公噸粒狀污染物,因擴廠每年要排放一百五十公噸,資金雄厚的A廠遂購買五十公噸排放權,變成居住在A廠周遭民眾每年要承受的污染量從一百噸增加到一百五十公噸,非常不合理。

對於環保團體疑慮,環保署則說,總量管制及交易制度,著重在減量而不是交易。將利用環評要求開發單位承諾不增量、發放許可證時控管排放量,還將依空污法規定,要求廠商採取最佳可行技術。

另環保單位可對污染企業進行「指定削減量」,不會讓污染企業無償配給污染物的排放權,還從中牟利。例如台電大林電廠機組擴建案,環保署指定台電承諾氮氧化物(NOx)、硫氧化物(SOx)減半,粒狀污染物不增量。

高高屏先實施 未來擴及全台

台灣目前劃分高高屏、雲嘉南等七大空氣品質保護區。未來四大污染物排放權交易,限於同一個空品區內進行,環保署計畫從空污嚴重的高高屏開始進行,未來擴及全台。目前草案正在公告期,環保署還將召開公聽會邀集各界討論。

對於新制,高高屏均表示會配合,屏縣府環保局長林雅文說,屏東縣長期被界定為農業觀光縣,污染排放量少,對空氣品質是有貢獻的,政府應在統籌分配款上也將此列入計算,做為對地方的獎勵。

台電則表示新規定衝擊不小,也會增加成本,未來是否會反映到電價上,這不是台電單方面能決定的;台塑六輕廠則不願對新規定回應。

※ 有毒氣體可以排放?

* 未師法美國以產業別總量管制/劃區交易 學者質疑政策難成功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dec/8/today-life1-2.htm



◆ 廢棄資源循環促進法 將辦公聽會

【聯合晚報╱記者劉開元/即時報導】2009.12.08

環保署整併「廢棄物清理法」及「資源回收再利用法」,擬定「廢棄資源循環促進法」,今天及12日分別於中部及南部召開公聽會,歡迎各界人士參加提供意見。有關公聽會相關訊息及會議資料,請至環境保護署全球資訊網站http://atftp.epa.gov.tw/announce/點選「公聽會」選項下載。

fsj 提到...

節能減碳服務團 成效一流

【程鏡明/台北報導】2009-12-08 工商時報

「製造業節能減碳服務團」今年已輔導459家廠商推動節能減碳,其中遴選華城電機、英業達、江井金屬等3家工廠,籌組各廠供應鏈體系,將節能減碳技術擴散至上下游供應商。該計畫已提供超過148項以上之建議方案,預估每年可節省用電約2,119萬4,253度電,減少約498公秉用油,以及7,307萬元能源費用,總計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達60,222 公噸CO2e/年,為國內產業仿效典範。

今年度共計16家工廠組成華城電機互助體系,接受整併空調系統以冰水主機取代箱型冷氣及整併空壓系統等57項具體改善建議方案,每年可節省用電235萬5,980 kWh/年,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1,811公噸CO2e/年。另服務團亦協助華城電機進行產品及技術面減碳潛力評估,同時提升SF6回收技術,預計每年可減少5,095公噸CO2e,溫室氣體減量工作功不可沒。

英業達減碳體系由11家供應商組成,藉由服務團專業工程師的輔導與協助,獲得許多建議方案,如冰水主機汰舊換新、設置熱泵系統等逾40項具體改善方案,預計每年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約8,914公噸CO2e/年。

另江井金屬體系經壓縮空氣、空調、電力等公用設施及製程系統多重檢測,釐清設備能耗效率,預計每年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達5,881公噸CO2e/年。



◆ 財長:能源稅會徵 時程未定

【王信人/台北報導】2009-12-08 工商時報

17個縣市長選舉落幕,停滯的賦改會將上場補進度,趕在年底前結案,財政部長李述德昨天在立法院表示能源稅的方向是要課徵,但並未說明何時開徵。

賦改會尚有資本利得稅、負所得稅、總結報告等3個案子,尚未結案,必須搶在年底前完成,尤其後者則自始未曾開過會,時間很趕,財政部儘量安排本週開會。

李述德昨日在立法院財委會回答立委費鴻泰、羅淑蕾、羅明才的質詢表示,他沒有說過2年內不加徵能源稅。

但據了解,由於明(2010)年有5個都會地區的選舉,而到了大後年(2012)有總統大選、立委選舉,受到政治的影響,估計能源稅要在這期間上路的阻礙重重。

反觀國際,聯合國氣候變遷峰會昨天起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2週,環保團體昨日公開向總統馬英九喊話,要求課徵能源稅,反對碳交易。

綠稅為全球熱門話題,多國政府最近相繼提出加重課稅的計劃,但民間反彈聲音不小。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研究報告指出,日本環境省已於2009年10月30日發表2010年度稅制改革要求,建議以汽油、煤炭等石化燃料為稅基,稅收為2萬億日元(約合台幣7000億),主要用於實施促銷節能家電的環保積分制度、環保車減稅以及從海外購買溫室氣體排放權等。但大部分日本人質疑,執政之民主黨在大選期間一再承諾減稅,並未提及增稅事宜,選後卻突如其來的增稅,有欺騙選民之嫌。

法國亦將碳稅納入明年的稅改法案中,包括從明年起開始課徵碳稅,凡與能源有關之產品,包含其出售或用等,均應課徵碳稅。

而丹麥政府將從2010年至2013年逐步提高對供熱和電力消費徵稅。但近期某些丹麥稅務專家警告,此舉將對能源消耗型企業的經營成本造成壓力,預計2013年對整個行業將產生25億克朗的額外負擔,過度依賴能源公司,可能被迫離開丹麥市場。



◆ 西門子:環保科技 21世紀德最重要產業

中央社 2009-12-08

德國製造業巨擘西門子集團總裁羅歇爾表示,2020年全球綠色產業的產值達3兆歐元(約新台幣144兆元),屆時環保科技將取代汽車和機械,成為21世紀德國最重要的產業。

一向以交通、發電等基礎建設和工業自動化設備見長的西門子(Siemens)集團,近年全力投入環保科技,今年10月還聘請美國前國務卿歐布萊特(MadeleineAlbright)和綠黨籍的前德國外交部長費雪(JoschkaFischer)擔任顧問,積極轉型成跨足全球的綠色企業。

羅歇爾(Peter Loescher)在「法蘭克福廣訊報」(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表示,無視全球衰退的衝擊,西門子的環保產品今年營收達230億歐元,比去年成長11%。

他透露,西門子目前擁有1萬4000種環保專利,相關部門從業人員達10萬人,光靠西門子現有的科技,就能減少全球4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羅歇爾指出,根據研究,到了2020年,全球綠色產業的產值可達3兆歐元,由於德國在環保科技領先世界,因此他預測相關領域將取代汽車和機械,成為21世紀德國的領導工業。

針對外界批評再生能源代價高昂,不符經濟效益,羅歇爾反駁說,在紐西蘭,風力發電不需補貼成本就可回收,在日照豐富的北非撒哈拉沙漠和中東興建太陽熱能(Solar thermal)發電廠後,太陽能發電也將首度盈利。



◆ 陸純電動車 最快明年上路

【記者王超群/綜合報導】2009-12-08 旺報

號稱百公里只消耗10度電的大陸生產純電動車奔奔MINI,最快明年問世。由長安汽車廠生產的這款電動車,掌握「整車集成及控制」、「電機及控制」、「鋰離子動力電池集成及管理」三大核心技術,備受矚目。

長安汽車五工廠的新能源汽車車間內,一輛黃色的奔奔MINI純電動轎車駛下生產線。長安汽車董事長徐留平宣布,長安汽車首款純電動汽車正式出爐。

「長安造」純電動轎車計畫明年下半年上市,由於成本比普通轎車高出10萬-15萬元(人民幣,下同),即使政府和車企給予一定的補貼,消費者購買至少要承擔數萬、甚至近10萬元,車價降下來要等全面普及後才有可能。

奔奔MINI純電動車,在外觀上與不久前在廣州車展上首次亮相的奔奔MINI相同,但其尾部EV顯示有不同的「心臟」。

此外,搭載永磁同步交流電機和鋰電池,其最高時速可達120公里,最大行駛里程為150公里,百公里能耗僅10KWH(10度電),可達到零排放。充滿蓄電池,最快僅需要0.5小時,最慢則需6小時。

長安車廠會讓它在明年下半年上市,同時配搭服務網,將售後、維修、充電等,及銷售系統建構(如何定價、如何攜手政府給消費者補貼等)。

與奔奔MINI純電動車同時問市的還有多款新能源汽車,包括悅翔純電動轎車、奔奔i純電動轎車、志翔混合動力(充電式、油電中度混合、油電弱度混合)轎車等多款車型。

同時,比亞迪、奇瑞、昌河、上汽等車企都在開發純電動汽車,有不少車型集中在今明兩年亮相。

fsj 提到...

管制6溫室氣體 美一動、全球跟著動

【聯合報╱記者郭乃日/台北報導】2009.12.09

「美國一動,全球就會跟著動」,對於美國宣布管制六項溫室氣體的影響,學者認為,有助於促成哥本哈根氣候峰會達成某種協議和溫室氣體減量目標;而且不僅美國未來將會把這些管制標準套用在貿易夥伴上,國際間也會根據氣候峰會達成的協議和減量目標,對台灣提出具體要求。「其實美國的做法有點取巧」,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劉紹臣指出,以五項較易管制的溫室氣體搭配管制不易的二氧化碳,將有助於美國達到自訂的溫室氣體減量目標。

劉紹臣分析,以這次也納入管制的甲烷為例,在空氣中生命期很短,約八年,且容易管制,所以短期可見效;但二氧化碳生命期約八十年,且管制難度高,短期很難見效。

至於其他的氟氯碳化物生命期更短,管制更簡單,且有些早就開始管制。所以美國以容易管制的溫室氣體混搭宣示決心,科學上的意義比較重大;但就實質的重要性,上月底美中宣布的溫室氣體減量目標更值得重視。

「環保是唯一合法的貿易障礙」,交通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教授高正忠則表示,美國宣布管制六項溫室氣體,除了會帶動世界富國的跟進,對自身的經濟和產業也會產生很大的衝擊,自然而然也會影響到貿易夥伴。可預見的未來,美國一定也會用自身的標準,套用在貿易夥伴上。目前歐盟已採用的企業碳足跡,未來美國應也會有類似的標準,台灣必須及早因應。

在整體趨勢上,劉紹臣說,美國、中國紛紛提出明確的溫室氣體減量目標,再加上美國又宣布管制六項溫室氣體,這次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現在看來很樂觀,應會有某種程度的協議和具體的溫室氣體減量目標。

他強調,這些協議和減量目標一確定,國際間馬上會對台灣要求,台灣之前自訂的溫氣減量目標已明顯不足;其實這些目標要落實已很困難,要符合國際新要求會更難,看來政府必須重新思考課徵碳稅、能源稅等手段。



◆ 官員:溫氣減量台灣與他國同步 不當白老鼠

【聯合報╱記者李順德、朱婉寧/台北報導】2009.12.09

行政院政務委員梁啟源昨天指出,美宣布管制二氧化碳等六項溫室氣體,其實已是我國溫室氣體減量法的內容。台灣一定逐步漸進減碳調整,不做會衝擊台灣的貿易,增加使用能源的成本。

經濟部工業局長杜紫軍則表示,台灣訂溫室氣體減量期程應該是跟其他國家同步,別人不做的,台灣不應搶當白老鼠。

杜紫軍說,未來石化等重工業勢必面對嚴苛的經營環境,經濟部站已著手思考如何調整產業整體結構。

他說,要減少重工業的排放量,從製程能改善的有限,所以經部另從「能資源再利用」著手,將一個工廠省下排放的溫室氣體、回收給需要的另一工廠,今年已在臨海、林園及大發三個工業區開始試辦。

梁啟源表示,溫減法草案至今尚未在立法院完成立法,朝野立委、民間環保團體與企業還有不同聲音,另一項因素是為觀察哥本哈根會議結果,希望下會期能完成立法。

梁啟源說,馬總統在府院高層會議曾要求訂定國家排碳總目標,希望在二○二五年回到二千年的標準,二○五○年排放量比二○○○年減半。

在具體作法上,梁啟源認為,台灣從二○○八年到二○二○年,實施能源密集度每年降低百分之二,即在十二年降低百分之廿四。另外,為提高能源效率,也希望促成價格合理化。

梁啟源表示,台灣要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六大新興產業,朝低能源、低碳及高附加價值的方向發展,但仍不得不發展製造業,如中科四期等投資案,因為這與就業非常相關。台灣在發展高二氧化碳排放產業的同時,不得不實施配套措施,包括抵換制度,碳交易及課徵能源稅等作法。



◆ 專家觀點/減碳,其實重點在價格

【聯合報╱記者曾懿晴/台北報導】2009.12.09

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張四立表示,「節能減碳,台灣電費、油價沒有不漲價的條件。」世界各國陸續為地球暖化制訂具體減碳期程,準備面對節能減碳背後所需負擔的龐大成本。

張四立說,台灣想發展綠能產業需放眼世界,台灣每度非營業用電二元多到五元,德國每度電台幣十元,若調高價格制衡用戶端,消費者就會自動節能。問題是,我們敢嗎?

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范建得也表示,德國人接受每公升台幣六十八元的油價,南韓以降低百分之零點五GDP(國內生產毛額)的準備,因應發展綠能可能造成的產業衝擊。我國產業對能源依賴深,政府若能拿出擔當,就能減少產業綁架能源的現況。「談減碳,其實重點在價格。」

工研院資深顧問楊日昌指出,韓國計畫將總紓困金額的七成九投入綠能產業,投入比率高達全球第一,未來五年每年提出三點一兆元台幣,將目標設定在二○二○年成為全球七大綠色產業強國。他認為,各國對溫室氣體的限制越大,「砍」下去後,產業對綠色能源的依賴就越大。

楊日昌表示,全球節能減碳的原動力除了排碳成本外,也代表未來廿年十點五兆美元的綠能市場。若能先以嚴苛的國內減碳目標,開創未來在綠能產業上的競爭,便可能成為全球減碳的實際贏家。反之,若國內無法自行達到減碳目標,就得付出代價,替其他國家創造產值及就業機會。



◆ 學美國…先限空汙 促溫減

【聯合報╱柳中明/台大全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2009.12.09

當「溫室氣體減量法」無法取得立法院的同意而三讀通過時,環保署可否直接修改「空氣汙染防制法」,將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視之為對人體健康有害的空氣汙染物質,並強力予以管制?

這個問題,今年四月,美國環保署在法院要求下,開始進行溫室氣體會影響人體健康的研究。研究成果在哥本哈根氣候談判開始時正式宣佈,更主動表明將依此原則來修改該國的「清潔空氣法」(潔氣法)。此行動代表行政部門全力支持歐巴馬總統,期望在國際間表達美國抑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決心,以期實質促成氣候談判能有具體進展。

美國眾議院在今年六月通過執政黨提出的「清潔能源與安全法」(潔能法),但一直無法取得百分之六十的參議院委員們同意。而若僅是「潔氣法」修正,其效益雖與「潔能法」不相當,但阻力相對較小,且是以科學研究做為法案修正的助力,通過參、眾二院的機率非常高。而且,「潔氣法」可以直接進行空氣汙染物質的排放管制,其與「潔能法」以總體排放量來管制的手段,會產生不同的效益。

譬如美國汽車的排放標準比中國還低,透過「潔氣法」修正,可以訂定更高的單位里程油耗量,直接要求汽車製造商發展低排碳車輛。此外,工廠內每一根煙囪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都被管制,其對企業的壓力,可能比進行工廠的總體排放量抑制還要大。

至於建築物在興建與完工後,若直接或間接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都被管制,則新的低排碳建材、低耗能房舍設計、低耗能家電等,都可能是未來最夯的商品。

當然,美國若真修改「潔氣法」,則世界各國遲早都會跟進。就算是我國行政單位不行動,民間企業為了取得相關商機,也會修改產品的相關製程與原料,以免被排斥在美國市場之外。

不過,「潔氣法」終究不是「潔能法」。就好像我國的機車,號稱是全球排放標準最嚴苛的,但是小小海島,機車總量卻是持續增加。結果是上下班時,站在街頭,一群的機車奔馳,空氣汙染物的總排放量就不可能減少。因此,「潔能法」仍是需要通過的,美國才可能在二○二○年時,達到其所預期的減量目標。

所以,美國宣稱將修改「潔氣法」,其除了在國際間宣揚總統的決心外,主要仍是希望對國內參議院形成壓力。

若果這次真的出現新的「哥本哈根議定書」,將美國與中國同時納入被要求減量的國家之中,其對全球與我國的衝擊,將遠遠大於「京都議定書」,而「潔能法」也必將在美參議院通過。

fsj 提到...

丹麥氣候草案 偏袒發達工業國?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2009.12.09

哥本哈根氣候峰會才進入第二天就因為一份協議草案外洩而引起開發中國家發出不平之鳴,這份由西方主導的草案明顯偏袒發達工業國,和「京都議定書」主要原則背道而馳,不但讓已開發國在未來氣候變化談判上擁有更大控制權,並削弱聯合國在氣候變遷經費分配的角色。

英國衛報報導,這份所謂「丹麥草案」是由少數人組成的「小圈子」草擬,包括英國、美國及丹麥人員,在11月27日草擬,預料各國代表下周將被要求簽署。

「衛報」指出,丹麥文本背棄「京都議定書」規定由已開發國帶頭減排、開發中國家無需須強制減排的精神。讓百多年來累積排碳最多、在對抗暖化上有義務承擔主要責任的工業國家,在未來對減排擁有更大控制。

同時,並將應付氣候變化的融資撥款大權賦予西方主導的「世界銀行」,讓已開發國可根據「開發中國家的減排行動」,決定是否提供資金援助,這項做法削弱聯合國在處理氣候經費的角色。

而最令開發中國家不滿的是其中訂定的一項數據顯示,已開發中國家人民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可比開發中國家多一倍。到2050年,已開發國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為 2.67噸,開發中國僅1.44噸,無異在限制開發中國家工業化。草案並新增一個「最脆弱國家」的組別,企圖加深開發中國家陣營的分裂。

開發中國家外交人士表示,這項草案未經討論協商,富有國家暗中獨斷獨行,目的顯然是讓美國總統歐巴馬及其他已開發國領袖下周開會時可強行推動有關協議。

草案中多項數據的位置仍然空白,有待各國領袖協商再決定,但提出把暖化限制在攝氏2度、2012至15年每年以100億美元援助貧國對抗氣候變遷。

美國代表
試圖輕描淡寫

美國代表試圖淡化這項文件的重要性說,丹麥草案有多種版本,這只是其中一種。英國官員也表示,預料未來幾天非洲集團、島國、低開發國家也會提出不同的版本。



◆ 冷眼集/救地球,還要分貧富?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2009.12.09

一份外洩的文件讓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出現壁壘分明的狀況,在開議第二天就開發中國家已經覺得遭到欺壓,會議定18日閉幕,未來的10天恐怕長路漫漫。

在英國「衛報」揭露被稱為「丹麥草案」的協議草案後,短短13頁文件立刻引軒然大波,雖然地主國丹麥和聯合國官員都企圖淡化其重要性,表示這只是非正式的「工作」文件,僅提供少數國家參考之用。但窮國和環保組織卻反應強烈,對他們來說,丹麥草案代表窮國和富國的重要歧見,讓彼此的鴻溝擴大,甚至可能讓氣候高峰會觸礁。

77國組織 (G77)輪值主席平恩率先發難,抨擊地主國丹麥草擬的政治性協議提案是「威脅哥本哈根談判過程成功與否的重大妨礙」,將危及試圖完成減碳歷史性協議的峰會。他並向丹麥媒體指責丹麥總理「選擇保護富國」,身為地主國未能保持超然立場。

世界自然基金會氣候變化負責人卡斯騰森指責「丹麥草案」只顧取悅富國和強權國家,而不是為大多數國家服務,不是有遠見的公正方案。他特別指出,草案中似乎刻意降低「京都議定書」的重要性,文件的存在更凸顯出丹麥政府「不透明」的作風。

許多開發中國家認為條文內容在減排目標和籌款上都過於偏袒富國,讓他們承擔無法負荷的減排責任,而處於不利地位。對於丹麥官員的解釋,他們認為,丹麥草案根本不應該存在。

國際樂施會會長希爾說:「窮國就像螞蟻處在擠滿大象的房間裡,隨時可能被擠出氣候會談。」

中國代表團首席代表蘇偉雖然表示尚未看到丹麥草案,但已對相關內容表示反對,指出文件中所定的排放量時程超出貧窮國家的能力。蘇偉並直指美國和歐盟承諾的減排目標不足,日本則為減排設下不可能的條件。



◆ 聖保羅豪雨成災6人喪生 交通癱瘓

中央社 2009.12.09

巴西最大城市聖保羅昨天經歷了許久未發生的交通混亂情形。一道冷鋒過境帶來豪雨,令市區主要的兩條河流暴漲、氾濫成災,上百處淹水,6人喪生。

市政府民防管制中心指出,昨天在聖保羅降下的雨量,相當於12月整個月預估雨量的38%,達75.8厘米,同時也是近2年來降雨最多的一天。

豪雨導致橫越聖保羅市兩條主要的季也蝶河(Tiete)和松林河(Pinheiros)河水氾濫,造成至少105處淹水,令上午全市塞車長達1000公里以上,交通陷入癱瘓;至於市郊也發生多起土石坍塌意外,造成6人死亡,其中有兩名兒童。

另外,從11月27日至今,豪雨已在聖保羅州奪走23條人命,僅3日和4日兩天就有11人喪生。

除了聖保羅州,近日遭到暴風雨侵襲情況最嚴重的南部南大河州(Rio Grande do Sul),也有8人死亡。

專家指出,昨天在聖保羅發生的的混亂現象是由一系列原因形成的,包括氣候現象、密集的建築與不滲透性地表、城市沙漠化、違章建築危害山坡地水土保持、垃圾問題處理不當等。



◆ 遼寧大旱 貧農更貧

【聯合報╱記者汪莉絹/綜合報導】2009.12.09

初冬季節,遼寧西部的北票市西官營鎮大巴裡村,冷清安靜,路上鮮見行人。村支書閆玉國說,今年趕上一九五二年來最嚴重的旱災,村裡許多勞動力都外出打工去了。

哥本哈根會議舉行之際,「新華社」報導,大巴裡村的農民並不知道在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與他們有什麼關係,但全球氣候變暖的惡果,卻深深地影響他們的生活。

報導說,遼寧西部從今年六月下旬到八月下旬,出現持續兩個多月的高溫少雨天氣,六十年不遇特大旱災,讓遼寧三千多萬畝農田受旱,受災人口三百多萬人。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與氣候變化研究中心主任林而達說,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像遼寧西部這樣貧困落後的地區,對全球氣候變暖的「貢獻」最小,他們卻首當其衝。



◆ 名家觀點/台灣轉型低碳大國,舵手在那?

【經濟日報╱黃正忠】2009.12.09

重點在尋求制定2013年初京都議定書效期屆滿後全球減碳新協議的氣候談判,7日起在哥本哈根盛大舉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自2007年就開始的談判,原本期待能對後京都時期的全球減碳方向,制定具體的目標、行動方案與國際機制。

然而全球產官學研及民間專家,過去二年就這樣在世界各地轉來轉去,對協議內容的談判進度仍是一籌莫展。

氣候談判開議前,各界對於會議結果的產出,倒是非常有共識:哥本哈根會議已不可能產出一個完整的減碳新協議,它的成功,僅會建立在會員國達成某種程度的政治協議,同意在未來一至二年內完成這項任務。

在1992年,UNFCCC開始擬定氣候變遷議題的草案,吵了五年,1997年才通過京都議定書。之後紙上談兵了八年,到2005年2月京都議定書才開始生效。所以,針對減碳幅度更大的新協議,如果談判期程拉更長,並不足為奇。更何況,談判議程還要處理的問題包括地區性(如歐盟)、G20、以及美國/中國陣營間的歧異。

重點是,非成員國的台灣,在這樣的國際情勢下,我們看到什麼?根據未來世界邁向低碳經濟的風向趨勢,我們應該做些什麼準備?

美國總統歐巴馬宣布,美國的減碳目標為2020年降到2005年水準再減17%。其實,美國在2005年的排碳量較1990年增加了14%,所以這個目標相當於僅較1990年水準再減3%,比京都議定書的目標還寬鬆。換言之,歐巴馬講了等於沒講,因為歐盟、開發中國家、環保團體等都不可能認同美國這個寬以待己的目標。

中國下一個五年計畫也規劃在2020年將「碳排放密集度」(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至2005年水準再減40%-50%,看似顯著的減量,其實排放總量卻是不斷巨幅成長。中國的排放量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但是若採密集度的指標來算,中國2005年的「碳排放密集度」已較1990年減少 25%。

換句話說,不同指標可以是各國設定減碳目標的煙霧彈,我們需要有更好的分析能力,協助各界解讀各主要陣營目標設定的全貌,因為這是掌握各陣營談判籌碼的必要基礎,才不致誤判國際減碳協議的情勢。

金融海嘯後貿易保護主義明顯復甦,一些歐美已開發國家擬採邊境稅調整來掌控競爭力,這讓包括中國在內的國家,考慮採取國內碳稅制度,以WTO不得雙重課稅的護身符,來保障出口產品的競爭力。這種以減碳機制之便,行貿易與競爭力保護之實,雖是司馬昭之心,卻可能是善用國際遊戲規則傑作,也是我們必須看得懂的國際角力。

中國已經開始籌備在2011-2016年所要進行的下一個五年計畫,極可能會包含能源效率的推動,延續類現今「十一五」計畫中20%的改善進度。一般相信,新的五年計畫會包含減少碳密集度的特定目標,新計畫的重點也會放在強力發展中國自己的綠能科技平台和綠色產業,以建構未來低碳經濟。

熟知美國氣候政策發展的專家大都認為,美國國會將在2009年底到2010年春季前通過氣候立法,主要的驅動力是因為如果沒有國會的立法,美國政府將會讓美國環保署扮演新氣候法規主導的角色,包含美國環保署領導人在內的所有人,都不希望這樣的情形發生。

換言之,一個國家層級、長遠的低碳經濟發展,需要很多包括國內法在內的基礎建設要到位,不是光一個環境部會所能涵蓋。

政治領導力絕對是必要的元素,所以馬總統及吳院長的行政團隊,絕對必須將氣候變遷列為未來國家發展的首要課題,為台灣未來的低碳經濟做好打底的工作。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國有邁向低碳經濟的經驗,所以這是一個沒有捷徑的使命。沒有最高領導人來掌舵,台灣不可能有突破性的進展。

後京都時期的全球減碳新協議可能得再拖個一、二年,說實話,對台灣絕對是好事,美國人都知道要趁勢在低碳科技上迎頭趕上,台灣怎可以沒有自己的低碳大國發展藍圖。問題是人家有歐巴馬,我們的掌舵手在那裡?

(作者是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秘書長 )

fsj 提到...

台灣小花傘排碳 躍國際首頁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2009.12.10

台北市景興國中的三十八位學生,用小花傘,排出「350」字樣,象徵適合人類生存的二氧化碳濃度應降到350ppm以下,照片登上國際知名環保組織350首頁。

這項消息昨天傳到學校,排字的717班學生高興得跳了起來,他們說,預定排字的十月二十四日下雨,本來還擔心排不成,最後想到用同學們攜帶的各色雨傘來排字,最要感謝的是策畫構思的美術老師王彩妙。

王彩妙還指導了校內其他的十幾個班級,分別用球鞋、書包、課桌椅、桌墊、筆、大頭照、回收鋁罐雕花,排成350這個被稱為現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組數字」。

王彩妙拍攝學生排字照片後,上傳到台灣荒野保護協會,工作人員再代傳到350組織網站(http://www.350.org),網站上有來自印度、澳洲等多國的排字照片,昨日被列為首頁的景興國中照片,還以正體中文字註明「台北市景興國中in Taiwan」。

排字活動中,學生不僅發揮了行動藝術的創意,也學到了節能減碳的知識。717班學生杜宗浩說,工業革命之前的二氧化碳濃度是275ppm,如今卻已增到了390ppm,應該要降到350ppm的安全限值以下。

這群才十三歲的國一生,也很關心哥本哈根會議。被問到會議是否會達成減量共識,學生們七嘴八舌地說,「一定會的啦」、「每國減一點,加起來就很多啊!」



◆ 今天你低碳了嗎?低碳理念在中國萌芽

中央社 2009.12.10

隨著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的召開,中國大陸主要媒體最近積極鼓吹「低碳」理念。13億的人口大國若能在生活中落實低碳原則,將是地球之福。

聯合國氣候會議7到18日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舉行。中國主要媒體最近以相當篇幅報導會議各項消息之餘,也用很多力氣推動低碳的觀念。

官方新華網前兩天曾在頭條的位置打出以「今天你低碳了嗎?」為標題的減碳專題,供網民抒發對低碳生活的感想,絕大多數網民都認同在生活中採行低碳的必要。

網民也紛紛貢獻意見,包括:「走路還是開車?」、「爬樓梯還是坐電梯?」、「室溫28度還是27度?」……都是許多大陸年輕人正認真考慮的問題。

這些人並因此獲得「低碳族」的稱號,24歲的石肇媛就是其中一員。

新華網描述,在石肇媛眼中,低碳生活就是節約的生活,洗臉水沖廁所、手洗髒衣服、隨身帶水杯、出門乘地鐵等都是這位北京女孩低碳生活的真實寫照。這種生活習慣已持續兩年。

她說,「應對氣候變化,減少碳排放,我能做的就是從生活的點滴入手,如果大家都選擇低碳的生活方式,把它當作一種時尚,那麼效果將是巨大。」

據稱,像石肇媛一樣的低碳族隊伍正在中國逐漸壯大。低碳族人積極倡導節能減排,使低碳成為繼「低脂」、「低糖」、「低熱量」後又一個健康的生活方式。

據世界自然基金會研究,每節約1度電,可以減才排放1000克二氧化碳;少用10雙免洗筷,可減排200克;少開1天車,減排8170克;用手洗代替1次洗衣機洗衣,減排300克。

官方媒體英文「中國日報」也在網路開闢哥本哈根氣候會議專題區,圖文並茂的介紹聯合國氣候會議的歷史、看點與評論。

中國日報社更與美國環保協會聯手推出「中國公眾氣候變化及低碳意識有獎調查」,用獎勵的方式讓讀者多方面了解氣候變化的知識。

在哥本哈根會議期間,大陸重慶時報引述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主席的談話說,已開發國家工業化以來排放了大量溫室氣體,由此導致的全球變暖正造成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事件增加等不良後果。

除了讓讀者正視天氣變化的嚴重性,重慶時報還以一個普通民眾的口氣提問說,「我,是這個龐大國家中的一個普通百姓,一切都在漲價,已經焦頭爛額的我,為什麼還要關注100年後上升2攝氏度。」

重慶時報接著回答說,上升1度,美國的「糧倉」將變成大漠;上升兩度,3分之1動植物消亡;上升3度,氣候徹底失控。

如果進一步上升4四度,人類口糧吃緊;上升5度,綠樹長到南北極;上升6度,95%的物種滅絕。

fsj 提到...

要減碳或GDP? 世人對哥本哈根會議有期待

中央社 2009.12.10

聯合國7 日起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舉行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第15次締約國會議,舉世矚目,大家對會議結果的期待則混合著希望與失望。

一方面,讓世界更美好的希望是寄託在達成減少全球碳排放的長久而有效的協議上面,以負責任和尊重的態度保護未來世代。另一方面,卻是各國似乎仍克服不了彼此之間的差異性,以及捍衛本國政治利益的企圖心。社會輿論在這些問題上面,則顯示出不受到重視。

那麼,對於哥本哈根會議的結果,一般民眾能期待什麼呢?

巴西著名的生態學博士穆其紐(Paulo Moutinho)投書「時代週刊」(Epoca)指出,他個人對會議結果抱持希望,相信各國政府和人民都會對後代多擔負一些責任和顯示尊重。巴西政府和社會,將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因為當今全球對環境保護的急迫性要比過去訂定京都條約時更強烈,氣候變遷對各國經濟的衝擊也益加明顯。

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史登(Nicholas Stern)2006年發表報告已經呼籲,假如大家對氣候變遷的問題繼續袖手旁觀,全球經濟的損失可能難以計數。巴西也有一項調查預測指出,假如繼續目前濫墾濫伐的行為,巴西將因氣候變遷對農業、森林和能源造成的經濟衝擊,至2050年損失2兆美元。

穆其紐認為,從世界各國在過去一年為拯救全球金融危機而拿出大把金錢的情況來看,顯示出只要人類有心對抗氣候變遷,金錢其實不是問題。

再從最近各國對減碳的立場來看,穆其紐也對哥本哈根會議結果表示有信心,而巴西對此扮演重要的角色。

一直以來,巴西對發展中國家減碳目標的問題都有所保留,但這次卻勇敢站出來,先是訂定減少伐林的目標--到2020年時減少80%, 然後是減碳的目標--2020年時減少35%至40%。

穆其紐認為,巴西訂定的目標對哥本哈根會議的國際協調方向有一定的影響力,因為這是第一次有一個發展中國家和碳排放大國公開擺明立場,而這個立場可以推翻富有國家的藉口,即發展中國家不願以較嚴肅的態度面對減碳問題。

過去幾年,巴西已經開始改變對處理源自伐林的碳排放問題的立場與態度,比如推出獲得挪威政府支持的亞馬遜基金。不管是不是巧合,美國與中國一起宣佈改變原本的減碳政治立場,或許就是因為巴西自願訂定減碳目標,這兩大國面子上掛不住而採取的行動。

雖然美國和中國訂定的目標還很「靦腆」,但它至少是一種實質性的承諾,當然也不難看出這些國家多麼小心謹慎地訂定減碳目標,深怕一減碳會減少經濟的成長。巴西其實也一樣,環繞有關可以減少多少碳排放目標的激烈討論,顯示出政府有多害怕會影響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成長。

表面上,不能透過目前的重碳排放模式,未來經濟就不能有發展的假象,仍為多數國家政府深信不疑,認為經濟成長仍需依賴使用燃料的重工業,完全忽略了地球暖化下的世界未來的經濟成長,將取決於各國今天所做的正確決定,包括保護森林、發展乾淨和再生能源科技、永續且對環境友善的工業與農業、以及理性使用石油。

其中採取有利於保護巴西森林、減少濫墾濫伐和減少運輸及能源等其他範圍碳排放的決定,也是一種長期儲蓄或投資。

穆其紐表示,今天看來經濟成本高的決定,可能預防到未來因氣候變遷造成的巨大損害。比如保護亞馬遜雨林,就可以為巴西和全世界在未來減少數億美元的損失。換言之,巴西GDP 未來成長的一部分,可能取決於今天是否落實低碳經濟模式。這一點,不僅是哥本哈根會議結果和各國政策的問題,它其實更需要全球社會與的積極參與。

※ 相關報導:

* 哥本哈根會議到底在幹嘛?
http://mag.udn.com/mag/world/storypage.jsp?f_ART_ID=225828

* 中方雙軌制 槓上單軌制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402348+122009121000487,00.html



◆ 氣候峰會第3天 島國槓上開發中大國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2009.12.10

開發中國家也鬧內鬨

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繼第二天爆發開發國家算計開發中國家的爭議後,第三天改由開發中國家陣營首度內鬨:遭受全球暖化最嚴重威脅的島國槓上開發中大國。

太平洋小國吐瓦魯9日首先對開發中國家發難,要求討論一項〈京都議定書〉修正案,該案有史以來首度規定,中國、印度及其他成長快速而人口稠密的國家提出具備法律約束力的承諾,在2013年以後大幅削減二氧化碳排放量。

這項動議立刻遭到中國、印度、南非等開發中大國反對,並造成所謂「G77+中國」集團內部分裂。開發中大國向來對已開發的富國堅持只願依照國情自酌減排,表示如果接受減排規定,他們的成長會受影響。現在,這些開發中大國也持此立場對待小國。

聯合國氣候公約1992年誕生以來,這個團體一直堅守一個共同外交立場:富裕國家造成全球暖化,富裕國家負責解決全球暖化。根據這個立場,只有富裕國家應該簽字落實(京都議定書)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減碳額度。

但是,支持吐瓦魯動議的小島國和未開發國家日益擔心,這個立場恐怕不足以遏制未來排碳量暴增的危險,而且劇增的污染不是來自工業國家,而是來自中國、印度和巴西這幾個高污染經濟體。

吐魯瓦代表表示,在氣候變遷之下,吐魯瓦和其他島國的生機最為脆弱,「我們的未來繫於這次會議」,因此希望這次會議達成(比京都議定書)更嚴格的規定。

中國代表團首席代表蘇偉在大會表示,中國和其他新興經濟體關心小島國的問題,但京都議定書加上2007年的「巴峇島行動計畫」,已夠強硬。

小國抗議 「我們都快淹掉了」

但帛琉代表抗聲表示:「我們都快死了,國家都快淹掉了,我們知道他們其實事不關己,我們得求他們。行動勝於強辯,他們要是真正關心,就請多聽我們幾句吧。」

觀察家指出,小國鼓起勇氣為自己的命運請命,對開發中大國提出要求,使氣候會議的政治氣氛出現不尋常的變化。這是小國首度在向來號稱一塊鐵般的集團內引起激盪,而且他們師出有名:因為他們占有道德高度。



◆ 排碳草案外洩 窮國怒:偏袒富國
http://www.udn.com/2009/12/10/NEWS/WORLD/WORS1/5299921.shtml

【聯合報╱編譯朱小明、田思怡/報導】2009.12.10

哥本哈根氣候峰會8日才進入第二天,一分外洩的協議草案已惹惱了開發中國家,他們認為,這分由富國主導的草案明顯偏袒已開發國家,與「京都議定書」精神背道而馳,不但讓已開發國在未來氣候變化談判上擁有更大控制權,並削弱聯合國在氣候變遷經費分配的角色。最令他們不滿的,是草案對已開發和未開發國家設下不公平的排碳量,已開發國家每人平均排碳量幾乎是未開發國家的兩倍。

這分草案外洩給英國衛報,該報報導,這一分所謂「丹麥草案」是由少數人組成的「小圈子」草擬,包括英國、美國及丹麥人員,在11月27日定案之後只交給少數國家過目,預料將於下周提交各國代表簽署。

衛報指出,丹麥草案背棄京都議定書原則。根據京都議定書,主要排碳國,也就是富國,應做出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減排承諾,窮國則毋需強制減排。由中國、印度、巴西和南非提出的另一草案(稱為BASIC草案),希望延續京都議定書精神。

丹麥草案也將對抗氣候變遷的撥款大權交給由西方主導的「世界銀行」,讓已開發國可根據「開發中國家的減排行動」,決定是否提供資金援助,這項做法削弱聯合國在處理氣候經費的角色。

而最令開發中國家忿忿不平的是,草案規定在2050年以前,已開發國每人平均溫室氣體排放量不得超過2.67噸,開發中國不得超過1.44噸,無異限制開發中國家的工業化。草案並新增一個「最脆弱國家」的組別,企圖加深開發中國家陣營的分裂。

一名開發中國家外交官說,這項草案未經協商,富國暗中獨斷獨行,目的是讓美國總統歐巴馬及其他已開發國領袖下周開會時可強行推動有關協議。

草案中多項數據仍然空白,有待各國領袖協商再決定,但提出把暖化限制在攝氏2度,以及2012至15年每年以100億美元援助貧國對抗氣候變遷。

美國代表試圖淡化這項文件的重要性,表示丹麥草案有多種版本,這只是其中一種。

英國官員也說,預料未來幾天非洲集團、島國、低開發國家也會提出不同的版本。(草案重點詳見原站)



◆ 丹麥草案掀波… 聯合國忙滅火

【聯合晚報╱紐約特派員傅依傑/九日電】2009.12.10

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因「丹麥草案」掀波瀾,開發中國家大嘩,聯合國忙滅火,指丹麥草案不是正式談判文件,只是個別國家意見,「不代表聯合國立場」。

氣侯會議負責機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德布林提出澄清,聯合國總部9日特別發布德布林聲明,顯示丹麥草案「衝擊」不小。

由丹麥、美、英等國起草的一份談判文件(丹麥草案)外洩,引起開發中國家強烈不滿,認為草案明顯偏袒富國、設定不公平排碳量限制、讓富國在談判中擁有更大控制權、削弱聯合國在氣候變遷經費分配權,引發重大爭議。

聯合國怕風暴擴大,由德布林作說明,指丹麥政府在大會前,與「某些集團國家」非正式磋商,提出「幾個非正式草案」,用意為引發討論;草案並非正式談判文件,也不代表聯合國立場。他指出,正式談判文件將依循締約國意見、經由「透明過程」提出。

代表135個發展中國家的77國集團輪值主席國蘇丹,9日公開重批「丹麥草案」,指此草案摧毀「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忽視富國應承擔的減排責任、違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與(京都議定書)精神。

fsj 提到...

澳又見冰山 香港兩倍大

【聯合報╱編譯莊蕙嘉/綜合9日外電報導】2009.12.10

繼上月中旬澳洲東南方海域驚見巨大冰山後,科學家9日又在澳洲南部外海發現另一座大冰山,面積幾乎是香港的兩倍大。

澳洲南極冰川學家楊恩表示,這座大冰山長19公里,面積約140平方公里。香港島的面積約為78.4 平方公里,這座冰山面積幾乎是香港島的2倍。

冰山目前在距澳洲南部約1700公里的海域。楊恩表示,19世紀以來,他不知道有如此巨大的冰山出現在這個區域的例子,因此這堪稱百年一見的現象。

冰川學家指出,這座冰山約為10年前自南極冰層崩裂,本來一直在南極洲地區緩慢漂移,但最近漂浮路線大變,往北漂至澳洲南方。楊恩說,這座冰山原本更大,面積近400平方公里,在漂流過程中崩解成兩座冰山。

上月12日,澳洲南極部亦在東南方麥夸利島附近發現兩座大冰山,其中一座約是北京鳥巢體育場的兩倍。

同月23日,逾百座南極冰山正罕見的朝紐西蘭南島漂移,為該國外海1931年以來首次發現冰山,紐西蘭政府甚至發布沿海航運警報。

紐西蘭外交部長墨瑞9日在威靈頓召開的南極公約國家會議中指出,南極冰山接二連三往紐澳漂移,公約國必須盡快制定新規定,保障南極觀光船的航行安全。



◆ 鍾南山:50歲以上廣州人肺多是黑的

中央社 2009.12.10

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鍾南山在珠三角大氣污染防治高峰論壇上語出驚人說:「50歲以上的廣州人,哪怕沒有肺病,手術開出的肺都是黑的!」

香港文匯報報導,鍾南山「廣州黑肺」的論斷,讓廣州市民心驚膽戰。「在灰霾天,呼吸科門診量會增加一成半」,在鍾南山看來,珠三角正面臨複合型大氣污染的威脅,而複合型污染的直接後果,就是導致光化學污染與灰霾天增多,對人體造成危害。

鍾南山說,空氣污染不僅能引發急性中毒,還會引發慢性炎症,如支氣管炎、肺氣腫、過敏性鼻炎、哮喘等發作。

但更讓人關注的是,複合型污染大氣中的一些污染物,成為誘發皮膚癌與肺癌的重要因素,現在肺癌已成為廣州的常見病。在南海、廣州、珠海、香港、澳門的對比研究中,廣州發病率是最高的,上世紀90年代還是每10萬人有27.5例,現在已經增加1倍。

中國氣象局廣州熱帶海洋氣象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吳兌比喻說,灰霾天氣下,人人都是「吸塵器」,廣州市有上千萬的人口,就相當於有了上千萬個「吸塵器」,每天在給這座城市過濾空氣。

相關研究表明,吸煙者數量已在逐年下降,但為何肺癌患者在過去30年卻上升46.5%。吳兌解釋說,灰霾可能是導致肺癌患者人數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他提出一個驚人的事實:「與30年前相比,廣州肺癌發病率增加7倍,灰霾天增加的曲線與肺癌發病曲線相似,區別只在於肺癌高發滯後灰霾7年」。



◆ 暖冬如夏 今天+1℃ 太陽更「熱」情

自由時報 2009.12.10

〔記者林嘉琪/台北報導〕暖冬發威,氣象局指出,昨天出現最高溫是南部的二十八度,北部和中部地區也有二十六到二十七度,而且今天氣溫還要再升高一度,但也提醒民眾,由於日夜溫差大,要小心留意溫度變化,以免感冒。

聯合國氣象組織(WMO)在哥本哈根氣候會議警告,二○○九年是自一八五○年以來史上最熱年度之一。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鄭明典說,受到中等強度的聖嬰現象影響,台灣今年十二月到明年二月也確定是暖冬。

氣象局長期預報課課長賈新興指出,台灣二○○一年、二○○六年及二○○八年的冬天平均溫度是近十年的前三名暖冬,氣象局預測今年冬天溫度比平均溫度高出一度,有機會拿下一九五○年後第四熱的名次。

氣象局指出,昨天早上嘉義地區還出現最低溫的十四.一度,但是冷空氣一離開,東北部高溫馬上達到二十六到二十七度,讓冬日出現豔陽高照的如夏氣候。氣象局表示,今天也會受到鋒面通過影響,北部、東北部下雨機率提高,不過這波鋒面強度不強,移動速度也很快,雨勢不大,影響台灣的時間也不會太長。

今日各地白天氣溫偏高,日夜溫差大,傍晚起會受到微弱鋒面影響,台灣北部及東北部將轉為有短暫雨天氣,西半部地區及金門、馬祖則會有局部霧氣。



◆ 暖化不結果 彰縣葡萄減產6成

【鐘武達/彰化報導】2009-12-10 中國時報

今年入秋氣候異常,彰化縣的冬季葡萄產量銳減六成以上,產地價格也從每公斤六十至八十元漲到百元。果農吳忠信說,儘管市場有這樣的行情,但葡萄產量卻是少得可憐,不一定有得賣。

台中農改場九日在吳忠信的葡萄園舉辦合理化施肥示範觀摩會,以生產巨峰葡萄為大宗的大村鄉果農,幾乎個個叫苦連天表示,今年冬季葡萄產量如此少,是數十年來罕見,他們都真希望農改場及少數成功讓葡萄結果的吳忠信,傳授點「撇步」。

吳忠信指出,入秋以來,氣溫明顯較往年來得高,這種異常的天候,是造成今年冬季葡萄在開花時出現「流花」、及導致結「圓粒仔」(開花不結果)的主因,由於情況嚴重,原本每分地可收成一千兩百公斤葡萄的產量,今年只剩三、四百公斤。

吳忠信在台中農改場的輔導下,採取合理施肥措施,才保住每分地還有三、四百公斤的葡萄產量。大村鄉農會推廣股表示,多數採傳統式種植的葡萄園,今年長出的葡萄都是零零星星,收益大幅受影響。

台中農改場場長陳榮五博士,昨天也現身觀摩會場,他說,農民正確合理的使用肥料,不但可以有效發揮施肥效果,在這種天候異常的環境中,還可以具有調整植株生育的功能,降低損失。

全球的氣候每年都在變化,葡萄農為了避免來年還會遭遇到像是今年冬季葡萄不結果的損失,在觀摩會上仔細聆聽吳忠信及陳榮五的講解,有人還細心作筆記。

fsj 提到...

2050全球減碳 低標50%高標95%

【經濟日報╱編譯陳家齊/綜合外電】2009.12.12

哥本哈根氣候變遷高峰會公報草案11日曝光,主要內容包括2050年時全球必須減少碳排放50%,甚至到95%,以便把全球氣溫增幅控制在攝氏2度以內。

公報草案對於如何籌資協助窮國對抗暖化,付之闕如。然而歐盟理事會主席巴羅索11日宣布,歐盟提議對全球金融交易課徵交易稅,藉這種「托賓稅」幫抗暖化籌措財源。

在簽署日期為11日的草案中,全球110國領袖將簽字同意,明文訂出減少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排放氣體量。以1990年為準,全球各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必須在2050年削減50%、85%或甚至95%。

草案說:「各國必須合作避免危險的氣候變遷,並共同降低全球排放量,到2050年時,比1990年時的水準削減至少百分之(50、85或95),然後確保全球排放量從此開始縮減。

由於2050年的減排目標是括弧中的三種數據,顯示最終的減排目標還在洽商中,仍未定案。

這些減碳量絕大多數將由已開發國家承擔。根據公報草約,富國在2050年的排放量至少必須比1990年降低75%,最高甚至需削減逾95%,幾近必須零排放。

在中程目標方面,富國也將承擔最大的義務。富國必須在2020年時比1990排放量減排25%到40%,最多甚至應減排45%。

以中國為首的發展中國家原先表示,如果先進國家的減碳標準沒有更嚴格,他們將拒絕參加全球減碳公約。

而這次的公報草約就沒有規定發展中國家所需的減碳幅度,只要求發展國家要在2020年以前「明顯減緩」排放量增加,讓2020年時的排碳增加量,比原本依照現狀增加下去的排放增加量少15%到30%。

發展中國家認為,造成全球溫室效應的暖化氣體絕大多數都是先進富國所排放,富國不但要肩負減排的主要責任,還必須提供資金與技術援助,協助低收入後進國發展低碳能源技術。

歐盟是至今唯一承諾撥款協助窮國抗暖化的富裕經濟體。歐盟27國11日決議通過,對窮國提供72億歐元(108億美元)的減碳援助基金。

但是光靠歐盟與政府供應窮國的減碳資金並不足夠。而基於金融海嘯重創全球各國政府財政狀況,歐盟11日也宣布責成國際貨幣基金(IMF)以及歐盟執委會研究各種「創新籌資方式」,其中就包括對金融交易全球合作課徵托賓稅。

金融托賓稅原被視為幫金融紓困預先籌措資金,降低高風險投機的金融改革選項。但是,許多運動人士早已倡議向金融交易課徵極小比率的托賓稅,稅收也可以用來對抗全球暖化,協助貧窮國家與人民。



◆ 哥本哈根救氣候 美中兩最大污染國互批不讓

中央社 2009.12.12

雖然之前美、中兩國互相褒獎,但會議真正開始後,兩個超級強權卻以尖銳言詞互相批評堅不讓步,使聯合國氣候會議幾瀕臨破局。

從如何分擔削減溫室氣體排放量、類似工作要不要接受第三者查核,到美國是否積欠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氣候債」等,這兩個全球最大污染國在這些主要議題上無不針鋒相對。

環境新聞網站「中國對話」(China Dialogue)編輯希爾頓(Isabel Hilton)說,「會議氣氛極為負面。每個人都堅持立場,只向國內聽眾發言。」

她接受法新社(AFP)訪問時指出,「語調大不相同。來開會前,中國頻頻發出正面言詞,甚至放話將主動宣布開始削減碳排放量的明確日期。但現在他們卻姿態強硬。」

中國外交部副部長何亞非堅持,「發展中國家的要務仍然是去貧,仍然是發展經濟。」

相對的,美國雖承認富裕國家對氣候暖化的歷史責任,但堅持中國及其他發展中國家必須付出更大貢獻。

美國首席談判代表史登(Todd Stern)昨天指出,「如果其他主要發展中國家未加強努力,美國絕不會承諾任何協議。」他指出,根據預測,未來40年內發展中國家將排放全球97%的溫室氣體。

中國則反唇相譏,指美國以2005年為基準承諾減排二氧化碳太「小兒科」,與學界所呼籲的相去太遠。

華盛頓「美國環保基金會」(EnvironmentalDefense Fund)的哈佛坎普(Jennifer Haverkamp)說,談判僵持的部分原因是談判技巧的問題。她告訴法新社,「不但談判代表的部長們要來,連他們的國家元首大老闆們再過幾天也都要來,達成協議的壓力可想而知。」

她說,「如果在公開對話中採取尖銳立場,這反應了賭注太高、情緒太高的事實。」



◆ 梅克爾:全球氣候談判 歐洲拒再讓步

中央社 2009.12.12

聯合國主導的全球氣候談判進入關鍵的最後一週。主導歐盟氣候談判的德國總理梅克爾,對歐盟承諾減量和金援,其他國家卻遲遲不願跟進感到不耐,表示歐洲拒絕再讓步。

歐洲聯盟27國元首昨天達成共識,在未來3年提供發展中國家72億歐元(約合新台幣3400億元)的經費,緩和海平面上升等氣候變遷的衝擊。

歐盟同時強調願意在2020年前,達到碳排放量相較於1990年減少30%的目標,前提是其它工業國家和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必須跟進。

歐盟金援的承諾,為目前在哥本哈根進行的氣候談判注入動力,然而也遭開發中國家組成的77國(G77)組織和中國批評金額不夠。

對此,梅克爾(Angela Merkel)以保護本國的就業機會為由,表示歐洲不願再讓步。

梅克爾接受明天出刊的「週日畫報」(Bild amSonntag)訪問時說,「德國和歐洲的工業國家為了保護氣候往前衝,其他國家卻什麼都不做,搶走我們的飯碗,這樣的情況我們不能接受」。

梅克爾說,哥本哈根會議需要的是全球的公約,「抑制地球暖化」才是重點,為了達成目標,她上週才與中國和印度的總理通電話。

全球192國的談判即將進入尾聲,梅克爾對大會最後達成共識表示「謹慎樂觀」。

她指出,哥本哈根會議將只針對「重要的政治目標」達成協議,至於具國際法效力的公約,「必須在明年完成」。



◆ 幫窮國抗暖化 歐盟3年砸3400億

【聯合報╱編譯夏嘉玲/報導】2009.12.12

歐盟各國領袖11日達成共識,將分3年提供貧窮國家72億歐元(約台幣3400億元)抗暖化經費,這項決定可讓歐盟在丹麥哥本哈根氣候變遷高峰會中有更多談判籌碼。

歐盟將連續3年提供窮國抗暖化經費,到2012年為止,金額比歐盟領袖先前承諾的60億歐元多兩成。哥本哈根峰會立即表示樂見其成。

歐盟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舉行高峰會,歷經兩天困難談判後達成這項共識。法國總統沙克吉表示,提供抗暖化援款讓歐盟在哥本哈根會議保有領導地位。這筆援款將由歐盟27國分攤,自由認捐。英法德三國是最大金主,將各提供近兩成。承諾提供13億歐元的英國還希望在哥本哈根會議中「加碼」。

援助窮國抗暖化的經費目標為全球捐贈100億美元,但批評者說,這和各國振興經濟方案、金融業紓困案相形見絀,連投資金融家索羅斯都在哥本哈根會議直言不足。

歐盟已承諾在2020年達到碳排放量比1990年少30%的目標,但以其他排碳大國先提出類似目標為前提,尤其是美國、加拿大。

fsj 提到...

暖化衝擊 烏金成歷史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黃煌權/連線報導】2009.12.13

海水升溫 寒流減弱 衝擊台灣漁業

海洋升溫到底有多嚴重?烏魚減產是台灣檢視全球暖化的最好證明。海洋大學最新完成的研究顯示,因為海水暖化、黑潮暖流增強、中國大陸沿岸寒流減弱,近10 年來,台灣捕獲野生烏魚量從最高的270萬尾,現在驟降至不到10萬尾,2005年僅剩2萬多尾,每年冬季為漁民帶來豐富收益的「烏金」榮景已成歷史。

研究烏魚20年的海洋大學校長李國添分析,海流如同高速公路,帶來不同種類的迴游魚類,烏魚就是跟著中國大陸沿岸寒流一路南下。但近10年來的監測發現,通過台灣海峽的黑潮暖流逐漸變強,造成寒流減弱,也讓烏魚無法順利抵達目的地產卵。

除了海水升溫外,長江三峽大壩的截流,造成長江流量變小,沖積入海的有機物變少,烏魚的食物來源不足,也造成烏魚數量減少。但李國添表示,三峽大壩只是部分原因,海洋生態變化才是烏魚銳減的最大關鍵。

以前1天收入10多萬元 現在可能掛零

嘉義縣東石鄉捕魚35年的老漁民陳陳福助回憶說,20年前,東石漁民在烏魚汛期(冬至前後10天),每名漁民每天平均可捕到200至300尾烏魚;有人甚至一口氣捕到上千公斤的烏魚,一天收入就有 10多萬元。不過,近年來捕獲的數量少得可憐;陳福助說,「烏魚早在我的印象中消失了!」

陳福助說,15年前,布袋港曾捕到上萬隻的烏魚,當時約賣了500萬元,布袋漁港到處可見一簍簍烏魚,欣欣向榮,漁民個個露出滿足、豐收的笑容。不過,自從那此以後,嘉義縣東石、布袋漁港就沒有再傳出烏魚大豐收,漁民每次出海作業,大部分都是掛零或只捕到10多尾;陳福助嘆了一口氣說「若要靠捕烏魚過活,漁民早就餓死了!」

李國添憂心的說,暖化對台灣漁業的衝擊很大,因為寒流帶來的魚類,肉質較鮮美、價位高,但海水升溫、寒流減弱後,漁民因漁獲量不如以往,生計起伏不定,常轉與對岸漁民在海上交易魚貨,結果衍生出走私、食品管理問題,消費者也連帶受到暖化後遺症之害。



◆ 大陸烏魚壓境 養殖業叫苦

【聯合報╱記者黃煌權/嘉義縣報導】2009.12.14

八八水災沖走台灣百分之卅養殖烏,業者以為量少價格會漲,未料大陸烏魚大舉入侵,養殖烏價格不漲反跌,業者叫苦。

在嘉義縣布袋鎮收購烏魚子的蔡姓業者指出,上月底,溼的養殖烏魚子一台斤(每塊約八兩重)收購價六百卅元,這個月初跌到只剩六百元左右。

他說,八八水災沖毀南部養殖魚塭,養殖烏產量少三成,原以為烏魚子價格會上揚;但進口烏魚子九月陸續上市,加上大陸漁民捕獲大量野生烏魚,全部銷到台灣,市場競爭下,造成養殖烏價格下滑。

在嘉義縣東石鄉捕了卅五年魚的陳福助回憶,廿年前烏魚汛期,東石漁民每人每天可捕到二百至三百尾烏魚,有人甚至可捕到上千公斤烏魚,一天收入就有十多萬元。

他說,以前冬至前十天漁民就開始準備捕烏,近年烏魚數量減少,現在到東石漁港已很難看到這幅景象,「烏魚已在我的印象中消失了!」他說,這都是因為大陸漁民在東海、長江口先一步「攔烏」,台灣漁民無烏可撈。

今年烏魚加工業者只有寄望復甦的景氣帶來買氣,這幾天忙著加工、曬製烏魚子,希望農曆年前搶得好商機。



◆ 海水變暖!九孔12億產值→剩1億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09.12.13

海水溫度升高不僅造成迴游魚類的遷徙,台灣沿海的養殖漁業也深受其害,以台灣東北角養殖九孔最明顯,10年前的每年產值高達12億元,如今卻僅剩1億元,海洋大學研究發現,這是因為海水升溫造成藻類生態改變,九孔染病機率大增,育苗不易。

海洋大學校長李國添強調,從九孔養殖可看出暖化警訊,海洋的生態改變,魚類貝類首當其衝,當人類仍「自我感覺良好」時,其實有些物種正在逐漸消失。

台灣養殖九孔集中在鼻頭角與富貴角之間的鹽寮灣,每年合法養殖約可帶來8億元的收益,加上非法業者,估計超過12億元。但李國添指出,這幾年的調查發現,養殖九孔的數量急速銳減,探究原因才發現和海水升溫有很大關連性。

九孔的幼苗經過體外受精後,會依附在貝殼上,養殖業者再把這成功育種的九孔移到養殖池內。李國添表示,但是受到海水溫度升高的影響,鹽寮灣的藻類生態改變,矽藻大量繁殖,占領原本可讓九孔生存的地方。

「一棵大樹長在家門口,樹根可能會拉斷地下的管線。」李國添舉例分析說,藻類也只是海中的植物,藻根分泌的藻酸會阻止九孔生存;海洋生態的改變,造成九孔養殖產業幾乎毀滅,過去在鹽寮灣處處可見的養殖池,如今都空蕩蕩。



◆ 北極原住民獵季變短了

【聯合晚報╱路透哥本哈根電】2009.12.13

北極區原住民伊努特人(Inuit)領袖說,他們需要資金來因應極區的氣候變遷,包括設置公用大型冰櫃。氣候暖化縮短他們的狩獵季節,必須靠公共冰櫃儲存捕獲的獵物。

伊努特人是散布格陵蘭、加拿大、阿拉斯加及俄羅斯等地的原住民。他們一向獵捕海豹、北極熊、鯨魚及馴鹿等北極物種維生。

「伊努特極圈委員會」(ICC)加拿大籍幹部薇歐拉‧福特說:「在加拿大,我們每天都目睹氣候變遷現象。」

薇歐拉說,北極區和開發中國家都需要更多資金來因應氣候變遷。她出生在加拿大拉布拉多省馬庫維克(Makkovik),在伊努特社會中成長。

她在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會議的記者會上表示,伊努特族也應該獲得因應氣候暖化的資助。她說:「我們需要基礎建設。如果狩獵模式變化如此劇烈,每年只能打獵幾次,那麼我們需要公共的冰櫃。」

來自阿拉斯加的ICC主席史托特在記者會上說,他78歲的叔父在冰層通常厚而安全的時節,因冰層破裂掉進水裡而凍死。

格陵蘭的ICC副主席林格說,冰帽融化速度比以往快,將使海平面上升、冬天冰層變薄,並威脅伊努特族的生活型態。他表示,獵人以前靠狗拉雪橇在廣大冰原上狩獵,現在已經行不通。



◆ 保護高美溼地生態 居民成立協會

自由時報 12.14

民營遊客導覽中心啟用

〔記者蔡智銘/清水報導〕由台中縣清水鎮高美居民自發性成立,以保護溼地為目標的「台中縣高美溼地生態環境永續發展協會」13日成立,同時也啟用民營的遊客導覽中心,該協會成員強調,要凝聚在地人的力量,為高美溼地生態保育注入在地精神。

「台中縣高美溼地生態環境永續發展協會」成立大會昨天在高美溼地何蘭軒生態工作坊舉行,20多位關心高美溼地生態保育的民眾出席,縣議員楊秋雲獲選為榮譽會長。

落實在地人做在地事精神

長期關心高美溼地生態環境的協會成員蔡木森表示,高美溼地生態環境永續發展協會是民眾自發性成立的非營利團體,為落實在地人做在地事的精神,進行生態復育、監測與經營管理工作,提升溼地旅遊品質與服務。

蔡木森指出,未來協會將會培訓解說員,同時規劃辦理教育宣導活動,明年元月開始,將會陸續進行候鳥物種、河口漁業均值物量、雲林莞草、夏季候鳥、大安水蓑衣等物種的觀察與記錄工作,同時建置灘地遊憩壓力數據。

除成立發展協會外,搶在官方之前,由地方民眾自行成立的「遊客導覽中心」也同時揭牌,除提供導覽解說服務外,也希望一步步建立民眾溼地保育的正確觀念。

fsj 提到...

環保團體:我愛孩子、不要核子

【聯合晚報╱記者劉開元/台北報導】2009.12.14

「全球暖化,核能不是解藥!」環保團體及金山貢寮等地反核人士,今天上午到行政院前陳情,呼籲政府不要把核能當成是減碳的解藥,更不應該發展高耗能、高污染的石化工業。

今天上午的陳情活動,以「我愛孩子,不要核子」為主要訴求,三名小朋友推著核廢料桶、隨後手持充氣地球,表達抗暖化與反核是可以同步進行的,希望政府能留給孩子沒有核子的美麗地球。環團也公開呼籲政府應重視節能減碳,因應國際趨勢,及早訂出減碳目標與期程。

自世新大學彭渰雯、元智大學老師楊長苓表示,隨著全球暖化議題的延燒,核電工業業者也試圖打著「低碳能源」的口號趁勢復辟,為了迎戰這股逆流,國際間已有許多反核團體發起各項活動,宣導「全球暖化,核能不是解藥」的活動,台灣也應該聲援。

綠黨發言人潘翰聲表示,2007年底澳洲國會大選,主張以核電減緩暖化、拒簽京都議定書的保守黨,已被人民趕下台,因此環保界希望這次哥本哈根會議「不應該,也不會」成為核能翻身的劇場。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康世昊表示,核一廠一號機反應爐汽機廠房,上個月16日首次因蒸氣抽氣管爆裂,發生幅射蒸氣洩露;中央地質調查所也調查發現台北盆地下的三角斷層,從關渡延伸到金山外海,且核一、二廠就在附近,因此在核能安全疑慮未完全釐清前,環保團體及當地人士堅決反對任何核電延役的計畫。

主婦聯盟董事長胡雅美呼籲,政府為了讓孩子遠離核災夢饜,應該發展太陽能、地熱、風力等能源,而不該一味發展核能發電。



◆ 救地球 靠一胎化政策?還是哥本哈根?

中央社 2009.12.14

地球氣候一天天走向異常,原因是什麼?當被視為拯救地球的哥本哈根氣候會議召開之際,不只一種聲音指出根本問題出在人口太多,而要扭轉這種現象應仿效中國實行「一胎化」政策。

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7日開始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Copenhagen)舉行。中國國家人口和計畫生育委員會官員在會議召開不久即建議,將人口問題寫進哥本哈根會議的成果文件。

代表提出這項意見的是中國計生委副主任趙白鴿。她說,人口管理事關氣候變化的解決,「中國的實踐表明,透過人口管理等有效措施,才能實現社會長期均衡發展。」

目前人口逾13億的中國自1970年代開始推行被外界稱為「一胎化」的計畫生育政策。官方表示,30 年來,因為計畫生育政策,中國大陸減少出生四億人口。

若依目前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4.57噸計算,中國如今減少了18.3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

對於這個數字,趙白鴿說,「所以,中國的人口管理為全球氣候變化的解決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有些輿論意見認為,中國的上述說法只是自吹自擂,但是加拿大「金融郵報」日前一篇文章的論點與北京的說法不謀而合。

文章說,哥本哈根氣候會議「不便說出」的真相不是氣候變熱變冷的問題,而是地球上人滿為患。

文章表示,目前全球每四天就新生100萬人,導致資源枯竭、大氣層受到破壞,中國的計畫生育政策是遏制人口激增、扭轉這種災難性現象的唯一出路。

文章引述維也納人口統計學院的研究稱,現在開始,若每名女性只生育一個孩子,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由目前的65億下降到55億;到2075年將下降到34億,世界森林覆蓋面積、大氣質量與生活水準都將因此提升。

如果不呢?到了21世紀中葉,世界人口將達90億。

金融郵報批評,這種控制人口的方式簡單有效,卻未排入哥本哈根氣候會議的領導人議程中,「他們忙著照相,擺姿態,大談氣候科學、溫室氣體減排等等。」

地球的人滿為患問題要如何解決不是三言兩語說得清楚。一胎化政策雖減緩了中國大陸的人口成長,但是30年來卻毀譽參半。

贊成者最強有力的理由當然就是一胎化政策抑制了人口出生率;此外,最近有調查顯示,一些大陸婦女支持一胎化政策,因為在官方的約束下,她們不必迫於生個男孩傳宗接代等理由而生育超過一胎。

反對者所持的論點除了一胎化政策違返基本人權,更多的是因為地方官員在政策執行中的暴力作為。

在一些大陸農村,計生委官員為了工作績效,經常傳出強迫懷孕中、甚至懷孕末期的孕婦墮胎,或是強行讓已生育的婦女結紮。

此外,計畫生育政策上路以來,有些生下女嬰的家庭,為了得到生男孩的機會,竟將新生嬰兒溺死。這也導致嬰兒性別的嚴重失衡。

也有越來越多的意見從經濟的角度對中國人口政策提出質疑。批評者認為,中國嚴厲的計畫生育政策已開始顯現出惡果,例如導致老齡化社會快速來臨。

實際上,中國的人口政策已走到十字路口。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日前就刊發文章,呼籲適度放寬二胎。而現行政策下,有些家庭已擁有生育二胎的權利。

※ 相關報導:

* 現場直擊/世代正義 環境債怎能留子孫
http://udn.com/NEWS/WORLD/WORS1/5306863.shtml



◆ 氣候會議大遊行 近千人被捕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09.12.13

成千上萬來自世界各地的示威民眾,12日高舉標語在聯合國哥本哈根氣候會議廳外展開「氣候正義」遊行,警告氣候變遷已危及整個地球,要求開會的各國代表別再耍嘴皮,應該採取強硬行動對抗全球暖化。這是氣候會議7日開幕以來最大規模的抗議活動,近千人被捕。

警方和示威主辦者估計6萬到10萬人參加這場「行動日」遊行。示威行列結合了數以百計環保團體、人權分子、反資本主義者和各種抗議路線,大致保持平和,但成群結隊激進分子在哥本哈根市區其他地方激烈示威,導至968人被捕,包括來自歐洲各地、名為Black Blocs團體的四百名成員。約150人接受盤問後獲釋。

警方說,市區出現零星的局部暴動,抗議民眾丟石頭,搗毀窗戶,並縱火燒毀停在路旁的四輛汽車,至少一名警察下巴被石頭擊中。

【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

聯合國哥本哈根氣候會議第六天,核心戲碼是還是爭吵,但主角換成已開發國家挑戰開發中大國:前者要後者接受有法律約束力的減排承諾,後者說,國家利益最大,經濟發展至上,減排可以,承諾甭談。

歐洲聯盟、日本、澳洲12日和美國統一口徑,抨擊一份七頁的公約草案。草案說,開發中大國必須減排,條件是,如果他們獲得經費資助。草案一分發,幾個開發中大國就發難說,富裕國家要開發中國家減排,不管有沒有財務協助。

fsj 提到...

減碳績效29名→44名 台灣排名大退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09.12.15

中央社發自柏林的專電指出,根據國際環保組織公布的減碳績效評比,台灣在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57國當中,減碳績效評比的排名從原來的第29名大幅下滑到第44名。這項減碳績效評比14日在德國和哥本哈根的聯合國氣候峰會上同步公布。

為了評量各國的節能減碳成效,德國環保組織「德國監測」(Germanwatch)和歐洲100 多個環保團體組成的「歐洲氣候行動網」(簡稱CAN-E),根據各國排放的趨勢、排放量和氣候政策三項指標,每年定期公布氣候變遷績效指數(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 CCPI)的國際評比。

以台灣/中國(Taiwan/China)名義、在去年開始被列入評比的台灣,去年的減碳績效分數是51.5分, 在全球57國名列第29,優於新加坡、南韓、日本、中國等亞洲國家。

不過,根據今天公布的2010年指數,台灣的評分退步到47.5分,名列第47,由於前三名從缺,實際排名是第44名,名次比去年大幅滑落15名,在「差勁」(poor )組吊車尾。根據這項評比,台灣減碳績效的表現在亞洲僅領先馬來西亞和中國,落後於印度、印尼、泰國、日本、新加坡和南韓。

細查評分結果後可發現,台灣今年排名在40名後的包括電力部門的排放、每單位煤炭、原油等初級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初級能源的每人平均消耗量;至於與其他國家比較減排的目標績效,台灣與去年一樣排名幾乎墊底。

台灣表現比較好的是政府的氣候政策,排名第七;得分和排名略為進步的還有道路運輸排放、以及製造和建築業的排放。



◆ 台灣減碳排名 為何倒退嚕?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09.12.15

國際環保組織公布的減碳績效評比,台灣排名墊後。這份報告的撰寫人之一、德國監測的專家柏克告訴中央社記者說,由於台灣從1990年開始,每人碳排放量的成長幅度遠超過其他國家,績效評比因而殿後。

針對初級能源排放量、人均初級能源消耗量、以及初級能源密集度、也就是生產每一單位國內生產毛額所消耗的能源等指標,台灣的國際排名都欠佳。柏克表示,台灣可利用投資低碳科技和再生能源、提升能源使用效率、節約能源、開小車、以及採用環保建材等方式落實減碳。



◆ 台灣減碳評比差 邱文彥:電力應加強減碳

中央社 2009.12.15

歐洲環保團體今天公佈一項氣候變遷績效評比,台灣比去年大幅度退步。前來哥本哈根參加氣候變化會議的環保署副署長邱文彥表示,台灣的電力和工業部門尤應加強減碳。

德國環保組織「德國監測」(Germanwatch)等環保團體今天公佈氣候變遷績效指數(Climate ChangePerformance Index, CCPI),台灣去年在57個受評比的溫室氣體高排放量國家中名列第29,今年則掉到第44名,被歸類為「差勁」(poor)組吊車尾。。

邱文彥今晚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他還不知道這一消息。但被要求對台灣能源效率表現方面評論時,他說,「如果國際評比確實是這樣,台灣可以進一步來檢討」。

他表示,台灣的能源效率確實有改善的空間,尤其是大的工業。他說,每當講到要徵能源稅、要節能減碳,工業部門就說有困難。但他認為,「不該把這些困難當成藉口」,因為溫室氣體減量是全球共同關切的問題,「台灣也無可迴避」。

邱文彥說,台灣的二氧化碳排放有60% 以上是來自電力部門,特別應加強減碳;電力和工業部門的認知與合作都需要提升。

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進入第二週,欲領證進入會場的人數暴增,掛名在工業技術研究院的邱文彥今天上午7點多就前往會場貝拉中心(Bella Center)外排隊,直到下午3點多才領到證。

他表示,「不論這次會議有沒有達成共識,我們政府都應該重視氣候變遷現象,以及全球減碳趨勢」。



◆ 沈世宏:二氧化碳排放量去年首度負成長

中央社 2009.12.15

國際環保組織公布減碳績效評比,台灣在全球排名大幅滑落。環保署長沈世宏今天表示,國內二氧化碳排放量去年首度呈負成長,且政府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法案也受到國際肯定。

台灣從去年開始列入國際環保組織公布的減碳績效評比,去年分數是51.5分,在全球57國中名列第29,優於新加坡、南韓、日本、中國等亞洲國家。不過,今年最新評比台灣評分退步為47.5分,名列第47,由於前3名從缺,實際排名為第44名,名次比去年大幅滑落15名。

沈世宏表示,其實台灣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去年首度呈現負成長。2008年全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比起2007年降低了4.4%,每人每年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也降低4%,但他表示,名次滑落,代表其他國家減碳成效更好,國內當然還要繼續努力,讓名次往上提升。

不過,沈世宏表示,政府的氣候政策在這次評比排名第7,顯示政府整體減碳政策受到國際肯定,例如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通過更別具意義。

他以德國為例,德國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後,原本預計2010年達到12.5%發電比例,結果2008年就已經達到15%,而國內現在最重要的就是定價策略,他認為經濟部應審慎評估定價策略。

另外,沈世宏表示,能源四法包括能源管理法、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已通過,未來希望立法院支持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及能源稅條例草案,若立法通過,四個法互相搭配,就能提升能源效率,創造綠色商機,達到全面減碳目標。

沈世宏指出,消費者的觀念落實也很重要,為鼓勵民眾多選購綠色環保標章產品,環保署明年第1或第2季研擬推行民眾購買綠色環保標章產品或碳標籤產品,可以累積點數,到綠色商店或合作商家兌換商品或享有折扣,希望民眾共同努力,達到減碳目標。



◆ 台灣碳標籤 最快明年3月上路

中央社 2009.12.15

「台灣碳標籤」最快明年3月起上路。環保署今天公布選定「碳標籤」,未來希望廠商主動申請在產品上標示碳標籤,讓消費者優先選購碳排放量較低的產品,邁向低碳社會。

環保署舉行台灣碳標籤徵選活動頒獎典禮,並發布「台灣碳標籤」圖示。這次徵選活動共有1286件創意作品參賽。評審結果,由從事平面設計陳文順的「關愛環保,減少碳足跡」作品獲選特優,並選定為「台灣碳標籤」。

環保署長沈世宏在典禮中表示,台灣碳標籤由綠色心形及綠葉組成腳印,並搭配「CO2」化學符號,及在愛心中標示「碳足跡」數字。整體圖示意涵為,用愛大自然的心,減碳愛地球,並落實綠色消費。

環保署管考處處長楊慶熙在典禮表示,碳標籤上標示的「碳足跡」數值,代表該項產品生命週期各階段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換算為二氧化碳當量總和。

他解釋,例如1瓶250cc的新鮮柳橙汁,從原料、製造、運送、冷藏、民眾飲用、包裝垃圾回收丟棄,這整個過程排放350公克二氧化碳,而1瓶250cc 保久乳只排放240公克。又例如洗衣粉從製造到使用過程,民眾只要每洗1次會排放850公克二氧化碳,但洗衣精因為是濃縮,只排放700公克。

楊慶熙表示,未來若產品上標示碳標籤,民眾就可以選擇低碳產品,為減碳盡份心力。而廠商也可以了解,從原料端到製造過程,哪一個環節會產生較多的碳排放?並加以改善。

環保署將輔導業者計算產品的「碳足跡」與驗證工作,研擬最快明年 3月起推動台灣碳標籤制度,鼓勵業者申請標示碳標籤,經過審核,並標示在產品上,供民眾選購低碳產品。

目前包括部分LCD顯示器、光碟片、茶飲及夾心酥、牛軋糖等廠商,將配合政府碳標籤政策。

fsj 提到...

哥本哈根的真實與虛枉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225651

【文/知識通訊評論】2009/12/15

這個月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登場的聯合國全球變遷高峰會,無疑的要是一場熱潮,引起人們對氣候與環境問題的關注。在這個會議探討的科學問題表象之後,更真實的是政治的角力,反映出大氣科學以及近代科學的知識特質。

全球暖化會成為一個議題,是近二十多年才有的事。二十多年前,大氣科學界開始有人提出研究報告,宣稱有地球溫度持續上升的證據,這引起世界的關注,也因而有了一九九二年里約熱內盧的地球高峰會。

從那時起,由科學界到社會輿論,便有越來越熱烈的討論,焦點在如何控制地球溫度上升,其中特別提出的一個因素,便是如何控制二氧化碳這種溫室氣體的數量。

地球溫度上升找二氧化碳這個溫室氣體負責,是一種標準的科學思維,因為近代科學的知識,正是靠著在控制條件中,建立起單一因果關係所產生,二氧化碳會造成溫室效應,又是人類工業文明大量產生的氣體,這樣關聯自是合情合理。

在當下眾口鑠金支持全球暖化的說法裏,最常提到的是所謂科學界的共識,也就是說地球溫度確有上昇,而且這種上升是人為活動所造成。這當真是一種共識?

現在所說的共識,是去年分享諾貝爾和平獎的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的共識,那是政策行動所需,不但在科學界沒有共識,甚至在同質類化的大氣科學界裏,也多有爭議。

我們只舉一個出名的人物。當今美國公認科學成就出眾,知識淵博,著述等身的理論物理學家戴森(Freeman Dyson)就不相信全球暖化的看法。他曾公開提出來,就在這股熱潮前的一九七○年代,大氣科學界還在討論,地球溫度的持續下降,是不是要進入小冰河期了。一些大氣科學家反駁戴森的說法,指出所謂一九七○年代小冰河期的看法,當時並沒有共識,那麼現在地球暖化有共識嗎?戴森不就反對嗎?

戴森認為,全球暖化根本是胡說,他說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海洋,光測量地面的溫度,並不是地球平均的溫度,另外推論地球會因為二氧化碳造成暖化的那些數學模型,用在小範圍流體動力學也許很成功,用在如地球大氣那樣大範圍的複雜系統,是極不理想的工具。

他也說,地球溫度變化,是亙古以來就有的常態之事,與有沒有人類無關。其實戴森的這些論點,並不是要複雜的數學模式理論,需要的只是簡單的常識,「天有不測風雲」,就是我們歷史經驗裏早有的深刻智慧。

如果由時間範圍尺度來看,地球暖化也很可疑。因為就算近二十多年來地球溫度持續上升是真實的,近一百五十年來近代科學對地球溫度的測量是可信的,相較於地球動輒數千萬年的週期,以及目前科學認定的地球四十億年壽命來看,都不過是「千古一瞬」,就好比一個人在千分之一秒內的體溫變化,不能據以推斷他再過多少時間會發燒而死一樣。我們目前有的證據,其實不足以做任何有意義的結論。

隨著北極冰洋融解,南極冰原崩塌,以及越來越多冰山在大洋漂流消息的流傳,以及流出的一些大氣科學家私人電子郵件,對於統計模型的曲解和不安,在在顯現出近代科學簡近單一的因果思維,以及政治需求與科學知識互為表裏的運作模式,似乎比地球溫度本身更加的真實。

雖然許多觀察都懷疑這次哥本哈根會議的可能成效,但在最後一刻,美國總統歐巴馬決定要出席,這至少是京都議定書以來,一直置身事外二氧化碳排放大國的一個積極行動。

善於演講的歐巴馬,哥本哈根是一個很好的舞台,他可以照本宣科眾議院已通過的低標準減排承諾,也可以描繪更美麗的願景,因為他同時要順道去奧斯陸領取諾貝爾和平獎。

哥本哈根會議的背後,反映出的是人類世界對環境問題的焦慮,以及近代科學操控模型的有時而窮。解決氣候問題,也許需要全新的宇宙思維。



◆ 低開發&小島國怒吼 大國明白嗎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哥本哈根直擊】2009.12.15

過去團結如「一塊鐵板」的開發中國家集團G77+中國,在此次哥本哈根會議中,首次出現鬆動,甚至衝突。

沒人怪這些憤而離席的小島國家太激動,因為,在像2012這樣的災難大片拉開序幕時,這些被定義為「最脆弱國家」的集團,就坐在舞台第一排,除了立體聲響,還有如百老匯秀「極限震撼」的水從天降下、風扇颳起的狂風吹亂頭髮。氣候變遷影響對他們來說,真實得像電影。

此時,他們過去的老盟友,中國、印度、巴西只是坐在四樓的包廂,等著已開發國家先採取減量行動,並送上資金與技術;災難大片從遠處的高台眺望,只有電視機大小,臨場感差多了。

坐在「搖滾區」的,除了我們的邦交國吐瓦魯,還有馬爾地夫、索羅門群島、吉里巴斯等島國組成的「小島國家聯盟」(Alliance of Small Island States, AOSIS),對他們來說,退一步即無死所,就得當環境難民,全國移民到別的國家去了。對台灣來說,半數邦交國將沈入海平面下。

小島國擔心自己力量太小,已和最低度開發國家(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 LDC))如尼泊爾、不丹,及部分非洲國家如賴索托、尼日聯合起來,要求富國及開發中大國如中國、印度,做出更多減量承諾,讓平均升溫控制在攝氏一點五度以下,而非談判迄今設定為二度的目標。

世界銀行最近列出氣候暖化的最大衝擊,不只是海平面上升,還有旱、澇及農業減量;而受此四大衝擊最嚴重的四個國家,則是馬拉威(旱))、孟加拉(洪患〉、越南(海平面上升)及蘇丹(農業生產衝擊),顯示在「搖滾區」的國家還不只是小島國。

儘管目前協商中的長程合作行動工作小組(AWGLC),同意在開發中國家應依發展程度,再分成不同組別,尤其是最低度開發國家及小島國家組,應採自願減量,而不強制要求減量比率,但顯然不夠。

小島國及最低度開發國家正在哥本哈根會議中發出怒吼,他們沒有能力保護自己,問題在於,富國及窮的大國,能感同身受嗎?

※ 相關報導:

* 一場氣候峰會=50萬衣索比亞人年排碳量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5309732.shtml



◆ 國際瞭望-哥本哈根大會真有帝國主義氣息

中國時報 2009-12-15

哥本哈根氣候會議若說是帝國主義與受剝削國家的鬥爭會議,似乎過於情緒化。但西方工業大國在問題爭論上,卻處處顯示帝國主義的面貌。

工業革命以來,西方國家工業化生產排放二氧化碳二百年了。這歷史責任要一筆抹殺嗎?現在卻居然在排放基準年上做文章,一般說是應從一九九 ○年開始,而美國竟要從二○○五年開始,向發展中國家說:我們從什麼年起,你們也應如此,表面公平,其實將「歷史債」完全賴掉了。

發達國家已步入後工業化時代,二氧化碳排放已接近歷史高峰,今後有逆減的可能,但發展中國家正走上工業化之路,排放量必然增加,不冒煙,水泥鋼鐵怎樣生產?這公平嗎?

《華爾街日報》有篇文字算有良心。它說,世界上大多數MP3播放器是中國製造,那裡的能源多來自煤炭,生產一個MP3會增加十七磅的碳排量。iPod同數以千計其他中國工廠產品一樣,如果美國公司在中國生產的產品出口,被歐美的消費者使用,中國政府應該為這排放量負責嗎?事實上歐美跨國公司將產品交由發展中國家生產,自己賺大錢,然後將排放量算在發展中國家頭上,這公平嗎?

現在發達國家人口佔全球二○%,其排放量卻佔七五%,發達國還對開發中國家說三道四,這公平嗎?

發達國家掌握了環境保護及新能源開發技術,但卻以此作為開拓發展中國家市場的商品,鼓動發展中國家向其訂購,準備大大地賺錢,它毫無無償轉讓技術之意,另一方面又壓迫發展中國家快速進行環保,這公平嗎?

既然規定發達國家應在二○二○年前每年拿出若干錢來補償發展中國家的損失,為什麼歐盟只肯撥未來三年的錢,另外十餘年的錢怎辦?是否搪塞三年就算了?錢數又遠不如發展中國家所提,美國甚至說中國在抑制排放量做得不夠,所以不能拿補償金,這就難免使中國大怒,出席大會的副外長何亞非直指美國首席代表斯特恩說:「我不想說這位先生是無知,但我想他缺乏常識,或者十分不負責任」。哪一個國家做了多少,是由根本不簽署《京都議定書》的美國來決定的嗎?

處處都可看到帝國主義的表現。

fsj 提到...

中拒監督、美不讓步 氣候峰會鬧僵

【聯合報╱編譯張佑生/綜合報導】2009.12.16

在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峰會接近尾聲,排碳大戶美、中15日相互指責對方缺乏誠意,近乎攤牌的叫陣讓峰會前景蒙上陰影。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趕緊充當和事佬,呼籲雙方停止攻訐。

中國指責美和其他富國退守自己對於對抗全球暖化的承諾。潘基文則呼籲富國和窮國都應該加碼減碳,歐盟也呼籲美中雙方加碼減碳。

紐約時報15日報導,美中陷入嚴重僵局。中方堅持中國排碳絕不受任何國際性監督,「這是原則問題」,美國則表態,若無此可靠國際監督驗證中方排碳,美方不支持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達成的協議。

峰會15日最新出爐的草案不含任何明確數據,且未明訂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長期目標、溫室氣體排放高峰期、預期的全球暖化極限,也不包含準備對受氣候變遷影響的貧窮國家提供的援助金額。

這些核心問題在與會部長間繼續討論,期望在18日前達成共識,屆時將擬出一份協議送至世界各國領袖。

英國首相布朗、澳洲總理陸克文和巴西總統魯拉預計15日抵達哥本哈根,希望藉由親自督軍讓新的協議儘早出爐。

紐時指出,中國若不願接受國際排碳監督,恐怕將面臨美國的懲罰性關稅,因為眾院已經通過對未達減排標準的國家實施懲罰性進口關稅,以保護美國產業,參院議員也已向歐巴馬提出類似方案。一名美國官員稱,此舉將有助中國在最後一秒鐘達成協議,「因為中國最怕的就是更多的關稅」。

中國副外長何亞非接受「金融時報」專訪時表示,中國自己的法律就會約束排碳,不需外人監督,「這是原則問題」。



◆ 中國首次暗示將減排金援讓予窮國

中央社 2009.12.16

中國於正在舉行的哥本哈根氣候會議上,首次暗示擬放棄從已開發國家獲得資金,而是讓予窮國,協助達成碳減排目標。

上海「東方早報」報導,中國代表團團長、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昨天表示,中國願意透過「南南合作」、雙邊合作的形式為小島國、非洲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提供資金支持,「我們有獲得資金的這個資格,但是不跟窮哥們(貧窮的好兄弟)爭。」

昨天出版的英國「金融時報」也引述中國外交部副部長何亞非的話表示,來自富裕國家的資金應該流向更貧窮的國家。

何亞飛說,「對發展中國家(對抗氣候變化)的努力提供財力資源是一項法律義務」、「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會拿走一部分--大概不會」、「我們沒有期望來自美國、英國(和其他國家)的資金會流向中國」。

金融時報據此認為,這是身為哥本哈根氣候會議主要參與國的中國首次做出明顯讓步。

17日將出席哥本哈根會議的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昨天與會議主席國丹麥首相拉斯穆森(Rasmussen)通電話,後者承諾,哥本哈根會議的成果應建立在遵循「峇里路線圖」和「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基礎上。這也是開發中國家的普遍要求。

解振華昨天說,關於資金問題,上週部長會議上已經討論,已開發國家提出3年內提供每年100億美元的快速資金,但2012年後的還沒有落實(資金來源未定)。中方的觀點是,眼前的不夠,以後的必須落實,在今後的談判中要有數量。

有國家提出,中國也應為開發中國家提供資金,但中國表示,在公約框架中,提供資金的出資人只能是已開發國家,開發中國家並不承擔義務。

對於中國的減排目標,解振華說,已開發國家希望中國、印度、巴西和南非承擔相應的減排目標,目前中國減排40%至45%的指標是經過專家反覆論證的結果,已經需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



◆ 韓減碳大躍進 我落後多

【聯合報╱本報記者薛荷玉】2009.12.16

台灣的產業模式、國民所得與南韓相近,在無法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的情況下,常以南韓的應對作為遵守國際公約基準。南韓做多少,我們就比照。但在減碳上,南韓把台灣遠遠地拋在後面。

南韓最近提出開發中國家最積極的減量方案,要在二○二○年時,把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到比二○○五年少百分之四。且南韓把振興經濟總紓困金額百分之七十九投入綠色能源,比率也高居世界第一。

南韓計畫在未來五年每年提出GDP的百分之二、一○七兆韓元(約等於三兆一千億台幣)於綠能領域。

對世界各國,節能減碳不可能零痛苦。因此,南韓告訴其國民,南韓準備承受年GDP下降百分之零點四九的發展綠能代價。南韓目前有百分之四十的能源消費集中於耗能產業,如鋼鐵與石化,這些產業將首當其衝。

但南韓也向國民提出願景,「減肥瘦身」後,南韓將在二○二○年成為全世界第七大綠色產業國家,其太能陽、風力、燃料電池的在全球市場所占比率將達百分之八。

事實上,南韓早就在全球節能風潮搶得先機,如參與清潔發展機制(CDM),引進附件一國家的先進技術。

觀察哥本哈根峰會,即使未能達成減量具體協議,但無可懷疑的,綠能市場肯定將再擴大;且減碳壓力有多大、市場就有多大。南韓顯然嗅到了全球變局中的利基,並期許化全球危機、為南韓產業發展的轉機。

南韓過去的減碳紀錄並不好,二○○四年的排放量足足比一九九○年多了一倍,這樣的增幅和台灣相近。但南韓人民族性的「狠」勁一旦爆發,說減就減,用最嚴格的標準要求國內產業,在綠能競賽中全力衝刺。

反觀台灣,如果還以為減碳的責任暫不會加到台灣頭上而遲無轉型,台灣與南韓的差距將愈拉愈遠。



◆ 哥本哈根現場/參與國際減碳 台灣邁大步

【聯合報╱本報記者薛荷玉/哥本哈根直擊】2009.12.16

在高雄市與台北縣的極力爭取下,全球一千一百多個城市參與的「永續地方政府組織」(ICLEI)決定在台灣設立辦公室,這將是我國以城市外交方式,參與國際減碳行動的重要一步。

ICLEI主席凱德曼周一晚間在哥本哈根峰會會場,將此消息告知我政府團層級最高的環保署副署長邱文彥,但尚未決定辦公室設在高市或北縣。

邱文彥表示,環保署未來將推動「低碳城市」,作為整體減碳計畫的「旗艦計畫」,以外交較不受限的城市為單位,增加國際參與,以進一步推動我國成為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正式官方觀察員。

高雄市環保局長李穆生表示,高雄市政府爭取設立ICLEI台灣辦公室已三年,並在上周六正式遞交申請書,該組織日前曾派員來台考察,「我們連預算、人事都編列了,將極力爭取參與國際減碳行動。」

台北縣政府也加入了爭取的行列。縣長周錫瑋本周一上午與ICLEI亞洲區副執行長布萊南會談,爭取將這個組織的台灣辦公室設在台北縣。

周錫瑋表示,由於台北縣這幾年和香港、上海、南京合作推動低碳城市計畫,這將是北縣爭取的利基。

周錫瑋表示,城市間低碳交流可做的事很多,如電動公車、自行車道、人工溼地,雪梨市長對台北縣人工溼地可處理四分之一家庭汙水感興趣。



◆ 推動參與UNFCCC 環署啟用資訊網站

中央社 2009.12.16

行政院環保署推動台灣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架設網站展示台灣減碳成果與決心,並將持續更新環保署代表團出席哥本哈根會議進度,盼尋求國際聲援。

環保署今天表示,「推動台灣參與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中、英文版網站已於12月15日正式啟用,方便民眾查閱資訊,網址為:www.epa.gov.tw/unfccc。

環保署表示,網站蒐集台灣的溫室氣體減量政策、具體行動及在各項國際環保議題上的努力,民眾可在網站上觀賞環保署長沈世宏在今年11月27日與丹麥產官學界舉行視訊會議的現場實況,並查閱相關說帖資料。

環保署表示,代表團赴哥本哈根出席氣候會議,於現場展示台灣因應氣候變遷策略、莫拉克颱風專題報導、台灣產業自願減碳及低碳城市專題報導等文宣,皆放在網站上供民眾下載,將持續更新資訊以供各界瞭解會議最新動態。

環保署希望,將產業、官方等各部門減碳成果與目標集中呈現在網站上,方便民眾瞭解減碳議題重要性。並盼透過網路串連力量,尋求國際聲援,推動台灣成為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觀察員,將來並考慮新增網友留言與互動功能,提高可用性。

fsj 提到...

無肉日碳足跡350遊行 全球減碳零時差

中央社 2009.12.16

全球元首齊聚哥本哈根思減碳大計,台灣民間也引進國際潮流,包括計算「碳足跡」、推行「無肉日」、發起「350」遊行等,盼喚起民眾危機意識,促成實質減碳。

長期茹素的作家蘇小歡,是台灣「週一無肉日」行動的發起人之一,他與生態攝影家徐仁修、主婦聯盟基金會董事長胡雅美9月在台北召開記者會,倡導「每週一天不吃肉」。

據2009年世界銀行報告,畜牧業排放的甲烷占全球總量60%,其來源是牛隻、牛糞,而甲烷對地球暖化的影響是二氧化碳的72倍。經濟發展帶來肉食消耗增加,畜牧業興盛助長地球暖化是不爭的事實。

前披頭四成員保羅麥卡尼 (Paul McCartney)也在美國發起「週一無肉日」。蘇小歡說,當時在台灣發起時,並不知道這已經是國際趨勢,後來決定把台灣的無肉日也定為星期一,希望借力使力,讓訴求更廣為人知。

「每個台灣人每年只要有3天不吃肉,可減碳20萬噸,工業局年度的15萬噸減碳目標也可以達成。」蘇小歡說,比利時的根特市(Ghent)已於今年5月規定每週四為「無肉日」,台北市議會也正在規劃成為「週一無肉城市」,可望成為全球第2。

大家每天吃的食物與碳排放有關,「碳足跡」指個人、團體或國家的日常活動或產品製造過程中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例如,進口食品的碳足跡一定比本地食材高,已有不少國家設計碳足跡標章,協助民眾選擇。

1990年代英國學者提出「食物里程」概念,指食物由生產端送到消費者手上經過的距離。食物里程愈高,代表食物經過漫長運送,交通工具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愈多;相反地,愈是當地、當季的食物,食物里程愈低。

台灣地球憲章聯盟執行長顏美娟說,「土地孕育出的食物,最適合當地人食用」。台灣物產豐富,美食不需遠求,建議民眾在地消費、盡量吃當季農漁產品,不只能幫助台灣的小農,而且食物里程低的食物不用保鮮、防腐等加工手續,運送過程排放的溫室氣體也較低。

今年的12月12日是全球抗暖化行動日,全球數千個團體,選在哥本哈根氣候會議進行期間走上街頭,表達對暖化的憂心,台北街頭也不孤單。

來自蘇格蘭的英語教師Alec和Lynn,在網路發現全球上百個國家串連發起「350」活動,呼籲全球注意大氣層中二氧化碳濃度若超過350ppm(百萬分之一),將威脅人類生存環境。因此今年10月在台北發起「350遊行」,號召上百人上街排成「350」字樣,與全球行動者串連。

兩人與環保團體在12月12日又發起聚集數百人的燭光晚會,Lynn認為,經過10月的活動之後,台北已經有愈來愈多人瞭解「350」的訴求,希望聚集更多人關心暖化問題。

來自德國的交換學生羅婷 (Nora Nording),日前參加環保團體「我愛能源稅」快閃行動。她認為,全球暖化是每個人都應該瞭解的重大議題,「快閃」形式可吸引更多人注意,把議題帶進民眾日常生活,而非只在會議桌上談論。

此外,1970年4月22日發起於美國的世界地球日,展現驚人草根力量,明年將屆滿40週年。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主編彭瑞祥說,當年美國國會在壓力下通過「清潔空氣法」等環境法案,美國也成立環境保護署。1990年,地球日變成全球性活動,當天共有141國、超過2億人參與遊行示威,環境運動成功吸引全世界目光。

彭瑞祥今年9月率領「綠世代青年團」參訪位於美國的世界地球日總部,希望讓台灣青年和國際接軌,環資協會也希望明年的世界地球日,能號召台灣關心環保的青年和團體共同對政府施壓,呼籲台灣自願承諾加嚴減碳標準,履行地球公民責任。

全球暖化議題正夯,民眾若能持續以自己的方式關注暖化,一己之力也可累積成龐大的改變力量。

fsj 提到...

減排協議難產 抗議者挨警棍

【聯合報╱編譯張佑生/綜合報導】2009.12.17

哥本哈根氣候峰會召開10天後仍無具體進展,會場內各國代表焦頭爛額,連峰會主席都宣布請辭。會場外的抗議者試圖衝破封鎖,遭到警棍和催淚瓦斯伺候,已有240人被捕。

超過120位各國領袖將於17、18日舉行正式峰會。由於與會代表層級愈來愈高,安全措施也跟著加強,一些原本獲准與會的環保團體16日都被拒於門外,加上警方和示威者對峙,不少與會者排隊數小時還進不了會場大門。

各國環保官員為了擬定「京都議定書」的替代方案,以便讓各國領袖簽字,展開密集談判,但對於減排數量和補助窮國的金額遲遲無法達成協議。印度環境部長甚至以「住進加護病房」描述「京都議定書」的處境。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透露,這次會議協議可能不包括對發展中國家的財政援助金額。他表示:「我們可以明年再開始討論這個問題。」

原先擔任峰會主席的丹麥環境部長海德格16日宣布請辭,改由丹麥總理拉斯穆森親自上陣。海德格解釋各國領袖即將登場,總理比她更適合擔任峰會主席;但部分窮國指控丹麥政府操控會議進展,企圖達成對歐盟有利的結論,被認為是海德格去職的原因之一。

已開發國家從減碳承諾、減碳衡量與核查標準等多方面,對中國公開非難,這種聯合開火與前兩個月中,這些國家讚揚中國減排努力的論調,有天壤之別。但中國代表已亮出底線,即絕不會同意對中國減碳的核查。

中國代表團團長、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表示,中國自主採取的減緩碳排放行動是公開透明的,有法律保障,有統計考核體系和問責制度,要向社會和世界公布,但絕不接受國際「三可」 (減碳的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

這次峰會最具體的成果將是保護森林協議。各國代表16日收到此協議的最後草案,對保護森林的國家給予金錢補償,補償項目包括能夠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泥炭地、沼澤地和田地。環保團體長久以來一直催生這種補償機制。



◆ 哥本哈根會議尾聲 富國捐鉅款

【聯合晚報╱編譯范振光/綜合報導】2009.12.17

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進入尾聲,富裕國家16日承諾提供220億美元資助對抗暖化,為暴力抗議不斷和爭執不休的會議打了一劑強心針,但會議恐怕只能達成臨時性政治協議,要等明年在墨西哥再度開會時,才能達成新的氣候協定取代《京都議定書》。

日本16日承諾提供1.75兆日圓(195億美元)資金,協助開發中國家對抗氣候變遷,條件是在哥本哈根達成廣泛協議。

日本另外和澳洲、英國、法國、挪威、美國表示,將在2010到2012年總共提撥35億美元對抗濫伐森林。森林持續消失是氣溫不斷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歐洲先前已表示,願意提供72億歐元 (106億美元)給規畫中的300億美元基金,以便在2010至2012年期間,協助開發中國家因應氣候變遷。美國尚未宣布貢獻金額,但白宮已表示,將會「公平分擔」費用。

全球120國元首17、18日舉行高峰會,各國財政部長16日快馬加鞭協商,希望達成共識,而主辦國丹麥也試圖簡化協定草案以利談判。會議7日開幕以來,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對於誰該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減排幅度、該提供多少資金協助窮國,一直爭論不休。

白宮發言人吉布斯16日表示,美國總統歐巴馬17日從華府啟程赴會,雖然只在高峰會待幾個小時,但希望他的象徵性與會,能促成大會成功。

除了富國宣布提供資金,會議16日出現另一個進展跡象:非洲大幅降低對富國援助金額的期望。但會議16日挑燈夜戰,77國集團 (G-77)卻不參與。G-77原為開發中國家組成,現在成員已增至130個,包括許多小島國。



◆ LED燈風光談 我環境外交報捷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哥本哈根報導】2009.12.17

台灣再度以城市環境外交方式出擊。台北市副秘書長陳永仁昨天參加共有52位市長參與的市長氣候峰會(Climate Summit for Mayers)圓桌會議,討論提升照明能源效率議題,陳永仁提到北市的交通號誌及公園照明採用省能的LED燈具,引起各國市長的重視與探詢。

市長氣候峰會在哥本哈根會議主場館及哥本哈根市政廳舉行,全球許多重要城市市長都齊聚一堂,加州州長阿諾史瓦辛格周三上午也應邀致詞,強調私部門與草根(grassroots)參與在減碳工作上的力量。

台灣雖然無法出席氣候會議高峰會,但仍以城市名義及NGO名義爭取參與。台北市提供的經驗,增加台灣的能見度。

陳永仁首先提到今年八月莫拉克颱風重創台灣,創下雨量新高,並造成四百多人死亡,強調台灣也受到氣候暖化影響,成為環境脆弱國家。在提高照明的能源效率上,陳永仁傳授台北經驗指出,將交通號誌及公園的路燈照明改用LED燈,由於其他城市還未採用,多位市長對陳永仁的報告特別有興趣。

主持這場圓桌座談的主席─丹麥綠智庫主席里德嘉(Martin Lidegaard)問陳永仁,如何提高民眾參與節約能源的意願?陳永仁說,北市在今年八、九月針對電費比去年少一成的民眾舉辦百萬抽獎,首獎有三千多美金,引起現場市長們的驚嘆與笑聲。

與陳永仁同桌座談的四位市長,包括洛杉磯市長維拉萊戈薩(Antonio Villaraigosa)、伊斯坦堡市長托帕斯(Kadir Topbas)、羅馬市長艾拉曼諾(Gianni Alemanno)、拉脫維亞首都里加市長尤薩考夫斯(Nils Usakovs)。



◆ LED路燈節能卻不散熱 暴風雪增事故

中央社 2009.12.17

標榜節能減碳的LED路燈,儘管能發揮一定功能,但美國不少城市卻發現,因為LED無法散熱、融化積雪,燈具易遭大雪遮蔽,無法照明,導致交通事故增加,至少1人因此喪命。

美國中西部上週遭遇罕見大風雪,不少城市都是一片白雪茫茫,也造成至少17人喪生。其中一人是因為夜間照明設備未能發揮作用,無法辨識路況導致車禍。

近幾年來,美國不少州考量經費與節能減碳趨勢,改用省電、壽命長的LED路燈。但因為不散熱而達到節能功效的LED燈,卻也因為不散熱帶來麻煩。

美國部分州就發現,LED燈因為不散熱,在風雪交加時,路燈會因為不能融化積雪而被大雪遮蔽,無法發揮照明作用。

儘管有部分地區在LED路燈外塗上防水物質,或是安裝風雪遮板,但效果有限。許多州在大風雪中,除了要派出人力掃除路面積雪外,還得加派人手清除路燈上的積雪。

※ 可加裝加熱線圈。



◆ 氣候變遷績效退步 環署說明環團批

中央社 2009.12.17

國際環保團體公布氣候變遷績效指標,台灣比去年退步15名。環保署表示,該評比引用的是民進黨執政時期資料。國內環團今天說,環境政策需長期規劃,環保署不應推卸給前朝政府。

德國看守協會(Germanwatch)與歐洲氣候行動網(Climate Action Network Europe)15日公布2010年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Index Results,簡稱CCPI),排名從原來的第29名大幅下滑到第44名。

環保署昨天晚間發布新聞稿指出,評比成績大幅下滑是因2007年民進黨執政時期績效所致。

環保署表示,該評比項目包括:溫室氣體排放強度、部門別排放趨勢及氣候政策等3大面向。台灣今年排名下滑,是因2007年再生能源與減量目標表現(部門別排放趨勢)較其它兩項目欠佳所致。

環保署指出,至於其他項目排名變動幅度不大。其中,台灣在氣候政策面向方面分數,在57個國家中排名第7名(前3名從缺),較去年第15名明顯進步。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台灣環境行動網、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綠黨、看守台灣協會與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等團體上午聯合發布新聞稿表示,環署將責任推給前朝政府,卻不願檢討應對氣候變遷的政策,這樣態度是「自我感覺良好」的表現。

環保團體指出,國際環團公布的氣候變遷績效指標是綜合各國過去10年在應對氣候變遷上的成果,並預估2010年時的表現;台灣在政策面向表現好值得鼓勵,但在溫室氣體排放強度與部門別排放趨勢均敬陪末座,建議環保署應自我警惕。

另外,中國時報16日報導,台灣減碳排名大滑落,行政院政務委員梁啟源認為,政府應重新思考核能發展,包括應考量及評估核四興建後運轉,核一至核三廠是否延役等。

國內環團認為,氣候變遷績效指標於計算各國能源部門的排放趨勢時,考慮到核能發電的高環境風險,將核電的溫室氣體排放視為與燃煤火力相同,發展核電將無助於提高排名。



◆ 缺水休耕 米價每斤漲5角

【聯合報╱記者吳政修/台南縣報導】2009.12.17

受嘉南地區缺水導致明年一期稻作休耕影響,市場預期明年稻米產量減少,米價每台斤已微幅漲了五角;農糧署南區分署長陳俊言表示,米價有上漲風聲,若有人炒作,政府會釋出公糧平抑價格。

陳姓米商說,明年嘉南一期稻作受缺水影響將休耕,市場預期明年稻米產量會減少,價格也跟著微幅調漲,已從每台斤約十八元,漲了五角,米價有蠢蠢欲漲趨勢。

fsj 提到...

救地球 28國領袖挑燈趕協議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2009.12.19

代表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會議各主要集團的28個國家領袖,17日開夜車趕製最後的協議草案,提供給18日上午8時(台北18日下午3時)開始的130多國元首高峰會斟酌定稿。

各界公認本屆氣候會議不許失敗,否則地球更接近末日,但失敗的陰影一直濃厚不散,全球排碳大戶中國、美國繼續相互叫陣,先行撇清會議如果失敗的責任。

美國國務卿希拉蕊發起富裕國家每年合資一千億美元 (台幣3.23兆元),協助較窮國家對抗氣候變遷,有人嫌少,喝采者也不少,但美方條件是會議必須遠成包羅廣泛的協議,而美國認可此一協議的前提是,協議要具「透明度」,也就是中國必須接受國際監測其減排。

中國總理溫家寶到17日仍然峻拒美方前提,表示中國自願減排已夠善意,不容外國監測。中國副外長何亞飛也對記者表示,北京願意做些讓步,在減排行動上和各方「對調與合作」,但合作方式必須「不是干預」,亦即「不可以侵犯中國主權」,這是原則問題,不打折扣。

中國以維護主權為護身符,但希拉蕊指出,中國不受監測,「我們就無法達成我們迫切需要的全球協同行動」。

不過中國似乎並非完全鐵板一塊。出席會議的美國參議員柯瑞表示,他16日和中國官員討論,監測問題有所進展。紐約「自然資源防衛理事會」觀察家史密特說,中國不接受外界監測,但可能變通,改成每年自行向聯合國提減排報告。

「綠色和平」表示,中國「似乎」願意提高其行動的「可檢驗度」,是中國立場的一個「明顯轉變」。

哥本哈根17日晚上11時一過,地主國丹麥總理拉穆森邀集28國領袖會商,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親自督陣,希拉蕊、德國總理梅克爾、英國首相布朗、法國總統沙柯吉,巴西總統魯拉也進場參加挑燈夜戰,其餘是工業國家、小島國、新興經濟體的代表。

會商在今天凌晨2時30分 (台北9時30分)結束,隨即由高層顧問接手修飾文字,天亮後呈給高峰會,高峰會再增刪通過,才正式化成協議。



◆ 對抗氣候變遷 美推千億美元援窮國

【聯合報╱編譯莊蕙嘉、田思怡/綜合報導】2009.12.18

哥本哈根氣候會議十七日進入領袖峰會最高潮但前途未卜。東道主丹麥表示,由於富國和窮國的協商陷入僵局,要達成全球協議可能要等到二○一○年在墨西哥舉行的氣候變遷會議。

但讓人振奮的是,已抵達會場的美國國務卿希拉蕊表示,到二○二○年時美國將發起與其他富裕國家共同提供一千億美元資金,供貧窮國家對抗氣候變遷,但前提是全球須達成氣候條約。

她說,任何協議必須納入一套保證能履行減碳的制度,各國「必須承諾(減碳)透明化,否則將破壞整體的努力」。公約秘書長狄波爾說:「美國宣示將募集的長期援助數字是一大利多,我們將開始與各方協商,看他們認為金額是否足夠。」

主辦國丹麥十七日在許多開發中國家的反對下,被迫放棄新協議草案。迄今已開發和未開發國家仍對那些國家應減排、應減排多少,及富國應對窮國提供多少補助談不攏。


事實上會議七日登場並不被重視,繼美中領袖表態將參加後才聚焦。但會才開不久,便因一份外洩草案惹惱開發中國家,富國與窮國對援助金額和承諾減碳量喬不攏,部分媒體直言,會議「早在開幕前就失敗了」。

會議膠著主要原因,不外乎富國和窮國對減碳額度和補助窮國金額始終談不攏。早前外洩的「丹麥草案」偏向富國的立場更惹火開發中國家,中印甚至在十四日帶頭退席。

仍有與會者認為會議閉幕之前,仍有達成協議可能,原因有二。一是窮國還是需要錢,即使談判到最後,富國拿出的數字仍不能使他們滿意,總比空手而回好。二是擅長文字遊戲的外交官和律師等與會人士,必定使出絕活,擬出各方都能接受的條文。

稍早歐盟提出每年資助窮國一百一十億美元的計畫,日本表示未來三年願提供一百九十五億美元給窮國,條件是必須達成協議。

非洲國家集團也提出十年內一千億美元的受贈計畫,符合歐盟領袖提供給開發中國家的額度,但遠低於開發中國家組織「七十七國集團」開出的十年四千億美元。

氣候會議只剩一天,美國總統歐巴馬最後一刻抵達能否解開膠著局面。



◆ 大咖自己玩? 我代表團被拒門外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哥本哈根報導】2009.12.18

眾多的環保團體及人士圍繞在哥本哈根會議舉行的貝拉中心之外,抗議大會周四只核發三百張入場證件給非政府組織。我國代表團自周四起,即無法進入主會場。知名環保團體發表公開信,指責哥本哈根會議缺乏公民參與。

周三下午貝拉中心因拒絕地球之友等環保團體成員進入,且許多環保人已連續在下雪的戶外等候多日,卻仍未得其門而入,爆發推擠衝突,警方逮捕了二百多人。數百位環保人士,周三晚轉往哥本哈根中央車站附近的Klima論壇(人民氣候峰會)場館,有些躺在地上睡著,有些則策畫再前進貝拉中心抗議。

丹麥外交部周四在另一場館設電視牆,請環保人士改去看電視,沒人領情。

我國政府團以工研院名義參與,無法得到政府級待遇,周一在戶外等七至九小時,才有少數完成報到註冊,連台北縣長周錫瑋都等了七小時;未排到註冊者周二又在風雪中等了七、八小時,有些學者因而感冒。但即使註冊完成,周三進場需第二張證件,每個團體只有三分之一至六分之一可取得證件。周四、周五則針對全球非政府組織只發三百張證,我國代表團已無人能進會場。

【記者薛荷玉/哥本哈根報導】多位台灣的友邦元首,於哥本哈根大會上,發言支持台灣參與公約。

帛琉共和國總統陶瑞賓、聖露西亞總理金恩周三在高層會議發表聲明時,主張在全球氣候變遷因應架構上,台灣不應被排除。接下來會議中,布吉納法索元首也將發言支持台灣加入公約體系。



◆ 新約允實行貿易制裁 我出口添變數

【聯合報╱特派記者薛荷玉】2009.12.18

全世界正在關注二戰之後,最重要的世界領袖集會─哥本哈根會議是否將簽署協定,還是只有政治宣言?工作小組力促大會能夠簽署兩項協定,帶給全世界一份環保大禮。

能否促成協定,美國總統歐巴馬和中國總理溫家寶的態度是關鍵,美、中面臨的國內外壓力極大。工作小組目前草擬完成的,包括「京都議定書修正案」(AWG- KP)及公約架構下的「長程合作行動」(AWG-LCA)兩份文件。前者是應開發中國家要求,要「附件一」國家(明確訂有減量承諾的國家,包括德、日等三十九國)完整履行京都議定書承諾,過去沒給的錢、沒減的碳,不該一筆勾銷,而應將舊約原本二○一二年到期的期程,延至二○一七年或二○二○年。

且公訂的溫室氣體,也將從傳統認定的二氧化碳等六項之外,再增加三氟化氮,即半導體及TFT-LCD薄膜製程中使用的清洗劑。

「長程合作行動」則將擴大參與,將一百九十二個締約國都納入,且除國家、準國家,包括地方政府、私人企業、公民社會,及青年、婦女全都包括,展現全面參與及人權的觀點。

新約針對不同發展程度的國家,訂出雙軌制,京都議定書的「附件一」國家必須訂出明確的減量承諾,除訂出二○五○年的長程目標,比一九九○年減百分之七十五、八十五、或九十五以上,還必須有每四年檢討一次的中程目標;開發中國家則採自願性減量,可將目標設定在二○二○年減百分之十五至三十,且可得到來自富國的財務協助。

這其中對台灣影響最大的,即新約中的貿易措施條文,它將允許美國等以關稅、邊境稅、碳稅等方式,實行貿易制裁,對台灣出口產品投下變數。

另一項迫在眉睫的影響是,新約規範對象從國家延伸到私人企業,未來可能以產業形式管制碳排放,如限制全球航空業、海運業、鋼鐵業的二氧化碳排放,台灣產業無法置身事外。且台灣無法以開發中國家名義自公約取得財務協助,企業未得補助、還是要盡義務,對國內企業壓力特大。

從工作小組連夜加班情況觀察,大會及各國還是希望在最後一刻「丟出救生圈」,讓一百十九國領袖參與的會議不致破局;本屆大會主席康妮‧海德嘉(Connie Hedegaard)臨時下台,希望平息開發中國家批判此次會議偏袒已開發國家的聲浪。

而對最後登場的兩大巨星,美國總統歐巴馬、中國總理溫家寶來說,毀約、空手而歸都是最糟的選擇。尤其是剛為了「還未做的事」而領取諾貝爾和平獎的歐巴馬,在哥本哈根代表美國做出延緩全球暖化的承諾,應該就是那件「還未做的事」了。

fsj 提到...

環團:哥本哈根協定 乏善可陳

中央社 2009.12.19

哥本哈根氣候會議即將通過協定,環保團體認為,協定誠意不足,乏善可陳,地球都快要滅亡,各國領袖還在盤算自己利益;期盼台灣能迅速通過溫減法,徵收能源稅,拓展環境外交。

逾20國領袖在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會議協商,盼達成「哥本哈根協定」,內容包括簽署國同意暖化控制在2度以內。富裕國家承諾,2010年至2012年出資約300億美元協助貧國打擊氣候變遷等,不過此協定尚未通過。

綠黨發言人潘翰聲認為,協定太空泛且不夠具體,唯一比較好的是明年要訂出減碳期程,但目標在2度以內的標準太寬鬆,應該達到島國聯盟提出的1.5度以內,台灣更應如此要求自己,因為台灣自己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

潘翰聲呼籲政府應盡速實施能源稅,否則就等著被貿易制裁。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會長王俊秀從哥本哈根返台,他表示,這樣的結果讓很多人失望,乏善可陳。地球快要滅亡了,國際政治領袖還盤算著自己的利益。

王俊秀表示,台灣溫室氣體減量法是玩假的,沒有目標也沒有期程,把碳交易市場拉到境外,不是根本解決問題方法,台灣應該與島國聯盟國家合作,將金援外交的經費轉而投入如何減緩海平面上升速度的研究上,實質上協助島嶼國家,把金援外交改為環境外交。



◆ 美中歧見氣候峰會協議難產 英相擬推B計畫

中央社 2009.12.19

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候高峰會,因美國與中國的歧見,協議出現難產。英國首相布朗說,出席的各國領袖正草擬將中國排除在外的「B計畫」國際協議。

經過二週針對遏制全球暖化的討論,各國領袖仍無法就如何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達成協議,癥結是美國與中國有歧見。北京拒絕美國要求中國的排碳必須被獨立監督,同時不支持在2050年前,全球排碳量需減半,峰會幾乎因此癱瘓。

媒體報導說,雖然部分領袖準備明天再繼續討論,但包括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等人,今晚已陸續離開哥本哈根。

布朗(Gordon Brown)坦承,華府與北京的爭議可能導致無法在哥本哈根達成全球協議。

他說,「如果我們無法達成協議,對我及其它人而言,推動其它協議取得進程,是正確的做法」。

布朗表示,「如果我們無法達成協議,我將有其它進一步推動協議的提案」。

布朗說,除了中國的障礙,192 個與會的多數國家都同意應達成氣候變遷協議。

根據在會中傳閱的哥本哈根協議草案,高峰會與會國同意氣候升高的溫度必須控制在攝氏二度。

不過,布朗表示,出席的領袖不願就時間表做出具體的承諾,將哥本哈根宣言在未來12個月轉換為完整並有法律約束力的協定。



◆ 歐溫二次過招 火大
http://udn.com/NEWS/WORLD/WORS1/5317805.shtml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09.12.19

英國《獨立報》報導,聯合國氣候會議經過18日一整天相持不下、各執一端、誤解、退席和給臉色的高潮起伏後,18日深夜終於達成部分共識。

歐→堅持中國須接受國際查證

這一天最精彩的過程,就是美國總統歐巴馬與中國總理溫家寶前所未見的直接較勁。

歐巴馬公開堅持中國承諾的碳減排必須接受國際查證,使溫家寶非常不滿。歐巴馬後來發表談話,宣稱如無國際查證,「任何協定將只是紙上空談」。

溫→憤而退席 派低階代表會談

歐巴馬這種毫不讓步的強硬作風,終於使溫家寶受不了,憤而離開會議中心,返回他下榻的旅館,並對美國還以顏色,派遣低階代表取代他出席會談。

消息人士透露,歐巴馬發現他的談判對手是誰時,幾乎難以相信。他顯然覺得溫家寶故意缺席是很大的外交侮辱,並當場冒火說:「如果能與能夠做政治決定的人協商就好了。」

不過,雙方趕在深夜緊急進行外交努力,後來歐巴馬、溫家寶進行一天內的第二度面對面談判,以消弭彼此的歧見。

各方原來希望讓歐巴馬等全世界最有權勢的政治領袖共聚一堂,能夠打破氣候會議兩周來的僵局,達成有意義的廣泛協定。結果會議仍無法擺脫開幕以來出現的立場各異和互不信任,甚至還鬧到檯面上,使中美這兩大排碳國公開直接衝突。

歐巴馬把最後達成的協定稱為「富有意義和空前突破」,可是美國高級官員公開承認這並不足以對抗全球暖化的威脅,只是邁向這個目標的「第一步」。(哥本哈根協議要點詳見原站)



◆ 有遺憾!減碳目標 明年再談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2009.12.19

在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經過近兩周的討論落幕,但未能達成任何具體減排目標。美、中、印、巴西、南非五國達成不具法律約束力的協議,獲得歐盟國家同意,但數個開發中國家群起反對,使得這項協議無法成為聯合國對抗全球暖化問題的藍圖。

美、中等主要國家承諾,試圖把全球暖化幅度控制在不高於工業革命前攝氏2度的範圍。這項承諾遠低於島嶼國家的要求,協議也沒有具體闡述各國將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太平洋島國吐瓦魯立刻表示無法接受,因為這樣的標準下,吐瓦魯恐怕將從地圖上消失無蹤。委內瑞拉、玻利維亞、古巴和尼加拉瓜等國則抨擊上述協議是在關門會議中討論的不公平結果,根本無法解決暖化問題。

由於任何協議必須獲得193國全票通過,才能成為聯合國條約,如果有國家反對,只有接受協議的國家才會採行。

對開發中國家來說,比較正面的一項成果是富國承諾,未來三年提供300億美元的氣候援助、2020年起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以協助開發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所產生的影響。美國承諾的金額最低,2010至12年將提供36億美元;相對之下,日本將提供110億美元、歐盟106億美元。

協議包括工業國家應列出減排目標,但有關2020年的減排目標將延至明年再討論,協議中將規定明年2月1日為各國公布減排目標的期限,但似乎沒有國家願意超越目前的承諾。

美國總統歐巴馬表示,需要進一步的磋商,才能產生取代1997年《京都議定書》的正式條約。他表示:「我們在哥本哈根所達到的,只是一個國際行動新時代的起點,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強調,如果各國要求具法律約束力的條約,恐怕根本無法達成任何進展,甚至不進反退。

許多期待「哥本哈根協議」成為條約的國家大失所望,而且許多細節均無定論。德國總理梅克爾表示只能勉強接受,歐盟主席巴洛索則表示,協議「明顯低於」歐盟的目標。

白宮稍後表示:「雖然沒有國家對協議的各項內容完全滿意,但這是一份意義重大的協議,是未來取得進展的基礎。」

中、美等國領袖隨即離開哥本哈根,其他國家代表繼續挑燈夜戰討論,每隔數小時就傳出不同版本的「哥本哈根協議」草案,儘管之前已經過兩年的討論,有關減排、排放監測和協議的法律地位在峰會的最後一刻仍然爭論不休。



◆ 修補地球 中國能殊途同歸?

【聯合報╱特派記者薛荷玉】2009.12.19

中國崛起,不止在經濟展現實力,這次氣候峰會的表現也很搶眼,檯面下串連上百個開發中國家,達成減碳「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共識,檯面上則高調重批美國等已開發國家減碳承諾虛情假意,展現強悍外交談判策略,不僅深度影響國際減碳政策走向,更令人關注中國能否走出一條與歐美植基於石化燃料不同的道路?

中國人口逾十三億,2007年就成全球排碳量之首,但每人平均排放量約五噸,只有美國的四分之一;美國的人均排碳量世界第一。

立足點不平等,中國大聲反對開發中和已開發國家承擔相同的減碳責任;好比美國人的體重一百公斤,是該減個二、三成,但中國人的體重只有50公斤,是否也跟著減?這也就是京都議定書中揭示「共同但有差異性的責任」重點。

中國宣布的國家減量目標,非以排碳總量計算,而是以降低每單位國民生產毛額(GNP)的二氧化碳比為目標,2020年時降到比2005年少四十至四十五趴,除增加再生能源比,還要增加森林蓄積量。

雖然這意味著中國排碳量仍將隨著GNP成長而上揚,只是成長曲線較和緩,同時減碳結果也缺乏國際查核,但這顯示中國確實想走不同的路。

中國用實際行動宣示減碳決心,比如大量投資再生能源、參與先進國家的清潔發展機制(CDM),因此讓中國的風力發電裝置容量即將超越美國,躍升全球第一,而中國的太陽能電池產業上也先名列世界第一,2009年的新車平均油耗已接近美國的2016年的標準。

下決心大投資綠能產業,國際看好「中國一定強」──不論產業實力或國際外交舞台,台灣也應思考:節能減碳為誰而做?

※ 相關報導:

* 哥本哈根協定暖化2度內 台灣也有減碳壓力
http://udn.com/NEWS/LIFE/BREAKINGNEWS9/5317896.shtml

...沈世宏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表示,暖化溫度控制在2度內,意謂著要減少80%到9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每人每年碳排放量的目標控制在1噸,台灣若要達到此目標,必須要趕快通過並實施「溫室氣體減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