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17

女性睡不飽比男性危險

Lack of sleep could be more dangerous for women than men
http://www.physorg.com/news165668445.html

July 1st, 2009

那些每晚睡不到所建議八小時的女性,在心臟病與心臟相關問題的風險上,會比具同樣睡眠模式的男性來的高。

由 Warwick 大學與 UCL 研究者所完成的研究發現,發炎標記(inflammatory markers)會隨著女性的睡眠持續時間而顯著變化,但男性則否。

這項研究(發表在今日的美國期刊 Sleep)發現,那些報告睡八小時的女性與睡七小時的女性相較,介白素-6(Interleukin-6,IL-6,一種與冠狀動脈心臟病相關的標記),明顯低於睡七小時的女性。

第二種標記,高敏感度C反應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能預測未來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至於那些報告睡不到五小時的女性 hs-CRP 的濃度明顯高出許多。

該研究領導作者,Warwick 醫學院生化醫學副教授 Michelle Miller 表示,短期睡眠剝奪研究已證實,發炎標記在睡眠剝奪的個人身上升高,暗示發炎機制也許在睡眠剝奪相關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中,扮演著某種角色。

她表示:"我們的研究也許為先前研究中所觀察到的潛在機制,提供了某些洞見,那指出每晚睡不到五個小時的個人,因心血管疾病而增加的死亡風險,以及在那些睡眠時間較長者中增加的非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

這是描述男性及女性發炎測量與睡眠持續時間之間關連的首個大規模研究。

這項研究牽涉到 4,600 位白人參與者,來自 UCL 的 Whitehall II 世代研究(cohort study);73% 為男性。年齡介於 35 - 55 之間的參與者是在 1985-1988 年間,從倫敦 20 個文職部門招募而來。這項研究的資料是來自於階段 3 的後續研究(1991-1993)。睡眠持續時間由實驗對象的問卷決定,而一般健康狀況則是在一次篩檢檢查中評估。

Dr Miller 補充:"這些發現增加到逐漸擴大的證據本體中,那指出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與睡眠持續時間之間有種非線性關係。此外,她們支持這種構想:睡眠短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相關,而睡眠持續時間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之間的關聯性,男女大不同。"

"未來的前瞻研究為釐清因果關係所需,不過這些結果也與「每晚睡七或八小時,顯然對健康最理想」這樣的看法一致。"

※ 相關報導:

*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Cross-Section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Sleep Duration and Markers of Inflammation: Whitehall II Study
http://www.journalsleep.org/ViewAbstract.aspx?pid=27506

Michelle A. Miller, PhD; Ngianga-Bakwin Kandala, PhD;
Mika Kivimaki, PhD; Meena Kumari, PhD; Eric J. Brunner, PhD;
Gordon D.O. Lowe, MD, DSc; Michael G. Marmot, PhD, FRCP;
Francesco P. Cappuccio, FRCP, FAHA
SLEEP 2009;32(7):857-864.
一夜無眠會增加人腦中的多巴胺
與生理時鐘、糖尿病、高血糖同時相關的基因
節律研究揭新溫度調控者並全天追蹤時鐘蛋白
科學家發現8 小時與12 小時的基因活性週期
低維生素D 濃度與青少年心血管疾病相關
30年研究:吸菸對於死亡率及心血管的巨大衝擊
高碳食物為何對心血管不好?

青少年慢性失眠增加個人問題達 2-5 倍
睡眠品質決定腦袋要將「記憶」存在何處
Statins 可對抗阿茲海默症
頭腦如何維持最佳狀態?保持正確的細胞節律
研究發現早起者與夜貓子的腦功能不一樣
睡太少或睡太多都會變胖

10 則留言:

fsj 提到...

小孩白天多動動 晚上睡得快、穩、長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2009.07.24

小孩平常都不動,晚上入睡時間就會拉長。根據澳洲研究顯示,小孩子白天平均坐在椅子上活動一小時,晚上需要多花3分鐘才能入睡。反之,小孩白天若跑來跑去,晚上比較快入睡,且睡眠時間也比較長。

這項研究有大約519位小孩參與研究,研究中也指出,小孩只要坐著不動,不管是看電視、打電動或安靜讀書,都會影響睡眠時間。而睡眠時間比較久的孩子,比較乖,比較不會出現不良行為。這項研究發表於最新一期的「兒童疾病檔案」期刊(Archivesof Diseasein Childhood)。

研究中顯示,大部分小孩都在45分鐘內入睡,平均入睡時間為26分鐘。若白天活動量比較大,則入睡時間會縮短,睡眠時間比較長,睡得也較為安穩。研究人員解釋,小孩睡眠時間若較短,較可能出現肥胖現象,認知表現、溝通能力也會比較差。對小孩健康影響甚鉅。

研究中指出,白天兒童活動量大的話,不止可以幫助控制體重、維持身材,增進心血管健康,也可以幫助睡眠。雖然沒有證據顯示睡眠狀況和行為好壞有關係,至少睡得多的孩子行為不會變差。

研究人員建議,小孩睡覺前可以泡個溫水澡,但時間不過超過10分鐘,睡覺時,房間最好暗一點,可以幫助孩子儘早入睡,也可以擁有比較好的睡眠品質。

fsj 提到...

淺睡8小時 不如熟睡3小時

【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即時報導】2009.08.08

不少人睡了8、9小時,仍然感到疲累,根據哈佛醫學院的研究發現,淺睡8小時不如熟睡3小時,主要是一般健康人的熟睡比例,需占總睡眠時間的41.4%以上,如果每天睡8小時,只要熟睡3小時又18分鐘,如果熟睡比例高達6成的人,其實一天睡6小時就有很高的睡眠品質。

中山醫院主治醫師楊再興表示,影響睡眠品質的原因最多是呼吸中止症候群,另外更年期婦女因荷爾蒙失調,7成以上有睡眠障礙,其他如壓力、環境、睡覺習慣等,也會影響睡眠品質。除了腦波測試外,近年也採用檢測心跳、呼吸的心肺功能技術,可進一步瞭解個人睡眠好不好。



◆ 室溫不到20度 涼涼好入眠

【林家群/綜合報導】2009-08-08 中國時報

許多人說,要睡個好覺,睡前別喝含咖啡因飲料、作息規律及喝杯牛奶是不二法門,但美國研究指出,臥房溫度也是安眠關鍵。最適合睡好覺的溫度比大家想像的低,大約在攝氏十五.五度到廿度(華氏六十度至六十八度)。

《紐約時報》報導,比這範圍低或太高會讓人睡不著,在最適溫的範圍內,會加速核心體溫(core body temperature)降低而引發睡意。

研究發現,溫度調節在慢性失眠病例中扮演重要角色,患者睡前的核心體溫通常較正常人高,導致精神亢奮,或當體內的溫度調節系統要重設而準備睡覺時,高核心體溫會讓患者抗拒睡意來襲而失眠。

研究發現,有失眠困擾者,睡覺時把房間弄涼爽些,腳邊再放個能令血管快速擴張的熱水袋,讓體內的溫度調節系統順利運作,一夜好眠絕非夢事。

fsj 提到...

一天二十五小時

【聯合報╱記者╱張耀懋】 2009.08.26

一天只有24小時,你覺得夠嗎?24小時可是地球給的「地球時間」。其實人一天的生理時鐘,遠較24小時還長。

人的生理時鐘一天其實約有25小時。和地球自轉的24小時,有些差距。不過,我們也該慶幸,只有一個多小時的差距,否則單就要調整生理時鐘與地球時鐘間的差異,工程就浩大了。

1938年,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納撒尼爾.克萊特曼(Nathaniel Kleitman),費盡唇舌地邀他的助手布魯斯.理察森一道做個實驗:一起搬進位於美國肯塔基州猛瑪洞窟(Mammoth Cave)裡住一個月。這個提議曾讓很多人卻步,因為猛瑪洞穴深入地下120英呎,約地下30、40公尺處,幾乎見不到任何自然光。

為什麼要受這種苦呢?因為這位才華洋溢的俄裔生理學家,也是睡眠研究大師堅信,人的生理時鐘與地球自轉的天文時鐘的長短,未必相符。人的生理時鐘包括吃飯、睡覺、覓食、醒來等生理活動,都受到陽光的影響甚大。因此,若是生活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洞穴裡,溫度固定,外界環境的影響就微乎其微;「洞中無甲子」般與世隔絕,他們就無從感受到什麼時候是白天及夜晚。

一個月後,當他們從洞中走出來時,理查森的生理時鐘已調整至一天28小時的周期。為了了解人的生理時鐘與睡眠,克萊特曼不僅進入洞穴,還在潛水艇裏和北極待過很長的時間。他也因自體肉身的研究,及在睡眠領域的傑出貢獻,被尊稱睡眠研究大師。

一天,就普遍的認知約是地球自轉的時間,是「地球的一天」,並不是「人的一天」。若你實地紀錄自己的心跳、血壓、體溫、睡眠、覓食等生理變化,就可以歸納出一個周期性的變化,如睏了要睡覺,餓了要覓食,睡覺時心跳、血壓及體溫等都會稍低些,這樣的一個周期,就相當於「人的一天」。

不過,「人的一天」有多長,因個人體質不同,並無定論;唯可以確定的是較24小時長。1994年,科學家在老鼠身上陸續找到9個調控生物時鐘的基因,並估算出老鼠一天的周期約是25小時。

2000年,由謝克(Robert L. Sack)醫師等人發表在「新英蘭醫學」期刊的研究,找了7名全盲者,讓他們不受環境影響的隨意生活著(free-running)。謝克等人由於全盲者幾乎不見光,也沒有生活作息約束,謝克團隊研究並紀錄這些全盲者的生活起居後發現,他們的一天從24.2至24.9小時不等,平均是24.5小時。謝克的研究就是使用褪黑激素以改善人的生理時鐘。褪黑激素並非安眠藥,而是藉著藥物「告訴」大腦:「黑夜來了!」大腦就會放出該睡覺的指令,改變人的生理時鐘。

從各項研究都可以看出「人類的一天」較「地球的一天」長,下次當你發現小孩在暑假時,愈睡愈晚,也許不是小孩貪玩,他只是盡情、無拘束地在過著「人的一天」罷了。

諮詢:署立雙和醫院神內科主任胡朝榮

fsj 提到...

瑞典研究:住在馬路旁 患高血壓機率較高

中廣新聞/謝佐人 2009-09-20

瑞典一項研究顯示,處在吵雜的馬路上會讓血壓暫時升高,若居住在喧鬧馬路旁,則罹患長期高血壓的機率會較高。

瑞典隆德大學醫學院針對年齡在18到80歲的兩萬四千多人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居住在吵雜馬路邊的人,比居住在環境較為安靜的人,更容易罹患高血壓。

研究指出,居住在音量超過64分貝的馬路邊的中年人,罹患高血壓的機率幾乎是其他人的兩倍。

研究顯示,年齡在40到59歲的族群,若生活在吵雜的馬路邊罹患高血壓的機率是百分之28;但若生活在安靜的社區內,患高血壓的機率只有百分之17。

研究人員指出,噪音對年輕人及中年人罹患高血壓的影響較大,而老年人患高血壓的影響因素比較多,不只限噪音而已。

fsj 提到...

9成失眠 就醫都有救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209327

【聯合報/記者莊琇閔/台北報導】2009/08/24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許多人有睡不著、睡不好的問題。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精神科針對門診病人統計,每10名求診者就有7名有睡眠困擾,但診斷後發現只有不到1/10的人符合醫學上認定的「失眠」,其他9成以上都可找出原因改善,醫師呼籲民眾應就醫諮詢,切勿自行服用安眠藥或藉酒助眠。

聯醫陽明院區精神科醫師方勇駿指出,因睡眠困擾就醫的病患中,有不少人在就診前靠喝酒或吃安眠藥來幫助自己睡覺,但經過精神科醫師診察後發現,真正屬於「原發性失眠」(找不到其他原因的失眠)只有不到1/10。

方勇駿表示,醫學上普遍接受「失眠」的定義是:持續性一個月以上幾乎天天無法入睡、睡眠中斷或睡眠品質不好。許多人以為自己「失眠」,但其實不是醫學上認定的「失眠」。

像許多人晚上不容易入睡,是因為「睡眠相位延遲」,他們的睡眠總時數並不比一般人少,只是「晚睡晚起」,通常發生在有熬夜習慣的年輕人,這樣的人可經醫師指導,重新建立睡眠規律。

還有一些人擔心自己睡不夠,以為一天睡不到8小時就是失眠,其實統計上,成年人平均睡眠時數只有略多於7小時,且年齡越大睡眠越短,這是自然老化的一部分,只要白天精神好,也沒有問題。

方勇駿表示,在台灣,安眠藥是除胃藥、感冒藥外,一般人最常吃的藥,但多數人常誤以為吃安眠藥會造成「癡呆症」,他解釋,長期服藥的確可能使記憶力變差,但只要減少藥量或停用,記憶力就會恢復。 (餘詳見原站)



◆ 淺睡8小時 寧熟睡3小時

【元氣周報/記者劉惠敏/報導】 2009/08/11

睡了8、9個小時,隔天依然精神不濟?專家表示好的睡眠品質,熟睡比率需占總睡眠時間4成以上,睡得多不一定睡得好,每天睡8小時的健康人,至少得熟睡超過3小時,常常睡不好應調整生活、睡眠習慣,若無法改善,可進一步檢測找出原因。

更年期婦女 7成有睡眠障礙

行政院主計處曾以問卷調查,主訴有睡眠障礙約有700萬人,中山醫院主治醫師楊再興說,造成睡不好的原因很複雜,又可能相互影響,這其中約有7%為呼吸中止症,而另外則可能是壓力、環境因素,以及不當的生活、睡眠習慣,而台灣更年期婦女,出現睡眠障礙的比率高達7成,比西方婦女高出許多。

熟睡的時間 應佔總睡眠4成

根據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提出最新的睡眠品質標準,每天睡上8小時的一般健康人,熟睡比率需占總睡眠時間41%以上,淺睡比率則需低於36%,而睡眠呼吸中止次數平均每小時低於5次,因此熟睡3小時又18分鐘,比淺睡超過8、9小時來得好。

睡眠醫學專家、哈佛醫學院助理教授湯瑪斯(Robert Thomas)說,健康的生活與睡眠品質息息相關,長期睡不好,可能引發心血管、精神官能疾病等問題。

運動選早上 1天大笑5回合

要能睡得好,楊再興建議,盡可能在早上運動,保持心情愉快、一天大笑5次以上。中午過後就不要食用刺激物如茶、咖啡、可樂,也不要在睡覺前吃有礙消化的高蛋白、高脂肪宵夜,盡量保持良好的睡眠環境。

若沒有改善,應進一步進行檢測,除了過去至睡眠醫學中心腦波檢測外,哈佛醫學院利用「心肺耦合技術」,利用「心跳」、「呼吸」生理特徵為基礎,可以不用分性別、年齡差別,檢測睡眠循環中的淺睡、熟睡以及作夢時的眼動期。

心肺耦合技術 可居家檢測

哈佛醫學院助理教授彭仲康說,心肺耦合技術的檢測,與睡眠中心使用多導程睡眠分析儀相比,準確率超過9成,實際上熟睡時會顯示心率平穩、副交感神經旺盛,可藉檢測資料諮詢醫師,診斷何種原因導致睡眠障礙,隨著技術進展,檢測儀器也愈來愈小,便於居家檢測、費用較便宜。



◆ 美國醫療改革之成敗在於飲食改革

中廣新聞/夏明珠 2009-09-21

美國總統歐巴馬上個禮拜針對改革美國健保制度所發表的演說,和目前美國圍繞在這個議題上的多數論點一樣,它會讓人感覺美國醫療保險的問題,出在制度本身,因為它浪費、沒有效率、缺乏競爭、而且貪婪。

沒有人會否認美國每年投入在健保上的兩兆五千億美元,有相當大的部份,錢沒有用在刀口上,不過很多人卻忽略了,美國比多數歐洲國家平均高了一倍的人均醫療支出,有很大程度是因為美國人比較肥胖,就算美國可以提升醫療體系的效率,它還是無法避免因為飲食造成的愈來愈多慢性疾病的問題。

換言之,美國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的成敗,最終是要取決於政府能否凝聚足夠的政治共識,挑戰而且改革比醫療保險勢力更強大的食品業。

依據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的統計,美國現在有四分之三的醫療支出,都用在治療可以預防的慢性疾病上,當然並不是所有這類疾病都是飲食所造成的,不過其中很大一部分,和飲食脫不了關係。

美國每年花一千四百七十億美元治療和肥胖有關的疾病,一千一百六十億美元,治療糖尿病,心臟血管疾病以及各種癌症,每年也耗費掉大量醫療資源,這些疾病都和所謂的西方式飲食脫不了關係。

最近的一項研究估計,過去二十年來,美國在醫療上增加的花費,有三成和美國人愈來愈胖有關,美國每年在醫療上面的支出,將近十分之ㄧ都花在肥胖所引發的各類疾病上。

美國人的飲食方式已經成為健保改革中,不能忽視的一個環節。

歐巴馬針對健保改革的演說,雖然沒有刻意指名這個部份,但是他的夫人蜜雪兒在白宮南草坪開闢菜園,多少發揮了一點宣導的效果。歐巴馬曾透露有意在白宮前面創設一個農民市集,規劃產銷網路,為在地農戶與公立學校建立農產直銷關係,讓學校餐廳可以供應多一點新鮮蔬果,少一點加工食品。他也提出要對含糖飲料課稅的構想。

不過,到目前為止,食品業的改革,還沒有被納入健保制度改革的辯論中,美國政府還在繼續透過它的農業補貼政策,鼓勵現在這種讓美國人愈吃愈肥的飲食,也繼續因為這樣的飲食,所導致的國民健康問題,背負愈來愈沉重的醫療包袱。

美國為什麼要搬石頭砸自己的腳?有可能是因為改革食品工業,比改革醫療保險制度,難度更高,因為在醫療保險的興革當中,政府至少可以期待部份大企業的支持,許多公司已經快被健保支出壓得喘不過氣,迫切感覺到改革的必要性,但對農業來說,廉價的食物對社會和環境造成的負擔,是一種未來成本,它們現在還沒有面臨到,也就感覺不到改變的必要。

美國人每年花很多錢推銷速食,也花很多錢治療速食所引發的各種疾病,食品業成為醫療業的最大貢獻者,美式飲食供應源源不絕的病患,讓他們有錢可賺。美國疾管中心估計兩千年以後誕生的美國人,每三個裡面,就有一個將來會得糖尿病,醫療業者發現治療慢性病比預防慢性病更有賺頭。

對保險業者來說,慢性病愈來愈猖獗,讓大家產生的危機感,正是它們賣保險的利基,反正在現行法規下,它們有的是方法可以規避風險,讓這們生意穩賺不賠,要改變這個狀況,讓保險業不再把獲利寄託在國民健康敗壞上,美國就需要改變遊戲規則。美國政府正在構思中的醫療改革,將要求保險業者對每一個人、無論健康好壞,提供相同的保障,保險公司不能再把保險人過往病史,列入除外責任,這麼一來,保險業和食品業現在這種共生共榮的關係,將徹底改變。

保險業者會發現,減少因為飲食引發的肥胖以及慢性疾病,對他們才是有利的,以糖尿病患為例,每年平均六千六百美元醫療支出,保險公司在一個病患身上,終身理賠可能就要超過四十萬美元,換言之,每減少一個糖尿病患,保險公司就可以省下四十萬美元,突然之間,保險公司會發現學校午餐裡的汽水、以及所謂的快樂分享餐或是雞塊,都變成他們未來獲利的威脅。

當保險業者不能再規避因為飲食不健康,所衍生出的成本時,它們就會跳出來支持從農業政策到食品行銷以及學校午餐等各個環節的飲食改革,屆時,這場飲食的革命,才能夠取得足夠的資源和後盾,長遠來看,也唯有透過改變飲食方式,改善健康,才能徹底解決美國醫療體系的危機。

fsj 提到...

科普達人卡爾:孩子少睡23分 成績A掉C

【聯合報╱記者李承宇/台北報導】2009.10.11

曾獲「搞笑諾貝爾獎」的澳洲科普達人卡爾博士日前來台巡迴演講。這位「另類」諾貝爾獎得主談的不是科學上的重大成就,而是生活中正確的科學常識;憂心的不是世界和平,而是:「讓我們的孩子多睡一點吧!」

年過六十的卡爾(Karl Kruszelnicki)精力充沛:一頭銀白的短髮、穿著印有妖嬈美女圖案的花襯衫,在講台上手舞足蹈,甚至跟著影片扭腰擺臀。他是澳洲最知名的科普教育學者,在廣播、電視台的科普節目廣受年輕人歡迎。

卡爾很關心教育,「高中不應該是進入大學的訓練所」,他說,不管澳洲或台灣的中學生,每天為了補習或上才藝班,往往要到晚上十一點才能回家,隔天一大早又要起床上課,「根據研究,青春期的孩子每天至少要睡十個小時」,卡爾收起搞笑,嚴肅地說。

台大這學期開學典禮上,校長李嗣涔曾勸勉台下的新生要「早睡早起上第一堂課」,但卡爾指出,研究報告顯示,十三到廿歲的青春期,由於體內褪黑激素較晚分泌,晚上較難入睡;這個年紀的青少年需要至少睡九到十小時。

「如果每天少睡廿三分鐘,一個原本成績可以拿A的學生,可能會掉到C」,卡爾表示,研究報告發現,沒睡飽的學生做IQ測驗平均約少七分,在生理上也會造成焦慮、過胖、行為違常等不良作用。他建議,青春期的學生,學校上課時間應該可以晚一點。



◆ 醫師:孩子睡眠 8~10小時才夠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2009.10.11

醫師指出,學習階段孩子睡眠不足,腦部內分泌大亂,的確會影響學習成就,應至少睡八到十小時才夠。

三軍總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葉←斌表示,荷爾蒙、生長激素等內分泌,大多在睡眠時分泌,如睡眠不足,或睡眠品質不好,就會影響內分泌,出現情緒或成長障礙。

為什麼睡眠足夠的孩子,學習成就會比較好?

葉←斌表示,睡眠會幫助腦部將白天接收的訊息沉澱,將剛發生的淺層記憶,和腦部儲存過去的經驗重新整理,就像電腦一般,歸檔在記憶區、語言區等,變成深層記憶,學習成效自然比較好。

葉←斌指出,過去研究發現,有的孩子上了國中後,學習低落,白天在學校不想聽課,猛打瞌睡,晚上卻睡不著,形成惡性循環,因為白天是片段睡眠,而非如夜裡睡覺,腦波可進入深層睡眠,對穩固記憶較有助益。

至於青春期的孩子要睡多久才夠?葉←斌建議,六到十歲學童,應至少睡十小時;十歲到十二歲,應睡九小時;超過十二歲的國、高中階段,也不可少於八小時,如果要應付早上六點起床,準備上學,晚上最好十點就睡覺,這樣才睡得夠。

睡眠不足也可能導致過胖。國防醫學院公衛學院教授、家醫科主治醫師祝年豐說,睡得少,腦部荷爾蒙被打亂,脂肪組織的瘦素接受器功能不彰,會吃多、代謝少,因而變胖。



◆ 疼痛影響睡眠 不到2成5求醫

中央社 2009.10.11

台灣疼痛醫學會今天發表調查顯示,有75%的睡眠障礙者過去1年中,曾有疼痛症狀,且疼痛部位越多,睡眠品質越差,但會尋求醫療協助的不到25%。

台灣疼痛醫學會在「全球抗痛日」學術研討會上,發表「慢性疼痛與睡眠品質問題」調查,研究對象為212名有睡眠障礙的患者。調查結果發現,有高達75%的人,在過去1年中,身體至少有1處發生疼痛症狀,且有53%的人,在受訪當天出現疼痛症狀。

國泰醫院精神科主任葉宇記表示,進一步比較睡眠障礙與疼痛的關係,結果顯示,疼痛超過1個月以上,越容易造成失眠,但在這些失眠的民眾中,會接受疼痛治療的,卻不到1/4。

台灣疼痛醫學會理事長簡志誠表示,疼痛治療最重要的是找出問題,臨床上曾收治1名40歲罹患食道癌男性,在放射線治療後感覺肌肉痠痛,甚至痛到在地上打滾,一天要用到360毫克的嗎啡,比起正常劑量1天10到20毫克,高出許多。

後來發現患者疼痛原因是放射線對肌肉損傷,引發背長肌筋膜炎,透過痛點注射治療,2個星期疼痛完全消除。

簡志誠表示,另1名53歲從事建築設計的黃先生,因繪圖時姿勢不良,導致頸部痠痛,甚至影響夜間睡眠,1個晚上睡眠中斷10多次,困擾他7、8年時間,每天吃1、2顆安眠藥還幫助不大。最後到疼痛門診就醫才發現,原來是頸部斜角肌筋膜炎,引發「胸廓出口症候群」。經過半年的藥物、頸部熱敷、拉筋等治療,睡眠中斷問題獲得改善。

簡志誠提醒,如果常在半夜或清晨覺得肌肉疼痛,影響睡眠,且疼痛部位不定,發作的強度與時間也不定期,最好尋求醫師治療,不能光靠助眠藥物,必須找出疼痛原因對症下藥,徹底解決問題。



◆ 睡不好?別亂吃安眠藥

【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台北報導】2009.10.09

睡不好,是不少現代人的困擾,隨著睡眠科技一日千里,想要檢測睡眠狀況,不一定要花大錢住院作生理檢測,醫師提醒,部分自認有睡眠障礙者,其實睡眠狀況並不差,最好也不要自行服用安眠藥,反而造成輕度依賴。

真的有「生病治病、無病強身」的仙丹靈藥嗎? 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陳家駒說,「睡眠」就是最好良藥,但現代人工作、讀書壓力大,加上晚上還有電視、電腦、電話纏身,作息不正常導致睡眠品質不佳。

睡眠醫學會統計評估,台灣失眠人口應有50萬人,睡不好導致白天效率差更高達2百萬以上,長期睡眠狀況不佳,會導致健康衰退、神經衰弱、腦力下降,甚至出現幻覺。陳家駒說,曾有實驗證明,讓大學生連續熬夜2天後再考試,本來前3分之1排名者的成績反會落到後3分之1。

與每晚1、2萬元的生理檢測相比,攜帶小型檢測儀器回家的居家檢測,也能掌握睡眠實際狀況,而依據個人體型、自述的睡眠情況等,也可組合個人所需的睡眠檢測,儘早找出原因。

陳家駒說,從臨床檢測發現,有部分自認有睡眠障礙者,其實睡眠狀況並不差,可被歸類為「假性失眠」者,其中有人因此自行服用安眠藥,而造成輕度依賴藥物,其實可能需要找出實際困擾,如壓力、因作息不正常欠下睡眠債及其他可能疾病。

fsj 提到...

不再數羊 好眠8撇步

【聯合報╱賴虹均/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精神科醫師】2009.10.23

「醫師,我都睡不著怎麼辦?」剛踏入診間、苦著一張臉的病人問道。失眠是很多人的噩夢,調查顯示,國人四人中即有一人有失眠的問題。

失眠現象包括晚間入睡困難、睡眠中斷、早上過早醒來、或睡眠無法令人精神復甦,導致白天疲倦、記憶力受影響、注意力不能集中、甚或影響情緒。

常見造成失眠的原因,包括不良睡眠環境、壓力、不規則生活作息、焦慮憂鬱等、生理造成身體不適、藥物或食物的影響等。若只看到失眠,卻忽略潛藏問題,想要治好失眠,不啻緣木求魚。

要擺脫數羊的漫漫長夜,以下「好眠八大要訣」,不可不知:

一、製造良好睡眠環境:睡覺的地方要盡可能舒適,臥室宜維持黑暗並安靜,涼爽的溫度有助於睡眠。

二、固定睡眠時間:大腦中有一塊掌管生理時鐘的地方,影響日夜睡醒節律;起居作息中,睡意強弱,往往有其規律性,值得留意並依此訂出一段最適合(最有效率)的睡/醒時間。試著每天晚上定時就寢,每天早上定時起床,養成規律作息,切忌另找時間補眠。

三、避免過長的白天小睡或午睡:對晚上有睡眠困擾的人來說,過長的白天小睡或午睡,可能會抵消晚間睡眠時數,造成夜間睡眠惡化。若非要午睡,建議在起床後八個小時左右(約下午2到4時),恰當午睡長度為半小時,不要超過一個小時。

四、養成規律運動習慣:日間規律運動可改善睡眠,但睡前三、四個小時內運動,則會干擾睡眠。

五、注意睡前飲食習慣:睡前喝杯熱牛奶、吃點小點心的儀式化行為,有助於引導睡眠,但睡前大吃大喝反而不利於睡眠。

六、避免刺激性物質:睡前四到六小時內應避免攝取咖啡因。避免就寢之前或半夜抽菸。白天飲酒勿過量,且不要在睡前2小時內喝酒,酒精之放鬆鎮靜效果雖可能助於入睡,但反而會造成半夜醒來、睡眠片斷,影響睡眠之持續性。

七、善用制約反應,增強「床」與「睡眠」間之正向聯結:又叫「刺激控制行為療法」。避免在床上進行睡覺與性愛以外的事,睡眠時間沒到,不要去躺。

倘若躺在床上15-20分鐘都睡不著,起身去另外一個房間,進行一些較放鬆或較無趣的靜態活動,如閱讀一本難懂的書或聽較安靜的音樂,只有在真的想睡了才回床(此步驟如有需要可重複操作)。固定早上起床時間,無論總睡眠時間多長,避免白天躺床。以形成自然而然的反射,只要躺在床上就會睡著。

八、使用放鬆技巧:利用各式放鬆技巧以助減壓,包括腹式呼吸法、肌肉放鬆法、瑜伽、催眠及想像法等方法。於睡前1到2小時泡個熱水澡,或是做一些緩和的伸展操,也可以幫助肌肉放鬆,有助於睡眠。

fsj 提到...

研究:夜晚長時間光線照射 易罹患憂鬱症

中央社 2009.10.24

一項最新研究指出,夜晚長時間暴露在燈光下,不利身體健康,甚至可能影響性格發展,導致罹患憂鬱症。

英國媒體引述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University)心理學家的最新研究指出,如果夜晚長時間暴露在燈光下,無法避開,罹患憂鬱症的機率也提高。

研究人員以24隻老鼠分成兩組進行對照研究,其中一組全天有16小時燈光照射,8小時是熄燈黑暗,另一組則是24小時全天候燈光照射。

兩組老鼠所在的實驗地點都安放可以藏身的管子,其中一組的黑色管子可讓老鼠躲避燈光的照射,但另一組是透明的管子,光線可以直接照射進來。

實驗進行三個禮拜後,研究人員對老鼠進行一連串的測試,檢測他們體內的憂鬱程度。

負責這項研究的方肯(Laura Fonken)指出,那些持續暴露在燈光下,無法離開燈光照射的老鼠,出現憂鬱症狀的機率較高,而那些可以躲避燈光的老鼠,憂鬱症狀的情況則較輕微。

方肯說,從研究結果推論,夜間使用人造燈光可能損害健康,「這對於那些值夜班、或是晚上看電視看到很晚的民眾,是很重要的發現,夜晚的燈光影響他們身體正常的光線週期」。

她說,許多醫院病房整夜開燈,這可能危害病患的健康。

這份研究報告發表在「行為腦力研究」(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期刊。

fsj 提到...

睡太多不僅會更累 也會短命

中央社 2009.11.01

(中央社台北31日電)美國今年的日光節約時間,從東岸時間11月1日凌晨2時結束,美國民眾必須把時鐘倒撥1小時,也就是在這個週日的凌晨,可以多睡1個鐘頭。

聽起來似乎是好事,但美國專家指出,睡眠時間延長,有時睡醒之後反而會更累。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30日報導,加州拉荷亞(La Jolla)斯克里普斯診所睡眠中心(Scripps Clinic Sleep Center)主任克里普克(Daniel Kripke)說:「許多人會告訴你,週末睡太久,睡眠品質有點差。」

他說:「週末睡很多,精神似乎不見得會更好。」但他也指出,原因目前仍然不明。

許多專業人士從週一到週五,每天大約睡5小時,等到週末再補眠,一睡就是8到12小時,但有時候睡完一場大覺後,醒來反而太累不想動。

伊利諾州艾凡斯頓(Evanston)的北海岸睡眠醫學機構(Northshore Sleep Medicine)醫學主任雪芙絲(Lisa Shives)表示,這就稱為「睡醉」(sleepdrunkenness),處於半睡半醒之間。

以往有個案例,一名病人發生睡醉情況,被送到急診室,因為他太太誤以為先生中風。

專家說,偶爾睡太多不會嚴重影響健康,但若成為經常性習慣,健康可能已亮起紅燈,壽命也可能縮短。

亞利桑那州斯科斯岱(Scottsdale)的西南脊椎與運動機構(Southwest Spine and Sports)睡眠部門臨床主任布勞斯(Michael Breus)說:「目前至少有兩份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如果睡不足5小時或超過10小時,死亡風險會上升。」

2007年的一份芬蘭研究發現,如果睡眠超過8小時,死亡風險便增加20%左右。同年一份英國研究發現,睡眠不滿5小時或超過8小時,風險也會增加。

另一項研究指出,晚上睡眠時間經常超過8小時的人,中風機率也隨之提高。(譯者:中央社蔣天清)



◆ 運動 免費的抗憂鬱劑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2009.10.31

有運動習慣的人比較不憂鬱。董氏基金會調查發現平均每5人就有1人有憂鬱情緒,但專家認為,運動是免費的抗憂鬱劑,可協助清除「心理垃圾」。

現代人因工作、家庭、房貸壓力,加上國內藍綠對立、政治紛擾,往往心情很blue,董氏基金會今年5到6月進行「台北市與高雄市民眾運動習慣與憂鬱情緒相關調查」,並以台灣人憂鬱症量表為施測工具,在1571份的有效問卷中,發現有17.3%的民眾有明顯憂鬱情緒,而且台北市民比高雄市民有憂鬱情緒者要高出近5個百分點。

調查並發現,半數高雄市民平常有運動習慣,高於台北市民的4成4。董氏心理衛生組主任葉雅馨表示,近9成民眾都認為運動很重要,但其中真正有運動習慣者卻僅占一半;過去一個月內,甚至有3成3的民眾根本不運動或很少運動,主要原因都是「工作忙、沒時間」。

前衛生署長、健康與運動聯盟理事長葉金川表示,「除了打假球以外,沒有一個運動是不健康的」。他強調,國內外不少研究都發現,運動時腦內會產生「腦內啡」,可以讓人保持心情愉快。

台灣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林家興與陽明大學運動健康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陳俊忠都表示,只要建立運動習慣,不論頻率多寡,都有助於心理健康,即使工作忙碌的上班族,在辦公室適時放鬆、做做運動,也都能把心理垃圾排空。

董氏基金會執行長姚思遠說,該基金會與統一超商合作,民眾可免費索取「憂鬱情緒檢視量表」,以及運動紓壓單張,國人也應隨時檢驗自己的憂鬱情緒到底如何。另外,基金會也製作「動一動就有好心情」的動畫,有興趣的民眾可上網http://www.jtf.org.tw/psyche下載。

fsj 提到...

白天嗜睡 身體在呼救

【聯合報╱吳家碩、林俊成】2009.11.17

吳家碩/長庚醫院睡眠中心臨床心理師
林俊成/長庚醫院睡眠中心實習心理師

國道客運司機疑因過度疲勞、精神不濟,衝撞行駛中的車輛而肇事;一架載著140名乘客的西北航空班機,機長疑似睡著,飛過頭達240公里。近日因疲勞、睡眠問題而出現交通事故案件,不勝枚舉。

許多駕駛人都有類似經驗,過度疲勞與超時駕駛有關,有時只要好好地休息一下,就可恢復精神。

但另一個在白天嗜睡的可能原因,便是睡眠呼吸中止症。因睡眠呼吸暫停造成白天嗜睡引起的車禍,是酒駕以外導致車禍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台灣,至少有40萬至1百萬人有睡眠呼吸中止問題,但已診斷且得到適當治療者,卻是少數。

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入睡時,呼吸道變得狹窄,造成呼吸阻塞,身體為了呼吸費盡力氣,迫使他們從熟睡中清醒過來,在恢復呼吸,重新入睡後,患者可能又因呼吸阻塞而再度清醒,如此惡性循環,每晚可能打斷睡眠數百次以上。

由於患者一直處在半睡半醒的淺眠狀態,極可能造成白天睏倦嗜睡,即便休息再多、再久,仍覺得精神不濟、體力無法恢復,因而間接造成車禍或職場意外。

另外,睡眠呼吸中止症容易引發糖尿病或高血壓、心臟病和中風等心血管疾病,患者也可能因為呼吸中止造成缺氧,損傷大腦功能,進而出現記憶力、學習、注意力等方面的問題。

睡眠呼吸中止的症狀都在患者睡著時才發生,所以常被患者、家屬所忽略,通常需醫師或家屬提高警覺才能發現。若有出現以下問題時,建議至各大醫院睡眠中心,由睡眠專科醫師及其專業團隊諮詢與評估:

1. 1至2個月難以成眠或睡眠不安穩。

2. 雖和以往睡眠的時間差不多,也感覺不到充分休息;白天仍然過度疲勞、精神不濟。

3. 即便晚上有足夠的睡眠時間,白天照樣會在不恰當的時間感到睏倦嗜睡,甚至無法避免的睡著。

4. 睡覺時會打鼾且伴隨喘氣或呼吸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