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26

非關正確─我這麼說,因為我知道

【胡晴舫】 2008-12-26 中國時報

大眾對於新聞事件的討論,態度越來越斬釘截鐵。似乎,每個人對自己所獲知的資訊都深信不移。

譬如,上街隨便找個人聊扁案發展,對方都會用很堅定的口吻告訴你他如何深惡痛絕整個陳家,因為他很「知道」他們做了什麼事。而,著名的美國好萊塢三角戀並不隨著當事人布萊德彼特跟裘莉養了六個孩子之後而雲淡風輕,支持男方前妻的影迷與支持布裘戀的陣營仍爭吵不休,他們來來回回爭辯,舉證的方式就像他們也在那段破碎婚姻的現場。

我這麼說,因為我知道。雖然我不跟他們住在同一屋簷下,也跟他們沒有血緣關係;但,我就是知道。你不信,我上網Google給你。

現代人自認充分掌握資訊的奇特現象,不僅因為傳媒發達,頻道日夜轟炸,新聞有如日常流水帳,所有細節均鉅細靡遺,更因為網路的出現。

跟其他產業一樣,網路的市場逆仲介性格也挑戰了媒體產業。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不再需要一個中間角色,透過網路,他們就能尋找到彼此,直接交易。譬如說,以前,你要想知道藝人伊能靜的消息,必須等記者採訪她、責成文章,現在你只要上她的個人網站,就能閱讀她親筆寫下的心情記事。甚至,你以為你比一般記者更了解她,畢竟你才是那個天天追讀她心情的粉絲。

今年美國總統大選更直接烘托出現今資訊逆仲介的現象。大選創新了歷史,因為選出第一位擁有黑人血統的總統,也因為史上第一個總統候選人使用網路打贏了選戰。一周七天,一天二十四小時,歐巴馬陣營自己發言,自己報導,自己發行頭條新聞到民眾的電郵信箱與個人手機裡;他就是媒體。當收到歐巴馬陣營的郵件,信開頭會直稱你的名字,彷彿他正與你一對一溝通,就跟老朋友一樣。這種狀似得到第一手資訊的喜悅,才是網路帶給閱聽大眾的真正快感。

傳統媒體的新聞威權不復當年,網路給了人們即時的一手資訊,並形成龐大的新聞資料庫,讓人們得以不斷回頭去查看。人們信賴網路,就像信賴以前的圖書館,認為裡面挖出來的影片、評論、資訊都是有憑有據。當閱聽大眾可以透過網站、部落格、YouTube等去回溯新聞現場,他們自然會覺得不需要記者的二手報導,自己就知道了一切「真相」。反倒,傳統媒體作為大型機構,長期被認定有操縱新聞的嫌疑以及為主流意識形態服務的危險。因此,進了網路世界,中國時報說什麼,有時還不及一個默默無名的部落格來得可信。

網路給了人們一份主宰資訊的自由感,讓他們更容易接觸不同訊息,卻也弔詭地讓他們更頑固,更不願相信自己認知的真相不一定是唯一的真相,因為網路讓人們堅信自己資訊完整,他們以為他們已經聽夠了,不需要聽取其他意見,自己就能做出最好的總結。若有人質疑,隨時抓點網上資料或上同好網站尋求支持,都能找出「證據」佐證自己的觀點;在討論的對峙上,於是變得更理直氣壯,更無餘地。在網路將人們真正從真相解放出來之前,卻先讓他們深鎖在各自的真相裡。

毫無爭議,網路已是、未來仍是現代人最依賴的資訊平台。其中,專業媒體仍免不了要擔任起客觀真相的衛兵。因為媒體的功用並不僅僅是傳遞消息,也在查證消息的來源與追蹤事件的始末。叩應或留言非常容易,任何人都能對任何事拋兩句漂亮話表態,但去挖掘事實不是我們的工作。就像選民會投票,但監督總統並不是民眾的正職。現在,美國人就在擔心,歐巴馬上任後仍一貫他自創媒體的溝通風格,如果不是專業媒體、又該是誰來長期監督他的施政呢?

在這世上,或許永遠不可能確認終極真相,但能盡量接近真相;而接近真相的牢靠方法,其實就是先懷疑自己的版本,然後繼續尋找下去。

※ 事實上,知道濱崎步今天食指彩繪圖案的人,不一定對歐巴馬的腹肌有幾塊感興趣。

研究發現「記憶」會受到「照片」操縱
老狗變不出新把戲:知識影響客戶如何接受新資訊
研究:當人覺得有權勢 他們會忽略新意見
內容是一切 前個廣告影響下個廣告
媒體競爭全球化 內容是王道?
你要NHK、BBC 還是我們自己的公視?
網路偏食症
線上研究刊物:太多是件好事嗎?
幸福地無知:略過這些討厭的細節

精神病趕流行 網路妄想症入侵
憂鬱症 新檢測
孩子偏差行為? 嬰兒養育是關鍵
社會壓力如何增加投票率?
世代正義

4 則留言:

demigecko 提到...

你好,我是在美國留學的物理博士生(即將快要畢業),對於你經營網頁的精神和追求新知的態度,感到非常的佩服.很希望可以跟你做朋友.

fsj 提到...

過獎了,希望妳也能秉持所學,幫忙翻譯國外新知,造福大家 :) ps. 如果這裡的翻譯有錯誤,還請多多指教呢...

fsj 提到...

非關正確-台灣人,你在生氣什麼?

【胡晴舫】 2009-03-20 中國時報

是,台灣人很生氣。

對陳水扁全家生氣,對送錢的企業家生氣,對那個只有匿名才敢扮高級的范蘭欽生氣;也對出軌的伊能靜生氣,對外遇的翁家明生氣,更不要提那個戀愛累犯高金素梅的名字了;氣百貨公司不讓我們買名牌,氣大陸觀光客出手太大方;還氣台灣棒球一路衰,恨股市不漲盤。

怒氣衝進肺腔,像一顆充氣過量的氣球隨時隨地要爆了。日子真難過,我們好生氣,可是,台灣人生氣的方向對了嗎?

當金融海嘯橫捲全球,依賴出口的台灣經濟已經淪落全世界倒數第一名,我們不生氣,反正台灣政府現在就跟香港政府一樣,經濟不好就找北京幫忙;土石流年年發生,全台危橋一堆,還說要發展觀光,包括機場等基礎建設卻薄弱落後,也不用生氣,就讓剛剛開始出國旅遊的無辜大陸客來台消費就是了;我們更不生氣馬政府向未來世代舉債發消費券,省了正視台灣向來賴以為傲的科技產業其實在金融危機之前早已全球供過於求的事實;我們也不生氣,陽光法案還卡在立法院,集會遊行法仍然不廢;馬政府說不清楚ECFA是什麼,以經濟之名拿政治籌碼去換,還想先簽後審,我們又何必生氣,因為,從頭到尾根本沒人出面跟民眾解釋,真是從何氣起;一樣是民選出來的美國總統焦頭爛額,親上火線解說救市計畫,台灣總統的形象卻是嗜吃紅豆餅的宅男,躲在總統府練書法,同泰國總理一般很愛接受國際媒體採訪,台灣人要跟自己總統生氣,得先把英文練好才知道該跟他生氣什麼。

台灣人是該生氣。值得生氣的事情真是罄竹難書。然而,我以為,最需要生氣的是整個公共討論品質的集體墮落,把我們的怒氣全導向無用的方向。

社會是一個活生生的有機體,本來就需要時時維修。社會運行,遇上問題,天經地義。重點是如何在公平正義的原則下適時解決。民主社會裡,社會討論便是解決問題的最重要工具。社會討論需要公開、理性與公正,能夠盡量完整呈現公共討論的平台便顯得異常珍貴,例如電視、報章、國會及網路等。

良性的社會討論不但消弭爭議,建立共識,健全制度,修補法律,直接促使社會進步,間接提升公民素質,其實是社會文明演化的關鍵。

目前,大部分公共討論均呈現出一種智性上的怠惰。罵人視為批判,偏激充當熱情,直覺當作分析,既無學術切磋,更缺乏原創性思想。許多假議題,因為不須專業知識或資本投入,只要驚悚吸睛,便成傳媒最愛,不用製作昂貴內容也不必天天找新議題。民意代表不討論法案,變身爆料專家,使用不雅語言還自鳴得意。種族歧視之類的偏激言論是社會陰暗面,就像太陽照射便有陰影,本如鼠輩沒有公然出街的權利,不但在台灣猛鬼出籠,還假披言論自由外衣,滔滔辯論,浪費版面程度令人咋舌。

該討論的沒討論,因為不容易討論。抓住顯而易見的議題,慷慨激昂,實在只能解釋為智性上的怠惰。這種懶惰,對社會來說是一種惡性循環。墮落剛開始只是一時誘惑,不知不覺變成習慣,之後,竟成了本質。

當新聞撩撥怒氣,台灣人應該問,什麼是我最該生氣的事情?我最需要生氣的對象是誰?最重要的,我生氣了之後呢?

在民主社會,輿論是反應民意的利器,但是,在選舉至上、媒體也算商業行為的年代裡,輿論也能透過炒作而營造出來。甚至,你能說,有些人希望你對某些人生氣,因為這樣你就會轉移目光,忘了檢驗他們。他們還能假借你的怒氣,宣稱他們乘坐民意馬車,行民意之路。你的怒氣,就是他們的正當性。

所以,生氣的台灣人,生氣之前,不光要想你「對」誰生氣,還要想,你「為」誰生氣。答案,當然,應該是為了你自己。 (作者為文化評論者)

※ 幸好還有某些媒體可以看見精彩的論述,深刻的反省,智慧的火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fsj 提到...

言論自由不過是另一個故事版本?

◆ 非關正確-言論自由不過是另一個故事版本?

【胡晴舫】 2009-04-17 中國時報

言論自由,這個字眼究竟能讓一個人的言論走多遠,值得探究。

香港大學學生會長陳一諤在校內六四論壇發言,挑戰坊間普遍採信的八九學運版本,質疑坦克輾壓示威者照片的真實性,認為照片死者無法證明是軍人或平民,且坦克既然輾過,怎麼人還有人樣、自行車仍是自行車樣,並說學生若及時自行散去,鎮壓就能避免,實在是「學生領袖不理性」。他的言論宛如台灣前不久的范蘭欽事件,過度刺激社會共識,引起嘩然公憤。陳生堅持不道歉,認為他的發言屬於他的「言論自由」。他可能不知道當年與他此時同齡的大學生在廣場上聚集發言時,也天真地盲信自己不過在使用所謂的「言論自由」。

在台灣,由於政治角力不斷,多元文化始終簡化成外省本省二元單向拉鋸,台灣民眾親眼目睹所謂換黨執政,無關乎民眾福祉,而是歷史詮釋權的輪番交替,陳儀從忠黨愛國的軍人變成二二八歷史罪人再變忠黨愛國的軍人,蔣家又恢復偉大政治世家,而不是從國共戰爭潰逃過海的軍閥政權,連民主都是他們作為政治主子時慷慨「給」了人民。四九年,台灣說「淪陷」,「共匪赤化大陸」的悲慘年頭;對岸稱「解放」,「中國人民站起來」的光榮時刻。

一個故事,翻來覆去,端看說故事者如何使用他的「言論自由」。無風不起浪,先說先贏,而人總有種心態,以為事情多說三遍便成真。又說「三人成虎」,只要人多勢眾,自然能營造曾參殺人的印象。失敗者如拿破崙不免充滿嫉妒地諷刺,歷史是屬於那些勝利者,意思是你勝者為王,隨便你愛怎麼說,反正我敗者為寇,走入歷史時注定沒有好下場。

封建時代只能有一部歷史,就那個成功登基的皇帝下令寫的,其他人不閉嘴就等著砍頭。到了二十一世紀的網路社會,傳媒發達,科技進步,發言管道繁多,故事版本眼花撩亂,信與不信之間,進退反茫然。

我不過提供另一說法,你自己判斷。說的人如此信誓旦旦。事情真的會因為多了一個版本而真相大白?或,每種說法都是一顆別具居心的煙幕彈?

言論自由是人權的重要基石,除了表達自我思想,也包括了主動搜尋資訊、閱聽不同言論的權利。言論自由的主要目的,即為了保障其他自由,因為它確保受壓迫者有權利發聲,爭取自己想望的生活權益,使個體與個體在社會生活中所發生的撞擊降到單純的規範約束,跳脫了道德審判的絕對,個人得以自由選擇他願意遵循的信仰價值。

所以,宣稱人類不曾登陸月球、恐龍從來沒有發生,要登報啟事、部落格貼文,都是言論自由。然而,英國學者大衛厄文因為主張史上不曾猶太大屠殺,遭到奧國政府起訴,判決三年牢獄。厄文堅持希特勒並不知情,引起大量猶太人死亡的「真正」原因則是由於一種叫斑疹傷寒的傳染病。法、德、波等許多歐陸國家立法通過,否認猶太大浩劫乃是一種罪行,因此厄文公開散播他的不尋常歷史觀,冒犯了法律。而,對誓保言論自由的美國人來說,即便言論離譜,厄文的發言權仍應受法律保障。

是誰說過,要叫一個傻子暴露自己的愚蠢,就給他最大限度的言論自由。然而,一個擁有全部言論自由的社會亦應當細量自由的定義,因為自由從來是為了保障權利,而任何權利都免不了伴隨著一定義務。依佛洛姆的觀點,爭取自由乃是動物本能,願意接受自由的規範卻是人類演化脫離動物的證明,因為這意味了你也懂得尊重他人的自由。

社會總有空間能容下另一個故事版本,而真相往往像一道羅生門;關於自由的真理卻只有一個,那就是沒有人不嚮往自由。只有那些自身享有自由卻漠視他人自由的人才會選擇不理解這麼簡單的道理。

(作者為文化評論者)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