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21

百日無政府 比利時陷分裂危機

蔡筱穎/巴黎報導 中國時報 2007.09.21

終於,比利時王國北方的弗拉芒人(佔比國人口60%,講荷蘭語)不願再替南方的瓦龍人(佔40%,講法語)付稅了,就像義大利北部組成的「北方聯盟」,要跟南部羅馬分道揚鑣的理由一樣。

不過,目前比利時的分裂危機已經迫在眉睫,媒體已經開始討論捷克與斯洛伐克分家經驗,希望各黨派參考此先例,而以和平手段將比利時分裂成荷語及法語族群兩個國家。

荷語區新聞 模擬獨立先偷跑

去年12月13日,比利時法語區國營RTBF電視在黃金時段以突發新聞形式報導,北部弗拉芒大區的議會已通過宣布獨立,比利時亡國,國王倉卒逃到前殖民地非洲剛果,電視畫面播出支持弗拉芒獨立的人士在街上手舞旗幟歡呼及政界的回應。

20分鐘後,節目主持人才說明,這是一則模擬新聞,要探討比利時在今年6月大選後可能出現的分裂問題。由於太過真實,這則新聞曾令許多駐比的外交官立即向本國匯報,也讓國民爭相打探消息。

雖然電視台當時備受抨擊,但在6月10日的立法選舉之後,比利時陷入無政府狀態,南北分裂的危機日益加劇,許多民眾反而開始認為,這則凸顯荷語區民眾傾向獨立之嚴重情況的新聞是「先知先覺」。

談判不成功 南北分裂陷僵局

比利時四年一次的聯邦議會選舉,促成了贏得北部弗拉芒大區31%選票的荷語基督民主黨成為聯邦議會第一大黨,也正式將南北分離的議題搬上檯面。國王阿爾貝二世選後要求基民黨領導人勒德姆組建新政府後,組閣談判陷入僵局。8月17日,阿爾貝二世決定中止組閣談判,勒德姆於8月23日咨請國王免除他的組閣責任,國王當日接受了他的請求。比利時陷入嚴重的政治危機,至今已超過百日。

談判不成主要是因北方荷語區和南方法語區的政黨領導人在國家政體改革問題上出現嚴重分歧,荷語區政黨領導人要求將包括稅收在內的更多聯邦政府權力下放到地方,法語區政黨領導人則堅決反對,指責勒德姆過多考慮弗拉芒大區的利益,而未從比利時整體利益出發,而勒德姆削弱聯邦政府權力的意向也可能使國家走向分裂。

比利時「自由大學」學者解釋分裂危機迅速發展原因,一是北方抱怨聯邦政府對南方補助太多,不願再為失業問題比北方多一倍而經濟開發遲緩的南方負債,80%的中間偏右選民指責這是強硬派社會主義分子治理留下的遺毒,因此傾向於從事憲政改革,尤其是中央權力應進一步下放地方,要求更多經濟的自主權。

其二是勒德姆組閣失敗,因為他要擴大地方權限的處理方式激怒了法語族群,而德勒姆今年7月21日國慶日受訪時,居然誤以為比利時國歌是法國的國歌《馬賽曲》。有鑒於此,阿爾貝二世希望另一位佛拉芒基民黨領導人榮畢出面收拾殘局,打下聯合組閣的基礎,使國家擺脫政治危機。

媒體掐指算 分裂短多長空

媒體則開始計算分裂對雙方好處和壞處。對瓦龍區居民而言,分裂後,每年將少了1000歐元的收入,居住在布魯塞爾首都大區(荷語與法語通用)的居民則要多付200歐元,布魯塞爾也將因為沒有荷語區的支援,將要結束它國際城市的形象和實質。

對弗來芒區居民則短期有利,賦稅會減少,企業也可減少稅金,會更具競爭力。但是,在南北部都有工廠的企業計算將會更複雜,而國土減半,市場也會縮小,此外,北方雖然富裕,但是人口老化問題嚴重,未來誰要支付退休金的問題也很現實。



◆ 比國「巴爾幹化」 文化鴻溝越來越大

王嘉源/綜合報導 中國時報 2007.09.21

花商威利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東緣一個小鎮做生意,育有一對12歲雙胞胎,但只要有人提到他的國家比利時之名,他一定嗤之以鼻。他斥道:「什麼比利時?它根本是不存在的東西。國歌叫什麼?沒人曉得。沒人會唱。而國王呢?一個暴發戶。一個功能失調的王室。我們再也不要忍受了。」

威利是比利時北部弗拉芒大區(Flanders)人,並引以為傲。他的母語是荷蘭語,但與許多比利時人一樣,他也說法語及英語。但他抱怨說,當他到布魯塞爾出差時,只要他講自己的母語,就會被罵說是種族主義分子。

說法語醫師 不照顧說荷語病患

威利說,最近他的兒子住院時,因為是說荷語,法語系的護士竟不願照顧他。威利的一名80歲鄰居昏迷送醫,待遇也差不多,他的太太不會說法語,醫師卻不願說荷語。而如果威利必須上法院,他也得去布魯塞爾,法官同樣只說法語。

比利時位於「歐洲聯盟」的心臟地帶,近來卻日益有「巴爾幹半島化」味道。比利時才1040萬人口,國會中就有11個政黨,另外還有5個根據區域及語系原則成立的區議會。尤其是,北部弗拉芒大區與南部瓦龍大區(Wallonia)漸行漸遠,但除了國王阿爾貝二世之外,卻找不到任何一位全國性政治領導人或單一的全國性政黨,可以跨越南北兩區之間的語言和文化鴻溝。

弗拉芒國?縮小版的荷蘭

比利時知名作家盧克.桑提(Luc Sante)曾經稱比利時為「烏有鄉」(nowhere)。而如今,何謂「比利時質素」(Belgianness),它要如何下定義,愈來愈成為比利時內部一個無解的難題。除了國家足球隊與王室之外,比利時很難找到其他可能強化國家認同的凝聚因素或象徵。

民調顯示,現今弗拉芒區人民支持獨立的比例已超過40%,且還在上升中。一個叫做弗拉芒的國家很有可能成真,而它將是一個富庶、成功且勤奮的國度,擁有600萬人口,形同縮小版的荷蘭。

今年3月,比利時荷語報紙《標準報》與法語報紙《晚報》對2000名比利時人進行了一項民調,其中一道問題是:「你預期10年後比利時還會存在嗎?」結果10名受訪者中有9人回答「是的」。不過當時間拉長到2050年時,卻有超過50%的比利時人認為這王國將會終結。

比利時北部弗拉芒人與南部瓦龍人之間的言語謾罵愈來愈難聽。許多弗拉芒人指責瓦龍人是懶骨頭,笨到學不會荷語。而歷史上,法語系則是比利時的統治精英,高高在上,視弗拉芒人為鄉巴佬。除布魯塞爾之外,法語系與荷語系可說住在平行的世界,鮮少交叉或匯合。

布魯塞爾 可能成域外領土

當弗拉芒區與瓦龍區日益疏遠之際,比京布魯塞爾原本應該充當一個民族融爐,但可惜的卻是反其道而行。歷史上布魯塞爾是個弗拉芒人的城市,但現在它卻是弗拉芒區內的一大法語系聚區地。不唯如此,目前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總部所在地並可能成為歐盟首都的布魯塞爾,境內還有大批來自中非洲的外來移民。

如果弗拉芒區與瓦龍區鬧到決裂,誰也不會願意捨棄布魯塞爾。因而布魯塞爾未來有可能成為一個「域外領土」,變成一個後民族時代的「歐洲首都」。

弗拉芒一名政黨領袖戴韋沃說:「布魯塞爾是最後一道障礙。若不是因為布魯塞爾,我們早在多年前就分道揚鑣了。」



◆ 不爽無政府 一老師上網「賣國」

楊明暐/綜合報導 中國時報 2007.09.21

拍賣網站eBay日前出現一件不尋常的拍賣品,網頁上所列眾多拍賣項目中出現一段文字:「售:比利時,一個分成三部分的王國,可整體購買,但不建議買家這麼做。」

這件拍賣品的說明文字中還注明:「二手品,1歐元起標,免運費…。附贈:國王及其宮廷(不含開銷)。…買家也得肩負起2200億歐元國債。」

這個奇特的拍賣品15日出現在比利時版的eBay網站,刊出後經買家們一陣出價,價格一路飆升至1000萬歐元(約合台幣4億6348元)。eBay得知此事後,於17日撤掉了這項拍賣。

刊登這項拍賣品的賣家,是曾擔任過新聞記者的比利時老師格利特.希克斯。他因為不滿比利時遲遲無法擺脫政治危機,決定上網「賣國」,以便引起各方注意。

比利時自6月10日聯邦議會改選結束以來,贏得最多席位的政黨一直無法聯合其它政黨合組聯合政府。這種「無政府」狀態,到9月18日剛好滿100天。

希克斯和比利時1040萬人口中的許多人一樣,對比國荷語、法語各政黨間的惡鬥非常憤慨。希克斯決定透過在eBay刊登拍賣廣告,來表達他的不爽。

希克斯表示,他想藉此引起大家注意。他說:「在比利時,您必須拿石頭砸破窗戶,才有人理你。」

希克斯說:「我要讓大家明白,比利時是有價值的,它是件偉大的作品,我們必須保有它。它是我的國家,我要照顧它,好幾百萬比利時人的想法也跟我一樣。」

比利時人對這種上網拍賣國家的行為褒貶不一。安妮.葛洛斯女士說:「非常有趣,這是典型的比利時幽默。」家住布魯塞爾的娜塔莉.吉諾特則認為這樣做很荒唐,她認為解決當前危機最好的辦法是把比利時一分為三,並取消布魯塞爾區所有稅賦,使該市成免稅天堂。

希克斯為他的拍賣品作廣告時,特地列舉比利時各地優美的建築、「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歐洲聯盟」的總部以及風味絕佳的啤酒。

比利時eBay公關經理彼得.布林認為,拍賣比利時確實有意思,並稱讚希克斯用這種特別的方式提醒比利時人,自己的國家其實很棒,將它賣掉非常可惜。不過為了避免造成糾紛,eBay決定撤掉這個拍賣品。



◆ 小國的詛咒

胡晴舫 中國時報 2007.09.21

說起世界大同的理想,這個禮拜,遭到兩個小國的挑戰:一是台灣,明知不可為仍奮力拍打聯合國的大門,擺明了要世界表態是否真心容許他們一向提倡的民主制度才是決定任何地區未來的唯一機制;二是比利時,歐盟政府根據地的地主國,現在居然要鬧分裂了。

長期以來,比利時一直被當作世界主義的迷你模型,歐洲兩大文化系統以聯邦形式共存,國家身分不以種族、宗教、語言、文化或膚色而定義,而以憲法理想與民主制度將身分相異的人們相容同一屋頂下。但是,今年六月大選結束迄今,弗拉芒區與瓦龍區始終無法形成共識,導致國家一百天沒有政府。向來支持自由經濟、較為富裕的北部荷語區率先發難,他們實在厭倦了經濟落後而主張社會主義的南部法語區,要求甩掉這個難纏懶惰的妻子,而南部法語區也受夠了氣燄高漲、天天恫嚇離婚的丈夫,隨時準備簽字。比利時人厭煩了這種對立,乾脆把自己國家放上網站拍賣。

小國的弔詭之處就是,只有出狀況的時候,別人才注意到你。平常日子,比利時只是被當作一個無傷大雅的小國,讓全球玩著「一分鐘說出十個比利時名人」的遊戲,彷彿沒人閱讀他們的文學,也沒人觀賞他們的電影,如同他們盛產的蕾絲與巧克力一樣,比利時多半時候只是一個令人愉悅的概念,對世界不具分量。

當時比利時之所以建立,也不是為了他們自己,而是歐洲列強為了防堵荷蘭人南下、避免德法衝突,而默許比利時獨立為一個緩衝國。整個歐盟理想押注於布魯賽爾的中立象徵,沒料到比利時即將成為另一個巴爾幹半島,歐洲還未整合成一個大市場,眼見著又要落回中世紀的城邦分立狀態。

雖然許多歷史學家都宣稱,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是中世紀歐洲之所以能趕過亞洲而後來居上的重大原因,當時中國極力維持一個笨重的帝國體,歐洲不同城邦開放了邊界,重金互挖人才,甚至因為不斷衝突的關係,政府必須繁榮經濟,外出尋找資源,以支付龐大的戰爭費用。

比利時作家雨果.克勞斯在他用荷語寫成的半自傳體長篇小說《比利時的哀愁》裡描寫一段對話,有人說,比利時王國遲早要潰亡,而主人翁的父親在遭到旁人糾正要求說母語時,立刻從善如流,還眼睛不眨地當場不認他最喜歡的體育隊伍,只為了迎合在場的政治氣氛。

比利時的悲哀,就是小國的悲哀。因為沒有市場規模,對世界來說無足輕重,人民內部競爭激烈。小國人民在每天的日子裡見不到無盡的國土或無窮的商機,只能彼此大眼瞪小眼,一切都放在放大鏡下檢視,丁點差異馬上被誇大渲染。當大國人民容忍這種稀奇古怪的移民文化與宗教信仰,小國人民更追求純粹性,彷彿因為折磨不到別人,只能互相折磨。

我個人在讀克勞斯小說時,最大的感慨在分享他對小國文化困境的觀察,「你我運氣不好,生在這麼一個沒有價值的爛小國,這裡沒有詩人的容身之處,比利時這部壓路機一定會把我們碾碎在馬路上。」小國的作家及藝術家沒有法國詩人的永恆光環,也沒有英國小說家的國際地位,只有自家國民對他文化鑑賞力的質疑以及政治信仰的考驗。

我暗地懷疑,文化自信恐怕還是跟國土面積有點關係。

※ 所以台灣更沒有分裂的本錢。

老人「愛的便當」 7年送百萬個
世界性就在台灣

3 則留言:

fsj 提到...

不要扭曲比利時

劉黃麗娟 中國時報 2007.09.25

九月廿一日貴刊「觀念平台」胡晴舫女士〈小國的詛咒〉一文,不僅完全忽略比利時文化與政治多元認同複雜性的在地觀點,也曲解雨果.克勞(Hugo Claus)於《比利時的哀愁》書中對於自己族群認同侷限性的深度反省。該文文末還以此作為其論證比利時小國寡民,只善於內鬥而瀕臨分裂甚至面臨巴爾幹化的危機,最後並假設國族的文化自信與其國土面積的可能連帶。

姑且不論胡文如何形容比利時「多半時候只是個令人愉悅的概念,對世界不具份量... 缺乏名人,於世界無足輕重」,最要者該文作者對比國多僅停留於表象描寫,甚且表象也只取其負面要素發。如此偏頗的隨意輕判,我不知所要挑戰的是何種觀念?是要告訴我們凡小國皆於國際舞台無足輕重?或者要驚醒政客即使民主國家如比利時也難逃巴爾幹化的危機?

以一個常住比利時多年的異鄉客,且分別居住過法語區、荷語區以及布魯塞爾的生活體驗,我所認知的比利時即使因為歷史因素而使兩個不同語言與文化的弗拉芒族群與瓦龍族群須同住一個屋簷,但如果沒有一套建基於民主價值的治理制度,並藉由精密而複雜的官僚協商文化來求取共識,又如何能讓比利時這樣一個胡文眼中只追求文化純粹性且屈從於內部競爭的國家平安走過將近兩世紀,且從未因文化及語言而引發任何過度激烈的社會衝突甚至流血戰爭?

當胡文以及國際一些媒體紛紛以「巴爾幹化」來形容比利時的處境時,我真的希望這些人能夠告訴我們什麼叫巴爾幹化?是指族群間的衝突乃至暴力相殘嗎?那麼目前比國這種政黨之間你來我往的言語激戰,可曾挑起任何人民的街上暴力?當去年法國巴黎郊區省分因為北非二代族裔不甘被邊緣化而以激烈行動釋放其怒火時,比利時也僅出現零星的幾起事件。比國的移民安置與融合政策雖不是最好,但至少沒有如法國必須祭出宵禁這種威權手段來遏止人民的不滿。那麼究竟是大國對於文化多元較能包容,還是比利時呢?

由於比利時人是生活在這種文化與語言共存但不交流的環境,「協商」其實就是比利時人能夠活躍於歐盟與國際組織的利器。面對國內族群高唱分離的國家認同,比利時政客早已發展出一種所謂的「比式妥協」(the Belgian compromise);強調「沒共識的共識」(We agree that we disagree),即使彼此意見不合,也要堅持協商到底。所以儘管比國國內與國際媒體都以嚴重的政治危機來形容目前無法組閣的僵局,但若沒有高度成熟的邦與地區分工治理的機制,比利時又如何能把這一場政治風暴限制在口水之間,而不是族群間的短兵相接呢?

最後要提醒胡女士關於國土面積與文化自信之間的關聯,不妨看看北歐這些人口不足千萬的叢爾小國,甚至人口不到四百萬的愛爾蘭,或者就直視比國弗拉芒與瓦龍各自堅持的文化認同,如果不是對於自我文化的高度自信,又何至於要求或者無懼分離呢?

如果還以地理面積作為文化信心的推論,這種觀念是把時空退至百年前的西方殖民主吧。

(作者為中華勞資關係研究所副研究員)

fsj 提到...

比利時民眾厭煩政爭 遊行呼籲國家團結

公視新聞 2007.11.19

跟台灣一樣擁有多元文化的西歐國家--比利時、雖然民間相處融洽、但使用法語和荷蘭語的政黨、卻經常爭吵不休、讓國家陷入嚴重分裂,從六月份的選舉到現在、政府已經空轉了六個月。民眾對這樣的情況感到極度厭煩,星期天有一名公務員發起示威遊行、號召全國團結、並且要求政客別再鬧下去,他的訴求、獲得三萬多人響應,並且有十幾萬人參與連署。

來自比利時全國各地的民眾,18號前往首都布魯塞爾參加示威活動。抗議民眾揮舞著由黑色、黃色跟紅色組成的國旗,高喊口號

有的人乾脆把國旗穿在身上,或是拿著同時用荷語跟法語書寫的標語,呼籲國家團結。這次的遊行是由一名45歲的比利時公務員所號召,並獲得三萬五千多人的響應。

  政客必須知道--人民已經展開行動
  這些民眾都是自動自發參與的
  沒有人在背後運作動員
  沒有工會沒有任何組織--在背後支持這次的示威行動
  這是草根運動
  我們要傳達內心的感受--呼籲大家回歸理性
  現在全人類跟全世界--都在追求和解
  我們看到德國統一的例子
  連南北韓都在謀和了--我們卻準備在這裏築起一道牆

遊行隊伍最後前往國會大樓,將14萬人連署呼籲國家團結的陳請書,一箱箱送進國會大廳。希望國會議員多聽聽人民的聲音,早日結束這場政治鬧劇。



◆ 不滿政治危機 比利時民眾遊行呼籲全國團結

中央社 2007/11/18

(中央社記者唐秉鈞布魯塞爾十八日專電)大約兩萬名比利時民眾今天走上布魯塞爾街頭,舉行示威遊行,以表達他們對目前比利時陷入嚴重政治危機的不滿,並呼籲全國團結一致。

這項名為「為團結而行」的示威遊行活動,是在一名四十五歲的比利時公務員胡雅號召組織下而舉行。

比利時在六月十日國會大選後,至今仍未成功組成新聯邦政府,使得比利時荷語、法語政黨間齟齬日深,胡雅在八月間發起維護比利時團結請願運動後,迅速獲得十四萬比利時人呼應,並進一步決定舉辦今天的示威遊行活動,希望喚起比利時人的團結意識。

比利時國會大選至今雖已一百六十一天,但在大選中贏得勝利的法語、荷語中間偏右五政黨,卻因無法在國家制度架構改革議題上達致協議,致使由荷語區政府前首席部長德勒姆推動的籌組新聯邦政府工作,至今仍無結果。

而近兩週來,比利時國會內政委員會法語、荷語區成員,在布魯塞爾與一些週邊城市選區劃分問題上產生的嚴重對立與歧見,以及荷語區政府內政部長拒絕任命已由多數法語民眾選出布魯塞爾近郊一些荷、法語雙語區城市首長的行為,也造成法語政黨的不快,並使得籌組比利時新聯邦政府的談判中斷。

※ 相關報導:

* 比利時首都2萬人舉行「反對國家分裂大遊行」- 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11/19/content_7101987.htm

fsj 提到...

比利時臨時內閣宣誓 政治僵局暫解

【中央社╱布魯塞爾二十一日專電】 2007.12.21

比利時看守政府總理維霍夫斯達,今天上午率領新組成臨時聯合內閣政府閣員向比利時國王艾伯特二世宣誓後,長達半年以上的比利時政治僵局,已告暫時結束。

本月稍早接受艾伯特二世要求籌組臨時政府的維霍夫斯達,十九日成功整合五個主要荷、法語政黨,並於昨晚獲得這些政黨內部決議支持,同意參加臨時政府後,隨即獲得艾伯特二世任命,擔任臨時政府總理職務。

比利時國會今天下午將聆聽維霍夫斯達提出臨時政府施政方案,並在明天進行辯論後,於二十三日進行信任投票。包括維霍夫斯達在內,臨時政府共有十四位閣員,其中三名為女性。

因參與組成臨時政府的法語社會黨、自由黨、基民黨、與荷語自由黨及基民黨,在一百五十個總席位的比利時國會眾議院中,擁有一百零一席的多數,應可順利獲得支持。

今年五十四歲的維霍夫斯達,已表態最遲將在明年三月二十三日離職。他所領導的臨時政府目前最重要的工作,除處理包括解決明年預算及提升購買力等社經緊急事務外,並將在政府改革議題上,推動政黨間協商。

六月十日比利時舉行國會大選後,因贏得選舉的荷、法語區政黨,始終無法在政府改革議題上達成協議,致使兩度受命籌組新政府的荷語基民黨領袖勒德姆,一直無法成功組成新政府。

勒德姆已被任命擔任臨時政府副總理,負責預算及改革聯邦政府等事務。如一切順利,他將可在維霍夫斯達離職後,接手總理職務,領導一個新的聯合內閣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