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首度說「中華民國不是國家」
【聯合報╱華盛頓特派員張宗智/三十日電】 2007.09.01
繼美國副國務卿奈葛彭表示反對台灣加入聯合國的「概念」,並指入聯公投是「朝宣布台獨的一步」後,白宮資深官員韋德寧卅日進一步說,台灣或中華民國目前在國際社會都不是國家,美國政府也認為中華民國是「未決定的議題」。
這是前美國國務卿鮑爾在受訪時說「台灣不是一個國家」後,美國政府首度把台灣或中華民國都定位為「非國家」。
美國總統布希下周一將出訪澳洲雪梨,參加亞太經合會(APEC)非正式領袖會議,並訂九月六日與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會談。
白宮國安會亞洲事務資深主任韋德寧在白宮簡報會回答記者詢問時表示,他保證胡錦濤會向布希提台灣問題,兩人也會討論台灣入聯公投問題。
韋德寧針對陳水扁總統的入聯公投問題強調,加入聯合國需要以國家為會員身分,「台灣或中華民國此刻在國際社會中都不是一個國家」。
韋德寧並說:「美國政府的立場就是ROC,Republic of China(中華民國)是個『未決定的議題』(an issue undecided),它(中華民國)這項議題許多年來都被擱著未定。」
韋德寧並點名民進黨說,美國發現民進黨(以台灣名義入聯)推動公投的作法,有點令人「困惑(perplexing)」。他說,由於台灣在目前情況下根本無法加入聯合國,推動入聯也只會增加兩岸關係的緊張,所以推動這個公投有何用處?美國認為毫無必要。
韋德寧說,布希將向胡錦濤解釋美國的立場,胡錦濤總是要美國再次承諾美中三項聯合公報及美國長期的「一個中國」政策,「我很確定布希總統會願意向他重申」。
韋德寧說,美國也希望北京能在出面接觸台灣合法選出的領導人上多做一些;一旦台灣舉行選舉,北京就能多做一些,出面接觸那些領導人。
◆ 美:台灣、ROC不是國家
劉屏/華盛頓八月卅一日電 中國時報 2007.09.01
白宮國家安全會議亞洲部門資深主任韋德寧卅日表示,在聯合國這個議題上,台灣或中華民國在國際社會上並不是國家。他直言預告,在亞太經濟合作會議高峰會上,美國總統布希與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會談時,必然會談上述議題。
韋德寧表示,民進黨推入聯公投,令美國不解,因為在現實環境下,台灣無法加入聯合國,這樣的公投有什麼用呢?只會升高台海兩岸緊張,所以美國認為沒有必要。
韋德寧表示,他確定,布、胡會面時會提到這個議題,屆時布希會說明美國立場。「胡錦濤常常要求美國重申三個公報以及我們的一個中國政策,我確定(布希)總統會依從他的要求」。
不過,韋德寧同時強調,美國也要求中共設法降低台海緊張,「例如中國針對台灣而大規模建軍,令人非常憂心」。
他說,美國不願看到北京當局考慮動武或威脅要動武,而是願意看到北京當局更努力的與台灣民選領導階層接觸。「我們希望,比方說,一旦台灣的(總統)選舉過後,北京會更努力設法與那些領導人接觸」。
美國總統布希即將前往澳洲雪梨參加亞太經濟合作會議高峰會,韋德寧為此在白宮向媒體簡報。其間有人問,布希與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會談時,是否會談及台灣,尤其是陳水扁總統推動的「以台灣之名申請加入聯合國公民投票」。
韋德寧回答說,舉凡這種會面,中方幾乎必提台灣,這次也不會例外。至於台灣的入聯公投,韋德寧說,副國務卿尼格羅龐提剛在周一「非常清楚的表達了美國立場」。韋德寧說,美國多方支持台灣,包括支持台灣加入亞太經濟合作會議、協助台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等。「然而,聯合國會員必須具備國家資格。在這一點上,台灣或者中華民國不是國際社會的國家」。
他接著說,美國政府的立場是:「中華民國是一尚未定案的議題,且很多、很多年來都未定案」。
◆ 扁:台灣要以新國家名義入聯
林諭林、羅暐智/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 2007.09.01
美國國家安全會議亞洲事務主任韋德寧指台灣或中華民國不是一個國家,中華民國是一個未定的議題;陳水扁總統昨晚表示,「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這是一個事實,但中華民國的名稱可以更改」,台灣入聯是要以新的國家名義加入,不是重返。
陳水扁接受三立電視「大話新聞」專訪時,引用韋德寧說法,批評國民黨的「返聯公投」表示,不要想說以中華民國名義重返聯合國,就是正辦,美國就會支持,中國就會放手,根本不可能。一九七一年當時國際允許雙重承認、兩個中國,蔣介石政權拒絕,中華民國就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代替,被趕出聯合國。
認為中華民國名稱可更改
他說,國民黨要以中華民國名義重返聯合國,他要請問:「中華民國是什麼碗糕?難道中華民國要包括中國大陸、外蒙古嗎?」這會被人家認為是瘋子、政治笑話;以中華民國名義返聯就是要爭一國中國代表權,一中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要以此名義返聯,要先把中華人民共和國趕走,有可能嗎?
陳水扁強調,台灣入聯是要以新的國家名義加入,不是重返。主持人詢問,這樣不是改國號嗎?陳水扁回答,目前在聯合國中有七十幾個國家,不是以自己國家的名字參加聯合國,所以不一定要以國號才能參加,這也不是改國號。
他也進一步說,「馬英九的中華民國是一個中國,我們的中華民國是台灣,接下來台灣就是台灣。」
對美方強烈反對入聯公投,陳水扁表示,他不能接受這種講法,台灣已是主權獨立國家,不必再宣布獨立,且公投是基本人權,美國每次選舉都舉辦公投,為何台灣不能?「不能說畫一條紅線,紅線又移來移去。」
不能讓人民用鳥籠式民主
他說,他訪問中南美洲過境美國阿拉斯加時,他在機上跟美國在台協會(AIT)主席薄瑞光表示,公投是基本人權,不應限制台灣民主發展,不能讓台灣人民使用「鳥籠式民主」,如果要求台灣放棄追求民主價值,他要問:美國的立國精神到哪裡去了?
陳水扁表示,美國有美國利益,台灣也有台灣利益和價值,入聯公投只是要把二千三百萬人心聲讓國際知道,不是公投就可以進入聯合國,但至少要把心聲給國際知道。
◆ 美否認中華民國是國家 馬英九強烈抗議
中央社╱2007-09-01
(中央社記者林沂鋒台北三十一日電)美國白宮國家安全會議亞洲事務主任韋德寧說,台灣或中華民國在國際地位這項條件上並非國際社會的一個國家。馬英九今天表達強烈不滿與抗議,他強調,美方這樣的說法不符合國際現實與國際法理,也傷害台灣人民情感。
馬英九也批評中國對台灣外交的蠻橫圍堵與打壓,以及民進黨為了操弄選舉,用不務實、沒有彈性的作法,把台灣的外交空間、外交籌碼揮霍殆盡,也嚴重傷害台灣人民的尊嚴。
馬英九晚間透過競選總部發布新聞稿表示,自1979年中美斷交後,中華民國與美國並沒有正式邦交,美國並未正式承認中華民國的國家地位,這是美國方面的外交考量,也是美國的一貫立場。
馬英九說,但美國政府不應以單方面未承認中華民國,即片面說出「台灣或中華民國此刻在國際社會中,都不是個國家」。因為按照國際法通說的「構成說」,「承認」並不是國家的構成要件,中華民國擁有所有主權國家的要素,當然就是一個國家。
他表示,台灣擁有二十四個邦交國,對這些友邦來說,中華民國當然也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
馬英九說,非常感謝美國政府過去長期以來對台灣的堅定支持,但韋德寧的說法,實在不符合國際現實、國際法理,也會傷害台灣人民長期對美國的信任與情感,他表達強烈的不滿與抗議。
馬英九也批評中國大陸對台灣外交蠻橫圍堵、無所不用其極的打壓,是致台灣外交陷入困境的禍首。他說,中國當局應該要了解,兩岸交流的基礎在於善意互動,中國如果不調整全面打壓台灣參與國際社會的作法,只會增加台灣人民對中國的厭惡感,極為不智。
他也說,民進黨為了選舉利益,不惜犧牲台灣的外交,不斷地破壞台灣與美國長期的互信,由於民進黨採取「紅線逼近」策略,犧牲了台灣與美國長期在外交問題上保持的「建設性模糊」默契與共識,迫使美國首次公開否定中華民國的國家地位,造成台灣在外交工作上的嚴重傷害,更傷害了台灣人民的尊嚴。
◆ 扁這把牌 一炮兩響
劉屏/華盛頓八月卅一日電 中國時報 2007.09.01
陳水扁總統押著「中華民國」下注,希望贏個「台灣」回來。結果「台灣」沒到手,「中華民國」也沒了。
對於韋德寧的談話,布希政府資深官員表示,不同官員或使用不同語句,但「美國政策沒有改變」。這位有資格評論此事的官員說,美國的政策一直是「不支持台灣加入以主權國家為會員資格的國際組織」,迄今未變。
被問到「國務院發言人會不會使用同樣字句?」這位官員回答說,「不會。」但他強調,國務院會說,「韋德寧表達的是美國的一貫立場。」這位官員說,美國的立場眾所周知:聯合國會員的先決條件是主權國家,美國不支持台灣加入。
韋德寧是中國問題專家,曾在中央情報局擔任中國事務分析官,○四年進入白宮,擔任國家安全會議亞洲部門主任。「終統」風波期間,韋是代理資深主任,以特使身分秘密訪問台北晤扁。去年九月真除資深主任,負責協調美國政府各部門的中國政策,供布希總統決策時參考。
以這樣的背景,他的發言具有指標意義,因此即使其他部門使用的字眼可能不同,但同樣點出了關鍵:如果逼著美國政府非表態不可,美國只好明說:「台灣不是主權國家。」
前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卜睿哲曾以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明白說出來的,不是真道)探討台海議題,結論是「美國模糊對待,有助於台灣安全」。
多年來,美國一直保持這個態度,固然在外交上不承認中華民國政府,但舉凡安全、軍事、經貿、文化等等,均在最大可能範圍內視台灣為個別的政治實體,甚至台灣推動「中華民國重返聯合國」一事,除了一九九九年的「兩國論」那一次之外,美國也默不吭聲。可是如今台灣要求美國必須捨棄模糊,使美國別無選擇,不得不把殘酷的現實告訴台灣。
民進黨捨棄「中華民國」,追求「台灣共和國」,甚至不惜拿中華民國做賭注,結果是:「台灣共和國」之夢更為遙不可及,而幾十年來藉以存活的「中華民國」也幾乎不保。
二○○四年,時任國務卿鮑爾在北京說「台灣不是主權國家」,事後美國以不公開的方式告訴台灣,「六項保證依然有效」。那時大家可以說,鮑爾不是中國事務專家,旅途勞頓,聽了中方一整天的一面之詞等等。但現在韋德寧以布希政府中國議題的總提調發言,又該如何解讀?
◆ 美國終於對台灣下重手
中時社論 中國時報 2007.09.01
台灣入聯公投引發美國強力反對,繼日前副國務卿尼格羅龐提公開表態後,白宮國安會官員進一步直言「台灣或中華民國在國際社會上並不是國家」。這樣的話出自美國之口,對台灣民眾來說,實在太遺憾、也太傷人了。
台灣入聯公投會搞到像脫軌火車一衝不可收拾,美國也該自我檢討。華府一直認定這是陳總統在玩選舉伎倆,所以交涉和施壓的焦點全擺在他身上,頂多擴及民進黨和國民黨高層人士。問題是,陳水扁能把這個議題玩起來,而且玩到國民黨不敢不跟,當然是因為台灣民意支持的背景。美國在處理時完全忽略台灣人民的感受,沒有積極與台灣人民溝通,也沒有完整、誠懇、尊重地向台灣民眾說明美方的憂慮,以為收放全在陳水扁一念之間,搞定陳水扁事情就解決了。殊不知,勢頭一起,民心一橫,就連陳水扁,也未必踩得住煞車。
這也是因為美國的外交決策對台灣不夠重視,只要符合美國的現實利益,不要替美國增加麻煩就好,既沒想太多,也沒想太遠,於是就常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尤其國務院和國安會許多熟悉兩岸問題的專家先後離去,國務卿萊斯是中東專家,近來美國又為了伊拉克焦頭爛額,更別提核影幢幢的北韓和伊朗,根本沒多餘力氣思考台灣的問題。
其實美國會這麼強硬,也是因為先前吃了幾次虧,如今徹底不信任陳水扁,認為狀似無害的台灣入聯公投只是第一步而已,一旦通過,陳水扁可以作出任何政治解讀,包括既然聯合國要國家才能加入,民意支持用台灣名義入聯,就等同於支持台灣作為國名。美國認定陳水扁不會在乎人民身家性命,由著他玩下去,包準直往台獨衝。美國既不想和中共開戰,只好先以預防性外交先全力擋下入聯公投。
但因為沒有和台灣民眾充分溝通,這一棒打得太早又太凶,還沒犯任何錯就挨了老朋友一巴掌,實在很傷台灣人的心,覺得遭到了朋友的背叛。要知道,「台灣或中華民國」是同時包含藍綠陣營選民的。台美間的這道裂痕,如今不只存在於兩邊的政府,更已經逐漸深化到人民之間了。民間的反彈情緒,很可能會直接轉化成對入聯公投的支持,美國如果繼續用老大哥那種粗糙而且高高在上的手法處理,反會讓情勢進一步惡化。
可預見,美國還會有一連串反制措施,包括布希總統亞太經合會和中共總理胡錦濤會面時,會對台灣作出重要宣示。就目前氣氛看來,台灣似乎只有「剉咧等」的分。而九月聯合國大會,美國會不會有進一步讓台灣死心的動作,更令人憂心。畢竟,歐美先進國家的外交政策都有相當延續性,一旦作出宣示或投票決定,就會形成慣例,對後續政府產生約束。如果美國選擇在聯合國表態,其傷害,將不只是一次大會而已,更會為台灣設下一道更高的牆,讓我們和聯合國的距離一下子拉得更遠了。
這實在是個荒謬但令人痛心的發展。看看台灣內外局勢,有什麼理由非要辦台灣入聯公投不可?沒有!辦了又對入聯有什麼用?沒用!而且還有反效果,讓美國和中共一起打壓台灣,台灣的國際處境比以前更孤立更危險,連我們最渴望維護的主權國家地位,都遭到最重要的長期盟友明言否定,台灣的生存利益將因此蒙受更嚴重、甚至是無可彌補的損害。
扁政府指責蔣介石當年不接受雙重代表權,事實上,當年的台灣根本沒有這個選擇機會,因為中共絕對不會同意。如今聯合國的局勢和當年我們退出時有什麼不同?有一些,台灣的邦交國更少了,中共的影響力更大了,聯合國祕書長對中共更諂媚了。而且,美國已經正式承認中國並與台灣斷交,最近還出面反對台灣入聯。
幾十年來,無論中共再怎麼耍手段,也從來沒辦法離間緊密的台美關係,沒辦法破壞雙方的信任與友誼,沒辦法拆解台美共同利益,更不可能讓美國自己主動出手打擊台灣的國際地位,結果陳水扁卻竟然都替中共做到了。對於這個天上掉下來的大禮,中共恐怕連做夢都會笑醒。如果頒個獎牌給陳水扁,倒也不能說受之有愧。
◆ 共軍已可遂行第一島鏈作戰
吳明杰/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 2007.09.01
中共艦隊在今年四、五月間曾公開繞台示威,國防部在〈九十六年中共軍力報告書〉中坦承,共軍在新式作戰艦陸續完成列裝後,已有能力在第一島鏈附近海域遂行作戰。報告也認為,共軍積極整建航母並有計畫派遣作戰艦、潛艦等,在我東部海域熟悉戰場環境,已嚴重威脅我國家安全。
據國防部昨(卅一)日送達立法院的〈九十六年中共軍力報告書〉指出,中共對台動武時機,有內外複雜因素,現階段以觀察我政策發展、美日等國態度為關注焦點,但中共考量其經濟成長和內部穩定,短期內如沒有突發因素,主動挑起台海戰事的可能性不大。
報告中指出,美國基於中共軍力快速擴張威脅台海穩定,已由「高度憂慮」轉採「務實作為」,除持續調整亞太駐軍部署,並藉強化與日、澳、印度等國互動,還包含進行軍演等作為,未來應會對中共軍力產生影響。
報告指出,共軍近年將「旅洲」、「旅洋」及飛彈驅逐艦和「江開級」飛彈護航艦,以及商級、晉級、宋級和K級潛艦,多編入東海和南海艦隊,目的就是為了在海上對我形成南北箝制的態勢。
在空軍方面,共軍目前包括殲十、蘇愷系列等新式戰轟機數量已達五百多架,這些戰機的性能不亞於國軍的F-16和幻象戰機,已大幅增強空中進襲和猝然突擊的能力,加上S-300和紅旗防空飛彈,已嚴重壓縮我戰機的活動範圍。
◆ 中國表態 今年起參加聯合國軍費透明制度
中央社╱2007-09-01
(中央社台北一日電)新華網報導,中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劉振民三十一日緊急約見聯合國裁軍事務辦公室負責人並表示,中國將從今年起參加聯合國軍費透明制度,並恢復向聯合國登記常規武器資料。
報導說,中國政府決定從今年起參加「聯合國軍費透明制度」,並恢復參加「聯合國常規武器登記冊」,同時提交「二零零六年中國軍費開支表」及「二零零六年中國常規武器轉讓情況表」。
據報導,聯合國對中國政府的決定表示歡迎,並將在秘書長潘基文向大會提交的工作報告中予以反映。
報導引述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負責裁軍事務的官員說,這是中國在軍費透明制度方面的重要舉措,體現中國增進與世界各國軍事互信的積極態度。
為了在各國間樹立信心與安全感,聯大在一九九二年建立了「聯合國常規武器登記冊」,目前為止已有一百六十多個國家向登記冊作過一次或多次報告。
設立於一九八零年的「聯合國軍費透明制度」則是增加軍事透明度的全球機制,目前已有一百一十多個國家向這個制度至少作過一次報告。
中國的軍費透明度問題一向受國際社會關注,認為官方公布的數字並未反映實際的開支。
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曾發布報告說,中國去年軍費達四百九十五億美元,超過日本的四百三十七億美元以及印度的兩百三十九億美元,為亞洲第一。
但中國官方發布的數據卻說,二零零六年中國的軍費開支為三百五十億美元。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大家身體要練好一點。
* 大陸崛起 美國國會漸忽視台灣
* 從美房貸風暴到大陸經濟過熱
* 考夫曼:合體金融巨獸…野性大發
* 一國的「產品空間」決定經濟成長
* 從中國軍力報告到顛覆伊朗祕密計畫
* 從中共在伊賣武器到史匹柏嗆中共
* 中俄聯手軍演 中亞運籌全球戰略
* 從美俄中爭能源到瑞士刀中國製
* 從美關島最大軍演到台灣短線外交
* 香港的民主與法治
* 中共施壓?委拒發簽證 我青少棒難出征
* 法國機場 2台人遭脫光拘留
* 普丁一人之下 俄掌權集團錢權通吃
* 義大利黑幫 惡勢冠全球
* 文明之網:無國界的人類進化史
* 灰燼的遺產:中情局歷史
7 則留言:
未決議題 中華民國返聯「留一扇門」
【聯合晚報╱記者陳志平/台北報導】 2007.09.01
前陸委會主委蘇起昨天緊急就白宮主管亞洲事務資深主任韋德寧說法向美方確認,發現台灣的解讀可能有重大誤解;蘇起今天指出,韋德寧指「中華民國是一尚未定案的議題」,其實是為台灣以「中華民國」名義重返聯合國「留了一扇門」。
美對中華民國地位持開放
蘇起說,外界解讀美方各打藍綠一巴掌,但韋德寧的說法其實對國民黨是有善意的;韋德寧所謂「台灣和中華民國都不是國家」,描述的是國際社會的認知,但接下來提到「美國政府的立場是中華民國是一尚未定案(undecided issue )的議題」,卻未同時指「台灣是尚未定案的議題」,意涵則是美國對「中華民國」仍持開放態度。
蘇起說,因此從策略的角度,台灣要爭取國際空間,「捍衛中華民國最重要」,因為不只美國認為中華民國仍有空間,大陸也沒有否認中華民國,所謂「一中各表」就是兩岸互不否認,何況「中華民國」在國際間還有二十四個邦交國可以發展,韋德寧的談話,其實對「中華民國」有善意。
蘇起說,韋德寧的談話實無意否認中華民國,最後造成台灣朝野都反彈的風暴,實在是「冤枉」、「傷腦筋」,只能說美國外交用語實在「太隱諱、太微妙了」。
馬一度誤解 新聞稿來不及更正
據了解,蘇起昨晚透過管道緊急了解韋德寧談話的緣由與背景,發現朝野解讀韋德寧的談話可能有重大誤解,因此緊急連絡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馬英九,並在馬英九同意下與各日報報連繫澄清,由於時間已近午夜,馬英九抗議美國、中共打壓我國際空間的新聞稿也已發出,早報因此仍一面倒地質疑韋德寧的說法,但仍有部分華府資深記者獲得和蘇起一樣的訊息。
國民黨返聯主張 應還留有空間
蘇起指出,韋德寧的談話一出,大家都只看到他指「台灣和中華民國都不是國家」,卻忽略了韋德寧下一句話刻意強調「中華民國」在美政府認知是「未定案議題」的關鍵,美國其實是暗示,「中華民國」的地位既然還未決定,以「中華民國」名義重返聯合國就還有空間,這符合國民黨返聯公投的主張。
◆ 華府瞭望:未決議題 美未完全否定ROC
傅建中 中國時報 2007.09.01
繼美國副國務卿尼格羅龐提公開指責陳水扁總統的「入聯公投」是「錯誤」之後,白宮主管亞洲事務的資深主任韋德寧於八月卅日公開否定台灣與中華民國為國家,因而沒有資格或為聯合國的會員國,因為UN的會員必須具有國家的身分(statehood),所以韋德寧對民進黨和阿扁推動「入聯公投」感到困惑。
韋德寧公開否定台灣或ROC為國家,並不令人意外,因為台灣從來就不是法理上的獨立國家。值得注意的倒是韋氏說:「美國政府的立場是:中華民國是一尚未決定的議題(an undecided issue),許多年以來... 一直都沒有決定。」
韋氏這句話無異為中華民國在國際社會裡是否為一國家留下想像空間,更重要的是他說這是美國政府的立場,弦外之音是美國並未完全否定ROC為一國家,只不過這是一個待決或尚未解決的問題。
韋氏的話暗示如果台灣以中華民國的名義重返聯合國,美國未必會像現在這樣強烈反對扁的「入聯公投」,道理是至少ROC是否為國家,沒有所謂「待決問題」的想像空間。尼格羅龐提說得就更加赤裸了,陳水扁推動「入聯公投」的真正目的在走向台灣獨立,但以ROC的名稱加入聯合國則不會使美國產生這樣的疑慮,至少韋德寧的話有這樣的含意。
中共對於韋德寧的談話可能會感到不快,因為從北京的觀點,中華民國自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以後,即不再存在,而國際社會則認為自一九七一年十月二十五日ROC被逐出UN後,中華民國即已消失,想不到美國到今天還認為ROC是「待解決的問題」,中共自是無法接受。但無論從美國或中共的立場而言,台獨是ROC與台灣獨立「兩惡中之大者」,故反對不遺餘力。
韋德寧把ROC比作an undecided issue,不禁讓人想起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美國認為台灣的地位未定(unsettled),和現在美國說ROC是「未決的議題」,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台灣地位未定論,是多年來主張台灣獨立人士的主要理論依據,只是自從一九七二年尼克森訪華,向周恩來承諾有關台灣問題的五原則後,美國即不再提台灣地位未定論。想不到事隔三十五年後,白宮官員居然有ROC是「未決的議題」之說,足見ROC並未消失,而陳水扁及其黨羽處心積慮的要消滅中華民國,恐怕也是枉費心機。不管你喜不喜歡,中華民國這塊歷經滄桑的老招牌,還是得繼續懸掛、使用。
※ 上面這二篇報導,媒體的解讀真的很深奧,你看懂了嗎 @.@ ?
強化事實、低調處理法理
卓慧菀 中國時報 2007.09.02
貴報近日先後刊登〈台灣 就是國際法先例!〉、〈以獨特取代正常〉二文,論述台灣國際法地位之特殊,主張台灣本來就是獨特的國家,我們要體認台灣的特殊性,打破傳統外交承認的迷思,創新國際交往方式。個人同意二作者對台灣國際處境之解讀與打破傳統、追求新思惟的主張,因此撰文共同研究台灣的出路。
英美著名的國際法教科書或國際法案例與資料集無不在「國際法的主體」或「承認」等章節中提到台灣的特例;台灣在國際法上的特殊性是無庸置疑的。多數法學家解讀台灣是「在一個政府的事實權力下從事國際關係,並且與其他政府締結國際協定」,認為這樣的實體「具有國際法的地位,但又不適用於任何已建立的類別」。因此,他們將台灣歸類為國際法主體中的「特類個體」(entity sui generis),與梵蒂岡相似。
國際法學家們之所以不能忽視台灣的特例,是因為國際法不能脫離事實;而國家及其政府如果確實存在著,便是世人無法否認的事實。更何況國際法上普遍採信「一個新國家或新政府的事實存在,並不依靠他國的承認」;一九三三年簽訂的蒙特維多國家權利義務公約第三條也明白規定:「一個國家的政治存在並不依賴他國的承認」。
奠基於我國有效統治台澎金馬區域,並能與其他國家透過各種方式處理雙邊事務的事實,我國政府雖自一九七一年起不再能參與聯合國,並自一九七五年起就只剩下二十幾個正式外交關係(雖然當時仍有美國等具國際實力的邦交),但台灣憑藉著經濟實力仍與一百二十多個國家維持積極的雙邊實質往來。
一九八九年成立的亞太經合會(APEC)為了台灣等特例,刻意將其組織成員稱為「會員經濟體(Member Economics)」,並於一九九一年同時接受台灣、香港、及中國為會員。二○○○年簽訂的「中西太平洋高度迴游魚類養護與管理公約」也使非簽約國的「台灣漁業實體」成為「中西太平洋高度迴游魚類養護與管理委員會」的委員,共同決議中西太平洋養護機制。台灣更成為GATT/WTO歷史第一例:以「代表一充分自主的個別關稅領域的政府」身分,引用GATT第三十三條及隨後的WTO第十二條申請,透過雙邊及多邊談判,於二○○二年正式成為WTO會員。
這些多邊政府間國際組織的例子充分顯示:國際社會無法忽視台灣的經貿及遠洋漁業等實力,因而必須為應付台灣獨特的國際法地位而做「功能性」的創舉。而世界各國皆接受我國人所攜護照入境;外國人進入台澎金馬得經過台灣政府透過簽證表達同意等,都顯示「台灣做為一個事實國家,享有事實主權;且其事實主權受到國際普遍尊重」的明顯事實。
受到傳統國際法之國際法主體定義及世界各國西瓜偎大邊的現實限制,台灣在國際法上的地位難以突破。但如果我們的優勢在「事實(de facto)」,劣勢在「法理(de jure)」,為何我們要把國家的資源大量地投注在劣勢面的追求,而非優勢面的強化呢?
國際法不能忽視「事實」,但國際社會只講究「現實」。然而,事實的存在仍需要實力的支撐,否則終將在現實的考慮下被漠視。這正是為何台灣趨吉避凶的良方應是「強化事實、低調處理法理」。因為「不承認他國的法理一中主張,聚焦於台灣事實獨立」的各種國力強化政策,不僅可立即為國人帶來福利,也可為尋求長期解決方法奠定堅強的基礎。
只有民主且具實力的台灣,才能讓世界為台灣的獨特性尋找創意的對待方式。(作者為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 本文不代表本人立場。
費浩偉:美反對台灣入聯 可能違背美國法律
【中央社╱台北五日電】 2007.09.05
針對美國政府反對台灣加入聯合國一事,美國傳統基金會研究員費浩偉今天憂心表示,美國政府採取的行動可能有違背美國法律之虞。他說,美國法律清楚陳述,不應贊成將台灣排除或驅逐出任何國際金融機構或其他國際組織,「台灣關係法」也未規定台灣加入國際組織要具備國家地位。
陳總統下午接見費浩偉(Harley Feldman),推崇費浩偉不僅嫻熟亞太事務,還是「台灣關係法」的起草人、制定者之一,感謝費浩偉長期以來對台灣的友好與支持,並聽取費浩偉對台灣推動入聯公投的看法,兩人會談時間超過一小時,全程開放媒體錄音。費浩偉曾任美國駐台大使、美國「國務院中國科」科長。
陳總統表示,台灣今年五月二十二日希望申請加入WHO(世界衛生組織)會員時,費浩偉特別撰文支持台灣並引用1979年制定的「台灣關係法」表示,美國雖然撤銷對台灣的外交承認,但並不能解讀為美國反對台灣參加國際金融組織,例如IMF(國際貨幣基金)及其他國際組織的依據。
總統表示,費浩偉在文中提到依據美國國內法-「台灣關係法」的規定,凡是美國法律提到或涉及外國國家、外國政府時也應該適用於台灣,更重要的是,台美雙方除了不能互設大使館之外,也應該承認台灣是一個國家,美國政府從未承認或認為台灣為中國的一部分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省。
針對美國白宮國家安全會議亞洲事務主任韋德寧(DennisWilder)日前表示,不論台灣或中華民國都不是一個國家,或是中華民國地位未定、台灣地位不明等說法,費浩偉也提出說明。
費浩偉表示,從杜魯門總統時代開始,美國政府的一貫政策即是台灣地位需由國際社會共同決定,而在美中兩國所簽定的公報中,美國僅「認知」中國的立場、「認知」中國認為台灣為中國一部分的說法,但並未陳述美國的立場。
他表示,美國也因此受到中國方面的猛烈抨擊,要求美國承認台灣為中國的一省或一部分,但是美國拒絕此一陳述,因此他認為韋德寧應該表示,美國對於台灣未來的地位,並沒有特定立場或解決方案,台灣最終地位應以和平方法,並經由台灣人民同意才可行。
陳總統問,台灣是否有資格加入任何國際組織,包括聯合國在內?費浩偉說,目前美國政府所採取的行動,可能已有違背美國法律之虞,因為美國法律清楚地陳述,美國不應贊成將台灣排除或驅逐出任何國際金融機構或其他國際組織,美國法律-「台灣關係法」也未規定,台灣加入國際組織要具備國家地位。
費浩偉表示,台灣有資格加入任何的國際組織,包括聯合國在內,可惜聯合國並非是經常具有正義與公理,常受政治因素影響。
※ 本文不代表本人立場。
美中冷處理 台灣邊緣化
江慧真/新聞分析 中國時報 2007.09.07
原本擔憂會「刀光劍影」的布胡會,最後在布希「非常關切且持續施壓」的告白中落幕,扁眼前的危機似乎暫告解除。但台灣上空當真雲淡風輕了嗎?
當中美元首好整以暇,兩人密室政治中,美方毫不遮掩的提到對台灣可以施展的影響力,中方也以大國強權的內政口吻,接受對方的保證時,台灣邊緣化的警訊其實才正逐漸升高!
扁提入聯公投的戰略思維,屢屢不惜衝撞台美關係,無非是希望藉著台灣民意的極大化,突顯「台灣議題國際化」、「兩岸議題衝突化」,甚至逼使美中兩大強權,會因為扁的不按牌理出牌而跳腳,在「各有盤算」下亂了方寸,產生利益摩擦,把台灣擠入大國談判的籌碼。
但很明顯的,這次胡錦濤學乖了、布希聰明了,扁想必也失望極了。
原本預期這場全球關注的布胡會,可以成為台灣出場的最佳舞台;當布希、胡錦濤出面在國際記者會上,雙雙咬牙切齒罵台灣的那一刻,台灣不但甩開了區域層次的兩岸位階,晉升到全球層次的國際問題,扁也可寫下在綠營難以取代的歷史定位。
短短幾分鐘的布胡記者會,透露出來的整體氛圍,卻是一個狀似和平崛起的中國,和一個身陷北韓伊朗爭議的美國之對比。胡錦濤刻意釋放的理性溫和,正是二○○八年奧運前,中國向國際釋出的一枚「和平」煙火。
在台灣內部捲起千堆雪的「入聯公投」,在布胡會裡成了中國的內政議題,布希給了胡錦濤保證,絕對會繼續施壓,胡錦濤則換得了奧運前的國際支持;此時,APEC的全體會員體,全跟著中國的基調邁步走去,無人聞問台灣不說,發言認為中國人權改善很多的聲浪,竟然此起彼落了起來。
美對台始終大玩兩手策略,先是透過檯面上的國安系統(國安會亞太資深官員韋德寧)、檯面下的小道消息(尼爾森報導),放盡狠話揚言要在APEC上修理台灣,企圖壓制「入聯公投」。但真正到了APEC舞台,布希卻讓胡錦濤親自出面談台灣問題,我方期待衝破國際障礙的「入聯公投」,只剩下綠營拚選舉的剩餘價值。
就像官員誠實的感慨,中美對台灣讓步了嗎?台灣的衝撞掙得向前的一步嗎?「布胡會」後,台灣的危機並沒有解除,台灣的焦慮恐怕只會更加沉重。
◆ 布胡為何低調》台灣成挑釁者 聯合國再戰
【聯合報╱華盛頓特派員張宗智】 2007.09.07
白宮新任副國家安全顧問傑佛瑞用「非常、非常溫馨」形容昨天美國總統布希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雪梨的會談。對映會後布、胡兩人對台灣問題發言時一致的低調,未免透著一絲詭譎的氛圍。
但若把布、胡的低調,當成是對台灣推動入聯公投的一種讓步,甚至直言是台灣民意的一大勝利,可能會錯估了形勢。因為美國只是把對抗入聯公投的戰線,延伸到十天後更「名副其實」的聯合國大會總辯論現場罷了。
白宮已明言,目前仍將持續監控台灣入聯公投的局勢發展,甚至說「不想看到任何人被台灣的行動所挑釁」,等於為推動入聯公投的台灣確立了當下兩岸關係「挑釁者」的地位。
美國近年來不斷有資深官員公開說,台灣關係法並沒有規定美國得防禦台灣,所以只要兩岸衝突是由台灣所「挑釁」而起,美國將不會協防。被戴上了「挑釁者」帽子的台灣,有沒有思考如何脫身?
原本台灣十分擔心布希會不會藉這次布胡會,加大力道批評陳水扁或民進黨,結果布、胡兩人的公開談話出乎外界意料。
與歷次美國與中國領導人會面相較,無論會談氣氛為何,中國領導人在公開場合提到台灣問題時,一定不厭其煩地至少提到台灣問題是美中關係最敏感、最核心的議題,要求美國必須遵守三項聯合公報,反對(美國用不支持)台獨的立場。
但胡錦濤在這次公開談話中,只提美國立場如何,完全未碰中國的立場,實屬罕見。唯一可能的合理解釋,就是中國對美國迄今在台灣入聯公投問題的表態,已經滿意到不用再施加任何言語壓力。
果不其然,白宮在背景簡報時,證實了「中國滿意」這一點。
另值得注意的是,副國家安全顧問傑佛瑞在簡報中,特別提到副國務卿奈葛彭的談話(入聯公投的「概念」,是朝宣布台獨的一步),成了布、胡雙方對台灣問題都引用,中國也滿意的參考指標。
白宮毫不提國安會另一位資深官員韋德寧具有爭議的說法,也顯示美國政府將以奈葛彭談話,為台灣入聯公投所衍生的其他議題,統一美國的官方口徑。
美國事前早就向台灣方面提過,不會在APEC這個經濟論壇,討論台灣這個政治議題。下周中國國台辦主任陳雲林將要訪問華府,美國會在緊接著上場的聯合國大會中如何表態,才是觀察台灣入聯公投事件的高潮。
美國政府的談話已經夠清楚了,但對目前在公投入聯熱頭上的兩黨政客,似乎從未在美台關係及區域安全的大架構下,思考過公投「退場機制」的問題。或許雙方只在等著嘲笑誰是先跳車的懦夫,但自己會不會帶著台灣這部車掉下懸崖,從來不在他們的盤算內。
◆ 葛林:美應幫助台灣找出路 爭取國際認同
中央社 2007-09-07
(中央社記者林芥佑華盛頓六日專電)前美國白宮國家安全會議亞洲事務資深主任葛林今天在華府表示,台灣推動加入聯合國是基於人民期盼尋求國際認同,美國不應忽視,應幫助台灣找到出路;但他也呼籲台灣將心力拉回正面價值的議題,不要因公投造成的美台衝突,讓中國可以向人民宣傳,台灣因民主而遭國際孤立。
華府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AEI)今天舉行衛星視訊會議,邀請多位學者在華府透過視訊,與在台北總統府的陳水扁總統對話,討論「聯合國與台灣民主」。
現任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資深研究員的葛林擔任與談人之一,他在會後被媒體追問,有關台灣推動以台灣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公民投票案的後續可能影響,以及美台衝突的解決之道。
葛林說,美國政府應該要理解台灣人民不願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壓迫的心聲。他認為,台灣推動入聯公投只是要尋求國際認同,美國不能忽視,也不能希望公投自動消失,這種態度是不切實際的。
不過,他也呼籲台灣,必須體認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不可能改變,不管未來哪一黨執政都一樣;同樣地,台灣推動入聯公投的議題,不管未來哪一黨執政都不會支持。只要涉及片面改變台海現狀,美國就會認為是嚴重的問題。
他接著說,美國需要幫台灣人民找出路,讓台灣人民爭取國際認同。
他擔心,美台對於公投的歧見衝突如果持續下去,會造成民主的負面效果。他說,因為美日等大國都不支持台灣公投,北京就可以藉機向人民闡述,民主沒有用,照民主走的路,國際都不支持,台灣反更受孤立,這對台美都不利。
葛林解釋,聯合國會員當中確實有四十多個國家未使用正式國名,但這些國家並沒有涉及區域緊張問題,而美國行政部門憂慮的是,「推動以台灣為名的公投會改變現狀,這是可能會發生的狀況」,美國行政部門的擔心有其道理。
因此葛林建議,如果台灣可以找出一個公投以外的題目,獲得美日等國家支持,例如:台海議題的解決必須與中國民主化的程度作連結。他說,像這樣的題目,北京一定不喜歡,但美日都會支持,這符合美日等國的基本價值。
又如WHO議題,台灣訴求北京的打壓,台灣可以尋求國際支持,也讓國際來抗議中國的武力與威脅。他希望,台灣致力於找出正面價值的議題,才有助於強化共同價值、重啟戰略對話、找出雙贏出路,往前邁進。
媒體詢問,台灣方面推動入聯公投勢在必行,美國反對立場也毫不改變,雙方歧見是否可能化解?
葛林說,美國這種反對態度,很不幸,反映出美國沒有與台灣分享民主價值,而行政部門確實需要講出他們對台海情勢的憂慮。他同意,雙方都有表達意見的需要,只盼雙方都不要反應過度。
他接著強調,華府很多人不希望看到公投議題完全主導華府的政策,讓行政體系忽略正面議題,例如自由貿易協定(FTA)、閣員訪台、高層對話等等重要議題。他希望美台都能多花些心力在實質議題,而非政治性的象徵性議題。然而目前這些實質議題都被擱置一旁。
他直言,公投議題不應成為雙邊關係的核心,美國應幫助台灣找到出路,讓台灣人民可以爭取國際認同;而台灣也應認真思考並做好準備,一旦美國詢問如何幫忙時,台灣如何在這一方面跟美國對話。
最後他補充,台美關係基本面良好,當前無需悲觀,也無需慌亂。
美國人怎麼理解民主
許家馨 中國時報 2007.09.13
當薄瑞光代表美國希望陳總統「發揮領導力、影響力,改變民意」,阻擋入聯公投時,陳總統回應道,美國不懂台灣民主,更質疑美國「立國精神」何在。然而,當美國國務院東亞副助卿柯慶生明白表示「壞的公共政策計畫,即使包裹著『民主』大旗,也無法美化。」這就反映了美國人迥異於台灣的「民主觀」與「立國精神」。
一七八七年制訂的美國聯邦憲法,其實對毫無節制的民主戒慎恐懼。自獨立戰爭以來,對君權的全面攻擊,已演變成平民大眾對於「人民主權」盲目濫用。一七八○年代美國各州出現無政府騷亂,各州議會在龐大民意壓力下通過浮濫發行紙鈔、取消債權保障等危險立法。在此背景下所制訂的聯邦憲法,正如「美國憲法之父」麥迪遜所言,與其說是要建立人民直接參與統治的「民主」,不如說真正理想乃是締造「共和」,透過擴大國家幅員,混和民主制(眾議院)、君主制(總統)與寡頭制(參議院與最高法院)同時避免「專制」與「民主」的危險,「將一般公眾意見去蕪存菁並加以提升,透過一群被挑選出來的公民,運用智慧找出國家的真正福祉,並藉由其愛國情操與對正義的熱愛,保護此一福祉,免於短暫且偏狹考量之害。」
美國憲政體制,出自帶有菁英色彩的「審議民主」理想,且相當程度建立在十八世紀美國社會對於政治與知識菁英階層的信任上。此「仕紳」(gentry)階層享有社會優惠待遇,但他們飽讀詩書並對公眾福祉抱持使命感與道德勇氣。此傳統在兩百年中雖逐漸式微,但仍以各種形式延續此立國命脈(比如過去美國菁英私立中學對家財萬貫的政經菁英後代施以斯巴達式知識與人格訓練,鎔鑄其領導視野、才能與道德感)。我們可以從美國開國總統身上,看到他們如何面對危機,維護國家利益,抗拒民意壓力,改變美國國運。
一七九四年,英國因對法戰爭,違背對美和平條約,拒絕撤除美國西部的軍事堡壘,並且俘虜與法國交易的美國商船。當時美英戰爭一觸即發,基於戰爭經驗對英國的仇視,當時民意大多主張以軍事行動報復英國。然而,華盛頓總統深知當時美國禁不起再次戰爭,因此派遣特使議和。和平條約包含諸多屈辱的條件,因此內容曝光後,民意譁然,對於華盛頓的各種詆毀中傷如狂潮湧至。甚至有革命退伍軍人喊出「華盛頓將軍快去死吧!」的惡毒口號。儘管華盛頓對此痛心疾首,但仍不為所動,終於在一七九六年國會通過支持條約,確保了美國建國之初所亟需的和平。
美國第二任總統亞當斯在一七九七年也遭遇類似處境。在華盛頓主導下通過的美英和約,被法國政府視為美國的不友善之舉,也開始攻擊美國商船。亞當斯派遣特使前往法國和談,卻遭法國外相無禮對待。此屈辱事件曝光,舉國憤慨,對法宣戰聲浪高漲。然而,當戰雲密布,亞當斯私下得知法國有意和談。以當時的民意,亞當斯若收回成命,無異宣告政治自殺。然而,他與華盛頓一樣,深知美國需要休養生息厚植國力,因此,獨排眾議,派遣特使議和。儘管因議和成功的消息太晚到達,以致輸掉連任的機會,但他晚年說道:「我與法國議和賠上了我在這世上的一切,甚至遭到所有人不道德的仇恨」,但「我的良心依然清澈無瑕有如水晶杯一般」。
雖然美國建國共和理想歷經社會結構的巨變,已無法完全複製。但台灣處境比當年美國凶險百倍,政治領袖同樣需要盱衡時勢,靈巧務實地帶領國家,必要時更要發揮道德勇氣影響民意。台灣當然要重返聯合國。但是台灣人民有「權利」公投,不代表現在是「行使」權利的正確時機。台灣安全應有兩大戰略,一是促進國內團結,二是聯美(以及其他民主國家)制中。此次充滿選舉算計的公投卻對兩大戰略有害無益。執政黨號稱推動「理想」卻對「手段」、「步驟」、「後果」與「國際時勢」交待得不清不楚,一路蠻幹,一向專扯後腿的反對黨基於選舉考量盲目跟進。決策過程毫無公開理性審議,各政黨拿國家利益大玩邊緣遊戲。這款「民主」,難怪美國人搞不懂!
(作者為美國芝加哥大學法學博士候選人)
讓台灣政治回歸中道
裴寇爾、卜睿哲 中國時報 2007.09.15
台灣的民主體系呈現多重面貌。正負面趨勢同時存在,令人既樂觀又悲觀。烏雲周遭會透出陽光,然而它們終究是烏雲。儘管如此,如果有人要問民主是否讓台灣更加穩定,答案無疑是肯定的。台灣領導階層釋出的訊息顯示(中國方面尤其要注意),他們很願意聆聽中間立場民眾的心聲。這類民眾既能夠建立對台灣的認同感,也能體認台灣若要維持繁榮,就必須正視中國做為世界經濟火車頭的角色。
第一重面貌:
台灣在一九九○年代民主轉型的成果,至今維持不墜。島內人民透過自由公平的選舉推選政治領袖,以健全的立法程序訂立法律,新聞媒體自由發聲且蓬勃發展,政黨與多元化的公民社會充分表達輿論,吳淑珍與馬英九的案子彰顯了司法獨立,十年前出現的民主體制基本上並未改變。
第二重面貌:
台灣的民主體制儘管存在,但運作上仍是問題叢生。民主轉型過程固然成功,但民主本身尚未鞏固。更遺憾的是,台灣的半總統體制、立法體系、政黨體系與選舉體系狼狽為奸,鼓勵政治人物玩弄權術,輕忽政策。這些體制使責任政治大打折扣,鼓動你死我活的政治心態,導致政策陷入泥淖,為了遊戲規則而犧牲共識。
問題的關鍵在於結構與體系。特定政治陣營或許要為十年來的錯誤與今日的弊病負責,但是台灣現行的結構與體系確實鼓勵政治人物偏離正軌。體制問題必須以體制改革來解決,否則弊病將無法消弭。如此一來台灣人民將淪為輸家,台灣相對於中國的劣勢將與日俱僧。
第三重面貌:
有些人士認為,台灣的民主政治不利於區域和平與穩定,理由是島內的權力競爭催生出某些政治人物,試圖改變或威脅要改變台灣的法律地位,挑戰中國的法理權益,刺激對岸做出強烈反應。抱持這類觀點的人士甚至相信,煽惑人心的台灣政治人物會利用分離主張來操弄輿論,壯大自身實力。更重要的是,某些重量級的台灣政治人物顯然也相信這一套。至於中國是否會主動採取行動改變兩岸現狀,是否會誤解台灣領導人的意圖與行為,則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
的確,民主轉型之後的台灣社會,首度得以公開討論法理獨立,民主進步黨也因此取得合法地位。過去廿年來,台灣認同感蒸蒸日上,並藉由開放的政治體系影響政府決策。以獨特方式捍衛台灣權益的「深綠」,成為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儘管如此,在台灣邁向下一屆總統選舉之際,國民黨與民進黨都推出溫和派候選人,極端派的訴求被束之高閣。顯見雖然台灣認同感日益茁壯,但台灣的務實心態仍然盛行。
第四重面貌:
儘管台灣認同感與台灣法理獨立的追求水漲船高,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台灣的民主體系已經成為一股緩衝的力量,營造出中間立場的共識,擱置對於統一或獨立終極解決方案的討論。大多數民眾期望海峽兩岸保持現狀;換言之,更多的民眾既反對採取行動實現法理獨立,也不願接受北京當局提出的統一條件。
近來的研究顯示,台灣民族主義(台灣認同感、追求法理獨立、對中國的敵意)最強烈的民眾,是在國民黨威權統治全盛時期成長的世代,年輕世代的心態則較為溫和與務實。他們一方面熱愛台灣,一方面也樂見兩岸建立良好的經濟與政治關係。
大部分台灣民眾反對在經濟上倚賴中國,但這些民眾顯然也瞭解,台灣經濟與中國密不可分,而且台灣有足夠的本錢來因應連帶風險。更重要的是,台灣民眾期待和平與美好的生活,他們只要有機會以民主方式表達意見,就會將國民黨與民進黨導向中間路線。
對台灣的總統候選人而言,這樣的現實既是機會更是指令:他們的選戰必須訴諸中間選民。中間立場的策略強調溫和漸進、協調合作與和平共存,因此有兩項優點:首先,讓外界不必擔心這場選舉,彰顯台灣的民主體制是一股穩定的力量;其次,政治體系回歸中道之後,將開創政治改革的契機,矯治當前的許多問題,進一步鞏固台灣的民主。
中國其實不必恐懼台灣的民主,台灣民眾會做出對自身最有利的選擇。中國的溫和策略將催生它對台灣民主最為期待的結果:中間力量脫穎而出,從此當家作主。(裴寇爾為布魯金斯研究院副院長,卜睿哲為美國東北亞政策中心主任,中國時報國際中心閻紀宇譯)
解密季辛吉 阻各國支持台獨
【聯合報╱華盛頓特派員張宗智/十三日電】 2008.02.15
根據美國國務院13日公布的一份尼克森政府的解密外交文件,尼克森總統的國家安全顧問季辛吉,1973年與中共總理周恩來會談,談到台灣問題時,季辛吉除了重申上海公報的立場,表示不支持也不鼓勵台灣獨立運動,還加上美國「會用美國的影響力,阻止任何其他國家支持台灣獨立」。
季辛吉向周恩來承諾,會在一年內把駐守台灣的兩個F 4幽靈式戰機中隊,及九千名美軍撤走。但後來季辛吉回美後,接見中華民國駐美大使沈劍虹時,卻仍保證沒和周恩來談到任何撤軍計畫。季辛吉向周恩來表示,美國擬在76年中與中共建交。
解密文件顯示,美國與中共關係從1971年季辛吉密訪北京後,就朝建交的方向發展;尼克森1972年成功訪問大陸,雙方簽署上海公報後,季辛吉與中共接觸更積極。
國務院這次公布的解密文件,主要是從尼克森第一任期後期到他因水門案下台、福特繼任之間,美中互動的詳細紀錄;從中可明顯看出,當時與中共打得火熱的尼克森,對台灣官員時的勉強和輕忽,以及必須隱瞞與中共互動細節的做作。
例如,1973年元月,副總統嚴家淦專程代表蔣介石總統赴美,出席剛過世的美國前總統詹森的喪禮。尼克森在白宮接見嚴家淦的時候,一開始竟然感謝嚴家淦「大老遠來向『杜魯門』總統致敬」。
杜魯門早在1953年即辭世,尼克森不僅對著嚴家淦,把詹森說成杜魯門,那天廿分鐘的會面,多是嚴家淦說,尼克森隨口應個一、兩句,不然就是不著邊際地問問蔣介石身體狀況,蔣宋美齡好不好。
尼克森與季辛吉談到台灣時,認為台灣絕不願變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季辛吉也提到,中共願意和美國打交道,主要是為對抗蘇聯,台灣問題可比照日本,與台灣維持領事關係,與北京維持外交關係。
季辛吉說:「這可以換來中國承諾不對台灣使用武力。」他接著說:「但我們希望蔣介石在那個時候之前就已經死了。」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