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03

紐約一個城市兩個世界! 曼哈頓半明半暗

◆ 紐約一個城市兩個世界! 曼哈頓半明半暗
http://news.chinatimes.com/world/130504/132012110201316.html

【中天新聞/吳家嫺】2012-11-02

珊迪肆虐美東,造成「世界之都」紐約市大規模停電,也把紐約市繁華擁擠的曼哈坦攔腰橫切成兩半,一半光明,一半黑暗,曼哈頓34街以北,時代廣場宛如往常一樣熱鬧,第九大道的餐廳和酒吧生意興隆,似乎颶風從沒發生過,但34街以南下城區卻沒電沒網路,生活機能完全被切斷。

進入黑夜的曼哈頓,可以清楚看到已被分為兩個世界,一邊燈火通明,一邊卻隱沒在黑暗中。

風災肆虐美東48小時後,曼哈頓中城街頭,包括時代廣場及,中央公園附近的購物中心,出現逛街,用餐人潮,熱鬧景象彷彿颶風從沒發生過。

電視台記者:「民眾擠爆餐廳、商店,實在很難相信,五分鐘的路程後,我們會走在完全黑暗中。」

跟著記者腳步,從34街以南,一直走下去,來到曼哈頓下城,好像到了另一個世界。

電視台記者:「你可以很清楚看到我背後,這個建築物有燈,另外一邊卻陷入黑暗,這個建築就像所有曼哈頓下城區一樣。」

所有的燈都不亮,手機訊號也不通,出門要拿手電筒,生活機能完全被切斷,民眾生活陷入混亂。

電視台記者:「這裡完全沒光線,只能靠著手電筒,警車燈。」

當地民眾:「我們已經離開文明世界一段時間了)

當地小朋友:「(這是你最愛的萬聖節嗎?) 我想是吧,這樣(沒電)營造更詭異氣氛。】

34街成了文明「分界線」,一邊活力充沛,一邊掙扎求生,成了強烈對比。

電視台主播:「城市氣溫逐漸下降,越來越冷,如果不能趕快恢復電力,這個週末將是一大問題。」

美國能源部估計,很多地方可能要停電三,四天,視地點和損害情況而定。最嚴重的地方可能要停電十天,苦日子恐怕還要持續上演。

※ 相關報導:

* 滿目瘡痍中 紐約人奮力重整家園
http://news.chinatimes.com/world/110504/112012110200146.html

媒體稱,珊迪是有史以來侵襲美國本土威力最大、破壞性最強的風暴之一,從馬里蘭州、德拉瓦州到新澤西州的沿岸社區幾乎全遭洪水淹沒或孤立,受災地區多達十五州,造成六十三人死亡,若計入加拿大和加勒比海地區的死亡人數,珊迪總共奪走一百三十五條人命。



◆ 斷電缺油 紐約人走路通勤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nov/2/today-int8.htm

自由 2012.11.02

美東重災區 滿目瘡痍

〔編譯張沛元/綜合一日外電報導〕慘遭颶風珊蒂肆虐的美國東北部,一日起逐漸恢復往日生活與展開復原,噤聲四天的紐約市地鐵噪音再度響起,新澤西州海岸滿目瘡痍,不少城市還泡在水裡,災後清理工作千頭萬緒。許多災區目前依然斷水停電且無汽油可用,緊急救難小組仍設法趕往重災區與協助復電。

珊蒂在加勒比海與美國共奪走超過一百多條人命,光是美國就至少有八十五人喪生,罹難人數還可能隨著搜救人員在災區逐戶探查而攀升。各地災情中又以新澤西州沿岸城鎮最為慘重,不少房屋泡水,濱海木棧道被風雨沖走,還有瓦斯管線破裂。在隔著哈德遜河與紐約市相望的新澤西州澤西市,紅綠燈失靈、商店大門深鎖、藥房外大排長龍,路邊堆滿民眾清理出來的受損家具,該市甚至對民眾、商家與駕駛人發布晚間七時到翌日上午七時的宵禁令。

儲油槽破裂 柴油外洩紐約沿海

新州霍伯肯則依然積水,抽水馬達二十四小時不停運轉,清除超過五億加侖混合有水、油與污水的有毒與可能致命的液體。美國海岸防衛隊在淹水的街頭上巡弋,協助撤離近該市人口半數的兩萬名受困民眾。新州與紐約市還有超過半數加油站因缺油或停電而無法營運。新州一座煉油廠的儲油槽破裂,造成三十萬加侖柴油外洩至紐約市沿海水域。

受到重創的紐約市已邁開復原腳步,未在風災中受損的地鐵路段已恢復營運。為避免交通壅塞,當局宣布地鐵免費,鼓勵民眾搭乘。

事實上,大批紐約通勤上班族從十月三十一日起,肩並肩走過布魯克林大橋,前往曼哈頓上班,情景一如九一一事件時民眾逃離曼哈頓的翻版,只不過這回民眾移動的方向相反。但當民眾來到曼哈頓,面對的是無水無電與沒有大眾運輸的挑戰。由於燃油供應短缺加上停電,紐約市與新澤西州半數以上加油站都關閉。

有人趁火打劫 災後鼠患恐爆發

面對如此大難,儘管有人展現公民意識和互助精神,但也有人趁火打劫,搶奪鄰居和店鋪的糧食,包括電腦及iPhone5等電子用品與其他日用品,有人連寵物貓咪也不放過,甚至將搶來的東西透過「推特(Twitter)」炫耀,其中又以紐約布魯克林區最嚴重。

此外,風災也可能為紐約市帶來新的鼠患問題。專家表示,即便老鼠擅長游泳,但沖入地下鐵隧道的大水速度之快,仍讓不少鼠輩無暇逃命以致溺斃。不過,若有老鼠能在大水中倖存,恐怕會靠災後暴增的垃圾大快朵頤與繁殖增生;是否會因此引發沙門氏菌等衛生疑慮,端視清理地鐵隧道的速度而定。



◆ 帶菌街鼠亂竄 疾病實驗鼠滅頂
http://news.chinatimes.com/world/110504/112012110200147.html

【嚴思祺/綜合報導】2012-11-02 中國時報

颶風珊迪造成紐約大淹水,許多人好奇想知道,老鼠如何面對這場災難?尤其惡名昭彰的紐約街鼠究竟是淹死殆盡,抑或是游泳逃生了?另外,紐約大學斯米洛研究中心近萬隻作為人類疾病研究之用的基因改造白老鼠慘遭滅頂,十年培育心血付諸東流。

有人擔心,伴隨珊迪而來的洪水會迫使成千上萬的老鼠從地下爬上街頭;也有人擔心,老鼠淹死後,屍體隨著積水漂來漂去,紐約地鐵變成了一鍋老鼠湯。

沒有人知道紐約有多少老鼠,普遍的估計是紐約有八百萬人口,而鼠口與人口相當,因此至少有八百萬隻老鼠。但專家對此看法分歧。卡瑞生態系統研究中心疾病生態學家歐斯菲德表示,要知道珊迪過後老鼠命運如何,與估計到底有多少隻,一樣困難。

歐斯菲德指出,老鼠居住在非常低漥的地區,洪水來襲,老鼠會跑,也相當會游泳,淹死的老鼠相對屬於少數。他警告,老鼠跑到地面來,可能帶來鉤端螺旋體病和沙門氏桿菌等疾病。

另外,實驗機構的老鼠也在這次風災中落難。紐約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費雪表示,單單他的實驗室就損失兩千五百隻老鼠。斯米洛研究中心員工估計,其他的研究計畫,其中包括癌症與心血管疾病和表觀遺傳學研究計畫,總計折損七千五百隻老鼠。費雪指出,不論從哪一方面來看,這絕對是慘劇。



◆ 珊迪重創海地 糧食短缺霍亂蔓延
http://news.chinatimes.com/world/130504/132012110201015.html

【中廣新聞/謝佐人】2012-11-02

海地在遭受超級風暴「珊迪」侵襲後,面臨嚴重的糧食短缺,當地官員及救災人員擔心,豪雨造成的水災可能導致霍亂進一步蔓延。

「珊迪」日前襲擊海地時,是一級颶風,狂暴暴雨使得海地南部的農田慘遭毀損。同時造成70多人喪生。

各方擔心,海地在遭遇2010年強烈大地震及今年暑假另一起颶風侵襲後,災情疫情將急速惡化。

海地自2010年大地震之後,霍亂疫情已造成7500多人死亡,目前每星期仍有數百起通報病例。現在又遭「珊迪」重創,災區水患及衛生不佳,恐怕導致疫情更加嚴重。

另外,農業損失慘重,南部超過百分之70的農作全部毀於一旦。當局擔心,糧食短缺造成糧價飆漲,可能會因此引爆動,政府及紅十字會都已派員前往協助因應。

※ 相關報導:

氣候變遷再不救…未來20年恐逾億死
* 極端氣候改變人的生活及城市面貌

宇宙射線以七日魔法干預地球雲層
太陽活動的小波動對於地球氣候有大影響
北極震盪全球連「凍」

致命熱浪在加州變得更常見

聖嬰增加水蒸汽
水蒸氣增多 暖化禍首之一
研究:北半球溫度上升將帶來嚴重熱帶乾旱
熱帶崩壞:死亡區歸因於極端溫度

自然期刊:全球暴雪水患 人為暖化害的
全球的風可解釋破紀錄的降雨、龍捲風

20 則留言:

fsj 提到...

災民挨餓受凍 沒食物沒燃油 美東風災死亡增至98人

【尹德瀚/綜合報導】2012-11-03 中國時報

「珊迪」颶風離開美國東岸已經好幾天,但隨著救難救災工作逐步展開,各州統計的死亡人數隨之上升,現已增至至少九十八人罹難,各地災民的淒慘景況也因媒體深入報導而揭露,就在紐約市五大區之一的史坦頓島(Staten Island),還有災民正在挨餓受凍,迫切需要燃油、食物和禦寒衣物。

風災死亡人數以紐約市最多,占四十人,其中半數就在史坦頓島。紐約市長彭博說,警察和消防隊在淹水災區挨家挨戶搜尋,發現更多屍體。據報導,很多死者是被活活電死,或是在地下室被水淹死,或死於柴油發電機產生的毒氣。

最慘的是史坦頓島一位年輕母親,她開車帶著兩歲和四歲兒子從淹水的社區逃生,結果車子熄火,兩個兒子從她懷抱中被水沖走,之後被人發現雙雙死亡。

眾議員舒莫一日帶著記者視察史坦頓島災區,當地災民唐娜向他哭訴說,氣溫從華氏五十度降到華氏四十度,當地居民都快要凍死了,另外食物也缺乏,她在四十八小時內只吃了一片披薩,希望政府趕快供應燃油和食物。

彭博說,紐約市還有六十五萬居民沒電,這段時間市政府將提供食物和飲水。負責供電的愛迪生電廠說,紐約市有些地區可能到十一月十一日才能恢復供電。

新澤西州的情況也很慘,目前全州還有一百八十萬人沒電,靠海岸的社區多還泡在水中。新澤西州霍伯肯仍有災民被水困在家中,州長出動國民兵搶救,但進度緩慢。

災民共同面對的另一大問題是缺乏汽油。在紐約州,只要有開門營業的加油站無不大排長龍,加一次油可能需要幾小時。新澤西州的情況同樣糟糕,派特森市甚至連警察局都缺乏汽油。

※ 相關報導:

* 斷水電近1周 紐約華埠終領到飲食
http://udn.com/NEWS/WORLD/WOR6/7474491.shtml

遭到「珊迪」颶風重創,曼哈坦下城陷入長期斷電,居民生活機能完全斷絕,連飲食都出問題。紐約市終於2日起在全市五大區設立多個臨時救濟站,出動國民兵運送和發送物資,約800多位居民受益。華埠幾處發放站一早就湧入排隊的人潮,人人手拿袋子以及紙箱,冒著寒風,等待領取飲用水和食物。

* 救災進度慢 美東怨氣衝天
http://udn.com/NEWS/WORLD/WOR6/7474495.shtml

颶風珊迪遠揚已五天,美東重災區2日至少還有約350萬災民飽受斷電之苦,重見光明遙遙無期,再加上汽油荒造成恐懼,生活極為不便,民怨沸騰。有些人為爭油吵架,有些人把怒火宣洩到遲遲才來的電力公司維修人員身上,在康州,甚至有災民向他們扔雞蛋、大聲咒罵。

* 美政府急出招 但紐約油荒未解
http://udn.com/NEWS/WORLD/WOR6/7474449.shtml

颶風珊蒂在紐約大都會區與新澤西州造成的「汽油荒」,2日進入第三天。在紐約客為瘋狂搜尋汽油鬧到怒火中燒之際,當局2日迅速採取三項緊急措施,為駕車族紓困。紐約州長郭謨在記者會上親自喊話:汽油即將源源運到,「不必驚慌」。

美國聯邦與地方政府協調行動,實施三大紓解油荒危機的措施:一、讓主要油管恢復輸油,墨西哥灣煉油廠中心的油管,恢復向北輸送汽油。二、先前為了船隻安全顧慮而關閉的紐約港,現在重新開放,讓載油駁船和其他運油船隻駛入。三、放寬船運法規,讓懸掛外國國旗的船隻得以在美國港口間運輸燃料,以增加汽油供應。此外,聯邦能源部也釋出200萬加侖柴油應急。

fsj 提到...

大陸大雪 日本遊客3死(節錄)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2/7477607.shtml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2.11.05

共同社報導,4名日本遊客和1名中國人共5人3日深夜在中國河北省張家口市郊外明長城登山途中被暴風雪圍困。當地官員4日透露,日本遊客中2名女性遇難、1名男性失蹤,1名女性和中國人獲救。

這4名日本人是東京某旅行社組織赴華的遊客。日本外務省也公佈了2名女性死亡1名男性失蹤的消息。旅行社方面則表示,據同行的導遊透露,東京都的小川陽子(62歲)和埼玉縣的渡邊邦子(68歲)雙雙遇難,福岡縣的柳井俊一郎(76歲)失蹤,渡邊美世施(59歲)生還。

據報導,3日晚間23時14分,4名日籍遊客和1名中國遊客從北京門頭溝方向登山到明殘長城一帶遊玩,因暴雪在明代長城烽火台上被困。帶隊導遊成功下山並報警,據該導遊稱,被困人員中有一名老人已昏迷,生命垂危。

接到報警後,張家口市和懷來縣先後組織三批救援隊伍150餘人,冒著齊腰深的積雪徒步趕赴事發地全力營救。

由於降雪仍在持續,出山道路被大雪封堵,目前已安排懷來縣醫院醫護人員在瑞雲觀鄉橫嶺村衛生室全力救治2名生還者。

搜救工作5日仍在繼續。當地官員稱,現場附近積雪約有1米,搜救難度很大。

※ 相關報導:

* 暴雪襲華北 近千車輛困高速路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2/7476876.shtml

大陸華北地區前天下午降下今年以來第一場雪,北京則面臨廿五年來最早的一場暴雪,河北昨天發布最高級別的暴雪紅色預警,包括青海、甘肅、山西等各地政府啟動緊急應變措施,已有數千戶居民停電,近千輛車受困。



◆ 美東250萬戶停電 天冷拉警報

【諶悠文/綜合報導】2012-11-05 中國時報

美國東岸「珊迪」風災災區正逐漸復原,但嚴重的汽油短缺,加上天氣變冷,入夜出現攝氏三度的低溫,恐怕會讓原本已經飽受淹水、停電和部分大眾運輸停擺之苦的災民,處境雪上加霜。

紐約州三日尚有超過百萬戶住家和企業停電,不過紐約市下曼哈頓區終於有電可用,紐約著名的天際線陷入黑暗五天以來重新點亮。紐約八成地鐵服務也已經恢復。

紐約市外圍還是缺電、缺油、缺暖氣,更糟的是氣溫下降。氣象預報三日晚間紐約溫度將降至攝氏三度左右,下周紐約州和新澤西州的天氣可能再度轉壞,出現刺骨寒風、降雨甚至降雪。

紐約市長彭博呼籲沒有暖氣可用的長者,搬去收容中心,並表示全市將分發兩萬五千張毛毯。美國紅十字會擔心下周可能有新風暴侵襲美國東岸。

美國東岸仍有大片地區無電可用,且基礎設施運作仍處於混亂狀態。歐巴馬總統表示,恢復電力是第一要務,尤其天氣愈來愈冷,必須滿足民眾保暖的需要。美國能源部表示,整體來說,在「珊迪」侵襲的七州中,仍有兩百五十萬客戶斷電。

原油的提煉和運輸出問題,造成新澤西州和紐約州的油荒最嚴重。新澤西州Phillips 66煉油廠三日依然關閉,這座煉油廠一天能提煉廿三萬八千桶原油,另一座儲油站也沒有恢復運作。美國能源情報署(EIA)三日表示,受「珊迪」影響,紐約大都會區約三八%的加油站不是關閉就是無油可賣。此前一天紐約大都會區加油站停業或缺油比率更達到驚人的六七%。

不過紐約市長彭博表示,他有信心缺油問題能獲得改善。他說:「有更多船隻載油前來支援。我很樂觀,這場油荒幾天內就會解決。」

※ 相關報導:

* 國防部免費供油 解風災油荒
http://udn.com/NEWS/WORLD/WOR6/7475790.shtml

....新澤西州則從中午開始,實施「單雙日限購」規定,依車牌最後一個號碼是奇數或偶數,規定在單數日或雙數日購油。

....雖然各方緊急調運汽油到災區,開放營業的加油站仍然大排長龍,車輛連綿幾個街段。紐約市長彭博警告油荒可能還得再過幾天才能解除。

最混亂的莫過於國民兵為了協助紓解油荒,在布碌崙設立免費提供汽油的供應站。一大堆汽車擠在這裡大鳴喇叭,狗急跳牆的汽車駕駛人和提著各式桶子的民眾,爭先恐後的想要搶到汽油。



◆ 珊迪過後 紐約數萬人急需住房

【中廣新聞/謝佐人】2012-11-05

超級風暴珊迪襲擊美東後已經六天,氣溫逐日下降,數萬名流離失所的災民急需住房,紐約州長表示,眼前面臨龐大的住屋問題。

美東時序逐漸入冬,紐約周日氣溫已降到攝氏4度,預計今天還會繼續下探到攝氏零下一度。氣溫步步下滑,但至今仍由數十萬戶斷電,以長島為例,截至周日為止,仍有26萬多戶沒有電力供應,紐約災區居民的怒火急速飆升。

紐約州長郭莫表示,由於許多住家斷電,沒有暖氣,因此這些民宅已不適合居住。之前許多民眾拒絕撤離,但現在別無選擇。紐約市長彭博也估計,紐約市有將近四萬人急需房屋居住。

紐約市已在斷電區設立溫暖的收容所,並發放毛毯給家中沒有暖氣的災民,不過,彭博還是呼籲斷電區居民離開家,住進收容所,以防氣溫過低,導致生命受威脅。

隨著周一開始恢復上班上課,大眾運輸也面臨迫在眉睫的壓力,必須儘快復原。而之前燃料短缺的問題已逐漸舒緩,紐約州長「郭莫」表示,當局已加強運補燃油,並設立活動加油站,他呼籲民眾無須搶購貯存燃油。

此外,原訂周日舉行的紐約馬拉松因珊迪而取消,數萬名跑者因此轉而投入救災,有的協助運送救濟物資,有的臨時起義,為募款而跑。

此外,這次珊迪來襲也影響到周二的美國大選投票,紐澤西州選務官員表示,受災戶可以透過電子郵件或傳真投票。



◆ 印度南部豪雨成災 22死、6萬人無家可歸

央廣 2012.11.05

印度負責緊急救難事務的官員今天(5日)表示,印度南部安德拉省(Andhra Pradesh)上個星期以來的豪雨成災,最少已經造成22人死亡,6萬人無家可歸。

官員指出,熱帶氣旋尼蘭(Nilam)上星期從印度南部坦米爾那都(Tamil Nadu)省省會清奈(Chennai)附近登陸,造成災情,並且引發內陸豪雨,造成好幾百個村莊淹水,6萬人家園被毀,被迫住進官方提供的救難中心,目前已知最少22人死亡。

官員同時指出,大雨也幾乎全面摧毀了沿海地區農民所種的農作物。

印度地方當局已經派遣救災人小組進入災區,用橡皮筏協助將災民移往較高的地方避難;同時地方政府也在安德拉省各地,成立了將近100個避難中心,以收容這些災民。

截至目前為止,官方已經提供災民10萬個糧包。

旋風尼蘭在10月31日侵襲清奈南部,造成10人死亡,接著進一步掃向內陸,引發豪大雨,造成更大的災情。

熱帶旋風是發生在印度洋地區的大型風暴,在太平洋稱為颱風,在大西洋則稱為颶風。

fsj 提到...

城市高溫化 星國夜晚變熱

【聯合報╱新加坡記者林以君/5日電】2012.11.06

新加坡越夜越美麗;但一項即將於明年初發表的研究指出,新加坡的夜晚也越來越熱。

根據新加坡氣象署資料,以及新加坡國立大學地理系氣象專家羅特(Matthias Roth)預計明年初發表的研究報告,新加坡夜晚8點平均氣溫,過去30年從攝氏26.3度上升到26.8度。

每年氣溫超過30度的夜晚數,由30年前、1982年的0.5天,增加到現在的一年3.9天。

羅特的研究,反映新加坡「城市熱島效應(Urban Heat Island Effect)」的嚴重程度。他查閱1965年以來20項相關研究後發現,夜間市區溫度與郊區溫度平均差距增加了一倍;平均溫差從以往的2度增到4度,現在最高溫差達6度。

城市熱島效應是指都市的高溫化。城市由於人工產生的熱、建築物、道路蓄集的熱產生上昇氣流,四周效區的冷空氣流入補充,形成對流,氣象專家調查市區與郊區的夜晚溫差做為評估依據。

新加坡不是綠化城市嗎?在羅特看來,綠化面積達國土近半的新加坡,綠化政策仍有改進空間。他表示,「從空中看新加坡,四處翠綠,那是因為看到的可能僅是樹冠,實際上很多地面已被建築物覆蓋。」他認為應保留更多天然綠地,才能增加吸熱能力。

新加坡政府2009年推出的綠化屋頂計畫,並將擴大範圍,羅特說,新加坡太多「鉛筆型」大樓,如果只綠化小塊的屋頂,又距離底層有一段距離,難有解熱作用。



◆ 新風暴將至 紐約災民新挑戰

【Upaper╱中央社】2012.11.06

超級風暴珊蒂肆虐後,紐約各級學校5日幾乎全都預定復課,這是回復正常的另1跡象,不過,紐約當局卻因為嚴寒氣候,面臨新的挑戰。

珊蒂導致成千上萬居民的房屋被摧毀或受損,災民現在必須對抗氣溫驟降,氣溫遽降將會升高災民凍死的風險。

紐約市長彭博估計,受到10月29日的風災影響,光在紐約市就有3萬到4萬間房屋損壞無法住人,同時氣溫也愈來愈低。

珊蒂挾帶強風引發暴潮,重創美國15州,美加至少有109人喪命,並造成數百億美元災損。

美國7州仍有超過200萬戶人家無電可用,預測新風暴將於7日來襲,預料會帶來更多強風豪雨。



◆ 北京、河北暴雪 破50年紀錄

【蔡孟妤/綜合報導】2012-11-06 中國時報

受強冷空氣影響,大陸北方多省連日降下暴雪,其中雪勢最兇猛的北京、河北,積雪更超過五十公分,創下五十多年來最大降雪紀錄。這波暴雪還導致三名日本遊客不幸罹難。據大陸中央氣象台預報,隨著冷空氣逐漸東移,災區雨雪天氣將開始停歇,但在未來兩天內,仍會出現六至十度左右的降溫。

強冷空氣一日起進入大陸華北地區,北京、河北、山西和內蒙等地開始大幅降溫並下起暴雪,北京、河北還一度發出暴雪紅色預警,這也是北京自有預警制度以來,首次發布暴雪紅色預警。

暴雪釀災,京藏高速八達嶺路段一度因為積雪嚴重,導致路上一千多輛車無法動彈,近兩千人受困。河北省橫嶺山一帶的明代長城遺址,更傳出有四名日本遊客、一名大陸遊客遭暴雪圍困,截至昨晚,已確定三名日本遊客罹難,一名日本遊客和另一大陸遊客生還。

昨日中午後雪勢逐漸停歇,各地交通也開始恢復順暢。大陸交通運輸部公路局消息指出,截至五日上午,北京、內蒙古大部分公路已陸續恢復正常通行,目前,京藏高速的北京、河北與內蒙古段部分路段正在搶通,預計今天恢復通行。

這波冷空氣雖已逐漸東移,不過中央氣象台預報表示,北京近日還將有兩次冷空氣過境,且在未來兩天內,包括北京在內的華北地區、東北地區、黃淮一帶,兩日內仍會出現六至十度左右的降溫。此外,大陸東北局部地區也仍有降雪天氣,須防範雨雪降溫對設施農業、供暖和供氣的不利影響。

fsj 提到...

風暴再襲美東 紐約強風大雪

中央社 2012.11.08

冬季風暴讓美國東北部地區今天出現豪雨和大雪,讓尚未走出超級風暴珊迪災後陰霾的數十萬民眾,再度面臨危險強風,數地區再度斷電。

氣象預報人員說,最新風暴的威力似乎比原先預測要弱,但仍挾帶強風、大雨和濕雪,為新澤西州、紐約州和康乃狄克州數千居民帶來新困境。紐約市約在中午開始降雪,最惡劣的情況可能出現在下午。

風暴珊迪10月29日登陸,引發歷史性暴洪和強風,摧毀民宅。珊迪風暴過後,目前仍有超過64萬客戶無電可用,而新風暴今天再讓南、北卡羅來納州以至紐約州超過6萬的民宅和公司無電可用。

東北風暴侵襲前夕,紐約州和新澤西州疏散大部分沿海地區的民眾。氣象預報指出,東北風暴最高陣風可能高達每小時104公里,明天清晨前將激起高於平均約60公分的大浪。

東北風暴也在再度搗亂陸空交通。紐約市外的交通於傍晚受阻,導致長島鐵路(Long Island Railroad)暫停所有通往紐約市東部郊區的營運,並促使當局關閉紐約的賓夕法尼亞州車站(Penn Station)。各大航空公司也取消逾1700架往返紐約的航班。

風暴侵襲後的最初幾個小時,並未傳出大洪水情況,不過紐約市警告,在珊迪來襲期間房屋曾受洪水侵襲的居民,應考慮移往地勢較高的朋友家,或到紐約市的避難所。



◆ 去年維州地震 1/3美國人有感

【世界日報╱美聯社維吉尼亞州里奇蒙6日電】2012.11.08

美國地質調查所(U.S. Geological Survey,USGS)6日表示,維吉尼亞州2011年發生的地震資料顯示,美國東岸的地震傳得較遠,造成的損害面積也比之前的想像大。

維州2011年發生規模5.8的地震,震央在里奇蒙西北50哩。USGS估計,約三分之一美國人感覺到此地震,這意味著,該地震雖然強度普通,卻是美國有史以來,影響最多人的地震。

科學家發現,該地震造成的損害超過2億元。該地震造成的山崩,比過去地震造成山崩的距離遠四倍,其影響的範圍,比過去地震影響的範圍大20倍。

USGS所長瑪莎.麥克納特(Marcia McNutt)在北卡羅來納州夏洛特舉行的美國地質協會年會上說:「科學家證實了逾5000萬美國東部人口經歷的經驗,2011年發生的地震是一次強烈的地震。」

研究人員利用地震引起的山崩,衡量地震影響的範圍。2011年發生的地震造成華盛頓紀念碑裂縫,並損壞國家大教堂頂端精緻的灰泥裝飾。從喬治亞州到新英格蘭的民眾都感覺到該地震。

該地震在距離震央150哩處造成山崩,其距離比任何類似地震造成山崩的距離更遠。之前,類似地震造成的山崩,其距離和震央之間僅有36哩。

該地震在1萬2895平方哩的範圍造成山崩,約等於馬里蘭州的面積。以前類似地震造成山崩的範圍約580平方哩,略等於休士頓的面積。

研究報告共同撰稿人哈普表示:「在東岸發生這種強烈地震,比發生在西岸更危險,因為東岸建築法規對於預防地震的規定不如加州嚴格。」

他說,東岸的地質結構和岩石性質使震波能傳得更遠,而不會減弱。



◆ 瓜地馬拉7.4強震 至少十死

中央社 2012.11.08

瓜地馬拉消防單位發言人告訴法新社,太平洋外海發生規模7.4強烈地震,造成西南部至少10人喪生。路透社報導罹難人數8人。

這些罹難者都住在聖貝竹草丘(San PedroSacatepequez),距離首都瓜地馬拉市約250公里。

消防隊說,聖貝竹草丘電話線被震斷,且多處停電,通訊困難。

這起地震發生在當地時間上午10時35分。美國地質調查所說,震央位於瓜國太平洋外海,震源深度42公里。薩爾瓦多與1000公里外的墨西哥市都可以感受到地震威力。墨西哥市部分居民逃出建築物避難,但很快就回去工作。

當局說,部分地區道路因為山崩不通,約40棟房屋嚴重受損。路透社在瓜地馬拉市的目擊者說,民眾恐慌逃往街道避難,打電話給親友報平安後,紛紛返回工作崗位。

從10樓跑下來的秘書卡斯蒂約(Vanessa Castillo)說:「搖得很厲害,好暈。」

清潔工甘波亞(Jorge Gamboa)說:「我當時在洗手間,出來的時候,辦公室都沒人,我想說搞甚麼嘛,沒講一聲就跑了。」

瓜國1976年發生規模7.5地震,造成2萬多人喪生。

※ 相關報導:

* 瓜地馬拉總統:強震造成至少39死 155傷
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388178

瓜地馬拉西南部7日發生強震,前往災區視察的瓜地馬拉總統培瑞斯(Otto Perez Molina)表示,已知至少39人死亡、155人受傷,這是一場悲劇。



◆ 全球首見人工造洪 模擬潰湖預警機制

李宗祐/南投報導 2012-11-08 中國時報

土石流萬馬奔騰的毀滅力量,民眾避之唯恐不及,但中興大學農業暨自然資源學院長陳樹群為探測土石流形成的堰塞湖可能造成的潰決災害,在惠蓀林場打造全世界首創天然土石流觀測試驗站,利用能高大圳「人工造洪」引發土石流,七日首度公開進行堰塞湖潰決試驗,當場讓國內外學者驚呼連連!

昨日模擬的「人工造洪」規模相當於中型颱風的暴雨,洪水以相當每秒一千二百斤的流量衝撞壩堤,陳樹群指出,這麼大的洪水引發土石流,連卡車都會被沖走。他解說的同時,原本河床乾涸的蘭島溪瞬間爆發山洪,挾帶泥沙和土石「轟隆隆」狂洩而下,衝擊壩體,不到半小時,壩體就整個瓦解,場面怵目驚心,也讓國內外學者身歷其境目睹土石流摧枯拉朽的威力。

陳樹群領導研究團隊在國科會支持下,歷年三年順利在蘭島溪上游建置完成全球首座天然土石流觀測試驗站。國科會自然科學發展處長陳于高強調,這項計畫把天然野溪變成實驗室,解剖潛藏在土石流裡的大自然運動學和力學,如同上天給的禮物,「目標是破解堰塞湖潰決機制,做為每個土石流好發區的預警系統。」

昨天首度公開試驗,跟台灣同樣飽受土石流災害的日本和奧地利學者也組成觀摩團現勘。研究團隊以人工方式在蘭島溪下游堆置土壩,模擬堰塞湖,再配合南投農田水利會位於蘭島溪上游的能高大圳排水,模擬暴雨引發洪水形成土石流奔洩而下,衝擊堰塞湖壩體。

研究團隊透過流速計、水位水壓計、CCD攝影機等儀器,監測記錄壩體潰決前後的河川流量、水位、地下水變化、濃度及地表震動等訊號,分析土石流造成壩體潰決的機制。

陳樹群強調,找出土石流引發堰塞湖潰決破壞機制後,再配合上游自動雨量觀測站,建立土石流爆發及堰塞湖潰決預警機制,隨即發布警報,及時疏散下游居民。

fsj 提到...

規模7.4 36年來最強╱瓜地馬拉強震 至少52死

自由 2012.11.09

震央千里外墨國 也感受到威力

〔編譯管淑平、記者范正祥/綜合報導〕台灣中美洲友邦瓜地馬拉外海七日發生芮氏規模七.四強震,造成路毀屋垮並引發山崩,已知至少有五十二死、二十二人失蹤。這是瓜地馬拉三十六年來最強烈的地震,遠在震央一千多公里外的墨西哥都可感受到強震威力。

地震發生在當地時間七日上午十時三十五分(台灣時間八日零時三十五分),根據美國地質調查所(USGS)的觀測,震央位於瓜國西南部沿海港市查佩里科市以南三十五公里的太平洋,深度二十四.一公里;瓜地馬拉地質研究所表示,主震之後有數十起餘震,其中四起規模超過五。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指出,在瓜地馬拉沿岸觀測到小海嘯,但未傳災情。

聖馬可斯省 災情最嚴重

位於瓜地馬拉西部、鄰近墨西哥邊境的聖馬可斯省災情最嚴重,光是這個地區就有四十人死亡,許多人是被震垮的建築物壓死,救難人員摸黑漏夜搶救,不過地震引發的山崩阻斷公路,增加外來救援的困難。隔壁的克薩爾特南戈省也有八人喪生、十四棟房屋倒塌。

在聖馬可斯省聖克里斯托古喬市,一戶家庭因住家房屋倒塌,一家十一口中十人罹難,僅十七歲的兒子逃過一劫;省府聖馬可斯市有七十五棟建築物被震垮,警察局、法院和監獄受損,迫使當局趕緊將一百一十名受刑人轉往其他監獄,當地特色泥磚屋多棟全倒或半倒,一條街道被震出一個大裂縫,唯一還有電的建築物是當地唯一的醫院,擠滿數百名避難民眾,也有許多災民被嚇得裹著毯子露宿街頭,不肯回屋內。

在震央一百七十二公里外的首都瓜地馬拉市,許多上班族和公務員也被嚇得衝出大樓到街上避難。這是瓜地馬拉自一九七六年造成兩萬三千人死亡的規模七.五強震後,近三十六年來最強地震,二十二省中僅一省未傳災情;中美洲從墨西哥到薩爾瓦多,都能感受到地震威力。

聖馬可斯省多為瓜地馬拉馬雅族中的馬姆人(Mam)農民和牧人,總統裴瑞茲在地震發生後火速趕赴勘災。瓜地馬拉政府已動員軍方兩千多人協助救災,發放一萬六千份緊急糧食給災民,並宣布全國哀悼三天,也有大學生主動募集醫藥用品送到災區。西班牙、委內瑞拉、宏都拉斯都表示願意伸出援手。

我外交部︰未傳僑民、台商傷亡

針對瓜國地震災情,外交部發言人夏季昌昨回應媒體詢問時說:「外館人員知道瓜國強震訊息後,馬上透過管道與地震影響區域的台僑社區聯絡,到目前為止,包括台商、僑民都沒有任何傷亡訊息。」

夏季昌表示,駐瓜大使已在第一時間向瓜國政府表示關懷,並表達若瓜國有需要,台灣願提供適當協助。

fsj 提到...

好萊塢製片卡麥隆訪慈濟 取經環保科技

【聯合報╱記者范振和/花蓮報導】2012.11.11

美國好萊塢知名電影製作人卡麥隆(John Cameron)昨天下午參訪慈濟花蓮靜思堂,對證嚴法師創立慈濟,以無私大愛精神帶領全球慈濟人行善,非常欽佩。

從電影《鐵達尼號》、《魔鬼終結者》到風靡全球的3D特效《阿凡達》,叫好又叫座,幕後製片工程就是美國好萊塢的卡麥隆家族。卡麥隆也是國際自生電能建築委員會主席,致力於發展「自生電能綠色建築」等新技術,相當關心環境議題。

慈濟志工帶領卡麥隆等人參觀慈濟「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博覽區」,介紹慈濟從五毛錢開始的竹筒歲月,發展出四大志業、八大法印,到如今跨越宗教、種族、國家的國際賑災歷程。

卡麥隆感佩證嚴法師竟能匯聚眾多的全球志工從事慈善行為,且有組織地投入環保、用心守護地球。他說,《阿凡達》電影傳達的就是人類過於貪婪、不斷剝奪資源的不當;而慈濟推動「清淨在源頭」的環保理念,希望從每個人「一念心」做起,就能減少過度濫用資源。

卡麥隆參觀博覽區內「大愛感恩科技」時,對慈濟將寶特瓶回收製成衣物、毛毯等,再運用至賑災,欽佩慈濟對環保的投入;他也希望未來多接觸慈濟,一起為地球環境盡心盡力。



◆ 服務颶風災民 無疆界醫生罕見赴美

自由 2012.11.11

〔編譯張沛元/法新社紐約十日電〕通常前往蘇丹、海地與剛果民主共和國等偏遠落後國家協助戰爭受害者或天災災民的「無疆界醫生」組織,本月初首度前往美國出任務,來到上月底遭颶風珊蒂蹂躪的紐約市義診。

無疆界醫生的醫療小組在三日晚間就抵達紐約市皇后區受災嚴重的洛可艾威,以及史岱頓島、布魯克林與新澤西州。一組包括四名醫生、一名護理師、四名醫學院學生與多名義工組成的小組,在設在皇后區洛可艾威一棟公寓大樓一樓洗衣房的臨時診所內義診。他們提供目前仍無電可用的災民免費醫療評估,以及協助災民填寫與取得處方箋。

無疆界醫生的媒體關係經理葛德哈柏表示,儘管美國的環境比該組織過去服務過的許多地點要好得太多,但該組織還是很關心美國災區在珊蒂過後的醫療缺口;正因為美國的颶風災區有確實需求,他們將竭盡所能協助這些脆弱的災民。

fsj 提到...

水都豪雨 聖馬可廣場成游泳池

中央社 2012.11.12

豪雨滂沱加上漲潮,威尼斯昨天積水深達1.5公尺。當居民深為水災所苦時,有些遊客苦中作樂,在積水甚深的聖馬可廣場游泳。

北義的馬沙(Massa)和卡拉拉(Carrara)河水氾濫,恐進一步引發土石流。

義大利媒體報導,受大雨和潮汐影響,昨天早上水都威尼斯積水達紅色警戒線。傍晚因退潮,水位降低。但是威尼斯潮汐預報中心提醒,今天水位可能再度上升到110公分。

威尼斯的消防隊員忙著搶救停泊在港口的船隻。受強風吹襲,船隻互相撞擊造成毀損,碼頭設施也遭破壞。

馬沙和卡拉拉大雨不斷,可能進一步引發土石流,卡拉拉市長祖巴尼(Angelo Zubbani)疏散了200名居民。消防隊救起遭洪水沖走汽車內一對夫婦。

受大雨影響,羅馬部分道路積水達70、80公分,一些車輛受困。地鐵A線也關閉部分車站。羅馬北區一度停電。

環境部部長克里尼(Corrado Clini)呼籲歐洲聯盟放寬撙節措施,讓義大利有足夠的資金維護國土和環境安全。

氣象預報指出,今天義大利的天氣還是不穩定。北義和中部的托斯卡尼(Tuscany)、恩伯利亞(Umbria)和拉西奧(Lazio)仍會降雨。



◆ 緬甸6.8強震已知13死 連曼谷都有感

【聯合報╱編譯任中原/報導】2012.11.12

就在美國總統歐巴馬訪問緬甸的一周前,緬甸中北部內陸地區11日早上7時42分(台灣時間11日上午9點12分)發生芮氏規模6.8、深度9.97公里的淺層地震,造成橋梁及金礦倒塌,大廈出現裂縫。截至目前為止至少13人死亡,40多人受傷。美國地質調查所已將緬甸列入「黃色警告」,表示地震的影響限於局部地區。

據美國地質調查所公布的資料,這起地震的震央在中北部瑞保鎮附近,在緬甸第二大城瓦城(Mandalay)北方約186公里處。原先公布地震強度為芮氏規模6.6,之後又提高到規模6.8。連泰國首都曼谷都感受到強震。緬甸官員表示,這是1991年以來最強的地震。主震之後約20分鐘,同一地點又發生兩次規模5以上的餘震,其中一次是規模5.8的強震。

瑞保鎮一名52歲的居民說:「這是我這輩子碰到的最大地震。」

在緬甸境內服務的「拯救孩童」慈善團體指出,瑞保鎮附近伊洛瓦底江上一座正在興建中的橋樑被震垮,有4名工人從橋上震落江中喪生。

第二大城瓦城內一處僧院被震垮,兩人死亡。辛庫鎮有6人死亡,其中兩人因金礦崩塌而喪生。

瓦城的居民恐慌地從搖動的建築物逃出,不過並無重大損害。一位居民說:「我從床上跳起來,帶著女兒逃命,街上已有很多人,有人喊叫,有人發暈。」

瓦城內最高建築物25層的曼緬大廈,從第2層到第6層都出現裂縫。人們不敢進入大廈,目前大廈已遭封閉。市內的商業區一度休市,政府官員正在檢查受損的建築物。

援救孩童組織表示:「人們都非常擔心還會有地震再發生。」橋樑倒塌時有25人受傷,其中10人已經送醫。瑞保鎮有20人被送往醫院,瓦城則有10人送醫。

緬甸救災暨安置部門一名官員證實,截至目前有7人死亡,而從橋上掉落的4名工人仍被列入失蹤名單。他表示資訊相當混亂,死亡人數可能會再增加。

去年3月時,緬甸鄰近中國大陸、泰國及寮國的地區曾發生規模6.8地震,當時至少造成75人死亡,111人受傷。

fsj 提到...

雨淹威尼斯 遊客街上游、水中喝咖啡
http://udn.com/NEWS/WORLD/WOR4/7494482.shtml

【Upaper╱中央社】2012.11.13

豪雨滂沱加上漲潮,威尼斯11日積水深達1.5公尺。當居民深為水災所苦時,有些遊客苦中作樂,在積水甚深的聖馬可廣場游泳。

歷史性大洪水侵襲義大利浪漫水督威尼斯。民眾換上橡膠靴和泳衣,坐在被水淹沒的廣場露天休憩椅上,談情說愛也只能先擺一邊。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大潮和暴雨11日淹沒威尼斯街頭,觀光景點幾乎空無一人,遊客只能穿著橡膠靴涉水。

有群人穿上泳衣坐在聖馬可廣場的露天咖啡座,大半身都浸在水中。1對勇敢夫婦甚至決定小游一下。

但其他人沒想找樂子。有遊客被迫扛著行李箱,穿過水深及腰的街頭。

大雨和強風使威尼斯出現1872年有紀錄以來的第6 高大浪,一夜間達危急水位。據傳威尼斯中部有70%泡在水中。聖馬可廣場搭起臨時通行道,交通運輸窒礙難行。

義大利媒體報導,同樣的氣候系統也侵襲義國北部和中部其他地區,羅馬部分道路積水達70、80公分,一些車輛受困。地鐵A線也關閉部分車站。羅馬北區一度停電。受重創的托斯卡尼約有200名居民撤離。

威尼斯每年這個時節常受洪水襲擊。當局多年來架設在海床上搭建可移動式提防抵禦大浪,最快2014年前才可啟用。

fsj 提到...

歐巴馬:美國有責任遏制廢氣排放

【聯合晚報╱法新社華盛頓14日電】2012.11.15

美國總統歐巴馬14日在選後首場記者會上,誓言重新推動對付氣候變遷,宣稱在超級風暴「珊蒂」造成慘重災情後,美國有責任共同努力遏制廢氣排放,替後代處理這個問題。

氣候變遷在美國今年大選一直受到忽略,直到投票前幾天「珊蒂」風暴重創美國東岸,造成10多人喪生,這個問題才又浮上檯面。歐巴馬說:「我堅信氣候變遷確有其事,而且這與人類的做法和排放碳氣有關。因此,我覺得我們有責任為未來的世代處理這種問題。」

歐巴馬說:「如果能夠塑造某種可以製造工作、促進成長、大幅扭轉氣候變遷,並扮演國際領袖的議題,我覺得美國人民會給予支持。未來幾個月和幾年你們會聽到我談論如何塑造兩黨共同支持的議題,並協助推動這種議題。」

民主黨的歐巴馬四年前上任之初,曾試圖採取行動對付氣候變遷,可是沒有成功,當時共和黨堅決反對有關應對氣候變遷的提議,宣稱會損害經濟。

※ 相關報導:

* 對抗暖化 加州拍賣碳排放配額
http://udn.com/NEWS/WORLD/WOR6/7501048.shtml

美國綠色政策先鋒加州周三(14日)開始拍賣碳排放配額。這是全球規模僅次於歐盟的溫室氣體減排方案。「加州空氣資源委員會」表示,這項線上拍賣可望使加州成為世界第二大的碳排放市場。

根據這個方案,加州州府為製造污染的產業經營者設定一個年排放總量上限,業者可以有兩個做法:一個是將排放量削減到這個上限以下,一個是每超排一噸碳,都向未達上限的其他公司購買配額。

※ 新聞圖說中提到:美國航太總署同日公布高解析度全球氣膠(空氣中的懸浮微粒)結構圖... 結果一看,台灣還有大陸華中以南都被硫酸鹽粒子覆蓋,可見酸雨情形嚴重!



◆ 風災因應 美學者:學學台灣

中央社 2012-11-15

紐約遭逢百年風災侵襲,損失慘重,大眾交通系統全面停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雅各(Klaus Jacob)今天提出「台北解決方案」,建議紐約市政府學習台灣捷運防災設計。

駐紐約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與聯合國學術委員會(ACUNS)以及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氣候變遷法律中心(Center for Climate Change Law at Columbia University)共同舉辦「因應防治極端氣候之最適政策」(What is the State of the Art in Preparing for Extreme Weather Events?)研討會,討論氣候變遷議題。

由於紐約剛遭遇嚴重風災,今天研討會吸引上百位紐約市政府、學界與媒體與會。

參與紐約市天災防治計畫的雅各表示,各項數據顯示,隨著氣溫逐漸升高,海水水位上升、冰山融化現象,導致極端氣候出現頻率越來越高,珊迪(Sandy)雖然號稱百年罕見風災,但遺憾的是,70年後,這樣的所謂「罕見」頻率可能會高達每3年1到2次。

在全面瞭解紐約大眾交通系統設計與因應措施後,曾經到台北考察的雅各,向紐約市政府提出「台北解決方案」,認為台北捷運墊高每個出入口,是防止雨水沖入地鐵站與軌道的絕佳方法。他也建議應該在各個出入口設置水閘門與抽水機,以防堵洪水。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劉紹臣指出,極端氣候的出現頻率大為增加,帶來嚴重的人員死傷與財務損失。但外界多半只注意到土石流與洪水衝擊,卻忽視了土壤疏鬆與水質惡化的潛在影響。

劉紹臣也呼籲各國政府應採取具體行動,徹底重新規劃土地使用計畫、減少碳排放等,儘早作好災前準備及因應配套措施,以減緩全球暖化現象、災後洪水、土石流、乾旱、沙漠化等極端氣候所帶來的影響。

紐文處處長高振群則表示,台灣的颱風、地震等自然災害頻繁,長年來中華民國政府與民間累積相當的救災經驗與防災準備,台灣十分樂意與國際社會分享經驗與技術。

高振群也呼籲,在全球氣候變遷加劇之際,聯合國應思考將台灣納入「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相關會議與機制。



◆ 墨西哥市西南 6.0強震侵襲

中央社 2012.11.15

美國地質調查所(U.S. Geological Survey)說,規模6.0強震今天襲擊墨西哥西南部,震央在首都墨西哥市西南方173公里處。目前尚未傳出傷亡。

地震發生在當地時間凌晨3時20分,震源深度60.9公里,震央在格瑞羅州(Guerrero)阿塞利亞(Arcelia)西南方17公里處。

路透社記者說,墨西哥市能感覺到地震,有人嚇得跑出住處。

規模7.4強震上週侵襲墨西哥南界附近的瓜地馬拉山區,估計造成52人喪生。

fsj 提到...

世銀示警 全球邁向4度C危機

中央社 2012.11.19

世界銀行報告指出,由於全球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不力,本世紀末地球暖化溫度可能上升攝氏4度,恐頻繁出現熱浪、水災等極端氣候,並造成海平面上升,數億人將陷入危機。

這項名為「我們正走向攝氏4度」報告指出,地球暖化、溫度上升4度的情況絕對可避免,而且各國必須努力將增溫幅度降到2度以下。

世銀總裁金墉(Jim Yong Kim)說,全球各國應該為下代子孫挑起道義責任,採取行動因應氣候變遷的挑戰。

全球溫度上升攝氏4度的後果,就是極端氣候頻繁、不斷創新高的熱浪,以及發生嚴重傷亡的水災,進一步演變成糧食危機。

世銀認為,地球暖化對貧窮國家的傷害會更大,其中北非、東非、中東與南亞,預估會是地球暖化造成缺水情況最為嚴重地區。

地球暖化造成農作物欠收,報告分析,包括美國、澳洲、印度與非洲,地球暖化問題已經影響大豆與玉米生產,若各國放任地球暖化溫度上升攝氏4度,糧食安全堪慮。

此外,地球暖化也將造成海平面上升,威脅小島國家安全。

世銀分析,地球暖化若上升攝氏4度,將導致2100年前,地球海平面上升0.5公尺到1公尺以上,但若能控制暖化速度,增溫幅度控制在2度以下,雖海平面依舊會因暖化而上升,但可讓海平面上升高度減少20公分。

世銀指出,海平面上升會造成洪水等危機,包括菲律賓、越南、印度、孟加拉以及印尼等,都是可能曝露在極端洪災的高風險地區。

fsj 提到...

開發「北大荒」

【林佳誼】2012-11-25 工商時報

■隨著全球暖化打開了格陵蘭的礦藏與航線財富,來自中國的投資者與勞工,也積極準備進軍淘金。

■Great expectations could lead to greater disappointments, for locals and investors. Yet a scramble for Greenland already may be under way.

冰山靜靜漂過水面,獵人追尋麋鹿蹤跡,遙遠的格陵蘭一直以來不僅人蹤罕至,就連產業投資也是少之又少。但隨著全球暖化溶解北極的凍土與冰山,打開格陵蘭的豐富礦藏與近海航線,現在連中國都摩拳擦掌,想要進軍地球另一端的「北大荒」。

無論是鐵礦、鋅礦,抑或是智慧型手機等最新科技所不可或缺的稀土礦,都是中國積極進軍格陵蘭的重要因素。

尤其是廣泛應用於電子、汽車及發電產品的稀土,更是炙手可熱。近年稀土供應已數度在國際引發搶奪大戰,主要產國中國不斷系統性地限制稀土出口。

而格陵蘭島上,目前光是澳洲「格陵蘭礦產與能源公司」(Greenland Minerals and Energy)在南部探勘的已知儲量,便可能高達全球總量的10%以上。

打開北極的墊腳石

此外,由於格陵蘭全球暖化現象明顯,今年夏天該島冰原曾一度幾乎全部消融。部分統計亦指出2040年時,北極冰帽可能在夏季會完全消失。

冰山溶解意味著上海到紐約的航程可能縮短達40%,使北極海航線成為一條熱門航線。

格陵蘭反對黨領袖哈蒙德(Aleqa Hammond)說:「格陵蘭以前在世界地圖上總是一大片白色」,「現在我們是全球要角之一。」

歐美人士常認為中國野心勃勃,亟欲拿下北極圈的主導權,手段之一就是把格陵蘭這片凍土,作為其爭奪北極資源、掌控北極海新航線的立足點。

格陵蘭總理柯萊斯特(Kuupik Kleist)也對媒體說:「這個地方不是只有冰塊跟北極熊」,「很多開發中國家都有興趣發揮更大的政治力量,打開北極。格陵蘭可以作為一塊墊腳石。」

他進一步坦言,中國與南韓等國所展現出來的投資興趣,遠比美國或歐洲更為積極。

最近在格陵蘭首府努克(Nuuk)舉辦的一場卡通漫畫展上有幅畫引發熱議,畫中描繪了一座格陵蘭形狀的冰山,只是水面以下的部分,卻是中國的輪廓。畫的標題是:「極地妄想症」。

新政府未開放開採計畫

其實目前格陵蘭尚未開放任何開礦或採油計畫真正啟動,主因之一是才成立3年的當地自治政府,對於資源的開發模式與程度等各種構想,都還在爭吵不休。

斯德哥爾摩Nordregio學院北極議題專家羅斯謬森(Rasmus Ole Rasmussen)說:「格陵蘭人有很大的期望,但現在還沒有任何成果。」

努克位於該島西南岸,居民僅1萬6千人,市區內只有兩座紅綠燈。由於人煙稀少,未來一旦大量開放外資進駐,勢必也必須引進外勞來填補人力需求,而中國勞工就是最主要的選項之一。

根據估計,僱請中國勞工的需求可能使格陵蘭人口瞬間暴增4%。這使得許多島內人士相當質疑外來人口可能引發社會問題。

儘管對於當地人及投資者來說,更大的期望可能會帶來更大的失望,但這場格陵蘭爭奪戰,可能已經是箭在弦上了。



◆ 新超級電腦到 氣象預報功力增

中央社 2012-11-25

中央氣象局今天說,新購買的超級電腦將在12月11日上線,估計新電腦的運算速度約是舊電腦的近百倍,預報功力將大幅提高。

天氣是民眾關心的事,尤其假日出遊前,常會先了解天氣狀況。氣象局有時預報不準確,惹來民眾抱怨。

而現在的天氣預測,都要靠電腦先做各種天氣模擬,電腦運算功能強弱對預測的準確性影響很大。

氣象局說,氣象預報軟體不斷更新,現在舊電腦的速度、解析度,已無法應付新的軟體需求,只有購買功能更強的超級電腦。

氣象局資訊中心正辦理新超級電腦驗收,預定12月11日正式上線啟用。

新的超級電腦體積雖比舊電腦小,不過,氣象局估計,運算速度每秒可達1000兆次,大約是舊電腦的近百倍,且解析度更好。

氣象局說,新超級電腦是向日本購買,總經費約新台幣5億元,分3年進貨,功能也逐年提高,未來在天氣模擬預測上,可提供更即時、更精細及完整的資料。

fsj 提到...

西伯利亞凍土加速融解 暖化恐加劇

【台灣醒報/莊瑞萌】2012-11-28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再度提出警告,大氣蘊藏了兩倍碳的凍土,因受北極溫度上升影響已經加速融解,屆時釋放二氧化碳到大氣的量,也會隨之增加。稍早聯合國另一項統計也指出,目前大氣二氧化碳相較工業革命前已經增加四成,也表示地球上的熱能因此增加。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公布的資料指出,位於北半球的凍土是掌握地球未來關鍵之一,因為這裡蘊藏大量冰凍有機物質,凍土一旦融解後,會將這些物質釋放到大氣中,將加速氣候暖化。執行主任施泰納指出,凍土對氣候的影響近幾年才開始躍為主流,「它對氣候、生態系統與基礎建設潛在的影響,已被忽視過久。」

目前凍土大約是在最後一次冰河世紀形成,在西伯利亞及加拿大一帶,其深度最深可達700公尺,凍土上方的活動層最厚也有2公尺,每年在夏季融解並於冬季又開始結凍。

不過,當北極溫度上升較其他地區來得快之後,也表示凍土融解速度開始加速,根據環境規劃署公布的資料,預計在2100年,凍土釋放的二氧化碳約有135億噸,2200年則增加到415億噸,佔總碳排放39%。

稍早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指出,目前大氣二氧化碳已經達到390.9 ppm(百萬分之一),相較工業革命前的280ppm,增加幅度達四成,其他的溫室氣體一樣有增無減,甲烷濃度較工業革命前已增加1.5倍,目前來到1831ppb(十億分之一),一氧化二氮也上升到324.2ppb,增加了2成。

溫室氣體的增加,代表地球的熱能增加了3成,其中二氧化碳是造成全球暖化最大的兇手,約佔85%。

※ 相關報導:

* 藻類肆虐 紅潮襲澳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nov/28/today-int7.htm

澳洲雪梨海灘27日上午出現令人怵目驚心的「紅潮」(Red Tide),海水與沙灘有如被紅色顏料染成一片血紅色,造成多處海灘關閉,許多遊客想到全球知名的邦迪海灘遊玩,卻因「紅潮」敗興而歸。

fsj 提到...

氣象預報警告 英國今冬恐見-20℃
http://udn.com/NEWS/WORLD/WOR4/7531164.shtml

【聯合報╱編譯王麗娟、陳韻涵、陳世欽/報導】2012.11.29

連日暴雨釀成重災後,英國廿八日晚將面臨寒流報到,部分地區氣溫可能降至攝氏零下三度。長期的氣象預報同時警告,英國今冬可能出現百年來最大冷冬,十二月到明年一月,還可能見到攝氏零下廿度的低溫。

異常的天候,讓英國飽受痛苦。每日郵報報導,讓英國泡在水中的暴雨將緩和,取而代之的是乾冷的寒流,預計周末前英國都將寒流籠罩。下周初,暴雨將去而復返,讓已在對抗水災的災民雪上加霜。

氣象預報人員說:「多數英國地區的天氣,今天將轉為冷且乾燥天氣。北風以及較晴朗的天氣,將讓人覺得更冷,而隨著氣溫降至零下,英國各地將普遍降霜。地勢較高地區廿九日可能出現雨雪和冰雹,蘇格蘭北部卅日可能出現短暫大雪。」

地方當局表示,他們已為嚴冬作好準備,採行各項預防措施,避免重蹈兩年前撒鹽車和掃雪車不足,導致交通大打結的覆轍。

連日暴雨使埃爾維河水位達新高的四點三五公尺。環境署在埃爾維河潰堤後,撤離北威爾斯的五百戶居民。威爾希市部分地區水深及腰,公路、鐵路交通癱瘓。緊急救難人員廿七日在一名老婦人的住所發現她的遺體。警方表示,尚不清楚確切死因,調查正在進行。

首相卡麥隆前往災區視察時,為政府削減防災預算辯駁。他說:「政府過去四年花費廿多億英鎊(約台幣九百卅二億元)防範水災,比前一個四年的花費還少百分之六。」

至於義大利托斯卡尼地區,也在兩周內第二度遭到暴雨侵襲,文藝復興之都佛羅倫斯廿七日成了水鄉;另外一場威力強大的龍捲風二十八日又席捲義大利南部塔倫托地區的一座大型鋼鐵廠,造成二十名工人輕傷,另有一人失蹤。

托斯卡尼地區廿七日降下豪雨,不少汽車和公車拋錨,道路交通陷入癱瘓。市長倫齊開砲批氣象預報明顯錯誤。義大利晚郵報形容,雨勢像是水炸彈,佛羅倫斯頓時水滿為患。

※ 相關報導:

* 亞洲提前低溫…黑龍江-35℃ 北海道大雪
http://udn.com/NEWS/WORLD/WOR4/7531169.shtml

強烈冷氣團提前報到,大陸各地都出現以往十一月底少見的低溫。在最北的黑龍江省漠河一帶,降到攝氏零下卅五度,即使北回歸線通過的廣州,清晨也測得九點九度的低溫。....日本北海道地區廿七日遭強烈暴風雪襲擊,導致電纜受損,數萬居民整夜無電、無暖氣可用。地方政府官員表示,暴風雪造成北海道地區約五萬六千戶停電,迫使近三百人連夜撤離家園。



◆ 鄭明典:英國還不一定百年最冷

【聯合報╱記者蔡永彬/台北報導】2012.11.29

中央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鄭明典表示,今年的大範圍氣候「一直都是異常」。他也提到,目前氣象科技預測極端氣候的能力還很弱;英國可能受「北極振盪」和北極海海溫影響而產生寒冬,但是否為「百年最冷」還不一定。

鄭明典說,這一年來各地氣候不太正常。

他舉例,上個冬天美國某些地方「冷了幾次」之後就不太冷了,還有些地方根本沒什麼低溫出現;但是在澳洲卻冷得要命,某些幾十年沒結過冰的湖泊都結冰了。

鄭明典指出,今年美國鬧乾旱,也有某些地方創下單年龍捲風最少紀錄;歐洲之前也有乾旱,但最近又有洪水。至於在台灣附近,以往夏季都由太平洋高壓主導天氣,但今年的太平洋高壓沒那麼強,所以我們只在七月熱了一小段時間,而且地點多在台北盆地。

北極振盪是指北極區的西風帶氣流弱,不能「關住」極區的冷空氣,冷空氣往中、低緯度跑,北半球某些地區變冷。鄭明典說,今年北極海上海冰的面積也是創紀錄的少,海冰少代表海面溫度高,可能擾亂極區氣流,造成冷空氣外流。

另外有種說法指稱今、明兩年是太陽近幾次的活躍期中「最不活躍」的一次,可能造成低溫,但鄭明典說主流學界不太支持這種說法。



◆ 全球暖化加速 比聯國估計快6成

自由 2012.11.29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科學家二十八日發表的報告指出,海平面上升速度,遠比聯合國的評估快了六成,顯示全球暖化速度並未減緩,最壞的狀況可能導致邁阿密與馬爾地夫完全滅頂。

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PIK)比較聯合國的氣候預測,以及一九九○年代到二○一一年間實際狀況,在卡達的聯合國年度氣候會議上報告指出,目前海平面以年平均三.二公釐的速度上升,相較於聯合國二○○七年預估海平面年平均上升二公釐,速度快了六成。

報告主持人拉姆斯多夫表示:「全球暖化並未減緩,(也沒有)比預期速度慢。」該報告由德、法、美專家共同撰寫,也發表在環境研究通訊。

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二○○七年報告預估,若不考慮格陵蘭與南極冰層融化可能加速,海平面本世紀可能上升十八到五十九公分,不過該報告共同作者、美國「坦伯分析」公司的佛斯特表示,最新數據與普遍看法相同,都認為本世紀末之前,海平面將上升約一公尺。

不過報告倒是認為,聯合國認為全球氣溫每十年增溫攝氏○.一六度,與實際狀況相符。

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二十八日也指出,今年全球極端氣候影響顯著,熱浪、旱災、水患等狀況不斷,而且儘管今年出現聖嬰現象,為赤道太平洋地區帶來降溫效果,但一到十月卻仍寫下自一八五○年開始有氣象紀錄以來,第九暖的一到十月的紀錄。這個時期的全球地面與海洋表面溫度,比一九六一到一九九○年間均溫攝氏十四.二度,高了約攝氏○.四五度。

世界氣象組織也確認,今年九月十六日的北極海冰面積縮減到史上最低紀錄,僅剩三百四十萬平方公里,比○七年還少了十八%。



◆ 北極海冰融化 面積比美國大

中央社 2012.11.29

根據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北極海冰今年消融面積比美國還大,海冰面積急遽萎縮,顯示氣候變遷正在「我們眼前」發生。

美聯社報導,聯合國在卡達首都杜哈舉行氣候會議並發布報告,世界氣象組織表示,2012年無數個破紀錄的極端氣候現象衝擊地球,北極海冰融化只是其中一例。

俄羅斯西部、歐洲南部及美國本土幾乎2/3都飽受旱災之苦,非洲西部鬧洪災,北半球大片地區遭熱浪侵襲。

但北極海冰消融似乎是這份年度氣候報告中最受關注的現象,聯合國總結指出,北極周圍海冰面積「創新低」,今年3月至9月期間,北極海冰消融1183萬平方公里,比整個美國還大。

WMO秘書長賈侯(Michel Jarraud)表示:「由於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持續增加,且再度破紀錄,氣候變遷就在我們眼前發生,而且還會持續下去。」(譯者:中央社林亭儀)

fsj 提到...

氣候變遷指標 我掉到52名

自由 2012.12.04

〔記者劉力仁/台北報導〕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18/CMP8),正在中東卡達首都杜哈舉辦,德國看守協會(Germanwatch)及歐洲氣候行動網(Climate Action Network Europe),昨天依例發表二○一三年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CCPI),在六十一個國家當中,台灣排名由去年第四十八名下降至第五十二名,屬於後段班。

自二○○五年開始,德國看守協會及歐洲氣候行動網每年在大會期間公布CCPI,CCPI針對溫室氣體排放程度、排放發展趨勢、再生能源發展、能源效率表現與氣候政策制訂等五大面向進行評比。昨天公布名單,前三名從缺,第四名為丹麥,中國大陸的排名雖仍落後台灣為第五十四名,但排名已較去年上升。台灣主要在於再生能源及溫室氣體排放表現不佳,所以排名殿後。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謝英士表示,中國在氣候變遷政策上相當積極,砸下大筆資金投資再生能源,預期短期內即可降低碳排放;台灣若不在氣候變遷議題上提出更積極的政策及作為,未來排名很可能落在中國大陸之後。

環保署長沈世宏表示,今年CCPI的評比,採用的是兩年前的各國統計數據,二○一○年因為景氣復甦,所以台灣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比前一年增加;加上再生能源發展還不夠強,相對於世界各國進步幅度較慢,未來要針對這些項目,加以改進。



◆ COP18 台關注碳交易承諾

中央社 2012.12.04

環保署副署長葉欣誠今天說,觀察COP18各國針對京都議定書承諾期、氣候基金及坎昆協議等協商談判,碳交易承諾為首要重點。

為期2週的第18屆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COP18)11月26日起在卡達(Qatar)召開,各國代表齊聚卡達首都杜哈(Doha),針對京都議定書、氣候基金與坎昆協議等議題,協商談判。

台灣的代表團由環保署副署長葉欣誠率外交部、經建會、經濟部、交通部、國科會和農委會等政府部會代表及國內相關產學研等專家,共54名成員前往卡達,現場掌握全球氣候談判最新動向。

葉欣誠今天透過網路連線與台灣媒體連線時指出,為充分準備參與COP18,代表團已辦理4次籌備會議及行前會議,進行任務分工和資訊交流,此行觀察重點為全球減碳圖像,碳交易市場變化趨勢及各國減緩或減碳調適策略等。

環保署指出,COP18挑戰仍在如何在各國發展模式及立場不同間,化解公平性與承諾難題,例如:工業化國家須大幅減少碳排放量並調整債務與受衝擊人口;新興國家須擺脫貧困成長空間,以平衡發展確保未來能源和資源安全性;最貧窮及脆弱國家需資金支持,才能從傳統模式轉至永續技術發展。

COP18今天下午高階會議揭幕後,進入實質討論,共商後京都時期減碳責任與氣候變遷因應對策。

葉欣誠分析,各國間對於碳交易所做承諾,對台灣農產、高科技經貿等都將可能造成實質影響,因此要持續密切關注。



◆ 環保署推減碳四法 奠溫減基礎

中央社 2012.12.04

環保署今天表示,台灣在CCPI 2013整體得分為49.4分,名次倒退。政府會續推「減碳四法」,據以奠定溫室氣體減量法制基礎。

德國看守協會與歐洲氣候行動網昨天公布2013年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CPI 2013),在全球約200個國家中僅58個資訊較充足、因應氣候變遷行動較明確的國家被納入評比。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今天說,CCPI 2013針對溫室氣體排放程度、歷年部門別二氧化碳排放趨勢、再生能源、效率(包括能源效率及CO2密集度)及氣候政策等5大面向15項指標項目進行評比。台灣今年整體得分為49.4分,分數微增0.4分,但總排名卻較去年降低4名至第52名。

環保署說,台灣在「溫室氣體排放程度」、「部門別CO2排放趨勢」及「再生能源」3個面向評比較弱勢;而「效率」及「氣候政策」2個面向評比表現持平。

從個別指標來看,環保署說,台灣在「減量目標績效比較」、「再生能源在初級能源供應的占比」、「人均CO2排放量」等評比項目,名次較弱勢。

環保署說,台灣要在CCPI有表現,須從法規建制、整體能源效率、再生能源等著手,並統籌各政府部門進行跨界合作。政府持續推動「溫室氣體減量法」制訂立法,配合研議中的「能源稅法」,並結合已施行的「能源管理法」及「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等,統稱為「減碳四法」,以奠定溫室氣體減量法制基礎。



◆ 三讀通過/氣溫30℃、下雨 怠速免罰

【聯合晚報╱記者張文馨/台北報導】2012.12.04

民眾抱怨大熱天發動汽車,有3分鐘怠速限制,否則要受罰。立法院院會今天三讀通過空氣汙染防制法修正案,汽機車停車怠速超過3分鐘處罰條文,增加氣溫、降雨等氣候條件考量。

環保署指出,新修正的管理辦法大致完成,預計年底可以公告實施。民眾可以透過氣象局網站與APP服務或天氣專線166 、167掌握氣象資訊,作為停車是否要熄火的參考。

依照現行空汙法規定,汽機車在停車場、一般道路等場所,停車怠速等候超過3分鐘,最高可罰新台幣6萬元。但台灣氣候近來變化大,異常炎熱,引發民眾困擾。

民進黨立委管碧玲提案修法,要求把「氣候條件」納進考量。管碧玲指出,溫度高到28度或30度,停車就沒有冷氣,這種氣候狀況應排除在外,台灣高山或新北市淡水有時冬天接近零度,應不予處罰,其他還有暴雨等緊急情況。

環保署初步將氣溫超過30度以及下雨等條件,都列為排除管制,也修正機動車輛停車怠速管理辦法。



◆ 莫拉克重建紀錄片 見證災區重生

【台灣醒報╱記者劉彥萱╱台北報導】2012.12.04

三年前的莫拉克颱風,讓台灣人民飽受親友離散、家園摧毀的磨難,但如今透過政府及民間的努力,讓重建工程已有具體成效。有鑑於此,行政院重建會舉辦莫拉克災後重建紀錄影片巡迴展演,與大家分享重建經驗與過程。這次精心挑選的16部重建影片中,記錄了災民們重建家園的心路歷程,感人的故事,以及整個重建的辛苦過程。

行政院重建會指出,這次每部影片各具特色,有獲得第一屆雲豹獎的「嘉蘭新家園」、2011年獲得台北電影節最佳紀錄片與百萬首獎影片「爸爸節的禮物─小林村事件首部曲」,導演羅興偕的作品「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小林村事件二部曲」,以及已列入國小補充教材內容的「再現達娜伊谷」影片。

「嘉蘭新家園」主要是紀錄嘉南這個台東美麗的村落,雖經歷莫拉克無情的摧殘,但他們穿越陰霾,讓人看到了新希望;「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小林村事件二部曲」記錄六對夫妻在災後生計重建的心路過程,及四位小孩殘缺的記憶回想災難的當時情景;「再現達娜伊谷」紀錄災後對阿里山山美村重建,讓山美走出創痛,營造新生活。

由行政院莫拉克重建會、文化部、國防部共同主辦的「莫拉克災後重建紀錄影片巡迴展暨重建經驗分享活動」,12月3起分別於台北市國軍文藝活動中心、台中市國立台灣美術館、高雄市國軍英雄館、台南市生活美學館舉辦重建紀錄影片巡迴放映活動。

在台北場的部分,除了放映精心挑選的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紀錄影片,讓參與的民眾從影像中深入了解政府重建工程的規劃執行及重建區居民心路歷程外,並邀請導演及影片故事人物前來分享經驗,還特別規劃各縣市重建區現場展售農特產品。

山美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安麗花表示,回首當時真的是一段非常艱辛的路程,但在中央、地方政府及民間團體努力協助下,終於完成的重建工作,不管是在園區重建、硬體的改善方面,都讓山美村蛻變重生。

此外,重建會強調,本次活動已列入終身學習及環境教育課程內容,參加人員只要完成課程者,即可登錄公務人員終身學習時數,並可獲得環境教育時數認證。

fsj 提到...

強颱寶發肆虐 菲律賓238人罹難

中央社 2012.12.05

號稱20年來菲律賓南部遭遇最強颱風的寶發(Bopha),昨晨登陸民答那峨島,造成洪澇及土石流,已奪走至少238條人命。

寶發帶來強風和暴雨,災情最嚴重的是採礦省份孔波斯特拉省(Compostela)和颱風登陸地點東納卯省(Davao Oriental)。

颱風威力開始減弱,但隨著搜救工作的推展,死亡人數也急劇攀升。

據災難協調委員會的報告,救難人員在東納卯省的泥濘和瓦礫堆中尋獲81具屍體,另有146人受傷。

另外,孔波斯特拉省死亡人數已達142人,其中1個村莊遭土石流掩埋,就有69人死亡,且還有人數不明的村民失聯。

鄰近4個省份也有15人死亡,另百餘人據報失蹤。

內政部長羅哈斯(Manuel Roxas II)在另1份災情簡報中表示,東納卯省的3個小鎮受創最嚴重,15萬居民因聯外橋樑被沖毀而孤立,其他地區已逐漸恢復正常,但全省供電可能需24至36小時才能恢復。

寶發颱風被氣象局官員稱為是近20年來侵襲民答那峨島的最強颱風。繼昨天有130班客機停飛之後,今天又有近50班客機停飛。

根據氣象局下午3時的通告,寶發附近最大風速已降到每小時120公里,瞬間最大陣風每小時150公里,以每小時19公里的速度繼續朝西北方向行進,預測7日上午8時離境。



◆ 暴雪襲陸 數萬牧民一度被困

中央社 2012.12.05

中國大陸北方近來遭遇暴雪襲擊,持續暴雪已使新疆數萬人受災,許多牧民被困,直接經濟損失約新台幣3億元。

綜合大陸媒體報導,大陸黑龍江、內蒙古、新疆、山西等地近來受大雪襲擊,東北、華北、黃淮等地溫度大幅下降攝氏4至8度,北風呼嘯,氣溫低迷。

大陸中央電視台晚間報導新疆等地雪災情形,由於暴雪導致道路難以通行,數萬牧民及牲畜一度被困,生活物資堪憂。

中新社晚間則報導,截至4日晚間9時,持續暴雪已致新疆伊犁8個縣市86個鄉鎮受災,受災人數超過2萬人,直接經濟損失已達人民幣6420萬元。

報導說,自11月29日至12月3日伊犁普降大雪,多縣市城區積雪達30公分,山區積雪超過90公分。大雪已致2萬1515人受災,其中1人遭雪崩遇難,目前已轉移安置6244人,還有8237人等待救助。

報導也說,持續降雪已造成房屋倒損685戶,蔬菜大棚倒損1173座,死亡及被困牲畜萬餘頭。

當地官員說,等待救助的受災人員正向學校、鄉鎮站所、村委會等安全地方轉移,並調撥發放糧食、棉衣棉被、燃煤等生活必需品。

雖然部分被大雪封堵的牧道已打通,但轉移以後的牛羊需要大量飼草料飼養,受災縣市儲備飼草料嚴重不足。



◆ 群島小國 要求訂嚴格氣體排放標準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2012.12.05

瀕臨消失於海平面下的諾魯、馬歇爾群島等小國,抨擊全球汙染大國不肯採取嚴格的氣體排放限制,聽任氣候暖化造成海平面升高,淹沒他們的國家。

CNN的報導指出,目前在卡達多哈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上,諾魯外交部長凱克正領導小島國聯盟 (AOSIS),打一場不可能獲勝的戰役,希望能羞辱中國與印度等汙染大國採取行動,訂定更嚴格的氣體排放標準。

凱克說,諾魯的天氣模式原本十分規律,每年固定有個雨季與乾季,鈙生旱災的時候,情況也不會太嚴重。「但現在已經不同,完全沒有規律可言,乾旱可能持續個七、八年,暴風雨也比以往猛烈。海岸線已遭到侵蝕,海水已淹到家門口。」

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2007年說,本世紀的海平面會升高18到59公分。然而,極地融冰速度比預期加快,很多科學家如今已把預測的上升高度提高到1公尺。

位於夏威夷和巴布亞新幾內亞之間的馬歇爾群島,是最可能因為海平面升高而遭淹沒的國家之一。馬歇爾群島的5個島嶼與29環礁中,最高只比海平面高出10公尺,首都馬珠羅更只比海平面高出1公尺,四年前已淹過一次大水。

諾魯的面積只有21平方公里,從衛星圖上看起來,就像深藍太平洋上的一粒小白沙。島上只有1萬人口,幾乎全部都住在海岸邊,最近的鄰國遠在300公里外。島上的最高點只比海平面高出約67公尺,但內陸已因開採磷肥而嚴重破壞。

凱克說,AOSIS希望在杜哈開會的190餘國代表團必須「硬起來」,因為根據現有對暖化的科學預估,許多地勢低的國家未來都將被淹沒,時間已非常緊迫。

目前國際間唯一對氣體排放有約束力的京都議定書,不到四周內就會到期,而多哈會議則在本周閉幕。凱克指出,歐盟、澳洲等國已願意延長京都議定書的效期,亦即從2013到2020年,但日本、俄羅斯與加拿大則拒絕。

他們堅持,中國、印度這兩個全球最大與第三氣體排放國,也應該納入規範,不能因為他們是開發中國家而獲得豁免。



◆ 宜縣發防災包 吹氣變救生浮球

【聯合報╱記者羅建旺/宜蘭報導】2012.12.05

宜蘭縣政府啟動平時防災戰備,即日起陸續發放防災包給全縣15萬餘戶,防災包採潛水衣材質,吹氣就能變成暫時性浮具,還有高音哨求救,包內配有手電筒、急救藥品等物品。縣府送出的多功能防災包,每戶一組,全國首創。

3年前莫拉克風災、2年前宜蘭1021水災、去年的日本東北大地震及大海嘯,重創人民性命安全。宜蘭縣平常的防災工作不容輕忽,今年籌措7千多萬元,訂製15萬4千組防災包,昨天發給各家戶。

防災包以潛水衣的材料「NEOPRENE」製成,由宜蘭在地的薛長興公司研發,外表亮桔色並縫貼國際海洋組織認證的反光條,還有高哨音,方便搜救者可以明顯辨識;防災包設有吹孔,遇上水災或海嘯,吹氣膨脹成長圓筒形的浮球,可以變成水上救生器。

多功能設計的防災包,還放入萬用刀、LED手電筒、急救藥品、村里簡易疏散地圖等,縣府更貼心列了「建議清單」,民眾可以視自己需求,增加防災包備用品,例如小毛毯、輕便雨衣、暖暖包、收音機、食物、水及證件等。

已有少數家戶收到防災包,都覺得「很實用」。家戶防災包的費用大多是縣款,不足額再由縣內各大廟宇捐資贊助,承製防災包的薛長興公司是全球潛水衣第一大廠,以成本價承製與協助,縣長林聰賢昨天在宜蘭消防分隊頒獎感謝,他提醒縣民定期檢視更換防災包裡的水、電池,也要知道放在那裡,平時有備無患,萬一有狀況,可以馬上背了就跑。

縣消防局表示,防災包在本月底前,由村里長或鄰長親送到家戶,凡是今年11月1日前設籍的縣民,每戶都可以領到一組,12月31日前無法親送到家戶的,會投遞通知單,明年1月15日到2月28日可到轄區的消防分隊領取。

fsj 提到...

寶發襲菲近5百死 現生還奇蹟

中央社 2012.12.06

寶發(Bopha)強颱肆虐菲律賓南部,已奪走475人命、數百人下落不明。救難人員今天發現1名77歲、靠椰子與水維生的生還者,以及1名攜帶1歲兒的孕婦。

罹難者屍體橫列在地上供親屬指認,有些屍體已嚴重變形,1名男子在屍體旁噴灑殺蟲劑驅趕蚊蟲。

1名父親掀開塑膠布看見孩子屍體後開始啜泣;與此同時,另名母親因找不到失散的子女流著眼淚離開,在電視台攝影機前舉著3根手指反覆訴說:「我有3個孩子。」

救難志工在災情最嚴重的孔波斯特拉山谷省(Compostela Valley)新巴達安(New Bataan)鎮發現亞甘(Carlos Agang)後,隨即將他抬至安全地帶。發現他時,他身上衣服殘破,1腿骨折、雙腳佈滿瘀血,緊攀附在河邊的圓石上,這兩天就靠椰子與水維生。

消防志工吉米利亞(Mark Roman Jumilla)告訴路透社:「我不敢相信,我壓根沒料到在民眾被洪水泥流沖走2天後還能存活。」

救難人員也在河流另端發現1名孕婦與她的1歲兒子。寶發颱風4日登陸後,他們的家園被洪水沖毀。

23歲的麥德拉諾(Lenlen Medrano)躺在擔架上由軍人運送時告訴路透社:「事發突然,當我們正離開家門準備遷到安全地帶時,大水突然湧向我們。」

路透社攝影記者在亞甘生還地點附近看見4具屍體,河水現在相當湍急,使搜救工作困難重重。

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InternationalFederation of Red Cross and Red CrescentSocieties )緊急呼籲捐款480萬美元救助災民。



◆ 伊朗東部5.5級地震至少6死

中廣新聞 2012-12-06

伊朗東部發生規模5.5地震,至少6人死亡,20多人受傷。

地震在台北時間凌晨1時過後發生,震央位於南呼羅珊省首府(比爾詹德)以北大約77公里,震源深度只有9公里。

據媒體報導,距離震央較近的扎汗市,建築物受損嚴重,附近有兩個村莊被徹底摧毀,有人被困在瓦礫中。扎汗市部分電力供應和通信中斷,大批民眾慌忙走到街上。

fsj 提到...

海水變暖 南極冰川正加快融解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2.12.07

海水溫度上升,導致南極冰床超乎預期的加速融化!科學家利用儀器觀察發現,南極洲的冰床正受到海水溫度上升影響,加速了冰床融化的速度。過去20年,南極洲與格陵蘭的冰融化流入海平面是20年前的三倍。

南極洲與格陵蘭冰床(Ice Sheet) 減少,勢必將影響全球海水上升。因此,瑞典歌德堡大學科學家長期在南極研究,認為西南極大陸(West Antarctica)附近冰床的海洋環流變化問題最大,目前科學界仍無法精準的預測未來海平面的變化,這也將替人類製造出嚴重問題。

研究者安諾柏格表示,西南極大陸的冰的確明顯地減少,特別是流向阿蒙森海(Amundsen Sea)附近的冰川。他表示,西南極大陸的冰大多低於海平面,但是溫暖的海水進入冰底下後,導致底部的冰開始融化,因此阿蒙森海的環流出現變化,也代表冰融解速度會加快。

科學家早在2010年起,就在阿蒙森海設置觀察站,密切觀察海水的流動。結果發現溫暖海水以「持續的」頻率流向冰川,不再如同過去電腦預測的「季節性」。對此,安諾柏格表示,「溫暖海水導致冰大量融解,不只有在西南極大陸,同樣情形也發生在格陵蘭。」

英國里茲大學地球觀測教授史佛德表示,「有了更精密的資料,我們才可以知道過去20年來,南極洲流失了多少冰,在這段期間,冰流失的速度的確加速,而且南極洲與格陵蘭的融解的冰再流入海,是20年前的三倍。」

史佛德表示,自1992年起,南北極融化的冰造成海平面上升比重約占1/5,約等於11毫米,其餘導致水平面上升的因素還包括溫暖海洋的熱膨脹、高山冰川融解、北極小型冰帽與地下水探勘等因素,不過,南北極冰融解所占比重,一直不斷地在上升。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Nature Geoscience》期刊。



◆ 新地震地圖 標出強震熱點

法新社 – 2012年12月6日

(法新社巴黎5日電) 地震學家今天公布一張地圖,上面標出全球最容易爆發大地震的地區,其中包括去年3月撼動日本東北地區的規模9.0強震。

他們說,這些大地震多生成於海底斷層與潛沒帶交界。潛沒帶指的是地殼板塊緩緩沒入另一板塊的區域。

這項證據是取自1500起地震資料的統計數據。

科學家說,過去1個世紀發生50起規模8.4以上的大地震,其中有一半發生在危險的交界處。

規模超過8.6的前15大地震中,有87%的地點在交界區域,包括智利和阿拉斯加大地震。

潛沒帶以產生強震聞名,有些地區尤其嚴重,像是印尼巽他海溝(Sunda Trench)就曾在2004年12月發生規模9.1地震,引發巨大海嘯。

這些交界成為地震熱點的原因尚不明。根據一項理論,複雜的斷層就像剎車,阻礙緩慢的潛沒運動,壓力經過長時間累積,到最後釋放出來,就會帶來災難性後果。

這幅新地圖發表於歐洲地球科學聯盟(EuropeanGeosciences Union)期刊「固態地球」(Solid Earth)。 (譯者:中央社徐嘉偉)



◆ 日本7.3強震 10人輕傷、核電廠無異常

中央社 2012.12.07

日本今天發生規模7.3強震,東京地區都能感受到地震威力。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有10人在地震中受傷,不過皆無大礙。日本氣象廳也在發布海嘯警報2小時後解除警報。

日本氣象廳指出,這場地震規模7.3,震央在三陸海域,鄰近去年311東日本大地震海嘯災區,震源深度約10公里。地震發生於當地時間下午5時18分(台灣時間下午4時18分),隨後又發生兩起規模分別為6.2和5.5餘震。

NHK報導,茨城縣1名36歲婦女被家中衣櫃砸傷,另有9人受到輕傷。據報導,宮城縣已疏散5000人。

日本當局在地震發生後針對東北岸發布海嘯警報。氣象廳表示,宮城縣石卷市鮎川在下午6時02分觀測到1公尺高海嘯。

第2高海嘯晚間6時38分出現在福島縣相馬港,高度40公分。仙台港在晚間6時41分也出現40公分高海嘯。日本氣象廳目前已解除所有海嘯警報。

總部設於維也納的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表示,已接獲日本當局通報,鄰近這次地震震央的核電廠沒有問題。

東京電力公司先前告訴法新社,目前福島核電廠沒有傳出任何問題。

發言人表示:「福島第一核電廠6座核反應爐全部沒有異常。」「福島核電廠輻射觀測站確定沒有異常。」

首相野田佳彥在地震發生後取消競選行程,回到首相辦公室坐鎮。

「華爾街日報」(WSJ)引述官員的話報導,野田佳彥取消原定演說行程,回到辦公室監控地震最新狀況。

路透社指出,目前日本政府沒有打算召開緊急內閣會議。

東日本旅客鐵道公司(East Japan Railway Company)暫停新幹線列車服務,檢查是否有任何災損。

東京成田機場也因地震短暫關閉,目前已恢復正常營運。據媒體報導,東京羽田機場維持正常營運。

fsj 提到...

寶發回襲 將登陸菲律賓西北部

中央社 2012-12-09

颱風寶發(Bopha)減弱為熱帶風暴後,今天回頭二度侵襲菲律賓,預計將在菲國西北部登陸,恐再次帶來暴雨和洪災。

菲律賓5天前遭今年威力最強颱風寶發蹂躪,造成540人喪命,南部農作物災損達約80億菲律賓披索(1億9538萬美元),數以百計災民還在努力重建災區。

民防局長拉莫斯(Benito Ramos)表示,儘管寶發已減為熱帶風暴,仍可能為北部帶來豪雨。

拉莫斯說:「寶發將帶來降雨,但不會挾帶太多強風。我們預計會發生暴洪和山崩,地勢較低地區可能會再度淹水。」

地方救災救難團隊與軍方已經就定位,而當局也警告居民水位可能暴漲。

菲律賓氣象局已對呂宋島北部省分發布暴風警報。寶發原本朝南海方向移動,後來調頭回撲菲律賓,目前風速已大幅減至每小時55公里。

寶發4日第一次登陸,當時風速比10月份肆虐美國東岸的颶風珊迪(Sandy)還強。

菲國總統艾奎諾三世(Benigno Aquino III)昨天宣布颱風災區進入「災難狀態」,藉此控制基本物價,允許地方政府動用特別災難經費救災。

目前官方死亡人數升至540人,近850人下落不明,多數是在民答那峨島的孔波斯特拉山谷省(CompostelaValley)和東納卯省(Davao Oriental)。另有1000多人受傷,約37萬人棲身臨時收容所。(譯者:中央社張雅亭)



◆ 新疆地震 近千人受災

中央社 2012.12.09

新疆若羌縣7日發生芮氏規模5.1地震,到昨晚為止,已造成近1000人受災,1000多間房屋龜裂倒塌。

新華社報導,若羌縣所屬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地震局監測,繼7日晚間的芮氏規模5.1地震後,若羌縣昨天凌晨又分別發生芮氏規模1.8及3.4的2次餘震。

報導說,昨天一早,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震局4名專家已趕到災區調查災情。截至昨晚7時,地震已累計造成房屋龜裂1105間,受災民眾286戶共996人,縣城部分賓館、學校、辦公樓房屋龜裂,暫無人員傷亡報告,災情進一步核查仍在繼續。

報導指出,當地民政部門已對需要轉移安置的受災民眾,安排臨時住所進行安置,並供應水、電、暖氣、瓦斯等。



◆ 聯合國氣候大會 卡在錢關散會難

【聯合報╱編譯陳韻涵/報導】2012.12.08

在卡達舉行兩周的聯合國氣候大會7日進入最後一天,卻因富國與窮國為補助開發中國家的資金問題爭論不休,恐怕得延至8日。擔任大會主席的卡達副總理艾提雅甚至撂下狠話:「我可以在這裡坐上一整年,各位何時離開請自行決定。」

開發中國家要求富國明確承諾,到2020年時把給予窮國的氣候援款提高至每年1000億美元(約2.9兆台幣)。富國2009年承諾長期援助窮國轉換乾淨能源,並因應海平面上升等全球暖化衝擊。富國雖自2010年起每年提供100億美元(約台幣2900億元)「快速啟動」資金,並承諾2020年將增至1000億美元,卻以全球經濟不景氣與預算壓力為理由,未說明如何增加款項。

各國經徹夜談判達成一項協議草案,但並未列入開發中國家要求的中程援助目標。參與擬訂草案的瑞士代表奧柏雷說,雙方歧見仍深,內容需再修改。社運人士說,議程因開發中國家目光短淺的財政考量受阻。「國際綠色和平組織」執行長奈都指「協商氣氛令人失望」,討論應會繼續進行。

目前的草案敦促已開發國家「明確承諾2012年之後增加金援」,但並未定下中程目標。與會者同時希望能敲定正式延續京都議定書效期的協定,京都議定書今年底到期。美國雖簽署京都議定書,但從未執行。日本、紐西蘭、加拿大和俄羅斯則不願參與延長計畫,意謂計畫僅能規範全球15%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各國政府已定下2015年的期限,要在期限之前達成更寬廣的協議,把目前排放大部分溫室氣體的已開發與開發中國家都納入。



◆ 遏溫室氣體排放 京都議定書延8年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任中原/路透多哈九日電】2012.12.09

將近兩百個國家的代表,八日在多哈達成協議,同意將規定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京都議定書效期延長至二○二○年,使聯合國為廿年來為遏止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所做的努力,不至於就此功虧一簣。

京都議定書效期延長八年,將成為對抗全球暖化唯一具有法定約束力的文件。然而由於俄羅斯、日本與加拿大退出,各簽署國的排放量目前只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百分之十五。

會議主席艾爾艾迪亞在漫長的會議結束時表示:「感謝各位為了使全部程序持續推進而展現的善意及努力。」

俄國代表沙馬洛夫表示,俄國與白俄羅斯、烏克蘭等共同反對延長京都議定書的效期。俄國希望能放寬未使用碳排放量的配額限制。

整套決議稱為「多哈氣候途徑(DCG)」,對開發中國家要求更多資金來協助各國因應全球暖化的爭議,將延後到明年再進行商議。

各方代表指出,多哈會議的決定,遠不及科學家所建議的行動積極,包括採取行動以防止熱浪、沙暴、洪水及海面上升。

這項草約將把京都議定書的效期延長八年。

京都議定書要求卅五個工業國家有責任在二○○八到二○一二年間,將溫室氣體排放量降到比一九九○年至少低百分之五點二的水準。議定書將於今年底屆滿,美國從未對議定書進行複決,而主要的支持者是歐盟及澳洲。

聯合國已在多哈舉行了兩周的會議,原本將在周五結束,但再延長到周六才做成決定。

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今年增加百分之二點六,而且比一九九○年的水平高出逾百分之五十,主要是由於中國大陸及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的排放量增加。



◆ 氣候賠償簽不簽 美國進退兩難

中央社 2012.12.09

卡達首都杜哈(Doha)登場的聯合國氣候會談將出現歷史性轉折,富裕國家可能必須補償貧窮國家因氣候變遷帶來的損害。不過美國強烈反對這項舉措,並表示補償費用可能無上限。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經過整晚一番角力戰,損失與賠償原則已進入最後協議內文。

身受淹沒危機威脅的小島國表示,如果美國否決擬定的提議,他們將罷會抗議。

這項協議的政治風險極高,歐洲聯盟(EU)的立場尚未明定,但徵詢顯示,歐盟能夠接夠此內容。

美國則將尋求加拿大等其他汙染大國的支持,這些國家可能面臨負起賠償氣候變遷所造成損害的責任。

倘若美國落得高唱反對這項協議的獨角戲,美方談判代表將面臨進退兩難的處境,不是得屈服多數意見,接受造成氣候變遷的國家對受害國有道義責任的看法,就是拒絕簽署協議。

而若美國否決這項協議,自連任成功後再度承諾要對抗氣候變遷的美國總統歐巴馬,將遭轟偽善、一大挫敗。

然而歐巴馬若同意這項協議,將面對來自共和黨人的批評,因為他正就政府財政提出一套協議與共和黨展開協商。

杜哈氣候會談的一個倡議團體發表推文指出,協議內容獲同意前,美國首席談判代表史登(Todd Stern)曾說:「我會封殺這項協議,把它廢了。」

來自智庫國際環保開發研究所(IIED)的烏胡格(Saleem ul-Huq)告訴英國廣播公司:「會談進入重要轉折,現在已經沒有從這裡回頭的餘地。美國最好能瞭解賠償原則無可避免,並且對損失與賠償限度展開協商,而非讓責任變得無上限。」(譯者:中央社蔡佳伶)

fsj 提到...

聯合國氣候會議 富國首度同意補償窮國
http://udn.com/NEWS/WORLD/WORS1/7555060.shtml

【聯合報╱編譯任中原/報導】2012.12.10

在多哈舉行的聯合國氣候會議經過兩周馬拉松式的談判,當會議主席艾迪亞8日晚間倉促宣布達成協議,將京都議定書效期延長8年時,各國代表高聲喝采,但已筋疲力竭,且遍體鱗傷。由於各國在採取行動的規模、氣候變遷的急迫程度,以及政治意願與企圖心之間存在極大的差距,因此觀察家表示未來的道路仍坎坷難行。

這項協議為京都議定書帶來了「第二春」,對歐盟及另外10個工業國家設定具有約束力的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目標。協議並要求富國補償窮國因氣候變遷帶來的損害,富國首度同意在明年的華沙會議上建立補償機制,被視為一大突破。

能達成協議,讓人們鬆了口氣,但許多人擔心協議並未奠定堅實的基礎。

從談判第一天開始,窮國與富國間便出現深深的鴻溝。最關鍵的爭議,就是因應氣候變遷「危機」的責任將如何分擔。開發中國家將籌集資金及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的責任,歸諸於富有國家,認為富國在整個工業時代排放了大量的溫室氣體。但以美國為首的富國,則堅持當今的較貧窮國家也應承擔責任,因為窮國使用燃煤來帶動經濟發展。

國際綠色和平組織總幹事奈都便表示,從談判過程來判斷,沒有理由樂觀認為能得到一項公平的全球性協議。

其次是速度。最近一系列報告指出,地球暖化正邁向危險的程度,導致更極端的氣候。聯合國所訂的目標,是氣溫不能比工業化之前的水平高出兩度。但英國經濟學家史坦指出,「依據現在的計畫,氣溫可能會提高攝氏三度,遠超出現代人類所經歷過的氣溫」。

協議的內容亦不夠明確。雖明訂將籌募更多資金,以協助窮國因應全球暖化,但並未列出明確的金額。另依據新的協議,全世界所有國家都須在2015年之前參與談判,但未明確表示將如何要求未參加京都議定書的國家,也在2020年前降低排放量,包括全球排放量第一的中國大陸、第二的美國,及第四的印度。

※ 決議要點詳見原站。



◆ 各國只顧利益 誰管氣候危機?

【聯合報╱鄭方婷/東京大學博士候選人(卡達多哈)】2012.12.10

第十八屆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締約國會議在卡達首都多哈落幕。主辦國卡達為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成員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世界第一,加上OPEC會員國長期以來對於氣候變遷議題冷感與採取不合作態度,一開始便令人懷疑卡達積極爭取承辦本次會議的動機。兩周會議下來,果不其然議長的表現遭到NGO強烈批評,認為其缺乏促使國家間達成共識的決心與意願。

本次氣候變遷談判通過幾個重要決議:第一,通過對京都議定書的修正,決定自二○一三至二○二○年共八年為該議定書的第二承諾期。第二,結束聯合國氣候公約下長期合作行動特別工作小組的談判作業,開始綠色氣候基金的實際運作。第三,針對二○二○年以後國際合作規範的建立設定交涉目標與項目,並成立初步的長期資金挹注工作計畫。

然而,細觀整個談判過程,在多重繁複的交涉議題中,締約國最重視的其實是資金問題,即開發中國家是否可以順利得到先進國家的資金支援。中國與印度在會議中說得很明白,先進國家挹注解決氣候變遷問題的資金「越多越好」,但對於如何使用這筆基金卻缺乏具體方案,強調「錢先進來再說」。然而當下美日歐等先進國家面臨國內經濟情況惡化,勢不願將白花花的大筆銀子送給開發中國家當作獎勵合作基金。資金的議題雖然在多哈談判中獲得暫時的解決,然而在未來資金的實際投入與運用上面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確定因素。

此外,締約國多年來花費相當大的心力在討論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是否可以自明年一月一日起正式生效。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也大力主張京都議定書應該延續。然而這樣的想法真的可以解決氣候的持續惡化嗎?在美日俄加紐等國拒絕參加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情況下,維繫名存實亡的京都議定書,既不能在國際法上拘束這些國家的減排行動,也無助於提升開發中國家實際參與減排的意願。今後,京都議定書的象徵性意義將大於實質的功效。

因此不禁要問,到底誰才真正關心氣候變遷在世界各地可能造成的巨大傷害與危機?締約國關心的是自己能否在氣候變遷談判上取得實際的資助與利益,因此開發中國家與先進國家間的對抗戰線從未消失。聯合國重視的是本身在氣候變遷國際談判的主導地位,而本次會議主辦國卡達所期待的或許僅是國際知名度的提升與會議所帶來的經濟效應。多年來各國間互信基礎薄弱與缺乏一致的目標,這似乎才真正是國際氣候變遷談判的現實。



◆ 菲風災罹難者破6百 國際馳援

中央社 2012-12-10

聯合國今天準備號召國際社會,援助數百萬名菲律賓風災災民。寶發颱風重創菲國,死亡人數破600,且在傳出300多名漁民失聯之後,進一步推升失蹤總數。

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廳(OCHA)發言人華爾(Imogen Wall)表示,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專員卡瓦略(Luiza Carvalho)將擬出兩份計畫書,一份是緊急援助計畫,另一份則是菲國南部民答那峨島(Mindanao)的長期支援計畫。

民答那峨島是這次風災受創最嚴重的地區。菲律賓民防官員表示,寶發引發土石流和洪水,目前已尋獲647具遺體。

華爾告訴法新社:「500萬人受影響,他們需要即刻的援助。」

她說:「他們最需要的是糧食、飲水和避難所,不過幫助民眾維持生計也是一大重點。」還說:「許多農民的作物受損,而且這個地區相當貧困,民眾需要立即的收入,農耕也必須恢復。」

她拒絕透露災區需求統計,但她表示,颱風上週來襲後,部分村莊對外交通仍完全中斷,無法獲得援助。她還說,菲南地區至少未來6個月都需要持續援助。

美聯社報導,菲律賓官員表示,根據家屬和漁業公司通報,仍有300多名漁民失聯,颱風後失蹤人口升至近900人。

民防局長拉莫斯(Benito Ramos)表示,聖托斯將軍市(General Santos)和沙蘭加尼省(Sarangani)的多名漁民,趕在寶發4日侵襲民答那峨島的前幾天前往南沙群島及太平洋作業。

海防、海軍和漁船持續搜救中,部分漁民可能暫時在小島上棲身。拉莫斯昨天表示:「也許他們還活著。」菲律賓總統艾奎諾三世(Benigno Aquino III)日前已宣布全國進入災難狀態。

※ 相關報導:

* 菲國風災37萬人無家歸 災民乞食
http://udn.com/NEWS/WORLD/WOR3/7555052.shtml

寶發颱風4日通過菲律賓南部,造成至少548人死亡、850人失蹤,南部農損達約80億披索(約台幣57億元),另有1000多人受傷,約37萬人棲身臨時收容所。絕望的災民9日沿路懇求外界提供食物、水和救濟品,而威力減弱的寶發將回撲菲律賓西北部。



◆ 21號世界末日? 馬雅長者否認

【世界日報╱要聞組綜合9日電】2012.12.10

距離馬雅人預言的2012年世界末日僅剩十多天了,全世界進入了「緊張」的倒計時。甚至有很多人開始準備逃生避難的物資,然而,不僅多個國家的領導人早就出面公開否認2012年世界末日這一說法,要求國民不要聽信謠言,連馬雅部落長者都出來否認「末日說」。

中南美洲瓜地馬拉印第安馬雅人的三名領導人7日首次參加古巴人舉辦的一個關於他們的文化「聖火」的儀式,他們澄清說12月21日發生的紀元的變更將不是世界的末日。其中一位領導人表示,「世界不會結束,因為結束的是人」。

根據馬雅人的曆法,一個紀元由13個周期組成,每5125年為一個紀元,從公元前3118年開始的本紀元將於2012年12月結束。

羅薩里納‧圖尤克(Rosalina Tuyuc Velazquez)說,「散布世界末日的不是馬雅人,是那些研究印第安人民的人」。

她和另外兩名智者阿爾瓦和亞克諾到了21日來到的兩周前,古巴哈瓦那東部的一個海灘參加一個感恩大自然的儀式,200多人參加了這次馬祈禱儀式。許多古巴人帶著鮮花和水果參加儀式,觀看馬雅領導人在海灘上架起的象徵性的篝火,同時投入種子、石頭、泥土、水、樹枝和植物等。

圖尤克強調說,12月21日是馬雅人期待當前的紀元(被稱為13巴克頓)的結束,之後應當接受一個新的太陽,帶來新的態度和變革,在文化、人和自然之間的協調,「21日是一個感恩的日子,22日則是一個新的開始,黎明來到。」

※ 沒錯,結束的會是人。

fsj 提到...

成吉思汗西征 氣候暖化是推手

【台灣醒報╱記者張鎮宏╱台北報導】2012.12.11

成吉思汗征服歐亞的霸業,可能得歸功於全球暖化!地球物理學家的研究指出,蒙古的氣候在11世紀初,進入了千年以來最溫暖潮濕的時期,而豐沛的水草則更為成吉思汗發動西征、縱橫天下的幕後推手。


古樹年輪玄機

在過去,一般印象多認為乾旱和嚴寒,是促使蒙古人在11世紀向外擴張的主要動機,但真正的史實可能正好相反。根據西維吉尼亞大學的赫森博士與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員佩德森的研究指出,蒙古高原的氣候在11世紀初期「可能進入千年以來最溫暖、潮濕的一頁」,而宜人的溫度與豐沛的水草,不但讓各個部落人丁勇壯,牲畜、戰馬的數量更也是繁茂充足。

「我們在成吉思汗的舊都—和林北方,找到一片保存良好的熔岩地,並尋獲許多狀況良好的古木與植物標本。」赫森博士指出,藉由這批植物樣本的年輪與時代,研究團隊找出了意外的發現,「從樣本的年輪分布中,我們發現自1208年開始,蒙古的溫度和降水明顯增加,氣候暖化的證據也相當直接。」赫森表示。


暖化讓游牧豐收

由於植物很難在熔岩地上吸收土壤水分,因此科學家們才能藉由年輪寬度,準確地判斷過去的降雨趨勢。同時,研究團隊也在同區標本中,發現大量的「小莢孢腔菌」,「這種真菌多出現在草食動物的糞便中,也因此我們更能大膽推測,11世紀初期的蒙古草原不但水草豐沃,牛羊牲畜更是繁盛肥美。」赫森說。

「一名蒙古戰士至少配有10匹戰馬,同時游牧戰士的特性,牛羊牲畜更是部隊重要的移動糧食。而氣候暖化下,成吉思汗麾下更能牧有大批牲口,才讓蒙古鐵騎擁有前所未見的機動戰力。」赫森說。


成吉思汗得天時

根據年輪紀錄,蒙古草原自1208到1258年間氣候相當溫暖,而成吉思汗在1206年統一蒙古後,也正好趕上這波暖化的順風車,讓國力大增的蒙古汗國,得以自1218年開始大舉發動3次大規模的西征,風馳電掣的鐵騎大軍更是將疆域擴張至整個歐亞大陸。

利多的暖化卻在1258年蒙古火山大爆發後停止,蒙古也隨即進入小冰河期,而汗國發動的第三次西征也於1260年告終;4年後,元世祖忽必烈更把國都從和林南遷往大都。

研究團隊表示,成吉思汗的暖化秘密只是個開始,未來也會繼續研究游牧民族與氣候變遷之間的關係,藉由科學的角度還原歷史的真相。



◆ 北京26年來最冷 膠州灣現海冰

中央社 2012.12.11

中國大陸北京市氣象局昨天說,北京12月出現26年來同期最低溫。山東青島膠州灣灣底出現海冰,部分漁船被凍住困在海灘上。

綜合大陸媒體報導,進入12月以來,中國大陸北方多地出現大風降溫、暴雪天氣,其中,新疆雪災一度造成數萬民眾受影響,內蒙古甚至形成區域性重度「白災」。

大陸各地近來氣溫持續偏低,北京也不例外。北京氣象局表示,這是受較強環流影響的結果,導致大陸北方部分地區持續低溫、冰凍天氣。

陸媒引述北京市氣象局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王晉表示,12月1日到9日,北京市平原地區平均氣溫為攝氏零下4.6度,是26年來同期的最低溫,比歷年同期(1981至2010年)低4.1度。

根據北京市氣象局氣候中心最新研究,隨著環流形勢轉變,12月底開始到明年1月之後,北京天氣將開始回暖,平均氣溫也將擺脫近期異常寒冷狀態。

陸媒也報導說,近日受寒流影響,山東青島膠州灣灣底出現初生海冰,部分漁船被海冰凍住在海灘上。

當地漁民說,今年海冰比去年早20天左右,目前少量浮冰對冬季放苗和捕撈沒有影響,但如果氣溫繼續下降,浮冰變厚變多,就會產生較大影響。青島海洋漁業部門已經做好因應浮冰的準備。



◆ 合歡山下冰霰冰珠 玉山見霧淞

中央社 2012-12-11

賞雪聖地合歡山今天上午間歇性降下冰霰與小冰珠,但未飄雪;台灣最高峰玉山則有霧淞現象。

受東北季風增強帶來水氣影響,昨天入夜後氣溫一直在冰點以下的合歡山武嶺、松雪樓一帶,上午7時開始斷斷續續降下短暫的冰霰,10時15分左右,松雪樓周邊更下起約半小時的細小冰珠。

林務局松雪樓員工形容,冰霰有如米粒的尖頭細細的,冰珠則像原子筆的筆珠,白白圓圓的;冰霰及冰珠一度在道路邊坡留下白茫茫一片,不過因夾帶雨水,11時以後已消融不見。

松雪樓人員說,昨晚住房率有8、9成,部分上山等雪的遊客見到下小冰珠,興奮地跑到室外用手接著把玩,相當開心。

南投縣警察局仁愛分局翠峰派出所所長古濟民表示,武嶺附近上午10時左右短暫下了冰霰,但落地後不久即消融,沿線交通未受影響。

至於玉山,據中央氣象局玉山氣象站指出,昨天入夜後山區籠罩在冰點之下,凌晨更一度降到攝氏零下5.4度的低溫,但水氣不足並未飄雪,上午起大霧,氣象站周邊植物有霧淞現象。

據氣象局的資料,「霰」是一種白色不透明的冰粒,形狀大小介於白糖顆粒與綠豆之間,質鬆易碎,是屬於間歇性降水;至於「霧淞」,為凝聚在地上物的一層白色不透明冰層,形狀隨附著物而不同,常發生在降雪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