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04

中美掩星計畫:太陽系外圍不如預期擁擠

◆ 中美掩星計畫研究登上天文物理通訊

中央社 2008/10/03

(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2008年10月 3日電)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今天召開記者會表示,由國科會與中央研究院資助研究的中美掩星計畫研究發現,太陽系外圍天體的數量,沒有某些理論估計來得多,已刊登在今 (2008) 年10月1日出刊的國際期刊「天文物理通訊」。

中美掩星計畫(Taiwanese-American OccultationSurvey,TAOS)為由中央研究院、中央大學與美國勞倫斯利物摩國家實驗室、哈佛史密松天文物理中心、NASAAmes研究中心、加大柏克萊分校、韓國研世大學等共同合作的計畫。

此計畫利用背景恆星被古柏帶天體(Kupier BeltObjects,KBOs)遮掩時發生的亮度變化,估計這類由冰塊及塵埃組成的小型天體數量。

TAOS團隊成員、中央大學天文所博士生張智威說,此研究在鹿林天文台架設三台TAOS廣角望遠鏡(口徑50cm,使用2kx2k CCD相機),每晚進行全自動觀測,以每秒5次的取樣頻率,同時監測近千顆恆星的光度變化。另一成員補充,此觀測占全天空10萬分之1。

他指出,自2005年開始收集資料,今年取得第一批統計結果,共分析超過70億筆恆星亮度數據,結果沒有偵測到任何掩星事件,顯示太陽系外圍天體的數量,沒有某些理論估計來得多,對於太陽系形成與早期演化提供重要線索。此論文已刊登在今 (2008) 年10月 1日出刊的國際期刊「天文物理通訊」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TAOS團隊並說,此計畫第二代於 5年後,至夏威夷架設三台口徑1.3米的望遠鏡,擴大觀測範圍。



◆ 太陽系外天體數 比預期少數十倍

李宗祐/台北報導 2008.10.04 中國時報

太陽系外圍並不像天文科學家原先預測的那麼擁擠!由台美合作的「中美掩星計畫」研究團隊觀測評估,太陽系外圍的天體數量僅天文學過去推估的百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對太陽系的形成與早期演化提供重要線索。研究成果也已刊登在本月出版的《天文物理通訊》期刊。

國際知名天文學者、中央大學副校長葉永烜指出,太陽外圍天體數量不如天文學者原先預期的那麼多,「讓人感慨我們對於古柏帶、甚至是太陽系形成的一無所知。」這項研究發現是由「中美掩星計畫」(TAOS)在玉山國家公園內的鹿林天文台,設置的三座五十公分口徑望遠鏡,監測近千顆恆星光度變化的分析結果。

值得注意的是,參與這項計畫的研究團隊成員,包括中央大學、中央研究院、美國哈佛大學和瑩倫斯利物摩國家實驗室,以及韓國延世大學等國共廿四位學者,中大天文研究所博士班七年級張智威因負責撰寫電腦程式,分析七十億筆觀測資料,掛名研究論文的第一作者。

張智威表示,TAOS觀測研究的天體位於太陽系外圍,被喻為彗星貯藏庫的古柏帶,利用掩星技術觀測太陽系外圍,直徑僅一公里的小型天體,在地球現有的最大型望遠鏡也無法看到這麼小天體的情形下,TAOS為全球目前唯一能夠有系統研究太陽系小型天體的計畫。

中大天文所教授陳文屏指出,掩星技術是利用TAOS廣角望遠鏡監測遙遠的恆星光度變化,若有小型天體從恆星與地球之間穿越而過,恆星星光就會短暫消失,研究團隊即可據此估計太陽系外圍的小型天體數量。這次發表的論文是研究團隊根據TAOS建置的三座望遠鏡在二○○五年二月啟用以後,第一批(累積到二○○六年底)觀測資料的分析結果。

讓研究團隊訝異的是,在接近二年、監測近千顆恆星,高達近七十億筆觀測點資料中,竟然沒有偵測到任何掩星事件發生。張智威強調,這樣的結果顯示,太陽系外圍的天體數量並沒有天文學家過去所預期的那麼多。但張智威解釋,「零偵測」並不代表太陽系外圍完全沒有小型天體,就如同「毒奶粉事件」的「零檢測」,並不代表完全沒有三聚氰胺。

研究團隊以統計學模式還原「零偵測」在天體所代表的數量意義,發現太陽系外圍的天體數僅有天文學家過去預期的百分之一到十分之一,每個平方度(相當於一個月亮所佔的天域)天體數量最多為一億個,遠低於天文學家過去推估的十億到一百億個。

※ 相關報導:

* TAOS project
http://taos.asiaa.sinica.edu.tw/

* What happened to the Kuiper Belt's smallest objects? - New Scientist Space
http://space.newscientist.com/article/dn14858

* First Results from the Taiwanese-American Occultation Survey (TAOS)
http://www.journals.uchicago.edu/doi/abs/10.1086/592741

Z.-W. Zhang, F. B. Bianco, M. J. Lehner, N. K. Coehlo,
J.-H. Wang, S. Mondal, C. Alcock, T. Axelrod, Y.-I. Byun,
W. P. Chen, K. H. Cook, R. Dave, I. de Pater, R. Porrata,
D.-W. Kim, S.-K. King, T. Lee, H.-C. Lin, J. J. Lissauer,
S. L. Marshall, P. Protopapas, J. A. Rice, M. E. Schwamb,
S.-Y. Wang, and C.-Y. Wen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685:L157–L160, 2008 October 1
doi: 10.1086/592741
航海家 2 號發現太陽系外型「凹陷」
太陽系在銀河平面間的「反彈」終結了恐龍?(更新)
某太陽系形成理論 太陽角色受質疑

Deep Impact 拍攝地球藉此尋找外星世界
地幔最底層發現意料之外的物質特性
NASA 的骯髒祕密:月球塵埃
鳳凰號「瞧見」下雪 土壤指出液態過往

天文學家發現彗星起源缺少的一環
天文學家看見黑洞的邊緣
清大率先捕捉恆星爆炸瞬間 登Nature期刊
成大「看透」閃電精靈全球分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