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30

末日博士:美英已陷入二次衰退

◆ 末日博士:美英已陷入二次衰退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11050105/112011092900129.html

【黃文正/綜合報導】2011-09-29 中國時報

有「末日博士」稱號的紐約大學教授羅比尼廿七日表示,美國和英國已經陷入第二次經濟衰退,其他已開發國家也瀕臨衰退邊緣,現在觀察的重點在於,這波衰退會否衍生另一波全球金融危機,而其中關鍵取決於歐債危機能否妥善解決。

另一方面,達拉斯聯邦準備銀行總裁費雪(Richard Fisher)與亞特蘭大聯邦準備銀行總裁洛克哈特(Dennis Lockhart)炮轟美國聯準會(Fed)上周祭出的「扭轉行動」措施,對於陷入泥淖的美國經濟助益不大,甚至會傷害就業市場。

羅比尼在彭博社舉辦的研討會上表示:「觀測全球經濟情勢,我的看法是,多數已開發國家正再次步入衰退。事實上,依數據來看,美國已陷入衰退,英國和多數歐元區國家也是一樣。」

他進一步指出:「現在的問題不是會不會有經濟衰退或二次衰退,而是衰退程度是相對溫和?還是很嚴重?會否引發全球性金融危機?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於歐元區的發展,以及歐洲政府能否攜手合作解決問題。」

「我們的政策子彈即將用罄」魯比尼警告,如果歐洲不能採取有效措施控制債務問題,後果可能比二○○八年雷曼兄弟投資銀行破產更加嚴重。

與會的倫敦私募基金總裁漢茲說,歐洲經濟有一五%到二○%的可能性陷入「完全崩潰」,亦即大量銀行破產、多個國家債務違約、整體生活水準下滑。

另一位著名私募基金經理弗勞爾則表示,歐洲銀行體系面臨的形勢非常嚴峻,銀行間拆借市場基本是「一潭死水」,即使信譽良好的銀行也很難借到錢,一旦爆發危機,將導致全球金融市場劇烈動盪。



◆ 德國會同意擴大歐元區紓困案

德國國會今天以523票壓倒性絕對多數,表決同意內閣8月底決定的擴大歐洲金融穩定機制(EFSF)權限;總理梅克爾在投票前曾積極遊說國會議員,並強調援助希臘的行動不會白費。

共有620席的國會,從上午就開始針對歐元紓困及可能對德國的影響展開辯論。

基民/基社聯盟國會黨團幹事長阿特麥爾(PeterAltmaier)在投票前表示,他預期會有好的投票結果。

雖然聯盟內部一直有反對的聲音,但擁有237席的基民/基社聯盟國會黨團在27日舉行了一項假投票,只有11名國會議員反對,2名棄權。能鞏固聯盟95%的支持,讓梅克爾較為寬心。通過這項擴大紓困案需要311票。

德國國會620席,由基民黨及基社黨組成的聯盟有237席、聯合執政的自民黨有93席,在野的社會黨有146席、綠黨有68席、左派有76席。

雖然聯合執政的基社黨(CSU)和自民黨(FDP)的黨魁,都在公開發言時與梅克爾不同調,但投票前一些跡象顯示,多數執政黨國會議員還是會基於團結而支持梅克爾。在野的社會黨及綠黨也都曾表達有條件的支持。

梅克爾在投票前仍積極向執政黨國會議員提出保證。她在昨天的媒體訪談中,也再次強調援助希臘的行動不會白費,而且紓困方案仍可能根據希臘政府的節約措施評估再做調整。

在德國國會投票同時,由歐盟、歐洲中央銀行及國際貨幣基金專家組成的審計小組,也在開會評估希臘的狀況。

歐元區的17個國家當中,國會已經通過擴大「歐洲金融穩定機制」的國家,包括比利時、芬蘭、法國、希臘、愛爾蘭、義大利、盧森堡、葡萄牙、斯洛維尼亞及西班牙。

愛沙尼亞及奧地利的國會本週也會投票表決,預定10月投票的國家是賽普勒斯、馬爾他和斯洛伐克。

歐洲財經首長10月將有一連串會議討論歐元區問題,包括10月3日及4日在盧森堡的歐元國家財政部長會議、6日歐洲央行在柏林的理事會、14日及15日 20國集團(The Group of 20)在巴黎的財長與央行總裁會議,以及17日及18日在布魯塞爾的歐盟國家首長高峰會議。

※ 相關報導:

三大師 唱衰全球經濟

21 則留言:

fsj 提到...

珠三角IT業 掀裁員潮

【記者佘研寧/綜合報導】2011-09-29 工商時報

市場需求萎靡、人力成本不斷上漲及人民幣升值因素夾擊,資金面緊張的珠三角中小IT製造商,陸續開始出現裁員潮。目前不少深圳、東莞等IT製造業工廠已裁去半數以上的員工,但銳減的訂單分配給員工工作量仍不足,全城愁雲慘霧。

「工廠已遣散一半的工人。目前只敢接一些短單,長單若不預付3成以上定金,根本不敢接。」南方都市報引述深圳某家生產掌上投影儀工廠負責人孫先生表示。受歐美債務危機及發達國家經濟2次探底的悲觀預期打壓,全球PC和數位產品需求陷入低谷,全球IT產品製造基地珠三角首當其衝。

IDC將今年PC出貨總量從原先成長4.2%下調為2.8%,比金融危機衝擊最嚴重的2009年2.9%成長率還低;相對樂觀的Gartner將今年全球PC市場成長預期值,由9.3%下調至3.8%。

孫先生表示,自5月份起歐美訂單開始銳減,8月份降到冰點。本以為9到10月份會因歐美聖誕季迎來訂單反彈,但情況仍未見好轉。其6月起轉做俄羅斯、東南亞、南美等新興市場客戶生意。雖利潤相對較低,也常出現違約,但孫先生說,若無後者訂單,工廠無法支撐下去。

東莞某家生產無線滑鼠鍵盤的代工廠負責人也指出,自今年中起,歐美訂單幾乎下降一半,價格也很死,只能減產裁員。「3月份還有350多工人,現在剩不到220人,工作量還不足。」而明年廣東將再度上調最低基本工資,更使利潤微薄的PC零部件企業雪上加霜。

今年3月起,廣東全省最低工資標準平均上調18.6%,廣州提高至每月1,300元人民幣(下同),東莞提高至1,100元。而從4月起,深圳也將最低工資標準提高至每月1,320元,年增20%。

不少中小IT企業主表示,若明年最低工資再上調,而市場環境仍未改善,工廠不是關門,就是向內地轉移,沒有其他出路可言。



◆ 觀察站╱台商回台借美元 授信風險增

【聯合晚報╱記者陳雲上/特稿】2011.09.29

歐美債市風波不斷,現在「茶杯內的風波」可能更值得留意。受到中國宏觀調控、貨幣緊縮影響,台商在大陸籌資更顯困難,逼得台商紛紛「回娘家」借錢,也讓台灣的美元拆借利率出現不合理的飆升,現在連台灣本地企業借美元的資金成本也跟著水漲船高,台灣的美元資金大量被大陸市場「吸光」,恐將對未來資金流動和銀行授信風險增加更高的不確定性。

過去台灣銀行聯貸市場利率打得火熱,各銀行不惜成本殺低利率,迫使央行、金管會下令銀行聯貸利率不得低於1.2%。不過,現在美元拆借利率不斷飆高,銀行在不願承作「虧本生意」情況下,許多超級大戶的聯貸利率也是被迫拉高。

以近期台塑一件透過花旗銀行主辦的聯貸案為例,美元聯貸利率殺低到以倫敦拆借利率Libor加53點,竟然發生了近年來罕見銀行因怕虧錢、沒人要做的尷尬局面,硬是讓聯貸主辦銀行的花旗銀行和台塑灰頭土臉,沒人願意承作這種「偏離主流行情」的破盤利率,真正的禍因,就是出在對岸的廣大台商。

市場人士指出,近期台商大量向台灣銀行拆借美元資金,除了部分投機套利的資金需求外,絕大多數還是投資擴廠所需。但因大陸當地愈來愈難借到錢,台商回頭找自己的台灣銀行借錢,表面上,銀行業承作了台商的業務、活絡了OBU業務市場,但另一角度來看此事,大陸台商過度依賴台灣本地銀行借錢,不僅拉高了台灣本地廠商借錢的成本負擔,也透露了台灣銀行業授信到大陸相關往來的廠商授信額度愈來愈大。廠商若能正常還錢,一切都好說。但若日後,大陸市場發生任何重大資金上的變化或政令上的改變,台商和台灣銀行業的資金授信過度集中化,授信風險也相對升高,實為近期美元拆借利率飆高下,不得不重視的課題。



◆ 受害台商辦遊行 台商:中共派員來蒐證

【中廣新聞/蕭照平】2011-09-29

台商向民進黨立蔡煌瑯陳情指出,不僅在中國投資被坑騙,還被強迫簽下不公平的協議,甚至要在台灣遊行抗議,還頻頻接到中國官方的恐嚇電話。蔡煌瑯痛批,台商辦遊行,中國還派人干預的做法是傷害台灣民主;立委黃偉哲則呼籲政府,應該保障台商安全,並且針對特定意圖的來台人士,要有行政上的必要處理。

台商沈柏勝表示,在中國經商投資被坑騙。對此,國台辦表示,沈柏勝已經接受賠償條件。不過,沈柏勝反駁,那是被迫接受的協議。

『我在這裡要嚴正的控訴,天津市政府和北京國台辦公然說謊,天津確確實實打了款項給我,但是那是一億九千萬人民幣,他們只打了一千六百萬人民幣,也就是十五塊錢只給你一塊錢,強迫你要接受他的條件。』和沈柏勝有類似情況的還有台商黃錫聰,他表示要在台灣舉辦抗議遊行,卻收到中國官方的恐嚇電話。

『因為我要舉行遊行,所以福建省的省檢察院裡面的處長,這兩天就打電話來恐嚇我,叫我遊行不能辦,如果辦下去以後會想辦法對付我,這次遊行已經派人進來蒐證,甚至破壞遊行』

對此,蔡煌瑯痛批,中國做法是傷害台灣的民主,侵犯台灣主權。『中國檢查院的人都要到台灣來蒐證,受害台商所要辦的集會遊行,這是侵犯台灣的主權。』立委黃偉哲也表示,馬政府應該保障受害台商安全,對於來台蒐證的人士,他呼籲政府應該要有行政上的處理。



◆ 咖啡價溜滑梯 年底前看跌5%

【經濟日報╱編譯余曉惠/彭博資訊二十八日電】2011.09.29

咖啡期貨價自3月以來累積重挫26%,已促使卡夫食品(Kraft Food)等業者降價,如今由於羅巴斯塔咖啡豆(Robusta)收成可望創新高,咖啡價格到年底前可能再跌5%。

美國農業部預測,10月起的2011-12行銷年度咖啡豆產量將增加5.4%至329萬公噸,巴西、越南等主要生產國的收成可望創歷史紀錄。

在倫敦國際金融交易所(NYSE Liffe)交易的羅巴斯塔咖啡豆期貨價,自3月高點以來累計重挫26%,分析師預估隨著收成創新高,年底前可能再跌5%到每公噸1,884美元。該期貨28日下跌0.45%,報每噸1,977美元。

羅巴斯塔咖啡豆在全球的消費量僅次於阿拉比卡(Arabica ),在3月之前的一年曾因缺貨使價格翻漲一倍,最高達每噸2,672美元,主要因印尼雨季過長,產量大減12%。

星巴克(Starbucks)偏好的阿拉比卡咖啡豆,也受到供給將增加的預期心理影響,在紐約ICE期貨交易所的價格自9月1日以來共下跌18%。

該期貨28日下跌2.78%,報每磅2.3415 美元。

然而期貨價格的跌勢要反映到消費者價格上,可能需要半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因為烘焙商和零售商得先消化以較高成本取得的庫存。

目前星巴克已採購好明年9月前需要的多數咖啡豆;麥斯威爾(Maxwell)母公司卡夫食品自去年三度漲價後,上個月降價6%。

fsj 提到...

台日陸韓的四角攻防

【經濟日報╱社論】2011.10.01

──台日簽署《投資協議》的戰略解讀

台日雙方已簽署《台日投資協議》,同時給予對方投資人「國民待遇」及「最惠國待遇」,並保障投資資金能自由出入運用。協議草案已經行政院院會通過,待立法院完成審議程序即生效。

協議內容包括促進投資、投資保障及投資自由化三部分,與一般所謂的FTA(自由貿易協定)相比,台日投資協議雖未包括市場開放與相互減讓關稅,但誠如經濟部表示,應可視為台日FTA路線圖的第一站。另外,也可視為兩國自1972年以來外交關係的一大突破。

形勢之所以如此發展,必須放到全球化下,尤其是東亞的區域化下觀察,主要是四個效應共同作用的結果。

首先是大陸效應。過去30年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讓大陸成了全球工廠,繼之又使大陸成了全球工廠加全球市場。長期以來,大陸吸引外資經常是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位,日資當然是主要角色,而且是最早進入中國的外資之一。對包括日資、台資在內的所有外資而言,大陸是一個難以抗拒的市場,但也是一個各種「交易成本」相當可觀的市場,後者包括了基礎建設的品質不佳、政策的不穩定性、法制的不健全、信息的不透明、智慧財產的保障不足,以及類似腐敗等官僚成本。因此,台、日等外資都是儘可能只把生產製造部門移往中國大陸,而保留研發及高端生產部門於境外。但這樣的模式,最近因日本發展環境的變化而不得不進行調整了,這即是日本效應。

今年初,日本發生311大地震及核子事故,對日本產業造成巨大衝擊,從而興起為日本重工業及高端精密工業尋找「備援基地」的念頭,日本本土的東京當然是選擇之一,但因為日本民眾反核聲浪高漲,東京之外還必須物色第二個「備援基地」,台灣於是成了最佳的選擇。

算起來,這應該是日本戰後第三波的產業外移了。上世紀二戰結束日本經濟在美國扶持下迅速復興後,1970年代就因為工資與土地成本的大幅上升,而將食品、家電及汽車產業外移;1980年代後期,又因日圓大幅升值,而將DRAM、面板、LED、太陽能等產業外移。在這樣的「天時」下,台灣由於「地利」與「人和」,兩次都成了日本產業外移的首選,這一次,又不例外。但這一次,除了傳統的理由之外,還有一個新的因素,這就是台灣效應。

台灣與大陸去年簽署了ECFA,兩岸間相互減讓關稅,這使日本企業在台灣投資,產品外銷大陸,等同於在大陸設廠生產內銷。但明顯地,考慮到台灣作為一個製造業基地相關的配套,如工業基礎、科技實力、人力素質、產權保護等,普遍優於大陸,因此成為日本境外的最佳「備援基地」有理可循。就這個意義而言,這是ECFA的「外溢效果」。

最後,還有一個韓國效應。韓國科技實力了得,已成為日本的強勁對手。另外,對台灣而言,韓國與歐盟的FTA已經啟動,與美國的FTA即將生效,與中國及日本的FTA談判即將開始,對台灣而言,形勢至為不利。因此,台日的此一合作,多少也有化解各自面對的韓國壓力的作用。

正是在這四大效應輻輳作用之下,水到渠成地產生了《台日投資協議》,台灣極可能再一度因緣際會,迎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投資機遇。政府必須牢牢抓住機會,在體制、政策、法令上進行配套的改革。舉例而言,私募股權基金與相關的企業併購已是全球化、區域化下全球資源進行重組的主要模式,甚至已成為很多國家推進產業發展的戰略手段,政府相關部門若不能解放思想,進行調整改革,那麼再好的機遇恐怕也只能成為日後的唏噓。



◆ 鼓勵休假 電子過冬…推變形黃金周

【經濟日報╱記者李珣瑛、簡永祥、蕭君暉、何易霖/綜合報導】2011.09.30

半導體、面板、太陽能、LED等電子業者,面臨這波市場需求降溫,紛紛降低產能利用率因應。業者強調,降低產能之後所造成的人力閒置,目前多採「鼓勵休假」來調配。據了解,有業者要求員工不只休完今年的假,甚至「預支」明年的假來休。

面板業是這波最積極鼓勵員工休假的代表,奇美電員工表示,人資單位近來的確數度發出通知,提醒員工年底將屆,檢視個人年假消化情況。

友達董事長李焜耀表示,目前嚴控資本支出,今年至少降三成,若有需要,不排除再下調,新產能目前都不考慮,在費用支出與管理方面也要控制,例如出差人數與出差次數,都要減少。

目前面板廠希望員工休有薪的年假,例如希望員工在今年底之前能休一周的假期,也就是所謂的黃金周活動,以度過這一波的不景氣。

據了解,面板廠因世代不同,主力產品及產能利用率都不盡相同,也並非所有員工都會接到鼓勵休假的通知。一般來說,大尺寸面板產能過剩,相關產線員工是這波「鼓勵休假」的主要族群;小尺寸面板則急單湧現,呈現供不應求的熱況,員工可能無法請長假。

半導體業方面,許多晶圓代工下半年產能利用率銳減,為配合產能調度,聯電和世界先進主管坦承,第三季產能利用率會快速下滑,多鼓勵員工消化年假,維持整體生產效率。

太陽能、LED業者也紛紛調降投片量,避免「做愈多,賠愈多」的窘境擴大。

先前已有益通大舉資遣直接員工,業者坦言,現在市況仍在低潮,短期內先以鼓勵員工休假因應。

※ 相關報導:

* 社論-景氣黃藍燈的歷史與省思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11050106/122011100100151.html

國內景氣在8月份亮出了近兩年首次的黃藍燈,顯示台灣景氣確已趨緩。回顧近三十多年來景氣燈號的變化,每當景氣由綠燈轉為黃藍燈,隨後國人總會歷經一段苦日子,幾乎少有例外。



◆ 大陸黃金周 台商最想「逃回台」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嚴文廷/台北報導】2011.10.02

大陸黃金周昨天開始,熱門景點大爆滿,盛況空前,國人難以想像。不少在大陸的台商、台幹都說,除非萬不得已,否則黃金周期間,他們都盡量不出門,但一直困坐家裡,也很無聊;有些人也會設法飛回台灣,但這時的機票很難訂到,非常無奈。

「當地人警告我,別亂跑」

在大陸的台商常為了黃金周苦不堪言。一位目前人在長沙的魏先生說,因為工作關係,他到長沙出差,預計要停留兩周,結果剛好碰到大陸的黃金周,到處都是人擠人。他還說:「當地人警告我,別亂跑,遇到人擠人皮包很容易被扒走,因此除了工作外,都躲在飯店不敢出門。」他在飯店一直看電視,結果新聞台播的也全是人擠人的新聞。

另一位剛從大陸返台的台商賴先生則說,每年十一長假他都會趁機返台,但要花很大的力氣才能搶到機位,今年他要訂10月1日的班機,結果全部客滿,只好提前返台。

一位在深圳的張先生也說,他太太昨天原想趁著黃金周促銷活動多,與緻勃勃趕到百貨公司血拚,結果人擠人,廁所比平時髒三倍,而她光是買雙鞋 ,結帳就等了快一小時,氣得她掉頭回家,再也不出門了。

一家知名台資企業的台幹洪先生說,每年十一黃金周都被困在上海的家裡,今年預為規畫想「逃」去韓國度假,沒想到因太多陸客有志一同,團費由每人三、四千元人民幣漲到五千多元。結果只好繼續困在家中,和友人去擠到爆的餐廳聚餐。他說,這幾天絕對不能去外灘,否則麥當勞連個位子都沒有。

丈夫上車了,妻子還在車下

另一名陳小姐說,她昨天在徐州火車站搭車,原訂10時30分開的火車,通知延誤到下午1時。但她12時30分回到火車站,卻說火車早就開走了。她環顧四周,多的是像她這種坐不上火車的人。還有台商家人互相告誡,最近不要去擠公交車(公車),因人實在太多,常常丈夫上車了,妻子還在車下;孩子被推上車了,車子開動了,才發現媽媽沒擠上來。洪太太就說,大陸人那股「擠」勁,台灣人難以理解,尤其是在黃金周。

大陸各景點的人潮也多到讓台灣人受不了,尤其各景點多半是來自內地鄉下地方的大陸人,較欠缺公德心和禮貌,旅遊品質讓台灣人很不習慣。東南旅行社協理黃國軒表示,有台灣遊客於黃金周期間到西湖,體驗到什麼是人山人海,完全沒有感覺自己在走路,因為後頭的人一直不斷「湧上來」,毫無空隙,拚命推擠著他往前進。

fsj 提到...

度經濟嚴冬 全球外匯存底飆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2011.10.01

國際貨幣基金 (IMF)3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在低利率和高度不確定的環境下,各國政府紛紛增加外匯存底。全球外匯存底已連續10季增加,年成長將近20%,飆到創紀錄的10.08兆美元。但總體而言,全球外匯存底的美元資產比率呈下降趨勢。

根據IMF資料,到今年第二季為止的全球官方外匯存底已達10.08兆美元,比去年同期的8.99兆美元成長19.8%,比上一季則成長3.9%。

有46%的國家並不向IMF呈報外匯存底組合,在公布外匯存底組合的國家中,由於各國分散風險,美元資產比重在6月底由去年同期的62.67%降至60.2%;歐元由26.2%升至26.7%;日圓和英鎊的持有比例略增;其他貨幣類別從3.76%成長到4.86%。

身為世界出口大國,中國是累積外匯存底的主要國家,但並不公布外匯存底組合。根據北京當局數據,中國到今年6月為止的外匯存底資金達3.197兆美元,較去年同期增加7430億美元或30.2%。分析師估計,中國的外匯存底有三分之二是美元資產。

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至6月為止的年度中一共增加1.358兆美元外匯存底,年增24.7%。新興市場央行持有外匯存底達6.8兆美元,占全球外匯存底總額的68%。

受高赤字、低成長之苦的多數先進經濟體外匯儲存底僅成長10.4%,或3060億美元。

過去十年,美元兌六種貨幣貶值達28%,今年第二季下挫2.1%。雖然國際外匯存底主要為美元資產,確保了美元在未來多年的首選地位,但策略師指出,外匯存底的美元資產比重預料會持續下降。

※ 相關報導:

* 上月,港泰俄股跌最深
http://www.udn.com/2011/10/1/NEWS/WORLD/WOR2/6625332.shtml

統計9月全球股市,以港股、泰股與俄羅斯股市下探幅度最深,若以今年前三季來看,俄羅斯與香港恆生指數重挫幅度最深,皆逾20%,而台股下檔幅度則為16%,高於MSCI世界指數11.7%,跌幅遠遠凌駕於美、日等問題大國。

* 社論-貨幣政策不是萬靈丹 央行確實難為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2/112011100100459.html

長期而言,貨幣政策的效果隨時間遞減,貨幣政策不是萬靈丹。美國前聯準會主席葛林史班在任內多次降息化解了全球陷入衰退的危機,曾獲得「救世主」封號,聲望一度如日中天,不過葛老下台後卻被外界批評其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導致資金浮濫,埋下日後金融風暴的種子。



◆ 美政府賣國產 10年籌7千億

【聯合報╱編譯李京倫/報導】2011.10.01

許多美國人賣掉多餘物品以快速變現,如今美國政府也在構思籌錢妙方,想要把公有資產來個清倉大拍賣,以大幅降低赤字。

歐巴馬政府有意在未來10年內賣掉多餘國有資產,籌集220億美元(約台幣6736億元)。乍聽之下這是天文數字,但其實只佔美國國防部年度總預算的5%而已。

美國財經網站「24/7華爾街」分析,美國政府其實可以賣掉更多資產,換取高達7000億美元(約台幣21兆元)的收入。賣掉國有資產雖不好聽,然而現在國債破表、赤字飆漲,非常時期理應祭出非常手段。

有些政府機關辦公大樓可以賣得高價,華爾街的聯準會大廈至少就值7.5億美元(約台幣229億元)。聯準會可效法其他金融機構,遷到新澤西州,省下一大筆錢。另外,胡佛水壩發電廠也值4億美元(約台幣122億元),黃石公園的不動產價格甚至10倍於此。

美國的黃金庫存至少值6000億美元(約台幣18兆元),只是一口氣拋售的話會貶值。



◆ 恐千億風暴失控 溫州施鐵腕

【記者龔俊榮/綜合報導】2011-10-01 旺報

溫州高利貸套利風暴愈演愈烈,溫州當局決定施鐵腕避免風暴失控,下達銀行「不抽資不壓貸」的因應對策,企圖弭平這股風暴。同時為導正民間高利貸的盛行風氣,溫州金融部門考慮逐步把溫州建設成「民間資本集散中心」,作為長三角和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小企業的專業金融中心。

6部門負責人同時露面

根據《浙江在線》報導,溫州高利貸風暴引發企業老闆落跑潮,震驚溫州市政府當局,為避免事件失控,溫州市政府公布《關於穩定規範金融秩序促進經濟轉型發展的意見》。同時相關部門立刻緊急召開「規範民間金融秩序,促進經濟轉型發展」新聞記者會,由溫州金融辦、經信委和銀監分局等6個部門負責人同時露面,解讀這次應對新政。

溫州高利貸套利風暴究竟有多大?溫州官方首度證實,民間資本約超過6000億元(人民幣,下同),每年以14%的速度成長,參與民間借貸資本約1100億元,占溫州市銀行貸款的20%。由於高利貸套利高,估計民間熱錢資金有400億元都在高利貸業流竄。

同時又有多少企業捲入高利貸風暴,形成落跑潮?根據《第一財經日報》調查發現,至9月27日止,有26家企業老闆跑路,牽涉金額仍在調查中。

據法院部門統計,8月底止,溫州市累計民間借貸糾紛案件數比去年同期增加25.73%,也比第1季多出8.7個百分點;涉案金額50多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71%,僅8月涉案金額達10.7億,是1月的2.69倍。

讓業者有喘息空間

溫州市政府意識風暴的嚴重後果,根據出台整頓金融秩序的意見,這次因應對策最高原則是「不抽資不壓貸」,也就是不再抽企業銀根,逼企業還錢,讓業者有喘息空間。

溫州金融辦主任張震宇說,中小企業的銀根的確很緊,僅8月貸款就短少了373億元。壓倒企業最後一根稻草則是高利貸的暴利,利率高得離譜,加上企業獲利大不如前,周轉自然出現重大危機。溫州市銀監分局副局長周青冥說,為協助企業度過難關,已要求各家銀行積極向上級申請更多資金額度,並且要調降利率,最高不能超過基本放款利率30%;此外,一旦企業資金吃緊,且牽涉多家銀行貸款,銀行間要同進同退,不能單獨抽銀根。

周青冥透露,對不良貸款的風險控管,雖有容許度,惟也要守住最低底線。當務之急,先讓企業過關再說。



◆ 國人平均月存8530元 占月薪2成

【聯合報╱記者孫中英/台北報導】2011.10.01

你每個月都存錢嗎?中央存保公司委託1111人力銀行問卷調查發現,台灣人平均每月存8530元、每月儲蓄金額平均占月薪的23.6%。

近期股市震盪,投資信心下降。中央存保委託1111人力銀行在9月20 到29日進行問卷調查,發現國人「存款信心」在上升。

85.19%的受訪民眾最主要理財工具仍是儲蓄,其次才是買保險或投資基金。至於每月儲蓄金額,超過5成民眾,每月存5000到10000元,受訪者每月平均存8529.65元。

至於每月存錢金額占月薪比重,平均約占23.6%,但台灣近年調薪幅度不大,因此,有31%受訪者表示,每月最多只能存薪水的1成。

至於儲蓄目的,做為緊急預備金的最多,占43.30%,其次為養老、退休準備,也有40.46%的受訪者說,存錢是為買房做準備。

存保表示,超過7成受訪者是以存台幣為主,但也有28%,台、外幣存款都有。至於大家都存多少錢?存保說,1377名受訪者平均存款金額為67.67萬元。

※ 相關報導:

* 金管會要管了!投資型保單禁打廣告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2/6626270.shtml

在要求股市節目「每五分鐘播放一次警語」後,金融監理矛頭又指向保險公司;金管會決定修改規定,全面禁止投資型保單打廣告,也不准保險公司巧立名目,以舉辦「說明會」或「發表會」等名義促銷投資型保單。

fsj 提到...

路透調查/全球投資人 謹守現金為王

【經濟日報╱編譯劉利貞/路透倫敦二十九日電】2011.09.30

根據路透最新調查,全球投資人9月微幅增持股票、減持債券,並懷抱鉅額現金,可在股市回升時很快投入,助長股市漲勢。

路透29日公布對歐、美、英、日59家頂尖投資公司的調查報告,指出全球投資人9月股票占投資組合的比例上升至50.5%,高於8月的49.2%,主要因為資金從債市轉進股市;債券部位的比重下滑至34.6%,8月則為36.1%。

同時,9月現金持有率上揚至6.3%,創此調查自2009年開始以來最高水準,反映出投資人對全球財政情況的憂慮。依據過往經驗,投資人持有鉅額現金是一個反向指標,是股市回升訊號。

Dexia資產管理公司資產配置策略與基金部門主管杜蒙說:「現階段資產配置策略(加碼股市)的主要風險,是我們認為投資人的信心在9月底跌至谷底,所以預期有關美國經濟和歐債危機的正面消息將帶動股市大幅回升。」全球股市過去一周來已開始上揚。從歷史經驗來看,股市在第四季通常表現不錯,大部分漲幅會出現在12月。然而目前全球經濟趨緩和歐債危機等疑慮,限縮了投資人對風險投資的胃口,使現金大受歡迎。

路透調查的14家美國資產管理公司9月增持股票至64.1%,高於8月的63%;並減持債券至27.1%,前月為28.7%;現金持有率則略增至2.9%。17家英國以外的歐洲業者9月持有的債券降至40.9%,低於前月的41.9%;現金部位較8月的10.4%略減至10.3%,但仍處於歷來高點。

此外,日本投資人加碼全球股市到九個月來最高水準,12家日本投資機構9月投資組合中的股票比例躍增至47.1%,遠高於8月的42.1%。

※ 相關報導:

* 惠譽、標普下調紐西蘭信評
http://www.udn.com/2011/9/30/NEWS/WORLD/WOR2/6623148.shtml

鑑於紐西蘭外債龐大、經常帳赤字持續擴大,惠譽(Fitch)、標準普爾(S&P)這兩大國際評級機構30日先後調降紐西蘭主權評等一級,紐元兌美元早盤一度下探0.7652,創6個月低點。惠譽指出,紐西蘭淨外債在6月份飆到GDP的70%,遠高於2A 級國家平均的10%;經常帳赤字則為GDP的3.7%,預料明年會升至4.9%,到2013年時擴大到5.5%。

* 假帳調查 美上市中國網路股大跌
http://www.udn.com/2011/9/30/NEWS/WORLD/WOR2/6623156.shtml

美國聯邦證管會 (SEC)資深主管29日透露美國司法部已參與調查在美上市中國公司的會計詐欺疑案,中國網路股在紐約股市應聲大跌,至少四家公司重挫。



◆ 美擬訂貨幣監督法 迫升人民幣

【聯合報╱編譯彭淮棟、田思怡/報導】2011.09.30

美國國會再度颳起制裁人民幣風潮,參院排定下周表決由民主與共和兩黨議員共同提出的「2011年貨幣匯率監督法案」,重點是將被低估的貨幣視為貿易補貼,要課徵反補貼稅。參院在2012年美國大選前舊案重提,很可能獲得歐巴馬政府支持,基層民眾和國內企業也一片叫好,提案議員表示一定會通過。

眾院去年通過類似法案,遭到參院封殺,但今年美國經濟成長減緩且失業率居高不下,又碰到選舉,人民幣議題再度被炒熱。

參議員提出的法案粗估效益包括未來10年創造250萬個工作、削減貿易赤字1900億美元和降低預算赤字8570億美元。法案的關鍵是指示美國商務部,將被低估的貨幣視為美國貿易法界定的「補貼」,從而允許企業和勞工直接向商務部訴請對貨幣低估國家課徵「反補貼稅」,以抵消出口國操縱匯率所造成的傷害。

依照此法案,如果中國大陸、南韓、墨西哥等國再不停止操縱匯率,行政部門必須採取行動。許多議員認為人民幣被低估25%到40%。

參院多數黨(民主黨)領袖瑞德表示,將在國會下周重新開議時提出法案,並啟動旨在結束拖延的「終止辯論」機制,讓議員加速表決。他說:「我非常有信心會過。」

法案明言美國認為低估幣值即操縱匯率,懲罰措施包括針對壓低貨幣國家產品課徵懲罰關稅,以及停止向相關國家採購商品。

本案在參院過關後,必須獲眾院通過,再由歐巴馬總統簽署。共和黨資深參議員要求白宮表態,並在10月3日參院開始審議此案前書面答覆,讓議員了解政府意向。

白宮發言人卡尼表示:「我們正在細看法案,我們和國會目標一致,就是促使人民幣進一步升值。中國在貨幣升值方面已有一些動作,但仍大幅低估。」

中共外交部發言人洪磊表示,人民幣匯率不是造成「中」美貿易失衡的主要因素,「我們希望美國議員切實維護中美經貿關係穩定,重新考慮他們的決定,不推動相關議案」。

根據一項調查,美國選民86%贊成以政策手段阻止大陸和其他國家操縱匯率,95%贊成「維持美國貿易法堅強並嚴格執行,為美國勞工和企業維持公平的賽場」。



◆ 升息喊停的警訊

【經濟日報╱社論】2011.09.30

在全球各大經濟體貨幣政策維穩聲中,中央銀行也從善如流,停下了去年6月以來,連續五季,每季升息半碼(0.125個百分點)的腳步,將重貼現率(1.875%)、擔保放款融通利率(2.25%)與短期放款融通利率(4.125%)都保持於原水準,不再升息。央行理事會這次沒有任何具體動作,但其對景氣下滑風險的警戒溢於言表,政府拚經濟不能再「無為而治」。

在客觀環境上,國內通貨膨脹情勢已明顯降溫,一直到明年都減輕了原先所預期的風險,央行沒有必須緊縮的迫切壓力;另方面,歐美經濟情勢嚴峻,國內經濟高度依賴出口,難免受到衝擊,包括經建會、主計處都對第四季經濟情勢不甚樂觀,原本預期在第三季打底的景氣可能再探底。這樣的狀況普遍見於各國,也正是許多國家暫停升息的主要考量,但除了巴西等少數國家外,也未反向降息,主要是全球經濟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資產泡沫餘孽猶存,在維持消費信心、金融穩定考量下,貨幣政策暫時停步觀察,應是正確的決定。

觀察央行去年6月底起啟動的這波升息循環,主因是名目利率水準扣除物價上漲率的通膨因素後,仍停留在負值。負利率之為禍,不需經濟大師也知之甚詳:不僅一般家庭的存款意願會大為降低,而且,利率本為調配市場資金的主要價格,當此價格淪為負值,其資金配置功能即完全擾亂,進而經濟資源的配置也會混沌失序,對一個市場經濟而言,不論短期還是長期,都是巨大的傷害。央行五度升息半碼,正是基於對此禍害的顧慮,央行總裁彭淮南甚至矢言要以恢復利率正常水準為職志。不過,五度升息之後,負利率情勢並未完全改觀,因而央行昨天也未排除重啟升息的可能,仍須視經濟情勢的變化適時適度地調控。

必須注意的是,在之前升息過程中,央行明知升息半碼無法扭轉負利率,卻也未大刀闊斧地一次或分次升足,其主因有二:一是美國聯準會強將利率壓至幾近於零的水準,導致大量熱錢四處尋找利差交易的良機,而新興市場尤其是海峽兩岸既為焦點,自不免成為熱錢的目標。

因而此等國家對升息的拿捏至為謹慎,以免吸引巨額熱錢湧入,導致利率、匯率雙升;如洪水一般氾濫的資金還會推高股價、房價,製造不斷擴大的泡沫,使經濟處於累卵之上;此外,貨幣快速升值,更會衝擊支撐經濟的出口部門。於是,整個經濟虛旺而實衰,一朝泡破,即立時沉淪。台灣經濟挾兩岸和平紅利原本就引人遐思,熱錢更是滾滾而來,導致新台幣不斷升值,出口產業也咬牙苦撐。

其二即是央行也同時展開房市泡沫的調控,必須嚴防擠壓泡沫過程的衝擊過大。在去年6月央行啟動升息之際,本國銀行的放款有三分之一以上集中於房地產市場,央行若大步升息,房貸戶可能因負擔急速加重而出現逾期放款,不利金融穩定,因而央行以緩步升息預警,給予市場調整的時間,以緩和衝擊。如今,銀行不動產授信過度集中的情況持續改善,顯現出貨幣政策調控的效果。

如今,貨幣政策必須收緊的理由一一消除,央行對經濟成長前景的憂慮已列為第一優先;央行的決議內容更直接使用「經濟成長疲軟」及「金融情勢惡化」交互影響的字眼,顯見當前經濟情勢之險峻。

這次央行理事會雖然沒有拿出新措施,但雙率之一的匯率已經變動,未來央行亦須透過公開市場操作保持資金寬鬆情勢,尤其是在全球資金重覓避風港之際,須因應資金快速移動下的過多或不足問題。除了央行,其他部會也別只是口水拚經濟,保五大作戰要拿出實際行動了。

fsj 提到...

大陸高利貸風暴 一觸即發

【記者鄭惠元/綜合報導】2011-10-03 旺報

儘管大陸已面對經濟增長放緩及通膨高漲的挑戰,但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專欄作家葉檀及瑞信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員陶冬皆認為,大陸最大的問題在於目前銀行嚴重喪失中介功能,在全民高利貸下,大陸面臨影子銀行的風險隱患,比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更嚴重。

全民瘋放貸

葉檀表示,大陸的高利貸風險到了一觸即發的地步;他說,目前有證據顯示溫州投資者從房地產撤資,投向高利貸市場。

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溫州市中心支行今年上半年的《溫州民間借貸市場報告》顯示,溫州民間借貸規模約1100億元(人民幣,下同),去年同期該行的數字則為800億元,意味過去1年溫州有300億元資金湧入民間借貸領域。

據了解,新興城市鄂爾多斯更是幾乎全民放貸,有些地方連4分、5分的利都已沒法吸引借貸者把錢拿出來,導致高利貸的風險越來越高。

葉檀認為,高利貸盛行,代表的是大陸實體經濟與金融結構惡化。對此,陶冬也指出,解決影子銀行問題刻不容緩;陶冬說,現在大陸存貸基準利率低於2008年金融海嘯前水平,惟市場利率則剛好相反,這反映大陸銀行體系以外存在充裕資金,僅銀行體系內資金緊張。

解決影子銀行 刻不容緩

陶冬續稱,由於僅有2成資金可以自主向企業放貸,銀行的金融中介功能嚴重喪失,導致民企及國企都不作投資,改為發放高利貸,所以即使大陸放鬆貨幣政策,經濟仍難以反彈。

大陸解決影子銀行的問題刻不容緩,陶冬指出,「等不到半年以後,不出手的話肯定出問題。」但他也直言,影子銀行的不合法本質,令放貸源頭及規模難以追查,當局要解決問題的難度很高。

高利貸市場目前大致存在兩種狀況:一是風險較小的短期資金頭寸調動,許多企業通過幾天高利貸資金搭橋,繼續獲得銀行信貸,這是較安全的部分,但能獲得銀行貸款的企業越來越少。

另外,是風險較大的高利貸長期融資,借貸的企業抱著最後一線希望,認為貨幣和財政政策將趨於寬鬆,或者政府將放鬆房地產調控,屆時以房地產的溢價能夠償還高利貸。

不過,無論如何,兩人皆警告,全民高利貸是現行貨幣政策下的金融亂象,也是大陸經濟新出現的惡疾。陶冬更引歷史表示,這種情形曾在多個國家出現過,幾乎都沒有好下場,因此希望政府能盡早出手。

※ 相關報導:

* 南韓國債大增 投資人憂心
http://news.chinatimes.com/world/11050401/122011100300167.html

南韓政府周日指出,明年國債將比今年增加6%左右,而政府將致力尋求把國債增長率降到1%到2%的水準。在歐洲債務危機震撼全球金融市場之際,投資人也開始擔心韓國債務問題,過去一個月來,南韓主權債務違約風險大增,達到2009年5月以來最高。



◆ 互助過生活 希臘「以物易物」夯

【經濟日報╱編譯范振光/綜合外電】2011.10.03

歐洲債務危機愈演愈烈,希臘民眾面對減薪、加稅、希臘能否留在歐元區的窘境,已有好幾個組織推動可從事「以物易物」的在地替代貨幣,會員人數快速增加。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待業男子馬瑞迪斯和其他五人在濱海城市佛洛斯創辦在地貨幣交易網,會員一年來從50人暴增到400人。馬瑞迪斯表示,他第一次不用歐元而是用替代貨幣在自辦的露天市集買雞蛋、牛奶、果醬時,還會不自覺掏錢包找歐元來用,但其實不需要。

馬瑞迪斯的組織基本上靠以物易物觀念運作。佛洛斯民眾上網註冊即可成為會員,每個人的帳戶一開始是零,提供物品或服務可獲得和歐元等值的替代貨幣。

組織發給會員類似支票簿的票據,可用來購買其他會員的物品或服務。



◆ 社會責任投資熱 華爾街搶發「良心」財

【經濟日報╱編譯簡國帆/綜合外電】2011.10.03

結合良心和金錢的社會責任投資(SRI)已成為華爾街成長最快的領域之一,因為其收益率也可和非社會責任投資相媲美。

社會投資論壇計畫部門案主管戴西蒙說:「研究結果一再顯示,選擇SRI不會遭罰款,其整體資金報酬率更比同期其他投資標的高75%。」

投資人似乎同意此論點,近來一份哈佛大學研究顯示,共同基金在2001年至2007年間共投資社會良心事業4,000億美元,較前六年增加19%。德州A&M大學梅斯商學院教授艾德基森說:「SRI可能不是主流,但其地位絕不只是投資業者的陪襯資產。」

即便經濟成長緩慢,資金仍持續流入SRI。目前美國SRI基金管理的資金達2.5兆美元,歐洲也達2兆美元。社會責任共同基金業者數量更從2001年的181家暴增至如今的逾260家。

何謂SRI?簡單來說,就是投資人喜愛投資推動社會、宗教、商業或環保議題的企業活動,而這些活動又能反映投資人的個人價值觀。

近來投資人發現,若想從這種投資獲得實質資本收益,就要把資金投入有價值之處。第一基礎顧問公司管理董事艾柏指出,自60和70年代以來,環保和社會意識持續高漲,這些議題也成為SRI的投資標的。

SRI並非新觀念,但專家指出,一直要到60年代從經濟開發計畫到人權活動興起這段期間,出現了SRI的當代模型後,才建立SRI的基準。

當時的目標主要是藉由停止注資,來懲罰那些被認為犯錯的企業,這也被稱為SRI的「負面取向」,例如有些投資人討厭菸酒公司,便不希望投資這些企業。

不過,雖然SRI目前多使用避開壞蛋的消極策略,仍有愈來愈多投資人採用較正面且積極的做法:投資創造正面形象的企業。

其他例子包括社群投資的迅速成長,即投入資金以改善學校、住屋等基礎設施、提振當地企業或賦予少數團體權力。戴西蒙指出,過去數十年來美國和未開發世界的社區投資資產已從10億美元暴增至2,580億美元,許多大型投資人正跨足此領域。但進入SRI領域前,應先了解其報酬議題,因為並非每個人都同意戴西蒙「SRI平均報酬率高於非SRI」的論點,但都這麼想。



◆ 觀察站/美失業率搞不好 找人民幣負責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1.10.03

美國國會參院預定討論人民幣匯率法案,讓爭取明年競選連任的國會議員有了作秀機會,以展示他們高度重視經濟,要藉由迫使人民幣升值,使流失的工作機會重返美國。

白宮並不支持這項法案,眾院領袖心存疑慮,並有51個企業團體聯合反對這項議案。業者雖然認為中國必須調整匯率,但美國片面的行動不會讓中國有所改變,甚至可能會引發中國抵制美國商品的貿易戰爭。

參院則一頭熱,極力推動人民幣匯率法案,主要是因為明年是選舉年,美國失業率居高不下,拿人民幣法案當成就業法案推動,無論法案命運如何,都算是給民眾一個交代。

參院多數黨領袖雷德說:「中國貿易法案是早就該通過的一個就業法案。」

參院懲罰中國操縱匯率的法案,是由參院民主黨重量級人物主導,同時獲得參院共和黨領袖的支持。隨著選情加溫,支持案的議員一再將法案和美國失業率綁在一起。

但批評者認為,參院討論的人民幣匯率法案,就算可增加工作機會,實際上受惠的是越南企業,而不是美國製造大州俄亥俄州的工廠。

但來自俄亥俄州的民主黨參議員布朗仍堅持說,美國早在1990年代便不斷警告中國,「當時與中國的貿易逆差只有100億美元,現在已超過2000億美元。中國的匯率機制顯然降低了我們在許多方面的競爭力」。

據國會預算辦公室估計,去年眾院通過類似的法案如果實施,實際上10年僅能增加1.25億美元關稅收入,作用不大。

而用關稅打擊美國的任何行動都挑動北京神經,有意問鼎白宮的前駐中國大使洪博培警告,用關稅對付中國,中國勢必反擊,「在不景氣的時候,引起貿易戰是下策。」

※ 相關報導:

* 台日創意園區 將落腳南科工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2/6627654.shtml

行政院近期將成立「台日創意園區」(TJ-PARK),鼓勵台日企業共同創業、搶攻第三地市場,第一個落腳地將選在台南科技工業區,盼帶動產業群聚效應。位在南科工的台日創意園區占地約30公頃,不僅是政府首度為單一國家設立專屬工業區,也是經濟部在過去十多年來少見的大型園區開發案。

fsj 提到...

治絲益棼的全球經濟麻煩

【經濟日報╱社論】2011.10.04

紐約大學經濟學家羅比尼(Nouriel Roubini)前曾預言,「2013年,全球完美風暴」,現在看來,還真有這樣的感覺了。

最近一段時間,全球市場如驚弓之鳥,面對著烽火處處,每下愈況,專家學者眾說紛紜,各國政府茫無頭緒,很難不讓人人心惶惶。

從2008年9月世紀金融海嘯爆發迄今,全球經濟的表現,既不是V、U,也不是W與L,而是L與V與W的綜合:之所以是V或W,是因為各國政府都大印鈔票,流動性氾濫,導致股市、商品、糧食等大漲,卻又同時因美國一再量化寬鬆,使匯市巨幅波動,往往又導致股市、商品、糧食價格大跌。但另一方面,不管各國採取什麼政策,實體經濟卻始終疲弱,一無起色,所以是個L。

更糟的是,三年下來,多數國家的政府亂了套,很多貨幣政策、財政政策與非常規的政策,都是病急亂投醫,反而製造出了不少新問題。

何以致此?恐怕跟理論的缺乏有關。眼前情況有點類似80年前的世界經濟大蕭條。1929年華爾街爆發金融危機後,經濟形勢也是急轉直下,一直到1932年,狀況雖略告穩定,但也未見起色。這段期間,呈現了經濟理論的空白。傳統古典經濟理論既提不出有效的對策,也提不出何以出現長期全面性失業的合理解釋,要不是凱因斯(John M. Keynes)在1936年出版《一般理論》,提出針對大失業、大蕭條的革命性理論,經濟學早已失去了人們對它的信任。現在的情況,庶乎近之。

三年前金融危機爆發之初,人們還能聽到一些有關經濟結構出現巨大失衡的說法,例如中國儲蓄太多、消費太少;美國消費太多、儲蓄太少。儘管這已是經濟理論的層次,但畢竟是比較淺顯的層次。其實金融海嘯所暴露出來的結構失衡何止於此,至少還有全球貨幣體制的結構失衡;資源配置在金融產業與其他產業間的結構性失衡;資本主義分配機制在要素所得(尤其是資本與勞動)間的結構性失衡等等,除非這些深層次的理論課題經由深入研究得到解答,否則改革將沒有方向,也沒有路線圖。

遺憾的是,這三年來,人們聽到的、看到的,更多的是投資分析師、基本經理人乃至於一般媒體經濟專家的觀點,比較深入的、嚴肅的、專業的理論研究與分析,至為罕見。在這樣的情況下,各國的政府經濟專家與官員的政策操作當然很難期待有令人滿意的表現;等而下之的,一些荒腔走板,以鴆止渴、以鄰為壑乃至治絲益棼的政策作為,自然也就無足為奇了。

當然,政治形勢也是問題之一。國際間,現在是群龍無首。G7、G8不管用,IMF與G20似乎也是形式更多於實質,有專家於是以《G Zero》為喻,看來也並不過分;主要大國,如美國、德國等,則各自受困於內部的政治矛盾。

理論缺乏、體制失能,主要大國又各有難唸的經,羅比尼教授預見歐洲、美國、日本、中國四大火車頭將一起失去動力,出現完美風暴,邏輯上並非全無可能,甚至不排除出現四大經濟體之間經濟危機相互衝擊的完美風暴升級版。美國現在不是就很焦慮地要求歐洲趕快建構防火牆嗎?

很顯然,全球迫切需要召開一個類似1944年的布列敦森林會議(凱因斯是英國代表團的首席經濟學家),集合全球第一流的經濟、政治、社會等各方面的學者專家,共同為21世紀的世界經濟危機把脈、診斷,探求重建國際經濟秩序的改革之道。

時機是很吊詭的。改革,最好是在可能的完美風暴發生之前,但往往是,沒發生完美風暴,就下不了徹底改革的決心。是哪一種,只能由時間給答案了。

※ 相關報導:

* 日商古河電氣 投資46億雲林設廠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6630251.shtml

台日投資協議簽署後,投資效應浮現,經濟部昨天與全球最大電解銅箔製造商:日本古河電氣工業株式會社簽署投資意願書,古河將在台投資日幣一百廿八億元(約合新台幣四十六億元),在雲林斗六市設立兩座工廠。



◆ 羅比尼:救歐債至少需二兆歐元

【楊明暐/綜合報導】2011-10-04 中國時報

有「末日博士」之稱的美國經濟學家羅比尼(Nouriel Roubini)表示,歐洲必須在時間耗盡之前挹注二兆歐元充實其紓困基金,以避免歐債危機失控。

羅比尼二日接受彭博社訪問時說,他非常擔心情勢失去控制,歐洲至少需要二兆歐元的「銀彈」,且不能再等三個月,接下來幾周就必須行動。

希臘政府二日宣布,它已批准六十六億歐元的撙節措施,以便取得抒困貸款。羅比尼表示,現在的問題不在於希臘是否破產,而是義大利和西班牙這兩隻「大象」,它們大到不能倒下,卻又大到無法拯救。就算它們欠缺流動資金,透過緊縮改革它們仍有償債能力,但卻已失去市場信用。

羅比尼說,必須採取大規模措施以避免情況惡化,包括放鬆歐洲央行的政策和匯率,讓歐元貶值,調整歐洲銀行的資金結構,並讓希臘能夠井然有序地脫離歐元區。此外還需要在歐元的核心區域實施財政刺激措施,以避免衰退蔓延至所有歐洲國家。羅比尼認為,歐債危機的結果有可能比雷曼兄弟公司破產還糟,因此歐洲必須馬上就採取行動。



◆ 美債Q3大漲 美元9月勁升

【經濟日報╱編譯莊雅婷/綜合外電】2011.10.04

儘管標準普爾(S&P)摘除美國頂級信評,美國公債和美元仍獲投資人青睞。美債上季表現創三年來最佳,美元9月績效也優於股市、債市和商品。

美銀美林指數顯示,第三季美國公債投資報酬率達6.36% ,創2008年第四季來最高;上季公司債和抵押房貸證券報酬率各為2.26%和2.32%。

由於經濟成長不如預期,美國公債寫下三年來最大漲幅,殖利率因此跌到歷史低點,這促使原先看空美債的投資人拼命回補押空部位,以符合衡量基金經理人績效的指數表現。

八個月前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投資長葛洛斯,把旗下總回報基金的美債部位全數出清,今年3月也利用衍生性金融商品放空美債。

但隨著美國公債行情扶搖直上,如今PIMCO的資產中有16%為美債。PIMCO執行長伊爾艾朗說:「我們重新調整部位,資金湧向低風險資產讓美國受益最多。」

德意志銀行一項衡量前20大非指數型基金資產配置的指標顯示,8月初以來,他們的美債持有部位比重,已接近指標巴克萊美國綜合債券指數美債34%的比重。

德意志銀行駐紐約利率策略主管康斯坦上周受訪時透露,10 年期公債利率跌到2.25%時,這些基金開始「豎白旗」。他並預估,基金經理人對美債的殷切需求,恐導致殖利率跌到1.25%。

另外,洲際交易所(ICE)的美元指數顯示,美元9月升值6%;同期美銀美林公司的美債主要指數(U.S. Treasury Master Index)上漲1.6%。MSCI世界指數重挫8.9%,創去年5月來最大單月跌幅。包含24種大宗商品的標普GSCI總回報指數也跌12%。

美元升值意味,即使標普8月摘掉美國頂級信評,投資人對美國債信仍充滿信心。即使共和黨國會議員也對聯準會(Fed)祭出振興經濟措施砲聲隆隆,美元9月的績效仍優於16 種交易最熱絡的貨幣,為三年多來首見。

巴克萊資本貨幣策略師查特吉說:「在危機時期,大家都想擁有流動性最佳的貨幣。這也讓美元喪失儲備貨幣地位的說法不攻自破。」

※ 相關報導:

* 克魯曼專欄/美陷經濟困境 都是中國害的
http://udn.com/NEWS/WORLD/WOR6/6629974.shtml

然而值此美國經濟亟需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的非常時期,美元貶值極其符合我們當前的國家利益,我們可以也應該對蓄意壓低本國貨幣匯率,進而導致美國無法降低貿易赤字的國家採取反制措施。

* 人民幣制裁案 料還有硬仗要打
http://www.udn.com/2011/10/4/NEWS/WORLD/WOR6/6630443.shtml

美國聯邦參議院今天表決,通過將人民幣制裁案送至辯論程序。這項旨在施壓北京讓人民幣升值的法案,預料會引發兩派人馬的激烈辯論。

fsj 提到...

歐洲政界逐漸共識 捍衛歐元區完整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2011.10.05

歐元匯價最近持續下滑,顯然押注歐元很難在債務危機中全身而退的聲勢已愈來愈龐大。但專家警告,先別急著為歐元寫訃聞,因為歐元區的政治家已逐漸凝聚共識,決心捍衛歐元區的完整。

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 (PIMCO)執行長伊爾艾朗不久前表示,歐元區必須縮小規模,才能夠逃過一劫。而隨著德國與義大利十年期公債殖利率的利差不斷擴大,歐元區必須對成員國開鍘的顧慮,似乎也持續升高。

然而,預期歐元區必須放棄希臘等高債負成員以求自保的投資人,可能忽略了歐洲政界的團結決心。德國總理梅克爾捍衛歐元的意志如今日益堅定,法國總統沙克吉更說,既要紓救希臘、又想避開2008年雷曼兄弟公司引發的連環爆風險,已沒有更好的替代選擇。

倫敦UniCredit集團的首席經濟學家尼爾森說,歐元本身就是一個「政治計畫」,「市場或許不抱信心,但政治領袖則一再重申,他們會盡一切力量保持完整。」

要維持擁有17個成員的歐元區完整,意味政治必須是凝聚團結的強力膠,正面挑戰伊爾艾朗這類市場人士的鐵口直斷。

倫敦哥斯勒公司的首席經濟學家許密丁說:「很多全球投資人都把希臘視為義大利的縮影,歐洲的防衛是否足以阻止債務危機從希臘擴散到義大利,很快就會揭曉。」

G20團體11月3到4日將在法國坎城召開高峰會,很多國際財經首長認為這個日期是歐洲政府訂出解決亂象對策的最後期限,但真理的時刻或許會提早幾周就降臨。

倫敦高盛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歐尼爾說:「G20會議的時機可能是一個重大的轉折點,不是重新復活,就是陷入漫長的冬眠。」

※ 相關報導:

* 歐盟延後紓困希臘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oct/5/today-e3.htm

歐盟再度延後對希臘紓困,八十億歐元援助款可能要到十一月中才會撥款。至於今年七月通過對希臘第二回合將近一千六百億歐元的紓困,則從十月中延至十一月中才會表決。



◆ 美加速處理人民幣法案 陸反彈
http://www.udn.com/2011/10/5/NEWS/MAINLAND/MAIN1/6632629.shtml

【聯合報╱華盛頓特派員劉永祥、記者賴錦宏/綜合報導】2011.10.05

美國聯邦參議院3日就人民幣匯率法案進行程序表決,以79票比19票同意加速處理,可望本周就能審查通過。中共外交部、商務部和人民銀行(大陸央行)立即反彈,人民銀行更稱貿易不平衡原因不在匯率,美方此舉可能導致「貿易戰」。

這個法案的正式名稱為「匯率監督改革法案」,要求美國財政部每半年提出報告,檢視主要經濟體及美國主要貿易夥伴的經濟及貨幣政策,並列出被認定匯率根本性失衡(fundamentally misaligned,意指匯率刻意低估)的貨幣。雖沒有點名,但明顯鎖定人民幣,相信逼迫人民幣大幅升值有助美國出口及創造就業。

依據該法案,匯率刻意低估視為出口補貼,得課徵反補貼稅;另外,反傾銷案件計算出口價格時,應將被調查國貨幣兌美元匯率的低估比率列入考量。

儘管該案獲得跨黨派參議員壓倒性支持,不過能否通過共和黨掌控的聯邦眾議院仍是未知數。眾議院多數黨領袖康特(Eric Cantor)表示,如果不公平貿易的狀況持續存在,「應該要求我們的貿易代表及行政部門去解決」。他說,法案可能會造成物價上揚。

去年六月北京再度放鬆管制措施後,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升值約百分之六,美國政府仍認定人民幣匯率嚴重低估。白宮被問到是否支持這項法案時態度低調,僅稱還在評估法案內容。

大陸人民銀行表示,中美投資和貿易的結構不同、儲蓄率和消費率不同、在經濟全球化形成的產業鏈分工不同、國際貨幣體系的不合理等,都可能是比匯率更重要的因素。「參院通過此項法案可能嚴重影響大陸正在進行的匯率改革進程,並可能導致我們不願意看到的貿易戰。」

※ 相關報導:

* 制裁人幣案 美共和黨動向曖昧
http://www.udn.com/2011/10/5/NEWS/MAINLAND/MAIN1/6632809.shtml

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今天的發言,被視為反對國會通過人民幣制裁法案,但共和黨籍國會議員幕僚卻又說,如果此案成為總統選舉攻防焦點,不排除改弦易轍。共和黨在這個議題上的態度顯然很曖昧。

* 彭總裁:人民幣這艘航母 比歐美穩
http://www.udn.com/2011/10/5/NEWS/FINANCE/FIN4/6633335.shtml

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上午為人民幣「背書」,他說,人民幣相較於歐、美兩艘正在動的航空母艦,中國這艘航空母艦更顯得穩定,雖然人民幣是有升值壓力,但若從中國的單位勞動率推算,人民幣並未低估,他也相信人民幣有一天會成為全球的主要貨幣,但前提一定要資本帳開放、人民幣能開放自由兌換。

fsj 提到...

「五隻手」 掐緊歐元區咽喉

【經濟日報╱編譯余曉惠/綜合外電】2011.10.06

正當多數人以為歐盟和國際貨幣基金(IMF)打算給未達撙節目標的希臘更多金援,以下五大事件正嚴重威脅歐元區未來。

●延後發放紓困貸款

歐盟原訂13日決議發給希臘80億美元的貸款,如今時程已延到月底。這個壞消息讓金融市場擔心歐洲領袖打算續作壁上觀。好消息是,希臘原先強調10月中沒有貸款就倒債,現改口可撐到11月中。

●重新考慮第二輪紓困案

歐洲領袖雖在7月中敲定1,090億歐元紓困案,但在發現希臘赤字高於預期後,各界開始辯論此舉是否恰當。目前歐盟和IMF希望銀行折讓希臘債券的幅度,從7月同意21%提高到40-50%。然而要脅銀行退讓,可能導致違約。

●考慮擴大歐洲紓困基金(EFSF)

歐元區正為擴大這筆4,400億歐元紓困基金激辯,但擴大的同時如何不讓歐銀和歐洲央行陷入險境,各界仍莫衷一是。

●要求希臘削減更多支出

雖希臘已推動大規模的公部門減薪與裁員,但歐盟和IMF 仍希望希臘進一步削減支出。這可能讓前三項危機惡化,歐洲金融市場陷入絕望,歐元也蒙上更深的陰霾。

●希臘人民反彈

眼見希臘被要求削減更多支出,愈來愈多民眾走上街頭示威,這可能讓現任政府被推翻,雅典權力真空。

※ 相關報導:

* 歐債危機 台灣人必看最糟3種狀況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6&f_SUB_ID=780&f_ART_ID=346458

如果將歐洲、美國和大陸為首的新興市場,視為世界經濟的三具引擎,○八年海嘯美國災情慘重,歐洲次之,新興市場有驚無險。但是現在,三具引擎壞了兩具半。

* 歐債危機動盪盤根錯節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3/122011100600124.html

歐洲銀行管理局(European Banking Authority,EBA)的資料顯示,希臘、義大利、盧森堡、西班牙、塞普勒斯、葡萄牙、愛爾蘭、比利時、德國與法國銀行業對PIIGS國家政府公債的曝險占銀行核心資本的比率均超過50%。因此,一旦主權債信危機惡化,不只是這些PIIGS國家的內部問題,更會透過銀行體系傳遞到其他國家,形成整體歐元區的危機。



◆ 民企倒債逼近千億 溫家寶:一個月穩住溫州

【經濟日報╱記者林則宏/綜合報導】2011.10.06

溫州民營企業老闆集體「落跑」的消息,驚動大陸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據新華社報導,溫家寶4日率大批財經高層親往溫州視察,溫家寶要求浙江及溫州政府,一個月內將經濟及金融情勢穩住,銀行也應優先貸款中小企業。

迄今溫州已有90多家企業老闆欠債逃跑,涉及的資金將近人民幣200億元(約新台幣960億元)。溫州是大陸中小企業主要聚集地,因此溫州民企這波倒閉、落跑潮也驚動了中南海高層。

溫家寶4日上午率領財政部長謝旭人、人行行長周小川、銀監會主席劉明康等大批財經高層,以及浙江省委書記趙洪祝、省長夏寶龍等員,由紹興轉往溫州考察,與當地中小企業主座談。

溫州中小企業促進會會長周德文向星島日報表示,「企業家們的發言,最主要就是希望加大金融體制改革,為中小企業增加融資管道,包括發行債券等。」「同時希望中央的宏調政策可以適度放寬,並制定針對中小企業的扶持措施。」

周德文表示,與會民營企業呼籲大陸官方能為中小企業減稅,以減輕企業經營負擔,同時加大金融行業對內開放,允許民間資金籌建金融機構等。

溫家寶在座談會中認真聽取企業主發言,並勤做筆記。不過,對於溫家寶會中如何回應,周德文表示「不便透露」。

據微博的消息,溫家寶提出五點建議和一個要求,要求「浙江省政府支持溫州市政府,在一個月的時間內,把溫州市的經濟、金融局面穩定住」。

新華社報導,溫家寶本周一、二在浙江視察時表示,中小企業應該是銀行優先放貸對象,並且應享受更多稅惠。他稱,銀行應提高對小企業不良貸款率的容忍度,設定小型企業貸款比例和貸款增速目標,並降低小型企業的信貸成本。

同時,溫家寶呼籲加強對民間借貸的監管,防止小企業資金短缺問題蔓延。



◆ 我外匯存底 上個月蒸發百億

【聯合報╱記者羅兩莎/台北報導】2011.10.06

歐美股匯市跌不停,外資大量撤出,中央銀行昨天公布,九月外匯存底劇減一百一十一點二億美元,創下單月最大減幅紀錄;總額也跌破四千億美元大關,驟降至三千八百九十一點七四億美元,但仍是全球第四名。

央行總裁彭淮南昨天在立法院財政委員會接受質詢時,認同立委賴士葆說法,認為外資股票已賣得差不多了,有助維持台股安定。

彭淮南指出,外資持有新台幣資產占外匯存底比重,全盛時期達六成六,即使現在降至四成八,比率雖仍很高,但與過去相比,「熱錢危機確實減輕」。

央行官員解釋,九月外匯存底劇減逾一百億美元,主因是外資在股票市場及債券市場賣超,加上美元強彈,歐元等主要幣別對美元貶值,以歐元等持有的外幣資產折成美元後,也使以美元計算的外匯存底減少。

值得注意的是,九月韓國外匯存底也大減八十八億美元,且跌破三千億美元大關,顯然在歐美金融市場動盪衝擊下,台、韓等亞股成為外資提款機,不僅股市重挫,外匯存底也跟著銳減。

相較之下,日圓成為美元以外的避險貨幣,也吸引資金大舉湧入日圓避險。統計顯示,至八月底止,日本的外匯存底較上月暴增六百卅七億美元。

全球外匯存底冠軍中國大陸每季公布一次,至三月底的外匯存底為三兆一千九百七十五億美元,較前一季增加一千五百餘億美元。

彭淮南指出,美國政治僵局和歐債危機不是我們能控制的,但央行有做一些準備和因應措施,確保外匯存底的安全。

面臨國際金融經濟情勢動盪,重創台股走勢,立委質詢財政部長李述德,國安基金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才會進場護盤?

李述德表示,國安基金下周將召開例行性會議,至於是否進場,財政部一直「密切觀察、謹慎因應」。

※ 相關報導:

* 金融消保法 守護你的血汗錢
http://www.udn.com/2011/10/6/NEWS/FINANCE/FIN10/6634617.shtml

金融海嘯發生後,各國都關切如何加強金融消費者保護。金管會痛定思痛,訂定台版的「金融消費者保護法」,預計12月30日上路,明年1月進一步成立專責爭議處理機構,以落實民眾的金融投資正義。參與金融消費者保護法起草過程的東吳大學法律研究所教授林繼恆說,以前是要求金融業須向消費者「充分說明」產品內容及風險,新法則要求金融業必須以金融消費者能「充分瞭解」的方式說明,例如對知識程度低的消費者,金融業就要用更淺顯的文字,讓他真正「瞭解」,才算合法。

* 社評-報復人民幣 對美國經濟不利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4/112011100600479.html

如果本法案未來在美國眾議院通過,並獲總統簽署,不但會迫使人民幣大幅升值,也會影響中國的對美貿易政策,更會扭轉台灣對大陸的出口型態。美國參議院為了選舉考量,率爾提出此一爭議性極為強烈的貿易法案,不但將對美中關係及全球經貿發展造成重大風險,更可能拉抬美國利率,反而加重失業率壓力。

fsj 提到...

歐債危機 美不給靠!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1.10.07

歐巴馬6日呼籲歐洲「速速行動」,解決毀滅性的債務危機,並警告歐元區不能把如意算盤打到美國消費者頭上,靠出口擺脫困境。

他表示,避免歐洲債務危機,需要歐陸各國領袖趕快動起來。歐巴馬表示,歐元區債務危機是美國復甦的最大絆腳石,並表示他希望解決計畫能在20國集團(G20)高峰會時出爐。G20領袖將於11月3、4日在法國南部開會。

歐巴馬在白宮記者會上表示:「目前吹襲美國經濟的最大逆風,就是面對歐洲的不確定性,因為它正影響著全球市場。我強烈希望,G20峰會召開時,他們已經有非常明確、具體的行動計畫足以勝任。」

歐巴馬表示,德國總理梅克爾和法國總統沙克吉「有意採取行動,以便防止主權債務危機失控或是歐元解體...但他們面臨政治困境」。

歐巴馬也承認,若要祭出充足「火力」說服市場,歐盟不會允許共同貨幣瓦解,還有技術問題必須克服。這很明顯是指大規模擴張歐洲金融穩定機制(EFSF )的呼聲。歐巴馬明確表示,不希望這樣的事情發生,並說美國消費者將不再擔任「最後退路」,債台高築購買外國產品。歐巴馬說:「意思就是,歐洲不能靠出口解決這個問題。」

※ 相關報導:

* 歐債危機 義大利、西班牙遭惠譽降評
http://www.udn.com/2011/10/8/NEWS/WORLD/WOR2/6640204.shtml

歐洲債務危機使西班牙、義大利削減公債的任務更難達成,國際信評機構惠譽繼標準普爾、穆迪之後,在7日將兩國債信分別調降二級和一級。穆迪同日警告,可能調降比利時信評。



◆ 美在陸製造業 15%擬撤離

中央社 2011.10.08

波士頓諮詢集團(BCG)昨天發佈報告稱,隨著大陸工資水準不斷上漲,預計到2020年或之前將有15%在中國製造後再出口到美國的產品搬回美國製造,美國也因此可增加300萬個就業機會。

香港文匯報引述這份報告預計,美國將新增的300萬個就業機會,主要來自那些決定縮減大陸投資規模,重新採用本土勞動力的美國企業。不過在強大內需及歐盟市場依賴的支撐下,中國仍會保住世界工廠的地位。

報告說,隨著海外製造成本的上升,美國製造業似乎有望迎來復甦。尤其是中國近年勞動力成本上漲,人民幣持續升值,一些美國企業開始大量抽離在大陸外包的製造業。BCG早在今年5月就發佈報告預期,美國將在未來5年內重新坐回「製造業一哥」的位子。

BCG報告顯示,2000年大陸製造業時薪僅52美分,而美國為16.61美元。到2015年時將分別達到4.41美元和26.06美元,中美之間工資差異正不斷拉近。

※ 相關報導:

* 陸製變貴了 美企業鮭魚返鄉
http://www.udn.com/2011/10/8/NEWS/WORLD/WOR6/6640095.shtml

「華爾街日報」報導,在全球生產的工資與成本要素的博弈中,部分產業正向美國轉移,而且速度可能加快。甚至連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含量低的家具業,也開始向美國回流。沙米指出,品質及科技均是在美國競爭的重要因素,成本反而是其次。他稱,雖然美國的人力成本比中國高,但後者的效率則不如,「在美國請15個人就可完成的工作,在中國需要70人才行」。



◆ 陸銀畸形優惠 月息喊30%

【經濟日報╱記者林則宏/綜合報導】2011.10.07

第三季剛結束,大陸許多銀行為完成總行下達的存款任務,紛紛採取各種手段招攬儲蓄。香港文匯報指出,深圳甚至有銀行開出存款人民幣2,000萬元(約新台幣9,575.4萬元)一天利息20萬元的條件,月息高達30%,幾乎與溫州的民間高利貸不相上下。

大陸監管機關嚴格規定,銀行存貸比不得超過75%。一方面是監管機構的硬性規定,另一方面銀行又有發放貸款的「衝動」,因此「吸儲」,甚至「高息攬儲」對大陸金融機構極其重要,在大陸金融圈甚至被戲稱為「非同業拆借」。

尤其每逢月底或季末,為因應監管機關的檢查,許多銀行都會推出各種優惠措施,吸引大額存款在季末最後一天存入,第二天即可領出,成為大陸金融市場另一個畸形現象。

文匯報引述深圳一家投資公司內部人士的說法,9月底許多銀行行長面臨嚴苛的存款考核,如果沒有完成任務,職位隨時不保。為通過考核,各銀行行長無不使出渾身解數拚命拉存款,除了要求員工出去拉存款,自己也親自出馬。

要在短時間內拉到鉅額存款,除了動用人脈,透過親朋好友引介外,多數銀行也會與一些擔保公司、投資公司接觸,以協助其完成指標。

報導稱,近日傳出,9月底深圳甚至有銀行私下開出優厚的利率,人民幣2,000萬元資金存一天,利息20萬元,相當於日息1%,利率高得驚人。

一般銀行就算沒有提供日息1%的超優惠利率,若有人願意在月底借人民幣1,000萬給銀行存款一天,至少也能獲得8萬至10萬元的回報。比起正常情況下,2,000萬元一天利息約2,778元仍有天壤之別。

尤其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在「十一」長假前有下發通知,要求商業銀行「十一」期間必須保持存款、貸款平穩。10月8日即長假後第一個上班日,銀行的存款餘額不能與月30日相差超過0.5%。因此,許多銀行在9月30日前就開始推出各種高息攬儲措施。

新華網指出,不少銀行推出短天期、高回報的「理財產品」變相攬儲。根據普益財富資料顯示,「十一」前一周,光是廣州發行的七天內超短期理財產品就多達25種,其中甚至包括多款二天的理財產品。

由於銀行這種行為不只擾亂市場正常利率,也影響監理機關對實際存貸比的掌握,成為大陸金融市場在民間瘋高利貸之外另一項值得關注的隱憂。

※ 相關報導:

* 民間借貸崩盤風 襲向廈門
http://www.udn.com/2011/10/7/NEWS/MAINLAND/MAI3/6637422.shtml

近期廈門民間借貸糾紛案激增,上半年已報案額度就超過人民幣120億元(約新台幣575億元)。在溫州爆發多起高利貸崩盤事件後,中國各地民間借貸的平台危機,也開始有引爆的隱憂。

fsj 提到...

社論-中國經濟發展的「明斯基時刻」

【本報訊】2011-10-09 工商時報

放眼美國至今仍深受次級房貸遺害,失業率居高不下,歐盟包括希臘在內等邊緣國家則屢屢爆發債信危機,受到拖累的全球經濟更在「二次探底」深淵徘徊。美國學者明斯基(Minsky)曾指出,金融體系常因景氣時容易過度信用擴張而具有內在不穩定的特質,似乎也再次得到印證。

目前外匯存底已超過3兆2千億美元的中國,主要因為資本帳嚴格管制,內外資金無法自由出入邊境,加上資本市場(尤其是債券市場)並不發達,國際曝險(exposure)程度有限,所以並未受到最近一波波金融風暴的直接衝擊,預估今年仍有9%的經濟成長率,表現相當耀眼。然而,屬於中國的「明斯基時刻」("Minsky Moment")或內生型金融危機,會不會即將來臨,近來卻也引發不少關注。

「明斯基時刻」到來的三要素,包括通貨膨脹、信用擴張,以及因過度投資(尤其是房地產)所導致的社會投資報酬率偏低問題,近年來似乎也已在中國陸續浮現,不無隱憂。

中國今年自6月以來的通貨膨脹率,跟去年同期比較都已超過6%,7月的6.5%更創3年來的新高,預計今年全年的通貨膨脹率平均將達5.4%。根據中國社科院的調查,通貨膨脹在2010年已再度躍升為影響人民生活品質的首惡。雖然比起1993~1994年間,動輒15%到20%的高通膨,這樣的數據或許不算太高,但民生物資價格飆漲的趨勢,卻容易危及社會穩定。今年8月份的糧價比去年同期足足上漲13.4%,其中豬肉價格更高達52.3%,這對中低收入者的生計毫無疑問已造成嚴重影響。

整體資金環境寬鬆是中國通膨壓力揮之不去的根本原因。連年對外享有鉅額貿易盈餘,且在刻意壓低人民幣匯率以利出口的政策下,等於必須釋放出等量的人民幣貨幣供給。此外,2008年為因應全球需求衰退大舉投入4兆人民幣刺激內需,2009年到2010年這段期間更由銀行體系加碼貸出17.5兆人民幣,大手筆支應各種經建計畫與交通基礎建設,更為現今的物價上漲推波助瀾。

至於連續十多年多頭行情所累積的房地產泡沫規模,恐怕也是另一個經濟風險的來源。雖然人民銀行在今年7月5日再度提高基準利率一碼(0.25%),一年期銀行貸款利率已達6.65%,但「打房效應」成果有限,房價至今仍然維持高檔。事實上,中國的存款利率上限只有3.5%(官方保證銀行擁有3%的利差)左右,對存戶而言,存款利率跟不上通膨速度,也等於是處在「負利率」的情況,此時更有誘因將自有資金或借款投入房地產,讓房市泡沫難以遏止。

當然,即使「明斯基時刻」到來的條件都完全俱足,中國是否爆發金融危機,現實上仍取決於許多政經因素,特別是此後中央政府控制全國信用擴張的政策是否確實有效,其中要以地方政府的角色最具關鍵。

就中央政府的部分,中國政府現階段的作法乃以管控銀行的「信用配額」為主,利率政策為輔。但配額措施對國企與政治關係良好的大企業絲毫沒有影響,反倒是讓融資來源85%都依賴銀行的中小企業陷入資金短缺困境。

另對地方政府來說,也因為上述自2008年以來的強化內需措施效益不彰,據估計超過1/3以上的交通建設根本無法自償,讓負責執行的地方政府逐漸出現償債危機。此外,1994年中央地方實施分稅制後,地方的主要財源是營業稅,其中尤以不動產事業的貢獻最大,地方政府甚至直接經營開發公司,從事土地開發買賣,形成地方政府、開發公司、銀行三者相互共生的所謂「地方融資平台」。

去年全中國地方政府的3兆人民幣總支出當中,9成以上即由土地開發買賣所得予以支應,而地方政府目前高達10.7兆人民幣的債務,將近1/4(2.5兆人民幣)也預定將由此一地方融資平台加以負擔。

總之,地方政府的財政其實已經跟繁榮的不動產與高房價綁在一起,所以一方面對中央的貨幣緊縮政策難免心生觀望,另一方面一旦房地產泡沫破裂,償債能力勢必大受影響,甚至將風險轉嫁到銀行體系。而除了金融風險之外,地方政府積極開拓土地作為財源的結果,也導致近年來各地徵地糾紛與公安事件頻傳,如何妥善因應,將是北京執政當局必須面對的嚴峻課題。

※ 相關報導:

* 中國工資暴漲 美製造業偷笑
http://www.udn.com/2011/10/9/NEWS/MAINLAND/MAI3/6641281.shtml

生產香燭用品的Chesapeake Bay蠟燭公司合夥人徐梅說:「中國勞工成本持續上升,美國的競爭力也不斷改善,我們現在可以投資自動化設備,讓巴爾的摩的香燭廠能以類似中國工廠的成本從事生產。」



◆ 不愛中國 投資市場變心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路透倫敦電】2011.10.09

中國經濟硬著陸可能成真的憂慮,已在新興市場蔓延,投資人爭相採取應變措施,印度、土耳其與波蘭卻可望相對受惠。

新興市場已經興起的拋售潮,由於投資人擔心中國成長震盪而更加惡化。許多人為提防中國帶動的商品榮景告終,以及美元再度走高,都爭相提高現金水平,調整投資組合部位。

這樣的發展除了明顯衝擊亞洲市場,仰賴商品出口的南非和巴西也是脆弱的。不過,醞釀已久的中國之憂如果成真,印度和土耳其可能相對獲益。

德意志銀行策略師史密斯說,「市場對中國的信心轉變這麼快,還真少見」。他說:「突然之間,大家都在想,中國政府對經濟可能已經失去控制。」

德意志銀行預見中國對商品的需求將會降低,因此減持巴西和俄羅斯股,增持土耳其和波蘭股票。因為商品行情下降後,土耳其和波蘭的經常帳差額可望縮小。

國際顧問公司Oxford Analytica將中國成長的崩解列為全球地緣政治和宏觀經濟風險之首。該公司警告,中國的經濟擴張年率若降到5%,將對全球經濟造成巨震。

中國目前在MSCI新興市場指數(MSCIEF)的比重只有16%,但中國對新興市場的影響十分可觀。由於過去十年每年成長9%以上,中國成為一些新興經濟體的成長推手,這些國家從中國進口大量商品,從鐵礦砂到原油,不一而足。

中國的核心製造部門如果停滯,加上房地產市場走緩,將會對商品價格造成進一步降壓,讓南非、智利、巴西等大宗商品生產國情勢不妙,因為中國是這些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

紐約全球資產管理公司Alliance Bernstein資深投資組合經理哈爾丁說,「我們已經削減我們對巴西和智利的貨幣部位,因為這些國家在貿易上對中國直接曝險」。

除了成長之憂,歐元區持續失穩,以及全球衰退的威脅,在在令人擔心,中國緊縮信用來抑制過熱的房地產市場,可能殃及大陸的銀行業。大陸銀行的資產品質與日俱降,已經招來惠譽的降級警告。

目前,中國主權債務違約的保險成本已飆上兩年半新高,中國企業借債累累,投資人紛紛避免對這些企業曝險,境外的美元/人民幣遠期匯價也告勁升。因為投資人預料,中國為了拉拔走緩的出口成長,人民幣的升勢將會停滯,而美元將逐漸上揚。



◆ 各國動員 嚴控電腦化短線交易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2011.10.09

美國與其他國家的金融監理機構,如今都在加強管制充斥股市的電腦化短線交易,憂心這類交易迅速風行全球市場,將使市場的動盪更加劇烈。

批評人士指出,短線交易頻繁將使一般散戶投資人信心崩潰,最終讓他們不再相信金融體系的公正性。

著名的華爾街交易商懷瑟普拉特說:「短線交易帶有不合宜的色彩,短線交易者可以坐收漁利,但一般大眾則遭痛宰。」

紐約時報的報導指出,監理當局如今都設法亡羊補牢,歐美證管當局最近曾對短線客開罰,因為他們利用電腦操作,占動作較慢的投資人便宜,並非法操縱行情。證管當局並考慮訂定新的短線交易法規,一個國際監管機構也將在未來幾周提出建議。

此外,歐洲、加拿大與美國的官員則在考慮開徵費用,希望限制交易量,或用來支應加強管控的開銷。

許多主管官員擔憂,去年5月6日紐約股市在幾分鐘內暴跌700點,然後又突然反彈回升,或許就是潛在問題的警訊。

上周二的時候,紐約股市也曾在大半天的下滑之後,在最後一小時突然暴漲4%,令人懷疑幕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 相關報導:

* 公司治理之真諦在興利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6642410.shtml

企業之經營在於創造股東之利益,並善盡企業之社會責任。為達到此一目的,公司治理應該秉持「興利為主、防弊為輔」之思維。冀望我國之立法及行政機構,對於攸關人民之事,都能如薪酬委員會之立法一般,展現興革魄力;上市櫃公司亦能以誠信經營及資訊透明之態度,落實公司治理。

fsj 提到...

聯合國:糧價波動恐加劇

【經濟日報╱編譯莊雅婷/綜合外電】2011.10.11

聯合國10日警告,未來幾年全球糧價可能波動更劇烈,仰賴進口的國家的窮人將面臨更高饑荒風險。此外,亞洲地區近月爆發洪災,恐為全球糧價上揚推波助瀾。

全球糧價今年2月衝上歷史新高,是間接促成北非和中東阿拉伯之春革命浪潮的因素之一。

雖然糧價在攀峰後已回跌,但聯合國三大糧食機構10日發布報告指出,經濟不確定性、低糧食庫存水準、能源和農產品市場連動性增加,以及氣候衝擊所引發的風險,都可能導致未來糧價更急遽波動。

聯合國農糧署(FAO)、世界糧食計劃署(WFP)和聯合國國際農業發展基金(IFAD)共同發布報告表示,糧價繼續震盪走揚的可能性已經攀升。報告說,「成長快速的經濟體需求將會上揚,人口也將持續增加,且生質燃料擴大使用將進一步刺激糧食體系的需求」。

報告也指出,非洲這類仰賴進口的小國的農民和消費者,可能是糧食短缺的最大受害者。目前許多非洲國家和依賴進口的地區,持續被2006年至2008年間全球糧食和經濟危機造成的問題所拖累。

該報告也說,目前發生在非洲之角等地的饑荒,正考驗著聯合國希望在2015年以前把饑荒人口降到6億人左右的目標。去年聯合國宣布,全球饑荒人口減至9.25億人,為15年來首度下滑。

聯合國表示,打造糧食救助機制、長期農業投資和提升農民的適應力,都是解決糧價波動的對策。此外,可預期的政策和貿易開放比出口禁令和其他管制措施更有效益。

另一方面,近來亞洲地區遭受水患侵襲,專家警告,湄公河流域的巨大損失將導致國際米價大幅上揚。

越通社網站10日報導,世界最大稻米出口國泰國有100萬公頃、相當於全國耕作面積一成的農田遭洪水破壞。



◆ 擴大紓困金 歐銀挺政府擔保

中央社 2011.10.12

歐洲央行(ECB)指出,歐洲紓困基金迫切需要加碼,歐銀支持以政府擔保,而不是透過歐銀貨市操作擴大紓困基金規模。

據彭博報導,歐銀指出,各國政府應利用規模4400億歐元(6030億美元)的「歐洲金融穩定機制」(EFSF)為債台高築國家所發行的新債提供部分擔保,影響所及,將可發揮槓桿作用,擴大保護歐元區成員國免於遭受歐債危機摧殘的紓困基金規模。

歐銀副總裁康士坦希奧(Vitor Constancio)昨天在米蘭演說指出,EFSF的資源「應投入於提高新債發行,讓這項計劃的成效加倍」。

決策官員正設法在義大利與西班牙等歐洲大國築起一道「防火牆」,這些大國的舉債一旦無以為繼,以它們的經濟規模來看,將因為太大而不能救。

歐銀總裁特瑞謝(Jean-Claude Trichet)反對歐銀應向EFSF貸款,藉此提高EFSF貸款能力的建議,認為此舉將是「不適當的」。

歐銀保持類似的操作將構成政府貨幣融通,透過政府擔保計劃,各國在不致耗盡EFSF有限資本準備的情況將可取得更多資金。

倫敦法國興業銀行 (Societe Generale)首席歐洲經濟家尼克森(James Nixon)指出:「基本上你可透過所謂的零息債券為一國的債券發行提供擔保,藉此安撫投資人,他們的投資並不存在風險。最大的優點是這就是槓桿化,有可能將EFSF的規模擴大4或5倍。」

歐洲領袖預訂23日集會,屆時將商討希臘債務過度膨脹,避免禍及西班牙與義大利,連帶也把銀行拖下水。槓桿化EFSF料也將列入討論範圍。

歐洲聯盟經濟暨貨幣事務執委(European UnionEconomic and Monetary Affairs Commissinoer )雷恩 (Olli Rehn)3日指出,將歐銀納入槓桿化計劃仍有待討論,惟歐銀重申反對立場。

經濟家葛羅斯(Daniel Gros)與梅爾(ThomasMayer)建議,EFSF應像銀行般運作,利用購進的債券作為擔保,向歐銀借貸。

歐銀理事成員諾沃特尼(Ewald Nowotny)昨天在維也納向記者表示:「需要清楚的瞭解將不會直接動用歐銀資金。」

※ 相關報導:

* 美中匯率戰將起 人民幣漲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N1/6644652.shtml

美國參議院今晚(台北時間明早)將針對人民幣匯率法案進行最終表決,而今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再飆新高,頗有示好意味。



◆ 化解危機沒有簡單答案

【經濟日報╱社論】2011.10.11

──201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省思

201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出爐,由兩位美國經濟學者沙金特(Thomas Sargent)和席姆斯(Christopher Sims)獲得,得獎理由是兩人「在總體經濟學中因果關係的實證研究」。在瑞典皇家科學院記者會上的現場電話訪問中,得主之一的席姆斯在回答如何因應當前經濟危機的提問時,直言沒有簡單的答案,仍需要大量的研究。這個答案或許即興,但十分坦白,更反映出當前世人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超現實期待,經濟學家可以提供方法、解釋現象及預期有限的未來,但經濟問題既不能免於突發變數的衝擊,亦受限於種種政治現實,此非經濟學家所能及。

沙金特現任美國紐約大學經濟系教授,學術專長在動態宏觀經濟學及計量經濟學,是理性預期學派的創始人之一,曾發表《四次大通脹的終結》的論文,回顧20世紀20年代因戰爭導致債務爆炸的中歐經濟發展,證明只有果斷的「體制變革」才能帶來穩定,非此不足以逆轉通脹預期,被視為終結凱因斯主義的力作。席姆斯現任普林斯頓大學經濟系教授,1989年成為美國科學院院士,並創立了經濟如何受到經濟政策臨時性改變和其他因素影響的分析方法,研究諸如央行升息對經濟的影響等。

與大多數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一樣,新得主多會被期待為當前世界經濟把脈,並給出藥方;在得獎名單未公布前,甚至還會依時下熱門經濟課題做得主預測。

依近年得主的專長領域,2008年的克魯曼(Paul Krugman)是自由貿易對全球經濟的影響,2010年的三位經濟學家摩坦森(Dale Mortensen)、戴蒙德(Peter Diamond)及皮薩里德斯(Christopher Pissarides)則是專長於失業問題的模型研究,再加上今年的沙金特及席姆斯主攻總經因果關係的實證研究,卻非完全如此。基本上,諾貝爾經濟學獎主要是獎勵已獲一定驗證或實踐的研究成果,而非指導當下;值得關注的應是這些研究能在當下做出何種新的應用與發展。

儘管如此,面對金融海嘯過後三年的當今經濟亂局及經濟學家各取所需的論見,世人仍期待出現一位有如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期的凱因斯(John M. Keynes)的偉大經濟學家,尤其是在擴張性財政政策形成債務泡沫、寬鬆貨幣政策形成資產泡沫,歐美經濟危機重重卻苦無對策之際,此時更期望新得主能為當前經濟世局指點迷津。

不過,若依沙金特的理性預期理論,他認為政府干預經濟的模式並不能有效制定經濟政策,因為人民經由長期的觀察與經驗,能夠預期和掌握政府的下一步動作與訊息,企業也會為維護私利而預先調整,進而抵銷政府政策的效果,甚至可能弄巧反拙。

從過去三年的經濟變化對照沙金特的看法,多數國家都提出很多的政策,但經濟沒有什麼起色,反而製造出不少新問題,沙金特獲獎的一大啟示或在促使各國政府反思政策的妥適性及必要性,是否應回到深層但較困難、較費工的體制改革,這其間自然也免不了「在長期,我們都死了」及「在長期,我們的子孫還活著」的辯論。

相信經濟學家也想發展出一套能放諸四海皆準的經濟研究模型,但他們的經濟學專業訓練告訴他們不可能,因為經濟學的基本原則就是其他條件不變下的最適選擇,但現實世界是如此多變,這是限制之一,惟其無損於其研究的價值,不同的理論解釋不同的特定情況,仍可提供方向性及選擇。再者,政治現實也可能令許多經濟學家感到無奈,因為在政治考量面前,經濟學家苦心的研究成果常常不會列為第一優先,沙金特即曾直言,部分經濟模型已預測到了經濟衰退,但政府不當回事。

fsj 提到...

美國人民幣制裁法案 參院過關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2011.10.12

儘管美國總統歐巴馬全力鼓吹,他所提出的就業方案修正案在國會參議院的程序性投票就遭封殺,而他反對的人民幣匯率法案卻在參院63:35過關。歐巴馬今天恐怕很挫折。

歐巴馬最近人氣不斷下滑,今天公布的IBD/TIPP民調顯示,有51%的受訪者認為他沒有資格連任,支持他再做四年的受訪者僅41%。而民調更顯示,半數選民認為他提振經濟、創造就業的成績「很差」或「不及格」,只有24%的人覺得他做的不錯。

「華盛頓時報」指出,歐巴馬的連任之路有四個關鍵數字,一是9.1%的失業率,二是3兆美元的預算赤字,三是不到1%的經濟成長率,四是跌到40%以下的支持率 (蓋洛普民調)。

為了提振美國疲弱的經濟,歐巴馬宣布總額4470億美元的就業促進法案,多次在公開場合呼籲國會儘快通過,並巡行全美各地為法案催生,今天更在參院表決前再度喊話,表示參院面臨「關鍵時刻」,參院可藉由投票支持就業方案「做點事情」。

就業法案在參院挫敗,代表歐巴馬力圖提振經濟的努力碰壁,其實這項法案的失利早有跡象,歐巴馬只好退而求其次,表示如果就業法案未獲參議院通過,將把法案拆分成幾個部分,以求逐個推動解決。

在高失業率和低經濟成長率的不利環境下,歐巴馬沒有本錢和中國發生貿易戰,6日曾表示,擔心國會通過的人民幣匯率法案可能「不符合國際條約和義務」。他表示:「不希望通過的法案只具有象徵意義,這項法案可能得不到世貿組織的支持。」

※ 相關報導:

* 陸憤怒回應 嚴重違反世貿規則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N1/6647151.shtml

美國國會參議院11日通過實質上是施壓人民幣升值的「2011 年貨幣匯率監督改革法案」之後,中國立即憤怒回應,表示此法違反世界貿易組織 (WTO)規則,而且可能觸發貿易戰爭,力促美國府會停止立法程序。



◆ 觀察站╱危險法案? 要過眾院這關 難!

【聯合晚報╱本報系特派員林寶慶/特稿】2011.10.12

美國會參院院會11日晚一如預期,高票通過「2011年貨幣匯率監督改革法案」。纏宕多年的國會有關人民幣匯率議題辯論就此暫告一段落。接下來要看眾院和白宮的態度,如果眾議院不過關,人民幣也不會受到所謂的制裁,目前看來,眾議院不太可能通過制裁人民幣法案。

眾院議長貝納早已經表示不會將該案排上眾院議程。所以此案在眾院是無疾而終,本案也不會成為法律,參院是白忙一場,給選民表個態。

參院趕在本周投票,主要是因為15日又到了財政部依法應公布半年度各國操縱匯率報告的日子。財政部須向國會提出半年度報告,顯示哪些國家藉操縱匯率,取得對美國不公平貿易優勢。

眾院少數黨領袖波洛西強調,20年前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是一年50億美元;現在貿易逆差是一周就50億美元。她說,中國應該遵守貿易規則,公平、自由競爭。她說該案如果通過,可為美國創造百餘萬工作機會。她批評貝納阻撓該案,呼籲貝納傾聽美國人民的聲音。

去年上一屆國會中,關於中國貨幣的法案曾在眾院通過,但在參院擱淺。眾院院會去年9月曾以348-79的壓倒性票數,通過類似法案。當時眾院由民主黨掌控,議長是波洛西。

其實正如前美國駐北京大使洪博培10日所說,國會的動作可以作為行政當局向中國施壓嚇唬的工具。

美中之間多年來不論是貿易最惠國待遇,還是人民幣匯率問題,美國府會向中國施壓,向來都採取黑臉與白臉的動作。

而國會向來扮演唱白臉的角色。連波洛西本人,去年辯論該案時都指出,通過匯率法案,是給總統一個工具,讓他向中國顯示,美國人民關注這個情況。

黑臉白臉這一招也達到了一定的效果,人民幣如果真的升值了,雖不滿意但也算升值。



◆ 穆迪:美二次衰退 一年內看得到

【經濟日報╱編譯劉利貞/綜合外電】2011.10.12

紐約大學教授羅比尼接受媒體訪問時說,無論歐債危機是否惡化,全球先進經濟體都正步向二次衰退。信評機構穆迪(Moody's)也指出,美國政壇對減赤議題的分歧以及歐洲領袖遲遲未能解決危機,恐使美國在未來12個月內再陷衰退。

曾預見2008年金融危機的「末日博士」羅比尼,11日在首爾世界知識論壇受訪時表示,從最近的經濟數據來看,美國、歐元區和英國未來一季或兩季就會陷入衰退。「問題不是會否出現二次衰退,而是這場金融危機將是溫和或嚴重」,而這得視歐元區的情況。

羅比尼說,歐元區處理債務危機的風險在於回應程度「太低也太慢」。他認為歐洲金融穩定機制(EFSF)的規模應擴大到2兆歐元左右,並擬定歐洲版的問題資產救助計畫(TARP),但歐盟成員尚未全數通過支持EFSF,遑論擴大規模。

羅比尼說,歐洲央行(ECB)必須祭出貨幣寬鬆政策,讓歐元走軟以提高競爭力,刺激成長;ECB上周決議利率按兵不動「做錯了」,他們需要財政刺激措施。

此外,穆迪首席經濟學家詹迪(Mark Zandi)預測,如果美國不削減開支,今年下半年經濟將成長2%,明年則可望增長2.5%,但刪減開支將進一步衝擊成長。「經濟前景依然脆弱,美國未來六到12個月有40%的機率會陷入衰退」,只有決策者儘速在未來數月內採取行動,才能化解危機。



◆ 韓良露:台灣真的富有嗎?

【聯合報╱韓良露】2011.10.12

關於識見,有所謂常識與知識之分,但常識和知識未必等同,最近報載,台灣人財富,已經超越英法德,衝到全球第七,人均金融資產為二三一萬台幣,擠進「高財富」國家。

以上這段報導對我來說,就是屬於知識而非常識,首先,什麼是金融資產?報導中雖然說明為總資產扣除負債,但總資產如何計算,原來指的是短期的貨幣和長期的資本市場的股票、債券和基金。台灣在二○○九年的金融資產還是全球第十三名,二○一○年就上升到全球第七。這種一年內金融資產的大幅增加,大概和二○一○年全球的金融復甦有關,持有較多股票、債券和基金的國家自然增長就較多。台灣的金融資產如此高,和全民愛儲蓄的習性有關,台灣人對待賺來的錢,多半是存起來錢滾錢,會願意花在追求生活品質的提升上的人數比例較少。因此,一般來台的外國人,看到台灣人居住和生活的情景,都會覺得不太像是富有的國家。

除了不愛花錢外,台灣人投資股票的人口比例也甚高,即使不是全民皆股民,也可說大約一半以上的人皆股民,這個現象比起歐洲國家也甚為奇特。因為投資股票的風險甚大,基本上百分之八十的散戶長期都是輸家,因此在成熟的歐洲資本社會,股票投資都是專業人士和大戶的資本市場,看看歐洲股市的指數,再比較台灣、香港,就知道華人多愛賭了。

台灣可以躋身全球第七富的國家,除了總資產高外,還加上負債低,負債低的意思大家都明白,就是沒有跟別人借未來的錢先花掉,台灣已是零外債的國家,當然比日前正爆發債務危機的義大利、西班牙、法國等這些過去被認為是富裕工業國的金融資產要高。

金融資產是經濟學的專有知識名詞,我們若回到常識的感受,尤其像我才剛從義大利旅行了一個月回來,若要我從生活常識上認為台灣人比義大利人富有,那我真是沒辦法同意。

在義大利的旅途中,我從網路上看到台灣的財富不僅超越義大利,還超越英法德的報導時,我真希望經濟學家放下手邊的資料,去這些所謂不比台灣富的國家走走;看看人家的機場、鐵路、道路、橋梁、街道、廣場、住宅、古蹟是怎麼建造維修的,如果台灣比較富,為什麼我們的基礎建設看起來卻比較窮?

關於歐債的例子,尤其是歐豬國家想向世界工廠的金磚四國借錢之事。以我的小市民經濟常識而言,只能想到一個比喻,就是有個富裕的大地主,住華麗的莊園,天天吃盛宴並經常舉行豪華的歌劇、舞蹈等文娛活動,因為花的錢太多,每到缺錢時,就向替地主工作的一群長工借錢。這些長工吃不好也住不好,天天都在辛苦工作,領著微薄的工資,雖然工資不高,但也沒時間花錢,也不懂花錢。地主的華廈常常要裝潢修繕,長工棲身在破爛屋裡,勤儉刻苦的長工總是可以存下一些老本,但富裕的地主卻會在捉襟見肘時向有積蓄的長工借錢,並且說,你們放心,你們只要繼續幫我做牛做馬打工,我都會向你們買服務的。至於你們借我的錢,有一天我還不了了,也別擔心,我還是會向你們借長債來還清短債。

台灣也曾是世界工廠,如今賺到的錢不少還是來自代工,我們真的比英法德義等四國富有嗎?請政府除了用經濟專業知識告知人民,是否也可以用小市民的常識來說服我們。

(作者為南村落總監、生活美食家)

fsj 提到...

刺激經濟 美韓FTA簽了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2011.10.13

美國國會12日一口氣通過對南韓、哥倫比亞、巴拿馬的自由貿易協定 (FTA),結束美國長達四年的對外貿易協定荒旱,也給白宮和國會一個機會,顯示連年惡鬥的府會還是能夠合作刺激經濟和促進就業。

美國目前和17個國家簽有FTA。今天通過的三項FTA仍然需要好幾個月的處理,才能生效。媒體報導,南韓國會可望本月批准對美FTA。

三項FTA中,以南韓FTA最重要。美韓去年雙邊貿易額880億美元,美哥是270億美元,美巴是64億美元。

參眾兩院12日快馬加鞭,三項FTA幾乎都克服反對的聲浪,輕騎過關。白宮表示,這三項FTA能使美國每年增加130億美元出口,並且支撐數萬美國人就業。其中,美國的第七大貿易夥伴、全球第13大經濟體南韓,將能支撐美國七萬個工作。歐巴馬總統形容三案通過是「美國勞工和企業的重大勝利」,期盼在這些協定上簽字。

這些FTA將降低或取消美國出口品在這三國面臨的關稅,並且增進美國在這些國家的投資空間。支持者表示,三國出口美國的產品都已享受近乎零關稅的待遇,三項FTA將能大幅提升美國產品的競爭力。

美國-南韓FTA是美國1994年和墨西哥與加拿大簽署「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以來貿易額最大的FTA。美國上次簽FTA,是2007年和秘魯。

布希時代的美國貿易代表、共和黨籍眾議員波特曼說:「這陣子,兩黨都挺的案子不多。今天通過的FTA顯示,共和黨和民主黨人都明白,在1400萬美國人失業的今天,我們必須做點事來推動我們的經濟。」

美國行政部門表示,美國對南韓的出口額將年增一百億美元,抵消目前南韓對美國的一百億美元出超。五年內,美國95%消費品和工業產品在南韓將享零關稅。

※ 相關報導:

* 春燕不來 台灣電子業寒冬真的來了?
http://www.udn.com/2011/10/13/NEWS/FINANCE/FIN1/6649352.shtml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看壞明年景氣,為明年科技業表現投下震撼彈,今多數業者表示認同張的說法,儘管有人認為張這一槍開的太早,但對於明年景氣確實感到憂心,除了全球經濟狀況因素外,台灣電子業明年還將面臨有訂單的毛利差,沒訂單的要裁員困境。



◆ 觀察站╱這下,台灣拚得過南韓嗎?

【聯合晚報╱記者徐睦鈞/特稿】2011.10.13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一席「明年全球看不到燕子」的說法,點燃科技業寒冬未盡的震撼話題,台灣電子業出口占7成,加上美韓簽署FTA所帶來的衝擊效應,適逢總統馬英九提出「黃金十年」規劃,整體電子業過去過度仰賴PC的結構性問題該如何調整?成為眼前步入寒冬時期的最大的難題。

張忠謀看壞明年全球經濟表現,台灣無法置身事外,而以電子業為主體的台灣,預料衝擊更加明顯,而美韓已簽署FTA ,台灣未來該如何與韓國競爭,也成為電子業面前顯而易見的大石頭。

台灣電子業占出口值逾7成,外銷比重的偏高,在經濟不景氣時,勢必衝擊最大,儘管明年全球經濟情勢不佳,張忠謀已提出預警,但台灣過往過度仰賴PC產業的結構,隨近幾年來美國類似蘋果公司的平板電腦效應,如秋風掃落葉的方式刮起,客戶已有大者恆大的現象,台灣電子業若以過去螞蟻雄兵、散彈打鳥的作戰模式,未來在全球供應鏈中的亮點,將愈來愈黯淡。

其次是FTA的衝擊效應,南韓與台灣都是外銷型國家,也都以電子業為主,但根據美國近期推出的一份以蘋果公司為研究報告指出,蘋果供應鏈之中,台灣產業真正獲得的利潤約0.5%,但南韓卻達4.7%,是台灣的數倍之強,其中的差異就在於南韓的面板、DRAM、NAND Flash及微處理器等產品,都還能打入蘋果供應鏈,台灣在這些產品上目前還居於劣勢,未來若不能順應目前全球的平板趨勢,不但獲利低,也將被南韓遠遠拋在腦後。

至於景氣問題,過去台灣業者遇到景氣寒冬,因為來自歐美的客戶多,供應鏈完備,大家可以一起度過,如今,全球PC 產業式微,在平板電腦大趨勢下,客戶已較以往更為集中,不像過往還有戴爾、惠普等大咖,在採購的主導力也日趨極大化下,台灣廠商被選到的才有機會存活,從財務實力、規模等都是比較基礎下,產業結構性的調整,應該才是度過景氣寒冬要先行解決的徵結所在。



◆ 歐盟下猛藥救市 歐美股漲

【經濟日報╱編譯余曉惠/綜合外電】2011.10.13

歐盟執委會主席巴羅索12日為遏止金融危機提出目前為止最大膽計畫,他呼籲歐盟領袖強化銀行體質並加速推動永久紓困基金。歐美股市受激勵同步上漲,歐元應聲漲至三周新高,商品勁揚。

巴羅索12日在歐洲議會發表演說時揭露這項計畫。他要求各成員國採取一致作法,讓銀行高品質資本所占的比率大幅提升。銀行在向政府求援前應先向市場籌資;若政府無力協助,銀行可向暫時紓困基金--歐洲金融穩定機制(EFSF)貸款。

巴羅索認為EFSF應該擴大銀彈,而永久紓困基金-歐洲穩定機制(ESM)應在2012年年中前完成,比原訂時程提早一年。在斯洛伐克國會拒絕通過擴大EFSF後,最大反對黨黨魁表示國會最快將在13日為EFSF背書,最遲也會趕在14日前表決;斯洛伐克是歐元區最後一個表決的成員國。

巴羅索說:「對危機不同層面擬定的零散回應已經不夠,我們現在需要更有前瞻性。」歐盟執委會希望成員國能在23日的領袖高峰會前通過這項計畫。道瓊歐洲Stoxx 600指數在銀行股領軍下攀至五周新高,漲幅多達1.4%,法國興業銀行、法國巴黎銀行皆漲逾8%,希臘Alpha銀行暴漲逾20%。歐元兌美元、日圓各漲1%和2%。銅、鋅、白銀帶動商品漲勢。美股三大指數上漲逾1%。

巴羅索的提議意在處理歐洲債務危機各層面的問題,但細節仍不明朗。他敦促發給希臘下一筆紓困金,認為帶領歐洲走出經濟危機的路,就是在ESM推出初期為希臘採取「果斷的行動」。

他也提倡賦予歐盟執委會和歐洲議會擁有更多權力,在成員國擬定預算時得以干預,同時有權監督預算執行過程。他還透露,歐盟執委會將在年底提議設歐元區債券。

歐盟經濟貨幣事務委員芮恩(Olli Rehn)同日表示,歐元區逐漸達成解決債務危機的共識,這番話為金融市場帶來希望。但他也坦言,雖然歐元區得以藉由協調的行動扭轉「災難」,歐元區經濟正停滯不前,而且歐洲正處於非常危險的情況。



◆ 購物累翻人 花掉一生64天

中央社 2011.10.13

購物常成為累翻人的任務,而不再是一大享受。研究宣稱,英國人一生往返超市以及在超市走道間穿梭的距離,平均達到2萬2784英里。這個數字幾乎等同環遊世界1圈。

「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這項研究宣稱,我們一輩子花在超市間打轉的時間,平均達到1539小時,即64天。

該研究同時顯示,1/20的英國人在前往想去的超市前,會花上30分鐘上比價網站找特價情報。

我們當中近半數人為買到最划算的品項,每週至少會逛2家超市。

金融專家霍爾(Alvin Hall)指出,這麼做不見得省錢。他表示:「為了找最划算的產品,從超市開車或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到另1家超市,即便以最低價買到所要物品,但其實提高了商品成本。」



◆ 美民調:三大惡 華爾街、政府、媒體

中央社 2011.10.13

根據「華盛頓郵報」與「美國國家廣播公司」所做的最新民調,高達7成美國受訪者厭惡華爾街金融機構,6成8對當今美國政府沒有好感,5成3不喜歡主流媒體。

兩家媒體公布10月5日至9日,「占領華爾街」示威擴大期間所做的民調,數字顯示美國民眾對政府、金融業和媒體充滿不信任感,維繫社會穩定的3大重要機構成了民眾厭惡的3大惡。

民調不僅顯示大眾對華爾街、政府和媒體的負面印象,7成厭惡華爾街金融機構的受訪者中,近9成表達極度反感的態度,不喜歡當前政府的受訪者中,有5成極度厭惡政府的作為。

以受訪者政黨傾向進一步分析,高達8成3共和黨支持者不喜歡歐巴馬的民主黨政府,7成9民主黨支持者厭惡華爾街金融機構。交叉分析結果顯示美國近期興起的「茶黨」和「占領華爾街」運動,拉大民主、共和兩黨支持者的鴻溝。

媒體所做的民調顯示,美國民眾對當前經濟衰退引發的社會問題,充滿不安與挫折感,華爾街肥貓成了眾矢之的,政府無力解決自由資本主義與全球化帶來的衝擊,民眾喪失對政府的信任。

另外,媒體報導兩極化,也扼殺言論自由的本意,不過美國民眾對媒體的信任,仍遠高於金融界與政府。

華郵與美國國家廣播公司民調隨機抽樣1000名成年受訪者,抽樣誤差值為3.5%。

fsj 提到...

美韓簽FTA 我挨二記重拳

【經濟日報╱記者林安妮/台北報導】2011.10.14

美韓自由貿易協定(FTA)將於明年元旦生效,經濟部預估,我受影響出口金額高達118億美元,以紡織、成衣、機械、塑橡膠受害最深。FTA還將帶來投資替代效果,也將打擊外商來台意願。

南韓近年積極打造成為「全球FTA網絡中心」,在亞洲幾乎是與新加坡飆速對外洽簽FTA。繼韓歐盟FTA在7月生效後,明年元旦起,我將再受韓美FTA衝擊,經濟部昨(13)日向美國喊話,只要美國有興趣,任何議題都可談。

因應韓歐盟、韓美FTA陸續上路,財政部已針對我出口海外的1,200多項貨品,擴大實施沖退稅。經濟部下月將邀集我出口美國廠商共商對策,知情官員坦言,要降低衝擊,斧底抽薪之計是我與歐美也洽簽FTA 。官員表示,美、歐分別是我第三、四大貿易夥伴,由於台、韓產業結構相似,兩大FTA陸續上路,對我出口將形成莫大挑戰。更別說,FTA不僅會帶來貿易移轉效果,也會產生投資替代效果,減緩他國吸引外資進入表現。

美國海關統計,去年我出口美國總額是344.19億美元,其中有65.9%、約225.79億美元,是由資通訊等零關稅產品創造;其餘非零關稅產品出口值是118.39億美元,占比約34.1%,韓美FTA生效,每年高達百億元出口值將受影響。

經濟部初判,韓美FTA上路後,我國最直接受害產業是紡織與成衣業,主因美國紡織、成衣平均關稅約在10%至20%間,一旦韓國輸美紡品明年初率先實施零關稅,直接衝擊我廠商接單表現。其餘包括機械、塑橡膠、化學、光學、汽車零配件等產業,也會受到程度不一的衝擊。

貿易移轉效果是指,兩國因實施FTA可大舉減讓關稅,有助推升雙邊貿易量;投資替代效果則是外資著眼於一國對外洽簽FTA帶來關稅減讓、市場准入等好處,紛紛落腳,因而排擠其他國能吸引到的外資。



◆ 台灣螺旋槳追不上韓國雙引擎

【經濟日報╱社論】2011.10.14

在2007年完成談判的美國─韓國自由貿易協定(FTA),終於在美東時間12日獲得美國參眾兩院通過,待韓國國會核准後,預期明年1月生效;加上今年7月時已生效的韓歐盟FTA,韓國經濟如生雙翼。韓國是我國最主要的競爭對手,面對其與美、歐兩大經濟體FTA相繼生效所產生的雙引擎加速效應,我國產業未來處境之嚴峻,已非危言聳聽。政府必須痛下決心,加速推進自由化,否則以目前緩步前進的螺旋槳態勢,必然無法對抗韓國的雙引擎發展。

美韓FTA的開放程度不亞於韓歐盟FTA。在關稅減讓部分,雙方將有99%的工業產品於生效日起降為零關稅;十年內,包含農產品在內的99%以上韓國商品,將享有美國零關稅優惠,而韓國對美的零關稅產品比率亦接近98%。同時,雙方在服務貿易方面也將有相當程度的自由化。

由於台韓對美的主力出口產品,無論在功能、品質及市場定位上,都有高度的重疊性,競爭關係明顯。因此,韓商所取得的零關稅優惠,對台灣輸美產品的影響直接而具體。以紡織類產品為例,美國尚有若干品項的關稅高達40%,其衝擊可想而知;其他如工具機、汽車零組件等產品的關稅,也在4%以上,都將是貿易移轉效果的受害對象。經濟部即曾預估,美韓FTA對我紡織、塑化、機械、金屬製品及大尺寸面板衝擊最大,殺傷力遠勝韓歐FTA。

政府對於這些可能受到波及的製造業,已透過出口退稅、產業調整支援計畫等方式降低短期衝擊。但是,政府更須關注的是韓國FTA布局的長期影響,例如外資移轉問題。韓國在美、歐市場都享有大範圍的零關稅優惠,其服務業市場亦更為開放(例如解除電信外資持股上限),因此美、歐廠商在選擇海外據點時,韓國將比以往更有吸引力,因為不須考量關稅問題。更重要的是,這個吸引力不限於美歐企業,連日本等其他將歐美做為主要出口地的國家,也會對投資韓國更有興趣。

對企業的海外投資決策而言,關稅障礙雖非唯一考量,運輸效率、人力素質、法規環境及投資風險等也扮演關鍵角色,但關稅的影響力不容忽視。更何況,韓國因歐、美兩個FTA而取得的先機尚不止於此,除了關稅、服務業的自由化,韓國與美、歐在投資保障、檢驗檢疫制度、政府採購、智財權保護、競爭政策及監管法規調和等新經貿議題上,也有具體的著墨,使得韓國整體投資環境更加國際化及具可預測性。因此,這兩個FTA對於韓國吸引外資,也將產生雙引擎的加速效應。

面對韓國用雙引擎起飛,台灣除了短期因應方案,應有更根本的對策。但受到美牛事件影響,台美在「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架構下的協商迄未恢復,短期內難以跳躍到FTA境界;與歐盟的接觸,也獲得「are you ready?(準備好了嗎)」的回應。歐盟的提問絕非敷衍,而是有感而發的質疑;韓美FTA談判不到一年就大致完成,與歐盟協商也僅用了兩年,但台灣面對一個沒有農業、貿易量體較小的新加坡,台星經濟夥伴協定(ASTEP)竟然至今沒有具體進展,而以新加坡的自由化積極度,顯然障礙多在台灣。

是什麼問題在阻礙拖延?又是那些人在反對自由化?政府相關部會應心知肚明,但官員不思化解障礙,卻要以十年的調整,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很顯然地,當台灣用螺旋槳慢慢飛越太平洋時,韓國可能已完成與中國大陸的FTA。政府的FTA策略若再不改弦易轍,在這場由FTA掀起的新競爭中,台灣的勝算將愈來愈少。



◆ 陶冬:房市是危機之母

【經濟日報╱記者林則宏/台北報導】2011.10.14

大陸今天將公布9月份CPI等經濟數字,瑞士信貸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指出,中國的通貨膨脹已經見頂但很難回落,因此通膨對經濟威脅已降低。目前中國經濟最值得關注的問題並非通膨,而是內部的金融風險。

大陸昨(13)日公布9月份出口年增率進一步減速至17.1%。今天則將公布9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等經濟數字,並且預計在下周二(18日)公布第三季經濟成長率。在當前全球經濟混沌不明之際,大陸近期公布這些數據將是外界研判中國經濟動向的重要參考。

陶冬接受本報電話採訪時表示,明年全球經濟與中國經濟比起今年都會有所回落,但中國經濟不至於出現「硬著陸」。瑞信雖於日前調降中國經濟成長預測,但預期明年中國經濟應該還能維持8.2%,不算太弱的增長。

8.2%的經濟成長率雖然不如近兩年的表現,但陶冬表示,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的增長回落還算是比較溫和。「打個比喻,中國的增長跪下來了,不過其他國家則是躺下了,相比之下中國還是高個子。」

陶冬強調,與過往相比,毫無疑問中國的增長速度將會慢下來,企業的盈利水平也會降下來。

不過,在陶冬看來,經濟減速與通貨膨脹都不是當前中國經濟最值得憂慮的問題。他指出,中國經濟現在最值得關注的議題已經轉移到金融風險,包括:民間借貸、房價下降可能帶來的金融機構壞帳,以及地方融資平台等等。

陶冬說,「我對房地產市場很擔心,對全民借貸很擔心,對地方融資平台很擔心,而這三個是連在一起的。其中,房地產是所有危機之母。」儘管中國房價短期內大跌的可能性不大,但陶冬預估,未來五至七年內,大陸房價可能會有30%~50%的跌幅。

所幸中國仍擁有一些優勢得以應對這些危機。首先,儘管中國經濟也「得了點病」,但比起歐美,中國的經濟體制還是好很多;其次,中國的財政目前還算健全,仍有能力以中央財政「堵住一些窟窿」。

第三,中國目前仍處在計畫經濟的框架之下,政府的行政能力要強過許多西方國家。因此,陶冬認為,中國還是有機會挽救這些危機,但需要未雨綢繆。

※ 相關報導:

* 上月CPI又升6.1% 大陸抗通膨苦戰
http://www.udn.com/2011/10/14/NEWS/MAINLAND/MAI3/6651789.shtml

中國大陸9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較去年同月升高6.1%,雖比8月小降0.1個百分點,但連續四個月超過6%的升幅,明顯反映即使在成長趨緩之際,對抗通膨仍將有一番苦戰。

fsj 提到...

社論-美國真要把台灣推向大陸?

【本報訊】2011-10-15 中國時報

美國、南韓的自由貿易協定(FTA),終於在十二日正式通過美國國會的審查,預定明年一月一日生效。南韓是台灣出口最主要的競爭對手,美國又是台灣出口的主要市場。美韓FTA的通過與實施,對以出口為經濟命脈的台灣經濟而言,將構成嚴重的威脅與龐大的壓力。

南韓堪稱全球在簽署FTA上,最積極、最有企圖心的國家,其觸角已伸到全球各主要經濟區域中。南韓已與東協、新加坡、智利、歐洲自由貿易協會(EETA)、印度、秘魯簽署FTA;全球最重要的先進經濟體─歐盟與美國也在今年內完成FTA,南韓與歐盟的FTA已在七月正式生效,與美國的FTA則在明年初生效。重要的新興經濟體中,南韓與印度已有FTA,同時正商談加入「東協加一」(東協與大陸)組成的「東亞自由貿易區」。某個角度言,南韓已成為亞洲FTA的網絡中心,其效益將有加乘的效果。

南韓與歐盟、美國簽署的FTA,在三到五年內,超過九七%貨品關稅都將降到零,雙方皆可享受貿易增加的果實。據南韓對外經濟政策研究院估計,與歐盟的FTA,可讓南韓每年增加對歐盟出口一二○億歐元,國內生產毛額(GDP)短期增加二.○二%,長期增加三.○六%;就業機會短期增加三十萬人,長期增加六十萬人。與美國的FTA,能讓南韓對美出口增加七到廿%,GDP增加五.五六%,就業機會增加三十五萬個。效益之大,應是無庸置疑。

在同樣的市場,競爭對手的獲利,就是我們的損失;當競爭對手的產品能享受零關稅時,我們的產品卻仍要被課以五%、甚至超過十%的關稅,台灣的產品將更居市場劣勢。美、歐分別是我國的第三、第四大貿易夥伴,南韓搶食更多市場,代表我國出口的減少。據經濟部評估,美韓FTA對國內產業衝擊涵蓋塑膠、紡織、石化、機械、光學等,受影響的出口金額達台幣三千五百億;韓歐FTA,影響金額為一千五百億元,兩者合計五千億元,嚴重的影響我國出口。

近十多年來,同為四小龍、產業結構雷同的台、韓的經濟競爭,台灣日益屈居下風。一九九六年(亞洲金融風暴前),台灣出口總金額一一五九億美元,南韓為一二九七億美元,台灣大概是南韓出口額的近九成,二○○三年跌到七四%,二○○七年再降到六六%,今年前三季更跌到五六%。差距越拉越大、速度越來越快,台灣出口實力已遠遠被南韓拋在後面了。其中原因,除了南韓出口產業結構較均衡、且以品牌在全球打下基礎外,南韓到處簽下的FTA應發揮一定的作用;更可怕的是美、歐兩大出口地的「FTA效益」才剛要開始,台灣的出口與經濟實在讓人擔心。

政府其實已多次向美方表達洽商FTA(或其它類似的經濟合作協議)意願,一直未獲正面回應。國內業者面對南韓先後與歐美簽下FTA的反應,不出所料,業者一致的反應是期望透過兩岸ECFA,從大陸市場獲得在歐美失去的市場。包括塑膠公會、紡拓會等都表達要政府協助產業,將更多產品納入ECFA的開放清單中。某個角度而言,美國遲不與台灣洽商FTA之類的經濟合作協議,簡直是「把台灣推向大陸」,因這種情況讓台灣別無選擇、被迫向大陸「求援」,讓台灣經濟更深化的整合進大陸經濟區內。

面對未來將更嚴峻的出口競爭,廠商與政府都須有所因應。政府方面,當然是該更加把勁向歐美等主要貿易夥伴爭取簽署FTA或其它類似經濟合作協議,同時也進一步擴大ECFA能帶來的效益。如果台灣在這種區域經濟協定中持續被邊緣化,不但出口競爭力低,最後為了生存,也可能選擇出走到能享受零關稅的國家投資設廠。廠商方面,只能持續努力的提升競爭力、作好市場定位與產品差異化,否則終會被淘汰。別忘了,即使政府爭取到更多的項目納入ECFA清單中,但很快的東協加三就可能上路,南韓與大陸也將成為自由貿易區內的夥伴,屆時,台灣由ECFA得到的優勢又將逐漸消失,台灣實在該有深切的危機意識。



◆ 社論-為之者「舒」,用之者「疾」

【本報訊】2011-10-15 工商時報

禮記大學篇:「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日昨我們曾以「生之者『寡』,食之者『眾』」,探討全球嬰兒潮轉為退休潮的人口結構長期趨勢(Megatrend)對財政、金融所造成的影響;事實上,勞動參與率下降趨勢對財政、社會的衝擊,同樣應予正視,我們願就此進一步加以申論。雖然「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原本是指「快快地生產積聚、慢慢地花費耗用」,但若以「勞動參與率」衡量,也有相似的效果:勞動參與率高,社會中的勞動力充足,能達到「為之者疾、用之者舒」而產生「財恒足矣」的效果;反之就形同「為之者『舒』,用之者『疾』」,會造成財政的額外負擔,甚至引發社會的動盪不安。

勞動參與率(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乃是指一個社會中「勞動力」(labor force)佔全體人口的比率,用以衡量該社會中能參與生產的人口結構狀況。在實際計算上,各國公式內容大同小異,就台灣而言,勞動參與率是指「勞動力」佔「15歲以上民間非監管人口總數」的比例。所謂「勞動力」是指能夠工作且願意工作的人口總數,包括「就業人口」與「失業人口」。已經在從事有報酬的工作或一週內從事15小時以上無報酬的家屬工作,都計算為「就業人口」;至於現在沒有工作,可以馬上工作,而且正在找工作的,則計入「失業人口」。

至於所謂「民間非監管人口總數」,是指從15歲以上總人口數扣除現役軍人與監管人口(涉案服刑者)。因此,「民間非監管人口」包含「勞動力」與「非勞動力」兩大部分。其中「勞動力」意義,已如前述。至於「非勞動力」則包括因就學、料理家務、高齡、身心障礙及能工作卻放棄找工作者。「非勞動力」中,最近比較引起爭議的是「學生」這項目;例如,前不久傳出影藝人員明道等人,為逃避服兵役,大學念了幾個學校都一直沒畢業。這些人日進斗金,實際上已經有工作報酬,卻未列入「勞動力」的「就業人口」項下,而列入「非勞動力」的「學生」項下,與事實出入甚大。

另一個為人詬病的是,依照國際的標準定義,退休人士算是「非勞動力」,理由是他們已經沒有固定工時和雇主。然而,在台灣有許多退休公教人員,月領原薪資的七成至八成收入,並隨公務員調薪而調整月退俸,這些人被列入「非勞動力」;但一週內從事15小時以上的無酬家屬工作者,則被列為「勞動力」中的「就業人口」。從而,做白工沒收入的人被計入「就業人口」,每月有收入(只是名稱不叫做薪資)的人被計入「非勞動力」,在勞動統計上雖然沒錯,但在經濟意義上卻不合理。

「非勞動力」中,能工作卻放棄找找工作者,即教科書上所謂「氣餒的工作者」(discouraged workers),這些人大都曾在職場工作,失業後曾努力尋找工作,卻未能如願,因而不再尋找工作;無論從經濟分析、社會關懷或政府財政收支等角度,都應予以相當程度的重視。就經濟分析的角度而言,這是經濟資源配置的損失;就社會關懷而言,這是社會不安的潛在因素;就政府收支而言,這是政府社會救助負擔的增加。

綜合而言,「勞動參與率」公式雖然如此簡單:(就業人口+失業人口)/(就業人口+失業人口+非勞動力),但本質上包含許多經濟與社會內涵。經濟景氣好轉時,工作機會增加,由非勞動力轉入就業人口的人數增加,勞動參與率會走高。台灣經濟在1970年代快速成長,直到1980年代後期資產泡沫化之前,勞動參與率一直維持接近六成的高水準,而且在1987年達到60.93%的高峰,之後由於資產泡沫破裂,加上產業外移,經濟成長減緩,勞動參與率呈遞減趨勢。尤其是2001年的網路泡沫及2008年的金融海嘯,使得勞動參與率分別在2001年及2009年降至57.23%及57.90%的偏低水準,2010年僅小幅回升至58.07%。

勞動參與率的下降,顯示社會上勞動意願的降低,尤其是「氣餒的工作者」轉為非勞動力,對政府財政而言,使政府原本有所得稅收入,反轉成為失業救濟、貧戶救助等財政負擔;對金融機構而言,這些客戶原本是金融業者收入的來源,反轉導致逾放催收授信案件的增加。對整個社會而言,形成「為之者『舒』,用之者『疾』」的現象。更嚴重的是,這些氣餒的工作者,成為社會不安的因素。美國七月的勞動參與率降至63.9%(九月為64.2%),為三十年來的新低,這股怨氣也是近日「佔據華爾街」運動的導火線之一;這個運動逐漸蔓延至全美各大都會,除了反應民眾對社會貧富差距的不滿,也反應失業勞工及氣餒勞工的心聲。台灣執政當局不可隔岸觀火,反要以此為鑒,對於國內這些年來勞動參與率的降低,應妥善審慎規劃及早因應。

fsj 提到...

張忠謀談景氣 嗆政府:我講有什麼用!

【聯合晚報╱記者徐睦鈞/新竹報導】2011.10.15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上午主持台積電運動會後記者會,罕見地出現對政府不滿的情緒。張忠謀表示,近期他講有關於經濟的事情,老是被外界誤以為講的只是台積電或半導體,事實上,他講的是全世界經濟問題,而對政府建議,「我們講有什麼用,他們有興趣可以來問我」,透露出對時局因應及政府與企業溝通上似嫌不足。

張忠謀今天針對媒體持續關注的景氣,以及美韓簽署FTA對台灣電子業衝擊等問題,延續本周三所說的「明年全球沒有燕子」的基調,並認為美韓簽FTA對別的產業有影響,但對台積電的衝擊不大。不過,當記者問及對政府有何建議,張忠謀則說,「我們講有什麼用,他們有興趣可以來問我」。

張忠謀12日提出「明年全球沒有燕子」,引爆產業話題,對於景氣問題,今天他不願多談,但宣誓台積電今、明年都不會有無薪假及裁員,也突顯台積電即使在不景氣中,表現也會相對突出。

對於美韓簽署FTA,對台灣電子業的衝擊,他表示,對台積電的衝擊不大,但對別的行業,他不表示意見。

而對全球進入景氣寒冬,對政府有何建議時,他則表示,近期他講關於經濟的事情,有些人以為他講的只是台積電,或是半導體業,事實上,他講的世界經濟、歐美的經濟,但總是被誤會,誤會的人只會習慣講自己的東西,世界上有很多人只會講自己懂的事,以後對景氣會少講,「政府該如何做,我們講有什麼用,他們有興趣可以來問我」。

此外,媒體也問到美國現在「佔領華爾街」運動,對此,張忠謀回應,一直反對貧富差距很大,這個運動顯示在美國中產階級的收入增加得非常慢,最高級的前面1%,最近20年卻增加得非常快。他認為,一定要正視這個問題,貧富的差距改過來,有很多方面可以改,但「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只是台灣、美國的問題,這是資本主義國家20年來的問題。

※ 相關報導:

* 張忠謀:今、明年不會有無薪假
http://www.udn.com/2011/10/15/NEWS/FINANCE/FIN3/6653808.shtml

「台積電今、明年不會有無薪假、不會裁員、明年4月有正常加薪」,在目前科技業陸續傳出無薪假的氛圍中,穩定員工士氣意味濃,他也期勉每位員工都能在台積電找到「安居樂業的幸福」。



◆ 無薪假又來了?竹科不能說的祕密

【李坤建、程炳璋/綜合報導】2011-10-16 中國時報

兩年金融風暴,無薪假成了科技人的噩夢。目前竹科彌漫「無薪假又來了」的不安氛圍,甚至已有報導影射那些廠已變相實施無薪假。台南科學園區已有廠商開始「鼓勵」員工先放年假,提供購物用餐的商場「PARK17」員工則表示,最近有感受到中午時段來客數減少。

據了解,今年歐美經濟景氣復甦不如預期,國內電子科技業第三季訂單下滑,美韓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明年生效,直接對台灣電子業造成衝擊,電子科技上游驚傳面板廠減產放無薪假;不過,面板大廠口徑一致,表示產能視供需已做調整,沒有實施無薪假。

不過,竹科半導體、封測等部分科技廠,從八、九月份起,要求員工每個月強迫排休四天以上,做二休二每天十二小時的班,改為八小時,薪水變相減少約三分之一,桃園工業區有些科技廠據傳比竹科更早實施無薪假。

竹科管理局指出,科管局九月底進行有關員工休假狀況之預警性調查發現,僅有八家廠商鼓勵員工自行排休相關特(補)休事宜。

竹科某半導體廠員工私下透露,總統大選快到了,竹科若傳出實施無薪假,肯定影響選情,科技廠或管理局當然極力撇清,他們更不敢對外洩露公司強迫休無薪假,否則一定會被開除。

竹科科技廠究竟有無實施無薪假,引起員工議論紛紛;不過,大多數的科技廠覺得不可思議,因為他們最近都為找不到人而傷透腦筋,生產線加班昏天暗地,怎麼會傳出放無薪假?

南科管理局表示,台南科學園區共有一百四十五家廠商,至九月底共有十家廠商開始「鼓勵」員工先休年假,以應付這波不景氣。



◆ 美赤字1.3兆美元 史上第二高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1.10.15

在9月底結束的會計年度,美國聯邦政府的財政赤字進一步擴大,達到1兆3000億美元。美赤字規模連續第三年超越1兆美元等級,預示將有更多的政治紛爭將圍繞著政府開支及稅收而展開。

2011年度赤字規模達到歷史第二高,略高於去年的1兆2900億美元,但低於2009年度空前的1兆4100億美元規模。

十年前,美聯邦政府預算還處於盈餘狀況,達到兆元規模的赤字根本無法想像。但是現在預算赤字是華盛頓方面緊張談判的核心。就在兩個月前,就因為圍繞國債上限的紛爭,使得美聯邦國債失去AAA頂級債信等級。

美國會議員們需要在感恩節之前確定,如何在未來十年削減1兆2000億美元的財政赤字。如果無法達成協議,將從2013年1月開始將自動削減聯邦醫療保險、預算開支及其他關鍵性的開支項目。

在2011年度,聯邦開支中每一元就需要借入36分。如此高的比率使得財政利息開支成為預算中增長最快的項目。在2011年度,淨利息支付總額增加15.7%,達到2270億美元。

今年以來就業市場略為改善也幫助聯邦政府獲得更多稅收收入。從2010 年10月到上月末,全美國新增就業130萬人。而在之前的12個月僅增33萬9000人。不過這仍難以彌補經濟衰退期間失去數百萬的就業機會。

政府降低2%的社安稅,也使得聯邦收入大幅減少,同時延長失業保險金申領期限也使得開支大增。國會在去年12月批准這兩項計畫,以刺激經濟增長。上年度美聯邦政府收入增加6.5%,達到2兆3000億美元,而開支也增加4.2%,達到3兆6000億美元。

目前美國的負債總額達到14兆8000億美元。調查顯示,越來越多的選民對於兩黨無法就解決預算問題達成協議,表示憤怒。

fsj 提到...

不耐溢言表 G20要歐盟「大膽改革」

【聯合報╱編譯任中原/報導】2011.10.16

全球廿大經濟體(G20)財金首長15日在巴黎召開例會,由會後發表的公報顯示,各國將焦點置於持續對歐盟施壓,要求歐盟必須設法解決債務危機這個問題上,而對其他財金議題則僅是輕描淡寫,透露出各國對歐盟缺乏決斷能力的不耐。

會後發表的公報中指出:「我們尤其歡迎歐盟所採取的大膽改革措施,尤其是提高歐洲金融穩定機制(EFSF)的彈性。我們期待能有進一步的成果,將EFSF的影響力發揮到極致,以避免發生骨牌效應,也期待10月23日的歐盟峰會能夠透過周詳的計畫解決當前挑戰。」

公報中並指出:「我們認同IMF必須擁有適當的資源,以履行系統性的責任。」預訂在11月初於坎城召開的G20高峰會議上,再討論IMF的籌資議題。

解決歐債危機的下一個關鍵時點,是10月23日將召開的歐盟峰會,而德、法兩國先前已經承諾將訂出一套防止金融危機擴散的計畫。但在G20的公報中,卻出現「期待10月23日歐盟峰會的結果」如此直接、明白的用語,從G20所慣用的外交辭令來看卻屬非比尋常,對歐盟的不滿已溢於言表。

另一方面,公報中雖表示「IMF必須擁有充分的資源」,但據官員透露,新興工業國家支持對IMF注資3500億美元,但卻因美、日、德及中國大陸表示「IMF現有的3800億美元已經足夠」而作罷,而將責任丟還給歐洲。

在2009年召開的G20會議上,各國曾決定採取一致的振興經濟措施來拯救危機,然而現在部分國家卻對歐洲的反應遲鈍大感不耐,顯示各國已把歐債問題當成全球經濟與金融問題的核心,而歐洲將更難有閃避或迴旋的空間。

※ 相關報導:

* G20:確保銀行「資本充足」
http://udn.com/NEWS/WORLD/WOR2/6654723.shtml

20國集團(G20)財金首長15日承諾將繼續確保銀行有充足的資本,並確保歐盟儘量發揮其4,400億歐元紓困基金的效用。



◆ 溫州風暴擴大 北京出手止血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路透電】2011.10.16

最近溫州爆發中小企業主集體落跑的風潮,凸顯中小企業籌資的窘境後,大陸國務院已在考慮成立專責機構,希望緩解高利貸危機,並協助陷入資金困境的中小企業脫困。

兩位熟悉計畫的消息人士說,國務院正在研究相關提案,準備成立一個相當於副部級的中小企業管理局,提供中小企業必要的支援,以防範連鎖違約,避免擾亂金融市場、增加失業及引發社會動盪。

消息人士說,中小企業管理局在獲得人大批准後,可望在2012年或2013年成立。他們表示,管理局將接受國務院的直接領導,制定鼓勵銀行增加對中小企業放貸的政策,並協助他們走向國際化發展。

中小企業是中國經濟的中流砥柱,官方數據顯示,中小企業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貢獻國內生產毛額(GDP)的60%,對稅收的貢獻也達50%,並創造80%左右的城鎮就業以及65%左右的新專利。

然而,在政府為打擊通膨而收緊信貸期間,逾90%的中小企業都抱怨很難從銀行借到資金,很多公司被迫轉向地下借貸市場融通,貸款年利率最高達到100%。

如此驚人的高息是中國基準貸款利率12倍多,許多中小企業因此被逼入絕境,若干兇悍的債主據說還買兇追捕還不起債的企業主及其配偶。

中國的國有銀行在政府積極緊縮信用時,往往先對民間企業抽銀根,放貸對象改以國有企業為主。去年10月起,人行九次上調銀行業存準率,這種現象愈發明顯。

溫州是中國最富有的城市之一,也是受到銀行信貸緊縮打擊最重的城市。新華社的報導指出,溫州至少有80名老闆因無力償還高息貸款而跑路躲債,9月一個月就有26宗此類事件,並至少有兩名中小企業老闆自殺。

人民銀行估計,截至2010年3月底,大陸地下貸款市場規模達人民幣2.4兆元(3780億美元),約占總體貸款規模的5.6%。根據人行的數據,今年來溫州民間借貸規模已擴增至1100億元(172億美元),超過去年全年的800億元,但許多分析師表示,這項數字還遠遠地低估實際的規模。

兩位消息人士說:「沒有任何企業能在支付40%稅率下,再承擔100%的年息。」

總理溫家寶在10月初的「十一」長假期間,曾專程前往溫州考察,顯見問題的嚴重性已驚動中央。

溫家寶在兩天的考察中,指示國有銀行應該增加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提高對其不良貸款比率的容忍度。他也要求擴大財稅政策對中小企業的支持,以打擊地下錢莊的高利貸活動。

另一方面,國務院總理溫家寶12日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時,確定6項金融與3項財稅政策措施,以擴大對中小型企業的信貸和財稅救濟。

其中,包括對小型金融機構繼續執行較低存款準備金率,並適當提高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不良率的容忍度。溫家寶本月3日、4日曾赴浙江紹興、溫州等地考察,實地了解中小企業當前面臨的窘境。

國務院會議表示,對小型微利企業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政策,將延長至2015年底並擴大範圍,金融企業中小企業貸款損失準備金稅前扣除政策,也延長至2013年底。



◆ 羅比尼專欄/經濟天秤失衡 點燃抗議火種

【經濟日報╱編譯吳國卿】2011.10.16

今年來社會與政治動盪不安的浪潮席捲全球,群眾紛紛走上真實或虛擬的街頭:阿拉伯之春、倫敦暴亂、以色列中產階級的反通膨示威、智利大學生遊行、印度反貪腐運動、腐敗與不平等引發中國民怨,以及最近的「占領華爾街」運動。

這些抗議行動的主旨不一,但都以不同的方式表達出全世界勞工和中產階級的深切憂慮——眼看權力日益向經濟、金融和政治精英集中,他們感到前途茫茫。直接導火線很明確:各地的高失業和低就業;年輕人的教育和技能不足以因應全球化的挑戰;非法或披著合法外衣的腐敗激起反彈;所得和貧富不均大幅加劇。

這些風起雲湧的運動有多重原因:例如,中國和印度的23 億人加入全球勞動大軍,壓縮已開發經濟體低技能藍領和可外包白領工作的數量和薪酬;強調技能的科技革新;贏家通吃效應;低所得國家經濟雖迅速成長,貧富差距卻迅速擴大;累進稅率降低。

民間和公共部門槓桿升高,導致資產、信貸泡沫形成,也是不平等的部分結果。近幾十年來,所有人的所得都微幅成長,唯獨富人例外,這擴大了所得與消費欲望間的鴻溝。歐美國家的對策是通過金融自由化實現信用普及,鼓勵家庭借貸以填補此一鴻溝,從而推高民間債務。歐洲則試圖靠擴大公共服務如免費教育和醫療,來填補差距,這些開支卻推高公共赤字和債務。結果是歐美的債務都攀至難以持續的水準。

最終需求不足導致產能過剩和對未來需求的不確定性,使已開發經濟體的企業紛紛裁員。但裁員令勞工所得下滑,不平等上升,進一步削弱最終需求。

結果,自由市場無法產出足夠的最終需求。例如在美國,企業削減勞力成本大大壓低了勞工所得占GDP的比率。在信用耗竭的情況下,由於企業、資本家和富人的邊際支出傾向較低,數十年來累積的所得與財富重分配效應,已變得愈來愈嚴重。

即便在大蕭條以前,歐洲開明的布爾喬亞階級也承認,為避免革命,勞工權益必須得到保障,工資和勞動條件必須改善,福利國需要建立,以對財富進行再分配,提供公共財—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網路。大蕭條加速了現代福利國的建立,國家接手穩定總體經濟的責任,擴張公共財的供給以支持龐大的中產階級,和課徵累進稅。

隨著經濟金融危機日趨頻繁和嚴重,群眾革命、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威脅也日益嚴峻,於是福利國崛起。繼之而來的是30年社會和經濟相對穩定的時期,從20世紀40年代持續到70 年代中葉。

雷根-柴契爾時代忘記了必須審慎監管金融體系的許多教訓,因為當時歐洲福利國模式的缺陷刺激了放鬆監管的傾向。那些缺陷表現為龐大的財政赤字、過度監管、經濟缺乏活力,在當年曾導致成長遲滯,在今日則有歐元區的主權債務危機。

然而,英美的自由放任模式現在也一敗塗地。要穩定市場取向的經濟,就必須回歸市場和公共財供給之間的適度平衡。這意味既不能採行英美無監管市場模式,也不能實施歐陸的赤字福利國模式。甚至連所謂「亞洲」成長模式也未能阻止中國、印度和其他國家不平等加劇。

凡是不能妥善因應不平等問題的經濟模式,最終都會面臨正當性危機。除非市場和政府的經濟角色重新找到平衡,否則2011年的抗議風潮將愈演愈烈,社會與政治不安最終將傷害長期經濟成長與福祉。

(作者Nouriel Roubini是Project Syndicate專欄作家,現為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

fsj 提到...

社論-燕子不來、鴨子飛了

【本報訊】2011-10-17 工商時報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詩:「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這雖是一首西湖寫景的詩篇,但其中「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從國際經濟角度,也可引伸用來比喻各國搶商機的熱絡:有「暖處」就有「早鶯」來爭取築巢,有「新泥」就引來「新燕」競啄。然而,春天若不來,就看不到「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歐美是否會發生二次衰退?雖然各界看法尚未獲得共識,但在前幾天,半導體業的世界級大老、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一句「未來一年全球都看不到燕子」,則代表他對未來景氣的疑慮。如果「燕子」不來(景氣復甦遲緩甚至再度衰退),歐盟加上美國這個大餅將會大幅縮小,對於以出口為經濟成長主要動力的台灣,當然是個重大的威脅。然而更令人憂慮的是,我國的主要競爭對手韓國,已經與各個重要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其中部分已經生效。韓國以此優勢來封殺我國與其競爭的出口商品,形同讓我國原有煮熟的鴨子飛了。

因此,政府相關部門要擔心的不只是「燕子」不來,更要擔心「鴨子」飛了。導致鴨子飛了的幾個特別重要的FTA包括:明年生效的「東協加三(東協加上中、日、韓)」FTA、韓國與歐盟間已經於7月1日生效的FTA,及韓國與美國完成簽署,將於明年元月一日生效的FTA。

其中「東協加三」FTA將使韓國得以在亞洲新興市場直接扼殺我國產品的相對競爭力。今年截至8月底止,新興市場平均出口成長率達22.9%(中國大陸10.4%、印度40.0%、印尼13.9%、越南27.1 %),優於我國整體出口成長率15.7%。新興市場已成為我國出口的重要成長動力,若東協新興市場這隻煮熟的鴨子飛了,對我國而言自將造成重大損失。

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估計,「東協加三」FTA將使國內就業需求減少11萬4千人,GDP減少0.836%,總出口減少1.886%,總進口減少2.741%。惟由於我國與大陸已經簽署ECFA,預料上述衝擊將隨ECFA進展的順利與否,而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至於已經生效的韓歐FTA,則預計將使我國出口減少新台幣1,500億元。雖然是三個FTA中衝擊相對較小的,但因歐盟為全球最大經濟體,去年自全球進口1兆9,900億美元,也是我國及韓國的第4大主要出口市場,台韓二國主力外銷產品重複性高,因此韓歐FTA生效後,將直接打擊台灣出口產品的競爭力。這些年來,台歐之間貿易呈穩定成長,且台歐貿易成長率超過我國與第三大貿易國美國的貿易成長率。因此,韓歐FTA的生效,用「半路殺出程咬金」形容,並不為過,也將使部分「煮熟的鴨子」飛了。

至於美韓FTA,根據其內容,南韓將立即免除美國汽車及卡車的進口關稅,並將三分之二的進口美國農產品關稅降為零。美國汽車、牛肉、豬肉、家禽、化工及塑膠業,對南韓的出口均可望增加。美韓FTA中有關公共工程承包、金融及法律等項目的放寬,將使美國服務業更容易進入南韓市場。同時,美韓FTA將使95%的美國銷韓工業品與消費品獲得關稅減免,估計對南韓出口每年將增加120億美元,創造28萬個工作機會,對於失業率超過9%以上的美國而言,雖然幫助有限,但也不無小補。

至於對南韓有利的部分,包括美國將降低南韓電子產品、鋼鐵及其他製造品關稅,預料小幅降稅便能使南韓對美出口額大增。根據南韓開發研究院等多家研究機構分析,與美國簽署自貿協定後,南韓GDP預估成長5.56%,未來可望增加35萬個就業機會。

美韓FTA生效後,彼此間工業產品不但降稅時程較快,降稅的類型也較簡化,一旦生效就有超過90%的韓國輸美工業產品降為零關稅。估計美韓FTA生效後,未來對我國出口之整體衝擊,涵蓋塑膠、紡織、石化、機械、光學、電子等主要出口業,將使我國出口減少新台幣3,500億元,約佔我國GDP的2.5%,因此說美韓FTA是個超級衝擊,並不為過。

綜言之,韓國已經將我國出口的三大重要市場:東協新興國家、歐盟國家、美國,藉著FTA以零關稅優勢,將在未來幾年內,搶走我們煮熟的鴨子。幸虧我國最大的出口市場(中國大陸),因有ECFA而得與「東協加三」FTA抗衡,否則在所有的主要出口市場,我國的主力外銷產品都將陷於困境。

面對上述不利情勢,政府當局最近開始積極採取因應措施,包括財政部從10月7日起,先行就關稅稅率4.3%以上的1,210項工業產品,恢復出口沖退稅;經濟部則積極協助廠商開拓中國、印度、印尼、越南等新興國家市場。此外,為避免二次衰退一旦發生可能造成之衝擊,馬英九總統於10月13日召開財經會報,要求各部會提出方案,運用民間力量,以加強投資、促進公共建設及擴大內需等三大主軸,來降低外來衝擊。然而,當燕子不來、鴨子飛了,僅憑這些措施,足夠嗎?

※ 相關報導:

* 不做第一 要做唯一 超越製造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7&f_SUB_ID=4779&f_ART_ID=347764

在中間的人永遠最辛苦,上面的壓力要扛,下面的責任要擔,看起來好像很重要,但其實事多、勞苦、口袋空;台灣的電子產業其實就是那個在中間的人,不僅要面對系統商殺價砍單的壓力,原料、設備與勞力的成本也必須自行吸收,而且沒有說不的權力…

fsj 提到...

2成大陸市級政府 負債百分百

中央社 2011.10.17

大陸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表示,中國目前有近20%的市級地方政府負債率逾100%。不過,他表示,負債率超過100%未必就一定出事。

綜合大陸媒體報導,賈康日前出席一場論壇時表示,從目前情況來看,沒有普遍發生與全球金融危機後大陸官方推出的人民幣4兆元刺激計畫有關的、有威脅的與成規模的呆賬、壞賬。

中國國家審計署稍早前公佈數據稱,截至去年(2010 )底,除了54個縣級政府沒有政府性債務,大陸各省、市、縣三級地方政府性債務餘額共10.72兆元。

不過,賈康說,「負債率超過100%,這是我們首先要盯住不放的,但未必說負債率超過100%就註定這個地方就一定出事。」

他表示,要從全局來關注大陸的財政問題,既要解決短期經濟問題,也要有利於中長期發展戰略。

賈康進一步表示,大陸社會目前都把焦點放在如何解決短期矛盾,真正追求化解中國深層次矛盾的力量不足。

他認為,財政更應該結合追求中長期根本利益的目標,「推進調結構、轉方式、深化改革的實質性進展」。

在談到稅制時,賈康表示,應該在降低間接稅比重的同時提高直接稅,調整稅收結構。大陸目前財政收入中,30%來自間接稅支撐,而間接稅主要是靠大量消費群眾在消費過程中承擔稅賦。



◆ 大陸餘屋13個月才能消化 房市泡沫風險高

【中廣新聞/董媛瑜】2011-10-17

大陸打房效應已經造成庫存屋過多,從北京到深圳,大陸10大城市的餘空至少要13個個月才能消化完畢。據了解,從南到北,已經有上萬家房仲地產業倒閉。

今年以來,光是深圳地產仲介已關了3000家,這股「關鋪潮」還在蔓延中。學者表示,先前溫州團靠民間高利貸炒高房價;溫州事件就是地產泡沫破滅的指標,大陸高利貸的危險性堪稱大陸版的美國次貸危機。

旺報引述北京市房地產交易管理網資料顯示,從9月10大城市的簽約資料來看,市場成交套數總計為4萬630套,比8月少10.5%,市場成交量持續萎縮。

目前即使是熱門專案,簽約率也只有5成,限購措施也讓新增需求有限,加上庫存積壓逐漸嚴重,資金困難將使積案逐漸明顯地促銷求量。

資料顯示,大陸全國性的庫存積壓高點可能在明年3月左右達到,房地產上市公司的負債和存貨也雙雙激增,大多數房企資產負債率超過70%,未來風險不同輕忽。



◆ 觀察站╱跳過官方 美老大心態

【聯合晚報╱記者陳雲上/特稿】2011.10.17

今年4月美國財政部官網以廣徵意見為由,希望各國政府、機構針對美國新啟動的「外國帳戶稅收遵從法」提出執行意見,我國銀行公會在6月7日截止前4天回函表達「執行困難」。從美國政府去年曾在香港、新加坡等國展開新法案說明會,卻始終未正式通知台灣政府、也未在台灣舉辦任何說明會,漠視台灣政府,政府卻也無力回擊,徒讓金融界卡在中間有如「瞎子摸象」般無奈。

美國說了算 台灣顯得卑微

美國政府的無理,從今年3、4月「外國帳戶稅收遵從法」通過後上網公告要求各國銀行提出執行困難,到近日美國政府對中國的人民幣匯率法案,都是美國政府「說了算」。但對台灣這個小島國家來說,外國帳戶稅收遵從法的執行,台灣的立場更顯得卑微。

為了讓法案順利推展,去年美國至少還對中國、歐盟,乃至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專程召開說明會說明」以示善意,結果還是惹得中國、歐盟、新加坡等國難以執行的回應

銀行業者急 政府沒看到?

但對台灣,不僅沒有任何說明會,台灣的金管會、財政部等政府單位,至今竟從未從美國官方得到任何告知說明,而是從美國官方網站上和報章媒體上得知,才緊急要求銀行公會提出因應方案,這些官方式的往返,台灣有如「空氣」不存在,卻還得努力配合執行。不禁令人懷疑,台灣的外交部系統或財稅系統是否正視此問題,也讓人對政府近期積極拓展外交關係的扎實度有困惑與不解。

此事涉及到我國多年來致力爭取的台美租稅協定的談判機會,財稅系統是否掌握了最佳機會全力爭取,在重大政策急需高層具有決策、談判能力的政府出面時,似乎看不到政府賣力的身影,反而該層次低的執行單位銀行業急如熱鍋螞蟻,政府的敏感度和動員能力,似乎有待加強。

※ 相關報導:

* 美海外大查稅 台灣銀行業嗆:拒當美稅務官
http://www.udn.com/2011/10/17/NEWS/FINANCE/FINS1/6656958.shtml

台灣銀行業連台灣財政部的查稅都不敢公然配合辦理情況下,竟遭美國政府要求「代為查稅、代為扣款」,不少銀行業私下痛斥美國財政部的行逕「蠻橫」、根本就是「流氓行徑」。

* 財部:雙重國籍不會重複課稅
http://www.udn.com/2011/10/17/NEWS/FINANCE/FINS1/6657009.shtml

台美目前尚未有租稅協定,財政部官員表示,我國課稅不分國籍,而是依境內有無戶籍住所,只要有居住事實,就必須納稅,因此若未設戶籍者,就不會被課到稅。美國稅制是「屬人主義」,名下的資產不分境內外都必須申報,因而促使美國國稅局積極展開「海外大追稅」行動...



◆ 科學園區放無薪假 國科會否認

中央社 2011-10-17

據媒體報導,最近科學園區出現無薪假情形,面對多位立委質疑,國科會主委李羅權強調,前8月科技業產能雖降低,但1至9月並未有放無薪假狀況。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主委李羅權今天到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接受備詢,面對中國國民黨籍立委黃志雄、楊瓊瓔與民主進步黨籍立委翁金珠質疑,關於最近科學園區是否開始放無薪假時,做出以上表示。

針對媒體報導科學園區放無薪假的狀況,李羅權強烈否認有此情形,僅說少部分約28家公司鼓勵員工休有薪假、消耗原本累積休假。

李羅權進一步指出,9月份就業人數23萬7000多人創下歷史新高,顯示廠商還是持續雇用許多員工。

對於黃志雄引述媒體報導,科學園區今年前 8月營業額逐漸衰退,李羅權說,因科學園區主要以出口為主,受歐美經濟衰退,進而影響科技廠商出口量,不過他強調,廠商競爭力還是很強。

面對翁金珠質疑,未來會不會出現無薪假,新竹科學園區局長顏宗明僅說:「預測的東西,很難說。」不過竹科、中科、南科皆否認媒體所說現行無薪假的情形。



◆ 國科會研擬57K 補助博士後研究員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2011.10.17

繼年前大學生畢業生「22K」方案後,國科會正研擬推出博士後研究員「57K」計畫,明年起每年補助200名博士後研究員,每月薪資約5萬7000元,增加高階學術研究人才出路,一起度過景氣寒冬。

今年初開始的景氣衰退,國內已有部分科技廠商開始鼓勵員工儘量休假。為因應此一嚴峻形勢,國科會主任委員李羅權上午在立法院宣示,明年起將推出「促進博士後研究員到產業就業方案」。

李羅權表示,目前國內約有近2000名博士後研究員,分別在學校、學術單位及產業界任職。這一波景氣寒冬裡,科技產業產能可能下降,博士後研究員未來發展多少受到影響,透過這個合作平台,既可提供博士後研究員另一個發揮所長的機會,科技產業也可掖注高階人力再創高峰,可說一舉兩得。

李羅權透露,57K就業方案將補助200名博士後研究員走進科技業,每月薪資約5萬7000元,薪資國科會及科技業各付一半。國科會副主委張清風表示,如果連勞健保補助也算進去,這些博士後研究員月薪將超過6萬元。



◆ 儉樸抗貧 家扶推「1天100元」

【聯合報╱記者湯雅雯/台北報導】2011.10.17

今天是「國際消除貧困日」,但根據環保署統計,台灣人一年浪費的食物量高達275萬公噸,平均每人浪費的食物量是非洲的20倍;且一年浪費的食物量,足以讓全台26萬低收入戶吃上20年。

家扶基金會副執行長何素秋表示,台灣人一年浪費的食物,超過歐美國家的平均值。她指出,若以台灣每人每年平均吃掉547公斤的糧食計算,「台灣一年浪費的食物量,足夠讓全台低收入戶吃20年。」

她說,全世界有約1/5、14億人口,每天僅靠1.25美元(約台幣38元)維生,加上糧食危機衝擊,家扶發起「全球抗貧」,推廣「一天一百元」儉樸生活,呼籲民眾省下日常生活的小錢,幫助更多貧窮線以下的民眾。

抗貧青年「阿倫」昨也現身說法。他透露,國三時和父親在街頭流浪,「曾想從碧潭河跳下去」。他在高一那年,因母親過世、父親入獄,被迫休學打工,每月一萬出頭的薪水,還須負擔弟妹生活費,他規定自己每天不花超過200元;希望藉由自己的故事,鼓勵青少年。

要如何珍惜食物、力抗貧窮?家扶建議,養成「少量多次」的食物購買習慣,不要囤積大量食材,避免食物過期,浪費又不健康;切記「吃完再買」,運用平價食材自己煮,可能比買泡麵吃還划算。

fsj 提到...

挺匯價 各國央行狂拋美債

【經濟日報╱編譯季晶晶/綜合外電】2011.10.18

在機構投資人大買美國公債之際,各國央行卻大舉拋售美債,減持美債金額是信貸危機爆發以來最多,很可能是為了支持本國貨幣匯價。

美國聯準會(Fed)公布,代表外國央行和境外機構投資人所持有的美國公債,在過去七周銳減765億美元,減幅為2007年8月以來最大。在此同時,債券共同基金增持美債,銀行業者在過去五年間持有的美債已增加45%,聯準會今年來資產負債表上也增持美債6,560億美元。

外國央行賣出美債可能與這個全球最大經濟體的基本面無關,並非針對美國1.3兆美元的預算赤字和債務負擔加重的問題,更可能的因素是為支持本國貨幣。最近新興市場國家的貨幣紛紛貶值,如巴西里爾兌美元匯價自6月以來大貶9.8%,台灣的新台幣也貶值4.4%。

BBH貨幣策略部門全球主管錢德勒指出,美元9月強勢升值,可能促使新興市場央行出售美國公債,以便使用外匯準備買進本國貨幣。

洲際交易所(ICE)用來追蹤美元兌六大主要國家貨幣走勢的美元指數,上月上升6.3%,漲幅為2008年10月雷曼兄弟公司倒閉以來最大。

各國外匯準備減少通常伴隨美國公債持有部位降低。巴西外匯準備9月減少1%,是2009年4月以來僅見,同時減持美債0.5%至1,260億美元。台灣外匯準備9月減少2.8%,減幅是2008年8月以來最大,同月台灣減持美債2.5%至662億美元。7月時台灣還持有1,543億美元的美債,巴西則持有2,100億美元。

經濟學家預測美國通膨率將從今年的3.1%降至明年的2.1%,加上聯準會承諾將利率維持在趨近零的水準,投資人據此推測,美債需求將持續不墜。強勁的需求使上月美債殖利率降到紀錄低點。

Ignis資產管理公司固定收益基金經理人湯森說:「美國公債需求將來自銀行、保險公司,以及對美債曝險仍低的退休基金」。

美國10年期公債的殖利率上周上升17個基點,或0.17個百分點至2.25%。

※ 相關報導:

* 德:解決歐債 本周難產
http://www.udn.com/2011/10/18/NEWS/WORLD/WOR2/6658523.shtml

德國總理梅克爾和財長蕭伯樂17日表示,本周末歐盟領袖的高峰會將不會產生歐洲債務危機的最終解決方案。這番言論澆熄外界數周來看好危機能迅速化解的期望,歐美股市與歐元聞訊重挫。



◆ 線上付款難轉移 銀行吃定客戶

【世界日報╱編譯中心綜合16日電】2011.10.18

甚具爭議的銀行新收費,讓大眾發現業內人士早已知道的一個事實:取消銀行帳戶不是那麼容易。

「紐約時報」報導,網上銀行服務為客戶帶來方便,例如網上繳費等,是一條強而有力的繫繩,阻止他們轉到別家銀行。

康州49歲的市場研究員史佩克(Tedd Speck),對美國商業銀行(Bank of America)計畫收取五元銷帳卡月費,大為惱怒。但他還是繼續使用,因重新安排數十項網上付費,會令他不堪重負。

他說:「實在令人惱火,但美國商業銀行作出這項決定的人,確是做對了。」

前銀行從業員和市場研究員說,此事決非偶然。他們說,網上繳費服務穩步擴展,美國商業銀行、及其對手富國銀行、摩根大通和太陽信託銀行等,紛紛向客戶增加新收費,擴大收入來源。這種做法引起消費者和包括歐巴馬總統在內的政治人物,尖銳批評。

安全太平洋銀行(Security Pacific)的前執行長史密斯(Robert Smith)說:「科技把你鎖起來,他們早已知道這一點。」該銀行1992年被美國商業銀行收購。

各銀行多年來盡量向客戶提供更多服務,如信用卡、房貸、手機銀行和電子支票等,但對這些服務,在某些情況下能夠減少高達95%的銀行客戶流失率。

過去的30天,共有4400萬個家庭使用互聯網付帳,從五年前的3200萬個大幅上升。到2016年,預計數字將達到5500萬。這一轉變,對銀行的競爭造成重大影響。

標槍策略和研究(Javelin Strategy and Research)的調查顯示,越來越少消費者轉換銀行,2011年,估計當中7%把主要帳戶轉到另一家銀行,比去年的12%少。



◆ 社論-建立合理稅制 維護社會正義

【本報訊】2011-10-18 中國時報

前衛生署長楊志良日前炮火全開,抨擊現行稅制不公,課不到有錢人的稅,還拖累健保改革,甚至指財長李述德是「最爛的官員」;李述德則強調健保、租稅改革是兩回事。直言不諱的楊志良碰上「謝謝指教」的李述德,兩人有如雞同鴨講,完全沒有交集。不過,國內富人最大所得來源不動產與股票等資本利得稅負微乎其微,三年來稅改有如打迷糊仗,卻是不爭的事實。

楊志良在「建國百年︱國民健康回顧與前瞻」研討會中發表專題演講,批評現行稅制課不到有錢人的稅,使得二代健保以家戶總所得為費基的改革功敗垂成;更嚴重的是,再拖二十年,全民健保將壽終正寢,國家就沒救了。大力推動二代健保改革的楊志良最了解健保的財務危機,他也說出了真話。

我國租稅負擔率降至十一.九%的新低,早已不是新聞。政府債務餘額逼近法定上限,兩黨又拚命開出社福支票,再怎麼「不懂財政」的人都知道,這樣的財政無法永續。財政吃緊加上人口老化與少子化的衝擊,楊志良已預見二十年後全民健保無以為繼的危機。健保一旦出現財務危機,政府可以袖手嗎?還能說「健保、稅改是兩回事」?

為何現行稅制課不到有錢人的稅?我國綜所稅稅基不包含土地、上市股票等資本利得,這些都是高所得者最主要的收入來源。當初衛生署研擬二代健保的保費基礎擬與綜合所得稅稅基連結,由薪資所得擴大到家戶總所得,此案未獲得財政部支持,最後在立法院闖關失敗。由於綜所稅稅基的不完整,當時有學者即指出,二代健保保費基礎若與綜所稅稅基連結,不僅難以達到高所得者多付費的理想,也將產生新的不公平。

現行稅制下,富人的兩大所得來源股票、不動產等依法享有免稅或低稅優惠,但薪資所得卻分毫都逃不掉,使得綜合所得稅基中七成五來自薪資所得。以不動產稅制為例,最大的問題是課稅基礎與市價嚴重脫鉤,提供富人極大炒作空間,助長了房地產飆漲,更擴大了貧富差距。這個現象存在多年,執政當局始終缺乏魄力進行改革。

因應明年總統大選,朝野均高喊社會正義。民進黨在「十年政綱」中宣示針對非自用住宅分階段實價課稅,推動土地及房屋交易所得合一之不動產交易所得稅。國民黨在「黃金十年」願景中提出不動產交易實價登錄,並將逐步推動實價課稅。儘管兩黨都做了宣示,但這項改革能否順利推動,端視執政者的決心與魄力。

對於民進黨實價課稅的主張,李部長八月初曾說:「這些早就在做,有些人了解不夠深入。」財政部次長張盛和說:「早就在做,只是沒有落實,未來也沒有時間表。」九月下旬,財長在立法院更指出,「實價登錄與實價課稅是兩回事,沒修法的打算。」這些說法有如在打迷糊仗。在這樣情況下,究竟如何達到租稅公平、社會正義的理想真的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面對社會貧富懸殊,從美國紐約發起的「占領華爾街」運動風起雲湧。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日前表示,「這二十年來美國中產階級收入增加很慢,金字塔頂端一%的富豪收入卻增加非常快,這是需要正視的問題。」事實上,近二十年來台灣的貧富差距問題亦持續惡化,屬於九九%的多數民眾對亮麗的經濟成長普遍「無感」,使得賦稅改革更加迫切。

針對租稅不公的問題,股神巴菲特投書《紐約時報》呼籲富人應多繳稅,法國、德國等地的富豪也接連響應。為改善龐大財政赤字與貧富差距問題,美國總統歐巴馬上月提案開徵「富人稅」。在這股要求富人多繳稅的風潮下,為何台灣課不到有錢人的稅?兩黨總統參選人都有義務向民眾說清楚,講明白。我們並不主張開徵新的富人稅,老百姓最卑微的要求是建立最基本且合理的稅負機制。畢竟大家最不希望看到,二十年後,楊志良的預言實現了。

fsj 提到...

歐債危機 傳歐盟將釋1.3兆美元紓困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2011.10.21

預定23日召開的歐盟高峰會尚未舉行,德、法對紓困方案的歧見已迫使歐盟敲定在26日召開另一次峰會,傳言歐盟政府可能動用多達9400億歐元(1.3兆美元)的資金,來解決債務危機。

消息人士透露,擴大臨時基金遭到歐洲央行反對,並引發德、法兩國的意見衝突後,合併臨時和常設紓困基金的磋商本周已加速進行。

26日舉行另一場峰會

這項替代方案或許是解決德、法兩國歧見的解決辦法。歐元區各國財長21日下午將在布魯塞爾舉行會議,為10月23日的高峰會奠基。23日的峰會原被視為找到債務危機解決對策的最後期限,但德、法兩國宣稱歐盟需要更多時間來敲定全球性協議後,歐盟已排定26日再舉行另一次高峰會。

東京三菱UFJ銀行的經濟學家魯普基說:「市場很希望歐元危機昨日就已解決,但各國政治人物與財長似乎在說:『沒問題,我們做的到,只是我們不想。』歐洲有足夠的財富處理希臘的問題,只是過程複雜得難以想像。」

規模4400億歐元的「歐洲金融穩定機制」(EFSF),目前已動支或承諾約1600億歐元。而預定2013年中上路的歐洲穩定機制(European Stability Mechanism,ESM)規模也達5000億歐元,消息人士說,歐盟目前逐漸凝聚共識,未來將不以ESM取代EFSF,而是將兩項基金合併。

希臘、愛爾蘭與葡萄牙剛淪為債務危機的受害者時,歐盟認為5000億歐元已足以解決問題,但隨著義大利、西班牙、比利時與法國債券的利差不斷擴大,必須動用的金額也持續上調。

EFSF操作 德法喬不攏

根據將在周末會議上提出的議案內容,EFSF有權提供相當於會員國經濟規模10%的信用額度。若以此計算,對西班牙與義大利的信用額度將高達2700億歐元(3710億美元)。

美國財政部官員布列納德說:「EFSF勢必得擴大財政槓桿。」不過,歐盟兩大財政支柱德國與法國,對於EFSF應該如何操作已有明顯歧見。法國傾向從EFSF創造出一家銀行,再以歐洲央行(ECB)作後盾來提升該銀行的金融影響力,但德國反對這項計畫。

※ 相關報導:

* 歐銀資金缺口 比預期小
http://www.udn.com/2011/10/21/NEWS/WORLD/WOR2/6665616.shtml

英國金融時報20日報導,歐洲強化銀行體系的計畫規模可望比市場預期小。報導指出最新官方估計顯示,歐洲銀行在未來六到九個月需補足的資本缺口不到1,000億歐元(約1,378億美元)。

* 社論-溫州風暴擴大成全國危機?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3/122011102100109.html

如果因為大陸媒體一連串的警訊,就認定泡沫化已經來臨,可能就踩入一個過度解讀陷阱。大陸的訊息,官方一向跑在媒體之前,在溫州新聞爆發之前,北京國務院早已啟動全面的因應對策;其次,這些泡沫化的現象,導火線在2008年4兆人民幣的過度財政刺激,以及2010年以來強烈的緊縮銀行銀根,不論鬆緊都已經是過去式;第三,政治上大陸十八大的接班團隊成形,在明年換屆改選之前,發生動搖政權大事故的機率相對偏低。

綜合看來,在大陸中央逐步放寬銀根、積極正面處理民間信貸風暴後,至少在農曆年前民間的危機不會再升高。而如果能夠完成銀行增資等較困難的財務重組,則令人憂慮的地方政府財政危機,也將獲得舒緩。未來幾個月重大經濟政策的出台,則是觀察大陸經濟走向不可忽視的指標。



◆ 美國人痛苦指數 28年新高

【記者陳穎柔/綜合外電報導】2011-10-21 工商時報

CNBC.com報導指出,受失業率居高不下與通膨升溫的影響,美國民眾的痛苦指數也告攀高,9月該指數達13.0點,締造28年來之最,顯示美國民眾在前一波嚴重景氣衰退結束兩年後,因景氣復甦欲振乏力而持續處於困苦中。

根據美國政府周三公布的數據,該國9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3.9%,寫下3年來新高。芝加哥一家金融服務公司的27歲承銷助理司朵沃絲最近把車賣掉,原因包括汽油和食品雜貨都漲價,她表示她大部分親友都是僅靠薪水過活。

汽油價昂使得美國民眾沒有太多餘裕做其他消費,更嚴重的是,整體物價上漲有損經濟成長率,因為經濟成長率通常是通膨調整後數據。

今年以來,美國痛苦指數已經增長2點。不過許多經濟學家預測,美國痛苦指數今後幾個月間將因通膨趨緩而稍微下降。

美國政府資料顯示,該國9月核心CPI(不計食物和能源)年增率呈半年來最小。

經濟學家指出,美國就業市場低迷也會形成一些可能使通膨率於今後幾個月縮小的因素。美銀美林經濟學家杜達表示,由於美國家庭面臨工資增長乏力和預算吃緊,消費也告緊縮,因此整體物價難以持續穩定成長,9月消費者物價數據顯示,企業調漲服飾、電影和玩具價格的能力已面臨阻礙,民眾收入欠佳也令房東難以調漲房租。

Capital Economics經濟學家艾許沃斯預測,美國通膨率可能於明年中期降至2%。

然而痛苦指數因通膨減弱而下降可能對歐巴馬連任之路無太大助益。獨立的政治分析師羅騰柏格表示,失業率才是大家所密切關注的。

根據路透上周的調查,分析師們預期,目前9.1%的失業率,到明年底前只可能降至8.9%。

※ 相關報導:

* 美就業疲弱 復甦腳步沉重
http://www.udn.com/2011/10/21/NEWS/WORLD/WOR6/6665634.shtml

根據最新經濟數字和聯準會公布的褐皮書,美國9月與10月大部分地區景氣略有好轉,但就業市場仍無起色,經濟領先指標僅小幅攀升,意味經濟成長步伐仍將持續緩慢。



◆ 我經商環境退到25名 大輸韓國

【經濟日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外電】2011.10.21

世界銀行19日公布「2012年經商環境報告」(Doing Business 2012),新加坡在183個經濟體中連續六年高踞榜首,台灣拿第25名,比去年經調整後的排名退步一名。這是世銀第九份年度全球經商環境排行榜。

新加坡之後,全球最容易經商的國家依序是香港、紐西蘭、美國和丹麥。

南韓和冰島打入前10名,分別搶占第八和第九名,擠下瑞典和沙烏地阿拉伯。日本第20 名。

新興國家龍頭金磚四國方面,中國退步四名,掉到第91名,俄羅斯120名,巴西126名,印度132名。

報告說,全球大趨勢是加強金管改革,改善企業環境,特別是新興經濟體和開發中國家。「方便經商」的條件愈好,排名愈前。例如非洲努力改善,但別的經濟體改革更快,因此非洲國家排名只好墊底。

世銀從2003年起製作年度全球〈經商環境報告〉,根據各大評比要項,為受評對象方便經商的程度排出名次,評比要項包括「開辦企業」、「處理營建許可」、「獲得電力」、「財產登記」、「申請信貸」、「保障投資人」、「繳納稅款」、「跨境貿易」、「執行合約」、「破產處理」。最新報告的所有十大評比項目都以2011年6月底為止的一年情況為準。

其中,「電力」是今年新增項目。世銀表示:「電力是所有中小企業最根本的需求之一,有些國家,辦家企業光是接電就要花好幾星期,甚至好幾個月。」

台灣在「接電」這一項排第三名,僅次於冰島和德國,但其他項目互有進退,總排名比去年掉了一名。

世銀去年發布的〈2011年經商環境報告〉中,台灣排名原為第33名,但評比指標從原本的九項修正至十項,並反映若干資料更正後,排名經過調整,使台灣去年的排名大幅攀升至第24名。

新加坡除了財產登記拿14名、執行合約拿12名,其他項目都在十名以內,包括「跨境貿易」拿第一。

香港除了「財產登記」排57名、「破產處理」16名,其餘項目都在十名以內,包括「處理營建許可」拿第一。

南韓從第15名升到第八,進步不小,主因是改革積極,包括調查指出南韓在三大改革表現佳,包括啟動一套線上企業創辦系統,以及啟動一套方便企業訴訟的電子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