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魯曼專欄/再不減排 苦頭還多著呢
http://udn.com/NEWS/WORLD/WOR2/6138006.shtml
【經濟日報╱編譯季晶晶】2011.02.08
我們三年來第二度陷入全球糧食危機。由於小麥、玉米、糖和油的價格飆高,推升全球糧價1月創下新高紀錄。糧價暴漲對美國仍處於歷史低點的通膨僅有微幅影響,但卻嚴重衝擊全球窮人,因為他們的大部分收入都花在購買基本食物。
糧食危機的影響超乎經濟學範疇。中東地區對抗貪腐專制政權的暴動迭起,問題不在於為何發生,而在於為何發生在此時。漲翻天的糧價無疑是引發民怨的重要原因。
糧價飆漲的原因為何?美國右翼人士(及中國人)怪罪美國聯準會(Fed)的寬鬆貨幣政策,有位新聞評論家聲稱「柏南克雙手染血」。法國沙克吉總統則歸咎市場投機者,指控他們「敲詐掠奪」。
但證據顯現另一個更不祥的發展。儘管有多重因素推升糧價,真正引人注目的是重大天候異常事件重創農業生產。隨著溫室氣體濃度上升改變氣候,這些極端天候正是可預見之事—意味目前糧價上漲也許僅是開端。
糧價飆升有某種程度肇因於商品榮景:拜新興市場產業迅速成長之賜,從鋁到錫等多種原物料價格自2009年初以來飛快攀升。
但產業成長與市場的銅需求有較明顯的連結,比與糧食需求的關聯性清楚得多。
沒錯,中國等新興國家的成長導致肉類消費增加,牲畜飼料的需求因此上揚。棉花等農業原物料和其他農作物競逐土地和資源,也是事實,正如同補助生產乙醇會消耗大量玉米。
但去年夏天之前,糧價落後其他商品價格,直到極端天氣來襲。
以小麥為例,自去年夏天以來價格幾乎漲一倍。小麥價格飆漲的近因很明顯:全球產出銳減。根據美國農業部資料,小麥產量下滑反映前蘇聯地區產出遽降。而我們知道原因是創紀錄的熱浪和乾旱,莫斯科氣溫也因此首度升逾華氏100度。
俄羅斯熱浪是近來眾多極端天候事件的其中之一,巴西乾旱及澳洲洪水也對全球糧食生產造成損害。
於是問題轉變為:極端天候的成因為何?
我們某種程度看到反聖嬰的自然現象,也就是赤道太平洋的海水溫度異常下降。反聖嬰氣候事件向來與全球糧食危機有關,包括2007至2008年間的那一次。
但這並非事情的全貌。別被最近的大風雪唬住,儘管我們正處於太陽活動極小期,但2010年與2005年打成平手,同是有史以來最溫暖年份,反聖嬰現象是去年下半年降溫原因。氣溫創新高的不僅止俄羅斯,還有另外19個國家,涵蓋全球五分之一的土地面積。而乾旱和洪災是全球暖化的自然結局:愈來愈熱所以鬧乾旱,海洋暖化釋放更多水氣則造成洪災。
一如往常,你無法將任何一樁天候異常事件歸因於溫室氣體。但我們看到異常高溫和極端天候愈來愈常見,這正是氣候變遷的可預料現象。當然,有些人無法忍受全球暖化與糧食危機相關的說法;堅持柏南克手上染血的人,通常也就是那些指稱氣候變遷共識是反映左派陰謀的人。
但證據確實顯示,我們現在還僅初嚐經濟和政治苦果,未來將面對愈來愈溫暖的地球。鑒於我們無法採取行動控制溫室氣體,以後還有更多苦頭吃。
(作者Paul Krugman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 澎湖海鱺年前凍斃 損失千萬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6/6138057.shtml
【聯合報╱記者許玉娟/澎湖報導】2011.02.08
澎湖箱網養殖海鱺在年前大量凍斃,這幾天魚屍陸續浮現海面,軍方昨天出動兵力協助清運;澎縣府農漁局副局長陳高樑說,初估全縣損失超過一千萬元以上,「已達現金救助標準」。
年前寒流接續報到,澎湖沿海蝶魚、雀鯛、鸚哥魚、天竺鯛等多種魚類被凍死,災情最為慘重的,就是箱網養殖海鱺。
海鱺在攝氏14度以下超過5天,就會凍死,連日來氣溫回升後,泡水多日翻白肚的死魚逐漸浮上水面,為免引起二次污染,養殖場人員只能把箱網整個拉起徹底清理,再用漁船載送一袋袋死魚上岸,交由軍方人員抬上軍用卡車運走。
陳高樑說,海鱺魚不耐低溫,傳出災情並不意外,這兩天打撈起的魚屍,幾乎是二至三公斤左右的小海鱺。
陳高樑表示,昨天上午軍方已協助時裡業者清理約5噸重魚屍到湖西衛生掩埋場;初步看來,到昨天止,這次寒害造成的損失,比起三年前較少,只是,幾天來水溫一直在增加,箱網養殖海鱺魚屍逐漸浮出海面,詳細損失數量,仍待各鄉市持續查報才能確定。
根據中央氣象局資料,今天起將有另一波寒流襲台,澎湖養殖業者憂心若持續低溫,恐再爆寒害災情,農漁局與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正密切監控,並呼籲漁民及養殖戶加強防寒措施。
◆ 蜂群暴斃 危及全球糧食安全
中央社 2011.02.08
全球約1/3農場的作物產量都仰賴動物授粉,蜜蜂則扮演授粉要角。
這些糧食提供人類攝取卡路里的35%,占礦物質、維生素以及抗氧化劑的絕大部分,也是美食學的基礎。如今蜜蜂正以令人不安的速度消失或遭到撲滅。
英國「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的讀者對「蜂群衰竭失調」(colony collapse disorder)一事,早就不陌生。
有些人將蜂窩置放家中,並見證蜂群大量死亡的離奇事件,他們強烈懷疑是寄生蟲、病毒、會擾亂年輕蜜蜂神經系統的農藥,或各種破壞力量的協同作用所引起。
截至目前,蜜蜂危機都被視為細枝末節問題。但聯合國(UN)糧食價格指數創空前新高,中東也因為糧食短缺紛紛爆發革命。現在亟需了解蜜蜂的危險處境,是否會進一步拖累已很薄弱的全球糧食安全。
荷蘭中央合作銀行(Rabobank)表示,美國無法活過冬天的蜂群已增至30%至35%左右,遠遠高於歷史正常水平10%。
歐洲大部分地區的機率是20%以上,拉丁美洲和亞洲也出現相同模式。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曾經說過:「若蜜蜂從地球上消失,那麼人類將只剩4年可活。」
荷蘭中央合作銀行說,這種「世界末日場景」過於誇大。玉米、小麥和稻米等主食全都仰賴風來授粉。
然而,堅果、瓜類和莓果都必須仰賴動物授粉。其他需要動物幫助授粉的作物尚有柑橘類水果、蘋果、洋蔥、青花菜、甘藍、豆芽、西葫蘆、椒類、茄子、酪梨、黃瓜、椰子、蕃茄、蠶豆、咖啡及可可亞。
這是全球農場經濟成長最快且最寶貴的部分。介於80%至90%的授粉工作都是由人類飼養的蜜蜂代勞。飛蛾及蝴蝶的授粉範圍無法遍及大片田地。
蜜蜂數量不斷減少,比例危險失常。尤以美國的失衡情況「最為嚴重」。
授粉作物產量自1961年以來增至4倍,但如今蜂群數量減半。每公頃蜜蜂數量銳減將近90%。
根據報告:「目前為止,農民設法在蜂群相對較少的情況下從事生產,目前沒有跡象顯示農產產量受到影響。問題在於這種情況還可延續到何種程度。」(譯者:中央社林亭儀)
※ 相關報導:
* 墨西哥坎昆氣候會議各國通過溫和方案
* 世紀洪水狂襲 澳第3大城受困
* 澎湖寒害冤枉! 測到低溫沒人報
* 蜜蜂群變更少科學家被難倒
* 自然期刊:全球暴雪水患 人為暖化害的
* 糧食戰爭
* 農業投資不足通膨怪獸「吃」定開發中國家
* 10年內全球缺糧 每5人1人挨餓
* 農業技術吸金 研究員開雙B
21 則留言:
台幣升值 吃掉物價漲幅
【經濟日報╱記者徐碧華/台北報導】2011.02.10
行政院主計處昨(9)日公布1月物價概況,消費者物價年增率只有1.11%,遠低於預期,主因新台幣升值吸收掉四分之三進口物價的漲幅,壓低躉售物價,是穩定物價主角。
新台幣去年1月為31.83兌1美元,今年1月升值到29.96。以美元計價的進口物價年增率高達13.11%,以新台幣計價漲幅剩3.30%,主計處第三局科長吳昭明表示,兩者漲幅差距相當大。影響所及,躉售物價年增率壓低至1.64%,是近一年來新低。
進口商的進口成本較預期低,但新台幣升值嚴重影響出口廠商的現金收入。以美元計價的出口物價年增率尚有6.23%的漲幅,以新台幣計,變成下跌3.01%,是近一年最大跌幅。
主計處查價結果,電子、電機及其設備的新台幣出口物價跌幅最大,今年1月較去年同月下跌達一成多,機械、光學及精密儀器居次,下跌7.41%。基本金屬、化學及塑橡膠出口物價還能維持上漲。新台幣昨天繼續朝升值前進,不利出口產業。
經建會副主委胡仲英說:「今年的通膨威脅是輸入型的,國內物價未來壓力如何主要看國際原物料價格。」新台幣升值抑制進口物價上漲,「但物價壓力還在加大中,國際油價、糧食價格、糖和棉花等,春節期間繼續上漲,春節後是關鍵時刻。」
胡仲英提出數據指出,黃小玉(黃豆、小麥、玉米)2月初來到近30個月的高點,稻米也來到27個月的高點,糖價接近30年高點,棉花創下歷史新高。油價受埃及政治動盪影響也曾經衝高,美國西德州油價1月31日以每桶92.19美元創27個月新高,近日已回跌。
胡仲英表示,國際原物料價格動向,主要觀察四點:一、美國還有沒有三次量化寬鬆(QE3),如果有,游資流竄,國際原物料炒作仍難停歇。二、氣候異常何時停止,能恢復正常,糖和黃小玉四到六個月內可恢復供給。三、需求增加速度,新興國家的經濟成長,可預期需求一定會增加。四、存貨,全球油的存量是滿大的,這會抑制國際油價不理性的飆漲。
※ 相關報導:
* 100億國發基金 加碼投資中小企業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6143705.shtml
為提升中小企業競爭力,政府透過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匡列新台幣100億元,加碼委由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辦理「加強投資中小企業實施方案」;為執行該投資方案,中小企業處已遴選18家投管公司,採共同搭配投資方式,已投資具發展潛力之中小企業,目前成效並已逐漸顯現。
◆ 全球糧食拉警報! 陸乾旱冬麥欠收
TVBS/蘇雅容 2011/02/09
聯合國糧農組織,罕見對大陸發出警報,因為華北的旱災持續擴大,導致冬麥欠收嚴重,國際小麥價格攀上到2年新高,大陸境內的小麥麵粉價格,一年也飆漲16%,如果乾旱持續,人民吃不飽,像埃及一樣爆發革命的危機,恐怕會在大陸上演。
北非人民吃不飽,上街抗議,現在換大陸政府擔心,華北地區旱災要是持續下去,人民填不飽肚子,一旦情緒失控,恐怕會變成下一個埃及。CNN主播:「國際糧農組織對大陸,發出特別警報,很罕見地警告他們,如果這個月再不下雨,乾旱會嚴重影響到6月的收成。」
聯合國糧農組織警報一出,近月芝加哥小麥價格,像加了馬達再度上衝,美英斗飆到874.25美分價位,再度刷新2年新高,而身為全球小麥最大消費國的大陸,今年1月的小麥麵粉價格,比2個月前漲了8%,跟去年1月相比,年漲16%。農民:「挖一口井要花5千人民幣,我們付2千人民幣,其餘的由政府支出。」
農民不肯就此舉白旗,想辦法挖掘水井找灌溉用水,可是乾旱面積實在太大,尤其是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和江蘇等地最嚴重,其中山東的旱災更是到了SOS的特大等級,還是秧苗的小麥,來不及長大已經乾死。山西抗旱指揮官:「大概估計這個降雨量,比歷年平均少9成以上。」 根據統計,全大陸1400萬公頃冬麥種植中,有516萬公頃已經受到乾旱影響,大陸緊急投入150億美元經費,不讓糧食危機引發暴動的事件,在中國大陸重演。
◆ 大陸八成民眾 飲食支出最高
【經濟日報╱記者邱莞仁/綜合報導】2011.02.10
想知道對岸大陸民眾去年一整年錢都花在什麼地方?大陸「小康」雜誌舉辦「中國人消費熱點大調查」顯示,近八成民眾花在飲食的消費支出最高,其次則是住房與治裝。
法制晚報報導,「小康」雜誌昨(9)日公布的「中國人消費熱點大調查」,是與北京清華大學媒介調查實驗室共同合作,針對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四座一線城市,和13個二、三線城市包括杭州、南京、石家莊、瀋陽、南寧、武漢、長沙、南昌、呼和浩特、西安、貴陽、重慶和成都進行消費狀況調查。
在本次調查中,受訪者在分別住房、醫療、子女教育等15類家庭消費支出中,票選出「2010年中國城市居民的五大開支大項。結果顯示,按得票率計算依次為:飲食、住房(買房、租房等)、服裝、電子產品(如電腦、照相機、錄影機、手機等)和家用電器(如電視機、冷氣、洗衣機等)。
其中,吃飯皇帝大,去年得票數最高的是飲食,近八成的大陸民眾捨得花在飲食上的消費開支最高。不過報告指出,近七成受訪者表示,去年物價上漲對2011年家庭消費計畫影響相當大,且去年房價上漲過快也抑制了消費意願。
對於2010年的物價,65.2%的受訪者認為「偏高」,29.4%的人認為「過高」。在房價部分,只有3.4%的受訪者認為房價維持在「正常」水準,45.6%的人認為「偏高」,更有51%的人認為目前房價處於「過高」情況。
而預期今年物價恐持續偏高,調查也指出,今年有八成多的受訪者,更傾向以投資儲蓄代替消費。
至於應如何刺激消費?75.5%的受訪者認為,「提高工資或收入水準」是最影響民眾是否願意掏錢買東西的關鍵因素;53.2%的受訪者認為應「平抑物價、房價」;和53.2%的受訪者則表示應建立更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 聯合國示警 囤積助漲麥價
中央社 2011-02-10
聯合國(Unitd Nations)警告,全球小麥收成恐連續第2年落後需求,如此一來,將助長囤積之風、進一步推高價格。
聯合國糧農組織(UNFAO)資深經濟家阿巴斯安(Abdolreza Abbassian)受訪指出:「市場供給嚴重吃緊,囤積居奇大風行。」
玉米、小麥與黃豆價格昨天齊飆,衝上2008年來最高水準,美國政府報告顯示,收成下滑,需求節節攀升,損及全球穀物庫存。
北京、貝爾格勒等各國政府相繼擴大進口,限制出口,甚或釋出穀糧庫存,以抑制通貨膨脹。
旱災、洪災頻傳,導致穀糧減產,芝加哥小麥期貨過去1年來狂飆73%。全球小麥生產大國中國則飽受苦旱折磨。
阿巴斯安昨天指出:「整體小麥至少必需增產3%至4%。」他指出,全球需要充實庫存,中國大旱恐不利庫存。
中國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昨天在農業部網站指出,中國8省冬麥受旱面積約達1.1595億畝(773萬公頃),佔8省冬麥種植面積的42%,旱情恐延至春季。
糧農組織指出,自去年10月以來,中國華北大草原的雨量就「明顯」低於正常值。
阿巴斯安指出,進口商擴大採購,以確保供給、平抑國內價格,影響所及,小麥價格將持續上漲,直到下個收成季到來。
他認為,至少在未來半年,小麥價格居高不下或續強的機率超過回跌可能。
小麥、稻米、乳製品與糖價高漲,今年1月糧農組織的糧價指數連續第2個月飆高,新興經濟體深受通膨問題困擾。過去1個月來,北非與中東爆發反政府示威遊行,與糧價成本飆高脫不了干係。
中國去年消費物價上升3.3%,升幅超過政府設定的3%。彭博調查26名經濟家指出,中國1月通膨率恐加速攀升,飆上5.4%,去年12月升幅為4.6%。東南亞最大經濟體印尼上月通膨率高達7.02%,改寫21個月來高點。
為了對抗通膨,中國人行2月8日宣布上調1年期放款利率1碼,至6.06%,1年期存款利率也上調1碼,至3%。(譯者:中央社趙蔚蘭)
※ 相關報導:
* 觀測站/誰漲誰凍? 決策關鍵:防堵囤積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6/6143647.shtml
同樣是經濟部轄下的國營事業,為何台糖可以漲價,但台電的電價與自來水公司的水價,卻不准漲價?防堵「囤積」是經濟部做這次決策的關鍵。水電或能源商品不易囤積,但台糖的主要商品砂糖、沙拉油卻在此時已傳出囤積市況。
極端氣候+熱錢炒作 全球糧食危機又來了?
【聯合報╱編譯田思怡、張佑生/報導】2011.02.11
英國政府研究報告指出,全球人口增加、極端氣候和糧食生產資源減少,三個因素湊在一起,形成導致全球缺糧和糧價上漲的「完美風暴」,除非國際間能採取緊急行動,才能避免危機。
這分「糧食與農耕遠見報告」指出,未來廿年全球人口將增加到八十三億人,都市化將使全球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到七十住在城市,世界愈繁榮,生活必需品的需求愈高,估計未來廿年的糧食生產須提高四成。
尤其是中國和印度等人口眾多的經濟體興起,使糧食需求激增。
極端氣候導致的天災重創糧食生產,是這波糧價上漲重要因素。去夏俄羅斯和烏克蘭大旱,使小麥價格在去年下半年大漲百分之八十;另一個小麥生產國加拿大也遭逢大水,加上最近澳洲水患,到今年一月小麥價格仍居高不下。
專家說,全球金融危機也是促使糧價上漲的因素。以美國為首的一些政府大量印鈔注資市場,並調降利率,加上美元弱勢,製造通貨膨脹物價上漲的大環境,包括糧價。
寬鬆貨幣政策讓熱錢湧入商品市場投機炒作,以去年八月為例,小麥出口大國俄國因野火和乾旱摧毀二成以上小麥收成,投機客以此為炒作題材,讓小麥價格在兩周內漲了一倍。投機炒作需要現金,美國量化寬鬆政策,剛好提供投機客現金。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上月提案建議限制投機客交易量,但這項提案可能無法通過。
去年一個炒作的誇張例子,是避險基金經理人華德掌握全球可可豆年產量的百分之七,他買進的可可豆,已多到足以製成五十億條巧克力棒。他囤積可可豆哄抬價格,使可可豆期貨價格創卅年新高。
突尼西亞和埃及的群眾抗議已折損一位總統,屢屢飆高的糧價是引爆民怨的導火線之一,迫使約旦、葉門和敘利亞等國趕緊增加糧食和燃油的津貼。四十八國農業部長兩周前在柏林開會時,有關糧價飆漲恐引起社會不安的預警轉眼成真。
這波糧價飆漲到目前為止對亞洲國家的影響最大。但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會已經點名,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國家和加勒比海國家,雖然尚未感受到糧價飆漲的威力,但是必須做好大難即將臨頭的準備。
世界銀行警告,糧價將持續震盪,短期內看不出下跌的跡象。專家愈來愈擔心,三年前爆發的全球性糧食危機恐怕將歷史重演。今年在法國舉行的廿國峰會將討論糧食問題。
◆ 食品價格攀高 大陸物價急漲
【聯合報╱記者賴錦宏、劉煥彥/綜合報導】2011.02.11
大陸物價變貴了。中共國家統計局昨天發布一月下旬五十個城市主要食品平均價格變動情況,顯示當期監測的廿九種食品價格,除了個別項目略微下降,絕大多數繼續上漲,其中蔬菜價格更加快上漲。物價漲聲不斷,瑞士信貸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預言,中度通膨是未來大陸經濟的新常態,且今年大陸通膨率可能在年中達到百分之六。
不過,繼去年十二月物價略微下滑到百分之四點六後,外界預測下周二(十五日)國家統計局將公布的一月物價指數年增率,不但重回百分之五,很可能一舉衝破百分之六,這也是中國人民銀行在春節長假收假前,突然宣布升息的主因。
陶冬日前接受香港經濟日報專訪時表示:「當前中國的通膨問題,其實遠比政府想像的更嚴峻,民眾的通膨預期已經形成。」他說:「囤積、搶購、儲蓄搬家、資產炒作,其實都是通膨預期下理性的經濟行為,同時又是刺激更高通膨的誘因。」
陶冬分析,大陸物價飛騰的原因,主要不是供需失衡,而是流動性失衡,因為太多游資追逐有限的資產,結果大蒜、綠豆、蘋果、棉花等「雞犬皆升」。
他認為,大陸通膨會出現比較長期的上升趨勢,而二○一一年大陸食品價格仍是困擾經濟的重要因素。
不僅如此,陶冬還為大陸通膨升溫現象取了一個名字,叫「服務業通膨」,主因是薪資上揚。他認為,這將是今後幾年大陸須面對的難關。
中共國家統計局昨天公布的資料顯示,與一月中旬相比,糧食價格穩中有升,其中大米和麵粉價格漲幅在百分之零點二至零點四。食用油價格方面基本穩定。
相對而言,畜禽肉類價格漲速加快,雞及豬五花肉價格漲幅超過百分之三,豬後腿肉及羊肉價格的漲幅也超過百分之二,牛肉、鴨以及雞蛋價格也有不同程度漲幅。水產品價格顯著走高,其中帶魚價格較上期漲幅達百分之四點七。
華北大旱後,糧食價格也蠢蠢欲動,可能攀到去年以來新高。中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認為,今年一、二月很可能是全年物價的高點,相應的房地產政策和貨幣政策等的調控力度,也將是全年最嚴厲的時期。
◆ 糧農組織憂大陸搶糧 推高糧價
【聯合報╱記者賴錦宏/綜合報導】2011.02.11
大陸糧食主產區旱情蔓延,糧價上漲壓力日益凸顯。中共總理溫家寶總理昨天在全國糧食生產電視電話會議上強調,將編列一百廿九億元人民幣(約合五百六十七億元新台幣)的經費抗旱保糧,以確保農業生產及管理通膨預期。
大陸農業部長韓長賦則預估,華北乾旱可能延長至春天,使得大陸小麥期貨價格持續刷新歷史價位。但溫家寶在會議上強調,中共官方有能力保障糧食有效供給與維持整體物價基本穩定。
溫家寶表示,要「靈活運用儲備、進出口等手段,完善市場調節,確保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市場平穩運行」。不過,如果大陸透過增加進口來保糧食,將可能進一步推漲全球的糧價。
旱情已嚴重威脅大陸夏季農作收成與物價穩定,中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徐小青指出,關鍵需要看抗旱措施能否防止冬春連旱。
他說,目前的旱情主要會對糧價的預期產生影響;此外,過多流動資金也會造成糧價上漲預期增加,但這些都不是糧食供需問題引起的。實際的小麥價格要在六月才會明顯,大陸連續七年糧食增產,使庫存儲備充實,糧食供給基本平衡。
聯合國糧農組織八日預警,指中國大陸大部分產糧區正面臨乾旱,可能給世界糧食市場造成影響。糧農組織指麵粉是中共的主要糧食之一,擔心中共失收將加大從國際市場搶購,從而推高國際糧食價格。
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薛格拿指出,若中國大陸被迫從國外進口糧食,將對世界糧食市場產生巨大衝擊,中國擁有的二點八五兆美元外匯存底,出價可高過任何人。
◆ 原物料仰賴進口 國際漲!國內怎能不漲?
【中廣新聞/張雅惠】2011-02-11
國內自產的糧食作物大概只剩下稻米,做麵包麵條的小麥,做飼料的玉米,做沙拉油的黃豆,紡織用的棉花,以及砂糖、奶油等大宗物資,幾乎都仰賴進口。國內正面臨由進口物價引發的通膨壓力,國際農工原料包括糖、棉花、銅、錫的價格已經改寫史上新高,其他商品也正逼近史上新高。
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升值,雖然造成出口商匯兌損失,但卻能緩和進口物價上漲壓力!一月份的進口物價比去年同期上漲百分之三點三,不過,這是因為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升值百分之九點五,如果剔除匯率升值的因素,其實是上漲百分之十三點一一。上漲壓力來自於國際農工原料大漲,主計處科長吳昭明說:「一月份,玉米的國際行情是漲百分之八十四點九,玉米是做飼料的;黃豆漲百分之五十四點六,沙拉油是漲百分之六點七;小麥漲百分之七十七點四,小麥是做麵粉的原料;糖價是漲百分之十三點六」
國內食品只有生鮮蔬果、稻米自己生產,其他像是小麥、玉米、黃豆、糖,幾乎全部仰賴進口,即便是台糖,也是進口粗糖到國內,再精煉成砂糖,國內已經沒有種甘蔗。小麥的進口關稅已經調降兩成五,黃豆、玉米粉、棉花進口關稅已經降到零,進口成本上漲反映的是國際行情,而國際價格走高是因為氣候異常,像是澳洲洪災、小麥減產,以及中國華北乾旱、影響糧食生長;另外,新興市場購買力增強、需求也轉強,全球糧食供給量已經減少,價格飆漲更快。
※ 相關報導:
* 糖與沙拉油漲價 台糖緊急喊卡
http://www.udn.com/2011/2/11/NEWS/NATIONAL/NATS6/6145588.shtml
* 統一泡麵照漲 羅智先:應宣導少吃少用
http://www.udn.com/2011/2/11/NEWS/NATIONAL/NATS6/6146194.shtml
「凍漲」只是延後問題發生的時間,政府應該多宣導告訴民眾全球變化,要跟著全球趨勢走,少吃一點、少用一點,才是全民之福。
* 將與八大公會開會 經部:了解成本上漲情況
http://www.udn.com/2011/2/11/NEWS/NATIONAL/NATS6/6146205.shtml
官員也透露指出,廠商想漲價,但也擔心漲價後會丟掉一些市場占有率,所以放出要漲價的,也只是部份商品漲價,並不是所有的商品全面漲價,目的就是在試市場水溫。
* 新聞分析/調節物價 內閣要總動員
http://www.udn.com/2011/2/11/NEWS/NATIONAL/NATS6/6146208.shtml
物價漲 美抗通膨公債 各國搶購
【經濟日報╱編譯于倩若/道瓊社紐約十日電】2011.02.11
全球大型投資機構和交易商指出,全球食物及能源價格飆漲和美元疲軟,促使外國央行持續買進美國政府發售的抗通膨債券,尤其亞洲和南美的央行最積極,連美國聯準會(Fed)也是大買家。
大舉買進美國抗通膨債券(TIPS)凸顯許多外國央行分散持有的龐大一般美國公債;美國通膨若飆高,一般公債的價值會下滑。
聯準會也積極買進TIPS,是Fed為支撐經濟而在去年11月推出6,000億美元公債收購計畫的一環。但這項刺激計畫遭到部分外國決策官員批評,認為是推升消費者物價和促使熱錢湧入新興市場國家的禍首。
外國央行不會公布交易,但TIPS市場三大投資機構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先鋒集團(Vanguard)和貝萊德(BlackRock)的基金經理人,以及全球最大抗通膨債券交易商巴克萊資本的策略師都表示,近幾個月來外國央行對TIPS的胃口增加。
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187億美元實質回報基金經理人沃拉說:「2011年散戶仍主導TIPS市場,但各國央行在這個市場重要性增加,南美和亞洲央行1月大買TIPS,它們需要買美元資產阻止本國貨幣升值。」
消費者物價若走高,TIPS會增值。美國財政部1997年起推出這項產品,過去一年還持續提高TIPS的銷售量,以滿足日增的規避通膨風險需求和提高市場流動性。TIPS占整體美國公債市場的比重不到10%。截至今年1月31日止流通在外的美國公債總值8.94兆美元。
TIPS標售可看出投資人對這種債券的興趣增強。紐約巴克萊資本首席策略師龐德說,2009年前,外國央行對TIPS投資有限,但過去兩年續加碼。
龐德舉財政部基準10年期TIPS發售數據指出,2000年到2008年各批10年期TIPS標售中,外國央行平均買進其中的8.4%,但自2009年初以來這個比率躍升至16.5%。搶購TIPS也顯示,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拖累歐元匯價,導致外國央行繼續投資美元資產。
※ 相關報導:
* 巴西砍預算 向通膨怪獸宣戰
http://www.udn.com/2011/2/11/NEWS/WORLD/WOR2/6145410.shtml
巴西政府9日宣布刪減今年度預算支出500億里爾(300億美元),希望藉此協助央行控制通膨,以壓低巴西高居20國集團(G20)之首的利率水準。
◆ 史上元月第2高 美赤字逼近500億美元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1.02.11
美國聯邦1月份預算赤字逼近500億美元,為史上元月第二高紀錄。按此規模發展,美國本會計年度預算赤字總額將再創歷史紀錄,凸顯出美國財政面臨的窘境。
美財政部10日公布,1月赤字總額達到498億美元,僅次於兩年前同期的630億美元紀錄。本會計年度前四個月,財政赤字總額達到4188億美元,比去年同期減少2.7%,但是未來幾個月這種改善趨勢將逆轉。
美國會預算處預計,9月底結束的本會計年度赤字總額將高達1.5兆美元。根據白宮與共和黨達成的延長減稅計畫,今年財政赤字總額比最終估計增加4000億美元。
在下周一提出2012預算計畫的歐巴馬,還需要協調共和黨提出的削減開支要求。雖然白宮方面準備宣布未來五年裡凍結部分政府開支項目,但共和黨依然認為赤字縮減太少。
本會計年度至今,美政府收入達到7484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9.4%。反映出經濟狀況好轉。但政府開支也達到1.18兆美元,增加4.8%,因為社會安全及聯邦醫療保險方面的開支繼續增加,且美國聯邦政府也不得不為激增的債務支付更多利息。
◆ 大陸經濟的嚴峻課題
【經濟日報╱社論】2011.02.11
經過20年順遂發展,國內生產毛額(GDP)也在去年首度超越日本,躍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後,中國大陸卻突然面臨20年來最嚴峻的考驗,2008年爆發的金融海嘯與此相比,有如小巫見大巫。
最凶險的課題,非糧價暴漲莫屬。這是內憂外患夾擊而成;在外,從澳洲、巴西乃至俄羅斯的一連串天災,加上中東的人禍,使全球糧食生產大受衝擊,導致國際糧價尤其是黃豆、小麥、玉米直衝到金融海嘯之前的高點。
因而一如2008上半年,許多貧窮國家因為人民的收入都用於購買糧食仍不足以溫飽,乃相繼發生動亂,中東的突尼西亞與埃及甚至動搖既有政權。中國大陸早已是糧食進口國,自然深受影響。如糧價續飆,導致主要出口國禁止出口以求自保,後果將更為可怖。如今不太可能再一次發生金融海嘯之類的全球經濟震盪,眼看情勢惡化將不知伊於胡底。
大陸內部情況也不容樂觀;包含主要小麥生產地山東在內的八個省份逾百日不雨,若再持續20天,將是200年來最嚴重的旱災,因而小麥價格已創歷史新高;加上黃豆、玉米及能源價格大漲,復有官方主導下的薪資大幅調升、新增信用貸款爆出鉅量,都為已上看5%乃至6%的通貨膨脹率火上加油。
當國民收入大幅升高時,通膨原不足為慮;但此次通膨乃以糧價飆升為核心,薪資上漲卻非雨露均霑,每日依賴1、2美元生活的貧窮人口首當其衝,一如埃及等國的貧民一樣,這些為數逾億的飢民恐怕也會揭竿而起。
通膨的另一個隱憂則在於,為了對抗通膨,主政者不得不採行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四個月來,中國人民銀行已三度升息,更多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如今面對格外險峻的通膨威脅及爆量上衝的信貸,出手必將更急、更重,並使存放款利率直線上升。目前1年期存、放款利率已分別為3%及6.06%;前者猶不及通膨幅度,顯然還大有提升空間。然而,當CPI上漲率達到6%乃至更高,要維持實質利率不致為負,存、放款利率至少還要提高3個百分點;若放款利率達到兩位數,對房市將構成致命的打擊,許多貸款戶將難以承擔為期20年幾乎吃光薪資的本息,則不僅買方縮手,已購房屋也可能認賠殺出。
若干國外末日預言家宣稱,房市泡沫破滅乃是壓垮大陸經濟的最後一根稻草;因為緊縮性貨幣政策可能令利率急升,而美國升息可能性也日增,大量追求利差交易的熱錢會加速回流美歐等國,雙管齊下,大陸房市的前景更不容樂觀。
但壓垮大陸經濟的根本力量恐怕比房市更為可怖。20年來大陸經濟快速成長,最大的功臣是沿海地區無數加工出口業者,他們所構建的「世界工廠」,正是讓大陸經濟得以超日趕美的主要推手。然而,「狡兔死、功狗烹」,大陸每人所得尚遠遠落後於美、日等先進國家,卻主動關閉「世界工廠」,異想天開地要以「世界市場」取而代之。失去此一主要動力的大陸經濟,必將步台灣的後塵,從雲端上跌落,進而引發許多潛藏的不安因素;而其後果,在今年下半年應會明顯呈現,若不急籌對策,後果不堪設想。
在金融海嘯之後,大陸以人民幣4兆元資金緊急救市,撐起九成經濟成長率,結果民間企業大受擠壓,「國進民退」病入膏肓;如今加工出口業忽爾消滅,顯然已無法靠其他民營企業挽救,唯一的結果就是各地方政府在中央的號召下,全力投入建設、炒房、盲目投資擴廠,使情勢更加險峻。但除此之外,又有何良策!中共中央的「兩會」在春節後即將召開,這正是最值得深思熟慮的課題。
◆ 大陸人行入會 我央行被迫改名
【聯合新聞網╱綜合報導】2011.02.11
根據中廣報導,我國央銀在1992年以「Central Bank of China , Taipei」名義加入「東南亞國家中央銀行總裁聯合會」,用此名義行實會員權益已將近20年;但是,中國人民銀行上個月底完成入會申請程序後,「東南亞國家中央銀行總裁聯合會」卻來函通知我央行要求改名,改成「Central Bank ,Chinese Taipei」,比照奧會、APEC亞太經合會模式。
對此,央行總裁彭淮南十分無耐。儘管透過各種方式管溝通、抗議,但是聯合會卻很在意中國人民銀行的加入,不過我國會員權益仍獲得確保。
信心回來了 美投資人再度擁抱美股基金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1.02.12
1月美國股票共同基金新增資金達到七年來最高水準,顯示在股市持續上漲的背景下,過去九個月來投資人投入股票基金的資金首次超過抽離資金,也反映信心增強。
根據顧問公司策略視野 (Strategic Insight)統計,1月投資人共向各類美國股票基金投入214億美元新資金,是2004年2月新增資金230億美元以來,增加最多的一個月。
上月的資金流向變化,也扭轉去年5月以來大量資金從股市持續流出的趨勢。
另據投資公司協會 (ICI)數據顯示,過去四周內透過基金投資美股的投資人,淨購入12億美元各類美國股票基金。相對上,過去12周內,投資人總共從美國債券市場撤出225億美元資金。
策略視野研究主管納切馬尼表示,「進入新年之後,投資人對於股票的興趣正在膨脹。比起2009年初的底部,股市翻了一倍。」
另外,雖然以埃及為首的中東政治動盪影響投資人對於新興市場的熱情,但上月美國投資人繼續投資國外股票,淨投入的資金達125億美元。策略視野表示,這種趨勢已持續八個月。
※ 相關報導:
* 日債 逼近先進國史上最壞水準
http://www.udn.com/2011/2/12/NEWS/WORLD/WOR2/6148417.shtml
「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日本政府舉債額在2009年達國內生產毛額(GDP)的217%,再過5年左右,舉債額可能超越2次大戰後的英國,成為先進國家史上最壞的水準。
* 新興股市洩氣 歐股重展歡顏
http://udn.com/NEWS/WORLD/WOR2/6148855.shtml
支撐歐洲股市回漲的力量主要是已開發市場吸引資金回籠,埃及政治動盪也提供助力。EPFR全球公司統計,截至2月9日的一周,投資人從新興市場基金贖回30億美元,流入已開發國家基金的金額則超過60億美元。
* 彭淮南:台幣若升過頭 購買力降
http://www.udn.com/2011/2/12/NEWS/FINANCE/FIN2/6147546.shtml
彭淮南解釋說,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出口-進口)。新台幣只要升值,出口減進口的數字就會減少,「升一塊錢少一塊錢」,GDP也會跟著降。而以新台幣計算的GDP減少,除以人口數後,平均每人所得也會減少;因此,新台幣不能一直升值,一旦升過頭,民眾的購買力會下降。
◆ 歐元區物價漲逾二%警戒線
自由 2011/02/13
〔編譯劉千郁/綜合報導〕全球通膨壓力蔓延,由亞洲、拉丁美洲國家擴大到歐洲,歐元區的物價上漲突破歐盟所定二%目標上限,英國一月生產者物價大增十三.四%,德國一月通膨上漲二%,歐洲央行提出警告,物價如果無法回穩,將威脅經濟成長。
受到全球性的食品、能源等商品價格上漲影響,經濟成長速度不及亞洲的歐洲國家也承受了通膨的壓力,去年底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全球糧食價格指數升破三十二%,歐元區物價漲幅隨之上升,今年一、二月的物價漲幅突破二%警戒線,達二.四%。
歐洲央行︰威脅經濟成長
根據中央社來自布魯塞爾專電報導,歐盟執委會估計過去一年糧價漲幅達四十四%,加上氣候變遷等天然因素,歐盟國家農畜業者與食品製造商產量短缺,官員正研議是否應降低糧食物資的進口限制。
歐洲幾大經濟體也都感受到物價上漲的壓力,德國上週五上調一月消費者物價比去年同期上漲二%,因食品與能源價格居高不下,創二○○八年十月以來最大升幅,一月通膨月跌○.四%。最新數據增加歐洲央行提早調升一%基準利率的壓力。德國民眾在上街購買日常必需品已經感受到壓力,中央社報導,德國肉品供應商無法繼續承受飼料原料及能源產品價格高漲,不得不把部分成本轉嫁給消費者,所以禽肉價最近平均上漲了十五%到二十%。
德國經濟研究所的學者認為,德國景氣走向復甦,加上就業人口增加、薪資上調等因素,如果目前的低利率、高油價的環境不變,通貨膨脹率很可能超越二%,甚至德意志銀行的經濟專家也不排除通貨膨脹率達到四%的可能性。
英國一月生產者物價十三.四%,高於預期的十二.六%,上週英格蘭銀行(英國央行)宣布維持超低利率○.五%,指出物價上漲只是短暫現象,英國經濟成長基礎還不穩固,專家認為,將於二月十五日公布的通膨率將高達四%,高於去年十二月的三.七%,經濟學家警告,原物料價格上漲最終將造成消費者物價上揚,通膨壓力加劇,恐迫使英國央行調高短期利率。
◆ 糧價狂飆前/安定國內民心 趕緊增儲糧
【聯合報╱馬凱/經濟評論者】2011.02.12
經過兩年多的衝撞掙扎,全球各國除了美、歐、日等少數先進國家之外,多已擺脫了金融海嘯的夢魘,彈冠相慶經濟又要重回海嘯前的正軌。
但幾乎每個人都已忘卻,2008年九月之前,當全球皆陶醉於美國聯準會超低利率與寬鬆貨幣政策所營造出的房市瘋狂飆漲、股市一片好景之下,油價快速攀上每桶一四七美元的高峰,而且小麥、玉米、黃豆,乃至稻米等糧價,也在半年內倍數升高。
油價騰貴,固然連鎖引發許多石化產品、運輸成本水漲船高,到底還能設法因應,要不就改用替代品,要不就乾脆節約能源,使用大眾運輸工具,乃至安步當車,或以腳踏車代步。
糧價飛漲,連鎖效果相形見絀,但這些基本糧食可是無法取代的,對眾多生活開銷中食物占其大宗的家庭,糧價加倍就可能代表三餐不繼、生存受到威脅。因此,糧價飆漲不過半年,就引發卅餘國動亂。幸好上天有好生之德,及時降下金融海嘯,澆熄了對糧食的渴切需求,全世界方能安穩地度過兩年太平時光。
如今全球經濟逐漸重回正軌,油價又突破百元大關,但最先接上金融海嘯前高峰的,不料竟是小麥、玉米、黃豆的價格。此次恐怕不會再有金融海嘯帶來的及時雨解救危機,油價、糧價、原物料價格攜手一路狂飆,不知將伊於胡底。首當其衝的,又是諸多窮國中食物幾乎耗盡全部收入的貧民,從突尼西亞到埃及,再度發生社會動盪,乃至政權動搖的危機。
這波以糧油為核心的通膨,從表面上看,是近來各大糧食與能源生產國,包括澳洲、巴西、俄羅斯等紛紛發生天災所致;除此之外,以美國為首採取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令熱錢泛濫,也不能辭其咎。因為橫流的熱錢,正可抓住這些天災作為題材,大事囤積炒作,使糧油價格更如火上加油。不過,根本原因仍在於,全球經濟正加快腳步重回金融海嘯前的舊軌。
而金融海嘯前,除了美國始作俑者釋放出的浮濫資金炒作囤積之外,全球落後國家找到正確的發展捷徑,同步提升所得、擴張購買力,使數十億人的生活方式,從幾乎一無所有,到向好萊塢看齊,對地球資源忽然間增加數倍的需求,遠超出地球所能負荷的限度,才是根本的禍因。
等全球經濟真正全面復甦,這一股力量會持續推振能源、原物料的價格直線上升,不見已時。而以美國為首的先進國家,為紓解能源昂貴的壓力,將大量玉米等糧食用於提煉生質柴油,當然使糧食危機更加惡化。
天災頻仍或有了期,熱錢橫流,也有消日,落後國家力爭上游,半世紀乃至一世紀之內不會稍懈,則通膨危機只會日漸嚴峻,且與我們長久共處。其中糧價高漲的走勢恐難持久。當數億,乃至數十億竭其所能仍無法讓家人溫飽的貧民走投無路,而各產糧大國又為自保紛紛管制出口,一國的動亂已屬小事,國際戰火 起,才是人類最大的禍事。
台灣地狹人稠,糧食仰賴進口,待糧價狂飆、糧食禁止出口之日,面對情勢將更為危殆。為今急務不是如何面對通膨,而是趕緊大增儲糧,同時對三餐可能不繼的低收入家戶給予特別的扶持,以免危禍亂起於境內,人民輾轉溝壑。
※ 相關報導:
* 農糧價揚 各國出招因應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feb/12/today-fo2.htm
全球農糧持續漲價,食品價格不斷攀升,各國紛紛出招因應,中國提高稻米收購價鼓勵種植、南韓取消五花肉及奶粉進口稅、玻利維亞則將動用外匯存底平抑物價。
發票錯開面額逾1,000元 要罰
【經濟日報╱記者陳美珍/台北報導】2011.02.14
景氣好轉,民間消費增強,企業營業額上升同時,可要小心不要開錯發票。財政部已經明令,發票錯開面額一旦超過1,000元,就不適用免罰,每張開錯的發票,罰鍰至少從1,500元起跳。
財政部日前發出行政命令規定,現行准許營利事業錯開小額發票可以免罰的門檻標準,不是以實際銷售額是否超過1,000元為準,而是按開出的統一發票面額做為判定基礎。財政部說,只要開錯的發票每張所載銷售額超過1,000元,即使實際銷售額不到1,000元,都要處罰。
財政部舉例,A公司銷售成衣一件,金額699元,但店員開立發票給消費者時,誤植銷售額為6,990元。此時,因開錯給消費者的發票銷售額已逾1,000元的免罰門檻,A公司開錯發票的行為,即已構成處罰的條件。
不過,A公司實際賣出的成衣,銷售額是699元,並非6,990元,稅捐機關計算其應繳納罰鍰時,仍應按照A公司的實際銷售額,也就是699元的1%計算罰鍰。財政部表示,換算A公司開錯的銷售額按1%計算不到七元,尚未到最低處罰金額,A公司依規定要繳交最低罰鍰1,500元。
依據加值型及非加值型營業稅法規定,營業人開立統一發票,應行記載事項未依規定記載或所載不實者,除通知限期改正或補辦,按統一發票所載銷售額,處1%罰鍰,其金額最低不得少於1,500元,最高不得超過1.5萬元。未依規定記載事項如屬買受人名稱、地址或統一編號者,其連續處罰部分罰鍰,為統一發票所載銷售額的2%,處罰金額最低不得少於3,000元,最高不得超過3萬元。
財政部指出,為避免業者開錯小額發票,仍要一一處罰,形成擾民現象,現行稅務違章案件減免處罰標準准許營業人開立統一發票,若每張所載銷售額在新台幣1,000元以下、稅額在50元以內者,即免予處罰。
財政部發出行政命令,明定稅務違章案件減免罰標準第16條第1款所稱「每張所載之銷售額」的免罰條款,應以已開立統一發票所載的銷售額為認定標準,並非指該張發票的實際銷售額。即只要發票所載銷售額超過1,000元,就會失去免罰資格。
◆ 糧食危機 步步進逼
【杜宇】 2011-02-14 中國時報
近年來隨著俄羅斯、東歐等地小麥歉收,加上澳洲、巴西等糧食大國發生罕見水災,在投機資金炒作下全球糧食價格不斷升高,讓人看得膽顫心驚。據統計,自去年收獲季節以來,國際市場上玉米、大豆和小麥的價格分別上漲了九四%、五一%和八○%,顯示三種主要糧食作物價格已接近或超過三十個月來最高位,盡管各地區受影響程度不同,但全球可能再度上演糧食危機。
世界糧農組織官員即警告說,二○一一年稻米、小麥、糖、肉類等價格仍將保持在高價,甚至可能導致糧食危機重演。只是國內有經濟學者及政府高官認為就像想喝牛奶不一定要親自養牛一樣,只要有錢必要時可向國外購買糧食,無需保留龐大農地,應把土地做更有效的利用(如改為工商業用地)。然前次糧食發生危機時,不僅國際糧食價格飆漲,許多糧食生產大國紛採限制出口,屆時再高GDP也不能拿來當飯吃。更何況在地糧食消費對氣候和經濟都有助益。日本研究即指出在地糧食消費可以為每戶人家減少二○%的能源支出。
其實已有諸多證據顯示,全球糧食短缺與供給不穩定性越來越嚴重,多國糧價甚至飆漲超過兩位數。為因應未來可能再臨的糧食危機,先進國家無不積極備戰,主要作法包括:強化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維持合理的庫存量;糧食儲備多元化,加強拓展海外屯田;成立糧食的OPEC,透過聯合行動來穩定糧食來源與價格,希望建立區域互助網;建立全球糧食產業鏈,避免糧食市場遭壟斷;透過基改作物種植提高糧食產量;加強對國際糧食期貨市場秩序的監管,降低人為操控等等,希望能充分供應糧食需求,維持國家穩定。中國、東協國家與日本則積極推動東亞稻米緊急儲備機制。
鑑於目前食物生產方式尤其是畜牧業嚴重加劇全球暖化、物種消失、缺水等問題。因此除了增加作物生產外,營養專家也建議應該有計畫的鼓勵消費者多吃素食少吃肉,不僅可以迅速地改善身體健康(減少肥胖)及生活品質,氣候變遷的危機也會獲得緩解。此外,由於魚類脂肪含量少、熱量低、具高 Omega-3,被認為是較健康的食物,亦是另一個可行的替代方案。
台灣幸未受到上次全球糧食危機影響,主要原因在於國內存糧尚稱充裕,國際糧價很快回穩,且近年來國人米食量減少(每人每年消費量只有四十八公斤比日本的五十八公斤低),但是這並不保證台灣有足夠能力因應未來的糧食危機。目前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偏低(僅三二%),就國家糧食安全長遠考量絕對有不利的影響。特別是正當全球正在為未來糧荒未雨綢繆之際,台灣卻陷入「毀地滅農」的抗爭糾葛,充分暴露出缺乏施政整合及遠見。何況近來國際原物料價格大幅飆漲,顯非國內可以調控,國內物價年後蠢蠢欲動已影響到民生經濟,再度提醒政府除了立法堅決保護優良農地外,更要有計畫活化廣大休耕農地,提高糧食自給率。尤其台灣四面環海,而海洋蘊藏豐富水產資源被喻為未來糧倉應善加利用,農政官員需改變傳統狹隘的糧食思維。
全球糧食危機步步進逼,國內農政機關雖然應景召開全國性會議提出多項因應對策,還呼籲國人多吃米食。但是該如何落實恐怕才是真正問題所在。想要防範於未然,單靠農政機關實力有未逮,需要多個單位(經建、環保、水利、衛生等)的協調整合,多管齊下才能確保糧食安全。 (作者為陳李農改研究團隊執行長)
※ 相關報導:
* 抗通膨 提高糧食自給率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6/6150251.shtml
穩定物價,行政院長吳敦義指示成立跨部會的「糧食安全專案小組」,是2008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由經濟部、財政部、內政部和農委會等相關部會組成,明(15)日將召開第一次會議。
台幣升太快 反而讓你變更窮?
【中廣新聞/張雅惠】2011-02-14 中國時報
央行老愛在尾盤阻升新台幣匯率,不想讓台幣升太快,一般認為是要顧及出口,因為台灣經濟以出口為主幹,出口產業當中,高科技電子業的比重偏高,而電子業毛率低則一到三趴,超過五趴的不多。
一旦新台幣升值幅度大於貿易競爭對手國的貨幣升幅,如果廠商顧及海外市場、維持商品在海外的價格不變,這會造成廠商有匯兌損失。
如果出口商不想承擔匯率損失,透過調高末端價格來吸收匯率損失,海外買家也不是笨蛋,勢必把訂單轉向其他國家生產的同類型商品。
今年以來,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升了大約百分之四,位居各主要貨幣之冠,去年以來升幅也大約百分之十三。央行總裁彭淮南最近又收到出口商抱怨。
顧及出口商,或許讓進口商不服氣,一般民眾更覺得事不干己。彭淮南這回從一般百姓的角度去看,台幣適度升值雖然可以增加進口商品的購買力,緩和進口物價上漲,不過,升太快,反而會讓你變得更窮!
經濟學計算國民所得是用「Y=C+I+G+X-M」的公式,「國民所得」Y,等於「消費」C,加上「投資」I,加上「政府支出」G,加上「出口淨額」X,減掉「進口淨額」M,其中,最後面兩個的X-M可以直接看成是否有貿易出超。
彭淮南說,台灣是出口淨額大於進口淨額,X大於M、有貿易出超的國家,可是,如果台幣升太多,等於匯率的數值變小,從以前的32變成目前的29,貿易出超是用美元,美元乘上變小的匯率數值,整個國民所得Y也會降低。
講得更嚴重的話,如果台幣升太多,影響出口,X小於M,反而變成貿易入超。
過完年的第一週,台股不但沒有新春開紅盤的氣象,反而跌掉五百三十五點,跌幅百分之五點六八,外資合計賣超四百二十一億多元,外資匯出,在匯率市場拋售新台幣、買進美元,新台幣匯率盤中難得出現不升反貶的自然走勢,央行也省力,不必在尾盤阻升,反而可以順勢而為、擴大貶值幅度。
彭淮南避而不談股市,但「股市匯市兩頭賺」向來是外資的一慣手法;外資大量匯入,但只投資一部分在台股,另一部分放在新台幣存款,一方面台股上漲,一方面匯率升值,營造股匯雙升的榮景,等散戶被催眠之後,再冷不防的從高點大量撤出。外資在股市和匯市都賺到一個波段,只有在催眠過程中,後知後覺進場的小散戶來不及逃,一開春就住套房。
彭淮南說,他會持續打擊熱錢,之前外資藏在借券保証金的部位已經從新台幣一千兩百億、降到零,等於有四十億美元全部都出去了,外資持有公債部位目前有新台幣兩千一百七十億,隨時時間到期也會持續降低,但停泊在新台幣存款還有兩六千百八十五億元,還是太多,還要降到一點,理想水位是一千五百億。
※ 相關報導:
* 亞幣回貶 亞股也回魂
http://udn.com/NEWS/WORLD/WOR2/6151017.shtml
通膨恐懼在過去一周亞洲市場急遽升溫,外資大舉撤出亞洲股市,衝擊上周亞股創去年5月以來最大單周跌幅。所幸歐美股市持續穩定,加上亞幣回貶,讓亞股擺脫重摔陰霾,今日展開反彈行情...
* 熱錢瞬間翻臉 彭老早料中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feb/14/today-e2.htm
也印證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去年底所警告:「如果願意留下來長期投資,那就不叫熱錢。」
* 管制熱錢 G20將討論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feb/14/today-e3.htm
東道主法國希望透過訂定新的資本管制規定,促使與會代表討論匯率問題,訂定明確的規定,協助新興國家處理資金暴增所引發的經濟突然過熱,將能降低匯率波動。
◆ 「以動制動」因應國際經濟變局
【經濟日報╱社論】2011.02.14
開春以來,年前樂觀經濟氛圍急速轉變,股市在外資撤退下連續重挫,四天下跌5.86%;新台幣匯率也由升回貶。另一方面,受原油、糧食及商品價格持續飆升影響,國內物價上漲壓力在年後瀕臨爆發,政府緊急決定糖價、電價、水價緩漲,油價則擬減半。這一波經濟變化來得又急又快,讓很多民眾甚至投資專家一時間難以拿捏未來經濟動向。
就總體經濟分析,最近的變化是金融海嘯後美、歐等工業國家推動全球經濟「再平衡」的後遺症。所謂「再平衡」,肇因於工業國家經濟復甦速度遠落後於新興市場及開發中國家,美歐啟動量化寬鬆政策,並促使新興市場國家貨幣升值,希望藉此恢復成長動力。但是,這種以鄰為壑的「再平衡」卻是由新興市場承受苦果。
表面上,新興市場,尤其是包含台灣及中國大陸在內的亞洲國家經濟復甦強勁,即使本幣升值,仍能維持高速成長;但實際上,新興市場的成長動能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股價、房價大幅上漲帶來的可觀財富效果,也就是資產泡沫的假象。至於造成新興市場資產泡沫的元凶,正是量化寬鬆政策釋出的巨量熱錢不斷湧入。
不僅如此,龐大熱錢也湧向國際商品市場,加上氣候異常及需求增加等火上加油,造成原油、糧食及原物料價格持續飆漲,結果受害最深的仍是高度依賴這些物資的眾多新興市場國家。資產泡沫化及通膨壓力已迫使大陸、印度、巴西、印尼、泰國、南韓等陸續升息以對。
最近美、歐經濟明顯好轉,股市紛紛創下金融海嘯以來高點;相對的,新興市場國家股房價格連續兩年飆漲,難免面臨修正壓力,並因通膨壓力不斷升高、各國可能加速升息,及中東政局動盪等,使原本樂觀情勢逆轉,國際熱錢因而快速撤出,回流美國及歐洲,導致上周亞股創下九個月來最大跌幅。
美國對近來國際經濟情勢變化的基本立場也讓人心生警惕。聯準會主席柏南克近來在華府演說時表示,這波國際糧食及石油價格上漲是因中國大陸等新興市場需求增加,而非量化寬鬆政策所致。另方面,美國雖未將大陸列為操縱匯率國家,但財長蓋納最近呼籲巴西等國一起促使人民幣升值;柏南克更公開批評大陸以升息因應通膨令人意外,應該讓人民幣升值才是上策,也才符合中美利益。這等基於美國本身利益考量的政策取向,對新興市場經濟的傷害正日益擴大。
事實上,美國已啟動涵蓋匯率戰、資金戰、貿易戰等國際經濟零和賽局,工業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的此起彼落,及國際熱錢在兩者間的往來擺盪,恐不可避免。國際貨幣基金(IMF)在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警告,未來兩年全球金融恐再生動盪,當非臆測。
台灣被劃歸新興市場的一員,與大陸經濟連動性日深;99%能源來自進口,對糧食及原物料的進口依賴度亦深;在國際經濟零和賽局下,台灣經濟的挑戰尤為嚴酷。面對動盪多變的金融及經濟情勢,「以動制動」是穩住台灣經濟的最可行策略。基本上,台灣必須遵循市場法則,才能維持經濟效率與競爭力,但在國際資金快速移動及強大通膨壓力下,中央銀行匯率、利率政策須兼顧市場機制及防止金融、經濟的過度波動,追求動態平衡。至於物價管制,包括糖、水、電價緩漲及油價減半漲等,根據經驗法則均非可長期倚恃。因應通膨的可行對策,短期應從減免各種稅費、降低國營事業盈餘目標及對弱勢者補貼著手;中長期則應建構通盤的能源及糧食安全對策,方為正辦。
※ 相關報導:
* 兩岸經合首會 鎖定三大主軸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1/6150177.shtml
兩岸經合會首度例會下周二(22日)台北登場,雙方將排定兩岸「經濟合作」的範圍,我方將力推兩岸產業、中小企業合作與經貿團體設處,排入優先項目。會後兩周內,經濟協議(ECFA)第二階段降稅與市場准入談判,宣告啟動。
* 我見我思-美國兩房吹熄燈號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112011021400160.html
美國財政部在周末前公布「改革美國住房融資市場」報告,簡單的說就是要逐步減少美國政府對兩房的支持,並逐步關閉兩房... 兩房的極盛而衰,最後政府接管,耗費納稅人數千億的歷史,就如八○年代美國儲貸危機一樣,金融界因貪婪而缺乏風險意識固是主因,但政府為求短期政治目標而放鬆監理標準,置金融機構於更大風險中,卻扮演著推波助瀾的角色。這是一個「經典教案」,值得玩味深思。
維護糧安 政院小組確立6共識
中央社 2011.02.15
農委會表示,下午「跨部會糧食安全專案小組」首次會議取得6項共識,將活化休耕地種甘蔗、飼料稻米及擴增飼料玉米種植,並全程監控進口糧食,及評估海外生產投資與合作對象。
因應氣候變遷、國際熱錢炒作糧食價格,行政院長吳敦義指示由經濟部、財政部、內政部及農委會共組「跨部會糧食安全專案小組」,規劃相關配套措施因應,以穩定國產糧食供應及進口糧食價格。
今天下午首次會議於農委會召開,由農委會主委陳武雄主持,會後由副主委黃有才公布6項共識,首先是「確保糧食生產資源,提高糧食自給能力」,要活化休耕地(合計1及2期耕作面積為20.9萬公頃),研究種植飼料玉米、飼料稻米的可能。
飼料玉米目前種植5000公頃,今年要擴增為7000公頃,每公頃產6.7公噸,可年產約4.7萬公噸,但僅占去年飼料玉米進口量462萬公噸的1%。農委會農糧署長陳文德說,正考慮引進美國非基改新品種,每公頃可產8公噸,年產量可增為5.6萬公噸。
其次,還要請台糖研究恢復休耕地種甘蔗,以為煉糖使用。目前台糖合計1及2期休耕農地5萬公頃,將研議從雲林虎尾、台南善化兩個廠鄰近30公里周邊休耕地中,尋找復耕可能,獎勵措施也需要研議。
另外,針對進口糧食小麥、玉米及黃豆等自給率低於12%,會中決議從訂單、運途中及到岸,都要進行全面監控。
共識二則是「完善糧食儲備體系,確保緊急糧食供應」。農委會統計糙米安全庫存已從97年底的29.4萬公噸,增為99年底的46.7萬公噸,增加17.3萬公噸;預計今年5月底(每年最低點)也有42萬噸,占1年消費量的33%,約是4個月消費量。
共識三「海外糧食生產投資與合作」,基於亞洲國家的中國、日本及韓國都有此作為,各部會也將研議可行性及合作對象。
共識四「強化國內救助體系,確保弱勢族群基本營養需求」;共識五「鼓勵在地消費,降低進口倚賴度」;共識六「完善風險管理體系」,將依國內、外供需情況,做危機管理分級,並依各級擬對策。
※ 相關報導:
* 櫻花妹送上司巧克力 糖商樂
http://udn.com/NEWS/WORLD/WOR4/6152642.shtml
◆ 大陸元月CPI漲4.9% 低於預期
【聯合晚報╱記者鍾張涵/台北報導】2011.02.15
中國大陸今天上午公布2011年元月CPI等最新統計,數據顯示1月大陸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為104.9,較去年同期上漲4.9%,遠低於市場預期;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則年增6.6%,高於市場預期。
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官員今日證實,從今年開始,國統局根據社會消費調查情況對CPI統計權重進行調整,其中最明顯的變化之一,就是將食品價格所占權重調低。
今日國統局公布1月CPI受節日和低溫、冰凍天氣影響,較去年同期漲4.9%,略高於去年12月的4.6%,其中八大類商品和服務項目六漲二降,食品價格及居住價格分別上漲10.3%及6.8%。食品價格中,又以鮮果價格漲34.8%、鮮蛋價格上漲20.2%及糧食價格漲15.1%為前三高,另外水產品價格漲11.1%,鮮菜價格則漲2%。
同樣備受矚目的還包括PPI,元月大陸PPI較去年同期上漲6.6%,高於市場預期的6.1%;其中PPI購進價格更飆漲9.7%,漲幅有所擴大。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說,4.9%的CPI年增率低於預期,短期內雖是市場的利多,但不具備持續性,因為通膨的壓力依然存在。
雖然不少專家質疑這項作法是「人為壓低」CPI表現,但大陸國家統計局總統計師鮮祖德今日指出,新的CPI統計權重方案符合最新消費結構實際情況,只會更客觀、全面地反映消費和物價變化,不會拉低CPI,「某些媒體報導關於權數調整拉低CPI數據0.3個百分點的報導是不準確的」。日前高盛等各大機構預計,大陸元月CPI漲幅為5.3至5.6%間。
瑞銀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則說,大陸國統局在此次統計中變更了CPI的構成權重,降低了食品價格比重,但是受旱情影響夏糧產量,以及PPI反彈影響,汪濤預計今年上半年CPI將上漲5%左右,下半年隨著蔬菜等糧食價格的下降,CPI增速則預計約4.5%。
汪濤認為,為了抑制通膨,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上半年將升息兩次,下次升息預料在3、4月之間。
大陸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解釋,2011年起大陸採用新的CPI權重,2011年CPI編制的新權重方案中,把居住類、醫療保健類、娛樂教育文化類價格權重調升,而食品類權重調降。但國統局強調,權數調整對本月CPI數據的影響,是年增幅增加0.024個百分點、月增幅則減少0.049個百分點。
※ 相關報導:
* 美赤字 衝1.6兆美元
http://udn.com/NEWS/WORLD/WOR6/6152622.shtml
美國總統歐巴馬14日提出2012年度預算案,總規模達3.729兆美元。草案中並預估2011年度赤字將破1.6兆美元,創史上最高紀錄。歐巴馬當局立定目標,未來十年將讓赤字縮減1.1兆美元。
◆ 物價飆 英1月通膨率升至4%
中央社 2011.02.15
英國國家統計局今天公布1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報告,受到油價上漲及加值型營業稅(VAT)調升,通貨膨脹率達4%,創下自2008年11月以來最高紀錄。
經濟學家警告,通膨升高將加劇英國央行調高短期利率的壓力。
去年12月通膨率為3.7%,央行通膨目標區是2%。
統計局指出,包括房屋貸款在內的零售物價指數(Retail Prices Index),由去年12月的4.8%升高到1月份的5.1%。
統計局分析,今年1月4日加值型營業稅(VAT)由17.5%提高到20%,是造成物價上漲的主因之一。
另一方面,今年1月份每公升油價達1.27英鎊,創下歷史新高,導致交通運輸、餐廳、旅館等價格上漲,其它如傢俱、酒精飲料等價格也上揚,都是消費者物價上漲的要因。
由於通膨大幅提高,央行總裁金恩(Mervyn King)必須寫信向財政大臣說明原因,及將採取的因應措施。
上週央行將短期利率維持在0.5%,是連續第23週維持在歷史低點,但隨著通膨率升高,專家認為央行可能很快就會調高利率。
金恩最近在公開演講時警告,今年英國通貨膨脹率可能飆到5%,英國商會也預估,通膨率將升到4.5%,之後才會逐漸趨緩。
世銀警告:糧價已漲到危險水平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2011.02.16
世界銀行總裁佐利克表示,全球糧食價格已上漲到危險水平,有可能造成政治不穩,導致中東和中亞本就脆弱的政治和社會局勢更加復雜,將數以百萬計的人推入貧窮,並且推高雜貨價格。他敦促各國關注這種風險,摒棄保護主義政策,為全球糧食安全做出貢獻。
世銀15日公布的最新報告指出,過去一年來全球食物價格已勁升29%,只比2008年的歷史新高少3%。世銀總裁佐利克指出,食物價格上升,受到最嚴重打擊的是開發中世界的百姓,因為三餐花掉他們所得的一半。
半年來造成4400萬人陷入貧窮
佐利克表示:「食物價格是今天許多開發中國家面對的關鍵挑戰。」報告估計,玉米、小麥和油價上漲,去年6月以來已造成4400萬人陷入貧窮。
報告公布的次日,G20成員的財政部長和央行總裁就要在工巴黎集會。佐利克表示,他擔心可能有些國家想以禁止糧食出口或實施價格管制的方式來因應食物價格上漲,因為這樣只會使問題更嚴重。
單單去年10月到今年1月,世銀的糧食指數就上升15%,主因是全球小麥、玉米、黃豆交易劇烈波動。全球玉米期貨從今夏起上漲一倍,一蒲式耳從3.5美元漲到7美元,原因包括開發中國家需求上升,以及生質燃油增產。
專家表示,價格上升,原因包括玉米、小麥、黃豆存量出現歷史新低。中國大陸等地客戶需求漸增,對大多數商品構成供應的壓力。
中東中亞政治不穩可能加劇
美國農業部上周預測,到今年8月底,美國玉米農將會只有6 億7500蒲式耳玉米,那是18天的供應量。供應告罄,就得等明年收成。
根據世銀資料,10月到1月,全球小麥價格上升20%,糖價也上升20%。
美國等工業化國家未受這波漲價影響,因為原材料在這些國家只占食物總價一小部分,但是在開發中國家,漲價影響重大。
去年6到12月,小麥在吉爾吉斯坦漲價54%,在孟加拉漲45%,在巴基斯坦漲16%。
佐利克警告,漲價在埃及和突尼西亞等國可能加劇政治不穩。兩者都是小麥進口大國,穀類漲價,可能在這些國家打造新政權之際加劇社會不安。
※ 相關報導:
* 公平會查漲價 馬促穩定物價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6/6155092.shtml
公平會表示,已針對多項物資進行調查,了解業者是否有聯合漲價。國民黨主席馬英九昨天表示,穩定物價列為今年最主要的課題,行政團隊必須在不影響自由市場的前提下,把物價對民眾的衝擊降到最低。
* 抗通膨 經部:紡織原料限「一月一價」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6/6155269.shtml
業者強調,加工絲報價主要參考原料POY的上游EG、PTA,這兩大原料一周一報價,是加工絲廠預測下個月的報價的依據,原來也是一個月一價,但最近原料面變動太快,為降低風險才會有限量、漲價的動作出現,都是自由市場機制,政府不應該出面干預。
◆ 穩定物價/政府查囤積、降關稅 不發食物券
【聯合晚報╱記者仝澤蓉、張博亭/台北報導】2011.02.16
財經部會今天下午將赴國民黨中常會進行物價因應專題報告,經建會主委劉憶如表示,短期間以加強查緝囤積為主,也可能繼續給予關稅優惠,目前暫時不考慮對低收入戶發放食物券。
劉憶如表示,物價波動有時候是短期的事情,但是短期沒有處理好會變成長期的問題,目前先要就短期的物價波動提出一些因應措施,因此今天下午財政部、經濟部和農委會提出來的也是針對短期解決的部分,主要就是確保沒有人在短期內囤積或炒作。
短期政府可以協助民眾和企業因應物價上漲的措施,包括關稅是否可以繼續給予優惠或減免。另外民眾最直接關心的糧食價格部分,如果是台灣自己可以生產的農產品應該增加生產,例如稻米,目前部分休耕土地農委會應該可以有因應措施,以增加自己的供給能力。
劉憶如說,亞洲開發銀行提出報告,亞洲成長太快,對糧食需求增加很多,但是亞洲國家的問題是著重工業和服務業投資,農業投資不夠,因此農業投資應該要增加,以長期改善糧食短缺的狀況。
雖然糧食價格上漲衝擊低收入戶家庭生計,但劉憶如表示,對於貧富差距的問題政府會持續關心,目前沒有比照美國對低收入戶發放糧食券的做法,因為台灣的糧食價格沒有漲價到異常的狀況。
劉憶如也表示,台灣過去兩年相對亞洲四小龍或其他國家,物價相對平穩,很重要原因之一是新台幣去年升值5%,升值可以吸收掉部分物價上漲的壓力。但升值可是出口商不樂見的,因此兩難之間如何取捨,要看央行的貨幣政策。
【記者陳志平/台北報導】
包括經濟部長施顏祥、財政部次長張盛和等首長,下午出席國民黨中常會報告穩定國內物價措施。施顏祥在報告中表示,在沙拉油、糖類方面,台糖除不調漲外,也採不寄庫及限量供應等方式,防堵發生經銷商囤貨圖利情事。張盛和指出,未來仍將運用機動降稅與業者協商穩定物價,研議修正關稅法,大幅提高機動降稅的行政效率。
施顏祥的報告指出,今年1月國內消費者物價指數CPI, 雖較上年同期上漲1.11%,但仍較其他鄰近國家穩定。由於台灣屬於小型開放經濟體系,缺乏國際議價實力,加上能源及重要農工原料絕大部分依賴進口,很難不受國際大宗物資價格波動影響,經濟部仍將持續透過重要商品及原物料市況監理小組掌握重要原物料情勢變化,必要時採取因應措施避免物價之波動。
◆ 降甘霖 小麥價跌3個月來最重
中央社 2011/02/16
小麥期貨價格出現3個月以來最大跌幅,因全球最大農作物生產和消費國─中國在降雨後舒緩因乾旱所導致的作物歉收。
美國民間氣象機構QT Weather指出,長江以南地區過去24小時「持續」降雨,並「零星」分布在較北區域。氣象機構World Weather Inc.表示,部份乾旱情形最嚴重地區可能在下週中期就會開始下雨。
中國政府發言人說,中國擁有「充裕」穀物儲備,乾旱不會影響國際食物價格。
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hicago Board of Trade)5月交割小麥期貨價格下跌31.75美分或3.5%,報每英斗8.7225美元。昨天,小麥期貨價格漲至每英斗9.1675美元,為交易最活絡合約價自2008年8月以來最高。
其他市場方面,原油價格跌至11週來最低點。汽油期貨價格走跌,因市場預測汽車燃料庫存將上升。
黃豆價格也下跌。瑞銀彭博固定期限商品指數(UBS Bloomberg Constant Maturity Commodity Index)下挫1.2%至1699.08,為3週來最大跌幅。(譯者:中央社徐睿承)
◆ 新興市場資金出走 3周流失130億美元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2011.02.16
全球投資人一反去年的趨勢,正加緊撤出新興市場,轉戰發達國家的大型股。單是最近三周,就有逾130億美元的資金撤離。
追蹤全球資金流動與資產配置的EPFR Global指出,在2月3日止的這一周,有70億美元撤出聚焦巴西、俄羅斯、中國、印度等新興市場股票型基金,創3年來最大資金外流紀錄。
新興市場去年因為領先美國、歐洲,率先走出全球衰退,以致成為世界各地資金追逐的對象。但現在,投資人擔憂新興市場的消費者物價竄升,會逼迫決策者採取激烈的手段對付通貨膨脹,以免削弱經濟成長的動能。
晨星公司的指數股票型基金(ETF)分析師拜林說:「許多大型新興國家已採行或正考慮實施的冷卻通膨措施,是不容忽視的事實,這些行動無疑會調節資金流入新興市場的熱潮。」
北京15日宣布,1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從前一個月的4.6%升高到4.9%,中國人民銀行上周並四個月來第三次提高存放款基準利率。相形之下,已發達國家經濟正逐漸改善,EPFR Global總經理杜罕說,美國許多大型股的本益比已處於十年來不曾見過的低檔。他說:「投資人如今在發達國家的資產上找到更大的價值。」發達國家去年連續第六周呈現資金淨流入,今年來流入的資金合計已達355億美元。
※ 相關報導:
* 金管會三管齊下 嚴管投顧老師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6155105.shtml
看好兔年股市上萬點,股市老師、名嘴又開始活跳跳,透過電視、廣播或網路大舉招收會員。為遏止「老師們」影響股市行情,並保障投資人權益,金管會最近「三管齊下」,加強管理投顧老師。
G20會議明巴黎登場 人民幣議題將上桌
【經濟日報╱記者劉煥彥/綜合報導】2011.02.17
G20財長與央行總裁會議將於明(18)日在巴黎登場,將討論全球外匯存底多元化及資本管制等議題,但中國大陸的匯率與人民幣納入貨幣基金(IMF )特別提款權仍可能浮上檯面。
彭博資訊及道瓊社報導,這次巴黎財長會是2011年G20集團的首場高層會議,主要是討論各國在面對熱錢入侵時,在什麼條件下可以祭出資本管制措施。
法國政府肯定希望中方加入討論,但中國大陸的主要貿易夥伴勢必在這個場合又丟出人民幣加速升值的議題,而北京當局至今仍抗拒G20會員國這方面要求,甚至完全不想在國際場合中討論。
報導指出,過去人民幣匯率偏低被視為助長國際貿易失衡的重大因素,但現在大陸貿易順差隨著進口漸增而大幅縮小,某個程度上可望降低國際社會的敵意。
部分G20會員國認為,可能的解決方式之一,是將人民幣納入國際貨幣基金(IMF)特別提款權的貨幣組合。
但去年11月中IMF在最新一次特別提款權(SDR)組成貨幣檢討中指出,由於人民幣使用還不夠廣泛,自由兌換程度也未達IMF標準,因此現階段還不會納入SDR的一籃子組成貨幣中。
另外一位匿名德國官員透露,本次G20財長會也將討論外匯存底多元化的議題,因為全球各國的外匯存底總額迭創新高。
※ 相關報導:
* 日印簽經合協定 10年內廢94%關稅
http://udn.com/NEWS/WORLD/WOR2/6157697.shtml
日本與印度16日簽署經濟合作協定(EPA),雙方同意未來10年內廢除兩國94%的貿易關稅,並期待今後能擴大相互貿易。
* 大陸 還是美國最大債主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3/6157441.shtml
2010年中國大陸減持美國兩房(房利美與房地美)等長期機構債券金額為金融海嘯以來之最,全年減持32億美元美國公債,但仍穩坐美國最大債權國寶座。
◆ 德舒特專欄/解決糧食危機八帖藥方
【經濟日報╱德舒特(Olivier De Schutter)/編譯謝東年】2011.02.17
20 國集團(G20)應該如何因應現在面臨、未來也會面臨的糧食危機?世界銀行總裁佐立克(Robert Zoellick)最近列出了九項建議,希望G20能採行,這些措施包括改善穀物存量資訊,發展更精準的天氣預測,加強社會防護網、協助小農參加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World Food Program)的採購計畫。
這些作法值得歡迎,但只能解決病癥,無法解決糧食危機的病兆。這些辦法也許能緩解糧價暴漲的後果,卻無法阻止糧價一再暴衝。G20應該採用下列八個對症下藥的作法。
首先,G20應該協助各國糧食自給自足。1990年代初期以來,許多貧窮國家的糧價已經暴漲五或六倍,不只是因為人口增長,更因為他們的農業已轉為種植出口為主的經濟作物。長期缺乏餵養國內人口的農業投資,使這些國家無力吸收國際糧價衝擊,也無法應付匯價變動造成的價格波動。
以莫三比克來說,六成的小麥倚賴進口;埃及也有五成的糧食必須進口。國際糧價上漲會直接衝擊他們餵飽民眾的能力。這種狀況必須扭轉,鼓勵發展中國家扶助本國農民種植糧食,並保護他們不受外國農產品傾銷威脅。
其次,應該重建糧食儲備制度。糧食儲備並不只是為了災區的人道救助而設。糧食儲備的採購平時能提供農民穩定的收入來源,在糧價飆漲時釋出庫存,為窮人提供溫飽。如果糧食儲備能以透明、互助的方式管理,如果各國能把各自的糧食儲備整合成區域性的儲備體系,糧食儲備將可有效提高售糧農民的議價能力,反制投機客炒作,限縮糧價的波動。
第三,糧食的金融投機行為也必須受限。儘管對穀物的投機買賣不是供給不足的原因,但讓糧食危機更形惡化。這種投機炒作起於2000年以來衍生性商品市場的解除管制,現在必須回頭。已開發國家必須確保這些衍生商品只能由合格的投資人使用,依據糧價的長期走勢使用,而不能用來進行短期投機。
第四,許多缺乏現金的國家都擔心財政上無法支撐社會安全網,因為擔心一旦社會防護需要發揮作用時,往往也突然喪失了出口收益,收成欠佳,進口糧價突然暴漲。要解決這個疑慮,國際社群可以建立一套再保險機制,讓需要保障的國家與捐助國家分擔保險費用。如此一來,發展中國家將有更大的誘因去設立社會安全網。
第五,應當協助農民組織。為何糧食危機中受害的常都是小規模耕作的農夫,就是因為他們缺乏組織。他們可以透過建立合作社,進一步包裝、精製、行銷他們的農產品,獲得更高收益。他們可以集體獲得更好的議價能力,他們也可以藉此獲得更大的政治影響力,確保政府決策必須考慮他們的利益。
第六,我們必須保障開發中國家的土地使用權。外資每年都割取了比一個法國面積還大的農地,尤其是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這種土地掠奪嚴重威脅未來當地居民的食物供給。無論這些外國開發能夠造成多大的農產品收穫,造福的都將只是國際市場,當地居民無法分享。G20可以呼籲暫停這種大規模外國土地投資案,直到恰當的分享規則建立。
第七,農業需要進一步邁向永續耕作。氣候災變將是未來糧價波動的主要因素,而且會造成更多的糧食衝擊。同時,農業耕作也是造成氣候變遷的最大元兇,如果算進為取得農牧用地而砍伐掉的森林,農業行為佔去溫室氣體增加量的33%。我們需要更能抵抗、更能調節氣候變遷的農耕方式。農業生態學已經提供了許多解決辦法,但是政府必須大規模支援,才能擴大落實永續農耕的作法。
最後,我們必須捍衛食物人權。之所以會有人挨餓,並非糧食生產不足,而是他們獲得飽餐的人權遭到侵犯。一旦政府無法保障糧食安全,飢荒的受害者必須要能伸張權利,獲得救助。政府必須保證人民擁有可以存活的薪資,足夠的醫療服務,並且擔保全球4.5億農民在鄉間也能伸張勞動權利。這些作法都必須通過獨立的觀察考核。
飢餓是個政治問題,不只是個技術問題。我們當然需要市場,但我們也需要長期的視野。全球糧食體系永遠都需要救火隊待命。但我們也更需要建築師,幫我們建構更能防火的糧食體系。
(作者Olivier De Schutter是Project Syndicate專欄作家,現任聯合國糧食人權特別調查專員)
◆ 泡麵漲價vs.房地產漲價
【聯合晚報╱社論】2011.02.17
通貨膨脹風雨欲來,直接影響眾人生活,當然是重要的事,所以馬總統表示關切。不過,面對通膨,政府要用經濟專業的政策去應對,叫「國難」太沈重!
推動物價上漲的力量,多來自於國際原物料市場與外匯市場波動,相對應地,來自國內囤積炒作的少。當然,絕對有人想要藉囤積從中賺取利差,然而國際市場的變數龐雜,民生貨品亦非國內少數商家所能壟斷,個別囤積對於物價的衝擊還是有限。政府關心民生物價產生的衝擊,是應該的,但這種關心不能以套襲過去舊觀念來表達,好像物價上漲壓力可全歸罪於「發國難財」的商家。重要的是,政府必須理解手上握有什麼政策工具,而且留意可能引發的副作用。
政府現在用來影響物價的籌碼之一,就是「聽命行事」的公營事業,故台糖等被要求暫時「凍漲」。可是公營事業不漲價,就得吸收成本,甚至承擔虧損,回頭又損害了國庫的收入,也破壞了企業治理精神。最嚴重的後遺症,是創造了不合理的短期價格,使得正常的供需機制失靈,反而刺激了更強烈的漲價預期。政府硬將什麼物品價格壓低,等於是鼓勵市場去囤積那項物品;台糖凍漲,現在民眾果然大量搶購、囤積白糖和沙拉油,不是嗎?
政府施政,應有清楚的輕重緩急標準。大張旗鼓要以行政手段干預民生物價上漲,卻對其他波動束手無策,稱不上是有效能的施政。畢竟漲價漲得最誇張,給民眾帶來最痛苦感受,且最明顯受炒作影響的,不是麵粉、糖和泡麵,而是房地產。都會的房地產價格近年來翻了幾翻,飆到天價,其中有人囤積,所謂建商「養地」;有人炒作,房市的投資客大戶是誰,連媒體都曾報導;也有「政策幫凶」,先前的國有地大量釋出、房貸低利率、買賣房屋不按實際交易所得課稅、乃至調降遺產稅導致熱錢回流…,都是因素。房價不合理上漲,對庶民影響之大,政府束手無策,現在卻要將泡麵等民生物品漲價視為「國難」來處理,這種態度,老百姓只能苦笑吧?
※ 相關報導:
* 馬多夫:我設騙局 銀行裝瞎
http://udn.com/NEWS/WORLD/WOR6/6157503.shtml
金融大騙子馬多夫(Bernard Madoff)15日在獄中訪客室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時表示,有數家銀行和避險基金串通一氣,在他主導的世紀騙局東窗事發之前就該知道他設下驚人的龐氏騙局,但故意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每人每日多1口飯 空地變良田
【聯合晚報╱記者林修全/台北報導】2011.02.17
要保障國人的糧食安全,得靠每人每天多吃一口白米飯。農委會今天在行政院院會報告「推動在地消費、提振國產米食」,提倡全國每人每天多吃一口飯,每人每年增加一公斤白米消費量,可減少5600公頃農地休耕,提升稻榖產值6.9 億元、周邊經濟產業約3.6億元,提高糧食自給率0.24%,也能減少休耕2.65億元。
對於物價問題,吳敦義也要求,相關單位對於囤積居奇,以及進口商品價格漲幅過高,也應有效管理。
農委會副主委黃有才表示,我國稻作面積自民國70年66.8 萬公頃,至98年已減少至25.5萬公頃,每人每年白米年消費量,從70年98公斤,到98年下降為48公斤。推動在地消費、提振國產米食的計畫目標,是在100年時,每人每年白米消費達到48.5公斤,到了103年時,增加到51公斤。
吳敦義表示,提振國產米食消費是國家整體糧食安全的一環,可促進農業生產,改善糧食消費結構,符合降低食物碳足跡,有效達到節能減碳效果。
吳敦義說,糧食安全應提升為國家安全的層級,糧食供應、儲存,不能過度仰賴進口。相關單位可結合觀光產業,加強行銷推廣米食文化,讓台灣的米食小吃和麵食一樣齊名。
黃有才指出,我國米食消費量減少原因,主要是外食人口增多,像是吃麵,造成米食減少,以及消費者對米的營養未重視,米食也缺乏方便性、多樣性,讓稻米文化受衝擊。
根據推動在地消費、提振國產米食計畫內容,首要是找回失去的米食市場,像是早餐、外食、宴席、點心和伴手禮等,也要創新研發,將勵連鎖早餐店、便利超商等,開發具便利性、多樣性的產品,也要獎勵烘培業者開發以米食取代麵粉製成餅乾、麵包等。農委會也規畫舉辦相關活動,辦理十大經典好米和米食博覽會等,透過民俗節慶和文化創意,培養新世代對米食的認識。
◆ 農委會穩定飼料價 豬雞價穩得住嗎?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2011.02.17
每年春節過後、清明節前,是各項畜產品的銷售淡季,價格也相對平穩。但今年年後物價飆漲,畜禽產品價格也維持年前一周的高檔,目前毛豬批發價每百公斤7121元,紅羽土雞批發價每台斤44元,零售價更是貴得嚇人,讓消費者大喊吃不消。
農委會表示,肉品大漲主要是因為進口飼料漲價增加生產成本,因此,農委會即日起釋出國產搗碎糙米6.5萬公噸,提供畜禽業者申購做飼料,減輕飼養負擔。
農委會表示,目前國內仍有47.4萬公噸的安全存糧,比去年同期多出13.3萬公噸,即使釋出碾碎糙米供飼料使用,也不會影響稻米的安全存量。
◆ 穩物價 大宗物資擬免營業稅
【經濟日報╱記者蘇秀慧、林安妮、陳美珍/台北報導】2011.02.17
穩定國內物價,進口小麥、大麥、玉米和黃豆四種大宗物資的營業稅,擬一步到位,5%稅率一口氣降至零。財政部、經濟部皆有機動降稅共識,將由行政院最後拍板定案。
此為繼機動調降小麥等七項貨品關稅稅率後,政府規劃再調降營業稅,減輕物價上漲壓力,回應業者先前希望5%營業稅能全數減免。抗通膨,總統馬英九昨(16)日指示相關部會全面備戰,召開行政院穩定物價小組會議,國民黨中常會也聽取部會首長報告穩定物價措施。
財政部次長張盛和表示,只要經濟部認為有必要,將會同經濟部、農委會開會研商機動減免進口小麥、大麥、玉米和黃豆四種大宗物資的營業稅。自97年至今政府已三度免徵大宗物資營業稅。
根據「加值型及非加值型營業稅」規定,因應經濟特殊情況,調節物資供應,行政院得機動調整進口小麥、大麥、玉米和黃豆的營業稅,不受稅率不得少於5%、不得超過10%規定,且營業稅減免,最多可以免徵,不涉及修法。
張盛和表示,穩定物價財政部可採取工具包括機動調降進口貨物關稅、機動減免營業稅和減免油品貨物稅。行政院已責成經濟部密切注意小麥、黃豆、玉米等的國際價格,及其對國內民生物資的影響評估。
張盛和指出,一旦經濟部認為有必要調降小麥、黃豆、玉米等營業稅,財政部會會同經濟部、農委會開會研商機動調整的貨物種類、調整幅度、實施期間等。據瞭解,經部上周五(11日)邀國內麵粉、罐頭、糖果等八大公會商討物價對策,八大公會看漲未來半年物價走勢,盼目前減半調降的關稅,能一步降到零,5%營業稅也能全數減免。經部前(15)日代業者請命,建議財部調降大宗物資5%營業稅。
油、電、糖、水等方面,經濟部長施顏祥保證,國營事業絕對不會帶頭漲價,秉持穩定物價為政策最高指導原則,水電價格未規劃調漲,即使預估今年台電公司的火力發電成本較去年增加近9%,但目前仍以穩定優先考慮,並未調漲。
【記者邱馨儀/台北報導】政府有意機動調降包括大麥、小麥以及黃豆、玉米的營業稅,糖果餅乾公會認為此舉可紓解部分下游業者成本壓力;飼料公會則進一步建議政府,應透過修法,全面免徵農工原料所使用黃豆、玉米等營業稅。
※ 相關報導:
* 祭刑法 高檢啟動查囤積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6/6158395.shtml
台灣高檢署上午表示,已著手規畫偵查作為並強化蒐證,重點查緝是民生必需品的售價是否合理,如發現有業者趁機牟取暴利,將依刑法從嚴追訴。
糧食大作戰的大戰略
【經濟日報╱社論】2011.02.18
去年下半年以來,全球即陷入通貨膨脹捲土重來的陰影;先是油價,去年底已近100美元大關,緊跟著小麥、玉米、黃豆等基本糧食價格也節節升高,最近更一舉重回金融海嘯前的高峰;加上棉花、銅等原物料價格暴漲,全球各國都屏氣凝神,密切關注物價情勢,也祭出各種抗通膨政策嚴陣以待。
但若將這一次物價波動設為通貨膨脹,而以傳統手段對治,恐怕會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因為對大多數國家而言,除糧、油與若干原物料價格外,其他物價迄今仍稱平穩;且傳統的通膨多因經濟過熱,尤其是貨幣與信用過度擴張所致,因而常見的對治手段就是收緊銀根、削減政府支出,以釜底抽薪。然而這樣的投藥若碰上所謂「成本推動性的通貨膨脹」,有如1970年代因油價大漲而使百物騰貴,則將治絲益棼,即使勉強壓制物價漲幅,也會以更嚴重的經濟停滯與失業率升高為代價。
這一次物價走揚,比1970年代的能源危機更可怖,因為油價遽升只是成本升高的一個環節,基本糧食倍數漲價,才更關鍵性。事實上,糧價騰貴原本就比油價上漲更值得重視,因後者主要影響運輸、生產成本與石化業的原料價格,而糧食則攸關貧窮人家的生死存亡,並且無他物可以取代;至於一般非關性命又非必要物資的商品漲價,更難以相提並論。因此,這次面對的問題不只是通膨的壓力,而是比通膨更可怕的糧食危機,不僅不可掉以輕心,應對的策略也全然不同。
此波糧價上升,直接原因是澳洲、巴西等產糧大國慘遭天災為禍,供給大受損傷,加上四處橫流的熱錢助紂為虐,藉此題材大肆炒作,令情勢加速惡化。但最根本的原因一如金融海嘯前,是逾50億人的落後國家人民經濟條件改善,飲食習慣漸向歐美看齊,大量以肉類取代直接取自基本糧食的熱量與蛋白質;但以牛肉為例,同樣1單位的蛋白質,要以16倍的植物蛋白質為代價。當50億人的部分糧食轉為消耗16倍基本糧食的肉類,則小小的地球如何能承擔對地球資源數倍以上的需求?
氣候異常或有了時,熱錢氾濫則可能更快消退,超過地球負荷極限的需求則只會變本加厲,因而隨著全球經濟復甦,糧食問題也愈演愈烈。台灣大部分糧食仰賴國外,國內糧價自然與全球亦步亦趨;預期再過一段時日而情況未解,產糧國家恐將紛紛管制出口,屆時高糧價已不足慮,花錢買不到糧食才更讓人不寒而慄。
高糧價對不同的國家與不同的家庭,衝擊大為不同。首當其衝的,是所得中大部分用於食物的家戶,其在窮國固然比比皆是,即使在台灣這樣的富裕國家,也所在多有。富裕人家的購買力雖小有傷損,但照樣可以大啖牛肉,萬千貧戶則在糧價倍增之後,全部所得已不足以養家活口,糧價再往上漲,就是逼入死路。因此,
面對此問題,抽緊銀根無濟於事,硬逼新台幣升值,也只能緩和問題於一時,而凍漲糧油糖價或全面查價,更只是杯水車薪;至於營業稅,即使大宗物資全額減免,等糧價再向上倍增時,也成徒然。
目前有兩個面向是當務之急;其一是以相對價格為誘因,引導民眾減少進口糧食、飼料及其產品如牛肉的需求,儘可能代之以國內尚可生產的稻米等,並以價格引導閒置土地儘可能投入糧食生產,再輔以擴大安全儲糧,應可使問題略微緩和;其二則是針對貧窮人家,以具體作法保證其基本食物供應無缺,子女營養不虞不足,而且不會因糧食重擔難以負荷而嚴重影響家計。有學者提議發放國外行之多年的食物券,主管部門切莫河漢斯言。
※ 相關報導:
* 救糧食自給率 愛台灣,請你多吃一口飯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6/6160067.shtml
◆ 全球糧食危機 浮現警訊
【雷立芬】2011-02-18 中國時報
農曆春節過後重大新聞之一是糖、沙拉油等民生物資價格上揚;尤其極端氣候肆虐,全球糧食危機的警訊開始出現。在這樣的趨勢下,農委會推動「在地生產、在地消費」,若能獲得社會大眾的支持,未嘗不是合理的政策方向。
糧食價格上漲的原因從基本面分析,不外乎需求增加或是供給量減少。需求增加的原因多半是國民所得提高;供給減少主要肇因氣候因素。譬如中國大陸與印度經濟快速成長,人民所得提高後,對於肉品需求大幅增長,成為二○○八年玉米、黃豆等飼料榖物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之一。二○一○年俄羅斯及其周邊國家降雨不足,加拿大水患,雙雙造成全球小麥欠收以致價格上揚。
糧食問題的根本是供應量是否充足,只要能維持合理產量,政府通常適度干預價格,以維持民生需求。我國人民主食之白米,透過保價收購制度以及安全存糧等措施,國內未曾發生缺糧,也無價格過度飆漲的現象。但是,糧食多元化以致過度依賴進口農產品之後,國人必然要受到國際價格左右,甚至面對可能發生之糧食通膨。
由此觀之,避免糧食危機的主軸應該是提高國產糧食比率,國內糧食除了稻米、蔬果可以達到自給自足外,肉類因為依賴進口飼料榖物而不能視為自給自足。農委會曾精算國人每人每年多增加一公斤白米消費,可增加使用五六七六公頃耕地,提昇農業產值約六.八七億元。一公斤白米相當十二碗飯,亦即每人每天只要多吃一口,不但可以提昇糧食自給率,還可以適度防禦國際間小麥可能發生的欠收危機,因為消費者胃納有限,增加白米可以替代麵食。
依此類推,多食蔬果、減少肉食,應該可以降低對進口玉米、黃豆的需求。近來農委會推動「在地生產、在地消費」,若能獲得社會大眾的支持,未嘗不是合理的政策方向。然而食的習慣由小養成,一時間要改變並不容易,應該加強輔導學童飲食習慣,包括開發早餐食用米食製品、營養午餐多用良質米,以提高幼童對米食的喜愛。
曾有識者建議利用期貨商品規避糧價或糧荒風險,筆者以為絕對不可行。由於期貨所能規避者為「價格風險」,即價格之不確定性,對於規避「數量風險」則功能有限。農產品期貨市場充斥之投資客遠多於避險者,導致期貨交易量遠遠高於實際產量,尤其榖物青黃不接之際,稍有不利收成的消息傳出,資金炒作現象必然發生,對糧食價格上升產生推波助瀾的效果,因此德國農業部長呼籲「糧食不能成為賭徒追逐的目標」。
唯有掌握在手中的糧食,才能填飽肚子,請多支持國產糧食與各類農產品。
(作者為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系教授)
◆ 綠批:大宗物資降營業稅 反肥貿易商
【聯合報╱記者賴昭穎、朱婉寧、鄭宏斌/台北報導】2011.02.18
「黃小玉」等大宗物資飆漲帶動物價上漲壓力,經濟部日前發函財政部,建議財部「預為因應」,研擬調降大宗物資營業稅。經濟部長施顏祥昨天表示,經濟部現在研究物價走勢及廠商成本吸收情況,確認降稅時機。
民進黨團昨天批評,過去幾年,政府也降過穀物關稅、營業稅,但價格仍然上漲,老百姓沒受益,反肥了貿易商,政府白白損失稅收。
財政部官員昨天說,會視物價情況,與經濟部、農委會等部會討論降稅的種類、降幅和實施期間,報請行政院核定實施。
至於黃豆、大麥、小麥、玉米的百分之五營業稅最快什麼時候調降?官員說,財政部不是大宗物資的主管機關,無法即時掌握大宗物資價格波動;但只要經濟部等相關部會認為有降稅需求,開會討論後即可報請政院實施。
食品業者日前反應,政府應考慮將大宗物資包括小麥、大麥、玉米、黃豆的進口關稅一步到位調降為零,並免除大宗物資業者百分之五的營業稅,協助廠商降低成本,平抑物價。
經濟部官員指出,二○○八年大宗物資高漲時,財政部也曾經減免營業稅,因為營業稅是最容易轉嫁消費者的稅負,若減免營業稅,對減緩物價上漲壓力,將有直接效果。
財政部官員表示,二○○八年三月十日到去年六月九日,財政部機動免徵黃豆等四項大宗物資的營業稅,為期兩年三個月,主要原因是大宗物資價格攀升,為了平抑物價而免營業稅。
官員說,上一次大宗物資營業稅減免共分為三波,最長的降稅期間是一年。至於這次的營業稅降幅、期間,必須開會討論後才會定案;參考上次降稅的經驗,會思考機動免徵,但期間不會超過一年,必要時再延長。
漲風中,何不推出「免驚」商品
【聯合報╱社論】2011.02.19
物價吹起漲風,經媒體大肆報導,更讓人感到勢頭洶洶。為此,政府急忙展開調查,並約談八大公會祭出道德勸說;連馬總統都親上火線,硬是壓下了國營事業糖、油、電等具有「點火」作用的物資及能源價格。在這種氣氛下,企業及小店經營者要如何聰明地反映成本,才不會直接碰撞社會「反漲」的矛頭?
這波物價上漲,主要是國際原物料上揚所帶動;再加上全球天候異常,預估來年農糧產品將嚴重歉收,更加深了投機客對大宗物資的價格炒作。必須提醒的是,與舉世各主要國家相比,台灣的通貨膨脹問題其實相對輕微,去年至今消費者物價上漲率僅百分之一點一,穩定度在全球僅次於瑞士,民眾毋需過度擔憂。這不能不歸功於新台幣先前一波的升值策略,有效抵銷了進口物資約一成的漲幅,這顯示央行的先見之明奏功。
物價蠢動,政府當然不能坐視。對連鎖效應高的進口物資,可透過降稅、增加進口等手段來緩解衝擊;對於不肖商人囤積居奇,更是不能放鬆監督。但除此之外,一味對廠商訴諸道德勸說,未必能收功效;訴諸超乎法令及市場法則的行政干預,更可能對企業經營造成困擾,不應便宜行事。也因此,政府日前對企業進行勸說時,台灣食品龍頭的統一企業即揚言其泡麵將照漲不誤,並說政府應宣導民眾因應全球趨勢改變生活方式,並教大家「少吃、少用」,才是正道。
統一企業的反嗆,道出了廠商在全球化競爭下的市場難題,也暴露了政府干預籌碼有限的真相。其實,當大生產商都說出民眾該「少吃、少用」的話,這對整個社會「過度消費」的現象,不也是一記當頭棒喝?反過來看,台灣的通膨問題遭到誇大是事實,政府的長期宣導不夠也是事實,但企業面對社會這樣沸沸揚揚的「反漲風潮」,除了援用自由市場的企業經營理論呼喊「反映成本」外,恐怕應有更好的藍海戰略吧?
答案必須從社會趨勢和企業倫理中去探尋。台灣和許多國家一樣,都進入了貧富懸殊化的年代,許多人對物價上漲未必有所知覺,但對於中低所得乃至失業家庭而言,那卻是難以承受的負擔。因此,企業不妨拉大產品線的差距,針對下端消費者設計若干平實無華的平價產品,完全只反映成本,甚或由高端產品代為吸收其一部分的成本。如此,透過上下彌補的方式,企業在產品線上可有足敷底層消費者選擇的生活物資,使他們免於在物價漲風中擔驚受苦。對廠商而言,透過這樣成本轉嫁的設計,既能維持應有的盈利,又可化解外界「奸商」的批評,塑造良好的企業形象,實為明智的策略。
以泡麵為例,熱銷口味產品要因經營成本及利潤考量提高售價,外界難以干預;但如果能同時推出名為「抗漲麵」、「划算麵」之類的產品,提供民眾另一種低價選擇,民眾反漲的聲浪勢必會降低許多,社會反商的印象也可消解不少。不僅大企業,小商店也能設置平價區販售當天的「免驚商品」,來安頓底層消費者的心;一則能讓鄰里間需要的人得到實惠,再則能杜民眾悠悠之口,何樂而不為?
溫和的物價上漲,其實有益於經濟的成長和繁榮,人們毋需視之如蛇蠍;以台灣的現狀,更沒有恐慌的必要。無論如何,要避免通膨飛車失控或漲價風潮遭到惡意渲染,政府和企業都有各自的責任必須承擔。如果企業能更清晰地將社會意識及企業倫理納入其經營,不投機、不囤積,並透過產品設計把漲價的壓力分配給那些更有能力的人承受,社會對漲價的反感與疑慮自然會降低;如此,政府即不必動輒干預或作無謂的勸說。
全球化年代,企業除了追求利潤,也要善於回應社會人心。設計具有社會關懷意義的平價產品,是企業最強固的道德防火牆,也是現代經營者必須在效益和倫理間探索的交叉點。
◆ 中亞國家抑制物價… 防茉莉開花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2011.02.20
中東革命如野火燎原,讓塔吉克、烏茲別克等貧困的中亞國的政府膽戰心驚,尤其今年全球糧食價格暴漲,中亞人民捉襟見肘,各國政府唯恐類似埃及和突尼西亞的社會動亂上演,紛紛採取市場干預政策以抑制物價。
世界銀行總裁左里克本周稍早表示:中亞是糧食價格上揚幅度相當大的地區,由於國家貧困,人民購買糧食的花費占家庭支出的50%以上,因此情況更嚴重。他認為,中亞整個地區都面臨社會和政治動亂的強大壓力。
聯合國糧農組織報告顯示,全球糧價在今年1月創歷史新高,糧食嚴重仰賴進口的中亞地區備感壓力,尤其是該區最貧困的國家塔吉克。塔吉克平均月薪僅70美元,自去年12月底以來,50公斤袋裝麵粉價格已由22美元驟升至32美元,許多民生必需品的價格沒幾天漲一大截。
但塔吉克已對糧食進行補貼,自1992年起執政的塔吉克總統拉克莫諾夫本周建議民眾,囤積足以維持兩年的小麥民生物資,以因應全球糧食危機。
其他中亞政府也採取干預政策以減輕通貨膨脹衝擊,烏茲別克已進行市場定期檢查以控制物價。吉爾吉斯政府有權在物價驟升超過10%時進行干預,知名政論家貝西摩指出,吉爾吉斯物價漲幅是世界其他地方的5倍,主要原因新政府政策輕率和貪汙,民怨已經一觸即發。
◆ 巴林小國 石油世界命脈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2011.02.20
巴林出現政治騷動,在全球引起的關注不下於阿拉伯世界最大國埃及。股市和石油尤其密切緊盯巴林首都麥納麥傳出的任何消息。
一個人口只有74萬的國家對全球的利害關係為什麼這麼大?答案很簡單:巴林和全球息息相關。
巴林產油,每天只有4萬9000桶,不到全球每日產量百分之一,因此不夠資格獲邀加入「石油輸出國家組織」 (OPEC)。但這個國家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坐落世界最大產油地區正中央,扮演支撐石油業的關鍵角色。
先了解一下歷史:沙烏地阿拉伯在石油世界脫穎而出以前,已有巴林。加州「標準石油」 (今天的雪弗龍)1932 年在巴林發現石油,鑽出波斯灣的阿拉伯這一側第一口商業油井。地質學家押寶巴林的油脈往西從海底伸入阿拉伯大陸,結果真的找到史上最大油田。
巴林有什麼重要?
‧石油:巴林每日石油產量遠遠不如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卻變成通往這些國家油田的門戶,如今是中東煉油和石化重鎮。
‧鋁:由於接近周遭這麼大又便宜的能源場,巴林成為全球鋁業中心。巴林政府和「沙烏地公共投資基金」合營的Alba ,每年產鋁87萬噸 (鋁料大多來自澳洲)。
‧造船:巴林「阿拉伯造船與維修場」 (ASPY)由巴林和「阿拉伯石油輸出國家組織」 (OAPEC)合資,是全球造船要地,日常處理無數郵輪和油輪。
‧軍事:巴林是波斯灣海上的十字路口要衝,因此成為美國第五艦隊總部所在,艦隊由此巡弋波斯灣,無比方便。
‧金融:巴林掌控規模、範圍都巨大的所謂「高級金融」,是油元淹腳目的中東的融資中心。金融中心什麼都強,就怕動亂或革命,因此,巴林有事,不只麥納麥動搖,世界也打寒顫。
G20財長會 經濟失衡指標敲定
【經濟日報╱編譯廖玉玲/綜合外電】2011.02.20
經過多方折衝,20國集團(G20 )財金首長19日終於訂出評估全球經濟失衡的指標,讓本次會議不至於無功而返。各國財長在會後公報中強調,將密切監督全球經濟失衡的情況,以防危機重現。
衡量指標包括政府債務和赤字水準、國家儲蓄和投資、經常帳和經通膨調整後的匯率水準。但先前各界盛傳的外匯存底,並未包含在內。先前消息人士透露,為爭取中國同意,經常帳的計算標準,將扣除外匯存底的利息收入。
根據G20公報,各國同意繼續研究金融安全網和特殊提款權(SDR)的角色等議題,同時要防止資本流動和匯率出現突然的波動。G20訂4月開會前提出這些評估指標的指導方針,內容必須考慮到各國和各區的環境,也包括商品生產大國。各國也認為,商品市場需要提高透明度。
歐洲執委會貨幣事務委員芮恩(Olli Rehn)表示,敲定經濟失衡指標,是邁出具決定性的一大步。協議要求不論是經常帳有赤字或盈餘的國家,都須採取行動。公報中也提到,各國的優先任務包括提高匯率彈性,以便充分反映經濟基本面,也要擬定中期的財政方案,追求更適當的貨幣政策。
中國最後之所以讓步,據悉主要是德國和法國大力遊說。法國財長拉加德表示,這項任務並不容易,因為各國利益有明顯差異,但最後還是達成妥協。德國財長蕭伯樂19日對達成協議始終抱持樂觀態度。稍早他說:「我昨晚(18日)和中國財長徹夜長談,我認為中國非常清楚其身為世界大國的責任所在。」「中國受全球市場發展的影響極大。」
採納政策建議指標,以避免新的失衡情況或重蹈危機,是G20的一大提案。法國希望儘快達成協議,讓國際貨幣基金(IMF)今年下半年就能向各國提出經濟政策建議。
分析師說,各國就經濟指標達成協議,讓法國很有面子,但這些指標的用途還不清,究竟到什麼程度的失衡才算危險,還有如何紓緩失衡的情況,才是更重要的議題;更何況這些協議並未附加處罰條款,其效力有待觀察。
蕭伯樂也說,他反對這些指標以任何明確的數字規定。德國的經常帳順差占該國經濟產出的比重,甚至比中國還高。
◆ 周小川:中國經濟轉型要10年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法新社巴黎18日電】2011.02.19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18日說,中國至少還需要10年時間,才能轉變目前的出口導向經濟形態,而且中國出口商還是會牢牢地抓住外國市場。
周小川承認,若干國家的龐大出口順差導致全球經濟失衡,確實在各國之間引起激辯,他表示,中國已逐漸從製造業轉型往服務業發展。
周小川在G20財長與央行總裁會議之外的Eurofi研討會上說:「我想轉型是可能的,但需要很長的時間。」他說,經濟轉型牽涉到的不只是更新設備,還要改變整個供應鏈和重新培訓工人。「這樣的週期需要10年以上的時間。」
周小川說,在這段期間,中國製造業還是很可能繼續出口並且改善生產力。
他說,人民幣到目前為止的升值顯示,製造商也有能力調整與提升生產力。而且中國出口商曾告訴人民銀行,即使人民幣升值,頂多也只會讓20%的產出移轉出去。因為產品出口到國外,還是比在國內市場銷售更有利可圖。
他說,中國經濟已在轉型,朝服務業發展。根據最新的統計,所有的貸款目前只有10%是放貸給製造業,1990年代則高達50%以上。
◆ WTO判中國非法限制出口
【記者謝璦竹/綜合報導】2011-02-19 工商時報
華爾街日報報導,世界貿易組織(WTO)18日將發佈初步報告,判定中國不具備對9種原材料實施出口限制的合法權利。訂於4月出爐的正式報告如果沒有改變上述判定,美國可能據此為依據,進一步申訴中國限制稀土出口。
2009年墨西哥、美國和歐盟聯合向WTO提出申訴,指控中國對多種工業原料實施出口配額與許可證管理,包括屬於煉鋼關鍵材料的鋅與焦炭等。據熟悉內情的貿易談判官員與律師透露,WTO即將在18日做出針對該案的初步報告寄給與案各國,而報告結果已經判定中國明顯缺乏對出口限制的法律依據。該報告暫時不會對外公開,要到4月發布最終報告才會發布。到時中國可以上訴。
分析師說,該案的影響深遠。因為,儘管並未涵蓋中國對17種稀土礦石的出口限制,但如果美國等國勝訴,可能會為美國向WTO提起相關申訴舖路。
而該案的核心問題是:依據WTO規範,中國是否可以環境保護為由實施出口限制?(這也是中國對礦物資源實施出口限制提出的辯護基礎。)而WTO允許以保護環境為由限制出口,但此類措施必須和國內限制生產或消費的措施同時生效。
中國已開始推行較嚴格的稀土資源管控措施,理由之一就是採礦污染。不過,分析師普遍認為,沒有跡象顯示中國打算削減國內稀土礦產量,倒是暗示將儲備稀土資源。
中國是世界許多原材料的生產大國﹐包括鎘、金、銦﹐鐵礦、石灰、鉛、錳、汞、鉬、磷、鹽、錫、鎢、釩和鋅,並對其中許多原材料實施種種出口限制措施。提起申訴的國家說,中國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吸引業者到中國投資,從中國囤積礦石可見一斑。據MetalPrices網站統計,中國對鋅的庫存量從兩年前的不到8萬公噸增加到逾32萬公噸。
此外,2001年中國加入WTO時,取消了大部分的出口限制,主要是配額、關稅和許可證制度。但在金融危機和大宗商品供應緊張後,中國又恢復了部分出口限制措施。中國16日表示將保留出口配額,但會加強和貿易夥伴合作。
◆ 白宮、眾院對槓 政府恐停擺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1.02.20
美國共和黨掌控的國會眾院19日凌晨以235票對189票通過歷史性的大砍開支預算案,擬將國內計畫、援外計畫甚至一些軍事計畫總共刪減約610億美元。民主黨控制的參院與歐巴馬總統堅決反對,認為它將傷害尚未站穩的經濟復甦。眾院通過這項法案前,白宮已揚言,歐巴馬將否決此案。此種態勢令人擔心預算僵局可能導致政府停擺,兩黨相互指責將愈演愈烈。
眾院18日進行馬拉松辯論,直到午夜過後,然後於19日凌晨4時30分過後不久,通過大刀闊斧砍削開支預算案,議員投票,黨派色彩分明。表決結果堪稱去年 11月當選的87位眾院共和黨「新鮮人」的勝利,他們誓言對付預算赤字、縮減政府規模,迫使該黨領袖做出比原定計畫更大幅的削減。
眾院議長貝納在表決後立即發表聲明:「本周,人民的眾院多年來首次得以伸張意志。這項預算案削減開支的幅度,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我們的削減開支努力,不會到此為止。我們不會讓美國破產,不會讓華府的花費無度,使製造就業機會更加困難。」
眾院拒撥歐巴馬健保改革法的經費、阻止聯邦環境保護署(EPA)管制排放溫室效應氣體的工業,並且限制政府在教育領域扮演的角色。
兩黨對預算的看法南轅北轍,不會很快解決,因此國會議員面臨通過臨時開支法案的可能性,否則目前的開支法案3月4日到期,政府將會停擺。夏威夷州民主黨國會參議員井上健說:「負責任的民選官員不應考慮導致政府停擺的方案。」一旦政府停擺,社會安全福利支票、退稅款以及退伍軍人福利支票都會受到拖延。
進口雜糧 政府擬控管
【聯合報╱記者湯雅雯/台北報導】2011.02.21
全球氣候變遷導致的糧食危機,台灣政府現在也將主動出擊。除了在本周召開第二次「跨部會糧食安全專案小組」會議,還將研擬一套「監控措施」,未來飼料玉米、大豆、小麥等進口雜糧,都擬由政府出面監控,甚至不排除將部分雜糧存貨,拿來當作「安全存糧」。
此外,糧食危機提高到國安層級,連鄰近的日韓兩國也因為今年冬天大雪不斷,蔬菜大缺貨,跑來台灣「搶菜」。農委會農糧署副署長許漢卿說,結球萵苣、高麗菜、花椰菜、洋蔥等,廣受日韓買家喜愛,出口價比國內賣價多了三到五成,也意外打開日韓市場。
農糧署副署長游勝鋒表示,目前有關政府將如何監控與規範糧食安全的措施,將在本周召開的跨部會專案小組會議中討論;包括「何時向國外標購、向哪些國家購買、一年分幾次、購買數量多寡」等,都將訂出一套明確規範,避免進口糧食不斷飆漲導致的糧荒。
根據農糧署統計資料顯示,進口大豆及飼料玉米的漲幅,跟去年同期相比,已漲了逾兩成,繼二○○七年糧食價格飆漲後,再度「漲聲響起」,農委會除了鼓勵民眾多吃米,現在也推出契作獎金,補助農民改種雜糧,減少對進口雜糧的依賴。
不過農糧署指出,國內生產雜糧和進口相比,仍相差甚遠。以目前台灣一年進口的飼料玉米高達五百萬噸來看,國內玉米一年僅生產三萬噸,若進口飼料玉米價格不斷飆升,國內原物料價格就會受到波動。
游勝鋒指出,一旦進口雜糧價格飆升,影響到國內物價波動超過一定範圍,政府將出面與民間企業斡旋溝通,將部分進口雜糧存貨,拿來當作國家安全存糧;不過具體措施仍由經濟部統籌規畫,農糧署負責執行。
※ 相關報導:
* 泡麵飲料月底起漲 罐頭醞釀跟進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feb/21/today-e2.htm
小麥、黃豆、糖、鋁、油價等國際原物料價格漲漲漲,首當其衝的正是食品,泡麵、可樂、披薩、炸雞、麵包、食用油皆聞聲喊漲,罐頭食品也蠢蠢欲動,每天吃的、喝的,漲價潮正席捲而來。
* 地方美食、名產悄悄漲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feb/21/today-e3.htm
油糖麵粉等原物料漲不停,出門要吃個小吃、買點名產,恐怕也要更精打細算,因為包括嘉義天觀珍新港飴、福義軒蛋捲、岡山羊肉、台南鍋燒麵老店等小吃、名產,都已悄悄漲價了。
◆ 咖啡族傷荷包!年漲8成3
張雅惠 2011-02-21 中廣新聞
大宗物資飆漲,不屬於大宗物資的咖啡豆,也飆得很凶!過去一年來,咖啡期貨飆漲八成三,漲幅位居主要商品的第三高,僅次於漲最多的「棉花」,漲了一點五倍多,漲幅居次的是「白銀」,漲了九成多。國內咖啡商直呼漲得太離譜,中小型咖啡商禁不起進口價格飆漲,準備在下個月漲價一成左右。(張雅惠報導)
西方的咖啡文化轉進東方,加上中國等新興市場掘起,消費力轉強,對於咖啡的需求也提高,而咖啡豆受到天候異常的影響而減產,過去一年來,阿拉比卡咖啡豆飆漲八成三,商品期貨的近月紐約咖啡豆更大漲一倍,漲幅僅次於棉花和白銀。
國內咖啡豆也蘊釀漲價,大型咖啡商目前還在觀望,但規模經濟比較小的中小型咖啡商,已經要在下個月漲價,各種咖啡豆漲幅約在一成左右,每磅漲個二、三十元左右。
「會漲是會漲,但不會漲到一倍,大約漲個一成左右」
咖啡族荷包傷,不只咖啡豆變貴了,在中國,牛奶也漲價了,喝咖啡、配甜點,糕餅原料也在漲。過去一年來,棉花漲幅一點五倍多,白銀飆漲八成九,白銀近月期貨飆了一點零一倍;漲幅在咖啡之後的是玉米、糖、黃豆、以及小麥,漲幅在四成到七成之間。
◆ 我見我思-囤積是天性
【呂紹煒】 2011-02-21 中國時報
政府宣示抗通膨,上至總統下至院長、部長,都說要嚴打囤積,不讓不法商人發國難財。不過,囤積這檔事,在總體與個體之間的確存在著相當的矛盾,也很難說是啥滔天大罪,甚至,這是從個人到企業等「個體經濟」的正常行為。
囤積對總體經濟之危害,不言可喻。如果企業都囤積貨品不出貨,市場貨品短少,價格更易飆漲;民眾看價格持續上漲,又加深危機感,搶購風更烈,結果貨品缺少更嚴重,再進一步抬高價格。普遍性的囤積干擾了整個市場的運作,加劇價格上漲的預期心理,讓價格進入失控地步,政府當局當然避之及打壓之唯恐不及。
但從個體來看,嗯,不囤積才有鬼。企業如果在預期某項生產原料將上漲時,合理的行為是「多備料」,多備料其實就是囤積的「企業用專有名詞」,用了就覺得沒有那麼罪大惡極。如果明知原料要上漲,這個企業還不知該「多備料」,股東是該去告經營階層失職。
你說囤積有罪,但,民眾個人可是時常進行這種「囤積行為」,幾乎已到「無日不做,無役不與」。衛生紙、泡麵要上漲了,賣場中擠滿搶購囤貨的人;颱風前夕,大家都知道颱風後青菜產地受創,菜價一定上漲,這時賣場中的青菜總是被一掃而空;油價調漲前晚,加油站前大排長龍,甚至拿桶子去裝哩。很少民眾在知道某項生活品或其它任何貨品要漲價,卻能克制、「以大體為重」,不去搶購一些東西回家囤積。
這種經濟個體的「天性」,嚴重到什麼程度呢?嚴重到甘冒生命危險哩。大陸撤退前夕,物資缺乏、物價飆漲,蔣經國去中國經濟首都上海整頓,號稱「打老虎」,囤積的商人被抓去槍斃。手段夠強硬、夠有魄力的吧?結果呢,結局大家都知道了,物價照漲、上海經濟照樣崩潰。槍桿子、政治手段,敵不過人性及經濟法則。
經濟學上這種總體與個體的矛盾性,最著名的當屬「節儉的矛盾」。以個體而言,量入為出、省吃儉用,是儲蓄致富的基本動作。但放到總體看,大家都省吃儉用少花錢、不消費,經濟就要掛了。民間消費可是國內生產毛額(GDP)的主力,大家都不消費,企業就要倒閉,倒閉結果更多人失業,經濟更慘,最後民眾全部受累。
政府說要嚴打囤積,大家都曰「善」,誰都說不出口,要政府別管。不過,囤積真的不是那麼罪惡,大家每天都在幹此事。政府真要抗通膨,避免物價受不當的人為操縱,除了抓抓大咖點的囤積者外,更重要的還是讓貨品供應充裕,囤積難有獲利,囤積行為自然能降到最低。光靠行政手段,有點難耶!
通貨膨脹的超完美預期
●歐陽書劍 2011/02/21 自由
謎樣的眼神、神秘的色彩,以及奔跑時能夠極度伸展的雄健四肢,使獵豹成為非洲草原上完美的掠食者,但只要疾速奔馳一分鐘後,牠的體溫就會急遽升高,進而危及生命。因掠食者受限於本身條件,無法盡情發揮其本能,使得草原可以維持物種的多樣性及食物鏈的連貫性,這就是大自然的平衡奧妙。然而人為的環境,則沒有平衡的特色,對於外在變化,人和人所建立的組織,經常反應過度或是不足。
經濟環境是人為打造的細緻機制之一,因此也會因集體反應的失當而波動,不管是資本主義下的自由競爭,或是計畫經濟下的國家分配,上上下下的景氣循環現象,已經和經濟發展本身結合在一起。兩年多前,當金融危機的愁雲慘霧罩頂,大部分人尚且擔心經濟衰退不知伊于胡底,現在全球景氣復甦還未完全確立,反而應為物價上漲「看不到盡頭」,甚至視為有「國難」之虞而憂慮?
通貨膨脹對經濟穩定發展有負面影響,本就應該保持關注,並及早因應;但就目前的全球情況而言,過度擔心,甚至形成集體焦慮,以至於病急亂投醫,則沒有必要。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的國際金融統計(IFS)資料,過去10年的物價尚稱平穩。全球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除了2008年為5.9%以外,2000年以後,均維持在3%至5 %之間,2009年為最低,是2.2%。雖然能源和大宗物資已上漲一段時間,但2010年的消費者物價年增率估計為3.4%左右,仍處於10年平均值之下。
就各別區域來看,根據IFS的最新資料,過去10年,歐元區的消費者物價年增率都在2%上下,僅有2009年為0.3%,是唯一低於2%的一年,2008年達到3.3%為最高,2010年估計約為1.6%;同期間,美國的物價年增率,除2009年的負0.4%,其餘則都在3%左右,2010年估計約為1.7%;中國則變化較大,2002年之負0.8%為最低,2008年之5.9%是最高,2010年應不到4%。從實際數字看,都未反映出立即的風險。
相對於全球物價,台灣的物價上漲顯得更為溫和,近10年來都低於全球平均值,平均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最高為2008年的3.53%,其次是2005年2.31%,其餘則均未超過 2%,2009年因經濟衰退而產生緊縮現象,年增率為負0.87%,2010年是0.96%,今年元月份為1.11%,並未相對突出。
歐元區的元月份物價上漲率雖超過2%,但歐洲央行總裁特里謝2月初在例行記者會中多次強調,預期通膨在中長期仍在可接受的範圍內;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在美國全國新聞俱樂部(National Press Club)演講時也指出,能源和大宗物資價格雖然上揚,不過整體物價仍然偏低。台灣情況不同於歐美,經濟成長相對較高,但在央行控穩貨幣政策之下,並非沒有長期高速成長而維持穩定物價的經驗。
但為何通貨膨脹的危機似乎已經迫在眉睫?因為國際上有稻米及棉花、糖等大宗物資及原油的價格,在需求增加、天候因素導致產量減少,以及美元貶值等因素下而上揚,且中國、巴西和印度等新興國家的物價出現較大幅度提高,國內則有經濟成長率反彈而上、不動產價格的持續飆漲,搭配受薪階級薪資久未上調,以致對物價上漲的敏感度提高,而醞釀出通貨膨脹的超完美預期環境。
通膨預期因為沒有限度,有時比價格上漲本身還可怕;因此降低通膨預期,甚至比打擊通膨還重要。國營事業先調漲產品價格,府院再凍漲的動作,強烈反映經濟政策的進退失據,也讓通膨的預期有了火種,如今應做的該是備妥策略,保持警戒,並先拆解國內通膨預期的引信,而這絕非短暫凍漲就能夠達成的。
豹是完美的掠食者,但集體行動的狼更讓大部分動物聞風喪膽,當愈多人相信「狼來了」,狼可能就真的要來了。
※ 相關報導:
* 特里謝:穩定歐元區物價 不擇手段
http://udn.com/NEWS/WORLD/WOR2/6164865.shtml
特里謝並重申,短期內通膨有升高的風險,主要受食品及油價走高影響,而ECB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來維持物價穩定。
◆ 活與和 中共經濟政策悄悄轉向
【聯合報╱香港特派員李春/二十日電】2011.02.21
過去數天,大陸經濟界熱議許李之戰,李是李稻葵,許是許小年,兩人都是大陸有名的經濟學家,圍繞北京市房地產調控的「京十五條」,在網路上唇槍舌劍。但是他們不知,中共中央的經濟政策已悄悄地轉向。
雖然許李之戰戰的是一個熱門話題,大多數大陸民眾都關心的房地產調控,但可能戰不起來,因為中國經濟,即將有新的走向。
劍指通膨 刀砍樓價
在此之前,經濟界有個共識,就是今年中國經濟的主攻方向,已定下是防通膨,政府要力推的重大調控,是房地產調控,所以今年中國經濟的主調,是緊縮為主。而中國人民銀行的節後加息,加息後十天內提高準備金率,都被認定劍指通膨、刀砍樓價。
但形勢在變,中國經濟今年的色調,本來主要看十三天後在北京舉行的全國人大會議,屆時溫家寶的政府工作報告,將由人大蓋章,決定大陸今年經濟和社會發展任務,宏觀調控的思路。但一個突然加進來的會議,決定了大陸經濟路線的新調整,這就是十九日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專題研討班開班式」,這個開班式,中共中央政治局九常委政治局委員都到齊,地方和中央部委的主要負責人全參加,其規模和層級,就是一場中央工作會議。
自江澤民以來,中共領導層巳形成一個重要政治慣例,就是凡遇重大轉折關頭,凡現重大政治議題,就會在中共中央黨校,召開一個會議,會議的名目不重要,叫開班式也好,叫開學典禮也行,重點在於要將中共領導層的重大決策說出來。
社會問題 首要課題
這次中共領導層重大決策,就是如何應對「茉莉花革命」可能波及中國,如何應對處於矛盾凸顯期的中國社會,會議提出三個「最大限度」,最大限度激發社會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的總要求。
「三個最大限度」,凝結到兩個字上,一個是「活」,一個是「和」,胡錦濤在會上的講話,基本上就圍著這兩個轉。雖然說的是社會管理,但由這次會議舉行的背景、層級和內容看,社會問題巳成中心問題,圍繞「三個最大限度」,包括所有方方面面事務,當然也包括經濟事務。
中國大陸的經濟,早就和政治分不開,和社會發展更巳緊緊地綁在一起。在這個意義上,今年中國經濟主色調巳經出來,不用等到三月人大會議,「活」與「和」也將成今年中國經濟的兩大定位。
至於經濟如何才有活力,又如何展現和諧,那本身也是一個「兩難」,是要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乃至整體的宏觀調控,都要爭相進入角色。
※ 相關報導:
* 二奶文化 撐起大陸奢侈品經濟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3/6164722.shtml
北京商報日前引述一項不完全統計指出,中國2010年的奢侈品消費高達400億歐元(約新台幣1.6兆元)。
* 立委羅淑蕾︰開放陸客來台 中國業者欠款50億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feb/21/today-life3.htm
國民黨立委羅淑蕾昨天指出,台灣開放陸客來台觀光兩年半下來,中國旅行團共積欠「好幾百家」台灣旅遊業者,「至少五十億元帳款,討不回來!」有些甚至已經成為呆帳... 觀光局表示,已與對岸達成共識,將要求業者簽定型化契約,付款期限縮短至旅客離境後四十五天內付款。
* 半導體 開放陸資投資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2/6164765.shtml
行政院已審查完成第二波開放陸資來台投資清單,重要項目大幅鬆綁,確定開放陸資參股面板和半導體,本周可望核定。據瞭解,陸資投資國內既有面板廠、半導體製造業,目前暫定持股上限為10%,但新設合資公司,持股比率放寬至50%。
金錢不是萬能 更多的財富不一定帶來更多的幸福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253&f_SUB_ID=4625&f_ART_ID=298993
【撰文/翁常豪】 2011/02/22 金融家月刊
一五一七年九月四日,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在神聖羅馬帝國(德國)的威騰堡Wittenberg 發表了一份反對贖罪卷的九十五條論綱,並在當年的萬聖節,將這九十五條論綱釘在當地教堂的門口;這九十五條論綱的大意,無非是說,購買贖罪卷(天主教)並不是進入天堂的門票。
時間來到了二○一一年,美國南加州大學人口經濟學家、理查‧伊斯特林(Richard Easterlin)在一九七四年所提出的「伊斯特林悖論」(Easterlin Paradox)又再度的被提出來討論,這個財富與幸福的關聯性,就如同馬丁‧路德在十六世紀所提出的贖罪卷與天堂的關聯性是一樣的--更多的財富並沒有帶來更大的幸福。
探索財富與幸福
「伊斯特林悖論」之一,是探索幸福與收入的關聯性,一般在經濟學的理論上,財富的增加會提升人們幸福感,但伊斯特林並不這麼認為,他認為雖然在收入達到某一程度之前,幸福感會隨之增長,然而一旦收入超越了這個程度後,幸福與收入的關聯性就不明顯了。
伊斯特林認為,經濟學上過份關注收入、財富和消費,而忽略了其它的外在變數,像是健康、自由與公平性等等的非經濟因素,因此就算GDP成長了,而許多影響幸福的非經濟因素下滑,這些負向的非經濟因素抵銷了經濟正面的效果,就可能會出現財富增加但幸福感卻毫沒增長的「伊斯特林悖論」。
除此之外,伊斯特林也認為,收入是「相對」而非「絕對」的;意思是說,收入的增加並不是單看自己增加的比例,而是與全體收入的平均值來做比較,因此,當收入的相對比例提高,幸福曲線便會下滑,反之,幸福曲線就會上揚。
儘管「伊斯特林悖論」正面臨全球所有人的挑戰,但這個風靡全球三十年的論點,現在仍持續的被引用,甚至影響到許多學界與政界的領袖,重新思考經濟與快樂的關聯性。
貧富差距下的新思考
近年來、台灣政府不斷強調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甚至將失業率與GDP當神在拜,認為經濟成長與低失業率能帶給民眾更多的幸福;此外,主計處所公布的平均薪資更是屢創新高,但這卻讓一般民眾在相對的比較下而產生更多的仇恨,這些問題的原因,無非是政府長期忽視那些非經濟因素的存在與收入相對性的幸福曲線。當台灣的經濟在成長,失業率在下降的同時,真能反映出民眾真正的幸福與生活品質嗎?這個答案存在不同人的心中。
而在我們對岸的中國大陸也有相同的問題,二○一○年中國的GDP已經是一九九○的三倍多,雖然有如此的成長,但中國人民的生活滿意度仍舊與一九九○年相同。今天,在透過媒體傳播世界資源分配不均的時代,幸福差距(Happiness Gap)無疑的是在貧富差距的社會中,讓許多人相互安慰與鼓勵的一種思考方式:金錢換不到幸福,消費買不到快樂,雖然金字塔頂端的生活與中下階級的生活有如天壤之別,可是快樂的程度未必有很大的差異。
「伊斯特林悖論」讓流竄台灣熱錢的社會得以維繫,因為我們可以假設那些金字塔頂端擁有較多資產的人,僅是扮演自由經濟市場體系的某個角色,而其他的人只要三餐溫飽,並且有一個安穩的家可歸,其實大家幸福與快樂的程度是相同的,而我們的人生就能有相距不遠的滿足。
【完整內容請見《金融家月刊》2011年2月號】
◆ 利比亞亂成一團 油價狂漲!
【聯合晚報╱編譯范振光/綜合報導】2011.02.22
中東和北非多國連日大規模示威抗議,引發國際股市重挫,原油和黃金價格則在避險需求拉抬下猛漲。
中東巴林和北非利比亞的群眾運動愈來愈激烈,國際信評機構21日已調降兩國的評等。外界更擔心的是,石油輸出國家組織 (OPEC)會員國的原油生產可能受類似事件影響。部分石油業者已撤離員工、減少在利比亞的產量。利比亞是北非最大石油生產國,每天生產160萬桶原油,出口110萬桶。
中東和北非的原油產量占全球36%,供應可能減少,倫敦布侖特原油期貨21日每桶上漲3.22美元或3.2%,收在105.74美元,盤後更衝破108美元,為2008年9 月4日以來最高價。在紐約,22日到期的3月原油期貨大漲5.22美元到每桶91.42美元,交易更熱絡的4月期貨上漲5.75美元到每桶95.47美元。
貴金屬價格也應聲大漲,黃金連續六天走高、一度超過每英兩1408美元,為七周來最高價位。銀價也站上每英兩34美元,創1980年來新高。
商品市場行情上漲,股市則上演資金逃亡潮,在利比亞有原油、天然氣生產基地的能源企業跌幅慘重。德國、英國、法國股市跌幅都超過1%,Stoxx Europe 600指數也下跌1.3%,MSCI新興市場指數小跌0.1%。美國股市21日因總統日休市一天,但標準普爾500指數期貨下跌0.9%。
※ 相關報導:
* 越南百物騰漲 通膨日益嚴重
http://news.chinatimes.com/world/11050401/132011022201432.html
「經濟時報」今天報導,化肥的價格突然上漲了11%,而且目前正是耕種的重要時期,使得農人面臨困境。
◆ 兩岸經合會 啟動ECFA三加一協商
【聯合報╱記者林琮盛、陳思豪/桃園報導】2011.02.22
兩岸經合會今天在中壢市南方莊園舉行首次例會,會中將宣布,啟動兩岸經濟協議(ECFA)後續三加一協商;兩岸互設經貿辦事處議題和成立產業合作小組,也將明朗化,其中大陸海貿會和台灣貿協相互設處呼聲最高,兩岸產業合作也將從現有的民間層次,拉高到政府層級。
ECFA後續三加一協商,三項是指貨品貿易、服務貿易、爭端解決機制,一是指已經展開協商的投保協議。
大陸海協會副會長鄭立中率領卅六名成員,昨天下午抵台,大陸首席代表為大陸商務部副部長姜增偉。我方則由海基會副董事長高孔廉領軍,經濟部副部長梁國新為我方的首席代表。
我方代表團主要由陸委會、經濟部、金管會、財政部等部會組成。大陸代表團則有商務部、海關總署、質檢總局和工信部等部委。
兩岸協商代表抵達後,旋即針對今天的會議議程交換意見。
據我方規劃,兩岸經合會首次例會將確認工作小組確立、後續議題協商、早收落實檢討和雙方互設經貿辦事處等事宜。其中,將設立包括貨品、服務、投資、爭端解決和產業合作等六至七個工作小組。
我方主管兩岸經貿事務高層透露,工作小組中,我方希望成立產業合作小組,側重制定兩岸技術標準,從以民間業者為合作主體的「兩岸搭橋專案」三年期屆滿後 ,拉高到政府層級,輔導兩岸產業,聯手進軍全球。
官員指出,兩岸為進一步加深合作關係,現階段將先以成立合作小組為目標,接著挑選產業、制定產業合作標準,以進一步落實兩岸產業合作。
※ 相關報導:
* 高孔廉:台灣正在努力增加經濟分母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3/6168015.shtml
今天討論重點主要有四大項:經合會下將成立幾個工作小組、啟動後續貨品貿易、服務業貿易及爭端解決等三項協商、檢討早收清單執行,並討論雙方後續經濟合作,考量雙方經濟規模差距來產業分工。
* 有共識!不發共同聲明 各自表述結論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3/6168005.shtml
據指出,這個規則在避免經合會產生具有簽署協議效力的功能...
全球榖物庫存跌 5年首見
記者林佳誼/綜合外電報導 2011-02-23 工商時報
糧食危機山雨欲來,據美國農業部(USDA)估計,全球穀物庫存在下波收成前將滑落13%,為2007年以來首度庫存下滑,為全球糧食供需再添警訊。目前糧價激漲與需求大增已造成部分地區食物短缺,並使先進國家通膨增溫。
根據USDA資料,2000年以來各地的小麥、稻米及飼料穀物年產量已增進16%,卻趕不上幅度達20%的需求增加。
其中,全球玉米庫存量已落至1974年以來新低,顯示即便種植面積擴大,糧價又大幅躥升,各地玉米產量仍無法應付快速成長的消費需求。
穀物期貨價格本月在芝加哥交易所創下2008年糧食危機以來新高。玉米價格過去1年來暴漲95%,達到每英斗7.2025美元。黃豆價格也大漲44%,至每英斗13.81美元。漲勢較溫和的稻米也有11%漲幅,在每100磅15.075美元左右。
但資產管顧公司Huntington Asset Advisors基金經理索倫堤諾(Peter Sorrentino)還認為,玉米價格很可能在明年以前就會刷新每英斗8美元的歷史紀錄,甚至可能觸及10美元高點。
高盛集團則認為黃豆會有最大漲勢,未來3個月內就會漲到每英斗16美元。
面對糧食危機山雨欲來,中美兩個農業大國皆希望透過增產解決問題,但目前看來情勢卻不甚樂觀。
USDA上週估計,今年美國8大主要作物種植面積將會增加4.1%,亦即約1千萬英畝,而達到2.55億英畝,這是1996年以來最大種植面積增幅。
不過美國榖農認為,這些增加的產量也不足以恢復庫存。由於強勁需求不減,預計玉米庫存水準將下滑到18天用量,因此玉米期價恐怕還會再創新高。
另穀物研究機構Lanworth預估,最大小麥出口國美國今年冬麥產量可能銳減8.8%。聯合國糧農組織日前也指出,華北大旱恐將影響今年中國冬麥產量。
中東動盪 與電子股何干
自由 2011/02/23
台股自新春開紅盤以來諸事不順,先是遭到炒短線的外資坑殺,好不容易驚魂甫定,又爆發北非中東的革命潮,特別是利比亞執政40年的格達費,看到同類一一垮下,顯然狠下心,不惜屠殺抗議者也要保住寶座,造成北非情勢動盪不安,國際期油黃金大漲,台股再度大跌。
動亂容易讓人失去理智,將手中的資產亂殺一通,好像換到了現金、黃金比較容易逃難。奇怪的是,這波人民革命的風潮蔓延北非中東,跟台灣距離十萬八千里,飛彈都打不到這裡,如果因為利比亞是重要產油國家,石油價格上漲,還有道理,但黃金在漲什麼?台股的電子股在跌什麼?難道利比亞陷入動盪,其他國家的民眾就不採購電子產品了?
其實,從突尼西亞到埃及的革命成功,世人都已見證了社群網路的威力,現代生活已離不開科技產品,電子資訊顯然是人類文明最大的助力。可是從股市的反應,投資人似乎認為吃飽穿暖才是最重要的,科技的進步不值錢,因此食品股大漲,傳統製造業大漲,唯獨電子股被股民棄之如敝屣。
農糧、原物料、貴金屬當道,其實反映了人們的悲觀心理,對未來缺乏信心,才需要這些保命、保值的東西;若是世人對未來樂觀,象徵文明進步的物品才會變成主流。不管中東北非如何動亂,平常人的吃穿需求大致不變,大宗商品卻大漲,而進步社會差不多人人一支智慧型手機、一台平板電腦,卻大殺電子股。這種投資心態,你說奇怪不奇怪?
※ 這篇在信心喊話。
* 利比亞動亂 油價飆2年來新高
http://udn.com/NEWS/WORLD/WOR2/6170380.shtml
納伊米表示,沙國隨時能夠增產,但要看有無必要,「我要對市場說一句:此時此刻絕對沒有供應短缺」。他說,一切都是恐懼在影響油價,其實「在今天,供需是平衡的」。
* 美2月消費信心 三年來最高
http://udn.com/NEWS/WORLD/WOR6/6169647.shtml
美國2月的消費者信心攀升到三年來的最高水準,反映美國人對所得和經濟情況愈來愈樂觀。但去年12月的房地產價格創下一年來最大跌幅,顯示房市仍未擺脫頹勢。
* 中東不穩! 「熱錢回家避險」
http://udn.com/NEWS/WORLD/WOR2/6170476.shtml
花旗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鄭貞茂指出,目前國際資金以驅避風險作為導向,中東情勢不穩定對於全球經濟情勢影響,就目前來看仍是暫時性的,引發油價飆升的原因也以心理因素居多,中東情勢是否繼續惡化將是持續觀察重點,不過,若就長期來看,國際資金終將回到亞洲懷抱。
◆ 外資掀撤離潮 年後匯出800億
【經濟日報╱記者藍鈞達/台北報導】2011.02.23
農曆年後外資大撤離,導致昨(22)日股匯雙雙重挫。市場估計,外資年後匯出近800億元,光是昨日單日匯出量高達15億美元(約新台幣443億元),外資在股市賺的錢幾乎全數獲利了結匯出。
台股昨天盤中重挫225點,終場大跌165點,以8,673點作收;新台幣重貶1.91角,以29.557作收,量能擴大到26.85億美元,雖未列在台北匯市的前十大量排行榜上,但已是全球金融海嘯以來的最大交易量,反映外資移動的殺傷力。
昨天匯價有如「崩盤」,台灣銀行牌告匯率短短七個小時內,更新超過60次,可見外資匯出力道相當恐怖。
匯銀主管表示,外資去年在台股賺飽飽,加上匯差已高,現在獲利了結也算合理。根據統計,年後外資賣超台股833.69億元,匯出約400億元。但光是昨天匯市量就至少一半是外資匯出,也就是說,之前外資賣台股後還有一半的錢停留在國內,昨天就又匯出所剩的一半,年後獲利了結的外資幾乎全跑光了。
不過,匯銀主管認為,「後面恐怕還有資金要排隊匯出」,畢竟北非及中東動亂越演越烈,美國吸金力道驚人,熱錢加快回流,亞股成為提款機,昨天除新台幣外,韓元、星元及馬元等亞洲貨幣全面重挫。
匯市交易員表示,昨天新台幣一開盤就出現沉重賣壓,盤中則有出口商和央行進場調節,否則貶幅不只如此。
熱錢幾乎殺紅了眼,也反映在遠匯市場,目前1個月期新台幣海外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NDF)由折價(預期升值)近1角,大幅收斂至平盤附近,顯示市場對新台幣的看法已經轉變,不再一面倒看升新台幣。
◆ 經濟不景氣 武器工業仍成長
中央社 2011.02.23
即使在全球經濟衰退的2009年,以美國及西歐佔多數的百大武器製造公司,營收仍有8%的成長,而最大的市場在中東、亞洲及拉丁美洲。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SIPRI)公布的資料顯示,不包括中國武器製造業,全球百大武器製造公司2009年的營收高達4010億美元,較2008年增加了148億美元。
全球百大武器製造公司當中,有45家美國公司及33家西歐企業。這些企業2009年營收總值達3680億美元。歐洲的武器工業主要在法國、德國、義大利和英國。
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專家分析,武器工業的營收能持續成長,一方面因為許多國家都定期更新武器;此外,阿富汗及伊拉克的戰事也需要大量武器供應。一般而言,供應武器系統整合以及生產潛艇、戰機及裝甲車的武器工業,面對的競爭不多,也常常是獨門生意。
專門研究軍用及民用物資轉換使用的德國研究機構「波昂國際轉換研究中心」(Bon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Conversion)專家指出,政府是武器製造商最大客戶,而中東、亞洲及拉丁美洲是美國及西歐武器工業最大的市場。由於許多西歐國家都逐年減少國防預算,這些國家的武器工業只好積極拓展海外市場。
專家分析,新興經濟體,包括巴西、印度、中國及南非,都向德國購買大宗武器,例如潛艇、坦克及各類裝甲車輛。
研究中心的一項報告顯示,全球花在武器方面的開銷,若以目前全球人口來分攤,平均每人超過50美元。專家指出,這些花費如果用在衛生保健及教育,應該更有助地區的發展。
◆ 巴西恐爆次貸危機
記者陳穎芃/綜合外電報導 2011-02-23 工商時報
Eureka基金共同經理人馬爾紹(Paul Marshall)周一於金融時報撰文表示,巴西信貸市場快速膨脹,再加上金融體制操作不當,很有可能和美國當年一樣爆發次貸危機。
過去5年間,巴西信貸市場成長率是名目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的2.4倍。相較之下,俄羅斯、印度及中國信貸成長率分別是名目GDP的2倍、1.6倍及1.2倍。
巴西民間貸款占GDP比重約46%,和美國的165%相比雖不足為奇,但巴西貸款人的負擔卻比其他國家沉重許多。巴西銀行平均放款利率高達25%,而消費貸款利率更超過30%,意即大多數巴西人貸款所負擔的實際利率,在20%至25%之間,遠大於其他國家的1%到3%。
目前巴西消費者負債占可支配所得比重已達24%,且明年前更可望增至30%。美國當年在這項比重達到14%時就引爆次貸危機,如今即便降至12%仍嫌負擔過重,更何況巴西的比重是其2倍之多。
馬爾紹表示,巴西信貸市場現況和美國當年極為相似。巴西銀行一開始拼命向消費者推銷高利率貸款,等到消費者開始還不起貸款時,銀行虧損就越滾越大,甚至出現經濟學家高伯瑞(J. K. Galbraith)口中的「檯面下盜用金額」(bezzle)。
去年11月巴西泛美銀行(Panamericano)就爆出以假帳掩蓋信貸虧損的醜聞,隨即遭到政府調查,還動用了中央存款保險基金才獲得紓困。
巴西信貸市場一路走來雖和美國情形類似,但巴西也有自身的先天問題,那就是國內風險管理機制極度匱乏。巴西至今仍因消費者保護法考量,而尚未建立能夠追蹤個人信用紀錄的正面徵信局,導致消費者肆無忌憚地以債還債。
除了風險管理不當之外,巴西金融體系缺乏效率也助長信貸成本,加重次貸危機的風險。巴西銀行業的營業支出占資產比重達4.2%,高過中國的1.1%及印度的1.6%。
過去10年來巴西政府雖強化監管政策,但顯然要抑制這波信貸泡沫還須額外輔以其他金融規範,否則只要經濟成長減速、失業率攀升,信貸市場就會加速逼近臨界點。
農民搶種 糧價最快下半年回跌
【經濟日報╱編譯于倩若/道瓊社二十三日電】2011.02.24
國際糧價飆漲已促使全球許多地區的農民擴大耕種面積,若天氣條件持續對農作有利,糧價最快會在下半年回跌。小麥、玉米期貨已連續三個交易日走低,23日分別重挫5%與3%。
過去一年全球糧價節節攀升,小麥、玉米和黃豆價格已攀至2008年來最高水準,當時導致世界各地傳出糧食暴動,這回則造成中東動盪,並迫使許多國家政府急尋對策以防動亂愈演愈烈。
但農民的反應顯然比政府機靈,特別是俄羅斯、巴西和澳洲農民。倫敦國際穀物協會(IGC)在最近的報告中指出,今年全球小麥種植面積可望增加3.1%至2.24億公頃,產量也會攀升4%至6.7億噸;此外,俄羅斯去年小麥產量遭乾旱重創,但今年栽植面積可能擴增逾15%。
巴西已開始收割黃豆,可能成為歷來最大收成;阿根廷今年初的旱情一度威脅黃豆收成,但近來的降雨推升了產量。
美國農業部上周在長期預測報告中表示,價格高漲可能使美國今年栽種面積增加400萬公頃至1.03億公頃。美國農業部先前預估,去年全美玉米和黃豆種植面積各擴增4.3%和0.3%。
瑞士銀行(UBS)分析師22日發表報告指出:「目前農業投資支出如此之高可說前所未見,訂單比1970年代中期前次糧價飆漲時還龐大。」
瑞銀的報告也說,儘管這不能保證糧價一定會回跌,因為天氣不可預測和中國等地的需求日增,「但證明了經濟學確實有用,價格誘因引起投資反應」。
不少分析師還是認為,現在就預期糧價會回跌還太早,主要因為新的栽種面積可能受天氣或其他因素影響最終未能產生收成。況且,若干國家的農產量已創新高或逼近歷來最高水準,產量增幅可能很難超乎預期。
玉米和小麥23日連續第三天走跌,因投資人預期北非和中東的示威可能拖累全球經濟成長,進而削弱玉米和小麥需求。
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玉米5月期貨價格23日跌幅深達3.3%,每英斗報6.67美元,創2月9日來最低價。小麥5月期貨也重挫近5%至每英斗7.56美元,至少是1月14來最低水準。
※ 相關報導:
* 埃里恩:全球恐陷停滯性通膨
http://udn.com/NEWS/WORLD/WOR2/6172224.shtml
埃里恩也說:「由於油價上漲,通膨將走高,經濟成長會減緩,進而削弱購買力。地緣政治的風險會升高,抑制投資人的活力,並衝擊投資活動。從經濟角度來看,西方國家應該知道瞭解這會引發停滯性通膨。」
◆ 中油:未向利比亞購油 安全存量68天
【聯合報╱記者林淑慧/台北報導】2011.02.24
利比亞情勢動盪,中油公司昨天說,中油沒有向利比亞購油,油源不受影響,但因國際油價飆漲,購油成本增加不少。
中油強調,目前各項油品的安全存量都在六十八天以上,短期供油不成問題。
另外,利比亞情勢吃緊,中油已陸續召回駐利比亞的工作人員,截至昨天為止,留在利比亞的中油員工還有五人,除了中油駐利比亞分公司經理決定先留守觀察外,其餘工程人員及眷屬這幾天都將陸續返台。
中油表示,依規定,國內油品安全存量至少六十天,而中油各項油品目前存量都超過法定標準,汽油存量是六十八天,柴油七十七天,燃油七十三天,短期供油無虞。
中油說,利比亞是非洲第三大產油國,原油日產量約一百五十萬桶,主要售往歐洲地區,我國並沒有向利比亞購油;另外,利比亞許多油田位於偏遠的撒哈拉沙漠,距離動亂地區還有數百公里。
中油公司利比亞分公司主管表示,利比亞反政府運動從東部大城班加西開始延燒,商店也關門自保,「派出所被暴民火攻,但外資公司才是暴民主要攻擊的目標。」
包括在利比亞規模最大的外國能源公司義大利埃尼集團、荷蘭皇家殼牌石油、德國Wintershall石油、英國石油、挪威Statoil能源、奧地利OMV石油等公司,都已撤出外派人員。
※ 油價每漲一美元,中油的購油成本會增加六億台幣。
* 中東動盪 恐懼心推升油價
http://udn.com/NEWS/WORLD/WOR2/6173097.shtml
專家表示,利比亞石油減產可以經由沙烏地的增產來補充,因為利比亞只占美國石油進口量的1%不到,而美國經濟或許也能承受百元油價的負擔繼續成長。但中東與北非的動盪憂慮,仍將為油價帶來每桶100 美元的「恐懼加價」,並對世界經濟造成傷害。
上班族薪痛 兩年來平均月薪只多6元
自由 2011.02.25
〔記者鄭琪芳、廖千瑩/台北報導〕物價漲聲不斷,薪水卻停滯不前!行政院主計處統計,去年平均薪資四萬四四三○元,雖是歷年新高,但只較金融海嘯前增加六元,等於兩年來上班族平均月薪只增加六元,買一罐養樂多都不夠,根本趕不上物價上漲速度;因此,扣掉物價漲幅後,去年實質平均薪資只有四萬二一二二元,還不如十二年前。
扣掉物價漲幅 還不如12年前
主計處專門委員陳憫說明,去年平均薪資(含經常性薪資及年終獎金、紅利等)已回到金融海嘯前水準,反映去年底廠商增加發放獎金;但經常性薪資(含本薪及固定津貼等)仍低於金融海嘯前,因為企業獲利不會馬上加薪,通常一段時間後才會加薪。
陳憫表示,去年工業及服務業受僱員工經常性薪資三萬六二七一元,仍低於二○○七年及二○○八年,較前年則增加一.八三%,為近十年來最大增幅;去年平均薪資四萬四四三○元,較前年增加五.三四%,為近十六年來最大增幅。
不過,去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上升○.九六%,扣除物價漲幅後,實質經常性薪資三萬四三八七元、實質平均薪資四萬二一二二元,雖然較前年增加,但還不如一九九九年水準,近十多年來的薪資增幅,全被通膨吃光光。
根據yes123求職網調查,雖然年後不少企業都在找人,但是有高達六成六企業給求職者的薪資還是跟去年一樣,由此可知,願意給求職者薪資高於去年的企業仍居少數。
yes123求職網副總邱文仁認為,目前不少上班族的薪資可能陸續調回到金融海嘯前水準,但是若要持續再調的話,很難像過去一樣雨露均霑,只有特定產業或特定工作,例如房仲或業務,可能出現較大幅度調薪狀況。
※ 相關報導:
* 吳揆:碗裝泡麵 40元以下才正常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2/6175507.shtml
國民黨籍立委呂學樟上午在立法院施政總質詢中取出一碗碗裝泡麵,要求備詢的吳揆猜猜多少錢?吳揆估價40元,立委則公佈價格為53元。呂學樟說,這碗泡麵原本一碗45元,2008年漲成48元,後來原物料回跌,小麥價格回跌40%,但麵粉價格趨穩,這碗泡麵價格卻沒有下降,而現在原物料上揚,泡麵價格又漲了,這碗泡麵價格現在飆到53元,「比一個50元便當貴」,他疑質物價只有上升沒有下降,難道台灣人薪資比物價的漲幅高嗎,這不知市場機制問題,而是人為拱抬炒作,要求公平交易委員會介入調查。
◆ 陸資參股生技製藥 上限20%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6174714.shtml
【經濟日報╱記者蘇秀慧/台北報導】2011.02.25
行政院昨(24)日核定第二波陸資開放清單,確定開放陸資參股面板、晶圓代工、半導體封裝測試和DRAM產業,持股上限為10%,並首次開放製藥業,生技製藥投資上限20%,衛生署原擬開放體外試劑,未在開放之列。
政府高層昨天透露,第二波陸資開放清單將在近日送請立法院核備後,正式對外公布施行。這波開放製造業行業類別計2、30項,加上第一波開放的69項,累計對陸資開放製造業比重逾四成。
除了製造業外,鬆綁項目還包括醫療器材、金屬機械、染料化工、肥料等。至於碼頭經營業陸企僅能入股投資,股權低於50%。
這波開放陸資來台,有別第一波開放,陸資來台參股條件,依不同產業類別、特性及參股公司類型,訂定不同條件,原則分三大類,第一類屬於一般性產業,投資不設限,如染料化工等。
第二類屬稍具敏感性產業,投資上限20%,如製藥業的生技製藥等。例如陸資國內杏輝藥品、東洋藥品,持股上限為兩成。
第三類屬敏感性產業,參股上限10%,大陸企業若要來台投資友達光電、奇美電子、台積電、日月光、力晶半導體產業,持股上限不得超過10%,合資新設公司持股比率上限必須低於50%。
官員表示,根據會計準則,對持股逾10%的股東視同大股東、持股逾20%視同具有影響力、持股達50%視同有控制能力,因此敏感性產業不能讓陸資成為最大股東,稍具敏感性產業不能讓陸資具有影響力。
為吸引陸資來台,和增加國內就業機會,把產能留在台灣,如為兩岸合資成立新公司,持股比率可提高至低於50%,但仍不得達50%,具控制力。
官員指出,不論是敏感性產業或稍具敏感性產業,都有部分產業開放兩岸合資成立的新公司,持股比率可提高至低於50%。
油價暴衝 一度逼近120美元
【聯合報╱編譯陳澄和、王麗娟/綜合報導】2011.02.25
北非的利比亞情勢險惡,世界石油供應鍊全面承受衝擊,油價廿四日一度接近每桶一百廿美元,飆漲八點五美元,但在沙烏地阿拉伯保證填補所有種類油品缺口,包括利比亞生產的輕、高品質原油後,油價止升回穩。
高盛銀行警告全球將出現嚴重石油短缺,利比亞停產將導致石油輸出國家組織用掉一半的備用產量後,倫敦四月交貨的布侖特原油一度每桶大漲八點五四美元,達一一九點七九美元。在沙國消息人士指出沙國會彌補缺口後,油價回落至一百一十五美元一桶。四月交貨的紐約輕原油也一度觸及每桶一○三點四一美元。
沙國一名消息人士說:「沙國願意也有能力供應相同品質原油。油國組織也表示能供應所有種類原油,油價沒有再漲的理由。」之前,沙國表示市場供應仍足,沙國不會增產,但沙國隨時準備啟動每天約四百萬桶的備用產量。不靠沙國啟動備用產量,全球石油供應系統將無法應付利比亞停產。
利比亞動盪至少導致市場每天減少一百廿萬桶原油。利比亞的油產集中於東部地區,該區已不受利比亞強人格達費控制。
日本金融業者野村廿四日表示,若中東和北非暴亂蔓延,導致利比亞和阿爾及利亞停產,油價可能飆到每桶逾兩百廿美元。
路透分析師指出,技術分析顯示,布侖特原油二○一一年可能漲到每桶一百五十八美元的高價,高於二○○八年金融風暴時的一四七點五○美元的高點,而美國原油也將漲到一五九美元。
※ 相關報導:
* 供油小國 利比亞為何攪亂全世界
http://udn.com/NEWS/WORLD/WORS1/6174808.shtml
專家說,利比亞日產一百六十萬桶原油,超過九成是含硫量低的輕原油,較容易提煉成汽油、柴油、煤油、噴射燃油,且歐洲和亞洲許多煉油廠設備只能提煉輕原油,無法處理含硫量高的重原油,對利比亞原油倚賴特重。
◆ Fed二次量化寬鬆 可能提早退場
【經濟日報╱編譯廖玉玲/綜合外電】2011.02.25
通膨壓力升高,市場預期歐洲央行(ECB)與英國央行(BOE)可能提早升息;美國聯準會(Fed)的鷹派決策官員也表示,可能力促Fed提早結束6,000億美元公債收購計畫。
路透訪調經濟學家大多認為,英國和歐洲到年底前都不會升息,畢竟英國和歐洲經濟前景仍有變數。英國央行需捍衛抗通膨信譽,但也不敢冒著讓經濟重現衰退的風險;歐洲尚未走出債務危機,銀行的問題也還沒完全解決。
但愈來愈多人預期,英國和歐洲第三季就可能升息。從英國央行公布的上次會議紀錄來看,鑒於通膨率已達目標值2% 的兩倍,九名決策官員中有三名主張升息。其他官員則暗示,只要經濟從去年底的萎縮復甦,也傾向支持升息。
無獨有偶,Fed也有兩名官員表達對通膨的憂心。堪薩斯聯邦準備銀行總裁何尼(Thomas Hoenig)重申溫和升息的必要,以防堵泡沫出現。他23日在華盛頓的一場演說後警告,貨幣政策必須隨經濟復甦校準,才不會衝太快,以致引發下一場危機。
費城聯邦準備銀行總裁普洛瑟(Charles Plosser)同日在阿拉巴馬州對企業人士表示,如果經濟成長比預期強勁,通膨上升太快,他「不排除」要求聯準會(Fed)提早結束二度量化寬鬆政策(QE2)。何尼與普洛瑟向來是Fed裡的異議份子。
中東和北非局勢動盪推高國際油價,讓通膨壓力火上加油。不過普洛瑟認為,目前美國經濟尚未受到太大威脅,這些問題對美國經濟的干擾比歐債危機小。他認為中東和北非無論是誰當家做主,都不會讓石油供應中斷,這是他們的利益所在。
普洛瑟說,現在最重要的是觀察油價是否繼續漲,「商品價格上漲的情況值得觀察,我不認為這些事情導致通膨,但他們可能是通膨即將來臨的症狀。」
Fed下次決策會議訂3月15日召開,屆時或再下一個月的會議上,可能宣布是否依計畫結束QE2,或是延續下去。不過美國經濟似乎逐漸改善,要再擴大量化寬鬆政策勢必會遭受更多阻力。
※ 相關報導:
* 歐元區經濟信心 攀高峰
http://udn.com/NEWS/WORLD/WOR2/6174677.shtml
然而歐盟執委會的調查也顯示,歐元區消費者對未來12個月的通膨預期急遽升高,衡量的指數由1月的20.9竄升至2月的25.7。製造業者2月通膨預期由1月經上修的17.3激升至25.7 ,創2008年7月以來最高。
* 通縮/日本物價跌勢 趨緩
http://udn.com/NEWS/WORLD/WOR2/6175385.shtml
第一生命的資深經濟學家新家義貴說:「原物料成本帶動的物價上漲對經濟是壞消息,不是終結通貨緊縮時所樂見。」他說,日本銀行在整體物價停止下滑前維持低利率的承諾,可能不會受影響。
◆ 全球經濟調整的陣痛再起
【經濟日報╱社論】2011.02.25
六天年假一過,所有的投資人都瞠目結舌,因為年前一路看多的台灣股市不漲反跌,一路跌掉600多點,中間僅見急跌後的技術反彈,與兩年來的走勢大相逕庭。與此同時,過去兩年也欣欣向榮的新興市場,投資氣氛也明顯翻轉;反而是金融海嘯以來深陷愁雲慘霧的美國,股市在意外聲中驚驚漲,跟新興市場形成強烈的對比。
這種出乎預料的現象,有人解釋是起自利比亞狂人格達費對平民展開血腥屠殺,乃至揚言要炸毀油管造成的恐慌,讓各國投資者再度將美國做為避風港,使資金流向美國所致。但格達費的瘋狂作為是近幾日的事,無法解說春節過後的大跌現象。台灣的專家則提出一個更強有力的說法:全球熱錢一反兩年來自美國湧出的走向,開始大舉回流美國。
其實,將近兩年的時間裡,許多有識之士都在翹首盼望這一天的到來;因為這段期間全球經濟嚴重失衡,以美國為首的先進國家嚴重偏枯,經濟成長停滯、失業率居高不下,房市一片淒風苦雨,並促使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將利率降至接近零的水準,甚至一再從事形同印鈔救市的量化寬鬆政策。但另一半的世界,由新興市場主導,經濟快步復甦,股市與房市漲聲不斷,部分甚至因過熱出現泡沫化現象。
這種世界經濟一半極冷、一半極熱的景況,可說前所未見,而且對全球經濟的健康復甦是極大的障礙。障礙一日不除,全球經濟即一日不能走回金融海嘯的正軌;而其根本關鍵,即在於這些由聯準會一手釋出而且無意收手的巨量熱錢,大舉流向利率遠高於美國、貨幣價值也走高的新興市場,進而造成美元、日圓等利差交易盛行,資金供應國的經濟卻因資金失血而乾涸;相對的,新興市場則錢滿為患,也吹出日益明顯的泡沫。因此,釜底抽薪之計是讓利差縮小,降低資金停留新興市場的誘因,並流向美、日等國,使枯涸者得到活水澆灌,熱錢橫流者可冷靜下來。
美國經濟明顯好轉、失業率降至9%,都升高各界對聯準會升息的預期;新興市場的泡沫愈來愈大,則愈來愈令人忐忑不安;至於四處套利、套匯的熱錢也已飽餐暴利,開始居高思危,為資金回流塑造了最佳條件。因此,年初台股走跌,應是資金大回潮的先頭部隊。此外,資金回潮還有自我強化的特性,因為資金愈向美國集中,美國的景氣就會愈快上揚;爭購美元的熱錢不斷推升美元,更使套匯方向逆轉,則留滯海外的熱錢為免更嚴重的匯兌損失,只能加緊腳步爭相回籠。
如果這樣的推論實現,甚而誘發聯準會的極度寬鬆政策提前回歸中性,整個世界將重回正軌,恢復金融海嘯前的繁榮局面。這樣的調整固然是大家所樂見,但由反常走向正常,偏冷者將加溫、過熱者則降溫,這是必然的發展;由於台灣屬於後者,資金快步撤離、幣值持續滑落,股市、房市泡沫消退等,就會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殘酷事實,也是台灣與全球經濟一同重回正軌所須經歷的陣痛。
眼前真正的當務之急,就是讓陣痛不致太過嚴重,而調整過程也能穩健而順暢。就此而言,貨幣當局或許會承擔最重大的責任。可行的措施之一,就是在解脫熱錢流入的顧慮後,逐步讓利率水準回歸正常,其不僅是資本市場必要的基本條件,或許也能略微緩和外資流出的速度。此外,當外資大舉抽離時,國內市場的資金供給動能將不如以往,因而提高存款準備率以收攏超額流動性的規劃須再謹慎評估;除此之外還有許多配套,都應把握黃金時間為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