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10

接觸大自然 過敏變少了

◆ 接觸大自然 過敏變少了
http://udn.com/NEWS/WORLD/WOR4/7081332.shtml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2012.05.09

大自然愛好者又添一個福音! 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報導芬蘭科學家的研究顯示,缺乏接觸大自然,結果導至愈來愈多都市人敏感症和氣喘病。

研究發現,某些有益人類健康的細菌,在非都市環境裡的含量比較高,這些微生物在人類免疫系統的發育和維持上扮演重要角色。

研究報告聯合撰述人、赫爾辛基大學教授漢斯基說:「到處都有微生物,包括人造的建築環境,但自然環境中的微生物對我們比較有益。」

研究發現,住在農場或森林附近的青少年,皮膚上的細菌較具多樣性,而且敏感症比較少。

漢斯基表示:「自然環境對我們很重要,因為它們能促進有益我們免疫系統的微生物。」

變形菌能抑制過敏的發炎反應

其中一種稱為變形菌(gammaproteobacteria)的細菌「特別有用」,變形菌中的不動桿菌(Acinetobacter)則「和抗炎分子的發育有強烈關連」。

漢斯基說,研究顯示,你皮膚上愈多這一型變形菌,你愈有免疫能力來抑制對花粉、動物的發炎反應。

花粉熱、氣喘病都屬於過敏,而過敏症基本上是某種發炎。

漢斯基指出,植物環境,諸如森林和農業地帶,變形菌比較多。他表示:「都市化是相當晚近的現象,在那之前,人類一直和自然環境互動。都市化之後,許多人喪失了和自然環境及其生物多樣性(包括微生物群)互動的機會。」

都市化是無可改變的全球趨勢,但漢斯基說還是有補救之道。他說,辦法之一是盡量保存都市地區外圍的自然環境,都市計畫本身則應該納入綠色空間、綠帶,和綠色基本設施。

最近有好幾項研究不約而同以綠色空間和自然環境對人類身心健康的影響為主題。其中之一是《風景與都市計畫期刊》刊登一項,研究發現,多接觸綠色空間,可體松(壓力荷爾蒙)的分泌量降低。

英國一個致力全面戶外環境營造的集團I’dgo發現,人如果容易走到戶外,身體健康和生活品質都會改善。老年人每周的建議步行時間是2.5小時,如果方便前往當地的店鋪、服務中心或綠色空間,達到這個建議時數的機率增加一倍。研究報告說,一位老人家如果住在公園十分鐘路程內,達到最低建議身體活動量的機會也增加一倍。

※ 相關報導:

常吃水果 心情變更好
* 醫護再不改革 倒楣的是病人!

* 挑食的孩子長大易出現過敏體質
* 你的腸道…會傳遞免疫訊息!
* 研究:過敏帶來的苦難也許幫助預防某些癌症

20 則留言:

fsj 提到...

肺出問題 大腸也受累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MAIN_ID=207&f_SUB_ID=1407&f_ART_ID=388273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2012/05/08

中醫理論認為「肺與大腸相表裡」,中醫師丁義江在一場研討會中指出,肺氣宣發沉降影響大腸的功能。

丁義江表示,中醫認為氣機升降會影響消化排泄,肺、肝、胃,腸容易受到彼此的影響。例如天氣乾燥除了造成肺、氣管,咽喉不適之外,不少胃潰瘍患者因胃黏膜變性且分泌減少,胃壁受保護程度大減,病情復發;腸也多有不適。

中醫認為「肺與大腸相表裡」,意思是肺氣影響大腸的傳導,例如當肺首先受燥的影響,腸也容易跟著受影響,發生排便燥結的症狀。

而常見復發的胃潰瘍,除感染外,還包括分泌多量胃酸、情緒不穩定,長期緊張焦慮,飲食習慣不良,三餐不正常、老化,糖尿病,重大壓力引發的黏膜抵抗力減弱。遺傳也可能是重要因素。

另長期服用藥物如阿斯匹靈、類固醇等等止痛劑,飲酒等也容易引起慢性胃炎。醫師提醒,空腹痛可能是十二指腸潰瘍;飽食後痛則多為胃潰瘍,最好詳細檢查並排除消化系統癌症等重症,以利鑑別診斷。

部分患者屬於慢性,長期消化系統不適,經檢查發現胃炎,但沒急性發作,這類患者若喜飲溫水、畏寒,脈、舌診認為體質虛,則可給予溫性方劑。但具體藥方仍需由醫師根據患者狀況調整。



◆ 照顧夏季健康 顧脾胃增加免疫力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MAIN_ID=211&f_SUB_ID=1404&f_ART_ID=388491

【聯合報╱林穎欣/明華馬光中醫診所中醫師】2012.05.09

天氣愈來愈熱,汗流浹背的人們開始往冷氣房鑽,冰店或飲料店裡,許多人大口吃冰、喝冷飲。其實,利用食物或藥材健脾補胃,可增加免疫力、遠離腸胃炎。

夏季時,人體陽氣趨於體表,陽氣在外,陰氣在內。在中醫來說,夏季暑熱屬陽邪,容易傷人之陰。所謂的「陰」,簡單來說,就是指身體內的津液,現代人常長時間熬夜或嗜吃重口味食物,都容易讓身體內津液耗損。

天氣熱時,往往讓身體水分喪失而不自知,極度口渴下冷飲猛灌,冷飲下肚,第一個傷害的就是脾胃。脾胃是一個養分吸收與代謝的臟器,暑熱夾濕的氣候產生暑熱邪氣、冰品會產生寒邪傷害脾胃,又因夏天氣溫高,食物容易腐壞,增加腸胃炎發生率。

如果脾胃運化失常,津液代謝平衡遭破壞,從而導致津液生成不足,或水液停滯不動,或津液大量流失等,直接影響人體健康。中醫十分重視脾胃的調養,補腎不如補脾,照顧腸胃、顧護津液,絕對是邁入夏季的重要課題。

藥補不如食補,平時多食用對脾胃有益的食物,改善消化系統。夏季可採偏平性或涼性的食材或藥材來補脾健胃,如蓮藕、蓮子肉、薏仁、蕃薯、山藥、桂圓、紅棗、菱角、白木耳等,這類食物味甘,中醫認為甘入脾,對脾胃有補益的效用。

這些食材並非一定要單獨攝取,可適時在平日餐肴中做些變化,如在排骨湯中加山藥和紅棗;在綠豆湯中加薏仁與白木耳;在偏溫性的桂圓紅棗茶中更可加入白木耳與枸杞子,一樣可以消暑。若氣溫太高或身體燥熱感重,可以在湯粥中加一小把菊花及枸杞子,有助清熱養陰。

脾胃虛弱,食欲不振的老人或小孩,可採用藥補,常用中藥有黨參、西洋參、人參、黃耆、白朮、茯苓、山藥、芡實、白扁豆、蓮子肉、黃精、炙甘草等,但不建議自行購買服用,經醫師診治後服用較佳。

※ 相關報導:

* 黃耆萃取物成分 可減緩癌症患者疲憊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may/9/today-health2.htm

罹癌患者治療後往往感到疲累不堪,連帶影響情緒與食慾,有可能是「癌因性疲憊症」造成。署立雙和醫院昨天發表研究結果,顯示黃耆萃取物可有效緩解癌因性疲憊的症狀,改善患者生活品質。

fsj 提到...

《醫學新知》利用細胞激素 提升嬰幼兒抗流感能力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 2012.05.15 自由

成人感染流感時,多半只有高燒、痠痛等感冒不適症狀,但是6個月以下的嬰幼兒感染流感時,重症、致死率卻遠比成人高出許多。長庚醫院研究發現,這是因為嬰幼兒體內對抗病毒的第一線防禦工具─「自然殺手細胞」在感染流感病毒後會大量凋亡,並且連「毒殺」已經受感染細胞的能力,也遭流感病毒嚴重癱瘓所致。

所幸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利用細胞激素—介白素-15,可以將嬰幼兒體內的自然殺手細胞毒殺能力提高至成人水準,可望成為流感重症嬰幼兒的另一個治療選擇。

長庚醫院研究團隊是以從臍帶血取得的自然殺手細胞來模擬新生兒的細胞,與成人自然殺手細胞進行比對。結果發現,未被感染時,新生兒殺手細胞數目與相關表現並不比成人遜色。

但是當殺手細胞遭到流感病毒感染時,成人殺手細胞僅有18%會自然凋亡,新生兒殺手細胞凋亡率卻有30%;此外,兩者毒殺功能下降幅度也有明顯差距,成人下降30%、新生兒下降則高達64%。換句話說,新生兒在感染流感病毒後,自然殺手細胞的毒殺功能只有成人的一半。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醫師林思偕指出,自然殺手細胞屬於先天性免疫細胞之一,可以毒殺腫瘤或受病毒感染的細胞,是人體抵抗病毒或細菌入侵的第一道防線。這項研究顯示,相對於成人來說,流感病毒更強烈地癱瘓了新生兒自然殺手細胞防禦病毒的武器,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嬰幼兒感染流感病毒之後,病情容易惡化。

這項研究並發現,當自然殺手細胞受到流感病毒感染後,一種由巨噬細胞分泌的細胞激素「介白質-15 (interleukin-15)」,可增強其毒殺反應,並使新生兒自然殺手細胞產生更大量具有抗病毒功能的干擾素,極有潛力作為嬰幼兒流感重症的免疫療法。不過,目前此生物製劑尚在實驗階段。

這項研究日前已發表在國際知名的《感染症雜誌(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上。

醫師建議,家長除了讓孩子勤洗手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外,治本之道還是均衡攝取營養,強化幼兒自然殺手細胞功能,增強對抗各種病毒的第一道防線。



◆ 登革熱疫情 爆首起家庭群聚感染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施靜茹/連線報導】2012.05.11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昨天公布,台南市出現國內今年登革熱流行季首起本土家庭群聚感染,是4名住在中西區西湖里和民主里的民眾。疫情來得又快又急,疾管局與台南市衛生局都繃緊神經,南市衛生局表示,在中西區的4例與第1例的北區有段距離,相當擔心疫情可能爆發;提醒民眾儘快清除戶內外容器的積水。

中西區西湖里43歲女性,上月30日背部肌肉痠痛,她5月1日到花蓮旅遊,因食欲不振、發燒在花蓮就醫。

5月2日她回台南,因發燒未退、畏寒多次就醫,7日醫院懷疑她是登革熱疑似病例而通報,8日疾管局檢驗證實為登革熱確定病例。

這名女性因常回中西區民主里的娘家,她68歲的媽媽和72歲爸爸,還有住西湖里的14歲男性親戚也因此被傳染,出現發燒等症狀。3人到數家醫療院所就醫,都未被通報。

疫調人員懷疑是第2個病例的父母住家附近病媒蚊多,子女前往探視時,與父母一併被傳染,擔心延遲多日才發現,疫情可能擴散。

疾管局副局長周志浩說,這起家庭群聚傳染是今年流行季本土登革熱第2至第5例確定病例。今年首例病例也是在台南,是北區大港里的40歲女性。

過去本土登革熱病例多發生在高雄,為何台南也淪陷?疾管局指出,比起台南過去30年的4月均溫,今年4月均溫高了1.6度;平均雨量也由79毫米上升至141毫米,高溫多雨正是病媒蚊埃及斑蚊最愛的環境。

目前全台只有台南市有本土病例,衛生局表示,5年前台南市登革熱大流行時,首例出現在6月,今年卻提早發生,加上境外移入病例倍增,且近日多雨,擔心爆發大流行,呼籲民眾要全體一起動起來,消滅病媒蚊孳生源。

fsj 提到...

小孩看電視愈多 飲食愈不健康

【Upaper╱中央社】2012/05/11

美國1項針對近1萬3000名學生的調查顯示,花很多時間看電視的兒童與青少年較不攝取蔬果,且較傾向每天吃糖果零食或喝汽水。

從事這份新研究的席萊佛說:「調查結果確實和電視可能對兒童的飲食攝取與食物選擇有不良影響的觀點一致。」專家先前表示,過去研究顯示花更多時間看電視的年輕人愈有可能過重或肥胖,1項解釋是在兒童節目間促銷速食和甜食的廣告,或許會使年輕人傾向選擇較不健康的食物。

這項調查檢視具全國代表性的1萬2642名公私立學校學生族群,他們每天平均看電視2.5小時。研究人員發現,10至16歲的孩子每天多看1小時電視,日常蔬菜攝取意願就少了5%,水果則少8%。

另外,每天多看1小時電視,日常吃糖果習慣就增加18%,喝汽水增24%,每週至少去1次速食店的可能也增加14%。



◆ 嬰兒時期 請讓他們遠離電視

【內容摘自《寶寶,包在我身上》,作者(土反)本藤枝,譯者:陳昭蓉,圓神出版】2012/03/30

靠電視這樣的假形體打發孩子,對孩子有不良影響,在越小的孩子身上越明顯。不要開電視,聽媽媽唱搖籃曲吧!

若是讓孩子從嬰兒時期就整天在電視旁,容易造成眼睛無法對焦、無法和人以言語溝通的問題。電視和人不一樣,只是單向填鴨資訊、不會和人互動的假形體。有些媽媽擔心的對我說:「孩子一直不肯吃副食品」,仔細問下去,才發現他們吃飯的時候總是開著電視。

越小的時候,記憶越容易留在大腦底層,所以電視影響甚鉅。不要以為小孩「反正不懂」,別讓小孩留在一直開著電視的房間裡。如我之前所說,觀察一下寶寶,小寶寶可沒有發出「我想看電視」的訊息,媽媽最好能唱搖籃曲和童謠給他聽。媽媽的歌聲最真實,能唱進寶寶心裡。媽媽的聲音陪伴孩子許久,最能培養寶寶的感受性。一旦寶寶出現感受障礙,以後便無可挽救,為了穩定孩子的心緒,從小就要讓他接觸真實的事物。



◆ 嬰兒別吃蜂蜜 小心肉毒桿菌中毒

自由 2012.05.12

〔記者吳亮儀/基隆報導〕基隆市李姓婦人帶著才六個月大的小孩就醫,說因天氣漸熱、嬰兒汗流得多、想餵食蜂蜜水補充水分,不過護理人員告知「一歲以下嬰幼兒別吃蜂蜜,避免肉毒桿菌中毒」。

衛生局食品衛生科人員指出,蜂蜜恐含肉毒桿菌芽孢,而一歲以下嬰兒因免疫系統及腸道菌叢未發展健全,而胃腸道是一個良好的缺氧環境,若嬰兒吃到含肉毒桿菌芽孢的蜂蜜,肉毒桿菌孢子就有可能於腸道中生長、產生毒素而造成中毒。

基隆長庚醫院小兒科醫師花曼津指出,肉毒桿菌早期發病症狀包括疲倦、眩暈、食慾不振、腹瀉、腹痛及嘔吐等症狀,之後還會有視力模糊或複視、眼皮下垂、瞳孔放大或無光反射、顏面神經麻痺、唾液分泌障礙、口乾、吞嚥困難、言語困難及四肢麻痺,對嬰幼兒來說相當危險。

花曼津說,最好也別餵食嬰幼兒鮮奶,因為鈣和蛋白質吸收不易,容易讓小孩拉肚子。



◆ 抽脂不運動 腹部脂肪會增厚

【Upaper/中央社】2012/05/11

想要靠抽脂獲得小蠻腰?那你必須確保自己抽完會持續運動,要不然可會有囤積更深層、更不健康脂肪的風險。

根據巴西研究,女性抽脂後可能確實會增加腹部深層脂肪,這種所謂的「內臟脂肪」尤其危害健康。聖保羅大學的班納提領導這份研究,發現在腹部抽脂後數月,內臟脂肪會開始在腹部內臟周圍囤積。

不過,好消息是,規律運動或許能避免這種深層脂肪形成。班納提指出,脂肪並非「惰性組織」,手術移除可能會造成很大影響,像是內臟脂肪的代償性生長,長期來講可能有害。

相較於皮下淺層脂肪,內臟脂肪與第2型糖尿病和心臟疾病更密切相關,因此危害更甚。

研究團隊表示,事實上,適合抽脂的最佳人選是已經有運動習慣的正常體重到中度過重患者。



◆ 老人骨鬆術後不吃藥 2成1年內死亡

【周麗蘭/雲林報導】2012-05-12 中國時報

骨質疏鬆症是老人沉默殺手,成大斗六分院三年來已有一百八十三名老人因骨鬆導致髖部骨折,但老人家誤以為手術後「骨頭就好了」,不願繼續吃藥治療,統計僅一成八吃藥。醫師說,因骨鬆導致骨折而臥床的老人,一年內去世者佔兩成,比心血管疾病更駭人。

成大斗六分院骨科統計,從九十八年一月迄今,一八三名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因骨質疏鬆導致臗部骨折於該院手術治療,女性一百廿一人,男性六十二人,術後曾接受藥物治療佔四二%,但多數覺得「沒有比較好」就中斷,持續服藥一年以上祇有一八%

骨科主任羅春生表示,很多老人手術後就以為「治好了」,事實上手術無法治療骨鬆,必須靠服藥一年至一年半檢驗才知道,平常一定感覺不出來骨頭更好,缺乏耐性服藥的後果是重複骨折,曾有老病患腕部骨折,一不小心腰、臗部也骨折。

羅春生說,一般人骨質密度在卅歲達到高峰隨後逐漸流失,女性因骨鬆骨折的高峰期比男性早十年,歐巴桑是七十歲,歐吉桑則八十歲。

據統計,七五%以上骨質疏鬆發生在六十五歲以上老人,一年內高達二成至兩成四的死亡率,原因是原本年紀大,骨折後臥床而心肺功能更差,接著呼吸道、泌尿道感染,敗血症死亡,比老人家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還高。

羅春生呼籲老人家要慎重治療骨質疏鬆症,不服藥、不運動,骨質流失更快;年輕人卅歲前要積極存骨本,多運動、曬太陽、多吃小魚乾或豆類,以備年老時「零存整付」。



◆ 強化玻璃不耐熱 微波恐爆裂

【聯合報╱記者周志豪/台北報導】2012.05.12

現代生活分秒必爭,用微波爐加熱食物已成生活中的一部分。只是多數人可能不知道,微波加熱時若以強化玻璃容器盛裝食物,可能因材質不耐熱,引發爆裂危險,北市議員昨天要求全面加註警語。

北市衛生局食藥處副處長沈美俐坦言,目前國內並無規範限制強化玻璃須加註警語或禁用,但考量民眾使用安全,未來會比照塑膠類容器,制定強化玻璃標示規範,強化產品品名、材質與耐熱度標示。

北市消保官喬建中則說,依消保法規定,商品具危害消費者生命、身體可能者,應標示警語。經調查確有危險而逾期不改善,可開罰6至150萬元,並須負連帶的民、刑事責任。

但喬建中也提醒,消費者在使用物品時也應負注意義務,若因使用疏失而產生事故,仍須承擔責任。

近年來微波食品人口激增,許多民眾微波爐加熱食品時,因擔心塑化劑溶入食物,捨塑膠容器改用玻璃容器,卻可能引發另一場危機。

市議員應曉薇指出,市面上多數保鮮盒標示不清,讓民眾誤把「強化玻璃」材質當成「耐溫玻璃」,放入微波爐加熱引發爆裂意外。

應曉薇說,婆婆媽媽使用玻璃容器時,誰搞得清楚能耐熱幾度,特別是不知名的廠牌、通路販售容器,更難以篩選;她呼籲,政府應做好把關,全面要求加註警語與耐熱度,有標示不實的產品也應嚴格取締。

師大化學系教授吳家誠表示,「強化」玻璃耐撞,卻不耐高溫,但一般民眾卻常被「強化」兩個字誤導,以為怎麼用都沒問題。建議未來若加註警語,也應清楚標示「強化對象」與「耐熱溫度」,使用材質也應更清楚標示。

他也提醒,就算是可耐熱的玻璃容器,但只要出現裂痕,就不宜再高溫加熱,否則也有爆裂危險。

fsj 提到...

研究:小說角色會改變讀者行為

【台灣醒報╱記者劉運╱台北報導】2012.05.14

美國學者發現,當人們能體會故事書或小說中的人物角色,常會下意識的模仿人物角色的行為。如果讀者在人物角色中看到與自己相似的特質,更可以認同故事人物的想法及行為。學者指出,人格特質的相似處必需要在故事前頭指出,才能讓讀者更可以與故事角色做連結。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Lisa Libby與達特茅斯學院的博士後研究學者Geoff Kaufman做了一連串6個測驗,對500個人進行調查。他們發現,讀者對於與自己有類似特質的故事角色,比較容易感受到角色的感覺、想法、觀念及內在反應,且將此現象稱為「經驗取用」(experience-taking)。

此研究在《個性及社會心理學》期刊發表:當人們在閱讀時,如果在一個角色的世界中「失去自己」,可能會改變自己行為及想法,來與那個故事人物相對應。研究顯示,故事中第一人稱的描述法可暫時性的改變讀者看世界、自己及其它社會團體的方法。

在其中一個研究裡,Kaufman及Libby發現,如果當讀者非常認同某人物角色,且看到該人物角色克服許多困難後才得以投票,相較於閱讀不同故事的人,此讀者比較可能在幾天後去真正投票。

他們還發現,在故事前頭就指出與讀者相似的性格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故事在前頭顯現角色與讀者的性格差異,這會讓讀者更難體會故事人物的感受。在其中一個實驗裡,研究人員讓70位異性戀者閱讀一同性戀相關故事,他們發現,若是在故事前頭就指出角色的性傾向,讀者會比較難認同該角色的想法及感覺。



◆ 睡不飽?補眠護腦369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2.05.14

大考將近,家長既擔心孩子睡不飽、又怕課業表現不如人,學者建議可利用午休補眠、或每天提早睡覺30分鐘,同時每周要運動三次等,提升腦力。

調查發現,考生平均每天僅睡6.4小時,元培科技大學健康學院院長林志城表示,建議利用在校午休,或提早睡覺30分鐘,就能讓自己睡足7小時,提升學習效率。

同時睡前60分鐘,可安排放鬆時間,讓身心準備進入睡眠狀態,上床就可入睡。不少青少年一放假就睡過中午才起床,林志城則建議,假日或周末補眠最多90分鐘,例如平時6點起床,周末最晚7點半一定要起床,以免打亂生理時鐘。

營養攝取方面,目前經科學實證的「腦食物」,包含「維生素A、B、C、E」,可以自蔬菜、水果中攝取,以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自鯖魚、沙丁魚等攝取。

同時不要因為課業壓力大,沒時間運動,建議考生每周運動3次,每次30分鐘,心跳達到每分鐘130下,可以增強體力、並且適時的放鬆,有效幫助大腦活化、增進讀書的效率。



◆ 經濟壓力大 8成孕產婦好憂鬱

自由 2012.05.14

〔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根據台灣婦產科醫學會與媽媽寶寶雜誌調查顯示,原本應沉浸在喜悅中的孕產婦,竟有八成的憂鬱指數已達「紅燈區」,高達六成七常有「想傷害自己的念頭」;專家指出,物價高漲、經濟大環境不佳已成壓垮新手媽媽的最後一根稻草,政府應祭出足夠的減稅或補助措施,減輕願意生育子女與撫養父母者的經濟壓力,以對抗足使台灣走向崩壞的少子化海嘯。

這項「孕期.產後憂鬱指數大調查」由媽媽寶寶雜誌和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合作進行,調查期間為三月十九日至四月十日,透過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以兩千名孕產婦為有效樣本進行調查,信心水準為九十五%,抽樣誤差在正負二.一九個百分點。

逾六成七 曾想要傷害自己

調查指出,高達八十二.六%的受訪孕產婦,憂鬱指數達十三分以上,十分至十二分者也有十二.九%。此外,填答愛丁堡周產期憂鬱量表時,當被問到:「我曾有想要傷害自己的念頭」時,高達六十七.一%孕產婦回答:「很常如此」。

進一步推敲憂鬱成因,高達四十.九%回答:「經濟壓力」是「產後令人難過的事項」。其次,無論家庭月收入四萬元以下或六萬元以上,憂鬱指數達紅燈區者均達八成,顯示經濟環境惡化,已造成全面性影響,大多數平均收入家庭均背負沉重壓力。

經濟惡化 非只影響低收戶

「愛丁堡周產期憂鬱量表」是目前臨床上最常用於篩檢產後憂鬱症的工具,詢問產婦十項問題,以瞭解過去七天內的心理狀態,每個問題得分為零到三分,當總分超過十二分很可能有產後憂鬱的情況,有需要進一步完整評估。

婦產科醫學會監事、馬偕醫院婦產科醫師黃建霈指出,這項調查結果非常令人擔心,根據過去文獻,產後憂鬱指數過高者極少超過五成,這次調查結果遠高於此,不容忽視;他強調,經濟壓力的影響已經是全面性的,並非只有低收入家庭,大多數一般收入家庭都有很大養育壓力。

專家籲政府 給予足夠補助

資料也顯示,油電漲價、民生物資漲不停等大環境因素,已成新手媽媽沉重負擔,絕不能只歸因於媽媽個人情緒管理。此外,飽受產後憂鬱所苦的媽媽,可能因太愛孩子,怕其無人照顧,而選擇攜子共同走向絕路,值得關注。

黃建霈指出,少子化嚴重,願意生育者又得飽受經濟壓力煎熬,需要政府更多實質補助,例如對願意生育或撫養長輩者,給予足夠的降稅或補助措施,而非杯水車薪的微薄津貼。

※ 相關報導:

* 懷孕更安心 勞委會設職場母性諮詢門診
http://www.udn.com/2012/5/14/NEWS/HEALTH/HEA2/7091299.shtml

勞委會今天宣布自5月1日起在全國9大職業病防治中心開設「職場母性健康諮詢門診」,提供準備懷孕、或懷孕中,甚至產後哺乳職場女性,諮詢工作環境危害評估



◆ 風險不會比剖腹產高 與生養多少也無關/自然產導致尿失禁? 實證破謠傳

自由 2012.05.14

〔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不少人以為婦女若採自然產、生多胎,老年時較容易發生尿失禁,但一項剛發表的最新研究打破了這些迷思。自然產的尿失禁風險不但不比剖腹產高,而且有生沒生、生多生少(生產胎數),都不會升高老年尿失禁的風險,其中最大、最明確的危險因子,就是年齡。六十歲以上婦女,每增加一歲,尿失禁風險就升高四%。

年齡才是最大危險因子

這份由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中山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謝卿宏上個月發表在「國際婦產科學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ynecology & Obstetrics)的研究,針對一千五百一十七名六十歲以上婦女進行訪問調查。

謝卿宏指出,自然產容易引發尿失禁,是以訛傳訛的結果,甚至不少臨床醫師至今都還存有這樣的誤解,根據他近年完成的一系列大型婦女尿失禁流行病學研究,以及這次發表的調查結果,足以確認自然產並不會增加尿失禁風險。

這次隨機抽樣的研究對象是六十歲以上婦女,絕大多數受訪者採自然產,少部分採剖腹產。進一步分析後發現,自然產與剖腹產均不會增加尿失禁風險,其中自然產還可觀察到尿失禁風險較低的趨勢,只是未達統計顯著。

糖尿病、高血壓也會增加風險

影響婦女尿失禁與否最大的危險因子,終究還是年齡。六十歲以上,每增加一歲,尿失禁風險就增加四%。此外,糖尿病、高血壓、開過婦科手術、切除子宮、藥物過敏、過重、吸菸者,也會增加尿失禁風險,應儘量防範避免。

此外,謝卿宏指出。既然不管選擇自然產或剖腹產,都不會升高老年尿失禁風險,這也意味著,婦女產後如果出現尿失禁,通常都不是生產過程所造成,大多是懷孕過程中,因骨盆腔鬆弛等各種生理狀態的改變導致。換言之,這些尿失禁個案的骨盆底,很可能在懷孕過程就已受傷。而絕大多數的產後尿失禁,都是暫時性的,發生在生產後三個月內。

謝卿宏指出,不少婦女誤以為剖腹產可保護骨盆底,或基於怕痛,而捨棄自然產而改採用剖腹產,其實都未必是正確觀念。自然產是上帝給人最好的生產方式,寶寶經過產道擠壓後,也可獲得較完整免疫力,剖腹產的發明則是為了解決難產。但他也強調,生產方式沒絕對好壞,只要經醫師評估是安全的,就是好的生產方式。

fsj 提到...

研究:一時貪嘴 3小時後肥腰

中央社 2012.05.14

英文有句話說「一時貪嘴,一生肥臀」,這句俗諺通常被視為用來激勵人節食的老生常談,但牛津大學科學家發現,其中似乎有幾分道理,更正確的說法是「一時貪嘴,3小時後肥腰」。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網站報導,食物一旦入口,脂肪在數小時內就會儲存在腰間,速度遠比先前認為的還快。

一般人在餐後數小時內,腰間可以增加相當於2到3茶匙的脂肪。

換句話說,在用餐後3、4小時內,食物中多達2至3茶匙的脂肪就已開始囤積在腰上。

不久之後再吃東西,腰部附近的脂肪囤積將會愈來愈厚。晚上愛吃大餐的人應該特別注意,一天中越晚進食的脂肪,特別有可能囤積腰間。

科學家發現,脂肪短時間內會囤積腰間,但如果繼續吃過量,而且又不運動,同樣的脂肪會轉移到臀部和大腿長期儲存,因此定時定量、多運動很重要。

※ 相關報導:

* 英人暴飲 年耗政府44億美元
http://www.cna.com.tw/News/aALL/201205140294.aspx

專家指出,英國人狂飲無度已到岌岌可危地步,估計政府衛生當局每年必須花費高達27億英鎊(約44億美元)因應相關問題。而政府數據顯示,肝病病例10年來激增25%,死亡人數更創下新高



◆ 運動飲補充電解質?當心喝多拉更兇

【台灣新生報/記者黃文彥/台北報導】2012/05/14

拉肚子是很多人常有的痛苦經驗。美食當前,但不管怎麼吃就是腹瀉,這時醫師多半會建議禁食,讓腸胃獲得休息,並適度補充電解質。於是運動飲料成為拉肚子的「主食」,但您可能不知道運動飲料喝多了可能造成更嚴重的腹瀉。喝運動飲料補充電解質的觀念沒錯,但醫師建議最好一比一稀釋後再喝。

拉肚子靠運動飲料來補充電解質已經成為常識,但這個常識可能讓您拉肚子拉得個嚴重,因為常識只對了一半。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何一成就提醒,運動飲料除了鈉、鉀與鎂離子外,也含有不少糖分,過多的糖分對於腸道黏膜會造成負擔,喝多了可能引起更嚴重的腹瀉。

原來運動飲料是提供給運動後的人補充水分、電解質與能量的飲品。運動飲料中通常含有糖分,除了增加口感外,這些少許的糖也有助於人體迅速獲得能量。但對於已經拉肚子拉到脫水的民眾而言,過多的糖可就不是好事了。

那麼拉肚子的人該怎麼補充電解質呢?何一成醫師說,運動飲料所含有的糖分會造成「滲透壓」上升,高滲透壓會讓細胞水分被吸出,反而對人體造成負擔,因此建議拉肚子的民眾如果要補充水分或電解質,應該將運動飲料一比一稀釋,讓糖分淡化後再喝。

滲透壓是人體細胞內外液體濃度的壓力。人體細胞對於相等滲透壓的飲料吸收效果最好。但市面上的飲料為增加口感,多半會添加糖分,包含運動飲料本身都是如此,所以這些飲料的滲透壓多半都高出人體中葡萄糖濃度。

何一成醫師表示,正常人體中血液濃度是每一百毫升中含有六十五至一百毫克的葡萄糖,理想情況是水分中的糖類要符合人體血液濃度,但因市面上的飲料多半含有高濃度的糖,因此「稀釋總是好的」。

何一成醫師再次澄清,運動飲料不等於醫院使用電解水,運動飲料只是類似電解水的配方,主要考量還是以運動後補充能量為主。因此如果民眾要將運動飲料當作電解水飲用,最好透過「稀釋」這道手續。

如果拉肚子不是很嚴重,何一成醫師說,其實只要喝白開水補充水分,等待體內調節機制發揮作用即可;如果拉肚子很嚴重,當然還是應該要立即就醫,才能正確診斷腹瀉原因。



◆ 容易得心臟病的D型人格

【聯合報/文/陳豐偉(高雄快樂心靈診所醫師 )】 2012.05.13

D型人格在國外已經是熱門話題,但在台灣網路上能查到的資訊還不多。我來拋磚引玉一下,這值得媒體深入專題報導。

D型人格的全名是distressed personality,兩大特徵是長期的負面情緒與社交壓抑,中文不易忠實翻譯,不如簡稱D型人格。D型人格個案常心情不好、煩躁、悲觀、擔心、發牢騷,心情抑鬱持續兩年以上(通常是一輩子的個性),但不一定會像重度憂鬱症患者一樣嚴重到影響日常生活、工作。D型人格個性退縮,很難自然而然地發動一般性的社交、對話,會傾向跟不太熟的人保持距離。

D型人格並不是精神科常講的「A、B、C型人格疾患」。這跟媒體常說的「A型人格」類似,是人格特質的一種,普遍存在於許多人身上,不算「疾病」。這幾年會引起注意,是因為可以排滿一整桌的研究發現,D型人格跟許多嚴重的心臟疾病高度相關。

D型人格的人,得到慢性缺血性心臟病、心肌梗塞的機率是一般人的4-8倍;得到癌症的機率是7倍;高血壓的病人,有相當高比率是D型人格。如果D型人格者同時有「心律變異」(Heart Rate Variability)減少的問題,日後得到心血管疾病的機率高達63%,一般人是6%。

這風險可以避免或減少嗎?D型人格的人要怎樣才能延遲死於心臟病?目前還沒有決定性的研究出現。無法確認的是:D型人格是否是心臟病的病因之一,還是說有另一個未知數(如基因學,或表觀基因學,epigenetics帶來的變異)造成D型人格與心臟病同時出現。

不過,既然研究反覆證實D型人格與心臟病的相關性,而心臟病有可能讓我們的生命大幅縮短,提醒D型人格的人注意心血管問題,或建議接受心理治療改善社交敏感、朝向正面思考,或許有機會延長壽命。D型人格得到憂鬱、焦慮與創傷症候群的機率也比其他人高,如果發現精神症狀變嚴重,就得考慮看精神科醫師。有研究顯示,降低負面情緒,可以減少D型人格的罹病率。

如果你親近、關心的人有D型人格,他會需要你加倍地關照他的健康問題,因為D型人格會更容易排斥醫療、抗拒檢查、不遵從醫囑,不管是看心臟科還是精神科。也或許,我們會需要類似董氏基金會的組織,取得合法授權,散布D型人格的自評量表,讓更多人能警覺到問題存在。D型人格者可提早接受「心律變異」檢查,一旦發現異常,就要盡快展開對抗心臟病的長期計畫了。



◆ 傷寒感染奶奶 留意外傭健康狀況、衛生習慣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 2012.05.14

台北市最近出現一名被外傭傳染傷寒的92歲老奶奶,飽受腹瀉、發燒折磨,目前仍住院治療中。台北市衛生局提醒聘用外傭的家庭,留意外傭的健康狀況及衛生習慣,免得全家人的健康遭到威脅。

台北市衛生局疾病管制處副處長林國甯表示,這名年逾9旬的老奶奶多年前中風,行動不便,平時由印尼籍外傭照顧生活起居。今年4月初,她持續出現腹瀉、發燒等症狀,被家人送醫檢查,確診感染傷寒桿菌。

台北市衛生局對針接觸者進行疫情調查,發現負責照顧老奶奶的外傭雖無感染傷寒症狀,但糞便檢驗發現有傷寒桿菌,推論外傭屬傷寒的慢性帶菌者,老奶奶應該是被外傭感染。

傷寒症狀包括持續性發燒、頭痛、厭食、身軀出現紅疹、腹瀉或便秘。林國甯表示,感染者可能只有輕微或非典型症狀,用藥治療期間,最好暫時不要處理食物,也不要照顧抵抗力較弱的幼兒或老人。

林國甯指出,自來水不普及或環境衛生較差的地區,特別容易引發傷寒流行,常見傷寒流行的遴近國家有印尼、中國大陸、柬埔寨、泰國、越南及菲律賓等。

fsj 提到...

想瘦睡前4時 不吃含醣食物

【台灣新生報/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2012/05/15

欲減肥者,睡前4小時不吃醣類(如麵粉類)的食物。元培科技大學健康學院院長林志城教授表示,睡前的安眠物質最好是蛋白質;而睡前不吃維生素B,有些人吃了反而會睡不著。

造成睡不著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環境、低頻的東西、輻射等。像是睡在窗戶邊或是否鄰近電線桿、基地台等,或是睡的地方有無變電箱、電源總開關等,都會造成睡眠不佳的情況。

然而,有人說睡前喝杯溫牛奶有助睡眠,教授也表示,牛奶不能喝冰的且最好是能用泡的不加糖,因為糖分反而會讓人興奮、產生能量。另,睡前可做些緩和的動作,以培養睡眠感覺。

根據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建議,0~2個月所需的睡眠時數為12~18小時;3~11個月所需睡眠時數為14~15小時;1~3歲所需睡眠時數為12~15小時;3~5歲所需睡眠時數為11~13小時;5~10歲所需睡眠時數為10~11小時;10~17歲所需睡眠時數為8.5~9.25小時;成人所需睡眠時數為7~9小時。建議是一次睡足,不建議分段睡,這樣白天反而會更累。

像是學齡前的孩童,因為沒辦法用心理來控制,建議家長們養成習慣,靠環境的方式來營造孩童睡眠環境,如燈光的使用或是用柔和且無意義的音樂等方式。



◆ 保持好身材 高血壓機率可降46%

【台灣醒報╱記者魏敦華╱台北報導】2012.05.15

高血壓家族病史向來被醫界視為個人罹患高血壓機率的重要參考指標,不過美國最新的研究顯示,就算父母有高血壓,子女也可以靠適度的運動維持好身材,同時降低罹患高血壓的機率達46%。

美國科學家長期追蹤6000名實驗對象,發現父母親是否為高血壓患者,與個人罹患高血壓有很大的關係,合併其他已知因素如飲酒、吸菸、高膽固醇、年紀與體重過重等,便成了得到高血壓大概機率。研究中最重要的發現是,身材好不好(運動量的多寡)能夠大幅降低此機率。

「我們所指的身材不單是外表看來如何,肺活量與肌肉組織的強健也一併包括在這個項目中。」主要研究人員Robin P. Shook更進一步指出:「擁有好的身材不代表要每天進健身房,我們所指的是一周約150分鐘或以上的健走,便能有這樣的效果,這對父母本身是高血壓患者的人是很好的消息。」

6000名實驗對象中,大約三分之一的人父母有高血壓病症,在連續五年的心肺功能以及健康狀況的檢查之下,發現父母有高血壓的人,比較容易出現高血壓病徵,如果有吸菸飲酒等問題的話,機率又再高出約20%。但身材好的人罹患高血壓的機率,比其他人少了46%,一般身材的人則為26%。

Shook表示,父母遺傳、身材與生活習慣這三者對高血壓形成的影響不容忽視,儘管如此,因為受測對象皆為受過教育、中高產階級的中年白人,因此也有專家對此結果是否能夠適用於其他族群,表達質疑。



◆ 女人調養,從飲食開始

作者: 文/梁雲芳 | 大家健康雜誌 – 2012年5月12日

妳相信嗎?妳的美不須靠外在雕琢,也能自然流露!
只要吃對食物,身材優、精神佳、健康好、皮膚彈,
通通能做到,讓妳由內而外散發亮麗神采!

陽明大學皮膚學科多年前曾進行「青春痘與腸胃道之間的關係調查」,結果發現,三成五痘痘族的腸胃有問題,最主要的症狀是便祕,便祕情況愈嚴重,兩者之間關連性就愈顯著。

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也曾觀察47000多名青少女的飲食,分析比較後發現,牛奶與皮膚問題間有明顯關聯。女生若要皮膚光滑無瑕,少喝牛奶比別碰薯條與巧克力來的有效,可能是牛奶天然的成長激素,會引發青少女長痘痘。

事實上,許多女性都有吃錯食物引起美麗困擾的經驗,例如:常吃麻辣鍋、炸雞或吃太多油炸物,第二天起床,發現痘痘自動冒出,遮都遮不住。臺大醫院營養部組長陳珮蓉營養師表示,食物是維持女人美麗的最大因素,吃的對,自然由內而外散發美麗光采,吃不對,加速老化,流失健康。

4大吃對食物的好處

好處1 變美的關鍵,從裡美到外

美麗不是擁有黃金比例的五官或身材,而是包含內在與外在的整體美,食物占了整體美的最大關鍵。臺北長庚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許美雅表示,醣類、蛋白質、脂質三大類營養是美麗的基本元素,譬如米、麵等澱粉類食物,會提供碳水化合物,是活力來源,能維持身體基礎代謝。外表的皮膚、頭髮、指甲是否有光澤,及內在的荷爾蒙是否順利運行,都需蛋白質輔助,可從豆、魚、肉、奶中獲取。脂質是細胞膜的主要成分,需經常補充,以保護細胞。蔬果中的維生素及礦物質含量豐富,參與身體許多生化作用,有抗疲勞、抗老化的功效。

好處2 胃口變小,維持纖纖身材

每天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就是吃對食物,這些食物有全穀根莖類、豆魚肉蛋類、低脂乳品類、油脂或堅果種子類、蔬菜類及水果類,每一類對身體都有不同作用,必須均衡攝取。當細胞得到完整營養,會促進新陳代謝,胃口會變小,熱量也不會囤積體內,自然保有纖纖身材。

好處3 皮膚細緻,預防老化

女性朋友很在乎皮膚是否光滑、細緻無斑點,更擔心皺紋、下垂寫在臉上,很勤用保養品,其實飲食是最大關鍵。多吃豆類、蔬菜、水果、藻類這類鹼性食物會促進肌膚美麗,許美雅營養師說,鹼性食物是指食物經身體代謝後,所產生的陽離子(如:鉀與鈣)會多於陰離子(如:磷酸及氯),當血液呈現微鹼性時,各個器官運作正常,皮膚自然散發光采。

好處4 增強抵抗力,預防疾病

陳珮蓉營養師指出,維持健康狀態,自然會散發美麗的氣色。人體是由不同細胞建構而成,要活得健康需倚賴強壯細胞。正確的食物能供給細胞養分,維持身體的活動機能、增強抵抗力、預防疾病,讓我們健康久久,即使受到外在天氣或病毒的侵入,優質食物也能立即提供充足營養,讓細胞發揮擊退異物及自行修補功能,迅速回復健康。

【更多精彩完整內文請見《大家健康雜誌》101年5月號,更多健康訊息請見大家健康雜誌部落格http://jtfhealth.pixnet.net/blog】

※ 相關報導:

* 揮別職業病-你多久沒洗安全帽?當心變禿頭!
http://www.ttv.com.tw/lohas/green16184.htm

頂著內襯髒的安全帽,頭皮一悶熱流汗,很容易導致頭皮的毛囊出現感染症狀輕者頂多癢感、頭皮屑增多,嚴重的話,可能會產生令人擔心的掉髮情形。

* 腕隧道症候群上身 低頭族手麻 戒玩手機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may/15/today-health1.htm

手腕正中央有正中神經,當正中神經受到壓迫,手指指尖就會感覺麻痛,剛開始只有2、3根指頭指尖,慢慢地整個手掌都會麻,不積極治療漸漸惡化出現腫脹,手甚至變得無力,嚴重的話可能造成肌肉萎縮,腕隧道症候群就是因為手腕長期重複相同動作,壓迫到正中神經所致。



◆ 急診室如地獄 急重症醫療問題多

【台灣醒報╱記者李書帆╱台北報導】2012.05.16

急診室問題多,醫師遭暴力相向,病人等不到病床。民進黨立委田秋堇今天在記者會上表示,急重症醫療若面臨崩潰,受害的必定是基層民眾。急診醫師柯世祐說:「台灣急診室跟地獄一樣,人滿為患,醫護人員還要忍受情緒失控的病人及家屬。」急診醫師蕭蔚全呼籲,政府應修法,給醫師一個安全且有尊嚴的工作環境。

立委田秋堇說:「急重症醫療是國家社會的最後防護網,更是基層民眾的健康依靠。」醫師柯世祐指出,目前急診室發生的問題很多,包括小病掛急診濫用醫療資源、急診環境不友善、病床數不足等,很多病人甚至躺在地板上苦等8小時。

記者會現場更有醫師出示一名老婦人和急診室人擠人的照片,這名老婦人因為在急診室等不到病床,只能被綁在輪椅上怕身體滑落,看了令人鼻酸。醫師柯世祐說:「如果不想等醫院的病床,民間的救護病床1個小時要800元,很多人無法負擔。」

蕭蔚全指出,急診的醫護人員要面對情緒失控或藉酒裝瘋的民眾,忍受暴力相向和恐嚇,他除了呼籲把對醫護人員暴力相向改為公訴罪外,也希望醫院能夠派駐警察,保護醫護人員安全,醫師需要的只是一個安全且有尊嚴的工作環境。

但醫改會研發組組長朱顯光受訪時說,醫療問題是環環相扣的,急診室一床難求,醫護人員忙不過來,大家口氣就會不好,暴力情形易發生。民眾的觀念也要改變,急診非快速門診,台灣的檢傷制度應該要落實。

fsj 提到...

腸病毒快速增溫 伊科6型也現形

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 2012.05.16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昨公布新增4例腸病毒重症個案,其中3例感染腸病毒71型,1例感染較少引發重症的伊科6型病毒。鑑於腸病毒已進入流行高峰,近兩週病例數快速增加,衛生署已協調跨部會應戰,以防範可能發生的大流行。

疾病管制局發言人周志浩說,新增4例重症病例均已康復出院。3例感染腸病毒71型的重症病例分別居住在南部的9個月女童、1歲3個月及1歲8個月男童;另一例感染伊科6型重症是居住於北部的3歲4個月女童。

周志浩指出,3名腸病毒71型重症病例在4月下旬出現發燒、手足出現紅疹、口腔水泡、潰瘍的典型症狀,並出現嗜睡、活動力差、肌抽躍、心跳過速、肢體無力及嘔吐等疑似重症病徵,緊急送醫。

至於感染伊科6型重症的3歲女童並無常見腸病毒症狀,僅有發燒與腦炎表現,是此型病毒與腸病毒71型不同之處,此外,此型病毒易感染新生兒,歷年曾造成5例重症死亡,所幸目前並未特別活躍。

疫情資料統計,本流行季截至5月14日止,已累計38例重症個案,衛生署已邀集教育部、內政部、新聞局等相關部會,召開腸病毒流行疫情處理協調會報。



◆ 重鹹族 失智機率增

【聯合報/黃育華/大林慈濟醫院營養師】2012.05.16

您是重鹹一族嗎!現代人重視口感,味道不夠就食不下嚥,但各式加工食品、調味料與沾醬,含鈉量都很高,攝取過多,不只增加高血壓、中風、腎臟病變風險,研究顯示,高鹽可能導致降血壓藥物效果降低、加速更年期女性髖骨密度流失,甚至使高血壓婦女日後失智機率增高。

鈉的每日建議攝取量,最好不超過2400毫克,相當於1茶匙(6公克)的鹽。但目前市售餅乾、番茄醬、泡麵、洋芋片、香腸、火腿和罐頭等,每100克含鈉量都超過500毫克以上,非常容易就攝取過量。

根據國民健康局調查,台灣國小學童平均1天能吃掉4000毫克以上的鈉,相當於10克的鹽,19至64歲男性平均每天吃進4580毫克,超過建議量1.9倍,女性約3568毫克,也超過1.5倍,民眾攝鹽量相當驚人。董氏基金會調查發現,國人食物最常見的鹽類來源,依序是湯、油鹽拌主食和加工食品。油鹽拌主食指炒飯、炒麵、肉燥飯、麻醬麵等,用很多油及鹽拌炒的主食類。

其實,運用一些小技巧,既可吃出美味,也可減少食鹽攝取。例如使用新鮮食材熬湯,如牛蒡、昆布、老薑、番茄、黃豆芽或洋蔥等,也可運用花椒、八角、薑、肉桂,以及人參、當歸、枸杞、紅棗等中藥材調味,保持食物的天然鮮甜味,也可減少鹽、味精用量。烹調方式上,建議多用蒸、烤、微波與燉為主,避免醃、滷、燻等方式。

現在外食人口多,業者提供飲食通常屬於高鹽飲食,大家愛吃的肉羹、肉燥飯、麻醬麵及麵線糊,多半都是油鹽拌主食,只要吃一碗,就已吃掉一天鈉攝取量的一半以上,建議少吃,以免養成重口味習慣。點餐時可要求店家拌醬、醬料減半,吃料不喝湯、或燙青菜時少放肉燥、醬油膏,能不喝湯就盡量不要喝。

別以為食物不鹹,鈉含量就比較低,各種加工食品若加入含鈉添加物或甜味,可能隱藏高鈉口感,像檸檬口味的夾心餅乾,每100克就有700多毫克的鈉。

市售低鈉醬油和食鹽,以氯化鉀取代部分氯化鈉,5克重(約1茶匙)的低鈉鹽仍含有917毫克的鈉,2.5茶匙就過量了,不建議因為低鈉就任意食用,尤其這類產品含鉀量高,不適合腎臟病患。

拒鹽味、享原味,才能讓身體輕鬆少負擔,別讓自己持續陷入高鹽的風險中。



◆ 減重減過頭 月經竟3年沒來

記者吳為恭/彰化報導 2012.05.16

彰化市一位瘦得像紙片人的25歲女生,竟然3年沒來月經。原來她身高157公分,愛美減重,大約一年的時間將體重從42公斤減到29公斤。醫師表示,當女性體重過低時,會使得動情激素、濾泡刺激素及黃體生長素下降,造成慢性不排卵,導致停經及不孕。

彰化市博元婦產科院長蔡鋒博說,這名女生要求催經,經過仔細檢查,發現她大幅度減重導致荷爾蒙大亂,使得月經3年不來,甚至有精神性厭食症的可能,後來他開了催經藥,並請她去看精神科醫師,教她不要再減重了。

這名女生BMI(身體質量指數)是11.7,遠比衛生署標準BMI在18.5到24之間的正常標準低太多。BMI是以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

蔡鋒博表示,還有另一起個案是體重38公斤、身高164公分的29歲女生,月經半年沒來,也是要求催經,她的BMI是13.4,也是太瘦,同樣是減重減過頭而停經。

醫師建議這兩位女生要多吃一點,多吃蛋白質,補充維他命B6、B12,不要再減重了,至少要增胖到BMI達正常值,如此再以藥物催經,才能維持月經的正常。

蔡鋒博說,過度減肥多少會干擾內分泌的正常運作,干擾排卵,甚至不孕,更嚴重的是,減重過頭若演變成精神性厭食症,還可能導致器官衰竭死亡,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提出報告指出,BMI低於18.5的女人,死亡率比正常人高出30%。



◆ 高營養密度水果 助上班族紓解疲勞

李盛雯/台北報導 2012-05-16 中國時報

近來物價上漲,許多上班族深感工作及經濟負擔沈重,有人選擇以吃來宣洩壓力,揪團訂購零食甜飲等,長期下來,蔬果攝取量嚴重不足。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系教授劉珍芳提醒,高工時少睡眠的體力消耗,再加上蔬果攝取量過少,常常讓上班族感到疲勞易累,應該多多食用高營養密度水果,才能補充營養、吃出健康。

■蔬果量不足 罹癌風險增高

癌症基金會調查台灣上班族蔬果飲食習慣,發現高達55%的男性上班族午餐挑選便當,一餐就攝取了一天所需肉量,但蔬果卻吃太少。國民健康局「100年全國職場健康促進暨菸害防制調查」發現,六成職場員工每天食用水果不到兩份。

劉珍芳指出,國內上班族外食比率相當高,尤其中餐經常挑選高油、高鹽、高糖等餐盒便當。壓力一大,就想喝杯珍珠奶茶等含糖飲料。長期飲食不均,造成體內營養素不足,除了導致抗壓能力變差還容易罹患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慢性疾病,甚至增加罹癌風險,不可不慎。

劉珍芳建議應改變飲食習慣,採取低熱量飲食搭配高營養密度水果,而奇異果就是高營養密度水果的代表之一。美國飲食學會於2005年期刊公布營養密度計算公式,其中判定營養密度的必需營養素高達16種,包括菸鹼酸、葉酸、蛋白質、蛋白質、膳食纖維、維生素A、B1、B6、B12、C、D、E等。

■改善營養不均 水果真奇異

研究人員實際檢驗發現,黃金奇異果、綠奇異果是營養密度最高的第一名、第二名。也就是在相同的熱量下,奇異果比其他水果能提供更多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等重要營養素。

吃天然水果營養最易吸收 提升健康有效率許多上班族習慣補充綜合維生素錠劑,但是劉珍芳建議,高營養密度的水果含有微量植化素及多種營養素,攝取後,體內吸收率及利用率都較高,好處遠比人工合成的維他命錠劑還要多。

劉珍芳強調,長期外食,容易營養失衡,變得疲勞易累及憂鬱失眠。如要改善,應從改變飲食習慣做起,第一步建議大家從多攝取高營養密度食物開始做起。

fsj 提到...

久盯螢幕 低頭族小心臉下垂

中央社 2012/05/17

科技產品玩上癮,也容易玩出問題,醫學美容專家表示,埋首使用平板電腦與智慧型手機的「低頭族」可能要擔心臉頰下垂。

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正夯,民眾低著頭緊盯螢幕的時間也增加了。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一般認為常用智慧型手機及筆記型電腦,可能會導致臉部肌膚及肌肉鬆弛失去彈性。

現在有越來越多人花大錢去做拉皮手術和墊下巴,有人認為,民眾長時間盯螢幕導致「電腦臉」上身是醫美手術越來越盛行的原因。

根據美國整形外科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Plastic Surgeons)發布數據,墊下巴是成長速度最快的醫美手術。墊下巴手術在去年受到大批群眾青睞,成長速度比隆乳、打肉毒桿菌及抽脂加起來都還快。

許多名醫都認為,科技是造成醫美手術盛行的原因,姿勢不良會加速臉部下垂、雙下巴及木偶線形成。所謂木偶線是嘴角向下巴延伸的皮膚紋路。

伍德福醫學團隊(Woodford Medical)派特森醫師(Dr Mervyn Patterson)告訴倫敦「標準晚報」(Evening Standard):「如果你連續好幾個小時都稍微低著頭坐著,盯著iPhone或筆電螢幕,可能會造成頸部肌肉緊繃變短,面頰也會受到更大地心引力作用,導致下巴下垂。」

根據英國通訊管理局(Ofcom)的2011年通信市場報告,高達91%的成年人使用手機,其中27%人選用智慧型手機。



◆ 全球三分之一成年人 有高血壓

中廣新聞 2012-05-17

根據最新發布的「2012年世界衛生統計」報告指出,全球有三分之一的成年人患有高血壓,十分之一成年人患有糖尿病。

這一報告進一步證明了會引發心臟病和其它慢性疾病的症狀正在急劇增加,尤其是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在某些非洲國家,甚至有一半的成年人患有高血壓。

報告顯示,在高收入國家,廣泛進行診斷和低成本藥物治療,促使他們平均血壓顯著降低,這有助於減少心臟病導致的死亡。

但是在非洲,許多國家40%以上甚至多達50%的成年人患有高血壓。這些人大多數仍未得到診斷,而其中許多病例可以透過低成本藥物得到治療。

至於高血糖患者,報告指出,全球平均患病率約為10%,但在一些太平洋島嶼國家,高達三分之一的人口患有糖尿病。若不及時治療,糖尿病會導致心血管疾病、失明和腎功能衰竭。

報告中還提到,在全球人口中的12%,約5億人患有肥胖症。其中美洲地區的肥胖症比率最高,約為成人的26%。普遍來看,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肥胖,因此面臨更大的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風險。

報告中還說,目前全世界幾乎三分之二的人,是由心臟病、肺病、糖尿病和癌症等非傳染性疾病導致死亡。



◆ 捐骨髓新法 貼OK繃順便採樣血

【台灣醒報╱記者魏敦華╱台北報導】2012.05.17

捐贈骨髓過去需要繁瑣的採樣與比對過程,但現在它就像貼個OK繃一樣簡單!美國一家醫療用品公司推出一種與OK繃包裝在一起的簡易血液採集套件,萬一民眾受傷,包紮傷口時就可以順便將血液樣本放進採集器裡,寄回該公司,完成捐贈骨髓的第一步。

美國的一家小型醫療用品公司Help Remedies最近與全球最大的骨髓捐贈中心DKMS合作,推出一項名為「Help! I want to save a life」(救命!我想拯救一個生命)的產品,裡面包含了一般的OK繃16個,和一個簡易血液樣本採集套件。在將套件寄回公司實驗室並上網填入資料後,資料將會被輸入名為「Be The Match」的美國骨髓捐贈比對名單中。

該公司負責人Nathan Frank表示「這樣很方便,你不用中斷你正在做的任何事而跑去醫院進行繁雜的程序。」

Frank表示這一個名單資料庫很龐大,目前有約950萬的自願比對者資料,醫生可以在有需要的時候隨時進行條件的蒐尋。而如果自願者反悔希望從名單上除名,這樣就不會給需要捐贈的人一些不切實際的希望,「我們會告訴購買這個產品的客人他們做了甚麼樣的承諾,也希望減少玩票性質的人。」名單上的人年過61歲,因為風險的關係,系統也會自動除名。

雖然目前自願參與比對的人數有上升的趨勢,但光是美國一年就有約一萬人被診斷出需要骨髓捐贈才能活命,而在這麼多的自願者中平均每540人才有一個符合者。「這就跟抽樂透一樣,看起來有希望,但數字總是對不中。」

Frank也進一步表示:「我們研發這種方法也只是想證明這一切有多簡單,你甚至不用刻意去製造流血的情況,在你剛好不幸流血的時候就可以做到了。」



◆ 擺脫失眠 先調整臟腑功能

文/蘇聰明 2012.05.17 自由

不少人為失眠所苦,門診中,有6成患者合併有睡眠障礙,醫界強調,睡不好別亂吃安眠藥,以免成癮,也無法改善症狀,建議失眠超過一個月,應就醫治療。

失眠是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之一,症狀發作時,經常會睡不著覺,甚至整夜不能入睡,並伴有頭暈、頭痛、多夢、記憶力減退、疲倦、心悸、注意力不集中、食慾不振、胸悶等現象。

◎發生失眠的原因:

包括神經衰弱、神經官能症、環境嘈雜、服用咖啡、濃茶、藥物、心中有事、憂鬱不結、疼痛及更年期綜合症等。

中醫認為,失眠主要是大腦皮質興奮和抑制過程的平衡失調,造成大腦功能障礙所致。尤其現代人因壓力過大或工作型態,造成失眠的比例逐年增加,值得重視。

失眠原因雖多,但總與心、胃、脾、肝、腎有關,所以治療上必須著重於調整臟腑功能的失調為主,再依據不同的症狀,選用有安神作用的藥物配合治療,才能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通常可分為下列5種情況用藥:

●肝鬱化火:患者有失眠、急躁易怒、胸脇脹悶、目赤口苦、小便短赤等現象,常見於酗酒患者,可用丹皮支子湯加減。

●心脾兩虛:患者常多夢易醒、心悸健忘、大便較軟、胃口差、臉色蒼白、精神不振,或併有造血功能異常,治用壽脾煎加減。

●痰火內擾:患者表現胸悶、噁心、欲吐或痰多、失眠頭痛、心煩口苦、眩暈,用黃連溫膽湯加減。

●陰虛火旺:心煩失眠、頭暈耳鳴、健忘、手腳心熱、口乾,常用加味補心丹加減。

●心虛膽怯:患者常失眠多夢、容易驚醒、膽怯心悸、遇事易驚、疲倦無力、易流汗,可用安神定志湯加減。

另外,可用桑椹60公克、炒酸棗仁30公克,水煎睡前服用,或按壓神門、三陰交、太溪和失眠等穴位,來平靜心寧、安定精神,進一步來促進整夜好眠。

其他對付失眠妙方,還包括良好的情緒管理、配合適當運動、睡前也不宜進食刺激性食物,其次晚間9時到11時前,是最佳的入睡時間,最好要掌握。(作者為高雄市新復興中醫診所院長)



◆ 喝咖啡可使人長壽

中廣新聞/郭希誠 2012-05-17

美國一項大型研究發現,喝咖啡可以減少罹患許多疾病的機會,讓人活得比較長。

這項研究從1995到2008年,針對40萬名50到71歲的人所作的飲食習慣調查,他們特別重視這些人喝咖啡的習慣。他們把參與測試的人分成好幾組,不喝咖啡的、一天喝1杯的、2杯的、甚至6杯以上的。

研究期間有5萬人過世,進一步分析,他們發現,有喝咖啡習慣的人,因為中風、呼吸系統疾病、心臟病、糖尿病、感染等原因而喪生的人比較少,不過他們得到癌症的機會並沒有減少。

研究人員說,喝咖啡的人有三分之一喝的是無咖啡因咖啡,所以咖啡因應該不是讓人長壽的原因。他們研判,或許是咖啡裡的抗氧化物讓人比較健康。

fsj 提到...

心理治療新法 醫師以聽代說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2012.05.18

心理治療不再是精神科醫師單方面的工作,病患也可參與其中,幫自己脫困。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引進最新的治療模式,醫師以聆聽取代教導與建議,和病患一起挖掘導致心理障礙的背後因素,再一起解決問題。

北市醫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劉又銘指出,透過心理治療可以幫助自己,敲開和外界溝通的心房,而醫師與病患攜手合作,是打破心理障礙的最好方法之一。

劉又銘常見到飽受心理煎熬的病患,如感情困擾自傷、自我認同感缺乏、整日感覺空虛;另外,白天人際疏離,晚上則執著於網路世界、或到夜店酒吧裡找尋愉悅的人,也不在少數。

他觀察發現,這些人接受臨床治療時,常出現一些矛盾現象;有些病患堅持要醫師開藥治療,下次回診時狀況也不錯,卻表示自己根本沒吃藥。有些患者剛好相反,抱怨醫師只開藥,不去聆聽他們的痛苦心聲。

為了更貼近這些患者,松德院區設立思想起心理治療中心,以精神分析取向為主,探討病患的心理症狀,還會更進一步了解煩惱背後的動機。劉又銘說,透過聆聽,病患會覺得自己有能力思考及體察某些事情,也感受自己有能力解決這些問題。

在心理治療過程中,精神科醫師、心理治療師不會評斷病患,只在必要時鼓勵患者,很多病患因此更願意說出他痛苦的情緒和想法,進而有釋放的感覺,治療團隊再從中聽出病患的弦外之音,協助他們走出困境。

※ 相關報導:

* 實驗證明:睡前吃奇異果 半夜不數羊
http://www.udn.com/2012/5/18/NEWS/HEALTH/HEA2/7099857.shtml

若想藉由自然蔬果助眠,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教授劉珍芳指出,從營養觀點來看,含色胺酸、維生素B群、鈣、鎂和鐵等物質的蔬果,都有助眠效果。劉珍芳說,色胺酸和維生素C,都是血清素的前趨物質,透過維生素B6幫忙,再轉換成血清素;而鈣能穩定情緒,和鎂一樣,都屬促進神經傳導物質更為豐富的天然營養素。劉珍芳指出,牛奶、肉類等高蛋白質食物,都含色胺酸,但色胺酸必須透過維生素B群協助,才易轉換為血清素,奇異果或香蕉,就同時含色胺酸和維生素B群。



◆ 壓力大 易罹自律神經失調

文/劉彥瑩 2012.05.20 自由

◎案例一:B太太是一位樸實苦幹的農婦。近來她陸續出現頭暈、耳鳴、胸悶、吃不下、人很累,但就是睡不著、躁熱、全身痠痛、走路就喘、無法做家事等不適,看遍醫院各科,檢查都說沒問題,判定為「自律神經失調」。但幾個月來,病情卻時好時壞,發作還要到急診室打點滴,每天吃很多顆藥,但也不知道長期吃有沒有問題?

◎案例二:S先生原本家庭幸福,年後公司放起無薪假,孩子唸貴族學校,按月得繳高額房貸。最近媽媽生病了,得常跑醫院照顧。

有一天他開車前往醫院途中,突然出現胸悶、心悸、呼吸困難、手腳發麻、煩躁等不適,到醫院檢查都正常,診斷是「自律神經失調」。

◎案例三:P女士成長過程中,父親不負責任,賭博、喝酒、外遇,偶爾回家就罵人。母親必須養家,讓她從小就沒安全感。

最近P女士結婚剛懷孕,先生卻因工作需喝酒晚歸,讓她一直懷疑先生出軌,每天擔心、害怕,讓她漸漸出現失眠、心悸、吃不下、煩躁、易怒等症狀。醫院檢查也正常,判斷是「自律神經失調」。

臨床發現,像B太太這類「生理性」自律神經失調患者雖有許多身體不適,但藥物治療反應佳,甚至康復。如果「拖延」或「中斷」治療,讓病情不斷惡化,還會併發高血壓、糖尿病、記憶衰退等慢性病。

S先生及P女士屬於「心因性」自律神經失調,因為心理處境引發身體不適,服藥只能「控制」症狀,治療應傾向心理探索。

人世間有許多壓力(工作、經濟、親情、愛情等),各個人生階段都有考驗,如果都以「自律神經失調」概括,將把人類簡化成幾條神經迴路,有可能因此忽略了人們複雜的情感世界。

B太太針對病根治療,病情很快改善,目前討論停藥中。對S先生的建議是,要分散壓力,不要自己訂太高的標準,再輔以藥物治療,現已不用回診。

至於P小姐在傾聽她的擔心後,引導她去看現在先生與過去父親的不同,幾次下來症狀也漸緩解,但她長期潛在的不安全感,則轉介她接受深度心理治療。

與醫師一起探究病根,雖然過程會比較辛苦,但長期來說,預後較佳,甚至可復元。(作者為台中市紓情診所心身科醫師)

※ 相關報導:

* 腸躁白天才發作 壓力是禍首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7104439.shtml

值得注意的是,幾乎所有腸躁症患者都是在白天發作,晚上入睡相當少見。吳炳燁認為,這和壓力有關,白天常有各種壓力,才會發作,晚上睡著後已無任何壓力,就不會動不動就跑洗手間。



◆ 精神病患喝多刺激飲料 更憂鬱

【台灣新生報/記者黃文彥/台北報導】2012/05/18

「多飲症候群」是精神疾病患者常見的現象,臨床表現就是容易口渴,但這時後可不要喝太多汽水等碳酸飲料,認至連酒精與含有咖啡因的飲料都應該避免,因為這些飲品只會讓患者情緒更憂鬱、更不穩定。

汽水、咖啡、茶、酒,這些飲料不僅一般健康民眾應該少喝為妙,精神病患者更應該特別注意,因為這些飲料都含有興奮物質,容易讓精神病患者失眠、情緒憂鬱,喝多了無助情緒放鬆,反而更容易造成惡性循環。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江漢光就表示,只要患者情緒穩定,這些飲料都可以喝,「不須因為生病就剝奪病患飲食的權益」。但如果心情不穩定,當然少喝為妙。

汐止國泰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單家祁表示,酒精類飲料雖然一開始有情緒鎮定的效果,但是長期飲用不僅容易失眠,且患者容易情緒低落,同時也會損害記憶功能。不僅酒精類應該避免,還有咖啡因的咖啡、茶類都應該盡量避免,因為這些飲料雖然不至於引起恐慌症,但確有可能造成恐慌發作。臨床個案中就有因為喝咖啡引起恐慌發作的案例,因此雖然咖啡因飲料是否會造成精神疾病目前未有定論,但仍不建議患者飲用。

單家祁說,精神疾病與大腦分泌的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及多巴胺有關,並沒有特定食物與造成精神疾病相關,但刺激性飲料對一般人的健康就有影響了,何況是有精神疾病患者。

江漢光表示,建議有精神疾病方面的病患,下午4點過後不要喝酒或其他刺激性飲料,如果一定要喝,茶或許是比較好的選擇,但也應該經過3、4泡後再飲用為佳。那麼精神病患者該如何吃出健康?單家祁主治醫師表示,「其實就跟一般人一樣」,要均衡飲食並且多運動,維持規律生活、情緒穩定,尤其是很多人誤以為維他命B群有助於神經穩定,但只要正常飲食,不需要特別額外補充。

fsj 提到...

迷iPad瘋電玩 脊椎病找上年輕人

【聯合報╱記者周宗禎/台南報導】2012.05.19

許多民眾以為椎間盤突出等脊椎病變是中老年人才會發生,奇美醫學中心發現椎間盤突出的年輕病患驟增,其中還有人是因長時間沈迷電玩、iPad等3C產品,加上姿勢不良,才上國中就因嚴重椎間盤突出必須手術治療。

「不少人是玩3C又不注重個人姿勢造成」,奇美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宋冠嶔昨天指出,背部或下肢有感覺明顯酸、麻、痛等症狀就要就醫,即使嚴重到必須手術,新的微創手術健保有給付、成功率也高。

宋冠嶔說,脊椎隨年齡增長容易退化,增加椎間盤突出等病變機率,目前沒有任何科技、藥物可以阻止。

坊間有部分藥物廣告刻意誇大療效,民眾購買前最好先詢問專科醫師,以免亂吃藥,輕者浪費錢又傷肝腎、重者併發後遺症。

他說,研究顯示通常年過40,脊椎就開始退化,女性只要停經,退化速度更加快,甚至35歲骨質就開始大量流失;越早儲存「骨本」,才能延緩退化,均衡飲食與攝取富含維生素D、鈣質食物,接近晨昏時曬曬太陽與適當運動,都有助蓄積骨本。

宋冠嶔每年手術椎間盤突出病患近50人,中年病患較多,但他發現年齡層逐年下降,近來還有20歲以下的年輕患者,不少年輕人習慣躺著玩iPad、智慧型手機,又常斜躺,或長時間彎腰低頭,都是高危險群,10多歲年輕病患越來越多。

宋冠嶔說,一旦手術,很多人擔心會不會導致下肢癱瘓,其實微創手術傷口小、恢復期短效果好,不必太擔心。



◆ 長期不當緊急踩煞車 小心頸椎傷害

中廣新聞/李明朝 2012-05-19

頸部椎間盤突出,除了長期姿勢不良等引起,喜歡緊急踏煞車的快車族也要小心,桃園壢新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楊之東醫師提醒民眾,如果常不當的緊急踩煞車,長期下來,頸椎因為衝擊及甩動也造成傷害,應該避免開快車,猛踏煞車等行為。

頸椎傷害除了職業及年齡老化之外,桃園壢新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楊之東醫生提醒民眾,像喜歡開快車的快車族,如果常不當的緊急踩煞車,長期下來,小心頸椎衝擊及甩動,造成傷害,如果發生手麻症狀,建議就醫檢查。

楊之東醫生表示,頸部椎間盤突出,現在可以結合傳統椎間融合術及活動式人工椎間盤置換術,讓患者維持原本脊椎正常角度,生活不受影響。

另外,頸部椎間盤突出也是長期姿勢不良引起,民眾應該保持良好的姿勢,以免壓迫到神經,產生疼痛。



◆ 高血壓重返國人10大死因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2012.05.19

平常漠視自己血壓的人可要小心了,衛生署最新公布的統計資料顯示,高血壓性疾病已重回國人10大死因之列,排名第9,死亡人數更較往年增加1成以上,高血壓已成為國人最致命的健康殺手之一。

世界高血壓日固定在每年5月中旬上場,今年全球各國均以「好動人生,活出Smart!血壓天天量,健康不打烊」為口號,希望喚起民眾的血壓健康意識,為自己的健康把關。今天下午,衛生署、台北市衛生局、台南市衛生局、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及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同步在南北兩地舉辦大型活動,提醒國人重視血壓。

據衛生署統計,民國99年的10大死因資料發現,全國因高血壓性疾病死亡人數高達4174人,較往年增加12.2%,高血壓性疾病也攀升為國人10大死因的第9位。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陳志鴻表示,國內有高達4成的高血壓患者渾然不知自己的血壓偏高,遑論風險管理。他認為及早發現高血壓疾病並不困難,只要養成每天量血壓的習慣,就可以提早發現與治療,減少腦中風、心肌梗塞、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臟衰竭、腎衰竭等併發症的機率。

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董事長、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呂鴻基表示,高血壓重回國人十大死因之列,應與生活型態、肥胖等因素有關。他認為國人飲食口味偏鹹,每天運動時間不足,加上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控制良好率只有3成,都是導致高血壓性疾病死亡率上升的主因,若要對抗高血壓,就應從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著手。

目前醫界認定收縮壓高於14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高於90 毫米汞柱,就算是高血壓,必須就醫治療。只要聽從醫師專業意見,並遵守醫囑服用藥物,再配合良好的生活型態,大都可將血壓控制得宜。

※ 相關報導:

* 天天五蔬果…僅18%國人達建議量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390283

天天吃三份蔬菜、兩份水果,你做到了嗎?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調查發現,僅18%的國人達到每日建議攝取量,和一般上班族、主婦相比較,學生吃足夠蔬果的比率最低,大約只有11%做到「天天五蔬果」。

* 好膽固醇 不一定好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390352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最近發表研究指出,事實並非如此。基因研究發現,高密度脂蛋白濃度增加,不見得能降低心臟病風險。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刺胳針」醫學期刊(Lancet)。



◆ 《吃對了,你也能瘦》認清體質 吃對顏色食物好享瘦

記者/洪素卿

就算每日只吃一個鳳梨酥,一樣有人瘦不下來!楊小姐長期為體重困擾,近年為了減重、食量持續縮小,甚至有一段時間每天只吃一個她最愛的鳳梨酥,但體重就是不會往下降,只好求醫;中醫師張家蓓表示,楊小姐是因為選了不適合她體質的減重方法與食物,才會瘦得比別人辛苦。

楊小姐在中醫師的建議下,不吃鳳梨酥,改成晚餐吃涮涮鍋,但謹遵「不蘸醬、不放入加工食品」的原則,結果一週下來,成功瘦了1.5公斤。

不同體質各有飲食選擇

◎為什麼有些人特別難瘦?

張家蓓說,從中醫的理論來看,減重除了熱量控制,不同的體質也有各自適合的飲食選擇。

●低代謝者:上午吃黃色穀類,下午茶和晚餐來點肉。

一般來說,像楊小姐這類屬「低代謝」體質,除了體重過重、體脂太高外,通常不愛動、愛吃甜食、炸物等。體質屬於「肝鬱脾虛」,適合選擇黃色以及黑色的食物。

不過,黃色食物多是穀物、澱粉類,對低代謝族群減重者來說,最好選在上午9時到11時之間吃。

此外,這段時間血氣流注於脾臟,是人體氣血最旺的時期,也不宜食用燥熱及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傷胃敗脾,即使是脾虛者進行補養,也要很小心。

泡芙族選白、紅色食物

此外,不管是下午3時至5時的下午茶時間,或是傍晚5時至晚上7時的晚餐時間,就該遠離澱粉,可以選擇適量肉類。換句話說,對這類人來說,下午茶時,與其選擇一個小蛋糕,不如吃一串烤雞串。

●氣血虛的「泡芙族」:可選白色、紅色食物。

「泡芙族」常出現在中醫師減重門診,她們多半已經反覆減重多次,體重在正常或稍重邊緣,但體脂非常高,整個人提不起勁、老是覺得很疲累。從中醫師的觀點來看,這類減重者通常已經合併有氣虛及血虛的情況,就算要運動也難持久。

要對抗氣虛的情況,可以多吃些白色的食物,包括白木耳、薏仁等。至於要補血虛,平常可以多吃紅色食物,包括紅蘿蔔、紅地瓜、紅薏仁等。

●下半身肥胖的「濕、寒、腫」 者:晚上少吃生菜。

久坐、水腫、愛熬夜、愛吹冷氣的下半身肥胖者,就中醫來看,多半數於濕寒腫體質。「這群人總愛捧著生菜沙拉當晚餐減重」,但張家蓓認為,沙拉類過於生冷,不適合濕寒腫體質者常吃,不如換成燙青菜,再切點豬頰肉更適合。

此外,對這類體質者來說,一點點鹹的食物也比甜食更適合減重。此外,包括黑木耳、海藻、海帶、黑豆等黑色食物,也可多入菜。

fsj 提到...

睡前打電玩 童夢遊拿刀嚇到媽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2012.05.21

有夢遊的人睡前別玩刺激電玩,以免出現驚人之舉。一名國小六年級男童,睡前玩打鬥遊戲,半夜媽媽感覺脖子濕濕、痛痛的,睜眼發現孩子夢遊,竟拿刀子架在她的脖子上。

台灣睡眠醫學會理事長林嘉謨表示,男童母親就醫時,脖子僅被輕微畫傷,幸無大礙。男童晚上常沉溺在打打殺殺的電玩遊戲,情緒處於緊張狀態,造成腦波刺激、不穩定,干擾夜間睡眠、誘發夢遊。

台北榮總精神部主任陳映雪說,夢遊通常發生在半夜的深度睡眠期,此時睡意正濃,患者醒來不記得前一天發生什麼事。

署立雙和醫院精神科主任、北醫睡眠中心前主任李信謙說,夢遊為深度睡眠到清醒前的轉換出現狀況,身體醒了,腦部卻還沒醒,容易起床走動等。不過,除了極少數個案,大多數人夢遊都很平和簡單,不會出現恐怖舉動;一旦發現有人夢遊,只要安全無疑慮就不必叫醒,以免對方醒來時嚇到。

夢遊為一種睡眠疾病,包括疲倦、睡眠不足、白天玩太瘋、睡前做激烈活動、使用鎮定劑等藥物,以及癲癇等,都可能導致夢遊。

美國睡眠醫學會發現,夢遊最常發生在四到八歲幼童,通常十五歲後會逐漸消失,但成人仍可能夢遊。醫師甚至發現,一名九歲男童只要睡前四個小時喝碳酸飲料,夜裡就會夢遊。

「一般人睡前做劇烈活動,不會誘發夢遊。」李信謙說,刺激活動雖會誘發夢遊,但沒夢遊習慣的人,不會因睡前玩遊戲太緊張、興奮,導致夢遊,或睡不好、難入睡。

林嘉謨建議,睡前一小時應做靜態活動,如看書、聽音樂等,以免情緒波動,無法一夜好眠。另外,有夢遊習慣者,睡前應關緊門窗,以免發生危險。李信謙說,家長可記錄孩子飲食、作息及睡眠情形,找出誘發夢遊原因,減少夢遊發生。



◆ 研究:小孩與家人同睡 長大不易變胖

台灣醒報/莊瑞萌 2012-05-21

丹麥研究發現,家中小孩如果與兄弟姊妹同床或是同房一起睡覺,日後出現肥胖的機率減少70%,而且不必每天同睡一房,偶爾為之的小孩,也較從未跟雙親或手足同睡的人肥胖機率減少50%。

哥本哈根大學醫院研究人員認為,應該是小孩與家人同寢,直接從家人獲得心理層面的支持有關,反之,從未與父母親同睡的小孩則可能產生被拒絕的感受,容易增加日後肥胖風險。

這份在今年歐洲肥胖會議發表的研究,共分析了645名兩歲到六歲的小孩,而且這些小孩都具有肥胖特質,例如出生時較胖、母親屬於肥胖身材以及來自低收入家庭,並且完成了497位小孩BMI測量以及同睡頻率為何,結果發現每天有共寢習慣的小孩,長大後肥胖的機率較從未與家人共寢的人降低七成,偶爾才跟家人共睡一房或一床的小孩,肥胖機率也減少一半。

奧爾森表示,「從結果來看,父母親提供的社交支持感或其他正面的心理支持,可以透過與父母親同睡傳達給小孩,降低肥胖機率的威脅。」

美國小兒科學會並不建議小孩與父母親同床,避免出現「嬰兒猝死綜合症」,不過並未針對與兄姊同眠提出任何建議。稍早研究人員則認為,小孩睡眠時被吵醒容易造成短眠以及睡眠片斷化,可能造成睡眠品質降低,容易引起肥胖。




◆ 腳趾移植變手指 他說:能用真幸福

【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台北報導】2012.05.21

二十幾歲的亞明,就像一般大學男孩,手滑著平板電腦。仔細一看,他「手指」不太一樣,左手僅兩根,右手三根粗粗的指頭,則是從腳趾「搬」來的。

亞明小一時玩火燒傷,兩手只剩像卡通人物哆啦A夢的小拳頭。沒了手指,亞明吃飯、上廁所都得靠人幫忙。傷心的爸媽帶兒子輾轉求醫。

長庚醫院整形外科教授魏福全發現,亞明兩手掌虎口附近移植皮膚下的組織「飽滿」,顯示手部重要的「內在肌」仍健在,決定可進行「顛腳為手」的大工程 。

要移腳為手,並不是「剪下、貼上」即可。首先要讓這多啦A夢的雙拳長出一些可連接腳趾頭的皮瓣。於是魏福全削除亞明兩手原先的植皮。再在亞明腹股溝開個「洞」,像插進褲子口袋似將兩拳頭塞進去「養肉」固定。原理有點像種樹的「插枝法」。三、四周後,手上才長出一些皮瓣。

魏福全說,皮瓣上有血液供應表皮、真皮及皮下脂肪,才可能連結移植來自腳掌的「新指頭」上的肌腱、血管、神經。長庚團隊為亞明各保留二及三根腳趾,維持腳部行走功能。

如今拿筆寫字、以筷子挾菜吃飯,亞明一派輕鬆。他大方秀出自己「與眾不同」的手指笑著說,國中考進美術班,特別喜歡素描、繪畫,沒什麼難得倒他,面對新朋友好奇詢問,他也不避諱,「畢竟少有人的手指是長這樣」,有手指可用,真是幸福。

魏福全說,長庚「搬家」的腳趾已超過兩千多趾。



◆ 呼吸「咻咻叫」 幼兒RSV病例增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2.05.21

近來不僅腸病毒發威,小兒科醫師發現,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 (RSV)病例大增,最近多雨、氣溫適合病毒繁殖,造成嬰幼兒感染後發燒三、四天、呼吸「咻咻」叫,還可能引發肺炎,家有兩歲以下的小小孩要特別留意。

台北馬偕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紀鑫說,呼吸道融合病毒在台灣全年都有感染的病例,但每年3到4月間,病例明顯增加,主要集中在兩歲以下的嬰幼兒。最近天氣涼爽、多雨,正好是適合RSV的生長條件,他發現,近來每個月因感染RSV引起細支氣管炎、肺炎的住院病例數,是去年11至12月的兩倍。

紀鑫說,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會讓嬰幼兒發燒三、四天,比一般感冒發燒時間長,另一個特徵是呼吸易喘,會發出「咻咻」聲。

他提醒,病毒對早產兒、有先天性心臟病和免疫疾病的幼兒殺傷力更大,較容易引發肺炎的併發症,必須住院。最近有早產兒一住院就是20天,讓家長非常煎熬,而且孩子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後,也會增加未來發生氣喘的機率。

由於呼吸道融合病毒以接觸感染為主,紀鑫也建議,有嬰幼兒的家庭,大人小孩都要勤洗手,少帶嬰幼兒至人多不通風的公共場所。



◆ 高中女抱親寵物兔 臉頰手背黴菌感染紅腫

中廣新聞/寇世菁 2012.05.21

一位女高中生的手背和臉頰,突然長出癢癢的紅斑,以為是濕疹,藥膏越擦越嚴重,輾轉到澄清醫院中港院區皮膚科治療,追蹤病史,原來女生養了一隻寵物兔,最近常脫毛,因為常抱在懷裡,還以臉頰貼著兔子,因此被兔子身上黴菌感染,加上擦錯藥,才會形成「偽裝癬」。

澄清醫院中港院區皮膚科醫師林鴻欣表示,這名十六歲女高中生就醫時,整個右手背和左臉頰,佈滿滲液和脫屑的紅色丘疹,十分嚴重。女生表示,起初發現手背和臉頰,有零星紅斑,就近到診所求診,被認為是濕疹,給予類固醇藥膏擦拭,一個多月下來,情況沒有好轉,紅疹面積反而擴散,由手背長到手腕處,左臉頰更是一大片紅色斑疹,除了發癢脫屑還滲液,女生以為自己罹患皮膚癌,轉而到澄清醫院求診。

醫師針對女生患部做皮屑搔刮檢查,發現是黴菌感染,因為一般黴菌感染,如果被誤診用錯藥,會讓黴菌過度滋生,混淆臨床判斷。醫師進一步追蹤病史,原來女生養了一隻寵物兔,最近常脫毛,因為總是抱在懷裡,並以臉頰親貼兔子,因此被兔子身上黴菌感染的部位也很特別,同時在右手背和左臉頰。林鴻欣醫師指出,女生被感染的黴菌,應該是人畜共通的黴菌,來源以寵物居多。經過口服及藥膏對症治療後,兩週後明顯改善,約一個月後紅斑就消失。

之後,寵物兔送獸醫院檢查,果然在身上也發現黴菌,林鴻欣醫師表示,台灣夏天高溫潮濕,有毛的寵物很容易長出黴菌,如果不察覺是有可能傳染給飼主,民眾如果發現皮膚有不正常的紅斑出現,千萬不要自行買藥膏擦拭,或許是一般的黴菌感染,但因擦錯藥而造成偽裝癬,延誤治療。

fsj 提到...

韓研究:青少年易受電磁波傷害

中央社 2012.05.23

據韓國電子通信研究院(ETRI)昨天公佈的「關於電磁波對人體影響的綜合研究」報告指出,青少年對手機電磁波的吸收量要比成人多40%,更容易受到電磁波的傷害。

南韓「朝鮮日報」報導,這份研究結果還顯示,青少年使用手機的時間越長,發生「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可能性越高。

韓國電子通信研究院以南韓全國的2000多名小學生為對象實施此研究調查,時間是2008年至2010年。

據報導,引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主要環境因素是鉛。最近5年,全球相繼出現了很多關於「血液鉛濃度越高,青少年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發病率越高」的研究結果。

南韓檀國大學醫學院預防醫學系教授河美娜指出,對於血液鉛濃度高出平均值50%的青少年來說,過度使用手機,患上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河美娜表示,對於血液鉛濃度低的學生,即使過度使用手機,罹患上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可能性也不會增大。從這一點來看,作為獨立因素,手機電磁波應該不會增大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發病率。



◆ 電視電腦 影響孩童健康與大腦發育

【台灣醒報╱記者劉運╱台北報導】2012.05.22

科學家指出,孩童對電腦、電視的沉迷會影響往後的身體健康與大腦的發育。英國學者艾立克西格瑪指出,現在愈來愈多的人不健康的依賴科技,他建議父母應限制孩童看電視及使用電腦的時間。另外,英國的研究也指出,年輕人使用社群網站也會影響社交、造成注意力不集中。

西格瑪博士主張父母不能把電視當作是「孩童照顧者」,且應禁止幼兒看電視、嚴加控管小孩看電視的時間、並把電視從臥房中移走。他相信最年幼的孩童腦部還在發育,完全不應看電視。他主張3-7歲的孩子一天只能看1.5小時的電視,而大一點的小孩每天可看2小時的電視。

最近的統計顯示12-15歲的青少年每天平均花超過6小時在營幕前,而且這只含在家的時間,不包括在學校使用電腦、及空閒時使用智慧型手機的時間。英國艾立克西格瑪(Aric Sigman)博士說,不管人們對螢幕科技有沒有上癮,很多人都已過度使用,且不健康的依賴它們。

研究顯示,大腦對電腦遊戲的反應,類似大腦對藥物及酒精的反應。根據西格瑪博士及其它學者的研究,待在營幕前的時間與肥胖、高膽固醇、高血壓、注意力不集中、數學及閱讀能力的退化、睡眠異常及自閉症等都有關連。過度飲食、運動不足、荷爾蒙改變,都有可能是造成的原因。

英國心理健康基金會的研究發現,年輕人對社群網路的沉迷已造就他們與家人及朋友的隔閡。英國最的著名科學家蘇珊格林菲德(Susan Greenfield)也一直警告社群網站可能傷害孩童的大腦,因為它會減少注意力集中的時間、養成快速滿足的習慣,並使年輕人更以自我為中心。



◆ 青少年迷抓茫 傷腦筋

文/柯俊銘 2012.05.22 自由

最近上網找資料時,意外在某社群網站上見到有人詢問「抓茫」(註:台語發音)要如何進行,並告知目前在學校是挺「夯」的娛樂活動。而瀏覽該討論區的網友也都踴躍發言,有人陳述自身體驗或曾目睹、聽聞的情形,有人則分享影片的網址連結,令我不禁為這些年輕的孩子感到擔憂。

其實「抓茫」並非是什麼新發明,以往又被玩家稱為「太空人」、「K世界」,由於青少年好奇心強,喜好尋求挑戰與刺激,加上網路普及,獲得相關資訊容易,故曾在歐美、中國大陸、港澳與新加坡等地的青少年間盛行,是一種令人不安的危險遊戲。其原理是透過外力閉氣窒息,讓大腦處於缺血、缺氧的狀態,激發迷走神經的興奮,促使個體在短時間內喪失意識或產生幻覺。

為避免有讀者好奇模擬情境,因此本文不便介紹玩法。但要提醒的是,這類透過外力閉氣窒息的遊戲不僅易誘發癲癇或精神疾病的出現,且常玩會傷害腦細胞,導致記憶力、注意力等大腦機能的衰退,整個人智能下降,反應變得遲鈍。

更可怕的是,若時間、力道未能掌控得宜,一旦大腦缺氧、缺血過久,遊戲者恐成為植物人或丟了性命。

據估計,美國每年便有約1000名的青少年在玩這類遊戲時不幸致死。

有鑑於此,除了政府教育、衛生部門要積極進行宣導,強調可能造成的危害外,對已嘗試過者也要加強心理輔導;家長平時需注意孩子的生活作息與交友狀況,暢通彼此溝通管道,適時建立正確觀念,才能避免憾事發生。

(作者為公職臨床心理師)



◆ 睡覺打鼾 罹癌率高4.8倍

自由 2012.05.22

〔編譯俞智敏/綜合報導〕打鼾與其他類型的「睡眠呼吸障礙」,可能導致身體長時間缺乏足夠氧氣,科學家認為,血氧濃度偏低恐刺激提供腫瘤細胞養分的血管增生,促進癌細胞生長,未來醫師可能藉由阻止打鼾來協助打擊癌症。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美國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科學家在一項長達22年、有關睡眠問題的研究中,檢視逾1500人罹癌的機率,結果發現患有嚴重睡眠呼吸障礙(SDB)者罹癌的死亡率是沒有類似問題者的4.8倍;患有中度SDB者的癌症死亡率,則為一般人的2倍;輕度患者的癌症死亡率則較一般人高出約10%。

血氧濃度低 促進癌細胞生長

在睡眠呼吸障礙中,最普遍的類型為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患者的呼吸道在呼吸週期中經常塌陷,造成患者喘不過氣來,典型的症狀是打鼾及反覆醒來。

睡眠呼吸中止已知與其他疾病如過胖、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發作及中風等有關。由於過胖本身即可能引發癌症,因此研究人員特別考量到參與研究者的體重,以及其他可能影響研究結果的因素如年齡、性別以及是否抽菸。即使考量這些因素,睡眠呼吸障礙與癌症間的關聯依舊存在,而且對體重正常者的影響甚至比體重過重者更大。

研究人員相信,這表示睡眠呼吸障礙本身即可能增加罹癌風險,而非僅為健康不佳的徵兆之一。

實驗室研究也顯示,間歇性缺氧或低氧在罹患皮膚癌的老鼠身上可促進腫瘤細胞生長,缺氧會刺激提供腫瘤養分的血管生長,即「血管新生」。

據主持研究的尼耶托博士表示,從動物實驗與人類流行病學的證據都一致顯示,間歇性缺氧會造成血管新生與腫瘤生長,這項研究也首次顯示睡眠呼吸障礙與癌症死亡風險增加有關,未來還須進行更多研究來證明這兩者間的關聯。

研究成果發表於美國胸腔學會國際會議,並將刊登在「美國呼吸暨重症照護期刊」上。

※ 相關報導:

* 戒菸先戒癮 飲食調整擺第一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391043

不少癮君子認為,戒菸會發胖、身體不舒適,不如繼續「吞雲吐霧」。專家提醒,戒菸如戒癮,必得面對戒斷症狀,透過飲食調整。加上心情調適,才能成功走過戒菸路,有個神清氣爽的未來。

* 智齒別亂拔!誤傷神經臉麻麻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391170

台北醫學大學牙醫學系主任鄭信忠表示,10例個案都有共通點,就是拔完智齒後,下巴或嘴唇出現麻麻的感覺。10名患者智齒位置都很低,壓迫下齒槽神經,導致拔牙過程中不小心傷到神經。



◆ 眼球幹細胞移植 開始人體試驗

【台灣醒報╱記者魏敦華╱台北報導】2012.05.22

蘇格蘭的科學家日前開始了一項臨床實驗:將眼球幹細胞植入失明者的眼睛中,希望能恢復因角膜受損而喪失的視力,目前試驗對象已經有兩人。科學家預計將在數個月後得知實驗的成效。醫界表示,這種療法有可能從此改變眼角膜相關疾病的藥物療程。

這種療法被稱為「角膜上皮層幹細胞移植」,是該類移植手術中較新的手法。以往角膜受損的病人只能等待別人捐贈眼角膜來恢復視力,而且往往都是空等。這個手術只要別人捐贈幹細胞便可以培植,也代表捐贈人可以保留其視力。

英國的衛生署長Nicola Sturgeon表示,該實驗是一種指標性的新技術,我們應該對這種技術進行重點投資,好讓更多失明病人能夠獲得重見光明的希望。他說:「這兩名實驗對象都因為眼角膜病變而失明,對生活有很大的負面影響,包括生理與心理上。如果這個實驗在未來證明是有效的,我們可以預見這對多少人會有幫助。」

fsj 提到...

美顏調查-美肌由內而外 逾8成女性渴望素顏

李盛雯/台北報導 2012-05-23 中國時報

根據一項針對台灣20到40歲女性的危肌調查報告指出,9成以上的生活習慣及環境會產生成大量自由基,受測女性中高達8成以上希望能擁有令人羨慕的完美素顏,但卻有65%女性對素顏狀態沒有自信。

皮膚科醫師詹育彰表示,台灣女性保養習慣多以保濕、防曬為主,但只有純粹外敷不足以抗自由基。他強調,女性20歲後應開始持續抗氧化,才可能擁有透亮素顏。

長時間使用手機和電腦、身處日曬與空氣污染環境中、工作壓力及超時工作、油炸燒烤不忌口,這些都使台灣女性長期處於自由基危機中卻不自知,小心皮膚就像氧化的蘋果一樣,變老、變暗沉,很難再找回年輕素顏。

詹育彰指出,從深色的蔬果中補充抗氧化成份很重要,蔬果中豐富的原花青素、維他命C、維他命E等成份都是很好的抗氧化來源,尤其莓果類例如藍莓、蔓越莓、巴西莓,加上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心情愉快與均衡正確的飲食,再加上內服與外用的抗氧化保養品讓肌膚保養更有效率。

自由基是人體新陳代謝的產物,當自由基產生量過高,無法正常代謝時,身體細胞結構便會被氧化。簡單來說,被自由基氧化的過程就是老化的過程,現代人生活習慣與環境,加速自由基生成,也加速老化。

※ 相關報導:

* 眼線膠致過敏 眼皮紅腫奇癢無比
http://www.udn.com/2012/5/23/NEWS/HEALTH/HEA1/7110955.shtml

同樣是因為天氣潮濕引起的,最近皮膚科門診有好多病患都是眼皮過敏,原來很多女性會在眼皮上畫眼線膠,結果過敏了,還引發紅腫脫皮。醫生說這種接觸性皮膚炎,在又溼又熱的天氣最容易發作。



◆ 怪!雙胞胎兄頭痛 發現弟長腫瘤

【台灣醒報╱記者陳珮瑜╱台北報導】2012.05.23

雙胞胎真的有心電感應?澳洲日前有一男子因患有長期頭痛而去求診,並建議其雙胞胎兄弟也去接受檢查,最後在其兄弟的腦內發現一顆腫瘤。對此,醫學專家表示,如果是同卵雙生的雙胞胎,由於其攜有相同的基因,的確有可能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傳遞感知;不過,詳細原因還待醫學進一步研究,目前尚無確切理論。

38歲的布蘭登和克雷格是一對住在雪梨的雙胞胎兄弟,當布蘭登因為長期的頭痛欲裂接受腦部斷層掃描時,卻得到「健康狀況良好」的結果;滿腹疑惑的他便建議其兄弟也去接受檢查,才赫然發現克雷格的腦內長了一顆直徑約4公分的腫瘤。

所幸,在接受手術之後,克雷格已經順利摘除腫瘤,恢復健康身體。有趣的是,這並不是兩兄弟第一次出現心電感應,布蘭登在接受電視專訪時笑說,他們的思維常常不謀而合,總是能立即了解彼此的想法,甚至連兩人的妻子都有著相同的名字。

此項案例再度引起基因學者的廣泛討論,在澳洲雪梨Westmead Millennium研究所專攻孿生基因學的卡特表示,關於雙胞胎的心靈感應案例並不多見,目前也沒有充足證據可解釋產生原因。

義大利醫學專家季達則認為,基因就像是安裝在人體內部的時鐘,掌控著身體的變化;如果是同卵雙生的雙胞胎,由於其攜有相同的基因,的確有可能創造一種溝通感情、交流思想的「秘密語言」。不過,基因影響遺傳因子的詳細原因還待醫學進一步研究,目前尚無確切理論。



◆ 骨質快速流失 副甲狀腺瘤惹禍

中央社 2012-05-23

48歲的賴姓婦女一年多來飽受左腿痠痛無力、胸痛之苦,某天一起床就左大腿、肋骨和脊椎骨折,最後找出原因,才知道副甲狀腺長腫瘤,造成全身骨質快速流失。

台北中山醫院骨科醫師施俊雄今天表示,人體有4個副甲狀腺,位於頸部甲狀腺後方,分泌副甲狀腺素調節體內磷、鈣的代謝平衡,副甲狀腺腫瘤會刺激分泌過多副甲狀腺素,造成副甲狀腺機能亢進,將骨鈣移到血液中,造成骨頭缺鈣,引起骨質疏鬆。

賴姓婦女曾到醫院檢查卻找不出病因,去年10月到中山醫院骨科求診,1週後的某天,一起床就左大腿「喀」一聲,左大腿骨折,就診又發現胸腔肋骨有3處骨折,另外脊椎第10節也出現壓迫性骨折,全身骨質疏鬆,骨密度數值低到負2.6。

施俊雄指出,發現賴女體內的鹼性磷酸(酉每)(ALP)數值為1523,比正常值35到129高出12倍以上,副甲狀腺素(PTH) 數值1628,也比正常值10到57高出28倍,超音波檢出副甲狀腺腫瘤,經切片化驗是良性腫瘤。

施俊雄說,賴女接受手術摘除副甲狀腺腫瘤,預計3到6個月之後,骨鈣和血鈣會重新達到平衡,骨密度也會回升;復原期間補充鈣質及雙磷酸鹽,恢復狀況良好。

施俊雄說,副甲狀腺腫瘤造成的骨鬆,與婦女更年期後的骨鬆,發病年齡與痠痛部位未必相同,像賴女的胸痛、大腿痠痛,就和更年期骨鬆常見的下背痛不一樣,臨床醫師碰到這類病人時,可做血液學及內分泌檢查以利鑑別診斷。

※ 相關報導:

* 骨折治療新招 鎖螺絲僅4分鐘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391370

骨折是最常出現的意外傷害之一,台灣平均每分鐘就有一人因意外事故骨折就醫,陽明大學研發「可見光髓內釘螺孔定位裝置」,可快速精準找到鋼釘上的螺絲孔,鎖定螺絲的平均時間,由傳統手術的21分鐘大幅降到4分鐘,既能降低手術併發症,也提高手術成功率,可望改變未來骨科治療趨勢。



◆ 養水蚤吃孑孓 防治登革熱新招

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 2012.05.23 自由

登革熱疫情延燒,為了防堵積水地下室等防疫死角,衛生署疾管局決定派出大批的卡通「海綿寶寶」主角「皮老闆」,獵殺病媒蚊幼蟲,以協助防治登革熱。

接受疾管局委託的台大公衛學院助理教授蔡坤憲指出,「皮老闆」的本尊,其實是田間河流一種常見的本土浮游生物「劍水蚤」,體積超迷你,一天最多可捕殺20到40隻蚊子的幼蟲,最愛吃登革熱頭號病媒蚊—埃及斑蚊幼蟲,反倒不愛吃身上有刺的家蚊幼蟲,以免口器被刺傷。

由於劍水蚤不會傳染已知疾病,又是本土常見物種,對生態衝擊有限,因而被疾管局相中,成為登革熱防治生力軍,目前已挑選出三種捕食能力最強的本土劍水蚤,展開試驗。國際間,越南、泰國、美國也曾嘗試用類似方式,控制病媒蚊數量。

目前防疫單位以人工方式大量繁殖劍水蚤,每兩百公升水桶約可繁殖5萬隻,每個地下室約只需要一小瓶(約2000到3000隻),投入地下室積水一個月後,劍水蚤數量便可倍增。

疾管局副局長周志浩指出,中南部有不少難以清除積水的地下室,或農戶自行以水桶儲存灌溉水源,都很容易孳生病媒蚊,成為登革熱防治死角,過去防疫單位束手無策,如今可望透過在這些孳生源施放劍水蚤,達到減少病媒蚊數量的目的。

腸病毒單週增7例重症

此外,腸病毒疫情延燒,上週新增7例腸病毒重症病例,創下單週新高,其中6例集中於北部地區,且幼兒急診人次也一舉突破千人,預估6月初達到流行高峰。

疾管局疫情中心主任莊人祥指出,目前疫情以南區最嚴重,北區與台北區也高於全國平均。

7例重症均為腸病毒71型,新增的7例重症個案,有4名幼童是遭家中其他唸幼稚園的幼兒傳染。6例居住於北部的病童,分別為3個月、7個月及10個月男童和2歲4個月、3歲3個月及9歲女童,另一例為居住於中部的1歲3個月女童,就醫後,7人已全部康復出院。

fsj 提到...

止住鼻血 低頭壓鼻翼才有用

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 2012.05.24 自由

日前一名小女童陪媽媽去醫院作產檢,突然鼻血流不止,媽媽嚇得連忙用衛生紙塞住女童鼻孔要她仰頭止血,醫師見狀制止,直說這是錯誤止鼻血方式,不但無法止血還會倒流,一旦血流量過多可能會嗆到!

署立台中醫院耳鼻喉科主任吳思緯指出,鼻中膈前的微血管多,挖鼻孔容易造成鼻黏膜受傷出血,兒童突然流鼻血,超過8成都是挖鼻孔造成,其他包括過敏、揉鼻子、打噴嚏也有可能流鼻血。

仰頭可能會嗆到

正確止住鼻血方式,吳思緯說,頭部向下傾斜並用手加壓鼻翼兩側10至20分鐘,就能慢慢止血,必要時可冰敷眉心或額頭,減緩流血速度,如果仍血流不止則建議就醫。他強調,一般人用衛生紙塞鼻孔,頭部向後仰的方式無法止血,可能鼻血倒流嗆到。

而老人家流鼻血的問題,大多是高血壓、鼻黏膜較乾造成出血,冬天發生頻率較高,另外,有腫瘤、鼻腔、鼻咽部的問題也會流鼻血,如果反覆流鼻血,一天發生多次,就要趕快就醫檢查。



◆ 8旬奶奶針灸 喔!長出黑髮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2012.05.24

醫師提醒:暫無科學實證

84歲的王奶奶因為中風偏癱、行動不便,到醫院針灸治療,4年下來,不僅症狀逐漸改善,滿頭白髮竟然冒出黑髮,變得年輕且開朗。她的意外收獲,可提供飽受染髮之苦的人參考。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在裕指出,白髮與腎氣虛衰及氣血不足有關。隨著年紀漸長,腎氣迅速衰退,加上氣血循環變差,黑色素細胞活性減退,黑色素分泌減少,新長出的頭髮就會變成灰白色,進而滿頭白髮。

林在裕表示,頭皮上的穴道可通身體各器官,在頭皮穴道上針灸,可改善頭皮血液循環,活化頭皮經絡,促進黑色素細胞的分泌,進而讓頭髮由白變黑。

王奶奶4年前中風後,到醫院接受每周一次的針灸治療,並在頭皮上的百會穴及足運感區下針,前者可提升身體的陽氣,後者可改善腳部的運動感覺。持續針灸一年後,她的腳部運動功能變好,步態平穩,滿頭白髮也逐漸冒出一些黑頭髮,且越來越多,就連原本白成一片的眉毛也逐漸轉黑。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針灸科主任吳建隆認為,針灸有無限的可能,但針灸是否能讓頭髮由白轉黑,目前仍無足夠的實證醫學可佐證,也難遽下定論。不過他強調,針灸確可改善氣血循環,若能把每周一次的針灸治療,改為每周二至三次,效果將更明顯。

除了針灸治療外,林在裕提醒有白髮困擾的人,平時應保持心情舒暢,不要太晚睡覺,也不要過度緊張與勞累。日常飲食應少吃辛辣油炸及過甜食物,多攝取富含維生素與礦物質食物,如蛋類、奶類、豆類、蔬菜、水果等,以及含有鐵質較多的食品,如菠菜、海帶、番茄及黑木耳。



◆ 常穿緊身牛仔褲 當心神經受損

【台灣醒報╱記者陳珮瑜╱台北報導】2012.05.24

緊身牛仔褲一直被視為時尚指標,然而,美國醫師警告,太常穿緊身牛仔褲,可能會罹患「麻痛性股痛」,引發嚴重的神經損傷。醫師解釋,患者在大腿外側會有麻木和刺痛感。台大神經肌病科醫師楊智超表示,多數情況下,此症狀可自行減緩,如果病情較嚴重,也可以服藥、局部注射類固醇或開刀。

大巴爾的摩醫學中心鮑伊醫師說,當大腿外側受到壓迫時,連結大腿和脊柱的側股支神經可能會出現信息傳遞混亂的狀況,導致該處出現腫脹、發炎。她進一步說明,為了展現腿部曲線,女孩子總喜歡穿著緊身牛仔褲加高跟鞋,但由於高跟鞋會讓骨盆呈傾斜狀態,增加壓力,更容易加重病情。

然而,即使「麻痛性股痛」是女性的常見疾病,卻鮮有人知,只有一些醫學雜誌曾經刊登過相關報導。《加拿大醫學協會》期刊就曾描述過3個病例,研究員帕爾瑪表示,該例病人的共同點是都曾穿過6至8個月的緊身低腰牛仔褲,體重也都有過重傾向。

「開始出現症狀時,每個人都感覺大腿不時會出現刺痛或灼熱感,其中一人病情甚至發展成多發性硬化症。」不過,帕爾瑪表示,當她們持續6個月改穿較為寬鬆的衣服之後,病情就逐漸好轉。

台大神經肌病科醫師楊智超也說,多數情況下,此症狀可自行減緩,避免過緊的衣物或壓迫也很重要,如果病情較嚴重,也可以服藥、局部注射類固醇和開刀。

鮑伊醫師建議,引領時尚的名媛人士可以考慮改穿牛仔樣式的打底褲,或是較有彈性的牛仔褲,才能防止神經因過度緊繃而出現腫脹。她嚴詞警告,如果長期穿著緊身牛仔褲,可能會導致永久性的神經損傷。

此外,許多醫師也建議男性應盡量避免穿著緊身牛仔褲,否則可能會使睪丸過熱,造成精子數量減少。



◆ 腸病毒高峰通報5千人次 去年6.8倍

【聯合報╱記者陳雅芃/台北報導】2012.05.24

腸病毒疫情進入高峰期,今年截至5月21日止,全國有45例腸病毒重症個案,其中台北市有6例。衛生局統計,台北市腸病毒通報數累計達5150人次,為去年同期的6.82倍;停課班級數累計449班次,為去年同期的8.8倍。

其中台北市國小及幼兒園通報數達3993人次。以台北市各行政區相較,以內湖區國小及其幼兒園通報個案數425人次最多。

台北市衛生局疾管處長朱玉如說,北市6例腸病毒重症病例,其中5例感染腸病毒71型病毒、1例感染伊科病毒第6型。

朱玉如說,其中新增的3例腸病毒重症病例,第1例為10個月男嬰,推測為社區感染;第2例為3個月大男嬰,曾患有腸病毒輕症的哥哥疑似為感染源;第3例為3歲女童,疑似被同校學生感染。

朱玉如說,腸病毒每3年會有一次大流行,今年腸病毒流行型別為71型,北市社區已檢測出71型的輕症案例,提醒幼童及家長一定要做到勤洗手。

教育部政務次長林聰明昨天下午到台北市西湖國小附設幼兒園,視察腸病毒防治工作落實情形,並教導小朋友們正確的洗手步驟。

此外,教育部並印製9577份「預防腸病毒」宣導海報提供國小、幼兒園宣導使用;並建置腸病毒防治專區網站、腸病毒宣導短片。

fsj 提到...

十大死因/癌獨霸30年 男罹癌近女人2倍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黃玉芳/台北報導】2012.05.25

衛生署上午公布去(100)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報告,國人死亡時鐘往前縮短11秒,男女平均壽命差距拉大,女比男長壽6.7歲,創歷史紀錄;惡性腫瘤(癌症)已連續30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榜首,去年全年共有4萬2559人死於癌症,男性占64%、女性占36%,男性死於癌症的人數幾乎有女性的兩倍之多。

去年國人死亡人數15萬2030人,平均每3分27秒就有一人死亡,與99年相較,國人死亡時鐘往前縮短11秒。內政部初步估計,100年國人平均餘命,男性為76歲,女性為82.7歲,與99年相較,女性維持不變,但男性卻減少0.2歲,成為近十年來的罕見現象。男女平均壽命差距6.7歲,更創下了歷史紀錄。

衛生署分析,國內男女壽命拉大的主因在於去年死於癌症的男性人數遠高於女性,女性死於惡性腫瘤人數為1萬5514人,男性則有2萬7045人,足足多了1萬1531人。

另外,衛生署分析發現,造成男性平均餘命變短的原因還包括男性死於慢性下呼吸道疾病、高血壓、糖尿病以及腦血管疾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疾病的人數明顯增加。

死亡時鐘縮短 12分21秒就有1人死於癌

【聯合晚報/本報訊】

與十年前相較,國人平均壽命越來越長,但最新國人「主要死因發生時鐘」卻越來越短,例如100年國內每12分21秒就有一人死於癌症,99年12分48秒。100年每31分50秒就有一人死於心臟疾病,99年則是33分32秒。

罹患什麼疾病,會讓人更短命?衛生署統計室發現,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是影響國人70歲以下平均生命年數損失的最主要疾病,患者平均少活了19.2年,其次為心臟疾病少活15年、癌症14.5年、肺炎14年。

值得一提的是,分析死因結構,100年前十大死因人數占所有死亡人數的75%,其中高血壓、糖尿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臟病變等慢性疾病,就則占了全死亡人口的62%,顯示,國內慢性病防治宣導,仍有待加強。

最新十大死因分別為惡性腫瘤(28.0%)、心臟疾病(10.9%)、腦血管疾病(7.1%)、糖尿病(6.0%)、肺炎(6.0%)、事故傷害(4.4%)、慢性下呼吸道疾病(3.9%)、慢性肝病及肝硬化(3.4%)、高血壓性疾病(3.0%)、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2.9%)。

進一步分析100年男女十大死因,除了癌症、心臟疾病等前一、二名排序相同之外,其餘都不一樣。男性死因第三至第五名分別為腦血管疾病、肺炎、事故傷害。女性則為糖尿病、腦血管疾病及肺炎。

※ 相關報導:

* 十大癌症/肺癌居首 乳癌、口腔癌激增
http://www.udn.com/2012/5/25/NEWS/NATIONAL/NATS6/7116140.shtml

衛生署發布去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仍以肺癌居首。但統計也發現,女性乳癌的成長率顯著增加,比前年增5.6%,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表示,45到69歲的女性,乳房X光攝影的篩檢率僅有29%,遠低於歐美的七成,以致較難早期發現。比較十年來的數據,口腔癌十年間的死亡率成長最驚人。



◆ 黑色素瘤/手、腳掌有痣 最好切片化驗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2012/05/25

手掌、腳掌如果有痣,最好接受切片化驗,這樣才能及早發現黑色素瘤威脅。

台安醫院皮膚科主任陳眉穎表示,東方人比較常罹患肢端斑塊型黑色素瘤,因此當發現腳掌、腳掌長出不明色素斑塊、痣,一定要謹慎以對。而有些痣是凸起來,這種痣若經長期摩擦,很可能引起細胞變性,變成了黑色素瘤。

如果發現真的是黑色素瘤,除了切除病灶,也需要檢查一下前哨淋巴結是否也有癌細胞,必要時,可能需要進行全身檢查。

黑色素瘤大致有6個徵兆,前五個徵兆可以縮寫成英文「ABCDE」,A為「Asymmetry」不對稱;B為「Border Irregularities」邊緣不規則:C為「Color Heterogeneity」顏色不均勻;D為「Diameter」直徑大於0.6公分;E為「Elevation」病灶突起。另外還包括出現痣、斑塊等處出現潰瘍,出血等症狀。一旦出現上述症狀,就要懷疑可能是黑色素瘤。

如果發現斑塊、痣、胎記其中有些地方顏色變白、退化,出現顏色斑駁不均時,也要提高警覺。這可能是黑色素瘤細胞在移動或身體免疫系統正在攻擊黑色素瘤細胞。

陳眉穎主任提醒,平常防曬工作很重要,另外,民眾也要常觀察、注意身上的痣、胎記是否出現異常變化,當發現以上徵兆,要盡快就醫,接受切片檢查。

※ 相關報導:

* 聽神經瘤沒馬上治療 耳鳴走不穩變臉歪嘴斜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may/26/today-health1.htm

56歲許姓水泥工的左耳長時間耳鳴,像卡車經過,隆隆作響,他都聽不見,誤以為只是耳屎過多,但一直掏耳朵也沒用,接著走路失衡、臉歪嘴斜、流口水,也無法閉眼,原來罹患聽神經腫瘤,加上屬於多囊性腫瘤,接受放射線治療仍惡化。醫師為他進行改良型顯微手術,切除85%的腫瘤,保留顏面和耳蝸神經,終於讓他能正常微笑,還恢復聽力。



◆ 衰老、老邁 死亡榜升至13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黃玉芳/台北報導】2012.05.25

台灣人口老化速度位居全球前幾名,「衰老、老邁」也成為全國主要死因之一,在去年及前年死亡原因排行榜中,分居第13及14名。專家指出,「衰老、老邁」有如傳統的「善終」,找不到死因,被歸類為自然死亡。

台灣老人急重症醫學會秘書長、台北馬偕急診醫學科部主任張文瀚指出,台灣老年人口越來越多,加上醫療水準提高,預估未來被歸於「衰老、老邁」死亡人數將隨之增加。

張文瀚解釋,許多身體看來健康的老人家在床上睡覺,或是躺在沙發睡個午覺,就一覺不醒。家人發現時,已經死亡、沒有呼吸心跳。就某個層面來說,如果可以自行挑選死亡原因,這種死法應該是最好的方式,就是傳統所說的「善終」。

張文瀚說,臨床發現,部分老人死亡時,並沒有明顯病痛及病變,這就屬於「衰老、老邁」。事實上,只要年紀一大,器官就會自然退化,無法正常運作。不過,死因要被歸在「衰老、老邁」,年紀一定要超過65歲。

國民健康局副局長趙坤郁指出,目前開出「衰老、老邁」等死亡證明書的醫院大都集中在基層院所,由於找不出死因,家屬又不願意讓死者解剖,所以醫師大都會以衰老、自然死亡作為死因。

趙坤郁表示,國內從97年起將「衰老、老邁」列入死亡原因中,排名逐年上升,100年排名第13,國內共有1504人被歸在自然死亡,隨著老人人口增加,未來死於「衰老、老邁」的人口將越來越多。



◆ 常看電子郵件 影響心臟健康

【台灣醒報╱記者劉運╱台北報導】2012.05.25

根據統計,每天網路上有超過2,000億封email被寄出,它們雖然加快了溝通速度,但電子郵件對心理及身體健康都有危害。調查從化學工程師到心理學家,科學家對13名男性及女性專業人員,研究他們在工作環境中使用電腦的方式,並測量他們切換到電子郵件的頻率。

結果顯示,不斷登入電子信箱的人有「高度警覺」的心跳,他們的心臟維持在一個平穩且快速的跳動,科學家說,這是因為他們有持續的潛在壓力。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研究員,建議雇主考慮給員工「電子郵件假」,以維護員工的健康。研究人員說,在一個沒壓力的環境下,身體放鬆時心跳會下降。

科學家還發現,限制email的使用可提升員工的專注力,隨時接收電子郵件的受調者平均1小時切換電腦視窗37次。研究指出,適時的忽略電子郵件對心臟有正面的影響,可以降低壓力。研究人員發現,如果主管允許員工5天不用查電子郵件,他們的心跳可以更為健康。

領導此研究的Gloria Mark教授說,她對此結果感到非常意外,因為不能接收電子郵件在某程度上,好像是失去控制,而這正是造成職場壓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她指出,職場的「電子郵件假」是一個好的主意,因為員工不想收到跟公司有關的電子郵件。

※ 相關報導:

* 研究:工作中的媽媽 心情比較好
http://www.udn.com/2012/5/25/NEWS/HEALTH/HEA2/7115575.shtml

美國的研究顯示,待在家裡的媽媽,比在工作中的媽媽不快樂,比較容易有擔心、悲哀、壓力、生氣、及憂鬱情緒。精神治療醫師指出,獨處會帶給人們負面的影響,人類不適合孤獨,且孤獨會使人們把注意力放在生活裡不完美的事物,並容易進入負面情緒。

fsj 提到...

〈吃對了 你也能瘦〉運動前後吃得妙 輕鬆瘦身又健康

記者/洪素卿 2012.05.27 自由

「少吃、多動」才是瘦身的不二法門。到底運動前、後,該怎麼吃,才不會變成「金剛芭比」,越運動越重?到底該在運動前吃飯,還是運動後吃飯才對減重比較有幫助呢?醫師表示,運動前、後一小時內都不是吃「正餐」的適當時間,但可巧妙利用一些小零食,讓運動瘦身更輕鬆。

運動前 高纖碳水化合物

近年來,以比利時魯汶大學教授Peter Hespel為首進行的系列研究顯示,在空腹狀況下運動,肌肉不僅傾向燃燒脂肪,身體也比較不會有胰島素阻抗性問題。

運動中 補充溫開水

其中一個以28名健康男性為對象的試驗,讓受試者攝取比正常高30%卡路里、脂肪高50%的豐盛早餐,分成「不運動」、「吃完後做運動組」、「餐前運動組」,經過6週的試驗後,「不運動組」平均胖了6磅(2.72公斤)、「吃完運動組」平均胖了3磅(1.36公斤)、「餐前運動組」沒有發胖!

不過,醫師並不建議大家要餓到頭昏眼花時去運動。像是利用毛巾操在1個月內瘦了6公斤的開業醫師呂紹達就說,完全空腹運動時,身體會先消耗組織裡的肝醣,且運動期間還可能血糖過度降低,人會非常不舒服。

此外,運動後,還可能因為補償心態吃更多。也因此,他建議不要完全空腹,而是在運動前一小時適度補充少量高纖碳水化合物,「像是一點全穀麵包、幾片高纖餅乾等,可以避免運動時血糖降低,或是體力不支導致消化功能紊亂」。

此外,也可以搭配一些溫熱性食物,提升體溫、加速代謝,包括洋蔥、韭菜、薑、蒜、紅蘿蔔等。呂紹達表示,民眾可選擇口味比較能接受的食材搭配,但腸胃不好的人不建議選擇有辛辣刺激性的食材。

開始運動後,就不建議吃東西,呂紹達表示,這段時間要注意適度補充水分,但市售運動飲料1瓶600西西就有162卡熱量,對減重者來說並不適合,建議不妨自己製作運動飲料,只要在1000西西溫水中,加入1-2克的鹽就可以。如果運動容易流汗的人,可以每10-15分鐘補充100西西。

運動1小時後 可補充蛋白質

運動後,不要馬上吃東西,大約一個小時後,可以適度補充食物。呂紹達建議,這個時候選擇補充一點蛋白質,因為從熱量來看,蛋白質熱量沒有脂肪高,升高血糖的速度則沒有碳水化合物那麼快。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喝一杯無糖或是低糖豆漿,先墊墊肚子。運動過了二個小時之後,可以吃正餐。

※ 相關報導:

* 糖尿病童 過動症風險倍增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100302/112012052500064.html

炸雞、零食、含糖飲料不離口,國內學齡孩童肥胖率節節攀升,也讓糖尿病提前找上門,國內一項調查更發現,學童若有糖尿病,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風險將倍增,若是第二型糖尿病患,罹病風險更高,為一般學童的2.8倍。

* 助消化排便 鳳梨纖維No.1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7119305.shtml

吳文平說,有別於寒性較重的瓜果類,鳳梨是非常溫和的水果,各種體質都很適合食用;鳳梨中的天然鳳梨酵素,還可以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消化,且鳳梨纖維質多,可讓排便順暢,愛美的女生吃鳳梨,有助排除宿便。平常喝上一點自製的天然鳳梨醋,也能促進體內環保,非常健康。



◆ 盧安達健保大改革

【林國賓】2012-05-27 工商時報

■盧安達是出了名的非洲貧窮國家,不過大多數的窮人如今卻都能得到健康照顧與保險,這樣的成就不但引起國際社會的注意,還促使哈佛大學特別在盧安達開設一門醫療教育課程。

■Harvard is working with the Rwanda Ministry of Health to teach a course called Global Health Delivery.

1994年盧安達是全球最貧窮的國家之一,這個非洲中部內陸國命運有夠悲慘,一場震驚全世界的種族大屠殺奪走逾50萬條人命,躲過浩劫的民眾性命同樣懸於旦夕,因國家幾無醫療服務可言。

直到2005年,盧安達才開始重建其醫療體系,才短短幾年的時間就已獲致重大的成果,根據該國衛生部的資料,目前醫療照顧與保險服務的人口覆蓋率已超過9成,吸引全球各地的醫界領袖爭相到該國考察,就其成功轉型進行研究。

如今,美國的一流學府哈佛大學也與盧安達的衛生部合作,在魯文卡瓦維(Rwinkwavu)部落開設一門全球健康照護傳遞(Global Health Delivery)的課程。

「盧安達的的確確開始改變全球健康的面貌,」法瑪(Paul Farmer)博士說。法瑪是非政府組織健康夥伴(Partners in Health)的創辦人之一,也是哈佛大學醫學院全球健康和社會醫學系系主任兼哈佛非洲訪問學者團成員。

今年2月非洲醫學界共30名的領袖齊聚在魯文卡瓦維訓練研究中心,與哈佛的訪問學者團針對資源貧乏健康照護傳遞所面臨的挑戰進行討論,當中有6名學員已受訓成為教官,將在往後的課程中擔任講師。

在為期一周的課程中,學員與教授針對個案研究進行討論,並到盧安達各處進行實地訪問。由於學員全來自衛生保健業的工作人員,其中又以衛生部公務人員占大宗,因此可以立即將哈佛課程學以致用,對日常工作有相當大的助益。

原本相關課程只開在哈佛美國的校區,修課的學生會針對國際醫療照顧服務傳遞面臨的困境進行個案研究討論。

研討加入實際案例

在盧安達,衛生保健的教授不但討論相同的個案研究,也會加入實際案例的探討,像是學員與教授實際向醫生、護士或是醫療保健工作人員進行訪談,詢問他們工作上所面臨的挑戰。

「若要成為全球提供健康照顧服務的優秀國家,先觀察其他國家的經驗對學員來說有莫大的助益,」畢納瓦歐(Agnes Binagwaho)博士說。畢納瓦歐是盧安達的衛生部長,同時也是哈佛非洲課程的教學講師。

由於看到在美國麻州校園外部開課的潛力,畢納瓦歐因此與健康夥伴組織合作,將哈佛課程引進到她的祖國。

各國學員互相激盪

她說:「我們希望學生可以來自全球各地,除了可以向教授請益外,學生彼此間也可以互相切磋,畢竟來自不同的國家,有很多可以做為借鏡的地方。」

哈佛今年秋季還將增設一門全球健康傳遞的醫學碩士班課程,未來也計劃在盧安達提供類似的研究所課程。

法瑪指出:「最重要的是,你需要有人實際從事醫療保健的傳遞,以解決問題,尤其是在非洲。因為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到哈佛進修,因此我們有必要走出校園,將我們的師資與課程搬到有需要的地方。」

哈佛是專門研究醫療保健傳遞所面臨挑戰的學術先驅,其課程鼓勵學生探討影響健康的政治、經濟與其他社會因素。

fsj 提到...

個性決定壽命 百歲人瑞好陽光

中央社 2012.05.28

1項新研究可能讓悲觀主義者更鬱卒,因為樂觀者似乎可以活得更久。科學家發現,那些活到100歲以上的人瑞阿公、阿嬤,傾向帶著陽光般的好性格。

英國「每日郵報」(Mail Daily)報導, 科學家調查243名95歲以上的民眾發現,這些銀髮族不但不厭世,大部分都非常開朗和熱愛交際。研究人員認為,這些正向的個性特質,部分取決於基因。

研究顯示,研究組相對一般大眾代表樣本「神經質性格」評分較低,而且也比較本著良心辦事。

紐約愛因斯坦醫學院(Albert Einstein Collegeof Medicine)老化研究中心(Institute for AgingResearch)的巴茲萊(Nir Barzilai)說:「我們發現明顯反映正向人生態度的特質。」

巴茲萊說:「大部分受試者個性外向、樂觀和隨和。他們認為笑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且也有廣大的社交網絡。他們直接表達情緒,而不是把情緒埋在心底。」

巴茲萊說:「部分證據顯示,人的性格會在70歲至100歲間出現轉變,然而,我們的研究發現顯示,人瑞有共通的性格特質,而根植於基因的個性層面可能在健康和長壽上扮演關鍵角色。」

這份研究為長壽基因計畫(Longevity GenesProject)的一環。長壽基因計畫調查逾500名95歲以上的中歐與東歐猶太人,以及他們的700名子孫。

這份研究發表於最新一期的線上期刊「老化」(Aging)。

※ 相關報導:

* 沒有子女的老後 一個人也能幸福終老?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8&f_SUB_ID=241&f_ART_ID=387671

為了解30~49歲中壯年對老後的想法與規劃,《康健雜誌》與東方線上合作網路調查,結果顯示沒有子女的老後,將面臨「照護不足」、「無處居住」、「孤立孤獨」、「經濟貧困」等四大困境。



◆ 輕熟女熬夜加班 當心傷骨力

文/納祖德 2012.05.28 自由

最近電視上,常看到偶像劇成功塑造女性主管在職場努力工作、充滿自信的美麗模樣,但根據20年來的健診經驗發現,輕熟女們因為沉重的工作壓力,熬夜加班,甚至讓骨骼健康亮紅燈!

35歲的A小姐就是有以下行為,導致鈣質攝取不足,年紀輕輕竟出現骨質流失的問題!

◎以下是常見的傷骨力行為:

●熬夜加班,咖啡不離手!

為了闖出一片天,A小姐每天都有開不完的會議及寫不完的文件,工作時間長達12小時,有時還加班到凌晨兩點。早上都要喝咖啡才有醒過來的感覺。

咖啡有輕微利尿作用,會增加尿中鈣質排出量,根據調查,有骨質流失問題的輕熟女當中,每2人中就有1人咖啡不離手!

●吃飯求快,難求好!

為了儘快完成工作進度,A小姐三餐都靠便利商店微波食品或麵包解決,左手拿筷子、右手翻資料是她的工作寫照,更別提是否注意營養均衡。

衛生署統計,31到64歲輕熟女超過9成鈣質攝取不足,可見A小姐並非特殊案例。

●缺乏運動,日曬不足!

A小姐因工作需要,得長期坐在電腦前,工作佔了一大半時間,加上彌補心態,假日她只想在床上多睡一點,導致缺乏足夠運動跟日曬機會,殊不知每天日曬10到15分鐘可幫助體內合成維生素D,增加鈣質吸收,且運動可刺激骨骼生長,減緩骨流失現象。

由於女性35歲後,骨量開始流失,因此像A小姐等年輕女性若不趁早累積骨本,以及改善危險生活型態,當心老年骨質疏鬆找上門!

根據國民飲食指南,成年女性每日需攝取1.5到2杯低脂乳品,輕熟女們一定要記得多喝牛奶補充鈣質、定期做健康檢查,及做好日常健康管理。

(作者為哈佛健診台北院區院長)



◆ 陸網友揭非法賣腎 一個16萬

中央社 2012.05.28

大陸騰訊微博一名網友今天揭發杭州市有2個非法賣腎的黑點,且有30餘人等待割腎,一個腎的價格為人民幣3.5萬元(約新台幣16萬4000元)。

署名「山姆哥」的網友近日以賣腎者身分在杭州調查相關情況,並找到非法腎源供應基地。

他紀錄了接頭、體檢、配型全過程,讓大陸地下腎交易內幕浮出水面,也令人覺得賣腎網路滲透大陸,如流水般高效運轉。

據稱,一顆腎在大陸的非法行價為3.5萬元。

這名網友於今早8時許張貼最新的訊息指出,這次暗訪的賣腎據點位於杭州市江干區臨丁路和天都路交接的長睦錦苑。

在張貼訊息的半個小時前,「山姆哥」已報警,並在當地等待警方到場調查。

「山姆哥」在微博留言說:「兩處圈養點目前有30餘名供體(個人),其中3名供體正發往昆明、廣州等地下腎臟移植點途中,此前還有數人已『發貨』等待手術。」

「山姆哥」又說:「必須有人阻止他們。」

上午9時20分,「山姆哥」再次在騰訊微博留言說:「這邊無任何布控。失望至極!」

下午1時許,「山姆哥」的留言已引起網友注意和回響,「九鑫傳媒工作室」留言說:「堅決抵制這種做法!一顆腎怎麼可以任由人類買賣呢?打擊不法者要迅速!」

媒體人「新聞哥」留言說:「不要以為賣腎只是一個傳說,這真實存在在我們的生活中。」

大陸近幾年來不斷傳出非法賣腎的消息,不少個案也獲得證實,但到目前為止,上述案件尚未有官方的權威公布。



◆ 獲利豐 全球非法腎臟交易猖獗

中央社 2012.05.28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專家透露,非法腎臟買賣空前猖獗,與購得人體器官有關的黑市手術現在每年約有1萬宗,相當於每小時就有超過1起。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1個全球醫師網絡蒐集到的證據顯示,非法買賣者蔑視意在遏止他們行徑的法律,利用國際對移植腎臟與日俱增的需求牟利。糖尿病與其他疾病增加,導致腎臟移植需求上升。

許多患者會前往中國大陸、印度或巴基斯坦動手術,他們可為了1顆腎臟支付高達20萬美元(近12萬8000英鎊)的費用給販賣集團,販子是從脆弱且絕望的民眾身上取得器官,有時成本可低至5000美元。

以色列警方上週逮捕10名疑似國際器官走私集團成員,其中包括一名醫生,凸顯器官販子與外科醫師所賺取的豐厚利潤,這些人也涉嫌敲詐、稅務詐欺和犯下嚴重的身體傷害。印度與巴基斯坦也破獲非法器官走私集團。

衛報聯繫到中國大陸1名器官經紀人,他以「捐出腎臟,買新iPad!」的口號宣傳他的服務。他出價2500英鎊購買1顆腎臟,並表示手術可在10天內完成。

非法買賣器官情況再現,促使世衛指出,非法器官買賣帶來的豐厚利潤,以及為了金錢而「切除器官」的窮人和支撐腎臟交易的富有病人間的差距,讓人道暗中受損。

醫生兼世衛官員諾艾(Luc Noel)說:「全球各地的非法交易情況約在2006年到2007年之間下降。」諾艾領導的單位,監督合法與非法的人體器官捐贈與移植趨勢。

不過他表示:「這種交易很有可能還會增加。最近有跡象顯示,情況很可能是這樣。有越來越多的移植需求,可從中大撈一筆。需求不斷增加,掙扎一直存在。風險很大,利潤很豐厚,誘惑就在那裡。」

諾艾估計,腎臟佔全球器官非法交易的75%。糖尿病、高血壓與心臟問題的比率增加,使得腎臟供不應求。

fsj 提到...

美調查: 挑選健康餐點 比報稅還難

【台灣醒報╱記者魏敦華╱台北報導】2012.05.28

美國一項針對沒有大學學歷,過重、且有心血管疾病的美國人民所做的網路調查結果發現,逾半數的受測對象表示,維持一個健康的飲食習慣筆申報個人稅務還難。

在由國際食品資訊營養安全部門的調查中,呈現一些令人莞爾的結果。這些數據顯示在中低階級裡,食品健康的觀念尚有進步的空間。例如:

*約六成的受測者關心自己小孩的飲食,但放縱自己。

*超過一半的人數表示享受食物,比擔心它含有甚麼來的重要。

*三分之一的受測者表示,內含物標示的浮動讓他們不知道甚麼是正確的。

*一半以上的人認為進口食物較為不安全。

*約七成的人在吃完東西後,才會去看內含物以及營養標示。

當局在今年四月份結束了一則從年初進行到現在的網路調查,受測對象約為一千人,男女分布平均,條件類別相似。而十位中有九位說自己健康狀況良好,跟之前的數據比,是有進步,每四位中就有一位表示自己的飲食習慣相當健康良好,每五位中則有一位表示自己的飲食習慣相當差。

幾乎每一位受測者都表示,有試著讓自己的飲食習慣變好,而大多都選擇多吃蔬果類,再來才是減少鹽分糖分的攝取,喝低熱量的飲料,減少進食份量等。約六成的男性表示維持一個健康的餐飲習慣比固定運動難,女性則維持在五五均分。但所有受測人數的52%表示維持健康飲食比報稅還要難上許多。

所有受測者皆表示曾經想過飲食中的內含物為何,但大多還是以口味做為選擇的第一重點,再來是價格,方便性等因素。



◆ 研究:通勤距離越長 身材越胖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2.05.28

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指出,上班族通勤距離越長,就愈有可能因為身材易胖而容易出現心血管疾病。預防心臟病專家表示,民眾能走樓梯時就不要搭電梯,才能讓自己有機會運動,避免身材日久走樣,影響健康。

研究人員觀察來自德州12地區共4297位成年上班族,結果發現通勤距離每開始增加16公里以上,出現高血壓機率也會隨之提高,每24公里以上腰圍增加的機率也會提高,開車通勤距離超過48公里者,身材較易胖(男女腰圍分別為40吋與35吋),霍娜表示,長距離通勤讓上班族身材不易保持苗條,體重易胖,且易有高血壓,這些現象都跟心臟疾病、糖尿病與部分癌症有關。

研究人員指出,通勤並非直接導致出現身體疾病的主因,而是由於長距離通勤,容易讓人們改從事其他讓體重增加或成為乾脆不運動的藉口,而且坐在辦公桌前或是躺在沙發上,不運動對身體也沒有益處。

《今日美國報》指出,一名53歲的上班族李奇,每天從紐約到紐澤西開車257公里上下班,他就表示,「如果沒有運動我想我會受不了這樣的生活模式。」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預防心臟病專家華森表示,「這次研究相當重要,原來看似不相干的事情,卻有可能左右人類的腰圍,」他也以自身為例表示,「我盡量不搭電梯改走樓梯,開車時也盡量聽醫學領域的資料,車上也有一些核果類的食物當點心。」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期刊。



◆ 咖哩薑黃素 可增強免疫系統

【台灣醒報╱記者劉運╱台北報導】2012.05.28

美國的學者發現,每天吃咖哩可以預防感染,因為咖哩中的薑黃素可讓體內某些抗微生物肽蛋白質的增加,進而增強免疫系統。奧勒岡州立大學學者指出,在克制疾病上,薑黃素沒有如維他命D 那麼有效,但是這個發現仍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

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的阿德里安甘保特(Adrian Gombart)教授的研究最近發表在《營養生物化學期刊》裡。甘保特指出,薑黃素會使體內某些抗微生物肽蛋白質(cathelicidin)增加3倍,增強免疫系統,讓身體可以對抗之前沒有碰過的細菌及病菌,包括結核病在內。

甘保特指出,長期食用咖哩對健康有益,而且可以預防感染,特別是在腸胃的保健上有效,他說薑黃素有此效用是有趣且令人訝異的,且這個研究成果為發展新療程提供了一個方向。他說薑黃素雖然不如維他命D有效,但仍然有相當的效益,包括抗發炎及抗氧化。

科學家近年來針對維他命D做了許多研究,檢驗它對許多疾病的治療功效,包括癌症在內。甘保特教授說,任何其它方式如果可以達到與維它命D引發的生物反應有相同的效果,都值得進行研究。

人類使用薑黃素已經有2,500年,它被當做醫療複合物,也使用在宗教儀式裡,且是咖哩成份的重要元素。



◆ 是否小中風 留意5徵兆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報導】2012.05.28

案例故事:鄭老先生和家人共進晚餐時,手中的筷子突然掉下來,手腳末端直發麻,他馬上把這些異狀告知家人,緊急送醫後,醫師診斷是「小中風」,幸無大礙;但也叮嚀他,千萬別忽略這個警訊,更要注意日後中風的危險。

暫時性腦缺血 發生時間短

台灣腦中風學會秘書長、新光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威宏指出,中風是國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一般人俗稱的「小中風」,指的是「暫時性腦缺血」,它是因暫時性腦缺血發作,引起中風症狀,但由於時間非常的短暫,並不會造成神經性永久的損傷,當時間一過,身體就又恢復正常。

至於醫學上所說的「小中風」,並非指暫時性腦缺血,而是腦部小血管阻塞,是真的中風,由於症狀不明顯或極輕微,稱之為「小中風」。

小洞性梗塞 病人可能無感

另一種比較輕微的中風,則是「小洞性梗塞」(lacunar infarcts),它發生在腦部末梢小血管出現栓塞,但病人可能不知覺有任何症狀,或者只持續在五分鐘或幾小時以內,但經由電腦斷層掃描或磁振造影檢查,則可發現腦血管有細微的堵塞,留下直徑小於1.5公分的小洞,因而稱為「小洞性梗塞」。

曾小中風 再發機率大增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上述的症狀可能很快會消失,但它可能是未來發生更嚴重腦中風的先兆。

亞東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朱耀棠強調,即使只是腦部小血管的阻塞,「小中風也是中風」,不論它發生時間多短、之後是否緩解,病人都不可疏於注意,雖然它傷害腦部的範圍很小,但要「見微知著」,因為它的危險還是存在的。

朱耀棠說,曾發生短暫中風症狀的病人,其後再發生中風的機率比一般人高4到5倍。

▇ 小中風5大症狀

1. 突發性半邊感覺異常:患者會感覺半邊手腳或臉突然沒力或麻木,手拿的東西突然掉下來。

2. 突發性語言障礙: 患者說話突然講不清楚、大舌頭、失語;或者聽不懂別人的話。

3. 突發性劇烈頭痛:頭痛原因不明。

4. 突發性暈眩、平衡感喪失:患者突失去平衡,走路傾向一邊,或動作不聽使喚擺向一邊。

5. 突發性視力喪失:患者單眼會有短暫性視力模糊、眩暈,看東西有雙重影像。

※ 相關報導:

* 放任三高狂飆 腸子也會中風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392208

一般高血壓是主動脈血管內膜硬化而變得脆弱,血壓控制不當,脆弱的動脈內膜與原有的動脈肌肉層剝裂,無法供應器官正常血量,可能導致器官壞死,或血管破裂,造成中風。

fsj 提到...

與陌生人四目交接 對方感受會更好

【台灣醒報╱記者劉運╱台北報導】2012.05.29

科學家發現,與陌生人眼神交會可以讓對方心情更好,即使是短暫的眼神交會,也會帶來顯著的效果,而且會讓人感到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交流。美國普渡大學社會心理學家Eric Wesselmann指出,不被他人接受或被排斥,都會使人感到極不舒服。

普渡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在與陌生人擦身而過時,如果向對方微笑,或只是與對方四目交會,都可以讓對方心情大為好轉,且有與人交流的感覺。研究的目的是希望能夠解釋為何人們在大都市較容易感到獨單,並找出是什麼引發與人交流互動的感覺。

研究人員指出,在大城市的人們比較少做眼神接觸,然而這在大都市被視為正常,且比較能被接受。但是在小鎮裡,沒有眼神接觸會讓人們感到非常不舒服。領導研究的普渡大學社會心理學家Eric Wesselmann指出:「被排斥會讓人感到難過,那不是一個愉快的經驗。」

之前的研究發現孤獨與免疫系統功能的下降有關,可能會造成動脈硬化。別的研究還發現,一個人即使是在電腦遊戲裡被排斥,他的自我感覺會變差,且心情也會變糟。Eric Wesselmann說,對某些人來說,即使陌生人沒認同他們,也會讓他們感到不舒服。

研究團隊調查239位普渡校園內的人,研究人員以2人為一組進行調查,第1位調查者先選一位陌生人,並做出3種行為中的1種:與對方四目交會;與對方四目交會並微笑;注視對方的眼睛,但好像在看空氣。第2個調查者再上前問對方,在上一分鐘是否感覺到與人有交流。結果顯示,只要有眼神交會,不管有沒有微笑,都會讓對方更感到與人有交流。



◆ 敗家成癮 購物狂吃藥有救

中央社 2012.05.29

研究發現,治療阿茲海默的藥丸能幫助購物狂抑制敗家癮,服用此藥物的購物狂,不僅購物時間變少,衝動消費的失血金額也有減少。

倫敦「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有些人儘管背負大筆債務,還是改不掉揮霍無度的購物習慣,但精神病學家已找出有效的治療方式。

超過8成戒不掉購物慾的民眾都是女性。購物狂不僅抵擋不住特賣會的誘惑,也會鬼遮眼購買一些沒需要用到,甚至是無力負擔的商品。

精神病學家對藥物美金剛胺(Memantine)加以測試。醫師一般開立美金剛胺給罹患中重度阿茲海默症病患,避免病情惡化。

臨床試驗結果顯示,8周過後,服用美金剛胺的男女不僅逛街時間減少,揮霍習性也有所收斂,這直接反映在購物金額上。

整體來說,購物狂的症狀減半,他們比較少衝動購物,大腦與衝動、思考及行為有關的功能也有改善。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精神病學家團隊表示:「每週購物的時數和花費金額都大幅減少,且沒有副作用。」

根據研究,5.8%的成人都為強迫購物所擾。接受試驗者年收入平均接近4萬英鎊,但他們高達61%的收入都花費在衝動購物上,他們衝動下所購買的物品大多都是服飾。這些人每周花38個小時在商店內撿便宜。



◆ 敢把蜘蛛放手上 恐慌症療法奏效

【台灣醒報╱記者魏敦華╱台北報導】2012.05.29

美國芝加哥的菲恩堡醫學大學發表了一則研究:即大腦接受恐慌症的接觸性治療後,腦部控制恐懼的區塊在顯影上有明顯的改變,使病人不再害怕原本恐懼的東西。該實驗主要針對蜘蛛恐慌症的病人,在僅僅一次的療程後,實驗對象不但不那麼怕蜘蛛,有些人甚至能夠接受將蜘蛛放在手上。

恐慌症是對某個特定的事物感到極度的恐懼,進而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在美國幾乎每十人就有一人有恐慌症。蜘蛛恐慌症是最常見的項目之一,其它還有蛇類、高度、釘子針頭類、飛行,以及密閉空間等類型的恐慌症。

療程進行時,研究人員將治療對象與裝有大型蜘蛛的透明盒子放在同一個房間裡,然後紀錄他們的行為以及生理變化,包括遠離盒子,流汗,心跳加快等等,顯示他們處在恐懼的狀態下。

療程進行時,腦部的顯影掃描也顯示,他們腦中與恐懼相關聯的區塊活動頻繁。但在療程結束後他們腦中被認為與抑制恐懼有關的區塊有著明顯的活動,而在半年後的掃描結果也是如此。研究人員表示,這代表大腦已經習慣了抑制恐懼的狀態。

據了解,療程的終極目標是讓病人在不懼怕的前提下觸摸蜘蛛。為此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先以實際的數據以及資料讓患者了解蜘蛛有多脆弱、蜘蛛比較怕人類、蜘蛛不會主動攻擊人等等。在患者了解一切之後,便比較能拋開恐懼接受治療,「人們恐懼的原因大多是因為對一件事情不了解,或是存在錯誤觀念,打破這些障礙後,一切就變得簡單多了。」

一名曾經因為在宿舍看到蜘蛛而兩個月不敢回去睡覺的大學生,在接受治療後已經能夠接近並觸碰蜘蛛,甚至可以把蜘蛛放在她的手掌上。

「能來參加這個療程太棒了,這對我是一件別具意義的事情。至少不用因為比我小這麼多的生物,影響生活。」有的患者甚至在身上紋了蜘蛛的刺青,以慶祝自己克服對蜘蛛的恐懼。

fsj 提到...

醫:乾洗手酒精 無法殺死腸病毒

中廣新聞/吳佩臻 2012-05-29

預防腸病毒,大人小孩都知道要常洗手。但是你知道嗎?用酒精或是含酒精成份的乾洗手是無法殺死腸病毒的!醫師指出,用流動的清水洗手和用漂白水清潔,並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生病不上學,一旦出現腸病毒重症前兆要立即就醫,才能真正遠離腸病毒。

疾管局新增八例腸病毒重症個案,其中包括民進黨前立委鄭運鵬的五歲兒子,鄭運鵬現身疾管局疫報記者會,分享腸病毒照顧經驗,他說,兒子這次感染腸病毒,從鬼門關走一遭,不但腸病毒併發腦炎,又引發癲癇,一度收到病危通知,所幸發現的早,目前已經康復出院,他提醒家長,家中如果有腸病毒病童,應該特別注意小朋友症狀的變化。

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表示,腸病毒主是要是經由病人的飛沫、糞便、口水而傳染,所以洗手是可以阻斷腸病毒的傳染,但值得注意的是,用酒精洗手是無法殺死腸病毒,呂俊毅說:「所以用酒精做乾洗手的動作,效果有限,一定要用流動的清水清洗,才能達到效果。」

而鄭運鵬更在現場示範居家環境消毒液的調配,他表示,巿售家庭用含氯漂白水濃度一般在5%到6%,用喝湯用的湯匙舀五湯匙,大約80至100CC,加在10公升的自來水中攪拌均勻,就可以拿來洗小朋友的玩具、擦地板、家具、清潔家中環境。

※ 相關報導:

* 工程師的偏頭痛… 帶狀皰疹搞鬼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392425

26歲陳姓電腦工程師突然偏頭痛好幾天,原為是工作壓力大,吃了成藥卻沒效,最後發現罹患了「帶狀皰疹後神經痛」。醫師表示,這種疼痛常被民眾誤認是坐骨神經痛或偏頭痛,延誤治療時間。



◆ 保護琺瑯質 喝完可樂漱漱口

文/史維德 2012.05.29 自由

近來氣溫快速竄升,不少人會選擇喝一杯冰涼的可樂或汽水等飲料,再加上西式速食興盛,兩者口味相配,更是孩童及青少年的喜愛。

含糖的飲料都具有讓牙齒蛀蝕的能力,可樂與汽水也不例外。可樂因為含有糖與碳酸,它的酸鹼值更低。一般可樂的酸鹼值大約2.5到2.7左右,汽水也差不多是3.3左右。

引起蛀牙的元素有「齒質不佳的牙齒」、「口腔中的細菌」、「含糖飲食及飲料」及「時間」的因素。吃了含糖飲食或飲料在嘴巴裡,口腔中的細菌會利用它來維持生命並繁殖。這些細菌更因為吃了飲料或食物的糖,經消化後會產生酸,這些酸對牙齒有害。

牙齒的主要成分是磷酸鈣,在酸的環境中會溶解。可樂的酸鹼值相當低(2.5),最直接的破壞是讓牙齒軟化酸蝕,就是讓牙齒表面溶掉一層。久而久之,牙齒的象牙質顏色較明顯而變得較黃,牙齒敏感。酸蝕的牙齒表面會變得比較粗糙,也容易染上顏色。因此常喝可樂的人牙齒上,常會有可樂的顏色。

牙齒上的細菌是造成蛀牙的重要媒介,細菌吃了我們吃的糖(尤其是蔗糖)以後產生酸,酸鹼值大約5.3左右。牙齒在酸的環境中,若酸鹼值低於5.5就會開始溶解,處於這個環境會造成蛀牙。假使不注重口腔衛生,可樂的酸性更容易讓牙齒表面的酸下降,成為引起蛀牙有力的幫兇。

口腔裡的口水對口腔健康很重要,可以潤滑牙齒及口腔黏膜,預防口腔黏膜被磨破,它會阻止口腔中的細菌過度繁殖,維持口腔生態的平衡,但不好好刷牙,保持良好口腔衛生,則口水的制菌能力將會下降。

口水的另一個重要作用是可以「中和」酸,但喝太多的飲料,或是讓牙齒長時間與碳酸飲料接觸,將降低口水「中和」酸的能力。

喝含糖或碳酸飲料是一種享受,但要小心,不要長時間含在嘴巴裡,喝完後,要喝點水漱口,先把飲料的糖及酸沖淡,不要立刻刷牙,避免牙齒琺瑯質的過度流失。

先讓牙齒與口水的作用發生再鈣化,否則經酸蝕軟化的牙齒會因刷牙的動作而失去更多的琺瑯質。當然喝碳酸飲料或酸性的飲料,若改以吸管喝,避免飲料與牙齒過度的接觸,也不失為一種變通的方法,把喝飲料對牙齒的傷害減到最低。(作者為署立樂生療養院迴龍門診牙科主任)



◆ 急診滿床 亞東病患躺地待醫

自由 2012.05.29

〔記者郭顏慧/新北報導〕新北市板橋亞東醫院因急診室床位不足,只好先將等待診療的病患暫時放在地板上,院內醫護人員將這一幕拍下來PO在FB上,引發網友熱烈討論;院方坦承,急診室床位不足時,的確可能出現這種狀況,目前正在擴建第二醫療大樓,預計明年啟用。

醫護PO文

日前一名亞東醫院醫護人員將院內急診室滿床景況PO在臉書上,照片中可以看見,和一般醫療院所一樣,急診室床滿人滿,但其中最驚人的一幕,是地上躺了一名等待診療的病患。照片經網友轉載引發熱烈討論,雖然外界都知道急診室滿床,但沒想到卻誇張得滿到病患得躺在地上接受治療。

亞東醫院急診室主任蔡光超說,急診室內確實可能出現這種景象,以亞東而言,目前急診室內有一百一十床推床,但每天急診室病患卻多達四百位,其中一半屬重症患者,因此幾乎時時都是滿床狀態;對於只須打針吃藥,不須留院觀察的輕症患者,院方都會儘量鼓勵回家休養。

蔡光超說,目前正在進行急診室擴建計畫,預計明年完成啟用,屆時使用空間會增加,但仍呼籲民眾將資源留給真正有需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