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03

研究:童年時期的虐待與女性精神病的開始相關

Childhood abuse associated with onset of psychosis in women
http://www.physorg.com/news157786185.html

April 1st, 2009

King's College London 精神病學研究所的研究者發表了一篇新研究,那指出具有嚴重精神疾病的女性,在童年中比一般人更可能被虐待(abused)過。不過,同樣的關連,並沒有在男性當中發現。

研究者相信他們的發現指出男孩與女孩回應創傷與心煩意亂經歷上的差異。這篇發表在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四月號的論文,比較了兩組成人,所有參與者的年紀都在 16 與 64 歲之間,而且不是住在東南倫敦就是在諾丁漢。在第一組的人都曾有過精神病症狀(psychotic symptoms)的經歷,例如幻覺、妄想症並接受憂鬱症、狂躁症或精神分裂症的治療。在第二組的人則沒有精神健康問題,並扮演對照樣本。二組人都被問及他們是否在他們的童年時期經歷過身體或性的虐待。

與健康女性相較,具有精神病的女性報告身體或性虐待的可能性是她們的二倍。不過這樣的關連性並沒有在男性中發現。

研究者指出,對此的一種解釋為,女孩比男孩更可能有「內化(internalise)」上的困難。 換言之,被虐待的女孩可能會使她們自己與其他人疏遠,而且變得對於他人的行為過度猜疑。這可能使她們在未來置身於更大的精神病症狀風險中,例如偏執狂妄想症(paranoid delusions)。

相較之下,男孩也許更有可能「以行動來表現(act out)」後續的身體虐待,而且可能處於反社會行為的極大風險中。

這篇論文的另一位領導作者,Helen Fisher(KCL 精神病學研究所的研究者)表示:"這些發現並不是指如果有小孩被虐待,他們將發展出精神病;而是具有這種失調的的女性,更可能展現出一種包含兒童時期虐待的背景。"

"這些發現指出,需要對遭受虐待的小孩進行特定性別的介入以避免後續的精神健康與行為問題。"

"我們也知道,那裡也有心理學、生物學與遺傳學上的因素,那也許促成女性的這種狀況,而且在理解成人精神病如何發展上,需要有更多的關注。" 令人振奮的是,我們剛剛才獲得 Wellcome Trust 的資助,要在更大規模下重複這項原本的研究,讓我們調查涉及兒童虐待與精神病失調這種關聯中的因素。"

※ 相關報導:

*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hildhood abuse and psychosis
http://bjp.rcpsych.org/cgi/content/abstract/194/4/319

Helen Fisher, MSc, Craig Morgan, PhD, Paola Dazzan, MRCPsych,
Thomas K. Craig, FRCPsych and Kevin Morgan, PhD,
Gerard Hutchinson, MRCPsych, Peter B. Jones, FRCPsych,
Gillian A. Doody, FRCPsych, Carmine Pariante, MRCPsych,
Peter McGuffin, FRCPsych, Robin M. Murray, FRCPsych,
Julian Leff, FRCPsych and Paul Fearon, MRCPsych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9) 194: 319-325.
doi: 10.1192/bjp.bp.107.047985
國際兒童人權日 鼓吹兒童人權
愛心 因細膩而偉大
無論貧富,不平等的社會對大家都不利

孩子偏差行為? 嬰兒養育是關鍵
甘冒風險者因處理多巴胺能力減少而受驅使
憂鬱症 新檢測
研究支持弓蟲症與精神分裂症有關
發展中的腦袋:酒精比大麻還糟
「敗」體驗,而非佔有 導致更加快樂
全球研究發現人類情緒主宰身體健康
國人營養失衡 飲食指南應全面翻新

1 則留言:

fsj 提到...

面對產後憂鬱症 首要傾聽陪伴

中央社 2009.06.26 11

婦女身心醫學專家表示,面對產後憂鬱症的婦女,傾聽、陪伴十分重要,而且不要諱疾忌醫,一定要鼓勵產婦尋求專業的協助,避免憾事發生。

台北縣板橋市一名33歲簡姓婦人疑似受到產後憂鬱症之苦,今天持水果刀猛刺4個月大的兒子胸口,嬰兒慘死,婦人行兇後自殺未遂,送醫急救。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婦女身心醫學主治醫師蕭美君表示,產後憂鬱是荷爾蒙劇烈改變造成,與一般憂鬱症不同。一般的憂鬱症主要是情緒低落表現,但產後憂鬱症卻是易怒、情緒起伏劇烈、容易與家人口角,甚至與與嬰兒沒有親密感。

蕭美君的臨床經驗有一名高知識分子,產後一直無法對孩子產生感情,甚至有罪惡感,經過治療後才對寶寶有了感覺。

蕭美君指出,殺嬰或傷害嬰兒的案例在產後憂鬱症中並不少見,她有不少病例坦承有這些念頭,但忍著不做,十分痛苦,因此,家人的陪伴與傾聽十分重要。

統計指出,懷孕中後期有憂鬱症的婦女,產後憂鬱症的比例高達8、9成,過去有憂鬱症的人也容易罹患產後憂鬱症,完全沒有憂鬱症病史的人,也有10%會有產後憂鬱症。蕭美君表示,產後憂鬱症通常好發於產後第2、3周,9到13個月可以治癒,但建議繼續服藥一段時間。

除了荷爾蒙作祟,蕭美君表示,憂鬱症的高危險群、孕期壓力、支持系統不佳也會促發憂鬱症。而產後憂鬱症中,每千人中有一到兩例會合併幻覺與妄想,變成躁鬱症。

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家銘表示,女性憂鬱症比例原本就高於男性,特別是好發於產後和更年期,產前有憂鬱症病史的婦女更是產後憂鬱症的高危險群。尤其產婦面臨身心巨大的壓力,加上角色調適需要時間,而且還要面對公婆,以及所生嬰兒是否符合家人期待等,特別是當今整體環境不景氣,產婦的壓力更是不可言喻。

蕭美君和張家銘都認為,發現產婦對許多事情提不起勁,吃不好、睡不著,就要提高警覺,傾聽和陪伴是幫助產婦度過產後憂鬱症的不二法門,而不諱疾忌醫才能實質幫助病患走過憂鬱。

就醫用藥方面,對於曾有憂鬱症病史的婦女,蕭美君建議在懷孕前3個月就應該和精神科醫師諮商。同時每次產檢應回精神科追蹤。若懷孕後期出現憂鬱症狀,就應嚴肅考慮用藥治療,她認為服藥絕對是利大於弊。

對於一般人擔心藥物對胎兒的影響,蕭美君表示,現有新藥對胎兒的影響有限,但產後憂鬱導致壓力荷爾蒙,卻會透過胎盤傳給胎兒,導致早產、發育不良、孩子未來人格焦躁等風險。

在西方,懷孕後期用藥治療很普遍,但台灣病患比較諱疾忌醫,甚至從此不看醫師。即使懷孕期間不用藥,蕭美君主張至少要定期追蹤,並在產後第一天就開始用藥,並不會妨礙餵母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