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26

改變生活方式 有益身心健康

◆ 胡晴舫:網路糾察隊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6419767.shtml

【聯合報╱胡晴舫】2011.06.25

網路變成新時代的道德警察。

美國眾議員推特了一張自己激凸內褲照,落得辭職下台,政治生涯中斷;台灣一名髮廊妹因為在捷運上翹腳不讓座,遭人肉搜索必須出面道歉;法國名牌迪奧首席設計師葛利安諾在巴黎瑪黑區辱罵猶太人,被拍上網,立刻從時尚寵兒的雲端墜到過街老鼠的地步,沒了工作,還要上法庭。越來越多網路公審事件,不斷發生,固然大快人心,事件發生的方式也令人不安。

當網路揭發弊案,打擊霸權,另一方面,就像所有力量新興之後也會浮現自己的弊端,目前網路問題即在資訊片面化、反應衝動化、行動民粹化,動不動就集體公審,形成泛道德的社會風氣。當個體私下出現不當行為,旁邊的人並不是挺身出面規勸,卻是冷眼觀察,將之實況上網,讓這些罪人遊街示眾,直接公審,宛如歐洲中世紀宗教審判。單一事件擴大,公眾立刻譴責,公開道歉變成流行。因為網路其實是媒體,只要有人用手機拍下並上載網路,大眾便覺得自己有權觀看,也就有權評論,也許鏡頭斷章取義,也許資訊不完整,但,在公眾眼前曝了光的人生便毫無隱私可言,而且從此在額前烙下紅字。

因著私領域的某個碎片,而無意間踏入公領域,因著公領域的審判,而造成私領域的崩潰。網路已經逐漸變成每一個人的生活糾察隊,周圍所有的眼睛,無論熟人或陌生人,都在監視你。無形中,網路鼓勵我們互相監控,讓我們變成彼此的老大哥。

我們早已習慣名人隱私是一種商品,醜聞也值得販賣,痛哭流涕也可以是一種表演,名人藉由裸露隱私來操弄形象,傳媒藉由報導隱私來衝業績,名人搏版面,傳媒賺收視率,觀眾得到娛樂,皆大歡喜。然而,網路早已打破潛規則,名人素人一同在網路載浮載沉,誰的隱私都能拿來爭取點閱率。最最可怕的是,沒有人會徵得你的同意。人們出名的原因與方式越來越古怪,名氣循環越來越短,上載的人不收費,上看的人不付費,因為沒有成本的考量跟壓力,什麼東西都在網路上流傳,很少人花精力確認資訊正確性,也很少人真正在乎內容的價值,只要有趣三秒鐘就夠了。

在此種情形下進行公審更需要社會智慧。尤其網路已是新世紀的公眾圖書館、我們社會的集體資料庫,一旦上了網便拿不下來,且如漣漪迅速擴散,不可收拾,幾乎立刻當作「歷史」被接受。虛擬情境所發生的事情,終究仍會回到實體世界,成為每一個人認知的「事實」。若不注意,就會發生社會集體霸凌個體的狀況還自以為在執行社會正義。

我們一天要按好幾個讚,無論是牛肉麵店、名流婚禮或茉莉革命,我們都「受邀」去按下滑鼠,有時我們知道自己在講什麼,大部分時間其實也只是憑個印象就發出「我認為……」句子。一如網路所忠實反映出來的,現代社會的特色卻是世界其實非常複雜,萬事沒有終極解答。當網路解放了我們,讓我們免受主流媒體與商業機制的洗腦,我們也該避免犯下多數人民主的錯誤。

在現實生活中挺身出聲去阻止邪惡的發生,其實更需要真實的勇氣,而決定揭發他人的墮落時,也該思索道德公審的嚴重性,因為一個人的人生遠比我們所能想像的更脆弱。

(作者為作家)



◆ 網癮難戒?當心變「爆米花腦袋」
http://money.chinatimes.com/news/news-content.aspx?id=20110625000830&cid=1211

黃文正/綜合報導 2011-06-25 中國時報

網路已成了現代人生活的一部分,不過,有越來越多人沉迷網路無法自拔,即使下了班,明明有許多事要處理,也會不由自主地打開電腦或智慧型手機,上網瀏覽社交網站、收發電郵或簡訊。專家警告,如果你有類似毛病,當心變成「爆米花腦袋」(popcorn brain),淪為喪失思辯能力的傻瓜。

美國華盛頓大學資訊學院教授李維(David Levy)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訪問時表示,現代人上網成癮,早已習慣電子科技產品的快節奏感官刺激,因此,在相對緩慢的真實生活中,反而渾身不自在。他把此類上網成癮的大腦,稱為「爆米花腦袋」,意即「傻瓜」。

史丹佛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納斯(Clifford Nass)指出,人類大腦渴求連線上網,以獲取科技帶來的立即滿足。不過,最新研究證實,過度沉溺網路,恐會讓人喪失辨識人類情緒的能力。

不想變成沉迷網路的「爆米花腦袋」?專家教你以下六個小撇步:

一,寫網路日誌:詳記你的上網時間和內容,並註明上網前和上網期間的情緒變化。專家說,多數人坦承當他們感到焦慮或無聊時,特別想上網。

二,設定上網時間限制:給自己設定一段時間,譬如兩小時,收發電子郵件簡訊,或查看「臉書」網頁,然後強制關掉網路或手機。

三,把視線暫時移開電腦螢幕:譬如,把眼睛從電腦螢幕上移開兩分鐘,以訓練大腦運作緩慢下來。

四,設定禁止時間:譬如,每晚六時至九時不查看簡訊,若自己遵守規定,表現不錯,可給自己一點獎賞。

五,打電話給朋友:不要發簡訊給他們,改用打電話的方式,邀請對方出門走走,以避開家裡電腦的誘惑。

六,參加測驗:譬如接受「網路科技戒癮中心」(Center for Internet and Technology Addiction)的測驗,他們會提供您一些建議。



◆ 坐太久易死亡 運動無力補救

中央社 2011.06.25

如果你是坐著讀這篇文章的話,趕快站起來吧,因為這樣可能會讓你活久一點。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一項研究指出,每天坐在椅子上超過6小時的女人,死亡機率會比每天坐不到3小時的人多出大約40%。

美國癌症學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的研究人員表示,這項數據在男人身上是20%。這些研究人員觀察12萬3000人的健康長達14年。

研究指出,坐著的時間太長,會讓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憂鬱症與肥胖的風險增加。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必須整日伏案工作的人,得到某種結腸癌的風險會高出近一倍。

研究說,久坐會對健康造成嚴重損害,這種損害是無法藉由運動回復。

在「美國流行病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Epidemiology)披露的這項發現,將坐太久與抽菸相提並論。

美國癌症學會擔心,公共衛生指導方針對人們坐下來時間的長短,說得不夠詳盡。

美國政府的運動建議指出,一天至少做3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每週5天。

建議也說,一天至少做20分鐘的「劇烈」運動,每週3天,也可以產生類似助益。

CNN報導,有些工作場所會擺設慢速跑步機辦公桌,以試圖對治久坐的健康問題。

糖尿病專家指出,適當的坐著不會不好,但長期而言,就怕會久坐成習慣並傷害到身體。(譯者:中央社張曉雯)



◆ 改變生活方式 有益身心健康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jun/25/today-health2.htm

文/柯俊銘 2011.06.25 自由

近年來,全球罹患肥胖、高血壓、心臟病等慢性病的人口迅速增加,且有年輕化的趨勢,許多學者、專家極力提倡改變生活型態,期盼降低前述疾病發生的風險。

一份不久前發表在國外刊物「美國心理學家」的報告指出,生活型態的改變不僅有益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同樣也能受惠,且效果不亞於藥物或心理諮商。

這項研究由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精神病學教授Roger Walsh博士所主持,其以文獻回顧的方式進行調查,目的在瞭解改變生活型態對於健康的維護,特別是在心理健康上有何好處。

結果發現,生活型態改變具預防與治療心理疾病的作用,重點摘要如下:

●規律運動:可讓人保持愉快,提升孩童於課業上的表現,改善成人的認知功能,延緩老化引發的記憶衰退,促進腦細胞生成。

●多攝食蔬果與魚:增進孩童在校的學習成績,維持成人的腦機能正常運作,減輕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患者的症狀。

●多接觸大自然:強化心智能力,提升整體幸福感受。

●維持良好社交關係:降低罹患各類身心疾病的風險,增進個人心理福祉。

●擁有娛樂,保持歡笑:降低人際間的防衛與衝突,增進社交技巧。

●常靜坐冥想:增進同理心、反應的敏銳度與情緒穩定度,減輕壓力,避免心力交瘁,強化個人認知功能與增加大腦容量。

●懂得放鬆與壓力管理:有助焦慮、失眠、恐慌等疾患的療癒。

●多參加著重愛與寬恕的宗教、靈性活動:減少憂鬱、焦慮情緒與物質濫用的發生,增進個人幸福感。

●樂善好施,常參與利他性質的公益活動:增添生活樂趣,提高自我價值,促進身心健康,甚至可延壽。

研究者表示,生活型態改變確實有助身心疾病的好轉,且相對於吃藥,不僅花費較少,且鮮有副作用或併發症,能讓當事人真正地享受生活。

可惜的是,外在環境誘惑太多,加上成效並非立即出現,因此易半途而廢。

要擁有健康並無捷徑,最好還是從基本做起,只要願意調整生活習慣,並堅持下去,相信這樣的投資肯定是穩賺不賠。

(作者為公職臨床心理師)

※ 相關報導:

電腦壓力症候群:電腦出問題就抓狂
培養運動習慣 有助提升EQ

嬰兒潮世代 健康不如上一代
論人計酬7月試辦 提升醫療服務
養生飲食原則:配合節氣與體質 選擇當季食物
「未來辦公室」的環境研究

23 則留言:

fsj 提到...

老師罹肺結核 5生結核菌素陽性

【聯合報╱記者王汝聰/板橋報導】2011.06.25

新店區某國小女老師罹患法定傳染病肺結核症,校方將與女老師經常接觸的30名學生採樣送驗,發現5名學生結核菌素測試呈陽性反應。教育局已要求校方督導學生,即日起連續服藥9個月。

據了解,5名結核菌素測試呈陽性反應的學生,皮膚腫塊直徑大於1公分,衛生局及教育局官員為免5名學生及家長過度擔憂,昨晚前往學校對家長學生說明,希望學生和家長安心。

衛生局表示,結核菌素是體內的免疫抗體反應,硬結區腫塊大於1公分,顯示曾與結核病患者親密接觸;結核菌潛伏期長達1年,須在1年後回院檢查,才能確定是否罹肺結核。

※ 家長擔心抗結核藥物具有肝毒性的問題。



◆ 生殖器像流鼻涕 高三男染淋病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2011.06.25

解尿灼熱疼痛,尿道口出現黃白色膿狀分泌物,當心可能是淋病,應儘速就醫,以免演變慢性尿道炎,細菌上行感染導致攝護腺炎或輸卵管阻塞,造成日後不孕。

一名高三男學生,因小便灼熱疼痛,生殖器像流鼻涕一樣,不斷冒出黃白色膿狀液體,症狀持續一周以上,男同學無論如何擦拭,「鼻涕」還是流不停。後來在父親陪同下就醫,男同學一脫褲子,分泌物就從尿道口流出,檢查證實罹患淋病,醫師一再詢問病史,發現原來是性行為染病。

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沈秉慶表示,淋病是經由性行為傳染的疾病,主要是接觸淋病雙球菌所引起,潛伏期約2至7天,一般10天內會發病,通常5成女性沒症狀,部份患者可能會成為無症狀的帶菌狀態。不過,淋病若未治癒,可能會引起慢性尿道炎、尿道狹窄、攝護腺炎或骨盆腔炎,造成日後不孕。

新光醫院外科部主任外科教授黃一勝指出,男性尿道口小且長,解尿灼熱疼痛感覺明顯,但女性尿道短,解尿速度快,相對地灼熱感不敏感,淋病症狀較不明顯。淋病治療主要以抗生素為主,如果急性期未治癒,細菌可能會沿著男性尿道上行至攝護腺,阻塞輸精管、副睪丸發炎;部份女性可能出現輸卵管阻塞,導致受孕機率下降。

「別以為沒分泌物,淋病就痊癒。」沈秉慶說,門診一名48歲老闆染淋病,內褲有分泌物,拼命喝水,患者尿道口不再有分泌物,僅小便仍有輕微灼熱感,後來就醫採樣分泌物及尿液細菌培養,皆未發現淋病,直到做尿液測細菌DNA,才確診淋病。

黃一勝指出,淋病細菌非常脆弱,離開人體約數分鐘就會死亡,文獻上僅極少數個案是非性接觸感染。醫師強調,預防淋病傳染最有效方式為固定性伴侶,性行為應全程使用保險套,事後記得沖洗下體並多喝水,皆可降低淋病感染機會。



◆ 6/27 全民愛滋病篩檢日

中廣新聞/JHY 2011-06-24

根據疾管局調查,國內七成愛滋病患者年齡分布在二十到四十歲。下周一(六月二十七日),是「全民愛滋病篩檢日」,台灣紅絲帶基金會呼籲,愛滋病的潛伏期長達十一年,及早篩檢才能及早治療。

今年的全民愛滋病篩檢日還請來日本前AV女優紅音螢、藝人李亞萍代言。李亞萍說,現在男女交往情況越是開放,越是要懂得保護自己,做愛滋防疫篩檢,就是保護自己,也保護所有人。

台灣紅絲帶基金會秘書長洪林瓊照呼籲年輕朋友,不要以為自己不會是倒楣的那一個,透過篩檢血液、篩檢自己的行為和對愛滋病的常識,發生性行為前多停下來想一想,避免成為愛滋病感染者。



◆ 每1.5小時 就有1人罹口腔癌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1.06.24

縣市首長打算帶檳榔西施到大陸行銷,不過台灣檳癌防制聯盟今天指出,台灣每1.5小時就有一人罹患口腔癌,中央地方宣導不同調;同時也公布國中小學生的口腔癌認知調查,發現國中生對口腔癌認知反而不如小學生,更容易因為同儕壓力不敢向檳榔說「不」。

台灣檳癌防制聯盟主席韓良俊表示,台灣每年新增5781位口腔癌患者,也有2370人因此喪生,卻有地方首長開倒車,打算以檳榔行銷台灣,不僅是捍衛口腔健康,中央地方不同步,也是國人健康隱憂。

聯盟今天也公布一項調查,認為防制嚼檳榔要向下紮根。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於98至99年間調查5000多名國中小學生,換算「口腔癌認知分數」,以滿分100分評估,呈現學子在檳榔與口腔癌的了解狀況,結果小學生平均分數為90分,但國中生的認知分數偏低,僅得72分。

陽光基金會執行長舒靜嫻表示,可能是國中生進入叛逆時期,不如國小學生對宣導服從性較高,加上面臨同儕支持、人際關係的壓力,國中生較容易因為「別人都在吃,我不吃就不融入」而嘗試吃檳榔。如果身旁同學或親友都在吃,孩子更會認為「自己沒道理不參與」。

衛生署也曾調查發現,青少年初次嚼食檳榔的平均年齡降至15歲以下,甚至有將近3成的國中生,在7歲、或7歲以前即接觸過檳榔。

舒靜嫻也說,多數人誤以為檳榔子本身不會致癌,甚至曾遇過年長的阿嬤因為檳榔纖維粗嚼不動,而請7、8歲的孫子「代勞」好幾年,根本不知道已對孩子造成致癌危機。



◆ 學童暑假作業:全家做癌症篩檢

【張立勳/高雄報導】2011-06-25 中國時報

準備放暑假了!高雄市六萬多名國小四、五年級學童今年有一項「最健康的暑假作業」,把市府衛生局寫給家人的一封信,帶回家提醒家人到醫院接受四項癌症篩檢,完成檢查後,學童還可以獲得小禮物。

衛生局昨天到鳥松國小開啟「給家人的一封信,全家健康總動員」活動,鼓勵全市小四、小五學童在暑假期間提醒家人或年長親友,趕快接受政府免費提供的四項癌症篩檢,包括子宮頸抹片及乳房攝影、口腔黏膜篩檢、糞便潛血檢查。

校長蕭秀英說,這個暑假作業是最重要的,是可以關心家人、鄰居長輩健康,她詢問學童喜不喜歡小禮物?有些學童不領情直說不喜歡,蕭秀英趁機教育小朋友,這個作業不在於有沒有禮物,而是關心家人健康,化解了現場尷尬氣氛。

鳥松國小五年級學童張薰尹說,政府有補助民眾做四項癌症篩檢,希望阿公、阿嬤要注意自己身體,可以快去接受檢查,這樣我們家才會幸福又健康,這就是她最大的願望。

衛生局健康管理科長李素華表示,透過小朋友鼓勵大人去做健康檢查效果不錯,三年多前從少數學校開始推動成效很好,縣市合併後推廣到全市,希望透過小朋友暑假作業方式,鼓勵市民健康篩檢,讓生活更健康。



◆ 規律小睡 對抗猝睡症

文/翁欣凱、周舒翎 2011.06.24 自由

在睡眠醫學上,不是只有夜間失眠是個問題,白天睡意太強也是問題,其中一種比較嚴重的嗜睡就是猝睡症。

●什麼是猝睡症?

猝睡症的盛行率大約為萬分之二,算是少見的疾病。這是一種大腦無法持續穩定維持清醒或是睡眠的疾病,患者不僅是白天沒辦法長時間維持清醒,晚上睡覺也可能睡得不安穩、時常醒來。

猝睡症的典型症狀是白天睡意過強,所以可能在上課、開會、等紅綠燈時,就睡著了。

另外,伴隨像是猝倒症、睡前出現夢境式的幻覺、睡眠癱瘓(俗稱的鬼壓床)等症狀。

其中較危險的症狀為無預警睡著與猝倒症,猝倒症患者可能在情緒刺激下,像是大笑、受驚嚇等,突然全身肌肉癱軟無力,導致像是撞到東西或是交通意外的可能危險性。

●夜間及日間睡眠檢查才能確診

猝睡症常開始於15到30歲間,起初可能只是比別人容易打瞌睡,接著出現愈來愈多難以抵抗的小睡或其他症狀。如果懷疑是猝睡症,最好到大型睡眠中心進行夜間與日間的睡眠檢查,夜間的睡眠檢查是為了排除其他可能導致白天嗜睡的疾病,像是睡眠呼吸中止症、週期性肢體抽動症;日間的睡眠檢查則是為了評估白天過度嗜睡程度與猝睡症相關的睡眠結構異常。

●猝睡症怎麼辦?

猝睡症是需考量安全性的睡眠疾病,白天無法控制地睡著,可能危及自身或他人的安全,會建議積極面對,以減少症狀嚴重影響到生活品質。

可透過藥物減少白天嗜睡

藥物治療上,可透過一些藥物來減少白天的嗜睡,抗憂鬱的藥物可減少猝倒症的發生。

行為治療上,可與睡眠臨床心理師共同規劃出,如何讓晚上的睡眠有最佳的品質與長度,例如規律運動可以暫時減少睡意、增加夜間睡眠的深度,一天中,安排規律的15至30分鐘的小睡能有效減少睡意、提振精神。

(作者分別為新光醫院睡眠中心實習臨床心理師、臨床心理師)

fsj 提到...

益生菌沒冷藏 似乎也有效

【聯合報╱黃瑽寧/馬偕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2011.06.25

益生菌當紅品,包括腸胃道疾病,過敏性疾病,各個領域都想跟益生菌沾上邊。最近有一篇研究很有趣,告訴大家雖然活菌要放冰箱,但是如果沒有冷藏,似乎也有效果。

以目前文獻,益生菌最具公信力的療效還是在腸胃炎:健康兒童在腸胃炎早期使用益生菌,可以縮短約一天的症狀。另外研究顯示,服用某些抗生素時,併用益生菌,可減少腹瀉機率,至於已經吃抗生素而腹瀉的兒童,益生菌效果則沒有那麼好了。

另一個益生菌即將證明的療效在早產兒,目前認為可以減少壞死性腸炎的機率,進而增加存活率。至於大家耳熟能詳的便祕,大腸激躁症,腸絞痛,以及過敏性疾病等,目前暫時無法證明其效果。

市面上有許多益生菌品牌,有些需要冷藏,有些不需要。差別何在?過去觀念是,益生菌要保持活性,必須冷藏;室溫儲存的益生菌容易死亡,活性可能大大降低。然而最近有一篇泰國的研究,針對兩種益生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以及Bifidobacterium bifidum做了個小小的研究,用不同的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

一群2個月到7歲的腹瀉小朋友接受試驗,以雙盲亂數分配在不同組別:一組吃冷藏益生菌,另一組服用室溫儲藏的益生菌,還有一組吃安慰劑。結果顯示,吃冷藏菌的孩子平均腹瀉34.1小時,吃室溫菌孩子平均腹瀉34.8小時,吃安慰劑的孩子則腹瀉58小時。平均排便次數不管吃有冰或沒有冰的益生菌,也都減少:有吃益生菌平均是7.3次(冷藏)和8次(室溫),吃安慰劑則平均高達15.9次。

益生菌對於腹瀉而言,有吃就有效,冷藏與否似乎都沒關係。為什麼冷藏的益生菌臨床上感覺比較有效,可能是因為通常室溫保存的菌量不穩定,每一包裝含有的菌量從一千兩百萬隻到九十億隻不等,這個範圍也太寬了吧!如果您剛好吃到含有九十億隻的那一包,從這篇研究推論,應該還是很有效果的。



◆ 耳後皮膚細胞 培養自體除皺劑

鍾玉玨/綜合廿三日外電報導 2011-06-24 中國時報

愛美女士又多了一項除皺利器。美國專門開發醫美產品與療法的生技公司Fibrocell Science,以使用者自體皮膚細胞製成的除皺注射劑「laViv」,已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上市,用於消除惱人的法令紋。

這是FDA首次批准這種「客製化自體細胞微整型」。laViv先取出病患耳後的皮膚纖維母細胞,在實驗室大量培養後,製成注射劑,期間約需九十天。纖維母細胞可增加膠原蛋白增生,讓皮膚維持緊實與彈性,注射laViv後,可有效撫平病患的法令紋、笑紋。

FDA根據該公司提供的兩次隨機雙盲、四百多位受試者人體試驗結果,核准該藥上市。其中一組,五七%實驗對象表示皺紋顯著改善。另一組,四五%認為自己比以前好看。

但laViv也有副作用,包括注射部位會出現發紅、疼痛、腫脹或淤血。至於效期可維持多久,有待進一步實驗,目前實驗的結果約半年左右。



◆ 八醣肝素 中研院發明治療皰疹契機

中廣新聞/JHY 2011-06-24

嘴唇上的皰疹是相當容易復發的毛病,不少感染的民眾擦藥痊癒後又復發,還容易出現抗藥性。中研院基因體研究所今天(24日)發表一項最新研究成果,可以阻絕病毒進入皮膚的細胞,使得唇皰疹比較不容易再度受感染而復發。

醫學上治療唇皰疹(HSV-1, Herpes Simplex Virous-1)的藥膏大多以抑制病毒生長的方式治療,但不斷復發和抗藥性使得皰疹難以根治。由中研院研究員洪上程和張雯共同完成的這項研究,以有機化學合成的「八醣肝素」抑制人體皮膚身上的醣細胞,阻擋皰疹病毒進入人體,避免再度感染。

中研院研究員張雯說:「現在地要用的是抑制病毒複製,那我們(合成的)醣類是用來抑制病毒感染;也就是說,利用這樣的醣類,可以不讓病毒進入細胞」。

這項研究成果歷經九年,六月十九日已經刊登在國際重量級期刊「自然化學」( Nature Chemistry)」的網頁上。化學專業期刊「化學與工程新聞」(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也將在下周報導這項成果。未來將結合現在醫學上常用的藥物,雙管齊下,達到阻斷和消滅病毒的目的,增加唇¥疹治癒的可能。

fsj 提到...

大學生的維基作業

【蕭美惠】2011-06-26 工商時報

■目前美國大學教授流行指定學生撰寫維基百科有關公共政策的議題,因為他們將維基百科視為一種教導大眾的機會。

■This school year, dozens of professors from across the country gave students an unexpected assignment: Write Wikipedia entries about public policy issues.

今年有許多美國大學教授給學生一份意想不到的作業──撰寫維基百科中,有關公共政策的議題。許多參與這項計畫的學生們著實上了謙卑的一課,因為他們的作業可能會被陌生人修改、攻擊或是刪除。

維基媒體基金會推廣這個計畫,是為了擴大已有10年歷史的維基百科中某些資料所涵蓋的範圍,例如毒性化學物質管理法或埃及的蘇丹難民,在維基百科中這類議題的深度遠不及電視節目、名人傳記或其他流行文化的要素。

維基百科不可靠?

去年上學期有9個教授參與這項計畫,而現在大約有36個。在新的學期,基金會希望能將參與的學校擴展到印度、加拿大、德國及英國,目標是希望在2013年前培養至少1萬個教授和學生。

但維基百科與學術界這個組合還是十分衝突。每個人都能編輯、自由的百科全書,對於那些長年投身於撰寫學術期刊或叢書的教授們眼中,維基百科是一個不可靠的作弊小抄。

去年秋天,一名喬治城大學的助教羅歇爾.戴維斯(Rochelle A. Davis)在她的文化與政治課程中要求大學生們在維基百科中寫進一筆關於他們所居住社區的資料,並用他們所研究的資料寫成一份學術報告。

「整體來說,那些是我在喬治城大學裡看過最好的報告,」戴維斯說。她說學生們能向大眾發表自己的想法並從中受惠,這是一項在各種層級中對學術都有益處的練習。「這就是我們該做的,我覺得這很棒,」她說。

這項計畫的自願參與者,總數大約有600個,光在4月,這群人就貢獻了290萬字的資料,足以填滿將近2,000頁的傳統書面資料。

「成果非常驚人,有許多教授對這項計畫感興趣,遠超過我們預期的。」基金會的公關主管法蘭克.舒倫堡(Frank Schulenburg)說。

「每個學期的一開始我都會說一樣的話,如果學生交來的作業是引述維基百科的內容,那麼就不太好,我們需要討論一下,」維吉尼亞理工學院的教授麥特.道爾(Matt Dull)說。但這學期開始,他說完這段話後就接著提到那份維基百科的作業。

像道爾這樣的教授們開始將維基百科視為一種教導大眾的機會。許多大學的報告只被少數人所閱讀,但維基百科卻會被世界上數千或數百萬的人看到。

挑戰學術體制

「這可以讓學生們知道他們的作品很重要,不會只侷限在教室裡頭。某方面我們是在挑戰學術體制。」一名喬治城大學的講師阿德爾.伊斯坎德(Adel Iskander)說。他在研究所的阿拉伯媒體課程指定學生們維基百科的作業。

撰寫維基百科上的資料,對於那些門外漢來說可能是一件退避三舍的事。什麼內容可以寫成一筆資料,以及若要成為一個可靠的資料來源,有什麼事情是重要的,關於這些都有許多複雜的規定。除了用字遣詞必須要客觀,撰寫者還必須學習如何讓作品正確地顯示在網頁上,因此維基百科基金會僱用了一群專家來組織參與計畫的教授與學生,並用電子郵件或線上聊天回答他們的問題。

有些學生只是做完作業,但學會了如何提升維基百科資料的品質。但還有一些學生繼續對維基百科貢獻──只是覺得有趣。「現在我真的有點上癮了,我發現當我知道了什麼新的事物,就會立刻想到維基百科上會怎麼寫這件事。」一名喬治城大學的學生傑夫.瑞吉(Jeff Reger)說。



◆ 網路全民公審 不死半條命…

【聯合報╱詹春英/國小校長退休(桃縣平鎮)】2011.06.26

看了廿五日名人堂胡晴舫寫的網路糾察隊,非常認同。曾幾何時,網路成了糾察隊,以錄影者的角度,錄影某些衝突鏡頭,登上網路臉書或媒體,當事人立即成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不問完整內容、客觀角度、事實真相,引起觀眾從眾心理,好奇圍觀按讚,更甚者動不動運用網路人肉搜索,要求一方在大眾面前道歉。這是何等偏頗的現象,造成事件本人重大的心理壓力,甚至心中的陰霾永難磨滅。

有些時候事件的起因,很難判定誰是誰非,雙方都得負責任;但網路資訊簡短片面,很難說清楚看明白。

網路盛行之後,無遠弗屆,任何人、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有機會看到此類影像,網路成了偷窺的對象,殺人的利器。要成就一個人,要循循善誘,百年才能樹人;但是網路毀人只要錄得影像,全民公審,不死也半條命。

近年校園有所謂教師言論廣場,是網路的樣板,論壇的事件往往是憑個人好惡,對教育、對教育現場的行政人員、對家長等,不具名謾罵,以偏概全的批判,造成校園士氣的低落,凝聚力的喪失。

期待社會大眾重視,網路糾察隊助人的一面,發揮正義的功效;避免負面誤殺善良百姓,與熱誠的教育人員的網路糾察隊。

fsj 提到...

四癌症篩檢 為健康把關

文/鄭淑文 2011.06.27 自由

俗話說:「預防重於治療」,絕大多數人知道,卻礙於工作或其他忙碌等因素,無法撥空檢查,直到身體出現不適,才驚覺要就醫,但有時為時已晚。

其實若能配合篩檢,早期發現問題,早期治療,治療效果較好,甚至還可以阻斷癌前病變,進展為癌症。

若符合下列條件,請攜帶健保卡至各醫療機構或衛生所的癌症篩檢服務窗口申請健保提供的免費篩檢。篩檢的項目及篩檢後注意事項如下:

◎乳癌篩檢:45到69歲婦女,及40歲以上至未滿45歲且其二親等以內血親曾患有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乳房攝影篩檢。

乳房攝影可降低3成乳癌死亡率,為一種X光檢查,過程中,會以壓迫板緊壓乳房,以獲得清晰的影像,所以會有疼痛感;檢查結果若無異常,仍須持續每2年接受1次乳房攝影檢查,若有無法確定診斷的變化,或有疑似良性變化,建議看診乳房外科。

◎子宮頸癌篩檢:30歲以上且有過性行為婦女,每年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6到9成子宮頸癌死亡率,檢查結果若正常,請持續每年接受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若有細胞變化,或其他癌前病變,建議返回婦產科門診持續追蹤。

◎大腸癌篩檢:50至69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2到3成大腸癌死亡率,檢查結果若為陰性,仍須持續每2年接受1次糞便潛血檢查;若為陽性,建議看診大腸直腸肛門外科。

◎口腔癌篩檢:30歲以上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的民眾,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此檢查可降低4成口腔癌死亡率,醫師目視檢查口腔黏膜,看是否有疑似癌前病變或癌症的病灶,檢查結果若為陰性,則持續每2年接受1次口腔黏膜檢查;若為陽性,建議至口腔外科或耳鼻喉科追蹤。

但不管此項結果為何,請務必戒嚼檳榔、戒菸和戒酒,因這些刺激物質仍會傷害您的口腔黏膜。

(作者為行政院衛生署桃園醫院護理科衛教師)



◆ 自律神經失調/太完美、太悶騷 你是高危險群

【元氣周報/記者陳俐君/台北報導】2011/06/27

俗話「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當自律神經系統中的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彼此互為平衡、合作無間,不用大腦下達指令控制,所有器官機能即能自行運作;但若一方過度亢奮活躍而失調,就會出現沒來由心悸、氣喘、胸悶或腹瀉,衍生成現代人常見文明病--「自律神經失調」症。

長期壓力 害自律神經錯亂

台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治醫師曾冠喬,從心身醫學觀點解釋自律神經失調病因。對壓力來源調適力不佳,長時間處在慢性壓力狀態下,造成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無法「分辨」,究竟哪個才是該抵抗的「真壓力」,長此以往,自律神經老對壓力訊息判斷錯誤,就會引起失調現象。

A型性格 求好心切怕失誤

「追求完美的A型人格、個性過度壓抑者,最容易生病。」臨床觀察自律神經失調求診患者,曾冠喬表示,追求完美、個性急躁、求好心切的A型人格與性格壓抑者,是罹病高危險群。

曾冠喬進一步解釋,A型人格受先天個性影響,會期待自己被他人肯定。為得到稱讚,做事常顯得急躁、害怕出錯;與個性隨和的B型人相比,較看重得失、追求完美。容易因自給壓力或長期處在精神緊繃狀態,出現自律神經失調問題。近年國外研究也發現,A型性格者罹患心臟病比率,有逐年攀升趨勢。

個性壓抑 情緒壓力沒出口

除了完美主義者容易生病,曾冠喬提醒:「個性壓抑者也要小心!」他指出,這類性格者總是朋友、家人口中的「大好人」,好像從不生氣,處處與人為善,但「只要是人,沒有不發脾氣的」。他說,性格壓抑者,習慣性隱藏內心負面感受,不懂適時尋找情緒出口,讓交感神經長期處在興奮狀態,以對抗外在壓力,久而久之,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就容易失去平衡,身體出現不適症狀。

糖尿病患 神經受損感度低

三軍總醫院神經科部主治醫師陳俊安指出,所謂的「自律神經失調症」,是一集結多種症狀的症候群,背後原因複雜;除了心理因素,糖尿病、高血壓、頸椎受傷等疾病,也可能使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失衡,出現自律神經失調問題。

陳俊安以糖尿病為例,不少罹病多年患者,因周邊神經系統受損、出現病變,交感神經敏感度變弱,血管收縮功能變差,易合併自律神經功能失調,出現姿勢性低血壓或眩暈等不適症狀。

診斷之前 先排除疾病因素

對頸椎受傷、退化的患者,若突出的頸椎椎間盤壓迫、刺激到交感神經,也可能沒來由出現頭痛、暈眩、耳鳴或肩頸痠麻等問題。若把自律神經失調歸類為精神、心理問題,沒先排除「疾病」因素,治療效果容易大打折扣。

曾冠喬指出,身心科對於自律神經失調診斷,需先排除疾病衍生的自律神經病變,如糖尿病、高血壓或甲狀腺亢進、低下等,才會進一步診察。治療時,除了詢問症狀、病史,也會透過「心律變異分析儀」,觀察心跳變化,藉以推論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分布頻率,診斷是否有自律神經失衡問題,是臨床上常見的檢查儀器。

fsj 提到...

王道還:愛滋病三十年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6424738.shtml

【聯合報╱王道還】2011.06.28

1981年6月5日,美國疾管局發布通報,指出一種前所未知的疾病正在洛杉磯的年輕男同志中蔓延。事後回顧,那是發現「愛滋病」的第一份官方文件,今年剛滿卅周年。

30年來,愛滋病的科學已有非常大的進展,治療藥物也多得讓「雞尾酒療法」成為神奇的咒語,彷彿是破天荒的發明(「雞尾酒」即同時服用幾種不同的藥,早就是肺結核的標準療法)。我們對於愛滋病的文化想像,包括對同性戀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1980年代大眾對於愛滋病歇斯底里的恐慌,恍然如夢。

事實上,我們仍然沒有預防愛滋病的疫苗,也沒有特效藥。過去卅年防治愛滋病的經驗,最重要的教訓也許是:哪怕是絕症,善用知識、改變行為就能擋下它橫行人間的勢頭。

另一方面,從一開始媒體就使用「世紀黑死病」之類的標籤報導這一新奇疾病的膚淺調調,是製造恐慌的亂源,無可推諉。

十四世紀中葉,黑死病在歐洲爆發,史家估計當時人口損失了三分之一。最近幾百年世上從未發生過類似的大疫。廿世紀唯一差堪比擬的疫情,只有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橫掃世界的大流感。1918年最後四個月,美國死亡人數高達五十萬以上;由於青壯年占很高比例,1918年美國人的平均壽命只有卅九歲,比前、後年降了十二歲。兩年內,全球死亡人數估計達四千萬,甚至有人說一億。卅年來,愛滋病奪去的人命約三千五百萬,比起大流感,無論速度、規模,都小巫見大巫。(最近十年,每年約一百八十萬。)

往者已矣。展望未來,最新的愛滋病預防策略,更有賴於善用知識、改變行為的意願。

話說愛滋病毒侵入人體後,主要的寄生目標是一種特殊的白血球。因此血液中那種白血球的數量可以當做病情指標;要是數量大幅下降,就表示免疫系統受到了重創。但是愛滋病毒有兩個特性,令防疫專家極為頭疼。首先,愛滋病毒進入人體後,會潛伏一陣子,流行的檢驗法偵測不到(空窗期)。其次,感染了愛滋病毒的人,往往三、五年後免疫系統才呈現潰敗的徵兆(潛伏期)。

目前治療愛滋病患的藥,主要功能是抑制病毒複製。那些藥對付潛伏的病毒是否也有積極效果?防疫專家極為關心,事涉病人、家屬的健康與隱私、公眾的健康、公共資源的運用,茲事體大。2005年4月,美國國家衛生院資助了一個實驗,就是為了發現提前治療的效果:1763對男女參與(同性戀只占百分之三),每對只有一名感染愛滋病毒,處於潛伏期。

今年五月實驗喊卡,因為結果顯示:在病發前服用抗病毒藥有明顯的好處。不僅感染者發作併發症的風險降低,性伴侶的感染風險更大幅下降,達百分之九十六:提前服藥治療組只有一例,而直到發病才服藥的對照組有廿七例。評估實驗結果的獨立小組要求立即停止實驗、將結果通知所有參與者,並向對照組病人提供同樣的藥物。

過去,安全性行為教育是重要的防疫手段。現在公衛部門多了一個有效的策略:對感染者提前施藥治療。不過這一策略更依賴感染者的合作。不只高風險群與感染者必須有充分的知識,公眾還必須表現出鼓勵的態度,才能令他們坦然尋求協助—這正是媒體有所著力之處。

媒體有善用知識、改變行為的意願嗎?我們正在寫歷史。

(作者是生物人類學者,任職於中研院史語所)



◆ 學者:當代中國人急躁易怒愛罵人

【記者徐尚禮/綜合報導】2011-06-28 旺報

大陸學者分析當前大陸罵人文化盛行源於社會急速變遷後利益分配不公,至於種種負面情緒和貧富差別擴大有關。學者指出,如果用一個詞語來概括當代中國人最典型的行為特點,或許「急躁易怒」比較恰當。

大陸官方人民網文章引述學者分析指出,急躁易怒表現於當前中國人的種種不耐煩,也就是和「慢活主義」背道而馳。

文章說,中國人喪失慢的能力顯現於日常生活中。例如:上網,經常狂點「刷新」;跟帖,要搶「沙發」(頭香);寄信,一定得特快專遞;拍照,最好是立等可取;坐車,首選高速公路、高速鐵路、飛機,而且最好是直達;做事,當然要名利雙收;創業,最好能一夜暴富;結婚,必須有現房現車。

這些講究「快、狠、準」的人,一旦遇挫,就會表現出憤怒甚至抓狂。而宣洩這種憤怒情緒的最常見方式就是罵人,所謂一觸即罵,從低俗直白的罵罵咧咧,到含沙射影的傷時罵世。

學者說,今天大陸社會那種「命苦怪政府,點背怪社會」以及「端起飯碗吃肉,放下飯碗罵娘」的人,並不在少數。他們是社會不穩定因素的一群人。

學者警告,社會抱怨情緒蔓延,罵人文化盛行,如果沒有相應的渠道去表達和解決,會形成社會火藥桶,只要有刺激性事件出現,就會爆發,例如群體性事件中那些與事件並無直接利益衝突者,就是那些在其他方面社會性需求沒有滿足而心懷不公平感的社會成員。

看來,要使罵國的聲音不致蔓延傳揚,矛盾不會激化,光靠「愛國情懷」、唱紅歌是不行的。



◆ 平常心減壓 考戰攻無不克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2011/06/28

一年一度的大學指定科目考試將逼近,今年共有八萬兩千多名考生應試。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劉宗憲表示,他碰過許多考生在最後衝刺階段,身心壓力日漸飆高,普遍呈現焦躁,並有情緒不穩定、易怒、腸胃不適、頭痛、失眠等症狀,而這些問題會直接影響專注力。最後心情就越焦慮,越無法專心讀書。

今年六月中旬,台北市補教協會調查約兩千名考生發現,逾八成的考生面對指考感到焦慮,高達九成考生覺得自己被時間追著跑、書好像永遠念不完。

其中近九成考生念書時感覺難以專注,且念過就忘,超過九成考生坦承在寫習題時會因無法專注而出錯,顯示多數考生都有考試焦慮、專注力無法集中等困擾。

劉醫師表示,目前研究普遍指出,大腦α波出現於精神平靜狀態時,大腦便能有效率蒐集資訊,記憶力也會提升。但是當出現緊張、焦慮情緒時,便會削弱α波,此時思考不但沒有效率,而且專注力不佳,非常容易出錯。

劉醫師指出,考試教材無法改變,考生可以減緩自我內心壓力,進而提升α波,使學習、答題達到最佳狀態。醫學上已有研究證實,咀嚼這動作有助舒緩壓力,增加腦部血流量、血氧量,進而增強大腦α波、提升專注力。

劉醫師也呼籲,面對考試,同學一定要維持平靜心情,切勿焦慮,加上簡單的伸展操,其實就能達到放鬆、增加α波的效果,讓學習力倍增。



◆ 新生兒出生60天 可用父母健保卡就醫

中廣新聞/陳奕華 2011-06-28

健保局將新生兒依附使用父母健保卡的時間,從30天內放寬到60天,但仍有家長逾期沒幫新生兒加保,帶幼兒就醫,才發現無法使用父母的健保卡,只能先自費後核退,多花不少時間,健保局呼籲,新生兒父母儘速在六十天內完成新生兒出生戶籍登記,並申請健保卡。

家有新生兒報到,取名可是件大事,由於不少新生兒父母向健保局反應,需要比較長時間審慎為小朋友選定名字、申報戶籍,無法幫新生兒辦理投保手續。

健保局去年宣布,還沒有辦妥戶籍出生登記與健保加保手續的新生兒,可以使用父母IC卡就醫的規定,從原來出生30天內,延長到六十天,不過統計去年,仍有6%父母沒有在六十天內,幫家中寶貝完成加保守續,最長有逾期一個多月左右,直到帶小朋友看醫生,才發現忘了申請。

健保局承保組科長程穆說:「也造成我們還要去,每個案子依照每個戶籍比,去通知每個家長,因為他們主要也不是不加,因為忘記了,然後現在帶小孩子去看病,發現要先自費一部分,然後再來核退,認為不方便,然後希望再回頭要求我們再放寬,跟著媽媽健保卡用一段時間,再去加保,不想自墊醫療費,但是這個制度一定希望它維持。」

健保局呼籲,新生兒免疫力較弱,就醫機率高,提醒家長務必在六十天內完成新生兒加保手續,到父母工作機關或區所填單加保,或直接使用父母自然人憑證直接上網加保,否則逾期未申請,需要就醫得先自費,再申請核退,反而更耗時。

fsj 提到...

港大發現骨科藥可治流感

【聯合報╱記者李春/即時報導】2011.06.29

香港大學醫學院一項研究發現,一種骨科用藥,可以用來治療流感。

這種藥是治療骨質疏鬆的藥物「帕米膦酸鈉」,港大醫學院發現,這種藥可以控制流感,而且沒有抗藥性。

港大研究人員利用與人類擁有基本相同免疫系統的老鼠實驗,在老鼠身上測試後發現,這種藥物可以激化人體免疫細胞,抑制流感病毒複製,降低流感的嚴重程度及死亡率,也可以預防肺炎。

根據有關資料,服食該藥物的老鼠較沒有服食的,流感病毒數量少100倍,肺炎感染較輕。

研究人員認為,可以用這種藥物控制季節性流行H1N1流感病毒,或由H5N1病毒引起的流感。



◆ 章魚咬一口 玩水差點賠上手臂

【聯合報╱記者蔡容喬/高雄報導】2011.06.29

夏日愛到海邊玩水清涼一下的民眾,可要小心「章」吻!一名輕熟女和朋友到澎湖玩水,左手肘竟被快絕種的澎湖章魚咬傷,三、四天後左前臂腫脹疼痛,求診後發現皮膚變黑壞死,還擴散成15平方公分大小的傷口,只得進行清創手術,再施用抗生素。

阮綜合皮膚科醫師劉昭宏表示,這名30多歲女子在澎湖開海產店,她只知道海邊玩水要注意別被水母螫咬,卻沒想到咬她的竟是「章魚哥」。高雄市其他皮膚科醫師則說,夏天常聽到玩水被水母螫咬,但被章魚「咬」,倒是從未遇過。

女子說,被咬後用藥膏塗抹,但傷口毫無起色,手臂還腫脹變形、傷口流出淋巴液,嚇得她趕緊搭飛機到台灣就診。

劉昭宏幫女子治療兩、三天後,手肘傷口仍持續擴大,接著變黑壞死,為避免細菌感染造成蜂窩性組織炎,先將她轉至外科進行清創手術,將表層壞死組織切除,再持續給予抗生素治療,傷口目前已結痂,恢復狀況良好。

劉昭宏指出,章魚唾液中有一種蛋白質分解酵素,一旦被咬到,傷口會有如被火紋身,出現皮膚組織受損症狀,即使及早治療,傷口依舊會經歷腫脹、流膿、變黑壞死、結痂等過程。

國外文獻顯示,在澳洲、印度常見的藍環章魚或豹斑章魚,唾液中甚至含有河豚神經毒素,有人被毒章魚咬到後,沒幾分鐘就呼吸中止。

根據澎湖縣文化局網站自然生態介紹,當地澎湖章魚,每年2到5月會出現在潮間帶進行交配,近兩年來數量銳減。女子玩水時可能剛好打擾到母章魚產卵,才慘遭「章」吻。

劉昭宏說,和國外比較起來,台灣章魚還不算「毒」,只要以長效型抗生素及抗過敏藥治療即可,但因症狀會導致表層皮膚壞死,若未及早處理,仍可能引發筋膜壞死及海洋弧菌感染。



◆ 聽笑話 大腦回饋區反應大

路透 2011/06/29

(路透倫敦28日電)英國科學家表示,他們找出大腦如何對笑話有所反應。這項研究有助了解植物人是否能體驗正向情感。

英國醫學研究會(Medical Research Council)認知暨大腦科學小組,利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觀察,並比較正常人在聽到一般句子與笑話時的反應,其中也包括雙關語。

這項研究今天刊登在「神經科學期刊」(TheJournal of Neuroscience)。

研究人員掃描12名健康志願受試者的腦部時發現,大腦的正向回饋區(reward area)在處理笑話時,比處理一般言語時更活躍;該研究中,回饋區反應和受試者認為笑話的好笑程度成正比。

共同領導研究的戴維斯(Matt Davis)表示:「當笑話是使用雙關語時,我們發現大腦活動會有一種特有的模式,因為帶有雙關語的笑話,大腦牽涉到的語言處理區域比沒有玩文字遊戲的笑話還要多。」

戴維斯並說,大腦在處理不好笑、但牽涉到雙關語的句子時,反應又不一樣。

戴維斯表示,這項研究能了解植物人是否得以感受正向情感,幫助家屬了解植物人的心理狀態。中央社(翻譯)



◆ 皮膚細胞培養 人造血管移植突破

自由 2011.06.29

〔編譯張沛元/美聯社密爾瓦基二十八日電〕科學家已首度利用捐贈者的皮膚細胞,在實驗室內成功培育出無人工材質的血管,並提供三名洗腎病患使用。這些人造血管目前運作正常,患者也沒有產生排斥現象。這項研究成果讓糖尿病患、四肢受傷的士兵、心臟動脈繞道手術患者,日後接受便於取得無排斥的人造動脈與靜脈血管治療,又邁進一大步。

上述研究的目的,在於希望有朝一日能建立一個利用皮膚細胞培育的血管冷凍庫存,好讓醫生能在有需要時挑選使用,就像使用繃帶等其他醫療補給品般簡單方便。

抗排斥又較便宜

皮膚細胞培育人造血管的研究,目前仍處於初步階段。三名洗腎病患在波蘭接受新血管,新血管迄今正常運作二到八個月,令醫界欣喜不已。研發皮膚細胞培育人造血管的美國組織工程公司(Cytograft),二○○五年首度成功利用洗腎患者自身皮膚細胞製造血管,但過程冗長昂貴又不實用;但這次研究的人造血管來自一名主捐贈者,不但是現成的,也能大幅降低成本。Cytograft表示,費用估計約六千到一萬美元間(約台幣十七萬三千元到二十八萬九千元)。

糖尿病引發的腎衰竭必須洗腎,透過動靜脈的管將廢物透析出來;長年病患往往無適合的血管可扎針以便洗腎,現行人工塑膠管失敗率與併發感染率又高,醫界一直希望能有天然的替代品。

Cytograft的實驗室人造血管完全沒有使用人工材質,也不涉及具有爭議性的幹細胞。研究人員先從捐贈者手剪下一塊皮膚,從中取出細胞並培育為片狀組織,再將其有如吸管般捲起來做成血管。這些人造血管迄今都沒有接受者免疫系統排斥,因此並不需要服用抗排斥藥或進行組織配對。

fsj 提到...

病人愈健康 醫院賺愈多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專題報導】2011.07.01

「蕭老先生,您很久沒來診所量血壓了」,「邱老太太,您有心臟病和糖尿病,我們已幫您掛整合性門診,看完病會有營養師教您選擇低糖、低油食物」。這不是詐騙集團,今天起,彰化縣線西鄉及金門縣居民,都可能接獲醫護人員主動關心的電話。

七月一日起,衛生署推出論人計酬新制,衛生署金門醫院、澄清醫院、彰濱秀傳醫院、天主教耕莘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屏東基督教醫院及台北市芝山診所,共7家加入試辦。

「過去,醫院靠病人生病來增加收入;未來,我們希望病人愈健康,醫師愈有錢賺。」推動這項計畫的衛生署前署長楊志良表示,現行醫療制度其實讓醫師精神錯亂,醫師的天職是治病,讓病人健康,卻為了荷包,必須多開藥、多做檢查,否則影響收入。論人計酬制希望從改變病人的行為做起,減少生病機會,醫師也能獲得回饋。

健保局長戴桂英表示,論人計酬制是按地區人口預估年度醫療費用,由醫院與多家診所共同負擔該地區民眾的健康,病人少生病,省下來的錢,就提撥一定比率給醫院。

戴桂英舉例,若醫院能針對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提供整合式照顧,不必一種症狀掛一科,並鼓勵病患正確用藥、運動,控制飲食、改變生活習慣,病人朝正向健康行為做起,「病人愈健康,醫院愈有錢賺」,「也讓民眾用腳投票,選擇好的醫院」。

秀傳醫療體系總裁黃明和出生於彰化線西,基於回饋鄉里,加入論人計酬試辦計畫。他說,當地約1萬5千人,老人占11%,院方已透過里民大會、村里活動中心、老人會通知鄉民,也廣發血壓計及體重計,讓民眾平日多注意保健。

不過,這項制度仍允許病患自由選擇就醫,病人如果在區域外就醫,費用就從論人計酬預估費用中扣除,部分醫界人士對此比較有意見。



◆ 醫院藥來速 買藥免下車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2011.07.01

到速食連連鎖店買份漢堡,有「得來速」的快速領餐服務;今後到醫院領藥,也可享受「藥來速」的便利服務。署立雙和醫院開風氣之先,率先設置「藥來速」快速領藥通道,今後持慢性病連續處方箋的民眾,不必再辛苦找停車位,即可輕鬆領藥。

今天是雙和醫院3周年慶,曾任院長的衛生署長邱文達特地到場祝賀,對這個貼心服務讚譽有加,並期許其他醫療院所也能秉持這份服務心,提供更多更優質的醫療服務,當社區民眾的好鄰居。

雙和醫院藥劑部主任林攸美透露,藥來速的概念來自速食店的得來速,民眾只要事先打電話預約,藥事人員就會備妥藥物。當民眾開車或騎機車進入這個專用通道,只要插入健保卡,確認身分,再前往下個窗口,藥事人員就會親手將藥物交到手上,相當方便。

林攸美表示,國內約有400萬名領有慢性連續處方箋的病患,以高血壓、糖尿病患居多,他們必須每月按時回院或到社區藥局領藥。然而,大多數醫院停車空間不足,這些患者光是找停車位,就得花不少時間,好不容易領完藥了,還得繳停車費才能離場。



◆ 防治愛滋 疾管局推動安全商店標章

【台灣醒報╱記者鄭雅文╱台北報導】2011.07.01

男男同性間發生性行為感染愛滋病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20倍!該數據是引用WHO所做的最新調查。加上去年全台男同性愛滋感染人數所佔比例最高,因此衛生署將在五都與部分三溫暖業者合作,推動「男同性戀三溫暖友善、健康、安全商店標章計畫」。倡導國人使用保險套、一次不能少。

根據疾管局的資料顯示,截至去年底為止,全台累積的愛滋病感染者通報人數,已有兩萬多人,其中男男同性跟雙性感染的人數增加最多,光去年就增加了1千多人,佔去年增加人數中的七成。另外,在愛滋感染年齡層上,也有逐漸下降的趨勢,多在15到24歲左右。

此外,依據2011年WHO最新數據指出,男男同性間發生性行為而感染愛滋病的機率,比一般人約高出20倍的機會,並且該數據更列出21項攸關男同性戀預防、照護及治療的建議。

建議事項包括,營業場所提供方便取得的保險套,提供愛滋病篩檢等服務營造男同性戀友善、健康與安全的活動空間,經三個月追蹤,約可降低40%不戴保險套進行性行為的感染危險。

針對WHO指引所列舉的建議,疾管局第一組組長楊世仰表示,目前衛生署已積極在五都推動「男同性戀三溫暖友善、健康、安全商店標章計畫」,也正在與五都三溫暖業者合作(至少一市一家),希望這些業者除在客房放置潤滑劑外,也能免費提供保險套,而保險套目前由衛生署提供,未來則計畫能張貼海報宣導,並廣設保險套販賣機提供民眾需要。

除與三溫暖業者合作外,也積極與五都地方政府和警方溝通,希望能在三方推動下,降低未來愛滋病感染人數。他更近一步表示,除推廣使用保險套外,也會提供更多像紅絲帶等免費愛滋篩檢的服務單位,協助檢驗。

至於衛生署的這項政策推動,衛生署副局長施文儀表示,此重點並不是針對男性間的性行為,而是在於推動性行為時要全程使用保險套。而「男同性戀三溫暖友善、健康、安全商店標章計畫」預計八月開始在五都試辦,並會請合作的三溫暖業者於明顯地方貼上標章,讓民眾辨識。



◆ 生殖醫學-把握3關鍵 好孕上身

【李盛雯/台北報導】2011.07.01 中國時報

想擁有自己的寶寶卻遲遲無法成功?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場陳信孚表示,想順利懷孕生子,要把握3大關鍵:首先掌握最佳懷孕時機,其次是夫妻積極尋求不孕症專業醫師諮詢與治療,最後關鍵是健康的生活型態,包括心情放輕鬆、適度運動與飲食等,如此便能有效提高受孕機率。

台灣生殖醫學會針對台灣北、中、南正在嘗試懷孕計畫或已成功得子的512位25歲至45歲適育年齡女性,進行電話訪問,結果發現近五成35歲以上晚婚女性想懷孕卻不清楚應該求助專業醫師的最適當時機。

有75%受訪者嘗試懷孕計畫中未曾尋求醫師協助,其中尚未懷孕的適育女性有五成七成認為自己還年輕或不需要看醫師。有三成受訪者因為覺得打排卵針麻煩又花費高,導致求醫意願低落。

劉志鴻婦產科診所院長劉志鴻醫師指出,目前人工生殖技術不斷進步,與傳統長療程相比,新藥短療程的步驟簡易且人性化,成功率提高,對許多婦女來說方便許多。

調查顯示,台灣女性雖然意識到女性生育能力隨年齡急速驟減,但卻仍有三成35歲以上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年紀還輕不需要著急。

※ 相關報導:

* 提高試管成功率 適度活動更好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jul/1/today-health3.htm

事實上,「子宮收縮是不自主運動,即使躺著仍會收縮」,因此,早年比較就知道,有躺、沒躺並沒有顯著差別。近年更發現,維持正常生活、照常上班,同時搭配輕度、中度的運動舒緩壓力,受孕率可能更高。

※ 而且有運動比較好生。

fsj 提到...

吸菸3年 少女得肺癌病逝

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 2011.07.02 自由

一名少女在15歲時,染上嚴重菸癮,竟然在短短3年間罹患晚期肺癌。18歲那年,她因為呼吸困難就醫,照完胸腔X光發現,她的肺部有如夜空的滿天星斗,密密麻麻,至少佈滿上千顆惡性腫瘤,讓她難以呼吸,一個月後就病逝。

千顆惡性腫瘤佈滿肺部

彰化基督教醫院肺癌暨胸腔檢查治療中心主任何明霖表示,當時少女因呼吸困難來到他的門診,拍出的胸腔X光片,竟然就像「被人撒了一把鹽一樣」,白色的點狀腫瘤密密麻麻,在黑色的X光片上有如夜空的滿天星斗一樣,「恐怕要請天文學家來算,才知道有幾顆」。

那名少女從15歲起就開始吸菸,菸癮很大,每天至少吸1包菸。18歲發病那年,原以為只是一般感冒,沒想到竟然是肺癌,且型態相當惡性,父母決定放棄正規治療,堅信靠吃偏方草藥才有機會和病魔一搏。

罹患少見多發性肺腫瘤

何明霖當時看到她年紀輕輕就罹患肺癌,卻要放棄正規治療,實在於心不忍,當時還拜託當地里長、地方人士協助遊說她的父母讓她回醫院治療,院方甚至同意協助負擔部份醫療費用。無奈少女的家屬婉拒,一個月後少女病逝。

何明霖說,少女罹患的是少見的多發性肺腫瘤,這麼年輕就發病,與吸菸絕對脫不了關係。雖然統計顯示,只有6成的肺癌與吸菸有關,但若把同樣致癌的二手菸、三手菸納入考量,肺癌患者中應有9成是菸害的受害者。菸是一級人類致癌物,若先天體質就容易罹癌,吸菸絕對會加速癌症發生。

何明霖表示,並非所有吸菸者都會罹患肺癌,但吸菸100%會使肺功能惡化。肺功能下降與提早死亡有密切相關,只要看肺功能,就可以預測一個人的死期大概會是在幾歲。建議自信身體健康的吸菸者,不妨去檢測肺功能,再決定是否要進一步吸菸。

年近50歲的肺癌患者林先生也是老菸槍,初期誤以為是肌肉拉傷,4個月後才發現是晚期肺癌骨轉移,3根肋骨遭癌細胞啃蝕,他最初還只吃草藥偏方,後來接受正規的藥物治療,才讓肺癌獲得良好控制。

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胸腔腫瘤科主任蔡俊明表示,每三名肺癌患者中,有兩人發現時已是晚期。早期偵測對肺癌的治療成效有關鍵性的影響,建議40歲以上的吸菸者或家中有肺癌家族史者,應至少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以早期發現、及時治療。

何明霖表示,一般民眾常以為肺癌主要用咳血表現,其實不然。臨床上比較常看到,患者以不明原因的喘、呼吸困難、骨頭痠痛來表現。

台灣癌症全人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謝瑞坤醫師指出,甚至還有不少肺癌病人誤以為「肺癌會傳染」、「 手術切除即可治癒」、「化療反而使壽命變短」,其實都是錯誤迷思。



◆ 日身障男登峰旅 就靠機器人裝

法新社 2011/07/01

(法新社日本成田1日電) 日本殘障人士內田清司(Seiji Uchida)今天展開雄心勃勃的旅程,將在尖端機器人裝輔助下,登上法國中世紀的世界遺產地點。

49歲的內田清司說,登上風景如畫的聖米歇爾山(Mont Saint Michel)修道院,只是他夢想的開始。內田清司28年前出車禍,讓他失去行走能力。聖米歇爾山修道院座落在諾曼第(Normandy)一座多巖小島。

內田清司在東京成田機場啟程飛往法國前說:「現在,沒有協助,我無法靠自己的腳站立。」

他說:「但是,我絕對不會放棄希望,有朝一日我會用自己的腳走路,無論這要花多少年時間。」

在訂於5日展開的計畫中,內田清司將由一名穿上機器人裝的男子,背上聖米歇爾山山頂,這套機器人裝名為「混合輔助肢體」(Hybrid Assistive Limb)。內田清司腰部以下和一隻手癱瘓。

靠電池供電的混合輔助肢體,透過偵測肌肉的神經衝動,預測並支撐使用者的身體動作,這項器具本來是用來協助老人移動和從事體力勞動,並協助醫院看護搬抬病患。(譯者:中央社張曉雯)



◆ 同居人、好友 將可捐器官給「自家人」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1.07.02

由於國內少子化已成趨勢,國人兄弟姐妹少,親人越來越少,加上親屬關係日益薄弱,以致活體器官捐贈的個案並不多見。為此,衛生署考慮修改相關規定,未來同居人可捐贈器官給另一半,甚至只要是「好友」也能捐贈肝、腎給朋友。

為了避免黑市器官交易買賣,目前國內尚未開放「非親屬間」活體器官捐贈。衛生署醫事處處長石崇良指出,最近幾年來,陸續接獲不少同居人想捐贈器官給生病的另一半的申請,但礙於法規,難以放行。

不過,少子化造成一般人的親人越來越少,親屬關係也不熱絡,石崇良認為,有必要適度開放「非親屬間」的活體器官捐贈。第一步是讓同居人也可捐贈自身器官給另一半。其次是非婚生子女,以及好友。

對於衛生署打算開放活體器官捐贈,移植醫學醫學會理事長李伯璋表示,「樂觀其成」。臨床上就遇到許多感人案例,同居多年的女生想捐出一顆腎臟給洗腎的男友,但礙於現行法規,無法捐贈。

這名女生一再表示,願意跟男友結婚,但男友始終不肯點頭,不希望女友為了捐腎,而跟他結婚,更擔心女友身體出狀況,因此選擇繼續洗腎,至今還在排隊等待屍腎捐贈。

李伯璋指出,確實有些戀人、朋友、同居人之間感情濃厚,好到願意捐肝、捐腎,但執行上一定要小心謹慎,避免器官買賣,不然就為形成「有錢人的朋友比較多,窮人的朋友比較少」等怪現象。

李伯璋認為,即使是親人之間捐贈器官,也可能涉及金錢,而導致關係失和。就有一個弟弟捐腎給姊姊,但弟弟個性懶散、不長進,經常至姊夫開設的工廠要錢,搞得全家烏煙瘴氣、雞犬不寧,姊姊甚至一度想取出腎臟,還給弟弟。



◆ 近視族群青光眼 機率倍增

台灣新生報 2011/07/02

研究今天指出,近視民眾得到青光眼的風險,幾乎是一般民眾的兩倍,而青光眼是失明主因。

這份研究報告檢視先前刊登在「眼科學」(Opthalmology)期刊的研究,報告向部分專家建議,近視民眾或許希望定期接受眼睛檢查。近視族群佔美國人口三分之一。

美國四十歲以上的民眾,當中超過兩百萬人患有青光眼,且這種眼疾的治療費用愈趨昂貴。

曾參與先前研究、來自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的克雷恩(Barbara Klein)表示:「研究結論就是,高度近視的民眾應該定期檢查眼睛。」

青光眼是由於視神經受到損傷,導致視力逐漸減退、甚至失明。目前有藥物及手術等治療方法,但若一旦失明,就沒有任何治療方法能恢復視力。

fsj 提到...

惡性腫瘤 北市十大死因榜首

中央社 2011.07.04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今天公布調查結果,民國99年台北市民十大主要死因榜首仍為「惡性腫瘤」;十大癌症死因則以「肺癌」繼續居首位。

衛生局今天舉行例行記者會,依衛生局統計室公布數據,去年十大主要死因死亡人數1萬1260人,占總死亡人數1萬5047人的74.8%。其中以「惡性腫瘤」仍居首位,依序緊接其後的是「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肺炎」、「糖尿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敗血症」、「高血壓性疾病」、「骨骼肌肉系統及結締組織疾病」。

與98年相較,「骨骼肌肉系統及結締組織疾病」擠進前10名,「事故傷害」退到第11名;另外,98年排名6、7的「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99年名次互調。

以性別觀察,男女十大主要死因都是「惡性腫瘤」、「心臟疾病」及「腦血管疾病」。男性「高血壓性疾病」擠進第9,「自殺」則是由98年的第9,退到第11;女性十大死因部分,「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增加幅度達12%,值得注意。

另外,99年台北市民癌症死亡人數4632人,占總死亡人數約3成1,平均每1小時53分鐘就有1名市民死於癌症。衛生局統計,十大癌症死因依序為「肺癌」、「肝癌」、「結腸直腸癌」、「女性乳癌」、「胃癌」、「攝護腺癌」、「胰臟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口腔癌」、「子宮頸癌」。

與98年比較,前7名癌症死因順序相同,「口腔癌」及「子宮頸癌」各後退1名;「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擠入第8名;「食道癌」則由第10退到第11名。

※ 相關報導:

* 自殺不再是十大死因 久病憂鬱老年是危險群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130518/132011070400685.html

去年統計顯示,自殺13年來首度跌出國人十大主要死因,死亡人數是近五年新低,透過專線通報,即時挽救三百多名,正在自殺個案,值得注意的是,65歲以上老人自殺率不降反增,是各年齡層之冠,與久病厭世、憂鬱情緒有關,具有低通報、高自殺特性,被衛生署列為100年度防治重點,呼籲民眾透過每週一次電話關心、每月一次訪視聚餐,共同關心長者心理健康。



◆ 戒菸新選擇 簡訊協助菸槍戒菸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1.07.04

根據英國一項研究發現,想戒菸的民眾若是在戒菸過程中收到手機簡訊的打氣鼓勵,戒菸成功的機會提高2倍以上。

根據倫敦大學衛生及熱帶醫學院邀請5800位正在戒菸的民眾參與實驗,其中一組民眾在半年內會陸續收到支持戒菸的簡訊,結果發現這些人最後較一般人更能擺脫菸癮的控制,比例為10.7%,較其他組的4.9%,高出2倍以上。研究人員費律表示,「當正在戒菸民眾收到支持簡訊時,他們會立即感受到支持的力量,取代被孤立的感受。」

研究人員在這次實驗中使用的簡訊內容包括「菸癮頂多持續5分鐘而已,試著喝口飲料來分心」、「這是戒菸的第一天,你可以永遠擺脫菸癮」或是「恭喜你,你的氧氣量已經正常了,做得好,繼續加油。」

稍早奧克蘭大學研究也曾證實,透過手機簡訊鼓勵戒菸的民眾,在短期內的確可以收到好的效果。

根據這次研發戒菸簡訊服務的戒菸組織QUIT代表麥金塔許表示,「我們很高興看到這項好的結果,希望將來這樣的方式能投入戒菸的方法之一。」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The Lancet》期刊。



◆ 室內泳池三氯胺偏高 易誘發氣喘

自由 2011.07.04

〔記者鍾麗華/台北報導〕夏天民眾喜歡到泳池戲水消暑,但學者研究發現,室內泳池空氣中的三氯胺會造成眼、鼻、喉嚨刺激,甚至誘發氣喘、出現胸悶、呼吸困難等症狀;而泳池人數越多、三氯胺濃度越高,除可能造成救生員、教練的職業傷害外,兒童、泳客也應注意。

加氯是泳池常見的消毒方式,但泳池中的有機化合物會與氯反應產生消毒副產物,三氯胺是其中之一。

台大環境衛生研究所教授蔡詩偉接受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委託,去年進行「室內游泳池勞工暴露於空氣中三氯胺」研究,檢測台北市十處室內泳池、採集五十四個樣本,同時對一○四個工作人員進行調查。

檢測發現,五十四個樣本三氯胺濃度在每立方公尺○.○一七毫克到○.一五毫克間,蔡詩偉指出,雖然WHO建議濃度為○.五毫克,但越來越多文獻指出,WHO建議濃度已無法充分提供保護,因為低於此濃度仍會出現症狀。

二成八員工有呼吸道症狀

蔡詩偉針對泳池員工進行調查更顯示,二成八出現呼吸道症狀、二成四過去一年持續有痰、二成二持續咳嗽。若把救生員、教練分為暴露組,其他泳池員工為低暴露組,結果喉嚨痛、持續有痰等症狀在暴露與低暴露組出現統計上顯著差異。

暴露愈久愈受影響

此外,三氯胺濃度與泳客人數、自由有效餘氯濃度有關,蔡詩偉解釋,因為人身上的汗水等其他代謝物,會跟水中的氯產生反應,夏天泳池人潮擁擠,三氯胺濃度也會跟著提高。

蔡詩偉提醒除救生員、教練外,經常進入室內泳池的泳客也應該當心,而兒童年紀小,容易受到環境變化影響,也是三氯胺的易感受族群,他現正進行兒童對於三氯胺暴露的研究。

他也建議泳池業者做好通風及衛生管理,相對於室內泳池,戶外池因通風良好,三氯胺並不易累積於空氣中。

注意通風 多喝牛奶與水

台北市中正運動中心游泳池館長吳正文表示,已聽聞三氯胺會引起呼吸道症狀與氣喘等工作傷害,所幸每年工作人員進行全身性健檢,至今沒有特別狀況,工作人員也聽從醫師的建議多喝牛奶、多喝水。該泳池除注意通風、使用加氯消毒,也會使用臭氧,但目前難以臭氧替代氯。

游泳救生協會秘書長黃玄光則認為,三氯胺對人體的影響,是個人體質問題,不能一概而論。

※ 台北市剛好大多是室內游泳池,與肺癌的關連值得研究。



◆ 生物免疫化學治療 抗癌新趨勢

文/林政道 2011.07.04 自由

癌症的治療如同美國軍隊打越戰一樣(沒完沒了,也沒有準則可言)。因此國人談癌色變,家屬不願意告知病人其罹癌事實,很多人也不願意去認知它及研究它。

目前國內大多數醫師堅持教條式(醫學證據)的方式,將它趕盡殺絕,卻也造成宿主(即患者)的骨髓功能耗損殆盡,沒有機會再度重新整合治療。

癌症是與自己的細胞不同形,且無限制侵襲的敵人。癌腫瘤細胞如同滿清末年入侵的八國聯軍一樣,各自盤算如何壯大,成為「癌龍頭」。

癌症是多種因素造成,由於宿主免疫系統失調,一方面由生活環境壓力因素造成(約20%),另一方面由於基因突變造成(約80%),也就是因為年齡增長,而使宿主的免疫老化,因此使流竄的癌細胞得以重新整編、聚集生長。

由於持續性的病毒感染,造成日積月累的長期發炎細胞囤積,且分泌很多抗發炎物質,使宿主免疫監控細胞失去記憶能力和自我反省自我修復的能力,放任發炎細胞產生更多的壞因子,使得宿主細胞產生病變。

越來越多的免疫治療與傳統化學、放射治療整合治療的資料刊登於醫學雜誌,如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外科免疫醫師Rosenberg等。其最近免疫治療可以達成72%的治癒率。

個人化的癌症治療時代已來臨,在開始癌症治療前,應該先了解病人免疫力(體質)強弱;因此我們必須了解個人的免疫組成的基本值為多少,以利於往後的癌症整合治療免疫力調節的依據。目前長庚的醫療團隊用輔助劑結合人類乳突狀病毒VLP蛋白疫苗的免疫化學整合治療復發子宮頸癌,已在婦產部李奇龍教授指導下,連續3個月於生物免疫微創協會發表,及醫師群討論與質詢,對於復發的子宮頸癌使用生物免疫療法已可達成60%的治癒率,與世界同步。

(作者為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婦癌科副教授)

fsj 提到...

平板電腦、智慧手機不離身 近視散光族增三成

【中廣新聞/陳奕華】2011-07-05

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正夯,長時間緊盯當心近視、散光上身!臨床發現,最近年輕族群求診人數大增三成,半數以上都是平板電腦重度使用者,包括近視度數、散光暴增以及乾眼症等,醫師提醒,長時間用眼很傷眼,再加上平板電腦亮度普遍比電腦亮,如果在行車途中搖晃閱讀,更容易讓眼睛疲勞,加深近視散光。

34歲陳小姐是一名3C產品重度使用者,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智慧型手機確認代辦事項,通勤時,利用平板電腦看新聞、收發電子郵件,下班更是臉書不離身,但是不過短短一年時間,陳小姐陸續感覺眼睛容易酸澀、甚至視線模糊,檢查才發現,近視度數六百度暴增到八百度。

隨著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越來越普及,像陳小姐這樣個案增加,大學眼科近期門診發現,最近年輕族群,尤其上班族,求診人數大增三成五,超過一半都是平板電腦不離身,甚至在候診間,還是緊盯著手機或平板電腦,醫師憂心,近視的人長期使用電腦容易罹患眼部疾病,甚至因此導致失明是正常視力者的兩倍,行車搖晃又緊盯螢幕,容易傷眼,加深近視與散光。

開業眼科院長林丕容說:「路上看這些晃動的,譬如說動畫或轉換圖文,這個會增加這個散光加深的情況,相對於一樣,因為看近眼睛會收縮,收縮的話肌肉會疲勞,這樣對於眼睛造成一個近視壓力,所以對於高度近視、用眼較多的人,或是小朋友、學生,比較會近視。」

行動裝置正夯,醫師提醒,千萬別忽視眼睛健康,提出護眼20-20-20口訣,建議眼睛每使用20分鐘需要休息一次,可眨眼20秒、看遠約20公尺,讓眼睛獲得適度紓緩,同時提醒,若在室內,要有充足亮度,照明光線不可反射在螢幕上,行車時避免使用電腦等方式,預防視力急速惡化。



◆ 翻來覆去睡不著 中醫可改善

文/鄭國宏 2011.07.05 自由

白天操勞,晚上好不容易想好好休息,但翻來覆去卻睡不著!要怎麼樣做,才不會失眠?

中醫《黃帝內經》提到「胃不和則臥不安」。可見古人已觀察到,失眠是五臟六腑的運行出現問題。由於受累的臟腑不同,表現的兼證也互有差異。例如,患者除主訴失眠外,若兼有多夢、頭昏、頭痛、健忘等症狀者,其病在心。若患者有不思飲食,或食慾減退,口淡無味,飯後覺得胃脘脹悶、腹脹、便溏、面色萎黃、四肢困乏,或噯腐吞酸等一系列症狀者,多屬脾胃病變。

如患者雖能入睡,但睡間易醒,醒後不易再睡者,多半是「心脾兩虛」;心煩失眠,不易入睡,又有心悸、口舌潰爛、夜半口乾者,多半是「陰虛火旺」;入睡後,易驚醒,平時善驚、易怒,常嘆息者,多為「心虛膽怯」或「血虛肝旺」等。

中醫有所謂「同病異治」的概念,也就是應視受病的臟腑不同、體質不同,隨病人虛實來調整中藥或針灸的處方,才能達到良好效果。

(作者為台北醫學大學傳統醫學科醫師)



◆ 研究指出 孩子睡得飽 較無暴力傾向

文/柯俊銘 2011.07.05 自由

您的寶貝都是幾點上床呢?經常睡不飽而呵欠連連?今年6月一份發表在國外期刊「睡眠醫學」的報告指出,孩子會容易有攻擊、破壞或霸凌他人的舉動,可能與平時的睡眠不足有關。

這項研究由美國密西根大學睡眠障礙中心Louise O’Brien博士主持,針對341位國小學童的父母與學校老師進行調查,探討孩子的暴力行徑與其睡眠情形之間的關聯性。

過程中,研究人員除蒐集孩子的基本資料,也請家長填寫一系列問卷,內容主要涉及兒童行為問題與睡眠呼吸障礙(例如習慣性打鼾、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等)的評估。老師則負責提供個案在校言行的觀察紀錄。

結果發現,有32%的小朋友確認有明顯的行為問題,23%被診斷具睡眠呼吸障礙。進一步統計顯示,相較於無暴力傾向的同儕,喜歡「動手動腳」的孩童出現睡眠呼吸障礙的風險是前者的兩倍,其中最普遍的症狀又以打鼾居多。

值得注意的是,若排除年齡、性別、家庭社經地位等變項的干擾,最能預測孩子暴力行為出現的因子為白天是否會打瞌睡。

大腦前額葉掌情緒控制

研究者表示,孩子日間會有嗜睡情形常是疲倦所致,原由除不良的家庭環境與接觸過多聲光刺激(例如看電視、打手機與玩電腦等)外,睡眠呼吸障礙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若孩子總是處於睡眠剝奪的狀態,無形中會造成大腦前額葉的傷害,該區域已被證實主掌情緒控制、做決策與社會行為等功能,一旦無法正常運作,個人難免會有衝動、脫序的表現。

有鑑於此,其認為要減少孩童間的霸凌行為,增加他們睡眠的質與量會有幫助,提供給家長的建議如下:

●準時讓孩子上床,絕對不要熬夜。學齡前的孩子每晚需睡足11至13個小時,學齡期間的孩子要睡足10至11個小時。

●移除會分心的物品,給予適當的睡眠空間。把電腦、電視、電玩等搬出臥室,就寢環境儘量沒有噪音,房間溫度、亮度合宜,且使用讓其感到舒適的寢具。

●提高敏感度,察覺有異立即尋求專業醫療協助。若發現孩子睡覺時似乎有睡眠呼吸障礙,不要想說長大後就會好轉,最好帶去給小兒科醫師看看。

(作者為公職臨床心理師)



◆ 加爆稜狀桿菌疫情 已16死

中央社 2011-07-05

加拿大安大略省尼加拉郡地區爆發稜狀芽孢桿菌疫情,已造成16人死亡,當地民眾對醫療體系反應過慢將走上街頭抗議。

爆發疫情的3間醫院分別為大尼加拉總醫院(Greater Niagara General Hospital),4名病人死亡;聖凱瑟琳總醫院(St. Catharines General Hospital),10人死亡;威蘭醫院(Welland Hospital),2人死亡。

這3間醫院屬尼加拉醫療系統。系統下還有4間醫院,服務尼加拉瀑布及聖凱瑟琳地區43萬4000名居民。

不滿尼加拉醫療系統管理的民眾,準備明天在尼加拉總醫院前抗議示威。抗議人士表示,稜狀芽孢桿菌疫情爆發,是尼加拉醫療系統管理不善的最近例證。

尼加拉市議員蓋茲(Wayne Gates)表示,尼加拉醫療系統長期以來,一直忽視醫療危機。今天的疫情已令市議會對尼加拉醫療系統的麻木不仁忍無可忍。

蓋茲指出,尼加拉郡地區部份醫院5月12日就爆發稜狀芽孢桿菌疫情,但醫療系統幾乎等了一個多月才向民眾示警。先前,兩間醫院的急診室還因稜狀芽孢桿菌疫情關閉。

尼加拉醫療系統執行長馬修茲(Sue Matthews)表示,目前的首要之務在集中精力解決因稜狀芽孢桿菌疫情,不受政治干擾。

尼加拉郡地區醫院已採取措施,防止疫情再擴展。這些措施包括限制探病人數,雇請更多清潔人員,並請兩組傳染控制小組進駐。

長期服用抗生素或免疫系統較弱的人,較易受稜狀芽孢桿菌侵襲。稜狀芽孢桿菌通常在醫院內,經由人體體液傳染。

多倫多新寧健康科學中心微生物學專家西摩爾(Andrew Simor)表示,醫院醫護人員若能在早期發現稜狀芽孢桿菌疫情,並做適當處理,可以避免這種病菌在醫院內擴散。

西摩爾表示,稜狀芽孢桿菌疫情爆發,主要是因為醫院傳染控制措施不當,或使用抗生素不當。醫護人員未勤於洗手,發現疫情後未隔離病人,或醫院清潔不佳,也是助長疫情爆發的原因。

fsj 提到...

平板電腦不離身 近視度數恐激增

記者林相美/台北報導 2011/07/06 自由

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蔚為流行,醫師觀察,最近3個月因視力困擾求診者增加35%,其中半數以上是平板電腦過度使用者,有人智慧型手機用一年,近視度數就增加200度。

每看20分鐘 休息20秒

醫師提醒,行進間或光線不足時不要盯著螢幕看,平常每用20分鐘、休息20秒。

陳姓上班族昨天透露,每天上下班要一小時,她都利用3C產品打發時間,就連放假用餐大排長龍,她也會拿出手機玩,平常三不五時拿起手機確認待辦事項,平均一天使用智慧型手機5小時,眼睛變得乾澀,容易疲勞,可以戴上隱形眼鏡的時間也越來越短,就醫檢查發現,近視度數由600度增為800度。

開業眼科醫師林丕容解釋,智慧型手機螢幕小、字體小,拿在手掌操作,手部滑動時手機跟著晃動。若在光線不足處,光線對比強烈,瞳孔收縮吃力,易使眼睛不舒服;民眾常是近距離閱讀,越近看,眼壓就會增加,造成頭暈不舒服。

開業眼科醫師邱立祥提醒,行車時搖晃,會讓視覺焦點不停改變,睫狀肌密集隨著晃動調整水晶體,以改變視力焦點,不僅會使眼睛疲累、視力模糊,造成假性近視,若未適當休息與保養,長期可能轉變為永久近視,一旦出現眼壓高、眼睛乾澀、視力模糊等症狀,一定要就醫檢查視力。

林丕容表示,使用一般電腦,建議看50分鐘、休息10分鐘,但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字體太小,使用時間應縮短,一次只能使用20分鐘,休息20秒,休息時,眺望遠方、眨眼,分泌淚液,增加眼睛溼潤度,讓眼睛放鬆。

另外,智慧型手機雖可放大字體,但放大後無法看完整頁面,許多人久了也習慣看小字體,最好還是使用字體放大的功能,避免眼睛不適。



◆ 冷泡 健康消暑新茶道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1.07.07

塑化劑污染風暴讓不少民眾回歸自然,講究天然健康的茶飲。但有人喝茶,容易身體不適,甚至失眠。營養專家台北醫學大學教授謝明哲建議,以「冷泡」取代「熱泡」,可攝取更多茶多酚,降低咖啡因。

謝明哲最近完成「茶飲飲用行為和認知調查」,顯示飲茶是國人最普遍的飲食文化,九成以上國人愛喝茶,喜愛晨間飲用,且逾四成天天喝茶。

華人地區的喝茶傳統都以熱水沖泡,增加茶湯芬芳。但臨床發現,冷泡比熱沖更健康營養。謝明哲解釋,茶葉在低溫中能保有較高的營養素,達到攝取最佳化、茶味最佳化。

茶葉用低溫沖泡,可有效釋出兒茶素、茶多酚、礦物質等茶葉精華。以茶多酚為例,主要成分包括蛋白質、氨基酸、醣類、維他命和礦物質,這些豐富的維他命群,有益於人體健康。冷泡過程中,帶甜味的胺基酸會被先溶出,茶喝起來較甘甜。

另外,冷泡茶的咖啡因含量僅熱泡茶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可減緩對胃部刺激。相當適合對咖啡因過敏的人,飲用後比較不會引起失眠和腸胃不適。

最近氣溫飆升,謝明哲指出,冷泡茶清涼消暑,不傷胃,作法相當簡易,只要準備茶葉、冰涼礦泉水,以茶水1比50比例浸泡,約30分鐘就能沖出一杯清涼冷泡茶。



◆ 女性勤用牙線 有助好孕到

中央社 2011.07.06

根據一項最新醫學研究,口腔健康欠佳不利女性受孕,女性如果要提高受孕機率,應經常使用牙線清潔牙齒。

西澳洲大學(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對3500多名婦女進行的研究顯示,有牙齦疾病的女性需要7個月時間才能受孕,一般婦女則只需要5個月。

專家研判,這可能是牙齦發炎影響身體功能的正常運作。

負責這項研究的教授哈特(Roger Hart)指出,直到現在,並沒有任何發表過的研究調查口腔疾病可能影響女性受孕,「因此這是第1個報告,指出如果要提高受孕機率,治療口腔疾病是好的方法之一」。

哈特表示,所有希望受孕的女性,除了應戒菸和戒酒,維持健康體重與補助營養,還應該拜訪牙醫,了解自己的口腔健康狀況。

英國生育專家說,如果要受孕,就必須確定你的健康狀況良好,這是再基本不過的事。



◆ 骨本像沙漏 當心一點一滴流失

文/游慧宜 2011/07/06 自由

人的骨質就像沙漏一樣,日積月累一點一滴流失,如果平時沒有好好保養、補充鈣質,日積月累下來,就會變成「骨質疏鬆症」。

骨鬆症 全球第二大流行病

骨質疏鬆症的後果是增加骨折機率,其中又以髖骨骨折及脊椎骨折最為嚴重。髖骨骨折會導致殘障或死亡,50歲以上婦女中,每年有1/4曾經發生過髖骨骨折的人因此喪命!存活的髖骨骨折婦女中,有1/4需要長期照護。

輕症的脊椎骨折會使患者的身高變矮,但嚴重的脊椎骨折會令骨頭畸形、彎腰駝背,是相當常見的老年慢性疾病。患者在發生初期,完全不自知。

骨質疏鬆症已躍升全球第二大的重要流行病(僅次於心血管疾病)。根據統計,全世界80歲以上的婦女中,約有2/3為骨質疏鬆症的患者,60到70歲的人中,約有1/3。

台灣過去的報告顯示,平均每9名65歲以上的老年人,就有一人罹患骨質疏鬆症,女性比男性更常見,約每4名65歲以上女性中,就有一人是骨質疏鬆症患者。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會使骨骼變脆弱、易碎且容易骨折的疾病。事實上,俗稱「骨頭變脆」的骨質疏鬆症,是指骨骼變成多孔狀,就像蜂巢一樣,佈滿大的孔洞,也就是骨質密度(骨組織總量)的減少,以及骨組織的有機成分和無機成分減少,造成骨骼微細結構與功能發生變化的一種全身性骨骼疾病。

防鬆止跌 銀髮族重要課題

許多骨鬆症患者在發生骨折後,除了造成本人及家屬日常生活、起居不便,也增加許多直接、間接醫療經濟負擔,更常因併發症發生,影響健康甚鉅,甚至造成死亡,如髖骨骨折後,有高達20%至24%的人會在一年中死亡,5年內的累積死亡率也不斷攀升。

然而骨質疏鬆症因早期通常沒有症狀(像一個無聲無息的毀滅者)是最常被忽視的疾病,一旦發生骨折,骨質已嚴重疏鬆,所以防鬆止跌,持續正常用藥,是銀髮族早期預防相當重要的功課。

預防骨質疏鬆症,除了平日養成保健骨骼的良好習慣,增加飲食中的鈣質及維生素D攝取,避免吸菸、喝酒、規律運動、預防跌倒,並改進體能、增進平衡反應,都是重要的預防措施。

女性在更年期後或進入老年時,骨質會加速流失,所以除了上述的保養外,必要時,仍需要仰賴治療骨質疏鬆症的藥物,以預防脊椎體及髖骨骨折發生。(作者為嘉義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



◆ 慢性疲勞 易罹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文/林于晴 2011.07.06 自由

臨床上,常聽見病人有以下的困擾:「治療師,我的頸部肌肉僵硬情形好嚴重,有時候連頭都緊繃得難以忍受。」「肩膀好緊好緊,尤其是加班或緊張的時候,我完全無法放鬆。」「胸口好像被一圈束帶綁住,嚴重時,連呼吸都覺得吃力。」「手臂痠麻無力、動一下就很不舒服,讓我工作時,力不從心。」

現代高度文明的社會中,由於身體活動量低,肩頸痠痛、工作壓力大,使得上背痛、肌肉僵硬纖維化或關節退化等問題提早困擾現代人。

有時,即使病患服用消炎止痛藥,做完復健治療與運動,甚至尋求中醫針灸與整脊後,都不見顯著起色。

患者有可能是罹患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它並不是一種特定疾病的名稱,是人體肌肉因長期處於緊張狀態,或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下,所出現症狀的總稱。

有一群肌肉長期處在緊張狀態下,妨礙血液暢流,無法有效將體內因代謝作用產生的廢物,如乳酸等帶走,積存在該處而引起痠痛感。

隨著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出現不同,會產生不同的臨床症狀,這些症狀往往與骨骼肌肉系統傷害的病症類似,不易鑑別診斷,因此容易被誤診為其他骨骼外科病症,而延誤治療時機。

例如:菱形肌的肌筋膜疼痛症候群被診斷為脊椎關節炎、頸椎神經根病變;胸部肌群的肌筋膜疼痛症候群被診斷為肩部滑液囊炎,甚至心臟疾病。最後因整體的慢性疼痛與體能活動不足的情形,使得生活品質變得不佳。

其實在忙碌之餘,藉由一些小運動就可以輕鬆趕走疼痛,提升生活品質。規律的彼拉提斯運動,可以在安靜的環境內,專注於運動當中,重新認識自己身體的每個部位,調整自己的姿勢,並且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配合呼吸,伸展頸部肩膀、上背與上肢肌肉,即使只是一個簡單的小關節運動,都能調整肌肉的柔軟度,並獲得放鬆。

最重要的是,在工作之餘,應用學習到的運動技巧與原則,培養主動運動治療,或是規律地跟隨團體運動的良好習慣與生活型態。(作者為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復健部物理治療師)

fsj 提到...

家庭組成改變 家譜複雜化

【世界日報╱編譯中心綜合5日電】2011.07.07

過去家譜學家把家庭關係定義為血親和姻親,但現在家庭的組成牽涉很廣,也包括代理孕母、精子捐贈者和同性父母,製作家譜變得複雜。有些家庭建立兩個家譜,一個是根據血緣的家譜,一個是根據感情的家譜,一些學校傳統上教學童製作家譜,但現已取消了。

紐約時報報導,明尼蘇達州明尼亞波里斯的蘿拉‧艾希摩爾與珍妮佛‧威廉斯是姊妹,由於蘿拉和丈夫不能生育,姊姊珍妮佛即用捐贈者的精子,代為懷孕,2007年生下女孩美樂瑞,由蘿拉和丈夫收養。她們開始思考美樂瑞在家譜中是什麼地位,珍妮佛說,從醫學觀點來看,她是美樂瑞的生母,但也是美樂瑞的阿姨。

有一個同性伴侶的珍妮佛,也透過精子捐贈者有一個六歲的親生兒子傑米森。蘿拉和珍妮佛難以決定傑米森和美樂瑞的關係,他們是同母異父兄妹,也是表兄妹。家譜中是否要列出精子捐贈者呢?經過數月的討論,她們最後決定蘿拉是美樂瑞的母親,珍妮佛是阿姨,傑米森有時叫美樂瑞為妹妹,但在學校美樂瑞是他的表妹,而精子捐贈者不列入家譜。

根據人口普查資料,過去六年未婚家庭數已超過結婚家庭,也有更多同性伴侶透過代理孕母或收養而有孩子,全國最大的精子銀行之一、加州的Cryobank說,2009年該銀行三分之一的客戶是女同性戀伴侶,而十年前這個比率只有7%。建立家譜不只是頭腦的鍛鍊,也有醫療與法律上的用途,特別是在發生死亡與繼承時。

密西根州卡斯市的巴托爾夫婦有一個八歲的親生兒子艾迪,透過精子捐贈者有一個五歲的女兒多莉,並正在收養一對雙胞胎兒子。巴托爾太太說:「四個孩子都將列在家譜中,血緣關係一點也不重要。」但他們知道孩子可能會有疑問,所以準備了兩套嬰兒成長日記,一本紀錄與巴托爾夫婦的生活,另一套紀錄每個孩子的親生父母,孩子可自己選擇怎麼告訴別人。

※ 相關報導:

* 阿嬤染菜花傳5歲小孫女 害阿公被誤會性侵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jul/7/today-so1.htm

年僅5歲的小孫女竟感染「菜花」,不巧的是,照顧女童的阿公也染有菜花,因菜花可透過性行為、接觸傳染,這下令阿公百口莫辯,被依性侵罪嫌函送;所幸阿嬤挺身而出,坦言她去年到萬華上公廁時被傳染菜花在先,才洗刷阿公的冤屈。



◆ 《社論》葉克膜的台灣傳奇

台灣新生報 2011.07.07

健保局上周發布的統計顯示二○一○年台灣有一一二六人使用葉克膜,其中四九九人存活,醫療支出總額達九億元,而每位被裝上葉克膜的患者平均醫療費用是七十九萬元,其中支付葉克膜的費用約十五萬元;換言之,葉克膜的使用占了病患醫療費用的二成。

葉克膜在很多場合被謔稱為「葉醫師」,但葉克膜不是人,它是冰冷的機器。做為一種體外維生系統,其名稱來自「ECMO(體外膜氧合)」,之所以被戲謔為「葉醫師」是因為有幾位知名人士曾經使用過葉克膜而獲救,導致有些人不明就裡,誤以為葉克膜是醫師,於是「葉醫師」之稱不脛而走,成了醫界和媒體取笑用的代名詞。

急重症治療需要龐大的醫護人力和後勤支援,但也仰賴先進且頗為昂貴的醫療科技,而葉克膜正是這一類昂貴的醫療科技,它被用來做體外循環;換句話說,葉克膜的作用類似一種人工心、肺臟,用來維持病患的生命跡象,當病人的心肺功能因為各式各樣原因突然或即將喪失時,裝上葉克膜可以降低心臟負荷,讓心、肺休息,醫師因此可以爭取到一些時間讓病人的心肺功能自行修復或等待器官移植的機會。

很多家屬甚至醫師對葉克膜產生過度期待,因此葉克膜在台灣有被過度使用的嫌疑,根據台大醫院柯文哲醫師的說法是美國人口是台灣的十三倍多,但一年平均只有約二千人使用葉克膜,看來台灣使用葉克膜的頻率高出美國數倍之多。

葉克膜也許救了邵曉玲、星星王子,但是葉克膜救不了廖風德,對於危在旦夕的病人,葉克膜的併發症並非罕見,它可能形成血栓、溶血、出血、肢體壞死、中風、敗血症等副作用。葉克膜固然是加護重症的利器,但正如柯文哲所說:如果救活之後變成植物人或很快死亡,那有什麼用?他認為健保局應追蹤葉克膜使用後的一年存活率,這樣才能進一步解讀葉克膜的效益。

葉克膜議題顯示了加護病房和臨終照顧在台灣的一些困境,醫師的訓練是救人,他們普遍缺乏面對死亡逼臨時與病人和家屬溝通的意願和能力,加上台灣規範死亡的法律落伍,醫界對於死亡議題似是而非的見解蔓延猖獗,一代傳一代;一般而言,醫師對於死亡議題缺乏整體鳥瞰的能力,其心中的訴訟恐懼凌駕在人道和關懷的價值之上!

醫療的不確定性往往促使醫師、病人和家屬站在一邊,但是「無效醫療」的蔓延和「分配正義」又往往使得像柯文哲一樣的急重症醫師傾向於和必須節制醫療費用上飆的健保局站在另一邊,葉克膜數據的公布顯示健保局已經意識到「無效醫療」、「中止或撤除醫療」的嚴肅性;因為許多簽下不急救(DNR)的病人在死亡當天仍然接受積極的治療以及包括影像和抽血的檢查,而加護病房如果住了一個「活的死人」,那便是剝奪其他人的救治機會;而「邱小妹雖然已經腦死,但是我們醫護人員不放棄救治的努力」這種奇怪邏輯仍然流行的話,醫界恐怕會被謔稱為拙劣的「演藝界」。

好的醫療抉擇要慎思熟慮,必須以病人的最佳利益為原則,即使這種抉擇無可避免地指向死亡;因為不這麼做,醫師應該清楚不僅「通往地獄的道路是善意鋪成的」,而且還是民脂民膏打造的!



◆ DRGs/省過頭 肥了保險業 惹民怨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1.07.08

治療疝氣,不能使用較先進的「無張力人工網膜」。雙側疝氣,還得同時開刀,不能分開動刀。健保局去年初開始實施DRGs給付新制,原想省醫療成本,減輕民眾負擔,但矯枉過正,引發不少民怨及醫師反彈。

私立醫院協會秘書長吳明彥批評,台灣平均每個人有三張保單,一旦生病,包括住院、開刀及相關醫材,都能獲得保險理賠,但DRGs規定嚴格,如醫院以材料差額名義向病患額外收費,則全額不予給付。 如此一來,醫院不敢、也不願向患者介紹較好的醫療材料,即使病患主動向醫師表達願以自費方式,使用好一點的材料,醫院通常也會婉拒,就怕跟健保局收不到錢。

「健保局根本就是圖利保險公司!」吳明彥指出,健保局表面上好像在幫患者省錢,卻忽略了絕大部分民眾都已自掏腰包購買私人醫療險。原本可以申請保險補助,享用更好的醫療,現在卻受限於「自費」的框架中,只肥了保險業者。

據統計,99年度我國「個人健康險」保費收入約2253.7億元,規模約為全民健保年度保費的一半。全民健保入不敷出,但保險公司年度理賠金額只有622.3億元,僅占保費的27.6%,不到三分之一。

吳明彥認為,保險公司獲利驚人,全拜DRGs之賜。健保局一竿子打翻一艘船,把所有醫院都當成賊,卻只肥到保險公司。如果健保局依然故我,他將至監察院檢舉健保局瀆職。

對於DRGs,台灣疝氣協會秘書長、博愛疝氣專科醫院副院長林鼎淯也有一肚子氣。他指出,醫病關係變得更緊張,就曾遇過病患在診間拍桌大罵,繳了好多私人醫療險保費,現在生病開刀,想自費使用較好的手術材料,醫院卻說不行。

有疝氣病患抱怨,以前可以自費購買「無張力人工網膜」來修補疝氣,由健保支付手術費用,保險公司則會給付材料費用。但現在卻不行,如果自費使用人工網膜,居然連手術費用也得自費。

事實上,健保局日前已經准許醫院使用高單價的「無張力人工網膜」,但給醫院的手術給付仍舊一樣。林鼎淯坦承,醫院基於成本考量,使用無張力人工網膜,得多支付一萬多元,算一算反而賠錢,因此,乾脆告訴病患,醫院沒引進這類耗材。

事實上,DRGs對於醫師的專業認知也造成衝擊。例如,在未實施DRGs前,成人雙側疝氣手術可以選擇一次手術,或是分兩次動刀。基於術後併發症的情況,醫師大都選擇分兩次手術,來減少尿儲留、傷口感染等併發症。

但現在DRGs規定,雙側腹股溝疝氣屬於獨立診斷碼,不可以分兩次手術治療及住院及治療。如果醫師幫病人分兩次動刀,給付全部刪除。因此,現在只要是雙側疝氣患者,就沒得選擇,只能同時解決兩側疝氣。

林鼎淯無奈地說,健保局實施DRGs一年多來,目的想兼顧醫療成本與品質,但結果證實,嚴重干涉到醫療專業,損害至病患權益,確實有必要檢討。

fsj 提到...

中藥酸棗仁湯可治療女性睡眠障礙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2011.07.08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中醫科臨床研究發現,中醫常用的酸棗仁湯可改善更年期婦女睡眠障礙,不僅讓她們更易入睡,且睡得更好、更久。這篇研究論文,不久前發表在國際醫學期刊「補充及另類實證醫學」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 美研究:胖臉男 較易說謊作弊

【聯合報╱編譯陳韻涵/報導】2011.07.07

美國研究發現,胖臉男比瘦臉男更可能說謊和作弊取巧,但胖臉男通常企圖心較強,較容易成為出色的企業家。

美國密爾瓦基威斯康辛大學研究發現,男性臉部寬度和長度的比率,可做為一個指標,臉部相對越寬的男性,越會覺得自己很有力量,也越容易傾向打破社會規則達成目的。英國每日郵報說,胖臉的好萊塢影星傑克尼克遜和英國足球巨星魯尼,都以花心騙女生聞名,似乎印證這個研究。

研究主持人海斯霍恩(Michael Haselhuhn)博士表示,「以演化觀點來看,男性臉部的比率是自信的象徵。尤其是在競爭過程當中,胖臉男往往表現得較強勢、自私。因為自覺比較有力量,導致胖臉男容易出現與道德相背的行為。」

這項針對192名商學院學生的研究發現,胖臉男以說謊手段打敗對手的可能性,是瘦臉男的3倍,作弊取巧的可能性是瘦臉男的9倍。



◆ 假牙清潔錯誤 口腔恐淪細菌溫床

文/林哲堂 2011.07.07 自由

據衛生署2005年發表的「台灣地區國人口腔健康狀況及口腔衛生行為分析」統計,65歲以上配戴活動假牙的國人高達45.1%,換句話說,國內年長者大約每兩人中,就有一人配戴活動式假牙;隨著科技的進步,活動假牙也不再只是年長者的「專利」,一般缺牙者也會藉由活動式假牙的配戴達到幫助咀嚼之功能。

不過,很多人卻不知道雖然假牙與真牙的外觀難以分辨,但材質有極大差異。

真牙表面有堅硬的琺瑯質,假牙則由材質較軟的壓克力樹脂製成,因此,若將原本適用於真牙的清潔方式使用於活動假牙上,很容易使假牙產生損傷及刮痕。

造成假牙刮痕的元凶,就是牙膏當中常用的磨蝕粒子(如PMMA)。它遠比假牙的材質堅硬,如果使用在真牙上,可幫助去除牙齒汙垢,然而若運用於表面材質較真牙軟的活動式假牙上,反而無法達到清潔的效果,長期使用下,甚至容易在假牙表面造成刮痕,選用研磨成分較高的牙膏,發生損傷和刮痕的程度也就越嚴重。

使用牙膏清潔活動式假牙,除了會造成假牙表面的損傷與刮痕外,口腔的細菌更容易殘留在這些表面的細縫中,不自覺成為細菌孳生的大溫床。

實驗也證實,表面光滑的活動式假牙上的細菌不易附著,但表面有刮痕的活動式假牙則可明顯發現有大量細菌附著,成為口腔細菌累積的溫床,容易導致牙周病、口腔炎、白色鏈珠菌症等口腔疾病。

日本研究調查也顯示,近8成(77%)假牙配戴者曾因假牙極度不潔,引發口腔炎、口角炎等口腔疾病,嚴重時,也可能會造成黏膜病變。

此外,不乏文獻報告指出,若大量口腔細菌進入呼吸系統,甚至可能造成吸入性肺炎或心內膜炎,尤其是免疫系統較差的老年人更是不可輕忽;目前市面上,有販售假牙專用清潔錠,可有效清潔活動式假牙。

(作者為台北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教授)



◆ 痠痛拖延就醫 檢查才知癌上身

中央社 2011.07.07

65歲老翁經常全身痠痛,自以為年紀大了,長年生活荒唐的後果,起初不以為意,家人堅持下,在高雄榮總接受磁振造影檢查,原來罹患攝護腺癌,癌細胞轉移到骨頭才會痠痛。

高雄榮總健檢中心斥資新台幣8000多萬元,引進全景3T磁振造影儀,今天舉行啟用典禮,並召開記者會公布5個月臨床使用成果,癌症檢出率約4%,其中多數是無自覺症狀的癌病患者或其他健檢儀器未檢測出來的病患,有些僅身體部位痠痛,檢測結果竟是重症上身。

健檢中心主任馬光遠說,這名65歲罹患攝護腺癌末期的老翁,本身有抽煙喝酒習慣,且有高血壓及痛風病史,對全身痠痛症狀不曾認真面對,直到不忍拒絕孩子送他父親節禮物,經磁振造影檢查才找出真正病灶。

馬光遠表示,有名年約50歲男性科技工程師,長時間使用電腦,工作時間長且壓力大,常常覺得肩頸痠痛,以為是疲勞過度,僅以貼膏藥緩解不適,直至到高雄榮總健檢,經3T磁振造影發現頸椎椎間盤退化性病變外,還找到脊椎血管動靜脈畸形,若未及時發現處理,病況惡化可能下半身癱瘓。

放射線部磁振造影研究室主任吳銘庭說,肩頸或肢體痠痛不一定都是文明病或是年長退化所致,應循正規檢查診斷,才能查明病灶採取正確醫療,像磁振造影就是一種完全無輻射線的檢查。

吳銘庭說,最新型3T磁振造影儀的優點包括無輻射、檢查時間縮短30分鐘、影像更清晰、檢查空間更寬敞舒適,臨床主要運用於腫瘤篩檢、腦神經血管檢查、全脊椎檢查、心臟及全身血管檢查等,缺點是對血癌、胃癌、腸癌初期檢查敏感度較低,健檢時搭配內視鏡檢查較好。

※ 相關報導:

* 皮膚紅腫發炎 常因脾胃濕熱所引起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329117

天熱時,手腳心老是發熱,精神不安的民眾常覺得自己火氣大,這在中醫多認為是陰虛火旺,偏向虛熱居多;治療可以黃連阿膠湯為主,再視個別患者狀況調整藥材。



◆ 骨骼關節-膝蓋痠痛走路卡卡 原來半月板墊片破裂

實習記者陳中勳/台北報導 2011-07-07 中國時報

一名65歲婦人長期因左腳膝蓋痠痛,走路感覺「卡卡」的,買了維骨力食用沒見效,自行效法電視宣傳的拍打功將膝蓋敲到紅腫卻反而更嚴重。經骨科醫生診斷,發現其膝蓋半月板墊片破裂,施以關節鏡手術將磨損墊片清除乾淨後,才恢復正常生活。

台北中山醫院骨科醫師周正義表示,根據他30多年累計診斷4千多例膝關節疼痛案例,其中約有1成患者疼痛的主因是關節半月板墊片磨損所造成;一般民眾經常以為膝蓋痛是退化的問題,其實老人膝蓋痛並不等於退化性關節炎疼痛。

周正義說,膝關節處的兩塊半月板軟骨,其作用就像汽車避震器一樣可以減輕膝關節負荷,不過隨著年紀大或者運動過度的因素容易造成磨損,甚至會出現「卡卡」的聲音。60歲以上的老年人如有突然間腿軟、彎曲伸直時有特定角度疼痛,應盡速前往醫院診斷。

周正義表示,以醫學角度而言,膝蓋拍打功可能在促進血液循環方面有所功用,但對於內部的骨骼組織應該沒有太大影響。

此外,市售維骨力含有的葡萄酸胺成分,雖然宣稱能有效修護軟骨組織,但醫學界至今依然無法證實,因此呼籲民眾應尋求正確的療法,以避免花了大錢卻沒有改善疼痛。

fsj 提到...

長照調查 近70萬人失能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1.07.08

究竟台灣有多少失能人口,亟需長期照護?衛生署長期照護保險籌備小組小組最近完成第一階段「國民長期照護需求」調查,有效樣本15萬份,全台失能率高達2.98%,換算後,國內至少接近70萬人失去基本生活能力,需要長照服務。

長照險 7成願意每月支付379元

至於民眾願意每個月支付多少錢來投保長照保險?長照小組另一項電話調查則顯示,在1083份電訪問卷中,七成四受訪者贊成長照保險平均每人每月願意支付379元。

衛生署護理及健康照護處處長鄧素文指出,行政院版「長期照護服務法草案」已經送至立法院審議,希望下個會期可以順利通過。

鄧素文表示,第一階段「國民長期照護需求」調查採取面訪,深入許多家庭,透過各項自我評估,瞭解國內人口失能率,統計後推估,國內失能率為2.98%,失去日常生活功能的民眾近70萬人,亟需長照服務,以減少負擔,提高生活品質。

長照小組最近也完成了針對台閩地區20歲以上民眾的電話調查報告。結果顯示,五成四受訪者聽過長期照護服務。一成民眾表示,個人或同住家人需要長期照護。在一成有長照需求的受訪者中,八成一係由家人負責照護,平均需要兩人照料。



◆ 大胃王吃出問題 「不該全民埋單」

【聯合報╱記者陳惠惠、張嘉芳/台北報導】2011.07.08

大胃王、吞辣椒比賽吃出問題,該不該由健保埋單?健保監理委員會日前開會決議並建議衛生署,舉辦這類可能危害身體活動,主辦單位應提供商業性保險,協助支付醫療費用,不應全民來負擔。

對此,消基會與部分醫師也表支持。台中童綜合醫院急診部主任盧立華說,這種活動根本是「吃飽了撐著」,不可動用健保資源。

大胃王比賽時,為求吃得快,食物順利下肚不會卡在食道,參賽者常邊喝水邊吞東西。馬偕醫院胃腸肝膽科資深主治醫師陳銘仁說,水能幫助吞嚥,但食道、氣管開口相通,稍有不慎,不只食道,氣管裡也可能塞滿食物,因此窒息。

狂吃一頓後,有些人會以手指頭催吐,解除胃脹不適。台北榮總胃腸科主治醫師黃以信提醒,一旦催吐力道過猛,瞬間壓力過大,恐造成食道與胃交界處的賁門撕裂傷出血,「吐出血來」,甚至會引發胸痛、心臟病。

日前一場吃辣椒比賽,挑戰號稱世上最辣毒蠍椒,有參賽者因為辣過頭,當場胃痛送醫。賽前,主辦單位還請參賽者簽切結書,免除自身意外責任。過去,曾有大學舉辦吃饅頭大賽,一名研究生花一分鐘狂吞下兩個夾了起司、蛋的饅頭,被饅頭噎死。

有監委會委員看不下去,上月底,監委會開會時臨時提案。私立醫療院所協會理事長謝武吉說,健保資源有限,基於公平正義原則,民眾參加大胃王、吃辣椒這種可能危害身體健康活動,發生意外或身體不適,不應該由健保付費,而應透過代位求償,向主辦單位追討。

謝武吉說,當天廿多位委員與會,無異議通過決議,建議衛生署及健保,舉辦這些有害健康活動的主辦單位,應事先投保商業保險。他強調,這不影響民眾就醫,只是商人打知名度、賺錢,沒道理出了事,卻要全民負擔。



◆ 研究:長期運動 可收斂暴戾之氣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1.07.08

根據以色列一所大學針對600位男童進行的研究發現,長期參與運動的男生會提高男童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降低暴戾之氣,研究人員也指出,口頭勸告雖可以達到矯正的效果,但是透過運動則較可以消除負面的情緒。

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研究人員,邀請649位來自社經背景較差家庭的學童參與研究,其中一半的學生被安排參加不同運動,包括籃球或足球與空手道每週長達5小時,在經過24週之後,發現曾參加運動的學生自制與自律能力增加,同時也提高問題解決能力,男童原有的暴力傾向有降低的趨勢。不過,研究卻發現,同樣的結果在女生上則較不明顯。

研究人員莎哈爾表示,「當他們找到動力後,等於找到他們生活的目的,同時也可能因此降低或做出脫序行為的機率,他們有興趣的事物,學生就會更樂意參與。」

研究人員這次邀請來自24所不同學校3年級到6年級學生參與實驗,研究結果發表於特拉維夫大學兒童福利與保護中心年度會議上。



◆ 研究:嚴重空氣污染 老鼠腦部受傷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1.07.08

國外一項針對動物的實驗指出,長期暴露在空氣污染環境的老鼠,腦部主司記憶與組織的部位會受損,同時可能出現憂慮症狀。稍早的研究也發現,暴露污染空氣容易導致身體發炎,並且破壞心臟、肺部與提高血壓。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讓老鼠暴露在汽車、工廠所排放的污染環境長達10個月後,發現曾吸入污染空氣的老鼠,在時間內找到出口的時間較長,而且容易忘記剛剛走過的路徑。

另外,這些老鼠出現焦慮或沮喪的行為也較普遍,研究人員發現,吸入污染空氣的老鼠腦部,負責記憶與組織的海馬迴部位會出現變化。

研究人員在老鼠吸入的空氣中添加大小約毛髮13/1的微粒物質,每天讓老鼠暴露在污染空氣中6小時,每周6天共長達10個月,約等於一般老鼠生命週期一半。

研究人員費肯表示,由研究結果可知,長期暴露空氣污染下,對老鼠腦部的傷害是可見而且有害的,因此,這樣的結果讓全世界身處在同樣污染環境的人類做為參考。

稍早的研究也發現,暴露在污染空氣下容易導致身體發炎,而且容易破壞心臟、肺部功能並提高與高血壓。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 The Molecular Psychiatry》期刊。



◆ 人造氣管移植 瑞典完成全球首例

【中廣新聞/夏明珠】2011-07-08

瑞典研究人員把人造材料骨架、加上幹細胞培養組織,做成的人造氣管,移植在病患身上,這是全球首例。

瑞典(卡洛林斯卡)大學在六月九號完成手術,病患康復情況良好,今天出院。醫生說,病患氣管長腫瘤,已經到末期,氣管幾乎完全堵塞,因為等不到合適的捐贈者,醫生只好另謀他法。

手術的第一步,得先無中生有,製造一個合用的氣管,醫生用人造材料做出氣管的形狀,把它當成骨架,在上面種植幹細胞,然後置入生物反應器,進行組織培養,等待細胞長成,覆蓋整個氣管,由於使用的細胞來自於病患本身,所有沒有排斥的問題。

生物技術日新月異,顛覆所有想像,自體幹細胞搭配捐贈氣管,進行移植手術,已經有先例,比利時醫生也曾把捐贈氣管植入病患手臂,等到氣管外長出新的組織後,再移植到病患體內,這兩種做法,因為移植器官外,都覆蓋著病患本身的細胞,所以都沒有排斥的問題。

至於瑞典最新的這起氣管移植,用人造氣管搭配自體幹細胞,做成移植器官,是全球首例,同樣沒有器官排斥的問題。

專家說,這種技術可以運用在氣管、食道以及膀胱等構造比較簡單的器官上,像是腎臟和心臟等較為複雜的器官,要使用這項技術,恐怕還需要很多年的研究改進。

fsj 提到...

台中去年十大死因 高血壓擠下自殺

【聯合報╱記者張明慧、洪敬浤/台中報導】2011.07.09

大台中去年的十大死因昨天出爐,死亡率略微上升,平均每37分鐘就有1人死亡,多是惡性腫瘤致死;高血壓性疾病首次入榜十大死因,自殺則有下降趨勢,可能與經濟好轉有關。

台中市府主計處昨公布,平均每37分鐘有1位台中市民死亡,去年死亡人數為1萬4220人,比上年增加525人。

主計處指出,十大死因造成的死亡人數,占台中市總死亡人數7成5;與前1年相比,前6名的名次不變,但慢性下呼吸道疾病上升1個名次至第7位,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則下降至第8位;高血壓性疾病上升1個名次,首度擠進前10名,讓近幾年都在10名內的蓄意自我傷害(自殺)退出十大死因之列。

人人聞癌色變,台中市惡性腫瘤也占死亡率第一;主計處指出,癌症中又以肝癌、肺癌續居主要死因前2位,平均每2.1小時有1位市民因癌症死亡。統計去年癌症死亡人數4089人,占所有死亡人數的28.8%,較上年增加1.2人。

另十大死因中死亡率上升幅度較大有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肺炎、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探究原因可能是台中的人口老化,再加上藥物濫用導致。衛生局指出,中市65歲以上老年人口數已達23萬人,老人抵抗力弱,建議平時就要維持健康飲食,並規律運動,另可定期保健篩檢早期發現疾病。



◆ 水喝不夠、睡眠不足小心熱中暑

【聯合報╱記者陳俐君/台北報導】2011.07.09

最近氣溫狂飆、濕度也高,熱中暑患者增多,就連專業馬拉松選手也「中標」!醫師表示,夏天高溫、濕度也高,要多補充水分,出現疲倦、口乾症狀,要立即散熱。

三軍總醫院日前收治一位36歲男性馬拉松選手,患者身體向來健康,上月某一天,氣溫36.5℃、濕度70%,正是入夏以來台北最高溫,他參加越野馬拉松活動,在結束8公里長跑後,突然昏倒在地。

三軍總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吳家兆表示,患者送醫時,體溫達41℃、昏迷指數3分,加上低血壓、心律不整、排尿減少,緊急為其插管,並送加護病房,治療4天後,才康復出院。

吳家兆指出,患者體溫過高,又有昏迷等症狀,研判應是熱中暑。為何常處高溫下活動的體育選手也會中暑?經詢問後,男選手說自己在比賽前幾天,水都喝不多,可能因為身體水分太少,才引起熱中暑。

吳家兆提醒,夏季溫度、濕度都高,中暑危險係數也會隨之飆升,預防熱中暑應避免暴露高溫下,外出戴帽、撐傘,多補充水分,防止高溫下脫水。外出活動前一天,應充足睡眠,避免飲酒;若不慎染患感冒、腸胃炎,病癒前最好避免長時間戶外活動。

一旦出現疲倦、口乾等疑似中暑症狀,應快點到陰涼、空氣流通處處休息,可將雙腳提高,增加腦部血液供應。

若中暑患者清醒,可給予水和鹽分,若患者昏迷不醒,應盡快召喚救護車,送醫處理。等待救護車時,應維持病患姿勢,避免吸入性嗆傷。此外,應替患者脫除外衣及其他束縛物,並搧涼減低體溫,現場若有冰塊等降溫物品,可放在鼠蹊部、腋下或頸部等處降溫。



◆ 炎夏皮膚多毛病 嚴防3類警訊

【聯合報╱記者李蕙君/台東報導】2011.07.09

炎炎夏季、烈日灼身,台東馬偕醫院指出,潮溼、熱氣、陽光等許多皮膚病誘發因子,使得夏季皮膚科病患增加,常見病症包括濕疹皮膚炎、皮膚黴菌與細菌感染、曬傷、曬斑等,但只要預防、治療得當,夏天也能有光滑細緻的好膚質。

馬偕醫院台東分院昨天在炎熱的7月天,發出3大類常見皮膚病警訊;夏天最常見濕疹皮膚炎,致病原因除高溫加汗水的溼熱環境,有些昆蟲、植物也會導致皮膚炎。皮膚科醫生指出,皮膚炎病徵通常會出現一顆顆紅紅的癢疹或小水泡,令人忍不住搔抓而留下抓痕和結痂的傷口,加重病情。

醫生建議,隨時保持皮膚涼爽、經常更換汗溼衣物,才是避免濕疹皮膚炎最好的方法;治療主要以口服抗組織胺、外用類固醇藥膏為主,並根據病情、發病位置,選擇適當強度治療藥物,避免副作用產生。

另外,皮膚黴菌與細菌感染最易發生在病人本身皮膚已有缺損或患有糖尿病、免疫功能不全的慢性疾病患身上;常見感染包括毛囊炎及汗腺炎、黴菌感染、汗斑等。

毛囊炎、汗腺炎是寄生在皮膚上的金黃色葡萄球菌侵入毛囊,形成一顆顆紅色凸起丘疹、膿泡,較嚴重時會形成「癤」,台語俗稱「生叮仔」;保持身體乾燥才是預防之道。

至於曬傷、曬斑常發生在臉頰、鼻子、頸背、四肢等。醫生說,平常要善用帽子、陽傘等防曬工具,出門、玩水前半小時也可使用適當的防曬油。

若曬傷,可先用涼毛巾或冰水袋濕敷,讓皮膚降溫、補水,再用甘草、燕麥、蘆薈等鎮定、消炎,若皮膚嚴重脫皮、起水泡,則須就醫。



◆ 1個月便1次…原來大腸2倍長

【聯合報╱記者陳永順/嘉義報導】2011.07.09

44歲蘇姓婦人長期便秘,十多年來幾乎每周大便1次,甚至1個月才解便1次,腹部經常劇烈疼痛,影響生活作息,醫師檢查發現她的大腸是一般人的兩倍長,足足有3公尺,囤積糞便;透過腹腔鏡全大腸切除手術,才擺脫宿疾,蘇婦笑說「總算舒暢了。」

聖馬爾定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謝宏濱指出,正常的大腸總長約150公分,但蘇婦的大腸總長300公分,是一般人兩倍,吸收水分功能過強,導致糞便堅硬,解便非常困難。

蘇姓婦人表示,長期便祕,常每周解便1次,甚至1個月才解便,經常腹痛到蜷起身體,在床上打滾,曾嘗試用高劑量瀉劑、灌腸、大腸水療,或購買每瓶8000元酵素,吃遍纖維素、乳酸菌,都沒有改善。

謝宏濱原推測是腸道消化問題,經檢查才發現大腸異於常人。蘇婦的大腸較長,吸水功能太好,多吃纖維質等食物反而造成大腸囤積的糞便更硬。

蘇婦接受全大腸切除手術,擺脫宿疾。她說,手術前,大腸蠕動得痛楚難耐,「手術後,我身體輕鬆多了,連皮膚都大為改善」。

謝宏濱說,大腸切除手術可使用腹腔鏡完成,傷口小又美觀,恢復快及縮短住院天數,有健保給付。



◆ 竹醫、竹東醫 納入台大體系

【聯合報╱記者蔡育如/新竹報導】2011.07.09

署立新竹、竹東醫院本月納入台大醫院體系,改名台大新竹、竹東分院,昨天揭牌,台大總院長陳明豐將薪火傳遞給新竹分院長孫瑞昇,期望新竹分院朝向成為大新竹地區醫學中心級的醫院邁進。

陳明豐說,7月1日新竹分院即進駐23名主治醫師,未來將全力發展急重症,包括心臟、腦神經、胃腸道、小兒、婦產、癌症等科,補足新竹地區醫療照護較不足的地方。並和清、交大及園區廠商、研究機構,一起研發及提供生技實驗,整合台大與分院的醫師資源,提升新竹的醫療等級。

孫瑞昇表示,新竹分院會更落實在地化醫療,門診無法處理的,總院會派醫療團隊與相關醫事人員支援。「將醫師宅急便過來!」讓患者就地得到台大醫療團隊完整的服務,新竹、竹東分院會互補。

台大校長李嗣涔表示,15年前台大於新竹設立據點,多年的發展,台大碧珍館已經建立,台大醫學院、台大醫院進行很多計畫,將來希望可共同參與健康照護等計畫。

fsj 提到...

請注意…會說話救護車 新北率先啟用

【聯合報╱記者孟祥傑、王長鼎/新店報導】2011.07.11

「請注意!請注意!這是新北市政府消防局執行緊急救護案件!」為提升救護車救援時效,新北市消防局領先全國啟用救護車語音廣播系統,提醒前方車速較慢駕駛或行人讓路,避免延誤病患黃金就醫時間,這也是全台首創「會說話」的救護車。

新店區去年耶誕夜發生台大蕭姓博士生,開車阻擋救護車還比中指,延誤余姓老婦就醫致死事件後,新北市消防局決定在救護車上安裝「救護車語音廣播系統」,清楚提醒民眾救護車正執行緊急任務。

消防局表示,這套語音廣播系統預錄語音內容,讓救護車駕駛不必冒險手持麥克風,邊開車邊播音;只要按個鈕就會以預錄的語音提醒前車讓路,掌握救難、救傷時效,也保護救護車自身安全。

消防局表示,這套語音廣播系統價格約1萬5千元,上月20日起,在板橋、新莊、重陽、新店、清水、秀峰等6個設置專責救護隊的消防分隊,各自選定1輛救護車安裝試用。

新店消防分隊小隊長汪方正表示,新店分隊管轄範圍廣大,平均每月救護案件約600件,且創下單月680件救護案件的新北市最高紀錄,掌握救援時效的壓力比其他分隊來得高,安裝這套系統確有必要。

但有救護人員認為,目前語音全文「請注意!請注意!這是新北市政府消防局執行緊急救護案件,請慢速移動您的車輛,禮讓本車優先通行,謝謝合作」內容太長,播完約需10秒,若能將語音縮短為5秒左右,應更能掌握送醫時效。

此外,救護人員實際演練後還發現,語音系統音量較警笛聲小,若同時開啟警笛,會聽不太清楚語音內容,且如果前車車窗緊閉,又將車內音響開得較大聲,甚至可能聽不到後方傳來的語音,建議調高系統內建的音量最大值,將可更有效發揮功能。



◆ 健康DIY/壓力過大?自己把脈!

【聯合報╱記者林育立/台北報導】2011.07.11

症狀1/腰痠背痛、頸肩僵硬、頭痛、或睡覺時在床上翻來覆去像是「煎魚」的症狀。

把脈:身體已發出警告,你可能壓力過大。

紓壓法:身心俱疲和憤怒沮喪時,抗壓力自然不足。上班族應先讓自己開心,「只有你自己知道跟誰說話、吃什麼才會開心。」買杯喜歡的飲料,到公園坐下來慢慢喝,「喘一口氣,都會輕鬆很多。」

(新竹員工協助服務中心督導黃智儀提供)

症狀2/胸口有灼熱感和胸悶、打嗝等不適的症狀, 喉嚨不時還會嘔出酸酸的液體。

把脈:小心胃食道逆流。

怎引起:喝太多咖啡和茶刺激胃酸、一邊吃一邊工作、吃完就趴在桌上睡等習慣,都可能導致胃食道逆流。

紓壓法:避免在空腹時吃甜食和喝果汁,米粉和糯米等難消化的食物也盡量少吃,三餐定時和規律作息,自然就會痊癒,「最好的藥就是早睡早起運動」。

(潘姓中醫師提供)

※ 相關報導:

* 紓壓不需入門師 塗鴉「回歸自我」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6448786.shtml

上班族壓力大,靜坐、瑜伽、音樂、運動甚至血拚都是常見紓壓、減壓的方式,而無師自通的「塗鴉」則是釋放壓力另類做法。



◆ 冷氣房工作 也要擦防曬乳

【聯合報╱陳鑫城/高雄市明華馬光中醫診所主治醫師】2011.07.11

夏天,指農曆四、五、六月,天地陰陽之氣頻繁交流,萬物繁盛,百花盛開,是暑熱與濕氣並重的天氣,皮膚保養注重精神、飲食、起居與運動等方面。

夏天陽氣旺盛外浮,故宜使心情舒暢,容光煥發,保持悠悠自在的心情,使陽氣宣泄於外,這樣人的形體和精神活動,才能和夏天旺盛的陽氣相適應。

夏季暑濕主令,應心與脾,故中暑與胃腸疾病較多,若汗出不暢皮膚不潔多生痱子、瘡瘍等皮膚病。菊花、藿香煮茶有去暑作用,綠豆、紅豆清涼止渴,酸梅湯生津止渴,固護胃腸。根據春夏養陽的 原理,一些因陽氣不足而在冬季發作的宿疾,如過敏性鼻炎、氣喘、皮膚過敏,可在夏日伏天用敷貼療法,如三伏貼,來溫壯陽氣,治療或預防疾病。

夏季白天最長,黑夜最短,不可熬夜,宜早睡早起,中午增加休息的時間。夏季運動,宜在清晨或傍晚氣溫較低時進行,不宜過於劇烈,游泳是最適合的運動之一,可活動肢體,又降溫消暑。繁星滿天的仲夏夜到戶外納涼,可除去一日暑熱,消除疲勞,寧心安神。

一般皮膚保養,以臉為重點,但也別忽略手足及頸部。中醫建議以整體方式來保養。避免日曬、足夠的水分及氣血充足,是保養夏日皮膚的三個重點。避免日曬,外出使用抗UV洋傘,戴大鏡框太陽眼鏡,必要時戴口罩。

每日需使用防曬乳液,在冷氣房或室內工作者亦需要。要有立即效果,則需保濕軟膏,日霜及晚霜在洗臉之後,抹一點就是很好的皮膚保養。要喝足夠的水分,使新陳代謝正常,皮膚才能健康而水噹噹,又可預防中暑。氣血要足,則可請中醫診斷後,依個人不同的體質開出特殊內服或外用的處方。

防曬術語

SPF:防禦UVB及預防肌膚被曬紅及曬傷的係數,係數越高,代表曝曬在陽光下可耐更久的時間。

PA:日系化妝品代表皮膚照射 UVA時產生黑色素程度,採用「十」表示,十號愈多,保護指數愈高。

PPD:美系化妝品代表皮膚照射UVA時產生黑色素程度,採用「★」表示,愈多代表防禦能力愈優。

※ 相關報導:

* 日光浴也有18禁
http://news.chinatimes.com/world/50406353/122011071000187.html

加拿大每年有許多沒機會到陽光海灘享受陽光的年輕人,為擁有一身古銅膚色而到美容院使用日光浴床讓自己更健美。但研究發現30歲以前經常使用日光浴床的年輕人,罹患皮膚癌風險較一般人高75%,因此加國許多地方要立法限制18歲以下不得使用日光浴床。



◆ 肝鬱月經失調 中醫調理復原

文/陳宥任 2011.07.10 自由

黃小姐近一年來,月經週期變得不規則,每次月經經血量越來越少,西醫檢查子宮機能正常,吃西藥時,月經就會正常,但是一停止服用西藥一段時間,月經週期又變得不規則。

詢問之下發現,近一年來,黃小姐因為工作環境變換,加上壓力大,月經來之前,胸部脹痛、脾氣較暴躁等經前症候群症狀也較明顯,脈象弦數,為肝氣鬱結的證型,經開立疏肝中藥調理後,月經週期回復正常。

中醫肝經經絡的作用是在調整身體有關節律相關的生理,比如說睡眠,它讓我們在該睡覺時,就會想睡覺,該清醒時,就會清醒。

另外,像月經週期也是一種固定節律變化,每個月時間一到,月經就會來潮,都是肝經在作用,因此當壓力大,或是作息混亂時,就會造成肝經系統混亂,導致身體對於節律的調節出差錯,月經週期就會混亂,甚至停止。

另外因為肝氣鬱結的關係,也會影響情緒,脾氣容易暴躁,發生胸部脹痛、胸悶等症狀。

中醫在調整肝經時,會用疏發引導的方式,利用一些疏肝藥物緩解肝經的壓力(如柴胡、香附、合歡皮等),再輔助柔肝、養肝、養血(如白芍、當歸、何首烏)來強化肝經的運作,幫助身體的節律調控回復原來的機能。

◎針對這種因為肝鬱引起的月經失調,應如何調整生活作息?

●避免熬夜晚睡,夜間11點至3點是肝膽經循行的時間,若是熬夜沒有休息,肝膽經功能沒法修復,功能就會失常,引起月經週期更不規則。

●當肝氣鬱結時,常伴隨肝火旺的發生,所以飲食應避免過度躁熱,引起肝火更旺。

●適度運動可放鬆精神,有疏肝解鬱的效果,如輕鬆快走,或是做柔軟操、拉筋運動,但是避免做過度劇烈運動(如跑步、重量訓練等)。

●泡澡、泡腳或熱敷小腹都可以放鬆精神,舒緩壓力,對於因為壓力引起的月經週期不規則也很有幫助。

(作者為台南市慶恩中醫診所院長)

fsj 提到...

日本爆超級細菌 淋病變難醫

中央社 2011.07.11

科學家在日本發現「超級細菌」,這個淋病菌株對所有抗生素都具抗藥性,且恐怕會再突變,讓原本能輕易治癒的淋病,成為全球公共衛生一大威脅。

目前沒有任何一種建議的淋病療法,能消滅這個名為H041的新菌株。醫生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只好嘗試目前未經測試的藥物。

研究人員今天在一項性病研究會議中宣布,國際研究人員首度發現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的淋病細菌株。

這種常見細菌感染,一直以來都很容易利用抗生素治療,但如果未處理可能會導致女性不孕及男性排尿疼痛及流膿感染。

病原性淋病雙球菌瑞典參考實驗室(SwedishReference Laboratory for Pathogenic Neisseria)研究人員烏內莫(Magnus Unemo)表示:「這是令人震驚但預測得到的新發現。」

他說:「自從抗生素於1940年代成為治療淋病的標準治療方式以來,這種細菌對所有控制藥物都展現具有發展出抗藥機制的顯著能力。」

烏內莫和同僚在加拿大魁北克市舉行的「第19屆性傳染疾病國際學會大會」中,發表這項新發現的詳細內容。這項會議今天揭幕,進行到13日。

由於這項發現仍很新,研究人員尚不清楚全世界人口感染這種抗藥性病菌的程度,但專家越來越擔心,可能會迅速蔓延擴散。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據信在美國境內每年有多達70萬人感染淋病。



◆ 中草藥對抗肝硬化 不遜色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1.07.12

肝臟纖維化、硬化治療新突破,中草藥動物實驗效果顯著!美國南加大最新臨床發現,中草藥在治療肝炎、肝硬化等機轉上,與現有抗肝炎病毒藥物相較,絲毫不遜色。這項研究在台北「肝病的最新研究與探討」跨國會議上受到矚目。

這項研討會係由台大醫學院、台大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以及教育部轉譯醫學和農學人才培育先導型計畫所主辦,共有來自日本、美國、台灣等專精於肝炎研究的學者專家出席。

南加大教授塚本指出,過去醫界都認為,一旦肝臟硬化、纖維化,病程就不可逆轉,嚴重時,通常必須依靠肝臟移植,才能延續病患生命。但這次中草藥動物研究有突破性發展,證實養肝丸可以減輕肝臟硬化。

南加大的動物實驗以老鼠為對象,以人工方式製造老鼠肝臟纖維化,包括將毒素打至老鼠體內、膽汁淤積以及將豬血清注射至實驗鼠體內,激發外來免疫反應等。

接著將養肝炎餵食給肝臟纖維化,甚至硬化的老鼠,結果發現,這三組不同原因的肝臟異常老鼠分別在食用養肝丸12周、3周、8周等時間後,肝臟功能明顯獲得改善。與對照組相較,實驗組老鼠的肝臟纖維化、硬化程度,都顯著好轉。

為何養肝丸能夠改善老鼠肝臟硬化、纖維化?塚本教授進一步做了細胞培養,結果發現養肝丸阻止肝臟星狀細胞的纖維化,作用機轉就在於養肝丸發揮作用,成功阻斷訊號傳遞的路徑,阻止星狀細胞的啟動。

塚本指出,透過分子生物學的分析,可瞭解養肝丸的機轉與作用,但仍侷限於動物實驗,未來仍需更多的臨床研究才能證實養肝丸在修復人體肝臟異常的功效。再者,肝炎患者服用養肝丸時,應該注意藥物的交互作用。



◆ 冥想減輕慢性疼痛 療效與嗎啡相同

【台灣醒報╱記者黃哲安╱台北報導】2011.07.12

美國近三分之一的人患有慢性疼痛,醫學上始終沒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法。對此,美國維克森大學研究出一套心理醫療法,透過冥想訓練,能減低疼痛的感覺。維克大學學者表示,研究效果相當良好,受測者降低疼痛的指數甚至與嗎啡相同。

根據美國醫學研究所一項新的報告,美國每年花在慢性疼痛醫療的費用超過 6000億美元。其中,背痛消耗近900億美元的醫療保健費用,相當於癌症的治療費用。

過去醫學界將疼痛視為人類身體的物理行為,許多效果不佳的手術耗費了大量的成本,在大多數情況下,醫生多倚靠非處方藥和鴉片類藥物。雖然能有效舒緩疼痛,但也容易被民間濫用,造成社會上更多意外死亡’

維克森大學的研究證明了該療法的實用性,透過兩個小時的冥想訓練,受測者的疼痛感能達到明顯改善,再次驗證冥想能夠降低疼痛的敏感程度。以往的研究證明,有經驗的冥想者能提高對於痛楚的忍耐度,減少焦慮與緊張的不適。

過去,國內外醫學界醫師與學者已證實,冥想對於身體的健康有相當大的幫助。交大禪學社社長許文賢表示,打坐與冥想能幫助人體打通氣脈,具有復原身體的功用。同時,冥想亦能改變人的腦波,降低對於疼痛的心理意識。

然而,冥想不是唯一透過心靈改善疼痛的方法,杜克大學研究員研究各種透過心靈治療慢性腰痛的方法,包括認知行為治療、生物反饋及催眠,結果皆證明有效,這些結果將有助於減少一部分的醫療成本費用。



◆ 酸棗仁湯 可改善更年期失眠

【聯合報╱記者高詩琴/台北報導】2011.07.12

許多更年期女性因潮熱、盜汗、心悸等因素,深受失眠困擾。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最新研究發現,科學中藥酸棗仁湯能夠有效改善,服用酸棗仁湯四周後,每天平均入睡時間減少20分鐘,睡眠時間延長約1小時。

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葉家豪,去年執行這項研究。研究發現,67位有睡眠困擾、年紀40歲至60歲的婦女,服用酸棗仁湯一周後,睡眠品質量表分數有顯著改善;治療四周後,平均入睡時間從53分鐘,縮短為31分鐘,每天的睡眠時間從4.7時,延長至5.5小時。

葉家豪今年三月將此研究論文,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補充及另類實證醫學期刊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是國際另類醫療領域排名第三名的期刊。葉家豪表示,臨床上常見更年期婦女因潮熱、盜汗及失眠前來求診。

酸棗仁湯成份為酸棗仁、茯苓、知母、川芎等。酸棗仁又名棗仁、酸棗核,為鼠理科植物酸棗的成熟種子,原產中國,酸棗仁味甘而潤,功效為養心益肝、安神、斂汗等,常與其他中藥材搭配治療失眠。

不過,葉家豪表示,酸棗仁有輕微的瀉膽熱效果,有胃痛、腹瀉、頭暈病史的婦女要慎用。



◆ 公共衛生-4大非傳染性疾病 威脅地球人健康

蔡鵑如/綜合報導 2011-07-11 中國時報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日前指出,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等4大「非傳染性疾病」(NCD),正對全球公衛造成嚴重威脅,聯合國9月中旬將召開國際會議,集思廣益,向NCD宣戰。

潘基文表示,NCD暴增的主因,包括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吸菸、缺乏運動、肥胖與酗酒。儘管它們不像愛滋病、流感、結核、瘧疾等傳染病深受國際關注,但無聲無息在全球蔓延,將造成驚人的經濟損失。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08年全球總死亡人數5700萬人中,3600萬人死於NCD(占63%),比例近2/3,其中近8成來自開發中國家,900萬人死亡時不到60歲。世衛4月的報告指出,至2030年,NCD將奪走5200萬條人命。美國癌症學會執行長史佛林則推算,2030年之前因NCD死亡人數將是傳染病的5倍。

哈佛公衛所教授布魯認為,NCD導致的經濟損失,在未來20年將演變為驚人的經濟負荷。布魯的研究團隊估計,全球新診斷癌症病例所耗費的治療開銷,光去年就逾3千億美元,而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更達4千億美元。從2005年至2030年,全球因NCD導致的產能下滑和經濟產出損失,將高達35兆美元。

fsj 提到...

全球首見 日超級淋病沒藥可醫

聯合 2011/07/12 編譯陳世欽/綜合報導

科學家在日本發現全球首見的超級淋病病菌,對所有治療淋病的抗生素都有抗藥性。這種代號H041的超級病菌,恐使過去輕易可治癒的淋病成為全球性公衛威脅。

淋病是由淋病雙球菌引起,主要經由性交傳播。現有各種淋病療法,對新變種的H041淋病雙球菌均莫可奈何,可能迫使醫學界只能以未經實際驗證的碳青黴烯類抗生素嘗試治療,但效果未知。

瑞典病原性淋病雙球菌參考實驗室的烏內莫與日本學者合作,在京都採集的檢體樣本中發現H041。他表示,這項最新發現「令人震驚」卻「可以預料」。他說:「抗生素1940年代成為治療淋病的標準藥物後,這種病菌即已發展出足以對抗各種藥物的機制。目前仍無法斷言這種新病菌是否已擴散,然而病菌產生抗藥性的紀錄顯示,如果醫學界未能及時研發新藥及有效的療法,它可能迅速擴散。」

研究發現,H041對治療淋病的最後防線頭芽孢菌素抗生素具有極強的抗藥性,醫藥界目前只能用號稱歷來最強效的碳青黴烯類抗生素嘗試治療,烏內莫強調,這種藥從未用於治療淋病,效果有待觀察。

烏內莫指出,科學家在日本發現H041之餘,也發現另一項驚人的模式。他說:「長久以來,日本一直是各種抗藥性淋病病菌首次出現的地區,病菌隨後就擴散到全球。」他說,根據過去的模式,抗藥性淋病會在10年至20年內在國際間擴散。研究結果11日在加拿大魁北克舉行的國際性病研究學會學術會議中發表。

淋病是全球最普遍的性病之一,女性感染者半數不會出現症狀,男性也有2%至5%不會出現症狀。如未經適當治療,淋病可對婦女造成骨盆發炎、異位妊娠、不孕等後果。淋病在南亞、東南亞、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最普遍。香港、大陸、澳洲及亞洲其他地區的衛生當局近年來都發現對某些抗生素具有抗藥性的淋病病例,且數量明顯增加,但從未出現過像H041這樣能抵抗所有抗生素的淋病病菌。



◆ 連續高溫 尿道感染患者增

文/黃仁治 2011.07.12 自由

近日連續高溫,急診民眾暴增,病患大都是發生熱疾病,其中一部分是泌尿道感染,也就是泌尿道受到細菌、黴菌或其他微生物的侵入。

單純的泌尿道感染,是指下泌尿道感染,如膀胱炎、尿道炎等;若是感染,向上蔓延,侵襲到腎臟本身的組織,則會併發腎盂腎炎。

尿液原本是無菌的,正常情況下,膀胱可自行清除細菌;但也可能因某種理由,細菌會停留在泌尿道系統內,造成感染。

夏天天氣炎熱,身體處於高溫狀態下,水分流失速度快。如果水分補充不夠,水喝太少了,會減少排尿頻率,使得細菌停留在膀胱或尿道內的時間長,且易於繁殖,造成感染、發炎。

泌尿道感染的症狀包括:早期會有頻尿、尿急、解尿困難、發燒、畏寒、排尿有灼燒不適感,有時腹部兩側和腎臟疼痛。有些發炎者僅出現小便有異味、混濁或有血尿情形,甚至冒汗、頭痛、噁心、嘔吐等症狀;出現症狀應儘快請醫師診斷、治療。

常使用的藥物如解熱鎮痛劑、尿路消炎鎮痛劑及抗生素等。如果是肝、腎功能不全者應注意使用,少數人可能會出現頭痛、疹癢及胃腸不適等症狀(停藥後即可改善不舒服症狀)。

尿液顏色會變成較深暗或較紅,這是藥物引起的現象,不用擔心;如果有再合併服用解痙攣藥物,則可能會出現眼乾、口乾、心悸、胸悶、排尿困難,因此需要醫師評估後,才能服用。

感染期間應依醫師指示,服用藥物,勿自行停藥,以免復發。

預防夏日尿道感染,最好是大量飲用開水,若無禁忌,每天應喝2000c.c以上的水分,有助於將細菌沖離尿道系統。時常排尿,不要憋尿,有小便時,就上廁所。

排尿及排便後要擦拭時,應由陰道口擦至肛門,即由前往後擦拭,以避免細菌的傳播。

洗澡宜以淋浴方式,避免泡浴及盆浴,可減少感染;多攝取酸性及含維他命C食物(如:橘子、柳橙、蕃茄、木瓜、藍莓汁、葡萄汁、柑橘類)。

(作者為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藥師)



◆ 西班牙完成全球首例雙腿移植

中央社 2011.07.13

西班牙當局今天表示,外科醫師團隊昨天徹夜為1名因意外事故造成膝蓋上方以下部位必須截肢的男子,進行全球首例雙腿移植手術。

東部區域瓦倫西亞(Valencia)衛生官員表示,這名男子不適合安裝義肢,手術是為讓他免於終生依賴輪椅。

衛生當局在手術後聲明表示:「這是全球首例雙腿移植。」手術在瓦倫西亞市的拉斐醫院(La Fehospital)執行。

當局並未提供捐贈者和病患人身資料,但承諾未來將視病患情況提供進一步說明。

主刀醫師卡瓦達斯(Pedro Cavadas)表示,他需要至少48小時才能給予更多資訊。

西班牙衛生部去年11月核准這項手術。

卡瓦達斯醫師是西班牙好幾例移植手術先驅,舉國聞名。他在2008年10月進行西班牙首例、全球第2例的雙手臂移植手術;2009年8月領導西班牙首例臉部移植。

fsj 提到...

致癌因素環環相扣 常見訊號不可輕忽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2011/07/13

現代人飲食、作息不正常,易暴露在具傷害性的因子下造成癌症。中醫師許瑞香在一場養生講座中表示,許多現代人的生活習慣,都被發現跟癌細胞的活化有關。如抽菸、飲酒、工作壓力、生活作息不正常。此外,精緻化飲食習慣,高油高鹽,重口味的食品,這些不自然的飲食都有可能會增罹患癌症的機率。

中醫師許瑞香表示,中醫經常強調飲食、食療與健康的關係。癌症的形成通常不只是因為單一種致癌因子所致,而是許多個因子同時作用所引發的結果。通常致癌的各種原因是環環相扣的。而許多擁有癌症家族病史的人,也並不一定會得到癌症,這些人可能在飲食和環境上的調控,有助於遠離癌症。

醫師指出,一些食物也被發現,與導致癌細胞有所關聯。如口腔癌與鼻咽癌,可能因長期飲用過燙的熱飲、酒精、檳榔所致。還有食道癌,可能與酒精、缺乏穀類的飲食、不當的食物保存如煙燻、煙漬、曬乾品等有關。以及酒精、高熱量及高脂肪飲食,可能造成結腸直腸癌。而高量的鹽、加工精緻的澱粉、燒烤的肉,以及動物油脂攝取過多等,可能造成胃癌等。

癌細胞具有侵襲鄰近組織及轉移到其他器官的能力。中醫師許瑞香在一場講座中表示,癌症也就是細胞過度增長分化成癌細胞,不斷生長的癌細胞形成惡性腫塊,迫害人體的正常組織。所以癌是「惡性贅瘤」的通稱。一些癌症常見的訊號,應在平時就加以注意。

中醫師許瑞香表示,發生在人體各個器官部位的惡性腫瘤會形成無作用的腫塊,並且壓迫和摧毀所在的器官的功能。如:在肺中的癌細胞會使肺的功能退化,甚至最後完全喪失;陰道不正常的出血或分泌物過多,應檢查是否為子宮頸癌;定期檢查是否乳房發生腫瘤、硬塊或異樣,防範乳癌。還有,皮膚潰瘍很久不癒,痣的大小和顏色起變化,可能為皮膚癌。

以及不明原因排出黑便而且還帶血,則應小心是否為腸癌。還有,耳下頸側淋巴腺逐漸腫大,且無痛熱感,應檢查是否為鼻咽癌。而久咳不癒,痰中有血絲或血塊,則要小心可能為肺癌引起。有相關症狀且長期不癒,不一定就是得了癌症,但應盡快去找醫生詳細檢查,平時也要定期做身體檢查,了解身體狀況。

許瑞香表示,癌症是可以預防的,最基本的就是要改變飲食習慣。烹調少用油炸,均衡攝取蔬菜、水果。並努力增強身體的免疫力。建議烹調食物少用油炸的方式,一天當中最好是至少三份蔬菜、兩份水果,多補充低脂、高鐵、高鈣飲食,不吃刺激性飲食,少吃含防腐劑食物。平時可攝取一些養生食品,長期攝取正確食物。

醫師強調,讓身體能量攝取與消耗保持平衡,就能增強身體免疫力,這也是中醫所強調的讓體內達到免疫平衡,即中醫的「陰陽平衡」養生觀念。



◆ 把關國民健康 匈牙利徵「漢堡稅」

【聯合報╱編譯卓佳萍/報導】2011.07.13

匈牙利國會11日以壓倒性票數通過,9月起將針對垃圾食物徵健康稅,間接把關民眾健康,同時增加國庫稅收。

匈國國會以255票比54票通過健康稅法案,另有36票棄選。此稅將適用於高糖、高鹽、高卡路里的「包裝類」食品,及每100毫升含超過20毫克咖啡因的食品,被課稅的包裝類食品包括巧克力、糖果及洋芋片等。

新稅制9月1日上路後,消費者購買高糖分飲料時,每公升將被課5.0匈幣(約台幣0.8元)的稅,能量飲料每公升將課250匈幣(約台幣40元),蛋糕和餅乾則是課100至200匈幣。

這項新稅在3月時首次提出,當時政府的說法是匈國民眾吃太多高鹽高脂食物,有礙健康,因此要對這類食品課稅,民間一聽就覺得漢堡會被課稅,因此稱其為「漢堡稅」。但法案最後是針對包裝食品,漢堡這類現做食品並未被課稅,各界卻還是慣稱其為漢堡稅。



◆ 產後調理不當 婦科小毛病叢生不勝煩

【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2011/07/13

產婦若不注意產後調理,很可能會出現一些不良的症狀。嘉義基督教醫院中醫部醫師吳蓉茹表示,若產婦生產後忽視產後調理,很容易就會產生一些產後月事不順、生理痛、腰痠背痛等小毛病,所以正確的產後調理很重要,包括食補及生活起居的適度調適等。

吳蓉茹醫師指出,食補是以營養均衡的飲食方式為主要原則,一般社會大眾所熟知的麻油雞是一種滋補的食物,有助於促進子宮收縮、讓組織再生。此外,生薑性溫,味辛,中醫認為,生薑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促進食慾等作用。

至於適量的酒可幫助人體促進血液循環,一般通常都使用米酒,至於全酒或半水酒,則依個人喜好來決定。建議自然產者在產後七天,剖腹產者在產後兩個禮拜才開始吃麻油雞。如果產婦傷口有紅腫疼痛時,這時候就應禁食麻油及酒類煮的食物。

值得注意的是,麻油雞雖然很有營養,但產婦還是要多吃蔬果,這樣才能讓營養均衡、避免發生便秘。然而,有些產婦對於油膩或麻油很排斥,甚至有些人還會拉肚子,這時候可改吃香菇雞湯、杜仲腰仔湯、鱸魚湯、鯽魚湯等也是不錯的選擇。

不過,有些生冷的蔬果還是要避開,譬如飲料、冰品、柚子、西瓜、梨子、橘子、蕃茄、苦瓜、竹筍等皆是,但燒烤類、油炸類、麻辣類的食物最好少吃為妙。生活起居上應注意不要碰冷水、少吹冷風、定時排便、經常休息。

※ 相關報導:

* 裝避孕器仍懷孕… 她有雙子宮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6454662.shtml

高市一名42歲護理人員裝了避孕器,竟然懷孕了。醫師以超音波檢查,發現她竟有兩個子宮,因避孕器裝在右側子宮,結果另一側子宮「中獎」。

fsj 提到...

高齡醫師異常看診 健保局:確實比較多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2011.07.14

健保局稽核發現,與年輕醫師相比,高齡醫師異常看診異常情況確實比較多,問題查獲率達百分之七、八十。有些老醫師明明已住院或出國,竟還申報健保看診費。

健保局曾私下查特約醫院、醫師看診情況,發現雲嘉南地區部分退休醫師,早期曾充當密醫人頭;還有健保特約診所,背後金主為藥劑師,向高齡退休醫師借牌開診所,安排密醫看診。

官員私下表示,有些不肖診所雖由密醫看診,老醫師仍會在旁觀看,不過,早期也曾有南部診所聘請北部醫師,因交通往返時間太長,老醫師根本不在現場,由密醫獨當一面。

為揪出不法之徒,健保局比對兩萬多家醫療院所看診量、病歷及健保申報資料,甚至包括醫師出入境紀錄、地緣關係等,尋找異常之處。

官員透露,過去曾發現高齡醫師人在國外,或已生病住院,診所仍繼續申報健保費用,實際了解才發現,老醫師執照遭人冒用。還有老醫師因病、中風不良於行,根本無法看病、執筆寫病歷,就診量仍日日暴增。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董事長張苙雲也指出,一名七十多歲老醫師透露,退休後到美容診所擔任駐診醫師,每周只要上班數小時,負責術後觀察及換藥,連誰動手術、做哪些醫療項目都不清楚;老醫師三、四個月後就請辭,不敢再賺這種「輕鬆錢」,以免日後發生醫療糾紛,吃不完兜著走。

地方衛生局官員透露實地訪視經驗,老醫師年近八旬,患有帕金森氏症,因肢體不協調,連寫病歷都覺得吃力,不少患者病況描述、病歷及用藥一模一樣。

衛生局人員詢問老醫師,不料對方回答,「我的病人很少,不是感冒就是皮膚病」,既然症狀差不多,所以用一樣的藥。至於就診患者的答案更妙,「我就是要給老醫師看,不然想怎樣?」雖然老醫師寫一份病歷得花四、五分鐘,但只要不違法,衛生局人員也沒轍。

不過,並非高齡醫師就無法執業。有地方衛生局人員表示,四、五年前查訪一名九十多歲老醫師,不只身體硬朗、頭腦清楚,講起話來還中氣十足,看診完全沒問題。老醫師也說,「我身體好好的,還可以看病。」



◆ 老醫師未必體衰 態度才是關鍵

【聯合報╱記者祁容玉、陳崑福、徐養齡/連線報導】2011.07.14

台灣二百多個鄉鎮,有不少小鎮醫師是八十、九十歲高齡者,他們一生在偏鄉小鎮中服務,許多醫生既是家庭醫生,更是鎮民的好朋友。

苗栗縣公館鄉九十歲醫生謝春梅在公館鄉開業六十六年,旁邊鄉鎮銅鑼、大湖、泰安等醫療資源貧乏的居民,寧可走三、四個小時找他看診。

開業66年 家族五代依賴

「患者從年輕到現在五十、六十歲了,我不能拒絕。」九十歲謝春梅穿上醫師袍,問診、量血壓、打針都不假手他人,一通電話打來,他又忙著提著醫師包,要為行動不便的老人家出診,鄉內不少家族四、五代都是他的病人。

林姓婦人說,全家都找謝春梅看病,婆婆常叮嚀謝春梅要保重,「不然我們以後要找誰看病?」

謝春梅說,十年前兒子就勸他退休,但想到多年累積的醫療技術要奉獻給病人,而且「我每天有事做,過得充實,身體更健康。」

屏東縣最老的醫師是八十四歲養安精神科診所院長陳鵬飛,他曾獲得醫療奉獻獎,許多年前就想退休,但許多病患指名要他看診、聊天,「病就好了一半。」

「我不是名醫,但期許自己是有耐心的良醫!」廿年前轟動一時的電影「瘋女十八年」,就是陳鵬飛的女病患真實故事改編,當年他趕到病患家救人,供吃供住、免費醫治,半年後,女子康復出院。

憑眼神 看出哪裡不舒服

新竹縣關西鎮九十歲陳秋水和六十七歲范文勝,兩人是對翁婿醫生,范文勝說,「我和岳父都立志要看診到一百歲。」

范文勝說,陳秋水前年在親友建議下退休,仍掛念老病患,每天回診所提供醫療諮詢,和老朋友閒話家常。

王姓鎮民的全家三代都是陳秋水的病患,他笑稱,老醫師一手包辦王家人的健康,「光憑眼神,就能看出哪裡不舒服」。

泰雅族潘姓鎮民說,兩位醫師更是他的好朋友、老鄰居,沒有別的醫生可以取代。

范文勝固定進修,努力程度不輸年輕人,他表示,良好的身體,固然是醫生的必備條件,但不代表年老就身體差,「看診態度才是關鍵」。



◆ 涉及歧視/限制醫師執業年齡 恐違憲法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2011.07.14

衛生署醫事處與健保局表示,高齡不代表不健康,醫師執業權需法律專案研究及社會更多討論。醫改會也指出,限制醫師執業年齡,恐涉及年齡歧視,建議透過醫師自律,由地方衛生局介入處理較可行。

衛生署前署長楊志良把高齡醫師問題搬上檯面,醫改會董事長張苙雲肯定他的作法「很勇敢」。但她說,人頭醫師及醫德事涉敏感,「任何年齡都可能出現」,醫師退場機制難用年齡規範。

張苙雲建議,地方衛生局應全面檢視、查核轄區醫師,檢調配合隨時介入。另外,醫師公會以高道德標準自律,可避免高齡醫師被充當人頭,及年齡歧視爭議。

醫事處處長石崇良表示,法定年齡不等於生理年齡,年紀大也不代表不能勝任,每人體能狀態不同,有人即使年事已高,仍處於極佳狀態,「單用年齡判定能否繼續執業,太過武斷。」美國、日本都未限制醫師執業年齡。

「醫師證書由國家核發,終生有效。」石崇良說,通過國家考試,才能取得醫師證書,就像律師、建築師及護理師一樣,任何專技考試都是如此,只要核發後,不會因年紀喪失資格。

石崇良說,憲法賦予人民工作權,若修改健保特約管理辦法或健保法,限制醫師執業年齡,可能牴觸憲法,需謹慎討論。

健保局醫管組組長蔡淑鈴說,「醫療品質不見得與年紀成正比」,年輕醫師不見得看診品質佳,年紀也無法成為不特約標準;台灣城鄉差距大,醫師不患寡而患不均,在醫療資源過剩地區可考慮限制執業醫師年齡,但資源不足地區,「老醫師總比沒醫師好。」

但據了解,健保各分局會以查看醫院設備等名義,私下了解高齡醫師是否仍具備執醫能力,一旦發現異常,就通知地方衛生局進一步鑑定。蔡淑鈴說,這也是醫師退場機制之一,若衛生局認定醫師生病、不具執業能力,可吊銷執業執照,健保局自然不再特約。



◆ 男切腹照護理師貼臉書 罰錢並停業

【聯合報╱記者游明煌、盧禮賓、黃福其/連線報導】2011.07.14

新北市陳姓男子持菜刀切腹自殺肚破腸流照片,被亞東醫院急診室女護理師何培瑄貼上臉書,當工作心得與友人分享,引發網友罵翻。醫院昨天表示將重懲,市政府衛生局認為她未尊重病人隱私,依違反「護理人員法」,對她開罰一萬兩千元、停業一個月。

新莊警分局調查,陳姓男子(卅四歲)前天上午與妻子爭吵後外出,十一時到新莊區新樹路一處空地草叢內用小菜刀切腹自殺。

消防隊據報趕往,陳姓男子腹部自戕多刀,腸子露出,傷勢嚴重,刀子留在地上。陳見警、消到場,還說「我想要死,你們為什麼要救我?」

消防局救護車立刻將他送往板橋亞東醫院急救,已經脫離險境。前晚有網友在網路上開罵,指責自稱「亞東醫院護士何培瑄」,竟把陳男腹部肚破腸流的畫面貼上臉書,還寫「哈好久沒看到我喜歡的人體了」,引發議論後,照片及臉書資料都緊急關閉。

新北市政府衛生局表示,該護理師未尊重病患隱私,逕自將照片及對病患狀況的敘述放在個人社交網站,已違反「護理人員法」,衛生局昨天約談護理師,也要求亞東醫院加強督導護理人員。

亞東醫院公關室主任謝淑惠說,護理師深表後悔,泣不成聲,指她只是想把工作心得和友人分享,無意公布。

fsj 提到...

1年就醫破百次 藥師到家「服務」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1.07.14

部分民眾逛醫院、四處領藥,對健保形成一筆浪費。健保局去年對一年就醫超過200次等高診次民眾,請藥師親自到家中訪視,結果門診就醫次數平均可減少27次,今年將擴大辦理,針對一年就醫超過100次、用藥量大的民眾,請藥師到府諮詢。

國人平均一年就醫15次,但去年就有3萬2000人就醫超過100 次。因此健保局提供高診次個案名單,編列預算,請藥師一年內持續照護8次,希望讓民眾少跑醫院,也至少降低同期申報門住診醫療花費的10%以上。

藥師公會全聯會藥事照護發展中心執行長譚延輝表示,去年篩選出一年就醫超過200次、或是一季看病超過50次、就醫院所超過六家等對象,共訪808名個案。

經過約8個月的訪視,其中693人看病次數下降,跟前年同期比較,平均每人可減少27次,門診醫療費用共可減少1266 萬元,門診藥品費用也可省下466萬元。

因此健保局今年將擴大辦理,鎖定用藥異常的患者。健保局醫管組專門委員林阿明表示,在門診次數超過100次的民眾中,找出包括慢性病連續處方箋一年領超過13張的慢性病患、就醫場所超過8家,或半數處方箋領藥品項超過7種等,預計今年收案4300人。

不過去年的訪視過程也發現,僅有46%的成功率,一半高診次個案拒絕藥師上門。譚延輝說,輔導對象名單中有些地址、電話錯誤而失聯、有些雖聯絡上,則誤認藥師是詐騙集團,或是認為藥師是健保局派來「監視」,甚至還放狗咬人。

對於這些拒絕接受輔導,令健保局傷腦筋的「頭痛人物」,林阿明也說,將不排除以限制就醫場所等手段,減少不必要的浪費。



◆ 治感冒 相信有效就有效

【Upaper╱中央社】2011.07.14

根據美國一項研究,感冒就算沒有接受真的治療,相信療法有效的人,可能真的很快就會感覺好些。

研究人員在「家庭醫學年鑑」上寫道,普通感冒沒有解藥,研究發現證明的是所謂「安慰劑效應」在感冒恢復上發揮作用。

研究人員說,人們相信雞湯、維他命C有助於治療感冒,如果這些療法無害,人們就會堅信這些療法有用。

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主導研究的巴瑞特寫道:「研究發現與一般看法相謀合。大家普遍相信、覺得治療是重要的,在做出醫療決策時,或許也應該考慮到這些。」

巴瑞特與同僚研究719名具有感冒初期症狀的民眾,獲得這些發現。



◆ 遵守4要訣 炎夏不中暑

中央社 2011.07.14

最近屢傳老農熱昏、嬰兒被反鎖車內的案例,歷年中暑高峰期從7月持續到8月,最近火傘高張,預防中暑應遵守「躲太陽」、「補水分」、「勤防曬」、「要通風」4要訣。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今天表示,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的疫情監視及預警系統資料顯示,熱衰竭和中暑等熱傷害的急診通報人次逐年遞增,去年全年高達1510人次;今年1月1日至6月26日為514人次,較去年同期為342人次,增加172人次。

新竹馬偕醫院急診科主任蔡維謀今天指出,通報數據的增加,應是急診醫師勤於通報,不過每年7、8月確實是中暑及熱衰竭的高峰期,通常有午後雷陣雨的日子,這類急診案例會少一點,溫度稍高但悶熱沒有下雨的天氣,急診案例反而較多。

蔡維謀說,臨床的中暑及熱衰竭案例中,有的人是頂著大太陽激烈運動,高溫又脫水而熱到昏倒;也有的安養中心老人,由於在通風不良的室內雖然未曬到太陽,但會熱到意識不清,嚴重者會造成中樞神經傷害有致命之虞。

他指出,老人、病患、嬰幼兒的體溫調節能力較差,對高溫的耐受度和時間都比一般人低,多喝水、維持通風是預防中暑或熱衰竭的不二法門,可以用2000c.c.的寶特瓶裝滿白開水,加入1小湯匙的鹽,隨時喝水以預防脫水。

國健局也提供4個預防中暑的方法供民眾參考,即上午10時至下午2時要躲太陽、隨時補充水分、穿著輕便衣著及撐傘戴帽勤防曬,以及選擇通風有空調的場所。



◆ 研究:坐站姿勢正確 提高耐痛力

【台灣醒報/莊瑞萌】2011-07-14

「坐有坐姿,站有站相」,不僅能給人第一眼的好印象,也可以提升對疼痛的忍受能力,美國與加拿大一項研究指出,保持身體站直及挺胸的姿勢,較能忍受疼痛,稍早的研究也指出,讓身體得到舒展,可以提高睪丸酮分泌,並增加耐痛力。

美國南加州大學與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共同邀請89位民眾參與實驗,將他們分成身體站直挺胸的一組,以及站立時雙腳採交叉,或是雙手抱胸的第二組,實驗中,民眾配戴由研究人員操縱血壓的控制器,並觀察他們當下的耐痛能力,發現站立正確的第一組,耐痛程度較第二組高。

研究人員衛特穆斯表示,「採取正確姿勢不僅會降低對疼痛的忍受程度,而且當事人較易有信心、環境的掌控能力,以及容忍壓力的能力。」

研究人員認為,這次的研究結果,可以幫助民眾日後遭遇難關時,更快速度過低潮,例如失戀所感受到的苦楚。

稍早的研究也發現,讓身體自然伸張的姿勢,無形中也提高睪丸酮分泌量,不僅提高身體耐痛力,同時也降低皮質醇分泌,因此較不會感受到壓力。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The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期刊。



◆ 飛秒雷射治老花 合併近視者不宜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 2011.07.14 自由

面對老花,除了戴上老花眼鏡,現在又有新的治療選擇。衛生署日前核准老花雷射治療手術,這種新科技是利用雷射在眼睛的角膜中央打出5個同心圓環,藉以改變角膜中央弧度,就像是在角膜中央放上一個凸透鏡般,解決患者近距離看不清楚的困擾。

平均37歲起 國人有老花困擾

眼科醫學會理事長林浤裕指出,早年國人一般要等到45歲過後才會開始有老花,不過,近年因為智慧型手機普遍,老花眼發生年齡明顯提早,最新資料顯示,年輕一代國人,平均約37歲開始就有老花困擾。

面對老花眼,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戴上老花眼鏡,不過,就像部分近視族想要擺脫眼鏡,一些老花眼患者也不想戴眼鏡。身為公司負責人的鄭小姐就是其中之一。

鄭小姐表示,她從小視力正常,從40歲開始就逐漸察覺自己近看文件有點吃力,一直撐到45歲就醫,經醫師診斷為老花,不得已戴上老花眼鏡。

她說,戴上老花眼鏡不只覺得自己頓時老了好幾歲,更因從小沒戴眼鏡,短短5年就弄丟了4副眼鏡。「看公司文件,一時找不到眼鏡,怎麼都分不清楚3跟8時,真的超困擾。」也因此,當她得知可能有新科技可以治療老花,馬上找醫師,也剛好符合手術標準,就成了第一個在國內接受「飛秒老花雷射手術」的患者。

不過,因為老花手術會稍微影響原本看遠的視力,考量鄭小姐有輕微25度的近視,醫師只為她做了一眼老花,另一眼則保留原本視力。

林浤裕說,一般雷射近視手術,是先以板層刀或是雷射,掀起一片角膜瓣,然後以雷射在切面上打一個凹面,再將角膜瓣覆蓋回去。

手術20分鐘 觀光醫療新選擇

飛秒老花雷射則是在角膜中心,以雷射直接在基質部分打5個同心圓,眼內壓力便會自己將同心圓往外推,成為一個凸面。整個雷射過程大約只有20秒、手術過程不到20分鐘,由於沒有切口,不僅患者沒什麼痛感、術後也不受飛航限制,因此,近來在新加坡、香港與韓國,這項手術也成為觀光醫療的主要項目。在中國,也因為影星劉德華接受此項手術而聲名大噪。

這項技術發展迄今,全球已經有將近1萬例患者接受手術,迄今追蹤治療3年半,患者並未觀察到有度數回退的現象。不過,並非人人都能接受這項手術,林浤裕指出,老花合併有近視或是曾經接受過近視雷射手術的患者,絕大多數無法適用這項新科技。估計國內400到500萬老花族,可能不到1/10適用。



◆ 小鼠幹細胞 成功培育「整口牙」

黃文正/綜合報導 2011-07-14 中國時報

日本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利用小鼠幹細胞成功培育出整副牙齒,新牙不僅可與小鼠顎骨結合,且能正常咀嚼、感知冷暖或疼痛。這項重大突破將有助於人體牙齒幹細胞之研究進展,無「齒」之徒將來可能不必再進行人工植牙,而是培養出自己的新牙。

日本東京理科大學(Tokyo University of Science)的研究團隊,從小鼠臼齒取出兩組幹細胞,將之混合後放入裝有化學物和維他命的培養皿中。五天之後,待牙苗長出,研究人員把它放進特製的塑膠盒內,接著把盒子置入小鼠體內。

經過六十天,新牙長成後,研究人員把它從塑膠盒內取出,再植入小鼠的顎骨。研究人員發現,六星期後,新牙和顎骨完全結合,不僅與正常牙齒一樣,具有琺瑯質、齒冠和牙根,且與神經纖維完全連結。

東京理科大學科學技術研究所助理教授大島正充(Masamitsu Oshima)表示:「這項生物工程培育出的牙齒充分發揮功能,植入後咀嚼食物毫無困難。」

這項研究報告發表於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線上期刊《PLoS One》。

fsj 提到...

腸病毒重症死亡 今年首例

中央社 2011.07.15

疾管局公布今年首例腸病毒重症死亡案例,個案是家住台北市的1歲10個月大女童,7月5日發燒,並陸續出現嗜睡、活動力低等病徵,病程進展快速,經救治仍不幸於7月9日往生。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副局長施文儀今天受訪表示,這名女童是今年首例腸病毒重症且死亡個案,女童在7月5日發病就醫,診斷為泡疹性咽峽炎合併發燒、食慾下降。

施文儀說,女童病程進展非常快速,7月8日晚間住院後,出現活動力降低、嗜睡等重症前兆病徵,9日凌晨多次咳嗽、嘔吐,且突然四肢冰冷、呼吸心跳停止,醫院醫療團隊雖給予葉克膜治療,但仍不幸往生。

施文儀說,女童的媽媽發現初期症狀後,就立即帶女童就醫,一共看了1家診所、4家醫院,原本只是輕症,沒想到病程變化迅速,轉為重症。後來疾管局檢驗確認為腸病毒71型感染,而女童的祖父母、媽媽都沒有症狀。

根據疾管局資料顯示,目前腸病毒急診就診比率仍有上升趨勢,社區流行病毒株主要以克沙奇病毒為主,腸病毒71型有零星檢出;根據往年經驗,重症或死亡個案多為腸病毒71型病毒感染導致。

施文儀提醒,家中若有5歲以下幼兒,家長必須注意個人及幼童的衛生習慣、勤洗手,降低感染機率,而發現幼童有嗜睡、意識不清、手腳無力等症狀,要立即就醫,以免錯過治療時間。



◆ 美公車布椅墊 多菌髒如地板

中央社 2011.07.15

公車座位的布質椅墊有多髒?美國波特蘭州立大學(Portland StateUniversity)今天公布調查結果顯示,布椅墊有大量的細菌,簡直跟地板差不多一樣的骯髒。

波特蘭州立大學與「俄勒岡人報」(Oregonian)今天聯合公布大眾交通工具椅墊乾淨程度的調查報告,這項調查是以波特蘭地區大眾交通系統5條路線的公車與捷運做為樣本,研究人員以隨機方式在座位上採集細菌樣本。

調查結果顯示,布質的公車椅墊最骯髒,平均每個座位被驗出有80個細菌菌落(bacteria colonies),幾乎跟地板差不多;乙烯基的公車椅墊與捷運座位相較之下就比較乾淨,平均每個座位驗出有2個細菌菌落。

波特蘭當地電視台KGW報導,1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公車司機表示,對於這項調查結果,他一點也不感到意外。

這名公車駕駛表示,曾親眼目睹座位被尿液浸濕,甚至沾滿糞便、嘔吐物,「這些我都看過跟聞過,如果是布質椅墊的話,根本不可能完全清理乾淨。」



◆ 靜脈曲張別輕忽 小心變潰瘍

【聯合報╱李相台/台北市李相台診所院長】2011.07.15

阿嘎(化名)是充滿活力的七年級生,任職於著名連鎖高級餐廳的他,在職場上認真負責,受到長官肯定。但他卻有個難以啟齒的煩惱,那就是他的雙腿總是不太舒服。最近他終於下定決心,請假求診。

看到他進來診間,開朗年輕,我心裡想著:「才20多歲就來求診,現在年輕人預防靜脈曲張的觀念不錯。」沒想到阿嘎褲管一掀起,我才發現:「天啊,這年輕人已經有靜脈潰瘍了!」

阿嘎表示,某天左小腿腳踝處突然有一個小傷口,他不以為意,豈料傷口愈來愈大,擦外用藥也沒有幫助,傷口帶來的疼痛也漸漸影響阿嘎的工作。阿嘎自己上網搜尋資訊,發現自己竟可能是靜脈曲張潰瘍,於是來求診。

靜脈曲張因長期久站久坐等因素,使腿部靜脈瓣膜產生問題,使血液蓄積雙腿,難以順利回流到心臟,造成小腿腫脹、痠痛等症狀。在長期循環不良的情況下,腿部組織因為缺乏養分開始由內而外壞死,使腿部產生難以癒合的傷口,多半出現在腳踝處,傷口面積一般會隨著時間累積變大,疼痛不適與外觀問題,嚴重影響靜脈曲張病患的生活品質。

靜脈曲張從開始發展至潰瘍,需要時間,一般多見上了年紀的人,像阿嘎如此年輕就得到靜脈潰瘍,較為少見。阿嘎因在餐廳工作,必須長時間站立,一天下來7、8個小時跑不掉,外場內場忙碌,自然對阿嘎雙腿造成極大負擔。

台灣人工時長已不是新聞,尤其科技加工、餐飲、服務業等,加以久站久坐的工作性質,長時間處在高風險環境下,更容易使靜脈曲張惡化速度加快,若發展成潰瘍,必須花費更多的努力,才能讓雙腿恢復健康。因此,靜脈曲張應及早預防、及早治療。

阿嘎接受雷射顯微手術治療後,順利返回工作崗位,但他已知靜脈潰瘍的嚴重性,平日依醫師囑咐保養照顧雙腿,也不忘定期回診追蹤檢查。

其實,七年級生因雙腿嚴重靜脈曲張而來求診的患者愈來愈多,靜脈曲張已不是中老年人專利。年輕人若自覺症狀輕微,輕忽靜脈曲張的嚴重性與危險性,直到靜脈皮膚炎甚至靜脈潰瘍才來求醫,可說得不償失。

工作屬於久站久坐等高危險群,應慎防靜脈曲張,由醫師看診並建議合適壓力等級的醫療用彈性襪保養雙腿,每半年回診追蹤檢查。唯有健康的雙腿,才能帶我們走遍天下、支持我們,讓我們有著美好幸福的人生。

fsj 提到...

署醫採購弊案擴大 又1院長收押

【聯合報╱記者呂開瑞、鄭筑羚/連線報導】2011.07.16

署立醫院採購弊案再擴大,新北市立聯合醫院院長沈希哲,在擔任三重醫院區院長期間,涉嫌及協助醫療器材商標得八千多萬元的心血管檢測儀,事後疑索賄上百萬元,及收受廠商贈送禮物,檢調前天二度約談後移送,昨天桃園地院法官裁定羈押。

沈希哲遭收押後,新北市府立即免除沈希哲職務,由副院長林齊宣暫代院長。新北市衛生局副局長林金富指出,因案件已進入司法程序,基於偵查不公開原則,市府不便表示意見,但一切尊重司法。

署醫採購弊案爆發至今,已有衛生署醫管會執行長黃焜璋、七名署醫院長、二名科主任先後被羈押。另有二名院長、一名副院長、多名主任和醫師交保,廿八家署立醫院「淪陷將近一半」。

桃園地檢署調查,新北市聯合醫院院長沈希哲,二年前擔任三重醫院區院長期間,有四件標案都由宜德醫療器材商得標,其中最大一筆標案是八千多萬元的血管照護中心醫療儀器,當時的心臟科主任陳識中涉嫌索賄近千萬元,五月間被檢方聲押獲准,當時檢調也約談沈希哲,因缺乏具體證據請回。

檢調經過近二個月追查、蒐證,查出沈希哲也參與綁規格、指定品牌讓宜德公司得標,並與廠商有多筆可疑資金往來,金額上百萬元,疑為賄款,同時收受廠商贈送的禮券等禮品,檢察官認為他涉嫌重大,再度傳他偵訊,他否認收賄和綁標,聲稱是廠商挾怨誣陷。

檢調因掌握轉為汙點證人的廠商協助解讀帳冊,加上被羈押的心臟科主任陳識中也供認「是上級交辦」,檢察官昨以涉嫌貪汙和有串證之虞聲押獲准。

偵辦署醫採購案近尾聲,檢方可能近期內偵結,將是署醫成立以來,最多院長級官員和科主任捲入的弊案。



◆ 新聞分析/健檢千瘡百孔 署醫治得好嗎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2011.07.16

外界期待的署立醫院體檢報告出爐,如同一張紅字連連的健檢報告單,在體檢委員會委員們的診斷下,形同病入膏肓的署醫,還來得及改善體質、治好沉痾嗎?

五十八位署醫體檢委員,昨天開誠布公,直指署醫十多項制度規章待改善,包括院長、副院長任期、考核、輪調與遴選,採購權限和流程,委外拆帳制度,薪資給與及人員配置,可謂千瘡百孔,這些動輒超過百年歷史的署醫,有如多重疾病的老人。

所幸的是,這些制度規章,都屬於衛生署內規,只要內部修法就能矯正,不必經過立法院審查。衛生署長邱文達已要求改革小組,兩個月內完成修法,民眾很期待,不是只說說而已,而是要看到具體改變成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其實,署醫先天體質虛弱,因為自九十二年起,每年被以百分之十比率,逐年砍掉公務補助預算,加上周邊醫院強鄰環伺,署醫如何辦好醫院?

在都會區的績優署醫,尚能在時代的考驗下屹立;但偏遠或負有收治身心障礙者的療養院等專門醫院,則面臨嚴酷考驗。

衛生署希望明年能順利向行政院申請,恢復公務預算補助。弱勢的署醫,更應以強有力的公衛使命,提出申請計畫,就等整頓中的署醫,像民間企業員工,對老闆提出漂亮的提案一樣,說服行政院撥付公務預算,有錢好辦事。

當然,署醫同工不同酬問題嚴重,具公務資格的員工,做一樣事,領的薪水卻比未具資格者多,待遇懸殊,未來如何打破這不公,著實考驗改革小組的智慧。

最為外界詬病的外包制度,衛生署坦言,將設置的聯合採購中心,時間久了或許也會出事。因此,署本部宜再設採購稽核小組,雙重監督,才能避免再生弊端。

署醫在這接連數波弊案中,形象大傷,也讓民眾失去信心。昨天新任的署醫院長,都信誓旦旦,要讓醫院做為社區病苦民眾的依靠,冀望新人新政,不要再讓民眾失望。



◆ 妳的好習慣 私處不再腫痛癢

【聯合報╱黃芳祺/彰濱秀傳醫院婦產科個案護理師】2011.07.16

婦科門診中,因私密處搔癢、紅腫、痛、異味或不正常分泌物來求診者,占了三、四成。醫師除了開藥,也提醒婦女,平時正確做好私密處基礎防護,別悶出病來。

台灣夏季炎熱潮濕,不少年輕女性穿牛仔褲或塑身褲、內搭緊身褲,每天使用衛生護墊,由於天熱流汗,護墊容易讓陰部潮濕悶熱,成為細菌溫床,建議減少或避免使用。

女性尿道口、陰道口和肛門口相近,糞便存有大腸桿菌、念珠菌等,一旦往上游移,也易致尿道、陰道感染發炎。一般而言,膀胱內尿液是無菌的,但解出後接觸空氣,容易產生細菌,因女性尿道短而直,細菌容易伺機逆行性感染;而陰道屬弱酸性環境,酸鹼值約在3.5至4.5,適合原來好菌生長,若好菌數量夠多,黴菌等壞菌就不易生長。



◆ 加味逍遙散 年輕美眉不再「陰吹」

【聯合報╱林鴻基/新北市鴻林中醫診所院長】2011.07.16

中西醫在明朝萬曆年間相遇,有趣的是,講的是同一件事情,用詞卻南轅北轍,比方說,西醫講「子宮下垂」,中醫叫「陰挺」,意即子宮由陰道下墜挺出,用詞倒也精簡好玩。

中醫另有一詞「陰吹」,描述陰道有不自主的氣體排出,多見於40歲以上經產體弱婦女。辨証論治的重點,在於觀察大便是否秘結,如果「腑氣不通」時,用麻子仁丸、豬膏髮煎,氣虛時用補中益氣湯,痰濕時,用橘半桂苓枳薑湯,如果是「氣鬱」則用逍遙散。

另外,也許是心理上的神經質,或陰道內異常細菌繁殖產生氣體,抑是骨盆肌肉及韌帶鬆弛,陰道黏膜無法緊密貼合,平時,更多是在行房時,那些間隙,便造成氣體逸出,令人尷尬的是,常伴隨不雅的聲音。又因為羞怯,罹病者可能眾多,但求醫者絕少。

還可能是,生產時會陰部肌肉保護手法不好、或緣於急產,造成陰道及直腸肌肉深度裂傷,陰道和直腸間形成貫穿管道,西醫叫「管」,氣體有時便會由陰道「吹」出來。

然而,在恩師診間的年輕女生,未婚未曾生育,她的病因不會是構造的問題。將近10年了,她踏遍各大醫院診間,還是得在暗夜裡孤獨地傷心,也因為沒自信而拒絕過幾段可能不錯的姻緣。如果是細菌導致或是心理因素,在各種抗生素攻堅下,早就被消滅殆盡了吧,心理因素也不可能延宕10年。最後決定尋求中醫協助。

恩師給她的藥是以加味逍遙散為君藥,配合蓮蕊鬚、訶子、五倍子、白果等,理由是病人的肝氣鬱滯,並針對情緒安神。她服藥一段時間後,表情由愁苦轉為欣喜。

因為「肝經絡陰器」,生殖器官疾病常可用肝經的藥來處理,加味逍遙散是祛除肝熱最常用的到的藥,可以處理肝熱陰虛,高血壓的肝陽上亢、睡眠障礙的安神、因內熱而來的皮膚疾病、慢性肝炎的去肝熱、經前緊張症候群、痛經、月經不規則、排卵痛、兩脅不適、乳腺增生症、精神官能症、慢性胃炎、「怒氣傷肝、肝氣不順、上衝於腦」的頭痛、婦女的白帶等,只要是肝鬱血虛,醫師要疏肝解鬱、健脾養血,都用得上它。

老師向我眨眨眼,「我很想問問她,最近有沒有交男朋友?」,我見識到這位70歲老人的慧黠與幽默。

(作者為中、西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