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14

浮萍基因組定序的全球性牽連

Duckweed genome sequencing has global implications
http://www.physorg.com/news134744950.html

July 08, 2008

三位 Rutgers 大學 Waksman 微生物學研究所的植物學家被浮萍給迷住了,那是一種微小的水生植物有著一個不怎麼拉風的名字。現在他們確信美國聯邦政府把注意力放在浮萍能清除污染、對抗全球暖化以及餵養世界的巨大潛力上。

這項事業建立在 Rutgers 發展迅速的能源與環境研究,以及 Waksman 研究所的科學家在植物基因組,包括稻米、高粱與玉米的定序上所做出的貢獻。

在 Rutgers 科學家與他們來自五個其他單位同僚的要求下,美國能源部(DOE)將匯集其國家實驗室的資源,將卑微浮萍的基因定序。

DOE 的 Joint Genome Institute 在 7/2 宣佈,其 Community Sequencing Program 為了在 2009 年導向新的生質與生物能源計畫,將支持浮萍(Spirodela polyrhiza,水萍、紫萍)的基因組定序,成為其優先計畫之一。

根據研究者表示,浮萍植物能從農業與城市廢水吸取氮與磷。它們能減少藻類生長、大腸菌總數與池塘中的蚊子幼蟲,同時還能夠濃縮重金屬、捕捉或降解有毒的化學物質,並促進其他水生動物的生長,例如青蛙與野禽。

這些植物產生生質(biomass)的速度比其他開花(有花)植物更快,能做為家畜的高蛋白飼料使用,且展現出明顯的潛力,能成為生物燃料製造的替代品。

Todd Michael,Waksman 研究所的成員之一,以及 Rutgers(紐澤西的州立大學)植物生物學與病理學助教授,領導這個跨單位的倡議,使 DOE 的 Joint Genome Institute 對這種最小的、生長最快的以及最簡單開花植物完成高生量率的定序。

"為了要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生態系統碳循環與生物燃料製造, Spirodela 基因組定序能揭開這種生長迅速之水生植物的非凡潛力," Michael 說。(後略譯)

※ 相關報導:

* JGI - CSP Sequencing Plans for 2009
http://www.jgi.doe.gov/sequencing/cspseqplans2009.html

造林不是減碳萬靈丹 藻類正夯
「環保」生物燃料的新來源
國人愛用藥 生態環境受汙染
搶水,引爆新一波國際衝突
台灣人工溼地 觀念正萌芽
國家重要溼地評選出爐
從環保傑出報導獎到鹽灘變濕地
保護諸羅蛙 三崁店暫緩開發
 - 濕地蓋電廠 綠團罵:台電搞破壞
 - 溼地生態保育 學者專家獻策
 - 民眾趴趴走 高美濕地硬化
從北縣保護丹頂鶴棲地到全球紅樹林減少1/5
生態系統「非線性」的回應指出環保解決辦法

日開發環保夏堇 可大量吸磷當肥料
花生能用來淨水
研究:門多薩假單胞菌新菌株可分解戴奧辛
將有毒電腦廢棄物轉換成安全產品的新製程
輪蟲:無性,但有很多基因轉移
新發現扭轉對於光合作用的概念
研究:缺鐵細胞為何會燃燒更多葡萄糖

新技術能大幅降低 DNA 定序成本
RNAQuality:RNA 自 DNA 的陰影中出頭

5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你好,請問你是專業的翻譯工作者嗎?
為什麼翻譯文章可以五花八門、包羅萬象啊?

我是一位懂很少的生物研究所碩一升碩二生
我和我朋友本來也想各自用自己的專業,翻譯自己有興趣的文章,沒想到,你已經做到了!
而且,翻譯量好大唷!!!內容好多!!翻譯得也很好!

你是學生物的嗎?

晚安 ^^ 加油!

fsj 提到...

您過獎了... :) 我不是專業翻譯者,也不是學生物,因為覺得報導有趣、有價值才翻譯。

您感覺生醫文章比較多的原因是,生醫已經成了近來的大熱門,許多精彩的研究每天不斷出爐,您不妨也善用自己所學,把國外的最新知識介紹給大家,藉此提升競爭力。

說實在,一個人每天能翻譯的進度有限,後面還有一卡車文章等著被處理呢... XD

匿名 提到...

一直都覺得大魚兄很神奇...

fsj 提到...

濕地若遭破壞 將釋暖化「碳炸彈」

【楊明暐/綜合廿一日外電報導】 2008-07-22 中國時報

正在巴西參加「國際濕地會議」的生態學家表示,全球各地的濕地正受到人為開發、乾涸和氣候變化的威脅。這些濕地若受到破壞,可能釋放出「碳炸彈」,加劇全球暖化。

由國際生態學會(INTECOL)召開的這項會議,特地選在位於巴西廣闊的潘塔納爾濕地邊陲的庫亞巴市舉行。來自28個國家的700多位科學家共聚一堂,討論如何保護這種自然環境。

濕地容納全球1/5碳總量

科學家指出,全球濕地容納了大約7710億噸的溫室氣體,佔地球碳總量的五分之一,也相當於目前大氣層中所含碳的總量。他們擔心,這些濕地因全球氣溫上升造成蒸發,加上受到人為破壞,正不斷釋放碳進入大氣層,導致溫室氣體增加。

潘塔納爾地區環境計畫協調人保羅.泰謝拉說,如果全球所有的濕地釋出它們持有的碳,將會形成強大的溫室效應,使氣候暖化加劇。他說:「我們可稱之為『碳炸彈』,這會是很棘手的狀況。」

對地球的健康非常重要

所謂「濕地」並非只是水窪地,還包括沼澤、泥煤沼、河流三角洲、紅樹林、苔原、潟湖及河流氾濫平原。這類地形約佔地球陸地面積的6%,儲存了地球20%的碳。全球25%的糧食來自濕地,濕地還具備淨化水源、補充地下含水層以及充當沿海地帶暴風雨緩衝區等功能。

以往人們總認為,濕地妨礙文明的發展。過去一個世紀內,全球大約60%濕地遭到破壞,其中大部分經排水後變成農業用地。其它如污染、構築水壩及運河、抽取地下水、都市發展和泥煤開採,皆對濕地造成進一步破壞。

濕地會議主持人之一,聯合國副秘書長兼聯合國大學校長孔拉德.奧斯特瓦爾德說,過去人們多認為濕地是個需要予以解決的問題,這很不明智,其實濕地對地球的健康非常重要。

具蓄水和調節諸多功能

泰謝拉也指出,人們大多知道保護雨林很重要,但對濕地的印象不佳,因為他們不了解濕地在環境方面的貢獻。德國馬普進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雍克說,濕地就像海綿,許多人輕忽了它們作為水源、蓄水池和調節器的重要性。

與會科學家稱,氣候變化迄今對濕地造成的衝擊,和人為破壞比起來,算是小巫見大巫。和其它環保問題一樣,維護現有濕地,絕對要比日後才來重建濕地更便宜和更容易許多。

隨著地球變暖,濕地的水分可能蒸發,而海平面上升可能改變濕地的鹽分,或甚至徹底將濕地淹沒。

復原濕地抗暖簡單有效

即便如此,與其用人工防洪手段來對付地球暖化所帶來的更大規模、更頻密的洪澇災害以及暴風雨,還不如將濕地復原來得有效。

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科學家尤金.特納表示,由於溫室效應將使高緯度地區的氣候變得更極端,將對位在地球北方的濕地構成威脅,當地的永凍土含有數十億噸碳。

特納說,人類或許無法阻止北極圈內的永凍層在未來20年融化並釋放大量碳進入大氣層,但接近赤道的濕地,好比路易斯安那州的濕地,應該予以復原。

fsj 提到...

颱風山洪沖刷 有機碳入海減量

【閻紀宇/綜合報導】 2008-07-29 中國時報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與台灣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RCEC)最新一項研究顯示,颱風侵襲台灣導致的山洪爆發,也能對溫室氣體減量略盡綿薄之力,讓河川將源自空氣中二氧化碳的「顆粒性有機碳」(POC)沖刷到大海,封存在沉積岩之中。

而且,一個颱風的沖刷量幾乎相當於一整年平常降雨的沖刷量。

台美研究 登《地質學》期刊

俄州大研究團隊由該校地球科學學院副教授凱瑞領軍,與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高樹基博士合作,在二○○四年七月初中度颱風「敏督利」與二○○五年七月中旬強烈颱風「海棠」襲台期間,測量分析濁水溪水流的含碳量。與敏督利相關的論文已刊登在美國地質學會(GSA)《地質學》(Geology)期刊,海棠的資料仍在分析。

二氧化碳沖入海 封存沉積岩

研究人員發現,二○○四年七月一日至四日之間,濁水溪將六一○○萬噸沉積物沖進大海,其中來自岩石化學風化(chemical weathering)的顆粒性有機碳多達五十萬噸,相當於濁水溪平常降雨一整年沖刷量的九五%。凱瑞女士表示:「我並不是說颱風也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然而台灣每年無可避免有二到四個颱風侵襲,累積的碳沖刷量極為可觀。」

一個颱風 等於一年沖刷量

岩石在經歷化學風化時,其中的矽成分會與水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產生化學反應,導致岩石裂解,顆粒性有機碳也因此形成。等到大雨一來,這些碳成分就會流入河川,進入大海,形成碳酸鈣,堆積在海床上,最後化為沉積岩,幾億年內都不會重返大氣層,這也就是海洋的「碳匯」(carbon sink)功能。

俄州大研究員高史密斯指出,像台灣、紐西蘭、巴布亞紐幾內亞這類山高水急的島嶼,每年送入海洋的沉積物可能佔全球總量的三分之一。想靠岩石風化與雨水沖刷來解決全球暖化固然是不切實際,但這項研究可以更精確算出海洋每年能夠封存多少碳,對於學界評估地球的「碳預算」(carbon budget-大氣層中碳的增加與減少)有重要價值。



◆ 極端氣候有助碳循環 國際首度證實

【林倖妃/台北報導】2008-07-29 中國時報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所和俄亥俄州立大學合作,研究證實因土石風化吸收空氣中二氧化碳,加上土壤含有機碳,會在颱風期間遭雨水沖刷進入海洋封存。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高樹基表示,這是國際第一次證實類似颱風的極端氣候,會大量增加陸地對海洋的碳貢獻量,對氣候變遷有正面幫助。

高樹基表示,一九八○年代,學術界研究河流可能攜帶碳量進入海洋,多著重在長江、亞馬遜河或密西西比河等大河流。一九九○年代初期,才逐漸注意到為數眾多的小河流碳貢獻量可能比大河流還多。

主因在於,大河流流域有緩衝地帶,可作為儲存,小河流面積小,一旦遭颱風等極端氣候,就會迅速沖刷土壤進入海洋。

高樹基解釋說,山林中的岩石在風化過程中,必須有水及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幫助,因此會吸收二氧化碳;土壤也儲存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碳,兩者都會隨洪水被沖刷進入海洋。

以敏督利颱風而言,高樹基說,颱風導致的陸地對海洋的碳貢獻量,占濁水溪流域全年對海洋碳貢獻量的九成五,影響非常大,在颱風來時的碳輸出量,更是平常的一百倍到一千倍之多。學術界以往研究陸地、海洋和大氣三者的碳循環時,多忽略極端氣候,也低估陸地輸往海洋的碳量。

高樹基指出,散布在西太平洋的島嶼地形和台灣相當類似,坡度非常陡峭,一遇到颱風,雨水大量沖刷,陸地和海洋的碳交換就非常劇烈。這些小島嶼雖然只占地表面積四%,但輸往海洋的碳量高達全球所有從陸地進入海洋碳量的三五%。

高樹基強調,以長時間尺度而言,從陸地輸往海洋的碳量,在碳循環中有相當重要地位;而類似颱風的極端氣候以及西太平洋小島所扮演的角色,直到現在才經證實,讓學術界對可能影響氣候變遷的因素又多一層了解。

※ 極端氣候與二氧化碳互為表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