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09

牛稠子文化 已經會釀酒

◆ 牛稠子文化 已經會釀酒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5/7815099.shtml

【聯合報╱修瑞瑩】2013.04.08

台灣有人類活動遺跡的考古歷史,從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鐵器時代,一直進展到現代,考古學者指出,大約4千年前是一重要的時期,當時人口爆增,各地出現不同的文化形態,例如北部有圓山文化、中部有牛罵頭文化,南部則有牛稠子文化等。

其中牛稠子遺址是在1938年,由日本人荻原直哉發現,距今約3500到4500年,因內涵豐富,具有代表性,70年代台大教授宋文薰命名為牛稠子文化,代表新石器時代中期台灣南部文化特徵,成為考古界重要命名遺址。

70年代後,現址大約有6次的探勘開挖,出土許多繩紋紅陶與橄欖石玄武岩石器,最特別的是大型石犁及釀酒用的大甕,顯示當時已有初級農業,且住民生活富足,糧食充裕到可供釀酒。



◆ 公告區撞上都計 保護考驗大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5/7815095.shtml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2013.04.08

台南市史前時代重要考古遺址牛稠子將正式公告,但目前範圍內已有兩處的都市開發計畫,考古界指出,這是台灣史前遺址的普遍現象,雖然文化資產保存法中有保護的規定,但遺址仍然面臨了沈重的開發壓力。

考古界指出,文資法雖將遺址以專章規定保護,但因牽涉到保存區畫定、土地開發等問題,公告指定困難,特別是地方政府面臨到龐大的遺址補償與徵收經費時,往往卻步。

樹谷考古中心主任朱正宜表示,牛稠子遺址多數為台糖土地,大致仍保存完整,但因文化層表淺,不到1公尺深,多年來台糖造林、出租作為農耕,對遺址有一定破壞,而在中山高速公路當年興建時,台糖曾出售東側約5公頃的表土做為道路填土之用,也造成嚴重破壞,西側則為住宅區,幾乎全被開發。

考古界指出,依文資法規定,「政府機關策定重大營建工程計畫時,應先調查工程地區有無遺址或疑似遺址」,但營建署95年在遺址中心地帶拓寬道路時,未進行調查就動工,也造成破壞,顯示法令與現實仍有一定落差。

目前遺址北邊為仁德文賢都市計畫區、南側則被畫入都會公園都計區,文資處表示,一旦公告遺址,這些都市計畫可能必須變更,才能完整保存遺址。



◆ 敘軍隊駐紮 踐踏千年古蹟
http://udn.com/NEWS/WORLD/WOR3/7815692.shtml

【世界日報╱編譯中心綜合7日電】2013.04.08

敘利亞內戰導致千年古蹟面臨浩劫,考古遺址、墓塚毀於戰火,盜賊偷掘陪葬品轉賣圖利,就連泥土都有人盜採。

紐約時報報導,敘國境內多數考古遺址遭戰火摧毀,除大規模砲彈轟炸,另有盜墓者隨地「挖寶」。敘國中部帕默拉的羅馬遺跡「沙漠新娘」圮毀,軍方則駐紮在境內最古老、最有價值的要塞,包括阿勒坡、荷姆斯及哈馬。

敘國以伯納(Ebla)幾十年來被視為探究古文明的聖地,如今恐毀於戰火。以伯納的山丘地形是反抗軍監控政府軍的最佳地點,反抗軍駐紮當地,往來交通和軍事行動難免對古蹟造成危害。

反抗軍士兵希伯利赫挖開古老坑道,他說,「地下是另一個國度」,坑道連接許多地窖。墓塚內的陪葬品和珠寶,讓以伯納號稱露天考古博物館,卻也引來不少盜賊。希伯利赫說,洞裡曾有許多骨骸,到處都是,但現在都被盜墓者搬走了。

如今小孩在土丘上挖洞尋找藝品,甚至有人開卡車來盜採泥土,因為這是建造烤爐中陶瓷內襯的絕佳材料。

敘國骨董與博物館部與保護敘利亞考古組織,合力遊說軍方不要將遺址用作軍事基地,但效果有限。

※ 相關報導:

史上最大盜墓案 跨9省撈上億
歷史學界泰斗何炳棣與世長辭
寫善化文史意外發現荷蘭井
找歷史檔案29資料庫一網打盡
內蒙古史前壁畫 敘述隕石襲擊

都更震出的公共利益
大陸汙染再不治理 就來不及了

23 則留言:

fsj 提到...

十大新發現 考古重大突破

【聯合報╱記者林庭瑤/綜合報導】2013.04.10

二○一二年度大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昨天在北京揭曉,考古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在會上特別提到陝西神木石山卯遺址,另有河南欒川孫家洞舊石器遺址、江蘇泗洪順山集新石器遺址等,對考古有重大影響。

這十大考古遺址有,一、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目前大陸規模最大的龍山時期至夏階段城址,是走向文明的重要遺跡。其中玉器有數千件,城牆有三層,有些城牆上還有彩繪。這個遺址還發現埋有廿四個頭骨的兩個坑,可能是宗教信仰的表現,說明當時社會階層發生變化。

二、河南欒川孫家洞舊石器遺址:孫家洞遺址的人類化石屬於直立人階段,可稱為「欒川人」。舊石器時代考古發掘中極為罕見的集古人類化石、動物化石和石製品於一體的洞穴遺址,地質年代屬於中更新世時期。

三、江蘇泗洪順山集新石器遺址:其為距今八千年的環壕聚落,遺址總面積達十七點五萬平方公尺,清理出包括九十二座新石器時代墓葬在內的一批重要遺跡。近年來淮河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考古的重大突破。

四、四川金川劉家寨新石器遺址:此遺址有三千五百多平方公尺,出土大量陶片、動物骨骼、石製品。該遺址人工、自然遺存豐富程度遠超過川西北已發掘的同時期遺址,可深入研究馬家窯文化地方類型和分布區域。

五、新疆溫泉阿敦喬魯遺址與墓地:年代測定為西元前十九世紀至西元前十七世紀,屬於青銅時代早期,填補新疆青銅時代早期遺址的空白,揭示西天山地區青銅時代遺址的具體面貌。

六、山東定陶聖靈湖漢墓:該墓葬屬於甲字形大型木槨墓,墓葬年代屬於西漢晚期,是「黃腸題湊」墓制發展最成熟的階段。其複雜的墓葬結構,反映出墓主人屬於王一級,規格高於已發現的漢代諸侯王墓。

七、河北內丘邢窯遺址:發掘出土瓷器和窯具殘片達廿萬件以上,可復原的器物超過二千件,器物種類有磚、瓦、陶器、素燒器、三彩器、瓷器、銅器、鐵器、骨器以及窯具等。邢窯首次發現「高、上、大」三種刻款器物殘片,字款皆刻畫在器物底足外壁。

八、內蒙古遼上京皇城西山坡佛寺遺址:規模最大的一次遼代都城遺址考古,確認西山坡建築遺址是佛教寺院的建築性質,有助於重新認識遼上京皇城遺址的形制格局。

九、重慶渝中區老鼓樓衙署遺址:重慶已發現等級最高的建築遺存,見證重慶定名以來的千年變遷,對研究宋蒙戰爭及西南地區衙署建築、宋元時期都城以外的城市考古資料具重要意義。目前遺址正籌備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

十、貴州遵義海龍囤遺址:海龍囤特別是「新王宮」的整體格局與明故宮契合,反映土司的國家認同,也見證少數民族政策,由唐宋時期的「羈縻之治」到元明時期「土司制度」再到明代的「改土歸流」的變遷。



◆ 模仿報紙體例 台灣史新聞 看盡六千年

【林欣誼/台北報導】2013-04-10 中國時報

俗話說「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由貓頭鷹出版社策畫、文史工作者曹銘宗撰文的《台灣史新聞》就模仿報紙新聞的寫作體例與編排,呈現史前時代到西元二○一一年的台灣史,讓人打開書本就如閱報般,看盡台灣歷史的風起雲湧。

曹銘宗一九五六年出生,曾任記者,退休後投入文史寫作,兼任英語導遊,出版過《台灣人也不知道的台式國語》、《台灣的飲食街道》等書。他獨力完成《台灣史新聞》全書廿萬字,以輕鬆筆法和活潑的版面設計,將歷史介紹給大眾。

《台灣史新聞》的每個跨頁,都彷彿帶人走進時光隧道,全書共六卷、一百個跨頁,距今愈近篇幅愈多,除新聞外還規畫了社論、特稿、圖片、漫畫、廣告等編排。

在寫作過程中,資料浩繁,如何取捨歷史事件?曹銘宗表示,他遵循台灣史研究先驅曹永和「台灣島史」的史觀,「跳脫政治框架,以台灣為主體、把台灣放在世界座標上。」

例如開章他從地質角度報導台灣島在板塊運動中的誕生、六千年前淡水大坌坑部落住民的生活,是跳脫漢人中心,從台灣最早住民開始寫起。

曹銘宗特別注重呈現族群事件,「希望藉此反省過去錯誤」。例如十八世紀末,福建人吳沙率眾開墾蘭陽平原,他以「家園遭侵 噶瑪蘭人抵抗」下標,更在社論一欄憤慨寫著,吳沙被漢人奉為「開蘭英雄」,但對噶瑪蘭人來說,「歷史又要如何還給他們公平?」

他也寫下日本工程師八田與一打造嘉南大圳,還有艋舺清水巖完工、新埔義民廟落成等閩客族群在台建廟的紀錄。他在「中國接收台灣」新聞旁並陳台灣作家吳濁流發表的《亞細亞的孤兒》,描述台灣人認同的問題。

還有,他穿插美國南北戰爭、嘉義首設「育嬰堂」救濟機構、台灣第一家菊元百貨開張等作為國際、社會、娛樂新聞。走筆至二○一一年,他以魏德聖導演的《賽德克巴萊》賣座為頭條,搭配總統大選開打、日本三一一地震、曾雅妮登高爾夫球后等新聞,「這些距離很近的新聞,不就是之後的歷史嗎?」

這本書由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學者翁佳音審訂,搭配大量歷史圖片以及由漫畫家杜福安操刀的漫畫。杜福安也是以歷史為職志的動漫工作者,近日剛完成《完全版 漫畫台灣歷史》全三冊。

※ 相關報導:

* 龍應台應允:寫台籍日兵歷史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2/7820052.shtml

文化部長龍應台昨天走訪瑞芳區金瓜石、水湳洞了解在地資產。參訪戰俘營遺址時,有耆老提到外國的戰俘有人紀念,但台籍日本兵什麼都沒有,龍應台表示,將跟新北市府合作,透過影象、文字記錄這段歷史。

fsj 提到...

13陵獻陵疑遭盜 丹陛石被鑿

【記者盧素梅/綜合報導】2013-05-02 旺報

大陸近來頻頻發生珍貴文物被盜的情事,現在竊賊的黑手甚至伸向世界文化遺產明十三陵。有文物保護愛好者發現,十三陵獻陵內的重要文物雲紋丹陛石周邊台階被破壞,懷疑為偷盜者所為。十三陵特區保衛科表示,目前無文物丟失,公安部門調查顯示,盜竊行為基本上確定是小集團犯案。

獻陵是明朝第4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熾和皇后張氏的陵墓,坐落在北京昌平區境內燕山山麓的天壽山,是明十三陵之一,一直被稱為十三陵中最樸素的墓園。

4條台階被掀翻

《法制晚報》報導,陵墓屬於未開放陵園,常年大門緊閉。獻陵分成兩部分,寶城和明樓被封閉保護,示夌恩殿大殿早已毀壞殆盡,只剩下遺址,沒有封閉。示夌恩殿比普通地面高出不到1公尺,通過台階到示夌恩殿月台,再通過月台進入大殿。

險些被盜的丹陛石位於示夌恩殿遺址月台的台階中央位置,面積約為3平方公尺。丹陛石上有仙山、雲紋等圖案,非常精美,丹陛石西側的4條台階被掀翻,有的台階斷裂,堆放在地上,丹陛石上有多處被硬物撬過的痕跡。

文物保護愛好者崔先生指出,4月30日他來到十三陵遊覽,在獻陵逗留期間,發現刻有雲紋的丹陛石附近,遭到大面積的破壞。這些痕跡一看就是最近發生的,他問了守陵人,對方也承認了。由於現場情況很明顯是偷盜者所為,所以他報警處理。

屬世界文化遺產

十三陵特區保衛科的負責人表示,數日前,他們曾通過監視器發現確實有人想在獻陵偷盜。他們當時就報了警,並派人追趕過,但沒有抓住嫌犯。而公安也已經介入調查,基本上確定是小集團犯案。

十三陵特區正在對散落在陵寢外的文物進行全面調查和收集,一些適合移動的散落文物將收到相關封閉陵寢內保存,特區也將在周邊加強人力和技術防控。

十三陵特區一名專家表示,明十三陵是世界文化遺產,丹陛石作為其中的一個部分,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距今有500多年的歷史,尤其是葬在獻陵的明仁宗皇帝在位時間只有10個月,因此顯得更為珍貴。



◆ 柴澤俊靠傻勁 一生致力保護古文物

【記者盧素梅/綜合報導】2013-05-02 旺報

山西古建文物專家柴澤俊雖然已年過8旬,一隻眼睛也由於疾病幾乎失明,但是他依然時時刻刻關注山西古建築的保護情況。他強調,「文物古建是對歷史文化和文明的見證,不可再生,如果不愛惜『舊物』,就等於割斷歷史。」

新華網報導,柴澤俊目前正在寫他曾經保護文物的「軼事趣談」,包括其中4次勇闖省領導辦公室的經歷,分別為保護永樂宮、喬家大院、金代壁畫、平遙古城。他說,當年他憑著「我隨時準備接受處分回家,但文物不能不保」的傻勁,才把這些珍貴文化遺產保護下來。

他回憶說,1958年治理黃河工程開始後,永樂宮舊址位於黃河淹沒區內,政府決定對其遷移保護。柴澤俊當年就參與設計並親自組織整個永樂宮及壁畫的搬遷。由於整個搬遷過程相當艱鉅,因此前後花了8年的時間,當時20多歲的柴澤俊,僅回家過了兩個春節。由於飲食無常,他患上了嚴重的胃潰瘍,後來胃被切除四分之三。

柴澤俊原本只是在寺廟裡工作的泥瓦匠,但依靠自身的天賦和孜孜不倦的學習,成為古建築行業的專家。他曾勘察研究過上千座古建築,對其類型、構造特徵、裝飾藝術及其中壁畫、塑像、琉璃等方面的研究、造詣頗深,因而被封為大陸建築界「百寶書」。

fsj 提到...

挖到帝陵?南京永寧陵考古喊停

【聯合報╱記者賴錦宏/綜合報導】2013.05.08

位於南京永寧陵石刻一期考古因可能挖掘到帝陵,引發社會爭議,緊急暫停。

新華網報導,考古發現,陵墓連體有「手牽手」的感覺,加之神道前兩隻神獸都是雕有雄性生殖器的公獸等種種證據。專家進一步論證,認為墓主人和南朝同性戀皇帝陳文帝陳蒨關係密切,很可能就是陳文帝本人和他的「男皇后」。

五月六日傍晚南京市委宣傳部官方微博「南京發佈」稱,已暫停墓葬發掘工作,並請求上級專業部門組織一流考古專家進行專項論證。

深圳晚報報導,四月卅日大陸文化學者吳樹發出一條題為「南京!南京!請停止發掘六朝帝陵!」的微博,痛斥南京對永寧陵南朝陳文帝陵墓的挖掘,違反了不挖帝陵的考古「鐵律」。一時間,南京的挖掘工作引起一場超越文化管理業的軒然大波,爭議焦點就在這到底是不是一座帝陵。

五○年代,明定陵萬曆皇帝陵墓的發掘因科技水準有限造成重大文物損失,時任中共總理的周恩來批示「今後不許發掘帝陵」。一九八七年、九七年,中共國務院又分兩次正式發文,強調暫不發掘帝王陵。不挖帝陵成了文博界的「鐵律」。

這兩座大型墓葬很可能是陳文帝的陵墓,這推斷實際上早為學界及民間所認可。其中最有力的證據是,大墓南距三百五十公尺處,自古矗立著一對石獸,東獸為雙角天祿,西獸為獨角麒麟。

南京博物院學術委員會研究員羅宗真表示,要區別南朝墓葬是皇帝還是王侯,可以看墓前石刻,「麒麟為帝,辟邪為侯」。

今年二月初,南京市文廣新局負責人公布,這兩座大墓應為南朝帝陵,而且墓主極可能為陳文帝陳蒨及其陪葬者,再次宣布擬在此修建南朝石刻遺址公園。

南京市政府表示,發掘「永寧陵」的理由有二:一是為建設「六朝石刻博物館」而進行「搶救性發掘」;二是「永寧陵」的身分尚未最後確定。



◆ 林博文專欄-烽火敘利亞 哀古蹟浩劫

【林博文】2013-05-08 中國時報

凡是看過一九七○年奧斯卡名片《巴頓將軍》(據說蔣經國看了六遍)的人都會記得,電影開始不久,駐北非的巴頓將軍和布萊德雷將軍驅車憑弔一個古戰場。公元前二○二年十月十九日,羅馬統帥大西庇阿在這個戰場擊敗了迦太基統帥漢尼拔,史稱扎馬之役(或第二次布匿戰爭)。對古代史具狂熱興趣而且有點走火入魔的巴頓,滔滔不絕地講述這段戰史,他竟對布萊德雷說,他當時曾參與這場戰爭。日後升為五星上將的布萊德雷聽了只好苦笑,巴頓則在戰後車禍喪生。

巴頓帶布萊德雷所憑弔的古戰場,就在今天的突尼西亞。從戰火瀰漫的敘利亞、已被戰爭蹂躪得差不多的伊拉克,到爆發阿拉伯之春的利比亞和突尼西亞,是全世界擁有最多歷史古蹟、且保存得最完整的地區。要想看最大又最美的古羅馬競技場和劇場,唯有去利比亞和突尼西亞。今年二月號的《國家地理》雜誌即以利比亞的希臘和羅馬古蹟做封面故事。

然而,阿拉伯之春所掀起的動亂和戰火,卻使地中海沿岸阿拉伯世界的古蹟遭到前所未有的大破壞、無可彌補的大摧毀。十年前,布希總統下令美軍入侵伊拉克,烽火連綿七年,使兩河流域肥腴月彎(又稱肥沃月彎)上的古蹟受創,博物館內的珍藏品亦遭洗掠。

伊拉克古代文物遇難的惡耗剛過,利比亞、突尼西亞和敘利亞的古蹟又面臨浩劫,其中,尤以敘利亞的情況最嚴峻、最悽慘。

敘利亞數十年來一直被艾塞德父子獨裁統治,國弱民不富,和以色列打過幾次仗,每打必輸,世人就忽視了敘利亞的歷史文化,以為她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國家。事實上,敘利亞是人類史上最古老的文明發祥地之一,西台人(又譯赫特人)、亞述人、波斯人、巴比倫人、埃及人、腓尼基人、羅馬人、蒙古人、土耳其人和拿破崙的鐵蹄都曾踏在敘利亞的土地上。蒙古人在十三世紀中和十五世紀初兩度血洗敘利亞,並破壞了兩河流域的灌溉設施。

敘利亞面積十八萬五千平方公里,人口約兩千三百萬,全國古蹟遍地,即使在沙漠上亦有不少上古時代的廢墟。敘利亞的大城市阿雷波(Aleppo),被考古學家和史學家認為是全世界最古老、持續有人居住的社區,約有五千年之久。其附近存在大批保存得很好的古蹟,有古羅馬的要塞、神殿,也有十二世紀的清真寺和十七世紀奧圖曼帝國的城堡。在沒有戰爭的年代,聯合國和一些基金會出錢出力維護這片古蹟。他們用心保護亞歷山大大帝、成吉斯汗、帖木兒和穆斯林戰將駐足過的古蹟,敘利亞政府亦很配合維護歷史陳跡。

但在三年前敘利亞爆發反政府的戰火後,阿雷波和首都大馬士革的古蹟不僅未能倖免炮彈的摧殘,且成為許多盜寶之徒肆虐的對象。甚至遍布沙漠上的古蹟和沙漠下的古洞,都成為無數難民的棲身之地。艾布拉(Ebla)沙漠上的古廢墟,號稱是公元三千年前敘利亞最重要的一個王國。在廢墟下,歷史的廢土和歲月的沙石掩蓋了一條又一條的通道,這些通道已變成難民收容所,難民常在通道裡發現上古時代的人骨和獸骨。在承平時代受到良好保護的艾布拉廢墟,目前是政府軍和反抗軍對峙的戰場之一。炮火摧毀古蹟,盜寶者亦趁火打劫,搜括古物,準備發國難財。這批古物,也許很快會出現在倫敦、巴黎和紐約的骨董市場。

西方強權對敘利亞亂局束手無策,歐巴馬畏首畏尾,不敢貿然軍援造反軍,七萬敘利亞人已死於戰火,無數的古蹟已變成垃圾場。一個文明古國就這樣自毀了嗎?全人類應為敘利亞哀!

fsj 提到...

國王官吏皆是女人 東女國遺址四川現蹤

【世界日報╱大陸新聞組/北京25日電】2013.05.25

距今1300多年的東女國王城遺址,日前在四川金川縣境內被發現。據史書記載,東女國重婦女、輕男人,國王和官吏都是女人,男人不能做官,只能在外服兵役,女王住在九層的碉樓上,一般老百姓住四、五層的碉樓。此一發現已經北大、清華、故宮博物院等專家初步確認。

中新社報導,古城遺址建在三座山頭構成的鵬鳥狀的大山西側,由多層台地組成,有規模、有布局。樹林掩蓋下用石頭壘砌的城牆若隱若現,最寬處達四米。一座只剩下部分殘牆的古碉樓,附近分布著白塔遺蹟,城牆範圍內還有房屋廢墟及馬道等。

考古人員也在現場收集到產自當年的鈞瓷、青花瓷、孔雀綠瓷片等,以及陶土燒製的佛龕裝飾蓮花瓣、龕柱等構件。

北京清華大學教授李靜杰說,綜合判斷,上述遺跡有可能是東女國王城所在地,不過還需更加嚴謹的考古發掘才能充分證明。

東女國是公元六、七世紀川藏地區的部落政權,也是藏族歷史上重要的文明古國。其實行以女性為中心和女性崇拜的制度,國王由女性出任並世襲,女王召見女官商議國事,男子無權參與。

中央社報導,根據藏文史料記載,東女國國王將四個兒子分封在女王宮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部落中,而這四個部落的王,則是「嘉絨十八土司」的源流。專研藏族學者李茂說,自己從事嘉絨文化研究多年,這處古城遺跡應該就是東女國的王城。

※ 相關報導:

* 「丁錦昊到此一遊」 埃及神廟被刻字陸客汗顏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0525/212646.htm

ETtoday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2013.05.25

「在埃及最無地自容的一刻!」大陸網友在微博爆料,前往埃及旅遊逛到盧克索神廟(ipet resyt)時,發現浮雕上被有中文字「丁錦昊到此一遊」,當下覺得震驚又羞愧。對此,許多網友評論「丁錦昊,你要火了」,曾赴埃及多次的導遊則說抓到可能要坐牢。

※ 會不會是偽造的影像?



◆ 頑石玩創意 坤輿全圖奪美獎

【記者潘勛/台北報導】2013-05-25 旺報

台灣數位文創業者頑石創意再度發光,以承製國立故宮博物院的親子故宮《坤輿全圖》參加2013年美國博物館年會(AAA)年度競賽,勇奪「繆思獎」遊戲與擴充實境類銀牌獎。

頑石創意總經理林芳吟24日指出,《坤輿全圖》是比利時耶穌會傳教士南懷仁為清康熙皇帝所做,並於1674年以木板印刷傳行於世,內容不僅介紹5大洲4大洋,另講述各地風土人情、奇珍異獸,是一本圖文書。

互動地圖聽動物叫聲

頑石為故宮創作的《坤輿全圖》則以現代數位虛擬科技,把《坤輿全圖》的內容轉化為「劇場」,而且可移動、有互動,宛如小宇宙。林芳吟指出,《坤輿全圖》畢竟是古代的東西,僅平面式如實呈現,可能無法喚起現化兒童的興趣。

於是頑石創意在創作《坤輿全圖》時,把內容與兒童的肢體語言配合起來,除四面環場有古地圖,地板也浮現內容。而且頑石設計的新作貫串古今中外,孩子們觸摸古圖上的動物,動物今日的形相面貌就會跑出來,甚至呈現該動物由古至今的演化,比如犀牛由西方到東方的種種樣貌。

林芳吟強調,《坤輿全圖》的數位新創作重點在兒童能有所啟發,在探索、互動過程中,瞭解南懷仁想講給康熙皇帝聽的故事。孩子們使用頑石的《坤輿全圖》,甚至使用擬聲呼喊,就能更換場景,得到驚奇的體驗之餘,也學習到現今科學新知。

7月辦圓明園特展

在今年AAA年會上,林芳吟並以「亞洲文化的當代詮釋─從詩境畫境到虛擬實境」為題發表演說,同時在展會上設立攤位,推銷今年7月即將在台北國父紀念館舉辦的《三山五園文化全球巡展首部曲─圓明園特展》,引起許多國際博物館的高度興趣。

頑石表示,美國舊金山亞洲博物館館長,還有洛杉磯The Getty Museum副館長屆時將應邀來台,出席7月5日《圓明園特展》的開幕晚會,另參與特展規畫之國際論壇。



◆ 治學嚴謹的台灣教授

【(胡漢輝/廈門文博副研究員)】2013-05-25 旺報

每次訪問台灣,都會到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拜訪黃一農教授。而每一次拜訪結束後,他都會說,你連飯都不吃,我們還算什麼朋友?!

他太忙了!我實在不忍心浪費他的寶貴時間;而只有耐心的解釋,他才會「消氣」。

我和黃教授是2004年在廈門胡里山炮台相識的,當時為了考證一尊「天啟年間」的紅夷大炮,他竟然在胡里山炮台整整等我4個多小時。

一個台灣名牌大學的教授,為了釐清一個學術課題,竟然不惜浪費4個多小時時間,讓我大為震撼和感動!當我趕回炮台時,他已經走了。在感覺實在「太失禮」之時,我只有扮演「蕭何月下追韓信」之角色;終於在廈門大學白城找到他。

侃談之間,感悟其學識淵博且虛懷若谷。從此我和他結下不解之緣。也許是為了彌補幾年前的「失禮」,所以後來我每次到學院拜訪都不敢打擾他太長的時間。

是誰先引進紅夷大炮進入中國戰場?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大課題。當我請教黃教授的時候,他給我一篇〈西洋大炮與明末政局〉之學術論文並且說,早在明萬曆47年,中國福建的工匠已經仿製了西班牙人的呂宋大炮了。

2004年夏天,福建石獅市博物館收購一塊明末兵部尚書黃克纘為其兄黃克立撰寫得「墓誌銘」。黃教授因教務繁忙,就電告我從廈門前去石獅「拓印」墓誌銘之碑文。為了第一時間考證其真偽,黃教授第二天晚上就風塵僕僕地趕到石獅與我會合。他反覆驗證碑文的內容之後,便喜形於色地告訴我,墓誌銘是中國閩南同安人第一次仿造紅夷大炮的「物證」。不久,他在〈明末薩爾滸之役的潰敗與西洋大炮的引進〉論文中引用史證與物證的關係,切入從武器和戰術的角度探討紅夷大炮的鑄造與南洋地區閩南工匠的關係,認定時任兵部尚書的黃克纘招募閩南工匠在北京鑄造中國第一批紅夷大炮並且參加遼東的「三大戰役」。此一研究匡正了先前學界認為徐光名等天主教徒首先引進西洋火炮的錯誤認知。

2006年9月,我在《廈門晚報》發表〈同安大炮的輝煌〉文章,意在把廈門地方史與中國歷史之關節相連接,進一步闡述閩南同安人早在明末年間就具備「師夷長技」的思想、行為和能力,並且從此活躍在中國軍事與戰爭舞台上。

文章刊出不久,有廈門年輕學者提出異議,認為紅夷大炮的引進是澳門天主教徐光名。黃教授聞知後告訴我,史學上有不同爭論是正常現象。而問題的關鍵,則是必須善於運用新的史證和新的物證來驗證自己的論點。然而除了史證(黃克纘給明皇帝之奏摺)、物證(墓誌銘)之外,「新物證」又在哪裡呢?!

黃教授告訴我,一個歷史學家的責任是善於廣益思考並勤於尋覓歷史的每一個「細節」從而找到新的「突破口」。

為了探索這一「細節」與「突破口」,黃教授不惜遠行歐洲各國,終於在英國「皇家火炮博物館」找到明末兵部尚書黃克纘主持「殲虜大將軍」鑄造的紅夷大炮。

黃教授從英國把「殲虜大將軍」的照片資料寄給我。他在信中說:389年前中國最早仿製紅夷大炮的碩果,僅有一門珍藏在英國皇家火炮博物館。英國人將這門火砲編號為2/262,中文繁體抄錄了炮身銘文──「殲虜大將軍」,萬曆庚申春,總督泰寧侯陳良弼、戎政兵部尚書黃克纘;督造官黃調煥、高基山、郭應星鑄造曾慎等。

英國人對炮長、重量、炮內徑、炮口處的管壁厚度、火門、銃耳、尾珠等數據進行了詳細地分析。為了表示重視,他們甚至將「殲虜大將軍」擺在博物館門前右側醒目位置,供遊客參觀。

為解破一個歷史上懸而未決的案子,黃教授不辭勞苦、鍥而不捨的精神讓我欽佩之至!不久,我又在《廈門晚報》發表〈殲虜大將軍驚現英倫〉的文章。把黃教授在英國拍攝的「殲虜大將軍」與英國火炮博物館的外景資料和文章一起刊出。我在文章中闡述了當年「遼東三場戰役」的3大共同點:一是閩南同安人鑄造的大炮威力大;二是同安炮手的戰術意識強,專找敵人的「司令部」打,先癱瘓敵「神經中樞」,使其群龍無首,軍心大亂;三是「人炮合一」,採用以人定炮方式,熟練掌握測距、瞄準、填彈藥,準確無誤地消滅目標!寧遠大捷之後,立了戰功的紅夷大炮被朝廷封為「靖虜大將軍」,與珍藏在英倫的「殲虜大將軍」是「兄弟血緣關係」,屬於「同一個家族」。

一場學術「討論」終於在新的歷史「物證」和新的史觀面前結束了。有人說,從人情形態的角度分析,黃教授是為朋友兩肋插刀,是真漢子!而我則認為,黃一農教授的真漢子元素,是體現在其治學的嚴謹,與其對史學的無限忠誠的信念之上!

※ 上文中的「徐光名」應該是「徐光啟」。

fsj 提到...

二千年漢酒煙台出土 罕見清澈

中央社 2013.05.28

山東省煙台市博物館考古部今天表示,考古人員日前對煙台開發區三十里堡一處西漢墓群進行搶救性挖掘,在墓穴中發現一罐盛有半罐多透明液體的陶土罐,經檢驗確認液體為西漢釀製的酒。

存在陶罐中達兩千多年的酒非常罕見,新華網報導,煙台市博物館考古部主任閆勇說,用陶罐盛酒保存了這麼多年非常不易,也非常神奇。因為陶器易碎,且以前發現的酒往往十分混濁,這次發現的酒卻十分清澈。

閆勇指出,這次挖掘的墓穴,從墓葬性質和陪葬品來看,可以斷定是西漢時期的墓。當時他們在編號M73的墓穴中發現有3個完整陶器,其中一個陶罐口被上方已破碎的一個罐子底封住,裡面發現有很清澈的液體,沒有味道。

經考古人員把液體送往煙台市質量(品質)監督局檢測,發現液體中存有少量乙醇,確認這些液體是酒。

閆勇表示,漢朝人重禮,因此經常飲酒,無酒不成席。先前發掘的漢墓中,經常發現有陪葬的雞鴨殘骸,因此也會有酒的陪葬。在此之前,河南、陝西的考古挖掘中,發現用過銅器盛放並保存下來的酒,但酒液往往非常混濁。

根據考古人員估算,這一陶土罐已被密封,容量估計有3斤多(大陸1斤等於500公克)。

齊魯晚報引述閆勇的談話說,這一發現對研究中國,尤其是山東地區的釀酒技術和文化很有意義。

報導指出,專家普遍傾向西漢的酒是黃酒。俗話說「酒愈陳愈香」,到底這罐兩千多年前的西漢酒能不能喝?專家說,畢竟是「過期飲料」,化學性質發生變化,外加大量金屬離子,若飲用對人體產生一定危害,因此已經無法飲用。



◆ 淡水第一公墓 挖到回教徒墓碑

滬尾田野工作室疑是福建回族隨鄭成功來台
是否具保存價值 半年後揭曉

【謝文瑄/新北報導】2013-05-29 中國時報

淡水第一公墓多年前曾挖出六座前清湘軍古墓,後公告為「滬尾湖南勇古墓」市定古蹟,如今再找到三塊回教徒墓碑,滬尾田野工作室懷疑是福建省回族隨鄭成功進駐淡水,若證實為真,該園區見證無數歷史,盼規畫成「遺址公園」。

淡水古蹟博物館長廖文卿回應,受限於該區為墓園,不少民眾的親人下葬該處,強制移塚較困難,也不敢隨意開挖進行考古研究,暫不考慮設立「遺址公園」。另外,三塊回教徒墓碑是否具文化保存價值?仍待進一步評估,最快半年後才會有鑑定結果。

滬尾田野工作室研究員紀榮達(見圖,謝文瑄攝)指出,民國八○餘年在草堆中找到六座古墓,碑額上都刻有「擢勝左營」四字,後經鑑定為前清在台駐紮的清兵墓塚,便命名為「滬尾湖南勇古墓」,八十七年八月正式公告為市定古蹟,第一公墓成為「古蹟保存區」。他們另找到疑似訊塘埔文化的陶片,約有四千年歷史。

紀榮達兩年前陸續找到三塊墓碑,碑額皆刻著「惠邑」、「白奇」及「郭」姓,他驚喜地說,大陸福建省惠安縣(或惠邑縣)白崎地區,多年來是唯一的回教徒聚落,現已成立「白奇回族自治區」,保存自有文化。

紀榮達說,淡水如今出現回教徒墓碑,有可能是鄭成功軍隊曾招收該地區的回教徒,初估墓碑最多有三百多年歷史。事實上,位於淡水中正路上的觀宗寺,前身是清真寺,日治時代才改成佛寺,目前以供奉觀音佛祖為主。

「有時候看似一堆廢土,其實存在歷史文化價值」。紀榮達表示,淡水第一公墓位於大馬路旁山坡,環境雜亂無章,毫不起眼,但蘊藏非常多的古蹟寶藏,吸引宵小趁夜破壞、挖掘,且疏於管理及宣傳,非常可惜,希望能重新規畫成「遺址公園」,好好維護並開發該區。

但廖文卿認為,受經費限制,暫時無法整體規畫成公園,施作也有困難,目前會派員定期巡檢,維護環境清潔、保護古蹟。他也解釋,上月有民眾在該處傾倒廢棄物,淡水古蹟博物館和公所合作清掃,一併清除雜草,卻讓人誤以為是宵小。



◆ 刻字不道德 埃及感謝中國憤怒

【特派員林琮盛/北京報導】2013-05-29 旺報

埃及神廟的中文刻字風波蔓延多日後,埃及駐中國大使和埃及駐中國使館旅遊處28日下午終於作出回應。埃及使館表示:「對於中國男孩在埃及文物上刻字的行為感到非常遺憾。埃及文明不僅屬於我們(埃及),這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

埃及駐中國大使艾哈邁德指出,在神廟刻字的事件上,中國人民很憤怒,體現中國人民對人類文化遺產的高度重視,這些文化遺產需要去保持和維護,而不是去破壞,讓它們成為子孫後代永存的歷史見證者。

艾哈邁德表示,中阿人民都是古老文明的見證者。那位中國男孩不道德的行為,是對文化遺產的歷史價值無知的表現。

埃及駐中國使館旅遊處也發布公開信表示,感謝中國朋友對破壞文物的行為予以強烈的譴責,「對於中國男孩在埃及文物上刻字的行為感到非常遺憾,因為埃及文明不僅屬於我們,這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信件中提及,「非常感謝中國人民對埃及文明的熱愛,你們的文化素質很高。埃及旅遊局將就此事與中國駐埃及大使館共同協商,修繕文物。」

fsj 提到...

坤輿萬國全圖文化解碼

【俞力工】2013-06-03 中國時報

去年,自香港學者、生物學家李兆良博士先後出版《坤輿萬國全圖解密─明代測繪世界》(聯經,二○一二年)與《宣德金牌啟示錄─明代開拓美洲》(聯經,二○一三)以來,有關「中國人先於歐洲人抵達美洲」的史實,再次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焦點。

李先生除了舉出美國發現的重要物證,即一塊玄德金牌之外,還指出所謂之「利瑪竇於十七世紀初繪製了坤輿萬國全圖」(上圖,摘自美國國會圖書館)的傳統說法實屬謬誤,因為該圖示出的許多地點不只是利瑪竇時代西方航海家尚不知曉,甚至是於他之後一百多年才陸續抵達的地區。同時根據該圖的某些說明,李先生推斷利瑪竇繪製該圖時刻,實際參考了鄭和下西洋時期所提供的地理資料…。

其實,在李先生參加這一場學術論爭之前,早有人提出大量的物證,如美洲發現的中國明代瓷片。然而儘管如此,西方文化界為維持「歐洲中心主義」的立場,對任何實證的討論不加理睬。鑒於此,我們也不難預料,即便如今提出更多證據,也不會提升「次文化地帶」的「次文化地位」。換言之,無論是西方主流媒體,或主流學術界意識,都不會更改其一貫的成見。

就「歐洲中心主義」(或「西人中心主義」)而言,「誰發現新大陸」一事,在其文化建構中只占很小的地位。遠比這種無視原住民存在的「先發見者先占有論」更加極端的是,他們把三千年前發源於近東的猶太教,透過《新約》的編撰,扭曲為西人的基督教;把一個猶太教士,即耶穌,給神化和歐人化(見歐洲教堂畫像裏耶穌的高大形象,與猶大的猥瑣);把自己封為上帝選民的同時,卻把《舊約》指定的猶太人選民,加諸「弒神」的罪行,且要他們世世代代血債血還;把最初嫁接自小亞細亞、近東、北非文化的「希臘、羅馬文明」,闡述為「自發存在的歐洲文明」;源自小亞細亞、腓尼基和古埃及文字的古希臘與拉丁文字,也給切斷了其文化紐帶。甚至,把更加接近於地中海人種的南歐人(希臘、義大利南部、西班牙等),也給相當程度地鍍上一層「日爾曼色彩」…。

李先生對《坤輿萬國全圖》所做的「解碼」,應當是一般華人地理、歷史學學者涉閱該地圖時不難察覺的「不正常現象」。不幸的是,直到今天,只要是上網搜索大多華文百科與相關詞條,竟然還記錄著「最初由利瑪竇所編繪」。本人完全同意李先生的觀點,即當一個民族失去自尊與文化認同的時刻,最簡便的存在方式便是順著主流意識、統治意識,依樣畫葫蘆。

近百年來,所謂的「歐洲中心主義」已逐漸讓位於「美英中心主義」,大小事件,從南海到琉球與釣魚島,從東歐到中亞、近東到非洲,從反恐戰爭到支援恐怖主義組織(指利比亞、敘利亞),都可看到他們是如何明目張膽地濫用其話語權與主導地位。慮及此,李先生對「鄭和發現新大陸」史實的揭密,不啻為給渾渾噩噩的「普世價值論者」當頭一棒,可謂之大快人心。(作者為世新大學副教授)

fsj 提到...

最大唐代墓 節度使劉濟墓出土

【世界日報╱北京23日電】2013.06.23

歷經近一年的搶救性考古挖掘,位於北京房山區長溝鎮的一座大型唐代古墓墓誌22日開啟,古墓主人的身分「水落石出」,正是之前被推測的唐朝幽州盧龍節度使劉濟和妻子的合葬墓。

中新社報導,在挖掘現場,考古工作人員首先開啟一墓葬墓誌,以確認墓主真實身分。考古工作人員用「龍門吊」將兩噸重的墓誌開啟,墓誌上清晰刻著:「唐故幽州盧龍節度觀察等使中書令贈太師劉公墓誌之銘」。經文物專家鑑定,此墓為唐代幽州節度使劉濟夫婦合葬墓;這也是迄今北京發現最大唐代墓。

專家研判,墓主就是唐代曾任盧龍幽州節度使的劉濟夫婦合葬墓。劉濟戰功卓著,是唐代地方軍政長官,相當於現在省部級幹部。史料記載,劉濟生於西元757年,卒於西元810年,享年53歲,遭兒子下毒而死。

至於劉夫人的墓誌,不但完好無損,且無論材質、雕花都比劉濟的墓誌精美、豪華。她的墓誌石長162公分、厚22.5公分,四邊刻畫牡丹紋樣,還有一圈十二生肖描金彩繪,中間用描金字跡詳細記錄著劉夫人的生平。整座墓葬墓壁繪製了精美壁畫。

報導說,這座位於北京市房山區長溝鎮的唐代墓葬,深5公尺,總長約34公尺。墓葬雖遭歷代破壞,但整體墓葬結構完整。

北京市考古學會會長齊心表示,此古墓損毀嚴重,發現多處盜洞,但在墓葬裡卻發現了白釉瓷碗、白釉唾盂、澄泥抄手硯、白玉花卉紋飾件、綠松石飾件、開元通寶、銅甲片、鐵甲片等陪葬品,實屬難得。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所長程利指出,在墓葬主室發現的須彌座式石棺床,保存完整,有大量浮雕彩繪金剛、瑞獸圖案,製作精美,在中國同類型考古遺跡中實屬罕見。

程利認為,此次發現的這座唐代墓葬,不但為研究北京地區的隋唐文化提供了珍貴的科學標本,也為北京地區唐代墓葬與唐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

fsj 提到...

臣的原始意思:牽引監督君王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1/112013062700485.html

【李兆良】2013-06-27 中國時報

「臣」字的意義,照象形來看,像橫放的「目」字(甲骨文、金文的「目」字是扁平的),也像「耳」字,是目與耳的合併。是「君」的耳目。「臣」一方面作為「君」的耳目,聽察民情,廣納信息,讓決策人能面面兼顧;另一方面,監視「君」的言行,讓他符合人民的意願。甲骨文、金文的「民」也有一只眼,拿著種田(建設)的工具。甲骨文,金文、篆書把這幾個字的關係清楚表達。

再看含有「臣」的其他字─鑑(鏡子,反映君王的言行),鑒(觀察),堅(堅定,剛強),監(規範),賢(有德行),全部與臣子的職責有關:觀察君王的言行,幫助君王,使他言行符合德性規範。原來的「牽」,也是引帶、輔助君王的意思,這就是臣的責任。唐太宗懼怕宰相魏徵的嚴厲,正是最佳君臣關係的寫照。後來君臣關係越來越懸殊。君王高如天,臣子賤如泥,古代君臣意義與造字的本意一同淹沒。

《說文解字》原為東漢許慎所著,原書已佚,想是清朝修《四庫全書》的時候給修理了。清代的《說文解字》說是屈服的意思。清代在嚴峻的文字獄陰影下,臣子的地位已經掉到「奴才」的地位,註釋人不敢直講臣是監督君王的,只好說「屈服」。上面「臣」的字例,沒一個有屈服的意思。

從考據「臣」這個字,我有三點感想:

一、我們對學習古代文獻,必須要好好動腦筋,不能書云亦云。我的闡釋是否正確,也可以讓大家討論,指正。

二、漢字簡化,坚,监,贤,鉴,把臣字簡化,原意更加難解。簡化字能普及教育,壞處是喪失了漢字本身造字的奧妙傳神。所以我還是贊成用正體字寫文章。用簡體字,這篇文章就不知所云了。

三、作為「民」,也有一只眼,既建設,也可以當臣,監督當政者。互聯網使得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當政者的耳目,既是民,也是臣。當政者能接受這種萬民皆臣,皆為耳目,人人能監督,則國將大治,天下太平矣。(附: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卷三】【臣部】臣,牽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凡臣之屬從臣。植鄰切。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牽也。春秋說,廣雅皆曰。臣,堅也。白虎通曰。臣者,繵也。屬志自堅固也。事君者。者各本作也。今正。象屈服之形。植鄰切。)(作者為歷史探索者)



◆ 蔣不釋兵權 共軍假抗日真壯大

【聯合報╱記者許紹軒/摘錄整理】2013.06.27

郝柏村解讀蔣中正八年對日抗戰的日記,認為蔣中正拒絕讓史迪威指揮中國軍隊以及分發美製武器給共軍的政策並不正確;如果反其道而行,反而可以破解中共的國際宣傳,露出「假抗日,真壯大」的狐狸尾巴。

郝柏村指出,蔣公堅持中國戰區的指揮權,與美援武器的分配權,這是僅從民族自尊觀點出發;但若從謀略觀點來看,未必有害無利。

他分析,史迪威爭指揮權,對象包括共軍,由於國軍接受美援裝備的部隊,均派有美軍顧問隨軍行動,若史迪威以十分之一的武器撥給共軍,則共軍亦必須接受美軍顧問;共軍如不願接受,美援自然不會交與共軍,用不著蔣公反對。

郝認為,如果共軍接受美援,美軍顧問就必須隨共軍行動,未來史迪威若對共軍賦予對日作戰任務,共軍假抗日的狐狸尾巴也就露出來了,用不著政府宣傳。如果共軍在美顧問隨行下,真正對日作戰,完成政府賦予的任務,正是求之不得的事,因此研判中共可能自動放棄美援武器。

另就史迪威指揮中央軍而言,基本上,作戰任務都得自最高統帥的同意,如果史迪威強行以己見,賦予中央軍任務是行不通的。史迪威指揮華軍的問題,從謀略上看,對政府是有利的。就對俄而言,俄國絕對支持中共。郝柏村猜測,俄亦必反對美軍顧問隨共軍行動,中國想要在美俄之間舉足輕重,兩得其利是做不到的,依美制俄才是上策。

對日戰爭期間,共黨在國際宣傳勝國民黨一籌,其中美國在華記者多有同情中共者。

郝柏村認為,美國在華記者,百般要脅,無理取鬧,對我國元首來函,各種誣衊之詞層出不窮,蔣公始則謙詞慰之,而彼等益加荒謬不遜,甚至要求限期答覆,限期接見,但蔣公拒絕其要求。

郝說,各記者來自民主國家,已成新聞自由的無冕王,此際蔣公以數十年威權領導,很難適應;政府高層不少留美學者,應深知此情。中共的宣傳為何能影響美政府?乃透過美國記者。故記者是不能得罪的。但蔣中正身為元首,無肆應記者的經驗。

其實最有效的辦法,記者及媒體可先提書面問題,以書面答覆;如蔣公適應後,酌量接見友好記者,談抗戰艱難經驗,及治理中國分崩離析的困難,是不會被記者問倒的。以民主寬容形象注入美媒體,應是上策。

※ 相關報導:

* 1941抗戰關鍵轉折 郝柏村新書解讀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2/7990522.shtml

在七七事變七十六周年前夕,行政院前院長郝柏村將出版六十萬字的著作──《郝柏村解讀蔣公八年抗戰日記:一九三七~一九四五》,解讀這場悲壯戰役的因果脈絡。

郝柏村是曾親身參與八年抗戰、國共內戰、八二三砲戰的軍事將領,並於一九六五至一九七零年隨侍蔣公長達五年。本報特先刊出書摘,與讀者回望歷史。



◆ 美援變通膨 美軍吃喝中國埋單

【聯合報╱記者許紹軒/摘錄整理】2013.06.27

行政院前院長郝柏村解讀蔣中正八年對日抗戰的日記,他發現一九四四年雖然即將勝利,但美蘇英等國依舊看不起中國,動輒以終止援助要求中國軍隊賣命;蘇俄甚至在新疆公然掃射國軍,以掩護當地叛軍。

一九四四年一月,同盟國商議反攻緬甸,但美英兩國卻拒絕派出海空軍登陸緬甸海岸,強逼中國派出雲南遠征軍從陸地反攻。郝柏村指出,美國總統羅斯福多次去電蔣中正,以斷絕美援相威脅,目的就是希望牽制在緬日軍,以免這批日軍轉用於西南太平洋戰場,完全是戰略自私,完全是以犧牲別人,坐觀成敗的騙人戰略,豈能上當?

郝表示,中美俄英雖為四強,但中國因國勢貧弱缺乏發言地位,諸如莫斯科四國宣言,僅在英美俄決定,由未參加的中國簽字而已。開羅會議的中英美三國公報,須待隨後舉行的德黑蘭英美俄三巨頭會議結束後才能始發表,意即開羅公報,須先知照史達林。

抗戰軍興之初,中蘇簽定互不侵犯條約;但在一九四四年,蘇俄軍機公然在新疆掃射剿匪中的國軍,時間長達半小時。郝柏村認為,蘇俄支援中共,又染指新疆與外蒙,其實無異倭寇。

當蘇俄染指新疆之際,美國又頻催中國出兵緬甸,郝柏村分析,羅斯福質問中國滇西為何不出擊,其意乘俄國侵中之機,再加以壓力,迫我屈服。美國駐華軍事機構,稱已奉華盛頓之命,如我滇西部隊不向緬出擊,則其對華武器的接濟即將停止。

一九四四年十二月,美機未經我同意,亦未事先知照就逕自轟炸武漢,郝柏村指出,美軍自以為得意,未顧及我國人民犧牲之慘,此乃美國無視於聯盟作戰的基本原則,美國對我軍以供給武器為餌,使我內部分裂,純為帝國主義作為。

郝柏村另提到在華美軍的開銷驚人,是法幣通貨膨脹的原因之一,他說,美軍在華伙食,起初每月三億,後增至每月五億元法幣,飲食水準比照美國,連牛排都是空運而來,而在華採購,均由我方付法幣,美方亦不願照官價付我美元。

郝柏村估計當時在華美軍以空軍為主,約有一萬人,每人每月我國須付五萬法幣,實是欺人太甚。

美軍不但吃得好,還在黑市拋售美元。郝柏村說,黑市一美元可換七萬法幣,此種不法行為,唯美國人才能做出,此即所謂「助華」,蔣中正日記對「美援」可謂諷刺極矣。



◆ 一封二戰情書 串起60多年良緣

【世界日報╱北京27日電】2013.06.27

「親愛的德懿,當您看到這封信的時侯,我已參入捍衛國家和民族第一線的戰士隊伍,匍匐在密支那陣地的戰壕裡了。」這一封在1944年寫於密支那戰役前線的情書背後是一對96歲老人跨越世紀的情緣。這封二戰情書的問世緣於重慶彭水縣的「2013全球最浪漫情書徵集活動」。

在重慶南岸一棟民居,曹越華、王德懿夫婦26日相依而坐,精神矍鑠,拿著一張張老照片講述他們的故事。

中新網報導,1943年的雲南昆明是中國的抗日戰爭大後方。「星羅密布的咖啡館、酒吧、飯廳、商場,不時穿梭著美式敞篷吉普或『道奇』卡車,串起一派熙熙攘攘、車水馬龍熱鬧、繁榮的浮世景象。(曹越華情書語)」復旦大學學生、被國民黨招募為昆明砲兵學校盟軍授課軍官翻譯的曹越華,在西南聯大學生組織研討抗戰形勢、民族命運的眾多集會上,與上海交大女學生、重慶名門閨秀王德懿相見相知,開始了「槍砲與玫瑰」中的戀愛。

1944年7月28日,曹越華突然被調往密支那戰役(中國駐印遠征軍反攻緬甸戰役中的一次城市進攻作戰)前線。

戰場的艱苦危險讓曹越華愈加思念遠方的戀人,在信中回憶他們的「柳誓湖盟」(昆明翠湖公園)、「金碧情緣」(金馬牌坊與碧雞牌坊)。

據報導,曹越華後來被上調到新一軍新30師師部翻譯室作中校主任。

在部隊又要開拔向南挺進時,他用英文在情書中對王德懿許下諾言:「親愛的,給我一個答覆吧,您深情的目光輝映著我曾經蒼白的青春,我將回報你最傾心的微笑和任何風浪都無法剝落的溫柔。戰爭結束後,我將在黃土地上築起一座小小的城堡,讓我倆相偎守著爐火傾聽那杜鵑鳥清啼的聲音,咕咕—咕咕—咕咕。」

這封情書寄出11個月後,在昆明遠郊的火車站,王德懿穿著白色旗袍等到從戰場歸來、一身軍裝的曹越華,等到一句「親愛的,我回來了」,等到一個深情擁抱,等到一枚在戰火紛飛的緬甸買到的紅寶石戒指,等到60多年的不離不棄、相濡以沫。

曹王伉儷的兒子曹龐沛說,一些朋友知道父母的戰地愛情後都說像以一次大戰為背景的電影《魂斷藍橋》一樣浪漫,不同的是這個發生於二戰時期的中國戰地愛情故事有美好的結局。

fsj 提到...

琉球國王匾額現身 證晚清時為中國屬國
http://www.udn.com/2013/6/29/NEWS/MAINLAND/MAI1/7995739.shtml

【新華社╱綜合報導】2013.06.29

歷史記載,自明朝開始琉球就已經是中國的附屬國,日前這一史實又添佐證,山東濟南發現的一塊清代匾額證明在清代末年,清王朝依然保持對琉球進行冊封的制度。

在位於山東中西醫結合大學的華夏匾額博物館內,記者見到了這塊「齒德優隆」的匾額,它的落款是「欽命禦封琉球國王後授廣東省瓊州府加一級年家眷侄林鴻年拜贈」以及丁申狀元。據介紹,這個匾額是當年清政府禦封的琉球國王冊封正史林鴻年為他的長輩祝壽所贈的。

華夏匾額博物館館長楊道民說,據資料查,林鴻年1838年被道光皇帝冊封為特使到琉球國冊封琉球國的國王。

  這塊匾額是濟南市一位愛好收藏的政協委員在20年前經朋友介紹,在福建收集到的。期間山東大學、山東省文物局等單位都有專家前來參觀,認為這是一塊用南方的杉木製作的清代祝壽匾額,它的歷史價值主要體現在落款上,「欽命禦封琉球國王」字樣證明了在清代末年,清王朝依然對琉球國保留這樣一個冊封的制度。

楊道民說,從這個匾就可以看出琉球國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附屬國。後來日本明治維新以後,它就開始逐步擴張。



◆ 明代尺牘 文人也談兒女情長

【吳垠慧/台北報導】2013-06-29 中國時報

義大利龐貝城管理 聯合國限期改善

中央社 2013.06.30

位在南義大利的龐貝古城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文化遺產,但是因為管理不善,日漸崩壞,遊客被拒門外。聯合國表示,義大利政府必須在今年底前提出改善計畫。

義大利「晚郵報」報導,由於罷工,28日龐貝古城門外大排長龍,來自世界各地的500多名遊客在烈日下不得其門而入。

繼羅馬圓形競技場的罷工引發遊客激烈抗議後,因為勞資雙方談判沒有結果,義大利各地名勝古蹟陸續傳出罷工關門,遊客千里迢迢來到景點卻無法參觀的事件。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義大利委員會會長普怡希(Giovanni Puglisi)發出最後通牒,義大利政府必須在今年年底前提出改善計畫,聯合國明年2月初完成評估,在此之前暫緩相關合作計畫。

晚郵報指出,教科文組織不排除把龐貝城降級,不再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普怡希說,「罷工導致遊客在門外大排長龍,傷害了義大利的名聲,問題非常嚴重,我請求總理雷塔(Enrico Letta)儘快介入。」

他指出,工會應採取協商方式而不是罷工,除了保護勞工權益,也要顧及社會的利益,「龐貝被列為人類文化遺產,來自各地的人們有權瞻仰這些資產。」

年初的評估報告顯示,龐貝城的設施有問題,滲水和缺少排水系統造成遺跡坍塌,陽光直射毀損了部分濕壁畫,而且缺少足夠的維護人力。

西元79年維蘇威(Vesuvius)火山爆發,繁華的龐貝城瞬間消失。千年之後,這個被火山灰覆蓋的古城才重見天日,成為少數完整保存的古代遺址。



沒有電子郵件的時代,人們仰賴尺牘往來,訴說情事、聯絡感情等。那麼,明代人在尺牘裡都寫了些什麼呢?國家圖書館的「明代風華.明代名賢尺牘特展」,展出明代名賢王陽明、顧炎武、黃宗羲、文徵明等名士與家族友人的一五○通尺牘真跡。

內容有邀兄弟來吃餅,有談兒女婚事,還有解釋因為自己犯痔瘡而不能前往拜訪的私密理由,呈現明代人的真實生活樣貌。

「明代名賢尺牘特展」由何創時書法基金會與國家圖書館共同主辦。何創時書法基金會收藏明代書法有一千多幅,基金會從中挑選二五二通尺牘,並耗時三年編纂成一套《明代名賢尺牘集》,又從中精選一五○通真跡於國圖展出,當中有不少是罕見孤品,首度公開亮相。

一五○通真跡 國圖展出

「尺牘」就是古代文人、官宦、軍旅、社會賢達的往來書信,信中承載官宦心聲、性情的抒發,這是文人見識和詩詞唱和的第一手資料,也可以見到許多生活瑣碎卻鮮活的細節,同時展現書法之美。絕大多數尺牘以行草書寫,在《明代名賢尺牘集》中,基金會不但以正體字對照讓讀者容易辨識,也詳列寫信者與書信者的小傳與關係。

基金會董事長何國慶表示,提到明朝,一般人想到常是太監把權、東廠錦衣衛羅陷忠良、萬曆皇帝不上朝的貪汙腐敗朝代。事實上,明代是一個工商發達、城市經濟興起、思想自由奔放的年代,有王陽明的「心學」思想,劇作家湯顯祖的崑曲,文徵明、八大山人、石濤等人的精湛書畫,還有《金瓶梅》、《西遊記》等小說問世。

明朝在哲學、藝術、科學發展都攀達顛峰,當時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寫信給歐洲教皇時,都盛讚「在這個沒有上帝統治的地方,竟有如此繁榮文明」。

〈與豐臣秀吉書〉字體雄渾

何國慶認為,這些私密的尺牘都是珍貴史料,可以小中見大,看到明代社會的種種現象,從歷史、文學與藝術的角度耙梳,勾勒明代官員、文人、藝術家往來交遊的關連性及當時的生活。

這次展出尺幅最大的是楊鎬的咨文〈與豐臣秀吉書〉。萬曆廿五年,日本豐臣秀吉調大軍渡海攻打朝鮮,朝鮮向明朝求援,楊鎬時任督察院右僉都御史總理朝鮮事務。楊鎬寫下這篇洋洋灑灑的書信,內容大義凜然,恩威並施,警告豐臣秀吉切勿來犯。〈與豐臣秀吉書〉有三六○公分長、六○公分寬,字體雄渾有力,每個字有一個拳頭大,是難得一見的國書。

此外,王陽明門生朱之瑜曾為復興明朝四處奔走,明亡後定居日本,在長崎、江戶等地講學長達廿二年,是將王陽明思想東傳的關鍵人士。這次展出他寫給德川家康之孫、水戶黃門德川光圀的〈與德川光圀書〉,談到家庭教育,文義溫馨。

fsj 提到...

琉球國王匾額現身 證晚清時為中國屬國
http://www.udn.com/2013/6/29/NEWS/MAINLAND/MAI1/7995739.shtml

【新華社╱綜合報導】2013.06.29

歷史記載,自明朝開始琉球就已經是中國的附屬國,日前這一史實又添佐證,山東濟南發現的一塊清代匾額證明在清代末年,清王朝依然保持對琉球進行冊封的制度。

在位於山東中西醫結合大學的華夏匾額博物館內,記者見到了這塊「齒德優隆」的匾額,它的落款是「欽命禦封琉球國王後授廣東省瓊州府加一級年家眷侄林鴻年拜贈」以及丁申狀元。據介紹,這個匾額是當年清政府禦封的琉球國王冊封正史林鴻年為他的長輩祝壽所贈的。

華夏匾額博物館館長楊道民說,據資料查,林鴻年1838年被道光皇帝冊封為特使到琉球國冊封琉球國的國王。

  這塊匾額是濟南市一位愛好收藏的政協委員在20年前經朋友介紹,在福建收集到的。期間山東大學、山東省文物局等單位都有專家前來參觀,認為這是一塊用南方的杉木製作的清代祝壽匾額,它的歷史價值主要體現在落款上,「欽命禦封琉球國王」字樣證明了在清代末年,清王朝依然對琉球國保留這樣一個冊封的制度。

楊道民說,從這個匾就可以看出琉球國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附屬國。後來日本明治維新以後,它就開始逐步擴張。



◆ 明代尺牘 文人也談兒女情長

【吳垠慧/台北報導】2013-06-29 中國時報

沒有電子郵件的時代,人們仰賴尺牘往來,訴說情事、聯絡感情等。那麼,明代人在尺牘裡都寫了些什麼呢?國家圖書館的「明代風華.明代名賢尺牘特展」,展出明代名賢王陽明、顧炎武、黃宗羲、文徵明等名士與家族友人的一五○通尺牘真跡。

內容有邀兄弟來吃餅,有談兒女婚事,還有解釋因為自己犯痔瘡而不能前往拜訪的私密理由,呈現明代人的真實生活樣貌。

「明代名賢尺牘特展」由何創時書法基金會與國家圖書館共同主辦。何創時書法基金會收藏明代書法有一千多幅,基金會從中挑選二五二通尺牘,並耗時三年編纂成一套《明代名賢尺牘集》,又從中精選一五○通真跡於國圖展出,當中有不少是罕見孤品,首度公開亮相。

一五○通真跡 國圖展出

「尺牘」就是古代文人、官宦、軍旅、社會賢達的往來書信,信中承載官宦心聲、性情的抒發,這是文人見識和詩詞唱和的第一手資料,也可以見到許多生活瑣碎卻鮮活的細節,同時展現書法之美。絕大多數尺牘以行草書寫,在《明代名賢尺牘集》中,基金會不但以正體字對照讓讀者容易辨識,也詳列寫信者與書信者的小傳與關係。

基金會董事長何國慶表示,提到明朝,一般人想到常是太監把權、東廠錦衣衛羅陷忠良、萬曆皇帝不上朝的貪汙腐敗朝代。事實上,明代是一個工商發達、城市經濟興起、思想自由奔放的年代,有王陽明的「心學」思想,劇作家湯顯祖的崑曲,文徵明、八大山人、石濤等人的精湛書畫,還有《金瓶梅》、《西遊記》等小說問世。

明朝在哲學、藝術、科學發展都攀達顛峰,當時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寫信給歐洲教皇時,都盛讚「在這個沒有上帝統治的地方,竟有如此繁榮文明」。

〈與豐臣秀吉書〉字體雄渾

何國慶認為,這些私密的尺牘都是珍貴史料,可以小中見大,看到明代社會的種種現象,從歷史、文學與藝術的角度耙梳,勾勒明代官員、文人、藝術家往來交遊的關連性及當時的生活。

這次展出尺幅最大的是楊鎬的咨文〈與豐臣秀吉書〉。萬曆廿五年,日本豐臣秀吉調大軍渡海攻打朝鮮,朝鮮向明朝求援,楊鎬時任督察院右僉都御史總理朝鮮事務。楊鎬寫下這篇洋洋灑灑的書信,內容大義凜然,恩威並施,警告豐臣秀吉切勿來犯。〈與豐臣秀吉書〉有三六○公分長、六○公分寬,字體雄渾有力,每個字有一個拳頭大,是難得一見的國書。

此外,王陽明門生朱之瑜曾為復興明朝四處奔走,明亡後定居日本,在長崎、江戶等地講學長達廿二年,是將王陽明思想東傳的關鍵人士。這次展出他寫給德川家康之孫、水戶黃門德川光圀的〈與德川光圀書〉,談到家庭教育,文義溫馨。



◆ 義大利龐貝城管理 聯合國限期改善

中央社 2013.06.30

位在南義大利的龐貝古城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文化遺產,但是因為管理不善,日漸崩壞,遊客被拒門外。聯合國表示,義大利政府必須在今年底前提出改善計畫。

義大利「晚郵報」報導,由於罷工,28日龐貝古城門外大排長龍,來自世界各地的500多名遊客在烈日下不得其門而入。

繼羅馬圓形競技場的罷工引發遊客激烈抗議後,因為勞資雙方談判沒有結果,義大利各地名勝古蹟陸續傳出罷工關門,遊客千里迢迢來到景點卻無法參觀的事件。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義大利委員會會長普怡希(Giovanni Puglisi)發出最後通牒,義大利政府必須在今年年底前提出改善計畫,聯合國明年2月初完成評估,在此之前暫緩相關合作計畫。

晚郵報指出,教科文組織不排除把龐貝城降級,不再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普怡希說,「罷工導致遊客在門外大排長龍,傷害了義大利的名聲,問題非常嚴重,我請求總理雷塔(Enrico Letta)儘快介入。」

他指出,工會應採取協商方式而不是罷工,除了保護勞工權益,也要顧及社會的利益,「龐貝被列為人類文化遺產,來自各地的人們有權瞻仰這些資產。」

年初的評估報告顯示,龐貝城的設施有問題,滲水和缺少排水系統造成遺跡坍塌,陽光直射毀損了部分濕壁畫,而且缺少足夠的維護人力。

西元79年維蘇威(Vesuvius)火山爆發,繁華的龐貝城瞬間消失。千年之後,這個被火山灰覆蓋的古城才重見天日,成為少數完整保存的古代遺址。

fsj 提到...

老兵:當年美軍轟炸漢口 有先通知民眾

【聯合晚報╱記者高凌雲/台北報導】2013.07.06

七七抗戰紀念日前夕,前總統府資政郝柏村出版解讀蔣中正八年抗戰日記,其中有關民國33年12月18日美軍轟炸漢口,造成中國居民重大傷亡,蔣中正日記抱怨美方沒有知會我方。但一位空軍抗戰老兵喬無遏認為,蔣中正弄錯了,當時美軍轟炸有事先通知漢口民眾,為降低傷亡,美轟炸機不是採取地毯式轟炸,是魚貫進場轟炸。

目前旅居美國的喬無遏表示,時參與過三次轟炸漢口。任務前先通知漢口民眾疏散,有傳單、廣播,地下工作人員在漢口街上貼布告通知等等,都說馬上就有一次史上最大的轟炸。

他表示,美軍14航空軍的308大隊B-24轟炸機出動36架,因氣候不良,臨時由中美混合團五大隊P-40戰鬥機擔任掩護,他當時是五大隊29中隊副中隊長。美軍為減少傷及無辜百姓,採取魚貫式進場投彈,一架接一架的投彈,而非大覆蓋面的地毯式投彈,投彈後180度急轉回基地。任務相當成功,所有轟炸機全數返回。

他說,第二次轟炸漢口,仍由中美混合團五大隊擔任掩護,轟炸目標是漢口海關庫房,這也是漢冶萍煉鋼廠庫房,被日軍使用當作補給中心。任務前也用傳單,廣播,地下工作人員張貼布告通知老百姓疏散。

喬無遏表示,他只是下級軍官,高層決策不得而知。但執行掩護的是中美混合團五大隊戰鬥機,中方等於已被照會。是否高級將領彼此間隙,溝通不良造成的結果?當時宋美齡是中國航空委員會秘書長,美14航空軍司令陳納德是宋美齡信賴的美方人員,中方如果沒有被通知轟炸任務,讓人費解。

另外,美軍轟炸漢口,在抗戰史上非常有名。抗戰時有名的漢奸文人胡蘭成也曾在書中提到,他親見漢口被美軍轟炸,造成慘重傷亡。胡蘭成抗戰期間投靠漢奸汪精衛的南京政權,後來透過日本友人協助,到漢口辦報紙,美軍轟炸漢口時,他親歷現場,差點以為自己要被炸死了。

胡蘭成宣稱美軍當時丟下的是燒夷彈,造成市區大火,整個漢口都是灰矇矇,身上衣服才換,一下又髒了,臉也不乾淨,一身煙火氣,人與人見面沒話說,一講就是炸彈,他用黃沙蓋臉,屍骨不全形容這場大轟炸。他也記述,出入醫院時,見有人在地上睡覺,後來才知是被炸彈炸死的無辜民眾。

※ 相關報導:

* 蔣中正青天白日勳章 2736萬拍出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8012108.shtml

一枚背後刻有「特壹」字樣、故總統蔣中正佩戴的青天白日勳章,昨天在香港一項拍賣會上以港幣七百廿萬元(約新台幣二千七百卅六萬元)成交。

* 與妻訣別書百年祭(上)
http://mag.udn.com/mag/reading/storypage.jsp?f_MAIN_ID=391&f_SUB_ID=3838&f_ART_ID=310225

....但是,如果暫把感人肺腑的愛情擱在一旁,重新細讀這段文句,似乎可以感覺出一些隱藏的訊息──為什麼會用「遍地腥羶,滿街狼犬」形容當時的世局呢?

一種說法是:這是指斥時政腐敗,官貪吏墨的意思。國勢日非,而肉食者愈鄙,志士仁人,旦旦惕憂國亡無日,就像另一句信裡的話描寫的:處當時之中國,「天災可以死,盜賊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汙吏虐民可以死」。

另一種說法就更有爭議性得多:那些高高在上,身為統治者的滿洲人、蒙古人,犬羊之性,非我族類,食肉飲酪,腥羶滿身;即使孟子說過:「舜,東夷之人也;文王,西夷之人也。」在漢人眼中,他們還是不能與漢族等量齊觀。尤其經過二百多年歧視性的高壓統治之後,許多人根本把這些原本不屬於中國內地的民族看成異族,當作外國人。

革命,其實是從狹義的民族主義口號「興漢排滿」開始的。我們要慶祝「民國百年」,重讀一個多世紀以前的舊事,可不能想當然耳地假設:今時今我皆是,將一切昔人舊事都以現在的眼光來評判臧否。

* 與妻訣別書百年祭(下)
http://mag.udn.com/mag/reading/storypage.jsp?f_MAIN_ID=391&f_SUB_ID=3838&f_ART_ID=310226

我想提一下在這救亡圖存的大旗之下,一個年輕人的另一封〈與妻訣別書〉。

* 請給台灣抗日先烈先賢一個紀念館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1/112013070600410.html

七月七日至八月底,台北中山堂有個名為「抗戰總動員」展覽,實際呈現的是日軍「南進政策」遺物,不見台灣抗日史跡。

人云八年抗戰,或從民國廿六年蘆溝橋事變算起到抗戰勝利,但台灣人從乙未年(一八九五年)武裝抗日到光復前的「潛行運動」地下抗日,整整五十年。

中共政權成立後,除北京有全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許多省市也各自立館,資料越來越全面、客觀,現在連在大陸的抗日國軍都得享受其社保。

反觀犧牲三千萬軍民光復的台灣,不過幾個縣市幾條「光復路」,紀念幾個抗日人物,至今沒有一間抗日紀念館,許多先民保土衛鄉事蹟更遭扭曲,漠視。

* 阿桃嬤 赴日出席台灣慰安婦展
http://www.udn.com/2013/7/6/NEWS/NATIONAL/NAT1/8011131.shtml

「我19歲就被日本政府帶到印度安達曼當慰安婦,在慰安所中的生活痛不欲生,曾經喝消毒水自殺未遂,也因為懷孕後流產導致不孕…」,92歲的阿嬤鄭陳桃,少女時代曾被日本強徵做慰安婦,為了爭取日本的公開道歉,她今天一早搭機前往日本出席「台灣慰安婦特展」,下午要在日本「戰爭與和平女性博物館」館址開幕典禮上現身說法。



◆ 「泰源事件」史料…人名全塗黑

【聯合報╱記者施鴻基/台東報導】2013.07.06

法務部泰源技訓所昨天成立所史展覽室,提供從警備總部迄今51年史料展示,其中警備總部時期的泰源事件資料因無法取得,只能暫以聯合報報導還原真相。

所長劉世添說,未來還會再向國防部等單位交涉,盡力爭取揭露更多史料。劉世添說,從1962年到1972年間,技訓所前身「泰源感訓監獄」是戒嚴時期政治受刑人主要收容地點,228事件、524劉自然事件相關政治犯都送到泰源執行刑期,包括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知名學者柯旗化等人。

民國59年2月間,發生震撼全台的泰源事件,有5人遭到槍斃;早年官方定義為政治犯暴動,台獨人士則認為是武裝起義,迄今爭論未休;泰源事件發生後,政治犯的關押地點也移往綠島。

因當年警備總部移交給法務部時,未包括文史資料,泰源技訓所今年向國防部接洽近2個月,才獲同意翻印部分史料,但資料中的人名全被塗黑,最珍貴的訊問筆錄也未取得,想還原歷史,還有待努力。

fsj 提到...

蔣中正訓示錄音檔 南藝大搶救

【聯合報╱記者謝進盛/官田報導】2013.07.11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為陸軍官學校一批早年前總統蔣中正訓示師生的珍貴錄音檔,順利轉換成數位檔,以利後續保存。南藝大呼籲,如有機關團體還有錄音、錄影資料無法讀取,校方願意協助。

這批珍貴錄音檔案共有20卷,由早年類比的大盤帶錄製而成,每卷50至60分鐘不等,分布的年代從民國45年至81年不等。

有蔣中正參加陸軍官校開學典禮精神講話內容,也有多名陸官校長訓示內容。隨著科技進步,原有類比錄音內容,面臨長久保存隱憂。

「其實,陸官將這批珍貴錄音檔保存的還不錯。」負責影音資料搶救的南藝大音像紀錄研究所教授井迎瑞說,3個多月前,一次學術研討會上陸官人員向他談及此事,他兩度前往該校,發現部分錄音帶呈現酸化、碎化亟待修復,很快敲定這項搶救方案。

井迎瑞有感而發說,陸官對於文史保存觀念,甚至比許多民間企業進步。這些錄音檔,可清晰聽到前總統蔣中正對於師生「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反攻復國重任」深切訓示,在那個反共抗俄肅殺氛圍,聽得到老蔣慷慨激昂的宏亮聲音,重新透過錄音檔聆聽「更有味」。

井迎瑞運用同步類比錄音機,修復一些遭酸化或脫落的音源,並修復部分註記,以利後人檢視、保存;目前已轉為數位檔,經電腦編輯後成了數位CD音檔,以利日後典藏。

談及音像保存工作,井迎瑞嚴肅說,作為史料檔案修復者,工作倫理就是要保持中立,來維護檔案完整與安全,讓檔案長久流傳下去,讓未來的世代,能從各自的角度去理解與詮釋。



◆ 埃及著名法老獅身像 以國出土

【Upaper╱中央社】2013.07.11

古埃及法老孟卡拉的部分人面獅身像,昨天在以色列北部出土,研究人員正釐清,這個意外出土的古物為何會在以色列現身。

這個破損的花崗岩人面獅身像於以色列加利利夏瑣考古遺址出土,包含獅子的2隻爪和獅身的前臂,這是該地區首次挖掘出古埃及人面獅身像。

專家說,這是首度發現古埃及法老孟卡拉的人面獅身像,孟卡拉大約在西元前2500年統治古埃及,吉沙3大金字塔中的其中一座就是由他興建。

負責夏瑣考古遺址挖掘工作的希伯來大學教授班托說:「這是外界發現的唯一孟卡拉法老人面獅身像。」

班托說,人面獅身像的前臂之間,以象形文字刻著孟卡拉的名字,一旁還有文字顯示「受赫里歐波利斯神聖的靈魂深深愛戴」。

fsj 提到...

陝西古墓2千年穀物 粒粒可辨

【記者梁世煌/綜合報導】2013-07-14 旺報

大陸考古學家日前在陝西鳳翔縣彪角鎮的一座西漢古墓中,出土一件灰陶倉和一件綠釉陶倉,並在其中發現形似小米粒的穀物碳化物。專家表示,這可能是2千年前西漢時期人們日常食用的糧食,足以反映當時人民重農耕的歷史,對於研究大陸農耕發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佐證。

由於鳳翔縣地處關中平原西部,自古是周秦文化的發祥地,亦是春秋戰國時代秦國的都城,到了漢代,更列為京畿重地,考古資源極為豐富。境內有秦都雍城遺址及秦公一號大墓等古蹟。

呈現西漢飲食習慣

早在2012年11月,鳳翔縣范家寨附近也發現一座西漢的將軍古墓,距今約2千餘年。該次考古行動中,除了在主墓室中清理出鐵劍、鐵杵、陶罐、五銖錢幣等器物外,還發現一套鐵鎧甲,為考古學家在鳳翔縣首次發現。

新華網報導,此次在鳳翔縣彪角鎮所挖掘出的古墓,是在出土的灰陶倉及綠釉陶倉中,發現形狀相當完整的穀物,具體呈現西漢時期人們的飲食習慣。

關中首次發現古糧

鳳翔縣博物館副館長曹建甯說,這些穀物碳化物呈顆粒狀,確實很像小米。它們有的發白、有的稍稍發黃,雖然都已碳化,但色澤鮮亮、形狀完整、粒粒可辨,若用手輕輕推動,就會破碎。

曹建甯表示,用陶倉和綠釉陶倉裝上糧食埋在地下,可能是當時的一種隨葬用品。以前鳳翔縣也出土過類似糧食的碳化物,但沒有這麼多,也沒有這麼完整,且大多已腐化成粉狀。

他強調,像這樣顆粒飽滿、色澤清晰、年代久遠的「糧食」,即使在大陸不能斷定是最早的,最起碼在關中地區也是第一次被發現。

報導指出,參與考古的專家認為,在2000年前,穀物類糧食就是當時主要的農作物,也是人們賴以生存的主要糧食,此次從西漢古墓中出土的農作物,足以反映出當時關中地區的人民重農耕、廣泛種植穀物的歷史,對於研究大陸農耕發展史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至於這些「糧食」包含哪幾種穀物?曹建甯表示還有待研究,「這個謎底暫時還無法揭開」。

fsj 提到...

甘肅河西青銅器 比商周還早

中央社 2013.07.15

甘肅省河西走廊「四壩文化」東灰山遺址中,曾出土16件青銅器,日前在東灰山遺址研究座談會上,考古學者認為這些青銅器比中原地區出土的商周時代青銅器早,是大陸最早使用青銅器之地。

據新華社報導,四壩文化是西元前2000年分佈於甘肅河西走廊的早期青銅時代文化,因最早發現於民樂、山丹兩縣境內的四壩灘,於1956年被命名為四壩文化,其中出土文物較多的是東灰山遺址。

1987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吉林大學考古系發掘東灰山遺址,清理墓葬249座,出土石器、陶器、銅器、金器等各類文物1003件,經北京大學考古學系碳14測定,這些文物距今4300年以上。

其中有16件銅器,包括銅錐、銅鐲等。北京科技大學冶金史研究室對15件銅器進行原子吸收光譜定量分析和金相組織鑒定,除1件是銅砷錫三元合金製品外,其餘都是銅砷二元合金製品,經金相檢驗的11件銅器中,結果都是鍛造組織,其中6件銅器在熱鍛之後又經冷鍛加工。

銅砷二元合金與鍛造加工是四壩文化銅器的鮮明特徵,完全不同於其它地點發現的早期銅器。中原出土的商周時期青銅器,基本都是銅與錫合金的錫青銅。

青銅器基本分為銅砷合金、銅錫合金、銅錫鉛合金等幾種類型。在世界冶金史上,青銅時代之前存在一個冶煉和使用砷銅的時代。

青銅器最早出現在5、6000年前的西亞,中亞、西亞的青銅器含砷,中原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含砷很少。

四壩文化普遍發現砷青銅,這一特徵與西亞、南歐及北非的早期銅製品相同,反映出4000年前,四壩文化有可能與外界存在某種形式的聯繫。

西方的冶煉、製造和鑄造成型等生產技術,就是透過河西地區的四壩文化、齊家文化等,傳入陜西、河南等中原地區,以至於後來發展成為商周時期發達的青銅文化。

fsj 提到...

觀念平台-給蔣委員長更接近史實的評價

【黃瑞明】2013-07-17 中國時報

前行政院長郝柏村在不久前發表了《解讀蔣公八年抗戰日記,一九三七~一九四五》一書,以親身經歷為找出抗戰史的真相盡心力。不是學者卻又能以九五高齡如此付出,這實在令人敬佩。

許多國人所不知道的是,抗戰史與蔣介石的研究正在成為國際上的顯學,郝柏村剛好也趕上這班列車。在過去半個多世紀裡,國際上對於中國的對日戰爭不是聽信中共版本就是漠視不理。就拿《國家地理》頻道來說吧,它這兩年來持續重播兩套二戰紀錄片系列,其中都絕口不提中國戰事。根據它的敘述,遠東的二戰不過就是英軍的敗北與美日的太平洋戰爭。然而,如同牛津大學教授米特最近在英國出版的新書《中日戰爭,一九三七~一九四五》所呈現的,中國是「被遺忘了的盟友」(此書預計於九月在美國出版時的標題),蔣介石的國民黨對二戰的貢獻不該受到冷落。

西方人之所以漠視抗戰,原因基本上出自傲慢與偏見。具體說來,這表現在兩方面:一來是因為蔣介石的獨裁兼失敗者形象深植人心,這坐實了中共那邊稱其「消極抗日」的說法。「毛澤東領導抗戰」稱得上就是「新中國」的神主牌,他們迫使只想苟安的蔣介石應戰,也真正奮力拯救民族於危亡。

二來則是因為費正清等左派人士以及史迪威的抗戰版本一直是史學界主流,不同意見很難出頭。現在的情況不同了,大家終於注意到世界大戰歷史的這個大黑洞。就近因來說,這要感謝蔣介石日記的公布讓史料豐富起來,至於遠因則是大陸改革開放後,逐漸擺脫過去的條條框框,實事求是的面對當年國民黨的抗戰史實,不再抹煞蔣介石與國民黨抗日將領在抗日戰爭中的貢獻。陶涵的《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就是這種背景之下的產物。

從幾個簡單的對比之中,我們不難看出整個中國在當年的犧牲與貢獻:列強之一的法國不過六周就向納粹俯首稱臣,落後的中國卻在少有奧援的情況下支撐四年多。即使是在珍珠港事變之後,它從美國那裡得到的支持仍然遠遠不及英、蘇。然而,日本皇軍的頑強絕對不在德國人之下,這可以從美國人在戰爭末期的硫磺島戰役中蒙受巨大損失中看得很清楚。

蔣介石抗戰到底的意志是關鍵因素之一。當年主張和談甚至甘為傀儡的大有人在,汪精衛不是特例。因為他的執著,中國撐住了,所以百萬皇軍陷入泥淖之中,美國也才有機會翻身。否則,歷史就會改寫,今天的中國或許萎縮成幾個省份,台灣人永遠被皇民化,世界恐怕也不會是今天這樣一個局面。

成王敗寇,歷史的發展演變往往沒有是非可言,但是,一定的真相卻可能大白。《經濟學人》在評論陶涵的書時曾經感嘆歷史對於蔣介石可能過於苛刻。如今,塵封半個多世紀之後,對當年領導全國軍民抗戰到底的蔣委員長,或該有個更接近史實的評價。(作者為靜宜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fsj 提到...

華府看天下-劉文典踢中蔣介石LP

【傅建中】2013-07-19 中國時報

二○○四年陳唐山擔任外交部長時,批評新加坡讒媚中共,使用台語LP(卵葩)的字眼形容新加坡,引起軒然大波。近閱大陸作家岳南所著《陳寅恪與傅斯年》一書,說是北伐後安徽大學代校長劉文典因學潮事件當面頂撞不可一世的蔣介石主席,並罵蔣為「新軍閥」,蔣在盛怒之下,打了劉文典兩記耳光,劉不甘示弱,飛起一腿踢中蔣的下腹部,而且是要害的LP,痛的蔣哇哇大叫,蔣的衛士立即把劉抓了起來,關進牢裡。因劉文典是知名學者,又有黨國要人蔡元培和陳立夫替他求情,只關了七天就放了出來,沒有像燕京大學教授張東蓀觸怒了毛澤東,以間諜罪名被關了一輩子,文革期間瘐死獄中。

隔了幾年後(一九三二),魯迅寫了篇《知難行難》的短文(收在《魯迅全集》的第四冊《二心集》內),說是蔣因劉文典不叫他主席而大怒,其實魯迅這篇短文真正的目的在諷刺胡適,因為一九二四年胡適在紫禁城晉見末代皇帝溥儀時,管溥儀叫皇上,那時他已是遜清廢帝,不是皇上了,所以當時的人們認為胡適過於卑躬屈膝,也很無聊。

劉文典(一八八九?一九五八),安徽合肥人,早歲參加同盟會,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通英、日、德、意等國文字,曾任國父孫中山的祕書,也是國學大師,精研「淮南子」和「莊子」哲學,揚言世界上只有兩個半人懂莊子,一是莊子本人,另一是他自己,那半個則是日本某學者。劉文典一度被蔣介石奉為國寶,但劉則視蔣為一介武夫而已,致有後來相互鬥毆的場面。不知蔣的日記中對此事可有記載。

文人相輕,自古皆然,劉文典才高八斗,眼中自是目無餘子,不過他對在清華大學和抗戰時西南聯大的同事陳寅恪最為敬重,曾說以陳寅恪的學問,月薪該拿四百塊錢,而他自己只值四十塊錢,他最看不起的是同在西南聯大任教的沈從文,一方面因為沈沒受過甚麼正規教育,二是因為劉一向對搞新文學創作的人最為輕視,說那不是學問。

在昆明那段日子,日機常來空襲,聯大的教授們經常得跑防空洞,躲避空襲。據岳南的書說,有一次劉文典跑空襲時,路上巧遇沈從文,劉一時火冒三丈,高聲大罵:「我跑是為了保存國粹,為學生講《莊子》,學生跑是為了保存文化火種,可你(指沈從文)這個該死的,跟著跑什麼啊!」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政壇上有位劉文島(一八九三?一九六七)先生,可是和劉文典沒有關係。劉文島是湖北人,保定軍校出身,但文武兼資,留學日本早稻田和法國巴黎大學,曾任漢口特別市市長,駐德國、奧地利公使、義大利大使,通曉德、法、日、義等國文字,像劉文典一樣,劉文島亦因批評過蔣介石的抗戰政策,而不被蔣所喜。

大陸變色之前,劉文島追隨國民政府去了台灣,在台期間,除擔任立法委員外,從此閉門謝客,不與任何上層人物交往,以迄於一九六七年謝世。劉文典在大陸擔任過兩屆的政協委員。兩劉的時代早已成為歷史,對台灣的人而言,這些往事真如同天寶遺事。

fsj 提到...

先知以利沙生前住處 疑似考古出土
http://udn.com/NEWS/WORLD/WOR4/8054647.shtml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3.07.26

以色列考古人員宣稱,聖經中記載的先知以利沙生前居住的房屋疑似出土。考古人員發現,該房屋不僅有獻祭的祭壇,而且還有一個刻有以利沙名字的陶器。除此之外,也在耶路撒冷西方發現一處,疑似以色列大衛王曾經居住過的宮殿。

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考古人員花了16年時間,在約旦河谷的泰爾•拉霍夫(Tel Rehov)投入考古工作,終於從一座歷史3千年的舊城市遺跡中發現一棟建築物,根據考古人員從現場的擺設與物品及名字等證據推測,該棟房屋應該屬於聖經舊約記載的先知以利沙(Elisha)的住所。

發現以利沙陶瓶

考古學家馬薩說:「裡頭有各式各樣的物品,還有2座祭壇,作為獻祭的祭壇使用,其中還發現大件的碗具,而且不是供一般家庭使用,其大小可以提供更多人使用。」除此之外,研究者也發現房間內還有一瓶刻有「以利沙」的陶器,其年代約在公元前9世紀。

馬薩表示,「我們發現陶器上寫有紅色的字體,但是發現時瓶身已經破了,不過經過重新拼湊後,發現是字體是以利沙。」

以利沙居住在亞伯米何拉,大約在公元前9世紀的後半期開始擔任先知,聖經《列王紀下》第四章曾記載,一名撒勒法寡婦曾向以利沙央求幫助,結果以利沙讓婦女家中的大小瓶罐都裝滿了油,解決了婦女家庭困境。

以利沙名字不普遍

馬薩表示,「我現在不敢百分百確定這就是以利沙,不過,證據的確直指這是聖經中的先知以利沙沒錯。」

另一名考古學者柏芬則表示,早期以色列人取名「以利沙」並不普遍,因此他表示,「當時只有6位被大眾熟知的人名叫以利沙,因此,真的幸運的話,這個人可能真的是聖經先知以利沙。」

稍早以色列古物局也曾指出,考古人員在位於耶路撒冷西方的海貝凱雅法(Khirbet Qeiyafa),發現了《聖經》中所記載的大衛王第一座宮殿,考古人員認為,當中一間長15公尺的儲藏室,是作為收藏稅金的房間。

考古人員高芬寇爾說,「大衛王生前應該長住在一處位於耶路撒冷的皇宮裡,只有短暫期間曾到海貝凱雅法的皇宮。」



◆ 掃叭石柱沒3千年? 瑞穗人氣得跳腳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7/8053321.shtml

【聯合報╱記者邱立雅/瑞穗報導】2013.07.26

花蓮縣瑞穗舞鶴台地掃叭遺址為重要史前遺址,文化局請中研院調查研究,顯示兩根石柱中較短的石柱,恐非新石器時代產物;瑞穗鄉長及迦納納頭目氣得跳腳,批研究不夠嚴謹。

縣文化局昨天回應,掃叭遺址於1929年由日籍學者鹿野忠雄首次調查,當時留下2根石柱的測繪圖,長期以來,考古學者從出土遺物與遺跡判定遺址屬距今約2500年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卑南文化。

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郭素秋發現,現在的掃叭石柱較短的那根,並非鹿野忠雄首次發現並紀錄的2根石柱之一,可能為金屬器時代遺留物;掃叭石柱其他石柱下落,也待確認。

掃叭石柱為花蓮縣重要史前遺址,民國77年訂為三級古蹟,縣文化局請郭素秋研究,歷時1年,日前辦說明會時表示,兩根石柱中較短的與歷史文獻所述不同,石柱上方有金屬鑿痕,非新石器時代所為,可能為距今約1千年的金屬器時代大型石質遺留物。

但深信石柱已超過3千年的當地民眾,無法接受。迦納納頭目黃正得表示,部落耆老說,原來有6根石柱,高度都相同,遭破壞才一高一矮,高的是公、矮的是母,象徵人類左右手,每年豐年祭,族人都會在此祭祀祈福,是部落的傳統遺址。

「誰活過3千年?怎麼就說這石柱沒有3千年歷史?」鄉長許榮盛說示,40多年前石柱曾傾倒,公所用吊車豎直,可能因鋼索導致金屬痕跡,也可能是日據時作為房屋梁柱破壞,怎可認定非新石器時代產物?

「報告結果太粗糙,傷害族人情感。」迦納納部落發展協會理事長陳玉英說,部落民眾深信遺留的石柱有3千年歷史,希望能用更科學的方式檢驗,用證據說服部落民眾。

※ 看起來與復活節島(Isla de Pascua)的巨石像 Moai 有關連。

fsj 提到...

秦始皇帝陵考古 首次發現青石階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2/8056434.shtml

【新華社╱綜合報導】2013.07.27

秦始皇帝陵的建築具體什麼樣?除了規模宏大的陵寢建築群遺址外,考古學家在去年以來的考古發掘中,在寢殿遺址的東部勘探出一處回廊式建築,其西北角經正式發掘竟然是一處登上該建築的青石踏步,也就是青石臺階。

專家認為,這是秦陵首次考古發掘出土石踏步,對於深入認識秦始皇帝陵的建築理念和技藝等具有重要意義。

主持考古發掘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研究員朱思紅說:「石踏步遺跡是用青石製作,上面繪有精美的夔龍紋圖案,雖然破壞很嚴重,但是還是保留了兩個臺階,這個對於研究秦的度量衡制度有重要意義。」

據瞭解,這處石踏步位於秦始皇陵封土北側陵寢建築西北角——由廊道進入該建築的一個入口處。廊道以青石鋪地,青石表面以陰線勾勒出主體紋樣——幾何紋,輔以陰刻斜線紋,主次分明,起到防滑和裝飾的作用。踏步則以陰線勾勒出變形夔龍紋作為主體紋樣,余則以陰刻斜線填充。

秦始皇帝陵的陵寢建築,文獻記載很少。2009年起,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對秦始皇陵內城西北區進行了考古勘探,發現了11排建築,也就是秦始皇陵的陵寢建築。去年考古人員有計劃地考古發掘了其中一部分,其中在靠近封土的一排東區的建築基址考古中,意外發現了這處石踏步遺跡。

fsj 提到...

「窮黑小」 敦煌莫高窟 瑰寶在凋零

【聯合報╱特派記者林克倫/敦煌報導】2013.07.29

走進敦煌莫高窟瞻仰著名的佛涅槃塑像,一百五十八公尺長臥佛臉帶喜樂安詳靜臥,後方是近百尊哭喪著臉的泥塑各族王子;洞窟門前有座已停業的商品專賣店,顯得相當突兀。商品化的背後突顯了敦煌的經費缺,只好靠外援。

敦煌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但實際走進敦煌的莫高窟,一股窮酸感卻油然而生,導覽性質的藏經洞博物館是一座三合院舊建築,裡頭燈光昏暗,走道擁擠狹小;千年歷史洞窟用鋁門窗與外界隔絕,看不太出有恆溫恆濕的保護功能。

以保護千年古物的國際標準看,敦煌的窮黑小問題在錢不夠。負責保護與研究敦煌的敦煌研究院,行政編制在甘肅省,僅正廳級別;將六十年歲月奉獻給敦煌的院長樊錦詩曾透露,院內一半人員無編制,四十歲人、一個月領三千人民幣,怎麼留人?

甘肅是西部較未開發的省分,扶貧優先,能提供的財政支持有限,龐大經費只好請洞窟內「老佛爺」們賣臉。問題是遊客多、收入多,但佛爺「體力」撐不住。帶記者參觀的解說員表示,經論證後一天三千遊客最適宜,但旺季有時高達四、五千人。

限制遊客,收入減少,也影響敦煌當地觀光人潮,結果是佛陀涅槃洞窟門前,出現了紀念品專售店,後因整頓已停業。為解決限流的難題,樊錦詩數年前提出數位化與設立遊客服務中心的建議,讓遊客先在球型圓幕內瞭解石窟後再實地參觀。

問題是經費在哪裡?遊客中心人民幣二億六千萬元經費由中央撥款,主建築現已完成,但內部軟體設施仍待補強。二○一一年台灣蔣經國基金會補助近六百萬元台幣,分三年委請中央研究院與敦煌研究院,先進行第六十一窟的數位化工程,樊錦詩表示,明年可展示成果。

至於七百多座洞窟壁畫、兩千多尊泥塑彩身的修補與防沙塵技術等經費,則多來自日本、美國學術團體與民間機構贊助。例如,建於唐代的第廿三窟、四四窟,洞窟病蟲害由日本人大洞龍明等捐贈九百萬日圓修復。

大陸官方過去十年,曾投入上億元人民幣對莫高窟外圍進行加固,然真正「固本」的修復人員培訓與研究、預防性保護與監測等理念與設備,才真正花錢,更別提先進儀器一套需上百萬元人民幣。樊錦詩曾指出,壁畫的保護是個世界難題,敦煌的壁畫保護,只是比過去有招,但還是要不斷探討;她也強調,美國很多博物館都不是單純靠國家經費維護,而是靠社會,他們有這種風氣。



◆ 觀察站/遺址當景點 問題在教育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1/8058950.shtml

【聯合報╱特派記者林克倫】2013.07.29

敦煌莫高窟是中華文化的寶藏,一提洞窟內的經書被盜奪,眾人免不了痛批西方列強罪行,然百年過去了,大陸也富強了,依當前對敦煌乃至其他遺址文物的保護意識與行動看,仍無法彰顯中華文明的軟實力。

「教育」是近年世界各大博物館的重要運營功能,畢竟文物不能單靠專家維護,國民也必須瞭解其重要性;而重要文物是人類文明財產,如何讓民眾能以最便利方式了解文化寶藏,數位化科技即是關鍵。

就教育與數位化看,大陸官方、民眾對敦煌的重視度遠不及外國。以莫高窟為例,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向來訪的兩岸媒體採訪隊伍簡報,時間竟只給她卅分鐘而大動肝火,後來她用六十年研究功力,讓大家聽了兩小時,一句話:記者們獲益匪淺!

很少遊客會花兩小時聽簡報,但聽完後一定可以知曉敦煌在中華文明史的重要性,也知道保護維修洞窟內泥塑像之艱辛;儘管只看了三個窟展品,比旅遊團還少,但較之不知所為何來的遊客而言,絕對增加了豐富知性。

兩者的差別在「教育」,即遊客是否了解文物遺址的重要性。大陸語文課本選錄敦煌文章,但因非考試熱門題,老師甚少解說敦煌重要性;其結果是日本觀光客與駐北京大使以「朝聖」的心情瞻仰敦煌,而大陸民眾則把敦煌當成是個「景點」。

不重視自家歷史,後遺症是「敦煌學」被日本學者首提,英國大英博物館將「掠奪」經文數位化,並主動邀大陸合作以共同向世界傳播;敦煌文化變成外國人在詮釋推廣,且做得比中國好。

重視博物館價值,國民有機會學習,才能展現軟實力,才不會以碰觸古物,留下到此一遊為榮。大陸不乏教育基地,但太多強調愛國主義、缺文明素質內涵,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力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何不先從敦煌做起。

※ 相關報導:

* 「碉堡哥」走紅 踏遍南京找到百座碉堡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2/8059947.shtml

南京有一位「碉堡哥」近日在網路上走紅,他幾乎每星期都發布一組「南京碉堡考察報告」,內容是其新近發現的碉堡。四個月時間,他在南京城內外找到了100多座碉堡。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賀雲翱表示,這些碉堡都是二戰時,軍人為保衛當時的首都而留下的戰爭遺存,非常值得今人關注。

fsj 提到...

為秦皇平反 焚書坑儒是教改

【記者簡立欣/台北報導】2013-08-03 旺報

「秦始皇焚書坑儒」是持續2000多年的歷史誤會?大陸學者王根權論文為秦始皇「平反」,稱「焚書」只是淘汰過時教科書,「坑儒」坑的是招搖詐騙、政治反動的方士而非儒生。所以,焚書坑儒是彌天大謊,實為教育改革。

陜西省高招辦幹部、著名學者王根權論文〈焚書坑儒:一場曠日持久的彌天大謊〉5月25日刊於大陸國家核心期刊《中國教育科學探究》,近日獲中國教育科學探究雜誌社、全國教師優秀論文編輯部論文評選一等獎。

嚴謹版本由官方保存

王根權指出,秦始皇34年(西元前213年),秦始皇宴請70名博士參加他的壽宴,僕射周青臣上前歌頌始皇平定天下,「將封建制改為郡縣制」,使民心安定;不料博士淳於越此時在眾人之前「吐槽」,批周青臣阿諛皇帝,並認為還是封建制比較好。秦始皇沒說什麼,下令丞相李斯研議。

李斯後來的意見書,即眾所周知的「焚書令」,先批淳於越思想迂腐、只想效法古代而不欣賞秦朝新制;接著指出人們若只信服自己私下所學知識,對朝廷暗中不滿,將造成輿論動盪;最後李斯要求焚毀除了官署圖書館藏書之外的所有《詩》、《書》、諸子百家等非秦國典籍。

王根權解釋,當時秦國已統一文字,理論上應該有新的教科書;但《詩》、《書》、諸子百家等「舊時代的書」歌頌三皇五帝封建制,且當時的書都是寫在竹簡上而非大量印刷,等於人人可出書且錯誤百出,因此「焚書」可說是由中央淘汰「思想錯誤」且過時的教科書。至於《詩》、《書》、諸子百家比較嚴謹的官方版本,還是由官署圖書館保管得好好的。

以訛傳訛變文化造假

至於「坑儒」更是誤會一場。王根權解釋,秦始皇35年,方士盧生等人煉不出長生不老藥,畏罪潛逃前還對秦始皇這位「偉大的政治家」(王根權語)列出10大罪狀,包括剛愎自用、使用酷吏、壓榨文官等;秦始皇認為不但被騙財還被誹謗,因此法辦了460名首惡份子。

王根權補充,2000多年來歷史以訛傳訛,把焚書跟坑儒這2件事都誤解了,且兩件事相隔1年毫不相干,卻被扯為是同一時間發生的。好像秦始皇一次就殺了全國儒生、燒了全國的書,不讓全國人讀書似的,「這是一種文化造假,」讓2000多年來一切髒水都可以往秦始皇身上潑。

※ 孔子故居的壁中書何解?

fsj 提到...

耶穌被釘十字架 遺物在土耳其出土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3.08.05

土耳其米馬爾希南建築藝術大學考古學家,近來在土耳其北部錫諾普省一處具有1350年歷史的教堂遺址內,發現了一個石頭做成的箱子,裡頭包含了一件十字架的部分古物,考古學者認為這古物是屬於耶穌被釘十字架的一部分。

該校考古學者蔻古格魯表示,「我們在一個箱子內發現聖物,是一件十字架的某一部分,我們相信它就是屬於當年釘死耶穌的十字架一部分。」

考古團隊認為,這只箱子屬於用來保存聖人遺物的棺槨,裡頭所收藏的物品與耶穌被釘的十字架有關,蔻古格魯指出,「這石棺對我們相當重要,就歷史意義而言,它是我們目前獲得最重要的出土文物。」

據傳,當年君士坦丁大帝的母親在耶路撒冷發現耶穌當年被釘的十字架後,便將其中木頭一部分,送給當地羅馬與現在土耳其伊斯坦堡的教會領袖。根據《天主教百科全書》記載,19世紀法國考古學家查爾斯‧弗勒裡羅奧曾表示,如果能將已四散到世界各地,當年耶穌被釘十字架的殘骸拼湊一起,約僅能拼湊出當時高4公尺十字架的3分之1。

目前該具石棺已經送交研究機構判定,考古團隊在當地教會挖掘工作自2009年開始,過去也曾挖掘出超過1千具遺骸以及羅馬時代的澡堂,而該教堂牆壁上則是描述耶穌、馬利亞及使徒們的壁畫。

目前位於美國德州休士頓的聖心聯合大教堂,也收藏有當年耶穌被釘的十字架某一部分。

fsj 提到...

4千年古木桶 泡水封存13年無損

【聯合報╱記者羅建旺/宜蘭縣報導】2013.08.21

國道五號施工時,在宜蘭挖出四千年前的木桶,是台灣發現年代最早的木容器;宜蘭縣文化局採「泡水」法保存十三年,昨天打開看,木桶絲毫未損,與當年出土時一模一樣。

木桶在宜蘭頭城交流道匝道工區挖掘出土,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的「大竹圍遺址」;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劉益昌、宜蘭考古專家邱水金以「碳十四」定齡鑑定距今四千年,相當於夏朝時期的古物。

邱水金表示,木桶中空深六十公分,橢圓最大直徑約一公尺,研判是以蘭陽平原常用的重陽木樹幹鑿成;桶邊有人工鑿痕,一體成形,研判是以錛、鑿等石器刨空樹幹,證明四千年前宜蘭先民已經用木製容器。

他表示,木桶出土後運回文化局保存,擔心出土後改變溫濕度等條件,容易裂解,但也沒有經費採購先進的儲存設備,只好土法煉鋼,泡水維持出土前的保存條件。

考古助理林貞瑩說,蘭陽平原地下飽水,剛好是保存木容器的好方法,但四千年的木桶組織已垮損,一旦脫水就會崩解;現在最大的問題是不能移動,擔心一移動,木桶就碎裂成一堆木屑。

林貞瑩指出,國外以噴液逐漸將木製古沉船加固、增加支撐力,技術、資金都很可觀。

木桶存放在文化局地下室,因極脆弱,還在觀察中,不對外開放;但大竹圍遺址同時挖出石鏃、石刀等不少古物,文化局整理後將分批展出。



◆ 武聖關公 郭台銘、侯友宜都是信徒

【管婺媛/台北報導】2013-08-21 中國時報

關公不僅是商人膜拜的武財神,也是黑白兩道崇敬的忠義象徵,從新北市副市長侯友宜、竹聯幫大老「白狼」張安樂到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等人,都是關公的擁護者。24日晚間於國家地理頻道首播的紀錄片《武聖關公》,探索這些人物與關公的淵源。

這部片子由《燃燒吧!歐吉桑》導演黃建亮執導,邀請作家張大春為這部片配音,講述這個從中國經典小說中走出來的傳奇角色,如何變成人人景仰的神明。

關公是真實人物,出生在東漢時期的河東解州(今山西省運城市),當地有以他故居改建的「家廟」與「祖廟」,迄今有1000年以上歷史。今年祖廟四肢皆可活動的木頭「軟身」關公像,由郭台銘請迎來台,在鹽水武廟蜂炮遶境。

在香港警匪片中常見黑白份子膜拜關公,但在台灣警界,侯友宜拜關公是出名的。侯友宜有一尊從他幹基層員警時就跟著他過關斬將的關公像,是前警政署長丁原進離開職位前交給他的,盼侯友宜「有天能再將這尊關公像搬回警政署長辦公室」。七年後侯友宜果然帶著這尊關公像回到署長辦公室,現在放在他的副市長辦公室中。

國光劇團當家武生的朱陸豪多次扮演關公。他說,扮關老爺的禁忌多,上台前一天就需沐浴、禁慾、祭拜、禁語;扮相開臉時,要在臉上多畫一個痣、在下巴打一個叉叉,表示「我是演員不是神」。演出後必須把關老爺的妝擦掉才能謝幕,「有時演到關老爺兵敗的戲『敗走麥城』,演完後會衰好幾天!」

fsj 提到...

華府看天下-U-2飛行員有沒有枉死

【傅建中】2013-08-23 中國時報

關於U-2飛機歷年高空祕密偵察前蘇聯和中共軍事設施的文獻,經過內部數十年的保密後,最近在喬治華盛頓大學內的國家安全檔案研究所(The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的要求下(根據「資訊自由法案」),中央情報局(CIA)終於將之解密,其中有甚多中華民國空軍黑貓中隊執行U-2任務的機密。

我看了整個文件後,最感寒心的是我們的飛行員為美國賣命,美國卻不肯把最好的設備裝在黑貓中隊(美國稱之為Detachment H〔H特遣隊〕)的U-2上,使黑貓中隊在執行任務時,總共犧牲了10名隊員。這讓我想,如果從一開始美國就在我們的U-2裝上最好的設備,犧牲會不會少些,尤其1962年最先被中共擊落陳懷生上校,可能就不致枉死。

CIA的解密文件透露,美國飛行員駕駛的U-2都裝有System XII和XIII系統,前者能預先警告駕駛員U-2已被地面的「扇歌雷達」(Fan Song radar)盯上,後者則可告知飛行員地對空SA-2飛彈已經發射,並具有欺敵、使飛彈偏離方向的功能,以保護U-2不被擊中。可是美國防部一直不肯把這種設備裝在黑貓中隊的U-2上,理由是一旦這些高性能的配備落入中共之手,敵人就能研發出破解之道,使System XII和XIII系統失去作用。這一方面反映美國對我們的信任不足,同時顯示美國對我空軍的生命安全視同草芥。直到後來中共的SA-2防空飛彈遍地開花,黑貓中隊進出大陸頻繁,獲得的情報極為珍貴,五角大廈才勉強同意在我們的U-2裝上System XII和XIII系統,但仍規定System XIII要在System XII發出警訊後才能啟動,不能在U-2飛行全程中使用。

黑貓中隊在中國大陸高空偵察所獲情報,除外界已知的中共在新疆的原子彈基地外,CIA的文件說還有蘇製米格21戰機在大陸的部署,以及1964年底在東北發現中共G級的導彈潛艇等,這些情報對美國政府的決策有極大的影響。

不過文件說,中共1964年10月16日在新疆羅布泊試爆原子彈前,U-2並沒能及時前往偵照,因為從桃園基地出發,往返約五千哩,U-2的續航力不足,從泰國的塔克里(Ta Khli)U-2基地去近得多,最近是印度的查巴提亞(Charbatia)基地,只有1,200哩,最後詹森總統在10月中旬批准黑貓的U-2從塔克里前往羅布泊,但為時已晚,這次任務不得不取消。

1960年8月26日艾森豪總統和國務院正式批准CIA高級官員畢塞爾(Richard M. Bissell)的建議,移交U-2飛機給台灣,由於飛行員需經訓練,直到1962年1月12日才首次飛往大陸進行高空偵察任務,地點是甘肅雙城子的飛彈試射基地,

但因導航儀器和地圖有問題,結果失敗而返,第二次(2月23日)任務則很成功,飛到蘭州中共核武基地上空攝影,發現中共的核子武器至少還需兩年才能運作。我空軍稱這些偵測任務為「快刀計畫」,美方的英文代號是TACKLE,即執行艱巨任務之意。

關於陳懷生失事的原因,美方文件說法與我方不同。儘管文件沒提陳懷生的名字,但從失事時間和地點研判,必是陳懷生無疑。CIA說陳所駕U-2因機械故障在廬山附近失事,飛機起火後墜落,中共攔截機升空後以空對空火箭(並非地對空的SA-2飛彈)將U-2擊落,又說陳懷生跳傘逃生,被中共俘獲,完全沒提他殉職,因此美方文件說3名我飛行員失事被俘,我方則說僅葉常棣、張立義兩人被俘。每次U-2失事,美國總統都下令U-2停飛3到5個月的時間,陳懷生和葉常棣在甘迺迪任內失事,所以甘迺迪兩度叫停;1964年7月7日李南屏失事,詹森總統再度叫停。CIA說李南屏健康不佳,有胃潰瘍和精神崩潰的病例。

到了1968年,中共在福建沿海遍布雷達,U-2從桃園一出發,他們就知道了,SA-2飛彈和米格21對U-2構成極大的威脅,美國因此在4月下令U-2停飛大陸上空,只准在離大陸沿海20浬的地帶進行偵察,這種遠離大陸高空的U-2偵察任務持續到1974年全面結束(4月1日由美國大使馬康衛通知),黑貓中隊隨之走入歷史。從1962到1968年,黑貓中隊總共出勤104次,在中國大陸9萬呎的高空偵察攝影,蒐集極機密的軍事情報,對美國做出了空前的貢獻。

CIA解密文件共計322頁(索引和附錄不計在內),早在1992年由CIA的兩位歷史學家寫成專書,僅供內部閱讀,1998年經大量刪節後,以The CIA and the U-2 Program:1954-1974(《中情局與U-2計畫:1954-1974》)書名發行,但關於黑錨中隊的英勇事蹟則不見天日,直到最近解密,真相始大白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