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30

台灣編生物誌 聲名遠播

【聯合報╱記者李承宇/台北報導】2009/07/30

「什麼是本土?國力所及就是本土!」這不是政治宣傳口號,而是一群從事生物誌編纂學者的宏願。國科會從五年前開始補助台灣生物誌的編纂,在台灣五萬多種已知物種中,完成約1萬2千種的詳細資料;不少本土生物學者甚至還幫日本、菲律賓、印尼等國編植物誌。

台師大生命科學系教授王震哲指出,有別於只登錄簡單物種資訊的生物名錄清單,生物誌更詳細呈現物種的性狀、分布、基因、數量、文獻等,「是生物種類的百科全書」。國科會從93年開始補助編纂生物誌,兩年前全面推動。

「這個數目是許多學者把老本拿出來的成果」,王震哲表示,這一萬多筆生物資料不少是學者以往研究的成果,生物誌的編纂工作的難度日後勢必增加。歐美編生物誌的歷史已超過百年,大陸也已經花了45年的時間;以台灣目前的速度來看,要完成生物誌的編纂工作,「最快也還要廿年」。

成大生科系特聘教授蔣鎮宇表示,台灣學者除了著手編纂台灣生物誌,甚至連日本、大陸、泰國、菲律賓、印尼等國都還要請國內植物學者協助他們編當地的植物誌。蔣鎮宇說,在日據時代,日人將在南洋採集到的熱帶植物模式標本都集中蒐藏在台北帝大(現在的台灣大學)。日人想編纂琉球西表島上的生物誌,連東京大學的學者都不是專家,而需要到台灣來取經。這種經驗象徵台灣生物研究的實力與影響力已延伸到本土之外。

台灣生物誌除了發行中英文紙本版外,在TaiBIF網站上也可以查詢。TaiBIF網址:http://taibif.org.tw

※ 相關報導:

達爾文的生命之樹也許更像灌木叢
如同達爾文的雀鳥科學家使分子演化、競爭
基因汙染兩成台灣畫眉恐滅種
多重抗性:為何細菌這麼有效率
分析打敗細胞構造的起源理論
人類與紅毛猩猩比較親
大滅絕、古代病毒也許握有生命起源線索
化學家領會地球上生命的第一個基石
研究者為突變發現開發全基因組定序

24 則留言:

fsj 提到...

楠溪林道 野生動物豐度冠全台

【沈揮勝/南投報導】2009-07-31 中國時報

發源於玉山排雲山莊下方的楠梓仙溪,為本島野生動物豐度最高的地區。記者去年十月底曾徒步三天兩夜探祕,卅七公里步程中,共目擊大型動物卅三次;出發不到五分鐘就遇到山羊,晚間山屋過夜,還遇到不明動物來撞門。

沿楠梓仙溪而闢的楠溪林道,全長卅四.五公里,縱貫投、嘉、高三縣。其起點在塔塔加停車場,鞍部登山口指標為三K,續行需申請入園及入山證。嫌犯盜獵的地方,正是永久樣區研究站的所在地,常有學術人員駐守,盜獵者行徑之大膽,連玉管處長陳隆陞都嚇一跳。

楠溪林道六K和六.五K的黃麂(俗稱山羌)出現頻率相當高,七.八K有黑熊浴池、八K常有山豬;八.八K野溪旁保育類珍禽小剪尾高鳴搖尾巴,九K水泥駁崁下,山羌在排水溝飲水,九.五K則是滿地山豬拱痕;幾乎每走幾百公尺就會目擊一、兩隻大型哺乳動物。

其中最引人遐想的是一四K的「大型貓科動物腳印」。七、八年前,師大教授王穎發現過一次,高度懷疑是雲豹。記者楠溪行,也在同地點拍得清晰影像。

fsj 提到...

茶山土石流 原生蘭浩劫

【聯合報╱記者謝恩得/阿里山報導】 2009.08.13

嘉義縣阿里山鄉茶山村退休老師李榮倉、范月嬌夫婦,花了9年復育上百種台灣原生蘭花,但卻被莫拉克颱風土石流一夕損毀,但他們不灰心,期待災後重建。李榮倉提到,災難中受困村民團結一心,令他很感動。

李榮倉夫婦從教職退休後,在阿里山鄉茶山村與高雄縣三民鄉交界的託伊奇亞溪畔定居。他們在家園四周保留許多林木,供百餘種台灣原生蘭棲息,有的長在石縫的青苔上、樹幹上,甚至步道的雜草叢中都有蘭花。

李榮倉這幾年來正和阿里山鄉的部落人士,推動以原生蘭為主題特色的部落。茶山村許多家戶都投入原生蘭復育。李榮倉原本都寫數學參考書,後來還學電腦,成立部落格寫蘭花。

但颱風土石流卻將他們9年來復育的上百種原生蘭花摧毀,李榮倉樂觀的說,平安就好,尤其茶山村民200多人受困,更加團結,大家每晚擠在一起,用發電機看電視報導,因怕沒有油發電,只能看1小時,好像回到50年代。

李榮倉說,由於大型機具多被沖走,茶山村多處斷路斷橋無法搶修,政府也還未關心到這裡,村民前晚開會,決定自力救濟開闢小山路,地主一口答應提供土地,這一刻大家都很感動。

fsj 提到...

台灣水蕹瀕絕種 特生中心繁殖搶救

中央社 2009.09.11

早期在台灣中部水田常見的台灣特有水生植物「台灣水蕹」,瀕臨消失危機,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正進行繁殖搶救,未來計畫大量復育並推廣為食用及觀賞植物。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今天表示,中心近期於執行全台水生植物資源調查計畫時,在台中縣清水鎮發現台灣特有瀕危植物-台灣水蕹(Aponogeton taiwanensisMasamune),研究人員鑑於目前已知的分布點過於侷限,且皆位在私有田地,為避免其生育地一旦遭破壞後危及其族群存活,已移植部分植株進行繁殖試驗。

研究人員指出,台灣水蕹是浮葉植物,根莖塊狀,葉基生,長橢圓形,長4至8公分,寬約2公分,其葉柄隨水位而延伸,目前野外尚未發現其開花之植株,且已知之野外族群極少,僅存的生育地為未使用除草劑的水田。

早期台灣水蕹在中部水田數量相當多,被視為田中雜草,由於其地下根莖呈塊狀,又被稱為「水芋」。據清水鎮當地耆老回憶,水芋根莖2至4公分,經去除外皮加糖煮食,是當時農忙時的可口點心,如今早已失傳。

研究人員說,台灣水蕹小而美,外型不亞於其他水草,且只要水源充足,環境適合,培育並不難,目前正進行繁殖試驗的植株生長情形良好,未來特生中心計畫大量復育並推廣為食用及觀賞植物。

特生中心呼籲,維持適當的生育環境為水生植物延續命脈,並希望有志之士能一起復育及推廣台灣特有之水生植物。



◆ 轎車衝入中國超級雜交水稻田 損失難估計

中央社 2009.09.11

四川省郫縣1輛轎車10日清晨失控衝入路旁的超級雜交水稻田,損毀70平方公尺的水稻,這是中國「水稻雜交之父」袁隆平正在試驗的新型超高產量水稻「泰隆900」,損失難以估計。

成都商報報導,水稻田位於郫縣犀浦鎮石亭村,近1公尺寬的水溝將馬路和稻田隔開,四周還有約2公尺高的護欄網。

1輛白色轎車10日清晨7時許飛越水溝,撞破護欄衝入田間。轎車右後輪飛脫,後擋風玻璃和四扇車門玻璃摔碎灑滿一地,被壓倒的稻穗間還有外洩的機油。目擊者說,轎車衝進稻田後橫著連打3個滾才停下來。

駕車男子說,為閃避1名騎車橫越馬路的老者,才向右甩方向盤,衝進這片田裡。

這塊稻田屬於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被轎車壓過的這片水稻是正在試驗培育的新品牌--超級雜交水稻「泰隆900」。

工作人員說,新培育的「泰隆900」畝產量可望超過900公斤,是超高產量雜交水稻,今年正在試驗階段,計劃明年推廣。成都分中心的試驗關係到中國西南地區的雜交水稻研發任務,意義重大。

成都分中心負責人易進表示,被轎車碾壓的水稻面積僅約70平方公尺,但工作人員無法收割統計畝產量,也就無法收集到試驗最重要的畝產量數據,「這1年算白辛苦了,只有等來年了。」

易進說,這些水稻播種後,工作人員都沒有休息,大家像呵護自己的小孩一樣精心侍候水稻,但這起車禍對「泰隆900」的試驗造成影響。

受損轎車灑落不少玻璃碎片和機油,這些東西深入田裡,極難清除。易進說,由於試驗田的耕作層遭到機油污染,這畝地不僅明年不能做觀察培育田使用,未來5年也無法做試驗。

研究中心和轎車司機達成協議,司機在兩天內須恢復受損的鐵護欄,並負責清除試驗田內所有玻璃碴,將這片稻田恢復原樣;對於損毀的試驗水稻,工作人員在統計數量後由司機賠償。



◆ 江西弋陽縣發現稀有水生動物桃花水母

中央社 2009-09-11

中國江西省弋陽縣農業局水產站工作人員日前發現1種罕見的水生動物,經江西省水產局認定為世界稀有水生動物「桃花水母」。

新華網報導,桃花水母是1種原始、低等的無脊椎腔腸動物,距今6.5億年,出現時間比恐龍早幾億年,被稱為生物進化研究的「活化石」,獨有的基因對現代基因工程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桃花水母對生存環境有極高的要求,水質不能有任何污染,極難製成標本,被列為世界最高級別的「極危生物」,更有「水中大熊貓」之稱。

目前全世界已發現11種桃花水母,其中9種產在中國。

fsj 提到...

生態浩劫 紅衣指柱蘭 尚未公開就滅種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102637+112009091400091,00,focus.html

【李宗祐/台北報導】2009-09-14 中國時報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兼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執行長李家維指出,該中心去年八月在北大武山系發現一種「前所未見」的蘭花,經國內外學者專家鑑定,確定為全球首次發現的世界新種,命名為「紅衣指柱蘭」,預定今年底公開發表。但其原棲地在八八水災發生嚴重崩塌,野外原生種恐怕已全數滅絕。

「一個新發現的物種,還來不及發表,一場天災,就讓它消失了!」李家維認為,八八水災對台灣生態的浩劫,「紅衣指柱蘭」絕對不是唯一的個案。

紅葉披針型 現蹤北大武山系

他指出,還好該中心去年八月再度到棲地現勘時,曾及時搶救兩株帶回保種中心保存,會設法以人工授粉或組織培養方式,讓它繼續繁衍。

保種中心蒐藏經理王義富和同仁蕭春盛去年八月到北大武山系(屏東縣三地門鄉境內)爬山時,在海拔約七、八百公尺山坡上,意外發現紅衣指柱蘭。指柱蘭一般都是綠色葉子,呈圓柱型;但他們看到的是紅色葉子,且是披針型,兩人看一眼就被吸引。

集中式生長 局限五○平方米

下山後,兩人馬上告訴保種中心蘭花顧問林維明,他也很訝異,三人一起到原棲地作地毯式調查。結果,只找到廿餘株左右,集中生長在五十平方公尺範圍內。

李家維指出,他們把一株開花的植株送請台大生命科學系教授林讚標鑑定,另兩株沒開花的植株帶回保種中心保存。林讚標與國外蘭花分類學者討論後,確定是過去從未被發現過的世界新種,命名為「紅衣指柱蘭」,預定在今年十二月出刊的台灣生態權威期刊「TAIWANIA」公開發表。

八八水災後 原棲地嚴重崩塌

李家維說,保種中心距紅衣指柱蘭的原棲地不到一個小時車程,「我們跟那座山之間完全沒有隔閡,從保種中心就可以看到那片山坡。」八八水災過後,北大武山系中央處有明顯滑坡發生,剛好就在紅衣指柱蘭生長地區。

上周三,王義富嘗試再到現場勘查,但沿路都是土石崩塌、柔腸寸斷,車子到半路就上不去了。李家維悲觀地說,情況實在很不樂觀!

※ 系列報導,詳見原站。

fsj 提到...

廣西梧州 發現萬年野生水稻

中央社 2009.09.25

中國廣西梧州市日前發現一處野生水稻,專家確認距今至少有1萬年歷史,是研究古代水稻的「活化石」。

新華社報導,這片野生水稻是在梧州市長洲區倒水鎮東閣3組的一處山洼被發現的,生長面積約1分地。水稻植株最高約3公尺,青綠色的葉子與普通水稻十分相似,但葉面大3、4倍。目前這些野生水稻已進入抽穗期,還沒有揚花。

據倒水鎮農業服務中心助理農藝師黃遠光表示,這處野生水稻是被當地上山割松脂的農民發現的,這種野生水稻生長週期較長,1年1熟,每年3月間開始生長,10月下旬成熟。

廣西農業科學研究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員陳成斌分析認為,這種野生水稻距今至少有1萬年歷史,屬大陸國家2級保護植物。

中國野生水稻有藥用野生稻、疣粒野生稻、普通野生稻等3個品種,梧州發現的屬藥用野生稻,抗病能力很強,基本上不會染病蟲害,穀穗結實率很高,一串穀穗近1000粒,但秕穀比例相當大,而且同一串穀穗不同時間成熟,熟1粒掉1粒。

此外,野生水稻植株的光合作用效率相當高,比現代水稻高出約10倍,即使在缺少陽光樹蔭下還能生長。



◆ 柚子皮用處多 防蚊去霉

中廣新聞/劉映蘭 2009-09-25

儘管上個月有颱風過境影響部分柚子產量,但今年整體柚子收成依然量多,有量販店舉辦小朋友剝柚子大賽來促銷柚子,而中廣主持人吳恩文也表示,剝下來的柚子皮可以除臭,蚊蟲等也怕柚子的味道,因此可以把柚子皮留下來作為芳香劑。

今年受到莫拉克風災破壞,南部部分柚子產地產量下滑,但整體產量仍不受影響,為了促銷柚子,有量販業者辦起了小朋友剝柚子趣味競賽,才國小低年級的小朋友剝起柚子雖然生疏,不過重在樂趣,小朋友每剝好一個柚子就將皮掛在爸爸頭上當帽子,小朋友說,我剝了兩個柚子,花了十一分鐘。

柚子不僅能當水果吃,也可以變化一下加入其他食材增添風味,中廣美食節目主持人吳恩文說,柚子很適合拿來解油膩,所以在吃完烤肉或月餅後特別適合吃,如果怕一次吃不完一個,可以將柚子果肉剝下來放在沙拉裡或熱茶裡增添香氣和口感。

另外,柚子剝下來的皮不要丟掉,因為柚子皮散發的香氣不但可以驅趕蚊蟲,還可以去除霉味,是很好的天然芳香劑。

fsj 提到...

紫斑蝶林內現蹤 國道讓路

中央社 2009.09.26

每年清明節前後的紫斑蝶北遷奇景今年異常,時節近中秋,國道三號林內路段到今天才大批現蹤,預估每分鐘上百隻,國道特別封閉部分北上外側路段,讓紫斑蝶飛越。

每年清明節前後,從高雄茂林山區北飛的紫斑蝶,在林內淺山地區暫停後,飛越國道三號高速公路清水溪橋北飛,由於數量壯觀,被譽為蝶河隘口的林內,成為賞蝶北飛最佳處。

雲林地區今天豔陽高照,微風徐吹,大批紫斑蝶出現國道三號林內觸口路段上空,國道高公局原在路邊設防護網,每分鐘超過500 隻飛越量才封閉外側路,但防護網已拆,高公局上午緊急封閉252K-253K路段,以維紫斑蝶飛越安全。

保育人士指出,今年清明節紫斑蝶北遷數量未如往年,這批遲至中秋時節才北飛的紫斑蝶,初步研判可能是在雲嘉棲地羽化的新世代,並非前一批在高雄茂林北飛的紫斑蝶。

保育人士現場觀察表示,今天估算每分鐘飛越量約上百隻,接近中秋時節才見紫斑蝶北遷,是觀察6年來首見奇景,高公局雖緊急封路,但仍有少許難敵車流疾風而喪生輪下。



◆ 全球首例 帛琉成立鯊魚禁捕區

自由時報 2009.09.26

〔編譯魏國金/美聯社紐約二十五日電〕我友邦帛琉將成立全球第一座鯊魚禁捕區,以保護巨雙髻鯊、豹鯊、遠洋白鰭鯊等太平洋逾一百三十種瀕臨滅絕的鯊魚。然而約德州或法國大小的保護區水域卻僅賴一艘船巡邏,成效如何,幾可預見。

僅有一艘巡邏船 成效待考

帛琉總統陶瑞賓二十五日在聯合國大會上,宣布成立鯊魚禁捕區的訊息。不過他也坦承,僅靠一艘船巡邏六十二萬一千六百平方公里的保護區水域,禁令執行困難。他說︰「帛琉宣布其領海與海岸線延伸出三百二十公里的專屬經濟海域,為第一座全球正式認定的鯊魚禁捕區。」陶瑞賓呼籲禁止公海上進行毀滅性的底拖網作業。

因應來自中國的魚翅需求量攀增,捕鯊風氣於一九八○年代中期快速成長,而鯊魚繁殖率低,因此面臨過度捕撈的壓力。聯合國糧農組織估計,在帛琉專屬經濟特區內,超過半數的高遷移型鯊魚遭過度捕撈或數量枯竭。帛琉鯊魚禁捕區將成為西太平洋逾一百三十種鯊魚的避難所。帛琉是全球最小國家之一,二十萬人口散居在四百九十平方公里土地上。

除帛琉外,歐洲也試圖取締領海捕鯊漁業。二月間歐盟執委會首度提出歐洲水域鯊魚保護法議案,在全球鯊魚肉品出口中,歐盟佔三分之一,且越來越多歐洲餐廳提供鯊魚排,以取代較昂貴的箭魚排。



◆ 《NHK來台拍攝》保育穿山甲 鸞山村躍上國際

自由時報 2009.09.26

〔記者王秀亭/延平報導〕延平鄉鸞山村民自發組成穿山甲保護隊近1年半,村民建立保護共識外,屏東科技大學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也派員進駐研究生活習性,發現穿山甲有「狡兔多窟」的習慣,更吸引日本媒體前來採訪。

鸞山村天候及地理條件適合保育動物穿山甲生長,因其溫馴、不攻擊人類,加上不時出現在村裡或山區路上,村民取得共識,決心保護,於去年3月間成立保護隊,屏科大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亦從今年4月起派員駐點,協助穿山甲的野放追蹤,進一步了解生態。

經過近半年的追蹤,長期駐點研究生林敬勛表示,配合穿山甲出沒時間,研究小組成員幾乎晝伏夜出,透過植入穿山甲的無線電追蹤器初步發現,穿山甲時常更換洞穴,也常利用「前人」築好的舊洞為棲身之所,不同個體有使用同一洞穴的情形。

林敬勛指出,穿山甲平時活動於地底,發現及追蹤都不容易,加上研究小組人手有限,能追蹤的數量不多,但相較以往的學術研究資料,已有所突破,預計明年中會有研究結果。

此外,鸞山村保護穿山甲的名聲也傳至國外,保護隊推動者之一,鸞山派出所所長袁宗城說,日本NHK電視台主動來訪,對穿山甲本身及村民保護穿山甲的過程都感到好奇,已拍攝成集,預計明年可在100多國放映。

袁宗城說,沒想到村民默默保護「鸞山村的寶貝」行動能獲國際媒體注意,心中倍感驕傲,將與村民們更努力保護穿山甲。

fsj 提到...

豹紋壁虎 湄公河新物種驚豔

【黃文正/綜合報導】2009-09-28 中國時報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公布最新報告指出,去年在東南亞大湄公河地區,共發現一百六十三種新物種,其中包括身披豹紋的壁虎、會吃鳥類的青蛙,讓生物學家大為驚艷。

WWF亞洲物種保育計畫主管隆恩指出,去年在大湄公河地區發現一百種新植物、廿八種魚類、十八種爬蟲類、十四種兩棲類、兩種哺乳類和一種新鳥類,充分顯示該地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大湄公河地區涵蓋湄公河流經的柬埔寨、寮國、緬甸、泰國、越南與中國雲南省。隆恩說:「它是多樣棲息地的大熔爐,高山林立,有地球上最潮濕的森林,以及大量且多樣的陸上和海洋棲地。」

「我們對此區域物種的認識非常有限,這個區域仍有非常大量的新物種有待發現。」

WWF指出,在越南北部近海貓巴島發現的彩色「貓巴豹紋壁虎」,有雙碩大、 桔棕色的貓樣眼睛,身體披著豹紋。另外,會獵食其它青蛙、昆蟲或鳥類,長了尖牙的大嘴蛙(Limnonectes megastomias),只有在泰國東部中高海拔的偏遠地區發現。



◆ 英老先生種出怪蘋果 紅綠各半邊

中廣新聞/葉柏毅 2009-09-28

英國德文郡有一個種蘋果的老先生,日前發現他家的蘋果樹上,有一顆奇特的蘋果,這顆蘋果是截然分明的一半紅,一半綠,也完全沒有漸層,紅綠兩個顏色分得清清楚楚,連農業專家也大呼不可思議。

這位種蘋果的「莫里斯」老先生說,最近他在巡果園的時候,無意中發現,有棵蘋果樹上,長了一個奇怪的蘋果,半紅半綠,而且紅綠兩種顏色,從中間完美分開;老先生原本以為是有人故意給他的蘋果塗色,沒想到走近一看,才發現這是純天然的雙色蘋果。

莫里斯小心翼翼地把這顆蘋果摘下來,請教了許多園藝專家,專家表示,這種奇特的現象,應該是蘋果在生長過程中基因突變而產生的,這種機率只有百萬分之一。

fsj 提到...

1年放生750次 生態隱形殺手

【聯合晚報╱記者邱瓊平/台北報導】2009.10.02

放生亂象多!保育團體今天公布台灣放生現象的最新調查,發現台灣每年有750次以上的「放生活動」,每天平均2.1次,除了麻雀、青蛙,蟋蟀、田螺、魚虎也都可以放生,不只在國內放生,還遠渡重洋放到國外去,連國外保育團體都直呼「太誇張!」

動物社會研究會曾在2004年訪查全台2007個寺廟、團體,發現483個單位大量放生;另外6成鳥店販售各式放生物,種類超多,也販售外來物種。動物社會研究會與國際人道協會今天發表最新追蹤報告,發現部分寺廟仍不斷舉辦「放生活動」。

動物社會研究會今年1到9月重新訪查483個從事放生的單位,再加上1個放生組織,合計484個;最後成功訪查388個單位,其中256個單位繼續放生,比率達到6成6,又以密宗團體持續放生的比率最高。

更驚人的的是,放生地點除了國內,還有組織會到海外放生,地點遍及中國、香港、美國、加拿大、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尼泊爾、印度、西藏,不只危害台灣生態,也破壞他國的生態。

放生物種類也很千奇百怪,最常見的鳥類包括麻雀、斑鳩、黑嘴筆;水族類則有淡水養殖魚、海魚、泥鰍、土虱、鱔魚。甚至還有青蛙、烏龜、蚯蚓、蝦蟹、蜆、田螺、蟋蟀及蛇。還有放生組織在苗栗鯉魚潭水庫放生魚虎,吃光水庫中其他魚類。

動物社會研究會更發現,也有放生組織為避免爭議,仿效政府單位「放流魚苗」,今年就有一個團體在新竹漁港放生「50萬尾」虱目魚苗。

該會質疑,宗教團體放流魚苗難道是為了讓民眾有源源不決的海鮮?根本不符合宗教意義,甚至已經危害動物的生存權益。



◆ 乳牛殺太多 奶粉大漲價

【經濟日報╱記者楊文琪/綜合報導】2009.10.02

「後三聚氰胺」效應逐漸顯現。去年因三鹿毒奶粉事件,嚴重衝擊大陸乳牛業,很多農場為減輕乳製品庫存,殺了過多的乳牛,導致現在奶源緊缺,奶粉主要原料基粉價格上漲。

第一財經日報報導,據家樂福北京公司相關人士提供的數據顯示,伊利成人奶粉價格已漲15%,完達山奶粉全線價格已漲20%,雅士利奶粉全線售價有意在近期調高15%。

西部乳業發展協作會秘書長王偉民透露,一個多月前,山東一家客戶到陝西洽談業務,要訂購50噸奶粉基粉,價格是每噸人民幣1.85萬元(約新台幣8.86萬元),客戶打算貨比三家後再簽合同。

誰知道這個月中旬,王偉民確定要貨時,卻被告知基粉價格已經漲到每噸人民幣2.4萬元(約台幣11.5萬元)。不僅只有5噸現貨可提,還要付現款。

而且不光是陝西奶粉加工企業庫存見底,全大陸奶粉加工企業都面臨有價無貨的尷尬。

中國大陸奶業協會理事王丁棉說,今年5月以後生產的新粉,早在8月就被提前復甦的液態奶生產加工企業搶購一空,就連僅剩不足10萬噸的陳年舊粉也被一掃而光。

鮮奶、基粉貨源雙雙緊缺,徹底打破國內乳製品加工產業的供需平衡,在價格槓桿的作用下,斷奶引發新一輪漲價。

業內人士認為,中國大陸奶粉價格今、明兩年會繼續保持較高價位,即「雙節」(國慶節和中秋節)旺季過後,奶粉價格依然不會走低。奶源需求將會刺激奶牛價格的提高,並帶動新一輪奶業高潮的到來。

據指出,造成這種狀況的主因是去年9月爆發「三聚氰胺」毒奶事件,大陸乳製品銷售不出去,造成奶粉大量積壓,乳品企業無力支付奶款,酪農選擇賣牛和殺牛。

據不完全統計,陝西、寧夏、內蒙等產區不正常淘汰乳牛數量占總量的20%至30%。

剛開始酪農殺的是老弱病殘的乳牛,但殺完老牛情況仍不見好轉,只得開始殺日產15公斤的低產牛和日產20公斤的中產牛,最後連日產25至30公斤的高產牛也列入淘汰,以致於現在市場恢復需求,但乳牛數量卻明顯不足。

※ 相關報導:

* 保加利亞靠蝸牛 對抗經濟衰退
http://udn.com/NEWS/WORLD/WOR4/5171080.shtml

保加利亞是歐盟27國中最貧窮的國家,農業生產衰退近20年,但近年來拜法國與義大利饕客之賜,蝸牛養殖業欣欣向榮,許多農家紛紛轉行養蝸牛,這種軟體小動物儼然成為保加利亞民眾對抗經濟衰退的利器。

9月雖是蝸牛的盛產季,但在法國餐廳蝸牛卻供不應求。保加利亞國內吃得起蝸牛大餐的人並不多,蝸農們卻抓住機會,成為這種法國美食食材的主要出口國。

保加利亞今年預計出口800至900公噸的蝸牛以及相關產品,是去年的六倍多,其中大多數用來滿足法國饕客的味蕾。(餘詳見原站)

fsj 提到...

澳洲披衣菌感染症 加速無尾熊死亡

公視 2009/10/03

澳洲無尾熊的數量,從十年前有六千兩百隻,到去年只剩下2千8百隻,科學家研究發現,減少的原因,除了棲息地越來越小之外,無尾熊和人類一樣,會有【壓力大】這種現代病,生活壓力讓無尾熊免疫力降低,得到【披衣菌】感染症,越死越多。

澳洲二月的森林野火,這頭名叫做山姆的無尾熊,被消防人員從火場中搶救出來,當時牠遍體鱗傷的模樣,引起大家極大的不捨,誰料得到山姆能夠從野火中死裡逃生,卻逃不過披衣菌的感染。專家指出披衣菌感染,正是無尾熊的主要死因之一。

雪梨大學教授,希金斯:披衣菌有很多不同種類,和人類感染的不同,人類罹患的是砂眼披衣菌,無尾熊罹患的是另外一種,主要是透過性行為在無尾熊之間傳染,少部份是透過接觸,它會在一些動物身上造成不孕或是瞎眼,絕大多數的動物都可以與它和平共存,而不會出現病症。

專家指出和人類承受過大壓力,免疫力會下降,容易罹患感冒一樣,無尾熊也最容易在壓力過大時感染上披衣菌。

昆士蘭省2008年進行的普查發現,無尾熊的數量從1999年的6200頭,減少到只剩下2800頭。專家指出要扭轉無尾熊滅絕的命運,讓牠們活在一個健康的環境、有充足的尤加利樹供牠們享用,絕對是不二法門。

fsj 提到...

原民生物誌 解開歷史謎團

自由時報 2009.10.11

〔記者謝文華/台北報導〕原住民的周遭生物命名蘊含著深厚的山林觀察,從名字上去探源或挖掘,有時候還會發現隱含在名字背後的歷史謎團。

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所教授裴家騏舉例說,苗栗南庄賽夏族部落,一直盛傳著「被胖死的鼬?」傳奇,大約五十年前至今,每到冬季,部落到獵區的路上,常可見死在路旁的鼬?,都非常壯碩且無任何外傷。

裴家騏指出,「被胖死的鼬?」可能指的就是鼬?因為感染了犬瘟熱病毒致死,學界三年前的冬季首次在高雄六龜和茂林發現的鼬?病死案,同樣是因為鼬?感染犬瘟熱病毒,「原來這類疾病的發生,早在五十年前,甚至更早即被注意,部落間的口語傳說,背後另有學問。」他驚嘆地說:「科學家花一百年都未必得到解答,靠著原住民生活觀察、口傳,竟能在六個月內獲得證實!」

此外,另有十七鄉鎮、三十八人正確描述長鬃山羊感染皮膚病病徵,顯示皮膚病所造成的死亡現象不只發生在南台灣,也不是最近才出現。

讓裴家騏津津樂道的這些原住民知識,其實都來自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託台大原住民族研究中心主任石正人率領的團隊,耗費四年編纂的「台灣原住民族生物學誌」,百名師生深入六十八部落調查,系統性建制各族群的生物學知識,意義重大。

西方科學以生物結構、形態、親緣關係分類,裴家騏說:「台灣原住民則以顏色、氣味、葉片、樹皮、外表粗糙程度、生物伴生關係命名。」像「咬人貓」母語意涵為「山羊的草」。

負責調查原住民藥用植物的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副教授李世滄表示,考古學家從鳥頭山遺址考據台南平埔族牙齒磨痕發現,原住民在兩千五百年前就吃檳榔,並以荖葉、蛤灰包裹,有禦瘴作用。而「有骨消」可解毒、消腫;山胡椒入菜、泡咖啡能殺菌、提振元氣,族人戲稱是「男人的威而鋼」。

※ 相關報導:

* 身分不明數十載 平埔族尋根正名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5187135.shtml

【聯合報╱本報記者周美惠】2009.10.11

八八風災中小林村慘遭滅村,卻喚起台灣對平埔族的關心。如今文建會已決定資助殘存的小林村民延續平埔夜祭,新任原民會主委孫大川也贊成西拉雅族在文化上正名。 (詳見原站)

fsj 提到...

巴掌大幼貓 針管餵奶80天救活

【聯合報╱記者胡宗鳳/台中報導】2009.10.14

台中市雙十國中英語科教師李瑩香與動保團體歷經80天,合力救治不到巴掌大幼貓「妙麗」,過程被動保團體製成卡通作為生命教育教材,其中針管餵奶畫面也將被刊登在雜誌廣告上,藉此呼籲更多人重視動物的生命。

今年7月底,李瑩香在自家院子中,發現剛出生不到一周的幼貓「妙麗」奄奄一息,她與台灣動物緊急救援小組志工、獸醫師等人合力輪番照料,每2小時以針管餵奶,經過80天的努力終於成功救活牠。

獸醫師詹佩瑾昨天回憶說,「妙麗」到院時不到200公克,嚴重脫水、營養不良,她趕緊點滴補充養分,並與先生輪流每2小時以注射針管餵食一次,連夜間也不例外,甚至把「妙麗」帶到自己房間照料,持續長達1個月左右,「妙麗」的狀況總算穩定。

過程中,台灣動物緊急救援小組志工倪娟娟,用鏡頭記錄搶救生命過程,其中詹醫師手持針管餵食「妙麗」的感動畫面,被所有志工相中,已被刊登在救援小組近期出版的生命教育專刊中,並期待「妙麗」的重生故事能感動更多人加入動保志工行列。

fsj 提到...

巴掌大幼貓 針管餵奶80天救活

【聯合報╱記者胡宗鳳/台中報導】2009.10.14

台中市雙十國中英語科教師李瑩香與動保團體歷經80天,合力救治不到巴掌大幼貓「妙麗」,過程被動保團體製成卡通作為生命教育教材,其中針管餵奶畫面也將被刊登在雜誌廣告上,藉此呼籲更多人重視動物的生命。

今年7月底,李瑩香在自家院子中,發現剛出生不到一周的幼貓「妙麗」奄奄一息,她與台灣動物緊急救援小組志工、獸醫師等人合力輪番照料,每2小時以針管餵奶,經過80天的努力終於成功救活牠。

獸醫師詹佩瑾昨天回憶說,「妙麗」到院時不到200公克,嚴重脫水、營養不良,她趕緊點滴補充養分,並與先生輪流每2小時以注射針管餵食一次,連夜間也不例外,甚至把「妙麗」帶到自己房間照料,持續長達1個月左右,「妙麗」的狀況總算穩定。

過程中,台灣動物緊急救援小組志工倪娟娟,用鏡頭記錄搶救生命過程,其中詹醫師手持針管餵食「妙麗」的感動畫面,被所有志工相中,已被刊登在救援小組近期出版的生命教育專刊中,並期待「妙麗」的重生故事能感動更多人加入動保志工行列。

fsj 提到...

候鳥頻報到 東沙環礁熱鬧

【聯合報╱記者鄭國樑/高雄報導】2009.10.20

東沙環礁秋意濃,鳥類頻頻過境,熱鬧景致令觀察工作忙不停,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10月已經記錄上百鳥種,新發現的就有11種,其中不乏台灣少見或稀有鳥種。

海管處指出,東沙目前正是候鳥遷移季節,天空好不熱鬧,受委託調查的高雄市野鳥學會,10月上旬在東沙環礁國家公園陸域進行鳥類調查工作,共記錄114鳥種,部分過境候鳥成群數量也相當可觀。

新記錄11種鳥有灰背隼、鵪鶉、鳳頭燕鷗、八聲杜鵑、四聲杜鵑、黃頭鶺鴒、短尾鶯、蒼眉蝗鶯、紅喉鶲、綬帶鳥、普通朱雀等11種,東沙環礁國家公園鳥類紀錄已達215種。

海管處表示,東沙環礁此時鳥種多,是因為北方的候鳥紛紛南下避冬,因此儘管東北季風增強,東沙島的天空可一點也不平靜,其中赤腹鷹幾乎天天都有過境,另可見紅隼在東沙固定的地點停棲活動,捕食鼠類,還有保育類鳥種唐白鷺、魚鷹、北雀鷹、日本松雀鷹、灰背隼、燕隼、鳳頭燕鷗、褐鷹鴞、綬帶鳥、黃鸝等。



◆ 泰國設立 第一個老殘大象收容園

中央社 2009.10.20

泰國第一個收容老殘大象的收容園將於11月21日在喃邦省(Lampang)正式成立,這個收容中心最多可以容納200隻大象,目前收容了30隻老年或殘廢的大象。

「曼谷郵報」(Bangkok Post)今天據負責營運這個收容園的林業組織(Forest Industry Organisation)主任曼儂薩(Manoonsak Tantiwiwat)指出,新成立的收容園會照顧大象直到最後一口氣。

曼儂薩表示,收容園有獸醫和經驗豐富的象夫,園內種植各種大象食物來源包括草、香蕉樹、鳳梨和傳統藥草,改善大象健康。園區還有一條小河。

還未正式對外開放的園區已收容30隻年老與殘廢的大象,其中一隻53歲的母象瞎了一眼,幾個月前在曼谷街頭獲救,還有從夜豐頌省(Mae Hong Song)被救來的一隻72歲全盲大象。

林業組織也與五所大學、家畜廳、國家公園暨野生動植物保育廳的獸醫合作,將針對泰國所有圈養大象進行DNA(去氧核糖核酸)測試,這些紀錄有助區別家象和野象。

喃邦省大象醫院主任席悌迪(SitthidejMahasawangkul)指出,他們已經發放家象證明卡,但這種證明卡容易偽造,因此需要DNA紀錄辨識。

席悌迪表示,逾100隻大象已進行DNA測試,獸醫預計四年內完成DNA辨識計畫,當局就能有效處理野象遭盜獵的問題。

根據統計,泰國超過2000隻大象是被畜養的,另外2000隻為野生大象。泰國大象數目每年減少約3%。

林業組織計畫明年在甲米省(Krabi)成立大象醫院。

fsj 提到...

巨鯊幾將大白鯊咬成兩半 澳洲海灘人心惶惶

中央社 2009.10.28

澳大利亞海灘可要小心鯊出沒了,日前一隻身長恐達20英尺(約6公尺)的超級大鯊,差點把一隻大白鯊咬成兩半。

英國「天空電視新聞網」(Sky News)報導,一張驚悚照片顯示,澳洲北部昆士蘭(Queensland)海岸外一隻身長10英尺(約3公尺)的大白鯊,因為身體兩邊各被咬去一大塊肉,痛苦不堪的劇烈扭動。

專家說,依照傷口的裂痕判斷,發動攻擊的超級大鯊可能有20英尺長。

這隻大白鯊在布利斯班(Brisbane)東邊的北史翠伯克島(North Stradbroke Island)附近遭到猛烈攻擊前,曾被帶有誘餌鉤子的保護網困住。

不過一名船夫在死人海灘(Deadman's Beach)附近將這隻受傷鯊拖到一艘船上時,牠還活著。

昆士蘭漁業管理局的克勞瑟(Jeff Krause)告訴澳洲「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這真的讓我大開眼界。我的意思是這隻被捕獲的鯊,本身就是一隻相當大的鯊。」

當局警告遊客,不要前往北史翠伯克島附近的海域游泳。

這起攻擊事件也讓附近觀光勝地「衝浪者天堂」(Surfers Paradise)的許多旅客憂心。衝浪者天堂位於布利斯班南邊。

19歲的衝浪愛好者史密斯(Ashton Smith)在黃金海岸(Gold Coast)告訴「信使報」(Courier Mail):「我聽說那隻超級大鯊還在附近潛伏,這裡的每一位衝浪者都提高警覺。」

保護網與防鯊網的設置是為了保護泳客,使他們不致遭受鯊攻擊。但是這些設施也遭受批評,因為保護網不時會困住遷徙的鯨。

漁業管理局局長穆希林(Tim Mulherin)向信使報表示,捕獲這隻被咬傷的鯊,以及得知還有一隻巨鯊在該海域潛伏,皆說明設置保護網有其必要。

他說,當局目前尚無獵捕這隻巨鯊的計畫,但是承包商已經重新設置保護網。



◆ 灰面鵟鷹遷徙路徑 衛星追蹤器解謎團

中央社 2009.10.28

灰面鵟鷹今年10月過境墾丁數量再創新高,在4萬9600隻過境墾丁的鵟鷹中,有3隻身上裝了衛星追蹤器,牠們紀錄了鵟鷹1年的遷徙路線,解開了鵟鷹遷徙的謎團。

林務局、中央研究院及台灣猛禽研究會去年共同合作執行「灰面鵟鷹遷移衛星追蹤計畫」,共繫放5隻灰面鵟鷹。前3隻10月從墾丁放飛,以「海角」1到3號命名,後2隻今年春天在彰化放飛,編號4跟5,其中,3號及4號在北返途中失聯。

猛禽研究會秘書長林文宏表示, 3隻再度出現墾丁的鵟鷹,有2隻在北韓繁殖,1隻在中國長白山區繁殖,歷時1年的衛星追蹤,3隻鵟鷹清楚呈現了過境台灣的鵟鷹全年遷移路徑;確知牠們在菲律賓度冬,在朝鮮半島及中國東北地區繁殖。

林文宏說,這種體重不到半公斤的鳥類,1年遷移的距離竟然可以超過1萬2000公里,只為族群的繁衍,令人敬佩。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技士蔡乙榮表示,灰面鵟鷹南遷時,不同路線的鵟鷹會在墾丁會集,從墾丁出海到菲律賓渡冬。每年的國慶日前後,是灰面鵟鷹過境墾丁的大量期,因此,在墾丁又稱「國慶鳥」。

北返的鵟鷹約在清明節前後登陸台灣。蔡乙榮說,由於登陸台灣的地點分散,東部、南部和中部都有,很難統計數量,在台灣比較明顯看得到的是在彰化八卦山,因此,灰面鵟鷹在彰化又被稱為「南路鳥」或「清明鳥」。

灰面鵟鷹(Bustastur indicus)是野生動物保育法中珍貴稀有野生動物,林文宏表示,雖然灰面鵟鷹是亞洲重要的遷移性鳥種,國際上對鵟鷹遷移路線所知卻極為有限。

林文宏說,這 1年的追蹤調查,為每年國慶前後大量過境台灣的灰面鵟鷹究竟來自何處?又前往何處?提供了初步解答。對亞洲鳥類遷移的知識提供極為重要的貢獻,已獲得國際猛禽團體的重視。



◆ 金門「黑色舞影-鸕鶿生態紀實影片」發表

【經濟日報╱記者黃啟菱/即時報導】2009.10.28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將於下周五舉辦「黑色舞影-鸕鶿生態紀實影片」發表會。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曾偉宏表示,鸕鶿是一種具有遷移行為的候鳥,牠們每年大約1月下旬,會由高緯度的北方飛到長江以南的湖泊及金門越冬,次年3月底,才又陸續飛返長江以北地區繁殖。

鸕鶿無論夏季在繁殖區或冬季在越冬區,其生活習性都是群聚的。金管處委託台灣大學教授丁宗蘇進行其生態行為的基礎調查,時間長達兩年,完成之後再委由生態攝影專家廖東坤進行田野拍聶。

本影片記錄的正是鸕鶿在金門渡冬的覓食、棲息、群聚移動、夜棲的情況,同時記錄其繁殖生態,為了記錄牠們的精彩生活史,特別遠至歐洲、大陸、香港各地,深入水湄與林間拍攝,呈現其求偶期間的羽色變化與多樣的求偶行為、築巢、孵蛋、育雛的畫面。



◆ 呆頭鵝 恆春觀光大使

【聯合報╱記者潘欣中/屏東縣報導】2009.10.28

獨居無依的屏東縣恆春鎮民韓富展,去年友人送他一隻公鵝,本想讓他補身體;他轉念決定養鵝作伴,人鵝朝夕相處,經常一起在恆春大街散步,現已成為遊客爭相拍照的對象,商家封這對人鵝夥伴為「觀光大使」。

五十八歲的韓富展住恆春郊外,單身的他靠政府低收入戶補助維生,去年友人送他一隻半歲大的白羅曼鵝。他說:「我都準備宰殺進補了,但看到牠乖乖地靠在我身旁,心想自己孤單一人,乾脆養來作伴,反正不必準備飼料。」

「每天我要出門,牠就跟在後面,沒見到牠,也會想牠。」韓富展笑說:「別人遛狗,我遛鵝。」偶爾帶鵝至恆春逛街訪友,鵝走得慢,還得抱著牠過馬路,常引來好奇目光,他特地替鵝套上彩帶環,模樣惹人憐愛,並依牠的叫聲取名「BIGO」。

很多遊客常看到韓富展帶BIGO逛大街,都爭相拍照;BIGO不會攻擊人,也不怕人,深受小朋友喜愛,還有遊客開心掏出零錢,要給牠買飼料。

在地商家對BIGO加入「行銷恆春」行列相當歡迎,常主動餵食熟麵條。被封為觀光大使,韓富展不好意思地說:「沒想到,我這個窮老人和呆頭鵝,也能為恆春觀光盡點力。」



◆ 哇!22斤巨大金福菇

【聯合報╱記者吳淑玲/新化報導】2009.10.28

台南縣新化鎮民黃本源昨天在大坑山區竹筍園,採到一欉重達22台斤的金福菇,黃本源今年在同一地點共採到8次,最重一次是33台斤,當地老一輩農民都沒看過這種「巨」菇,直呼稀奇。

黃本源採到野菇的地點,是他新買的山坡地,種植竹筍,之前整地時曾將一棵油桐木埋在土裡,後來就陸續冒出野菇,形狀像杏鮑菇,但又不太像,看起來是可以食用的,就帶回家與鄰居分享。

黃本源也是新化老街「大目降餃子館」老闆,昨天一早到竹筍園工作時,發現這個「巨菇」,因被雜草掩蓋,才沒有被登山民眾採走,他拿回老街,引來左鄰右舍圍觀,直徑有80公分,經過秤後竟重達22台斤。

黃本源說,今年在同一地點就採到8次,有一次採到數十朵叢生,重達33台斤,當時沒有留下記錄,很快就分給親友食用。

他本來以為是「雷公菇」,但雷公菇只生長在農曆3、4月。後來查資料後,確認是「金福菇」,是本省可食用最大的巨菇,老一輩農民說,以往不曾在新化山區看過,相當稀奇。

fsj 提到...

吃蛆飯、喝糞水 貓狗收容所是人間煉獄

【聯合報╱記者李承宇/台北報導】2009.11.05

喝糞水、吃長蛆的餿水,留置在垃圾場、公墓旁,「動物保護法」施行十二年,全台還有超過九成縣市收容流浪貓狗環境,彷彿「人間煉獄」。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花了三年,調查全台三二六個鄉鎮的流浪貓狗捕捉、留置、收容情形況。研究會辦公室主任陳玉敏的結論是,「沒辦法用言語形容動物所受的痛苦。」

她指出,調查中發現,有二六九個鄉鎮還是把流浪貓狗當作「廢棄物」,由清潔隊負責捕捉,再把捕到的犬貓全塞進偏遠垃圾場或墳場附近的髒亂籠子留置,這些地點多半人跡罕至,犬貓根本不可能被認養。

至於留置情況,光看就讓人鼻酸。陳玉敏說,如彰化北斗捉到的流浪狗貓,關在垃圾掩埋場旁兩個籠子,籠子裡有狗的白骨。「一隻全身濕透的幼犬被關在最小的籠子內,幼犬冷得直發抖,不斷哀鳴」,「水盆內是空的,食盆內只有發霉的餿水,爬滿了蛆,另一鍋還有糞便」,調查報告以文字、照片,以及影像,呈現一幕幕慘不忍睹的人間煉獄圖。

許多動物保護團體都曾主張將捕犬業務回歸動物保護主管機關,但調查顯示,由農政單位或防疫所等動保主管機關負責捕捉的,只有卅三個鄉鎮。

陳玉敏表示,全台灣有一百四十個流浪貓狗收容留置所,但只有卅六間是合法的公立收容所,而公私立收容所加起來,「也只有六間不到太壞的程度」,甚至有一○四間以不人道的方式處理流浪貓狗。

她呼籲,立即關閉這一○四間違法的留置所;並讓收容所管理資訊透明化,安樂死作業公開或接受監督,全面提升動物福利。

農委會畜牧處畜牧行政科科長林宗毅表示,流浪貓狗送到收容所有一定的程序,如果有非法處理流浪貓狗方式,農委會將發函地方政府要求限期改善,並會調查虐待情況。

◎想進一步了解流浪貓狗的福利問題,可上網站http://animal-action.east.org.tw。



◆ 捕狗不人道 上百留置所如煉獄

中國時報 2009-11-05

【唐鎮宇、洪祥和、唐嘉邦、林金池、簡光義/綜合報導】

「牠們也是人類的孩子!」動保團體昨日控訴,全台廿五個縣市竟存在一○四個犬隻非法留置所,充滿陳年糞便、缺乏食物,狗狗甚至活活餓死、化成白骨,政府捕捉流浪犬,反成狗狗「人間煉獄」。農委會回應,會立即發函請地方政府查處。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以三年多時間,調查全台三二六個各縣市清潔隊捕捉及收置流浪犬貓的留置所,發現負責捕捉的清潔隊貪圖方便,在垃圾場簡陋設立留置所,環境惡劣至極,狗狗幾乎就是等死。

根據動保團體公布的調查影片,苗栗縣竹南鄉的留置所,飼料盆布滿螞蟻與糞便,唯一水源是混著尿液的雨水;花蓮縣新城鄉留置所的籠子底部間隙過大,狗狗雙腳長期卡在其中,等動保人員發現時,雙腳已經爛掉了。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主任陳玉敏紅著眼眶說,腳爛掉的狗狗好幾天沒吃東西,動保人員趕忙討了便當餵食;狗狗狼吞虎嚥,不慎把便當向前推移了幾公分,只見狗狗奮力靠近,卻無法向前移動半公分。

更令人鼻酸的是,狗狗關進留置所幾乎就是「等死」,彰化縣北斗鎮留置所甚至有爛成白骨的狗屍與活狗共處。訪查人員赴連江縣調查,發現留置所有一窩幼犬,因環境惡劣與缺乏飲水飼料而不斷哀叫。

被點名的花蓮縣新城鄉清潔隊,該鄉農業環保課長黃仁華喊冤表示,這是四年前的照片,現在已鋪木板改善。現在固定每周三上午抓流浪狗,當天下午統一送花蓮縣流浪犬中途之家,不會長期關牠們。

淡水清潔隊隊長胡銀樹也反駁「絕對沒有這種事」,目前該隊管理的流浪犬約五、六十隻,依性別、大小、有無生病,不可能把死狗和活狗放在一起,所有管理狀況都正常且合法,沒有虐待動物問題。

長年推動動物保護工作的民進黨立委田秋堇發言時一度哽咽說不出話,「好像我在立院四年的努力是一場空。」她強烈要求農委會提出改善措施;農委會畜牧處畜牧行政科科長林宗毅承諾,會立即發文請縣市政府調查,要求在數周內改善。

竹南清潔隊長鄭元富說,流浪犬收容所每天都派員清掃兩次,動保協會公布照片的時間約是晚上八點,可能是清潔人員五點下班以後,所留下的糞便。而且狗飼料都編列預算,定期進貨及檢查,不會有長蛆問題。為讓流浪犬有更通風、舒適環境,縣府已在苗栗北中南三處,各設一處流浪犬之家,設在竹南的流浪犬之家,預定六日完工使用,屆時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 疑電毒魚 高美濕地魚屍蔓延500米

自由時報 2009.11.05

高美橋附近發現大批魚屍

〔記者歐素美/清水報導〕高美濕地發生疑似電毒魚事件。遊客4日下午前往當地遊玩,發現高美橋附近出現大批魚屍,懷疑有人在高美濕地電毒魚,當地農友也指證歷歷說,前一天傍晚曾有人到當地大排電毒魚,警方及環保局4日獲報趕往了解,並通報農業處加強巡查。

陳姓遊客等人昨天到高美濕地參觀遊玩,在導覽人員解說下,一行人走到高美橋附近,忽見大批彈塗魚及小尾的台灣鯛魚死亡,魚屍滿佈大排附近約500公尺的河道,由於當地從來不曾發生大批魚群死亡事件,導覽人員懷疑可能是有人到當地毒魚或電魚才導致魚群暴斃。

農業處:暴斃原因待查證

農業處保育科長李代娟表示,高美橋附近並不屬於高美濕地保護區範圍,不過,不論是電魚或毒魚都涉及違反漁業法或野生動物保育法,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可處6萬到30萬元罰款,漁業法則有刑責,但因目前是旱季,大排本來就缺水,所以也不排除因水中溶氧量不足才導致魚群暴斃,原因有待查證。

高美派出所及環保局海區稽查隊昨接獲通報趕往現場了解,附近一位農友指證歷歷說,前一天傍晚曾見有人在大排上游毒魚或電魚,並將大尾的魚隻撈走,所以大排內才會僅剩小尾的魚屍。

環局清除並通報農業處

環保局稽查人員表示,由於魚屍零星分布在大排內,擔心引發惡臭,影響環境衛生,將請清水鎮公所清潔隊先行清除,並已通報縣農業處加強派員巡邏稽查,防止不肖人士再度前往電毒魚。



◆ 雌雄同體 台灣母貓赴美竟變公貓

【盧金足/台中報導】2009-11-04 中國時報

糗大了!台灣母貓飄洋過海到美國,竟然變成公貓!原來是機率不到萬分之一,罕見的「雌雄同體貓」。

這隻意外變性的流浪貓,今年七月被動保團體在一處鐵道邊發現,當時牠瘦弱無助營養不良,志工擔心牠懷孕越生越多,以誘捕籠捕獲送醫,治療調養後,還進行摘除卵巢與子宮的節育手術,九月透過台美動保團體合作,送牠飛往美國西雅圖新家。

這個幫流浪貓跨海重生的故事,沒想到最近又還有精彩後續,救援小組本周接獲美方來信,表示這隻來自台灣的流浪貓「SAKURA」,當地獸醫師檢查,這隻貓患有隱睪症,存在睪丸、陰莖等生殖器官,是隻不折不扣的公貓,而在未經超音波確認前,還一度懷疑「會不會是台灣送錯貓或搞錯資料?」

台灣和美國獸醫師越洋溝通後,證實「SAKURA」是罕見的「雌雄同體貓」,當初幫流浪貓做節育手術的獸醫師詹佩瑾說,她記得這隻貓大約是三歲的「母貓」,到院時沒有明顯的雄性外生殖器,手術確定摘除兩側卵巢與子宮。

美方獸醫在超音波檢查過程,發現小貓體內有子宮也存在睪丸,獸醫嘖嘖稱奇的表示,那就是隻難得一見的「雌雄同體貓」,統計發生機率不到萬分之一。

志工許爾軒說,前年曾發生小狗搭機赴美時,因為毛色外觀長得太像,放錯運輸籠,但很快就發現烏龍;這次「SAKURA」流浪貓到美國找新家,是今年唯一跨海送養的貓咪,不可能錯置。

動物緊急救援小組倪京台表示,十四年來的救援經驗,還未發現過「雌雄同體」的貓狗,更未有跨海認養時,性別錯記的紀錄,因為每隻流浪動物救援後,都會送到獸醫院健康檢查,這次出現母貓變公貓的插曲,讓動物志工打趣「錯把先生當小姐!」

fsj 提到...

2009北縣賞鳥季 周末八里登場

【聯合報╱記者黃福其/板橋報導】2009.11.05

「2009台北縣賞鳥季」7日在八里鄉「北縣永續環境教育中心」前廣場開幕,14日至12月12日每周六,在不同地點都有賞鳥活動,歡迎民眾前往參加。

農業局表示,台北縣有淡水河系水域貫穿全縣,加上人工溼地生態復育有成,鳥類生態相當豐富,這幾年舉辦賞鳥活動,頗受好評。

今年6場賞鳥活動,第一場於7日下午3時在八里永續環教中心開幕,縣府特別向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商借30多件珍貴鳥類標本,讓民眾近距離觀察鳥類色彩繽紛的羽翼及樣貌,並在八里左岸設有3處賞鳥站。

11月14日至12月12日期間的每周六上午9時,依序在板橋435特區、中和圓通寺、樹林鹿角溪、烏來國中小、五股溼地等地安排賞鳥,並有專人導覽解說;29日下午2時在縣政府507會議室還有一場賞鳥講座,邀請台大教授袁孝維講授鳥類的行為觀察。

農業局說,賞鳥活動不需事先報名而且免費,民眾只要在活動前半小時完成報到及分組,就可在活動後憑券兌換精美鳥類貼紙、賞鳥手冊,數量有限,詳洽(02)29603456轉3108 。



◆ 基隆老鷹季 周日帶你賞鳥

【聯合報╱記者邱瑞杰/基隆報導】2009.11.05

基隆市野鳥學會舉辦的「2009老鷹季──與市鳥有約」系列活動,22日連續5個周日都有賞鳥行程,邀請民眾一起欣賞鳥類生態之美。

基隆市野鳥學會理事長楊月姿說,俗稱老鷹的黑鳶是基隆市的市鳥,鳥會十多年來每年都籌辦老鷹季活動。今年老鷹季安排的5處賞鳥地點分別為22日到台北縣金山鄉清水溼地「尋找溼地老鷹」,29日到基隆新山水庫「探訪鸕鶿」,12月6日到基隆外木山「拜訪老鷹的故鄉」,13日到基隆和平廣場「夜賞鶺鴒」,20 日到基隆港邊欣賞老鷹盤旋、覓食的丰采。

鳥會表示,前3場到清水溼地、新山水庫和外木山的賞鳥活動,集合時間是當天上午7時到7時15分,地點在基隆火車站「時鐘正下方」。有興趣的民眾可自備7到10倍望遠鏡、水、餐點、帽子、雨具和公車車資自由參加。

第4場和平廣夜賞鶺鴒活動時間是12月13日下午4時到晚間8時,帶領民眾回味當地的桄榔樹與鶺鴒傳奇;12月20日登場的賞鳶壓軸活動時間是上午9時到下午4時,地點在市民廣場,當天除帶領民眾到基隆港邊欣賞老鷹,還安排互動遊戲,介紹老鷹生態和保育方法。

楊月姿說,基隆市野鳥學會每年年底還會請全省「黑鳶調查員」,普查台灣老鷹主要聚集族群的總數量。10年前全台老鷹可能不到兩百隻,3年前普查發現全台老鷹已成長到289隻,前年302隻,去年291隻,數量很穩定。

fsj 提到...

蜂鷹揪團搗蜂巢 不怕螫

【聯合報╱記者曾懿晴/台北報導】2009.11.07

遭上百隻蜜蜂攻擊,還能生龍活虎戰上兩天!稀有猛禽東方蜂鷹以蜂蛹為主食,會「揪團」輪番攻擊蜂巢,蜂鷹何以不畏蜜蜂螫咬,至今仍是謎團。

林務局自民國九十四年委託台灣猛禽研究會追蹤蜂鷹,近兩年開始拍攝紀錄片。猛禽會攝影師梁皆得表示,觀音山、陽明山、台中霧峰等地都曾出現蜂鷹蹤跡,蜂鷹生性低調,除非覓食或求偶,鮮少暴露蹤跡,研究難度高。

林務局副局長李桃生表示,東方蜂鷹有「千面食蜂鳥」之稱,已列為保育野生動物。因台灣位於東方蜂鷹繁殖、過境及度冬區的交匯地帶,東方蜂鷹在台灣同時有留鳥與候鳥的特殊現象。「若蜂鷹棲地持續減少,可能瀕臨絕種。」

紀錄片中可見到蜂鷹在「蜂如雨下」的況狀下仍直搗蜂巢,負責主力攻擊的蜂鷹累了,另一隻馬上接替攻擊。最後大批蜜蜂傾巢而出,被引誘至遠處,五、六隻守株待兔的蜂鷹一舉奪下蜂巢,飽餐一頓。

梁皆得說,研究發現,蜂鷹不會單槍匹馬到蜂巢取食,每回都是先由一隻蜂鷹在空中盤旋,等待其他蜂鷹到齊後才共同作戰。有時蜂鷹聚集數量不足,大家就解散回家,再次等待「揪團」出動。「但對蜂鷹如何聚集同類,至今仍未知。」

蜂鷹為什麼不怕蜜蜂?梁皆得猜測,可能是蜂鷹頭部有類似蛇的鱗片,蜜蜂難螫,但羽毛看似無異於一般鳥類。蜂鷹並非全然不怕蜜蜂,短暫受到蜜蜂攻擊無妨,但時間不會太長,蜂鷹至蜂巢「騷擾」蜜蜂一陣後,會先飛離「喘口氣」再回來,「要攻下一個蜂巢,往往得歷經數百次攻擊,耗上兩、三天。」

※ 相關報導:

* 為拍蜂鷹紀錄片 被螫13針
http://www.udn.com/2009/11/7/NEWS/NATIONAL/NAT5/5237479.shtml



◆ 千呼萬喚 鸕鶿黑色舞影問世

自由時報 2009.11.07

〔記者吳正庭/金門報導〕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歷時4年、橫跨數千公里拍攝完成的鸕鶿生態紀實影片「黑色舞影」昨天正式發表,30分鐘的動人畫面,第一次對外曝光,引來觀眾驚呼、笑聲。

鸕鶿年年至金門過冬,從剛開始200多隻,到每年將近破萬隻紀錄,儼然成為金門生態觀光要角之一;影片除由廖東坤掌鏡,以最近身的觀察,把鸕鶿和金門的「詩意」做了巧妙的連結。

廖東坤說,整組攝影人馬拉到中國青海、東北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一帶的鸕鶿棲地,並遠至香港、荷蘭、日本進行不同棲地生態的記錄,足跡橫跨數千里。

拍攝過程酸甜苦辣、如人飲水,光是帶著大批器材到中國內地拍攝,就遇到不少困難,尤其進入保護區,中國有關單位的「關切」,耽誤很多時間。

廖東坤說,鸕鶿因為要潛水7、8公尺捕魚,與水絕緣的特性從翅膀延伸到身體,無法像一般鳥類一樣,以腹部溫度抱著孵蛋,而是透過腳蹼「導熱」,用蹼孵蛋也成了一項特色。

「黑色舞影」發表,內政部營建署署長葉世文專程跨海捧場,他表示,金門有獨特的景致,絕不能「台北化」,過去曾花了38小時到秘魯看老鷹,現在冬季到金門就可以欣賞到世界級景觀的鸕鶿季。

金管處表示,拍攝前委託台灣大學生態演化所丁宗蘇教授進行鸕鶿生態基礎調查,並遠赴中國田野調查,長達2年時間,了解鸕鶿在繁殖地的求偶、繁殖、育雛生態,作為拍片的基本資料。



◆ 人類之外 果蝠愛口交 效果「挺」好

【朱立群/台北報導】2009-11-08 中國時報

 只有人類才懂「性」的技術?中國大陸生物學家研究發現,跟人類一樣,蝙蝠做愛也會「口交」,而且母蝠的舌頭就是公蝠最好的威而剛;交配過程中,陰莖有被母蝠舔過的公蝠,勃起性交的時間長度比未被吸舔者多一倍。研究者表示,這是全球第一個「非人類性愛口交」的大規模研究。

 平均而言,有被口交的公蝠勃起達二百四十六秒,而未被口交的陰莖,僅能硬挺一百四十一秒。

 因為主題有趣、富創意,這個研究的論文日前被《公共圖書館》(PLoS One)網路科學期刊刊登,第一作者是廣西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的譚敏,其他學者來自廣東昆蟲學研究所,以及華東師範大學。

 研究者在廣州越秀公園抓了六十隻「印度犬果蝠」,公、母各卅隻,隨機配成卅對關進籠子裡,並在公蝠左腳及母蝠右腳套上金屬環,以方便夜間攝影、觀察。

 實驗期間,研究者發細現,午夜十二點至隔日清晨七點是蝙蝠們熱門的嘿咻時段,統計下來,共有廿對成功完成插入式的性交。調出側錄帶進一步比對,發現其中有十四對出現口交行為,比例高達七成。

 研究者發現,吸不吸、有關係,被吸舔過的公蝠陰莖硬得較持久,插入時間是沒被吸過的一倍。

 研究者無法解釋這些果蝠為何口交,但提出幾點「後見之明」:母蝠口水可當潤滑液,做起來較舒服,以及母蝠吸舔公蝠,等於按摩、刺激陰莖內的勃起組織,讓公蝠硬得更久。

 學界以前只看過猿猴彼此互舔下體、玩遊戲,大陸學者的有趣發現,還真是第一次認真把口交當做動物性愛研究的一環,可幫助人們進一步瞭解動物的行為。



◆ 國寶菱形奴草 今年只長一株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610+112009110700221,00.html

【沈揮勝/南投報導】2009-11-07 中國時報

位在魚池鄉的林試所蓮華池研究中心區內闊葉林地,是全台單一面積物種最多的生物基因庫,百年來已發現十多種全球獨有的植物,其中以質地如晶玉的菱形奴草最稀有珍貴,但不知什麼原因,原本每年會長出上百棵的主群落,今年只冒出一棵。

研究中心主任黃正良表示,減少或消失的原因有可能是氣候改變,或是宿主無法提供充足養分,也可能是地點曝光受到太多干擾。菱形奴草為全寄生植物,長在單刺櫧根部,這個位在穿落雨試區的群落,離林道僅十多公尺,進去造訪、拍照的民眾相當多。

黃正良說,除了上述地點,區內還有另處監測點,生長狀況不錯,但因為該植物實在太過稀少,處境相當危急,地點不宜曝光。明年將有研究團隊專案進駐,除了釐清此特殊植物在生態系的定位外,也將針對區內作全面性清查,如有新群落發現立即列管保護。

菱形奴草由日本中央研究所林業部長金平亮三與林篤輔在蓮華池共同發現,台灣帝國大學植物系山本由松發表。一九二五年登錄,一九四一年日本政府正式公告為天然紀念物,目前在全球其他地區並無發現。(照片詳見原站)



◆ 野生動物保育 將成立救援網

【聯合報╱記者李東憲/集集報導】2009.11.07

「2009 年東亞及東南亞野生動物救援國際研討會」昨天在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閉幕,來自各國及地區的專家學者,簽署「東亞及東南亞野生動物救援網(WARN: Wild Animal Rescue Network )」籌設聲明,將以一年的時間完成籌備並註冊成立。

WARN由籌劃這次研討會的屏東科技大學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裴家騏教授、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湯曉虞主任等單位共同發起。

湯曉虞表示,各國將藉由此救援網,進行實質野生動物保育工作,包括跨國的瀕臨絕種野生動物的保育合作、野生動物疫病調查研究、野生動物救援與研究專業人力培訓與交流,以有目標、有組織方式,推動東亞及東南亞地區野生動物保育工作。



◆ 國家重要濕地 今年總數可望破百

中央社 2009-11-07

內政部營建署表示,延續2007年首度評定75處國家重要濕地,今年再度辦理「2009國家重要濕地評選」,共有29個單位,提出31處推薦濕地,使國內重要濕地總數可能破百。

營建署表示,2007年首度劃定台灣「75處國家重要濕地」,並陸續舉辦第一屆「亞洲濕地大會」,持續執行「濕地保育計畫」,這項保育計畫並獲選為98年國家永續發展行動計畫執行績優獎。

營建署表示,台灣擁有綿密的「濕地網絡」,濕地是重要生態環境關鍵地區,具有提供物種演化、生物棲地,維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功能,也具有經濟生產、保水抑洪、觀光遊憩等經濟價值。

營建署表示,將繼續執行濕地保育、復育及教育計畫,目前正進行「2009年國家重要濕地評選」,接受各界推薦,預定於99年2月2日「世界濕地日」公告發布結果。

營建署表示,今年經各界推薦,共有29個單位,提出31處推薦濕地,分布於14個縣市範圍內,總面積近2萬公頃,達現今75處「國家重要濕地」總面積的四成,也使台灣重要濕地總數可望破百。

營建署表示,營建署在彙集各單位推薦的申請資料後,將由專家學者進行初步審視及諮詢,再提報「內政部國家重要濕地評選小組」,由評選委員進行後續總評會議,相關評選資訊則公布於網站上,http://www.tcd.gov.tw。

fsj 提到...

造林斷了糧?鰲鼓濕地 猛禽恐絕跡

【聯合報╱記者黃煌權/嘉義縣報導】2009.11.09

滅碳政策下政府鼓勵企業造林,但造林卻使得亞洲最大濕地─嘉義鰲鼓濕地的自然生態,起了變化;原在濕地相當活躍的稀有猛禽黑翅鳶、鵟、澤鵟數量變少,鳥類專家憂心這些稀有的保育類猛禽,可能因造林而滅絕。

「造林的確對猛禽覓食有影響」,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孫元勳表示,但就整體的生態而言,森林所能容納的物種比草原或濕地多,對遏止暖化有正面的貢獻,不能說造林是錯的。必須要考慮受到影響的物種是不是真的非常珍貴,這些都需要長期評估。

嘉義縣野鳥學會常務監事陳建樺說,學會調查,五年前,台榶還未造林前,棲息在濕地的黑翅鳶有十多隻,現在剩四隻;同樣狀況,澤鵟由原本十五隻,現在只剩四隻。

他表示,近年來台糖配合林務局在濕地周邊造林,面積三百多公頃,目前林木已長到五公尺高,導致濕地的猛禽無法,獵捕在濕地出沒的老鼠等動物,政府減碳鼓勵造林,未料造成猛禽「斷糧」,影響濕地生態。未來造林要擴充到一千公頃,影響恐怕更加劇。

部分鳥友說:「政府在東石、鰲鼓農場造林一千公頃,不必等到造林結束,猛禽早餓死。」

長期調查、觀察鰲鼓濕地猛禽生態的陳建樺說,東石農場原本是種植稻米的大農場,習性在空中定點觀察的黑翅鳶等猛禽,容易俯瞰、獵捕牠們的食物老鼠。

台糖七年前造林後,種植的木麻黃、白千層、桉樹愈長愈高,目前高度已達五公尺,嚴重影響到猛禽俯瞰、獵捕老鼠的視線,造成食物來源減少,猛禽數量跟著減少。

台糖東石農場主任陳耀祥說,平地造林是政府既定政策,主要是為改善沿海空氣品質及響應節能減碳,如果因此造成猛禽「斷糧」,台糖也很無奈。

小檔案/鰲鼓濕地

鰲鼓濕地位於嘉義東石鄉西北方,屬台糖東石農場,濕地面積約二百七十公頃,是亞洲面積最大的濕地。濕地北側的北港溪出海口,有空軍「水溪靶場」。

每年十月底,各種候鳥陸續來此報到。鳥會統計,棲息在濕地鳥類有二百零三種,主要為雁鴨科,包括鸕鶿、高蹺鴴、大白鷺、蒼鷺、琵嘴鴨、尖尾鴨、赤膀鴨、小水鴨、花嘴鴨、金斑鴴、黃尾鴝、野鴝等。

政府準備將鰲鼓濕地畫為野生動物保護區,同時在東石農場等區設置平地森林公園,面積約一千公頃。



◆ 觀念平台-終結貓狗煉獄

【黃宗慧】2009-11-09 中國時報

上周三,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公布了三年來針對全台三二六個縣市流浪動物收容現況所做的調查報告,更有震撼影片紀錄了各縣市政府如何將流浪犬貓視為「垃圾」,讓數十萬生命經歷著生不生、死不死的痛苦。

在前一天透過新聞稿得知這個消息後,我一方面期望真相的披露能引起重視,透過由民眾寫信給年底各縣市長參選人表達關切,來達到協助監督流浪動物福利政策的效果;但另一方面也不禁擔心,即將公布的煉獄慘狀會不會重演當年反皮草事件的命運|當時血腥照片引起的反感,讓部分人士質疑:動保運動難道沒有「溫柔革命」的方式?而當媒體針對穿皮草的明星名媛一陣窮追猛打後,又有人怪罪動保團體的反皮草控訴只管動物死活,對人不夠仁慈厚道。

這樣的憂心原非杞人憂天。英國文化研究者貝克就曾表示,雖然動保運動要產生效果,經常非得透過一些令人不忍的影像不可,但尺度的拿捏與平衡也是一大挑戰:如何既能揭露動物所遭受的殘酷對待,又不至於因為影像太過恐怖引起不快,導致大眾就此對動保議題卻步,是一件非常艱鉅的工作。他以英國的動保運動為例,指出大眾對於接收殘酷訊息的抗拒,有時甚至會使他們將動保人士視同恐怖份子,儘管恐怖影像的產生原該歸咎那些虐待動物的人,但到頭來控訴虐待事件、讓人們看見了殘酷的動保人士,竟被當成比虐待動物者還要恐怖。

但我顯然是多慮了。因為這種爭議出現的前提,是動保議題要有足夠的新聞曝光率。雖然這次的調查報告圖文並陳地揭露了動保法實施十二年來,大多縣市對流浪動物的處理方式仍如何原地踏步|健康的犬貓自生自滅飢渴而死、殘病的更是被蛆蟲齟咬,在籠中痛苦到「自然」斷氣|但整體而言,各大媒體對這則新聞的報導篇幅都非常有限,更不用說後續討論。

或者有人會想:公立收容所內的虐待問題是政府的責任,一般民眾再怎麼關心也無可奈何。政府在流浪動物的福利政策與管理上的確責無旁貸,但終結貓狗煉獄卻不能空等政府「良心發現」,如果沒有民眾的關切與監督,再多幾個十二年,收容所裡的貓狗慘狀還是一樣無人聞問。

英國防止虐待動物協會為督促政府以犬籍管理來減輕流浪動物問題時,曾有過這麼一句口號:「只有一個生病的國家才會大量撲殺健康的狗」。轉換到台灣,恐怕要改成,只有病入膏肓的政府才會長年坐視流浪動物被當成垃圾處理。調查報告中令人心驚的數據,讓我們不能再假裝貓狗煉獄的場景只是特例,當數量龐大的同伴動物就在身邊受苦時,如果我們只因為沒有親眼目睹或不想看見,就當殘酷不存在,我不知道生命教育還能如何繼續。

抗議政府帶頭虐待流浪動物的聲音不應只來自動保人士,每個不忍見到無辜生命被惡待的人,都必須代牠們提出控訴,唯有如此,終結貓狗煉獄的那一天才有可能到來,不管那一天多麼遙遠。(作者為台大外文系副教授)

fsj 提到...

終止濫殺 臺大校園社區TNR計畫奏效

中央社 2009.11.15

中華民國關懷生命協會協助臺大懷生社,以TNR(Trap捕捉、Neuter絕育、Return放回)方式,有效減少臺大校園及週邊社區流浪貓狗的數量,經驗值得推廣到其他學校及社區。

流浪貓狗可能原本是受寵的家貓或家犬,也可能是從出生就在外流浪,多半因髒臭,有些甚至有攻擊性,不討人喜歡。

由於大學校園多半採開放式,是流浪貓狗喜歡出沒的地點,臺大以往也採取最快速的方法─通知捕狗大隊捕捉,但卻愈捉愈多。

5年前,一對姐妹流浪狗「荷包蛋」及「胖黃」以臺大校園為家,學校曾試著請捕狗隊抓狗,但從未成功過。臺大懷生社觀察,「荷包蛋」聰明又機警,「胖黃」較不靈光,但總跟著「荷包蛋」行動。捕狗隊第一次補捉失敗後,兩隻狗的防禦心又更強,捕狗隊的人還未下車,兩隻狗早就逃之夭夭。

臺大懷生社前社長郭璇說,5年來,兩隻姐妹流浪狗每年都受孕生小狗,製造更多流浪狗。而補狗隊補捉到的都是小狗,對兩隻流浪狗一點辦法也沒有,只能任這兩隻狗繼續在校園內繁殖下一代。

在中華民國關懷生命協會協助下,懷生社採用TNR方式解決問題。「荷包蛋」及「胖黃」被列為TNR的第1個對象,在誘捕第10次失敗後,一度讓學生們感到無奈,後來因發現「荷包蛋」在水溝內懷孕生子,學生在母狗外出找食物時,將出生的小狗放入誘捕籠,母狗進入誘捕籠找小狗時,才成功被「逮捕」。

實施TNR的主要目的,是以人道方式讓流浪貓狗不要再製造下一代,完成絕育後就會放回原本生活地區。

為方便辨識,做絕育手術時,順便在耳朵剪一小缺角。臺大校園面積廣大,在校園內的流浪貓狗分布在好幾個區域,各有各的地盤。學生會記錄貓狗的出入習性,並選擇適當時機誘捕,有時要拂曉出擊,有時得暗夜行動,幾乎很少是一次就成功,通常流浪貓比流浪狗容易誘捕,但數量也較多。

有些流浪狗相當聰明,捕捉行動有如人與犬的鬥智大賽。有一次,學生在學校一處工地發現還未絕育的流浪狗「瘦黑」,事先將工地週遭全部圍住,但仍撲了個空,後來發現「瘦黑」挖地洞逃走了。

懷生社成員說,TNR強調尊重生命,在捕捉方式上使用不會傷害動物的器具,優先用誘捕籠,讓流浪動物為了吃食物自動入籠;對不進籠的流浪狗,有時輔佐麻醉吹箭,但不是每隻流浪狗都適用,有些流浪狗閃躲的速度比人類追趕還快。

TNR在歐美推行已久,但在台灣還是很新的觀念,臺大懷生社不只對校園內的流浪貓狗做TNR,還到學校週遭社區和社區志工一起推廣,現在無論校園或週遭社區的流浪狗約有一半完成結紮,數量穩定控制。

臺大總務處每個月也記錄校園發現的流浪貓狗及TNR的數量,近2年來,校園內流浪貓狗的數量漸趨穩定,臺大懷生社還將TNR工作範圍延伸到校園周邊。

臺大總務處事務組還特別在網頁上,公布「臺灣大學校園流浪動物管理做法」,以及每個月校園及週邊做TNR的流浪貓狗數量,除有助學校教職員生了解臺大解決校園流浪貓狗的做法,也希望嘉惠遇到同樣問題的學校。

不過,不是人人都可接受這樣的觀念,其中,對流浪動物成見已深的人,根本不願去了解TNR的理念,只要求將眼前的流浪貓狗帶走。所幸,臺大附近居民很多是軍公教人員,大多能認同TNR的理念,也有不少熱心民眾協助誘捕。有民眾說,維持環境清潔和環保,與尊重動物生命應可並行不悖。

也有一些超級有愛心的人,為不忍動物流浪在外,盡力收養。中華民國關懷生命協會前理事長林雅哲,說,有一位老婆婆的想法很單純,她認為流浪貓狗很可憐,盡一切可能收養,目前收養400隻,已到她收容的極限;但除提供被收養的狗食外,牠們居住的空間卻很狹小,境遇比在外流浪還悲慘,有如另一種虐待。

林雅哲也是協助臺大懷生社推廣TNR的指導老師,他認為,TNR在台灣不普及,是因為多數人不了解。依據保守估計,台灣目前約有16萬隻流浪狗。

他說,撲殺流浪動物看似解決問題,卻只是暫時性,因為捕捉流浪動物的人力有限,未被捕捉到的流浪動物會繼續在外繁殖,即使一個地區的流浪狗被捉完,一段時間後,其他的流浪狗又會進入占據地盤。

因此,林雅哲相信,臺大的TNR經驗如果能推廣到更多學校社區,台灣就不會有無止境的流浪貓狗問題。

另一方面,林雅哲也提出TNR下一步的「社區共生」觀念,也就是思考如何讓民眾接受流浪動物的存在,「讓人類與動物彼此的生存權都受到尊重」。

有些愛心人士希望社會大眾對流浪動物要有愛心,林雅哲認為,愛心不應只是一種口號,應該提倡把流浪狗當作路人一樣,在沒有騷擾或攻擊任何人的狀況下,都要尊重牠們基本的生存權利。



◆ 防堵犬瘟熱 寵物禁入太魯閣

自由時報 2009.11.15

違者罰3千 雪霸明年也將跟進

〔記者鍾麗華/台北報導〕民眾不能隨便帶寵物進入國家公園了,繼玉山國家公園後,太魯閣月底前就要禁止民眾攜帶寵物進入生態保護區、史蹟保存區及特別景觀區,否則將罰三千元,雪霸明年初也將跟進。

營建署表示,主要是擔心犬瘟熱傳染到野生動物身上。但學者說,犬瘟熱各地都可能發生,陽明山、墾丁也有類似問題,應一併禁止。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保育課技士朱何宗表示,動物感染犬瘟熱嚴重會致死,去年調查區內包括黃鼠狼、棕簑貓等三十一隻野生食肉目動物,結果犬瘟熱陽性率達二十五.八%,從病毒序列分析,證實與犬隻為同一株病毒,也就是野生動物身上的犬瘟熱是從狗傳染而來的。

三大區域列禁區 貓犬鼠兔止步

保育課長陳俊山解釋,禁止範圍包括生態保護區、史蹟保存區及特別景觀區,但是公路沿線除外,因此熱門景點包括九曲洞、燕子口、天祥、長春祠仍然可以帶寵物,不過還是會勸導民眾,最好不要攜帶;至於登山客較多的奇萊步道、南湖高山步道、白楊步道等則在禁止之列。所謂的寵物,不僅指犬隻,也包括貓、鼠、兔等所有寵物。

營建署國家公園組簡任技正歐正興表示,目前僅高山型的國家公園才公告禁止帶寵物,陽明山、墾丁因鄰近都會區,如禁止恐有困難,事實上,在民眾申請進入核心保育區時,都會勸導不要帶寵物。

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裴家騏指出,過去屏科大野生動物收容中心接獲野生動物死亡個案,死因多不明,直到三年前,才朝犬瘟熱研究,證實犬瘟熱對野生動物威脅。

在人為活動頻繁的高雄寶來山區,也發現近四成野生動物感染犬瘟熱,陽明山、墾丁一樣有食肉目動物,也應該小心。為野生動物健康,國家公園保育區都應禁帶寵物。

平常喜歡帶狗登山的台灣四季溯溪協會理事長張達宏說,既有禁令,未來只好帶狗到其他地方。不過,他也質疑,如真擔心狗病傳染到野生動物身上,國家公園內原住民社區為什麼可以養狗?人身上的病毒、製造的垃圾、造成的環境破壞,難道會比狗少嗎?他建議,狗在健康檢查後,確定沒有問題,應放寬入山規定。

※ 相關報導︰

* 犬瘟熱好發冬季 致死率8成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nov/15/today-life1-2.htm



◆ 藍委提案 寵物入籠可上捷運

中央社 2009.11.15

「捷運車箱,寵物止步」,對於許多飼養寵物的民眾而言,捷運是最遙遠的距離。國民黨籍立委趙麗雲提案修改大眾捷運法,放寬民眾可將「關入籠內」的動物攜帶進入站區及車箱。

趙麗雲今天表示,現今民眾多以家人看待寵物,同居共食、同進同出,已成為生活常態;繼高鐵、台鐵先後放寬寵物上車的規定後,捷運若還限制飼主與寵物共乘,等同剝奪飼主的交通權益。

她指出,現行大眾捷運法規定未經許可攜帶動物進入站區或車輛內,會被處以罰鍰新台幣1500元以上7500元以下,但仍有民眾將寵物裝入隨身行李袋,若寵物自行脫離行李袋,反有影響乘車品質之虞。

趙麗雲提案修正大眾捷運法,明確規範民眾搭乘捷運可攜帶關入籠內的動物,避免動物傷人情形。

fsj 提到...

貓狗餓成白骨 104留置所關閉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5257236.shtml

【聯合報╱記者曾懿晴/台北報導】2009.11.18

「流浪貓狗不是垃圾!」昨天有超過卅個動保團體前往行政院為流浪貓狗請命,呼籲政府正視貓狗被殘酷捕捉、留置致死的問題。農委會昨天即要求關閉全台一百零四處動物留置所,捕獲的流浪貓狗,將直接送設備較好的收容所。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歷經三年調查,發現流浪貓狗留置所如同「動物煉獄」,不僅環境髒亂不堪,食物與糞便混合下肚,甚至連一滴水都沒有,景況悽慘駭人。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統計,過去十年全台共捕獲九十萬隻流浪貓狗,七天安置期過後,因無人領養而安樂死的貓狗就多達六十五萬隻。研究會主任陳玉敏表示,許多貓狗還沒送至收容所,就已在留置所活活餓死。

「動物留置所的環境比納粹集中營還糟!」立委田秋堇認為,被清潔隊抓到的流浪貓狗形同「活的垃圾」,集中營至少有水可喝,留置所卻放任貓狗餓成白骨,相當不人道。

行政院政務委員梁啟源表示,今年年底將邀集各縣市首長開會,要求流浪犬貓管理回歸給動保專責單位,而非再由清潔隊負責,未來也將研擬成立專責的動保處。

動物保護專線 啟用

動物保護申訴專線昨天也正式啟用,農委會表示,民眾若發現動物遭受虐待,可撥動物保護專線申訴,電話:○八○○二三一五三二。(影音詳見原站)



◆ 取代捕犬隊 動物救援隊募新血

【聯合報╱記者邱瓊玉/台北報導】2009.11.18

台北市政府產發局動物衛生檢驗所將成立全國第一支動物救援隊,今年底預計招收十二名隊員,明年一月上路。動檢所表示,有別於捕犬隊,救援隊工作將由「動物捕捉、撲殺」轉型為「動物救援、收容、稽查取締」。

動檢所長嚴一峰表示,流浪動物捕捉本屬於環保捕犬大隊的職責,但外界認為捕犬隊用繩圈捕狗太殘忍,救援隊會將動物視為跟人一樣,手法、設備上更人性化。

嚴一峰說,未來每台車都將配置「狗狗擔架」,誘捕到的流浪貓狗若有傷,便可將動物送至簽約的五家動物保護醫院,無傷則送往流浪之家;民眾若遇到街頭上有受傷的貓狗,也可通知動物救援隊。

動物救援隊將採集中派遣出勤,車上還配有GPS系統,兩班制執勤,於指定地點到勤;周六、周日輪班,上班時間由早上六時到晚間十時,晚間十時以後由消防局承接。

嚴一峰表示,動物救援隊員沒有性別、年齡限制,高中職以上即可報考,月薪兩萬五千元,可網路或書面報名。應試方式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為本月廿四日的資格審查,廿六日則在動檢所「動物之家」進行第二階段的面試與實測。

嚴一峰說,實測時要有三點五噸手排車路考、提著五公斤重動物運輸籠跑步五十公尺的體能測試;現場還會有流浪貓狗、裝了蛇的捕蛇籠等,測驗與動物的互動。

未來隊員任用後也將進行八十小時的職前訓練,訓練課程包括犬貓行為、品種辨識等;此外,也將招聘八名「動物救援檢查員」。

fsj 提到...

野鳥生態影展 180幅巨照展出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2009.11.19

本周六起在信義計畫區新光三越A9館9樓,有一場「台灣野鳥生態攝影展」,展出作品以台灣特有種及特有亞種野鳥為主,並搭配稀有的過境鳥和迷鳥,共展出180幅40吋巨幅照片,是國內規模最大的野鳥生態攝影展。

主辦單位表示,這次展出的攝影作品中,不乏瀕臨絕種和數量減少的珍稀鳥種,像是台灣特有種、羽色艷麗華美的藍腹鷴。還有自己不築巢,總是產卵在其他鳥種鳥巢內,由其他鳥類代孵育幼鳥的中杜鵑等。

這次的展出作品中,就有個頭嬌小灰頭鷦鶯,餵食體形碩大的中杜鵑幼鳥的照片,形成「小鳥餵大鳥」的有趣畫面,也藉由珍貴的野鳥照片,讓民眾更了解各種鳥類習性、生態。這項展覽將從本月21日起,展出至12月20日。



◆ 失蹤73年 台灣特有「武威山茶」找到

【聯合報╱記者喻文玟╱台中市報導】2009.11.19

消失七十三年的台灣特有種「武威山茶」,五年前被登山客發現,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復育下,已有六十多株樹苗,未來將移種原生長地的屏東山區。

科博館推出「福爾摩沙自然史:植物篇特展」,推出長成兩公尺高的「武威山茶」,因為稀有成為焦點,展期至明年五月。

策展人、科博館植物學組研究員楊宗愈說,「武威山茶」一九三一年由日籍學者佐佐木舜一發現、命名,它是台灣特有種植物,全世界只生長在台灣一千公尺以下的低海拔山區,屏東最多。

台大生態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謝長富說,佐佐木舜一發現後,只在「台灣博物學會報」以文字記載,沒有圖案和標本;後來的學者對於「武威山茶」的樣貌非常困惑,因山林開墾,幾乎絕跡。

二○○三年,有登山客在屏東來義山區發現,台大植物系師生採集,根據歷史記載比對,確認是「武威山茶」;當時僅發現兩株,趕緊移植到溫室復育。

謝長富說,當時日籍學者將它歸為「山茶屬」,屏東的原住民曾採收飲用;但根據分類學比對,較接近「烏皮茶屬」,枝條烏黑、脆弱,所以重新命名為「武威山烏皮茶」。

「武威山烏皮茶」花朵嬌小,花蕊鮮黃,展場有花朵的標本。日本東京大學學者、高知縣牧野植物園的園長小山鐵夫昨天都到科博館看復育成果,也展出當年日籍學者來台的許可令,還有各類珍貴的植物標本。

fsj 提到...

寵物魚變「魚斯拉」 威脅北美河流生態

中央社 2009.11.24

鱧魚在亞洲是常見食用魚,近年被當成寵物魚引入美國,但因部份飼主棄養任意放生,對北美河流生態造成嚴重威脅,甚至讓鱧魚被冠上「魚斯拉」的恐怖封號。

鱧魚(Snakehead fish)源於中國,又稱蛇頭魚。近年來它在美國媒體上可說是惡名昭彰,「國家地理頻道」(National Geographic)節目甚至拿「酷斯拉」一詞做文章,把嚴重侵略北美河流生態的鱧魚冠上「魚斯拉」(Fishzilla)的可怕綽號。

原本被引入美國當做寵物魚或觀賞魚的鱧魚,遭到部份飼主丟棄到河裏之後,大量掠食當地魚類等生物,嚴重破壞生態平衡。

據美國農業部資料,鱧魚最早入侵美國河流的書面紀錄是2002年。當時馬里蘭州發現了一隻烏鱧(Northern Snakehead),又稱北方蛇頭魚。

直到今天,美國東部沿岸從麻薩諸塞州、紐約州、賓州、北卡羅來納州一直到佛羅里達州,都證實有烏鱧在河流出沒。靠近芝加哥的密西根湖及遠在美國西岸的加州銀木湖(Silverwood Lake),也都證實有烏鱧的出現。

某些飼主非法棄養正是導致如今鱧魚嚴重威脅河川生態平衡的主因,使得美國各地政府環保機關對於鱧魚飼主特別「關照」,今年稍早還因此引發一名紐約州的鱧魚飼主嚴重抗議的風波。

迪維爾索(Chris Deverso)在家中魚缸裏養一隻叫「洛基」(Rocky)的鱧魚有11年,不只當寵物,也當成家庭成員之一。

紐約州政府基於保護當地生態平衡的前提,加上某些資訊有落差,竟對迪維爾索發出通知,下令這隻鱧魚因為有危險之虞所以必須「處死」,引發迪維爾索與某些生態保育人士嚴重抗議。

經過不斷協調,主管機關最後同意讓迪維爾索以「觀賞或教育類魚隻用途」的名義申請危險魚類飼養執照,申請費用高達500美元。

他在YouTube短片上說,500美元是不小數目,但不管是為了自己所養的狗、貓或魚,他都願意盡一切力量去保護寵物的生命,「覺得自己的奮鬥是有重要意義的,完全不覺得是浪費錢或浪費時間。」

由於鱧魚數量有日益增加的趨勢,不少釣客一不小心就會釣到鱧魚,為此,維吉尼亞州主管機關便對喜歡釣魚的民眾做出「如果釣到鱧魚該如何處理?」的明確說明,那就是要釣客直接把魚殺了,「千萬不要把魚放回河中。」

fsj 提到...

開槍打鱷魚 小護士煞到

【聯合報╱記者莊亞築/高雄報導】2009.11.25

「我的媒人是壽山動物園的鱷魚!」鼓山派出所員警陳福一2年前為搶救動物園組長張博宇的斷臂,開槍打鱷魚,射擊時的英姿透過電視轉播,煞到一名護士,兩人熱戀半年後結婚,還生了小孩,讓陳福一直說,「緣分真的很奇妙。」

96年4月11日,壽山動物園組長張博宇為鱷魚治病時,意外被咬斷左前臂,鱷魚含著手臂不放,員警陳福一只好對著鱷魚頸脖部位連開兩槍,鱷魚在第二槍後張口甩出張博宇的斷臂。

陳福一說,當時開槍後各界議論紛紛,有人支持,也有不少保育團體打電話來抗議,還好最後鱷魚沒事,當晚他值班時接電話接到手軟,其中一通就是他未來老婆打來的,表示想要認識他。

陳福一表示,妻子當時在醫院擔任婦產科護士,看到電視轉播他對鱷魚開槍,「覺得姿勢很帥」,託人打聽到派出所電話,主動來電鼓勵他,兩人相談甚歡,常通電話,妻子之後更不時送點心到派出所慰勞他,不少同事也吃到愛心消夜,紛紛鼓勵陳福一要勇敢追求,「這麼好的女孩趕快把她娶回家。」

陳福一說,妻子小他四歲,兩人見面後就開始交往,半年後結婚,兒子已1歲8個月大了,妻子為照顧孩子辭掉工作,「真沒想到打隻鱷魚居然讓我娶了個老婆回家。」

陳福一表示,等兒子再大一點,要帶他去動物園走走,看那隻鱷魚還在不在,告訴兒子「鱷魚就是爸爸媽媽的媒人,」他說,妻子氣質好,講話語氣很溫柔,很感謝老天爺安排這段緣分,讓他看待人生有新觀念,「一切事情隨緣就好。」



◆ 最大殺生祭!尼泊爾屠殺30萬隻動物掀譴責

自由時報 2009.11.25

〔編譯魏國金/綜合二十四日外電報導〕近百萬名印度教信徒二十四日湧入尼泊爾的巴里亞普爾村,見證超過三十萬隻動物屠殺獻祭給權力女神嘉蒂麥(Gadhimai),這場全球規模最大的殺生祭典引發國際抨擊。

全球規模最大殺生祭典

許多信徒從印度長途跋涉,前來參加兩天的嘉蒂麥慶典,該慶典每五年舉行一次。當嘉蒂麥神廟祭司長塔魯獻上兩隻野鼠、兩隻鴿子、一隻公雞、一頭羔羊與豬,揭開慶典後,信徒高呼「嘉蒂麥萬歲!」緊接著兩百五十名屠夫開始集體宰殺兩萬頭水牛;之後超過三十萬的鳥禽、山羊與綿羊將遭犧牲。理髮師塔庫爾付費台幣約九十七元才取得慶典工作證,他說︰「我沒有賺錢,我相信這將帶給我救贖。」

雖然動保團體敦促當局出面制止,但尼國政府以這是宗教傳統為由,拒絕干預。神廟周邊並部署有武裝警察,以防爆發衝突。

動保團體訴求引起印度知名動保人士瑪妮卡.甘地與法國影星碧姬.芭杜的聲援,碧姬.芭杜本月致函尼國總統亞達夫,要求他制止。

fsj 提到...

紐約2高中生 發現新種蟑螂

【聯合報╱編譯夏嘉玲/法新社紐約23日電】2009.12.25

美國紐約出現新種蟑螂。兩名紐約高中生發現一種新蟑螂,經紐約洛克斐勒大學研究人員確認其基因迥異於普通蟑螂,足以成為不同於蟑螂的新物種。

專精基因體學(genomics)和DNA(去氧核醣核酸)條碼的洛克斐勒大學教授史托寇指出,這種蟑螂的基因已起了變化,「同種生物間的基因差異不會超過1%,但這種貌似蟑螂的生物和其他蟑螂基因差異性達4%,因此成為一種新種蟑螂。」

這種新種蟑螂是史托寇指導研究的兩名紐約高中生發現的。17歲的布蘭達‧譚(音譯)和18歲的麥特‧寇斯特於去年11月到今年3月間,從紐約的公寓、商家和街道收集了217種生物進行研究,從超市販賣的食物、水果盒找到的昆蟲屍體、羽毛撢子的羽毛、乾燥糞便和蟑螂蒐集樣本,再用「生命條碼資料庫和基因銀行」(Barcode of Life Database and GenBank)比對DNA序列。

這些樣本一共包含95種物種,這種新蟑螂是其中最大的發現。這兩名高中生指出,這種新蟑螂「外貌像美洲蟑螂,但基因和資料庫中其他美洲蟑螂都不同」。

這項研究還發現,紐約市面上多達16%的食品標籤都有誤,包括牛奶乳酪標示成羊奶乳酪,可能引發過敏症狀、匙吻鱘(paddlefish)卵標示成鱘魚魚子醬。

其他出乎意料的發現還包括:羽毛撢子的羽毛居然有鴕鳥的DNA;以及狗餅乾驗出美洲野牛的DNA。



◆ 基因解密 丹麥擬培育完美耶誕樹

【聯合報╱編譯夏嘉玲/報導】2009.12.26

許多人為了物色合適的耶誕樹,在耶誕節前甚至花好幾星期尋尋覓覓。

為了解決這個頭痛問題,耶誕樹出口大國丹麥的科學家已率先著手破解針葉樹的基因圖譜,希望藉由基因篩選方式栽培出最完美的耶誕樹。

德國《明鏡周刊》報導,丹麥研究人員殷格瓦爾松的研究團隊獲某基金會提供700萬歐元經費,正努力解開針葉樹的基因密碼,一旦成功,將是繼白楊樹(balsam poplar)之後,世上第二種基因解密的樹。

殷格瓦爾松指出,針葉樹雖只有12個染色體,基因資料卻是有46個染色體的人類7倍之多,以致還沒有人下手破解針葉樹基因圖譜。

他說,針葉樹在現代歐洲和北美至少已存在3億年,而且不太受氣候變遷或天災影響,環境適應力極強,「可能從一開始基因就有奇特之處」。

德國「林木遺傳育種研究院」(Institute for Forest Genetics and Forest Tree Breeding)研究人員弗拉頓指出,氣候變遷快到樹木的基因來不及應變,目前可能是地球史上頭一回。如果能發現是哪些基因特性幫助植物適應氣候,就可培育出有這些優點的樹木。

丹麥生物學家芬德指出,耶誕樹最重要的是樹形漂亮,能耐嚴寒,且針葉少些較好。

目前丹麥林場符合這些標準的耶誕樹僅約15%,芬德有信心經過基因改良,良率可提高到60%。

丹麥是世上最大耶誕樹出口國,每年約向鄰國輸出1,000萬棵。



◆ 印度鄉野傳奇:一少年輪迴轉世同一家庭5次

中央社 2009.12.26

印度教徒信奉輪迴,相信人死投胎,在世間不斷輪迴轉世,類似傳聞也常見報端,今天又據說一名少年日前遇車禍死亡前,曾以蒼蠅、蜜蜂和蛇的形體,在同一家庭轉世了五次。

印度報紙「亞洲年代」(Asian Age)今天報導說,在位於首都新德里東南方約150公里的北方省(UttarPradesh)卡斯甘吉(Kasganj)地區,16歲少年阿杰(Ajay )在本週稍早遭遇車禍死亡後,留下了許多令人嘖嘖稱奇的輪迴轉世故事。

報導引述阿杰祖母蘭姆貝蒂(Rambeti)的話說,阿杰生前在很小的時候,就曾向家人表示,從公元1984年至1993年,他在這個家庭轉世了五次。

蘭姆貝蒂說:「剛開始,我們都認為他在瞎編故事,但隨著他的長大,他仍然堅持同一說法,並且指出自己第一次投胎轉世到這個家庭,是在1984出生,成為我的兒子。」

但當阿杰長大到六歲時,一名鄰居婦女因長期不孕,膝下無子,心生忌恨,在印度鄉間常見的白糖塊甜點中下毒,毒死了阿杰。蘭姆貝蒂表示,這件少有外人知道的事情,阿杰竟然敘述得相當詳細,讓全家大吃一驚。

報導說,阿杰也向家人表示,自己被毒死後,又先後以蒼蠅、蜜蜂和蛇的形體轉世到這個家庭。據蘭姆貝蒂回憶說:「阿杰說得沒有錯,在1991年,確實有一條蛇在庭院裡出現,但被我婆婆打死。」

阿杰隨後又投胎成為蘭姆貝蒂女兒的兒子。但在兩週歲時又似乎巧合的吞食白糖塊而噎死。在1993年,阿杰再次投胎轉世成為蘭姆貝蒂媳婦的兒子,直到本週稍早遭遇車禍死亡。

蘭姆貝蒂表示,家人曾帶著阿杰訪遍鄰近寺廟和巫醫求助,希望瞭解阿杰是否有過多的幻想。她說,但無論如何,仍在哀痛阿杰日前車禍過世的家人,現在都在揣測阿杰會再以何種的形體轉世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