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physorg.com/news137324367.html
August 07, 2008
想像一種可食用的光學感應器,那能置於產品袋中以偵測細菌的有害程度並連同蔬菜一起被吃掉。又或著一種植入式裝置,那能夠在一年之內監測你血液中的葡萄糖,接著溶解掉。
Tufts 大學工程學院的科學家首度證明,的確有可能設計出這種「現存的」光學元素,那能使一種全新等級的感應器成為可能。這些感應器結合了精密且具生物讀取功能的奈米光學元件,那具備生物相容性(biocompatible)且能為生物所分解(biodegradable)此外能在不使用有毒化學物質的情況下製造並儲存於室溫中。Tufts 團隊使用來自於蠶的纖維來開發這種平台裝置。
Tufts 大學已對這種基於蠶絲的光學元件提出一些專利申請,並積極探索商業化的良機。
"這種在物理上很強健然,卻完全能被生物所分解、具備生物相容性還能夠被植入的精密光學裝置,今日並不存在," 首席研究者 Fiorenzo Omenetto 說,生醫工程副教授與物理學副教授。"這樣的系統將大幅擴展當前光學技術在人類與家畜健康、環境監測與食品質量這類領域中的使用。"
"例如,在成本頗低的情況下,我們可能放置一片生物活性蠶絲薄膜( bioactive silk film)在每一袋波菜中,而它能讓消費者得知大腸桿菌是否在袋中 -- 在食物被消耗之前," David Kaplan 解釋,生醫工程教授與系主任。
這項 Tufts 研究發表在 Biomacromolecules 一篇新近的論文中。
光學
目前的光學裝置平台大部分基於玻璃、半導體、塑膠或聚合物。但刺鼻溶劑與極端溫度的需求使得生物活性感應元件根本不可能結合到這些裝置中。化學殘餘物質與缺乏生物可分解的能力也限制了環保與醫療上的應用。此外,生物元件通常得儲存在受控制的溫度下以維持其活性。
能在一個具備生物相容性的裝置上整合光學讀取與生物學的功能,而且不受這些限制約束的可能性,頗為撩人。蠶絲光學元件(Silk optics)已引起國防部門的關注,那提供資金且促使這個主題迅速發展。DARPA 在 2007 年授與 Tufts 一份研究合約,並資助 Tufts 以及其他單位在開創性的計畫上,那有朝一日能產生生物可分解的光感應通訊技術。
蠶絲 -- 生物可分解光學元件的天然產物
絲蛋白,實際上是種能整合光學與生物學功能的天然產物。它們在常溫下能在水中被加工,而且能在奈米尺度下構成圖案(patterned)以產生一系列光學元素,包括超薄薄膜、較厚的薄膜以及奈米等級且大直徑的纖維。絲蛋白也提供優異的表面特性(quality)與透明度,那是高品質光學元件的特權(perquisites)。同樣重要的是,它們在物理上十分強健。
"由蜘蛛與蠶所吐出來的絲代表已知最強且最堅韌的自然纖維。當與傳統聚合物相較時,它們為功能化(functionalization)、加工與生物學整合提供了許多機會," Kaplan 說,一位自然生物材料,例如絲,的專家。
為了構成裝置,Tufts 科學家將家蠶(Bombyx mori,又稱桑蠶)的繭在水溶液中煮沸並取出膠狀的絲膠蛋白(sericin proteins)。純化過的絲蛋白溶液被注入有直線與全像繞射光柵(ruled and holographic diffraction gratings)的陰模(negative molds,反紋模)中,其間距可達 3600 grooves/mm 這麼細緻。這些被澆鑄的絲溶液被晾乾且創造出固態的、絲蛋白絲薄膜(fibroin silk films),那能夠在水中被校正(cured)、乾燥並在光學上被評估。類似的步驟會被遵循以創造出透鏡、微透鏡陣列與全像圖(holograms)。厚度在 10 - 100 μm 的薄膜則將它們的透明度與光學特性特徵化。
光學元素的多樣化與特性能有利地與傳統平台相較,而且勝過常用的生物聚合物。
然而,根據 Tufts 研究者,此平台最令人矚目的特徵是,這些元素完全都在水一般的環境中製備、加工與最佳化,而且是在常溫下。這使得包含溶液中敏感生物「受體」成為可能,那使得溶液在乾燥變硬成為自由矗立的蠶絲光學元素(silk optical element)之後仍維持其活性。
無須冷藏
Tufts 團隊將三種十分不同的生物工程製劑埋入蠶絲溶液中:一種蛋白質(hemoglobin,血紅素)、一種酵素(horseradish peroxidase,辣根過氧化酶)以及一種有機的 pH 指示劑(phenol red,酚紅)。當硬化的蠶絲光學元素被儲存於架上時,其中三種製劑全都長期維持其活性。"我們有嵌入酵素的光學裝置,那在室溫下儲存近乎一年後仍具備活性。這真的很驚人,因為這些酵素如果被遺忘而且幾天內沒冷藏就會失去活性," Omenetto 說。
研究者亦發現要透過蠶絲光學元件來改變光的傳播是可能的,那是嵌入其中之摻雜物的功能之一,能藉此創造出生物活動的光學訊號。
※ 相關報導:
* Bioactive Silk Protein Biomaterial Systems for Optical Devices
http://pubs.acs.org/cgi-bin/abstract.cgi/bomaf6/2008/9/i04/abs/bm701235f.html
Brian D. Lawrence, Mark Cronin-Golomb, Irene Georgakoudi,* 能偵測致病微生物與毒素的新一代感應器
David L. Kaplan, and Fiorenzo G. Omenetto
Biomacromolecules, 9 (4), 1214–1220, 2008.
doi: 10.1021/bm701235f
* 偵測蔬果是否 "成熟" 的標籤
* 食品安全檢驗 刻不容緩
* 英研究:蠶絲修補神經 動物實驗有效
* 髮中蛋白質可望再生神經
* MIT 實驗室合成蜘蛛絲更上層樓
* 探究超堅韌水凝膠之謎
* 綠色凝膠:由聚合物與蛋白製成
* 科學家開發出能像壁虎般飛簷走壁的黏膠
* 海生蠕蟲的顎是先進的航太材料?
* 「超級紙」:新奈米紙比生鐵更抗斷裂
* 新聚合物能改善半導體的製造與封裝
* 適用於光學的高雙折射新聚合物
* 光子甲蟲:大自然替未來光學電腦打造鑽石般晶體
* Argonne 科學家發現一種新的玻璃質材料
* 葡萄牙團隊造出第一個「紙」電晶體
* 第一個積體奈米線感應器電路
* 研究:眼形攝影機有助於研發電子視網膜
3 則留言:
蠶絲片補心 雲科大獨步全球
記者黃淑莉/斗六報導 2010.05.05 自由時報
蠶絲也可用來修補受傷的心臟等器官!
雲林科技大學與台大醫院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以蠶絲加玻尿酸、甲殼素等物質製成的「心肌綴補片」,可用來修補受傷的心臟,預計明年初申請人體試驗,此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生醫材料期刊,並受到國際重視。
心肌綴補片揚名國際
針對心肌受損會結痂,影響心臟功能,雲林科技大學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系教授鍾次文,十多年來與台大醫院心臟外科團隊致力於心臟治療相關研究,經過一年多的研究,對於受損心肌修補再生,有重大進展。
明年申請人體試驗
鍾次文教授專攻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因骨髓幹細胞、胚胎幹細胞有心肌再生的功能,傳統方式是把幹細胞注入心臟受傷部位,雖然心肌會再生,但效率不高,因此他使用處理過的蠶絲,裁剪成需要大小後,再加上玻尿酸、甲殼素等醣類物質,模擬成人體生長環境的「心肌綴補片」,注入幹細胞,黏著於受傷的心肌,經過台大心臟外科以白老鼠實驗,結果發現,心肌再生情況比傳統方式效率更高,而且還再生出新血管,也就是受損的心肌恢復到沒受傷前的狀態。
鍾次文指出心肌修補,把蠶絲的「活性」特性應用於雲科大與台大研究團隊研究的「心肌綴補片」是全球第一件,去年底、今年初分別在國際生醫材料期刊Biomaterials,發表數篇相關論文,受到全球重視,甚至嘗試應用在其他器官修補。
鍾次文說,白老鼠試驗成效顯著,下半年計畫進行大型動物,例如狗或豬的實驗,預計明年申請人體試驗,若研究成功,未來必能造福病患。
基改蠶吐蜘蛛絲 真絲纖維大突破
自由時報 2010.10.01
〔編譯魏國金/綜合二十九日外電報導〕美國研究人員二十九日宣布,成功將蜘蛛基因嵌入蠶的基因內,致使基改蠶能吐出類似天然蜘蛛網的蠶絲,此種強韌、高彈性蠶絲可望廣泛用於醫療與紡織產業上。
美國聖母大學生物學教授弗雷瑟指出,天然蜘蛛絲的抗拉強度與彈性遠優於天然蠶絲,但是蜘蛛無法大量吐絲,因此十餘年來全球科學家嘗試利用各式基因工程來研發人造蜘蛛絲。
他說,生產具蜘蛛絲特質的絲纖維一直是材料科學的重要目標之一,而這是首度使蜘蛛絲的商業應用成為可能。
弗雷瑟指出,基改蠶所吐的絲不是一般的蠶絲,而是蠶絲與蜘蛛絲的合體,此基改絲蛋白的彈性與強度大幅提升,接近天然蜘蛛絲。利用基改絲或可製造有助於刺激正常組織生長的縫合線與繃帶,而嘉惠燒燙傷與手術患者。
他說,基改絲也用來作為幹細胞成長的支撐材料,以生長出骨骼、軟骨、韌帶與肌腱。除了生醫用途外,人造蜘蛛絲也可用為新一代的運動衣、改良的安全氣囊,並取代製造防彈背心的克維拉纖維,且因更具彈性,因此材質更佳。
鑽研蜘蛛絲纖維的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化學助理研究教授霍蘭德說,生產克維拉纖維的化學物質與溶劑具毒性,而基改蠶是從蛋白質與水生產基改絲,對環境較好。不過他也表示︰「如果基改絲的韌度雖比蠶絲強,卻低於蜘蛛絲五倍,那麼不能算是重大的成就。」弗雷瑟則對這項他與懷俄明大學生化學家路易斯、分子基因學家賈維斯共同合作的研究充滿信心。
蠶絲可製電子書 清大重大發現
【李坤建/新竹報導】 2011.03.03 中國時報
蠶絲,也是製作電子產品的絕佳材料!清華大學材料系師生兩年前意外發現,從蠶絲萃取出蠶絲蛋白,製成蠶絲膜,可當作介電層材料;最近又成功製成可在低電壓操作的高性能五苯環有機薄膜電晶體,未來可應用在電子紙或有機發光二極體螢幕的彎曲功能。
這項成果剛在德國《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期刊發表,清大已經在申請專利中。此成果是清大研發能力的重大突破,有助於提升軟性電子產品的性能。
軟性電子書及軟性顯示器是未來的主流消費電子產品,可撓式薄膜電晶體是這些產品的重要零件,世界先進國家積極投入研發,但關鍵技術仍有待突破。
清大材料系教授黃振昌教授與博士班研究生王中樺、謝兆瑩兩年前無心插柳,利用蠶絲經過簡單化學加工,竟然成功開發出一種蠶絲膜成型技術,可當作介電層材料,製作在低電壓操作的高性能五苯環有機薄膜電晶體,效率比傳統材料大幅提升廿倍,未來可應用在讓電子紙或有機發光二極體螢幕彎曲。
「蠶絲可用來製做超高性能的電晶體,我們異常興奮,也嚇了一跳。」黃振昌說,每當他開車看到賣蠶絲被的招牌,心裡就想,「一床蠶絲就可製作不計其數的電晶體,簡直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 新光學顯微鏡 打破光的定律
中央社 2011.03.03
英國研究人員透過玻璃微珠的協助,展示歷來解析度最高的光學顯微鏡。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這種顯微鏡可照見小到500億分之一米的物體,可以直接窺視從未見過的「奈米觀」世界。
研究團隊指出,這種方法甚至可以用來觀看個別的病毒。
研究團隊使用的技術是運用衰減波(evanescentwave),也就是在非常逼近物體的地方放射,且通常會完全消失的光波。這項研究發表於英國「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
不過,玻璃微珠可以收集這些光,然後將之重新聚焦,把光傳送到標準顯微鏡內,讓研究人員可以用肉眼看到一般僅限於原子動力顯微鏡或掃描電子顯微鏡才能間接看到的細節。
使用我們可以看到的可見光來觀看這種大小的物體,就某種意義而言,是違反光的定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