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09

年輕女肌肉不足 專業男不要命

◆ 體重正常年輕女性 一半以上體脂過高、肌肉量不足
http://life.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Rtn/2007Cti-Rtn-Content/0,4526,110107+112012030801251,00.html

中廣新聞/林麗玉 2012-03-08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檢測女性的肌肉及體脂肪比率,發現理想體重女性,竟有高達五成五到七成二,體脂肪過高,也就是所謂的「瘦瘦的胖子」,可能是很多女性吃坊間流傳的低熱量減肥餐、或只吃一種食物控制體重,儘管體重正常,不過減掉的都是肌肉,甚至因缺乏運動,年輕女性肌肉量不足的比率,也高達五成三,腿部肌肉量不足最多。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營養師杜明徽說,時下女性朋友,幾乎每個人都很在乎自己的體重,不過體重控制得對不對、有沒有運動,其實很重要,否則只是假象苗條,外表看外很標準、瘦瘦地,不過其實體脂肪過高、肌肉量嚴重不足,仁愛院區這幾年,就針對一千五百九十二位三十到五十九歲女性,檢測肌肉及體脂肪比率,發現高達六成以上,體位百分比 都處於理想體重,不過理想體重的女性,卻有高達五成五到七成二的女性,體脂肪率過高。

營養師說,其實女性朋友吃坊間低熱量的減重食譜、或 偏食某一樣食物減重,結果就會變成假象苗條,也就是瘦瘦的胖,體重明明正常或過瘦,體脂肪卻過高。

另外調查也發現,三十到三十九歲女性,高達五成三全身肌肉量低於理想範圍,也因為多靜態活動,久坐辦公室不運動,腿部肌肉量不足的比例最高,提醒女性朋友控制體重,挑選餐點時,可以多選擇全穀類、選擇脂肪含量低的食品、每天選擇多種類蔬果、選用一份堅果種子類取代烹調用油,外食族則要減少油炸、焗烤或勾芡的菜色,另外每天至少運動三十分鐘。

※ 相關報導:

* 曲線美人 「38」就對了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6947086.shtml

今天是三八婦女節,國民健康局提醒姐姐妹妹們,若想維持健康窈窕的體態,應掌握「38法則」,也就是每天累積運動30分鐘,並讓腰圍保持在80公分(31吋)以下,身體質量指數(BMI)保持在18.5至24間,才能健康又美麗。



◆ 拚工作、不要命 日本專業男易早逝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6947788.shtml

【聯合報╱編譯馮克芸/綜合報導】2012.03.08

英國醫學期刊網站本月六日刊出的一篇研究指出,過去卅年來,日本男性經理人與專業人士的死亡率大幅上升,原因是在日本經濟成長停滯下,這群人重視工作勝過健康,因此不到六十歲早逝的風險比其他行業高。

研究警告,已開發國家民眾的健康可能會因景氣不佳而變差,目前部分經濟體面臨經濟崩盤,可能會經歷與日本相同的處境。

研究人員檢視一九八○年到二○○五年間日本男性的死亡證明發現,他們的四大死因是:癌症、心臟疾病、腦部疾病和意外。相較於從事文書、銷售、服務、安全、農業、製造及運輸業的男性,專業人士和經理人不到六十歲就去世的風險多了一點七倍。

領導這項研究的是日本北里大學醫學部助理教授和田耕治,他的研究團隊發現,二○○○年以後專業人士與經理人死於癌症、中風與心臟疾病的比例增加,但在其他行業卻下降。

和田在接受電話訪問時說:「在日本,任何人到醫院都能獲得全民健保補助,為什麼專業人士和經理人的死亡率較高?因為延誤就醫。甚至當症狀出現了,他們也找不出時間就醫,因此他們的癌症病情嚴重,甚至惡化成癌細胞轉移,以致回天乏術。」

研究人員表示,這種死亡模式或許和一九九○年代末期以後日本經濟停滯多年有關。

研究還發現,二○○○年後,文書、製造及銷售人員的自殺率並無波動,專業及經理人的自殺率卻升高。和田說:「這群人承受較大壓力且生活型態不健康,即使薪水較高,卻沒有時間運動、睡覺。」

※ 相關報導:

* 專業人易早逝/健康與財富 一與○的拔河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6947790.shtml

日本和台灣,其實全民的平均壽命還是緩步上揚;只是,這一群專業人員的死亡人口數拉升了。在太平盛世,並不表示就沒有工作壓力,唯都還在人體可以應付的等級;但是,一波波不景氣襲來,專業經理人認為必須更賣命,才能保住輝煌的過去... 這是警訊,許多人對抗壓力,用不健康的生活型態、導致更消磨健康。健康與財富的數學式中,賺得再多的錢,就好像 「一」後面的零;要有代表健康的「一」,後面的零才有意義。在金融風暴後,我們消失的不只是代表財富的「○」,職場上的熬磨,更蠶食前面代表健康的「一」。



◆ 找嘸醫師 付費「七方視訊」搞定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6947789.shtml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2012.03.08

付錢就能與醫師視訊、討論病情。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結合網路科技,推出資訊平台服務,民眾只要下載App行動裝置,透過手機或電腦可與醫師進行多方視訊,解決「醫師難找」問題。

台大規劃二年、施工一年,耗費九億元打造的心血管中心,昨日舉行揭牌典禮,將開心手術、心導管、心血管檢查、加護病房的心臟內科及心臟外科,整合在同一樓層,提供一站式服務,設計專用電梯與急診相通,每張病床提供資訊娛樂服務。

台大醫院副院長王明鉅說,不少病患家屬反應,醫師查房時,他們不見得在場,或有時對病情不了解,不容易立即聯繫主治醫師,有了這套資訊平台服務,無論人在何處,都能進行至少七方以上的視訊通話。

服務採計時收費,前十五分鐘內,每分鐘收費十元;超過十五分鐘,每分鐘十五元,目前系統已通過測試,預計四月可透過APP下載軟體。不少人好奇,視訊通話真能找到醫師對話、了解病情嗎?答案下月就能揭曉。

衛生署公布九十六至九十九年統計指出,心血管及腦血管疾病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名及第三名,心血管疾病患者常需內科及外科一起 會診。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血管中心昨天也發布整合內外科,發展一站式醫療,院方規定急診個案須由心臟內外醫師一起會診。北醫心臟外科體循重症科主任曹乃文說,視訊適合作輔助工具,面對面解釋病情及醫療處置,還是最好。

※ 相關報導:

維護身體健康 從心做起
沉重的中國幸福指數/貧富差距問題不能再埋沙裡

18 則留言:

fsj 提到...

小細節大幫助 正確量血壓

文/黃慧娟 2012.03.08 自由

高血壓又被稱為「沉默的健康殺手」,是成人常見的疾病之一,並與心血管疾病有密切的關係。

一般民眾都知道要診斷高血壓的辦法就是量血壓,很多家庭也都會自備血壓計,但是大多數的人卻不一定清楚正確量血壓的方法,因此常會造成錯誤的診斷。

有些人在醫療院所量血壓,會因為面對身穿白衣的醫師或護士而偏高,即所謂的「白袍高血壓」。所以要正確量得血壓,最好還是在自己家中且於心情放鬆的情況下,比較能測得真正的血壓。

根據「美國心臟醫學會」的建議,測量血壓時,病人手肘彎曲的高度應與心臟處於同一水平,手臂姿勢宜採前舉、與軀幹垂直。另外,由於量血壓時,手肘必須彎曲,因此上臂宜有支撐,才能避免肌肉用力;桌椅高度也要配合身體的高度,最好坐有靠背的椅子,背部緊靠椅背,身體才能放鬆;還有腳不可抬高,否則交感神經作用加強,血管阻力也會提升。

◎服用高血壓藥物的病患建議測量血壓的時機如下:

●起床後,在未運動前或未工作前進行測量。

●睡覺前30分鐘進行測量(量血壓之前要先休息約10到20分鐘),且盡可能每天測量,並詳細記錄,以方便醫師作為藥物治療評估的參考數據。

◎針對量血壓的儀器選擇部分:

●傳統水銀式血壓計會受熱脹冷縮的影響,平均每半年應校正歸零一次。

●市售血壓計多以電子式為主,電子式血壓計又分為手腕式與手臂式兩種。雖然手腕式使用起來較方便,但通常離心臟愈遠,測量結果差異愈大;建議購買時,可在現場測試,若手臂式、手腕式測出的結果差異不大,兩者皆可使用;若差異較大時,還是選擇手臂式較佳。

●因為血液流向的關係,通常右手與左手所量出的血壓會有些差異;通常右手的血壓值會略高於左手,但差異在小於10mmHg都屬正常,不過,記錄時,應以高的測量數據為準。若兩手相差超過20mmHg以上,可能是血管出現阻塞問題,最好請教醫師查明原因。(作者為羅東博愛醫院心臟內外科病房護理長)

※ 相關報導:

* 冬衣清潔收納術 換季不抓狂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8&f_SUB_ID=241&f_ART_ID=375434

除了羊毛以外,其他材質的毛衣都可以直接丟洗衣機洗。很多人都以為羽絨衣不能水洗、一定要乾洗,但事實正好相反。



◆ 胃食道逆流 少菸酒禁吃過量

文/林彥廷 2012.03.08 自由

近來不少民眾因為腸胃不適就診,其中有一些人是所謂的「胃食道逆流」。

胃食道逆流就是胃的內容物逆流到食道,造成食道黏膜損傷引起一系列的症狀。

◎常見的症狀:

食後一小時左右,胸骨下方有灼熱感(火燒心),常伴隨疼痛、悶脹感,嚴重者酸液上衝,造成打嗝、呃酸、吞嚥困難、胸悶、胸痛或引發咳嗽、氣喘。

長期慢性的刺激會造成食道黏膜變性,衍化成食道癌的癌前病變。

◎胃食道逆流的致病機轉

與下食道括約肌功能鬆弛、食道黏膜屏障和胃排空功能失調等有關。

症狀的產生一般和飲食習慣有很大關係。吃過多、過快,吃飽後做劇烈運動,或馬上躺下休息都會誘發。另外,與缺乏運動、肥胖、情緒壓力也有相關。

臨床上,有部分「慢性咽喉炎」的患者,長期喉中有卡痰的感覺,吞嚥有異物感,若又伴隨火燒心、溢赤酸的症狀,必須考慮胃食道逆流的可能。

中醫並無胃食道逆流的病名,而是以症狀敘述,如痞滿、反酸、呃逆、嘈雜、梅核氣等。

●肝氣犯胃:和情緒有關。遇壓力則易吞酸呃氣,打嗝腹鳴,胸腹煩悶,脅肋作痛,食慾減退。舌邊紅、舌苔白乾、脈弦緊,治法宜疏肝和胃降逆,可以柴胡疏肝湯、逍遙散為主加減。

●火鬱犯胃:易飢、泛酸嘈雜、胃部灼熱感明顯,伴有煩躁易怒、口臭、牙齦腫痛、便秘尿黃、舌紅、舌苔黃燥、脈洪數,治法宜清熱解毒,可以黃連解毒湯為主加減。

●脾胃氣虛:食慾不振,泛吐酸水或清水,胸腹隱痛,進食少即感胸膈噎塞感,伴有大便稀溏或有夾雜不消化食物,倦怠乏力。舌淡白,舌苔薄白,脈細弱或緩。治法宜健脾益氣降逆,可以參苓白朮散、香砂六君子湯為主加減。

●食積:因飲食不節造成,嘈雜欲嘔、呃氣帶有腐臭,進食症狀加劇,甚則腹部疼痛拒按,可伴隨大便難、排氣少、舌紅、舌苔黃膩,脈滑數,治法宜保和丸合平胃散為主加減。

有胃食道逆流的患者應儘量避免飲食過量、過快、三餐不定時,並且減少抽菸、酗酒,過食太刺激、辛辣、過甜及糯米類製品,睡覺時,床頭可抬高10到20公分,並在睡前3小時減少進食。

胃食道逆流的症狀是多樣的,有時容易和心臟、肺部的疾病混淆,如有上述症狀,應請教專業醫師及早治療。(作者為基隆逍遙中醫診所中醫師)



◆ 懷孕、久站 痔瘡高危險群

文/李金曇 2012.03.08 自由

友人懷孕,近來為痔瘡所苦,她很納悶自己因懷孕已停掉工作,怎麼還會有痔瘡?其實痔瘡是因為肛門和直腸下端擴張的靜脈叢充血而引起。

◎何種情況下容易引發痔瘡呢?

除前述孕婦(突然撐大的肚子)外,長期久站或便秘,使得腹內壓增加的人,皆是痔瘡的高危險群。

◎痔瘡可分為三類型:

●內痔:在直腸肛門部位的黏膜下發生,主要症狀為出血、疼痛。

●外痔:在肛門括約肌的外側發生,通常發炎時,會有肛門搔癢及燒灼感,排便時,症狀更趨明顯。

●混合痔:顧名思義就是內痔和外痔同時存在,也就是皮膚和黏膜的痔核。

◎痔瘡好犯部位:

肛診常見在肛門口的4、7、11點鐘方向。

◎有了痔瘡該如何處置呢?一般常用的4種治療方法:

●內科處理:局部用熱、減輕疼痛;治療便秘、減輕壓力(此方法適用於微症狀痔瘡)。

●外科切除擴張的靜脈。

●橡皮帶結紮:適用於內痔病人,一般手術可於門診施行,8到10天內,橡皮帶會切斷痔瘡頸部,進而使得組織脫落。

●將硬化物注入靜脈的基底部,2到3星期內發生組織纖維化,使痔核縮小,得到暫時性的緩解。

通常術後應注意少吃刺激和過分粗糙的食物。

多喝水,養成每日定時排便的良好習慣,避免便秘及刺激肛門,才是杜絕痔瘡的不二法門。

(作者為新北市恩主公醫院急診臨床護理師)



◆ O型血 更易患十二指腸潰瘍

【Upaper╱新華社】2012.03.08

十二指腸潰瘍是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日本研究人員最新發表的一項報告說,患十二指腸潰瘍的風險與血型有關,O型血的人患的幾率是其他血型者的1.4倍。

東京大學醫學研究所副教授松田浩一與愛知縣癌症中心合作,分析了2003年以來的7072名十二指腸潰瘍患者的資料,結果發現O型血的人患十二指腸潰瘍的人數是在日本人最多的A型血人的1.43倍。而B型與AB型血的人患十二指腸的幾率基本與A型血相同。

研究小組在新一期《自然遺傳學》雜誌上發表的論文認為,血型是由紅細胞表面的糖鏈類型決定的,而十二指腸的細胞內也有相同基因製造的糖鏈,如果是O型血,導致潰瘍的幽門螺桿菌更容易附著在腸細胞上面,損害腸粘膜形成潰瘍。

fsj 提到...

多吃蔬果氣色好 素顏也迷人

中央社 2012/03/09

(中央社記者黃貞貞倫敦8日專電)根據英國聖安德魯大學的最新研究,多食用蔬菜水果不僅有助改善氣色,外型也會更具吸引力。

聖安德魯大學(University of St Andrews)科學家對35名18到25歲自願參與者的飲食,進行6個星期的追蹤調查,同時拍攝照片觀察他們的臉色變化,參與者被要求調查期間不得做人工日光浴或化妝。

調查發現,每天平均吃2.9份蔬果的受訪者,在調查結束後,氣色看起來更健康,蔬果食用量3.3份的受訪者,看起來外型更具吸引力。

報告指出,蔬菜與水果含大量的類胡蘿蔔素(carotenoids),可以保護細胞免於受損及紫外線傷害,同時有助預防心血管疾病與癌症。

帶領這項研究的科學家懷特黑德(Ross Whitehead)指出,一剛開始,研究人員預期那些很少吃蔬果的人,會出現最多的變化,但是研究發現,所有參與者都因為增加食用蔬果而受益。

「很多人的蔬果食用量已接近政府建議的量,但我們發現,即使多吃一些蔬果,可以很明顯看到膚色的變化」。

這份報告公布在「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PloS One)。



◆ 致癌顧慮 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降低焦糖色素成份

中廣新聞/夏明珠 2012-03-09

加州法律規定,飲料中如果含有一定程度的致癌物質,就必須在包裝上做標示,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都準備更改配方,降低焦糖色素的成份。

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包辦了將近九成的汽水市場。這兩家公司目前在加州販售的可樂,都已經使用新配方,現在,它們要把新配方,擴及整個生產線。

美國一個消費者權益團體上個月向食品暨藥物管理局請願,要求禁止食品中使用焦糖色素,FDA雖然同意把這個問題納入研究,但是表示,老鼠實驗顯示,人每天至少要喝一千罐可樂,他所吸收的焦糖色素,才會達到致癌的危險程度。



◆ 常吃事後避孕丸 罹癌風險增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2012.03.09

部分女性流行吃事後避孕丸避孕,婦產科醫師提醒,大量服用將提高致癌機率,不能吃成習慣。

署立台南醫院婦產科主任蔡永隆表示,門診中常會遇到年輕女性要求開給事後避孕丸,他都會建議馬上裝子宮避孕器也有同樣事後避孕的效果,但患者多認為「吞兩顆藥就好,幹嘛這麼麻煩」,事實上兩者有很大的差別。

他表示,事後避孕丸是藉由大量雌激素讓受精卵無法在子宮內著床,達到避孕目的,與一般避孕藥相比,劑量高達數百倍,大量服用將增加罹癌風險,避孕器則是藉銅離子干擾著床,很多婦女搞不清楚,以為吃兩顆藥就能解決,卻沒想到長期的問題。

以更年期荷爾蒙治療為例,目前都規定不能服藥超過5年,相關研究已證實長期服用將增加罹患乳癌、子宮頸癌等機率,而事後避孕丸的劑量又大過更年期服用的荷爾蒙,更要小心。且事後避孕丸避孕效果只有約85%,有患者還自行加吃好幾次,也對身體很不好。蔡永隆說,像是子宮外孕、畸胎等,都有可能是事後避孕丸造成。

他表示,一般避孕藥也不能亂吃,因為是抑制卵巢排卵,不能吃超過6個月,6個月後必須停服1-2個月,避免長期抑制造成卵巢功能低下,有女性長期服用避孕藥,要生小孩時卻生不出來。



◆ 基隆哈菸族增加 女性吸菸率冠全國

【聯合報╱記者牟玉珮/基隆報導】2012.03.09

近年各界大力倡導反菸,基隆巿「吞雲吐霧」人口卻不減反增。去年基隆巿成人男女的吸菸率比前年還高,女性吸菸率達10.7%,居全國各縣市之冠,等於10名女性就有1人吸菸。基隆巿衛生局認為,吸菸人口增加的原因,可能與基隆經濟環境差及離婚人口多有關。

衛生局表示,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100年成人吸菸行為調查」統計資料顯示,全國成人吸菸率從2010年的19.8%降至2011年19.1%,基隆巿卻從22.7%,增加到26.5%。

以男女性別來區分,基隆巿男性吸菸率由36.8%上升到41.6%,女性也從8%增加到10.7%,還比台東縣的10.4%、台北的8.5%更高,躍居全國第1名,女性吸菸人口不僅增加,還有年輕化的趨勢。

衛生局指出,去年提供醫護人員(包含學校校護及職場廠護)戒菸教育,並提供吸菸民眾戒菸諮詢的衛教比率達54.5%,但吸菸率還上升,等於拒菸工作未達效果,令人憂心。

為什麼吸菸人口不減反增?保健科人員分析,基隆巿天候不佳、常下雨,經濟環境不佳,工作機會不多,加上離婚率高,單親媽媽多,不少人覺得生活在基隆壓力較大,吸菸紓解壓力,也常見青少年因學習模仿或同儕引誘,沾染菸癮。

23歲劉小姐每周會抽掉1包菸,她說大二時因課業壓力大,學會抽菸,發現出社會工作壓力更大,就沒斷過,「雖然每天都想戒」。從事媒體工作的林小姐也是念書時就開始抽菸,她記不得當初抽菸的理由,「但已成了習慣」,至今菸癮已10年,1天抽掉半包,曾用尼古丁貼片嘗試戒過,但沒效。

衛生局為了降低吸菸人口數,今年加強拒菸宣導,3、4月份將結合海大及市府政風處,針對年輕吸菸族群,播放「認清香菸毒害真相DVD」,增加反菸意識,5月份結合母親節,將舉行「女性拒菸簽署」活動,希望女性自覺,營造無菸環境,保護自己及家人。

※ 相關報導:

* 無症狀肺癌 別不理不睬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6949744.shtml

最近門診來了幾位患者,主訴「得知鳳飛飛得了肺癌,擔心自己也得了肺癌」。安排臨床檢查後,發現兩位患者真的罹患肺癌。



◆ 抱負遠大賺得多 壽命卻較短

【Upaper╱中央社】2012.03.09

「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研究發現,幹勁十足的頂尖大學畢業生,儘管在職場上權力在握,但與抱負不那麼遠大的人相較,身體較不健康,也較早一命嗚呼。

這項美國研究過去70多年來追蹤了717位高成就者,這些人都從一流學府畢業,好比牛津、哈佛及耶魯大學。研究同時追蹤了沒有拿到大學學位的受試者,直至所有研究對象生命終了。

研究人員發現,具有雄心壯志的人常忽略生命中會替自己帶來快樂的重要要素,譬如建立強而有力的朋友網絡及維持穩定的兩性關係。

主導研究的印第安納州聖母大學教授賈吉表示指出:「看來他們『什麼都不缺』,然而我們發現,抱負遠大的人生活滿意度較低,而且壽命長短甚至會受到影響。」「企圖心旺盛的人事業的確比較成功,不過這似乎沒有讓人感到更快樂或更健康。」

賈吉利用一套複雜公式,判斷出受試對象不同人生階段的企圖心,並將高能力個體分成「抱負遠大組」與「抱負較不遠大組」。

賈吉指出:「儘管企圖心十足的人成就非凡,快樂指數卻只比企圖心較不旺盛的人高出一點,且確實較短命。」「也許這些人在衝刺事業的過程中,犧牲掉健康習慣、穩定的兩性關係與堅定的社交網絡,而這些正是我們所知影響壽命長短的原因所在。」



◆ 小病住院73天 要百萬被拒賠

【聯合報╱記者蘇位榮/台北報導】2012.03.09

張姓男子投保醫療險,十多年沒生大病,覺得不划算;去年發現椎間盤突出,醫生說門診治療就好,但張找民代關說「一定要住院」,住了七十三天,申請保險金一百多萬元被拒。台北地院認定張沒有必要住院,判他敗訴。

住基隆的張姓男子在十多年前,分別向兩家人壽投保醫療保險,因為沒有生什麼大病,醫療險一直沒用上,決定利用住院方式向保險公司申請理賠金。

三年前,他覺得有椎間盤突出的症狀,竟然從基隆跑到宜蘭羅東的醫院看病,並要求復健。他對醫生說,家住基隆太遠,無法天天往返醫院,要求住院復健。

張一再表明下背很痛,醫生同意讓他住院,住了幾天徹底檢查後,醫生認為只要門診治療或在家復健就可以,要求他辦理出院手續。張竟找民代施壓,要求院方讓他繼續住院,院方只好給了健保最高額度住院卅天。

出院後一個月,張在母親陪同下再度到羅東的醫院門診,強烈要求醫生必須讓他住院;醫生認為沒必要,此時張的老母親聲嘶力竭哭鬧哀求,引起其他病人側目,醫生為讓門診繼續進行,無奈之下勉強同意他住院。

張又住了卅天才出院,住院期間,張的日常生活功能被院方評為滿分。

沒想到才出院十幾天,張又回到這家醫院要求住院。醫生表明除非做手術,張說同意,但一住進醫院,院方要求簽手術同意書,他就說再考慮幾天。後來院方強硬表明不手術就出院,因為健保局不會同意給付醫療費,張才出院。

張後來以三次住院共七十三天為由,要求保險公司給一百一十三萬元醫療保險金。但保險公司發現,健保局早已審查認定張沒有住院必要,還刪減醫院申請的住院費,拒絕理賠;張不服氣,告上法院。

法院傳訊醫生,證實張的確無理要求住院,還找民代關說。法官認定,張設籍基隆,當地明明有醫院,他也多次到基隆的醫院作復健,卻多次從基隆大老遠到羅東住院,違反保險契約的誠實原則,判決他敗訴。

fsj 提到...

想吃的美寶-請大家均衡攝取毒素

文/王瑞瑤 2012-03-10 中國時報

去年5月,台灣爆發塑化劑事件,我在中時電子報的個人部落格《想吃的美寶》裡,寫下「請大家均衡攝取毒素」,如今面對美牛瘦肉精與雞隻禽流感雙雙引爆,又有朋友問我:有什麼東西能吃?什麼東西不能碰?我摘錄舊文,還是老話:生活周遭全是毒,請大家均衡攝取毒素!

食品的未爆彈,何只塑化劑而已,開門七件事,幾全淪陷,政府把關不嚴,民眾貪圖便利,給予黑心業者可趁之機,塑化劑只是台灣食品的冰山一角,想要吃得健康,唯有自力救濟。

■PART I 菜籃族請注意!

★蔬菜:燙過再煮才安全

好心的賣筍阿伯叮嚀我,竹筍下鍋前要先燙一遍。「這批筍子不是我種的,燙過再煮比較安全。」連帶殼的竹筍都如此,更何況是露在外面的葉菜類,埋在泥土裡的根莖類。

能煮熟的就不要生食,有皮的就儘量削皮,能洗的就儘量剝開洗,青菜和豆類先燙再炒,炒菜時不要蓋鍋蓋,想盡辦法讓農藥儘量揮發,連煮紅豆湯都要先燙過。

不要只跟一攤菜販買菜,因為攤販都有固定菜源,如果蔬菜有農藥殘留,吃得愈久,單一毒素的攝取量愈高,所以一定要有分攤風險的概念,偶爾在傳統市場買菜,有時也去超市走走,而且不要只吃幾種菜,均衡攝取營養的同時,也分散毒素。

★海鮮:魚要摸肚蝦要殼

沒有固定攤位的海鮮千萬不要購買,尤其是路邊一盤一百元的那種,雖然肉質很Q很緊,但吃起來沒有魚鮮味或魚腥味,這就是泡過藥水的福馬林海鮮。

買魚不要怕弄髒手,要摸,要壓,要聞,要掀開看魚鰓的顏色,尤其是按壓下去,魚肉不凹陷,或是很快回彈,就是新鮮的反應;魚肉最快腐敗的地方是內臟,所以不新鮮的魚,肚子最快變軟變爛,用摸的就知道。

絕對不要購買現成的蝦仁,尤其是冷凍蝦仁,想吃蝦仁,自己剝殼最安全,因為部分平價的冷凍蝦仁與冷凍干貝一樣,都泡過藥水發漲、滾過冰水加重(包冰率高達三到五成),是標準的黑心食品。

★肉類:沖掉血色再烹調

肉色紅豔不代表現宰和新鮮,當我們大罵美國人賣給台灣瘦肉精牛肉時,台灣禽畜同樣籠罩在瘦肉精的陰影之下。瘦肉精不是美國人專用,台灣人也用,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由於目前是禁用狀態,所以沒有安全劑量的標準,吃起來更恐怖。

曾經有肉販教我,煮豬肉之前,要先在水龍頭底下沖淋,愈久愈好,「把紅紅的沖掉比較好」。我不知道這招為了消除豬臊味,還是洗去瘦肉精或啥東東,不過自此之後,我退冰豬肉的方法就是直接丟進水裡,至少心理上覺得毒素應該少一點。

禽畜活的時候餵瘦肉精,死後剁成泥了就加鮮肉精,有一次跟著保師傅在家實驗貢丸與花枝丸,現煮的好吃又彈牙,但冷凍再烹煮的很快就失去鮮味,絕對不會Q又軟,我們笑大陸有一滴鮮,其實自己也不遑多讓。

★漂白防腐食品:不要只買同一家

市場裡到處隱藏漂白水與防腐劑處理過的食品與食材,泡過雙氧水的磨菇,漂白又加藥的麵條與魚丸,怎麼煮都不會破皮的水餃,放再久也不會長霉的麵包,加了去水醋酸鈉或福馬林的豆干和豆腐,另外還有黃麴毒素污染的雜糧,含有硫化物的中藥材,農藥超標的茶葉,身邊的恐怖食物數也數不完。

該怎麼辦呢?老話一句,千萬不要獨沽一味,否則死得更快。

■PART II 外食族看這裡!

★餐廳:別點蝦類料理

哇,這蝦仁又肥又大又脆,好好吃喔!小心,你口中所吃的肥嫩蝦仁,都是餐飲專業人士絕對不敢碰的「癌症蝦」。

你嫌做菜太麻煩,其實開餐廳的也一樣,餐廳要求廠商幫忙處理食材,久而久之泡藥水的冷凍蝦仁愈來愈受歡迎,導致民眾以為蝦仁就是肥嫩嫩、半透明,咬起來會彈牙。

若不能確定蝦仁是餐廳自己剝殼,就該避免點用蝦仁類料理,尤其是剁碎的蝦鬆和泰式蝦餅等,愛吃海鮮的人,別把加藥的當新鮮。

★小吃:太白太香的不碰

買菜不能同一攤,上館子,吃小吃也一樣,一定要換著吃,輪流來,因為不洗菜的比比皆是,甚至包括飯店在內,沒有人會像媽媽一樣一根根仔細清洗,誰代言都一樣,除非你看到老闆邊煮邊賣邊吃,這保證安全。

除了小心回收舊油、炸油過度使用,更要注意那些擺了一天還香噴噴的食物,例如路邊放在白鐵臉盆販賣的鹽水雞,吃起來不鹹,卻能擱在室溫下好幾個小時都不變味;大陸客最愛買,台灣人驕傲的鳳梨酥,有香精添加;台灣走透透哪裡都有賣的麻糬也有事,常溫下軟Q軟Q,冰起來也不變硬,擺上幾天也還能吃,這種食物你敢放進嘴裡嗎?

很多都是老生常談,但你經常忽略或視而不見:太美的不吃-因為色素,太白的不吃-因為漂白,太香的不吃-因為香精,沒有完整形狀的不吃-不知道摻了啥,想吃之前先看清楚。

★迷思:DIY、有機未必安全

自己在家煮就會沒事?答案也不一定,去水醋酸鈉的濫用,包括食品與食材,不過你也可輪流買,今天買國產,明天買進口,絕不要有忠誠度。

檢視一下自己經常使用調味料,很容易就發現全是人工添加劑,你愛吃又甘又醇的醬油,所以醬油普遍不鹹,就要加防腐劑;因為不夠濃,所以要加色素;想要甘甜,就得加鮮味劑(有的甚至加了三種之多,全是化學名稱),明明是純釀造,卻加了味精、砂糖,而且一瓶賣得比一瓶貴。

醬料加一點兒就很鮮豔,因為添加了人工色素,明明是不好的雞粉,卻在名人營養師與名廚的背書下,成為有營養的調味品,堅持吃天然的你,天天都在吃人工劑,只是不自覺而已。

買有機的就安全?我也不相信,如同破功的CAS,商人的良心與把關的機制一樣薄弱,多喝水吧!多喝水沒事,拿了瓶裝水,喝了一半,發現水源是自來水,什麼都是騙人的。

身體不是紙糊的,若非積年累月長時間攝取,一次兩次誤食也不會出問題,所以請大家不要忘記,一定要均衡攝取毒素喲!

★更多王瑞瑤的美食,請鎖定每周一早上7點FM103.3的中廣流行網《蘭萱時間》。

※ 相關報導:

* 拒加致癌警語 2可樂巨擘改配方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mar/10/today-t3.htm

兩家公司表示,在加州販售的產品已進行這項改變,為了簡化製造流程,相關改變也將擴及全美。兩家公司生產的可樂,在美國汽水的市占率高達近九十%。



◆ 大腸瘜肉找上年輕人 21歲中鏢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6952658.shtml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2012.03.10

台灣癌症基金會昨天公布「追捕瘜肉小子」活動成果,去年七百零六人接受大腸鏡檢查,其中三百四十五人有瘜肉,並發現十九例大腸癌,年輕族群的大腸瘜肉者增多。

廿一歲的陳先生,昨出席追捕瘜肉活動,領取一萬元健康獎勵金。他表示,平時在便利超商工作,沒時間吃飯,三餐不正常,常暴飲暴食,一個便當五分鐘嗑完;加上熬夜、作息不規律,前陣子常腹脹、肚子悶痛,每隔兩、三個小時得跑廁所,一天至少解便三次,甚至還有六次紀錄,有時沒便意,卻莫名其妙解便,嚴重影響工作。

老闆叫他去檢查,大腸鏡竟然發現瘜肉。因陳爸爸有腸躁症,看到兒子情況就自己主動受檢,也發現二顆瘜肉。

卅一歲莊先生,是典型外食族,三餐一定要吃肉,去年底發現排便次數增加,上廁所很不規律,吃藥仍未改善,檢查發現有一顆零點三公分的管狀腺瘤,由於惡性程度很高,可能是大腸癌的癌前病變,莊先生切除瘜肉後,現在會多吃蔬果、少吃肉。

「大規模糞便潛血檢查,有可能提早發現瘜肉或腸癌。」和信治癌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建志分析九十三至九十八年癌症登記資料發現,大腸癌尚未出現全面年輕化趨勢,但民眾接受篩檢,確實可提早兩、三年發現大腸病變。

陳建志表示,大腸癌發生主因與家族遺傳或飲食有關,直系血親罹患大腸癌,或叔伯阿姨若有多人罹癌,常吃過度刺激性食物,如麻辣鍋、烈酒、濃咖啡、洋芋片、燒烤等,較易刺激下消化道,造成瘜肉或是腸道病變。

彰濱秀傳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徐弘指出,排便習慣改變是大腸癌的主要徵兆,包括便秘、腹瀉、血便、腹脹、肚悶痛、糞便常出現透明黏液等,建議應做進一步檢查,排除腸癌。

「多一分肉,最好吃五分蔬果。」徐弘說,飲食應清淡、少吃油膩食物,建議四、五十歲以上有大腸癌家族史,或過去有瘜肉、潰瘍性腸炎等高危險族群,應接受大腸鏡檢查。陳建志也說,「一顆瘜肉演變成大腸癌需五年。」呼籲高危險族群每隔三至五年做一次大腸鏡,期間可做糞便潛血,若發現潛血陽性者,當年需做大腸鏡確診。

fsj 提到...

有效克制壞脾氣 多用非慣用手

中央社 2012/03/11

(中央社台北10日電)你是否每每遇到有人插隊,或是遭心機重同事暗算就會忍不住想大聲咆哮?一個簡單的小練習或許能幫你控制住脾氣。

右撇子應養成習慣。以左手控制滑鼠、攪拌咖啡、或是開門。左撇子則應常常用右手做這些事。

「訓練」自己使用非慣用手似乎有助於多方面自我克制,就像是禮貌待人。

只要練習2週,就能降低衝動行事的傾向。

新南威爾斯大學(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學者鄧森(Thomas Denson)表示,練習自我控制和增進高爾夫球球藝或是鋼琴琴藝沒有什麼不同。

鄧森的研究顯示,人們試著使用非慣用手2週後,侵略性格就有收斂。鄧森表示,所以如果你是右撇子,就「在安全無虞的情況下都」改用左手。

鄧森表示,只有控制住自己,才不會發生對插隊者動粗或是謀害心機重同事的憾事。研究發現刊登在「心理科學最新指南」(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鄧森及同僚表示,犯罪學家及社會學家長期以來認為,人們容易在因緣際會以及自我控制力差的時候,犯下暴力罪行。他說:「這都是衝動行事的結果。」(譯者:中央社林亭儀)



◆ 胸悶、氣喘 慎防冠心病前兆

文/張木信 2012.03.11 自由

前總統陳水扁先生因冠心病,經署立桃園醫院醫療小組安排心導管檢查後,並沒有進行氣球擴張術,也沒有置放支架,只需要施以藥物治療;想必有很多人想要了解何謂冠心病及如何診治。

冠狀動脈是營養心臟肌肉的主要血管。有左主冠狀動脈(分為左前降枝及左迴旋枝)及右冠狀動脈(圖1)。當這些動脈因部分阻塞時,就會造成心絞痛,尤其是運動時會發生,而休息時就改善,此時即謂穩定性心絞痛。

若此心絞痛的頻率、嚴重度及時間增加,休息時無法緩解,這時候稱為不穩定性心絞痛,應立即到醫院求診。若冠狀動脈完全阻塞時,就產生急性心肌梗塞,此時病人輕者胸悶、胸痛、冒冷汗;重則休克、致命性心律不整、心臟衰竭,甚至死亡。

冠狀動脈疾病的診斷只要依據臨床症狀,尤其運動時(像打球、游泳、爬山、騎腳踏車等),或用力勞動時(像工作搬東西、爬樓梯、抱或提重物、快走等)有胸悶或氣喘都得懷疑。

一般年輕人以胸悶為主,年紀大尤其是糖尿病患者,以胸悶、氣喘為主。當有以上症狀時,就得至心臟科門診接受進一步檢查。檢查包括生化檢驗分析、靜態心電圖、運動心電圖、心臟超音波、核子醫學掃描,以及多切性(64、128、256)心臟電腦斷層掃描。當高度懷疑或已確定診斷後,經藥物治療不如預期時,就得考慮介入性治療。

目前對冠狀動脈疾病除了藥物治療外,有所謂的介入性治療。介入就是侵入性,將心導管藉由橈動脈(手腕處)或股動脈(鼠蹊處)送至冠狀動脈開口處,再經由細鐵絲線為引導,送氣球到病灶處(即病的發源處)給予壓力擴張,擴張完再退回氣球(圖2);若氣球擴張效果好,就可完成治療。若氣球擴張效果不好且符合健保標準,應幫病人申請支架擺置 (圖3)。

目前若申請非塗藥支架,健保可完全給付;若使用塗藥支架,病人需補付差額;若不符合健保標準,病人也可自費擺置非塗藥支架或塗藥支架。

需說明的是,擺置完冠狀動脈支架,不是就完全好了。除了按時回診接受藥物治療外,若又發生心絞痛時,應立即回診再進一步評估,可能是因新的病兆(即發病的跡象), 也可能是因支架撐起的血管又再狹窄了。

一般而言,接受氣球擴張術者,再狹窄率約50%,接受非塗藥支架者,再狹窄率約15到30%,接受塗藥支架者,再狹窄率約5%。但這只是一般統計的結果。若病人很配合醫師,也很努力把冠心症的危險因子降至最低(像戒菸、低油脂、低鹽、高纖、運動、保持理想體重及規律生活等), 接受任一種介入性治療都可達到很好的療效。(作者為彰化縣員榮醫院醫療副院長)

※ 相關報導:

* 鐵娘子減重食譜 不適合國人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mar/11/today-health1.htm

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指出,鐵娘子菜單有3個特色,第一個就是澱粉類食物非常少,藉此降低3餐的總熱量攝取;其次則是有大量的蛋白質,但她又不像是「阿金減肥法」只吃肉,而是加上青菜、水果以及少量吐司,如此一來,雖然可以利用「高蛋白飲食」的高代謝好處,但也能降低只吃肉可能造成的酮酸中毒發生率;第三是利用蛋的蛋白質利用率高、好吸收的特質。據了解,部分藝人在準備登台的前幾天也會使用類似的食譜減重。不過,劉怡里表示,這份食譜除了澱粉類食物太少、不夠均衡之外,雞蛋的份量實在是太多了,這是最大問題。

* 天旋地轉眩暈擾 醫:神經血管疾病徵兆
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5,66&id=14644

人氣天團飛輪海成員炎亞綸驚傳暈眩症,胸口發現異常,引發大眾對眩暈症疑慮,許多有相似症狀的民眾急忙上醫院詢問,「醫師,我跟炎亞綸一樣常常會頭暈,我會不會胸口也長硬塊?」紛紛要求醫師安排檢查,試圖找出病因。

* 醫生:高血壓就該多運動、正常飲食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6952814.shtml

高血壓患者,平時應該要多運動,保持飲食正常。許多人工作忙碌,常常忘記要吃飯喝水,需注意三餐定時定量,保持一天運作的基本活力。此外,他建議民眾平時也應該注意小便顏色,若顏色比啤酒更黃,表示水喝太少

* 停止減肥後繼續瘦 當心糖尿病作祟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mar/10/today-health6.htm

體重突然減輕可別高興得太早!42歲的簡姓女業務員節食減重,一個半月狂瘦15公斤,卻出現容易疲倦、四肢無力、多吃、多渴和多尿,停止減肥後,體重仍直直落,就醫竟發現罹患嚴重糖尿病。醫師提醒,年輕人不明原因體重急速下降可能是糖尿病、甲狀腺亢進造成,老人則多是癌症和精神疾病作祟,建議就醫檢查。



◆ 印尼狂犬病疫情 旅客注意

中央社 2012-03-10

最近印尼部分地區爆發狂犬病疫情,至少造成50人死亡。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今天呼籲欲前往當地的台灣旅客提高警覺,必要時可在出發前1個月,接種3劑狂犬病疫苗。

疾管局指出,疫情發生在印尼馬魯古(Maluku)省西南區,因當地狂犬病疫苗短缺,死亡人數可能增加,當局推測當地居民嗜吃狗肉,病毒可能藉由其他地方引進的犬隻帶入。

台灣不是狂犬病疫區,但對計畫前往疫區的台灣民眾,疾管局建議,在出發前1個月,可至旅遊醫學門診諮詢,與醫師討論後考慮自費接受狂犬病疫苗,需注射3劑疫苗才能產生足夠的保護力。

狂犬病是一種急性病毒性腦膜腦炎,病毒經染病動物抓、咬而進入人體,潛伏期約3到8週,偶而短於9天或長於7年以上,致死率近100%。

疾管局提醒,旅遊疫區應避免接觸溫血動物,如不慎遭咬傷,應立即以肥皂及清水清洗傷口15分鐘,再以優碘或酒精消毒,到醫院施打破傷風、狂犬病疫苗及免疫球蛋白等。

衛生組織估計,全球每年約有5萬5000例狂犬病死亡病例,死者30%到50%是兒童,其中亞洲占3萬1000例死亡,非洲約2萬4000例。亞洲以印度病例最多,中國大陸、越南、菲律賓及印尼也有病例發生,例如去年中國大陸報告1917例狂犬病,其中1879例死亡,為法定傳染病死亡數的第3位。

※ 相關報導:

* 台裔男染麻疹搭火車遊台 牽連500人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6952623.shtml

衛生署疾管局昨天公布今年首例境外移入麻疹確定病例,患者是一名留學印度的台裔美籍大學男生,傳染期間,他曾搭乘泰航班機來台,也曾搭乘火車到雲林旅遊,疾管局呼籲當天同車旅客,應該自主健康管理到13日,估計恐怕有500名乘客受到影響。

* 吃到過期克流感? 衛局:可延7年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6950040.shtml

衛生署根據藥品安定性試驗基準等規定,要求廠商提供檢驗報告,並參考歐盟、美國實驗結果,認定該批克流感有效期可展延7年,所以政府的公費克流感仍在有效期間,未過期。

fsj 提到...

上午吃零食 最容易發胖

諶悠文 2012-03-11 中國時報

早餐與午餐之間的時間短暫,想吃零食可能是飲食不正常的徵兆,更易導致體重增加。

美國1項新研究顯示,在早餐和午餐之間的上午時間吃零食,可能比其他時間吃點心更易導致體重增加,影響節食減肥的成效。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飲食協會專刊》。

這項由西雅圖「佛瑞德.哈奇森癌症研究中心」進行的研究發現,參加其減肥計畫的女性當中,習慣在上午吃零食的女性,1年來平均只減掉7%體重,午餐前沒吃零嘴點心者,平均甩掉11%的贅肉。

123名50歲至75歲、體重過重和肥胖的女性參與這項研究,其中97%的人每天吃零食。她們之中,只有19%在上午10點半到11點半之間吃零食,76%在下午2點至5點半之間吃點心。

研究人員指出,早餐至午餐間相對短暫,這段時間想要吃零嘴,可能是飲食行為不健康的徵兆,「可能反映隨興或瞎吃的飲食習慣,而不是要解除飢餓感。」

這項研究顯示,47.8%上午吃零食的女性,1天平均吃3次以上零食;下午吃零食的女性中,只有38.9%會吃那麼多零食,而且吃得較多是蔬菜水果。

研究人員麥提南女士表示,吃健康的零嘴可幫助節食減肥者避免飢餓,達成減重目標。

不過,這項研究發現,人們吃東西經常是因為貪嘴,而不是飢餓,問題就出在「盲目亂吃零食」攝取的卡路里增加,下一餐吃得也不會較少。研究人員的結論是,應該教育正在節食減重的人,以有益健康的方式把零食納入飲食當中。

※ 相關報導:

* 燕麥吃多,反而提升三酸甘油脂?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8&f_SUB_ID=1855&f_ART_ID=374473

燕麥粒出現,不會有問題;但如果把燕麥打成漿,成為濃稠的燕麥奶,則會改變纖維質的結構。 ...這類燕麥奶,基本上沒有蛋白質,就是澱粉。燕麥奶喝下後,因為是液體流狀物,比起扎實的燕麥粉或是燕麥粒,稀疏許多,因此較快消化,進入腸胃道。因為消化太快,很快會引發胰島素分泌,導致血糖快速上升,有時因胰島素來不及消化,就把多餘的澱粉轉化成脂肪。因此,有些人喝了燕麥奶,三酸甘油脂反而增加。

* 骨鬆治療藥品 需注意口腔保健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mar/12/today-health1.htm

衛生署早在96年12月時,就曾發布過新聞,提醒醫師及病患使用雙磷酸鹽類之骨質疏鬆治療藥物可能引起顎骨壞死的不良反應。



◆ 新版失智症篩檢 由家人來作答

【聯合報╱記者高詩琴/台北報導】2012.03.13

北市老人免費健康檢查三月起正式開跑,北市衛生局表示,今年採用新版本的失智症篩檢量表,不再由長者回答問卷,而是由家屬來回答,呼籲家屬多多陪伴老人家健檢。

「今天是星期幾?」、「這是什麼地方?」、「您的電話碼是幾號?」、「您的出生年月日?」這些問題是衛生局以前使用的「失智症社區篩檢問卷」內容。長者一一回答,答錯特定題數以上,將被轉介至精神內科或精神科門診就醫。

衛生局健康管理處專員許芳源表示,以前使用失智症篩檢問卷效果不錯,但許多失智長者被篩檢出來時都已是中後期,在專家建議下,今年改用「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AD8)」版本,期望可以更早期地發現有失智症狀的個案。

許芳源表示,「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AD8)」共有八大題,包括長者是否出現判斷力上的困難(如落入詐騙、買了不合適的禮物)、對嗜好的興趣降低、重複相同問題或陳述、學習使用小器具上有困難(如打錯電話、不會使用遙控器等)、忘記現在月份和年份、無法處理複雜的財務與忘記約會時間。

許芳源表示,若家屬發現長者過去幾年有出現該題的表現;或者原本就有此類表現,但越來越嚴重,就可以在該題得到一分。累積兩分以上,就應安排長者進一步確診。

凡設籍於北市今年年滿65歲以上(民國36年12月31日前出生)或55歲以上的原住民(民國46年12月31日前出生),皆可報名參加免費健康檢查。3月1日起可至各特約醫院預約,可撥打1999查詢特約醫院。今年共有4萬2千多名名額,目前已被預約了五成。



◆ 白袍高血壓出現逾6年中風比例高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2012/03/12

白袍高血壓不能小覷。基隆長庚醫院院長程文俊表示,一旦出現白袍高血壓逾6年,患者與原發性高血壓病患的中風比例相同。

同時也是長庚大學內科教授的程文俊昨(11)日在洪鈞培文教基金會公益講座中提醒,有些人在家中量血壓正常,到了醫院卻經常偏高,自認為僅是「白袍高血壓」,不以為意,事實上白袍高血壓也不能輕忽。醫師在門診中常遇到民眾自認屬白袍高血壓不需擔心,而不願長期追蹤或接受治療。

醫師提醒,在白袍高血壓出現的前6年,患者與正常人的中風比例或風險一樣,一旦超過6年,白袍高血壓與原發性高血壓的中風比例一樣,所以不能因自認屬袍高血壓而不以為意,仍需長期追蹤,觀察,必要時接受治療。

醫師說明,正確的血壓測量法是測量前平躺5分鐘或靠背坐5分鐘,臂與心臟同高,也要確認前1小時無攝取咖啡因,前15分鐘無吸菸、無外來腎上腺刺激物,並在安靜溫暖環境測量。

量血壓每次測量2次,如差距超過5mmHg則再加一次,確立診斷需連量3次,每次隔周,初期需兩臂皆量,臂壓高則需量腳壓。研究顯示,血壓由115/75mmHg開始,每增加20/10mmHg則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增加1倍,重視血壓控制是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必要作為。

※ 相關報導:

* 皮膚搔癢 中醫祛風補血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mar/12/today-health5.htm

中醫認為,搔癢常是風濕熱的表現,所以用苦參、石膏、知母、牛蒡等除掉外在淫邪,搔癢就能消除,若身體太虛的,還要補血,因為搔抓在中醫就是「風」的問題,「治風需治血,血行風自滅」,所以用當歸、何首烏、蒺藜等祛風補血。



◆ 2014年 美醫界分享電子病歷

【世界日報╱編譯中心綜合10日電】2012.03.13

編譯中心綜合10日電

聯邦衛生主管表示,政府將提議要求醫院和醫生等醫療服務供應業者,在2014年以前,具備分享病患電子醫療紀錄的能力。

洛杉磯時報報導,衛生與福利部醫療資訊科技全國協調官莫斯塔夏瑞(Farzad Mostashari)表示,政府至今已補助醫院和醫生數十億元經費,以提升電子醫療紀錄的能力,但目前進展仍不足以進行資料分享。

莫斯塔夏瑞表示,目前在醫師和醫院採用數位紀錄,以及執行傳送電子處方等基本功能,已有大幅進展,但截至2010年的資料顯示,僅有19%醫院可與院外醫師以電子化方式分享病患的資訊;此外,有73%主治醫師在病患出院後兩天仍未收到資料。

莫斯塔夏瑞9日在一項由消費者、雇主和醫療團體代表舉行的會議中說:「我們認為病患已無法再等待,我們不能再耗五年了。」

聯邦當局是在2009年開始投入逾270億元,以協助醫院和醫師把文件成堆的醫療照顧系統進行電腦化。此舉目的在讓各種狀況下的醫療服務供應業者,即時取得病患的重要資訊,以改善醫療照顧;此外,亦可排除不必要的重複測試和程序,以有助於控制成本。

不過,許多批評人士指出,投入電子紀錄的數十億元是用在設計不良的軟體和系統,許多系統之間根本無法構連。

長久以來,許多醫院和醫師基於技術限制或同業競爭心理,無法或不願意與組織以外的醫師分享病患紀錄,而聯邦政府目前正與醫療團體和科技業者合作,希望在科技標準和政策規範尋求共識。

由於具備迅速分享資訊的能力,是發揮電子醫療紀錄許多益處的重要關鍵,因此包括奇異(GE)和微軟(Microsoft)在內的大企業,以及許多小規模的軟體公司,均試圖搶食這塊科技投資的大餅。

fsj 提到...

睡前玩3C 心情高亢難入眠

中央社 2012/03/13

(中央社記者龍瑞雲台北13日電)台灣睡眠醫學學會今天表示,9成以上民眾睡前1小時都會使用3C產品。醫師表示,電子產品螢幕的光源會干擾大腦,抑制腦內褪黑激素分泌,通常要花很久時間才入眠,影響睡眠品質。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今天發表一份網路調查,調查顯示,5127名受訪者中,有97%以上民眾在睡前1小時都有使用3C產品習慣,包括智慧型手機、電視、電腦等,8成受訪者延後就寢時間,近2成都在凌晨2時後才上床睡覺。

長庚醫院睡眠中心臨床心理師吳家碩表示,人體睡眠系統通常需要1個小時來運作準備,因此睡前活動型態對睡眠品質有直接影響。

吳家碩表示,臨床觀察發現,睡前使用3C產品,易使肩頸及手腕痠痛;若心情因電玩、連續劇情處於興奮高亢狀態,則睡前心情不易放鬆,直接影響入睡時間。

吳家碩表示,3C產品螢幕與眼睛的近距離光源會干擾大腦,抑制民眾腦內分泌有助入睡的褪黑激素,影響睡眠品質。

「睡前321,頭腦不當機」,吳家碩建議,在「睡前1小時」做到「3不」,不使用3C產品、不加班工作過度用腦、不再做刺激性活動;及「2要」,要養成良好睡眠習慣,並要營造良好舒適睡眠環境,將房間燈光調整為橘黃色。

※ 相關報導:

* 近視雷射 40歲後須定期追蹤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6958735.shtml

同意書中也提醒患者,術後恢復期間可能有眼睛疲勞、乾眼、眩光、夜間駕駛困難、對比敏感度降低等症狀,個別患者的症狀可能持續,此時可經由點眼藥、配戴眼鏡、或再次手術修正改善。另外,手術後雖不會加重、但也無法改善近視族群本身好發的視網膜病變、青光眼、白內障等影響視力的眼疾,建議患者到40歲過後,必須定期術後追蹤,保障視力健康。

* 長輩愈反對 國中生網癮愈嚴重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11051801/112012031300055.html

柯慧貞建議,青少年一旦沈迷網路,家長不要一味反對,從調查資料的交互分析也顯示,當國中生的周遭同儕愈支持上網,父母愈反對時,孩子網路上癮程度愈高。父母可開放合理的時間上網,並要讓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得到歸屬感、愉快與成就感,減少上網依賴。



◆ 情緒低落 尋求適當方法改善心情

文/ 彭心怡 2012.03.13 自由

美國著名歌手惠妮休士頓猝死的新聞,讓不少歌迷感到錯愕,沒想到隔天竟傳出資深藝人鳳飛飛罹癌過世的消息,更讓歌迷傷心不已。

當有失眠或嗜睡、感覺失去興趣或喜樂、出現疲勞或失去能量的感覺,或突然改變飲食行為及出現思考或專注力減退等症狀時,可能就需要尋求適當的方法或管道來紓解自己的憂鬱情緒了。

其實憂鬱並不可怕,找到適合自己的改善方法才是重要的。以下提供幾項幫助自己如何在生活中舒緩憂鬱情緒的良方:

●改變認知思考:透過具體陳述的事件,找尋憂鬱的原因。例如將「我很難過」的想法改變成「我很難過,因為聽到這麼多藝人去世消息讓我感到不可思議,我想可能是訊息來得太快,我還沒有心理準備,或許找朋友們聊聊,心情可能會好一些。」

改變慣有的認知思考,對降低憂鬱、調節身心是個不錯的方式。

●適度運動:找一項自己喜歡的運動,每日30分鐘,不僅可增進肺活量,同時肢體上的伸展腦部活氧量也會增加,有助調節情緒。

●聽輕柔音樂搭配腹式呼吸:負向事件若不斷在腦中徘徊,很可能加重憂鬱的症狀,因此若能轉移注意力在音樂的旋律上,並搭配穩定的呼吸,能暫緩憂鬱的產生。

●按摩、泡澡促進血液循環:泡澡的用意主要是為了讓身體透過血液循環下獲得放鬆。可選擇自己喜歡的香味海鹽或精油於熱水中,透過呼吸與嗅覺的引導下紓解情緒。

●閱讀紓壓心靈小物與書籍:若能選擇一本你有興趣的心靈讀物,不僅能從中找尋調節憂鬱的良方,同時也能達到安定心神的結果。

若憂鬱症狀持續無法獲得改善,建議可至醫院精神科尋求醫師協助,同時透過心理諮商晤談,更有助於憂鬱症狀的緩解與改善!(作者為台北聯合心理諮商所心理師)



◆ 過了45歲 越活越快樂

中央社 2012.03.13

(中央社台北12日電)一般都以為只有年輕人才會覺得生活充滿樂趣,不過研究人員表示,事實上是年紀越大,活得越快樂。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一旦過了中年,身體上的生活品質就會下滑,不過我們精神上的滿足度卻會增加。

先前的研究顯示,我們的幸福程度呈現U曲線,約在45歲時降至最低點,不過之後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英國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的研究便支持這樣的論點。

研究人員分析了美國與英國1萬多人的生活方式與健康型態。他們使用8項要素,包括對整體健康、疼痛、社交功能與心理健康的認知,來評估生活品質。

領導研究的斯村杰斯(Saverio Stranges)博士說,幸福感可能會隨著年紀增加,因為我們在解決困難上,會發展出比年輕人「更好的處理能力」。

他又說:「人在身體上的生活品質,明顯會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不過有意思的是,心理上的幸福度不會下滑,事實上反而是在增加。」

他說:「我們認為,這可能是因為有較好的處理能力,之前的研究也支持這樣的詮釋。先前研究顯示,年紀較大的人往往有內部機制,比年輕人更能妥善處理困難與負面情況。」

斯村杰斯說:「這可能也是因為對生活的期待度下降,年長的人較不會在個人與職業領域上,對自己施壓。」

研究也發現,每天睡6到8小時的人,身體與心理健康的分數,往往都比平均睡不到6小時或超過8小時的人高。(譯者:中央社張曉雯)



◆ 太害羞是病? 醫師:提防社交焦慮症

台灣醒報/陳珮瑜 2012-03-13

太害羞,可能也是焦慮症的一種!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林朝誠表示,一般人會認為「宅男宅女」只是出於個性上的害羞才導致其長期躲在家裡不敢出門,卻忽略了其罹患了「社交焦慮症」的可能性。社交焦慮症是一種的精神疾病,林朝誠呼籲民眾,要多加注意親友是否對社交或公開場合感到強烈恐懼,若有此傾向應陪伴其接受醫師的評估治療。

林朝誠表示,社交焦慮症是一種對社交或公開場合感到強烈恐懼或焦慮的精神疾病,約有4%至14%左右的人會罹患此病,且真正的病因不詳,醫界認為其和基因遺傳有關。他補充說,通常發病於14到16歲的青少年,而且平均的病程長達20年以上。

罹患之後會引發哪些症狀?林朝誠說,通常當患者處於社交情境,意即餐廳、演講等需要在公開場合講話的時刻,甚至是講電話,都會因太過緊張而出現發抖、臉紅、冒汗、心悸、胸悶等生理症狀,並伴隨無法忍受的恐懼,有時候會躲在家裡不敢出門,也就是社會認為的「宅男宅女」。

林朝誠繼續說,病患對於自己的表現常有不合理的負面想法,認為自己做什麼事都不對,也會覺得別人會時常注意自己的表現,一旦自己表現不如預期,別人馬上就會否定自己。而病患雖然能夠理解這樣的焦慮或害怕是過度誇張,但卻無法跳脫負面情緒,「有些人會為了逃避,開始酗酒、吸毒或是沉迷網路。」

「另外,社交焦慮症常常伴隨著其他合併症一起出現。」林朝誠進一步解釋,約有37%的病患病情合併有重鬱症、24%的患者會有酒精或是藥物濫用的情形、7.9%的人會網路成癮;而合併憂鬱症的病患的自殺意念和企圖都比其他病患來得高。

「網路其實也可以成為一種治療方式。」談到該如何治療社交焦慮症,林朝誠表示,台灣目前的治療方式分成藥物治療和團體治療,常常會合併使用;而現在網路上也出現了許多病友的自助團體,病友會透過網路和其他人交換生病歷程以及治療的經驗,雖然缺少和醫師的面對面互動,但也不失為一個初步面對的方式。

林朝誠呼籲,由於社交焦慮症是最近才被認可為正統的精神疾病,要多加注意親友是否有此傾向。他也提醒民眾,「求診」這項行為對於患者也是一種社交情境,很多患者因此畏懼向醫師求助,如果身邊的親友有類似情況發生,可以陪伴其接受醫師的評估治療,早日走出疾病陰影。

fsj 提到...

春天蓄陽氣 護肝調味清淡

【聯合報╱徐佳吟/台北長庚醫院中醫內兒科主治醫師】2012.03.13

經過了寒冷的冬天,天氣漸漸暖和,萬物復甦,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養生計畫也應當從春天開始。春天,草木動物開始生長,人身的陽氣也是生長的最佳時間。

中國古代的經典醫書《黃帝內經》提到:春傷于風,夏生飧泄。

春天在五行中屬木主風,為肝氣生、陽氣生發的季節,如果春天多受了風,到了夏天,就容易產生腹瀉的問題,甚至因身體陽氣的發生不足,到了秋冬產生特別怕冷、容易感冒的問題。

對於年紀較大的長輩及容易手腳冰冷的年輕女性,冬天因天氣寒冷,常有手足冰冷,畏寒等症狀,春季正是好好培養陽氣的最佳時機,另外正在生長發育的小孩,在春天如陽氣生發得宜,在夏天有可能身高發展較好,春季養生正是最好時機。

春季養生應如何進行呢?冬季多裹的厚重衣物可稍微減少,多進行戶外活動接觸陽光,但要注意保暖避寒,避免受風,身體體質較為虛寒的民眾,可多進行一些活動強度輕中等的活動,如散步、騎腳踏車等使身體微微發熱,另外飲食要注意避免冰涼的食物或飲料。

春季在五臟中主肝,趁著春天陽氣生發,有肝臟疾病的民眾可趁春天養肝,食物上可多食用韭菜、蔥、山藥等食材,搭配蔬菜或高蛋白的食物,調味上宜清淡以培養生發的胃氣,應避免過辣或過度刺激的食物。另外也可用天麻、枸杞、菊花、玫瑰花等入肝經的中藥泡茶飲或入菜做藥膳。

※ 相關報導:

* 觀質量、辨色味 做個清爽女人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6957184.shtml

十女九帶,對女性來說,帶下問題十分常見。其實,正常的生理性白帶,是指女性常有的分泌物,用來製造酸性環境與濕潤陰道,尤其排卵期前後以及月經前一周,因荷爾蒙作用而大量分泌。但如果作息不正常,就有可能轉變為病理性的白帶,從質、色、量、味,可來看出端倪。質,就是分泌物開始轉為豆腐渣樣、乳酪絲樣或是膿性的泡沫性分泌物。色是指分泌物從透明轉為黃綠色或者暗褐色,甚至帶有血絲。分泌物的量,也會比平常更多,甚至需要使用護墊。最後是味道,會從無味變成酸臭味,甚至魚腥味。



◆ 日食紅肉罹癌風險增 研究:牛豬少吃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2.03.14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人員發現,長期每天攝取紅肉者,出現心臟病與癌症的機率增加14%,而每天長期食用加工肉品者,罹癌機率更提高到18%,死亡率則增加到20%,而且加工肉品含有飽和脂肪、鈉、亞硝酸鹽和某些致癌物質,容易造成慢性病或心臟與癌症。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持續觀察8萬多名女性以及3萬多名男性長達28年,發現每天吃紅肉者,在研究期間死亡率增加13%,出現心臟病或癌症的機率增加14%,而每天食用熱狗、培根與義大利香腸等肉類加工品者,死亡率增加到20%,出現心臟病與癌症的機率也提高到18%。

研究人員法蘭克表示,「從研究結果來看,民眾定期吃紅肉特別是加工肉品,的確會提高早死的機率,」另外,哈佛大學研究也指出,如果民眾每天的紅肉攝取量可以減少半份,有7~9%的死亡其實是可以避免的。

根據美國肉品協會指出,美國民眾每年食用29公斤的豬肉與牛肉,其中雞肉更攀升到每人每年吃掉36公斤,而且數量過去20年來已經出現改變。

加州大學研究人員歐尼希則表示,每年美國健保支付高達26兆美金,其中慢性疾病佔去75%,他認為減少紅肉攝取量不僅可以減少發病率,也相對減少了健保支出。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The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期刊。

※ 相關報導:

* 慢性肺病 忌加工肉品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377252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最好不要吃香腸、培根、火腿、臘肉等加工醃漬肉品。西班牙最新研究發現,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如果食用香腸、培根、火腿等加工肉品,很容易讓病情發作、加重,患者可能就得再重回醫院,接受治療。

* 喝酒又吃藥 交互作用當心致命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mar/13/today-health2.htm

事實上,若空腹飲酒,約可在30分鐘至2小時內達到最高血中酒精濃度,如果是吃飽後喝酒,身體約需2至6小時才可將酒精吸收完全,因此,不管是喝酒前吃藥或酒後吃藥,藥物與酒精都可能會在身體內造成交互作用。



◆ 美研究:胃酸逆流會腐蝕牙齒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2012/03/13

胃食道逆流常讓人很不舒服,好像「火燒心」。美國最新研究指出,胃食道逆流不只會傷害食道,當胃酸逆流至口腔,牙齒也會受到嚴重損害。

美國田納西大學、塔佛茲大學研究人員花六個月時間追蹤、研究,結果發現,近半數胃食道逆流患者牙齒受到嚴重腐蝕,牙齒磨損狀況比一般人更嚴重。胃酸逆流可能導致牙齒變薄、變尖,甚至出現蛀洞。研究成果近日已發表於三月號的「美國牙科協會期刊」。

研究首席作者美國田納西大學口腔修復學科副教授達拉妮‧坦特比羅珍表示,許多人都會胃酸逆流,但民眾往往不知道胃酸逆流也可能傷害到牙齒。

當胃食道逆流發作,胃酸會從胃部竄進食道,通常也會跑到口腔,造成灼熱、疼痛感覺。研究人員解釋,胃酸帶有強烈酸性,可直接溶解牙齒表面,或讓牙齒表面變軟,胃酸會一層一層腐蝕牙齒,牙齒不但會變平,也會變薄、變尖,或出現孔洞。

共有十二位胃食道逆流患者、六位健康民眾參與研究計畫,研究人員用光學掃描儀器檢查他們的牙齒、口腔狀況,追蹤六個月發現,將近一半的胃食道逆流患者牙齒受到胃酸腐蝕,與一般健康者相比,胃食道逆流的患者牙齒受損情況更為嚴重。有些長期胃食道逆流的患者表示,雖然有在吃藥,但牙齒還是受到侵蝕。

研究另一作者為美國塔佛茲大學牙醫學院臨床副教授大衛‧李德,他表示,患者可能不會注意到自己牙齒出現變化,因此牙醫師最好請患者每六個月回診一次,並用儀器觀察患者牙齒是否受胃酸腐蝕。



◆ 善用電風扇 除霉很簡單

中廣新聞/吳佩臻 2012-03-13

最近天氣濕濕冷冷,不但衣服不容易乾,浴室、廚房還容易發霉,造成不少困攪,家事專家林素芬指出,民眾可以善用電風扇增加空氣對流,對於維持居家乾爽、水氣蒸發很有幫助。

別以為電風扇只有在夏天才派的上用場,冬天濕冷的天氣可以利用電風扇增加空氣對流,幫助易潮的浴室、廚房減少潮氣累積,另外,冬天衣服不容易乾,民眾可以吹風機和電風扇加速衣服的乾燥,穿起來才不會潮潮的。

另外,針對濕氣重、浴室廚房的霉斑該如何去除?家事專家林素芬說:「浴室的霉斑分二種,一是浴缸和洗手台防水橡膠上的霉斑,這種霉斑用海綿和菜瓜布很難去除,可以廚房紙巾折成長條狀,再加上漂白水直接淋在上面,放一個晚上隔天拿下來就會發現霉斑都不見了。

另一種牆壁上的霉斑,可以用白醋加清水擦拭。但最主要的還是斷絕濕氣來源,洗完澡後通風機一定要開,沒有通風機的話,民眾可以善用電風扇增加浴室的對流,將水氣蒸發。」

另外,林素芬也提醒,鞋櫃是最需要除濕的地方,因為如果鞋子長霉菌,對於足部的健康會有不良影響。建議大家可以在鞋櫃放洗衣粉,除了可以除異味還能吸收水份,不過這個方法不適合放在廚房,因為廚房有許多食物,會影響食物的味道。

另外,鞋櫃平時也要打掃,可以用小蘇打水擦拭,一來可以去除異味,二來可以除汙。

fsj 提到...

女性工作太煎熬 易失控暴食

【Upaper╱中央社)】2012.03.14

芬蘭研究顯示,飽受工作壓力煎熬的女性,較容易透過食物尋求慰藉。

這項發表於「美國臨床營養雜誌」的研究發現,工作倦怠的女性也易養成「情緒化」大吃習慣,或靠吃東西來紓解壓力、焦慮和沮喪,而非止餓。她們甚至更傾向「失控」的大吃──總是覺得餓,或無法停止吃東西直到把食物掃光光。

芬蘭職業健康中心、研究執筆人之一尼凡培拉指出:「工作倦怠的女性更易情緒化和失控進食,且難以改變飲食行為。」

尼凡培拉表示:「我們建議應先解決倦怠感,且在肥胖治療中評估患者的工作倦怠指數和飲食行為。」

研究調查對象為230名參與健康生活形態改變的女性,年紀介於30歲至55歲之間且都是職業婦女。她們在實驗之初完成工作倦怠和飲食習慣的調查。調查顯示,22%的女性承受某種程度的工作倦怠,且她們在情緒化和失控飲食程度得分較高。

此外,研究開始時,未有工作倦怠困擾的女性,1年期間失控飲食情況有下滑趨勢。但平均而言,工作倦怠組則難以戒除失控飲食。

※ 相關報導:

* 老人飲食/料理用心 營養全吃下肚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6959885.shtml



◆ 類大麻新興毒品 「裝」香菸攻進台灣

自由 2012.03.14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地球村時代來臨,毒品流通也加快!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管制藥品組近日在檢、警單位送驗的菸草相關檢體,發現新興毒品JWH-122及AM-2201,這兩種成分類似大麻的合成藥物,吸食後,會有類似大麻的迷幻作用,在國際間算是新興毒品,而在德國已有青少年因吸食JWH-122而出現中毒的案例發生。

管制藥品組徐睿代理科長指出,大麻是植物,而這些類大麻成分的毒品則是化學合成藥物。根據送驗樣品顯示,這些毒品使用者應是把它混在菸草中、捲成紙菸吸食。其中JWH-122甚至還摻有K他命毒品,呼籲出入娛樂場所的民眾或夜店咖,更要提高警覺,注意自身的安全,因為你吸的可能不是菸草而是新興毒品!

國外調查結果指出,吸食JWH-122或AM-2201者會出現緊張、焦慮、嘔吐、妄想、精神混亂、恍忽、心跳加速等症狀,另吸食AM-2201者的情緒特別容易激動,並具輕微攻擊性。

更令人擔憂的是,JWH-122及AM-2201可能含有大量未知藥效的不明化學物質,一經吸食或過量吸食,有可能導致中毒、死亡等危險後果。

fsj 提到...

便祕類型有四種 改善方式各不同

【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2012/03/14

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中醫部醫師許麗娟表示,當大便在腸道滯留太久,以至所含水份被吸收後,促使大便過於乾燥、堅硬,結果排出不順、拉出困難等就稱為便祕,其中,以老年人、怕熱或畏冷、生病或大病初癒的人常有便祕的情形發生。

許麗娟醫師指出,容易便祕的人約可分為四類型,第一類型的人,便祕通常是容易上火、飲酒過多、吃太多辛辣類或烤炸類食物、服用過量補藥所造成;第二類型的人,常因開刀後腸道粘黏、跌打損傷傷及腸道所致,以致腸蠕動不能協調。

第三類型的人,病後、產後、年老體弱等所引起的氣血虧虛或損傷陰津等,導致形成便祕;第四類型的人,常吃寒涼或生冷類食物,結果導致陰寒內結,最後就形成便秘。除了四類型的人之外,臨床上,飲食缺少攝取纖維質、水分長期補充不足、長期性壓抑排便衝動、藥物使用、疾病、缺乏運動、長期久坐等,都可能會造成便祕。

長期便祕的人,中醫治療可從寒祕、熱祕、虛祕、實祕四類型著手,不同的類型有不同的用藥模式,也有人屬於各類型互相夾雜的複雜情況,治宜辨證論治,對症用藥。

賴英秀醫師指出,寒祕的人很怕冷又愛熱食,有四肢冰冷、小便清長、尿液顏色淡等情形,適合使用溫熱類藥物進行治療,包括附子、乾薑等中藥材,或是薑湯、麻類食物等,可促進腸道蠕動加快,幫助順利排便;實祕跟熱祕有點雷同,只是程度上的差異而已,患者體質通常還不到燥熱的狀態,需端視程度差異用藥。

賴醫師進一步指出,熱祕的人很怕熱又愛吃冰,可能患有青春痘及其他皮膚病,且有口臭、嘴破、火氣大、口乾舌燥之象,治宜調整津液,適合使用生地、麥門冬、天門冬等中藥材,蜂蜜、香蕉也有利於讓腸道津液多一點;虛祕的人通常抵抗力較差、體質較弱、臉色蒼白、缺乏體力,通常排便時有氣無力,所以腸道無力順利排便,治宜補氣補血,適時補給能量,以提供大腸機能,可使用黃耆、人參、當歸等。

值得注意的是,現代人的便秘類型已經不是單存的寒祕、熱祕、虛祕、實祕四類型,有的人會因為感冒而引起病情變化,有的人呈現虛實、寒熱互相夾雜的類型,臨床上就佔了五成以上,所以治療時只能當下辨證論治,找出患者便祕的類型後對症用藥。

許麗娟表示,便祕在傳統中醫屬於大便難、不更衣等範疇,除了接受治療、養成定時排便習慣外,其實從日常生活中就可以預防便祕的發生,建議採取「三不三要」原則,以便遠離便祕的困擾。

所謂「三不」是指不要因為怕胖而不攝取脂肪,多數人總認為脂肪熱量高而不願意食用,其實適量脂肪不僅具有潤便的功用,而且脂肪酸也可刺激腸道蠕動;不要暴飲暴食以免造成腸胃負擔,甚至於破壞腸胃的運作;不要讓自己承受過重的壓力,因為壓力過重會導致內分泌失調,加重便祕的機會。

所謂「三要」是指要多喝開水,每天至少補充二千至二干五百毫升的水分,讓大便維持適當的軟硬度;要多做運動,因為運動可刺激腸胃蠕動,使排便功能恢復正常,甚至於增加腹壁肌肉、其他排便肌肉的收縮力量;要多吃富含纖維的食物,多吃胚芽米、麥片、豆類、水果、蔬菜、海藻等高纖食物有利於排便。



◆ 減緩經痛 醫:巧克力含會造成血管收縮的咖啡因,不宜過量

中央社 2012-03-15

醫師黃伊寧今天表示,經痛是不少女性的困擾,疼痛感甚至可比生產,除使用藥物止痛,也可服用維生素E、魚油及熱敷改善;但巧克力含會造成血管收縮的咖啡因,不宜過量。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家庭醫學科醫師黃伊寧表示,經痛可分為原發性及續發性兩類,前者為前列腺素造成子宮收縮缺血,至於心理因素、體質及內分泌等因素也會影響。這類經痛多半持續1至2天就會改善。

續發性經痛則是病理因素造成,例如子宮內膜異位、骨盆腔細菌感染、子宮肌瘤等造成,疼痛通常持續3至4天,甚至持續到經期結束。

黃伊寧提醒,若嘗試各種方法經痛仍無法緩解,影響正常作息、經血量過多或過少、不規則出血或有嚴重經前症候群,就必須懷疑是病理性經痛,應尋求醫師協助。

她表示,除在醫師處方下借助非類固醇性止痛藥、避孕藥等藥物輔助改善經痛外,也可以從經期開始前3天起,持續5天服用400至800毫克的維生素E或熱敷改善子宮肌肉血液循環。另外,也應減少肉類、乳製品等飽和脂肪酸攝取,改攝取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魚油)。

黃伊寧提醒女性民眾,咖啡因會造成子宮內膜血管收縮,巧克力雖然含有助減緩經痛的鎂、且會誘發釋出腦內啡,讓人心情愉快,但是也含有咖啡因,建議勿過量食用。



◆ 懷孕婦女勿碰咖啡因

【台灣新生報/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2012/03/14

除了瘦肉精外,攝取過量的咖啡因會增加心悸症狀;而高膽固醇飲食則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咖啡因廣泛存在於咖啡豆、茶葉、可可籽等60多種植物中,也可經由人工合成,做為飲料或藥品的添加物。衛生署表示,咖啡因會刺激中樞神經系統,增加腎上腺素的分泌,而使人體呈現興奮狀態,消除睡意。還會刺激胃酸分泌,增加食慾,刺激心肌收縮,使心跳加速。當一天攝取的咖啡因超過500mg(毫克)時,容易出現煩燥不安、焦慮、易怒、心悸、噁心感及尿液增加等咖啡因輕度中毒現象;若一天攝取超過10g(公克),則可能引起全身抽搐、昏迷、嚴重腦水腫、低血鉀、或心律不整、心臟麻痺等嚴重症狀,但是每個人體質各異,對咖啡因的反應也不盡相同。

咖啡因雖然不會對人類生育造成影響,但咖啡因會經由胎盤及乳汁傳遞到胎兒及嬰兒身上,因此建議懷孕及哺乳婦女最好不要喝含有咖啡因的飲料。至於腦部尚在發育階段幼童,也應避免喝含咖啡因的飲料。依據歐盟食品科學專家委員會之評估資料顯示,每人每日咖啡因攝取量在300mg以下,對健康應不致造成影響。衛生署建議,每人每日咖啡因攝取量以不超過300mg為原則。

高膽固醇食物如卵黃類等應限量,含有反式脂肪的食物也應少攝取,以免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另,像是已經被禁用的鹽基性芥黃,也常被添加在酸菜、黃蘿蔔、黃豆干中,過量攝取也會有心悸問題。

fsj 提到...

反脂吃太多 易有攻擊性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2012/03/15

反式脂肪吃太多,不只傷害健康,連情緒、行為也可能出現變化!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研究發現,多吃反式脂肪的人,情緒比較易怒,行為也較有攻擊性。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副教授彼崔斯‧戈隆布為研究計畫主持人。共有近一千名男女參與研究,這是第一份研究證據發現反式脂肪與不良行為大有關連。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線上版「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期刊(PLoS ONE)。

植物油經過「氫化」過程,就會產生反式脂肪酸。「氫化」過程可讓不飽和油脂在室溫定型,不至成為液狀。人造奶油、酥油與預製、調理食品都含有反式脂肪。

醫學證據證明,攝取反式脂肪,容易使血脂濃度上升,進而對心血管健康造成衝擊。另外,反式脂肪也會傷害新陳代謝功能、促使身體產生氧化反應、使發炎現象加劇,並讓胰島素出現抗阻性。

研究團隊以九百四十五位成人為研究對象,評估他們飲食與行為之間有何關聯性。研究結果顯示,食用越多反式脂肪的人,行為越容易出現攻擊性,情緒也較為急躁、易怒。

戈隆布表示,若這是常態現象,代表含反式脂肪食物可能不適合進入校園、監獄等場所,因為食用反式脂肪後,行為會變得更具攻擊性,而這會波及到其他人。



◆ 研究:手握冰水瓶 運動更持久

【台灣醒報/莊瑞萌】2012.03.15

美國史丹佛大學研究人員發現,運動前將手掌加冷,可以增強肥胖女性運動時的忍耐度,以及心血管健康,研究人員也建議,在運動前,將開水冰凍後在運動時攜帶,等到冰塊融化時還可以用來飲用,以補充水分。

史丹佛大學研究人員邀請24位30歲到45歲身材較為肥胖的女性參與實驗,其中一半的人在運動前,雙手握著裝有水溫攝氏16度的瓶子,另一半則握著水溫為37度的瓶子,接著讓所有人從事伏地挺身與使用跑步機運動,研究人員發現,在持續運動45分鐘觀察期間內,手握水溫度較高的民眾最容易出現半途而廢的結果,而手握冷水瓶可以讓運動的人感受到冷,減少流汗與疲憊感,因此,可以延長運動時間,也較容易達到瘦身的效果。

研究人員希姆斯表示,「肥胖女性較常容易抱怨在運動時流汗與感到疲累,因此,只要讓體內溫度上升速度變慢,也就是說體內不會累積高溫,運動時就不容易感到不舒服。」

經過3個月實驗後發現,感受到冷的女性民眾,完成2.4公里慢跑時間縮短了5分鐘,腰圍也減少約7公分,休息時血壓值也較低。

希姆斯建議,民眾運動前可以先將開水冰凍後,在運動時攜帶,除了讓手感受到冷之外,等到冰塊融化後便可以用來補充水分,一舉兩得。

本次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的「流行病學與預防及代謝科學會議」上。



◆ 長時間打電腦 罹網球肘增多

【聯合報╱記者段鴻裕/斗六報導】2012.03.15

大學、研究所即將進入期末和畢業論文寫作衝刺階段,成大醫院斗六分院復健科主任葉典松昨天表示,最近因長時間使用電腦引發網球肘或腰椎、頸椎疼痛而求診的年輕人明顯增多,尤以18歲至30歲的年輕人最多,希望學生使用電腦時能多動一動,減輕腰、頸的壓力。

除了年輕人,務農為主的雲林縣老農夫、退休公教人員與榮民,身體關節退化,頸椎、腰椎和膝蓋退化最快,每天幾乎都有上百人到成大斗六分院復健;葉典松說,高齡人口身體退化明顯,透過復健維護身體關節功能,很有必要。

葉典松說,以電腦為主要工具的學生或上班族,因長時間維持相同姿勢或久坐不動,腰椎不斷承受壓力,初期會腰椎疼痛,再來會腳部痠、疼;而身體在不知不覺中不斷向前傾斜,頸部姿勢愈來愈彎曲,也造成頸部痠痛和病變。

另外,有些長時間打電腦的學生,手部、手肘等肌腱發炎,會出現俗稱「網球肘」的症狀。

葉典松說,如果是腰、頸痠疼,會先以運動、腰與頸部的牽引協助治療,網球肘等肌腱病變,初步則以啞鈴協助復健,治療效果都不錯;但最重要還是要養成每半小時或1小時就起身活動一下習慣,不要整天將壓力都集中在頸、腰等部位,只要動一動,紓壓效果很明顯。

※ 相關報導:

* 英教授:現代人怕死 不改變生活習慣卻猛吃藥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130518/132012031500836.html

哈珀說,現代人不願意改變生活習慣預防慢性病,反倒靠藥物控制或是減緩慢性病發作的作法,令人憂心。



◆ 預防失智從大量閱讀開始

【Upaper╱中央社】2012.03.15

失智症是21世紀最大病症之一。成大醫院神經部主任及失智症中心召集人白明奇今天說,根據研究,閱讀可以改變大腦,預防失智症應從大量閱讀開始。

白明奇表示,美國西北大學教授史諾頓研究,曾有130 多位天主教修女捐出大體供醫學研究,經解剖,其中有28位患有失智症,這些人的大腦已有老化斑,神經纖維也都硬化,但奇怪的是,這些修女有病理變化卻沒有症狀。

研究最終結論顯示,這些失智症修女經過大量閱讀,閱讀可以改變大腦。

白明奇說,21世紀失智症老人非常多,從來沒有一個時刻有這麼多失智症患者,但失智症讓大家更了解人性。有位照顧失智媽媽的女兒表示,媽媽失智後,她才開始了解自己的媽媽。

成大醫院院長林炳文表示,美國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是「阿茲海默氏症」,也就是失智症,這個疾病也將成為台灣的頭號敵人。研究指出,全世界每7 秒鐘就會有 1人罹患失智症,這是所有人必須面對的問題。

fsj 提到...

二氧化碳濃度高 食慾大增恐致胖?

【Upaper╱中央社】2012.03.16

二氧化碳排放可能使我們變胖嗎?丹麥研究人員提出驚人理論指出,丹麥肥胖人口的增加,大致符合空氣中二氧化碳增加的情況。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 研究人員赫爾索研究胖瘦兩種人的體重長達22年,他在注意到連瘦子的體重都增加後,開始尋求解釋,他發現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也和體重一樣增加。

他於是提出,食慾素可能受到二氧化碳影響;食慾素是一種存在於腦內的荷爾蒙,會調節睡眠及刺激食物攝取。

赫爾索也提出證據指出,1986年到2010年期間,美國東岸居民肥胖增長最為迅速,而當地是二氧化碳濃度最高的地區。

為了驗證他的假設,格洛斯楚普大學進行實驗,讓6名男子待在特殊氣候室內,其中幾人暴露在二氧化碳濃度較高的環境中,7個小時後,受試者獲准吃到飽,接觸到較多二氧化碳的男子所吃下食物,比濃度受控制者多了6%。

科學家聲稱,世界肥胖人口藉由節食,或許有助阻止全球暖化,肥胖與過重人口可說光是呼吸,就助長了氣候變遷。

※ 相關報導:

* 美大手筆反菸廣告 氣切截肢太震撼
http://news.chinatimes.com/world/50406759/112012031600002.html

美國衛生當局十五日推出大規模廣告活動,砸下五千四百萬美元經費,在全國強力宣導吸菸對健康造成的可怕危害。這是美國疾病管制局(CDC)首度在全美強打付費反菸廣告。保守估計,約五萬名吸菸者會因此戒菸。



◆ 總攝取熱量、生活習慣 才是關鍵

【張睿纖/台北報導】2012-03-17 中國時報

國外研究報告指出,攝取白米增高罹患第二型糖尿病風險,不過國內專家指出,亞洲人白米飯攝取量逐年下降,但糖尿病人口卻逐年上升,罹患糖尿病與總攝取熱量及生活習慣有關,不會因攝取特定食物罹患機率就增高,平日只要保持均衡飲食、適量運動,就可以避免罹患糖尿病。

「攝取過多熱量又不運動才是罹患糖尿病的關鍵!」糖尿病衛教學會副祕書長、馬偕醫院營養課營養師趙強說,亞洲人攝取白米飯逐年下降,糖尿病人口卻不降反升,亞洲飲食西化,現在很多人減少吃米飯,卻還是罹患糖尿病,因此研究報告必須納入各種影響因子。

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游能俊表示,近年來糖尿病患者增加多以新興國家為主,但很多主食不是白米,且造成第二型糖尿病的因子很多,包括體重過重、有家族病史、不良生活習慣,也有研究指出曾產下巨嬰的女性罹患糖尿病率機率也增高,「但絕對沒有特定的食物會造成糖尿病的說法」。

書田診所新陳代謝主任醫師洪建德也表示,亞洲人糖尿病患者比歐美多不可能是因為吃白米飯造成,罹患糖尿病與飲食總攝取熱量有關,研究應該把攝取食物、運動量與生活習慣都計算進去。

※ 相關報導:

* 哈佛研究:白飯吃太多 增加糖尿病風險
http://www.udn.com/2012/3/16/NEWS/HEALTH/HEA2/6966225.shtml

最新一期《英國醫學期刊》刊登一篇研究報告說,研究人員發現,多吃白米飯和第二型糖尿病有令人憂心的關聯。...但孫琦(音譯)表示,他的團隊研究所得有其局限,因為沒有充分追究受實驗者在白飯之外的飲食內容,而專家認為一個人的整體飲食內容和生活習慣才是他或她得什麼病的最要件。

* 豪小子累了嗎?身體會說話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6967123.shtml

韓偉建議,運動後應補充水分、蛋白質及澱粉類食物。基本上,澱粉為身體能量的主要來源,可立即使用、轉化為爆發力;至於蛋白質食物下肚後,配合重量訓練,可變成肌肉,是身體「備用能量」。



◆ 睡少易貪食 漸成肥仔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台灣新生報 2012年3月16日

想減肥的人睡眠一定要充足。美國最新研究發現,如果一個人睡眠不足,就會吃比較多的東西,平均一天會多攝取五百多卡熱量,因此較容易變成胖子。

總共有十七位健康男女參與研究,年齡介於十八歲到四十一歲,實驗持續十一天十一夜,其中有八個夜晚一半的人睡眠時間正常,另外一半的人縮減三分之一睡眠時間。研究期間,他們想吃什麼就吃什麼。研究人員也會測量他們的飲食攝取量。

研究數據顯示,晚上睡眠時間減少一小時二十分鐘的人進食量較大,一天平均多攝取五百四十九卡熱量。兩組人一天所花熱量都差不多,睡得少的人並沒有消耗較多熱量。

身體中的荷爾蒙「瘦素」(Leptin)會抑制飢餓感覺,而「飢餓素」(Ghrelin)則會刺激身體產生飢餓感。研究人員原本認為睡眠時間縮減會導致瘦素分泌減少,飢餓素增加,因而造成飲食過量。但進一步分析發現,結果正好相反,睡覺睡不夠的人體內瘦素濃度呈現上升,飢餓素濃度反倒下降。

研究作者美國梅約醫學中心醫學副教授安德魯‧卡爾文表示,這種荷爾蒙變化比較像是身體為尋求能量平衡所產生的結果,而非飲食過量背後主因。研究認為,睡眠不足很可能造成肥胖、體重增加。但研究首席作者美國梅約醫學中心醫學教授維蘭德‧索莫斯表示,這只是一場小型研究,未來需要更大型研究,參與民眾最好能在家中做睡眠實驗,這樣結果會比較準。

這項論文報告近日發表於美國心臟協會舉行的二○一二年流行病學、預防、營養、生理活動與新陳代謝醫學研討會。



◆ 春天易過敏 醫: 環境與體內都要除溼

中廣新聞/劉敏娟 2012-03-16

春暖花開時節,天候陰晴不定,環境中的塵璊、黴菌以及花粉特別容易誘發過敏症狀,國軍花蓮總醫院小兒科醫師(許木嶺)提醒:家中的棉被、枕頭要經常更換清洗與曝曬;還要多吃穀類食物、常常運動去除體內溼氣,才能增強免疫力、有效改善過敏症狀。

國軍花蓮總醫院小兒科醫師,也是社區醫學科主任許木嶺表示,他到花蓮行醫九年多,發現每天來就診的小病患主要分兩大類,一是感冒,另外就是過敏。:「在春暖花開時節,空氣中溼氣高,容易孳生看不到的塵璊、黴菌,另外植物開花時節,花粉也會四處飄散,因此,許多人都會對塵璊、黴菌或者花粉過敏。如果小朋友在晚上睡覺或起床時容易咳嗽、打噴嚏,可能和房間的環境有關,因此枕頭、棉被一定要經常清洗、曝曬,也要開除溼機常常除溼,這樣可以改善孩子的過敏狀況。」

另外,許醫師也建議敏兒們要從體內的「除溼」來改善體質,從中醫養生觀點來看,減少麵食、甜食、起士、巧克力、牛奶等西式飲食,改吃穀類、豆漿、米漿、黑豆奶、燕麥奶等,另外,敏兒更要多多運動、充足睡眠,才能提升免疫力,讓過敏症狀獲得有效改善。



◆ 學者:不推活力老化 全民健保堪慮

【聯合晚報╱記者邱瓊平/台北報導】2012.03.16

台灣即將邁入老齡化社會,未來如何因應?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林萬億表示,推動活力老化是當前課題,但不應只流於主題式活動,就像放煙火一樣,應該要整合相關部會制度化辦理。他更憂心,政府若不加強推動活力老化,「全民健保堪慮,長期照護政策也難辦。」

台灣大學公共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今天舉辦「台灣因應高齡台灣社會來臨的政策研討會。林萬億發表「台灣活力老化的推動:現況與議題」專題報告指出,活力老化、在地老化、高齡友善,已成為全球回應「高齡海嘯」的最佳策略,活力老化更是世界衛生組織近10年來的新政策。

2043年我國人口有3分之1是老人

林萬億說,台灣是人口老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1993年時老年人口比率超過7%的人口高齡化國家門檻;2012年初老人口比率達到10.91%。隨著戰後嬰兒潮人口進入老化期,2014 年老年人口比將上升到12%,2021年預期達17.1%,到2025年超過20%,2043年時我國人口中有3分之1是老人。

林萬億表示,活力老化是社會、健康與政治議題,根據他調查,活力老化活動中最受歡迎的是旅遊、卡拉OK、下棋等老人休閒活動,以及節慶、慶生會等社區聯誼活動,保健與才藝活動也很受青睞;不過經費缺乏、專職工作人員少和交通接送是最大問題。

林萬億強調,台灣將邁入老齡化社會,推動活力老化不應該只是各部門、單位各依自己的任務和便利提供主題式活動設計,如活力表演、健康檢查或社區關懷;而是應該建立制度,形成全面且整合的國家政策。

1688個關懷據點 每年經費僅12萬

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吳玉琴則說,國內的社區關懷據點扮演活力老化重要角色,但全台1688個據點,每年經費僅12萬,真的太少。活力老化是世界衛生組織的因應策略,國內的老人相關政策寫得真不少,但應加強政策落實度。

fsj 提到...

《氣喘與過敏原》常吃速食 激發過敏體質

◎記者鍾佩芳/專題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3月17日

有研究報告指出,一周食用三次以上速食的國中生,夜間發生氣喘的機率是一般學生的三倍。

耳鼻喉科專科醫師劉國樹表示,肉、蛋、牛奶等含有高蛋白質成分的食物,增加面對疾病時的抵抗力。但是在攝取這些高蛋白質飲食時,過敏體質也慢慢被激發出來。尤其是嬰幼兒時期的飲食內容,對於將來是不是會發展出過敏體質,或加重原有過敏體質,有不小影響。

殘留在蔬果中的農藥,或者添加在加工食品內的添加物,對過敏性疾患也會有不良的影響。愛斯基摩人罹患過敏性鼻炎或者是氣喘這些過敏疾病的人很少,有些研究猜測,這可能和他們長期以沒有加工過的魚肉為主食的飲食內容有關,因為單純的飲食內容也同時阻斷了複雜過敏原進入身體的可能。

吃香喝辣種口味的飲食習慣,只是滿足口腹之慾,對身體沒有什麼好處,經常吃垃圾食物的人,過敏體質恐怕也很難穩定。

※ 相關報導:

* 胸痛、冒冷汗 心肌梗塞前兆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6969257.shtml

他說,如果胸悶持續30分鐘以上,就要小心可能是心肌梗塞的前兆,如果還合併胸痛、冒冷汗等不適症狀,更不可輕忽。

* 蟹足腫體質患者 避免不必要手術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mar/18/today-health5.htm

值得一提的是,單純以手術切除,不但常會復發,且可能比原來的病灶更大,因此大部分醫師不會以單純切除手術治療蟹足腫。



◆〈吃對了 你也能瘦〉早餐適量甜點 hold住減重成果

記者/洪素卿 2012.03.18 自由

你正在節食減重,看見櫥窗裡的杯子蛋糕,讓你想念起好久沒有吃到的甜點嗎?那麼,買一個回家,但是跟早餐一起吃吧!最新的研究顯示,正以控制卡路里飲食減重的人在早餐吃甜點,不僅無傷,還可能有助減重。

分組實驗 甜點組續瘦 其他人復胖

這項研究刊載在最近的Steroids(類固醇)期刊,是由以色列台拉維夫大學戴尼拉博士(Dr. Daniela Jakubowicz of Tel Aviv University)的研究心得。總共有193名體重過重的受試者參加試驗。這些人在受試期間都是使用近年很流行的低碳水化合物減重法,也就是少吃澱粉、米飯、糖等,並且女性的總熱量控制在每日1400大卡、男性控制在1600大卡。

其中實驗組的早餐為高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豐富的早餐,包括一塊餅乾或是巧克力、蛋糕、甚至冰淇淋當作甜點。整個早餐總熱量比另一組多了300大卡。

經過16週減重期後,兩組受試組平均體重大約都瘦了超過10公斤,但是繼續追蹤16週後,卻發現不一樣的結果。減重時早餐加了甜點的這組人,體重繼續降低、但另一組反而復胖。

進一步分析這些人體內的各項激素指標發現,減重期間在早餐選用甜點的人,他們的飢餓素ghrelin比較低,且飽足感比較高。研究人員表示,不論使用何種節食方法,一般人減重最大的問題就是復胖,但是如果在減重時適度食用喜歡吃的食物,可降低心中的渴求與需求。也因此,如果平常就喜歡吃麵包、吃甜點的人,早餐吃的一小片蛋糕,就變成非常重要。

選甜點者 飢餓素較低 飽足感較高

台拉維夫大學戴尼拉博士過去就一直主張「大早餐」,在他過去的研究,如果三餐倒過來吃,也就是大魚大肉、甜點在早上吃、晚餐只有蔬菜水果,熱量不必過度控制,就能發揮減重功效。

對此,肥胖醫學會蕭敦仁醫師指出,從這項研究所得到的結論,應該不是因為早餐加入碳水化合物(也就是甜點)讓受試者更滿足;重點應該是,大份量的早餐、在一早就啟動了身體的新陳代謝所造成的效果。

過去他也發現,一些人不吃早餐時減重成效差,但稍微調整熱量分配比例,將多一些熱量放在早餐,減重效果就好很多。所以說,減重者在分配熱量的時候,在營養均衡的前提下,不妨可以試著把較多的份量放在早餐。



◆ 政府無力負擔新增的270億// 二代健保4.91%費率喊漲

自由 2012.03.18

〔記者魏怡嘉、楊久瑩/綜合報導〕油電漲、物價漲,規劃七月上路的二代健保保費也要漲了!原因是政府入不敷出,費率可能從原先承諾的四.九一%,改成五%或更高,當初政府宣示實施二代健保後,八成民眾保費會下降的承諾恐將跳票!

8成民眾保費下降 可能跳票

政府預定七月一日實施二代健保,民眾除了現行「一般保費」之外,還要再加收「補充保費」,立法院通過二代健保法時,衛生署即表示,由於新增了費率為二%的「補充保費」,另外政府負擔比率亦由現行的三十三.七%提高到三十六%,等於要多增加二百七十多億,費基擴大了,「一般保費」費率可望由現行的五.一七%下降到四.九一%,預計有八成民眾保費會下降。

二代健保施行後,健保總收入中,雇主的負擔比率從過去的二十七.五%,增加為二十七.六%;民眾的負擔比率則由三十八.八%,下降至三十六.四%。

增闢財源 費率可能5%起跳

由於二代健保從今年年中開辦,新增的「補充保費」確定收不到原先預估的每年二百零八億,加上日前在二代健保相關會議上,主計總處明白表示,政府財政困難,無法支應政府新增的二百七十多億支出。調高費率成為衛生署增闢財源的唯一管道,原先規劃的四.九一%費率面臨上調的壓力,不排除以五%起跳!因此二代健保最近的宣傳資料上,已不再提四.九一%費率,形同二代健保還沒有上路,政府開出的支票就首先跳票了。

費率5% 四口之家月增44元

如果費率由五%起跳,以一個月入四萬二千元的上班族來說,每月多繳十一元,一家四口就要多繳四十四元。

衛生署健保小組副召集人曲同光表示,四.九一%費率是以一年多前二代健保法通過時的時空背景做估算,沒有把提撥安全準備金算進去,只能維持兩年的財務平衡,如今又過了一段時間,二代健保實施前一定要再做精算,包括是否要提撥安全準備金?要維持幾年財務平衡?四.九一%費率有可能只是「極小值」。

督保盟:政府跳票 非第一次

對於四.九一%費率可能不保,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表示,政府不守承諾已經不是第一次,在二代健保修法過程中,最低一直都是以五%費率做估算,未料最後跑出一個四.九一%,根本就是政治協商下的美麗謊言,讓民眾有二代健保費率下降很多的錯覺。

事實上,四.九一%頂多只能維持到民國一○三年,健保財務就會出現缺口,根本就是個「破產費率」,現在又說時空不同要調整,從頭到尾都在欺騙民眾。

消基會董事長蘇錦霞昨指出,政府不論調高什麼費率,都應有完善的配套,輕率變動將影響人民觀感,易生民怨。

※ 相關報導:

* 改革美健保 CNN籲以台為師
http://www.cna.com.tw/News/aOPL/201203180008.aspx

美國健保改革歷經波折,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研究各國健保制度,認為台灣以政府支持的全民健保能以低成本提供民眾高水準的醫療服務,足以作為美國健保改革借鑑。

fsj 提到...

不花錢享健檢 多數國人卻未利用

【台灣新生報/記者黃文彥/台北報導】 2012/03/19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老生常談,但許多民眾常誤以為健康檢查會花上大把鈔票而卻步。事實上,衛生署早已規劃八大預防保健免費檢查,服務範圍從新生兒到成人,包含孕婦產前檢查、兒童預防保健、牙齒塗氟、成人預防保健、婦女子宮頸抹片檢查、乳房攝影檢查、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口腔黏膜檢查等。

預防保健是維護健康的根本之道,同時亦能節省個人後續的醫療費用及政府健保支出。但仍有多數國人未善加利用免費健檢。國民健康局調查,過去三年來約有六成符合條件的成人未曾利用,同時也有七成的婦女沒有進行乳房攝影;即使是最早開始推廣的子宮頸抹片檢查,三十至六十九歲的婦女近三年的篩檢率也僅有六成。

國民健康局呼籲民眾切莫忽視自己的權益,只要有健保卡就可省下可觀的健檢費用,並掌握自己的健康狀況。

※ 相關報導:

* 現金、支票、禮券逾2千元 課健保補充保費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MAIN_ID=207&f_SUB_ID=455&f_ART_ID=378411

衛生署最近已提出扣繳補充保險費的辦法草案,明列超過四個月投保金額的獎金、兼職薪資所得、執行業務收入、股利所得(現金)、利息所得、租金收入得等六大類所得,未來不管是收到現金、支票或提貨禮券,只要單筆2000元以上,都必須扣繳健保費,預計4月會對外公告。



◆ 健保費率變動 衛署澄清

中央社 2012-03-19

行政院衛生署中央健康保險局長戴桂英今天說,二代健保基本費率4.91%僅是可能數字,並沒有完成法定審議程序;衛生署副署長賴進祥也說,費率還沒決定,並無跳票問題。

攸關二代健保的全民健康保險法修正案去年初通過,法案的重要變革是將保費分成「基本保費」與「補充保費」。健保局直到去年底、今年初之間,官網衛教資料都假設基本保費為4.91%,補充保費為2%,3月初更新的資料,卻只見補充保費2%,被外界解讀基本費率將超過4.91%。

中國國民黨立法院黨團書記長徐耀昌上午舉行「二代健保4.91%,衛生署HOLD得住嗎?」記者會,會中戴桂英表示,健保費率須考量財務平衡、安全準備,有一定法定審議程序,基本費率4.91%這個數字是民國99年底提出來的可能數字,並沒有完成審議程序。

至於二代健保上路,是否可能維持基本費率4.91%?戴桂英說,費率由全民健康保險會審議,尊重收支連動、財務收支平衡評估來決定。

賴進祥則說,二代健保施行後,多數民眾保費一定會調降,只是還沒有決定費率,23日將舉行第一次聯席會議討論,有待形成共識。

衛生署參事曲同光會中也表示,就算一般保費費率不是降到4.91%,8成民眾保費會降低,2成民眾因收補充保費而可能提高,補充保費以經濟能力較好者為課徵主體,所以對低收入等弱勢族群不會有影響。至於生育補助、結婚補助等不具獎勵性質,所以不納入補充保費範圍。

曲同光也說,補充保費是新制度,預期剛上路不會這麼順利,但運作一段時間後會改善。假設補充保費收入不如預期,考量收支連動概念,可能財務收支平衡時間縮短,調整保費的時間也會縮短、頻率會增加。



◆ 糖尿病 非白米之過

【聯合報╱洪建德/醫師(台北市)】2012.03.19

最近常被詢問「吃白米飯易得糖尿病?」這是因為北美在中國與日本所做的研究而引起波瀾,其實這結論與目前鐵證如山的事實違背。

當年fujimoto針對第二代日裔美國人所做研究證實,日裔美人因飲食西化,所以比本土日本人易得糖尿病。這次的研究,以吃米飯多導致中國人、日本人易得糖尿病的推測,實過於牽強。

一九八七年我的社區研究即發現,許多糖尿病人在正常肥胖度即身體質量指數〔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廿三時,就已經罹患糖尿病;我發現日本經濟發達早年也有類似結果,身體質量指數廿以上(很瘦),糖尿病罹患率就逐漸增加;但在這同時,人們的油脂攝食量與總熱量上升,澱粉攝食量漸減。其中台灣與日本的米飯攝食減少更多,取而代之的是進口的小麥、燕麥、大麥等。

台灣每人每天白米供給量從民國五十年三八四公克,到五十六年三○六公克,七十三年二○六公克,遞減為民國七十九年的一八六公克,九十五年的一三一公克,九十九年的一○六公克,已在推薦量之下,還在呈拋物線下降中,且在十年前超越日本下降幅度。在這當中糖尿病發生率與罹病率卻節節上升,所以非白米之過。

白米每一百公克才有六點五公克的蛋白質,高筋麵粉卻有十一點六公克,人體必要的必需胺基酸中的「離胺酸」分數只有三十九,反觀米飯中的離胺酸高達六十一,加上消化率是禾本科之首,所以慢性腎病需要低蛋白質治療,米飯就是很好的主食,也不會吃到過多人體不必要的胺基酸。

對糖尿病飲食推薦,各國多主張澱粉熱量應占總熱量的百分之五十至六十,蛋白質應占百分之十二至廿。糖尿病人應吃適量澱粉,減少油脂,尤其限制反式脂肪酸、飽和脂肪酸,及中低量的蛋白質。

另外,在治療與預防糖尿病時,許多研究都主張要吃低GI值(低升糖指數,即吃進肚子後,血糖值不會上升那麼快)的糙米。但是我在一九八五年也針對國人常用的十六種主食作了比較研究,結果出乎意料之外,白稀飯的升糖指數是米飯的一○六%,糙米飯更為一○七%。各國研究也顯示,不同研究差異、米的品種,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測量都有差異,個體間差異也大。只能當作參考,不能列入糖尿病治療指標。

選擇食物並非理性,也非全然都能有所選擇。看到好吃的食物,與食物的健康信念,食物存在的氛圍,甚至生產地都有影響。人類自古看天吃飯,德國長不出水稻,台灣也不可能生產黑麥,所以以前餐桌上的糧食受限於地域,台灣糧食自給率世界最低之一,只剩三成,易受戰爭、饑荒與天災影響。

其實米飯很好吃,尤其近十年來米飯更香Q,可以搭配魚、豬肉、牛肉或蔬菜、菇菌,或與醋、醬油、豆製品、味噌、酒類等調味料相得益彰,更能勝任腥味的大腸、水產類,所以我家每天仍以米飯為主食,並享受多樣化的飲食變化。



◆ 罕見! 20歲女子 罹患口腔癌

【聯合報╱記者蔡容喬/高雄報導】2012.03.19

一名廿歲女子不菸、不酒、不嚼檳榔,日前因牙痛拔牙,傷口一直無法癒合,檢查發現罹患口腔癌。

醫師表示,統計口腔癌患者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有抽菸喝酒或嚼檳榔習慣,且常見四十至六十歲男性,年輕女性罹患口腔癌案例相當罕見。

高醫整形外科主任張高評表示,這名女病人去年八月底因左側牙齒疼痛找牙醫治療,拔牙後三天,傷口仍疼痛無法癒合;不到一個月,左頰長出一顆直徑十公分肉瘤,嚇得趕緊至高醫檢查。

切片後確認罹患口腔癌,且屬於較惡性的軟組織癌化。

張高評指出,假牙變形導致長期咬合不正,重複刺激口腔黏膜等,也會提高口腔黏膜細胞癌化可能。

張高評說,雖然年輕女性罹患先天口腔癌的機率極低,但現代人常熬夜又愛吃重口味食物,火氣大常嘴破,同一部位經常受刺激,仍須提高警覺,若傷口超過兩周無法癒合,應立即就醫。

※ 相關報導:

* 減鹽運動半世紀 長野縣 日本「最難死」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mar/19/today-int9.htm

換言之,長野縣是日本「最難死」的地方。該縣的養生秘密就在於該縣推廣了將近50年的「減鹽運動」。



◆ 「火燒心」超嚴重 慈濟研究:與「嘌呤接受體」有關

中廣新聞/粱國榮 2012-03-19

胃食道逆流俗稱「火燒心」,花蓮慈濟醫院表示,有些「火燒心」患者送醫後病情嚴重,主要與神經傳導的「嘌呤接受體」異常有關。

慈濟醫院與大學合作,研究出這項發現,不但對於治療有很大幫助,還獲得美國醫學會的傑出論文獎。

慈濟胃腸科主任陳健麟表示,胃食道逆流症是比較慢性的疾病,但在臨床上常有病人覺得不舒服到院治療時,胃酸逆流症狀已很嚴重,懷疑是與「嘌呤接受體」(Purinergic receptors)的神經傳導異常有關,於是與慈濟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教授謝坤叡合作,運用分子生物學做嘌呤接受體基因檢測。

研究發現食道細胞上的接受體會因人而異,有些嘌呤接受體對胃酸反射機轉也不同,在一些長期胃酸逆流的患者裡面,因為神經傳導存在著一些障礙,反射機轉遲鈍,導致早期對胃酸逆流的症狀沒有什麼感覺,導致延誤就醫,病狀隨著時間越久越嚴重。

慈濟指出,這項研究創見將有助於改善胃酸逆流患者的診斷及治療,五月份也將前往美國接受胃腸學會醫學科學會議的頒獎。

fsj 提到...

亞洲最糟!6成台灣幼兒 有蛀牙問題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2.03.21

大人親吻幼兒 也會造成蛀牙

一歲幼兒也蛀牙!中華民國兒童牙科醫學會理事長劉正芬指出,門診中蛀牙幼兒個案越來越多,許多寶寶門牙才剛冒出來,居然就被蛀掉,其中有些喝母奶,仍躲不過蛀牙,提醒大人們不要親小小孩,以免幼兒口腔感染蛀牙菌。

台灣兒童齲齒率之高,可能全球第一。國民健康局調查發現,台灣六歲兒童齲齒率高達60.6%,在亞洲各國排行中,敬陪末座。104調查則顯示,國內12歲以下的兒童72%出現蛀牙、缺牙、亟需補牙等口腔問題。

劉正芬表示,許多家長以為乳牙遲早會掉,蛀了也沒關係。事實上,恆牙牙胚就長在乳牙牙根上,如果乳牙提早掉落,就會影響恆牙發育,長大後,牙齒易排列不整齊。

幼兒蛀牙 恐影響發音及自信

除此之外,幼兒蛀牙也會影響發音及自信。門診中常收治一些奶瓶型蛀牙的小朋友,一笑或是開口講話,兩顆發黑的門牙看得一清二楚,常遭同伴嘲笑,讓幼兒心靈受創。

除了影響恆牙發育以及發聲之外,劉正芬表示,小小孩蛀牙,還會影響發育。研究顯示,由於咬不動,蛀牙幼童比較不愛吃肉,偏愛軟軟的食物,以致體重及身高都比同年齡的人還要差一點。

劉正芬指出,許多人都以為母奶沒有甜味、糖分,喝母乳的寶寶應該不會蛀牙。其實不然,門診就發現,儘管蛀牙率較低,但部分喝母奶的寶寶也會蛀牙,原因就出在家長習慣親吻小朋友。

臨床顯示,大人們口腔裡幾乎都有蛀牙菌,如果親來親去,就可能將細菌傳染給幼兒。

有鑑於此,劉正芬建議,準媽媽在懷孕期間每天可以多多咀嚼木糖醇口香糖,抑制蛀牙菌的生長。只要打好根基,就能降低自己與寶寶的蛀牙率。



◆ 國、高中生染腸病毒 今年首見

自由 2012.03.20

〔記者陳璟民/台北報導〕台北市政府衛生局昨天指出,今年以來,市境校園、區域級以上醫院腸病毒通報病例,都比去年同期倍增,且有一重症、四輕症確診病例,研判天氣回暖,疫情持續攀高,呼籲民眾建立正確衛生習慣,勤洗手、適時戴口罩,家長多關注幼童健康。

衛生局疾病管制處副處長林國甯說,經與中央疫政單位研析,台北市過去三年沒有大規模感染,市民沒有足夠的抗體保護,可能是疫情擴大的因素之一。

醫院通報案例倍增

林國甯表示,今年前十週(一月一日至三月十日)監測腸病毒流行情形,區域級以上醫院累計通報一千一百八十二例,比去年同期成長一百八十三.四五%,校園腸病毒通報部分,今年前十週累計一千三百八十四例,比去年同期成長二百九十三.一八%;停課班級一百一十三班,比去年同期成長二百廿二.八六%。

疑與疏忽衛生有關

「少見而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出現國、高中生確診病例。」林國甯說,這可能與疏忽衛生有關。雖然去年監測並未發現國、高中生確診病例,但今年截至三月十五日,社區發現五例腸病毒七十一型個案,其中,國小學童一例是重症,另四例輕症有一例為高中生、兩例國中生、一例學齡前兒童。

衛生局主任秘書姜郁美強調,一旦出現腸病毒症狀,必須「生病不上課」,五歲以下嬰幼兒是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患者要避免傳染給家中幼小孩童,若經醫師診斷確認罹患腸病毒,須留意是否出現併發重症的前兆病徵,如持續發燒、嘔吐、嗜睡、意識不清、抽搐等,若有相關症狀,速到區域級以上醫院就醫,把握治療黃金時間。

姜郁美說,市民若要了解腸病毒防疫資訊,可洽衛生局防疫專線02-23753782,或上網http://www.health.gov.tw。



◆ 吃太鹹 類風濕性關節炎易惡化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2012/03/20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最好不要吃太鹹。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蔡嘉哲表示,二O一二年第五屆亞洲大洋洲免疫學會年會有一項澳洲最新研究顯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飲食吃太鹹,容易讓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情惡化。

蔡嘉哲醫師指出,過去有些研究認為,魚油可幫助改善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情,但這只是暫時的,治標不治本。其他飲食相關研究目前都還沒有定論。

國外研究指出,高達三分之一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在發病後兩年內會離開職場,在職者也有高達五成三到八成二的人需要常常請病假,一年請假總天數高達四十六天,比起一般健康人足足多了三十五天。

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在出現關節症狀前,常出現前驅症狀,像全身僵硬、早上無法起床、極度倦怠等。越早治療,越有機會舒緩症狀,生活品質較不受影響。

蔡嘉哲醫師說,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都強調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這觀念也適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最好每三個月定期接受「關節疾病活動度評估」(DAS),專業免疫風濕科醫師會根據患者症狀作評估,分數在三分以下就得積極接受治療。如果拖太晚,關節嚴重變形,治療就會變得更棘手,受損部位也很難完全恢復正常。

※ 相關報導:

* 過敏並非導致氣喘的主因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378465

若患者的父母有過敏體質時,小孩也容易遺傳到相同的體質,相對的,罹患氣喘的機率也會比一般人高。然而,氣喘並不像其他遺傳疾病一樣有必然的關係,可能會有過敏體質但不一定會發病,這也是為什麼在同樣的家庭裡,兄弟姊妺中並非每個人都會有氣喘。

* 糖尿病患結核病潛伏感染 約一般人的6倍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mar/20/today-health1.htm

糖尿病是國人的健康大敵,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糖尿病患得到「結核病潛伏感染」的風險,約是一般人的6倍。若患者出現胸痛、長期咳嗽等症狀,應格外警覺感染肺結核的可能性,應及早就醫,診斷、治療。



◆ 肥胖基因纏身?天天快走1小時可改善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綜合外電報導】2012/03/19

每天快走1小時,即使有肥胖基因,受基因的影響程度減半;若每天看4小時電視則使肥胖基因的影響加重5成。美國哈佛大學研究人員透過大規模調查發現,即使天生比較容易胖,多動、快走確實降低肥胖發生的可能。

研究人員界定32個與肥胖有關的基因,並調查7700名婦女及4500名男性,發現這些肥胖基因促使身體質量指數增加,但運動或多活動有助減少相關影響。

一般來說,快走比較溫和,但醫師提醒,有些民眾為求效果快速,指考慮劇烈運動,然而瞬間用力過度一不小心常常會造成運動傷害。

運動前先測量自己的心跳或脈搏,每分鐘超過120以上同時發生胸悶感時,表示運動量已經超過你的心臟所能負荷的。除了心跳,呼吸的次數也可以作為合理運動量的參考。正常的呼吸數是每分鐘20到30次,運動時的呼吸次數可以增加1倍左右。

年輕人做的運動,年長者不見得適合;健康民眾能做的運動與患者不同。必要時適當的運動是要經過醫生專業的設計較適當。

醫師指出,運動改善個人心肺功能及增加體能,適當的運動可以減緩身體退化,也可減少骨骼疏鬆及失智症的發生。



◆ 愛揉眼睛 小心角膜病變

【聯合報╱記者曾增勳/桃園報導】2012.03.20

經常習慣揉眼睛的人要小心了!桃園市一名就讀北部某大學的男生,近幾年近視、散光不斷增加,誤為念書太拚,台北榮總桃園分院眼科主任劉宛成檢查發現罹患圓錐角膜病變,必須先戴上硬式隱形眼鏡矯治,嚴重要移植角膜。

劉宛成與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臨床研究中心合作,對40名經常性揉眼睛的民眾做1年的人體追蹤試驗,證實反覆過度揉眼,確實與圓錐角膜病變有關,論文在國際知名「眼角膜」期刊發表,籲請民眾重視。

他發現,人們閉上眼睛揉眼睛時,手指會施壓在眼皮後方的角膜上,使得角膜容易前突變形,長期反覆、過度揉眼睛,引發角膜組織病變,罹患圓錐角膜,重則失明。

他說,圓錐角膜病變目前病因不明,門診時看到一些常揉眼睛的病人,未必是眼睛疾病,反而是心情緊張、壓力較大時,揉眼睛可降低心跳、壓力,讓人慢慢養成揉眼習慣,初期近視、散光度數不斷惡化,必須用特製硬式隱形眼睛矯治,嚴重時角膜要移植。

這名大三學生考試期間課業壓力大、心情緊張,增加揉眼頻率,罹患圓錐角膜病變,直到近視、散光度數一再增加,更換眼鏡無法改善視力才求診,劉宛成用電腦角膜地圖儀掃描角膜表面弧度,確認他罹患圓錐角膜。

他說,很多人誤以為揉揉眼睛,只要手洗乾淨就好,臨床揉眼常見過敏性結膜炎,但是反覆揉眼「頻率太多、力量太大、時間太長」,就會引發圓錐角膜病變,請民眾務必戒除揉眼不良習慣。

fsj 提到...

喔!上班族 你的腸胃好老…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2.03.21

許多上班族都有過痔瘡發作、腸胃不適等問題,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調查發現,國人腸胃功能提早老化,超過九成上班族有腸胃發炎潰瘍、痔瘡等問題。平均約兩名上班族就有一人被驗出瘜肉。

聯安分析去年度6009名31歲至60歲接受健檢的上班族健康情況,整理出十大健康異常排行榜,「胃部異常」高居排行第一,比率高達93.5%,第二名為「痔瘡」,盛行率為92%。

「腸胃健康已成為國人的健康大敵!」聯安院長鄭乃源表示,在腸胃問題中以腸瘜肉最需注意,聯安統計國人腸瘜肉已有年輕化趨勢。31至40歲已為腸道初老族,約有三成發生瘜肉,每三人就有一人有腸瘜肉。

61歲至70歲銀髮族瘜肉的發生率,更高達64.2%,平均每三人就有兩人罹腸瘜肉。鄭乃源指出,腸瘜肉和大腸癌密切關聯,如果瘜肉屬於腺瘤型,或是長在於乙狀結腸附近的增生型瘜肉,最好盡快切除,並定期回診。

聯安進一步分析瘜肉患者的健康情況,結果顯示,即使瘜肉已經切除,但約兩成者隔年接受大腸鏡時,再度發現腸道又長出高危險的腺瘤型瘜肉,令人擔憂。

國內腸瘜肉、大腸癌患者年輕化,盛行率偏高,鄭乃源認為與飲食西化以及生活習慣改變有關,許多人愛吃油炸高熱量食物,加上缺乏運動,不僅變胖,也會提早讓腸道老化。建議30歲以上每年都做胃鏡、大腸鏡篩檢。

※ 相關報導:

* 治療腸胃不適 中醫首重調理體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mar/21/today-health3.htm

常覺腹脹,西醫檢查又沒有任何問題,不妨尋求中醫診治,針對體質調理身體,不但可以恢復進食,甚至還可能有減重的意外效果。



◆ CNN沒看見的護理師眼淚

【聯合晚報╱社論】2012.03.21

我們的健保享譽國際,日前CNN節目討論美國醫療保險,還特別以台灣為範例,盛讚全民健保。國人以此可稍稍虛榮一下,卻見國內的護理師開記者會,淚眼控訴工作超時超量。白衣天使的淚水裡,隱藏多少醫療體系的問題?會不會也和健保制度有關?

一般人習慣稱「護士」,不過他們希望正名為「護理師」。台灣的護理師人手不足,工作超量,每人平均照顧的病人數超過美、日等國兩三倍。這些都是老問題了。事情如果真的嚴重到像昨天立委所說,護校每年畢業13000人,真正進入醫院工作只有十分之一,那麼護理人員短缺的問題將會快速累積惡化,對於進入高齡化社會的台灣是個壞消息。

護理工作為何會變成血汗工作?這個職業本來就很辛苦,更有些醫院存在利潤導向的經營心態,不合理地剝削醫護人員勞力。但除了以上因素之外,護理師公會和台灣醫院協會等團體異口同聲指出,健保的護理費給付太低,才是關鍵因素。有人認為現行護理費應加倍提高,也有人建議政府編列預算補足護理費,才能讓這個工作回歸合理待遇、合理工作量、合理人數編制。

話說問題根源:國人對健保的「好印象」,不就是「俗擱大碗」這幾個字嗎?CNN對台灣健保的讚美是,「以驚人的低成本」提供品質佳的醫療服務。但世界上沒有白吃的午餐,豈有長期「俗擱大碗」的醫療服務?全民健保對醫護人員的給付,如果弄到醫生不願進外科而去做「醫美」,護校畢業生就職未久就累得、嚇得紛紛辭職轉業,則長期下來,豈是國人健康之福?

二代健保尚未實施,民代已關切費率是否調高,相關官員噤聲不敢多答。當今民意壓力下,很多專業判斷該做的事,政府拖延著不敢去做,所以幾乎每個領域都在寅吃卯糧。日昨嚴長壽才說台灣的人才在「吃老本」;健保也是在吃老本,今天護理師的眼淚,和未來可期更加惡化的醫護人才荒,都是吃老本的惡果。關於健保,CNN沒看見的問題還很多!

※ 相關報導:

* 超時工作 白衣天使怒:天天做到死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6975775.shtml

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指出,護理人員普遍超時工作,護病比過高,為了照顧病人,犧牲自己家庭,已淪為血汗勞工;多位護士昨赴立院陳情,他們被稱為「天使」,但根本是「天天做到死」!

* 樂活養生村 讓晚年不寂寞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6975717.shtml

台塑集團2005年成立超大型的照護機構「長庚養生村」,宣告銀髮照護產業大型化時代來臨,除了長庚養生村的設立,原本經營小型照護機構的祥寶、由異業跨進長期照護產業的佳醫,也有大型化發展趨勢。....長庚養生村高層表示,嬰兒潮世代目前已經屆滿退休之際,許多到國外打拼多年的華僑,退休了反倒很想回到台灣養老,但不想要在台灣置產增加負擔,入住養生村成了最佳選擇



◆ 健保補充保費 挨批「神經錯亂」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2.03.21

同樣是賺新台幣,保費義務卻不同。民間團體今天批評二代健保的補充保險費設計荒腔走板,例如同樣是租金,租給公司的租金收入要收補充保費,租給個人的卻不收補充保費;同樣是股利,現金股利要收補充保費、分股票卻不用收等。同時失業、打工族的兼差所得,也必須扣繳補充保費。民間團體批評,政府為了搶錢,不惜錯殺弱勢。

二代健保預定於7月上路,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表示,執政團隊頻頻替二代健保的4.91%開辦費率護航、還說83%民眾會降保費;但她批評,4.91%的費率僅是短暫討好民眾,接著就要面臨健保拉大虧損的惡果。同時光是104萬名軍公教人員,就因為改為全薪納保,保費勢必增加。

另一方面, 二代健保即將扣繳的補充保險費,也被批評漏洞百出。稅改聯盟召集人王榮璋表示,補充保費規定「具獎勵性質」的各項給予,算是獎金,但所得稅法中並沒有定義何謂「具獎勵性質」,加上薪資所得與各項獎金都以代號「50」申報,很難劃分與查核,等於未來公司給予的喪葬補助費、結婚津貼等項目,都可能被扣繳。

王榮璋也說,又因為獎金、禮券、支票要計收補充保費,等於年終尾牙,公司以發股票代替發現金、以抽禮品代替抽禮券,就不用計收。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也說,補充保費為了抓有錢人兼差、當顧問,加計兼差所得,卻因此讓失業、打工族貼補家用時要多繳保費,她批評是「搶錢不惜錯殺弱勢」。另外,同樣是租金收入,租給公司行號就要收補充保費、租給個人卻不用收,股利所得分得的現金要收、分股票卻不用收,根本是「神經錯亂」。

衛生署健保小組副召集人曲同光則表示,任何制度設計不可能完美,補充保險費雖然不是很公平,但替健保擴大財源、民眾有薪資以外的其他所得必須多繳保費,公平性上已「有進步」。至於外界關心的費率,曲同光認為,費率還沒有定案,4.91%是一個「可能性」,需考慮影響健保財務平衡的時間、有沒有安全準備金等因素再做決定。



◆ 觀察站/百億補充保費 恐讓窮人更窮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特稿】2012.03.21

健保財務困難、保費調漲的議題,始終像是「國王的新衣」,是說不得的真相。

根據衛生署及健保局的說法:二代健保實施後,超過八成的民眾扣不到補充保險費,負擔會減輕。但換個角度想,這不就意味著,扣掉雇主負擔的補充保費之後,還有不到兩成的民眾,要負擔超過一百億元的補充保費?

其中更可能有部分來自月薪22K的兼差族,他們養家活口的打工薪資。到時候,所得較低、弱勢民眾的保費負擔恐怕未必減少。

衛生署至今沒有公開補充保費試算的資料依據,卻可以篤定當初承諾的4.91%的開辦費率不會跳票,更樂觀評估每年補充保費的挹注,可以擴大健保財源,這些公式到底是怎麼算的?

健保制度提供國人就醫的便利與可近性,但財務千瘡百孔卻也是不爭的事實,不可能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費率的數字低,相對的健保的財務平衡就短。各界也要想清楚,雖然暫時好像少繳了幾十塊錢的保費,但長期來看,醫界給付緊縮、自費項目增加,都絕非好事;二代健保上路前更宜仔細思量,否則仍是全民要承受苦果。

fsj 提到...

補充保費生疑慮 二代健保延後上路?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2.03.23

補充保險費太複雜,二代健保7月上路生變?衛生署今天邀請全民健保監理委員會、全民健保醫療費用協定會,聽取健保的精算報告,對於外界關心的費率問題,衛生署承諾,絕對會低於現行的5.17%,但由於企業界等人士,對於補充保險費有不少疑慮,大多數委員都建議二代健保不急著7月上路,應延後實施。

委員會建議 送行政院拍板

衛生署健保小組副召集人曲同光表示,二代健保上路日期應由行政院公告實施,對於委員們的建議,會轉告給行政院再做決定。前健保局總經理朱澤民則說,「暫緩實施」難以解決二代健保的根本問題,包括補充保費、要求私立醫院提供財報等爭議,唯有修法才能化解。

二代健保預計7月上路,不僅外界關心費率數字變動,也已有不少人急著想辦法規避補充保費,今天衛生署邀請監理會、費協會,聽取健保財務狀況。

太倉促! 多數委員建議延後

監理會委員滕西華表示,有雇主代表反應「剉著等」,擔憂企業要幫忙就源扣繳補充保費,根本對保費項目等細節不瞭解。多數委員也覺得,因為健保費率已於前年調漲到5.17%,暫時沒有非常急迫的財務壓力,不必急著於今年7月實施。因此一致建議,應延後上路。

對於外界關心費率,當初曾承諾二代健保實施時要下降到4.91%,做得到嗎?曲同光表示,4.91%是曾評估過的數字,還必須綜合考量要不要提撥一個月安全準備金、醫療費用成長率等因素。

曲同光說,如果一年補充保費可多收200億元的金額,現行5.17%的費率,絕對有調降的空間。如果硬要維持當初4.91%的費率,則必須抑制醫療費用總額預算成長、而且不能提撥一個月的安全準備金等條件。

但滕西華也說,補充保費很難每年收到理想數字,二代健保上路若以4.91%費率收保費,是不負責任、只是討好某些人的作法。

※ 相關報導:

* 薪資外6大所得 發錢時直接先扣補充保費
http://www.udn.com/2012/3/23/NEWS/NATIONAL/NAT2/6981512.shtml

二代健保即將在今年7月實施,屆時「超過四個月投保金額的獎金」、「兼職薪資所得」、「執行業務所得」、「股利所得」、「利息所得」、「租金所得」等收入,如單筆所得超過兩千元,將採就源扣繳,發錢時就「直接」被扣2%的補充保險費。

* 補充保費不公…打工要繳 醫師演講不用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2/6983046.shtml

同樣是兼職所得,不同投保身分所繳納的補充保費出現兩樣情。開業醫師、律師、會計師出書、演講賺來的錢,都不必繳交補充保費;學生在速食店打零工,每一塊錢都得繳補充保費。

* 公職滿30年 健保費國庫全額補貼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mar/24/today-t3.htm

健保財務捉襟見肘,政府每年卻還編列四億多元,全額補助三萬八千多名工作年資滿三十年以上的公務員的健保費!

* 單筆利息逾2千就收補充保費 怎規避有撇步
http://www.udn.com/2012/3/23/NEWS/NATIONAL/NAT2/6981544.shtml

有人則建議「化整為零」方法,將定存時間縮短,將年存改為每月定存。對此,健保局指出,民眾擁有財產支配權,如果只是為了想省幾百元,甚至幾十元,而奔波於各家銀行,健保單位也無話可說。



◆ 護理兩樣情…國內當草 國外當寶

【聯合報╱林嘉玲/大學護理系講師(台北市)】2012.03.23

最近同學考上美國註冊護士執照,準備到美國當護士,她興奮說國內把護理人員當草,國外可是當寶。政府政策易拱手讓出好不容易嚴謹訓練的照護人才,凸顯國內護理人力面臨內憂外患的窘境,更不用談未來長照上路後的人才危機。

近日來,護理人力的議題再度浮出檯面。去年五月一日白衣天使走上街頭,捍衛自己及病患權益,終於引起主政者的重視,今年呢?

在醫療體系中,護理人員提供百分之八十的健康照護,但享有的福利卻是敬陪末座,如果護理執業困境未改善,無長期規劃及完整配套,其外流人力的隱憂,將嚴重衝擊照護品質。

多年前,一位同學轉換跑道,問她為何離開當年在南丁格爾前許下服務病患的誓言,她寫下:愛其選擇難易難,環境無力百花殘,天使心聲未重視,蠟炬成灰累死乾。

物換星移,不變依舊是艱困的就業環境,值得當局深思。

fsj 提到...

吸菸代價高 預估本世紀要10億人的命

諶悠文/綜合報導 2012-03-23 中國時報

由美國癌症學會(ACS)和世界肺臟基金會(WLF)發行的《菸草地圖》(Tobacco Atlas)廿一日在新加坡舉辦的第十五屆「世界菸草或健康大會」(World Conference on Tobacco or Health)上發表第四版,指出吸菸每年造成全球國內生產毛額(GDP)損失一到二%,而且本世紀可能造成十億人死亡。

這本書指出,吸菸會造成直接或間接經濟損失,如:治療吸菸相關疾病的健保支出,以及生產力流失等。本書主要作者、喬治亞州立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所長艾瑞克森(Michael Eriksen)指出,吸菸在開發中國家造成死亡人數不斷上升,尤其是亞洲、中東和非洲。共同作者羅斯女士(Hana Ross)表示,吸菸代價甚至可能更大,像吸菸者家屬或患者痛苦等無形的成本,就難以計算。

作者提到,中國大陸是全球最大香菸消費國,二○○九年占三八%,二○○○到二○○八年吸菸造成的損失成長逾四倍,達兩百八十九億美元,每年奪走一百廿萬人性命。

吸菸除傷害經濟還嚴重戕害健康,WLF表示,十年來吸菸導致死亡案例增加近三倍,每年約六十萬名非吸菸者暴露在二手菸環境中導致死亡,其中七五%是婦孺。若持續下去,本世紀將會有十億人以死於吸菸和二手菸,相當於每六秒就有一人因香菸喪命。



◆ 公共衛生-結核病自檢法8成民眾不清楚

邱俐穎/台北報導 2012-03-23 中國時報

台灣每年約有1萬5000名結核病患,病例數遠高於流感、傷寒、腸病毒,但依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最新結核病認知調查,卻僅35%民眾知道結核病是國內法定傳染病每年病例數最多疾病,有8成不清楚結核病自我檢測方法,更有逾半數民眾害怕自己得了結核病會遭歧視,顯示民眾對結核病仍有錯誤認知。

肺結核在台灣屬高度傳染性疾病,傳播途徑係經由空氣或飛沫傳染,2010年就有1萬3237例確診病例,654人死亡。疾管局副局長周志浩強調,結核病人經醫師診療,只要規則服藥2周、痰檢驗呈陰性後,就不會傳染給別人,後續只要持續服藥6至9個月就可治癒。

若是潛伏結核感染者,只是身上帶結核菌,並沒有傳染力,民眾不須恐慌,潛伏感染者依醫師評估進行預防性投藥治療,就可有效減少日後發病機會。

明天(24日)是世界結核病日,疾管局提醒,肺結核早期無明顯症狀,民眾若有久咳、有痰,可以「7分篩檢法」進行自我檢測,即咳嗽2周(2分),有痰(2分),胸痛(1分),沒有食慾(1分),體重減輕(1分)等,若達5分以上,應盡速就醫檢查。

※ 相關報導:

* 肺結核預防投藥 hold住感染
http://www.udn.com/2012/3/23/NEWS/HEALTH/HEA1/6980192.shtml

每年3月24日是世界結核病日,結核病可說是人類最古老的傳染病之一,雖然醫學進步,結核病卻始終無法在人類歷史中絕跡,台灣每年新增肺結核患者1萬2千人,結核防治,仍待努力。...疾管局副局長周志浩強調,結核病人只要依醫師指示,規則服藥2周、痰檢驗呈陰性後,就不具傳染力,接下來持續服藥6至9個月,即可治癒。...4月起,只要民國75年1月1日以後出生,26歲以下,皮膚結核菌素測試呈陽性反應,經「潛伏結核感染治療合作醫師」評估需預防性投藥者,就可免費投藥9個月。



◆ 糖尿病患傷口難癒 可從末梢血液循環改善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 2012.03.23 自由

糖尿病患由於容易末梢血管動脈硬化,手、腳一旦不小心有了外傷,傷口相當不容易癒合,有些病患甚至在做完清創、補皮之後,傷口就是好不了,相當困擾,醫師表示,在面對末梢血液循環不良病患的外傷時,醫師多會再給予幫助血液循環的藥物,包括阿斯匹靈及銀杏葉製劑等,讓病患末梢血流增加的同時,也獲得修復的養分,有助於傷口的癒合。

台大雲林分院雲頂家醫醫療群醫師史百峯表示,他曾經治療過一位老先生,其本身有糖尿病,有一次腳踝不小心受傷,醫師開給老先生外用藥膏,但老先生卻一直擦不好,老先生後來轉到他這裡治療,他在為老先生做了清創之後,也給予銀杏葉製劑,過了幾天老先生的傷口開始長出肉芽,傷口終於漸漸癒合。

不僅是糖尿病患,諸如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及肺氣腫的病患,同時也有末梢血液循環不良的問題,這些病患一旦有外傷時,傷口處理亦會相當棘手。

當然,這些病患的末梢血液循環不良與疾病本身有關,要避免這問題,一定要先從本身的疾病治療做起,史百峯指出,糖尿病患一定要嚴格控制血糖,並做好飲食控管,並定時做周邊神經反應檢測,慢性阻塞性肺病病患亦要遵從醫囑治療,不能再抽菸。

值得注意的是,其實末梢血液循環不良與「三高」也有關,除了糖尿病,高血壓及高血脂也有影響,應積極治療這些慢性疾病,才能改善末梢血液循環不良問題。

此外,臨床經驗發現,如果是單純末梢血液循環不良,或末梢血液循環不良同時又有外傷,可使用阿斯匹靈及銀杏葉製劑輔助治療改善,不過,阿斯匹靈亦有胃部不適的副作用,銀杏葉較無這方面顧慮,但銀杏葉有毒性,萃取技術很重要,而銀杏葉的相關研究,以德國最為成熟,如果民眾有這方面需求,最好選擇知名藥廠較有保障。

※ 相關報導:

* RICE四部曲 照護扭傷腳踝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mar/24/today-health4.htm

急性傷害初期會有紅、腫、熱、痛的問題,可藉由「RICE」方法進行處理。

fsj 提到...

《吃對了你也能瘦》大早餐+半日斷食 不挨餓也能瘦身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 2012.03.25 自由

除了控制總熱量之外,甚麼時候吃,對於減重者來說,也很重要!

國外研究顯示,在控制總熱量的情況下,早餐一餐吃掉當日近半熱量的話,不僅能夠瘦得下來,比起時下流行的低碳水化合物減肥法,這種飲食型態甚至更容易維持減重成果。

國內開業中醫師鄒瑋倫實際實踐這種「大」早餐減肥法,一個早上吃掉兩個中式飯糰,配合針灸、經期減肥等,順利在9個月中,從78公斤一路瘦到53公斤,並且維持這樣的體重超過8年!

◎甚麼是大早餐減肥法?

大早餐減肥法最著名的倡議者之一─戴妮拉博士(Dr. Daniela Jakubowicz)認為,對於減重者來說,吃對時間非常重要。「飲食應該要跟身體需求同步」,人體最需要熱量的時候是白天。所以要成功減重,就應該要將絕大多數的熱量放在第一餐,也就是早餐。

她建議早餐中,應該以大量蛋白質,配合適量碳水化合物,再加少量油脂是最好的搭配。一個早餐喝兩杯低脂牛奶或是豆漿、優格,甚至來點瘦牛肉或雞肉捲餅,能夠提供一個早上、甚至到下午的能量所需,也能夠維持血糖穩定。重點是,一定要在9點以前吃完。

她曾經做過一項試驗,讓96名過重的女性分成兩組,兩組每天攝取的熱量都控制在1100到1450大卡間,其中一組把整天所需要的熱量中的一半在早餐吃掉,另一組則是採行低碳水化合物減重法,且早餐熱量不到全日的1/3。

經過4個月減重期後,採行低碳水化合物的減重者少了28磅(約12.7公斤,1磅等於0.45359公斤),看起來似乎比只瘦23磅的大早餐組成員成果更好。不過,進入後面4個月的觀察期後,情況卻改變,低碳水化合物的人沒有繼續變瘦,反而增加了18磅回來,倒是大早餐組的成員體重持續減輕,8個月期間,「大」早餐組瘦了近40磅,幾乎是她們體重的1/5,另一組卻只瘦了5%。

研究人員認為,幾乎不吃米飯、不吃澱粉的低碳水化合物飲食雖能快速減重,但身體長期累積對碳水化合物的渴望,特別容易復胖。配合身體代謝與渴望的大早餐飲食,剛好相反。

中醫師鄒瑋倫採大早餐減重的變形版─半日斷食法。因為她是一個很難忍受挨餓的人,所以她早上6點就吃早餐,份量比平常多很多,有時甚至到正常的一倍半。

例如一個早上就可以吃掉兩個中式飯糰,但到了中午就簡單吃,喝杯無糖豆漿、黑咖啡,最多配合簡單的蔬果沙拉,晚餐一定在6點半以前吃,份量完全正常,重點是不能太晚吃。

大約在吃完晚餐後5個半小時睡覺,如此一來,從晚餐到早餐,大約有12個小時沒有吃飯,也就是半日斷食。她每週採行3天這種半日斷食,配合針灸及經期減肥,9個月就順利瘦下25公斤。

她建議,要採行這種方式,早餐吃自己平常喜歡的東西就對了,只是份量要放大到原本的1.5倍。

◎鄒瑋倫醫師自創減肥飲食祕訣

●飲食秘訣一:半日斷食減肥法

早餐、晚餐之間的間隔拉長到12個小時,一週3天。

例如:早上6點吃了早餐以後,就等到晚上6點再吃晚餐。因為中間有12個小時的間隔,所以早餐可以多吃一點,甚至到正常的1.5倍的份量都可以。

●飲食秘訣二:配合經期減肥

生理期過後第一週,趁著身體處於高代謝時,好好控制飲食並且適度運動。

第二週代謝率下降,別沮喪,要繼續維持飲食控制。

第三週會食慾大開,千萬克制住食慾,別被水腫打敗。

第四週經期來時,提供身體足夠鐵質、纖維質及均衡營養。(記者洪素卿整理)



◆ 空腹時悶、痛、灼熱 慎防幽門桿菌作祟

文/鍾泰天 2012.03.25 自由

常有病人或家屬聽到「……胃裏面有『幽門桿菌』……」、「……必須接受殺菌的治療……」之類消息時,滿臉疑惑地詢問:「沒發燒也沒化膿啊!怎麼會感染『細菌』?」「是誰傳給我的?我會不會又把它傳給別人?」

其實不只是一般民眾,就連專精於醫學的科學家也一直到1983年才證實,在我們胃裡,這種「工業級」的酸性環境下,還真的有一種特別的細菌可以生長繁殖,還會對人體造成不利的影響,這隻獨一無二的細菌,就是「幽門桿菌」。

在台灣,約有一半的人胃裡面就有這隻細菌,且年紀越大,比例越高。幽門桿菌是從嘴巴吃進去,進而造成感染的。

剛出生的小嬰兒胃裡面,幾乎不會有這種細菌,用母乳哺育的嬰兒,這種低比例可以維持到斷奶,但會接觸奶瓶、飲用水的,感染的機會就上升了,而且就像其他「糞口傳染」的病原(A型肝炎病毒、沙門氏桿菌等),在環境衛生條件越落後的地方,感染的機會越大。

所有的幽門桿菌都會破壞胃的黏膜細胞造成胃炎,大部分感染者就出現「慢性胃炎」,與這隻細菌和平相處共度一生。但約有10%到15% 的幽門桿菌感染者會出現消化性潰瘍,主要症狀是上腹脹痛、悶痛、灼熱感(空腹尤然),這時需特別治療。通常醫師會先用「尿素呼氣試驗」或「胃鏡、胃黏膜快速尿素酵素試驗」來確定幽門桿菌的存在,確定後,就可在門診用「三合一」(三種藥物)治療一週,9成以上引起症狀的幽門桿菌可因此被清除。

即使細菌殺死了,但消化性潰瘍的症狀還要繼續用藥物治療才會改善,所以整個因為幽門桿菌造成的問題要用3到4週(其中一週用三合一治療)的時間才能解決,期間如果有併發症,治療的時間又會更久;目前三合一治療對於清除幽門桿菌的效果還不錯。

如空腹時,感覺到悶、痛、灼熱,很可能是幽門桿菌惹禍,應儘早診治。(作者為嘉義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



◆ 每天跳繩1000下 男童月長1公分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2012.03.26

每天跳繩,可讓孩子長高。一名八歲男童,一年內長不到兩公分,檢查發現生長激素不足,遠低於正常數值,但男童靠著每天跳繩一千下,四個月後竟長高四公分。

兒童保健協會昨天舉辦學童健康研討會,台北榮總兒童醫學部醫師楊佳鳳在會中發表「台灣兒童生長發育問題分析」研究,她與北榮遺傳諮詢中心主任牛道明於2008至2011年共收治一千三百多位、年齡介於五歲至十二歲孩子,因身高或性早熟的就醫個案,檢查發現只有百分之一至三是病理性原因導致的長不高或性早熟。

楊佳鳳說,正常學齡兒童每年應長高四至五公分,生長激素指數需超過十以上才正常;但男童就醫時,身高一一五公分,較同年齡男孩平均身高略矮二公分,且過去一年長不到兩公分,加上生長激素指數小於七,骨頭年齡比實際年齡小兩年。令人驚訝的是,男童每天持續跳繩一千下,四個月後竟然長高四公分。

不少家長會讓孩子吃中藥、轉骨湯,或接受整骨等民俗療法,不見得有效。部分民眾迷信生長激素,但楊佳鳳說,均衡多樣化飲食,持續規律運動,多做一些跑跳等衝擊性運動,如跳繩、打籃球或網球等,及每晚十點前就寢,至少睡足八小時,對於身高有正面效益,「不花錢又能長高。」

「身高是骨齡的堆積。」台北大學附設醫院小兒遺傳科主任楊晨說,若肌肉不夠強壯,即使長高,仍無法支撐骨頭。但跳繩往上跳的動作,可增加重力訓練,幫助肌肉強壯,建議每天跳繩五百下,配合喝牛奶、補充鈣質,有助增高。

此外,不少孩子飯後會吃甜食,但楊晨說,飢餓狀態會刺激生長激素分泌,一旦正餐外又吃甜食,恐怕會影響生長激素分泌,「孩子不要當豬養」。

她強調,通常運動後及晚上九時至隔天凌晨三時,是生長激素分泌時候,建議應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