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31

光遺傳技術突破 治療失憶露曙光

◆ 光遺傳技術突破 治療失憶露曙光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884816

自由 2015-05-30

失憶是重新取回記憶能力受損

〔編譯張沛元/綜合報導〕美國與日本的研究人員已成功利用「光遺傳學」技術喚醒老鼠大腦流失的記憶,日後可望利用此技術發展出治療腦創傷的失憶患者的療法。此一研究28日已刊登於美國「科學」期刊。

失憶在神經科學領域仍是一大爭議性主題,部分科學家認為失憶肇因於細胞受損以致記憶無法儲存,另有人認為失憶只是記憶受阻與無法被回想起來。本研究領導人、曾獲得諾貝爾獎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利根川進表示,大部分研究人員偏好記憶無法儲存的理論,但他們的研究發現,該理論可能有誤……失憶只是重新取回記憶能力受損。

本研究是由麻省理工學院與日本理化學研究所腦科學總合研究中心(Riken Brain Science Institute)共同合作,研究人員將一種取自感光藻類的蛋白質附著到神經元上,使之能夠被光啟動;然後再使用藍光脈衝刺激所謂的「記憶痕跡(memory engrams)」,讓神經元被啟動的同時,也重新組成記憶。日常生活透過圖像、氣味或者味道等刺激來啟動這些記憶痕跡,就能觸發記憶。

記憶痕跡在組成記憶時所發生改變之一,就是強化記憶痕跡的突觸——突觸是一種讓神經元能彼此互發訊息的結構;而本研究就是要了解倘若這些突觸沒有被強化,會有何改變。研究人員利用蛋白質合成抑制劑anisomycin來避免老鼠的記憶痕跡的突觸強化,果然老鼠忘了電擊記憶;但沒接受該抑制劑的老鼠,則會回想起電擊記憶。

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員、研究撰稿人之一的萊恩說,本研究讓科學家將記憶儲存機制與允許有機體組成與發現記憶的機制區分開來;強化記憶痕跡的突觸對大腦存取或取特定記憶至為關鍵。利根川則說,本研究顯示,過去的記憶可能不會被抹滅,而只是遺失以及無法被叫回來;此一發現有助於未來就記憶生物學及其臨床儲存的相關研究。

※ 相關報導:

* Researchers retrieve “lost” memories
http://www.riken.jp/en/pr/press/2015/20150529_2/

Retrograde amnesia is the inability to recall established memories. In humans, amnesia is associated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lzheimer’s disease, and other neurological conditions. Whether memories lost to amnesia are completely erased or merely unable to be recalled remains an open question. Now, in a finding that casts new light on the nature of memory, published in Science, researchers from the RIKEN-MIT Center for Neural Circuit Genetics demonstrated in mice that traces of old memories do remain in the amnestic brain, and that the cellular pathways underlying them can be reactivated, allowing lost memories to be found.

* Engram cells retain memory under retrograde amnesia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48/6238/1007.short
Tomás J. Ryan, Dheeraj S. Roy, Michele Pignatelli,
Autumn Arons, Susumu Tonegawa.
Science 29 May 2015: Vol. 348 no. 6238 pp. 1007-1013
doi: 10.1126/science.aaa5542
新生腦細胞會消除舊記憶

神經科學家確認「記憶」的主要控制者
植入不實記憶老鼠之全面啟動
科學家確認重新生長神經細胞的線索
禁食觸發受損、老化免疫系統的幹細胞再生

21 則留言:

fsj 提到...

台睿抗癌藥攻美 進度加速
http://udn.com/news/story/7485/937687

經濟日報 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 2015-06-01

台睿生技董事長簡督憲表示,公司目前旗下三項藥物,其中抗癌領域的TRX-818進度最快,已進入美國臨床一期試驗,預計三年內將可完成臨床二期,屆時將評估對外授權。業界指出,台睿營運模式類似智擎的NRDO,具備競爭利基。

TRX-818是一種小分子化合物,2009年經台睿母公司醫睿評估後,進行再優化並找出最好的化合物標的,進行產品開發,目前已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認可進入臨床試驗(IND),近期將啟動臨床收案。

台睿是簡督憲2011年10月所創辦,技術來自中國醫藥大學講座教授、前校長郭盛助團隊,目前公司資本額逾6億元,其中,母公司醫睿為最大股東,而台耀與台灣工銀也都持股逾10%,另外中華開發、台安目前持股在5%以下。

簡督憲說,十幾年前國科會發起「中草藥計畫」,從植物中找有效治療成分,當時中國醫藥大學藥學系在郭盛助教授的領導下,篩選出一個不錯的抗癌化合物,經過優化、評估後,2010年4月完成技轉,同年10月台睿正式成立。

台睿的營運模式類似智擎的NRDO(No Research Develop Only),簡督憲表示,即採取「只開發不研發」的策略,這樣能有效降低人事、研發、建構實驗室等成本,聚焦強化產品競爭力與尋求國際合作夥伴。

產品競爭力方面,台睿資深副總經理朱伊文指出,TRX-818是一種癌細胞「類管道」的抑制劑,是全新化合物,目前仍未有類似產品上市。她解釋,人體正常細胞分化須先建立微血管輸送養分,才能生長成組織,但臨床發現,現有藥物雖能抑制癌細胞的血管生長,但惡性較大的癌細胞能會透過建構「類管道」機制,達到轉移的目的,而這也是癌症治療最棘手的地方。

目前在臨床上,抑制癌細胞血管生長最代表性的藥物就是羅氏的癌思停(Avastin),它的作用機轉是透過阻斷VEGF(血管內皮細胞生長激素)的傳遞來達到抑制癌細胞生長,卻無法阻止癌細胞類管道的生成。

朱伊文說,經由細胞、動物試驗發現,TRX-818能抑制癌細胞生長「類管道」,以中止癌細胞生長並加速凋亡,甚至,在實驗觀察發現,該產品有類似狙殺癌細胞的幹細胞功能作用。

fsj 提到...

補充鋅離子 可望改善自閉症
http://udn.com/news/story/7266/944652

聯合報 記者吳佳珍/台北報導 2015-06-04

研究發現,特定基因缺陷造成的自閉症,可藉由補充鋅離子改善,中研院與韓國研究團隊利用小鼠實驗,發現抗生素氯碘奎醇可促進鋅離子傳導,改善社交能力,為解開部分自閉症之謎找到新方向。

中研院分生所研究員薛一蘋與韓國科技大學基礎科學研究所所長金恩俊共組研究團隊,基於先前研究成果,進一步發現鋅離子與兩種蛋白交互作用,對改善自閉症行為有重要影響,研究發表在「自然通訊」期刊 。

薛一蘋說,美國以自閉症兒童頭髮進行分析,發現將近三成患童鋅離子明顯缺乏,原因不明,可能是鋅攝取不足、代謝異常等。

研究團隊在兩種基因突變的小鼠身上,發現神經細胞活性變差,降低鋅離子吸收能力,進而造成社交障礙,而抗生素氯碘奎醇(CQ)可改善上述兩種基因缺陷的自閉症小鼠社交行為。這項成果為鋅缺乏與自閉症的關係,提供可能的學理依據。但薛一蘋強調,自閉症成因很多,氯碘奎醇只對部分類別的自閉症小鼠有效。

台大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丘彥南表示,目前針對自閉症核心症狀,以行為治療為主。丘彥南提醒,自閉症的許多研究都是科學探索的過程,有待反覆驗證。

三軍總醫院兒童精神科主任葉啟斌表示,不是每位自閉症患者都適合補充鋅離子,自閉症有多重病因,建議觀察小孩眼神和語言能力發展,以期及早發現並找專家協助。



◆ 自閉症治療曙光 抗生素老藥可改善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86128

自由 2015-06-04

〔記者湯佳玲/台北報導〕自閉症患者診療又傳福音!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薛一蘋繼去年以動物模式證實肺結核老藥D︱環絲胺酸(D-cycloserine)可有效治療自閉症小鼠後,昨天再度發表另一老藥抗生素氯碘奎醇(clioquinol , Cq)可用來糾正自閉症基因缺陷,此一重要發現被刊登在國際知名《自然通訊 (Nature Communication)》期刊。

台灣的自閉症患者估計有上萬人,美國統計男童發生機率是女童五倍。而Cq是一種八十年老藥,一度用於治療腹瀉與其他胃腸失調,近年來也嘗試使用在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研究上。

薛一蘋表示,自閉症受遺傳與環境因子影響頗大,估有九百個基因與自閉症有關,而環境因子中,鋅離子缺乏則是常見病因。而自閉症的五種病因中,有兩種與離子通道(NMDAR)的活性有關,不論活性太高還是太低,都會造成自閉症。

過去自閉症無藥可醫,只能採取早期行為療法,但在去年,薛一蘋建立Tbr1基因缺陷小鼠模式,找到「D︱環絲胺酸」藥物,終於為自閉症治療開啟一扇窗。她今年更與韓國金恩俊博士實驗室所建立的Shank2基因缺失小鼠模式合作,為鋅離子與自閉症的關係提出學理機轉實證。

薛一蘋表示,Tbr1、Shank2這兩個基因,都是自閉症的強效基因,一旦有缺陷,小鼠的神經細胞訊息傳導後,離子通道的活性都變差;而研究發現,施用抗生素Cq可抓住神經傳導中的鋅離子並運送,活化蛋白激酶,將離子通道打開,增加活性,進而改善基因缺失所造成的神經細胞活性低落,讓原本不喜歡接近新朋友的自閉症小鼠,回復到野生型,變得喜歡交朋友。

她並說,海鮮類牡蠣與蛋白質高的肉類,有助於幫助鋅離子吸收,對於離子通道活性差的自閉症患者,可望有不錯效果,但更重要的是,透過基因檢測的客製化診斷與治療,先了解是哪一種型態的自閉症,再對症下藥;否則,如果是離子通道活性過強的那一型,補充鋅可能會造成更加躁鬱的反效果。



◆ 抗C肝新藥療程縮短 日服一次
http://udn.com/news/story/7266/944062

聯合報 記者鄧桂芬/台北報導 2015-06-04

肝病素有台灣國病之稱,國內約有60萬名C型肝炎病患,但傳統雞尾酒療法治癒率低,美國開發的C肝新藥又太貴。為此,國家衛生研究院博士陳志豪從數百個「脯胺酸衍生物」中,合成出「DBPR110(現稱MB110)」有機化合藥物,研究發現可抑制不同基因型的C肝病毒活性。新藥預估最快三年後問世。

C肝病毒主要經由血液和體液感染,會導致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甚至可能引起肝癌。全球約有二億人感染C肝病毒,但目前臨床尚未研發出預防性疫苗。

陳志豪指出,C肝傳統治療方式,是合併甲型干擾素及雷巴威林的雞尾酒療法,但治癒率偏低,且有頭痛、發燒、肌肉痠痛等嚴重副作用。美國近年來雖有開發C肝新藥,治癒率達95%以上,但一個完整12周療程就要價美金8萬元,折合台幣約247萬餘元,價格昂貴。

陳志豪研究團隊以C肝病毒蛋白NS5A為標靶,進行分子模擬、藥物設計,合成出脯胺酸衍生物,並從數百個脯胺酸衍生物中過濾出DBPR110。經實驗證實,DBPR110可有效抑制病毒的複製作用,具潛力繼續開發為抗C肝新藥,預計今年底完成臨床前試驗。

陳志豪說,動物實驗顯示,DBPR110具良好的口服吸收效果,適合以低劑量、每天口服給藥一次的方式進行治療,不僅使用更加方便,副作用明顯降低,還可和其他藥物合併使用,治療時程粗估可比傳統治療方式減少3到6個月。

陳志豪團隊的研究日前獲國家發明創作獎金牌,脯胺酸衍生物已於2013年、2014年及2015分別獲得美國、中華民國及日本專利許可。國衛院目前將技術轉移至生技公司,並向美國FDA、台灣TFDA申請臨床試驗審查。

陳志豪表示,以往的C肝治療藥物都是由美國研發,如果實驗順利,DBPR110可望在三年後以台灣本土新藥問世,醫療費用會比其他C肝藥物便宜,成為患者治療新選擇。

fsj 提到...

有無不孕症 可能娘胎就決定
http://udn.com/news/story/7266/947005

聯合報 記者陳皓嬿、黃筱雅、陳雨鑫/綜合報導 2015-06-05

有沒有不孕症,可能在媽媽肚子裡就決定了。中研院植物暨微生物研究所助研究員陳柏仰分析人類胚胎中的「胚胎內生殖細胞」,發現其在媽媽懷孕一到三個月時,處於極易受傷害的狀態,加上環境負面因子影響,可能導致胚胎內生殖細胞基因受損甚至突變,使小孩長大後不孕。

陳柏仰說,人類懷孕初期應正常作息,避免抽菸、喝酒、環境汙染等影響,避免讓胚胎內生殖細胞(未來會長成精子或卵子)遭受更多威脅;不過,即使小心翼翼,胚胎內生殖細胞基因缺乏保護、仍有可能受傷,導致後代不孕。

研究發現,在子宮妊娠第五十七天到第一百一十三天期間,負責維持胚胎內生殖細胞基因穩定、擔任「保護罩」的「甲基」,其覆蓋率會從原本的七、八成,驟降至兩成。

陳柏仰解釋,甲基驟減,是為了讓這層保護罩重組、換新,避免父母傳給下一代的保護罩如果不夠「罩」,該胚胎還能透過重組,讓基因獲得更好的保護。

但換保護罩的當下,就像螃蟹換殼一樣,是基因最脆弱的時候。陳柏仰說,若加上外在環境壓力,基因就更容易受損,使胚胎內生殖細胞長成不孕的精子或卵子。

該研究是陳柏仰和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合作,合法取得經人工流產的健康人類胚胎,並透過巨量生物數據統計程式分析而得,除有助了解不孕症成因外,也提供學界新的幹細胞評估模式,研究成果被刊登在國際頂尖期刊「細胞」(Cell)。

臨床醫師認為,不孕的原因很多,包括輸卵管阻塞、子宮內膜異位症、精蟲活動力不足等,治療不孕應評估整體因素;但此項研究提供一個方向,幫助民眾預防生出將來不孕的子女。

台北榮總生殖暨內分泌不孕症科主任李新揚指出,台灣平均每六對夫妻,就有一對有不孕症,其中以男性精蟲品質不佳、女性排卵障礙最多。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不孕症科主任王家瑋認為,中研院的研究發現,就學理而言相當合理,但僅取得十幾個人工流產的胚胎分析,研究規模較小,期望中研院能有較大型的研究。

※ 相關報導:

* [Pao-Yang Chen] Study Maps Prenatal Cells
http://ipmb.sinica.edu.tw/index.html/?q=node/1790&language=en

A research team led by Dr. Pao-Yang Chen, an Assistant Research Fellow at the Institute of Plant and Microbial Biology, Academia Sinica, and Dr. Amander Clark, an Associate Professor and Vice Chair of the Department of Molecular,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in the Life Sciences, UCLA, recently published a paper that furthers the understanding of human germline cells (the cells that create eggs or sperm in humans during prenatal development in the womb). These highly specialized cells are the only cell type in the body capable of passing parental genes on to their biological children. The study looks at how the genetic information of prenatal germ cells is shielded from harm during the prenatal period, showing that these important cells lack protection during a phase of development, leaving them vulnerable to damage. The research was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Cell on May 21, 2015. ( http://dx.doi.org/10.1016/j.cell.2015.05.012 )



◆ 太景癌藥研發 大突破
http://udn.com/news/story/7254/946314

經濟日報 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 2015-06-05

F*太景(4157)昨(4)日宣布與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Johns Hopkins, JHUM)簽署合作協議,共同探索、開發太景旗下「幹細胞驅動劑布利沙福(Burixafor)」新藥,驗證該產品在男性移轉性攝護腺癌病患上的效果。

太景表示,未來將由太景提供新藥給約翰霍普金斯學院團隊試驗,該試驗太景不必出資,若試驗證明有效,將可協助太景探索布利沙福應用於轉移性固態腫瘤的醫療用途,如乳癌、 肺腺癌等。太景昨天股價收30.15元,下跌0.65元。

太景指出,布利沙福為太景研發的新一代幹細胞驅動劑,可以打斷造血幹細胞或癌細胞之CXCR4與SDF1軸的連結,使其脫離骨髓,進入周邊血液循環系統,採集造血幹細胞後,即可進行自體或異體幹細胞移植,或配合化療將被趕入血液循環系統的癌細胞殺死。

值得注意的是,此「研究者發起之臨床試驗」案(IIT)是約翰霍普金斯學院主動提案,由太景提供藥物,JHUM負責申請核准並招募病患的臨床試驗。

試驗全名為「對於移轉性攝護腺癌男性體內已移轉癌細胞之驅動與治療的前導研究」,美國FDA已經核准臨床試驗,並獲得JHUM的人體試驗委員會審查通過,將開始招募最多23人計畫,伴隨使用docetaxel(剋癌易注射劑)進行治療的病患。



◆ 人腦遙控蟑螂行動 上海交大研發成功
http://udn.com/news/story/4/947296

中央社 台北5日電 2015-06-05

人類用大腦意志控制異體生物行動的科幻電影情節,已經在現實世界中出現。上海交通大學最近宣布,研究團隊成功完成人腦意念控制活體蟑螂進行S形軌跡和Z形軌跡的技術。

上海新聞晨報今天報導,上海交大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碩士研究生李廣曄在導師張定國指導下,最近成功建立「腦對腦接口」,實現人腦遠程無線遙控蟑螂。

李廣曄介紹,控制者頭戴便攜式無線腦電波採集設備,且根據視覺反饋與視覺刺激,腦部產生方向控制意圖,並透過電腦程式解碼腦電波訊號,識別控制者的意圖,轉換為控制指令後,透過藍芽無線通訊技術發送到蟑螂的電子背包接收器,由蟑螂觸鬚被植入的微電極發送電脈衝,就可控制變成「活體機器動物」的蟑螂。

上海交大這項研究成果,獲得2015年國際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機器人和自動化學會(IEEE-RAS)學生影音競賽(SAC Video Contest)第二名。

研究者說,這項技術拓展傳統腦、機連接技術,初步嘗試電影「阿凡達」(Avatar)所描述的腦對腦通訊,將來可實現在複雜地形偵查、排除危險等操作,為「腦聯網」的興起儲備技術、奠定基礎。

上海交大透露,研究者近期還將繼續改進控制模式,實現多人協同控制多隻蟑螂競賽模式。

報導說,大腦遙控指揮實驗並非首例,早在2012年,浙江大學就透過微型處理器實現猴子利用意念控制機械手臂的實驗。不過這項技術必須把晶片植入大腦,需要通過動物倫理委員會的論證和批准。未來更需繁複的審核與辯論,才能決定是否能利用到人類大腦。

有預測認為,人類未來可透過大腦意念,不用滑鼠和鍵盤直接與電腦作業系統和軟體溝通,讓電腦工作,相關技術未來還可發展為「大腦網絡」(brainnet),讓人類以大腦訊息直接溝通。

fsj 提到...

中研院微脂體療法 有效抗腸癌
http://udn.com/news/story/7266/948637

聯合報 記者江慧珺/台北報導 2015-06-06

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吳漢忠率領團隊歷經5年研究,鑑定出能與腸癌細胞專一高度結合的「標靶胜肽」,以微脂體包裹2種抗癌藥物,有效運送到腫瘤位置,經實驗證實可抑制癌細胞,治癒率達50%,研究成果登上國際醫學期刊《科學轉譯醫學》。

吳漢忠指出,腸癌是國人好發率與致死率極高的癌症,傳統化療藥物難以送到腫瘤組織,很容易散布到正常組織,造成副作用提高,且易產生抗藥性,對腸癌病患的治療效果有限。研究團隊運用噬菌體顯現法,發現至少3個標靶胜肽,對腸癌細胞有高度結合能力,能精準藥物帶到腫瘤組織。

研究團隊進一步用具有靶向功能的新型藥物製劑「微脂體」,將艾黴素與溫諾平2種抗癌藥物包裹起來,前者能抑制癌細胞DNA合成,後者則抑制癌細胞分裂的紡錘體形成,製成具有標靶能力的微脂體藥物。

研究結果顯示,實驗小鼠注射藥物1個月後,有50%的腫瘤完全消失,且不會引起副作用,觀察150天後仍無復發跡象。吳漢忠說,目前還在動物實驗階段,預計2至3年完成前臨床試驗,之後可望申請臨床試驗。

吳漢忠表示,未來可透過靜脈注射微脂體藥物治療癌症病人,透過標靶藥物傳輸系統將高劑量藥物帶到標的,對於腫瘤或轉移組織都有很好的療效,未來除了治療癌症外,可望運用到早期癌症診斷。

fsj 提到...

新型血液檢測 揭示感染病毒史
http://udn.com/news/story/9/951611

台灣醒報 記者李明倫╱台北報導 2015-06-07

你記不住你感染過哪些病毒嗎?別擔心,你的血液可以幫你記住。科學家發展了一個檢測方式來檢驗你血液中的抗體,可揭示你感染過的所有病毒史。這個方法不僅可以用於診斷現在與過去的疾病,有助於一些早期診斷(如愛滋病或C型肝炎),也對於開發疫苗和研究病毒與一些慢性疾病(如第一型糖尿病或癌症)的關聯很有幫助。

根據發表於最新一期國際學術期刊《科學》,被稱為VirScan的新檢測平台,可篩檢血液中已知感染人們的206種病毒的抗體。免疫系統遇到病毒,會生產特定的抗體以消滅病毒,這些抗體在感染消退後仍可以由免疫系統繼續生產多年。VirScan可同步檢測各種抗體,與先前只針對單一病毒做檢測比起,是一大突破。

【VirScan的初步應用】

哥倫比亞大學感染與免疫學中心主任伊恩‧利普金教授表示,「這以病毒DNA為基礎的檢驗平台背後的概念很聰明,所開發的方法又堪稱傑作,它揭示了人們近期或多年前就遇到的潛在病毒,除此之外這也是一個強大的新研究工具。」研究已測了來自美國,南非,泰國和秘魯的569 位受試人員,發現平均每人已經暴露在206種已知病毒的10種病毒之中,有些人則接觸到兩倍以上數量的病毒。

「有些人可能已經多次感染了同一品系病毒的不同變異株,」哈佛醫學院和布里格姆婦女醫院主要領導開發VirScan平台的斯蒂芬‧厄蘭菊教授說,「比如你被鼻病毒(rhinovirus)不同變異株感染了多次,在VirScan平台都會顯示為一個紀錄。」他也表示,有些病毒在成人間比孩童間更盛行,而有感染過愛滋病毒的人則被偵測到身上帶有更多其他病毒的抗體。

【成本與價值】

目前在實驗室中每一個血液檢體要進行VirScan成本約25元美金,需2到3個工作天來處理並定序分析結果,而這速度可隨著技術進步而得以縮短,但市售價有可能有所調整。厄蘭菊教授表示,他希望此平台可以早期篩檢到一些潛伏型的病毒,如C型肝炎或愛滋病毒。專家也表示此平台可以幫助研究人員了解病毒感染史如何影響一些疾病的中後期發展,如癌症、第一型糖尿病和多發性硬化症。

研究團隊也表示,VirScan有可能在未來成為常規體檢的一部分。

fsj 提到...

全球首例!植入兒時卵巢組織…她生了
http://udn.com/news/story/6810/957847

世界日報 中央社/倫敦9日電 2015-06-11

比利時醫師9日表示,他們替一名婦女重植兒時因疾病治療而切除的卵巢組織後,這名婦女恢復生殖能力、產下一名健康男嬰,創下全球先例。

法新社報導,這名在剛果共和國出生的女性,5歲時診斷出鐮型血球貧血症,11歲搬到比利時,醫師發現她罹患的血液遺傳疾病已嚴重到需要骨髓移植。但骨髓移植需要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來抑制病人的免疫系統,以預防外來植入的造血幹細胞受到排斥。

根據英國衛報報導,這名患者13歲時,醫師在展開化療前切除她右邊卵巢並切片冷凍,目的是為了有朝一日讓她成為母親作準備。當時這名患者還沒有月經。

約10年後,醫師解凍部分卵巢組織並為她進行移植手術,恢復患者生殖能力。患者27歲時順利懷孕,並於2014年11月產下3100公克的健康小男嬰。

這名患者的卵巢目前維持正常功能,還有部分卵巢組織切片仍受冷凍保存。

根據這篇發表在「人類生殖」(Human Reproduction)期刊的研究,世界上有多名寶寶是經由移植成年女子身上所切除的卵巢組織而出生,但最新這起案例的卵巢是在患者青春期前即切除,創下全球先河。

布魯塞爾自由大學(Brussels Free University)伊拉斯莫醫院(Erasmus Hospital)的德米史提爾(Isabelle Demeestere)醫師說:「這是該領域的重大突破,因為兒童病患未來會是這項治療的最大受益者。」

手術團隊主持人德米史提爾說:「當兒童病患需要接受可能破壞卵巢功能的治療時,冷凍卵巢組織可能是目前唯一保存生育能力的選項。」

fsj 提到...

哈佛皮膚專家 揭密容顏不老
http://udn.com/news/story/6812/989561

世界日報 記者劉晨懿之/麻州報導 2015-06-13

為何有些明星容顏不老?是天生優勢還是後天努力?哈佛醫學院教授和麻省總醫院皮膚科專家艾莉莎‧金寶(Alexa Kimball),與玉蘭油(Olay)和23andMe生技公司合作,進行跨年齡和種族研究,尋找女性青春永駐的「生物共性」。

該研究從2012年至今,針對年齡差距達60歲的300名白人、非裔、拉丁裔和亞裔女性,以及2萬種基因,進行3D成像、荷爾蒙和基因研究。在本周公布的研究結果中,發現馬修薩拉(Methuselah)基因組,決定了皮膚在受到輻射、陽光和其他因素影響後的恢復程度,亦即衰老速度。這種基因僅存在於20%的非裔和10%白人中。

研究者還發現,皮膚衰老較慢的女性,擁有一組由2000個基因組成的獨特結構,這意味著若擁有某種組合的基因結構,在同樣環境因素、生活習慣,甚至皮膚護理習慣影響下,皮膚的衰老過程都會比較慢。

該研究亦指出,那些容顏不老的人,在基因表現上與其他人不同,隨著年齡增長,他們該部分基因表現的時間變長。而且這種基因表現在不同種族中亦有別,研究發現,非裔女性的皮膚衰老程度比白人女性晚十年。

這項研究還發現皮膚衰老的五個過程,20多歲女性開始經歷抗氧化反應的下降;30歲皮膚生物能量下降;40歲後皮膚的生物功能降低;50多歲皮膚的屏障保護功能減弱;60歲後上述所有過程都會加速。



◆ 研究:往返陌生地點 回程感覺較快
http://udn.com/news/story/6812/989566

世界日報 編譯張玉琴/綜合11日電 2015-06-13

就高度複雜的動物而言,人類對時間認知不算太好,尤其是對秒、分和小時的短時間估測更糟。對於時間飛逝有多快全憑主觀,很容易受到周遭事物、情緒和當時在做什麼所左右,因此有「返程效應」(return trip effect)的發生,也就是當你前往不熟悉的地方,返程時即使距離相同,卻會感覺旅行時間較短。

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PLOS ONE)一項新研究,更肯定這種效應確實存在。華盛頓郵報報導,研究者發現,一個團體以相同路線往返S和E兩地,另一團體由S到E取不同路線但距離相同,實驗時兩個團體對時間飛逝的估測一樣,但事後回想的估測卻不同,來回同一路程團體認為返程時間較短,兩趟路線不同的團體就沒有這種感覺。

報告作者史春柏格說,返程效應與後見之明和說故事方式相關,也就是人們回憶過去經驗使用的語言。換句話說,會產生返程效應,你必須清楚知道自己是在返程中。

fsj 提到...

汗水能驗血糖 台科大發明獲獎
http://udn.com/news/story/6929/1002471

聯合報 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 2015-06-19

台灣科技大學師生創業團隊「鴻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開發汗水檢測血糖濃度的技術,最近參加泰國舉辦的「2015中小企業科技投資論壇」,從亞洲14組新創團隊中脫穎而出,榮獲最大獎「最佳創新創意獎」,台灣已有多家業者洽談產學合作,希望量產上市。

這項科技投資論壇第二年舉辦,由泰國科技發展署與中小企業推廣處合辦,邀台、韓、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及泰國等6個國家14組科技新創團隊進行創投提案,吸引投資與商機媒合。

鴻鶱生物科技是台科大創新育成中心輔導的創業團隊,去年6月由台科大專利所助理教授蔡鴻文領軍,成員包括台科大專利所學生陳孟專、呂聖華、材料所江泰槿、色彩所張家綺,及國防醫學院生科所余文鈞等5位博士生,還有台科大應用外語系大三學生呂育傑。

鴻騫擁有利用汗水檢測血糖濃度的核心技術,蔡鴻文說,目前測血糖採侵入式的抽血方式最準確,至於非侵入式檢測方式,則包括利用汗水及眼球分泌物,該技術整合感測器與智慧穿戴式裝置及醫療照護App。

蔡鴻文表示,人體低血糖時會冒汗,該產品利用貼片測汗水,了解血糖值,讓使用者無需再忍受侵入式的滴血檢測方式。



◆ 成大研究 音樂刺激可反映神經功能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91826

自由 2015-06-23

〔記者黃欣柏/台南報導〕美妙的音樂具有讓人放鬆身心、提升專注力的功能,近年越來越多研究團隊投入音樂治療領域。來自成功大學的研究團隊透過研究證實,音樂帶來的刺激反應可用來觀察人類大腦的神經可塑性,並看出大腦功能差異,未來可望作為身心科醫師診斷的輔助工具。

主持研究的成大資工系副教授梁勝富指出,過去就已經有很多研究發現,音樂家與一般人的大腦結構與腦波反應有所不同,率領的團隊則與精神醫學界合作,針對精神分裂症病友展開小規模研究,利用音樂刺激來比較音樂家、一般人與病友的大腦反應差異。

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初級、次級聽覺皮質電位能量均顯著弱於一般人,例如一般人聆聽兩個音高、三個音高和弦時,就可在初級聽覺皮質觀察到反應差異,但精神分裂症患者卻無明顯表現。

梁勝富表示,目前醫學界多是透過「行為量表」來測試身心功能,但未來透過各種音樂、聲音來誘發大腦反應,將可客觀呈現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腦感知異常現象,希望未來能與精神醫學、神經科學等領域的專家深入合作,將研究成果運用到臨床醫學領域,對心腦醫學產生實質貢獻。

fsj 提到...

智慧胰島素貼片 免挨針控制血糖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011538

Upaper 中央社 2015-06-24

美國研究人員研發出智慧型胰島素貼片,可自動偵測及控制血糖濃度,可望未來能造福須靠施打胰島素的糖尿病患。

美國「華盛頓郵報」報導,貼片是面積比一分錢還要小的長方形,表面布滿睫毛大小的「微針」,內儲存胰島素與血糖感應酵素,可偵測到血糖濃度,當血糖濃度升高時,貼片會迅速與無痛釋放出胰島素。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與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聯合研究,對老鼠進行實驗,結果顯示,罹患第1型糖尿病的老鼠使用貼片,可控制血糖達9小時。

研究人員表示,如果人體試驗成功,治療方式可望被貼片取代。世界各地有3億8700萬人飽受糖尿病所苦。



◆ Google X打造醫療手環 協助臨床研究
http://udn.com/news/story/7087/1012287

udn Mash 2015-06-24

除先前針對糖尿病患者推行的智慧隱形眼鏡產品,Google在近期也推行可進一步監測患者心跳、體溫,以及包含環境聲噪、光線等數據變化的智慧手環,預計最快今年夏季末就會正式投入美國、歐洲地區醫療體系應用,同時Google目前也著手尋求相關研究領域夥伴,藉此讓各地區行政單位可批准此項產品實際使用。

根據彭博新聞網站報導指出,Google X稍早宣布推出一款全新智慧手環,將可用於協助監測患者心跳、體溫,以及包含環境聲噪、光線等數據變化,藉此應用在各類臨床研究,讓醫學研究者能貼近患者本身了解相關數據所代表含意,進而能反應在實際醫療研究。

Google預計最快可在今年夏季末將此款智慧手環投入美國、歐洲地區醫療體系應用。同時,Google目前也著手尋求相關研究領域夥伴,藉此讓各地區行政單位可批准此項產品實際使用。

在此之前,Google X也曾宣布推出特殊隱形眼鏡產品,藉由分析配戴者淚液成分,進而了解糖尿病症狀數據是否超標,進而讓配戴者隨時知曉應留意本身飲食狀況。



◆ 人體器官晶片 獲年度設計獎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891950

自由 2015-06-24

〔編譯周虹汶/綜合報導〕英國倫敦「設計博物館」第8屆「年度設計獎」(Design of the Year Award)得主22日出爐,這個英國設計界最具聲望的獎項,今年頒給美國哈佛大學韋斯生物啟發工程研究所(Wyss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ly Inspired Engineering)研究團隊開發的醫學作品「晶片器官組」(Organs-on-Chips)。該獎評審認為,這項作品讓設計博物館有機會探索新領域;不具設計背景的科學家團隊,卻造就不平凡的作品,令人驚豔。研發近7年的「晶片器官組」共含有十個透明迷你晶片,模擬人體十個器官系統,串連後可發揮交互作用,科學家未來研發藥物,可望利用這種「迷你人體」進行實驗,取代為人所詬病的活體動物試驗。

fsj 提到...

算2種血脂比例 就測「代謝症候群」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96506

自由 2015-07-09

記者吳欣恬/台北報導

「代謝症候群」有更簡便的預測標準了!國外研究發現,其實只要把「三酸甘油酯」除以「HDL(即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所獲得的比值,若男性大於3.5時,就會顯著提升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而女性則是大於2.5時,有較為顯著的關係。

不過,國人是否適用這項預測標準?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目前衛福部也還沒有決定要採用。

長庚大學生物醫學系特聘教授蕭明熙日前在一項研討會中,提出國外以韓國、阿根廷或是墨西哥成人為主要研究對象的文獻中都有前述發現。或許用「三酸甘油酯」除以「HDL」所獲得的比值,可能是更好的預測指標。

目前衛福部公布的「代謝症候群診斷標準」有5項指標,其中3項或3項以上符合,即為代謝症候群的高危險族群,有較高風險罹患心血管疾病。但因為各指標的標準數值不一,加上數值多難以記憶,學者認為,似乎可以參考國外,只用兩種血脂比例來測代謝症候群。

目前的5項指標包括腹部肥胖(男性腰圍≧90cm、女性≧80cm)、血壓偏高(收縮壓≧130毫米汞柱、舒張壓≧85毫米汞柱)、空腹血糖偏高(≧100mg/dl)、三酸甘油酯偏高(≧150mg/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男性<40mg/d、女性<50mg/d)。

千禧之愛基金會營養師邱詩涵表示,血液中的油脂可分為「三酸甘油酯」和「膽固醇」,其中「膽固醇」來自油脂和蛋黃,「三酸甘油酯」則來自油脂和碳水化合物。

「脂蛋白膽固醇」是用來攜帶膽固醇,可分為低密度(LDL)和高密度(HDL)膽固醇。其中「低密度」易氧化導致血管疾病,「高密度」則不會;但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無法靠吃攝取到,根據過去研究,運動和喝少許紅酒可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 吃甲亢藥易感染 台大發現致病基因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046370

聯合報 記者吳佳珍/台北報導 2015-07-10

國內約有7萬人有甲狀腺機能亢進,但部分患者服用抗甲狀腺藥,會出現體內白血球下降、引起感染,台大醫院與中研院研究團隊耗費15年破解此難題,發現與亞洲人體內的2個特殊基因HLA-B*38:02和HLA-DRB1*08:03有關。研究日前發表於「自然通訊」國際期刊。

台大醫院內科部教授張天鈞表示,甲狀腺機能亢進十分常見,每千人約有3名,好發於女性,為男性的4到5倍,治療上先使用抗甲狀腺藥物,若反覆發病,才使用放射性碘治療或手術。

張天鈞說,約1成患者服用抗甲狀腺藥,會出現皮膚發癢的副作用,甚至引起「無顆粒性白血球症」,白血球會嚴重減少,他都交代病人,吃藥後若出現發燒、喉嚨痛、扁桃腺化膿等症狀,趕快回門診調整用藥。研究團隊發現 HLA-B*38:02和HLA-DRB1*08:03基因引起「無顆粒性白血球症」風險,比一般人高出5.13到47.41倍。

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主治醫師陳沛隆表示,說,正常人體內1cc的血約有2500至5000顆的顆粒白血球,若降至500以下可能會開始發燒,抵抗力下降,有致命風險。



◆ 尹衍樑攻新藥 生技天王到齊
http://udn.com/news/story/7241/1044452

經濟日報 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 2015-07-09

看好台灣生技前景,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再度攜手全球前三大學名藥公司華生創辦人趙宇天,進軍蛋白質相似藥(Biosimilar)領域,成立生技藥品公司泰福(Tanvex),將回台第一上市。業界指出,這是趙宇天再度創業後回台掛牌首例。

泰福資本額是16億元,專攻困難疾病包括免疫、癌症等領域,股東除了尹衍樑、趙宇天外,還包括台新金控董事長吳東亮、OPKO生技創辦人許照惠,浩鼎生技董事長張念慈,可說台灣生技領域的天王全都到齊。

據悉,泰福目前已經在新北市汐止區設立亞太區研發中心,並規劃在美國加州聖地牙哥租賃蛋白質藥廠生產,這幾天趙宇天回台籌備掛牌有關事宜,今(9)日向櫃買中心遞件申請興櫃,未來將以F股資格回台上櫃。

泰福董事長由潤泰集團法人代表陳志全出任,台灣神隆共同創辦人詹維康擔任總經理,趙宇天則僅擔任董事;業界指出,泰福的前身天福,正是台灣神隆與潤泰集團五年前共同轉投資的美國蛋白質藥廠,目前神隆持有泰福股權不到一成。

藥品開發進程方面,泰福手上有四個困難疾病產品,包括紅血球生成素(EPO)、抗癌、抗免疫系統過敏(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產品,其中,進度最快的產品是EPO,有機會明年進入美國市場。

產品線競爭力上,EPO是台灣人開發、讓美國蛋白質藥巨擘安進(Amgen)起死回生的關鍵藥品,適應症是洗腎與化療後所造成的疾病性貧血,1990年上市後,每年創造數十億美元的驚人銷售額。

另外,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產品多年來也入列前十大生物藥品,銷售額上看百億美元。也可見趙宇天團隊選題眼光獨到。

在股權結構上,泰福主要投資人為尹衍樑,且他與趙宇天、許照惠、吳東亮等人合資成立的百億元規模基金,也是主要投資基金之一。目前該基金設立於美國,投資領域聚焦生技,並選擇最具有潛力的早期標的,正在全球積極尋求有潛力的個案。



◆ 不用洗澡了 活細菌噴兩次搞定
http://udn.com/news/story/6812/1042671

世界日報 記者劉晨懿之/麻州報導 2015-07-09

美國麻州劍橋市一家初創公司AOBiome發明活細菌清潔噴霧,僅需每天噴兩次就可保持全身清潔一整天,不再需要洗澡,挑戰人們的傳統清潔概念。

據該公司創始人介紹,人的皮膚成為細菌載體後,細菌將通過進食汗和油來進行皮膚清潔,同時將這些轉化成對身體有益的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可以擴張血管、降低血壓和控制勃起。

這個售價為49美元(約新台幣1,530元)的AO+噴霧,使用說明僅為使用前搖一搖,每天噴兩次。

2000年左右,麻省理工學院(MIT)畢業的工程師惠特洛克(David Whitlock),在一次科學會議上講解細菌如何保持祖先清潔的理論。他當時說他15年沒有洗澡,他使用的細菌生物幫助他每天清潔全身,而不用傳統的肥皂和洗澡方法,很多人認為他是瘋子。

隨著人們對身體上細菌的科學認識發生翻天覆地變化,惠特洛克去年順勢推出AO+清潔噴霧,迅速受到部分年輕的城市白領關注和歡迎,他們中很多人都在尋找一些非傳統方式來保持健康和清潔。

該公司7日特別推出細菌沐浴乳和洗髮水來配合不願放棄傳統洗澡方式的顧客。與傳統沐浴乳和洗髮水不同的是,這些洗澡用品不會傷害身上對人體有益的細菌。

AOBiome公司總部設在劍橋創意中心,現有11名全職員工,其中大多數都使用該公司的清潔用品代替傳統洗澡。該公司數據顯示,去年推出噴霧至今,已有數千人進行嘗試。

活細菌噴霧、細菌安全沐浴露和洗髮水組成該公司的Mother Dirt產品系列,來挑戰人們重新認識清潔的概念。這些產品目前還被歸為清潔類進行銷售,然而這一概念將有更深遠影響。

AOBiome公司用戶報告顯示,細菌噴霧使用後對於皮膚的濕疹、痤瘡和青春痘有明顯改善。該公司計畫對此進行深入研究和開發。上月獲得食品和藥物監管局(FDA)批准進行第二階段臨床試驗,探索細菌對於痤瘡的醫學效用。



◆ 12年都沒變老...逆齡術可望有解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043448

世界日報 編譯孫梁/綜合7日電 2015-07-09

這聽起來可能有點像是科幻小說的情節,不過科學家說,有些人在30多歲時能夠停止老化過程,甚至可能逆齡回春。

國家科學院彙報7日公布對1000名38歲的人老化過程的研究結果,顯示他們的年齡雖然相同,但生物年齡差異大,從30歲到60歲不等。

研究人員對1972到1973年出生的1000人,研究了他們在26、32和38歲時的腎、肝、肺、新陳代謝和免疫系統、膽固醇、心肺系統、牙齒、眼球後的微細血管及消化系統,結果是多數人的年齡老化過程正常,但部分人較慢或較快,有三人在12年間更未出現衰老現象,他們在生物學上完全沒有老化,甚至看起來更年輕。研究團隊說,這些人身上可能藏有研發出青春之泉的關鍵。

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認為,減緩人的老化過程,可預防許多疾病。

華盛頓郵報報導說,老化過程較快的人,往往是體內的運動協調機能差,體質較弱,爬樓和攜帶重物較困難,消化功能減弱,38歲時測量的智商水平較低,而人的智商基本是終生在同一水平上。

研究認為,人的生理年齡如果衰老,面容就會顯老,至少這是在杜克大學調查時,讓學生看照片猜年齡的結果。

這項研究是全國老年研究中心資助的,但研究對象是年輕人,意義重大,以前有關老化過程的研究,主要對是針對50到70歲的中老年人。

研究表明,人的老化過程年輕時就可預防,如要防止患上與衰老有關的疾病,可做為抗衰老的新途徑。杜克大學老年病學教授貝爾斯奇(Dan Belsky)說:「有關老化的研究大多針對年長者,我們若想預防年齡相關疾病,就必須開始研究年輕人的老化情況。」也就是說,延年益壽的科學不應只側重老年人,老年學的研究還應重視年輕人。

研究人員認為,人的生物年齡將來可成為衡量否健康的簡便標準,幫助病患更好地理解醫生的許多檢查結果。

fsj 提到...

精準醫療 躍今年生技月主打
http://udn.com/news/story/7485/1054072

經濟日報 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 2015-07-14

生技月今年主題聚焦「精準醫療」,這一刻自2000年基因解碼起算,台灣足足等了15年。今年國內有許多頂尖的分子檢測廠商,包括賽亞、世基、訊聯、創源等,都可望在生技月中各顯身手,搶攻大趨勢商機。

生技月籌備委員會主席李鍾熙宣布,今年亞洲生技商機論壇(BBA)主題將聚焦生技精準醫療,而這個大趨勢,今年初才由美國總統歐巴馬定為國策,並將大力扶植有關產業的發展。

所謂精準醫療,就是透過基因檢測的方式,能夠提前預防疾病的發生,或者在治療重大疾病如癌症時,能夠選對藥物、對症下藥,不僅達到預防的目的,也在生病後能夠給予更準確的醫療,節省時間與成本。

目前,基因定序已經進入次世代(NGS),能更準確的解開人類的基因密碼,國內廠商有多家已經具備這樣的實力,包括賽亞、創源、世基等。

其中,創源與國際基因晶片公司Affymetrix、美國基因檢測公司Quest Diagnostics策略合作,分別引進最新技術與服務項目,將已趨成熟的孕產前基因檢測,推向新生兒及癌症篩檢。

賽亞基因則擁有全台最多基因資料庫,並展出獨步全台的六大基因體技術平台,其中擁有數百萬筆亞洲特有基因資料庫,與蛋白質體/代謝體最先進的分析技術與平台,提供從出生前的基因鑑定到生理代謝產物的全方位分析。



◆ 生技中心主導 植物新藥聯盟成軍
http://udn.com/news/story/7485/1054075

經濟日報 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 2015-07-14

生技月起跑,在生技中心主導下,昨(13)日台灣植物新藥聯盟宣布正式成立,並將參與生技展的展出,該聯盟發起人鍾玉山表示,目前會員人數已直逼120人,將有兩家植物新藥廠商可望順利進入台美等地臨床(IND)。

根據BCC Research調查研究指出,全球植物新藥市場在2012年已達到221億美元,預估2017年將可成長至266億美元。

據統計,迄前年6月為止,美國FDA登錄植物新藥申請共有573件,近兩年以平均每月三至四件新申請案成長,其中有二件已核准上市,而台灣到去年,共有27件植物新藥申請。生技中心甘良生執行長指出,為協助台灣植物新藥加速研發時間,該中心在經濟部技術處支持下,已經累積多年植物新藥開發成功經驗,積極率領國內廠商,正式成立聯盟。

fsj 提到...

發現關鍵分子 阻癌細胞擴散有望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055376

世界日報 編譯黃秀媛/綜合13日電 2015-07-15

癌瘤通常只在癌細胞轉移,從最初病變部位擴散到身體其他部分時,才造成致命危險,而科學家首次發現使癌細胞得以擴散的一種重要分子,並可能據以發展出新的療法。

「每日郵報」報導說,費城湯瑪斯‧傑佛遜大學研究員發現似乎是使攝護腺癌得以轉移的一種關鍵分子,並希望藉此發展出防止攝護腺癌細胞擴散的藥物,更希望這種療法適用於其他癌症。

主持研究的泌尿科教授庫努森說:「醫學界一直找不到遏制或防止癌細胞轉移的方法。我們現在終於發現一種分子使我們能在癌細胞開始轉移前,斷絕控制這種轉移的途徑。」

癌細胞轉移被視為癌症發展的最後階段。癌瘤基因會一再突變,使癌細胞活動力加強並得以進入血流,癌細胞「黏性」也會加強,協助它們固定在身體其他部位。

這種複雜程序涉及許多不同的生理途徑,可是新的研究顯示其中許多變化是由單一分子控制,這個分子就是基因修補激脢DNA-PKcs。

這種激脢會重新黏合癌細胞斷裂或突變的基因鏈,使通常會自己毀滅的細胞得以存活。以前的研究顯示這種激脢與攝護腺癌治療無效有關,有部分就是因為它會修補放射線和其他治療對癌瘤造成的致命損害。

新的研究顯示這種激脢似乎對癌症扮演其他遠更重要的角色,主控展開整個轉移程序的活動網。基本上DNA-PKcs會控制另一種讓癌細胞獲得活動力的脢,並控制細胞移動和入侵等關鍵程序。

動物實驗顯示,用藥劑遏制DNA-PKcs的產生或功能,能夠阻止癌細胞轉移,DNA-PKcs抑制劑也能減少擴散部位的整個癌瘤負擔。

研究結果也發現,DNA-PKcs數量增加,是攝護腺癌出現轉移和治療效果不佳的強烈指標,而對攝護腺癌治療出現抵抗的患者,體內這種激脢遠更為活躍。

研究報告說,把這種激脢作為一種指標,也可能協助辨認腫瘤會激進轉移的病人,以提早採用更激進療法。



◆ 養殖珊瑚面膜 可望造福燒燙傷
http://udn.com/news/story/7327/1058672

聯合報 記者徐如宜/高雄報導 2015-07-16

中山大學與屏東海生館團隊研發「珊瑚面膜」,從人工養殖皮軟珊瑚萃取液製作面膜,「海洋藥妝」商機無限。

另外經過動物實驗,珊瑚萃取液可在2周內有效治療燒燙傷、異位性皮膚炎等,未來可望運用在燒燙傷醫學。

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系教授溫志宏率領研發團隊與屏東海生館合作,研發出全球第一款、以人工養殖珊瑚製成的面膜。他表示,珊瑚用在保養品並不是第一遭,過去國際知名品牌不乏推出珊瑚系列保養品,但採捕野生珊瑚不但破壞生態環境,海洋水質一旦遭汙染,也會吸收到珊瑚裡,威脅品質。

研發團隊以人工養殖方式,引海水、監控水質,並排除抗生素、汙染等疑慮,以最自然、環保的方式培育皮軟珊瑚,成為保養品及研發新藥的重要基礎。皮軟珊瑚有5種,但只有其中一種的萃取液具備功效。

研究團隊自己也親身體驗,歷經8個月、6次打樣,尋求原料最適化。溫智宏和太太每天敷面膜,敷了有效再拿給學生試,一起討論如何改良會更好。研究生吳孟珊敷後覺得,保溼性夠,肌膚充分吸收。

目前面膜尚未量產上市,只供應中山大學教職員工,每片70元,買4送1,業者可聯繫校方產學合作。

溫志宏表示,研究顯示這種皮軟珊瑚的萃取液有抗發炎、止痛、促進傷口恢復、低細胞毒性、抗皮膚炎等特性。團隊並以大白老鼠進行燒燙傷實驗、糖尿病傷口癒合實驗、異位性皮膚炎實驗,施以珊瑚萃取液的實驗組都有很好的表現,未來希望經過人體實驗研發新藥。

溫志宏表示,這項研究已申請專利中,團隊堅持將know-how留在台灣。國際上野生型皮軟珊瑚每年原料市場約4000萬,所衍生的保養品產值超過30億,海洋藥妝商機潛力十足。



◆ 北科大「尿袋隱藏褲」 獲紅點設計獎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16000476-260114

中國時報 2015年07月16日 胡清暉/台北報導

部分患者住院時要掛外露式尿袋,不只不美觀,也容易拉扯到尿管,有鑑於此,台北科技大學團隊設計「尿袋隱藏褲」,將尿袋隱藏褲子內袋,外側的假口袋可觀察尿液容量,並拉出尿管排尿,解決患者外掛尿袋不便,獲德國紅點概念設計獎肯定。

衛福部日前公布「高齡社會白皮書」,推估台灣老人2018年至2025年間,將從總人口數14%快速增加到20%,凸顯國民長期照護與醫療輔具的迫切需求。

因此,北科大投入「醫療輔具」、「醫療監控系統」、「醫療感測器」、「醫療照護」等,昨舉行成果發表會展出18件作品。由北科大工業設計系教授黃子坤帶領團隊設計的「尿袋隱藏褲」陸續獲今年美國傑出工業設計銅獎、德國紅點概念設計獎肯定。

參與設計的北科大學生潘冠豪說,尿袋外掛不只不美觀,影響患者自尊心,且易拉扯到尿管,因此他們設計「尿袋隱藏褲」,外觀看似普通長褲,側邊則是拉鍊設計,方便護理人員和患者安置或更換尿袋。

目前「尿袋隱藏褲」已提供台北榮總蘇澳暨員山分院護理部實測,並取得專利。此外,長期臥床患者易生褥瘡,須常翻身,北科大工設系設計「翻身輔墊」,協助照護人員幫患者移位翻身。

北科大師生花了近2年設計「翻身輔墊」,採防水透濕布料,平常鋪設於病床上,讓患者易透氣排汗、不悶熱,同時採低摩擦係數的雙層機能性布料,只要一人就可獨自完成幫病患翻身,節省3分之2人力。(中國時報)

fsj 提到...

養殖珊瑚面膜 可望造福燒燙傷
http://udn.com/news/story/7327/1058672

聯合報 記者徐如宜/高雄報導 2015-07-16

中山大學與屏東海生館團隊研發「珊瑚面膜」,從人工養殖皮軟珊瑚萃取液製作面膜,「海洋藥妝」商機無限。

另外經過動物實驗,珊瑚萃取液可在2周內有效治療燒燙傷、異位性皮膚炎等,未來可望運用在燒燙傷醫學。

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系教授溫志宏率領研發團隊與屏東海生館合作,研發出全球第一款、以人工養殖珊瑚製成的面膜。他表示,珊瑚用在保養品並不是第一遭,過去國際知名品牌不乏推出珊瑚系列保養品,但採捕野生珊瑚不但破壞生態環境,海洋水質一旦遭汙染,也會吸收到珊瑚裡,威脅品質。

研發團隊以人工養殖方式,引海水、監控水質,並排除抗生素、汙染等疑慮,以最自然、環保的方式培育皮軟珊瑚,成為保養品及研發新藥的重要基礎。皮軟珊瑚有5種,但只有其中一種的萃取液具備功效。

研究團隊自己也親身體驗,歷經8個月、6次打樣,尋求原料最適化。溫智宏和太太每天敷面膜,敷了有效再拿給學生試,一起討論如何改良會更好。研究生吳孟珊敷後覺得,保溼性夠,肌膚充分吸收。

目前面膜尚未量產上市,只供應中山大學教職員工,每片70元,買4送1,業者可聯繫校方產學合作。

溫志宏表示,研究顯示這種皮軟珊瑚的萃取液有抗發炎、止痛、促進傷口恢復、低細胞毒性、抗皮膚炎等特性。團隊並以大白老鼠進行燒燙傷實驗、糖尿病傷口癒合實驗、異位性皮膚炎實驗,施以珊瑚萃取液的實驗組都有很好的表現,未來希望經過人體實驗研發新藥。

溫志宏表示,這項研究已申請專利中,團隊堅持將know-how留在台灣。國際上野生型皮軟珊瑚每年原料市場約4000萬,所衍生的保養品產值超過30億,海洋藥妝商機潛力十足。



◆ 北科大「尿袋隱藏褲」 獲紅點設計獎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16000476-260114

中國時報 2015年07月16日 胡清暉/台北報導

部分患者住院時要掛外露式尿袋,不只不美觀,也容易拉扯到尿管,有鑑於此,台北科技大學團隊設計「尿袋隱藏褲」,將尿袋隱藏褲子內袋,外側的假口袋可觀察尿液容量,並拉出尿管排尿,解決患者外掛尿袋不便,獲德國紅點概念設計獎肯定。

衛福部日前公布「高齡社會白皮書」,推估台灣老人2018年至2025年間,將從總人口數14%快速增加到20%,凸顯國民長期照護與醫療輔具的迫切需求。

因此,北科大投入「醫療輔具」、「醫療監控系統」、「醫療感測器」、「醫療照護」等,昨舉行成果發表會展出18件作品。由北科大工業設計系教授黃子坤帶領團隊設計的「尿袋隱藏褲」陸續獲今年美國傑出工業設計銅獎、德國紅點概念設計獎肯定。

參與設計的北科大學生潘冠豪說,尿袋外掛不只不美觀,影響患者自尊心,且易拉扯到尿管,因此他們設計「尿袋隱藏褲」,外觀看似普通長褲,側邊則是拉鍊設計,方便護理人員和患者安置或更換尿袋。

目前「尿袋隱藏褲」已提供台北榮總蘇澳暨員山分院護理部實測,並取得專利。此外,長期臥床患者易生褥瘡,須常翻身,北科大工設系設計「翻身輔墊」,協助照護人員幫患者移位翻身。

北科大師生花了近2年設計「翻身輔墊」,採防水透濕布料,平常鋪設於病床上,讓患者易透氣排汗、不悶熱,同時採低摩擦係數的雙層機能性布料,只要一人就可獨自完成幫病患翻身,節省3分之2人力。(中國時報)

fsj 提到...

阿茲海默症 美新藥現曙光?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076018

聯合報 編譯陳韻涵/報導 2015-07-24

阿茲海默症國際研討會(AAIC)廿二日在美國華盛頓舉行,美國兩大生技藥廠「禮來」(Eli Lilly) 和「百健」(Biogen)分別提出治療阿茲海默症的實驗新藥研究數據,禮來表示,新藥「solanezumab」對僅有輕微症狀者有效,由於阿茲海默症迄今無藥可醫,此一進展已令人鼓舞。

紐約時報報導,這些藥物的目標是避免腦內「類澱粉斑塊」(amyloid plaques)合成,或移除這些學者假定造成阿茲阿茲海默症的斑塊。但目前臨床試驗結果顯示,這些原本應減少斑塊合成的藥物未能阻止患者認知退化。

禮來表示,二○一二年的藥品「solanezumab」未能在十八個月的臨床試驗中,針對輕度或中度阿茲海默症患者發揮療效,但對只有輕微症狀的人產生一些效果。禮來已針對只有輕微症狀者開始第三次的大規模臨床試驗,最快後年初才有結果。

禮來在AAIC中公布前兩次試驗數據,這些數據成果亦刊登於「阿滋海默症及失智症」期刊。禮來在二○一二年對一千三百名患者進行實驗,分成兩組,一組立刻服用「solanezumab」,另一組在前十八個月服用「安慰劑」,之後才開始服用實驗藥物。

這項「延遲開始」的試驗旨在比較先服藥者與後服藥者的認知能力,研究新藥是否真能減緩阿茲海默症造成的退化。但「延遲開始」試驗未獲普遍接受,美國南加州大學教授施奈德說:「禮來公布的數據未提供藥物對類澱粉斑塊效果的任何資訊。」



◆ 兩岸醫療信息 應建立共同標準
http://udn.com/news/story/7331/1076058

聯合報 特派記者陳言喬/北京報導 2015-07-24

為推動建立兩岸醫療信息標準,首屆海峽醫療信息標準與移動健康研討會昨天在北京舉行。我衛生福利部資訊處處長許明暉說,兩岸信息標準不一,兩岸醫療也有很多不同辭彙,唯有一致標準,才能確保民眾就醫時的權益。

由台灣聯合報系與大陸健康報社共同主辦的兩岸醫療信息標準研討會,昨在北京舉行,討論如何推動療行業標準與信息化的建立。

聯合報社長項國寧致詞時表示,期盼透過論壇,推動兩岸醫療資訊溝通,讓兩岸醫界開展多面向合作,從實體活動、內容交流,擴及視頻及網路社群,將大大有利兩岸人民的健康與公共福祉。

大陸健康報副社長鄧海華說,他們與聯合報系去年展開兩岸衛生交流與合作,推動兩岸移動健康行業利用平台,實現信息共享,共創雙贏,並以互聯網型式,解決看病就醫,醫療養老。他也建議,互聯網+目前對移動健康政策尚不明晰,仍須進一步定位,並加強移動健康的自律管理。

大陸衛生計畫生育委員會規劃信息司副司長張鋒說,大陸移動醫療增長近年在百分之四十至六十,對重塑醫學模式有很大影響。大陸今後要求醫務人才,除是專科醫生外,也要懂數字醫學。未來都會做遠程的、線上的服務,讓醫生與患者和社會成為協同型、精準化、個性化的醫療主流。

他說,現在大陸醫院信息化處在春秋戰國時期,誰都不一樣,誰都想統一誰,甚至企業屢屢欺騙醫院,用「綁架」方式,要求醫院使用企業生產的軟件才能運作。他建議,兩岸應制訂華人圈專屬標準,醫生、醫院管理者要有積極性,否則改不動如何標準化,可先從應用開始。

昨天同時還舉行中國健康促進與教育協會移動健康分會成立儀式,未來移動健康分會會加強以互聯網+,對全民巡講,為醫護民眾提出視頻、動漫、微視頻課程,創辦移動健康大賽,讓醫病有更多互動,增加醫生與病患教育,改善醫療環境。



◆ 新北生技產業 創5億商機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24001579-260114

中國時報 2015年07月24日 吳張鴻/新北報導

新北市經發局23日在世貿南港展覽館舉辦「新北生技產業國際合作簽約記者會」,市長朱立倫到場見證新北廠商與日本、泰國、馬來西亞等生技業者簽訂友好協議,他強調,新北市共有2114家生技廠商,希望未來能擴大國際合作、行銷全世界。

朱立倫表示,新北市生技廠商占全國的四分之一,且近年來蓬勃發展,儼然成為我國最重要的生技產業發展重鎮,希望簽約儀式可以圓滿成功,提升新北市生技產業的研發能力及產品。

朱立倫也說,中央宣布全國招商評比,新北市又獲得全國第一名,這也是連續第二年獲此殊榮,要感謝市府經發局長葉惠青和所有同仁,以及市府團隊共同的努力。更重要的是,由產官學界共同成立的新北生技產業聯盟和所有企業一起合作及支持,新北市招商成果才會如此亮眼。

經發局指出,新北生技產業橫跨製藥生技、醫療器材、應用生技等領域,包括台灣醣聯、台康、大瓏、雃博、台灣檢驗、基龍米克斯、台灣尖端等大型生技廠商。去年至今,更有51家公司新增投資額超過5000萬元以上,總挹注金額達77億6千萬。

新北市府整合產官學研界,成立新北生技產業聯盟,協助廠商拓展市場,除了率團赴海外拓銷,也鼓勵廠商參加生技月大展。

經發局表示,今年11月將在新北市舉辦「新北市生技產業國際商機洽談會」,邀請日、泰、馬等多國買主來台參訪,並安排新北市內的生技製藥、醫療器材及應用生技等廠商參展。

盼透過產品製造、技術研發、技術移轉、品牌合作或相互投資等共同合作,創造更多跨海生技商機,預估可帶動5億元商機。(中國時報)

fsj 提到...

2姊妹同步捐左右肝救父 全球首例
http://udn.com/news/story/7332/1096799

世界日報 香港新聞組/香港3日電 2015-08-04

瑪麗醫院2日宣布,一名父親日前接受兩個女兒分別捐出的肝臟左、右葉,醫療團隊先在體外連接兩邊肝臟,再植入病人體內,為全球首次以此技術進行手術。

中通社報導,接受捐肝手術的59歲男性病人是B型肝炎受感染者,並患有急性肝衰竭。由於肝功能持續惡化,急需進行換肝手術,最後由兩個女兒合力捐肝救父。

先在體外合一 再體內靜脈接合

瑪麗醫院2日召開記者會指出,雙肝移植手術一般是先移植右肝,之後再移植左肝,分四次逐一將肝靜脈和門靜脈接合。瑪麗醫院肝臟移植中心這次在體外先將肝臟左、右葉「合二為一」,然後直接分兩次接合病人的下腔靜脈和門靜脈。

院方表示,以往的雙肝移植手術要在病人體內進行,手術時間長,對病人不利。這次手術採用的新方法不僅縮短時間,也能提高植入效率,減少器官缺血的時間,提高肝功能的康復機會。

香港電台報導,瑪麗醫院表示,上述作法是世界上首次採用,可說是技術突破。

院方指出,這次手術涉及三人,包括接受肝臟移植的病人,及兩名捐肝的女兒。取肝和植入肝臟的手術,要在同一樓層的三個手術室同時進行,以縮短肝臟缺血時間。

59歲鄭先生昨由女兒們及太太「傍住」步出見記者,一家五口畫面感人,鄭先生讚揚女兒無私捐獻,但作為父親只想女兒身體好,遠勝於自己的健康。

鄭先生為乙型肝炎帶病毒者,上月診斷出急性肝衰竭,黃疸水平嚴重超標,且有肝昏迷,須盡快換肝續命。當時無合適屍肝,鄭先生的三名女兒均自願捐肝,但長女詩詩貧血,二女琳琳右肝體積小,不夠父親之需,結果急召小女琪琪到港。琪琪本在葡萄牙修讀葡文,獲悉父親病況即趕回,可惜同樣因右肝太小不宜捐肝。

鄭家親人提議「兩肝二合為一」,瑪麗醫院團隊得知琳琳、琪琪決心救父,因而成就雙肝移植的創舉,即由兩名女兒分別捐出部分肝臟,在體外組裝,再植入鄭父體內。

3人3項手術 動用逾40名醫護

港大外科學系系主任盧寵茂指出,要機緣巧合,包括捐肝者適合捐贈,加上意志堅定,才成就今次創舉。雙肝移植因要「拉多個人下水」,由兩人救一人,合共三人承受風險。

瑪麗醫院肝移植顧問醫生竺兆豪稱,今次換肝手術規模龐大,三名病人合共需三項手術,分別於三間手術室同步進行。鄭家兩名女兒的手術分別歷時約六小時,而鄭父的雙肝移植手術需12小時。手術共動用逾40名醫護人員,包括十名肝移植外科醫生,六名麻醉科醫生等。



◆ 翁啟惠:生物經濟產值 五年後衝3兆
http://udn.com/news/story/7485/1097922

經濟日報 記者詹建富、周小仙/台北報導 2015-08-04

囊括健康醫療、環保、食品等領域的生物經濟,可望成為台灣下一波新興產業,並輸出國際華人社會。中研院院長翁啟惠表示,台灣生物經濟總產值已高達2兆元,每年還以5.2%成長,預計到2020年,產值將高達3兆元,他認為,創意和國家的穩定是台灣發展生技產業的利基。

生物經濟廣義來說,包含健康醫療、農業、環保、食品等領域,將技術、人材、法規、基礎建設與投資彼此串聯,不僅攸關經濟發展,也與個人健康密不可分。長年關注生技產業發展,翁啟惠今年主導標竿生技著作,他說「很驚訝」,在整理全球百大生技醫療領域的資料時發現,台灣占了14項之多,包括微創手術、肝癌醫治、生殖醫療領域,成績傲人,過去鮮為外界所知。

翁啟惠認為,新藥與醫材過去在生技領域相對較弱,現在不一樣了,接下來的這兩年,路會愈走愈清楚。

目前生技新藥的國際研發趨勢,均朝精準醫學發展,新藥臨床試驗的進程被無數的癌末患者、罕病患者視為救命新藥。浩鼎董事長張念慈、智擎生技執行長葉常菁就坦言,經常有病患打電話向他們打聽新藥研發的進度,或期盼盡早使用試驗新藥(即恩慈療法),其中很遺憾也發生癌末病患等不及的情況。



◆ 業者:生技界合併 才能與國際競爭
http://udn.com/news/story/7485/1098005

聯合報 記者周小仙/台北報導 2015-08-04

「台灣藥品及醫材一定要透過併購,培養幾棵『大樹』,才能與國際競爭!」台灣浩鼎董事長張念慈及環瑞醫董事長李祖德,語重心長提出對生技業發展的建言。

新藥研發時間動輒十年起跳,張念慈認為,台灣應透過企業合併,發展自己的新藥品牌:李祖德表示,從生技業正開始蓬勃發展的現況來看,「台灣絕對有生技產業需要的土壤(人才),更何況我們有機械、ICT人才,但現在這片土壤只長出草本植物,還看不到能結出果實的大樹。」

資本市場對生技業的支持,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但因為民眾了解不深,甚至誤以為生技股只愛炒股吸金,對產業發展也是一種傷害。

智擎生技執行長葉常菁解釋,新藥開發本來就有風險,即使進入三期臨床試驗,成功率也只有六成左右。因此,投資人一定要慎選公司,不能只看財經節目就盲目投資,「新藥若能成功,日後獲利回收絕對是非常的大,這不是本夢比,而是可觀的本益比。」

另外,老闆領導公司的思維也該轉變,李祖德直言,光從醫材業來看,不論學院或產業,都還停留在舊式代工思維,「台灣靠代工創造大量財富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更別說以代工來做醫材業根本是致命傷。」

李祖德表示,產業發展主要分成「技術、系統、系統介面、產品、通路、品牌」六大階段,台灣一直停留在發展初階的技術面。



◆ 楊泮池:精準醫療 生技發展新方向
http://udn.com/news/story/7485/1098004

聯合報 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 2015-08-04

美國總統歐巴馬今年提出「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計畫,根據個人基因與病理特徵、症狀、用藥副作用等,給予最精準的個人化治療方式。台大校長楊泮池認為,精準醫療是國內生技產業發展重要方向,但需制度法令有彈性,產學合作更緊密。

中研院副院長陳建仁罹患肺腺癌第一期的消息經本報報導後,他昨天說,台大醫學院長張上淳探病時,竟「恭喜」他,因為早期發現,於是他決定去教會作見證,也從這個「祝福」看到自己使命,勸導大家及早篩檢。

楊泮池昨天表示,精準醫療包括前端篩檢及後端精準治療,陳建仁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早期發現,即是最佳例證。

楊泮池建議,安排健檢的人,一定要加做LDCT,「千萬別忽略對你最大威脅的癌症。」他說,因為很重要,所以要說三次。另外,透過基因檢測,可使肺癌標靶藥物達到最佳成果,台大肺癌治療的五年存活率,五年來已倍增,這些都是精準醫療的成果。

精準醫療不只適用於癌症,楊泮池強調,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透過精準醫療不僅節省醫療支出,用藥副作用也可減少。

楊泮池說,精準醫療是生技新藥產業與個人健康發展的新趨勢,但需配合政府相關產業法令調整,跨部門協調能力整合,讓制度更彈性;加上產學合作再進化,如此生技產業才能具競爭力。

fsj 提到...

細胞複製 找出「退場機制」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904115

自由 2015-08-06

細胞異常增生易引發癌症,過去一直是生醫界亟待探究的難題;由台大微生物研究所教授鄧述諄領導的團隊,以酵母菌為實驗對象,找出細胞複製的「退場機制」,可望進一步應用於阻斷癌細胞「繁殖」,成果在去年底登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

鄧述諄說,一般人體細胞複製時,染色體末端的「端粒(telomere)」會延長,以維持染色體正常功能;研究團隊以質譜儀觀察,發現細胞在染色體複製結束、準備分裂時,「去磷酸化酶PP2A」和「磷酸激酶Aurora」兩種酵素會出來「勞檢」,提醒細胞該休息了,並終止染色體末端的複製反應。此論文第一作者沈子傑現為美國康乃爾大學醫學院博士後研究員,海洋大學助理教授許邦弘、中研院生化所院士蔡明道協助以質譜儀判定反應機制。(圖文:記者蔡穎)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Corrigendum: PP2A and Aurora differentially modify Cdc13 to promote telomerase release from telomeres at G2/M phase
http://www.nature.com/ncomms/2015/150710/ncomms8819/full/ncomms8819.html
Zih-Jie Shen, Pang-Hung Hsu, Yu-Tai Su, Chia-Wei Yang,
Li Kao, Shun-Fu Tseng, Ming-Daw Tsai, Shu-Chun Teng.
Nature Communications 6, Article number: 7819
doi: 10.1038/ncomms8819

fsj 提到...

研究:側睡可降低失智風險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108756

世界日報 編譯宋凌蘭/綜合7日電 2015-08-09

新研究顯示,你的睡姿可能影響你患阿茲海默症之類神經疾病的風險。與仰睡或趴睡比起來,側睡似乎更能清除白天在大腦積存下來的有害化學物。

研究員表示,人和動物側睡的比較多,這可能是保護大腦不生病的一種進化方式。

目前已知我們睡覺時,大腦忙著清除在我們清醒時生產的毒素。若讓這些毒素累積,會造成阿茲海默症和其他神經疾病,所以有人稱這些病是「髒腦疾病」(dirty brain diseases)。

紐約羅徹斯特大學先前的研究就發現,身體依賴淋巴系統清除毒素,但是大腦有自己的清垃圾方法,而且需要用到很多能量,若在我們清醒時進行,將有礙思考,所以必須在睡覺時進行。

現在,該研究團隊與紐約石溪大學合作,發現側睡對大腦消除毒素更有效。所以,側睡是有助降低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神經疾病風險的重要作法。

在「神經科學期刊」發表的新研究,使用磁振造影掃描老鼠,審視大腦清理毒素的類淋巴系統(glymphatic system),以瞭解該系統在何種睡姿運作最有效。

結果發現,與仰睡或趴睡比起來,側睡是清除大腦毒素最有效的睡姿。而且在人類和很多動物當中,側睡是最常見的睡姿。

研究作者海倫.班維尼斯特(Helene Benveniste)指出,很多種失智都與睡眠問題有關,後者可能加快阿茲海默症的記憶衰退。新研究顯示睡姿也很重要,所以評估大腦清除有害蛋白時,也應考慮睡姿和睡眠品質。



◆ 中美》古巴生命科學起飛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809000223-260210

工商時報 2015年08月09日 鍾志恆

古巴與美國關係近期解凍,讓古巴的生命科學得以向外國投資人與研究機構進一步開放。

■The recent thawing in relations with the US has raised the prospect of Cuba's life science sector opening more widely to foreign investment and research collaborations.

雖然古巴被以美國為首的國際強權孤立多年,但其生命科學的研究實力仍然十分傑出。隨著古巴和美國的關係解凍,古巴的生命科學事業也開始向外國投資人開放,並透過與之合作的公司上市,讓古巴的生化科技產業得以發展。

馬來西亞生化公司Bioven,正計畫在倫敦上市籌集資金,來發展其在古巴的癌症藥用事業。

儘管古巴長期被美國和其盟友孤立,但馬來西亞因與古巴關係友好,為Bioven投資古巴提供難得機會。

癌症用藥 授權大馬公司

Bioven取得由古巴分子免疫中心(CCMI)開發的癌症用藥專利權,這藥已在古巴通過初期試驗。

Bioven執行長佐夫(Stephen Drew)說,公司因此要讓此藥進入最後試驗階段,目標是針對非小細胞肺癌的試驗。公司上市能籌集資金,來加快此藥進入藥品市場的步伐。

85%肺癌患者屬非小細胞肺癌,是目前為止導致病患死亡的主因。

他強調,Bioven有意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到倫敦的另類投資市場(AIM)上市籌集3,000萬到3,500萬美元。

如果成功上市,這將是第2家與古巴有關的生化公司發行股票上市。首家為6月在巴黎上市的Abivax of France,其吸引投資人的地方是,由古巴研究員研發的治療B型肝炎用藥。

靠生技斷絕孤立

曾經效力英國藥廠葛蘭素史克(GSK)的佐夫說;「古巴在生化科技上有一些驚人成就。」在被孤立之下,確保自己的醫護實力是十分重要的,因為這能成為世界級的科學。

佐夫說,像Bioven這樣的生化公司,因為長期與古巴建立關係而保持優勢。因為古巴被國際社會孤立多年,讓他們不輕易相信任何人。

Bioven的藥物是免疫療法類型,會鎖定促使癌細胞分裂、被稱為表皮生長因子(EGF)的蛋白質。在中段試驗上的用藥,會被形容為癌症疫苗,可讓正接受治療的病人壽命平均延長6.5個月,若是年輕病人的話能延長更久時間。

其第3期試驗(在尋求主管機關審批前的最後階段)已在5月展開,在10個國家有419名病人參與。

佐夫說,Bioven已經透過馬來西亞的富裕股東,和馬來西亞政府的投資基金等取得資金,但仍需要上市來取得更多資金,來加快和擴大臨床實驗的速度和規模。

Bioven這藥的其他實驗,4月在美國羅斯威爾公園癌症中心(RPCI)進行,被外界視為古巴與美國關係回復友好的另一個跡象。

雖然在美國對古巴貿易禁運下,令Bioven擁有的專利權範圍不包含美國,但佐夫說,只要美國解除了古巴的貿易制裁,就可能促使古巴和美國達成協議,讓古巴藥品專利權能延伸至美國這個全球最大的醫藥市場。(工商時報)



◆ 遠距照護App 長者健康e指通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107078

合報 記者陳雨鑫/台北報導 2015-08-08

年輕人到北部打拚,最憂心留在家鄉父母的健康,衛生福利部結合遠端技術,建置970個社區健康測量點,將健康資訊上傳到雲端,不僅能讓孩子掌握父母的健康,一旦父母的血壓出狀況,還設有緊急聯絡的功能,協助父母就醫。

衛生福利部護理及健康照顧司長鄧素文表示,台灣有許多獨居老人,身體出了狀況,沒有及時發現,結果病倒在家中,為此,衛福部先與全台12縣市合作建置「遠距健康照顧服務」,設置「遠距照護入口網站」及「遠距照護一點通App」。

衛福部在12縣市的人口集中處,設置970個據點,提供有意監測身體狀況的民眾,專屬的註冊卡,民眾的血壓、血糖等生理資訊統統都能進入到遠距照護資料庫中,讓家人隨時都能掌握。

高雄縣政府則將專屬的註冊卡結合在「一卡通」當中,所有65歲以上的老年人都可直接接受監測服務。

除了一般的量測點,衛福部也在2000多位獨居老人家中,裝設相關裝置,老人家可以將數據輸入到App當中也能隨時監測。

fsj 提到...

技術亮點/成大抗發炎專利 等伯樂上門
http://udn.com/news/story/7485/1110923

經濟日報 記者黃文奇整理 2015-08-10

■張明熙

成功大學醫學院2012年5月間,與歐洲第二大藥廠諾和諾德公司(Novo Nordisk)簽約技轉抗發炎新藥「阻斷介白素20(Interleukin-20 ; IL-20)單株抗體」,適應症是骨質疏鬆症,僅一個適應症,總技轉金額為1,330萬美金(約新台幣4億元),刷新台灣學術界技轉紀錄。

好事多磨,去年,諾德公司坦承不擅抗發炎領域,而毅然關閉抗發炎部門,解散該部門約數百名員工,並把該專利還給成大。諾德此舉,引起了台灣生技產業的猜測,也出現了若干誤解,趁著IL20更進一步申請多項專利之際,我也適當說明予以澄清。

因為誤解,有一天,我帶領的博士後研究員對我說,「外面有人傳說,我們開發IL20抗體是沒有功效的」。對此,我笑說「真金不怕火煉」。最近有位專門研究癌症並治療癌症病人臨床醫師和我合作,他做了許多動物實驗後,告訴我「不曾看過一個藥如IL20抗體在小鼠身上如此有效」。

此外,肝硬化領域在小鼠試驗中也看到很好的成果,甚至能「治療」罹患肝纖維化疾病的小鼠,並讓試驗小鼠的肝臟恢復五成以上的功能,堪稱突破性的成果,而迄今為止,全球仍無有效的肝硬化用藥問世。

外界普遍的誤解是,諾德藥廠是為了「卡住」IL20的專利,才故意用高價技轉,又再兩年後還給成大,說這是國際藥廠間常見的奧步。真實的情況是,諾德發現他們對研發抗發炎領域新藥不擅長,因此中止所有抗發炎的計畫,專注糖尿病新藥的開發。

諾德原本就有一個IL20抗體,是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適應症。他們知道IL20是發炎的關鍵,而針對這領域所開發的新藥很有前景,因此在擁有IL20抗體後,得知我們成大擁有IL20抗體治療「骨質疏鬆適應症」專利後,決定技轉此適應症專利。

諾德在代謝疾病領域是全球翹楚,卻宣布退出抗發炎領域新藥開發,這是商業上的考量與判斷,與IL20領域新藥功效似乎沒有直接關係。

依據合約,他們把原本技轉的IL20抗體用以治療「骨質疏鬆適應症」的專利權無條件地還給了成大,並允諾該專利權將再度完全屬於成大,成大可以完全獨立自主地將此專利權技轉給任何生技公司。

我在科學界30年,擔任過數家國際知名生技公司的新藥開發任務,我告訴學生,我們做的任何實驗,一定要能夠精確的「再現」三次以上,且全世界同領域的任何研究人員也要能夠絕對無誤地重複該實驗結果,才算是成功的實驗。迄今,我們的所有研究都謹奉這樣的金律。

IL20抗體新藥的試驗中,我們發現該抗體確實能有效「抑制破骨細胞的分化」,達到治療骨質疏鬆症的效果,而我們近期做了動物試驗,更有令人振奮的效果。IL20抗體也能有效抑制小鼠身上乳癌生長、抑制癌細胞轉移、以及骨轉移所衍生的骨癌。

發炎是萬病之源,而IL20就是讓身體發炎的壞蛋,尤其這個 IL-20會在某些疾病上大量表現,我們開發出來的抗IL20抗體,能夠成功地與IL20結合,並阻斷IL-20生理功能,有效解除身體發炎反應,進而達到治療功效。

可喜的是,除了能夠有效治療多種疾病,我們的IL20抗體也已經成功取得肝硬化、乳癌等多項疾病的美國專利,而且專利保護完整度可說是「包山包海」,包括了所有的IL-20抗體,肝硬化適應症也包括了所有的肝炎、酒精肝、脂肪肝、等所引起的肝損傷,而乳癌的美國專利亦包括所有會轉移至骨頭導致骨癌的七種癌症,因為專利主張保護的得相當完整,所以日後不會有侵權疑慮。

現在,我們仍缺乏資金完成靈長類與人體臨床一期試驗,所需的時間約兩年左右,若完成這個部分試驗,則該產品的價值將大幅增加,也可讓新藥早日上市,嘉惠病人目標,更往前邁向一大步,這也是我們所期待的。(本文為成功大學醫學院講座教授張明熙口述)

fsj 提到...

生技論壇9月登場 中研院長翁啟惠領軍
http://udn.com/news/story/7485/1126114

聯合報 記者周小仙/台北報導 2015-08-17

生技股自從去年下半年以來,再也未現過去的投資熱潮,元富投顧總經理劉坤錫指出,生技產業不像電子、傳產有明確的上下游供應鏈關係,必須獨立看待每一家公司。

劉坤錫分析,生技產業可分為製藥相關的新藥、學名藥、原料藥廠,以及醫材、醫療美容健康食品、檢驗設備、醫療通路。台灣投資人最愛的新藥公司屬於風險性最高、變化最大的一塊族群,新藥公司前幾年必需投入龐大資金與人力做研發,此階段通常難以獲利,最後還需視新藥是否能成功上市、銷售,才能帶來巨大利潤。

劉坤錫指出,不論新藥、學名藥、原料藥,都要視公司製造何種新藥為主,投資人應評估此藥的獨特性、技術門檻高低等,作為投資判斷之一。

除製藥業,醫材、保健食品、醫療檢驗設備等廠商,也都是獨立發展,不像電子業可從龍頭大廠營收獲利,來預估相關廠商,甚至上下游供應鏈的獲利狀況。

劉坤錫認為,投資生技股一定要勤作功課,長期追蹤投資標的發展;若有意投資新藥族群,還要研究公司老闆與研發團隊背景記錄,以有經驗的團隊為主,日後研發成功的可能性較高。

另外,劉坤錫說,新藥研發沒有一定成功的例子,投資人的心態應作適度調整,但也無需因為一家公司研發過程不順利,就推翻所有新藥股的成功可能性。

由中研院、聯合報、經濟日報共同主辦的2015生技健康高峰論壇,將於9月4日、5日登場,針對生技與個人健康、人才需求與理財創利三大面向,由中研院院長翁啟惠領軍,邀集台大校長楊泮池、浩鼎生技董事長張念慈、環瑞醫董事長李祖德、智擎生技執行長葉常菁等17位國際級講者,以及10位產官學專家,首次攜手面對大眾,提供最淺白易懂的生技資訊,歡迎報名參加。

論壇舉辦時間為9 月4 日(五) 至9月5日(六),上午9 時至下午4 時3 0 分。即日起開放網路報名, 報名網址:www.2015healthsummit.tw,本活動免費,現場不劃位,請務必準時報到。論壇地點:張榮發文教基金會1101會議室(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11號11樓)。

fsj 提到...

移植再生幹細胞 傷腿狗狗站起來
http://udn.com/news/story/7470/1150614

聯合報 記者郭政芬/新竹報導 2015-08-28

工研院自行研發「間質幹細胞無血清培養基」技術昨天發表,讓不良於行多年的拉不拉多犬「大頭」,透過異體間質幹細胞移植再生,5個月後可到處趴趴走。

10歲的大頭重達60公斤,因體重過重造成前肢關節受損,不良於行,每天趴在動物醫院,也討厭散步運動。若動手術更換人工關節,兩前肢關節得花約40萬元。工研院與動物醫院合作,注射了由工研院培育的間質幹細胞21周後,讓大頭站起來,可四處行走。

工研院表示,國際上目前大多使用含有牛的血清培養間質幹細胞,因狂牛症肆虐,仍可應用在動物實驗,但無法注射在人體中,且細胞培養時間漫長,促使工研院專注投入無血清的培養基,讓細胞再生。

工研院抽取黃金獵犬的脂肪,做為間質幹細胞的來源。透過異體移植不會產生免疫排斥,技術的突破在於「無血清培養」,讓細胞能快速成長,每5天增加100倍,且透過體外培養,給予所需的胺基酸、鹽糖等優良環境,能夠控制細胞生長速度和品質。

工研院生醫所所長邵耀華表示,生醫所深耕多年「無血清培養基」技術,如同植物的培養土,讓在裡面培養的細胞可長得又大又壯。以往這一技術都掌握在國際大廠,現在國人自行研發,培育出「間質幹細胞」並成功移植動物,達到恢復行走,是技術一大進展。

工研院生醫所未來將朝向間質幹細胞治療毛小孩罹患慢性腎衰竭、自體免疫疾病等技術,更進一步希望推廣到人體,預計在年底建置完成培養基GMP廠,希望更多人體驗到細胞再生的「生命力」。



◆ 奈米醫療創新:3D列印的機器魚比頭髮還細,能清掃血管毒素與傳遞藥物
http://www.ithome.com.tw/news/98381

文/胡瑋佳 | 2015-08-28發表 iThome online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奈米工程學系教授Shaochen Chen與Joseph Wang領導的實驗室,用3D印表機製造出寬度比髮絲還細的奈米機器魚Microfish,這條魚進入人體血管之後,可以深入到人體各器官與細胞中以注射藥物,或者能夠清理血管中的毒素。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奈米工程學系的研究人員表示,機器魚Microfish寬度比人體的髮絲還要細,其特殊的功能在於,不但用3D印表機就可以輕易地製造出來以外,而且機器魚中同時裝有毒素感測器與清掃毒素的工具。

奈米機器魚Microfish的尾部裝有奈米大小的白金物質,藉由其產生的化學反應以帶動Microfish前進。而頭部裝有鐵氧化物,科學家可以藉由磁力以控制魚的行進方向。甚至將這條機器魚放置在充滿毒素的液體中,整條魚會散發出螢光紅色,而且會產生化學反應讓毒素分子附著在魚體上,以清理身體中的毒素。

研究人員表示,科學家製造出奈米機器魚Microfish之後,將帶動智慧奈米機器人的多功能發展,如清理毒素、感測環境與遞送藥物等。未來,科學家也計畫設計出其他流線型的機器動物,如機器鯊魚、機器鳥等。

fsj 提到...

工研院新發明 抽血一針搞定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831001222-260102

中國時報 2015年08月31日 陳采蘋/竹縣報導

要抽血打針,卻怎麼拍都找不到血管!許多民眾都有這種不愉快經驗,未來民眾不必再擔心可能多挨好幾針才能完成抽血,工研院研發「皮下靜脈顯像用眼鏡裝置」,讓醫護人員能立即找到血管並精準抽血。工研院30日首度舉辦ITRI BIO DAY,展示41項技術,呈現多年來鑽研生物醫學技術的成果。

工研院重視這項首辦的ITRI BIO DAY,董事長蔡清彥表示,工研院長期致力於前瞻技術的開發,多年來在生醫、光電、通訊、機械等領域已累積能量,加上行政院生物經濟發展方案將在明年起跑,為取得先機與協助生物科技發展,團隊已成功開發多項藥品技術平台與高階醫療器材創新技術,直接或間接累積促成30家廠商投資,帶動生技產業的產能。

這次的展示聚焦在「個人化醫療」及「預防老化醫學」兩大主軸,像是「皮下靜脈顯像用眼鏡裝置」,利用近紅外線光源與感測技術,搭配工研院研發的穿戴式顯示裝置,讓醫護人員立即找到血管位置並精準抽血,免去找不到血管的困擾,民眾將可揮別無故多挨幾針的陰霾。

根據Espicom調查,2013年全球醫療器材市場規模為2841億美元,至2016年粗估將達3487億美元,工研院生醫所所長邵耀華表示,目前工研院擁有3大技術平台,並已蓄積足夠能量,只要未來搭配適合的平台與法規,即能和國際接軌,協助台灣廠商創造更大產值。(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