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25

惡劣環境 癌症幫兇越勇猛

◆ 惡劣環境 癌症幫兇越勇猛
http://www.udn.com/2011/8/24/NEWS/HEALTH/HEA1/6546469.shtml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2011.08.24

癌症惡化時,癌細胞總是處於缺氧狀態,原本以為癌細胞在惡劣環境下會凋亡,沒想到反而刺激癌細胞快速生長,患者病況更惡化。中研院研究團隊成功找到癌細胞中的「KLHL20」蛋白,破解癌細胞缺氧卻不斷增生原因,讓癌症治療往前邁進一大步。研究刊登在「癌症細胞」(Cancer Cell)醫學期刊上。

中研院生化所研究員陳瑞華表示,此研究等於找到另外一個治療癌症的「標靶」,若能阻斷「KLHL20」蛋白作用,將可有效遏阻癌細胞生長。研究團隊初期在前列腺癌組織發現此反應,若進一步研究並阻斷癌細胞生成機轉,未來可運用在其他固態癌症治療上。

陳瑞華以「越挫越勇」來形容癌細胞增生。當腫瘤不斷長大時,癌細胞會缺氧,這時癌細胞會藉由「HIF-1」因子發生作用,讓癌細胞更強壯、長更多,並轉移到其他健康組織上繼續侵襲,幫助癌細胞躲過化療和放射治療。

研究團隊發現,癌細胞缺氧時會產生「HIF-1」蛋白質,「HIF-1」會誘導「KLHL20」蛋白作用,並抑制「PML」抑癌蛋白作用,讓癌細胞不斷生成,在缺氧的情況下腫瘤反而越長越多。

癌細胞如同怪獸,為了獲得氧氣拼命增生血管讓腫瘤越來越大,養分吸收光後缺氧,再侵襲其他健康部位獲得氧氣,不斷缺氧、吸收、增生、再缺氧,週而復始加速腫瘤惡化,讓罹癌病人越來越嚴重。

※ 相關報導:

* A Cullin3-KLHL20 Ubiquitin Ligase-Dependent Pathway Targets PML to Potentiate HIF-1 Signaling and Prostate Cancer Progression
http://www.cell.com/cancer-cell/abstract/S1535-6108%2811%2900263-7
Wei-Chien Yuan, Yu-Ru Lee, Shiu-Feng Huang, Yu-Min Lin,
Tzu-Yin Chen, Hsiang-Ching Chung, Chin-Hsien Tsai,
Hsin-Yi Chen, Cheng-Ta Chiang, Chun-Kai Lai, Li-Ting Lu,
Chun-Hau Chen, De-Leung Gu, Yeong-Shiau Pu, Yuh-Shan Jou,
Kun Ping Lu, Pei-Wen Hsiao, Hsiu-Ming Shih, Ruey-Hwa Chen
Cancer Cell, Volume 20, Issue 2, 214-228, 16 August 2011
doi: 10.1016/j.ccr.2011.07.008

Tumor hypoxia is associated with disease progression and treatment failure, but the hypoxia signaling mechanism is not fully understood. Here, we show that KLHL20, a Cullin3 (Cul3) substrate adaptor induced by HIF-1, coordinates with the actions of CDK1/2 and Pin1 to mediate hypoxia-induced PML proteasomal degradation. Furthermore, this PML destruction pathway participates in a feedback mechanism to maximize HIF-1α induction, thereby potentiating multiple tumor hypoxia responses, including metabolic reprogramming,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migration, tumor growth, angiogenesis, and chemoresistance. In human prostate cancer, overexpression of HIF-1α, KLHL20, and Pin1 correlates with PML down-regulation, and hyperactivation of the PML destruction pathway is associated with disease progression. Our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KLHL20-mediated PML degradation and HIF-1α autoregulation play key roles in tumor progression.

每6分35秒 就有1國人罹癌
壓力為何會導致 DNA 受損?給你一個理由
以病毒治療癌症首例試驗結果公佈
古巴釋出世上第一種肺癌疫苗
來自秋水仙的癌症「聰明炸彈」

研究:「乳酸」為腫瘤加油
逃離癌症,但更快老化?腫瘤抑制過程的黑暗面
毛地黃類藥物在動物模型上能減緩癌症發展
維他命 C 如何阻止癌症(Cancer)?
在雙重攻擊中利用糖尿病藥物餓死癌細胞

19 則留言:

fsj 提到...

中研院發現:KLHL20蛋白 癌細胞增生幫兇

記者陳怡靜/台北報導 2011.08.25 自由

癌症是國人十大死因排行首位,也是研究者與癌細胞間無止盡的戰爭。

中研院研究團隊首度發現,癌細胞中有「KLHL20」蛋白,KLHL20好比癌細胞的「幫兇」,可協助癌細胞在艱困的缺氧環境中繼續增生,這項領先全球的發現也在這個月登上「癌症細胞(Cancer Cell)」醫學期刊。

有助標靶藥物研發

當腫瘤不斷長大、氧氣供應不足,為何癌細胞仍不會凋亡,反而不斷增生?中研院生物化學所副所長陳瑞華解釋,因缺氧的腫瘤細胞會誘導「低氧誘導因子-1(HIF-1)」更旺盛作用,讓腫瘤細胞即使缺氧仍急速成長,甚至轉移到健康組織。

雖然癌細胞中的抑癌因子PML可壓制HIF-1活化,但新發現的KLHL20蛋白卻是HIF-1的最佳幫兇,讓癌細胞難以控制。陳瑞華舉例,若HIF-1是作戰時的主帥,讓癌細胞增生又擴散,KLHL20則像軍隊的副將,為HIF-1阻擋住抑癌因子PML的作用,讓PML無法壓制HIF-1的影響力。

執行研究的中研院生化所博士後研究員李育儒與台大生化科學所博士生袁維謙也說,耗時4年才找到新的癌細胞關鍵蛋白,讓他們感覺相當振奮。好比找到另一個治療癌症的「標靶」,只要能阻斷KLHL20蛋白作用,就可抑制癌細胞增生。

陳瑞華則補充,研究團隊從前列腺癌等細胞檢體中都發現,隨著癌症惡化的程度,當HIF-1與KLHL20作用偏高時、PML的作用則偏低,在癌末標本中更是明顯,顯示三者確實有環環相扣的影響。此外,目前醫學界已針對HIF-1開發癌症治療策略,未來也可針對KLHL20蛋白發展抗癌藥物或治療途徑。

fsj 提到...

降低癌細胞轉移率 我找到缺氧標記

【黃天如/台北報導】2011-09-17 中國時報

癌症轉移是最令醫師束手的狀況,也是病患最懼怕的夢魘!陽明大學及台北榮民總醫院組成的榮陽團隊經長期研究,發現了癌細胞因缺氧轉移的關鍵染色質標記,未來可望運用於研發標靶藥物,降低癌細胞轉移率。

陽明大學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教授吳國瑞表示,癌細胞轉移的路徑很多,其中又以較惡性、生長過快的腫瘤,例如頭頸癌、乳癌、攝護腺癌及肺癌的癌細胞,最常因血流供應不足導致缺氧,迫使癌細胞必須「另闢疆土」。

吳國瑞說,以佔國人男性癌症第四大死因的頭頸癌為例,在轉移的病例中,至少就有二到三成是因缺氧而轉移。榮陽團隊的研究成果,九月初已登上生物醫學權威期刊《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

榮陽團隊的研究發現,缺氧的癌細胞會釋放缺氧誘發因子(一種蛋白質),活化HDAC3及WDR5兩種酵素的表現,進而改變癌細胞染色質標記並改變其基因表現,達到轉移目的。

吳國瑞強調,研究團隊此次最重要的貢獻,就是第一次找到癌細胞轉移的染色質標記!「所謂染色質標記好比不同的外衣,一旦外表改變,細胞內在本質也會跟著改變,原本不會轉移的癌細胞,就變得會轉移了。」



◆ 乳癌、子宮頸癌 去年200萬女性罹病

【諶悠文/綜合報導】2011-09-16 中國時報

根據美國一項最新研究,婦女兩大癌症殺手乳癌和子宮頸癌的病例在全球大多數國家呈現上升趨勢,尤其是低所得國家五十歲以下婦女罹病率大幅增加,去年共有兩百萬女性被診斷出罹患這兩種癌症。

不過好消息是,德國研究人員發現,常吃亞麻籽有助於減少乳癌死亡率四○%,因為亞麻籽富含木酚素,這種植物雌激素可殺死癌細胞,阻止新血管增生,防止次發性腫瘤發生。研究論文發表在《臨床腫瘤學期刊》。

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健康計量評估研究所」(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對一百八十七個國家所做的調查發現,一九八○年至二○一○年,全球乳癌確診病例從六十萬一千件增至一百六十萬件,比全球人口成長的速度更快。

研究指出,去年確診的乳癌患者有五一%是開發中國家女性,而且這卅年來全球死於乳癌的女性從每年廿五萬人,增加至四十二萬五千人;在此同期,子宮頸癌病例從卅七萬八千件,攀升至四十五萬四千件,去年約廿萬名女性死於子宮頸癌。

報告指出,這些數字凸顯出乳癌和子宮頸癌發生率在開發中國家大幅上升,而且有年輕化趨勢。這項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英國《刺胳針》醫學期刊。

研究人員分析,由於推行定期篩檢、藥物治療、疫苗以及禁菸政策,已開發國家的女性相對罹患病率及死亡率比較低,研究人員呼籲世界各國領導人,尤其是開發中國家,應該大力推動癌症的預防工作。

fsj 提到...

名嘴周怡怡41歲病逝 震驚同業

【聯合報╱記者黃琬軒/台北報導】2011.09.28

曾任華視、中天主播的周怡怡,離開主播台後,轉行當起名嘴,以往常見她在節目談理財,近期驚傳她得卵巢癌,於上周末病逝,得年41歲,由於她從未對外透露罹癌,因此突然辭世,不少熟識她的傳播同業極為震驚。

周怡怡畢業自政大傳播所,最初當記者,後來坐上主播台,並與同是記者的老公謝良駿結婚。她多年前離開媒體圈,還是極為活躍,不僅成功轉行名嘴,也出書談論理財之道,她具生意頭腦,還在景美夜市創業賣現打果汁,有時還會不顧老闆身分,親自為客人服務,親力親為。

名嘴江中博與周怡怡曾在華視任職,他昨傍晚得知噩耗難過不已,他回憶,周怡怡以前總是打扮光鮮亮麗,看來精神奕奕,後來,聽聞周怡怡與老公離婚。周怡怡刻意對外封鎖罹癌消息,他說:「她應該不想朋友看到她失意的一面。」



◆ 2萬5千婦女 不知罹子宮頸癌

中央社 2011.09.28

國健局估計每38名就有1人、40歲以上且超過10年未做抹片檢查的婦女可能患有癌前病變或癌症,估計全國約2萬5000名婦女可能有子宮頸癌前病變或癌症,自己仍不知道。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癌症防治組科長蕭淑純今天表示,政府補助30歲以上婦女,每年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她補充說,只要有性行為就需要到醫院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

蕭淑純說,國民健康局分析民國99年30歲以上的208萬7000筆子宮頸抹片檢查資料中發現,40歲以上有10年從未做過抹片檢查的婦女有8萬2529人,經抹片檢查子宮異常有3274人,再經切片確診1765人是高度癌前病變或癌症。

她表示,國健局推估每38名、40歲以上且超過10年未做抹片檢查的婦女,就有1位可能患有癌前病變或癌症,估計國內96萬名40歲以上且超過10年未做抹片檢查婦女中,可能有2萬5000名婦女有子宮頸癌前病變或癌症,且自己仍不自知。

蕭淑純說,有超過160萬名婦女超過6年以上未做抹片檢查,且有96萬名婦女超過10年未檢查,雖然「6分鐘護一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口號,但國內有許多婦女自認為身體健康無異樣、很久沒有性行為、忙碌沒時間、過於保守、害羞或害怕上檢查台而沒有做抹片檢查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呼籲婦女健康是自己與家人幸福,要克服各種障礙接受抹片檢查。

蕭淑純表示,衛生署自去年免費提供36歲以上且超過6年未做抹片檢查婦女「人類乳突病毒(HPV)自我採檢服務」。今年已採購10萬件自我採檢衛材,婦女可尋問各地衛生局,或到國民健康局網站「人類乳突病毒(HPV)自採服務活動專區」(http://www.bhp.doh.gov.tw)登錄索取。



◆ 20公斤惡性骨瘤 液態氮凍療免截肢

【呂素麗/高雄報導】2011-09-28 中國時報

高雄市趙姓婦女右大腿長出重廿公斤惡性巨瘤,比左大腿大三倍,無法行走,經高雄榮總以骨瘤新療法,切除壞骨,清除腫瘤再放入液態氮桶低溫冰凍除癌後,再重新植回大腿骨,免於截肢命運;術後半年,趙婦恢復良好,已能行走。

五十八歲趙婦說,一、二十年前,右大腿就逐漸腫大,由於不痛不癢,沒什麼感覺,她也不以為意,但去年底開始情況嚴重,「一眠大一吋」,迅速異常腫大,連走路都有困難,心裡雖然害怕,仍硬著頭皮就醫。

趙婦人昨天到高榮為新療法作見證,她表示,巨瘤切除後,全身輕鬆許多,體重也從八十五公斤降到六十多公斤。

高榮骨科醫師楊善為說,患者右大腿惡性脂肪肉瘤已吃掉二分之一骨頭及三分之二肌肉,臨床上很少見到如此巨大惡性肉瘤併骨侵蝕情況。

趙婦今年三月在高榮接受「液態氮低溫冰凍療法」,楊善為指出,以往骨腫瘤只能以截肢或由他人捐骨骼保命,新療法則是將有腫瘤的右大腿切除,清除腫瘤後,再放入攝氏零下一九七度液態氮桶內卅分鐘,低溫可將腫瘤去除,但骨骼不會被破壞,確定骨骼無癌細胞後,再種回去,免於截肢。

楊善為說,遭腫瘤吃掉二分之一骨頭,植回時以骨水泥補強,避免將來骨骼脆化骨折,幸運的是,患者神經未遭腫瘤侵犯,血管也只被吃掉一小段,以人工血管代替,因此植回後狀況很好。

目前國內採用「液態氮低溫冰凍療法」治療骨腫瘤,以台北榮總最多;高榮從六年前引進此技術,已成功為七名病患除癌保住骨頭,高榮最近將治療成果,在國際肢體腫瘤手術醫學會發表。

fsj 提到...

抗癌新發現-纖維化蛋白質 剋癌再升級

李宗祐/台北報導 2011-09-29 中國時報

我國抗癌研究又有重大突破!中央研究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研究員楊淑美領導研究團隊,研究發現蛋白質經過纖維化處理後,不但具有抗癌作用,更可抑制癌細胞轉移。研究團隊利用小鼠試驗證實,纖維化蛋白質療效比現有治癌藥物增加10至20倍,且可降低副作用。

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英國藥理雜誌》,並取得台灣和美國專利。楊淑美指出,研究團隊目前已測試過十幾種蛋白質,「不管什麼蛋白質,我們身上的蛋白質也可以,把它變成纖維狀以後,都可以抑制癌細胞生長。」經過細胞試驗,對乳癌、前列腺癌、肝癌、肺癌和卵巢癌等,都有不錯的抑制效果。

研究團隊把卵巢癌細胞植入小鼠體內,模擬卵巢癌晚期癌細胞轉移到腹腔,經過一個星期後,再透過靜脈注射名為「中研一號」的纖維化蛋白,到了第5周,有40%小鼠完全治癒,體內的癌細胞全部消失不見,不但可以有效殺死癌細胞,更可抑制癌細胞轉移。與俗稱「小紅莓」的速溶艾黴素注射劑以及「順鉑」等兩種抗癌藥物相較,「中研一號」僅須使用5%至10%劑量,就可以達到相同治療效果。

楊淑美指出,「小紅莓」或「順鉑」若搭配使用「中研一號」,經小鼠試驗發現,療效可增加10至20倍,明顯降低可能產生的副作用。最重要的是,蛋白質本來就沒有毒性,經過纖維化處理後,就會自動「鑽進」腫瘤血管裂縫,跑到癌細胞裡面,只會殺死癌細胞,不會抑制正常細胞生長,改善化學藥物治療最困擾的副作用問題。

研究團隊估計,如果資金充足的話,「中研一號」可望在一至二年內,向衛生署申請進入臨床試驗。



◆ 中研院小鼠實驗發現/纖維化蛋白質 可讓抑癌藥物增效

抑癌細胞生長 已獲十項專利

自由 2011.09.29

〔記者陳怡靜/台北報導〕中研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使用創新的純化技術,將一系列球狀蛋白質轉為纖維狀蛋白質,卻在癌症小鼠實驗中發現,纖維化蛋白質「中研一號」可讓抑癌藥物「增效」、抑制癌細胞生長及轉移,目前已獲得十項專利,未來有機會應用在癌症治療上。

希望促成產、學、研三方合作

中研院昨天舉辦「生物科技成果發表會」,發表農業、醫藥、疫苗與藥物等領域研究成果,盼促成產、學、研三方合作。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研究團隊發現纖維化後的蛋白質有助抑制癌症轉移,昨發表部分成果。

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研究員楊淑美和團隊在做疫苗研究時,為了將不溶於水的蛋白質變得可溶於水,嘗試將特定蛋白質纖維化,但卻意外發現,纖維化後的特定蛋白質,卻可有效讓抑癌藥物「增效」。

癌細胞轉移是癌症治療失敗最常見的原因,若能強化抑癌藥物,就代表抑癌有望,雖然僅是「小鼠實驗」結果,卻已讓研究團隊因此十分振奮。他們運用創新的純化技術,有效轉換一系列的球狀蛋白質為纖維狀蛋白質,發現被命名為「中研一號」的纖維化蛋白質可抑制卵巢癌、乳癌、前列腺癌等癌細胞生長。

由於卵巢癌初期多無明顯症狀,發現時多已擴散、嚴重腹水,加上卵巢癌細胞抗藥性也高,導致卵巢癌致死率高居婦科癌症的首位。研究團隊因此以卵巢癌模型下手,他們以小鼠動物模式模擬人類第一期與第三期卵巢癌,將「中研一號」分別注入小鼠靜脈與腹腔,發現可抑癌。

楊淑美說,進一步將「中研一號」搭配兩種抗癌藥物進行小鼠實驗,結果發現抑制小鼠癌細胞效果明顯增加,「以小鼠實驗為例,若以殺死五成的癌細胞為目標,用藥劑量僅需原本的十分之一到二十分之一,除了抑癌效果增加,也可減少抑癌藥物對健康細胞造成的副作用」。

但她也補充,目前數據仍是小鼠實驗結果,無法推論對更複雜的人體癌細胞是否有相同功效,若資金等其他支援到位,最快一到兩年可申請臨床實驗,屆時才能評估實際應用在人體的效果。

fsj 提到...

世衛:全球新發癌症病人 陸占2成

【記者廖慧娟/綜合報導】2011-10-03 旺報

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資料顯示,到2020年前,全球癌症發病率將增加50%,亦即每年新增1500萬癌症患者;至於癌症的死亡人數,將逐年暴增:2007年為760萬人,2030年將飆至1320萬人。WHO更指出,大陸未來將籠罩在癌症陰影下,2成新發癌症病患、24%因癌症而死亡的病人都在大陸。

預防篩檢不理想

《廣州日報》報導,日前上百位治癌專家齊聚天津,舉行「改變未來中國癌症防治高峰論壇」,除分享WHO公布的相關新研究資訊外,也共同簽署《中國癌症科普聯動共同宣言》(簡稱《宣言》),敦促各界致力提高全民防癌抗癌意識,扭轉大陸醫院以治療中晚期癌症病人為主的現況,減低、控制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

會中,也特別提出建言,希望官方研議新制,讓醫療保險機構推出「癌症保險」。

大陸的中國抗癌協會祕書長張廣超憂心忡忡地表示,「越早發現,越早治療」是提高癌症治癒率的不二法門,研究更指出癌症早期發現治癒率可達65%。但目前大陸的預防篩檢做得並不理想,癌症患者在確診時,往往已是中晚期,醫院能做的努力有限。

張廣超表示,民眾知道癌症對生命的威脅,但對初期症狀不瞭解,有些人自恃年輕,輕忽小病痛帶來的警訊,加上癌症初期病徵的隱匿性,導致很多患者確診時,已是中晚期。

最令醫界沮喪的是患者在確診為癌症後,不到醫院接受正規治療,而是「病急亂投醫」,到處找偏方祕方,延誤黃金治療時機。因此,張廣超呼籲,醫界與民間一起合作,提供、宣傳科學合理、淺顯易懂的防癌抗癌知識,讓民眾更重視自身健康以及可能存在的警訊,促進早診早治,逐步扭轉大陸醫院以治療中晚期患者為主的狀況。

假廣告 偏方充斥

與會專家還提出另一項急待各界共同解決的問題:「偽科學」與虛假醫療廣告泛濫,民眾無所適從。

中國抗癌協會科普宣傳部部長支修益教授表示,因網路、傳媒普及,各類癌症治療資訊滿天飛,患者急於求醫,很容易被不實資訊誤導而受騙。

尤其目前各界對癌症防治的科普知識宣傳與傳播,缺乏共同的工作平台、資源分享平台,導致防癌知識無法普及,甚至出現彼此矛盾的癌症防治資訊,令病患、家屬或民眾都無所適從。

因此,《宣言》呼籲各界整合資源,打破部門和地域界限,建立癌症防治共用服務平台、防治網路以及分享資源的機制,提供詳細的病情解說、防止癌症患者成為詐騙標的,也可告訴患者有哪些治療機構、治療方案可供選擇。

目前大陸死亡人口中,1/5死於癌症;而在0到64歲人口中,每4人死亡,即有1人死於癌症;而有這麼高的死亡率的原因之一,是民眾沒錢治病。

專家表示,目前癌症治療費用,動輒幾十萬元人民幣,「因癌致貧」的家庭迅速增加中,許多病患礙於經濟能力不足被迫放棄治療的機會,轉而尋求便宜的偏方或祕方,爭取一線希望。因此,《宣言》也建議研究「癌症保險」的可行性,減輕癌症患者負擔,共同為癌症患者提供專業指導和諮詢服務。

fsj 提到...

致癌疑慮 應教子女少用手機

中央社 2011.10.05

加拿大衛生署今天勸告家長,為了他們的健康著想,應教導18歲以下子女限制使用手機通話時間。

加拿大衛生署今天發布的通告,與前一次發布的通告有些不同。前一次的通告勸告人們,若懷疑手機可能導致腦癌,可以限制手機使用時間。有關手機可能導致腦癌的說法,並未獲得證實。

加拿大衛生署消費者暨放射線保護局長麥納米(James McNamee)表示,這次通告在奉勸手機使用者限制手機使用時間及讓家長更易說服子女少用手機方面,確實比較積極。

世界衛生組織今年5月公布一項報告,提醒人們,限制手機使用可以減少他們暴露於射頻能量的時間。世衛並建議,盡量以發簡訊等方式取代手機通話。

手機放出的射頻能量與AM及FM電台及電視台釋出的射頻能量屬同一類。

據估計,加拿大約有2400萬人使用手機,全球2010年則有50億人使用手機。

手機是否會導致腦癌,是長期的爭論焦點,但迄今為止的眾多研究始終無法達成定論。

世衛組織下的國際癌症研究中心今年5月在發布的報告中,將手機歸類為2B風險。2B風險指的是,國際癌症研究中心承認,手機有可能致癌。

加拿大衛生署表示,有關手機可能致癌的說法尚無定論,還需要更多的研究。



◆ 十名福島兒童甲狀腺異常 疑與核災有關

【中廣新聞/葉柏毅】2011-10-05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日本長野縣一個非營利組織,在為一百三十名福島兒童所做的檢查中發現,有十名兒童被檢查出,甲狀腺機能不正常,疑似與輻射有關。

報導說,這是福島核災以來,日本第一次把居民健康異常的狀況,明確與核災連繫起來的案例,這也已經引起福島災民的普遍憂慮。

根據這個非營利組織表示,他們在今年七月二十八號到八月二十五號期間,針對在長野縣避難的六個月到十六歲福島災民問診,結果發現,這些兒童與少年,甲狀腺荷爾蒙低於基準值的有一個人,高於基準值的有七個人,出現甲狀腺組織異常的有兩個人,這很可能與福島核災有關。



◆ 飲酒肥胖少運動 乳腺癌高危險群

【Upaper╱中央社】2011.10.05

世界衛生組織表示,全球因乳腺癌死亡的病例,其中21%可歸咎於飲酒、體重過重、肥胖以及缺乏運動。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乳腺癌是全球婦女最常見的癌症,據統計,2004年全球有51萬9000名婦女因罹患乳腺癌致死。

至於罹患乳腺癌的高危險群,WHO說,全球所有乳腺癌致死的病例,21%可歸咎於飲酒、肥胖、過重與缺乏運動等因素。其中已開發國家的婦女,約有27%因肥胖或過重導致罹患乳腺癌,至於低收入與中低收入國家的婦女,約有18%因肥胖或過重罹患乳腺癌,10%則因缺乏適當運動。

此外,內在的雌激素分泌失調,導致月經週期提前或延遲,以及高齡產婦等,也是罹患乳腺癌的高危險群。

而外在的雌激素刺激,像是口服避孕藥以及使用激素替代療法,也都是罹患乳腺癌的高危險群,至於家族有罹患乳腺癌的病史,也需要特別留意。

fsj 提到...

賈伯斯胰臟癌 屬神經內分泌腫瘤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 2011.10.07 自由

即使身價高達數十億美元,前蘋果執行長賈伯斯歷經6年抗癌、仍然不敵這個惡性腫瘤。不過,比起一般民眾,賈伯斯罹患胰臟癌的存活期似乎比較長,難道他有特別的抗癌秘方?醫師認為,這應該也與賈伯斯罹患的胰臟癌種類有關。

生長速度慢可手術治療

根據賈伯斯發給員工的信件,他罹患的是相對罕見的「胰島細胞神經內分泌腫瘤(islet cell neuroendocrine tumor)」,癌症希望協會理事長王正旭醫師指出,一般來說,這類腫瘤成長較慢,臨床上也相對比較有治療藥物可供選擇。不過,治療結果仍需視患者癌細胞的惡性度,以及是否已有擴散、是否產生抗藥性等,而有差異。

2005年,賈伯斯在給史丹佛畢業生的演講中,提及了他發現胰臟腫瘤過程。當時他指出,原本斷層掃描檢查時,醫師發現他的胰臟裡有個腫瘤,那時候醫師告訴他,這幾乎可以說是一個不治之症,預計他活不過3到6個月,建議他回家後好好跟親人聚一聚。

那一天晚上,醫師以內視鏡,經過胃進入腸子取了切片進行病理檢查,因為用了鎮靜劑賈伯斯無法親眼目睹,不過,後來從他太太轉述得知,當醫師看到他的細胞在顯微鏡下的樣子後哭了出來,原來那是一種很罕見的胰臟癌,「可以用手術治好」,於是他接受了手術、然後他康復了。

究竟是什麼樣的胰臟癌讓賈伯斯的醫師如此高興?彰化基督教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范泉山表示,一般來說,發生在胰臟位置的癌腫瘤,大約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較為常見的腺癌,來自於胰臟內分泌、外分泌腺體的腫瘤,另外一大類非常少見,就是神經內分泌腫瘤。

他推測,賈伯斯的醫師看到斷層掃描時,會跟他說治療效果很差,可能只有3到6個月,應該就是以為看到的是較常見的腺癌;結果看了切片之後、發現是生長速度相對慢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才會轉悲為喜。

不過,就算是神經內分泌腫瘤,惡性度也有差異。長庚醫院外科主治醫師徐潤德指出,如果細胞分化狀態比較好、腫瘤長得很慢,則早期發現,經手術切除後,復發率低、會痊癒。但是如果分化不好、長得比較快,惡性度高,診斷出來時就已經擴散出去,相對也會影響預後。從賈伯斯的治療過程來看,他一度暴瘦、歷經換肝,應該是癌細胞轉移肝臟所致。

徐潤德指出,有些神經內分泌腫瘤會分泌激素,這時候患者臨床上可能出現類似胃潰瘍、低血糖、腸躁症、腹瀉、或是臉潮紅等症狀,至於沒有功能的神經內分泌腫瘤,體積變大之後也會有壓迫到周邊器官的症狀,包括黃疸、背痛、腹痛、食慾不振、體重驟降等,若患者長期有這類症狀,可以就醫檢查。



◆ 不吸菸卻罹癌!每天7.6名女性死於肺癌

中廣新聞/陳奕華 2011-10-07

肺癌蟬聯近15年女性頭號殺手,高居女性癌症死亡率第一,平均每天有七點六人,因為肺癌喪生,值得注意的是,國內女性患者比例高於國外,以肺腺癌最多,其中卻高達九成不吸菸,醫師提醒,多數患者發現時已經是晚期,存活率只有一成左右,由於不吸菸卻罹癌,是一般民眾模糊地帶,提醒四十歲以上,長期暴露致癌環境、有家族史等高危險群,應該定期篩檢,以早期發現治療,存活率可達八成五以上。

不吸菸卻罹患肺癌,實在讓一般人很難想像,但是統計數據卻表明,肺癌最近15年蟬聯女性癌症頭號殺手,2010年台灣肺癌死亡數八千一百多人,其中女性佔了兩千七百多人,台灣癌症基金會董事長彭汪嘉院士更舉國外數據,男女肺癌比約10比1,但國內卻是2.5比1,顯示國內女性肺癌好發率高,更令人訝異的是,其中有九成不吸菸。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指出,國內肺癌以非小細胞癌佔八成五到九成最高,其中又以肺腺癌佔六成以上,由於早期完全沒有症狀,國內七成患者是在中晚期才被發現,因而錯失早期治療機會。健康科學文教基金會秘書長劉傳文疾呼,早期發現存活率高,風險族群應該定期檢查。「這是非常可怕的一個疾病,因為它的死亡率非常高,它5年的存活率只有12%到13%,可是如果說能夠早期診測的話,它5年的存活率是85%到90%,甚至於有90%到95%。」

相較起來,66歲的劉大姊算是幸運,在女兒強迫下,進行健康檢查,因而發現罹患肺癌,抗癌六年、兩度動刀,目前癌指數正常,劉大姊回想起來,除了家族史外,長期陪伴老菸槍的先生打牌,可能以是原因,認為要是能更早發現,或許連手術都可免,醫師提醒,包含吸菸族群、有肺癌家族史、曾罹患肺結核、長期暴露致癌環境,都屬於高風險族群,要減低肺癌威脅,除了遠離菸害、務必定期進行篩檢,高危險群女性最好四十歲開始,擔任代言的藝人藍心湄疾呼「自主篩檢四十跨步走」,邀請女性珍愛自己健康,不要誤認不吸菸,就會遠離肺癌。

fsj 提到...

乳癌與牛奶/牛奶 促進癌細胞生長?

【摘自《乳癌與牛奶》,珍.普蘭特 著,晨星出版】2011/10/13

每一種哺乳動物的乳汁都含有激素、生長因子和強效的生化物質。而牛奶含有三十五種以上的激素和十一種生長因子,包括第一型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和表皮細胞生長因子,這些都會促進癌細胞生長。而牛奶內含的生長因子、激素和其他生化物質,不僅和乳癌及卵巢癌有連帶的關係,同時和睾丸癌、前列腺癌及與生殖無關的大腸癌脫不了關係。

多數西方國家的人一年攝取超過250公斤的乳製品,相較之下,東方國家如中國、越南和泰國,以及多數的非洲國家則幾乎很少攝取乳製品,因此,他們的乳癌發生率也相對的非常的低。

值得注意的是,每日經由攝取乳製品或產乳動物的肉類而吸收過量的活性物質,可能會促使人體細胞不當地增生和人體組織分化,進而產生癌症。體內IGF-1的濃度增加會提高罹患乳癌、前列腺癌和許多其它類型癌症的風險,包括大腸癌。同時證據顯示,體內IGF-1太高會刺激人體分泌雌激素或雄激素。

乳製品是雌激素、孕激素(黃體酮)和催乳素主要的膳食來源,然而,證據顯示,體內雌激素的濃度是罹患乳癌的關鍵風險因素。終身從膳食中接觸雌激素的婦女,其罹患乳癌風險的機率至少是中國農村婦女的2.5至3倍之多。一九八七年的研究證實,攝取乳製品與罹患卵巢癌兩者之間有顯著的關聯。

※ 甲型糖尿病(先天型)也與牛奶有關。相關報導:

* 乳癌與牛奶/患乳癌、前列腺癌原因竟是牛奶?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347987

她發現東方國家的乳癌發病率及死亡率遠低於西方國家,而在導致癌症的因素中,「環境」占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她毅然決然選擇徹底改變飲食和生活方式後,不可思議的,癌細胞居然在幾個星期內消失無蹤。並且根據自身經驗跟相關科學研究提出:不喝牛奶可以降低罹患乳癌、前列腺癌和其他疾病的風險。



◆ 吃薑 遠離腸癌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2011/10/13

天氣逐漸轉冷,用薑調味的湯品、菜餚漸受歡迎。薑不只讓食物更美味,美國密西根大學研究發現,薑還可以減輕腸道發炎反應,進而減少大腸癌發生風險。

研究指出,薑裡面的化合物或可預防大腸癌。美國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醫學院副教授蘇珊娜‧齊克參與研究計畫,她表示,許多細胞研究發現,薑是一種抗發炎物質。

有些化學物質會引起大腸癌,一些動物研究發現,若暴露於致癌化學物質,薑也許可以幫助預防腫瘤形成,減緩致癌物質傷害。

共有三十位健康成人參與這項計畫,研究人員將這三十人隨機分成兩組,一組每天吃兩公克薑粉,另一組吃安慰劑粉末,連吃四星期。

齊克表示,美國人不見得每天都吃到那麼多薑,但在印度、中國、日本,多數人每天都可以吃到兩公克的薑,這些國家的大腸癌發生率都比較低,亞洲飲食包含較多蔬菜、纖維質,較少吃紅肉,可能是這些因素綜合在一起產生保護作用,使亞洲人較不容易大腸癌。

研究結果發現,每天吃兩公克薑粉的人大腸發炎反應較輕微,研究人員解釋,腸道若持續發炎,腸道組織很容易產生癌病變,薑可以減少腸道發炎反應,未來或可用來幫助防癌。

研究人員提醒,薑有時會引起胃部不適、火燒心、脹氣等副作用,食用上最好適可而止。這項研究已發表於美國癌症研究醫學會出版的「防癌研究期刊」。

fsj 提到...

國一女打子宮頸疫苗 有迫切必要?

【聯合報╱記者蔡育如/新竹報導】2011.10.19

新竹市國一女生免費子宮頸癌疫苗10月24日開打,去年第一次施打,全市有近2成、5百多位國一女生拒打,媽媽議員李妍慧強烈質疑,疫苗預防效果有限,是否會有副作用仍有待觀察,一年要花2千多萬,把學生當白老鼠,實在太浪費。她建議錢要花在刀口上,應為2到5歲的幼童打肺炎鏈球菌疫苗。一名不願具名的婦產科醫師贊同這種說法,他指肺炎有急迫致命性,但子宮頸癌則可靠抹片篩檢等提早發現。

新竹市衛生局長姚克武表示,施打免費子宮頸癌疫苗對預防子宮頸癌的確有幫助,目前也沒聽過有什麼不良副作用,目前知道至少有5年保護期,雖然去年有5百多名國一女學生因怕痛或家長疑慮不施打,但衛生局仍會繼續宣導。

全國目前有6縣市為國一女生施打子宮頸癌疫苗,疫苗3劑要價1萬多元。李妍慧認為,施打疫苗只有不到7成防禦率,也就是仍有3至4成會得到子宮頸癌,不如選擇較便宜的子宮頸抹片檢查,預防效果也很好。

她指出,疫苗預防效果期只有5年,加上疫苗很新,施打人數還算少數,有關疫苗副作用,有時要10到20年才會顯現,「說這疫苗沒有副作用,是到目前為止」,但若干年後會不會出現問題,其實是問號。

「應免費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不但便宜,好處也多」,今年才生第2胎的李妍慧,自費1萬2千元為自己的小貝比打肺炎鏈球菌疫苗。她說,早在林政則市長時代,她就多次在議會提出應該為幼兒免費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因為這隻疫苗不但被WHO(世界衛生組織)列為「最高優先」應該施打的疫苗,也是所有小兒科醫生都認為應該施打的重要疫苗。

她表示,因為疫苗太貴,所以中央政府一直沒有補助,但全國已經有超過一半的縣市編列預算為2歲以上的幼兒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疫苗有助於大幅降低5歲以下的幼兒死亡率,比起來子宮頸癌疫苗,政府幫2歲以上幼兒施打只要打1針,只要3000元左右,相對便宜很多。

姚克武表示,衛生局已經編列6百萬的預算,明年2到3歲的小朋友都可以免費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

不願具名的婦產科醫師得知,衛生局只為約4成的2到5歲幼兒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直說這種作法是「我有照顧幼兒,不要再罵了,標準的官僚作風。」他說,拋開婦產科醫師的身分,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他贊成優先為幼兒打肺炎鏈球菌疫苗,而非子宮頸疫苗,因為,幼兒得到肺炎,併發症多且致死率高,相對,只要依規定做子宮頸抹片檢查,子宮頸癌並不那麼可怕。



◆ 乳房攝影可能出現偽陽性 勿驚

【Upaper╱中央社】2011.10.19

美國研究17日指出,美國婦女連續10年接受年度乳房攝影後,大部分會收到至少1次的假陽性檢驗結果,且有7%至9%女性曾被要求做切片檢查。

西雅圖團體健康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作者之一的哈伯德說:「之所以進行這項研究,目的是幫助婦女了解,多年例行檢查可能會出現什麼樣的狀況。」

她說:「若婦女明白這項檢查可能出現的狀況,當醫師要求她們回診進行更多檢查時,不致於太過焦慮。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檢驗結果並不意味罹患癌症。」

研究人員發現,每2年做一次乳房攝影可能能降低偽陽性機率,但也可能延遲癌症診斷。

不過,研究人員發現,診斷出惡性腫瘤的患者中,每2年做1次檢查的婦女罹患末期癌症的風險,並不高於每年檢查1次的對照組。

這份研究對象為美國各地約17萬名40歲至59歲婦女,其中約4500人因轉移性乳癌接受治療。



◆ 日研究:半數以上癌症可預防

民視– 2011年10月19日

下面這條新聞,或許很值得當作台灣的參考。

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針對國內的癌症患者,進行大規模調查,結果發現日本人罹癌的原因,大半與吸菸、病毒感染等脫不了關係,也就是說,在日本過半的癌症,是可以事先預防的。

現代人談癌色變,但是癌症真的躲不過嗎?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針對日本國內癌症患者,進行大規模的調查,分析日本人罹癌的原因。

調查結果發現,日本男性罹癌原因,有29.7%是肇因於吸菸,例如肺癌,排名第二位的則是病毒感染,像是感染肝炎病毒,或是幽門桿菌等,佔了22.8%,喝酒則佔第三位,有9%。而女性罹癌的情況也差不多,造成罹癌原因第一位,是病毒感染,有17.5%,吸菸則是第二位,有5%,至於飲酒則同樣排名第三,佔了2.5%。

仔細看看這樣的數據,它透露的訊息是,日本民眾,其實是有可能預防罹患癌症的,只要能夠改善生活習慣和環境,自然有希望能遠離罹癌因子。

其實這份研究數據,還能證明不同國家的人,造成罹癌原因也不同,例如在這份報告中,日本男性因為肥胖導致罹患癌症的比例只有0.8%,女性約為1.6%,都只有美國人的1/3程度,所以鄉親啊,想要健康又長壽,只有老話一句,遠離不良生活習慣,注意飲食均衡和沒事動一動,就能大大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民視新聞崔立潔綜合報導)

fsj 提到...

美國建議 男童也打HPV疫苗

【Upaper╱中央社】2011.10.27

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ACIP)建議,所有11-12歲男童應接種HPV疫苗。目前已通過女孩全面接種。HPV為可能致癌的性傳染病。

ACIP的最新建議將改變目前醫囑,從對21歲以下男性接種疫苗,改為鼓勵施打HPV疫苗為例行事項,不過並非強制。

ACIP同意,HPV疫苗除了減少HPV帶給女性的負擔外,也在避免男性罹患肛門癌與生殖器疣上成效卓著。

根據CDC,性生活活躍的男女,至少會有50%會在一生中某時期感染HPV。

布魯克林醫療中心小兒科部主席、疫苗研究中心主任布隆柏說,HPV在誘發如頭頸癌等其他疾病上愈趨引起關注,因此新增男女童都應接受預防接種的考量。

布隆柏說:「理想狀況是,女性全面接種在避免女性感染方面最具經濟效益;但目前無法創造理想狀況,因此強烈主張男性接種後免疫,避免男女的生殖器疣與HPV相關疾病傳播。」

※ 相關報導:

* 人類乳突病毒疫苗 男性也該打?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6677937.shtml

美國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建議,男性也應注射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並建議11至12歲男童接種。國內婦產科醫師認為,男女接種疫苗,的確能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但疫苗價格昂貴,對女性保護效果優於男性,是否應該普及,還待評估。



◆ 研究報告:魚油減緩前列腺癌細胞擴散

【世界日報╱洛杉磯訊】2011.10.27

洛杉磯加大研究報告稱,前列腺摘除前的四至六周內服用含有魚油的低脂食物,可以幫助減緩人體器官內快速分裂繁殖的前列腺癌細胞的生長。

報告指出,男士服用低脂肪食物並補充魚油,能改變前列腺中健康細胞和癌細胞的細胞膜組織。研究第一作者William Aronson說,它能增加細胞膜中的Omega-3魚油脂肪酸,同時減少Omega-6榖物脂肪酸,魚油脂肪酸的增加和榖物脂肪酸的減少都能改變細胞的生物性能,但還需進行進一步研究來揭示這些改變對人體會有怎樣的作用。

研究同時發現從食用低脂肪食物及補充魚油病人採集的血樣,在試管中癌細胞分裂及生長速度慢於食用傳統高脂肪食物的病人血樣。

Aronson 說,癌細胞分裂率越低,癌症從前列腺擴散到其它組織的機率越小,因而越容易治愈。

「食物對人體至關重要」, Aronson說,「也許通過改變飲食習慣可以對前列腺癌產生一些正面的影響。」

儘管如此,Aronson建議前列腺癌患者不要馬上因為這項研究結果就開始改變飲食習慣,因為這項研究進行時間並不長,而且只有48人參與,樣本也不夠大。但是基於現在的研究成果,他會在未來組織一次更大規模的研究,將邀請100位前列腺癌患者參加。這100位前列腺癌患者必須是被主動監測(active surveillance),即他們是除了接受定期檢查及跟蹤外 , 不接受任何疾病治療的前列腺癌患者。

他們分成兩組,即食用低脂肪食物並補充魚油組和食用傳統西方高脂肪食物組,進行為期一年的跟蹤,以測試不同食物對前列腺癌細胞分裂及繁殖的作用。

fsj 提到...

女性喝酒 患乳癌機率大增

【Upaper╱中央社】2011.11.03

1日公布的美國研究顯示,相較於完全不碰啤酒、葡萄酒和烈酒的女性,小酌和中度飲酒者罹患乳癌的風險較高。

布里翰婦女醫院和哈佛醫學院主導的研究指出,相較於滴酒不沾的女性,每周喝3-6杯酒的人罹患乳癌的機率增加15%。「美國醫學會期刊」刊出的這份研究指出,平均日飲2杯酒的女性,乳癌風險高出51%。

研究人員追蹤10萬5986名女性,以問卷調查方式了解她們1980年到2008年的健康及飲酒情況。

調查發現,不論年輕時就喝酒,或40歲後才喝,罹患乳癌風險都較高,暗示即使戒酒也無濟於事,恐無法降低風險。

對選擇小酌喝點紅酒以保心臟健康的女性而言,調查結果讓她們有些進退兩難。

這項研究作者群表示,乳癌風險升高的原因不明,但推測可能是因女性喝酒後,體內性激素增加所致。



◆ 治大腸癌 中西醫療法相輔相成不衝突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2011/11/03

「民眾一旦發現大腸癌,多半仍以西醫治療為主,也有一些人擔心化療與中藥是否衝突?」中醫師林坤成指出,有些西醫師也會問中西醫藥物是否相互影響,然而兩者其實可以相輔相成。

中醫師林坤成在一場健康講座中表示,其實大多數求診中醫的大腸癌患者,早就在進行現代醫學的治療;他指出,大腸癌的早期發現及病理分期需由西醫確認,患者求診中醫目的,是希望藉由中藥協助腫瘤的控制或是緩解其它治療造成的不適。只要辨證準確,中藥可以改善體質的偏差。

如果癌患一開始並未表現出虛寒、虛弱體質,不宜隨便進補,通常等到腫瘤正規治療階段告一段落,正氣匱乏,出現虛損的副作用時,中醫才考慮根據病情開予較溫補的藥方,但也須視個案,予以不同的藥方。

醫師表示,只要是天然、新鮮,沒有發霉、未經加工的一般食材,患者都可以均衡食用,癌症患者心態上如果能平穩冷靜,不刻意多吃某種食物或少吃,可以維持較佳的抗病能力。

醫師提醒,無論是否有癌症,都要注意避免高熱量、高油脂及過度加工精製的飲食。研究顯示,部分癌症的病因可能與現代人常攝取高動物性蛋白、脂肪食物及精緻飲食習慣有關。

以大腸癌來說,如部分大腸炎症(如潰瘍性大腸炎、克隆氏病)患者與有家族病史者也有較高患病的機率。但如果能透過篩檢及早發現,其治癒率較高。

同時,不少大腸癌前期病灶往往是大腸瘜肉,這些問題可以透過篩檢及早發現,此外,年齡亦是大腸直腸癌危險因子之一,故專科醫師多建議民眾定期進行大便潛血檢查,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fsj 提到...

癌症防治-乳癌治療新觀念 先標靶再手術可保留乳房

馮惠宜/台中報導 2011-11-16 中國時報

隨著新式標靶藥物問世,醫師發現面對腫瘤過大、有淋巴轉移的乳癌患者,改變治療順序,先進行化療加標靶治療待腫瘤縮小後再進行手術,不但可保住乳房,其復發率與存活率也大大提升,這種治療方式尤其對於高復發率、較惡性的第二型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ER2)呈陽性反應的乳癌患者效果更佳。

澄清醫院中港院區院長張金堅指出,乳癌高居國人女性癌症首位,目前透過基因檢測已能為患者量身訂製療程,其中約有25%患者其EER2基因過度表現,如依傳統療法先手術切除再進行放化療或荷爾蒙療法,多數患者須乳房全切除,且仍有很高的復發機率。

彰化基督教醫院乳房腫瘤中心主任陳達人指出,近年國內外醫學研究發現,面對EER2呈陽性反應者先做化療加標靶治療,可將腫瘤縮小,避免乳房全切除,且可藉此測試患者對化療及標靶藥物敏感度,如腫瘤縮小,顯示該藥物對腫瘤確有抑制作用,待腫瘤摘除後即可繼續以該藥物做預防性治療,手術後也可針對腫瘤類型持續治療。

國內4家醫學中心也曾對這類乳癌患者進行大規模臨床試驗,證實半數患者腫瘤能完全消失,有機會保留乳房,降低36%的復發風險、34%的死亡率,曾參與這項臨床試驗的吳女士也現身說法,強調自己採先化療加標靶治療後,3公分大的腫瘤經6次化療加上針劑標靶藥物腫瘤完全消失剩一個結痂,手術後再經一年標靶治療,3年來生活正常、年年追蹤都未發現異常。

fsj 提到...

乳癌新療法 電流煮死癌細胞

自由 2011.11.23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瑞典卡洛林斯卡學院發展出對付乳癌細胞的新方法:用「煮」的。這種標靶電流療法,是利用電流把乳癌腫瘤加熱到攝氏70到90度,號稱在10分鐘內即可殺死癌細胞,適用於初期乳癌患者。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這種療法名為「優先射頻燒灼術」(Preferential Radio-Frequency Ablation),在局部麻醉下進行,醫師利用超音波導引一支細小如針的電極棒進入乳房腫瘤,然後透過電極釋放電流,將腫瘤加熱到攝氏90度,癌細胞被殺死後的腫瘤留在體內,成為死亡組織。率領研發這項療法的放射學家萊夫蘭說,這種技術有可能是初期乳癌患者在手術以外的另一種療法。

細針電擊棒 伸進乳房加熱

射頻燒灼術已被用於治療腎、肝和骨癌。萊夫蘭說,「這就像煮一顆蛋」,腫瘤被加熱到能殺死癌細胞的程度,同時又能不傷害周邊組織,「這種療法主要適合腫瘤小於兩公分,且只存於單一腫塊的患者」,只需一次療程,不會痛、不留疤,治療完成後短時間內就能出院回家或回去工作。

適合不宜動手術患者

患者在治療後的1、6和12個月接受磁振造影、乳房X光和超音波檢查,1年後僅需每年定期追蹤,確認癌細胞沒有擴散。80多名已接受這種療法的患者全都顯示有效,至今追蹤達2年,沒有人復發。萊夫蘭說,這項療法特別適合乳癌發展緩慢、因為年紀大或者其他健康因素不能動手術的患者,而且治療費用也比手術摘除腫瘤便宜,她預期「可能在5年內成為主流療法」。

不過,一個可能引起關切之處在於,腫瘤和周邊組織沒有取出,可能會有殘存的癌細胞擴散。對此,研究團隊表示在目前仍進行中的研究將顯示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 抗癌真菌桑黃 正式列新品種

中央社 2011-11-23

在中國流傳千年以上的藥用真菌「桑黃」,一直被民眾稱為「桑仔菇」,長久被視為菇菌類抗癌第1名的知名藥用真菌,卻從未被發表過,跨國研究團隊今天正式發表並刊登國際期刊。

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學組研究員吳聲華與大陸、日本、愛莎尼亞等國學者歷經6年合作研究,透過解構菌類DNA發現,長久以來被視為知名藥用真菌的「桑黃」,在學術上卻從未發表過。

吳聲華指出,桑黃是中國流傳逾千年的藥用菌類,但常遭到魚目混珠,最容易遭到誤認桑黃的有「裂蹄木層孔菌」、「暴麻子」、「楊黃」、「忍冬纖孔菌」等,但都不是真品,而市售的桑黃子也以贗品居多。

吳聲華表示,要分辨真正的桑黃並不容易,目前世界上桑黃分布最多的地方在大陸、日本、韓國以及台灣,野外僅生長在桑屬(Morus)樹幹,目前為稀有及瀕危狀態。

科博館指出,桑黃在中國的藥用記載,可溯及1380年前、唐代初期的名醫甄權所著「藥性論」,而1968年日本學者發表桑黃的抗癌功效,發現桑黃的腫瘤抑制率高達96.7%,是菇蕈種類中最高的。

日本這項發現也在日、韓引起了桑黃研究及開發的熱潮,讓桑黃在日本及韓國的地位,猶如冬蟲夏草或是台灣的牛樟芝。

為解開桑黃的「身世之謎」,跨國研究團隊藉由分析形態特徵以及核糖體內轉錄間隔區(ITS region)核酸序列,辨識出真正桑黃種類是未曾發表過的新種。

這項發現讓研究團隊相當振奮,也已被中央研究院發行的國際學術期刊「植物學研究」(Botanical Studies)接受發表,將於近期刊登。

中研院院士暨中國醫藥大學生命科學院長周昌弘表示,一般坊間用藥中的桑黃有許多是仿冒的,嚴格的鑑定比對,流傳久遠的藥用真菌終於「驗名正身」,在醫學上極具貢獻。

fsj 提到...

細懸浮微粒超標 肺癌逐年增

【聯合晚報╱記者劉開元/台北報導】2011.11.30

台灣北、中、南等地的細懸浮微粒 (PM2.5)嚴重超標,民眾的肺儼然成為「空氣濾清器」。多個醫界、環保團體代表上午到總統府前,邀請總統馬英九參加下個月由民間團體主辦的「細懸浮微粒對國人健康的影響與對策高峰會」,並請三黨總統候選人正視台灣空氣汙染嚴重現況,提出改善政策與時程表。

醫界及環團代表上午穿著醫師服,在北一女校門口前發表訴求,痛陳細懸浮微粒對人體的危害。前彰基醫院眼科主任黃敏生表示,台灣的空氣品質已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台灣吸菸人口雖然有下降趨勢;肺腺癌發生率卻逐年上升,主要原因之一,與台灣空氣中的細懸浮微粒太高有關。

台灣生態學會秘書長蔡智豪表示,細懸浮微粒濃度日均值大於35微克,即對人體健康有害,台灣大部分地區細懸浮微粒都嚴重超標,北部是每立方米72微克,中部95,南部更高達130,研究顯示細懸浮微粒平均每增加10微克,人的一生就會減少223天的壽命。

黃敏生與彰基醫院小兒部主任錢建文皆表示,細懸浮微粒大約只有頭髮直徑的28分之一,因為非常微細,可以穿透肺泡直接進入血管,隨著血液循環全身。細懸浮微粒易附著戴奧辛、多環芳香烴及重金屬等物質,長期吸入會引起過敏、氣喘、肺氣腫、肺癌、心血管疾病、肝癌、血液疾病等,也會造成兒童氣管炎症狀增加、氣喘發生率上升及肺功能下降。

兩人表示,根據美國學者的研究,每立方公尺增加10微克的細懸浮粒,會增加6%心血管疾病死亡率、8%肺癌死亡率、4%其他癌症死亡率。台大公衛學院鄭尊仁教授對國人的研究也發現,空氣中細懸浮微粒上升,對心肺疾病的罹患率與死亡率有顯著相關。



◆ 遺傳性大腸癌 當心15變數

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 2011.11.25

家族病史若有親人在60歲以下罹患大腸癌,罹癌年齡再減15歲,就是遺傳性大腸癌發生的警戒年齡!醫生提醒,這是美國以大腸鏡進行大腸癌篩檢的準則之一,台中一名男子約在52歲發現罹癌,兒子也在去年35歲時確診罹大腸癌第3期,而一般大腸癌病患有一半以上為遺傳性大腸癌。

大腸癌逾半是遺傳

這名年輕工程師的父親和伯父,分別在52歲和不到60歲時發現罹患大腸癌,他經常陪伴父親就診,即使有家族遺傳病史,但覺得自己年輕又無身體不適,根本沒想過要做大腸癌篩檢。

不過,大腸直腸外科專長的澄清醫院副院長鍾元強提醒他,美國以大腸鏡進行大腸癌篩檢的準則之一,是家族親人在60歲以下罹患大腸癌的年齡,再減15年就是子女遺傳性大腸癌的警戒年齡,建議他最好做大腸鏡檢查。

工程師篩檢後竟然發現,右側升結腸距離橫結腸10公分處有2公分大腫瘤,合併有一顆淋巴轉移的腫瘤,鍾元強推估他罹癌已超過1年,很接近「15」年的危險變數。

由於工程師年紀輕又是遺傳性大腸癌,擔心在大腸其他部位會再復發,因此採取「亞全大腸切除術」,僅保留直腸與小腸接合,也留下完整肛門,並進行6個月化學治療,術後消化吸收和解便都沒問題。

最近陸續傳出前總統李登輝罹患大腸癌、知名法醫楊日松因大腸癌過世事件,鍾元強強調,不要以為年輕不會罹患大腸癌,年齡不是問題,遺傳才可怕,大腸癌病患有一半以上為遺傳性大腸癌,愈早發現治療,存活率愈高,大腸癌第1、2期治療後5年存活率超過8成,第3期約65%、第4期約25%。

健保局有提供50歲至69歲民眾,作每2年1次的免費大腸潛血篩檢,鍾元強指出,建議有家族病史的民眾從大腸癌警戒年齡,每3年作1次大腸鏡篩檢。

fsj 提到...

一人得大腸癌 全家族拉警報

【聯合報╱記者苗君平/潭子報導】2011.12.02

台中市一名李姓男子腸道有多達14顆息肉,化驗結果已有兩顆演變成大腸癌,大腸直腸癌有家族性基因,結果李姓男子的弟弟「中獎」,得做人工肛門,他卅多歲的兩個兒子也發現息肉與腺瘤,全家族全跟著拉警報。

慈濟醫院大腸直腸科劉張惠泉醫師強調,家族如有人罹患大腸癌,全家都要定期檢查,不痛不癢的息肉有可能演變成大腸直腸癌,早發現早切除才是預防之道。

56歲的李先生,十餘年來常拉肚子,每天跑十幾次廁所,每次排便流血,都自認為是痔瘡,一般診所不明就裡的替他開肛門廔管手術,直到出血愈來愈嚴重,才被有經驗的醫師診斷出不對勁而轉診。

慈濟醫院大腸直腸科醫師劉張惠泉大腸鏡檢查,發現他的腸道裡有14顆大大小小的息肉,其中4顆超過兩公分,有兩顆已惡化為直腸原位癌和升結腸侵入性癌,另有多顆有癌前病變癥兆。

劉張醫師採用「亞全結腸切除手術」,切掉李先生五分之三的腸子,原本1公尺多長的腸子留下30公分,以剩下的結腸接小腸,仍能維持生活品質。

劉張醫師建議家人要檢查。意想不到的是,李先生的弟弟根本沒有症狀,一檢查,發現他的直腸癌腫瘤更大、距離肛門更近,必須要做人工肛門,目前在化療中。李先生3個年滿30歲的兒子,有兩個已各長出大腸息肉與腺瘤,腺瘤形同是大腸癌前病變,更要當心。

劉張醫師強調,癌症長期佔據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大腸直腸癌是近幾年來,新診斷癌症病例的第一名,導致很多人聞癌色變,其實透過糞便篩檢、大腸鏡檢查,是可以提早發現預防的。

fsj 提到...

近半癌症不是命 吸菸男女小心

中央社 2011-12-07

研究指出,英國每年診出超過13萬癌症病例,近半罪魁禍首都是抽菸、喝酒和不良飲食等可避免的生活型態選擇。其中又以菸草為最,引發的癌症病例分別高占男女全體的23%和15.6%。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BBC News)引述英國癌症研究協會(Cancer Research UK)所作報告指出,男性第2大致癌因素是缺乏新鮮蔬果攝取(6.1%),女性則是超重(6.9%)。

作者表示此為癌症至今最全面的分析報告,發表於「英國癌症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BBC引述主要作者巴金教授(Max Parkin)的談話表示:「從所有的證據看來,癌症全部案例中,大約40%都是由我們有能力改變的事情引發。」

研究人員利用1993至2007年間英國病例數字,作為推估去年18種癌症病例數字的基礎。

男性癌症病例中,除了抽菸、缺乏蔬果這前2大致癌因素外,4.9%(7800起)癌症與職業相關;4.6%(7300起)是酒精;4.1%(6500起)為超重和肥胖;3.5%(5500起)為過度日曬和日光浴床。

女性方面除前2大因素外,3.7%(5800起)與人類乳突病毒(HPV,大多數子宮頸癌病例的禍首)相關;3.6%(5600起)為過度日曬和日光浴床;3.4%(5300起)為蔬果不足;3.3%(5100起)為酒精。

因此對男性來說,最佳的建議看來是戒菸、多吃蔬果和少喝酒。女性也一樣要戒菸,並控制體重。

整體來說,英國每年有13萬4000起癌症病例,共由14種生活方式和環境因素綜合造成,包括居住環境和工作。

其中約10萬起病例(34%)與抽菸、飲食、喝酒和過重相關。

每25起病例中,就有1起和工作環境有關,如暴露在化學藥劑或石棉中。

報告指出,部分風險因子已被證實,如抽菸之於肺癌,但有的卻較不為人知。

例如,將近1/10的乳癌源自超重或肥胖,遠高於患者是否哺乳或喝酒;食道癌或咽喉癌則有一半肇因蔬果太少,僅1/5與酒精相關;1/5胃癌是因為吃太鹹。

另外,有些癌症幾乎完全是生活型態引起,像是口腔癌、喉癌,有的則和生活型態無關,如膽囊癌。(譯者:中央社楊盈)



◆ 女星徐華鳳胃癌病逝 醫師籲早期篩檢 抽菸、吃重鹹 胃癌高危險群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 2011.12.07 自由

女星徐華鳳抗癌超過3年,仍不敵胃癌病逝。醫師表示,其實胃癌若能早期發現,幾乎可說是一個能治癒的癌症,但臨床發現,患者若是等到有症狀才來檢查,此時約莫只有一到兩成的比例是在早期胃癌階段。呼籲有胃潰瘍、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抽菸、嗜吃醃漬品、吃重鹹、家族有胃癌病史等高危險族群,別忘了接受胃癌篩檢。

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肝膽腸胃科吳明賢教授指出,依據臨床統計,我國除了健檢時發現的胃癌,約有半數仍屬於早期癌之外,一般民眾等到上腹部疼痛、飲食後嘔吐、甚至已經有貧血、體重減輕等症狀才來就醫,絕大多數都已經到第三、第四期。

發現期別不同、預後差很大,治療方式也有差異。吳明賢指出,早期胃癌視腫瘤部位等差異,有三種開刀方式可選擇,除了傳統手術切除外,也可採取胃鏡切除、腹腔鏡切除,幾乎可以治癒。但如果發現期別較晚、已經有轉移,此時病灶已經無法以手術切除乾淨,還要配合化學治療等,但仍有一定比例能有5年存活;如果發現得更晚、有時甚至只能採取支持性治療。

根據癌症登記資料,我國一年新增超過3500名胃癌患者。吳明賢指出,包括家族有胃癌病史,或是本身有萎縮性胃炎、「腸黏膜化生」(也就是當胃黏膜因為慢性發炎、萎縮,嚴重時會被小腸黏膜取代,就稱為腸黏膜化生)、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胃腺瘤、做過胃切除手術等病史,都是胃癌的高危險群。此外,特殊飲食習慣,包括喜歡吃醃漬或燒烤食物、吃重鹹、有菸癮、不喜歡吃蔬菜與水果等,也會提高罹患胃癌風險。

康聯預防醫學診所內視鏡主任林姿伶指出,胃鏡仍然是篩檢胃癌的最佳方式。一旦發現可疑病灶,同時還可以取樣。一般建議40歲後就該開始做篩檢,但由於近年出現不少年輕型的胃癌患者,她建議有家族史、特殊飲食習慣等高危險族群,或是經濟能力允許者,可提早至35歲,甚至30歲就做第一次篩檢。

若是有萎縮性胃炎、腸黏膜化生等病史者,應該半年追蹤檢查一次。部分國人因為不敢吞胃鏡、排斥檢查,林姿伶指出,若民眾真的喉頭反射很強,平常連刷牙刷深一點都會想吐,可以在輕度麻醉的情況下進行。

fsj 提到...

藝界蔓癌 Ma媽楊烈勇敢抗病魔

【王雨晴╱台北報導】2011.12.18 中國時報

這一年,陳志遠、劉偉仁、周怡怡、康丁、徐華鳳先後因癌症過世,癌魔繼續對藝人伸惡掌,徐風、卓勝利、比莉、楊烈、Ma媽、資深製作人黃義雄正與癌細胞對抗,昨再傳賀一航罹大腸癌,驚歎藝人罹癌比例高之際,他們展現正面抗癌能量,也給癌友做了做積極的示範!

Ma媽3年前檢查出大腸癌第3期,今年再爆罹患肺癌第4期,雖第一次化療狀況不佳,但經過中西醫雙管齊下治療,近期癌症指數已降到2,她樂觀面對病情,每天大笑,天天出去與朋友吃飯,保持心情愉快。楊烈5年前同樣罹患大腸癌,抗癌成功後,他在今年投入選戰,每天至少睡6小時,堅持過著養生生活。

徐風連續檢罹患食道、骨盆、口腔、肺部4種癌症,他切除食道後還因而暴瘦10幾公斤,如今他樂觀面對病情,擔任起抗癌勇士,宣導抗癌觀念,和老婆出國散心,轉換心情,最近復胖兩公斤,「把幸福散發給不幸的人,人生活得更有意義。」

卓勝利5年前罹患咽癌,今年又檢查出胃賁門腫瘤,面對癌症,他曾心灰意冷過,加上治療過程痛苦,一度放棄治療,直到最疼愛的孫子勸說他才讓步。59歲比莉隻身低調抗癌近乎失聯,友人都很擔心她,兒子周湯豪日前出面呼籲外界別打擾她。



◆ 肺癌名列癌王 8成發現已晚期

中央社 – 2011年12月18日

(中央社記者龍瑞雲台北18日電)肺癌列國人十大癌症之冠,醫師今天表示,罹肺癌人數增加、年齡也下降,肺癌無症狀,發現時8成是晚期,與吸菸習慣、有家族史、飲食多燒烤、油炸、空氣及環境汙染有關。

據行政院衛生署去年十大主要死因統計,氣管、支氣管和肺癌是十大主要癌症之首,占20%,死亡人數也較98年增多。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胸腔科主任柯政昌表示,一名來自桃園的31歲女老師,原定在建國百年與交往10年的男友定終身,試婚紗前,卻因持續咳嗽2個月沒有好轉,就醫接受胸部X光檢查,發現嚴重肺積水,布滿癌細胞,已是肺癌第4期。

柯政昌表示,肺癌初期無症狀,當患者出現咳嗽、胸悶、胸痛、骨頭疼痛等症狀時,80%的患者發現時已是晚期,但能手術治療的約10%;身體出現異常警訊,包括咳嗽異常、痰色轉變、呼吸會喘、體重減輕、疲勞等症狀,應儘速至醫院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民眾初期以為是感冒、過敏、氣喘等,柯政昌提醒,幾週後及求診多次病情仍未改善時,應到大型醫院檢查;基層診所也要落實轉診制度,約1成病患會轉診,確診後有些是肺結核或肺癌患者。

柯政昌表示,當有症狀就醫檢查時,80%已是第3、4期,無法開刀治療,多以化療為主,平均存活約8個月。此外,民眾也可自費基因檢測,再依結果個人化治療,可提高2、3倍的存活率。

柯政昌表示,依組織學肺癌分成肺腺癌、鱗狀細胞癌(又稱為表皮樣癌)、大細胞癌與小細胞癌,然而肺腺癌是因長期接受致癌物質,並停留在肺周邊、肋膜處,常發生在女性。

柯政昌說,肺癌的危險因子與吸菸、家庭史、飲食、環境有關,建議飲食中應該少油、少炸、少鹽、少燒烤,盡量避免或減少飲食中致癌因子。民眾應從年輕時養成飲食好習慣,重視健康定期健康檢查,遠離疾病。

fsj 提到...

環境汙染 黑心食品 深圳癌童激增5成

【世界日報╱廣州19日電】2011.12.19

深圳汙染情況嚴重,加上問題食品氾濫等因素,致患癌幼兒比率大幅增加。據深圳市兒童醫院統計,今年接診的患癌嬰幼兒的數量,比2008年增加五成。專家指出,嬰幼兒的腫瘤多長在器官組織的間隙,容易因未能及時發現而影響延誤治療。

深圳新聞網報導,世界腫瘤流行病學資料顯示,兒童惡性腫瘤發病率呈逐漸上升趨勢。日前在深圳召開的廣東省醫學會小兒外科學術年會上,廣州、深圳、佛山、汕頭及香港專家亦談及此情況。

嬰幼兒治療 比成人棘手

全國小兒外科學會委員、深圳市兒童醫院黨委書記劉磊指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兒童疾病譜發生變化,過去蛔蟲引起的腸梗阻是小兒外科的常見病,但現在已成了偶發現象。不過,初生嬰兒及幼童患癌的現象,卻成了值得關注的事情。

據深圳市兒童醫院統計,該院接診的嬰幼兒腫瘤逐年增加,去年該院收治了355宗有腫瘤的病童,其中32宗是惡性腫瘤。今年收治的腫瘤病童有403名,當中33宗為惡性,以神經母細胞瘤、腎母細胞瘤、肝母細胞瘤為主。但在2008年,該院接診的惡性腫瘤病童僅22宗。

深圳市兒童醫院外二科主任李蘇伊指出,嬰幼兒腫瘤主要生長在腹膜後組織間隙,且很多時並無症狀,至發現時腫瘤已長得很大了。而罹癌嬰幼兒的治療比成人來得複雜棘手,因年齡太小無法接受放射性治療或化療。

建議孕婦 遠離電腦輻射

劉磊指部分病童於胎兒時期已發現患癌,孕婦於接受超聲波檢查時發現,目前醫學科技已能為胎兒進行切除手術,即取出胎兒切除腫瘤後再送返母體,減少胎兒病變甚至胎死腹中機率,廣州及佛山都有成功案例。

針對嬰幼兒患癌數字增加,劉磊指可能與社會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環境汙染、汽車廢氣、高科技產品輻射,以及食品汙染有關。他同時建議孕婦應加強產前檢查,並要遠離電腦、手機及電視屏幕輻射。

曾有統計顯示,幼童死亡原因惡性腫瘤已成為僅次於意外的第二大死因。即如果僅以疾病致死的原因,惡性腫瘤就居第一位,專家也普遍認為與環境及食品汙染有關,但暫未有具體研究報告。

fsj 提到...

中市每天1.3人死於大腸癌

【聯合報╱記者陳秋雲/豐原報導】2011.12.26

近一個月來,多位名人罹患大腸癌曝光,不少民眾特地打電話到台中市衛生局詢問「我這樣是大腸癌嗎?」局長黃美娜指出,台中市每天平均1.3人死於大腸癌,多吃肉少運動的民眾要改變生活習慣。

上月法醫界泰斗楊日松傳出因罹大腸癌辭世,但家屬與醫院簽訂保密協議,未授權院方公布病情,更引人意注意。前總統李登輝也因大腸癌手術住院,最近又有知名演員李國修、賀一航罹大腸癌,一下子讓民眾關注這個議題。

黃美娜指出,根據國民健康局公布99年死因統計,全國平均每天有12.8人死於大腸癌。台中市每天就有1.3人因大腸癌死亡,比例頗高。

黃局長說,喜愛攝取高脂肪、高膽固醇、低纖維的民眾,如果又缺乏規律的運動、腸蠕動降低,就是大腸癌罹患率偏高的原因。

大腸癌好發的年齡層在50到70歲左右,男女比率差不多,有家族史的民眾更容易罹患。

內科醫師余佩如說,如便中帶血、排便習慣改變、便數次數改變,腹脹、腹痛、肚子有硬塊都應該立即就醫檢查。預防罹患大腸癌的撇步,多吃蔬果、運動、還要定期篩檢,就可大大降低罹患「大腸癌」的機率。

黃美娜呼籲年滿50到69歲民眾,每兩年1次免費做糞便潛血檢查,到各醫療院所、就近到衛生所即可檢查。



◆ 細懸浮微粒致癌 醫界籲管制

【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台北報導】2011.12.26

沙塵暴來襲,台北盆地空氣中細懸浮微粒(PM2.5)濃度驟升,台灣大學公衛學院副院長詹長權指出,每年大台北地區因此增加死亡人數約四百四十人,一九九四年至二○○七年,累計增加死亡人數超過六千人,我應與中國大陸協議管控空氣汙染。

環保署前署長陳重信說,PM2.5汙染與國人肺腺癌、心血管及呼吸道疾病發生率增加相關,環保署新規範「不夠又太慢」。

醫界、環保團體昨天舉辦「細懸浮微粒(PM2.5)對國人健康的影響與對策」論壇。罹肺腺癌的天主教樞機主教單國璽透過預錄影片,談到他當年從花蓮調到高雄服事,不用科學監測,就明顯感受身處工業區的「呼吸不順暢」。退休後他總是疲累,才發現罹患肺腺癌第四期。

「讓台灣還是可居住的環境。」單國璽呼籲,執政者一定得有長遠眼光,制定實質環境政策,維護環境就是維護人的生命健康。

此外,詹長權指出,沙塵暴攜帶大量硫化物、懸浮微粒等汙染物,其中又以PM2.5最易附著有毒物質。台北盆地每遇沙襲暴來襲,PM2.5濃度從平時每立方公尺卅微克,飆升到四、五十微克。

詹長權分析一九九四年到二○○七年,台北都會區共經歷三百八十次沙塵暴,與同期無沙塵暴時相比,每次約增加十六名老人、心血管疾病者死亡,累計十四年間,約六千二百人因嚴重空氣品質不良,導致心血管疾病惡化猝死。

此研究結果今年十月已刊載國際知名期刊「總環境科學」。詹長權說,另有不少台灣本土研究顯示,長期空汙嚴重的工業區,其居民平均餘命較其他地區少短。

環保署增訂PM2.5管制,採用美、日兩國標準,每天每立方公尺卅三十五微克、年平均值十五微克,明年六月起執行、分階段達成。不過,陳重信批評,此標準「根本無法保護民眾健康」。

詹長權說,世界衛生組織更新的研究顯示,管制標準至少應為日平均值每立方公尺廿五微克、年平均值十微克,美國已計畫「更新」標準,台灣才開始用舊標準。

※ 相關報導:

* 中國沙塵暴殺人 大台北年增440死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dec/26/today-t3.htm

最新研究指出,中國大陸沙塵暴席捲大量細懸浮微粒(PM2.5)等空氣污染物襲台,大台北地區每年就因心肺疾病多死約四百四十位居民;學者呼籲,中國經濟發展造成大量工業污染,經由沙塵暴毒害地處下風處的台灣,學者建議,我國應與中國就跨國污染問題進行協商,並應比照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目標值,針對PM2.5訂出最嚴格的控管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