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11

維他命 D 對於免疫系統活化很重要

Vitamin D crucial to activating immune defenses
http://www.physorg.com/news187187075.html

March 7, 2010

哥本哈根大學的科學家發現,維生素 D 對於活化我們的免疫防禦機制很重要,且若這種維他命未充分攝取,免疫系統的殺手細胞 -- T 細胞(T cells) -- 將無法對體內嚴重感染作出反應並擊退之。

為了讓 T 細胞偵測並殺死菌叢或病毒這些外來病原體,這些細胞首先得要被「觸發(triggered)」成行動狀態,並從未活化(inactive)且無害的免疫細胞「轉變(transform)」為殺手細胞,準備找出並摧毀所有病原體。

這些研究者發現,T 細胞依賴維他命 D 才能夠活化,假若血液中缺乏維他命 D,它們將維持休止狀態,自然有構成威脅的可能性。


促成活化的化學反應

為使已特化的免疫細胞(T 細胞)保護身體免受病毒或細菌傷害,T 細胞首先得暴露在外來病原體的痕跡之中。這發生在體內其他免疫細胞(稱為巨噬細胞 (macrophages))展示可疑的「細胞碎片(cell fragments)」-- 即病原體的「痕跡(traces)」-- 給 T 細胞觀摩時。然後 T 細胞與碎片結合,接著分裂並增殖成數百個一模一樣的細胞,那全都專注在相同病原體類型上。 T 細胞所經歷的一連串化學變化使它們「敏感化」且能發動(deliver)一種具目標性(targeted)的免疫反應。

來自國際衛生、免疫學暨微生物學系的 Carsten Geisler 教授解釋,"當某個 T 細胞暴露在某種外來病原體時,它會伸出一種稱為維他命 D 受體的發訊裝置 -- 或「天線」-- 來尋找維他命 D。這意味 T 細胞得要有維生素 D,否則細胞活化將終止。如果 T 細胞無法在血液找到足夠數量的維他命 D,它們甚至連開始動員都不會。"

成功活化的 T 細胞會轉變成二類免疫細胞的其中一種。它們不是變成殺手細胞,那將攻擊並摧毀所有攜帶外來病原體痕跡的細胞,就是變成幫手細胞(helper cells)那協助免疫系統獲得「記憶」。幫手細胞送訊息給免疫系統,傳遞關於病原體的知識,故免疫系統與病原體在下次狹路相逢時,就能辨識並記得它。T 細胞形成適應性免疫系統(adaptive immune system)的一部份,這表示它們透過教導免疫系統辨識以及適應不斷改變的威脅而起作用。(譯註︰參見原站圖說)


免疫系統的活化與去活化(deactivating)

對這個團隊而言,確認維生素 D 在 T 細胞活化中的角色,是他們的重大突破。"科學家早知道維他命 D 對於鈣吸收很重要,而且這種維生素也涉及到癌症以及多發性硬化症這類疾病,但我們不了解的是,維他命 D 對於免疫系統的實際活化有多麼重要 -- 我們現在知道了。"

科學家們認為,這項發現提供許多關於免疫系統、非常需要的資訊,且將幫助它們調控免疫反應。其重要性不僅止於對抗疾病,在對付身體的抗免疫(anti-immune)反應與移植器官的排斥上也很重要。以一種爆炸性速率活化 T 細胞增殖就能創造出發炎環境,對身體產生嚴重的後果。例如,在器官移植後,T 細胞會把捐贈器官當成「外來入侵物」攻擊。在自體免疫疾病中,過於敏感的 T 細胞會誤將身體自己細胞的碎片當成外來病原體,導致身體對自己發動攻擊。

該研究團隊也能夠追蹤非活化 T 細胞轉變成活化細胞的生化順序,也因而能夠在數點上介入以調控免疫反應。非活化 -- 或「純樸的(nad've,譯註︰法文 naïve 的將錯就錯)」 -- T 細胞不是關鍵性地包含維他命 D 受體就是包含一種特殊分子(PLC-gamma1),那能讓此細胞發動發動一種特定抗原的(antigen specific)反應。

這些發現, Geisler 教授繼續說,"能幫助我們對抗傳染性急病以及全球大流行。它們在開發新疫苗上將有特殊用途。這些疫苗之所以能精確作用,是因為它們訓練我們的免疫系統作出反應,並在某些情況下抑制身體的自然防禦機制,後面這一點很重要 --尤其是器官移植與自體免疫疾病這樣的病例。"

絕大部份的維生素 D 是皮膚暴露在陽光下的副產品。它也能在魚肝油、蛋以及富含油脂的魚(例如︰鮭、鯡、鯖)中發現,或著當膳食補充品服用。維他命 D 每日最理想的劑量尚未出現決定性研究,不過在大部分人口血液中的維他命 D 濃度非常低的情況下,有些專家建議每日需要 25 - 50 mg。



◆ 活化免疫系統 關鍵就在維他命D

【聯合報╱編譯夏嘉玲/報導】2010.03.09

丹麥研究人員發現,曬太陽就能讓皮膚自然產生的「陽光維他命」維他命D,是活化人體防疫機制的關鍵角色,可以動員並「武裝」免疫系統中的「殺手」T細胞。維他命D不足,會讓T細胞處於休眠狀態,無法察覺感染或病原體的威脅,抗感染時沒有足夠戰鬥力。

大多數人可藉由日照產生9成維他命D,但全球有約半數人口苦於維他命D不足。丹麥這項研究結果有助抗傳染病和全球流行病,在研發新疫苗時可派上用場,對於如何改善人體抗免疫反應、排斥移植器官等問題,也很重要。論文已發表在「自然免疫」期刊。

哥本哈根大學國際衛生免疫學與微生物學系教授蓋斯勒主持這項研究,他說,T細胞暴露在外來病原體中的時候,會擴大訊號裝置或「天線」,即維他命D受體,來尋找維他命D。

他說,這表示T細胞必須要有維他命D,「若T細胞在血液中找不到足夠維他命D,它們甚至不會開始動員」。

此外,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發現,在戶外工作的男性由於有充分的維他命D,罹患腎臟癌風險可減少達73%。這項研究是以俄國、羅馬尼亞、波蘭、捷克的 2500多名白種勞工為對象進行,論文已由美國癌症學會發表。

科學家早已得知維他命D攸關鈣的吸收,也有抗癌效果,能降低罹患乳癌、卵巢癌、大腸或直腸癌等癌症風險,並和多發性硬化症等疾病息息相關。

維他命D是種脂溶性維他命,會儲存在人體,大量攝取可能造成毒性反應,因此不能長期攝取過量。

光吃不夠 多曬太陽

【記者張耀懋/台北報導】根據衛生署國民營養調查,國人維生素D攝取普遍不足,尤其婦女更是缺乏,13至15歲族群最為嚴重。

去年底剛出爐的2005年至2008年台灣成人營養健康狀況變遷大調查,首度將維生素D加入調查項目中,結果發現,血清中維生素D高於標準者,僅占受訪女性的2%,絕大多數女性維生素D攝取不足,又以13歲至15歲青少女最為嚴重。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長邱淑媞指出,除非直接服用維生素D片補充,否則從食物中大都只能攝取維生素D的前驅物。但陽光中的紫外線可將人體已攝取的維生素D前驅物,轉化生成維生素D。她建議,要對抗疾病、強化自體免疫能力,還是要多適度曬太陽。

※ 相關報導︰

* Vitamin D controls T cell antigen receptor signaling and activation of human T cells
http://dx.doi.org/10.1038/ni.1851
Marina Rode von Essen, Martin Kongsbak, Peter Schjerling,
Klaus Olgaard, Niels Odum & Carsten Geisler
Nature Immunology, Published online: 7 March 2010
doi: 10.1038/ni.1851
維他命D不足 死神召喚高26%
低維生素 D 濃度與青少年心血管疾病相關
成功的節食減重與維他命 D 濃度相關
網路世代處於佝僂症的風險中
科學新知/無聊 易短命

如何預防感冒?
雙重麻煩:流感之後的細菌性超級感染
排斥抗體分析技術突破器官移植障礙
科學家發現在慢性病中控制發炎的細胞:Th22
柑橘驚奇:維生素C 促進成年細胞再程式化為幹細胞
科學家確認自然的抗癌防禦機制

2 則留言:

fsj 提到...

紅斑性狼瘡病童 心肌梗塞常人50倍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0.04.30

國內約有一千多名紅斑性狼瘡病童,體質虛弱、容易發燒、臉部紅疹。長庚醫院研究團隊發現,這類小病童也容易發生動脈粥狀硬化,長大後罹患心肌梗塞的機率約為一般人50倍。

動脈粥狀硬化易引起老年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但患有紅斑性狼瘡的年輕患者卻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令人意外。

林口長庚兒童醫院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主治醫師黃昱霖指出,紅斑性狼瘡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患者鼻子、臉頰經常出現紅疹,形狀類似蝴蝶,因此又稱為蝴蝶斑。一般常見於成年女性,估計全台約有一千多名幼年型患者,發病年齡平均為12歲。

紅斑性狼瘡患者若發生心血管併發症,死亡率將大增。

雖然兒童期發病的病人不容易出現心血管疾病併發症,但動脈粥狀硬化情況卻早已產生。長庚研究發現,78.5%紅斑性狼瘡病童患有動脈粥狀硬化。與同年齡兒童相較,小病童的頸動脈內膜較厚。

長庚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究分析2002年到2008年76名兒童期發病的紅斑性狼瘡病患的頸動脈內膜厚度,並比較其他38名一般小朋友的資料,證實小病童在發病早期,頸動脈內膜已經出現了變化,逐漸增厚。

黃昱霖強調,只要依照醫師指示,服用「免疫抑制劑」藥物,就能達到改善紅斑性狼瘡症狀,以及減少動脈粥狀硬化,提早預防心血管疾病。另外,患者最好少吃苜蓿芽,並做好防曬預防,來避免病情惡化。

fsj 提到...

女性XX染色體 先天優勢免疫強

【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張耀懋/台北報導】2010.06.07

女人較長壽,除了是女性荷爾蒙的保護外,研究也推測,可能與女性染色體有關。

台大小兒科副教授李秉穎說,人類的性染色體男性是「X、Y」的組合,女性是「X、X」,而對抗疾病的免疫基因是長在性染色體的「X」上;女生性染色體有兩個X,男性只有一個,擁有兩條X染色體的細胞就有更大的生存優勢。

李秉穎解釋,這是因為兩條X染色體上的基因不同,帶有較優良基因的X染色體,可以替代或修補另一條帶有缺陷基因的X染色體;相反地,男性只有一條X染色體,與Y染色體間就無法進行類似的替代或修補功能,免疫功能不如女性,因此女生有較高的免疫力,有助於對抗外來的感染性病毒。

不過,他說,也可能因為女性自體免疫功能較男性強,因此,女性發生自體免疫疾病機率反而較男性高,例如紅斑性狼瘡就好發於女性身上。

另外,台安醫院副院長周輝政說,也有部分研究認為,女性月經的出血可降低身體鐵質量,鐵質在細胞活動中可能形成有害物質,造成細胞老化;一項針對荷蘭箂登(Leiden)地區居民的研究便發現,該區民眾不習慣吃紅肉,他們的心臟病發作和中風比率是一般人的一半。



◆ 反覆清喉嚨 須對症下藥

文/陳木榮 2010.06.07 自由時報

女兒帶著60多歲的爸爸到診間看診,抱怨爸爸半年來,每天早上起床都覺得喉頭有痰,總要發出20、30次「喀喀喀!」聲,且聲音大到天天驚醒街坊老鄰居。

另一個小病人是媽媽帶進來的7歲男孩,2個月前感冒後,每隔幾分鐘,就從喉嚨發出一聲「嗯哼」,即使在診間,也是不斷「嗯哼、嗯哼」。

實際上,這兩個患者出現的症狀都是「清喉嚨」。有經驗的醫師可以清楚分辨出咳嗽與清喉嚨兩者的不同。咳嗽是用力把呼吸道的異物排出,通常在咳嗽之前,會有一個較為大力的吸氣動作,接著發出尖銳且大聲的咳嗽聲。清喉嚨的聲音多發生在白天清醒時,夜晚熟睡時,則較少出現,且通常在清喉嚨前,不須有大力的吸氣動作,聲音主要由喉嚨發出來,較為低沉。雖然有時咳嗽與清喉嚨可能會同時出現,但患者若常覺得喉嚨有痰,出現的症狀還是會以清喉嚨為主。

偶爾清清喉嚨並不是壞事,但是如果清喉嚨持續一星期以上;或是清喉嚨影響睡眠、說話、吞嚥與呼吸;造成聲音沙啞或是喉嚨痛;甚至於因為不斷清喉嚨,而在安靜的開會現場,引來他人異樣眼光,此時就需要看醫師了。

會造成清喉嚨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前文中的老先生是因為胃酸逆流引起清喉嚨、小男孩則是因為鼻涕倒流,找出原因正確治療之後,都已不再出現喉嚨怪聲。

其他例如喉嚨腺體肥大、上呼吸道感染、過敏、妥瑞症,以及緊張、長期抽菸、口渴與接受放射治療後所引起的喉嚨乾癢,都可能會出現清喉嚨,甚至於在國際知名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雜誌上,還提出氣喘的孩童也可能出現清喉嚨的症狀。

檢查時,必須包括完整的呼吸道與消化道檢查,還要注意是否有扮鬼臉、出怪聲的妥瑞症異常小動作,治療時,也必須對症下藥。如果在醫師的檢查治療後,仍然未見改善,還有可能是沒有任何原因的習慣性清喉嚨,必須尋求更進一步的專業協助。

(作者為新竹陳君毅診所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