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16

以科學家發現手機--癌症之間的關連

Cell phone-cancer link found by Tel Aviv University scientist
http://www.physorg.com/news122221816.html

February 14, 2008

一位以色列科學家,Dr. Siegal Sadetzki 發現行動電話使用與腫瘤生長之間的連結。

Dr. Sadetzki,一位醫師、流行病學家以及特拉維夫(Tel Aviv)大學的講師,最近將此研究結果發表在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上,在其中,她與她的同事發現,重度手機使用者具有較高的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風險。

將那些習慣在頭部某一側重度使用手機的人與那些沒有使用手機者相較,可發現主唾腺(main salivary gland)腫瘤的腫瘤發展風險增加了約 50%。

此研究是在以色列族群中完成的這項事實別具意義。Sadetzki 說,"不同於其他國家的人們,以色列人很快地採納行動電話技術,而且持續成為異常重度的使用者。因此在研究中所發現的射頻輻射暴露總量較先前的手機研究為高。

"這個獨特的族群賦予我們一種指標:手機使用與癌症有所關連," Sadetzki 補充道,她的研究調查了將近 500 人,他們都被診斷出具有良性或惡性的唾腺腫瘤。


受控制的實驗揭露連接

此研究的實驗對象所問及的手機使用模式細節,包括他們多長使用,以及平均每通電話多久。他們與大約 1300 位健康的對照組實驗對象相較。

此研究亦發現,生活在鄉村地區的重度手機使用者的癌症風險有所增加。因為天線(基地台)較少,在鄉村地區的手機需要發射更強的輻射,使通訊更有效率。

Sadetzki 預測,隨著時間過去,最大效應將在重度使用者與小孩的身上被發現。

雖然觀察證據(anecdotal evidence)已相當多,不過此研究結果的一慣性指出手機使用與這些腫瘤之間的關連性。此風險很難去證明,主要是由於癌症發展所涉及的長潛伏期,Sadetzki 解釋道。


繼續聰明地打手機

今日具估計,超過 90% 的西方世界使用行動電話。當技術變得愈來愈便宜且更容易獲得時,它會被更多人使用,包括兒童,也一定會增加。

"雖然我認為此技術會持續下去," Sadetzki 說,"我相信應當採取預防措施以減少暴露並降低健康危害的風險。" 她建議人們全然使用免持裝置,而且當講電話時,讓手機遠離身體。減少打手機的頻率,縮短通話時間,應該也有某種程度的預防功效。

當她領會到手機讓親子之間的通訊更加容易時,Sadetzki 表示,父母應當考慮其子女在何種年齡時,才開始使用手機。父母應對其小孩的喇叭或免持裝置的使用產生警惕,並限制通話次數還有小孩花在講電話的總時數。

"某些今日我們所用的技術帶有風險。問題不在於我門是否用它,而是我們如何使用它," Sadetzki 下結論道。

Sadetzki 此新研究上的主要研究是在 Sheba 醫學中心的 Gertner 流行病學與衛生政策研究所完成。她的研究是國際性的 Interphone Study 的一部份,那試圖要決定行動電話與數種腦部及腮腺(parotid gland)腫瘤之間的關連性。

※ 相關報導:

* Cellular Phone Use and Risk of Benign and Malignant Parotid Gland Tumors—A Nationwide Case-Control Study
http://aje.oxfordjournals.org/cgi/content/abstract/167/4/457
Siegal Sadetzki, Angela Chetrit, Avital Jarus-Hakak,
Elisabeth Cardis, Yonit Deutch, Shay Duvdevani, Ahuva Zultan,
Ilya Novikov, Laurence Freedman and Michael Wolf
全球手機數量達人口總數百分之五十
醫生:16歲以下少年勿用手機
電磁波罹癌風險新證據 學者:建立預警機制
Readius 手機電子書今夏上市
手機
腦中血清素系統的性別差異
與 RNA 相關之內含子引導神經細胞通道的產生
電擊減肥 電出好記性
保溫箱的電磁場改變新生兒的心跳速率
3個月大嬰兒對指涉物體的情緒暗示敏感
低劑量輻射有益健康?

17 則留言:

fsj 提到...

小鬼4歲上網、6歲帶手機 OK嗎

王嘉源/紐約時報十二日報導 中國時報 2008.06.13

大家都曉得,嬰兒先會爬才會走路,先會坐三輪嬰兒車才會騎兩輪腳踏車。然而,小孩幾歲才適合擁有第一支手機、筆記型電腦或上網交友呢?

這些是21世紀為人父母者面臨的新問題,而且毫無前例可循。有些家長很熱中提供小孩新科技。莎曼莎.莫拉說:「我4歲大的小孩會坐就開始上網了,6歲大的小孩則擁有一支iPod,還想要一支手機,雖然我先生和我並不確定他會打給誰。」

另外有些家長,像是育有3名子女的克麗絲汀.喬根森,態度就更審慎。她說:「我並不迷信讓小孩接觸各種新式科技玩意兒,我的小孩為了做作業上網,但電腦是放在我看得見的地方,我對小孩保護到家。」

哪種做法才正確呢?研究顯示,答案是尋找折衷之道。早在微處理器發明之前,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t)就透過觀察自己的子女,提出了認知發展的4個階段,他的理論可對父母提供若干指引。

0歲至2歲:處於皮亞傑所謂的「感覺動作期」(sensorimotor),幼兒至少在2歲半之前不能夠使用滑鼠,電子螢幕也無法對腦部帶來多少刺激。對這個年齡層,科技產品必須像busybox工具包一樣運作,以聲光對小孩的行動做出回應。

3歲至5歲:喬治城大學兒童數位媒體中心主任桑德拉.卡維特教授指出:「現在的學齡前兒童在數位世界中成長,目睹父母使用手機和電腦這類科技裝置。他們喜歡玩具手機,把它當成真的一樣。」這種假裝和遊玩的行為是皮亞傑所謂「運思前期」(preoperational)的重要一環,此時小孩首次了解自己可以操控電子螢幕。

6歲至11歲:當小孩到了可以騎腳踏車的年齡時,也會具備上網的能力,整個數位世界因而開展。突然間他們迷上了電玩遊戲,上YouTube影音分享網站看有趣的影片。不過,皮亞傑稱這個階段是「具體運思期」(concrete operations),因為這時小孩仍無法掌握抽象概念。卡維特提醒家長說,這時電子產品應該用來「輔助而非取代真實的體驗」,並鼓勵子女維持活動的平衡。家長則必須緊盯住電腦螢幕,引導子女瀏覽優質的網站。

12歲(含)以上:中學生及高中生開始具備成年人的認知功能,已進入皮亞傑所謂的「形式運思期」(formal operational),能夠同時應付來自手機、MP3機及筆記型電腦的信息流。與朋友連絡是如呼吸一般自然的事,這是無線服務供應商的最愛。

手機對這年齡層的小孩或多或少是必備的,除了提供交友便利之外,手機也可以降低家長對子女行蹤的掛慮,還能透過手機教孩子做功課,要吃飯時也找得到小孩,而在需要薄懲子女時,沒收手機也十分管用。

※ 發育中的小孩不建議使用手機。

fsj 提到...

手機電磁波對人體有害? WHO 等 2015 年再評估

◆ 手機電磁波對人體有害 比研究結果表示憂心

中央社 2008-06-24

(中央社記者唐秉鈞布魯塞爾二十四日專電)儘管使用手機是否對人體有害,至今仍眾說紛紜尚無最後結論,但比利時的一項最新研究結果,卻對手機電磁波對人體的影響表示憂心。

比利時「晚訊報」今天報導,比利時魯汶大學一名研究員撰寫的「手機、無線網路及天線電波對實驗室老鼠健康影響」博士論文顯示,他在實驗室對一百二十四隻老鼠進行的相關實驗研究結果,顯然令人對手機電磁波對人體可能造成的損害感到不安。

報導指出,研究顯示,暴露在手機、無線網路等電磁波下的老鼠的死亡率,較未暴露在電磁波下的老鼠高一倍。

由於與人類同屬哺乳動物的老鼠,有百分之九十的基因部份與人類相似,報導認為這項研究結果對人類健康,已提相當有趣的問題。

世界衛生組織已建議,應等待至二零一五年時,再就手機、無線網路等電磁波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進行完整的評估。

※ WHO 也會玩「拖」字訣?下一次是不是要拖到 2030 年?

fsj 提到...

荷蘭研究發現 RFID 干擾維生系統

◆ 荷蘭研究發現/醫療用無線射頻 干擾維生系統

自由時報 2008-06-26

〔記者王萱儀、林秀姿、魏怡嘉/綜合報導〕荷蘭一項研究顯示,醫院裡專門用來追蹤醫療設備、病人的無線射頻辨識裝置(RFID),可能造成病人維生設備如人工呼吸器或洗腎機等的當機,危害病人生命安全。

測試案例 電磁波干擾甚至關呼吸器

國外醫院的微晶片裝置多安裝在人工關節、心電測試裝置或外科縫合器上,使醫護人員可以輕易追蹤到它們的位置,避免遭竊,有時也用在外科手術的設備上進行監控,以免發生重大醫療疏失。

荷蘭研究人員在阿姆斯特丹一家醫院的加護病房中,放入類似醫院使用的無線射頻辨識裝置進行實驗,這些裝置放在離維生系統大約三十公分左右的距離,結果發現,在一百二十三件測試案例中,近三成會對醫院維生設備產生電磁波干擾現象,近兩成會引起傷及病人的重大故障,這些故障包括呼吸器被關掉,電動注射針筒分注器停止送藥,體外心律調節器故障等等。

該項研究報告已發表在最新一期《美國醫學學會期刊》上。部分專家表示,此研究具有緊急重要性,醫院應開始監視院內無線裝置的使用狀況。

FDA:尚未收到直接引發傷害報告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則表示,他們瞭解無線裝置可能的危險,但目前尚未收到任何直接由其引發的傷害報告,已選擇部分無線裝置開始測試其缺點。

事實上,台灣已經有醫院使用無線射頻辨識裝置。萬芳醫院副院長許明暉昨受訪表示,萬芳醫院早期是用RFID系統來辨識、管理急診病人,急診室醫療人員只要掃描病患RFID手環,就能立刻看到該病患的最新病歷,增加處理效率。

半年前萬芳醫院開始用主動式RFID系統管理內科加護病房。許明暉解釋,RFID系統可以測量病人體表溫度,透過無線網路直接傳輸至醫院電腦的資料庫中,且可以二十四小時監測加護病房病人的體溫,了解病人的病情起伏。目前萬芳醫院加護病房共有十三床,六位護理人員照顧病人,全部都啟用RFID系統。

※ 相關報導:

*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From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Inducing Potentially Hazardous Incidents in Critical Care Medical Equipment
http://jama.ama-assn.org/cgi/content/short/299/24/2884
Remko van der Togt, MSc; Erik Jan van Lieshout, MD;
Reinout Hensbroek, MSc; E. Beinat, PhD; J. M. Binnekade, PhD;
P. J. M. Bakker, MD, PhD
JAMA. 2008;299(24):2884-2890.

*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from some identification devices may pose hazards to medical equipment
http://www.physorg.com/news133577637.html

fsj 提到...

電磁干擾過大 半數數位相框不合格

【聯合報╱記者林韋任/台北報導】 2008.06.28

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昨天公布檢測市售數位相框結果,抽驗十件中有五件電磁干擾不合格,可能影響心律調節器運作,經濟部已要求立刻下架。

其中威剛、友旺的兩款相框不但有電磁干擾,甚至還逃避檢驗,標檢局將處廿五萬元以上罰款。

數位相框功能愈來愈多,是最新流行的數位家電,但標準局最近抽驗市售十款不同廠牌的數位相框,發現五件產品電磁干擾不符合國家標準。

五件電磁干擾不合格的數位相框,不乏知名品牌生產或委外代工產品,包括威剛生產的「adata」、友旺生產的「AboCom」、憶聲電子生產的「hp」與「cenOmax」、還有奇菱生產的「CHILIN」五款。

其中,威剛、友旺生產的數位相框根本未曾送檢,涉及逃檢,標準局副局長王正輝表示,逃檢加上經檢驗不合格的兩件產品,將處廿五萬元以上、兩百五十萬元以下罰款。

標檢局表示,數位相框從四年前就納入應施檢驗項目,所有產品均需經檢驗合格才能上市販售。這次抽驗所有不合格商品都應立即下架,限期改善;已取得商品檢驗登錄證書、但檢驗不合格的產品,標準局會廢除商品驗證登錄證書,業者必須改善後再重新申請。

王正輝表示,數位相框電磁干擾過大,可能會使鄰近的電器運作受到影響,包括影響心律調節器運作、使電視或電腦螢幕產生雜訊,甚至斷訊,檯燈也可能會閃爍。

標準局建議消費者在選購數位相框時,最好帶著裝有圖片的記憶卡現場測試,進一步確認數位相框的影像處理技術,以免買到影像模糊、變形、失真的產品。

【記者許佳佳/台北報導】威剛與友旺兩家公司昨天都表示,目前尚不了解經濟部所謂「逃檢」情事,將盡快查明型號後,予以配合。

威剛科技代理發言人李璨勳指出,這項被檢測出有幅射電磁干擾的產品,是委外代工,代工廠表示已通過檢測,是否是在程序上有所失誤,還在進一步查明。

友旺董事長歐陽自坤則表示,還沒有接到經濟部的公文,他將盡快查明究竟是那款產品不符規定,會依法處理。

※ 電磁相容性(EMC)底下包含了「電磁干擾 EMI(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指任何可能會降低某系統性能,或可能對生物產生不良影響之電磁現象,又可分為輻射干擾與傳導干擾)」與「電磁耐受性(EMS,Electromagnetic Susceptibility,某系統在電磁環境中,性能不會產生劣化的程度)」。另外電磁波的正確說法是電磁輻射(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MR),是指相位相互垂直振盪的電、磁場 (EMF) ,在空間中以波的方式傳播能量與動量,其性質依照頻率、波長不同可分為無線電波、微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 光與γ射線等。)

fsj 提到...

寬頻台北 基地台入侵32校

自由時報 2008-07-15

北一女 一校就有4處

〔記者劉榮/台北報導〕北市建置無線上網寬頻城市,卻將無線寬頻基地台架設在北市32所中小學校園,基地台電磁波引發影響人體健康疑慮,學校師生、家長頻頻抗議,北一女中校園4處基地台天線,甚至引發部份教師揚言拒絕進入該棟大樓教室。

教育局資訊室主任韓長澤指出,將要求廠商會勘32校的基地台,看看週邊有無其他替代地點,長期來看,還是希望這些基地台能移出校園。

教師揚言 拒上課抵制

市議員陳建銘、簡余晏昨天會同環保局官員前往北一女會勘,北一女中校長周韞維指出,校內4座無線寬頻基地台,在2005年5月裝設,全校師生及家長都希望基地台退出校園,北一女教師理事長金玲指出,接收器設備設於校內中正樓頂,有學生發現,在基地台週邊的筆記型電腦畫面被干擾,家長進一步追查,才發現可能是基地台電磁波造成,6月底有老師在校務會議提案,結果百餘票要求拆除基地台,零票反對,希望學校在下學期開學前,把基地台移除。

金玲表示,中正樓多半是高三學生上課教室,學生從上午7時30分到校,至晚自習結束的晚上9時止,在校時間長達14小時,校內已有罹癌的教師揚言,拒絕在設有基地台的大樓教室上課。

環局:電磁波符合標準

環保局昨天派員到場檢測,無線寬頻接收器設置區域內18個定點電磁波量;環保局指出,以標準值為1000微瓦/平方公分來看,檢測最高值為距發射器最近的定點,檢測值為2.08微瓦/平方公分,遠低於標準值,至於電腦螢幕跳動是否能歸咎於電磁波,「很難有定論。」

陳建銘說,北市無線寬頻廠商安源資訊,已被遠傳電信併購,北市府同意安源在校園內裝設無線寬頻接收器,電費卻由學校以行政費用支出,未來無線寬頻基地台若被業者「暗度陳倉」,變成手機基地台,電磁波可能從單方向,變成360度環繞四周,市府應該讓基地台全部撤出校園,廠商也應出資讓師生做健檢。

※ 青少年腦部還在發育,的確不宜在校園中廣設基地台!

fsj 提到...

手機恐致癌 應限制使用

【世界日報╱美聯社匹茲堡二十三日電】 2008.07.24

儘管迄今的研究並未證明使用手機會引起癌症,匹茲堡大學癌症研究所(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Cancer Institute,簡稱UPCI)所長赫伯曼(Ronald B. Herberman)博士23日破天荒地對該所三千多名員工發出警告:手機可能致癌,應限制手機的使用。

赫爾曼的此項警告與科學研究的結論相反。已經發表的若干研究指出腫瘤與使用手機間沒有任何關聯。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亦不擔憂這個問題。

赫爾曼根據沒有發表的初步科研資料發出此項警告。他說,科學研究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得到肯定結論,民眾現在就應採取行動,尤其是對兒童。他說﹕「我的真正想法是我們不應等研究出確定結論後才採取行動,我寧願因過分擔心而得到安全,也不願事後來遺憾。」

赫爾曼23日在給約三千名UPCI員工的備忘錄中寫道,只有緊急情況下才能讓兒童使用手機,因為他們的大腦還處於發育階段。

赫爾曼還說,成人應使手機儘量遠離自己頭部,應使用揚聲設置或無線耳機通話。他甚至警告民眾不要在巴士等公共場所使用手機,因為這會使其他人受到手機電磁場的輻射。

赫爾曼的警告會使許多手機使用者,尤其是家長產生警覺。赫爾曼說﹕「越來越多資料顯示長期使用手機與癌症等疾病有關聯。雖然這些證據仍有爭議,我相信這些資料足以支持我發出告誡﹕應對手機使用採取某種預防性措施。」匹茲堡大學環境腫瘤學中心主任戴弗拉.戴維斯支持赫爾曼發出此項警告。她說﹕「問題在於你是否想用你的大腦賭俄羅斯輪盤。我不知道手機是否有危險,但我更不知道手機是否安全。」

※ 如前面報導所提,WHO 要 2015 年才會評估。

fsj 提到...

美研究:手機放褲袋 精子品質變差

◆ 美國醫院新研究 手機放褲袋 精子品質變差

尹德瀚/綜合報導 2008.09.20 中國時報

美國克利夫蘭醫院遺傳醫學中心一項新研究推斷,男人把設在通話狀態的手機放在褲袋裡,由於褲袋與睪丸相距極近,可能會減損其精子的品質。主持這項研究的中心主任艾加沃說,許多男人常把手機放在褲袋裡,用免持聽筒講電話,導致其睪丸受到影響。

艾加沃主持的研究團隊取得卅二名男子的精液採樣,然後將分別置於錐形管中的精液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精液保存於同樣的溫度和狀態,但對照組不暴露於手機電磁波中,實驗組則是距離通話狀態中的850MHz頻率手機只有二點五公分,時間為一小時。

結果研究人員發現,實驗組精液的細胞出現氧化應激(oxidative stress)現象,也就是說,細胞中的自由基和和氧化物大量增加,抗氧化物則減少。艾加沃說,這種現象會降低精子的品質,包括其活動力和存活率。

艾加沃說,實驗組平均自由基增加八五%,自由基和人類各種疾病有關,包括癌症。但他承認,這項研究有其侷限,包括樣本數量太少,以及未將睪丸可能受到人體皮膚、骨骼和組織的保護列入考量因素。

※ 相關報導:

* Cell phones can affect sperm quality, researcher says - CNN.com
http://www.cnn.com/2008/HEALTH/conditions/09/18/cellphone.sperm/

fsj 提到...

少年兒童用手機 增大患腦瘤風險

【新華社╱斯德哥爾摩9月21日電】 2008.09.22

瑞典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兒童和青少年使用手機會使罹患腦腫瘤的幾率增加4倍。這項研究由瑞典厄勒布魯大學醫院的教授倫納特‧哈德爾(Lennart Hardell)領導實施,研究人員分析了輻射導致腫瘤風險的數據。

哈德爾在新聞發佈會上說,「20歲前開始使用手機者患神經膠質瘤的風險增加4倍多。」神經膠質瘤侵害支持中樞神經系統的神經膠質細胞。另外,年輕時使用手機者患聽覺神經瘤的風險同樣增加4倍。家用無繩電話的危害與手機幾乎相當。哈德爾說,年輕時使用無繩電話者患神經膠質瘤的風險增加4倍多。

相對而言,20多歲以後開始使用手機的人患神經膠質瘤風險提高50%,患聽覺神經瘤的風險提高1倍。

哈德爾認為,除非在緊急情況下,12歲以下的兒童不應用手機;青少年用手機通話時應使用免提設備或耳機,儘量發送短信。他稱,兒童和青少年使用手機帶來的實際風險可能比研究結果揭露的問題更嚴重。研究結果還表明,使用手機超過10年的成年人患神經膠質瘤和聽覺神經瘤的風險也會大大增加。

※ 如前面所提,青少年不要用手機比較好。

* Mobile phone use 'raises children's risk of brain cancer fivefold' - The Independent
http://www.independent.co.uk/news/science/mobile-phone-use-raises-childrens-risk-of-brain-cancer-fivefold-937005.html

* Children who use mobile phones 'five times more likely to develop brain tumours'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1058989/

fsj 提到...

驗嘸病... 床頭音響電磁波作怪

朱芳瑤/台北報導 2008.11.14 中國時報

一名民眾向環保署陳情,他身體不適卻沒有具體病痛,懷疑是窗外電線產生的電磁波作祟。環保署實地測量後發現,窗外電線距住家五公尺遠,反倒是狹小臥室裡的整套床頭音響發出高電磁波,儘管遠低於國際建議值,仍建議他將音響搬離,求個心安。

電磁場無所不在,凡電纜、變壓器、電線及家電都是極低頻電磁場來源,環保署比照國際非游離輻射防護委員會(ICNIRP),建議值上限訂為八三三毫高斯。極低頻電磁場的強度隨距離增加而大幅遞減,國內外調查,一般家電在三十公分外測得的電磁波已遠低於建議值。

環保署表示,以上述案例來看,臥室並非不能放置音響,但投訴者房間面積狹小,床頭卻放了主機、擴大器、CD播放器等整套音響,導致電磁波發射源距離人體很近,測得的電磁波強度為三十五毫高斯,高於住宅背景值的十毫高斯,但低於建議值很多。

世界衛生組織(WHO)曾指出,部分民眾可能有「電磁場過敏症」,包括皮膚發紅、刺痛或神經衰弱、疲乏、勞累、噁心、眩暈等症狀。但WHO也強調,這些症狀並非暴露在電磁場下所引起,而是擔憂電磁波影響健康導致的心理影響生理效應。

環保署也曾接獲一家舞蹈社反應,教室內靠牆某個位置常被學員抱怨久待會頭昏,經測量發現,舞蹈教室的電磁波背景值僅十毫高斯左右,但該靠牆位置測得廿六毫高斯,原來是牆內有電線經過。

環保署表示,上述情況有人戲稱為「電磁波風水學」,雖然電磁波強度都未超過建議值,民眾心裡若覺得「怪怪的」,可調整家電擺設,避免床頭附近有插座、線路,讓自己心安。

中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教授蘇振隆昨日在「環境中電磁波的量測方式國際研討會」中表示,國際上目前仍未有足夠實驗證據顯示電磁波與癌症或疾病有關。

他說,民眾若有疑慮,最好的方式是與家電保持距離,如吹風機、電動刮鬍刀等電器,並縮短使用時間。

※ 很多人不知道某些喇叭的電磁波其實很強。

fsj 提到...

新書「電磁恐慌」 告訴你電磁波可不可怕

中央社 2008.12.12

電磁波真的這麼危險嗎?台灣大學出版中心今天舉行「電磁恐慌」新書發表會,是全國第一本剖析電磁場災難的科普讀物,以台灣曾發生的案件為例,用輕鬆幽默筆法傳達科學理念。

「電磁恐慌」作者為行政院科技顧問組研究員、科學月刊社總編輯林基興,世界衛生組織電磁場計畫前主席雷帕丘立(Michael Repocholi)撰寫推薦序。

台大出版中心表示,美國記者布洛得(Paul Brodeur)在1976年開始發表電磁波有害健康的言論,全世界陷入一片電磁恐慌,並付出數百億美元以上的代價。因為電磁波太普遍,冰箱、手機、電腦等都會產生電磁波,這也是為何網路上這類轉寄郵件永遠存在。電磁波究竟為何物?有這麼危險嗎?

「電磁恐慌」第一章就寫道,「事實上,我們隨時隨地生活在電磁波中,它比空氣還普及,而且是自然的」,用正確的科學知識,可減低無謂的恐慌。

※ 是的,它可以煮熟你的大腦... XD

fsj 提到...

學童帶手機上學 日本吹禁止風

【黃菁菁/東京十七日電】 2008-12-18 中國時報

日本大阪府調查指出,手機在中小學生之間已成為「網路霸凌」的溫床,手機依存傾向強的小孩學習時間較短,影響學習力及溝通能力,大阪府知事橋下徹強烈主張不該讓學生帶手機上學,「中小學生應不應該帶手機上學?」在日本引起熱烈討論。

大阪教委會調查指出,有學童開始利用手機上網、簡訊、留言板功能,散播人身攻擊的文章,手機成了校園中另一種霸凌的工具。

成為霸凌工具 大阪要中小學禁帶

大阪府知事橋下徹認為,手機讓學童減少學習時間,使學力低落,理當要禁用。大阪府教育委員會隨即開會決定,要求各公立中小學校配合,原則上禁止學童帶手機上學,除非有特殊安全上的理由。此規定將於今年度內開始實施。

大阪首先發聲後,文部科學省和日本各地方政府也開始關心此問題,文科省大臣鹽谷立表示贊同,並下令日本全國各地教育委員會進行調查。

埼玉縣、香川縣教育委員會十七日也決定,原則禁止公立中小學生帶手機上學,縣立高中則規定禁止學生在校內使用。

長野市市長鷲澤正一則在記者會上表示,中小學生根本沒有必要用手機,連回家後用手機他都反對,因為手機存在各種危險,對學童的溝通能力會造成負面影響。

網路熱烈討論 埼玉、香川也跟進

此議題在網路上也成為話題,一項三千人左右的調查中,近九成贊成禁止帶手機上學,認為過度依存手機與學習能力低落有關者達八成以上,認為學童為了防身有必要帶手機者只占不到三成。

有日本民眾指出,學童帶不帶手機應由家長決定,不是行政首長該決定的。但不少中學生表示,手機成為上課打發時間的工具,同學們上課時只顧著傳簡訊,確實應該管一管,且手機有漢字自動變換功能,同學們都不查字典了。

應由家長決定 專用手機不能上網

有年輕媽媽說,現在公共電話很少,小孩萬一在外面遇到麻煩,無法跟家裡聯絡會很頭痛。也有媽媽說,給小孩兒童專用手機,無法上網,因此不擔心會連結到色情網站等有害網站,也不擔心小孩一天到晚傳簡訊擔誤學業。

至於手機影響學習,不少人提出解決之道,例如,規定學生進入校門後立即關機、在校園內設阻撓手機電波裝置、到學校就要交給老師保管,下課再領回。

※ 青少年不宜使用手機以免影響腦部發展。

fsj 提到...

世衛研究︰長期使用手機 罹腦瘤比率偏高

自由時報 2009.10.25

〔編譯魏國金/綜合報導〕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一項由世界衛生組織監督、耗費二千萬英鎊(近台幣十億六千萬元)、為期長達十餘年的調查顯示,長期使用手機者,其罹患腦瘤的比率偏高。

13國、逾10年的大型跨國研究

報導說,這項計畫在十三個國家進行,針對三種腦瘤及一種唾液腺腫瘤與使用手機的關聯進行調查。調查人員分別訪問腫瘤患者與健康者,以了解他們在使用手機上是否有差別,在二○○○年至○四年間,受訪者約一萬兩千八百人。

先前針對手機對健康影響的研究多偏向短期,而結果顯示手機的使用不會產生決定性影響。然而這項最新的調查卻發現,八份研究中有六份顯示,神經膠質瘤(最常見的腦瘤)的罹患機率有增加趨勢,其中一份研究顯示,該增加率達三十九%。

另七份針對聽神經瘤(在腦部與耳之間的一種良性腫瘤)的罹患調查中,有兩份顯示,在使用手機十年後,罹患機率較高,其中瑞典的報告指出,該數據為三.九倍。以色列的研究也發現,手機講不停的人,長期下來其罹患腮腺瘤的比率高達五十%。

確定關聯難以證實

研究的摘要指出,鑒於受訪者的記憶限制,長期大量講手機與罹患腦瘤間的確定關聯難以證實。

每日電訊報指出,這份研究由於將每週只打一通手機的人列入調查,而且省略兒童部分,因此遭到批評,部分專家認為,相關危險性恐有低估之嫌。這份報告因撰文者對於結論的呈現意見不一,致使研究的公佈遭到延宕,不過該文已寄送至一份科學期刊,今年底前應可刊出。

相關初步分析顯示,在研究中出現的某種腦瘤罹患增加率,「與使用手機長達十年以上有關」。該研究的主持人渥太華大學流行病學專家卡迪斯說︰「雖然欠缺定論,然而一些研究顯示出無線電波輻射的可能影響,因此預防措施實屬重要。」

建議限制兒童使用手機

卡迪斯贊同限制兒童使用手機,比如,法國即將立法,禁止銷售手機給十二歲以下兒童。英國當局也建議,除非必要,不鼓勵兒童講手機。她也表示,使用免持手機設備與節制講手機等減少直接暴露於無線電波輻射的方式也都值得考慮。



◆ 世衛研究 長期用手機 罹腦瘤風險大增

【潘勛/綜合報導】2009-10-25 中國時報

由「世界衛生組織」(WHO)監督、斥資二千萬英鎊(約台幣十億八千萬元)進行長達十年的一項大型醫學調查指出,證據顯示,長期大量使用手機,罹患若干腦瘤的風險會升高;歐美許多國家已著手制定相關規範,以資因應。

英國《每日電訊報》廿四日報導,世衛組織這項專案研究十三個國家,時間在二○○○到二○○四年,受訪對象約一萬二千八百人,調查腦瘤患者與健康人之間,手機使用是否有所不同。

專案研究的結果雖然還沒能完全確定,但初步分析其成果發現,在某些研究中,使用手機十年或更久,罹患某些腦癌的「風險大為增加」。

以往研究手機對健康的影響,因為為期太短,所以成果被判為未有定論。但《每日電訊報》分析最新的研究成果,發現在八國研究中,有六國顯示罹患神經膠質瘤(最常見的腦瘤)的機率會增加,其中之一甚至增加達三九%。

而七國研究聽神經瘤,有兩國報告指出,使用手機達十年,患病的風險會上升;瑞典的報告表示罹患的機會達三.九倍。以色列的研究則發現,大量使用手機者,罹患腮腺瘤的機率高出約五○%。

由於調查報告的作者群還在爭論該怎麼呈現研究的結論,故論文的定版日期延後,但目前已送交某科學期刊,預定今年底之前見刊。

英國健保局發言人表示,「目前沒有扎實證據」可以佐證手機有害健康,但應該說服兒童瞭解:手機只用在聯絡重要事情,莫使用於聊天。

fsj 提到...

教育部:各校自訂手機使用規範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09.10.28

世界衛生組織研究顯示,長期使用手機腦瘤風險提高,因此有立委與環保團體要求學校禁止學生使用手機。對此,教育部國教司長楊昌裕表示,完全禁用手機有一定的難度,但在不影響教學的前提下,應由學校與家長討論一套學生使用手機的辦法。

楊昌裕表示,國中小屬於地方縣市政府權責,有些縣市已有訂定大原則,交由學校自訂實施細則,例如進校後由學校代管或上課時間不得使用等,他強調,都市學校與鄉下學校狀況不盡相同,由教育部統一訂定標準並不適宜,原則上只要不影響正常教學,教育部尊重學校的處置。

楊昌裕表示,手機是學生與家長聯繫的方式,要全面禁止可能會引起家長反彈,但建議學校可與家長坐下來討論,並訂一套使用標準,規範學生在校使用手機時間。

【記者邱珮瑜/台北報導】

民進黨立委田秋堇、管碧玲及民間團體上午召開記者會表示,手機電磁輻射對兒童極可能造成危害,世界衛生組織(WHO)也發表一分報告,指陳長期大量使用手機,將提高罹患腦瘤風險,呼籲政府於手機體上標示警語,具體要求14歲以下兒童與孕婦勿用手機,並要求教育部規定14歲以下學童勿用或在校不用手機。

田秋堇表示,包括法國、俄羅斯、比利時、日本等國家即將立法禁止兒童使用手機;台灣地球憲章聯盟執行長顏美娟指出,WHO曾發表長期大量使用手機,將升高罹患腦瘤風險報告,要求政府比照菸害防制法,訂定手機輻射危害防治規範,要求手機業者提供安全且低風險的手機產品,並標示警語。

fsj 提到...

北歐歷時30年大規模研究:手機與腦瘤無關

中央社(翻譯)2009.12.04

(路透華盛頓3日電)研究人員今天表示,一份歷時30年,針對幾乎所有斯堪地那維亞半島(Scandinavia)人口進行的大規模研究報告顯示,使用手機與罹患腦瘤之間並無關聯。

科學家在「國家癌症研究院期刊」(Journal of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指出,儘管手機使用率在1990年代以後迅速飆升,但這期間的腦瘤案例並未變得更加普遍。

丹麥癌症協會(Danish Cancer Society)的戴圖爾(Isabelle Deltour)和研究團隊,對1974至2003年丹麥、芬蘭、挪威和瑞典20到79歲成人每年有多少人罹患神經膠質瘤(glioma)和腦膜瘤(meningioma),進行分析研究。這幾個國家均有完善癌症登記制度,來統計已知癌症病例。

科學家表示,研究對象幾乎涵蓋所有1600萬成人人口。

這30年期間,近6萬人被診斷出罹患腦瘤。

儘管他們發現腦瘤病例逐年小幅攀升,但此趨勢自1974年即開始,早在手機發明之前。

他們在報告寫說:「從1974至2003年,男性罹患神經膠質瘤的人口每年上升0.8%,女性每年上升0.2%。」

他們說,自1990年代中期,男性腦膜瘤罹患率每年升高0.8%,女性罹病率年增3.8%。然而,患病女性多半為年過60、已屆好發腦瘤年齡的婦女。

除此之外,因為腦部掃描技術進步,腦瘤的診斷也變得更加容易。

他們表示,整體來說,他們並沒有觀察到具有重大意義的模式。



◆ 世衛研究︰長期使用手機 罹腦瘤比率偏高

自由時報 2009.10.25

〔編譯魏國金/綜合報導〕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一項由世界衛生組織監督、耗費二千萬英鎊(近台幣十億六千萬元)、為期長達十餘年的調查顯示,長期使用手機者,其罹患腦瘤的比率偏高。

13國、逾10年的大型跨國研究

報導說,這項計畫在十三個國家進行,針對三種腦瘤及一種唾液腺腫瘤與使用手機的關聯進行調查。調查人員分別訪問腫瘤患者與健康者,以了解他們在使用手機上是否有差別,在二○○○年至○四年間,受訪者約一萬兩千八百人。

先前針對手機對健康影響的研究多偏向短期,而結果顯示手機的使用不會產生決定性影響。然而這項最新的調查卻發現,八份研究中有六份顯示,神經膠質瘤(最常見的腦瘤)的罹患機率有增加趨勢,其中一份研究顯示,該增加率達三十九%。

另七份針對聽神經瘤(在腦部與耳之間的一種良性腫瘤)的罹患調查中,有兩份顯示,在使用手機十年後,罹患機率較高,其中瑞典的報告指出,該數據為三.九倍。以色列的研究也發現,手機講不停的人,長期下來其罹患腮腺瘤的比率高達五十%。

確定關聯難以證實

研究的摘要指出,鑒於受訪者的記憶限制,長期大量講手機與罹患腦瘤間的確定關聯難以證實。

每日電訊報指出,這份研究由於將每週只打一通手機的人列入調查,而且省略兒童部分,因此遭到批評,部分專家認為,相關危險性恐有低估之嫌。這份報告因撰文者對於結論的呈現意見不一,致使研究的公佈遭到延宕,不過該文已寄送至一份科學期刊,今年底前應可刊出。

相關初步分析顯示,在研究中出現的某種腦瘤罹患增加率,「與使用手機長達十年以上有關」。該研究的主持人渥太華大學流行病學專家卡迪斯說︰「雖然欠缺定論,然而一些研究顯示出無線電波輻射的可能影響,因此預防措施實屬重要。」

建議限制兒童使用手機

卡迪斯贊同限制兒童使用手機,比如,法國即將立法,禁止銷售手機給十二歲以下兒童。英國當局也建議,除非必要,不鼓勵兒童講手機。她也表示,使用免持手機設備與節制講手機等減少直接暴露於無線電波輻射的方式也都值得考慮。



◆ 星醫生研發心電圖手機 避免心臟病猝死

中央社 2009.12.04

新加坡一名醫生研發了心電圖手機,讓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心電圖檢測,避免因心臟病突發而猝死。

新加坡心臟科醫生林俊龍昨天向本地媒體表示,經過一年多的研究,花費150萬新元(約新台幣3450萬元)發明一款具有心電圖檢測功能的手機EPI Life。

林俊龍並因此創辦了ePhone國際公司,在新加坡和東南亞發售這款手機。

林俊龍指出,35歲以下猝死的心臟病人,主要是因為肥厚型心肌梗塞而產生不規則的心律;35歲以上的心臟病人猝死,則主要是心臟不正常律動或心臟停止跳動。

因此,林俊龍說,病人可能先前就出現心臟病發徵兆,一旦發生不規則心律或心絞痛,都可透過心電圖來檢測,即時發現;因此,他才研發了心電圖手機,希望能讓人們隨時隨地檢測心電圖,了解心臟的狀況,當發現有了問題,就能及早就醫。

針對市面上早在20、30年前就出現可攜式的心電圖儀器,林俊龍表示,這些可攜式儀器功能各異,有的只能記錄病人的心電圖資料,還是要下載到電腦才能觀看心電圖進行分析,或要透過多層的傳送資料方式,不是很方便。

林俊龍說,他所研發的心電圖手機,病人只要觸摸手機其中的三角,就能在30秒內進行心電圖檢測,然後在幾分鐘內把檢測資料傳送到設在新加坡的電話中心,由中心的服務人員分析並回覆結果。

他說,在緊急狀況下,電話中心的服務人員還能聯繫心臟專家,為病人提供即時援助,或召喚救護車把病人送到醫院救治。

林俊龍指出,病人如果昏倒,正好在旁邊的親友也能立刻利用心電圖手機幫他檢測心電圖,了解是心室纖維性顫動,還是低血糖等病因,如果屬於心室纖維性顫動,就能當場聯繫心臟科醫生,根據醫生指示拯救病人,避免病人猝死。

ePhone國際醫療總監周佑仁醫生預計,半年內應該有1萬到1萬5000名新加坡和本區域的顧客會使用心電圖手機,以及他們所提供的服務。

由於這款心電圖手機面市,也出現新的商業模式,手機將搭配電話中心的醫療諮詢服務收費,消費者可進行24個月的分期付款,每月支付199新元獲得手機和12個月的無限次心電圖檢測相關服務,但不包括個人的手機通訊費。

fsj 提到...

手機電磁波 竟能治阿茲海默症
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MAIN_ID=323&f_SUB_ID=2952&f_ART_ID=230159

聯合新聞網 2010/01/08

坊間傳聞行動電話的電磁波可能增加罹患腦瘤風險,然而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手機電磁波竟能治療罹患阿茲海默症的老鼠,甚至能提升未患病老鼠的記憶力。

刊載於「阿茲海默症期刊」(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的研究報告說,美國佛羅里達州的阿茲海默症研究中心以96隻老鼠實驗,部分實驗鼠的基因改造成具阿茲海默症症狀,其餘為一般老鼠。

所有老鼠置於籠中,以相等間距排列在具電磁波的手機天線周圍,每天2次、每次1小時發送電磁波,為期7至9個月,每隻老鼠接觸的電磁波量相當於人類頭部緊貼手機時所接收的量。

實驗發現,有阿茲海默症的年輕老鼠若曝露於電磁波之中,在其失智症狀尚未明顯之前,老鼠的認知和記憶能力可受到保護,且其記憶與思考能力與年紀大但未患阿茲海默症的老鼠差不多。

有阿茲海默症且已出現失智症狀的年邁老鼠,接觸電磁波後,其記憶受損現象消失。沒有阿茲海默突變基因的正常老鼠,接觸電磁波後,記憶力竟然提升。

阿茲海默症病因是一種類澱粉蛋白質累積在腦部,形成斑塊並傷害腦細胞。研究發現老鼠暴露在手機電磁波幾個月後,罹病鼠腦部溫度會略為升高,因此加速血液循環清除腦部類澱粉斑並改善記憶力。

研究報告主要作者艾倫戴許表示,這個發現讓他們萬分驚訝,他們幾年前開始這項研究,一開始深信結果將為「手機電磁波磁場會傷害老鼠」,沒想到有此驚人發現。

艾倫戴許指出,老鼠經過數個月的電磁波曝露後方能看出效果,用在人類身上相當於數年時間。致力研究阿茲海默症療法的艾倫戴許,去年7月曾發表另一篇報告,指出咖啡有助預防阿茲海默症。


醫師建議 別大講特講

美國研究指老鼠接受手機電磁波可清除腦部的類澱粉蛋白沈積,改善阿茲海默症症狀,醫師對此持保留態度,建議不要因此大講特講手機。

「人不是老鼠!」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說,這項研究以動物實驗,距離用在人類身上還有一段很長的路,尤其每個人講手機的時間不一樣,在未證實電磁波能清除人類腦部類澱粉蛋白沈積前,最好不要因此就猛講手機。

【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 (圖解詳見原站)



◆ 顛覆認知/手機電磁波 可能預防阿茲海默症

自由時報 2010.01.07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美國研究人員六日表示,長期來被懷疑會導致腦瘤的手機,可能是對抗最常見的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的關鍵利器。老鼠研究顯示,使用手機或能預防阿茲海默症對記憶力的損害,這樣的結果不僅顛覆過去認為電磁波百害無一利的想法,或許也能促成無侵入性、不用藥物的相關療法研發。

老鼠實驗 電磁波提升記憶力

南佛羅里達大學研究人員分別將有阿茲海默症基因與無阿茲海默症基因的老鼠,暴露在輻射量相當於人類頭部緊貼手機時的電磁波下,經過每天兩小時、七到九個月的實驗後,發現有阿茲海默症基因的老鼠,體內被視為阿茲海默症指標的蛋白質沉積「澱粉樣蛋白」(beta-amyloid),已在暴露電磁波之後消除,不僅如此,老鼠在接觸電磁波後記憶力改善,大腦病變也有好轉;而原本就沒有阿茲海默症基因的老鼠,在接觸電磁波之後,記憶力也有提升。

研究的領導作者艾倫戴許表示,過去他認為,接觸電磁波會增加失智機率,但實驗結果完全相反,電磁波不但不會傷害大腦,反而能避免大腦壞蛋白質的沉積現象。他表示,往後團隊將改變實驗模式,觀察電磁波的效果能否更快發揮、能否展開人體實驗等等。

專家警告:非常初步的研究

不過阿茲海默症協會的醫療與科學長泰斯表示,這是「非常初步的」研究,警告民眾勿過度使用手機來自我治療。

fsj 提到...

居家電磁輻射量 無線電話高

中央社 2010-01-19

電磁輻射過量會危害人體健康,家庭中哪種電器設備輻射量最高?答案是現代家庭幾乎都會使用到的數位型無線電話、無線上網IP分享器、微波爐及電磁爐。

台灣電磁輻射公害防治協會、台灣環境保護聯盟,針對住宅/辦公室電磁輻射訂「迎新春家電大掃除體檢計畫」,今天公布相關調查方法及體檢報告。

計畫召集人陳椒華表示,體檢內容包含住宅內外各種輻射源。輻射源又區分為發射時間超過30分鐘、甚至24小時以上的「持續發射型」,及發射時間低於30分鐘的「間歇短暫型」。一般住宅內較強的輻射源,包括無線上網IP分享器、數位型無線電話、節費型數位通訊盒、微波爐及電磁爐。

陳椒華指出,無線上網IP分享器、數位型無線電話、節費型數位通訊盒,屬於持續型發射源,為不中斷型,使用者應遠離或儘量不用、少用;無線上網的電腦、手機、家中環狀線圈等,屬於常使用30分鐘以上的持續發射型輻射源,建議應遠離或儘量少用;吹風機、按摩器、塑身帶等可能產生高輻射者,選購也要注意輻射強度。至於戶外的基地台、高壓電纜、變電箱、微波擴大器,屬於持續型發射源,也需儘量遠離及防範。

陳椒華說明,這項電磁輻射體檢計畫,選定台北市、台南市共23戶住宅及部分立委辦公室進行體檢,結果23戶住宅中,合乎德國健康住宅電磁輻射規範的戶數僅占17.4%,未合乎者達82.6%;受檢測的立委辦公室電磁輻射,則沒有一間符合德國健康住宅電磁輻射規範,全部需要改善。

德國的健康住宅標準是針對睡眠環境、生活空間、工作地點或其他相關環境中對人體健康有潛在危險的因素做一規範,此規範由Baubiologie Maes在1987至1992年與科學家、醫生和顧問共同整理與發表。

fsj 提到...

歐洲最大規模手機健康調查:涵括25萬人持續30年

◆ 輻射可能危害 12歲以下孩童不宜使用手機

中央社 2010.04.23

英國一名政府顧問警告,孩童不應使用手機。

英國「每日郵報」(Mail Online)網站今天報導,「手機電信與健康研究
計畫」(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and Health Research programme,
MTHR)前主任查理斯(Lawrie Challis)表示,孩童不是「小大人」,他們
至少在12歲前不應該使用手機。該計畫是由政府資助。

查理斯是物理學家,也是輻射效應方面的專家。他表示,即使是青少年,也
應該只用手機來傳簡訊,而非聊天。

他說,儘管目前沒有證據顯示,孩童對手機發出的輻射比成人更為敏感,這
樣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他說:「我認為這樣的說法是可信的,因為孩童的免疫系統仍在發育,我們
確實知道孩童對其他事物較為敏感,像是紫外線。如果孩童在陽光下曝曬過
久,比起曝曬時間相同的成人,他們更有可能得到皮膚癌。」

MTHR發起一項為期30年的研究,就使用手機與健康的關係追蹤25萬名歐洲人
,其中包括10萬名英國人。電話撥出的次數與通話時間的資料將被拿來與健
康紀錄比較,藉此判斷手機是否引發或加劇耳癌、皮膚癌及腦癌。

這項斥資數以百萬計英鎊的研究,也會研究使用手機是否會增加罹患神經系
統疾病的機率,諸如阿茲海默症、帕金氏症與多發性硬化,以及中風、心臟
病及較不嚴重的頭痛及睡眠障礙。

先前沒有研究持續這麼長時間,或調查這麼多疾病。第一批結果將在5年內
出爐。通話次數與長度的資料,也將首度直接由行動電話公司提供。



◆ 歐洲最大規模手機健康調查:覆蓋25萬人持續 30年

新浪科技訊 2010.04.23

北京時間4月23日晚間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英國移動通訊與健康研究計
劃(MTHR)周四發起了迄今規模最大的關於手機對健康影響的研究計劃,將跟
蹤調查歐洲5國至少25萬人,調查可能延續30年之久。

該項目稱為移動通訊大規模研究(以下簡稱“COSMOS”),與此前分析手機使
用與癌症和神經系統疾病關係的調查不同,COSMOS將實時跟蹤調查用戶行為


此前也進行過一些相關大型研究,但主要是調查已經罹患癌症的人們原先使
用手機的情況,而且這些調查的時間較短,因為手機近十年內才普及。

GSM協會研究和可持續性主管傑克·羅利(Jack Rowley)指出:“這類研究的
一大缺陷是,當你詢問人們5年前的手機使用情況時,他們的回憶肯定會有
很多錯誤。”

全世界正在使用的手機超過50億部,迄今為止世界衛生組織、美國癌症協會
和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等組織均未發現使用手機會危害健康的證據。

倫敦帝國學院公共衛生分部首席調查員教授保羅·埃利奧特(Paul Elliott)
指出:“迄今為止的調查都只關注短期影響,即不到十年,而COSMOS將研究
10年,20年甚至30年的長期影響,關注疾病發展的全過程。”

COSMOS是英國移動通訊與健康研究計劃(MTHR)的一部分,由英國多個政府機
關和行業提供資金,並由以大學學者為主的獨立專家負責。

參與MTHR計劃的勞裡·查利斯(Lawrie Challis)教授表示:“許多種類的癌
症要10到15年才會出現癥狀,因此我們需要回答的是:有哪些事情需要關注
?”

羅利預計全球已投入超過1億美元用於研究使用移動電話可能導致的健康問
題。

根據研究公司iSuppli的數據,全球用於無線設備和服務的支出在2009年首
次超過10000億美元。

COSMOS正在英國、芬蘭、荷蘭、瑞典和丹麥通過移動運營商招募18-69歲的
志願者參與該項研究。COSMOS使用的數據將來自這些志願者的電話賬單和健
康記錄以及問卷調查。

羅利對該調查表示歡迎,但指出組織者可能難以找到足夠的志願者,並舉例
說2004年在德國曾有一個小規模的類似研究,但是因隱私問題而以失敗告終


在英國,COSMOS正通過四大營運商Vodafone、O2、 T-Mobile 和 Orange向
240萬名手機用戶發出邀請,並希望有9萬到10萬的用戶會接受。截至周二下
午,已有232人表示同意。

該研究將關注所有的健康狀況並研究是否與如老年痴呆症和帕金森氏症等神
經系統疾病和癌症存在聯繫。同時,研究還將關注用戶使用手機的方式——
例如,手機時放在褲袋裏還是包裡。

一位英國健康保護局的發言人表示,該研究有可能提供非常可靠的結果。他
說:“帝國學院的流行病學和公共衛生分部世界上從事這方面研究的最好的
研究中心。”

COSMOS將根據研究進展宣佈其調查結果。(曉偉)

※ 相關報導:

* Biggest study on mobile phone health effects launched
http://www.itnews.com.au/News/172847,biggest-study-on-mobile-phone-health-effects-launched.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