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01

台灣的人才 怎麼成不了大師?

◆ 台灣的音樂人才 怎麼成不了大師

【聯合報╱記者李玉玲/台北報導】 2008.12.01

鋼琴家藤田梓說,和四十年前相較,台灣音樂環境已經進步很多,和國際樂壇也有密切交流,「台灣,已是世界的一分子。」

四十多年前,藤田梓從日本遠嫁台灣,開始在台灣的土地上播下音樂種子。藤田梓說,早年台灣學音樂的人要冒出頭來,唯有當小留學生一途;現在,越來越多人學成歸國,音樂師資多了,國際級表演也很頻繁,要學音樂不一定非出國不可了。

藤田梓以她多年舉辦蕭邦鋼琴大賽為例,本土培養或是出國留學的演奏者,差距已經不大。

為音樂留學苦旅的案例早年比比皆是。鋼琴家陳瑞斌也是十三歲負笈奧地利,經歷過異鄉求學的孤獨。前陣子,陳瑞斌巡迴台灣各地開設大師班課程,讓這一代青年學子不必出國就能得到專業的指導。

但不免要問:大陸這幾年有郎朗、李雲迪等青年鋼琴家冒出頭來,台灣未來的鋼琴大師何時才能出現?

藤田梓認為,「大師」的出現除了天分,有時還要靠國家力量培養,但台灣一直都是靠著音樂家獨力奮鬥,台灣的音樂教育是齊頭式教育,不可能培養出天才。

兩廳院董事長陳郁秀認為,台灣並非沒有音樂人才,缺的是經紀人把台灣音樂家推到國際上。

陳瑞斌以多年海外經驗指出,時代已在改變,藉由商業包裝塑造演奏明星,藉此帶動學琴風氣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大陸的郎朗就是個例子;國家也要投注資源,台灣音樂家才有可能在國際樂壇冒出頭來。



◆ 童年學彈琴 為啥從此不愛樂?

【聯合報╱記者梁玉芳、鄭朝陽】 2008.12.01

「學琴的孩子不會變壞。」早在這句經典廣告詞在十多年前出現之前,許多台灣家庭就視「讓小孩學鋼琴」為童年必經過程;現在,未滿周歲的小孩也有音樂潛能開發課程可上,不少家長深怕輸在起跑點上。

台灣人學琴 比歐洲還瘋

推動古典樂的大提琴家張正傑觀察:台灣學鋼琴的風氣比歐洲還盛,這與一般想像很不同;「現在全世界最愛讓小孩學鋼琴的,就日本和韓國啦。台灣近年退燒一點了。」

張正傑認為,亞洲父母望子成龍,加上對古典音樂、鋼琴教育的文化、階級意義的想像,常不問孩子愛不愛,先送去學琴再說。

為什麼學琴 爸媽規定的

資深鋼琴教師包絲華指出,為什麼讓孩子學琴,培養興趣、氣質、走音樂路、不能輸在起跑點等等都是原因,都讓人敬佩;但練琴很花時間,所以孩子該是學習的主角,但,「要不要學琴,常是大人單方面決定。」

功學社家族成員、鋼琴家謝婉玲說,早期台灣兒童的音樂教育幾乎等同於「學鋼琴」,家庭財力還可以的,家裡就會想辦法買一架琴,送小孩去學琴。

但是,問題是,謝婉玲反問:「台灣學琴的小孩這麼多,長大了為什麼不會變成音樂會的支持者?」

比賽得獎狀 管你愛不愛

她笑說,「或許我們演奏者該怪自己啦,」但令人憂心的是,我們的音樂教育、普遍的學琴經驗,並沒有帶來對音樂的「鑑賞能力」;這現象也發生在美術上,懂畫、欣賞畫、願意看畫展的人也不多,太少的藝術欣賞人口無法支撐起可觀的本土文化產業,也無從滋養本土藝術人才。

包絲華由多年教琴經驗看來,大半父母看待學琴這件事,多半是功利性的;「上台比賽」和「考上音樂系」,是他們最在乎的;至於孩子對音樂的欣賞能力、彈琴是不是得到樂趣,就排在次要了。

坊間許多琴力「檢定」、「比賽」也就應運而生,是不是具公信力尚待斟酌,但可讓家長覺得學費花得值得,孩子也得到申請學校或許可派上用場的證書及獎狀。

家裡有訪客 你來秀一段

樂評人焦元溥最近也呼籲,學琴是不帶功利之心地培養下一代對美的感受、增進藝術修養;如果出於算計,想讓小孩在校可以表演,客人拜訪可以炫耀,申請入學可以加分,那多半只造成一批批「學音樂又恨音樂」的小孩,不僅摧毀他們對藝術的感受,也扭曲音樂教學。

觀察台灣小孩學琴文化,是台灣父母望子成龍的縮影。「大半來學琴的孩子,還會上英文、作文,速讀、心算等才藝,至少一種,放學後的時間都是滿檔。」包絲華說,「看著接送的媽媽在孩子彈琴時累得在沙發上睡著了,真的滿心疼的。」

老師要驗收 練琴趕進度

牙醫師李偉文在女兒出生前,就買好電子鋼琴「待命」;等雙胞胎女兒上小學,就送到連鎖鋼琴教室學琴。「學琴是為他們的生命多開一扇窗,像愛因斯坦每天都拉小提琴。」他相信,學會樂器,能提升境界。但他坦承,父母一廂情願的作法錯了。

李偉文認為,沒來得及讓孩子認識音樂、喜歡音樂,就要他們不犯錯地彈出曲子來,結果就是平時鋼琴沒人彈,「只有禮拜天晚上被迫練習,好應付隔天老師進度驗收。」

李偉文反省,這樣下去,不僅影響親子關係,連孩子欣賞音樂的胃口都打壞了。於是,停掉鋼琴課。神奇的是,她們反而會自動彈琴,「從『彈樂器』回到『彈音樂』的正確方向」。

※ 另一種揠苗助長。



◆ 國科會投資20億 打造本土諾貝爾獎得主

李宗祐/台北報導 2008.12.01 中國時報

為帶動台灣學術發展,造就諾貝爾獎級學者,國科會決定推動「學術攻頂研究計畫」,每年遴選十位具高度潛力的傑出學者作為重點補助對象,每年給予二千萬研究經費,五年為期,最多補助兩個期程,希望十年內能有本土學者摘下諾貝爾獎桂冠。

國科會繼與教育部從民國九十二年起推動「卓越計畫」(預定在民國九十九年三月退場,總經費約一二○億元),這項「學術攻頂」計畫是專為協助本土學者攀登諾貝爾獎學術頂峰的策略性計畫。國科會主委李羅權指出,「卓越計畫」對我國學術發展的主要貢獻在「量的堆積」,較少有突破性研究。

他表示,根據今年最新資料,台灣的研究論文被收錄在CSI(科學文獻引用指標)期刊的數量,排名全球第十五名,較過去第十七到十九名之間進步,但影響係數(平均每篇論文被引用次數)在全球第廿三名,顯示我國學術研究對「質的提升」不夠。

「但無論是中研院或大學,還是有少數團隊已擠進國際領先群。」李羅權說,許多傑出學者因身兼計畫總主持人,花許多時間在行政管理,影響個人研究成果。「學術攻頂」以個人為補助對象,要讓研究真正做得好的學者專心投入研究工作,邁向學術頂峰。

國科會副主委陳力俊指出,「學術攻頂」預定明年開始推動,每年最多遴選十位傑出學者,每人每年最多補助二千萬元,每次可獲五年、一億元研究經費。有必要可延長一次,共十年、最多二億元研究經費。補助對象分數學及自然科學、生命科學、工程及應用科學,以及社會科學等四大領域,大學或研究機構各領域最多僅能推荐三人,由國科會邀請專家組成遴選委員會選出,各領域每年遴選二到三人。



◆ 學者:應邀國際頂尖學者評審

李宗祐/台北報導 2008.12.01 中國時報

國科會決定推動「學術攻頂研究計畫」,希望十年內把本土學者推向諾貝爾獎學術顛峰,計畫獲得學術界普遍肯定。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長吳茂昆指出,這個策略原則沒錯,但必須有配套措施,讓學者擁有更大的經費運用和用人彈性,才能發揮效益。

吳茂昆指出,「學術攻頂」類似日本十幾年前推動的「前瞻科技探索研究計畫」,日本這幾年在奈米科技、生物醫學和理化領域的表現,證實此一策略確有功效,「有些過去十幾年重點支持的學者,很可能成為未來的諾貝爾獎得主。」

吳茂昆說,個人型研究計畫每年可獲二千萬元補助,對台灣學者是相當大的數目,但對好的研究計畫並不算太多。重點在如何挑選出具有潛力的學者,國科會應廣邀國際頂尖科學家籌組遴選委員會,選出有潛力、具獨創性的研究。

此外,國科會如何讓學者有充分的自主性也很重要。吳茂昆表示,很多突破性研究都是原先預想不到,是在研究過程發現新的方向,此時可能要馬上採購新設備、找新人幫忙,現有審計和採購制度不容許這麼做。

中山大學校長楊弘敦建議,不應以候選學者的研究現在是否熱門為唯一遴選標準,而應評估他的研究是否有科學意義,且必須是世界級的成果,可以拿到該領域最重要的國際學術研究獎。

※ 相關報導:

瑞士記者眼中的台北:台灣的愛與寂寞
學生勤學,老師樂教
三千軟體工程師哪裡找?
九八課綱 教育之戰
孩子偏差行為? 嬰兒養育是關鍵
國際兒童人權日 鼓吹兒童人權
知識經濟競爭力 台居亞洲第一
打破不消費的八個動機!救經濟必先救失業
楊振寧vs.朱經武 「科技挑戰勝過金融風暴」
2025 年 12 大技術創新領域

37 則留言:

fsj 提到...

十三國科學院長 首次齊聚中研院

李宗祐/台北報導 2008.12.02 中國時報

拓展外交,不分領域!為慶祝成立八十周年,中央研究院本周六、日舉辦全球首次「科學院院長論壇」,十三個國家、十五位科學院院長及學術領導者齊聚台北,共同探討各國科學院如何攜手共創人類更美好未來。

中研院院長翁啟惠表示,此次幾乎全球五大洲重要的科學院院長都來了,原本中國國家科學長也有意與會,因發生四川大地震而無法成行。

翁啟惠指出,中研院去年開始規畫八十周年慶系列活動,前院長李遠哲提出舉辦「科學院院長論壇」做為壓軸。「台灣的外交處境大家都知道,在中研院的學術研究受到國際肯定的情形下,我們希望藉這項活動加強與其他國家的科學院交流合作,同時拓展學術外交。」這也是各國科學院院長第一次聚集在一起,討論全球關切的議題。

中研院副院長劉兆漢指出,此次有美、英、加拿大、日本、澳洲和匈牙利等十三個國家、十五位世界級科學院院和學術領導者與會,美國國家科學院長Ralph J.Cicerone受邀在大會發表重要關鍵概念演講。一九九七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主任朱棣文也受邀發表重要演講。



◆ 共青團陸生 瘋台灣政治 愛社團

朱芳瑤/台北報導 2008.12.02 中國時報

政府開放大陸學生來台就學,目前僅允許進行短期研修。全台招收最多大陸研修生的義守大學發現,陸生求知欲高,上課搶坐第一排;活動力強,熱愛社團活動;好奇心大,對台灣媒體與政治活動有興趣。而且,他們都是大陸「共青團」成員,偶爾要執行「任務」,如宣傳北京奧運、川震募款。

義守大學與南京大學、廣州大學、廈門大學等十二所大陸學校簽合作協定,三個學期,已有三百多名陸生來台進行四個月的短期研修。教育部昨日舉辦「陸生來台就學與大陸學歷採認」北區座談會,義守大學學務長孫述平分享輔導大陸研修生的經驗。

孫述平說,義守的大陸研修生進入管理學院最多,可能是台灣管理科系較強;大眾傳播系也熱門,相較於大陸,台灣媒體有高度自由,讓陸生覺得很不一樣。

讓陸生大開眼界的還有台灣政治活動。孫述平說,二○○八總統大選造勢晚會,或中正紀念堂的拆牌事件,大陸研修生就組隊北上「體驗」民主氣氛。「他們也很聰明,謹記別在人群中說話,因為一開口就『露餡』啦」!

大陸高校社團由老師主導,台灣大學社團則充分展現學生自治精神,不少陸生積極參加各種社團活動,活躍程度讓義守校方趕緊規定,研習生沒有本校學籍,僅能參加活動,不得擔任社團幹部及領導人,以「預防」陸生取得競選校務會議代表的資格。

由於大陸對台通匯不便,不少研習生帶著大筆現金來台,一抵達學校便急著開戶存錢。台灣的3C產品比大陸便宜,陸生來台一定會順便採購,然後把全台景點玩透透,消費力挺強。

義守校方也私下瞭解,這些陸生都是「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共青團)」成員,應是大陸政府要求來台學生必備的資格。孫述平說,大陸研習生曾被指示在義守校園裡宣傳北京奧運、進行四川震災募款。對此,校方皆要求必須與本地的活動或社團合作。

孫述平肯定陸生學習態度積極,上圖書館次數多,也會主動發起讀書會,是台灣學生應看齊的地方。

fsj 提到...

9歲童沒女友 出書教你泡妞

* 9歲童沒女友 出書教你泡妞
* 2007年美國大學學費是1982年的4.4倍
* 「鬍子叔叔」賴福鑑:學校、政府做不到的 耕心書院做
* 書院免費「輔」助 弱勢童向上提升
* 素質把關 沒通過 不能畢業 教部擬推畢業會考 高中不支持

◆ 9歲童沒女友 出書教你泡妞

【聯合報╱國際中心/綜合2日外電報導】 2008.12.04

葛瑞芬(Alec Greven)只有9歲,卻已經是個泡妞專家,他知道許多取悅女性的技巧,他寫的約會初階讀物「如何與女孩交往」(How to Talk to Girls),在他學校的售書節上成為3美元一本的熱門讀物,上周又在全國書店推出。

紐約郵報2日報導,葛瑞芬是科羅拉多州岩石堡索林霍克小學的4年級學生,他指導那些想成為唐璜的人不要炫耀自己,對女性多說恭維話,不要垂頭喪氣,對「美女」提高警覺。

他的書第3章說,「很容易發現美女,因為她們戴大耳環、衣著亮麗、珠光寶氣」,但「美女就像汽車,需要消耗許多機油」。他告誡說,「大多數男孩的最佳約會對象是普通女孩,記住,有些美女對男孩心腸冷酷,不要跟她們糾纏」。

葛瑞芬1日在曼哈坦西47街Langan's餐館表示,他的這些經驗來自對同學的觀察,「我看到許多男孩不善於與女孩交往」。他還直接地告誡,「(約會時)梳好頭髮,不要穿運動衫」。

他認為,接近女孩的最佳方式是簡單說一聲「hi」,「如果我說hi,你也回答hi,我們就可能有一個好的開始」。哈潑柯林斯公司出版的這本46頁小書,受到男女老少的喜愛,一點也不令人驚訝。

葛瑞芬認為自己「年齡太小」,目前沒有與任何女孩約會。他建議應等到念了初中,滿了15、16歲才談情說愛。他對約會的定義是沒有父母陪伴,與異性出去吃晚餐。

葛瑞芬的母親艾琳.葛瑞芬把兒子的早熟歸因於喜歡讀書,「他不停地閱讀,吃晚餐時也不放下書」。

葛瑞芬剛寫完一本關於水門醜聞的兒童讀物。他表示長大想當職業作家,周末從事考古或古生物研究工作。

※ 台灣應該找不出像這樣的小孩。



◆ 2007年美國大學學費是1982年的4.4倍

中央社 2008-12-03

(中央社記者林琳紐約3日專電)美國大學學費在過去25年成長驚人,2007年的大學平均學費是1982年的4.4倍。學費飆漲,不但申請就學貸款人數大增,許多學生根本唸不起。

根據美國「公共政策及高等教育中心(NationalCenter for Public Policy and Higher Education)」發表的報告 Measuring Up 2008,美國高等教育學府學費最低廉的是社區學院(community college)平均一年的學費大約在3200美元,最昂貴的是私立的研究型大學(private research university),平均一年的學費大約在3萬3000美元。

報告指出,大學學費增加的幅度遠比家庭平均收入增加的幅度高,也比家庭的食品、住屋及醫療等其他開銷的漲幅高。2007年的美國家庭收入平均是1982 年的1.47倍。

2007 年美國大學生的學費及食宿相當於一個中等收入家庭收入的 25%,對於全國收入最低的 20% 的家庭而言,一個大學生的開銷相當於家庭收入的55%。

雖然美國大學生的人數持續增長,愈來愈多的學生是靠就學貸款完成學業。根據美國「大學委員會(College Board)」的統計,1997 年的大學學生就學貸款總額大約在410億美元,2007年已增加到850億美元。

貸款完成學業的大學生人數在 1997 到 2007 年之間也由410萬人增加到611萬1000人。



◆ 「鬍子叔叔」賴福鑑:學校、政府做不到的 耕心書院做

記者洪美秀/專訪 2008-12-04 自由時報

台灣耕心書院文教協會理事長賴福鑑,戴著眼鏡,蓄著一把鬍子,是學生口中的「鬍子叔叔」,他因感念現今社會有不少中、下階層孩子放學後無人照顧,有的流連網咖,有的在家看電視,才發願做課後輔導的教育工作,他說,孩子是國家的棟樑,學校、政府做不到的,耕心書院來幫忙做。

因為曾看到孩子在外流連,沒有大人看管的情形,賴福鑑很早就投入教育工作,他帶讀經唸書活動,接著就辦課後輔導班,他的理念是「廣學校所不及、輔家庭所不足」,因此多針對弱勢家庭的孩子提供協助。

他說,很多孩子是因家庭功能不彰才會學習成就低落,因此應從家庭著手,像他與課輔班的志工媽媽們,會定期進行家訪,才發現有的孩子因父親家暴,根本不敢回家,還有的因父親過世、媽媽是外配,要工作也無法照顧,這些社會中、下階層的孩子,如果不給他們教育及協助,長大後很容易就可能出現反社會的人格特性。

因此,他在課輔班絕對要求志工媽媽不打、不罵,並以榮譽榜來鼓勵孩子,他發現孩子們很有榮譽感,會比較誰的優點多,還有誰的作品被貼上榜,透過讀經、閱讀及心得寫作,也許往後四書五經的內容及一句話,會成為孩子們轉變的動力。

賴福鑑說,學校及政府做了很多照顧弱勢的福利,但他要做的是學校、政府沒做的,耕心書院的課輔班在眾人的關愛及協助下開辦,他堅信透過教育,孩子的人生一定會不一樣。



◆ 書院免費「輔」助 弱勢童向上提升

自由時報 2008-12-04 0

〔記者洪美秀/竹市報導〕台灣耕心書院文教協會有感於偏遠地區的學生放學後無人照顧,且這些學生都屬相對弱勢家庭,3年前在南寮國小及香山國小開辦國小免費課後讀經及課業輔導,每天都有志工媽媽教學生讀經及陪讀,課輔班還設有榮譽榜,鼓勵表現優異的學生,希望補學校及家庭功能的不足。

書院:教育改變孩子命運

耕心書院理事長賴福鑑說,設在南寮及香山國小的耕心課後輔導班,南寮有54人,香山有24人,都有3名志工媽媽擔任老師協助課後輔導,她們會陪學生讀經,也會看學生的功課,甚至有閱讀寫作輔導,鼓勵及幫助這群弱勢家庭的孩子。

賴福鑑說,這些學生大都是單親家庭、隔代教養及外配家庭的孩子,他們因為父母要工作,無法照顧或讓他們到安親班,於是他與學校聯繫後,由校方提供場地及桌椅,耕心書院則準備教材及經文,希望幫這群學生,不會在放學後就到處流浪,甚至功課有寫沒寫都一樣。

賴福鑑表示,教育是改變命運最好的方式,這群孩子並不笨,只是沒有輔導及機會,其中好幾個學生在班上成績好、人緣佳,且有榮譽心,這正證明給孩子好的教育環境,就能改變命運。

醉父家暴 小一生愛課輔

參加課輔的小一學生說,他很怕回家,因為爸爸愛喝酒,酒後會打他,他寧可在課輔班,課輔班的老師都很溫柔,「我喜歡到課輔班,因為老師都說我寫字很漂亮。」

賴福鑑說,除了學期中的課輔,耕心書院也在寒暑假辦營會,甚至舉辦讀經大會考,希望讓學生們在安全、溫馨的環境中接受教育,將來成為社會有用之人。



◆ 素質把關 沒通過 不能畢業 教部擬推畢業會考 高中不支持

林志成/台北報導 2008.12.04 中國時報

未來高中生沒有通過畢業會考就不能畢業?教育部委託大學入學考試中心進行「高中畢業資格考評制度可行性與相關配套措施」調查,提出單獨辦一次畢業會考、將高中三年成績與大學學測成績結合做為畢業門檻等六大方案,以管控高中畢業生品質。

教育部中教司長蘇德祥表示,升大學有學測及指考兩個考試,未來一旦再辦高中會考,教育部會在不增加學生考試壓力下進行,可能是會考和學測合一;或單獨辦會考,但學測和指考合一。如果辦會考不可行,則以其他方案提升高中畢業生素質。

教育部中教司副司長黃坤龍說,大考中心明年一月完成調查後,教育部會請升學制度審議委員會討論,一旦確定對高中生進行畢業會考,會在前三年通知。

如果一切順利,高中畢業會考最快一○一年實施,也就是現在的國三生適用。

大考中心十二月八日至十九日進行「高中畢業資格考評制度可行性與相關配套措施」調查,對高中、大學及學者專家發出八三四份問卷,在六大方案中選擇哪些最可行,六大方案包括維持現行修滿一六○學分就能畢業;由各校或區域聯合辦理畢業考,再與學生高中三年成績合併,作為畢業的門檻;同時參酌在校成績及大學學測成績,決定學生是否能畢業。

但高中對「會考」普遍不支持、也認為不可行,辦會考太麻煩,且不能解決問題。

台北市麗山高中校長陳偉泓表示,政府想讓高中畢業生都有一定程度,但辦會考不見得是好辦法;或許學校在學生升級前辦資格考試,通過才能升級。如此高中畢業生就會有一定素質,不會太差。

台北市大直高中校長楊世瑞表示,教育部說可能會考和學測結合,但學測是升大學用,會考是檢視高中畢業生程度,兩者性質不同,不見得可以結合。

宜蘭高中校長吳清鏞認為,若真要辦高中畢業會考,難度很高,要出一份適用明星高中及偏鄉高中生的試題,非常不容易。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副理事長林文虎支持辦會考,但認為應跟現行學測、指考整合,最多也只能讓學生考兩次試。未通過會考的學生要有補救機制,不能放任學生不管。

※ 會考之前不是才吵過?

fsj 提到...

缺額負成長 教師飯碗恐不保

陳至中/台北報導 2008.12.05 中國時報

少子化,教師缺額逐年遞減,流浪教師叫苦連天,但真正的「寒冬」還未到來!教育部推估,民國九十九年國中教師缺額將首度出現「負數」,至民國一○四年,缺額達負二二一二人,不僅流浪教師找不到頭路,現職教師恐飯碗不保。中教司長蘇德祥說:「師資培育是該踩煞車了!」

該評估計算至一○五年,考量因素包括入學新生人數、班級數、退休教師數等。國教司承辦人員表示,推估的缺額仍不代表該年真正會開出缺額,教育部已行文地方教育單位,要求進行數量控管,確保每年缺額穩定,不會忽升忽降。

教育部也決議,九十八學年度起,五年投入四八一億推動「國教精緻方案」,儘速降低國中、小班級人數,確保至一○五年為止,平均每年還能釋出二百名中學教師缺額。

但該政策仍趕不上少子化衝擊,預估一○三年後,缺額將一落千丈,現有五萬多名流浪教師恐難消化,四日在嘉義舉辦的師資培育大學主管聯席會議上,不少人建議,高中生投入大學前須謹慎考慮;已修教育學分者,也要培養第二專長。

中小學教師供需失調,教育部祭出多項措施力挽狂瀾,包括訂定師培機構強迫退場機制、鼓勵跨校地區性合作、將師培提升至研究所層級等。教師資格檢定考試標準擬從現在四科平均六十分以上,改為四科均需達六十分,以壓低通過率。

此外,教育部也制訂師培機構評鑑二等減招五十%或二十%,複評未過即停辦。教部也鼓勵大學師培組織合併、調整、地區性合作。

※ 經濟不好,誰敢生。那就接陸生吧...



◆ 開放陸生來台 政院通過

【聯合晚報╱記者黃國樑、李濠仲/台北報導】 2008.12.04

行政院會上午通過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22條及22條之1的條文修正草案,以及大學法第25條及專科學校法26條的修正草案,對開放陸生來台及採認大陸學歷,正式進入法制立法的程序,行政院長劉兆玄表示,這幾個修正案具有開啟兩岸文教良性互動及實質交流的重要意義。

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表示,由於社會對開放兩岸交流仍有疑慮,因此將採取「三限六不」原則,審慎推動後續相關措施,以保障本國學生的權益。

他再次重申三限六不的內容,三限即指一、限制採認大陸高等學校的數目,仍以大陸辦學績優、聲譽卓著的學校為限,二是限制來台陸生總量,這部分原則是以每年度在台招收學生的的百分之零點五到百分之一為上限。第三是限制醫事學歷採認。

至於「六不」,一是對陸生來台不牽涉加分優待,二是不會影響台灣學生的就學權益,陸生名額採取外加,三是不編列獎助學金,政府預算不會為陸生編列獎助學金,四是不允許陸生校外打工與兼職。五是不會有就業問題,第六則是不得報考公職人員考試,只有中華民國國民才可以報考。



◆ 大學教師審查 持國外學位應修業逾160天

中央社 2008-12-05

(中央社記者陳舜協台北4日電)為提升專科以上學校教師素質,教育部今天表示,原規定持國外學位者,不論修業年限,可以著作送審認定資格,明年起碩士修業不滿160天、博士不滿320天,將不予認定。

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今天表示,教育部部務會報已通過「專科以上學校教師資格審定辦法」修正案,大專教師資格審查規定有多項變革,全案預計12月底發布實施。

學審會專門委員王明源表示,大專教師資格審定變革最大的就是將以往受人詬病的審定辦法第十九條規定,持國外學位或文憑送審,碩士修業年限未達8個月、博士修業年限未達16個月,可以將其學位論文、個人著作或作品送審。

鑑於部分教師持國外學位或文憑送審教師資格時,修業天數過短,王明源說,審定辦法修正為在國外修業期間至少必須達規定年限2/3,即持國外碩士學位必須在國外修業至少160天,博士至少320天。

王明源指出,以往曾有大專教師在國外僅修業49天取得碩士學位,3個月取得博士學位,常引起討論,認為這些在國外修業時間過短的碩、博士,無法真正體會國內外教育不同之處,也不符現行「大學辦理國外學歷採認辦法」,因此予以修正。

此外,這次修法還將女性教師升等著作送審年限由現行5年放寬為7年;並放寬認定國外醫學系、牙醫學系、神學位資格等。

王明源說,這次修法變革極大,建議大專教師、預備申請大專教師資格在12月底辦法公布實施後,逕上教育部學審會網站詳閱相關規定。

fsj 提到...

台灣學生數學表現全球No.1 興趣卻倒數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 2008/12/10

小四生數學自信心 全球倒數第二

台灣國二生的數學表現全球第一,但對學數的喜歡程度和信心指數卻分居全球倒數第10名、第4名;小四學生數學表現全球第二,但喜歡數學的程度也在全球敬陪末座,對數學自信心嚴重不足,全球倒數第二。

我國參加由國際教育成就調查委員會(簡稱IEA)主辦,針對四年級與八年級(國二)學生進行的「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簡稱TIMSS 2007)」結果今天出爐。調查結果顯示,台灣、新加坡、日本、韓國以及香港等亞洲國家學生的數學和科學成就均名列前茅。台灣小四生數學平均成績國際排名第三,與名列第一和第二的新加坡和香港有顯著差異;科學學習成就平均成績的國際排名為第二名,與第一名的新加坡有顯著差異。

台灣國二學生數學表現國際排名第一,與第二、三名的韓國和新加坡並列為最優等級國家;科學平均成績則排名第二,與第一名的新加坡並列為最優等級國家。

此外,調查將學生表現分為優、高級、中級、初級等四個基準,台灣國二生的數學雙峰現象比新加坡、香港、韓國等國明顯許多,台灣國二生成績優等占45%,排名第一,優於韓國和新加坡的40%,但在低分群方面,台灣有5%未達到初級標準,而韓國和新加坡僅2%及3%,顯示台灣在「帶好每個學生」的目標上仍需再努力。

與上一次(2003年)的調查比較,我國小四生在數學和科學成就的表現比起2003年有顯著進步;國二生的數學成就也比前兩次調查有顯著進步,但是2007年國二生科學成就雖名列第二,比去2003年成績有顯著下降的趨勢。

喜歡數學態度 顯著低於國際平均

除學習成就調查外,TIMSS也調查學生的學習態度與自信心,在「數學正向態度」 (喜歡數學)上,台灣小四生在36個列入排序的國家中敬陪末座,國二生則是在49個國家中排名第39,兩項均顯著低於國際平均。

在「科學正向態度」方面,台灣小四和國二生的高科學正向態度人數的百分,都顯著低於國際平均,分列第23及28名。但值得注意的是,「正向態度」排名較前的多數是非洲國家,成績表現都不理想。

台灣學生在數學和科學的「學習自信心」也顯著低於國際平均。調查結果顯示,包含我國在內的幾個亞洲國家,如新加坡、香港、韓國與日本,學生學習的信心指數都偏低。

※ 和彈鋼琴一樣。

fsj 提到...

從數學喜愛度掉車尾到血淚《街頭日記》

* 日本9歲女童發現1.3億年前新種化石
* 數學拔尖 喜愛度掉車尾
* 血淚《街頭日記》 寫下教室奇蹟
* 課後輔導 政府可做更多
* 終於有書桌 小五貧童圓夢

◆ 日本9歲女童發現1.3億年前新種化石

中央社 2008-12-11

(中央社記者楊明珠東京10日專電)日本和歌山縣立自然博物館今天宣布,九歲女童熊谷菜津美(NatsumiaeKumagai)從和歌山縣湯淺町約1億3000萬年前的地層中發現新種的蝦類化石,於是以她的名字為化石命名。

就讀大阪阪南市尾崎小學四年級的女童熊谷菜津美,去年12月2日隨父親參加自然博物館的一項「化石及地層觀察會」活動時,於1億3000千萬年前(白堊紀前期)的地層中發現到新種化石。

經專家鑑定,確定是海螯蝦科Hoploparia屬的新種化石。取學名時,依照慣例,在後面就加入發現者的英文名字拼音,於是命名為「Hoploparia natsumiae」。

熊谷小妹妹今天對於自己的名字能被拿來命名,覺得很驚喜,她說將來想在博物館工作。

博物館方面表示,從白堊紀前期的地層中發現蝦類化石,十分難得。這個化石保存狀態良好,在研究蝦類的進化及分布方面可說是寶貴的資料。

本月13日起,這塊新種化石將與在當地被發現的其他化石一起在自然博物館展示。新種化石是包括頭部、內臟在內的長3公分的頭胸甲,及2.3公分的腹部、5.1公分的單螯。甲殼上有溝狀,螯呈細長狀。

指導這項「化石及地層觀察會」活動的是博物館的研究員小原正顯,新種化石的發現,已由小原與另一名服務於瑞浪市化石博物館的研究員柄澤宏明,共同向專門雜誌提出論文發表。



◆ 數學拔尖 喜愛度掉車尾

【聯合報╱記者楊正敏、陳智華/台北報導】2008/12/11

TIMSS2007結果出爐,台灣小學四年級學生數學平均成績在37個國家地區中排名第三,但喜歡數學的程度卻敬陪末座;自信心也嚴重不足,排名倒數第二。

不只小四學生不愛數學,數學成績排名第一的台灣八年級學生,喜歡數學的程度卻在49個國家中,排名第39。台灣無論是小四還是八年級,無論對數學或科學的興趣,都低於國際平均。

台師大科教中心主任張俊彥說,TIMSS以問學生3個問題:我喜歡學習數學(自然科學)、數學很無趣、我喜歡數學;答非常同意或有些同意的被歸為高度正向態度,可以說是滿喜歡數學的學生,3題都答不太同意或非常不同意的,則是低度的正向態度,其餘的學生被歸為中度。

在高正向態度指標上,台灣小四學生倒數第一;第一名的是成績排名27的喬治亞,9成的學生都都表示喜歡數學。張俊彥說,為什麼喬治亞喜歡數學的比率這麼高,可以與喬治亞合作,找出他們快樂學習的方法,做為台灣改進的參考。

自信心指標則出現更有趣的現象,新加坡、香港、韓國、日本、台灣等成績優異的國家,自信心卻相對低落。其中台灣八年級學生,高自信心指標在48個國家地區中,排名46。

張俊彥說,國外學者認為這是文化造成的,可能東方文化是謙虛的,再加上學得好都要花很多力氣,過程不見得都是快樂的。

台師大數學系教授林福來分析,台灣有綿密的考試,就是一種特殊的文化,會使學生興趣和信心比較低落;很多國家在小學是沒有考試的。

他強調,在台灣一個學生考90分,家長會問,「另外10分到那裡去了?」但在其他文化中,會認為90分很了不起,因為比及格還多了30分。

全家盟副理事長林文虎指出,台灣高中以下的課綱、教材,幾年來不斷改革,但教法卻不變,是「傳統式教學」,為考試反覆練習、機械式解題,學生沒有探索的空間,以及親近數學、科學等的樂趣。

林文虎說,國外教學強調引導學生探索及興趣,做數學也允許犯錯,興趣可以持久,台灣則不然,要求算數學一出手就做對,教法應該要改。

全教會教學研究部主任王嘉蘋指出,台灣的學生自信心不足,與東方文化有關;老師教學一直在進步,尤其是國小,但不能否認縣市落差很大。

王嘉蘋也說,台灣升學考試壓力大,很難完全跟國外一樣採用探索式的教學,是大環境問題。

※ 所以大師最後都消失了。



◆ 血淚《街頭日記》 寫下教室奇蹟

林欣誼/台北報導 2008.12.11 中國時報

美國暢銷書《自由寫手的故事》、《街頭日記》作者,艾琳.古薇爾老師(Erin Gruwell),違背了父親希望她成為律師的期望,一九九四年秋天以「菜鳥教師」之姿踏進了加州長堤威爾森高中校園。那天,出身上流家庭的她穿著套裝、戴珍珠項鍊,面對她眼前的是來自中下階層、生活在幫派槍火下的邊緣學生。

然而,古薇爾憑著一股傻勁改造了他們,並寫下了《街頭日記》這本書。

現代版「春風化雨」 作者訪台
古薇爾帶著熱情的語調說:「我的戰場不在法庭,而在教室,我感到自己的使命是要讓孩子受好的教育!」這個現代版「春風化雨」的真實故事,情節宛如電影般的奇蹟,這本書後來也被改編成電影《街頭日記》。

古薇爾十日來台,在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主辦的「國際閱讀教育論壇」中,與全台老師面對面分享她征服「放牛班」的故事。

出身上流菜鳥教師 被譏撐不久

一九六九年生的古薇爾想起剛見到這班學生,他們譏笑她「以一副甜姐兒的模樣走進教室... 我猜她只撐得了一個月。」

她說,這群被正統教育體系所遺忘的孩子,把買文具的錢拿去買一支舊手槍,每天身邊都有人死於非命。他們不知道上學有什麼用,但又恐懼自己未來和父母一樣,廿歲就未婚生子、下半輩子在監獄裡度過,或十幾歲就死在某場街頭火拚。

幫派槍火下邊緣生 恐懼且疏離

於是,身為英文老師的她帶領他們閱讀經典戰爭日記如《安妮的日記》、《莎拉塔的日記:塞拉耶佛烽火錄》,這些故事不但呼應他們在真實生活中面臨的暴力與疏離感,也從中得到激勵。

「雖然學生讀到安妮死去的結局時,感到無比絕望,他們同時發現安妮透過文字,把她的精神、記憶留存下來了,文字是有能量的。他們知道自己可以超越擔心、超越飢餓,閱讀和寫作給了他們超越的力量!」

讓學生感受文字力量 重回教室

古薇爾說,她鼓勵他們以日記寫出自己的故事,因此營造出凝聚力強的班級。學生們不再混跡街頭,寧可和她在教室寫作到深夜。

當時,她更努力募款請到《莎拉塔的日記》作者來校演講,帶學生遠赴歐洲親訪「安妮的閣樓」,這對出身貧民社區的他們是前所未有的啟發。

古薇爾說:「對某些學生來說,我的教室是讓他們安心的地方。二○三教室讓他們躲避了一切的傷害,出了教室,一切事情都可能發生。」

傳承教學創基金會 減少中輟生

她的熱忱讓這批學生從自暴自棄中脫胎換骨,大多順利畢業進入大學。古薇爾後來應聘到加州州立大學任教,將這套教學法傳承給更多有志幫助弱勢青少年的教師。她創立了「自由寫手基金會」,透過結合閱讀與寫作的教學,減低中學退學率,帶給社區正面的影響。

「教育是個利器。」古薇爾說,希望台灣的老師也多鼓勵學生寫下自己與父母獨特的生命故事,「讓妳的學生走進教室,都有自己的故事。」



◆ 課後輔導 政府可做更多

【宋曜廷】2008-12-11 中國時報

這幾天媒體報導有若干縣市欲將教育經費投入教科書購買或進行學生課後輔導,引發不少討論。長久以來縣市教育經費被挪作非教育用途,導致教育經費執行率偏低,已是明顯被詬病的現象。縣市教育局將教育經費用於鼓勵實施課後輔導,至少是將教育經費用於正途的一個重要表徵,值得鼓勵。

值得注意的是,以課後輔導而言,因其內涵的差別,可能在實施後引發完全正反不同的效應,值得教育當局慎思。例如,如果課後輔導只是作為一般升學補習,則此種課後輔導恐怕不僅對個別學生助益有限,反而可能助長公立學校升學補習的風氣。

相對地,如果能針對不同學生的個別需要,設計不同的補救教學,讓不同的學生可因此發展課業和探索自身特性,不僅課後輔導可以超脫「安親」的消極作用,更能讓課後輔導的價值最大化。具體的作法至少有兩項:

首先,針對學習弱勢學生,以課後輔導加強補救教學。台灣地區學生的成就落差過大,需要適當補救教學機制。在OECD所主辦的二○○六國際評量計畫(PISA)的評量結果,我國十五歲學生在數學素養方面獨占鼇頭,但整體學生平均成績之標準差為排名前十名的國家中最大者。而同樣名列前茅的芬蘭,其標準差為所有參與國家中最小者。

這代表我國學生學習成就極為分散,學習成就落差極大。國中基測的成績表現也顯示出類似現象。這些低成就學生,極可能在小學時就已在學習上顯現困難,但囿於學校統一進度和有限教學人力,並沒得到適當的輔導協助,導致後續學習問題更形惡化,高低分端的差異更形明顯。

補救教學在小學階段更形重要,也更易收效,若學習成就差距日形擴大,到國中和高中時將更加難以補救,學生可能產生的學習困難問題和所需矯正的成本將更為龐大。如果縣市教育當局願意進行課後輔導,則應當針對這群學習上較弱勢的學生給予特別的規畫,如此課後輔導的效益更能彰顯,且更能發揮對學生長遠的影響。

其次,針對學業成績中等以上學生,以課後輔導加強學生探索性向和興趣。台灣地區升學壓力沉重,已是不爭的事實。在升學主義的單一價值觀下,多數學生著眼於課業,時間也幾乎都投注在讀書與考試,少有機會透過其活動的參與,探索自身以外的性向或興趣。

此點在國中生升高中職時問題更形明顯。因為國三畢業後即將進行分流,學生對本身的性向興趣為何?是否適合念高中還是高職?哪些群科最能讓自己發揮所長?如果缺乏事先的探索和思考,學生自己無所適從,老師缺乏輔導依據,這些問題可能都是到選填志願的前幾周才真正面對。在時間的壓力下,學生可能倉卒了事。此種因不瞭解自身的性向和興趣而導致被動選擇發展方向的作法,不僅讓學生在生涯發展上堪慮,也間接加重升學主義。

如果課後輔導的內涵,能夠多開闢非考試科目內涵,如對職業世界的瞭解與參與、對社會的關懷與服務、對自身技能的思考與實作等。一來有助學生有更多機會瞭解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及可能與社會的連接方式;二來協助學生對自己的人生有更多的自主抉擇能力;三則是這些措施可作為教育當局規畫未來入學方式時的多元能力指標依據。

當然,就更長期的教育措施進行規畫,如減少教師授課時數,讓教師擁有更充裕的時間規畫和進行更為適性的課後教學計畫,或適度引進學校以外的非考試相關的教學資源以充實課後輔導內涵等,將會比特定的縣市單打獨鬥,進行某些特定教育措施更能產生廣大和全面的效益。(作者為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



◆ 終於有書桌 小五貧童圓夢

自由時報 2008-12-11

〔記者陳儀珊/尖石報導〕新竹家扶中心與美商玫琳凱台灣分公司,昨天到新竹縣尖石鄉梅花部落致贈書桌、檯燈及書籍給多名受扶助貧童,小五女童「小梅」想到以後不必再趴在床上寫作業,還當場感動得哭出來,讓大人們很心疼。

美商資助原鄉孩子

新竹家扶中心主任沈俊賢說,他們今年首次接觸梅花國小學區,扶助近50名學童,由於幾乎每個個案都需要長期扶助,所以還要爭取更多資源,才能繼續往新竹地區尖石前山的錦屏國小及後山學區推進,扶助更多孩子。

美商玫琳凱公司台灣分公司總經理薛雪說,他們從民國94年起與各區家扶中心合作,已累積協助近千名國小學生改善軟、硬體的學習設備,這次贊助115冊書籍與42組書桌,希望讓近50名尖石、五峰的孩子,能夠更安心就學。

隔代教養 樂觀向學

昨天薛雪等人分別探視了4名學童,家扶中心表示,「小梅」狀況比較特別,她是隔代教養,從小由外婆帶大,但是外婆幾乎不會說國語,也無工作能力,生活多半靠鄰居幫忙,住處也非常簡陋、狹小,好不容易才挪出空間放書桌。

家扶中心社工說,「小梅」很活潑、樂觀,在學校人緣很好,也很穩定地參加課輔,她在獲知將有新書桌後非常興奮,不斷告訴老師:「我一定會整理出一個地方,讓書桌放進家裡,請你一定要給我唷!」

盼到書桌 感動流淚

昨天「小梅」終於盼到新書桌,聽到薛雪等人的勉勵話語,她一時感觸良多,當場哭了出來,但在大人們的安慰下,她很快就收起淚水、向大家表達謝意,接著就迫不及待地坐在書桌前看書、畫畫,開心與滿足全寫在臉上。

fsj 提到...

小五冒出眼鏡族 蘭嶼學童有「遠見」

◆ 小四升小五 冒出一大堆眼鏡族

【聯合報╱記者彭芸芳/新竹報導】 2008.12.14

你家的小孩也是四眼田雞嗎?統計顯示,全台小學生大多在四年級升五年級時開始戴眼鏡,童稚臉龐和澄淨的眼神至此畫上句點。

根據審計部針對國中生做的視力健康統計,愈是都會區學生,視力愈差,台北市年年穩坐倒數第一名寶座,高達七成七的國中生視力不良。如果一個班有四十名學生,只剩八到九人能擺脫眼鏡糾纏。倒數第二名是台中市,國中生視力不良者只比台北市低零點五個百分點。

視力最好的是擁有高山大海的台東線和花蓮縣,視力不良者約五成到五成一,接著是屏東縣,約五成七,但即使是最佳狀況,戴眼鏡的學生都超過半數。

統計也顯示,全台各縣市的小學生,在小一到小四時視力仍多屬正常,但到了五年級,「眼鏡族」人數開始超越,換句話說,就在十到十一歲的這一年,台灣孩子的視力會快速惡化。

「如果小五學生玩『大風吹』,要吹『近視的人』,可能學生都會站起來亂跑成一團。」馬偕紀念醫院新竹分院眼科醫師蔡裕棋表示,一進入小五,小學生坐在書桌前的時間就拉長了,功課和作業的量都大增,很容易就視力惡化;加上父母習慣讓小孩補習鋼琴、珠算等才藝,全都要近距離用眼力,休閒時又常打電動、玩線上遊戲,「從早到晚眼睛都離不開螢幕,不近視才怪。」

蔡裕棋預言,罹患近視的年齡層一定會愈來愈低。

交通大學外文研究所教授張藹珠說,這一代,國外稱為「螢幕世代(screen generation)」,習於從螢幕接收資訊,應讓孩子多接觸大自然。

前台大眼科醫師、新竹市永堅眼科診所院長徐永堅說,近視發生得愈早,惡化得就愈快,如果在小五前就近視,平均一年就會加深一百度,以後變成深度近視、也就是超過六百度以上的機會超過八成。

要想預防近視,徐永堅醫師表示,現在的孩子都用眼過度,除了電視和電腦太誘人外,父母往往太早就急著讓孩子起步學習,用DVD等灌輸數位化的學習方式,要改變,恐怕不可能了。



◆ 蘭嶼學童有「遠見」 能看見花叢裡那隻蝶

【聯合報╱記者陳嘉信/台東縣報導】 2008.12.14

「那裡有一隻珠光鳳蝶在飛。」蘭嶼國小的鍾燕玲指著樹叢中飛舞的珠光鳳蝶要大家噤聲,高雄市來的林昕玉說:「在哪裡,在哪裡,我怎麼看不到?」鍾燕鈴忍不住責怪:「你眼睛長在那裡了?」陪同的蘭嶼國小學童希‧嘎努班說:「她戴眼鏡,當然看不清楚啊!」

是林昕玉多戴一副眼睛,看不清楚飛舞的珠光鳳蝶?還是鍾燕玲與希‧嘎努班兩人各有雙「鷹眼」,讓隱藏在花叢中的珠光鳳蝶無所遁形?

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曾調查,蘭嶼鄉國中小學生的兩百多名學生中,近視不到一成,平均視力達二點零;其中有八名學生視力好到「四點零」。

當時參與調查的花蓮縣卓溪鄉衛生所主任陳道明指出,一般人視力一點二即屬正常,高雄醫學院附設醫院曾發表國人最強視力是三點六,但蘭嶼竟有視力四點零的學生,令人意外。

不過,四點零視力在蘭嶼還不是最好的;民國七十一年,日本眼科學者到蘭嶼做視力調查,發現蘭嶼鄉紅頭村漁人部落的鍾泰山,視力竟達四點五,創世界之最。

已經卅六歲的鍾泰山,現在視力雖沒當年的四點五「超視」眼力,但是他現在潛水打魚的技術還是一把罩。

什麼情況視力才算四點零?台東執業眼科醫師朱建明說,通常具有一點零視力的人可在一點五公尺距離外可以看清報紙的字體,四點零視力的人,在六公尺以外距離,即可看得一清二楚。

台東縣教育局處長督學李錦上說,二十年前,教育部得知蘭嶼學童視力「特好」後,曾計畫在蘭嶼開設射箭專長訓練班,發展射箭運動。

什麼條件可以讓蘭嶼學童視力特別好?朱建明說,蘭嶼舉目望去都是綠色沃野,四周是碧綠大海,一望無垠,學童放學後的休閒就是大自然應是擁有好視力的主因之一。

當地另一個說法是,蘭嶼學生經常眺望遼闊海空,並常攝食海產魚類營養,不常用電視、電腦,才能維護超強視力。

不過,蘭嶼住民謝紅顏說,達悟族人是海的子民,潛水下海射魚是「族技」,要在海中打魚有收穫必須靠良好眼力,因此,蘭嶼人常吃剛打上來的魚眼睛。

※ 另一種近視叫做「短視」,可以根治。相關報導:

新一代人造角膜能恢復數百萬人視力

fsj 提到...

高中女生分子研究 考倒李遠哲

中時電子報╱廖素慧/嘉義報導 2008-12-16

嘉義女中學生林育惠從不補習,由老師莊立山指導「氣體穿過氣泡的行為研究」,提出直線形分子的新發現,榮獲今年旺宏科學獎金牌,莊立山、校長陳怡君都沾光獲獎,此新發現連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也被考倒;林育惠靦腆地說,將來希望研究物理科學。

旺宏科學獎是由財團法人旺宏教育基金會舉辦,今年全國一百一十九校共五百七十七隊參加,嘉女是大贏家,有十一隊共十七項作品入圍,二件入選決賽,最後總積分最高,榮獲總冠軍,囊括學生個人金牌獎、學校獎、校長獎、指導老師特殊貢獻獎。

嘉女林育惠 榮獲旺宏科學獎金牌

林育惠是竹崎長大的鄉下孩子,昇平國中畢業,從小討厭補習,父親任職自來水公司、母親在私人公司上班,她對物理深感興趣,念嘉女以後,莊立山老師引導做實驗,加強她操作實驗的研究能力。

莊立山說,已畢業學生林薏茹喝沙士發現氣泡並非直接破掉,而是漸漸縮小,且並未完全消失,他一開始也不相信,翻找相關科學文獻,毫無所獲,最後向以分子動力研究獲諾貝爾獎的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請益,李遠哲也認為氣泡是溶入液體。

花半年做實驗 「飛刀理論」出爐

林育惠用半年時間做實驗,用其他分子形狀是線形的氣體,如乙炔、笑氣,放入肥皂水,發現氣泡也明顯縮小,因此提出直線形分子質量集中在小小的截面積上,像飛刀一樣射穿泡膜、氣球,甚至塑膠袋,暫稱「飛刀理論」。

二氧化碳氣體穿越氣泡而非溶於液體新發現,讓林育惠勇奪金牌獎,也賺到四十萬元的獎學金。莊立山指導學生做科學研究連年獲獎,以卅八分的最高積分,榮獲特殊貢獻獎。

「我只出一張嘴」,莊立山說,從旁指點,放手讓學生自己做、讓他們犯錯,學生反而學得更多,實驗、撰寫報告、製作簡報,全都是學生自己來。

※ 有機會成為大師。

fsj 提到...

從忘年交獻紅綾到多重障礙捏麵畫「藝」級棒

◆ 感念海伯 忘年交獻紅綾

【聯合報╱記者唐秀麗、周宗禎/台南縣報導】 2008.12.17

大四學生李智聞一個月來,跑遍雲嘉南縣市近一百五十間廟宇,求來一百零八條「紅綾」;昨天三步一跪、五步一拜進入靈堂,祭悼上月過世的恩人八十四歲蕭金海,將紅綾獻給亡者,意謂得道成仙。

「海伯跟我約好,要參加我畢業典禮,可惜他不能來了。」就讀中正大學的李智聞悲傷地說,要不是蕭金海生前一再鼓勵,他可能還在玩,進不了大學。

蕭金海是嘉義縣前議長蕭登標父親,明天出殯,靈堂上由蕭登標代表接受紅綾。他說,這年頭還有年輕人這麼懂得感恩,這麼有毅力去求不容易拿到的紅綾,身為家屬非常感動。

七年前,李智聞沉迷宗教與八家將,大學指考落榜,應父母要求到嘉義市補習,蹺課逛廟時遇到保德宮泡茶的蕭金海。因兩人都信道教,老少抬槓聊得起勁成了忘年之交,常相約喝茶聊天。

李智聞說,老人家常說他是「可造之材」、擔心他誤入歧途,鼓勵他別老是混廟搞神將,說自己的孩子就是不愛念書,從政路艱辛,年輕人該努力用功先考大學再說。

「我們很投緣無話不談,老人家的話我聽進去了。」李智聞說,但補習一年只考到台南縣南榮工專,蕭金海要他別放棄,隔年終於考進國立中正大學,蕭金海還拿私房錢買金戒指獎勵,答應參加他的畢業典禮。

蕭金海上個月過世後,李智聞一心報恩,騎機車跑遍雲嘉南廟宇上香為蕭金海祈福,並求取紅綾。因紅綾是神明披掛,有些廟宇不肯給,他一再說明且擲筊,跑了一百五十間廟宇才求到一百零八條紅綾。

「對我來說,海伯就像得道成仙,所以發願募集一百零八條紅綾,代表修成正果。」李智聞說,募集到一百零四條紅綾時已很疲累,沒想到雲林縣天竺寺不但將廟裏紅綾送給他,還將最近去其他廟進香的三條紅綾也一併送他,剛好一百零八條。

從大馬路到靈堂有五百公尺,昨天他一路是三步一跪、五步一拜,這種表達感恩的方式,引來不少上香民眾注目,紛紛打探緣由。



◆ 他多重障礙 捏麵畫畫「藝」級棒

自由時報 2008-12-17

〔記者盧賢秀/基隆報導〕基隆市智障者家長協會有位多重障礙的大男孩小緯,對藝術很有天份,1年前脫下圍裙專注捏麵和繪畫,他心思敏銳細膩,畫起廟宇和小人物有股純樸的生命力,他的捏麵和畫作今年獲得全國身心障礙才藝大賽雙料特優,從中找到自信。

才藝賽小緯雙料特優

小緯除了自我沈澱在捏麵和畫畫的世界中,他還可以到學校教小朋友捏麵,智障者家長協會準備輔導他成為街頭藝人。

小緯是自閉併智能不足多重障礙,家長原本希望他學得一技之長,剛開始在智障者家長協會設立的餐飲服務訓練班受訓,他沈默寡言,對廚房的工作沒興趣。

去年他解下圍裙,離開廚房洗切工作,加入日間照顧班開始學捏麵和畫畫,小緯的學習雖然比一般人來得慢些,但他在捏麵和繪畫時,很專注、認真,而且觀察力很敏銳,有雙靈巧的手,他照老師郭正文的步驟做,捏麵作品看起來很有生命力。

指導學童充滿自信

慢慢的他在作品中加入自己的想法,郭正文認為他的能力不錯,今年帶他到學校,與小朋友藝能互動,教小朋友捏麵,每次到學校就獲得熱情的掌聲,讓他充滿自信。

除了捏麵,小緯的畫也很細緻,廟宇、神像或是市井小民生活等,他都刻畫得入微,連他的父母都想不到,高大魁梧的兒子,竟有如此細膩的心和靈巧的手。

11月底小緯參加全國身心障礙才藝大賽,他以「水果攤」和「養鴨人家」,獲得平面藝術與立體藝術類雙料特優。

※ 一個都不能少。

fsj 提到...

升高中「繁星」 明年難開辦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2008/12/22

升高中的「繁星」明年可能不亮了。教育部原宣布高中職繁星計畫明年開跑,卻卡在教育部的「高級中等學校多元入學招生辦法」修訂不及,恐將延後一年實施,偏遠弱勢國中的本屆國三優秀學生,明年可能還是必須依照現行入學方式進入優質高中。

教育部日前通過提案,要比照大學繁星計畫,也在高中職推動繁星,讓偏遠地區國中前幾名的優秀學生,可免考基測、依在校成績升上當地優質高中。

據了解,包括基隆女中在內許多優質高中,都有意提供一定名額,給社區弱勢國中的優秀學生。以基女簡章為例,凡是基隆地區國中在校成績前百分之五,及班上前三名的學生,都可申請進入基隆女中,不必再考基測。但簡章卻被基北區主辦學校華江高中退回,主因是高中多元入學辦法還未修正。

台中縣市及南投招生區主辦學校、大甲高中校長黃火文也表示,高中職招生納入繁星計畫,涉及教育部的政策,各校不太可能私下改變。教育部中部辦公室主任林樹全表示,高中多元入學辦法修訂草案其實已完成,但被部內法規會退件,時程上才會延誤,將趕在本月底前完成公告。

以基北區為例,各校簡章已在上周五送到主辦學校彙整,即使辦法在本月底修訂完成,恐也來不及。教育部中教司長蘇德祥說,將要求招生區執委會不得將納入繁星計畫的學校簡章退件,尋求補救。

※ 行政制度也成了阻礙教育的問題?



◆ 台律師登陸 僅開放非訟業務

【白德華/上海報導】2008-12-22 中國時報

第四屆國共論壇昨天閉幕,中共國台辦主任王毅宣布對台十大利多措施,其中包括年底前將公布大陸司法特考上榜台生執業管理辦法。據了解,儘管台灣律師未來可望在大陸執業,但大陸暫時只開放「非訟業務」,台灣律師執業項目並不完整。

王毅廿一日宣布的第十項利多是「允許符合條件的台灣居民在大陸從事律師職業。有關部門將於近日發布《取得國家法律職業資格的台灣居民在大陸從事律師職業管理辦法》,允許符合條件的台灣居民在大陸按管理辦法從事律師職業。」

限談判調解 不能上法庭執業

帶領台灣考生前往兩地應試的「海峽兩岸法學交流協會」副祕書長廖尉均引述大陸司法部法制司司長杜春表示,目前對考上的台生,「短期內暫時只開放非訟業務」。換句話說,台灣律師在大陸執業初期,只能參與代理當事人談判、調解、和解及簽署契約等事項,但暫時還不能上法庭執業。預料,「暫只能從事非訟業務」會註明其中。

廖尉均指出,不少考上的台生目前較擔心將隨之公布的《實習辦法》。「因為大陸規定律師實習要一年,但很多考上的律師,事業家庭都在台灣,現在不確知是否一定要到大陸實習一年。」

廖尉均表示,「海峽兩岸法學交流協會」正爭取讓台灣考生實習期間可以縮短,甚至可以用台灣律師資格或執業期間來抵免,「這些意見都反映給大陸司法部跟國台辦了。」

規定實習一年 爭取資格抵免

數年前積極鼓吹開放台生報考大陸司法特考的前法務部長廖正豪認為,大陸開放台灣民眾報考司法考試,值得嘉許,但他呼籲,大陸其他專門職業資格考試也可以開放,「因為這是市場機制,自由競爭可給台生另一條路,也幫助台灣民眾。」

雖然今年通過大陸司法考試的台生,也有不少在大陸學習法學專業,或常駐大陸從事相關業務者,但因兩岸法學系統不太一樣,大陸強調實習也可以了解。

據了解,目前考上的台灣律師除知名前立委謝啟大外,還包括名陽律師事務所的陳壁秋、曾是台灣司法官特考狀元的律師林信宏等人。

儘管非訟業務的「經濟效益」可能比較好,但廖尉均說,「台灣律師還是希望未來能開放訴訟業務,如此一來,執業內容才比較完整。」

fsj 提到...

學生乏競爭力 學校呢?

* 學生乏競爭力 台灣最大危機
* 研究:男生幾何觀念佳 高階數學比女生好
* 鄭愁予催生金門大學島
* 「開放陸生 金門可當試點」
* 龍應台:外銷閩南語文化

◆ 學生乏競爭力 台灣最大危機

【聯合報╱張精盈/企管顧問(台北市)】 2008.12.26

拜讀廿五日民意論壇「學生笑『物歸原主是傻子』」一文,除了心有戚戚焉外,還佩服作者的勇氣,因為在多年的民粹主義盛行下,學生族群少有人或媒體敢批評,學生犯錯,專家學者檢討的都是父母、老師、學校、政府的責任,卻沒有人直接告訴學生「這是錯的」,而學生搞怪往往被美化為「創意」,而當傷人違法時,最嚴厲的用詞大概就是「行為偏差」。

筆者也曾在幾所大學任教多年,教授朋友也不少,談起學生,大多數是無奈的嘆氣。無論是求學態度與學識程度,或許讀者會說老師可要求啊!無奈的是,多數學生是不學習最快樂;更甚者,多數大學都有學生評對老師滿意度的制度,老師想受歡迎,贏得學生顧客的滿意,尊重學生的上課自由與分數需求,是絕對必要的,若是不小心多當了幾個學生,換來的可能是「不是我不行,是你不會教」的下場,下學期的課恐怕就少人選了。至於學生品格,筆者不需多說,只要在大學附近的十字路口觀察「最低最簡單的道德標準」—紅綠燈被尊重的程度就可一窺大概了。

有人問筆者什麼是台灣最大的危機?不是大陸威脅,更不是貓熊統戰,也不是有壞總統與笨總統,而是代表台灣未來的學生們,從他們身上看不出未來在全球化時的競爭力。

問我應如何改進?只能靠父母言教、身教與要求,民粹之風不改,滿街眼高手低的大學生恐是難免,而如果本文能發揮點力量,只盼部份學生相信「腳踏實地,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鐵律。



◆ 研究:男生幾何觀念佳 高階數學比女生好

中央社 2008-12-26

(中央社記者陳舜協台北26日電)男生數學比女生好?台師大心測中心今天公布一項研究指出,男生在空間幾何觀念、對高認知階層數學的了解較女生好,所以「男生數學真的比較好」。

台灣師範大學心理與教育測驗研究發展中心今天表示,為驗證「男生數學比較好嗎?」,研究兩性學習成就差異是否與特定科別有相關,心測中心與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合作,選定94年進行國中基測、97年進行大學學測同一批學生的數學成績進行研究,結果發現進入高中後,數學成績男生真的比較好。

心測中心指出,選定的94年參與2次國中基測考生樣本,是在當年度30萬名左右考生中,依都市化程度分層隨機抽樣,選出1萬2501名樣本,但因未就讀高中、就業等因素,97年學測時,僅有6298名樣本學生參與學測,其中3081名報考自然組、3217名報考社會組。

進一步分析發現,國中基測時,女生在難度易的數學科題目表現佳,男生則在難度高的數學科題目表現佳,但整體而論女生表現比男生好;但大學學測時,自然組、社會組數學科表現,男生普遍比女生好。

心測中心主任宋曜廷指出,研究結果與國外文獻研究結果大致相符,依據國外文獻說明指出,男生數學成績較好,可能與父母期望、社會期許有關,另外男生在空間幾何、高認知階層數學試題解決表現比女生好,此外,在學習策略及性別差異上,女生較不喜歡數學也有關係。



◆ 鄭愁予催生金門大學島

【聯合報╱記者李木隆、陳智華/金門報導】 2008.12.26

著名詩人、金門技術學院講座教授鄭愁予,昨天為金門技術學院升格為大學請命,他希望金門能發展成「大學島」,吸引台灣、大陸的學生來就讀。

成功大學、金門技術學院、東海大學及廈門大學昨天在金門舉辦高峰論壇,為金門大未來把脈。鄭愁予呼籲把金門發展為大學島,做為兩岸教育「接軌」。

鄭愁予建議金門技術學院升格成大學,並且要設立通識教育學院,吸引台灣及大陸的學生到金門住一年,接受通識教育。他表示,在美國不少知名大學,大學生活就是要住校,並學習通識,金門有這樣的條件,長期來看,希望台灣一流大學搬進來,短期內則至少可到金門設分部。

出席論壇的監察委員周陽山也呼應,台灣各大學可到金門設分校。金門縣教育局已做過調查,有很多中小學校園可做為台灣的大學到金門設分校之用,不需建校舍,只要把老師請過去就可。目前只有銘傳和高雄大學在金門設分部。

出席論壇的廈門大學校長助理、廈大經濟系教授莊宗明表示,從小三通到大三通,金門、廈門兩門對開應該有新局面,文化及教育交流到經濟合作都是未來可發展的方向。

莊宗明表示,目前大陸的大學也提供台生獎學金,跟對本地的大陸學生一樣,學費收費一樣,且還有住宿的優惠等,台灣也可以這樣做。

金門縣長李炷烽已多次向教育部爭取金門技術學院升格為綜合大學。對此,金門技術學院校長李金振表示,金門技術學院已獲教育部審查通過將改制為大學,朝向金門「大學島」、「大學城」的方向邁進。

李金振表示,該校學生兩千兩百人,百分之八十五的學生來自台灣,每年每人發給一萬四千元的就學與交通補助。明年更編列一億三千萬元預算,吸引台籍和大陸學生來就學。

※ 金門的福利其實很好。



◆ 「開放陸生 金門可當試點」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李木隆/金門報導】 2008.12.26

金門技術學院講座教授鄭愁予昨天呼籲政府儘速開放陸生。他說,兩岸高教不均衡,大陸待學的學子多但學校不足,台灣學府空位多而浪費設備資源,陸生來台對增進學術及文化交流、增進財務的效能及融合兩岸情誼,都有莫大助益。

周陽山也呼應,台灣內部對大學招收陸生有反彈聲音,他建議把金門做為招收陸生的「試點」。

金門技術學院校長李金振說,因應陸生開放該校已做好準備,計畫首批招收兩百名大陸學生,開放應用外語、國際事務、營建工程和電子工程等四個學系,每學系各招收一班五十名,希望透過招收大陸學生,讓兩岸學生學習多樣化。

監察委員周陽山說,他周二巡察行政院時建議,對於開放陸生,台灣學生怕就學資源被剝奪,金門沒這樣的問題,如果台灣的大學不開放陸生念大學,就到金門來,校舍等都不會有問題,國立大學也有意願來設分部。

※ 有沒有考慮到水資源問題。



◆ 龍應台:外銷閩南語文化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金門報導】 2008.12.26

作家龍應台昨天在金門提醒總統馬英九,不要忘記文化白皮書上競選承諾,把台灣發展為「閩南語文化輸出國」。

香港大學講座教授龍應台強調,閩南語不應窄化為「本土的」、「政治的」,應是台灣的「軟實力」,市場潛力高達五千萬人。

龍應台昨天出席金門高峰論壇時表示,閩南語有國際潛力,全球說閩南語的人口高達五千萬人,台灣應該用國際化眼光對待閩南語文化,不要窄化為本土的、不要淪為政治對立的工具,如果閩南語劇能像韓劇一樣席捲國際文化市場,將成為台灣珍貴的「軟實力」。

龍應台指出,馬英九曾和她討論台灣成為閩南語文化輸出國的做法,包括以現有電視台或公共電視,做為閩南語流行文化的輸出中心。

她說,如同香港是粵語流行文化輸出中心,連北京年輕人也愛唱廣東歌一樣,台灣要把閩南語發展成為國際文化力量,外銷到大陸及國際社會,除了文化力量,更有龐大商機。

除了國際眼光看待閩南語文化,龍應台也說,台灣和金門發展觀光也要國際眼光,尤其是金門可以發展為有國際的「冷戰博物館」,吸引全世界的觀光客到金門了解五十年冷戰風貌,這是金門在全球獨一無二的特色。

fsj 提到...

學生:高三像戒嚴 正向管教理解孩子心理

* 僵化 填鴨 高三像戒嚴
* 理解孩子心理 老師也成長
* 正向管教 幾個好方法...

◆ 僵化 填鴨 高三像戒嚴

【聯合報╱林孟潔/高中生(台中市)】 2008.12.27

拜讀廿六日「學生乏競爭力,台灣最大危機」一文,在現行教育體制底下十幾年的我,有以下觀察與建議。

怎樣的教育體制與環境就會造就出怎樣的學生。在台灣,從國中、高中到大學,永遠逃脫不了的便是聯考制度。從聯招到學測指考,本質上的意義便是填鴨式教學,在很多學校及補習班裡,無論是多麼重要的道德觀念或者是待人處世的方式,只要聯考不考,那麼就不會有人教給學生。

台灣的學生很可憐,國中三年、高中三年都只為了這樣的目的,甚至把國三、高三一整年弄得像是戒嚴期,因為要考聯考。在升學主義掛帥的台灣,不會有太多人真心的去思考學生真正需要學會的是什麼;只要考上第一志願高中大學,即符合了校方與家長的期待,貼上一個「會念書」的「好」學生的標籤,榜單上可以多添個名字招生,這樣,就夠了。

如此僵硬的教育體制造就了台灣學生普遍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才是競爭力缺乏的主因。台灣學生數理能力表現遠遠超過許多國家,在許多方面而言,台灣學生的程度絕對是不落人後的。考紙筆測驗選擇題,台灣學生很厲害,但是沒有人教我們要如何自己想,自己發現問題的所在;教育缺乏思辨能力訓練,而獨立思考的能力即創造力的來源,創造力在未來的世界裡,即是競爭力,比起歐美國家從小鼓勵學生培養獨立思考與創造的能力,台灣學生國際競爭力的匱乏,實在不太令人訝異。

要如何改變僵化的教育制度,使學生成為一個能夠獨立思考與創造的個體,是台灣教育目前十分重要的課題。

※ 現在看起來跟一、二十年前差不多,晚上九點以後還是可以看見一群群高中拖著書包回家。



◆ 理解孩子心理 老師也成長

自由時報 2008-12-27

〔記者花孟璟/花蓮報導〕現在的學生自主性高,對長輩也「一言九頂」,講一句頂九句,又要「正向管教」,既不能打也不能罵,讓傳統老師在帶班時面臨更多挑戰,也需要更多的智慧來化解。為此,花蓮女中多次舉辦教師成長團,讓老師經驗分享,避免情緒失控造成不當管教。

花蓮某職校曾有男學生當著全班面前爆粗口,罵老師「三字經」,但在女校,女孩子心思細膩,表現不會那麼激烈。花蓮女中輔導主任溫嬛椿說,少數女學生課堂上也會當場「吐槽」、質疑老師,但多數女生以「冷戰」表達不滿,例如,學生不爽老師,上課可能會表現出「愛理不理」、「不想聽你上課」的模樣,點名回答問題也說:「不知道。」

溫嬛椿說,過去的老師要是碰上這種學生,會直接罵人,但現在的孩子經不起罵,也會跟家長告狀,現在的老師就不能如此。

為此,學校透過定期的教師成長營,結合心理醫師,幫助教師學習第一時間如何控制情緒,尤其,教師不要把學生的行為當成挑釁,而發揮善巧的智慧,先瞭解學生行為背後的心理,再用「引導式」的問題,讓孩子自己去思考「這樣做到底好不好」。

而教師們透過成長活動,也分享帶班的技巧,並學習到心理輔導的知識,如此才能及早察覺需要幫助的學生,協助其取得支援網路。

溫嬛椿說,這些管教及情緒管理的技巧,不但老師受用,也值得家長參考,教育孩子的當下,打、罵是最容易的,即刻就可以讓孩子閉嘴,但自此也等於關閉了親子、師生間溝通的門,萬一學生真的出問題,反而會不得要領。



◆ 正向管教 幾個好方法...

自由時報 2008-12-27

●師長需用「同理心」跟孩子溝通,讓孩子感到「被了解」,孩子有接納感之後,師長再給建議,引導孩子思考問題的正反面,「有沒有更好的方式處理問題?」

●清楚告訴孩子「不能做某種行為」,以及「為什麼不能做」的原因;如孩子沒有再犯,應該明確地予以稱讚。

●除了教孩子「哪些事不能做」,也要引導孩子「哪些良好的行為可以多做」,當孩子行為良好,應該給予讚賞。

●利用看電影、讀故事書、演戲,讓孩子討論心得,了解不同的行為,會對自己及他人產生哪些正面、負面影響,進而讓孩子理解「可以做、不可以做的理由」,幫助孩子管理情緒及行為。

●當孩子了解到事件可能因為他個人的某些行為,造成正面、負面結果之後,可以問孩子「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給孩子選擇權,如果孩子選對方向,要用稱讚來鼓勵他。

●注意孩子做過的每件事,在指責之前,可以先給予其他正面行為的稱讚,再以「榮譽心」促使其改正負面行為。

●具體告訴孩子,他應該糾正哪些錯誤行為,但部分的錯誤,不代表孩子「整個人都不好」,還是有其他優點。

(記者花孟璟)

fsj 提到...

大學評鑑 42班制「留校察看」 賽局理論解釋空城計

* 賽局理論解釋空城計 女大生盧姵君獲首獎
* 大學評鑑 42班制「留校察看」 6系所待觀察清大跌破眼鏡
* 核工所慘遭滑鐵盧 清大:不能接受
* 北北基聯測 國立高中職納入
* 開放陸生 可有更高層次思維

◆ 賽局理論解釋空城計 女大生盧姵君獲首獎

中央社 2008-12-31

(中央社記者江俊亮嘉義縣31日電)中正大學經濟學系學生盧姵君,以數學中的「賽局理論」解釋歷史故事孔明的「空城計」中為何能夠成功欺敵,在科學人雜誌舉辦競賽中脫穎而出拿下首獎,獲得新台幣8萬元獎金。

「空城計」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三國謀略故事,但諸葛亮是如何巧妙的運用策略,進而騙倒了司馬懿呢?盧姵君將數學理論結合歷史故事,解釋「空城計」能夠成功欺敵的關鍵,因而獲獎。

目前就讀大四的盧姵君表示,她在大二時,初次接觸到「賽局理論」基礎課程,當時就覺得這個數學理論很有趣,不僅可以探索決策的過程,還可以進一步預測或反推對手的行為模式。

為了進一步學習賽局,她在大三時選修了「賽局理論」課程,也讓她對於這個理論有更深入的了解,這次競賽以「巧妙的空城計—諸葛亮如何化解危機?」作為競賽題目,也是受到大三期末考題的啟發。

盧姵君指出,「賽局理論」主要是探求哪一種策略,才是他人選擇策略下的最適反應,有時也稱為「對策論」;參加鬥爭或競爭的各方,為了達到各自的利益,必須考慮對手的各種可能行動,並透過推估選取對自己最有利的方案,在競爭中求生存。

她說,下棋、打牌、籃球、足球等競賽,都適合引用賽局理論,她並以知名的三國歷史故事「空城計」為主軸,帶出理論內容,利用數學理論窺探孔明的謀略思想,更以數學公式分析諸葛亮與司馬懿心理戰過程。

盧姵君總共推演出 8種結果,從最初的因素決定孔明兵多或兵少,接著一步一步分析孔明用計或不用計,司馬懿選擇攻打或不攻打,以及會有哪些不同的結果,最後解釋司馬懿決定撤兵的因素是「報償」高低的影響,以及關鍵因素「訊息的不完全」。

也就是說,司馬懿無法摸透孔明的心思,以及城內的實際狀況,因此,間接成就「孔明大唱空城計」這段精彩的三國故事。

盧姵君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將艱深的數學理論與歷史故事結合,為她奪得第二屆「人與自然科普(科學普及)寫作桂冠獎」冠軍。

中正大學表示,人與自然科學普及寫作的宗旨,就是希望統整科學知識,藉由生動引人的文筆經驗交流,激發想像力與創造力,進而培養科普寫作人才,提升國內科普寫作能力及風氣,盧姵君從 200多件作品中奪魁,誠屬不易。



◆ 大學評鑑 42班制「留校察看」 6系所待觀察清大跌破眼鏡

陳至中/台北報導 2009.01.01 中國時報

這個年,有些校長不好過!高教評鑑中心公布新一波大學系所評鑑結果,四十二個班制被評為「待觀察」,九所大學無一All Pass。其中清華大學有六個系所待觀察,包括被視為招牌的核子工程與科學所(碩士班),以及人文領域的中文系、外語系等,跌破專家眼鏡。

高教評鑑每五年一輪,分上下半年公布結果,系所被評為「待觀察」,隔年需接受追蹤評鑑,「未通過」即強制調降學費,兩次「未通過」停招。由於攸關生死,各大學皆將此視為年度重點工作。

九所大學 首度出現「未通過」掛零

九十七年度上半年受評學校包括政大、清大、東華、大同、中原、世新、亞洲、開南、實踐等九校,首度出現「未通過」掛零,通過率高達九成。但政大、清大等老牌國立學校,仍未能全身而退。

備受矚目的清大,共有六個班制「待觀察」。其中核工所前身「原子科學所」為清大在台復校的元老系所,過往歷史輝煌,近年歷經幾度整併,九十六年才分出核工所。「待觀察」的理由是沒有自有空間、規章制度不完整,三十一位教師皆為合聘,沒有專任。

清大人文領域中文、外語系(學士班)皆中箭落馬。評審委員直言,中文系教師嚴重短缺,基礎課程過半由「二線兼任教師」擔當,許多人學歷、研究不佳,且評鑑時資料嚴重不完整,顯示系務運作有問題。

政大受傷較小 只有三系所落馬

外語系的理由也類似,評委指出,該系專任教師在二年內少了六人,尤其文學專長教師更是青黃不接,且開課「過於遷就教師興趣」。相比之下,政大受傷較小,只有三個系所「待觀察」;世新大學則有二個,但被視為國內「攝影記者搖籃」的圖文傳播暨數位出版系(原印刷攝影系),竟也名列其中,理由包括選修自由度不足、無專屬製版教室等。

而這次評鑑,傷亡最慘烈的是開南大學,三十八個受評單位中有十八個「待觀察」。評鑑中心執行長陳振遠表示,開南多數系所才成立不久,尚未有畢業生,「待觀察」一方面也是希望幫他們多爭取資源。



◆ 核工所慘遭滑鐵盧 清大:不能接受

朱芳瑤/台北報導 2009.01.01 中國時報

大學評鑑結果出爐,清華大學的招牌「核子工程與科學研究所」被列為待觀察,人文社會學院有三分之一科系同樣是「留校察看」,校方氣得直呼「不能接受!」

清大校方昨發出新聞稿回應,指責大學系所評鑑還停留在舊思維,不僅未尊重辦學理念,也違反世界潮流。清大還要評鑑委員應謹記評鑑中心自訂理念:「不要用同一把尺去衡量所有學校」。

國內培育核能科技人才的唯一搖籃—清大核工所,在大學評鑑慘遭滑鐵盧,跌破外界眼鏡。「全世界的核工專家都無法接受這種結果!」清大教務長王天戈強調,清大在核工領域的表現,在美國名列前茅,此次被列為待觀察,清大實在無法理解。

對於評鑑委員不認同核工所教師與工科系合聘教師,王天戈說,核工、工科本屬同一系,多年來共享資源與空間,合作無間,「硬要分家沒道理」。清大核工所所長薛燕婉說,清大許多系所採合聘制度,充分運用師資,不會因此虧待學生。清大人文社會學院有三分之一系所待觀察,校方表示中文系因課程設計與傳統中文系不同,人社系採取大一、大二不分系,創新的作法與理念,不被評鑑委員接受,令人感到遺憾。

政大則有法律科際研究所、宗教研究所及生命科學研究所「待觀察」。政大主任秘書樓永堅說,上述三所都是獨立研究所,缺乏大學部師資支持,加上財務限制,讓系所的發展不符外界期待,教育部若認為獨立研究所是高等教育能夠發展的方向,也要有足夠資源投入。

以新聞專業起家的世新大學,前身為印刷學系的「圖文傳播暨數位出版學系」面臨轉型問題,與英文系碩士班同被列為「待觀察」。世新大學副校長余致力表示,評鑑委員先前給的意見,正面多於負面,結果如此,校方感到錯愕。



◆ 北北基聯測 國立高中職納入

【石文南、蔡偉祺/綜合報導】2009-01-01 中國時報

教育部與北北基高中職聯合入學測驗指導委員會協商,中央以行政命令,同意一○○學年北北基入學高中職首辦的「北北基聯測」將採屬地主義,把中央主管的國立高中、高職納入招生範圍;據了解,北區五專招生也在協調納入。入學作業在六月底第二次基測報名前完成。

不過,昨天有國立高中校長對被納入北北基聯測相當驚訝,認為三縣市教育局發布消息前也未告知學校,感到不受尊重,甚至對後續入學、招生事宜也完全摸不著頭緒。

未預先告知 校方:不受尊重

北北基高中職聯合測驗規畫委員會召集人、台北市教育局副局長林騰蛟表示,在北北基聯測委託師大心測中心命題、閱卷後,有關配分、題型及計分方式都與全國基測作法相同。

他強調,北北基聯測將以概念性的題目命題,兼顧基本知識(記憶、理解)及高層思考(應用、分析、綜合、評鑑)等學習能力,北北基聯測難易度將與全國基測一致,以「中等偏易」為原則。唯一不同的是北北基聯測仍堅持考綱又考本。

林騰蛟表示,北北基以外縣市國中畢業生得跨區報考北北基聯測,並得以北北基聯測分數報名第一階段北北基「甄選」入學及北北基「登記分發」入學管道;但限制不得報名參加第一階段北北基申請入學及直升入學管道。

新制上路 疑排擠外縣市學生

北縣教育局中教科科長許曉雯說,北北基聯測的所有入學作業會在六月底第二次全國基測報名前完成,讓學生有時間選擇是否要參加。

許曉雯指出,為顧及北北基以外的國中畢業生就讀權益,會參考各校近三年錄取外縣市新生名額,保留做為參加全國基北區登記分發入學名額,讓外縣市和參加二次基測的北北基學生可以登記入學。

不過,國立板橋高中校長張輝政說,若扣除北北基的新生,每年入學的外縣市新生比率僅有一%左右。新制上路疑有排擠其他縣市學生到北北基就學機會之嫌。



◆ 開放陸生 可有更高層次思維

【邵玉銘】2009-01-01 中國時報

教育部正在研擬開放招收陸生來台就讀大專院校案。行政院近日表示,政府將依教育部所提「三限六不」原則,審慎推動。所謂「三限」是指限制採認的高等學校、限制來台陸生總量、限制醫事學歷採認;「六不」是指不會影響台灣學生就學權益、不編列獎助學金、不允許校外打工或兼職、不會有就業問題、不得報考公職人員考試、不加分優待等。本人對「三限六不」政策有些不同意見。

首先關於招收陸生不得超過大專院校總量的百分之一,亦即不得超過兩千人。以個人在美國求學及教書將近二十年之觀察,知道美國之所以招收境外學生赴美留學,有幾個原因。

第一,美國大學當局認為今天是一個全球化的世界,為了培養美國學生將來進入社會工作,他必須要對世界其他人民以及其現況有所了解,認為接受外國留學生到美國大學校園將極有助於達成此一目標。根據此一考慮,美國大學部的外國學生比例,平均而言,有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研究生部分,許多美國大學研究所的外國學生比例平均超過百分之十以上,有的甚至達到一半以上。第二,透過錄取世界各地之英才,可以引起美國學生與之互相競爭之效應。第三,對有些學校因為招生不足、財源短缺,招收國外學生也可以使學校能繼續生存下去。在這三個原因之中,以第一個最為重要。

美國政府以及社會之所以支持高等教育招收國外學生,原因是,這些國外學生畢業後如其資質優秀,而其專長又符合美國需要,則加以雇用並代為申請永久居留證或公民權,可滿足美國的需要並增強國力。對於那些資質佳但仍選擇回其母國服務之留學生,美國亦樂觀其成,這些人日後大多都會成為美國與該等國家之橋梁或親美分子。美國政府甚至還懷有另外一種更高層次的戰略思維,認為這些外國知識分子無論留在美國或回其母國,很自然會將其學識與經驗傳遞與其母國,並協助將美國之自由、民主思想與制度擴散到世界各地。

今日台灣與大陸之關係,軍事之差距無法彌補,經濟關係的密切固然是互利互補,但是已造成台灣對大陸之依賴越來越深。這種相互爭利的經濟關係隨時可啟,隨時可斷,並不能夠解決兩岸真正的矛盾與保障台灣的安全,只有大陸未來能夠走向自由民主,才是台灣安全的最大保障。

陸生來台求學,回到大陸一、二十年之後,大多會成為社會的中堅分子。能到台灣完成高等教育,他們應會對台灣產生飲水思源的感情,對台灣自由民主的思想與制度、對中華文化一定有所感染,回到大陸後絕對有助於大陸自由民主之發展,也會將中華文化的精髓傳播各地。所以個人認為陸生來台幾乎是一件百利而無一害之事,不僅不應該過度限制,反應在可能範圍內招收。

台灣公立大學招生均能足額,為了不影響台生就讀公立大學之機會,對陸生就讀公立大學有所限制,尚可接受;但對招生不足而財源又不豐的私立大學而言,這些陸生實在是他們需要招收的對象。這些學校對招收大陸學生有如大旱之望雲霓,政府不如尊重私立大學招生之市場機制,將招生人數再予放寬。

其次,本人對「六不」中「不編列獎助學金」、「不允許校外打工或兼職」之「二不」,也有一些意見。在這「二不」限制之下,來台陸生將只能來自於富裕家庭。這將排除出生貧寒的大陸優秀學生在外。我們不希望我們大學生只與大陸富家子弟為同學,而失去認識大陸實況之機會。

個人建議,應由我們在大陸的台商協會,會同大陸從事對台貿易之陸商單位,本「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之精神,號召獲利較豐之兩岸企業家,共同集資成立「兩岸青年學術交流基金」,協助兩岸資質優秀但家境貧寒之子弟赴對岸留學,此事可由海基會與海協會協助處理。(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美國研究所兼所長)

fsj 提到...

品德教育 助猛獸變成樂服務小天使

中央社 2009-01-03

(中央社記者林思宇台北3日電)台東縣康樂國民小學全面推動品德教育,由學生自己訂立中心德目,全校一起執行,讓動不動就耍賴喊叫的猛獸,變成「樂服務」的小天使,獲選為教育部97年度品德教育績優學校。

康樂國小訓導主任張鳳珠表示,品德教育是一個進行式,永遠沒有休止符;學校也訂立中心德目,是由學生召開班會共同訂定班級公約,再由學校彙整各班級公約,訂定學校中心德目,每項德目都有行動準則與實際生活結合。

張鳳珠指出,品德教育強調「經驗教育」與「做中學」,而且是師生共同參與,每週都由不同老師或學生進行德目教學活動,透過老師引導、學生說故事、相聲表演、戲劇表演、製作德目書籤與圖片影像教學等方式帶入品德教育;同時學生也會書寫反思日記,反省己身對德目的行動實踐是否達成。

她表示,學校超過50%學生來自原住民、低收入戶、隔代教養、外籍配偶子女等弱勢家庭,無法提供學生課業上協助,甚至學生回到家後沒人管,在網咖遊蕩或是參加廟會、跳八家將等活動,每天班上總有1/5左右學生無法完成家庭作業;為此,老師利用課後時間進行「攜手計畫」,讓每個孩子的課後時間都能善用,孩子成績自然就有明顯進步。

張鳳珠表示,學校擁有五星級的廁所,學生會珍惜且會利用下課時間主動打掃廁所,維持環境整潔,學校還獲得「台東縣96年公廁評比」學校組第一名。另外,學校6年級學生會定期到學校附近的救星教養院表演陶笛,並整理環境。

張鳳珠說,孩子的改變很大,讓她很欣慰;其中一年級的佳輝,剛入學時個性行為簡直就像叢林裡的猛獸,動不動就耍賴躺在地上嘶吼叫喊,現在轉變為班上的「樂服務」小天使並獲得月考進步獎;五年級的重瑋,曾經是個極端自我中心主義、會自傷的小孩,四川大地震學習生命教育課程後,在日記上寫說要捐出自己的零用錢賑災。



◆ 教部老人短期學習計畫 助銀髮族圓大學夢

中央社 2009-01-03

(中央社記者林思宇台北3日電)「我要留級」、「我還要繼續唸大學」,這可不是草莓族說的,而是從60歲以上、參加教育部「老人短期寄宿學習計畫」的阿公、阿嬤口中說出的。這項計畫也幫助銀髮族圓了大學夢。

教育部表示,委託7所大學執行第一波「老人短期寄宿學習計畫」,讓年過60從沒想過有機會唸大學的準學生,跟著年輕人跑教室上專業課程、參與多采多姿的社團活動、打排球一球過網、住宿在學校裡,還可以和「同學」促膝長談。

教育部指出,因應高齡少子化社會及開創老人多元學習管道,首度與國內大學院校試辦「老人短期寄宿學習計畫」;計畫規定必須年滿60歲以上的國民才能參加,必須全程住宿在學校,課程由大學運用本身的師資來規畫。

教育部說,7所大學共21梯次,幫420位阿公、阿嬤圓夢,年紀最大的是92歲的林奶奶,當了5天的大學生,並有了「同學」、「學長姊」及「學弟妹」;參與的阿公、阿嬤都希望能「留級」,且「不要畢業」。

教育部表示,第二波「銀髮新鮮人-阿公阿嬤上大學」圓夢計畫,委託實踐大學、台北科技大學、台北海洋技術學院、輔仁大學、經國健康暨管理學院、明新科技大學等6所大學執行。

教育部指出,第二波計畫除讓銀髮族體驗大學生活外,更開設退休生涯規畫、藝術欣賞、海洋課程教學、保健知識與志工體驗,讓老年人學習如何當個快樂的人,創造生命價值。

各校報名專線請上教育部「老人教育學習專區」,網址:http://moe.senioredu.moe.gov.tw



◆ 國歌裡的價值

【聯合晚報╱社論】 2009.01.03

台灣很多東西早已被顛覆多時了,像是火星文的出現即是一例。這次某國中的學生們默寫而成的國歌kuso版,只是另一例。這是時代的徵候,不必要太在意。學生是該要懂得一些重要的事物,但國歌很可能不是最優先項目,最優先的該是公民意識。

國歌歌詞淺淺十數語,卻盡訴孫中山先生終結兩千年帝制之後,面對殘破待興的中國,而欲鼓舞黨人與軍民,一個民主而大同的理想國家值得吾輩奮起追尋的心境。但如今的學生是處於兩岸隔海分治的台灣,他們既已對彼岸的中國大陸未必熟識,又豈能跨越時空,理解百年前所謂革命志士們的抱負與襟懷呢?

於是,「吾黨所宗」變成了「武當所忠」,就當成是孩子們想像力的習作,大人不必氣急敗壞,七竅生煙。老師們若真有心,就請同學抄寫歌詞,熟練即可,不必非在愛國主義上大作文章不可。

要人不必太在意這個「國歌瞎掰」事件,倒不是要人忘卻國家,否定民族,而是國家的組成要素中,符號或圖騰本就不應該是最重要的部分。國歌能背能唱最好,但背不起來,唱得不好,卻並非天大過錯。在一個國家之中,人人能扮演誠實負責、明辨是非的公民,才是讓這個國家能夠鞏固與壯盛的最重要的元素。

美國成為如今全世界具領導地位的民主國度,不僅是因為她的強大政經實力,而且是她具備的「美國信念」令人稱羨。美國信念是一種核心價值,崇尚自由、平等、個人主義、司法獨立、熱愛工作以及家庭價值等,這些要素是偏向於文化的,而非某一民族的特權。造就美國的偉大之處,反而往往是因她超越了種族的籓籬。

受過西方教育的孫中山,當然也理解世界潮流,因此,他的「三民主義」雖涵蓋了民族的復興,但更強調的卻是追求民權的進步與民生的平等、富裕;就以如今眼光看來,也是滿含著進步性的。因此,教孩子熟背國歌,倒不如教育他們國歌裡的價值。國家是由共同信仰著一組信念與價值的公民構成,現代社會縱然強調多元性,但公民知恥盡責、明辨是非,仍應是社會的共識規範,這個國家才會令人熱愛,國歌的意義也才真正得以彰顯。

※ 國中國文已不教國歌歌詞,能默寫正確才奇怪。

fsj 提到...

博士樂當孩子王 優質高中納入免試升學

* 國中小執教鞭 博士樂當孩子王
* 高學歷大材小用? 「教育百年大業」
* 校長:沒三兩三 治校受挑戰
* 台東部落書香濃 叫它博士村
* 一○七所優質化高中 納入免試入學
* 不少校長的擔憂 社區高中免試入學 資優生會來嗎
* 補助頂尖與卓越 教部投入六八七億

◆ 國中小執教鞭 博士樂當孩子王

【聯合報╱地方中心記者/連線報導】 2009.01.05

「媽媽,我告訴你,我們老師是博士唷!」李淑芬念小三的女兒興奮地告訴她這個消息;她正訝異怎麼國小老師學歷愈來愈高?女兒接下來的話更讓她驚喜,「我要好好讀書,要和老師一樣拿博士!」

博士老師 全台200人

這幾年,國中小的博士老師快速增加,校園裡隨處可見博士老師。根據各縣市教育單位初步調查,全台國中小博士老師近兩百名,正攻讀博士學位的老師直逼四百。

高雄市國中小博士老師,被教育界形容「像雨後春筍般冒出來」,博士加上準博士共有一百四十五人;桃園縣也不差,一百廿九人;離島澎湖縣各有一所國中小的校長是博士。

高雄市瑞祥國小教師郭秀緞是高師大課程與教學博士,朋友問她,取得博士後有什麼不一樣嗎?「有啦,學生看我的眼神好像更亮了!」

邊教邊念 學生崇拜

高雄縣正義國小三年四班導師劉靖國,兩年前拿到高師大教育博士,副班長邱靖雅把他當偶像,「博士是很高的學歷,很難,我將來想試試看,能不能像老師一樣讀到博士。」

是什麼原因讓這些高學歷老師,願意大材小用,留在國中小當孩子王?

多念點書 不被考倒

花了十年拿到輔大中文博士的桃園市中興國中老師李秀娟說,「這是我人生目標,不是為到大學教書才念。」台南市大成國中老師謝元入博士念了八年,覺得教青春期的孩子很具挑戰性,「他們的問題無奇不有,不多念點書,會被考倒!」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長蔡清華說法較實際,大專院校教師飽和且要繳所得稅,國中小老師不用,「當國中小教師不比大學講師差啊!」

高師大副校長蔡培村說,中小學教師學歷提高是世界趨勢,芬蘭等國家已要求中小學教師須有碩士以上學歷,「教師要學習在前,才能教育孩子適應未來」。

「博士只是一個學位,重要的是能給學生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博士老師劉靖國要繼續留在國小,為教育扎根。

(記者徐如宜、王紀青、鄭國樑、蔡宗明、黃寅)



◆ 高學歷大材小用? 「教育百年大業」

【聯合報╱記者蔡維斌、范振和/連線報導】 2009.01.05

雖喝過洋墨水,骨子裡卻很東方,雲林縣中正國小老師陳威存是全縣唯一博士國小老師。「教授到小學教書,在國外很平常呀!」學易經的他,發揮特教專長,再皮的孩子,都成為快樂兒童。

陳威存高中開始研究易經,探索命運世界,也走上特殊教育之路,大學畢業後赴美修特教碩士,又以在職進修方式,取得美國史伯丁大學博士學位。

學成歸國,曾想到大學任教,但他認為所學應用在基礎教育,於是放棄到大學教書機會,回故鄉任教;有人認為大材小用,他不以為然,「美國許多教授都到小學教書,並不稀奇。」

校長李瑪莉把最難帶的一班交給他,孩子和他相處愉悅;孩子說,陳老師很斯文,一點都不像留美的,倒很像孔老夫子。

他認為,孩子都有特質,特教生也一樣,只要依孩子能力、特性編出最適合的教案,就是好的教育,「教育是百年大業,非一蹴可幾」。

同樣的說法,也出現在花蓮縣稻香國小老師徐蓓蓓的口中。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流體力學博士的她,希望一直在國小教下去,「百年樹人扎根工作太重要了!」

稻香國小地處偏遠,家長大多務農或打零工,但小朋友的英語能力不輸都市學生,校園到處可見英文單字、短句、文章,不少是徐蓓蓓的創意巧思;每間教室有電腦,學生們能上網學英文,全校浸淫在英語樂園裡,快樂得不得了。

徐蓓蓓希望孩子們透過英語,接觸第一手知識,從而具備國際視野。



◆ 校長:沒三兩三 治校受挑戰

【聯合報╱記者王紀青、謝玲玉/連線報導】 2009.01.05

國中小學博士老師全台都有,南北比一比,南台灣絲毫不遜色,甚至超過北台灣。

高雄縣正義國小博士老師劉靖國說,北部中小學博士老師較南部少,可能與北部大學院校比南部多很多,找大學教職比南部容易。

他不認為南部博士老師多,是因「南部教學輕鬆,有較多時間進修。」他說,南部選的教科書版本難度甚至超過北部,老師付出的心力、時間更多;且南部弱勢家庭多,老師花在學生身上的時間多,還得常做補救教學。

台南縣教育處學管科長張茵倩說,北部競爭激烈,很多年輕老師都有碩士學位,校長面對高學歷老師,壓力不在話下,一名北部校長告訴她,「沒有三兩三,治校很容易受到挑戰」。南部校長社會地位高,學歷的壓力相對低,求取高學歷多因自我期許。

【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小中學老師多博士,教育部次長呂木琳指出,老師在職進修是好事,但目前教育行政主管單位安排老師進修,主要還是與教學直接相關的研習,如英文老師利用暑假參加英文教學課程、教案分享等,並未特別鼓勵中小學老師都去讀博士。

※ 南部在數理方面真的比北部拚。



◆ 台東部落書香濃 叫它博士村

【聯合報╱記者李蕙君/台東縣報導】 2009.01.05

台東縣最南瑞的安朔村復興部落只有一百五十六戶;人數不多卻書香洋溢,出了兩位博士、五位準博士,還有近廿名碩士及準碩士,他們正努力朝博士邁進,成了原住民聚落少見的「博士村」。

復興部落距台東市區約一個半小時車程,地處偏遠。

「大人再怎麼苦,也要讓孩子讀書。」政大民族所博士生的鄉長張金生說,日據時村民被打壓,不曾受過教育,大部分家庭務農,另有少數外省老兵。

「務農賺不了多少錢,為供小孩念書,爸媽只能賣地,我們家族的地都賣得差不多了。」張金生回憶當年,幾乎每個小孩有空都要隨父母上山砍柴賣,補貼家用。

高雄第一科技大學副教授關復勇八十七年拿到中山大學企管博士,成為部落首位博士。他說「當時連買枝鉛筆都要坐公車,到隔壁的大武買,學校沒圖書館,每天只有一份國語日報。」

關復勇拿到博士學位,對很多人起了激勵作用;不久,在國科會工作的萬曉明也拿到清大化工博士。

※ 以後說不定會看見教授級的老師。



◆ 一○七所優質化高中 納入免試入學

中時電子報╱林志成/台北報導 2009-01-05

高中「免試入學」時代來臨!教育部中部辦公室明召集國內一○七所優質化公私立高中開會,討論免試入學具體方案,學生不用考基測,就能進入不錯的社區高中。方案確定後,現在國三生今年就可免試入學升高中。

九十六年起,教育部就開放讓一些偏遠地區高中職或高職特殊類科以免試入學方式招生,過去兩年,每年都有二千多位學生不用考基測就升上高中職。教育部決定今年將國內一○七所優質化高中納入免試入學試辦範圍。目前全國約三二○所公私立高中。

教育部從九十五年至九十七年重點補助經費給一○七所發展不錯的社區高中(即「優質化高中」)。教育部中部辦公室科長蔡志明說,為逐步推動高中職社區化、就近入學,今年將鼓勵優質化高中開始推動免試入學。免試入學就是免考基測、改以國中在校三年成績為進高中依據。只要高中有意願,都可試辦免試入學,明星高中也不例外。

什麼學生可免考基測進入優質化高中?蔡志明說,教部沒統一標準,由社區高中與當地國中討論,高中自行決定收附近國中成績排名全校前五%、十%或二○%的學生。

教育部中辦表示,免試入學招生名額是「內含」、不是「外加」。如果某所社區高中今年原本要收一百名學生,免試入學已收進五名,以基測成績為依據的申請入學、分發入學總共只能再招收九十五名。

為免學生「腳踏多條船」占各種升學管道錄取名額,蔡志明說,免試入學招生會在第一次基測報名(三月卅一日、四月一日、二日)前、即三月底就放榜,錄取生報到後,就不能再報名參加基測考試。



◆ 不少校長的擔憂 社區高中免試入學 資優生會來嗎

中時電子報╱石文南、李忠一、唐嘉邦、吳進昌、蔡水星、林秀麗/連線報導 2009-01-05

教育部決定,今年起選定優質社區高中試辦免試入學,高縣路竹高中校長林享仁、國立苑裡高中教務主任吳政璟都認為,這項政策可以讓社區優秀學生就近入學,不僅學校能培養在地英才,也能藉此提升鄰近國中水準,對鄉下學校特別有利。 台北市立明倫高中校長王登方、麗山高中校長陳偉泓都表示聽過;台中縣清水高中校長陳木柱表示是「第一次聽到」,優秀學生會來嗎?城鄉差距大,能採一個模式嗎?有配套措施嗎?

陳偉泓表示,採計國中在校成績做為入學高中的依據是對的,但「社會接受度」是考驗。他強調,要推動試辦高中免試入學,必須逐一檢驗之前推動十年最後卻萎縮、結束的「國中自學方案」引發的問題,原因是什麼?

王登方則指出,社區國中生要免試入學高中,他擔憂有建中、北一、師大附中程度的國中生會來嗎?要優質社區高中辦「免試」,萬一來的社區國中生程度跟不上,怎麼辦?教育部有為社區生辦補救教學的人力與費用嗎?

宜蘭高中校長吳清鏞認為「成功關鍵在於國中端公不公平。」免試入學的標準一定會受到國中如何等化成績的影響,如果國中分數採計的標準各自不同,恐引發爭議。

陳木柱表示,教育部要試辦高中免試入學,他第一次聽聞,實施免試入學除了要照顧學生,也要兼顧學校升學率,雙方要取得平衡才會成功。

高縣鳳新高中校長蔡英士擔心,取消考試後,部分學生可能產生錯誤心態,學習態度不夠積極,必須事前設法因應。

教育部試辦高中免試入學諮詢小組成員之一的雲林縣北港高中校長呂培川表示,現在高中升大學有「繁星計畫」,因此教育部研議國中升高中免試計畫,目前正研討配套措施、尚未定案。



◆ 補助頂尖與卓越 教部投入六八七億

中時電子報╱林志成/台北報導 2009-01-05

教育部表示,將持續規畫「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五年五百億計畫),一百年到一○四年,每年度投入一百億元,五年共計五百億元。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也繼續推動,九十八年到一○五年,預計投入一八七億元經費。

元智大學教務長古思明表示,現在大學很難漲學雜費,教育部既有的五年五百億計畫及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經費是很多大學得以發展重點領域的依靠。這兩項計畫到期後,教育部願意編經費持續推動,對大學是件好事。

教育部以特別預算及一般預算混合方式,推動五年五百億計畫,用經費鼓勵台大、成大、清大、交大等頂尖大學。教育部另推動「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每年提撥數十億元經費,補助教學表現出色的大學,這項計畫排除頂尖大學。

這兩項計畫都是民進黨執政時開始推動,許多大學擔心,一旦國民黨執政後,如不能延續,將對我國高等教育有重大負面影響。

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表示,不管是五年五百億計畫或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都看到實際成果,因此將持續推動。過去這兩項計畫主要以特別預算推動,未來會改以一般經費方式編列,讓計畫得以長久推行。

依教育部規畫,新一階段的五年五百億計畫從一百年推動到一○四年,每年還是以一百億元經費補助頂尖大學。

至於新的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今年度經費卅七億元,九十九到一○五年每年廿五億元,八年共投入一八七億元經費。這項經費獎助二○%到三○%的國內大學提升教學水準。

fsj 提到...

進入技職教育時代

◆ 進入技職教育時代

【莊淇銘】 2009-01-06 中國時報

中國時報日昨報導「高中生投奔技職,威脅私大生存」,報導提到,以往都是高職生搶著進大學,近年來卻發生「逆轉」現象。高中生想進技職院校越來越多,以每年五百名的數目成長。值得注意是,就讀技職院校的高中生中,不乏建中北一女等明星學校學生。由於少子化已威脅私立大學校院招生,此訊息一出,更讓私大有雪上加霜感覺。私大協進會在大學校長會議提議,取消高中生入技職的「外加名額」,以減緩招生危機。

筆者教授未來學多年,上面所提的問題,早就呼籲社會要正視。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在四十多年前就指出人類將進入知識社會。我國已從工業社會進入資訊社會到現在的知識社會。知識社會有兩個重要的特性。其一,少子化。其二,學歷不等於競爭力。由於逐漸進入知識社會,十多年前出生率就持續下降。早在十幾年前的出生率資料就告訴我們,未來大學入學學生會越來越少。準此,大學繼續開放,有些大學關門是必然要發生的事情。這種情況,在比我們早進入知識社會的美國及日本等國都發生過,也造成學校倒閉的社會問題。

很清楚的,大學已從「生多校少」的賣方市場「逆轉」進入「生少校多」買方市場。這種情況下,一所大學要能繼續存在,憑藉的就是買方學生為什麼要選擇就讀這所大學。在買方市場情況下,沒有特色及教學品質的大學,將被淘汰。尤其在加入WTO後,我國大學競爭對象不只是國內的大學,還要跟國外的大學競爭,甚至於,要跟中國大陸的大學競爭。每次大學放榜後,都會有些學生,放棄了在台灣讀大學,轉進到中國就讀。少子化造成「生少校多」的困境,是一般大學及技職校院所共同要面對的問題。

在工業社會中,學歷等於競爭力。拿到大學文憑,一輩子就有保障。然而,在知識社會中,「學歷不等於競爭力」。所以,我多年來一直呼籲,不要再錯誤的認為「學歷等於競爭力」,讓每個人都想去讀大學。相反的,應該要讓每個人發揮其特質並培養社會所需要的專長,強化在其社會的競爭力。大家要思考,為什麼一窩蜂的往大學鑽?高學歷是不是就代表了高競爭力?

以瑞士為例,瑞士認為大學是精英教育,不見得每個人都需要讀大學。瑞士與我國一樣是九年義務教育。國中畢業後,不想從事學術研究的學生,可以選擇上職業學校。由於職業學校規劃的非常完善,職業學校畢業生所學的一技之長,可以在社會上享有相當高的薪資。瑞士的國民所得約三萬四千美元是我國的二.二倍,但是,大學的平均數量是我國的三分之一,勞動人口中之只有三分之一大學畢業。瑞士前三大產值的產業,其工作人員主要是相當於台灣高職畢業生,瑞士的基本工資是七萬五千元,很明顯的,技職體系的競爭力不低於高教高學歷體系。

準此,在知識社會中,培養社會所需要的競爭力的學校是國家競爭力提升的重鎮也是學生的主要選擇。多年前我就指出,現在「重高教,輕技職」,未來,社會將開始「重技職」。這幾年來從國中進入高工職的比率及分數開始提高,以及高中生入學技職增加的趨勢,証實了我的觀點。這個趨勢如同少子化,也會持續一斷期間。

這對技職校院是好消息,但一般大學就必需更積極的思考,如何讓自己的大學成為能培養學生具備社會需要的競爭力的大學,否則,大學被淘汰是遲早的事。另外,教育部也應該將傳統教育經費「重高教,輕技職」的舊思維,轉換成高教技職並重。這樣才跟得上知識社會的潮流。(作者為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經營研究所教授)



◆ 拒成斃業生 台大生籲加強輔導青年就業

中央社 2009-01-06

(中央社記者陳舜協台北6日電)大學畢業生成為失業率最高的族群,連台灣大學學生也感受到。40多名台大學生今天演出行動劇,拒絕成為「斃業生」,呼籲政府投入資源,加強輔導青年就業。

來自台大政治、中文、圖資等不同學系的40多名學生,下午在台大校門口設起靈堂,由近10名今年將畢業的大4學生飾演走出校園即失業的「斃業生」,捧著自己的「遺照」為自己哭棺,並將自己包覆在白布裡四處打滾,象徵走出校園即面臨「捲舖蓋」命運。

學生發言人、台大政治系4年級的蔡宇薇表示,參與活動的台大學生都是「創意創業學程」的學生,有感於大學生畢業就業都很困難了,更遑論創業,更進一步發現,政府輔導青年就業的機制薄弱,盼藉由行動劇演出,喚起政府及產學界重視青年就業問題。

至於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形多嚴重?蔡宇薇說,有一名去年6月畢業的中文系學姐,早在大2開始就在廣告公司打工,畢業後順利成為正式員工,想不到這一波金融海嘯襲來,馬上沒了工作,現在只能靠補習班坐櫃台等短期打工機會維持日常生活所需,現在班上同學都相當有警覺性,報考公職、準備研究所的人數大為增加。

就讀中文系3年級的吳尹文表示,因為中文系的專業能力很容易被取代,現在已加強自己的英文外語能力,並選修國中教育學程,希望有一天能依照自己的夢想,成為國中老師。

台大創意創業學程授課副教授夏學理表示,台大學生畢業後的就業能力算相對強勢的,但目前的景氣卻冷到連台大學生都深有所感,他鼓勵學生將這種感受表達出來,同時呼籲政府以政策協助紓解大學生這種對未來無助的感受。

※ 先想想看,自己為什麼要上大學?



◆ 大學評鑑將劣幣驅逐良幣?

【林聰舜】2009-01-06 中國時報

九七年度上半年大學校院系所評鑑日昨公布結果,居於國內頂尖學府地位的清華大學,有六個班制中箭,被評為「待觀察」。此一評價與清大長期建立的學術形象大相逕庭,傷害了清大的頂尖地位,但也反過來挑戰高教評鑑中心基金會的公信力。

清大人院所有博碩士班雖然都通過評鑑,但三個學士班全被評為「待觀察」,此一與學界評價迥異評鑑結果,嚴重打擊在研究與教學上孜孜矻矻的同仁,這兩天系上教師甚至已出現「明年拒受再評鑑」、「樂見他們把清大中文系關掉」的不平情緒。身為中文系一份子,我也不禁要質疑:大學評鑑難道是要傷害質優的單位,玩「劣幣驅逐良幣」的反淘汰把戲?

清華大學去年五年五百億計畫考評中,由於人社院表現較他校突出,多獲得二億元的補助。中文系是人社院的重要骨幹,此一考評結果說明本系在同時期另一考評鑑中,成績是優異的;並可以說明高教評鑑中心的評鑑結果也是「待觀察」的。

清大中文系教師以承接國科會專題計畫比率而言,近三年都在百分之八十以上,在國內中文系居於首位;且近幾年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的教師,與國內其他中文系比較,亦屬頂尖水準。承接國科會計畫雖不是衡量研究成果的惟一標準,但因計畫審查時,已考慮近五年研究成果,通常被視為評量系所研究成果重要指標。他如清華大學人社院圖書館擁有台北地區外最豐富的人文社會領域藏書與期刊;清華中文系多元師資背景結構,有利於師生的學術國際化活動,及課程的多元設計。這些優勢是經過長期努力建立的,不應輕易被抹殺。

訪評報告改善建議,主要環繞在專任師資短缺及課程規畫質疑上。本系現專任教師十六人,必修、必選課程仍以專任教師授課為主。且與其他中型中文系相比,中山中文十七人,中正中文十五人,中興十七人,本系雖仍須努力,但還不至於列入「待觀察」。

在學士班課程規畫上,本系自一九八零年設系開始,即未如一般大學中文系偏重文字、聲韻、訓詁(請注意僅是「不偏重」),而是以當代語文學的視野,加強當代語文學的訓練。這方面培養的畢業生現已多人嶄露頭角,評鑑不應企圖強勢引導本系走向傳統中文系偏重文字、聲韻、訓詁的學術方向。

大學校院系所評鑑理應尊重不同辦學理念,才能鼓勵具有特色校系健康發展,誠如高教中心自訂評鑑理念:「鼓勵系所多元發展,不用同一把尺去衡量所有學校」。希望本系蒙受不公平委屈是最後一次,否則教育部帶頭玩「劣幣驅逐良幣」遊戲,會是高等教育的不幸。 (作者為清華大學中文系/所主任)



◆ 教部修訂標點符號用法 寫論文作文要小心

中央社 2009-01-05

(中央社記者陳舜協台北5日電)參加國家考試、作文考試、寫論文的民眾要注意了,教育部今天公布「重訂標點符號手冊」正式修訂版,修正部分標點符號用法,想拿高分可別弄錯了。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執行秘書陳雪玉表示,修正 過後的「重訂標點符號手冊」,修正重點在將標明書名 、篇名、歌曲名的乙式書名號由「《》」,改為「〈〉 」。此外,連接號「─」在橫式書寫時,常被誤認為國 字「一」,因此這次修訂標點符號時新增乙式連接號「 ~」,以減少被誤認情形。

陳雪玉說,「重訂標點符號手冊」正式修訂版已公 布於網址(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M0001/hau/f2.html),除說明標點符號使用時機,並以實際例句說明用法,盼民眾可以減少誤用情形。

她指出,雖未強迫民眾正確使用標點符號,但作文、論文寫作及考試時若能正確使用,絕對有加分效果。

※ 不過《》比較好看。

fsj 提到...

回響:教學品質保證的檢視

【陳振遠/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執行長】 2009-01-07 中國時報

高教評鑑中心日前公布九十七年度上半年大學系所評鑑結果,引發不少關切,特澄清如下。

本次系所評鑑主要係以受評系所「自訂」的設立宗旨與發展目標為基礎,再由具相同專業背景之評鑑委員,分別就系所評鑑項目進行評鑑,以認可該系所能否達成其自訂目標,及能否提供優質學習環境。故此次系所評鑑不是用一套檢驗成果高低的共同標準,而是據系所自訂的目標,評鑑系所在「課程設計與教師教學」、「學生學習與學生事務」、「研究與專業表現」及「畢業生表現」等項目,是否符合自訂目標。在此規則下,系所評鑑並不是以系所表現的「成果」作為認可通過與否的判準,而是以品質保證的「過程」,系所是否確實建立;如果合乎這個機制,評鑑就會順利過關。

評鑑中心網頁所公布的認可結果報告書中,即使對於「待觀察」系所的研究表現,亦予以肯定,惟本次系所評鑑的重點應該著重在「教學的品質保證機制」是否完備上,這也是評鑑委員對於深具學術地位與影響力的系所更高的期許。



◆ 美職場最佳工作多與數學有關

中央社 2009-01-07

(中央社記者林琳紐約6日專電)美國職場調查網站CareerCast.com針對200項工作的薪資、工作環境、工作時間、壓力及體力消耗做評估,結果顯示數學專家的工作最理想,而前10項最佳工作都和數理有關。

CareerCast.com訪問了5000名全美各地職業人士。這些各行各業的職場人士的工作按專業及性質分成200項,各項工作的個人年薪從2萬4000美元左右到10萬美元以上不等。

數學專家的工作可能在教育界,也可能是應用於電腦軟體程式設計方面。因為這類工作可以用通訊的方式,不一定需要進辦公室,也可以自己調整時間,工作壓力不大。一般可拿到近百萬美元的年薪。根據這些條件的評分,數學專家被選為最理想的工作。

其他排名在前10項的理想工作包括保險公司的精算師、統計專家、生物專家、軟體工程師、電腦程式分析師、歷史學家、社會學家、工業設計專業人士及會計師。

排名最低在第200名的工作是伐木工,因為工作危險、吃重,而待遇也低(平均年薪只有3萬2000美元)。其他工作環境及待遇最差的工作包括乳牛業的工人、計程車司機、海員、急診室醫療人員、修屋頂工人、收垃圾工人、電焊工、碼頭工及鋼鐵工人。

基本上,與學術專業相關的工作,例如經濟學、物理學、天文學及氣象學等,工作環境及待遇都比較理想;靠勞力的工作則薪資偏低且工作環境較差。

和銷售及公關相關的工作,往往所得不差,可是工作的壓力卻相對比其他性質的工作大得多,多半排名在百名前後。媒體的工作在200項排名中也落在下半部,其中記者工作排名第140,甚至落後廣告業務員、農夫、製鞋匠和修暖氣的工人。

fsj 提到...

天才消失、人才不見 誰之過?

* 天才消失、人才不見 誰之過?
* 馬先生知道嗎? 休學創紀錄!
* 教部決推 就學安全網 一個都不能少
* 學生賃居安全 擬採3星級評鑑
* 國科會計畫 打造高等研究園區

◆ 天才消失、人才不見 誰之過?

【聯合報╱李佳芬/私校副董事長(雲縣斗六)】 2009.01.13

教育的功能是什麼?一個孩子從牙牙學語開始對周邊環境充滿探索慾望,家長看待學齡前孩子的一舉一動,處處充滿驚奇與喜悅,彷彿這個心肝寶貝是天才投胎轉世;但是進入義務教育階段,隨著考試分數的出現,有多少孩子明亮閃爍的眼神逐步失去光采,家長也由驚奇喜悅轉為失望憤怒,家中的天才消失了,天啊!這到底是誰的錯。

學校教育是為了培養孩子還是折騰孩子?到處充斥資優生的教學氛圍,家長也將孩子能超前學習當成榮耀,你以為在少子化的當前,有些私校報考人數動輒幾千人,怎麼來的?一堆超前學習的學生報考的。

教寫字學注音、數學計算,九九乘法,趕在幼教階段完成,這是即刻顯現的教學績效;小學五六年級開始補理化學代數,「家長說有補有保佑」;國中高中更有考不完的大考小考,多少孩子在趕課、補習和考試中耗掉學習慾望。有多少學生在高中前不斷的考試讀書,上了大學開始不讀書,更別提離開學校後的終身學習。還有個奇怪現象,學校裡一堆數理資優生、語文資優生,企業界卻常感嘆找不到人才,「人才」到底在哪裡?

政府每年花大把經費投注在大學教育,卻聽到大學教授感嘆學生程度低落;教育官員和學界喊著提高高中生程度,卻不知問題根源在中小學,甚至幼稚園。

我個人認為教育無他,就是示範,但是我們教育環境給孩子的示範是什們?推動友善校園,卻不時聽到體罰學生?這種教育氛圍能培養出多少人格健全的孩子?整天埋首在紙筆測驗的孩子,哪兒來的思考與創造力?



◆ 馬先生知道嗎? 休學創紀錄!

◎ 曾琮愷 2009.01.13 自由時報

根據教育部提供給立委的資料顯示,九十七學年度上學期(剛結束)全台已經有兩萬多名大專學生(含建教生)休學,光一個學期休學的人數,就比九十五學年度(兩個學期)一一九三一人,或九十六學年度(兩個學期)約一二○○○人都多。這波從北到南的大學「休學潮」,主要是因為父母被裁員、減薪,負擔不起學費,使得這些大學生不得不中止教育,提前投入職場。

很多人不知道,政府每年只要拿出四點五億元,就可幫助七十五萬名助學貸款學生不用繳利息;拿出二十億,就可以降低私立學校學費,今天就不至於迫使上萬大學生痛失受教機會,不但是個人損失,也使國家整體競爭力受到斲傷。

事實上留在校園的,日子也不好過!看1111人力銀行統計,大學生平均每周打工時數達十八點三小時,逼近上課時數的十八點五小時;而由大專院校學生、台灣青年公共事務協會等團體所組成的青年火大聯盟,許多學生開會時就表示,目前有超過七成的大學生是「上課兼打工」(104小美工作家的調查,二○○八年九月公佈);加上台灣的高等教育已經走向財團化,目前念大學、研究所將近一百萬名學生,其中六成以上都是念私立學校,為了賺比公立學校高昂的學費,以及只漲不回的生活費,拚命打工,哪有可能有好的學習品質?

大學生(以及背後的家庭)壓力這麼沉重,但是,我們只看到九劉政府寧願每年補貼八百億元,維持驚人的十八%優惠存款利率;又花八、九百億元,發放不分貧富、只有一次性效果的消費券(拿來繳學費學校還不一定收);還拿五百七十三億做不曉得是綁樁、還是讚揚總統英明的馬奮館的擴大內需計畫。誰看到失學青年的憂鬱與心痛?誰看到馬英九為了學生提出什麼紓困條件?不管是四點五億,還是二十億,都只是前面那些「德政」預算的零頭,為什麼不肯給?我們這些窮學生的未來在哪裡?

就拿十八趴每年八百億來說,這些錢馬上就可以使得百萬大學生學費起碼凍漲十年;或者讓所有學生可以一律比照軍公教子女學雜費補助,或者讓超過一半的大學生(軍公教子女以外)可以得到全額獎學金。這些都是可以馬上做馬上好的,馬政府什麼時候願意做?

(作者為青年火大聯盟成員,文化大學研究生)



◆ 教部決推 就學安全網 一個都不能少

林志成、胡欣男/連線報導 2009.01.13 中國時報

景氣盪到谷底,「裁神」肆虐,許多家庭因經濟支柱父母親失業,家庭陷入困境,導致小孩下學期面臨休學威脅。教育部發動同仁捐一日所得,在明(十四)日推出「就學安全網」計畫,整合政府與民間資源,讓每一個學生不因經濟因素而失學。

「就學安全網」幫助的對象包括各級學生,目前除教育部提出此一救急計畫外,包括成大、政大、中原、世新及南開等大學最近也紛紛展開「一個都不能少」搶救學生大作戰,全力幫助因金融海嘯而導致家庭失業、生活困難的學生。

企業紛紛裁員,教育部統計目前已有五百名建教生失去工作機會,接著可能輟學;下學期即將來臨,學生如果沒錢繳學費,可能也會辦休學。教育部觀察到這股來勢洶洶的休學潮,決定推出「就學安全網」計畫,防患未然。

據了解,教育部研擬將九十八年預算較不急迫的業務經費(如表揚活動等),移到「就學安全網」計畫。教育部主祕潘文忠說,「就學安全網」要整合政府及民間資源,幫助學生不因經濟因素而休學。

中原惜學助學金 學費可全免

中原大學昨日宣布推動「惜學助學金」,提撥五百萬元,補助因金融海嘯導致家庭失業、生活困難的學生,享有學費全免優惠,預估相關學生可減輕三萬多元負擔。

中原大學校長程萬里表示,部分學生家長由於遭受裁員或資遣的厄運,家庭生活頓失所靠,令人相當不忍。

政大工讀雙倍薪 世新送餐券

成大校長賴明詔上周也發出公開信,呼籲遭遇經濟困境學生一定要開口求助,學校會盡最大力量幫忙。成大決定提高「清寒獎助金」,每學期補助二萬元、名額無上限;「急難救助金」補助每人一至五萬元,父母失業的學生可提出申請。

政大推出「清寒工讀」專案,清寒學生在校內工讀可領雙倍時薪、每小時二百元。南開科技大學由教職員認養低收入戶學生,並擴大工讀金規模,從原先學雜費的三%提高到六.○七%,讓肯吃苦的清寒學生可以得到更多幫助。世新大學募款成立「愛的饗宴」專案,弱勢生每人每周可領三百元餐券。



◆ 學生賃居安全 擬採3星級評鑑

自由時報 2009-01-13

推風險認證並頒證書

〔記者張瑞楨/豐原報導〕犁份派出所率先實施「學生安全住屋認證」有成,縣警局將普及全縣,12日邀請縣市大專院校座談,未來將改為「風險認證」並頒授證書。校方與警方都認為,威恩並重才能給房東鼓勵或壓力,讓他們樂於或被迫改善環境。

警察局長陳國恩主持會議時表示,安全住屋可能讓人誤解為「零風險」,因此用犯罪預防觀點易名為「學生賃居治安風險認證」,採三星的「三等級認證」,其中,共同出入口有鎖具、感應式照明、門窗有防盜且無易侵入之處可獲一星。

除了上述設施之外,另於停車場等地設監視器,可獲得二星;三星最高等級認證,還要再加上有管理人同住(如樓長或房東),並對非學生的房客,告知當地派出所核對身分,認證有效期限1年。

各校代表對這項認證制度大表認同,但對執行細節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台灣地小人稠,要房東設置停車場恐怕很困難。

中興大學代表認為,房東要出租房屋,就要負找地之責,該校往年曾為學生機車亂停、失竊率高而苦惱,他認為要對房東形成一定的壓力,不能有太大彈性空間,房東要取得認證賺房租,就要配合學校與警方積極改善環境。

犁份派出所實施有成

沒有學校,卻有1萬多位大學生在轄區內租屋的犁份派出所,2003年起治安迅速惡化,陸續發生食人魔陳金火殺害女保險員案、通訊行老闆斷頭案、惡少砸店案、色狼入侵與機車男猥褻案,機車失竊率更是居高不下,所長陳作豪也分析該所實施1年多的認證成效。

他說,已認證74棟大樓,認證至今從未發生刑案,轄區所有刑案更少了近10個百分點,來不及或沒有認證的公寓大樓業績滑落3成,不但東海租屋快訊都支持,連崔媽媽基金會都來取經,掀起房東或居民的認證潮。



◆ 國科會計畫 打造高等研究園區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 2009.01.12

國科會在全國科學技術會議推出「建構高等研究園區」計畫,打算結合產學研資源,把台灣打造成全球矚目的科技島,再創台灣經濟奇蹟。

這個被寄予重望的高等研究園區,主要研發項目仍待進一步討論後才會定案,但一般認為應不脫光電、替代能源、高階醫療器材等新興領域。

台灣高科技實力早已在全球享有盛譽,總統馬英九今早出席第八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時即驕傲指出,商業周刊不久前公布全球百大科技廠商,台灣以18家位居全球第二,僅次美國的33家,但和幾年前相比,我們增加了3家,而美國卻少了13家,不難想見台灣科技實力之堅強,及後續力道之猛。

結合產學研 提升產品附加價值

國科會副主委陳力俊表示,高等研究園區主要是將大學、科研機構、產業及人文環境結合,大幅提升產品附加價值。他強調,目前的科技產業雖然產值驚人,但毛利不高,未來高等研究園區的研發產品,則有較高的附加價值。

陳力俊說,目前國際間建構高等研究園區的做法分兩大類,一是選擇有學術規模的大學附近,興建大型研究設施的國家級研究機構,以帶動鄰近產業的研發能力,比如美國北加州灣區史丹佛大學的直線加速器,及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的先進光源加速器。另一則是選擇一個全新區域,以各種誘因吸引相關研究機構進駐,形成研究聚落,如日本關西播磨科學園區、日本關東筑波科學城,及英國的牛津研究園區。

擬設在竹科、中興新村、南科附近

就目前的情況看來,國內發展以前者的可能性較高,且初期可能以新竹科學園區為基礎。陳力俊表示,竹科目前有452家高科技產業,另有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國家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國家奈米研究室、國家太空中心、國家晶片系統設計中心、清華大學及交通大學,不遠處還有工研院及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聚落已成形,容易落實。

如果進展順利,未來中部及南部也會有同樣的高等研究園區,中部可能選在距中科不遠的中興新村,南部則可能以南科為腹地。參與規畫的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吳文桂認為,綜觀國際上較成功的高科技、高附加價值產業研究園區,台灣在現有科學園區周邊成立高等研究園區,結合成一個創新、智慧、產業的核心區域,較可能帶動台灣另一階段的經濟起飛。

fsj 提到...

台傑出女科學家王瑜 救失學,一個都不能少

* 第二屆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討厭背東西 王瑜捨藥學戀化學
* 不讓失業潮襲向失學潮 就學補助來了
* 搶救失學 「一個都不能少」
* 學貸利率創新低 申貸將增兩成
* 大學募款 銀行降息 搶救失學
* 生活費 比學雜費更需貸款
* 國科會候鳥計畫21日起線上報名
* 劍橋大學建校800年 100多個慶祝活動

◆ 第二屆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討厭背東西 王瑜捨藥學戀化學

自由時報 2009-01-15

〔記者彭國偉/台北報導〕受國內科學界矚目的「第二屆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確定由專研電子密度分佈與化學鍵、自旋轉換現象及光致激發滯留效應與X光結晶學等領域的台灣大學化學系教授王瑜獲得殊榮。

台大首位理學院女院長

王瑜教授得過多項榮耀,包括國內化學界最高學術榮譽「化學學術獎章」、傑出人才講座、教育部國家講座、台大終身職特聘教授等,並曾是台大第一位女性理學院院長、國科會第一位女性自然處處長,研究及領導均耀眼,堪稱台灣社會及科學研究的典範。

專精電子密度分佈

由於電子密度分佈是了解化學鍵的最佳工具,它可以從精確的單晶繞射取得數據,也可以從高層次的分子軌域運算得到,現年六十六歲的王瑜在這個領域研究超過二十多年,在國際重要的結晶學會議中,深受肯定,也先後獲選為台灣結晶學會會長及亞洲結晶學會會長。

王瑜當年念新竹女中時,跟她一起讀甲組的女同學本來有三十多人,一個月後僅剩十八人。大學考上台大藥學系,念的科目跟化學系差不多,但她聽說大二就要開始「背骨頭和神經」,因為不喜歡背一大堆東西,緊張的轉到化學系,從此與化學結緣。

「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得獎者可獲台幣六十萬元獎金及獎狀、獎座。吳健雄基金會將於下週舉行頒獎典禮,並將邀高中女同學觀禮與王瑜對談,分享榮耀。

不過由於政治因素干預,去年台灣遴選出的「第一屆傑出女科學家」彭汪嘉康,原計畫去年三月前往巴黎參加全球傑出女科學家交流活動,卻因台灣不是聯合國會員國未能成行,政治因素影響科學交流,令人遺憾。



◆ 不讓失業潮襲向失學潮 就學補助來了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謝鎔鮮╱台北報導】2009/01/14

景氣寒冬,教育部今天宣布「就學安全網」補助方案(>>詳細方案內容,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172499),助學措施涵蓋小學生到大學生。針對家庭陷入失業危機的中小學生,以「全部協助」為原則,高中職生則每人每年公立補助8000元、私立1萬6000元,公私立大專生各補助1萬及2萬元,同時放寬高中職以上學生就學貸款,家長失業者經過學校審核就可申貸。

政府部門決定挪出超過120億元經費投入此一補助方案,至於真正會支出多少,目前還無法統計。教育部將成立專業辦公室,推動各項就學補助措施,教育部長鄭瑞城表示,會盡速趕在農曆前啟動,讓家長和學生可以安心過年。

鄭瑞城表示,教育部很關心家長失業潮可能引發的學生休業潮,有校長告訴他,預估下學期的「失學」人數會增加一倍,預防可能出現的失學潮,教育部緊急啟動「就學安全網」,除了幫助學生下學期開學時不愁學費,也會找回已經因為家長失業而休學的學生。

就學安全網針對失業家庭子女給予教育補助,非自願失業1 個月以上、6個月以下的家庭子女,公、私立大專生分別可獲得1萬元、2萬元補助;公私立高中職生則獲補助8千、1萬6千元。大學還須提撥學雜費成立緊急紓困金、工讀助學金等,教育部以學產基金部份補助。

因為工廠關閉影響建教合作機會,教育部也會提供建教生學費補助,針對無法進場實習的建教學生,或家庭年收入60萬元以下者,學費可獲全額補助;學生家庭年收入60到80萬元者補助一半,80萬元以上者,依照「私校學費差額補助規定」獲得補助1萬元。

中小學部分則是擴大代收代辦費、午餐費補助,針對家庭突遭變故,包括失業、被裁員、被放無薪假者,其子女因經濟變故無力再升學,只要經導師認定,代為申請,學生即可獲得全額補助。



◆ 搶救失學 「一個都不能少」

【聯合晚報╱記者姜穎、謝鎔鮮、游文寶、黃煌權╱連線報導】2009/01/14

北市 弱勢小學生免費課輔

「一個都不能少」,經濟不景氣,弱勢學生教育困境雪上加霜。台北市教育局宣示今年是「教育關懷年」,多校開辦課後輔導且降低開班人數,讓學習成就低卻付不起安親班費用的小學生,免費參加課輔。

台北市教育局的「台北市國民小學攜手激勵學習潛能計畫」,將從原先規畫的10人成班的弱勢生課輔班,從今年寒假起,改為6人就可成班。國教科表示,只要班級成績後20%的國小學生,無論是否是低收入戶,都能參加學校課後輔導。低收入戶學生免費,一般生則部分收費,費用遠比安親班低。

台師大 國三免費網路課輔

景氣再差,仍要為弱勢的學生拚出好成績。台灣師範大學針對國三生,開辦網路課輔,由師大學生錄影授課國、英、數三科總複習,偏遠國三生可直接上網免費觀看,應戰5月基測。影帶預計下周陸續上網,要以數位科技彌補城鄉教育落差。

東吳 視訊輔導宜縣小學

東吳大學也有類似視訊輔導服務,由大學生帶領宜蘭縣梗枋國小學生每周視訊一次30分鐘,雙方以網路克服地理距離,討論法治、品德教育、語文、旅遊、運動、環保等議題。

中原 失業家庭免學費

為幫助金融海嘯中,因家庭遭受經濟衝擊的學子度過難關,中原大學推動「金融海嘯緊急救助專案」,提供惜學助學金協助學子度過困境。校長程萬里表示,很多學生家長面臨非志願性失業困境,導致學生面臨休學困境,學校決定推出專案搶救這些可能失學的學生,第一階段將提撥500萬元,受補助學生享有學費全免的優惠。

嘉義 校長出外募款

政府啟動就學安全網,嘉義縣教育處長洪嘉文說,位於第一線的各級學校很重要,尤其「校長不只是辦學而已,也要走出校外募款,幫助貧困學生度難關」。

※ 教育這道防線可不能被金融海嘯攻破。



◆ 學貸利率創新低 申貸將增兩成

【唐玉麟/台北報導】2009-01-15 中國時報

就學貸款案今天(十五)起正式申辦開跑,承辦台銀、北富銀、高雄銀行等銀行主管說,目前學貸利率為一.六五%,是民國五十六年開辦學貸以來最低利率,預估目前景氣低迷、失業率飆高,這次申貸案件可能增加約二成。

行庫指出,九十七學年度下學期學貸案自今天起開始受理至二月廿七日止,各高中與大專院校將在二月十六日開學,預期申貸高峰期在二月二日至二月十三日之間,想要申貸者應趕在春節前申辦,避免春節大排長龍。

目前學貸餘額約一千三百億餘元,初估累計申貸學貸戶約八十萬戶(不含逾期放款),其中,台銀約六十萬戶(一千億餘元)、北富銀十四萬餘戶(二百億餘元)、高雄銀四萬八千餘戶(五十六億元)等。台銀學貸逾放比二%以上、高雄銀逾放比率三%以上。

行庫估計,以每戶平均申貸學貸總額四十萬元(大學四年、八學期)計,利率一.六五%,平均每月本金利息負擔四四五一元,分九十六期攤還,與上一次央行降息前,學貸利率二.○五%相較,每月可省下七十一元。

高雄銀行襄理郭信助說,一.六五%的利率太低了,連申貸條件都放寬,縱使申貸父母親債信不良,但家庭年收入在一一四萬元以下者,若提出申貸,銀行仍要配合辦理。

本學期(九十七年學年度上學期)與上一次學期(九十六學年度下學期)相較,申貸戶均有成長,北富銀成長約五%、高雄銀成長一成左右。行庫主管認為,景氣低迷、失業率飆高,預期這次申貸學貸案成長約二成。

學貸案,行庫說,自今天起開始申辦,且一月十七日(周六)補上班,一月十九日至廿三日營業時間延長至下午五時卅分,建議可上網辦理, 「台銀學貸入口網」(https://sloan.bot.com.tw )先上網填寫申請書,可節省現場填寫及等候時間。



◆ 大學募款 銀行降息 搶救失學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 2009/01/15

為防止學生因經濟問題失學,大學紛紛展開各項措施,有的成立專案,並跟校友募款,也有與銀行談判,希望降低就學貸款利率,並讓學生可以分期付款。

國立交通大學校長吳重雨擔心該校學生也會受影響,昨天在校務會議上宣布捐出50萬元,並成立「挺竹」專案,作為協助家長突然失業、經濟收入困窘的交大學生,讓他們不會因此中斷學習,傍晚立即獲得交大校友總會會長宣明智鼎力支持,宣布捐出100萬。

吳重雨強調,這項「你是我學生,我挺你」的「挺竹」專案,可以協助該校學生,如果家長受波及頓時失業或收入微薄,可獲得學雜費全額補助,並保障工讀機會。

私立文化大學校長李天任表示,私校受金融海嘯影響嚴重,該校除了釋出更多工讀機會,也呼籲校友捐款,協助經濟有困難的學弟妹度過難關。

私立嶺東科技大學校長陳振貴指出,除了政府已啟動的補助方案,該校也由導師和系主任組成救助平台,只要學生3、5天未到校,就會到家裡訪問。

為協助該校學生和家長度過難關,學校取得銀行同意,可讓學生以信用卡付學雜費,並可以分期付款等。

台大校長李嗣涔表示,台大正在跟銀行洽談,希望提供學生比教育部更優惠的就學貸款利率,讓有需要的學生可以使用,學校也會擔任學生的保證人。

李嗣涔也說,台大也主動找廠商,希望增加學生的工讀名額。



◆ 生活費 比學雜費更需貸款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2009/01/15

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理事長李天任昨天指出,大學生生活費比學雜費更需要貸款,呼籲政府信保基金可延伸到學生的生活費,且政府最好能夠補貼貸款利息。

也是文化大學校長的李天任認為,此時是失業人口回流學校再進修的好時機,希望政府能夠放寬條件,讓失業人口也可貸款進修,為下一波經濟榮景作準備。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何卓飛指出,信保基金是否可擴大到大學生的生活費貸款一事,可再討論。

李天任指出,政府怕學生失學,提供一系列補助措施,並放寬就學貸款條件,對學生是好事,但大學生的生活費負擔比學雜費更重,貸款項目只限就學,對不少學生來說,還是不夠的,希望能擴大到生活費也可以貸款。

李天任也說,美國認為經濟不景氣,需要靠教育來救經濟,此時正是失業人口回流學校進修的最好時機,學習第二專長,為將來作準備,政府應該鼓勵。

政大公企中心主任陳超明也持相同看法,他說,美國現在失業率很高,但很多中年失業人口都爭相回到學校再進修,就是想要增加競爭力,隨時可回到職場,不過,美國政府給予民眾就學貸款。

陳超明表示,政府應該給這些重回學校進修的民眾就學貸款,且應比照大學生,鼓勵他們進修充電,再回到職場,這項政策對學校也會有幫助。



◆ 國科會候鳥計畫21日起線上報名

中央社 2009-01-15

(中央社記者蔡筱穎巴黎14日專電)為鼓勵海外第二代台裔青年暑期回台進行短期研究或實習,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今天公佈2009年候鳥計畫實施辦法,線上報名時間自1月21日至2月9日止。

「2009台灣科技探索(Taiwan Tech Trek 2009)-候鳥計畫」,是為鼓勵海外第二代台裔青年於暑期回台進行短期研究或實習,以增進海外青年對台灣的認識及向心力,鼓勵研究人才扎根台灣。

這個計畫從2005年開始執行,每年都吸引全球各地200-300位青年參加,在海外僑界與華人社會引起極大迴響,各界對候鳥計畫宗旨與成果也表高度肯定,希望能繼續擴大辦理。

候鳥計畫是針對年齡在18至30歲之台裔海外青年,參加學員須未曾於台灣接受國民小學後的正式教育,並且能以英語、國語或台語其中一種語言溝通者。曾返國參與候鳥計畫實習者,也可以再次報名。

今年活動名額預計為200-250名,活動日期自6月24日至8月15日止,為期八週。報名時間從1月21日至2月9日止,採線上報名。有興趣人士可至網址:http://www.nsc.gov.tw/ttt參考報告細節及活動內容。

每位海外學員將獲國科會發給新台幣三萬元在台生活補助費及新台幣一萬元的交通補助費,但學員須自付居住地至台灣的來回機票。

國科會將專案安排實習活動,目前已洽妥政府機關、學術研究機構及民營事業公司提供實習機會。學員須依照自己的研究興趣填妥五個志願,以便安排相關實習活動。

另外,實習學員必須先集體參加6月24至28日的團體活動,隨後再向實習地點報到後,繼續為期7週半的實習。

網路上報名時如有疑問或困難,居住在法國者可與駐法國台北代表處科技組聯繫。



◆ 劍橋大學建校800年 100多個慶祝活動

中央社 2009.01.15

英國知名的劍橋大學今年是建校第800 年,為慶祝走過八個世紀的輝煌歲月,17日起將展開一連串的慶祝活動,劍橋市中心的教堂將同時鳴鐘,揭開慶祝的序幕。

慶祝活動籌辦人莫瑞斯(Geoff Morris)表示,揭幕的鳴鐘活動包括劍橋大學內的聖瑪麗教堂( GreatSt Mary's)等多所教堂,於17日晚上7時15分同時鳴鐘。

當天同一時間,世界知名的燈光大師艾希頓(RossAshton)將以獨特的燈光秀,回顧劍橋800 年的璀璨歷史。

燈光秀中同時安排知名插畫家,同時也是劍橋大學校友布雷克(Quentin Blake),呈現他的最新作品--劍橋大學最知名的校友科學家牛頓(Isaac Newton)和達爾文(Charles Darwin)的肖像畫,作為燈光秀的特別節目;18和19日兩天下午將再各演出兩場。

劍橋大學公關主任海曼(Greg Hayman) 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指出,劍橋大學培育許多傑出人才,800年來共有80位諾貝爾獎得主,是全世界獲得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大學,其中桑格博士(Dr. Frederick Sanger)曾兩度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是全球唯一。

劍橋大學的科學研究向來執牛耳,研究宇宙黑洞知名的物理學家霍金(Stephen Hawking) 即在劍橋大學任教。海曼說,英國王儲查爾斯王子(Charles PhilipArthur George)、愛德華王子(The Prince Edward,Earl of Wessex)、及知名女演員艾瑪.湯普森(EmmaThomson)都是劍橋大學的校友。

中國著名詩人徐志摩也曾在劍橋大學進修,他所寫的「再別康橋」,是膾炙人口的新詩。

劍橋大學材料科學系資深講師華拉克(Rob Walla-ch)指出,劍橋大學是英國的頂尖大學,每年錄取各高中資優學生,但為配合政府政策,同時錄取公立學校的學生;劍橋大學校風自由,全力支持學生的學術發展,是它能持續保持領先的重要因素。

華拉克坦承,全球金融風暴的確對劍橋大學帶來挑戰,國際學生將受到最大的衝擊,不僅入學的機會減少,相關的研究經費也可能減縮。但他相信,回顧過去劍橋數百年的歷史,都能安度危機,相信這次也不例外。

莫瑞斯說,建校800年慶祝活動,總計有100多個活動,除了校內的活動,並有與社區、散佈各國的校友返校等活動,一直將進行到11月;部分海外校友會也安排在當地的慶祝活動。

根據劍橋大學提供的資料,目前台灣有六名學生在劍橋大學研讀,研究生則有62人。

fsj 提到...

教部:師資公費生 強制偏鄉服務四年

◆ 教部將設淘汰機制 師資公費生 強制偏鄉服務四年

林志成/台北報導 2009.01.19 中國時報

為提升公費教師素質、保障偏遠及特殊地區學生受教權益,教育部著手修正「師資培育公費助學金及分發服務辦法」,預計今年九月起入學的師資公費生,如連續兩學期學業成績未達全班前三○%,取消公費資格;師資公費畢業生應依規定到偏鄉服務四年,即使中途賠錢,也不能轉到都會學校任教。

根據教育部統計,八十三年到九十七年共培育約一萬五千名師資公費生,有人因為確定未來有工作,在學期間就怠惰了。另有些畢業生到偏鄉服務一、兩年後,存夠「換回自由身」的約五十萬元,就賠錢了事,不願繼續留在偏鄉教書,影響偏遠及特殊地區學生受教權益。

教育部決定修改師資培育公費生相關辦法,建立公費生淘汰機制,並比照行政院衛生署公費醫師養成作法,於完成公費服務義務前,保管教師證書,以穩定偏遠及特殊地區教師來源。

教育部並研擬,師資公費生若連續兩學期成績未達全班排名前三○%或八十分以上,將失去公費及被分發資格;在學期間德育成績要達八十分以上、通過全民英檢定中級及每學期輔導弱勢生課業七十二小時以上,畢業後才能被分發。

教育部說,未來將增訂,師資公費畢業生未依規定到偏鄉服務滿四年前,教師證書將由中央主管機關逕行保管,作為履約保證。如果中途賠錢,因手中沒教師證書,也不能轉到別的學校任教,只能換到其他行業。

全國教師會理事長吳忠泰說,現在每年師資公費生僅四十多人,教育部動大刀來管控這族群,有點小題大作。現師範院校畢業生僅約五、六%有機會成為正式教師,供需明顯失衡。教育部根本作法是提升需求,至少讓二成師範畢業生可找到學校教師工作,師資素質才會不斷提升。

fsj 提到...

清寒生寒暑假有營養午餐 中研院士批高教

◆ 七.二萬清寒生 寒暑假有營養午餐

【林志成、盧金足/綜合報導】 2009-01-20 中國時報

寒假即將來臨,許多中低收入戶家庭子女擔心,沒上學就沒營養午餐吃。教育部昨天宣布,寒、暑假期間,學校如果開課業輔導,不管清寒學生是否參加,學校都應供應他們營養午餐。這項政策預計七萬二千位國中小清寒學生受惠。

教育部表示,國中小營養午餐原本只補助上課時間,現在決定擴大,只要是經導師認定有需要的學生,不管他們是否參加寒暑假課輔,學校都不能讓這些學生餓著,每天還是要讓他們吃到熱騰騰的午餐。

教育部體育司長王俊權表示,國小僅五、六年級在寒暑假有課輔,國中三個年級可能都有課輔,這五個年級的清寒學生約七萬二千人,不論是否到校上課,都不用擔心寒暑假沒營養午餐可吃。但若寒暑假沒有課輔的年級,就不在這項提供營養午餐措施的對象,應屬社會福利範圍。

王俊權表示,學校應協調周邊自助餐、超商或符合衛生規範的餐點業者發放餐券。

王俊權說,寒暑假期間學校供應弱勢學生營養午餐的支出由教育部撥款補助,每個中低收入戶學生一餐補助三十二元,今年寒假預計補助二千三百萬元。

台北縣土城廣福國小訓導主任謝明昇說,家長會決定和五家超商合作,清寒學生寒假期間拿著愛心餐券到這些便利商店,按日可以買到至多六十五元的食品。

台中市今年寒假也首創為全市四千五百名弱勢學童發放廿一天的營養午餐的餐券,由供應餐盒的廠商免費供餐,愛心營養午餐不打烊。

教育處長張光銘表示,除了中低收入戶外,很多家長忽然失去工作,經濟型的弱勢學生愈來愈多,造成本來只有兩千多名國中小學生繳不出營養午餐,今年激增到四千五百人。

有的學生不敢講父母拿不出營養午餐費用,中午寧願餓肚子,現在補助對象不只以中低收入資格認定,只要學校導師發現學生家計有困難,馬上可補助營養午餐費用,費用來源是校方營養午餐盈餘和餐盒廠商免費供應。



◆ 咱的教育:家長們的寒假作業

【曾靖宜/北縣蘆洲(家長)】2009-01-20 中國時報

年關將近,孩子即將開心放寒假,對於如何安排這長達一個月的假期,家長和孩子可能都正絞盡腦汁。網路可能是孩子面對的休閒娛樂之一,玩線上遊戲遇到難關上網尋求竅門,學校作業也懂得上網查找資料,讓原本只限於娛樂的媒介空間也迅速變成教學管道。然而真實世界還是有許多網路無法投映的部分,需要家長的陪同與參予才能讓孩子得到一個更正確的學習、娛樂觀念。

隨著傳播科技變遷而產生的媒體影響,已有越來越複雜的形貌產生。現代社會中,人們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不同的媒介上,人們的生活如一個「媒介滲透」的社會中,透過此也建構了日常生活。由於電視、網路等工具所再現的符號系統,在形成訊息的過程中不僅有多層操控的可能外,常也有無法預測的影響,對於身心還未成熟的青少年和孩童來說,如何提供完善的「媒體識讀」,更為當務之急。

孩子迷上網,若家長未能親自督促可能會造成更多的暴力影音或者是文字汙染孩子,教育部也該從以前為了縮短「知溝」而努力的拓展方向轉變為一個更完整個教育循環。

※ 家長有關心小孩玩得是什麼線上遊戲嗎?



◆ 評鑑不公 中研院士批高教

【聯合報╱記者李承宇/台北報導】 2009/01/20

教育部長鄭瑞城昨天到中央研究院演講,與會中研院院士對台灣高教感到憂心,甚至以「病入膏肓」、「快完蛋了」形容。日前大學評鑑結果公布,清華大學某些系所被評為待觀察,引發外界質疑評鑑,也引起院士們的熱烈討論。

中研院院士、前交大校長張俊彥直指,「大學評鑑把好的大學評成有問題的學校」,他以清大核工所為例,被列為待觀察是因為該所師資與大學部合聘,沒有自己專任教師。但他認為,現在大學的理念是系所合一,系所師資都是一樣的,評鑑標準拘泥於大學獨立所一定要有7名師資的作法不正確。

院士吳成文也表示,現在系所評鑑,各大學都因師資不足問題很緊張。教育部以前規定系所4員1工,教師名額少,所以各大學爭設系所。現在評鑑則規定要7名教師,弄得大學很難因應。

鄭瑞城坦承,教師員額的規定有些太形式化,但他並不認同大學要完全照自己設的發展目標來評鑑,「而是要有台灣整體的高教藍圖」。

如果系所辦學目標符合藍圖規畫,應充分尊重,「不一定要硬性規定教師要有幾個人」。

鄭瑞城並表示,要花6、7年的時間,慢慢調整台灣升學制度,像是調整紙筆測驗在考試中的比重、增加甄試與申請入學的名額,以及讓入學標準更多元化,這項升學制度的改革方案最快在5月提出。

中研院院士、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陳定信認為台灣的教育「慢性病一大堆」,「有些嚴重、有些快完蛋了」。提升台灣博士班水準是當務之急,因為博士班是提供台灣高等人力的最重要機制,「做不好,競爭力會急速下降」。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fsj 提到...

亂整高教消滅競爭力 高學歷失業率 9.33%

* 消滅競爭力 從亂整高教起
* 大學以上 高學歷失業率 躥升至9.33%
* 手機「殺人」 日小鎮孩童禁用
* 學童帶手機上學 日本吹禁止風

◆ 消滅競爭力 從亂整高教起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1.21

97年度票選台灣代表字是「亂」;這個現象先從金融蔓延到產業,現在連教育也捲了進來。年初,居於國內領先地位的清大、政大竟有多個系所被高教評鑑中心評為「待觀察」;而原在升學市場吊車尾的卻有很多安然通過。未通過評鑑的系所,是否給予減招、停招處分,教育部部長與次長也是各吹各的調。民眾不禁要問,高教評鑑是否比市場認知正確?政府對評鑑制度又如何看待?事實上,此次評鑑正凸顯政府決策草率,政策搖擺,對我國未來人才培育斲傷甚深。

高教評鑑倉卒上路,並被賦予制裁效果,源頭正是過去十年高等教育的泡沫化。自87學年度至96學年度,大學從39家增為100家,大學生人數從近35萬增至近50萬,碩士生更從4萬暴增至14萬,教育部核准浮濫無疑是罪魁禍首。面對社會排山倒海,要求建立退場機制的聲浪,教育部的回應竟是寄望於95年才正式運作的高教評鑑中心,挾96年通過的大學評鑑辦法,以評鑑結果作為處分依據。

試問高等教育的設計何等複雜及多樣,評鑑機關更需時間累積經驗、創設制度,以建立公信力。以鄰國日本為例,其高等評鑑機關已成立逾60年,十多年前且取得了國際高教品保組織的會員資格。反觀我國,教育部所關注者不在評鑑中心如何獲得國內乃至國際認可,純粹利用評鑑中心作劊子手,以解決教育部本身造成的高教浮濫問題。結果是三輸:被評的系所可能形成優敗劣勝的反淘汰;評鑑中心的公正性備受抨擊致評鑑制度無法順利推展;而整個社會也因不當評鑑虛耗成本。

評鑑中心因成立時間尚短,評鑑過程的粗糙可從以下幾個事實窺知。首先,新設系所因在起步、摸索階段,不可能提供任何有意義的實證分析資料,國外對此類系所通常不予評鑑;我國評鑑中心則無視成立時間,一體評鑑。更令人質疑的是,教育部核定的新設系師資名額極其有限,評鑑中心卻以師資短缺為由給予負面評鑑,漠視始作俑者就是教育部,而高教司司長正是評鑑中心的董事。

其次,資源整合乃世界潮流,但評鑑委員不願花費時間了解實際整合運作情況,僅根據形式資料即論斷師資匱乏。這又攸關評鑑委員人數不足,甚至一個委員參與十餘所大學評鑑。這些教授在教學、研究外,尚須風塵僕僕穿梭各校,又何能期待評鑑工作的品質?第三,正由於委員人數有限,其背景就很難要求與被評系所專業完全一致,導致創新領域,或跨領域整合的系所亦遭負面評價。

評鑑過程粗糙,結果就是與社會認知乃至專業社群的評價產生極大落差,引發高度爭議。代表性案例就是清大中文系。中文系是清大人社院的核心系所,而清大在教育部五年500億計畫考評中,正因人社院表現傑出多獲補助;同年度中文系卻被評鑑中心評為「待觀察」,如此評鑑可能只有一個「亂」字得以形容。

不當評鑑不但打擊認真辦學者,更嚴重扭曲了教育資源的配置。許多私立大學為通過評鑑,花費大筆資金敦聘知名退休教授,於該校掛名作「評鑑門神」。而本年度將受評的各校,則參考去年其他系所未通過評鑑的原因,耗費人力物力調整系所員額及走向,務求至少在形式上不要落人話柄。過程中虛耗的成本、對高教多元發展的打擊,以及瀰漫的虛矯化形式主義,莫不大幅降低我國高教競爭力。

97年世紀金融海嘯,信評機構的失靈被認係主因之一。過去十年教改,普遍認知並不成功;在此呼籲教育部十年沉能求一時之艾,應循序建立評鑑制度及退場機制。我們不願看到98年評鑑海嘯迅速侵襲,資源錯置致高教品質反而一落千丈。



◆ 大學以上 高學歷失業率 躥升至9.33%

【薛孟杰/台北報導】2009-01-21 工商時報

隨著國人教育程度提高,高學歷高失業率問題越來越嚴重。根據勞委會統計處最新調查,大學以上的失業率從民國85年的7.16%提高到去年底,已攀升到9.33%,去年15到29歲青年就業人口亦比85年少了22.1萬人。

面對高學歷高失業問題,勞委會主委王如玄表示,已注意到問題嚴重性,由於這波失業潮不分藍領白領,勞委會已訂擴大職訓補助範圍,從即日起,非自願離職勞工也可以申請3年5萬元的產業人才投資方案職訓補助。

勞委會統計長陳金城指出,造成高學歷高失業率的主因,在於國內培養大學畢業生人數,10年來激增2.2倍,導致勞動市場競爭激烈。

觀察大學學歷以上失業者,主要集中在30歲以內,大約佔總數的六成七,這些人因為剛離開校園,對就業市場陌生,找工作需要一些時間,轉換工作頻率亦偏高。但根據96年的調查結果顯示,隨著年齡增長,高學歷失業率就會下降。

勞委會每兩年會針對我國15到29歲的青年就業人口進行就業狀況調查,最新調查結果顯示,去年1-11月青年就業人數是237萬人,占全體就業者22.8%。

與85年調查結果相比,青年就業人數減少22.1萬人,大約少了8.5%,但去年大學以上就業人數則增加了86.9萬人,比85年增加63.8萬人,增加2.8倍,大學以上就業市場似乎供多於求。

陳金城分析青年就業人口減少原因,一是因為新生兒減少出現少子化,其次是國人就學年齡延後,造成進入職場時間向後延,壓縮青年就業人口,不過,因青年教育程度提高,勞動市場就業者素質亦隨之提升。

此次同時針對新鮮人薪資進行調查,97年社會新鮮人職場薪資平均2萬4983元,比95年2萬1920元,增加約3000元,學歷愈高、平均薪資亦愈高,高中是2 萬839元,專科2萬3832元,大學2萬7722元,碩士以上高達3萬9181元。

※ 養不起大師。



◆ 手機「殺人」 日小鎮孩童禁用

【聯合報╱東京特派員陳世昌/20日電】 2009.01.21

通信手機在孩童間卻成了「凶器」,日本社會現正醞釀「不讓孩童帶手機」運動,認為只有暫時不讓孩子接觸手機,孩子的生命才不致受到威脅。

日本埼玉市立初中一名三年級女生,去年10月在家中上吊自殺,遺書中指責朋友利用手機在網路上留言中傷她,「我要報復,絕不放過在網上說我壞話的人。」

北海道也曾發生國中女生被殺慘劇,她因父母離異,跟著父親生活。父親忙於工作,買手機給孩子方便聯絡,小女生卻上交友網站,有一天和網友見面,從此一去不返,最後被發現死在「愛情旅館」。

福岡縣蘆屋町20日宣布:蘆屋町將成為日本首個「脫手機宣言」小鎮。

※ 這裡的殺人是指網路霸凌。



◆ 學童帶手機上學 日本吹禁止風

中時電子報╱黃菁菁/東京十七日電 2008-12-18

日本大阪府調查指出,手機在中小學生之間已成為「網路霸凌」的溫床,手機依存傾向強的小孩學習時間較短,影響學習力及溝通能力,大阪府知事橋下徹強烈主張不該讓學生帶手機上學,「中小學生應不應該帶手機上學?」在日本引起熱烈討論。

大阪教委會調查指出,有學童開始利用手機上網、簡訊、留言板功能,散播人身攻擊的文章,手機成了校園中另一種霸凌的工具。

成為霸凌工具 大阪要中小學禁帶

大阪府知事橋下徹認為,手機讓學童減少學習時間,使學力低落,理當要禁用。大阪府教育委員會隨即開會決定,要求各公立中小學校配合,原則上禁止學童帶手機上學,除非有特殊安全上的理由。此規定將於今年度內開始實施。

大阪首先發聲後,文部科學省和日本各地方政府也開始關心此問題,文科省大臣鹽谷立表示贊同,並下令日本全國各地教育委員會進行調查。

埼玉縣、香川縣教育委員會十七日也決定,原則禁止公立中小學生帶手機上學,縣立高中則規定禁止學生在校內使用。

長野市市長鷲澤正一則在記者會上表示,中小學生根本沒有必要用手機,連回家後用手機他都反對,因為手機存在各種危險,對學童的溝通能力會造成負面影響。

網路熱烈討論 埼玉、香川也跟進

此議題在網路上也成為話題,一項三千人左右的調查中,近九成贊成禁止帶手機上學,認為過度依存手機與學習能力低落有關者達八成以上,認為學童為了防身有必要帶手機者只占不到三成。

有日本民眾指出,學童帶不帶手機應由家長決定,不是行政首長該決定的。但不少中學生表示,手機成為上課打發時間的工具,同學們上課時只顧著傳簡訊,確實應該管一管,且手機有漢字自動變換功能,同學們都不查字典了。

應由家長決定 專用手機不能上網

有年輕媽媽說,現在公共電話很少,小孩萬一在外面遇到麻煩,無法跟家裡聯絡會很頭痛。也有媽媽說,給小孩兒童專用手機,無法上網,因此不擔心會連結到色情網站等有害網站,也不擔心小孩一天到晚傳簡訊擔誤學業。

至於手機影響學習,不少人提出解決之道,例如,規定學生進入校門後立即關機、在校園內設阻撓手機電波裝置、到學校就要交給老師保管,下課再領回。

fsj 提到...

道德月刊 小故事有大啟示

* 道德月刊 小故事有大啟示
* 公民與社會 展現時代風貌
* 正統中華文化 馬:只在台灣才有
* 「中正紀念堂」牌匾 7月底掛回
* 4年340億 推動大專營建工程

◆ 道德月刊 小故事有大啟示

【聯合報╱記者陳俍任/台北報導】 2009.01.22

長榮集團總裁張榮發創辦的道德月刊發行一周年了,當前第一家庭的貪汙新聞充斥時,長榮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鍾德美發現,從每個月與廿萬名讀者的交流中,仍挖掘出許多社會光明面,道德教育仍像種子般四處萌芽,就像張榮發的初衷一樣「不信道德喚不回」。

這本以人生十二品德為基礎的免費雜誌,一開始很多人抱著看笑話的心態,認為社會又多一本「勸世警語」,發行一年後,主動訂閱的民眾越來越多,每月突破廿萬本,全省有兩千三百所大中小學拿來當德育教材,讀者遍布廿六個國家。

用輕鬆的角度,平易的文字與小故事,詮釋與重建道德秩序,張榮發認為道德就是力量,透過十二品德的省思,可以找到面對問題的態度,遭遇逆境的解決方法,這樣的期望,在每個角落一點一滴發酵。

花蓮教育大學大二轉學考,將道德月刊的新聞納入考題,舉例指張榮發痛批台灣道德淪喪,要考生闡述如何加強小學道德教育。印著張榮發基金會的公務車還曾在台北街頭被民眾半途攔下,原因是他想當場留資料訂閱道德月刊。

這股文字散布的力量,更深入台灣監獄中,鍾德美翻著數千封讀者回信,抓出一位張姓毒販以「認錯」為題的投稿,文中提及自己因一時追尋歡樂而變成毒蟲,在獄中看了道德月刊深深懺悔,真誠地請求家人原諒。

鍾德美認為,道德月刊的出版是希望不斷喚醒人性善良的一面,從民眾對道德月刊的熱烈反應,更證明在這樣的亂世中,每個人心中對良善仍有一把尺,更潛移默化成穩定人心的社會力量。

免費訂閱方式:可上網http://www.foundation.evergreen.com.tw,或是電洽(02)23516699轉244



◆ 公民與社會 展現時代風貌

【聯合報╱黃益中/教(台北市)】 2009.01.22

高中「公民與社會」新教材首次納入學測,沒了過去三民主義的八股教條,我看到了嶄新的時代風貌。

許多社會大眾仍停留在三民主義的記憶裡,其實「公民與社會」是由社會學、法學、政治學、經濟學四大學門所組成,希望培養高中生具備現代公民基本的通識能力。報紙媒體是我們認識社會的一扇大門,常聽到拒絕媒體腥羶色,個人認為,若能真正落實媒體識讀教育,一個有良好公民素養的人是可以清晰明辨是非的。

這次學測公民考題基本與應用題型兼具,其中特別掌握了時事脈動,例如去年剛出爐的大法官釋字第六四九號解釋,對於禁止非視障者從事按摩業,認為違反了憲法平等權、工作權及比例原則的規定;政治部分,圖表要學生分辨我國立委過去的單記不可讓渡投票制與現行單一選區制對政黨制度的影響,這裡有「棄保效應」的觀念配合;馬政府的「三都十五縣」也出現在考題,請學生根據所學判斷地方制度法修改的程序。因應全球暖化,各國在京都議定書後提倡的「碳交易」,也在題組當中,並且有經濟學「市場失靈」概念的應用。

學測引導教學,從這次命題趨勢來看,往後教師在授課時更應結合時事,靈活教學,期使學生「學以致用」,這才真正是帶得走的能力!



◆ 正統中華文化 馬:只在台灣才有

【聯合報╱記者盧禮賓/台北縣報導】 2009.01.22

馬英九總統昨天參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林口校區僑生先修部春節祭祖大典,強調歷史證明,華僑是我們的重要資源,台灣五十幾年來的僑教政策非常成功,希望未來做得更好。

馬總統說,沒有僑教就沒有華僑,華僑不只是種族、也是文化的概念,希望提供海外中華民族子孫更多機會接受中華文化教育。這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今天學中文、了解中華文化已是世界趨勢,只有在台灣,才能學到正統的漢字與完整的中華文化。

原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民國九十五年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合併,繼續辦理僑生大學先修教育。這個學年度,台師大有一千六百卅九名來自廿六個國家、地區的僑生,人數居全國大學之冠,其中僑生先修部占一千二百多人。

教育部僑教會主委林淑貞表示,教育部最近訂一方案,僑生在大學部畢業後,可直接在國內申請就讀研究所,不用再回僑居地兩年才申請。



◆ 「中正紀念堂」牌匾 7月底掛回

【陳至中/台北報導】 2009-01-22 中國時報

「中正紀念堂」的牌匾,確定要掛回去了。教育部廿一日宣布,依照立法院決議,將在七月底前拆除「台灣民主紀念館」字樣,改回原貌。但為了替歷史留下見證,牌樓上的「自由廣場」維持原狀,不會改回「大中至正」。

在前教育部長杜正勝主導下,「中正紀念堂」更名為「台灣民主紀念館」,包括主牌樓及主館正上方的牌匾都被拆下,換上新字樣。但在政黨輪替之後,立法院於去年十二月撤回「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組織條例廢止案」,並於今年十三日審查中央政府總預算時,連帶通過主決議,要求教育部盡速把牌匾掛回原位。

對於這個燙手山芋,教育部原打算召開公民論壇討論。但次長呂木琳表示,各方意見領袖大多認為不宜,避免再激起對立、耗費社會資源,既然立法院已有決議,教育部依法照辦。

本月廿四日先行恢復三軍儀隊的禮賓儀式,「中正紀念堂」牌匾則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及《古蹟修復及再利用辦法》相關規定,向文建會及台北市文化局報送更名再利用計畫,核准後再辦理工程招標,程序最快需三個月才能走完,最快七月底才能完成施工。

※ 這樣改來改去很麻煩,又要花個百萬元,不如換成 OLED 看版,牌匾就另闢個「牌匾紀念室」。



◆ 4年340億 推動大專營建工程

【聯合晚報╱記者黃國樑、唐孝民/台北報導】 2009.01.22

行政院院會上午通過「加速推動國立大專校院營建工程方案」,預計四年內投入340億元,以協助國立大專校院加速推動營建工程,不但可以建構優質教學研究環境,更可促進銀行資金流動,並且提供多達1萬3000個工作機會。

行政院長劉兆玄聽取教育部的報告後,表示面對國際景氣衝擊,政府積極推動各項方案,期能擴大內需,創造就業機會,以帶動國內經濟復甦,實為當務之急,他指示教育部積極推動這項營建工程方案。

劉兆玄說,行政院實施的「振興經濟新方案」,高中、 高職及國中小老舊舍將獲得改善,再加上這個方案後,將可以未來四年內,不分國中小、高中職到大專校院,全面提升校園的品質。

這項方案是在四年內(民國99到102年)投入340億元,所需經費由各校先向銀行貸款籌措,政府補助全部利息,貸款金額由政府以後年的年度補助234億元,及學校自籌97億元,可以協助大專院校辦理68件新興工程,增加1萬3000個工作機會。

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表示,這些工程盡量在今年年底發包,最遲在明年底前全數完成發包。至於補助利息全額是13億4580萬元。



◆ 徬徨大學生

【工商小社論】2009-01-22 工商時報

伴隨著不景氣加深,高學歷高失業率的問題也浮上檯面,依據勞委會的最新調查,大學以上失業率業已從民國85年的7.16%,竄升為去年的9.33%。如此的高失業率,卻要大學生支付越來越高的學雜費,這一代的大學生當然徬徨,當然無助。

大學生失業率竄高的原因,在供應方面,因為實施教改,人人都可以是大學生,一百六十餘所大學努力的結果,10年來大學畢業生人數激增了2.2倍,供應劇增,當然引發勞動市場競爭激烈。另一方面,高科技的發展及產業西進的結果,大量減少工作機會,需求的劇減也造成大學生就業不易。

事實上,9.33%的失業率其實還是低估了,不少的大學畢業生選擇結婚、出國深造就業,乃至留在學校攻讀研究所或乾脆延畢,都造成尋找工作的大學畢業生統計數字失真。即使找到了事、就了業,起碼生活水平都很難維持的待遇,也讓大學生苦悶,更別提學不能致用的挫折了。

畢業生的失業問題是現代社會的大問題,退學、休學、延畢、打工的普及,以及整個大學素質的低落與追求知識意願的缺乏,更是現代社會的另一個大問題。除了台清交成的理工科學生外,大多數的大學生其實都很苦悶,很徬徨。

大學生失業問題不只是勞委會的事,教育部更應責無旁貸。

※ 不過教育部的策略似乎偏向硬體工程。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fsj 提到...

師資評鑑評鑑僅1/3夠水準 中國大學生城鄉落差大

◆ 老師的搖籃 僅三分之一夠水準

自由時報 2009-01-24

〔記者胡清暉/台北報導〕教育部昨天公布去年大學校院師資培育評鑑結果,受評的十七校、二十個大學師培機構中,僅三分之一被列為一等,其中國立海洋、暨南等大學師培機構在中學師資類科被列為二等。另外,國立中山大學、台灣藝術大學師培中心在國小師資類科被列為二等,將減招二十%、今年接受複評,且不得申請獎補助。

兩國立列二等 減招兩成

受到少子化的衝擊,國內流浪教師暴增,教育部核定各大學師培機構的師資培育名額,也從九十三年的二萬一千八百零五人,降至今年核定的九千二百八十二人,整體而言,核定名額銳減了五十七%,而設有師培機構的大學數目也從七十五校減為五十七校。

教育部中教司長蘇德祥指出,教育部自九十四年起實施大學校院師資培育評鑑,希望建立退場機制,去年委託國家教育研究院針對十七校、二十個大學師培中心及相關教育科系進行評鑑,只有三十五%被列為一等,另外六十五%列為二等,沒有學校被列為三等。

在中學師資類科的評鑑結果,中興、台科大、屏科大等五校列為一等,不過,海洋、暨南、大葉、文化、華梵、銘傳六所大學的師資培育中心或教育科系列為二等。

國家教育研究院分析,屏科大先前已連續三年被評為二等,去年終於改善,升為一等,不過,前年已二等的暨南、文化、華梵,在去年複評時仍是二等,將再減招二十%。至於小學師資類科,海洋、長榮師培中心獲得一等,但是中山、台灣藝術大學兩所國立大學師培中心列為二等。中山大學校長楊弘敦表示,中山大學有教育所、師培中心,師資數量足夠,但目前國小老師錄取率極低,學生申請意願不高,導致開課狀況不理想,可能因此影響課程的多元性。

此外,在幼稚園師資類科的部分,受評的屏東、明新、輔英、樹德科技大學師培中心,及亞洲大學幼兒教育系均為二等。各校評鑑報告及評比,公告於大學校院師資培育評鑑資訊網,網址:http://tece.naer.edu.tw/。



◆ 付不起學費 城鄉落差大 農村大學生比例 卅年來降一半

【陳筑君/綜合報導】2009-01-24 中國時報

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對農村大學生變少大為感慨,已引起媒體與學者專家的警惕。《廣州日報》調查發現,由於學費高、就業形勢差和社會風氣改變等因素,大陸大學生來自城市與農村的比例,現約為八二.三%和一七.七%,來自農村者不到五分之一,比一九八○年代減少了一半。

溫家寶日前在國家科教領導小組會議上說:「過去我們上大學的時候,班裏農村的孩子幾乎占到八○%,甚至還要高,現在不同了,農村學生的比重下降了。」點出了農村學生的教育困境。

「從兒子讀高中起,我就要借貸付學費了」,粵西德慶縣馬圩鎮榮村的村幹部老戴說,考上大學並非問題,但「村幹部一個月的工資也就三百元人民幣(下同),這個錢連兒子在縣城讀高中一個月的伙食費都不夠。」兒子每學期學費一○五○元,「都是靠借貸繳上的」。

《廣州日報》針對馬圩鎮中學的調查發現,學校每年招收約四百五十名初中生,超過七成的學生畢業後必須出外打工謀生,僅有三成能繼續升學。中國青少年基金會祕書長塗猛透露,六成以上的農村學生在接受義務教育後,無法繼續升學,僅能回鄉務農或打工。

在悅城鎮龍母中學任教的楊明偉也說:「和三、四十年前比,現在農村重視教育風氣已不濃厚了」,「十八年前,我教的學生起碼有六○%報考重點高中,現在頂多就二五%。農村大學生越來越少,從初中就發生變化了。」

除此還有師資短缺和教學設施不足,村小學的孩子們從來不知電腦為何物,其他的設備更是一應俱無,孩子們最熟悉的僅是手中的舊課本。

近年來,各級政府採取不少措施欲解決農村教育問題,但城鄉的生活環境和辦學條件差異太大,農村學生的未來仍遙遙無期。

※ 技職教育呢?



◆ 知識鴻溝 有錢決定一切

【陳筑君/新聞分析】 2009-01-24 中國時報

在中國經濟快速成長的榮景下,城市發達起來,人民享受富裕,就連農村的收入看起來都逐步提高,但農村孩子上大學的比例卻不增反減,不禁讓人疑惑「到底是誰把農村的孩子早早攔在大學門外?」

造成農村大學生比例下降的首要問題是,農村教育資源匱乏,背後涉及了城鄉發展不平衡、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雖然農村學生同樣享有義務教育的權利,但師資、軟硬體設備等教學條件都無法與城市比擬。

其次,升學考試對農村學生有諸多不利因素。在強調結合時事評鑑素質好的學生思維裡,貧困封閉的環境,農村學生無法接觸書本以外的考題內容,致使農村學生更居劣勢。

再者,考試、就學成本太高。農村一般家境清寒,連唸高中都要勉強借貸,高額的學費將他們阻絕於大學門外。尤其一流院校、熱門科系學費都在上漲,農村子弟即使考上也只能望之卻步。

農村生源的減少,從國家宏觀角度來看,人力資源無法有效發揮,致使「知識是提高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人力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資源」淪為空談。

對農村學生而言,教育權利是改變身分階級、脫貧最有機會的方式,無法受教就是將他們打回原形,貧困者仍舊社會地位低落。社會無法進行階級流動,人才的選拔將限於「有錢與否」。

一位北京大學輔導員就表示,北大學生「有錢的」越來越多,最差也來自小城鎮,農村孩子實在鳳毛麟角。

教育公平,是社會正義的彰顯,收入不公會影響人的一時,但教育不公將危害人的一生。「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中國總理溫家寶的一席感嘆也許有機會讓農村子弟「再創光榮」。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fsj 提到...

有夢最美 KIPP受助生84%上大學

【劉屏/華盛頓廿四日電】 2009-01-25 中國時報

老師在黑板上寫了個「cat」,竟然有學生唸不出來,這是美國加州洛克高中的真實場景。該校一千位學生入校,四年後(美國通常是五、三、四制)畢業的只有二百四十人,其中夠資格唸州立大學的只有卅人。在校期間,英文及格者僅一一%,數學及格者,更只有二%。

美國的義務教育(從幼稚園至高中畢業)問題實在嚴重,都會區較差的學區(主要是黑人及西語裔)尤甚。有些孩子要升中學了,但同儕間從不曾談及大學,兄長、鄰居也沒人唸大學。對他們而言,那是貴族的玩意兒。全國高中生約有四成上大學,黑人卻不到二成。

知識即力量計畫 為弱勢生築夢

換個場景。一群孩子正在華府一所小學唸五年級,但學校稱他們為「二○一六」─因為那年他們高中畢業?不,他們會在那年上大學。

上大學?這些孩子和其他黑人、西語裔(經濟較差的兩個種族)一樣,經濟欠佳、單親、社區複雜,過去幾乎從沒想過大學。但現在他們覺得,「我們也有機會上大學」。因為,在KIPP(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知識就是力量計畫)下,「老師告訴我們,我們要立志上大學」。

逾九成受助對象 西語裔及黑人

一九九四年,范柏格(Mike Feinberg)與李文(Dave Levin)共同創立了KIPP,以鼓勵弱勢學生發奮用功進入大學,至今成效斐然。某一KIPP學校,六十二位畢業生,有五十八位進大學。一位學生回答:「KIPP教導我們,只要努力,沒什麼不可能!」

目前美國共有六十六所KIPP學校,分布在華府及其他十九州,學生總數一萬七千人,八一%是低收入家庭,黑人和西語裔占九成以上。然而,就考試成績論,卻是全國進步最大的公立學校,而且八四%進了大學,遠遠超過一般學校,怎麼做到的?

時數長、課程多 操行列入成績

美國高中生每天上課不到七小時,KIPP超過九小時;別人一周上五天,KIPP上六天,而且暑假也上,外加才藝課程和可能長達一周的校外教學。此外KIPP有操行成績,這是一般學校所沒有的。

KIPP只有兩條校規:認真學習、謙和待人。也就是最古老的規矩:對自己負責。

在KIPP,如果行為欠佳,處罰是若干時間內不准和同學講話,以安靜懺悔,但可以和老師講話,因為老師有責任關心及鼓勵學生。

這種緊密師生關係在一般學校極其罕見。曾有學生順手牽羊被捕,到了警察局,不找父母,而是找老師。范、李兩人說,在先天不足的地區,「孩子根本不想上進,除非老師鼓勵他們」。所以老師的角色格外重要。

老師帶學生體悟:努力就有希望

紐約一所KIPP學校牆上掛滿各大學的標誌,一位學生回憶說:「我的五年級像是在芝加哥大學度過的,六年級則像在布朗大學過的」。因為老師盡一切努力告訴學生:好大學並非遙不可及。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唸大學,但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發揮最大潛能。即使不唸大學,也是在「有所選擇」的情況下不唸,而不是因「無所選擇」(例如成績不好、學費籌不出)。在美國,「送孩子上大學」是最普遍的夢想,因為孩子未來可以有更多機會,收入也比高中學歷者多一倍。

范柏格和李文日前聯名寫了公開信,呼籲歐巴馬總統以十年為期,讓「每個美國青年都能取得大學學位或完成就業訓練」。歐巴馬會怎麼做,現在還不知道;但是KIPP已清楚告訴窮人家的孩子:只要努力,希望無窮。

fsj 提到...

推動終身閱讀 教育部想砸20億

【聯合報╱記者楊正敏/台北報導】2009/01/25

教育部有意砸下重金推動終身閱讀計畫,從幼兒到成年都能養成為愉悅而閱讀,初步規畫今年起到101年推動經費超過20億;但是行政院政務委員曾志朗認為,應先研究訂定指標,找出建立閱讀習慣的有效方法,並整合現有資源。

曾志朗說,教育部提出終身閱讀推動計畫,只是初步規畫,還沒有定案,他已建議國科會以研究單位的立場,先做相關研究,並整合現有的資源,才能對症下藥,將錢花在刀口上。

2006年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 (PIRLS),台灣排名22,原本落後的香港急起直追,已經超越台灣,為教育界投下一顆震撼彈。教育部積極投入閱讀扎根的工作,目前初步規畫中,把減少國際指標進入低分組人數比率列為目標之一,希望在民國100年,能把低分人數比率從3%減少至1%。

曾志朗強調,閱讀計畫要有指標,才能循序漸進,更要有核心概念,才能把閱讀貫通到不同的學科,這些都需要研究做為基礎,才能訂出有效的執行策略。

他舉例,新世代閱讀的材料相當多,與過去紙本閱讀不同,例如數位閱讀、動漫畫,這些「新閱讀」會有什麼影響?會產生什麼作用?現在大家還不太了解,要建立閱讀習慣,打造一個平台,就要先研究各種閱讀形式的影響。

他指出,未來還要找出適合不同年齡層的閱讀素材,進一步了解腦神經結構跟閱讀習慣的關係,也要研究世界各國的評比。

教育部初步規畫的閱讀推動計畫包括:閱讀起步走、學校與公共圖書館整合計畫、整合國中小圖書管理系統、建構優質圖書環境、辦理多元閱讀活動等。

實際的策略則包括提升學校圖書館藏書量達1萬本,現在只有49%達到這個標準,教育部希望在101年所有的學校藏書量都要到1萬本。並在全國國中小學設置一名閱讀教師,負責規畫學校閱讀活動。

※ 也別忘了讓書籍可以在各校之間流轉,增加利用率,而且要多鼓勵課外閱讀。



◆ 大陸學士「上山下鄉」 嘆學未致用

【黃淑嫆/綜合報導】2009-01-31 中國時報

近幾年,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是中國政府關注的焦點,去年金融危機爆發,讓大學生的就業情勢更加嚴峻。今年又逢六四天安門事件廿周年,為穩定社會秩序、鞏固政權,中國政府想方設法力爭為大學畢業生找頭路。然而,這個新時代的大學生「上山下鄉」政策,卻面臨著諸多考驗。

去年底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二○○九年《社會藍皮書》中,中國大學生的失業率早已超過了十二%,而去年五百五十九萬、今年六百一十萬的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更是目前亟待解決的挑戰。

據《新華網》報導,為解決「畢業即失業」的數百萬大學生就業問題,近日,中國當局宣布多項措施以鼓勵大學生「上山下鄉」,對願意到農村和城市社區工作的畢業生,給予薪資或生活補貼。願意到中西部和偏遠地區工作者,則可獲學費貸款代償。

不同於文革時期知青的「上山下鄉」,新時期的「上山下鄉」,來自於政府亟欲解決的畢業生就業問題以及新農村建設的需求。事實上,當前中國當局極力鼓吹的大學生「上山下鄉」政策,二○○六年即在中共中央組織部、人事部、教育部等八部委共同組織下,於全國大規模地實施。三年過了,這些大學生改變的是農村?還是自己?

當年參與「大學生村官計畫」者,真能學以致用嗎?能為農村帶來新氣象嗎?《美聯社》引述參與該計畫的楊姓女孩的話說,「我曾想為村裡架設網站,但村裡領導卻認為這會浪費電」,「我已經不像三年前剛畢業時那麼熱情、自信了」。她正在考慮今年六月合同終止後,是否要另外找工作。

「這裡沒有讓我發揮才華的空間」,在北京近郊服務、擁有財經專業的宋姓大學畢業生說。他根本沒有任何決定權,有些人甚至早已忘了當初在校學的知識技能。

fsj 提到...

給休學潮下的大學生們

【陳麗珠】 2009-02-04 中國時報

隨著經濟景氣衰退,大學的「休學潮」席捲而來。有些同學在上學期中已經休學了,我猜想你們之中應該也有些人在思考這個問題:「到底我該不該休學?」在這種時候,休學的決定算是好的嗎?

休學主要原因是因為家裡經濟困難,所以不能再花錢念書了。離開學校當然可以馬上省掉學雜費,還有住宿伙食交通費等開支,看起來是省錢了。另一個原因就是覺得在大學裡好像沒有學到東西,加上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狀況也是很慘,有沒有大學文憑好像沒有什麼差別,反正也是失業,乾脆就休學算了。

休學之後你們要做些什麼?打工賺錢或是在家裡幫忙可能是多的答案。但不管景氣如何變化,就業市場是「高學歷高所得,低學歷高失業」,不景氣時代首先受到影響的人,都是學歷不高或是沒有專業能力的人,各位一旦休學,馬上歸入這一類。更何況這一波不景氣不管時間長短,將來總有景氣復甦的時候,當其他人都陸續回到就業市場時,休學的同學卻因為沒有文憑又停止進修一陣子,競爭力相對較低,也更顯不利,而且這種就業劣勢還可能延續終身。

既然休學不是一個最好的選項,但是留在大學裡就讀,馬上面對的經濟問題如何解決呢?其實大學生身分可享有各種管道可提供協助。首先,學雜、書籍、住宿、實習費等都可申請就學貸款,求學期間免付利息,畢業後才開始償還;如家庭所得符合條件還可以申請助學金。如果覺得還需要多賺點錢幫助家計,各大學內都有一些助學措施,例如提供辦公室或圖書館工讀等,都可以在課餘讓同學申請。

除了解決生活問題,更要進一步檢討留在大學學習的意義。你要瞭解到學校接受教育,不僅是消費,也是一種投資。學生投資的是金錢和時間,以獲取文憑和專業知識能力,這就是投資自己的「人力資本」。人力資本投資的特色在於回收期特別長,一旦學到了(包括獲得文憑),就會終身受用不盡,比起其他物質資本等理財投資,人力資本算是最划算的。如果你家無恆產,那麼趁年輕時充實自己的人力資本是唯一的出路。

為了使投資獲得最大的效益,請從新學期開始重新看待大學教育的意義。不景氣的時代留在學校受教育中,是要提升自己將來進入就業市場的競爭力,所以要檢討留在學校內每一天「進步」的成績。當校方收取你繳交學雜費的同時,應該提供相對的服務與品質。大學服務的重點在於教學,請檢討你修習的學分,每一個科目,不管是必修或是選修,是否確實符合收費的品質,包括上課的次數與份量,教授有沒有充分備課,並充實更新教材(因為人力資本如同物質資本會因過時而貶值),讓你在專長領域領先。

除了要求校方與教授們,同學們也要適度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首先,請放棄專挑「營養學分」修讀的選課方式,因為大學畢業生已經夠多,大學文憑和高分的成績單不是競爭力的唯一證明,真才實學才是生存的不二法門,請針對自己未來專業發展選讀真正對你有幫助的科目。

其次,人力資本投資另一個特質是,只有自己親自參與才能夠獲得,無法賣出也不能送給別人,要好的同學和名師也無法代勞。所以請準時上課而且不要缺席,包括早上和下午第一堂課,早上上課前請把早餐吃完,午睡不要睡過頭以免耽誤下午第一堂課。晚上通宵上網線上聊天或是遊戲等請務必節制,逛街購物享受美食集體出遊等活動也請盡量撙節。

選擇留在大學校園,不是繼續享受大學生沒有壓力的生活,而是為自己出校園之後做最好的準備。

(作者為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fsj 提到...

救失業,更要救台灣青年的未來

* 我所看見的台灣─救失業,更要救台灣青年的未來
* 讓台灣近悅遠來
* 學貸激增 一年估85萬人次申辦
* 休學潮 從高職蔓延到研究所
* 重點在教育失焦了

◆ 我所看見的台灣─救失業,更要救台灣青年的未來

【嚴長壽】 2009-02-08 中國時報

去年十二月,全國失業率突破五%大關,大環境景氣持續低迷,全球性的蕭條,固然令人神傷,但是除了隱藏在失業數字背後的青年就業問題之外,青年人缺乏國際競爭力的情況卻更使人擔心。

提到失業問題,不得不提醒讀者,去年五月立法院草草通過決議,將企業強制員工退休年齡由原來的六十歲提高到六十五歲,早已註定今日排擠青年就業的苦果。更諷刺的是,近幾年國內大學的大量擴充且缺乏退場機制的畸形發展,學校竟成了暫時減緩失業潮,協助學生逃避工作難找窘境的失業避難所。依現有的狀況,近年各校為了達到晉升科技大學的門檻,勉強設置許多無實用性且沒有實際市場需求的系所,結果硬是讓許多未必有能力在學術上發展,卻或許在專業技術上可以求得就業出路的年輕人,盲目地跟隨學校堆疊的學院階梯,由專科而二技,由學士而碩士,偏偏這一類學院遊戲充斥一大堆無效的學習,真正面臨就業的時候,卻毫無實戰能力。

儘管頭頂碩士光環,卻年近三十才開始正式面對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原指望學歷可以加強未來工作的保障,實際上走出社會才發現所有的學習不但不是就業的優勢,相反地因為年齡長、經驗不足,高學歷卻反而成為求職的障礙,到時候我們可能造就出更多憤世嫉俗、沮喪困惑的年輕人。平心而論,如果正視台灣永續的競爭力,為了更強化下一代的國際與社會競爭力,及早讓青年離開學校,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回想四、五十年前的台灣,當時生活物質環境與先進的歐美有著懸殊的距離,但也因為如此,造就了兩條青年發展的軌跡。其一是前往國外發展,當時的旅外青年可說是沒有退路,非得拚命地在當地由打工生存,讓自己完全融入當地社會以求深耕發展。這一類人大多在台灣讀到大學畢業,對故鄉鄉土仍有著深度的情感,後來雖然部分定居他鄉,但也有許多在功成名就之後,最後決定回台報效故土,包括從李國鼎、趙耀東到張忠謀、林懷民、黃達夫... 等各行各業,台灣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能看到這些基礎紮實、經驗豐富且在國外歷練出來的世界級人才,在故鄉的土地上,發光發熱。而另一條發展路線則是沒有出國機會,甚至連升學都是奢望的本土實務路線,無論是從基礎開始創業的王永慶,或是在台灣生根發展的施振榮... 等,也都克勤克儉地在逆勢中尋求突破,最後造就出令人欽佩的成就。

值此百業蕭條的時代,台灣的年輕人更必須努力地效法前輩,尋找並培養自己的優勢。同時筆者認為政府應當學習英國GAP YEAR的概念,讓青年有機會在國內甚至海外,到產業界或是到社會各基層以志工的身分學習,比之學校無用的學習,更可拓展視野、及早適應與社會共處的方式。就個人而言,開闊自己的視野,將被動的「待業」轉換成更積極的學習機會,都比讓自己坐困愁城、一步不動更有意義。

我們當然期待這一波的不景氣能儘快好轉;我們當然也可以告訴年輕人,當下「不是此生最壞」;我們當然更期待青年們好好在這惡劣的局勢中,鍛鍊好功夫,以待天時來臨時大展身手。我們這一代應該認真而嚴肅面對的問題是:如果我們還看不出隱藏在全面性失業數字背後青年就業問題的結構因素與惡性循環的嚴重性;如果我們還看不出不當的教育體制是如何在拖遲、拉垮下一代的競爭優勢;如果我們還拿不出辦法來讓產業協助年輕人必要的就業訓練;如果我們還不能以國際視野與全球競爭作為未來各種政策或教育的發展目標... ,可以預見的是,台灣的未來,將不只是舉債擴大內需以撐過這一波全球經濟危機而已,或許除了債留子孫以外,恐怕還會留下一整個不會還債也沒有能力還債的憤怒世代,這,絕不是我們所希望看見的未來。



◆ 讓台灣近悅遠來

【經濟日報╱周行一】 2009.02.09

從美歐開始的金融危機席捲全球,台灣也難以置身事外,最直接原因就是台灣是個開放型經濟體,沒有國際貿易就不會有高度的經濟成長,世界經濟景氣衰退,對台灣的出口需求自然就急遽下滑,這也是某些國際經濟組織不看好台灣2009年經濟表現的原因。

台灣的經濟規模太小,是作為一個開放型經濟體是宿命,除非我們可以接受非常低的經濟成長—也就是生活水準無法大幅改善,否則就必須不斷增進開放經濟體的競爭力,而人力素質正是台灣這種缺乏人力資源的唯一倚恃。

全球的菁英人力的都是可攜式的(portable),他們很容易從一個地方遷移到另外一地方,尤其是遷移的目的只是為了賺錢,而非安身立命的話。所以如果僅能提供工作誘因,會吸引一些人才,但這些人很可能在短線機會不佳時就離開了;最近朋友告訴我,因新加坡的經濟狀況很不好,有些外籍人士已離開了。

反而是中國大陸在這波海嘯中救起了不少菁英,尤其是海外華人有不少到大陸去找機會的,這當中有許多人是從美國去的。但直覺告訴我們,他們不會從美國連根拔起,家人小孩應該都還留在美國,將來美國機會好了,很可能就會回美國。這是因為美國除了工作機會,還提供了良好及安全的生活環境。

以前台商剛到大陸發展時,都是單槍匹馬打拚,後來因兩岸往來不易,加上事業重心漸漸移往大陸,就有愈來愈多的台商舉家遷離台灣,他們將來就比較難搬回台灣了。為什麼大陸生活環境比台灣差,台商家庭卻一個一個的離開呢?其實,我們早就知道答案,還好政府已經在改善,就是兩岸交通及經濟整合度不夠所致。

台灣就像新加坡一樣,必須靠優秀人力成長,僅管我們有許多地方不如新加坡,譬如國際化程度不夠,外國人在此居住的困難度較高;政府施政效能不如新加坡,他們可以即知即行,我們立法院的兩黨爭鬥,加上公務體系的遲緩,總會讓好想法緩不濟急。但是,台灣仍有新加坡難以望其項背的優勢,只要我們能善加利用,強化改善,就能成為一個近悅遠來的地方,和新加坡、大陸、美國競爭優秀人力。

最近有許多朋友不約而同地提到,台灣其實是個很適合居住的地方。台灣四季分明,雖然夏天有點熱,冬天卻比新加坡、大陸、美國舒服;台灣的風景名勝宜人,只是缺乏現代化的規劃及投資;台灣非常自由,在這邊生活是覺得很安全自在的,比大陸及新加坡好得多;台灣的民主日漸成熟,新加坡及大陸人都很羨慕我們能平和的移轉政權;台灣儘管有一個財政困難的健康保險制度,但大家都喜歡,而且非常肯定台灣的醫療品質。

台灣的教育頗受國人詬病,但是父母重視教育,因此教育環境持續改善,比起新加坡只有少數人能在國內受到高等教育、大陸教育品質普遍較差,台灣的教育體系頗有競爭力;台灣人對外國人親切好客,整體服務業品質不錯,而且不斷進步,這不是大陸可以很快趕上的;台北的捷運、台灣的高鐵、隨處可攔的計程車,讓台灣交通愈來愈友善,已慢慢媲美先進國家;兩岸的交通整合應會促進經濟整合,讓許多要在大陸發展的人,可以利用台灣的居住環境,直航的便利,遠交進攻,在台灣安居樂業,卻能以大陸市場賺錢。

台灣人應對自己有信心,這裡是一個可吸引優秀人力的寶島,我們必須堅信外來優秀人力才是台灣能長期高成長的保證,我們自己產生的人力絕對不足以應付激烈的全球競爭,我們不能懼怕外來人力與我們競爭工作機會,他們的到來反而會增加大家的機會。全民應督促政府讓台灣成為一個適合安居樂業的地方、全力整合兩岸的交通及經濟、建立適當的商業環境,讓企業可以創新發展,使台灣近悅遠來。

(作者是政大財務管理系所教授)



◆ 學貸激增 一年估85萬人次申辦

自由時報 2009.02.09

這學期申貸人數將增一成

〔記者藍鈞達、陳文正、黃以敬/綜合報導〕不景氣也導致就學壓力大增,高中職及大專校院即將陸續開學,各銀行已出現大批就學貸款人潮,學貸利率自這學期降至一點六五%創歷史最低,並首次開放「無薪假」家庭子女也可申貸;銀行估計這學期申貸人數將增加一成,教育部則預估一年總申貸人次將突破八十五萬。

教部欠銀行錢 勢必雪上加霜

值得注意的是,學貸人數大增,教育部補貼利息壓力也隨之增加,最新統計顯示,教育部積欠台銀的學貸利息補貼費用已達近四十億,儼然就學貸款最大「呆帳戶」;官員無奈指出,這學期勢必雪上加霜,欠款恐將更惡化。

少子化使得學生數減少,學貸人數卻逐年不減反增;銀行業者指出,目前辦理學貸的學生中,高達近九成是符合政府全額負擔利息的條件,明顯是景氣不佳導致家庭沒餘力負擔學費。

面對即將開學繳費,台灣銀行、台北富邦銀行、高雄銀行、土地銀行等承貸銀行已開始受理學貸,部分分行傳出有單日申貸人數較去年增達一倍。

以桃園縣大興高中為例,校方表示,全校辦理學貸人數從去年兩百人,已增至三百餘人,且學生畢業後家長繳不起學貸利息的也持續增加。私立光華高工也指出,目前未有學生休學,但申請學貸人數就多達五百餘人,顯見家長經濟壓力不輕。

台銀表示,每學期申貸人次約在二十五到三十萬,這學期預估會增五%至十%,光台銀就可能增加二到三萬人。教育部則估計,目前一年學貸人次約八十萬,推估一年全國可能增加五萬人次。

因應不景氣,學貸利率這學期大幅降為一點六五%,以私立大學四年申貸四十萬元計算,一年還款利息可較去年減少八千多元。申貸條件也大幅放寬,除家庭年所得在一百二十萬元以下的學生可申請,高教司指出,只要學生家長非自願性失業、被裁員或被迫休「無薪假」生活陷困境,學校專案認定後就能申貸。

無薪假家庭子女 首度可貸款

此外,若學生畢業後就業不順利,或就業月薪低於兩萬五千元,教育部也已協調銀行,可將還款年限展延三年,意即可三年後再開始還錢。

相對於「政策性學貸」以學費及住宿費為主,部分銀行也推出學貸專案,可擴大提供有關交通工具甚或購置電腦等項目貸款,一學期申貸額度可達五至十萬元、在學期間最多可貸八十萬。

教育部指出,樂見銀行主動擴大學貸,協助學生解決就學生活問題,如景氣再惡化,教育部也考慮協調銀行進一步將學貸擴大到學生生活各項所需。



◆ 休學潮 從高職蔓延到研究所

自由時報 2009-02-09

〔記者朱有鈴、蘇孟娟、羅正明、陳文正/連線報導〕景氣不佳,衝擊到學子就學權益,不僅建教生受波及無處實習,私校、高職生休學後去向更令人擔憂,各級學校這週起將陸續開學,多數學校已嗅到這波不景氣對學生就學勢必造成衝擊,擔憂新學期引發更大休學潮。

大學還沒開學 為錢休學比率達三成

長庚大學即表示,九十六學年下學期休學人數約一百人,其中經濟因素約五人,佔五%,到了九十七學年上學期休學人數有二百餘人,其中因經濟因素休學的學生提高到四十六人,佔二十一%,九十七學年下學期還沒開學,已有三十二人提出休學申請,其中經濟因素的十人,佔三十%。

龍華科技大學則指出,研究所學生休學比例從二.六%提高到三.一%,退學比率也從四.七%增加到五.一%,推測與研究生年紀較大,負擔家計可能性較高有關。

研究生年紀較大 家計負擔也重

台中市宜寧高中目前已有五名學生表明因經濟因素必須申請休學或轉學;每學期學費高達十萬七千元的台中市葳格中學,近日也有四名學生家長因經濟壓力大申請轉學。

建教生則是值得關切的另一族群,學生逼近萬人的高縣中山工商,建教班人數多達四千餘人。校方表示,遇上景氣不佳,建教生成為首要直接受害者,上學期,學校約有二百名學生因工廠裁員、放無薪假而回到校園,學校協助轉介,好不容易將人數降至百人左右,但到了年底,人數又增至二百人,預料新學期開始,建教生無工廠可去的窘境會更惡化。

高縣高苑工商董事長余政憲表示,私立高職學生多半來自弱勢家庭,正是在景氣惡化下最快倒下的。這群休學、中輟的高職生,其實還是「大孩子」,進入複雜社會後可能面臨許多誘惑、做錯誤選擇,這部分卻一直未納入中央追蹤與關切的重點,令人擔心。

中山工商校長陳國清也認為,高職生離校後是否就業、去何處,其實無從了解,建議教育單位聯合社政、勞政等單位提供必要協助。



◆ 重點在教育失焦了

【段念祖】2009-02-09 中國時報

最近教育券成為熱門話題,它的目的失焦,政策一變再變,受到社會的批評。令筆者深有感觸 -- 政策的制訂,不脫離背景因素及觸發條件。我認為這件事的緣起可由當今高等教育制度窺見端倪。

數月前,曾經有位淡江大學的碩士生,為求畢業,砸錢掛名期刊。許多人撻伐,認為這是無恥之事;卻很少人反思,碩博士拿到學位的條件之一,是必須於期刊發表文章,這種規定是否正當?

我在南非開普敦大學歷經六年才獲博士學位,學校沒有要求博士生必須於期刊發表文章。我曾獲識挪威奧斯陸大學教授,擔任多年期刊編輯,他直指不應要求研究生於期刊發表文章,多位在英國、美國等大學完成博士學位的友人也說,學校沒要求研究生必須於期刊發表文章,由他們回國時的履歷表沒有期刊著作,就可知所言不差。

為何這些大學不要求研究生於期刊發表文章?研究生付費至學校,首要目的為獲得知識、獲得文憑,開創未來。學校則是授業,並監督學生是否達到門檻,將來為社會所用。原先制訂完成碩博士論文,是件單純的事,不涉及利益。但是一旦要求碩博士生必須於期刊發表文章,求知已經不再是一件單純的事,碩博士生豈敢不將指導教授名字掛於首要作者,豈可不顧碩博士論文?

這項規定已經與教師的利益牽勾,因為著作可以領獎補助款、著作可以升等、著作也代表了社會地位。固然有些教師投入心力幫助研究生完成學業,但也有教師不聞不問,學生是如何在國外期刊發表文章的,充耳不聞。當高等教育可與教師的利益牽勾,教育券又有何不可?

對於教育券用於學分班的提案,應先了解學分班對教師的利益為何。一般而言,除經費較拮据的私校,學分班鐘點費概約為標準鐘點費的兩倍之多,在利益的驅使下,學分班成為重要的金雞母。對於生活闊裕之人,學分班是時間與興趣的問題;對生活頓失依賴之人,冀望未來有所改變,讀書或許是一條選擇的路;但處於拮据之境,學分費不便宜,稍有誘因或可激勵這些人回流。

於是,教育券成為政府出一些錢,失業的人出大部分的錢,讓這個金雞母能夠維持下去的策略。學分班若是一直是班班客滿,會有這個點子嗎?高等教育已逐漸成為利益幽迴之地,逐漸淡離它原有的抱負。

日前報載,有些國立大學教授願意免費授課,幫助失業無薪之人再充電,不禁令人感佩。但這次教育券事件顯示,教育界也有股勢力正想藉機會牟利,不禁令人感嘆。

(作者為修平技術學院助理教授)

※ 灰色巨塔?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fsj 提到...

教部預算增600億 教長竟憂花不完?

◆ 教部預算增600億 教長竟憂花不完

自由時報 2009-02-10

以前沒錢 鄭瑞城:現在傷腦筋

〔記者林曉雲、黃以敬、黃維助/綜合報導〕經濟不景氣人民窮哈哈,政府大規模舉債推出多項政策,光是振興經濟方案特別經費,教育部估計就將再增加兩百五十多億元,不過,教育部長鄭瑞城(見右圖,記者林曉雲攝)昨天語出驚人表示:「教育部以前是沒有錢,現在是要傷腦筋,錢會不會花不完?」

事實上,教育部今年度暴增的經費遠多於此,教育部年度預算就較去年增加一百五十七億,振興經濟方案再增約兩百五十億特別預算,若再加上目前還在研擬的培育優秀人才促進就業方案、初估約需二百九十億經費,據了解,其中教育部就佔了近兩百億的大多數預算;以此估算教育部在今年一年,就將暴增近六百億的預算,金額龐大令人瞠目。

而且,這些預算多數要三月才會經立法院審議通過,要在九個月內消化這份「從天上掉下來的厚禮」,要如何妥善運用?又如何花完?不僅教育部長頭痛,也已引發教育界人士關切。

全教會:納稅人錢要花刀口上

全國教師會理事長吳忠泰呼籲,教育經費確有必要增加,但不能「暴飲暴食」,更要避免項目重複、只做硬體不改善軟體等資源浪費,教育部及各縣市究竟有無能力好好規劃運用經費,教育界將進行監督,納稅人的錢一定要用在刀口上。

全國教育局長會議昨天在新竹縣登場,教育部長鄭瑞城是在開幕致詞時主動對大幅增加的教育經費明白表示「擔憂」。他指出,包括加速中小學校舍整建補強等特別預算一百五十億,新增七十一億元強化數位教育環境、促進就業方案補助、就學安全網三年八十億元等,今年增加執行的特別預算,就會超過二百億元,因此現在反而傷腦筋,不知道錢會不會花不完,希望各地方教育局處能積極配合執行。

鄭瑞城面對記者追問時進一步說明,多年來教育部確實沒有在一年內突然有這麼大的特別預算加進來,他主動提醒,就是希望地方與中央一起努力執行,解決困難,「絕不是在嫌錢多」。

救高學歷失業族 增近7萬職缺

據了解,為搶救高學歷失業族,教育部在培訓優質人才促進就業計畫中,針對大專畢業青年,預估今年度可提供六萬九千個工作機會,扣除企業實習方案的三萬五千個名額,其他三萬餘名額則分散在國科會、經濟部、農委會的研究專案助理,最大宗的還是教育部規劃的方案,像加強各級學校學生輔導與閱讀推廣計畫有九千多人,巡迴教師有三千餘個名額,另有一萬餘個工作機會也是由教育部規劃辦理。

行政院後天院會將通過四年五千億元的「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投資計畫」,九十八年度擴大公共建設特別預算案也規劃在十九日送立院審議,為爭取執政黨立院黨團的支持,行政院今天下午將安排簡報會議。

※ 沒錢繳學費、吃營養午餐的人可多呢。



◆ 愛的書庫無宅配 借閱率不振

自由時報 2009-02-10

〔記者張聰秋/彰化報導〕彰化縣在5所國中小校園設置的「愛的書庫」,實施至今,因書籍運送費時又耗力,還得由教師自行吸收油資,導致教師借閱意願低落,借閱率僅5成,最差的只有3成,借閱情況並不踴躍,讓書籍物流的美意,大打折扣。

為讓閱讀的種籽在校園內發芽茁壯,當年由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捐款成立的台灣閱讀推廣中心,陸續在各地設置「愛的書庫」,3年多前,彰化縣跟進,共有3所國小、2所國中設置書庫,分別是彰化市南郭國小、員林鎮員林國小、二林鎮二林國小,以及鹿港鎮鹿鳴國中、社頭鄉社頭國中。

這5所學校的書庫,藏書總量高達1萬8千多冊,其中每40冊裝成1箱,教師可依個人名義上網登錄借閱,借書期2週為限,且規定書要老師自行載送、歸還,無法提供宅配服務。

縣府教育處統計發現,南郭、員林、鹿鳴等3個借閱點的借閱率,維持在50%,二林因地處偏遠、社頭則為新成立的書庫,兩處據點的借閱率,則只有30%。

教育處社教科長汪康宜表示,借閱率低並不表示推動校園閱讀風氣出現瓶頸,也不代表閱讀種籽沒在校園生根,真正問題出在運送書籍的費用,牽涉到最現實的金錢、人力,教育處曾保守用5成的借閱率估算,1年的運送費1、20萬元跑不掉。

老師要自行吸收物流費

汪康宜指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教師可以出力運送、歸還書籍,但不可能長期自行吸收油資,所以要提高借閱率還是得先解決物流配送的經費問題。

另一方面,愛的書庫除了借閱率不高之外,借閱對象也以國小低年級學生居多,年級越高課業壓力重,沒有充裕的時間再推動班級閱讀,也多少影響國小中高年級學生借閱意願,甚至也影響到國中教師的借書意願。

※ 這裡可以花預算。



◆ 設置教育與經濟協調會報,此其時矣!

【工商社論】2009-02-10 工商時報

劉內閣上週五宣布今年要為大專畢業青年創造20萬個新工作,對於近年經常面臨畢業即失業的學子而言,算是個好消息,但這20萬個就業機會為期僅1年,終究不是解決「高學歷高失業」的善策。

台灣高等教育人力供需失衡,由來已久,「高學歷高失業」早在10年前已被熱烈討論過,但台灣的官僚體系總是如此,當輿論洶湧澎湃,便急就章的提方案,待議論平息,一切即恢復常規,對於高學歷高失業十年的沉?,歷任內閣的因應模式幾無差別,如此因循泄沓,高學歷高失業問題,豈有改善之日?

國庫財源有限,而就業問題永無終了之時,今天政府可以拿出鉅額預算補貼愛心企業聘僱學子、可以讓國科會及經濟部挪出3萬個研究助理空缺、可以提供8.8萬人力的公共服務就業機會,但明年、後年政府還有錢繼續創造另外20萬個就業機會嗎?

高學歷高失業非僅發生於今天景氣低迷的年代,在民國95、96年台灣平均失業率僅3.9%的年代,大學以上學歷的失業率已達4.5%,居各學歷之冠,甚至早在民國85年平均失業率為2.6%的年代,大學以上學歷者的失業率即已逾3.1%,這說明今天高學歷的失業是一個教育與經濟發展失衡的長期結構問題,而非景氣循環下的短期振興問題。

我們不能說這一波高學歷失業和景氣衰退完全無關,但關係更大的應是長期以來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的嚴重脫節。近年台灣每年畢業的大學生達23萬人、碩博士也逾5萬人,高級人力理應充裕才是,惟產業界仍年年高呼人才短缺,頻頻要求政府開放外國人才來台,這說明國內大學院校自80年的50所膨脹至今日148所,每年獲取大學以上學歷者由6萬人飆升至29萬人,僅徒有「量」的成長而沒有「質」的提升,而這才是高學歷高失業的根本原因。

台灣高級人力供需失衡的問題,年甚一年,即令沒有這一波景氣衰退,從近年高學歷失業趨勢研判,國內大學生的失業率還是會持續飆高的。近日劉內閣關心青年的就業問題,劍及履及的擬出方案,這一效率值得稱許,但是劉內閣錯把高學歷失業這個「長期結構問題」看成「短期的景氣問題」,而令其重返校園再進修、擔任研究助理、赴公部門就業等等,惟試想,以短期救急之策來解長期人力供需沉?,豈能有成?須知,台灣年年有29萬學子走出大學校園,四年即逾百萬,依政府疲困的財力,未來還能創造多少次20萬個就業機會?揚湯止沸,片刻平息旋即又沸,只有釜底抽薪解決結構上的問題,才是上策。

我們估計,高學歷高失業的問題不會隨著這一波景氣的復甦而獲得改善,因為導致高學歷失業的根本原因在高教體制而非景氣循環,若是這個人力供需失衡的結構不打破,高學歷高失業的問題未來四年只會愈發沸騰高張,不論從人力的閒置、經濟的發展、社會的安定,甚至馬總統的連任之路,都將帶來極為負面的衝擊。釜底抽薪之策必須立即設置「教育與經濟協調會報」,由閣揆親自召集教育部、經濟部、經建會、農委會等相關部會,整合資源,規劃人力培養與運用的改革策略。

長期以來,各部會所專司的人力培養與運用政策各行其事,占GDP1.9%(約2千億元)高教預算所培養出來的人才經常有學非所用之嘆,這不僅是高學歷者的錐心之痛、更是政府資源的錯置,同時也大大影響了國內產業發展的速度,實非所宜。日、美所以能成為科技大國,即在於政府能使人力的培養與運用政策充份結合,行政院為發展一流大學擬續編5年500億元預算(100年至104年),惟這些經費若不能與未來的經濟發展適度結合,一流大學豈非徒託空言,而這豈非又是國家資源的再次浪擲?設置「教育與經濟協調會報」以健全人力、產業發展,此其時矣!

※ 或許考慮把勞委會升為「人資部」,與經濟部、教育部並立。

fsj 提到...

650億預算救休學、助就業 10元小錢也能匯大愛

* 政府投650億預算:救休學、助就業
* 觀念平台─學校停車場
* 預算用不完 立委:何不修政策?
* 熱門話題─搶救失業 聘足專科教師
* 捐10元 小錢也能匯大愛!
* 捐600 讓他快樂上學去

◆ 政府投650億預算:救休學、助就業

【聯合報╱記者許玉君/台北報導】 2009.02.11

學歷失業要救,可能休學的也要救。針對前者政府預計兩年投入三百億元,提供成人教育訓練補助與協助青年就業措施,後者則是由教育部在未來四年內投入三百五十億元,協助經濟困難學生繼續就學,兩案在明天行政院會通過後實施。

在增加成人教育訓練補助方面,各部會將陸續推出各種短期進用方案,例如從事行政專案、職涯輔導教師,或大專院校協同教學;政府也計畫協助大學擴增研究人員,建立博士後研究機制等。

協助青年就業部分,包括提供近三年大專畢業生到企業或基金會的實習機會或是協助應屆畢業生創業;優先考量增加偏遠地區國中小教師名額,並增加各級學校體育班專任運動教練。

教育部資料指出,九十六學年申請辦理就學貸款增加到八十萬人次。今年失業人數大幅攀升,低利率的就學貸款可能仍無法幫助家庭經濟出問題的學生,經建會昨天通過教育部加碼近三倍的「強化就學安全網計畫」,除了學校提供緊急紓困助學金外,也將優先提供給家庭生計發生問題的學生申請校內工讀機會。

另外,非自願失業(失業一個月以上、六個月以下者)家庭子女就讀大專院校,公立者每年補助一萬元、私立二萬元;高中職的公、私立學生每年各補助八千及一萬六千元。符合資格者只要檢具父母失業證明、前一年度家庭所得及戶籍謄本向學校申請。
40萬高學歷族失業 啃老族驟增

【崔慈悌/台北報導】2009-02-11 工商時報

工作難找,讓靠父母養的「啃老族」急遽增加,根據人力銀行公布的調查,去年畢業的社會新鮮人,至今仍有4成5以上還未找到工作,估計人數高達15萬人,其中3成4主要靠親友資助,連同政府公布大專以上失業人數,預估高學歷失業者已接近40萬人。

民進黨青年部昨天針對高學歷高失業情況舉行座談會,由青年部主任趙天麟主任主持,邀請中國科技大學院長董瑞斌、1111人力銀行營運長吳睿穎等人與會。趙天麟表示,光是從政府公佈的數字來看,高學歷青年失業人數已經突破22萬,但這僅限於參加過勞工保險的15-29歲之受僱青年勞工,對於剛從學校畢業的32萬社會新鮮人來說,存在不可小看的黑數。

吳睿穎指出,根據1111去年底所做的調查,雖然畢業已半年以上,但至今仍有45.32%的社會新鮮人尚未找到第一份工作,較去年同期多出一倍,以去年32萬的畢業生來計算,估計有高達15萬個新鮮人還沒找到工作,如果加上政府公佈的失業數字,高學歷失業人口可能已突破37萬人,接近40萬大關。

此外,還有約70萬人的「泛失業人口」,也就是「低工時員工」,俗稱為「打工族」、「無薪假一族」,其月所得受到工時的影響,比領取失業給付的最低金額1萬0,368元還要低,卻仍納入勞保,被政府認為有工作者。

吳睿穎警告,若將高學歷失業青年的黑數以及泛失業人口加入,我國總失業人口恐怕已逼近130萬人。就以1111人力銀行的資料庫來看,目前有35萬筆尋找工作的失業青年,卻只有15萬個工作機會。



◆ 觀念平台─學校停車場

【紀大偉】 2009-02-11 中國時報

經濟不景氣,更看得出來「學校獨立自主」是多麼困難的理念。有人會說,在政治上,學校本來就不中立,有些偏藍有些偏綠;也會有人說,在財務上,學校也不獨立,一直向國家或私人企業要錢。不過,目前我並不是在談政治或財政的問題,而是在談「社會控制」。

現在,不管是在台灣還是在美國,不管是在高職還是在研究所,各級學校已經變成停車場:景氣壞,就把被逐出職場的年輕人趕進停車場,免得他們造成社會問題(失業率增加等等);如果年輕人付不出停車費(學費),卻又叫他們「自願」離場,讓他們自生自滅。各級學校變成社會的停車場,甚至資源回收筒或垃圾桶。

這種時代的學校,教育理念(包括對於教學水平的品管等等),就變成次要的考量──這就是我說的學校獨立自主之難。當然,學校本來就一直是停車場:大家習慣將學子泊在國內外的大學幾年,把停車的過程當作鍍金;可是,在這年頭,停車的過程卻不見得是鍍金,而淪為避免車毀人亡的手段。

其實我不敢幻想學校真有獨立自主之一日;不過,我希望眾人紛紛把學校當作停車場時,留意一下自己如何踐踏了教育,以及自己如何被教育給踐踏了。就算學校在非常時期不得不挪為他用(淪為停車場),我也希望校內外各界面對教育機器的時候,存有一點不安、一點罪惡感、一點自我懷疑。比如,如果某些高職生真的需要訓練,為何讓他們因為經濟問題而眼睜睜讓他們提早離場?又,為何研究生只因為找不到工作,就留在校內「冬眠」?為何我們一定要完全計較註冊人數(以校為單位,以及以班為單位,都希望人頭越多越好),而一再犧牲教學品質?

國內學界熟悉的法國哲學家傅柯早就指出,學校和醫院、軍隊一樣,都是進行社會控制的工具。我們不懂如何面對生病的人,更不喜歡看見病人在高級百貨公司亂逛,於是把他們送進醫院,加以集中管理。我們不知道如何管教血氣方剛的年輕男性,於是強制他們當兵──難怪台灣人習慣一種被洗腦的說法:沒當過兵的男生,不算男人。各級學校也成為「安親班」,把十幾二十歲的人關在校內,免得他們在校外胡作非為──如果我們在該上課時間看見青少年不上課卻在逛街,會加以側目。也就是說,學校並非真在進行教學,醫院並非真在進行治療,軍隊並非真在保家衛國,而都只是用來方便管理小老百姓的場所。

傅柯的說法固然振聾發聵,卻也過於犬儒悲觀,彷彿求學就必然像當兵一樣苦悶,彷彿學校師生就必然任憑擺布。我們需要更多的想像力,必須拒絕讓學校的功能扁平簡化。學校絕對不只是停車場而已。



◆ 預算用不完 立委:何不修政策?

【聯合晚報╱記者邱珮瑜/台北報導】 2009.02.10

教育部長鄭瑞城直呼預算用不完,民進黨立委管碧玲表示,振興經濟的錢若只能做硬體建設,當然會用不完,呼籲鄭瑞城修改政策。她認為,政府何不進行真正的就業安全網,建立就學安全機制,4年只需要80億資金,即可避免隨失業潮而來的失學潮。

管碧玲表示,政府在公共建設上拼命灑錢,就學安全卻少得可憐,民進黨要求的全面就學安全網,包括就學貸款零利率、國中小學營養午餐費全免、國中小教科書費用全免、高職建教合作班學費全免等政策,僅需231.21億元,但目前待籌措預算卻是204.89億元。

管碧玲認為,灑錢在硬體上可以創造亮麗的經濟數字,解決政府的問題,但解決不了人民的問題,呼籲所有繳不出學費、學貸利息、營養午餐、及書籍費的學子去找鄭瑞城。此外,擴大公建特別預算案預定19日送進立法院,因此黨團也將約訪鄭瑞城,盼剩下9天的時間,還來得及改變政策,否則等到政策定案,無力可回天。



◆ 熱門話題─搶救失業 聘足專科教師

【傅榮珂/台南市(教授)】 2009-02-11 中國時報

教育部為改善偏遠地區專長教師不足、教師流動率高問題,擬計畫建立「共聘巡迴教師制度」,讓偏遠地區學校與鄰近一到二所學校合作組成策略聯盟,相互流通師資,教育部再補貼教師的交通費、薪資等費用,立意頗佳,然執行卻頗困難。

我曾到阿里山麓辦理文講習活動,請附近國中小教師參加講習,講習教師告訴我,他們從服務國小到講習地點,直線路程雖不遠,但卻必須從另一山頭開車下山,再上山,整整開了兩小時車程。如以此車程,要實施共聘制度,勢必會造成學校排課之重重困難。

個人以為,馬政府為挽救失業大作戰,各行政團隊都努力釋放工作機會,教育部為何不利用此機會,將各國小專科教師聘足,一方面可解決目前國小教師配課之困難,另一方面也可解決流浪教師失業問題,此豈非一舉兩得?至於教育部擔心教師不願到偏遠地區任教,或教師流動率高之問題,我想以目前許多無薪假,或失業率不斷攀高之際,流浪教師們只要能有一職業,就慶幸不已了,根本無懼乎偏遠地區,教育部實在是多慮了。



◆ 捐10元 小錢也能匯大愛!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新竹報導】 2009.02.10

小學生幫助小學生,教育部成立教育儲蓄專戶一年來,捐款達3000多筆、金額2800多萬元,據統計,援助金額多數用在支應醫療費及代繳健保費。最近新增一待援個案,是一名9歲國小女童因右腦中風、左腦惡性腫瘤,住在加護病房中,父母都沒工作,龐大醫療費讓全家陷入愁雲慘霧中。

學校教育儲蓄戶自97年1月1日啟動,教育部公布97年全年各界捐款及捐助結果,各界捐款達3148筆、總捐款金額2800餘萬元,金額從10元至90萬元不等。國教司表示,10元捐款都是小學生的捐款,雖然金額很小,但愛心很珍貴,可幫助貧童買一雙新球鞋、繳晚自習餐費,甚至代繳基測報名費、教科書費、畢業紀念冊費、校外教學費、課後輔導費等。

國教司表示,去年一年各校共提報2642件個案,已有1963件獲得捐助,尚有600多個案待各界伸援手。最近新增一個案是桃園縣國中小一名小二女童,年紀才9歲就右腦中風、左腦惡性腫瘤,住進台北榮總加護病房,母親是外籍配偶,父親也沒有工作,無力支付龐大的醫療費。有意捐助的民眾可上教育儲蓄專戶網站捐款http://www.edusave.edu.tw



◆ 捐600 讓他快樂上學去!

【聯合晚報╱記者邱瓊平/台北報導】 2009.02.10

「我喜歡學ㄅ、ㄆ、ㄇ和1、2、3,我愛上學。」5歲的泰雅族小嫻說出她對上學的渴望。為了念書,70歲的阿嬤尤穆每天陪小嫻到距離部落20分鐘車程的養老幼兒照顧中心上課。小嫻的媽媽鄭秀英說,孩子喜歡上學,不管多辛苦,都要讓小孩受教育。

至善基金會今早舉行「陪原鄉孩子」勸募記者會。至善基金會執行長洪智杰表示,原住民部落距離學校遙遠,車程通常需花上半天,但因部落父母無力接送孩子上學,加上無法親自教導,部落的孩子缺乏刺激,容易被貼上成長遲緩標籤。

為了讓原住民孩子可以受教育,至善基金會從96年起在新竹縣尖石鄉開辦養老及泰崗幼兒照顧中心。部落幼兒照顧中心老師阿美說,許多原住民的小孩必須跟父母外出工作,上國小後跟不上其他同學的學習進度。

小嫻就是「陪孩子長大」計畫的受助者之一。小嫻媽媽原本在桃園湖口工業區工作,兩個月前被遭裁員回到部落,平常靠到果園打零工維生,一天工資約1000元。她說,小嫻還沒上學前什麼都不會,到幼兒照顧中心上課後,老師常稱讚她學得很快,回到家不但會幫忙做家事,還會幫阿嬤穿襪子。

鄭秀英說,她希望小嫻和小嫻弟弟有機會讀書,雖然養老部落照顧中心離家要20分鐘車程,但比起距離一小時車程的秀鑾幼稚園,已經近很多。小嫻則是拿著自己畫的圖畫,大聲地說,「我希望每天都要上學。」

至善基金會表示,為了讓原住民孩童有機會受教育,將號召300位愛心認養人,每個月捐款600元投入原住民服務「陪你長大」計畫,讓原住民小孩有教材、營養早午餐和生活用品。認養專線:(02)2356-0118網址:www.friendshipcit.org

fsj 提到...

王道還:上大學,所學何事?

【聯合報╱王道還】 2009.02.12

今天是達爾文兩百歲誕辰,今年也是他的《物種原始論》出版一百五十周年。在西方,這本書不但是現代演化生物學的開山之作,還因為涉及認識「人性」的基本觀點,而產生了巨大的人文衝擊:果真人的始祖是一種猩猩,我們對「人性」還能有什麼期望呢?難怪達爾文大概是西方科學史家研究得最透徹的一個人物,舉凡家世生平、思想發展、著作、交遊,以及時代背景,研究成果早已汗牛充棟。

不過,我們聽熟了「不要輸在起跑點上」的人,即使對達爾文的科學成就與影響不感興趣,翻閱他的傳記也會感到耳目一新。原來達爾文在廿七歲之前,並無志向。他家境好,父親雖是醫師,真正的賺錢本領卻是投資與放貸。達爾文遵父命入愛丁堡大學習醫,卻因為知道自己會繼承豐厚的遺產,無意在學業上下苦功。混了兩年後,父親怕他沒出息,送他到劍橋大學念神學,好將來當英國國教的牧師。三年後,他通過考試畢業,但成績並不出眾。那時他已廿二歲了。

回顧學校教育... 沒好話

達爾文晚年,在為子女寫的自傳中,回顧自己接受的學校教育,完全沒有好話:劍橋那三年,我在課業上花的時間完全浪費了,與在愛丁堡大學、中學的情況完全一樣。

其實,這不只是達爾文一個人的看法;到了現在,這句話仍能引起不少人共鳴。然而,達爾文對於大學裡的正式課業失望,並不表示他上大學的那五年全白費了。

例如達爾文在大學裡參加了學術性社團;他第一篇生物研究報告,就是在愛丁堡大學的學生社團中宣讀的。他還在愛丁堡花錢學會了剝製鳥類標本的技術。

到了劍橋,達爾文結識了植物學教授韓斯洛。韓斯洛學識廣博,地質學、田野生物學都有造詣;每星期五晚上邀請教師與學生到家裡分享見聞,達爾文是常客。而植物學與他的學位考試毫無關係。

達爾文畢業後,透過韓斯洛的推薦,隨著英國海軍小獵犬號到南美洲測量海岸,歷時近五年(一八三一—一八三六),繞地球一周。他一路蒐集的生物標本,以及地質學觀察,由韓斯洛安排發表,為他贏得了英倫科學界的尊敬。達爾文因而確定了一生的志向:研究「自然史」的核心問題,即生物演化。父親這才放心,不再擔心他沒出息了。

大學提供機會... 功能大

上大學是對人生的重大投資。統計資料也顯示:學歷越高,收入越高。可惜這條思路往往引導我們把焦點放在大學的少數學程上,以及那些學程與某些職業的直接關聯,如科學家、工程師、律師、教師等。這是小看了大學。

事實上,只有少數人畢業後依賴上課時筆記下來的知識謀生;大部分人的謀生本領都必須到職場現學現賣。大學提供的是機會,有各種課程讓人磨練學習能力、建立信心;有各色人等,磨練社交能力、建立人脈。

達爾文充分利用了「上大學」得到的機會。他對在劍橋的日子,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當年那股蒐集甲蟲的狂熱。他挑出卅四隻甲蟲與一隻蛾寄給倫敦一位昆蟲學家。那位專家將其中幾種登錄在《不列顛昆蟲圖錄》中,註明「由達爾文君採集」。他終於承認:我在劍橋那三年,是我一生最愉快的日子。那時我身體好,總是生氣蓬勃。

願人人都有那麼美好的大學回憶。

(作者是生物人類學者,任職於中研院史語所)

fsj 提到...

張璿玩方塊世界第一 漢寶德建構「與眾不同」

* 熱門話題:充實國小師資 才是正途
* 高教普及化 學校升格 程度降格
* 魔方快轉手》高三張璿 世界第一
* 南北魔方分門派 各擅勝場
* 漢寶德 一輩子做「與眾不同」的事
* 「沒有過人才能 只靠過人磨勁」
* 肺病「長假」 對建築二見鍾情
* 別人看漢寶德 被吐槽生活白癡

◆ 熱門話題:充實國小師資 才是正途

【張士仁 /新竹市(國小教師)】 2009-02-13 中國時報

近來教育部為救失業,而開出不同的藥方,但仍難救燃眉之急。如果能像基層之國小教師廣徵建言,應會有不同之見解。

數十年來,同屬義務教育之國中及國小,存在著極大之編制差異。國中每班編到兩位教師,而且主任之編制是外加,不算在教師之編制中;國小每班編到一點主任教師,而主任之編制則是算在教師之編制內。如此一來國小教師人力嚴重不足,每日至少要上近五節課,還要備課、研習、批改作業、輔導管教學生、交通導護、出考題和家長溝通、督導學生清掃、午餐、早自習、配合學校教學及行政活動,忙得不可開交,又豈能奢談精緻教學?

如果能將國小教師編制拉到和國中一樣,則至少可開放一萬個以上之教師缺額,讓流浪教師有個安身立命之所在,何樂而不為?另外國小之職員往往只配發兩、三位,而國中卻常見十位以上,如能像國中補足專任職員,則又可釋出數千個職位。希望教育當局能慎重考慮以上建議。



◆ 高教普及化 學校升格 程度降格

【聯合報╱朱立安/教(嘉義市)】 2009.02.13

十日周陽山《國際關係學門面臨斷炊危機》大作令人感慨,但高等教育正面臨縮減、裁併、斷炊危機的校系、課程豈僅國際關係學門研究所而已?隨著學測告一段落,不少學校正煩惱著今年的超低分會「獎落誰家」?

教改之病一語道破,乃是胡亂抄襲美國的中小學教育,其實美國值得學習的是菁英化的高等教育。台灣教育亂貼膏藥之荒謬,有日前的教育券政策佐證。從雷根時代,共和、民主兩黨為了教育券議題就爭論不休,其焦點是政府預算究竟應直接補助公立中小學,還是透過發券的方式讓受教者有選擇自由;到了台灣,教育券竟然演變成將失業者趕回大學校園接受短期技職訓練!思維匆促淺短造成學術尊嚴掃地,莫此為甚。

教改一改再改卻藥石罔效,除了目光短淺,更因教育部和校方都將自己定位成管理者,而非資源提供者。民進黨執政時,「五年五百億」口號吊足各校胃口,而後,消滅明星高中的議題喧嚷一陣就無疾而終。其實,在二○○七年,教育部曾與某些大學研商「推動大學支援高中職社區化」方案,用白話來解釋,即「就近讀大學」以消滅明星大學!

教育部去年又計畫在特定高中設置「超級資優」的科學班,和特定大學合作特殊升學管道,此乃雙重矛盾,一方面打壓原有的數理、音樂、美術等資優班,甚至專業科目兼任教師的薪水亦令各資優班自行籌措,另方面卻將資源撥給特定學校之特定科目,帶頭大搞能力分班、能力分校,既扭曲招生,也扭曲教學,而真正該集英才而教之的高等教育卻辦成了大眾普及教育!

媚俗反智手段的最新例子,則是規定到私立中學就讀全英語課程的學生需有外國籍,此政策必得放眼大學階段的教育才能有意義討論。少子化、學生銳減已令各國都積極向外開拓學生來源,例如法國的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的商學院學生可在新加坡分校修課,也和大陸的大學聯合開設課程,然而台灣若欲吸引外國學生,第一個面臨的就是語言問題,若因本地學生程度低落導致課程無法英文化,海外學生為何要傻傻的掏錢飄洋來台灣接受鴨子聽雷的二流教育?

教育部誘導民眾認為「公平」就等於「均質」,可是教育之目的畢竟無法規避人才養成,難以用強制的手段防堵競爭,令人憂心的是台灣的學校愈升格,程度反而愈降格。

提升教育素質已是當務之急,而主掌百年大計的的官員一定要看遠,為下一代提出願景,不應把學校綁手綁腳,甚至亂放風向球,初一、十五政策各異,令人無所適從。否則,隨著文憑貶值與高學歷失業惡潮而來的將是動搖國本的大風暴。



◆ 魔方快轉手》高三張璿 世界第一

【聯合報╱記者徐如宜/高雄市報導】 2009.02.13

高雄市道明中學高三學生張璿,去年參加世界魔術方塊協會公開賽勇奪亞洲冠軍;今年他手上魔術方塊轉得更快,本月八日參加台灣冬季公開賽,成為五乘五乘五、七乘七乘七兩項比賽世界紀錄保持人。

「魔友」們得知喜訊,興奮在網路宣布:「台灣出頭天了啦!」

世界魔術方塊協會每年兩季在台灣舉辦公開賽,張璿在冬季賽中,五乘五乘五魔方賽,以平均成績八十秒九一、單次最佳成績七十三秒二八,刷新世界紀錄;七乘七乘七魔方賽首次舉辦,平均成績四分五十二秒五七、單次最佳成績四分四十九秒一三。

張璿玩魔術方塊時間只有兩年,他說,有次在電視上看到有人玩魔術方塊,從此著了魔,「一握到魔術方塊,手就停不下來了。」廢寢忘食,常練到手抽筋,曾經玩到天色既白,才想起轉方塊已經轉了通宵。

世界魔術方塊大賽每出一道題,選手有十五秒觀察時間,然後開始計時到完全解出;每項競賽有五次機會,去除最快與最慢的成績,取其中三次平均值。上場比賽難免緊張,張璿總是告訴自己:要沈著!要專注!

比賽前一定要先「暖手」,張璿表示,要讓雙手保持「熱」狀態,要訣就是不停地轉。他有一雙修長的大手,雖然是慣用右手,他卻用左手單手快速解魔方;手大不但方便解魔術方塊,還方便打籃球。

張璿現場示範,只見魔術方塊飛快旋轉,不一會兒,原本零亂的魔方恢復正常色塊。「手轉第一步、眼看第二步、腦想第三步。」他說,轉魔方時手、眼和腦要不停地動,無暇顧及其他事,所以魔方是紓壓、擺脫煩惱的好法子。

玩魔術方塊有什麼撇步?他說只有一個,「不停地練」,不怕挫折,一定成功。



◆ 南北魔方分門派 各擅勝場

李義/高雄報導 2009.02.13 中國時報

武術界有派別,魔術方塊家族裡的南北台灣同好也各擅勝場,北台灣以盲解、單手、四乘四等見長,南台灣則精於五乘五、七乘七。張璿就是以五乘五及七乘七的優異表現,成為第一個登上世界魔術方塊紀錄榜的台灣人。

比賽項目從二乘二至七乘七不等,方式有單手、雙手、盲解等,計分方式有取最快、去除最好及最差秒數的平均值等。

台灣因贊助商有限,僅有一名觀察員,玩家又以學生族群居多,因此每年利用寒暑假舉辦夏、冬季比賽,相較於歐美國家一年多場比賽,台灣的比賽確實少得可憐。

目前台灣唯一獲世界方塊協會認定的觀察員、輔仁大學法文系四年級學生李啟帆說,不論比賽規則怎麼變化,魔術方塊最終目的就是比快!

魔術方塊在台灣發展多年,李啟帆說,會跨入方塊家族者,一定會追隨前輩高手學習,久而久之,就形成南北台灣各有擅場情形。

李啟帆說,張璿登上世界魔術方塊的紀錄榜,可謂將南台灣擅長的五乘五表現到極致。

兩年一度的世界大賽,二○○五年在美國舉行,○七年在魔術方塊發源地匈牙利比賽,李啟帆說,今年應該輪到亞洲舉辦,可能在香港競技。他期盼張璿能在世界大賽繼續為台灣爭光,超越自己再攀高峰。



◆ 漢寶德 一輩子做「與眾不同」的事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 2009.02.13

漢寶德擁有一個稀有的姓。「漢」和他本人散發的氣質極為貼切,漢寶德卻說,這個姓老是讓他被誤認為是旗人(滿洲人有漢旗)、蒙古人;寫專欄時,甚至被認為是外國漢學家。大家似乎認定,如果是漢人就不必在姓氏上表明。

「也許我的姓與眾不同,使我老覺得自己很特別。所以從小時候起,就不喜歡人云亦云。很妙的是,在意見上,我永遠是與眾不同的少數。」

漢寶德一輩子都在做「與眾不同」的事:念建築系時,同學專心畫圖,他卻熱中辦雜誌、寫文章;擔任東海建築系系主任時,他把台灣建築教育系統整個轉了彎。

他收登琨豔為徒的故事,也是建築界津津樂道的傳奇。只憑一張用毛筆寫的求師信,漢寶德便收了只有農專學歷的登琨豔做「入室弟子」,他把他帶到家裡,從畫圖一直教到做人處世。這是中國那套「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學徒制,在現代社會絕了種的。

漢寶德喜歡收藏古玩,尤其是古玉。每次採訪結束,他總會從身旁的抽屜、櫃子掏出一兩個古玩,細細把玩,露出癡迷的表情。

漢寶德就像這些古玉,流動著一種溫厚的貴族氣質,彷彿從另一個年代走出來,學生姚仁喜形容他「整個人泡在在中國傳統文化裡」。他應該是出身世家大族吧?

「我是標準的鄉下人。」漢寶德是山東日照縣皋陸村人,八歲跟著父母逃來台灣。漢家經商,卻訓令子孫要做讀書人。他到現在還記得,老家門上的紅色對聯永遠是八個字:「耕讀為業,勤儉持家」。亂世中連守著一畝田也是奢望,那個「讀」字卻掛在漢寶德的心門上,一輩子都沒摘下。

「如果我生在和平的盛世,也許會成為小說家。」對漢寶德來說,建築是一場意外。

在鄉下時,漢寶德常陪伴在寡居的三祖母身邊,聽她講大家族的勾心鬥角,小小心靈就發現人性的複雜,「這使我從讀小說以來,就有寫小說的打算。」漢寶德愛看雜書、作文常拿滿分,考大學前,老師也都認為他該選文史科,漢寶德卻猶豫了。

逃到台灣的漢家兩手空空、食指浩繁。漢寶德身為長子,雖然父母思想開明,他卻自認對家計有責任。

責任最後戰勝感情,他臨時決定報考陌生的理工組,就這樣糊里糊塗進了台南工學院建築系。



◆ 「沒有過人才能 只靠過人磨勁」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 2009.02.13

一段夭折初戀,也是改變漢寶德命運的關鍵。他在東海當助教時和學妹談戀愛,女友隨後赴美求學,要求漢寶德長相左右。經濟拮据、又有肺病病史的漢寶德,赴美比登天還難,他卻排除萬難申請到哈佛大學的獎學金。

上帝在這時又開了漢寶德一個玩笑,當他喜孜孜地向女友報喜後,得到的竟是一封裝著珍珠戒指的分手信。漢寶德只得一個人孤獨地踏上求學之路。

如果不是她,漢寶德不會出國念書;如果不是她的決絕,死心眼的漢寶德很可能會為了她轉到美國中部念書,也就不會有後來的機遇。

後來有沒有再聯絡?有沒有問她為什麼?漢寶德搖搖頭說:「她決定了,我就接受。」眼裡有一絲悵惘。愛追根究柢的他,卻讓這段感情成為一個謎。

三十歲前的漢寶德多災多難,三十歲後卻突然轉了運。他在普林斯頓大學攻讀碩士時,巧遇為東海求才的吳德耀校長,讓他一回國就當上建築系系主任。之後籌辦自然科學博物館、台南藝術學院、設計「南園」…這些他生命中的「豐功偉業」,統統都是人家主動找上他。

「我一生中重要的事都是因緣巧合,從來沒有求過一件工作。」

這可能是「讀書人」的福報。漢寶德說,當時建築界很少人像他不務正業,又辦雜誌又寫專欄。偏偏中國社會看重「寫文章的」多過「搞建築的」,很多人都是先讀到他的文章才找上他。

然而不是每個好運的人,都有漢寶德這樣的耐性。東海建築系系主任一做十年、科博館一做十三年。「我一次只做一件事,沒把這件事做好,就不會離開,所以每件事都會做很久。」

漢寶德說,許多同時期的朋友事業一下子三級跳,他還在原地慢慢磨。

「我沒有過人的才能,只不過靠這個磨字,磨出一點成績來。」

一九七五年,漢寶德學成歸國,台北到處都是違章建築,「從剛蓋好的國賓飯店往下看,完全是第三世界的景象。」做為一個學建築歸來的學子,漢寶德充滿使命感,覺得有很多事可以做。

然而不擅交際的他,既打不進官場、在商場上也無法大展拳腳。漢寶德很自然選擇「讀書人」的路││辦教育和寫文章。「在思想上,我長於批判反省;但在行動上,我一點都不aggressive(積極進取)。」他形容自己。

讀書人的武器就是筆。漢寶德以「也行」、「可凡」等筆名,在報紙雜誌上撰寫專欄。這枝筆先是針砭時政、議論文化,接著慢慢聚焦「美」。

「中國是一個了不起的民族,只是在美感上輸給西方了。」漢寶德用這一枝筆,一點一滴,為中國文化注入美感。這一寫就是三十年,到現在還沒停下,展現他過人的「磨」勁。

「我是傳統中國文人,所求有限,對事對人,都是講求道家的趣味。」漢寶德的辦公室掛著十二個字:「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樂在其中。」這是他自己磨墨揮毫,從「道德經」中抄下的字句。

長袍是漢寶德的標誌。幾次在建築考察看到他,他穿著藏青色長袍、拄著拐杖,肩上還掛著一個相機。不拍照的時候,他總是低頭沉思,步履緩慢而從容。

「全台北好像只有我這樣穿,不好意思吶。」漢先生,再也沒有人比你更適合了。



◆ 肺病「長假」 對建築二見鍾情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 2009.02.13

人生那個階段對他影響最深?漢寶德毫不猶豫回答:「生肺病的時候」。因為肺病,在廿出頭、人生最青春煥發的黃金歲月,漢寶德被迫放了一場長達兩年的「長假」。

漢寶德的讀書之路並不順遂。念小學時正逢中國戰亂,他換了好幾所學校,甚至跟著共產黨辦的學校在山區逃亡,身上長了好幾個大膿包。然而父親謹記「耕讀為業」的祖訓,一定要他堅持下去。

來到台灣,他又為了家庭重擔放棄心愛的文科,糊里糊塗、不情不願地進入建築系。才念一學期,漢寶德就受不了枯燥的畫圖課,準備轉學。沒想到就在這時,他被檢查出得了肺病。肺病是漢家的陰影,他的祖父兄弟三人,都是死於肺病。

這場突如其來的惡疾,打斷了漢寶德所有的雄心壯志。他被迫休學回家養病,一休就是兩年,「我每天躺在床上吃藥、打針,從此放下轉學的想法。」

在那時,肺炎是很麻煩的慢性病,什麼時候治好不知道。醫藥費讓漢家的經濟雪上加霜,就算治好了,橫在漢寶德面前也只有兩條路:一是乾脆不念書了,二是回去念建築系。

面對橫逆,漢寶德反倒激起了鬥志。他知道自己一定要念書,而既然只能念建築,他就要好好念建築。在病中,他跟父親要求訂英文雜誌、向美國新聞處借外文書,把大把的時間用在閱讀、思考上。

在書本中,他發現建築與文化的深層關係:「建築不只是磨鉛筆畫圖,而是一個民族一個時代整體文化的表現」。漢寶德對建築「二見鍾情」,全心全意地愛上建築。

「回到建築系後,我多了一點『腦筋』,有了自己的想法。」此時漢寶德已把文學之夢丟開,「成為一流建築家的志氣隱約在胸中成形」。

也因病中沉潛,漢寶德練出思考分析的「偏才」,憑這個偏才寫專欄辦雜誌、發動建築教育革命,走出和別人不一樣的建築之路。

這場「長假」對漢寶德來說,其實是蓄積能量的最好時光。



◆ 別人看漢寶德 被吐槽生活白癡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 2009.02.13

廿多年前,漢寶德用筆名「也行」在聯合報副刊臧否政經大事;在中華日報副刊則用「可凡」為筆名寫文化評論。九歌發行人蔡文甫是當時華副主編,透露許多趣事。

專欄字數是一千字。蔡文甫說,漢寶德習慣使用六百字稿紙,他在第二張稿紙四百字處畫線為界後,便振筆疾書,不到一小時便寫好,「一字不多,一字不少」,也從來沒有遲過。

漢寶德在教育界擔任首長,寫文章使用筆名顧忌較少。「可凡」是他從女兒名字(漢可凡)中信手拈來,卻和聯副寫「玻璃墊上」的何凡只差半字。

可凡批評時政,直言無忌。蔡文甫透露,某次行政院主辦國建會,邀請參加會議的海外學人眷屬去高雄觀光,竟用警車開道。可凡認為眷屬不該享有如此特權,寫文章批評。總編輯擔心行政院會因此關掉中華日報,對可凡的文章再三刁難。漢寶德氣得不再投稿,一直等到這位總編輯離職後,可凡才重登華副筆陣。

在姚仁喜眼中,老師漢寶德「好像從來不會老」,因為他總是擁有最銳利的觀點、掌握時代最新的思想。他形容漢寶德是「中國文人傳統與西方文藝復興思想的融合」,「沒有什麼他不懂!」

然而這位學生眼中的全才,卻是友人眼中的「生活白癡」。蔡文甫吐槽漢寶德老是迷路,總要夫人負責開車帶路;九歌請他簽名的稿費憑單,他以為是支票,差點要拿去銀行兌現,「他的笑話好多啊!」

※ 諸位大師果然都與眾不同。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fsj 提到...

麵包蟲吃保麗龍 高二女養蟲證明

【聯合報╱記者楊正敏/台北報導】 2009.02.14

台中女中二年級的曾依晴一學期有兩百多節課都請公假做實驗;一周有四天半都泡在實驗室裡,終於證實麵包蟲真的會吃保麗龍,並發現麵包蟲消化道裡的「紅菌」會分解保麗龍,研究成果獲今年台灣國際科展微生物組第三名,並將代表台灣到美國比賽。

曾依晴說,中小學科展裡有人發現麵包蟲會吃保麗龍,當時很多人都認為麵包蟲只是在磨牙,或飢不擇食,根本不可能真的把保麗龍當食物。「大家都不相信我做得出來,但我終於做到了。」

她在中興大學的實驗室裡養了上千隻的麵包蟲,分別餵食保麗龍、麥片,以了解牠們是不是真的能分解消化保麗龍,並從中獲取養分成長。

很多女生怕蟲,但曾依晴視麵包蟲為夥伴,還把實驗組、對照組分別命名為國王組和太監組,為了研究,犧牲了不少麵包蟲,她還覺得有點不捨。

整個研究可說是曾依晴獨力完成,光實驗設計就讓她想了四個月,經過多次嘗試後,才發現要掐頭去尾,才能完整取出麵包蟲的腸胃道。

跟作實驗一樣,曾依晴高中的課業也是自學居多。她說,小學五年級就直接跳級讀國一,不太習慣持續性的學習,她感謝台中女中給予自由學習的空間,讓她請公假做實驗;同學更有寬大的心胸,會主動問她要不要幫忙補課等。曾依晴說,不懂時就問老師,考試也都參加,成績還能維持中上。

曾依晴證明餵麵包蟲保麗龍,麵包蟲可以存活、成長外,更發現蟲子腸胃道裡的一種共生菌具分解保麗龍的能力。她想繼續找出這種菌落呈現紅色的「紅菌」是那一種細菌,若是新菌就能申請專利,並研究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可以達到最佳的分解效果。

曾依晴說,她喜歡生物,也喜歡服務人群,未來想要進台灣大學或成功大學醫學系。她想在學校裡一邊學醫,一邊在綜合大學裡開拓各種學習的可能,畢業後要到西藏、新疆行醫。



◆ 高二生從麵包蟲發現紅菌 保麗龍被分解

中央社 2009-02-13

(中央社記者陳舜協台北13日電)「保麗龍無法被生物分解」觀念被推翻了,台中女中資優班高二學生曾依晴從麵包蟲消化道中找到她命名的「紅菌」,實驗證明可自然分解保麗龍,獲得台灣國際科展第3名。

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主辦的「2009年台灣國際科學展覽會」上午舉辦頒獎典禮,曾依晴以「從麵包蟲體內分離出可分解保麗龍之菌種」專題研究,在「微生物組」中獲得第3名(第1名、第2名從缺),因其研究可能使生物分解保麗龍成真,引起不少關注。

曾依晴表示,會以麵包蟲消化道內的共生菌為研究主題,是因為曾看到國中、小科展作品,以麵包蟲啃食保麗龍為題,引發她的好奇,才決定找出麵包蟲啃食保麗龍的原因究竟是因為太餓了,還是因為消化道中有特殊菌種可分解保麗龍。

經過1年多在實驗室中研究的日子及約1000隻麵包蟲的犧牲後,曾依晴在麵包蟲的消化道中發現一種菌(她命名為「紅菌」)可協助分解保麗龍,並已經實驗證明,但紅菌在何種條件下分解保麗龍可達最佳效果,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曾依晴的研究雖還未完全完成,但已吸引不少注意,已有兩位清華大學教授表示願意輔導她進行後續研究。

除了曾依晴的研究令人驚豔外,不少學生的研究也充滿未來性,就讀北一女三年級的史宜平,在高一就加入中央研究院資訊所的多媒體實驗室進行研究,其設計的電腦軟體可協助改善曝光不正確的數位影像可視性,並已用於台灣故宮博物院的數位典藏計畫中,獲得「電腦科學組」的第1名。

新莊高中的許峰銓、陳澤君在觀察螞蟻的搬運行為,發現螞蟻會依周遭環境食物的多寡分布,相互改變職務角色或搬運頻率等。

參與這次台灣國際科展的國家共有11國,台灣學生參展的190件作品中,有9人獲第1名、10人第2名、10人第3名及佳作23人。台灣科學教育館館長陳益興表示,參與科展不只是科學競賽,更是科學教育歷程,盼高中職以下學校多多鼓勵學生參與,使科學向下扎根。



◆ 自學資優女生 科展發光發熱

林志成/台北報導、馮惠宜/台中報導 2009.02.14 中國時報

「我高一上原本想當個正常的好學生,但實在受不了傳統課堂學習方式,之後就自己學習。」台中女中二年級學生曾依晴,靠著自學、做研究,昨獲「二○○九年台灣國際科學展覽會」微生物組第三名,今年五月將代表台灣到美國參加英特爾國際科學競賽。

曾依晴是台中女中數理資優班學生,她這次以「從麵包蟲體內分離出可分解保麗龍的菌種」獲微生物組第三名,但因第一名、第二名從缺,因此變成所有競賽者中第一名。這個靠自學在科學領域展現潛能的十六歲小女生,清大有兩位教授表明要指導她,讓她發光發熱。

中女中曾依晴 研究麵包蟲勝出

曾依晴說,她習慣自己學習,傳統課堂學習方式不適合她。在學校同意後,她每周大約只有半天在課堂上課,其他時間都是以請公假方式自己學習或到中興大學實驗室做研究,造成一學期請兩百多節公假。

不管是國文、英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曾依晴幾乎都沒有去課堂上課,主要是靠著自己學習,有問題再去問老師或同學。即使做麵包蟲實驗,她也是「一人團隊」,完全自己來。

不愛課堂學習 全窩興大實驗室

麵包蟲是一種常被人拿來釣魚或是給鳥食用的蟲子,曾依晴在一項小學生做的科學展覽中,發現麵包蟲會吃保麗龍的現象。中興大學和教育部合辦「創意學院計畫」,曾依晴提出研究麵包蟲會分解保麗龍的研究主題,獲得到中興大學實驗室做研究權利。但科學界對麵包蟲和保麗龍之間關係研究非常少,幾乎沒有文獻可以參考,曾依晴主要是自己摸索。

女生做麵包蟲實驗,不會覺得噁心嗎?曾依晴表示,她從小就喜歡觀察昆蟲,七歲時就解剖媽媽從市場買回來要做菜的青蛙;小學時甚至組成抓蟲隊,觀察後再放生。至於麵包蟲,「牠們是我的拍檔、我的寵物」。

解構青蛙抓蟲 生物研究樂其中

「我從鳥店買了至少一千隻以上麵包蟲來做實驗,時常要將牠們掐頭去尾,然後取出消化道來做研究。」曾依晴說,她殺了不少麵包蟲,造不少孽,但從事生物研究,即使要不眠不休,她也樂在其中。

談起曾依晴,老師們不約而同讚許她「意志力與恆心超強」,台中女中生物老師邱伯勤說,除了主動、積極、獨立之外,她還相當有意志力,國中跳級考上台中女中數理資優班的她,課堂上會選擇性的吸取知識。

意志恆心超強 她獨力完成實驗

化學科老師李霙芳表示,依晴個性獨立,小小年紀即可以自我管理,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高一入學時,曾向老師表示,自己英文不好,期許能在高中時期補強,就靠著自己的毅力,天天勤聽空中英語教室,猛背單字、佳句,靠著自己的努力,每次段考都能考到九十多分。

進行實驗的一年間,曾依晴遇到許多瓶頸和挫折,她總是不放棄,第一次有突破性發展時,指導的興大教授質疑是汙染造成,她不挫折,一次又一次重複實驗。



◆ 依晴好奇求新 上學不走平穩路

林志成/專訪 2009.02.14 中國時報

「依晴不走平穩的人生路,老是天馬行空、橫衝直撞,坦白說我覺得沒有安全感。」台中女中數理資優班學生曾依晴的母親吳明茵說,十六歲的依情對人生有自己看法,作父母的雖然不放心,但「她的天空有多大,我們不知道」,最後就是尊重。

曾依晴的爸爸是醫生、媽媽是家庭主婦,她曾從小五跳升國一,原本國中也可再跳級,但媽媽出手阻止,認為她雖然在科學方面能力不錯,但心靈、身體上還是小孩子。

曾依晴國三時還是有去學校,但不是在課堂上,都是在圖書館看一些課外書。升上台中女中,她依然不適應傳統課堂學習方式,繼續回到自己學習。

「依晴對新事物充滿好奇,喜歡變化,連每天上學的路,常常都要不一樣。」吳明茵表示,依晴對例行、一成不變,會感到不耐煩;如果可以四處衝撞,即使頭破血流,也會樂在其中。吳明茵表示,依晴科學能力不錯,但她最後還是要升學,現在這樣每天不上課,「我們當父母的很擔心」。不過依晴總是用行動、成績證明,她知道自己在幹什麼,爸媽不用擔心。

曾依晴雖然都是自主學習,但學科成績在班上都還是排名前半段,並未荒廢。她未來想要進台大醫學系或成大醫學系就讀,她有信心可以達成目標。

吳明茵指出,依晴不按一般學習方式走,四處橫衝直撞,她們夫妻只好尊重,但也在一旁隨時護著,避免走偏了。依晴到底有多少潛能,爸媽也不知道,但決定放手讓她嘗試,走屬於她自己的人生路。

※ 挺像達爾文。

fsj 提到...

貧不失禮,富不失體 吳季剛「衣」極棒

* 倫敦傳真:貧不失禮 富不失體
* Vogue總編:吳季剛「衣」極棒
* 晨光閱讀 每天到各班陪讀20分鐘

◆ 倫敦傳真:貧不失禮 富不失體

【江靜玲】2009-02-15 中國時報

英國是一個以禮貌聞名的國家。凱蒂佛克斯(Kate Fox)在她的著作「觀看英國人」(Watching the English)中,對英國人有十分生動的描述。單拿買報紙這件小事,英國人至少要說三次「請」,兩次「謝謝」。而這已是最基本,道請稱謝最少的次數了。

佛克斯的觀察完全正確。英國人禮貌的可怕,即使在擁擠的地鐵車廂中,自己的腳被人踩到了,明明痛得要命,他們也不會忘記先說,「對不起」,然後才講,「你的腳踩在我的腳上!」

但是,英國人的禮儀過去十年來,隨著經濟蓬勃發達,社會價值的變遷,有關禮儀之事在英國已逐漸式微。這種情況在倫敦尤其明顯。十五年前,無論行走或駕駛在馬路上,鮮少聽到汽車喇叭聲。若有車子按喇叭,定引起滿街側目,或真有大事發生必需示警。走在鄉間步道,戴帽子的男士一定記得微微摘起帽子,向經過身旁的陌生女仕表示致意。但這樣的景象,正逐漸減少中。如今,倫敦市區內,喇叭聲四起;步道上,男士不再揚帽致意,許多人迎面而過,連一句問候語,如日安之類都惜言如金。

似乎愈來愈少的人還記得搭地鐵時,應讓乘客先下車再上車;出入公共場所時,應替後面的人拉住大門,確定門不會打在後者臉上後,再往前走。

英國禮儀式微的原因有許多,國際化、都會化、外來移民和難民人口劇增都可列為因素。然而,這當中,有一個最大的關鍵,就是經濟急速發展,物質生活急速催化下,人們沈靜下來的機會愈來愈少,社會普遍價值觀改變。

瑞士蘇黎士大學最近做了一項十分有趣的研究。指出當年鐵達尼號沉沒,英國人在搭乘救生艇時,因為過於遵守排隊傳統和禮讓習性,結果生存率比其他國籍平均低於百分之十一,其中美國人的存活率則遠比英國人高出百分之十五。

對於這項研究,英國學界和大眾一般的是解讀是,美國當時還沒有什麼文化修養,英國則還是一個紳士的社會。然而,英國本身月前所做的一個調查中,卻發現接受查訪的兩萬人中,居然有高達百分之九十一的人表示,已不再說「謝謝」,百分之十的人不再講「對不起」。百分之四十二的人則坦白承認,特賣期間如果只剩下最後一個特賣品,他們不會依序排隊,更不會手軟,會先下手為強。

這項調查在英國社會引起大震撼。被視為英美保守主義奠基者,都伯林出生的英國政治哲學家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主張「規矩比律法更重要」的理論,重新出爐。儘管馬克斯在其「資本論」中批判伯克為「徹底下流的資產階級」,但邱吉爾在其「政治一致性」中,對伯克卻有截然不同的觀點,認為他的政治立場不過是小事一椿,至少伯克對自己的主張多是深刻誠懇的。

誠實、禮儀、自制和自律,這些好的規矩,甚至所謂的政治正確(Political Correctness),都是一種社會約制。當這些元素逐漸消逝時,再重的嚴刑厲法恐怕都只能提供有限的控制。

英國的社會價值和禮儀規矩過去十年消逝之快,固然令人震驚。但這個現象,是否有台灣值得反思的地方呢?經濟衰退後,英國輿論開始倡導重建社會價值,包括基本的禮儀與規矩在內。在金融風暴中,專注於這種「大事中的小節」,從某個角度觀察,其實是必要與重要的。未來這一年,全球都將面臨更艱辛的經濟環境,台灣也不例外,但讓我們記住,貧不失禮,富不失體。(clchiangr@yahoo.com)



◆ Vogue總編:吳季剛「衣」極棒

【聯合報╱記者丘昭琪、陶福媛/紐約—台北報導】 2009.02.15

作品頻獲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青睞,因而在國際時尚圈閃閃發亮的「台灣之光」吳季剛(Jason Wu,26歲),13日在紐約時裝周發表新裝秀,他的爸媽特地從台灣飛往紐約,坐在第一排為兒子加油打氣。

坐在前排的還有國際時尚圈的「太后」,美國Vogue雜誌總編輯安娜溫圖爾(Anna Wintour),不時微笑鼓掌,甚至在吳季剛謝幕時難得露齒而笑,以行動證明對吳季剛的欣賞。

吳季剛推出的秋天新裝,和他為蜜雪兒親手縫製的晚禮服和其他小禮服風格一致,都符合這位時裝界新寵自己所形容的「簡單而女性化」的原則。設計雖然以西式小禮服和晚宴服為主,但一襲白色傘狀蓬裙,以黑墨掃過裙襬邊緣、黑白對比印染圖騰,巧妙融入了中國潑墨山水和東方剪紙藝術。

吳季剛在發表會結束之後對本報透露,蜜雪兒在3月號的Vogue封面所穿的桃紅色絲質小禮服,是他在總統就職典禮之後,專門設計縫製的。自從蜜雪兒在就職晚宴上穿上他設計的白色禮服後,店上來不少女客人指名要買「像蜜雪兒一樣的禮服」。但他說這兩套禮服都是「只此一件」。

26歲的吳季剛小時因為性格敏感內向,無法順利在台灣念完小學,幸運的他擁有父母鼓勵支持,舉家遷往溫哥華,在那裏,9歲的他開始學習用手工縫衣服、學畫版樣,還替洋娃娃設計衣服。他中學時期在父母的支持下,還前往日本學習雕塑,也到巴黎去念過一年高中,為日後的設計事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吳季剛迅速走紅,但是他對人的真誠不變,發表會結束後,他看到記者時還給了一個熱情的擁抱問候,當本報提出拍照的要求時,儘管室外的氣溫只有攝氏4度左右,他隨和地脫下外套,露出純真的笑容。被問到今後的計畫時,這位稚氣未脫、為了發表會才剛熬完幾個通宵的設計師表示:「我要好好睡一覺!」



◆ 晨光閱讀 每天到各班陪讀20分鐘

【聯合晚報╱記者姜穎/台北報導】 2009.02.15

教育無他,示範而已!木柵國中校長吳文中表示,近年各校都在推動閱讀教育,各種「閱讀王」競賽、閱讀空間美化都在進行,但孩子的閱讀習慣似乎培養不易。吳文中認為,許多家長要孩子閱讀,自己卻很少讀書,其實「身教」是閱讀教育很重要一環。這學期開始,他每天上午到各班「陪讀」20分鐘,希望讓孩子受潛移默化影響。

木柵國中推出「晨光閱讀計畫」,校長吳文中每天上午7時10分至30分會輪流到各班「陪讀」。吳文中表示,不給孩子額外的壓力,不導讀、不寫心得報告,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書籍,靜靜享受開始上課前的半小時。他則會拿著書籍,坐在講台上閱讀,偶爾和孩子聊聊感想,讓孩子知道,即使當校長也依舊需要閱讀,增加知識。

吳文中表示,新計畫才起步幾天,學生漸漸習慣,有人原先只讀課本,現在開始涉獵課外讀物。吳文中表示,希望學生明白「一天以閱讀為始」,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fsj 提到...

北縣擬自編國中教科書 他讀出咖啡的秘密

* 國中教科書 北縣擬自編
* 明年北縣將自編國中教科書
* 書商在意公平競爭 家長質疑亂花錢
* 拒絕大學 他讀出咖啡的秘密

◆ 國中教科書 北縣擬自編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2009/02/16

台北縣由一線教師自編的生字語詞簿、鄉土教材,因品質佳又便宜,受到學生及家長歡迎。 圖/台北縣教育局提供

國內教科書發展,可望由統編、民編,演進到「縣市自編」。為免北北基歷經數輪選書後,造成書商獨大壟斷;台北縣教育局長劉和然表示,可望自明年起,啟動國中教科書縣編機制,基測考科的課本,都由優秀教師編寫,品質會比民編更好,費用較便宜,可望在101年問市選用。

台北縣為何要自編教科書?劉和然表示,96年北縣為選購國小鄉土教材與書商議價時,其中3家書商堅持要收每本70元,不肯降到50 元,「我就氣到了,我們自己編給你看!」因此召集縣內第一線鄉土語言教師在次年編出鄉土語言教材,「品質更好,且成本只要18元。」

因縣編鄉土教材受到好評,台北縣決定繼續編下去,後來還編了國小生字語詞簿,今年3月將推出韻文讀本。北北基去年起推動國中教科書一綱一本、共同選書,形成兩大書商獨占市場,擔心再經數輪選書後,會出現教改人士擔心的一家書商獨大局面,劉和然因此計畫視明年北北基第二次共同選書的情況,啟動自編教科書機制。

劉和然指出,推動一綱多本以來,學生、家長及老師都發現,民編教科書品質不一定較好,且各版本差異也只有10%,縣編本將提供師生更多、更好的選擇。

宜蘭縣之前也引進北縣編的國小生字語詞簿,教育處長呂健吉聽到北縣將自編國中課本,也提醒劉和然「編好記得給我」。劉和然說,縣編教科書的版權將公開,想用的縣市可免費使用。

但教育部所屬的國立編譯館館長藍順德則擔心縣市自編教科書的能力有限,他認為,目前國中教科書的問題在於編審時間嚴重不足,而不在誰編的問題;民編的編寫時間倉促、參與編輯者少,品質難以提升;而國中小數學、自然科都有部編本,但選用的學校卻不多。



◆ 明年北縣將自編國中教科書

自由時報 2009.02.16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繼國小生字語詞簿、鄉土語言教材之後,台北縣三月初將再推出國中小的唐詩宋詞等韻文讀本,同時北縣更計畫自明年起自編國中教科書,這套全國首創的「縣版」教科書,最快一百零一年可推出,不僅北縣十五萬名國中生多一個版本教科書,目標更希望能成為北北基數十萬學生共同適用的「一綱一本」。

台北縣教育局長劉和然表示,北縣會想自編縣版國中國文、英文、數學、自然及社會五科教科書,主因擔心書商壟斷獨大,且北縣目前已有自編國小生字語詞簿、鄉土教材及韻文讀本的經驗,教師輔導團自編教材頗受家長好評,量大又可壓低成本價格;北縣教科書將樂與其他縣市分享。

基隆市教育局長:北縣自編太奇怪

其他縣市似乎大多無意跟進、不捧場,尤其目前共選一本的北北基縣市—台北市和基隆市。北市教育局長吳清山表示,北市不會自編教科書,教科書須多元化且專業,人力經費龐大又須送審定,北北基一綱一本也不會直接選用北縣版,仍須由各校選出最終版本。

基隆市教育局長蕭錦利第一反應更說:「北縣要自編太奇怪了,北北基已共用一本,這樣會很困擾。」基隆沒意願也沒經費自編。

已免費提供國中小教科書的宜蘭縣,也對編書卻步,教育處長呂健吉表示,宜縣不像北縣有那麼多人力和經費,沒錢編書,但歡迎北縣分享。

教育部主秘潘文忠表示,生詞簿、鄉土教材及韻文讀本都屬補充教材,可自由編寫,但若要自編教科書,縣市雖可自編,但依國教法規定,教科圖書須送部審定,教科圖書審定委員會審查後,才能當教科書供學校選用。

事實上,北北基上學期起實施一綱一本,北市、北縣及基市各校幾乎都使用同一版本教科書,已引發外界質疑有違國家一綱多本政策,如今北縣又打算自編縣版教科書,部分團體質疑將引發官方與民爭利、浪費公帑等爭議,還有家長擔心,未來北北基學校又多一個北縣版,選書負擔增加,升學競爭也恐不公平。

部分北縣教師對此也持保留態度,有老師表示,教師會先前與劉和然有約時,就曾吐槽縣府自編生字詞語簿有不少疏漏錯誤,自編教科書須更審慎。

曾參與編寫北縣生詞簿的板橋國小老師江福祐則認為,教師自編本應會比書商所編活潑且專業,例如低年級有學習填字遊戲、高年級則重視成語運用、文章中選填正確成語等,書商版則是填充題、選擇題等考試題型。至於自編教材是否造成教師負擔?江福祐說,補習班名師是靠學生分數成就自己,教師自編教材則是用專業成就學生。



◆ 書商在意公平競爭 家長質疑亂花錢

自由時報 2009.02.16

〔記者陳宣瑜/台北報導〕北縣擬自編教科書,書商大多強調,「不管是誰編,都要經過審核。」且應避免官方行政力介入,才能真正與民間教科書同等地位、公平競爭;有家長則認為,學生需要的是升學制度的改良,拿人民納稅錢自編教科書,學生還是得花錢買書,版本反而更多,不如直接補助學生教科書免費。

北縣黃姓家長指出,多個版本促進市場競爭、提供更多元選擇,如可壓低價格確實不錯,但有縣市已免費提供教科書,北縣也可考慮直接補助學生買書,不然縣版教科書最好免費,否則學生還是得花錢買書,且選書更是考驗,而未來北縣學生要升學,到底要以縣版、北北基版、還是學校版作依據?恐更加引發學生家長疑慮。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副理事長林文虎則質疑,北縣是不是搞錯方向?「台灣教育最不缺的就是教科書,全世界只有台灣最熱中編教材,不管好的、爛的都不缺。」

林文虎表示,政府每份出版品都是「民脂民膏」,應寫清楚到底花多少公帑,雖有人說北縣編的生字語詞簿好用,免費的當然不挑剔,不可誤解民意,以為人人都喜歡縣版教材。

全國教師會理事長吳忠泰則表示,不反對縣市編書,編得好又便宜是好事,但後端的「選書權」才是重點,透過審查機制成為可選的版本之一,學校有獨立選書權就OK,但如像北北基一綱一本,那政府開放民編制度就白走一遭,乾脆回到統編本時代。

康軒文教集團特助許牧民則表示,只要經正常程序審核,多一個競爭者也可以檢視各書商作品的品質,但若有縣市政府等「政治力」介入,結果可能就不一樣。

許牧民強調,教科書編輯很困難且耗費成本,如用現有公家資源編書,花費還是人民在出;且教科書內容如果只是綜合現有幾家教材做修改,就失去自編的原意。

南一書局編輯部副總經理楊正傑認為,縣編本絕對會瓜分教科書市場,民間版本做不好就退出,但之前北縣生字語詞練習簿經專家教授評鑑,被指出相當多缺失,因此須觀察的是:「縣府有沒有能力以合理成本做得好?」

翰林出版事業執行長余霖表示,選書權應尊重教師專業,不能用行政壓力影響老師。此外,政府教科書等教育政策要有一貫性和穩定性,若朝令夕改、反覆無常,只會造成學生、教師、家長的不安。



◆ 拒絕大學 他讀出咖啡的秘密

【聯合報╱記者楊濡嘉/高雄市報導】 2009.02.16

廿多年前,黃泳瑔大學升學考了四百五十多分卻拒上,進入職場當業務員,後覺個性不合改行,到日本考取處理河豚證照,又因不喜殺生,一把火燒掉證照,從學徒開始學炒咖啡豆、開起咖啡店,現在樂在其中。

「轉換跑道有什麼可怕的?會煩惱,就不要換;要換,就要決心做到深度、寬度、高度都夠格,才能活下去。」黃泳瑔分析自己的個性,喜歡逛逛、想想,和朋友聊天,不喜歡一成不變,「咖啡館最適合我了。」

大學考高分卻不入學,這在七○年代初可是大事;黃泳瑔說,參加大學考,只是想證明有能力上大學,是不想讀而不是考不上,「這樣可以杜悠悠之口」。他拒上大學的決定,得到母親支持。

「學校會把人教憨,不會把人教得更聰明;不進學校,應有專技領域可發揮。」他深信老天給人一條讀書以外的路,只是這條路不好走,所以他早有一切都要咬牙苦撐的心理建設。

進職場的第一份工作,是到鋼鐵公司當業務員,做了一段時間,他覺得不快樂請辭,到日本學懷石料理和處理河豚,十個月後取得處理河豚證照,「那時台灣有此照的人不多」。

「後來我受母親信佛影響,不想殺生」,黃泳瑔決定轉行,從月入十多萬元的日本料理師傅轉進咖啡業,「太太真的很擔心」,不少餐飲業者想「借」那張河豚證照,他索性一把火燒掉,「斷了經濟收入,才可以逼自己更投入新工作」。

黃泳瑔投入咖啡烘焙業,他不想只煮咖啡賣人,「做咖啡豆烘焙才有變化」;他跟三個師傅學,老師傅不告訴他怎麼做,想學得自己觀察。

五年前,他在高雄市開設臻品咖啡館,做咖啡烘焙;「創業難免有挫折」,黃泳瑔「接受,然後解決」,他建議想換跑道的人,一旦決定就要自信走下去,「別讓『後悔』的情緒影響你」。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fsj 提到...

高苑工商800學生未註冊 請認領愛心撲滿

* 促進就業行政費編一億 教部挨批浪費
* 救失業/政院4月就博會 4天能救4萬人?
* 觀念平台─學校修道場
* 失業潮效應 高苑工商800學生未註冊
* 助學傳愛 請認領愛心撲滿

◆ 促進就業行政費編一億 教部挨批浪費

【聯合報╱記者李祖舜/台北報導】 2009.02.17

行政院新出爐的「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特別預算案」,教育部與經濟部為了推動「培育優質人力促進就業計畫」,將成立專案辦公室,其中教育部編列專案辦公室經費高達一億零五百餘萬元,遭外界質疑浪費公帑。

立委羅淑蕾批評,特別預算應用於推動基礎建設,不該編列太多行政費用,她認為教育部與經濟部提出成立專案辦公室的理由太過籠統,很容易讓人誤會是要「以會養會」。

教育部編列了一億零五百餘萬元的業務費成立專案辦公室辦理培育優質人力促進就業計畫,用於計畫審查、專家學者出席費與一般事務費。

【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教育部次長兼發言人呂木琳表示,教育部這次要執行的「培育優質人力促進就業計畫」總經費高達二九二億元,所以需要預留一億零五百萬元的行政費用,才能把計畫妥善地執行。

※ 一億?在台北市中心裝潢一間漂亮的辦公室嗎?



◆ 救失業/政院4月就博會 4天能救4萬人?

NOWnews.com 財經中心/台北報導 2009/02/17

搶救失業率,行政院討論失業大專青年就業計畫,決定從今年提供7千個企業實習機會給應屆畢業生;另外也大開支票,針對教育部、國科會等單位開出的職缺,4月時要辦理就業博覽會,4天時間要救4萬失業者;不過,這個目標引起民眾批評,認為提供的工作沒有前景,根本是玩數字遊戲。

就業博覽會裡,民眾捧著履歷來找工作,只是這些履歷不是沒下文,就是得等上好幾個月才能找到頭路。為了搶救失業率,行政院提出大開支票,4月開始要在北中南東四地辦理就業博覽會,喊出4天之內就要促進4萬人就業。

行政院副院長邱正雄表示,「6.9萬人,那麼其中有3.5萬人是屬實習的,這個由教育部另外辦理,另外有3.4萬,就是由就業博覽會來辦理,合起來訓練跟去進修上課一共有4.2萬人。」

4天救4萬失業者,行政院喊出的超高效率,也引起民眾批評,認為一天到晚玩數字遊戲,提供的工作不是沒有工作前景,就是為了因應政府政策而勉強開出來的職缺,對於失業者的幫助實在很有限。

記者問,「4天有可能媒合4萬人嗎?」邱正雄表示,「這個是真正要工作的,是要提供工作機會的,不會是遊戲。」

除了教育部提供的月薪2.2萬補助大專生外,農委會、經濟部和國科會也都有提供職缺。只是真的能像行政院喊出的4天救4萬人嗎?連執行單位勞委會都認為,這個目標太過理想化了,因為一天媒合1萬人工作實在很困難,行政院搶救失業博覽會,還沒開始就引起很多不同的聲音。(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陳嘉惠、林郁仁)



◆ 觀念平台─學校修道場

■ 李清潭 2009-02-17 中國時報

日前紀大偉先生在觀念平台上的「學校停車場」大作,學校在景氣惡劣的當前作為青年停車場,筆者除了佩服之外,覺得討論意猶未盡。基本上,筆者贊同紀文引用傅柯的論述,學校和醫院、軍隊一樣,都是進行社會控制的工具;但也感同紀文評論傅柯的說法「過於犬儒悲觀」。

第一,學校停車場將會超越經濟學家「視教育為人力資本」的侷限性。教育的意義絕不僅止於如投資於機器一般,投資後即有收益(這是教育券的消費含意宣傳)。教育是有更寬廣的意涵,那就是啟發人的心智,讓人們理解改變是可能的。

但是,我們要問:會有人拿了國家所發給的消費券(或教育券),而只到停車場充作停車之用嗎?再就當前台灣青年的活力而言,在金融海嘯中進入教育系統,也必是「一券在手,希望無窮」,企圖創造更多的附加價值。更廣闊地看,教育可經由其他方式重組事務,同時教導人們現代科學原則和推理分析的各種元素,並加強學習能力,尤其是改善弱勢族群的能力,這絕非以人力投資回收高低即可放棄。

第二,學校停車場將會改善現行教育趨勢的狹隘與落伍。當前教育走向「重研究輕建教」、「重排名輕務實」、「重海外輕社區」的弊病,在金融風暴中暴露無遺。當政策以學校為青年停車場,作為景氣蕭條下的唯一出路,青年朋友們本身會甘於停車而已嗎?

更積極的意涵下,我們會面對青年們的反問:為什麼學校不是造車廠、修車廠?或是練武場、修道場?為什麼青年無法更貼近自己生活和就業智能的完善呢?筆者以為基於過去數十年的生聚教訓,台灣當前的年輕人已具有能力:進軍隊質疑其系統,進醫院批判其體制,進學校則挑戰其文化。這些在傅柯的社會控制的工具說法背後,仍有其反制約的、「見山不是山」的茁壯種苗。

第三,學校停車場果真作為經濟政策的馬前卒,情勢推演將會引發我們檢討:國家沒有提供工作平衡是沒有長遠好處的。長期以來,社會部門(尤其鄉村、山海邊緣地區、農漁弱勢部門)困窘於提供充沛的就業機會,也連帶失去迫切需要的智慧資本。亦即,過去長期間國家和社會兩者透過各級教育,對自己最傑出的孩子們做了極大的投資後,最後卻把他們拱手讓給資本部門,乃至於跨國資本的經濟市場。從科學園區到都會商區,這種資本部門「竊取社會與國家部門的智慧財產」的失衡,在這次的教育作為資本代罪羔羊的政策裡,人們會逐步地、面對現實地反省,社會可以充分地加以檢討城鄉資源、基層人才的困境並矯正。

改變是可能的,我們可以更樂觀。國家利用教育吸納資本泡沫的惡果,投入各種變數在青年的生命中,同時將開啟人民「改變是可能的」之希望,這種希望的教育工程是有反省動力的。

(作者為中山大學企管系教授)



◆ 失業潮效應 高苑工商800學生未註冊

【聯合報╱記者顏福江、翁禎霞、苗君平、陳信利/連線報導】 2009.02.17

不少工廠裁員減薪、放無薪假,連帶減少學生建教合作的機會,也讓不少建教生繳不出學費。高雄縣高苑工商開學一周來,還有八百餘名學生未完成註冊,其中三百廿名為建教班學生。

高苑工商實習輔導處主任朱怡達強調,目前並無廠商中止與該校建教合作,卻有超過半數的廠商提出「延後進廠實習」要求。嘉義市東吳高職校長賴建源表示,建教生到工廠實習,每月約有一萬八千元薪水,對清寒家庭子弟是一筆重要收入。

有四千兩百多名學生的高苑工商本月十一日開學,全校竟有高達三分之一、近一千五百名學生未完成註冊手續,讓校方大吃一驚。

這六天來雖陸續有學生註冊,但到昨天為止,仍有八百多名學生尚未完成註冊手續。最誇張的是建教班電機科二年級卅四名學生,竟有廿五人尚未註冊。

實習輔導處主任朱怡達表示,「建教班大部分學生正在工廠實習,可能因此無法前來註冊,學校願再寬限幾天,若家庭經濟真的有困難,學校也可協助學生辦理分期付款或助學貸款。」

高苑工商已緊急成立「就學安全網」,家戶年所得在六十萬元以下的弱勢生,都可申請教育部的學費全額補助,每人約可減免兩萬餘元。

台中縣沙鹿高工實習主任徐清奇表示,景氣不佳,的確影響到學生建教合作的機會,所幸廠商大多是校友,願意照顧學弟妹。為因應接單減少,廠商從原本「做五休二」改成「做四休三」,如果景氣再壞,就改成「做三休四」,要讓大家都有工作。

不過,屏東縣華洲工家建教班最近卻出現工作機會增加、建教生供不應求現象。輔導主任黎耀文表示,該校建教合作班以餐飲科及資訊處理科為主,由於合作對象是一家連鎖餐廳,對方還要求學校多提供卅名學生,因這學期轉學生少,一時還找不到學生遞補。炙手可熱的程度,令他校建教生羨慕不已。



◆ 助學傳愛 請認領愛心撲滿

【聯合報╱記者范振和/花蓮報導】 2009.02.17

各級學校陸續開學,但景氣寒冬衝擊經濟弱勢學童教育,台灣世界展望會東區辦事處還募不足孩子的助學金,呼籲民眾踴躍認領「愛的麵包」撲滿,助學傳愛。

世展會東區辦事處主任陳雅玲表示,隨著失業率攀升,低收入戶激增,花蓮許多弱勢家庭正為子女學費煩惱,為幫助弱勢貧童能順利上學,展望會針對花蓮受助童發放助學金,並視實際需求提供住宿、交通補助等,讓經濟弱勢家庭的孩子免於失學之虞。

助學金發放金額分別是,學齡前、國小及國中生3千元,高中及職5千元、大專以上1萬元。這學期花蓮有4265名資助童,比去年增加300多位,共需求助學金1718萬元,受益人最多是國小1454名。

陳雅玲說,截至目前還沒有完全募到助學金,但再苦也必須讓孩子接受教育,因此展望會積極向花蓮鄉親募款,期盼大家熱烈響應「孩好有你,助學傳愛齊盡力」的助學行動。

陳雅玲舉例說,33歲的單親太魯閣族羅媽媽打零工維生,獨立撫養從幼稚園中班到國小六年級的6名子女,面對開學的龐大費用,生活處境艱難,幸好有4名孩子是展望會資助童,才讓羅媽媽減輕重擔。

尤其,小學六年級的「小璇」(化名)患有心臟病,延緩一年就學,經過長期治療,目前病情已穩定,排行老二的「小菁」頑皮不慎傷到右眼失明,長期經濟壓力下,羅媽媽曾罹患憂鬱症,幸展望會協助,暫時脫離陰霾。

陳雅玲表示,許多和羅媽媽景況類似的清寒家庭,值此開學期間亟需善心人士伸出援手,幫助受助童圓夢,請大家發揮愛心踴躍認領「愛的麵包」撲滿或捐款助學傳愛,可洽愛心專線(03)8236868。

fsj 提到...

高市上萬學生 繳不出學費

【聯合報╱記者林秀美/高雄報導】 2009.02.19

失業潮立即反映在學童註冊就學上,高雄市教育局調查發現,全市有上萬名高中職及國中小學生繳不出學費,其中14人未到。

教育局表示,這14名未到校學生都是高中高職生,各校正積極協助解決困難,幫他們重返學校。該局並已整理一份「高雄市政府學生教育補助措施簡表」,公告在教育局網站,並印製放在教育局各單位、各區行政中心等處供索取。教育局網站http://wwwedu.kh.edu.tw/

至於繳不出學雜費,但有到校人數,高中職有254人,國中3896人,國小則有5853人。

教育局表示,這些「繳不出學雜費的已到校學生」並不全然是這波失業潮而造成就學困難的學生,他們多數是原已申請各項補助的中低收入戶家庭子女。由於上學期沒有失業潮問題,未做繳不出學費學生人數統計,無從比較其間的差異。

對於就學困難學生,教育局研擬各種救濟方案,高中職部分,校方將透過助學貸款、緩繳、延長繳費期限、分期繳費,以及申請各項政府補助、民間團體助學金、校務發展基金補助,甚至由導師代繳等方式解決;國中、小一律由教育局經費補助或由教育部就學安全措施經費補助。

「讓每一個孩子都安心上學」教育局成立關懷專線,傾聽學生需求,希望及時幫助學生困境。此外,陳菊市長在今年元旦對失業家庭及家庭突遭變故的子女等弱勢學生給予午餐免費的補助。

※ 教育部的 650 億怎會沒地方花?



◆ 立委質疑就學安全網資金 教部:已編百億

中央社 2009-02-18

(中央社記者林思宇台北18日電)民主進步黨立法院黨團副幹事長管碧玲今天指出,教育部就學安全網經費缺口新台幣59億元。教育部表示,已編列新台幣百億元推動就學安全網。

教育部指出,就學安全網百億元經費,包含98年度總預算50多億元、98年度特別預算37.7億元及學產基金10億元,合計約百億元。

就學安全網全面嘉惠全台灣學子,包括大專部分含非自願失業家庭子女補助、緊急紓困助學金、工讀助學金;高中職部分除前述3項之外,還有教育部「學產基金」提供救助,並全面補助高中職建教生學費;此外,放寬就讀高中職以上學生申辦就學貸款資格,擴大至非自願性失業家庭子女也可申請;國中小學部分,由教育部及行政院分別補助代收代辦費及學校午餐費。

教育部「就學安全網專線」(02)7736-6336,每周一至週五上午8時30分至下午5時30分開放諮詢;下班時間,可在語音信箱留言,隔日上班會有專人回電;「就學安全資訊網」http://140.111.34.220/index.php



◆ 助弱勢學童 屏東點燈計畫招人

【聯合報╱記者翁禎霞/屏東報導】 2009.02.19

教育部社教司推動「夜光天使點燈計畫」,屏東縣將在19個偏遠地區,為弱勢家庭孩子提供課後照顧,不但供晚餐、還幫忙照顧孩子到晚上9時,教育部立意貼心,但也有人認為學校要照顧中、晚餐、外加帶小孩,「快成全天候的保母了」。

屏東縣府教育處表示,目前各校推動的課後照顧多半在晚上6時以前結束,為避免家中沒有長輩照顧的孩子在外流連,今年社教司配合招募短期就業人力,規劃夜光天使點燈計畫。

這項課後安置計畫須15人才能開班,屏東縣已有19個據點申請通過,除了5個據點不需另聘人力外,屏東縣政府將對外招募14個短期就業人力,23日起至6月底止,成為小朋友的夜光天使。



◆ 獎學金166萬 建中狀元轉學私校

自由時報 2009.02.19

〔記者羅正明/桃園報導〕台北市立建國中學一年級學生林澤宇,去年國中基測以三百一十二分的滿級分,拿下榜首,但是唸了一學期之後,他決定轉學桃園縣啟英高中。他說,啟英給的高額獎學金一百六十六萬元,可以解決家庭經濟重擔,他希望從事美髮業的媽媽能喘口氣,治療手腕酸痛的職業病。

體恤父母辛勞 主動申請轉學

林澤宇的父母與友人合資,在台北市東區開設美髮店,受到金融海嘯衝擊,客源大幅減少,租金又居高不下,只能苦撐待變。

他說,父母擔心影響他的求學,刻意不讓他知道家中經濟狀況,但從父母斷續的談話中,仍可拼湊出大概,目前的生活雖然勉強還過得去,但考上大學後怎麼辦?他不想變成父母的負擔,一畢業就背負一屁股助學貸款債務。

按照啟英訂出的標準,基測滿分可以分六學期領取兩百萬元獎學金,上學期他在建中就讀,扣掉一學期,能領六分之五的一百六十六萬元,這筆錢足以支應高中求學開銷,剩下的還能留作大學學費,林澤宇因而主動寫信給啟英高中,表達轉學意願。

建中曾挽留 願幫他籌救助金

林澤宇說,寒假期間,他向建中申請轉學時,校方曾經挽留,總務處也承諾,會幫他籌集每月五千元的急難救助金。他和父母討論多次,父母也支持轉學,父親說:「總比沒錢輟學好!」

為確認抉擇正確,今年寒假林澤宇曾到啟英試讀,他發現他讀的醫科班同學,基測都超過兩百八十五分,其中有九人可錄取建中、北一女,老師教學也認真,住宿省下的通勤時間還能讀書。

林澤宇未來志願台大醫學系

他說,啟英同儕競爭力雖然沒有建中強,但多了大家庭的溫馨感,他不後悔轉學。林澤宇計畫報考台大醫學系,一旦考上,校方會另發一百萬元獎學金。

啟英高中董事長吳慶堂連砸三年、兩億四千萬元高額獎學金,吸收到六百零二位菁英學生,現在分別就讀一到三年級。吳慶堂估計,今年六月不僅國立大學升學率會增加,第三年就會有學生考上台大醫學系。

校長林佳生說,建中應無轉學前例,林澤宇轉學證明書的編號是○○一號,他相信啟英高中能拚出升學率,證明私校也能辦成明星學校。



◆ 建中轉私校 百年首例

自由時報 2009.02.19

〔記者邱紹雯/台北報導〕台北市建國中學學生林澤宇因經濟因素捨第一志願建中,轉學到私立學校領取高額獎學金。校長蔡炳坤對此表達可惜、遺憾,同時也表達祝福。輔導主任簡邦宗說,往年建中生轉學大多因留學或遊學,因經濟因素轉學是創校一百一十年來首例。

建中:雖遺憾仍表祝福

蔡炳坤說,寒假返校時,林澤宇向校方反映因經濟因素,希望轉學到能提供高額獎學金的私立學校就讀,校方立即表達可以盡一切努力,提供就學、生活扶助、急難救助金,甚至合作社午餐費的申請,念到畢業沒有問題,希望孩子能安心留下就讀。但是家長最後仍表示,家中經濟壓力大。

校長:林永遠是建中孩子

蔡炳坤無奈地表示,學校沒辦法替學生解決家庭財務問題,面對學生轉校,除遺憾與不捨,也表示尊重,同時強調,林澤宇永遠是建中的孩子,也祝福他考上理想的學校。

輔導主任簡邦宗說,林澤宇三日返校日向校方詢問轉學事宜,當天下午即由家長陪同到校辦手續,看來與家人已經過長考。

簡邦宗指出,林澤宇在班上成績非常好,是個相當體貼的孩子,上學期老師也沒有察覺他有何異狀,面對突然的轉學申請相當訝異。林澤宇向校方說,不只著眼於眼前高中三年的學習,也考量將來升大學的經濟能力,希望轉學有助改善家境,不管在建中或他校,都會好好念書。

fsj 提到...

中女中曾依晴 ISEF抱五獎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楊正敏/台北報導】 2009.05.17

二○○九美國英特爾國際科技展覽會(Intel ISEF)昨天頒獎,台灣學生共獲十一獎項,台中女中二年級的曾依晴以「麵包蟲體內分離出可分解保麗龍之菌種」,一舉獲大會微生物學科首獎等五個獎項,是台灣代表團最大贏家。

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指出,今年ISEF在美國內華達州雷諾市舉行,有五十六個國家、一千五百六十三位學生參與,台灣有十一人參加,囊括五項大會獎及六項特別獎,預定十八日回國。

曾依晴一學期有兩百多節課都請公假做實驗,學科大半靠自己讀,終於證實麵包蟲真的會吃保麗龍,發現麵包蟲消化道裡有一種「紅菌」可以分解保麗龍,研究成果今年二月中旬獲台灣國際科展微生物組第三名,並被推薦代表台灣到美國比賽。

曾依晴獲得大會微生物學科首獎、大會微生物學科一等獎等五獎項,在代表團中成果最豐碩,可獲一萬多美金(台幣近卅四萬)獎學金,教育部另頒廿萬獎金,還可獲出國留學獎學金,並保送大學。

科學工業園區實驗高級中學江盛浩、建中譚文皓、嘉義女中林育惠、北一女史宜平、北市麗山高中李怡慧和趙予靖也各獲大會數學、動物學科、化學等不同獎項。

這六位學生除大會發給美金一百五十元到一千五百元不等的獎金,教育部另頒二等獎十萬元,以及三等獎、四等獎五萬元獎金。

科教館指出,十一位代表參展學生,都是今年二月由台灣國際科展選出來的,二月底到出國前都由中研院院士、台大醫學院生化與分子生物研究所教授林榮耀,以及十多位教授,每周到科教館個別指導。

據指出,曾依晴多次被林榮耀罵哭,她的媽媽曾問她還要不要繼續參加,曾依睛仍堅持參賽,展現不放棄的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