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21

生物經濟

◆ 生物經濟產值 6年內拚增至2.83兆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020000052-260202

工商時報 2014年10月20日 記者呂雪彗/台北報導

行政院訂(27)日召開今年的生技策略會議,邀請臨床權威的陳紹琛、華人生技創投教父孔繁建等生技大咖海外委員返國獻策。政委蔣丙煌昨天表示,生物經濟是全球發展顯學,農業生技及因應人口老化的健康照護產業(例如老人輔具研發)二大方向,將納入我國大生技產業「生物經濟」的發展藍圖。

衛福部估計,長照保險法上路後,長照產業產值可從目前40億元擴大至1,000億元,政院藉BTC大會點亮「大生技」產業,擴大我「生物經濟」產值2020年達2.83兆元,在6年內增加逾7,000億元。

蔣丙煌科技政委任內最後一項工作─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議(BTC)27日登場,一連舉行三天,這次邀請包括孔繁建、陳紹琛、林秋雄及許照惠等七、八位海外委員返國,為大生技產業發展策略集思廣義。這次會議聚焦盤點過去十年生技產業發展成果,研商我生物經濟未來發展藍圖二大主軸。

蔣丙煌表示,我國在農業生技、尤其動物疫苗有很大發展空間;另因應人口老化的健康產業,例如老人輔具研發,遠距醫療照護等,將納入BTC大會討論內容。他說,生物經濟成歐美主流,未來在台灣經濟將扮演舉足輕重角色,他已指示盤點生物技術或生物經濟資源,為台灣經濟找出新動能。

科技會報擬從製藥、醫材、農業、健康照護產業等大方向出發,在這次BTC會議找到方法,規劃台灣「生物經濟」發展藍圖,達到產業振興,提升人民福祉。目前我國與生物科技有關經濟範疇包括工業、農業加工(食品),健康產業(製藥、醫材、醫管、健康照護),2013年產值2.09兆元,預計2020年拓大至2.83兆元,其中核心生技產業過去5年成長7.55%,產值2,769億元,至2020年將達5,000億元。

科技會報副執行祕書丁詩同表示,健康醫療支出去年達1.09兆元,長照制度結合健康關聯產業,這一塊是未來生物經濟不可或缺的重點。據衛福部估計,長照保險法上路後,包括長照機制認定,鼓勵設立長照機構,長照系統建置,長照服務提供等,有助長照產業快速成形發展,產值擴大至千億元並不難。

台灣4年後邁入高齡化社會,丁詩同說,我國正處長照制度關鍵發展階段,這次BTC會議將檢討健康產業政策,法規鬆綁、加強產學鏈結平台,營造有利發展環境,研提下階段(2015年後)生技產業起飛政策發展新範疇、對策及願景。

※ 相關報導:

生命的本質

20 則留言:

fsj 提到...

人工神經連結 脊傷「站」放曙光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823213

自由 2014-10-21

〔編譯林翠儀/綜合報導〕位於愛知縣的日本生理學研究所,最近在美國「神經科學雜誌」(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發表一項最新研究成果:利用人工迴路(bypass)繞過受損脊髓的「人工神經連結」技術,可控制原本癱瘓的下肢恢復自主活動。

生理學研究所副教授西村幸男指出,負責傳遞大腦指令的脊髓一旦受損,將無法連結腰部附近的行走中樞,經常導致行走障礙或下半身麻痺等問題。去年4月,研究小組以猴子進行實驗,在頸部附近受損的脊髓植入電極迴路,以連結大腦和脊髓的運動神經。經過人工神經連結後,實驗猴的手部肌肉恢復到可按照意識活動。

繞過受損脊髓 恢復下肢活動

新的研究成果,則是針對胸部附近的脊髓損傷造成下肢癱瘓的患者。下肢癱瘓的患者手臂上貼著可連結人工迴路的貼片,手臂動作時肌肉發出的訊號透過迴路傳送至電腦,電腦再將這些訊號轉換為磁氣,對腰椎進行刺激。

研究人員以一名健康男子進行實驗,該名男子在平躺且放鬆雙腳的狀態下,像走路一樣揮動手臂,結果肌肉動作的訊號傳遞到腰椎運動神經,男子的雙腳便自己動起來。

這種新的人工神經連結方法,無需植入電極迴路,也不必讀取大腦指令,只要根據手臂肌肉活動,即可刺激下肢行動;搭配站立輔助器,患者即能緩慢步行。西村表示,這項技術仍需檢證其安全性及姿勢持久性,但已讓行動不便的脊髓損傷者看見一線曙光。



◆ 導管配影像 新手術更微創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9012325.shtml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2014.10.21

微創手術目前應用相當普及,在影像導引技術協助下,已有多項治療可以用導管進行,傷口甚至比微創手術還小,為患者增加另一項選擇。

成大醫院放射診斷部醫師劉婉貞表示,像是組織切片、栓塞止血、膿瘍引流等,目前都可以利用導管、配合影像進行治療。許多癌症患者都需要長期使用化療藥物,為避免反覆打針、損傷血管,通常會埋置皮下的靜脈注射管,偶而會發生導管在體內斷裂的情況。

成大最近就有一名乳癌患者在例行檢查時,發現皮下靜脈管斷裂,患者沒有任何不適,但醫師仍建議盡快移除,經由鼠蹊部的股靜脈,伸入導管勾住斷管,配合X光影像,順利將斷管取出,事後只有一個極小的傷口。

劉婉貞表示,靜脈注射管可能會因久置而在體內斷掉,斷管可能經由右心跑到肺裡,嚴重可能造成血管破裂、心內膜炎等,或引發血栓、敗血症、心律不整,必須馬上移除。

過去也曾經有車禍患者在做緊急搶救時,放置中心靜脈導管,以提供大量輸液,忙亂之間導管中間的導絲忘記移除,放置在體內的案例,同樣可以用這種導管配合影像導引的方法取出,免去開刀,患者恢復更快。

fsj 提到...

螢光蛋白 基隆海大基因轉殖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7/9014837.shtml

【聯合報╱記者許瀚分/基隆報導】2014.10.22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助理教授龔紘毅研究團隊利用基因轉殖技術,將台灣珊瑚的螢光蛋白轉殖到亞馬遜神仙魚身上,開發出全球第一種全身散發粉紅螢光色澤的神仙魚種。

龔紘毅透過此技術,也可增加吳郭魚的生長速率,將有助於醫界開發人工生物眼角膜。

龔紘毅研究團隊自斑馬魚身上,找到一組可增強骨骼肌及心肌螢光蛋白基因表現的序列,同時屏棄過去以生殖腺電波破法進行基因轉殖的方式,開發出顯微注射法,並將高海大海洋生物技術系副教授陳鳴泉從台灣軸孔珊瑚中選殖出的粉紅色螢光蛋白基因,注入神仙魚的受精卵,成功培育出散發粉紅色澤的神仙魚。

龔紘毅表示,目前這項技術已技術轉移給產學合作的對象芝林公司,並由芝琳公司持續培育並開發中型螢光神仙魚種。

他指出,此中型螢光神仙魚較難繁殖,因此相對市場價格也較高,預估在國際市場上約有近五億元的產值,但目前仍需通過生物安全評估,才能在市場上流通。

龔紘毅研究團隊新技術的開發,除拓展螢光觀賞魚的市場外,也可進一步應用於開發人工生物眼角膜的生物材料。

他說,和海大有產學合作關係的柏登生醫公司雖然已經成功將吳郭魚的鱗片製成人工生物眼角膜,但因吳郭魚必須成長三年以上,牠的鱗片才夠大。

目前人工生物眼角膜還在人體試驗階段,若可量產時,就會面臨生物材料不足的問題。

而龔紘毅在研究過程中,發現此技術可以有效大幅增加吳郭魚的生長速率,也能使肌肉更為的厚實,他指出,透過此技術吳郭魚大約只要養一年半,魚鱗的尺寸就足以符合人工生物眼角膜的大小,對人工生物眼角膜醫材的開發將可有所貢獻。



◆ 鼻細胞植入脊椎 癱男能走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9015089.shtml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綜合報導】2014.10.22

一名因傷而致胸部以下癱瘓的男子最近接受將自體鼻腔細胞植入脊椎的突破性手術後,已恢復以支架輔助行走的能力,創下全球首例。

四十歲的保加利亞籍病人費迪卡二○一○年遭人以刀刃在背部連刺多刀傷及脊髓,從此胸部以下癱瘓。他受傷後進行兩年復健治療,沒什麼起色,但接受這項實驗性手術後三個月,左腿肌肉開始有反應,手術後半年,開始能在器具和醫護人員協助下扶著橫桿跨步,兩年後,終於能扶著支架行走。這段期間他仍持續進行每天五小時的復健治療。

這項手術由波蘭與英國的醫療團隊在波蘭攜手執行,相關細節已透過「細胞移植」期刊發表。費迪克表示,再度行走的感覺「令人不敢置信」。他說:「如果全身有將近一半失去感覺,你會覺得很無助。如果恢復感覺,這有如重生,難以形容。」

領導英國醫療團隊的倫敦大學學院神經學研究所所長芮斯曼表示,這項醫學突破「比人類登陸月球更令人印象深刻」。

在手術過程中,醫療團隊採用構成部分嗅覺的嗅鞘細胞。這種細胞的作用有如路徑細胞,使嗅覺系統的神經纖維得以不斷更新。在第一次的手術過程中,醫療團隊移除病人的一個嗅球,將細胞置入培養皿,兩星期後,將嗅鞘細胞植入脊椎,在脊椎受傷部位的上下側施以大約一百次的嗅鞘細胞微量注射,再自病人的腳踝取出四條神經組織,將它們放在脊椎的一處八毫米寬缺口上。

醫療團隊認為,嗅鞘細胞構成的通道,使傷口上下部位的纖維得以再度連接。芮斯曼表示:「我們建立的原則是,如果我們給它們一座橋,神經纖維可以重生並恢復功能。」嗅球是嗅鞘細胞最豐富的來源,使用患者自己的細胞,意味不會有排斥風險,不必使用免疫抑制劑。

研究團隊已準備對英國和波蘭的十名患者進行同樣手術,以確定這種技術是否對其他脊髓損傷病患也有療效。



◆ 我見我思-伊波拉抗劑的祕密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022000554-260109

中國時報 2014年10月22日 簡白

世紀病毒的稱號,愛滋早已退位,伊波拉後來居上。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今年2月開始爆發於西非的伊波拉出血症疫情,截至10月中旬,全球已有9216人感染,4555人病死。

德國病毒學家查納西特以近乎危言聳聽的口吻警告,死亡人數恐怕衝破500萬關卡。世界衛生組織則保守預測,假使束手無策,放任疫情蔓延下去,殃禍人數會高達140萬人之譜。

未達規模恐血本無歸

雙方論調之所以灰暗消極,完全歸咎於伊波拉病毒迄今仍無疫苗,以及事後治療的抗劑。雖然科學上,生理醫學的研究進程難以突破,但其實商業的理由,才是阻礙新藥問世的重大癥結。

流行病新藥的開發流程,首先是病毒基礎研究,之後再行效果抗劑調製,數據正向的抗劑則可移入動物實驗。動物實驗成效良好,方能移入人體測試,亦即臨床實驗。臨床實驗又可分3個期間或4個期間,包括藥理和毒理作用試驗、治療效果的初步探索試驗、治療全面評價試驗、銷售後監視。僅止前3個期間,投注的資金動輒上億美元。銷售後監視的第4個期間,副作用發生率高,或者療效不符合預期,新藥就必須進行全面回收退出市場,資金泡湯。

熟稔生技產業的識者指出,1976年伊波拉病毒現身,首度揭開伊波拉出血症流行病序幕。經過了38年,主要緣於缺乏「利潤誘因」,使得診治伊波拉的相關抗劑,依舊停擺在動物實驗階段。說明講白,新藥開發風險極高,縱使成功上市,需求患者數量如未達「經濟規模」,仍是血本無歸的生意。以伊波拉出血症而言,1976年至2013年發生的29起疫情,罹患病人零零星星,加總2000名,並且集中於非洲窮困國家,明顯不具「經濟規模」,「利潤誘因」也就微乎其微了。

回頭看看愛滋病的例子。1981年首見病例,未及十年,患者立即突破1萬名,速度駭人,累計到今天達3500萬名,遍及歐美日先進國家。正因為「經濟規模」龐大,「利潤誘因」強烈,促使生技產業競相開發愛滋病毒抗劑,現今共有20種以上的愛滋病特效藥,嘉惠人類。

全世界的生理醫學相關研究經費總共2700億美元,卻有9成運用於先進國家。假設,伊波拉出血症仍持續被認定屬於非洲窮國獨有的風土病,在商言商,生技產業開發伊波拉病毒抗劑的動機,自然少之又少。

新藥誕生的動力在錢

難怪,最近驚見歐美人士感染伊波拉病毒,美國國防部宣布與加拿大生技業者合作,投資1億4000萬開發新藥,消息傳出,業者股價立刻增漲10%。

倫理道德不足以催生新藥。德國病毒學家查納西特的誇張警告,「500萬伊波拉出血症患者死亡」,也許純屬故意,因他直覺認知到,「數大便是錢」,伊波拉病毒抗劑誕生的原動力,就在這句危言聳聽的數字裡頭。

fsj 提到...

中裕獲美孤兒藥認定 愛滋新藥可望提早上市
http://news.ltn.com.tw/news/business/paper/823993

自由 2014-10-23

〔記者陳永吉/台北報導〕原名宇昌的中裕新藥(4147)昨天盤前宣布,研發的愛滋新藥TMB-355(ibalizumab)已於21日接獲美國FDA通知,該藥應用於多重抗藥性病人部分獲得孤兒藥資格。

由於拿到孤兒藥資格有機會免做第三期臨床試驗,藥品可以提早上市,激勵昨天中裕在興櫃大漲近13元,收在152.99元,漲幅超過9%。

中裕的愛滋新藥TMB-355分為靜脈注射及肌肉、皮下注射型,其中靜脈注射型研發速度較快,2011年就已經完成美國及台灣第二個二期人體臨床試驗(phase IIb),至於肌肉及皮下注射型已在台灣進行一/二期人體臨床試驗中,臨床規劃為2015年完成,完成二期臨床試驗後或有機會與其他藥廠進行可能授權或共同開發,若繼續三期臨床試驗,將在2017年完成。

而昨天獲得美國FDA孤兒藥資格的則是靜脈注射型。中裕表示,拿到孤兒藥資格,就能與美國FDA藥物審查部門就是否進行第三期臨床協商討論,預計年底前會有結論,確認能否直接申請藥證,或需執行小型三期臨床試驗,若不需做第三期臨床試驗,則有機會在明年中送件申請藥證。

中裕執行長張念原在今年股東會時曾向股東表示,美國愛滋病患接受治療的約有80萬人,其中屬於後期的族群約5-10萬人,而後期可用的藥物有5-6種,如果抓2-3萬人適合用TMB-355靜脈注射型,若這些人中又有1/3使用TMB-355,以過去後期愛滋病用藥一年平均約花費2萬美元計算,TMB-355未來的市場價值至少2億美元。

至於TMB-355的皮下及肌肉注射劑型,張念原說,由於皮下注射劑型是第二線以後的病人都可以使用,目標病患就會從5-10萬人增至20-30萬人,市場規模可望進一步擴大。

※ 相關報導:

* 中裕研發獲美背書 宇昌案平反
http://news.ltn.com.tw/news/business/paper/823994

原名宇昌的中裕新藥,從國際大廠Genentec拿到授權接手研發的愛滋新藥—TMB-355,昨天獲得美國FDA孤兒藥的認可,等於又向藥品上市邁出了一大步,有了美國官方的認可,過去指宇昌案是一場騙局的政客,應該感到羞恥。



◆ 漸凍人及失智症 乳癌藥有效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23771

自由 2014-10-23

〔記者湯佳玲/台北報導〕漸凍人及失智症治療出現曙光!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沈哲鯤研究團隊利用小鼠實驗,確認TDP-43蛋白質可能影響動物學習與社交能力,與失智症有關,但相對地,若施用癌症用藥「雷帕黴素(Rapamycin)」來強化TDP-43,則能改善老鼠智力。

癌症用藥 可改善老鼠智力

漸凍人症與早期失智症發生率皆約五萬分之一,目前都無藥可治。九成以上的漸凍人及五成以上的早期失智症病例皆與TDP-43蛋白質不當堆積有關。

沈哲鯤研究團隊曾以果蠅及老鼠動物模式,證明剔除脊髓運動神經TDP-43基因,老鼠會出現駝背、四肢僵硬,類似漸凍人症狀;至於腦前額葉TDP-43過量表現的老鼠,也會形成前額顳葉退化的早期失智症病徵。

研究團隊今年再以剔除前腦TDP-43的三個月及十二個月大的基因轉殖鼠做社交實驗。一只籠子裡放有一隻老鼠,另一只籠子則是空的,結果發現未剔除TDP-43的老鼠喜歡待在有老鼠的籠子邊達七十秒,空籠子邊則只卅多秒;剔除基因的老鼠喜歡在有老鼠的籠子邊僅五十五秒。

團隊接著在空籠子中再放進一隻老鼠,沒有剔除基因的實驗鼠變得很喜歡串門子、去認識「新朋友」,停留時間是剔除基因鼠的三倍。沈哲鯤說,動物模式證實早期失智症患者也不喜歡社交,這研究結果近期將投稿國際期刊。

但如果使用目前試驗中的癌症用藥Rapamycin去活化TDP-43,小鼠的學習能力可拉回六至七成,運動能力可救回四成以上。

團隊成員北醫神經科主治醫師胡朝榮指出,由於雷帕黴素副作用較強,目前北醫轉投入原用於治療乳癌用藥的諾瓦得士錠(Tamoxifen)和漸凍人及失智症等相關研究,進度已到達第二期人體臨床試驗階段,未來醫生面對漸凍人及失智症患者將不再束手無策。

fsj 提到...

潤泰基亞攜手 拚疫苗整廠輸出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9019738.shtml

【經濟日報╱記者黃文奇/新竹報導】2014.10.24

潤泰、基亞攜手跨入生物營建工程。潤泰總裁尹衍樑、基亞董事長張世忠等昨(23)日達成「跨入疫苗廠整廠輸出」共識,不排除成立公司,並已經與馬來西亞、泰國等東南亞及中東多個國家洽談合作,兩年內會完成第一案。

張世忠說,整廠輸出合作團隊除了基亞、潤弘、中宇,還有丹麥的NNE。合作整廠輸出部分,將從設計、建造,一直到製造設備與關鍵技術的合作輸出;一個廠建構金額約10億到12億元,未來更計劃以技術入股方式占該廠約三成股權,與國際合作建構疫苗廠。

至於進度,張世忠透露,已經有多個國家政府單位洽談中,除了馬來西亞、泰國、以色列等,未來日本也將是合作對象之一,待基亞疫苗廠通過PIC/S GMP後,即可啟動輸出工程。基亞疫苗廠昨日在竹北生醫園區完成上樑典禮,出席者除了尹衍樑、張世忠外,還包括竹科管理局長杜啟祥、潤弘精密董事長賴士勳、中宇環保副總經理李俊生等。

張世忠表示,基亞疫苗廠今年1月動工、10月上樑,都在預定進度內,最快明年初可完成外觀,後年完成國際優良藥品製造規範PIC/S GMP要求,首波產能將達300萬劑,是亞洲(含日本)第一座符合國際規範的細胞培養疫苗廠,技術超越日本至少五年。

基亞疫苗新廠左臨台灣微脂體廠房預定地,後有台大醫院臨床試驗中心基地,主建築四層樓,由丹麥生物工程顧問公司NNE負責生產設計,潤泰集團旗下潤弘精密進行硬體設計與建構,中鋼旗下的中宇環保則負責工程的一切維護。

疫苗廠進度上,張世忠說,明年3月16日前取得廠房執照,一年內可望通過PIC/S資格,目前已依食品藥物管理局(TFDA)要求,準備三批次的腸病毒疫苗產品供官方查驗。

另旗下的腸病毒EV71疫苗已被TFDA核准進入臨床二期,未來將收案365人,至於收案時間表,基亞表示,雖然無法預測,但應會與生產廠房時程相配合。



◆ 富士軟片改行做藥 意外成為伊波拉解藥
http://news.ltn.com.tw/news/business/breakingnews/1138463

自由 2014-10-23 12:02

〔本報訊〕日本富士軟片(Fujifilm)以相機底片起家,隨著數位時代來臨,公司逐漸轉向美妝、製藥等產業發展,如今改革有成,意外研發出伊波拉病毒實驗藥品。

近年富士軟片的核心事業,隨著傳統相機式微而開始走下坡,讓執行長古森重隆決定改變營運方向,投入美妝、製藥等產業,其中,富士軟片在製藥領域表現更是傑出,研發出流感藥品Avigan,意外成了伊波拉病毒的解藥。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今年10月,一名感染伊波拉病毒的法國護士,在接受Avigan治療後順利康復,讓原本應用在流感治療的Avigan意外成為伊波拉解藥,成為許多國家求援的對象,而為了控制疫情,富士軟片也宣布,將在11月起擴大生產該項藥品,以解決目前困境。

另一方面,自8月以來,富士軟片因流感藥品Avigan推出後,股價上漲16%,顯現公司改革有成,而富士軟片也持續看好新轉型的事業,預估由美妝、製藥及醫療器材組成的保健事業佔公司營收比重可逐漸增加,直到2018年營收可達1兆日圓(約新台幣2,838億元)。

fsj 提到...

澳洲創舉 死心移植成功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025000390-260108

中國時報 2014年10月25日 蔡致仁/綜合報導

澳洲外科醫師24日宣布,完成史上首見的「死心移植」,透過新技術讓停止跳動的心臟「復活」,然後移植到病人體內。這項突破象徵可用的心臟數量增加,能夠讓外科醫師挽救更多人命。

目前的心臟移植程序,外科醫師必須等捐贈者腦死後,把活心臟取出,放入冷藏盒,火速送到等待移植的病人進行手術。

手術病人復原良好

經過12年研究,澳洲雪梨聖文森醫院與「張任謙心臟研究所」(Victor Chang Cardiac Research Institute)開創一項技術,能讓停止跳動20分鐘的心臟復活。醫師將臟體放進攜帶式的「心臟盒」(heart in a box,正式名稱是「體外器官照護系統」),盒中注入保存液,並把心臟接上消毒迴路,讓它重新開始跳動。

近2個月來,澳洲有3名病人接受了應用新技術的移植手術。這些心臟從不同醫院運過來,花費5至8小時的運輸時間,而且期間持續跳動。2位病人復原良好,第3位病人甫於22日手術,仍在加護病房觀察。

聖文森醫院表示,新技術使器官捐贈產生「典範轉移」,日後能夠用在移植的心臟數量將會大幅增加。張任謙研究所的執行主任葛拉漢則表示,日後外科醫師能多做20%到30%的移植手術。

新技術嘉惠更多人

聖文森醫院的心移植中心主任麥克唐諾說,1960年代的史上第一個心移植,應是使用停止跳動的臟體,後來還有三個案例,但對象是兒童。他說,「這些案例之後,從來沒有成人接受過『心死亡捐贈者』(DCD)的臟體移植」。而且當時這些案例中,捐贈者與接受者均在同一間醫院。

麥克唐諾表示,將死亡的心臟復活,並且能把臟體從捐贈者所在的遠方醫院,運到聖文森進行移植,「是我們的史上創舉」。締造成功案例的迪塔醫師說,第一位病人手術大功告成時,他「高興得跳起來」。

第一位因先天心臟病進行這項移植手術的57歲女病人葛利畢拉斯說,「手術前我病得很重,現在我重獲新生」。第二位病人是44歲男子戴蒙,他說自己常常想到那位捐心者,「沒有他可能就沒有我」。



◆ 3D列印人骨 醫師手術更精準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9021585.shtml

【聯合報╱記者周毓翔/新莊報導】2014.10.25

衛福部台北醫院骨科醫師潘毅軒透過3D列印技術列印大小1比1的骨頭模型,當作他開刀計畫的幫手,讓手術更精準有效率,但這個3D列印機其實是他自己好奇買來玩的,後來靈機一動用來輔助治療。

潘毅軒今年5月休長假,上網看到現在一台要價5萬元的3D列印機,一般行情約5萬,高級點10萬,他覺得這價格可以負擔,就買來玩,自己組裝,設定軟硬體調校。

3D列印機可在掃描影像後,列印雕塑模型,潘毅軒想到列印患者的骨頭模型,便可以在開刀前就用來研究如何動刀最有效率。

他說,「以前只看X光片未必精準,有時候開刀之後才開始想要怎麼做,如果在手術前就有模型,醫療團隊就可以預先計畫如何動刀最有效率。」

2周前,一名82歲的陳姓老婦因為跌倒,左手腕疼痛不已,到台北醫院骨科求診,潘毅軒使用3D列印技術,列印出一個和老婦原來的骨骼尺寸、形狀一樣的實體模型,輔助術前規畫,因此對骨折情形了解更全面,手術時便縮小傷口及減少組織破壞,手術中所使用的骨板也能更符合病患骨骼構造。

潘毅軒說,只可惜目前3D列印的速度很慢,小塊的骨頭就要花3小時,大至骨盆大小的得花12小時,若是遇到緊急情況恐無用武之地,但對一般的治療來說非常有幫助。

fsj 提到...

生物經濟 衝刺2.8兆元產值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9024955.shtml

【經濟日報╱記者林安妮/台北報導】2014.10.27

行政院今起一連三天召開「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TC),將仿效美國、歐盟作法,勾勒台灣的「生物經濟」藍圖。該藍圖將納入預計在2016年上路的3.0版生技方案中,政院也盼在2020年前,能提早讓台灣的生技產值突破2.8兆元。

過去政院常透過BTC會議,檢視推動中的生技政策,例如,2009年推出的「台灣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是根據2008年BTC會議結論而來。2012年BTC會議中,也針對2013年改版上路的「生技產業行動方案」提出修正建議。比起1.0版的鑽石方案或2.0版的生技方案,預計2016年上路的3.0版生技方案,將擴大運用生物經濟,發展所謂的「大生技產業」。

生物經濟是指在生物資源及生物技術基礎上,發展成產品的一種經濟型態,比起過去常說的生技產業,更側重跨領域及商業化應用。我國早在2009年,就開始以國家力量推動生技產業。

行政院科技會報副執行秘書丁詩同表示,今年的BTC會議重點是,討論並規劃台灣的生物經濟藍圖,這是科技政委蔣丙煌上任後,一直念茲在茲的福國利民政策,預期會是2016年接棒的新生技方案推動重點。科技部次長錢宗良表示,台灣近期要討論的生物經濟藍圖,與美國的生物經濟藍圖,有不少相似之處。

美國生物經濟藍圖劃定生物經濟的五大趨勢,包括:健康、能源、農業、環境及知識技術的分享。近日,行政院科技會報則是初步選定藥品、醫材、健康照護與農業生技等四大領域,做產業化討論重點。

丁詩同說,2009年時,我國生技相關的經濟範疇,包括應用在農業、工業、健康產業等領域,產值是1.73兆元,2013年時,快步成長到2.09兆元,預期2020年,可達2.83 兆元。在生物經濟藍圖標誌出來後,台灣可集中資源在潛力項目上,透過產業鏈加值、環境改善、更好的產學連結、人才培育,讓目標提前達成。



◆ 新藥 醣聯拚生物相似藥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9/9024934.shtml

【經濟日報╱黃文奇】2014.10.27

台灣醣聯宣布,將跨足生物相似藥(Biosimilar)領域,已完成多個即將專利過期的抗癌領域藥物篩選,明年將有結果。

這是國內首個抗體新藥公司跨入生物相似藥領域的例子,具有一定的指標意義。

醫材 商之器獲醫院訂單

商之器旗下產品「24小時心電圖系統」獲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採用,並進駐仁愛、婦幼、和平三家醫療院的系統規劃建置,預計最快年底完成,未來二年預計陸續進行對陽明、中興、忠孝等院區的系統建置。

生農 大江引進日商參股

新廠位於屏東農業生技園區的大江生醫將正式引入策略夥伴,透過私募方式引進日本大德食品(DYDO)參股,近期也選任大德食品社長高松富擔任董事。

據悉,大德食品為日本大同藥品母公司,而大同原先即是大江的國際夥伴之一,此次與大德結盟後,大江與該集團的關係將更緊密。

fsj 提到...

台大與業界攜手 打造輔具適配中心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9029170.shtml

【聯合報╱記者楊欣潔、林秀姿/台北報導】2014.10.29

因應高齡化趨勢,銀髮族生活照顧需求成為產業焦點。台大昨和行動輔具業者合作,打造全台最大輔具適配中心,除展示行動輔具,也提供台大醫學院的專業治療師諮詢。

全台有長期照顧需求的家庭約70萬戶,輔具適配中心主持人、台大醫工所副教授章良渭表示,照顧者為失能者翻身、移位時若使力不當,可能導致雙方腰部、手腕、肩部及膝關節的傷害,輔具使用者若沒有選擇合適的輔具,可能使脊柱側彎加速惡化、骨質密度流失等。

台大校長楊泮池表示,輔具服務必須走上「客製化」,產業才能升級,他期許工學院和醫學院學生能跨領域合作,設計適合不同障礙者與銀髮族的輪椅。楊泮池說,有工學院的學生設計出一款可行走樓梯的輪子,就可以和輪椅結合,未來輔具產業不會是單一科系的問題。

章良渭表示,該中心模擬了電梯、高低不平的馬路、後車廂、家庭內的桌椅等環境,讓輪椅族可以親自坐輪椅在不同環境中體驗,進而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輪椅。

輔具業者郭佑吉說,台灣自然老化及肢體障礙需要輪椅的人,約有140萬人,該公司和台大合作,可以透過專業的治療師團隊,收集更多輪椅者需求,作為改進的方向。

輔具適配中心位於台北市思源街18號,電話:02-3365-3368。



◆ 反向疫苗學技術 潛利雄厚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9/9029584.shtml

【經濟日報╱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2014.10.29

行政院科技會報昨(28)日指出,台灣農業生技有許多明日之星待發掘,例如農業科技研究院利用「反向疫苗學技術」搭配免疫蛋白質體學技術,成為全球第一個利用該技術開發動物疫苗的團隊,並成功以4,000萬元完成授權給國際疫苗大廠,改寫動物疫苗授權金紀錄。

農委會的「雄才大略」計劃經費支持,農科院主導、建立的動物用疫苗技術平台,近期開發出「反向疫苗學技術平台」,成為我國農業生技的重點成果之一。

據了解,該疫苗平台的競爭力在於能夠降低80%成本,並縮短67%的生產時間,具備國際競爭力,加上該疫苗平台不僅可用於動物疫苗開發,還可兼用人類疫苗,因此受到矚目。

農委會指出,反向疫苗學(Reverse Vaccinology)是利用「基因體科技」,預測可能做為疫苗標的之蛋白質,以獲得具有「高免疫性」的抗原,可以大幅提升尋找疫苗有效抗原的效率,降低開發成本、縮短開發時間。

農委會表示,由於人口快速成長、所得水準提升,動物市場供給需求大增,如經濟動物、陪伴動物等,但若爆發大規模動物疫情,將危及食安、衝擊經濟。



◆ 農業生技醫療輔具 拚產業化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9/9029582.shtml

【經濟日報╱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2014.10.29

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議(BTC)昨(28)日進入第二日,農業生技、醫療輔具被納入推動的重點產業。衛福部、農委會分別宣示,將推動台灣健康照護、農業生技進入產業化,協助台廠搶攻各千億元的市場大餅。

BTC昨天完成第二天討論,聚焦生物經濟項下規劃的「健康照護、農業生技」兩大主軸,BTC委員包括召集人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高階醫材專家張有德、羅氏前全球技術營運總裁楊育民、生技投資專家張鴻仁等人都參與閉門會議。

衛福部技監周淑婉報告健康照護產業規劃,她指出,到今年7月底止,台灣65歲以上人口達到275.3萬人,占總人口數約11.8%,未來四年內將增加到14.6%,2025年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占比將上看二成。此外,今年失去自我照顧能力的人數已來到74萬人。

目前衛福部正在推動「長照十年計劃」,第一階段從2007年起,第三階段迄2017年為止,從回應失能民眾的需求、建制長照服務資源供給,到推行長照保險制度,預估未來二、三年健康照護的產值將從40億元成長到1,000億元。

政府也將結合ICT產業技術、整合輔助技術、健康照護環境,推動輔具產業發展。

農委會科技處長盧虎生針對發展農業生技指出,行政院將聯合農委會、衛福部、科技部、經濟部共同推動農業生技,並利用農業基因體(OMICS)科技應用平台,發展扶植動物疫苗、機能性農產品、生物性農藥與肥料,形成生技產業鏈。

業界分析,目前疫苗以瑞寶基因受到矚目,農藥則以龍燈較受青睞。

其中動物疫苗已初具產業雛形,國內業界已有上市產品。目前國內年度動物疫苗產值規模約28.9億元,成長率為5.9%;全球動物疫苗產值約53億美元(約新台幣1,590億元),經濟動物疫苗占六成以上,其中以豬隻疫苗占比24%為大宗,最具發展潛力。

由於健康意識抬頭,機能性農產品市場快速發展,如動植物加工農產品;微生物農產品靈芝、乳酸菌等,今年全球保健市場規模預估1,142億美元,成長率5.3%,台灣前年已達661億元,成長率12%,發展動能強。

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副執行秘書丁詩同表示,不少BTC委員對醫療輔具、農業生技等產業規劃積極討論,並認為輔具等健康照護產業,台灣具備發展的優勢與潛力,大有可為。

fsj 提到...

尋找不死藥 抗癌新主流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9/9039971.shtml

【經濟日報╱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2014.11.03

找不死藥,抗癌新藥主流。國際大廠必治妥(BMS)積極搶入PD-(L)1、CTLA-4等免疫抗癌新藥領域,並在報告中指出,未來抗癌新藥的「藥物經濟學」主流,將是能讓癌症病患「長時間不死」(Long-term Survival)的產品,而非強調治療效果。

業界指出,目前的抗癌藥物主流仍為化學藥品,也有一部份的蛋白質藥,但因過去藥物開發的主流是,抗癌藥物必須追求「有效」(Benefit),而副作用(Risk)的大小與否較不受考慮,因此現有的抗癌藥物多會引起極大副作用,但以免疫機制開發的有關產品,卻能降低這個缺點。

由於癌症的發生與體內的免疫機制高度相關,自1984年以來全球學研單位陸續投入研究,目前已經逐漸成熟。

國際大藥廠已陸續開發出免疫治療領域的抗癌新藥,這類新藥的作用分別為,活化、釋放人類自體的殺手細胞,或者讓殺手細胞能有效找到癌細胞,予以擊殺。



◆ 唐獎新藥概念夯 台廠磨劍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9/9039970.shtml

【經濟日報╱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2014.11.03

首屆唐獎頒發的兩類免疫治療抗癌技術PD-1、CTLA-4,全球四大廠必治妥、默克、羅氏、阿斯特捷利康搶攻,台廠近期該類新藥開發也報佳音,包括單抗新藥開發公司源一、藥華,蛋白質藥廠喜康、台康、永昕都將有機會搶食商機。

首屆唐獎在今年6月間揭曉、9月18日頒發,生技獎得主為美國科學家艾利森(James P. Alison)及日本科學家本庶佑(Honjo Tasuku),他們的貢獻是找到抗癌免疫機制中的CTLA-4、PD-1,並已經各有產品在美國、日本上市,先期聚焦治療西方人常見黑色素瘤。

艾利森及本庶佑所找到的抗癌CTLA-4、PD-1機制,都已經由大廠必治妥(BMS)開發出新藥,其中,由CTLA-4機制所開發的「Yervoy」(ipilimumad),已經於2011年被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去年銷售額度約9.6億美元,國際法人預估,今年該產品對必治妥的貢獻額度將上看13億美元。

本庶佑找到的PD-1,已分別由日本小野藥廠及BMS產品化,日本市場已經開始銷售,雖然美國市場被默克(Merck)在今年9月間搶先上市,但前兩者已經聯合對默克發起專利侵權之訴,且一般預估BMS的PD-1新藥明年也可望進入市場。

據國際法人J.P. Morgan預估,CTLA-4單一產品產值,到2020年將超越26億美元,而PD-1的營業額則更上看42億美元,也因此,國際大廠除了BMS、默克搶先進入市場外,羅氏(Roche)、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也都積極開發PD-(L)1產品。

特別的是,CTLA-4與PD-1雖然同屬抗癌免疫機制,但艾利森表示,兩類產品單獨用在人體的治療效果僅兩到三成,若能夠「雙劍合璧」,則威力上看五成。因此,同時擁有這兩種技術的BMS,積極將兩者合併治療,希望開發出新產品。

除了BMS想雙劍合壁,其他幾家大廠,包括默克、羅氏、阿斯特捷利康也積極尋覓「另外一把劍」,如CTLA-4技術;其中,默克已經出價1億美元,委託Agenus開發「可以合璧的技術」,有意搶占市場先機。

台廠中擁有唐獎生技技術的公司,除藥華引進PD-1外,還有源一自行開發的CTLA-4,國內蛋白質藥物公司包括喜康、台康、永昕等,都有高階生產技術。

閱讀秘書/CTLA-4與PD-1

艾利森與本庶佑所分別發現的CTLA-4及PD-1,都是細胞上的「抑制訊息受體」,也通常被視為:免疫系統的煞車,能夠抑制免疫系統發動攻擊。換言之,只要透過研究這兩類受體作用機轉,開發出相對應的抗體新藥,用來阻斷這兩者,就能夠活化免疫系統,重啟攻擊癌細胞的功能。

fsj 提到...

大腸癌細胞遽增 身體「缺氧」惹的禍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27353

自由 2014-11-04 記者黃欣柏/台南報導

國內大腸癌發生率及死亡人數逐年攀升,已躍居癌症死因榜首,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近日的研究則發現,大腸癌細胞之所以能快速繁殖、增生,原來都是身體「缺氧」所致!研究指出,癌細胞在缺氧情形下,將誘發細胞中的「第九號纖維母細胞生長因子」(FGF9)過度表現,此研究結果未來可望成為開發標靶藥物的依據。

由成大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所教授孫孝芳帶領的研究團隊,經多年研究發現癌細胞在缺氧的環境下,會誘發FGF9來增生新的癌細胞,此研究結果與過去國外研究報告中,FGF9在子宮內膜癌、攝護腺癌呈過度表現的情形不謀而合,發表後獲國際知名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刊載。

孫孝芳解釋,在FGF9基因的核醣核酸五端未轉譯區中,有一個控制開關,只要身體細胞缺氧,此開關就會開始增生更多的蛋白質,造成FGF9過度表現,國外學者雖曾發現此現象,但一直未能提出合理解釋。

據了解,包括壓力過大、缺少運動、自然老化等都是造成人體缺氧的可能原因,過去中研院的研究就曾發現,正常細胞如果缺氧就可能導致死亡,但癌細胞在缺氧狀況下卻會急速成長。

孫孝芳強調,此研究成果不但解釋了FGF9在大腸癌細胞中高度表現的機制,未來也可能協助研發出可抑制癌細胞生長卻不影響正常細胞的標靶性蛋白質轉譯抑制藥物。

※ 相關報導:

* 芸寶生技 牛樟種苗大廠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104000240-260206

芸寶生技股份有限公司(7453)籌資資訊將於今(4)日起揭示,並且進一步展開登錄創櫃板前的籌資作業,未來將會以農林漁牧類別,登錄成為創櫃板新尖兵。

....歷經3年持續研發改進,創新開發牛樟組織培養苗健化技術,改良培養基配方與開發LED光源栽培技術,將瓶苗增殖倍率由25倍提高至200倍以上,目前已建置完成全國最大的牛樟組織培養種苗量產基地,並具有年產百萬株品系純正的台灣牛樟苗產能。



◆ 研究:Y染色體左右男性命長短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43627

【台灣新生報/記者陳敬哲/綜合外電報導】2014/11/04

男性Y染色體能左右癌症與死亡風險。女性平均壽命比男性長,目前尚未找出實際原因,推測與Y染色體有關,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研究發現,當Y染色體有部分缺失時,平均壽命會少5.5年,因此推測Y染色體耗損與許多慢性病有關,未來能當作疾病預測依據。

研究團隊抽取1153位受測男性血液,年齡介於70至84歲之間,分析血液細胞Y染色體損耗,發現耗損越明顯男性,不論是一般或腫瘤死亡風險都會比低耗損男性高,藉此推測Y染色體損耗與健康顯著相關,有機會能藉此分析疾病罹患機率,但女性則沒有Y染色體,則是兩個X組成。

研究學者JanDumanski表示,許多都知道Y染色體與性別有關,但事實不僅於此,Y染色體有許多件重要功能,例如預防癌症,當Y染色體因細胞分裂損耗越來越嚴重,慢性病罹患風險就明顯升高;研究推測,Y染色體會左右免疫系統功能,當Y染色體發生缺失,免疫系統跟著下降,慢性病發生機率上升。

未來可利用檢測確認Y染色體耗損推估慢性病與死亡機率,盡早預防與降低身體傷害;英國癌症研究學者JulieSharp認為,這項實驗結果非常有趣,但仍需要更多實驗證實,Y染色體是否真能預測癌症,雖然癌症與年紀有關,但健康生活習慣,如不吸菸、保持健康體重、減少飲酒,都能降低癌症危險。

fsj 提到...

中西合醫糖尿病 洗腎風險較低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9047635.shtml

【聯合報╱記者鄭涵文/台北報導】2014.11.06

研究發現,糖尿病患有腎病變者,接受西醫治療時,若合併中醫處方治療,可延緩洗腎進程。不少人怕得腎病、不敢吃中藥,但醫師指出,研究結果替正規中藥洗刷冤屈,建議糖尿病照護體系可納中醫。

台灣中醫家庭醫學會理事長賴榮年研究分析全民健保資料庫自一九九七到二○○八年的近十一年資料,找出所有糖尿病患者,再比較出現腎臟病變的患者,發現同時接受中、西醫治療者,洗腎風險明顯較低。

另外,台北榮總毒物科主任楊振昌今年也發表研究指出,使用合格處方箋中藥的慢性腎臟病患者,病情控制度較佳。確診後服用中藥的患者,死亡率減少四成。

※ 相關報導:

* 肩關節打點滴 五十肩不見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9047377.shtml

退化性疾病五十肩是許多中年人的痛,壢新醫院日前協助45歲患有糖尿病的王姓男子,施以「肩關節囊擴張術」,不但免去了長達半年的藥物療程,也讓王男可以再度雙手高舉。

....許嘉麟說,高達25.7%的糖尿病友,五十肩發生率是一般人的5倍之高,用藥物治療須半年,也會對血糖控制造成影響,而手術治療則有傷口癒合不良的風險,針對患有五十肩的糖尿病患,「肩關節囊擴張術是最安全有效的方法」。



◆ 3D列印肝臟組織 醫學新突破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9047241.shtml

【Upaper╱綜合報導】2014.11.06

美國生技公司Organovo已利用3D印表機「印」出肝臟組織,預計年底前販售器官組織,這是3D列印應用於醫學的突破性成果。

Organovo雖無法印出能運作的完整肝臟,但副執行長雷納德表示,實驗結果可提供研究人員新的方向與工具,過去科學家無法在人體進行實驗的項目,如今可透過人工列印器官組織達成。

雷納德說,他估計幾年內3D列印組織將能應用於臨床治療,如取代病人部分組織與器官,或藉以刺激細胞再生。

科學家以3D列印人體組織,首先培養切片或經由幹細胞再生獲得人體細胞,再將細胞置入特殊列印機,依人類器官構造進行立體排列組合,細胞被「印」成正確的排列後,細胞間會釋放訊號,開始結合並組織成集體的統。

人類器官是由多種細胞組成,並藉血液提供養分的複雜系統,究竟未來是否能人工印出完整器官,尚不得而知。



◆ 中研院學者:晚生育女性 長壽機率高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9047420.shtml

【聯合報╱記者吳曼寧/台北報導】2014.11.06

一般民眾認為晚生育不佳,但中研院學者指出,女性在33歲後生最後一胎,比在33歲前生最後一胎,成為人瑞機率提高,因為能晚生育,代表身體修復能力較好。

北市府自99年起推動「助妳好孕」政策,並從隔年推出宣導影片,今年邀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導演蘇哲賢執導影片。

今年影片以「好孕人生」為主題,邀請領取生育獎勵金的素人家庭擔任演員,影片呈現民眾丁嘉瑞、沈小惠夫婦和其1歲10個月大的兒子親密互動生活,傳達溫馨家庭價值。

昨天市府民政局舉辦影片首映會,邀蘇哲賢和影片主角出席,分享拍攝過程相關趣事,並邀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楊文山,分享其「晚婚晚育與女性健康」最新研究。

楊文山表示,美國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百歲人瑞研究計畫,發現現代女性在33歲之後生育最後一胎,比33歲前生最後一胎,成為百歲人瑞的機率提高兩倍。

楊文山說,能夠晚生育的女性,代表身體修補功能較好,因此長壽機率高。他研究台灣在日治時期戶籍資料,女性高齡生育和長壽相關性,可佐證美國研究。

楊文山指出,北市晚婚晚育的現象較明顯,此研究鼓勵都會女性勇於生育,如果晚結婚,不要擔心生育問題。

此外,楊文山參考2004年英國Nature刊載的「祖母假設」概念,指有孫子女的女性較長壽,和子孫住在一起的女性,長壽機率更加提高。

民政局長黃呂錦茹表示,「助妳好孕」政策推出以來,北市粗出生率已連續4年高於全國平均。人口政策宣導影片,將陸續在電視、電影院、捷運月台播出。

fsj 提到...

揭開基因序列 牛樟芝辨識真偽有解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9050104.shtml

【聯合報╱記者陳皓嬿/台北報導】2014.11.07

民間盛傳牛樟芝有抗癌、保肝、降血壓等功效,但至今仍難解釋,為何不同生殖方式產生的牛樟芝功效不同;也不知為何牛樟芝只長在台灣特有牛樟樹上。中研院士李文雄昨宣布解開將牛樟芝基因體序列圖譜,有助於掌握牛樟芝的保健功效,也能發展鑑定真偽技術。

論文作者呂美曄解釋,牛樟芝在有性生殖的「子實體」狀態,有助抗發炎、抑制癌細胞生長和轉移;但在無性生殖的「菌絲體」狀態,保健功效則為抗氧化。

中興大學特聘教授王升陽說,台灣應積極訂牛樟芝標準,不讓大陸搶得先機,否則台灣牛樟芝難搶國際優勢。



◆ 超級細菌有治?荷商新藥將它「瓦解」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5/9051107.shtml

【數位新聞中心╱綜合報導】2014.11.07

對傳統抗生素具有抗藥性的「超級細菌」問題愈來愈受到重視,有效替代藥物成為科學研究重點之一。荷蘭一家生技公司最新研發出一種新藥,可從超級細菌的外部將其「瓦解」,很大程度上避免細菌產生抗藥性。

新華社報導,常見的金黃色葡萄球菌能引起皮膚損傷、心內膜炎和敗血症等多種感染,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就是種典型的「超級細菌」。先前研究發現,這種細菌會進化出難以穿透的細胞膜,使抗生素無法進入其內部,從而失效。

日前正在倫敦舉行的抗生素替代品專門會議上,荷蘭一家生技公司Micreos公布了這一項新藥研究成果。其研發靈感來源於自然界存在的一種病毒,這種病毒利用名為「細胞內溶素」的酶來攻擊細菌的細胞表面。研究人員將這種酶加以「改造」,強化它在MRSA表面的附著力和破壞力 ,由於其原理是從外部破壞細菌的基本結構,細菌較難對其發展出抗藥性。

在小規模臨床試驗中,受試者將這種新藥塗抹於皮膚表面,可有效殺滅普通葡萄球菌和MRSA,並預防感染。研究人員希望在5年內研發出可口服或注射的「新版本」,目前的主要挑戰在於保持藥物的穩定性,使其方便包裝和儲存。

負責藥物測試的荷蘭公共衛生實驗室臨床微生物學專家赫佩斯(Bjorn Herpers)說,新藥利用自然界存在的一種酶並將其改進,取得不錯的滅菌效果,這給抗生素替代藥物研發提供新思路。

fsj 提到...

荷蘭超強新藥 專剋超級細菌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828358

自由 2014-11-08

〔編譯俞智敏/綜合報導〕過去10年來,致命的抗藥性超級細菌已成為全球性危機,光是在美國每年就造成2萬3000人死亡及200萬人罹病,英國首相卡麥隆更曾警告未來醫學恐回到「黑暗時代」,不過荷蘭一家生技公司的科學家5日宣稱可能已經找到可對付超級細菌的新藥物。

荷蘭Micreos公司科學家5日在一場抗生素研討會中表示,他們在6名皮膚感染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的患者中成功治癒了5名患者,MRSA是全球最令人聞之色變的細菌,連目前已知最強效的抗生素都對它莫可奈何。

雖然荷蘭科學家所進行的初步實驗規模很小,對象也僅限於濕疹、接觸性皮膚炎及其他皮膚感染患者,但該公司表示正開始對其他類型的感染進行臨床實驗。

傳統抗生素是透過進入細菌體內的方式殺死細菌,但近年來許多常見的細菌如結核桿菌或沙門氏桿菌,以及MRSA等的細胞膜卻都已突變增厚,讓藥物無法進入細菌體內。

Micreos公司所研發出的新藥物Staphefket則是一種經特別設計、可附著在細菌外壁上的細胞內溶素(endolysins),能夠破壞細胞壁來殺死細菌。科學家認為,這種細胞內溶素能隨著宿主一起演化,使細菌較無法透過突變方式來保護自己。此外,細胞內溶素可以只殺死特定類型細菌,傳統抗生素卻會把人體內的好菌壞菌統統殺光。

科學家相信,實驗結果可能開啟新一波以細胞內溶素為主的感染療法,治療傳統藥物已經無能為力的感染病例。目前約有8成的淋球菌對一線藥物發展出抗藥性,多重抗藥性沙門氏菌、結核桿菌和大腸桿菌也都被視為重大醫療威脅。自然產生的細胞內溶素可攻擊以上的所有細菌,未來的挑戰則是製造出更穩定、可被包裝成藥物的版本。科學家希望在5年內開發出這種藥物。



◆ 手環幫孕婦顧身體 「銀」設計獎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2/9051958.shtml

【聯合報╱記者吳思萍/台北報導】2014.11.08

「2014台北設計獎」由波蘭籍Marcin Markowski設計的「CAIN & ABEL-Poster」奪得「台北市長獎」與「視覺傳達設計類」的金獎殊榮,另「工業設計類」與「公共空間設計類」,分別由加拿大籍周依農所設計的「對流Convection」,與日本Naoya Matsumoto所設計的「Yoshi Bar」奪得金獎,各獲得50萬元的獎金。

「台北設計獎」吸引65個國家、共3077件作品參賽,參加國家數較去年成長約150%。

參賽件數中工業設計類890件、視覺傳達設計類1911件,公共空間設計類276件。最後決選自各競賽類別共選出金、銀、銅等獎項共75名。

台灣團隊表現優異,工業設計類銀獎的作品由劉昀靜等人共同創作的「Lily 孕婦產期保健系統」,孕婦透過配戴設計手環,可全天候偵測身體狀態,利用App檢視被整理後的數據,可記錄寶貝胎動與宮縮狀態,再由雲端傳輸資訊至醫院,協助追蹤或產檢時的資訊調閱。

工業設計類銅獎由台灣團隊吳筠綺等人創作的「U-pants」奪得,此設計是尿袋使用者專用褲,側邊拉鏈可幫助患者順利的穿脫褲子。

而內層口袋用來置入尿袋,當患者需要排尿時只需要掀起外部中間小口袋,取出排尿閥即可。

獲得金獎的作品是波蘭Marcin Markowski所創作的「CAIN & ABEL-Poster」,為2014年「Cose Strangers」戲劇節的海報。以聖經中的該隱與亞伯,被隱喻地形象化為一把自我裁割的剪刀,整體設計中充滿創意感,同時反映出人性與社會生活的寫照。

得獎作品除即日起至12日中午於「台北小巨蛋星光廳」展出外,並可同步於官網線上展覽專區,欣賞這些設計作品。



◆ 科學家透過實驗可見鬼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828359

自由 2014-11-08

欺騙大腦產生幻覺…

〔編譯張沛元/綜合報導〕人們有時會宣稱有看不見的東西在身邊,並認為應該是鬼魂。但根據一份新研究,科學家說,這些所謂的鬼魂,其實只是大腦所產生的幻覺;研究人員透過實驗證明,有方法可以欺騙受試者的大腦,並使之產生這種見鬼的感覺。此一研究已刊載於6日出版的「當代生物學」期刊。

健康的人體力耗盡 也會有此現象

研究人員指出,身邊沒人但卻覺得有人的「見鬼了」感覺,讓當事人雖然沒看到身邊有人,但卻可以感受到鬼魂所在位置並不斷回頭,或者遞食物給根本看不到的鬼魂。這種見鬼經驗幾乎所有文化都有,並被視為精神或神經方面的問題,連健康的人只要體力耗盡,也會有這種情況。

但瑞士的研究人員打造出一個機器人,並利用該機器人讓受試者的感官不協調,進而得以刺激這數十名身心健康的受試者產生見鬼的幻覺。進行該實驗的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神經學家布雷克說,第一次試驗中,3成健康的受試者主動表示感覺到身後有人在碰觸他們。

這種能刺激人產生見鬼幻覺的機器人,是由兩個部分所組成,受試者得站在這兩個部份之間,也就是一部份的機器人在受試者身前,一部份在身後,此外受試者還要戴上眼罩與頭戴式耳機。受試者在進行實驗時得先往前伸展,輕碰前方機器人身上的按鈕,藉此啟動身後的機器人重現受試者的手臂動作,也就是往前伸以及碰觸到受試者的背部,藉此讓受試者產生往前伸卻碰到自己的背的幻覺。

研究人員讓後方機器人在受試者按鈕後會延遲一下才觸背,結果情況就變得更詭異。此一延遲會讓受試者搞不清楚觸覺來源,大腦因而面對知覺與運動訊號不協調的不可能的情境。如此一來就產生幻覺,受試者會把稍微延遲的背部碰觸,當成是他們身後的看不見的鬼魂在碰他們的背。帶領該研究的EPFL神經科學家魯格尼尼說,那種見鬼的感覺強烈到讓某些受試者大呼停止實驗。

fsj 提到...

生技全才尼亞茲 要顛覆醫療世界
http://udn.com/NEWS/WORLD/WOR2/9055232.shtml

【經濟日報╱編譯 鍾詠翔】2014.11.10

尼亞茲(Sarfaraz Niazi)26歲寫出第一本舉世聞名的書。今年66歲的他總共寫超過50本書,撰寫的研究論文上百篇,擁有逾50項專利,還寫過幾百篇探討科學、哲學、修辭、詩文和宗教等不同領域的文章。尼亞茲或許稱不上全球最有趣的人,但他至少是美國從事生技仿製藥當中最多才多藝者,現在他正嘗試藉生技仿製藥來改變世界的醫療。

出生於印度、後來移民美國的尼亞茲除了曾在大學任教以外,也是療癒蛋白質公司(TPI)創辦人。TPI專門製造生技仿製藥,也就是專利即將到期的生物製藥的「複製品」。雖然全球目前核准的生技仿製藥只有17種,並且沒有一種是在美國,但尼亞茲和TPI正在進行的生技仿製藥就有九種,可望改造整個市場。

尼亞茲在接受採訪時被問到對其他創新者有什麼建議時說出他的哲學:「你永遠不要迷戀自己的想法,如果一個創意不能解決問題,也不能提升生活品質,還會有許多東西等著你去發明。」

尼亞茲說,向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申請新藥的程序極其複雜,每次費用可能高達400萬美元。若申請的是新生物藥品,FDA分為四個級別的「相似性分析」標準可能極其麻煩。

尼亞茲的對策是研發與專利即將到期生物藥品有相同分析和臨床程序的產品,如此生產成本可以大幅減少,研發速度可以提高一至二倍。尼亞茲評估,他的生技仿製藥的生產成本比競爭對手少50%以上。

尼亞茲說,美國藥廠正面臨是否根留美國的艱難抉擇。獲得FDA的批准固然在世界各國都很有份量,但財務與監管成本對投資人和企業主也很重要。他說相較之下,歐盟在生技仿製藥的授權與行銷建立了最成熟和先進的監管架構,領先世界各國,這套架構甚至獲世界衛生組織(WHO)採用。

此外,尼亞茲說在美國集資很困難,創投家和企業投資人不太願意投資醫藥領域,過去的紀錄也是出了名的差。

尼亞茲2003年承諾,他的研究工作和公司將留在芝加哥。他認為從創造、生產、測試到推向市場,TIP將能夠脫穎而出,這要歸功於芝加哥的醫療生態體系、專家和製造商。

透過專注在研發類似學名藥的生技仿製藥,尼亞茲嘗試證明能夠徹底改變世人獲取藥品方式的方法,和和挽救生命的治療途徑。

(綜合外電)

※ 相關報導:

* 陸11藥廠組團 來台找親家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S4/9055241.shtml

大陸藥廠組團來台,兩岸生技大相親。社團法人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今(10)日將搭平台,舉辦「2014兩岸生技新藥產業合作論壇」。生策會表示,此次將有11家大陸重點藥廠、參與逾30場兩岸合作洽談會,是兩岸醫藥產業大型洽商合作的首例。



◆ 中裕抗愛滋藥 拚明年在美銷售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S4/9055244.shtml

【經濟日報╱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2014.11.10

中裕新藥執行長張念原表示,公司近期正與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協商,抗愛滋病新藥TMB-355最後上市的細節,並已經陸續洽商合作夥伴,希望拚明年在美銷售,讓台灣自己的新藥品牌,在全球新藥開發領域能「一砲打響」。

中裕新藥是由蔡英文與中研院院士何大一於2007年創辦,並引入大股東潤泰總裁尹衍樑投資,目前與何大一的ADARC實驗室有密切合作。

中裕旗下開發的治療愛滋病的單株抗體產品TMB-355,已經獲得美國FDA認定的孤兒藥資格,未來可望享有快速通關、自由定價及一定年限的獨賣權。

張念原說,中裕的TMB-355就是兩岸合作的經典案例,公司把這個產品委託給大陸蛋白質藥廠藥明康德生產,而藥明康德不僅已經在美國紐約證交所上市,也是大陸第一個被美國FDA認可,通過藥物安全評估的生物製劑廠。

今年5月間,中裕委託藥明康德生產的首批2,000公升藥品,獲得美國FDA查核通過,核准能夠使用在病患身上,而這也是雙方合作的新里程碑。

張念原說,藥明康德生產的TMB-355產品,不僅獲得FDA認證,其價格也較有競爭力,未來也可加速TMB-355在大陸的臨床審查、藥證申請,可謂一舉數得。

TMB-355目前已經完成美國和台灣的靜脈注射臨床二期b階段,獲得孤兒藥資格後,將和美國FDA完成協商後,可望直接上市。

值得注意的是,TMB-355目前也是少數在臨床階段,即持續供應美國40餘位愛滋病患作為治療用藥的產品。

對於下一步,張念原說,就是在美上市,要讓台灣在全球新藥開發領域能「一砲打響」。

TMB-355正與美國FDA在上市申請藥證前的細節協商,看他們還有沒有其他意見。

另外,TMB-355也繼續在美進行皮下、肌肉的注射劑型。

談及兩岸合作,張念原並指出,兩岸在生技產業方面各有優勢,但是台灣在延攬海外人才部分,遠不如大陸積極,這是應該要檢討的,再者,大陸在做事嚴謹的態度上,也很值得台灣學習,從藥明康德生產的產品,能通過美國FDA認可,即可看得出來。

fsj 提到...

衛福部啟動研究 找肺癌高風險群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9061146.shtml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4.11.12

肺癌是國人癌症死亡頭號殺手,一年新增1萬1000例,102年有8854人因肺癌死亡,即使不吸菸仍難遠離肺癌威脅;衛福部與醫界明年將展開1萬2000人的大型研究,從家族史、得過肺結核等條件,希望找出國人需做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的高危險群。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肺癌已28年高居女性癌症死亡率第一位,其中女性不吸菸卻罹患肺腺癌,病患人數20年來增加四倍。

國衛院近年研究發現,家中或工作地點若有一處為二手菸環境,將提高肺癌風險1.32倍;如果兩處都有二手菸,更提高1.73倍。另外,每年暴露於廚房油煙環境超過144次,也會提高肺癌罹患風險1.78倍。

台北榮總胸腔部主治醫師陳育民說,榮總近年來上千名肺癌患者資料顯示,肺腺癌患者中有66%不吸菸,特別是女性患者更有93%不吸菸。

為了找出台灣肺癌患者吸菸以外的危險因子,台灣大學校長楊泮池表示,已向衛福部提出計畫,明年起進行1萬2000人的篩檢計畫,預計追蹤五至六年,以基因、曾罹患肺結核、有肺癌家族史等條件,希望能找出最需要篩檢的高危險群。

肺癌早期沒有症狀,楊泮池說,如果肺癌能在一公分內早期發現、手術切除,五年存活率可望達到95%,而且不需要標靶、化療,相對節省不少醫療資源;但目前國人肺癌患者75%至80%,發現時已是第三、第四期,早期診斷將是減少肺癌死亡率的重要關鍵。

陳育民建議,吸菸者若一天一包菸,且菸齡達30年;或一天兩包、菸齡15年,可自費篩檢;不吸菸者若父母、子女、兄弟姊妹、祖父母中有兩人罹患肺癌,或是長期暴露二手菸,一定要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



◆ 改良骨釘 減低骨折手術風險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9061153.shtml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4.11.12

骨釘多了兩片「翅膀」,降低髖骨骨折手術併發症。老人家常有骨質疏鬆,髖部骨折手術後,鋼釘常因此穿出骨頭,台北榮總自行研發新骨釘骨板系統,可以增加阻力,提高手術的成功率,研究獲得多國專利。

老人若發生髖部骨折,很容易因長期臥床產生褥瘡,進而傷口感染導致死亡,近80%老人在髖部骨折後行動不便,無法恢復到原來的狀況。

台北榮總副院長陳天雄表示,隨著老年人口增加,髖骨骨折患者將會增多;髖部骨折需打骨釘,卻容易因為老人骨質疏鬆,讓堅硬的鋼釘穿出骨頭。由於老年患者多半已八、九十歲,因此疼痛不堪、無法走路,需要再次手術換人工髖關節。

以往要減少鋼釘穿出骨頭會加入骨水泥,但手術複雜,也會影響骨折後的癒合。陳天雄與陽明大學醫工系合作,研發「抗穿出動態骨釘骨板系統」,在骨釘兩側各加一小翼,如同多了兩片翅膀,就可以增加鋼釘的阻力,減少手術併發症。

陳天雄說,老人若骨質疏鬆,很容易因為從椅子上起身、或一時站不穩就跌倒,因此從年輕就要固骨本。

骨折意外多半是在家中發生,要預防髖部骨折,他建議平時就要養成運動習慣,尤其是大腿肌肉不能萎縮,才能站得穩,平時可快走、踩室內腳踏車等訓練大腿肌肉,浴室避免地面濕滑,注意浴缸高度,半夜起床上廁所照明要充足,避免摔跤。



◆ 人類變笨原因? 科學家:「病毒」惹的禍
http://www.nownews.com/n/2014/11/11/1500732

NOWnews.com 今日新聞網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2014.11.11

人類愚蠢的原因?美國約翰霍普斯金大學醫學院(Johns Hopkins Medical School)及內布拉斯加大學(University of Nebraska)科學家,可能找到「人類為何變笨」的答案,他們發現人類體內存活某種來自藻類的「病毒」,而感染該病毒者認知功能會受到影響,如視覺處理、空間感等能力。

據英國《都市報》(Metro)報導,美國科學家進行精神病患咽喉微生物研究時,意外發現這種病毒,近一步研究發現,此種病毒是名為「ATCV-1」,專門感染綠藻的病毒。

科學家團隊邀請90多名健康人參與研究,結果發現其中43%感染該種病毒,且與未感染者相比,他們視覺處理速度及注意力明顯糟糕許多。

參與這項研究的病毒學家羅伯特(Robert Yolken)表示:「這是驚人的例子,我們認為『無害』的微生物可能會影響行為和認知」。

fsj 提到...

防DNA複製出錯! 中研院發現「煞車系統」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29625

自由 2014-11-13

〔記者湯佳玲/台北報導〕人體細胞每天都在複製DNA新生,但如果複製錯誤,恐導致癌症和其他基因變異疾病。中研院研究團隊發現了「煞車系統」,一旦偵測到錯誤將發生,細胞就會啟動修飾組織蛋白H2B,暫停複製程序,待修復好再進行,研究成果刊登《公共科學圖書館—遺傳學(PLoS Genetics)》期刊。

人體不論造血功能、長頭髮與長指甲,細胞每天都在進行DNA複製新生取代舊細胞。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助研究員高承福將複製中的DNA形容為高鐵列車,研究以酵母菌為對象,加入致癌藥物模擬鐵軌前有很多石頭阻礙物,結果發現一旦偵測到前方有障礙物,組織蛋白H2B修飾作用立即扮演「煞車」,DNA複製程序會停下來,由扮演警衛的檢查點攔下錯誤,待修飾成正確的蛋白質後再放行,複製列車才會繼續上路。

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林佳葉與研究助理吳孟穎表示,環境因子也會影響H2B修飾作用,譬如已有研究指出,食物中若含砷將會使得H2B修飾作用變少,進而DNA複製錯誤,造成癌症,所以建議儘量減少外食。

林佳葉也說,過去從癌症病人的細胞株中,發現紅酒與花生中所含的「白藜蘆醇」成分,可使原本含量較少的H2B修飾作用增加,「煞車一直踩著,壞細胞就會死掉」,達到抗發炎、抗癌效果;但由於尚未做正常細胞的比較,所以不確定是否也會同時殺死正常細胞,仍需進一步研究。



◆ 「幼兒遺傳智能障礙 」興大發現關鍵基因結構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29887

自由 2014-11-13

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

遺傳性智能障礙疾病「X染色體易脆症」常造成幼兒智能障礙,中興大學基因體研究團隊首度找到「基因變異成核酸四股螺旋結構」,使致病的三核苷酸會超過200次重複序列,造成發病,今年9月發表於國際頂尖專業期刊《應用化學》,有助於未來找出對應藥物治療或預防性投藥。

中興大學基因體暨生物資訊學研究所教授侯明宏指出,「X染色體易脆症」是常見的家族X染色體遺傳疾病,遺傳到下一代機率高,會造成智能障礙,成長過程可能產生自閉症、咬合不正、下顎向前突出、耳朵大、臉長等症狀,大約每1250名男性幼兒中,就有一人罹患此病,女性發生機率較低。目前為止,沒有任何藥物可以治療。

侯明宏說,正常X染色體上,「易碎智能遲緩基因」的三核苷酸重複排序約5至44次,一旦超過200次就會發病。這次研究團隊首次找出「核酸四股螺旋結構」,在DNA複製過程中,造成序列次數暴增的原因。

研究團隊是利用X光繞射技術首度揭開了「X染色體易脆症」在致病過程中機制的奧秘,獲得《應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刊載。

侯明宏指出,目前「X染色體易脆症」可透過產前羊膜穿刺檢查發現,但如果未接受此項檢測或是未檢測出來,通常得要等到幼兒顯現出症狀才被發現。



◆ 內耳式主動抗噪耳機 國內首件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29629

自由 2014-11-13

想聽音樂,周遭又有惱人的噪音該怎麼辦?逢甲大學團隊與上市公司美律公司產學合作,研發出國內第一件內耳式主動抗噪音耳機,嘈雜噪音下一樣聽得到清晰的音樂,最快一年後上市,定價約3千元。

主動抗噪技術是透過麥克風收錄低頻段噪音,藉由內部演算法與數位化處理技術,由揚聲器將翻轉後的訊號送出,達到抵消噪音的目的。

美律公司經理王文弘表示,台灣製造耳機的抗噪晶片都來自國外,台灣只能調整部分參數,代工後賣出;這次從晶片設計到耳機外殼全由國人自行設計,「進化到電聲產業」。(圖文:記者湯佳玲)

fsj 提到...

33項生醫政策 完成逾75%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115000059-260202

工商時報 2014年11月15日 記者杜蕙蓉/台北報導

生策會與科技會報辦公室昨(14)日公告,國內33項生醫政策總體檢進度,迄今完成率逾75%,其中新藥健保給付核價制度,初步規畫採市場交易價、成本法和十國類似藥品價格為參考,明年元旦藥品給付建議書申請表正式生效。

衛服部醫審及藥材組組長施如亮表示,新藥健保核定是以我國為國際間第一個上市,且臨床療效有明顯改善的新成分新藥、或為治療特定疾病的第1個新成分新藥,給予較高健保價;而部分新藥如果是主觀認定其療效,則不在健保給付內;另外,洗腎病患採套裝式給付,新藥廠商可以來申請。

醫藥界指出,若依此健保給付標準,太景的奈諾沙星明年起即可申請,寶齡的拿百磷若取得台灣藥證,也有機會申請健保給付,而懷特的懷特血寶則不列入考慮。

胡幼圃表示,過去10年全球的新成分新藥占比不到3成,他認為不該有新成分新藥的限制,而應該修訂為依照對國內社會所需、貢獻度而定,較能符合新藥廠商現況。

根據衛福部公告修訂「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第17條之1,新藥可依照「參考市場交易價」、「參考成本計算法」和「參考核價參考品或治療類似品之十國藥價,且不得高於該十國藥價中位價」等3個方式來核定藥價。



◆ 兩岸醫藥合作破冰 拚年底紫金山峰會拍板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115000057-260202

工商時報 2014年11月15日 記者杜蕙蓉/台北報導

備受關注的兩岸醫藥合作,儘管4年前的江陳會已達成協議,但遲遲未能實質推展,主要是卡在人事異動。不過,今年8月31日,由陸委會副主委吳美紅、衛福部次長許銘能與藥監局、衛計委重啟協商,已確認回歸協議以國際準則為據,推展兩岸新藥合作研發。

胡幼圃指出,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將循三角錐的架構,三角頂端為江陳會協議,新藥ICH、醫材以GHTF為準則,而另兩端為醫院及業界。其中在醫院端,已確認採「4+4」先行模式,選出 兩岸各四家符合GCP的臨床試驗機構,包括台大、榮總、三總及長庚醫院,以及大陸北京協和、北大附設醫院、上海瑞金及中山醫院,承認其符合ICH(醫藥法規協和會議)的臨床試驗數據,相互整合、減少重複試驗。

目前8家醫院已簽訂MOU,透過臨床試驗相互承認,加上產業界的合作原本就比較積極,因此,就現況來看,三角錐已站穩了。

胡幼圃表示,今年底企業家紫金山峰會將移師台北,大陸由曾擔任衛生部副部長,現任中央保健委員會副主任(正部長級)黃潔夫率團,帶領藥監局(CFDA)最高負責單位人員來台;台灣則由前副總統蕭萬長、擔任醫療照護及生技醫療小組召集人詹啟賢領軍,有機會啟動進一步的兩岸醫藥合作。

另外,台灣在拓展南亞市場亦可望有佳音!像泰國雖有7千多萬人口,卻沒有自己的CDE(醫藥品查驗中心),新藥審議都委由當地學術單位進行。為此,我國和泰國最近有機會簽MOU,共同審議新藥。



◆ 新藥審查僅限「新成分新藥」 業者:太嚴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9066822.shtml

【聯合報╱記者林上祚/台北報導】2014.11.15

為扶植本國生技新藥,「全民健保藥物給付項目」新藥審查機制,明年初上路。不過,業者對於新藥必須為國際間第一個上市,且具明顯療效的「新成分新藥」規定並不滿意。

生策會常務理事胡幼圃指出,既有藥物用在新的醫療用途(例如愛滋病藥物治療C肝)可以造福更多民眾,衛福部不該將上述藥品排除在外。

陽明大學教授黃文鴻表示,全民健保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增訂第17-1條,並於今年9月公告生技新藥給付建議書申請表,國內生技藥廠已知有洗腎、抗生素等新藥開發商有意提出申請。

不過,健保署藥品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定委員會,是由官員與外部學者專家組成,有些學者對於生技新藥所達到療效,以較高的國際標準審查,但站在扶植本國藥廠角度,藥品療效到底該不該用這麼樣標準審查,其實有待斟酌。

胡幼圃表示,政府站在扶植新藥角度,訂定新藥上市藥價審查機制,讓新藥可以在上市初期取得較優惠的價格。但落實到執行面,健保署「共同擬定委員會」站在為國家財政把關角度,對新藥價格核定採取較嚴格審查的標準。

生策會建議,政府應針對本國新藥上市,另外編列預算獎勵,以免扶植新藥政策跟健保任務牴觸。

fsj 提到...

光場相機晶片 可事後對焦調景深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121001611-260114

中國時報 2014年11月21日 胡清暉/台北報導

相機往往只能記錄按下快門的一瞬間,不過,台大、清大研究團隊領先全球研發光場相機晶片,運用5個視角捕捉拍照時從對焦到按下快門這段期間的光影軌跡,有如「蒼蠅的複眼」,拍完後還可以事後調整焦距及景深,若應用在手機拍照,可望讓手機變更薄,有機會引爆相機革命。

2015年國際固態電路研討會預計明年2月22日在美國舊金山舉行,台灣有15篇論文入選,除了台大、清大、交大等前瞻研究外,還有聯發科、台積電的研發成果。

獲選論文包括台大副校長陳良基、清大電機系助理教授黃朝宗合作開發光場相機晶片。陳良基說明,傳統快門只能記錄按下快門時的光影瞬間,無法事後對焦,因此,這幾年美國矽谷積極開發光場相機,台大和清大研發團隊也從2年前開始投入光場相機晶片的設計。

陳良基分析,人類是以立體視覺來提高對於環境的感知程度,科學界也希望透過電腦運算的方式,達到與人眼相同能力的應用情境,在此情況下,研發的晶片運用5個視角視訊輸入取得場景的深度資訊,減少視線遮蔽。

陳良基表示,把光場相機晶片放入任何攝影器材中,可以記錄從對焦到按下快門這段時間的光影軌跡,讓使用者有足夠的影像資料可以事後調整焦距及景深。同時,這次研發的光場攝影模組,可以大幅縮小攝影模組體積,未來若把晶片放入智慧型手機,可讓手機變薄2分之1至3分之1。

此外,由於現代人罹患肺癌比率愈來愈高,但肺癌檢測難度高又費時,不易早期偵測,當患者感到不舒服才會到醫院就診,往往已來不及了,因此,台大呂學士、田維誠、曾宇鳳等多位教授開發出可攜式氣體感測分析儀。

呂學士指出,研究團隊將傳統檢測器縮小成晶片,除了能夠分析人體呼吸氣體成分,也能用於檢測環境,未來只要對著手機吐一口氣,就能結合晶片,並上傳雲端資料庫,比對出是否需要進一步去針對肺癌看診,有機會實現居家照護檢測的夢想。



◆ 台大研發感測儀 吐口氣揪肺癌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31950

自由 2014-11-21

〔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對酒測器吹氣,就可測出酒精濃度;以後對「可攜式微機電氣體感測分析儀」呼一口氣,就可找出體內是否已經出現肺癌徵兆。
體積小方便攜帶 還能監測空氣

台大電機系教授李嗣涔、呂學士、田維誠及生醫電資所教授曾宇鳳等人昨日發表獲得二○一五年國際固態電路研討會選中的論文,強調研發中的「可攜式微機電氣體感測分析儀」,有能力分析呼氣中的分子成分,找出人體中可能的肺癌徵兆。

田維誠說,人呼出的氣體約有二百到二千種分子,這個儀器內包含三種晶片來檢測口氣中的分子成分。呂學士說,目前統計資料,只要分析七種分子成分就能判斷病人是否有肺癌因子,且運算速度快,吐一口氣只要等七分鐘就有結果,曾宇鳳說:「搭配醫療資訊,比對肺癌病人吐氣的分子結構,便可及早發現是否罹癌。」

呂學士說,目前實驗雛形約十五乘五公分大小,攜帶方便,甚至還可擴充檢測數量,運用到環境監測上,如遇上高雄氣爆事件,便可馬上進行多種外洩氣體分析,迅速找到肇因。

台北醫學大學胸腔內科主任鍾啟禮表示,肺癌因早期癌細胞較不易偵測,若等到X光看到都已經相當嚴重,需透過電腦斷層才能及早發現,但電腦斷層有輻射、價格也昂貴,一般人不會沒事就去做,如果可透過呼氣來偵測肺癌,因無侵略性,可望是相當好的偵測手法。但鍾啟禮說:「關鍵在能多早偵測出癌細胞,若能在癌細胞還很微小的時候就偵測到,那對癌症檢查將會有很大的實質幫助,可以造福非常多高危險群的病人。」

另外,台大電機系教授陳良基與清華大學助理教授黃朝宗的團隊,昨天也發表了他們花二年研發的「光場相機晶片」成果。陳良基說,光場相機能一次將整個場景的光線都收進來,並透過處理器運算,使拍攝者在後製時,隨時都可調整焦距與景深,不用擔心照片失焦模糊。
光場相機晶片升級 照片不失焦

黃朝宗解釋,光場相機國際發展約十年,多數是軟體,原理是一次拍攝一百張照片,收集不同焦距及景深,目前已有手機搭配相關功能,但缺點是照片檔案太大,處理緩慢,此研究則改革硬體,將感測器切割成廿五等份,搭配電腦運算,讓照片檔案僅需舊技術的四分之一,速度快到每秒可處理卅張,舊技術一張照片需處理十秒鐘,而升級晶片更大幅縮減相機元件一半到三分之一左右的體積,可以輕鬆拍出高畫質的作品。

fsj 提到...

發明家消防員 讓急救箱多合一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9085398.shtml

【聯合報╱記者呂筱蟬/中壢報導】2014.11.24

中壢市華勛消防分隊長吳武融與隊員彭安宗、江宗憲耗時半年研發出「收折式多功能急救箱」,獲今年「全國救護創意發明競賽」冠軍,他們不以此為滿足,還要作改良申請專利,目標是量產推廣到各縣市消防隊。

彭安宗表示,他們3人救護資歷都超過10年,發現出勤時攜帶的器材包含急救箱、無線電、AED、攜帶氧等動輒15公斤以上,救護人員要背要拿,不僅不便甚至會造成本身危險,為此耗時半年研發出「收折式多功能急救箱」。

他說,這項設計整合所有的急救器材在一個支架上,可直接架設或吊掛在擔架,救護人員在移動病患時就可以騰出雙手及身體空間,且可避免器材放置地上遭到汙染,另外還附有LED燈在夜間警示及照明,提升救護過程中的安全性。

這個作品參與桃園縣消防局舉辦的「全國救護創意發明競賽」,在43支隊伍中脫穎而出獲得冠軍。彭安宗說,花了半年時間絞盡腦汁,因為是「從無到有」,非從事救護工作的技工狐疑「這究竟是什麼東西?」他們還得在一旁解釋陪伴施工,才做出成品。

彭安宗說,得了冠軍後要更努力,目前就材質等細項再做改良,目標申請到專利後有公司願意量產,推廣到全台灣的消防隊,「希望減輕更多同仁工作上的辛勞」。



◆ 醫療「個人化」 提升治癒率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S4/9085721.shtml

【經濟日報╱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2014.11.24

台灣生醫分子檢測聯盟表示,分子檢測能夠讓醫療真正進入「個人化」的時代,除了將改寫人類醫療史,也將可透過精準用藥配對、個人化健康管理,讓疾病治癒率大幅提升、罹病機率降低,這樣一來健保費用支出也可逐漸減少。

分子是人體組成的最基本單元,如學名DNA的去氧核醣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就是分子之一,DNA是組成染色體的主要結構,而DNA中則有使其作用的編碼,以「ATGC」四個字母隨機排列組成,共有33億個階序,DNA的片段也被稱為基因。

DNA的編碼,如同電腦的程式語言,是人體運作功能的主要根據,如果編碼的排列出現問題,人體的運作就會出狀況,而分子檢測中的基因檢測,即是透過讀取DNA片段中的編碼,找到問題與解決的方法。

分子檢測聯盟表示,透過分子檢測不僅可找到先天性的致病基因,也可分析出後天因環境影響,基因被修飾後的致病因素。

未來,只要透過檢測分析與專業人士的建議,也可完成個人健康管理,如攝取哪些健康食品、選擇運動方式以達到減重效果等。目前包括大江生醫、聯邦應用基因等,都積極投入這個領域。

※ 相關報導:

* 分子檢測崛起 電子大廠搶進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S4/9085720.shtml

電子大廠看好,分子檢測起跑。台灣生醫分子檢測聯盟(MDIAT,簡稱分子檢測聯盟)表示,近期國內電子大廠台達電、光寶、聯電、台積電等,陸續運用各自的優勢,切入分子檢測領域,另有不少生技公司如創源、基亞、普生、大江、英濟等,都擁有專利檢測技術,雙方將可成為利基夥伴,打造台灣BioICT新平台。

分子檢測聯盟表示,近年台灣從新藥到高階醫材均受市場青睞,但快速成長的「分子檢測」(Molecular diagnosis)領域卻相對被忽略,台灣可利用自有的資通訊優勢,結合現有的生醫領域專長,完成這塊生醫產業關鍵拼圖。

....台灣的優勢方面,分子檢測聯盟表示,我國除了具備生醫、臨床經驗,還有電子、光電、資訊等充足的發展技術,加上健保資料等生醫大數據逐漸完備,若積極切入分子檢測領域,可有利藥品開發、行動醫療領域(包括物聯網、穿戴裝置)等領域發展。



◆ 專家觀點/精準用藥的醫療新世代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S4/9085714.shtml

【經濟日報╱李鍾熙】2014.11.24

今年3月份由MIT出版的科技報導(Technology Review),在封面故事介紹了當今全球最聰明 (smart) 的公司 Illumina,而6月12日的財星雜誌(Fortune)也在封面故事中,介紹了Theranos 這家生技公司,這兩者都是分子診斷 (Molecular Diagnostics) 領域極為創新的先鋒,也揭示了新世代精準用藥 (Precision Medicine) 的醫療新時代已經來臨。

大家都知道,藥物對每位病人的治療,並非百之百有效,有時甚至有反效果,其原因除了醫生診斷是否正確的因素之外,還由於每種疾病本來就有其多樣性,再加上每位病人生理體質的差異,而使得用藥無法精準。以癌症為例,這不但常使病人受到更多病痛及不正確化療的折磨,也浪費了許多醫療資源。事實上根據統計,目前各種藥物的總平均有效率,大概只有六成左右。

而用藥要更精準的關鍵有二:一是要能就一種「疾病」更精準地加以進一步細分(sub-typing),另一則是要能針對每位「病人」個體的不同加以區別,這樣才能更精準、且更個人化 (personalized) 地加以治療,也就是不但要能更對症下藥,也要能依個人不同而調整。而這些更精細分類的基礎,就是「分子診斷」,也就是從最根本的基因或蛋白質分子的檢測著手,才能更精確地進行藥物、疾病和病人的配對,從而提高療效,這就是精準用藥的醫療新趨勢。

精準用藥可從癌症的「標靶治療」(target therapy) 說起。標靶治療是指藥物只針對癌細胞進行狙殺,而不會影響其他正常細胞,因此可大幅降低化療的副作用,這是精準醫療的第一步。然而,由於致癌基因的不同,同類癌症又有許多不同的細分類,不同分類常需用不同的藥物來治療,因此就需要透過基因等分子檢測來進行診斷和用藥配對。

以「非小細胞肺癌」為例,由於致癌基因的不同,又可細分為十餘種不同類型。在台大楊泮池教授等團隊多年來的努力研發下,發現白種人和東亞黃種人的分類比例大有差異,白種人有近40%的致病基因是KRAS,但東亞黃種人則很少,相反的東亞人卻有約50%的致癌基因是EGFR,這也說明了為什麼過去國內病患使用特定歐美藥物效果很差的原因。在經過基因分子檢測及調整藥物配對後,療效便大幅提升。

進一步說,若能確認致病的基因,並針對其找出治療的藥物,也會讓萬病之王的癌症,找到治癒的可能方向。因此,國內新藥研發團隊,也已積極開發針對東亞人肺癌致病基因的新藥。可見分子檢測不僅可負責開發前「找標的」的任務,也負責開發後用藥前「確認基因」的工作。

這個針對用藥「確認基因」的工作,就衍生了所謂的「伴隨式診斷」(Companion Diagnosis),更精確地說,就是「用藥配對檢測」。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在歷經八年的討論後,終於在去年通過了相關的法規,也陸續核准了超過60項的藥物伴隨式診斷。業界一致認為,藥物配對的分子檢驗市場,未來兩年內將有數百億美元的潛力,而基因檢測市場更將達300億美元的規模,因此整個分子檢測市場,就更具想像空間。

最近,台灣生技界已成立了「生醫分子檢測聯盟」,此領域可以結合電子、光電、資訊、臨床醫療,及全民健保的大數據庫等本土優勢,進行再優化,這些都是台灣能夠與國際一較長短的武器之一。 (本文由生物產業發展協會榮譽理事長李鍾熙口述,記者黃文奇整理)

fsj 提到...

愛滋感染年輕化 20-29歲占5成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4/9087884.shtml

【聯合報╱記者吳佳珍/台北報導】2014.11.25

愛滋病雞尾酒療法發明人、中央研究院院士何大一昨天出席「NU SKIN大師趨勢論壇」,提及研發中的長效愛滋治療藥物「GSK744LA」,已完成第二期臨床試驗,現進入第三期臨床試驗,正測試人體對藥物的反應。

何大一表示,新藥可肌肉注射,藥效預計維持三至四個月,可降低病患服藥次數,但在了解人體使用效果前,無法預測上市時間。他也指出,全球每天有七千人感染愛滋病毒,一年有二百多萬人感染,年輕人感染比率愈來愈高,應讓民眾了解愛滋病可透過行為避免,「教育是最有效的防治方式。」

何大一及研究團隊在獼猴身上測試「GSK744LA」,發現此藥可利用特殊抗體,進入體內與愛滋病毒結合,讓病毒無法感染新細胞,阻斷愛滋病毒,藥效在恆河猴體內可維持一個月,推估在人體可達三個月。

台大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謝思民表示,現行治療愛滋病毒感染者的抗病毒藥物,也就是俗稱的「雞尾酒療法」,利用藥物抑制愛滋病毒增生和複製的能力,與何大一研發的新藥機轉不同,但同樣能抑制病毒複製。

謝思民說:「對長效型注射藥物樂觀其成。」但該新藥進入臨床試驗第三期,挑戰在於效果必須不亞於抗病毒藥物,因為雞尾酒療法已從過去一天服用三、四次,每次十顆藥,進步到一天一至兩次,每次二至四顆藥;明年更有一天服用一次,一次一顆藥的單錠劑推出。

國內愛滋病毒感染者也有年輕化趨勢,根據疾病管制署統計,至十月底,新增愛滋病毒感染人數逾一千八百餘人,平均每天新增六名感染者,主要年齡層介於廿五至廿九歲。謝思民表示,去年國人十大死因,十五至廿四歲族群死因中,愛滋病竟榜上有名,在已有藥物控制愛滋病毒的今日,令人深感遺憾。

※ 相關報導:

* 何大一:長效型抗愛滋藥 大進展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4/9087702.shtml

....何大一昨天出席NU SKIN大師趨勢論壇,他指出,最新的抗愛滋病藥物是將藥物注射到肌肉裡,在病人體內逐漸釋放出藥效,效果能在人體內保持約三至四個月,至於效果,必須看第三期人體試驗的結果。

何大一表示,全球每天有逾7,000人感染愛滋病病毒,一年有超過200萬人感染,預防感染最有效的防治方式是教育,因此積極教育年輕人「愛滋病可以避免」確有其必要。



◆ 人腦對人腦 可隔空溝通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833317

自由 2014-11-25

〔編譯周虹汶/綜合報導〕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科學家證實了科幻小說的情節:毋需任何言語或肢體動作,人類確實可藉由大腦「憑空」直接溝通。這項研究成果日前已刊登於《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線上期刊。

為證實以上假設,華大研究團隊設計一組電子裝置,機器的其中一頭是可記錄腦部訊號的電極,貼附到一名受試者身上;另一端則採取「穿顱磁刺激術」(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利用可對腦部特定區域發出短而強的磁性脈衝金屬線圈,刺激另一名受試者的腦神經線路。依據認知神經科學,腦神經傳導訊息係藉由電流改變而達成。

研究團隊利用上述裝置搭配電子遊戲,讓接受考驗的6名受試者兩兩一組,參與射擊電玩遊戲,同心協力朝海盜船發射加農砲及攔截對方火箭以保衛城市:頭上貼著腦電波儀(EEG)的訊息發送者,必須坐在機台前看著遊戲螢幕,並想著「射擊」,坐在1英里外「穿顱磁刺激定位導航系統」(BrainSight)椅子上的訊息接收者,則戴著附有金屬線圈的帽子,線圈位置處於控制手部運動的腦部區域附近;戴上抗噪耳機可聆聽音樂或有聲書的接收者,則被關在黑暗房間中,若他順利接收到夥伴的「念力」,其手部將向上抽搐碰到觸控板,順利發射加農砲。研究團隊指出,從訊息發送者發出「射擊」意念,直至1英里外的接收者碰到觸控板,前後僅花近627毫秒(1毫秒等於1000分之1秒)。

研究團隊表示,實驗證明現今科技足以發展基本的人腦對人腦資訊傳遞裝置,不僅人類溝通與合作模式可望取得革命性進展,也開啟了人腦功能研究的新途徑。

團隊成員之一史托克(Andrea Stocco)預言,人腦直接溝通可在未來20年內步入實際用途:腦傷患者重新學習的速度可快速增加,飛行員及外科醫師的高度專業人員,也可遠端遙控他人行動,甚至知識也可突破語言藩籬而獲得傳授。

fsj 提到...

榮陽團隊 用改造腺病毒治癌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9094784.shtml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4.11.27

以「毒」攻毒,大腸癌、胰臟癌治療現新曙光。國內動物實驗發現,將帶有抗原的腺病毒打入腫瘤細胞,可專門對付基因突變的腫瘤,正常細胞不會被破壞;榮陽團隊未來將申請進行臨床試驗,讓基因突變引發的大腸直腸癌、胰臟癌患者,多一種治療選擇。

已故馬來西亞華人企業家張平倫,2012年到台北榮總治療血癌,雖不幸病逝,仍慷慨捐助2億元給陽明大學,今年5月成立「張平倫癌症暨生物治療研究中心」,希望發展最新的癌症生物治療方式。

中心主任、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主任劉俊煌表示,生物治療有別於傳統的藥物治療,包括細胞治療、基因治療、免疫治療等。目前中心初步研究,以帶有抗原的腺病毒注射到腫瘤細胞,腺病毒會對付有「KRAS」致癌基因突變的腫瘤,現在已知有30%的大腸直腸癌、95%的胰臟癌病人,都有KRAS基因突變。

劉俊煌說,實驗使用經人工改造的腺病毒,與一般會造成人體呼吸道、腸胃道感染的腺病毒不同,也不容易被肝臟吸收,可以順利到達腫瘤發揮作用。

動物實驗發現,這種腺病毒只會進到有突變基因的腫瘤細胞內繁殖,讓腫瘤細胞崩解,並且可釋放抗原增加免疫反應,殲滅腫瘤細胞,正常細胞不會被破壞,降低治療副作用;較集中的腫瘤,可直接施打在腫瘤上,癌細胞已分散或轉移的患者,則可將腺病毒注射進血管。



◆ 新抗生素為狗延壽?可能運用在人類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5/9095071.shtml

【數位新聞中心╱綜合報導】2014.11.27

狗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然而飼主必須面對一個殘酷的事實,就是多數的狗壽命不超過10年。現在有美國學者正在研究一種名叫「雷帕黴素」(Rapamycin)的抗生素,希望可以延長寵物狗的壽命。目前這種藥物在老鼠身上實驗,已經初步看到效果,如果狗狗也適用,未來也有可能使用在人類身上。

華盛頓大學病理學系副教授凱柏連(Matthew Kaeberlein)表示,雷帕黴素不只能延長壽命,還可以改善老化引發的生理機能衰退,受實驗動物的的心血管功能變好,癌症病變延緩,免疫功能也有部分改善,認知功能也有進步。

年紀相同的兩隻實驗鼠,使用雷帕黴素的老鼠生理機能變得比較年輕,壽命可以比右邊的老鼠延長兩成到三成。研究團隊的下一步是在狗兒身上展開實驗,除了因應飼主的需求,也因為狗的品種繁多,是非常理想的科學實驗對象。

雷帕黴素過去都用來治療器官移植患者,防止手術後出現排斥反應,如今發現它可能有抗衰老功能,主要原理是這種抗生素可以針對一種控制細胞繁殖速率的蛋白質產生作用,並且促進細胞分解廢物的能力,進而延緩老化速度。

如果證實雷帕黴素對狗狗有作用,那麼未來也可能應用在人類身上,成為新一代的預防性藥物,到時候人狗都能相伴彼此更久也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