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29

未來10年 美產業興衰更替

【王曉伯/綜合外電報導】2009-12-28 工商時報

過去10年,美國經濟由盛而衰,其間更經歷了百年罕見的金融風暴與自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衰退,各產業也是隨著景氣興衰而大起大落。如今,這個被人稱為混亂的10年已到尾聲,世人即將步入新的10年,而在這新的10年之中,美國的產業又將展現何種風貌?

根據美聯社針對美國9大產業未來10年發展所提出的觀察重點,顯示在如金融監管更趨嚴格、環保意識益發高漲以及替代能源大行其道等經營環境的變動下,未來的10年將形成一個新常態,有賴產業界以創新的思維面對。以下是美聯社對美國9大產業未來10年前景的觀察重點:

銀行業/嚴防肥貓 故態復萌

在邁入2000年初,美國銀行業意氣風發,有如世界之王,然而在去年的金融風暴之下遭到重創,有多家大型華爾街業者必須仰賴政府資金的紓困才能存活,也有一些根本無力回天。

在未來10年,美國銀行業的觀察重點在於該產業在恢復健康之後,是否又會故態復萌。歐巴馬政府的金融改革旨在限制銀行業的高風險操作,然而銀行業卻認為這些限制會傷害其獲利。

房地產/恢復元氣 至少5年

過去10年的房地產業景氣有如坐雲霄飛車,先是在低利率的大環境下高速發展,而形成泡沫。根據估計,美國房價自2000年第1季到2006年第1季的泡沫高峰時,總共上揚了88%。然而隨著房市泡沫破滅,次貸危機爆發,房價也告重挫。

未來10年的觀察重點是美國房市何時才能恢復過去榮景,預料一些受創最重地區的房市可能要5到10年後才能恢復元氣。

零售業/網購 威脅實體商店

過去10年大多數的時間,由於信用取得容易,消費者大肆支出為零售業帶來強力支撐。同時,線上購物發展快速,自2000年的240億美元預料將成長到今年底的1570億美元。

未來10年的觀察重點是因衰退而遭到嚴重打擊的消費者信心與支出何時能夠恢復。此外,未來藥品、成衣、玩具等零售業的界線將益趨模糊。而在線上購物更趨發達下,實體商店的賣場面積將會縮減。

保健業/結盟夥伴 生技紅火

過去10年間保健支出持續增加,佔美國國內生產毛額的比率已自2000年的13.8%增到2009年的17.6%,而達2.5兆美元。預料未來10年保健支出還會繼續增加,佔國內生產毛額的比率預料在2018年將達20.3%,至4.35兆美元。與此同時,製造業將透過併購來擴大營運,並且把研發方向與策略結盟重點聚焦在生物科技藥物與疫苗上,以提高獲利。

製造業/工作機會 日漸減少

美國製造業過去10年遭逢兩次衰退,喪失560萬個工作。未來10年,美國製造業能否復甦是觀察重點,有些產業如汽車業,可能再也無法鎮恢復過去榮景,也有一些產業所面臨的競爭將更形激烈,尤其是來自海外的競爭壓力,如中國。此外,自由貿易協定、稅賦、匯率變動等也都將影響製造業的復甦腳步。

此外,預料製造業未來將繼續精簡人力,而製造業工作也不再像以前一樣只需高中畢業的學歷。由此來看,美國製造業即使復甦,所能創造的工作機會也是有限。

汽車業/新興市場 發展重心

在2000年時,美國汽車銷售量1730萬輛,底特律3大車廠佔有率高達67%,然而在油價高漲與來自海外車廠競爭壓力下,到2008 年,3大車廠的佔有率已縮減到48%,而且豐田的全球汽車銷售量也超越通用汽車。隨著信用危機的爆發,3大車廠中的通用與克萊斯勒都在今年宣告破產。

未來10年可以預見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市場,汽車業將會把發展重心轉移到印度、俄羅斯與巴西等新興市場,而中國也將開始在美國銷售汽車。同時,汽車業將會積極開發增進燃油效益的車輛與電動車等使用替代能源的車款。

能源業/原油需求 溫和成長

在2000年時,原油價格不過每桶20美元左右,然而到2008年,油價一度達到每桶147美元,之後又因全球經濟衰退,而跌到每桶70美元左右。

未來10年可見替代性能源科技迅速發展,汽車燃油效益也大幅提高,至2019年,許多汽車每加侖可行駛50英里。這樣的情況將使美國對原油需求僅維持溫和水準。

航空業/衛星導航 挹注助力

911恐怖攻擊使得美國航空業大減,而2008年油價大漲,更是對航空業造成重創。展望未來10年,衛星導航科技將使班機以直線距離往返城市與城市之間,而使得航程縮短,這對航空業而言是一大福音。

媒體vs.科技業/多元經營 闢生路

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使得傳統媒體業遭到重創,網路泡沫的破滅使得存活的業者,如Google更形壯大,相形之下,報紙與雜誌等傳統媒體已形同面臨絕種危機的動物。媒體業要在未來10年繼續生存,可能必須要有類似Netflix公司的新思維。該公司過去10年間靠著線上出租DVD建立事業。 Netflix若僅是想擴大其短期獲利,那麼只要專注於其DVD出租業務就可能了,不過該公司並沒以此自滿,而是積極投資透過線上提供電影與電視節目的科技。



◆ 高科技車輛 考倒修車廠技工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美聯社洛杉磯26日電】2009.12.27

洛杉磯附近的Humming汽車修理廠內掛著一塊招塊,上面寫著:「傷腦筋的事讓我們來,你放心就好了。」但隨著汽車車款愈來愈複雜,修車廠現在確實傷透腦筋。

Humming是一家全方位服務的修車廠,老板包爾現在常常必須推掉一些維修工作,或建議顧客直接去找經銷商。因為他和很多獨立技工一樣,花不起大把鈔票,購買修理電腦化機械必備的線上手冊與專門工具。

包爾說,他的困境讓修車的客戶沒有太多的選擇,也讓汽車製造商不公平地占盡便宜。

他說:「年輕的時候,我會一頭栽進去,直到把問題解決為止。但最近,我漸漸退縮,不願接太過複雜的工作。」

美國國會目前在辯論一項「修車權利法」的議案,爭論的焦點就是修車資訊的取得問題。該法案支持者表示,汽車製造商只肯與他們的經銷商分享重要的工具與資訊,意圖藉此壟斷零件與修理業。已經送交眾院能源與商業委員會的法案,要求汽車製造商須提供診斷故障與維修的所有資訊。

汽車製造商則說,他們花了龐大的資金從事研發,不能輕易放棄他們的智慧財產權。他們表示,汽車零件與維修業要求通過法案的目的,是想取得專利資訊,以便自行生產零件,並低價銷售。

汽車製造商聯盟的發言人泰里托說:「可口可樂公司絕不會放棄他們的可樂配方,而這項法案就等於是要可口可樂公司公開他們的配方。」

現在的很多新車,從煞車到駕駛盤等設備幾乎都是電腦控制,只有製造商才知道如何判斷問題的癥結。在很多狀況下,更換零件都涉及電腦程式的重新設定,沒有軟體程式碼或車輛電路圖,根本無從修起。

修車技工說,修理資訊不斷在更新,他們必須知道如何在浩瀚的資訊中尋找解答。跟上日新月益的科技,幾乎已成為他們兼職,而且需要投入大筆鈔票,才能取得維修每種車款的正確儀器與線上工作手冊。

All-Car修車廠的老板布勞說:「和我們比起來,醫生的工作算是很簡單,畢竟人體不會每年更換款式。」

對於設備不足的修車廠來說,即使很簡單的工作也無從執行。包爾就說,他甚至無法關掉2008年Mercury Grand Marquis車款的「檢查胎壓」指示燈,因為他沒有花1000美元去買重設胎壓檢視器的工具,顧客必須自己去找經銷商解決問題。

汽車經銷商則因為技術的提升,而有機會坐收豐厚獲利。汽車售後市場協會3月間發布的研究報告發現,找新車經銷商維修汽車,平均要比找獨立修車廠貴34%,每年為消費者額外帶來117億美元的開銷。

※ 相關報導:

搖錢樹長大 乾淨能源產值將達76兆
2010科技選秀 這四咖最紅

3 則留言:

fsj 提到...

年度10大環境新聞 你上網決定

中央社 2009.12.30

網路媒體舉辦「200910大環境新聞票選」活動,邀請關心環境議題的民眾上網選出今年重大的環境新聞,主辦單位將舉辦座談會,請學者分析近年來台灣環境議題走向。

主辦單位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主編彭瑞祥表示,環資編輯從今年上千則國內外環境新聞中,初步整理出30則新聞讓網友票選,包括中科4期動工、戴奧辛鴨、潮寮毒氣事件、八八水災等國內新聞,也有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等國際性事件。

彭瑞祥說,希望透過網友票選出國內外10大環境新聞,並在公佈排名的同時,邀請學者專家舉行座談會,回顧近年來環境議題趨勢,也可作為未來環境保護相關議題參考。

這項票選活動即日起至明年元月3日截止,投票網址http://test.ngo.org.tw/vote/enews2009/。



◆ 台灣增溫速度 高於全球平均值

【聯合晚報╱記者謝蕙蓮/台北報導】2009.12.29

氣候暖化問題全球觀注,台灣「增溫」速度更高於全球平均值!中央氣象局完成「近百年來台灣氣候變化統計報告」,近百年來台灣平均溫度18.9度,百年來上升了0.8度,比全球平均溫度上升0.7度,小幅高出0.1度。

氣象局發現,百年來台灣的陸地和海洋同步增溫,全台陸地平均上升0.8度,而台灣附近的海水溫度,百年來平均上升0.9到1.1度,海溫上升速度比陸地快,台灣過去100年來真的愈來愈熱了。

怪異的是,氣候暖化、降雨時數減少,但全台日照時數卻不增反減,尤以中部地區日照減少最多。氣象局統計,百年來北部日照平均一年減少176小時,中部減少 552時、東部減少294時、南部減少417小時。氣象局氣象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程家平說,這項統計是以全台25個氣象觀測站的觀測資料進行分析。台灣氣溫上升的情況,大都會區比一般市鎮高、平地比山地大,百年來台灣的平地氣溫上升1.2度,基隆、台北、台中、台南、高雄等五大都會區則上升了1.4度。

※ 相關報導:

* 下雨囉!烏溪水系農灌止渴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dec/29/today-center5.htm



◆ 等溫線 向北移了150公里

【聯合報╱記者蔡永彬/台北報導】2009.12.30

中央氣象局以百年數據為全球暖化提供例證。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程家平指出,從數據推算,百年來台灣地區的等溫線已經向北移動一百五十公里,生物生存的臨界垂直高度向上提高約一百公尺。

氣象局昨天發布「1897~2008臺灣氣候變化統計報告」,程家平舉例,如果在台灣地圖畫上等溫線,以實際溫度推算的話,百年前在嘉義附近的等溫線,現在可能是台中的溫度。

一百五十公里大約相當於三分之一個南北台灣距離,以基隆至恆春兩地近四百公里距離比較等溫線向北移動的範圍,前進幅度幾乎是半個台灣。

另外,百年來山區平均氣溫增加了零點六度。程家平說,對流層每升高一百公尺,氣溫就會降低零點六度;而每種不同的生物都有適合生存的溫度極限和相對應的臨界高度,根據升溫現象,我們可以視作生物生存的臨界高度提高一百公尺。

程家平認為,山區升高的氣溫數據顯示「暖區」變大、「冷區」受到壓縮變小。影響的範圍是全面性的,包括人們日常生活、農林漁牧、經濟活動、健康保育、環境變遷、防災減災等領域。



◆ 7成贊成 再生能源取代核能

【聯合報╱記者李光儀/台北報導】2009.12.29

世新大學民調中心昨天公布民調,大台北地區民眾有將近五成支持核能作為能源的選項之一,反對者只有三成三,近七成的民眾認為應發展再生能源以取代核能。

世新大學是在原子能委員會的委託下進行調查。原能會副主委謝得志表示,希望藉由民調取得客觀數據,讓核能這樣一個有爭議的議題,從「支持、反對」的對抗模式,轉變成「對話溝通」模式。

民調顯示,近七成四的大台北地區受訪民眾認同透過改變產業結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近七成的受訪者支持發展再生能源取代核能。在核能發電應該減少或增加的問題上,民眾看法分歧,三成八民眾認為應維持現狀,三成六認為應減少,二成五認為應增加。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學術委員楊肇岳仍力陳反核立場。他指出,鈾礦四十年內就會開採殆盡,且一般認為核能發電出事的機會不高,但「只要一出事,就會很嚴重」。

台灣綜合研究院院長吳再益則表示,使用核能與否,最終還是要回歸經濟面考量,目前再生能源不可能完全取代核能的情況下,使用核能仍是不得不的選擇。

※ 相關報導:

* 大陸發展核電 明年重頭戲
http://www.udn.com/2009/12/29/NEWS/MAINLAND/MAI1/5335072.shtml

* 北京垃圾圍城 要埋或燒搞不定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2/5337736.shtml

* 綠色王道:綠色採購、綠色製程、綠色貿易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5337092.shtml



◆ 天災+人禍 烏魚銳減漁民愁

【聯合報╱記者苗君平/中縣報導】2009.12.29

受到暖冬氣候影響,今年烏魚捕獲量大減,最近大陸冷氣團南下,但外海風浪大,船筏無法出海作業,漁民還是愁容相對,盼望天氣轉好,在最後時刻大撈一筆。

中縣大甲鎮民代表吳敏濟認為,烏魚捕獲量大減是天災加人禍,他強烈建議,政府在與對岸談判農業項目時,應要求立即停止流刺網捕魚作業,「讓別人有飯吃」,且為沿海生態留條生路。另也須協助捕漁工具機械化升級政策,改善偏僻農村漁民生活。

每年烏魚汛期在冬至前後10天,也就是在12月22日前後10天,現已進入盛產期,但這兩天在梧棲漁港拍賣的烏魚只有2萬4000多尾,三分之二是在東引及北部淡水、新竹地區捕獲,在台中港外海捕獲的只占三分之一,張網候機捕撈的捕烏魚船都焦急萬分。

台中區漁會理事長林明東說,今年入冬以來受暖冬影響,氣溫普遍升高,一般而言,氣溫與烏魚的漁況關係最為密切,平均水溫攝氏21度至23度之間是烏魚的旺產季,主要漁場必須持續低溫,烏魚才會群結南下,但如果外海風浪大,漁船也無法出海作業。

梧棲漁港魚貨拍賣市場主任林金榮表示,民國80年代是捕烏的黃金時期,當時最高紀錄1年可捕到上百萬尾,但去年只有3萬4000尾,真的是天壤之別,海洋漁業資源枯竭、全球氣候異常等都是主要原因。

漁民莊富雄等人表示,必須等到這批冷氣團過後,烏魚汛期南下,外海風浪變小,烏魚就會浮到海面洄游,這才是捕烏最佳時機,漁民必須密切注意,才能在最後時刻有所斬獲。

此外,大甲地區漁民的塑膠筏也都停靠在五甲港沒事可做,有漁民表示,當地多使用塑膠竹筏,根本不敵對岸漁民用流刺網「一網打盡」,只能眼睜睜看同行大賺「烏金錢」。



◆ 景氣差 環保意識增強 美國人爭曬衣權

中央社 2009.12.29

過去一年的經濟衰退,加上環保意識逐漸增強,過去認為在戶外曬衣有礙觀瞻、甚至是貧困人家行為的美國人,也開始爭取戶外曬衣權,為自己的口袋爭權益。

根據非營利團體「洗衣清單」(Project LaundryList)的統計,全美68.8%家庭慣常使用烘乾機,消耗約10到15%電力,製造出的碳排放量十分驚人。

隨著全球景氣衰退,環保意識增強,洗衣清單的網站發起人亞歷山大.李(Alexander Lee)表示,他們正發起請願活動,希望大家簽署請願書,向美國行政部門與國會施加壓力,開放曬衣權,為環保盡力。

他透露,這幾年加入網站的人數比過去來得多,以每個月約5000人的數目穩定增加,顯示美國人的環保意識正在逐漸加強。

目前包括科羅拉多(Colorado)、緬因(Maine)、夏威夷(Hawaii)、猶他(Utah)等州都已經通過法案,禁止限制居民在室外曬衣。但多數的州則不願碰觸這個過於敏感議題。

以終年陽光普照的加州來說,州政府就不願深入討論這個議題,面對詢問也只是簡單回應,「目前加州沒有限制」,一句帶過。

洛杉磯房產經紀人芮孟(Ray Raymond)就說,加州沒有明確規範居民是否能在戶外曬衣,但多數社區管理委員會多半會以管委會內規,要求住戶不要在戶外曬衣,以免影響當地房價。

也因此儘管加州一向以陽光宜人著稱,但芮孟說,很少會看到有住戶在庭院曬衣,因為對美國人來說,這是貧窮人家的行為。如果真有住戶這麼做,很快就會受到來自鄰居的壓力。

一位移民到美國已經6年的台灣移民說,居住的公寓內有個小陽台,剛搬來時,她也曾在陽台上曬棉被,喜歡那種晚上睡覺時,可以聞到陽光味道的感覺。但沒多久,就被公寓管理人「勸說」,說有鄰居反映她這麼做有礙觀瞻,希望她不要再繼續在陽台上曬衣物。

隨著景氣變壞,為了節省使用烘乾機的電費,她還是決定在陽台曬衣。不過這回學乖了的她,在陽台外加裝幕簾,擋住鄰居的視線,雖然曬衣效果差些,但以洛杉磯的強烈陽光,還是能達到曬乾與殺菌的效果。

她也說,最近發現不少鄰居家裡也加裝了幕簾,偷偷曬衣服,「看來荷包重量還是比美觀來得重要。」

fsj 提到...

植物工廠是新世紀的關鍵產業

【方煒】2010-01-06 中國時報

中國時報一月二日社論〈景氣燈號所未呈現的更值得關注〉期勉財經單位的思考絕不能自閉於現有產業之間的補償與輔導,而要著眼於未來。針對政府在半年前推出六大產業方案中的精緻農業,筆者認為台灣應該大力推動植物工廠,它是未來的關鍵產業。

近年來健康養生觀念盛行,消費者對健康、高營養價值、潔淨、免洗、可鮮食蔬菜的需求量龐大。但台灣的蔬菜吃起來健康、安全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日前公布的一份資料提到致病的十種農產品中,排第一名的竟然是鮮食的葉菜類,致病原因就在於生菌數高。安全健康的蔬菜必須是無農藥殘留/無重金屬汙染/低生菌數/低硝酸鹽/高營養價值,這是田間或簡易設施內生產的蔬菜絕對難以達到的品質保證。

現在全球的人口約為六十八億,到二○五○年預估會增加到九十二億,目前仍有十億的營養不良/飢餓人口,換言之,四十年內需要提升將近五十八%的糧食產能。然而,現階段全球的發展趨勢是不利於農業增產的。問題包括:現有耕地已經使用了八十%,全球暖化造成冰山/川/原溶解、海平面上升淹沒農田,洋流循環減緩造成氣候異常、土地沙漠化,油價高漲、能源匱乏,飼料作物/能源作物與糧食作物爭地,農地轉型工業或都市用地等。再者,水資源匱乏問題頻傳,如澳洲頻傳的乾旱問題,一旦缺水首先犧牲農業的政策都造成全球糧食減產。

台灣的糧食自給率仍低於三十五%,日本目前很努力要提升到四十%。台灣的產業以外銷為主,若油價飆高,運輸成本大幅上漲,不但無法做外銷,恐怕要買食物很多人都會買不起。一旦全球發生缺糧問題,糧價高漲,有錢可能也買不到,因為台灣搶不過中印日等國,原因很簡單,因為人家的訂單比較大。

植物工廠是指環境可控制且可依照計畫允許全年無休的穩態量產植物的設施,包括了「太陽光與人工光源併用型」與「完全人工光源型」兩大類。所謂環境可控制,包括了風、光、水、養、氣五大組成,穩態量產則是指允許定期定量定品質的量產農產品,譬如每天收穫三百株萵苣,全年產量就是前面數字乘上三六五。當農產品可以這樣量產,規模、通路、物流都很好做了。

植物工廠是國際上公認設施農業的最高級發展階段,是一種技術高度密集、不受或很少受自然條件制約的全新生產方式。傳統的農漁牧業是標準的靠天吃飯,去年的八八水災造成農業損失超過一五○億台幣,一九九六年的賀伯颱風造成的農林漁牧損失也超過一八○億台幣,這中間的幾年每年也都有數十億的農損。政府的對策都是災後的補償/補貼,然後相同問題每年發生。其實以災害預防的角度,計畫性的逐年擴大設施農漁牧業的面積,這問題是可以逐年減輕的。

植物工廠不但可以以更少的資源產出更多的蔬菜和糧食,在農村年輕人力流失的現況,還可為提高農村就業率與縮小城鄉差距做出貢獻。社區內建立植物工廠也可使農、工、商積極合作,可增加消費者參觀與體驗植物生產現場的機會,讓人容易看見農業與食品及環境的關係。

日本政府非常重視植物工廠的推廣,在二○○九年四月提出經濟危機對策中與農業相關的做法就是集中全力推動植物工廠的普及化,包括建設、相關技術開發、人才培養和市場推廣等。其目標是在兩年內將植物工廠數量增加三倍。

植物工廠被認為是二十一世紀解決人口、資源、環境問題的重要途徑,也是未來航太工程、月球和其他星球探索過程中實現食物自給的重要手段。做為台灣農業的關鍵產業,植物工廠是另一個可以聚焦且更具前瞻性的項目。日本的做法,值得參考。

(作者為台灣大學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教授)



◆ 園丁計畫出師 番茄達人出運

【吳進昌/中縣報導】2010-01-06 中國時報

從事自動化機械設計的林清鶴,為了打發時間,接受農委會新農業運動「園丁計畫」,將家中兩分地搭設成溫室,種植金童、玉女小番茄及牛番茄,初試啼聲,果樹就結果纍纍,並賣得好價錢,讓他對精緻農業愈來愈有信心。

四十四歲林清鶴,創設自動化機械設計公司多年,為了爭取訂單,多年來不眠不休戰戰兢兢的工作,兩年前,因不少客戶陸續轉移到大陸,訂單量銳減,讓他覺得身心俱疲。為了排遣突然多出來的時間,他接受農委會園丁計畫培訓,參加過多場專題演講,和實際觀摩過多家農場,突然對種田感到有興趣。

剛好家中有兩分多地的水稻田,為了打發多餘時間,去年他花費數十萬元,將它闢建成溫室,種植牛番茄和金童、玉女小番茄,因採用網室栽培,提前在八月就種植,採收上市時,市場番茄不多,每公斤賣四十餘元,讓他首次從事農作,就花一筆小財,讓他愈有信心。

林清鶴說,牛番茄呈現「掌狀」結果,與普通番茄「串狀」結果不同。每株可長出多根分枝,每枝又可生五至七顆大番茄,平均約二五○至三○○公克。

林清鶴表示,實際接觸農地後,才知道務農的學問很大,想賺錢,就要動腦筋和投資,不能用傳統方式看天吃飯。

目前還是會將網式栽培,當做打發時間,和農作試驗場,等時機成熟,說不定會棄商投農,做個快樂專業農民。



◆ 植物工廠無毒無菌 雲縣擬引進

【許素惠/雲林報導】2010-01-06 中國時報

為因應全球化糧食危機,日本植物工廠高效能農業新技術正夯,台大生機系教育方煒赴日多次考察,五日正式引介給雲林縣府,可依計畫定時、定產、定質生產出乾淨、無毒、安全的蔬菜,被世界公認是最頂級的農業設施,完全不受風雨蟲菌制約。

方煒是斗南鎮農會成功實施馬鈴薯、胡蘿蔔「小地主、大佃農」制的幕後功臣,對於先進新穎農業技術、方向與潮流多有研究,植物工廠在日本方興未艾,縣府積極輔導農業轉型,高效能的植物工廠引起縣長蘇治芬高度興趣。

冷氣房內工作 農地變立體

方煒簡報日本現行植物工廠幾種經營型態,包括融入社福雇用殘障、高齡、婦女等相對弱勢族群,閒置廢棄工廠倉庫等空間再利用,甚至辦公室或自家陽台、頂樓、地下室都可以栽培。

植物工廠可為農民帶來很多改變,包括穩定的收入、朝九晚五上班,甚至打工做半天可行,在室內冷氣房上班,環境非常舒適,把平面的農地變成立體,以燈管取代陽光,幫助植物行光合作用,由於溫溼控和灌溉全在計畫掌握中,不怕風雨蟲菌,環境可完全控制,全年無休穩態生產,無毒無菌、安全乾淨,現採現吃沒問題。

希望中央與地方合作推動

方煒強調,台灣人口換算可耕地面積,只比日本多一點點,名列世界前茅,能源短缺,地球暖化嚴重,未來必會出現糧食危機,可能有錢也買不到食物,自給自足成為各國優先考量的戰策目標。

方煒表示,植物工廠獲台大校方支持,希望結命中央與地方政府力量,在台大雲林校區設施尖端環控農業研究發展中心,沿高鐵打造彰雲嘉農業創新黃金走廊,為台灣的未來儲蓄食糧生產能量。

蘇治芬期望與斗南鎮農會合作引進發展,但總幹事張有擇認為,應該將栽培蔬菜種類多元化,否則單一栽種,恐怕難符市場需求。縣農業處審慎評估。

fsj 提到...

台製太空儀器 不讓俄恥笑

【聯合報╱記者蔡永彬/台北報導】2010.02.06

由中央大學師生自製的「磁敏電阻型磁力計」和「電漿電子溫度偵測儀」搭上台俄合作的「Tatyana-2」(塔堤揚娜二號)衛星,去年底成功取得第一批太空環境量測數據,證明台灣也有自製太空儀器能力。

中大研發長朱延祥興奮表示,從俄羅斯回傳的地球磁場、電漿電子量測資料裡,驗證了系統正常運作,這也是台灣目前唯一經過太空衛星計畫與探空火箭任務的驗證。

「我們曾經被俄國人連續恥笑兩個小時!」太空科學研究所教授葉惠卿指出,證明台灣也有自製太空儀器的能力,不必讓外國人掐著關鍵技術。



◆ 中大微衛星團隊 連俄國都刮目!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2010.02.06

中央大學自製太空酬載成功傳回資訊,為我國太空科技寫下里程碑,副校長劉振榮昨天特別率領科技團隊召開記者會,公布這項好消息。但在這得來不易的掌聲背後,有太多的酸甜苦辣,讓團隊成員感受很深。

「台俄微衛星太空氣象科學儀器之研製與應用計畫」計畫主持人、中央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教授葉惠卿表示,從早期的微衛星開始,歷經探空4號、5號及6號火箭的測試,該校十幾年來的太空酬載研究幾乎都在本土進行,唯有這次選擇和俄羅斯合作,無非是想從中學習更多經驗。

台俄合作 困難中見證台灣實力

然而,2005年簽約合作後,她才發現事情沒有想像中簡單,首先是台俄雙方的文化背景不同,行事風格也不一樣,雙方合作時偶爾會出現一些狀況。葉惠卿認為,俄羅斯是太空科技大國,首度和台灣合作,剛開始難免會稱稱斤兩,看看台灣的實力。

中央大學光機電工程研究所教授江士標就說,最讓俄羅斯研究團隊納悶的是,台灣的IC產業如此強大,為何還要向他們學衛星?後來中大光機電工程研究所教授葉則亮奉派到莫斯科,短短半天內就完成科學酬載與衛星的聯測作業後,對方才另眼相待。

巧扮柯南 枯燥研發成超級任務

這種不服輸的精神下,這4年多來,中央大學台俄微衛星團隊所有成員幾乎沒日沒夜地投入研發工作,無怨無悔,但樂在其中。比如江士標就把自己想像成日本漫畫中的名偵探「柯南」,把從系統設計及電控電路找出錯誤的枯燥乏味工作,當成尋找刑案線索的超級任務,做起來就有趣多了。

「越是狡猾的兇手,線索越少。」江士標強調,太空酬載隨著衛星打到離地820公里的高空後,可說天高皇帝遠,一旦出錯,想修也修不了,因此必須在研發過程中,想盡辦法把所有可能出錯的地方全都找出來,再一一加以克服。

因此,不管是衝擊試驗、溫度循環測試,或是透過示波器及產波器來檢測電路的反覆過程中,江士標說,破案的滋味,無比甜美。



◆ 16億元海研船 裝載深海機器人

自由時報 2010.02.04

〔記者湯佳玲/台北報導〕國科會將花費十六億元,打造一艘兩千七百噸旗艦版研究船,裝載有國內首座能探測深海三千公尺的水下機器人,預計下月在高雄動工,後年六月完工,進行海底「內太空」探測,以建置國家海洋資料庫。

後年6月完工 建置海洋資料

目前國科會的研究船有海研一號、二號和三號,一年有一百五十天供學界使用,但噸位數都很小,最遠只達南海、菲律賓,遇到冬天風強,船隻就無法出海,因此相當欠缺冬天資料。

為解決研究受限問題,國科會編列了三年、十六億元預算,打造一艘二千七百噸研究船,已委託高雄中信造船廠建造,船體長度七十二公尺,最遠航程達八千海里,一次可巡航一個月,扣除歲修、進港補給等,一年將有兩百五十天的航期。

未來研究船冬天也能出航,不僅能航行至大洋佈放海底地震儀,觀測台灣周邊的海底地震情況,船上酬載的深海機器人ROV(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s)甚至可深至三千公尺處,進行海洋地形與生物探測。

這艘研究船主要進行生物、化學、物理與地質的研究,也能觀測海流、黑潮與其他洋流碰撞的運動,或靠著水下機器人採集海底沉積物,進行地質分析。並可應用於地震、海嘯防範與天然資源的調查,讓台灣掌握更多的海洋資訊,以因應全球氣候變遷。

前海科中心主任邱逢琛表示,台灣四周環海,是海洋研究的寶地;一般ROV遇到有強風或有海流的時候,載具繩索可能會被拉斷,二千七百噸研究船具有動態定位系統,可以遙控「叫」回來,海洋取樣較不會受限。研究船預計下月動工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