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21

新型白鼻病 奪走600萬隻蝙蝠性命

◆ 新型白鼻病 奪走600萬隻蝙蝠性命
http://www.awakeningtw.com/awakening/news_center/show.php?itemid=28306

【台灣醒報/莊瑞萌】2012-01-20

美國科學家證實,蝙蝠死於白鼻病(White-Nose Syndrome) 的數量實際上遠超過科學家的預估,讓北美地區的科學家大傷腦筋。

美國漁業暨野生動物局指出,過去6年來,美國及加拿大區地蝙蝠死於白鼻病的數量已經達到570萬隻,未來可能會突破670萬隻以上,該局表示,2006年在紐約首度出現白鼻病後,這種疾病立即擴散到美國16州以及加拿大四省,奪走至少600萬隻蝙蝠的性命,遠超過2009年科學家預估的100萬隻。

資料顯示,白鼻病最早是在2006年在紐約西部一處蝙蝠經常棲息的洞穴內發現,其會導致蝙蝠提早結束冬眠,而在寒冬中尋找食物覓食,容易讓蝙蝠因不耐低溫而死亡。

漁業暨野生動物局官員克爾曼表示,「白鼻病在北美洲東岸迅速擴散,奪走大量蝙蝠的性命,許多蝙蝠甚至在科學家發現白鼻病之前,就已經發病死亡。」

根據統計,近99%的蝙蝠染上白鼻病後都已死亡,目前僅美國東北部一處較偏遠地區所發現的小型棕蝙蝠(little brown bat),幸運逃過一劫。

不過,大量蝙蝠死於這種新型疾病,科學家目前還束手無策,「生物多樣性中心」(Center for Biological Diversity)代表梅德森就呼籲,「新的死亡數據公布之後帶來了新的警訊,我們必須加緊腳步與速度,趕快找出適當對策。」



◆ 149株珊瑚遭盜採 墾管處驚訝
http://news.chinatimes.com/domestic/11050612/112012012000263.html

【潘建志/屏東報導】2012-01-20 中國時報

枋寮警方破獲盜採珊瑚、盜獵熱帶魚案,起出一百多株各式珊瑚及魚蝦,數量之多,連到場協助鑑定的墾丁國家公園人員也咋舌,嫌犯雖辯稱是向恆春大光的漁民收購,準備轉賣給水族館,但警方在其車內發現溼漉漉的潛水設備,當場戳破其謊言。

十八日晚上八時,枋寮警分局員警在台一線加祿路段北上車道發現可疑車輛,經盤查後,發現其車內載有大量珊瑚、熱帶魚、塑膠袋一包包裝好,把卅五歲駕駛張明和帶回警局偵訊。

警方請墾管處保育研究課長馬協群前來協助鑑定,經清查後,共有車渠貝十五顆;小丑魚、砲彈魚、清潔蝦五隻;軸孔珊瑚、微孔珊瑚、棘穗軟珊瑚、柳珊瑚、海葵等廿多種珊瑚,共一四九株,數量之多連馬協群都大感驚訝,說沒看過這麼多的盜採量。

張嫌表示,在恆春大光附近向漁民收購,準備轉銷到水族館;但警方在其車內發現潛水設備還是溼的,明顯為推卸之詞。另警方也在車輛前座發現一把手槍及四發子彈,槓上開花再添一案,訊後依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漁業法、竊盜罪移送。

馬協群說,這次盜採數量相當驚人,以往盜採多為珊瑚礁,這次全是活珊瑚,顯然水族館需求量很大。請教屏東海生館人員後,由於車渠貝、各式珊瑚、海葵屬附著性生物,野放恐怕難活,故留在海生館請專人照理,其餘魚蝦則已野放至海中。

※ 相關報導:

老鼠有同情心 會幫同伴留點心
* 極端氣候改變人的生活及城市面貌

21 則留言:

fsj 提到...

水鹿保育贏國外 啃遍樹皮損生態

【聯合報╱記者黃宏璣/南投縣報導】2012.01.22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調查發現,中央山脈南二段與觀高等地區出現成群水鹿,密度比國外高三到四倍,顯示保育有成;但水鹿啃蝕一百卅多種植物紅檜等樹皮,已影響森林結構並危及其他生物棲地,讓學界既喜也憂。

玉管處委託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調查中央山脈南二段與觀高等地區水鹿對植被影響,發現列為瀕臨絕種珍貴稀有的台灣高山水鹿,在新康等地區大批出現。

調查也發現,有四十一科、一百卅九種植物,遭水鹿啃食;水鹿穿越區二公里範圍內,有百分之四十點三的樹木遭啃食樹皮,其中對針葉樹的傷害大於闊葉樹,部分植物因此死亡,針葉樹以台灣鐵杉受害最嚴重,紅檜也不少。

研究人員說,水鹿啃食植物樹皮,不利於樹種更新,也危及松鼠、貓頭鷹及蜥蜴等生物的棲地,若擴及中海拔地區植物,可能影響森林結構;吳祥堅表示,玉管處會持續調查水鹿對森林植被的影響,再決定因應措施。



◆ 虐貓男被抓 笑說「不會後悔」

【聯合報╱記者蔡育如/新竹報導】2012.01.22

去年12月中,新竹市發生男子虐貓,可憐貓咪被男子又摔、又踹,不幸流產,引起網友和民眾撻伐,警方調閱監視器比對,昨天逮捕何姓男子,但他毫無悔意,問他會不會再虐貓,他竟笑著說:「很難講。」

12月15日,19歲、無業的何姓男子半夜出門,看到棕白色母貓趴在機車座椅上,他先是摸母貓,四處張望附近確定沒人,抓起母貓狠狠摔在地上,又重踹牠幾下。

母貓不斷慘叫,嘗試脫逃,仍被他拖回來,男子虐貓幾10分鐘,因路人發現,他才匆匆離去,路人見貓咪頭、腹多處流血,奄奄一息,趕緊送醫保住貓兒小命,但貓咪肚子裡的5隻小貓全部胎死腹中。

虐貓影片被PO上網,引起網友撻伐。警方調閱監視器,發現男子是慣竊,昨天逮捕何男。

何男被捕後毫無悔意,不時露出微笑,說不怕網友找他,還說「不會後悔(虐貓)。」

他向警方稱,跟母貓玩「牠抓傷我」,因而洩憤,警方詢問後,依動物保護法將全案函送檢方處理。



◆ 入冬忽冷忽熱 蚊蟲反常增加

自由 2012.01.22

〔記者林相美、王昶閔、陳炳宏/台北報導〕時序正值寒冬,卻有民眾發現,最近住家附近頻頻有蚊子出沒,台北市環保局分析,前幾天白天的溫度一度達到攝氏廿度,加上天雨潮濕,地下室、山區、水溝還是很容易孳生蚊蟲,民眾最好徹底清除積水。

去年12月濕冷 積水未及清理

氣象局長期科科長賈新興表示,去年十二月以來,天氣偏濕冷,前幾天溫度驟升,可能導致孑孓孵化出小綠蚊。台北市環保局二科科長蔡聰敏說,一般認為室溫低於攝氏十八度,蚊子的活動力就會降低,最近有民眾反映住家附近蚊蟲孳生,環保局派員到場了解,原來是建物的地下室積水,孳生蚊子後,蚊子隨著電梯飛到各樓層的家戶內。

埃及斑蚊 並未跨越至北台灣

有民眾擔心被叮咬後感染登革熱,衛生署疾管局副局長周志浩表示,全球蚊蟲種類超過三千種,台灣有一百三十種,只有兩種是登革熱病媒蚊:埃及斑蚊與白線斑蚊。這兩種蚊蟲的胃壁細胞能讓登革熱病毒穿透繁殖,經過八到十二天病毒擴散到唾液腺,當叮咬吸血時病毒隨唾液腺進入人體,造成傳染。埃及斑蚊的病毒傳播力較強,分佈於嘉義布袋以南,白線斑蚊傳播力較弱則在全島海拔一千公尺以下之地區,台北零星疫情便由白線斑蚊傳播。周志浩指出,登革熱病例仍集中南部地區為主,北部僅有零星疫情,埃及斑蚊並未真正跨越濁水溪以北。

周志浩強調,近年登革熱病媒蚊密度監測並無異常,抱怨住家附近蚊子多,絕大多數是非病媒蚊的一般家蚊,肇因住家附近有積水等蚊蟲孳生源所致,清除積水後,蚊蟲就會銳減。

一般而言,被家蚊咬到,可塗萬金油或白花油止癢,小朋友也可考慮使用透氣膠布貼住患部,避免抓破皮,約半小時即可撕下,如有被蚊子叮咬過敏的民眾,可至藥局或藥房購買抗過敏藥膏塗抹患部。

台灣大學昆蟲系教授徐爾烈表示,對付家蚊,除將積水清乾淨或疏通水溝,可用生物藥劑「蘇力菌以色列品系」或是昆蟲荷爾蒙「百利普芬」進行投藥,這兩種藥物都有標靶性,只會對家蚊起作用,不會危害到其他生物昆蟲。

fsj 提到...

上萬鳥群入侵 美民眾苦不堪言

東森新聞 – 2012年1月26日

美國「肯塔基州」,最近遭受成千上萬的鳥群入侵,每當傍晚這些鳥成群結隊在空中盤旋,不但嚇壞當地民眾,天外飛來的鳥屎,更讓民眾避之唯恐不及,沒想到民眾求助政府,主管單位居然發放鞭炮要他們打鳥,民眾直說「很鳥」。

徐志摩說數大便是美,但對美國肯塔基的居民,簡直是恐怖電影大師「希區考克」的噩夢成真,讓人看了頭皮直發麻。肯塔基居民:「這超級瘋狂,很嚇人」,從去年11月開始,成千上萬的鳥群,每到傍晚就會在空中盤旋,民眾連想開車出個門都得跟電影情節一樣,跟天外飛來的鳥屎大作戰。

民眾出門得撐傘,愛車差點洗到「落漆」,肯塔基居民:「我們每天都得洗車,你會以為外面在下雨」,苦不堪言的居民,更是求助無門,沒想到當地農業部官員,居然發放大砲,要他們亂炮打鳥,民眾直批,簡直比這些鳥還要鳥。只是有鎖定東森新聞「關鍵時刻」的觀眾應該不會被這異象嚇到,因為這萬鳥遷徙壯觀場面在英國相當不算稀奇,還有個專有名詞記者還來個「每日一辭。」

CNN記者:「萬鳥遷徙,跟我唸一遍,萬鳥遷徙」,只是在英國,鳥群大多出現在湖邊或是林間,鳥群移動像是跳華爾滋,感覺很美,只是一旦鳥群大舉入侵住宅區,恐怕任誰都無法輕鬆以對,一點也不美。

※ 相關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bSDydrkKXA



◆ 東海岸 猴口比人口多?

【聯合晚報╱記者李蕙君/台東縣報導】2012.01.25

東海岸也是「猴滿為患」!

台東縣東河鄉、成功鎮依山傍水,一年四季都有水果產出,所產柑橘類、釋迦最有名,不過每到收成時期,周邊山林內的台灣獼猴,就跑進園區採摘啃蝕水果,造成大面積傷害。「猴害」已成東海岸農民長久以來的痛。

農民指出,台灣獼猴採摘水果常常要果腹,是為了「玩」,未成熟、過酸的水果也摘,吃一口就丟棄,把果園搞得亂七八糟,讓農民恨得牙癢癢的。

猴害猖獗,農民為免台灣獼猴入侵果園,使出招術越來越多,放鞭炮、架電網、砍除周邊林木等,沒想到猴子越來越聰明,每項驅逐招術都「破解」。

農民說,台灣獼猴入侵果園時間通常在清晨農民上工前、中午或晚上農民休息時,知道要避開人類活動時間,還會群體行動、分工合作,通常牠們會派一隻猴子爬上最高點「把風」,其他猴子就聽命令對果園下手。

部分農民架高成本的電網想杜絕猴害,卻發現猴子可以靠著堅強的臂力,從網外的樹枝高點盪進果園。農民砍除電網四周林木,但猴子們還是可以找到最近的安全置高點,派1隻臂力最強的猴子,把其他的猴子一隻一隻盪進果園。

潘光月說,大家都很懷疑「東海岸台灣獼猴的數量,搞不好比東海岸人口還多」。縣政府林務保育科長蔡和見說,東海岸台灣獼猴沒有天敵,環境又適合繁殖,數量可能已多到無保育的意義了。

※ 相關報導:

* 湖山水庫築壩驚擾 潑猴覓食大鬧農園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6862953.shtml

「鼕鼕鼕…」重型機具在雲林縣斗六市和古坑鄉交界山區日夜敲挖,要趕在103年完成占地5、60公頃的湖山水庫,但卻驚擾山林、破壞台灣獼猴棲地,獼猴族群到處遷徙、也常成群結隊下山覓食,大量摘食農作物,甚至侵入民宅翻箱倒櫃,人猴大戰頻頻爆發。



◆ 泰將建立大象DNA資料庫

中央社 2012-01-26

大象是泰國國家象徵,但大象數目日漸減少,泰國國家資源環境部規劃建立約4000隻家象的DNA資料庫,避免有心人士變造文件,獵捕野象充當家象。

泰國過去幾年來面臨流浪家象、野象遭獵捕問題,加上人為過度開發,野象生存空間被壓縮,大象數量越來越少,在保育人士爭取下,泰國政府推出多項政策,曼谷街頭已鮮少看到大象在街頭遊蕩。

國家資源環境部(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Ministry)部長普立查(Preecha Rengsomboonsuk)今天指出,他們預計一年內解決全泰大象相關的問題。

普立查表示,內政部負責發放大象身分證明文件,國家資源環境部將與內政部連繫,蒐集全泰被飼養的家象資料。

蒐集家象資料後,國家資源環境部將指派大學內獸醫開始蒐集家象DNA血液樣本。國家公園暨保育野生動植物廳也將採集野象DNA,建立野象DNA資料庫作為比較,杜絕非法獵捕野象問題。

日前泰國一處國家公園發生有歹徒為取象牙,非法獵殺2頭大象的事件,普立查也強調,這件事提醒政府必須更關注大象相關問題,已指示相關單位與警方進行協調。



◆ 消防車引擎餘溫猶存 變野貓產房

【聯合報╱記者楊孟立/桃園縣報導】2012.01.27

一隻待產流浪母貓禁不住寒風,摸黑溜進消防隊,鑽到雲梯車引擎室內避寒。可能是引擎餘溫讓母貓完全放鬆,產下四隻小貓後,悄悄溜走,消防人員聽到貓叫,救出嗷嗷待哺的幼貓。

龍潭消防分隊隊員游新啟,農曆過年前進行車輛保養時,聽到雲梯車內傳來虛弱的貓叫聲,循聲鑽入車底,發現一隻剛出生的小貓臍帶勾著一顆螺絲,身軀吊掛在車底搖晃。

游新啟將臍帶解開抱出小貓,但過沒多久,此起彼落的「喵喵喵」叫聲又從雲梯車內傳出。一群人仔細檢查,始終找不到貓咪躲藏處,分隊長陳紹耀聽音辨位,掀起車頭,果然在引擎室一處狹小空間內,找到另外三隻孤苦無依的小貓。

陳紹耀見牠們臍帶還在,母貓卻不知去向,擔心幼貓失溫,趕緊鋪上抹布保暖。當天下午分隊一輛水庫車又傳出貓叫聲,一群人再將車裡車外搜了一遍,又在輪胎鋼圈與剎車碟盤空隙間,找到一隻動彈不得的灰色成貓。

陳紹耀懷疑這隻灰色成貓就是剛生產完的母貓,心想要讓牠們一家團圓,大隊人馬將水庫車頂起來,再由二個人分別拉住貓頭跟貓尾,輕輕地一推一拉助貓脫困,但卻發現救出來的是隻公貓,體型明顯不是牠們的父親,消防隊只好暫盡保母責任收容小貓。

陳紹耀說,好險那天沒火警,不然消防車一出動,躲在裡面的小貓不是被引擎燙熟就是在輪胎內被絞死。



◆ 大霸尖山 每日入山限100人

【聯合晚報╱記者王慧瑛/竹縣報導】2012.01.25

林務局新竹林區管理處竹東工作站主任魏展斌說,秋冬乾燥季節,高山樹木景致正在「換衣裳」,滿足山友視覺感官享受,是登山旅遊好時機。大霸尖山每日入園總量管制100人,遊客可自行上網申請。

魏展斌說,大霸尖山在98年7月1日重新對外開放以來,很受山友歡迎。海拔3492公尺的大霸尖山是泰雅族、賽夏族的聖山,吸引中外登山客前往一親芳澤。魏展斌建議,想登大霸尖山最好安排三天二夜行程,行前要鍛鍊好體能,留意氣象、帶足裝備。

旅程第一天是從竹東鎮前往觀霧,路程60公里、車程約2小時,從觀霧大鹿林道東線進入,步行19公里到馬達拉溪登山口,登山口至九九山莊約4公里,至少要3小時。總計第一天需全程步行10小時,當晚便可投宿九九山莊。第二天前往3050高地,之後到中霸尖山、大霸尖山、小霸尖山、伊澤山、加利山,來回約10小時,回到九九山莊休息,等待隔日天亮下山。

魏展斌說,九九山莊約有300個床位,只提供床鋪,不提供睡袋等寢具。住宿九九山莊每晚每人收費200元。

想前往大霸尖山必須先辦妥入園入山申請,登山客至雪霸國家公園網站http://apply.spnp.gov.tw/線上申請,送出申請後經過審核,通過後會以電子郵件通知,告知申請者下載入園許可證。繳費可至觀霧森林遊樂區遊客中心或至九九山莊繳納,洽詢電話(03)5966296。

登山需帶裝備:帽子(防曬帽和毛帽)、墨鏡、口罩、大衣、雨衣、睡袋、登山鞋、手電筒、瑞士刀、拐杖、相機、打火機、口糧、水、鹽巴、常用藥包。

※ 相關報導:

* 追蹤黑琵 衛星發報系統啟用
http://www2.cna.com.tw/News/aLOC/201201260048.aspx

台南是全球黑面琵鷺最重要的度冬區,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今年將對黑琵進行衛星發報繫放及無線發報繫放,同時監控黑琵在國內外的動態及遷移路線。

fsj 提到...

外來蛇入侵 佛州野生動物劇減

【Upaper╱中央社】2012.02.01

周一公布的美國研究報告指出,過去10年,整個南佛羅里達州,兔子、浣熊、山貓和狐狸,以極驚人速度消失,而罪魁禍首就是外來入侵的緬甸蟒蛇。

「國家科學院學報」刊出的報告說,這種原產於東南亞的巨大蛇類,已吞噬所有種類的野生動物,導致常見動物數量「嚴重減少」。

美國於本月初正式禁止進口緬甸蛇,但研究指出,牠們早已對佛州大沼澤地帶的生態系統造成巨大損害及未來未知的影響。此研究是以在公路沿線計算不論死活動物數據作基礎。

從1993-1999年,蛇類入侵南佛羅里達州建立族群前,浣熊、負鼠和兔子是最常見遭汽車撞死或壓死,倒在路邊的動物。

北卡羅來納州戴維森學院的道卡薩和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保護局及國家公園服務處,共同撰寫的這份報告指出,自2003至2011年,調查發現,浣熊減少99.3%,負鼠減少98.9%,已看不到任何兔子或狐狸。而白尾鹿減少94.1%,山貓減少87.5%。

在此期間,每年清除掉的緬甸蟒蛇,由原來不到50 條增加到現在每年約300-400條。



◆ 太湖藻害嚴重 整治效果不彰

中央社 2012.02.01

大陸太湖近年因過度污染,湖內生態系統被嚴重破壞,每年爆發的「藻害」已成奇觀,以太湖為生的周邊居民生活更受影響。專家說,要將太湖湖水變清,至少需要數十年。

廣州日報報導,1980年代開始,受蘇州南部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無序過度開發等原因,太湖水域嚴重優養化,湖內的生態系統被嚴重破壞,一向供水充沛的太湖漸漸失去功能。

報導引述當地居民說,「20年前,太湖水很清澈,小時候常在湖裡游泳,但1988年左右,附近漁民就發現,從太湖裡打上來的魚,吃起來有味道」。

這名居民說,當時鎮上不少化工廠將污水直接排入太湖,連接太湖的一些河道,「河水有的變成了牛奶色,有的變成了暗黑色」。

報導也引述太湖流域管理局前總工程師黃宣偉表示,1987年起,每年排入太湖流域的污水達360億噸,80%未經處理;根據太湖流域聯合編製的水質評價,1983年流域內污染河道長度約占40%,1996年升至86%,為大陸各流域之最。

報導指出,太湖水面有機物污染從1987年的1%,上升至1994年的29.18%;此外,太湖1993年起全部優養化,直到2007年6月,太湖藍藻大爆發,幾十公分厚的藍藻覆蓋所有水面。

據無錫市政府統計,2007年藍藻肆虐時,除無錫水廠外,其餘占全市供水70%的水廠水質都被污染,水龍頭裡放出的水又黃又臭,200萬無錫市民生活飲用水受污染。

「藍藻爆發事件」後,江蘇省每年投入人民幣20億元專款用於太湖治理。從2007年至2011年底,共從太湖打撈藍藻達280萬噸。不過,當地政府20年來雖啟動多次整治工程,但監測結果顯示,太湖水質惡化程度並沒得到控制。

黃宣偉表示,太湖的污染面積已超過80%;而太湖流域管理局工作人員指出,「污染它只要不到10年,讓它恢復清澈,至少需要幾倍時間」。1

fsj 提到...

今天,世界濕地日! 3立委搶救五溝濕地

【聯合晚報╱記者陳雅芃/台北報導】2012.02.02

今天是世界濕地日,國民黨立委邱文彥、民進黨立委田秋堇、親民黨立委張曉風等人舉行記者會,呼籲政府保存屏東五溝湧泉濕地,停止破壞自然景觀的河川整治工程。田秋堇說,過去濕地被視為無用之地,但是現在知道濕地是大地之腎,幫助大地淨化。台灣有非常多豐富的濕地生態,過去遭到嚴重破壞,現在應該重新反省。

張曉風說,濕地是近年來才被發現和了解的淨土,她一開始也不懂。她說,前年馬英九總統去看202兵工廠,馬總統的皮鞋站在一塊乾乾的草地上時說,「沒有濕地呀,皮鞋很乾呀。」她說,馬總統不是太懂什麼叫濕地,可以原諒,但現在大家不要一直錯下去。

邱文彥說,濕地不是禁止使用,未來政府官員、地方團體、各黨派共同思考,怎麼使用與發展濕地比較好,例如發展濕地生態旅遊,也是濕地的功能與價值之一。

屏東縣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執行長朱玉璽表示,2008年莫拉克風災後,屏東縣泰武鄉泰武村遷村到萬巒鄉新赤農場,興建永久屋基地,村民擔心淹水問題,將興建新赤農場永久屋基地的聯外排水改善工程,將破壞當地穩定的濕地生態區,其實應該是規畫上中下游的排水,同時留住水的非工程方式。

內政部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長洪嘉宏表示,今年會將濕地法草案送到立法院審查,不過安全與濕地保育如何並重是複雜的問題,將組跨領域與跨部會小組討論,內政部承諾支應相關費用。

世界濕地日小檔案

【聯合晚報/劉開元】

今天是「世界濕地日」,濕地日是1971年2月2日,由23個國家在伊朗拉姆薩共同起草「特別針對水鳥棲息地國際濕地公約」(又稱拉姆薩公約),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擔任公約的行政管理機關。



◆ 8月起禁用石綿填縫填縫 107年全面禁用

中央社 2012.02.02

為減少民眾暴露在石綿可能性及風險,環保署今天公告,全面禁用石綿的期程:今年8月起禁用石綿用於水泥建材填縫;明年2月起禁用於石綿瓦;107年禁用石綿用於剎車來令片。

石綿是人體致癌物,因具有隔熱、耐磨、便宜等特性而被廣泛使用,但石綿因會釋出有毒物影響人體健康,全球已有50國禁用。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衛生及毒物管理處長林建輝說明,環保署計畫以逐步禁止方式,達到全面禁用石綿的目標,但為了讓石綿相關產業有明確的時間點規劃退場機制,因此訂出全面禁用石綿期程。

毒管處指出,從今年8月1日起,禁止石綿用於擠出成形水泥複合材中,空板及建材填縫帶的製造;從明年2月1日起,禁止石綿用於石綿瓦的製造;107年7月1日起,禁止石綿用於剎車來令片的製造。

環保署強調,全面禁用石綿產製相關產品,可以降低國內石綿運作量,進而減少勞工及一般民眾暴露在有毒物質下的風險,保障人民健康和環境永續。



◆ 日廠氰酸鉀遺失 足致千人喪命

中央社 2012.02.02

日本警方表示,櫪木縣的田中鍍金工業公司所管理的1瓶裝有500公克氰酸鉀的塑膠容器不翼而飛。這些數量足以讓2500人致死。

日本媒體引述櫪木縣警方表示,位於那須鹽原市豐町的田中鍍金工業公司今天報警說,公司員工1月31日清點內部氰酸鉀庫存量時,發現本來應有15瓶的氰酸鉀,卻只剩14瓶。

經過反覆尋找,仍一無所獲,因此社長於今天上午報警處理。

這瓶不知去向的氰酸鉀是田中公司去年12月10日購入的,曾於鍍銀加工作業時拿出來使用,但到今年1月31日為止,已有多時並未再被取用。

警方正針對保管室鑰匙、倉庫管理情況,調查究竟是公司內部遺失或遭竊。



◆ 巴西原住民 生活條件惡劣

中央社 2012-02-02

巴西一項調查顯示,目前有逾700戶原住民家庭約4000人,在中南部地區的公路旁隨地紮營,生活條件惡劣。

據巴西原住民宣道委員會(Cimi)調查指出,南馬托格羅斯(Mato Grosso do Sul)、南大河(Rio Grande do Sul)、聖卡塔里納(Santa Catarina)與巴拉納(Parana)4州的公路旁,有大約90處原住民營地,類似無地農民的生活環境,只是面積小很多。

國家原住民基金會(Funai)督導拉伊孟多(Silvio Raimundo)表示,公路旁紮營原住民面對的最大困難,是取得食用水和兒童教育問題。

拉伊孟多指出,如將駐紮在私人農場等候政府規劃土地的原住民也算上,露天紮營的原住民人數會更多;僅是南馬托格羅斯與巴拉圭邊界的邦塔波拉(Ponta Pora)地區,估計就有5000至6000人。

巴西全國主教聯盟(CNBB)秘書長史丹納(Leonardo Ulrich Steiner)表示,這些原住民的生活條件十分惡劣,只能靠政府配給的基本食物度日,子女教育缺乏保障。

此外,缺乏食用水也增加疾病叢生的危險性。衛生部資料指出,南大河州至少11個城市有原住民隨地紮營,去年下半年至少記錄7宗肺結核病例。

原住民衛生處指出,所有患者都在接受治療中。雖然醫療小組固定每星期探訪一次營地,但只要原住民的生活環境持續惡劣,沒有可靠的食水供應,營養差,將很難改善原住民的健康狀況。

由於這些營地住處都不合法,原住民不能開闢農田栽種作物,只能依賴原民基金會每隔15天配給的食物。

拉伊孟多表示,沒有土地,原住民就不能擁有自給自足的生活,因此只要沒有徹底解決土地問題,任何措施都只是暫時性手段。



◆ 深居祕魯叢林 原始部族曝光

【諶悠文/綜合報導】2012-02-02 中國時報

捍衛原始部落權益的「國際生存組織」(Survival International)一月卅一日公布新一批「未與外界接觸」的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部落照片,祕魯東南部鮮為人知的馬什科─皮羅(Mashco-Piro)部族跟著曝光。

西班牙考古學家柯提霍(Diego Cortijo)拍攝到一個馬什科─皮羅部族家庭的活動。馬什科─皮羅部族一向居住在祕魯瑪努國家公園,從不與外界接觸,但近幾個月當地人看到他們的頻率卻增加。

許多人歸咎於國家公園內部和四周盜伐林木猖獗,以及附近石油和天然氣探勘派出直升機低空飛行的干擾,迫使這個部族離開世代居住的叢林。

最近該部族成員用箭射殺了另一支「馬特斯根卡」部族的原住民佛羅瑞斯。廿年來,佛羅瑞斯一直送食物和禮物給他們,試圖建立交情。佛羅瑞斯的人類學家朋友謝波德表示,從這個悲劇可以看出,馬什科─皮羅部族堅持不想被外界打擾。

全世界約有一百個與世隔絕的「未接觸部族」,馬什科─皮羅部族是其中之一。

fsj 提到...

瑞典「牧羊兔」 網路暴紅

中央社 2012.02.04

瑞典兔子「強皮斯」(Champis)不只會蹦蹦跳跳,牠還知道怎麼管理主人的羊群,或許是看了訓練有素的狗怎麼趕羊之後就學會這項技術。

5歲的強皮斯來自瑞典北部小村落「卡爾村」(Kal),上週在網路暴紅。牠趕羊的影片在某部落格曝光後,被轉貼在YouTube,目前已有70萬人點擊。

強皮斯在這段去年6月拍下的影片不停的跑前跑後,企圖將主人維葛林(Greta Vigren)的羊趕在一起。

維葛林說,他們去年春季,首度讓悶了一個冬天的羊群到戶外吃草,她就是在那個時候發現強皮斯擁有這項天份。

維葛林說,強皮斯也管理母雞,但比較紳士一點。她說:「牠就像這群動物的國王,自認統管這群羊與母雞,他自尊心非常強。」

拍攝這段影片並貼上網的威斯特曼(Dan Westman)是牧羊犬培育業者,他說第一次看到強皮斯牧羊,真的是肅然起敬。威斯特曼與牧羊犬工作多年,知道這個工作有多困難,但強皮斯做得比大部分的牧羊犬還要好。

威斯特曼說,雖然強皮斯很嬌小,但羊群似乎非常尊敬牠,強皮斯覺得牠們得移動一下位置的時候,羊群都會照做。  

※ 相關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euL5IGimCQ



◆ 後壁湖保護區 小丑魚穩定繁殖

【聯合報╱記者潘欣中/墾丁報導】2012.02.03

台灣原是野生小丑魚的天堂,因人為濫捕及棲地遭環境汙染破壞,各地野生族群數量減少;4年前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在後壁湖海洋資源保謢區實施巡查保護,為小丑魚提供「自然安全的家」,經墾管處監測發現,族群已連續4年呈現穩定繁殖成長。

墾管處保育研究課長馬協群說,俗稱的小丑魚,學名是眼斑海葵魚,台灣海域有6種海葵魚屬,分布在東北部、東部及南部珊瑚礁海域,外島的綠島、蘭嶼、小琉球和澎湖等海域也有發現;因人過度捕撈加上環境汙染,近年來數量減少,墾丁海域也無法豁免,族群數量日益減少,是項警訊。

他說,美麗又吸睛的小丑魚,是水族業的「人氣魚」,雖已有人工繁殖方式供應水族觀賞需求,但買家還是偏愛野生小丑魚;迪士尼動畫電影「海底總動員」中可愛又討喜主角「尼莫」,就是小丑魚,也讓小丑魚家喻戶曉,但也造成人為捕捉的後遺症。

他說,小丑魚原是墾丁海域常見的魚種,因小丑魚易捕捉又難取締,族群量明顯減少,經設置後壁湖海洋資源保護區,因有國家公園警察隊和社區巡守隊雙重巡查保護,加上隔絕廢汙水汙染,為野生小丑魚提供安全的生長環境,族群數量已連續4年呈現穩定繁殖成長。

他說,絕大多數的海水魚類,產卵後沒有照顧魚卵習性,但小丑魚的雌、雄魚具護巢護卵行為,在孵化過程中,雄、雌魚會輪流照顧受精卵,親魚會用吻部清除死卵,利用胸鰭搧動水流以增加溶氧,同時將含氨氮的廢物擴散掉並驅趕入侵者,表現對「子女」的呵護。

fsj 提到...

冰封兩千萬年 南極冰下湖一探生命謎團

自由 2012.02.05

〔編譯陳維真/綜合報導〕俄羅斯科學家宣布,日夜趕工下,即將進入兩千萬年不見天日的南極沃斯托克湖,揭開神秘冰下湖的生命之謎。

俄羅斯科學家在沃斯托克南極研究站攝氏零下六十六度的極寒世界工作,為了搶在夏季結束前鑽過冰層,到冰下的沃斯托克湖取得生物樣本,考察隊二十四小時輪班不停探鑽,甚至一度與外界失聯五天,現距離沃斯托克湖僅剩十至五十公尺。

被形容為「外星湖」

南極的夏季是在十二月到二月,氣溫通常只有攝氏零下三十度,但到冬季就會劇降,如沃斯托克研究站就是地球最冷的地方,一九八三年七月二十一日溫度曾測到攝氏零下八十九.二度。沃斯托克湖面積有一萬五千六百九十公里,大小與美加交界的安大略湖相近,是全球最大的冰下湖。沃斯托克湖位於冰層表面下四公里處,由於冰層的壓力與地熱,即使位在全球最冷地區,湖水仍得以維持液態。這座湖一直到一九九○年代才被發現,經常被形容為「外星湖」,因為這座湖與木星衛星歐羅巴上的湖情況相當類似。

由於沃斯托克湖已和地表隔絕兩千多萬年,因此科學家必須避免將人類的污染物或地表的細菌等生物帶入地底。為確保採集到的湖水百分之百純淨,機器將不會直接接觸湖面,而是將湖水「吸入」機器裡。鑿開冰層時,考察隊同時也面臨氧氣與氮氣爆炸的危險。專家預測,最壞情況下,四分之一湖水可能會噴射出地表。

科學家預期沃斯托克湖的水量有五千四百立方公里,湖水會「比經過雙層過濾的水更乾淨兩倍」。科學家也期望能在湖水樣本中找到完全未知的微生物。若生命能在如此惡劣環境中存活,那麼木星與土星的冰層下也可能會有生命存在。

環保團體憂心探勘作業會污染湖泊。不過,沃斯托克湖未必一直與世隔絕,有科學家認為,由於湖上冰層會移動,偶爾也會有活水連接,因此湖內生命或許不會如預期般如此古老特別。



◆ 綠蜥搞破壞 「獵龍集團」大作戰

【聯合報╱記者黃福其/新北市報導】2012.02.05

外來種的寵物蜥蜴「綠水龍」在新北市新店山區野溪繁衍,多位爬蟲類學者與民間人士去年十月組成「獵龍集團」,日夜輪班,不到兩個月捕獲約兩百隻;學者擔心若不儘快移除,可能嚴重破壞當地生態。

農委會林務局與新北市農業局日前會勘,確認是台灣首宗綠水龍在野外繁衍的案例,研判是寵物業者整批棄養,但總數有多少難以估計,將持續追蹤。

新北市動保處組長黃仲煜說,外來入侵種常會強勢排除原生物種、破壞生態,一旦擴散就很難移除;沙氏變色蜥在雲嘉地區大肆繁衍就是一例,去年祭出每捕一隻懸賞十元後,雖順利移除十萬隻,仍無法全部移除。

《台灣兩棲爬行類圖鑑》作者、銘傳大學生物科技系講師向高世也是「獵龍集團」成員。他與師大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林思民指出,新店山區群聚的綠水龍初估已兩年多,但有機會完整移除。

林思民說,綠水龍又稱「中國水龍」,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外型頗似綠鬣蜥,但體型略小,身長最長可達九十公分以上,攻擊性較綠鬣蜥強,綠鬣蜥合法進口前,在寵物市場很受歡迎,後來被綠鬣蜥取代而遭棄養。

獵龍成員汪仁傑說,去年七月有朋友在山區發現綠水龍,問附近居民得知,兩年多來,附近野溪出現不少這種「綠色大蜥蜴」。

他說,綠水龍生性敏感,白天只要有人靠近就躲進石縫,一般會用昆蟲作餌,用釣的才能捕獲;或是利用晚上牠的行動遲緩,才能徒手捕捉,但要小心被咬。

向高世說,以昆蟲為主食的綠水龍,幼體雖和黃口攀蜥差不多,但隨著體型漸長,只要比牠嘴巴小的動物,包括台灣本土斯文豪氏攀蜥、黃口攀蜥、白腹游蛇或蛙類、鼠類和蝸牛等都吃得下,對生態造成嚴重影響。

向高世說,有菜農抱怨菜園被綠水龍亂挖,損失慘重,顯示族群密度已高。他的手指在參加獵龍行動時被咬傷,至今尚未癒合。

※ 為何主管機關不管制買賣?



◆ 國寶動物鹿與羊 山東安然過冬

中央社 2012.02.05

過完2月4日農曆立春,台灣贈送的一對梅花鹿和它們的寶寶「晶晶」以及一對長鬃山羊,在保溫系統的保護下,順利度過了在山東威海劉公島落腳處的第一個冬天,園方都覺鬆了一口氣。

目前威海當地氣溫已回升至攝氏零度以上,不過今年當地的冬天非常寒冷,這些台灣贈送的國寶能順利過冬,讓劉公島國家森林公園主任王建松如釋重負地向中新社說,「天氣轉暖我們的壓力減輕了不小。」

報導介紹,整個冬天梅花鹿、長鬃山羊館內的溫度始終在10度以上。園方專門為它們增設了電控水暖系統,入冬後又增加了保溫棉被,地面鋪上乾草。

出生剛滿百天的梅花鹿寶寶「晶晶」目前健康活潑。飼養員張玉穩表示,「晶晶」的食奶量嚴格按照生長狀況確定蛋白質、脂肪和糖含量,每餐間隔5個小時,奶量控制在體重的15%左右,到出生第72天人工斷奶時,體重已增加了10公斤。

不過長鬃山羊「樂羊羊」1月11日產下的小羊「甜甜」,不幸在1月15日夭折。

大陸4年多前贈送大貓熊團團、圓圓給台北市立動物園,台灣則於2011年4月回贈長鬃山羊「喜羊羊」、「樂羊羊」及梅花鹿「繁星」、「點點」。

10個多月來,劉公島國家森林公園觀察梅花鹿和長鬃山羊的記錄本已是厚厚一疊,內容包括日常行為、食物適口性實驗、環境適應、消化吸收、繁殖生育、人工飼養等多種類別。

張玉穩說,除桑樹和構樹它們在台灣就喜食外,它們也很喜歡當地的榆樹、槐樹、野葡萄和楊樹等,除剛來時隔離前兩週吃台灣的食料外,之後便轉成全部吃當地食料,且營養吸收狀況良好。

※ 相關報導:

* 3巨蟒「凍未條」 互纏取暖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4/6879807.shtml

數波寒流來襲,不僅民眾穿起厚重衣物,外埔區天馬牧場的動物也互相緊抱取暖,模樣超級卡哇依;連平時互看不順眼的不同品種巨蟒,也都纏在同塊電熱板上,怕冷模樣全表現在身體上。



◆ 狂戀蜻蜓 邱承宗一生追逐

記者林曉雲/專訪 2012.02.05 自由

「『啊!蜻蜓!』許多人看到與恐龍同時存在的生物的時候,知道它是蜻蜓,但牠是什麼蜻蜓?是什麼長相?要什麼生活環境,卻完全不清楚…」生態攝影畫家邱承宗一提到蜻蜓就眼睛發亮:「台灣這塊土地上有一百一十四種蜻蜓,包括全世界體型最小的小紅蜻蜓,展翅最長達十三公分左右的無霸勾蜓…我想要透過鏡頭和畫筆帶孩子們了解和感受蜻蜓豐富的世界!」

邱承宗自幼愛畫畫,但父親一句「畫畫不能當飯吃」,升國中時畫具被父親丟出家門,改讀電子,待過電子工廠,「還了債」後,覺得生命總是有些空白,於是前往日本東京學習商業攝影,生命繞了大半圈,最後還是拿相機和畫筆創作,真正靠畫畫吃飯。

拍交配共舞 泡在水中半小時

「想拍蜻蜓不容易!」邱承宗上山下海, 有次踩在石碇附近溪流的大石頭上,未料石頭滑動不穩失足落溪,溪水深及胸部,此時一對蜻蜓正在「交配共舞」,陽光灑在蜻蜓身上,美景讓邱承宗一動也不敢動,屏住呼吸硬拗了半小時,終於拍好照片。

廁所養蜻蜓 問罐子呷飽沒

邱承宗「痴戀」蜻蜓的程度,包括把家中的一間廁所變裝成「養蜻蜓的道具間」,一個大男人蹲坐在小凳子上,對著一個個裝著水的「塑膠罐」喃喃自語:「呷飽沒?緊呷啦!」罐子內是蜻蜓幼蟲,邱承宗正在餵牠們吃辛苦撈來的食物「孑孓」,每週上山撈一次、每天換水二到三次。

「孑孓」是蚊子的幼蟲,蜻蜓吃剩的就變成叮人血的蚊子,包括邱承宗、老婆、兒子和女兒都難逃蚊子叮咬,在「民意的討伐」下,邱承宗只好幫心愛的蜻蜓另外覓食,幸好找到「紅蟲」替代。

「卵粒的孵化、水蠆的蛻皮…稍縱即逝,有時候等了一整天沒動靜,出去抽根菸孵化就完成了,沒拍到過程只好重來一次,捶心肝呀!」

「拍蜻蜓最昂貴的是顯微鏡,省吃儉用買一台光學顯微鏡,手忙腳亂組裝後,顯微鏡與相機合體,按下快門,拍出的卻是模糊的畫面,當下忍不住淚奔…」但他不灰心,夜以繼日研究和動手改造,「顯微鏡相機」誕生,成為邱出征攝影的得力助手。

邱承宗的作品曾入選義大利波隆納童書原畫展非文學類,他說,最大的心願是讓更多孩子認識台灣土地上的昆蟲,五十八歲的他,沒事就出外找蜻蜓,他說:「我會繼續拍、持續畫。」

fsj 提到...

耳朵刺癢 蜘蛛耳道內結網

中央社 2012-02-06

台中市一名49歲婦人最近常感覺耳朵刺癢難耐,前往澄清醫院中港院區求醫,醫師檢查後,赫然發現耳朵內有1隻小蜘蛛,而且已在耳道內結網,這種情形實在罕見。

這名婦人於1月初發現左耳刺癢了3、4天,以為是耳垢造成,到澄清醫院耳鼻喉科求診,經耳鏡檢查赫然發現1隻活生生的小蜘蛛,當燈光照到小蜘蛛時,小眼睛還發亮,耳鼻喉科主任劉博仁也被這隻小蜘蛛嚇一跳,婦人連呼不可能,對小蜘蛛如何跑進耳道內,更是百思不得其解。

劉博仁表示,這隻約0.3公分大的小蜘蛛已在耳道內結網,小小的蜘蛛網在耳道內張開來,看起來蠻神奇,小蜘蛛「住進」耳道應該已經好幾天。由於小蜘蛛還活生生的,因此立即安排患者到手術房,先用藥水滴進耳道內,殺死小蜘蛛,再用顯微手術將小蜘蛛分段取出,並清理黏在耳道四周的蜘蛛網,的確費了一番工夫。

患者事後表示,由於過年在即,她當時整理清掃家裡好幾天,是否「驚嚇」到小蜘蛛而跑進她的耳道內也不得而知。不過,當醫師取出小蜘蛛的「屍體」後,她真的有害怕到。

劉博仁指出,他過去看過很多異物入侵外耳道的病例,屬生物性異物如昆蟲(螞蟻、蟲蛆等)、種子(紅豆、綠豆等),非生物性異物有石頭、海砂、小孩玩具零件、媽媽的項鍊小珠子等。像這名婦女外耳道被小蜘蛛入侵結網還是首見。

劉博仁提醒,民眾如果知道有小生物跑進耳道,千萬不要先去掏,有可能會讓小生物越爬越深,甚至會咬傷耳膜,可以先用少許的嬰兒油或沙拉油灌進耳道,讓入侵的小生物喪失生命後,趕緊找專科醫師診查。



◆ 怕貓咪無聊?給牠玩iPad

【黃文正/綜合報導】2012-02-06 中國時報

怕貓咪在家無聊?給牠玩iPad吧!「英國防止虐待動物協會」(RSPCA)澳洲分會,最近推出一款專為貓咪量身訂做的iPad應用程式電玩遊戲,號稱可讓貓咪輕鬆玩上手(見圖,摘自每日郵報),變科技「宅貓」。

這款名為「Affection Collection」的免費遊戲,內建三種不同遊戲,一種是保護乳酪不被老鼠偷走,一種是玩滾毛球和收集毛線,另一種則是讓貓學當大廚煮菜。

遊戲是由澳洲龐德大學學生卡麥隆設計,具有自動重複播放及拖曳功能,他說:「出門時,只要開啟遊戲,它會自動重複播放三種遊戲,讓貓咪愛不釋爪。」

RSPCA表示,這款遊戲還特別設計計分功能,讓主人可以瞧瞧愛貓的表現如何。



◆ 鯨豚擱淺4死 創1月新高

【聯合報╱記者莊宗勳/台南報導】2012.02.06

成大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統計,今年1月有4隻鯨豚擱淺死亡,超出過去最多3隻死亡的紀錄。主任王建平表示,國內鯨豚搶救工作剛起步,無法完全確認擱淺死亡原因,需要更多統計資料才能分析原因。

成大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除了宣導保育觀念外,也成立台江鯨豚救援小組,積極搶救擱淺的鯨豚。王建平表示,海豚受傷或遭攻擊都會造成擱淺,死亡率很高,超過半數會當場死亡。

他說,今年1月在台東、綠島、蘭嶼及花蓮,都傳出鯨豚擱淺的案例,在蘭嶼擱淺的是熱帶斑海豚,在台東及花蓮擱淺的是花紋海豚。其中在花蓮擱淺的花紋海豚當場死亡,因長約2公尺、重達200 多公斤,無法運回台江鯨豚救援小組,只好現場解剖,再把標本帶回研究。

王建平指出,根據統計,台灣一年約發現30隻鯨豚因擱淺而死亡,其中1月最多只有3隻。但今年1月卻有4隻鯨豚擱淺死亡,已超出過去紀錄。因台灣鯨豚搶救工作剛起步,還需要更多統計資料才能分析原因,進而減少鯨豚擱淺死亡的機率。



◆ 罕見怪魚! 牠叫紅飛魚

自由 2012.02.06

〔記者江志雄/蘇澳報導〕「這是啥魚?連老漁民都沒見過!」宜蘭縣南方澳漁民薛凱興昨天釣到罕見怪魚,身形宛如河豚、飛魚、紅目鰱及鱷魚綜合體,考倒眾多老漁民;專家說,這是比較稀少的東方飛角魚。

薛凱興昨天上午搭船出海,到蘇澳港外海2公里處垂釣,他以南極蝦當餌,在30公尺深海域,釣起1尾狀似飛魚的怪魚,因為無法分辨是何種魚類,便帶回岸上向老漁民討教。

打魚超過一甲子的父親薛清梱,也是頭次見到,薛父打趣地說,「真把我給考倒了!」

薛清梱說,飛魚在每年4到6月洄游到台灣東北部外海,目前不會在蘇澳海域現蹤,怪魚體色是紅褐色,與一般深藍色系的飛魚大相逕庭,經過丈量,怪魚體長24公分,翅膀展開30公分寬,頭上長根天線般觸鬚,全身長著硬硬鱗片,從上鉤海域研判,可能是藏身於礁岩的近海底棲魚種。

仔細觀察怪魚長相,外形酷似飛魚,魚頭像河豚,魚眼宛如紅目鰱,並有小鱷魚的堅硬鱗片,在小朋友眼中,像是生活海中的紅色蜻蜓,眾人對此嘖嘖稱奇,但沒人能說出是何種魚。

國立蘇澳海事水產養殖科主任鄭有恭比對圖片之後,認定是學名叫東方豹魴 的東方飛角魚,因為呈現紅竭色,俗稱紅飛魚,台灣沿海都有,棲息在10到100公尺深的海底,因為數量不多,更非經濟魚類,未引起注意,多半在學術用途上使用,成魚可長到40公分長。

fsj 提到...

雲南連續神秘猝死 元凶是蘑菇

中央社 2012.02.07

大陸雲南從1978年開始,在各地陸續發生100多起的不明猝死事件,死亡人數超過300人,引來許多可怕傳說。大陸專家經過多年研究,發現神秘猝死事件的元兇是雲南常出現的一種蘑菇。

綜合大陸媒體報導,雲南各個荒僻的山區30年來流傳著「魔咒」,每年6月雨季來臨時,「不明原因猝死事件」總是集中在雨後放晴之時發生,不同年齡的村民毫無徵兆地陸續死去。因此,當村莊裡出現第一個死者,往往會引發其他村民、甚至鄰村的恐慌。

這種怪病分散在雲南各市、縣,大陸專家蒐集多年資料,發現猝死案例大都發生在同一季節、同一家族、同一時間、同一地區,多數為心臟病發,但症狀都不盡相同,醫界束手無策,只能稱之為「不明原因猝死事件」。

某村曾因多年發生猝死病例後整村遷移,3年多都不曾再發生猝死,但一戶人家回到原居住地後,當天家族就有2人再度猝死。

雲南網報導,昨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公布消息,稱雲南不明原因猝死的「元凶」是一種磨菇,當地人叫「小白菌」,學名叫毒溝褶菌。

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專家陳良、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專家孫承業、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專家沈壯於2006年7月到雲南,參與了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曾光的雲南不明原因猝死調查項目,在昨天發表記載調查結果的文章。

研究人員發現,發生猝死的家庭彼此多沒有關聯,但事發前2週以內他們卻都進食了自行採摘的野生「小白菌」。專家萃取「小白菌」分析,發現2個新的非蛋白質氨基酸,經動物實驗,這2個新氨基酸造成白老鼠血糖急劇降低猝死。

此外,在「小白菌」被列為嫌疑因素後,雲南省即廣發宣傳,呼籲民眾不要食用「小白菌」。2006年雲南「不明原因猝死事件」銳減到3起,比2005年下降82.4%,猝死人數降低到5例,減少86.5%。

2009年研究人員在一名猝死村民的血液中發現含有「小白菌」所含的2種新氨基酸,證明死者生前食用過「小白菌」,因而斷定「小白菌」就是「元凶」。

「小白菌」形似銀杏樹葉,新鮮時為白色,脆弱易裂,採摘後不久就慢慢變成肉色,主要分佈在雲南北部,生長在海拔在1800至2600公尺的高地,成熟期約在7至9月,雨後放晴之時生長最為旺盛。當地居民又叫「小白菌」為「白蔘」。



◆ 外來魚龜棄養 繁殖快影響生物鏈

【聯合報╱記者蘇郁涵/高雄報導】2012.02.07

近年來盛行飼養寵物龜與景觀魚,但據高雄市野鳥學會調查,目前全台公園內的外來種比例不斷攀升,顯示飼主任意放生,學者呼籲民眾購買前慎重考慮,避免棄養導致生物多樣性逐漸劣化。

高雄市野鳥學會總幹事林昆海表示,飼養寵物龜與景觀魚的熱潮褪去後,全台公園隨之出現外來種生物,以烏龜為例,市價3千元以上的屋頂龜、紅耳龜與鱷龜等寵物龜,價格不斐,但飼主無意飼養後,就棄置在公園的草地上,造成本土龜與外來種龜為搶奪食物競爭。

林昆海表示,烏龜為兩棲類雜食動物,食用水中植物,原先攝食水草的本土龜與魚類,增加外來種烏龜競爭後,三方將為爭奪食物相互競爭,影響生物鏈。

此外,目前全台不論公園池塘或河川,魚種中,數量最龐大的是吳郭魚,比例高達95%。

至於其它的外來種魚,像是俗稱紅魔鬼的尼羅河紅魚、金波羅與血鸚鵡等寵物魚,也在南台灣各大小湖泊以及濕地快速擴散,已嚴重危害本土魚種。

林昆海指出,某些優勢的外來種生物,群聚量呈倍數成長,速度驚人,若未在情況失控前移除,將使福壽螺危害台灣水稻的情形重蹈覆轍。

學者呼籲民眾,保護公園生態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買、不養、不棄」,若購買了,也不可隨意丟棄公園,應轉送或請動物園收容。



◆ 熊膽業者擬上市 陸網友籲抵制

中央社 2012.02.07

大陸規模最大的熊膽產品業者歸真堂打算上市引發網友熱烈討論,並與動物保護組織串聯抵制;有網友在微網誌上張貼黑熊流淚的漫畫,質問「歸真堂你沒膽嗎?為什麼要用我的膽上市!」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發行監管部1日公佈首次公開募股(IPO)申報企業基本資訊表,在515家企業中,歸真堂赫然在列,擬在創業板上市。

北京晨報表示,位於福建的歸真堂目前養殖場有400頭黑熊,是大陸南方最大的黑熊養殖基地,公司計劃用上市募集的資金興建總面積3000畝的養殖基地,把黑熊養殖規模擴大到1200頭。

真正引發網友討論的是歸真堂的「活熊取膽」。歸真堂官方網站稱,它們採集熊膽汁用最新「無管引流」技術,在熊無痛苦的前提下,5至8秒引流出膽汁,相當於人類義務捐血。

但反對人士卻稱,這是對黑熊的無情殘害,歸真堂一旦在交易所上市,規模就會變得更大,會傷害到更多的黑熊。

一位網友就稱,折磨一個生命慢慢死去,是人性最殘忍一面,「天然熊膽遲早會像麝香、虎骨一樣逐漸淡出中藥舞台,堅決抵制如此殘忍的企業上市。」

活熊取膽去年曾在大陸掀起一股抵制風潮,當時許多在北京出席人大、政協兩會的代表及委員都加入其中,全國政協委員賈寶蘭並專門遞交提案,呼籲全數停止活熊取膽業。

儘管歸真堂1年後仍然申請上市,但監管部門表示,歸真堂上市申請目前處於「落實反饋意見中」,代表它能否上市仍有變數。

fsj 提到...

冰封兩千萬年 南極挖到最大冰下湖
http://udn.com/NEWS/WORLD/WOR4/6886668.shtml

【聯合報╱編譯田思怡/報導】2012.02.08

俄羅斯科學家挖了廿多年,終於挖到位於南極冰層下近四千公尺、已冰封兩千萬年的冰下湖沃斯托克湖(Lake Vostok)。這項突破不僅讓科學家有機會發現新生物以及生物在冰原時期前如何演進,俄羅斯新聞社更宣稱,附近的納粹基地可能藏有希特勒的秘密檔案,甚至他的遺體。

俄新社六日引述一名消息人士的話說:「昨天,我們的科學家在南極冰層下三七六八公尺處停止挖掘,觸碰到冰下湖的湖面。」

沃斯托克湖是南極最大的冰下湖,面積一萬五千五百平方公里。微生物學家說,沃斯托克湖可供科學家探究獨特的生物。他們希望在類似火星和木星衛星「歐羅巴」的極端環境條件下,看看哪些生物能夠存活。美國和英國的探險隊各自在南極勘查潛在的冰下湖。

俄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所長科特爾雅科夫說:「若在沃斯托克湖發現微生物,也許是我們與歐羅巴上的外星生物的第一次接觸。」

俄國科學家將檢測從沃斯托克湖取出的樣本,希望從樣本中判定微生物是否可以在冰層下與世隔絕的湖泊生存。

他們表示,他們發現地球僅存的巨大超潔淨水系統,五千四百立方公里的清水比兩次蒸餾水還乾淨兩倍。

但英國專家質疑,俄國科學家利用煤油作為防凍液,避免鑽孔在極度低溫的冰層深處密合。而煤油對湖水樣本及湖泊本身都有潛在的汙染風險。

俄新社另外報導,希特勒的檔案櫃可能藏在附近。「據信在二戰快結束時,納粹移師南極,開始在沃斯托克湖建基地。」俄新社引述德國海軍司令鄧尼茨一九四三年的話說:「德國潛艦隊很自豪在地球的彼端(南極)為元首(希特勒)建了固若金湯的堡壘。」

根據德國海軍檔案,在納粹一九四五年四月投降的幾個月後,德國U五三潛艇從基爾港抵達南極。傳言艇上人員建了一座迄今仍未被發現的冰洞,存放了幾箱德意志第三帝國的文物,包括希特勒的秘密檔案。另一說法是,德國U九七七潛艇把希特勒和情婦伊娃的遺體運到南極,希望能複製他們的DNA。這艘潛艇隨後在阿根廷投降。

南極夏天即將結束,冬天最低溫可能降到攝氏零下八十度,飛機無法起飛,各路人馬正陸續撤離基地。

新聞辭典/沃斯托克湖

沃斯托克湖是南極一百四十多個冰下湖中最大的一個,平均水溫為攝氏零下三度。使水在零度以下還能以液態存在的原因,目前認為是三種因素共同作用造成:來自地心的熱力使湖底的溫度上升,進而使水維持液態;厚重冰層造成的巨大壓力使水的凝固點下降;厚實的冰層使湖水與南極地表寒冷的空氣隔離。(田思怡)

※ 精彩圖片詳見原站。



◆ 漢堡博物館 將舉辦台灣昆蟲演講

中央社 2012.02.09

中華民國駐漢堡辦事處將與漢堡動物學博物館合作,於17日舉辦台灣昆蟲研究演講會及台灣生態照片展。

德國「申肯堡德意志昆蟲研究所」(SenkenbergDeutsches Entomologisches Institut)研究員白師凡博士(Dr. Stephan Blank)應邀在17日晚間演講,講題為「追尋紹德的足跡--台灣昆蟲研究之旅」(Entomologuische Reise nach Taiwan–auf denSpuren von Hans Sauter)。

德國生物學者紹德(Hans Sauter)於1902年到台灣,客居台北終老。他最初在安平、高雄及台北的英商「德記洋行」工作,1928年開始在當時的台北帝大(台大的前身)教授德文與鋼琴。

紹德與已故台大醫學院首任院長杜聰明博士私交甚篤,對日據時期東西方文化交流頗具貢獻。

演講前段內容主要介紹該研究所與台灣的百年歷史淵源,以及雙邊學術交流。昆蟲研究所藏有紹德100多年前在台灣各地所採數萬件珍貴昆蟲標本,其中包括2000多種首次命名為新種的標本,相當珍貴。

演講後段重點則在介紹申肯堡德意志昆蟲所與台北「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合作計畫--將蒐藏品數位影像化,建立科博館的紹德蒐藏標本影像資料庫。

去年4月,白師凡透過國科會及德國學術交流基金會協助,與申肯堡德意志昆蟲研究所的另外兩位研究員到台灣採集研究。

研究所並贈送紹德在百年前採集、目前台灣已絕種的大紫斑蝶及帝王蝶標本各一對給科博館。

白師凡將介紹其研究之旅,以及台灣的自然景觀與風土人情。

主辦單位配合演講舉行台灣生態照片展,將展出2000年到2003年在台灣做生態調查的杜比茲基博士(Dr. Andreas Dubitzky)所拍攝的台灣自然生態與動物照片24幀。

杜比茲基博士、「慕尼黑邦立動物學蒐藏館」(Zoologische Staatssammlung)的許立則教授(Prof.Dr. Klaus Schoenitzer)與國立中興大學合作,在德國學術交流基金會與國科會贊助下到台灣研究採集,拍攝了不少具專業水準的自然生態照片。照片展期由2月15日至4月15日。

另外,配合演講活動,博物館17日晚間將放映紀錄片「李淳陽的昆蟲世界」(Dr. Lee’s Insecht World),並準備各式DIY昆蟲和青蛙摺紙藝品,贈送給現場來賓。

fsj 提到...

老祖宗現形 動物存在逾7億年

法新社 – 2012年2月7日

(法新社約翰尼斯堡7日電) 在非洲國家納米比亞國家公園進行研究的科學家發現似海綿的化石,他們表示這可能是地球上最早出現的動物。

這項發現可能將地球上出現動物生命的時間再向前推至數億年以前。

10人國際研究小組於「南非科學期刊」(SouthAfrican Journal of Science)報告指出,他們在納米比亞依托沙國家公園(Etosha National Park)和該國各地岩石中發現這種微小花瓶狀的生物化石,化石年代約介於7億6000萬至5億5000萬年以前。

研究人員指出,人類原先認為動物最早出現於6億至6億5000萬年以前,如今這項時間似乎必須再向前推進1億至1億5000萬年。

研究共同執筆人、蘇格蘭聖安德魯斯大學(University of St Andrews)地質學家佩夫(TonyPrave)表示,這也代表這個約塵土大小、的海綿狀生物就是動物的始祖。此生物外觀有大大小小的洞,讓液體進出軀幹。

他告訴法新社:「觀察動物系譜樹,並將這種生物與我們所稱的動物老祖宗基群(stem group)做比較,那麼我們可以說此生物為我們的最古老的祖宗。」(譯者:中央社張詠晴)1



◆ 入阿塱壹要收錢?屏東台東兩縣槓上

【聯合報╱記者翁禎霞、施鴻基、陳崑福/連線報導】2012.02.09

屏東縣政府上月中旬把縣境阿塱壹古道公告為自然保留區,規定四月起入山要申請且收三千元解說費,另一端的台東縣長黃健庭昨天批評屏東縣政府此舉是「畫地為王」,要求中央解決,否則將訴諸行政訴訟,討回公道。

引發兩縣衝突的阿塱壹古道,從屏東縣牡丹鄉旭海村到台東縣達仁鄉南田村,全長十二公里,被喻為「台灣最後的海角樂園」。屏東縣政府以保存當地特殊地景與動植物為由,去年九月起實施總量管制,每天限定三百人進入,上月十八日進一步公告古道為自然保留區。

「台廿六線就是被屏東縣活生生作掉」,黃健庭表示,台東地方人士長期努力爭取,希望完成環島公路網的最後一段,因台廿六線與古道部分路線重疊,環保人士有疑慮,公路總局才先修改路線並進行環境差異分析,改為隧道穿越,屏東縣政府卻逕自畫設自然保留區,所有工程都不能動工,「掐斷台廿六線和環島公路網」。

屏東縣政府表示,因巡查人力不足,目前是宣導期,預計四月起將對未經申請進入者開罰,且依據違反文化資產保護法第九十四條,處分三萬到十五萬元罰款。

屏東縣府表示,已訓練卅一名解說員,三千元是給解說員,縣府未取分文,即使遊客改由台東縣進入,一跨越塔瓦溪就是保留區,全部範圍在屏東縣境內,「不管從哪裡來,都要申請」。

「該保護的保護就好了,不必包山包海」,黃健庭質疑,屏東縣府對遊客強迫收費,不知法源為何,如果各縣市都這麼做就大亂了。



◆ 「禽」定學甲濕地 近百鳥種避寒棲息

自由 2012.02.09

〔記者王涵平/學甲報導〕寒流發威,學甲濕地生態園區食物充足,又有堤防擋風,已成為黑面琵鷺及紅嘴燕鷗、裡海燕鷗等近百種鳥類最佳棲地,鳥友估計已達千隻。

學甲濕地生態園區廿一日上午十一時將舉辦揭牌儀式,鳥況已相當豐富,昨天發現近千隻紅嘴燕鷗、裡海燕鷗等鳥類,黑面琵鷺則已增加至八十三隻,雖然天候不佳,仍吸引許多愛好鳥類生態的社區民眾、攝影好手前往參觀及拍攝。

南市生態保育學會理事長邱仁武表示,學甲濕地生態園區位於學甲急水溪灘地、北堤防內側,退潮時水位降低,露出淺灘,人為干擾不多、食物來源充足,又有堤防擋風,已成為鳥類絕佳棲息地點。

他說,學甲區急水溪的灘地近廿公頃,是學甲區農會向農民承租的休閒農田,委託台南市生態保育學會規劃開發為生態園區,三年多來已連續兩年記錄到國際級保育類黑面琵鷺,最高紀錄在二百隻左右,昨天還有紅嘴燕鷗及裡海燕鷗等冬候鳥近千隻,以及包括一百六十多隻埃及聖環以及黑腹燕鷗、小辮(行鳥)、、小白鷺、中白鷺、高蹺(行鳥)、、中杓鷸、赤足鷸、鷹斑鷸、紅冠水雞、小濱鷸、磯鷸、東方環頸(行鳥)、、夜鷺等近百種鳥類、螃蟹及各種植物。



◆ 西寶國有地復育 社區一起來

【聯合報╱記者陳宇君/秀林報導】2012.02.09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推動花蓮縣秀林鄉西寶地區國有土地復育工作,邀請社區居民加入復育行列,當地的中橫休閒觀光發展促進會昨天與太管處簽約認養西寶國有地,將整合社區力量參與國土復育和保育工作。

太管處表示,西寶地區土地主要是退輔會西寶農場的農墾地,近年來太管處陸續以價購或撥用方式取得部分土地,並積極展開造林復育工作,連續3年陸續種植包括台灣山櫻、楓香、青楓、九芎、台灣櫸及山肉桂等超過2千多棵原生樹種。

除了僱工和動員志工巡查、除草、清潔等工作,太管處也積極導入社區參與國土復育工作,力邀西寶社區居民加入國土復育行列。

中橫休閒觀光發展促進會認同太管處推動國土復育理念,雙方昨天完成簽約,中橫休閒觀光發展促進會將認養11筆西寶國有地,總面積達3.96公頃,期限至12月31日。

中橫休閒觀光發展促進會理事長陳定澧指出,西寶國有地復育有成,對於當地觀光發展將有很大幫助,這不僅是雙贏作法,促進會將和社區居民、太管處攜手合作共同保育。

太管處長曾偉宏表示,西寶國有地復育認養工作,包括保育巡查、定期在撫育地除草及維護環境清潔,並向相關單位爭取人力物力等資源,太管處也將定期舉辦淨山、植樹等活動,加強國家公園與社區間共存共榮的緊密關係。

fsj 提到...

斑馬為何進化黑白條紋? 防蒼蠅吸血

【聯合報╱編譯王麗娟/報導】2012.02.10

斑馬為何會進化出黑白條紋,數十年來,一直是科學家爭論不已的不解之謎。由匈牙利與瑞典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說,謎底揭曉,斑馬是為防止吸血蒼蠅靠近而生成斑馬紋。

英國廣播公司網站報導,發表於「實驗生物學」期刊的報告說,斑馬身上狹窄的黑白條紋圖案,令吸血蒼蠅對斑馬不感興趣。更正確地說,是黑白紋圖案產生的反光模式,令吸血蒼蠅興趣缺缺。

瑞典隆德大學的艾克森解釋,他們研究了黑、棕、白色馬匹,發現黑與棕色馬匹的毛色會產生水平偏振光,導致這些深色馬匹對吸血蒼蠅別具吸引力。

水平偏振光,是指深色馬毛的反光,是以類似於蛇在地上滑行的水平面方式移動。艾克森說,馬蠅特別會被這種「扁平」的光波吸引。

至於白色馬匹的反光屬於非偏振光,光波並無特定方向,也非單一平面,對馬蠅的吸引力極低。

發現馬蠅偏好深色馬毛後,研究團隊開始對斑馬感到好奇。他們將多塊木板漆成不同圖案,再將這些白板、黑板、不同黑白條紋寬度的斑紋板置於匈牙利一個馬場。

科學家在板上塗滿會昆蟲膠水,最後計算被黏馬蠅數量,發現條紋圖案中最接近斑馬紋的木板,馬蠅數量最少,比白板還少。這項發現令科學家非常意外,畢竟條紋仍有深色色塊,但他們發現,條紋愈窄,亦即愈接近斑馬紋者,馬蠅愈少。科學家其後以一棕、一黑、一白、一斑馬紋的馬匹模型進行立體的實驗,結果仍相同。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進化生物學家柯布說,上述實驗「嚴謹、有趣」,但這些科學家仍須證實,避免被吸血蒼蠅咬是斑馬的重大天擇壓力,馬、驢為何無此壓力。



◆ 土豆鳥大集合! 周日來元長賞鳥

【聯合報╱記者蔡維斌/元長報導】2012.02.10

很多人不知道主產花生的雲林縣元長鄉是小辮鴴的「度冬天堂」,每年成千上萬的鳥群飛舞花生田覓食,因而有了「土豆鳥」的外號;根據雲林縣野鳥學會調查,每年到元長鄉度冬的小辮鴴數量居全國之冠,鳥會和縣府本周日邀大家到元長一起觀賞牠們美麗的身影。

「2012土豆鳥大集合」活動,將有全台鳥友齊聚,為小辮鴴分布進行普查,雲林縣野鳥學會也將在元長鄉和平國小舉辦認識土豆鳥及棲地導覽等。

雲林縣野鳥學會秘書陳學琴說,小辮鴴是冬候鳥,每年11月到隔年2 、3月在台灣度冬,頭頂有1根像辮子的冠羽是最大特徵,嘴黑腳暗紅,背部暗綠色有光澤,體型和鴿子差不多,飛行時會發出「喵喵」叫聲,俗稱「田貓仔」,常見在雲林的空曠水田、旱地、菜圃或花生田。

陳學琴說,依據宜蘭縣野鳥學會管理的全台鳥類資料庫,發現2006到2008年間普查,單次看到數量超過100隻的紀錄共9筆,其中有8筆在雲林,顯示雲林是小辮鴴在台灣最主要的度冬地,雲林野鳥學會普查,去年記錄到將近1萬隻小辮鴴,其中9成集中在元長、土庫、虎尾3鄉鎮,以元長鄉最多。

陳學琴表示,元長擁有廣大的花生田,冬季收成翻耕時,土裡無數的蚯蚓小蟲成為小辮鴴覓食天堂,「吃好逗相報」愈聚愈多,被取了「土豆鳥」外號,這是雲林縣繼諸羅樹蛙、八色鳥、金黃鼠耳蝠、紫斑蝶之外,增添的1個特色物種。

本周日,雲林縣府歡迎大家到元長鄉和平國小一起觀賞美麗的土豆鳥,相關資訊可洽雲林野鳥學會陳秘書0956966970。



◆ 調查:美國飼養的寵物 逾半需減肥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2.02.10

美國寵物協會最新統計數據指出,全美接受飼養的貓狗寵物,超過一半有體重過重的現象,專家認為過去十年寵物體重變重,與同期間人類自己體重也變重的趨勢一致。該協會以人類體重標準與寵物體重相比,一隻4.5公斤的吉娃娃等於一位163公分高女性體重110公斤,或等於一位175公分高男性重128公斤。

美國寵物肥胖預防協會發表數據,美國民眾飼養的寵物54%身材呈現「中廣」,約達8840萬隻貓狗都屬於肥胖或過胖動物,而其中成貓或成犬體重過重的比率則佔53%;另外,15%的貓飼主接受調查時,對自己寵物身材已經「變形」毫不知情,養狗的飼主比率則有22%,因此協會主席沃德表示,「今年的統計結果讓我們發現,飼主沒有意識到寵物體重問題,這令人憂心。」

CNN也訪問一位飼養一隻狗狗的飼主史蒂芬,這隻體重已經超過正常標準的混種狗,根據史蒂芬本人表示,「牠的體重增加速度好可怕,好像隔天一醒來牠就突然變這樣,」因為她所飼養的道奇體重目前為37公斤,正常體重應為28公斤,因此,約等於一位91公斤的成人,需要減掉23公斤體重。

美國獸醫協會會長卡爾森認為,寵物體重變重的問題過去十年來開始明顯產生變化,她認為這種趨勢與同期間人類體重的變化一致,她表示,「缺乏運動,加上我們餵食的食物某種程度造成寵物變肥胖。」

對此,美國寵物肥胖預防協會沃德則建議,以單一成分的食物當作犒賞或是餵食動物可食用的新鮮蔬菜,包括小紅蘿蔔、四季豆或是花椰菜,可以讓寵物吃得更健康,避免身材變得臃腫與肥胖。

fsj 提到...

秘魯北海岸 驚見大批海豚死亡

法新社 2012.02.12

(法新社利馬10日電) 官員今天表示,秘魯北部海岸在過去3天,驚見至少264隻死亡的瓶鼻海豚被沖上岸,他們正在調查這些海洋生物致死因素。

秘魯海洋研究所(IMARPE)人員貝理加(EdwardBarriga)表示,103公里長的沙灘上發現這批死亡海豚。

貝理加在蘭巴耶克市(Lambayeque)表示:「我們已取樣以確定死因。」並指出,在這區域也發現大量鯷魚喪生。

ORCA人員亞朋(Carlos Yaipen)表示,海豚可能因在這區域外海石油勘探及鑽井作業衝擊而致死。ORCA是非政府組織,工作聚焦在協助南太平洋海洋生物。

他告訴法新社,海豚大量死亡是「非常嚴重」問題。(譯者:中央社陳蓉)



◆ 動物園太窮!動物死後製成標本 續「執勤」

【聯合新聞網╱綜合報導】2012.02.12

去動物園看到的竟然是標本!巴基斯坦一家私人動物園因為太窮,在園區獅子死亡後,將牠製作成標本,再放回籠子裡繼續供遊客觀賞。

巴基斯坦沙加這間私人動物園,開業於2007年,園方當初從世界各地買入了50多隻動物,但短短5年時間,因為戰爭、動物健康等問題,目前園內只剩下38隻動物。

不過動物園實在太窮了,沒有經費再購買新的動物,但為繼續經營下去,園方異想天開,將死去的動物製作成標本。

如果你到這間動物園一遊,在入口就可以發現猴子、狐狸等動物標本,到園區再看看獅子、老虎,你會驚訝原來籠子裡的動物也是「假」的。



◆ 台灣獼猴解析/尊重自然法則 徹底禁絕餵食

【聯合報╱本報記者鄭朝陽】2012/02/13

為了阻止獼猴搶奪食物、破壞農作物,人類架設電網、節育、甚至獵殺等手段盡出,卻收不到百分百的效果。專家認為,至今尚無標本兼治、長治久安的方法,設法與猴群和平共處、共生共榮是努力的方向。

日本山區的獼猴150萬隻,是台灣的5倍多,日本每年開放獵殺1萬5千隻,由各地方政府申請登記,控制猴群數量,同時把其中的壞分子清除,避免「帶壞」別的獼猴。

農委會特生中心副研究員張仕偉說,日本農民預防猴害已經相當科技化,他們利用太陽能發電,在果園、農田周圍架設電網,控制電網的安培數,讓獼猴觸電時受到驚嚇逃跑,但不致昏迷死亡;日本政府也鼓勵保險業者提供農作物損失保險,讓農民不用擔心獼猴釀災。不過,各種方法的效果有限。

張仕偉舉例,在果園四周架設電網、漁網(讓猴子不好攀爬),效果比擺設稻草人、放鞭炮等方法好,但獼猴很「精」,和囚犯想方設法越獄一樣,牠們也會找各種破解方法入園。例如利用果園周邊較高的樹木盪進園內摘果;也可能因為電網漏電,以致電網和植物產生短路,使電網失效,如果不勤於維護這些設施,農民不可能高枕無憂。

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裴家騏說,蟑螂、老鼠等野生動物都會學習破解人們的圍堵或獵殺,至今也沒有長治久安的作法,即使如日本開放獵殺獼猴,只能適度減少猴群數量,透過演化,牠們還是會找到趨吉避凶的方法。

至於為獼猴節育,張仕偉認為,雖有助於未來的生殖率與族群量,但更關鍵的因素可能是食物來源的穩定度;受氣候影響,一旦遇乾旱、洪澇,獼猴棲地的食物可能大幅短缺,自然會削減猴群數量,採人工節育不是最佳作法。

張仕偉說,採人工節育減少猴群,向來不是國際上鼓勵的好手段,「猴子的行為沒改變,問題仍在」。何況人工節育的成本很高,政府是否需要做這項投資,有待商榷。

裴家騏也認為,減少猴群數量和改善人猴衝突是兩碼事,如果沒有徹底禁絕餵食行為,「人猴大戰」仍難免。

他以高雄壽山為例,通常是強勢獼猴占據遊客的餵食區,弱勢獼猴被排除在外,猴子會學習「選邊站」,長此以往,情況更加嚴重。因此,日本的作法是帶走或獵殺這些帶頭的「壞分子」,阻止更多獼猴行為失序。

「接受獼猴和人群共處的事實,發揮創意,讓彼此和平共處、互利雙贏。」裴家騏舉例,鴨子會吃稻子,但有人採「自然農法」,養鴨剋田間蟲害,生產「鴨間稻」,頗受好評,獼猴和果園、農民之間關係也有互利共榮的機會。至於像馬來西亞、印尼等國家,讓猴群和遊客親密接觸發觀光財的作法,裴家騏認為有公共衛生疑慮,並不鼓勵。

fsj 提到...

嘉義麻雀公寓 10公尺大橋60個鳥窩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6896599.shtml

【聯合報╱記者曹馥年、黃煌權/連線報導】2012.02.13

連結嘉義六腳鄉與雲林縣水林鄉的松山大橋下,一個個口徑碗大的洩水孔,吸引麻雀入住,不到十公尺橋體住了六十多戶麻雀人家,近日麻雀開始啣枝築巢,好不熱鬧。當地居民打趣,這是難得一見的「麻雀公寓」。

「牠們是長期住戶,還呼朋引伴愈聚愈多」,陳姓男子住在「麻雀公寓」對面,覺得很有趣,不覺得麻雀嘰喳聲很吵。

他說,麻雀選在背風面的洩水孔,比較溫暖,四周又有農田可抓蟲,偶有運穀車經過,麻雀紛紛出洞搶食,不怕斷糧。他觀察,鳥兒晴天紛紛外出活動,停在橋上護欄、附近電線杆,雖然松山大橋車流量大,不時有砂石車通過發出巨響,但麻雀顯然住得舒適,不想搬家。

嘉義縣野鳥學會常務監事陳建樺表示,大橋邊坡、土堤設有洩水孔,讓結構體中的多餘水分沿孔洞緩緩滲出,以免水份積累過多,壓力過重塌陷。由於洩水孔非主要排水孔道,除非連日暴雨,鳥巢不致被沖毀,麻雀、家八哥、白尾八哥,最常以洩水孔為家。

陳建樺說,洩水孔很多,鳥兒「選址」也有學問,因蛇類會循雛鳥體味或鳥糞氣味前往獵食,麻雀若選擇靠近地面的洩水孔,易遭蛇類侵門踏戶,「麻雀公寓」的住戶,大都選擇離地約一層樓高處的洩水孔築窩。

並非人人都愛與麻雀當鄰居,八掌溪沿岸農民擔心稻作被吃掉,會將寶特瓶塞進洩水孔,防止麻雀築巢。



◆ 茶農的好友/翡翠樹蛙 代言有機茶

【聯合報╱記者鄭朝陽/台北報導】2012.02.13

早年在翡翠水庫發現、命名的翡翠樹蛙,因棲地破壞、過度獵捕,差點走入歷史;因保育有成,翡翠樹蛙族群量穩定,也開始代言坪林的有機茶。

翡翠樹蛙是台灣特有種,分布在翡翠水庫上游的南、北勢溪流域及宜蘭等低海拔山區,常在丘陵地的矮密樹叢及水容器、水溝附近出沒。一九八三年台師大生物系教授呂光洋在水庫周邊發現牠,即名為「翡翠樹蛙」。

翡管局長劉銘龍表示,翡翠樹蛙數量急劇減少,除了後來興建水庫淹沒棲息地外,也因牠外型可愛,常被當寵物抓去賣;後來公告牠為保育類動物。

去年翡管局委託台北動物園保育教育基金會,調查翡翠樹蛙生態,在水庫範圍內都能發現牠們的蹤跡,證實族群量相當穩定。

市立動物園保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陳賜隆指出,樹蛙是生態指標,也會吃茶葉上的害蟲,是茶農的好朋友。這些年水庫保育良好,坪林的茶園也開始推廣有機茶園,已有茶農請翡翠樹蛙當代言人,「與樹蛙共生的坪林茶最教人放心」。而許多山坡地茶園常放置水桶盛水備用,意外成為樹蛙產卵的最佳場所。



◆ 大西洋海神/熱帶海蛞蝓 首次來台

【聯合報╱記者鄭語謙/台北報導】2012.02.13

春節期間,屏東小琉球海域出現來自熱帶海域的「稀客」──「大西洋海神」海蛞蝓,深藍、銀白相間的色彩,外型彷彿小飛機,讓遊客驚豔。

大西洋海神有三對腕狀構造,彼此對稱,有如伸展的翅膀;深藍修長的尾巴好比優雅的機尾,小琉球民宿業者王添正發現時,第一時間通知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系助理教授羅柳墀,羅的研究團隊趕到現場,發現五十多隻遠從大西洋來的海蛞蝓,且好幾隻即將產卵。

羅柳墀表示,一七七七年歐洲學者發現這種海蛞蝓,當時援引希臘神話中的海神,吃了神奇的草得永生,但雙手卻長出魚鰭,雙腳蛻變為尾巴,就像這隻海蛞蝓,因此命名。他說,大西洋海神只出現在泛熱帶地區如墨西哥灣、澳洲沿岸,第一次在亞洲出現,可能和全球暖化上升、族群向北方擴散有關,深具研究價值。

大西洋海神屬漂流性物種,以水螅、水母等腔腸動物為食。羅柳墀表示,小琉球有許多含劇毒的僧帽水母,大西洋海神正是「僧帽」的天敵,可以克制過度繁衍。



◆ 福山植物園 設自導式解說牌

【聯合報╱記者王燕華/宜蘭報導】2012.02.13

位於宜蘭縣的農委會福山植物園結合環境特色及研究成果,最近設置多面嶄新的自導式解說牌,以深入淺出方式,讓民眾到園區一遊,享受深度的生態旅遊體驗。

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在宜蘭與台北交界處設置福山研究中心,有豐富的林業、生態資源,長期以來許多生態研究在此進行,其中30公頃以「儘量減少干擾當地生態」的管理模式對外開放,除了每天入園人數有總量管制,為了讓園區休養生息,每年3月例行性休園,暫停受理申請入園。

福山研究中心主任王相華說,福山植物園是國內少數結合生態研究、保育和教育的植物園,園區內累積的研究成果就是最好的環境教育素材。林試所籌畫1年,陸續把研究成果轉換為解說教育,日前已經完成多面自導式解說牌,透過生動活潑的解說方式,讓遊客吸取生態知識。

像是每年夏季在園區常見的台灣葉鼻蝠,福山研究中心就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呈現,包括台灣葉鼻蝠的外型、特徵、生活習性等;遊客十分喜愛的水生植物池,也用圖畫和中英文雙語介紹池中豐富的動植物生態。

林業試驗所長黃裕星說,福山植物園是國內重要的環境教育場所,為強化生態旅遊和自然教育功能,未來除了逐步充實園區解設,加裝指示牌等,也將改善入口網站的解說內容,讓遊客能輕鬆接觸園區的自然訊息。

※ 相關報導:

* 政大擬淨空流浪狗 1300人連署搶救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feb/13/today-education2.htm

政治大學近半年發生多起被狗咬傷事件,校方將在校務會議表決淨空校內的流浪狗,引發兩極爭論;反對者擔心被捕狗隻超過九成都難逃安樂死,「淨空根本是不合理、不人道,也不符社會價值」,因此,在臉書發起「請大家幫忙阻止政大捕抓校園狗去收容所安樂」連署,已有超過一千三百人加入。

fsj 提到...

穗即鳥飛3萬公里過冬 創鳴鳥最長遷徙紀錄

自由 2012.02.16

〔編譯陳維真/綜合報導〕最新研究發現,體型極小的穗即鳥(Northern Wheatear),可從北極圈的繁殖地飛到非洲再折返,來回距離近3萬公里,可列入世界上所有鳥類的最長遷徙路程,讓生物學家對穗即鳥的飛行能力大感驚奇。

穗即鳥身長僅14.5至16公分,重量只有25公克。英國皇家學會「生物學通訊」(Biology Letters)15日刊出的報告指出,加拿大和德國等國生物學家在美國阿拉斯加州與加拿大東北的巴芬島,將1.5公克的迷你衛星追蹤器綁在46隻穗即鳥的腳上,首度發現穗即鳥的遷徙路徑來回長達3萬公里。

穗即鳥在非洲過冬後,飛過蘇丹、烏干達、肯亞,穿越阿拉伯沙漠、西伯利亞,回到北極的繁殖地,每天平均飛行距離達290公里。

科學家追蹤的其中一隻穗即鳥,從巴芬島飛過北大西洋,在英國稍事休息後繼續往南飛,跨越歐洲、地中海、撒哈拉沙漠,在西非過冬。從北極出發,去程須花91天,回程則是55天。

過去已知翅膀較大的杜鵑鳥與信天翁遷徙範圍橫跨數洲,這項研究則證實鳴鳥也能做到。科學家對穗即鳥特別有興趣,因分布範圍廣,居鳴鳥之冠,繁殖地從加拿大東部的北極圈,跨越格陵蘭島、歐亞大陸到阿拉斯加。

科學家表示,過去低估了鳥類遷徙的飛行能力,以穗即鳥的超小體型來看,可說是地球上遷徙路途最遠的鳥類。



◆ 最小變色龍 身長2.9公分

自由 2012.02.16

〔編譯陳維真/綜合報導〕德國科學家在東非馬達加斯加島上發現全球最小的變色龍,身體最長僅有2.9公分,小到可以站在人的指尖或是火柴頭上。

迷你變色龍學名命名為「Brookesia micra」,「Brookesia」代表分布在馬達加斯加島上的一屬變色龍屬,「micra」則是希臘文「微小」之意。這種變色龍棲息範圍很小,學者擔心牠們可能面臨棲息地受到干擾的威脅。

由「慕尼黑邦立動物學蒐藏館」的葛洛博士帶領的研究團隊,在雨季的晚上進行調查,小心翼翼的拿著火炬與手電筒,在最可能發現新物種的棲息地尋找平時不易發現的物種,除了迷你變色龍外,另外還發現3個新物種。葛洛指出,「白天時,牠們通常躲在落葉層中」,不過晚上要睡覺時,就會爬上樹枝,因此比較容易發現。研究報告刊登於《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期刊(PLoS ONE)。

研究團隊找到迷你變色龍的地點是一個遙遠的石灰岩小島,這也讓科學家認為小島上的物種為了適應受限的環境,體型隨著演化越來越小。葛洛博士指出,迷你變色龍與馬達加斯加島上體型較小的侏儒變色龍也有所謂的「雙島效應」,馬達加斯加島上有自成一群的侏儒變色龍,而小島上則繁衍出體型更小的物種。

由於迷你變色龍與馬達加斯加島的變色龍外形相似,科學家便對兩種變色龍的基因進行分析,發現有極大差異,顯示迷你變色龍在數百萬年前便和島上的變色龍分開。

此次發現的新物種棲息地範圍都很小,最小的只有1平方公里,因此對棲息地干擾更為敏感。其中一個新物種被命名為「Brookesia tristis」,取法文悲慘、悲傷之意,表達科學家對島上生物未來的擔憂。



◆ 再傳盜採活珊瑚 墾丁起獲百株

【潘建志/屏東報導】2012-02-16 中國時報

墾丁海域盜採珊瑚猖獗!繼上月枋寮警分局查獲一百四十九株盜採珊瑚,十四日恆春警分局也在車城鄉民宅查獲兩大只水族箱,內有一百株盜採珊瑚。兩個月破獲兩起大規模珊瑚盜採案,有民眾指出,墾丁國家公園警察隊真該上緊發條。

恆春警方接獲線報指出,有水族業者在墾丁海域,大肆盜採活體珊瑚伺機販售圖利。追查發現四十歲、住台南市從事水族業的余文泰涉嫌重大,十四日晚間進入其在車城租屋處搜索。當場查獲二只大水族箱,請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保育研究課長馬協群協助鑑定,內有車渠貝一顆,軸孔、微孔、棘穗軟珊瑚、肉質軟珊瑚、菊珊瑚及海葵等各式珊瑚共一百株,估計市價約三萬八千多元。

這批珊瑚清點後,直接送往屏東海生館,請專人照理。馬協群表示,處理模式與上批盜採珊瑚一樣,將視珊瑚復原狀況找時間復植回海中。

警方調查,余嫌在台南市經營水族販售業,以每月三千元租用車城鄉後灣村一處房屋,專門用來養殖盜採的珊瑚,等累積到一定數量再運回台南販售。

上月枋寮警分局破獲盜採珊瑚案,起出一百四十九株珊瑚,事後警方將「贓物」交給墾丁國家管理處,因珊瑚屬附著性生物,倉卒野放恐難活命,只好留在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請專人照理。經多日觀察後,珊瑚生長狀況良好已回植大海。



◆ 大雪山賞鳥 看誰找到最多

自由 2012.02.16

〔記者張瑞楨/台中報導〕春暖花開,又是八仙山賞鳥的好時節,林務局東勢林管處將於本月十八日起舉辦一連串的賞鳥活動,包括第二屆大雪山國際賞鳥大賽。

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內,往年至少記錄到卅二科共一百零七種鳥類,幾乎涵括台灣所有留鳥。根據東勢林管處統計資料顯示,上述一百零七種鳥類,包括黑長尾雉、白耳畫眉、冠羽畫眉等台灣特有種,以及白頭鶇、黃腹琉璃、松鴉等台灣特有亞種鳥類,被列入「台灣十大國際級賞鳥地點」之一,也是外國鳥友造訪的熱門地點。

今年的大雪山國際賞鳥大賽,同樣是觀察與記錄到最多鳥種的隊伍,就能獲得冠軍,民眾可透過東勢林管處的網站報名(http://www.bird.org.tw/das/sign_info/sign_info.html)。

去年的賞鳥大賽中,最令人驚豔的是,觀察到有「迷霧中的王者」之譽的帝雉,各隊伍在短短廿四小時中,靠著精準的「辨認鳥功」,共發現記錄到一百四十一種鳥類,台灣目前的廿二種特有種鳥類,除台灣藍鵲與烏頭翁之外,都被觀察記錄到,另有稀有鳥種,包括赤翡翠、毛足鵟與花翅山椒鳥,也都被鳥友發現,打破往年紀錄。

fsj 提到...

囚禁籠中當孕母 黃金獵犬虐成紙片狗

【聯合報╱記者楊德宜/桃園縣報導】2012.02.17

母狗「娜娜」是隻被當作生育機器的黃金獵犬,因無法再當「孕母」遭棄置,被發現時只剩骨架如同「紙片狗」,連走都不能,經搶救後,現在的娜娜毛色發亮、溫馴、親人,牠的重生故事,在網路上廣為流傳。

桃園縣動物保護教育園區的資深志工JADE LO,在臉書上記錄娜娜重生的點點滴滴,她把娜娜重生打趣說是「整形」前後,網友紛紛轉載、留言,網友「林強尼」說,「沒想到一個生命居然被糟蹋成這樣!」

JADE LO救狗多年,娜娜是她救過情況最慘、求生意志最強的棄犬;去年十一月被發現時,全身爛到體無完膚,「什麼皮膚病都有」,瘦到只剩骨架,連站都站不起來,「只能從牠背部殘留少許橘黃色毛,辨識出是黃金獵犬」。

JADE LO說,娜娜被送到縣動物保護教育園區,獸醫診斷娜娜胸腔是扁的,「可能長年趴在籠子裡,導致骨架變形」,且乳房腫大呈深黑色,疑因過度生育,導致膀胱整個沾黏在腹腔,推斷應被用來專門繁殖,不能生了就丟棄。

JADE LO說,獸醫推斷娜娜未被棄置前可能只吃餿水,又不斷受孕,導致營養不良。被發現時很沒自信,尾巴縮起來,「還以為牠沒有尾巴」,診斷過程中,娜娜還伸出前腳要握手,「被虐待成這樣,還努力討好人」,獸醫告知要有隨時會走的準備,但經治療後好轉,獸醫也稱奇。

康復後的娜娜,樂於和人接觸,JADE LO說,很多遭虐的狗對人失去信任,自暴自棄等死,怎麼醫也救不回,「娜娜很爭氣,牠很努力活著,讓自己變好」,目前已增胖至卅公斤。

‧娜娜 等你來領養
娜娜出院後一直由中途之家照顧,JADE LO說,接下來希望幫娜娜找安享晚年的地方,有意領養娜娜,請e-mail至jade.toking@gmail.com

※ 相關報導:

* 殘忍貓狗殺手/眼被挖 皮被剝…悲劇沒停過
http://www.udn.com/2012/2/17/NEWS/NATIONAL/NAT5/6906424.shtml

黃金獵犬「娜娜」因無法再當「孕母」被棄置,幾乎成了紙片狗,並非單一特例,新北市這幾年陸續有多起非法繁殖場將狗割除聲帶的案例;照顧生命協會接獲的通報案例中,不乏眼睛被挖、毛皮被活剝的個案



◆ 活熊取膽惹議…歸真堂想上市 反對聲四起

【聯合報╱記者羅印冲/綜合報導】2012.02.17

福建醫藥企業「歸真堂」醞釀上市,但歸真堂「活熊取膽」的做法引起法律與道德論戰。繼動物保護基金與力挺歸真堂的中國中藥協會展開對壘後,北京愛它動物保護公益基金會也加入反對,並聯合七十二位名人致函大陸證監會,反對歸真堂申請上市。

日前動物保護組織公布一系列黑熊被取膽汁的照片,包括取膽汁的管子長期留在熊的腹部,或者讓熊身穿鐵馬甲,讓人怵目驚心。

大陸媒體報導,亞洲動物基金會指控,圈養的熊受到難以形容的虐待,在比他們身體還小的籠子裡要待上廿五年,幾乎無法移動;每天都要被抽取兩次膽汁,業主用粗糙的導管插進膽囊,很多熊罹患肝癌,還引發許多疾病,例如關節炎、腹膜炎、淚腺潰瘍等。

但中藥協會會長房書亭昨天回應說,從一九八四年起,大陸已採用無痛無管的技術,「熊的福利得到很大改善」,同時也禁止養殖人虐待熊。

房書亭還說,協會每年都會檢查擁有養熊批准證的熊廠,並取締部分規模小或福利差的企業,逐步讓養熊業走上規模化和規範化;經過整頓,目前取膽汁的養熊廠有六十八家,約有一萬多頭的熊在柵欄內圈養,這些養殖場都可以向媒體開放,接受實地考察。

北京愛它動物保護公益基金會遞交給證監會的函件稱,以養熊取膽汁製藥為經營主業的歸真堂不符合上市條件,理由主要有三個:首先是熊膽業務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其次是社會各界對「活熊取膽」的強烈抵制,最後是歸真堂在最近三年內有違法行為。

中藥協會反擊動保團體,聲稱這些團體背後是受到西方利益集團資助,目的是限制熊膽粉入藥,削弱中藥的競爭力,根本是一種陰謀。

但歸真堂打算上市的消息傳開後,不僅民間的動保組織抗議,許多網友也表示堅決抵制熊膽企業登陸資本市場;大陸網路更因此掀起法律與道德論戰,成為近期最被討論的熱點話題。



◆ 不敵外來種 大安水蓑衣恐滅絕

【聯合報╱記者苗君平、林佩均/台中報導】2012.02.17

被列瀕臨絕種植物的大安水蓑衣,在海線的高美濕地旁雖設有復育池,但被強勢植物入侵,現只見一片雜草叢生,數量少得可憐。高美濕地生態環境協會與市議員蘇麗華昨會勘,呼籲市府不能坐視不管,否則大安水蓑衣可能在當地絕跡。

生態解說員陳木森表示,大安水蓑衣俗稱水結草,花期在8至12月,不開花時不明顯,雖對環境水質要求不高,但沒有特殊用途,常遭農夫剷除,加上開花不結子,只能以藤蔓方式向外生長,以致數量日漸減少。

他表示之前台中縣府曾在高美濕地旁,設有大安水蓑衣復育池,但缺乏管理,加上外來植物「苦檻欄」的強勢入侵,目前只剩寥寥幾株,必須要解說員說明,否則遊客很難發現。

市議員蘇麗華指出,市府近年推動高美濕地觀光,硬體設備雖很重要,但有豐富的生態,才是吸引遊客的重要關鍵,建議市府以扦插方式復育大安水蓑衣,否則一旦滅絕再來後悔也來不及。

農業局表示,依據民國82年農委會特有生物保育中心調查,水蓑衣野外族群數量僅400餘株,民國83年世界自然保育聯盟物種生存委員會的「物種瀕危等級」,也列為「極危級物種」,僅次於絕滅級及野外絕滅級,顯現大安水蓑衣雖為台灣特有種,但野外族群數量不斷減少。

農業局指出,原台中縣府協調清水區高北里私人水利用地作復育池,並施作圍籬防止人為破壞,但該原生池已因水質鹽化,以及居民種植防風用的黃槿等植物,侵佔生育地,導致數量幾無殘存,近期將進行原生池現況改善,包括導入活水改善水質鹽化及進行池邊生育地復原等,不會任由滅絕。



◆ 打敗鬼椒 毒蠍椒天下第一辣

自由 2012.02.17

〔編譯陳維真/綜合報導〕美國新墨西哥州立大學的辣椒研究所經過數月研究,評出世界第一辣的辣椒品種:千里達莫魯加毒蠍椒。

千里達莫魯加毒蠍椒大小和高爾夫球差不多,依據「斯科維爾辣度單位」(SHU),普通辣椒的辣度為一萬單位,而千里達莫魯加毒蠍椒辣度為一百廿萬單位,有些甚至達到兩百萬單位。

普通辣椒的200倍

這項研究是由辣椒醬製造商、種子商和辛辣食物產業的人推動,希望學者能建立評等辣椒辣度的指標,以破除市面上未經證實的傳言,研究資金來自政府補助和業界捐款。

辣椒研究所的研究團隊種植了約一百廿五株各種品種的辣椒,其中包括曾獲金氏紀錄認證為最辣辣椒的鬼椒。

研究人員表示,採收辣椒時,辣椒素竟不斷滲入乳膠手套,逼得他們連換四雙手套,這是他們從來沒遇過的事情。

研究學者都不敢將這種毒蠍椒整根吃進嘴裡,辣椒研究所所長波斯藍則表示,這種辣椒剛咬下時不會太辣,但是辣味會越來越強烈;他說,千里達莫魯加毒蠍椒很「省錢」,因為一個家庭只要買個兩條,就能用上一整個禮拜。

fsj 提到...

官田無毒菱角 救了300隻水雉

侯俐安/台北報導 2012-02-19 中國時報

曾瀕臨絕種的「菱角鳥」水雉冬天多聚集在台南官田,卻總因誤食農藥而死。農委會林務局去年推出「綠色保育標章」,與七位農民合作,以無毒方式種菱角,一年不僅拯救近三百隻水雉,也建立起農民與水雉感情,「菱角大叔」王耀文田間意外多了兩窩水雉寶寶,笑說要再擴大契作面積,保護更多水雉。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副執行長蘇慕容表示,三年前官田有八十五隻水雉中毒死亡、前年五十一隻,去年卻只有五隻死在無毒區外圍,留下來的水雉更突破三百隻。

王耀文笑說,去年有三對水雉在田間交配,母水雉生完寶寶後離巢,公水雉留下孵蛋,「水雉很龜毛,巢被野狗弄壞就不孵蛋!」於是他天天去田裡驅趕野狗,水雉寶寶順利在田間出生。不過,他唯一的遺憾,是罹癌過世的太太,沒辦法看到契作成果與成群的水雉,樂觀的他在路邊賣起煮熟的無毒菱角,「反正我一人飽全家就飽了,吃得健康就好!」



◆ 西非喀麥隆淪為大象墳場

【諶悠文/綜合報導】2012-02-20 中國時報

非洲再度發生動物浩劫。野生動物保護組織「國際動物福利基金會」(IFAW)表示,西非國家喀麥隆北部的國家公園盜獵猖獗,五星期以來至少兩百頭大象遭到獵殺(見圖,摘自網路),相當於喀麥隆大象數量的三分之一,屠殺大象的活動仍在進行。

國際動物福利基金會指出,一群蘇丹盜獵者越過查德,進入喀麥隆北部接近與查德接壤的包巴恩吉達國家公園(Bouba Ndjida National Park),大肆屠殺園內野生大象。

該基金會表示,這個問題已經存在多年,但今年盜獵規模龐大,達到空前的地步。基金會在網站中說:「過去一個月來,包巴恩吉達國家公園發現至少一百頭大象屍體,持續進行的射殺行動,使得基金會無法對此一狀況做進一步評估。」

該組織指出,盜獵之後,許多失去雙親的小象遭到遺棄,外界非常擔心這些小象不久會餓死或渴死。

基金會官員西絲樂─賓薇努表示,在乾季時節,武裝的盜獵分子經常從蘇丹來到喀麥隆,獵取象牙,再從西非、中非走私販運到亞洲和歐洲,賣象牙得到的資金用來購買武器,升高區域衝突,尤其蘇丹和中非共和國持續動盪不安。美國、歐盟、英國和法國大使館已提出警告,呼籲喀麥隆政府採取緊急行動,阻止盜獵。

另一個野生生物保護組織「野生物貿易研究委員會」(TRAFFIC)日前指出,二○一一年是從一九八九年國際社會禁止象牙交易以來,繳獲象牙最多的一年,重量多達廿三噸,代表兩千五百隻大象被獵殺。



◆ 旱鴨子企鵝 不敢跳水冏很大

中央社 2012-02-19

雖然企鵝為天生游泳好手,大陸黑龍江省動物園的1隻企鵝卻不敢躍入水中。這隻企鵝的冏樣,讓許多遊客哈哈大笑。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出生於首府動物園區哈爾濱極地館的這隻企鵝現已「登大人」,面臨企鵝增進游泳技能的重要轉型期。

儘管企鵝天生具備游泳能力,這隻水族館內的企鵝卻不敢下水,只能站在水邊焦慮的侷促不安的揮舞翅膀,唉唉叫討饒。

1名園方訓練員試圖助牠一臂之力,將牠直接放在水面上,但這隻企鵝一沒入水中,就奮力爬上岸。

園方人員表示,企鵝的確知道如何游水,但他們必須學習如何爬上岸。大部分的企鵝無法在游泳時控制方向和速度。

為幫助小企鵝學會更純熟的技能,企鵝爸爸和媽媽會在水中激勵企鵝寶寶,並展示正確的方式。如果寶寶花太多時間游回岸邊,訓練員會出手相救,避免牠們筋疲力盡。(譯者:中央社張詠晴)

fsj 提到...

新北市買寵物 先上2小時課

【聯合晚報╱記者陳珮琦/新北市報導】2012.02.21

新北市府訂定「新北市犬隻管理自治條例」,明訂未來民眾在購買寵物前,必需先接受2小時的「生命教育講習課程」,取得上課証明才能購買寵物,若寵物店將寵物販賣給未有上課証明的民眾,一旦被查獲,將處以3000元以上、最高1萬5000元的罰款;另外動物保護警官未來將依法查處棄養或虐待寵物的飼主,最高罰款高達30萬元。

這將是創全國之先,新北市農業局上午表示,「新北市犬隻管理自治條例」目前已送法規會審議,還需呈報市議會審查,最快的話,「新北市犬隻管理自治條例」於今年下半年上路。

農業局長廖榮清表示,新北市幅員大,而動物收容所收容的流浪犬或遭棄養的犬隻,收容量居全國之冠;廖榮清認為要遏止流浪犬、棄養犬數量日與俱增的問題,源頭的控管及宣導教育非常重要。

最快將於今年下半年上路的「新北市犬隻管理自治條例」除了明訂犬隻管理權責分工、獸醫應盡通報受虐動物的義務等,其中更明訂民眾在購買寵物前,必需先接受2小時的「生命教育講習課程」,課程內容包括飼主能力評估、如何飼養寵物、常見疾病,取得上課証明的認証後才能購買寵物;而若寵物店將寵物販賣給未有上課証明認證的民眾,一旦被查獲,將處以3000元以上、最高1萬5000元的罰款。

另外動物保護警官未來將依自治條例查處棄養或虐待寵物的飼主,不但公布姓其姓名,並需接受2小時的「生命教育講習課程」外,更將視其違規情節開罰5000元以上、最高30萬元的罰款。



◆ 寵物福利車 5月服務起跑

【聯合晚報╱記者陳珮琦/新北市報導】2012.02.21

「護犬愛貓,從心出發」,新北市府動物保護新政策今年度編列300萬元預算添購3輛「寵物福利車」,將以巡迴駐點服務方式,提供偏遠地區動物疫苗注射、植入晶片辦理寵物登記等,「寵物福利車」預計5月上路;另外,新北市今年度起更提供「犬貓大體免費處理」。

新北市農業局長廖榮清上午在市政會議提出「全國十大創新」的動物保護新措施,將於「新北市犬隻管理自治條例」通過後實施;這號稱「全國十大創新」的動保新措施有市府已編列300萬元預算,採購3輛「寵物福利車」,廖榮清說,「寵物福利車」的造型有如「胖卡」,並將以巡迴駐點服務方式,提供偏遠地區動物疫苗注射、植入晶片辦理寵物登記等,預計5月上路。

同時,今年度編列450萬採購寵物晶片及補助飼主寵物晶片登記費,預計今年名額為1萬隻寵物植入晶片和登記。而讓不少飼主傷心又傷神的寵物往生後遺體處理問題,新北市府今年度也編列了預算,提供設籍於新北市的市民其犬貓大體免費處理,農業局強調,犬貓的飼主必需是設籍於新北市的市民之外,其犬貓也必需是完成植入晶片及登記的犬貓,由動保處及動物之家受理犬貓大體火化。



◆ 韓複製藏獒 自然交配產下幼獒

中央社 2012.02.21

南韓曾引起爭議的幹細胞研究專家黃禹錫博士利用複製成功的藏獒,透過自然交配方式誕生出第2代幼獒,其中有1對為高價的純白毛幼獒。

南韓「東亞日報」今天報導,黃禹錫的這項研究,對瀕臨絕種危機動物帶來喜訊。

黃禹錫在幹細胞領域的研究一度令他成為英雄,但2005年12月,爆出他偽造學術論文的醜聞。

他2009年遭國立首爾大學開除,並被控挪用研究經費等,被判有期徒刑2年、緩刑3年。隨後,京畿道政府向他伸出援手,雙方合作進行相關研究。

報導說,黃禹錫利用2008年複製成功的雌雄藏獒,在自然交配方式下,誕生出第2代幼獒。

黃禹錫科研小組於4年前複製30多隻藏獒,分別寄養在水岩生命工學研究所和多處佛寺。去年11至12月,複製的3對藏獒在自然交配情況下,成功誕生第2代。

寄養在兩處佛寺內各1對複製藏獒,先後於2月13日和14日各產下6隻幼獒,其中,抱川郡佛寺1對複製藏獒產下的6隻幼獒中,有兩隻是高價的雌雄純白毛幼獒。

仁川江華島某佛寺1隻普通雌藏獒和複製雄藏獒交配後,也產下8隻幼獒。

水岩生命工學研究所犬複製組透露,透過這次複製藏獒在自然交配下成功順產第2代,證明複製藏獒的生殖力有如正常個體犬。

fsj 提到...

凍原下沈睡三萬年種子 被喚醒開花結果

【聯合報╱編譯李京倫/報導】2012.02.22

三萬多年前埋入西伯利亞凍原下的果實種子被成功「喚醒」,培育成完整的顯花植物,並且開花結實。這項技術如果持續發展,可望用來復育冰原時期的哺乳類動物,例如長毛象。

美國的「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廿一日刊出研究結果。這是目前為止科學家復活的最古老植物「柳葉蠅子草」(Silene stenophylla)。洛杉磯加州大學植物學家沈米勒指出:「植物組織在三萬年後仍能發育,這是非常有趣的進展。」

沈米勒曾讓一顆來自中國大陸北方、一千三百年前的蓮花種子復育成功。另一組研究團隊在二○○五年時曾讓以色列死海附近,一顆儲藏兩千年的椰棗種子復育成功。

主導這項研究的俄羅斯科學院專家指出,這個最新發現可能是古代生物素材研究的重要里程碑,並凸顯永凍土在「尋找古代基因庫的重要性,這些先前存在的生命原本假定早就從地表消失」。

科學家在俄國東北部西伯利亞柯里馬河河岸下廿到四十公尺深處,發現三萬多年前冰河時期松鼠冬眠的洞穴,所在地層含有晚更新世的長毛象、披毛犀、野牛、馬、鹿以及其他動物等大型哺乳類的骨頭。

科學家之所以能使如此古老的植物種子復活,主要原因在於這些冬眠洞穴很快就被冰覆蓋,接著就維持「持續冰凍且從未解凍」,這實際上避免永凍土劣化。

研究人員試圖使採集到的植物種子發芽,但未成功。不過他們最後找到辦法,取用果實內富含糖的細胞作為「胎盤」,並讓植物在實驗室生長。

柳葉蠅子草這種植物目前仍在西伯利亞凍原繁衍,但花瓣形狀與花朵性別與它的遠祖略有不同。論文作者之一的古賓表示:「如果運氣好,我們還能找到某些結凍松鼠的組織,最後有可能讓我們找到長毛象,予以復育。」

日本研究團隊已在同一區域搜尋長毛象的遺骸。古賓說:「這是我們的地盤,我們會設法率先拿到。」



◆ 距今3億年前 內蒙發現「植物龐貝城」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2012.02.22

中國考古學家在內蒙古的烏達地區發現近3億年前的化石森林,整座森林被火山灰埋入地下。由於森林彷彿「凍齡」,保存情況良好,而被稱為「植物龐貝城」,使科學家獲得千載難逢的研究古代生態和氣候的機會,吸引了全球十餘國、30多所科學機構參與研究。

發現這座化石森林的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軍多年來經常在烏達地區採集化石,他表示,植物化石一般多是「躺著的」,但他於2003年發現直立的植物化石,而且每隔三、五公尺就有一株,相當密集。

經過多年研究,研究人員逐步揭開地下植物龐貝城風貌,重建約1000平方公尺的森林,並以3D繪出森林原貌,研究成果發表在2月20日出刊的「美國科學院院報」。

2.98億年前,整個華北地區是浸在汪洋中的一個大島,而內蒙古的烏達位於赤道以南,屬於熱帶雨林氣候。一場威力強大的火山噴發改變了這片森林的命運,短短數天內,整座森林被一公尺厚的火山覆蓋。

研究人員在三處地點挖掘了約1000公尺的面積,清點化石數目。王軍說,植物龐貝城一共發現六大類植物類群,包括石松類、有節類、瓢葉類、蕨類、原始松柏類、蘇鐵類。最高的石松類能長到30公尺,最粗的樹幹直徑能達到一公尺左右,但是大部分樹木只有碗口粗。

參與研究的美國賓州大學地球環境科學系教授裴佛康表示,由於火山灰在短短幾天內覆蓋森林,許多植物保存了生長的原貌,有些小型植物甚至枝、葉、樹幹、毬果都完整保存下來。

他指出,龐貝城的發現讓現代人能夠一窺古羅馬文化,這座化石森林也有同樣效果。

fsj 提到...

活熊取膽開放參觀 現場禁止記者提問

NOWnews.com 記者陳思豪/綜合報導 2012年2月22日

中國中藥協會會長房書亭,日前一席「活取熊膽、熊很舒服」的談話,讓負責活取熊膽的業者歸真堂飽受批評。今天上午,歸真堂首度開放養熊基地讓外界參觀,但又特別規定,現場的記者全部禁止發問。

中國網報導,養熊基地現場吸引了來自各地逾百名記者,大家親眼目睹「活取熊膽」過程,整趟參訪約兩個半小時。

不過在參觀的過程中,歸真堂明訂了14條參觀注意事項,為了不打擾黑熊的生活作息,也要求記者不得使用閃光燈、發出太大的噪音。至於有問題的人,全部留到稍後的座談會統一回答。

據歸真堂介紹,這個地方是中國南方地區最大規模的養殖基地,裡頭一共養殖了400隻黑熊。

根據現場參加的媒體轉述,活熊取膽一共分六個步驟,首先引導熊爬到專門的籠子裡;接著讓它進食,然後工作人員使用專門設備在熊腹部開始引流,引流出的膽汁被裝在一個大玻璃杯;整個過程大約一分鐘,當引流結束;工作人員馬上進行消毒,最後把膽汁裝進容器回收。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福建記者梁衛浩,在個人微博上發表自己感想,他表示引流的針長跟籃球打氣的針很像。熊爬進箱子裡一邊吃東西,一邊取膽汁,但一聲不吭,一點也沒有痛苦的樣子。

報導指出,歸真堂稍晚還會舉辦一個座談會,邀請包括原衛生部藥政局副局長張世臣、原中國中醫研究院原院長傅士垣等人出面說明。

不過,這趟參訪過程,動保團體相關人士幾乎都選擇缺席,大自然保護協會北亞區總幹事長張醒生認為,歸真堂的作法是在作秀,沒有去的必要。亞洲動物保護基金會則說,他們並非針對歸真堂個案,而是全中國一整條活取熊膽的產業鏈。



◆ 樟湖貝殼化石區 怪手重創

自由 2012.02.23

〔記者詹士弘/古坑報導〕聞名全國的古坑樟湖貝殼化石區,上週村民發現,一部挖土機闖入河床挖取水泥塊內的鋼筋,挖土機履帶所經之處,貝殼化石紛紛破裂粉碎,樟湖國小代理校長廖宏彬相當心疼,呼籲縣府將貝殼化石區劃設為保護區。

樟湖貝殼化石區,早年是雲林重要景點,擁有全國獨有無二的貝殼化石河床、滑水道,吸引眾多民眾前往休憩戲水,但因安全措施不足,或因山洪爆發、或因失足溺水,發生不少意外,最後被迫封閉,九二一大地震後,地型地貌改變,加上桃芝、納莉風災的摧殘,目前已人跡罕至。

闖入回收水泥塊鋼筋

上週村民發現,有挖土機開入貝殼化石區河床,擊破散落在河床上的水泥塊,回收其中的鋼筋,挖土機體積龐大且笨重,履帶壓過貝殼化石後,造成岩石碎裂,原本完整的化石表層,也受到嚴重的傷害。

廖宏彬表示,河床上的水泥塊,原本是鋼拱橋旁木棧道的水泥基座,橋完工不到三個月,就被桃芝颱風摧毀,貝殼化石區長期遭人為及天災破壞,早已喪失原貌,如果再不管制保護,未來可能連當學生的戶外教室都有問題。

地方盼政府劃保護區

廖宏彬強調,樟湖貝殼化石區是國家級寶藏,但卻無人管理、也無人保護,只掛上幾面警告標誌,水深危險,要民眾不要接近,這樣的消極作為,無法阻止化石區被人為破壞,希望政府能將化石區劃設為保護區。



◆ 都市建物與噪音 竟讓鳥叫聲飆高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2.02.23

瑞典與英國大學在《PLoS One》期刊發表的研究結果發現,都市的鳥類為了適應都市的建築物與噪音,聲量都比在郊區棲息的鳥類還來得高;另一份報告也指出,人類所製造的噪音,會影響到嗷嗷待哺的幼鳥判斷母鳥的叫聲。

瑞典哥本哈根大學與英國阿伯瑞特威斯大學透過錄製聲音發現,在都市棲息的鳥類叫聲遠比郊區的同類還大聲,研究人員達伯斯汀表示,「都市建物對鳥類叫聲變大扮演一定重要關鍵,而透過錄製聲音,我們也發現都市鳥類在沒有噪音下,仍會以高頻的方式發出聲音,顯示都市內存在的建物也扮演重要關係。」

研究人員認為,郊區的鳥類很容易在視線不被受阻的情況下看到同類,反觀都市的鳥類,由於人類建造的建築物高低起伏,影響聲音反射或分散,包括人類、工廠與車輛所製造的噪音,讓鳥類為了適應這些變化,因此其叫聲都偏向高頻。

達伯斯汀表示,郊區的鳥類雖然有樹林阻擋,但是視野相對較佳,鳥類容易判斷前方距離與辨識是否有同類存在,因此,通常其叫聲不會比城市的鳥類還大聲。

另外,一份刊登在《Biology Letters》期刊報告也指出,人類製造的噪音,也會影響幼鳥判斷母鳥叫聲。



◆ 台灣昆蟲活字典 余清金病逝

【楊樹煌/南投報導】2012-02-23 中國時報

蒐集昆蟲及蝴蝶超過十萬種,為世界之冠,並為台灣創造「蝴蝶王國」美譽,深受昆蟲界與學術界敬重的埔里木生昆蟲博物館老館長余清金,日前病逝享年八十八歲,訂三月一日舉行告別式。

這位從小熱愛蝴蝶的台灣昆蟲界傳奇人物余清金,自八歲就開始捉蝴蝶,雖然只有小學畢業,因接觸昆蟲近八十餘年,有如台灣昆蟲的活字典,因而被日本人尊為「昆蟲泰斗」及沒有文憑的「蝴蝶博士」。

八十餘年來,余清金蒐集昆蟲數量,不僅世界上無人可比,最令余清金引以自豪的是,在其蒐藏的蝴蝶中,還有隻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雌雄同體、三合一「白衽黑鳳蝶」。

該隻鳳蝶同時具有公蝶生殖器、有尾型母蝶與無尾型母蝶的特徵,十分罕見。四十年前,有美國人開廿萬美金,但被他婉拒。

繼任接掌木生昆蟲館館長的余清金之子余啟運透露,台灣地理環境特殊,蝴蝶種類達四百多種,其中埔里鎮就有二百多種,其父余清金都能如數家珍。民國五○至七○年代,在余清金推動下,每年外銷美國、日本的蝴蝶標本,至少五千萬隻以上。

fsj 提到...

湖西2濕地 成功復育紅樹林

【聯合報╱記者許玉娟/澎湖報導】2012.02.24

湖西鄉青螺濕地及菜園濕地成功復育紅樹林植物,一株株苗木布滿魚塭周邊及人工棲地,生態與物種都起了微妙變化,令人驚喜,連罕見的倒立水母、流蘇菜、日本絨毛蟹等生物也出現在菜園濕地裡。

澎湖縣農漁局副局長陳高樑說,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前年在青螺及菜園濕地做紅樹林復育栽植試驗,在魚塭棲地區種植數千株海茄苳、五梨跤、欖李等植物,除部分枯死外,剩下的已經長高,成林後可以替代老化的防風林,成為一道綠色防線繼續防風護岸,並避免土壤流失。

其中較具規模的是青螺濕地,總面積約100公頃,近年來成為澎湖NGO團體舉辦各項生態活動的重要場所之一。陳高樑表示,縣府訂有濕地計畫,整體規劃朝生態保育為主,不打算過度開發。

濕地出現的鳥類有鷸科、鴴科、鷺科及雁鴨科等,縣府設置賞鳥亭、賞鳥牆、賞鳥屋等觀鳥設施並重新粉刷、整理,製作全新解說牌,提供民眾一處踏青賞鳥和學校戶外教學活動最佳場所。



◆ 領養貓很機警 及時救女主人一命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2.02.24

美國威斯康辛一隻剛被領養回家的貓,意外救了因糖尿病發作而陷入昏迷女主人的命,讓女主人恢復意識,可以及時就醫!動物心理學家表示,動物對人類的情緒變化相當敏感,包括狗或大象都可以察覺人類情緒變化,2011年在亞特蘭大的一隻貓,也幾次發覺主人癲癇即將發作,而發出叫聲提醒眾人注意。

美國《綠灣新聞報》(Green Bay Press-Gazette)報導,這隻名叫布丁的貓,2月8日被女主人艾咪從動物收容中心領養回家,白天還與女主人及兒子玩成一片,但晚上時,牠則成了人類的救命恩人,因為當天晚上艾咪就寢後卻因糖尿病發作陷入昏迷,布丁先跳到女主人的胸前,再往艾咪臉上磨蹭,直到艾咪慢慢恢復意識,布丁之後還跑到艾咪兒子的房間,叫醒小主人,他發現事情不妙,將她母親送醫。

艾咪事後接受訪問時表示,她自己與醫師都認為,當初沒有布丁的機警,她可能命在旦夕,布丁目前已進一步接受訓練將成為動物醫生(therapy animal),一旦女主人血糖過低,牠會發出叫聲,提醒醫護人員。

動物心理學家馬格孚表示,「動物中的狗,其實很容易察覺到人類的情緒變化,或是人類是否陷入低潮,同時給予支持,大象也有同樣作用,不過,貓類較少,因為貓比較容易孤芳自賞。」

2011年5月,亞特蘭大動物收容所也曾出現一隻貓,會在19歲的主人癲癇發作前,察覺不妙,不斷發出叫聲與在屋內到處奔跑,吸引眾人注意,好幾次讓旁人可以做出回應,讓牠著實變成人類的救命恩人。



◆ 5千萬年前 馬跟貓一樣大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2.02.24

美國科學家23日說,五千多萬年前地球溫度比現在高得多,當時在北美森林裡徜徉的馬,大小像今天的家貓。

這些已知的最早期始祖馬 (Sifrhippus),在過去數萬年來體型愈來愈小,以適應可能由於火山激烈爆發而造成的甲烷排放量激增和氣溫上升。科學家說,面對當前排碳量增加和氣候變遷,這項研究可能為現代動物如何因應大氣暖化提供線索。

研究人員分析在懷俄明州西部發現的馬齒化石,發現年代愈古,馬體愈大,但長久下來愈變愈小。

在大約5600萬年前、持續17萬5000年的古新世/始新世極熱時期,可能有許多動物絕種。其他動物也把體型縮小,才在資源有限的環境活下來。

在那段期間,釋入大氣和海洋的碳激增,全球氣溫平均上升大約華氏10度。北極海表面溫度約為攝氏23度 (華氏73 度),相當於今天亞熱帶地區的水溫。

研究顯示,在那段時期的最初13萬年裡,北美始祖馬體型縮小將近三分之一,縮到大小有如現在的家貓 (大約3.8公斤)。在這段期間最後的4萬5000年,馬的體型又開始變大,達到大約6.75公斤重。同段期間,大約三分之一的已知哺乳動物體型也縮小,有些縮了一半。

fsj 提到...

臥底4年拍熊場:熊天天哀嚎 傷口爛

【世界日報╱大陸新聞組廣州25日電】2012.02.25

歸真堂近日邀請媒體圍觀活熊取膽讓活熊取膽再度引發網民關注。同時,一則名為《月亮熊》的視頻在各大論壇被網民瘋狂點擊並轉載。廣州日報報導,視頻是4位網民以遊客身分、歷時4年拍攝的紀錄片。視頻所揭發的黑作坊活熊取膽的真相也引發網民強烈關注。該視頻主創人員昨天受訪,並介紹這段紀錄片驚心動魄的拍攝經歷和鮮為人知的「熊產業鏈」。

探4省11熊場 「太殘忍了」

據報導,這段時長16分27秒的《月亮熊》視頻以全紀實的方式記錄了拍攝者在吉林、遼寧、四川等省拍攝的活熊取膽的真實場面。視頻中,黑熊的哀嚎令人動容。該段視頻昨日在網上的點擊量超過萬次。很多網民在看過視頻後都感慨「活熊取膽實在太殘忍了,這種傳統的製藥方式應該取締」。

「我們4年間去了全國4個省份11家熊場,有4間是合法的。這些天我看到有中藥協的官員說活熊取膽熊很舒服,我決定站出來,告訴大家活熊取膽的真相。我也看到過所謂的『無管引流』、『無痛取膽』,但我看到這些所謂『很舒服』的熊,實際上身上也有傷口潰爛、發炎。換了是人,身上有那麼大的傷口,會舒服嗎?」該視頻的導演涂俏昨天說。

4人扮遊客 進村買熊膽

報導引述涂俏表示,早在2008年初,有報紙報導活熊取膽很殘忍,於是她便有了拍紀錄片記錄活熊取膽真相的想法。但拍攝工作卻比預想的困難得多。「正規熊場明確拒絕,不正規的熊場你根本不知道在哪,去拍攝還得冒著被打的危險。」

從2008年初到2009年5月的一年多時間,他們都在四處尋覓熊場拍攝,但都一無所獲。最後,找了一圈,鎖定了第一個目標——吉林省榆樹市。

報導稱,為了掩人耳目,涂俏等幾個人假扮遊客進村買熊膽,把錄影機藏在衣服裡面,隱蔽拍攝,隨行的另外一位攝像師則假扮成她的老公。

涂俏說,4年間她和幾名同伴一共「臥底」探訪四川資陽、吉林延吉等地的11家熊場,其中有4家是有證的,其餘7家都是「地下」的。而活熊取膽的殘忍場景著實令人吃驚。

一頭熊 年抽7.5公斤膽汁

報導指出,為了防止熊亂動,取膽的熊都要穿上「鐵馬甲」。涂俏表示,「鐵馬甲」,就是穿戴在熊身上的幾十斤重的鐵甲。由於國家相關條文規定,禁止給熊穿「鐵馬甲」,所以這些養殖戶一聽到風聲、有人來檢查時就將「鐵馬甲」卸掉。為熊穿上「鐵馬甲」需要10分鐘,而卸下僅需5分鐘。

在視頻中,一位延吉的養熊者表示,由於活熊取膽熊的傷口會發炎,所以每天都要給熊注射盤尼西林、灌消炎藥。一般熊仔長到4歲大就可以取膽汁了。正常情況下,一頭熊一年可以抽取5~7.5公斤膽汁。



◆ 搶救海洋 世銀籌資15億美元

自由 2012.02.25

〔編譯陳維真/綜合報導〕全球海洋面臨人為污染、氣候變遷、過度捕撈等威脅,世界銀行廿四日呼籲全球政府、非政府組織與其他團體一同保護海洋資源,目標五年內募集十五億美元資金。

最新SOS 拯救我們的海洋

世銀總裁佐立克廿四日於「世界海洋高峰會」表示,人類需要一個新的SOS求救訊號,也就是「拯救我們的海洋」(Save Our Seas);海洋是地球與全球經濟的命脈,卻因為人為污染、氣候變遷、過度捕撈、棲地減少而陷入危機。因此,他呼籲成立「全球海洋夥伴關係」(Global Partnership for Oceans),結合各國政府、非政府組織、科研中心、國際組織與民間單位,希望能了解海洋蘊藏的價值與生態系統的功能。另一方面,則要重建海洋半數已列耗竭的漁類資源。

全球海洋夥伴關係創立初期,需募集至少三億美元,用於重大管理改革的技術支援;另需籌募十二億美元,支持海洋健康與永續發展。

地球近半物種靠海洋維生

根據聯合國最新公布的「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現況」,全球有八十五%的海洋資源已經完全開發、過度開發、甚至完全耗盡。佐立克強調,海洋受到保護的區域應該加倍,目前海洋受到保護的面積僅二%,而陸地則已有十二%受到保護。地球近五十%的物種靠海洋維生。

我們呼吸的氧氣有八成來自海洋,海鮮、礦脈、觀光也是工作機會與財富的來源,海邊的紅樹林、暗礁、三角洲也能夠保護海岸線。世界經濟論壇(WEF)指出,海洋的自然資本貢獻全球GDP七十兆美元,海洋的生態系統功能則有卅八兆美元的產值。二○○八年一項統計數據顯示,有四千五百萬人的正職或兼職工作,屬於漁業和水產養殖產業,人數約是澳洲人口的兩倍。在開發中國家,魚類是交易最熱絡的食物產品,也是逾十五億人的動物蛋白質主要來源之一。對許多太平洋島國而言,魚類占了總出口量的八成。



◆ 移植老樹困水泥地 教它怎麼活?

【聯合報╱記者施鴻基/台東報導】2012.02.26

台東逐步發展中,和龍過脈老茄冬面臨類似困境的老樹不少,特別是台東市區,也有許多老樹被「困」死在都市叢林中,掙扎求生存。台東縣府農業處長劉榮堂說,將向各單位和民眾宣導,給老樹喘息的土壤,不要深埋水泥地底。

愛樹協會走訪台東期間,發現台東市新生路上的老樟樹,估算樹齡約100年,目前還未列入老樹保護,但根部也深埋水泥地中,雖沒有共生的「怨偶」癡纏摧命,但卻要和水泥爭奪生存的空間,它的根部如今已竄出水泥路面,彷彿在向外界呼喊「我要活下去!」

另外,台糖園區內約180年的榕樹、中興路250年橡膠樹,也都有類似的危機,有待進一步保護。

愛樹協會以從南迴公路移植到台東美術館的300年老茄冬為例,指雖然如今已重新冒出綠葉,但「樹木年齡在樹頭,價值在樹冠」,移植後卻裁剪去引以為傲的樹冠,沒有300年的外表。

愛樹協會指出,台東很多老樹,但政府單位似乎不重視,老樹下水泥鋪面過多,導致樹勢生長不良;而且最好不要移植,否則就該重視加強工法。



◆ 暖冬影響 昆蟲提前出現

【世界日報╱編譯中心綜合24日電】2012.02.26

溫暖的冬季可能在未來幾周使蚊子、甲蟲、螞蟻、白蟻、黃蜂等,比往年提早現蹤。

「今日美國報」報導,某些地方昆蟲已開始滋生。全國害蟲管理協會(National Pest Management Association)的梅西.亨利克森(Missy Henriksen)說:「今年會看見平時這個時候不會出現的昆蟲。」她說:「有幾個州發現了蟲蝨的蹤跡,尤其擔憂的是,民眾在外享受溫和天氣時,被蟲咬得措手不及。」

羅格斯大學昆蟲學家漢密爾頓說,廣泛的溫暖對全國大部分地區的昆蟲造成影響。

根據氣象頻道的資料,包括紐約、芝加哥和華盛頓等幾個城市,今年冬季是歷來十個最暖的冬季之一。

漢密爾頓說,影響最大的不是昆蟲的數量,而是出現的時間。

亨利克森說:「許多昆蟲在寒冷的冬季冬眠,但今年冬天異於往年,牠們出動的時間可能比我們預料的早得多。」

昆蟲在寒冷時會減緩其代謝和呼吸系統,隨著氣溫回暖,許多被迫中止其休眠狀態,提早外出覓食。

關鍵之一是,昆蟲如果提早出動,牠們吃的花卉和植物必須同樣提早生長。俄亥俄州立大學昆蟲學家丹寧格(David Denlinger)說,牠們必須與所需的食物同步生長。如果花卉沒有同步綻放,蜜蜂等昆蟲便會餓死。

墨西哥灣沿岸冬天溫暖,加上去年的熱帶風暴,蚊子可能會迅速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