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10

人口大爆炸 生物多樣性難保

◆ 人口大爆炸 生物多樣性難保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9674

台灣立報 2011/08/09 陳玫伶

【編譯陳玫伶整理報導】據《半島新聞台》報導,根據《海洋生態進展叢刊》(Marine Ecology Progress Series)公布的一份最新報告指出,人口過剩導致生物多樣性迅速減少,而用國家公園為名義所設立的保護區也成效不彰。報告表示,如果沒有處理人口過剩問題,人類到了2050年就需要27個地球才能夠好好活著。

地球在21世紀面臨幾項重大議題:人口、過度消費及未有效使用資源。即使透過保育方式,讓某些區域的動植物增加10倍,也難以維繫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統。

根據7月底公布的統計結果,自80年代以來,各國政府陸續增加保護區域的規模和數量,目前已經有超過10萬個區域,含蓋1,7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積及20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

儘管新設立公園、保護區和規範法令等的數據看似驚人,瀕臨絕種的物種與數量仍然持續激增。

帶領這項研究的是夏威夷大學的莫拉(Camilo Mora),他表示:「過去30年來的證據非常清楚顯示,我們還沒有辦法將保護區生物多樣性消失的速度放慢,我們感到非常驚訝。」

報告中也提到,生物多樣性流失表示物種和生物數量的減少,以規劃保護區來解決這個問題的功效顯然被過分高估。在現實狀況中,應該要保護的區域沒有被保護,造成許多虛設的「紙上公園」(paper parks)。莫拉表示,保護區往往空有其名,超過7成以上的海洋保護區都是是紙上談兵。

報告描述,全球每年花費在保護區的經費約60億美元(約新台幣1,736億元),且仍有許多地方的經費不足,無法達成有效管理的目的。而若要有效管理現有的保護區,估計所需的經費為240億美元(約新台幣7,000億元)。

保護區難阻物種流失

另一名共同作者是聯合國大學水資源、環境和健康研究所(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s Institute for Water, Environment and Health)的海洋生物學家賽爾(Peter Sale),他說:「生物多樣性的流失速度持續惡化的後果,對人類福祉有深遠的影響,並強烈需要以擴大保護區作為補救措施,但為了預防生物多樣性流失而設立保護區是一種錯誤的期待。」

根據既有文獻,兩位作者的研究報告蒐集了與人類生存威脅及生物多樣性流失的資料。

2010年在日本名古屋達成全球多樣性保護的協議後,決定要在2020年以前將全球17%的土地及10%的水域納入保護範圍。但賽爾認為,由於糧食及其他各種資源的需求量上升,導致的衝突將使得「非常有可能不會達到那些目標」。

他說:「即使目標真的達到了,生物多樣性下降也不會停止。」其中一個原因是疏漏,另外一個原因保護這裡的森林不被砍罰,另一處森林被砍伐的壓力就會增加;如果禁止船隻在受保護的珊瑚礁區內捕魚,船隻會尋找另一個珊瑚礁區。

設立保護區並非解決之道的另一個原因,就是阻隔及巡邏的方式,並無法杜絕污染及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衝擊。結果,地球的資源壓力快速上升,導致「解決辦法遠追不上問題的發生」。

莫拉說,生物多樣性流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因為這是人類賴以維生的支持系統。這一支持系統提供糧食、乾淨的水和空氣,也提供娛樂和旅遊,它提供多種化學物質以促進人類文明發展。

現今減緩生物多樣性消失的主導策略是設保護區,莫拉說:「這是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最主要的改變是需要處理根本的問題。」

不斷擴大的人類足跡就是首要因素,根據種種跡象顯示,當1985年全球人口破50億時,已被利用的自然資源或被影響的生態已經超過地球可已承受的範圍。

人口激增 過分消耗資源

全球目前有70億的人口,地球已經無法永續平衡;到了2050年,當人口超過100億時,人類若不改變使用資源的方式,將需要27個地球所提供的物資才夠人類使用。

要永續支持現有的70億人口,必須改變資源利用方式。美國人的生態足跡約為10公頃,但海地人卻不足1公頃。莫拉表示,如果每人的生態足跡平均有2公頃,地球才能永續發展。

如果人口一直增長,而可用的資源越來越稀少,那麼人口必須控制在一位女性只能生育一位子女。莫拉說:「我來自哥倫比亞,我無法想像有些發展中的國家政府付錢給女性,要他們生更多小孩。」

但賽爾表示,公眾並未充分關心這一人口問題,這個問題若要解決,人類群眾就必須調整自己的方向。「但我們還在找尋方法,使其成為推動改變發生的誘因。」



◆ 護送陸蟹產卵 墾管處8月起交管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9676

台灣立報 2011/08/09 呂苡榕

【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每年7月到11月是墾丁陸蟹產卵高峰期,預備產卵的母蟹必須穿越馬路才能抵達海邊產卵,往來車輛一個不小心就可能輾斃陸蟹,因此墾管處從8月14日起到10月,預備進行9次交通管制,為大腹便便的母蟹開路。

讓蟹通行 有助保育

墾丁是全台灣陸蟹種類最多的地方,墾丁國家公園內有3處陸蟹棲地,包括香蕉灣、港口溪和後灣,其中香蕉灣物種最多樣,根據前兩年墾管處委託陸蟹專家、靜宜大學生態系助理教受劉烘昌調查發現,香蕉灣有5科23種陸蟹。不過因為香蕉灣有台26線通過,之前還有賽車場,這些人為設施對陸蟹棲地造成一定影響,導致數量下降。墾管處保育研究課課員郭筱清表示,目前賽車場已經拆除,之後還有棲地復育等工作需進行。

後灣則是兇狠圓軸蟹的主要棲地,因為居民仍會捕捉陸蟹煮食,影響陸蟹數量。郭筱清表示,國家公園內的物種不可隨意拿取,否則會觸法,捕捉陸蟹最高可罰1萬5千元,而墾管處也積極宣導正確觀念,鼓勵民眾檢舉非法行為。

由於陸蟹必須「降海釋卵」,前幾年,墾管處開始進行「護送陸蟹」行動,協助陸蟹過馬陸。郭筱清表示,去年起墾管處為陸蟹進行交通管制,讓牠們平安前往海邊。不過,因為缺乏同一路段的陸蟹研究資料,而且造成陸蟹意外死亡的原因很多,無法評估作法成效,郭筱清說:「我們就是儘量做,讓牠們不要被車撞到。」

墾管處表示,今年將分成9個晚上進行管制, 8月14日到16日、9月12日到14日及10月11日到13日,墾管處將封閉台26線39.4到40.4K(香蕉灣段)雙向車道的外側車道。

每種陸蟹產卵方式都不同,郭筱清提醒,想觀測陸蟹產卵的民眾可選擇港口溪,要注意潮汐資訊,別太靠近陸蟹,以免不小心傷害到牠們。



◆ 鮪類絕種危機 籲響應減少捕撈

中央社 2011.08.09

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高于棻表示,全球6成鮪魚供應來自中西太平洋,當中4種鮪類有3種過度捕撈,再捕會絕種,台灣近10年漁船總噸位增近8千噸,呼籲響應國際減50%捕撈量。

綠色和平台北辦公室今天舉行「政府發展永續漁業,僅空談無行動」記者會。

高于棻在會中表示,綠色和平經過數個月調查發現,漁業署從2002年至2010年,共投入新台幣116億8593萬餘元經費在遠洋漁業上,當中近75%用在增加遠洋漁業產能,約86億元;反之,用在漁業資源管理的經費2.8億元,約占2.42%,占比不到3%。

綠色和平並發現,增加遠洋漁業決算金額內容,包含燃油補貼40億多元,為最大宗;其他還有獎勵遠洋漁業作業計畫、獎勵國人上船工作、休漁補貼、漁業開發、減船與收購計畫等。

她並說,「海洋資源枯竭是不爭的事實,而中西太平洋供應全球60%鮪魚,但當中4種鮪類資源已有3種被自然保育聯盟列入紅皮書中。」

她進一步說,這意味已是過度捕撈物種,持續開發將導致絕種危機。

上述4種為大目鮪、黃鰭鮪、長鰭鮪及正鰹,前3種再捕,有絕種危機。

她說,全球漁獲量中,台灣就占10%,是漁業大國,其中台灣遠洋漁業年產值約400億元,當中更有90%來自鮪魚業,並有30%船隊數量集中在中西太平洋。

她進一步說明,綠色和平審查預算發現,台灣從2002到2010年看似減少中西太平洋漁船(含減船或報廢)140艘,實際上卻增加7913噸數,與國際呼籲此海域要減少50%捕撈量背道而馳。

她強調,綠色和平呼籲作為世界第六大遠洋漁業強權的台灣,應將目光放遠,中西太平洋已有3種鮪類列在紅皮書中,意味既有的保育措施,包含圍網船關閉兩處袋狀公海、部分時間禁用人工集魚器等,已不足以挽救面臨枯竭的漁業資源,台灣應響應國際減少50%捕撈量的目標,減少捕撈,讓魚群有機會復育。

※ 相關報導:

日基因研究突破 老鼠會唱歌
菇類可分解尿布 環保新發現
稀有叉尾太陽鳥訪金門 鳥友驚豔
兩岸畫眉鳥 50萬年前分了家
非法交易 一年殺死100隻老虎
關渡公園溼地誰護?兩頭牛啦
全球最大老虎保育區落腳緬甸!

21 則留言:

fsj 提到...

神豬不人道 客家大老籲禁賽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2011.08.10

「一隻豬1500斤,卻虐待牠三年,我都氣死了,神怎麼會高興呢?」前國策顧問、客家大老李喬今天大聲疾呼,全台寺廟停止賽神豬比賽,因為這不是客家人的文化,反而是虐待動物的行為。

「反對虐養神豬、停止重量比賽」!包括李喬、聯合大學客家研究學院教授林本炫、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理事張世賢等17位客家大老與學者,今天與動保團體舉辦聯合記者會,呼籲各寺廟停止舉辦不人道的神豬重量比賽;他們更發起連署,已獲得117位客家大老連署。

客家大老鍾肇政也透過影片呼籲:「敬神只需要一塊豬肉就好,不需要一整隻豬,如果可以改革,賽神豬的習俗可不可以廢掉?」

張世賢則說,早年義民爺為了保衛疆土家園而犧牲性命,後來被客家人當成守護神來祭拜,祭拜儀式非常莊嚴,但不知什麼時候開始,新竹的義民廟廣場開始有電子花車女郎跳舞,還舉辦神豬比賽,對義民爺其實非常不敬,失去了祭拜義民爺的意義。

退休校長姜信淇則說,祭義民爺可比賽念客家祭文、歌頌義民童謠、唱客家山歌,甚至比賽教忠教孝劇本,也是對神民表現崇敬的方式,不一定要賽神豬。

動物社會研究會統計,全台56家義民廟,其中8家義民廟舉辦神豬比賽,22家祭祀神豬、但無比賽;更有三成義民廟,只用一般牲禮祭拜,顯示「神豬重量比賽」,不是祭典必要項目。



◆ 歐、非雜交老鼠 可抵抗最強老鼠藥

中廣 2011/08/10

科學家發現,歐洲一些老鼠與一種阿爾及利亞的老鼠雜交後,繁殖出一種對最強殺鼠藥具有抵抗力的新品種。

殺鼠藥是在1950年代開始使用,多年來鼠類對化學品的抵抗能力一直在緩慢地進化。科學家擔心,如今這種罕見的快速進化,可能是新一代抗毒藥老鼠快速繁衍的前兆。

英國廣播公司報導,由於交通日益便利,人員來往頻繁,遠在非洲大陸生活在沙漠地帶的這種獨特的阿爾及利亞老鼠與歐洲大陸的老鼠有了「遠親繁殖」的機會。而這兩種老鼠,已經被分開超過一百萬年,牠們之間雜交後代的基因變化相當罕見。

一般情況下,雜交的後代並沒有再繁殖能力,但是科學家發現某些雜交雌性老鼠卻能夠成功生育,並孕育出對殺鼠藥有基因抵抗力的下一代。目前在西班牙的大部分老鼠以及在德國的一些老鼠,都有能力抵抗世界上最強的毒鼠藥。

科學家擔心,世界其他一些鼠類也正在進化出對殺鼠藥的抗藥性。例如美國研究發現,在南非也發現了老鼠新品種,它們實際上是來自亞洲。他們預計全世界的鼠類當中,有可能很快產生這種抗藥性。



◆ 綠色和平:花大錢救漁業 魚源更枯竭
http://e-info.org.tw/node/69258

本報2011年8月10日台北訊,莫聞整理報導

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高于棻。照片提供:綠色和平漁業署自2002年迄今遠洋漁業相關決算項目近110億元,將近75%用以增加遠洋漁業產能,而不到3%的經費用於漁業資源管理。環保組織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高于棻指出,這項由該組織經數月的調查結果,顯示漁業署對馬英九總統日前宣示的永續漁業承諾,並未認真落實。

高于棻昨(9日)在綠色和平的記者會中表示,中西太平洋鮪魚資源幾近枯竭,漁業署自2002年起,仍然補貼遠洋業者燃油40億元、減船與收購漁船38億元,另以4億元「開發」有限的遠洋漁業資源,等於變相鼓勵業者繼續掏空海洋資源。漁業署所為將造成漁源枯竭,子孫沒魚可吃。

高于棻批評漁業署近十年來的作為,是「變相鼓勵業者繼續過度捕撈」。他呼籲漁業署應對政策思維進行檢討,並應基於預警原則,於年底的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年會中,積極討論並支持保育措施,才能落實漁業永續經營。」

綠色和平調查顯示,在中西太平洋這個供應全球60%鮪魚的漁場,四種鮪類資源已有三種被自然保育聯盟列入紅皮書中,皆屬於過度捕撈物種,若持續開發將導致絕種危機。高于棻說,台灣遠洋漁業年產值約新台幣400億元,90%來自於鮪魚業,而在中西太平洋擁有船隊數量最多(30%)。身為世界第六大遠洋漁業強權,台灣政府若不將目光放遠,全力發展永續漁業,不只經濟損失難以估計,更會淪為全球海洋資源枯竭的罪魁禍首。

高于棻表示,為了邁向永續漁業,綠色和平主張基於預警原則,政府應於部分公海設立海洋保育區,漁業署應採取作為,減少中西太平洋鮪魚撈捕量至少50%,並禁止圍網船使用人工集魚器,「大魚小魚一概通吃」。

※ 餘附件詳見原站。



◆ 全球第1隻複製貓 10歲生日了

自由 2011.08.10

〔編譯魏國金/法新社德州卡城9日電〕貓咪「CC」雖然最近動作有點變慢,而且自從3年前生下3隻小貓後開始發胖,但牠仍是舉世無雙的貓咪,因為牠不僅是全球第一隻複製貓,而且快10歲的牠仍非常健康。

CC是副寫本(Carbon Copy)的縮寫,2001年12月22日出生在德州農工大學的實驗室。牠來自3色貓「藍波」的一枚細胞,該細胞被注入另一隻貓的胚胎,胚胎再植入代理孕貓艾莉的子宮內。

雖然CC有著藍波的基因,但牠沒有藍波的橘色毛,因為當複製3色貓時,僅有2種顏色而非3種顏色被「轉印」。參與複製CC的德州農工大學研究員克雷墨說︰「複製是繁育而非復活。」這個原因加上美金6位數字的價格,讓寵物複製市場規模極小。

3年前還生下3隻小貓

原本瞄準寵物複製利益的知名生技公司「國際生物藝術」2009年在其網站宣布退出寵物複製業務,該公司主席霍森說︰「在研究這個市場逾10年,並提供貓狗複製服務後,我們現在相信相關市場實際上極小。」

霍桑也指出,雖然許多複製狗情況正常,然而研究人員卻無法解釋為何有些複製寵物深為身體缺陷所苦。他寫道︰「有些複製寵物有骨骼發育不全症,雖然普遍沒有癱瘓,但有些情況十分嚴重、令人煩惱。」他也補充,有複製寵物理應是白色毛髮,出生時竟是黃綠色,令人傻眼。

複製牲畜的成果遠較寵物複製成功,因為飼主較願意花大錢複製得獎牛或馬;此外,有些牲畜的複製也較寵物複製廉價、簡單。據估計,自第一頭複製動物桃莉羊於1996年誕生以來,迄今已有3000頭複製牲畜,其中牛與豬隻佔大宗。

對於CC,牠算是好命,克雷墨與妻子領養了牠,夫婦倆在住家後院為牠蓋了有空調設備的兩層樓寬闊貓房,CC與男友Smokey及3個孩子一起生活。



◆ 雄蚊缺精絕後 新招防瘧人道有效

台灣新生報 2011/08/10

瘧疾是雌瘧蚊透過吸血孵育後代所傳染的致命疾病,但英國科學家今天表示,藉由培育缺乏精子的雄蚊,有助防止瘧疾傳播。

倫敦帝國學院科學家表示,將雄蚊基因改造使之缺乏精子,雖然雌蚊仍會與牠交配,但產出的卵無法孵化成幼蟲。

由於非洲甘比亞瘧蚊雌蚊一生只交配1次,這項研究別具廣大意涵。甘比亞瘧蚊是非洲主要瘧疾傳播媒介,而瘧疾每年奪走近80萬人性命。

這項研究主作者凱特魯夏(Flaminia Catteruccia)說:「研究強烈顯示,雌蚊無法區分有無生育力的伴侶。」

為了製造出100隻不孕雄蚊,科學家注射1種蛋白質到蟲卵中妨礙雄蚊睪丸發育,但不影響其他行為及性功能;研究人員在實驗室觀察蚊子的交配過程,發現雄蚊仍會製造精液,雌蚊也會照常交配。在這之後儘管產出的卵無法孵化成幼蟲,母蚊也不會試圖再次交配。

研究刊於「國家科學院學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 蝙蝠佔領千年教堂 教友投降

【中廣新聞/郭希誠】2011-08-10

英國約克夏一座有一千年歷史的教堂被蝙蝠看上了,在裡面安家落戶、生活起居。教友鬥不過他們只好撤離。

約克夏的「聖希爾達」教堂規模不大,過去一千年以來一直是當地信眾聚會的地方。十年前,教堂裡出現了一些蝙蝠。十年來信徒花了一萬英鎊,四十六萬台幣要把蝙蝠趕走,但是蝙蝠卻越聚越多。目前有三種蝙蝠住在裡面。

教堂的天花板上、牆上、地上、講壇上都是蝙蝠的屎尿。有些信徒去清理還被感染。

由於蝙蝠在英國是受到保護的動物,信眾還特別在附近修築了一個人工蝙蝠棲息地,希望他們搬過去,但是蝙蝠不領情。

信徒現在只能在教堂外面聚會,不敢進教堂了。

fsj 提到...

美研究:部分DNA物質 疑外星來的

【聯合報╱編譯卓佳萍/報導】2011.08.10

美國一項最新的碳隕石分析研究8日指出,部份脫氧核糖核酸(DNA)所需的物質,可能是由碳隕石所帶至地球,也讓地球生命起源來自外星的說法,再度引起討論。

過去就有科學家認為,地球形成初期,生命體所需的組成物質,有些是經由隕石來到地球,然而,外界針對此說的辯論聲浪從沒停過。如今,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的這項新研究替該理論的可信度增加不少。

研究團隊科學家利用先進的質譜分儀器,掃描11顆碳球粒隕石,也就是富含有機物的隕石,看是否可找出DNA和核糖核酸(RNA)的組成物質核鹼基。

科學家後來發現,碳球粒隕石上布滿三種地球上非常稀少、甚至沒有的核鹼基,分別是嘌呤、6,8-二氨基嘌呤和2,6-二氨基嘌呤。

他們接著在隕石墜落附近的土壤及冰上進行採樣,化驗後發現,這三種核鹼基物質在土壤及冰裡的濃度並不顯著,也間接證明,這些物質並非來自地球。

來自華盛頓卡內基研究所地球物理實驗室、研究作者之一的克里夫斯說:「核鹼基化合物是地球上罕見的生物化學物質,這次的研究替『外源說』增添有力證據。」



◆ 阿拉斯加海邊 驚見不明物種細卵

自由 2011.08.10

〔編譯張沛元/綜合報導〕美國阿拉斯加州西北岸一個愛斯基摩人村落,沿海地區日前突然出現神秘的橘色黏稠物。科學家8日表示,已辨識出這種橘色黏稠物的真面目,就是成千上萬顆超級微小的卵,但目前還不確定這是什麼物種的卵,也不知道這些卵有沒有毒。

橘色黏稠狀 有無毒仍未知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官員8日表示,這些橘色黏稠物據信應是某種甲殼綱動物的卵或胚胎,為確認為何種物種的卵以及是否有毒,他們已將樣本送往南卡羅萊納州的NOAA實驗室,進行進一步分析。

NOAA發言人史皮格女士說,他們可能會找出一些線索,但也有可能提不出明確答案。阿拉斯加環保局8日也將樣本送往阿拉斯加大學費爾班分校的海洋科學研究所進行檢驗。

這些神秘的螢光橘黏稠物,3日出現在位於一個12公里長堡礁頂端的伊努皮亞特愛斯基摩人社區「齊瓦林納村」,當地海面及港口附近漂浮著一種不明橘色黏稠物;4日,居民在住家屋頂和用來收集雨水的桶子裡也發現橘色黏稠物,懷疑橘色黏稠物可能從天而降。到了5日,潟湖裡的橘色黏稠物開始散開或被沖入海中,留下地面上的乾粉狀物質。

出現當晚 就有淡水魚死亡

當地374名居民仍擔心,這些前所未見的神秘物質,可能危害環境與人體,因為當橘色黏稠物出現的當晚,該村潟湖就出現淡水小魚死亡的異象。村長米契爾說,村民最擔心的是橘色黏稠物可能會污染魚群,因為村民不久後就要展開冬藏捕魚,或是對剛獵捕到的北美馴鹿及莓果產生不良影響。當局告誡民眾喝水前要先煮過,也不要讓小孩接近橘色黏稠物。

63歲的當地居民史旺說,據他所知,這是當地頭一次出現這種橘色黏稠物;史旺曾協助蒐集一些供檢驗使用的樣本,因此曾隔著手套摸過這些橘色黏稠物,「很輕,裡面看起來有點粉粉的,漂浮著凝聚在一起,但看起來很容易就會被吹散開來。」一名民意代表估計,神秘橘色黏稠物的數量超過1000加崙(約3785公升)。



◆ 日震海嘯猛衝 南極大冰架斷裂

法新社 2011/08/10 陳 蓉

(法新社巴黎9日電) 歐洲太空總署(ESA)今天表示,311重創日本海嘯所引發的海浪,衝擊遠在1萬3000公里之遙的南極州冰架,碎裂的部分掉入海中,成為巨大的冰山。

ESA說,他們的地球監測衛星「環境衛星」(Envisat)3月12日發現數個從薩茲柏格(Sulzberger)冰架分裂出來的巨大冰山,3月16日並見到這些冰山漂流在南極羅斯海(Ross Sea)上。

最大冰山尺寸約9.5公里乘6.5公里,表面面積比曼哈頓稍大,深度可能達到80公尺左右。

根據日本在海嘯後1週公布的估計,這起規模9海底地震所引發的大海嘯,浪高至少高達23公尺。

美國專家分析Envisat雷達照片認為,海嘯大浪在橫越海洋1萬3000公里之後,浪高可能僅約30公分。

歐洲太空總署在新聞稿中指出,即使如此,海浪規律的上下起伏仍足以對冰山堅硬結構造成壓力,導致邊緣有數大片冰塊斷裂。

學者布倫特(Kelly Brunt)領導團隊進行這項海嘯和冰架斷裂相關性研究。布倫特任職於馬里蘭州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所屬的哥達德太空中心(Goddard Space Center)。「冰河學期刊」(Journalof Glaciology)網站刊出這份報告。(譯者:中央社陳蓉)



◆ 考古發現:亞洲鳳凰與恐龍共舞

法新社 2011/08/10 陳怡君

(法新社巴黎10日電) 古生物學家今天表示,他們發現6500萬年前在中亞出沒的古代巨鳥化石。這項發現可能挑戰早期鳥類多樣化理論。

古生物學家將發現刊在「生物學通訊」(BiologyLetters)。他們指出,這隻生物如果不會飛,就可能比鴕鳥還要高;但如果會飛,翼展長度比信天翁還要長。

古生物學家已將這種鳥命名為「薩姆路奇亞尼索夫」(Samrukia nessovi),薩姆路克(samruk)是哈薩克神話中的鳳凰,而尼索夫(Lev Nessov)則是1995年去世的知名俄羅斯古生物學家。

古生物學家的推估是依據1對L形下頜骨的右上半部。他們在哈薩克南部克孜勒勞爾達(Kazakhstan)的白堊紀晚期沉積物中發現。

這2塊骨頭長27.5公分,推論頭骨可能是30公分。

如果以這兩塊骨頭為指標,在這隻鳥不會飛的情況下,站起時的身高可能達3公尺,重達50公斤。

如果會飛,這隻鳥可能至少12公斤重,翼展至少4公尺。(譯者:中央社陳怡君)

fsj 提到...

南投驚見超級巨筍 比猛男還壯

【沈揮勝/南投報導】2011-08-11 中國時報

「驚死人的超級巨筍!」農委會林試所「蓮華池研究中心」區內,有片全台面積最大巨竹林,近日因天候溼熱雨水充足,各簇竹叢陸續竄出新筍;小者圓周八、九○公分,大則幹圍近一公尺半,重比巨漢、壯如猛男。

「它們是全世界最高大的竹子!」研究中心主任黃正良說,巨竹原產於印度、緬甸、馬來半島和大陸雲南,竹桿可長到卅多公尺高,筍子胸徑可達四五公分,橫切面大過臉盆。

資深員工王德華望著上千根竹桿說,它們是在卅年前引進,先於高雄六龜試栽,後為複製試驗地,由學者高毓斌分株移植蓮華池。

長期協助照顧這些巨竹的員工黃照翔和黃俊偉說,巨竹成長合軸叢生,母叢獨立,新筍依附成長。各叢品系略有差異,可能受地質、天候影響,如非計畫性記錄,外觀難辨變異;惟透過品系研究,了解其利用性的良窳並利於篩種。

包括作為食用口感、纖維粗細及建材利用性,都成為產學合作一環,並充分了解哪種適合採筍、哪種適取竹材。

黃正良說,巨竹園因年代久遠,部分品系基因老化,新筍體積也在衰退,亟需汰換更新;由竹類專家陳財輝博士主持,擬規畫為教育園區。



◆ 巴西雨林原住民族 疑遭毒梟血洗滅絕

自由 2011.08.11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巴西國家印第安人基金會(FUNAI)九日表示,亞馬遜雨林區一支與世隔絕的原住民族,恐已在七月底的一場攻擊中遭秘魯毒梟血洗。基金會成員在巴秘邊界尋找這群原住民的下落,但迄今一無所獲。

FUNAI發言人表示,基金會成員在專為保護這群原住民所設立的夏南哨站附近,尋找這群原住民的下落,「他們擔心當地曾發生屠殺,但尚未獲得證實。攻擊哨站的武裝份子仍在附近,因為基金會成員看到踩過沒多久的腳印。」

與世隔絕珍貴部落 官方禁外界接觸

巴西政府今年一月公佈這群原住民的照片。照片中,臉塗滿紅橘色油彩、帶著弓箭與長矛的原住民仰望天空。FUNAI表示,巴西目前還有數十個部族未曾與外界接觸,這些通常被稱為「與世隔絕」(uncontacted)的部落,至今只有三十支被發現。巴西政府禁止外界未經許可與這些原住民接觸,因為外來者可能讓這些部族感染從未接觸過的致命疾病。

三月間,巴西警方逮捕一名葡萄牙毒販,此人據信為攻擊夏南哨站的武裝團體領袖,他落網後被引渡到秘魯,本月五日又因「加重竊盜與偷渡一名遭巴西驅逐的外國人」等罪嫌被捕。

FUNAI六日發現一名毒販背包中,藏有一支斷箭與二十公斤古柯鹼,「箭就像是這群原住民的身分證。我們認為毒梟強迫原住民逃亡……我們沒這麼擔心過」。



◆ 雲林瘋福壽螺查獲百公頃養殖池

張朝欣/雲林報導 2011-08-11 中國時報

危害台灣農作與生態卅餘年的福壽螺,因被發現其卵可萃取抗氧化的蝦紅素,竟引發飼養熱潮,雲林縣內估計有上百公頃福壽螺養殖池。縣政府十日開始查緝福壽螺飼養池,依植物防疫檢疫法開罰業者三至十五萬元,全力防止「螺螺危機」再現。

福壽螺於民國六十八年左右由商人引進,當時打算取代田螺,成為價廉物美的食用螺類。但因肉質不佳遭棄養。由於繁殖力超強且「見青就吃」,危害農作甚巨,農政單位花費無數經費與心力防治,危害才逐漸緩和。

沒想到,今年初國內某生技公司宣稱,可從福壽螺卵萃取抗氧化的蝦紅素,用來製作化妝、保養品,引發民眾飼養熱潮。農委會七月宣布禁養,雲林縣農業處勸導後,昨天進行首波查緝工作。

農業處長呂政璋率農政人員查緝虎尾鎮、褒忠鄉三處福壽螺養殖池,發現這些養殖池都位於農地旁,池邊頂多施矮牆、排水設施直通農田排水溝,福壽螺可輕易外流,根本是「毫無防範的養殖方式」。

福壽螺池所有者褒忠鄉民代表會主席張峻瑝說,鄉內福壽螺池並非飼養池,而是「置放池」,並沒有繁殖,而是到附近農地、排水溝搜集福壽螺,集中起來放到池內,再賣給生技公司。他們是為農民除害,怎麼反而要受罰。

另一名福壽螺池主說,生技公司今年二、三月與他們談妥福壽螺收購,他們才花錢興建置放池,結果農委會七月宣布禁養,完全沒配套措施,他們損失慘重,非常不公平。

農業處農務科長許永瑜強調,福壽螺可以捉,但絕對不能養,現場福壽螺池有開溝壟埂,池邊設有黑色塑膠網,顯然是飼養池,將依植物防疫檢疫法開罰三至十五萬元罰金,並要求所有者回復原狀。若未依規定辦理,將逕行銷毀。



◆ 「突棘」救生態 澎湖今展開

自由 2011.08.11

〔記者劉禹慶/澎湖報導〕素有「珊瑚殺手」之稱的棘冠海星,自民國九十八年在澎湖西吉嶼大量發現後,去年又出現大爆發情況,造成海洋生態威脅,今年情況雖穩定控制,卻有蔓延澎湖南方海域的情況,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繼去年「突棘行動」後,今日將再度招募義勇軍上陣除棘。

俗稱魔鬼海星的棘冠海星,以啃食造礁珊瑚為主,其中盤狀珊瑚受創最深,嚴重威脅珊瑚生存,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去年在馬公山水及西吉嶼海域進行密度調查,驚覺每公頃有一百四十至一百六十隻,依照國際標準已達大爆發階段。

縣府除立即公告棘冠海星天敵大法螺禁採外,並委託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持續追蹤。

根據今年調查,澎湖南方海域,西吉嶼海域數量有明顯增加趨勢,而去年未發現的東吉嶼和七美海域,則有零星數量紀錄,顯示棘冠海星在南方海域族群數量不僅增加,同時有向外擴散的趨勢。

廿餘志工 清除棘冠海星

由於棘冠海星長刺有毒,清除操作有一定困難度,突棘行動前夕,昨天先在馬公試驗場舉辦行前教育,二十餘位志工參加,今日將正式啟航,前往西吉嶼海域展開人工除棘行動,拯救澎湖的海洋生態浩劫。



◆ 小金門陳情 撤出國家公園

【聯合報╱記者李木隆/金門報導】2011.08.11

金門國家公園二次通盤檢討,昨天現地會勘,小金門民眾「陳情」要求國家公園撤出海岸線,鄉長洪成發疾呼國家公園「留點不留面」,要求釋出把海岸線還給鄉公所開發。

金門國家公園二次通盤檢討昨天邀請林建元等委員抵金門現勘,小金門青岐主發展會理事長洪正雄,大聲疾呼要求金門國家公園縮小範圍,強調小金門全島面積14.8平方公里,但有四分之一在國家公園範圍,青岐村更有三分之二面積在國家公園範圍,要求國家公園撤出青岐村,給村民一個發展空間。

鄉長洪成發指出,金門國家公園自1995年迄今,在小金門的投資不超過3億元,只有車轍道建設花了7000多萬元,其他都沒有建設,要求國家公園釋出全島18公里車轍道以外的海岸線土地,由鄉公所開發,並建議國家公園在小金門發展「留點不留面」。

營建署副署長許文龍指出,小金門南邊貴山至東崗海岸線非常漂亮,但因排雷還未排好,及軍方還有固守需要,國家公園在等軍方排雷、營區釋出的機會,才可以真正建設小金門,若能把營區變民宿,將是非常好的賣點。

許文龍表示,金門國家公園初步檢討,配合居民意願還地於民及海水浴場開發,也已建議畫出計畫範圍。



◆ 有毒青螞蟻 入侵宜蘭轉運站

【聯合報╱記者羅建旺/宜蘭報導】2011.08.11

宜蘭轉運站因為燈火通明,引來趨光的青螞蟻聚集,不少候車乘客、排班計程車司機揮掌打死,遭到青螞蟻的酸性體液蝕傷,縣議員江聰淵昨天請縣府與客運提醒遊客注意。

江聰淵最近接獲多起陳情,指在宜蘭轉運站的葛瑪蘭、首都客運下車處,出現俗稱「報復蟲」或「青螞蟻」的隱翅蟲,小蟲上身,不少人感覺異物在爬,直接反射動作就是拍打。

江聰淵昨天邀請宜蘭縣衛生局等單位會勘,發現青螞蟻趴趴走,有的藏身在走道接縫處,有的躲樹上,有的爬上棚架的柱子,多名計程車司機抱怨,有時青螞蟻上樹,隨風掉落在人的身上,覺得癢,隨手一拍,沒想到因此皮膚染上毒液,相當刺痛,有的還因此無法上班載客。

「請拍掉,不要壓碎牠!」衛生局疾病管制科科長岳瑞雪說,自保之道就是驅離青螞蟻,避免被流出體液蝕傷,縣府最近會消毒環境;縣動植物防疫所防疫人員陳瑩如研判,青螞蟻有趨光性,原來躲在轉運站附近的草地,晚上燈火通明,吸引牠們聚集轉運站。

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醫師劉明真說,隱翅蟲在夏天活動旺盛,多藏在草叢、農田、樹林,因有趨光性,傍晚後會鑽進住戶內,當牠爬行在皮膚上,不用慌張,吹走或揮走就可以了。

劉明真提醒,若皮膚沾上青螞蟻的體液或已發生病灶,可以先用涼水沖洗、輕拍乾,趕快就醫,避免發生蜂窩性組織炎或組織潰爛,處理得宜,一周內即可修復。建議民眾在鄉間或樹林,儘量著長袖衣服、長褲遮蔽,住在鄉間小屋最好熄燈而眠。

※ 相關報導:

* 螞蟻會變色! 吃什麼都瞞不了
http://udn.com/NEWS/WORLD/WOR4/6520420.shtml

近日有科學家發現,若讓螞蟻吃進不同顏色的食物,其身體顏色就會隨之改變,而且螞蟻們似乎特別鍾情於黃、綠色等亮色系食物,相當有趣。

* Tasting the rainbow: The ants whose multi-coloured abdomens show exactly what they've been eating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2022765/The-ants-multi-coloured-abdomens-exactly-theyve-eating.html?ito=feeds-newsxml

fsj 提到...

筆筒樹枯死浩劫 子囊菌害的

【聯合報╱記者黃福其/新北市報導】2011.08.13

名列華盛頓公約二級保育物種的樹蕨植物筆筒樹,近年出現大規模枯萎死亡,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從中找到一種新品種的子囊菌,幾可斷定為病源,研判可能與昆蟲媒介有關,但因學界對此新品種仍很陌生,未來防治相當棘手。

林試所所長黃裕星說,發現新種子囊菌的調查研究報告已送林務局,審定後向國際學界發表,屆時會為病菌及樹病正式命名,並找出適當的防治方法。

林試所研究員傅春旭博士六年前即察覺筆筒樹病徵,他說過去曾懷疑是菌核病作怪,但不同學者找到各種真菌、細菌及線蟲,科學實驗都無法確認,直到日前分離出疑為病因的子囊菌,送子囊菌權威、中研院朱宇敏博士鑑定後,極可能是全世界未曾發現過的新品種。

學界初步研判昆蟲媒介的可能性最高,也同步調查新種子囊菌的媒介源。林試所指出,筆筒樹是台灣七種桫欏科植物之一,二○○六年初在台灣北部發現筆筒樹不正常枯萎、腐爛死亡後,去年疫情自北向南蔓延。

筆筒樹死亡比例以新北市土城山區約一萬三千株染病、占八成二以上最高;北市富陽生態公園、宜蘭縣金面山、台東縣蘭嶼、屏東壽卡相繼出現疫情後,估計台灣北部病株達一萬八千棵。



◆ 阿里山山椒魚 玉山首度現蹤

【聯合報╱記者黃宏璣/南投縣報導】2011.08.13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台灣師大研究團隊調查,發現原棲息在海拔二千多公尺的阿里山山椒魚,首度出現在海拔三千六百公尺的玉山群峰,多達九十五隻,是否因地球暖化造成阿里山山椒魚往高海拔山區移動,還得進一步研究。

玉管處副處長吳祥堅說,阿里山山椒魚是台灣特有種,為一級保育類動物,主要分布在台灣二千公尺以上的高海拔針葉林或闊葉林底層溪流、冷泉及滲水處附近,個體通常躲藏在石頭或朽木等遮蔽物下,這是玉山群峰第一次發現阿里山山椒魚的蹤跡。

台師大生物研究所教授呂光洋在期中報告說,今年上半年在玉山園區研究時,發現阿里山山椒魚大量出現於海拔三千六百公尺玉山群峰,研究人員忍受霜雪寒冷天候,戴著手套在山坡溪澗間,小心翼翼尋找這群珍貴稀有的兩生類瀕危物種,總計在玉山群峰記錄了九十五隻,遠多於中海拔塔塔加樣區的四十八隻,相當罕見。

呂光洋說,玉山園區生態多樣性高,棲地保存完整,不排除還有其他種山椒魚存在的可能性。

吳祥堅說,台灣是全世界山椒魚物種分布的最南界,在全球氣候極端變遷下,氣候暖化已嚴重衝擊山椒魚生態。



◆ 蟲蟲危機 花蓮掃蕩介殼蟲

自由 2011.08.13

〔記者林欣漢/花蓮報導〕花蓮市公園遭介殼蟲入侵,灌木叢及路樹枝幹上布滿類似粉筆灰的介殼蟲,市公所城鄉暨觀光發展課說,會立即派員了解,並噴藥除蟲。

花蓮市中山公園、美崙公園的樹幹、枝葉近來出現不明的白色棉絮,市公所人員勘查發現,是介殼蟲入侵。城鄉暨觀光發展課說,介殼蟲繁殖力很強,會吸取樹木或灌木的汁液,導致植物乾枯而死。介殼蟲會在體表產生一層白色蠟質物,不好根除。

而今年氣候乾旱炎熱,也讓介殼蟲感染的情形更加嚴重。

公所歡迎通報

市公所強調,如果沒有第一時間控制,介殼蟲會在短時間迅速蔓延,造成大面積植物受感染枯死,已展開防治作業,也歡迎鄉親通報,市公所會派員處理。



◆ 底拖網捕魚 白海豚背鰭缺角

【聯合報╱記者曾雅玲/台中報導】2011.08.13

「我們被白海豚包圍了!」從台中梧棲搭船出港,得夠幸運才能響起這聲驚呼!但當近距離看見部分白海豚背鰭有明顯凹陷缺角,從相機望遠鏡頭看見牠們身上歷歷可見深色傷痕時,整船瞬間靜默。

二○○八年八月十三日,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CUN)將台灣西部沿海數量不到一百隻的白海豚列為「嚴重瀕臨絕種(CR)」等級;現卻看見白海豚「傷兵」越來越多,讓環保團體直搖頭,明天上午要北上凱達格蘭大道,抗議政府漠視白海豚及放任近海漁業底拖漁船橫行海域。

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執行秘書甘宸宜說,國光石化雖終止彰化設廠計畫,但不少近海漁船仍違法用底拖網捕魚,使得許多白海豚像翻找剩便當吃,卻不慎被橡皮筋套頭亡命的貓狗一樣,被漁網套住、割傷背鰭。甘宸宜說,近來出海探訪好幾隻年老的白海豚,瘦到「看得見脊椎骨形狀」。

昨天上午環團自梧棲港啟航探訪白海豚,出港不到一小時,就發現兩艘小型漁船違法操作底拖網,立即以無線電向海巡隊報案;海巡隊馬上出動巡防艇找到漁船,但漁船看到海巡船就收網,海巡船最後只能口頭規勸。

海巡署也要求環團提供違規漁船的海上影像,以進一步「確定底拖時離岸距離」。

彰化環保聯盟總幹事施月英批評,被「約談撤案」與後續處理事宜,顯示「海巡負責取締、地方政府負責懲處」的模式行不通;「抓而不罰」層出不窮,違規的底拖網漁船仍在破壞海洋生態。



◆ 東沙環礁 爭取列入世界遺產

中央社 2011.08.13

東沙環礁國家公園是國內第1個海洋型國家公園,由於東沙環礁是西太平洋海域中最大、最完整的環礁,珍貴、豐富且獨特的環礁生態系,政府有意爭取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認證。

珊瑚礁是海洋中最豐富的生態系,孕育物種豐富,有「海中熱帶雨林」稱號。目前全球重要珊瑚礁區已消失30%,未來的20到40年間還要再消失30%,也因此全球各國無不積極投入珊瑚礁生態保育。

根據東沙環礁國家公園資料,東沙環礁是一座歷經千萬年方得以形成的珊瑚礁,包括281種珊瑚,其中石珊瑚類(Scleractinia)就有229種;而依據台灣生物多樣性資訊網的資料,東沙的石珊瑚物種,更佔全台石珊瑚類的81.5%,由此可見東沙環礁重要性。

東沙環礁國家公園範圍,包括8萬公頃的環礁核心保護區和外圍12浬領海界限以內海域,以及東沙島本身的陸地部份,總面積為35萬6500公頃。

東沙環礁就像一座巨大火山沉在海底,接近水面的環狀珊瑚礁,形狀有如火山口一樣,直徑約25公里,唯一露出海面的礁層就是東沙島,面積僅有約170公頃。

整個東沙環礁面積約有台北市3倍大(8萬多公頃),如果以政府為培育漁業資源而投入海中的人工魚礁來比喻,要完成面積8萬公頃,高度300公尺的魚礁區,需要的經費可能不下千億元,東沙環礁等於一座大型的天然魚礁,規劃為國家公園加以保護,也為後代子孫留下生生不息的漁業資源。

菲律賓南部的圖巴塔哈(Tubbataha)珊瑚礁海洋公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東沙環礁國家公園在民國96年成立後,積極參與各種世界海洋保育活動,與世界海洋科學研究接軌,未來的保育成果,有助於東沙環礁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的世界遺產行列。

儘管世人都急欲一窺東沙這顆「南海明珠」的美。不過,依東沙環礁國家公園計畫書所定,成立最初5年為保育復育期,暫不開放一般民眾觀光,以便進行資源調查研究及安全設施規劃等經營管理工作,5年後再評估是否進行小規模開放,實施生態旅遊與環境教育,相信屆時民眾可以實際體驗東沙環礁孕育海洋無窮的生命力。



◆ 動保人士催生動保司

自由 2011.08.13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作家朱天心與多個動物保護團體昨日在農委會門前宣布組成「催生動保司行動聯盟」,要求農委會成立專司動物保護相關業務的「動物保護司」,讓畜產與動保業務分家。動保人士並舉辦「錯誤體制殘害動物祭獸魂法會」,祭拜十二年來慘死公立收容所的九十六萬犬隻。

動保團體指出,從一九九九年到二○一○年,被抓進公立收容所的犬隻中有近八十二萬隻被安樂死,逾十四萬隻病死,政府目前處理流浪動物的措施既不人道、又過於殘忍。

但因為我國將動物保護相關業務編制在畜牧處下動物保護科,畜牧處主管經濟動物,專責養殖後屠宰食用的業務,動保則是要救治保護動物,明顯「重畜牧而輕動保」,動保業務因此被邊緣化。

貓狗人共和國召集人黃泰山指出,明年政府組織改造後,農委會改為農業部,依舊把畜產跟動保業務放在一起,換湯不換藥!

農委會畜牧處長許桂森解釋,明年農業部下設立畜產及動物保護司,層級僅低於部,不亞於歐美先進國家狀況,除了動物保護科,還會增設「寵物業務科」,對動物的福利制度將趨於完善。

fsj 提到...

日月潭驚艷 「水社柳」復育成功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4/6524864.shtml

【聯合報╱記者黃宏璣/魚池報導】2011.08.14

百年前日本人在日月潭畔發現登錄的特稀有植物「水社柳」,已瀕臨絕種,近年南投縣魚池鄉幾名農友在特生中心專家指點復育技術,讓日月潭區的水社柳重現光彩,還成功繁衍出卅萬株新苗。

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前副主任彭國棟說,卅萬株水社柳復育成功,是國內最大的水社柳復育區,農民的用心值得肯定,建議可以優先考慮種在田埂保護水土。

他說,水社柳為全球台灣特有種,早期生長在800公尺低海拔地區,從宜蘭到屏東牡丹鄉都曾有它們的蹤跡,後來因人為開發,一度瀕絕,魚池鄉農友們自發性伸援手,是庶民關懷環境最佳範例。

魚池鄉頭社村的農友黃大瑋和黃順昱堂兄弟說,兩人從小就對耕地旁十多棵「老柳樹」,總覺得和一般柳樹不同,不但葉片較大,春節還會開金黃花穗,耆老們稱它「金柳」。

黃大瑋說,直到特生中心學者黃朝慶指導栽植觀念,才確認耆老口中的「金柳」就是台灣最古老的水社柳群落。

日月潭農產運銷合作社總經理王順瑜在921震災後返鄉協助整合農業資源,聽見頭社盆地有水社柳這種特殊植物,便和黃大瑋、黃順昱討論復育,後來爭取勞委會、特生中心輔導成立「日月潭永續生態農漁產業教育園區」,展開復育。

※ 相關報導:

* 瀕臨絕種水社柳 農民斥資搶救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aug/14/today-center5.htm

台灣特有水生植物「水社柳」,被林務局評為瀕臨絕種的保育物種,頭社盆地僅存六棵水社柳老樹卻一度面臨被砍除命運,農民王順瑜奔走接洽地主,花費兩百四十萬元買下三分農地,幸運挽回老樹一命。



◆ 白海豚有家啦最快年底設保育區

侯俐安/台北報導 2011-08-14 中國時報

「帶著微笑的白海豚瘦了、鰭也破了。」昨日上午動物保育團體帶著受傷白海豚照片,在總統府前凱達格蘭大道陳情,要求政府加速公告畫設白海豚保育區。林務局回應「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已通過畫設,最快年底前公告。

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列入「極度瀕危」的白海豚,二○○八年僅剩七十多隻。動物保育團體十二日前往台中梧棲出港,意外遇見廿隻白海豚圍繞船隻,捕捉到難得畫面。

然而,畫面中的白海豚瘦得整條背鰭突出,兩旁背肉凹陷下去;一隻亞成豚身上,長約卅公分傷口,規則地突出一根根金屬針頭;粉紅色的白海豚,背鰭更缺了一角。

動物保育團體要求,營建署、林務局、漁業署應該召開跨部會會議,畫定西岸離岸三浬、水深十五至廿五公尺海域為白海豚保育區,確實改善棲地破壞與消失、水與空氣汙染、水下噪音、漁具誤纏及淡水注入減少等五大威脅。

此外,彰化環保聯盟總幹事施月英也批評,十二日環團出海目睹兩艘漁船違法使用底拖網,「《漁業法》禁止三海浬內使用底拖網廿年,但海巡負責取締、地方政府懲處落實不周,讓抓而不罰層出不窮,底拖網仍在破壞海洋生態。」

林務局推廣科長夏榮生回應,今年五月十一日野生動物諮詢委員會已通過畫設「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範圍北起苗栗縣龍鳳港、南至外嘉義縣外傘頂洲燈塔,西部界線則由海岸基線起向西一至三浬不等,總面積約六.五萬公頃,目前正與漁民及漁會溝通,研擬配套措施,最快年底前公告。

漁業署長沙志一則說,每年約有六、七十件漁民違法使用底拖網遭罰,海巡署如有明確採證,地方政府不能不罰。

fsj 提到...

德國研發「水下氣泡隔音」 保護鯨魚聽力
http://e-info.org.tw/node/69327

環境資訊中心 2011/08/15 洪美惠

本報2011年8月15日綜合外電報導,黃健強編譯,蔡麗伶審校

德國政府正在研究利用氣泡包覆水下施工場地,保護波羅的海中的鯨魚和海豚,免於岸邊風力發電廠的噪音污染。

海洋哺乳類動物是以聲波定位來獵食和導航游動,而研究專家表示,安裝風力機的打樁作業所產生的噪音,會干擾牠們找尋同伴和食物的能力。

鯨豚保育團體的生物學家Karsten Bresing說到:「這些動物主要係仰賴牠們的聽覺感知能力,因此我們需要(提供)一個聽覺上乾淨的環境。」

因此,德國聯邦保育機構已提出研究報告,指出一個巧妙的解決方法:藉由氣泡帷幕來包覆住噪音干擾。這項技術是用海底的輸送管來釋放氣泡,以製造出隔音屏障,簡單而低成本。

因著廢核趨勢,德國的風力發電技術已位居領先地位,政府也支持鼓勵海岸風力發電廠的發展。

綠色和平組織成員Thilo Maack指出,如果氣泡帷幕可以減輕對野生動物的衝擊,那麼政府應該採取行動。但他也表示當局,也應該研究是否有更安靜的施工方法,如鑽洞埋基樁等。他表示,我們需要再生能源來減緩氣候變遷的衝擊,但也必須確定風力發電不會傷害港灣的鯨豚。

※ 參考資料:衛報報導
※ 喜歡這篇報導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需要您的幫助

fsj 提到...

茱蒂福斯特捐款SETI 助研究外星生物

央廣 2011/08/17 吳寧康

位於美國加州的「地球外智能生物尋求計畫」(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SETI)機構16日表示,已接獲2,557位捐款人的協助,使他們能恢復研究外星生物的電波望遠鏡陣列運作。而主演過電影「接觸未來」(Contact)的好萊塢巨星茱蒂福斯特(Jodie Foster),正是其中之一。

由於聯邦和加州政府削減預算,SETI被迫在4月間停止用來監聽外星生物可能訊號的電波望遠鏡陣列運作。但經過SETI在網頁上公開呼籲捐款之後,已從2,557位捐款人獲得22萬3千美元,超過設定的22萬美元目標。

茱蒂福斯特說,人們有必要讓SETI的艾倫望遠鏡陣列(Allen Telescope Array,ATA)重新運作,以研究在行星世界新近發現的外星智慧跡象。

回想起她在1997年「接觸未來」中,扮演的試圖和外星生命接觸的科學家角色,茱蒂福斯特表示,這些電波望遠鏡陣列能讓科學電影變為科學事實,但這只有在它能夠積極地研究太空時才能發生,她支持SETI的努力。

SETI主管皮爾森(Thomas Pierson)說,對於想要了解銀河內其他地點是否存在智慧生物的人來說,艾倫望遠鏡陣列與SETI團隊,就是最好的途徑。



◆ 丹丹中彈三年療癒 赴韓野訓衝撞亡

石文南/台北報導 2011-08-17 中國時報

曾因中彈受傷的丹頂鶴「丹丹」,在台北市立動物園接受手術、細心療養下,康復又變壯。雖然後來到韓國時,發生飛行時與群鳥衝撞致左翼骨折、最後死亡的憾事,但證明市立動物園有照顧丹頂鶴的能力。

市立動物園表示,二○○四年一月十五日首度發現丹頂鶴現身新竹大庄,九月十六日丹頂鶴於新竹空軍基地的演習中遭到槍擊中彈,被送至台北動物園治療救傷,體重九.一公斤,當時傷勢嚴重只能採取灌食。

園方二○○五年元月起對受傷的丹頂鶴動二次手術,在腿部與翅膀取出五顆鉛丸,之後三年暫居在台北市立動物園檢疫舍中獲照料並痊癒。

二○○六年六月當時擔任台北市立動物園長陳寶忠訪姊妹園韓國首爾大公園時,開啟讓丹丹參與「首爾大公園百年慶野放丹頂鶴」計畫。二○○八年三月丹丹健康檢查體重增為九.五公斤,同年三月廿八日搭機到韓國首爾動物園進行野放前的訓練,並進行野放計畫。

台北市立動物園表示,丹丹是在二○○九年二月四日在韓國與群鳥飛行中因衝撞導致左翼骨折,雖然接受緊急手術,八日下午二時因敗血性休克死亡。

台北市立動物園事發後曾指出,丹丹屬於大型鳥類,翅膀強壯,折翼後即難以處理,牠們的碎骨非常利,常因疼痛掙扎,若造成開放性骨折,外傷易受細菌感染而增加死亡機率,丹丹因骨折導致敗血性休克死亡,並不意外。



◆ 四不像? 美出現罕見動物

中央社 2011.08.17

美國馬里蘭州1所醫院員工捕捉到罕見的奇特生物,外型像是袋鼠、狗與鹿的混合版,當地媒體為牠冠上「吸血妖怪」的綽號。

馬里蘭州電視台WRC報導,6月開始,喬治王子醫院(Prince George's Hospital Center)有員工在休息時間到院外樹林抽煙,碰到了外型奇特的罕見動物,並以手機拍下照片與影片。

目睹這種奇怪生物的醫院員工越來越多,這種全身幾乎無毛的生物,頭部像鹿,身體像袋鼠,尾巴卻像老鼠。由於這種奇怪動物看似性情頗為溫和,有人建議設下籠子試著捕捉。

報導指出,喬治王子醫院放射線技師李佛墨爾(Joe Livermore)11日終於成功捕捉到1頭這種奇怪生物。李佛墨爾以雞肉做為誘餌,把這1頭怪生物誘入籠中,並將過程拍成影片。

李佛墨爾接受訪問時說:「我完全不知道這是什麼動物。」醫院員工在拍下照片與影片之後,就把這隻動物放回樹林了。

當地媒體報導中為這種動物冠上神秘的「吸血妖怪」綽號。

WRC電視台引述野生動物專家與獸醫表示,單單憑著影片與照片,很難判定這種動物到底是什麼。

fsj 提到...

美培育基改細菌 清除汞污染

法新社 2011/08/18

(法新社巴黎16日電) 美國科學家在研究中發現,一種基因改造的細菌能清除汞。這在應用「生物除污」,以從環境中清除有毒化學物質上,向前邁進一步。

工業溢出或開採金礦對水或土壤會造成汞污染。汞污染屬於重大危險,因為汞會沿著食物鏈往上累積,而處理這個問題的成本極端昂貴。

這項研究是由美國屬地波多黎各泛美大學(Inter-American University of Puerto Rico)魯伊斯(Oscar Ruiz)領導的一群科學家所進行,他們將兩個跟汞親和的基因注入大腸桿菌中。

這兩個基因控制一種蛋白質,金屬硫蛋白,與一種酵素,多聚磷酸鹽激?,這兩個成分能與金屬結合,避免細胞中毒。

然後科學家將基因改造過的細菌放入營養液中,營養液中有高劑量的汞。

有多聚磷酸鹽激?的大腸桿菌,生長環境所能忍受的汞含量是正常大腸桿菌的16倍。有金屬硫蛋白的大腸桿菌,所能忍受的汞含量則是24倍。

5天以後,細菌放入離心分離機旋轉。化學分析顯示,細菌吸收了他們環境中80%的汞。

這項研究刊登在最新一期「生物醫學中心生物技術學刊」(BMC Biotechnology)上。

魯伊斯表示,科學家尚未計算,實際使用這項技術所需的成本,但是大略的推估是,應該會比現行除污技術所需的每公斤汞10萬到15萬美元來得便宜。

魯伊斯說,這項技術目前只測試過從液體中除去水銀,沒測試從土壤中除去水銀。想從土壤中除去汞污染,還需要更多研究。(譯者:中央社郭中翰)



◆ 科學家完成全球珊瑚地圖
http://e-info.org.tw/node/69448

本報2011年8月18日綜合外電報導,潘忠廷編譯,莫聞審校

圖片節錄自Joseph Maina作品近日科學家完成了一份世界珊瑚報告,未來要拯救世界上的珊瑚又更容易一些了。新珊瑚地圖所標示的點,表示目前瀕危、但仍可加以拯救的珊瑚據點。繪圖團隊希望這份資料,能夠讓珊瑚保育人員更清楚珊瑚族群變化。

在東南亞,由於氣候因素,大部分低適應能力的珊瑚已然死亡甚至絕種,座落於東南亞的珊瑚三角帶同樣也得面臨同樣的命運,即使有5年4億元的資金挹注,來減少魚撈即污染問題,在過去30年來成效仍有限。



◆ 綠色和平組織槓漁業署

台灣新生報 2011/08/18【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投書媒體「沒有魚,何來永續漁業」,明顯衝著漁業署而來。對此,漁業署昨(十七)日反駁,所謂過去八年來,有七成五的經費花在增加遠洋漁業產能,以致將造成海洋資源枯竭,後代子孫將面臨無魚可吃的說法並非事實,因為政府投入超過五十一億元進行漁業保育管理資源措施。

漁業署強調,漁業資源永續利用一直以來都是政府的既定政策,在有限經費下,近年來已有效運用費用辦理減船、收購漁船、休漁、獎勵民眾上漁船工作及強化遠洋漁業執法等措施,這些措施跟綠色和平組織的說法並不符,而且我國漁撈能力並沒有增加。

漁業署強調,我國自民國七十八年就採取漁船全面限建措施,限定需汰換同噸級舊船才能建造新船,同時因應國際及資源趨勢採取削減或收購漁船措施,政府收回註銷漁船漁業證照之後,就不得再造新船。此外,漁船若解體或製成船礁投放海域後,就不能再造新船從事漁業生產。

漁業署指出,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WCPFC)於在二○○四年十二月成立後,通過決議要求各會員國開始提供漁船白名單。我國在六年前首次提報在WCPFC水域作業之漁船白名單。經比對結果,我國在最近六年期間,所提報WCPFC漁船白名單顯示,所有鮪漁船總共減少十艘,漁船總噸數減少二千五百多噸。

漁業署進一步指出,我國持續參與研訂養護管理措施並確實遵守,至於關閉袋狀公海圍網作業,為部份會員國基於經濟上的考量,並非完全基於資源保育。此外,目前三大洋海域皆設有鮪類區域性漁業管理組織,透過科學會議由專家學者對鮪類資源進行評估,我國由政府負擔派遣觀察員,有助於降低與業者可能發生的衝突。目前WCPFC已要求各國限定太平洋黑鮪作業船數,我國為展現保育珍貴魚種的決心,早已率先在太平洋地區推行黑鮪魚撈捕通報、綁附標籤(tag)及漁獲證明書等積極前瞻措施,以便持續兼顧保育合理利用水產資源及促進漁業健全發展。

fsj 提到...

高貴藍倒吊觀賞魚 海產變養殖

【聯合報╱記者曾雅玲/台北報導】2011.08.19

動畫片電影「海底總動員」賣座,不只掀起小丑魚飼養潮,連幫助主角小丑魚「尼莫」和爸爸團聚的藍倒吊種刺尾鯛魚「多莉」,也成為水族寵兒。農委會成功繁殖小丑魚後,水族箱繁殖藍倒吊試驗又告捷,瞄準歐盟立法禁止野生活體水產進口後的水族市場商機。

農委會水產試驗所表示,全世界的觀賞魚多為野生品種,從海裡抓魚裝箱出口;早期台灣亦曾為觀賞魚出口大國,水族業者紛紛在台灣近海抓魚,再將魚運往香港,販售世界各地。

近年台灣東北角、澎湖及東海岸等地的小丑魚等觀賞魚數量銳減,今日全球九成五觀賞魚都捕捉自東南亞海域。

看準歐盟研議立法禁止野生活體水產進口後的觀賞魚商機,水產試驗所五年前開始人工培育小丑魚繁殖,成功繁殖十四種小丑魚;刺尾鯛魚經濟價值更高,一尾十公分的藍倒吊市價上千元。

水產試驗所表示,台灣東部沿海的小丑魚與藍倒吊因水族業者過度捕撈,數量大為減少;農委會遂研究如何人工繁殖野生刺尾鯛魚藍倒吊,以及經濟價值更高的黃三角倒吊與粉藍倒吊。

藍倒吊近日終於在水族箱中自然產卵、孵出魚苗,水產試驗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期望能轉移人工繁殖生產技術,供應國際海水觀賞魚市場的需求。



◆ 珊瑚礁的憂鬱… 觀賞魚被捉光

【聯合報╱記者曾雅玲/台北報導】2011.08.19

農委會水產試驗所人工繁殖觀賞魚,動力不僅來自「市場」,也來自不得不「自救」的生態復育壓力。農委會表示,台灣沿海珊瑚礁生態系豐富,但因水族業者大量捕捉;野生珊瑚魚抓光後,觀賞魚公司大多外移到東南亞。

台灣的觀賞魚復育研究部分源自一名公務員的「焦急」。水產試驗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副研究員何源興是資深潛水客,十年前某次潛水時,驚覺以「珊瑚礁生態系」著稱的東海岸海底竟然「主角不見了!」珊瑚礁生態系獨剩珊瑚與海葵,卻不見小丑魚與藍倒吊等魚群穿梭。

捕捉觀賞魚對生態戕害還不只「抓走主角」。知情人士透露,小丑魚與藍倒吊等魚穿梭海底珊瑚間,與有毒性的海葵「共生」當保護傘,使「活捉小丑魚」難上加難;水族業者多以氰酸鉀「毒昏」附近海域的魚,潛水伕再一一撿拾高價觀賞魚,至於其他被「毒昏」的魚兒有些不敵毒性「一覺不醒」,幾乎每抓一條小丑魚就有其他四、五條魚陪葬。

珊瑚礁魚群枯竭,近年不少潛水客也看見「寂靜的海底」。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連兩年夏季,號召潛水員下水為珊瑚礁體檢。協會秘書長陳瑞賓表示,不少海域如蘭嶼空有珊瑚礁,但卻沒魚群與蝦群環繞,尤有甚者如鼻頭角海域,珊瑚礁覆蓋面積明顯逐年減少。



◆ 全球暖化 讓生物每小時移動20公分

【聯合報╱記者蔡永彬/台北報導】2011.08.19

「全球暖化讓生物搬家了!」一組英國研究團隊發現,許多生物因暖化而遷移的速度,比人們認知快了兩、三倍, 研究成果刊在今天出刊的《Science》(科學)。論文的第一作者是我國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陳一菁。

全球暖化讓相同地點的平均溫度比以往提高,據陳一菁統計,有四分之三的生物為了躲避溫度變化,只好向更高緯度或更高海拔地區遷徙。研究團隊估算,全球生物平均每十年就往高處爬了十二點二公尺,或向高緯度移動十七點六公里,「相當於每小時廿公分!」

陳一菁表示,氣溫改變後,某些變溫動物(如昆蟲)會很快受影響,生物界日復一日都在進行「無聲的改變」。今年曾有其他研究指出,台灣的高山植物分布區域每年也提高三點六公尺。陳一菁認為,全球暖化讓生物「大洗牌」,未來還將發生許多以前沒有的物種交會關係。

某些生物被迫搬家,也有些生物的生長範圍縮減。陳一菁說,婆羅洲神山有一種學名為「Synegia punctinervis」的蛾類,依賴中海拔山區的雲霧帶生活,暖化讓牠的分布範圍大量縮減;更何況某些山區不是「爬高」那麼簡單,「翻山越嶺」的遷移並不容易。

該研究團隊的論文「氣候暖化造成生物分布快速改變」回顧本世紀生物分布改變的文獻,一共蒐集兩千多筆生物反應資料。他們認為,全球暖化下的保育策略應該更實際地考量物種的個別差異。

※ 相關報導︰

* 搶食、爭地 770隻白腰鵲鴝被捕
http://www.udn.com/2011/8/19/NEWS/DOMESTIC/DOM4/6535737.shtml

農委會三年前針對外來種鳥發佈通緝令!全面通緝適應力超強,青蛙與蜥蜴、昆蟲無所不吃,對本土鳥類生態造成嚴重威脅的進口寵物鳥「白腰鵲鴝」,通緝到案770隻,已將牠的族群數量壓低。



◆ 艷紅鹿子百合 陳聰明復育成功

【聯合報╱記者林昭彰/淡水報導】2011.08.19

有「亞洲最美百合花」之稱的艷紅鹿子百合瀕臨絕種,淡水的退休教師陳聰明近年復育成功,但多次被偷走,為了保護這些花,陳甚至把花種在自家祖墳上,但他歡迎民眾來參觀這罕見的台灣種原生百合。

陳聰明說,台灣原生百合有四種:台灣百合、鐵炮百合、細葉捲丹、艷紅鹿子百合。尤以艷紅鹿子最特殊,原產在新北市低海拔山區如萬里、平溪、石碇等地的峭壁岩縫,被譽為「岩壁上精靈」、「亞洲最美百合花」、「七夕花」等。

由於這種百合非常稀有又兼具藥用和觀賞價值,早年曾經被大量採集,被列為「嚴重瀕臨絕滅」。

陳聰明在三年多前,收到友人贈送二顆「艷紅鹿子百合」球莖,激起培育興趣,在全省四處蒐購球莖後在淡水楓樹湖山區種植,一年後就成功繁殖到四百多株,卻陸續被偷了幾十株。

陳老師說,花開本來就應該給人欣賞,他很歡迎大家都來看,但盜採不可取,這種花就算帶回家也種不活,便突發奇想種在祖墳上,「想採花的,應該有些人會忌諱吧!」

目前他仍種了二百多株,位置就在楓樹湖「跤頭趺崙登山步道」旁,遊客很容易接近,但已不像從前集中栽植,而是分散在六個不同區域防竊。

雖然種在自家私地,但只要民眾有興趣,都可事先打電話0932292442預約,他很樂意親自帶路去觀賞這種罕見的台灣原生百合。



◆ 10步道生態調查 再現埔里蝴蝶王國

初步觀察 記錄逾120種

自由 2011.08.19

〔記者佟振國/埔里報導〕新故鄉文教基金會推動「再現埔里蝴蝶王國」計畫,針對埔里、仁愛計十條步道進行蝴蝶生態資源調查,初步觀察記錄的蝴蝶種類已超過一百廿種,今年度也計畫培訓卅五位蝴蝶生態解說員,引領群眾認識蝴蝶及自然生態之美。

「再現埔里蝴蝶王國」計畫透過生態資源調查了解蝴蝶種類、族群數量,也將進行耆老訪談了解蝴蝶產業興衰,結合生態保育與生態產業發展,今年入選行政院文建會的社區營造亮點計畫。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特別邀請前特生中心副主任彭國棟、特生中心副研究員邱美蘭、生態專家左漢榮、喻榮華等人協助計畫推動,針對本部溪、凌霄殿、彩蝶瀑布、能高瀑布、觀音瀑布、中坑瀑布、南山溪夢谷瀑布、水上瀑布、種瓜坑溪、虎頭山與鯉魚潭等十條易親近步道,協助蝴蝶生態資源調查。

詳細報告 9月底出爐

左漢榮指出,經過四個多月的初步調查,蝴蝶種類已經超過一百廿種,曾在能高瀑布步道上一次觀察到約四百隻的姬波紋小灰蝶族群數量;各步道詳細的調查報告也將在九月底出爐,做為步道改善、環境與植栽復育的參考依據。



◆ 墾丁添新物種 肯果柱狀海天牛

中央社 2011-08-19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今天表示,在墾丁後灣海域發現肯果柱狀海天牛(暫名),讓墾丁國家公園再添1種新紀錄物種。

墾管處表示,高雄醫學大學助理教授邱郁文和他的研究團隊,這個月中旬在墾丁國家公園的後灣海域發現大小約0.5公分的海蛞蝓物種,經查學名是Ercolania kencolesi,邱郁文暫時命名為肯果柱狀海天牛。

邱郁文表示,10年前在墾丁曾有1名小女孩拿了1串香蕉藻問他,為什麼藻內會住有動物?當時他也感到納悶,為什麼海蛞蝓會住在香蕉藻裡?從此後,他常在墾丁海邊尋覓這個小生物,都沒再發現,想不到10年後,再次見到這個物種。

墾管處表示,肯果柱狀海天牛「住」在香蕉藻內,會把香蕉藻鑿出一個洞,然後鑽進去,吸食細胞液,也會刮食、收集在藻壁的葉綠體,這些葉綠體,並不會被消化掉,而是儲放在它的體內,成為能量來源,它就靠著這些能量生存。

邱郁文指出,肯果柱狀海天牛原本只記錄在澳洲大堡礁、北昆士蘭到關島的物種。

墾管處表示,這次在墾丁發現肯果柱狀海天牛,確定學名,在台灣及墾丁生物多樣性上具有相當的意義。

fsj 提到...

台版海鮮指南:吃魚 吃小不吃大

【聯合報╱記者曾雅玲/台北報導】2011.08.21

繼英、美、芬蘭、南非與香港等十九國訂出「海鮮指南」後,國內學者預計年底也將推出台灣版海鮮指南,依海洋資源與養殖漁業現況,將台灣人常吃水產分類,提醒民眾,別吃沙魚;想吃白鯧、養殖石斑、曼波魚、鮭魚的話,也最好三思。

太平洋等重要魚場漁獲量下滑,漁業資源不再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全球大型超市如Wal-mart今年起販售經「海洋管理委員會(MSC)」保育認證的魚種;美國量販商Costco也承諾停止供應無MSC認證的野生魚種,就連麥當勞也同意只採購確保資源量與漁法永續的鱈魚。

中研院研究員邵廣昭編撰台灣版「海鮮指南」多年,依照魚種資源的生態恢復力與食物鏈,發展「底食原則」,也就是食物鏈頂端的大型魚成長緩慢且數量少,容易因過度漁捕而滅絕,應避免吃用購買;反之,購買位於食物鏈底層、數量較多的小型魚,對生態衝擊力道較小。

依照「底食原則」,邵廣昭建議台灣民眾多吃秋刀魚、吳郭魚與鯖魚等,避免食用數量稀少的魚種如野生石斑、野生烏魚及沙魚,保育類的豆腐沙更是「絕對不能吃」。此外,因沿海白鯧魚與曼波魚數量越來越少,最好也避免食用。

他表示,養殖魚數量雖較野生魚穩定,但「葷食」和「素食」養殖魚,對生態衝擊程度天差地別。如養殖石斑魚或草蝦,多是以小魚磨成的魚粉飼料餵食,這也創造「底拖網」捕撈需求,進而危及魚苗生存,妨害海洋資源永續。

邵廣昭建議,消費者可多選購以動物性蛋白為餌料的虱目魚、鯉魚或養殖烏魚等魚種,少買遠道而來的海鮮。

邵廣昭說,台灣海鮮指南尚待進一步編輯校訂,期盼各方溝通集思廣益,年底除出版紙本參考手冊,也擬效法他國發展「手機版」方便查找。



◆ 改造DNA 雞胚胎可孵育恐龍

雞喙長出鱷魚嘴

自由 2011.08.20

〔編譯陳維真/綜合報導〕一般認為雞和其他鳥禽類是由恐龍演化而來,現在科學家卻要顛覆此演化過程,以DNA改造技術,讓小雞的胚胎能夠孵育成恐龍。儘管現行法規不允許這樣的雞蛋孵化,但負責這項研究的哈佛生物學家阿布茲霍諾夫接受《新科學家》雜誌訪問時表示,「現階段研究成果,讓雞喙看起來就像鱷魚的嘴巴。」未來醫生可望利用這項技術,在胎兒時期改正天生缺陷。生物學家也能培育出能適應氣候變遷的物種。

胚胎發育倚賴訊息傳遞分子,讓基因開始運作,發育出器官、軀體等身體構造。在鳥喙發育出來前,科學家在胚胎內加入蛋白質,抑制訊息傳遞分子發送訊息至胚胎臉部,阻止胚胎長出鳥喙,然後讓臉部的其他細胞自由發展,在孵育的第十四天長出類似鱷魚嘴的嘴巴。

科學家認為,現代的鳥喙是在數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時從類似恐龍或鱷魚的嘴巴演化而成。

現代鳥類的遠祖是一種屬於「手盜龍類」(Maniraptora)的小型恐龍,經過多次基因突變才演變成現代的上千種鳥類。阿布茲霍諾夫說,希望有一天能成功改造胚胎,孵出手盜龍類的恐龍。

著名古生物學家霍那也著手進行一項類似的計畫,希望能培育出一隻「雞恐龍」,讓雞有類似恐龍的前爪和尾巴。

培養適應氣候變遷物種

假如科學家能成功反轉演化過程,並讓演化時間縮短,可以創造出更能適應現在地球環境的生物。麻州大學的教授艾柏森成功讓兩種藍魚生產出一種紅色的魚類,讓公魚在受到污染的混濁水質裡,依舊能夠吸引母魚來交配。

了解訊息傳遞分子如何運作,也能幫助醫生在胎兒還在母親體內發育時,就能改正兔唇等先天缺陷。



◆ 「美麗的錯誤」 林邊溼地成鳥樂園

【聯合報╱記者林順良/林邊報導】2011.08.21

屏東縣林邊鄉鎮安濕地的布袋蓮清除不易,鄉公所卻發現當地生態完整,布袋蓮竟然提供鳥類棲息地,鄉公所決定「將錯就錯」,在鎮安濕地開闢賞鳥步道,並利用布袋蓮營造1座鳥樂園。

「也許,這是個美麗的錯誤。」鄉公所秘書周進華昨天說,林邊大排水圳的水閘門曾失修多年,後來經鄉長鄭信政修復水閘門,加以關閉,以防堵海水倒灌,卻沒想到,排水圳內部的鎮安濕地都成了淡水,也「養」出了一大片的布袋蓮。

鎮安濕地佔地廣達20餘公頃,鄉公所今年展開布袋蓮清除大戰,但清除速度卻不及生長速度,鄭信政發現,近半年來有了布袋蓮的濕地,當布袋蓮開花,一大片紫色花海,吸引許多攝影愛好者爭相拍照,還有引來不少鳥類棲息。

「鳥群一群群地來」,周進華說,沒想到,當時關閉水閘門,在大自然的巧手打造下,竟然擁有了一片紫色花海及鳥群棲息地,鄉公所幾經商量後,最近得到縣長曹啟鴻協助,雇請工人在鎮安濕地清出1條水道,疏通積水,解決排水問題,但也保留部分布袋蓮提供鳥類棲息。

鄉公所規畫利用台鐵東港支線已廢棄的舊鐵道,闢出賞鳥步道,讓民眾以後可以進入鎮安濕地,欣賞紫色花海及鳥群,為林邊鄉打造獨特的「鳥」樂園。

周進華說,鎮安濕地目前吸引的鳥群,以白鷺鷥及夜鷺居多,預估冬天來臨前,還會有冬候鳥造訪;鄉公所已委託當地「生活美學」社團及屏科大老師進行調查,彙整後提供民眾賞鳥資訊。



◆ 巴西鐘乳石洞 南美人發源地

中央社 2011.08.20

米納斯吉拉斯是巴西境內已發現最多鐘乳石洞的1個州,約多達1400處,在少數有人工照明和開放一般遊客參觀的岩洞中,首府美景市附近的拉比尼亞鐘乳石洞最具吸引力。

米納斯吉拉斯(Minas Gerais)除擁有多座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封為人類文化資產的歷史古城,如黑金城(Ouro Preto)和鑽石城(Diamantina)外,因特殊地質形成,也構成豐富的自然景觀。

有人說,米納斯就像建造在一大塊的岩石上面,磁場強,氣較佳,是最理想的修養生息之地。

拉比尼亞(Lapinha)被指為巴西最美的鐘乳石洞之一,位於聖湖市(Lagoa Santa)的蘇米多羅(Sumidouro)州立公園,經過1年整修後,今年7月重新對外開放。

洞內的鐘乳石造形巧妙,猶如鬼斧神工,走在裡面,隨著七彩人工照明的投射,更讓人有一種沉浸在地底夢境中的幻覺。

米納斯森林研究所生態輔導員盧安娜(Luana)說明當地鐘乳石洞的形成,約在距今6億年前,州立公園所在的邦布伊河谷地區(Bambui)還被海水覆蓋,後來起化學變化,水裡的鈣質依層次囤積慢慢形成厚度達200公尺的石灰岩,海水退去後,陸地顯現,動植物開始聚集而生。

在距今6000萬年前,地球板塊運動令石灰層積岩斷層、裂開,雨水帶著空氣中的碳酸流進這些裂縫,一層層往下流,經年累月,酸水將層積岩表面的石灰逐漸溶解、夾雜其他礦物質帶走,慢慢且持續不斷地形成愈來愈大、複雜的洞身和九曲十八彎的迷宮,甚至還有像瀑布、窗簾、花椰菜、綿羊、印地安人的頭等不同形狀,這就是今天所見的鐘乳石。

順著盧安娜的手電筒照明抬頭看,還能清晰見到層積岩斷層和水流的痕跡,沿著鐘乳石管滴落的水滴,還有岩石表面閃閃發亮的礦物結晶。

盧安娜說,鐘乳石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於它的千變萬化,每隔一陣子都會發現不一樣的變化。

鐘乳石形成的時間因洞內濕度、溫度、岩石礦物含量和雨量等不同而受影響,但平均要20年才能長成1立方公分。

拉比尼亞洞內平均溫度約攝氏22度,開放參觀的範圍長511公尺,深40公尺,為免人工照明影響洞內生態,去年全部換成LED燈泡;嚮導員也輔導遊客不要用手觸摸,以免破壞岩石表面。

拉比尼亞洞內也住著許多蝙蝠,只要腳底下發現一灘墨綠近灰黑色的排泄物,抬起頭來一定能在洞頂深處發現蝙蝠群。

拉比尼亞的價值遠超越鐘乳石洞。1834年,丹麥學者隆德(Peter Lund)也在鐘乳石洞附近發現距今2萬5000年的史前人類與動物化石、考古遺址、洞穴壁畫,他的重要發現就是南美洲最早的人類「聖湖人」遺址。

fsj 提到...

王勝平警告5項魚種瀕危

台灣新生報 2011/08/22 【記者簡麗春/基隆報導】

國立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副教授王勝平,長期從事鮪魚、旗魚類的資源變動解析研究,成果豐碩,已有數十篇相關論文在國際期刊發表,近日,更和國際鮪旗魚專家學者,聯合在世界權威的學術期刊「Science(科學)」發表研究文章,為漁業資源永續發展貢獻心力。

海大王勝平副教授於國際學者共同發表的「High Value and Long Life -- Double Jeopardy for Tunas and Billfishes」期刊論文,針對全球六十一種鯖科及旗魚類資源的狀況,進行歸納研究並提出建議與警告,並刊登在七月號的「Science」期刊。

在這次的研究中,王勝平老師主要是針對全球三大洋南方黑鮪及印度洋與太平洋海域旗魚類、劍旗魚做深入研究,同時與來自全球各地的研究資料整合做進一步的分析。

經過科學化的解析與評估後,王勝平與其他國際學者將南方黑鮪、大西洋黑鮪、大目鮪、黑皮旗魚及大西洋紅肉旗魚等五種壽命長且高經濟價值的鮪旗魚類評為受「威脅」魚種,其中南方黑鮪和大西洋黑鮪正處於「極危」或「瀕危」的階段,而大目鮪、黑皮旗魚及大西洋紅肉旗魚則處於「易危」狀況。

王勝平說,這篇研究報告,除了提醒全球這五項魚種資源之預警資訊外,同時,也明確告知各沿岸國及國際組織,應重視漁業資源的管理,只要合理利用漁業資源,同時,配合相關保育及復育的措施下,這五項漁業資源的低水準警訊,也可以逐步恢復,逃脫滅種的危機。否則,這些珍稀魚種,有一天,將會從地球上消聲匿跡,我們的後代子孫,也只能從影帶或圖片中看到這些魚。

除了教學、研究工作之外,王勝平老師也經常受邀參加國際漁業組織會議或科學家會議,提供臺灣在鮪旗魚資源的研究成果,以及採取的保育措施,同時,也將國際組織的重要訊息帶回國內,提供相關漁政單位做為研擬政策的重要依據,讓臺灣漁業管理與國際接軌,讓鮪魚、旗魚、鰹魚等珍稀水產生物能永續利用,為臺灣漁業的永續經營發展努力。

※ 相關報導:

* High Value and Long Life—Double Jeopardy for Tunas and Billfishes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33/6040/291.citation
B. B. Collette, K. E. Carpenter, B. A. Polidoro 等人
Science 15 July 2011: Vol. 333 no. 6040 pp. 291-292
doi: 10.1126/science.1208730



◆ 最古老化石 助解火星生命謎團

法新社 2011/08/22 蕭倩芸

(法新社巴黎21日電) 今天刊登在「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期刊的最新研究指出,澳洲發現的微體化石顯示細菌在超過34億年前,就大量存活在沒有氧氣的地球上,強化火星有生命存在過的可能。

西澳大學(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和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的研究員表示,存在於古老沉積岩裡的微生物遺骸,確定是紀錄上最古老化石。

化石樣本來自西澳偏遠的皮柏勒(Pilbara)區,一個名為Strelley Pool的探勘點。微生物死亡後,良好存留在石英砂粒中。

研究團隊認為,這些微生物是靠硫化合物生存。

牛津大學教授布拉席爾(Martin Brasier)在新聞稿中表示:「至少我們有穩固的證據顯示生命在34億年前就存在。這項研究證實,在那時細菌不需靠氧氣即可存活。」

這些細菌通常存活在臭氣沖天的溝渠和土壤中,但也能生存在深海熱泉和噴口處的「嗜極生物」。

布拉席爾說:「這種生物可能存活在火星上嗎?這不難想像。」(譯者:中央社蕭倩芸)



◆ 巴西美山水壩淹雨林 環團籲停建

公視 2011.08.22

如果興建完成,巴西的美山水壩,將會變成全球第三大,其實在去年已經由巴西總統核准開發。不過水壩一蓋會淹沒五百平方公里的雨林,更讓當地原住民流離失所,全球各地都串連舉行反水壩運動。今天國內的環保團體,也站出來呼籲停止興建,並來到巴西駐台商務辦事處前去陳情。

為了遠在地球另一端的亞馬遜雨林的存亡,國內環保團體來到巴西駐台商務辦事處來陳情,要求巴西政府,不要開發美山水壩,更別把地球之肺給淹沒。

這個興建完成將會成為全球大三大的美山水壩,將提供巴西更多電力,不過淹沒五百平方公里的雨林,卻會讓當地、大約兩萬名原住民、無家可歸,但就算當地居民不斷抗議,巴西總統還是在去年八月核准開發,還說這是巴西能源的一大勝利。面臨類似處境的新竹尖石鄉居民,也指出,政府打算在當地興建比麟水庫,淹掉村落,其實這樣的開發案,對他們而言,就是毀滅。

而台灣民眾的反對聲音,是不是能千里迢迢送到巴西,辦事處人員表示不作任何回應,而環保團體表示,亞馬遜雨林是地球公民的共同資產,今天不只是台灣的民眾會站出來,這個反對美山水壩的活動,會在全世界陸續展開。
記者林靜梅彭耀祖台北報導。

fsj 提到...

北市流浪狗囂張 郝龍斌下令處理

【聯合晚報╱記者楊正海/台北報導】2011.08.23

台北市部分地區流浪狗群聚,意圖攻擊落單幼童,或追腳踏車騎士吠叫,驚嚇路人,甚至市民休閒的河濱公園,也有野狗蹤影,台北市長郝龍斌上午在市政會議中,指示動保處立即處理,加強巡邏,若人手不夠,再請環保局支援圍捕。

郝龍斌特別重視野狗出現在河濱公園和社區公園中,他表示,這些地方都是市民平日休閒的好去處,若是野狗出沒,可能會攻擊人,一定要立即處理;市府發言人張其強說,民眾發現野狗,也可打1999請求協助,相關單位會派員前往處理。

北市野狗攻擊人有報案的事件雖不多,但被攻擊的民眾往往自認倒楣,形成「黑數」,曾有議員反應有人帶愛犬至景美河濱公園遛狗,愛犬卻遭到3隻流浪狗攻擊,傷重死亡。近來有民眾發現野狗出現在河濱公園,對腳踏車吠叫,危及落單幼童,也有人在青年公園運動時被狗追,嚇得逃跑。此外,對於部分民眾擅自在公園餵食流浪狗,致流浪群聚的現象,市府也會加強取締。

另外,市長信箱中,也有民眾投訴,內湖路2段上的內湖大埤,也看到野狗遊蕩,清晨或傍晚運動,會看到野狗,另外,華中橋有野狗亂竄,民眾已經陳訴,但仍有許多野狗,並未處理。

還有,士林美崙科學公園最近,也是4到6隻野狗群聚,會攻擊落單幼童、或追腳踏車狂吠。郝龍斌在市政會議中,當場裁示要儘速處理野狗問題,以及北市的數座河濱公園,也應加強巡邏,避免發生野狗傷人事件。

※ 遺棄動物的人也要「處理」。



◆ 丟石砸魚 遊客爆量 破壞杉原生態

自由 2011.08.23

〔記者張存薇/卑南報導〕卑南鄉杉原海域今年暑假遊客量爆增,連帶生態遭破壞情況也增加,在地居民希望政府幫幫忙,儘快訂出管理機制,守護這份得來不易的保育成果。

在地巡守隊員陳世岳說,今年暑假一天約千人造訪,比去年同期多了一倍,每天下午三時起,遊客開始聚集杉原海域,大部分遊客都有公德心,玩玩水、看看風景,但仍有少部分民眾任意破壞生態。

根據巡守隊觀察,不少年輕人結伴到杉原戲水,竟然退潮時拿起石頭圍成石滬,再用麵包將魚兒引進去,最離譜的是拿石頭砸魚!陳世岳說,他曾當場制止,但對方竟然回說「只是好玩」、「我在打水漂」,讓人氣結。

雖然巡守隊員都穿著制服執勤,但卻沒有公權力,遊客知道做錯了大多會道歉,但仍有部分態度惡劣者還回嗆巡守隊員,陳世岳強調,遊客越來越多,再不擬出管理機制,花了十幾年保護的杉原海域生態危機四伏。

他說明,像拿土司麵包餵魚應該少量、適量,也不能任意撿拾寄居蟹,最好都有明確的規範及罰則,並賦予巡守隊員部分公權力。

遊客到海邊前,則應先聽取生態護育的簡報,了解如何維護自身安全、如何活動才能把對生態的影響降到最低。



◆ 熊膽汁取得過程殘忍 紐約州禁販售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1.08.23

紐約州本周已經正式通令禁止民眾販售熊的膽汁或任何部位,違者將被罰1千美元罰款,約台幣2萬9千元,而且由於取得熊膽汁的過程相當殘忍,亞洲巨星成龍也曾與動保團體合作拍攝宣導片,希望終止養熊業繼續生存。

紐約州州長科莫(Andrew Cuomo)本周已簽署法令,即日起販售熊膽與其膽汁等同違法,對此法案終於通過生效,動保團體「生而自由」 (Born Free USA)透過其代表羅勃茲表示,「我們擔心紐約已成為偷渡熊膽汁到外國的地點,買家包括韓國等地區在內。」

由於熊的膽汁在亞洲地區被視為可治癒高燒、肝病與眼疾的靈藥,在美國更有農場專門飼養熊,作為取膽汁的來源,另外,包括在中國,也有所謂「熊農場」或是養熊業,專門飼養這些熊並準備取膽汁。

港星成龍稍早便與世界動物保護協會合作,拍攝了一支宣導片,呼籲大家不要再使用熊膽或是熊的器官作為食補來源,讓養熊業完全消失在地球上。

成龍宣導影片可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BpV1G68-vw&feature=player_embedded

終止養熊業網站 http://www.endbearfarming.org/tch/



◆ 小心虎頭蜂! 桃園3天抓243次

【聯合報╱記者賈寶楠、實習記者喻安/桃園報導】2011.08.23

桃園縣消防局8月至今捕蜂出勤1125件,打破成立12年以來單月最高紀錄,最近3天更增加243件,由於8月還沒結束,這項紀錄還在持續飆高。

桃園縣消防局過去單月捕蜂最高紀錄是去年8月的1058件,今年已累計2666件,平均每天高達46件,但8月平均每天51件,20日至22日更達每天81件,相當驚人。

消防局指出,每年8月捕蜂量暴增可能與虎頭蜂繁殖期有關,虎頭蜂喜歡在秋季繁殖,擴張迅速;中央大學專家則說,近日天氣炎熱,也會加速蜂群成長。

消防局分析,虎頭蜂屬雜食性,會覓食人類食物,例如乾燥的麵包,因此民眾最好妥善處理廚餘,別曝置在居家周邊,避免吸引虎頭蜂「找到飯票」後開始築巢。

虎頭蜂也喜歡在草叢、樹叢築巢,有些很隱密,沿著枝幹的巢更難分辨,民眾務農、從事園藝、經過住家附近的林地,應保持警覺,沒事別打草驚「蜂」。

研究顯示,虎頭蜂在秋季攻擊人類的機率較高,雖然蜂巢有明顯的漂亮紋路,但1個巢可能居住上千或上萬隻蜂,民眾一旦發現,千萬別好奇招惹,遇到巡邏蜂,動作放輕、放慢離開就好。

消防局提醒,虎頭蜂不易攻擊白色、光滑平面物體,女性擦香水則容易吸引蜂群。

fsj 提到...

地球有870多萬物種

自由 2011.08.25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根據最新研究,人類與超過870萬種「不同的生命形式」共同生活在地球上,其中4分之3物種生活在陸地,另外4分之1以海洋為家,但目前已辨識的物種卻僅占總數的4分之1。科學家在這份號稱迄今針對地球生命最精確的評估中指出,研究結果凸顯人類對已知物種所知甚少,也意味著有些物種甚至在科學家發現其存在前即已滅絕。

這份23日刊登於「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期刊(PLoS Biology)」的研究指出,加拿大達爾豪希大學生物學教授沃姆,與美國夏威夷大學的莫拉博士,發現生物分類存在某種模式,可用來推論尚未辨識出的物種數量。目前對地球物種數量的推估,從300萬到一億都有。

他們以瑞典科學家林奈(Carl Linnaeus)250年前提出的樹狀生物分類學為基礎,運用複雜的數學模型分析現有的120萬個物種,據此得出地球上應有超過870萬個物種,其中動物佔780萬種、植物29萬8000種,菇、黴和其他菌類61萬1000種、單細胞有機體3萬6400種、藻類2萬7500種。細菌類更難以估算。

75%物種 以陸地為家

研究發現,雖然地球有7成面積為海洋所覆蓋,但全部物種的4分之3、也就是多達650萬種生活在陸地,以海洋為家者只有220萬種,而目前已辨識出的物種僅止於190萬種,凸顯出人類對於其他物種所知真的太少。

林奈生前共發現一萬個物種,此後科學家試著從現有物種的數量與所在地歸納出某種模式,也有人專注在物種之間的關係。1979年,甲蟲專家爾文深入巴拿馬叢林,並在單一種樹木上,發現超過1100種新種甲蟲,據此推估光是熱帶雨林區的昆蟲,可能就超過3000萬種。

前美國政府科學顧問梅伊表示,這份研究根據的理論雖不完美,結論卻相當有意義。澳洲格里菲斯大學的環境科學教授史托克也認為,這項研究成果較接近正確的物種數量。



◆ 感謝台灣賑災 日贈我丹頂鶴

【聯合晚報╱記者孔令琪/台北報導】2011.08.25

台灣對日本311大地震、海嘯賑災,令日本十分感動,加上肯定台北市政府在自然保育上的成果,日本破天荒將送一對列為國寶丹頂鶴「BIG」、「貴華」,贈送給台灣人民,做為建國百年賀禮。這一對丹頂鶴將於9月中旬送至台北市立動物園,預計將掀起觀賞熱潮。這也是日本第一次向國外贈送丹頂鶴,情意相當深遠。

郝龍斌中午也代表台北市民,送給9歲的雄丹頂鶴「BIG」和6歲的雌丹頂鶴「貴華」,新的身分證,歡迎牠們融入台灣。

日本在1925年就宣佈丹頂鶴為特別天然紀念物。丹頂鶴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的紅皮書中被列為瀕臨危種、也是華盛頓公約附錄 (CITES)一級物種。

台北市動物園曾在2004年9月收到從新竹送來的丹頂鶴受槍傷迷鳥,後經確認係新竹空軍基地因驅鳥作業時誤擊造成。經市立動物園兩次手術取出彈丸後,順利康復,在園內飼養三年後,於2008年3月送至韓國首爾動物園進行野放訓練。可惜在2009年2月4日在韓國與群鳥飛行時因衝撞導致左翼骨折,四天後因敗血性休克死亡。

郝龍斌中午接見日本北海道釧路市副市長小松正明表示,非常開心小松正明副市長一行人,遠從三千公里外的日本北海道釧路市來台北,他代表全體市民感謝釧路市和全日本的好朋友,願意贈送給台灣一對珍貴的丹頂鶴。適逢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在這個意義重大的時刻,日本朋友選擇將丹頂鶴作為贈送給台灣人民的賀禮,令人感動。



◆ 天氣熱虎頭蜂活動頻繁 專家提出正確防蜂之道

中廣 2011/08/25 杜大澂報導

「虎頭蜂活動頻繁 正確防蜂之道」

新竹一名黃姓女童,日前遭虎頭蜂圍攻螫死,引起社會矚目。這起悲劇凸顯民眾對於蜜蜂和虎頭蜂的習性,以及可能的攻擊行為,甚至是防螫方法,欠缺正確的觀念。尤其是天氣炎熱,虎頭蜂活動頻繁,更要小心防範。

時間回到八月十七號下午,新竹這名女童和堂姐,以及另一個玩伴,在房間內嬉戲,因為天氣太熱,堂姐打開窗戶,不料,驚動鐵窗上的虎頭蜂窩,五、六隻虎頭蜂飛進屋內攻擊小朋友,一歲的黃姓女娃,才剛學會走路,躲避不及,頭部和耳朵遭到叮咬,經過送醫還是不治。

女童的堂姐案發之後回憶當時情況,仍然不解為什麼會發生。

根據了解,攻擊女娃的虎頭蜂,稱為黃腰虎頭蜂,身長大約2到3公分,攻擊性不高,不過因為常常築巢在學校、住家以及果園附近,這些跟民眾生活環境接觸最多的地方,因此黃腰虎頭蜂攻擊人類的頻率最高。

醫師表示,一般成人被虎頭蜂叮咬,如果引發過敏性休克,十分鐘之內就有可能致命,女童年紀小,被這麼多虎頭蜂攻擊,根本無法荷負毒素,才會釀成悲劇。

養蜂專家蜜蜂故事館主任陳資爵指出,蜜蜂的螫針是倒勾,只能叮咬一次,但虎頭蜂的攻擊性比較強,可以連續螫人,而且會散發攻擊費洛蒙,引起其他蜂群圍攻,但不管是蜜蜂或者虎頭蜂,都不會主動攻擊。

只是人類不小心都會干擾到蜜蜂或虎頭蜂的生活,如何才是正確的防螫之道。蜜蜂故事館主任陳資爵表示,爬山郊遊最好穿戴平滑的帽子和長袖衣服,也不要塗髮膠或擦香水。『香水或髮膠會讓蜜蜂誤以為有花蜜可以踩,所以要避免。』

陳資爵進一步指出,如果被蜜蜂螫了,可以先用指甲將傷口上的針刮下,避免毒囊持續留在傷口,接著用清水或肥皂水沖洗傷口,並且多喝白開水,再送醫急救,至於,用尿液是坊間不正確的觀念。

消防人員則是表示,生活周遭有發現蜂窩,可以通報一一九摘除,以免不慎驚動蜜蜂或虎頭蜂,引起攻擊事件。



◆ 高雄公園生態豐 引來淡黃蝶

【聯合報╱記者謝龍田/高雄報導】2011.08.25

高雄市綠美化有成,許多公園及綠地的鳥類等動物愈來愈多;尤其中鋼公司認養的高雄公園,鳥及松鼠大增,松鼠不怕生,很容易接近觀察。

高雄市自然觀察學會理事謝春萬說,市府及企業近幾年來大舉推動綠美化,中鋼植樹從南高雄種到北高雄;今年在高雄都會公園也種了約600株。

樹多帶來豐富的生態,種有鐵刀木、阿勃勒的高雄公園,仲夏開花季節,引來大批淡黃蝶,美景似美濃黃蝶翠谷「縮小版」,吸引民眾觀賞。

謝春萬去年曾在高雄公園的吉貝木棉上發現保育類的鳳頭蒼鷹築巢,他指出,公園景觀改造及多植樹,讓生態多元;五色鳥、綠繡眼、白頭翁、家八哥及麻雀變多,保育類鳥類也來築巢,令人驚豔。

在濱海的南星計畫區綠地,近來常有成群珠頸斑鳩覓食、活動,過去少見。

謝春萬說,這除了計畫區內植樹多,網捕鳥類的人變少了也有影響,珠頸斑鳩才會成群活動,這是生態之福。

fsj 提到...

埔里發現大野菇 直徑90公分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4/6550350.shtml

【聯合報╱記者黃宏璣/埔里報導】2011.08.26

「哇!真是難得一見的超大野生菇蕈,如果能夠吃,一定很棒。」南投縣埔里鎮郊成功里陳夏令妹阿嬤,最近到田裡找南瓜,意外地在樹薯叢下發現一叢直徑達90公分的野生菇蕈,外形酷似可以吃的「雞肉絲菇」,吸引很多民眾參觀品頭論足。

陳夏令妹82歲,她說,三天前她到雜草叢生的南瓜園找南瓜,不斷撥開雜草,卻在樹薯叢下,發現巨大的野生菇蕈叢,外形像可以吃的「雞肉絲菇」,但因怕看錯誤食有毒菇蕈,所以不敢煮來吃,左鄰右舍聽到消息,都跑來看熱鬧。

有人拿起皮尺丈量,發現這叢野生蕈直徑90公分、高度約60公分,多達17層,至少有上百朵的野生菇蕈。

陳夏令妹說:「我活八十多歲,第一次看見這麼壯觀的野生菇。」她說,雖然認為這是雞肉絲菇,但在專家鑑定前,還是不碰為妙,這麼漂亮的野生菇留下來看也值得。



◆ 《芒果樹生得妙》跨坐求孕氣 男女任挑選

自由 2011.08.26

〔記者林孟婷/永康報導〕永康火車站前一株芒果樹的樹幹長相「奇特」,雖是同一樹頭,但分出兩株樹幹,兩株樹幹的外型也「很特別」,據傳有想求生男或是求生女的孕婦,會跨坐在兩株樹幹中間希望能「心想事成」。

當地劉姓居民表示,這株芒果樹為原生種,長得相當高大,已經有五十多年歷史,同一個樹頭長出兩株樹幹相當特別。

長相奇 一突出、一凹陷

其實這株芒果樹還有其他特別之處,劉姓居民說,兩株樹幹的外型很不一樣,一株樹幹有「突出」的模樣,另一株樹幹靠近樹頭處則有凹陷裂開處。

當地民眾形容兩株樹幹的模樣有點像男、女性的生殖器。劉姓民眾則說,據傳想要求生男的媽媽,就跨坐在兩株樹幹中間、且面向樹幹突出的方向,想生女兒者則面向另一方向。

「真的這麼神奇嗎?那我也要來摸摸看」,等著搭車的張姓婦人,在等待時間前來摸芒果樹,想沾沾喜氣。她說,養育兩個女兒都已就讀大學,雖然孩子都長大獨立了,但如果有機會可以生兒子,也是可以試試看,「有男有女」人生就圓滿了,如果真的準,一定會回來「還願」。

名氣大 婆婆代媳來求子

劉姓民眾說,雖然不知道真實性有多少,但曾看過有孕婦前來,也有婆婆代替媳婦前來祈福,雙手摸著樹幹,希望能將好運帶回家。他透露,也曾有中年夫婦來「跨坐」芒果樹,希望能求子、且兩個面向都坐,還說不論是男是女,只要能求得健康的孩子就心滿意足。

劉姓民眾說,這株芒果樹頗具「知名度」、又位於火車站前,過往旅客等車時,會到樹下乘涼消磨時間,也成為火車站另一個景點。



◆ 史前人雜交 成就後代免疫基因

法新社 2011/08/26 李威翰

(法新社華盛頓25日電) 今天公布的美國研究指出,尼安德塔人等原始人類的雜交行為,讓後代繼承關鍵基因,使現代人得以對抗疾病。

這份報告刊登在「科學」(Science)期刊,執筆人史丹佛大學的帕蘭(Peter Parham)說:「雜交並非只是隨便發生的事件,而是給予現代人基因庫有用的東西。」

研究人員由HLA-B*73基因,循線追蹤到丹尼索瓦人,丹尼索瓦人很可能在移出非洲途中,與西亞人種交配。HLA-B*73在現代非洲人中相當罕見,不過西亞人種中卻十分常見。

研究說,這些古老的HLA基因在現代人中以倍數增加,時至今日超過半數歐亞人有這種基因。

尼安德塔人約3萬年前絕種,他們與丹尼索瓦人和現代人,在40萬年前有共同祖先。

基因證據顯示,部分雜交確實曾發生,不過就算最新發現也難以證明這些男女關係是基於暴力還是兩情相悅,是細水長流還是曇花一現。

法國學者阿必哈謝(Laurent Abi-Rached)說:「就算大概有混種,也不一定很頻繁,不過在左右現代人免疫上卻扮演重大角色。」(譯者:中央社李威翰)1

fsj 提到...

拜訪寄居蟹 護生態還牠一個家

自由 2011/08/28

〔自由時報記者吳亮儀/新北報導〕「寄居蟹有幾隻腳?」野柳地質公園本週舉辦「還給寄居蟹一個家」生態導覽解說,除宣導生態環境保育,並讓遊客了解這看似普通的寄居蟹,也反映出潮間帶生態系的重要性。

野柳地質公園解說員帶著遊客來到沙灘、潮間帶,找了幾隻寄居蟹給大家認識。解說員表示,以貝殼為家的寄居蟹,因人們亂丟垃圾與過度的撿拾貝殼,讓牠們的「家」日漸稀少,還出現了許多以垃圾為家的寄居蟹。

來自台北的小學生為了做暑假作業,拉著家人一起來參加這場生態解說。園方表示,希望透過體驗活動,讓遊客更加認識寄居蟹的生態,並了解保護寄居蟹的重要性與方法,也了解野柳地質公園的海洋特色。

活動日期為八月廿七日至九月二日,為期一週的每日定時(上午十點、十點半、下午二點、二點半)導覽。



◆ 誤以肉類餵食 夜鷹營養不良

【聯合報╱記者黃宏璣/集集報導】2011.08.28

愛鳥餵鳥要用對方法,南投縣埔里鎮有位民眾半個月前,在鎮郊拾獲一隻受傷無法飛行的夜鷹,好意帶回家餵養「肉類」,想要提升牠的體力早日康復,不料事與願違,好動的夜鷹因飛行躁動,造成翅膀多處受傷脫毛,雙翅折損。

這位民眾後來看見聯合報報導餵鳥方法要對,了解可能養夜鷹的方法錯了,緊急送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處理,注射營養劑並改用牠最愛的蟲類餵食,逐步恢復健康。

特生中心獸醫師王齡敏說,夜鷹的活動空間比較大,如果關在籠子造成牠無法活動就會撞來撞去,反而容易受傷,牠屬食蟲性鳥類,餵錯了食物,反而害了牠。

夜鷹夜行性鳥類,白天大都蹲伏在草地或樹木上,有的也生活在洞穴中,主要食物昆蟲,在飛行中捕食,喜歡在地面或岩石上築巢,夜鷹鳥嘴短,嘴裂闊,眼睛較大,體色多呈斑雜狀,很會偽裝躲在地面、岩石和樹皮中。雌雄無差別。



◆ 台江服務園區 選定鹽水溪岸

【聯合報╱記者邵心杰/台南報導】2011.08.28

經1年多的評估,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選定台南市安南區鹽水溪北岸6.5公頃土地籌設遊客及行政服務園區,台管處副處長歐正興說,這座結合生態保育、環境教育及人文景觀的鑽石級綠建築自然園區,將斥資2億元,預計104年完工啟用。

台管處彙整各界意見及推薦地點,由9個備選基地當中,相中這筆市管土地,已向市長賴清德報告,取得市府同意,提報營建署審核。

歐正興表示,鹽水溪口有豐富的濕地生態,又是台江內海大員港舊址,與安平熱蘭遮城遙遙相望,且與鄰近鹽田產業文化連結,生態、歷史人文或產業條件都無可取代。

他表示,台南市政府日前提出「內海藍色公路」規劃案,該基地可以說是整個水路運輸的重要轉運點,在此籌設遊客及行政服務園區,也是配合市府未來發展願景。

fsj 提到...

獼猴危害作物 可申請獵捕

【聯合報╱記者李東憲/豐原報導】2011.08.29

山區出現「猴害」!市府農業局表示,為避免獼猴危害農林作物,農民可向農業局申請以獵捕方式遏止。

獼猴在新社美林山區肆虐甜柿園,有人研判猴群來自鄰近的大坑山區。當地郭叔叔獼猴園區主人郭賢男表示「絕不可能」,因為猴子各有族群性及地盤。

新社區福興里美林山區果農鍾貴霖的柿園遭獼猴群破壞,下緣更近平地的前新社農會代表劉阿連及農友劉阿良的甜柿園,同樣嚴重遭殃;東勢果農也很害怕「猴害」,共識是要提早防範。

鍾貴霖說,已在果園播放廣播人聲,初步達遏止猴群光顧效果,猴群可能因此轉戰他地,下方已有兩處甜柿園淪陷。

農業局指出,獼猴危害農林作物非屬天然災害項目,無法依「農業天然災害救助辦法」救助,但為減低農民損失,可依不同農作物生長周期,採合適管理措施。並在情況緊急時可獵捕或宰殺,但是依野生動物保育法仍不得使用炸藥或其他爆裂物、毒物、電氣、麻醉物、網具。



◆ 動物受虐 24小時內未通報要罰

【聯合報╱記者黃福其/板橋報導】2011.08.29

新北市農業局將修訂「動物保護自治條例」,明訂寵物業者、獸醫院遇有對動物遺棄、施虐致死亡或永久性傷害案,須在24小時內通報,否則罰1.5萬至7.5萬元,預計年底前完成修法後上路。

新北市動物防疫檢疫處長蔡宗益說,目前中央、縣市政府的動保法令都未明訂獸醫院、寵物業者接獲動物遭遺棄、受虐,須通報動保機關查處。農委會防疫檢疫局雖有意修法,要求獸醫師遇有寵物受虐案須通報動保機關,但因無罰則,不具強制力。

蔡宗益說,市府農業局除了本月初發文獸醫師、寵物業公會及會員,籲請比照113兒虐家暴專線作法,遇有動物遭遺棄或受虐即主動通報動檢處之外,另進一步修訂新北市動保自治條例,以建立「責任通報制」並訂定罰則。

動檢處修訂新北市動保自治條例草案,明訂獸醫業、寵物美容業者若發現動物遭遺棄、虐待,導致死亡或永久性傷害,須在24小時內通報動檢處,業者若未在24小時內通報被查獲,負責人都要挨罰1.5萬至7.5萬元。

蔡宗益說,新北市獸醫師公會有531名會員、229家獸醫院,新北市寵物業商業同業公會有236家寵物業者,規模都是各縣市之冠,一旦建立責任通報制,對動物保護具有積極、正面意義。草案將在年底前送市議會審議,完成立法即上路。



◆ 整地惹上女王蜂 男肩停200隻蜂

東森新聞 2011/08/28

被蜜蜂包圍的男子您有見過嗎?中壢市一名鍾姓男子,報案說遭到蜂群攻擊,消防隊員趕到,看到男子身上停了200多隻台灣本土蜜蜂,全嚇傻了眼!立即用乾式滅火器驅趕,將男子送醫,而男子被蜜蜂包圍,居然是因為整地時,招惹上女王蜂。

救護車接獲報案,趕到現場,卻看到鍾姓男子坐在板凳上,雖然一臉無奈,但乍看之下沒有異狀,怎麼會叫救護車?還在疑惑,這時鍾姓男子一個轉身,畫面讓人忍不住想尖叫。只見男子的右邊肩膀上,黑壓壓一片,至少有兩百多隻小蜜蜂,停在他身上爬來爬去,害他動也不趕動,讓人看的,肩膀也忍不住癢了起來。 消防隊員趕緊拿出乾式滅火器,往他身上噴灑,驅趕蜜蜂,一遇到煙,蜜蜂隨即逃命,救護人員馬上將男子拉開,將他緊急送醫,好險經過檢查,男子只有頸部、背部,被螫了4、5下,但到底怎麼會引來蜜蜂駐足,男子的太太說,都是整地惹的禍。

原來最近老翁在整理住家前的空地,疑似移除電線桿時,不小心破壞了蜂窩,女王蜂也被迫離巢,老翁在附近走動,女王蜂就停在老翁身上,才引來其他蜜蜂聚集,面對鏡頭,男子低調,但看看這被蜜蜂包圍的畫面,只能說老翁魅力還真大,畢竟被能受到女王蜂青睞,他可能是史上第一人。

fsj 提到...

東台灣珊瑚體檢 發現新種珊瑚

中央社 2011-08-31

環團今天公布東台灣珊瑚礁體檢報告,台東杉原地區記錄到上百種珊瑚,且發現新種「貝氏耳紋珊瑚」。環團呼籲,應珍惜東台灣豐富生態資源,過度的開發建案恐危及生態。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澎湖共生藻協會理事長陳昭倫等人,今天公布東台灣台東杉原與基翬地區的珊瑚礁體檢報告。調查顯示,台灣東部珊瑚礁生態系發達,石珊瑚高達100多種。

陳昭倫表示,台東杉原的活珊瑚覆蓋率有28%到50%,並首次記錄到台灣海域不曾發現的「貝氏耳紋珊瑚」;台東成功鎮基翬地區的海域,約有35%活珊瑚覆蓋率,且也發現新種「台灣擬絲珊瑚」的蹤跡。

陳昭倫表示,目前杉原與基翬地區,已分別達到國際珊瑚礁體檢基金會「優良」及「尚可」的標準,東部海岸若持續不斷開發,屆時不僅會嚴重破壞海岸景觀,唯恐衝擊海洋中豐富的生態系,甚至還會有許多未知物種因而消失。

環保團體說明,珊瑚礁總體檢的調查方式,是一群具有水肺潛水技術的潛水志工,下水為珊瑚礁健康檢查。潛水志工須記錄海底底質,分析底質是死亡珊瑚、活珊瑚、砂質等,算出珊瑚覆蓋率。而台灣珊瑚礁體檢從2009年開始進行6個潛點調查,今年再新增三仙台旁的基翬地區。



◆ 棲地遭破壞 台北赤蛙瀕臨絕種

【唐嘉邦/新北市報導】2011-08-31 中國時報

原本分布在台灣低海拔溼地中的「台北赤蛙」,因農藥的使用與空氣汙染,導致瀕臨絕種,十餘年前台北市立動物園調查,發現三芝區橫山國小附近適合復育,一度成功復育到二百多隻,但近年來,因棲息地遭受破壞,台北赤蛙再度面臨絕種危機。

橫山國小總務主任吳景泉表示,台北赤蛙適合生長在土壤酸鹼適中的無汙染有機溼地,台北市立動物園從十多年前開始,輔導在學校對面種植近一千八百坪香水睡蓮的老農民楊文石,進行有機栽植,並結合學校開始復育。

經復育後,三芝的台北赤蛙數量開始增多,九十四年達到最高峰,有將近兩百多隻。不過吳景泉指出,自九十五年開始,因上游施作野溪護堤工程,導致產生大量泥水破壞生態,使得樹蛙產量驟減,現在恐怕不到五十隻。

台北市立動物園保育研究中心執行長張明雄說,台北赤蛙數量非常稀少,目前全台只剩三芝、石門、桃園龍潭、台南官田及屏東科大附近有些許蹤跡,其中三芝的台北赤蛙因為生態遭破壞,已經瀕臨絕種。

當地農民指出,早幾年前,每到夏天都可以聽到蛙鳴,但這兩年幾乎聽不到。據台北市立動物園統計,過去最高紀錄一個晚間可以看到九十多隻赤蛙出現,但去年卻只有個位數。

張明雄說,對於三芝棲息地,未來仍以蓮花池為核心據點,現階段採取「域內保育」方式進行復育,先在池內放置竹筒防止泥土崩塌,另外結合在地教育及社區保育,定期調查族群數量,也希望能向外延展棲息地,以增加繁殖機會。



◆ FAO:H5N1不斷變種

中央社 2011-08-31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駐越南顧問魏佛(John Weaver)今天表示,H5N1病毒不斷變種,最近發現的變種病株只是其中一種,目前還看不對人類的影響,但是必須保持高度警覺。

他表示,由於中國大陸南部地區和越南北部地區互動頻繁,所以FAO才會對上述兩個地區發出警告;他強調,目前沒有發現威脅泰國、南韓和日本的趨勢,但是仍要密切觀察。

魏佛今天接受中央社記者電話訪問時,針對聯合國糧農組織29日關切在中國大陸和越南出現禽流感病毒新病株H5N1-2.3.2.1。作以上表示。

他強調,目前還看不到對其它地區的影響,包括台灣在內,但是必須提高警覺。

越南衛生部疫病處處長文登棋(Van Dang Ki)今天在「青年報」網站上表示,最近發現越南北部地方的家禽病毒已變種,尤其是在富壽(Phu Tho)省,專家已發現新的H5N1-2.3.2.1變種病毒。

富壽省距離首都河內約60公里。目前越南獸醫局正考驗越南生產新疫苗的抗毒力,若有效就普遍給家禽打防病針。

fsj 提到...

綠癌變綠金 小花蔓澤蘭葉片可做成手抄紙

中廣 2011/09/03

為了防範小花蔓澤蘭四處蔓延,造成自然環境的浩劫,臺東林區管理處除了以每公斤5元價格收購,積極鼓勵各社區剷除外,今天也在防治月活動中利用小花蔓澤蘭葉片的特殊紋理,將它做成手抄紙,邀請民眾體驗「綠癌變綠金」的過程。(張南雄報導)

台東林管處表示,小花蔓澤蘭多半在乏人照顧的廢棄果園及淺山地區生長,蔓藤會爬到大樹上覆蓋樹冠,阻斷林木進行光合作用,造成林木死亡,因此號稱「綠癌」,為了加強防治,台東林管處除了辦理收購計畫,還特別利用週末在台東市南京路市民廣場擴大辦理「入侵外來種全國防治月暨建國百年社區林業成果展」,其中最特別的是,將小花蔓澤蘭的葉片打碎加入紙漿,邀請親手體驗「手抄紙」的過程,讓大小朋友都能當一下「現代蔡倫」,台東林管處作業課課長吳昌佑表示,希望民眾在瞭解小花蔓澤蘭的這項用途後,也都能加入清除的行列。



◆ 魚苗銳減! 鰻魚價每公斤破千元

TVBS 2011/09/03 魏嘉良

台灣鰻魚價格出現50年來最高價,雲林產地價每公斤飆破1000元大關,也就是一尾鰻魚光是成本平均就要200多元,有餐廳業者從今年3月以來調漲了3次鰻魚飯價格,大份的鰻魚飯從250元調漲到350元,雖然總共漲了100元,但還是無法負荷,有消費者乾脆選擇不吃,到日式餐廳改選炸蝦或豬排飯。

肥美鰻魚在炭火上燒烤,油脂在高溫下慢慢融化,香氣逼人,但現在想吃這碗鰻魚飯,口袋得夠深,雲林產地鰻魚價格,這個月2日飆高,每公斤站上1000元大關,以1公斤大約4到5條鰻魚計算,每尾單價就要200-250元,鰻魚專賣店只好調漲定價。

大份鰻魚飯從240、250元調漲到340、350元不等,而小份鰻魚飯,則從140元調漲到190元。鰻魚專賣店業者:「我們已經調3次了,那我們都是微調上來,但是調到現在每份190元、大份350元,還是賣不到成本。」

台中鰻魚飯業者說,就算調漲價格,還是快撐不住了;而台北這家鰻魚飯專賣店,客人依舊大排長龍,但點鰻魚飯的客人已經少了一半,民眾大多改點炸蝦或豬排飯。

台灣養鰻產地雲林縣,99年鰻魚產量有1萬9千多公噸,全國第一,但最近鰻魚魚苗捕撈量減少,連帶影響活鰻價格上漲。養鰻業者嚴竹英:「去年鰻魚苗產量大概有30噸,歷年產量大概有120噸到180噸,產量銳減。」

業者說鰻魚苗無法人工繁殖,得全靠老天爺賞臉,國內鰻魚除了因為全球鰻苗銳減導致價格上漲,同時因應日本需求,國內鰻魚供應量也少了6成,業者擔心如果今年11月漁民再捕撈不到足夠的鰻魚苗,就怕明年鰻魚價格每公斤會直逼1500元。

※ 相關報導:

* 魚愈吃愈貴 鰻價每公斤破千元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sep/3/today-t1.htm

魚躍龍門,魚貨價格更是輪番跳漲。鰻魚苗捕撈量減少,雲林產地鰻魚價格昨天正式站上每公斤一千元大關,是台灣養鰻產業五十年來首見的超高價。面對一波波漲幅,餐廳業者無奈表示,鰻魚飯、蒲燒鰻禮盒也只能都跟著漲價了!



◆ 閩江死魚數千萬 損失9億

中央社 2011.09.04

福建閩江近日浮現大量死魚,且往下游蔓延,但相關單位1個星期仍未找出原因。

大陸的中國廣播網報導,福建省寧德市古田縣黃田鎮到水口鎮一帶的閩江,養殖魚大規模死亡,閩江江水因而腐臭不堪。但死魚原因,相關部門仍未有確切的答案。

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環保廳以及寧德市聚集相關專家組成調查小組,表示死魚原因會在未來1、2天內由相關部門公布;並且,當地政府已經加快進度,連夜打撈死魚。

到昨天為止,黃田鎮到水口鎮流域的數千萬尾魚幾乎全部死亡,水口鎮淡水魚的養殖規模比黃田鎮大,相對損失較慘重,估計損失金額為人民幣2億元(約新台幣9億元)。

報導說,水口鎮的下游雄江鎮,昨天也開始出現死魚,情況與黃田鎮、水口鎮非常類似,當地民眾相當恐慌,希望政府盡快公布檢驗結果。



◆ 實驗感染 東北學生集體重病

中央社 2011-09-03

中國大陸東北農業大學應用技術學院28名師生因動物實驗感染布魯氏菌病,出現關節疼痛、行動不便,甚至生活不能自理的嚴重症狀。校方將此定位為「重大教學責任事故」,學校擔負全責。

中國青年報報導,2010年12月19日東北農業大學技術學院禽畜生產教育0801班學生在動物醫學學院實驗室進行「羊活體解剖學實驗」。

1名曾參加實驗課感染的學生王文杰表示,2011年1月他連續疼痛、高燒很多天,當時不以為意。3月寒假結束回到學校,他才發現有好幾名同學與他症狀一樣。

其中,「有位姓王的同學被他母親背到學校,那時我才知道,他與我症狀很相似,不同的是,他已因為疼痛,無法行走了。」

王文杰表示,過沒幾天,更有好幾名同學消失在課堂上。有傳言說,動物醫學院同學因做羊活體實驗得了1種全身無力的怪病。

報導稱,傳言已被證實。調查結果顯示,感染途徑確定為學生實驗動物採購時,未按官方動物管理條例標準購買實驗動物,致使採購到帶有布魯氏菌的山羊。

此外,指導教師也未在現場進行檢疫並要求學生遵守標準防護程序進行實驗,至此這起重大感染事件發生。

校方表示,會擔負學生全程醫療費用並已免去動物醫學學院院長鄭世民職務,

在做過此實驗的5個班級中,目前已確診病例共有28人感染,其中0801班共有16人,包括1名老師。

目前這些感染者已被送至黑龍江省農墾總局醫院接受治療。

布魯氏菌病是由布魯氏桿菌引致的傳染病。經受感染的動物或污染的動物產品途徑傳染,病症跟流行性感冒相似,包括發燒、頭痛、背痛等。嚴重的可影響大腦、心臟等任何器官系統,可演變成慢性疾病,持續多年。

王文杰表示,當他發現布魯氏菌病是與甲型H1N1流感、傳染性非典型肺炎、愛滋病等20多種傳染病並列的乙型傳染病,且可能久治不癒,他當時嚇傻了。

王文杰並感嘆,很多學生都感到「十數年寒窗苦,一病全作廢。」1

fsj 提到...

幹細胞重組精卵子 科學家拯救瀕危珍稀動物

中廣 2011/09/05

美國的一組科學家正在開發一種技術,試圖利用幹細胞重組精子、卵子,然後在試管授精後再用「借腹生子」的方法,達到延續瀕危珍稀動物生命的作法。

美國加州的一組科學家,目前努力的目標,是在野外已經滅絕,目前世界上僅剩下七頭的北白犀牛。他們認為應該可以利用幹細胞組成瀕危動物的精子和卵子,一旦在試管中培養出授精卵後,則應該可以將授精卵植入臨近物種動物的母體內,以便讓瀕危動物可以傳衍下去。

過去曾經有不少科學家試圖透過生物複製技術來挽救瀕危物種,但目前為止並不成功。因此有科學家認為,透過這種利用幹細胞重組精子、卵子,然後在試管授精後再「借腹生子」的辦法或許更可行。

至於這個試管北白犀牛究竟何時才可能真正誕生,科學家們表示現在還很難回答。

這組加州科學家還表示,他們同時也從瀕危西非猴皮膚細胞中培植出了幹細胞,並希望對目前10大最瀕危動物進行同樣的幹細胞培植工作。

fsj 提到...

消失逾千萬年 石鼠越南現跡

中央社 2011.09.07

多名科學家近日發現原被認為已滅絕1100萬年的石鼠,目前仍生存在越南中部的廣平(Quang Binh)省。

越南「青年報」今天報導,國際野生動植物保護(Fauna & Flora International,FFI)和越南風芽-格邦國家公園(Phong Nha–Ke Bang)生物多樣性研究專家宣稱,他們找到1種原被認為在1100萬年前就消失的物種--石鼠(學名為Laonastes aenigmamus)。

這種動物外觀像鼠,但有著如松鼠的長尾巴。被發現在越南明化縣(Minh Hoa)上化社(Thuong Hoa),當地少數民族稱牠為「ninh cung」,經常把牠作為食物。

專家們肯定這動物就是已被認為絕種的石鼠。



◆ 阿里山新步道 鳥占亭好多畫眉

【聯合報╱記者謝恩得/阿里山報導】2011.09.07

阿里山鄉達邦村在八八風災後新建的觀光旅遊步道「鳥占亭步道」,沿著鄒族村民上山路徑開闢,取命「鳥占」指的是早年鄒族出征打獵,都需聽取占卜鳥 (繡眼畫眉鳥)的鳴叫聲研判吉凶,這條步道就有許多繡眼畫眉鳥。

不過鳥占亭步道去年完成至今,僅在出入口設置簡易標示,沿途更沒有解說牌和路線圖,許多民眾不知道有新步道,即使走完全程,也只是在林間閒晃,無法體驗步道的樂趣。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表示,解說牌和路線圖年底前會完工。

阿管處表示,早年鄒族打獵或出征前,都要到鳥占亭聽清晨第一聲鳥鳴,如果叫聲很急促,代表不祥預兆,不宜出門,由於這條步道上空常有占卜鳥 (繡眼畫眉鳥)出沒,是族人聽鳥叫聲占卜的地方,因此取名為鳥占亭步道。

鳥占亭步道的入口位於達邦國小附近;村民說,這裡的鳥類資源相當豐富,有八色鳥、五色鳥、白頭翁、黑頭翁等,再往山裡頭走還有松鼠等野生動物。

鳥占亭步道海拔約1100公尺,全長約900公尺,是接近環狀型的步道,高低落差不大,全程走完約40分鐘,適合親子旅遊,走完步道還可順遊達邦村。

fsj 提到...

頻遭民眾棄貓 猴硐要抓人捕貓

【聯合報╱記者黃福其/板橋報導】2011.09.08

猴硐貓村名氣響亮,卻有不少人來此棄貓,新北市農業局擬定「猴硐貓村醫療照護管理計畫」,將引進市獸醫師公會進駐,成立醫療站,同時加強誘捕棄貓,並查緝棄貓民眾。

農業局長廖榮清說,猴硐人貓自然互動,是動物保護非常難得的示範地區,目前簡佩玲等愛貓人士已向內政部申請成立「台灣319愛貓協會」,市府希望與愛貓人士合作,將經驗拓展到全台319個鄉鎮,最後能與有「貓島」之稱的日本仙台縣石卷市田代島結盟,將台灣的動物保護經驗作國際交流。

動物防疫檢疫長處長蔡宗益說,猴硐目前約有50至70隻貓,因名氣響亮除吸引遊客,也屢屢引來棄貓,市府前天與簡佩玲會商,達成多項共識。

農業局除將支援疫苗、耗材等資源,也將引進新北市獸醫師公會進駐醫療站,並與319愛貓協會合作推動當地衛生教育宣導。過去愛貓協會向前瑞芳鎮公所爭取設置小花圃,供貓便溺及美化環境,並未成功,未來會再協調區公所辦理。

此外,農業局將前往設置誘捕籠,誘捕外來棄貓,捕到的棄貓由農業局帶回健檢、結紮,再開放認養。動檢處也將印製檢舉專線的貼紙,請當地商家及居民貼在明顯處,隨時檢舉棄貓民眾。

廖榮清強調,外界常以觀光、商業效益等觀點看待猴硐貓,其實「動物保護」才是核心價值。

簡佩玲說,很多人認為猴硐是「貓天堂」,帶貓前往棄養,先前協會自掏腰包裝設兩具監視錄影機,但效果不大。



◆ 最純種台灣梅花鹿 在金門

【聯合報╱記者李木隆/金門報導】2011.09.08

台大動物科學技術系教授朱有田研究台灣梅花鹿,認為金門畜試所保育的梅花鹿,引種較墾丁國家公園復育族群早,種原來源也較單純;金門畜試所長翁自保進一步指出,這代表最純種的「台灣梅花鹿」就在金門畜試所裡。

這項由台大動物科學技術學系、台師大生命科學系、中研院史語所、墾丁國家公園與金門畜試所合作的「台灣梅花鹿保育研究」,援引文獻、考古遺址出土鹿科動物與現存梅花鹿族群的DNA親緣演化分析。

朱有田指出,金門畜試所與墾丁國家公園復育的台灣梅花鹿,擁有相同遺傳特徵與母系種源,可以做為未來保留台灣梅花鹿族群遺傳多樣性特徵,是研究原生鹿群重要基因庫。

翁自保表示,金門畜試所1980年在前總統李登輝擔任台北市長時,透過農發會協助,獲台北市立圓山動物園贈送1公4母共5隻台灣梅花鹿,當時因軍管及戰地政務等因素,這批鹿群未與外界交流配種,現在已繁衍至176隻。

朱有田表示,台灣梅花鹿1969年在野外已絕跡,1984年行政院成立台灣梅花鹿復育研究小組推動復育,後來加入左營民間鹿群及東海大學研究的鹿群,但以金門畜試所保種的梅花鹿血統最純正,也較墾丁復育的提早6年。

朱有田建議,金門畜試所與墾丁梅花鹿復育區合作,在第3地以「異地保種與雜交育種」,以防止隔離造就族群快速分化與近親衰退困擾,將2地鹿群異地保種並進行遠親配種,以維持2地梅花鹿族群遺傳多樣性與獨特性。



◆ 研究證實 顆粒毒性改變魚的泳速與活動力/奈米化妝品風行 學者憂威脅生態

自由 2011.09.07

〔記者鍾麗華/台北報導〕奈米顆粒可能對人體潛藏風險,也恐威脅生態環境!學者指出,奈米科技被廣泛應用在防曬油等化妝品,可能透過下水道進入河川,影響生態環境。國內已有研究證實,奈米顆粒的毒性會改變魚的游泳速度與活動力。

奈米(nanometer)是長度的單位。一奈米等於十億分之一公尺(十的負九次方公尺)。奈米科技從物質的最基本單位—原子和分子層次的操控物質,組合出極其微小的新材料和新機器。

含奈米防曬油 經下水道進入河川

奈米科技大量應用在藥妝用品,如防曬油等,雖然產品沒有強調是奈米技術,但宣稱「清亮透明」、「透明感」或是「物理性防曬」等,主要成分有氧化鋅(zinc oxide)、二氧化鈦(titanium dioxide),則為奈米成分的防曬油。

海生館副研究員、東華大學海洋生物多樣性與演化研究所助理教授陳德豪,以「奈米金屬氧化物對魚類之生態毒理」為題進行研究,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的國際期刊「海洋污染學誌(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陳德豪針對氧化鋅、二氧化鈦等奈米金屬氧化物,以斑馬魚為模型物種,在暴露0.1到10ppm不同濃度下,觀察其胚胎及游泳行為。

結果發現二氧化鈦對魚胚胎發育沒有明顯影響,但會出現游泳速度、活動力下降。陳德豪推測,應是奈米顆粒進入斑馬魚的腦部,造成細胞傷害,進而影響行為。

底棲魚貝吸收 人類吃進潛藏風險

至於氧化鋅,不僅隨濃度增加,胚胎孵化變慢,游泳速度、活動力也出現異常。陳德豪指出,氧化鋅除因顆粒大小造成的毒性外,其解離產出的鋅離子過多,對生物毒害更甚於二氧化鈦。

陳德豪說,奈米顆粒對環境影響,國內外目前仍在實驗室的生物毒性研究,但一般推測,奈米顆粒會跟水中雜質、有機物、污泥結合,沉降到底泥後,底棲性的魚類或螺貝類會吃底泥,透過食物鏈進入生物體,並會累積體內。

成大化工系特聘教授陳志勇指出,奈米對人體、環境的影響,目前尚在研究,「沒人敢保證一定沒毒」。尤其是化妝品,「皮膚毛孔大於奈米」,奈米進入人體,即使只塞在毛孔,對身體的排汗功能也不好。但他也質疑市面所謂的奈米產品,根本未達「奈米級」。



◆ 王道還:有夢最美 希望相隨

【聯合報╱王道還】2011.09.08

八月初推出的電影《猩球崛起》,叫好叫座,美國上映十天票房收入即破億。台灣也已近億。

《猩球崛起》是猩猩、猴子反抗人類宰制的故事,領頭的是智力超群的黑猩猩凱撒。凱撒是生物醫學研究的產物。牠的母親因研究人員的無知而野性發作,結果慘死。一開始,凱撒給當做人類嬰兒撫養長大,備受寵愛。但是在法律上,牠畢竟不是人,結果被迫與養育牠的人分離,關入一個處理「野獸」的機構;並因為管理人員的腐化,隨時可能被非法賣給研究單位當實驗品。

這類造反有理的故事,早已不新鮮;本片又沒有《阿凡達》、《變形金剛》的炫目特效,憑什麼吸引觀眾呢?正巧另有一部以人、猿關係為主題的紀錄片《寧姆計畫》在美、加上演,也許正是線索。因為《寧姆計畫》可以視為《猩球崛起》的楔子;《猩球崛起》則是《寧姆計畫》的結論。

《寧姆計畫》的主角是黑猩猩寧姆(Nim)。這個名字大有來頭,典出麻省理工學院語言學一代宗師杭士基的名字(Noam)。杭士基相信人的腦子裡有個「語言器官」,讓人毋需系統學習就能學會說話。其他動物缺乏這一硬體配備,不可能發展類似語言的溝通模式。那麼與人來自同一共祖的黑猩猩呢?人腦的語言器官是無中生有的呢,還是從固有的機制演化出來的?寧姆就是回答這一問題的實驗品。

一九七三年感恩節之前,寧姆出生,兩星期後就送到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家泰瑞斯手上。他的團隊把寧姆當人類嬰兒撫養,並教牠手語。因為那時已有明確證據,黑猩猩的聲帶無法發出人類語音。要是黑猩猩腦子裡有雛形的「語言器官」,應能學會手語。哪裡知道寧姆還不滿四歲,泰瑞斯就做出了結論:寧姆缺乏人類幼兒自然流露的語言能力,不會創造新奇的句子。換言之,他承認用寧姆挑戰杭士基的實驗失敗了。

但是,研究計畫的善後事宜更為棘手。黑猩猩不是人,在人類家裡,牠們太野;黑猩猩太像人,可不能關在籠裡。血緣上,黑猩猩與人更親近,與大猩猩反而疏遠。牠們結群生活,不耐獨居。在人類家庭裡長大的黑猩猩,尤其渴望與熟悉的人相處。更麻煩的是,寧姆能表達自己的意圖、急於表達自己的意圖。關進動物收容所狹窄的籠子裡之後,即使泰瑞斯也無法否認寧姆能以手語表示:「打開籠子!我要出來!」

同情寧姆的人並不少,礙於法令規章,又缺乏資源,愛莫能助。何況每個人都有一套哲學,對收容所的理想管理模式,各有獨到之見。好在到了一九八四年,寧姆終於有了莎莉為伴。莎莉大牠十歲,從馬戲團「退休」,脾氣極好。十三年後,莎莉死於中風,寧姆生活的籠子才改建完成。管理員又找來三頭黑猩猩陪寧姆,牠才恢復生氣。無奈寧姆已來日無多。公元兩千年三月初,寧姆死於心肌梗塞,不滿廿七歲。在美國,生活在人工環境中的黑猩猩,最高可以活到近六○歲。

《寧姆計畫》是寧姆飲恨而死的故事。難怪大家愛看《猩球崛起》:我們對現實太熟悉了,寧願縱情想像,在虛構的世界裡一晌貪歡。人能以藝術想像彌補人世缺憾—也許,這才是人類獨具的天賦。

(作者是生物人類學者,任職於中研院史語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