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12

科學家在太平洋發現更多「哈比人」

S.African, US scientists find more 'hobbits' in Pacific
http://www.physorg.com/news124458098.html

March 11, 2008

一所南非大學週二報導,一組科學家團隊在一座太平洋島嶼發現已經滅絕的、像哈比人一樣的人的化石,他們三千年前生活在那裡。

一份來自於 Johannesburg's Witwatersrand University (Wits) 的聲明表示,這座島嶼洞穴的早先居住者,有些人「只有一公尺這麼小」,與有爭議的 Homo floresiensis 樣本共享某些特徵,那些樣本於 2004 年在印尼的 Flores 島被發現,

這項發現,最初是由南非古人類學家(palaeoanthropologist)Lee Berger 於 2006 年的假期在帛琉(Palau)的 Micronesia 島所發現,成為本週 PLoS ONE 期刊的特別報導。

2004 年發現的主角,繼作者 J.R.R Tolkien 小說中嬌小的、多毛有腳的英雄之後被封為「哈比人(hobbits)」,在分類上已成為科學爭論的中心。

有些人爭論,他們是以前未知的人種,而其他人則堅持,這些矮小的人類只不過是因為發育遲緩。

"Palauen 化石呈現出驚人數量的特徵,原本用來將哈比人描述成一種獨特的物種," Berger 說。

這些特徵包括,矮小的身材與碩大的牙齒,小臉蛋與縮小的下巴。

在 Berger 於假期中發現這些化石後,他與一個來自於美國 Duke 及 Rutgers 大學的科學家團隊,還有一組 Wits 學生,在國家地理協會(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的贊助下,回到該處進行更進一步的調查。

"我們所發現的東西讓我們大部分有經驗的探勘者大感震驚,甚至是伴隨我們的帛琉官員," Berger 說。

Bonita de Klerk,Wits 的博士生與研究的共同作者補充道:"在 Berger 原本發現化石的那處洞穴逐個填滿 10 個個體。開挖時,沙粒本身幾乎構成人骨的底子(ground)。"

這些絕種的個體,據信在 1400 - 3000 年前曾活在島上。

這份聲明表示,第二個洞穴顯露出另一個大規模的骨骼貯藏所。

"那不過證明需要在這些偏僻地區進行更多的探索," Berger 說。

※ 那些特頗像外星同鄉... XD

* Small-Bodied Humans from Palau, Micronesia(系統效能改進中)
http://www.plosone.org/article/info:doi/10.1371/journal.pone.0001780
Lee R. Berger, Steven E. Churchill, Bonita De Klerk,
Rhonda L. Quinn
PLoS ONE 3(3): e1780.
doi:10.1371/journal.pone.0001780
澳科學家新發現 願『哈比人』爭論落幕
8萬年前人類頭蓋骨 許昌出土
地質學家解開柏吉斯頁岩之謎
人擇推論實際上能告訴我們什麼?

法國當局要在線上公佈 UFO 檔案
幽浮事件60年 超亮金星現身

2 則留言:

fsj 提到...

出版作品全集 法七星文庫向李維史陀致敬

中央社 2008-05-05

(中央社記者蔡筱穎巴黎四日專電)法國出版界今年最大的盛事便是迎接人類學大師李維史陀的一百歲生日,一向為著名作者編作品全集的七星文庫,第一次耗費十年時間為猶仍在世的李維史陀出版作品全集。

很少有作家可以在生前看到他的作品被七星文庫集結出版,作家塞利納在生前最遺憾的事就是他向七星文庫要求了二十次,但到死前都未能如願以償,李維史陀是少數幾位作家尚健在時,作品就被七星文庫集結。

這套全集並不是李維史陀的所有作品,例如最經典的理論「結構人類學」就沒被作者列入,而是「憂鬱的熱帶」、「今天的圖騰制度」、「野性思維」、「面具的意圖」、「忌妒的陶瓷製造者」、「猞猁的歷史」以及解讀畫家普桑作品的「看聽讀」,從一九五五年到一九九三年出版的七本著作。

參與編輯工作的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凱克指出,李維史陀的書可區分為兩種類型,第一個是支配「親屬的基本結構」中的理論,即以控制論來更新社會學家涂爾幹的理論,他指出,每個社會都類似一個組織,經由姻親或是血統來調整性慾關係,同時凸顯人類特有的秩序。

第二個是擴大馬克斯主義到生態學裡,李維史陀指出我們可以解釋一個社會的神話或是意識形態,只要我們添加具體產物的條件,在這些條件中,動物和植物都佔有非常大的位置。

兩者之間,「野性的思維」有暫停作用,強調如果我們要比較所有的社會,必須處在人性的層次,而且還重拾在圖騰制度和犧牲之間的關係的古典問題,用來介紹在六零年代有關歷史和辯證的哲學辯論。

凱克強調,馬克斯教我們要站在下層結構的矛盾層次來解釋意識型態,李維史陀則指出,下層結構不僅是由生產的人類,也是植物動物和具相互作用關係的混雜的實體所組成。所以李維史陀著作的第一個類型,有關涂爾幹和控制論屬於過去世紀的唯科學主義,第二個類型有關馬克斯和生態學,則開啟了一個新的社會批判形式。

而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法國文學的德巴艾內則就重編李維史陀的書對新一代的研究學者的意義,是了解隨著他的書帶來的所有論戰。這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一,一九六零到一九七零年代初,李維史陀的結構主義的流行,與羅蘭巴特和最初的傅科,觸及了所有的人文科學,這同時也是馬克斯主義有關歷史和結構對立的辯論時期。

二,在美國流行的後結構主義,李維史陀被譴責在他的分析理想化無文字的社會或是悄悄地成為種族中心主義者。

三,在兩個世代贊成或反對他的意見之後,現在較能公正的看待他的書的整體性。

德巴艾內以為,被選入七星文庫這個文學殿堂的意義,首先當然是對這個偉大的人類學者的認可,也是重新認識文學的人類學方式,也就是說,文學不只是在文學的領域裡,李維史陀的作品屬於法國文化,也標誌著法國人類學文化參與到在遠方且長期以來被鄙視的社會裡。

fsj 提到...

哈比人 應該是新人種

【陳文和/綜合六日外電報導】 2009-05-08 中國時報

二○○三年在印尼弗洛瑞斯島(Island of Flores)發現的「弗洛瑞斯人」(Homo floresiensis),因為身形矮小而被暱稱為「哈比人」(Hobbit)。六日出刊的《自然》雜誌登載兩個科研團隊最新的研究報告,論證弗洛瑞斯人應該是前所未知的新人種,而不是一群罹患先天疾病、肢體和腦部都縮小的現代人。

弗洛瑞斯人身高約一百公分、體重約卅公斤,腦容量約只有四百立方公分,與黑猩猩相去不遠,約只有現代人類的三分之一。

弗洛瑞斯人骨骸出土後翌年,《自然》雜誌曾刊載專文,認為這種矮小的直立人,是從現代人類的遠祖另行演化而來的不同人種。此說隨即引發全球古生物學家的爭議,提出各種不同見解,掀起了熱烈的學術辯論。

發現首批弗洛瑞斯人遺骸的科學家推測,他們與現代人類所屬的「智人」(Homo sapiens)不同,可能是一百多萬年前遷徙到東南亞各島群的「直立人」(Homo erectus)的後代,大約存活於一萬七千年至九萬五千年前之間,甚至可能在八千年前還有他們的蹤影。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榮格斯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以及英國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魏思騰女士和李斯特,分別從弗洛瑞斯人的足部以及腦容量特徵著手,進一步推展有關弗洛瑞斯人的研究,並在《自然》發表成果。

榮格斯團隊分析弗洛瑞斯人腳掌特徵發現,他們有類似黑猩猩的大腳掌,某些方面卻接近人類。就下肢長度來衡量,他們足部相對較大,大腳趾與其他腳趾並排,大腳趾粗短,其他腳趾細長,比例與現代人類截然不同。弗洛瑞斯人應當擅長直立行走,奔跑起來恐怕不太靈活。

榮格斯認為這些特徵顯示,弗洛瑞斯人的祖先可能是一百六十萬年前的早期直立人,或者一百八十萬年前的巧人(Homo habilis)。

相較於身體,弗洛瑞斯人的腦部顯得特別小。魏思騰與李斯特依據其腦容量與身體體積比例製成模型,與約一千二百年前消失的兩種馬達加斯加侏儒河馬進行比較。判定弗洛瑞斯人的腦部縮小,應與島嶼資源稀少造成的侏儒症有關,不是基因疾病畸形。

※ 相關報導:

* Insular dwarfism in hippos and a model for brain size reduction in Homo floresiensis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59/n7243/abs/nature07922.html Eleanor M. Weston & Adrian M. Lister
Nature 459, 85-88 (7 May 2009)
doi: 10.1038/nature07922


* 新分析證明「哈比人」無法疾行
New analysis shows 'hobbits' couldn't hustle
http://www.physorg.com/news160834618.html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feet of Homo floresiensis—the miniature hominins who lived on a remote island in eastern Indonesia until 18,000 years ago -- may help settle a question hotly debated among paleontologists: how similar was this population to modern humans? A new research paper, featured on the cover of the current issue of Nature, may answer this question. While the so-called "hobbits" walked on two legs, several features of their feet were so primitive that their gait was not efficient.


* The foot of Homo floresiensis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59/n7243/abs/nature07989.html W. L. Jungers, W. E. H. Harcourt-Smith, R. E. Wunderlich,
M. W. Tocheri, S. G. Larson, T. Sutikna, Rhokus Awe Due &
M. J. Morwood
Nature 459, 81-84 (7 May 2009)
doi: 10.1038/nature07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