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06

憂鬱症 新檢測

New test for depression
http://www.physorg.com/news147446295.html

December 02, 2008

一套新的、預測某人臣服於重度憂鬱(major depression)風險的普適檢測,已由(英國)UCL 的研究所開發。家庭醫師與地區診所最後也將使用這套線上工具,predictD,來確認那些處於憂鬱者,對他們而言,預防也許最有用。

此風險演算法,由 UCL 教授 Michael King 與 Irwin Nazareth 的團隊所開發,在歐洲六個國家(英、西、葡、荷、斯洛維尼亞以及愛沙尼亞)測試了 6,000 位拜訪其家庭醫師的人。其準確性也在更遙遠的國家,南美洲的智利,經 3,000 位 GP(家庭醫生)參與者測試過。

這項研究,發表在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期刊上,分別追蹤參與者 6 與 12 個月。該團隊依心臟病的風險指數來塑造其方法,即在一給定時期中提供預估風險的百分比。該演算法在預測未來憂鬱事件的準確性上,類似在歐洲開發的、用以預測未來心臟問題風險的工具(instrument)。

已有一個專為此風險演算法所設立的網站,位於 www.ucl.ac.uk/predict-depression/

使該工具成為一種憂鬱症早期偵測器的更進一步試驗,預計將在歐洲進行隨機化的預防試驗。該團隊也正在探索於中國使用此工具的可行性,那計畫在一個中國的社區環境中設立一個預測憂鬱症的研究。在亞洲內,這將是有史以來,第一個像這樣的研究。

Michael King 教授,UCL 精神健康科學系教授,表示:"憂鬱症是一種遍及全世界的常見問題,雖然我們知道如何治療它,但如何在一開始時避免它,我們所知卻很有限。我們有各種一開始就能預測心臟病或中風的方法,但卻沒有一種能預測人們重憂鬱風險的方法。我們的研究是頭一個僅為此目的而開發風險演算法的研究之一。" 他表示,家庭醫師可使用這套工具來辨識有風險的人,接著透過留心觀察或主動提供協助來幫助他們。

他表示,重度憂鬱是二十一世紀最大的公共衛生挑戰之一,現已成為一種領導性的疾病與身心障礙(disability)起因。他說到了 2020 年,憂鬱症將成為僅次於心血管疾病的全球性身心障礙起因,至多 1/4 拜訪其醫師者將經歷重度憂鬱,同時頻繁地故態復萌,會存在多達十年。

"我們研究的下一階段將會確立,家庭醫師如何能使用我們的工具來協助避免憂鬱症的開始。我們希望能執行一場大規模試驗,以探索此工具的預防用途。"

※ 相關報導:

*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n International Risk Prediction Algorithm for Episodes of Major Depression in General Practice Attendees: The PredictD Study
http://archpsyc.ama-assn.org/cgi/content/abstract/65/12/1368
Michael King; Carl Walker; Gus Levy; Christian Bottomley;
Patrick Royston; Scott Weich; Juan Angel Bellon-Saameno;
Berta Moreno; Igor Svab; Danica Rotar; J. Rifel;
Heidi-Ingrid Maaroos; Anu Aluoja; Ruth Kalda; Jan Neeleman;
Mirjam I. Geerlings; Miguel Xavier; Idalmiro Carraca;
Manuel Goncalves-Pereira; Benjamin Vicente; Sandra Saldivia;
Roberto Melipillan; Francisco Torres-Gonzalez; Irwin Nazareth
Arch Gen Psychiatry. 2008;65(12):1368-1376.
守門人123 防自殺

寂寞會侵蝕健康與精神上的安適感
老父之子 患雙極性失調風險較高
研究證實躁鬱青少年吸菸與物質濫用的風險增加
國際兒童人權日 鼓吹兒童人權

科學家:糖會使大鼠上癮

4 則留言:

fsj 提到...

快樂會傳染 不相識也同歡欣

【楊明暐/綜合報導】 2008-12-06 中國時報

要怎樣才能快樂呢?有錢、出名還是贏得比賽?其實,快樂可能來自意想不到之處。您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很快樂,即使您不認識他,也可能在快樂的傳遞效應下開心起來。快樂的鄰居可能比您的另一半更能帶來喜樂。一項新研究發現,快樂的傳染力超乎人們過去的理解。

《英國醫學期刊》(BMJ)五日刊登一篇研究報告,宣稱快樂確實會傳染,而您之所以快樂,可能全然是受陌生人的影響。科學家根據一項一九八三年至二○○三年間針對美國麻薩諸塞州佛萊明罕市四千七百卅九位居民的追蹤研究,分析他們與配偶、親戚、友人、鄰居和同事的關係。

快樂流竄可達一年

研究人員從資料中尋找所謂「快樂動向」(happiness trends),發現快樂的人會把歡樂傳遞給不認識的人,且這種喜悅有時可延續長達一年。

報告作者之一,哈佛醫學院醫師兼社會學家克里斯塔基斯說:「快樂會四處流竄,您是否快樂不僅取決於自己的行動、行為和思想,也跟那些您甚至不認識的人有關。」

克里斯塔基斯和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助理教授佛勒,過去曾發現肥胖和吸菸習慣會在社交圈子裡擴散。這次兩人研究了佛萊明罕市居民填寫的問卷,問卷要求他們衡量自己的快樂程度。

樂以類聚至為明顯

兩人發現,快樂和不快樂的人「成群結黨」的情況至為明顯,超出偶發機率所能預期。研究指出,快樂會傳染,且能透過家人和朋友之類的社會群體,像漣漪般擴散開來,傳遞延伸的範圍可多達三圈,即朋友的朋友的朋友。

快樂的人,傾向於成為社交網路的重心,且擁有許多同樣也很快樂的朋友。與友人或手足住得近,會增加一個人快樂的機率。另一半快樂也有助益,但效果不如快樂的同性友人。

兩位科學家估計,每擁有一位快樂的朋友,便能增加快樂的機率達九%,而擁有性情乖戾的友人,會使這一機率減少約七%。

不會在同事間傳遞

不過研究也發現,快樂似乎不會在同事之間傳遞。一個快樂的人,不會讓工作夥伴也感到歡欣鼓舞。報告認為,這說明人們情緒的擴散可能因社交背景而減弱。

當然也有人出於嫉妒,對別人的快樂感到不悅,好比對方獲得升遷或跑贏馬拉松,甚至因對方遭殃而幸災樂禍。克里斯塔基斯承認確有這種情況,但整體來說,大多數人會被友人的快樂情緒所振奮。

※ 同事間的利害關係比較強。

fsj 提到...

不景氣年代「集體性精神失落」劇增

【聯合晚報╱記者韋麗文/台北報導】 2008.12.09

金融海嘯讓國人精神狀況拉警報!根據最新的精神健康調查,700萬人對未來不表樂觀。國人精神健康平均得分創下歷史新低,尤其失業者廣泛覺得無個人價值,生命失去意義。全體性的精神失落,今年格外嚴重!

每兩年執行一次的精神健康指數調查,在今年9月到10月間,電話訪問1114個民眾,由精神健康基金會進行調查結果分析。「股市到谷底了嗎?」「裁員風要停了嗎?」「公司會倒嗎?」根據調查發現,全台有700萬人對未來感到悲觀,也就是100個成人中就有43個人,不覺得未來會更好,而是認為會更差,甚至是一定會更差。

整體而言,國人精神分數平均為80.1分。雖然看似高分,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台大醫學院神經科主任胡海國卻說,精神分數至少要80分,才能應付生活日常的壓力,國人的精神健康已經瀕臨不及格,創下歷年新低分。

將精神健康指數分為四個層面,包括心身健康、個人價值、生活掌握、家庭健康;國人平均得分依次是79.2分、76.3分、79.7分、85.6分,也就是除了家庭健康之外,其他層面統統不及格。胡海國說,家庭在此時更要發揮安定的力量。

調查中發現,6.28%的成人處於失業狀態,遠比主計處公布的失業率4.37%為高。而這群待業的民眾,普遍喪失個人價值的信心,不滿意自己的成就,甚至覺得自己的生命沒有意義。

精神健康基金會精神健康指數組召集人楊聰財分析,政治、經濟局勢紛擾,民眾對生活的安全感喪失,對於個人價值感也受到衝擊,國人精神健康狀況堪憂。

胡海國指出,受到金融海嘯衝擊,精神科病患門診裡,很多病患不斷提到煩惱、憂慮、傷心、不安、挫折、焦慮、失眠、多夢、失落等詞句,很是令人擔心。而高失業也往往帶來高自殺率,胡海國說,公布國人精神健康拉警報的現況,不是為了嚇唬民眾,而是要提醒衛生、社福、警政單位都要預先做好準備。



◆ 衛署數字→國人自殺率 高於全球均值

【聯合晚報╱記者王昭月/鳳山報導】 2008.12.09

「失業問題與自殺息息相關」

受金融海嘯衝擊,失業問題引爆民眾恐慌,不少人因此走上絕路,行政院衛生署自殺防治中心副主任戴傳文表示,台灣目前每10萬人口有17.2人尋短,自殺率低於日本、韓國,但已超過世界標準。他更指出,「失業問題與自殺息息相關,失業者自殺是一般人的3倍,不容小覷」。

衛生署自殺防治中心副主任戴傳文對國內現行自殺問題頗感憂心。他說,世界平均自殺率是每10萬人有15人;而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每10萬人中超過13人自殺,自殺率即偏高,而台灣地區目前每10萬人中有17.2人輕生,在亞洲地區雖低於日本、韓國,卻超過全球標準。

「自殺防治 政府應重視」

戴傳文說,日本對於自殺問題,特別設立「自殺防治法」因應,國內對此一問題尤應重視。

戴傳文以高雄縣大寮鄉社區自殺防治示範點為例表示,大寮鄉是高雄縣人口第二多鄉鎮,鄉內農業、工業混雜,屬於「變遷中」都市,民眾心理衛生問題較為複雜,自殺率多年來均高於全國及高雄縣標準。

他指出,大寮鄉早年是拆船業集中地,後來轉型食品等工業,鄉內青壯年人口居多,現在卻碰上經濟最壞時刻,失業率也造成自殺率攀高。

【記者游文寶/中壢報導】

景氣衰退,股票跌、失業率高,國內自殺率也攀高。署立桃園療養院院長陳快樂表示,現代人面對感情、事業、經濟等眾多壓力,出現困難無法處理,鑽牛角尖,睡不好吃不下,心情不佳、做事不專心若有所思,甚至有自殺念頭,若這些現象持續兩周時,就要注意是否有憂鬱或精神方面的問題了。

「向親友訴苦 求助醫師」

如果發現自己有想不開的狀況時,最重要的一步,是將心事向家人或朋友說出來,或向生命線、張老師等社福專線求助,如果還是沒有改善,就要看精神科尋求專業醫生的協助,診斷是否罹患憂鬱症,透過心理或藥物治療方式,幫忙度過難關。

陳快樂說,如果有自殺企圖,屢勸不聽時,身邊的人應斷然採取強制治療手段,不用徵求當事人同意。他說,精神疾病只要經過診斷、服藥或心理治療,通常可以治癒。

※ 相關報導:

SOS!自殺防治 諮詢求助管道

fsj 提到...

藍光路燈 防自殺降低犯罪率

自由時報 2008-12-11

〔編譯鄭曉蘭/綜合報導〕「藍色」經學術研究證實具鎮靜作用,能夠緩和人心,抑制人類本能衝動。英國在二○○○年引進藍光做為路燈,使得犯罪案件逐漸減少後,日本各地也在二○○五年後陸續採用藍色路燈。其中,奈良縣使用一年後,夜間犯罪案件便減少九%。而在臥軌自殺情況嚴重的日本,各鐵道公司更將藍光設置於月台或平交道,希望緩和自殺者的情緒,目前部份路段已出現成效。

日本「讀賣新聞」十日報導,京濱急行電鐵的橫濱市弘明寺站,今年一月連續兩夜發生臥軌自殺事件,於是二月起將月台偏僻處的照明改為藍光。該站原本每年含未遂在內,至少會發生二至三件的臥軌自殺,不過在裝設藍燈後,到目前為止未曾發生類似事件。

此外,日本最早引進藍燈的鐵道公司JR西日本,因苦於車輛強行闖越平交道,以及臥軌自殺層出不窮,二○○六年十二月開始陸續在連接大阪及和歌山的阪和線等三十八處平交道,設置藍光照明。結果,不僅車輛在夜間闖越平交道的事件銷聲匿跡,過去一年平均約四至九件的臥軌自殺也降為零。

還有高速公路將藍燈設置於交流道附近,有效降低肇事率,而且休息站公用垃圾桶附近設置藍燈後,違法丟棄家庭垃圾的比例也減少兩成以上。專家表示,除了鎮靜效果外,人們看到這種特殊色彩,可能潛意識也會提醒自己避免違法或自殺行為。

※ 藍光會提高人的警覺度。相關報導:

* Blue streetlights may prevent crime, suicide
http://www.physorg.com/news148153021.html

人眼中第二套感光系統掌控生理時鐘

fsj 提到...

孩子吃多睡多易暴怒 躁鬱上身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 2008.12.18

青少年突然間歇性出現暴怒、吃多睡多、「想像」父母對他不好、講電話時間拉長,甚至懷疑有人要下毒害他,過一陣子又好轉,可能不只是叛逆,而是躁鬱症發作。

包括台北榮總精神部主任蘇正平等25位精神科醫師,今天一起發表新書「走進躁鬱世界」。台北榮總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陳映雪也表示,躁鬱症患者大約有70%以上都是在青少年時期發病,大多數病人回憶起第一次發病的時間,多半都在十多歲就讀國高中或大學階段。

但家長常會誤以為孩子只是課業壓力大、或是青春期必有的叛逆現象,以致於在精神科臨床經驗上,大多數的病人都是在首次發病之後的十年,才正式接受正確的治療。

她提醒,若青少年突然話變多、愛跟父母爭辯、愛吃愛睡,過一陣子又恢復正常,一陣子又感覺「怪怪」的,可能不是叛逆,而是生病了,應該到精神科門診就診。

不過,陳映雪也說,早發病代表基因或體質大有問題,因此越早發病,病情也會越嚴重,不過不少年輕患者不把醫師的診斷當一回事,或是擔心吃藥被同學發現,一覺得自己狀況好轉就自行停藥、或在門診失聯,反而會頻繁進出醫院,復發會一次比一次嚴重,情況越來越糟。

蘇東平也指出,躁鬱症患者在未接受治療時,病人的神經細胞會逐漸的萎縮,一旦接受治療,細胞則會像春天的樹木一樣發出新芽。因此他強調,應該將躁鬱症視為一種慢性疾病,就如同糖尿病、高血壓一般,都需要被持續的追蹤觀察。



◆ 員工慌 家人跟著慌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 2008.12.19

國內知名廠商裁員潮湧現,除在職員工整天活在可能被解聘的陰影下,家屬更是擔心害怕,有些甚至併發憂鬱或焦慮症狀而就醫,成為間接受害者。

「醫師叔叔,我爸爸就要失業,我們家以後就沒飯吃了,要怎麼辦?」「我先生的公司隨時可能倒閉,以後日子要怎麼過啊!」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任蔡尚穎最近碰到不少愁容滿面的病患,都是這波經濟不景氣的間接受害者,有才上小學的孩子,也有單純的家庭主婦。

他們一進診間,就把長久以來的擔心害怕全都倒出來。蔡尚穎發現,那些小孩子深怕爸爸被裁員,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感,無形中出現恐慌及焦慮,既無心功課,注意力也不集中,成績一落千丈。家庭主婦則擔心另一半失業後,全家經濟將陷入困境,從此食慾不振,晚上也睡不著覺,變得神情憔悴。

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主治醫師王俊凱日前碰到一名40多歲的女性病患,本來就有輕微憂鬱症,被裁員後,病情明顯惡化,成天在家胡思亂想,擔心家裡頓時少了一半的經濟來源該怎麼辦,整個人變得煩躁不安,晚上也睡不著覺,最後只好就醫治療。

面對愈來愈多被這波經濟不景氣擊倒的病患,王俊凱除開給抗焦鬱及抗焦慮藥物外,也不忘提醒他們維持正常生活作息,飲食定時定量,並適度運動,通常兩周至一個月內症狀即會緩解。



◆ 學會焦慮分期付款

【聯合晚報╱本報訊】 2008.12.19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任蔡尚穎協助焦慮患者建立「焦慮分期付款」的觀念,先要他們想一想,「我目前還有什麼?」「最壞的情況又是什麼?」接下來把時間切割成幾個片段,比如每三個月為一期,當下只考慮未來這三個月的問題,其他完全不去管它。

他說,時間分割成幾個片段後,焦慮也會被擠壓得小小的,不再漫無邊際地擴大。在焦慮分期付款的前提下,也許才過了一、兩期,情況就已改觀,如影隨形的憂鬱或焦慮也可獲得緩解。

積極面對眼前的焦慮或憂鬱時,很多患者都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進而和家屬、同事或上司起衝突。王俊凱提醒他們,不妨暫時先離開現場,讓自己冷靜一下,等再回來時,往往船過水無痕,什麼事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