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學了 提升學習效率有撇步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aug/30/today-health2.htm
文/陳家敏 2011.08.30 自由
中小學今天就開學了,有些家長擔心孩子在教室裡,總是靜不下來,影響到老師和其他同學,但也有家長卻為孩子對於課業學習一點興趣都沒有,整天昏昏沉沉而憂心。
當孩子處在足夠清醒的狀態時,大腦才可以接受訊息,並對環境產生適切的反應,專注在自己的課堂或學習上。
◎如何讓大腦有效率的工作呢?
警醒度太高的孩子,活動量高,總是靜不下來。從「感覺統合」的觀點來看,可以給予「本體覺」活動,有抑制或安定的作用,例如搬推重物、雙手撐地走路等,這些出力的活動可以幫助他們穩定下來。父母也應盡量給予孩子固定運動讓他發洩過度的精力,例如:每天可以有20到30分鐘的活動時間去公園跑跑。老師在課堂上,也可以讓這些學生當小幫手,站起來幫忙擦黑板或發講義,讓他們稍微活動一下,讓已經坐不住的行為變成有意義的事情。
相反地,警醒度較低的孩子常常無精打采、有聽沒有到,或是成天想睡覺的樣子,建議在上課前,可先執行適量的前庭活動,有助於活化大腦,有興奮和覺醒功能,例如跳床、翻觔斗、溜滑梯或盪鞦韆等,能適度提高孩子的警醒度。
針對活動量較低的孩子,也可以多鼓勵嘗試動態的活動,增加他們的興趣和自信;警醒度太高或太低都會影響孩子的學習表現,只有在適度的警醒程度下與環境的互動才會有最佳的適切行為。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了解孩子並幫助他們調整至適當的警醒度,或利用一些有效的策略來改善孩子的注意力,將能提升孩子們的表現。
家長若發現孩子的活動量或注意力出了問題,可洽詢職能治療師獲得專業的意見。
(作者為台北市永誠復健診所職能治療師)
※ 相關報導:
* 要睡午覺嗎?看生理需求
* 聰明學習的方法:複習+時機
* 活在當下?人們大半時間心不在焉
2 則留言:
壓力大 頭痛跟著來
文/高春得 2011.08.30 自由
林先生最近半年多,因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常會頭痛。剛開始他自行購買、服用止痛藥,但最近兩、三個月,頭痛發作次數越來越頻繁,而且越來越嚴重,幾乎每天頭痛。頭痛時,好像頭上綁了一條很緊的頭帶,甚至會延伸到脖子,每次都持續好幾個小時,讓他無法專心工作。
醫師了解林先生頭痛發作情形、日常生活和工作情況,加上頭痛時,並沒有伴隨噁心、想吐的現象,一般日常活動也不會加劇頭痛,可以判斷他是典型的「緊縮型頭痛」。
由於他經常藉止痛藥控制頭痛,但藥效一過又頭痛。所以建議他採用積極的預防性藥物治療,配合洗澡時,用熱毛巾熱敷肩、頸與後腦,並做放鬆肩、頸的運動治療。
一週後,林先生回診時表示,頭痛到需要吃止痛藥的情形減少很多;再過一個月,林先生複診時更是精神抖擻,面帶笑容說:「這個月只有一、兩次隱隱痛一下,其他時間完全不會痛了!」
現代人壓力越來越重,所以罹患緊縮型頭痛的人也越來越多,壓力來,頭痛跟著來。
緊縮型頭痛的典型症狀是兩邊或整個頭,甚至後頸部有壓迫或緊縮性的疼痛,程度是輕到中度疼痛,且日常活動不會讓頭痛加劇,不會有噁心或嘔吐現象,但有時會合併畏光或怕吵,通常持續30分鐘到數日不等。這種頭痛不一定像偏頭痛那麼劇烈或痛到想嘔吐,可是卻很煩人,也沒辦法專心讀書或工作,生活品質變得很差。
一般人頭痛時,常會服用止痛藥或肌肉鬆弛劑來止痛。的確,輕微的頭痛,吃吃止痛藥就可緩解,甚至只要紓解壓力,好好睡個覺,頭痛就不藥而癒。但如果常採用這種「被動止痛」方法,通常效果不彰,更何況長期大量服用止痛藥,對於腸胃道及肝、腎的損傷也大。
緊縮型頭痛應可採用積極的預防性藥物,再針對病因,配合適當紓壓、調整姿勢等「治痛」,就可擺脫頭痛的困擾。(作者為台中世鴻耳鼻喉科診所神經內科專科醫師)
◆ 手腕正中神經受壓 招來腕隧道症候群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專題報導】2011/08/30
有些人沉迷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常維持同一姿勢,或姿勢不正確,這樣筋骨很容易受傷,出現肩膀、頸部痠痛、手痠、手麻等症狀。
臺安醫院復健科主任鍾佩珍分析,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而筋骨出問題,大多起因於維持同一姿勢過久,肌肉、肌腱無法休息,長時間下來,就可能引起筋膜炎、肩膀不舒服,受傷部位便出現痠、麻、痛等症狀。加上姿勢往往不正確,使得肌肉更快出現不適,偏偏玩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時,又很容易忘記時間流逝。
鍾佩珍主任解釋,手腕上有一條「正中神經」,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若老是固定同一姿勢,肌肉、韌帶容易壓到「正中神經」,時間一久,神經長時間受壓迫,就會產生手痠、手麻、脹痛等問題,這就是「腕隧道症候群」。
在書桌、辦公桌使用傳統電腦、筆記型電腦,視線多半與電腦螢幕齊高,不太需要長時間低頭,手臂也可以有很好支撐。但一般人常低著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加上手臂可能沒有固定支撐點,筋骨很容易出問題。
醫師建議,使用平板電腦,可以選擇架子幫忙支撐,而一般人使用智慧型手機常不知不覺就出現不正確姿勢,很多人會在走路、開車、躺在床上的時候使用智慧型手機,因為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智慧型手機螢幕,自然不會重視姿勢正確與否,疼痛、肌肉疲勞等問題接踵而至。
加拿大滑鐵盧大學曾發表研究指出,當一個人不斷握著智慧型手機,手臂容易疲累,為低頭看螢幕訊息,脖子持續彎曲,不少人肩膀會向前弓,導致上半身肌肉緊縮。花很多時間在智慧型手機上打簡訊、打電動、瀏覽網頁訊息,都可能造成肌肉疼痛、痠麻,尤其是智慧型手機放置位置往往比傳統電腦低,且螢幕都比較小,對背部、頸部更是大大不利。
以前有研究人員發現,長時間打簡訊容易造成「黑莓指」(BlackberryThumb),手指因過度而肌腱發炎,嚴重甚至需要動手術。而上述加拿大研究認為,沉迷使用智慧型手機不只容易讓手指受傷,造成「黑莓指」,也可能引起嚴重頸部疼痛,使肌肉、骨骼承受很大壓力。
鍾佩珍主任建議,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時,最好設定一下使用時間,每十五到二十分鐘就要離開手機、平板電腦,休息時,頭可輕輕向左、向右旋轉五、六下,向上、向下慢慢動五、六下,也可以聳肩慢慢往前轉五、六圈,在往後轉五、六圈,甩一甩手,肩膀、手臂、背部,甚至全身都要舒展一下肌肉,讓肌肉放鬆。
雙手也可以做些運動,像雙手手掌張開,五指用力向外伸展,然後再輕輕握拳,反覆做五、六次。鐘佩珍主任指出,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手掌常向內彎曲,所以握拳不用太用力,要藉休息的時候將手部筋絡、肌肉反方向拉開、伸展。
除伸展運動外,肌肉若過於疲勞,可以用溫熱水熱敷,舒緩不適,可以將雙手泡在攝氏四十度溫熱水中十到十五分鐘,一天泡一次,促進雙手血液循環。
如果休息一段時間之後,不適症狀還是沒有改善,最好到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必要時,醫師可能使用藥物、物理治療減輕症狀,但最重要的是,要節制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使用時間,改變使用習慣,才是解決問題根本之道。
※ 相關報導:
* 手臂轉一轉 搞清哪條肌受傷
http://www.udn.com/2011/8/30/NEWS/HEALTH/HEA2/6557761.shtml
初期旋轉肌群傷害與肌肉痠痛不易區分,如不及時治療而繼續運動,可能造成肩峰關節夾擠、關節唇受傷等,不易恢復。
◆ 接近深夜運動 不利睡眠及生理機能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2011/08/30
夜間運動雖涼快,但醫師不建議民眾太晚運動。中醫師鄭歲宗在一場養生講座中指出,每天運動達到一定的心跳水準及排汗程度,有利健康,但別接近深夜才運動,不利睡眠及生理機能。
還沒天亮的清晨、深夜都不是理想的運動時段,中醫師鄭歲宗表示,白天、黃昏時運動比深夜運動理想。尤其到了深夜,環境的二氧化碳可能增加,而過晚進行較大量運動更影響睡眠,易造成睡眠障礙。
生活習慣與各種大小的生理問題或疾病的治療有關。例如常見的老人、中年人夜間不眠,部分就與白天少活動、白日睡眠、午覺時間太久有關。所以生活習慣也可能是晚上失眠的原因之一。
此外,情緒不穩與工作壓力仍是不眠的重要因素。醫師認為,睡前緊張、無法放鬆,神經傳導物質失調仍是此病最常見的原因之一。
再不戒甜飲 美國人代誌大條
中央社 2011/09/01
(中央社亞特蘭大1日綜合外電報導)根據最新研究報告,半數美國人每天喝汽水或含糖飲料,甚至有些人還每天狂灌一大堆。
儘管衛生官員建議每天飲用甜飲應少於半罐,但美國每20人中,就有1人每天超過4罐汽水下肚。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今天公布報告:1.半數美國人每天喝1瓶含糖飲料。2.男性喝的比女性還多,其中又以青少年為最。12歲至19歲男性每天平均喝2瓶。3.低收入民眾飲用量超過手頭闊綽的人。4.比起其他族裔,非裔攝取的熱量較多來自含糖飲料。
這份研究根據2005年到2008年間,研究人員對逾1萬7000民眾的親身訪談。研究人員要受試者回想前一天攝取食物,但低卡可樂、含糖茶、調味牛奶和純果汁不算含糖飲料。
含糖飲料和美國爆炸性肥胖率及醫療問題息息相關,衛生官員呼籲民眾戒甜飲早行之有年。部分官員提議對汽水額外課稅,許多學校已經停賣汽水或人工果汁。
健康飲食指南呼籲民眾每天攝取甜飲的熱量為64大卡,換算一般可樂約不到半罐。1罐可樂約140大卡。1罐正常含糖汽水或果汁,含糖量是10至12茶匙。
西北大學費恩柏格醫學院(NorthwesternUniversity Feinberg School of Medicine)預防醫學教授洪恩(Linda Van Horn)說:「含糖已成為美國飲食的主要特徵,每人平均每天攝取糖量高達350至475大卡,不可能有人能消耗這些額外卡路里。」
造成美國人攝取糖量激增的元兇就是含糖飲料。民眾在餐前喝飲料,進食量也不會因此減少。
普度大學(Purdue University)曾作過1個經典實驗,研究人員給15名年輕人每天450大卡的糖,有飲料和固體(雷根糖)兩種形式。
1個月後研究人員發現,吃雷根糖的受試者會減少其他食物攝取,因此體重沒增加;但是喝飲料的受試者,卻比之前攝取更多固態食物,體重節節上升。(譯者:中央社陳怡君)
◆ 十大排毒食物 物美價廉
文/洪誼芬 2011.09.01 自由
日前的塑化劑風波,讓人聞毒色變,日常生活中,除了注意避免毒素以外,許多天然食材也可以幫助我們排除體內有毒物質。
◎以下介紹十種方便又健康的排毒食物:
●水:人體中,有70%是水,水在體內可促進新陳代謝,經由呼吸、排汗、排尿等順序,排出體內廢物及毒素。
●地瓜:地瓜富含纖維,可以促進腸胃蠕動,有助排便;另含有黏液蛋白的多醣類物質,可維持血管壁的彈性,預防動脈粥狀硬化。
●燕麥:燕麥中所含的水溶性纖維β-聚葡萄糖,可改善心血管疾病,幫助降低血膽固醇中的低密度脂蛋白。不可溶性纖維可促進腸胃蠕動,發揮通便排毒的功效。
●薏仁:薏仁可促進血液及水份的代謝,有利尿消腫的作用。但要注意薏仁會造成子宮收縮,孕婦不可食用。
●地瓜葉:地瓜葉是少用農藥的蔬菜,能幫助清除血中三酸甘油脂及膽固醇,同時也富含纖維質。
●綠豆:明朝李時珍稱讚綠豆為,「食中要物,菜中佳蔬,真濟世之良穀也」。綠豆具有清熱解毒、去濕利尿、消暑解渴的功效,富含的蛋白質、礦物質及維生素可補充人體養份。
●海帶:有長壽菜美稱的海帶,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及含有能夠捕捉自由基的硒。在中藥典籍「本草別錄」中記載,海帶可去老痰、清肺,對慢性支氣管炎的患者有保養的效果。但有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患者不宜食用太多。
●山藥:山藥含有的黏蛋白可整頓消化系統,減少皮下脂肪沉積。含有多巴胺,具有擴張血管、改善血液循環的功能。以生食方式排毒效果最佳,涼拌或打汁飲用,有健胃整腸的效果。
●蘆筍:蘆筍中所含的天門冬胺酸及鉀具有利尿的作用,能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有利於毒素的排出。含有許多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維生素及礦物質,幫助中和體內自由基。
●優格:優格含有豐富的乳酸菌。可降低腸道內的pH值,抑制壞菌的生長,並且可促進腸胃的蠕動,加速廢物及有害毒素的排除。
想排毒除了靠飲食以外,平時也應該多運動,增加血液循環、適度排汗,也是不錯的排毒方式。
(作者為健康吉美診所營養師)
◆ 腸躁症多見肝鬱證候 因情緒、壓力造成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2011/09/01
腸躁症常見症狀間歇性發作。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陳偉坤表示,此症起病緩慢,有緩解期。主要症狀變化包括腹痛、腹瀉、夜間腹瀉,以及便秘。常見症狀間歇性或短期交替出現。
中醫師陳偉坤表示,腸躁症主要症狀包括腹痛,多為腹中或下腹疼痛,常伴有腹脹或排便異常。腹痛易在進食後出現,熱敷、排便、排氣後可緩解。還有腹瀉;可見糞量少,呈糊狀,含較多黏液,經常或間歇性腹瀉,可能因進食而誘發,無夜間腹瀉;也可能有腹瀉和便秘交替的現象。
而便秘部分可見便如羊屎,堅硬,可帶較多黏液,排便費力,排便時解不淨感明顯,可為間歇性或持續性便秘,或與短期腹瀉交替。
腸躁症患者常見「肝鬱」現象。中醫師陳偉坤表示,中醫所說的「肝鬱」就是指情緒、壓力所造成的症候,因此這類患者心理調適非常重要。臨床上用藥可分兩類,配合疏肝理氣;抑肝扶脾藥方調養。
陳偉坤表示,肝鬱症候患者的辨證治療上,針對「肝鬱氣滯」體質者,表現可見排便秘結,欲便不能,腹脹,苔薄白,脈弦。治法可採疏肝理氣,藥方可用六磨湯(枳殼、檳榔、烏藥、人參、木香、沉香)加味。
「肝鬱脾虛」者可見腹痛腹瀉發生於鬱怒及情緒緊張之時,瀉後痛減,痛區多在少腹,胸脅悶脹,脅痛腸鳴,噯氣頻作,緊張易怒,胃口不佳,脈弦,苔薄白。治療應配合抑肝扶脾,藥方可用痛瀉要方(白朮、白芍、陳皮、防風)加味。
腸躁症亦可配合穴道治療,陳偉坤表示,可應用針灸及外治法。針灸調理通常實證體質者採用瀉法方式,虛證者則採補法,同時可配合熱敷方式調養,改善排便不順、疼痛問題。
陳偉坤表示,包括患者「泄瀉」時,針灸可取足三里、天樞、三陰交穴改善。「脾胃虛弱」加脾俞、章門穴;出現「痞悶感」加公孫穴;而「肝鬱」者可加行間、太衝穴。便秘可取大腸俞、天樞、支溝、豐隆穴;熱秘者可加曲池、合谷穴;氣滯者加中脘、行間穴。
陳醫師表示,外治法部分,針對虛寒腹痛腹瀉,可準備食鹽或粗鹽約2兩炒熱,裝在綿紗布袋內,熨敷肚臍周圍。而實熱便秘者,可用大黃粉末約3錢,芒硝末約1兩,以米酒調敷肚臍,紗布覆蓋,以膠布固定後,以暖暖包或熱敷袋熱敷10分鐘左右,可促進排便作用。
腸痙攣引起腹痛還可用暖暖包或熱敷袋熱敷,或以手繞肚臍順時針按摩、艾條溫灸,都有緩解疼痛的效果。
◆ 日人長壽秘訣 愛乾淨常體檢
【聯合報╱編譯陳韻涵/報導】2011.09.01
日本人長壽舉世知名,研究發現他們長壽的秘訣除了均衡飲食外,還包括完善的公共衛生措施,以及日本人愛乾淨、重視定期體檢的生活習慣。
英國衛報報導,日本女性平均壽命是86歲,男性近80歲。東京大學健康政策博士渋谷健司在英國「刺胳針」醫學期刊發表的研究指出,這項紀錄是過去30年改善飲食習慣才逐漸提升的。
日本1961年引進全民健保,免費治療結核病,施打疫苗降低幼童死亡率,控制腸胃及呼吸道傳染病。隨後日本政府提倡食物減鹽運動減少中風病例,再普遍用藥控制民眾血壓。
渋谷健司表示,除了政府出力,日本傳統神道文化重視身體和環境潔淨,讓日本人將注重衛生的觀念落實在生活。
此外,日本人普遍有健康意識。學校、公司或社區都會舉辦定期健康檢查,上班族更流行在醫院住個幾天,把全身上下徹底檢查。
過去五十年來的經濟發展,也讓日本人飲食營養均衡。這些因素讓日本人得享長壽。
目前日本人有23%是65歲以上的銀髮族,預期2050年將升至40%,人口數也將從1.27億人減至9500萬人。渋谷指出,除非日本政府能有效解決高失業率造成的自殺率飆高,以及過勞上班族酗酒吸菸問題,否則日本人最長壽的地位恐怕不保。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