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26

研究:消費者使用更多媒體,無論新舊

Consumers using more media, new and old, study says
http://www.physorg.com/news143471300.html

October 17, 2008

(PhysOrg.com) -- 那些傳統媒體之死(demise,亦有禪讓之意) -- 有利於更新的、高科技的形態 -- 的報告太言過其實了。那是根據一項為期四年,由愛荷華州立大學(ISU)大眾傳播媒體教授所領導的研究,他發現雖然新媒體(如網際網路與 e-mail)的使用大幅增加,但傳統媒體(報紙、雜誌、廣播、電視)的使用也有些微增加。結果呢?媒體整體的飽和。

"媒體飽和之所以可行是因為人們並不會真的放棄他們的老習慣 -- 又如果他們這麼做,他們會在一段很長的時間內緩慢地進行 -- 但他們新習慣的產生則十分快速," Jay Newell 說,ISU Greenlee 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助教授,也是這項研究的領導作者。

Newell 在研究中結合了卓越的媒體研究者 Joseph Pilotta,消費者情報公司 BIGresearch 的研究副總裁以及 Ohio 州立大學前傳播教授;以及 John Thomas,ISU 的畢業生。他們分析了一份由 BIGresearch 在四年(2003-06)內所收集,每半年針對 1.2 萬到 1.5 萬人進行一次的線上媒體消費調查。他們的結果總結在一篇刊載於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Media Management 的論文中。

這項研究確認了下面這些顯著的趨勢:

-- 由廣告所支持的大眾傳播媒體的整體消費,在這四年期間內增加,雖然變化的幅度漸漸變小。

-- 「新媒體使用的增加」以一種比「傳統媒體使用的減少」還要更快的步調出現。

-- 在關鍵收入製造日時段(dayparts)期間(例如早上開車時收聽廣播,在黃金時段收看電視),傳統媒體的使用維持原狀或增加。

這項研究反駁那些關於報紙讀者急劇下降的報告,發現報紙在下面四個日時段表出顯著的增加:6--10 a.m.、10 a.m.--中午、7:30--11 p.m. 以及 11 p.m.--1 a.m.,而其他三個時段則無顯著變化:中午--4:30 p.m.、 4:30--7:30 p.m. 以及 1--6 a.m.。

"為什麼?應該是報紙的衰退被過分誇大了," Newell 說。"發行量下降有很多是因為報社削減了版面,那不在城市與其周圍市郊發佈。無法獲得這些報紙的人們可能閱讀地方報。也請記得,我的研究在觀照報紙讀者的同時,報社正報告發行量。"

"這些數據顯示,那些表示他們通常閱讀一份報紙者的百分比 -- 在你預期他們正在閱讀一份報紙的時段內 -- 在過去五年內依然相當穩定," 他說。

這項研究對於其他形態的傳統媒體而言也有好消息。過去五年期間,雜誌使用在所有日時段均增加,同時電視在午後、黃金時段(primetime)、夜間時段(late fringe,11 p.m. 到 1 a.m.)以及一整夜的時段中均增加了。然而,廣播聽眾在早晨較晚的時段以及黃金時段下降,但早晨通勤時段(6--10 a.m.)卻增加了,另外下午開車時段(4:30--7:30 p.m.)則沒有統計上的顯著變化。

但 Newell 表示,其研究的主要觀點是,新的媒體並沒有取代(displacing)舊的。

"這篇獨特論文的貢獻在於,它證明這些傳統媒體並沒有下降,而廣告商也開始注意到這件事," Newell 表示。"廣告商開始注意到媒體使用上的改變並非如拋棄掉舊的習慣,例如閱讀報紙,同時開始新的那樣簡單。"

作者們寫道,那些摒棄傳統媒體,例如電視、廣播、報紙與雜誌的媒體採購者將面臨喪失「與關鍵閱聽大眾進行潛在交流」這種實質部位的風險,因為他們的資料並沒有指出現有媒體在其傳統的高利用時段中失去了消費者。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相關報導:

* Mass Media Displacement and Saturation
http://www.mediajournal.org/ojs/index.php/jmm/article/view/88
Jay Newell, Iowa State University
Joseph J. Pilotta, Ohio State University
John C. Thomas, Iowa State Universit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Media Management,
Vol 10, No 4 (2008)
研究者完成 25 年來首度「網際網路普查」
Web 立方 -- 萬物即網路
報紙有救了? 免費新聞把媒體推下懸崖?
你要NHK、BBC 還是我們自己的公視?
非關正確─我這麼說,因為我知道
台灣之光的國際化議題 毒素與元素造就文化驚奇
找到全世界的感動 改變亞洲的力量

14 則留言:

fsj 提到...

報紙e化 赫斯特推專用閱讀器

【陳文和/綜合二月廿七日外電報導】 2009-03-02 中國時報

鑒於報紙與雜誌廣告營收每下愈況,而報刊用紙與遞送到府的成本又節節高升,全球屬一屬二的「赫斯特媒體集團」(Hearst Corp.)決定另闢蹊徑,最遲將在一年半內引進新研發的電子版報紙與雜誌專用無線聯網閱讀器,以撙節傳統出版模式的印刷與發行成本,並期能像亞馬遜公司在電子書市場異軍突起的「Kindle」閱覽器一般大發利市。

赫斯特媒體集團二月廿七日宣布,即將研發完成一款配備大尺寸顯示幕的電子版報紙與雜誌專用閱讀器,可望於十二至十八個月內正式面市。而推廣這種具無線聯網功能的電子閱讀器,將可讓集團旗下報社與雜誌社大幅縮減傳統印刷出版的紙張費用,以及印刷和遞送等成本,而節省的開支據估可達五○%。

赫斯特集團並沒有提供其報刊閱讀器的進一步細節,僅表明其互動媒體部門對相關技術的掌握已爐火純青,集團不僅對此躍躍欲試,更寄望藉助這項利器大展鴻圖。而內部消息人士指出,赫斯特的閱讀器在設計上對出版商的各項需求面面俱到。以顯示幕尺寸來說,約相當於標準A4紙張大小,俾使閱讀起來更貼近傳統閱報看雜誌的體驗,同時也能給予廣告客戶更充裕的發揮空間,以達到吸引讀者注意的效果。

業界目前較耳熟能詳的電子書閱覽器包括亞馬遜公司的「Kindle」與新力公司的「Reader」,兩者與赫斯特集團的電子報刊閱讀器,基本上都是手持的掌上型裝置,同樣借助電子油墨顯示技術,其低耗電的六吋鏡面小顯示幕呈現出來的效果,與紙本圖書的印刷品質相去不遠,但有個缺點是面板較脆弱易碎。而赫斯特的閱讀器則可能採用類似「電子紙」的軟性顯示核心,甚至讓讀者可以摺疊以方便隨身攜行。

第一代的赫斯特閱讀器可能只能呈現黑白的內容,但往後的版本將按部就班提升性能,讓用戶可以讀取高解析度彩色圖文,甚至於重複播放動態影音檔案。而讀者將可透過無線上網,從赫斯特媒體集團旗下報刊及其他加盟出版商下載琳瑯滿目的內容。赫斯特集團擁有十六家日報、四十九種周報和雜誌,較著名的包括《舊金山紀事報》、《柯夢波丹》(Cosmopolitan)和《君子》(Esquire)。

研發閱讀器之際,赫斯特集團同時也將循序漸進,改變旗下各網站只賺廣告費而免費供人閱覽的營運模式,開始讓部分網站採行付費服務機制。

※ 可能不適合喜歡讀多份報紙的人吧。

fsj 提到...

紐約時報搶攻數位媒體

王良芬/紐約十五日電 2009.03.16 中國時報

美國《紐約時報》面對報業嚴峻危機,正積極搶攻數位媒體市場,研究部門針對未來數位新聞的趨勢,努力開闢數位新聞流通管道,計畫中的「聰明內容」(Smart Content) 系統,將可以整合iPhone以及內建「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功能的手機,同時也構想將街頭售報機數位化。

《紐約時報》日前宣布出售總部大樓的部分樓層、籌資兩億兩千五百萬美元之後,積極構思振興計畫,除了要把最佳題材呈現在紙面上,更努力開闢數位新聞報導的市場。

《紐時》研發部門綜合設計編輯比爾頓(Nick Bilton)說,針對未來數位新聞的趨勢,該部門有一些有趣且相當實用的研究計畫。比爾頓屬於該報核心研發團隊,他和四位小組成員研究五到十年後的創新數位廣告系統。

《紐約時報》的研發部門的研究項目大致分為三,即新興平台、分析、核心研發。《紐時》與軟體業者「Adobe Systems」合作,以順應時代的潮流,設計配合螢幕尺寸大小來排版,並研究觸控螢幕裝置對讀者看新聞習慣的影響。

《紐時》研究開發「聰明內容」(Smart Content)系統,該系統可以整合讀者的不同閱覽裝置,若有人先在電腦上看過某篇文章,若再從iPhone上進入《紐時》網站時,所讀過的那篇文章會以灰色標示,表示已經看過。GPS手機用戶則可以讓《紐時》知道他們的位置與移動狀態,進而提供更適切的新聞內容。

《紐時》也計畫把街頭的售報機數位化,擬想未來的數位售報機配備螢幕,讀者只需簡單按幾個按鈕,就可印出符合他們需要的報紙。

對於報紙有截稿時間的問題,選舉或球賽等事件需要即時報導,讀者未來只需發送一通簡訊給《紐時》,就可在手機接收到最新結果。

儘管數位新聞深具競爭力,比爾頓仍然認為,在可預見的未來,印刷報紙並不會消失,無論科技發展到何等地步,白紙黑字的《紐約時報》都將會繼續存在。

fsj 提到...

Google拓展新聞業務 8家歐洲通訊社助陣

法新社╱胡立宗 2009-03-18

(法新社巴黎17日電)全球網路搜尋引擎龍頭Google今天宣佈,已和「歐新社」旗下8家會員通訊社達成協定,未來將在Google News刊登他們的新聞和照片,同時也可搭配新聞刊登廣告。

商業產品經理柯恩(Josh Cohen)在Google News部落格上表示,「我們今天很高興地宣佈,歐新社旗下8家通訊社將成為我們的新聞合作夥伴」,「我們希望在幾個月內就能讓歐新社的新聞上線」。

歐新社(European Pressphoto Agency,EPA)成立於1985年,現有11個會員通訊社。

加入Google合作計畫的8家新聞機構為:比利時的比通社(Belga)、西班牙愛斐社(EFE)、葡萄牙路沙新聞社(Lusa)、瑞士Keystone通訊社、奧地利APA通訊社、波蘭PAP新聞社、匈牙利米蒂新聞社(MTI)及希臘ANA通訊社。

Google已於2007年和法新社(AFP)、美聯社(AP)、英國聯合社(PA)、以及加拿大新聞社(CanadianPress)簽約使用新聞。

Google在16日針對合作夥伴推出「新聞內容相關廣告」,加上2月美國Google News網站的新聞搜尋廣告,目標是讓Google News具有獲利能力。

fsj 提到...

Time 推免費客製化雜誌 有線電視6月起先看再付費

◆ Time 推免費客製化雜誌

【經濟日報╱編譯游宜樺/綜合外電】 2009.03.19

為仿傚網路上大受歡迎的個人化新聞匯整訂閱經驗,時代雜誌集團(Time)集團將展開實驗,讓讀者從集團旗下八本雜誌中挑選自己喜歡的內容,發行實體與網路並行的免費客製化新雜誌。

豐田獨家贊助

這個名為「我的雜誌」(Mine)的實驗性刊物,為期10周,每兩周發行一次,共有5期。新雜誌將由豐田汽車獨家贊助,而廣告商品凌志2010年RX休旅車也將緊扣雜誌特色與讀者需求亦即車子本身與雜誌一樣,都是量身訂作。

這本完全免費的新雜誌,實體印刷本只提供給前3.1萬名回應問卷的讀者;網路版則提供給另外20萬名回答線上問卷的讀者,報名與問卷網址:http://www.timeinc.com/mine。

新雜誌預計4月初寄給訂戶,電子版訂戶則是每兩周會收到與實體版一樣的電子檔,但為了讓讀者用滑鼠點擊體驗虛擬翻頁的效果,格式上略有不同。

時代雜誌集團旗下共有八本雜誌:時代雜誌(Time)、運動畫刊(Sports Illustrated)、Food & Wine、Real Simple、Money、In Style、Golf,以及Travel + Leisure,讀者可以從中挑選五本內容,但一旦選定後就不能變更組合。

客製化的新雜誌總計會有56個版本(凌志休旅車則有22個客製化版本,外加8個經銷商處理的選購配備)。

在網路上完成問卷調查的讀者,也會發現新雜誌廣告不但超精準,而且契合個人情境。比方說,住在洛杉磯、喜歡吃壽司的讀者大衛,看到的雜誌廣告文案可能是:「嗨,大衛,你如果開著新車出去吃壽司,朋友看到一定讚嘆不已!」

時代雜誌集團廣告與行銷總監喬治表示:「這是我們歷來最為獨特的企劃... 它在讀者選擇權、廣告效應與編輯掌控方面,取得完美平衡。」

學者態度保留

無獨有偶,旗下擁有多家報紙的美國MediaNews集團,今夏也打算在洛杉磯每日新聞報推出由讀者集體創作的實驗電子報。讀者可透過作家、關鍵字或主題選擇想看的新聞,量身訂作的電子報將以看起來就像實體報紙的PDF檔案傳送,讀者可以在電腦或手機上閱讀,也可以把它印出來。對於這些傳統平面媒體客製化的嘗試,哈佛大學新聞學學者班頓(Joshua Benton)抱持保留態度。

他認為時代雜誌只有單一廣告商的作法,無法像Google的關鍵字廣告一樣,把網友的習慣愛好與網站內容成功媒合。

換句話說,透過自行選擇的內容組合,某位讀者明顯對高爾夫與卡其褲感到興趣,但凌志汽車並不販售這些商品。班頓說:「我很懷疑平面媒體真能與網路一樣,提供讀者量身訂作的經驗,但這個概念還是值得一試。」



◆ 有線電視 6月起先看再付費

【聯合報╱記者陳俍任/台北報導】 2009.03.19

全台四百七十萬有線電視收視戶,今年六月起有權先收視再付費。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昨天通過「有線電視定型化契約」修正案,強制業者必須提供提撥預收款平均百分之十的銀行履約保證,另新增消費者選擇後付制,看電視不必先繳錢。

此政策宣布後,不少民眾鼓掌叫好。收視戶徐小姐說,有線電視業者大多要求先繳半年或一年費用,但先繳錢也沒多大優惠,電信費是後付制,有線電視也該開放選擇後付制,且強制有線電視業者提撥履約保證金,一旦業者倒閉對收視戶才有保障。

有線電視業者聞訊卻猛跳腳,台灣有線寬頻產業協會理事長陳朝平指出,NCC根本未跟業者充分溝通,他指全球有線電視都沒人採後付制,所有「視訊服務」包括有線電視、電影、看報等都是預付制,後付制恐衍生更多私接戶,甚至產生大量呆帳,依有線電視廣播法還不能立即斷訊,NCC難道要當保證人?到時就拿帳單請NCC埋單。

國內五大有線系統商也強力反彈,指除非NCC先教育收視戶繳交用戶個資、採後付制的人得交保證金等配套,業者也說,NCC強制業者提撥銀行履約保證金額與業者認知相差一倍。

NCC昨天通過「有線電視定型化契約」修正案,業者必須提撥一定比率月租收入,作為預付收視月租費的銀行履約保證,預計六月公告,到時全台有線電視業者,必須在半年內與現有用戶完成換約。

NCC指出,現在有線電視都採「預收」方式,為避免業者因為營運或財務狀況中斷,影響收視戶權益,才修法要求業者必須依照月租費預收的型態,提撥一定比率,透過金融機構提供履約保證,由於國內多數系統業者都採用半年繳,多數業者得提撥比率平均在百分之十,該筆金額未經NCC同意不得挪用。



◆ NCC通過定型化契約草案/6月起 有線電視可先看再付費

自由時報 2009.03.19

〔記者劉力仁/台北報導〕目前收看有線電視,大多採取「預繳」方式,未來民眾則可選擇「後付」,亦即看完再繳費,但業者聽到新規定,急得跳腳!

增加履約保證機制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昨天通過有線電視定型化契約草案送消保會備查,最快六月起全國四百七十萬收視戶將可選擇「後付」方式,另外增加有線電視履約保證機制;有線電視業者則強力批評,「後付」將使私接戶大增,要NCC出來當保人,業者如果收不到錢,NCC要負起擔保之責。

成立專戶供查核

NCC發言人李大嵩表示,現行預付型商品,都有履約保證制度,確保消費者權益,有線電視收視戶一向都是預繳費用,一旦業者出現經營危機,消費者權益不保。

李大嵩表示,NCC規劃履約保證方式有四種,包括業者成立信託專戶、金融機構開具履約保證書、業者從預收費用中提撥固定比率當履約保證準備金,月繳提撥為一%、雙月繳三%、季繳五%、半年繳為十%、年繳為二十%,在銀行成立專戶,供NCC查核,最後則是經NCC許可的其他履約保證方式,供業者擇一選擇。

業者擔心收不到錢

但業者一聽到「後付」,就急得跳腳,擔心此舉可能危及有線電視台經營。台灣有線寬頻產業協會理事長陳朝平表示,電信業者收不到錢可從機房斷訊;但有線電視斷訊要到收視戶家裡剪線,成本太高,因此全世界有線電視業者都採預繳方式。NCC要求業者增加「後付」收費模式,私接戶將大幅增加,反正已經先看了,私接被捉到、被剪線,業者也莫可奈何。

至於有NCC委員認為,有線電視應可比照中華電信MOD的後繳方式收款,業者則說明,MOD是經由電信線路系統,統一管控較方便,但有線電視線路不同,較難管控線路及呆帳。

消基會支持後付

陳朝平說,除非NCC出來當保人,業者收不到收視費用,NCC願意出面負責。另外,履約專戶估計要存幾千萬跑不掉,如果不得動支,很多業者資金調度會出問題。

消基會董事長謝天仁對於NCC政策表示支持,他指出,水電瓦斯每一樣都是後付,有線電視業者難道最大?一定要預繳?消基會不僅要求後付,而且還要有履約保證機制才合理。

fsj 提到...

林博文專欄-「大城無報」現象在美國

【本報訊】 2009-03-25 中國時報

十多年前,一群媒體觀察家即擔心美國以後可能會變成一個大城市只有一份報紙的情況。他們的「擔心」,現在看來,已是太過樂觀了;今天的美國已出現一些大城市即將沒有報紙的現象,如西雅圖、舊金山、底特律、克利夫蘭和丹佛。在網路大興、經濟蕭條、廣告銳減和買報者越來越少的困境下,一城一報甚或無報的景況,殆為大勢所趨、潮流所向。(見圖,美聯社)

十多年前,一群媒體觀察家即擔心美國以後可能會變成一個大城市只有一份報紙的情況。他們的「擔心」,現在看來,已是太過樂觀了;今天的美國已出現一些大城市即將沒有報紙的現象,如西雅圖、舊金山、底特律、克利夫蘭和丹佛。在網路大興、經濟蕭條、廣告銳減和買報者越來越少的困境下,一城一報甚或無報的景況,殆為大勢所趨、潮流所向。

每個禮拜都可以看到或聽到報紙關閉的消息,上周是具有一四六年歷史的《西雅圖信息郵報》(Seattle Posrt-Intelligence),本周是密西根的《安娜堡新聞》(Ann Arior News)。電視的出現,使舉世出名的大型時事畫報《生活》(LIFE)和《展望》(LOOK),走向末路;網路的崛起,根本改變了媒體生態,報紙因網路而腐朽,卻又因網路而找到「第二春」。

近幾年來紛紛停刊的報紙,已非傳統上的「關閉」,而是在網路上另起爐灶,以電子報的方式出現,如《西雅圖信息郵報》和《安娜堡新聞》都將以電子報形式賡續生命。赫斯特集團所擁有的《信息郵報》去年虧損一千四百萬美元,改成電子報以後,編輯部從一六五人減至二十人,經濟考量已成為平面媒體陸續走向電子報的最大因素。過去十年《信息郵報》一直和對手《西雅圖時報》聯營以省錢,時報負責印刷、派達、廣告和推銷,《信息郵報》則提供新聞,但仍難逃厄運。《信息郵報》關了以後,時報壓力更大,電影《西雅圖無眠夜》也許會變成「西雅圖無報日」。

儘管許許多多媒體專家提出各種不同構想試圖挽救美國報業,為報紙找出路,《時代》周刊甚至當成封面故事報導。有人聲請政府提撥報紙紓困金,有人呼籲政府為中學生出錢訂報,有人建議報社可以接受捐款;有人出點子說看電子報也要付錢,用來養報紙。所有的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上百倍,尤其是在美國這個一天到晚眾聲喧譁、什麼事都吵翻天的國度,更不可能對「搶救報業」達成任何共識。特別是要政府拿出納稅人的血汗錢來救濟報業,可謂天方夜譚。

報業的式微,已成必然趨勢,想像許多獨立經營的小書店一家家關門一樣,沒有人有能力、有辦法救他們。二十年前,全美有四千七百家獨立小書店,現在僅剩一千五百家,文化和資訊事業一天天走下坡,經濟不行固是原因,但網路亦扮演了一個亦善亦惡的角色,首當其衝的當然是平面媒體。雜誌和報紙同受其害,百年老牌雜誌《大西洋月刊》已改名為《大西洋》,把《月刊》(monthly)去掉,成為雙月刊;三大時事周刊之一的《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早已變成月刊。品質一向不錯的《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早就豎白旗,改成電子報;《洛杉磯時報》、《芝加哥論壇報》、《舊金山紀事報》以及其他報紙亦都因賠損過巨而奄奄一息。

從報史上可以看到,停刊的報紙不可能起死回生,《紐約時報》和另外六家報紙在一九六二、三年因大罷工而停刊一一四天以後,雖一起復刊,但是五年內即有四家報紙永遠停刊,其中即包括素負盛名的保守派《紐約前鋒論壇報》。紐約人很慶幸今天仍擁有四份報紙,除了《紐時》,還有《每日新聞》、《紐約郵報》和《新聞日報》(Newsday)。不久前,已退休的《華盛頓郵報》總編輯李奧納德.湯尼在接受前《舊金山紀事報》總編輯布隆斯汀訪問時表示,《紐約時報》會賠那麼多錢的原因之一是,他們堅持辦份有水準的大報,雖然形勢嚴峻,經濟壓力很大,他們仍維持「崇高的理想」(high-minded),絲毫未降低新聞的品質。連續七、八年,《紐時》的巴格達分社年度預算即達三百萬美元。

同樣地道理,《華郵》和《華爾街日報》的水準亦跟過去一樣好,美國新聞界慶幸有這幾家全國性大報撐場面,維繫高格調、高品質。然轉念沉思,美國報業日落西山的場面,已不可避免,將來必然有很多城市沒有本地報紙,而只有電子報或小型的社區報,這是令人不勝唏噓的發展,但也是無可奈何之事。即使熱愛報紙的傑佛遜總統再世,亦只能望著空蕩蕩的報攤而興歎!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fsj 提到...

線上新聞收不收費都兩難

◆ 《To be or not to be?》-線上新聞收不收費都兩難

【蕭麗君】 2009-03-29 工商時報

為拯救報業當前所面臨的營收銳減危機,紐約時報高層在年初曾丟出線上新聞收費的議題,這也讓線上新聞免費vs付費的爭議再度引爆成為熱門話題。

根據美國卓越新聞計畫(Project for Excellence in Journalism,簡稱PEJ)公佈的最新媒體報告指出,在其他方案尚未探索前,就把目標鎖定在線上新聞的「免費vs付費」,未免會淪入失焦。這項800頁報告是PEJ針對新聞媒體現狀所發布的第六次年度調查。

不過面臨營收節節下滑,難以為繼的美國報業,卻把他們一線希望押注在付費的線上新聞。美國報紙營收在2008年下跌約15%。許多報紙的分頁廣告銷售甚至腰斬一半。至於部分報業集團正面臨無法償債的困境。

像是赫斯特集團的西雅圖郵訊報轉型為網路報,舊金山紀事報因為虧損不斷,可能步上關門命運。EW Scripps也在2月份宣佈洛磯山日報停刊。

專家警告,如果全美超過1,400份日報的報紙集團無法找到如何利用線上新聞賺錢,其前景恐將黯淡無光。

此外,這些報業集團還須尋得對抗Google與雅虎的對策。這兩大網路巨擘瓜分平面媒體透過新聞賺取的廣告收入。

因此當紐約時報總編凱勒在年初提出線上新聞收費的可能性時,也讓該議題再度被炒熱。該報董事長與發行人舒茲柏格也曾在紐約Stony Brook大學中暗示該可能性。

舒茲柏格表示,「今日面臨經濟的不景氣,我們重新分析付費內容,可以增加我們核心的廣告業務。」

在1990年代,許多報紙揚棄線上新聞付費的想法,是希望透過免費內容來提高閱讀率與吸引廣告商把資金投注在網路上。

雖然向線上新聞收費,可適用於像華爾街日報等少數報紙。但整個大環境而言,在讀者已經習慣免費的線上新聞十多年後,一旦要向他們收取費用,恐怕會嚇走讀者,並失去報紙在網路廣告的收入。目前該收入占報紙總營收約1成。

專家也警告,想要付費方式奏效,還需其他報紙的合作,但就過去歷史而言,這樣合作通常困難重重。例如1990年代後期,美國報業曾經組成New Century Network組織,但由於無法在任何事上取得協議,導致該組織最後無疾而終。

此外,報業還要面臨國會或司法部門的同意,以避免價格壟斷的指控。

因此PEJ在報告中建議,報紙想要透過線上新聞牟利,其實有以下幾個方式。例如在每月上網費用中,涵蓋一筆瀏覽線上新聞費用。

PEJ集團董事羅森歇解釋,這種類似有線電視模式,可以省去打擾民眾支付單一新聞的困擾。他以收費站作為比喻,表示民眾如果想要進入該道路就一次收費,不要每50呎就必須停下來繳費。

報告中也建議,報紙也許可套用亞馬遜網站模式,建立他們的線上賣場,對小型商業提供當地的搜尋網絡。

另一個就是對專業人士提供利基新聞報導。PEJ指出,「他們針對專業興趣提供深入、鉅細靡遺與即時的線上新聞。該方向被證明是在新聞領域上,具有高度獲利成長的發展契機。」

fsj 提到...

新聞線上新聞收費 世界數位圖書館台灣不缺席

◆ 新聞線上 幫報社建網路收費站

聯合新聞網/經濟日報╱編譯游宜樺/綜合外電 2009/04/16

三位美國資深媒體人14日宣布成立新公司「新聞線上」(Journalism Online),協助廣告營收持續探底的報業設立新的網路自動收費平台,期待達成各家報社尋覓已久的網路商業獲利模式。

三位美國資深媒體人14日宣布成立新公司「新聞線上」(Journalism Online),協助廣告營收持續探底的報業設立新的網路自動收費平台,期待達成各家報社尋覓已久的網路商業獲利模式。

這家新公司由三位資深媒體人領軍:法庭頻道(Court TV)創辦人布雷爾(Steven Brill)、前華爾街日報發行人柯維茲(Gorgon Crovitz)與前AT&T寬頻執行長辛德里(Leo Hindery)。

布雷爾表示,新公司將開發、架設新網站,整合所有報紙與雜誌內容,利用讀者方便使用的帳號與密碼,建立類似網路「收費站」機制。消費者可以選擇繳交年費、月費(約15至20美元)、日費或單篇新聞隨選,購買受「付費牆」保護的新聞,新聞來源則來自所有加入「新聞線上」的媒體。

最快今年秋天推出的「新聞線上」網路新聞收費機制,也將和參與計畫的各報紙的電子報完成整合。布雷爾透露,多家報社與雜誌對這項整合服務的興趣濃厚。

據美國報紙協會統計,全美報紙廣告年營收自2005年迄今已下滑27%,或大減127億美元。同一期間,各報電子報的網路廣告營收雖成長 53%,但增加的金額只有區區11億美元,對於紙本報紙廣告收入的大失血,等於杯水車薪。

許多報社認為,開始在網路進行部分內容收費,可以止住失血。新聞線上的網路版新聞訂閱,也會與實體報紙訂閱互相結合,以吸引消費者繼續訂閱紙本印刷媒體。

這項新收費機制等於挑戰消費者多年來免費上網看新聞的習慣。

布雷爾強調:「我們以為,此時迫切需要有一套商業機制,讓優質新聞成為網路高效率傳播的受益者,而非受害者。」



◆ 世界數位圖書館將啟用 臺灣不缺席

聯合新聞網/中央社 2009/04/17

舉世矚目的「世界數位圖書館」網路系統啟用典禮,將於21日在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總部進行,台灣國家圖書館10筆珍貴館藏影像檔,將在啟用典禮中亮相。

舉世矚目的「世界數位圖書館」網路系統啟用典禮,將於21日在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總部進行,台灣國家圖書館10筆珍貴館藏影像檔,將在啟用典禮中亮相。

「世界數位圖書館」(World Digital Library)啟用典禮選擇在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會議時,由教科文組織秘書長松浦晃一郎和美國國會圖書館館長畢林頓(James H.Billington)聯合主持的記者會上舉行。

台灣國家圖書館是32個夥伴機構之一,2007年起美國國會圖書館主動邀請國家圖書館加入合作,該館於2008年7月正式簽約,提供館藏包含中華文化相關古典圖檔5筆以及台灣表徵圖檔5筆,做為啟用典禮的範例。

台灣國家圖書館館長顧敏應邀參加啟用典禮,將與合作單位、技術人員、贊助單位代表約400餘人共聚一堂,見證文化資源共建共享的意義與世界文化遺產永續經營的使命,並將向193個參與國的大使、代表等宣示與說明介紹該項目。

顧敏強調能前來UNESCO總部出席世界重要的圖書館活動,意義匪淺,對提升台灣國際文化發展有所助益,在現場也將多了解「世界數位圖書館」的運作,有助於日後提供典藏品品質及類別的選擇,增強台灣出版品數位影像以及文化資產於世界各地曝光的機會。

「世界數位圖書館」是畢林頓於2005年6月6日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演說時,首度提出資源共建共享理念。

主要的目標是將世界各國文化資產匯集於一個網站,網頁介面檢索方式可以依據時間、地理位置、標題、型態;在語言方面並有阿拉伯語、中文、英語、法語、葡萄牙語、俄語以及西班牙語等7種語言;內容包含合作館提供之圖書、手稿、地圖、版畫、攝影照片、聲音紀錄以及其他重要的文化資料。

「世界數位圖書館」網路系統在經過過去兩年彙整、影像詮釋資料撰寫以及進行各種不同語言介面等浩大工程後,舉行對世界大眾公開的啟用儀式,深具啟動全世界文化資源共建共享指標意義。

世界數字圖書館網站的顯著特色是彙聚了各家圖書館獨有的文化資料和世界各地的檔案,網站將包含各種手稿、地圖、珍貴書籍、電影、錄音、印刷品和照片;瀏覽和搜索功能將幫助實現網上的跨文化和跨時間研究,公眾將不受限制,免費使用這些材料。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fsj 提到...

重大媒體交易 不容私相授受

【聯合報╱羅世宏/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嘉縣民雄)】 2009.04.18

NCC近日決議將針對旺旺集團負責人蔡衍明購買三中媒體一案,召開聽證會,筆者在此表示高度肯定之意,並呼籲NCC對此重大媒體股權轉讓交易,應嚴予把關,勿急於許可;而且聽證會必須公諸大眾以昭公信,為往後類似案件建立典範,以期有助於媒體自由市場之健全多元。

第一,資訊公開/公眾聽證監督:重大媒體股權交易/併購案,不容資本家之間私相授受,而應是公共事務,理應該接受公開監督與檢驗。以美國FCC為例,FCC處理像中廣、中視這麼重大的股權交易/執照轉移案,必有專屬網頁(例如:www.fcc.gov/transaction/mergerorderschron.html)及公開聽證過程,提供相關法令、公文,並且開放至少九十天到一八○天公開接受各造利害攸關者表達意見,在過程中隨時更新相關資料,行政准駁決定完成後也保存這些紀錄,並由每一位委員提出意見書。

第二,態度審慎,不應急於許可:FCC審議重大媒體股權交易/併購案,由於茲事體大,通常不急促做出許可之決定,除非確認此案無損或有利於公共利益。在程序上,除接受購併業者的資料及聽取其報告外,也會廣徵其他競爭業者、公民團體意見,並召開公聽會釐清疑問。因此重大購併案審查通常都曠日費時,例如AOL與Time-Warner購併案,二○○○年二月十一日提出申請,隔年一月十一日才通過,審查期為三三四天;Sirius衛星廣播公司購併XM衛星廣播公司的案子,更長達四一二天。

而FCC在通過這些爭議案件時,也會對業者附加諸多條件,確保企業合併後會力行其所承諾的公共利益。FCC要求新經營者Sirius承諾三年不調漲費率、保留十二個頻道(約佔其頻道容量的百分之八)播放少數民族與非商業用途節目,允許用戶自由選擇計價單頻單買,並同意支付先前裁定的違規罰金一千九百七十萬美元。

因此,建議NCC比照辦理,除非確信重大媒體股權交易/併購案無損或有利於公共利益,否則不得輕率許可;若無法確信無損或有利於公共利益時,應無限期懸置此案,或可以重新啟動聽證/審查過程,聽證與審查程序並無次數限制。

第三,媒體股權交易與一般股權交易性質殊異,標準應更嚴格:歐盟對於媒體併購、合資企業歷來均有比較嚴格的規範,目的在避免媒體過度集中化,減損媒體觀點與內容的多樣性,威脅歐盟各國自豪與珍視的民主人權價值。在一九八九至一九九九的十年之間,歐盟審理的五十件涉及媒體部門併購案或合資案中,大部分核准,只有八件被否決;但此否決比例,與一般非涉及媒體部門的併購案相較(同期間有一一○四件併購案,只有十一件未通過,約當百分之一),不可謂不高。換句話說,歐盟對於涉及媒體部門的併購或合資案,採取了比較嚴格的審查標準。

第四,NCC應重視並維護媒體多樣性:應建立媒體多樣性指標,定期監測台灣的媒體多樣性狀況是否持續惡化,調整監理管制作為,不應陷入形式主義,放任或甚至縱容形式外觀雖不違法、但實質不合法的重大媒體股權交易遊戲,並且應該提出維護或提升媒體多樣性的有效政策。基於此,對於重大媒體股權交易嚴格把關,是媒體主管機關的基本職責,但只是被動把關還不夠,提出維護或提升媒體多樣性的有效政策是NCC更重要與根本的職責所在。

※ 相關報導:

* 旺旺入主中視 NCC要辦聽證會 - 聯合新聞網
http://www.udn.com/2009/4/11/NEWS/FINANCE/FIN9/4841562.shtml※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fsj 提到...

普立茲獎得主 照樣被裁員

* 普立茲獎得主 照樣被裁員
* 普立茲獎出爐 紐約時報奪5獎

◆ 普立茲獎得主 照樣被裁員

【聯合晚報╱編譯范振光/綜合報導】 2009.04.21

今年的普立茲獎揭曉,如果你以為獲得美國新聞界最高榮譽可以保障工作,那你就錯了。

普立茲地方新聞獎頒給底特律自由報和亞利桑那州的東谷論壇報。東谷論壇報的得獎作品報導當地警長努力掃蕩非法移民、卻顧此失彼而忽略其他治安工作,採訪記者是賈布里森和吉布林,版面主編是派蒂‧艾普勒。

以鳳凰城為主要發行區域的東谷論壇報去年10月精簡四成人力,吉布林和艾普勒都被砍。論壇報當時也縮小發行區域,並把發行日數減到每周四天,現在更只剩三天。

吉布林、艾普勒和其他被裁的同事今年稍早自立門戶,經營電子報亞利桑那衛報。

艾普勒表示,雖然自己成為公司整頓的犧牲者,她仍為獲獎高興。還在論壇報服務的賈布里森則說,原以為自己會苦樂參半,但實際上,得獎的喜悅沖掉報業經營困難的苦楚,現在只覺得很棒。

吉布林、艾普勒真的不必太介意,洛杉磯時報幾年前換老闆時,也曾把幾名普立茲得主裁掉。

東谷論壇報發行人茱莉‧莫芮諾被問到,把普立茲得主裁掉有何感想,她避重就輕說,裁員絲毫無損得獎者的傑出表現以及他們獲得的肯定。



◆ 普立茲獎出爐 紐約時報奪5獎

【聯合晚報╱紐約特派員傅依傑/20日電】 2009.04.21

被視為美國新聞界最高榮譽的普立茲獎,20日下午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宣布,紐約時報獲重大突發新聞、國際報導等五項獎,為今年最大贏家。

自1917年普立茲獎頒授以來,紐約時報共獲101項獎,為獲獎最多美國媒體。

2002年紐時囊括7項普立茲獎,創媒體年度獲獎最多紀錄;去年華盛頓郵報獲6項居次;今年紐時再得5獎,與洛杉磯時報2004年獲獎數相同,同居第3。

近年美國平面媒體深陷蕭條,營運艱困,使今年普立茲獎別具意義;紐時獲獎後,執行編輯凱勒(Bill Keller)指出,許多報紙因預算緊縮,無法再作花費大的調查性報導與海外採訪,但紐時不以為然,仍堅持作下去。

紐約時報以前紐約州長性醜聞獲重大突發新聞獎

紐時今年以報導前紐約州長史匹哲下台性醜聞,獲重大突發新聞獎;以報導美國在阿富汗與巴基斯坦面臨的軍事與政治挑戰,在國際報導獎脫穎。

紐時並獲調查報導獎、批評獎與特寫攝影獎。

聖彼得堡時報 (St.Petersburg Times)獲二獎項:國內報導獎與特寫寫作獎。

拉斯維加斯太陽報以建築工人的深入報導獲公共服務獎

拉斯維加斯太陽報 (Las Vegas Sun)獲公共服務獎,該報深入報導拉斯維加斯賭城中心區建築工人死亡率偏高問題。公共服務獎是普立茲獎中最高榮譽。

邁阿密先鋒報 (Miami Herald)獲突發新聞攝影獎;華盛頓郵報獲得評論獎。

洛杉磯時報獲解釋報導獎

此外,洛杉磯時報獲解釋報導獎;底特律自由報 (Detroit Free Press)獲地方報導獎;紐約州明星郵報 (The Post-Star)獲社論寫作獎;聖地牙哥工會論壇報 (San Diego Union-Tribune)獲社論漫畫獎。

今年開放網路媒體角逐

普立茲獎今年首度開放完全發行網路版的新聞媒體角逐,但只有Pol tico.com入圍決選,無人獲獎。

普立茲新聞獎是新聞界最高的榮譽,公共服務獎更是最崇高的獎項,獲得公共服務獎的報社將獲得一個金質獎章,其他普立茲獎得主各可獲得1萬元獎金。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fsj 提到...

世界新聞自由評鑑:台灣評比後退

中央社 2009.05.02

自由之家今天公佈「2009年世界新聞自由調查報告」。台灣繼續被評為新聞自由國家,但評比從去年的20分,降為今年的23分。名次也從去年的全球第32名降為第43名。

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的評比從1分到100分,分數越低,自由度越高。評比標準是媒體運作的法治環境、政治對採訪及資訊取得的干擾及新聞內容與傳播方式受經濟因素影響程度。

評鑑分數30分以下為「自由」;31分到60分為「部份自由」;61分到100分為「不自由」。

去年台灣在亞太地區排名第4,僅次於紐西蘭、帛琉和馬紹爾群島。今年台灣在這個區域排名掉到第7名。去年排名在台灣後面的澳洲、日本和密克羅尼西亞,今年擠到台灣前面。

報告說,台灣自由評比下降的原因是,去年有媒體受到攻擊,且面對升高中的政府壓力。

去年排名亞太第一名的紐西蘭,今年評比從13分降為14分,變成與帛琉並列第一。馬紹爾仍然維持去年的17分。澳洲從21分降為22分。日本和密克羅尼西亞都維持去年的21分。

香港去年以30分,吊「自由」國家或地區的車尾,在亞太地區排名第14。今年評比降到33分,且被擠出「自由」國家或地區,變成「部份自由」。排名從第14名掉到19名。

香港被擠出「自由」國家或地區的理由是,中國對香港媒體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南韓今年與去年一樣,繼續以30分的評比,勉強擠進「自由」列車。

中國評比得分85分,比去年的84分還差。但排名從亞洲倒數第3升為倒數第4。去年寮國在中國前面,今年中國超前寮國。在整個亞太地區,今年中國只贏過寮國、緬甸和北韓。

評鑑報告對中國繼續名列世界最壓迫新聞自由的國家感到失望。報告說,北京去年舉辦奧運,中國理當信守在奧運期間保證新聞自由的承諾,改善紀錄,未料它仍繼續選擇敬陪末座。

自由之家在評鑑報告中,特別點名以色列、義大利和台灣新聞自由倒退。以色列和義大利從「自由」變為「部份自由」;台灣雖然繼續名列亞太地區最自由的國家之一,但評比從20分降為23分。報告說,由此可見,即使是傳統上媒體開放的民主國家,也不見得對限制新聞自由有免疫力。

報告說,去年全球新聞自由普遍倒退,而且是連續第7年倒退。

去年新聞自由倒退的國家包括以色列、義大利、台灣、香港、中國、墨西哥、阿根廷、秘魯、泰國、菲律賓和塞內加爾、希臘、斯里蘭卡、阿富汗、保加利亞、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俄羅斯、馬達加斯加、波札那、查德、剛果、賴索托、茅利塔尼亞、南非、坦尚尼亞、衣索比亞、甘比亞、墨西哥、玻利維亞、厄瓜多、瓜地馬拉和尼加拉瓜。

去年新聞自由有進步的國家是馬爾地夫、蓋亞那、孟加拉、巴基斯坦、海地和烏拉圭。

今年全球新聞自由排名前10名是冰島、芬蘭、挪威、丹麥、瑞典、比利時、盧森堡、安道爾、荷蘭和瑞士。

全球新聞自由紀錄最惡劣的國家是緬甸、古巴、厄利垂亞、利比亞、北韓和土庫曼。

在全球接受評鑑的195個國家和地區中,70個(36%)被評為自由;61個(31%)為部份自由;64個(33%)為不自由。全球只有17%的人口生活在新聞自由國家或地區。

※ 這結果一點都不讓人覺得意外。相關報導:

* freedomhouse.org: Freedom in the World 2009 Survey Release
http://www.freedomhouse.org/template.cfm?page=445

fsj 提到...

觀賽新世代 在提議合編「中華大辭典」之後

◆ 觀念平台-觀賽新世代

■方祖涵 2009-07-03 中國時報

落後亞洲先進國家一年左右的美國通訊業,一直到去年才開始正式跨入3G時代,無庸置疑,iPhone正是最重要的推手。上市不到兩年,iPhone已經在智慧手機市場搶下兩位數的占有率。幾年前商場上人手一台黑莓機,在被鎖小燈照射後的鍵盤上,違反人體工學飛快輸入的畫面,現在也被iPhone的觸控螢幕取代。

iPhone開放式的平台,打破了應用程式設計師跟路人間的藩籬。從用戶端不斷湧現的各種創意,雨後春筍般出現在蘋果提供的平台上,很快地,生活的各個層面都出現了便利的應用程式。根據最新的統計數字顯示,目前智慧手機所使用的網路頻寬,光是iPhone的用戶,就占了將近七成的流量。也因為如此,絞盡腦汁吸引消費者的商家們,當然無法忽視這個最貼近消費者的傳播媒介。

職棒舊金山巨人隊的主場,是由iPhone在美國獨家合作的電話公司AT&T冠名贊助。上星期,AT&T提供了一些有趣的數字:每場比賽當中,平均有上千名觀眾在球場裡使用無線網路上網。不少觀眾是一邊看球賽,一邊用手機推特(twitter)賽事的進展或更新自己的臉書(Facebook),也有人是拿著筆記型電腦瀏覽網路。根據巨人隊資訊長的研究,這些球場網民,有八成是iPhone的用戶。

而球場為因應這些新型態的球迷,也推出了不少貼心的服務。在巨人球場,球迷可以用手機上網,只要鍵入自己的座位號碼,無論是想喝特定廠牌的啤酒、吃墨西哥捲餅還是美式熱狗,網站都會告訴你離座位最近的攤位選擇及步行路線圖;吃多喝多了也不必擔心,同樣的工具能幫球迷找到最近的廁所。死忠的球迷只要花十元美金,就可以下載大聯盟推出的iPhone應用程式,投手所投的每一個球、進壘的路徑、速度、球種都鉅細靡遺,這個應用程式也提供了同時間其他比賽的實況轉播。

在球場上,球迷最不習慣的事情之一,應該是看不到電視轉播提供的精彩重播畫面。稍縱即逝的美技畫面,頂多會在球場的大螢幕上重播一次。假若表現精采的是來訪的客隊,主場更是不可能出現任何鏡頭。不過有了智慧型手機跟無線寬頻,錯過的畫面可以立即在聯盟的官網上下載,或是經由Slingbox觀賞自己家裡電視的實況轉播,球迷再也不必擔心錯過比賽精采的部分。

除了提升球場的周邊服務,球賽本身的品質,也在新科技下受到不同的考驗。在棒球場上,凡是遇到爭議性的判決,都是以不要激起現場球迷情緒為處理的原則,盡量避免在球場內重播爭議的畫面。試想,倘若一個離譜的判決在球場的大螢幕上不斷重播,說不定會引爆四、五萬人的騷動。智慧型手機在提供便利的同時,隨傳即到的重播畫面,卻也打破了球場的安全防線。

不過,科技是沒有回頭路可走的,球賽也只能隨之改變,愈來愈進步。

(作者為運動專欄作家)



◆ 希望拚圖-在提議合編「中華大辭典」之後

【郝明義】 2009-07-03 中國時報

繼「識正書簡」之後,馬英九總統再提出兩岸民間合編「中華大辭典」的主張,「建議將正體、簡體兩種字詞語彙陳列比較,以利兩岸互動。」

大陸的「民間」要參與這件事情,很容易。大陸的當代簡體字典,都要以《現代漢語詞典》為參考標準,而《現代漢語詞典》是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這樣的指導機構,加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這樣的長期執行單位而形成。

《現代漢語詞典》的定位、精神、內容以及方法,都有一套貫穿的理念,規範(prescriptive)功能強烈而鮮明。

但是台灣呢?台灣的民間,又要根據什麼樣的標準來「陳列」正體字的語彙呢?

過去,台灣有一套教育部編輯的《重編國語辭典》,有著相當於大陸《現代漢語詞典》的角色與作用。《重編國語辭典》溯源於一九二八年教育部所想著手編輯的《中國大辭典》。《中國大辭典》編輯歷時四年後,因為日軍進犯北平而停頓,因而在一九三六年替代出版了一部以「寫定詞形」與「正音」為兩大特點的《國語辭典》。

國民政府來台後,教育部展開重編《國語辭典》,設立以指導委員會(葉公超為首)與編輯委員會,歷時五年,在一九八一年編成《重編國語辭典》出版。由於《重編國語辭典》是以《國語辭典》為底本而成,難免有一些侷限。除此之外,這部辭典龐大的篇幅(共六大卷)也在銷售上產生阻力,從一九九四年之後,就不再出版紙本,而改為網路版本為人所使用。

書籍、報刊等,一旦不再以紙本型態存在,而只剩下數位型態的資料庫時,很多人都擔心有些資料被任意修改所產生的副作用。《重編國語辭典》不再以紙本型態出版,而只剩網路版之後,正好成為說明這些副作用的代表。《重編國語辭典》以網路版登場時,明確說明已經做過一次修訂,因而命名為《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而命名。但是以網路版登場之後,迄今到底做了多少次修訂,如何修訂,修訂的範圍等,都成了模糊的事情。

舉個例子。前兩年,這部網路辭典因為「三隻小豬」、「打炮」、「買春」等詞條的解釋而引起軒然大波。教育部關閉網站一個月之後,除了拿掉有爭議的條目之外,還一口氣修改了七百多條字詞。

去年底,又再度出狀況。網友發現,「資本論」的詞條下,這是「邪說謬論,為禍世界人類,至深且鉅。」由於被抨擊是戒嚴時期的思維,教育部坦承這個詞條的釋義的確「有問題、不專業」,違反了中立客觀的原則,立即從網路辭典中移除。

這些問題之所以會出現,看「打炮」事件後教育部的說明就很清楚:「目前國語推行委員編制不足,沒有編輯團隊,無法調查近年發展的新語詞,僅能就目前辭典維護,尚難加以擴充」,只能請「大家一起來找碴」。

字典,永遠是要歡迎大家一起來找碴的。字典的進步,也可以透過編輯者如何回應、修訂這些被找出來的「碴」而看得出來。但是從教育部因應這些詞條的動作來看,則可以知道最重要的問題還不在於編制足不足的問題,而是由於將就行事之下,整部網路辭典的「修訂」原則、方法都出了問題。「打炮」、「資本論」這些詞條引起爭議就拿掉,只是在頭痛醫頭。我們看不到這些詞條來歷的說明(因為沒有紙張印刷版本的對照,也無從考據),也不知道就這樣拿掉詞條,到底算是網路上的「維護」、「更新」,還是「修訂」?「維護」、「更新」和「修訂」的界限在哪裡?網站上說自己是「全面修訂前之暫行版本」,那就是還有「局部修訂」與「全面修訂」之別。兩種不同的「修訂」的根據、範圍、頻率又各是什麼?都不清楚,我們怎麼能相信這種修訂?

馬總統既然一再強調重視「正體」字,也重視正體字的使用標準,那麼在提議兩岸合編「中華大辭典」之後,應該看看如何把中華民國教育部所編的這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版》給正體一下,最好,也出版一個紙張印刷版本好讓大家有所根據。

(作者為大塊文化創辦人)

fsj 提到...

青少年用媒體 免錢是王道

【經濟日報╱編譯游宜樺/綜合外電】2009.07.15

摩根士丹利公司近日發表一位15歲實習生製作的青少年媒體偏好報告,引發各界熱烈迴響,該報告歸納出時下青少年喜愛電玩、看電影、聽演唱會,但不看報紙,手機主要功能不是通話,而是聽音樂與傳簡訊。

這位年僅15歲的證券部實習生羅布森(Matthew Robson),根據自己經驗和與同儕討論後,寫出一篇「青少年如何消費媒體」的報告,記述這一代年輕人吸收資訊與追求娛樂的方向與方法。

羅布森說,他的報告代表約300名青少年的「集體智慧」。分析師指出,這項調查獲得的結果,可以說是「歷來最清晰、最引人深思」。

大多數不買CD 下載非法音樂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伍德、威林頓與羅西引述羅布森的說法表示:「青少年消費的媒體愈來愈多樣化,但方式卻完全不同,而且幾乎都不想付錢。」

伍德透露,這項報告引發的讀者反應與回饋,幾乎是平常的五至六倍,他們甚至接獲來自基金經理人與公司執行長的電子郵件與來電詢問。

根據居住在倫敦的羅布森在報告中說,青少年不時興推特(twitter),推特是年紀大者的玩意。他們也討厭廣告看板、電視與網路中侵犯性的廣告。為了追逐內容與音樂,他們願意使用各種平台和利用各種設備,如手機與蘋果的iPod。他們不聽廣播,而偏好免費串流音樂網站。他們「很不願意」花錢買音樂,有八成的人會非法下載音樂。羅布森說,大多數年輕人都沒買過音樂CD。

這份報告說,對時下年輕人而言,報紙與其他平面媒體已經「無關緊要」,而電影與演唱會仍然受到歡迎,也是少數他們還願意花錢消費的媒體。

青少年還是常看電影,不是為電影本身,而是為「享受電影院的感覺,以及跟朋友相聚的機會」。羅布森說,年輕人常常人到了電影院後,再選擇看那一部電影。此外,成本也是青少年考慮的重點,因為沒錢,所以會看盜版DVD。

不愛有線產品 認為已經過時

在羅布森與同儕眼中,手機主要功能不是通話,而是聽音樂與傳簡訊,「現在電玩都有上網功能,可以一邊打網路遊戲,一邊通話,通話完全免錢,大多青少年與同儕男性友人都透過電玩主機連線通話;跟女生聊天才會用手機,因為每50名女生中大約只有一人玩電玩。」

報告顯示,來自高收入家庭的青少年較常使用iPod,中低收入家庭小孩則大多選擇用手機聽音樂。大約99%的青少年擁有手機,而大多數人的「共識」是索尼愛立信(Sony Ericsson)的手機「比較炫」,原因是「功能特多、內建隨身聽播放器、而且物超所值,100英鎊就能買到一支中階手機」。

羅布森說,青少年近來比較少觀賞直播的電視節目,原因是拜隨選視訊所賜,他們可以選擇自己方便的時段看電視。青少年不管是在學校或是家中都能上網,而且大多在社交網路「極為活躍」,其中以Facebook最受歡迎,而青少年女性使用社交網路的頻率比男性高。

羅布森透露,時下的年輕人不玩推特(精簡版的網路留言服務),「推特是給成年人玩的,因為「玩一次推特的費用就能傳好幾通手機簡訊,而推特內容大多沒意思」。

羅布森在總結時表示,時下最夯的東西是「任何有觸控面板的玩意兒」、「擁有龐大音樂儲存量功能的手機」、「像iPhone這種能直接連上網路的行動裝置」以及「螢幕超大的電視機」。

至於羅布森眼中已經過時的東西,包括「黑白螢幕手機」、「笨重如磚塊的手機」、「任何電池續航力不滿10小時的(行動)裝置」、以及「任何有線的東西」。

fsj 提到...

新聞自由排名 台灣滑落至59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103056+112009102100082,00.html

【仇佩芬/台北報導】2009-10-21 中國時報

「無國界記者組織」公布二○○九年國家新聞自由度排名,台灣從去年的第卅六名大幅滑落為第五十九名,並直指執政黨試圖影響媒體。行政院新聞局長蘇俊賓公開否認,並且表示政府會向關心台灣媒體自由的國際組織說明。

「無國界記者組織(Reporters Sans Frontieres)」每年都會提出全球新聞自由度評鑑,針對每個國家的媒體處境及新聞控管提出分析。在今年的報告中,台灣的新聞自由度排名較前一年大幅落後,報告更直接指出「台灣新的執政黨試圖影響公私營媒體,而特定人士的支持者的暴力行徑更進一步侵害新聞自由」。

蘇俊賓對此表示,雖然報告中說執政黨試圖干預媒體,卻沒有舉出具體的例子。蘇俊賓表示,公平與否放在人民心裡,對於過去一年多來的台灣媒體自由度,人民心中絕對有一把尺。蘇俊賓說,政府接受所有媒體檢驗,也沒有聽聞有媒體自認受到壓力,批評政府的力道也沒有受到壓力影響。

對於台灣排名在一年內大幅滑落,蘇俊賓說,一個組織要評鑑這麼多個國家,很多都是憑印象。他表示,國家相關制度都一樣,不可能一年內出現這麼大的變化,也許是有些敏感的質化指標,例如個別的群眾事件,這些政府都應該檢討。

蘇俊賓表示,會積極聯絡該國際組織,以了解審查內容,若有需要改進的作法,政府都很歡迎。他也歡迎國際友人親自到台灣觀察台灣的媒體環境,或許可以讓評鑑結果有所不同。他同時強調,政府會提供正面訊息給每一個關心台灣媒體環境的國際組織,爭取正面評價。(系列報導,詳見原站)



◆ 台灣媒體自由 大幅倒退23名

自由時報 2009.10.21

〔記者黃維助/綜合報導〕馬政府上台後,台灣媒體自由嚴重倒退,繼美國「自由之家」評比台灣新聞自由排名下滑後,無國界記者組織(RSF)公布的二○○九年新聞自由指標,台灣從去年的全球卅六名慘跌到五十九名,大倒退廿三名的主因,為政府試圖干預媒體及示威者攻擊記者。

原因之一:政府試圖干預媒體

行政院發言人蘇俊賓昨晚對此回應,政府絕無干預媒體自由等情事,但會虛心檢討。

無國界記者組織在調查一七五個國家或地區去年九月到今年八月的新聞自由情況後,編輯成二○○九新聞自由指標(Press Freedom Index)。

台灣今年的排名落在並列五十七名的布吉納法索和海地之後,為第五十九名。RSF的報告說:「台灣的新執政黨試圖干預國有和私營媒體,而若干活躍人士的暴力行為,進一步傷害了新聞自由」。

自RSF二○○二年開始公布這項排名以來,台灣最差的名次是二○○三年的六十一名,及二○○四年的六十名;過去兩年則分為卅二名、卅六名。

對於馬政府上台後,台灣新聞自由排名已兩度在國際評比機構中下滑,尤其今年台灣的排名竟還落後香港十一名(香港排名四十八),蘇俊賓說,一個機構要評鑑這麼多國家,很多都是印象,也許有些敏感的質化指標,如個別群眾事件,「這些我們都應檢討」。

蘇俊賓強調,台灣對媒體相關的監督機制,是由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負責,檢視過去一年多的時間,政府並沒有干預媒體,且當政府做得不好時,也沒有見到媒體批判政府會有壓力,但政府都會虛心接受指教。

除了台灣,南韓今年也大幅倒退,從四十七掉到六十九名;RSF表示,原因為「多名記者和部落客被逮捕,及保守的政府企圖控制批判的媒體」。

中國的新聞自由依然在末段班,去年一六七名,今年一六八名,在所有國家和地區中倒數第八。

今年名列前茅的仍以歐洲國家為主,包辦前十三名,一至五名分別為丹麥、芬蘭、愛爾蘭、挪威、瑞典;但RSF在報告中警告,法國、義大利等國過去一年都發生了一些新聞自由倒退事件,使歐洲模範地位動搖。

美國則從卅六名進步到廿名,RSF稱之為「歐巴瑪效應」。報告指出,雖然還有待改進,但至少美國司法當局「已不再像布希時代那樣以國家安全之名囚禁記者及侵犯公民自由」。



◆ 熱門話題-台灣的新聞自由 有待改進

【邱世長/北縣板橋(教師)】2009-10-22 中國時報

根據無國界記者組織(RSF)發表的「二○○九世界新聞自由指標」排行榜,台灣排名自去年的卅六名跌至五十九名,對此,新聞局長蘇俊賓表示「不以為然」,民眾觀感又是如何?這難道是RSF評分不公嗎?

首先,去年十二月公共電視基金會曾投書RSF,指控執政黨對中央廣播電台及中央社「施壓」,要求改寫新聞!試問,記者的新聞報導,若還得經過「上級指導」,甚至被迫予以重寫,這還算是新聞自由嗎?事情鬧得沸沸揚揚,執政黨的解釋卻是不清不楚,難怪讓人觀感不佳!

其次,排名如此難看,藍綠陣營可是「共襄盛舉」,誰也逃不了責!去年十一月江陳會,綠營號召群眾包圍現場,藍營則是派出大批軍警壓境,感覺上,像回到戒嚴時期;警察不僅無理沒收民眾手中國旗,還粗暴攔阻記者拍攝,甚至還有記者被誤認為暴民,攝影機被沒收,當場被痛毆!試想,這種對記者施暴的畫面傳出後,你還妄想台灣有新聞自由的形象嗎?

最後,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閃光燈效應」,意即發生重大事件,會令人印象更深刻!政府當下該做的,不是狡辯,而是反省,切勿重蹈覆轍啦!



◆ 媒體自由排名倒退在台灣掀波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a/2009/10/091021_taiwan_media_freedom_vic.shtml

BBC 中文網 2009.10.21

台灣各界對「無國界記者組織」2009年報告,將台灣媒體自由度下降22名反應強烈。

「無國界記者組織」公布2009年全球媒體自由度報告,台灣的排名從前一年的36名,倒退到第59名

在還沒有正式公布排名之前,台灣政府發言人-台灣新聞局局長蘇俊賓就表示,他無法接受這個結果。

在野黨-民進黨的立法委員為此舉行記者會說,「無國界記者組織」這次的報告證明國民黨政府試圖操縱媒體。

「干預媒體」

有些分析人士指出,台灣的公共電視基金會投書該組織,指稱台灣的中央廣播電台、中央社等等公營媒體在去年被施壓,被迫改寫新聞。

依照慣例,台灣公營媒體的領導層隨政黨輪替而更換,因此成了「政治立場相近者主掌公營媒體」。

分析人士說,這也導致「無國界記者組織」認為台灣的媒體不自由。

也有報道說,去年(2008年)11月,海基會和海協會在台北舉行江陳會期間發生抗議事件,造成記者受傷,也是造成「無國界記者組織」將台灣媒體自由度排名降低的理由之一。

對有關政府施壓,迫使公營媒體改寫報道的指稱,駐法國的台灣官員向BBC中文網表示,除了他們出面和該組織溝通之外,台灣總統馬英九也曾經致函否認。

不過,從結果看來,似乎「無國界記者組織」並沒有接受,而受訪的台灣官員也對此表示無奈,只能表示會繼續溝通。

整體情況

該組織的亞洲地區負責人-布羅塞爾則向BBC中文網表示,他們評分主要基於當地記者、記協回答的問卷,而且反映的是整體的媒體情況而不只是政府是否干預媒體。

布羅塞爾也不否認,記者本身的政治立場,也可能會影響評分。

他說,去年有記者採訪台北江陳會而被抗議者毆打,此外大陸記者在台採訪受到限制等等,都造成了台灣排名下滑。

布羅塞爾表示,名列前30的國家和地區,只要稍微有些影響記者權利的事件,很容易就會被排除到50名之外。

他還說,也不是該組織是否不接受馬英九對影響媒體報道、干預媒體人事指稱所做的否認,因為發生了如此的事件,自然就會影響排名。

布羅塞爾對大陸記者採訪受限則表示,當初台灣為了不能在世衛組織作報道,曾經也抗議過,如今為了「國家安全」的理由設下限制,理由不夠充分。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fsj 提到...

王正方:台灣民主剝奪知的權利,無罪?

【聯合報╱王正方】2010.05.30

英國大選,沒有一個黨的席次過半,新政府難產。五天之後,危機解除。工黨、保守黨的下議院席次都不足,自由民主黨成了關鍵少數,四十三歲的黨魁克雷格呼籲席次較多的保守黨拿出誠意和魄力來,與自民黨組織聯合政府。兩小時後,平素鮮為人知的保守黨黨魁大衛卡麥隆,四十三歲,公開講話。他的演說層次清楚,一切以國家利益為先,拯救經濟為重。保守黨堅守自己的原則;不進一步參與歐盟、強化國防、嚴打非法移民。其他方面將以最大的誠意與自民黨合作。

卡麥隆一鳴驚人,他言辭侃侃、氣度軒昂,展現了一位未來首相的風範。兩方展開五天密集會議,協議成功。七十多年來頭一遭,英國有了聯合政府。卡麥隆、克雷格分任正副首相,內閣中有四位自民黨閣員。卸任首相布朗,辭去首相和工黨黨魁,告別詞中有警句:「我生命中第二個最重要的工作結束了,寶貴的經歷會幫助我完成第一要職;做個好丈夫、好父親。」

自民黨與保守黨的理念南轅北轍,但是工黨和自民黨的席次加起來還差幾票才過半,無法組成運行自如的政府。保守黨急於執政,在節能減碳等方面與自民黨有共識。自民黨得票率百分之廿三,只有五十六席,選舉制度不公平,他們以改革選舉法為第一目標。兩黨是否會貌合神離,保守黨實力增強後,解散國會,重新選舉獲得多數就一黨專政?不無可能。英國女皇在國會演說(新首相寫的講稿),聯合政府以五年為期,推動廿幾項法案,多是節省開銷、縮衣節食、咬牙度難關的措施,不為取悅民心。他們要認真幹活,振興經濟,趁初上任蜜月期,先幹討人厭的事,以後民調降低,就難了!

BBC與CNN以全天候報導方式,追蹤英國政治發展,觀後獲益良多。政客當然投機,自民黨以小搏大,保守黨快速回應,立場都要站得穩。黨的內部意見一致,黨魁無後顧之憂,出面協商,才能五天內一切擺平。在台灣,黨內有意見立刻就上媒體傳播,同黨同志專以出黨主席洋相為榮。國會投票,標新立異,只為了打知名度。人家以「國家利益」為前提,政治理念迥異的政黨可以合作。此地連國家認同也吵翻天。瀟灑引退的工黨黨魁,認為做丈夫、爸爸的挑戰性更強。台灣的榮譽主席、前主席、天王、聖人、神主牌、民主之父、台灣之子、大老,滿街都是,永不言退。他們對做好丈夫,好爸爸沒興趣,或是不屑。

台灣的民主老在念小班,因為環境不允許進步。有新聞自由的台灣,在新聞選擇上串通一氣的練葵花寶典,引刀自宮,自行封鎖。奇怪的是,為何他們的新聞選擇也很一致,極端的無聊低俗!

正當英國有憲政危機時,幾乎台灣所有的新聞台都在重複播放:某男子專偷歐巴桑內褲,偷竊前還又捏又聞。國際新聞則是歐巴馬在白宮談金融改革,講壇前有隻大老鼠,記者不斷問:他看見了老鼠嗎?金融改革的內容?太深奧,台灣人沒興趣!在台灣能直接看BBC、CNN電視台的比率不高,大家每日就被變態男子、白宮大耗子給煩死!

剝奪民眾「知的權利」,難道無罪嗎?

(作者為電影導演)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