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02

美保存最久國旗 委託張美筠修復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市報導】 2008.01.02

據今近兩百年歷史,美國開國以來保存最久的一面國旗,由於破損,將委託台灣的古繡畫修復專家張美筠負責修復。

目前在台南科技大學服飾設計管理系任教的張美筠證實此事,表示這面國旗是美國國寶,無法遠渡重洋來台,修復初估要花兩年時間,目前她的工作滿檔,究竟要採用何種方式進行修復,細節還待商談。

她表示,全球目前有能力進行古繡畫修復的只有五人,她是其中之一,另外四人分別在英國、瑞士、日本及德國,而她蒐集的全球刺繡技法達一千五百八十七種,任何一種繡法都難不倒她,美國歷史博物館因此找上她。

張美筠日前在台南市獲頒榮譽市民獎章,台南市長許添財頒獎給她時,無意間透露這項訊息。她低調表示,基於尊重客戶隱私,她無法詳細說明修復這面國旗的細節。

據了解,等待張美筠修復的這面國旗,目前藏放在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據了解,等待張美筠修復的這面美國國旗,據稱是一八一四年時,英軍連續多日砲擊巴爾的摩(Baltimore),飄揚在當地的旗幟,這面旗幟同時啟發了美國國歌的創作。

由於年代久遠,目前狀況不佳,館方禁止一般人攝影,民眾可以在網路上看到這面國旗,上面有十五顆星及八條橫紋,旗面有些破損,美方妥託張美筠修復的極可能就是這一面國旗。

張美筠表示,修復刺繡像進行考古,要先分析刺繡毀損狀況,再研究當時刺繡歷史,並根據同時期織品的狀況,研判當時的技法及圖案,才能著手修復。

張美筠過去曾協助俄羅斯、日本修復皇家古物,俄國舊皇室成員及日本皇室成員都因此曾私下拜訪張美筠,但都未公開。

「為了學習,即使幫人提皮包、當學徒,我都沒有怨言」。張美筠說,只要聽說哪裡有特殊針法,就不遠千里前往,跑過近卅個國家。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聽說土耳其一處荒僻的修道院內有十六世紀的聖餐巾,上面有特殊技法的刺繡,她透過日本大使館連絡,對方同意她觀賞。她於下機次日凌晨五時出發,翻山越嶺加上徒步,十七小時後抵達該修道院。雖然累得要命,但她看到聖餐巾時,又打起精神開始研究,並把技法畫下來。靠著這樣的認真與努力,獲得日本古文化財修復士資格。

她遊走各國修復皇室文物,感觸最深的是「自己是國家定位不明的人」,她曾前往克里姆林宮修復,卻遭中共恐嚇,指她搞間諜活動。



◆ 52幅聖經繡畫 7年抱病完成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市報導】 2008.01.02

張美筠不僅修復古繡畫,她的繡畫也相當有名,曾花費七年的時間,完成五十二幅以聖經故事為藍本的繡畫,名為「上帝在刺繡」,獲邀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展出,梵蒂岡教廷也邀她參展。

張美筠表示,「上帝在刺繡」是全球唯一以刺繡禮讚上帝的作品,梵蒂岡教廷曾連續兩年邀她到教廷展出,但她都因為太忙,至今無法成行。

這五十二幅繡畫平常不輕易示人,她把作品存放在恆溫、恆溼的保存室內。

張美筠從十多歲投入繡畫以來,身為虔誠的基督徒,十七年前她以聖經為故事,打算創作系列聖經繡畫,卻突然發現罹患甲狀腺癌。

她擔心自己在生命結束前無法完成作品,幾乎到了廢寢忘食地步,連出國工作也隨身帶著繡畫刺繡,抱著「最後一幅繡畫」的心情,沒想到病情卻隨著她的繡畫一幅幅完成而好轉。

她說,最後五十二幅完成時,醫師告訴她不必再擔心病情,至今她都認為這是上帝的恩賜。



◆ 革命旗?星條旗? 正港第一面旗難考

【聯合報╱記者王瑞伶/新竹市報導】 2008.01.02

有關美國「第一面國旗」為何,始終版本不一,一說是英國殖民時期一六○七到一六二○年第一面「革命旗」,另一說是一七七六年象徵美國最早建國十三州的「星條旗」,究竟誰才「正宗」已難考。

長期研究世界各國國旗的台灣國旗網站站長張景傑說,美國第一面國旗普遍是指一七七六年的「星條旗」,這面星條旗由美國開國總統喬治.華盛頓,授權針線功夫一流的婦人貝特西‧羅斯在費城縫製。當時的國旗上只有十三顆星,象徵當時尋求獨立的十三州。目前她的故居也成為費城重要觀光景點。

貝特西‧羅斯是一七五二出生,一七七三年廿一歲那年和地毯裝飾匠私奔,後來丈夫死於美國獨立戰爭,她獨自回到費城。由於她的手工刺繡很有名,一七七六年初接待美國開國總統喬治.華盛頓等人時,華盛頓出示新出爐的美利堅合眾國國旗設計圖,請她趕製,「第一面美國國旗」於焉誕生。

但「第一面美國國旗」另有兩種版本,一是英國歷史學家查爾斯‧范文斯特提出的,靈感源自英國東印度公司旗幟。由於東印度公司的旗幟與最初的星條旗十分相似,這種說法也獲得許多人支持。

另一種說法指星條旗是弗朗西斯‧霍普金森設計的,原始創意竟然和英國國旗米字旗如出一轍,對剛從英國獨立出來的美國很諷刺,後來修正成星條旗。

※ 相關報導:

樹德科大 「梭織水墨」表文化創意
六針電腦刺繡機 輕鬆繡上圖案
素紗禪衣 薄到可裝進火柴盒
水溶衣 溶解像花朵還可再生
從寶特瓶製毛毯到調整交通燈號節能

莫比爾斯帶的數學形狀
研究者揭開繩索盤繞背後的物理學

* 「節」的科學 / Tied Up in Knots
http://www.sciencenews.org/articles/20071222/bob11.asp

任何能糾纏在一起的事物都是節,包括 DNA...

by Davide Castelvecchi
Week of Dec. 22, 2007; Vol. 172, No. 25/26 , p. 398

3 則留言:

fsj 提到...

華盛頓故居找到了 挖出名瓷Wedgwood茶具

【聯合報╱編譯田思怡/報導】 2008.07.04

考古學家搜尋多年後,終於挖掘到美國開國元勳喬治.華盛頓的童年故居遺址,但沒有找到他用來砍櫻桃樹的斧頭,因此無法證實他向父親坦承砍了櫻桃樹確有其事。

1732年出生的華盛頓,童年住在維吉尼亞州史坦福郡的渡口農莊,緊鄰拉帕漢諾克河的渡口,位於現今華府南方約80公里。

這是一棟有8個廳房的寬敞大宅,顯示華盛頓家境富裕。有關華盛頓的傳記對他的童年敘述不多,這次考古發現讓世人有了新的認識。

帶領考古隊的華盛頓基金會考古部主任穆拉卡2日宣布:「這裡是華盛頓生平很多重要事跡的背景。」

考古學家發現兩個煙囪基座、兩個石砌的地窖和兩個屋頂儲藏室的遺跡,還有數以千計的物件。房屋遺址的規模、特色和地點,讓他們相信這裡就是華盛頓童年故居。

房子的一樓有5個廳,閣樓有3個房間,廚房和奴隸房在房宅後面的小房子內。考古人員也找到這棟房子曾在1740年失火的遺跡。

建築史學家文吉說:「這在當時算是豪宅,是維吉尼亞最頂端階層的房宅。當時一般小康之家只有一兩個廳房。」

考古學家還找到18世紀的陶瓷器、假髮捲和骨製牙刷把柄碎片。穆拉卡說:「我們可以為華盛頓家擺餐桌,有盤子、刀子、酒杯。」其中還有一套上好的英國名瓷Wedg-wood手繪茶具,可能是在華盛頓母親瑪麗晚年出產的茶具。

不過沒有找到櫻桃樹幹或砍櫻桃樹的斧頭。

參與考古的南佛羅里達大學歷史教授李維說:「世世代代的美國人都相信華盛頓砍了櫻桃樹,若確有其事,就是在這裡砍的。」

華盛頓於1738年隨父母搬到此地,5年後父親過世,年僅11歲的華盛頓繼承這棟房子。在美國內戰期間,北軍曾在此紮營,後來把房子拆了當木材燒。

這塊土地在19世紀成為耕地,不少華盛頓家族留下來的物件受到破壞。

fsj 提到...

天衣無縫 萬曆龍袍複製成功

【聯合報╱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2008.12.29

揚子晚報報導,一九五八年,北京定陵出土這件已褪色、局部化成碎片的龍袍,最近經南京雲錦研究所三年的手工複製才大功告成。複製成功的龍袍通體為絳紅色,上面滿是彩色圖案紋飾,非常華貴精美。南京雲錦研究所長王寶林形容它是「休閒服」,因為衣服比較寬大,就像現代女士穿的「百褶連衣裙」。

在定陵出土的四百六十七件文物中唯一一件是這種「休閒服」款式,據指出,連衣裙是從唐朝興起的,男式是連身的,女式則是上下分開的。

雲錦總工辦張洪寶主任表示,這件龍袍身長一百三十四公分、兩袖長二百四十公分、袖寬五十八公分。龍袍紋底為靈仙祝壽圖案,上面織有仙鶴五百四十隻、靈芝五百四十個,以及金色正楷壽字一千四十五個。龍袍雖為上衣下裳,但是整體結構看不出任何接縫,可謂是「天衣無縫」。

龍袍全身共織有十八條五彩龍,領緣中為正面祥龍,左右分列兩條相同的五彩行龍,上衣中間有一如同柿子頂端的柿蒂龍形狀圖案。龍袍大量用金,其中壽字用捻金線,粧花用片金線,共用捻金線四千公尺,片金線一萬一千三百根,完全以手工完成。

雲錦所副所長張玉英表示,專家們找了大量的古籍資料,才確定這件龍袍需用的材料。他說,「挑花要求很高,如果錯一根,那就前功盡棄,叫天也來不及了」。按照過去的一般要求挑花是一百根,而這件龍袍必須達到一千八百根。

南京雲錦研究所自一九七九年以來,複製龍袍及匹料已達一百多件。二○○六年一月,雲錦研究所再次受北京定陵博物館委託,複製這件明萬曆皇帝龍袍。

fsj 提到...

華繡來自台灣 畫繡結合 巧奪天工

中央社 2009-06-05

初聞「華繡」還真的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這究竟是什麼東東,因為只聽說過中國有湘繡、蘇繡、粵繡、蜀繡,那來的「華繡」?但親眼觀賞過,才知它來於台灣,有巧奪天工的極美。

「華繡」是兩儀文化公司總經理謝玉玲16年前創新研發,以純蠶絲織成的布為底料,結合畫和刺繡於一體的新繡法,既保持畫作原創效果,又凸顯繡師技藝,是將絲布、畫作、針繡3種藝術合而為一的絕唱。

謝玉玲表示,「華繡」之難,難在這3種藝術的相互配合,尤其是畫家在蠶絲布上作畫很不容易控制渲染效果,繡師則要精細準確表現出畫家筆觸的神髓,都是非常困難的考驗。

謝玉玲說,繡線是身體,針法是呼吸,創意是靈魂。以繡線為例,要根據畫作,用小鍋分染,漂、浸、煮、晒、揉、搓、滾、打、烤,才能染出漸變色階,繡製時產生色混效果,表現畫作的層次光影,全部的染料都來自天然礦物。

繡法則融合中國4大名繡傳統技法而又有所創新,以針法的不同而呈現出空氣流動的感覺。謝玉玲表示,繡師大部分是女子,所以又稱繡娘,代代相傳,8、9歲就拿針上架,經過數十寒暑的磨鍊,來到中年技法十分了得,繡娘不能太胖,平常不能做粗活,因為手粗或粘上油膩,就分不開繡線。

謝玉玲透露,目前在湖南和雲南的繡坊有20幾位繡娘,各有專精,有專繡眼睛的,有專繡毛髮的,1幅「華繡」集眾人智慧和辛勤勞動而成,畫面繁複的,或需時2、3年才能完工,沒有過人的毅力無法勝任。

由於「華繡」是這樣的精緻,因此問世作品極少,也從來沒有在台灣或大陸展出過,直到最近才在北京中國國家動物博物館進行兩岸3地的首展。

現場共有37幅作品,不論中西圖畫,無不精美絕倫,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都分毫畢現,栩栩如生,令人歎為觀止。始知「華繡」來自台灣,巧奪天工,足堪列為中國第5大名繡,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