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26

克魯曼專欄/救地球不難

【經濟日報╱吳國卿/摘譯】2009.09.26

你還喜歡有關健保改革的辯論嗎?討論者的涵養和反對改革者在智識上的誠實,應該讓你大開眼界吧?

如果是,你們一定會很愛下一場大辯論:氣候變遷論戰。

眾議院已通過一套相當嚴格的限制與交易(cap-and-trade)氣候法案,即韋斯曼-馬基法案(Waxman-Markey Act),如果順利立法,最後可望大幅削減溫室氣體排放。但和健保一樣,氣候變遷的重頭戲在參議院,而同一批別有居心者已開始設法準備阻止它過關。

有些人仍然宣稱,氣候變遷是無稽之談,至少證據還不足以作成結論。但這套說詞已愈來愈薄弱——薄到有如北極的浮冰已逐漸消失,促使航運公司紛紛開闢新航線,穿過以前無法通航的西伯利亞以北海面。

連企業對這些否認者也逐漸失去耐性:本周稍早太平洋天然氣與電力公司(PG&E)宣布退出美國商會,以抗議該會「不誠實地嘗試淡化或扭曲氣候變遷的現實」。所以反對氣候法案的說詞,可能不會是宣稱氣候暖化為神話,而會是任何減緩氣候變遷的作為都將摧毀經濟。正如「氣候進步運動」部落格上說的,氣候變遷立法的反對者正「不斷提高清潔能源與削減全球暖化汙染計畫的估計成本,就像漫天開價的拍賣商」。因此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必須了解,氣候法案會重創經濟的說法是杜撰的,就跟否認氣候變遷一樣假。拯救地球必須付出成本(雖然節約資源的初期階段確實不用花錢),但也不會花費太多。

我們怎麼知道?第一,證據顯示我們現在浪費了大量能源。我們燃燒大量煤、油和天然氣,卻未能真正提高生活水準——這種現象稱作「能源效率差距」(energy-efficiency gap)。出現這種差距意味提倡節約能源的政策確實可讓消費者變更富有,至少到某個程度。

第二,經濟分析顯示,即使大幅削減溫室氣體排放也只會增加一般家庭少許成本。本月稍早國會預算處(CBO)公布韋斯曼-馬基法案的效應分析,顯示該法案到2020年將每年只要一般家庭花費160美元,相當於0.2%所得。這大概是每天貼一張郵票的成本。

到2050年排放限制更加嚴格時,家庭負擔將提高到所得的1.2%。但國會預算處也預測,2050年的GDP將是今日的2.5倍,因此人均GDP將提高約80%。在這種成長下,保護氣候的成本微不足道。當然,這些並未計算阻止氣候暖化的利益。

另一方面,反對拯救地球的論點主要建立在謊言上。上周,似乎想與林博(Rush Limbaugh)競爭共和黨準領導人角色的貝克(Glenn Beck)告訴他的聽眾,一項「胎死腹中」的歐巴馬政府研究顯示,韋斯曼-馬基法案實際上會使一般家庭每年花費1,787美元。不用說,根本沒這項研究。

但我們不應苛責貝克。許多所謂的專家,也在散播這類韋斯斯-馬基法案成本的說法--同樣也是假造的。

一年前我對這種行為會很震驚,但就像我們在健保辯論看到的,政治言論的兩極化已迫使自稱的「中立派」選邊站--其中許多顯然已決定把反對歐巴馬總統的黨派之爭擺第一,而棄智識份子的誠實於不顧。

所以結論是:我們應該唾棄氣候立法會扼殺經濟的說法,還有氣候暖化是騙局的說法。氣候變遷經濟學的實情是,綠化很容易。 (作者Paul Krugman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 加州2010年底起開徵碳費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2009.09.26

加州環保局「空氣資源委員會」25日不理會業者的反對和訴訟威脅,通過一項全美首例,對公用事業、煉油廠等污染產業課徵碳費。

加州在2006年通過「全球暖化法」,設定全州排碳量在今後十年內要減少25%。法律通過以來,州府雇用了174人著手落實。今後收取的碳費將用來支應落實這項法律的成本,包括這些新增人員的薪資。

碳費將在2010年底開徵,頭三年估計可徵6310萬美元 (台幣20億4400萬元),第五年起減到3620萬美元。

350家製造、出售、進口汽油、柴油、天然氣、煤的公用事業、煉油廠等業者被鎖定要繳碳費,他們不但為自己排出的碳繳費,也為他們的顧客所排的碳繳費,每噸二氧化碳約15 美分。

從行業來看,煉油業者平均一年要繳470萬美元,水泥廠15 萬美元。官員說,水泥廠入列,是因為製造水泥的化學過程產生溫室氣體。

名單上的產業及其顧客的排碳量占加州溫室氣體85%:例如,煉油廠處理加州開車族使用的燃料,公用事業的工廠產生全州3800萬人家裡的冷氣和暖氣所用電力。

環保組織和公共衛生團體稱讚碳費,但350家業者表示,州府箭頭只針對他們收費不公平,連消費者使用他們的產品而排出的碳也算在他們頭上,更不公平。

官員表示,業者可以將碳費轉嫁給消費者。但業者表示,徵收碳費的時機非常壞,加州失業率目前陷入州史最高的12.2%,此時要業者多繳費,對「經濟氣候」非常不宜,而且,要消費者多付錢,也是非常不愉快的事。

碳費開徵後,家庭式餐館的電費和瓦斯費每年增加約17美元。開車族方面,一個加州人開每公升跑13公里的車子,油費一年增加約80美分,負擔並不重。



◆ 對抗暖化 環署盼溫室氣體減量速立法

中央社 2009.09.26

行政院環保署副署長張子敬今天說,台灣深受全球暖化影響,尤其是日前發生的88水災;政府目前除盡速推動溫室氣體減量法立法外,也期待引入外國經驗,讓綠色新政更前瞻。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會議」(UnitedNations Conference on Climate Change,COP 15)年底將於丹麥哥本哈根舉辦。丹麥在會前發起了「全球暖化世界公民高峰會」,透過全球公民串連,共38個國家、45場會議、近5000人在24小時內同步進行,台灣也受邀參與合辦。

張子敬與會致詞時指出,期待能將此次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的他國經驗與討論結果引入國內,讓未來綠色新政更具體、更前瞻。

主辦單位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表示,全球暖化造成的影響是持續、深遠且全面的,但環境道德感的培養非一蹴可幾;期待藉此提供不太了解全球暖化議題台灣民眾一個管道,並引發更多人的反思及正視。

計畫主持人台大政治系教授林子倫指出,儘管目前台灣並非聯合國一員,但氣候變遷是跨國性議題,台灣亦受到「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會議」所做決策影響。作為全球公民一份子,有責任也必須讓大家了解全球暖化對台灣環境、社會、經濟與政治的影響,藉此讓國際聽到台灣人民聲音,並對台灣因應氣候變化的政策帶來貢獻。

今天公民審議議程包含5大階段,每階段有不同子題,公民須針對子題作討論與投票。第一階段為氣候變遷及其後果;第二階段為未來願景與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第三階段為如何處理溫室氣體的排放;第四階段為技術與調適的經濟;最終的問題為「回顧今天所討論過的議題,您認為哪一個議題是最為重要,且應提出給 COP15的與會代表作為參考?」。

※ 相關報導:

* 我NGO年底參與聯合國氣候會議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5160222.shtml

* 爭奪水資源 永不止息的戰爭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253&f_SUB_ID=2576&f_ART_ID=210723

太陽活動的小波動對於地球氣候有大影響
新方法:移除發電廠排放中的硫成份與二氧化碳
德國家庭天然氣發電計畫亮相
糧食戰爭

33 則留言:

fsj 提到...

TIME環保英雄 朱棣文上榜

【聯合報╱編譯黃秀媛、王麗娟/綜合報導】2009.09.27

本期「時代」雜誌選出2009年環保英雄,表彰他們挽救地球的努力,包括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在內有六位華人上榜,兩名華人還是常人眼中的小人物壽司師傅。

雜誌將綠色英雄榜分4組:領袖與高瞻遠矚之士、活躍人士、科學家與發明家、企業家。報導說,這些英雄無論是挽救河流、冰帽、森林,還是在網路上引發熱烈討論,均秉持一個簡單的信念:我們能帶來改變,默默做著挽救地球的事。

歐巴馬內閣是美國史上最綠的內閣,而任命物理學家朱棣文為能源部長,由他肩負發展未來清潔能源的大任,最能凸顯歐巴馬內閣這項特質。

在企業家類上榜的有香港出生的壽司師傅呂健(Kin Lui,譯音)和何瑞蒙(Raymond Ho,譯音)、在澳洲出生的中國藏胞孫多杰(Dorjee Sun,譯音),以及「北京地球村」的廖曉義。

29歲的呂健看到報導說壽司風行正使鮪魚等魚類數量銳減,決定與何瑞蒙在舊金山開設美國第一家可以永續經營的壽司餐館Tataki。他們考慮到使用的海鮮對海洋的可能衝擊,店內不使用蝦子或養殖鮭魚,代以產量豐富的北極野生紅點鮭或沙丁魚。餐館的這項精神讓生意更加興隆,周末經常大排長龍。

55歲的廖曉義1996年創辦北京地球村,先致力於提高市民環保意識,後將環保工作拓展至全國,鼓勵各界將塑膠回收再利用。

32歲的澳洲人孫多杰先後創辦3家公司,不到30歲就成為百萬富翁。他對印尼每年有幾百萬公頃雨林被摧毀感到不安,成立專門中介雨林碳信用交易的減碳組織Carbon Conservation。

「綠駝鈴」環保組織的趙中(27歲),則獲選為環保「活躍人士」。「綠駝鈴」創於2004年,為甘肅第一個非政府環保組織。趙中號召志工在甘肅找出把垃圾和有毒物倒進河川的工廠,公布在「全國水汙染地圖」上引起注意。

※ 相關報導:

* G20領袖聲明 停止補貼化石燃料
http://udn.com/NEWS/WORLD/WOR3/5161674.shtml

fsj 提到...

印度開放買賣碳排放量

【聯合晚報╱編譯范振光/綜合報導】2009.09.28

印度環保部長表示,印度政府擬修改法規,在國內成立能源效率交易市場。印度政府希望藉由頒發能源效率標章,迫使能源效率低於標準的企業向合格企業購買效率認證額度,減少溫室效應氣體的排放。

《金融時報》報導,印度目前每年排放14億公噸二氧化碳,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5%。預料隨著工業化,印度的排放量在未來20年將增至現在四倍。印度政府估計,推動能源效率交易後,每年排放量可減少一億噸。根據估計,印度的能源效率交易市場規模可能在六年內達到150億美元。

印度環保部長拉梅希表示,執政黨國大黨未來幾個月內將修訂能源節約法,成立能源效率交易市場,使印度和全球能源效率最高的國家並駕齊驅。他表示,印度的能源效率已經比美德國,目標是追上日本。

除了能源效率標章,印度也將訂定運輸業的油耗標準。另外,明年1月起,冰箱、冷氣、燈管和變壓器將有新的能源效率標準,明年中範圍擴大至電視、爐具。

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12月將在哥本哈根召開,印度最近已陸續實施20項減碳措施,包括復育森林,並研究印度未來的排放走勢、評估暖化對重要產業的可能衝擊。

印度雖然想提升能源效率,但基於經濟發展考量,不願接受限制碳排放的國際協定。部分印度經濟學家認為,印度農業人口眾多,供水依賴冰川和季節雨甚重,應該在對抗暖化的辯論中扮演領導角色。

有些經濟學家和氣候變遷專家認為,各國自行採取抗暖化措施可能還不夠。他們期盼,先進國家對尚未加入減碳協定的國家實施「碳稅」等制裁措施前,全球能達成減碳水準的共識。



◆ 蘋果變「綠」…喬布斯的新願景

【經濟日報╱編譯余曉惠/綜合外電】2009.09.28

本月上旬首度於換肝手術後公開露面的蘋果公司執行長喬布斯(Steve Jobs),不久前接受媒體訪問,但這次說的不是麥金塔、iPod或是iPhone等功能與特色,而是暢談蘋果公司如何實踐綠化遠景。

喬布斯自本月9日在新產品發表會現身後,22日在美國商業周刊的訪問中談論蘋果的崇高目標與巨大挑戰:響應節能減碳,減少蘋果產品的排碳量。

為全面瞭解公司對環境的影響,蘋果已完成數據採集,發現若採取戴爾(Dell)、惠普(HP)等公司隨手關燈等相同的減碳策略,僅能將破壞環境的程度減輕 3%,但蘋果產品本身的排碳量就占53%。營運長庫克(Tim Cook)說,蘋果的目標是製造節能的產品,「這是關乎創新能力的艱鉅工程」。

戴爾的環境部門主管帕克(Dane Parker)也有同感,認為減少產品排碳量的成效較佳,但他也質疑蘋果的分析只是推測,與其著重在產品排碳量這種難以落實到每家企業的抽象概念,不如回歸節能概念本身。

2007年起,喬布斯在演說中發布新品的「環保計分表」,並成立小組進行「從搖籃到墳墓」的長遠計畫,瞭解產品從研發之初到壽終正寢的每一步驟對環境的影響。

該小組發布的最新資料顯示,包括產品在內的企業年度碳排放量為1,020萬立方噸。戴爾年排放47.1萬噸,但並不包括電腦、其他產品和供應商的排碳量在內。

蘋果因力行減碳逐漸贏得聲譽,近來不少科技公司誓言不再使用含有溴或氯等特定化合物,蘋果卻早在兩年前就要求供應商提供相關證明。庫克說,這需要大量投資,例如為了協助供應商尋找使用讓電腦線具延展性的PVC替代物,僱用化學家研發出聚酯纖維的「特殊混合物」。

此外,戴爾和惠普日前分別表示無法達成2009年底前停用PVC的目標,相形之下,蘋果2008年起內部結構就不再使用PVC ,將來還將推出不含PVC的電源、滑鼠和顯示器線。蘋果財務長歐本海默(Peter Oppenheimer)說:「我們回報完成目標,但其他人卻設下不能達成的目標,然後拋諸腦後。」

儘管蘋果仍無法在綠化排名中名列前茅,多年來卻首次獲得環保人士的肯定,尤其後者愈來愈重視企業的實踐而非計畫,也許就像喬布斯說的:「只有實踐,才能為世界帶來意義。承諾只是空泛的。」



◆ 美航空 第2件行李收費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09.09.28

美國幾家航空公司的國際航線正悄悄開始收取行李托運費,而且這項費用可能永遠不會取消。美國所有大型航空公司過去三個月,已針對歐洲航線收取第二件行李托運費50美元;達美航空(Delta)和大陸航空(Continental Airlines)也對拉丁美洲航線旅客,收取第二件行李托運費。

亞洲航線尚未實行

美國各家航空公司目前尚未對多數亞洲航線收取行李托運費,但這項政策可能改變,而且收取第一件行李托運費,可能也是航空公司不願放過的營收機會。

美利堅航空公司(American Airlines)針對9月14日以後購買的印度、比利時、英國、法國、德國、愛爾蘭、義大利、西班牙和瑞士航線機票,收取第二件行李托運費50美元。

大陸航空公司則針對8月27日以後購買的歐洲航線機票,收取第二件行李托運費50美元,以及針對墨西哥和中美洲航線,收取第二件行李托運費25美元,除了巴西航線以外。

達美航空公司也向歐洲航線旅客收取第二件行李托運費50美元,向墨西哥航線、加勒比海航線,和除了巴西以外的中南美州航線旅客,收取30美元。收費對象為9月19日以後購買、10月13日以後使用的機票。

聯合航空(United Airlines)向由北美飛往歐洲或印度的旅客,收取第二件行李費50美元,向從多數歐洲機場飛往美國的旅客收取35歐元,以及向從英國出發的旅客收取31英鎊。聯合航空也向從美國或加拿大飛往墨西哥或加勒比海的旅客,收取27美元。



◆ 今天又是星期一

【聯合晚報╱社論】2009.09.28

今天星期一,除了有些人總是感受「憂鬱的星期一」之外,還能來點什麼不一樣的?的確,還有些人把「又到了星期一」這件事放在心上,因為身體力行「周一不吃肉」運動!

最近台灣有人提倡,每個星期一這一天不吃肉,一周裡至少有一天做個蔬食主義者。從健康的角度而言,這個主意不錯,因為這樣每人至少就少吃了七分之一的肉量。現代人吃太多肉,吃得太油膩,吃出肥胖,吃出一堆健康問題,這點大家都知道。但牽涉個人飲食偏好,只能宣導,不能勉強。「周一無肉日」運動,卻還有個救地球的「大我」因素存在。

台灣本來就有越來越多的素食人口,有的出於宗教動機,有的則因為健康因素。但現在主張蔬食的理由更擴大了,在個人健康的層次之外,最主要還有環保的理由。現代人的食肉量大增,但越來越多證據顯示,畜牧業成了對環境「不友善」的產業之一。除了飼養牛羊豬等要耗費大量水資源,砍伐熱帶雨林以改種牧草,更重要一點,這些飼養動物的排泄量驚人,放屁所排出的大量甲烷被指控是加速地球暖化的因素之一。最近國際間開始討論是否對畜牧業開徵「屁稅」的議題,當然爭議很大,但已可見問題嚴重引起注意。

提倡蔬食主義的理由各式各樣,從健康養生到看重「動物權」都有。相當程度上,近年來引起恐慌的幾種大規模動物傳染病,從雞的禽流感、豬的口蹄疫、到狂牛症等等,都在警示當前高密度的飼養方式可能有點問題。而現在又有動物排泄物汙染環境和加速地球暖化的說法傳出,促使各界嚴肅面對這個議題。台灣環保界提出「周一不吃肉」運動,並未強求大家全面吃素,但至少以每星期七分之一的時間貢獻於關注此一議題,確實有些正面意義。

一周裡一天進行蔬食,健康、養生又環保。台灣民眾的環保意識其實頗有進步,從垃圾減量到少用塑膠袋,都已有了不錯的成績。現在為了自己,為了地球,「周一無肉日」希望帶來一點新的使命意義!

fsj 提到...

克魯曼專欄/氣候警訊非妄言 趕快行動!

【聯合報╱克魯曼(Paul Krugman)/陳世欽摘譯】2009.09.29

我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對地球的命運感到絕望。如果你時時留意氣候科學的最新進展,一定知道我的意思:感覺我們正全速衝向災難,然而沒有人願意傾聽或以具體行動避免這個下場。

我絕未危言聳聽。近來一再出現的警訊絕不是怪誕之士的妄言。它們來自頂尖科學家設計的氣候模型。過去幾年,對地球的預測越來越悲觀。

這種悲觀心態的背後因素是什麼?一部分原因是,某些預測的變化,例如北極冰層融解,出現的速度快於原本預期。另一部分是,越來越多證據顯示,強化人為溫室氣體排放後果的反饋循環,大於以往的理解。例如,科學家已知,全球暖化將導致凍原融化,釋出二氧化碳,以致暖化更甚,然而最新研究顯示,鎖在永凍層中的二氧化碳多於原有的估計。這意味,反饋效應更大。

這一切的後果是,大批氣候科學家有如烏鴉嘴:能夠預言未來的災禍,卻無法讓任何人相信。

這裡談的不只是遙遠未來的災難。全球平均氣溫也許直到本世紀中才會大幅提高,然而在此之前,災害必然數不勝數。

例如,《科學》期刊去年的一篇報告題為「對於北美西南部氣候可能變得更乾旱的模型預測」。報告指出,多種氣候模型的共同結論之一是,估計數年到數十年內,永久性乾旱將成為美洲西南部地區的新氣候型態。如果你住在洛杉磯,且喜歡上星期出現在雪梨的橘紅天空及漫天煙霾,那麼你不必遠涉重洋。它們不久就會來到洛城。

我必須否認任何單一氣候事件均可歸咎於全球暖化的說法。不過重點是,氣候變遷將導致日前發生在雪梨與澳洲部分地區的沙塵暴更為普遍。

在理性的世界,步步逼近的氣候災難應是我們最主要的政治與政策課題。然而顯然不是。為什麼?

部分的答案是,很難讓人們持續集中注意力。氣候原本就會劇烈變化,任何一年如果出現創紀錄高溫,通常繼以溫度較低的幾年。根據英國氣象局的統計,1998年是目前所知最熱的一年,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認為是2005年。很容易就會得到危機已結束的錯誤結論。

我們漠視氣候變遷的更重要理由,就像前美國副總統高爾所說的:真相令人難堪。與一般說法正好相反,以實際行動因應氣候變遷絕不會對經濟造成嚴重衝擊。然而如此必定影響經濟上的利害:在創造新的經濟機會之餘,有害某些強有力的既得利益集團。昔日的產業有說客為其效力,未來的產業則無。

此事也不只有關既得利益;它還涉及根深柢固的觀念。過去30年來,美國最主要的政治意識形態大力吹捧民間企業,同時詆毀政府,然而氣候變遷的課題只能委由政府因應。許多右派人士不但不承認他們的理念侷限,而且一味否認問題的存在。

結果造成人類所面臨歷來最嚴峻的挑戰最多只能列為政策議題。我不是說,歐巴馬政府將推動健保改革列為首要施政課題不對。它須在11月之前為選民呈現具體的成果。氣候變遷立法最好是下一個目標。

儘管科學家逐漸達成共識,認為威脅比想像中嚴重,幸好經濟學家也有共識,認為控制排放的成本不像許多人擔心的那麼高。

現在就是採取行動的時候。嚴格說來,適當的時機早已過去。然而晚做總是勝於永遠不做。

(作者Paul Krugman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fsj 提到...

減排若失敗 最快2060年 地球均溫升高4℃

【黃文正/綜合報導】2009-09-30 中國時報

英國科學家預測,若溫室氣體排放無法有效減少,最快在二○六○年時,地球平均溫度將上升攝氏四度。而據非政府組織「氣候調適經濟」(Economics of Climate Adaptation)工作集團最新報告,五十年來氣候變化導致的災情,已造成逾八十萬人死亡及一兆美元的經濟損失。

世紀末北極恐爆增十五度

英國氣象局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地球暖化已經加劇,二○七○年時,地球平均氣溫將上升攝氏四度,但若狀況惡化,可能提前至二○六○年便會發生。其中,西非與南非地區恐將上升攝氏十度之多,而北極在本世紀末時,溫度可能爆增達攝氏十五度。

此數據較聯合國先前預測更加令人怵目驚心。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二○○七年提出的分析報告,指溫室氣體排放若無法有效減少,二一○○年時,地球平均溫度最高將上升攝氏四度。不過,當時並未排除地球溫度可能爆升得更快速。果若如此全球勢必面臨一場空前的生態浩劫。

開發中國家經濟受創最慘重

另一方面,ECA和保險公司共同參與的研究顯示,過去數十年來,氣候所導致的災情與地球暖化有直接關係,各國政府若不立即採行積極行動因應氣候變遷問題,未來恐將承受更龐大的經濟損失,其中尤以開發中國家受創最為慘重。

報告指出,依目前的氣候模式預測,至二○三○年時,開發中國家所遭受的經濟損失將介於國內生產毛額(GDP)的一%至一二%。而地球暖化將導致缺水和農作物生產減少,諸如南美洲蓋亞那經濟損失最高可能達GDP的一九%。

ECA分析中國、印度和蓋亞那等八個不同國家所遭遇的氣候變遷衝擊,同時也給予若干因應建議,如在洪水地帶種植紅樹林,或提供農夫風險轉移觀念。



◆ 印度太陽能產業 獲柯林頓基金會金援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2009.09.30

印度古加拉省 (Gujarat)計畫興建全球規模最大的太陽能發電設施,這項耗資100億美元、發電量3000百萬瓦(megawatt,MW)的計畫,獲得美國柯林頓基金會協助,預計在年底前完成收購6000公頃土地。

據彭博資訊報導,古加拉省和美國前總統柯林頓主持的基金會已於9月8日簽署初步協議。古加拉省官員賈迪森表示,柯林頓基金會將協助這項計畫,向亞洲開發銀行等機構取得低利融資,以及引進生產商和發電機。

賈迪森表示,這項計畫可能在古加拉省150公里的範圍內興建三處太陽能園區,總計占地一萬公頃,至少需要五年時間開發。

在能源缺乏的印度,太陽能是發展前景看好的可再生能源,估計印度電力需求預計將在未來20年增加5倍。印度的目標是在2020年前實現2萬MG太陽能發電目標,但目前僅達到5MG 左右。

畢馬威 (KPMG)咨詢服務公司執行董事馬哈詹指出,印度每年有300天日照,是發展太陽能的好地方,而古加拉省有大面積的貧瘠土地可用於太陽能發電,尤其適合。

分析師指出,發電量1百萬瓦的太陽能發電,成本是傳統技術的5到8倍,因此必須取得政府補貼。

除了柯林頓基金會,古加拉省並和美國AES太陽能公司和西班牙供應商Abengoa等太陽能公司合作,進行其他太陽能計畫,該省目前已供應716MG太陽能電力。



◆ 中鋼工業廢水純化廠 啟用

【林秀麗/高雄報導】2009-09-30 中國時報

全球面臨水資源匱乏危機,中鋼公司廿九日正式按鈕啟用工業廢水純化廠,為全球鋼鐵業卓越工業廢水回收場之一,每日可產製1萬3500噸再生水,水質還比自來水更好,可直接用於發電鍋爐製程,每日減少消耗天然水資源1萬3500噸可觀水量。

中鋼公司生產部門副總經理高東生表示,水費是企業經營不可忽視成本,若水量不足或水質惡化,因而迫使工廠減產或停工,其損失恐怕將不是企業所能承受。

中鋼投資新台幣5.4億元興建工業廢水純化場規模之大,在廢水回收再利用領域堪稱全球鋼鐵業佼佼者,每日可產製1萬3500噸再生水,品質已達超純水水準,可直接用於發電鍋爐補充水。

由於鋼鐵冶煉製程具高溫,需要大量水來進行冷卻、除銹及洗塵等必要程序。中鋼歷經四階段擴建迄今,產能不斷擴增,用水量卻由建廠初期每噸鋼液10.33立方米,逐年降低至目前5.5立方米,整體用水回收率高達97%以上,與國外先進鋼廠相較毫不遜色。

中鋼從民國92年起,開始評估以薄膜過濾、逆滲透或電透析等高級處理技術,進行回收利用廢水的可行性。經過一系列實驗,驗證廢水採用薄膜系統處理後之回收水,水質遠比自來水水質好,進一步純化回用於鍋爐做為補充水,經濟效益更佳。



◆ 高科技污染防治配套不足 綠委籲修法

中央社 2009-09-30

民主進步黨籍立委黃淑英今天說,政府對高科技毒害管理法規配套不足,造成嚴重環境污染,應修正政府資訊公開法,新增企業污染資訊揭露專章。

黃淑英上午在立法院召開記者會呼籲,台灣有關高科技污染調查資料散佈在環保署委辦計畫,民眾只能零星彙整,政府應仿效美國毒性物質盤查計畫,修正政府資訊公開法,新增企業污染資訊揭露專章,因為企業有責任提供民眾資訊。

她表示,政府還應學習歐盟精神,修正毒性化學物質管理法,落實新興化學物質用量登記與風險評估制度;儘速對高科技生產製造業特性,訂定廢水、空污及廢棄物管制標準。

國際環保人士泰德?史密斯(Ted Smith)應台灣環境行動網邀請來台訪問,上午與會時指出,這趟來台看到某大光電面板廠污染環境的現狀,建議台灣政府應做到毒性物質的資訊揭露透明度,並重新思考高科技的乾淨產品與綠色研發等概念。

史密斯認為,台灣是全球聞名的高科技產品製造國,擁有21世紀的科技,但卻以20世紀的法律規範。

史密斯過去幾天實地到新竹縣、彰化縣等地田野調查,並與農漁民及蚵農自救會等地方人士,針對高科技產業廢水處理問題座談,提供敦促監督各國政府及企業,發展責任科技的跨國運動經驗。



◆ 全球潔淨科技 投資額激增

【陳怡均/綜合外電報導】2009-09-30 工商時報

市場研究公司Greentech Media公布報告指出,全球潔淨科技投資額在第三季激增,主要受到太陽能以及A123 Systems公司首度公開上市(IPO)挹注,也顯現潔淨科技投資熱潮正在回溫。

Greentech表示,潔淨科技投資額在第三季勁揚至19億美元,交易件數達112件,遠高於第一季的8.36億美元及第二季的12億美元。潔淨科技包括太陽能、電力網格、電動車、生質燃料和綠建築材料等。

Greentech分析師威索夫(Eric Wesoff)表示,投資市場受A123 Systems公司IPO激勵,「我認為預期第四季有穩健成長是合理的。」電池廠商A123上周四股價大漲逾50%,成上周最具吸引力IPO案。

第三季的潔淨科技投資額中,過半皆流入兩大領域,其一為「太陽能」,金額達5.75億美元,交易數量達29件;另一項則為「生質燃料、氣化、潔淨煤」,投資額達5.13億美元,數量為17件。

其中高效能太陽能板製造商Solyndra在這一輪由Argonaut Private Equity主導的投資案中吸金1.98億美元。另外,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達成多年投資協議,斥資3億美元於合成基因學公司(Synthetic Genomics)發展海藻燃料。

在其他領域中,智慧電力網格和相關科技在第三季共獲1.6億美元投資金額,交易達14件,汽車和運輸領域達成5件交易,金額為1.58億美元。綠建築和綠色材料領域所獲投資額各為1.05億、1億美元。

不過第三季投資額仍不及2008年歷史高點。去年同期達29億美元、全年則站上76億美元。威索夫表示,當時主要因為業界湧入鉅額投資金、打造太陽能廠房所致。



◆ 88水災激創意 工研發表表面防護防水膜

中央社 2009-09-30

(中央社記者張建中新竹30日電)國際奈米周將於10 月7日登場,工研院今天搶先發表表面防護防水膜技術,將可解決家具及鞋子泡水問題。工研院奈米中心主任蘇宗粲表示,這是88水災激發創意的結果。

工研院今天舉辦國際奈米周展前記者會,由蘇宗粲主持。蘇宗粲指出,今年奈米周展覽,工研院將以「民生關懷及永續發展」為主軸,規劃出「防災與防疫」、「能源與生醫」及「生活應用與創意」等3項主題區。

蘇宗粲說,防災與防疫方面,主要是這次88水災造成嚴重災情所激發出的創意開發成果;由於水災使得民眾家具及救災國軍的鞋子泡水,工研院開發出的表面防護防水膜技術可解決家具及鞋子泡水問題。

蘇宗粲表示,工研院開發出的表面防護防水膜技術,主要是將表面防護材料結合超疏水奈米微粒,可以直接浸塗及噴塗於織物、水泥牆、陶瓷材料等表面,在外層形成奈米結構,並調整接觸角至大於140度的薄膜。

蘇宗粲指出,水於薄膜上將形成幾乎圓球的滾動水珠,具備良好的防水功能,自然使用狀況下,防水效果可維持一週。

蘇宗粲說,工研院同時與育澤工業合作開發出長效奈米銀抗菌膜技術,藉由銀離子可破壞病菌細胞膜及抑制細菌生化活性的特性,將高分子材料包覆結構性奈米銀,同時可達到抗菌及穩定持久的功效。

蘇宗粲指出,奈米銀抗菌膜作業可達20天以上,並維持90%以上的抗菌效果。

fsj 提到...

氣候變遷 亞洲經濟強敵

【經濟日報╱編譯莊雅婷/綜合外電】2009.10.01

亞洲開發銀行(ADB)30日發表報告指出,如果亞洲各國忽視氣候變遷造成的影響,可能導致食物能源短缺與貧窮惡化,甚至衝擊該區的社經情勢。

亞銀在一份研究農業、能源與遷徙的報告中警告,如果亞太地區國家不即時採取新的因應措施,包括推動自由貿易和引進品質更優良的農作物種籽,將會使該區的社會和經濟出現重大轉變。

亞銀說,由於農作物產量下滑,未來40年內食物價格可能暴漲70%,導致部分國家營養失調的比率上升。目前尚不清楚鄉村地區的貧窮狀況和氣候變遷交互影響的後果,但亞洲國家必須未雨綢繆,預先擬定相關投資計畫,並採取更靈活的決策方式。

報告指出,阿富汗、柬埔寨、寮國、緬甸、孟加拉和尼泊爾等貧窮國家,受氣候變遷衝擊的風險最高,也最缺乏因應能力。亞銀建議,各國必須採取新措施來降低農業災害的威脅,例如貿易自由化、政府發放補貼金,以及引進更能適應極端氣候的基因改良種籽等。

亞銀警告,如果亞洲地區不改變耕作方式,食物價格勢將隨著農作物產量減少而飆高。亞銀預估,未來40年稻作收成將下滑25%,小麥和玉米收成也可能萎縮四成,這將導致食物價格攀升40%到70%。

此外,世界銀行(World Bank)同日也發布報告指出,開發中國家未來40年內,每年可能最多得花費1,000億美元,因應全球氣溫上升兩度帶來的影響。

世銀也在報告中指出對能源安全的疑慮,強調外界必須提供財務支援和投資給貧窮國家,協助他們取得替代性能源,並降低對化石燃料的依賴。

世銀說:「這些地區擁有清潔能源資源,但沒有能力開發。他們亟需國際金援,但至今這類幫助仍嚴重不足。已開發國家是否願意慷慨解囊,攸關這些國家的日後命運。」

世銀同時點出遷徙活動造成的潛在問題,並警告人們持續湧進沿海城市所帶來的危險,因為這些地方很可能受到海平面上升影響。

專家表示,各國必須盡快擬定計畫規範遷徙活動,透過和鄰國合作與開發城市中心的方式,減輕孟買和上海等沿海大都市的人口壓力。



◆ 強颱強震 地球極端氣候連年
http://udn.com/NEWS/WORLD/WOR3/5169984.shtml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2009.10.01

人類一百年前為了家用、工廠和運輸,開始大量燃燒煤炭和石油,溫室氣體隨之增加,地球也以破天荒的速度暖化,地表溫度百年來平均上升攝氏0.6度,而且愈演愈烈,有案可考的12個最熱年度都發生在1995到2006年之間。

攝氏0.6度乍看不起眼,但毫釐之增,影響千里,使整個地球的面貌和氣候為之改觀,陰陽怪氣,「極端氣候」頻頻肆虐,啟示錄般的「異象」包括許多地區豪雨增加導至洪水、颶風及颱風頻率和強度增加、海平面上升、極冰融化、海面溫變暖、海水酸化、長期旱災增加、生態體系改變、熱浪增加。

上述現象有些可能遠在天邊,一旦近在眼前,足以令人談天色變,首次令全球驚悟氣候變遷之禍迫在眉睫的,可能是2005年墨西哥灣的卡崔娜颶風,史上損失最慘重,二千億美元 (台幣6兆4200億元)。而且,那個颶風季,墨西哥灣出現史上最多個有命名的颶風 (27個)、最大的颶風 (14個)。

如果從卡崔娜出發,觀察人為地球暖化對全球氣候的衝擊,令人不寒而憟,熱帶氣旋 (颱風和颶風)將會只增不減,而且愈來愈猛。根據估計,到21世紀末,全球溫度增加少則攝氏1.1度,最壞是攝氏6.4。熱帶氣旋的數目和強度與氣溫成正比。

根據「節省能源信託」組織的資料,目前全球已有2500萬因降雨模式改變、洪水、暴風雨、海平面上升等因素造成的環境難民,而且數目將會繼續增加。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 (IPCC)預測,「氣候變遷在生命損失,以及投資和經濟方面的最大不利效應,可能發生在開發中國家」。

資料顯示,近年全球許多地區洪水增加,尤其是亞洲和中國大陸。以整個亞洲而言,可以預測的氣候變化現象包括:

* 印度夏季季風期間,雨量變化更加難測,降雨的時間和輕重變得更具彈性

* 由於聖嬰現象擾亂,以及海面溫度上升之故,豪雨和熱帶氣旋都會增加。孟加拉灣的海面溫度上升攝氏1度,熱帶氣旋的強度增加10%。

* 其他極端事件,諸如熱浪,也可能由於氣候日益不穩定而增加。

※ 系列報導,詳見原站。



◆ 我爭取加入世界氣象組織

【聯合晚報╱記者唐孝民、林修全/台北報導】2009.10.01

行政院院會上午選定「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UNFCCC)與「世界氣象組織」等機構,做為政府下階段推動爭取參與聯合國體系的優先重點工作。

行政院長吳敦義在院會表示,新政府上任後,推動活路外交政策,不再洽請友邦提案參與聯合國,改以請友邦為我國向聯合國大會提出,爭取有意義參與聯合國專門機構活動為主。

他說,新政府的活路外交政策訴求,普遍獲得美日及歐盟等主要國家的公開支持,國際社會亦廣泛認為政府新思維務實、可行。

吳揆在聽取外交部「爭取參與聯合國體系」報告後,指示各相關部會列為優先推動的重點工作,共同研擬具體步驟與作法,擴大爭取我國的國際空間。

今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15屆締約方大會將商定後京都議定書架構,制定2013年起全球減碳目標與規範,該架構將對全球經濟、貿易、運輸與能源形成新秩序,吳揆指出,政府為因應哥本哈根會議前各項因應策略,由副院長朱立倫邀集經建會、外交部、交通部、環保署、經濟部與能源會等相關部會,共同召集第一次會議,由政務委員梁啟源專責督導跨部會組織,妥善研擬因應策略。



◆ G20減碳落空 協議沒簽成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2009.10.01

上周落幕的20國集團(G20)匹茲堡高峰會中,全球主要工業國與新興國家領袖曾就全球暖化問題達成廣泛協議,但實質內容卻相當空洞,讓原本寄以厚望的環保團體與新興國家大失所望,也讓全球減碳的運動面臨嚴重考驗。

環保團體、新興國家失望

G20峰會的重點原本應該是尋求財源,融通降低廢氣排放工作的進行,以及協助開發中國家因應氣候變遷的衝擊。世界各國如今期待12月在哥本哈根舉行的氣象高峰會,能商議出新的協約,取代京都議定書。

環保團體領袖麥奇本說:「如果我們想在哥本哈根談出結論,氣候融資絕對是最重要的關鍵。」

然而,G20領袖在匹茲堡發表了含糊的協議聲明後,卻未對最重要的融資問題提出具體辦法。聲明中說:「官方與民間的財政資助都亟需實質擴增,以協助開發中國家適應與緩和氣候變遷的衝擊。」

如今,距離哥本哈根氣象高峰會只有三個月的時間,以印度為首的新興經濟體已經表示,除非富裕國家提供數十億美元資金,協助他們改用新環保科技,否則他們不會簽署這項協議。他們堅稱,富國境內的工業是全球暖化元兇。

環保人士原本也希望在美國總統歐巴馬的帶領下,20國集團(G20)峰會也許會同意撥款1500億美元作為支付這項工作的資金,並說服新興經濟體簽署減碳協議,但這些期望悉數落空。

各國分階段放棄補貼化石燃料

不過,G20在綠化的議題上也不是全無建樹。例如,各國在會中同意分階段放棄對化石燃料 (fossil fuel)的補貼,以減少能源消費與浪費。

目前全球對化石燃料的補貼約3000億美元,但沒有效率的補貼反而助長能源的消費與浪費,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國際能源總署」統計,若能在2020年前取消化石燃料補貼,到2050年左右,溫室氣體排放量可以減少10%。



◆ 美將限制工廠排碳 歐巴馬宣布辦法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2009.10.01

歐巴馬政府等不及國會立法減排,30日一反前任布希政府叫環保署別管發電廠排放二氧化碳,破天荒頭一遭宣布一套辦法,嚴格管制全美1萬4000家發電廠、工廠、煉油廠的溫室氣體排放。

美國聯邦環保署 (EPA)30日宣布的管制辦法,各界期待已久,但爭議也多,寫下美國政府管制固定污染源減排的首例。今年稍早,EPA已提出管制汽車和卡車等活動污染源減排的方案,也是美國首例,預定明年初實施。

30日納入管制的固定染污源,每年排放至少2萬5000噸二氧化碳和其他五種公認影響全球氣候的污染氣體,它們排放的廢氣占美國排放的溫室氣體約70%。

EPA表示,新辦法根據「清淨空氣法」而來,影響約1萬4000個二氧化碳排放源。

EPA的管制辦法主要有二。第一、每年排放上述六種氣體2萬5000噸以上的工廠,其興建與營運都需要政府許可。第二,現有的發電廠、煉油廠、工廠必須自己證明已使用現有可得的最好科技和設備來減排,否則受罰。

EPA將減排的管制門檻定在2萬5000噸,放過其他數以百萬計二氧化碳排放來源,包括中小企業、農場、烘焙業、乾洗店和公寓。

典型的燒碳發電廠每年排放數百萬噸二氧化碳。2萬5000噸這個門檻相當於2200個家庭的一年總排放量。

fsj 提到...

海灘廢棄物 保麗龍高居第一

【聯合報╱記者鄭惠仁/台南報導】2009.10.04

台南市社區大學參與海灘廢棄物長期監測,4年來的統計,垃圾量最多的是漁業用保麗龍,其次是飲料容器,再來是塑膠袋及鞋子、安全帽等生活物品。

台南社大志工今年9月在二仁溪出海口約100公尺的沙灘,就撿到保麗龍塊3467個、塑膠製品1594個、飲料玻璃瓶631個、塑膠袋295個、吸管 256支、食物容器178個、藥用玻璃瓶151個、鞋子140隻、打火機138個。其中藥用玻璃瓶幾乎都是畜牧用的,如養豬的注射液,另打火機及香菸盒,研判是附近活動的民眾或釣客所丟。

台南市社區大學參與海灘廢棄物長期監測4年,發現二仁溪出海口多數廢棄物是上游沖刷下來,鯤鯓小美軍海邊多是海飄垃圾。

講師晁瑞光表示,漁業用保麗龍大都是來自附近牡蠣養殖,當4月收成後很多未回收,根據市政府提供的資料,近海放養的蚵棚有1萬2000多棚,登記回收的不到5000,以每個蚵棚有12至18塊大塊的保麗龍,亦即約有20萬大塊的保麗龍在海上,因此市府應嚴格執行台南市淺海牡蠣養殖管理自治條例,妥善回收蚵架及保麗龍。

晁瑞光說,紀錄至今,發現了許多問題,讓官員、民意代表了解,進而促使台灣的法律、政策、作法修正,也歡迎加入社大志工行列,一起去海邊撿垃圾,連絡電話2515670。



◆ 廈門無環保標誌汽車將禁止進入市區

【經濟日報╱記者楊文琪/即時報導】2009.10.04

廈門市環保局指出,廈門市計劃推行機動車環保檢驗合格標誌管理制度,無環保標誌的汽車將禁止在廈門市區行駛。

新華網報導,尾氣排放合格的低排放車輛貼綠色標誌,高排放的貼黃色標誌。對黃標車輛將實施每半年一次的排氣污染監測,加大對其路檢、抽檢力度。

廈門市環保部門還將配合交通管理部門,根據不同標誌限制車輛行駛路段和時段,並根據城市空氣質量情況作出臨時性限制措施。



◆ 社會責任基金 好心有好報

【經濟日報╱編譯謝璦竹/道瓊社紐約三日電】 2009.10.04

社會責任投資在歐巴馬時代已成為主流,太陽能面板、有機食品與自行車廠都是熱門標的,但社會責任投資用不著犧牲投資報酬率,也不需要親自參與抱樹人(tree-hugger)環保運動。

操盤富國Advantage社會永續基金的Nelson Capital經理人柯爾茲(Lloyd Kurtz)說,「在社群與員工關係、公司治理以及環境等議題上,有優良社會紀錄的公司比較可能表現突出」,並因此嘉惠股東。柯爾茲管理6.7億美元的基金資產,還身兼柏克萊大學社會投資學講師。

柯爾茲管理的基金正好在去年秋天推出,當時剛爆發金融危機,初期資產僅260萬美元,且前收佣金(front load)高達5.75%。但該基金至9月30日止的報酬率卻高達17.65%,比起標準普爾500指數的19.26%漲幅,毫不遜色。若從2008年10月31日成立以來計算,報酬率為12.5%。

柯爾茲早在1990年5月就曾協助開發Domini社會指數,即富時KLD 400社會指數的前身。這是第一個以環保、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為內涵建立的指數。該指數從成立以來至8月底止年報酬率為9.1%,超越標普500同期間的8.3%。

柯爾茲說,要獲得額外的報酬,關鍵在於找出一檔由有社會責任投資經驗者操盤的基金,他會透過基本面研究與估值來評估風險與報酬,且懂得將投資多樣化。換言之,有些社會責任基金忘記了報酬也很重要,所以要注意一些當紅的「綠」基金。

柯爾茲的做法在社會責任基金當中有些另類,他的最大持股是英國石油(BP)。他說,能源類股「讓社會責任投資人望而生畏」,因為化石燃料會排放二氧化碳,但英石也是最早承認並研究氣候變遷危機的業者,並且在限制與交易的立法下採取管理風險和削減排放的措施。

由於擔心全球暖化,很多環保人士考慮重新擁抱核能,不過柯爾茲卻避開核能類股。

柯爾茲的第五大持股是嬌生,雖然該公司依法必須在推出新藥前進行動物試驗。但嬌生也捐款給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替代動物實驗方法研究中心(JHCAAT),同時提倡社群意識,且員工福利很好。

他投資百事可樂公司也與其他材料社會責任投資人不同調,很多人認為百事可樂製造垃圾食物,應該為肥胖症負起責任,但柯爾茲說:「百事可樂的執行長是女性,員工關係絕佳,也是社區的好鄰居」。

※ 相關報導:

* 綠色企業永續經營 6日舉行高峰論壇
http://news.chinatimes.com/CMoney/News/News-Page-content/0,4993,11050703+122009100400693,00.html



◆ 印度南部大洪水60年僅見 至少187人喪生

中央社 2009.10.04

印度媒體今天報導,印度今年雨季不順,未能為農民帶來及時雨,卻在雨季結束時,連續多天下起豪大雨,造成南部地區60年首見大洪水,已知至少有187人喪生。

報導引述地方政府官員表示,連續3天的豪雨,雖然雨勢已經減弱,但已造成卡納塔卡省(Karnataka)北部和沿海地區盡成水鄉澤國,已知有161人喪生,成千上萬人流離失所,政府已要求軍方出動陸海空軍部隊參加救援。

卡納塔卡省北方的安德拉省(Andhra Pradesh),也因豪雨導致河川暴漲,大部分鄉鎮遭水淹沒,至今已知有26人因洪水沖走或房舍倒塌喪生。

氣象學家表示,長期以來,卡納塔卡省北部屬乾旱地區,甚少出現豪雨成災現象,但最近鄰近的孟加拉灣上空,出現罕見風暴徘徊不去,最後又挾帶豪雨向卡省所在的德干高原(Deccan Plateau)進逼。

印度政府地球科學部日前曾表示,印度今年6-9月雨季雨量較往年平均雨量短少23%,是自1972年以來雨量最少的一次。全國有59%地區雨量低於平均雨量,只有9% 地區雨量超常、32%地區雨量正常。

fsj 提到...

美國企業 加強碳管理

【經濟日報╱編譯莊雅婷、余曉惠/綜合外電】2009.10.07

美國國會可能通過碳排放限制與交易法案(cap-and-trade),加上愈來愈多股東施壓,促使許多美國企業開始管理碳排放量,甚至將碳負債(carbon liabilities)轉變成資產。

HIP投資公司創辦人兼執行長赫曼(Paul Herman)說:「管理最完善的企業都在努力減少碳足跡,希望藉此節省能源、減少未來原物料成本的波動、減輕潛在環境負債,以及創造新的競爭優勢。」

管理溫室氣體排放量是浩大工程。企業要計算主要產品或服務生產過程中製造的碳排放很容易,。不過,其他間接碳排放就很難計算,例如員工搭飛機出國開會,或消費者開啟自家品牌家電用品的次數等。

碳管理諮詢公司Climate Earth執行長艾瑞克森指出,溫室氣體直接排放通常來自公司煙囪,這些很好計算。問題是,企業有八成碳排放都是非直接方式,這些可能隱藏在供應鏈。

近來最廣為使用的企業排碳量衡量工具是溫室氣體協定(GGP)。該協定將碳排放量分為三個領域,第一是產品直接產生的碳,二是使用電力的間接排碳量,第三階段包含員工出差旅行、管理失當、消費者使用產品等的排碳量。

由數百位機構投資人成立的非營利機構「碳揭露計畫」,9 月中旬已發布全球500大企業年度碳排放量計畫,今年共有409家企業自願回報,排放的溫室氣體輛高達數百億噸。

部分銀行為了減碳已不再融資給新的煤發電廠,不僅如此,股東也開始對管理階層施壓,PricewaterHouseCoopers的2008年度報告中,列出2007年股東對43家企業提出的氣候相關決議,包括康菲石油(ComocoPhllips)、富國銀行(WellsFargo)和Hartford Insurance等15家企業的主管階層,已為改善暖化提出新的承諾。

Climate Earth公司的艾克森表示,企業應該將減碳視為企業生產過程中的一環,而非獨立的管制規定。

※ 相關報導:

* 我太陽能電池產值 2015年全球第3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3/5180883.shtml



◆ 豐田新電動車 開車像打電玩

【聯合報╱記者趙惠群/台北報導】2009.10.07

汽車廠正和時間賽跑,愈演愈烈的溫室效應,迫使車廠加速推出各種綠能車,豐田汽田(TOYOTA)在即將開展的東京車展前,預先發表三款概念車。

油電混合動力車是豐田的強項,但油電車仍會製造廢氣排放,唯有純電動車才能達到零排放,豐田加速推出新一代的4人座純電動迷你車FT-EV II,是以豐田已推出的iQ電動車加以改良,適合都會區短程交通,完全充飽電可行90公里距離,高速可達到100公里/小時。

多用途搖桿 控制行車

FT-EV II最特別的是它的操控界面,取材自戰鬥機的多用途操控搖桿,結合線傳操控(Drive-by-Wire)技術,如打電玩般靈巧地移動、加速、煞車和轉向。

由於油電車在電力不足時,得靠汽柴油引擎運轉來產生電力,仍會製造廢氣汙染,此次車展中,豐田就推出插電式(Plug-in)油電概念PRIUS Plug-in Hyrbid,以現在市售的第三代PRIUS Hybrid小型油電轎車加以改造,可利用家中電源充電,以100伏特充電只要180分鐘,200伏特充電只要100分鐘。

經過插電式技術,使得PRIUS油電車的二氧化碳排放值大幅降低,一公升燃油可行走55公里。

fsj 提到...

正視曾文溪攔砂壩問題

【巴蘇亞.博伊哲努】2009-10-07 中國時報

在八八風災後,地質、工程、生態等領域的專家所重視的主要是地質是否穩定、公共建設是否強固、耕作方式是否符合生態要求之類,卻似乎忽略山區溪流中處處可見的攔砂壩。風災後,筆者專程到曾文水庫流域勘查受災情況,目睹上游到下游處處可見的崩塌,而遭攔砂壩攔截的千萬噸計的土石佈滿、拓寬並抬高溪床,景象讓人怵目驚心!

水庫上游興建攔砂壩主要是截住上游土石,然壩體固然在上游攔住了土石,但越來越多土石堆積,於是無法往下移動的土石向河岸兩邊推擠,讓溪床越來越寬,平常水流潛入土石遍佈的河床。乍看是毫無生機的乾溪,但一逢大雨,水勢立即湧過鋪蓋的土石,並向兩側山壁沖刷,造成崩塌,土石再擠壓溪岸,坍方交互產生,惡性循環。攔砂壩在經過幾次大規模的暴風雨後就讓土石高過壩體,這時它的功能已無法發揮,於是土石就會繼續往下流動,即使再多的攔砂壩,最後還是會逐步沖到下游。

攔砂壩的興建造成了幾項影響:首先是限縮上游地區居民的生產形態,讓耕作收入銳減,如果沒有合理的回饋,居民的生計堪慮;其次是破壞溪流地質、影響水流動向,造成處處的崩塌與土石流災害,對於水源也已產生影響;由荖濃溪、楠梓仙溪進行的「越域引水」計畫,就是肇因於曾文溪流日漸枯竭。

再者,攔砂壩讓整條溪床抬高,沿岸的聚落、農田土地因此更容易遭到土石淹過;還有對於生態的影響是壩體的建設形成溪床極大的高度落差與上下的阻隔,大多有迴游習性的溪中魚類,只能宣告絕跡,旱季覆蓋溪床的土石與雨季奔騰而過的水流,讓水生植物、昆蟲難以生存,所以攔砂壩一出現,幾乎可以斷定溪流生態已經走向死亡。

依據鄒族人的記憶,曾文溪上游在攔砂壩尚未興建之前,溪裡的高身鯝魚、苦花、溪石斑、鱸鰻、爬岩鰍與溪蟹、溪蝦等多樣性生物數量極豐富,各種水鳥也經常低飛於溪床或潛入溪流覓食;不過現在只剩少數生命力頑強的苦花、溪石斑、溪蝦苟延殘喘。如果繼續讓攔砂壩留在溪中,不久之後牠們大概也難以存活。

截土石是否有更好的策略呢?如在土石進入水庫前藉由攔截與疏濬的方式取代(可以藉此獲取源源不絕的砂石),這樣的技術已經研發出來嗎?據報導,美國近年來為了生態的緣故,陸續撤除了一些河流的壩體,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台灣山勢高峻,溪床高度落差極大,因此溪流的土石量原本就大,但是攔阻於上游就是最好的做法嗎?或者它僅是消極的、短視的操作?受災之後,這也該是認真檢討攔砂壩存廢的時候了。(作者浦忠成為考試委員)



◆ 高密度造橋 錢塘潮恐消失

【聯合報╱記者汪莉絹/綜合報導】2009.10.07

錢塘潮一年弱似一年,壯觀程度不如從前;大陸專家警告,如果人為工程繼續,總有一天錢塘大潮會消失無蹤。

錢塘觀潮活動始於漢代,盛於唐宋;錢塘潮的形成,與其獨特地理條件有關。錢塘江外杭州灣,外寬內窄,外深內淺,是典型的喇叭狀海灣。

每年農曆八月十六至十八日,潮湧最壯觀。起潮時,海水從寬達百公里的江口湧入,受兩側漸狹的江岸約束,形成湧潮;湧潮又受江口攔門沙坎的阻攔,漲成壁立江面的一道水嶺,潮頭最高時達三公尺多,潮差可達八、九公尺,潮水奔騰如雷霆萬馬。

錢塘江大潮一年不如一年,浙江省水利工程師林炳堯警告,湧潮是物理現象,在一定條件下才發生。如果條件改變了,當然會消失。錢塘潮的「生死」,關鍵在於自然環境的改變,尤其是人類活動和大型工程常會改變河口環境,削弱甚至導致湧潮消失。

專家認為,錢塘江的中上游森林覆蓋率高,流域面積小,每年只有五百萬噸沙流到下游,形成湧潮的喇叭形河口不會因此消失,所以錢塘潮不會自然消亡。最有可能導致錢塘潮消失的,是大規模、高密度的大型涉水建築物,或是大規模的圍墾造田。

近年來,當地政府在杭州灣蕭山通道上游,尤其是澉浦到聞堰鎮之間,蓋了十二座大橋。這樣高密度地造橋,雖不敢說對導致錢塘潮湧消失,但影響很大。

※ 相關報導:

* 錢塘潮不足1.5公尺 觀潮客逾60萬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2/5180027.shtml

*「宜居城市」排名的依據合理嗎?
http://mag.udn.com/mag/world/storypage.jsp?f_MAIN_ID=241&f_SUB_ID=1776&f_ART_ID=215919

富比世 2009/10/07

為了理解這些令人相當頭痛的排名成績,人們必須弄清這些調查所使用的評判標準。文化制度、公共安全、公共交通、「環保」政策和其他評判「宜居性」的標準佔有很大的比重,因此排名結果也嚴重偏向於發達地區的緊湊型城市。大多數的這些地區社會底層人數很少,而且兒童的數量也相對較少。事實上,大多數這些城市都處於出生率較低的國家,如瑞士。該國的平均生育率在1.4左右,位居全球最低行列,比美國整整低了50%。 (詳見原站)



◆ 暖化影響 海水吃掉土地

【世界日報╱編譯中心綜合報導】2009.10.07

受暖化影響,過去封鎖在冰層下的水正侵蝕北極圈沿海人口聚集區。位於俄羅斯東北沿海的鄂溫克族村落拜科夫斯基,海岸線不斷崩塌,海水以每年5、6公尺的速度逐漸逼近民房,最後許多房屋會消失,可能整個村子也會受海水長期侵襲。村民柯里亞林說:「土地慢慢被吃掉,我們一點辦法也沒有。」

在拜科夫斯基村東方,雅庫特人沙利亞赫夫率領16名雇工在一個荒蕪的小島搜索長毛象骨骼和長牙化石,今年夏天他共找到2噸,以1磅可賣25到50美元計算,他發了一筆財。他說:「岸邊都是冰,永凍層的冰,現在冰正在融化。」

對住在俄國北極圈的400萬人來說,氣候變遷加速了北極的開發,帶來新機會,卻也威脅到他們的環境和文化保存。巴倫支海和喀拉海發現大油田後,有人憂慮滿載石油和液化瓦斯的船舶會擾亂北歐外海漁場,還擔憂支援能源業的發電機和大型車輛也可能帶來汙染。

其實暖化已造成普遍關切。俄國領土有兩成在北極圈北方,永凍層融化威脅到房屋、工廠地基,也危及各種管線。海岸侵蝕同樣困擾阿拉斯加,迫使美國準備讓幾個伊努特村莊遷村。

北極原住民千百年來都住在冰天雪地,形成特殊的文化傳統,現因氣候暖化而造成混亂。以伊努特語對6月的稱呼為例,其原意是指雪在晚上變硬,現在雪卻在5月的晚上變硬,伊努特人因而呼籲為6月改名,因為「6月已不再是6月」。

※ 相關報導:

* 南極冰棚 50年塌10個
http://udn.com/NEWS/WORLD/WOR4/5178582.shtml



◆ 棲地破壞 貓頭鷹飛進校園

【聯合報╱記者黃宏璣/台中報導】2009.10.07

生活在山坡地叢林的保育鳥類領角鶚─貓頭鷹,因棲地遭破壞加上山區食物來源不足,近年往平地遷移覓食,台中市國光與成功等多所國小,最近幾年都可以一睹牠的形影。

台中縣野鳥救傷保育學會為了解貓頭鷹的生態與繁殖情況,最近分別在台中縣市24所小學,包括台中市成功、樂業、進德、黎明、健成與虎山、合作、賴厝等小學校園,各佈設2至3個鳥巢箱供牠棲息產卵育鶵。

野鳥救傷保育學會會長林文隆說,貓頭鷹生長棲地從平地至海拔1800公尺,都可以看見牠的行蹤,往年只能在山坡地或林地看見,8年前因山坡棲地遭破壞,食物來源減少,屬肉食性的貓頭鷹開始出現在台中縣市平地校園。

他說,學會在台中縣市很多學校頻頻發現貓頭鷹蹤影,但有不少學校並不了解校園來了嬌客,學會才決定在校園設鳥巢箱吸引貓頭鷹進駐,另方面提供學校一個解說野生鳥類生態的教育場域。

貓頭鷹移居平地,繁殖期約在每年的10月至翌年的2月,但在台中縣靠近山區部分繁殖期則到翌年3月,鳥巢箱架設後,進入觀察期,請學校幫忙觀察了解貓頭鷹的生態與繁殖情況,學會還要調查了解台中縣市有多少貓頭鷹移居平地,做為搶救貓頭鷹行動參考。

林文隆說,台灣貓頭鷹家族中體型最大的黃魚鴞,食物以魚類為主,但也會捕食囓齒類、爬蟲、甲殼類等小型動物,或擊殺如雉科大型鳥類,因分佈區森林遭大量砍伐,存續面臨衝擊,才往平地移動。

台中市國光國小主任陳桂芬說,去年在校園楓香大道與榕樹綠色隧道發現貓頭鷹足跡,最近校園再見牠的蹤影,已架設攝影機全程監錄了解牠的生活型態,掌握貓頭鷹產卵育鶵過程,兼做生態教育參考。

※ 相關報導:

* 虐貓兇手! 台大研究生起訴
http://udn.com/NEWS/SOCIETY/SOC1/5180878.shtml

* 幼龜變巨龜 被棄養衍生龜害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oct/7/today-taipei11.htm

fsj 提到...

馬爾地夫快滅頂 內閣要在海底開會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綜合報導】2009.10.08

馬爾地夫總統納希德預定本月17日主持一項前所未有的水下內閣會議及會後記者會,以凸顯氣候變遷對全世界及人類構成的嚴重威脅。

位於印度洋的馬爾地夫是舉世海拔最低的國家,也是最容易因為海平面抬高或出現海嘯而陸沈的國家之一。為喚醒世人正視氣候變遷的嚴重性,納希德決定親自主持這項別出心裁的水下內閣會議,會後並與全體閣員共同簽署一項文件,呼籲各國攜手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納希德領有潛水執照。

為出席這項會議,馬爾地夫內閣閣員最近在一處軍事基地加緊練習潛水。閣員在會中以手勢及防水筆、寫字板溝通。

全體內閣閣員中只有一人因為健康因素而不出席這項會議。潛水教練及軍方潛水夫屆時將陪同與會。

納希德的一名顧問表示,可以使用的水下手勢非常有限,水下內閣會議能做的自然也有限。不過他說:「內閣閣員將呼籲各國以嚴肅態度面對氣候變遷的課題。」

這名顧問又說,水下內閣會議「相當好玩」,然而主要用意在於向世人傳達海平面不斷抬高的嚴肅訊息。

官員表示,如果延宕到馬爾地夫充分感受到氣候變遷的衝擊,其他國家即使計畫應變,必然為時已晚。

馬爾地夫由1190座大小不等的島嶼構成,80%的國土高於海平面不到一公尺。納希德曾經表示,他打算集資為27萬名馬爾地夫公民另覓安身立命之處,以備不虞之需。聯合國預定12月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全球氣候變遷會議,各國領袖將設法在會中達成一項協議,以取代2012年到期的京都議定書。



◆ 極端氣候地球大亂 全球嚐暖化苦果

TVBS╱沈千巧 外電報導 2009-10-08

最近地球暖化,似乎打亂了人類的生活,印度南部淹大水,接連來襲的颱風,也讓馬尼拉積水10天不退;南半球的紐西蘭北島,則是降下了25年來最大的一場雪;而在美國的愛達荷州,今年也是直接跳過秋天,提前降下暴雪。

或許是地球暖化亂了季節時序,讓美國愛達荷州在送走夏末後,直接跳過初秋進入雪冬。小學校長馬丁尼茲:「學校根本沒準備好,這確實為學區帶來不少問題。」

10月雪來的又急又快,當地小學校長頭痛得也快,畢竟雪花紛飛的開學季,還真是頭一次碰到,為了同學上學安全著想,決定放起歷來最早的風雪假。

發動引擎準備回家,這場春雪對700名紐西蘭駕駛來說,不但不美,反而是惡夢,因為這是紐西蘭北島25年來最大的一場雪,導致濱海公路積雪1公尺深,在封閉2天後重新開放。紐西蘭駕駛:「很高興能上路。」

食物補給車出現,災民蜂擁而上,極端氣候造成極端天災,印度南部在歷經一場40年來的最嚴重的洪災,讓這些災民無家可回,沿著回家的路走,除了滿地泥濘,門牌號碼還在,但所謂的家只剩一扇門,其他都跟著惡水消失。

無語問蒼天的,還有這群馬尼拉災民,凱莎娜颱風走了10天,有多達200萬戶民房,也跟著泡在水裡10天,大人的煩惱,小孩不懂,積水不退的路面當成小河,漂流的廢棄物成了玩具,當地貧民區下水道不完善,導致至今積水不退,何時才能有個乾爽的家?菲律賓政府的答案,聽了令人心寒。

菲律賓國防部長:「如果水還是照這個速度在退,可能要到耶誕節才能清完。」CNN記者:「你覺得民眾能接受嗎?」菲律賓國防部長:「當然不能。」

菲國政府救援慢半拍,馬尼拉當地有錢人,自發性發起物資,不管是在世界哪一端,都能瞥見球暖化留下的足跡。



◆ 多功能研究船 可以橫著走

【聯合報╱記者徐如宜/高雄市報導】2009.10.08

詮日儀公司斥資3億元打造的「寶拉麗絲號POLARIS」,是國內目前唯一配備專業海洋測量設備與動態定位裝置的多功能研究船。負責研究計畫的高海科大講師文展權表示,這艘探勘船大幅提升國內水下工程能量及救災能力,「都可以拍Discovery了!」

總噸位275噸的寶拉麗絲號,船長32.58公尺,寬6.8公尺,通過法國驗船協會船級認證;住艙包括6間雙人房、3間單人房,還有2間貴賓室與1間交誼廳。船上有海水淡化系統,在不補給的情況下可以作業20天。

寶拉麗絲號的動態定位系統,可提供船隻0到1節360度自由操運運轉速率。

文展權昨天實地操作,先將研究船由岸邊向海面平移20公尺,然後再原地定點做360度旋轉。參觀者大呼神奇:「船還可以像螃蟹橫著走、又原地打轉喔!」

詮日儀公司總經理奚慎民指出,寶拉麗絲號上有專業資料處理軟體與整合系統,加上超高精準度海測儀器,位置精確度水平誤差在10公分內,船艏向精確度0.01度,可以提供最立即及詳盡的資訊。

工作小組昨天實地操作ROV水下無人遙控載具,這部水下機器人可作業水深達水下1500公尺,前進速度可達3.2節,備有6組推進器、4組探照燈、水深航像感測器與多組深水HDTV攝影機。水下機器人昨天試下探高雄內港,將水底影像同步傳送顯現。

船上配備了三架不同規格的多波束測深儀,可以探測7000公尺深的海溝,還有海底底質分析儀。業者秀出利用多波束測深儀在高屏溪出海口測得的影像,三D立體水文地形狀況一覽無遺。

文展權指出,長期以來,國內專業水下作業平台嚴重不足,涉及水面下相關工程作業,往往需要委由國外公司處理,水下工程能力出現缺口。功能齊備的寶拉麗絲號,將彌補這方面的不足。

※ 相關報導:

* 南極科學考察隊 首見台灣人入選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2/5182177.shtml

fsj 提到...

廢DVD 浸藥水變塑膠片
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ART_ID=216479

聯合新聞網 2009/10/10

好像變魔術般,把回收的DVD光碟片放進藥水裡浸泡1分鐘,再取出來時已變成透明、完好的塑膠片,彰化縣私立大葉大學環境工程系主任李清華率領研究團隊,成功解決光碟片回收處理所面臨的油墨、金屬殘留難題,最近獲得台北國際發明暨技術交易展金牌獎,並入圍今年國家發明獎。「目前廢棄的光碟片回收價,每公斤才 15元,經過處理後,每公斤可賣到45元,至於分離取得的銀金屬,也能給專業的回收商再利用,達到完全的資源回收。」李清華說,釹是昂貴的有價金屬,每公斤可賣1000元,獲利可觀,應是具有潛力的未來新興行業。

廢棄的光碟片已氾濫成災,保守估計,台灣每年廢棄的DVD光碟片超過達6千萬片,因光碟片有油墨、銀反射層及記憶性染料,廠商使用機器磨損、壓碎方式回收時,遭遇很難處理殘留問題,李清華說,利用藥物溶蝕處理,可有效解決這個難題,對政府和廠商處理光碟片回收問題是一大佳音。



◆ 騰中收購悍馬 加速推出新型節能環保車

中央社 2009.10.10

四川騰中重工與通用汽車就出售悍馬事宜簽署最終協議,騰中重工總經理楊毅透露,收購完成後,悍馬的日常運營仍由原管理團隊負責,騰中的投資將加快悍馬節能環保化步伐。

關於雙方交易金額,正在美國的楊毅接受中新社採訪表示「根據協議,不便透露」。

但知情人士稱,交易金額為1.5億美元,較之前市場傳聞的5億美元大幅降低。

雖然是小眾品牌,但楊毅非常看好悍馬的市場前景。他指出,悍馬品牌具有獨特性,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在全球其他市場,都有良好的發展機會。

向來以大排汽量和高油耗著稱的悍馬,與當前全球的節能環保風潮不甚相符。楊毅表示,近年來悍馬在節能環保方面已做出許多努力。騰中入主後,在保留悍馬高性能的同時,也將進一步強化經濟性。

楊毅表示,悍馬將加速推出下一代節能車型。在2008年北美國際汽車展上,悍馬HX概念車已經亮相。HX在輕便省油上大做文章。試駕過HX的楊毅說,該越野車型百公里油耗僅為9升。目前,悍馬H2的油耗百公里超過20升。

鑒於美國目前依然是悍馬的最大市場,楊毅認為,保留原有管理團隊,將悍馬的總部仍放在美國底特律,是適宜之舉。

根據協議,在約定的過渡期內,悍馬將委託通用汽車為其組裝整車、提供關鍵零組件及商業服務。此舉預計使3千個與悍馬在美國銷售和製造相關的工作職位得以保留。

至於悍馬未來是否會國產化,楊毅表示,目前公司正在對市場進行評估,將視市場需求和中國相關法律法規而定。

根據協議,騰中將獲得悍馬品牌、商標和商品名稱所有權,並擁有生產悍馬汽車所必須的具體專利的使用權,騰中還將承接悍馬與現有經銷商簽訂的經銷協議。

楊毅表示,對悍馬的收購將透過一家投資公司完成。騰中擁有投資公司8成的股權,剩餘股權由索郎多吉持有。索郎多吉為中國的1名私人投資者,還擁有包括在香港上市的芒硝生產企業旭光資源在內的其他企業。

對於設立投資公司是為繞開政府部門審批的質疑,楊毅表示,此舉是「雙方合作的需要」,至於是否會在境外設立,要看具體情況。

中國商務部副部長陳健上個月曾表示,騰中收購悍馬必須要經過商務部批准。

fsj 提到...

10年內…歐改裝1500萬棟節能屋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2009.10.11

歐盟執委會公布一套「能源效率行動計畫」的草案,規定未來十年歐洲要有1500萬棟建築完成環保更新,建築公司和建築師必須接受再教育來協助達成這項省能大計。

歐盟並且將會強制規定未來十年必須達成節能五分之一的目標,從而創造約二百萬個工作。

這套方案如果通過,就具有約束力,因此可能引發強烈的政治爭執。方案效應之一是,歐盟資金將大筆注入房地產開業者,傳統能源供應業的生意則將減少11%。

歐盟執委會這項策略有兩大目標,一是協助歐盟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以利打擊氣候變遷,二是減少每年為了石油和天然氣進口而像流水般被海外賺走的金錢。

報告說,「執委會將推動一套由歐洲投資銀行支撐的〈歐洲建築行動方案〉,用以刺激1500萬棟建築在2020年前完成環保更新」。方案確實執行的話,將會省下相當於3700萬公噸石油的能源,以今天的幣值計算,是197億美元(台幣6361億元)。

英國跨國公用事業公司Centrica一位發言人表示:「推動建築物能源效率革命,真的攸關重大。有些事情是明顯可做的,像改善絕緣,但未來還必須動用各種科技,像再生暖氣,以及微型發電。」微型發電 (microgeneration)是個人、建築、社區自行以最能減排的方式發電,像風力機組和光電。

建築行動方案一年能直接增加30萬個工作,間接產生110萬個工作,建築業、屋頂裝修、玻璃安裝等小企業增加的工作最多。

報告說,「在能源效率上大力投資,對歐盟的經濟復甦將扮演關鍵角色」,為此之故,建築界的人力,特別是建築師,必須強制上課,以增加低耗能源建築物。

一般住家如果能源效率太差,也會強制完成更新才能轉售,問題是可能侵犯人民的基本自由。

另外有些問題,例如各國能效改善的程度如何衡量,以及是不是所有歐盟國家必須追求相同的省能標的,也有待斟酌。



◆ 索羅斯砸10億美元 投資綠色能源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2009.10.11

億萬富豪索羅斯為解決氣候變遷的「政治問題」,10日表示要在潔淨能源科技上投資10億美元,並創造一個環境事務顧問機構,為決策者提供諮商。

索羅斯10日在哥本哈根出席Project Syndicate主辦的氣候變遷會議時,宣布這項投資計畫。Project Syndicate是全球150個國家的430家報紙組成的國際協會。索羅斯以電子郵件發布的訊息指出:「這筆投資要求嚴謹的標準,不僅要獲利,也要實際有助解決問題。」

索羅斯創立的索羅斯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約240億美元的資產,大部分都是他個人自己的財富;索羅斯在演說中並未透露這項投資的種類或範疇。

現年79歲的索羅斯也將在舊金山設立一個「氣候政策方案」(Climate Policy Initiative)機構,由他在十年內每年捐贈1000萬美元。

這個機構將由專精能源法與環境法的史丹福大學教授海勒主持,海勒說:「新機構兼有顧問服務、政策發展與監督者的性質。」他說,該機構的目標是配合氣候變遷計畫與政策的創立,照顧公共的利益,預計將在美國、歐洲、中國、印度與巴西等地運作。

索羅斯說:「此時此刻,全球暖化主要是個政治問題。雖然科學上沒有爭議的餘地,但我們要如何達成大家都知道是不可或缺的目標呢?這就是個政治問題。」

新成立的機構將處理碳排放交易等議題,索羅斯早先曾經表示,他傾向採納課徵溫室效應氣體稅,因為歐洲使用的碳排放交易制度,可能淪為投資者操控的工具。



◆ 航空業 承諾減碳

【聯合晚報╱編譯范振光/綜合報導】2009.10.11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 (IATA)10日承諾,在2020年前每年提升燃料效率1.5%、2021到2050年之間每年改進2%,並呼籲世界各國政府提供獎勵措施,加速生質燃料的發展。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代表10日在蒙特婁舉行的國際民航組織氣候變遷會議上同意,2050年以前,把二氧化碳排放量從2005年的基準減少50%。國際航空運輸協會由世界最大的230家航空公司組成。

國際航空協會主席畢西納尼說,航空業將致力於改善環保表現,長程減碳目標比政府的規畫標準更高,沒有產業比航空業做的那麼多。

他表示,政府和航空公司合作是降低排放量的關鍵。他並呼籲讓航空業參與全球碳交易市場,以抵銷業界產生的廢氣,直到最終解決技術出現。

根據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資料,航空業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排放量2%,在所有導致氣候變遷的氣體排放量中占3%。

京都議定書將於2013年1月到期,各國政府今年12月將在哥本哈根開會,研擬京都議定書的後續協議。

fsj 提到...

氣候變遷決策 升至國安層級

【經濟日報╱記者蘇秀慧/台北報導】2009.10.12

由行政院副院長朱立倫領軍的因應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專案小組今(12)日啟動,將針對聯合國12月在丹麥哥本哈根就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所做成的結論研商對策,並討論其對國內能源、產業可能造成的衝擊。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國安單位的國安局也加入專案小組成員,顯示政府因應氣候變遷的決策層級已提升至國安層級。專案小組成員包括內政部、外交部、財政部、教育部、經濟部、交通部、新聞局、衛生署、環保署、經建會、國科會、國安局、農委會、金管會及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15次締約國大會(COP15)將於12 月7日到18日於丹麥哥本哈根舉行。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的溫室氣體減量目標訂到2012年,哥本哈根會議重點是要訂出2020年的中期目標、2050年的長期目標。如果新協議順利完成,全球經濟模式將有重大改變。行政院日前向總統府借將國安會諮詢委員梁啟源,出任行政院政務委員,顯示行政院對於能源、溫室氣體減量相關議題的重視;行政院長吳敦義並指示朱立倫成立跨部會專案小組。

立法院上會期在審議「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時,環保團體、在野黨立委都主張,溫減法應等待哥本哈根會後的結論再進行立法,因此哥本哈根會議的結論,也將攸關「溫室氣體減量法」的制定方向。



◆ 掌握財經關鍵-朱棣文對六大新興產業的警告

【朱敬一】2009-10-12 中國時報

一九九七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朱棣文(Steven Chu),是著名的華裔美籍科學家,也是中央研究院院士。不久之前,他來台參加世界科學院長論壇,對當今能源問題提出若干看法。當時朱教授說,如果將全美國的家用冰箱全改為變頻,則所能省下來的電力,恐怕不亞於全世界目前所有再生能源的發電量。這樣的類比讓我們了解,人類的「節約用電」其實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節能減碳 煙消雲散?

但是,節約用電是一個習慣、一個運動;如果沒有人時時提醒,效果是很有限的。記得去年馬政府剛上台時,提出了新的油價與電價方案,與舊價格相比上漲不少。當時政府為了減少民怨、鼓勵節約,遂推出了種種節省用電的優惠辦法。在開始的幾個月,這個優惠辦法也確實發揮了相當的效果,省下來的電可以抵上通霄電廠的發電量。

可是後來隨著油價下跌、世界金融海嘯,整個政府均忙於應付經濟蕭條的衝擊,也沒有什麼人有暇理會節能減碳了。我相信,大多數台灣人民現在已經記不得去年公布的電價節約方案。資料顯示,台灣的用電量自今年一月起又在穩定爬升,且速度驚人。

新興產業 要加把勁

我們忘掉的事情,當然不止節能減碳。在今年第一季世界經濟不景氣來襲之際,我在一場演講提出了:該在今日爛環境中規畫未來台灣的好產業。行政院後來在馬總統指示下亦有類似構想,在我所提綠能、生技、觀光、國際醫療、精緻農業之外加入文化創意產業,成為「六大新興產業」。當時,行政院以一周或兩周推一案的方式,由各主管部會提出產業規畫,而媒體也相當配合,動輒整版、雙版的報導,霎那間台灣經濟似乎充滿希望,新產業似乎就要不日誕生一般。

但時隔半年,這六大新興產業中有的確實依步驟進行、有的在爭議方向間尚未撥雲見日、有的外人很難看出它有什麼進展。再加上暑假期間天災接二連三、內閣又逢改組,整個的產業規畫與布局多少也受到影響。在概念上,既然是「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就表示這些產業目前還不成氣候,論市場無甚可觀,論前景大家沒什麼感覺。用白話文來說,庶民對於新興產業是不太有感覺的。孫運璿與李國鼎當初賣力發展台灣的IC產業,不是基於市場的真實回饋,而是基於他們對未來的臆測、評估、直觀與感覺,賣力而堅持的投入。只因為「天道無親,常與努力之人」,台灣自然就得到若干回報。

產業政策 貴在有恆

就六大新興產業而言,除了「生技」一項有幾位核心推手之外,其他幾項外界都不容易理解各個領域今日的「李國鼎」是誰?朱棣文教授就任美國能源部長後,紐約時報曾對其專訪,詢問他「學者從政」的感覺。朱部長說:在華盛頓,牛頓「慣性」定律通常不適用。在政治場域,當你推動一件事情,它「要不就停止、要不就離軌」(it either stops or gets derailed);你必須要不斷加力,才可能竟功。台灣的六大新興產業說啟動早就啟動了,但若沒有專人專責去「加力」,保證其貫徹執行、不偏軌道,則依「棣文定理」,他們必然會失敗。胡適曾說,要怎麼收穫就怎麼栽。這「栽」字除了撒種之外,其實還包括後續一連串除草、施肥、換盆、澆水、驅蟲在內。但台灣這六大產業的園丁,在哪裡呢?(作者為中研院院士、現任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



◆ 中國災難 經濟銅臭 搞大垃圾惡臭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2009.10.12

外來客還沒看到村子的影子,老遠就惡臭撲鼻。

一百多輛垃圾堆得半天高的卡車,在通往張李垌村的窄路上排隊,等著將垃圾倒進一個20座足球場大的「張李垌垃圾掩埋場」。

不到五年,原本清純,人口一千上下的張李垌村髒不可言。水果在樹上腐爛,昆蟲滿天,田地被有毒垃圾污染,作物沒有收成,村裡僅有的一口井也出毒水。人口八百萬的鄭州每天來這裡倒上百噸垃圾。

世居村中的78歲老婦王秀花說,「一眨眼,天堂變地獄,」說著,舉手趕蚊群和蠅群,一邊猛咳。她說,臭氣熏壞了她的氣管。

垃圾和中國經濟同步飛漲。清華大學環境科學教授聶永丰說,20年來中國的廢紙、塑膠等垃圾增加三倍,每年三億噸。

美國垃圾比中國多,中國人口13億,美國不到四分之一,2007年有2億5400萬噸垃圾,其中三分之一回收或做堆肥。

中國的問題是垃圾突然撲天蓋地而至。上代人幾乎一切一用再用,那時沒有超市,沒有花俏包裝,沒有買不完的東西。

掩埋場距張李垌村只一百公尺,只用籬笆隔開,村民和卡車司機理論,有時以身擋車。村民說,上級從沒和他們商量,共產黨官員一定收了紅包,才會同意這裡設掩埋場。

城市無法應付垃圾,就以鄰為壑,也是去年,北京居民包圍環境部,抗議掩埋場惡臭,也抗議新設焚化爐案,結果掩埋場提早四年關閉,焚化爐也取消。

經濟發展人忙碌,民眾漸漸從生鮮食物轉向包裝食物,2000 到2008年,包裝食品消耗量每年上升10.8%,遠高於亞洲的4.2平均數。2013年,包裝食品市場將達1950億美元,比去年增加74%。中國垃圾至少85%進掩埋場,大多在鄉下,未經許可,而且只用薄薄的塑膠或纖維玻璃為襯,流毒甚烈。

有照焚化爐的戴奧辛准許排放量是美國的10倍。北京大學環境工程系教授劉陽生說,政府如果不加強努力解決垃圾問題,十年內必有衛生災難臨頭。

※ 相關報導:

* 香港人 浪費成風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2/5189412.shtml

* 外帶式飲料店 飲料杯擬強制設回收桶
http://udn.com/NEWS/LIFE/LIF1/5189612.shtml

fsj 提到...

台灣夜來愈熱 颱風強降雨暴增

自由時報 2009.10.13

〔記者林嘉琪/台北報導〕地球暖化和南極冰融的影響,距離我們很遙遠嗎?其實大自然的反撲早已悄悄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了。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劉紹臣研究發現,受到空氣污染的懸浮微粒影響,台北市一年裡氣溫超過二十五度以上的夜晚,在過去五十年裡,已經從原本三十個晚上跳增到一百多個晚上,亦即是全年有三分之一的夜晚,溫度都偏高。

空污導致升溫 多開冷氣變惡性循環

劉紹臣指出,越開發的城市,夜晚溫度越熱,他今年發表在美國氣候期刊的研究指出,台灣白天的平均溫度沒有增加,但受到「都市熱島效應」影響,夜間溫度平均爬升一度到一.一度。

以五十年前的台北為例,一年裡夜間溫度高於二十五度的有卅天,五十年後跳增三倍,日本人稱這樣的夜晚叫「熱帶之夜」。劉紹臣指出:「室內溫度只要超過二十六度就令人感到悶熱。」人們受不住熱,就想開冷氣,結果就更加速能源使用,氣候變遷與能源消耗持續惡性循環。

小、中雨天數減半 強降雨量增兩倍

為什麼白天溫度沒變,夜晚卻越來越熱?劉紹臣解釋:「這是受到人類製造的污染物懸浮微粒所影響,懸浮微粒白天會反射日光,讓地表涼快,但是到了夜間,懸浮微粒也會透過反射,釋放熱能,結果讓夜間增溫。」

「天氣越來越熱,結果是強降雨的情況就會增多。」劉紹臣分析中央氣象局過去五十年雨量觀測資料,發現過去四十五年來,小、中雨降雨天數已從每年七十天驟降為三十五天,颱風帶來的強降雨量卻增加兩倍,他預估未來二十年,台灣颱風暴雨將會比過去四十五年來增加三倍。

暖化的確是造成降雨加劇的原因。劉紹臣表示,國外學者錢伯斯在二○○三年的研究指出,全球溫度若上升一度,空氣中的水蒸氣就增多七%,一旦底層吸足水氣,熱空氣上升朝高空推進,潛熱能發生作用,進一步導致大氣對流運動更旺盛,降雨就變多、變強。

劉紹臣及其研究團隊接著在二○○九年九月五日,於「地球物理研究信」國際期刊中,發表「全球溫度若上升一度,空氣中的水蒸氣增多七%,會讓降雨強度增加三倍」研究成果,驗證溫度上升,的確會造成降雨加劇的後果。

台大氣候變遷中心主任柳中明提醒,破紀錄的極端氣象,隨時會出現在最意外的時間及地點,避災比防災治水更要緊。他建議訂定「氣候安全法」,把各部會的作為全納入氣候變遷因素。



◆ 氣候暖化 遼寧海平面30年上升100公釐

中央社 2009.10.13

(中央社台北12日電)受全球氣候暖化影響,中國最北部沿海省份遼寧近50年來年平均氣溫升高攝氏1.4度,近30年來遼寧沿海海平面已上升約100公釐。

新華網報導,遼寧省政府最近發布的「應對氣候變化實施方案」指出,2004年至2007年,遼寧海平面上升平均高度高於常年。預計未來10年,當地沿海海平面將比2007年上升約35公釐。

由於沿海海平面上升,加重沿海地區的海水入侵災害。2007年,遼東灣北部及兩側的濱海地區海水入侵面積已超過4000平方公里。盤錦地區海水入侵最遠距離達68公里,遼東灣北部海岸鹽土區向陸地入侵最遠距離逾20公里;錦州、葫蘆島、營口等地鹽漬災害十分嚴重。

氣候專家說,海平面上升與極端氣候事件共同作用,將加重風暴潮、鹹潮入侵和赤潮等海洋災害,加劇海洋生物量減少和海洋生態系統退化,加大濱海濕地生態系統的侵蝕程度。

根據預測,未來100年內,遼寧仍是中國最大的增溫地區之一,增溫範圍在攝氏2.5度至6.5度,遼寧已制訂具體方案措施應對氣候變化。



◆ 蘇丹南部旱災嚴重 村民只剩草可吃

法新社/蔣天清 2009.10.13

(法新社洛比拉波馬12日電) 蘇丹南部高聳山岳腳下一座鄉下村莊,婦女把乾草搗碎,準備給家人吃。該地區發生嚴重旱災,逾100萬人只剩乾草可吃。

伊芙霍(Juspine Ifuho)從石臼中撈起綠色粉末時說:「把草泡水再吃,這就是我們每天的食物。」

東赤道州(East Equatoria)洛比拉波馬(LobiraBoma)邊界上,居住著拉圖卡族(Latuka),這個山谷一直延伸至鄰近山區。

蘇丹南部這些偏遠地區農民,種植高粱、小米和花生,主要仰賴老天下雨,但5月與6月發生嚴重旱災,毀了夏季的收成。

身穿職業美式足球聯盟(NFL)達拉斯牛仔隊(Cowboys)T恤的副村長奧海埃薩(Pilagio Ohiasa)說:「我們沒其他東西可吃,因為收成泡湯了。我們應該到市場買穀物,但我們沒錢。」

世界糧食計劃署(WFP)派駐蘇丹南部行動主管艾斯敏格(Michelle Iseminger)表示,乾旱、物價上漲與部落暴力衝突升高,都造成蘇丹南部糧食物供給不穩定,影響150萬人。

奧海埃薩表示:「有牛的人可以賣牛(買食物),但不是每個人都有牛。」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表示,該地區3月至9月的平均降雨量為360毫米,但今年僅280毫米。(譯者:中央社蔣天清)



◆ 未來廚房 種菜養魚又減碳
http://udn.com/NEWS/WORLD/WOR4/5190646.shtml

【聯合報╱編譯田思怡/報導】2009.10.13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生物圈(biosphere)科技將進入未來廚房,在室內生物圈農場內自己動手種蔬菜和養殖海產,食材就地取材,保證新鮮。

這可不是科幻小說情節,事實上,這類科技已在發展,幫助家庭克服節能減碳的困難。

英國John Lewis百貨公司和未來實驗室的專家為顧客規畫2030年的新生活,協助顧客改變生活方式,如何利用科技大幅節省能源和用水,卻仍能維持生活品質。

一些新科技已有進展,例如利用超音波,而不是水來清洗的洗衣機和洗碗機。還有「節儉冰箱」,能夠根據冰箱裡有什麼食材來建議煮什麼菜,甚至重複利用剩菜剩飯。

但最神奇的是飛利浦公司創造的自給自足生物圈農場,在自家廚房就能生產食物、能源和淨水,每周提供新鮮的魚和蔬菜,並提供氫氣,可用於汽車動力。

蔬菜所產生的氧氧可供魚箱使用,蝦子可用於清理魚箱,當然也可供食用。蘆葦苗床可過濾洗澡水,重新用來沖馬桶或泡茶,茶壺也是省電茶壺。

建築師已利用3D印表機來製作建築模型。這種科技可用於一種機器,把回收的膠塑製成杯子、湯匙等物品。 (圖解詳見原站)

fsj 提到...

日近海酸化加速 海洋生態將受影響

中央社 2009.10.14

日本「朝日新聞」今天報導,日本一個研究小組在分析26年來的資料後得知,日本近海海洋酸化速度增快,未來海洋生態和漁業等將受到影響。

報導指出,日本氣象研究所地球化學研究部第2研究室長(主任)綠川貴、筑波大學教授濱健夫等人組成研究小組,分析這26年來的海水觀測資料,確認日本近海海洋酸化的情況正加速進行。

研究小組指出,夏威夷、百慕達群島海域曾被確認海洋酸化正加速進行,這次以20多年連續觀測的資料為根據,證實海洋加速酸化。

海洋酸化是因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溶入海水,導致海水的酸鹼值改變,海水酸度增加。海水原本是弱鹼性(PH值約8.1),因此酸度增加的話,酸鹼值將趨於中性(PH值為7)。

海洋酸化的進展情形因海域不同,受影響的情形也有異。專家預測,如果南極海域海洋酸化,開始可能對生態帶來很大的影響。

綠川等人是以日本氣象廳所蒐集到1983到2008年之間的海水化學資料做基礎,來分析海水酸鹼值的變化。這是該廳每年派海洋氣象觀測船進行定期觀測後所作成的資料。

分析得知,日本紀伊半島海域北緯30度之處,這26年來,海水表面的酸鹼值約下降0.04。從北緯34度到北緯3度一帶連續進行觀測的結果得知,接近赤道附近的海域也同樣出現酸鹼值下降的情形。

研究小組指出,日本近海海洋變化的程度與夏威夷和百慕達群島海域相同。工業革命以後約200年間,海水酸鹼值推測約下降0.1,而這四分之一世紀以來,海水酸鹼值下降的速度有加快的情形。

研究小組也以觀測資料對未來進行預測。目前海水酸鹼值約8.1,但隨著二氧化碳排出量增加,到了本世紀末,酸鹼值將比現在下降0.2,成為7.9。最差的情況是酸鹼值下降0.4,成為7.7。

專家使用可調節海水二氧化碳濃度的儀器,以人工方式讓海水變酸,然後進行生物培育實驗。結果得出數據顯示,在本世紀末,食用的海膽、貝類等成長率大約會下降二到四成。

研究小組表示,這次調查確認到日本近海海水酸化情況在加速中,雖不至於立刻對生物產生影響,但100年後生息在日本沿岸的生物大概會受到影響。



◆ 病態漁業的黑暗角落…

【聯合報╱胡念祖/中山大學海洋政策中心主任、中華民國海洋事務與政策協會理事長(高雄市)】2009.10.14

漁群一六六號台籍船長與輪機長面臨印尼漁工生命威脅,因人命交關受到媒體重視。昨天該船已由我海巡署船艦護送回國。過程中,海巡署與外交部是否能在第一時間拯救我漁船平安歸來,成為外界批評的焦點,但真正導致類似海上喋血事件不斷發生的主因,卻長期未受到應有重視,令人遺憾。

我國漁業,特別是遠洋漁業,大量使用外來勞動力已有十多年的歷史。在業者不斷施壓,漁政機關不斷讓步下,我國籍漁船上之外籍漁工從不能超過一半,到目前大多只剩船長(與輪機長)為台籍,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漁工皆為外來,其中還包括所謂「同文同種、語言相通」的大陸漁工。

漁船是一個集生產工作與生活休閒於同一空間的特殊「職場」,全船同心協力,方有「平安」可言;否則即會發生包括殺人越貨的重大「職業災害」。我國業者只圖壓低漁工工資,減少成本,不斷施壓政府,立委與高層政治人物在選票考量下,亦屈從業者或漁會得寸進尺的要求,不斷釋出不符社會公平正義的種種措施與補貼,搞到今日台灣漁撈業就算消失,恐怕亦不會增加國人失業率的笑話地步。更甚者,業者挾外籍漁工不堪令人聞問的低工資,要脅台籍漁工減薪,亦為造成本國籍漁業勞動力流失主因之一,並導致幹部船員培養斷層。

漁業署及農委會長期不以漁業資源養護者及漁業秩序規範者自居,使得我國漁業環境充滿了病態與問題。漁業管理不善,對外動輒引發涉外事件,甚至國際糾紛,對內造成生態與資源之超限利用,甚至地層下陷,但國會與輿論的焦點卻似乎總照不到這一塊黑暗的角落。

台灣難道要靠犧牲海洋生態、社會成本,乃至於人命,才能維持漁業存在嗎?這種漁業是國人所樂見與驕傲的海洋產業嗎?漁業署與農委會不要每次發生事件都姿態低低,任憑其他官署代其受過,站出來大聲告訴國人,貴機關之終極施政價值為何,你們又打算如何釜底抽薪地重整台灣的漁業政策!



◆ 改變用水習慣 節流又省錢

【聯合報╱本報記者/專題報導】2009.10.14

台灣地區每人每日生活用水量,從民國90年的280公升逐年下降,去年雖已降至平均1天274公升,但仍高於全球平均值250公升,顯見國人節約用水的觀念與行為,仍有進步空間,長期而言,希望能夠達到歐洲國家以200公升用水為目標。

按一下傳統馬桶沖水按鈕,要花多少公升的水?經濟部水利署長陳伸賢指出「要12公升」,沖馬桶成為台灣家庭每天最耗費水資源的項目。

根據水公司的用水習慣研究,台灣家庭用水的用途以沖馬桶最多,高達27%;其次是洗衣21% 、洗澡20%、烹飪及飲用15%,清洗及其他用途17%。

水公司第二區管理處經理籃柄樟表示,沖水馬桶如果更換使用兩段式省水器材,大號可減少為6公升、小號3公升,並不影響生活習慣,長期下來,將可節省一大筆水費。

水公司第二區處分析,住戶用水量暴增的另一原因是「漏水」,其中以馬桶漏水的機率最大且不易發覺,主因是馬桶活塞磨合度不足,馬桶漏水不易察覺的另一原因是止水浮球故障,造成水箱溢流。

桃園縣平鎮市曾有一戶馬桶嚴重漏水,兩個月的用水量超過1000度,住戶嚇壞並提出申訴,經水公司複查後證實「馬桶大漏水」,住戶必須多繳1萬6000元,讓住戶繳的非常不甘心。

經理籃柄樟表示,住戶應該不定期觀看水表,如果水表不停的在轉動,而住家當時又沒人用水,此時即可證實已漏水,另外,水表箱在晴天時仍然積水不退,也有可能管線破裂漏水。

水公司第二區處副理張吉雄表示,一般用戶每兩個月算一次水費,如果水費突然增加1.5倍至2倍時,或超過2倍以上時,如果沒有大量用水原因,此時很可能就是發生漏水現象。

(記者吳佩玲、賈寶楠、游文寶、曾增勳、劉愛生/採訪,劉愛生/整理)



◆ 社運諾貝爾獎 2009正確生活獎揭曉

自由時報 2009.10.14

〔編譯張沛元/綜合斯德哥爾摩十三日外電報導〕在諾貝爾獎的年度盛事落幕後,四名分別來自非洲、紐澳及加拿大的社會運動人士,十三日獲頒有「另類諾貝爾獎」之稱的二○○九年「正確生活獎」(Right Livelihood Award),以表彰他們在面對氣候變遷、促進非核世界,以及提供非洲女性重要醫療上的努力與貢獻。

榮譽獎 世界環境大師大衛鈴木

正確生活基金會表示,剛果民主共和國(前薩伊)社運人士恩戈恩戈、紐西蘭的維爾,以及澳洲出生、僑居衣索比亞五十年的漢姆琳等三名得主,各獲得五萬歐元(約台幣兩百三十九萬多元)獎金;至於無獎金的榮譽獎,則頒給被譽為「世界環境大師」、七十三歲的加拿大環保人士大衛.鈴木。

正確生活獎是在一九八○年由瑞典裔德國慈善家烏也斯庫爾創辦,以表彰他認為被諾貝爾獎忽略的重要貢獻;該獎將在十二月四日,即正牌諾貝爾獎頒獎前六天,於瑞典國會舉行頒獎典禮。

恩戈恩戈 保護剛果雨林急先鋒

正確生活基金會表示,四十八歲的恩戈恩戈的獲獎理由,在於他「勇於挺身面對摧毀剛果雨林的勢力,以及打造對保育與永續利用(之努力)的政治支持」。恩戈恩戈在一九九四年創辦環保團體OCEAN,揭發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內戰時雨林遭砍伐所帶來的衝擊,並監督礦物遭掠奪的情況。此外,他也是「綠色和平組織」在該國的成員。

維爾 戮力全球非核家園20年

四十七歲、來自紐西蘭的和平運動人士維爾,以其「過去二十年來以兼具效益與創意的倡議,推進和平教育,並讓世界擺脫核武」等貢獻而獲獎。維爾一直透過聯合國和一個他成立的串聯全球立法者的裁減核武遊說網絡,從事反核運動。

漢姆琳 奉獻非洲女性醫療半世紀

八十五歲的婦產科醫生漢姆琳,則是在一九五九年從澳洲移居衣索比亞,並與亡夫在當地創辦一家醫院,讓女性接受免費的產婦陰道 管治療。

鈴木則是以促進運用科學的社會責任,以及促進對氣候變遷的認識而獲獎。原名「鈴木孝義」的鈴木是加拿大日裔遺傳學家、法學暨哲學博士,也是活躍環保人士。鈴木從一九七九年開始在加拿大廣播公司擔任科學電視節目「事物的本質」(Nature Of Things)主持人,介紹觀眾認識動物語言、企業化農業和北極未來等科學新知,後來鈴木還報導當時剛出現不久的愛滋病,讓許多觀眾首次認識這種傳染病。鈴木還創辦基金會,推廣環保教育,並遊說加拿大政府履行「京都議定書」,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fsj 提到...

電動車可自選引擎聲

【陳怡均/綜合外電報導】2009-10-15 工商時報

紐約時報周三報導,由於油電車與電動車太過安靜,路人無法察覺車子正在靠近,恐將引發危險。為了安全起見,汽車業者正在研究讓這些環保車發出引擎聲音的方法。

近期當紅的油電車與電動車不但能減少空氣污染,同時因引擎聲音不大,還可降低噪音污染。不過專家擔憂,當車子在行駛時若是安靜無聲的狀態,可能會對於行人、孩童等造成威脅,期盼車廠能夠透過技術擴大引擎聲。此外,如同手機有手機鈴聲一樣,電動車車主可自行選擇引擎聲的「汽車鈴聲」概念,可望逐漸成型。

部分油電車廠已和好萊塢特殊音效專家合作,在錄音室開發客製化的引擎聲。Fisker汽車公司推的油電車「Karma」即將於2010年上市,車內已加裝揚聲器以放大引擎聲;日產(Nissan)也與製片業討論讓電動車「Leaf」發出聲音的可能性。

同時豐田已與美國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局(NHTSA)、聯邦視障協會、美國自動車學會合作研究電動車的聲音議題。

寶馬(BMW)Mini部門發言人Natalie Bauters表示,將來車主可以選擇想要的引擎聲。她透露在未來BMW一款電動車中可能加入這類技術。

據聯邦視障協會委託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所作的調查顯示,一般汽車在時速5英里的情況下,人們約在28英尺外即可聽見汽車接近的聲音,但在同樣車速之下,油電混合車則要到7英尺的距離時人們才會聽見。

美國充電協會(Plug-In America)副總裁史考特(Paul Scott)表示,他傾向給予駕駛人是否要發出引擎聲的控制權,並支持汽車鈴聲的想法。他指出,「應該要有一個手動的聲音控制裝置,在方向盤設置按鈕亦為方法之一。」



◆ 別出心裁/減碳 按GDP計算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3/5194921.shtml

【經濟日報╱記者徐碧華/台北報導】2009.10.15

「各國提減碳目標都是提總量,中國大陸提的數字很有意思,是提平均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排放量。」經建會專員許易民昨(14)日說,這表示中國大陸要繼續追求成長,因為只要GDP快速增長,單位碳排放自然下降。

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9月22日出席聯合國氣候變遷高峰會時,承諾2020年平均每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以「顯著的幅度」低於2005年。同一場合,日首相鳩山由紀夫也承諾,2020年要減排到比1990年少25%。

許易民說:「兩大國都做了承諾,但注意到沒有?兩國適用的標準不同。」世界各國承諾減排都是採用日本式的總量標準,只有大陸採用單位GDP減排標準。大陸的承諾未必需要總量減排。

據IEA資料,2005、2006年大陸每1美元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0.63公斤,2007年降至0.60公斤,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下降。但同期間,總排放量快速上揚,許易民說,2005年是51億公噸,2006年是56億公噸,2007年續升至60 億公噸,兩年約上漲兩成。所以,大陸可以做到單位GDP碳排放減少,但總量仍續增,只要大陸像近年這樣快速擴大GDP規模。許易民說,各國緊盯著大陸,因其碳排放總量已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 (圖表詳見網站)



◆ 2025東京→大阪 磁浮列車1小時

【聯合報╱東京特派員陳世昌/14日電】2009.10.15

時速350公里以上的高速鐵路是目前全球高鐵主流,但日本東海鐵道公司卻在築另一個夢,想在2025年興建一條從東京到大阪的磁浮新幹線,車程只要一個小時。

日本現在的新幹線從東京品川到新大阪,約需138分鐘,新的磁浮新幹線走最短線路「南阿爾卑斯山脈路線」(長438公里),只需要67分鐘,將會是全世界第一條最高速的磁浮電鐵。

磁浮列車是靠磁的吸力和排斥力來推動列車,最高時速可達500公里,大陸上海浦東機場的磁浮列車最高速度是430公里。

經營傳統新幹線有成的日本東海鐵道公司說,這條「中央磁浮新幹線」計畫自主出資,希望能在2025年開通營運。

包括建設與車廂的工程總費用估計為8.44兆日圓,東海鐵道公司自認為可以自主負擔,原則上經過的每個縣都將建一個車站,車站建設費用則由地方負擔。

東海公司常務董事金子慎認為,東京到名古屋段應該可以在20年後的2025年開通,到大阪全程通車恐怕要到2045年以後。

目前德國的磁浮鐵道技術領先全球,但日本近年來急起直追,東海鐵道在山梨縣的磁浮電車軌道進行多年研究,目前已經進入實用的階段。

三年前名古屋萬博時,曾建造一段磁浮列車並已實用化。



◆ 氣象局若警告 官員不會吃飯理髮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201832+112009101500029,00.html#comment

【林如昕/台北報導】2009-10-15 中國時報

莫拉克風災造成嚴重災情,監察院啟動大規模調查,第一份糾正案昨日出爐,通過糾正氣象局。監委余騰芳強調,氣象局專業無庸置疑,但沒有提出強有力的預警,發布警報決策草率,外界誤解莫拉克是虛胖颱風也沒澄清,氣象局有專業傲慢,嚴重失職。

監委程仁宏也說,如果氣象局及時澄清並提出強而有力的警告,「劉兆玄還會去理髮、薛香川還會去吃稀飯晚宴嗎?」

預報中心主任吳德榮不接受慰留,堅持提早退休,余騰芳表示,監委依職權調查,當事人接受約詢是證明自己清白的機會。

他肯定吳德榮的專業,如果真如媒體報導,他是因監院約詢才萌生退意,「這也是專業傲慢。」

查案監委程仁宏批評,被約詢就要走,「太超過。」

八月初,監委高鳳仙才因去年卡玫基颱風糾正氣象局,兩個月後氣象局再度遭糾正,監委是否會提出糾舉或彈劾?余騰芳強調,希望氣象局檢討改進,監委將持續調查,不排除任何可能。

程仁宏批評,八月七號上午七點氣象局已將雨量上修到一千一百毫米,早就超過卡玫基的雨量,但氣象局還是用罐頭方式預報氣象,豪雨特報併在颱風警報裡面,「每一報都長一樣」,無法讓媒體或民眾立刻抓到重點。

監委也認為,氣象局一開始預報警戒區在北部,還有媒體解讀莫拉克是「虛胖颱風」,種種偏差氣象局都沒澄清。余騰芳批評,如氣象局認為老百姓怎麼講也講不懂,「這就是專業傲慢。」

余騰芳強調,氣象局並沒有預報不準,而是沒把專業知識化為庶民知識,做好溝通工作。調查報告指出,美國新聞網CNN指莫拉克是超級強颱,外界以為美國預報比較準,其實不然,只是因為「超級颱風」一詞「比較貼近民眾感受。」

fsj 提到...

2012末日恐慌 科學家看不下去了
http://udn.com/NEWS/WORLD/WOR4/5200658.shtml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2009.10.18

最近網路上盛傳,世界末日將在2012年12月21日來臨,沸沸揚揚的傳言包括,Nibiru行星 (X行星)正向地球迎面撞來,地球將遭超級太陽風暴襲擊,地球、太陽系和銀河中心將連成一線而造成南北極對調。證據之一是古代的「馬雅曆」只推算到 2012年就打住,顯示馬雅人可能知道現代人不知道的事情。

末日派利用2012年傳言引起的騷動,大肆宣揚世界末日即將來臨,數十本書籍和許多「偽科學」網站紛紛出籠,下個月上片的好萊塢電影「2012」也趁機大作廣告,甚至舉辦「後2012年世界領袖」票選。

種種傳言讓許多人惶惶不安,美國太空總署 (NASA)科學家莫里森終於忍不住站出來澄清,Nibiru行星根本不存在,網路上的所謂Nibiru照片是假造的。另外,有人說Nibiru躲在太陽背後、有人說明年在南半球即可用肉眼看到Nibiru,這些都不是真的。

至於太陽將運行至銀河中心的說法更離譜,行星或太陽也沒有和銀河連成一線,太陽系目前是以距銀河中心3萬光年的位置運行。

莫里森更指出,馬雅曆在2012年結束,並不代表馬雅人預言世界會在2012年告終。莫里森說:「我桌上的日曆在2009 年12月31日結束,並不代表世界會在這一天毀滅。」

柏克萊加州大學人類學教授喬艾斯則指出,馬雅人從未做過任何預言,2012年只是馬雅古曆展開下一輪的大約時間,類似汽車里程表在一定里程後重新計算的情形。2012年並非終止,而是下一個循環的開始。

這股風潮狂烈得使一些科學家感到關切,無法再坐視不理。莫里森主持「請教天文學家」網站,他表示愈來愈多人詢問2012年世界末日的問題。兩年前,一周大概只有一個人詢問相關問題,現在一天就有十餘人關切世界末日。有兩名青少年甚至宣稱不想看到世界末日而考慮自我了斷,也有家長說,孩子拒絕進食。

莫里森在太平洋天文學會網站發表「2012世界末日,Nibiru 行星和宇宙恐慌」的文章,以十個常見問題解答許多疑惑,他保證,古代人對宇宙所知並不比今人更多。

※ 人類親手毀了地球比較有可能...



◆ 馬爾地夫海底內閣會 凸顯暖化威脅

【鍾玉玨/綜合十七日外電報導】2009-10-18 中國時報

氣候暖化問題若不及早遏止,全球島嶼都將面臨淹沒危機。印度洋赤道附近島國馬爾地夫今天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海底內閣會議,以凸顯全球暖化導致海水水位上升,對該國生存造成嚴重威脅,將來可能全國都會被海水淹沒,內閣會議就必須在海底舉行了。

為了這場會議,內閣部長們幾周前便開始受訓,學習潛水、使用水肺、以及海底溝通的手勢。

總統親自下海 呼籲全球減碳

這場史上第一次的水下內閣會議,選在馬國吉里富希島(Girifushi)外一處潟湖水下五公尺深的海床進行,由馬爾地夫總統納希德親自主持。十四名閣員中,兩位因為健康因素無法下水,另外一位出國不克參加。

會議進行了半小時,閣員們以手勢、防水筆、寫字板溝通,最後通過一份文件,該文件事先用防水框護貝並固定在會議桌上,文件旨在呼籲全球攜手合作,努力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由於納希德本人已有潛水執照,所以數周來未跟著其他閣員勤練潛水。開會當天,每個閣員身邊均跟著一位潛水教練以及一位隨扈。一群記者也跟著下海,從旁觀察記錄。

馬爾地夫由將近一千兩百個珊瑚島組成,地勢低窪,平均海拔高度僅二.一公尺。若全球暖化持續惡化,導致冰山大量融化以及海平面上升,馬爾地夫恐遭吞噬。

面臨淹沒危機 擬為國民覓居所

納希德去年當選後曾提議,將想辦法集資幫馬爾地夫卅五萬公民另覓適合居住之處,據說洽談國家包括斯里蘭卡、印度乃至澳洲。此外,該國是第一個提出十年內達到碳平衡的國家。

這次納希德又別出心裁,將內閣會議移師到海底舉行,無非就是想向全球傳達海平面不斷升高的嚴肅課題。

而聯合國預定十二月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全球氣候變遷會議,希望就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能達成新的協議,取代二○一二年到期的《京都議定書》。



◆ 美國東部提早降雪 有的城市刷新紀錄

中廣新聞/謝佐人 2009-10-18

美國東部有些地區今年已經罕見地提前降雪,有的城市甚至創下降雪最早的紀錄。

美國國家氣象局表示,賓州州立大學所在地從周五凌晨開始遭暴風雪侵襲,市郊許多樹木及電線桿都被吹倒折斷,地面積雪達15公分,山區積雪更高。賓州大學原訂週末與明尼蘇達大學舉行的球賽也因此取消。

這次提早報到的冰雪,刷新當地自1901年寫下的最早降雪紀錄。

賓州及紐澤西州沿海地勢較低的地區已經出現淹水,預計今天還有一波暴風雨雪襲擊費城地區。

另外在新英格蘭地區,包括紐約州、康乃迪克州有部分地區也都提早降雪,有些民眾還來不及收拾夏季活動的用具。

fsj 提到...

綠色產業 順天而行
http://news.chinatimes.com/CMoney/News/News-Page-content/0,4993,11050703+122009102000109,00.html

【本報訊】2009-10-20 工商時報

2009年美國總統歐巴馬誓言要重新回到氣候變遷的談判桌上並取得世界主導權,全球節能減碳的潮流已勢不可擋。各國在政策上紛紛訂立減碳公約,開始逐步管制碳排放量,年底可能出爐的哥本哈根初步協議更受到重視,而以再生能源取代現有之電力供應等綠色產業亦逐漸成為全球趨勢。

目前在綠能產業上,也有相當的隱憂存在,主要是使用的太陽能及風力發電設施,雖應用大自然之資源,但受到天氣變化影響甚大,常因突然無風或是雲量多遮蔽了陽光,導致發電量的不穩定性,必須透過氣象預測以及後續的調度系統解決。

2008年2月26日,德州的區域風場突然減弱長達3小時,低於風力發電的標準,成千座的風力發電機停止運轉,占75%的風力總發電量暫停,損失大約1,500萬瓦發電量,受到的影響可想而知。

由於能源供應商的電力調度吃緊,使得許多電力用戶被迫輪流停電。因此透過氣象預測,使電力負載需求量、太陽日射量及風速值等資料,與當時用電者之社會行為隨天氣變化之關係,在負載需求量、日射量及風速值之發電量,取得充分的平衡,成為國際間重視的課題。

在全球暖化、能源短缺的情況之下,綠色發電是一種趨勢,世界各國均同意風力發電及太陽能發電將為未來發展電網(electrical grid)的主軸,由於它是一種綠色能源,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人類所能掌握的部分也就更少,不只是風力發電,就連一朵雲遮住太陽幾分鐘,都能夠造成太陽能發電量瞬間下降。我們不能決定風的強度及持續時間,也無法控制每天陽光的日照量,因此類似的事件將會越來越頻繁,如何事先進行預警,聰明應對,成為未來發展電網面對的議題。

就能源供需體系的趨勢來看,國際上從目前以大型電廠為主的「集中式」,走向廣納各種再生能源的「分散式」能源系統(distributed energy system)趨勢已經相當明顯。在分散式系統中,分處各地的多樣化能源,都可經由輸配網路的聯結、匯聚共用。例如連結個別家庭的太陽能、工廠的汽電共生、農莊的風力發電,以及社區生質能源等,雖然個別規模小,但是數目眾多,總和十分可觀。

分散式能源系統的核心就是智慧電網(smart grid),運用綿密的輸配電網、儲能設備及精密的資通訊管理技術,將各類能源作最有效的連結配置,美國歐巴馬總統在他的振興經濟方案中,已承諾未來兩年內投入110億美元,以智慧電網促進全面節能減碳。氣象也是智慧電網執行的重要關鍵,若能預知未來天氣條件變化,就能更有效率地調配綠色電力,做好預警措施。例如美國加州電力系統商向氣象預測公司購買風力逐時預報資料,若預先知道風力即將減弱,便能快速地在一定時間內調配其他綠色能源,以彌補即將減少的發電量,解決了以往在緊急情況下只好啟動燃煤或天然氣發電,甚至是無電可用的窘境。

台灣在走向綠色產業中,這些外在的因素勢必要相互整合,如果當有一天老天不配合時,再好的綠色產業也幫忙有限。(本文作者為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總經理彭啟明博士)(系列報導詳見原站)



◆ 致力回收再利用 美國朝零垃圾邁進

【聯合晚報╱編譯范振光/綜合報導】2009.10.20

在當今講究環保的時代,垃圾減量已經不夠環保,「零垃圾」才是王道,美國愈來愈多餐廳、企業和社區,甚至國家公園,正朝零垃圾的目標努力。

在著名的黃石國家公園,遊客用餐時使用免洗的透明杯、白色餐具,但這些餐具和一般塑膠免洗產品不同,因為它們是以玉米澱粉等原料製作,加熱幾分鐘就能完全分解。在亞特蘭大的Ecco餐廳,廚餘不是進到垃圾桶,而是拿去製作堆肥。

本田汽車在北美的八座工廠力行資源回收,垃圾子車派不上用場,乾脆撤掉。

根據美國環保署最新數據,美國人每人平均每天製造4.6磅(約2.1公斤)垃圾,仍然在全球數一數二,但隨著垃圾掩埋場愈來愈難設立,加上民眾了解到掩埋物產生的甲烷助長溫室效應,垃圾減量甚或零垃圾已成共識。

麻州外島Nantucket土地有限,要把垃圾運到麻州本土所費不貲,10幾年前開始嚴格執行回收政策,並設置專用建築物,讓民眾放置不要的書籍、衣服等可用物資,供需要的人拿回去再利用。

Nantucket公共建設局長威勒表示,島上居民丟棄的垃圾量雖然穩定,實際進到掩埋場的比例只有8%。相較之下,麻州人66%的垃圾要用掩埋或焚化處理。

美國環保署表示,廚餘占全美垃圾量的13%,是下一個削減的重點。舊金山、西雅圖已在住宅區設置有機廢棄物回收點,朝零垃圾邁進一步。



◆ 重量級環保專家:電子回收商機 台灣應主導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5204359.shtml

【聯合晚報╱記者劉開元/台北報導】2009.10.20

經濟不景氣,人人都在尋找商機,國際知名的麥肯錫顧問公司合夥人比爾衛斯曼上午表示,電子廢棄物回收的商機,未來五年將可達到每年100億美元的產值,而台灣身為國際電子業龍頭,有機會可以主導這股商機。環保署也表示,因應這股商機,將加強回收執行與清除處理的政策與技術,以加強資源回收工作。

環保署長沈世宏也表示,環保署正推動台灣資源回採「四合一計畫」,結合法律、經濟誘因及延伸生產者責任三大政策工貝,去年回收廢電子電器物品達147萬台、廢資訊用品277萬件,共計約8萬噸,其中6萬噸可再利用,平均每人每年回收量達3.9公斤,回收率約為32%,仍有再成長空間。

沈世宏表示,有回收業者爭取政府開放廢棄電子物進口,以加強回收再利用,環保署正在審慎評估,將在確認回收技術,可以把污染減到最低的情況下,訂定電子回收品的認證制度及回收標準,以兼顧這股商機。

環保署今天舉辦辦「資源回收國研討會」,比爾衛斯曼演講指出,電子產品不斷推陳出新,產生數量可觀的電子廢棄物,今年全球遭消費者丟棄的電子用品,高達 800萬噸左右,其中只有15%至30%會妥善回收,其餘都被丟棄到垃圾掩埋場,或被運到中國、墨西哥、迦納等新興國家傾倒,造成有毒物質污染。

他預估,電子回收在2013年將可達100億美元左右的規模,「不比LED產業的規模小」,且以後每年都還會成長。因此他認為台灣科技業者,不但應該主導此一產業,且具備掌握此一商機的獨特優勢,因為台灣科技業者幾乎與全球頂尖的OEM大廠 (代工廠商)皆有緊密連結,擁有立即可用的客戶基礎。



◆ 環團反對:業者賺飽 公害更大

【聯合晚報╱記者劉開元/台北報導】2009.10.20

國外專家認為電子廢棄物回收產業產值可期,吸引眾多資源回收業者躍躍欲試,但國內環保團體認為,除非國內資源回收業者具備完整技術,可將電子業的有毒化學物質減至零污染程度,否則他們不支持電子業回收的發展,也反對可能造成的有毒物質污染。

台灣環保聯盟總幹事李卓翰表示,大陸有些回收業者將電腦主機板回收後,取下可重複利用物質,剩下的廢棄物,就以酸洗方式處理,這些有毒物質如被台灣業者以進口方式買回來再處理,很可能造成有毒物質散布。因此他質疑,在台灣回收業者回收處理技術並不完善的情況下,可能只會帶來更大公害,業者賺飽錢,公害留給全民承擔。

李卓翰並舉例說,台灣以往進口廢電纜,回收業者以燃燒方式處理廢電纜,結果導致戴奧辛事件,就是一個明證。

綠黨發言人潘翰聲表示,電子業產生的環荷爾蒙物質最多,如雙酚A、塑化劑、多氯聯苯、鎘等都是有毒化學物質,環保署日前也公開表示,將把電子業產生的鉬、銦加強列管,可見其危害之烈。他質疑,國內電子業大廠商本身就缺乏公害防治,會有多大能力與意願做好資源回收工作?

※ 相關報導:

* 「生物濾床」去汙 環保省錢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4/5203161.shtml



◆ 天然ㄟ界面活性劑 成大擬量產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市報導】2009.10.20

國立成功大學化工系研發出自細菌中萃取生物性界面活性劑,用於清潔劑及化妝品,可降低對環境的傷害,也減少對人體的刺激,更天然環保。

主持研發的特聘教授張嘉修表示,四十年前科學家就知道細菌會分泌界面活性劑,過去認為化學合成的界面活性劑便宜好用,但隨著環保意識抬頭,天然界面活性劑更有開發潛力,學校目前已與廠商洽談,計畫量產。

成大指出,目前全球量產這項產品的廠商相當少,已知日本一家廠商生產,主要添加在化妝品中,降低對皮膚的刺激。

張嘉修研發團隊是在協助中油處理高雄一處石化廠汙染時,發現這些細菌,經過七年努力,研發出萃取與純化生物界面活性劑的技術。

張嘉修說,鼠李糖酯與表面素,是目前乳化與降低表面張力能力最強的兩種生物界面活性劑,效果比許多化學產品高出五十至一百倍。

若用在清潔產品上,排放到河川與海洋中,因生物降解性高,很容易分解,可降低對環境傷害;若用於化妝品,也可減少對皮膚的刺激,並具保溼功能。

他說,市售許多清潔產品雖標榜「純天然」,因生物界面活性劑的成本高,一般清潔劑頂多使用生物降解性較高的化學合成品,以降低成本,很難達到「純天然」水準。

署立台南醫院皮膚科主任康錦華認為,清潔劑或化妝品中的酸鹼成分,可能對皮膚角質完整性較差的人造成刺激、過敏,不論是天然或化學合成品都須經過測試,才能確保沒有問題。

fsj 提到...

7大淨水場 全驗出壬基酚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oct/21/today-life12.htm

自由時報 2009.10.21

鳳山淨水場原水 超過歐盟容許值

〔記者劉力仁、王榮祥/綜合報導〕環保署九十六年起進行飲用水水質監測,已公告家庭清潔劑禁用的毒性物質壬基酚(Nonylphenol),卻在七大淨水場都偵測到含量,鳳山淨水場的原水更超過歐盟最大容許值。

鳳山淨水場主要供應南高雄地區工業用水,水源來自東港溪,每天出水量約三十萬立方公尺;民生用水則擷取自高屏溪攔河堰,每天出水量約二十萬立方公尺,供應小港、前鎮共十五萬用戶。

淨水處理後清水 仍無法完全去除

環保署委託學者針對長興、板新、新山、鳳山、東興、豐原及澄清湖,北中南三地七座主要淨水場進行分析,結果全都驗出壬基酚。原水的壬基酚濃度介於 0.108ppb至0.348ppb(十億分之一)之間,經過淨水處理後的清水,仍有0.099ppb至0.166ppb壬基酚含量,顯示現有淨水處理程序,無法完全去除壬基酚。

清潔劑大量添加壬基酚 污染河川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指出,歐盟針對河川原水最大壬基酚容許值約0.33ppb,鳳山淨水場原水最大數據是0.348ppb,已超過歐盟標準。

林杰樑指出,國內壬基酚危害嚴重,河川,農田、食物都有發現,主要原因是,包含洗衣廢水在內的家庭廢水,大多直接排入河川,然後有的水灌溉農地,有的流到沿海,經年累月下來,沿海養殖業及農業都遭到污染。

消基會秘書長吳家誠說,壬基酚有助於去污,被廣泛添加在清潔劑中,但因水溶性極低,不易分解,最後滲透到河川底泥中,造成水質污染。

飲水用活性碳過濾 高脂食物少吃

林杰樑建議,除可用活性碳的淨水設備過濾飲用水,另壬基酚為脂溶性,須避免吃高油脂的食物。

立委田秋堇表示,除了早年大量添加清潔劑累積在河川土壤,近年也有可能是中國進口到台灣的黑心清潔劑原料所造成,環保署應該全面檢測清潔劑。另外,美日已尋找出六十七種環境荷爾蒙化學物質嚴格管制,我國僅篩選出二十四種,動作太慢。

目前僅有家庭用清潔劑禁用壬基酚,環保署表示,將擬定短中長程計畫,逐步管制所有可能添加壬基酚及其他環境荷爾蒙物品。(詳見網站)



◆ 國內7大淨水場全驗出「壬基酚」 水公司緊急說明澄清

NOWnews.com 記者張俊夫/台中報導 2009/10/21

媒體報導國內7大淨水場全驗出壬基酚,針對此一棘手問題,台灣自來水公司緊急提出說明加以澄清,台水公司水質環保處處長吳美惠強調,資料顯示,水公司傳統淨水處理程序或高級淨水處理程序也可有效去除部分壬基酚含量,她說,水公司今年自行委外檢測,結果板新、豐原及鳳山淨水場清水壬基酚含量都未檢出,請用戶安心使用台水優質的自來水。

吳美惠指出,水中壬基酚主要來源是界面清潔劑的添加,界面清潔劑已被列入環保署委託研究計畫污染物候選清單(Contaminant candidate list)中,目前環保署公佈的「飲用水水質標準」並未訂定標準。世界各先進國家並未在飲水標準中訂有壬基酚標準,只有日本在飲水中訂有目標值0.3微克 /公升(10-6 g/L)。

環保署委託計畫檢測國內7大淨水場清水中壬基酚含量都低於限值,其中鳳山工業用水水源主要來自東港溪,水源原水壬基酚含量雖達0.348微克/公升,略高於媒體所刊載歐盟河川原水標準的0.33微克/公升,不過經處理後清水含量降為0.164微克/公升,尚低於日本飲水所訂目標值0.3微克/公升,而且此清水僅供工業用水用途。

正本清源,台水建議有關權責單位應從源頭管制,無論國內生產或進口產品界面清潔劑都不能含壬基酚,以免污染水源。

fsj 提到...

胡錦濤歐巴馬通電話 期待哥本哈根會議成功

中央社 2009.10.21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今天與美國總統歐巴馬通電話,兩國元首就雙邊關係、氣候變化等問題交換意見,雙方同意合作促使年底的哥本哈根氣候會議成功。

據中新社報導,歐巴馬在電話中表示,非常高興上個月在紐約和匹茲堡同胡錦濤見面,非常讚賞中方為20國集團領導人匹茲堡峰會取得成功所作的努力,期待著11月訪中與胡錦濤就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意見

胡錦濤表示,期待在北京與歐巴馬就雙邊關係及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交換意見,中方願同美方共同努力,推動中美關係進一步向前發展。

關於氣候變化問題,胡錦濤表示,將於今年12月召開的哥本哈根會議是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會議。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京都議定書」的基礎上,凝聚各方共識,推動哥本哈根會議取得成功,符合包括中美在內的有關各方共同利益。

他說,儘管目前談判還存在許多問題需要解決,但只要各方攜手努力,哥本哈根會議取得積極成果是有希望的,關鍵是要體現「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京都議定書」的基本原則。

胡錦濤強調,中美兩國在氣候變化領域面臨共同挑戰,擁有共同利益。雙方在氣候變化問題上開展合作,不僅有利於國際社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而且對促進中美關係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中方願同包括美方在內的有關各方加強溝通、協調、合作,繼續以積極的建設性態度為推動哥本哈根會議取得積極成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挑戰、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歐巴馬也表示,哥本哈根會議即將召開,美方願同各方一道推動會議取得成果。美中兩國為應對氣候變化分別採取重要行動。雙方應該共同努力推動促使哥本哈根會議成功。



◆ 環保大躍進 零垃圾成王道

【經濟日報╱編譯游宜樺、范振光/綜合外電】2009.10.21

在當今講究環保的時代,垃圾減量已經不夠環保,「零垃圾」才是王道,美國愈來愈多的餐廳、企業和社區,甚至國家公園,正朝零垃圾的目標邁進。

在著名的黃石國家公園,遊客用餐時使用免洗的透明杯、白色餐具,但這些餐具和一般塑膠免洗產品不同,是以玉米澱粉等天然原料製作,加熱幾分鐘就能完全分解。在亞特蘭大的Ecco餐廳,廚餘不是進到垃圾桶,而是拿去製作堆肥。

紐約時報20日報導,本田汽車在北美的八座工廠力行資源回收,由於垃圾子車已經派不上用場,最後乾脆撤掉。

零垃圾或垃圾減量概念雖然極為簡單,但人們一直沒有好好執行:避免使用無法自然生物分解的包裝或保麗龍;儘可能回收與堆肥。

根據美國環保署的最新數據,美國每人每天平均製造4.6磅(約2.1公斤)垃圾,仍然是全球最會製造垃圾的國家,但隨著垃圾掩埋場設立愈來愈難,加上民眾了解到掩埋物產生的甲烷助長溫室效應,垃圾減量甚或零垃圾已成共識。

負責在美國東南區推行零垃圾運動的美國環保署地方辦公室主任強生表示:「沒有人希望垃圾掩埋場蓋在住家附近,哪怕是再鄉下地方也是一樣;我們已經瞭解掩埋場實屬難能可貴,因此不能再把無法掩埋的東西送進掩埋場。」

麻州外海Nantucket渡假島由於土地有限,要把垃圾運到麻州本土所費不貲,10幾年前開始嚴格執行回收政策,不但強制要求居民對鋁、玻璃與紙等常見物品進行回收,還將回收範圍擴大至包括輪胎、電池與家用設備。該島並設置專用建築物,讓民眾放置不要的書籍、衣服等可用物資,供需要的人拿回去再利用。

Nantucket公共建設局長威勒表示,島上居民丟棄的垃圾量雖然穩定,實際進到掩埋場的比例只有8%。相較之下,麻州本島居民66%的垃圾,要用掩埋或焚化處理。威勒雖然在全美各地宣導Nantucket島的成功例子,但大多數社區仍無法達成零垃圾目標,原因是缺乏所需的基礎建設。

零垃圾運動推行不利的原因,除了不易說服民眾與企業作好垃圾分類,許多城鎮與市政府也不願投資大筆金錢,購置可以處理食物與庭園廢物的堆肥設備與機器。但民眾的態度正逐漸改變,以舊金山與西雅圖市最為明顯:兩座城市都已採納零垃圾計畫,並開始在住宅區路邊回收有機垃圾堆肥。

美國環保署表示,廚餘目前占全美垃圾量的13%,倘若將可以回收的垃圾抽離不算,廚餘占的比率還不僅如此,因此將是下一個削減重點。

專家表示,蘋果核、過期的麵包或上周的剩菜進入掩埋場後,它們不會釋出成長過程從土壤吸收的養份。更糟的是,這些廚餘被封存在缺氧的掩埋場後,有機物質分解過程會釋放出易將熱氣集中的甲烷;若改以堆肥方式處理,食物可以順利在土壤中分解,變成不含甲烷的非化學肥料。

喬治亞州餐廳協會旗下的綠色食品服務聯盟(GFA),近來持續在亞特蘭大市與郊區吸引餐廳加入所謂「零垃圾區域」計劃;由於餐廳的廚餘回收與堆肥需求愈來愈大,各種堆肥搬運公司也相繼應運而生。

在零垃圾的道路上,包裝材質的角色吃重。生產生物分解餐具的廠商,也製造愈來愈多可分解產品,例如購物袋和包裝材料。

不過,要做到零垃圾目標,必須加強宣導:生物分解的物品,不能和一般回收資源混在一起。黃石公園已要求供應廠商在可分解餐具上加上棕色或綠色條紋,以利辨識。環保署官員強生表示:「重點是如何教育民眾讓大家落實。」



◆ 廚餘無處堆肥 市府緊急招標

自由時報 2009.10.21

〔記者林相美、林國賢/綜合報導〕台塑創辦人王永慶生前推動的廚餘堆肥又生變。原本免費處理台北市廚餘的雲林台朔堆肥廠,再傳關廠,無法處理北市廚餘,北市環保局緊急招標,本月起改以付費方式,委由中部民間堆肥廠處理。環保局強調,北市家戶廚餘回收不受影響。

委託再關廠 市府決自製

北市92年與台朔簽訂廚餘回收處理合作書,期限至103年10月底,由台朔免費為北市處理廚餘。環保局長倪世標昨天表示,合作書為意向書的性質,並無合約約束力,雲林場暫停處理,也沒有訂定罰則可辦。台朔因居民抗爭已於9月1日再度關廠,何時恢復營運,並沒有時間表,因此北市決定自製堆肥,不再依賴台朔。

台朔曾發放北市家戶每戶一個廚餘桶,方便收運,桶子過大,不易塞進冰箱,一度引發民怨,而雲林廠周邊居民於95年5月抗議堆肥廠臭味,關廠7個月至96年才恢復處理,北市緊急尋求其他私人堆肥廠協助,也曾被迫將廚餘堆放在焚化廠,外界質疑不斷。

台塑企業設置東勢鄉有機資源回收廠,回收包括台北市、雲林縣等地區廚餘,處理後,再生成有機肥料。回收廠平均每月回收1800噸廚餘,經過處理後可製成約600噸有機肥料,平均每月虧損約600萬元。

倪世標指出,台朔7月告知9月起關廠。為此,北市緊急招標,以1噸788元的價格,委託中部的私人堆肥廠處理,每月處理200噸,運費成本每噸約850至900元。

倪世標解釋,過去免費委託台朔處理堆肥,但運費仍須北市自行負擔,1噸成本940元,轉而委託中部堆肥廠處理,運費與先前差不多,但北市需支付處理費,每月約16萬元。

環局說廚餘回收不影響

倪世標指出,北市持續透過環保署協調,上次關廠後,北市已減少委由台朔處理的廚餘量,一天約15至20噸,其餘則自行研製堆肥。

倪世標解釋,北市堆肥廚餘平均每天160噸,收運後堆放於焚化廠儲坑,經發酵、脫水,三座焚化廠的儲坑容量預估仍可堆放19個月,未來會持續委託私人堆肥廠處理,同時研製堆肥,不致影響家戶廚餘回收計畫。



◆ 新奇!微波爐可檢驗農藥殘留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2009.10.21

微波爐除了調理食品,還可做為快速檢測蔬果農藥殘留的工具。中興大學化學系教授鄭政耗時10年,研發出一套透過微波爐預先處理檢測物質的方法及設備,具有簡單、快速、高感度、低成本,以及不需使用有機溶劑等優點,先後獲得美國、台灣及中國大陸等多項發明專利。

鄭政表示,微波爐加熱效果奇佳,微波爐可促進水分子這種極性物質的轉動,且每秒轉動高達2億次以上,快速產生熱能,並使溫度上揚。除了加熱,透過水分子的高速轉動,分子與分子間的碰撞機率增加,化學反應變多,也有助於化學分析。

這套微波爐檢測農藥殘留系統的操作很簡單,首先是採集蔬果、茶葉,或土壞、環境中的樣品,加水混合稀釋,置入微波爐內的燒瓶內,一面攪拌,一面微波加熱。水被汽化後,會帶著化學物質一起往上飄,經冷卻系統凝結並蒐集,最後再經GC(氣相層析儀)或HPLC(高效率液相層析儀)檢驗。

鄭政今天中午在國科會現場發表並操作這套系統,即便使用具毒性的有機溶劑,處理時間也從傳統分析方法的2~10小時,縮短到5~30分鐘,偵測靈敏度可提高100倍左右。

他說,傳統分析方法樣品預處理時間長、操作步驟繁雜,往往有農藥殘留的蔬果都已吃下肚了,檢驗結果還沒出爐;如今有了這套系統,檢測蔬果、茶葉的農藥殘留,或是土壤、環境汙染物質,都可快速完成,消費者也多一分保障。

fsj 提到...

WWF警告:外交耳語企圖弱化氣候會議成就

中央社 2009.10.24

距全球對抗氣候變遷關鍵的哥本哈根會議開幕只剩一個半月,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警告,企圖幫先進國家下台階的「外交耳語」正甚囂塵上,這將導致對抗全球暖化失敗。

WWF 在聲明中說,近來一些浮現媒體上的言論和幕後外交動作,反映出「工業化國家試圖降低期望,他們正繼續迴避有關削減溫室氣體排放和投資朝低碳經濟轉型的困難決定」。

總部設在瑞士格蘭德(Gland) 的大型國際保育組織WWF 主張,在12月的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訂定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定,是唯一有機會避免全球氣候災難的方案。

WWF全球氣候計畫發言人希勒(Martin Hiller)今天對中央社表示,該組織追蹤近來許多意圖調低哥本哈根會議目標的耳語,大多隱諱不顯。但他舉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執行秘書波爾(Yvo deBoer)近日的言論為例。

據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20日刊登的訪問,波爾說,依目前所剩的有限時間來看,他不認為在哥本哈根能夠產生UNFCCC下完整的新國際條約。

他說,「我們必須專注在實際上能夠達到的」,而這代表在哥本哈根達成一個最高的決定,以「設定工業化國家的個別目標、決定主要開發中國家2020年之前如何投入(抑制排放量),並最好把這納入一個長期進程」。

波爾還說,各國在哥本哈根應「訂定一個截止期限」,使上述的架構在那之前能夠協商出完整的內容。

不過,希勒指出,哥本哈根會議本來就是截止期限了。在哥本哈根要定出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階段於2012年到期後的新氣候協議,是2007年UNFCCC締約方在印尼峇里島訂出的路線圖就已規定。

「現在說時間不夠,很可笑」,希勒說,「他們曾有兩年的時間」。

他說,即使從現在起,時間也還足夠,因為所有的科學與技術問題都已很清楚,兩年來各種選項已大幅釐清,「現在唯一缺乏的,就是政治決心」。

WWF主張繼續以京都議定書規範工業化國家的排放,再加上新的哥本哈根議定書,來約束所有的主要排放國家。

希勒說,這個「A計畫」是唯一可行的計畫,「現在有人談著B計畫,但我們要指出,沒有所謂B計畫了;除了A計畫之外就只有『F計畫』,那就是失敗(failure)」。



◆ 旱災肆虐中國南方 1百多萬人飲水困難

中央社 2009.10.24

今年秋季以來,中國南方多個地區持續少雨,主要河流枯竭,水庫蓄水嚴重不足,農田灌溉不足,部分地區出現嚴重旱災。據統計,南方地區受旱面積達到910萬畝、134萬人飲水困難。

中新網報導,今年以來,廣東省平均降雨量比常年少14%,部分地區陸續出現旱情。據廣東省防總統計,目前全省農作物受旱面積增加到202萬畝,飲用水受影響的民眾達23.97萬。

福建省閩南、閩中一帶,自8月以來也出現乾旱天氣。福建全省農田作物受旱面積約87.75萬畝,10.9萬人發生飲水困難。

另外,9月下旬以來,安徽大部分地區無明顯降水,致使大部分地區出現不同程度旱情。而江西境內已有33天全省無雨,受旱魔肆虐,江西農作物受旱面積達200餘萬畝。

由於入秋來降水偏少近5到8成,湖南湘江和江西贛江中下游出現歷史最低水位,洞庭湖、鄱陽湖水位也持續走低。

據來自湖南水文部門的數據顯示,23日洞庭湖城陵磯站水位僅21.71公尺,降至60年來歷史同期最低值。超低水位導致漁民無魚可捕,生計陷入困境。

而湖南江西兩省沿江、沿湖地區,城鄉供水和航運也受到旱情影響,嚴重的旱情還造成廣東北江、廣西西江等航道大堵船。



◆ 洞庭湖 60年來最乾渴

【聯合報╱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2009.10.24

「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 ,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這是宋朝范仲淹「岳陽樓記」所描述的洞庭湖;現在,這座中國第二大淡水湖,正陷入罕見的危機,超低水位漁民無魚可捕。

「中新社」報導,來自湖南水文部門的數據顯示,昨天上午八點,洞庭湖城陵磯站水位僅二十一點七一公尺,「洞庭湖水位已降至六十年來歷史同期最低值,該水位自城陵磯有水位記載以來,都很罕見」,湖南省防汛抗旱指揮部官員陳文平說。

陳文平表示,八月以來,流入洞庭湖的湘、資、沅、澧及周邊水系地區,持久乾旱少雨,而三峽大壩試驗性蓄水,部分截留長江水流,是造成洞庭湖水位持續超低的主因。為緩解洞庭湖水位不斷下降,國家防總此緊急調度三峽水庫從十九日起,按不小於八千立方公尺每秒加大下洩。

每年十月,是洞庭湖漁民捕撈作業的黃金季節,現在由於大片水域乾涸,洞庭湖邊已有多艘漁船擱淺受困。洞庭湖內幾乎無魚可捕,當地大多數漁民已改為捕蝦。

洞庭湖的超低水位,給航運帶來嚴重影響。十月以來,幾乎每天都有外地船隻誤入淺水區而擱淺,往來船隻頻繁發生碰事故。在岳陽港碼頭,千噸級以上貨船由於水淺,已無法靠岸。



◆ 阿拉斯加 劃北極熊關鍵棲地
http://udn.com/NEWS/WORLD/WOR3/5211929.shtml

【聯合報╱編譯林沿瑜╱報導】2009.10.24

美國政府22日宣布,將把阿拉斯加州將近52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台灣面積14.35倍的區域,劃為北極熊的關鍵棲地,這是美國歷來保護瀕危生物所畫定最大範圍的保護區。

關鍵棲地(critical habitat),亦稱危急棲地或臨界生育區,受保護的植物或動物,可自由在該區生長。

美國內政部助理部長史垂克蘭說,北極熊生存的最大威脅,就是氣候變遷所引發的北極海冰層消融。

計畫中的保護區占地20萬541平方英里(51萬9399平方公里),範圍涵蓋阿拉斯加海岸區的沙洲、海冰棲息地、陸地與海岸附近的河流,北極熊通常在這些地區築穴而居。史垂克蘭說,保護區的畫定並不會進一步減緩區內石油和天然氣的探勘開發活動。

由於氣候變遷導致北極的海冰大量消融,而這些海冰又攸關北極熊的生存,因此美國去年5月將北極熊列為生存受威脅的物種。

根據「瀕危物種法」(Endangered Species Act),一旦某種生物被列為生存受威脅的物種,就應同時為該物種指定關鍵棲息地,但前任布希政府的野生動物保育官員卻遲遲未替北極熊指定主要的棲地保護區。(圖表詳見原站)

fsj 提到...

氣候峰會 歐巴馬不想去

【聯合報╱編譯林沿瑜╱報導】2009.10.25

全球氣候變遷高峰會即將於12月7日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展開,不過相關的準備工作遲遲沒有進展,屆時能否達成廣泛協議令人質疑。此外,根據英國泰晤士報報導,美國總統歐巴馬已幾乎確定不去參加氣候變遷高峰會。

全球氣候變遷高峰會於12月7日至18日舉行,期間剛好遇上10日的諾貝爾頒獎典禮。白宮證實,歐巴馬將前往瑞典奧斯陸領取諾貝爾和平獎,但對於是否出席氣候變遷高峰會不置可否。

泰晤士報報導,歐巴馬可能會在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典禮演說中陳述美國的環保目標。倘若歐巴馬確定不出席氣候變遷高峰會,部分環保人士和國家領袖將大失所望。例如,英國首相布朗和英國能源與氣候變遷大臣米勒班(Ed Miliband)一直敦促歐巴馬與會,以提高峰會獲得突破的可能性。

接近美國政府人士透露,如沒有廣泛的協議讓歐巴馬簽署,那麼前去哥本哈根將「很難看到益處」。

美國氣候變遷特使史登(Todd Stern)17日警告,即將召開的氣候變遷高峰會可能徒勞無功,無法達成任何協議。他因此呼籲大型開發中國家加緊努力腳步。

除了史登口中的「大型開發中國家」外,美國近來對於以氣候變遷科學或排碳量的總量管制與交易制度(cap-and-trade)來對抗全球暖化也意興闌珊。數個月以來,金融和健保改革已經擠下氣候變遷,成為美國國內的優先議題。

而根據一項最新民調,只有57%的美國民眾認為有明顯的證據顯示地球在最近幾十年來趨於暖化,比起一年前下滑14個百分點。

※ 相關報導:

* 石油公司:高峰會減碳目標 不切實際
http://udn.com/NEWS/WORLD/WOR3/5213380.shtml

* 油好像用很凶?原來…機車被偷騎
http://udn.com/NEWS/SOCIETY/SOC4/5212946.shtml



◆ WWF:全球每分鐘砍伐森林約36個足球場大

中廣新聞/陶泰山 2009-10-25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指出,全球每分鐘有36個足球場那麼大片的森林被砍伐。

基金會在阿根廷首都舉行的世界森林大會上,呼籲各國在2020年之前達到(凈砍伐等於零)目標。

基金會森林計劃主任(泰勒)指出,這項呼籲反映必須迫切應付森林被大量砍伐的威脅,以照顧地球的健康。有關呼籲並不是要各國完全停止砍伐森林,而是推行森林再造措施,補充已被砍伐的森林。

他指出,砍伐森林所產生的溫室氣體,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大約20%。

在阿根廷,為了種植大豆,中部及北部的森林已經被大量砍伐。根據(綠色和平)及阿根廷森林生物基金會等五個環保組織提出的報告,阿根廷目前只剩下30%原始森林。

世界森林大會由聯合國主辦,來自160個國家的3500名代表集會,討論如何保護森林。這次大會的結論,將為下個月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奠定部分基礎。

泰勒表示,他預期富裕國家的目標是在2020年之前,把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40%,以及提供1600億美元給發展中國家,協助它們把排放量減少30%。



◆ 東亞高峰會擬成立災害回應網路

中央社╱泰國華欣25日專電 2009.10.25

東南亞近來發生許多天災,第4屆東亞高峰會今天通過決議,指示災難管理相關機構發展區域性整合準備與減災的能力,並研究成立災害回應區域網路的可能性。

東亞高峰會(ASEAN Summit)除了討論東亞共同體外,氣候變遷、減災、教育、建立聯繫等都在討論範圍,由於這幾年來,東南亞各地不斷發生災害,印尼地震、緬甸熱帶氣旋、菲律賓等地發生水災等,如何防範災害,是東亞國家當務之急。

根據東亞高峰會發布的聲明,由於災害不斷,東亞國家必須加強合作,以因應發生頻率越來越高的天然災害。

聲明指出,日本提倡在東亞成立一個災害回應機構,澳洲也提議成立區域災害回應網路與區域基金,致力加強區域回應災害的協調能力,並指示相關機構制定災害回應標準運作程序。

由於不少鄉村地區受災,東亞國家也將協助提高基層災害管理的能力。

對於年底將在哥本哈根召開的氣候變遷會議,東亞國家以實際行動支持,希望會議能夠達成共識;聲明還指出,東亞國家將提倡低碳社會、東亞氣候變遷夥伴等活動,越南也準備成立東亞環境教育中心。



◆ 350日救地球 台北不缺席

【朱立群/台北報導】2009-10-25 中國時報

昨天下午雖然陰雨綿綿,但台北新光三越信義店外的廣場熱鬧依舊,在流動的人潮裡,有一群人頭綁黃絲帶,席地而坐舉手呼口號。從天橋往下瞧,可以看到他們用身體排成「3.5.0」三個阿拉伯數字。

對抗暖化,「350」是共通的國際語言,指的是把大氣裡的二氧化碳濃度,壓低到三百五十ppm(百萬分之一濃度)以下,回到工業革命前的水準。

昨天是國際「350」日,全球超過一百七十國、四千多個城市參與排字活動,發出「減碳」呼聲,提醒十二月出席丹麥哥本哈根地球高峰會議的各國領袖,救救地球。

台北是國內唯一參與「350」的城市,排字的人數約二百人。令人汗顏地,活動發起人是蘇格蘭籍的Alec Salter與加拿大籍女士Lynn Conant。「台北這麼可愛,我們都愛這裡,也希望台北能夠一起愛地球,」都在台北居住五年的他們說。

氣候高峰會議十二月七至十八日在哥本哈根召開,各國媒體日前悲觀預測會議不會達成建設性的結論。Alec說,「350」活動就是要提醒各國政府:「人民在看著你們!」

五十三歲的Lynn是英文老師,也是環保運動者,她在「350」活動網上看到署名「台北Alec」留言後,回信建議:「我們也在台北辦350吧!」

透過台灣環境行動網、荒野協會等團體的串連,以及臉書(Facebook)與部落格的網路動員,原訂一百多人報名的活動,昨天擠進二百多人,也有台大、清大、東吳、世新的大學生共襄盛舉。

加拿大籍Tracy及Melissa說,她們在「Notstupid.com」網站上看到訊息,覺得很有意義,「抗暖化不分國界」。

婚後搬到加拿大的黃小姐,昨天推著娃娃車裡未滿一歲的兒子,與丈夫Todd一起呼口號:「390不好,350還好,對抗全球暖化!」

Alec說,國際最新調查顯示,九九%科學家認為暖化是亟需解決的問題,但全球只有三四%的一般人士如此認為,「350」的活動,就是要喚醒人民。



◆ 1600元LED燈泡 耐用25年

【聯合報╱編譯夏嘉玲/報導】2009.10.25

英國最近推出號稱耐用25年的發光二極體(LED)燈泡「Pharox」,一個要30英鎊(約台幣1600元)。不過,這款燈泡一年電費號稱只要88便士(約台幣47元),3年就能回本。

每日郵報報導,Pharox材質是毛玻璃,內裝4個白光LED和兩個紅光LED,是第一款照明品質、亮度和傳統的60瓦白熾燈泡相當的超級省電燈泡。若每天用4小時,可耐用25年。

Pharox在開啟的瞬間就全亮,比一般省電螢光燈泡快,也不含有毒的汞。使用3年後,每個Pharox一年可為一般家庭省下約台幣480元電費。它外型類似白熾燈泡,在寒風刺骨的戶外功能仍正常,亮時溫度不高,很適合兒童臥房。

歐洲已禁售100瓦白熾燈泡,60瓦白熾燈泡也將在後年淘汰。一名燈具業者表示,許多人不喜歡不夠完美的螢光省電燈泡,不希望傳統燈泡被淘汰,Pharox可成為理想替代品。

全球每年可賣出150億個燈泡,業者看好市場,明年底將推出相當於100瓦白熾燈泡的Pharox。

fsj 提到...

法環保大樓 製造能源自用…還有剩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報導】2009.10.26

華盛頓郵報25日報導,法國東部第戎市的艾里希斯塔大樓,可能成為舉世第一棟製造的能源大於消耗量的環保型辦公大樓,而且造價和同樣大小的一般大樓相去不遠。

設計師貝夫雷表示,橢圓形的艾里希斯塔樓(Elithis Tower)高10層,辦公室面積4860平方公尺,每平方公尺每年僅消耗20千瓦的取暖、降溫及照明電力,遠低於全法國平均值400千瓦。

49歲的貝夫雷表示,他一開始並不是環保概念提倡者,只是想要賺錢的生意人。他說,艾里希斯塔的主要目標是透過租售創造利潤,並希望假以時日能夠吸引來自法國各地及國外的客戶雇用他的公司建造更多類似的節能大樓。

艾里希斯塔施工工期3年,造價約1000萬美元(約台幣3.2億元),和類似規模的一般大樓價碼差不多。貝夫雷表示,不同的是,他領導的設計及工程團隊特別留意節能。樓頂加裝太陽能板,大樓南側覆以能夠控制陽光,卻又不會擋住自然光的「光罩」。大樓有儲水設施可收集雨水,在使用者離開洗手間時自動停止供水,頭上的燈也是。

大樓的通風設備可精細調控,意味85%的時間不需空調,也能保持攝氏20度的宜人溫度。如果室外氣溫超過攝氏4度,大樓內部所需的熱能完全來自陽光,如有必要開暖氣,能源也是來自一套環保的生質能系統。貝夫雷表示:「這棟建築足以呈現本公司的特色。我們想藉著它拓展生意。」

不過,貝夫雷指出,艾里希斯塔的節能設計要發揮最大功效,還是要靠樓內上班族的配合,實際措施包括夜間關閉電腦,使用低耗能燈泡,步行下樓等。他說:「取得最理想結果的前提是,你必須改變自己的習慣。」



◆ 打造低碳島 澎湖規劃成立再生能源園區

中央社 2009.10.26

澎湖縣政府今天推出低碳島規劃方案,將成立占地500 公頃的「再生能源示範園區」,園區內包含風力發電、海水淡化、太陽能、潮汐發電等,要將澎湖打造成綠能低碳示範島。

前行政院長劉兆玄7 月間宣布「低碳島」計畫,選定離島做為低碳示範島,經濟部能源局與工研院接著至澎湖,與縣府官員就發展低碳島計畫交換意見。為進一步落實計畫,能源局與工研院人員今天再度至澎湖履勘,並與縣府相關部門座談。

澎湖縣政府建設局長葉國清簡報縣府規劃方案時表示,縣府對打造澎湖縣成為低碳島已有全盤規畫,內容包括再生能源、節約能源、綠建築、綠色運輸、資源循環等多個面向,並與澎湖縣主要產業觀光旅遊業結合。

葉國清表示,縣府計劃在白沙鄉的赤崁─後寮─通樑一帶設立面積500 公頃的「再生能源示範園區」,園區內將包含風力發電、海水淡化、太陽能、潮汐發電、地下水庫、再生能源示範小學等。尤其風力發電方面,澎湖是個絕佳「風場」,發展風力發電有很好的潛力和利基,將做為未來發展重點。

葉國清指出,澎湖縣未來使用再生能源的比率將達到至少50% ,另外將在全縣推動電動車等綠色運輸、綠建築、LED 照明、家用太陽能熱水器、廢水回收系統等,並廣泛設置腳踏車道系統。

澎湖縣長王乾發表示,澎湖地區空氣中含鹽量很高,過去曾設立太陽能交通號誌,但很快受到腐蝕,無法使用,希望能源局與工研院提供改善之道。

能源局長葉惠青指出,能源局規劃時會把鹽害納入為評估重點,為配合澎湖特殊的空氣品質,未來再生能源應以風力發電為主;但太陽能具有景觀和地標的觀光功能,也富有教育功能,不應完全摒除。



◆ 環保局︰錄音、錄影帶外殼可回收

自由時報 2009.10.26

〔記者林相美/台北報導〕科技進步,錄音帶、錄影帶使用率漸低,有民眾最近將錄影帶拿給台北市清潔隊回收遭拒,清潔隊員認為是垃圾,應購買專用垃圾袋包裹丟棄,雙方爭執不下。環保局表示,經詢問下游廠商,確認錄音、錄影帶外殼是硬塑膠殼,已通令各區隊必須回收。

目前市面上流通的多為CD、DVD、錄音筆,相形之下,錄音帶、錄影帶的產品越來越少。有民眾清出大批錄影帶於垃圾清運時間交給清潔隊員,民眾認為錄影帶是資源回收物,但隊員強調錄影帶是垃圾,區隊只好向環保局回報。

硬塑膠殼可製成塑膠品

環保局第五科科長蘇芳慧表示,除了一般民眾,有些錄影帶出租店也會大量釋出錄影帶。環保局進一步詢問下游廠商是否可回收,廠商確認依現行技術,錄音帶、錄影帶的外殼為硬塑膠殼,回收後可再製成塑膠製品,仍是有經濟價值的回收物,也可增加環保局收入。

帶內膠卷是垃圾不回收

蘇芳慧提醒,在台北市錄影帶、錄音帶的回收時間為每週二、四、六,民眾可將錄音帶、錄影帶與其他塑膠類瓶罐一同交給清潔隊員。不過,她強調,錄音帶、錄影帶內的膠卷仍是不可回收的垃圾,民眾回收前可先抽出膠卷,再將塑膠外殼回收。

若民眾不願或忘記抽出膠卷,蘇芳慧說,隊員仍會收下錄音帶、錄影帶,但隊員還是需要自行抽出膠卷,才能交給下游廠商,進行後續處理。



◆ 香港學者研究環保充電器獲國際嘉許

中央社 2009.10.26

香港城市大學學者領先研究的一項可供手機等手提電子產品使用的環保充電器,獲世界知名專業學會嘉許。

城大今天公布,該校電子工程學系講座教授許樹源與博士畢業生劉遜合著的論文「平面無接觸充電平台混合環繞結構的優化設計」,榮獲2009年電機暨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電力電子學會論文大獎。

去年在該學會會刊發表的研究論文共有323篇,其中只有3篇獲得論文大獎,許樹源和劉遜的論文是其中1篇。

自2005年起,許樹源一直致力研究無線充電平台,希望令充電過程變得更方便,並減少每年數以百萬計的充電器電子廢料,以改善環境。

據估計,一旦其研製的通用充電平台進入市場,將為電子業帶來巨大改變。

按照許樹源的研究,新的充電平台可以供各種手提電子產品包括手機及MP3等充電,而且是無線充電。

許樹源說,他最新研究改良了這種無線充電平台的電磁場分布,可進一步提高這項新科技的整體效率。

據瞭解,目前每年全球生產16億部充電器,其中大部分會變成無法生物分解或循環再用的有毒電子廢料。

許樹源:「這會導致產生極大的環境問題,而無線充電平台可望將廢料數量減少一半。」

他又說:「倘若兩部以上手提電器(指各類手提電子產品)可共用一個充電平台,就會比傳統充電器更環保和節省能源,因為能源總耗量、充電器的生產量及運送,以及為處理電子廢料和有毒物質所需的能源,均可大大減少。」

另據城大公關部估計,這種可以兼容各種手提電子產品充電的新產品,將會很快面世,有關方面正在處理市場化問題。

電機暨電子工程師學會是全球最大的推動創新和卓越科技的專業學會,並且是航太系統、電腦、電子通訊以及生物醫學工程、電力、消費電子產品及其他領域的權威組織。

※ 相關報導:

* 氫動力車 日系車廠新武器
http://udn.com/NEWS/WORLD/WOR2/5214179.shtml



◆ 葡萄牙 讓大海放電

【經濟日報╱編譯/劉道捷】2009.10.26

到葡萄牙北部酒鄉兼第二大城波多(Porto)附近海岸,如果看到長約150公尺,圓圓的蛇頭拖著三節蛇身的怪物從海中浮起來時,可別嚇壞了,你看到的東西就叫大海蛇,是正在試運轉的波浪發電廠,一旦開始發電,葡萄牙將成為全球第一個利用波浪發電的國家。

推動波浪發電是民間電力公司推動的,但得到葡萄牙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和民間都看上這種科技具有關聯效果,可以創造整個新產業,協助葡萄牙振興經濟和推動轉型。

三年前蘇格拉底就任總理時,葡萄牙經濟狀況不佳,人民生活水準比加入歐盟前差,國民平均所得被後進歐盟會員國捷克、希臘、馬爾他超越,落後鄰邦西班牙的程度更大。政府又債台高築,預算赤字占國內生產毛額的6.8%,如不採取緊急措施,就要面臨歐盟的懲罰。

總之,葡萄牙經濟成長無力,投資比率低落,財政紀律不佳,又受到歐盟擴大納入東歐國家與中國大陸打進世界市場兩大重大變化的衝擊,變成了「歐洲的新病夫」。

蘇格拉底立刻大幅刪減支出、限制加薪、減少病假、提高退休年齡,結果引發公務員全面反彈,連軍警、法官、醫生都加入罷工和走上街頭抗議。

但葡萄牙政府仍然堅定推動拖延已久的結構改革,推行嚴格財政紀律、刪減支出和加稅只是改革的一部分,提高教育水準,鼓勵民間投資,加強研究發展、推動工業轉型等重大施政,都是結構改革的一環。

如今葡萄牙財政狀況大幅好轉,科技產品出口金額首次超越進口,企業勞務出口金額超越紡織品與鞋類,科技研究發展支出金額創下空前新高,投資從勞力密集產業轉移到科技更先進的部門,顯示葡萄牙已經從傳統低成本製造業經濟,轉型為提供知識密集勞務的知識經濟。

但是,蘇格拉底的政府對既有成就仍不滿意,希望依據政府過去公布的核心政策「科技計畫」目標,提高公共與民間部門的研究支出,擴大先進科技的教育訓練,提高大學的科技產出。

這就是為什麼政府所有部會的預算支出都大幅刪減,科學、科技與高等教育部預算卻激增60%的主因,沒有一個國家像葡萄牙一樣,為攸關國家前途的科技教育訓練,增加這麼多投資。 (綜合外電)

fsj 提到...

拯救全球珊瑚礁 冷凍樣本保存生物多樣性

中央社 2009-10-26

保護全球海域珊瑚礁的前景看來十分暗淡,所以冷凍保存珊瑚樣本,可能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英國廣播公司」(BBC)今天報導,研究人員在丹麥舉行的會議中指出,即使執行嚴苛的溫室氣體排放管制,大部分的珊瑚礁還是無法存活下來。科學家建議將珊瑚物種樣本保存於液態氮當中。

未來全球溫度若能恢復穩定,冷凍保存的珊瑚可以再回歸海洋自然棲息地。

來自16個重要經濟體的國會議員,目前正於丹麥首都哥本哈根(Copenhagen)集會,試圖尋求氣候變遷的解決之道。會議由「全球國會議員爭取環境平衡組織」(Globe Legislators Organization for a Balanced Environment,GLOBE)舉辦。

會議主要討論議題,就是如何保護覆蓋率佔海底面積不到0.25%的珊瑚礁。全球約有5億人口必須仰賴珊瑚礁維持生計,取得食物,或是保護海岸生態。

與會的政治人物和科學家都認定,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升速度太快,人類挽救珊瑚的仗已經打敗,世界各國必須謀求其他解決之道。

冷凍珊瑚樣本以備未來之用,也許是可行方案。

倫敦動物學會(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ZSL)學者哈定(Simon Harding)說:「保存含有豐富生態系統的珊瑚礁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最後努力。」



◆ 歷史棲地羅葉尾溪 生態重現 櫻花鉤吻鮭 存活率逾6成

【陳世宗/中縣報導】2009-10-27 中國時報

大甲溪上游七家灣溪棲地因生態丕變,國寶魚櫻花鉤吻鮭瀕臨絕種危機,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今年首度到歷史溪流宜蘭縣羅葉尾溪放流;泰雅族人特組成護魚隊封溪護魚,至今存活率高達六成以上。處長陳茂春說,透過放流讓國寶魚,永續生存於台灣這塊土地上。

農業處長林清富指出,台灣櫻花鉤吻鮭是僅存於中縣和平鄉大甲溪上游的陸封型鮭魚,日據時期,將其列為天然紀念物。七十一年文化資產保存法頒布後,櫻花鉤吻鮭列為優先保護的珍貴稀有動物;因族群及數量逐漸減少,公告為瀕臨絕種的保育類野生動物。

大甲溪流域上游的國寶魚棲地,近年來因受到颱風洪水、山崩土蝕及火災、攔砂壩,和農民過度施肥、噴灑農藥、廢棄物,加上遊憩活動的排放汙水、垃圾等,造成族群沖失下游與洄游障礙,仔稚魚存活率降低等,瀕臨物種滅絕的生存危機。

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往年都在南湖溪、大甲溪等主流,放流國寶魚櫻花鉤吻鮭,卻因年年受到颱風豪雨沖刷,存活率不如預期;處長陳茂春特走訪「歷史棲地」請示原住民耆老,經實地調查氣候變化,及颱風前後地形地物的改變、水溫等,今年首度到國家公園外的羅葉尾溪放流。

陳茂春說,六月間該處到宜蘭縣大同鄉羅葉尾溪,放流櫻花鉤吻鮭的幼魚一百五十尾,鄉公所為保護國寶魚特公告封溪護魚三年;最難能可貴的是,泰雅族的青年為捍衛國寶魚,特組成護魚隊輪流前往巡守,避免遭人濫捕或危害到櫻花鉤吻鮭的棲地生態環境。

八八水災對南部造成重創,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上周派員前往羅葉尾溪,實地調查放流櫻花鉤吻鮭的存活率;經以目測逐一清點,不包括躲在岩礁、深潭的鉤吻鮭就有八十多尾,存活率達六成以上,讓保育人士振奮不已,國寶魚在歷史棲地滅居絕數十年後生態重現。

雪霸處還於國家公園管理處內,和平鄉司介蘭溪等支流放流,讓世界自然保育聯盟所出版的紅皮書,將台灣櫻花鉤吻鮭列為極度瀕危的物種之一,能夠永續生存於屬於「母親台灣」這塊土地上。



◆ 過冬黑琵破500隻 賞鳥團報到

【周曉婷/南縣報導】2009-10-27 中國時報

東北季風逐漸增強,來台度冬黑面琵鷺數量已突破五百隻,台南縣黑面琵鷺保護區主棲地已有成群黑琵棲息,因黑琵報到吸引賞鳥遊客,讓七股鄉出現難得的賞鳥遊覽團。今年黑琵來台時間比往年早,且數量也比往年同期略多,已達五百卅一隻。

巡守員李明華發現主棲地已有五三一隻黑琵進駐,且棲息地點就在第二賞鳥亭正前方約三百公尺處,保育志工架設的高倍數望遠鏡搭配黑琵動態即時轉播,讓慕名而來的賞鳥客毫不費力就可看清黑琵的一舉一動。

東北季風增強 嬌客較早也較多

這兩天因東北季風強,黑面琵鷺來台數量大增,十月廿四日普查時有四八四隻,昨天上午十時許,李明華點算結果,共有五三一隻,他指出,東北季風一來,黑琵就跟著來。

除了十月初被觀察到的繫放後連續七年返台的T37號黑琵,曾因肉毒桿菌毒素中毒,分別在二○○五年及二○○七年野放的T38及T40,都已返回七股鄉的黑琵保護區,李明華說,T38在二○○四年十二月被發現中毒,治癒後隔年野放,T40則是二○○七年元月中毒被治癒,同年三月野放,兩隻黑琵年年返台。

T38T40 野放後今年再返七股

李明華表示,目前最期待看到一九九八年繫放的T05及二○○八年春天繫放的T41,其中,T41背有發報器,還是紀錄片「返家八千里」主角,但二○○八年繫放後,去年底並未被觀察到返回七股黑琵保護區,令李明華很擔心這個「老朋友」是否依然健在。



◆ 中研院:未來台灣氣候極端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2009.10.27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長期研究發現,受全球氣候暖化影響,未來4、50年,台灣氣候會出現極端變化,夏秋兩季水災、土石流會更頻繁,而冬春兩季則面臨更嚴重旱災威脅,我們必須及早做好防洪、防旱及國土規劃,免得到時無立錐之地。

這項研究利用量化方法,首度分析出極端降雨與全球溫度的關係,提供各國未來在面對氣候變遷時另一思考模式,影響深遠,因此這篇論文經中研院、台灣大學及中國科學院合作完成後,即被接受並刊登在國際專業期刊「地球物理研究通訊」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兼主任劉紹臣表示,過去一百年來,全球平均溫度上升攝氏0.6度,未來一個世紀的增加幅度將倍數增加。科學家預測,如果能確實做好節能減碳工作,本世紀末全球溫度將上升2度;如果我們什麼都不做,溫度會急遽上升4~6度,那將是件非常可怕的事。

劉紹臣認為根本的治本之道,就是全球徹底實施節能減碳,阻止地球暖化,甚至考慮啟動地球工程。他解釋,地球工程指的是可將陽光大量反射的措施,比如利用飛機把懸浮微粒送進高空的平流層,把陽光反射回去,據以降低地表溫度。

fsj 提到...

環署:明年3月 實施PLA回收

中央社 2009-10-29

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今天審查環保署及所屬機關98年度被凍結預算。環保署長沈世宏答詢時指出,環署將於民國99年3月實施聚乳酸(PLA)回收制度,減少廢棄物污染。

民主進步黨籍立委黃淑英在質詢中指出,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推動限塑政策,通令量販店與超市減少5類塑膠容器 (PET、PS、PVC、PE、PP)用量,目前已有超過7成容器改為使用生物可分解材質的PLA,環保署卻未將其納入回收體系,反而造成更多廢棄物。

黃淑英表示,PLA為玉米澱粉製成的透明容器,外觀與上述5類塑膠容器類似,通常用以盛裝生鮮、蔬果、熟食,屬生物可分解材質,不能與一般塑膠容器一起回收,必須在特殊溫度條件下才能分解。

她說,PLA容器目前最大的問題在於沒有明顯標示,又未納入回收體系,造成回收業者處理困難,只能採用焚化或掩埋方式處理,反而產生更多廢棄物。

環保署長沈世宏答復,環保署將從民國99年3月1日起實施PLA回收政策,並強調廠商要將PLA容器標示清楚,方便回收業者辨別,避免妨礙其他回收物,並鼓勵回收再製,減少廢棄物污染。

環保署廢管處長何舜琴受訪時指出,環保署將在今年11月底前將PLA公告為應回收項目,並於99年3月1日前完成回收體系建制。

何舜琴說,目前台灣PLA材質使用量每年約1500萬公噸,環保署將督促PLA製造廠商在各縣市設點回收。



◆ 大陸專家:中國綠建築市場可達5.6兆元

中央社 2009.10.29

大陸前科技部副部長馬頌德今天在「2009李國鼎論壇」中指出,估計中國單是綠建築市場就達人民幣5.6兆元。

擔任中國技術創業協會理事長的馬頌德指出,中國發展高科技面臨提高創新能力、能源資源短缺和環境氣候等問題,中國高技術製造業比例雖逐漸上升,但增加值率仍比先進國家低15至20個百分點。

馬頌德指出,大陸政策將推動以綠色技術為基礎的高技術產業,未來工業節能、交通節能與建築節能在大陸有廣大市場。

以建築節能為例,馬頌德表示,大陸近年大規模城市化,近50%人口居住城市,在政府推動新建住房節能標準後,綠建築面積將由現有的400億平方公尺,在 2020年達到700億平方公尺。以每平方公尺增加人民幣100元成本推估,綠建築新建市場為3兆元,綠建築改造估計也有2.6兆元市場。

在交通節能方面,大陸下一個目標是發展電動汽車。馬頌德表示,大陸發展電動自行車已經非常成功,年產量由8年前的20萬輛成長至2000萬輛,目前大陸有6500 萬輛電動自行車。

fsj 提到...

「海岸新生計畫」啟航囉! 我們的漁港會更美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5223749.shtml

【聯合晚報╱本報訊】2009.10.30(節錄)

讓台灣的漁業能夠永續經營,並且重新塑造海岸的新風貌,農委會漁業署為了達成漁業永續經營與海岸新生的理念,從今年開始,進行為期四年、耗資數十億的「海岸新生」計畫。這個計畫並不只進行海岸和漁港的美化,而是從漁港的基礎設施維護更新開始,先活絡漁業的生產,再藉由漁港多功能的軟硬體規劃,讓漁港不再只是漁港,也會是各種休閒與遊憩活動的好去處。未來的漁港不會只是漁船卸魚貨和整補的地方,也會是假日休閒的好去處,喜歡海上活動的民眾,也可以在遊艇港搭船出海,一覽海上風光,從事不一樣的海洋休閒旅遊。

海岸新生四部曲

「海岸新生」計畫包括了以下四項主要內容:

(一)漁港淤沙清除、維繫漁港功能:預計在4年內辦理全台漁港淤沙清除84處,確保漁船漁民生命財產安全。

(二)改善漁港基本安全及休閒功能設施:將改善53處漁港防波堤及消波塊、防舷材以及其他小型工程等70件設施強化工作。

(三)建設具觀光休閒功能的漁港:建設八斗子及烏石等漁港釣魚區設備設置工作釣魚區平台,協助台北市、宜蘭縣、彰化縣、嘉義市、高雄縣、台中縣、花蓮縣、屏東縣等10處魚市場或魚貨直銷中心之興(遷)建,及改善5處魚市場或魚貨直銷中心之運銷相關設施。

(四)建設遊艇碼頭:預計建設1處旗艦級3處示範級遊艇碼頭,屆時可以提供約200個遊艇船席,及遊艇岸水、岸電及通訊網路等相關設施服務。

※ 相關報導:

* 漁業署南遷2年 署辦如空城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1/5222906.shtml

農委會漁業署南遷兩年,但漁業界不領情,還批評是錯誤政策,指「除了南部漁民抗爭時較近外,其他感受不到什麼好處」,中央部會都在台北,獨漁業署在高雄,跑公文南北奔波,建議漁業署「搬回老巢」。



◆ 高雄市海岸線侵蝕嚴重 沙灘面積漸縮小

公視 2009.10.29

這幾年颱風越來越大,海浪侵蝕力增強,讓旗津海岸線內縮的情況更加惡化,原本平坦的海灘,已經被刷深成為陡坡。高雄市政府目前正在規劃海岸護坡工程,希望能夠減緩侵蝕的速度。原本平坦的沙灘,現在戲水之後卻要吃力地爬過陡坡,才能回到岸上,部分海岸甚至根本碰不到海水,沙灘距離海面高達一米深。因為海岸侵蝕嚴重,旗津海水浴場的沙灘正在不斷縮小。海岸內縮,安全拉警報,有些地方還立起告牌,請民眾注意安全,不要靠近。高雄市政府打算向中央爭取經費,在沿岸做水下堤防,保護海岸。由於高屏溪流域沒有大型水庫,所以河川沖刷出來的泥沙量並沒有明顯減少,有學者推測,可能是因為氣候變遷,颱風強度變強,海浪侵蝕力量跟著變大,才會讓旗津海岸快速流失。除了做潛堤來保護海岸,也有專家建議,可以將高雄港清淤的泥沙,就近運到旗津做養灘的工作,減緩沙灘流失的速度。記者呂宗芬陳顯坤孟昭權高雄報導

※ 相關報導:

* 橫跨莫拉克風災 台灣珊瑚礁10年長期分析結果出爐
http://e-info.org.tw/node/48858

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主辦的2009台灣珊瑚礁總體檢,今(30)日成果大公開,將今年5至9月間所調查之全台六個珊瑚礁區域的體檢報告與大眾分享,藉由56人次的潛水志工的努力,揭露颱風後的海底災情及海域現況,也在中央研究員團隊協助下,完成10年台灣珊瑚礁海域的整體分析。檢視成果發現,都呼應了2009年度主題曲「灰色海岸線」的歌詞:「看到了嗎?海洋生態每況愈下......。」(詳細報告詳見原站)



◆ 全球污染最嚴重地區報告出爐 多國致力整頓

路透 2009/10/29

(路透紐約28日電)最新研究報告指出,發展中國家正在解決12項最嚴重的污染問題,足可顯示成千上萬的類似污染問題,同樣可以設法加以改善。

紐約「布萊克史密斯研究所」( BlacksmithInstitute)與「瑞士綠十字會」(Green CrossSwitzerland)所發表的年度「全球污染最嚴重地區報告」(World's Worst Polluted Places Report)指出,污染清理地點包括烏克蘭的車諾比爾核災區,及印度德里的高污染街道。

年度報告今年進入第4年。前幾年的報告大多強調污染地區或特定污染問題,今年則著重於清理和解決方案。

報告說:「成千上萬的污染地影響當地居民,開發中國家每年估計多達5億人口因此中毒。只有少數問題得到解決。但這只是開始,而且值得肯定。」

報告列出10處地點,及污染清理工作內容:

-- 迦納首都阿克拉(Accra):大力推廣能夠減少室內空氣污染的烹調爐具。室內空污可導致婦女和兒童罹患呼吸系統疾病;

-- 智利坎德拉里亞(Candelaria):妥善處置銅礦渣,及推動水處理計畫;

-- 東歐車諾比爾(Chernobyl)核災區:醫療、心理與教育介入,藉以改善輻射污染區居民的生活;

-- 德里(Delhi):降低車輛廢氣排放所造成的都市空氣污染;

-- 多明尼加共和國的海納(Haina):設法清除因不當回收中古汽車電池而受到污染的土壤,以降低兒童的血鉛值;

-- 印尼加里曼丹島(Kalimantan):降低開採金礦過程中造成的汞中毒;

-- 坦尚尼亞舊科羅圭(Old Korogwe):清除一批已造成土壤和飲水污染的農藥;

-- 俄羅斯魯德納亞碼頭區(Rudnaya Pristan):清除兒童遊戲場的鉛污染土壤;

-- 上海:推動12年計畫,清理供應數百萬市民飲用水的供水系統;

-- 印度西孟加拉(West Bengal):清除井水中自然產生的砷,以減少砷中毒。中央社(翻譯)



◆ ITU: 全球氣候協議應提及資訊與通訊科技

中央社 2009/10/30

全球因應氣候變遷關鍵的哥本哈根會議舉行在即,國際電信聯盟(ITU)今天主張,屆時達成的協議中應提及資訊與通訊科技在對抗全球暖化上的重要性。

ITU在聲明中說,「資訊與通訊科技(ICTs)是人類可用來避免潛在氣候大災難的單一最有力工具」。

總部設在日內瓦的這個聯合國專門機構表示,創新的資通科技可以在所有的產業部門減少碳足跡,並藉由精確的監控和快速的反應來對抗氣候災害。它援引一份研究說,資通科技的更有效運用,能夠在2020年時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15%。

最明顯的例子之一就是藉由電子通訊可以大幅減少運輸旅行,因而減少碳排放。ITU說,透過視訊會議等方式,有可能在歐洲聯盟內減少20%的公務旅行,每年減少2200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

智慧電網(smart grids)、節能資料中心、遠距工作、智慧型汽車、智慧建築等,也都是ITU所稱「綠色革命」的一部分,資通科技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ITU說,從京都議定書1997年通過至今,全球資通科技使用者已增為三倍,然而,目前協商中的哥本哈根會議案文卻未提資通科技,因此下週在巴塞隆納舉行的氣候協商,應明確納入資通科技,以促進全球的決策者尋求運用資通科技的對抗暖化方案。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第15屆締約方大會定12月7日起在哥本哈根舉行,預計要訂出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階段於2012年到期後的全球氣候新協議。巴塞隆納的五天工作組會議是在那之前最後一次正式的協商。

但 ITU的呼籲可能會在此緊要關頭更添協商的複雜度,因為一般認為協商進度已太過緩慢,長達200頁的案文草案還充滿未經整合的各方意見。據美聯社報導,UNFCCC執行秘書波爾(Yvo de Boer)昨天說,「要在哥本哈根把一份條約的所有細節確定下來,已是實質的不可能」。

波爾說,現在比較實際的期望,是在「政治上的重點」達成協議,使因應氣候變遷的長期策略清晰可行,細節部分在哥本哈根會議後再花一年來訂定。

fsj 提到...

中科四期環評過關 環團要提告

【聯合報╱記者曾懿晴/台北報導】2009.10.31

備受爭議的中部工業科學園區第四期開發案昨天有條件通過環評,環評結論給開發單位的自由選擇權,卻比初審來得更加寬鬆,遭環保團體譏為「環評制度正式宣告死亡的一天」,並決定對環保署及參與此案的環評委員以圖利中科管理局提告。

中科自民國九十一年起陸續開發台中、虎尾、后里等三期園區,後來又規畫在彰化縣二林鎮開發中科四期園區,總面積六百卅五公頃,宣稱投入一點二兆,可創造每年九千億營業額。

來自彰化、雲林的農漁民昨天一早就到環保署前,抗議中科四期的廢水及化學毒物會毒害當地環境,影響兩縣共十多萬農漁民生計,造成地方強烈反彈。

中科四期歷經半年審查,昨天進入環評大會。環評委員決議有條件通過環評,並以附帶建議的方式,明文開發單位在會中承諾將依行政院指示,將廢水排放至河口潮間帶低潮線再向海洋延伸至少三公里的方案。

針對中科四期最具爭議的廢水排放問題,環評委員昨天不僅通過原先排放河岸的版本,讓開發單位可自行選擇排放新、舊濁水溪,連海洋放流或其他可達相同效果的替代方案,開發單位屆時只要提出環境差異分析,經環評委員評估可行後就能動工。

前環評委員詹順貴表示,中科四期半年來歷經十多次討論,顯示對環境具重大影響,照理來說應進入更嚴格的二階環評。但環評委員卻選擇在海洋放流環境完全未作評估前,就賦予開發單位自行選擇「愛排哪、就排哪」的權力,屆時只要提出環境差異分析,「頭過身就過」令人無法接受。

※ 相關報導:

* 經濟發展後遺症 長三角污染嚴重
http://udn.com/NEWS/MAINLAND/BREAKINGNEWS4/5225699.shtml



◆ 中科四期環評 附19條件過關

自由時報 2009.10.31

環保團體將提訴願

〔記者劉力仁、鄭旭凱、張聰秋、顏宏駿、湯世名/綜合報導〕中科四期大決戰昨天登場,歷經一整天激烈討論,環保署環評委員會最後「有條件通過」環境影響說明書審查;環評委員同意中科廢水可排放「濁水溪」、「舊濁水溪」兩案通過,另加上行政院長吳敦義承諾「延伸至海洋3公里放流案」,至此環評程序告一段落。環保團體批評「環評已死」,將提起訴願。

彰化環保聯盟、台灣環境行動網等環保團體聯合發表聲明,批評環評程序草率,爭議性如此之大,竟然沒進入第二階段環評即定案,將提出訴願。環保署綜計處長葉俊宏則表示,環評委員規範了19項條件,嚴格要求開發單位遵守,這是歷年來最嚴格的一次環評。

延伸海洋放流也通過

環評委員通過的19項條件主要為每天廢水低於6萬噸時,可以排放至濁水溪或舊濁水溪,如果高於6萬噸或河口牡蠣銅檢測濃度超過100mg/kg,則應採海洋放流。另還要求開發單位必須進行居民健康影響評估、設立「自然棲地保育基金」及「居民健康保險基金」等。

中部科學園區管理局局長楊文科會中承諾,將依照行政院政策指示,進行海洋延伸3公里放流方案。環保署長沈世宏表示,如採海洋放流,中科管理局要另外進行環境差異分析。

彰化沿海養殖恐毀

對於此案「有條件通過」,環保律師詹順貴表示,即使最後依照行政院構想採海洋放流,也要詳細評估是3公里、5公里或是更遠距離,再通過環評,如此草率通過,幾年後彰化沿海養殖業將全部毀掉。

彰化芳苑鄉反污染自救會林連宗表示,在台灣最精華的農業蔬果區設立高污染產業,照顧少數財團,漁民是最貧苦弱勢的一群,未來沿海若遭污染,這些漁民怎活下去。

雲林縣府也反對

地方對環評結果也不滿。雲林縣政府晚間發表聲明,堅決反對環評大會審查結論中工業廢水可排入濁水溪的方案。彰化縣二林地區反中科四期自救會表示無法接受,民進黨彰化縣長候選人翁金珠也認為,若當地居民還有疑慮,政府單位即不能強行侵犯居民的生存權。



◆ 中科4期 環評過關

【薛孟杰/台北報導】2009-10-31 工商時報

環保署昨(30)日召開環評大會,通過中科4期二林園區環評案,同意中科廢水可排入濁水溪。但環評大會亦做成附帶建議,開發單位可選擇海洋放流管排放廢水,或將廢水排放到海岸潮間帶,但必須進行環評。

環保署長沈世宏指出,環評專家在嚴格標準下,同意中科4期廢水可依原規劃,排入三河治水閘附近的舊濁水溪,或者濁水溪自強大橋下地點,中科4期可立即動工。至於吳揆提出的海洋放流管建議,是政治承諾,環評委員無法背書。

環保署昨日的環評大會,從上午9時半到下午近4時才通過環評專案小組審查報告內容,並新增7點要求、1項附帶決議。

新增要求包括如果中科4期要將廢水排入河口潮間帶低潮線以下或海洋放流管排放,要先經過環評,中科營運前必須再進行健康風險評估及背景健康調查,若有健康疑慮,應減量降低風險。

此外,進駐廠商必須依照歐盟REACH規定,進行化學品管理,不遵守的廠商將依照環評法開罰30萬元~150萬元,並要求限期改善。而中科4期每年最多僅能排放有機污染物800公噸,並以「抵換」方式不得增量等。

媒體詢問,若環保署認為海洋放流管是較能減少地方抗爭的方案、為何不直接列入環評結論,而採附帶建議的方式。沈世宏則說,海洋放流也有其問題,仍須經過環評,環評委員處理的是專業問題,中科廢水要不要採海洋放流,則屬政策層面。

環保署綜規處長葉俊宏則補充,環評委員採比現行標準嚴格42倍的標準,同意中科4期廢水可排入濁水溪,但民眾要求更高的環境保護對策,因此環評大會在附帶決議中加註海洋放流,惟中科若未採納,亦非環評法主管層面。

中科管理局局長楊文科表示,中科4期將在取得內政部開發許可後,立即動工。至於環評大會雖同意中科廢水可排入濁水溪,但因吳揆已指示研議用海洋放流管「以安民心」、管理局將立即展開評估,在未來廢水排放設施動工前,提出「環境影響差異分析」,確定廢水排放地點。

他並表示,海洋放流管雖會讓原工程經費增加2、30億,導致成本增加,但與整個園區數千億經費相比,仍屬划算,應屬可接受方案。



◆ 森林大火燒5天 百萬緝兇

【聯合報╱記者張明慧/東勢報導】2009.10.31

南投縣仁愛鄉發生森林大火,延燒5天仍未熄滅,已燒毀2公頃多林地,多為二葉松、灌木,直升機100多班次、上百救火人員深入火場,耗費成本上千萬,東勢林管處懷疑是登山客生火取暖、未熄滅林火造成,祭出100萬元「緝兇」。

森林大火發生在南投縣仁愛鄉紅香地區八仙山事業區第169林班,高度約海拔2087公尺,屬東勢林管處梨山工作站轄區。

林管處指出,10月26日下午3時10分接獲通報後出動大批人力救災,這幾天直升機也從空中灌救,不曾間斷,但當地風勢強勁、無水源,加上地表腐植質層深厚,致使悶燒呈地下火狀態,搶救極為艱難,許多已撲滅的地點在風勢助長下,從地下火再竄出繼續延燒。

除了地方的消防單位、林管處人員,國家森林救火隊與空勤總隊、國防部陸軍特戰指揮部都出動,派遣直升機灌灑100餘次,人員150人投入搶救,以開挖防火線移除腐質層方式,防止火勢蔓延。

林管處指出,除了大範圍林木付之一炬,連日搶救付出的社會成本,至少上千萬元,目前調查出大火疑為登山客上山取暖生火,離去時未熄滅造成,已調閱監錄影帶,並祭出100萬元檢舉獎金,發現不法可打0800-000930(您您您救山林)或0800-057930(林務局救山林)。



◆ 綠島蟹類廊道 今年救了近萬隻

【聯合報╱記者施鴻基/台東報導】2009.10.31

台東縣政府兩年前在綠島建構蟹類生態廊道,成效顯著,遭車輛輾死的蟹類銳減八成,僅今年就救了近萬隻,還包括保育類椰子蟹和果子狸。縣府說,未來會推廣到蘭嶼。

「這是全台灣第一條為螃蟹打造的安全回家之路。」縣府城鄉處綜合建設科長江慧卿說,綠島汽機車在公路上輾斃許多陸蟹,包括第二級保育類的椰子蟹;保育界非常重視,決定建構生態廊道。

江慧卿說,請中央研究院人員詳細調查生態,確認綠島鄉內溫泉、柴口、龜灣與公館等區域蟹遭輾斃情況最嚴重,參考日本生態保育經驗,在燈塔區域建構國內首座試驗性生態廊道。

工程人員先以浪板阻隔生物的行進路線,另埋涵管增闢新的「道路」,去年情況就很不錯。不過浪板不堪久用,今年改用更平滑、較堅硬的路緣石取代。

江慧卿說,監測廊道情況出乎意料的好,以往一晚有上百隻陸蟹被輾斃,如今20隻不到;五到八月夏季夜晚陸蟹到海邊產卵,獲得保障,保全了生態。

「生態廊道真正的驗收人員,是綠島的螃蟹。」江慧卿說,綠島常見的短掌、凹足、灰白陸寄居蟹及紫地蟹、毛足圓軸蟹等,都陸續經過廊道,每逢大潮或久旱後下雨的夜間,數量最多;燈塔地區多次記錄到椰子蟹身影,破除椰子蟹已在綠島絕種的說法。

除了蟹類,黑眶蟾蜍、斯文豪氏攀蜥、赤背松柏根及錢鼠等小型哺乳類,都有使用生態廊道的紀錄;其中珍貴稀有保育類動物、俗稱果子狸的白鼻心更是常客。

fsj 提到...

吃不完的藥亂丟 汙染環境

【聯合報╱記者邱瓊玉/台北報導】2009.10.31

台北市議員汪志冰昨天指出,由於政府未制定藥品回收制度,導致民眾亂丟藥品,尤其是抗生素,若排入河川,不僅造成環境汙染,也可能會危害民眾身體健康,她呼籲市府應建立一套完整的藥品回收制度。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表示,將在三個月之內,邀請環保局及社區藥局等單位,討論出藥品回收制度的可行作法。

汪志冰昨天在市議會質詢指出,在健保的補助下,常有藥物過剩的情況發生。

根據調查結果發現,民眾處理過期、過剩藥品的方法,有61.5%的民眾直接丟垃圾桶、8.4%拿回藥局、7.8%拿回診所、醫院、4.3%沖入馬桶、2.9%轉送親友。回收的藥品最多的是感冒藥,其次為腸胃藥及心血管藥品。

汪志冰強調,因政府未建立藥品回收系統,導致民眾亂丟藥品,社區藥局的過期藥品無處可去。有些民眾更直接把藥品沖入馬桶,造成河川汙染,以大漢溪為例,所測得抗生素最高濃度為歐盟的7500倍,數據相當驚人

汪志冰更批評,相較於桃園縣設立的75處、南投處62處的藥品回收箱,北市聯醫體系的10個院區,也僅有仁愛、中興、和平、婦幼、忠孝、松德等6個院區設有藥品回收箱,根本未落實藥品回收。

北市藥師公會理事長許光陽認為,過去衛生署曾嘗試推動藥品回收,可惜一年即結束該政策,至於環保局處理回收藥品時,則以事業廢棄物處理,要求藥局負擔費用,對社區藥局來說相當吃力。

市府環保局長倪世標表示,民眾若要處理過剩藥品,最好的方式就是丟進專用垃圾袋內,好送進焚化爐內焚燒。

至於醫療機構的事業廢棄物,得委託民間合法代清除處理業者清理,未來會再和衛生局討論後續清理事宜。



◆ WWF指歐盟峰會氣候議題 結論模糊

中央社 2009.10.31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指歐洲聯盟高峰會今天在布魯塞爾達成的氣候議題結論大多模糊,令人失望。

WWF在聲明說中,在阻礙當前國際氣候變化談判的大多數重要議題上,歐洲理事會今天選擇了模糊,「這更加削弱了歐洲在全球對抗氣候變遷之戰中扮演有力領導的希望」。

WWF說,尤其令人洩氣的,是對於開發中國家的氣候金援,歐盟沒有清楚的結論,且歐盟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還要觀望其他富國。

歐盟各國領袖們今天同意,到2020年,開發中國家用來減緩和調適氣候變遷所需的金額總數,是一年1000億歐元,來源有三:各國自己支出、國際碳交易、國際公共資助;最後者的總數到2020年為一年220億到500億歐元。

但在國際資助這塊裡面,歐盟又應該貢獻多少比例,布魯塞爾兩天的會議並沒有產生共識。

至於減排,歐盟今天表示,願在2020年比1990年水平減掉30%,但條件是其他已開發國家也提出相當的減排承諾,及開發中國家按其責任和能力做出足夠貢獻。

WWF認為,當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12月召開在即,歐盟的上述立場,企圖心還不夠。

不過,對於歐盟提出願在2050年時較1990年減排80-95%溫室氣體,WWF表示歡迎,並指出為達此目標,必須加快腳步。

WWF並讚揚歐盟強調全球應達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氣候協議,是正確的方向,這會給11月2-6日在巴塞隆納舉行的氣候談判及3日舉行的歐盟-美國高峰會注入動力。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第15屆締約方大會定12月7-18日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舉行,預計要訂出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階段2012年到期後的全球氣候新協議。巴塞隆納會議則是在那之前最後一次的正式協商。



◆ 捕碳先鋒 大賺燃煤電廠錢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法新社西維吉尼亞三十日電】2009.10.31

法國公司Alstom宣布全球目前已在運作的最大捕碳 (carbon capture)設施,如果善加發展,這套技術既能延長煤礦生命,又有厚利可得,而在全球用煤最多的中國和印度「錢」途最好。

Alstom的捕碳設備安裝在美國西維吉尼亞州「登山人」燃煤發電廠,Alstom表示,該公司現階段的CCS技術可以升級任何現代燃煤發電廠,達到減排效果,一旦各國政府在氣候變遷的立法中附加碳稅條款,就能幫發電廠老闆省錢。

Alstom發電部門主管儒貝指出:「登山人是第一個你可以摸到、感覺到的捕碳大計,而且有效。這套科技已經在這裡,不容再懷疑。」

Alstom的目標是,2015年前將CCS全面商業推廣到全球,而且最大標的是中國和印度這兩個新興市場。儒貝表示,從現在起,到2030年,全球發電廠的數目將會增加一倍,其中大多是亞洲的燃煤發電廠。

煤礦現在被指為全球暖化的元凶之一,西維吉尼亞洲很多數十年的老煤礦,地方官員希望CCS幫忙挽救煤礦就業。

批評CCS的人表示,這套科技只是延長溫室氣體工業的生命,而且會搶走省能、再生燃料的研發資金。環保壓力團體Sierra俱樂部則表示,並不反對捕碳,但捕碳「必須以安全的做法為之,並且有要適當的監控」,例如不能增加地震,也不可影響地下水質。

小檔案/捕碳先鋒

這套技術可使發電廠燒煤產生的二氧化碳,在進入大氣之前就把它攔下來,加以液化,然後以幫浦注入地下2100公尺的含水層儲存。以法國Alstom公司為例,目前一年捕碳約10萬公噸,每小時儲5.5公噸。這就是所謂「碳捕儲」技術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簡稱CCS)。

fsj 提到...

101大變身 將成世界最高綠建築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103175+112009110100160,00.html

【曹秀雲/台北報導】2009-11-01 中國時報

抗暖化、救地球,從大樓建築物開始!台灣地標台北一○一大樓即將投注六千萬元經費,以十八個月時間爭取世界知名綠建築評級系統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能源與環境設計先導)金級認證,若認證通過,台北一○一將「重拾榮耀」,打敗最高樓杜拜塔,登上世界第一高綠建築寶座!

節能綠化改造成功後的台北一○一,估計每年節省約二千萬元能源費用,且有助提升一至二成租金成長率,愛地球做環保,其實省錢又能賺錢。台北一○一已完成第一階段體檢動作,明天將正式對國際發布,加入LEED註冊申請,正式開始改造變身。

綠建築、養生建築與智慧建築是目前建築業三大流行趨勢,其中與地球一起呼吸的綠建築概念,在地球暖化壓力下,備受國際重視。根據美國綠建築協會資訊,目前美國新建A級商辦,都要取得綠建築證照,老舊歷史建築,也流行綠色大改造,具有七十歷史的知名美國帝國大廈積極「環保變身」,已向LEED遞件申請認證。

積極推動綠建築的李肇勳國際室內設計公司綠建築部經理蘇濟中說,亞洲地區中,中國對綠建築如火如荼展開,去年中國只有五十件LEED綠建築申請案,今年至十月止,已有二百棟建物向LEED註冊申請。

被建築業視為綠建築「黃金標準」的LEED認證,有一套嚴格積分審核制度,例如抽水馬桶的沖水量,目前台北一○一與一般商業大樓馬桶,沖水量約有九公升,而LEED最基本要求,須維持在六公升左右水量(約三瓶二公升裝家用牛奶量),以此標準,台北一○一大樓每個馬桶,至少須減少三公升水量才算及格。

最特別的是,在LEED能源環保標準中,為減少運輸能源消耗,要求對大樓內部餐廳食材進行產地調查,希望在綠建築裡吃的食材,產地來源最好是不超過一百英里的「在地食材」。

也就是說,超過台中、花蓮地區的食材,都無法在認證中加分,目前鬧得火熱的美國牛肉,未來可能更不容易在台北一○一餐廳菜單上找得到。

台北一○一表示,綠色節能是保護地球必要措施,改造完成的台北一○一,估計每年至少在省電、省水、垃圾減量都能達到一成以上標準,約可省下二千萬元能源費用,預計三年內還本。



◆ 北縣明年起 垃圾減收一天

【聯合報╱記者黃福其/板橋報導】2009.11.01

台北縣推動垃圾費隨袋徵收、資源回收成效顯現,導致各鄉鎮市清潔隊收運的家庭垃圾量大減,估算10月平均每天不到2000公噸,環保局日前召開鄉鎮市清潔隊長會議,規畫明年起北縣每周減收1天垃圾,從一周6天收運垃圾減為5天。

環保局環境維護科技正鄭傑文說,目前北市每周收5天垃圾,台南市每周收4天,因此北縣將收運從6天減為5天,不致造成民眾困擾。

環保局表示,因垃圾量變少,焚化廠可焚燒的垃圾也減少,樹林焚化廠最近更因土城、鶯歌實施隨袋徵收,導致垃圾量大減,垃圾貯坑存量還出現僅剩6公尺、低於6.8公尺警戒線的情形,因此順勢於10月16日至11月5日停爐歲修。

環保局長鄧家基說,北縣3座焚化廠都外包操作,因契約關係,焚化廠每燒1公噸垃圾,縣府須付給新店廠包商412元、樹林廠包商296元、八里廠則不用錢,從垃圾減量趨勢來看,明年可能出現3廠「搶垃圾」大戰。

環保局去年曾提出98年底前達到家庭垃圾日平均量2000公噸以下的「支票」,9月統計日平均量已達2038.63公噸,較去年9月日平均2454.04公噸,減少約五分之一,10月數據正統計中,估計可「兌現支票」。

技正鄭傑文說,北縣目前已有深坑等6鄉鎮市實施隨袋徵收,明年還有13鄉鎮市加入,促使民眾更懂得資源回收、垃圾減量。

環保局日前召開清潔隊長會議,多位隊長都反映垃圾車開出去,回隊部卻裝不到一半滿載量垃圾,耗費油料及人力。

板橋市清潔隊長鍾茂松率先發難,提議調整收運路線或減收1天,但因調整路線恐影響民眾上下班作息,最後決定推動各鄉鎮市明年起每周減收1天垃圾,由環保局發公文供各清潔隊呈報鄉鎮市長同意。



◆ 破壞生態 依然是熱門股

【記者廖珪如/綜合報導】2009-11-01 旺報

台灣《不宜上市上櫃條款》中,證交所對企業上市股票的審議重點多半鎖定財務狀況,因汙染爭議受影響的公司幾乎是零,中華紙漿在花蓮造成的空汙,幾乎年年遭環保局開罰千萬元以上,但在股市中仍占有一席之地,該條款對環境幾乎不具保護效力。而大陸各界人士在《綠色證券指導意見》發布後,無不坐看官方是否有執行決心,今年年初,環保部禁止在海南島造成嚴重環境損害的金東紙業上市及融資,為「綠色證券」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共同監督 大陸重視環保責任

金海漿紙在海南島長期大量直接排放黑色汙水,導致近海汙染及魚類減少,以捕魚為生的村民無法繼續生活,地方政府雖多次對金海漿紙進行警告、督促和處罰仍難以制止。當地的環保團體因此將該企業惡行呈環保部,指出該公司嚴重違背「綠色證券」的相關要求,經環保部審查屬實後,暫緩該公司的上市請求,讓金海漿紙大為苦惱。

環保部表示,未來「綠色證券」的執行會越來越嚴謹,希望能夠有效將企業的環境行為納入政府管控及公眾監督,如此一來政府一方面能有效保護投資者,避免企業因違反環境規定帶來投資風險,另一方面也能避免社會投資額流向不良企業,讓民間與企業共同承擔環保責任。

缺乏機制 台灣坐視環境汙染

同樣是屬於對環境具有重汙染的造紙業,台灣中華紙漿花蓮廠汙染問題,存在數十年無法解決,雖然花蓮環保局盡全力稽查輔導,但華紙仍未有效改善。看對岸金海漿紙因「綠色證券」施行被暫緩上市,但中華紙漿卻是紙類股熱門的明星焦點,台灣對該公司該負起的環境責任完全束手無策。



◆ 北京今天降大雪 近10年來最早

中央社 2009.11.01

還沒立冬,北京今天降下今年第1場大雪,降雪時間比往年至少提早1個月,是近10年來最早一場雪,全城籠罩在一片白茫茫世界中,好一幅北國景象。據稱,這場大雪與人工造雨有關。

大雪是從今天清晨開始的,起初是小雪,到了 8時許轉為大雪,雪花一片片從天空飛落,大街小巷頓成銀白,彷彿進入隆冬。

由於氣溫不算很低,今天大約在攝氏4度至零下3度,所以路面的雪大部分融化,但是在屋簷、車頂、樹梢,雪積得很厚,近午時分,積雪達到1個拳頭、 10公分左右的厚度,是北京近年來少見的大雪。

因為今天不上班,所以市區道路未因這場大雪而嚴重堵塞。也因為北京市民對下雪並不感覺新奇,所以很少看到堆雪人、打雪仗等鏡頭。倒是紫禁城和天安門廣場等地,依舊擠滿了觀光人潮,上午雪最大的時候,太和殿前的廣場滿是潔白的雪,巍峨的建築在雪花中顯得有幾分模糊,如夢似幻。

午後,氣溫逐漸回升,雪停了,融化了,只有枝椏間、草叢上還留有殘雪。

北京市氣象台昨晚發布寒潮藍色預警,預報今天下午到夜間,氣溫將下降7到8度。最低溫零下 3度,明天最低溫將比今天還低,大約零下 4度,但最高溫將回升。

此外,北京市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負責人張薔對大陸媒體表示,從昨天晚上 8時開始人工增雨作業,截至今天上午7時,共使用了 84根碘化銀煙劑,預計作業將持續到中午,大雪也與此有關。

fsj 提到...

被莫拉克颱風攪碎 蘭嶼珊瑚只剩18%

【聯合報╱記者李承宇/台北報導】2009.11.02

莫拉克颱風不僅為陸地上帶來生態浩劫,對海底珊瑚礁也造成莫大災難。今年台灣地區珊瑚礁總體檢報告昨天出爐,原本是潛水客天堂的蘭嶼,珊瑚礁覆蓋率從五年前的六成八,驟減為只剩18%。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和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合辦這次珊瑚礁體檢,從五月到九月,共調查台灣東北角、台東杉原、小琉球、綠島、蘭嶼、澎湖東嶼坪等六區十六個點。調查志工耿璐說,這次調查狀況最好的竟是台灣東北角,平均珊瑚礁覆蓋率約三成,最佳覆蓋率五成二,跌破大家眼鏡。

莫拉克颱風後,調查小組發現蘭嶼、小琉球附近珊瑚礁受創最嚴重,有不少斷枝和重達數噸的大型微孔珊瑚屍體。這次調查顯示,蘭嶼珊瑚覆蓋率平均只剩百分之十七點八,小琉球也只有兩成。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副研究員陳昭倫解釋,颱風對珊瑚礁的傷害有三種,最嚴重是颱風攪動海水,造成的浪在海中淘翻力量強,有時把珊瑚連根拔起;其次是流入海中、重達數噸的漂流木「槌擊」,台東杉原一帶最嚴重。此外,從山上瞬間沖刷下的洪水飽含泥沙,也讓珊瑚礁奄奄一息。

陳昭倫感傷形容,淺海地區的珊瑚礁「就像被壓路機壓過,也彷彿被果汁機絞碎」。

調查團隊根據國際間對珊瑚健康狀況的評比,將覆蓋率百分之卅七點五訂為及格線,十六個點中,就有七成五是不及格的「劣質珊瑚礁」。台灣近年珊瑚礁覆蓋率在九十三年達高峰,之後因珊瑚黑病及幾次颱風侵襲而下滑;綠島從六成四下降到四成五,蘭嶼也從六成八降到一成八。



◆ 1個月4颱襲菲 馬尼拉又淹及胸

【聯合報╱編譯夏嘉玲/報導】2009.11.02

菲律賓一個月來連遭4個颱風摧殘,繼凱莎娜、芭瑪、盧碧後,米瑞內颱風30日深夜夾帶強風豪雨重擊菲國首都馬尼拉和鄰近地居,造成至少14人死亡,5500多間房屋受損,馬尼拉一帶再度淪為水鄉澤國。

菲國部分災區雨停後仍積水及胸。菲國紅十字會說,馬尼拉南區有4座橋樑斷裂,正進行搶修。米瑞內肆虐期間有22個城鎮停電,31日下午大半已恢復供電。

菲國國家災難協調委員會說,相較於前兩個致命強颱,米瑞內造成的生命和財產損失明顯少得多。但氣象預報警告說,米瑞內可能為菲國西部帶來豪雨,形成新的災情。

這次颱風可能直撲的馬尼拉東部和南部的9個省,幾天前即開始疏散,有11萬5000多人撤離到安全地區,加上防颱準備更充分,得以減輕米瑞內風災傷亡程度。

菲國9月底以來,光凱莎娜與芭瑪兩個颱風就肆虐半個多月,奪走900多條人命。凱莎娜造成馬尼拉40年來最嚴重水患,一周後來襲的芭瑪則來回兜圈子,前後侵襲菲國北部3次,風雨肆虐災區近一周之久。這兩次颱風期間疏散的災民,仍有近9萬5000人棲身在臨時避難處。

米瑞內已進入南海,預料2日中午抵達越南中部沿海地區。越南政府已下令沿海5省危險地區疏散。



◆ 北京向天要水 解旱變雪災

【楊芬瑩/綜合報導】2009-11-02 中國時報

過去五十年北京總在十一月底才迎接當年的初雪,今年依約前來的蒙古冷氣團,卻在大陸「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人影辦)的推波助瀾下提早一個月降雪,使北京的陸空交通在立冬前就遭積雪癱瘓。

北京市氣象台昨日發佈寒潮來襲的警戒後,一日上午細密雪沫突然轉成大雪,來得急的這場初雪很快的影響陸空交通、逾百航班延誤。不過氣象當局卻又預測,停雪後到「立冬」前,北京市區的氣溫,會回升到攝氏一○到二○度之間。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堅信人定勝天的大陸氣象專家,因擔憂今年的乾旱情況,決定及早向天要水。北京市人影辦負責人張薔表示,北京一直處於乾旱少雨的狀態,任何一次可能降水的時機,人影辦都不會放過。她說工作人員在房山、門頭溝、石景山、延慶、密雲五個山區的迎風坡作業,「我們從卅一日晚上八時,到一日上午七時,共投擲一八六根碘化銀煙劑。」

這波的人工降雪,可望增雪一六○○萬噸。九九年到○七年北京地區連續八年的乾旱,去年雖稍緩解,今年入秋後降水卻不斷下滑,甚至比上年同期還少。年初北京甚至超過一百天無明顯降水,為此,成功操控奧運期間天氣的氣象專家,顯然不願放過深秋的這波寒流。然而,提早來到的大雪,不但影響陸空交通,東北到北京、長春到瀋陽等交通運輸受阻、晚點,民生物資停運引起價格上揚;供暖系統也來不及啟動,市民必須自行取暖。

※ 相關報導︰

* 南京人造雨 火箭彈墜落民房險釀禍
http://udn.com/NEWS/MAINLAND/BREAKINGNEWS4/5228775.shtml



◆ 遊客怕病菌 高美濕地冷清清

【聯合報╱記者苗君平/清水報導】2009.11.02

清水鎮高美濕地被驗出類彎形菌,引起各界注目,昨天是消息公布後,首次假期遊客大減,濕地空盪冷清,連生態旅遊團都紛紛取消;許多攤販抱怨說「有那麼嚴重嗎」,又不是什麼重大傳染病。生態導覽員說,高美濕地是候鳥天堂,目前是遷移期,如果憂心感染可以不進入沙灘,來欣賞成群候鳥就好。

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最近在高美濕地水域,偵測到有人畜共通的「類彎形菌」,可能是上游養的豬、雞排泄物廢水排入河川,流進濕地,民眾身上若有傷口,容易感染上腸胃炎與腹瀉。

消息傳出後,昨天與前天是首度周休二日,原本遊客很多的濕地,突然變得冷清,連假日經常爆滿的停車場,也只有2、3輛車,與往日熱鬧擁擠光景相較,實在是天壤之別。

蔡姓生態導覽員表示,昨天預定有5個生態旅遊團前來都臨時取消,理由都是濕地有病菌,擔心被感染;他說,類彎形菌常見在台灣河內,不是什麼重大傳染病,民眾好像將當地視為「疫區」,連來都不敢來,實在太誇張了。

蔡姓生態導覽員說,高美濕地是中部候鳥的天堂,現正逐漸遷移前來,往年都曾發現尖尾鴨、黑嘴鷗、赤頸鴨等鳥群,有的還遠從1500公里的北方飛來度冬,不用涉水進入沙灘內,只要站在岸邊賞鳥,欣賞牠們戲水、覓食的模樣,也有另番生態樂趣。



◆ 遊鳥松濕地 親子上生態課

【聯合報╱記者顏福江/鳥松報導】2009.11.02

高市野鳥學會舉辦的「2009生態嘉年華會」,昨天在澄清湖畔鳥松濕地公園登場,不少家長帶著小孩一起走進大自然教室,進行生態闖關、DIY遊戲、兒童寫生、導覽解說等富含生態教育的系列活動。

「蝴蝶蝴蝶生得真美麗,所以要讓牠自由自在的飛翔在大自然的懷抱唷!」昨天上午高雄縣長楊秋興在活動中,帶著小朋友們一起野放蝴蝶,看著蝴蝶展翅緩緩起飛,不時停在小朋友們手上、肩上,大家都十分興奮,楊秋興藉機教育小朋友要愛護大自然,溫柔對待身邊美麗的小動物。

「鳥松濕地經過十幾年的成功復育,民眾應善加利用,也要發揮愛心呵護!」楊秋興指出,為提供民眾教育休閒的良好空間,縣府今年進行了淤泥清除及木棧道整修等維護工程,也感謝高市鳥會抱持熱忱長期認養鳥松濕地,給予大自然最佳的照護。

今年也是高市野鳥協會成立滿30周年,理事長林世忠表示,這正好意味著「三十而立」的階段,一切從零開始,除持續針對生態保育的堅持,也對環境維護、生物領域的探討加以關切及推廣。

帶著小孩一起寫生畫畫的李小姐,愛上鳥松濕地,認為是一塊生態瑰寶,不用出遠門就能親近大自然,享受難得周末親子樂。

※ 相關報導︰

* 搶救LuLu日記 真實生命教育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nov/2/today-north13.htm



◆ 魔音穿腦驅魚 「撞」核電廠減半

【李宗祐/台北報導】2009-11-02 中國時報

布袋戲劇中魔音穿腦有科學依據,並成為核能電廠驅趕魚群,避免入水口堵塞、影響安全的新利器。中央研究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接受台電公司委託,進行為期三年音波驅趕魚群實驗,證實可有效減少魚群「撞擊」核電廠數量一半以上。

這項研究實驗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台電工程月刊》。該所研究員嚴宏洋指出,研究在核一、二廠入水口附近設置水下擴音器,驅魚效果明顯,未來若在入水口外圍、不同水深處分設水下擴音器,布置成音幕柵欄,驅魚效果會更好。

核能電廠須要抽取大量水源供應反應爐冷卻系統用水,多蓋在海邊或臨近水庫。許多魚類有時為覓食或躲避攻擊,常順著水流游進入水口,引發「撞擊」事件。台電還要雇工清理入水口柵欄,嚴宏洋說,「我們曾在冷凍庫發現四、五噸待清理的魚屍。」研究團隊先測量出魚類聽覺曲線,發現一百到九百赫茲的低頻音波對不同魚種都具魔音穿腦效果。研究團隊從九十六年七月到今年一月,在入水口水深廿公尺處設置水下擴音器,比較播放低頻音波和未播放時「撞擊」魚群的種類和數量差別。

結果發現,核一廠四十一次實驗期間,播放低頻音波的「撞擊」魚種達八十三種,較未播放時少三種,統計學上無明顯差異;核二廠的十七次實驗,則明顯從卅二種減少到十九種。魚群數量方面,核一廠從五三四九尾降到二九五九尾,降幅達四十五%;核二廠從九○四尾減少到二七九尾,減幅達六十九%,顯示音波干擾確可達到驅魚效果。

fsj 提到...

濫墾濫伐 納茲卡古文明隕落

自由時報 2009.11.04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祕魯的納茲卡線世界聞名,由空中俯瞰才能看出的蜂鳥、猴子的圖像,讓人印象深刻。納茲卡文明在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5世紀間繁榮興盛於現在祕魯南部的乾旱河谷,最後卻在約1500年前突然神秘消失,其原因之前一直是個無解的謎。但據英國科學家2日發表在「拉丁美洲文物」期刊的一項研究指出,納茲卡人因濫砍樹木、破壞生態環境而加速其覆亡。

納茲卡人曾居住的伊卡山谷(Ica Valley)位於祕魯首都利馬南方193公里,如今已是一片荒蕪,但該地曾是河畔的肥沃綠洲,而一種稱為「huarango」的樹木正是當地土壤肥沃的關鍵。這是一種豆科灌木,生長緩慢,壽命可達1000年,根部可深入地下逾55公尺,它是沙漠地區的生態基石,可提高土壤養分及水分。

劍橋大學的考古學家瓊斯及其同僚利用當地土壤中的花粉線索,追蹤納茲卡人的耕作歷史。他們發現,公元4世紀時,納茲卡人顯然停止種植棉花,並開始大量種植玉米、豆子及其他食物,huarango樹的花粉數目遽降,顯示納茲卡人砍掉其中大部分,可能是為了使用木頭,或需要土地來種植玉米和其他作物,為了農耕而清地。

劍橋大學主導的這個報告指出,納茲卡人沒有意識到森林對於水土保持的重要性,逐步地砍伐森林最後超出了生態界限,突然形成了一個沙漠化的環境,使土地暴露於強勁的沙漠狂風,並使伊卡山谷在約公元5世紀時,遭到聖嬰現象引發的大洪水蹂躪。

研究人員發現,這場洪水過後,納茲卡文明就搖搖欲墜,嬰兒死亡率攀升,平均壽命也降低。最後,來自鄰近山嶺間的瓦里(Wari)人征服了僅存的納茲卡人,將他們融入屬於印加帝國之前的瓦里文明之中。



◆ 濫伐毀生態 納斯卡族滅絕

【蔡鵑如/綜合報導】2009-11-04 中國時報

秘魯首都利馬南方四百公里沙漠中的納斯卡線(Nazca Lines),是古老的納斯卡族於公元前五百年至公元五百年間打造的神祕圖騰。

從空中鳥瞰,看得到巨型動物、猿猴、鯨和鳥類的圖案,螺旋、三角、梯形等幾何圖形,以及綿延好幾英里的直線。一九九四年,納斯卡線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不過,納斯卡族卻在一千五百年前突然離奇消失,原因成謎。

而英國劍橋大學領軍的考古團隊發現,納斯卡族人間蒸發,和砍伐「美洲角豆樹」(Prosopis pallida)(左圖,摘自英國每日郵報網站)脫不了關係。美洲角豆樹是當地常見抗旱樹,也是虛弱生態體系的守護者。研究團隊推斷,納斯卡族大肆砍伐美洲角豆樹林,導致生態體系崩解,間接造成族群滅絕。報告發表於《拉丁美洲文物》(Latin American Antiquity)期刊。

劍橋大學考古研究所的貝雷斯福德─瓊斯博士指出,美洲角豆樹有強大的固氮作用,能提高土壤的養分和水分,是當地人重要的食物、木材和燃料來源。

納斯卡人需要土地種植作物,但並未意識到森林的重要,砍伐達到極致,超出生態系統負荷的底限。

考古學家先前認為,聖嬰現象引發的大洪水是納斯卡族在西元五百年滅絕的主因。

※ 相關報導︰

* 《真相》曾遭質疑 終獲科學印證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402074+112009110400137,00.html



◆ 吉力馬札羅山冰層 2033年消融

【朱立群/台北報導】2009-11-04 中國時報

對全球暖化的反應最敏感?北極熊?南極企鵝?恐怕最早感到暖化威脅的,是熱帶冰河。美國學者研究指出,緯度接近赤道的非洲最高峰「吉力馬札羅山」,近百年來,高山冰河覆蓋率減少八五%以上,悲觀估計,這座被海明威寫進《雪山盟》裡的白雪之山,最慢二○三三年將融冰殆盡!

此研究發表於本期《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PNAS)。參與研究的麻州大學地球科學家哈帝(Doug Hardy)接受《自然》期刊主編訪問時表示,吉力馬札羅山緊鄰印度洋,印度洋洋流暖化正是導致高山冰河融化的元凶之一。

冰河覆蓋率 近百年來少85%

吉力馬札羅山位在坦尚尼亞境內,標高五八九三公尺,兩大主峰基博(Kibo)與馬文濟(Mawensi)都在五千公尺以上,終年覆雪,雪地有冰原覆蓋、冰河流過。

研究團隊分析一九一二年以降冰河覆蓋率變化發現,二○○○年是快速融冰的轉折點。之前,平均每年減少的覆冰率尚能壓到二%以下,但二○○年測得的數據高達三.九%;二○○七年,冰河面積僅剩一.八平方公里,比一九一二年時的十二平方公里,短少近十倍。

暖化威脅之下,每條冰河或冰原融化速度不一。研究者鑽探面積較小的弗萬格勒(Furtwangler)冰河發現,二○○○年二月至二○○ 九年,冰層厚度薄了一半,目前僅剩四.六公尺。研究團隊第一作者、俄亥俄州立大學冰河學家湯普森(Lonnie Thompson)估算,弗萬格勒十年內就將化為雲煙。

印度洋流暖化 融冰元凶之一

湯普森指出,南面冰原雖然面積較大,但至二○○七年為止,七年來厚度減少了二四%。總體而言,推估吉力馬札羅山的冰層將在二○二二至二○三三年間全數消失。

這批來自美國的研究團隊近十年來持續關注非洲吉力馬札羅山冰河的變化,已在《自然》等期刊發表成果。二年前,在舊金山召開的科學會議上,湯普森曾預言,秘魯最大的庫力卡里冰河(Qori Kalis)將於二○一二年消失。



◆ 雪線上升三公里 青藏冰川銳減

【白德華/綜合報導】2009-11-04 中國時報

《今日美國報》引述綠色和平組織中國分部及綠色地球志工研究團隊調查指出,由於冰川持續消融,導致幾條喜瑪拉雅山區河流的上游地區出現雪線後退情況,自二○○一年起青藏高原某些地區雪線已上升三公里多。冰川銳減現象,引起研究人員的擔憂。

環保人士指出,冰川消融速度加快是近十年來溫度上升和暖化所致。中、印以前認為這類報告是杞人憂天,但最近幾個月,中國已開始表達密切關注青藏高原命運的聲音。

中國氣象局原局長秦大河表示,全球變暖,青藏高原冰川正以全球其他地方未見的速度大範圍消融,「這將導致湖面擴大並帶來洪水和土石流。長期而言,冰川是印度河和恒河等亞洲河流至關重要的生命線,一旦消融殆盡,這些地區的供水將面臨危險。」

報導引述國際組織預測,以目前變暖速度,喜馬拉雅山冰川將在卅年內消失。秦大河說,青藏高原的溫度,正以四倍於中國其他地區的速度上升,可怕的後果不僅侷限中國,整個南亞次大陸都將面臨相同命運。「如果覆蓋高原植被減少,由此帶來的太陽輻射將改變亞洲夏季季風」,秦大河表示,「這樣會加劇中國南部洪水和北部乾旱」。

根據中國科學院預測,過去四十年來冰川總面積已減少九%,平均每年縮小一百四十七平方公里。位於青海境內的青藏高原冰川是黃河和長江的源頭,這兩條河流對億萬中國居民的生計至關重要。



◆ 政治覺醒 印地安人捍衛家園

【蔡鵑如/美聯社二日電】2009-11-03 中國時報

政治覺醒風潮,吹醒了拉丁美洲長期以來,被視為次等公民的印地安人。

教育程度提高,交流更便利,是這波原民政治覺醒的主因;尤其無遠弗界的網路,讓偏僻山區的原住民領袖得以互動。但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已被逼上絕路。

全球原油儲備縮減,加上對木材和礦藏需求增加,拉美各國展開史無前例的資源搶奪行動,進逼印地安人的地盤。

秘魯政府把亞馬遜流域超過七成土地,劃為原油探勘區,印地安人擔心獵場和漁場遭污染,去年起在河中和道路堆障礙物。六月,鎮暴警察對印地安人開火,造成卅三人死亡。

厄瓜多的舒阿爾族(Shuar),為抗議政府未經同意,強行立法開放採礦並把水源納為國有,在高速公路橋樑架路障,並和鎮暴警察爆發衝突,一名原住民教師喪命。

而在智利,馬普切(Mapuche)族為了向政府追討土地而佔領牧場,但領袖遭警察擊斃,族人憤而攻擊行經保留區運木材的貨車,公開向政府宣戰。

拉丁美洲五億人口約一成是印地安人。瓜地馬拉四個原住民就有三個文盲,玻利維亞只有一半印地安孩童讀完小學。世界銀行統計,八○%印地安人一天賺不到兩塊美金。

印地安人在政治上也相對弱勢。只有玻利維亞是推動原住民平權的少數例外,四年前選出第一位原住民總統莫拉萊斯。今年二月玻國通過新憲法,賦予卅六族原住民自治權。莫拉萊斯還設立三所原住民大學。

fsj 提到...

風飛沙日益嚴重 台東人叫苦
http://www.udn.com/2009/11/3/NEWS/DOMESTIC/DOM7/5229523.shtml

【聯合報╱記者施鴻基、羅紹平、李蕙君/台東報導】2009.11.03

台東每逢秋冬吹起東北季風,漫天風飛沙籠罩台東市區,台東市因此被封為「沙城」。當卑南溪河床沙石被風吹起,嚴重時能見度不超過5公尺,今年莫拉克颱風肆虐,大量土石堆積,情況更是雪上加霜,風飛沙甚至轉為小型沙塵暴!台東市民痛苦不已,民眾只能自嘲:「已經習慣呷飯配沙!」

政府口口聲聲要協助解決風飛沙,卻成效不彰,昨天台東風飛沙更是近10年來最嚴重一次,顯示的警訊不容相關單位再坐視不管,對效果有限的防治方式也該檢討。本報以三篇系列報導,希望探討風飛沙問題及政府相關單位如何處理。

台東風飛沙問題由來已久,有人說是濱海防風林被砍光,無法有效擋風;也有人認為是卑南溪的瓜農被趕走,導致溪床裸露。政府多年來對台東風飛沙一直無能為力,頂多噴水壓制,效果卻有限。台東農業改良場建議,在卑南溪床栽種海埔姜、鴉舌簧、滿天星定沙,以舒緩沙塵漫天現象。

「我從小住台東,但台東的好山好水一到秋冬,就完全變了調」台東市民徐維平說,「風飛沙一來,只要出門一趟,就滿身是沙,沙從衣領灌到身體,連鞋子裡都有沙,路上還常看見被颳倒的機車騎士」。

嫁到台東的吳敏芬說,第一次在台東碰上風飛沙,還以為颱風來了,「真的很痛苦,只要關窗戶慢了些,全家都是一層沙,要全部清洗一遍,曬在外面的衣服也要重新洗過」。如今只要天色不對,她馬上關門窗、收衣服,在門窗凹槽灌水,「這樣可以黏住沙子,只要洗窗戶就好」。

住在台東近50年的曾秀珠說,小時候雖也有風沙,可是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大,「不知道為什麼,這10年來愈來愈嚴重連出門都不方便,我的年紀大了,呼吸道又不好,空氣太差,還去掛過急診」。

風飛沙除了影響民眾日常生活外,對餐飲業者的生計影響更大。在市區開肉羹麵攤的尤金妹說,風飛沙一來,顧客就不想用餐,只能搭塑膠棚防沙,但還是無法全面防範,「生意很難做,風飛沙一起,只好休息」;自助餐店也有類似情況,業者無奈地說:「選舉到了,政府是不是也該幫幫我們了」。
(系列三之一,影片詳見原站)



◆ 孕育文化卑南溪 風飛沙源頭

【聯合報╱記者李蕙君、施鴻基、羅紹平/台東報導】2009.11.04

河川是文化之母,卑南溪曾為台東孕育傲人的史前文化,早年阿美族人在溪畔耕作,良田千畝,如今卻是台東市風飛沙的源頭,讓台東人對卑南溪又愛又恨。

台東風飛沙問題存在已久,早年卑南溪出海口有防風林阻擋沙塵,但近10年卑南溪風飛沙越來越猖獗,中央、地方政府年年整治,狀況還是慘。最近3天東北季風大作,台東市區處處飛沙,空氣品質糟透了,民眾苦不堪言。

卑南溪風飛沙問題加劇,原因何在?水利署第八河川局、台東縣政府農業處都指向卑南溪床缺乏植被、過度裸露,尤其莫拉克颱風過後,上游山區坍方嚴重,河床沙石大量堆積;加上八八風災後,台東降雨變少,東北季風從乾涸的溪床颳起大量沙塵,全吹進台東市。

台東縣政府農業處長吳慶榮回憶,4、50年前他住在關山鎮,當時卑南溪河床種植西瓜、番薯等作物,河床有植被保護,沙塵較不會被風吹起,近10年政府禁止民眾在河床耕作,風飛沙反而變嚴重。

市民林崑成說,卑南溪出海口在民國50年間曾栽種防風林,位置就是現在的森林公園,功能是防治風沙,但隨著河床行水區擴大,沙量增多,加上部分防風林木枯朽,新植苗木得2、30年才能成林,也是風飛沙日益嚴重的原因。

「揚沙嚴重不只卑南溪,全台許多河川都有這種問題。」第八河川局副局長蔡宗憲說,八河局不斷嘗試在卑南溪河床栽種防風植物,每次都有效,但不能持久,因山洪一來,植被又被沖走,「重覆植被等於把錢投入無止盡的黑洞」。

「台東人的苦,我們感同身受」吳慶榮、蔡宗憲說,政府想方設法解決,水利署已同意開放民眾在枯水期申請在卑南溪河床種西瓜、番薯,只要能減輕風飛沙害,縣府及水利署都會嘗試。(系列三之二)



◆ 大肚溪建攔河堰 風沙恐更大

【聯合晚報╱記者劉開元/台北報導】2009.11.04

為供應未來中科四期及國光石化兩大科學園區龐大用水需求,經濟部水利署擬在大肚溪 (烏溪)興建「大度攔河堰」。但近來中部地區動輒出現風飛沙滿天飛舞,讓居民苦不堪言,居民及環保團體擔心攔河堰一蓋,將使水流量減少、增加大肚溪的淤積、裸露的河床被強風吹襲,沿岸民眾恐將整日在風沙中生活。

經濟部水利署擬興建的「大度攔河堰」,在彰化市、和美鎮與大肚鄉交會處附近,總長約921.5米,設計最大取水量為每日80萬噸,工期三年,工程費約54 億元。預估可供應中科四期每日約15.5萬噸、二林精機每日約1.6萬噸、國光石化每日約40萬噸用水,並可沖淡其排放之工業廢水。

環保署環評委員會上午舉行大度攔河堰環評初審會議,近日中部民眾最頭痛的風飛沙問題,成為環評焦點。包括彰化伸港、二林、芳苑、福興、和美等鄉鎮民眾皆表示,近日東北季風盛行,降雨稀少、大肚溪河中沙洲少了河水覆蓋,不時沙塵滿天,居民出門都要戴口罩,苦不堪言。未來攔河堰一建,居民生活更加雪上加霜。

環評委員更直言,除了風飛沙外,大肚溪沙丘北移的情況更要注意;文獻記載,大肚溪沙丘過去幾年已移動175米,很可能因風飛沙造成移動更廣。大度攔河堰既然是主要供應中科四期及國石化用,興建費用就不應該由國家出,二科學園區也要分攤費用且應有回饋機制。集攔河堰賣原水給六輕使用,費用太低是「企業在吃國家資源」。



◆ 旱柳防風砂 大陸成功經驗

【簡光義/苗栗報導】2009-11-03 中國時報

台灣海岸砂害問題嚴重,苗栗縣農會理事長郭明憲吸取大陸北方廣植旱柳對抗砂塵暴的成功經驗,發現台灣也很適合種植這種耐旱、耐鹽樹木,建議採用當防風林樹種,解決日愈嚴重的砂害。

郭明憲一直思考如何解決台灣海岸漂砂造成的國土保安和土地資源嚴重損害問題,他於五年前引進中國大陸廿三株旱柳,試種成功後作為育苗母樹,現在苗圃裡已有約三萬株苗,可以移植他種。

郭明憲說,旱柳是大陸陝北地區的鄉土樹種,台灣非常少見,也是大自然經長期選擇而保留下來的優良樹種,近年被推廣為抗砂塵暴的先鋒樹種。

郭明憲表示,旱柳能在惡地生長,也是優良經濟作物,不但是綿羊、山羊的飼料來源,樹幹更是造紙好材料,整棵樹都有利用價值。旱柳樹高廿公尺,壽命達百年以上,鹽鹼地上能生長,是防風治砂和治理水土流失的最佳防風林。

幾十年來,台灣海邊造林成效非常低,郭明憲表示,從大陸在北方沙漠地區廣植旱柳對抗砂塵暴成功經驗,旱柳很適合作為台灣海邊的防風林樹種。他願意免費提供農政單位或沿海鄉鎮公所樹苗,希望有助國土保安。



◆ 苗栗再不下雨 年底用水拉警報

【聯合報╱記者范榮達/頭屋報導】2009.11.03

苗栗地區兩個多月沒下大雨,頭屋鄉明德水庫的有效蓄水量僅有去年同期的六成八,雖然暫無缺水之虞,不過再不下雨,年底到明年春雨前用水就可能拉警報了。

頭屋鄉明德水庫是綜合用途水庫(供灌溉、民生及工業用水),苗栗地區從莫拉克颱風後沒有下過大雨,苗栗農田水利會統計,9月下了21毫米的雨量,10月更少、減到19毫米,水位從滿水位的標高海拔61公尺,直直落到目前的57.29公尺。

水源區遲遲不下雨,明德水庫上游的永春宮一帶庫底部分砂地裸露,天氣晴朗時,還有民眾趁機撈蛤蜊,更多縣民擔心缺水,生活不方便。

水公司苗栗營運所主任徐俊雄表示,明德水庫供應苗栗市低地區,頭屋、後龍、造橋一帶3萬戶左右自來水,每天約2萬噸,由於汛期接近尾聲,如果持續不下雨,年底到明年春雨前的用水就真的令人憂心了。



◆ 11年前白化 東沙珊瑚復原中

【聯合報╱記者鄭國樑/高雄報導】2009.11.03

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昨天說,1998年東沙珊瑚海域因水溫升高,造成部分珊瑚白化,最近長出新珊瑚。

海管處指出,影響珊瑚的環境因素,主要是水溫,溫度高,共生藻會脫離形成白化,可以稱為珊瑚「感冒」,嚴重會死亡。另外,水質不好例如泥沙多、化學物覆蓋,颱風波浪作用,也會危及珊瑚生長。

蘭嶼在莫拉克颱風來襲時,珊瑚生長被波浪作用嚴重破壞,東沙有發展完整的珊瑚環礁,夏秋季節也常有颱風經過,但過去調查顯示,影響東沙環礁珊瑚生長最大的因素是水溫,1998年東沙珊瑚大白化事件,就是受水溫影響,對珊瑚是一大危害。

海管處保育課去年委託中華民國珊瑚礁學會研究,在東沙調查珊瑚資源共記錄229種珊瑚,其中外環礁東、北側珊瑚群聚與覆蓋率都達80%以上,有些白化區域已長出新珊瑚,有軟珊瑚群聚空間競爭現象。

東沙環礁西側和西北側較低,覆蓋率約為30%,顯示區域性環境因子對珊瑚影響大。另外,潟湖區東側的石珊瑚覆蓋率也超過60%,海管處表示,這代表在1998年珊瑚大白化事件中,珊瑚在復原中。

fsj 提到...

阻暖化 梅克爾促拆心牆

【聯合報╱法新社/華盛頓3日電】2009.11.05

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3日利用對美國國會發表歷史性演說的機會,對氣候變遷問題提出懇切呼籲,並把它類比為第二道柏林圍牆。

她說:「我非常確信,就像我們在20世紀找到勇氣與力量拆除由混凝土與鐵絲網建立的高牆,現在我們也應該找到必要的力量拆除21世紀的高牆,也就是我們的心理之牆、短視自利之牆、分隔現在與未來之牆。」

在這場紀念柏林圍牆倒塌20周年的罕見美國參、眾兩院聯席會議演說中,梅克爾表示,事關重大的聯合國氣候會議下個月在哥本哈根(Copenhagen)舉行,能否成功端賴美國及歐洲的衷心投入。

梅克爾在演說之前曾先在白宮與美國總統歐巴馬會談,歐巴馬讚譽她是「傑出領袖」。

但她帶給對氣候變遷意見分歧美國國會的訊息非常清楚:下個月美國必須與歐洲在成敗在此一舉的哥本哈根高峰會中,共同宣誓採取有意義的行動。

梅克爾說:「毫無疑問的,12月時,世界將會仰望我們,仰望歐洲人和美國人。另外,任何協議也都必須有中國和印度的同意。但我確信,一旦歐洲人與美國人顯示已準備好接受有約束力的協議,我們也將能夠說服中國和印度加入。」

12月7日至18日舉行的哥本哈根氣候會議,目的在制訂解決碳排放與其衝擊的條約。



◆ 年年風吹沙 政府在那裡?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7/5233900.shtml

【聯合報╱記者李蕙君、施鴻基、羅紹平/台東報導】2009.11.05

每年東北季風一起,台東市就籠罩在沙塵暴,老百姓抱怨政府在那裡?其實台東縣政府、台東林管處、水利署第八河川局過去幾年都努力想辦法要解決,只是效果似乎有限。

台東縣政府農業處過去8年來,先後花了上千萬元雇工在卑南溪床上種植馬鞍藤、天蓬草舅、海埔姜等耐旱、抗鹽,適合在海濱、砂地成長的強勢植物,甚至還曾花650萬元收購稻梗鋪在卑南溪河床上,但大雨一來,就被洪水沖走。

台東林管處則在卑南溪出海口左岸防風林、台東森林公園內栽種數萬株樹苗,但苗木成林得2、30年,對防制風沙緩不濟急;就連非權責單位的水利署第八河局也主動在卑南溪中華大橋下游兩側堤岸上,架設了29支強力噴水槍,只是定沙的效果有限。

水利署第八河川局長陳隆政說,水利署已同意開放民眾申請在卑南溪裸露的沙灘地上種植西瓜或其他藤蔓類農作物,只要是有助台東解決風飛沙問題的辦法,都會全力支持。

他表示,八八風災後,山區大量土石堆積在各河床上,含泥(粉光砂)量高,粉光砂細小質輕,風一吹就揚塵,卑南溪就如此,這也是過去幾天台東市沙塵暴主因;如沒有因應方法,台東市風飛砂問題會更嚴重。

面對台東風飛沙日益惡化問題,台東縣政府應就防制策略,主動且儘速召集中央及地方各單位、學界集思廣益,研商解決辦法,讓民眾免去風飛沙之苦。(系列三之三)



◆ 節能減碳 南華大學年省45萬

【張朝欣/嘉義報導】2009-11-05 中國時報

南華大學設有太陽能集熱器一百八十七片,去年省下四十五萬元燃油費用,加上電腦管控有效節能減碳,獲內政部選為今年「獎助示範案綠建築」,四日產、官、學一百餘人前往參訪,稱讚南華大學的電腦會「看時、看日、看氣候開電火」。

南華大學是九十五、九十六年度內政部營建署認定的綠建築示範單位,也是九十八年校園永續發展示範單位,今年營建署特別挑選九十三到九十七年改善成效顯著優良案例,在北區與南區各辦一場兩天的參訪行程。

南華大學表示,目前校內有太陽能集熱器一百八十七片,集熱面積三百五十五點三平方公尺,九十五、九十六、九十七年分別省下柴油一萬二千餘公升,一萬九千五百餘公升,一萬九千二百餘公升,節省費用為廿五萬餘至四十五萬餘元。

另外,示範建築內的走廊有三百八十具燈具,經電腦控制後一年節省了廿三萬元,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七十三萬噸;公共空間則以感應器來設定點燈時間長短,一年省下了卅七萬元,減少二氧化碳量一百一十八噸。

學校指出,南華大學也將落葉變堆肥,將廚餘變液態肥,每年有三千公升的液態肥灌溉校園樹木,昨天參訪者分成四組參觀南華大學的太陽能、遮陽板、走廊燈光控制、落葉堆肥等,給予極高的肯定。

fsj 提到...

候鳥來了 賞鳥節飛了

【聯合報╱記者賈寶楠/大園報導】2009.11.06

連續舉辦6年的大園鄉濕地賞鳥節欠缺經費,今年確定熄燈,民眾不免失望,鄉公所計畫改辦濕地賞鳥文化之旅,桃園縣野鳥學會更自力推薦許厝港參加國家重要濕地評選,希望保障沿海珍貴生態環境。

「賞鳥節主要意義是促進生態保育,很遺憾各界並不重視。」桃園縣野鳥學會理事長蔡木寬昨天才得知「賞鳥節沒了」,他遺憾指出,候鳥已經飛來棲息,賞鳥節卻「先飛了」。

郭姓民眾說,賞鳥節缺乏行銷,無法吸引更多民眾參與,取消後,沿海濕地更失去能見度,還會有多少人重視,值得探討。

桃園野鳥學會上月底推薦許厝港參加內政部營建署「2009國家重要濕地評選」,明年2月2日「國際濕地日」揭曉結果並授證,許厝港若獲選,將由中央協同地方以及社區,優先實施調查巡守及保育的相關作業。

蔡木寬說,東起埔心溪出海口、西至老街溪及雙溪匯流出海口,廣達680公頃的許厝港,物種以春、秋、冬過境棲息與覓食的岸鳥及水鳥等候鳥為主,珍貴稀有動物包括唐白鷺、琵嘴鷸、黑面琵鷺、諾氏鷸、黑嘴鷗,是台北與新竹沿海間最重要的濕地。

大園鄉長張建隆、縣議員呂水田昨天連袂「遊說」桃園縣農業發展處,順利爭取經費補助自辦濕地賞鳥文化之旅,預計12月登場。張建隆強調,預計由圳頭、內海村的社區發展協會比照往年規畫賞鳥、認識鄉土活動,「不讓有意義的活動消失」。

張建隆說,許厝港爭取成為國家重要濕地,鄉公所絕對樂觀其成,無論他或下屆鄉長都會全力支持,歡迎鳥友、民眾繼續賞鳥,更積極投入濕地保育工作。



◆ 生態探索教育 馬太鞍溼地登場

自由時報 2009.11.06

〔記者花孟璟/光復報導〕馬太鞍溼地發展生態解說多年,日前引進「生物多樣性戶外教學」模式,由林業試驗所副研究員范義彬、周民雄擔任講師,帶著解說員到野外放陷阱、撈魚蝦,再丟出問題讓學員觸類旁通,每一次的觀察結束,還不忘向螢火蟲、飛蛾、蝴蝶「老師」說「謝謝」。

每次學習向「老師」謝謝

自然探索教育的精神,取自英國的田野研究協會(Field Studies Council,FSC)的環境教育中心,范義彬、周民雄引進這套理念,加入台灣本土的元素,但探索的精神相同。

范義彬說,傳統的環境、生態教育是單向式的的課堂解說,探索教育則是以自然環境為教室,透過設計的問題,讓學員自己找答案,並且強調每一次的學習都必須向「老師」說謝謝,然後將飛蛾、水生動物等放回自然環境。

戶外探索課程很活潑

馬太鞍溼地解說班10餘位解說員,3日起由范義彬、周彬雄2人指導,進行為期3天的探索課,課程很活潑,如戶外探索的設陷阱單元,前天傍晚把內裝花生醬、碎魚肉的寶特瓶,到草地、灌叢兩種不同的環境設陷阱,昨天一早再收陷阱。

「花生醬」組捉到吃素的蟋蟀、喜愛甜食的螞蟻,「魚肉組」捉到的是肉食性的步行蟲、埋葬蟲、蜥蜴!范義彬說,透過素食、肉食,草地、灌叢,日間、夜間的對比,所捕捉到不同的小動物,可以幫助學員架構生態系統的「邏輯」。

其他活動包括夜間草地「小電影」,在白布幕旁架探照燈,可以吸引各種趨光性的蛾類等昆蟲;昨天也在溼地的芙登溪撈水生無脊椎動物,「收穫」包括蝦、渦蟲、蜻蜓的幼蟲「水蠆」、負子蟲、仰泳椿、小型螺類等等,藉此可歸納、監測溼地水質變化。



◆ 環境民主 為什麼不進反退

【邱花妹】2009-11-06 中國時報

中科四期環評爭議以來,雲彰地區農漁民帶著農作、蚵殼、舉著白布條四處抗議,時序有如回到一九八○年代:戰後急速工業化所帶來的汙染後果,讓許多受害的身體再也無法承受,當民眾陳情千百次還等不到公權力伸張正義,被迫自力救濟,以圍廠、堵路、遊行、包圍政府機關等為自己主持環境正義。這些行動迫使政府設立環保署、制訂各種環保法令如《公害糾紛防制法》及《環境影響評估法》,逐步將環境爭議導入制度性管道,台灣社會向環境現代化邁進。

然而,近來執政當局在面對包括中科四期開發爭議所採取的種種舉措,民眾對環保機構與制度的信任度陷入空前的危機,令人憂心台灣邁向環境現代化的進程正不進反退。

首先,環境民主進程堪憂:中科四期審查過程中,環境主管機關獨斷地制訂遊戲規則(如旁聽要點、延續會議等內規),阻礙民眾與環保團體參與攸關公眾利益的環評審議。環境爭議無法透過制度性管道釐清問題、充分溝通,重傷台灣環境民主。其次,開發先行,埋下日後更多環境爭議的導火線:中科四期環評過程,諸多環境問題未能釐清,如高科技廢水空汙毒害特性對中部農漁牧業的衝擊、地層下陷的疑慮等,而環評卻已強行過關,不僅使民眾對既有制度性管道失望,也埋下日後爭議的導火線。比如中科廢水的去處,竟然留給開發單位自行決定,或者如其它科學園區一樣掠奪農業用水與地下水源,日後爭議恐將愈演愈烈。

再者,主政者與環境科技官僚未能正視「合法不等於沒汙染」、「目前缺乏科學證據也不等於沒問題」的事實。當民眾早已深諳當代環境問題的風險性質,要求正視科技電子業製程產生的複雜毒性物質、落實環境預警原則,環境技術官僚卻屢屢保證高科技製造安全無虞,徒增社會對環境保護機構的不信任。

最後,環境與科技官僚援用環境法令與科學數字,全然否認民眾對高科技毒害的身體感受與心理擔憂,漠視既有科學的有限性以及常民科學的價值。當民眾告訴環保機構宵裡溪魚群消失、沿岸農田稻米不結穗、連福壽螺也活不了,這些環境觀察與身體感受,正是環境惡化的極大警訊。環境保護機構不思徹底解決汙染問題,卻搬出一堆數據與法令,否定民眾的感受與觀察,極可能延遲了台灣社會解決各種潛藏的汙染與危害。

當社會大眾發現,既有制度管道失能、環境保護機構不為環境把關,環保署、國科會只是高科技業者的開路先鋒,對食品安全、永續農業、生態環境渴望的社會大眾以及被壓抑的受害民眾,顯然極有可能走上一九八○年代自力救濟運動的老路。而這將是對過去二十年環境現代化歷程的最大諷刺。

(作者為英國艾塞克斯大學社會學博士候選人)



◆ 中國無人海島開發混亂 破壞生態

中央社 2009.11.06

中國大陸海域遼闊,海島眾多,但隨著海島開發活動的增多,當前海島也面臨盲目開發、生態破壞、無人海島被隨意占用、開發秩序混亂等一系列問題。專家呼籲,應及早解決這些問題。

中新社報導,中國海洋專家們今天在廈門舉行的「2009廈門國際海洋論壇」上,提出上述呼籲。

中國300萬平方公里的管轄海域中,分布著成千上萬個海島,僅面積大於500平方公尺的海島就超過6500個。海島總面積約8萬平方公里,約占中國陸地面積的8%,島嶼岸線1萬4千多公里,居住在海島上的人口近4000萬人。

與會專家指出,當前中國對海島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海島規劃、管理政策研究停滯落後。海島開發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首先,海島生態破壞嚴重。目前已經開發利用的無人海島,普遍缺少規劃,開發的隨意性很大,在海島隨意採石、濫捕濫採動植物資源等,已經造成海島生態大規模退化和破壞。

其次,無人海島開發秩序混亂。一些單位和個人將無人海島視為無主地,隨意占用、買賣和出讓,不僅造成海島生態嚴重破壞,也造成國有資源性資產的流失。

三是特殊用途海島亟待保護,一些特殊用途的海島事關國家權益和社會利益,而目前卻普遍缺乏有力的保護和管理,存在安全隱患。

同時,海島地區經濟發展總體滯後,發展後勁不足。社會事業和基礎設施薄弱,居民生產生活條件艱苦;海島地區發展政策支持不夠,投入嚴重不足;海島管理體制不順,缺乏統一綜合管理。海島法律制度不健全,開發建設缺乏規範。

中國國家海洋局海島管理辦公室主任呂彩霞指出,加強海島生態環境保護,促進海島資源永續利用,下一步要加快海島立法進程。希望國家建立和完善海島管理制度,加強海島規劃管理。

他表示,未來應根據海島的區位特徵、資源環境狀況和承載能力,編制全中國大陸海島保護規劃。對因自然或人為原因損壞的特殊用途海島,要加強整治和修復。進一步深化海島機構建設,加強海島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