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創產業化 永續台灣軟實力
http://udn.com/NEWS/OPINION/X1/6947770.shtml
【聯合報╱陳立恆/亞太創意產業協會理事長暨法藍瓷總裁(台北市)】
2012.03.08
身為台灣文創人,我們已經等了很久很久,終於等來了文化部的成立,等來了一位胸懷大江大海、兩岸國際的文化部長,我們自然也在等待,她那犀利多情的如椽大筆,是否能夠為中華民國的文化元年寫下一篇雋永序章。
當然我們所等待的,遠不只這些。
一個承先啟後的時代起點,不是單靠一個部會、一名首長,就能定義它未來的版圖壯麗。隨著人員、預算等資源擴充,自許要「文化立國」的新政府,應該要讓文化部從此得以大刀闊斧的施展整合,達到事權統一、發揮綜效,改善以往文建會屈居於政府冷灶衙門的窘境,成為可以活絡整個龐大國家機器各個關節的強勢部會;更要能貫徹可長可久的文化政策,凝聚全民共識,布局文化建設,活化台灣土地上繼往開來的中華文化資本,為台灣文創產業打造一個可以安身立命,方便走進國際市場的優勢環境,且讓兩千三百萬國民擁有均等機會,享受到文創經濟與人文精神所帶來的美好生活。
唯有達成如此願景,才值得我們所有的等待。
而站在這個願景之前,我想先提醒即將華麗登場的文化部,要讓「文化」成為民生必需品之一,首先要著眼於攸關民生的「文創產業化」。
今時今世,非產業化不足以永續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因為沒有產業化,就沒有大市場;沒有大市場,就無法擴大就業;沒有相當數量的從業人員,就無法加強文創活動在國際、社會、經濟等各個層面的影響力,導致無法刺激更多的民眾參與和資源投入。這就是世界各國包括對岸,都在積極發展文創產業的原因。也正因為台灣文創沒有產業化,所以「文化創意」永遠被定位為在水一方的縹緲佳人,美則美矣,都是形而上的追尋,走不到千家萬戶的生活裡。
弔詭的是,大部分的文化創意其實是很普羅的,它無論是一個內容,或是一項產品,皆是因為與人類的衣食住行發生了緊密聯繫,於是被賦予了存在的價值。由古至今,文化創意從來沒能自外於經濟貿易,因為沒有市場的文化型式,就像一艘沒有舵手的輪船,也許貨艙滿載,卻難以靠岸。試想,若沒有高效率的產業化經營,以及遍及寰宇的廣袤市場,怎麼養活美國超過兩百萬個影視相關的文創工作人,讓他們每年生產出成千上萬件作品行銷全球?
「文化是國之根本,產業是國之命脈」,極目天下,以軟實力著稱的國家,哪一個不是將產業與市場,當做權衡擘劃的硬標準?如果台灣也想實現用文化創意拚外匯、拚外交的光明未來,我們必須正視以往政府在文化施政上一直繳白卷的「文創產業化」議題,特別是隨著對岸文創發展的急起直追,我們的文創優勢在未來兩三年內會逐漸消逝,沒有餘裕再等待下一任部長或是下一次改革。
一言以蔽之,台灣的文化未來,就是掌握在三個月後將左右國家文化政策的主事者們的手裡,至於能否勝任「固我根本、養我命脈」的重託,吾人深切期盼,他們值得我們這麼多年的等待。
※ 相關報導:
* 出版業vs.造紙業的生存戰 明天攻防!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2/6948467.shtml
造紙業提出反傾銷稅並非頭一遭,但這一次,影響範圍卻是最廣,出版界憂心將扼殺文創產業發展的空間。台北市雜誌商業同業公會、台北市出版商業同業公會等14家公協會早已聯手準備好說帖,明天聽證會上,將從「傳統產業V.S.文創產業」角度,向政府疾呼正視文創產業發展問題,並以「阻絕進口有礙自由貿易」議題,直接槓上大型造紙廠...
◆ 文創MBA/垃圾禮品vs.下腳精品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1/6947030.shtml
【經濟日報╱張庭庭】2012.03.08
最近為一家中國大陸的文創廠商品牌改造,此廠商以客製化禮品研發製作見長,擁有幾家重量級民營與國企客戶。在與這些廠商的客戶訪談中,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也隱約見到兩岸文創市場未來的脈絡與線索。
「金碧輝煌的仿古花瓶…落伍,高級進口名酒…老套,在地特色名產…到處都有不稀罕。」一位幹練精明的大企業採購部門女主管,逢年過節都得張羅送給VIP客戶的高端禮品,她以流利京片子分享經驗累積出來的送禮經。「價格不是重點,創意才更重要。」這些年來,快速崛起的大陸新富階級見多識廣之後,對於華麗富貴的厚禮餽贈漸生厭倦,「左手收進來,右手就扔進儲藏室,成了垃圾禮品。」相反地,別出心裁,獨一無二的禮品更能收攏人心。
她舉例,舉行哥本哈根會議那年,為搭上環保議題,與品牌改造的文創廠商激盪出一個禮品點子:用天然植物素材做成設計桌墊,上面用毛筆寫著出自老子道德經的一段經典「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點出地球如此無條件、無所求,承載養育一切眾生,人類當思反饋。這個禮品所費不多,卻大受歡迎。
說到別出心裁,今年情人節送禮我也目睹一個精彩之作。一位設計師設計繪圖後請金工師傅以金屬鍛造一對清靈的貓造型耳環,並特別設計可與禮品相應的法式風格Logo。最精彩的是包裝,拿吃剩的池上便當竹片外殼,切割後製作成小巧的可闔蓋圓形收納盒。耳環固定卡以及品牌卡以碎紙機吐出的廢紙,採用日本武士刀的san mai鍛造法,以多層摺疊貼合敲打成型。 另一耳環固定卡就用客戶提供的苧麻夏布樣品,裁切下不規則邊角就地取材。外包裝提袋則把辦活動剩下的網紗布手工包紮成形,附上廢棄保麗龍雕刻而成的一雙紳士淑女對鴿。
就這樣,一堆「下腳廢料」做成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情人節禮物。除了不到3,000元的工錢,其餘的成本就是很多誠意加上腦力與一點時間。不過,在收禮人的眼中,這分禮恐怕比名牌的鑽石耳環還值錢。
高檔禮品可能被棄之如垃圾,下腳廢料可能變身為精品。從炫富到炫雅,從高調到內斂,當人心改變,器物的境遇也跟著波動起伏。由「心意+創意+才藝」所組合而成的禮物,無論送給特定個人,還是發展為文創商機,都充滿無限可能。
(作者是SOHO品牌邦創辦人,本專欄隔周四刊登)
※ 相關報導:
* 北宋汝窯在港拍賣 上看3億元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6947812.shtml
汝窯被列為中國古代五大名窯之首,素以「雨過天青」的高貴釉色聞名,被視為帝君之傲、藏者之夢。由於汝窯燒製年間甚短,宋朝以降,汝窯稀若晨星、一器難求。
* 台北文學季開跑 隨處可見文學
* 觀賞藝文特展 故宮春節不打烊
* 科技藝術交流展 邀你逐光玩藝
* 三輪車夫+醫學生 孵出新潮文庫
* 王文華:不性感的最性感
* 數位迪化街 新舊文化交融
* 孩童接觸藝術 美國社區動起來
* 朱宗慶:文化每天都是進行式
* 台北創意咖啡 喝到荔枝香
* 台灣青年設計師 歐洲現鋒芒
* 華山藝術節首創補助新制 交票房決定
* 正視文創人才出走的危機
* 台灣文創菁英赴港 展現軟實力
* 台灣小吃餐車 洛杉磯征服老外
* 台灣設計好站認證 MIT魅力加持
* 創意頭辦公室 將推動文創
* 台北數位藝術節開跑
* 高雄設計節 逾150菁英飆原創
* 藝術走進生活 文創商品搶市
18 則留言:
新銳攝影師誠品聯展 電梯裡的城市風景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2012.03.11
不必搭飛機,搭乘電扶梯,就能領略兩岸三地風情各異的街頭即景。
成立了廿三年的誠品書店,即日起在北、中、南三家分店舉辦兩岸三地新銳攝影師的聯展「Once Upon a Time, a City」。
其中台北信義誠品店,在一樓通往二樓的電扶梯,以投影方式,輪播兩岸知名攝影師─台灣余靜萍、香港馮建中、大陸林志鵬,以鏡頭捕捉自己曾經旅憩的華人城市,呈現不同城市的溫暖、冷漠、獨特等諸多面向。來到書店的讀者搭著電扶梯,仰頭或俯瞰呈斜度延展的城市,別有一番滋味。
這項攝影展由攝影師林盟山擔任策展人,邀請三位知名攝影師參展。信義誠品除了在電扶梯以投影輪播方式呈現,另以三部廂型電梯各呈現一位攝影師作品。
余靜萍是台灣當紅的女性攝影師,曾以電影「消失打看」獲台北電影節最佳攝影。她這回呈現的作品乍看像是以暗房技巧或是數位合成,其實是把底片與底片之間的片頭,或將底片漏光部分沖印出來,形成抽象畫般城市意象。
馮建中帶來他著名的香港「樓花」系列,他把施工中的高樓拍得如同萬花筒般絢麗,在香港的高樓中還夾雜了在台北拍攝的建築,而彼此竟如此相似。大陸新銳攝影師林志鵬則以他擅長的時尚創意,呈現不同於一般刻板印象的大陸城市風景。
「Once Upon a Time, a City」攝影聯展,即日起到四月一日在台北誠品信義店、台中金典綠園道店、高雄大遠百店同步展出。只有信義店在電扶梯及電梯呈現。其餘以投影或大圖輸出方式呈現。
◆ 手機拍高雄 她賣夢幻明信片
【聯合報╱記者胡宗鳳/高雄報導】2012.03.11
37歲的王孟涵喜歡攝影,並夢想把高雄好吃的食物及好玩的景點,隨時都能與全世界的人分享;如今她只用一支手機即實現了她的夢想,並出版了「異想世界」的寫真集及無數套(一套30張)的明信片,讓人嘖嘖稱奇。
個頭嬌小的王孟涵說,她喜歡拍照,但不願意攜帶數位相機或更多的照相器材,只想要用最簡單的方式來滿足她的興趣,結果發現「Iphon」有很多軟體程式可以讓她發揮創意,設計成各式「作品」。
去年她搭上高市「尋找捷運達人」的議題,到高雄的各個捷運站,尋找美食和好玩的景點,並拍照記錄,再以手機中的編輯軟體創造出別具心裁的照片;例如拍攝愛河的煙火時,她會利用影像重疊的技巧,達到曝光效果,讓煙火變得閃閃發亮,即令人驚艷不已。
王孟涵說,其實手機裡有很多程式可以運用,遇有不懂的地方,可以上網尋找答案。像是如何在不使用腳架的情況下,拍攝出美麗又浪漫的夜景,她也是摸索許久,後來自網路上與人討論、分享後,才有了突破。
不管怎樣,王孟涵用手機與大家分享她眼中的美好高雄,更讓她的攝影創意有所發揮,創造出屬於她的「異想世界」的攝影作品,還真是讓不少人感到稀奇!她的作品正在高市婦幼館展出,將展至29日。
◆ 洛桑劇院楊輝 偶戲訴家族史
【聯合報╱記者李晏如/台北報導】2012.03.10
來自洛桑劇院的楊輝,帶來巡演世界一百六十場的「操偶師的故事」,串起學藝數十載的淵源,以沉默的偶戲微觀整個時代家族史。
楊輝是旅歐布袋戲世家的第五代傳人,四歲起跟隨父親楊勝在大陸福建漳州學藝。父親喜愛京劇,在家學中融入京劇身段唱腔,創立「北派布袋戲」,對台灣布袋戲大師李天祿日後發展出的「外江戲」有重要啟發。
文革時期,布袋戲被視為四舊之一,楊輝親眼見父親被逮捕入獄,批鬥至死。一九八九年,楊輝隨兄弟遠遷異國,從美洲、香港到歐陸,最後在法國落腳。家傳的古老藝術讓他從生活潦倒,到在西方偶戲劇壇站穩一片天地,最終他在國際上闖出名氣,他的單人布袋戲作「北京劇院之景」巡演各國廿五年。
楊輝說,一開始他拿出偶,別人立即以「孩子戲」為回應,到後來他作出將搖滾樂等多種元素融入偶戲的作品,終於開啟了中西合璧的新路,「歐洲很大,只要你敢,什麼都可以做,很自由的。」
關於家族往事,楊輝本來長鎖心頭。直到五年前,他在法國圖書館中找到父親生前的紀錄片,父親昔日的音容讓楊輝忽然有了說故事的衝動。
「操偶師的故事」去年終於誕生,在一片全黑的空台上,沒有綵樓,只有兩個戲箱和象徵傳承的祖先牌位。楊輝一人製偶、操偶,演出生命歷程,他在全劇不發一語。
為加助全戲情緒營造,台灣視覺藝術家葉怡蘭擔任本戲的多媒體影像設計,用抽象寫意的潑墨畫展現「空」的意涵。楊輝的助手兼學生也在戲中登場,戲服一身全黑,只用手的動作表現外在情景勢力,與偶互動。
「操偶師的故事」即日起到十一日,在台北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演出,購票請洽兩廳院售票系統。
◆ 文化爛泥 如何撐起來飛出去
【聯合報╱漢寶德/建築學者(台北市)】2012.03.10
聯合報以顯著的篇幅報導了龍應台在立法院的施政報告受到立委們熱烈支持的消息。這使我們很高興地期待龍主委,也希望未來的文化部長,可以鴻圖大展。
自簡明的報導文字上看,龍主委似乎在為文化部勾畫一個美麗的影像。她先要大家想像文化部是「把國家撐起來、飛出去的翅膀」。她肯定了自己的任務是「中華民國最高的文化制定者」,要兼顧其他各部會的領域,儼然是全國第一部的氣勢。這樣一來,文化界可以揚眉吐氣了。
也許是報導筆誤,她不可能自認為「文化制定者」,可以是文化政策的制定者。文化行政的困難之處,就是政府不能制定文化;這是民主國家對文化部的執掌感到不安的原因,也是有些國家把文化部當成康樂部的原因。即使是文化政策,由於涉及於多方面的政治力量的干預,制訂起來已經需要最高政治決策者的拍板了。比如政府與反對黨的政治理念中,在文化上就有明顯的對立。幾天前,馬總統在新春文薈上的談話,對中華文化的振興視為政府的責任。這對於反對黨而言就不是容易接受的。即使接受,中華文化的內涵是什麼,其中的輕重緩急如何斟酌等,都是不容易取得共識的。
她對文化部的意象用翅膀來描述十分生動,但是這個翅膀有兩個動作,一個是把國家撐起來,一個是飛出去。我解釋她的意思是,文化要先向下扎根,使國家的基磐穩固,再振翅高飛,使國威遠揚。
我很擔心她這句話使聽者注意到飛起來的動作,翅膀所展現的優美的姿態,忘記了起飛前必須用力撐起的動作。文化工作的困難正是因為撐起的基磐有些鬆軟泥濘,無從著力。這時候打好基礎反而是最重要的工作。我國現在的文化狀況是屬於堅實的磐石呢?還是鬆軟的爛泥,恐怕要加以認真的評估。這可能是文化部成立後首要的工作。
想到這裏,就把那頁報紙翻過去,沒想到次頁社會版的一個消息,把我的心緒又拉回了。那個大標題的新聞是為爭廟產,外甥槍殺舅舅。原來被槍擊的是一位醫師,為了父親的遺願,花了上億的經費蓋了一座「蕭府王爺廟」,還雕了一尊仙師像,以父親形貌塑成,與王爺一起接受供奉。這位醫師應該受過相當的正式教育,以建廟來盡孝道,是一種怎樣的文化?這個外甥因為與舅舅爭奪廟的管理權,雙方不能心平氣和地討論,也沒有一個正式的協調機制去解決,最後演而為暴力相向,這又是一種什麼文化?
在我心目中,這些暴戾的、非理性的行為是台灣民間文化的一部分。也許是偏見,我卻認為是劣質的文化,也就是我在前文中所說的爛泥。政府設立文化單位,有沒有責任去提升國民的品性,為上層的文化建立基礎呢?這就是世界各國的文化部都不想碰的部分。可是我一直覺得要談「人文化成」,不能創造一個理性、善良、好美的社會,那不是空談嗎?所以在我看來,撐起來比飛出去要重要得多了。不知高明的讀者以為然否?
余光中期許 偏鄉落實「文化權」
【聯合報╱記者楊孟立/中壢報導】2012.03.10
文學家余光中獲頒發「元智大學桂冠文學家」獎項,昨天應邀到元智開講,分享他多年在詩、散文、評論、翻譯四大領域上的心得,他也對新任文建會主委龍應台有很深的期許,希望能落實讓偏鄉學童也享有「文化權」。
余光中相當讚賞龍應台全面落實公民文化權的決心,即使可能面臨文化界高層的反彈和嚴峻的挑戰,但還是希望龍應台「能做多好是多好」。
「曲高未必和寡,深入何妨淺出。」余光中認為文化不一定要很深奧難懂,文化是可以雅俗共賞的,就像他自己也是聽了幾十年的披頭四、巴布狄倫搖滾樂,而最好的文化應該是「淺入深出」。
余光中也對現在的詩人感到憂心,他指出,中文作家應該要知道兩個源流,從詩經以來的古文學是上游,五四以來的新文學則是下游,可是現在太多詩人還沒熟悉傳統,只注意在恆河、塞納河、密西西比河、泰晤士河這些支流上,反而忘了自己的源頭。
在散文方面,他認為文言還是很重要,很多人認為從五四運動後文言已死,但文言其實是以成語身分生存下來。
余光中舉例「張三李四」大家都知道是指某人,但為什麼要這兩個人,就是因為「平平仄仄」念起來好聽;另外像是百家姓中的「趙錢孫李」,就包含了注音的四個聲調;「千山萬水」、「千軍萬馬」,其實根本沒這麼多,都是為了講究對仗,聽起來舒服。
元智大學桂冠文學家自2006年設立以來,歷屆獲獎者均為華人世界知名文學家,包括陳之藩、白先勇、高行健、鄭愁予、余秋雨,今年頒給余光中以表彰他對台灣現代詩與文學的重要貢獻與影響。
◆ 排灣「語言巢」 搶救失語族人
【聯合報╱記者郭安家/台北報導】2012.03.11
每逢周六早晨,排灣族族語老師杜珞琳總會帶著族人前往山區園藝農場開語言巢課程,大人帶領小朋友學母語,單字非常簡單,但課後小朋友又忘了,族人只能透過每周聚會一點一滴傳承母語。
「puk...」語言巢老師不斷念著大字報上的羅馬拼音,小朋友跟著複誦,另一位老師則拿著碗裝樹豆,暗示「puk」的意思。經過一個早上,小朋友又知道了糖果餅乾是「alju palju」。
語言巢(Kohanga Reo)的概念源自紐西蘭,是以家庭為概念,配合社區,所發展出來的「母語幼稚園」。
杜珞琳說,住在都市的原住民失語現象嚴重,7年前她成立這間語言巢,先後將7位家長、友人訓練為排灣族母語老師,並用團隊合作的方式運作,避免母語滅亡。
她說,更重要是,家長與小孩一起參與語言巢,經過親子共學,回家也能以母語對話,這不僅是找回自我認同,也讓下一代知道「我是誰」。
排灣族語言老師石美齡則在北市及新北市小學擔任鄉土教學老師,一有空閒則帶著女兒上山參加語言巢。語言巢試圖創造部落情境,石美齡說,原住民文化就是親近大自然,所以選在山區聚會,讓小朋友在森林遊玩,上自然課及文化課,這樣才能更深體會每個單字背後的文化意義。
◆ 月光山發行30年 解美濃人鄉愁
【聯合報╱記者張進安/高雄報導】2012.03.11
創刊於民國71年3月29日的「月光山雜誌」,發行範圍遍及世界各地,可說「有美濃人的地方,就有月光山雜誌。」訂單從創刊當時的零份開始,迄今成長至4000份,發行人林茂芳說,創刊時沒人看好,至今一做30年,可說完成不可能的任務。
雖然只有國小畢業,但林茂芳不願服輸,創刊初期藉著工作之便大量閱讀新聞,憑著過人記憶力與堅強意志,揣摩別人寫稿方式加以融會貫通,練就一身新聞寫作的本事。
月光山雜誌社長鍾昆宏說,林茂芳因為對客家文化有相當深的認同感與期許,儘管創刊至今充滿艱辛,但大家始終情義相挺。
許多旅居國外的美濃子弟,返鄉過節時都會特地到雜誌社致意、捐錢,並表示長年在異鄉打拚,早已把對故鄉的思念,寄託在月光山雜誌上,從中了解家鄉最近發生的大小事。
林茂芳說,平時會規劃線上記者到社區指導美濃當地學童寫文稿、攝影技巧,就如世新大學創辦人成舍我所說:「希望培養眾多世新子弟兵,在文化界、新聞界占有一席之地。」林茂芳也希望藉此能培養更多美濃子弟,奉獻國家、奉獻美濃。
◆ 台灣美食吸引美國密大師生
中央社 2012.03.11
(中央社台北11日電)台灣美食享譽國際,美國密西根大學安亞伯分校(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在當地時間10日舉辦「台灣美食節」,吸引數百人購票進場品嚐道地的台灣美食。
「台灣美食節」活動除了炒米粉、滷肉飯、盬酥雞、紅麵線及紅豆湯圓等各式台式美食外,現場還包括互動文化猜謎遊戲、民俗表演、書法及傳統服飾展示等,期望以多元化的呈現來拓展美國人士的視野,並增進對台灣文化的瞭解。
包括大學師生、安亞伯當地民眾、「密西根台灣同學會」及「台裔美籍學生會」成員等,成功藉由美食來推廣文化。駐芝加哥辦事處新聞組組長曾偉明及秘書詹美娟,也專程前往參加。
「台灣美食節」活動已邁入第3年,主辦單位之一的密西根台灣同學會會長賈智淳表示,這項活動是希望藉由台灣美食來讓安亞伯地區民眾認識台灣,並促進不同族裔間的瞭解。
曾偉明說,美食是推廣文化的利器之一,也是認識台灣文化的最佳途徑,因此行政院新聞局設置多語版的「台灣美食文化網」(taiwanfoodculture.net)來宣揚台灣美食,新聞組也樂意贊助本次美食活動。
曾偉明進一步表示,台灣具有融合多元族群與文化的特性,這種特性也反映在飲食文化中,例如台式料理即包括台式海鮮、客家、原住民美食及台式小吃等。
現場並擺設台灣美食文化網海報及看板,以加強現場來賓對台灣美食文化的認知。
密西根大學安亞伯分校成立於1817年,校園佔地3071英畝,學生約3萬人,是美國中西部名校之一。
81歲俄指揮大師病倒 33歲小美女代打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6955427.shtml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2012.03.12
三十三歲的國家交響樂團(NSO)助理指揮張尹芳,昨天在NSO音樂會中場時臨危受命,從突然生病的八十一歲俄國指揮大師羅許德茲特溫斯基手中接下指揮棒,指揮完史詩般的蕭士塔高維契第八號交響曲。當最後一個音符休止,台上NSO團員與台下觀眾都熱烈鼓掌,為張尹芳成功譜出蕭氏磅礡樂章歡呼。
十八年前也曾臨危受命,代指揮大師傑利畢達克指揮慕尼黑交響樂團一戰成名的國家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呂紹嘉,不禁讚美張尹芳說:「我見證了歷史時刻!」
羅許德茲特溫斯基堪稱俄國指揮界活化石,曾親身接觸蕭士塔高維契、普羅高菲夫等作曲家,被譽為蕭士塔高維契代言人。這回他與鋼琴家妻子、小提琴家兒子一起來台,未料偏頭痛宿疾在音樂會發作,上半場指揮葛拉祖諾夫小提琴協奏曲到第二樂章時,就因偏頭痛影響、看不清楚樂譜;中場和NSO音樂總監呂紹嘉談話時,突然只能看到呂紹嘉一半身影。
擔任NSO助理指揮六年的張尹芳,原本拉中提琴,十年前轉考台北藝術大學指揮研究所學指揮,教過她的老師包括楊仁傑、徐頌仁、陳秋盛。在NSO期間,她多負責青少年及講座音樂會,近年在呂紹嘉擔任音樂總監後,才開始指揮正式音樂會,包括貝多芬英雄交響曲。
「我只有五分鐘能考慮!」張尹芳坦言,初獲呂紹嘉徵詢時,曾猶豫。想到這是她擔任助理指揮首次有機會代打,也是她指揮生涯十年來,首次能指揮這麼正式龐大曲目,才鎮定擁抱機會。
機會來得倉促,張尹芳當然沒準備能上場的黑色禮服。邱瑗靈機一動,脫下黑色針織衫為張尹芳套上,指揮棒就用羅許德茲特溫斯基的專屬「御寶」,呂紹嘉、樂團首席吳庭毓等人也為她打氣,「妳一定可以的!」
揚起指揮棒,張尹芳決定依照羅許德茲特溫斯基風格,免得樂團亂了套。
觀察大師甚詳的她形容,他打拍方式和他人不同,別人打四拍、他只打兩拍,速度也特慢,讓她到末尾「都快撐不住」;但又彷彿有魔術,「點你一下、看你一下」,就能牢牢掌控樂團。張尹芳與樂團順利經營出蕭氏這部控訴意味濃厚、聲部繁多複雜的「戰爭交響曲」。
許多指揮都因代打成名,羅許德茲特溫斯基就是在廿歲時代打指揮排練「睡美人」獲青睞。
※ 相關報導:
* 別讓巧宛然孤單 老少共勉傳承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2031200372.html
記錄陽明山平等國小的巧宛然掌中劇團成立廿五周年的紀錄片《山頂囝仔.搬戲》,昨天下午在南海劇場進行首映慶生會,團員歌唱、扮仙演出,場面熱鬧地歡慶劇團廿五歲生日。...指導老師吳榮昌說,「早年比較強求,希望留住能夠傳承的人,現在,真的就是推廣分享,我們盡量教,以後孩子大了,如果還喜歡,會回來的。」
◆ 洪蘭:別再讓「飛天山豬」落難了!
【聯合報╱洪蘭】2012.03.12
我的研究所最近收了一位印尼來的學生,他帶了一個椰子殼做的蘇門達臘原住民雕像送給我們,這個人像的頭飾色彩鮮艷,臉上表情誇張,非常富有民族特色。我看了很喜歡,欣賞之餘很惋惜我們未能好好利用我們的民族特色,把它發揚光大。
我們送外賓禮物幾乎都是領帶與絲巾。雖說輕便好帶(其實椰殼也很輕),但是缺乏台灣風味,尤其領帶織有機關或學校的英文字母縮寫,不適合在社交場所用,除非正好訪問該校或是它的校友。我曾替一位國際知名的學者辦退房手續,跟著旅館人員到他房間清點小冰箱內的飲料,我發現他房中垃圾桶內有各學校送他的領帶,原封不動在盒子中。顯然他覺得不值得帶回去,真是花了錢又不討好。公家送的絲巾又跟市面買的花樣沒什麼不同,不會使人興起「這是台灣的產品」或是「這是我去台灣遊玩的紀念品」的念頭。
前幾天在報紙上看到一位讀者投書說:有一位豐濱鄉阿美族的原住民藝術家,在花蓮市區販售他的雕刻作品,他的作品非常有特色,尤其是一個名叫「飛天山豬」的木雕。那時天下小雨,別人都收攤了,只有他還在賣,因為他阮囊羞澀,等著米下鍋。有位開名牌轎車的貴婦趁機狠狠殺價,只肯出一千元運費,卻要求把兩件作品運到高雄和台北。這位落魄的藝術家迫於生計,只好答應,讓這位讀者非常感慨,忍不住投書報紙「那天,看到飛天山豬落難!」
我看了也很感慨,我們公家機關送外賓的禮若能採購原住民有特色的作品,不但禮物有意義,也幫助了藝術家。一個藝術家的成長需要時間、見識與歷練,就像一位作家的成長一樣。早期皇冠出版社的平鑫濤先生有出錢支持一些尚未成名的作家,使不必為生活奔波。我們藝術界的平先生在哪裡呢?屏東縣泰武鄉有位原住民石雕大師,他得了肺癌,但仍在工作,每次去,看到他的作品都非常感動,他應該是我們的國寶,卻沒有人珍惜,任其凋零。
要吸引觀光客必須有文化內涵,文化是一個民族對他自己過去歷史的感覺和認同,不是只有美食或辦牛肉麵比賽,要使觀光客去而復返,必須拉高到文化的層次,並透過口碑帶來新的觀光客!
文化的認同是民族生存的基本,要滅一個國,必須先滅去它的文化。猶太人緊咬著他們的文化不放就是這個道理。他們對成年禮的重視不亞於婚禮,甚至比婚禮更盛大,因為它等於祭告天地,又一個猶太孩子成年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幸好現在已有很多人感悟到自己民族文化流失的危機,包括漢民族在內。去年任祥出了一本《傳家》就是把一些她認為值得告訴她子孫的東西收集在一起。保存民族藝術是政府的責任,請不要再讓「飛天山豬」落難了!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 相關報導:
* 湯匙當畫筆 邱錫勳柏油作畫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6956033.shtml
「多開創一種作畫的材料,就會多一條出路。」30餘年前為求突破嘗試以柏油作畫的邱錫勳,捨棄了拿畫筆,改以湯匙舀起濃稠滾燙的柏油作畫
* 文創產業/智慧機械大軍 攻占智動館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6954832.shtml
走進由經濟部主辦,工業局、工研院及花博天使生活館共同籌備的「智動館」,你可以看到舞台展演區的「浮空投影技術」;也會驚豔於「藝術互動區」的創新科技。「智動」意指智慧加上自動,將讓民眾獲得機器人與生活、藝術結合的驚喜體驗!
◆ 老東西新感動 京劇臉譜 蝴蝶上身
【蘇瑋璇/台北報導】2012-03-12 中國時報
輔大織品服裝研究所學生楊敏婷覺得京劇臉譜鮮豔唯美,充滿故事,因此她把京劇臉譜結合蝴蝶,用來設計時尚商品,「老東西絕對能有新感動!」
楊敏婷說,二○一○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中國京劇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她對傳統戲曲深感興趣,又受到研究所教授胡濟民啟發,以京劇臉譜為論文主題,一頭栽進京劇領域。楊敏婷整理大量文獻,發現知名品牌彪馬、迪士尼,都曾將臉譜用於廣告中,她又因觀賞台灣的當代傳奇劇場、國光劇團演出,體認到京劇在現代市場中必須轉型,才能符合現代潮流,讓她萌生自己動手畫畫看的念頭。
京劇臉譜左右對稱,有美術天分的楊敏婷將臉譜轉化為「蝴蝶」。她解釋,台灣有「蝴蝶王國」美稱,兩者都俏麗繽紛,蝴蝶還含有「幸福重疊」的美好寓意。
楊敏婷表示,初期畫出來的結果很不滿意,反覆修改,最後選了八組臉譜轉化,包括《白蛇傳》中〈扯符吊打〉的人物「靈官」,性烈如火,楊敏婷掌握火焰般的眉與嘴,以黑、紅為主色調,張力十足。《封神榜》中〈哪吒鬧海〉人物「敖丙」是東海龍王三太子,額頭有龍麟,眉型、眼眶兩側似龍角,因此她保留龍角造型,加以誇飾。
楊敏婷掌握京劇臉譜基本形狀與色調,利用電腦應用在安全帽、潮T、滑板、馬克杯上,「讓傳統變時尚,讓時尚生活化。」
楊敏婷的論文獲大陸重視,刊登在北京服裝學院舉辦的「中國概念與創意產業─國際服飾文化暨教育研討會」刊物。
※ 相關報導:
* 《看得到的世界史》 大英館長說故事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2031200368.html
大英博物館館長麥葛瑞格(Neil MacGregor)撰寫《看得到的世界史》,從大英博物館內猶如百科全書的八百萬件館藏中,選出一百件文物,用這些文物訴說人類的故事。...《看得到的世界史》緣起於麥葛瑞格受BBC電台邀請,在一百集的廣播節目中以館藏解說人類史,結果大受好評,去年五月甚至創下一千一百萬人收聽紀錄。
王爾德名劇《不可兒戲》漂亮登"台"!
林宜箴/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 2012年3月12日
由詩人泰斗余光中翻譯、國際名導楊世彭執導的王爾德名劇《不可兒戲》,在睽違12年後,將以全新演員陣容,華美動人的布景與服裝,5月再度躍上國家戲劇院的舞台,呈現「台上漂漂亮亮、台下歡歡喜喜」的《不可兒戲》。
戲劇鬼才王爾德的《不可兒戲》,堪稱是他四大喜劇中最具舞台魅力的戲劇!一生執導過中外名劇將近70齣戲的舞台導演楊世彭,曾製作過40齣大型莎翁名劇,1984年讀了詩人泰斗余光中翻譯的《不可兒戲》中譯本,甚感驚艷,將其搬上舞台,創下一票難求的盛況,1990年首度登上國家劇院,今年將是他第5度執導這部戲,更是他繼《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之後,再次將耳熟能詳的作品搬上台灣舞台。他除了推崇大師余光中的翻譯風趣優雅,更翻譯出原著雙關語的幽默與反諷,甚至認為這是他個人票選英語戲劇中前五名的喜劇!
余光中也認為,劇中角色其實是王爾德的傳聲筒,台詞反應了許多王爾德對當時英國上流社會故作清高的嘲諷。
余光中和楊世彭都表示,劇作傳達出的人性,是放諸任何時代,都會引人共鳴的,這次還將邀請高齡83歲的盧燕擔綱巴夫人一角,加上楊謹華、楊千霈、黃士偉、段旭明雙生雙旦演出,林慶台擔綱牧師、姚坤君演出勞小姐角色,5月24到27號在國家戲劇院歡喜登場!
※ 相關報導:
* 王爾德不可兒戲 5月再登台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06/112012031300539.html
駕馭《不可兒戲》,始自余光中在大學教授的翻譯課,3小時的課包括筆譯和口譯,「《不可兒戲》就是我口譯的教材,幾堂課教下來,已見中文雛型。」回想第一次閱讀此劇的狀況,「我花了三小時看完,哈哈大笑!」
◆ 杯底不可飼金魚 藏「省籍秘辛」
自由 2012.03.13
〔記者邱紹雯/台北報導〕膾炙人口的台語老歌「杯底不可飼金魚」向來被視為最佳的催酒、乾杯之歌,背後實際隱藏詞曲創作者對族群融合的期許。文史專家莊永明憂心台灣歌謠的沒落及被誤解,出版「台灣歌謠:我聽我唱我寫」一書,要帶領民眾走進歷史了解歌詞背後的深意。
「台灣歌謠:我聽我唱我寫」一書蒐錄了莊永明卅年來有關台灣歌謠的著述,從「以歌觀史、以史入歌」的角度解讀台灣歌謠,更能貼切感受歌曲當時的社會氛圍。
他認為,很多人對台灣歌謠其實並不了解,甚至充滿誤解,並以台語歌「杯底不可飼金魚」為例,很多人都把它當成飲酒歌,其實歌詞談的是國民政府遷台時的族群問題,作曲家呂泉生眼見省籍分裂的衝突一再發生,透過歌曲呼籲大家揚棄省籍歧見,歌詞中「好漢剖腹來相見」、「朋友弟兄無議論」就是希望不論先來後到,都是手足兄弟、必須肝膽相照。
莊永明也首度揭露這首歌的作詞者「田舍翁」或「居然」,其實就是早期台灣劇作家陳大禹,當時陳大禹因逃避白色恐怖而避居廈門,呂泉生為保護他而隱其名。
他也感嘆語言的失落,「年輕一代,對台語的認識越來越少。」莊永明舉望春風裡歌詞「果然縹緻面肉白」為例,其中的「縹緻」二字現在已經沒人在用,至今變成「英俊」、「帥」及「酷」,正統的典雅台語逐漸消逝。
因此,莊永明也在書中放入不少早年的童謠,除了保存文化,也希望帶動親子互動,從家庭及生活教育中推廣台語文化。
今年也是台灣第一首流行歌曲「桃花泣血記」發表八十週年,莊永明說,歌詞中「文明社會新時代,戀愛自由才應該;階級約束是有害,婚姻制度著大改」,在婚姻多為媒妁之言的三十年代,歌詞倡導改革舊禮教的呼聲,開風氣之先,具有時代意義。
※ 相關報導:
* 《阿公店溪文學獎》國小客語童詩決選 1∕3抄自網路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mar/13/today-south16.htm
「第五屆阿公店溪文學獎」首次徵件國小客語童詩,結果入圍決選作品有三分之一抄襲自網路,且大部分文字以中文書寫,顯示客家文學基礎扎根嚴重不足,令文學界人士憂心忡忡。
◆ 最後的經學家 朱維錚辭世
【記者李怡芸/綜合報導】2012-03-13 旺報
被譽為中國「最後的經學家」,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朱維錚,於本月10日下午在上海新華醫院病逝,享年76歲。
朱維錚為江蘇無錫人,是著名經學大師周予同的弟子,在中國經學史、中國思想文化史、中國學術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和中國近代史等多個領域,均在海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曾多次應邀至加拿大、美、德、及台灣的台大等校擔任課座教授,並於2001年底來台3個月擔任駐市學者,是大陸促進國際文史學術交流合作的重要先行者。06年,朱維錚獲德國漢堡大學授予榮譽博士頭銜,是至今唯一獲此殊榮的華人。
朱維錚致力於中國思想文化史的整理和纂集,他的《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為視為是中國經學史的入門磚,《走出中世紀》、《音調未定的傳統》、《求索真文明:晚清學術史論》等書,則是他多年來讀近代史的文字結集,被學界譽為「最後的經學家」。
朱維錚於1年半前查出罹患肺癌,去年12月他在癌末之際,仍堅持回復旦大學上最後一堂「歷史上的中國與世界」課程,強調不要把自己變成狹隘的民族主義者,同時眼睛要朝內解決自己的問題,否則今日中國對世界與中國的認知,仍停留在孔夫子的時代。朱維錚在他最後一堂課的10天後即進了醫院。畢生,他謙沐以「一名中國歷史研究的從業者」自居。
失落的達文西壁畫 找到了?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2012.03.14
達文西壁畫「安吉亞里戰役」(The Battle of Anghiari)神隱將近五百年後,最近在義大利佛羅倫斯舊皇宮(Palazzo Vecchio)的壁畫背後,看到重現人間的曙光。
達文西自一五○五年起在佛羅倫斯舊皇宮的「五百大廳」,創作描繪米蘭與托斯卡尼交戰的壁畫「安吉亞里戰役」。達文西實驗新的技法、但因顏料暈染開來而未完成。十六世紀中葉,文藝復興時期大師瓦沙里(Giorgio Vasari)受委託整修「五百大廳」,「安吉亞里戰役」等名畫就此人間蒸發,世人以為它已被摧毀。也有人傳說「安吉亞里戰役」就藏在瓦沙里為這座大廳繪製的某一件壁畫中。問題是沒人知道達文西傑作被埋藏的正確位置以及傳說的真實性。
曾出現在丹‧布朗名著「達文西密碼」裡的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藝術史教授塞拉奇尼(Maurizio Seracini)花了卅六年時間,尋找失落的達文西巨作。靠著精密的科學儀器、建築圖以及多年的研究資料,從瓦沙里的壁畫「馬奇諾之役」找到「安吉亞里戰役」藏身的「密碼」─壁畫上一面旗幟寫著「cerca trova」(尋找,就必尋見)。
塞拉奇尼相信,仰慕達文西的瓦沙里不可能毀了達文西傑作,他應該是在「安吉亞里戰役」的前面築起一道牆,畫上新壁畫。在佛羅倫斯市長支持下,塞拉奇尼利用科學儀器,找尋牆裡隱藏的氣縫、並在瓦沙里的壁畫上鑽了幾個小洞,以探測儀器鑽進牆壁取得的黑色化學物質,類似用於名畫「蒙娜麗莎」的顏料。塞拉奇尼如偵探般的尋寶過程目前持續有新發現,並被拍成紀錄片「失落的達文西壁畫」,三月廿九日晚上十時將在國家地理頻道首播。
◆ 中菜英譯惹議 大陸上演文化轉變
中央社 2012.03.13
在大陸,燒紅了的獅子頭(red burned lion head)、醬汁燉爛的肉丸(braised pork balls in soy sauce),指的都是中菜耳熟能詳的紅燒獅子頭,但譯名經常讓外國客倌傻眼。
中菜命名十分複雜,多數菜名由食材、烹飪方法、形狀、口感、人名、地名、意境等多元組合而成,「燒鵝」、「韭菜炒大蔥」、「霸王別姬」等無一不是。
而這些風雅學問的飲食哲學要如何反映在菜單音譯上?外國遊客想在菜單上看到何種名稱?可真是煞費大陸人的心思。
許多到大陸的外國遊客都曾為如何「破譯」諸如「素食主義的鴨子」(vegetarian duck,即素鴨)和「丈夫和太太的肺切片」(husband and wife lungpiece,夫妻肺片)這類菜名傷透腦筋。
為了解決這類問題,大陸官方自2006年、2008年北京奧運期間至今年年初,出版諸如「中文功能表英文譯法」等文本,定了一些菜名的翻譯原則。
其中甚至規定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食品,一律用漢語拼音,如「餃子」為「Jiaozi」;而「知名度」較低的「鍋貼」(Guotie)則採取在音譯後面加註「Pan -fried Dumpling」。
儘管如此,對於這一系列作為,社會大眾議論四起。有人說統一菜名翻譯可幫助提升城市形象,也有人認為,有些翻譯過的菜名像一碗白米飯,簡單有營養,但卻寡淡。
任教於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的鄭保國此前說,每一道中國菜背後都有深厚文化韻味,如「貴妃雞」、「麻婆豆腐」,如果直譯將不能清楚呈現相關歷史。
「中國日報」此前則刊登專欄,「統一菜單英譯的做法是一把『雙刃劍』,因為在將那些滑稽可笑的錯誤剔除同時,許多菜名的文化內涵也在翻譯過程消失。」
不管怎麼做,總是難盡全美。中國人講吃,不僅一日3餐,更代表人認識事理的通道。在規範中菜譯名討論中,可明顯看到社會對於內部及外部壓力、價值的適應、進步過程,這一種文化轉變正在大陸上演。
※ 相關報導:
* 中菜英譯正名 童子雞變春雞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2/6960620.shtml
北京市外辦和市民講外語辦公室日前聯合出版「美食譯苑—中文菜單英文譯法」,為兩千一百五十八道中餐飯菜「正名」。
* 再見了!大英百科宣布 32冊紙本絕版停印
http://udn.com/NEWS/WORLD/WOR4/6961422.shtml
2010年版將是最後一版的大英百科全書紙本版。...但柯茲不承認是被維基百科打敗,因為網路版大英百科全書在全球有1億多人參考。
◆ 寶島大劇場-定目劇,不可像賣場喊價!
【邱坤良】2012-03-14 中國時報
最近「舞鈴」劇團以一齣《奇幻旅程》在舞蝶館演出,為北市府定目劇打頭陣,原定演出三個月,結果票房奇慘,難以為繼,經傳媒披露,驚動總統與政府高層,傳達了搶救「舞鈴」的聲音,這個國人原本陌生的名詞因而頻頻出現於新聞版面。
國際劇場界常有一種「Repertory theater」的製作模式或演出制度,劇團擁有若干隨時能上演的保留劇目,或重視經典名劇,或以新生代作品為主,或採各種輪演方式。這英文名詞中文常翻譯為劇目劇院、輪演劇目劇院或定目劇。文建會、北市府屬意的定目劇,偏重表演團體以同一個劇目作定點長期演出,這種演出製作的優點明顯可見:單位成本降低,製作經費相對增加,且與整個表演環境產生良性互動。問題在於定目劇的出現,反映的是劇場藝文生態、表演市場與國際化程度,是水到渠成的結果,無法硬性打造,更非揠苗助長。歐美劇場(如紐約百老匯)一齣戲可連演數月、數年,甚至數十年,原因在於它的劇場大環境,而非名叫定目劇的緣故。
文建會與北市府近年推動定目劇,視為發展觀光與文創產業的重要環節,俾便迎接可能「倍增」的國內外觀光客(尤其是陸客),理念甚佳,但對定目劇的劇場概念與執行策略、步驟卻有待釐清。文建會一年多前頒佈「補助民間推動文化觀光定目劇作業要點」,並未規範定目劇演出是在一般劇場或遊樂場、夜總會,三者都與「文化觀光」有關,但劇場定位、觀眾層次與演出條件不盡相同。事實上,劇場環境不健全的國家、城市,也不太可能推出觀光遊樂式定目劇。
文建會選出四個表演團體演定目劇,各給予五百萬元補助,接著由北市文化局承接,戰略、戰術同樣模糊,沒有做好可行性評估,亦未精算檔期、場租、表演長度與票價,或及早建立行銷管道。也許官方的印象還停留在花博期間「舞蝶館」一席難求的盛況,忘了觀眾逛花博看表演「一兼二顧」的心理。一旦「舞蝶館」單獨運作,劇場屬性與交通偏遠、飛航噪音問題便顯露出來。
北市府在「舞鈴」出現票房危機時,放寬定目劇申請門檻,演出檔期調降至四週、場次從每週最少四天五場改為三天四場,民眾可憑市府相關館所票根享七折優惠,演出團隊如有公益回饋計畫,場租三折優惠。這些措施在定目劇演出一、二個月之後,「朝令有錯,夕改又何妨?」邊做邊「喊價」似地調整,對於解除眼前「舞鈴」的困境固然有益,但對定目劇的未來營運卻極為不利。
北市府既已啟動定目劇,就不宜以當下的票房現象作為主要衡量標準,如欲彌補「舞鈴」損失,應採用其他可行方式。劇場演出期間隨機性地變更票價與實行優惠,徒然自亂陣腳,又與文建會定目劇補助要件--一週表演五天,至少以三個月為一個檔期的規定不符,讓還在萌芽階段的定目劇概念更加混亂。其實,表演藝術的票價高低並非影響觀眾觀賞意願的唯一因素,許多演出採高價位,仍然一票難求。相對地,低票價或免票入場的表演,未必就會爆滿。表演團體能否吸引觀眾,端視其以往的劇場評價,節目內容安排,以及臨場表演水準而定。
定目劇(場)不是孤立的表演活動,重點也不在形式與定義,需要的是,成熟的製作條件與表演環境。報載北市府計畫在未來的士林台北藝術中心推出定目劇,以台北市的藝文資源而言,當然有其可行性,但仍須文建會(文化部)、觀光局密切配合,也應與其他縣市建立夥伴關係,逐漸建立定目劇(場)的生存空間。
台灣現階段發展定目劇(場),實非一個城市或幾個表演團體所能完成,政府應先建構更多正常營運的劇場,鼓勵劇團創作,培養更多的觀眾。「推動」階段所欲「補助」的定目劇,屬於何種類型?哪幾個團隊領銜主演?應了然於心,而非訂個公平、防弊的一般性「作業要點」,被動地接受外界「報名」而已。(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導讀無國界 「世界文學」創刊
【聯合報╱記者林昭彰/新北市報導】 2012/03/15
台灣每年出版的文學類書約七成翻譯自外文,可惜的是,對作品或作者往往缺乏有系統的導讀。為了彌補這個缺憾,淡江大學與聯經出版社合作發行「世界文學」季刊,成為自一九七一年以來,國內第三本研究各國文學的期刊。
「世界文學」季刊昨天在淡大發表創刊號,淡大外語學院院長吳錫德指出,從小紅帽、白雪公主到天方夜譚、福爾摩斯、哈利波特,甚至水滸傳、紅樓夢都算世界文學,台灣的引介出版量相當可觀,但近年語種嚴重偏向英、日語,且重閱讀輕賞析。
而目前研究外國文學的刊物,只有淡大的英文版「淡江評論(一九七一年創刊)」和台大的中文版「中外文學(一九七二年創刊)」,且均偏重學術性。
為彌補這些缺憾,新出版的「世界文學」季刊將加強介紹通俗文學,並增加不同語系作品、系統性引介當前文學相關主題、分析報導最新國際文壇風氣,務求帶動閱讀樂趣。
編輯群涵蓋義、法、西、德、日、英、俄七種語系,成員除了淡大外國語文學院教授,還有校外學者、作家、譯者共同參與。
「世界文學」每年四期,創刊號主題為「身體與文學」,包含「論文研究」、「一般研究」、「書評書藝」、「每季一書」、「國際文壇動態」等五個主題。
◆ 朱宗慶「擊度震撼」 與機器人互動 萬人同奏打擊交響曲
【邱祖胤/台北報導】2012-03-15 中國時報
朱宗慶打擊樂團的大規模擊樂劇場《擊度震撼》將於三月廿四日在台北小巨蛋登場,目前已進入倒數階段。特別嘉賓則邀請到歌手萬芳,演唱《新不了情》、《愛情限時批》兩首經典K歌,與打擊樂團隊對尬。更具噱頭的是,樂團特別設計了擊鼓機器人互動軟體,將透過超大螢幕,與全場一萬名觀眾玩互動遊戲。
樂團將演出打擊樂家安倍圭子的催淚名曲《海濱的回憶》,和《新不了情》互相對話;以充滿歡樂節奏的打擊樂曲《夢幻列車》對尬台客情歌舞曲《愛情限時批》,要讓小巨蛋high到最高點。
製作團隊還特別打造3D公仔─打擊樂機器人,並為機器人設計一套互動軟體,現場觀眾只要跟著機器人指示的動作拍手或跺地板,就能順利演奏出音樂,屆時將有萬人同樂互動,共同演奏打擊樂交響曲。
朱宗慶打擊樂團每年演出都求突破,尋找打擊樂的新可能。去年挑戰百人木琴同台,前年推出結合京劇及踢踏舞的《木蘭》打擊樂劇場。節目總策畫朱宗慶表示,這次是樂團首次在小巨蛋演出,有太多困難需要克服,包括音響的環場效果以及舞台、燈光設計,表達方式不同。「面對一個可以容納萬人的場地,你不能只是把音樂廳的節目硬塞進來,所有內容都必須重新思考。」
這次演出的重頭戲還包括一口氣由五十位樂手共同演出《鑼鼓慶》。過去由五人演出的《鑼鼓慶》演出人數擴增到五十人,除了同時擊鼓、敲鑼、敲鈸之外,還要演出拋接鼓棒的特技動作。樂團的經典曲目《射日》,這次則會加入現代舞及踢踏舞表演。
音樂統籌、作曲家櫻井弘二表示,打擊樂最難之處就是一人往往要負責很多種不同的樂器,創造出不同層次的音色及情感。讓五十個樂手同時上台,挑戰就更高,「我們設法讓這次的音樂像一場秀,中間都不休息,曲子和曲子之間不能有中斷。」
音樂會導演郭子直呼:「簡直就是同時在幫五十個人辦演唱會。」要讓幾十座大型鑼鼓迅速進退場,每一幕的銜接也讓人傷腦筋,所有的換場動作都在眾目睽睽之下發生,如何轉移觀眾的目光焦點,讓演出自然順暢,都是挑戰。
朱宗慶排練時特別站在表演特技的團員中間,提醒監督團員不容失誤。五十人同時擊鼓的氣勢排山倒海,朱宗慶表示:「真的很震撼!」
◆ 結合台北元素 「東區卡門」魅惑登場
【台灣醒報╱記者陳珮瑜╱台北報導】2012.03.14
撩動人心的舞姿、扭曲顫動的軀體、勾人心智的眼神,西班牙吉卜賽女郎卡門遊走於舞池,以魅惑的姿態穿梭在眾男子之中,讓全場陷入瘋狂。都會愛情音樂劇《東區卡門》將在國父紀念館演出,導演伍錦濤表示,該劇將注入台灣元素,並搭配新潮的流行音樂,顛覆民眾心中《卡門》的傳統形象。
《卡門》是法國作曲家比才的經典代表作,原劇描述西班牙吉卜賽女郎卡門生活在感官世界裡,受愛慾驅使,一生愛上無數男人,當對象轉換成一名軍官何塞時,她使盡渾身解數誘他上勾;等到何塞身敗名裂後又狠心將他拋棄,使他痛不欲生,而最後卡門也慘死在何塞手中。
《東區卡門》是音樂時代劇場全新作品,繼取材本土元素的台灣音樂劇3部曲之後的,挑戰經典歌劇《卡門》,以台北東區為主要背景,詮釋21世紀男女之間情慾掙扎、情感矛盾的愛情觀,並透過卡門的眼睛,透視現代人內心最原始的渴望和善變。
音樂時代劇場藝術總監楊忠衡笑說,選擇改編《卡門》純粹是出於自己想挑戰世界名劇的野心。劇中飾演女主角的高蕾雅,曾在多場歌唱選秀節目表現驚人,如何詮釋卡門這位內心並存美麗與危險、純真與邪惡、多情與絕情的女角,也將是此齣戲的最大賣點。
都會愛情音樂劇《東區卡門》將於4月13日至15日在台北國父紀念館演出,一共5場,有興趣的民眾可以上官網查詢http://dancingqueen.allmusic.com.tw/。
完整影音 http://www.anntw.com/awakening/news_center/show.php?itemid=29497
◆ 希特勒法國留種 二戰日記揭秘
中央社 2012.03.15
繼法國「重點週刊」(Le Point)上月報導,希特勒在法國作戰時可能播種生有1個兒子後,英國二戰老兵一本塵封數十年的日記,又再指稱希特勒在法國育有私生子一事。
倫敦「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這本日記過去幾十年來,一直都擺放在已故英國皇家工兵威克斯(Leonard Wilkes)衣櫥上的盒子內。威克斯在日記中寫道,他曾拜訪1名幫希特勒產下1子的婦女,
威克斯的兒子表示,這本日記是最早的書面紀錄,可為法國人羅瑞(Jean-Marie Loret)的身世提供佐證。羅瑞離開人世時,都還認為自己的父親是希特勒(Adolf Hitler)。
羅瑞堅稱,1917年夏季,母親羅布卓(CharlotteLobjoie)和第一次大戰期間擔任下士的希特勒有過短暫戀情,之後並生下他。
威克斯是1944年6月首批登陸諾曼第(Normandy)的英軍,當時盟軍為了解放法國而戰。
威克斯在打仗期間有寫口袋日記的習慣,其中幾頁以整齊大寫字母寫道:「今天是有趣的一天。參觀希特勒在一戰期間待過的房子,當時希特勒還是下士。也見到那名給希特勒產下一子的婦女,她告訴我們,孩子是男的,現在正為法國與德軍作戰。」寫下日記的日期是1944年9月30日。
羅瑞出生於1918年3月,直到1950年代晚期母親垂死時,才向他吐露身世之謎,之後的日子裡,這件事一直縈繞在他心頭。
1917年當時28歲的希特勒在法國北部比加迪(Picardy)賽邦庫爾(Seboncourt)附近與法軍作戰,休假時跑到里爾(Lille)西方1座城鎮,並在當地邂逅羅布卓。
羅布卓告訴兒子羅瑞:「有一天我和其他女生在割乾草,瞧見街道另一頭有名德國士兵帶著畫架,似乎在畫圖。一大群女生都覺得這很有趣,很好奇想知道這名士兵在畫什麼。於是拱我出去和他攀談。」
之後兩人發展出短暫關係,羅布卓說,1917年6月1個微醺的晚上,她懷了羅瑞,並在隔年生下他。
根據羅瑞律師手上的資料,羅布卓告訴兒子:「你父親難得在的時候,喜歡帶我到鄉間散步。但散步到後來都很掃興。事實上。你父親會自發性地談論一些我不真的瞭解的事。他不說法語,只用德語激昂地咆哮,對著他想像出來的觀眾說話。」
吳清友:受史懷哲啟發 創立誠品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2012.03.16
不少外國觀光客到台北必造訪的誠品書店,當年創立原因竟然是受到史懷哲的影響。誠品董事長吳清友透露,卅多年前面臨中年危機,史懷哲的著作讓他生命獲得啟發。
重譯「文明的哲學」兩著作
誠品創立逾廿二年,重新翻譯出版史懷哲「生命的思索」、「文明的哲學」兩本書,吳清友昨天在新書分享會上,特別引述史懷哲書中的話,表示常把史懷哲的信念,當作他下半生的信念,希望史懷哲的話能照亮國人心靈。
八○年代經營進口貿易、投資證券公司與不動產,吳清友雖賺進大筆鈔票,但他總覺得「瞬間累積財富與個人努力不對稱」,加上心血管疾病開刀,有一回讀了中研院生物醫學研究所研究員鄭泰安翻譯史懷哲的「文明的哲學」,他深受感動,覺得人類最偉大的創作是書本,它涵蓋人類所有內部與外部活動,他決定創立書店,並定下以人文、藝術、創意、融入生活的概念。「誠品的由來,相信是受了史懷哲先生很大的影響。」
和信致癌中心醫院院長黃達夫與鄭泰安昨日也現身新書活動。黃達夫說,「史懷哲像苦行僧」,十多歲讀了史懷哲的書,「尊重生命,是讓現代社會文明能持續的基本要素。」史的著作引導黃達夫的日後行醫路。黃達夫鼓勵大家多看史的書,強調「己所欲、務施人」,醫生應多設身處地為病人著想、服務人群。
「尊重生命。」鄭泰安說,史懷哲的中心理念很簡單,對抗疾病貧窮,避免文明傷害及核武威脅等,皆來自對生命的尊重,強調人不能悲觀,須朝著倫理的目標前進。
※ 相關報導:
* 純文學雙月刊《短篇小說》問世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2031700414.html
今年六月,一本標榜「純到不行」的文學雙月刊《短篇小說》即將上市,只刊登短篇小說,散文、詩、專欄、報導、長篇連載等一概摒除,由詹偉雄發行、傅月庵主編。這是台灣首見純以小說發表為主的雜誌,主題鮮明強烈,廣受矚目。
* 全視野閱讀 網路難聞書香
http://udn.com/NEWS/OPINION/X1/6967813.shtml
這種翻閱書頁聲音和透過書籍散發的味道,欣欣然與文字接觸的機會,是利用網路版所未能有的,如果紙本書消失,誰會在電腦讀完一套大英百科呢?
◆ 台北文學季 遍覽作家處女作
【聯合報╱記者吳曼寧/台北報導】2012.03.16
2012年台北文學季今天登場,今年主題為「文學初遇:作家的第一本書」,展出250種、376本不同世代作家作品,包含小說、新詩、散文、劇本、評論等。轟動一時的電影「他們在島嶼寫作」,也會在場放映精華劇照和幕後花絮。
展區中山堂2樓變身為「台灣文學花園」,展覽室、廊道壁面成為「文學時光隧道」,牆面上標明相對應的年代裡,台灣文學刊物的各項演變歷程。開架式書櫃也擺了數百本書。
「出版『第一本書』,是每位作家重要的第一步。」策覽人台灣文學研究學者應鳳凰說,這次挑選1950年以來出版的「作家第一本書」,呈現不同世代作家的創作歷程,也刻劃出台灣文壇的發展潮流、時局變化樣貌。
應鳳凰指出,不少「作家第一本書」市面上找不到,圖書館也不見蹤影;受讀者推崇懷念的書,問世後雖一時斷版,多年後仍有其他出版社再版,這次都蒐羅展出。
作家兼新科立委張曉風在20歲時,出版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那ㄧ端」,共有11種版本;文學才女朱天心19歲時,首度面世的短篇小說集「方舟上的日子」,也多達9種版本,民眾可看到同一本書不同版本,各異其趣的封面設計。
展覽期間至4月1日,除展出書籍,也會放映文學大師系列電影「他們在島嶼寫作」劇照及幕後花絮。
3月17、24日及4月1日,推出「在台北,文學初遇」演講。相關資訊可查詢網站http://2012TLF.culture.gov.tw,或電洽22281626。
※ 相關報導:
* 「新台壁」 聯手展現台灣特有文化
http://www.udn.com/2012/3/16/NEWS/READING/REA8/6966511.shtml
「新台灣壁畫團隊」(簡稱新台壁)的48位藝術創作者攜手合作,將這些台灣獨有的文化元素,全都烹調入畫,端出200幅作品集結而成的「2012新台灣壁畫博覽會﹣魚刺客與同在南島的兄弟姐妹們」展,3月份在華山1914文創園區的「紅磚六合院」登場。
* 兩岸四地「第二屆中華區插畫獎」台灣 楊勝智勇奪銅獎
http://m.gamer.com.tw/gnn/detail.php?sn=62886
自台灣的 楊勝智以「迷途動物系列」勇奪「中華區最佳品牌插畫獎-銅獎」
◆ 藝術外一章-表演藝術是有行無市的行業
【朱宗慶】2012-03-16 中國時報
現在是個講求數據的時代,表演藝術也不例外。近幾年,對大台北地區的消費者調查,不約而同指出台灣民眾一年參與三次表演藝術活動就算是重度使用者,約只占百分之七,尤其是台北市。另,到兩廳院觀賞節目的觀眾,一年觀賞五場以上者不到三成;一個月觀賞二至三場者少之又少。不可諱言,表演藝術是小眾市場,而且短期內並沒有明顯變化。
表演藝術作為一種美學表現的形式,來自生活也融入生活,是文化滋長的催化劑。創作者和欣賞者在劇場相遇,無論是沉澱心靈、紓解壓力、培養美感或激發創意,都是思想與情感的交流,最豐富而親密的文化經驗。此外,表演藝術也是國家精緻文化的表徵之一,有著十足的穿透力,是展現柔性國力、塑造優質國際形象的利器。
雖然,從個人、社會到國家,表演藝術都應該扮演一定的角色與重要性。但坦白地說,它的市場是非常有限的。這個差異的主要原因是,欣賞藝術必須經過學習,不是單純的知識累積,且沒有具體的驗收標的。觀眾從接觸藝術開始,然後透過節目或活動參與的實際體驗與感受,從喜歡成為喜好,最後將喜好轉化為興趣或習慣,才算是開花結果,這也是表演藝術觀眾培養的完整歷程。
任何展演活動,觀眾絕不是現成的,必須培養及耕耘。以明年成立即將屆滿四十年的雲門舞集為例,在觀眾經營上依然十分辛苦。每一次演出仍須卯足勁宣傳,才能有一定的票房、足夠的觀眾來源。雲門尚且如此,遑論其他團體。
表演藝術是勞力密集的行業,演出團隊、專業器材與設備、場地與觀眾,均須一一到位。雖說哪個行業不辛苦,但它的易逝性和難以複製的特質,都促使表演團體在專業上必須不斷累積實力,來吸引觀眾的持續投入、開發潛在族群及新的觀眾。當一個團體在大台北地區有了成功的經驗,並不代表這個經驗可以輕而易舉的、全數搬移到其他地區如法泡製。因為表演團體離開駐在地進行巡演,不單是租個場地而已,相關的節目製作及呈現均須因地制宜,困難度更高。
進一步來說,如果把參與表演藝術活動視為休閒娛樂選項之一,則有競爭者眾、具高度替代性等問題。欣賞藝術活動,不是生活必需品;縱使在台灣追求生活優質化的今天,它仍不在多數人生活的優先序位裡;雖然表演藝術帶給人心靈感動,但偏偏只在表演呈現的那個剎那、場域空間、面對觀眾時才能發揮它的功能。
各國對表演藝術的投資和扶植不盡相同,有些政府大量挹注資源,活絡創作及市場環境,不過隨著經濟情勢與景氣的變化,也有削減藝文預算、影響團體存續的狀況。來自民間的資源,則由於企業對政經震盪的敏感度高,政府的財政支出消長,連帶衝擊贊助藝文的意願。
常年以來,國內民間贊助表演藝術的風氣未盛行,政府在企業捐助表演藝術的獎勵措施、鼓勵民眾觀賞藝文活動的配套,都未見成效與開展,表演藝術的有行無市已然成為宿命。所有團體和個人必須追求創作、每年定期公演來推廣或分享成果,所以除了專注於創作外,尚須承擔演出呈現所需的各種行政與技術事務,同時傾全力於行銷、宣傳及票務,一點一滴來帶動觀眾參與。此種狀況跟一般商品的行銷相較,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市場面卻差異極遠。
比較積極務實地看,表演藝術團體除精進專業外,仍須解決觀眾來源的問題。即使對政府和企業有再多期待、呼籲及爭取,恐怕仍須起而行,孜孜矻矻地努力耕耘和推廣。表演藝術團體所能憑藉的是,遇到困難不放棄的精神;只要盡最大努力、勇於追求和實踐夢想,成效必能點滴累積,最終形塑一套自己獨特的經營模式。
(作者為臺北藝術大學校長)
※ 相關報導:
* 三味線協奏曲 木乃下真市獻《弦魂》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51303564/112012031600457.html
十七日晚間,日本三味線演奏家木乃下真市將與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合作,演出《犬夜叉》配樂者和田薰的作品《弦魂》三味線協奏曲,這也是這部樂曲首度在台演出。
盲人電影院 「聽」完好感動
【聯合報╱記者謝梅芬/高雄報導】2012.03.18
灰姑娘音樂製作公司昨天在高雄喜滿客影城為近百名視障者,打造「盲人電影院」,立委管碧玲擔任導讀人,帶視障者「看」電影,失明2年的孔勇添說,「聽」完後很感動。
不同於一般電影的是,這場專為視障朋友製作的電影,由導讀人描述劇情,過程中透過專業人員的配音及舞台表演,完整呈現劇情的高潮迭起,連工作人員也大開耳界。
原本在美國軟體公司上班,2年前因糖尿病引發視網膜剝離,導致失明的孔勇添說,眼睛未失明前,幾乎每個月都會看1次電影,但眼睛失明後,就沒再到過電影院。
「老實講,我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孔勇添說,在來之前,心情很複雜,因為已經看不見了,他不希望再喪失對電影院美好的感覺,不過看完後很感動,「感覺很好」。
另外一名視障者連惠蘭從台南帶著導盲犬來「看」電影,她認為音效還有進步空間,比較像是廣播劇,如果能安排和表演者握手或互動,「會讓我更有參與感」。
灰姑娘音樂製作公司負責人張春婕說,她盼「盲人電影院」能讓視障朋友體驗「看電影」的樂趣,間接協助他們走入人群,增加與社會的互動;「盲人電影」未來計畫還要巡迴各縣市演出。
◆ 龍應台返茄萣 推偏鄉文化權
【聯合晚報╱記者邱瓊平/高雄報導】2012.03.18
茄萣是她的故鄉之一
文建會主委龍應台今天展開上任後首次村落行腳行程,首站前往高雄茄萣。茄萣是她的故鄉之一,她14歲到22歲就住在這個濱海的小鎮。龍應台指出,全台灣有7000多個村,未來文化部要以村落為單位,落實文化公民權;茄萣是文化資源特別少,但文化卻很豐富的地方,所以成為視察的第一步。
「文化請從村落開始!」龍應台就任時曾說要當一名穿著布鞋下鄉的主委,關懷偏鄉文化權; 並提出文化發展「泥土化」、「國際化」、「雲端化」三大願景。今天重回離開近40年的茄萣,作為她村落行腳試金石,就是要檢驗偏鄉的文化發展的改變。
「南部來的女孩」 描述最初印象
龍應台在1996年發表的「南部來的女孩」文章中提及:「1966年8月,14歲的我從多山的苑裡來到濱海的茄萣。不到兩萬人口的茄萣只有一條長長的街,沒有路燈…我和兄弟們推著單車上街,騎騎走走。海風襲來,挾著濃重的鹹腥味,空地上晾著乾魚和鯊魚翅。」
偏鄉資源 比不上台北市次分區
長期以來,國內的文化資源大量累積在都會區,偏鄉「文化權」鮮少受到關注。文建會資料顯示,總人口3.1萬人的茄萣區,雖有一座圖書館、兩座文物館,卻沒有劇場、音樂廳、展覽館和電影院,擁有的文化資源連台北市士林區的蘭雅次分區都不如。
龍應台此行視察茄萣區文化資源,她從賜福宮廣場步行至茄萣聚落、分駐所、金鑾宮再到王船廠房,並與當地文史人士座談,了解地方的想法,高雄市長陳菊、副市長李永得也到現場接待,雙方的互動熱絡,龍應台也回想起當初她搭客運上學的日子。
社區營造是文化政策重要一環
村落行腳以茄萣作為第一步,龍應台有很深的感觸。她說,在文建會的業務中,社區總體營造做得很好,也是文化領頭羊,現在更是重要是業務之一。但文化部成立之後,應該要思索如何讓社區營造成為文化政策最重要的一環。
※ 相關報導:
* 詩人吳晟 盛開「在鄉土中」的親情與詩歌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6969260.shtml
吳晟以自己豐富的農村生活經驗為題材,發表詩作和散文,語言樸實、明朗,在文壇別樹一幟;他的詩和散文近年陸續收錄在國小、國中、高中和大學教材中,更被稱為「教科書詩人」。
◆ 140明星 「已故名人食譜」問世
【世界日報╱法新社洛杉磯16日電】2012.03.18
凱瑟琳赫本會製作風味絕佳的巧克力海綿蛋糕;伊麗沙白泰勒喜愛雞肉拌酪梨和草菇。一本新食譜把這些已故明星的美食祕密收集在一起,讓人食指大動。
演藝名人多有美食偏好,他們的電影和歌曲早已膾炙人口,可是他們最喜愛的食譜卻大致不為人所知,而這本「已故名人食譜」(The Dead Celebrity Cookbook)揭開許多名人鍾愛料理的神秘面紗。
作者戴卡洛(Frank DeCaro)說,他花了15年功夫,到處蒐集號稱是名人食譜的東西,從微波爐附送的手冊,一直到1960年代超市分送的傳單,從跳蚤市場一直到電子海灣拍賣網站。
他蒐集的食譜多得必須精挑細選,才彙編成這本他稱為「愛的心血結晶」的新書,裡面有超過140名音樂和影視界明星的食譜,從麥可傑克森的蕃薯派餅,法蘭克辛納屈的烤羊肉,一直到派崔克史威茲(Patrick Swayze)的雞肉派。
戴卡洛說,以前名人經常配合公關宣傳,應要求提供食譜,發表在各種書刊雜誌。他說,那個時候名人還不像現在毫無隱私,比較能夠控制自己的形象,而他們選擇的食譜可能反映他們的某些特點。他認為,以前的人比較常親自下廚,對自己的廚藝引以為豪,也藉此與粉絲交流。此外,現在不少廚師本身也成為名人,不需要請明星一起下廚藉此沾光,
食譜中還列出鋼琴家李柏拉奇(Liberace)的甜麵包捲,影歌紅星安米勒(Ann Miller)的白醬汁義大利麵。戴卡洛自己最喜愛的是電視明星Isabel Sanford混合了俄國醬料、杏仁果醬和洋蔥的波士頓雞肉。
◆ 紀錄片在台上映 艾未未:堅持追求真相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2012.03.18
「中國是最適合拍紀錄片的地方,離奇、荒謬的事天天發生。」大陸人權藝術家艾未未執導的紀錄片「一個孤僻的人」,昨天在誠品敦南店放映。艾未未透過視訊與現場觀眾對談,他表示,拍紀錄片是他追求真相的方式之一,「我會堅持下去。」
「我們的二三事」華人群像紀錄片影展,昨起在誠品敦南店登場。影展由誠品書店與香港陽光衛視合作舉辦,選出十六部來自兩岸三地的紀錄片參展,「一個孤僻的人」便是其中之一。
「一個孤僻的人」題材來自二○○八年轟動大陸的楊佳殺警案。一九八○年出生的楊佳,二○○七年在上海騎單車時遭警察盤查六個小時,之後楊佳不斷投訴上海警方暴力執法。二○○八年他衝入警局殺死六名員警,被視為近年大陸最嚴重的襲警事件。
楊佳殺警罪名成立,卻因審判過程的不公正與不公開,引起社會大眾對楊佳的同情,並衍生一連串對警察執法過當、程序正義、司法公正的討論。艾未未以兩年時間追蹤案件、拍攝紀錄片。
對犯案動機,楊佳說:「任何事情,你要給我一個說法。你不給我一個說法,我就給你一個說法。有些委屈如果要一輩子背在身上,那我寧願犯法。」這個說法就是六條人命。
「在這個孤僻的時代,任何人都有被孤僻的危險。」艾未未說,媒體以「一個孤僻的人」描述楊佳。但在大陸這麼一個「缺乏處理機制的中央集權系統」,一個小問題都會發展成威脅政府安全的大事。
去年艾未未遭政府羈押八十一天。他說,這個經驗為他的藝術創作帶來「真實感和實在性」,「讓我生活更有真實感、與現實產生更深入的關係」。此事讓他體認「自由和民主,不可能沒經過淚水和痛苦就可以得到。」
◆ 繪畫大師布魯哲爾被搬上大銀幕
【(記者吳靖雯/台北報導)】2012-03-18 旺報
《驚艷布魯哲爾》(The Mill and the Cross)是一部對白極少、緩慢流動的繪畫電影,巧妙利用科技交融畫作與攝影,邀請觀眾隨著鏡頭左右逡巡,一探北方文藝復興巨匠布魯哲爾(Pieter Bruegel)的名作《前往髑髏地的行列》,將於本月23日起在台上映。
布魯哲爾家族是歐洲知名的繪畫世家。其中的大家長彼得˙布魯哲爾,在北歐地位崇高。古往今來不少畫家描繪過「耶穌受難」(Passion)的主題,但在這位16世紀尼德蘭畫家筆下,卻浩蕩成500多人前往髑髏地的壯闊場景。就在他進行鉅作的1564年,西班牙宗教法庭對尼德蘭的新教改革進行血腥鎮壓;布魯哲爾透過觀察,將當時人物遭受的苦痛搬上畫作,寓意式地融入聖經故事,他精采的一生均展現在影片中。
陳立恆:等待約書亞—談台灣文創產業人才
【聯合報╱陳立恆】2012.03.19
你可能不知道,中國人是古往今來第一個國際性文創品牌的經營者。
以「景德鎮」為名號的中國瓷器,在宋元明清這段光輝悠長的歲月裡,以鋪天蓋地之姿,橫掃全世界的主流市場,它比起今天LVMH集團的引領風騷,早了將近一千年的時間。其全球化的程度毫不遜於廿一世紀任何一個國際品牌,從歐美到亞非,無論是婆羅洲的頭目酋長、鄂圖曼的皇族貴冑,還是西歐的新中產階級,擁有幾件或幾套中國瓷器不獨是身分地位的象徵,更是時尚品味的卓絕。其中最為人樂道的,莫過於波蘭的奧古斯都大帝,他不惜以六百名配備精良的龍騎兵,和普魯士交換一百多件康熙年間的青花瓷器,從此,景德鎮的招牌更是威光顯赫。
中國瓷器,特別是青花,每年吸引一批批來自寰宇各地的商船隊伍,爭先恐後地用滿倉滿棧的白銀奇貨,購買超過千百萬件的瓷器行走天下。青花如此多嬌,自然引無數英雄競折腰。當時歐洲、南亞商人到處刺探景德鎮的秘密,或是乾脆自己做起青花瓷的山寨版生意,可是景德鎮始終技高一籌,極目千年,沒有任何對手能夠撼動它的江山霸業。
直到約書亞的出現。
約書亞.瑋緻活(Josiah Wedgwood),只是一個英國陶匠,成長在陶瓷廠尚屬於貴族階級的散財消遣、上流社會充斥著洛可可與中國瓷器風的十八世紀。胸懷理想的他,決定走出自己的陶瓷路,大膽地在設計方面以古為師,活用新古典主義的裝飾風格,在工業管理方面則借用景德鎮製瓷流程,導入當代最新科技與自動化。同時他不臣服於傳統瓷土,自行研發新的陶土材質,更開闢現代整合行銷之先河,致力於讓產品製造能夠立即反應各類市場需求。
最重要的是,他獲得了國家上下一心的支持。當時英國正在崛起,英屬東印度公司的商業網絡雄踞內外。對外,國家為約書亞廣開市場通路、提供外交宣傳與皇室背書;對內,國家協助他開通運河、降低產業成本、鼓勵愛用國貨。於是,約書亞以一家工廠的力量,終結了整個中國壟斷超過一千年的瓷器外銷,也將一門看似低微的手工製造業,提升成藝術風潮的意見領袖與大英帝國的貿易大宗。
創新、科技、行銷與世界通路,代表了約書亞的抱負與視野,而靈活便民的政策與傾國襄助的動員,則展現了英國的胸襟與魄力。前者沒有拘泥於陶匠的身分,沒有故步自封在自己小小的工作坊裡,後者沒有侷限於國家的框架,沒有虛耗資源在不切實際的案牘公文之上。如此相得益彰的結果,自然發揮了一加一大於二的綜效,於是一項入行門檻不高的工藝,成功主導了當時歐洲陶瓷的產業革命,重畫了世界商業與美學追求的面貌。雖然他的後人沒能將約書亞的創業精神克紹箕裘,以致瑋緻活的招牌在兩百年後幾經易手,但構成「約書亞型」人才的特質與環境,今天依然是放諸四海皆準的標竿。
台灣文創界究竟有沒有約書亞型的人才?我相信答案是肯定的,但當我們等待約書亞們出現的同時,我們也應當自問,我們的國家有沒有培養約書亞的胸襟與魄力?否則約書亞們也是來了又走,他們的抱負與視野,或者只能拿到對岸或海外去實現了。(作者為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理事長)
※ 相關報導:
* 墓園裡的讀書人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8&f_SUB_ID=5045&f_ART_ID=374872
法國駐上海領事館的總領事郁白先生來到南京,吃飯的時候閒聊,他告訴我,他就要離開中國了,最近剛剛買了一些中國書。我問他買了多少,郁白先生想了想,笑著說:「兩噸。」
◆ 陸「作舊」假文物 產業鏈驚人
【藍孝威/綜合報導】2012-03-19 中國時報
「亂世黃金、盛世收藏」,近年來大陸拜文物收藏熱潮急遽升溫之賜,催生出龐大作舊造假產業,保守估計,全大陸參與文物造假與行銷者有三、四十萬人之譜;大陸一家藝術品網站日前發布《地下作舊產業調查》並繪出「文物造假地圖」,將製造高仿真陶瓷、青銅器、玉器、書畫的各處基地,全都曝光。
「作舊」是指將現代仿古品加工成古物。江西景德鎮陶瓷歷史悠久,陶瓷企業不下四千家,從業人員逾十萬人,除專門製作元明清官窯高度仿真品,也能大量生產各類瓷器,《調查》稱,北京各大古玩市場的作舊瓷器大都出自這裡。
河南最著名三個造假地區,神垕鎮是中國鈞瓷文化發源地,南石山村是現代高仿唐三彩所在地,寶豐縣則是中國汝窯造假聚集地;工匠們先把燒好的瓷器埋入土中兩三年,再用鹽酸和無水乙醇塗抹,讓瓷器與土結合得更緊密,呈現出在地下埋藏多年的滄桑感。
河南省伊川縣煙澗村是中國著名「青銅器之村」,專業加工戶達到三百多家,從業人員近兩千人,年產值逾人民幣九千萬,主要產品有東漢馬踏飛燕、東周天子駕六、戰國方鼎、春秋蓮鶴方壺,以及各種造型壁掛、仿古檯燈等千餘種,產品多銷售到港澳台和東南亞,也深得歐美商人喜愛。
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青銅時代鑄造夏商周「九鼎帝王」,然在九○年代末,眾多「青銅村」、「製假村」隨收藏熱應運而生,成千上萬仿古青銅器從這裡流向海內外,收藏界和鑑定界只要聽到「河南造」就會頭疼。
書畫是藝術品市場上炙手可熱項目,近年在拍賣會屢創億元天價記錄,在北京琉璃廠,張大千、齊白石等大師作品是最熱門的仿製對象,通常還會配上權威機構鑑定證書,更有甚者,附上藝術大師和原作的合影照片。當然,加上證書和合影照片要另外計費。
書畫界將仿製水準較低者的假畫稱之為「行貨」。可分天津行貨、南京假畫、安徽仿品、潘家園貨和其他地區仿貨,其中以天津行貨最為出名、規模最大,主要集中在天津鼓樓地區;潘家園貨價錢最便宜、水準最低,主要吸引外行買家和旅遊者。
技術高超的造假手段,以及遍布全大陸的銷售管道,從製造到銷售,文物造假在大陸已然形成完整的產業鏈。
※ 相關報導:
* 暴利狂潮 陸造假古文物橫行
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11050501/112012031900206.html
大陸有名的「青銅器之鄉」,不在青銅文化出土的發源地,而是河南省伊川縣的務農偏鄉──煙澗村。然而這個小村落因為仿古青銅器而聞名中國,甚至行銷全世界,大陸媒體披露,大陸文物造假現象遍地開花,並諷大陸迎向「造假時代」的暴利狂潮。... 他們拿著從農民那裡幾十元、幾百元收集過來的工藝品,經過二次包裝,轉身就可以在市場上賣出幾百萬元的天價,有些甚至會流通到拍賣市場中,最終變成收藏家的囊中之寶。
* 造假文物琳瑯滿目 陸媒掀開黑幕
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11050501/112012031900207.html
報導還指出,仿古暴利最為荒唐的案例,是河南洛陽孟津南石山村高水旺燒製的仿北魏陶俑的工藝品,在北京古玩市場上,甚至被國家機構列為搶救性收購的北魏珍貴文物。
* 蘇黎世拍賣錯體「孫中山」 918萬破民國郵票史紀錄!
http://www.nownews.com/2012/03/19/334-2795857.htm
「蘇黎世亞洲」在香港舉行的珍稀郵票拍賣會中,有一枚1941年有國父「孫中山」肖像貳圓紐約版「倒印」錯體郵票,以241萬5000港元成交
◆ 愛貓攝影師 跑遍世界拍街貓
【吳垠慧/台北報導】2012-03-19 中國時報
因為愛貓,攝影師吳毅平花了十五年跑了許多國家拍攝貓的萬種風情。牠們絕大多數是街貓,在街頭自在梳理毛髮、無聊打呵欠,或躲在神像後方窺視來者的好奇與警戒。吳毅平拍貓與人的互動,也拍貓和周遭環境的互動。他多年拍貓的成果精選在八樓當代藝術空間以「當世界只剩下貓」個展呈現。
四十歲的吳毅平政大英文系畢業後從事攝影記者多年,業餘就在街頭找貓拍貓。他自家有五隻貓,對貓的習性動作並不陌生。他說自己天生愛貓,「可能是個性相合吧,都是要死不活的。」此外,貓擁有絕佳的跳躍力和柔軟的身體動作,「你會在圍牆上、車頂上、桌腳或在海邊發現貓,牠們與環境的連結較為豐富。」
吳毅平拍攝貓的地點從亞洲的日本、香港、泰國、汶萊等亞洲國家,到歐洲的法國、葡萄牙,以及美國、加拿大和巴西里約等地。他發揮攝影記者的第六感和耐性,捕捉瞬間即逝的表情和動作,如兩隻貓色相仿的橘毛貓同時做出舔舐梳毛的動作、呵欠之後嘴巴尚未闔起的鬼臉,還有貓趴在除草老人的背上。
他拍貓經驗中,印象最深刻的在汶萊。當地不少水上人家,住在高腳屋裡,透過細長的木橋渡水。相較於狗,平衡感好的貓更容易在此生存,那裡家家戶戶都會餵養街貓。吳毅平曾拍到掉下水的貓,「像『搶孤』一樣扒著柱子慢慢爬上來」。「這裡的貓也比較不怕人,即使有皮膚病,小孩還是會把貓抱在懷裡。」
《美國插畫年鑑30》葉懿瑩入選
【江家華/台北報導】2012-03-20 中國時報
十六世紀以來法國開始流行棉質印花布(toile de jouy)的布料,上頭以插畫繪製各式居家生活情景,拼接成大幅連續性圖樣,再轉製成壁紙、寢飾。插畫家葉懿瑩(見圖,葉懿瑩提供)也轉借這樣的手法創作。她在作品中藉由自然花草、動物和人物組成連續性的小小圖案,表達自己赴英留學時,對陌生環境產生的焦慮、好奇、恐懼、愉悅、狂熱等種種反應。這一組十張插畫《I feel, therefore I am》,讓她在全球一千一百位插畫家中脫穎而出,收錄於美國插畫界聲望最高的《美國插畫年鑑30》(American Illustration 30)一書,今年初出版。
葉懿瑩在作品《I feel, therefore I am》中,讓人偽裝成鹿,混在小山丘的鹿群裡,看起來焦慮。還有人和兔子在山丘探出頭來,東探西望非常好奇。另有男女在山林飲酒作樂,一旁有孔雀開屏,象徵幸福。還有人被吞噬在熊熊火焰中,象徵憤怒。她圖上的人物總是小小的,因為她認為「人是這世界上最渺小的生物,大自然環境才是真正的主人」。
七十三年次的葉懿瑩,留著俏麗短髮,個性拘謹,臉上掛著笑意,畢業於倫敦藝術大學坎伯爾藝術學院藝術系的她表示,赴英讀書前,她曾任平面設計師及雜誌美術編輯,現為自由插畫家。她覺得自己不擅表達,透過圖像與外界溝通,最喜歡取材生活中的人事物與大自然。
「路旁小樹、小草等平凡無奇的植物,葉面上的紋路、或宜蘭的平原水田,都是我的靈感來源。」她談到另一件作品《Have a nice day》取材自英國各式傳統小店,她用鉛筆畫下賣香腸的小販、糕點師、修理皮鞋的師傅、理髮廳的老理髮師等,去年底已有台灣廠商將這件作品製成壁紙,限量發售。
※ 相關報導:
* 科技加值的美學饗宴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7&f_SUB_ID=4319&f_ART_ID=378099
科專成果設計加值計畫,交出令人驚艷的成績,也受到廠商的關注。這些產品從產業到生活,從個人應用到商業領域,不僅在技術上更為精進,更以美學觀點取勝,達到以使用者為出發點的設計本質。
◆ 宅女小紅「垃圾話」 演給你看
【聯合報╱記者李晏如/台北報導】2012.03.20
網路作家宅女小紅的故事將搬上舞台。國家劇院實驗劇場新戲「羞昂app」,以人氣部落客宅女小紅(閩南語讀音「羞昂」)為主角,劇中除了大談羞昂常寫的感情、美容、房價等生活話題,還要顛覆羞昂形象,連政治、核武、戰爭等嚴肅議題都統統入戲。
羞昂總是戴著大鼻子眼鏡滑稽道具在鏡頭前現身,平時是個普通上班族,因失戀開始寫部落格,舉凡辦公室團購、居家收納訣竅、當紅電視節目都是她筆下題材。
她獨特的幽默用語與「什麼都寫」的取材風格,令筆下文章經常在網路上被轉載,每天吸引近八萬人次瀏覽,自二○○九年起陸續出版有「宅女小紅的胯下界日記」等書,已故廣告大師孫大偉都自言是她的粉絲。
「羞昂可說是現代版張愛玲,文筆世故、犀利,大膽寫到生活背面。」導演Baboo認為,羞昂的文字態度就像是種app應用程式,將瑣碎煩惱輸入後,化為自嘲與開脫輸出,與許多上班族的生存之道相互呼應。「現代社會令人充滿無力感,羞昂靠嘻笑怒罵的搞笑『垃圾話』,帶讀者用一種輕盈的方式,脫離這些挫敗,這也是這部戲想強調的。」
「羞昂app」將於今年十月十一日起在國家劇院實驗劇場上演,劇場實力派演員謝盈萱飾演羞昂,在疊滿日常生活用品的舞台上,進行一場天花亂墜的「獨角Talk show」;女主角還將手持跑馬燈,配合劇情需要,播映出羞昂書中常以括號文字出現的招牌動作與內心OS,堪稱一絕。
※ 相關報導:
* 日國寶演員笈田ヨシ抵台 感受「禪」式喜劇魅力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6967928.shtml
法國動作片首席導演盧貝松的電影《終極殺陣》,創下法國史上最賣座的票房紀錄,曾在片中演出的日本國寶級演員Yoshi Oida笈田ヨシ二度訪台,這一次將帶著他自導自演的獨腳戲作品《禪問》,3月16日起一連三天,要在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讓透過這齣充滿「禪」式的喜劇,深刻體驗他獨有的表演魅力。
◆ 醃白菜掩護地洞 東周墓險被盜
中央社 2012.03.20
湖北省一處東周時期的貴族墓近日險被盜。盜墓人以醃白菜生意為掩護,在東周墓旁的租屋處挖地洞試圖盜墓。在大陸警方接獲檢舉並逮捕嫌犯時,地道只差半個月就完成。
法制日報報導,一名煤礦工人夥同幾位朋友,在古墓附近租屋,打算挖掘地洞直通古墓盜取財物。
為了掩護盜墓行為,這群人運進一車車白菜,對鄰居假稱是做醃白菜的,但這群人晝伏夜出、只吃饅頭,引起鄰居起疑檢舉。
大陸警方表示,盜墓者的作案手法專業,選擇隱蔽地點,事先應該經過精密策劃;若晚發現半個月,東周古墓可能無法挽救。
報導說,盜墓主謀供稱,因平常喜歡看「探索‧發現」電視節目,一日偶然路過,發現公路旁有一個土丘,一下子聯想到節目中的古墓,一時財迷心竅,起了盜墓的念頭。
這次差點被盜的襄陽「401大塚」是一處東周時期的貴族墓,屬于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提出「襄樊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將「401大塚」列為重點保護的地下文物單位。
※ 相關報導:
* 曹操發跡地 出土近3千佛像
http://www.udn.com/2012/3/20/NEWS/MAINLAND/MAIN2/6974332.shtml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與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聯合考古隊,日前在鄴城曹操墓鄰近發現一處埋葬坑,內有近3000件佛像,堪稱大陸有史以來出土遺物最多。
◆ 龍應台:鼓勵企業認養古蹟
【邱祖胤/台中報導】2012-03-20 中國時報
文建會主委龍應台十九日赴台中市聽取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及國立台灣美術館的業務報告,指示各單位趁升格為文化部的機會,朝雲端化、泥土化、國際化等方向重新思考未來預算分配。龍應台並研擬鼓勵中小企業加入認養古蹟的辦法,共同保護台灣文化資產。
龍應台表示,台灣的文化資產,不論有形或無形,都有迫切保存的需要,包括古蹟修復,工藝傳承、歷史記載、口傳記錄,都需要花錢去做。但無論政府投入多大的資金,也永遠做不完。
「我們應該嘗試發展一套辦法,發起由企業來認養古蹟,但不一定要像林百里、張忠謀這樣的大企業家,未來不論是小型的建築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或者任何中小企業,只要有心,都可以投入支持某一項古蹟的長期修復,甚至號召海外華人也來認養台灣的古蹟,這樣才可能搶救這麼多的文化資產。」
文資總處對文化資產目前已建立起龐大資料庫,一部分以書面保存,一部分已逐漸數位化,但資訊的量太大,而且需要持續追蹤。龍應台指示文資總處在文建會升格為文化部之後,徹底、全面的數位雲端化,以便於整合及管理。
龍應台也談到國際化的需要。她表示,近期文資總處與法國合作,投入台灣海峽海域的宋代沉船研究,其他各領域也不斷與各國進行交流。但她建議文資總處也應做盤點,找出台灣哪方面的研究調查及維護在發展上可獨步於全球者,予以重點發展。
昨天龍應台也參觀了國美館的典藏庫房,了解典藏作品的保存及修復情況,並欣賞了包括林玉山、陳進、席德進等前輩畫家作品。
愛因斯坦手稿 飛上雲端
自由 2012.03.21
解決以巴紛爭計畫等檔案 一併公開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保存德國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手稿的以色列希伯來大學愛因斯坦資料館,首度在網路上完整公布愛因斯坦手稿,其中包括他著名的相對論公式E=mc2手稿、情書、甚至他對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和平共處的計畫。
網上首度完整公布
希伯來大學自2003年成立http://alberteinstein.info 網站,將愛因斯坦手稿上網公開,但至今只完成約900份,這次在英國波倫斯基基金會(Polonsky Foundation UK)資助下,將館藏所有8萬1000份手稿數位化,19日公布2000份、約7000頁,未來幾年將陸續上傳其餘文件。這將讓學者有機會接觸到他們之前或許不知其存在的愛因斯坦文件。該校校長薩森說,「知識不是要藏起來,而是開放。」
愛因斯坦1925年共同創辦希伯來大學時,將他一批知名理論手稿捐給該校,1955年他過世後,其餘手稿和肖像使用權都依遺囑提供給該校。
這批文件有寫滿愛因斯坦研究內容的14本筆記本,他給物理研究同僚的書信,以及解釋相對論和該理論著名公式E=mc2(能量等於質量乘以光速平方)手稿;他20歲時與科學家通信內容則顯示出他年紀輕輕已有相當卓越的研究。
愛因斯坦與多位情人,包括寫給後來成為他第二任妻子的情婦艾爾莎的情書也將隨這批檔案數位化而曝光。
比較不為人知的是一張他1919年寫給身體孱弱母親的明信片,還有一名6歲女孩因愛因斯坦一頭蓬鬆頭髮,寫信給他說,「我想你該去剪頭髮了。」愛因斯坦資料館館長葛羅茲說,他們還會公開愛因斯坦學生時期的成績,以破除外界普遍以為愛因斯坦求學成績不好的迷思。
另一個受矚目之處是他的中東和平藍圖。身為猶太人的愛因斯坦,在以色列建國前,就曾在1930年致函阿拉伯報紙「巴勒斯坦」,提出由猶太人、阿拉伯人共組成員排除政治人物的「秘密委員會」,根據「知識和良心」,以該地區整體居民繁榮為念,結束猶太人與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的紛爭。後來的發展證明,愛因斯坦對於解決以巴紛爭的想法太過天真。
◆ 春秋時期澡盆 修復15年還原
【聯合報╱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2012.03.21
一尊中國古代春秋時期的青銅器「澡盆」—交龍紋鑑,昨天在上海博物館初露真容,這尊「澡盆」曾破損為八十九片,經過持續十五年的修復工作,今年十月可望完工。
中新社報導,青銅鑑流行於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七百七十年至公元前二百廿一年),是當時使用的一種容器,多用來儲水、儲冰或洗澡。這尊高四十五公分、口徑七十九公分、底徑卅九公分、表面裝飾著複雜龍形圖案的交龍紋鑑,由上海博物館前館長馬承源十幾年前從香港文物市場覓得。
但上海博物館接手這尊交龍紋鑑時發現,該青銅鑑曾被「修復」過,但用的都是「不符合文物修復的手段」。在館方重新清洗、拆除、除銹、矯形、焊接、翻模、鑄銅、刻紋、配缺、打磨等十二項修復步驟後,破損為八十九片的交龍紋鑑目前初步恢復了本來面貌。
張光敏說,這尊交龍紋鑑是上博建館以來修復難度最高的一件文物,過程中經歷無數難關。
上海博物館館長陳燮君表示,這次修復獲得美銀美林集團提供經費,得以購買先進設備,節省了交龍紋鑑的修復時間。
◆ 用科大針技牆 台灣「圖」出
自由 2012.03.21
〔記者林孟婷/永康報導〕台南應用科技大學全球刺繡研究發展中心收集全世界七百多種刺繡技法,並成立針技牆,且透過刺繡手法針技牆面浮現出台灣島嶼圖樣,凸顯台灣與國際接軌,針技牆收藏台灣早期流行的格繡技術,相當珍貴。
刺繡中心表示,全世界有一千五百八十七種刺繡技法,針技牆從世界各國收集到七百多種刺繡技法,歷時五、六年時間。經由技法分類,再由刺繡團隊用手工刺繡方式,將各國刺繡工法一一呈現。
刺繡中心說,以三面牆完整呈現,第一面針技牆已收集十六個國家五一二種技法,包含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等國家的刺繡技法。第二面牆規劃以視野寬闊平躺的台灣島嶼為圖形,第三面牆以台南地圖為主。
刺繡中心表示,收藏有一八九五年至一九四五年台灣流行的格繡,具有色彩鮮豔、帶有原住民風格的特質,與歐洲格繡相當類似,可看出台灣與歐洲國家的文化連結。展示區平時不對外開放,但團體可事先預約安排專人解說。
◆ 生紙水墨 吳昭明展功力
記者洪瑞琴/台南報導 2012.03.21 自由
寫書、寫文又寫畫的吳昭明,才情洋溢、縱橫文壇,正在東門美術館舉辦個展「水墨設色」,人如其畫、畫如其人,40年書法深厚功力,可謂獨樹一格。
文史出身的吳昭明雖在媒體工作,但仍孜孜不倦勤筆耕。一般水墨畫以傳統宣紙,他的作品卻是在生紙上揮灑自如,生紙已在市面上少見,隱約可見紙漿雜質,可說是「絕版」,因為不易墨色,卻成為他絕妙運筆力道的作畫珍寶;收藏該批生紙幾十年,質樸紙面竟也造就另種美感。
有著濃濃文人氣息的他,畫風如其人,隨性坦率,山水寫意中,帶著大自然呼喚;憶故鄉系列,以鳳凰樹為主題 ,雖以墨畫為底,亦見火紅蒼翠躍紙上。展期至3月25日。
※ 相關報導:
* 朱利安‧歐彼 極簡線條勾勒出時尚藝術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6976052.shtml
當代藝術如何跨足流行音樂,英國當代藝術家朱利安‧歐彼是濫觴也是經典,2000年為英國樂團BLUR設計專輯封面,也曾為U2設計演唱會舞台,運用極簡時尚的藝術符號為流行樂做出另類詮釋....
創色彩編碼助辨色 葡國男變色盲英雄
【聯合報╱編譯陳韻涵/法新社波多二十三日電】2012.03.24
辨識捷運圖的彩色路線、挑衣服顏色,都讓色盲的人深感困擾。葡萄牙設計師內瓦耗費十年,研究「色彩編碼系統」,用簡單的符號幫助色盲者辨識各種顏色,被譽為「英雄」。
四十二歲的內瓦來自葡萄牙北部城市波多,他不是色盲,但童年的經歷是他目前工作的動力。他說:「我小學有個色盲的朋友,多年深受我們這些小朋友嘲笑。」
據一些視覺協會統計,約百分之八的男性色彩辨識能力不足,女性則少於百分之一。
內瓦的「ColorADD系統」以三原色為基礎:對角斜線代表黃色,而紅色和藍色為不同指向的三角形。圍繞在符號周圍的黑、白框線,用來描述不同色調。以粉紅色為例,先以朝上的三角形代表紅色,再加上白色外框。
聖約奧醫院是葡萄牙最大的醫院之一,率先在病患的醫療用腕帶上標示這套符號系統,眼科主任芮斯說:「這個系統是完全的創新,具有向國際推行的潛力,因為好學又好用。」葡萄牙一間蠟筆工廠前年起採用這套系統,廣受批發商歡迎。此外,服飾、樣品製造商也逐漸採行這套系統。
內瓦說:「這套系統不限於特定用品,希望能用在電腦上,讓使用者點一下滑鼠就能辨識螢幕上的顏色。他同時希望這套符號系統能被二○一六年里約奧運主辦單位採用,為盲人提供服務 。內瓦現在每天花一小時回覆來自全球的訊息,這些人稱他為「英雄」。
◆ 芬蘭建築師卡薩格蘭 台灣竹編《CICADA》 獲紅點大獎
【吳垠慧/台北報導】2012-03-24 中國時報
芬蘭建築師馬可.卡薩格蘭(Marco Casagrande)以向台灣昆蟲壺泥蜂「學習」建築蟲穴的方法,竹編為材料,搭建出一座有機建築作品《CICADA》,去年在台北市戶外廣場展示。近日這件作品從來自全球四千五百多件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榮獲二○一二年德國紅點設計大獎。
紅點設計大賽結果展現出下一波設計趨勢,本屆吸引五十八個國家、一千八百個參賽團隊角逐紅點榮銜。在卅位國際評審評選下,卡薩格蘭率領的「C-Lab」團隊製作《CICADA》獲得設計大獎。
《CICADA》是一座長卅四公尺、寬十二公尺、高八公尺的竹編籠,室內空間二百七十平方公尺,搭建在空曠廣場上,與自然融合為一體,竹籠表層長出牽牛花等攀藤植物,結束後所有材料又回歸天地。
「C-Lab」成員之一陳右昇表示,二○○七年卡薩格蘭旅居台北三芝,住在製茶工廠內,觀察到壺泥蜂會利用周遭可得的材料築出給幼蟲居住的蟲穴,「還會分成一格一格,每格都有通氣孔可呼吸,很像建築物。」卡薩格蘭依照蟲穴為設計藍本,竹子為組編材料,並將回收廢料水泥和碎玻璃鋪陳內外地表,民眾可自由入內休憩,像是讓人回歸自然的小宇宙。
四十一歲的馬可.卡薩格蘭生於芬蘭,二○○一年取得赫爾辛基科技大學碩士,主修建築及都市規畫,畢業後開設建築事務所,著有《第三代城市》、《都市針灸術》、《終極廢墟》、《都市河流學》等書,關注人如何與自然共有生活,游離於建築設計、生態都市規劃及環境藝術,曾參加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倫敦建築雙年展等。
二○○○年起,卡薩格蘭在歐洲、亞洲、北美、澳洲等十四個國家、三十餘所建築和藝術相關科系大學任教,也曾應邀來台灣,在淡江大學建築系擔任客座講學。二○○四年創立「C-Lab」擔任主持人,以芬蘭為基地,由世界各地建築師、都市規畫專家、藝術家及科學家組成的建築實驗室,關注大自然和人類有機的連結。
※ 相關報導:
* 人道主義建築師 謝英俊:蓋房子是天賦人權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2032300452.html
一九九九年台灣九二一地震後,日月潭的邵族部落僅存三百人,當時還沒災後重建經驗的建築師謝英俊,前往現場勘查並協助重建安置。三個月後完成的房舍不是「現代化」的鋼筋水泥屋,而是輕鋼架、局部混凝土、磚,搭配竹子、木材等材料構成的房子。這些房子抗震、通風又經濟實惠,更重要的,這是部落老弱婦孺一同協力造屋的成果。 ...這次經驗讓謝英俊開始走向與一般建築師不同的道路。他主張:「人民應該擁有建築實踐的參與權。」他也力倡「蓋房子是人類天賦的基本人權」。
◆ 璞玉發光提供平台 讓畫作遍地開花
【台灣醒報╱記者劉安庭╱台北報導】2012.03.23
喜愛繪畫的朋友們,想要尋找發光發熱的舞臺嗎?由新竹生活美學館主辦的「璞玉發光」藝術行銷活動自明日起正式徵件!以國畫和西畫為主題,預計挑選出80件以上的作品,進行北中南區的巡迴展覽。另外將舉辦公共拍賣,讓台灣在地的藝術作品有更多機會被看見與珍藏。
新竹生活美學館館長莊三修表示,「璞玉發光」已邁入第3年,去年從9縣市徵取到2408件作品,評選出127件優秀作品參與拍賣,並售出合計94件,約佔拍賣總數的75%,成效顯著。
文建會主委龍應台曾說,要讓台灣的文化創作遍地開花,同時優秀的創作者也要一支獨秀。莊三修指出,「璞玉發光」正好實踐了文建會的理念。它提供基層創作者一個寬廣的平台,並且以評審審查機制給予保證書標價,有了保證書,拍賣買家可以買得安心,藝術作品也有基本身價。
「璞玉發光」活動開跑前,還邀請去年獲獎的國畫組連彩雪女士,以及西畫組陳御辰同學來到現場作畫。連彩雪並非出身科班,從事創作完全是出於對繪畫的熱情,舉凡家中的杯皿碗盤,在她的巧手下都成為美麗的作品,實踐生活處處是美學的理念。
就讀北教大視覺藝術系的陳御辰,去年以版畫《生命無限好》獲得璞玉西畫類大專社會組特優。在她現場的作品中,一位戴墨鏡的女孩雙手托握臉頰,看不出是驚恐、無奈、亦或是不羈的青春歲月?頗具意味的主題吸引眾多目光。
莊三修表示,「璞玉發光」是為台灣藝術開一條路,等到這條路通順了,同樣的經驗可以再複製到雕塑、書法等其他作品上。目前「璞玉發光」只針對苗栗以北的9個縣市,從國小到大專皆可參與。明年希望向文建會申請經費,讓「璞玉發光」活動能拓展到全台灣。
徵件自3月26日到4月30日止,得獎作品從7月7日到20日會在國軍文藝中心展出,7月20日下午進行拍賣和頒獎,之後還會有中南部巡迴的展出。詳細的報名資訊可上新竹生活美學館網站查詢。
※ 相關報導:
* 董陽孜讓書法出走…變身積木
http://www.udn.com/2012/3/23/NEWS/READING/REA8/6980813.shtml
跳脫了宣紙,書法如何蛻變?書法家董陽孜將傳統書法線條的力與美,轉化成積木般的賞玩卡,任人堆疊出雕塑般、建築般的心靈空間。
* 萬用馬克杯 手機保護套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mar/23/today-life16.htm
外表看起來像是馬克杯,可站、可立、可橫躺當鬧鐘、車用GPS,甚至於固定在單車上導航都行,馬克杯把手還可當耳機捲線器...
* 五層樓的變形金鋼 四海幫堂主造花燈轟動鹿港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10791/132012032300628.html
曾經是四海幫海地堂堂主,手下有數百位小弟,在監獄裡蹲了將近十年,出獄前大哥開條件,只要他回來要幫他繳罰金,派賓士車迎接,給他地盤,他不為所動,只為了完成父親遺願,拿槍的手變成拿焊槍,他立志成為「花燈王」。
* 萬人吃飯擔 通霄四庄媽文化 學者研究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mar/23/today-north6.htm
通霄鎮「四庄媽」明天南下雲林縣北港鎮朝天宮進香,二十五日上午回鑾遶境,中午舉行傳統吃飯擔,預估有近萬名信眾熱烈參與;文史工作者陳水木表示,早年吃飯擔才一、二百人,這幾年卻有近萬人,規模之大是全國少見,吸引國內近十所大學教授研究這項特有的宗教文化。
角川華文輕小說 台生奪短篇首獎
【江家華/台北報導】2012-03-25 中國時報
隨著華文輕小說創作、銷售量逐年攀升,第四屆「角川華文輕小說暨插畫大賞」今年擴大舉辦,增設短篇輕小說獎項。長篇輕小說大獎首度頒給大陸作家李慶楊(筆名墨熊),他的科幻作品《蒼髮的蜻蜓姬》描述人與蟲族間的魔法戰鬥。短篇輕小說大獎由台灣研究生、筆名「九十九十八」的作品《雪鴞最後的飛行》獲得,描寫小人物的故事。
角川華文輕小說暨插畫大賞今年也首次與角川集團於廣州的合資公司天聞角川攜手合作。除了長篇得獎作品,於今夏同步推出正體、簡體出版品外,短篇得獎作品在天聞角川《天漫.輕小說》雜誌刊登。
長篇輕小說首獎《蒼髮的蜻蜓姬》主角有曾參與世界大戰的老兵、身材嬌小的蜻蜓姬、國家王儲的皇子三人組成同盟,為了生存和敵人進行一場空中大戰。作者李慶楊為南京出版社編輯。短篇輕小說首獎《雪鴞最後的飛行》同樣呈現戰鬥場景。故事時空在一九四三年、扶桑和米國兩國爆發海空激戰,加入特攻隊員的阿吉面對生死關卡,陷入抉擇的兩難情境。
◆ 袁旃畫藝人生 高美館展出
【聯合報╱記者徐如宜/高雄報導】2012.03.25
高雄市立美術館昨天推出「戲古幻今-袁旃創作25年歷程展」,這是71歲畫家袁旃第1次回顧性的個展。她表示,這幾十年來帶著畫作跑遍各地,希望在美術史上有所貢獻,將近代藝術帶進現代藝術,再將現代藝術帶進當代藝術。
袁旃透過「青綠山水」、「新藝術」和「文物修護」三種養成過程,作品反映她的學養。在賦色研究、樣態變造上,已完成了一種精緻化,且能遊走菁英和庶民間的美學品味;畫作中兼融入中國味、東洋味、現代味、鄉土味和設計味。
袁旃這次將4件具有特別意義的畫作捐贈給高美館,分別是「仿周文矩宴圖」、「野柳晚煙」、「劉海戲金蟾」屏風,以及黃君璧墨寶「雪景山水圖」。仿周文矩宴圖是50年前的畢業製作,雖然指導教授溥心畬跟袁旃的父親是舊識,但卻不認識她。批改學生習作時,見袁旃這件畫作,非常讚許。
高美館謝佩霓館長形容袁旃是「千古奇女子」,將華夏文化傳統養分融合現代精神,開創了另一種藝術價值。從這次的展覽中,觀眾可以看到袁旃從初期的「異」系列山水、「歲朝圖」的創新重彩工筆,到以石、銅器、家為概念的近期新作。展期到6月24日。
◆ 台灣陶藝文創品 大陸價翻數倍
中央社 2012-03-25
台灣的文創實力傑出,融入在地文化的文創產品,很受大陸人士喜歡,台中大雅趙家窯研發的隨身迷你泡茶組,4月初才將正式上市,訂單卻已接不完,上海地區的售價漲了4倍以上。
已在大雅區種植上百年的小麥田,長期以來就只是農產品的一項,並未受到相關單位的重視,但9年前地方文史工作室激發出「小麥文化節」的想法後,大雅小麥文化節已成為每年重要的文化活動之一,今年來參與活動的民眾還創下歷史新高。
大雅趙家窯執行長趙勝傑表示,如果只是一般的農產品,生命週期及價值就受到限制,1斤小麥的價格只有新台幣23元,惟有加入文化創意,才能走出大雅獨有的地方特色,提高產品價值。
做陶的趙勝傑喜歡泡茶,但要帶著茶具去旅行實在有其困難性,因此7年前他就興起想捏出迷你型茶具的想法,不但陶具必須經過高溫塑型,要將泡茶的茶壺、茶海及茶杯組合融入在一個器具中,真的不容易。
趙勝傑說,7年來不知失敗了多少次,他終於打造出迷你的茶具組,這組以石磨、石臼及花盆為造型的茶具,加上清泉崗的紅土以及大雅的小麥圖形,有著鮮明的台灣農村印象,讓許多前來參觀的各國來賓都愛不釋手。
因為運用陶土及木頭的結合,無法開模大量製作,迷你茶具只能靠人工組裝拼貼,趙勝傑預計4月初在上海的台灣名品展中,才要正式對外展出這項新產品,但馬來西亞檳城第一副首席部長3月間率團來台訪問,到趙家窯參觀時,就一口氣把所有的迷你茶具組買光。
趙勝傑表示,包括馬來西亞及大陸的參訪團,都對於產品中能融入台灣地方文化特色及創意感到新奇,台灣一組新台幣6000元的茶具,到大陸可以喊到人民幣6000元以上,一粒小麥能夠打造出文創社區,這才是台灣傲人的競爭力。
◆ 用設計愛台灣 黃文志最迷台味
自由 2012.03.25
〔記者陳怡靜/台北報導〕如果能帶一片風景走,你最想帶走哪些台灣縮影?是蜿蜒的九份巷弄?聳立的台北一○一?還是妖嬌的檳榔西施?
「最靡」讓明信片不再只是薄薄一張紙,六年半就熱銷逾七十萬張。憲兵在中正紀念堂前踢正步、摩托車在台北街頭趴趴走……台灣意象在「2D風景明信片」裡站了起來,熱門景點則成為「幻燈明信片」的定格風景。光這兩系列,去年就賣出十三萬三千張,平均四分鐘就有旅人帶走一張。
作品在地風 屢獲國內外大獎
三十七歲的設計師黃文志在二○○五年底創辦「最靡國際」,公司英文名字取自愛貓「小米」的諧音「MIIN」。六個員工的小公司陸續推出充滿濃濃台灣味的系列作品,明信片、撲克牌、筆記本、書籤、紙上遊戲等都展現在地味道,屢獲國內外大獎。
畢業自台藝大戲劇系、熱愛設計的他最初希望主修設計,「無奈分數不到,只好自修,但戲劇經驗卻成日後最大的養分。」他隨手拿出2D風景明信片,一打開就跳出小人,在平溪放天燈的人托著天燈、背景則是冉冉上升的光點,「像個小舞台上演台灣風光」。
黃文志和好友多年前赴綠島旅遊,「太喜歡綠島,卻買不到夠獨特的紀念品」。旅行後心心念念,不滿意那滿街來自東南亞和中國的「紀念品」,他們乾脆自己設計,浮潛、夜訪梅花鹿、朝日溫泉、監獄大哥都被印上扇子與明信片,「回到綠島試著提案,竟收到二十萬訂單!」
緊抓在地情感與溫度,他們堅持不用圖庫,上山下海拍照、夥伴們也成主角,他的戲劇經驗讓每張明信片都變身小舞台,那是台灣第一次出現2D立體明信片,成本也比一般明信片高出三倍,但推出後大受好評,四個月內追加到二十四款,阿里山、龍山寺都躍然紙上,片片都是台灣縮影。
喜歡幻燈片的獨特透光性,他們再推「幻燈明信片」,經特殊印刷與防刮處理、將台灣風景鑲進透光片,「每張都要手工貼,首批千張就有六、七成貼歪或出現壓痕。印刷廠特別為黏貼人員上課、養成一批專門貼片的工作人員,一個人一天最多只能貼兩百張」。
最靡把愛台灣的精神嵌進設計裡,讓台灣風景傳遞到世界各地。即使大小困難打擊不斷,黃文志笑說:「還是要繼續!希望傳遞出喜歡台灣這塊土地的精神,為大家留下對台灣共同的記憶連結。」
塵封200年 莫札特新曲首演
【閻紀宇/綜合報導】2012-03-26 中國時報
歐洲音樂學者日前在奧地利西部的提洛邦一幢民宅閣樓上,發現大作曲家莫札特一段不為人知的鋼琴奏鳴曲樂章「很快的快板」(Allegro molto)。日前知名鋼琴家波薩克(Florian Birsak)特別來到薩爾斯堡的莫札特童年故居,使用莫札特本人彈過的鋼琴,演奏這段塵封兩百多年的樂章。
莫札特專家赫曼─許奈德表示,這段樂章出自一本筆記簿,約寫作於西元一七六七年,當時莫札特才十一歲,但已頗有大將之風。筆記簿封面以義大利文註明「小莫札特作品集」,學者推斷是由老莫札特幫兒子彙編而成。
這段樂章共有八十四個小節,演奏時間約四分鐘。波薩克說:「這絕不是尋常作曲家的作品,其中已透顯出日後莫札特的偉大之處。」
◆ 朱宗慶:阮的返鄉路
【聯合報╱朱宗慶】2012.03.26
像台北或高雄這樣的大城市,資源總是比較多,對藝文工作者而言,感受特別明顯。舉例來說,展演節目非常的密集,幾乎天天有不同的演出,周周有新的展覽;相較於其他的地區,都會的觀眾也特別多,人口密集加上交通便捷,願意買票進劇場的人,也比起其他鄉鎮多了許多。所以,許多藝術工作者,最終會選擇在大都會落腳,做起事來困難少一點,生存機會高一些。
但有這樣一群年輕人,寧願選擇難走的路,從大城市回到家鄉。他們的夢想是,要回家鄉演戲給沒有管道接觸藝文活動的人看,要讓當地的年輕學生也有機會認識不同的世界,所以組成了一個劇團,叫做「阮劇團」,意思是「我們的劇團」。
「阮劇團」成員全都是來自嘉義的鄉下孩子,高中時期參加了文建會「超級蘭陵王」戲劇比賽,啟發了對戲劇的喜愛。其中,團長「小黑」汪兆謙高中畢業後,到台北求學,考上北藝大,走向專業戲劇創作道路。小黑說,直到走進了大城市,才知道台北的書店中竟有這麼多與戲劇藝術相關的書籍,還有看不完的各類演出,而「家鄉的人若想看一齣戲,還得要坐上幾個小時的火車。」
於是,還只是大一學生的小黑,找了當時在警察大學念書的嘉義中學學長,以及也在北藝大念書的學弟,決定把現代戲劇帶回家鄉。每個寒暑假,當許多大學生都在打工或遊樂時,他們回到嘉義,利用母校的教室辦戲劇訓練課程,帶著學弟妹作戲演戲;頭幾年沒有經費,也沒有正式的劇場可以用,所以在火車站月台、小公寓、廣場,或借用展覽館進行公演。條件匱乏顯然無法澆熄熱情,團員都是學生的阮劇團,每年都能推出一檔新戲。
可貴的是,因為忘不了自己被啟發的經驗,劇團正式立案的第三年,生存資源還非常不足的阮劇團,開始有計畫的推動高中生戲劇活動,稱為「草草戲劇節」,目標是要協助高中生建立自信,「讓初生之犢都有站上舞台的勇氣」。長達半年的活動期,原本只是教演戲,今年則連舞台技術、服裝、行政,都納入了訓練與工作的範圍,讓這群高中生學習創作、呈現,更學習如何與他人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目標。許多父母、老師,直到進了劇場欣賞演出,才驚喜的發現,他們以為稚嫩的孩子,有著想像不到的成熟。
阮劇團的熱情,感動了家鄉的人,也給劇團很特別的回饋:每次在嘉義公演,演員造型都有當地髮型設計師贊助,熱心的攝影師免費拍宣傳照與紀錄照,有名的肉包店、紅茶店也送來新鮮的產品—進劇場看戲之前吃熱包子配冰紅茶,成為阮劇場觀眾重要的暖身儀式。更重要的是,原本沒有固定據點,三年前,因為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的信賴,給了劇團一個家,而真正的落地生根。
很幸運的,阮劇團已經第二年獲得文建會的扶植計畫,當然仍有跌跌撞撞,外界的要求也變得更嚴格。雖然,這些年輕人,還有很長的摸索之路要走,但是,我也可以從他們身上,感受到一股很強的力量,在社會氛圍總是焦躁不安,人心常常惶恐不安的現在,像是阮劇團這樣努力,又具有信念的年輕人,會給我們的未來,帶來更多的希望。
(作者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校長)
杜甫1300誕辰 搞笑配圖掀熱潮
【記者李怡芸/綜合報導】2012-03-29 旺報
一臉肅穆的詩聖杜甫,形銷骨立、帽帶飄揚,憂國憂民形象的他到了現代卻大為「忙碌」!大陸人教版語文課本中的杜甫配圖,因為網友的kuso及微博的瘋狂轉貼,使得「杜甫很忙」意外在其1300歲生日之際,成為網路當紅話題,也引動各方對於惡搞創意的不同聲浪。
在網友筆下,原本教科書中由已故人物畫大師蔣兆和繪製的杜甫,一時間成了送水工、狙擊手、賣西瓜等各行各業的時下人物,經由微博頓時形成一股詩聖塗鴉潮,呼應者也愈來愈多,甚至出現杜甫變身海賊王、火影忍者、七龍珠等動漫造型。這些無厘頭的惡搞塗鴉,令成都杜甫草堂急著呼籲,對杜甫及傳統文化應保持尊重。河南省詩歌協會會長馬新朝也發表聲明,稱杜甫精神是民族精神之光,不允許抵毀其形象。
當作另類紀念活動
但網友及部分學者認為這些詩聖畫像的再創作潮,不妨看成是一場另類的民間紀念活動,讓更多人注意到今年是杜甫誕辰1300周年這件事,同時,青年學子的塗鴉,也某種程度的釋放了內心壓力,大可視為只是一場快閃式的網路狂歡,不必過度反感。
另一方面,也出現對歷史和語文課人物配圖的審美討論,認為教科書中配圖的蘇東坡、王羲之、杜甫等人物形象,眉眼、神情和角度幾乎一模一樣,多半嚴肅而沉重,很難滿足接受流行文化長大的學生的審美需要。
文化知識更勝塗鴉
詩聖畫像塗鴉的一時風行,或許始作俑者只是青年學生,但卻在網路上引起成人社會的震動,認為折射出當下社會人文精神的失落和迷茫。雖然網路上塗鴉引起大家對杜甫誕辰1300周年的關注,書店裡的杜甫詩作卻仍乏人問津,令杜甫草堂博物館大為感嘆,希望網友多透過杜甫學習傳統文化知識,而非只關注惡搞塗鴉。
◆ 拉縴人與黑森林 東西美聲交會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2012.03.29
拉縴人男聲合唱團再度邁向國際!拉縴人成立至今,贏得17座合唱比賽大獎,今年歡慶15歲,將與德國著名黑森林歌手首演德國作曲家史耐德作品「黑暗世界中的純真火焰」,年中還將參加德國「奧迪夏日音樂節」,與英國國王歌手等合作。
拉縴人原由成功高中合唱團校友組成,近年轉型為各界優秀男聲都可加入。去年拉縴人與德勒斯登室內合唱團女聲、德勒斯登古樂合作頗受好評,今年首次與享譽30載的黑森林歌手合作。該團以舒伯特男聲合唱作品全集等錄音聞名,東西美聲交會令人期待。
拉縴人與黑森林歌手音樂會3月31日在新竹文化局演藝廳、4月1日在台北國家音樂廳舉行,購票洽兩廳院售票系統。
※ 相關報導:
* 「雲門2」Long Stay台中 免費一起舞動
http://www.udn.com/2012/3/29/NEWS/READING/REA8/6993033.shtml
喜歡舞蹈的民眾有福了!雲門舞集創意總監林懷民率領「雲門2」團隊,從4月7日起為期2周「台中Long Stay」駐市,從3歲到99歲的市民,都可以跟著「雲門2」舞動身體。
* 聖馬丁管絃樂團 5月登台
http://www.udn.com/2012/3/29/NEWS/READING/REA8/6994116.shtml
唯一獲得英國女王授勳,成立滿50年的英國聖馬丁管絃樂團,5月23日、24日,分別在台北、台南舉辦演奏會。這次的亞洲巡演,將由英國指揮新秀強納森.柯恩執棒,並邀請受小提琴天后慕特拔擢的小提琴新星薇爾德.弗朗同台獻藝。
◆ 陸博館紙堆中發現康熙畫作真跡
中央社 2012-03-29
中國大陸遼寧省金州博物館日前在整理館藏造冊時,意外發現「千古一帝」清康熙皇帝的真跡畫作「松風圖」,這驚人收穫讓專家直呼「無價之寶啊!」
綜合大陸媒體報導,滿清入關以來的第2位皇帝康熙對書法藝術十分在行,書法作品存世很多,但繪畫卻極罕見。
金州博物館館長張紹斌表示,目前在大陸可考的康熙畫作僅有4、5幅,「這圖極為珍貴!」
他說,這畫是2006年隨著1000多件古書畫一起從金州圖書館移交至博物館的,不過當時雙方只按照件數簽收,「如果不是仔細『挖掘』,這珍貴文物可能就埋沒在紙堆裡了。」
張紹斌並稱,當發現畫的署名竟是康熙帝時,館內研究人員幾乎都震驚了,「當時在國內幾乎沒有發現過康熙的畫作!」
據了解,經前北京故宮博物院常務副院長楊新鑑定,此圖為御筆真跡。
報導形容,這幅名為「松風圖」的畫軸長約47公分,引首為酒金紙,由蒼勁松幹斜貫畫面,不過,畫軸上「松風」二字中的「松」字已稍有殘缺。
在兩個大字上方還蓋有「康熙御筆之寶」朱紅色大印。在尾紙並有李光地、王掞、揆敘、蔣廷錫、張廷玉、陳邦彥、趙熊詔、王圖炳等8名朝廷重臣的手書題跋。
目前此畫還未對外開放,專家表示,這具有極高文物價值及學術研究題材。
王建民「蠟筆畫」 捕捉貓的滄桑
【聯合報╱記者李晏如/台北報導】2012.04.01
畫家王建民投入蠟筆畫創作長達十年,去年底,他為自己出了一個新難題:「畫貓」。上百隻侯硐貓村的流浪貓,在王建民筆下,那特有的滄桑神韻一一被捕捉住。他從中挑選二十多幅成品,即日起至四月五日於台北市社教館展出。
早在十多年前,當侯硐還未出現貓村時,王建民即曾前往當地拍攝自然風景。直到去年秋天,他再度造訪,留下一系列流浪貓攝影寫真,回家後再以蠟筆加以描繪。沒想到,從畫第一隻貓開始,王建民就欲罷不能。
「貓是最難畫的動物,用蠟筆畫更是難上加難。牠們的毛有豐富花紋,必須多層次細緻描繪;牠們的眼神特別生動,每個動態瞬間都不太相同。」王建民說,「但蠟筆也有其特殊效果,在處理眼睛中水晶體的透明感時,最顯自然。」
王建民畫貓,但不只是想畫「漂亮的貓」。他將貓群與當地背景結合,在鐵道、老屋、矮牆與石板路的襯托下,每隻貓都有故事,製造出更多想像空間。王建民說,侯硐的流浪貓多是遭受遺棄,牠們的慵懶中又流露出憂鬱的氣質,「我後來畫了一隻家貓,對比之下真的完全不同。」
從去年秋天畫到今年春天,王建民畫作中也添加了一份溫暖的春意色彩。他表示,因為工作室位於一樓,還有野貓溜進畫間,對著他的畫喵喵直叫。「有一次我畫了隻金魚,野貓還去抓畫,想必是畫的挺逼真的吧?」
※ 相關報導:
* 3D立體畫創作辛苦 中暑家常便飯
http://www.udn.com/2012/3/30/NEWS/READING/REA8/6996088.shtml
曾創下「世界上最長的3D立體地畫」金氏世界紀錄保持人的大陸萬氏兄弟,近來是大陸相當炙手可熱的立體藝術創作者。只不過看起來相當炫的立體畫作,作畫的過程中不但要克服天候問題,還常常進出醫院,中暑更是家常便飯。
* 水墨西畫融一爐 袁旃戲古幻今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2033100408.html
七十一歲的藝術家袁旃信手拈來,將青銅器、太湖石與美食融為一爐,在深厚的水墨與西畫基礎下,創造出中國味、東洋味、現代味、鄉土味與設計味兼具且獨樹一格的美學品味,繽紛的色彩和天馬行空的童趣想像,看袁旃的畫作總讓人心生愉悅。 從四十五歲重拾畫筆迄今,袁旃在當代水墨領域自成一派。高雄市立美術館現正舉辦「戲古幻今:袁旃創作廿五年歷程展」,一百件作品首度回顧袁旃創作歷程的演變。
* 「杜甫很忙」 專業公關團隊一手策畫
http://www.udn.com/2012/3/30/NEWS/MAINLAND/MAIN2/6996480.shtml
薛永昱是主要策畫者。薛永昱坦承「杜甫很忙」圖片多出自團隊成員之手:「這是我們幫一個博物館做的策畫,目的是引起更多人對那家博物館的關注。」至於是哪家博物館,薛永昱說不方便透露。...但經網絡網路傳播後,不斷有網友網民加入到塗鴉隊伍中,在網友網民筆下,杜甫儼然成了“「萬金油”」,什麼事都可以幹...
◆ 泰雅女性鄉愁 舞在寂靜時刻
【汪宜儒/台北報導】2012-03-30 中國時報
表演藝術工作者碧斯蔚.梓佑是泰雅族人,三年前家族中最後一位女性紋面長輩逝世,彷彿宣告一個年代的消逝。相較於其他民族,泰雅流傳下來的傳統樂舞少。當這位長輩過世,她驚覺:「泰雅都沒有東西?我的鄉愁怎麼辦?」
碧斯蔚畢業自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轉往美國、西班牙修習現代劇場藝術與佛朗明哥傳統樂舞。她認為原住民族傳統樂舞與西班牙佛朗明哥,本質是相近的。「它們是從土地發出來、能展現內心狀態,力量強大的。」
去年起碧斯蔚重返出生地南投仁愛鄉瑞岩部落,一方面約訪耆老進行口述歷史整理,一方面重新學習泰雅古調與傳統敘事詩。最後,碧斯蔚以泰雅女性的堅的角度出發,融合舞蹈、音樂、影像與部落長輩Sayun的淒美愛情故事,編創《寂靜時刻》。
青年Walis與少女Sayun相遇,婚禮前夕,日本人來部落徵募高砂義勇軍,這對小情人從此分隔,留泰雅女人撐守家園。戰事結束,Sayun以為情人已死下嫁他人,沒想到Walis卻回返部落。
觀眾可聽見泰雅將失傳的傳統敘事詩,以及她將領略她將佛朗明哥中無伴奏人聲曲式交融在泰雅母語。《寂靜時刻》三月卅日至四月一日牯嶺街小劇場演出。
※ 相關報導:
* 想要全世界 好好聽聽鐵花村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000170.shtml
文化,是把國家推出去的翅膀,近年台灣文化能量豐沛,從廟堂到鄉野,從文創產業到各式展演,文化的種子遍地開花,而每一個播種的人,都有著動人的故事。本報每周推出「文化平台」專欄,介紹各個文化組織如何努力推動文化扎根、帶動文化產業的歷程。....去年10月22月,藝人張震嶽前往台東「鐵花村」演唱,票價僅200元,讓台灣後山湧入許多遊客,不僅創下鐵花村成立以來最高票房紀錄,兩個小時不間斷的演唱,也讓這個景點成為觀光亮點。
◆ 倫敦傳真-用「心」取鏡的女攝影大師
【江靜玲】2012-04-01 中國時報
出生在美國的女攝影家伊芙安隆德(Eve Arnold),今年一月在倫敦辭世時,距離她一百歲生日,僅三星期。過世前一周,這位被喻為透過鏡頭見證廿世紀後半期地球上最令人最難以忘懷人與事的女攝影家,仍忙碌的與設計師和出版編輯溝通自己百歲專輯的內容與封面。
成長於美國俄裔猶太家庭的伊芙安隆德,是世界著名的馬格蘭攝影通訊社的第一位女性會員。一九六○年代後,移居英國,擔任倫敦《星期泰晤士報》雜誌攝影。她背著相機、帶著底片,紀錄了美國黑人民權運動、南非種族隔離,進入埃及、阿富汗和阿聯大公國的帳蓬中,拍攝面紗之後的回教生活。一九七九年,她兩度出入中國,拍攝了一系列扣人心弦的圖像,出版了專輯《在中國》(In China),並榮獲國家圖書獎。
二○○七年底倫敦「亞洲之家」畫廊規劃了一項「伊芙安隆德在中國」攝影展。當時已屆九十五歲的女攝影師,挽著銀髻,穿著一襲鐵灰色中式上衣和同色長褲,坐在輪椅上參加預展,肢體看似脆弱,目光卻依然炯炯。
那次展覽是一九八○年在紐約布魯克林藝術博物館展出後,廿七年來首次在倫敦展出。伊芙安隆德當時身體微恙,但堅持出席預展。她曾說,中國行腳留下了她最喜愛的圖像,觀看她的中國攝影作品,則令人有簡單卻深沉的共鳴與感觸。
「在中國」是伊芙安隆德經過十年持續申請,才在中美建交後,獲得中國政府同意,於一九七九年兩度前往中國,前後花費六個月行走四萬公里紀錄下的影像。當時,文革剛結束。伊芙安隆德是極少數首批獲准進入中國的西方攝影師,更是第一個應邀到中國的女攝影師。
伊芙安隆德與一名中國翻譯,搭飛機、坐火車、乘船、巴士、吉普車和步行,從長江三峽,一直走到海拔一萬三千尺的西藏高原。而當時,一九一二年出生的伊芙安隆德已經六十七歲了。
伊芙安隆德鏡頭下的中國,以人物和生活為主要紀錄。但她鏡頭下的中國女性,卻尤其深刻。從江浙老太太、內蒙女兵到中國南方小女孩,一張張簡單的面孔,卻充滿百種想像,每張照片,都可創造一個故事。展覽中,有一張逆光,跨過古宅門檻,梳著頭髻的中國老婦。伊芙安隆德端視著那張作品,忍不住笑著說,「我的孫子們年幼時,認定我就是照片裡的那個老太太。」這或許正是伊芙安隆德的作品如此動人的主因:她在底片中,注入了「心思」,毫不保留的讓自己的思緒融入到鏡頭裡。
一九五四年她跟著麥肯錫一年,拍攝打擊反共產主義,以及她和女星瑪麗蓮夢露合作十年,捕捉到其他攝影無法取得的鏡頭,均在於她能博得他們的信任,完全釋放自己。尤其是在跟瑪麗蓮夢露共事十年裡,瑪麗蓮夢露願意讓她進入到自己的內心世界,不設防的讓伊芙安隆德紀錄下自己最脆弱但也最天真的一面。世人後來對瑪麗蓮夢露的印象和聯想,大多出自於伊芙安隆德鏡頭之下。
一九七三年,伊芙安隆德到種族隔離的南非去尋找鏡頭,她造訪黑人兒童醫院和黑人社區,目睹前所未見的悲慘不公世界。完成任務,回到倫敦後,伊芙安隆德大病了一場,數月未癒,病因不明。最後,她的醫生說,她得的不是醫藥可以治療的疾病,並在診斷書上寫著:「心碎」(heartbreak)。
伊芙安隆德因崇拜布烈松、羅伯特卡帕這些曾經歷過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地攝影,拿著男友送給她的第一台照相機,申請加入前述這些人組成的馬格蘭攝影通訊社。伊芙安隆德晚年認為,自己經歷了五○和六○年代攝影記者的全盛時期,幸運且天真的以為,透過影像,自己真的可以改變世界。但到頭來,自己的工作可能只是偷窺、展覽、見證和十字軍的融合。這項告白,透露了伊芙安隆德的坦誠。但不可否認,伊芙安隆德因為用心,透過鏡頭,為廿世紀後半期留下了珍貴紀錄。(clchiangr@yahoo.com)
打下台文基礎 12作家研究出爐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2012.04.01
國立台灣文學館昨發表「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第二階段」,完成潘人木、周夢蝶、柏楊、朱西甯、楊喚、鄭清文等十二位作家的研究資料彙編。作家鄭清文、柏楊遺孀張香華、朱西甯遺孀劉慕沙、女兒朱天文等人出席。
「這是打下台灣文學基礎的人文工程!」台文館館長李瑞騰指出,二○○四年起,台文館委託台灣文學基金會,逐步建立三百一十位台灣現當代作家的評論資料。他透露,還有兩個文學工程正在進行,一是「台灣文學史長編」,一是「台灣古典作家精選集」。
張香華表示,早年陪柏楊出席活動時,因柏楊被視為異議份子,總感受到別人對他的「距離感」。這次看到台文館編選的作家資料彙編,收入許多當年的異議份子,「就連文建會主委,當年也是一位異議份子!」張香華欣慰「台灣終於走到這一步」。
學者須文蔚負責編選詩人楊喚資料。他表示,楊喚才華洋溢卻可能罹患憂鬱症。過去史料記載他誤踏鐵軌縫隙而遭火車輾斃,但隨著新的醫學研究問世,可能會出現不一樣的解讀。
和詩人周夢蝶「同居」廿多年的學者曾進豐,負責編選周夢蝶研究資料。他在發表會上大爆「周公」秘辛,說他信奉「一次就是永遠」,總是上同一家餐館點一樣的菜,上同一間理髮店找同一位理髮師…。而周夢蝶的無欲無求最讓他感動:「我和他住在一起廿多年,我不知道他要什麼,只知道他什麼都不要。」
※ 相關報導:
* 漢字文化節 可穿可賞還可玩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6999716.shtml
台北車站大廳昨天鋪上約三百坪特製棉布,人稱「地球禪者」的書法家洪啟嵩抄著超過六公斤的大毛筆,時而喘息,時而快速移動表現力道,完成巨大「龍」字,不僅突破台灣紀錄,也為第八屆漢字文化節揭開序幕。
◆ 浩大文化工程《陳澄波全集》啟動
18卷冊預計2014年付梓 捐贈少見裸女畫給北美館
【吳垠慧/台北報導】2012-03-30 中國時報
台灣近代美術發展先驅陳澄波,生於台灣割讓給日本的一八九五年,一九四七年在二二八事件中罹難,他的生與死,都和台灣重大歷史事件有關,他自己也是重要的歷史人物。兩年前,陳澄波文化基金會開始大規模進行陳澄波畫作修復及文件史料的保存安置工程,許多未曾曝光的畫作與文件檔案紛紛出土。為了保留這份珍貴的資產,共計十八卷的《陳澄波全集》編輯出版工作正式啟動。
《陳澄波全集》由陳澄波文化基金會、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共同策畫發行,由成功大學歷史所教授蕭瓊瑞擔任總主編。全套合計十八卷,前十卷為畫冊,十一至十八卷以文字為主,收集陳澄波文稿、筆記、修復年譜等。這項龐大的出版工程預計二○一四年完成,這年剛好是陳澄波一二○歲冥誕。
蕭瓊瑞表示,雖然陳澄波的畫作在拍賣場上屢創新高,「但學界對於他的生平、創作之理解,仍停留在有限的資料及作品上,對其獨特的思維與風格,也難以一窺全貌。」
啟動陳澄波的研究工作,除了全集的編纂整理,基金會同時也捐贈陳澄波《戴面具裸女》和《紅與白》兩件油畫給台北市立美術館。
其中《戴面具裸女》目前在北美館策畫的「行過江南:陳澄波藝術探索歷程」中展出,另一幅《紅與白》則在修復中,有趣的是修復過成中意外發現「畫中有畫」,這幅靜物畫底下還蓋著一幅坐姿裸女。
這兩幅畫的館藏登錄價分別是一千萬、八百萬元,創下了北美館館藏鑑價的最高金額。
蕭瓊瑞表示,陳澄波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三年在上海期間,曾參與中國第一個現代畫團體決瀾社,他的創作受到塞尚、梵谷與超現實主義影響。
二二八事件後,陳澄波和作品成了禁忌,他的夫人張捷小心翼翼將畫作與資料收藏起來,交付給長子陳重光,而今又轉到陳重光之子陳立栢手上。由於畫作被祕藏在家中閣樓數十年,不見天日而遭白蟻蛀蝕,兩年前開始大規模修復。
陳立栢表示,陳澄波留下作品與文件不僅屬於陳氏家族,也是台灣近代史的珍貴資產,因此展開修復、檔案數位化等工作,讓這些畫作與史料得以披露在大眾面前。近期先後在高美館、北美館推出陳澄波特展,也可說是為《陳澄波全集》出版暖身,藉此勾勒陳澄波的完整面貌,給予他應有的定位。
◆ 洪新富紙雕情緣 來自失敗初戀
【聯合報╱台北訊】2012.04.01
紙藝達人洪新富與立體書的相遇,開始於一段沒有結果的愛情。十七歲時,為了給心儀的女孩「驚喜」,花一個月時間作出立體卡片,最後雖未獲青睞,他卻與立體書「愛情長跑」二十餘年,成為國內最知名的紙雕藝術家。
「立體書的異想世界」六月十六日起將在歷史博物館展出,洪新富昨天在一場講座中與數十位國中教師分享他的「紙藝情緣」。四歲摺紙、十三歲剪紙、十七歲作紙雕;洪新富說,初戀受挫,讓他「化小愛為大愛」,在學校當起小老師,因回響熱烈,從此一頭栽入紙的世界。
洪新富曾向紙雕前輩翁參隆拜師,十九歲時推廣紙藝碰到瓶頸,翁指點他出書,於是有了他的第一本創作「紙雕卡片基礎篇」。日本建築家、紙雕大師茶谷正洋,也是洪新富「練功」的對象,他先模仿茶谷的每件作品,再規定自己每一件要衍生出三件不同的作品。
「每一頁打開都是驚奇」的插畫家羅伯‧薩布達(Robert Sabuda),則是洪新富最推崇的立體書創作大師。薩布達的「綠野仙蹤」,第一頁就跳出巨型龍捲風,運用「打陀螺」的概念,成功塑造「第一眼的感動」;洪新富說,他和許多人一樣,「看到嘴巴都闔不起來」。
洪新富說,立體書可以讓孩子喜歡閱讀,增進親子互動,還能當雕塑作品收藏。喜歡「動手」的他強調,日本從明治維新以來,即規定小學生要學摺紙;韓國也在多年前推動紙藝,連中國大陸都耗資數百億培育師資。洪新富說,如果孩子的成長經驗裡沒有實務操作,「那是我不敢想像的世界」。
洪新富亮出自己的立體名片,是他花了九年時間研究出來的,還申請了著作權,也是他行銷個人的最佳利器。雖然一張名片成本可以買瓶養樂多,洪新富認為,一份有效文宣抵得過一百份無效文宣,「每個拿過名片的人都不會忘記我」。
※ 相關報導:
* 冷金屬 「鏟出」生活美學藝術
http://www.udn.com/2012/3/30/NEWS/READING/REA8/6993490.shtml
屏東縣政府文化處將展出「鏟出-金屬產品設計創作聯展」,是由臺南藝術大學金屬產品創作組師生將金屬創作的視覺美感為主軸,秉持生活美學的態度,落實在生活層面,讓金屬工藝不再是冷冷的材質,今(28)日起至4月29日歡迎至中正圖書館四樓文物陳列館參觀。
◆ 煎煮炒炸烤燙...泡麵變好料
【洪祥和/花蓮報導】2012-03-30 中國時報
泡麵要煮得好吃,還是一門大學問。台灣觀光學院昨天高調的邀全校學生比賽煮泡麵,活動名稱「二○一二創意泡麵比賽-我可能不會泡麵」,還充滿挑釁意味,藉此激發學生的鬥志,果然激將法奏效,紛紛端出「泡麵」好料理。
對一般人來說,泡麵是最輕鬆簡便的懶人食物,加熱水,等個三到五分鐘,不用出門就能享用各種風味麵食;近來坊間也出現幫人煮泡麵的店家,雖有提供加料服務,但頂多加個蛋或火鍋料。這些飲食行為對專門培育廚藝人才的台觀學院師長來說,現代人不只缺乏創意,連最基本的「泡麵」都泡不好,根本就不懂得吃。
台觀學院昨以該校學生為典範,要教大家什麼才是泡麵的真功夫,基本材料規定選用王子麵、科學麵,其餘就看參賽學生各憑本事,比創意。
所有參賽者沒有讓師長失望,食材花費全都不超過五十元,一樣能煮出令人異想不到的泡麵好料,所有作品擺放一起總共二十幾道菜色,充滿義式、法式、中式、日式等異國風情,且顛覆傳統泡麵吃法,焗烤、涼拌、川燙、煎、煮、炒、炸都有。
成本低,一樣能做出高級料理,最後奪冠的是該校二技廚藝管理系謝巽宇煮的「檸檬蝦仁捲」,走韓式風味,酸酸甜甜,還有海的滋味,獲得評審青睞;亞軍則是二專廚藝管理科楊育孟做的「蓮花阿給」,大家熟悉的傳統小吃與泡麵結合,還能欣賞精緻細膩的雕花,滿足視覺享受獲勝關鍵;季軍則由二專廚藝管理科許映辰與莊莉莎聯手製作的「船上粽蛋了」奪下,他們融合端午節慶,又做到一麵多吃的多重口感,變化多端。
紙紮iPad 今年清明最暢銷
【世界日報╱香港2日電】2012.04.02
清明節將至,許多人都會準備紙紮祭品到墳前拜祭。據明報報導,傳統香燭祭品店指出,隨著人民幣升值及內地工人成本上升,紙紮祭品漲價一成。有紙紮製品店推陳出新,除了紙版iPad及智能手機,亦有專打高檔巿場的服務,包括按先人喜愛的雪茄品牌製作「紙雪茄」,或按先人生前的房車,配製「紙牌車匙」。
報導指出,傳統香燭舖俊成行負責人杜千送表示,近年不少年輕人購買高科技紙紮祭品,今年最暢銷的是新推出的平板電腦,賣了逾百部;另外,還推出電動按摩椅和立體電視,並附設立體眼鏡,但比傳統電視貴一倍。不過,這些「電器」都是內地設計,不適用香港的「兩腳插頭」,也沒有賣「紙紮轉駁器」。
據東方日報報導,西環香燭店老闆關永浩表示,因人民幣及紙價上升,紙紮祭品的成本增加,但今年銷量較好,出手闊綽的熟客由過往花費約6000元增至今年8000元,普遍消費1、2000元,較去年增加近兩成。據明報報導,杜千送續也表示,人民幣升值和內地工人成本上升,相比去年清明,一般紙紮祭品漲價逾一成,手工做的更貴了三成。
代理台灣品牌skea、專攻中高檔市場的祭品公司福澤,其高級市場主任莫家頌稱,其紙紮品較貴,但像真度高和可按客人需要訂做。據報導,她表示,曾有顧客的友人生前喜愛雪茄,他們出席喪禮前,訂做友人最喜愛的牌子和尺寸,一人一支當作襟花別在胸前,最後像鮮花般放在棺材裡。莫續稱,除了標準設計的房子,有先人家屬拿家中圖則,希望訂做一模一樣的家居,「甚至仔細到飯廳放蒸魚、客廳貼上先人的相片」。
◆ 庇護工場勝利手工琉璃 東京設計展登場
【朱芳瑤/台北報導】2012-04-02 中國時報
支持身心障礙者就業的庇護工場「勝利手工琉璃」,通過徵選,將在日本東京六月的「國際家居生活設計展」(Interiorlifestyle)中展出,讓世界看見台灣身障者的努力與成就,也為國內少數投入文創領域的庇護工場,寫下里程碑。
「勝利手工琉璃」是台北市勝利身心障礙潛能發展中心設立的庇護工場,目前場內有十名身障工作者,包括視障、肢障、聽障、自閉症等障別,參與琉璃的製作或設計,並定時接受美學訓練。
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將在今年六月於東京登場的國際家居生活設計展設立台灣館,日前公開徵選十家參展廠商,結果公布,「勝利手工琉璃」名列其中,是唯一的庇護工場,也是首次參加。
東京國際家居生活設計展為日本最大、最具專業性指標的國際生活用品商展,去年有來自十六國、五百廿一間廠商參與。
「勝利手工琉璃」上上下下都為此感到振奮。四十三歲的肢體障礙者胡順隆直呼「很開心」,加入勝利三年以來,他的琉璃製作技法愈來愈成熟,作品《蜻蜓》去年獲得台灣優良工藝品評鑑時尚獎。
胡順隆原本是齒模技術師,金融海嘯時公司倒閉,只得另覓新職,但過程不順利。他因小兒麻痺行動不便,實在難以負荷,找了一年多都沒有結果,最後決定轉行,到勝利試試看。
胡順隆說,「做牙齒也需工藝技術和美感,和琉璃製作有異曲同工之妙」。但琉璃更細緻,他一開始吃了不少苦頭,老被設計師提醒工法太粗糙,花了一段時間才適應。目前愈來愈能投入其中,從中獲得成就感。
「勝利手工琉璃」只成立三年多,已創下不少好成績,包括曾與超商合作推出母親節禮品「荷包蛋琉璃碟」,兩個月賣出逾千組。也曾在台北花博園區設立的庇護商店,讓中外遊客驚豔。
※ 相關報導:
* 文創魔法 把平價旅店變浪漫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000973.shtml
台灣豐富的文化創意,展現於畫布或各項商品,居然也能展現在旅館的房間!不受限於任何藝術形式,更樂於旗下旅店與各國文創者合作,台北旅店集團董事長戴彰紀讓商業旅店與文化創意撞擊出漂亮的火花。對他而言,他不是經營一家旅店,反而是經營一個生活平台。
* 令人眼花撩亂! 三度空間的異次元房間
http://www.nownews.com/2012/04/01/91-2800551.htm
義大利美女藝術家Esther Stocker作品「幾何空間」(Geometric Rooms) ,以單色調的房間和無意義的裝置陳列,觀賞她的作品時就像踏入一個活的空間裡,仿幅走進另一個次元世界般的感覺。
◆ 呀呀動漫融合水墨 傳承古韻
【記者李怡芸/台北杭州連線報導】2012-04-02 旺報
被譽為「新古典主義小天后」,插畫家「呀呀」融合國畫中水墨風情的畫風,近年不僅引領風潮成動漫迷追捧對象,並多次代表大陸赴日、韓、法參加動漫交流活動,對於大陸和全球動漫界日益重視中國風,呀呀表示:「任何成功的風格都有前人的舖墊,為了傳承,我會一直畫下去。」
回憶起初出道,呀呀也曾有1個月稿費僅600元人民幣,不知下一餐何在的日子!從江南大學視覺傳達系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上海的設計公司,但她在3個月試用期滿便毅然離開,決定從此畫自己想畫的,並多方嘗試不同風格,當時出版社編輯多半傾向於日、韓風,直到08年呀呀以《相見歡》獲大陸漫畫界最具份量的金龍獎後,頓時中國風受到更多人的關注與好評。
呀呀09年更入選參加文化部、中國動畫學會、韓國漫畫家學會主辦的紀念中韓建交15周年漫畫大展。但呀呀自認過去接觸過的中國仕女圖基礎已不堪用,在已出版個人畫冊《青瓷》後,開始學習國畫,而在後續的《薄姬》、《唯墨》畫冊,將動漫人物與水墨融合得更為成熟,筆下人物古韻十足成為呀呀的畫風特色。
去年和前年,呀呀的作品分別參加了「中國駐外使館文化中心中國動漫藝術巡迴展」和法國第六屆Corbeil-Essonnes漫畫節,她驚訝於法國小學生即能構思、畫出一萬多頁的漫畫分鏡圖,也看到歐洲更自由的藝術風氣,呀呀的畫冊在法國大受歡迎,更確立她持續發展中國風插畫的信念。
※ 相關報導:
* 不打草稿 曾清田畫圖超寫實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6/7000940.shtml
今年66歲的曾清田,15歲就拿畫筆,當學徒,多年來始終愛畫如癡,他臨摹名家畫作,也用寫真的手法,畫出不少電影人物及藝人。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