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24

重建台灣社會的美好關係

◆ 葉銀華/大家有過得比以前好?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9017408.shtml

【聯合報╱葉銀華】2014.10.23

法國經濟學家皮凱提(Thomas Piketty),十一月中將來台灣為《廿一世紀資本論》中文版出書站台,他鑽研財富分配不平均程度與原因,在全球形成風潮。依照目前時勢發展,皮凱提來台勢必引發話題。

筆者並非視財富不平均為異常現象,亦未反對資本集中。但是如果一國因為稅負很少、借款利率低廉,而有利於資產炒作,特別是房地產,而讓其他人民買不起房子,此現象在政府治理就是一種病態現象。

政府施政是要治理眾人之事物,因此政府必須瞭解人民的根本感受。底下舉三個政府常提的經濟數據,但卻嚴重偏離人民實際感受。而這三種現象可做為審視「人民有過得比以前好嗎」之指標。

首先,雖然政府依據「每年繳納個人綜合所得稅資料」,計算所得不平均的程度並未惡化,但是人民的感受是否如此?

目前個人綜合所得稅課徵,主要是薪資所得,未明顯納入資本利得稅,其中又以不動產交易所得最為影響重大。一般民眾可以不買股票,但普遍心理必須買房子。不動產交易所得利益,未列入個人綜合所得稅課徵,嚴重低估財富不平均程度。

擁有高資本的富者,因為稅負低,可透過房地產交易迅速累積財富,使其實際可運用所得遠遠超過政府的統計,而一般民眾所得主要是薪資所得,不僅皆納入課稅範圍,而且還要拿剩餘所得去支付被炒高房價的貸款。

二○○九年政府調降遺贈稅至十%,想要吸引台灣人海外資金回台,的確吸引許多海外資金流入,但是卻未適當規畫投入實質經濟生產,而是炒作房地產,導致部分房地產價上漲可以倍計。再者,台灣房地產是依公告現值課增值稅,因此只要公告現值未有變動前出售,即沒有稅之負擔。雖然隨後有奢侈稅抑制房地產短期炒作,但是因台灣利率低、房屋持有稅低,使得對於房地產炒作者影響不大。因而創造大台北地區與都會區房價與所得倍數上漲令人咋舌,年輕人、中產階級很難買得起房子。

在研擬調降遺贈稅當時,若能搭配實質經濟投資、以實際交易價納入所得稅課徵,就不會有目前年輕人買不起房子、民眾感覺所得不平均高的情況。同時若將這些稅收用於提升台灣之產業結構與競爭力的投資,或者是社會住宅興建,則有助於提高人民平均薪資與抑制房價漲幅。

其次,為何政府公布的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情形小,但一般民眾到菜市場、超市購買每日食材時,同樣的一千元所能購買的東西愈來愈少?最主要是目前消費者物價指數衡量,「官方所採用」之設想的一籃子物品,與「民眾經常購買」之實際一籃子物品的權重不同;若再加上還要支付被炒高房價的貸款,則一般民眾之購買力可能遠不如從前。

再者,為何這十幾年來,每年平均經濟成長(已經是實質部分)有四至五%,但是人民平均實質薪資卻倒退十幾年前,動也不動?主要是目前台灣產業結構是台灣接單、海外生產,例如:政府公布今年九月外銷訂單金額創新高,但是外銷訂單海外生產比也創新高,達五十五點六%。因此原本要在台灣生產、投資,大部分移到海外,台灣民眾的薪資自然不會增加;而且產生之利潤又歸於資本擁有者,因此加大實際所得不平均的程度。

上述三種人民感受的現象,已到了必須解決時刻,否則將動搖台灣社會的和諧性。

(作者為交通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教授)



◆ 最快後年 全面周休二日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3/9017443.shtml

【聯合報╱記者董俞佳/台北報導】2014.10.23

傳出明年下半年度就將實施全面周休二日,讓不少企業憂心這半年的空窗期,可能造成行事曆編排困難,勞動部昨天表示,企業不用擔心,若是立院明年通過「勞基法修正案」,仍要有半年時間修正相關施行細則,預估最快也要後年初才上路。

近日,許多企業、人資開始研修明年的行事曆,但因勞動部不久前對外表示,要在明年下半年度之前完成全面周休二日政策,讓許多企業對明年行事曆的安排頗為困擾,「難不成只排半年嗎?」勞動部昨天則要雇主「放心」,不會有年中上路的情況。

勞動部表示,近期內將再邀勞資學政討論周休二日修法內容,預計年底前就會將「勞基法」修正草案送行政院審議,希望可以通過立法院明年上半年會期的審查。屆時,將有三百多萬仍未適用周休二日的勞工受惠。

據了解,勞動部的修法方向是每日正常工時八小時、加班後最多共十二小時的規定不變,但會把每兩周正常工時從八十四小時降為每周四十小時;因應部分產業需求,原本每月加班最多四十六小時的規定,擬鬆綁提高到五十四到六十小時之間。

此外,因應縮短工時,勞動部也已經提出配套措施,由於許多雇主會將勞工的「加班」、「停休」改成「擇日補休」,但是,勞工假期休不完,導致補休假「被吃掉」。

勞動部指出,未來不管是勞工加班、停休所產生的補休假,未能於半年內休完,將強制雇主發放加班費,這部分也將同步在「勞基法修正草案」中擬定,預計將有六百七十萬勞工受惠。

※ 相關報導:

* 張忠謀:台積員工每周工時不應逾50小時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3/9017452.shtml

台灣歷經檢討企業低薪、高雄氣爆、食安風波後,「企業為誰而戰?」成為大家心中共同問題。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昨天表示,企業不是為「老闆」,也不是為「經理人」,而是為股東、員工、社會而戰。他說,企業原本就該誠實、正直、守信,且就像谷歌公司強調的「不做壞事」。

張忠謀指出,企業要給員工優質待遇、平衡生活,以及有意義的工作,企業社會責任則是要讓社會更好。他說,早年家庭、學校教育都重視道德,現在出了學校可就不再提了,但道德還是非常重要。

....張忠謀表示,台積電員工每周工作時間不應該超過五十小時,其他時間可用在家庭、私人社交、學習、運動等。他還說,對高層經理人可以給予挑戰性的工作,但對作業員不能隨便「挑戰」,而是要給有意義的工作。



◆ 政府無信 人民對國保沒信心
http://udn.com/NEWS/OPINION/X1/9017413.shtml

【聯合報╱張炎銘/退休(台中市)】2014.10.23

看到報紙上國民年金的廣告,說甚麼「約三年多可回本」、「活到老領到老」,對比有將近二百萬人不願按時繳納保費,心中慨然!

我認識的年輕人都不願繳納國民年金,問他們理由,很簡單:時間太久,而政府不可信。現在的美麗承諾,將來很可能大打折扣,甚至只是泡影。

商鞅變法,徙木立信,秦國乃強。但觀察台灣政府,不能堅持立場、輕諾寡信,歷歷可數。讓我感受最深的,是退休軍公教民國八十四年以前年資退休金的優惠利息。

早期政府財政困難,要軍公教勒緊褲帶、犧牲一點,以後退休有「延遲給付」的優惠利息。想不到這些優惠利息,不但成為不公不義的代表,還成為政府財政惡化的元凶,甚至必去之而後快,有誰深究當初的背景與政府承諾的嚴肅性?

政府財政不佳,大家都知道。但不要再花錢刊登這些無實益的廣告,而要想辦法保證:數十年後仍然可以「無縮水」支給國民年金,讓民眾有信心。

九合一選舉,藍營選情艱困,或許有部分原因是,「無信的政府」讓人反感!

※ 相關報導:

* 勞保黃牛抽佣30% 4年海削2億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023000412-260102

台中市「國民顧問公司」涉嫌派辣妹兵團到醫院發傳單,指導病患裝病向勞保局或保險公司詐領理賠金,事後抽佣30%,4年海削2億元,負責人鄭協順擁豪宅、開超跑。彰化地檢署指揮刑事局傳喚鄭嫌等26人到案,鄭及擔任區經理的妻子陳柔廷、幹部陳韻茹3人昨天遭聲押獲准,1名業務員交保,其餘請回。



◆ 政經觀點-重建台灣社會美味關係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023000910-260109

中國時報 2014年10月23日 杜英宗

近來的食安風暴,讓台灣人非常傷心。大家傷心吃了那麼多年不適合人吃的食物;傷心傷了台灣美食王國的美名;傷心不知還能信任什麼、吃什麼。我則是難過,許多人在關心這件事、表達意見時,失去了台灣人友善、忠厚的一面,過度不實的消息、負面情緒的散播,讓我們感覺更痛。

我和同仁聊天時說,這件事,讓台灣好像瀰漫了一股暴戾之氣。這件事有許多層面值得大家討論,有值得我們做的事、改進的地方,但怎麼連進行這些正面的對話與行動時,也都會被負面、甚至不相關的言論詮釋、解讀。

例如,在人心惶惶、大家擔心還有沒有下一顆未爆彈時,創辦唐獎、令台灣人驕傲的尹衍樑先生,挺身而出,提出治本之法,擔任臨時召集人,號召成立食品安全革新委員會。我們本來應該高興,在產官學措手不及、大家的信心嚴受挑戰之際,有人提出建設性、有助於解決長期問題的方式,也緩解食安事件可能影響成千上萬家庭的生計,2300萬人的健康,甚至,台灣對外的形象與經濟的衝擊。

但很可惜,有不少人運用媒體,將其解讀為協助頂新集團與魏家脫身、商人勾結等情緒化的負面攻訐,模糊了這件事的意義。應該討論的如何挽救台灣人的健康、無辜員工家庭的生計、未來的產業發展,或是提供國外值得借鏡的做法則付之闕如,也恐怕會扼殺更多有志之士,阻止他們願在此時挺身而出、一起解決社會問題的心念。

還有一種聲音,是有些企業趁著大家擔心受怕時,利用民眾的焦慮,做為行銷的手法。為了一時的利益,以讓人們更不安或消費受害者而得利,不僅有失人性中慈悲與關懷的厚道,也違背我們哀矜勿喜的傳統價值。

這些聲音,透過各種媒體放送,形成社會教育的一環。我問我們的同仁,這如果形成風氣,學校、家庭也都這樣教導孩子,未來,大家對各種現象或善行,都先懷疑,或只願批評、甚至幸災樂禍,我們的家庭與社會,將變成什麼樣子?

於是我們聊到了企業文化。因為不管外在環境如何變動、有什麼樣的雜音,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心中要保有、堅守良善與敦厚的正念。在變動瞬息的世界,唯有好的文化,能讓大家在面臨危難時刻,凝聚在一起,基於彼此認同的價值觀,堅守信念度過難關。也唯有好的文化,讓員工與主管在平時的營運中,自動做出不違背良心、正確的決策,甚至將這些正面的價值觀,落實在每個細節。

在台灣現在的社會,很多人的物質生活已經有了一定的水準。在生活可以豐儉由人的優裕環境下,更重要的,是為何而戰。讓人們願意更進一步奉獻自己、全心投入的,是值得付出的意義感,沒有道德壓力的工作,有好的文化、受肯定尊崇的企業。

所以,企業要可長可久,也不只是能賺多少錢,而是每個決定能否禁得起良心與時間的考驗,讓好的人才願意為之付出,得到大眾的信任與支持,一起打造永續成長的未來。

從國家的角度來看,也如企業,需要不斷凝塑好的文化,以面對種種挑戰。我們一向以友善、厚道、保存傳統儒家道德的美名,受到國際認同,承繼並累積了好的文化。而現在,我們正處在大家要用什麼角度與心態看待這些問題、重建信心、採取行動,以度過難關的時刻。每個人的所作所為,都環環相扣,往正向的力量發展,最後大家都會同蒙其利。

在面對可能影響我們的基礎民生、觀光、美食王國之譽以及相關產業在全球發展的根本威脅時,我們更需要把焦點放在肯定與催生正面的行動,厚植與發揚美好的文化,千萬別誤用資源,將機會轉變為危及自我的負面能量。(作者為資深企業經理人)

※ 相關報導:

翻轉新時代

19 則留言:

fsj 提到...

台灣薪資停滯 競爭力大師也百思莫解(節錄)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9020641.shtml

【聯合晚報╱記者盧沛樺、楊美玲/台北報導】2014.10.24

台灣薪資停滯,連全球競爭力大師麥可波特(Michael E. Porter)也直呼「百思莫解」。波特指出,國家競爭力取決於產業的競爭力及國人生活水準,兩者要同時發生;產業競爭力若是靠裁員,國家競爭力就沒辦法永續。

波特指出,根據競爭力模型分析,台灣總體經濟排名,在全球144個國家中排名第18名,但所得排名卻是第60名,顯示競爭力未造成國民所得成長;產業表現好,勞工工資也要上升,這是相輔相成,才有永續的產業發展。

波特表示,過去10年,台灣經濟表現優於南韓,未來也不會改觀,台灣不要懷憂喪志;但他也提到,南韓過去兩任總理,重視國內商業環境與法規執行效率,但在台灣做生意不容易,「簡直是場災難」,呼籲總統重視。他說,台灣貿易保護,即使台灣是進入中國的門戶,卻沒辦法吸引外資,令人擔心。

波特今以「打造有競爭力的台灣」為主題在台北發表演說,麥可波特認為中國是個契機。他將中國形容為「坐在台灣門口的1萬噸重大猩猩」,有廣大的市場,也是台灣重要的貿易夥伴,台灣要開放市場,讓兩岸貿易更容易。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公司治理評量 16企業獲認證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0/9019519.shtml

中華公司治理協會昨(23)日舉行「公司治理制度評量認證」頒獎典禮,本次共計有16家公司獲得認證。公司治理協會理事長呂東英說,上市櫃公司發展健全的公司治理制度,才能奠定資本市場健全發展的基礎,公司才能達到有利股東與社會的長遠目標。

* 生產高爾夫球 明揚首家上櫃
http://news.ltn.com.tw/news/business/paper/824296

明揚(8420)即將成為國內第一家掛牌上櫃的專門生產高爾夫球的公司,總經理朱國棟表示,去年全球高爾夫球需求約7800萬打,今年將增加至8000萬打,其中新興市場經濟起飛,練習球的需求成長較為明顯。

....朱國棟分析,全球仍有65%以上高爾夫球生產尚未委外代工,不過因為生產成本越來越高,委外是未來的趨勢,將對明揚接單有幫助;另外高階TPU球佔高爾夫球比重僅25%,現在明揚已經研發出自己的材料,價格相對有優勢,目前已有亞洲通路品牌找明揚合作,公司已經在為量產做準備。



◆ 台媒不用功 鎂光燈外的中國現象
http://udn.com/NEWS/OPINION/X1/9019794.shtml

【聯合報╱彭懷真/東海大學社工系副教授(台中市)】2014.10.24

馬習會破局後,各媒體對於中國的報導從很少到非常少。九把刀的新聞比中共十八大四中全會還大、柯震東在北京吸毒到台北戒治,都有無數媒體追蹤。

但,台灣媒體不在乎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發生多少大事?對於十幾億中國人如何過日子,乃至生活方式轉變,台灣人難從報章雜誌、電視廣播裡得到新訊息。

日子裡的中國,從「數字」看起吧!一九五三年,中國進行第一次人口普查,二○一○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國國家統計局在二○一一年四月公布,不包括港澳,有十三億三千九百多萬人。廿一世紀第一個十年,增加了七千四百萬人(是台灣總人口的三點二倍)。每個家戶有三點一人,比台灣略多。台灣已是女比男多,中國則是男比女多三千四百萬人。

日子裡的中國,不只是「舌尖上的」,食衣住行育樂處處在變。最近大陸十一長假,媒體報導各景點門票飆漲、人山人海。其實,車的體積遠比人龐大,塞車早已是無數城市的惡夢。三年前,大陸的汽車突破一億輛,隨之產生的現象眾多,例如在車上工作的人暴增、兩地夫妻眾多、旅遊業跟著興旺。數以億計的人「心隨車動」,但台灣媒體探討這現象嗎?

經濟的中國,不只是「台商的」,頂新的方便麵在食品業中不過九牛一毛,頂新或旺旺在產業中的規模都不是A咖,但台灣媒體有計畫追蹤,除了阿里巴巴以外的大陸企業嗎?今年五月,鞋業代工龍頭廣東台資企業工人暴動,反映中國勞動狀況遽變,不僅是台商,各領域的業主都遇到因政府社會保障機制修正的空前考驗。如果要真正落實法令,老闆利潤大幅下滑。這些問題,媒體持續探究嗎?

政治的中國,不只是習近平的「中國夢」,更不只有「鬥爭與貪腐」,人事更迭當然吸引目光,政治集會主軸才是關鍵。四中全會核心議題是「依法治國」,廿三日閉幕時提出「依法治國升級版」文宣。如果真正依法,重視靈活運用人際網絡的台商,勢必要調整經營策略(單單是勞動合同法就大有學問)。如果處處依法,老百姓的食衣住行,將受到更多約束。如果處處依法,香港的民主就面對框架。但是除弊興利的法,又提供新的機會。

問題是:對大陸的法,尤其是那些與企業經營密切相關的法,媒體幾乎隻字未提。

媒體工作者能否用功一些,善盡言責,仔細整理,告訴台灣的閱聽大眾該如何面對中國,尤其是真實日子裡的中國。

fsj 提到...

波特:經濟策略與政治 不該混為一談(節錄)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3/9021901.shtml

【聯合報╱記者林上祚/專訪】2014.10.25

全球競爭力大師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應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邀請來台,並於昨日接受本報系專訪,針對反服貿論述,波特表示,中國大陸國力永遠會比台灣強大,中國向來主張台灣是中國一部分,也未排除對台灣動武,「選擇不與中國貿易,無法改變上述事實」,務實的作法是藉由兩岸經貿協議,讓台灣與其他國家建立經貿協議。

以下是專訪內容:

問:四年前您曾對兩岸簽署經濟協議(ECFA)給予很高肯定,今年台灣發生反服貿學運占領國會事件,不少民眾對兩岸協議有很深的疑慮,從全球競爭力角度,您有什麼看法?

反服貿論點 沒經濟基礎

答:中國大陸是台灣最大貿易夥伴,從地理、語言文化角度,中國太大,兩岸貿易往來必須簽署協議建立機制,否則會導致不公平競爭,兩岸貿易正常化必須持續,尤其是服務業貿易,畢竟台灣服務業相對封閉。

我了解服貿議題台灣在有很多爭議,但坦白說,反對陣營論點並沒有任何經濟基礎,完全是政治論述,擔憂服貿影響台灣主權獨立;但服貿簽訂,對台灣幾乎沒任何損失,不僅提供服務業成長機會,也為學運學生在內年輕人,創造更多工作與加薪機會。

服貿辯證存在太多情緒,對於中國大陸,台灣有二條路可以走,一是停止與中國經貿正常化,轉而其他國家簽訂協議,這是反對陣營希望的;二是透過中國貿易框架協議的落實,開啟其他國家的貿易協議,但其他國家與台灣簽訂貿易協議,係著眼於兩岸框架協議。

很多人擔憂台灣對大陸的貿易依存度過高,但相較於加拿大與墨西哥對鄰國美國出口比重高達七成,台灣對大陸出口比重約四成左右,台灣在貿易分散程度已經做得很好;事實上,台灣這幾年對東協的出口成長率,已有超過中國大陸的趨勢。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轉骨…波特開出五藥方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3/9021841.shtml

針對台灣當前的競爭力困境,全球競爭力大師麥可波特昨(24)日開出五帖藥方:減少在台灣做生意的成本、增加國際創投資金、強化語言與專業教育、對外門戶開放、提升服務業占GDP(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



◆ 政府「拚加薪」的根本之道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9021712.shtml

【經濟日報╱社論】2014.10.25

行政院長江宜樺近期要求跨部會研議為台灣人民加薪策略。江揆要求跨部會做好三件事,一是摸清楚這十多年來,台灣薪資原地踏步的根源;二是與國外相比,台灣的「凍薪」問題是否為獨有現象;第三是在政府現有加薪工具中,如何增列其他做法。行政院即將端出的「加薪組合拳」,也頗令外界期待。

與過去幾任閣揆相較,江揆願意從歷史及國際比較,務實找出台灣「凍薪」根源,以便祭出有效工具,值得肯定。不過,江揆必須體認到,近年來,國內雇主的「非薪資報酬」負擔,已站上歷史新高,除非景氣大幅好轉、業者獲利大幅改善,否則就算政府使出再多的胡蘿蔔與棍棒,凍薪現象還是不容易消融。

目前政府實施中的加薪工具,包括金管會推出「台灣高薪100」指數,協助投資人辨識樂意與員工分享獲利的上市公司;經濟部的科專計畫及勞動部標案,均會考核受補助與投標企業,是否為員工加薪;立院也正在討論「中小企業發展條例」修正案,將針對為員工加薪的中小企業,提供「加成減稅」待遇。

至於其他未來可能上路的工具,還有經濟部將推動公司法第235條之1修正案,明訂未來企業只要有獲利,就一定要分紅的強制條款。另外,一些像是要求企業充分揭露薪資資訊,或由政府適度補貼雇主勞健保等建議,也都由跨部會討論中。

相較過去幾任閣揆,江揆所處的時空,讓他有不得不積極謀劃加薪組合拳的理由。這些理由包括,在太陽花學運後,「分配正義」已深植民心,政府如不努力縮減勞資及各個世代間的分配落差,只會加深社會鴻溝,也會讓政府想推動的各種「拚經濟」政策,容易被貼上只對資本家有利的標籤,造成施政困難。

正如《21世紀資本論》作者皮凱提(Thomas Piketty)所說,一旦政府未能改善財富累積於少數人之手情況,社會將發生動亂。今年正逢九合一大選,後年台灣還有2016年總統大選,從政治權謀角度想,台灣不僅亂不得,執政黨此刻不討好選民,更待何時?

不過,江揆必須體認到,鼓勵企業加薪,必須考量企業負載力,否則容易「殺雞取卵」。主計總處資料顯示,去年國人的「非薪資報酬」占整體薪資報酬比重,已上升至13.85%,創歷史新高。這說明,台灣的勞動報酬結構正在改變,當雇主的勞健保、退休金負擔愈來愈沉重,除非企業獲利驚人,否則很難逼迫企業繳出讓人滿意的加薪成果。

政府與其想方設法創造加薪工具,不如回歸基本面,好好設想怎樣提升企業加薪能力,及強化員工賺取加薪機會的能耐。從總體面來看,當景氣繁榮時,企業願意分配給勞工的報酬通常會增加,意即景氣與薪資存在連動關係;從個體面來看,員工能否賺取高薪,除了與自身能力、工作時間有關外,也與產業型態、公司規模與地域差別有關。

換言之,政府的「拚加薪」課題,其實也是在問,政府有沒有能力再創台灣經濟奇蹟?有沒有辦法讓產業提升附加價值,創造更多高薪的產業與工作機會?而台灣人民是不是配備足夠的知識、技能與跨國移動的能力,準備迎接一份高薪的工作?

網路鄉民常說:「只出得起香蕉的公司,絕對只請得起猴子。」政府督促企業拿出比香蕉更好的待遇時,也必須想想,怎樣讓台灣的產業與企業都能變成大金剛。台灣的經濟困境與競爭力問題,不先對症下藥,就很難奢求企業幫忙,讓員工也能過上足夠滋潤的富裕生活。

fsj 提到...

壓低成本 不如提高價值
http://udn.com/NEWS/OPINION/X1/9025107.shtml

【聯合報╱謝文堂/企管顧問師(台中市)】2014.10.27

假油事件接二連三爆發,從以前看新聞經常可以看到許多「造假」、「偽劣產品」充斥版面,塑化劑堪稱代表,對岸也發生過重大的毒奶粉事件牽扯到台灣的製造廠商。另外「仿冒品」、「代用品」新聞屢見不鮮。嚴重的禍國殃民貽害子孫,輕一點的欺騙民眾,賺取不當利益。這樣的事情絕非偶發,也不會沒有理由就此消聲匿跡,問題的關鍵就在於不正確的「成本」至上觀念。

節約成本是對的,企業經營、家庭生活及個人節省是必要之惡也是美德。加上現今提倡環保節能減碳,節省乃符合潮流趨勢。不過要切記,節省是省「不必要」的浪費,或是進行改善工程提升效能。

由於市場競爭、人與人之間的競爭、人與環境的競爭是現實的,往往在供給方提供產品或者服務的過程,為爭取更多「客戶」的青睞,降價求售不失為一大手段,但要降低售價,顯然不外乎降低利潤,或是降低成本,因為每個人價值觀不同,因此有些人選擇薄利多銷(利潤降低),有些人則是想維持利潤,所以選擇降低投入成本。換個角度講,要創造客源或提升效能很難立竿見影,而降低成本馬上可見成效。

在降低成本的過程,偷工、減料、代用、造假、減少必要性的管理支出,都是現成的方法。成本是要維護品質的必要基本支出,而這些降低成本的方法卻跟節省毫無關係,反而是把必要的基本支出刪減了。消費者沒警覺的被矇騙,或是大而化之的消極支持,都會使得這樣的亂象一直存在。如果我們無法認清「成本」的觀念,那麼就只能繼續活在這種不時擔憂的日子裡了。

事實上,提高價值才是王道。提高價值就是採用創造、創新,或是精益求精。當我們看到吳寶春拿回冠軍,加上他的堅持所做出來的麵包,吸引了一批死忠的愛護者;再看那些美食節目與台灣行腳的故事,講述的奮鬥案例與老店的成長,都可以發現他們的共通點是堅持與改進!他們並不是不怕競爭,正是因為市場競爭如此激烈,而他們選擇的方法是提高價值。同樣的,價格的差異也反映了客戶群的接受度與區隔。iPhone始終保持著百分之五十的利潤,他們在賺創新的錢,也持續在做降低成本的事,壓低的是製造廠商的空間,而這些製造商為了提供合乎品質的產品更需要精益求精。

要有競爭力,有很多法門,成本固然要節約,但絕非昧著良心降低必要的成本,追求價值提高才是王道!



◆ 陳立恆/創新—台灣與以色列的咫尺天涯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9025102.shtml

【聯合報╱陳立恆】2014.10.27

經由以色列駐台代表的轉介,遠道來台做教學研究的以色列化學教授Ehud Keinan,向我提出做一場專訪的邀請,他笑稱這是他想要轉行做專業作家的起點,除了專訪之外,他還希望我能推薦其他幾位同樣值得被世界認識的台灣創業家與企業家。

原來,他想寫一本關於台灣創新與創業的專書。

他來自以色列,一個號稱世界級的創意之國。有人說,那裡的土地上流淌的不是奶和蜜,而是創新能力與創業精神,雖然戰火頻仍又市場狹小,卻還是吸引了微軟、Google等世界一流企業在此設置研發中心。這樣一名從砂礫、爭議與磨難的創新國度中走出來的傑出人才,和台灣產業交流合作的過程中,如此驚豔於台灣產業與人才的創新能力,覺得台以之間應該互為攻錯。我欣喜之餘,除了和他分享我的創業故事,我也好奇於他的觀點與思路,希望透過他來了解以色列的創新精神。

教授形容以色列人的創新渴望,受到民族歷史、宗教信仰與自然環境的影響,時常澎湃洶湧一如脫韁野馬,往往甚至需要旁人在後面適時攔阻一把,才不會太過狂妄失速。他的豪語可不是夸夸其談,根據統計,以國平均不到兩千人,就有一個人創業成功,而且每年在世界經濟論壇(WEF)關於全球競爭力的發布中,以色列國民擁有專利權比例總是傲視全球。然而,如果僅憑這些資料數字,台灣的創新精神也不遑多讓,單以台灣中小、微型企業雇主數目占總人口的比率,我想絕對是兩千分之一的好幾倍;再者,同樣以科技為國家產業主軸的台灣,我們的專利總數也一直名列世界前茅。

弔詭的是,如果任何人以為台灣與以色列非常相近,顯然太過樂觀,以色列除了是全球頂尖企業的研發重點基地,其人均GDP超越台灣達一萬美元之譜,而且能在美國上市集資的企業總數更使我們望塵莫及,所以說,台以之間的主觀距離其實相當遙遠。那麼,究竟是哪一個毫釐的差錯,讓台以之間的創新精神有著如此失之千里的咫尺天涯。

教授某種程度上回應了我的疑惑,他也發現台以之間的創新精神不大相同。他認為台灣偏向製造,而以色列則著重研發;我卻認為台以之間存在著追求「創新」的本質差異,台灣長期以來不乏自力更生、滿足內需與外銷的創業意願,但嚴重欠缺影響世界、吸引外資的創新視野。以專利權為例,以色列多屬於具有開拓性的核心專利,而台灣多屬於防守型的應用專利;因為以色列人為了國家民族的生存而創新,我們則是為了個人前途或企業發展而創新。

雖然同為兩個政治環境特殊,內部也都不團結的蕞爾小國,他們因為民族興亡、匹夫有責的信念,可以擁有前仆後繼的頂尖人士為其國家貢獻熱血與才華,如同Keinan教授雖然在化學領域地位卓越,卻還是願意放下身家性命三赴沙場、對抗外侮甚至受傷仍不悔;而我們的社會最近好像充斥著只為個人逐利、不顧國家名譽以及他人死活的「黑心油」式的「技術創新」。

於是在Keinan大讚台灣人情溫暖的談笑風生之間,我不由得平添一種咫尺天涯的愴然心涼。

(作者為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創會理事長)

※ 相關報導:

* 雲端做公益 善耕365上線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9025960.shtml

台灣網路圈傳奇人物姜豐年再出擊,一手打造的雲端公益平台「善耕365」今(27)日正式上線。姜豐年說,台灣做公益的觀念日益普及,卻沒有一個完整的公益平台,能將所有需要幫助者及志工單位快速媒合在一起;因此他創辦了「善耕365基金會」,將以O2O(Online To Offline)模式,打造新形態公益媒合平台。



◆ 退休早 就業難 台賦閒人口飆破百萬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027000039-260202

工商時報 2014年10月27日 記者于國欽/台北報導

行政院主計總處甫完成調查指出,我國今年前三季平均廣義賦閒人口升至101萬人,創歷年新高,全年預期將首度升至逾百萬人,主因近年公部門與民間企業55~64歲提前退休人數快速增加所致。

行政院主計總處指出,我國不在勞動市場的「非勞動力」今年前三季平均為817萬人,其中有些是為求學、有些是為料理家務、有些是因為高齡或身心障礙、還有些是想工作而不找工作;還有一類較少被注意的就是賦閒人口。

依主計總處調查,廣義賦閒人口(賦閒及無法歸類者)今年前三季平均已升至101萬人,是歷年同期首次突破百萬人。

主計總處官員表示,賦閒人口增加是因為台灣人口逐漸老化,55~64歲民間人口比重愈來愈高,而在這個年齡層提早退休(退離)的人也愈來愈多所致,包括公務員、教師及在民間企業受僱者平均退休年齡都太早。

依國發會統計,我國公務人員平均退休年齡由民國86年的60.8歲降至102年的55.4歲,教育人員同期間平均退休年齡也由58.0歲降至54.0歲;而依主計總處調查,企業部門的退休平均年齡在102年也只有57.4歲,不到60歲就退休的人有續增加的趨勢。

國勢普查處長黃吉實表示,我們工作環境對中高齡者並不友善,50多歲雖還未到退休年齡,但部分公司在業務緊縮時,中高齡者往往是被優離優退對象,這個環境讓不少人大嘆「不如歸去」而賦閒在家。

黃吉實表示,賦閒人口升逾百萬人,顯示建構一個對中高齡工作者友善的就業環境很重要,而部分國內企業沒把這些資深員工當資產,反而將其當負債的心態也必需調整,主計總處將會蒐集資料,針對賦閒與提前退休這一議題進行分析。

※ 相關報導:

* 大陸漁工/薪3萬起跳 漁民請不起陸漁工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1/9025115.shtml

大陸漁工為何不來了?原因除了台灣漁業環境變遷,大陸經濟起飛也是其一,漁工要求薪水從卅K起跳,漁民請不起。

十九歲就來台當漁工的劉墩興,今年四十二歲,他說,以前大陸生活苦,在家鄉一年才賺一萬多人民幣,整個村子有八成年輕人來台當漁工。

* 1.5年就想跳槽 陸缺工率高高掛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027000753-260301

大陸加速民營經濟轉型升級,根據LinkedIn商業社交網路服務網站發布的《中國職場人士跳槽報告》指出,民營企業員工待不到1.5年就打算跳槽,而人才需求持續高漲,是造成跳槽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即使提出「百萬機器人」替代人力的富士康,也始終飽受缺工困擾。

fsj 提到...

競爭力大師也束手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9027450.shtml

【聯合報╱黑白集】2014.10.28

競爭力大師麥可波特談到台灣的競爭力問題,認為癥結在薪資太低,使產業的成長無法帶動國民生活水準提升。他還說,看不到有什麼台灣無法克服的限制,是台灣把自己拖累了。

麥可波特對台灣經濟的把脈和診斷,其實我們自己心裡也很清楚:薪資多年沒有增加、法規環境不利、外資進入障礙太多等在在皆是。然而,我們把問題翻來覆去地談,卻總無法進一步推向具體改善的行動層次,無法集思廣益發想出有效的解決方案;也因此,問題只能拖著擺爛,甚至養在那裡當成朝野惡鬥的相罵本。

此處,就是麥可波特未能觸及的關節了。薪資不升反降,涉及產業結構轉型及企業社會責任的問題;法規環境落後,涉及龐雜的經濟法規修改;外商投資障礙太多,則涉及決策瞻矚及行政效能的提升;但這些問題全卡在政治,動彈不得。十幾年來,台灣朝野非僅不對話、不溝通,而且以互扯後腿為能事;所謂政黨政治,現實上被詮釋成「極力杯葛」,你的場子我不參加,你的提案我堅決反對。在這種「你死我活」的拚鬥下,一切都為爭奪權力,誰的心裡想著國家或百姓?

麥可波特是管理學大師,他也看出了台灣的成長矛盾及自我拖累;但如果我們自己不積極面對,又能期待大師開出什麼良方?就以最近一個月為例,全國捲在食油風暴之中,人民焦躁疲憊,整個政府從上到下似乎也就只有這件事情可忙,國家機器許多部門近乎停擺;擱置在立法院的各項法案依舊文風不動,低薪問題也只有外來和尚關注,這豈是正常的民主景象?

沒錯,是台灣拖累了自己。但當民眾想要台灣好起來,政治人物卻只想擺爛,那麼台灣病要指望誰來醫治?



◆ 明基、佳世達 推5點準時下班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028000041-260202

工商時報 2014年10月28日 記者袁顥庭、侯良儒/台北報導

李焜耀率領的明基友達集團,積極打造幸福職場!繼日前友達主動宣布縮減工時,將法定工時從雙週84小時、縮減至雙週80小時,佳世達、明基昨(27)日也宣布,11月起實行「5點下班」新生活政策,要讓員工幸福。

國內科技廠商若非生產線員工,多實施「責任制」,尤其是研發(R&D)部門,準時下班根本是奢望,因此過去發生多起「過勞」案例;昨天明基、佳世達主動提出「5時準時下班」新政,在科技業界引發廣泛討論。

佳世達與旗下明基電通昨宣布「5點下班新生活政策」,鼓勵員工彈性運用「off」時間,自我進修、從事健康休閒活動、拓展社交生活或多陪伴家人,間接促進公司的營運績效及整體競爭力。

佳世達總經理陳其宏強調,此次突破舊有遊戲規則打造創意型的組織,希望所有的員工能跳脫框架,於生活中注入更多能源,回到工作也能反思現況,在各領域激發出創新的表現。

面對佳世達、明基拋出下午5點準時下班的新政策。宏碁表示,正對現行責任制進行檢討。

據瞭解,宏碁人資部門在上週友達宣布縮減工時為80小時後,便針對「工時管理具體化」進行研擬,未來不排除由目前不需打卡的責任制,改為上下班皆需打卡的固定工時制,以落實公司不願員工過度超時工作的盼望。

至於華碩指出,尚無跟進打算,但希望同仁能在合理工時內,發揮最好的績效。目前華碩在規定的上下班時間中,保留半個小時的緩衝空間,以讓員工依個人或是家庭的需求彈性調整。



◆ 社論-查克柏格與庫克的「中國經驗」值得借鏡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028000043-260202

工商時報 2014年10月28日 本報訊

近期國際間有兩場商業大秀引起熱議,其一是臉書創辦人查克柏格(Mark Zuckerberg)在北京清華大學用中文演講與應答,驚豔全場;其二是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乘著iPhone新機在大陸開賣的勢頭再訪中國,並用英文與鄭州代工廠女作業員交談。在商言商,查克柏格與庫克當然都「演」很大,但這兩位美國頂級企業家之所以願意「演」,無疑凸顯出中國已是個大到不能忽視的市場,給足這個新興強國面子,為自家企業賺足裡子,彼此雙贏兩利,又何樂而不為?

查克柏格在清華演講中自陳,學中文的原因有三:「第一,我太太是中國人。她在家說中文,她的奶奶只說中文。我想要跟她們說話。幾年前我和太太決定結婚。我要求她教我中文,她非常吃驚。第二,中國是偉大的國家,所以我想學。第三,普通話很難,我一直說英文,但我喜歡挑戰。」換言之,查克柏克學中文是「公私兩顧」,動機加乘,從成果論,也再度印證臉書的成功絕非偶然。

整整4年前,當查克柏格首次宣布「每天花1小時學習中文」,我們即曾以《從臉書創辦人開始學中文談起》,評析這位80後創業家的一小步,極可能預示著全球將邁出「中文熱」的更大一步。彼時26歲的查克柏格尚未與華裔女友結婚,他論及學中文的理由是:「我認為中國的價值觀遠不同於美國,因此在跨入該國前,我要花大量時間研究中國,好好想清楚在這個市場該怎麼做。」他更期許臉書有朝一日能在中國成為有頭有臉的熱門網站。

4年之後,即使查克柏格統御的「臉書國」每月活躍用戶超過13億人,已不下於中國人口,即使他的中文能力已猛進到可以演講與應答,中國卻仍是臉書可望不可及的「夢土」,不過,查克柏格並未因此將中國妖魔化。成長於和平紅利時期的他,沒有冷戰世代「反共抗俄」的包袱;成長於網路數位時代的他,也不受實體國界的束縛。所以,他選擇以中文直接與這個「價值觀遠不同於美國的偉大國家」軟性溝通。

對於臉書迄今無法暢通於中國,查克柏格的解釋卻是:「臉書已經在中國了!」因為透過臉書廣告,臉書幫助中國公司拓展國外客戶,例如聯想在印尼就用臉書廣告賣新手機。此外,臉書也與杭州、青島等城市合作發展專頁,分享中國文化,幫助世界其他國家連結中國。

查克柏格這番詮釋看似阿Q,其實不然。不同於實體國界的壁壘分明,網路的世界無際無邊,透過海外迂迴轉進本土,進而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登陸的確可以不必登「陸」。

今年臉書10歲,查克柏格30歲,臉書股價在他結束中國行之後剛好創下每股80.67美元的歷史新高紀錄,為其億萬富豪的身價再添幾十個億。但賺錢從來不是這個年輕企業家的最終目的,他在清華演講中即再次強調:「我覺得最好的公司,不是因為創辦人想要成立公司,而是因為創辦人想要改變世界。」喜歡挑戰的他,想必把「改變中國」視為人生一大目標;才而立之年的他,多的是時間去知中友中,進而影響中國。

相對於查克柏格「撂中文」的語驚四座,蘋果執行長庫克在富士康鄭州廠與女作業員比鄰而坐,還盛讚對方英文講得比自己好,戲碼較為老套,與政治人物懷抱小孩的畫面同屬「樣板戲」。儘管如此,透過庫克個人推特(twitter)的放送,「蘋果帝國」的子民仍感受到這位新帝有別於賈神的親民作風。

4年前,當查克柏格開始學中文之際,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已病入膏肓,雖然庫克兵符在握,但新品產銷仍維持以英語系國家優先的賈神作風。隔年10月賈神辭世,庫克正式接班,走過產品與股價盛極而衰、觸底奮起的3年,直到今年9月iPhone 6/iPhone 6 plus問世後席捲全球市場,輿論才全面改口宣稱「蘋果已從後賈時代進入庫克時代」。

庫克時代的蘋果,特色之一就是與中國保持友好關係。相較於4年前,如今中國對蘋果而言,是更密不可分的世界工廠,也是更重要的一級市場。因此,激勵鄭州工廠的員工士氣,就是在磨亮蘋果的賺錢利器;盛讚中國女工英文說得好,就是在表彰中國生產線的國際化程度;與中國官方交好,正是在排除任何不利於蘋果創新(如Apple Pay)的政治性屏障。巧合的是,蘋果股價也在庫克結束訪中行程後,以105.22美元再創股票分割後的新天價。

對比國際間的中國熱,台灣近年年輕一代把「知中友中」與「媚中賣國」畫上等號,把「逢中必反」視為時髦的論述,甚至出現「學習中國歷史與文化是浪費時間,唯有先本土化(母語化)才能國際化」的奇妙思維。尤其在台灣太陽花學運與香港占中兩相呼應下,越來越多新生代相信可對中國「以硬碰硬」。人不輕狂枉少年,我們無意對熱血青年潑冷水,卻也衷心希望不要發生「以卵擊石」的悲劇。不管是想要改變中國,抑或「利用」中國,都該好好借鏡年輕查克柏格與老成庫克的「中國經驗」!

fsj 提到...

「台灣被消費毀了」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9029878.shtml

【聯合報╱黑白集】2014.10.29

雲門在北京演出,林懷民感慨大陸觀眾素質「三級跳」,台灣卻栽在劣油風波裡拔不出來,人心、價值觀、道德感、行動力都沒了。他憂心的是台灣「被消費毀了」,知識階層在消失,沒有人關心文化,大家只求能生存就好,這是個可怕的泥淖。

從文化的角度看假油風暴,確實讓人備感沉痛。大企業為了逐利不惜出賣靈魂,小市民則在浮沉不定的商品風潮中,淪為只求在飲食和消費中追逐「小確幸」的弄潮兒。而「供者狡詐,需者易欺」的淺薄消費文化,卻撐不住台灣人「以食為天」的寄望,最後人人都成了受害者。

一轉眼,這波黑心油風波已延燒了兩個月,有兩百多家廠商受到衝擊,十一個國家拒絕我食品進口,直接經濟損失達一百多億元。然而,在召開過兩次「國安級」的食安會議後,我們尚未看到政府提出「災後重建」的計畫或時間表;難道說,政府打算讓這種每天宣布一波商品下架的日子延續下去,等著人心的悲涼自動「沉底」?

所謂「災後重建」,簡言之,就是政府不能耽溺於查緝和下架,而必須提出積極手段來止血療傷,讓社會從揮之不去的躁鬱中喘一口氣。在行政層面,要建立安全有效的食品管理制度,重建民眾信任;在民事層面,需將企業禍首和受株連者的界線釐清,並協助受害者求償;在觀念層面,則應趁機向民眾和業者宣導食品安全知識,減少加工,減少外食,聰明消費。

林懷民所謂「台灣被消費文化毀了」,其實指的不只是這場油風暴,還包括近年民眾不關心國家大事、不重視社會文化、懶得深度思辨的風氣,大家以美食、消費和購物填滿生活為已足。也因為缺乏深層關切,一陣食安風暴就吹得台灣七倒八歪。



◆ 連麥可.波特都不解的台灣低薪問題(節錄)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6&f_SUB_ID=5913&f_ART_ID=542776

今周刊 2014/10/29 【文/楊紹華】

「這真是讓人百思不得其解……。」10月24日,國際競爭力管理大師麥可.波特〈Michael E. Porter〉應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邀請來台演說,對於台灣十餘年來的薪資停滯現象,他坦言自己想不出病因。

他說,過去十年台灣經濟表現優於韓國,但這樣的競爭力卻沒有反映在薪資水準上,「這很奇怪。」麥可.波特是當今世上最負盛名的國際競爭力大師,「奇怪」兩個字從他嘴裡脫口而出,本身也就是怪事一樁了。

其實,大師的疑惑多半來自於前提設定有所偏誤;「台灣經濟表現優於韓國」,這個前提,不盡正確。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資料,若以本國貨幣計算,過去十年台灣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了43%,韓國成長44%,兩者相比,差距的確不能算大,但若計算方式改為美元,台灣的成長率略增為49%, 韓國則是暴增至90%。

換成美元計價 台灣GDP成長率敬陪末座

如果把亞洲的幾個主要新興經濟體相互比較,更可發現台灣過去十年經濟表現的「獨弱」現象,在以美元計價的GDP成長率數字中,越南、菲律賓、印尼都繳出200%以上的成績,新加坡與泰國也有超過一倍的 成長幅度。

台灣為何低薪?如果麥可.波特看的是美元計價的名目GDP,應該就能豁然開朗;當然,我們的政府也該轉換視野,如果面對質疑時,只是搬出與國際貿易現實脫節的「台幣計價、購買力平準GDP」數字,試圖說服人民「在島內可以自給自足」,那麼,永遠看不到台灣低薪的真正原因。

※ 「報告大師 台灣的低薪問題在匯率」全文詳見「今周刊電子雜誌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392-111542」

* 富國經濟衰退 更多孩童陷貧窮
http://www.cna.com.tw/news/afe/201410290325-1.aspx

生活在已開發國家的孩童未必都能衣食無虞。2008年金融風暴重創許多歐美國家經濟,更暴露富裕國家的貧窮問題。

* 國民年金 148萬人沒繳費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9029172.shtml

衛福部社會保險司司長曲同光昨在「參加國保、幸福有保」海報比賽頒獎典禮上指出,國民年金開辦6年多以來,仍約有4成、共約148萬民眾沒有繳納保費,有的民眾不願繳納,也有人不知何謂「國民年金」,需加強宣導。

fsj 提到...

女人妳最大!產檢假5天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3/9032220.shtml

【聯合報╱記者許俊偉/台北報導】2014.10.30

勞動部釋放利多,擬修正「性別工作平等法」將現行男性三天全薪「陪產假」拉長到五天外,也將為女性一口氣新增五天全薪「產檢假」,另現行三天可不併入病假計算的女性「生理假」,將從無薪變半薪。「小確幸」新制有機會年底或明年初上路。

勞動部說,軍公教勞等受雇員工均適用性平法,適用人數有九百多萬人。

不過,軍公教目前相關措施多已優於法令,修法後主要受惠對象將是勞工,粗估每年受惠人數至少卅一萬多人,但雇主一年約要增加十二點六億元的成本。

妻子預產期在年底的姜先生說,希望立法院快點通過,才有機會趕得上多陪太太;即將步入禮堂的陳小姐則說,婚後懷孕若要產檢,就不用再犧牲特休或補休假了,「太讚啦!」

勞動部長陳雄文說,性平法並無女性產檢假,立委李昆澤等人提案修法新增八天或五天的產檢假,經檢討後,目前健保孕婦產前檢查給付次數為十次,每次約半日,決支持修法新增五天全薪產檢假。

男性目前則有三天全薪陪產假,勞動部參酌健保剖腹產住院給付天數為五日,且考量男性有陪妻子生產的實際需求,支持立委王育敏提案修法將陪產假拉長到五天。勞動部說,若配合前後兩周的周休二日,男性等於可連休九天陪伴生產的太太。

至於生理假,現行女性每月可請一天,併入病假(一年卅天)計算,享有半薪。但外界擔心排擠生病請假的需求,立院去年底三讀通過生理假可有三天不併入病假,但雇主也無須給薪。

立委江惠貞等人加碼提案,欲將上述三天的生理假,比照病假享有半薪,勞動部認為可促進職場性別平權,也支持提案。換句話說,女性未來一年將有卅三天的半薪假可請病假和生理假。

立法院社福衛環委員會今天將審查相關修正案,預料應可初審過關;若三讀通過後,未來若雇主拒絕員工請假,可開罰二到卅萬元。

※ 相關報導:

* 女職員 近9成沒請過生理假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3/9032183.shtml

勞動部調查,去年女性受雇者曾申請「生理假」的比率僅約一成,有一成五的人根本不知道原來還有生理假可以請;法令雖提供每月可請一天、等於一年可請十二天的生理假,但平均一年申請日數只有三點四天。

根據勞動部今年公布的「工作場所性別平等概況調查」,女性受雇者僅百分之十一的人表示去年曾請過生理假,年紀愈輕者請假的比率愈高;公司規模愈大者,請假的比率也愈高。

* 勞動部嚴管 在外工時須記錄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9032095.shtml

勞動部近日將針對「在外工作」受雇者的工時認定,發布指導原則,將要求雇主清楚記錄勞工的工時,超過正常工時,則應給予加班費。

這項行政指導影響所及,包括各家公司經常在外跑的員工、保險及各業業務人員、媒體記者等,以及老闆在下班後以line或電話要求員工加班,都將適用這項工時認定原則。



◆ 職災新法 勞工全面強制納保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9033163.shtml

【聯合晚報╱記者蔡佩芳/台北報導】2014.10.30

千萬勞工受惠 投保薪資上限到5.78萬

行政院會上午通過職業災害保險法草案,打破五人以上企業才強制納保、投保薪資上限4萬3900元兩大門檻,草案規定所有受僱勞工都採強制納保,並提高職災投保薪資上限到5萬7800元,勞動部估計將有1002萬勞工受惠。這項草案將送立法院審議,行政院希望盡速立法過關。

勞動部將職業災害保險相關規定,從勞工保險條例抽離單獨立法。勞動部次長郭芳煜在行政院會後記者會說明,目前四人以下公司不用強制納保,適用受僱勞工約987萬人,勞工職災保險法草案擴大適用範圍,涵蓋所有勞工,約1002萬勞工受惠。

郭芳煜說,費率部分包括行業災害和上下班災害費率,依不同行業的工作風險有所不同,平均約0.22%,由雇主全額負擔;例如員工薪水3萬元,每月僅增加30元,不至於增加雇主太大負擔。至於投保薪資上限,目前為新台幣4萬3900元,以後可能將提高到約5萬7800元。若勞工未來發生職災,請領的給付增加,雇主也可抵充,對雇主與勞工都是雙贏。

草案規定,保險分為強制加保、自願加保及特別加保;給付種類包括醫療、傷病、失能、死亡、失蹤給付。至於保險費,全額由雇主負擔,但透過職業工會或透過職業工會或漁會辦理加保,無固定雇主或屬自營作業者,由被保險人與政府負擔一定比例。

行政院長江宜樺表示,勞動部將職業災害保險相關規定,自勞工保險條例抽離單獨立法,並將受僱勞工全面納入保障範圍,適度提高給付水準,同時明定按年提撥保險費的一定比率,辦理職業災害預防及重建業務,有助減少職業災害發生,增進勞工健康與生產力。



◆ 我見我思-六千萬的一堂課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030000892-260109

中國時報 2014年10月30日 謝錦芳

一位是矽谷具40年經驗的天使投資人,一位是來自台灣、謊稱擁有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的騙子,結果這位山寨MIT博士精心策畫了「華人版龐氏騙局」,讓矽谷資深天使投資人付出200萬美元代價,上了畢生最貴的一堂課。

華人版龐氏騙局

《矽谷天使林富元的投資告白》作者、矽谷橡子園創投共同創辦人、多元創投、遠盟康健董事長林富元,在新書中揭露「華人版龐氏騙局」,整個過程有如華爾街最大詐騙案馬多夫龐氏騙局的翻版。這位山寨MIT博士名為胡可正(Albert Hu),外表光鮮亮麗,可惜為人一點也不正,他一手策畫的騙局坑殺矽谷投資人逾650萬美元(新台幣近2億元),2013年1月遭美國法院判刑12年7個月,目前正在牢裡服刑。

天使投資與一般創業投資或私募股權投資等機構投資人不同,真正的天使投資是完全用自己的錢投資,主要在創業初期、風險最高時投入;由於風險非常高,相對獲利也非常大。

2005年,林富元在橡子園創投擔任專職,在天使投資有豐碩獲利,經常應邀到各地演講,並出版多本投資相關書籍。有一天,胡可正來到他的演講會,主動遞上名片,表明自己手中有多檔對沖基金,操作績效在30%以上,其中某幾年更高達50%以上。

「很多人想進我的基金,都是像您這樣有成就的社會知名人士,基本上我的基金是封閉式的,金額滿了不再開放。不過,聽了您的演講,您是我們很希望引進的成功者,所以特別為您開放。」口才一流的胡可正把自己基金績效說得天花亂墜,很快取得林富元信任,於是前後投入200萬美元。

當時,林富元以為碰到了全世界最天才的基金經理人,沒想到這是他一生最蠢的投資。2008年9月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破產,引發全球金融海嘯,前納斯達克董事長馬多夫的龐氏騙局爆發了,2009年6月,馬多夫因坑殺投資人逾180億美元,被判刑150年。

馬多夫案引發林富元與其他矽谷投資人緊張,開始要求贖回,胡可正以各種理由拖延,有一天竟然失蹤了。林富元主動向美國聯邦調查局檢舉,經FBI調查,胡可正提供的所有資料全是假的,包括公司地址、財務報表、簽署的會計師事務所都是偽造的。這麼多假造的資料,竟然騙倒多位矽谷的投資專家,林富元事後坦承,自己的確是看走眼了。

太過完美都不真

累積40年投資經驗,對風險有較高承受力的林富元,這次慘賠200萬美元,究竟學到什麼教訓?他說,「太過完美的人或事,都是不真的。」由於胡可正來自台灣,將來出獄後可能再度招搖撞騙,林富元把這個騙局公諸於世,避免更多人受害。從馬多夫到胡可正,全天下的騙子共同特色,就是善於利用人性的弱點。如今雨過天青,林富元慶幸自己已從別的投資補了回來。

※ 相關報導:

* 富人避稅難 「美國公民代價大」
http://udn.com/NEWS/WORLD/WOR6/9031162.shtml

美國大使館門前的簽證隊伍,眾多中國富豪投資移民美國的高漲情緒,都昭示著美國「戶口」的巨大吸引力。但美國國籍似乎也是一座「圍城」,有人想進來,就必然有人想出去:於是美國富人排隊放棄護照的一幕也在同時上演。原因則主要是稅務問題讓他們感到沮喪。

據美國廣播公司(ABCNews)報導,美國財政部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放棄美國國籍或綠卡的人數增至776人,而去年同期僅為560人,同比增長39%。今年前三季總計已有2353人放棄國籍,全年可能超過去年創紀錄的2999人。近年來,放棄美國國籍的趨勢幾乎呈直線上升態勢。紐約稅務律師康諾斯表示,「有時候,做美國公民要付出的代價讓人感覺不值得做美國公民」。

* 印度查避稅黑金 超過千億美元
http://anntw.com/articles/20141030-lQB4

為弭平貧富差距、降低財政赤字,印度新總理莫迪上任後便積極蒐查逃漏稅,截至29日已發現有627人藉由開設海外秘密帳戶、購買房產的方式躲過數千億元稅賦,此名單已上交最高法院。印度財政部長指出,名單中不乏黨政高層,為顧及當事人顏面,決定暫不公布。

莫迪在競選期間曾經打出「落實公平賦稅」的口號,因此上任後立即成立一支特別查稅隊,專門調查有錢人的海外帳戶。目前雖還不確定逃稅總數,但被查出的627人都有匯豐日內瓦分行的帳戶,光是瑞士的海外帳戶就有超過1.4兆美元的存款,逃漏稅至少高達5千億美元。

fsj 提到...

名家觀點/修勞動法規 勞資一起來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9034532.shtml

【經濟日報╱魏千峯】2014.10.31

工總理事長許勝雄日前指出,政府在修正訂定勞工權益法規時,應考慮符不符合憲法的比例原則,當天勞動部長陳雄文表示,他無法回應,因許勝雄並沒有明確指出是關於哪一方面的比例原則。

綜觀中華民國憲法,第10、13、15條談人民或勞工生存的基本原則,152、153條講政府制訂保障勞工政策,及154條談勞資糾紛。每條皆與勞資雙方權利義務有間接或直接相關,但就是沒有任何一條提到勞資雙方的比例原則問題。

而歸納憲法中心思想,其實講究的是勞資雙方共存、共榮與平衡和諧,甚至還帶有一點社會主義的色彩,在追求國家跟企業發展的同時,也要保障勞工工作權。

許勝雄並不具有法律背景,工總又為資方代表,我們可合理延伸他的說法。他應該是認為目前修法方向過度偏重勞方,提醒政府切勿失衡,這樣一想,其實全盤皆通,憲法中有沒有明訂勞資比例原則,也變得不重要。

勞基法、勞保條例等存在,並不是要獨厚勞方、打壓資方,而勞動法規修法過程中溝通管道不良,形成兩造雙方永遠針鋒相對的難解局面。

即便解嚴20幾年,台灣長期以來仍舊處於撕裂或拉扯的狀態,無論是貧富差距或是勞資對立,現狀與憲法建構的理想世界有極大差距,不同立場的代表團體之間,互信與協商溝通上琢磨太少,以致形成今日如此局面,正如工總認為修法保障勞工太多、限制企業發展,而工人團體永遠看不見薪資成長、22K餘毒難清,也因此,現在修正的勞基法28條,成為兩造雙方意見矛盾分歧的主因。

以舊法來看,企業面臨倒閉,各方債權人同時索償,勞工的工資債權排在第三順位,於土地增值稅、地價稅、房屋稅、抵押及質權之後,當企業主所剩不多的資金就像一塊大餅,通常把前兩順位的債還完之後,到勞工手上就只剩碎渣,許多勞工花了大半輩子心血與時間,什麼都不剩,華隆關廠工人就是最悲慘的典型案例。

因此勞基法28條修法的重點在於提升勞動債權清償順位,站在勞工角度自然是一大福音,但對資方而言,又產生另一大難解困境。

許勝雄提到,若提升勞動債權清償順位,會影響企業的信用能力,這個顧慮在實務上的確存在,假想日後企業要向銀行融資,銀行也害怕倒閉風險,借出去的款項變成呆帳,企業無法融資,無法擴大經營或發展,變相扼殺企業成長機會,形成惡性循環。

因為立場不同產生不同看法,但又缺乏協商機制,問題仍舊無解,這正是缺乏溝通而產生的勞資對立,新舊法各有其不足之處,其實債權清償的優先順位確實可以再討論,要怎麼修、如何修、修了之後如何執行,勞資雙方應該要共同參與協調,才有和解達成共識的可能。 (作者是東吳大學法律系兼任副教授,曾任台灣法學會常務理事、勞動法委員會主委)

※ 相關報導:

* 關廠工人案 勞動部幾已完成退款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9035463.shtml

抗爭3年的全國關廠工人貸款案,今年3月勞動部撤回對聯福等公司關廠工人訴訟後,半年來已經陸續退還貸款戶清償款項。勞動部今天宣布,已經完成824件退款作業,此案正式結案。



◆ 職災保險/日僱勞工 可自願加保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9034549.shtml

【經濟日報╱記者林安妮/台北報導】2014.10.31

勞動部研議多時的職災保險法,不僅要求有固定雇主的正常受僱員工須強制納保,也同意包括臨時工在內的日僱勞工,可以自願加保,「做一天保一天」。為了滿足臨時加保者需求,勞動部將與便利超商合作,並開放手機App程式投保,「按一按,就可臨時加保」。

勞動部官員表示,日僱勞動型態加保,將採單一費率,而且只有幾個投保薪資級距,不適用現行複雜的投保薪資級距表。

※ 相關報導:

* 工作殺人…美每年5.4萬人殉職
http://udn.com/NEWS/WORLD/WOR6/9034293.shtml

美國聯邦勞工部數據顯示,近年來,平均每天有11名民眾死在職場,每年約有5萬人死於在職場罹患的疾病,也就是工作每年殺死5萬4000人,還使數百萬人受傷。



◆ 金融危機後 億萬富翁增一倍
http://udn.com/NEWS/WORLD/WOR2/9034699.shtml

【聯合報╱編譯陳韻涵/報導】2014.10.31

國際慈善機構樂施會(Oxfam)卅日公布報告,指二○○九年金融危機以來,全球億萬富翁人數增加一倍。樂施會呼籲政府對億萬富豪加稅,以確保全球兒童受教權並緩和全球貧富不均。

樂施會報告顯示,全球億萬富翁人數從二○○九年的七百九十三人,激增至一千六百四十五人。過去一年,世界前八十五名富豪的財產每天增加六億六千八百萬美元(約台幣兩百零四億元)。樂施會估計,前八十五名富豪中有十六位南非億萬富翁,諷刺的是,南非有三點五八億人陷於赤貧。

樂施會指出,全球最富有的一群人資產在金融危機中仍迅速增加,但他們並未分享經濟成長帶來的成果。樂施會執行長高德林呼籲世界領袖消彌貧富差距,他說:「這不僅是平等問題,世上有人餓死或無法獲得醫療照顧,這已成為生死議題。」

報告指出,若對身家逾一億美元的富豪徵稅百分之一點五,每年可增加七百四十億稅收;這筆錢能讓全球孩童上學,並補足赤貧國家醫療設備。樂施會呼籲各國平均分擔稅賦嚴懲逃稅,並改善女性經濟平等與權力。



◆ 貧富差變小? 我還是買不起房
http://udn.com/NEWS/OPINION/X1/9034652.shtml

【聯合報╱鐘重發/教師(彰縣北斗)】2014.10.31

日前,在報章看到馬總統表示「貧富差距近十年來新低」的新聞,但台灣民眾卻對「貧富差距縮小」依然無感。

貧富差距,一直是國家經濟發展與財富分配的重要指標。

政府不斷追求經濟成長,就是求富;更要在成長中追求平均分配,就是求均。

尤其「均」,一直都是社會安定的最重要指標,自古以來,對國君、官員、士人在為政時「不患寡,而患不均」之警語,即道出社會財富分布不均,是造成社會動盪、民心背離的主因。

現今,廣大的中下階層勞工,雖然拚命工作、加班或兼職,可是卻依然在窮忙中打轉—「愈窮愈忙、愈忙愈窮」。

沒有背景的學生,拚命讀書、補習或考證,可是卻在學歷中迷失—「愈學愈荒、愈荒愈學」,像掉入漩渦中的泳客,手要不停地努力划;像夢遊仙境中的紅皇后,腳要不停地往前跑,可是再怎麼努力,就是到不了盡頭、衝不出束縛。

然而現實就像買不起台北的房子,年輕一代無法安家立命一樣,多麼無奈!

在與學生家庭接觸中,發現有些家長努力兼職,不放過任何加班的賺錢機會;也有些家長努力的伸手,不放過任何申請補助的福利保障。「一樣米,養百樣人」,有人認真努力工作、賺錢養家活口,也有人樣樣伸手、視補助為理所當然。

當社會中,「富而好禮」的人性尊嚴與社會公義,能真正落實時:有錢人能賺有良心的錢,而更有錢,有錢人能誠實的報稅,而擴大貧富差距,否則政府有需要為這種虛飾的貧富差距縮減沾沾自喜嗎?想當然,民眾對貧富差距縮減的無感,也是理所當然的,不是嗎!

fsj 提到...

台灣薪資水準偏低的真相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9037144.shtml

【經濟日報╱社論】2014.11.01

全球競爭力大師麥可波特來台發表演講,對於如何提升台灣經濟競爭力,所開的藥方,基本上與多年來國內外專家的看法相近;但最具震撼性的說法,莫過於他直言對台灣經濟競爭力排名在第18,而薪資水準卻落到60名的現象百思不得其解,此亦顯示台灣的產業競爭力進步不夠。

大師的迷惑為各大媒體列為頭條標題,顯見國人對此也深有同感,同樣大惑不解。但正如管理上常說的,「魔鬼藏在細節裡」,將隱藏的細節發掘出來,謎底即昭然若揭。

台灣的薪資水準偏低,國人早怨聲載道,近年來許多積極進取的年輕人,就為了賺取較高的工資,不惜遠赴澳、紐等國為人做苦力,或者乾脆外移他國楚才晉用,都在反映此一事實。尤其連年薪資水準倒退回15年前,則不論經濟成長率如何,似乎都與領薪資的小民無關;而猶高談國家競爭力排名領先同儕,又有何意義?

但在此表象之下隱藏著一個十分巨大的矛盾,值得進一步探索。儘管經濟成長率已落到保3保2,既已剔除物價波動的影響,比諸成長率尚不如我們的眾多國家,台灣薪資的表現本不應落於人後。若論所得分配不均,成長果實多落入富人之手,與台灣的現實情況又扞格不入;因為在世界各國之中,台灣向以所得分配相對平均而傲人,這正表示,在台灣的平均每人所得之中,薪資比重較一般國家更高而非更低。

另一方面,一個總體競爭力領先群儕的國家,其薪資卻停滯不前,遠落於人後;則總體競爭力之提升究竟所為何來?代表何事?而且這並非最近偶一發生,乃是多年來持續見到的事實:則兩者之間必有一是、亦有一非。

此一矛盾的出現,關鍵在於衡量的基準失當。總體競爭力的衡量,是以各項國力指標來衡量,很少以美元來測計;而薪資水準則是直接以美元匯率換算而得。因此後者受美元匯價的影響遠大於前者。

但直接以匯率為基準計算各國相對所得與薪資,其誤差極大,早為公認的事實。原因在於,可在國際市場頻繁交易的一般貿易財,以國際交易媒介換算的價格幾無差異;但更大數量的非貿易財,既無法藉進出口揚低抑高,在各國之間,其出入即可能十分驚人;而且與該國的國內物價水準關係極為密切,其分量遠超過於國際價格相去不遠的貿易財。

因此一個物價水準長期持穩的國家,換算成美元的薪資水準即可能明顯低於物價長期偏高的國家。正因為如此,經濟學家乃嘗試將各國平均物價的差異弭平,以購買力平價(ppp)做為基準衡量更貼近真相的每人所得,受到普遍的重視。

以ppp設法消除國內平均物價差異之後,原本遠遠落後於日、德、法、英、義乃至南韓的台灣每人所得,竟一躍超越德、日、英、法、義,幾為南韓的兩倍,排序完全扭轉。如前推論,薪資與每人所得關係密切;則在各先進國家之間,台灣薪資水準的排序也應大幅向上提升。

除此之外,十餘年來,台灣的勞動保護快速增加,許多正常薪資外的給付或提撥大幅躍升。因而總計實質的全部勞動所得,上升頗多;這卻是從名目薪資水準無法確實反映出來的。將此與前者合而觀之,台灣薪資停滯實屬假象;若能以慧眼洞燭其真貌,與經濟成長乃至總體競爭力的表現實無矛盾。

然而洞燭真相,究非常人所能為力;而台灣人力資源投資的金額與效率連年凋疲、削弱勞動生產力也是不爭的事實。如果一面竭盡全力提升技職與正規教育的品質;一面則及時跳出全力抑低物價所導致的惡性循環,台灣薪資水準的上升,將如響斯應,大師的迷惑也可豁然開朗矣!

※ 相關報導:

* 陳冲出書 扳動轉轍器的思考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1/9037101.shtml

總統府資政、東吳大學講座教授陳冲關心時政、勤於筆耕,卸任公職以來,陸續在經濟日報等媒體,從各個面向談經濟、金融乃至整體社會政策議題,這些於2013、2014年間發表的文章,即將即結成冊,以「扳動轉轍器的思考」為名,於11月6日發表新書。



◆ 工作倦怠感 平均5.8月發作1次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26332

自由 2014-11-01

近92%上班族 曾對工作倦怠

〔記者甘芝萁/台北報導〕上班族工作士氣懶洋洋,到底問題出在哪?yes123求職網昨天公布「上班族倦怠與休假調查」,發現高達九十一.六%的上班族曾對工作有倦怠感,四十八.六%認為主因在「薪水少,常付出不對等」;調查也發現,平均五.八個月就會對工作出現嚴重的倦怠感。

對工作有倦怠感已屬普遍現象,調查發現,對於目前工作有倦怠感的比率就達五十五.八%,再以行業別交叉分析,又以大眾傳播業最為嚴重,比率達七十五%,其次為餐飲住宿與休閒旅遊業、科技資訊業、物流運輸業與文教業。

三聯科技 員工連休5天有獎金

為解決員工工作倦怠、有效分散員工的休假日,經營工業及車軌道等自動化監測系統的三聯科技資源運籌部協理陳秀蕙說,公司多為資深員工,因此推出輪休五天換獎勵金,鼓勵積極排休,粗估一年開銷約三十萬到四十萬元。

此外,只要參與公司、社團或組織學習活動,可集點累積兌獎,包括榮譽假、悠遊卡加值、現金等。陳秀蕙也說,家庭幸福,員工才更能專心工作,因此公司員工只要男性三十歲、女性在二十七歲內結婚,獎勵一萬二千元;家有未滿六歲幼兒,每年每人補助一萬二千元育兒津貼,離職率僅一%左右。

加薪或休長假 從倦怠中復原

yes123調查也發現,上班族的工作倦怠容易影響身心狀況,倦怠感的併發症主要有肩頸僵硬與腰痠背痛、暴躁易怒及常失眠等。上班族多認為,休長假或加薪才可以從倦怠症中復原,但實際上七成五的上班族只能選擇「打起精神硬撐過去,不耽誤工作進度」。

fsj 提到...

名家綜論/尋回科技產業的新創力量
http://udn.com/NEWS/OPINION/X1/9038685.shtml

【聯合報╱簡立峰(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2014.11.02

想有效擺脫台灣悶經濟的社會現象,結合產官學力量,全力協助年輕人投入新經濟、創造新產業是根本之道。

隨著物聯網的潛在機會大增,矽谷又開始重視硬體技術開發,多年不見的國際創投與科技大廠,紛紛來台尋找新投資標的,看似台灣的大好機會,卻發現以硬體見長的台灣,怎麼看來看去都是老面孔的電子大廠與頭髮灰白的企業老闆,想找家年輕人主導的創業團隊,相當不容易。台灣以硬體科技島自許,現在卻連硬體新創團隊都不多見,這凸顯台灣企業活力不足,及年輕世代在技術型創業情況不佳的困境。

沉寂許久的台灣創業圈,這幾年還是有不少年輕人勇於投入創業,不管是創意、國際觀、語言能力等,都有一定水準。近期就有不錯的成功案例。

專注於人工智慧、大數據技術的數位廣告平台沛星科技(Appier),最近就獲得投資過Google、Facebook的矽谷頂尖創投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的投資,這不僅是台灣第一家得到紅杉投資的公司,也是紅杉在中國與印度以外,首度在亞洲投資的新創公司,顯見台灣新創團隊,在國際上絕對有與人競爭的實力。然而,令人感到可惜的是,多數創業者並沒有如此幸運,他們往往還沒上國際舞台前就彈盡援絕。

由於台灣市場規模小,新創企業很難以台灣市場為目標,唯有具備深度技術實力,才較能受國際創投青睞。不可諱言,這些年來屬於技術型創業個案愈來愈少,國外人才回台創業更少。其實年輕的創業者還是不少,但並不熟悉台灣的硬體產業,未能充分運用優勢去創造更具競爭力的產業方向。

另外,學校所從事的研究與產業需求一直存在很大落差,這些創業者也很少能透過學校取得深度技術,深化競爭力。要為台灣新創事業注入新能量,唯有政府、學界和企業三管齊下,才能為年輕人創造有利的創業環境。

透過企業投資新創事業,甚至鼓勵員工創業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但這需要企業主的遠見與胸襟。企業中生代主管在累積一定技術與市場經驗後,絕對比剛畢業的年輕人有更多創業成功機會。

以Google為例,全世界各地都有許多員工自行創業成功的案例,Google也成立X實驗室培養新事業體。對Google而言,員工出去創業並不是人才流失,反而是力量的擴大,甚至不乏這些新創公司被Google高價併購回來的例子,這對Google而言絕對是良性循環。過去台灣的宏碁事業體、聯家軍等企業也有非常成功內部創業故事,但最近幾年已較少見。

技術之外,資金更是支持人才源源不斷加入新創事業的後盾。台灣絕對有充沛人才,否則不會有那麼多外國企業來台挖角。台灣社會也絕對有龐大資金,台北市一棟大樓動則價值數十億,這樣的金額足以投資千家新創團隊,各家可獲得至少數百萬資金,讓上萬年輕人為台灣產業注入活水。可惜目前在台灣掌握資本人士,較有意願投資房地產,卻多不願意承擔風險,投資新創產業。

在政府方面,除了協助鬆綁相關法規,營造良好的募資環境,更是重要。國發會最近研擬「創業拔粹方案」,將於台北花博園區成立「創新創業園區」,國發基金將配合引入國內外資金,都是創業圈值得注意的發展。若能有效引導台灣企業與資本市場,提升投資新創事業的意願,而不僅在房地產市場打轉,便能解決問題的核心。

另外,政府若能協助拉近學與產之間的落差,讓學術研究結果跟人才條件符合市場需求,也對產業的升級和人才培育有所助益。學術界的科研計畫本質上以教授發表論文與升等為目的,大多數政府經費並不要求學校教授取得企業配合款,造成企業與學校的研發始終走向兩條平行線,從國家資源的配置來看是很可惜的。

最近台灣在食安問題紛擾中,意外出現出口訂單創新高的驚喜,但仔細檢視這些訂單,大部分與新款iPhone的需求強勁有關。台灣經濟目前仍高度依賴電子業為國際大廠代工,這樣的經濟模式多年來並無改變。然而,在電子業外,非常需要發展其他可依賴的新興產業。政府帶頭點火投資新創事業、企業鼓勵員工創業、學校積極彌平產學落差,讓年輕人投入新經濟、創造新產業,台灣產業方可尋回新創的力量。



◆ 社論-產業升級轉型才能創造經濟動能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102000027-260202

2014年11月02日 本報訊

經濟部最近正式啟動「產業升級轉型行動方案」,將力促產學研共同推動「調整產業結構」與「轉型升級」,整合工總、商總等7大公協會、工研院與台清交成大等22個法人及學校能量,主動協助產業升級。這是馬政府執政以來,少見具有企圖心和全面優化台灣產業結構的作為,我們在肯定此方案的積極性之餘,也必須提醒政府唯有加強執行力之落實,誘導企業「全面投資」於產業的升級轉型,才是讓台灣經濟真正脫胎換骨的正辦。

當前台灣陷於「經濟成長動能不足」和「薪資成長停滯」兩大困境,整體產業附加價值和競爭力下滑,無疑正是國家經濟發展所面對的基本課題,而誘導企業投資高附加價值的技術、產品或服務模式,乃是創造經濟動能的關鍵。

今年以來由於全球景氣維持復甦,手持行動裝置推陳出新帶動高階製程晶圓代工、晶片設計、封測、DRAM等接單暢旺,使國內外機構紛紛上修台灣今明年成長預測,例如亞洲開發銀行(ADB)最新經濟展望報告,將台灣今年的GDP成長率預測,自4月所估的2.7%調升為3.4%,明年成長率也由先前估值3.2%調高成3.3%。惟值得注意的是,日前工研院產經中心(IEK)公布第4季製造業趨勢預測,雖然將今年製造業產值成長率上修到3.26%,但對於明年製造業產值成長率的預估卻大幅下降至2.86%。製造業產值成長率減緩,勢必將拖累台灣的經濟成長,這是政府不能輕忽的隱憂。

究其原因,除了面臨中國大陸房市泡沫、歐元區景氣低迷、地緣政治風險升高、伊波拉疫情蔓延、美元升值亞幣波動、聯準會升息等6大風險,而影響全球經濟成長與台灣的外貿環境外,IEK也特別強調,中國大陸近年供應鏈持續在地化,各產業進口替代策略已逐步實現,已造成台灣製造業外銷大陸動能減弱。

另外,根據IEK預估,若明年中韓FTA生效,而兩岸貨品貿易協議談判卻無實質進展,則未來3至5年台灣製造業產值將存在極高的衰退機率,預測衰退幅度將介於1.59至3.85個百分點,其衝擊將極為劇烈,唯有全面帶動台灣產品的差異化與高值化,大幅提升實力,才是確保競爭優勢的長遠之計。

面對這樣的困境,經濟部所研擬的「產業升級轉型行動方案」,主要透過「維新傳統產業、鞏固主力產業、育成新興產業」等三大主軸,以及「推高值/質-提升產品品級及價值、補關鍵-建構完整產業供應鏈體系、展系統-建立系統解決方案能力、育新興-加速新興產業推動」四大策略進行,鼓勵企業提升智慧、綠色及文創之高質化產業內涵,期望透過方案的推動,未來高質化製造業產值的占比,可由2013年的42.61%提高至2020年60.40%,出口值占比可由47.20%提高至63.12%。

該方案的方向與策略,的確是讓台灣擺脫競爭力衰退與低薪資困境的可行方法,也相當具說服力。然而,政府在推動此一方案時,仍然必須解決下列影響廠商投資行為的問題,才能創造具體成果:

第一,方案中提出「高質化製造業產值的占比可由2013年42.61%提高至2020年60.40%,出口值占比可由47.20%提高至63.12%」等目標,的確具有引導產業轉型之效果,但是對業者而言,他們關切的是:高質化製造業的定義為何?那些產品、技術或服務,屬於高質化範疇?尤其當前民間投資意願低落,最大的原因是產業界對未來缺乏方向感和充滿不確定性,因此業者更加關切各個產業在未來五年十年的發展願景、全球市場競爭地位,以及升級轉型的途徑與藍圖。主管部門對此均應提出具體的規劃方向,才能發揮引導作用。

第二,「育新興」的重點產業範圍涵蓋智慧校園、智慧城市、B4G/5G、下世代半導體和影像顯示、3D列印製造、新醫材、創意生活、風力發電等,這些領域都具前瞻性與戰略意義,但是政府目前也有許多其他重要方案與科技專案正在推動中,本方案與既有方案和科技專案間之關聯性如何?未來業者如何藉由產學研合作參與其中,或是運用新興技術(如3D列印製造)進行轉型,尤需全盤性的規劃,並確定參與的研發與企業團隊,才能有效推動。

第三,人才及技術的培養和投入,將是技術升級和能量累積的關鍵,但是隨著台灣主要產業與大陸、韓國的重疊性越來越高,各國高薪挖角台灣技術人才的情況也日趨嚴重。對此,行政院院會日前通過修正產業創新條例,增訂員工獎酬工具及技術入股緩繳所得稅5年等相關措施,的確有助於創造誘因,提供有助於企業界留才、育才、攬才及技術引進的條件,就此行政院應積極與立法院溝通,加速法案的審查通過,才能真正營造加速產業升級轉型的有利環境。

※ 相關報導:

* 社企論壇/韓國將發行社企債券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9038740.shtml

為了營造有利社會企業經營環境,韓國將發行亞洲第一檔社會企業債券。韓國社會企業網絡總裁李重永昨天表示,首爾市政府也與大宇證券、韓國社會投資機構簽署備忘錄,計畫投入一百五十萬美元委託非營利組織(NPO)改善邊緣青少年學生的學習能力。

fsj 提到...

殭屍法案 勞動契約法一躺78年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9041146.shtml

【聯合晚報╱記者程平/台北報導】2014.11.03

國民黨立委江惠貞要提案修正「勞動基準法」,將勞雇簽訂「競業禁止」及「最低服務年限」的條件做更明確規範。勞委會早在民國99年就有修法規畫,打算另訂「勞動契約法」,但立法過程牛步化,現在發生勞資爭議,法官只能依判例判決,沒有適用法條可依循。

勞委會原本也是想要修正「勞動基準法」,將勞雇間「最低服務年限」及「競業禁止」約定條件做明確規範,之所以會遲遲沒有完成立法,勞動部勞動關係司專委黃琦雅說,由於當時修法牽涉到訂定「勞動派遣專章」,爭議性太大,因此沒有繼續往前推。

黃琦雅說,國民政府早在民國25年就公布原「勞動契約法」,卻碰上西安事變所以沒有施行,直到民國100年行政院檢討,決定重新修正後實施,以完整勞資雙方權利義務,所以就規畫將「最低服務年限」及「競業禁止」等條文,移到「勞動契約法」規範。

只是「勞動契約法」並非沒有爭議,勞資雙方都相當關切,因此就算已經辦了好幾場公聽會,聽取建議及溝通程序還是必須要做;勞動部也希望,在「勞動派遣法」有進度後,「勞動契約法」也開始往前走。

至於現在江惠貞提案,要將「最低服務年限」及「競業禁止」規定在勞基法中,黃琦雅說,如果有些重要的議題,立院覺得勞資雙方有適用的急迫性,勞動部沒有反對的理由,但就主管機關而言,會希望訂定「勞動契約專法」,讓法治體系能完整清楚。

※ 相關報導:

* 競業條款緊箍咒 小編輯:還能做啥?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9041144.shtml

許多公司為了避免商業機密隨著員工跳槽遭對手知悉,或避免員工流動量太大,都會在勞動契約中訂有「競業禁止」及「最低服務年限」條款;但各行各業都可能有競業條款,對多數勞工並不公平,目前也無法可管。

曾被「競業禁止」條款限制工作的許小姐說,她剛踏出社會什麼都不懂,到一家線上教學軟體公司面試「文案設計課程編輯」,面試時公司並沒有提到有「競業禁止」條款,直到正式報到上班後,公司人事單位才告知日後離職不能從事與公司相關之工作。

許小姐說,她擅長的工作就是文案編輯,如果第二分工作不能相關,「那還能做什麼?」許小姐不解,她做的是最基礎的文案編輯工作,哪有什麼不可告人的商業機密,公司根本不是怕員工洩露商業機密,只是不想讓員工流動率過高。



◆ 觀察/悲憐被2字頭綁架的辛世代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9041202.shtml

【聯合晚報╱記者陳素玲/特稿】2014.11.03

勞動部今年8月拍板明年基本工資漲到20,008元;今年9月行政院長江宜樺出席青年政策論壇會議,隨機詢問台下十位年輕人,有五位薪資不到2.2萬。

上述兩件事看似沒關連,但背後卻顯露出國內平均薪資14年不漲,國內基本工資快要追上年輕人起薪的扭曲現象,政府不應輕忽「基本工資等於起薪」的負面效應。

「基本工資」原意在保障弱勢底層勞工,可憑勞力賺取足以生存的工資,因帶有社會福利意涵,各國陸續立法推行「最低工資」,並逐年調漲。

台灣早年經濟起飛年代,每年提高基本工資,爭議不大,但1997年後隨著台灣產業外移,長達十年未召開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在2007年重啟會議,每年都引起勞資激烈對抗。

國內薪資水準停滯不前,使得近年基本工資討論愈趨政治化,偏離客觀調整,扭曲了基本工資機制。

政府明知起薪低與基本工資調漲是兩回事,但在社會不滿低薪的氛圍下,政府決定基本工資不調的難度,遠比調漲更高。

14年來,我國新鮮人起薪原地不動,但近十年我國基本工資已從15,840元漲到20,008元,增加4,168元,逼近職場新鮮人的起薪22,000元。

曾有工商大老說,「如果基本工資跟一般勞工22K(2.2萬)差不多了,老闆會用大學畢業生,還是20K(2萬)的邊際勞工?」

五年前教育部因應經濟不景氣,廠商聘僱人力意願低,青年就業不易,善意推出22K職場體驗補助方案,卻意外成為拉低新鮮人起薪的幫凶。

勞動部此刻除了認真評估基本工資公式可行性,也應正視基本工資調漲可能拉低年輕人起薪的負面示範效應,不要重蹈「愛勞工,反而害勞工」覆轍。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學者警告:基本工資恐變起薪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9041197.shtml

我國基本工資投保人數持續飆高,占比自八年前的4.5%,增加到去年的24.9%,多達242萬勞工以基本工資投保,學者警告若市場起薪不漲,基本工資卻一直漲,兩者拉近後可能造成起薪下修,「基本工資變起薪」。

....台大國發所副教授辛炳隆說,基本工資調漲是希望市場薪資跟著往上調,但近年只看到基本工資一路漲,市場起薪不動如山,反而是以基本工資投保的人數節節高升,「似乎證實基本工資可能造成市場起薪向下修正效果,這是值得注意的趨勢」。



◆ 社企論壇/台推廣公平貿易緩慢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9040275.shtml

【聯合報╱記者黃昭勇/台北報導】2014.11.03

消弭飢餓與貧窮,除了援助、捐贈,消費者也可以發揮大力量。香港樂施會教育經理蘇培健(Stanley So)指出,改變消費習性,直接向小農購買,或是透過公平貿易的方式讓小農有合理收益,就能夠改善全球貧窮的問題。

蘇培健昨天應邀在台灣社會創新創業學會舉辦的第六屆社會企業國際論壇演講,他表示,樂施會計畫來台發展,推廣公平貿易與講師訓練等課程,希望結合台灣的能量,擴大影響力。

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FAO)統計,全球有八點五億飢餓人口,每天攝取熱量不到一千八百卡,平均每九人就有一人飽受飢餓威脅;但其中八成的飢餓人口,卻是提供作物的在地小農。蘇培健說,原因就是全球化下的貿易結構,對小農不公平。

蘇培健分析,全球百分之七十的糧食供給,控制在五百家公司手上,這些跨國企業利用各地資源,提供大量化、低價產品,導致全球約十五億個糧食生產者處於弱勢。

蘇培健指出,要改變這樣的貿易結構,其中一種方法就是推廣公平貿易,用契作、長期提供較穩定的收購價格,改善小農收益。蘇培健認為,台灣推廣公平貿易進展緩慢,很大原因是還沒取得國際公平貿易的認證資格,導致台灣廠商的認證費用與時間成本都高。

※ 相關報導:

* 「真人版Google」新北1999評比奪冠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2/9041075.shtml

新北市政府1999市政服務專線,獲得2014台灣服務業大評鑑金牌獎後,又獲得2014遠見雜誌服務業大調查便民專線類「五星服務獎」第一名。

評鑑單位指出,新北市1999得第一的原因,包括面對民眾五花八門的提問,都能態度親切,耐心傾聽,主要的關鍵因素是善用資訊科技與大數據分析,使得新北1999 市政服務專線有如「真人版Google」,迅速聰明解惑。

fsj 提到...

盛治仁/看不見的商譽效益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9042486.shtml

【聯合報╱盛治仁】2014.11.04

這段時間以來黑心商品的新聞不斷,讓我想起三年前讀過的一本書,「商譽管理」。書中開宗明義提到,一家企業的執行長,最掛心的兩件事情,就是人和企業商譽。

對於違法失德製造黑心商品的企業,商譽的維護已經不需要討論,本文聚焦在一般企業在快速變遷的大環境下,如何建立並維護商譽的討論。除了一般對產品品質的商譽之外,我們想特別聚焦在道德商譽的建立與維持。

美國民調顯示,人們對企業的信任程度越來越低,跟當今的媒體生態有很大關係。廿四小時的新聞頻道,和快速串連的社群媒體網絡,對企業的檢驗和監督是過去的媒體環境所做不到的。任何一個客戶或員工在網路上的不滿留言,都可能對品牌造成傷害。廿四小時的新聞頻道則會將熱門事件的社會情緒帶到最高點。

另一方面,社會對企業道德的要求也開始了另外一個新的脈絡,例如反對童工、鼓勵支持公平交易的產品如咖啡等來保障弱勢生產者。具備強烈利他精神的企業和品牌則大受歡迎,例如TOMS每賣一雙鞋就捐一雙鞋的營運模式,以及冰桶挑戰幫助漸凍人的創意行銷手法,都顯示了社會標準的演變方向。在這個不斷變動的大環境下,每一個企業都應該思考如何建立自己品牌的道德價值觀。

這些價值觀,不見得只反映在公司的重大決策上,往往在相對的小事上,因為主事者的疏忽或忽略外界感受,也會引起自己未預期到的社會矚目和反彈。例如在二OO八年底金融風暴時,美國三大車廠執行長到華府請求國會協助紓困,但是他們都坐私人飛機到華盛頓去開會。這個動作成為美國社會反車廠的共識標記。同時AIG集團也在得到聯邦政府貸款協助的同時,依照既定計畫犒賞優秀業務員去高檔度假村接受按摩水療服務,並依原來合約發給高階主管大額分紅。這些事情都引起了美國社會的憤怒,並重創企業商譽。如果有一個貫穿公司上下的價值觀,當可避免類似情事重演。

要建立企業道德品牌,可以從對內建立幸福企業,善待員工做起。例如寶鹼在一八八O年代就開始做員工利潤分享;而台灣佳世達與明基則從十一月起實行五點下班政策等等,讓內部員工滿意。也可以選擇積極參與外部公益,例如台積電對高雄氣爆受災戶的協助,在助人之餘,建立良好企業形象,又讓員工獲得成就感與助人的快樂感。還可以從原料進口來源的選擇和內部的嚴格檢驗流程等,提升協助弱勢生產者並提供消費者最高品質的產品。每一個行業別和公司的狀況不同,可以選擇最適合自己性質與財務狀況的創意作法。

最重要的是,為股東追求最大的短期金錢收益,不再是唯一或是最高的判斷企業標準。即使從最功利的角度來看,其實犧牲短期獲利來建立企業商譽,長期來看,還是有助於未來的獲利。就算不是出於價值觀而是作為企業經營策略的選項,建立道德品牌還是正確的管理做法。從這個角度來看,極大化商譽,其實也在極大化利益。

企業為了營利而存在,如果單單追求利潤極大化的短期單一目的,就會出現許多違法失德的權宜作法。這段時間的負面案例應能成為明鏡,讓所有企業至少先嚴格檢視自己是否在法律和道德的基本規範上運作,否則付出的個人及國家社會代價都是極其可怕的。更希望進一步能深思如何在轉變中的媒體環境和社會價值裡,積極建立企業道德品牌,才是永續發展的基礎。

(作者為雲朗觀光集團總經理)



◆ Q3新申請專利案 年減七成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9042474.shtml

【經濟日報╱記者吳父鄉、陳昱翔/台北報導】2014.11.04

經濟部智慧局昨(3)日公布第3季本國廠商專利申請件數,專利龍頭的鴻海僅申請190件,較去年同期大幅減少70.7%,並較第2季減少17%,連續四季大幅衰退。

鴻海向來是台灣專利申請標竿企業,上季申請數大減至190件,但總量仍居各企業之冠。由於專利是企業競爭力重要觀察指標之一,業界關注「鴻海發生什麼事」之餘,也憂心全台企業競爭力正在走下坡。

鴻海昨天表示,集團專利布局依然完整,絕無縮手研發投資,仍將按其事業發展投資各類研發。回顧鴻海過去三年專利申請情況,從2012年第4季達到破千件的巔峰,迄今只剩不及五分之一,累計今年前三季專利申請量年衰退幅度逾61%。

鴻海自去年第2季專利申請數達849件後,已連續五個季度無法再創新高,近來每季專利申請件數也持續遞減,截至上季為止,已連續四季呈現大幅衰退,引發外界聯想。

經濟部智慧局認為,鴻海可能因內部策略調整,導致發明專利申請數量下滑;申請與持有專利均需付出成本,業者可能因考量產業需要取得平衡。



◆ 工研院催生 創新創業攀高峰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9/9042368.shtml

【經濟日報╱記者李珣瑛/新竹報導】2014.11.04

工研院董事長蔡清彥表示,工研院近年來鼓吹創新創業有成,繼去年技轉及衍生達創紀錄的九家公司,今年新創企業可望再創高峰達12、13家之多。他透露,最近三家生醫、醫材新創事業,募資作業都順利達成2到3億元目標,其中還出現日本知名企業爭取投資的熱況。

蔡清彥觀察指出,台灣的創投文化已經在改變了,不同於三、四年前創投多不願投資高風險新創公司;近半年來已有數家創投、銀行投資部門,定期、甚至逐月拜訪工研院篩選後進入「育成期」的新創事業,積極尋找投資標的。此外,並有個人的「天使」投資人,也開始投資台灣新創事業。

他指出,工研院今年7月衍生成立的臺醫光電公司,主要生產非侵入式血糖監測、及穿戴式心跳血氧監測儀。在增資的過程中,台灣創投業原本心存觀望,後來在日本醫材半導體業者意欲「全包」增資股的競爭下,才引發國內投資業爭相投入。

蔡清彥表示,工研院今年還有兩位副所長級主管,主導率隊成立衍生新創公司。其中,曾任工研院生醫所副所長、資深總監的生醫所曾錙翎,成立的「新穎生醫」,主要是針對糖尿病腎病變患者做「生物標記檢測服務」的新創企業。

新穎生醫董事長由曾錙翎出任,副董事長為國票金董事長魏啟林,國票金旗下的創投:遠鼎、華鼎及九鼎均投資新穎生醫。

另外,工研院材化所副所長王先知,今年底將成立「巨生生醫」,生產慢性「腎臟病缺鐵性的治療針劑」,已完成專利布局及動物實驗及募資作業,待公司正式成立,即可展開人體臨床實驗工作。

蔡清彥指出,工研院自2011年起鼓勵創新創業,成果逐步展現,去年技轉及衍生公司達九家,已創下歷年新高紀錄,也讓三年來的總累計新創公司數達19家。今年,迄今也有九家問世,年底前還有三到四家準備成立,確立今年新創公司家數將續創新高。



◆ 房價民怨 消基會建議參考日本「借家法」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9043469.shtml

【聯合晚報╱記者葉卉軒/台北報導】2014.11.04

國內房價高漲引發民怨,消基會今日建議政府參照23年前日本為無殼鍋牛制訂的「借家法」,儘速制定不動產租賃專法。

消基會董事長陸雲說,日本民間的租賃住宅約占住宅總數的三成(1343萬戶),而於1992年10月4日公布的「借家法」,規定租賃雙方任一方,在通知對方終止契約後滿一定時間,終止效力才生效。

地政士林旺根說,上述規定可避免承租人因所承租的房屋,遽然被追討而頓失生活據點,但我國目前的租賃關係,對此無特別規範。

消費者報導雜誌社長祝鳳岡指出,北市目前約12.3萬間空屋,空屋率13.4%,北市弱勢團體約需3.1萬戶,但目前台北市的社會住宅僅5700戶,若空屋能投入出租市場,可望解決民眾住的問題。2000年日本制定「高齡者居安法」,由地方公共團體提供高齡者優良的出租住宅,除提供無障礙居住環境外,同時給予一定的補助金。

fsj 提到...

王文華/按下自動摧毀鍵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9045215.shtml

【聯合報╱王文華】2014.11.05

美東時間十月廿八日晚上六點廿二分,「天蠍座」無人火箭發射,兩秒後,底部冒出火光。四秒後,指揮官按下自動摧毀鍵,火箭在空中爆炸。

我在這則關於失敗的新聞中,看到成功的關鍵。

第一,過去的成功不代表未來的成功。承接這次發射任務的「軌道科技」公司曾有兩次成功發射的經驗,但這次仍失敗了。另一家民間火箭公司「SpaceX」(由電動車大廠「特斯拉」創辦人穆斯克所經營)曾有四次成功經驗,今年八月也發射失敗。這些數字說明成功不單靠個人的天縱英明,而像發射火箭,還要靠複雜的外界因素。越困難的任務,天縱英明的重要性越低。所以想持續成功,還是得保持謙遜、步步為營。

第二,失敗後不必杯弓蛇影。這不是「軌道科技」第一次失敗,二○○九和二○一一年,它曾兩次搞砸NASA的衛星發射。但它其他的成功,讓NASA仍願意委以重任。NASA發言人說:「我們不需過度反應。這次失敗對未來的太空任務沒有影響,但讓我們更自覺這任務並不容易。」同樣有失敗經驗的「SpaceX」也不退縮,穆斯克仍做著大夢,公開宣示有一天要帶人類去火星殖民。對比他們的平常心,我們台灣人認為失敗可恥應全力避免,越成功的人出手越小心,創新自然就被壓抑。

第三,有自毀的機制和勇氣。我好奇按下自毀鍵的指揮官那十秒鐘的心理狀態。他應該是遵循SOP,但真正按下那個鍵也不容易。八月「SpaceX」發射失敗,甚至不需要人為決定,火箭偵測到問題,廿秒內自我摧毀。把這原則運用在人身上,遇到問題時,組織和個人是否有認賠殺出的機制,和決心?或者是繼續鄉愿、歹戲拖棚,最後造成更大的災難?

第四,學到教訓,重新來過。不怕失敗,不是因為擺爛,而是因為願意檢討,敢於重來。「軌道科技」在意外發生後說:「發射火箭是困難的任務,每次成功和失敗,都讓我們學到很多東西…我們會找到出事的原因,修正,再度飛行。」而十月卅一日剛發生試飛意外的「維珍銀河」創辦人理查布蘭森也說:「我們會從錯誤中學會改善安全和性能,然後一起繼續向前行。」

「天蠍座」火箭爆炸一天後,科技創投「創新工場」的董事長李開復在台北演講,提到台灣的創業環境的「病情」,今年沒有好轉。

我不禁把這兩件事連在一起,猜測台灣在創業,甚至整個產業創新的問題,都跟上面這四點有關。不管是政府、企業、個人,我們是不是太倚賴過去的成功、害怕目前的失敗、沒有機制和勇氣自毀,也沒有學到失敗的教訓?

八月「SpaceX」火箭自毀時,穆斯克在推特上輕描淡寫:「火箭的三個引擎自毀,沒有人受傷。火箭很難搞。」解決台灣創新、創業的問題,就像火箭一樣難搞。也許改善「病情」的方法,是自毀一些引擎,然後重新發射。

(作者是作家、「夢想學校」創辦人)



◆ 簽本票賠償 女大生超商月月做白工
http://udn.com/NEWS/SOCIETY/SOC6/9045116.shtml

【聯合報╱記者陳雨鑫/板橋報導】2014.11.05

黃女甫考上大學兼差到超商工讀,去年底被一名消費者詐稱先帶走30萬的遊戲點數,忘了帶錢晚點再付,最後卻一去不回,店長要求黃女簽下本票,2年內為公司賣命,每月扣薪資8500元,黃女9個月後受不了找勞工局幫忙。

勞資關係科長陳聖聰表示,20歲的黃女到勞工局求助時,已工作9個月償還7萬6500元,她哭著說,工讀時薪120元,每月為還8500元,一個月至少要上70多個小時的班,剛上大學課多,能用的課餘時間也只有70多個小時,等於每個月做白工。

勞工局介入協調後,勞工局認為資方沒有善盡訓練員工的責任,要求勞方全額賠償不合理,最後考量比例分攤原則,資方負責17萬3500、勞方從原本的30萬降為12萬6500元,剩下的欠款分50期償還,並協助黃女取回本票。

陳聖聰表示,本票的效力非常大,無論勞資關係為何,資方只要申請本票裁定,執行的速度會比其他的管道還要快,提醒勞方不要輕易簽下本票,有勞資問題都可以到勞工局協商。

勞工局統計,今年第三季總共受理960件勞資爭議案,其中以工資爭議的數量最多,為459件占所有件數的4成8,其次為資遣費爭議、第三為職災補償。

※ 相關報導:

* 陸新《安全生產法》最高開罰1億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105001195-260303

面對工安事故頻發,大陸官方新修訂號稱史上最嚴厲的《安全生產法》,將一般行政處罰額度提高2至5倍,對發生特別重大事故的企業最高可以處罰1000萬(人民幣,下同),對特別嚴重的再增加一倍,即最高至2000萬,約合新台幣1億的裁罰。

* 全球規模最大 日退休基金揭密
http://udn.com/NEWS/WORLD/WOR2/9045056.shtml

日本政府退休金投資基金(GPIF)宣布策略轉向,上調股票資產配置比率以提高報酬。以下為日經新聞整理GPIF介紹與重點:

資金來源

GPIF目前規模達127兆日圓(1.2兆美元),全球最大,財源包含全日本民眾須繳納的日本國民年金,以及受僱者在職時繳納的僱員退休保險。

※ 詳見原站。



◆ 唯有偏執與謙遜虛懷能成就大師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9045078.shtml

【經濟日報╱社論】2014.11.05

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芝加哥大學經濟系教授韓森(Lars Peter Hansen),3日來台,今天將參加本報舉辦的大師論壇。韓森教授自高中時代即展露出敢於挑戰權威的人格特質;畢業後到父親任教的猶他州立大學念書,旋即靠著優異的數學天份進入明尼蘇達大學攻讀博士。因為師承理性預期學派幾位開山泰斗,像是2011年經濟學獎得主的沙金特(Thomas Sargent)與席姆斯(Christopher Sims),在學習開展的道路上廣開見聞。

這些因緣際遇,注定他會以過人的膽識、創見深度與鍥而不捨的性格,在經濟學的前衛領域裡發光發熱。去年秋天,韓森與另兩位經濟學家,同屬芝加哥大學的尤金‧法馬(Eugene Fama);以及身兼暢銷書作者的耶魯大學教授,羅伯‧席勒(Robert Schiller),共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桂冠榮耀。

在充滿狀況與各種突變風險的金融環境中,經濟個體如何因應外在變化,來做出投資、避險等良好決策呢?經由其數十年如一日的構思發想下,韓森教授與學生輩逐步開發出一套統計定量的研究方法,並將其應用於資產價格理論的驗證上,能夠解釋資產價格與總體基礎變數群的對應關係;而這些方法,更已經被廣泛應用於金融市場與總體經濟學的實證研究上。

此次,韓森教授偕同其華裔美籍妻子蔣人瑞回到台灣,一同紀念老丈人台灣經濟自由化的導師蔣碩傑逝世20周年;同時,應邀在台北和台中兩地開講,分享其長年的研究心得和對金融市場運作邏輯的追蹤觀察。韓森教授所定出的講題是:「The Consequences of Uncertainty」(不確定性的後果),內容則集中在由歐美國家晚近所推動的金融管制立法,基於其研究與實證觀察來提出明確的質疑批判。

韓森教授與蔣碩傑先生在學術上有共同的研究興趣與思路發展的軌跡。兩人均從事總體經濟和金融市場的理論探討,但韓森教授更能以其優異的數理背景來從事模型建構;而隨著大環境的變動加劇,與倉皇應變下所做出的政策反應增多後,兩人又不約而同的選擇批判立場;特別是在不當的管理政策下,因而讓市場機能產生衝突化。

在台灣經濟轉型之際,當年曾盛極一時的王、蔣大論戰,以及「五鬼搬運法」的帶血批駁,在21世紀的量化寬鬆下卻再度現身,甚至成為沒有理論基礎的顯學。然而,一旦金融市場的管理趨於過度複雜時,則又會連帶造成私部門在資源配置上的無效率。

誠然,每一代人的急迫性議題與問題成因不盡相同,蔣碩傑先生的年代,正是在戰爭的烽火中,尋找人心良善與生產能力的釋放;不過隨著金融危機的發生,及政府影響範圍的擴大,卻讓問題變得更為複雜。更何況當政府決策的法理依據不夠透明時,就會對經濟個體產生許多「不確知狀態」(Uncertainty);這樣一來,自然會減少人心付出與優秀能力的表現意願,非常不利於整體社會的發展。例如,因應金融危機的發生,這幾年間美國國會即陸續修訂出「陶德─法蘭克金改法案」(Dodd-Frank)的內容。

韓森教授的研究應用,主要是在探討金融市場如何因應總體經濟衝擊。這當中所涉及的變數種類與關係雖然很複雜,幸好在複雜的情況下經常也能依序摸索出簡單的解決辦法,以簡馭繁,正可以減少研究者的「不確知狀態」。進一層說,金融市場的諸多管理主張,都必須立基於對人性的多元樣貌能有包容和樂觀的期待;願意對切身利害的追求能有尊重與理解,才能讓經濟社會真正達到美好境界。

fsj 提到...

企業志工服務:像心靈休息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2/9049811.shtml

【聯合報╱記者吳家宇/台北報導】2014.11.07

企業投入志工,形塑良好企業文化,同時負起社會責任。國際志工日將至,北市社會局昨天於市政府舉行「企業志工表揚活動」,表揚18家民間企業與財團法人代表。

受獎單位中,有企業長期認養鄰里公園,帶動社區居民參與環境營造。有的企業則推出「企業志工日」,帶著員工身體力行做公益服務。

伊士多手感烘焙長期提供免費麵包給社區內的課輔班、低收家庭等。為了讓小朋友拿到麵包時,能像收到禮物般感動,麵包師傅們都會特別精心包裝。

總經理詹陽宏說,兒童在發育時期容易肚子餓。他們固定會在每周找兩三天的下午時間發送麵包,讓小朋友寫完功課時能解解饞。他表示,平時店裡生產很多麵包,每個月只要多花一點錢,就能讓小朋友吃飽,何樂而不為。

關貿網路公司長期認養南興公園,除定期做植栽總整理,每天上、下班時,也會安排員工輪流去撿垃圾,維持環境整潔。關貿網路公司更利用其資訊長才,為公園經營臉書粉絲專頁,讓更多民眾能認識南興公園。

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2千名員工,有800名加入企業志工隊。他們每個月推出「一日陪伴」服務,至社福機構陪伴老人及小孩。

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主席于紀隆說,會計師工作辛苦,但志工服務對他們來說就像是心靈休息。另外,安侯建業更以專業回饋社會,提供台北市44家庇護工場財務輔導。

社會局長王浩表示,企業投入志工,不僅實踐社會責任,也使服務形態變得更加多元。表揚活動除感謝業者平日的服務,也希望能帶動更多團體加入行列。

※ 相關報導:

* 親子日 vs.父母日 反映世代更替
http://udn.com/NEWS/WORLD/WOR4/9050801.shtml

很多上班族小時候可能有過在「親子日」到父母辦公室參觀的經驗,如今有些企業卻興起舉辦「父母日」的活動,讓員工父母有機會瞭解成年孩子的工作性質。從「親子日」到「父母日」,無疑反映文化與科技變遷對現代職場的衝擊。

「帶父母上班」是就業社群媒體LinkedIn去年構想出來的活動,該公司6日舉辦第二次的年度「父母日」,讓全球的數千員工把父母帶到辦公室,讓年長的父母有機會瞭解子女的工作內容。

目前,已有16國家的五十多家公司和機構響應這項由「親子日」蛻變而來的職場「父母日」活動。因為很多公司體會到,很多父母年輕時為了讓孩子瞭解他們的工作,曾在「親子日」把孩子帶到辦公室參觀,但現在卻反而對成年孩子的工作性質感到困惑。



◆ 韓森:別讓金融監督 扼殺新創企業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S1/9050122.shtml

【聯合報╱記者喻文玟/台中報導】2014.11.07

去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系教授韓森,昨天到亞洲大學演講答覆提問時指出,政府不能為了強化金融市場監督,扼殺新創企業成功的可能,應釋出配套措施扶助。

亞洲大學、經濟日報、中華經濟研究院共同主辦的「二○一四大師論壇經濟高峰會」,昨天邀請韓森以「不確定時代的抉擇」演講。韓森強調,任何經濟決策或政策制定時,均應考量不確定的因素。

他說,預測經濟現象有局限性的方法,在有限認知基礎下,有時候簡單答案反而是面對複雜問題的最佳解決辦法。

韓森的夫人蔣人瑞是中研院院士蔣碩傑的女兒。她有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韓森演講結束,蔣人瑞主動說:「我也學經濟,大家有問題可以問我。」學生熱情與她互動。

亞大校長蔡進發、成功大學副校長何志欽、雲朗觀光集團總經理盛治仁也與韓森對話,交流明年全球經濟大勢。

盛治仁提問,台灣新創企業蓬勃發展,卻面臨資金籌措的困難,該如何解決?韓森認為政府不能為強化金融市場監督,而扼殺了新創企業,應釋出優惠貸款等配套措施,協助或扶持新創公司成長。

亞大學生請教韓森,在學校除了把握學習專業知識,還要學什麼?韓森建議商學院的學生,在大學裡要把統計、數學、寫作的基本能力學好,找出自己真正有興趣的領域學習,堅持到底,一定會有所成就。

校長蔡進發說,國際大師論壇邁入第五年,已先後聘請十三位諾貝爾學者蒞校講學,讓師生汲取大師寶貴經驗,昨天還有彰女、苗栗高中及高雄市立中正高中等校一百卅位高中生參加,近身向大師學習。

※ 相關報導:

* 韓森提建言:注資新創企業http://udn.com/NEWS/FINANCE/FINS1/9050054.shtml

面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韓森(Lars Peter Hansen)昨(6)日表示,政府應鼓勵有生產力的投資,尤其應鼓勵銀行或創投公司對新創企業挹注資金,協助他們成長茁壯。

* 盧森堡助企業避稅 歐盟徹查
http://udn.com/NEWS/WORLD/WOR3/9049956.shtml

國際記者組織披露的調查文件顯示,宜家家居(IKEA)、百事(Pepsi)等全球逾300家跨國企業與盧森堡政府締結祕密協議,成功避稅數十億美元,部分公司實際繳納稅率甚至不到1%。



◆ 服貿貨貿卡住 要有突破作法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9050024.shtml

【經濟日報╱社論】2014.11.07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目前躺在立法院動彈不得,貨品貿易協議又因兩岸互有堅持而僵持不下。看來在兩岸經濟合作協議(ECFA)中居於核心地位的兩套協議,必然會在「韓中自由貿易協定」完成之後,才有可能生效;甚至會在「韓中自由貿易協定」生效後對台灣造成嚴重衝擊之下,才會讓台灣見棺掉淚、朝野終獲共識對陸方妥協簽署,屆時極可能是裡子、面子一起輸。

然而,即使面對如此艱難的情境,任何執政者都必須概括承受,並將社會的長遠利益置於短暫的政黨利益之上,為國家前途做出明智的決策。因此,目前除了中美洲五國、紐西蘭及新加坡外,如何擴大台灣自貿協定對整體貿易的涵蓋範圍,絕對是施政的急中之急。但是,目前政府因應簽署的策略還是令人擔心,似乎並未在今年的「反服貿運動」中學到足夠的教訓。

要成功簽署、並通過一項自由貿易協定並不容易,除了要事前詳細研究彼此各種產業的相對競爭力,預測相互開放市場之後的後果和淨效益之外,也要深入了解對方的諮商策略、據以擬定我方的攻防策略和技巧,而這些,都需要耗用資源,投入時間和人力去進行深入研究。

此外,還必須在談判前就和社會互動,了解各界的看法、讓民眾了解我方面對的困難、可能要做出的讓步、可能獲得的利益,以及政府將提出的各種協助產業因應的方案,以免「簽而不過」。

韓國和美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後,韓國曾有兩萬農民對國會包圍施壓,讓國會議員畏懼、放棄表決並從後門溜走;之後韓國政府和美國繼續協商、提出更多資源、進行更完整的產業協助方案,才讓美韓自貿協定生效。

以兩岸服貿協議為例,政府事前並沒做過甚麼深入研究,只有粗略的模型研究;某部會曾委託智庫進行兩岸少數服務產業的研究,居然是在簽署協議時「同時」完成的。政府簽署開放的某些產業,負責的部會居然事後才發現自己是主管機關,對這個開放的產業一無所知、連事後都無從評估其影響,這種談判模式在全球可說是聞所未聞。政府諮商時的判準,主要是諮詢產業公會或協會;但代表公協會提供意見的通常是大廠商,中小企業的聲音完全聽不到,所以反服貿的服務企業不少,其實是十分自然的事。

中國大陸許多地方政府的規範會讓中央政府的開放效果大打折扣,若不研究這些規範的影響,在諮商談判時以配套處理的話,就會產生「開大門,不開小門」的現象,屆時我方大門一開對方長驅直入,但對方大門一開我方卻處處碰壁。若缺乏深入研究、提出談判對策,就會表面上對方「讓利」但實際上卻是我方「吃虧」。據悉,陸方為簽署ECFA,耗費數億元新台幣深入瞭解台灣產業;台灣卻是既不知彼、也不知己地進行談判。

不做研究,就不了解門道。新加坡在和美國的諮商中,爭取到星國在鄰近的印尼經濟特區中投資生產的電子產品,可以免關稅地由新加坡出口美國;韓國爭取到投資在北韓開城生產的部分產品可以免關稅出口美國。不深入了解,在談判中就不懂得援引、比照來爭取。

兩岸經濟合作協議,若未能爭取到陸方「政府採購」的大幅開放,就難以宣稱陸方對我「讓利」。以開放產業的數目字已經無法說服國人,在陸方「非關稅貿易障礙」重重之下,項目比較並無實際意義。我國官方不重視研究,立法院也是一看到研究預算就要大刪,我們只好矇著眼到處找人簽署協議。

兩岸近來互動氣氛不佳,貨貿協議中陸方不會輕易對台管制進口的830項農產品放手;政府迄今不和學界、農民互動尋求解套方案,似乎要讓談判無限期拖延。馬總統要求各部會準備好,2020年要加入泛太平洋夥伴協定(TPP),行政院可以這樣不積極地作為而拖到2020年嗎?

fsj 提到...

14類勞工 明年元旦起揮別責任制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9053872.shtml

【聯合報╱記者許俊偉/台北報導】2014.11.09

從早忙到晚的美容美髮師、交案前以公司為家的廣告企畫人員,還有銀行經理、證券商外勤業務等十四職類勞工,明年元旦起將揮別「責任制」,回歸勞基法工時、休假規範,每天正常工時只能八小時,加班也要有加班費。粗估至少五萬多人可望和責任制說「拜拜」。

勞動部說,屆時雇主若仍以責任制為藉口,要求這十四職類勞工超時工作或沒給加班費,將可開罰二到卅萬元,甚至得公布違法雇主姓名。

勞動部勞動條件司說,勞基法規定每日連同加班最多十二小時,兩周總工時不得超過八十四小時,每月加班時數則不能超過四十六小時,七天至少要有一天例休,國定假日也應正常放假。

不過,考量部分職類的工作特殊性,勞基法也放寬特定職類勞工經主管機關指定適用責任制後,將可不受上述工時、休假規範,由勞雇雙方另行約定即可。

但國內勞工工時長,爆肝情況屢見不鮮,外界將矛頭指向是責任制遭濫用,經檢討後,勞動部決定一口氣把十四職類的勞工,排除適用責任制。

擔任髮型設計師的Rick說,美髮師平時休假少,國定假日也不能休,每天早上十點多前就要進公司做打掃,要是遇到客人預約的時間晚,忙到晚間十時後也是家常便飯。他雖樂見政府願讓他們「喘口氣」,卻也高度懷疑雇主會給加班費。

勞團則批評責任制是過勞元凶,呼籲勞動部應修法廢除責任制。勞動部坦言,確實存在責任制遭濫用的情形,但實務上不可能完全廢掉責任制,但可重新檢討適用對象。

勞動部說,責任制並非無限上綱,必須是勞動部指定適用的職業,且勞雇另行約定的契約也得報地方主管機關核備。十四職類明年排除適用後,仍有四十一職類適用責任制,包括保全人員。

※ 相關報導:

* 王文淵:盲目加薪會加速通膨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109000029-260202

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表示,加薪應符合市場機制,景氣好、需要人才時,企業自然會加薪;若勉強透過人為干預、盲目加薪,只會加速通貨膨脹,反倒降低實質所得,侵蝕調薪效益。他認為,台灣過去便是如此,才會讓通貨膨脹過度發展,造成實質薪資偏低窘境。

※ 現在沒加薪,物價還是漲不停。



◆ 住院醫師納勞基法 勞動部有共識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9053864.shtml

【聯合報╱記者許俊偉、鄧桂芬、董俞佳/台北報導】2014.11.09

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昨赴勞動部抗議,訴求將醫師納入勞基法保障。勞動部說,已與衛福部和相關團體多次研商,有共識未來將以住院醫師納入勞基法為目標;納入前,衛福部會先訂定工時、職災補償、休假等指引,並納入醫院評鑑標準。

抗議活動還傳意外插曲,一名女警疑似體力不支昏倒,原本來抗議的醫師改救人,所幸送醫後無礙。

醫勞小組執行委員陳宥任說,國內近半醫師受雇於醫院、診所,不適用勞基法,沒有工時、職災等保障;十八間教學醫院中,有三間平均每周工時超過九十小時。

奇美醫院前住院醫師蔡伯羌工作時心肌梗塞導致記憶缺損,最後丟了工作,她的妻子昨也出面控訴。指她上法院向醫院求償,法官卻認為醫師非「勞工」,無法求償。

衛福部醫事司長王宗曦說,改善醫師勞動條件須不影響民眾就醫,衛福部已在執行住院醫師值班照顧床數合理化、每人每日照護床數上限十五床、訂定住院醫師每周總工時不超過八十八小時等改善措施。

另為爭取就業平權、反就業歧視,近三百位身心障礙者昨天也從勞動部遊行至凱達格蘭大道。勞動部說,包括就業服務法、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都有明定反歧視條款,未來將繼續落實,並持續公布未足額進用身障員工的企業。

※ 相關報導:

* 美國更換健保 恐收2份帳單
http://udn.com/NEWS/WORLD/WOR6/9052992.shtml

保險業人士說,透過聯邦網站購買2014年健保的人,如改向另一家保險公司購買2015年健保,可能變成兩種計畫都有投保紀錄,並在明年1月接到兩份保費帳單。其他一些今年就停止繳保費的人,可能發現自己被自動重新加入原有計畫。

fsj 提到...

設計型工業 台灣新希望
http://udn.com/NEWS/OPINION/X1/9057834.shtml

【聯合報╱李家同/清大孫運璿榮譽講座教授(新竹市)】2014.11.11

在過去,我們有一陣子非常擔心工業大批外移,原因無非是大陸和很多國家的勞工工資比我們便宜,我們稱之為工業空洞現象。這個現象大概是不可能扭轉的,唯一解決的方法是工業轉型,使得勞力密集的工業被轉換成腦力密集的工業。也就是說,不能再完全依靠大規模生產的工業,而必須要有一個有自己技術的工業。

值得欣慰而且驕傲的是,我們已經有一個新型的工業,我認為可以將這種工業稱之為設計型工業,有別於過去的生產型工業。我們近幾十年來一直有的積體電路設計工業,完全是腦力密集的工業,因為主要是靠工程師設計各種形式的積體電路。可是,最令人高興的是,機械方面的設計型工業已經蓬勃發展。

工具機工業就是典型的設計型工業,當然他們也生產工具機,但是這些工具機工廠的賣點不僅僅是他們的生產技術,而是在於他們有自己設計的能力。工具機的核心元件是控制器,而這種控制器設計的技術也在日漸成長之中。

我有一次去一家生產刀具的公司參觀,這家刀具公司並不是買了一些外國的機器,照人家給的藍圖製造出刀具,他們是自己設計這些刀具的。最使我欽佩的是,他們自己設計了一架檢驗的機器,這架檢驗的機器用了光學和影像處理的技術。這架機器的設計工程師,年齡都非常輕,但是一看就知道他們懂得相當之多。

有一家公司所設計的一部機器,賣價是一億元。這種價格顯示我們國家的設計型工業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這家公司也是在設計各種檢驗設備,檢驗設備通常需要機械設計、電路設計、光學、數學和影像處理等等的知識和技術。我在另一家公司發現他們所設計的一架機器可以將一大片電容切成小塊,每一塊的尺寸是○‧六mm、○‧三mm、○‧三mm,這架機器可以在一秒鐘切割成一千片小塊電容。

在化工方面,我也注意到我們的進步是相當不容易的。舉一個例子來說,鋰電池的體積相當小,兩極有時會在某種情況之下互相接觸,一旦接觸就會引起短路,最可怕的是,這種短路會引起火災。試想,你的手機忽然燒起來,豈不是大災難?我們國家最近發展出一種技術,這種技術可以在必要的時候,鋰電池內會忽然有一層銅牆鐵壁,完全隔離鋰電池的兩極,使它們絕對不會互相接觸,也就不可能發生短路了。

我還是要說,我發現這些對轉型有極大貢獻的工程師都相當年輕,也使我這個老頭子對他們欽佩不已。我們該欣慰國家有這種不錯的工程師,更該給他們更多的支持和鼓勵。我尤其希望的是,政府有一個政策,使年輕工程師的學問和技術愈來愈好,以確保國家工業的進步。



◆ 名家專論-大陸是台灣的宿命 也是機會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111000932-260109

中國時報 2014年11月11日 潘華生

在俄國兼併克里米亞之後,單邊重劃了歐洲版圖。美國無法也無力升高軍事對峙,況且歐巴馬在期中選舉大敗,中東以及阿富汗都可能繼續惡化。看來挽回克里米亞已無希望,只能通過制裁來阻止俄羅斯在烏克蘭東部採取進一步的行動。因此,美國明確表示不會採取「19世紀的軍事行動」與俄羅斯直接為敵,而將通過外交以及「21世紀的經濟以及金融的手段」施壓。

什麼是21世紀的經濟以及金融的手段?

俄羅斯是個典型的資源依賴型經濟體。其能源礦產類的出口超過了7成;政府財政收入的52%來自石油天然氣的收入;財政預算是以每桶100美元以上的油價為基礎編列。因此,倘若油價低於每桶100美元,俄國財政就會轉為赤字。可見俄羅斯是如何依賴單一的石油天然氣資源作為其主要的經濟支撐。

幾個月前烏克蘭危機發生之時,國際油價還在110~120美元區間波動,也不過短短幾個月,油價就重挫到了80美元上下的價格。在油價下跌、經濟制裁、限制借貸、貿易禁運等多重打擊下,且預見俄國財政赤字的預期心理推波助瀾下,俄國民間資金大舉外逃,導致近幾個月俄羅斯外匯儲備以每天數十億美元的速度在減少,導致盧布匯價幾個月來的連番重挫。

為了阻止資金外逃,俄羅斯央行日前突然大幅升息,導致眾多中小企業無法承受利息壓力而破產。升息的目的就是要應對匯率大幅貶值,以及因貶值而產生的輸入型通貨膨脹,並希望以此來遏制資金外逃。俄羅斯央行更宣示可能拋售黃金儲備,以提供進口所需資金,可見其資金捉襟見肘的窘況。然而近日黃金價格也創下近年新低。即便拋售黃金也屬得不償失。即使如此,仍無法有效穩住俄羅斯盧布的匯價:在11月的第1周更暴跌8%,創11年來最大單周跌幅,俄羅斯的金融地震可能隨時爆發。

油價在短期急劇反轉下跌,究竟是市場供需問題還是西方打擊俄羅斯與普丁的陰謀,我們不得而知。但從烏克蘭危機發生以來,俄羅斯國家儲備與個人財富所遭受的損失,其實不亞於一場真槍實彈戰爭的經濟損失。

油價在1980年代長期處於10美元價格,導致蘇聯嚴重的經濟危機,並最終導致國家解體。在美國打敗海珊,寡占了石油供應之後,油價長期走升,並在2008年達到驚人的147美元高峰,俄羅斯累積了巨額的能源財富,最終得以走出蘇聯解體之後的長期混亂而再次復興。這是俄羅斯在第二次車臣戰爭以及對喬治亞戰爭勝利的物質保證基礎,也是普丁得以億人擁戴,再次君臨天下的保證。如果經濟繼續下挫,不但普丁處於巔峰的支持基礎被削弱,連俄羅斯經濟也將發生危險。

類似的案例還有古巴,而台灣也曾捲入了對古巴的經濟戰爭。古巴出口全仰賴單一經濟作物蔗糖。1960年開始,美國為了打擊古巴的卡斯楚政權,除了禁止盟國對古巴貿易與投資之外,更主導「國際糖業協定」,鼓勵美國的盟國增產以壓低國際糖價,並發展代糖,來打擊古巴最重要的糖業經濟。雖然當時國際上稻米價格超越蔗糖,但為配合美國,我政府仍在民國54年成立的「蔗農服務社」,以肥料借貸、現金貸付、擔保借款等手段,鼓勵蔗農擴大生產到每年70萬公噸。美國有效打擊了古巴賴以為生的蔗糖經濟,讓其民窮財盡。台灣卻在朦朧之中成了美國對古巴的產業戰爭的工具。

俄羅斯與美歐關係陷入了「新冷戰」,對中國卻是一個難得左右逢源的戰略機遇。沒有實力就沒有發言權,雙方都需要中國支持。以購買力來看,2014年中國大陸已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這是台灣的宿命,也是台灣的機會。

足堪告慰的是:兩岸都不依賴資源經濟,都是靠著勤奮與努力的人民打下的堅實經濟基礎。金磚四國中,只有中、印擁有未來。台灣只要維繫好和平健康的兩岸關係,就不致成為亞洲的古巴。(作者為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



◆ 美年輕人 儲蓄率掉到-2%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111000091-260203

工商時報 2014年11月11日 記者洪紹運/綜合外電報導

根據華爾街日報周一的報導指出,統計顯示,美國35歲以下之年輕世代儲蓄率下滑至負2%,顯示許多美國年輕人不僅未儲蓄,甚至向銀行借錢,此情形引發專家擔憂。

根據穆迪分析機構(Moody’s Analytics)的數據指出,35歲以下美國年輕人,又稱為千禧世代,儲蓄率下滑至負2%。另外35歲至44歲民眾,儲蓄率約為3%,45歲至54歲民眾儲蓄率為6%,55歲以上儲蓄率則達13%。

儘管美國近來經濟復甦趨強、就業機會持續增加,但美國年輕一代儲蓄習慣的轉變,將可能導致個人財務能力愈來愈脆弱,不足以應付預料之外的開支,並增加轉換工作的困難度,且無法擁有家庭,更別提退休。

穆迪首席經濟學家山迪(Mark Zandi)表示,雖然在極短期內,此趨勢有助消費支出及經濟成長,但長期來說,這些家庭毫無儲蓄,將削弱未來消費支出的能力。

另根據美國聯準會(Fed)數據顯示,年輕家庭的所得及財富亦呈現下滑。上一輩的X世代(1995年為35歲以下)家庭,年輕時的收入經過通膨調整後高於千禧世代所得幅度達9%。而X世代家庭年輕時的財富中位數為18,200美元,更較千禧世代的10,400美元多出達42%。

不過,對於部分年輕人而言,無法儲蓄亦反映勞動市場現況,雖然全美失業率已降至6%以下,但25歲至34歲年輕人失業率仍達6.2%,20歲至24歲更高達10.5%。

另外,相較X世代,千禧世代年輕人揹負的學貸金額亦高出許多。據聯準會統計,X世代年輕時學貸金額中位數為6,100美元,然現在已躍升至17,200美元。

fsj 提到...

中研院學者:創業島褪色 當老闆變難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9060335.shtml

【聯合報╱記者劉俐珊/台北報導】2014.11.12

次貸風暴後,全球所得分配急速惡化,「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成為今年最夯經濟學著作,作者皮凱提(Thomas Piketty)本周日將訪台發表演講。長期追蹤台灣階級流動的中研院社會學者林宗弘表示,台灣也有所得分配惡化問題,昔日頭家之島美名已然褪色,現在連創業都變得愈困難。

創業是教育以外的翻身機會,不過,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助研究員林宗弘觀察到,近年台灣企業出生率,即新設公司占全體家數比例明顯萎縮,最高峰在一九九二年達百分之十三,近三年來腰斬一半,僅約百分之六。

據經濟部統計,台灣創業率和歇業率的「創業雙率」,即企業的出生與死亡,早在二○○○年「死亡交叉」,歇業率首次超越創業率;隨後近十年,縱使創業率近年較高,但兩條曲線仍是「難捨難分」。近廿年來,平均企業資本額也從四百萬增加到三千萬以上,凸顯創業「存活」門檻增高。

林宗弘表示,創業機會變少、資金要求變高,導致「出生、死亡的都是中小企業」,其中不少歇業的是規模更小的微型企業。上一代常可見到「黑手變頭家」,未來將愈來愈少。

許多民眾也自認,從「中上」變「中下」階級。據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過去廿年來的「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自認屬於中層階級比例下滑,但是,中下階級卻顯著上升,和工人階級認同比例同步增加。

林宗弘觀察,舊中產階級沒落,加上階級往上流動困難,財富分配愈不均,產生社會愈趨強烈的仇富、反商情緒,造成「社會分化」(social cleavage)。

對此,經濟部官員表示,台灣產業結構逐步轉型,但中國大陸經濟改革開放後,台灣廠商吃到了甜頭,相對也得付出代價,製造業產業鏈外移後,下游相關產業就業或創業機會,或多或少消失。

※ 相關報導:

* 研發投入強度 上海僅次東京、矽谷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3/9059843.shtml

上海市商務委副主任顧軍昨天在「2014上海外資研發中心論壇」上表示,從全球性或區域性研發總部的數量看,研發投入強度最大的1千座城市裡,上海僅次於東京和矽谷,在國際上處於比較領先的水準。

中新網報導,本次論壇有來自上海市外資企業協會的多家會員企業,圍繞「科技創新,建設美好家園」主題,分享研發中心最新研究成果;顧軍指出,截至2014年9月底,累計落戶上海的外資研發中心378家,占全大陸比重約四分之一。



◆ 1顆憨膽+2百萬元 埔里有了交響樂團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9060384.shtml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2014.11.12

打破交響樂團的「貴族」印象,台灣第一個由鄉鎮民間支持的交響樂團Butterfly在埔里成立了,期待藉社會企業模式,讓音樂深入民間草根,進而集結社群創造新願景。

Butterfly樂團的源頭是九二一大地震。新故鄉基金會董事長兼Butterfly樂團團長廖嘉展說,地震後,音樂家謝東昇、劉妙紋夫婦應邀來到埔里,開啟埔里孩童學習管弦樂的風潮。去年九月,在民間小額捐款集資兩百多萬元的基礎下,Butterfly樂團正式成軍。目前該團共有四十六位團員,七成五是在地人。

廖嘉展引述一位指揮的話說:「用兩百萬元成立一個樂團,幾乎不可能。」但就像他當年從日本引進「紙教堂」一樣,從「不自量力」的「憨膽」出發,樂團真的成立了。

廖嘉展說,Butterfly不只是個中型交響樂團,更企圖集結埔里各種社群協力營造社區。例如,結合當地民宿業者,發展出「愛樂民宿」,由民宿業者提供免費住宿、樂團到民宿表演的方式互惠共利。

Butterfly樂團不只有大型的年度演出,更深入到老人院、育幼院、重殘復健之家等弱勢社群,取名「向生命智慧學習之旅」的系列,不只是表演,還為老人家服務。

這個樂團的成立另一層意義是讓學音樂的孩子,「有一個回得去的故鄉」。廖嘉展說,籌組樂團的過程,他驚訝地發現許多從海外音樂學院學成歸國的音樂人只能到處兼差當「流浪教師」。他期待藉由社企模式,讓樂團朝向「半職業化」發展、進而創造就業機會。

目前樂團正在發展企業贊助表演,同時鼓勵企業及個人捐助表演,例如只要捐出三萬元,就可以請樂團的五重奏到偏鄉學校及社福機構表演。

●Butterfly將於十七日從九二一災區埔里飛到日本東京三多利音樂廳參加「槌音Project」募款音樂會,目標是為三一一重災區日本岩手縣大槌町籌募興建音樂廳的經費。



◆ 棄高薪做娃娃 「只要活得開心」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2/9060355.shtml

【聯合報╱記者周毓翔/新莊報導】2014.11.12

臉書粉絲團「葛蕾蒂絲的禮物王國」販賣的羊毛氈狗娃娃栩栩如生,訂單已累積到明年1月,47歲的團主陳詩筠放棄了高薪7萬的外商工作,把做娃娃的興趣當工作,算算時薪不到100塊,她笑著說,「不想被錢束縛,我要活得開心。」

陳詩筠16年前經歷了常人無法忍受的痛苦,那年她懷第一胎,滿心期待著新生命,後卻診斷出腎衰竭,不只得洗腎度日,胎兒還早產,不到3個月便夭折,且無法再生育。

陳詩筠與丈夫尋求過宗教慰藉想撫平傷痛,卻沒什麼效果,陳詩筠說,「有些傷痛是刻印在潛意識上的,失去小孩後,我不由自主地會看到小孩就討厭。」

兩夫妻花了5年才擺脫傷痛,現在的陳詩筠很樂觀,她說,「面對自己的恐懼之後,那些年的傷痛變成單純的事件,我反而感謝發生那些事。」

去年10月,陳詩筠辭去她在美商每個月7萬的工作,開始自學製造羊毛氈娃娃,今年6月她創立臉書粉絲團葛蕾蒂絲的禮物王國,賣起羊毛氈娃娃。

陳詩筠的羊毛氈娃娃栩栩如生,客戶可以拿自家寵物犬的照片,客製化娃娃,陳曾以客戶的愛犬為範本,做了一隻羊毛氈娃娃給客戶,沒想到本尊狗以為娃娃是主人新歡,就把娃娃咬壞了。

製作一隻羊毛氈娃娃得耗費12小時,陳詩筠說,「算算時薪不到100元,但我覺得很有成就感,也很開心。」

fsj 提到...

13歲創業 美少年獲英特爾投資
http://udn.com/NEWS/WORLD/WOR6/9062245.shtml

【Upaper╱綜合報導】2014.11.13

現在流行年輕人創業,美國巴納吉更上一層樓,13歲就創辦科技公司,並獲得英特爾投資。

英特爾的創投附屬公司「Intel Capital」宣布,將投資巴納吉的「Braigo Labs」公司。據英特爾資料,巴納吉是歷來獲得創投資金的最年輕創業者。

巴納吉住在矽谷聖他克拉拉市,今年初他受到科技界的注意,因為他利用樂高機械人玩具,成功製出供失明者使用的點字打印機,當時他僅12歲。

巴納吉說,他用了3個月,在家中廚房製出點字打印機,當時他一心只想著幫助失明的人。

他將打印機叫做「Braigo」,並創辦公司希望大量生產,幫助失明人士,目前第2代「Braigo」,已可量產出售。



◆ 從蘭花金簪 看見競爭力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7/9062470.shtml

【經濟日報╱記者 林安妮】2014.11.13

工研院南分院位在寧靜的台南六甲鄉間,這一年來,海內外訪客絡繹不絕。他們的目的是一探當紅的3D列印製造。

南分院有一支「蘭花金簪」,今年5月在新加坡3D列印大賽中拿到首獎。這支金屬髮簪,外型是一朵盛開的蘭花,扭開簪子上的環節,還可變成一條手鍊。這個充滿巧思的作品,其實是年輕的工讀生為了拿到獎金的意外之作。據說,新加坡主辦單位拿到設計圖時,還發生印不出來的尷尬。

工研院南分院積層製造與雷射應用中心主任洪基彬說,工研院最早在六甲布建的其實是本土欠缺的雷射產業能量,這幾年,把雷射光源應用在3D金屬列印上,沒想到造成轟動。

洪基彬解釋,3D列印有很多技術「眉角」,並不是有圖、有材料、有列印機就能印出來。工研院的技術是以雷射光源作能量,一層層燒熔金屬粉末,慢慢堆疊出作品來,列印者本身要懂得熱力學,邊印邊調整,這個就是know-how。

他說,台灣人常常是被「逼到」,之後才會找到活路。台灣不需要跟大陸拚量產,善用科技與人才,還是有辦法另闢蹊徑,找到一條附加價值較高,可以客製化的少量多樣生產模式。

※ 相關報導:

* 台百業恐消失 學生發起尋百工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113001008-260301

....職業消失的預言屢屢透過網路發布,網友當趣聞看,直到血淋淋的案例在身邊上演,才知道未來不遠。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學生祁台穎、林品儀、紀岱昀、廖祿禎4年前花了1年時間,騎機車環台完成畢業專題「失落的百工」,勇奪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學生大獎首獎。

4人用鏡頭記錄傳統職業的緣起與沒落,親眼見識縫繡花鞋、編草鞋、採菸葉、做鴿笭、代客孵卵等行業。

他們觀察到,將近8成的百工幾乎無人傳承,例如拜師做簑衣得花3年4個月,台灣能獨力完成簑衣的老師傅都辭世,學徒也僅能完成部分,僅剩一名文史工作者能串起整套簑衣。

* 15年後 半數職業被電腦取代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113001003-260301

你現在的工作是什麼?大陸管理顧問公司綜合歐美各國的趨勢報告,得出「未來15年有半數以上的工作會消失」的結論,原因都是因為電腦化、自動化;令人欣喜的是,電腦化也會增加新的工作機會,或許未來就業局勢並不那麼悲觀。

大陸管理顧問公司世邦魏理仕及啟皓公司發表報告指出,現有半數職業將在2030年被電腦取代,其中又以客戶服務、加工及中層管理等為大宗。報告強調,喪失職位不一定等於喪失工作,未來新職缺將要求應徵者具創意、社交技巧以及運用人工智能的能力。

這份《2030年工作和工作場所》報告訪問200名來自亞太區、歐洲及北美的專家、商界領袖及年輕人。美國數據顯示,2000年起,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超過了就業率的增長,由此可見,被電腦毀掉的職業數量超過了其創造的職業數量,令人聞之色變。



◆ 美追稅 我奉上4273肥咖名單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9063758.shtml

【聯合晚報╱記者陳雲上/台北報導】2014.11.13

金管會主委曾銘宗本月2日至5日代表我國與美財政部,針對美「肥咖條款」台美雙方簽訂跨政府協議(IGA),我金融機構將直接提供4273戶在台美籍帳戶的金融資訊給美方;但因雙方只達成「租稅資訊交換」並非全面性的「租稅協定」,引發立委賴士葆批評「美國要的100%接受,我們要的呼攏一下,令人難過」。

財政部長張盛和及金管會主委曾銘宗上午出席立法院財政委員會,就美國外國帳戶稅收遵循法(FATCA)跨政府協議(IGA)及台美租稅協定推動情形進行專案報告。

曾銘宗說明,此行偕同財政部代表和駐美代表人員與美財政部洽商美國外國戶稅收遵循法(簡稱FATCA),因美財政部11月3日當面遞IGA最終英文本;我方爭取到「時間性諒解」,今年底實施的時效可以慢一點;且美國這種單向要求,不是只針對台灣,包括大陸在內的100多國都一樣,因為一旦不遵守,未來美國來源所得將被就源扣繳30%或關閉不合作帳戶,金融機構若未向美國國稅局(IRS)登記,將無法往來。

財政部長張盛和表示,雖未爭取到全面租稅減免,避免重覆課稅的「租稅協定」,但至少美國財政部願意啟動「租稅資訊交換」系統;但因銀行提供資訊給美方,涉及銀行法48條個人資料保護,因此將透過「IGA跨政府協議」審查方式,一併送到立法院審查。

金管會主委曾銘宗在回應民進黨立委時表示,台灣擁有美籍且在台灣金融業開戶,經查共有4273戶,「馬總統並沒有在裡面。」

※ 相關報導:

* 不想謀職的移民…當心了 28國可拒發福利金
http://udn.com/NEWS/WORLD/WOR4/9062492.shtml

歐洲法院11日裁定,針對為了無意謀職、只想享受社會福利而移民歐盟的人,28國政府能拒絕發放特定福利金,讓歐盟富國在反移民情緒日益高漲之際,稍鬆一口氣。英國首相卡麥隆獲知消息後表示判決「符合常識」。

fsj 提到...

超時過勞如何解?中央、地方動起來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9065912.shtml

【聯合晚報╱記者陳素玲、黃國樑/台北報導】2014.11.14

血汗醫院、國道客運司機超時過勞等長年老問題,如何解決?勞動部認為不能光靠該部會勞動檢查,腦筋動到中央各部會,首開先例,訂定政府機關評核辦法,將組成查核小組每兩年到中央九大部會及地方機關查核,獎勵績優單位。勞動部雖稱以獎勵為主,但不諱言「表現較差者一定會有壓力」,中央地方一起減災防過勞。

該項辦法近日發布上路,預估後年勞動部就會邀學者專家組成評核小組,到各部會查核。

部會考核部會? 勞部:以獎勵代替處罰

部會考核部會的做法,據傳曾引起其他部會議論,認為與體制不符。勞動部表示,辦法規定「以獎勵代替處罰」,不會有體制問題。

職業安全衛生法今年7月起擴大適用1067萬各行各業勞工,其中除了增加機械、設備、器具及化學品源頭管理制度,也新增納入勞工過勞、精神壓力、肌肉骨骼相關疾病及職場暴力等新興職場安衛問題,並訂定防範機制,希望減少勞工因為工作引起的身心傷害。

經部負責國營事業、教部督導學校實驗室

這幾年醫護人員超時過勞,護理人員連續好幾年上街控訴「血汗醫院」;不時傳出國道司機因為超時而猝死案例;大學實驗室實驗不慎發生意外傷及老師學生;乃至公共工程工地意外等。

勞動部職安署長傅還然表示,減少勞工職業災害,不能只靠勞動檢查,「勞動檢查人力增加一、兩百人也不夠」。世界各國都由所屬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一起投入減災,在國人逐漸重視勞工職業安全後,希望各機關動起來。

根據「政府機關推動職業安全衛生業務績效評核及獎勵辦法」,評核對象為職安責任較重大的中央九大部會,包括經濟、交通、內政、國防、農業、教育、科技、環境保護及衛福部。地方包括直轄市政府、縣 (市)政府。

傅還然表示,希望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於所管權責範圍內積極推動職業安全衛生業務,以預防災害發生。例如經濟部負責科學園區、國營事業等;衛福部可以督導醫院改善工作環境;教育部則有無數大小實驗室;交通部督導公共工程及國道司機超時過勞。

勞動部表示,此一辦法研擬時,已先和各相關部會開過會,各部會都已知悉,勞動法規會已審查通過,預計最快11月底就會發布。

行政院發言人孫立群表示,勞動部這個作法,行政院認為,對於促進勞工工作環境的安全衛生,是個很好的作法。

他表示,勞動部請各部會協助稽核轄下事業的勞工安衛環境,已與各部會達成共識。

※ 相關報導:

* 遠通電收開課 助國道收費員轉職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9065983.shtml

東北季風來襲,台北下大雨、氣溫驟降,巨匠電腦教室內依然全員到齊,前國道收費員阿文 (化名)專注聆聽台上講師教課,認真寫筆記。她參加遠通電收提供的電腦課程,期盼能夠提升技能,對重新找工作有幫助,能盡快成功轉職。

* 【青年收入翻轉系列之一】政府無能,老闆無良,22K怎麼辦?
http://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067/465630

udn 鳴人堂 2014.11.11 范疇

....人均GDP 25年之間成長了3倍,人口由2000萬人增加至2300萬人,總體社會財富暴增,房價漲了8倍,但是年輕人薪水只增加了10%,這是怎麼回事?25年來全球食物原料和能源價格至少上漲了3倍,但是台灣年輕打工者慣常食用的排骨便當的價格25年只增加了20%。台灣是如何辦到的?台灣人當年和今天吃下肚的東西究竟差在哪裡?

多數的台灣人,把以上的詭異現象歸咎於「政治」問題,什麼藍綠惡鬥之類的。也有不少人認為是道德問題,也就是社會的公義出了大問題。再來就是找茬於中國因素,一切問題都起自中國對台灣的染指。

很少人認為,台灣人自己的生活意識和習慣,也是台灣現下窘狀的主要因素之一。換句話說,台灣人在相對富裕了之後,並沒有警惕的與時俱進,而是將目光從天邊的彩虹轉向了腳邊的花草,因而和世界脫隊了。25年後驀然驚覺,前方的世界隊伍只剩下遙遠的背影,還需要踮起腳才勉強看得到。

....事情雖然大,但還得從一碗豆漿、一個三明治談起。



◆ 社論-美國能編財富分配統計,何以台灣不能?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114000034-260202

工商時報 2014年11月14日 本報訊

美國華盛頓郵報日前報導,根據美國稅檔資料所做的推估,2012年美國最富有的1%家庭擁有全美41%的財富,其餘99%家庭自1980年以來所分享的財富比例已下滑18個百分點,財富集中情況日趨嚴重。從這篇文章可以發現,當2008年金融海嘯衝擊全美時,美國所有家庭的財富都隨之下滑,但隨著景氣復甦僅金字塔頂端前1%家庭財富迅速回升,其餘家庭的財富迄今仍低於海嘯前。

看到這篇文章,我們不免要問,何以從美國政府的稅檔能估出如此細緻的財富分配統計,我們政府卻沒辦法?甚至連已有的二十等分位所得分配統計也差點消失。二十等分位不過是呈現前5%的所得分配而已,美國呈現的卻是前百分之一、甚至前千分之一、前萬分之一的財富分配,兩者相去何其遠?

眾所週知,財富和所得是不同的概念。財富是指某一時點所擁有的房地產、股票、儲蓄等金融與非金融資產,而所得僅是某一年的收入水準,財富是存量統計,而所得是流量統計。一般而言,財富分配不均會比所得分配不均更嚴重。我國政府曾估算1991年最富的前20%家庭所擁有的財富(資產淨額)占全體近50%,同年前20%家庭所擁有的所得占全體38.7%,顯示財富集中情況更甚於所得集中。

我國1991年之所以能得到家庭財富分配的統計,是辦理了一項國富調查,此後雖曾再辦理另一次調查,但由於估算方式未獲共識,因此未再公布財富分配統計,國人也無從知曉這二十多年來台灣財富分配、集中的情況。主計總處近年曾運用稅檔資料估算平均家庭財富的變化,但並未編算財富分配統計,因此我們無從知曉如今前20%家庭所擁有的財富占全體比重,已升高到什麼水準。

美國依據稅檔所估算的財富分配統計,非僅前20%家庭,而是前1%、前萬分之一家庭財富集中的情況。老實講,前20%家庭裡多數是中產階級,並非金字塔頂端的富人,前1%、前萬分之一的家庭才是,而美國財政部的稅檔可以估得出,我國財政部何獨不能?這到底是不能還是不想,是技術上不可行還是怕編算財富分配統計引起政治紛擾?我們認為,文官體系瞻前顧後缺乏勇氣是主要原因。

我們之所以做此猜測,是因為今年3月財政部忽然決定停止公布二十等分位所得分配統計。事實上,這份統計的公布已行之有年,是外界了解台灣所得分配的重要數據,但由於這份二十等分位統計公布了前5%的所得集中情況,復以外界經常以前5%與後5%的所得差距急速擴大進行評論,最後竟遭財政部一紙公告停止發布,所幸經各界呼籲,復以立院財委會決議要求財政部恢復公告,方使得這份二十等分位的所得分配統計得以繼續留存。

試想,我們僅公布前5%的所得分配都得如此忌憚,要像美國政府大方以稅檔資料推計前1%、前萬分之一家庭財富分配統計豈有可能?然而,政府統計僅是讓我們明白真相而已,就好比病歷表讓我們明白身體狀況,何需遮掩?美國坦然提供這些資料,他們有出現天翻地覆的革命嗎?幾年前是有占領華爾街,但這豈不是正好提醒執政者應注意財富過度集中的問題,事後美國政府也沒有因此就禁止公布或提供相關統計。

我們認為政府統計就是要呈現經濟、社會的真相,中產階級的凋零不會因為財富分配統計不公布就繼續存在,社會也不會因為公布了前1%、萬分之一金字塔頂端者而出現巨變,官僚體系這種諱疾忌醫的習性必須改正。想想,美國財富分配統計能公布,為何我們不行?當然主事者也可以找出千百種無法公布的理由,例如這涉及個資、美國和台灣國情不同、美國和台灣稅制不同因此總歸戶之後未必估得出財富分配統計等等。但我們相信事在人為,以政府擁有賦稅、不動產、金融資產等巨量的公務統計,若能藉總歸戶加以整合,怎麼會估不出來?

台灣貧富差距日趨嚴重,然而到今天我們只能由家庭收支調查五等分位的所得差距去了解所得集中的情況。我們政府統計在財富分配的領域裡,十多年來算是交了白卷,國人無從得知在投機風潮、房市飛漲下的財富分配變化,只能偶爾得知當多數家庭生活吃緊,進口雙B房車卻創歷史新高的兩極化現象。今天台灣貧富差距擴大,這不只是所得分配問題,更是財富分配問題,一個連財富分配統計都編不出來的政府,其改善貧富差距的誠意與決心,令人懷疑。

台北市長郝龍斌說低薪是國恥,如果低薪是國恥,那麼連一份財富分配統計都編不出來,那就更是國恥了。我們期盼決策當局能以追根究柢的精神,跳脫窠臼,責成相關單位研編財富分配統計,克服萬難,務使其早日問世。

※ 不是不能,應該是不敢。

fsj 提到...

陸設隱形門檻 台生就業難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115000856-260301

中國時報 2014年11月15日 記者簡立欣/台北報導

大陸台生畢業之後,「隱形門檻」和「原罪」身分,台生能留下來就業的人數相對不多;即使留在大陸,在公部門和民間單位的境況也大不同。

以醫師、律師、教師等「師」字輩台生等為例,不是卡在證照,而是台生身分這個「隱形門檻」。一位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台生說,他可以考大陸律師執照,但律師事務所不會收他,或是收了也只能做民事業務,不能接大案。

一位復旦大學博士台生也說,台生身分是「原罪」,一來大陸各類文件、檔案處理上仍把台灣人當外國人,公司不知怎麼報備,乾脆看到台灣人就跳過,省事;另一原因是不少大陸主管直覺就認為台灣人很混,是「水貨」。

大陸國家體育總局台籍委員李豪傑畢業於北京體育大學,他2001年赴陸求學時,小女兒才4個月大。李豪傑說,在大陸求職,台灣人這個身分不是優勢,是包袱;不想被看不起,就拿出實力說服人。



◆ 捐錢、借錢無國界 科技帶來公益新樣貌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9067381.shtml

【聯合報╱記者陳怡臻/台北報導】2014.11.15

國際知名的微型信貸社會企業Kiva資深總監暨負責人普萊斯(Jonny Price)昨天表示,非營利組織應勇於承擔風險才能創新。在「科技帶來公益新樣貌」論壇中,他分享Kiva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讓微型信貸節省成本、更有效率,發揮更大影響力。

他說,越創新的模式,越容易受傳統模式質疑,非營利組織更需要擁有危機意識與承擔風險的能力。美國知名主持人歐普拉也是Kiva參與者之一。

首屆公益科技創新影響力國際論壇昨天登場,吸引超過三百名關注公益與科技創新的人士參與。主辦單位NPOst公益交流站邀請國際非營利組織Kiva與以科技幫助公益組織的團體NTEN來台,分享公益組織應如何運用科技面對未來的挑戰。

Kiva提供微型信貸,捐款者只要登入網站,就能小額貸款給超過七十五個國家的小農、手工藝者或微型創業者。曾有一位摩洛哥人在五年內,成功借貸並償還七期的貸款,現在已能讓小孩上學,還能替自己的公司雇用員工。

目前Kiva在全球七十八國家借放款逾六億美元,還款率百分之九十點八,累計超過一百萬人透過Kiva借貸款,平均每周可借出一百八十萬美元。

普萊斯說,過去Kiva在各地尋找合作的中介組織,以便處理借貸行政流程;四年前,改採線上直接借款來降低行政費用,貸款更快抵達需要的人手中。

NTEN執行長艾美‧華德(Amy Sample Ward)自己就是個科技迷,她認為,公益組織更要善用行動裝置、經營社群;創新就是走出辦公室與群眾互動,聆聽社會的需求。

漣漪人基金會董事長朱平說,許多人都是等事情被安排好後,才開始跟著做,但透過實踐與行動,才有辦法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