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17

研究證明阿茲海默症、唐氏症與動脈硬化症之間關連

Studies demonstrate link among Alzheimer's disease, Down syndrome and atherosclerosis
http://www.physorg.com/news182845260.html

January 16, 2010

近 20 年前 Huntington Potter 掀起了一陣爭論「唐氏症(Down syndrome)與阿茲海默症是相同疾病」這種想法的波瀾。現在證據在這:他是對的。

而這還不是全部。Dr. Potter 及其在 Florida 阿茲海默症研究中心、USF Health Byrd 阿茲海默症研究所的同僚最近報告,唐氏症、動脈阻塞新血管疾病,也許還包括糖尿病,顯然與阿茲海默症共有一種相同的疾病機轉。

這些研究者的二篇論文 -- 一篇在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另一篇在 PLoS ONE 上 -- 推斷(implicate)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β類澱粉(beta amyloid (amyloid protein,類澱粉蛋白))會損害負責移動染色體、蛋白質與細胞內部其他貨物的微管運輸(microtubule transport,微小管運輸系統)系統。這兩項研究都在塑模阿茲海默症的老鼠與人類細胞培養中完成。同時,這些實驗室的發現指出,避免 amyloid 損害微管網路也許是一種預防或甚至逆轉阿茲海默症及相關失調的有效方法。

第一篇論文,由 Antoneta Granic 等人完成,發表在 12/23 的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上,提供 Dr. Potter 實驗室先前研究背後的機制,證明所有阿茲海默症病患窩藏某些具有三份染色體 21 副本(稱為 trisomy 21,三染色體 21)而非平常二份的細胞。三染色體 21 也是一種與唐氏症患者身上所有細胞所共同擁有的特徵。這項初步研究證明阿茲海默症可視為「晚發型唐氏症(late onset form of Down syndrome)」。

到了 30 - 40 歲,所有唐氏症患者,都發展出可在阿茲海默症患者身上見到的腦病理學,包括殺死神經的黏性 amyloid 蛋白團塊堆積。這加速神經細胞減少以及癡呆。

隨著這項研究在 MBC 中被報導,Dr. Potter 等人現在證明,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 amyloid 蛋白是干擾細胞內之微管運輸系統的罪魁禍首。當細胞分裂時,微管負責將新近複製的染色體分離。

"Beta amyloid 基本上在細胞內部各處運送貨物(包括染色體)的蛋白質高速公路上創造路面坑洞," Dr. Potter 表示,他擔任 Eric Pfeiffer Endowed 阿茲海默症研究講座。

當微管網路被打亂後,細胞分裂時將無法正確運輸染色體,其結果是一個染色體數量錯誤與基因不正常大雜燴的新細胞。例如,唐氏症細胞在染色體 21 上包含 beta amyloid 基因的三份副本 -- 終其一生導致更多「壞」amyloid 蛋白的累積,Dr. Potter 表示。"阿茲海默症或許部份是由於新「三染色體 21」神經細胞的持續發展所致,那透過製造額外的 beta amyloid 擴大此疾進程。"

第二篇論文由領導作者 Jose Abisambra 等人所完成,發表在 12/31 的線上期刊 PLoS ONE,描述因 amyloid 蛋白導致微管網路受損所造成的另一種後果。

許多阿茲海默症病患通常也會形成血管疾病與糖尿病。無論這種巧合是倒楣透頂或起因於共有疾病進程都受到強烈爭辯。研究團隊已在研究低密度脂蛋白(LDL,導致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與中風的壞膽固醇)也許在具混合結果之阿茲海默症的發展中扮演某種角色。不過,USF 小組聚焦在 amyloid 影響 LDL 代謝的潛在效應上。偵測與利用 LDL 所需之受體屬於那些由微管運輸的蛋白質。

一如其同僚先前在 MBC 論文中所完成的報告,第二個 USF 團隊發現 amyloid 蛋白使微管網路受損。結果,那些能把在血流中循環的 LDL 拉入身體細胞當中的受體,無法抵達細胞表面,回收這種壞膽固醇。(譯註:見相關報導)在阿茲海默症患者身上,這種對於 LDL 代謝的干擾也許讓壞膽固醇累積成斑塊(plaques)那會阻止供應到大腦與心臟的的血液,Dr. Potter 表示。

同樣地,當運輸系統受到 amyloid 或其他因素損害時,其他關鍵蛋白 -- 包括胰島素受體與腦部發訊分子(signaling molecules)的受體 -- 也可能被鎖在細胞內部。"讓作為能量使用的血糖進入細胞內,需要胰島素受體。神經細胞發訊受體幫助促進記憶與學習," Dr. Potter 說。"所以,如果受體無法適當作用,那也許會導致糖尿病以及學習和記憶的問題。"

"我們開始理解像心血管疾病與糖尿病這樣的疾病,如何顯露某些與阿茲海默症一樣的相同根本疾病過程," 他說,"而非獨立的疾病正好在同一位病患上發展。"

※ amyloid-beta 也許是另一種 prion,相關報導:

* Alzheimer A Peptide Induces Chromosome Mis-Segregation and Aneuploidy, Including Trisomy 21; Requirement for Tau and APP
http://www.molbiolcell.org/cgi/content/abstract/E09-10-0850v1
Antoneta Granic, Jaya Padmanabhan, Michelle Norden, and
Huntington Potter
Mol. Biol. Cell in Press
doi: 10.1091/mbc.E09-10-0850
* LDLR Expression and Localization Are Altered in Mouse and Human Cell Culture Models of Alzheimer's Disease.
http://www.plosone.org/doi/pone.0008556
Jose F. Abisambra, Tina Fiorelli, Jaya Padmanabhan,
Peter Neame, Inge Wefes, Huntington Potter
PLoS ONE 5(1): e8556.
doi: 10.1371/journal.pone.0008556
揭露胰島素的全新作用
研究指出:阿茲海默症是「第三型」糖尿病!
高血壓也許使年長者的思路難以清晰
高血壓、心律不整與阿茲海默症有關
statins 可對抗阿茲海默症
研究:胰島素受體可管控腦部迴路的結構
同時逆轉高血壓、胰島素抗性與免疫抑制

阿茲海默症?研究發現維持適當腦功能需要amyloid-beta
科學家移除活體動物的阿茲海默症類澱粉斑塊
Prions 具有達爾文演化上的改變與適應能力
耶魯發現 amyloid-beta 與 prion 在阿茲海默症中的關係

平衡蛋白質的攝取也許才是長壽關鍵
科學家確認自然的抗癌防禦機制

聽覺假象:我們的腦如何創造連續的聲音?
-- 內耳小器官 能改變大腦血流量
高度用腦缺氧 也是職業病

3 則留言:

cognitive 提到...

感謝分享 xd

fsj 提到...

眼睛檢查 早20年發現阿玆海默症

【聯合報╱編譯莊蕙嘉/報導】2010.01.16

英國研究人員發現,眼部視網膜的神經細胞病變和大腦神經細胞病變有關,未來經由簡單的眼部檢查,即可在阿玆海默症患者尚未出現病徵時即偵知此症之存在,最多可提早20年發現,研究人員希望最快2年內讓這項技術上路。

研究人員指出,未來阿玆海默症眼部檢查程序簡單、費用低廉,且為非侵入性醫療行為。受測者只要滴入特製眼藥水,再由紅外線攝影機拍下眼部照片。眼藥水中的化學藥劑會將視網膜發生病變的神經細胞染色,照片亮點即為病變細胞。

報告作者、倫敦大學學院教授法蘭西絲卡‧柯代洛(Francesca Codeiro)說:「很少人知道,視網膜雖然很薄,卻是腦部組織的直接延伸。以後找驗光師檢查視力時,也能同時檢查腦部健康。」

柯代洛說:「阻止腦部細胞死亡是治療神經退化病變的關鍵,早期診斷出阿玆海默症是阻斷腦部細胞死亡的重要步驟,等到腦部細胞死亡殆盡才發現病灶就來不及了。」

這項技術已完成動物實驗,甫開始人體試驗,預計2年內可供世人使用,目前研究中的檢查方式有滴眼藥水及注射藥劑兩種。罹患阿玆海默症者可能要10至20年才會出現症狀,這項研究可讓中年人及早檢查出腦部是否病變。

這項研究發表在「細胞死亡與疾病」(Cell Death & Disease)期刊,目前阿玆海默症檢查以腦部掃描和記憶測驗為主,相關公益團體對此新發現皆表歡迎,表示這改變了阿玆海默症研究、診斷及治療。

阿玆海默症學會會長蘇珊娜‧索倫森表示:「這項發現非常令人興奮,如果我們能讓失憶症狀晚5年發生,就能讓一半的患者不致死於阿玆海默症。」



◆ 巴森金氏症新療法 要讓多巴胺神經活過來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0.01.17

巴金森氏症出現新療法!包括台大醫院、台北榮總等醫學中心即將於今年加入跨國性基因療法計畫,利用病毒作為載體,把基因送進大腦基底核,一旦基因發揮作用後,就可以合成多巴胺細胞,改善手抖、四肢不協調等症狀。

台北榮總上午舉辦「巴金森氏病病友會」,上百名巴金森氏病病友親身體會各種輔具,透過大按鍵的電話、語音血壓計、人體工學筷及水果削皮器等輔具,讓患者生活更便利。

台大醫院神經部主任吳瑞美現場演講基因治療,燃起了不少患者的一線希望,希望這項研究可以儘速在台灣進行,幫助改善手抖、日漸不穩的病情。

吳瑞美指出,多巴胺神經死亡是導致巴金森氏症的主因,如果能讓大腦內的多巴胺神經活過來,理論上就能改善巴金森氏症。目前國外已經完成了第二期臨床研究,初步治療效果不錯。國內多家醫學中心將在今年起參與第三期的人體試驗,將載著基因的病毒,直接打入患者大腦基底核,基因就可修復合成原本受損的多巴胺神經。

國內目前約有一萬多名無法自主行動的巴金森氏症患者,需要倚賴輪椅及旁人的照顧。最有效的治療方式為「深腦部刺激療法」,儘管健保補助晶片費用,但病患還得自付80多萬元。提供晶片電源的電池,每三至五年就需更換一次,一顆電池費用高達40幾萬元,對一般家庭是一筆沈重的負擔。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林欣榮指出,目前國內僅有500多人接受「深腦部刺激療法」,這些病人幾乎都是董事長或是董事長夫人等經濟情況不錯的人。希望健保局可以提高給付,造福更多患者。

fsj 提到...

血壓高是肺虛? 新理論引爭議

自由時報 2010.02.01

〔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血壓高,小心別動了肝火?」前陽明醫工所所長王唯工表示,不少中醫師認為高血壓是源自肝火旺,多以降肝火藥方治療,但他研究發現,血壓高的根源在於肺虛、血中缺氧,肝火旺只是結果。

王唯工昨日在台北國際書展發表新書「氣血的旋律」,書中提出治療高血壓的新理論。他認為,血壓高是導因於血液中含氧量不足,人體只好升高血壓來增加供血量,因此血中缺氧才是真正原因,並非中醫師們普遍認為的「肝火旺、肝陽上亢」。

王唯工表示,降肝火的藥物可能對病人不利,因肝火旺是由於組織中缺氧,代謝不全,產生有毒物質,需要肝來解毒造成的,如果用藥降肝火,降低肝臟解毒功能,加速體內毒素的堆積,適得其反。

而對於西醫以血壓藥協助病人控制血壓,王唯工也不認同,他表示,西藥是透過減少心臟跳動,使血壓強行壓低,並沒有解決缺氧的根本問題。

王唯工認為,腦部缺氧、肺功能不佳,都會引發高血壓,醫學研究也發現,高血壓與失智症、腦部萎縮有關,是缺氧的明證。他建議,不論是用藥、練功、運動,都應以補肺、補中、練中焦之氣為目標,以提高血中含氧量。

此外,王唯工表示,很多慢性病幾乎都跟血中缺氧、血液循環不佳有關,而中醫可將血引導到對的地方,讓它們做對的事情。

不過,長庚醫院中醫部主任楊賢鴻表示,王教授可能對中醫的用藥較不熟悉,並非所有病人的高血壓都跟肝火旺有關,必須根據體質、病因決定治療方針,高血壓成因有不同型,肝火旺只是其中一型,因此,並非人人都適合「瀉肝火」。

楊賢鴻表示,缺氧引發高血壓只是「理論」,且並不是新的。例如一些年紀大的老人因腦部缺氧,人體為了供應氧氣到腦部,血管會自動收縮,導致血壓上升,像這類末梢血管缺氧引發的高血壓,就算補肺氣,恐怕也無濟於事。

被問到一般人應如何養生?王唯工建議,生活要規律、不熬夜、不要吃有毒的食物。而他認為最不好的食物是碳酸飲料,因二氧化碳喝下肚後,難以排出體外。過去大家都認為汽水中有害的是過高的糖分,但最近一些研究已發現,低糖的低卡汽水一樣會引發新陳代謝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