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17

粒線體遺傳病 受精卵可修補

自由時報 2010.04.16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英國科學家十四日在「自然」期刊發表一種新胚胎技術,將有粒線體遺傳疾病家族病史的受精卵,與健康捐贈卵子進行基因交換,換掉有缺陷的粒線體。研究人員表示,這種混合人類胚胎技術是對抗這種致命遺傳疾病的突破性進展,宣告「設計嬰兒」時代來臨,希望三年內進行臨床實驗。

不過,混合的人類胚胎雖號稱能避免所有遺傳性疾病,但由於寶寶的生身父母變成三人,因此也引發強烈爭議,被批評是朝向複製人邁開一步。

這項實驗利用製造複製羊桃莉的複製技術,但做了一些變化。在受精卵發育六到八天的「囊胚」期,將來自父母的兩個細胞核從受精卵取出,放入另一個人工受孕治療中無法受精的健康卵子;捐贈卵子已先去除細胞核,但保留功能正常的粒線體,因此植入的細胞核在捐贈卵子中結合後,包含了父親、母親基因,以及「第二個媽媽」捐贈者的粒線體基因。由於粒線體基因只有約二%是從原本卵子帶過來,大幅降低了缺陷基因傳給下一代的風險。粒線體僅由母親的去氧核醣核酸(DNA)遺傳,它含有三十七個基因。

負責這項實驗的英國新堡大學神經醫學家騰柏爾說,這就像換筆電電池,但沒有更動硬碟中的任何資料。

新堡大學在實驗室中共培育出八十個混合胚胎,但部分胚胎僅存活六天,就迫於現行生育法令而被銷毀。每個胚胎事實上都有兩個媽媽和一個爸爸,至於精子被用來讓捐贈卵子受精的第四個爸爸,他的DNA並未遺傳。



◆ 不再有遺傳性疾病 「設計嬰兒」時代來臨 !
http://www.nownews.com/2010/04/15/334-2592307.htm

NOWnews.com 記者朱錦華/綜合報導 2010/04/15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英國紐卡索(New Castle)大學的科學家,利用三名成人基因培育出了數十個混合人類胚胎,宣佈了「設計嬰兒」(designer baby)時代的來臨。

科學上說混合的人類胚胎號稱能避免所有遺傳性疾病,不過同時也在道德、倫理和法律層面上發了強烈爭議。上述混合胚胎的基因,來自兩個母親和一個父親。經過遺傳工程處理,避免了許多無法治療的肌肉、大腦、消化系統的遺傳疾病,完全擺脫了一些新生兒出生幾小時後就死亡的厄運。

「線粒體」(mitochondria)是細胞的動力室,能為細胞產生能量。每一個線粒體中都有1個或幾個DNA分子,稱為「線粒體體DNA」。

「線粒體DNA」是只通過母系一脈傳遞的遺傳基因,一般很難發生改變,平均要過2萬年「線粒體DNA」才會發生微小的變異。由於這種遺傳性,每 6500個嬰兒中就有一個會由母親那裏遺傳到攜帶有缺陷的DNA。

紐卡索大學的科學家發現了用健康遺傳物質更換有缺陷DNA的辦法,以製造出免受疾病困擾的胚胎。首先,他們需要一對夫妻的受精卵發育,並在受精卵發育僅幾個小時的時候將卵細胞的核DNA取出。然後再將核DNA植入另一位女性提供的健康的、已事先移除核DNA的卵子中,繼續發育為胚胎。

最後,這個胚胎理論上說便有三位父母:—兩個母親和一個父親。目前紐卡索大學已經在實驗室中培育了80個混合胚胎,不過其中一些胚胎僅存活了6天就迫於道德壓力被銷毀。

輿論認為,雖然這項技術成功避免了遺傳疾病,但卻觸動了遺傳工程最為敏感的一根神經,引發強烈的道德爭議。

英國公益組織「生殖倫理學評論」的約瑟芬‧昆塔瓦萊認為,這項技術是邁向複製人的一步,嚴重破壞了人類生命的聖潔。不過紐卡索生育研究中心負責人艾利森‧默多克指稱,儘管破壞了傳統規則,但能夠讓新生兒擺脫遺傳疾病還是令人興奮的。


※ 相關報導:

* Pronuclear transfer in human embryos to prevent transmission of mitochondrial DNA disease
http://dx.doi.org/10.1038/nature08958
Lyndsey Craven, Helen A. Tuppen, Gareth D. Greggains,
Stephen J. Harbottle, Julie L. Murphy, Lynsey M. Cree,
Alison P. Murdoch, Patrick F. Chinnery, Robert W. Taylor,
Robert N. Lightowlers, Mary Herbert & Douglass M. Turnbull
Nature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14 April 2010
doi: 10.1038/nature08958
美科學家複製自己胚胎活5天
新方法:人類胚胎幹細胞也能像老鼠胚胎幹細胞
證明:胚胎幹細胞如何發展成特定組織細胞
科學家將幹細胞轉變成精、卵的前驅細胞
研究者使老鼠皮膚細胞直接轉換成神經元,跳過IPS 階段
科學家證明刪除1 個基因使哺乳類動物再生

他們不是外星人
慢飛天使:奇兒,台灣愛你!

英國研究/基因FOXL2 可讓女變男
華裔科學家確認 ALS 相關基因
台灣男性胃賁門腺癌的病源學因素
台灣首發現 華人特有糖尿病致病基因
華人躁鬱症致病基因 中研院找到了

1 則留言:

fsj 提到...

Omega-3脂肪酸助男治不孕

台灣新生報 2010/04/16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許多人都知道Omega-3脂肪酸對心臟很有益處,美國伊利諾大學研究發現,Omega-3脂肪酸或許也能幫助男性治療不孕症。研究人員透過動物研究發現,男性體內一旦缺少Omega-3脂肪酸,很可能造成不孕。

伊利諾大學食品科學與人類健康學系副教授中村學(Manabu Nakamura)研究顯示,當老鼠缺乏某種基因,無法對酵素作出反應,也無法製造出DHA(Docosahexaenoic Acid、二十二碳六烯酸),當公老鼠體內沒有DHA,精子形狀會變得很奇怪,且精子數量稀少,無法讓母老鼠懷孕。

這項研究發表於「脂肪研究期刊」(The Journal of Lipid Research)。研究人員表示,他們觀察了老鼠精子的數量、形狀、活動力,並測試精子是否真有傳宗接代的能力。

結果顯示,體內沒有 DHA的老鼠就是無法擁有下一代。主要是因為缺乏DHA的老鼠精子數量極低,且精子形狀長得圓圓的,而非細長型,所以無法順利移動。

研究也發現,當老鼠食用含有DHA的食物,生育能力馬上就恢復了,可見這種異常反應可透過飲食加以預防。研究人員指出,身體裡一定需要從飲食中吸收α-次亞麻油酸等物質,這些成分都屬Omega-3脂肪酸家族,像蔬菜油、黃豆、椰子油等,都是攝取α-次亞麻油酸很好營養來源。



◆ 肚子長蛋?原來是肚中有游離體!!

【中廣新聞/劉怡伶】2010-04-19 中國時報

一名55歲婦人近來常感腹部疼痛及嘔吐,檢查發現肚子裡有一顆顆如雞蛋大小般的不透光物,造成腸阻塞,經過開刀取出,數量多達29顆,病理化驗後確診,婦女罹患的是「腹腔內游離體」,罹病原因不明,病患開刀後已恢復正常。

成大醫院最近接到一起特殊病例,一名55歲婦女,出現上腹疼痛及嘔吐症狀,照腹部X光,發現肚子裡面有一顆顆的不透光物質造成腸阻塞,初步以為是腸內食物或是藥物作怪。經外科手術取出後,發現腹腔內、臟器外有大小不等、形狀不同的白色圓滑硬物,共29顆,直徑長度從最小2公分,到最大7公分,最大者並呈現橢圓形外觀,乍看之下就像一顆蛋。經病理部進一步檢驗,罹患的是「腹腔內游離體」(peritoneal loose body)。<

成大醫院病理部宋湘琳醫師表示,「腹腔內游離體」是由蛋白質和鈣化物質組成外表圓滑的白色硬質顆粒物,通常大小如豆,游離在體腔內、沒有和任何器官相連,絕大多數終身無症狀,因此不自知;通常是腹部影像意外發現,少數人會有腹痛或因外側壓迫造成腸子阻塞的情形。這位病人長出如雞蛋大小的游離體並造成症狀者,實屬罕見情形。

至於發生原因目前還不明,有一說是因特殊原因,例如發炎,造成腹腔血液供應不順,使腸子外的脂肪組織發生壞死後纖維化鈣化形成。病患經由外科手術取出游離體後,腸阻塞的情形改善,進食也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