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23

非線性透鏡使影像更清晰、視野不狹隘

New technique that scrambles light may lead to sharper images, wider views
http://www.physorg.com/news159537382.html

April 21st, 2009

當攝影師放大某一個物體以便看得更清楚時,他們失去了寬角度的視角(perspective) -- 他們被迫以「大圖」背景來交換細節。現在,普林斯頓(Princeton)研究者開發出一種成像方法,那導致某組透鏡,在維持同樣高度細節的情況下,一次顯示該場景的所有部份。這種新方法能協助打造出更強大的顯微鏡與其他光學裝置。

"那允許你更靠近觀看一物體而不用窄化你的視野," Jason Fleischer,普林斯頓電機工程助教授,他領導此一研究。這項研究,與畢業生 Christopher Barsi 以及 Wenjie Wan 共同撰寫,成了 Nature Photonics 四月號封面故事。

相機與其他光學裝置 -- 包括人眼 -- 受限於它們透過其透鏡孔徑,或稱 apertures(光圈、孔徑),所能收集的光量。為了要使光線(light ray )能被記錄,它得通過透鏡組並抵達該裝置的「偵測器」 -- 例如眼睛的視網膜或數位相機的偵測器。但許多光線從未抵達偵測器,不是因為它們太微弱,就是因為它們已經偏斜。

這種問題對小於光波長的細節而言格外嚴重。(每種色光都有截然不同的波長 -- 以綠色為例,波長為 530 奈米,大小約某一典型細菌的內部構造。)來自於這種微小特徵的光線在它們抵達透鏡之前就已經逐漸消失。為了捕捉這些光線,裝置得要非常靠近物體表面探測,並一點接著一點的掃描它,藉此拼湊出一張完整的影像。(譯註:AFM 或 STM 就是這樣玩)

"實際上,這些這些裝置均受「以管窺天(tunnel vision)」之苦," Fleischer 說。

這種新方法利用某些稱之為非線性光學材料(nonlinear optical materials)的不尋常特性來對付小 apertures 的缺點。在傳統透鏡材料,諸如玻璃或塑膠,光線能通過而不會與之交互作用。在非線性材料中,光線會彼此以複雜方式混合。未抵達相機的光線也許會傳遞(pass along)某些它們的資訊給那些確實被它所記錄的光線。幸虧有這種光線混合,否則資訊將無法抵達相機。

來自於非線性鏡頭的影像也因而細節更豐富。不幸的是,那也有可能被扭曲(distorted,失真) -- 對傳統光學而言一點用處都沒有。但如果資訊能夠恢復原狀(unscrambled),電腦將為整個場景重新建構一張高解析度、未失真的影像。"在這一種影像裡,該場景所有部份都將同時被「放大(zoomed in)」," Fleischer 表示。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只在受到高度約束的(constrained)設置中才能實現這種拼湊(unscrambling)與重建,例如光纖纜線。這有一部份是因為相機與其他光學設備無法完全記錄光學資訊 -- 它們僅記錄顏色與亮度,這些特性在日常體驗中均可察覺。

光的另一種特性,稱為相位(phase),對於恢復某一物體或場景更細緻細節不可或缺,那測量波峰的時間與位置。

為了捕捉他們的非線性材料所賦予的光學資訊,普林斯頓研究者使用設備來拍攝一種特別的相片,稱為全像圖(hologram,全息圖),那記錄相位。他們亦結合來自於普通相機的資料。身為處理所有這種資訊的第一步,他們創造出一種簡化的、讓光流經某種非線性材料的模型。接著,他們發展出一種數學技術,除了能對付失真影像之外,還能反向進行(works backward)計算,算出影像與物體之間的空間中,每一點的光學資訊。這種方法使得在任何選定的一點 -- 在相機、在物體本身的位置,或二者之間某一處 -- 創造出高解析度影像成為可能。

配備這些技術,這個普林斯頓團隊設置它的成像系統。核心元件,一個非線性波混合器(nonlinear wave mixer),那是一種藥丸般大小的矩形結晶體,其材料稱為鈮酸鍶鋇(strontium barium niobate)。研究者把要成像的物體置於結晶體一端,而影像捕捉設備在另一端。他們藉由獲得各種物體的影像來測試這套系統,那包括美國空軍所開發的一種圖,那廣泛用於校正光學裝置。在每個例子中,這套系統都能以高解析度構成物體的影像。我們對於它運作如此之好感到驚訝," Barsi 說。

藉由捕捉通常會失去的影像,這種新方法能大大強化使用正常光的解析度 -- 讓科學家能建造顯微鏡與其他具有所謂超解析度(super-resolution)能力的裝置。利用紫外光或 X 光(其波長小於可見光)的傳統方法可能獲得類似解析度,不過這類「輻射」會傷害活細胞。"這種新方法能以細胞真正喜歡的光線來幫你看得更加精準," Fleischer 說。

這種方法的其他應用包括用來製造電腦晶片、生醫元件等等的微影術(lithography)。將此方法顛倒使用,即可利用雷射,透過非線性結晶體將較大圖案縮小至目標表面上。

另一種有趣的用途是斷層掃描(tomography)。目前該技術以不同觀點(viewpoints)取得的二維影像組成 3D 影像。相較之下,這種新系統能夠從單一觀點取得的影像直接算出三維光學資訊,可能簡化了這種設置。

這種新方法的其他潛在應用包括資料加密與描繪新非線性材料的光學特性。也能夠幫助理解光在通過這類介質時的行為。除了探索這些可能性之外,該團隊目前正開發更好的非線性透鏡材料以及改良他們的重建技術。

※ 相關報導:

* Imaging through nonlinear media using digital holography
http://www.nature.com/nphoton/journal/v3/n4/abs/nphoton.2009.29.html
Christopher Barsi, Wenjie Wan & Jason W. Fleischer
Nature Photonics 3, 211 - 215 (2009)
Published online: 22 March 2009
doi: 10.1038/nphoton.2009.29
相機可事後對焦 怎樣都「照得住」
夜視奧祕之一在於 DNA 不尋常的結構
變色龍般的保護色:奈米偽裝(Nano-camo)
超高解析度的螢光顯微術讓你看清細胞結構
手機使用無透鏡成像(LUCAS)進行健康監測
掌上機偵測乳癌 成大研發成功
新液態相機鏡頭:以聲音控制光
3D 顯示讓你一瞥未來的媒體
超材料光學的突破 -- 解決吸收損失
直接在矽上製造鐵電氧化物
雷射與塑膠珠:在奈米尺度下駕馭光的力量
「電壓構圖」可能是奈米結構微影術的下一步

1 則留言:

fsj 提到...

全景攝影 火車頭尾都正面

【聯合報╱記者田俊雄/花蓮報導】2009.07.22

國立東華大學創新育成中心助理教授洪莫愁及法太全景攝影視覺原理應用研究室負責人孫侾龍,昨天發表「線性透視定軸物移全景攝影視覺物理架構」研究成果,分享拍攝太魯閣號全景的經驗。

孫侾龍歷經7年多自學、研究與實驗,終於完成「線性透視定軸物移全景攝影」視覺物理架構之研究與實驗,成功拍攝東華大學校園全景實況,及台鐵各種列車線性透視全景照片,擴大作品的運用範圍。

洪莫愁表示,法太全景攝影公司是進駐東華大學創新育成中心廠商,東部少有專業人士投入研究,反而他卻樂在其中,願意將寶貴經驗紀錄成書,將來傳承給大學生,提高使用價值。

孫侾龍說,平常在拍攝如火車、車隊、輪船、艦艇等體型綿延矩形運動景物,幾乎都是從前、側方取景,拍到的車隊或火車毫無例外的都是頭大尾小,而以線性透視狹縫全景照相機拍攝到的列車,從頭到尾都是正面且為等比例。



◆ 太魯閣號全景攝影果然「殺很大」 引來熱烈討論

NOWnews 陳惠芳/花蓮報導 2009.05.19

國立東華大學創新育成中心孫侾龍,最近發表太魯閣號等各種高速行進列車,從車頭至車尾正面等比例的「線性透視定軸物移全景攝影」作品,這項研究成果分享,近日來引發各地攝影愛好者的熱烈討論,網友們很好奇這種全景攝影底片豈不是要「殺很大」?

傳統的單點透視攝影,無論垂直軸向或水平軸向,都是呈現近大遠小的光學物理特性。而孫侾龍拍攝的動態火車作品,卻是從頭到尾以1比1等比例正面「全都露」,這可是許多攝影者想方設法卻不易得的「抓住剎那」。

其實早自1995年起,他就埋首研究「多透視點旋軸全景攝影」、「多透視點定軸物轉全景攝影」以及其在虛擬實境上之應用。10年前曾企劃製作的「太魯閣國家公園環場虛擬實境暨生態百科互動光碟」,將太魯閣國家公園裡的200個景點,以360度全景方式呈現,當時深受矚目。

出於對全景攝影的研究興趣,後來他更進一步積極探索全景攝影的應用技術實務,苦心鑽研「線性透視定軸物移全景攝影」領域。在創新育成中心實驗室裡,孫侾龍從攝影光學與相關物理基礎下手,近8年中陸續解析了至少10種的全景影像視覺物理架構。在全景攝影的領域,他已是位行家,研究心得不遜於國內外大學專家學者。

目前在他手中至少已解析了10種全景影像視覺物理架構,包括:單透視點寬幅全景攝影、多透視點旋軸全景攝影、多透視點定軸物轉全景攝影、多透視點平行移軸全景攝影、多透視點陣列序列全景攝影、線性透視旋軸全景攝影、線性透視定軸物移全景攝影、線性透視定軸物轉全景攝影、線性透視平行移軸全景攝影,以及全景影像與虛擬實境。

像這次發表的運用「線性透視定軸物移全景攝影」的視覺物理架構原理,成功拍攝台鐵各種列車高速行進時的正面等比例線性透視全景照片。以平均時速 130公里、奔馳的太魯閣號列車8節車廂清晰畫面最令人驚豔。研究成果顯已超越近年來因科學、藝術及數位典藏熱,而不惜投入大筆經費研究的美國普度大學等校。

由於成功拍攝高速飛馳的太魯閣號火車作品公開後,各方好奇詢問電話不斷,孫侾龍除了加緊努力寫書,為眾人解惑外,也開放其網站供瀏覽,入門認識全景攝影的視覺原理與應用。東華大學創新育成中心法太全景攝影研究室03─8630336、0937168736。
http://www.odie.tw/PanoramicPhotography/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