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24

德國 建築業朝聖新目標

http://udn.com/NEWS/WORLD/WOR4/5211490.shtml

【經濟日報╱梁任瑋】2009.10.24

今年是柏林圍牆倒塌20周年,東西德統一後,德國成為世界流行建築師設計的新舞台,包括Norman Foster的Reichstag Dome、Peter Eisenman的Holocaust Memorial與Frank Gehry的DG Bank;走一趟德國,新建築隨處可見,成為全球建築業界朝聖的新景點,也見證德國20年來快速起飛的歷史。

柏林中央車站

首先見證兩德統一的是位於柏林國會大廈旁的中央車站,是德國政府為了2006年世界杯足球賽開始前完工、耗資8億歐元完成。

以玻璃鋼構興建的柏林中央車站工期長達十年、占地4,500坪,每天有超過1,100列南北和東西向火車在此交會,乘客不用轉車即可直達瑞士的巴塞爾、阿姆斯特丹、華沙和維也納等歐陸大城。更重要的是,來自四面八方的旅客造訪首都柏林時,可以直接抵達市中心,目前是全歐洲最大、最新穎的火車站。

中央車站是由漢堡Gerkan, Marg & Partner(GMP)建築師事務所根據德國綠建築規範設計,站體有五層樓,長160公尺、寬40公尺呈南北向,最上層在高出地面12米處,有連接巴黎和莫斯科的東西線列車進出,下層在地下15米深處,有連接哥本哈根和雅典的南北線列車通過,中間樓層有1.5萬平方公尺的購物中心。車站兩側各有一棟12 層樓高的玻璃帷幕辦公大樓,旁邊還有一座60公尺高的廢氣排放塔。

和車站十字交錯的東西線月台上方,有321公尺長的拱形透明頂棚,是由9,117塊玻璃面板拼構而成,不僅將自然光線引進到40公尺下的地下月台,上面有總面積達1,700平方公尺的太陽能裝備,可供車站所需2%的電力,是柏林規模最大的太陽能發電設備。

在玻璃帷幕、透明屋頂包被下,超大明亮的車站大廳宛如機場航廈,裡頭的空間設計十分巧妙,動線安排相當流暢,還有完善的服務設施。

柏林國會大廈

另一個每位初訪柏林的觀光客必到景點,是19世紀末期建造的德國國會大廈。

德國國會大廈原是德意志帝國的帝國議會,1992年改建舊國會大廈的計畫,以國際競圖的方式展開。由英國Norman Foster、西班牙Santiago Calatrava和荷蘭Pi de Bruijn三位知名建築師同獲頭獎,最後由Foster取得。

Foster保留國會的古老外牆,卻在屋頂加上一個巨大玻璃圓頂,開放民眾進入參觀、居高臨下欣賞柏林市景。這個玻璃圓頂也同時「打開」了封閉保守的政治殿堂,讓威權、嚴肅的政治空間,變成人民樂於親近的市民廣場。

蘭根基金會

此外,由於每天都有上千名遊客參觀國會大廈,德國政府就在頂樓開設景觀餐廳,在餐廳訂位的遊客,可以不用排隊兩個小時就可「直達」頂樓,也成為國會大廈營利的金雞母。

位於杜塞道夫的蘭根基金會,曾是北約組織的導彈基地,1993年導彈基地廢除後,被德國開發商Karl-Heinrich Muller買下,請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重新規劃為個人藝術品收藏館,全棟大量出現安藤忠雄風格的清水模建築,並收藏Langen家族500件從12世紀至19世紀的東洋美術收藏品,還有300件現代的西洋美術收藏品。

德國歷史博物館

亞裔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的德國歷史博物館,是以玻璃和鋼鐵建築而成德國商銀總部

坐落法蘭克福的德國商業銀行總部,是世界上第一座高層生態建築,三角形的建築平面就像三朵環繞著花莖的花瓣,花瓣是辦公區域,而花莖則是一個巨大、自然通風的中庭。

不但如此,這大樓在設計時,每隔八層樓就做出一個中斷層,這個中斷層就是大樓的窗戶。將鄰接外牆的部分全部透空,並在玻璃的背後配置植栽的空間。在此設計下,外部空氣會因為煙囪效應,穿過植物層向建築中心捲入,也就是使用者若打開靠建築中心的窗戶,就能享受到真正新鮮的空氣。

杜塞道夫大樓

Frank O.Gehry有建築界畢卡索之稱,他也是建築界解構主義的代表人物,喜歡顛覆現有規則,利用破裂、傾斜、畸變和扭曲的處理手法,達到一種無定則的設計境界。

Neuer Zollhof辦公大樓基地所在是都市邊陲名為媒體港(Media Harbor)的新開發區,媒體港顧名思義是媒體通訊產業的相關發展區,原是萊茵河畔的舊船塢區,有許多老舊廠房、廢棄倉庫和裝卸設施等。

德國政府1976年起將此區都市更新,希望提升新的都市生命力,使杜塞道夫轉型為歐洲的創意產業中心。該計畫並非將老舊東西全部拆除,相反的有多數舊廠房和裝卸設施被保留下來,部分登錄為古蹟,或加以改造保留外殼,內部再注入現代化設備。計畫內容還包括請國際知名建築師設計辦公大樓、集合住宅和購物商場等各種用途的新建築。

Gehry設計的這三座辦公大樓,沿著河岸成一字形排列;南向臨街,稍做退縮配置;北向面河,一樓留有開放式廣場。辦公室會議偶爾會挪到廣場上,或許是河邊開會較容易達成共識。而棟與棟之間,有開放空間便於行人穿梭於街道與河岸間。三座大樓的外牆均為混凝土板,但最外層分別使用不同的裝修飾材;中間銀色棟用金屬片包裹,東邊白色棟以灰泥粉刷,西邊紅棕色棟則是貼面磚。

為了擁有最大面積的水岸視野,Gehry將每棟所需的量體分割成或高或低的幾個小塊,再成串組構起來。不同色彩、材質和形體雖利於三座樓的辨識,但三者畢竟同屬一個設計。Gehry為此就以同樣形式的開窗,將三者串連成一體。

※ 相片詳見原站。



◆ 聖殿山考古染政治 西牆隧道挖掘不平靜

中央社╱特拉維夫特稿 2009.10.24

耶路撒冷舊城內聖殿山矗立著奧瑪清真寺,阿拉伯人相信他們是聖殿山最早主人,但數十年來猶太人憑藉挖掘西牆隧道出土的第二聖殿遺跡,反稱他們才擁有聖殿山主權,爭端不斷。

舊約聖經「創世紀」第22章記載,信心之父亞伯拉罕(Abraham)在摩利亞地獻子以撒為燔祭,而摩利亞地即摩利亞山(Mt. Moriah)。

摩利亞為希伯來文意指上帝,又名聖殿山(TempleMo unt)。公元70年猶太希律王於此建的第二聖殿被羅馬大軍摧毀,僅留下一段西側的護土台,也就是西牆(Western Wall)。

西牆是猶太人民族情感與信仰的重要寄託,因羅馬大軍摧毀聖殿後,公元2世紀令猶太人離開耶路撒冷,至13世紀猶太人開始陸續返回西牆傾訴顛沛流離苦境、禱告國家再度復興,西牆又稱為哭牆(Wailing Wall)。

1948年至1967年因西牆控制權在約旦手中,猶太人又不得親近西牆,直至1967年中東六日戰爭後,以色列使東、西耶路撒冷合歸於一,猶太人又重新擁抱哭牆,這回在牆邊流下了喜極而泣的眼淚。

但以巴之間爭端,未因西牆回歸、聖城合一而止息,聖殿山主權誰屬,也是一道棘手的難題。因猶太人所稱第二聖殿原址,目前矗立著光芒耀眼的奧瑪清真寺(Mosque of Omar),又稱圓頂聖殿(Dome of the Rock)。

奧瑪清真寺建於公元7世紀,也被阿拉伯人視為回教聖地之一,並稱他們才是此地的最早主人,於是以色列自1967年開始挖掘西牆隧道(Western Wall Tunnels),還原真相。

西牆隧道是西牆北端的延伸段,埋在西牆地底,「西牆遺產協會」(Western Wall Heritage Foundation)導覽拉亞尼(Michael Layani)說,1967年中東六日戰爭結束後,以色列著手開始挖掘,一方瞭解西牆建築結構,探究猶太先祖的遺跡。

而西牆隧道考古、挖掘的工作已持續40餘年,目前仍在進行。隧道的地基約有16.6公尺,由被挖掘出的隧道長度顯示,西牆長度有500公尺,但目前呈現在地面廣場的西牆長度僅50公尺。

考古另發現,西牆隧道距離聖殿舊址的至聖所(Holy of Holies)最近,不少猶太教徒聚集於此,隔著一道牆對著至聖所的方向禱告、誦經,女性猶太教徒聚集於此,多為祈求生子與好姻緣。

其他出土的還有過去猶太人赴聖殿朝拜時必須先淨身的水池,猶太人先祖使用,並刻有希伯來文的器具、錢幣與文物等也陸續出土,但阿拉伯人仍不相信這些考據,衝突時有所聞。

艾格薩清真寺位於奧瑪清真寺旁,也是回教聖地之一。2007年當以色列政府宣布,興建由聖殿山通往舊城區,繞經鄰近艾格薩清真寺(Al Aqsa Mosque)的新通道,並計畫在聖殿山腳下展開新的考古工作,爆發警方與巴勒斯坦人激烈對峙。

10月初猶太教傳統節日住棚節(Sukkot)期間,又因巴勒斯坦人與警方嚴重衝突,以色列阿拉伯裔的國會議員再點名西牆隧道的挖掘大有問題。

像是巴雷德黨(Balad)籍國會議員薩哈卡(JamalZa halka)表示,以色列官方在地底下執行挖掘考古動機不單純,是否會造成聖殿山地基不穩有疑慮,尤其一旦發生地震,艾格薩清真寺恐怕遭波及。

回教神職人員沙拉(Sheikh Raed Salah)懷疑,以色列在西牆隧道的地底工作,很可能要另建由猶太聚會所,或是方便大軍開進,襲擊位於聖殿山上的清真寺。

10月初的衝突雖已漸漸平息,但遊人如織的西牆廣場,仍可見數十名武裝部隊駐守以防止再釀新事端,以巴缺乏互信,使宗教聖地未能帶給普世平安的福音,反需靠武力維持和平,氣氛詭譎。

考古染政治,聖殿山難有平靜。

※ 相關報導:

人類步行方式 150萬年前底定
迷你石棺矮黑人?曲冰遺址任荒蕪

從台灣建築博物館到誰的開放空間?
移動城市與國土規畫
財經漫遊-新興國家的BOT悲歌
游擊紐約? 台灣藝術家推出MuMo亞洲錄像

環保未來屋 預防「明天過後」
MIT 減緩混凝土的徐變

24 則留言:

fsj 提到...

珍惜在地文化 建築不能千篇一律

【聯合報╱記者陶福媛】2009.10.26

正在進行「都市更新」的台北,老舊建築紛紛被夷為平地,處處可見新建案正在大興土木。日本建築師青木淳此時訪台,提出「大環境不能抗拒,只能融入」的建築新思維,值得我們深刻反省。

都市的快速變遷,舊建築被夷為平地,新房舍不斷地竄起,原本老舊屋宇蘊含的人文氣息,被怪手搗碎支解,都市原有的風格特色,也隨著傾圮的石塊蕩然無存。

青木淳認為台北的鐵窗、磁磚外牆很美,並非要鼓勵大家發展「鐵窗文化」、繼續為建築貼上醜陋的磁磚,而是要我們珍惜城市原有的建築特色,保有建築底層更深層的在地文化。

他為台北設計的建築中,融入具地方特色的磁磚拼貼、雲霧繚繞的外觀,還考慮到台北市的氣候和空氣汙染嚴重,在外牆加裝了噴霧器,兼具了炎夏酷暑降溫、定期洗刷清潔的功能。

其實不僅是青木淳,當今的建築師如伊東豐雄、貝聿銘等,都已針對都市建築千篇一律的現象感到憂心,提出深刻的反省。都市在現代化的過程,建築往往有如同一個模子大量複製,缺乏地域特色。

他也對東京的過度現代化感到憂心。因東京是個步調快速的都市,但它改變的速度太快了,反而成為一個沒有自己特色的都市。故他建議正在進行「都市更新」的台北,不妨保留幾個重要的舊建築,至於新加入的新案,也要呼應附近的人文環境,將台北打造成一個有自我風格的城市。

※ 相關報導:

* 一個都市趣味實驗,全球瘋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6&f_SUB_ID=4211&f_ART_ID=218349

這星期,許多網友都收到朋友轉寄一則有趣的「都市實驗」。

地鐵站裡,右手邊是電扶梯,左手邊是樓梯,大部分的人自然選搭電扶梯。這時候,為了讓大家盡量運動,工作人員為左邊的樓梯,貼上了漂亮的「黑白鍵」,將普普通通的樓梯變成了鋼琴的琴鍵!再於每一階的兩側貼上紅外線偵測器,一旦有人走過,就會發出悅耳的音階聲,他們發現,這場實驗讓該地鐵站改走樓梯的人整整多了近七成之多。(詳見原站)



◆ LV建築師 青木淳:台北的鐵窗好美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5214319.shtml

【聯合報╱記者陶福媛/台北報導】2009.10.26

有「LV建築師」之稱的青木淳昨日應忠泰建設之邀訪台,接受本報獨家專訪。二度訪台的青木淳語出驚人地說:「我覺得台北的鐵窗好美,牆面的二丁掛磁磚很有特色,我把這些元素都融入我的設計當中!」(詳見原站)



◆ 羅東文化廊道 鄉親齊彩繪

【聯合報╱記者王燕華/宜蘭報導】2009.10.26

宜蘭仰山文教基金會承辦小鎮文化廊道再造計畫,昨天邀請社區居民及青年學子,彩繪聖母升天堂、樟仔園、南門港等羅東生活文化圖畫,未來將在樟仔園展示。

「文化廊道」從北成的聖母升天堂一直到成功國小舊校長宿舍間,把各項有形、無形的文化資產串連起來。仰山基金會承辦小鎮文化廊道再造計畫,邀請東光國中美術班老師潘勁瑞協助,他花了很多時間蒐集常民生活資料,最後選定升天堂、樟仔園、南門港、大稻埕、天地盤、成功國小校長宿舍、紅頭司公、在地工藝等8個主題,先畫成草圖,昨天再邀社區民眾彩繪。

昨天上午包括仁和、南豪社區、天主教靈醫會、成功國小和東光國小美術班、羅東社區大學、宜蘭縣生活美學社區總體營造協會等都參與彩繪活動。

參與的民眾分成好幾組,把潘勁瑞的草圖先打底,再用油漆上色,最後以柚木裝框。

基金會指出,文化廊道有豐富的生活情景,像是餅店、棉被行、食品行、木桶行等常民生活,製香、打鐵等傳統工藝,希望民眾對生活周遭及文化有更多了解。



◆ 樹形千變萬化 罕見七里香原始林

中央社 2009.10.26

台東縣延平鄉桃源村不遠處發現罕見七里香原始林,2、300棵樹齡上百年古木樹形幻化奇特,蒼勁有力。地方人士自組巡守隊守護天然資源,鄉公所希望結合觀光劃定保護區。

「宛如大地的雕塑,讓人嘆為觀止」,發現七里香原始林的桃源村長蔡文豪說,依地形生長的樹幹,蒼勁有力,展現旺盛的生命力,讓人不得不對這些大地的長者佩服;上百棵的老樹,千變萬化。

蔡文豪說,半年前前往部落不遠山區巡視,意外發現這處七里香原始林,目前低海拔已經找不到整片七里香,樹圍超過3、40公分的老樹有2、300 棵,面積大概有10公頃左右。

蔡文豪表示,日前再度上山查看,發現遭人盜砍 7棵,讓人心痛,於是由部落組成巡守隊,保護這片珍貴的原始林,希望鄉公所能劃為保護區,由公家的力量來保護。

鄉公所產業觀光課長陳建逢表示,是否要讓這片原始林曝光,鄉公所也很掙扎,曝光了又擔心環保團體責備;但以村民的力量根本無法保護這片原始林。這幾年七里香老樹是最熱門的盜伐樹種,已經有山老鼠覬覦這處原始林;與其讓它自生自滅,不如好好保護,發揮價值。

陳建逢表示,希望在不破壞景觀和樹木成長的情況下,讓民眾親睹這些「長者」,一方面保護這些樹,一方面帶動觀光。

他指出,鄉公所已經編列新台幣800 萬元經費,將以「公共造產」結合當地部落規劃「七里香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包含全長400 公尺的自然步道、涼亭休憩區、吊橋、停車場等設施﹔未來也將安排部落解說員以及巡守員,完成一套完整的在地產業發展。



◆ 旗津貝殼館新址五倍大 亞洲最大貝殼館

【中廣新聞/林憲源】2009-10-26

原本設置在高雄市旗津海岸公園管理中心的貝殼館,下個月將要進行遷移。高雄市政府觀光局表示,遷移新址將有原本空間的五倍大,明年五月重新開放後,將會是亞洲最大的貝殼展示館。

旗津貝殼館收藏兩千多種珍貴貝殼及蝦蟹標本,但因為面積只有189平方公尺,許多珍貴貝殼擠在一個展示櫃中存放,解說資源不足,也無法控制照度與溫濕度,保存條件不佳。因此,高雄市觀光局規劃在原址旁邊的旗幟展示館改裝為面積907平方公尺的新貝殼館。

高市觀光局說明,貝殼館已經委託完成規劃設計,未來館區將規劃成服務行政區、貝殼展示區及多媒體互動展示區等三區;貝殼展示區包含陸貝展示區及海貝展示區,而新館為充實展示內容,將再增加陸貝約600件以供展示,屆時將有近三千種貝類展示,增加旗津的觀光遊憩資源。旗津新貝殼館預定在98年 11月開工,99年3月完工,5月重新對外開放。



◆ 建築師跨業 「坐」享百年經典

【邱祖胤/台北報導】2009-10-26 中國時報

建築是一切設計之本,廿世紀出現好幾位知名建築師跨足家具設計,不但做得有聲有色,作品更成為設計史上的不敗經典。流行超過半世紀以上的作品,包括了英國建築師麥金塔(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的梯背椅,簡直把家具變成裝置藝術;匈牙利建築師布羅伊爾(Marcel Breuer)的瓦西利椅,把鋼管納入家具設計。

這些在赫赫有名的建築師把焦點放在一張椅子上,讓生活更舒適便利,也開創了新的生活視覺美學。由美國設計史研究學者麥克戴蒙(Catherine McDermott)及貝揚(Hilary Beyer)合著的《不敗設計經典》一書,詳細記錄這些建築師的巧思。

空間搭家具 變身裝置藝術

其中一九○三年由英國建築師麥金塔設計的梯背椅,讓椅子成為藝術品,幾何造形和平形線條構成的格狀結構,完美融入極簡風格,讓「新藝術」的家具設計風行一百年之久。

麥金塔因為設計了格拉斯哥藝術學院的建築而聲名大噪,他設計的這把椅子原本只是為私人宅邸規畫室內空間,灰木條框對照白色牆壁,具有標記空間的功能,卻馬上贏得義大利Cassina家具公司的青睞,製作為商品。

麥金塔受到一八八○年代「新藝術運動」影響,設計講求自由、對稱、回歸簡單自然。他認為即使是一張椅子,也應該重視實用性及裝飾性,並讓空間自己「說話」。

實用又美觀 開創生活美學

匈牙利現代建築大師布羅伊爾一九二五年發表瓦西利椅,由連續鋼管和布面組成,開啟鋼管為傢俱設計元素的先河,也讓這把椅子成為現代主義圖騰之一。

布羅伊爾一九二○年開始在包浩斯設計學院學習,後來成為這裡的家具工作室主管,之後他轉戰建築界。布羅伊爾的代表作包括惠特尼美術館,而他的家具設計呈現的結構及空間感,也與他的建築設計呼應,瓦西利椅更被譽為廿世紀最著名的一把椅子。

※ 相關報導:

* 一體成型椅 雅可森開先河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3+112009102600239,00.html

fsj 提到...

打游擊精神 安藤忠雄建築夢想

【吳垠慧/台北報導】2009-10-27 中國時報

因為學力不夠上不了大學,只好自學建築。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從躺在事務所地板發呆的非學院建築師,成為建築界最高榮譽「普立茲克獎」得主,如今他的作品散布各地,也是國際各建築系爭聘的明星。安藤自認秉持「對抗都市的游擊隊」戰鬥意志。安藤將四十年的思考,收錄在自傳《建築家安藤忠雄》中。

安藤忠雄曾著有《在建築中發現夢想:安藤忠雄談建築》、《具備柯比意勇氣的住宅》等書,《建築家安藤忠雄》是他的唯一一本自傳,去年底在日本發行,本月中文版上市。在這本勵志色彩濃厚的自傳裡,安藤從自己和外婆相依為命的童年談起,更有趣的是他在高中一度成為拳擊手,畢業後卻轉向建築,人生路上跌跌撞撞。他自嘲:「這不是一個華麗的成功故事。但只要有一個人感覺到有活下去的勇氣,我也會覺得很榮幸。」

親寫自傳 披露不華麗成功故事

這本自傳中收錄多張安藤忠雄照片,部分出自日本攝影名家荒木經惟之手。在荒木的鏡頭前,六十八歲的安藤站在陰影中,一道光束閃過臉龐,神情堅定、鬥志高昂,傳達出安藤所言「幾乎都是站在黑暗中,朝著眼前的光明」的人生觀。

「我的人生經歷中找不到可以稱為卓越的藝術資質;只有與生俱來面對嚴酷的現實、絕不放棄、堅強活下去的韌性。」安藤忠雄認為自己的韌性,來自外婆的家教。一九四一年出生大阪老街的安藤,是雙胞胎中的哥哥,從小過繼給外婆家,祖孫兩人相依為命。為生活而忙碌的外婆少有心神管教孫子,放任不愛讀書的安藤,唯有要求他「守信、守時、不說謊、不找藉口」,訓練他獨立自主不依賴別人。

安藤人生最具傳奇色彩的事蹟之一,莫過於他曾在高中時期取得拳擊手執照。當時他在沒有助手的情況下,隻身到泰國比賽,「忍受孤寂,走向擂台,獨自決一死戰的經驗,在許多方面都讓我增加自信。」

曾打拳擊 見到柯比意才定方向

外界傳聞他還當過卡車司機,安藤特別聲明這段經歷是網路資訊誤植。

高中畢業後,安藤開始自學室內設計和建築。他說因為家中經濟狀況不允許,加上自己不愛讀書,學力不夠,不得不放棄大學。廿歲見到柯比意建築作品集,安藤確定了自己未來的方向。

同是自學出身,柯比意對抗體制,開創出一條新的建築道路,這點深刻影響了安藤。一九六九年,安藤廿八歲,在大阪開設一家小小事務所,要以建築設計對抗社會不合理之處,他認為工作室是「對抗都市的游擊隊」。當時一起的工作夥伴久美子,日後成了他的妻子,陪伴他至今。

※ 相關報導:

* 尋找安藤忠雄 大阪5日行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3+112009102700390,00.html



◆ 志工搬「建材」 重現砲彈殼眷村

自由時報 2009.10.27

〔記者王榮祥/鳳山報導〕搶救「砲彈殼」眷村!高縣眷村文化發展協會最近積極在仁武鄉鞏威新村搬運一批「建材」,包括砲彈殼、砲彈筒、彈殼箱等,計畫送至鳳山無線電信所,重新組合出昔日的砲彈殼眷舍,期能趕在12月高縣眷村文化節時完工。

文化協會說明,鞏威新村位於仁武鄉考潭村陸軍彈藥庫旁,早期基於對彈藥庫安全管制需要,軍方要求服役官兵皆住在營區裡、不准外出,遂在營區裡搭建鞏威新村。

鞏威新村建造時期分為3部分,包括民國45年初建,51、52年期間增建,兩回建設對象多為有眷屬軍官;59、60年第3次增建則以單身軍士官為主,共完成70多戶,其中約50多戶為自建(違建)。

由於政府推動眷改,國防部陸續與自建戶達成和解,限定自建戶領到補助款起3個月內搬離;這批自建眷戶因應當時環境,曾以75山砲彈彈殼箱、105榴彈砲砲筒、砲彈木箱及運送彈藥的鐵軌當作建材。

協會深感砲彈殼眷村即將消失,希望將砲彈殼建材搬運到他處重新組合,保存特有的眷村文化讓後人體驗。



◆ 「巢」向未來 垂直農園奪首獎

【聯合報╱記者祁容玉/苗栗縣報導】2009/10/27

國立聯合大學建築系學生李至軒參加行政院舉辦的第三屆「創意狂想、巢向未來」創作競賽,融合公寓鐵窗與綠建築植生牆概念,設計出平易近人的「垂直農園」,打敗131組國內外業界與學生團隊拿到首獎,獲得20萬元獎金。

「老舊的公寓更值得關心」,李至軒說,過去提到綠建築或智慧化未來生活,大家都往微電腦、遠端遙控、電漿玻璃等高科技發想,但新一代的建築設計原本就考量環保節能,若能以「植生牆」改造老舊公寓滿布鐵窗的外觀,並兼具遮陽、隔熱、防盜功能,才更有意義。

原本李至軒想在建築外直接蓋起植生牆,但指導老師梁漢溪認為成本過高,缺乏方便性。「我把他拉回現實」,梁漢溪說,原本李至軒設計了微型馬達移動植生牆,但他認為拉高成本會降低採用意願,作品若不能應用在生活中,反而失去意義。

經過2個月修正討論,一反智慧生活等同高科技的迷思,將科技度降到最低,設計出適用公寓陽台、拆卸方便,造型有如百葉窗、又能種植小株花草的垂直農園,因可行性極高,獲評審一致青睞。

「希望喚起城市居民對土地農村的記憶」,李至軒說,垂直農園的植栽槽就像百葉窗片調整方向與傾斜角度,適時遮陽、又不擋住視線,加上回收雨水與冷氣水灌溉,低成本又環保,他希望都市人在垂直農園中親近園藝,更能實踐對自然環境的關懷。

fsj 提到...

霞浦明教史跡 村民守密千年

【世界日報╱大陸新聞組福州1日電】2009.11.01

假設六大門派圍攻明教總部光明頂的故事真實存在,那早於這件大事300年前,在福建省霞浦縣一個偏遠的山村裡,就已經有明教的重要據點,而且有一個領袖型的人物——林瞪。霞浦縣博物館館長吳春明說,霞浦縣陸續發現大量明教史跡,年代從宋代延續到明代。

東南快報報導,明教,在宋元明時期的農民起義中,經常扮演重要角色,他們所演繹的故事,可能並不遜色於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中的情節,如在浙江起義的方臘,利用明教發動民眾,一年就打下北宋6州52縣。

而霞浦縣柏洋鄉上萬村的林瞪(1003年——1059年),根據上萬村林氏家譜記載,卻是早於方臘近百年就加入明教。林瞪在上萬村附近還有一個堂口——樂山堂,有弟子數十人,而且林瞪兩個女兒也像後來小說中描寫的明教聖女一樣,終生未嫁,只是她們的稱呼不叫聖女,村民都稱為龍鳳姑婆,樂山堂附近還建有姑婆宮。

報導指出,上萬村因發現明教史跡近日被媒體廣泛報導,其實在上個世紀80年代,霞浦縣的文物工作者就發現有林瞪加入明教的記載,只是當時認為只有家譜記載而沒有實物佐證很難認定。

實際上上萬村並不是沒有實物,而是那些東西被村民們秘密保存了近千年,「我們本村人都不知道那些東西在誰的手裡。」上萬村村主任林光存說,村裡為了保存那些祖宗傳下來的東西,村民們要選出十人,然後由這十人共同保管,但東西具體在誰手上,他這個村主任都不清楚,每次要拿出來,是必須聚齊十個保管人後才可以。

報導說,被上萬村村民們守了千年的祕密,是五件儀式法器,其中有兩枚印章,上面分別刻著「五雷號令」、「聖明淨寶」,後被專家認定是宋代實物,而且和明教有關。

fsj 提到...

台灣建築獎出爐 外型如河流 高雄世運館得獎

【吳垠慧/台北報導】2009-11-03 中國時報

由建築師雜誌社主辦的年度建築選拔活動「二○○九台灣建築獎」,五位評審從十一件入圍作品中,選出三件建築獎。得獎作品是日本建築師伊東豊雄與台灣劉培森兩家事務所聯手的「高雄世運主場館」、鄧寧建築師事務所和中冶環境造型顧問公司合作的「車埕木業展示館」,以及廖偉立建築師事務所的「雲林縣勞工育樂中心及老人槌球場」。

由於「高雄世運主場館」是日本與台灣聯手打造,主辦單位特別為他們的獎項冠上「台灣建築國際合作獎」標示,凸顯現在台灣不少建案由國內外建築師攜手合作的趨勢。

「高雄世運主場館」無疑是今年台灣最受矚目的建築,在過程中一開始就受到全數評審無異議通過入選為台灣建築獎。

「高雄世運主場館」經由國際競圖甄選出伊東豊雄主導設計,是全球第一座具綠建築特色的大型體育場館,屋頂結構以螺旋與波浪的外型,在陽光下閃爍出「河流一般的流動感」。在台灣,國際競圖建案都必須選擇一位國內建築師搭檔,「高雄世運主場館」選擇的是劉培森。

位在南投水里的「車埕木業展示館」,是改建「振昌木業舊廠」。車埕過去是中台灣林木輸出的轉運站,為了保留地方歷史,讓這個沒落的伐木聚落轉型具備文化觀光價值,政府將舊廠房重建成木業展示館。建築師鄧寧建保留了建物上方的舊木結構體,讓展示館的新舊設計能巧妙的銜接,獲得評審團青睞。

另一個得主是「雲林縣勞工育樂中心及老人槌球場」。位於斗六的勞工育樂中心,基地位置是一處窪地,建築師廖偉立將建物融合地景,兩層樓建物大半低於地平面之下,留出大面積的綠地開放空間,作為社區活動空間,尊重自然與土地關係的設計獲得評審的一致肯定。

「台灣建築獎」的選拔是主辦單位網羅該年度在台灣建築媒體中出現的建案,加上自行參選兩種方式,兩階段評選產生。今年複審的五位評審由前營建署長林欽榮擔任召集人,其他四位評審包括建築師李祖原、陳格理、張景堯、戴嘉惠。



◆ 走過半世紀 徐金錫守護嘉南水路命脈

中央社 2009-11-03

嘉南平原是台灣的穀倉,水路是這座穀倉的命脈。徐金錫近半世紀來守護著這道命脈,讓嘉南平原依舊綠意盎然。

坐在嘉南農田水利會會長辦公室內,徐金錫沒有會長的威嚴,反像個街坊中慈祥的老人。看著牆壁上嘉南農田錯綜複雜的水路地圖,徐金錫的時光歲月全凝結在這張地圖上。

「嘉南農田水利會的錢真的不容易拿。」徐金錫就讀中原理工學院(現在的中原大學)時,領了水利會1筆新台幣2000元的獎學金,代價是退伍後要到水利會服務至少1年,未料未來48年就這樣綁在水利會裡面。

日據時代設立的嘉南農田水利會,主要工作就是管理八田與一設計興建的烏山頭水庫,烏山頭水庫則是嘉南平原的灌溉源頭。土木系出身的徐金錫,對水利也有興趣,近半世紀來,徐金錫走遍嘉南平原各條水路。

「嘉南農田水路全長約1萬9000公里,足可環繞台灣超過20圈。」徐金錫說,這些水路讓嘉南平原的水稻、甘蔗及番薯得以長成。在日據時代,水稻及甘蔗精製的蔗糖,全運到日本,番薯留給台灣人吃,所以才有「番薯仔子」(台語)這個名詞。

徐金錫在嘉南農水利會努力奮鬥,職位也水漲船高,終於當上會長,今年是他擔任會長的第16年,任期之長創下嘉南農田水利會的紀錄,明年他就要退休了。

談到退休後的計畫,徐金錫說,要回家含飴弄孫,享受退休生活。適逢日本政府今天宣布要贈勳給徐金錫,表揚他在台日農田水利的貢獻,徐金錫得知後臉上全是笑容,這個勳章應該是他在農田水利工作即將抵達終點前最佳的獎勵。



◆ 倣效東京澀谷 倫敦市中心啟用大型人行道

中央社 2009-11-03

倣效東京知名澀谷繁忙的大型人行道,倫敦市政府斥資500萬英鎊,將市中心知名的牛津街圓環,改設對角線人行道,由於步道與車道都在一起,今天剛開放市民仍不敢放膽穿越。

牛津街圓環(Oxford Circus)是倫敦知名商圈,也是全球著名的旅遊景點,每年約有2億人次造訪。

市政府將牛津街與攝政街(Regent Street)交接的一些路障移除後,公共空間增加70%,原本圓環附近500公尺的商圈也重新設計,不僅人行道拓寬,路燈也更新,附近的地鐵站出口空間也擴大。

倫敦市長強生(Boris Johnson)以敲鑼取代剪紅彩帶的方式,為牛津街新人行道揭幕。

他說,「這項計劃是英國工程、日本創意的一大勝利」,「之前設計的挫敗已經結束,我們創造了21世紀最棒的十字路口」。

配合新的人行道使用,行人可通行的綠色號誌燈每次維持1分鐘,較之前的30秒長。

不少民眾今天利用機會「嚐鮮」,原本要繞彎到斜對面街口的路程,現在可以直接穿越十字路口,有人覺得過癮,但也有民眾害怕走到路中間,不過多數市民都認為,交通情況明顯改善。

監督這項改建計劃的西敏區政府(Westminster Council)表示,牛津街新人行道安全無虞,而且有助改善交通阻塞問題。

※ 信義計畫區不就這樣玩?



◆ 黃俊雄倉庫失火 史艷文、苦海女神龍葬身火海

【聯合報╱記者蔡維斌/雲林縣報導】2009.11.04

布袋戲大師黃俊雄設在雲林縣虎尾鎮的美地塢電視傳播公司倉庫,昨天發生大火,名聞遐邇的史艷文、苦海女神龍、祕雕等戲偶本尊,均葬身火場,只有黑白郎君被搶救出來。黃俊雄趕到火場心疼地說:「實在足嘸甘。」

黃俊雄說,這些戲偶多數是民國五十到六十年間,請有名的雕刻師雕製的,手路細緻,偶頭表情之美,至今無人可比。慶幸的是當年每個角色都刻三尊,只是正尊被燒毀,還是很可惜。

黃俊雄的美地塢公司後側倉庫,昨天接近中午時冒出濃煙,員工報案,因倉庫堆積大批木造及塑膠品,火勢很快竄燒,約半小時才撲滅,幸未波及攝影棚。由於最近有離職員工鬧事,懷疑遭人縱火,起火原因正由消防鑑識人員鑑定中。

黃俊雄清點「死亡名單」,包括雲州大儒俠史艷文、苦海女神龍、劉三;六合三俠傳裡的六合善士、賣唱生、天生散人、老和尚、秘雕;大唐演義的郭子儀、西遊記裡的水噴噴;還有兒子黃立綱主演的射雕英雄傳多位名角與三十匹巨馬,加上林林總總的老木偶,合計約有三、四百尊。

黃俊雄對陪他這麼多年,一起奮鬥過的「夥伴」,慘遭祝融,十分不捨。他說,民國八十二年韋恩颱風把整個攝影棚掀走,數百萬元機具泡水,損失慘重;但木偶都逃過一劫,沒想到火災讓珍藏化為灰燼。

目前掌理公司的的黃立綱、黃鳳儀兄妹,昨天帶著員工搶救,眼看這麼多立下汗馬功勞的要角沒了,哽咽傷感。

黃俊雄說,尚有一些偶角在霹靂館,不會影響復拍的史艷文偶戲。未來打算為倖免於難的戲偶投保產物險。

雲林縣長蘇治芬說,將與黃大師商談如何保護布袋戲偶,政府會提供必要協助。

fsj 提到...

北埔6條歷史巷道 找回傳統味

【陳權欣/竹縣報導】2009-11-06 中國時報

國家三級古蹟─北埔慈天宮,周邊有多條狹巷,這是早年北埔開闢之際,特別設計作為欺敵之用,這幾條歷史巷道,經過三年整修,五日重現風華,商家以辦喜事心情,熱鬧剪綵並開放參觀,宣告北埔歷史巷道整修完成,並重新定名為,水井巷、水堂巷、茶堂巷、食堂巷、鄧南光巷、曾秀才巷等。

文化局長曾煥鵬想起未整修前跟今天的比較,不僅恢復傳統歷史巷道風貌,就連屬於北埔所有的傳統人文韻味都找回來了。

經過整修後的巷道,很巧妙地串連起北埔各個重要歷史空間,提供居民及遊客一個完善的文化巡禮,曾煥鵬說,外地遊客到北埔,慈天宮旁的老巷不能錯過,而且還要慢慢走。

巧妙串連 提供完善文化巡禮

民眾可漫步在以傳統卵石、石板鋪面的水井巷,參觀街角博物館,體驗北埔椪風茶,在廟背化胎涼亭小歇之後,至水堂巷進入另幾條歷史巷道。

北埔老巷的整修獲得文建會一千二百萬補助,當初文建會推出「區域型文化資產環境保存及活化計畫」過程中,新竹縣文化局選定北埔聚落為首要推動目標,先以巷道公共空間改善方式來帶動北埔聚落風貌之保存,最特殊的是計畫重點在於使用北埔在地素材卵石,搭配石版舖面及植栽綠化點綴達到修景的成效。

九十八年初完成第一條水井巷,這次是第二階段,主要範圍針對北埔聚落內為秀巒街、公園街、廟前街、北埔街等四街所界圍的北埔老聚落保存區內的巷道,總共六條。



◆ 廢消防栓彩繪 變身公共藝術

【聯合報╱記者張祐齊/新店報導】2009.11.06

消防栓也可變身成藝術品!新店市藝術家廖飛熊花費3個月時間,將6件消防栓經銅鑄表面烤漆後,再以彩繪方式呈現出消防栓另類特色。

由於作工精細,經藝術同好介紹給桃園縣政府消防局獲得青睞,要將彩繪後的消防栓,放置在桃園消防局停車場前方的公共藝術區,替北縣爭光。

廖飛熊表示,消防栓在一般民眾印象中較冷冰冰,無法與藝術畫上等號,日前發想何不嘗試先將廢棄消防栓彩繪後,放置在公共空間裡,除可呈現出另類特色的公共藝術作品,還能達到視覺焦點,進一步拉近消防與大眾的距離。

廖飛熊說,歡迎北縣有意彩繪消防栓藝術同好與他切磋,也歡迎北縣消防局連繫,電洽0933-088590。



◆ 剪灌木移柵欄 豪宅公共空間真開放

【聯合報╱記者錢震宇/台北報導】2009.11.06

豪宅將公共開放空間圍起,不讓民眾使用,引發外界質疑。台北市建管處上周稽查媒體報導的5間豪宅,其中違規的3間豪宅已陸續改善,寶徠花園已自行修剪過高的灌木;太子美麗殿則將鐵柵欄移除;瓏山林博物館也允諾移除長欄柵式圍籬。

建管處表示,所有違規建案下周一都將複檢,市府也考慮擴大全面清查開放空間獎勵案使用情況。

建管處主祕高文婷昨天表示,上月22日建管處稽查後發現寶徠花園廣場、太子美麗殿及瓏山林博物館違規,並立即發函要求改善,並限期10天內改善,否則將依法強制執行拆除。

高文婷說,寶徠已將超過100公分的灌木樹叢剪平;太子美麗殿除移除長柵欄式圍籬,也搬走花台,至於原先6根柱子也將持續移除。

瓏山林博物館因長柵欄式圍籬採用石材貼面,材質較好,他們需要較多時間拆除,已向市府承諾會移除。



◆ 首條海底隧道 廈門翔安全線貫通

【世界日報╱大陸新聞組福州6日電】2009.11.07

中國第一條海底隧道—廈門翔安海底隧道,歷時四年多建設,5日全線貫通。

該隧道全長8695米,隧道最深在海平面下約70米,可抗八級地震,設計使用壽命100年,完全自主設計、施工。

廈門翔安海底隧道,是世界上覆蓋層最淺的海底隧道。承擔建設的中國鐵建22局集團、廈門翔安海底隧道指揮長郭衍敬表示,該隧道建設克服幾項世界罕見難題,如行車主洞開挖斷面達170多平方米,在世界海底隧道建設史上尚屬首例;不良地質段規模之大,也是世界罕見。

該隧道由兩條行車主洞和一條服務中孔構成。貫通後,廈門島與翔安區的車程將由一個半小時縮短至八分鐘,大大推動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開發建設。

第一財經日報報導,該隧道起自廈門島五通,接島內仙岳路和環島公路,越廈門東側海域,止於翔安區西濱。其設計採用三孔隧道方案,兩側為行車主洞,寬17.2米,高12米,各設置三車道,中孔為服務隧道。整個工程中,海底隧道長約6.05公里,跨越海域寬約4.2公里。

這條由中國完全自主設計和施工的海底隧道創造了若干項世界紀錄。與目前歐洲、日本和香港已建或在建的20多條海底隧道相比,該隧道是世界上第一條採用鑽爆法(俗稱「打眼放炮」)施工的,且為單向三車道,與其餘隧道的單向單車道或雙車道不同。

中鐵22局廈門翔安海底隧道項目部指揮長郭衍敬稱,該隧道擁有世界上覆蓋層最淺的海底段,最薄處5.7米;軟弱圍巖(俗稱「爛泥巴」)、富水砂層等不良地質段的規模之大也屬世所罕見。

難得的是,雖是海下作業,但該工程迄今無人員傷亡紀錄,工程質量被交通運輸部確定為全國三大樣板工程之一。

報導說,從該隧道中開挖、運出的土石方約有235萬立方米,可將埃及大金字塔塞滿。而支護用各種鋼材約5萬噸,相當於7座巴黎艾菲爾鐵塔。該隧道原定工期四年,迄今建設已達四年半。

fsj 提到...

故宮國寶來台清冊 躺在國民黨黨史館

中央社 2009.11.08

走進台北故宮,「翠玉白菜」、「清明上河圖」這些稀世珍寶,吸引眾多國內外觀光客。國民黨黨史館意外館藏一本罕見史料,記載當年故宮國寶如何在戰火之下,分三批運來台過程。

這一本「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存台文物品名及件數清冊」,於1949年11月編印,靜靜躺在國民黨黨史館龐大的館藏資料中,適逢政府今年遷台60週年,意外喚醒人們的注意。

國民黨黨史館主任邵銘煌坦言,黨史館有這麼一本清冊,令他十分意外,卻也萬分驚喜。學歷史的他,看到這本刻畫歷史重要一刻的點滴,讓他如獲至寶般的欣喜。

政府播遷來台60年,戰亂烽火下的撤遷,除了軍民的撤離外,文物的遷移堪稱一大工程。

邵銘煌說,根據這份史料記載指出,1948年11月20日,因為戰爭關係,房屋可能被徵軍用,為安全考量,要求將所有文物迅速裝箱,並就其中精品重器,盡量提選。

在情勢緊張之際,「當時戰事迫近南京,為避免重要文獻,燬於砲火,決定選擇一部份珍貴文物,遷台保存」。不料,這一遷,故宮國寶在台灣落腳,至今已是一甲子。

戰亂烽火中,1948、1949年間,故宮先後分3批以軍艦、商船運送2972箱文物抵台,雖然只是當年文物從北京南遷1萬3491箱的22%,但這些文物堪稱是「國寶中的國寶,精品中的精品。」

邵銘煌表示,據這份史料記載,第1批文物是1948年12月21日由南京下關碼頭,裝入中鼎號運輸艦,22日離開南京,26日運抵基隆。27日清晨開始卸載,由船上直接班上火車,傍晚車離基隆,午夜抵達楊梅。28日清晨文物搬入楊梅倉庫暫存。

這次運台文物,除中央博物院外,還包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央圖書館、故宮博物院、北平圖書館、外交部等5個機關的文物,同船運台。

第2批文物移台,包括銅器、琺瑯等寶物共計486箱,7049件。1949年元月9日晨運抵基隆,下午靠岸。因為碼頭擁擠,火車車廂不敷分配,延至12日才載上車,14日才陸續運抵台中。

第3批文物則在1949年元月9日間開始準備提出裝運,包括瓷器、鍍金銅器等,共154箱、1275件。

運輸第3批文物的是崑崙運輸艦,於元月28日抵達南京,29日開始裝船,輾轉在2月22日才抵基隆。26日全部裝完,分批運抵台中。這次辦理聯合運台文物,有故宮博物院、中央圖書館等。

史料中意外發現一段小插曲。在第3批文物當中,竟然發現當年汪精衛呈給日本天皇的翡翠屏風、白玉壺等4件物品。

對於這些物品為何也在遷台寶物當中,邵銘煌研判,要不就是被退回,不然就是汪精衛寶物還沒有送出去前,就已經去世。

故宮這些文物在來台之初,一部分曾暫存在楊梅的鐵路局倉庫,之後在台中糖廠倉庫寄居了1年。為顧及文物安全,政府在霧峰北溝另建山邊庫房及防空洞,1950年國寶悉數遷藏霧峰。

直到1965年,台北外雙溪興建故宮博物院落成,飄泊多年的國寶終於有了落葉歸根的處所。



◆ 聚興遺址 發現史前人類住屋

自由時報 2009.11.07

〔記者謝鳳秋/潭子報導〕生活圈4號線北段道工程在潭子鄉豐興路工地發現2000至4500年前「聚興遺址」,文化局委託中研院研究員劉益昌搶救出的出土遺物除石器、陶外,更發現史前人類住屋活動的柱礎及石牆等重要遺跡。

文化局在7月20日進行生活圈4號線北段道工程工區探勘挖掘監看時,發現地層出土文化遺物,8月11日辦理現勘,確認有明顯文化層存在,要求施工單位應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及「遺址監管保護辦法」停工,並於9月11日委託劉益昌教授進行搶救。

將包覆後移地保存

一個多月來搶救出土文物有石器、以灰黑胎夾細砂泥質陶、少量橙色夾粗砂的陶片外,更發現有史前人類住屋活動的柱礎及石牆等重要出土遺跡。劉益昌研究團隊認為,在台灣考古出土遺物中,屬於相當罕見的遺跡,具保存之必要,文化局決定就地包覆處理後移地保存展示。

研究團隊發現,遺址所在的上階面分別為潭子.大坪遺址與潭子.大坪Ⅱ遺址,為了解台中平原西側地區史前文化重要的遺址之一,和牛罵頭文化、營埔文化屬於同期遺址,文化遺物特色有石器之石錘和打剝石片,陶片則有橙色夾砂陶、橙皮灰胎細砂陶、橙色泥質陶和灰黑色夾砂陶等。

文化局強調,本案搶救發掘過程,是重大公共工程建設與文化資產保存密切配合雙贏的模式,相關出土遺物和發掘資料,對於台中平原西側地區史前文化研究別具意義。



◆ 搶救聚興遺址 遺跡包覆移地保存

自由時報 2009.11.08

將送牛罵頭遺址保存展示

〔記者謝鳳秋/豐原報導〕水患自古就影響著人類!中研院研究員劉益昌7日與工作人員將「聚興遺址」石牆等遺跡包覆移地保存,聚落石頭及陶器有淹水過痕跡,推斷史前人類往接近水源處移居,遇洪水又搬回高處。

文化局5年前委託劉益昌進行全縣遺址調查,生活圈4號線北段道路工程附近有潭子.大坪遺址與潭子.大坪Ⅱ遺址,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及「遺址監管保護辦法」,工程環境影響評估時指定3處施工時應監看有無遺址文物,今年7月20日近豐興路監看處即發現2000至4500年前「聚興遺址」。

文化局委託劉益昌研究團隊展開搶救工作,搶救出土文物有石器、灰黑胎夾細砂泥質陶、少量橙色夾粗砂的陶片,更發現史前人類住屋活動的柱礎及石牆等重要出土遺跡。

發現史前人類因水患遷居

劉益昌說,石牆長8公尺,看來並非建築物結構之一,石牆內有石器、陶器等史前人類生活遺跡,牆外則沒有,推斷石牆是聚落的一種入口意象,在台灣考古出土遺物中,不曾看過這種遺跡,具保存必要,建議包覆處理後送到同時期的牛罵頭遺址保存展示。

「聚興遺址」位於潭子.大坪遺址與潭子.大坪Ⅱ遺址下方,劉益昌指出,「聚興遺址」陶器及石頭都有淹水痕跡,他研判,住高處台地的史前人類往下方水源處移居,遇到水患又遷回高處。

搶救工程將於11月15日告一段落,國工局台中工務所主任蘇英豪說,他很感謝劉益昌趕工在4個月左右完成搶救,這段工程原預定100年11月完工,還得重新評估進度會落後多少。



◆ 杭州南宋皇城遺址 向全球徵設計高手

【世界日報╱大陸新聞組杭州7日電】2009.11.07

歷史上的杭州,有綿延四種文化,跨湖橋文化、良渚文化、吳越文化、南宋文化,而其中最為鼎盛的就是南宋文化。雖然如今還深埋地下,但是經過五年的綜合保護,將成為杭州最有特色、最具競爭力的旅遊產品。昨天,杭州市委書記王國平、杭州市市長蔡奇再次召集會議,聽取了南宋皇城遺址保護規畫等相關工作的匯報。為打響「南宋牌」,杭州特別發出徵集令,面向全球徵設計高手。

錢江晚報報導,南宋皇城遺址保護,首先需要進行的就是規畫的修編,目前擺在眼前的就有三個規畫要編制或完善—杭州臨安城南宋皇城遺址保護規畫、南宋皇城大遺址公園規畫、南宋博物院規畫。

報導說,南宋皇城遺址公園建設工程項目在報國家文物局立項時除了要提供保護規畫的編制等外,還需要提供考古勘探發掘資料,透過考古勘探發掘摸清地下遺址情況。

fsj 提到...

建築八卦陣/機場與金字塔

【聯合報╱本報記者陳宛茜】2009.11.15

英國建築評論家Glancy說,「機場是21世紀的金字塔」,這句話一點也沒錯。論投注的人力與物力,機場是建築類型中最昂貴的一種,大概只有金字塔可以比擬;機場經常出現天外飛碟般的前衛造型,也和被許多人視為「外星人傑作」的金字塔,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機場所能製造、與真實生活無干的夢幻氛圍,就像是沙漠上的金字塔。

西班牙算不上富國、大國,馬德里卻在2006年請來英國建築大師理查羅傑斯,以10億歐元(台幣450億)打造占地100萬平方公尺的巴哈拉斯國際機場,成為全球最大單一航站。這座擁有Y字型鋼骨的巨無霸,除了彩虹般的鮮豔色彩勉強可以聯想到西班牙,整座機場展示的現代與霸氣,完全與所在城市不搭。但乘客一下機,保證會有登陸「大國」的夢幻錯覺。

曾是殖民時代霸主的英國,大概是最懂得設計機場的民族。從好友變成對手的英國建築師理查羅傑斯和諾曼福斯特,是設計機場的兩位頂尖高手。佛斯特為香港設計的赤臘角機場,格局的大派與動線的流暢、秩序與效率,讓乘客馬上遺忘香港的地小人稠;為北京設計的首都機場,在Discovery拍攝的紀錄片中,整個設計、興建的過程,讓人想起千年前的長城,展現中國爭霸世界的雄心。

機場具有讓小國小城迅速「升等」的夢幻效果,也是國家城市野心勃勃的標誌。從這個標準看來,曾搏心機和上海爭「世界第一高樓」的台灣,對待機場的「謙虛」,還真教人疑惑。

原名中正機場(國外直接稱蔣介石機場)的桃園國際機場,1979年落成時,據說是當時亞洲最現代化的國際機場之一,吸引新加坡、泰國、香港派人前來觀摩仰望,不負這個名字的「王者氣派」。

然而到了1990年代,中正機場就像逐漸失去光芒的蔣家;進入21世紀,改名後的桃園國際機場多次被立委批為「三流機場」,連勝文甚至嘲諷「旅客到了會以為來到平壤,我看亞洲只贏過菲律賓。」機場成了一個國家身分地位的象徵。

2004年,由觀光局主辦的門戶系列,曾以國際競圖的高規格,找到日本建築師團紀彥為桃園機場第一航廈變身。團紀彥設計的新機場也有著天外飛碟般的弧狀形體,符合機場金字塔的夢幻效果。

奇怪的是,一向愛面子的台灣,卻讓整容大計一拖再拖。日前行政院院長吳敦義終於撂下狠話,要求在百年建國大典(民國100年國慶日)前完工。

平心而論,桃園機場除了食物有失台灣「美食天堂」的顏面,它的狹窄、封閉、缺乏規畫,其實還蠻符合現階段的台灣。台灣人對桃園機場下意識的厭惡,恐怕也是因為她毫不留情地在國際旅客的第一印象中,揭露了台灣面對國際社會時內向自閉的真實性格。然而即使台灣為了百年建國大典「做面子」,在沙漠上打造了一個金壁輝煌的金字塔,我們心裡都清楚,這只是海市蜃樓。

fsj 提到...

儲能建材 讓房子冬暖夏涼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09.11.20

水結成冰會吸冷,利用這樣個概念,崑山科技大學找到可以讓房子「冬暖夏涼」特殊的儲能材料,塞進牆壁可在夜間吸冷,白天氣溫升高後可吸收熱能,達到阻隔效果,讓屋內溫度不致快速升高,減少空調的耗電量。這項建材新應用已經申請專利,未來可望為建築帶來一場新革命。

台灣高溫潮濕,玻璃帷幕大樓雖然外觀漂亮,卻容易讓室內溫度升高,造成空調不斷運轉耗損過多電力。崑山科大與產業合作開發儲能材料,塞進天花板或牆壁裡面,能吸收熱能,減緩室內溫度上升,減少空調的耗電量。

崑山科大機械系副教授陳長仁表示,研究團隊以貨櫃屋來實驗,將有儲能材料的貨櫃與一般貨櫃同時放在陽光下測試,發現降溫效果達10度。有儲能材料隔熱的貨櫃屋室內溫度僅攝氏30度,一般貨櫃接近40度的高溫。

陳長仁強調,儲能材料可作為建築與戶外溫度的最佳緩衝,「不用開空調就能達到冬暖夏涼」。為了不影響建築物的耐震度,陳長仁表示,儲能材料避免使用於樑柱,當成裝潢建材就能達到隔熱效果。

教育部強調,推動技專校院產學合作廠商投資已經從94年4255萬元,提高至98年的7749萬元,顯示研發能量已經獲得產業界的青睞,崑山科大的儲能材料就獲得廠商投資50萬元,才能有今天的研發成果。



◆ 歪20度綠建築 強吸太陽能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5259364.shtml

【聯合報╱記者鄭惠仁/台南市報導】2009.11.19

「大樓怎麼是斜的?」台南市最近有棟結構體、外觀剛完成的建築物,民眾好奇它是歪的;這是上市公司益通光能的總部新建築,採最利陽光照射的向南傾斜廿度設計。

大樓位於台南科技工業園區內,樓高十層,基地面積八百坪。由曾獲普立茲克獎的維也納建築師漢斯

‧何來因(Hans Hollein)設計,大樓大比例採用綠建材,已向美國申請LEED(能源與環境設計領導指標)最高等級白金級的綠建築認證。

益通光能經理許逸遠說,公司生產太陽能電池,要求總部大樓是相稱的綠建築,因此在外觀、造型上採創新設計。

何來因以基地位置在北緯廿三度、東經一百廿一度,算出太陽最佳照射角度是向南傾斜廿度。許逸遠說:「也因為房子傾斜的關係,樓頂不用架設太陽能集電板,而是直接鋪上太陽能模組。」

負責監造及內部設計的圓境建築師事務所表示,大樓主體由兩個正方體重疊構成,一實一虛,實的部分內部是無塵廠房,虛的部分外牆採低輻射鍍膜玻璃帷幕,能阻隔熱穿透;外壁塗隔熱、防水、防風等多功能金屬漆,「金屬漆因陽光照射角度不同,顏色會變化。」

「這樣的設計,一年只有兩個月需要用空調。」圓境事務所說,玻璃帷幕有可開啟的通風口,入夜打開讓空氣對流,無需空調。

大樓的太陽能發電最佳效能是每小時兩百千瓦,由於大樓全天候用電,太陽能發電僅能供給部分用電。另規畫大型生態池,回收大樓的水再利用;內部燈光及衛浴設備都採節能設計,如無水小便斗、智慧型照明等。

這棟大樓耗資約八億元,已成台南新地標,還吸引新人前往拍婚紗照;屋內正正方方,像一般房屋。不過有人看了傾斜的建物很奇怪,覺得自己像歪一邊。(相關報導詳見原站)



◆ 印度6億人無廁可用 專家:廁所商機無限

中央社 2009.11.19

根據聯合國統計,印度至今仍有6 億人無廁所可用。一個非政府組織今天鼓勵民間業者投資印度廁所產業,並指出印度若干都會當局都計劃興建數量龐大的公廁,商機無限。

享譽國際的世界廁所組織(World Toilet Organi-zation)創始人新加坡企業家沈瑞華(Jack Sim),在印度大城孟買主持「世界廁所日」活動時,做了上述的表示。

他告訴媒體說,要提升廁所的品質和改善環境衛生,吸引民間企業投資是最佳解決之道。

沈瑞華舉例說,印度德里直轄區政府已計劃明年10月大英國協運動會之前,優先興建約1000到1200間公廁應急;此外,孟買貧民窟需要再興建6 萬4157間公廁,都是頗具前景的市場。

德里地區是印度全國首善之區,居民人口約1500萬,但目前僅有公廁1950所,且長期缺乏維護與清潔,殘破髒亂,惡臭四溢,絕大多數已不堪使用,也導致市民隨處便溺,成為德里市景之一。

沈瑞華表示,印度經濟迅速成長,民眾生活水準提高,廁所衛生也應相對提升。他指出,印度公廁雖由政府管理,但卻缺乏適當的管理與服務,原因在於印度種姓觀念作祟,認為管理廁所是社會最低賤的工作。

他呼籲印度政府與民眾,拋棄這種不當的污名化觀念,並將公廁交由民營企業管理,興建高品質的公廁和提供良好的服務,同時訓練及提高管理與清潔人員的地位。

沈瑞華強調,唯有民營化才能徹底改善印度公廁的衛生和整潔。

因積極從事環境衛生運動而獲得「時代雜誌」(Time)評選為去年「環保英雄」的沈瑞華,原是新加坡建築商,因感於國際社會對廁所衛生仍未養成應有的正確習慣,毅然放下自己的工作,在2001年成立世界廁所組織,目前已擁有53國約151名會員組織。

fsj 提到...

德建築師造山 建柏林新地標

【蔡鵑如/綜合報導】2009-11-26 中國時報

柏林圍牆已經倒塌,但是德國首都柏林,未來可能出現比那道圍牆更壯觀的人造建築:一座高一千公尺的人造山。

德國建築師提格斯(Jacob Tigges)提出這個史無前例、大膽的造山計畫,而假山將命名為「The Berg」(山)。一旦完工,不但是全球最高的人造山,也將成為柏林甚至全德國的地標,吸引大量觀光人潮。

提格斯打算把這座假山蓋在去年功成身退的「坦柏霍夫機場」(Tempelhof)原址。人造山除了可提供柏林人與遊客休憩去處,提格斯還想把它打造成野生動物棲息地,每年三到九月,山頂會覆蓋皚皚白雪,人們也可以上山滑雪。

提格斯在「The Berg」官網上表示,其他現代城市爭相挑戰極限,興建炫麗的巨型飯店與直入雲霄的摩天大樓,而如果柏林蓋一座人造山,定能讓漢堡與慕尼黑等其他德國大城無地自容。

柏林在地人與媒體對人造山計畫相當期待,「The Berg」的「臉書」(Facebook)網站已有不少粉絲,但造山計畫仍在初步研擬階段。

由於難度太高,興築人造山究竟是惡作劇,抑或只是提格斯天馬行空的癡想,也引發不少議論。除了得先獲得政府批准才能動工外,如何籌集建造所需的龐大資金,以及解決假山可能對環境帶來的衝擊和對氣候的影響,都是提格斯要面臨的難題。

fsj 提到...

綠能南瓜屋 挑戰無柱結構

自由時報 2009.11.27

〔記者葉永騫/佳冬報導〕木造南瓜屋,屋內沒有一根柱子,這是相當高的力學結構和製造技術,佳冬高農與崑崙山木造結構公司合作,將童話變成可能性,在校園蓋起南瓜屋,還加入綠能概念,讓學生有了更多的想像空間。

灰姑娘的南瓜馬車讓童話故事更有吸引力,但現實上如果蓋個南瓜屋是不是更有想像空間,為了挑戰建築的不可能,佳冬高農與崑崙山木造結構公司合作,在高農建構一個綠色能源屋,9坪大的南瓜屋內不能用任何一根柱子,完全用力學結構來支撐整個南瓜屋,在建築上難度相當高。

負責設計建構的崑崙山負責人邱立運指出,南瓜屋除了要符合力學結構外,採取福杉為建材,可以散發芬多精,讓住在裡面的人相當舒服,並且做到防水、綠能、實用,還要冬暖夏涼,這是他第一次建築這種房屋,是一種大挑戰。

佳冬高農校長張福祥表示,建構南瓜屋綠色能源屋代表著把童話的想像實際變成可能,也就是希望學生發揮創意把不可能變成可能,並且做到節能減碳綠色環保,這個作品是發揮創意的第一步,未來將建構太陽能、風力發電,讓學生能夠實際的體驗綠能建築的必要性和實用功能。

fsj 提到...

遠東建築獎 兩岸展特色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2009.12.01

台灣獎額最高的建築獎「遠東建築獎」繼上屆首度跨足上海,本屆再度與上海「時代建築」雜誌合作,即日起同步受理報名徵件。主辦單位遠東集團徐元智先生紀念基金會指出,「我們已成功為兩岸建築搭起交流平台!」

遠東建築獎今年設立十周年,邁入第七屆,徐元智紀念基金會顧問黃謙智建築師表示,遠東建築獎近年有感台灣建築送件漸少,越來越多建築師轉赴大陸執業,從第六屆起擴大參賽地區,成為兩岸建築相互觀摩的舞台。

黃謙智表示,從第六屆入圍作品中,可看出兩岸建築因應社會發展的不同特色,「每位建築師、評審都震撼不已!」

他指出,台灣社會歷經大幅成長,目前在守成階段,參賽建築多富公共意識、社區關懷,獲第一名的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就是典型。相較於大陸建築,台灣建築也更能細膩呈現當地歷史文化。

上海獲獎建築則充分展現大陸起飛的經濟實力,黃謙智說,以第一名的青浦新城建設展示中心來說,就巨大又精緻,無一材質不高檔,讓人驚嘆連連;但若論到實用性、可親性,可能就不若台灣建築。

第七屆遠東建築獎將在台灣、大陸地區各選出傑出獎、佳作獎各一,傑出獎獎金新台幣一百萬元,佳作獎五十萬元;台灣地區總召集人由總統府資政、建築學者漢寶德擔任,大陸地區總召集人由中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鄭時齡擔任,評審團由兩岸及國際建築師、學者共同組成,明年初公布名單。

參選作品採「評審團推薦」與「公開徵件」方式,台灣公開徵件報名截止日期是明年三月卅一日,詳洽(○二)二七三三八○○○轉八二四八。



◆ 戀戀南科寫真 崑山抱19獎

【聯合報╱記者周宗禎/新市報導】2009.12.01

南科產學協會舉辦「2009戀戀南科一日遊創意行程寫真競賽」,吸引成大、輔大、義守等許多大專院校680件作品參賽,昨天在南科園區頒獎,崑山科大公關廣告系在學生組的34個獎項中囊括19項大獎,是最大贏家。

南科產學協會副秘書長廖德祿表示,競賽有學生、業界及攝影專業人士參加,以規劃優質、多樣性創意旅遊行程達到行銷台南或高雄科學園區、促進觀光為主題,以代表遊程特色景點攝影、影音多媒體作品或設計南科特色紀念品參賽。

崑山科大公廣系共贏得攝影組、影音組冠、亞軍;學生吳宗舜及王健安攝影組第一名。吳宗舜表示,為了這次競賽到南科4、5次,從各個不同角度拍攝「霞客湖」,最後作品「夜的蠢動」呈現出南科在夕陽落下時、與夜交際那一刻的美景。

影音組第一名「南歡旅愛」,由黃名芬、陳欣汝、吳青青、梁小芳、廖晁偉、呂奕緯、蔡俊宏及陳育聖組成團隊創作。梁小芳表示,作品以3個年輕人在南科遊玩時的美好回憶,表達出南科景點除適合旅遊,更是培養感情的好地方,不過影片後製非常累,5分鐘影片花了24小時才完成。



◆ 廣播、影片、指示牌 觀光區有多聲道了

【聯合晚報╱邱瓊平】2009.12.01

交通部觀光局補助觀光業設置特殊語文(日、韓文)服務設施,包括指示牌、警示標誌、解說摺頁、影片或多媒體及廣播系統,觀光業者兩年最多可獲得30萬元的補助經費。此項補助方案已吸引不少動作快的觀光業者提出申請。

「歡迎搭乘接駁專車,本專車沿途經過恆春、車城、楓港、枋寮,祝福您有滿載的回憶…。」搭乘墾丁夏都酒店的接駁專車,可聽到四種語言的廣播,內容除了介紹沿途的風景,還會說明飯店設施,這招果然成功打動旅客的心。

提升業者服務形象

電影《海角七號》中,女主角友子住的墾丁夏都酒店,不只受到台灣旅客喜愛,國外遊客人數也不斷增加。旅客到墾丁恣意享受免費的陽光,感受南台灣的熱情之餘,為了讓國外旅客對恆春半島有更深入的了解,墾丁夏都酒店向觀光局提出補助申請,製作了有中英日韓等四種語言的廣播系統。

墾丁夏都酒店表示,廣播系統的製作費用不多,卻得到不錯的效果,外籍旅客可以感受到酒店的用心,也可以相對提升酒店貼心服務的形象。另外,廣播系統也會介紹酒店內設施,讓旅客不會因此不熟悉環境,而被困在房間裡。

位於台南縣大內鄉的走馬瀨農場,成立至今已有20年,是國內第一座休閒農場。最近到農場遊玩的遊客會發現視覺上有煥然一新的感覺。農場內的標示牌、警告標示牌都已「統一規格化及國際化」,全部更新了。

吸引更多外籍遊客

走馬瀨農場坦言,由於成立時間較久,場內的標示牌是不同時間製作,顏色、大小都有些差異,決定申請觀光局補助。新的標示牌和警告標示牌有中英日韓等四種語言,旅客反應良好。

走馬瀨農場強調,吸引外籍遊客是未來發展目標,除了大陸觀光客,也希望能爭取更多日本、韓國觀光客。自從有了新的標示牌和警告標示牌,農場內的視野變得不一樣,也讓農場人員更有信心。



◆ 景觀大獎沒創意 首獎從缺

【聯合報╱本報記者 陳志豪】2009.12.01

都市景觀向來都是都市行銷的主題,尤其最近幾部電影、影集爆紅,讓城市行銷的議題活絡起來,反觀今年北市舉辦的都市景觀大獎,得獎作品乏善可陳,活動只流於形式,也難怪首獎從缺。

邁入第八年的都市景觀大獎,今年未見令人驚豔的作品,僅剩的公部門景觀改善工程,內容枯燥貧乏,流於形式的結果,充其量只是政府部門的獎勵工具,就連老舊傳統市場的改建工程,都能列入「特別獎」,感嘆之餘,卻也顯得無奈。

其實都市景觀作品並非年年皆好可以理解,但既然要凸顯城市景觀,就應該要有一定的水準,每年的頒獎固然是鼓勵建築營造的一種方式,但毫無創意的作品,其實是值得城市作為警惕。

最近台北、高雄兩地的城市行銷戰,就可以看出端倪,在最佳影片「不能沒有你」中的高雄港與八五大樓鮮明的背景,讓人印象深刻,台北掌握更豐富的資源,卻老是拿101大樓、捷運作文章,欠缺整體的思考,電影「艋舺」預期也會對萬華地區帶來某種程度的曝光度,但台北市的特色又在哪裡?



◆ 中國美術館 將建亞洲最大館 新館明年動工

坐落鳥巢北邊 展館總面積3萬坪

【記者潘罡/北京報導】2009-12-01 旺報

亞洲規模最大的美術館,即將誕生在中國北京。「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昨天證實,大陸中央已核准在北京奧運主場館「鳥巢」北邊,興建一座新的「中國美術館」,展館總建築面積達到三萬坪,明年展開國際競圖,落成之後,將寫下亞洲第一的紀錄。

「明年將是中國的博物館年。」范迪安表示,除了新建的「中國美術館」外,大陸中央在「鳥巢」、「水立方」等奧運場館坐落的「文化體育休閒區」中,還將興建三座國家級的音樂、戲劇和工藝博物館,與「中國美術館」共同組成一個龐大的博物館群。

中央級建設 10萬件館藏

此外,國際博物館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簡稱ICOM)日前也決定於明年上海世博會期間,在上海舉行3年一度的會員大會;連同「中國美術館」新館的國際競圖等盛事,讓大陸近年瀰漫的博物館、美術館熱潮達到新高點。

1958年動工興建,位於北京五四大街的「中國美術館」,至今仍是唯一直屬大陸中央的國家級美術館,主體建築仿照中國古代的樓閣造型,當年被稱為中國解放後十大建設之一,與人民大會堂等並列。由於它獨一無二的國家級位階,長久以來,中國美術館成為大陸美術界最重視的展示場所,10萬件館藏中,大多數都是民國初期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的畫作,包括任伯年、吳昌碩、黃賓虹、齊白石、徐悲鴻、蔣兆和等。

此外,中國美術館歷年來也陸續接受李平凡、劉迅、張仃、華君武、趙望雲、唐一禾、滑田友、文樓、靳尚誼等作品捐贈,而且每年編列典藏預算,據范迪安透露多達人民幣5千萬元之譜,相當於台幣2億5千萬元,使得館方藉由典藏委員會等機制,購入大批近代、現代創作。中國美術館因此成為大陸與華人當代美術創作最重要的窗口。

例如從11月13日開始到30日止,中國美術館和中國美術家協會,聯手推出「靈感高原」特展,主要展出以西藏或高原省份為主題的畫作,如吳作人1944年的《青海市場》、韓樂然《拉卜愣寺前歌舞》以及于小冬今年完成的大型四聯作油畫《阿日札的小學生》。范迪安表示,20世紀以來,許多中國畫家都是因為到西藏等高原地區創作,才找到自己的風格,「藏族生活因此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的一大特色。」

將與鶯歌陶博館合作辦展

大陸從去年開始,全國境內的美術館、博物館已採用免票入場方式,開放民眾參觀,只有中國美術館、故宮博物院除外。范迪安笑著說,中國美術館畢竟是當代創作的殿堂,「這裡的畫作陳列,有其文化神聖性。」館方不希望民眾當成是唾手可得的免費餐點。中國美術館近年也加強與台灣藝術界的交流,今年以來陸續舉辦了「講˙述─2009海峽兩岸當代藝術展」、「倪再沁水墨畫展」、「廖修平版畫油畫展」、「葉竹盛油畫展」等。范迪安前天與台北縣文化局局長卿敏良晤面,準備與台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合作,明年繼續策辦陶藝展;最近也向國立歷史博物館商借常玉的作品,明年準備推出常玉特展。

fsj 提到...

空間藝術特區 三鶯新地標

【唐嘉邦/北縣報導】2009-12-05 中國時報

台北縣政府文化局打造三鶯新生地為「三鶯之心.空間藝術特區」,以四組公共藝術品突顯鶯歌陶瓷產業,位於中央高地上的作品「坯」,將不規則的手拉坯化身高四層的螺旋瞭望台,明年初即將開放,民眾登上「手拉坯」,便可飽覽大漢溪和三鶯美景。

由四位陶藝家共同策劃,將拉坯、修坯、燒坯、成形的製陶步驟化身為大型公共藝術品,散列在二公頃大的藝術特區上,園區周邊規畫自行車道與人行步道,將成為三鶯新地標與新興休憩空間。

作品以林舜龍的作品「坯」為主軸,轆轤上的粗坯彷彿正快速轉動,旋轉方向結合地勢及風向,內有螺旋樓梯直上頂端瞭望台,高十五公尺,策展人孫立銓表示:「這是一座可讓人走進去的藝術品!」

施宣宇的作品「王者之杖一八○四」則將製陶工具比例誇大,斜插在地表,訴說陶瓷從無到有的歷程;鞏文怡的作品「走泥」以巨大且四散的陶片,表達每位「走泥人」行於泥、形於泥意象。



◆ 沒一處直線 歌劇院動工

【聯合報╱記者洪敬浤/台中報導】2009.12.04

台中大都會歌劇院主體工程昨天開工,預定民國102年12月完工。行政院長吳敦義、新任的文建會主委盛治仁都出席。台中市長胡志強說,今年金馬獎有2名影帝,歌劇院開工後,他像第3個影帝般快樂,未來完工啟用後,已邀請大導演李安,來辦電影全球首映。

大都會歌劇院由日本建築師伊東豐雄設計,建築物採用曲牆結構,外觀像是充滿孔洞的起司,除了地板是平的,沒有一處是直線,國內廠商不敢貿然投標,經歷5度流標,才由麗明營造得標,昨天主體工程開工。

伊東豐雄昨天也出席開工典禮,他說,4年前,競圖獲選,但周邊建築物蓋得比較快,讓他內心煎熬,如今正式開工,他非常感動。

行政院長吳敦義說,台中縣市明年底合併升格,這座歌劇院是最佳獻禮,中央會全力支持,打造成為世界地標。文建會主委盛治仁說,他有信心,大都會歌劇院完工後,會成為亞洲矚目焦點。

胡志強說,今年金馬獎有2名影帝,其實他是第3名,看到大都會歌劇院開工,他的快樂不輸影帝,未來完工啟用後,他已邀請大導演李安,來辦電影全球首映。

伊東豐雄採用前所未有的3D連續曲牆,工法非常複雜,承包工程的麗明營造董事長吳春山說,10多名建築師參與,技術團隊多達250人,工程團隊試作半年後,他有信心說:「已克服3D曲牆的障礙。」

與伊東合作的大矩聯合建築事務所建築師楊立華說,伊東作品無數,但他特別重視這件作品,幾場世界巡迴演講、國際建築雜誌訪問,都聚焦在大都會歌劇院,這是世界上首棟以曲牆設計的建築,完工後將成為世界地標。

這座歌劇院主體建築經費43億元,主體工期45個月,預定民國103年開幕,將設置歌劇院、中型劇場與實驗劇場。胡志強說,已和國家地理頻道洽談,想把施工過程拍成紀錄片,讓世界認識歌劇院的誕生。

fsj 提到...

活化青邨 別再糟蹋中山樓

【聯合報╱嚴長壽/亞都麗緻飯店總裁(台北市)】2009.12.05

聯合報昨日頭版報導,國防部計畫將緊鄰陽明山中山樓的「青邨」,改建為專供官兵使用的「休閒娛樂中心」。此事如果成真,中山樓就像汽車被拿走了輪子,將永遠失去動能,沒有發展性與前瞻性,這是相當讓人扼腕的事。

中山樓與圓山大飯店一樣,都是台灣最知名的古典建築與歷史地標。在台灣近代史上,中山樓不但曾是國民大會專屬議場,也是歷任總統接待國賓、舉辦國宴的重要場所。在自然景觀上,它位處陽明山國家公園,擁有優質溫泉。如此得天獨厚的條件,如果能與緊鄰其下的青邨結合,發展為「國際級度假會議中心」,台灣將可擁有與國際一流城市競爭的閃亮地標,吸引比爾蓋茲這樣名人再度來台。

我國雖把觀光列為六大發展產業之一,但近年以來,無論從商務與會議型旅客來台的結構,以及我個人實際接待的經驗來看,台灣的會展產業發展固然不及紐約、巴黎、倫敦等歐美大城,就算放在亞洲來看,也已不及東京、上海、北京。

台灣,正在逐漸流失國際舞台而不自覺。

為什麼會如此?

台灣其實不是沒有發展的條件,而是政府相關機構的思維總是同質性太高,常常圍繞在狹隘的觀念裡打轉,缺乏國際的高度。國防部鬧出這條舉國譁然的新聞,也是因為這樣的思維問題。

經濟部與交通部觀光局,每年都編列大筆推動觀光的預算,想把台灣打造成國際會議展覽中心。不過,就算台灣具備現代化的硬體設施,也未必能吸引國際商務客來台,因為我們的硬體沒有獨特性,人家可以去上海、澳門,為什麼要來台灣?

陽明山中山樓正是我心目中最具獨特發展潛力的地景,但它現在卻被歸屬由教育部管理,教育部根本沒有行銷推廣的能力,只能扮演看管者的角色,每年還要編列一千多萬元維護管理,但開放場地租借的收入,每年僅只一百萬出頭。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中山樓沒有住宿與休閒設施,大老遠跑上山開一場會就得下山,現在的中山樓時常淪為直銷公司辦活動的場地,因為一場租金只要一萬元。

沒有青邨的住宿與休閒條件條件配合,中山樓就好像沒有輪子的汽車,永遠都只是賠錢貨!

有鑑於深度慢遊已經是國際觀光發展新趨勢,這幾年我曾多次向有關單位建議把中山樓轉型為國際級的度假會議中心,國防部也曾一度想與教育部合作進行整體規劃;然而因為事涉跨部會協調,後來首長又頻頻更換,每人的想法各有不同,計畫也因而不了了之。明明是一塊寶地,現在卻淪為政府的包袱,實在太令人惋惜了。

新加坡政府曾經大刀闊斧引進國際一流的Regent飯店集團,徹底整頓當時已一蹶不振的萊佛士飯店(Raffles Hotel),使這個十九世紀留下來的老舊飯店,如今不但蛻變為六星級酒店,更成為新加坡最知名的人文地標之一。

因此,我建議,行政院應即刻成立跨部會專案小組,邀請國內外相關專家,針對陽明山中山樓與青邨的結合開發進行勘查與評估,提出最佳的利用方案,這樣才能真正活化這個台灣最獨特的歷史地景。

台灣資源很有限,我們不能再糟蹋中山樓了,衷心希望錯誤能就此打住。



◆ 新化老街布招殘破 蟀哥變醜鴨

【聯合報╱記者吳淑玲/新化報導】2009.12.05

台南縣新化老街以布招及花盆綠美化,但布招破損嚴重,加上不少盆花枯死,店家說,有觀光客到老街參觀時,對著破布招指指點點,美化不成反而是髒亂不堪。

新化老街的布店招沿用多年,主角是新化鎮吉祥物「蟀哥」,搭配每年的生肖,在農曆新年前,全面換新,一開始顯得「喜氣洋洋」,但過一陣子就褪色,歷經8、9月的颱風豪雨期,更是破損不堪。

新化老街沿路也設有不少盆栽,最早是種植新化鎮花「朱槿」,但多年來,沒有統一照顧,有些店家照顧得很好,枝葉茂盛也開得很漂亮,但有些枯死後,無人理會,反而形成髒亂點。

老街住戶曾先生說,當初他就反對掛布招,一開始新新的很好看,但舊了就像掛破布,反而破壞市容,他也感慨,以前老街商家騎樓是暢通的,他可以從騎樓走到興南客運搭車,但老街營造後,只是增加一堆「違建」,許多店家將騎樓圍起來做生意,行人被迫要走馬路,與車爭道。

新化鎮公所主任祕書鄭道立表示,已注意老街布店招破損問題,原有布招是配合生肖,往年只在農曆年時更換一次,檢討後決定不配合生肖,而是設計固定圖樣,只要破損就更換,設計圖已定案,很快就更新。

至於路邊盆花,會請環保志工定時前往維護,並將枯死盆花移除,種上新花苗,但最好的是請店家就近澆水照顧,共同維護老街市容。



◆ 高雄逍遙園沒人管 東瀛客搖頭

【聯合報╱記者楊濡嘉/高雄報導】2009.12.05

高雄市新興區公所北面的巷子裡,有一座占地約160坪的兩層樓日式舊宅「逍遙園」,中東里長林明雄昨天說,曾有日本觀光客到此參觀,可是看到破舊的屋子,難掩失望,希望市府能重視鬧區中少有的老宅院,整修後保留下來。

對「逍遙園」有所研究的高苑科技大學講師吳旭峰說,逍遙園要整間保留,可能有困難,但可以考慮保存比較完好的一部分。

吳旭峰表示,逍遙園目前暫定為歷史建築,第一次暫定的期限6個月,已經過期,第二次到這個月中旬也要屆滿,本月11日文化資產委員會又要審議,如果不保存,會被拆掉。

吳旭峰考據,逍遙園是日本佛教淨土真宗本院派第22代門主「大谷光瑞」住過的避寒宅院,大谷光瑞則是日本大正天皇皇后的親姊夫,他約在1940年、1941年間住逍遙園,屋內現還有大谷家族的家徽。

林明雄說,很多人不知道商業區的六合路、中正路之間有這麼一座老宅院,就他的記憶,以前陸軍醫院還在六合路、七賢路之間時,逍遙園是醫院首長的住宅,建築精緻的住屋外,還有一大片庭院,地下室另有防空避難空間與走道,甚至有一座橋連接目前民族路以東的地區。

「今年颱風季之前,逍遙園的屋頂還是好的,可是颱風季過後,屋頂損壞不少。」林明雄昨天對前往勘查的市議員吳益政、市府文化局、民政局人員說,逍遙園後來被占用,現在國防部打算把占用戶中的軍眷遷往新建的左營眷村國宅,如果不早日決定保留逍遙園,可能和其他眷村一樣,一騰空就被拆掉,「很可惜」。

林明雄指出,逍遙園距福華飯店不遠,曾有住宿飯店的日本觀光客到逍遙園參觀,看到這一座有歷史的建物破舊無人管理時,無不搖頭嘆息。

fsj 提到...

台科大帆船樓 冬暖夏涼超抗震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2009/12/11

帆面造型的台科大台灣建築科技中心昨天動土,涵蓋抗震、節能、環保等特色。 圖/台科大提供
延宕近1年的台科大台灣建築科技中心,昨天動土,建築物除外牆的帆面造型受矚目,集抗震、節能、環保等專利於一身,預計明年底完工。

位於台科大後側門、靠電資學院及第二學生宿舍旁的台灣建築中心,占地約500坪,地下1樓、地上7樓,外型為船帆設計,校方也擬將台科大在防災、綠色建材、節能與環保、智慧及開放建築等5大類專利及研發成果,運用在建築物。

船帆設計由台科大建築系教授魏浩揚發想,他表示,該中心以開放性建築為概念,本身有如抽屜,建築本身就是一個實驗室,隨時可進行台科大研發出的各種新科技,是建築的「活體實驗場」。

台科大表示,建築物外牆帆面帷幕,擬部分採用該校營建系副教授楊錦懷研發的自潔、隔熱、發電三合一光電玻璃,可節能又發電;帆面外牆也可作為植生牆,種植大量綠色植物,甚至可進行遮陽試驗等不同用途,以投入綠色建築研究工作,面對全球暖化問題。

此外,該建築物利用地底溫度調整建築室溫,將水放入地下後,土地的溫度大約維持在25度左右,冬天可增加室溫,夏天可用來調降溫度,可大幅減少空調用電量。

台灣建築科技中心更利用凹凸不平的樓板,規畫系統配電節能設計與管理,可將電線、瓦斯等管線放入,再用天花隔板鋪平,節省空間,改建也可迅速施工,可隨時更換所有水管、瓦斯、電路等。

台科大表示,建築物造價約1億,原本去年就要動工興建,由於建築有相當難度等問題,延宕近1年,由三星營造團隊建造,預計明年底完工。

fsj 提到...

溪頭活動中心大火 燒毀5木屋
http://udn.com/NEWS/SOCIETY/SOC2/5308940.shtml

【聯合報╱記者張家樂/南投縣報導】2009.12.15

承載許多人年輕回憶的救國團溪頭青年活動中心昨天凌晨遭火焚,因都是原木平房,四周又是原始林,消防隊員全力灌救;雖避免一場森林大火,但五間原木屋已被燒毀,卅多年的老照片也付之一炬,初步研判是老舊電線走火所引起。

「喂!木屋全被燒光了嗎?」昨天上午傳出溪頭青年活動中心火警的消息後,活動中心昨天下午接到不少關心民眾的電話,詢問受損情形,很多詢問者是三、四十歲的青壯年人。

六、七○年代救國團舉辦從溪頭走到阿里山的「溪阿縱走」,溪頭青年活動中心是重要據點,每年寒暑假吸引許多高中及大專青年報名,這裡有他們年輕的回憶。

救國團總團部事業管理處長廖光環說,活動中心主要損失在會議室、辦公室和餐飲部等處;幸好住宿用的小木屋未受到波及,不影響活動中心對外營運。但活動中心卅多年來的珍貴資料和活動照片已付之一炬,還好有的照片已數位化,不致全部流失。

廖光環說,昨天中午他和溪頭青年活動中心總幹事蘇清發會商,決定先用木板圍住火場四周,最快本周五可恢復營業,並打七五折優惠遊客。因餐廳已燒毀,將先在住宿區提供自助餐。

火警撲滅後,活動中心在未遭火焚的木屋成立臨時辦公處,工作人員昨天急著通知這兩天預訂房間的旅客先不要來,但聯絡資料也被燒光了。

昨天凌晨二時許,溪頭青年活動中心辦公區突然冒出火光,原木建築的四百多坪辦公區陷入火海,投宿在小木屋區的遊客,被消防車的警笛驚醒,顧不得山區寒冷,往屋外逃生。工作人員將旅客疏散到安全地點,幸無人傷亡。

這場火警導致停放在活動中心周邊的五輛汽車被燒成廢鐵,矗立在活動中心旁的中華電信基地台,也在大火中倒塌,昨天溪頭地區有部分手機的通信品質受到影響。(系列報導詳見原站)



◆ 科技綠住宅 日企業新活路

【經濟日報╱編譯賴美君/法新社東京十四日電】2009.12.15

日本Panasonic公司在日本推出高科技綠住宅,不僅強調節能省電與人工智慧,也保證住戶能住得舒適,似乎是環保人士嚮往的夢幻住宅。

走進Panasonic坐落於東京灣的「環保概念屋」(Eco Idea House),屋頂舖著太陽能板,後院有燃料電池,供應整間屋子所需的用電,還備有鋰電池來儲存多餘的電力;熱水管另可充當地板暖氣設備,良好的絕緣材料使屋裡到處都可省電。

不過,這些未來主義的低碳綠住宅,賣點還是仰賴高科技。Panasonic的綠住宅四處皆裝有感應器,待主人在客廳沙發坐下來,就會適時放出暖氣或冷氣。

等主人起身走到廚房,感應器立刻偵測到主人的行蹤、溫度與燈光,這時廚房燈就會自動亮起,客廳的燈光、空調與電視機也會自動關閉。

讓Panasonic自豪的是,屋內的洗衣機採傾斜式滾筒設計,只需使用一半水量:冰箱也能記憶主人的使用習慣,若預測主人短時間內不會開冰箱,就會自動轉到睡眠模式。

根據日經新聞的調查,這些創舉已讓Panasonic穩坐全日本最環保的製造商一哥,把夏普、三菱電機與NEC很狠拋在背後。

日本從家電到汽車大廠都在積極開發環保節能的科技,希望能從二次大戰後最嚴重的經濟衰退泥淖脫身。同時,日本政府為達到環保目標與促進經濟復甦,也採取措施鼓勵日本企業發展綠能事業。例如,政府補助刺激油電混合車的銷售,而節能家電補助方案則鼓勵消費者購買節能電器,例如Panasonic綠住宅內的節能設備。

日本政府也正在積極著手推動綠能計畫,讓公共建築舖上太陽能板,並促進發展其他的可再生能源資源。

日本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二氧化碳排放量則排名第五。日本在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遷高峰會也展現遠大的抱負,希望2020年前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能比1990年減少25%。

在高科技的富有社會,能源往往被過度使用,家家戶戶都仰賴電視機、電腦與各式各樣電器用品,而在擁擠、隔熱效果不佳的房舍,空氣調節機既當冷氣也當暖氣來用。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指出,日本人從1990年代起生活方式就日趨美國化,日本人改變生活方式的時刻到了。



◆ 智慧屋商機 思科搶賺

【經濟日報╱國外組/綜合外電】2009.12.15

智慧型住宅並不是新點子,但最近日益受到重視,包括網通大廠思科(Cisco)在內的大企業紛紛投資這塊商機可達數十億美元的市場。

今年新創軟體公司iControl Networks籌資2,300萬美元,便吸引思科、有線電視公司康凱斯特(Comcast Corp)、奇異公司(GE)以及安達泰保全(ADT Security)共同投資。運用iControl設計的軟體,可透過網路自遠端控制家中的燈光、溫度和保全系統。

研發這類監控管理軟體的新公司正不斷增加,因為根據市調機構Parks Associates預測,到2011前,市場規模會成長至一年50億美元。

業界相信,如同辦公大樓在十年前轉型,傳統住宅也將轉型,可望帶動新型裝置與服務的需求。

支持者相信,隨著寬頻網路及無線傳輸普及化,市場前景看好。目前市面上已可見許多家庭自動化的產品,而隨著智慧住宅成為主流,未來會有更多產品問世。

舉例來說,有些消費者已透過網路將影片下載到家中電視,或透過無線傳輸,播放存在別間房的電腦或音響裡的音樂。惠普(HP)、微軟和蘋果等多家公司,都已推出能集中儲存和管理的數位家庭系統。

思科副總裁渥特說:「這是大好機會。」他預期,智慧住宅相關產品可望為思科帶來數十億美元的商機。

除了娛樂外,下一步就是資訊交換。微軟總部就展示一座概念屋,廚房有台螢幕可以依據冰箱內的食材建議食譜。

微軟主管柯洛茲說,過去價格是最大阻礙,但現在不同了。一台有連網和遠端控制功能的溫度調節器現在只要100美元出頭,可連結到燈光和家中其他設備的附件也僅需40 美元。這類設備一多,就需要管理系統。iControl的軟體就像是智慧住宅的控制版,使用者透過電腦或智慧手機上網,就可自遠端控制。



◆ 廬山溫泉 可能遷往埔里、國姓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610+112009121500145,00.html

【沈揮勝、廖肇祥、廖志晃、蔡水星/專訪】2009-12-15 中國時報

好山好水遇天災常翻臉成窮山惡水,已不適人居的神木坑、牛車寮居民,及廬山溫泉區從業人員應如何安置輔導?李朝卿說,神木居民已主動表達遷村意願,用地將與台糖洽談;廬山因北坡走山威脅無解,不宜再開發,擬輔導在埔里或國姓設新的溫泉專區。

李朝卿表示,神木居民期盼縣府在南投、名間或埔里幫他們找一塊台糖地蓋永久屋、租耕作地,對原先相中的台大土地,因安全有疑慮,已不再那麼堅持。縣府希望他們既然想遷出,就要放棄原先的危險土地,拆除建物回歸自然或還給政府,不能兩邊都要。

溫泉拉出來 政府規畫輔導

至於溫泉區,原考慮遷到春陽左岸台地,以纜車接到對岸,不過因涉及原住民保留地,問題變得很棘手。目前的思維是把溫泉區拉出來埔里或國姓,由政府來規畫輔導,無論交通或環境條件,「業者若想投資,會擱卡好」!

規畫轉移期間,廬山河岸上的業者要生存、要苦撐,只能自求多福;至於行水區,縣府實在無從讓他們合法經營,這是很無奈的事,想輔導也師出無名。

力行產業道路起伏多彎,事故頻傳。李朝卿承諾,盡量設法改善路況以減少路基崩塌及交通意外,目前已爭取讓該道路升格為鄉道,並為後續升格縣道作準備;此外,也規畫從惠蓀林場闢捷徑直通瑞岩、紅香,改善通往華崗、福壽山的交通動線。(系列報導詳見原站)

fsj 提到...

都市叢林裡的史前遺跡 小來公園展示惠來遺址

【聯合新聞網╱靜宜大傳系/記者楊于萱/台中報導】2009.12.16

台中市區裡現代化的鋼筋水泥建築林立,現在出現一座以史前文化惠來遺址為主題的公園綠地,也是一個教育園區,公園內的展示棚架展出現惠來遺址出土的文物,除了設有模擬當時考古挖掘出來的界牆及坑底,還有挖掘出來的人骨、獸骨、陶片等文物的模型。

台中市惠來文化協會希望透過「小來公園」的展示區,讓民眾更認識自己的在地文化,尤其它是在市區發現的遺址,有別於其他位於郊區的遺址,更接近市民,在教學上比較方便。

位於台中市河南路附近,七期重劃區144號抵費地的「小來公園」是以惠來遺址挖掘出的第一具未成年人骨「小來」命名。據台中市惠來文化協會理事長楊智仁提供的資料,小來公園佔地大約0.9公頃,包含展示棚和公園綠地。展示棚旁綠色植物形成圍牆,棚內原地重建的考古坑為八乘五平方公尺,設置模型重現當時挖掘到的灰坑(陶片、垃圾堆)、大型與小型動物獸骨棄置堆積、柱洞及建築木構遺留,而柱洞則是唯一不是模擬出來遺址模型,還有文化層位堆積、陶片棄置堆積區、筏子溪沖刷堆積層、石器和墓葬。

最值得關注的是墓葬,這些墓葬為「俯身葬」,亡者頭朝向北、臉朝向西,楊智仁說:「這可能代表對祖先的尊敬,雙手向後做出『背』的動作有背先人的意思,頭朝北方、面朝西方可能是因為當時的宗教信仰,但是現在已經很難證明。」這些墓葬實際上就葬在屋子旁,楊智仁表示,這是亡者還在家屬身旁的意思。

小來公園屬台中市政府文化局管轄,但該遺址目前還不是法定遺趾。台中市惠來遺址保護協會會長劉曜華表示,由於該地段地價昂貴,是新市政中心第八種專用區,市政府規劃為展覽場類用地。政府遲遲未發佈公告為市定遺址,甚至園區各項設施的問題,都是透過社會運動向政府反應才漸漸改善。

劉曜華說:「那塊展示區一開始還只是鐵皮屋頂遮雨,八八水災時因排水不良使整個遺址展示坑泡在水裡,這些問題也是在不斷向政府提出訴求才得到回應。」因此,他認為政府在敷衍了事,只看商業利益,不重視文化遺趾。

該協會的陳炅宏也說:「市政府當初還有意異地重建,將惠來遺址移到科博館重現,遺址發現地則繼續開發做商業用途。」他認為市政開發、商業利益和文化保存三者並不會產生衝突,文化也是發展觀光產業的重點之一,政府應有遠見,正視文化重要性。

fsj 提到...

寶藏巖聚落 蛻變藝術村

【聯合報╱記者邱瓊玉/台北報導】2010.01.03

被紐約時報評為台北最具特色景點之一的公館寶藏巖,即將脫去破舊的外衣,變身成為小而美的多元文化聚落。台北市文化局正在進行寶藏巖共生聚落整建工程,預計今年3月底完成,6月將有藝術家進駐,並規畫了青年旅社,屆時寶藏巖將成為一個別具風味的「國際藝術村」。

寶藏巖共生聚落整建工程,分為「寶藏家園」、「藝術家駐村」、「國際青年會所」3大分區,台北市副市長兼文化局長李永萍表示,寶藏巖位於南區重要文教圈,附近有台大、師大,文化氣息濃厚,再加上寶藏巖聚落形成過程中的獨特風貌,才有「寶藏巖共生聚落整建工程」的計畫。

文化局主任秘書王逸群表示,寶藏巖真實反映台北城市變遷的社區聚落,因此整建工程採「混居」模式,並未特地區分哪一塊為寶藏家園,哪一塊為藝術家駐村,或是哪一部分將做為青年旅舍,也希望這樣的方式,能讓寶藏巖聚落多元的特色更加凸顯。

王逸群說,寶藏家園的原住戶已全數遷入,預計明年6月陸續將進行藝術家駐村計畫,邀請國內外知名藝術家長期駐點創作。

文化局表示,藝術家駐村計畫目前已委由「台北國際藝術村」研擬「寶藏巖藝術行動者駐村未來經營管理規畫」,考量到當地交通不便,目前正考慮是否引進餐廳、各類商店等,讓居民生活機能更完備。

至於「國際青年會所」的設置用意,李永萍表示,主要是希望寶藏巖能夠成為世界各地背包客的重要探訪據點,提升國際能見度,不過由於背包客以短期住宿為主,安全設施相當重要,目前正積極尋找合作營業夥伴,以委外經營的方式營運,預計將待藝術家駐村計畫告一段落後,再進行青年旅社的計畫。

王逸群表示,寶藏巖原有103戶,拆除部分損壞嚴重的住宅後,剩餘87戶房舍待修護,整個寶藏巖共生聚落整建工程於95 年開工,3月底完工,施工總經費高達1億1600多萬。

王逸群強調,整個寶藏巖共生聚落整建後,將有85戶歷史建物可利用,其中有38戶「寶藏家園」供原居民返回居住,另將有18戶做為國際藝術村、16戶做為國際青年旅社、13戶為營運空間。

不過隨著工程推進,王逸群表示,保留的38戶寶藏巖原住戶,目前有22戶遷回寶藏巖,不過為了呈現寶藏巖的聚落特色,文化局正考慮擬定「原住戶自治條例」,審核回住資格,讓其餘寶藏巖的原住戶也有機會遷入,或是透過承租計畫,開放外界申請。



◆ 仁濟療養院變公園 元旦開放

【聯合報╱記者黃驛淵/台北報導】2010.01.03

位於台北市艋舺大道、西園路二段路口的「仁濟療養院」整建為萬華402號公園後,元旦已正式開放參觀,如今療養院內的舊病房更將變身社區綠化教室,7日正式開課。

台北市公園處與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合作,以營造社區自然學習中心理念,每一季安排不同主題課程,第一季課程至4月8日,包括仁濟院周邊的老萬華史蹟導覽、重要街區走訪、社區海報製作、自然學習等課程。

公園處表示,課程隔周周四上午9時30分至11時30分上課,全部免費,預計招生30名。講師包括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解說員婁序平、萬華社區大學文史老師朱瑞徵、繪本創作及海報製作老師楊月照等。

相關報名資訊可上公園處網站(http://pkl.taipei.gov.tw)、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網站(http://naturet.ngo.org.tw)查詢,或電洽報名專線23583839。

萬華402號公園前身「仁濟療養院」已有87年歷史,日式建築以木構造型、清水磚牆為特色,屋頂為黑色瓦片,是全台最早精神病院。



◆ 古蹟高屏舊鐵橋 遭破壞

【聯合報╱記者顏福江/大樹報導】2010.01.01

「太可惡了,古蹟也敢動歪腦筋!」大樹鄉公所及大樹鄉舊鐵橋協會向高雄縣政府文化局通報指出,位於高雄縣大樹鄉台21線旁的國定古蹟「下淡水溪鐵橋高雄端」(高屏舊鐵橋),在編號K9的鋼桁架遭鋸偷竊。文化局表示,此舉已觸犯《文化資產保存法》,警方將加強巡邏,盼揪出破壞古蹟的惡人。

「什麼,這些古蹟都是有生命的,怎麼可以隨便破壞!」舊鐵橋協會志工們聽聞百年古蹟,亦是大樹鄉著名景點之一的高屏舊鐵橋遭人破壞,不但氣憤,更感慨部分民眾對古蹟的不重視,舊鐵橋濕地公園河川巡守隊的李姓阿嬤,更氣呼呼的說「一定要把壞人抓出來啦」!

高雄縣政府文化局指出,下淡水溪鐵橋曾於2005、2006年遭颱風洪水毀壞,共計4座橋墩及5座桁架遭沖毀倒置溪中,2007年時高雄端的K9 鋼桁架被吊起,暫時安置於河灘地,仍屬古蹟,已通報轄區仁武警分局。

大樹鄉公所表示,國定古蹟「下淡水溪鐵橋」於1913年建造完成,橫跨高屏溪是日治時期屏東縣與高雄縣之間的交通要道,鐵橋總長1526公尺,包含23座橋墩、24座桁架,於1977年由內政部指定為國定古蹟,目前主管機關為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 浦東世紀大道站啟用

【聯合報╱特派記者胡明揚/上海報導】2010.01.01

大陸首座四條地鐵線樞紐站─浦東世紀大道站昨天正式投入營運。

目前地鐵浦東世紀大道站有二、四、六號三線,再加上昨天開通的九號線二期,共形成四線換乘的超大樞紐站。

不過,上海市相關部門已承認,建造四線地鐵換乘的超大樞紐站將造成人流過度集中擁擠,轉乘行走距離又過長,其實是一項錯誤的決策,今後不會再做如此規畫,未來最多只會興建三線樞紐站。

目前上海市中心的人民廣場站有三條地鐵線匯集,每天上下班尖峰時段擠滿人潮的情景,令人望之生懼。

未來上海還有十二座地鐵為三線樞紐站(如:徐家匯站、靜安寺站、虹橋機場站、浦東濟陽路站等),類似情形都可能出現。

昨天開通的上海地鐵九號線二期從徐家匯站至浦東世紀大道站,全長約十二公里;同時開通的還有十一號線北段一期,至此,上海地鐵路網增至十條路線,營運總里程達三百卅公里,營運車站增至二百廿一座。



◆ 杜拜塔明正式啟用 世界第1高樓換杜拜
http://www.udn.com/2010/1/3/NEWS/WORLD/WORS1/5343936.shtml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2010.01.03

全球第一高樓「杜拜塔」4日將正式啟用,確實高度在開幕前一直保密,但估計達824公尺,儘管杜拜期待藉此重振聲威,但聳立沙漠杜拜的「世界第一」,如今更凸顯杜拜經濟的岌岌可危。

耗資10億美元的杜拜塔於2004年動工,高度相當於兩座帝國大廈疊起來,比台北101大樓高了300多公尺,由於實在太高,169層的建築用「摩天大樓」 (skyscraper)已不足以形容,建築界因此稱之為「超天大樓」 (superscraper)。由塔底至塔頂,「里程」超過半英里,跨越數種氣候區,氣溫相差達10度C。

杜拜塔是杜拜領袖穆罕默德‧馬克統雄心壯志下產物,讓阿拉伯世界再度擁有世界最高建築。埃及的吉薩金字塔曾是全球最高建築,在1311年被林肯大教堂 (Lincoln Cathedral)超越。

杜拜塔選在馬克統執政4周年當天開幕,但站在位於第124層的世界最高觀景台,馬克統恐怕只能看到籠罩杜拜上空的金融烏雲,心中則忘不掉在杜拜金融風暴中向兄弟之邦阿布達比乞借250億美元度過倒債的燃眉之急,和估計高達1082億美元的官方和半官方債務。

杜拜的房地產已暴跌50%,杜拜塔30萬平方英尺的辦公室面積恐怕「等無人」承租,而斥鉅資購買杜拜塔預售屋的屋主恐怕得賠售脫手。

杜拜塔創下許多世界紀錄,包括世界第一高樓、最高獨立建築、樓層最多、樓面面積最大、最高戶外觀景台、最高電梯、最高的游泳池 (位於第76樓)。而且穆斯林可以更接近真主,因為第158樓預料將成為全世界最高的清真寺。

人權組織和環保則對杜拜塔群起而攻,人權組織指責杜拜塔大量使用外勞,卻只給最低每天5美元的低微工資。環保團體抨擊杜拜是耗電怪獸,光是空調系統每天耗電就相當於融化1萬2500噸的冰塊,而且每天還會用掉數百萬加侖的淡化海水。設計杜拜塔的美國SOM公司表示,杜拜塔是樂觀的象徵,表示「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但杜拜塔的盛大開幕儀式之後,恐怕有很長一段時間杜拜都沒有什麼值得大事慶祝。 (系列報導詳見原站)

fsj 提到...

杜拜塔垂直城市 不出塔自給自足
http://udn.com/NEWS/WORLD/WORS1/5346786.shtml

【聯合報╱國際中心/綜合報導】2010.01.05

艾夫斯塔修(George Efstathiou)和其他工程師一樣,夢想著有天能親手打造出世界第一高樓,而他比別人幸運的是,他的夢想終於成真。包括四日啟用的杜拜塔,目前全球前十大高樓中有一半是艾夫斯塔修所屬的SOM公司所建造。他自己就是杜拜塔的總工程師。

美國籍的艾夫斯塔修的作品遍及世界,芝加哥交響中心管絃樂大廳的更新案由他負責,光在杜拜就有三座高樓出自他手。

杜拜塔設計靈感取自沙漠花朵蜘蛛百合,採三葉式(Y字型)結構,由三部分建築體依附著六邊形的中央核心主體螺旋而上,核心體要在接近頂端樓層才露出,成為一尖塔。總樓層據稱超過兩百層,平均約每卅層樓就有一個挑高兩層的機械、管線樓層,約每廿五樓設有加壓空調避難樓層。杜拜塔屹立於沙漠,建築結構除要抵禦日夜巨大溫差,還要承受高空強勁風沙吹襲。

杜拜塔除了高度挑戰極限,並擁有世界最高最快智慧型電梯,一分鐘內就可達到第一百廿四層的世界最高室外觀景台。杜拜塔共有五十七部電梯,運輸長度世界第一,分別安裝在塔內不同地區,訪客、住戶、上班族、飯店客人各使用不同電梯。

計畫執行經理萊赫指出,杜拜塔設計概念是「垂直城市」,塔內有豪華公寓、飯店、辦公室、商務套房、娛樂與健身設施、商店,電梯須兼顧快速、安全、效率和方便性,把杜拜塔發展成「自給自足」的群體,讓住戶足不出塔就可解決一切生活需要。

杜拜塔居室樓層一百六十層,內部由義大利設計師亞曼尼設計,卅九樓以下為全球第一家亞曼尼飯店和一百四十四間亞曼尼豪宅,四十五到一百零八樓為高級住宅,包括亞曼尼豪宅在內,住宅單位共一千零四十四個,其餘樓層為商業辦公樓層。

如果上班的公司也在杜拜塔,住戶每天只需搭電梯,到一百一十一至一百五十九樓的商業樓層上班;午餐晚飯,可到一百廿二樓餐廳,一邊欣賞海拔四百四十公尺的壯麗景色,一邊享受世界各地美食。一百廿三樓的高層大堂是健身室和室內泳池,酒吧在一百四十三樓。(樓層分配詳見原站)



◆ 耗電大怪獸 空調一天耗1.2萬噸冰塊

【聯合報╱國際中心/綜合報導】2010.01.05

杜拜塔是造價兩百億美元新購物區「杜拜塔新市鎮」(的中心地標,該新市鎮包括三萬間公寓和杜拜商場。據稱杜拜商場能容納一千兩百家店鋪,堪稱全球最大的室內購物中心。

然而,杜拜塔似乎難逃所謂「摩天大樓魔咒」,意即摩天大樓的興建通常伴隨經濟過熱、房地產泡沫等因素,因此興建摩天大樓常會導致經濟問題。杜拜塔也不例外,興建期間遭逢世界金融風暴,一度被迫停工,啟用日期兩度延宕,接著杜拜邦國鬧出倒債危機。

環保團體抨擊杜拜塔是耗電怪獸,光是空調系統每天耗電就相當於融化一萬兩千五百噸的冰塊,而且每天還會用掉數百萬加侖的淡化海水。杜拜已是全球人均「碳足跡」最高城市,杜拜塔無疑火上加油。



◆ 沙國擬建王國塔 高1公里將勝杜拜塔

中央社 2010.01.05

全球第一高的杜拜哈里發塔昨天揭幕,不過沙烏地阿拉伯已規劃要興建樓高1公里的王國塔,比哈里發塔高172公尺,王國塔是否能再創人類建築史紀錄,引人矚目。

台北101大樓高508公尺的世界第一優勢昨天被杜拜突破,而哈里發塔(Burj Khalifa)傲視群倫的優勢又能維持多久?

據去年元月底發行的「富比世」(Forbes)雜誌「世界最高城市」報導,沙烏地阿拉伯計劃興建樓高3280英尺、約1公里的「王國塔」(Kingdom Tower)。

沙烏地富豪王子阿瓦里德親王(Prince Alwaleed Bin Talal)所擁有的王國集團公司(Kingdom Group)去年發表聲明,王國塔將於2020年落成,由興建哈里發塔的阿聯地產商恩阿爾(Emmar)監造。

而富比世雜誌的報導說,恩阿爾的主要對手棕櫚樹集團(Nakheel)也計劃在杜拜興建與王國塔等高的建築,同樣預定2020年落成。

哈里發塔耗資15億美元、歷時5年完工,不過據王國集團(Kingdom Group)的聲明,王國塔預計耗資266億美元,將坐落沙國商業重鎮吉達市(Jeddah),未來落成後,將如針狀的摩天大樓聳立於沙漠。

王國集團說,未來以王國塔為核心的王國城市(Kingdom City)將是鄰近吉達國際機場住商辦結合體,佔地530公頃,各樓層面積總和可達2300萬平方公尺。

※ 令人想起舊約聖經中的巴別塔。

fsj 提到...

以科學與文化再造城市

【溫肇東】2010-01-13 工商時報

美國最老的理工大學壬色列理工學院(RPI),在2000年莉安賈克森(原先擔任核能委員會主席)上任後,收到一筆3億6千萬美元的校友捐款,展開壬色列文藝復興大計劃(Rensselear Plan),當中有一個前瞻創新的「實驗媒體暨表演藝術中心」(Experimental Media and Performance Arts Center, EMPAC),斥資1億4千萬美元,經過7年半規劃和建設,整合藝術、媒體、科技於一身,提供多元、前衛的研究計畫與表演空間。

它也代表了一項實質賭注,能否以先進技術和藝術思想,超越校園內一些古老障礙的平台,吸引優秀的學生及師資?進一步,這個新建設能否驅動紐約州北部停滯多年的經濟,如古根漢之於畢爾包?

EMPAC是一個以聽覺分割的建築。大樓裡有2個平行區域,分別為驚人的視覺和身歷其境的音質空間,使觀眾能夠360度身歷其境地享受世界一流的音響與影像。這幢建築也是一個潛在的社會實驗,試驗能否以科學和文化的基礎設施,幫助一個褪色城市新生。

實驗不只如此,也適用於相關專業教育的支援及一般學生藝術通識的提昇。EMPAC有一個1,200席座位的音樂廳、400席座位的劇場,一個100坪隔音工作室(Black box studio),可做為戲劇、舞蹈及視覺的表演場所。EMPAC更以整合音效特質、藝術照明,及各種可調整設備的表演空間,支援視覺、模擬、動畫、觸覺及音效的創作。

當初建造EMPAC的目的就是希望形塑一種具有豐富創造力,激盪彼此智力的環境。提供參與的學生、學者、研究人員,藝術家與觀眾有機會感受先進的科學、工程、高性能的技術,和橫跨各種藝術的饗宴。EMPAC也提供跨平台和跨學科的研究活動,加強虛擬實境,促進科學視覺化與觸覺化,人機介面互動,整合多媒體環境各方面的活動平台,也是一個獨特空間,可進行前瞻基礎設施和聯結性研究,更提供了學生與民眾一個可以開發測試新思想和新技術的場所。

此外,壬色列理工學院最近開發了一項強大的運算系統,可以結合多模組的集群潛力,使EMPAC的建設與維運能夠進一步發揮此一運算系統。這些設施讓研究人員、科學家、工程師和藝術家,以及EMPAC邀請的訪問學者和研究人員參與並受益,有助於國際間科學和工程學科「創造精神」的交流,感性和藝術知識的融合。

這個新中心與其舉辦一連串活動,宣示了RPI的轉型已烙印在學校每個角落,重點在開發和創作藝術表演和媒體結合的各種可能性,包括視頻、舞蹈、音樂、戲劇、網絡藝術、影碟製作、互動裝置、多媒體藝術等,從生活、學習、研究到學術領導地位,朝向頂尖大學發展。

21世紀健康、安全、環境、能源等重要領域,都脫離不了資訊科技與生物科技。RPI除了在上述領域加碼精進,也沒有忘記人文與藝術的重要,不惜重資打造結合科技與人文,研究與藝術展演、創新實驗與未來導向的EMPAC,讓未來的科技尖兵可以在有人文藝術的環境學習成長。(作者為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主任)



◆ 校園綠籬示範 市府︰不強迫

自由時報 2010.01.13

〔記者盧賢秀/基隆報導〕抗暖化,基隆市校園圍牆和屋頂植栽綠化,以綠籬取代圍牆,深美、東信、正濱和信義國小為示範學校,不過,市府表示,如果家長有安全疑慮,也不強迫。

基隆市是北台灣8縣市建構「亮綠校顏計畫」的主辦縣市,委託專業輔導顧問團隊,協助各縣市58所學校,規劃「校園綠圍籬」及「校舍屋頂薄層綠化」,以綠化、透空的生態綠色廊道取代既有厚實的水泥圍牆,也可以抗暖化。

校園綠籬家長憂不安全

基隆市深美國小興建之初就沒有圍牆,以綠坡將校園與道路隔離。目前有部分學校在降低圍牆高度或以綠籬取代圍牆時,引起家長有安全上顧慮,市府表示不強迫,不過在設計上,採用穿透性較強的鐵網,再加上植栽就變成綠籬,也兼具安全性。

市府昨天也舉辦成果說明會,市長張通榮希望透過這項「亮綠校顏計畫」,讓學校成為孩童學習與成長的快樂空間,讓基隆市成為綠意美質的生態城市。

※ 鐵絲網的點子不錯,兼顧安全與美觀。

fsj 提到...

香港「變形公寓」 魔法空間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feb/9/today-int8.htm

自由時報 2010.02.29

〔編譯魏國金/路透香港8日電〕幼時一家7口蝸居在狹小屋宅的香港年輕建築師張智強,在32平方公尺(9.68坪)的大樓公寓一住30年後,對於生活空間越來越擁擠的都會人提出空間應用新解︰宛如「家居變形金剛」的建築科學。

張智強將一面裝滿CD的牆面滑開,展露出一台洗衣機與烘乾機,他說︰「這個概念就是每樣東西都是移動的。」他推開另一面擺放電漿電視的金屬軌道牆,映入眼簾的是一間廚房,而旁邊長1.9米的豪華浴缸,則可轉變成客用床。

張智強將節省空間的理念發揮得淋漓盡致。他位在一棟老舊建物內的狹小公寓,以黃鉛色牆面變化出24個空間配置,其中包括家庭劇院、SPA、廚房、臥室,以及設有吊床的休息區等,一切端看張智強的需要機動變換。

他在「32平方米房屋︰30年的改造」一書中說︰「高密度的使用讓它更像是一個大型的住家設備,而非一間住宅。」他記錄多年來住家進行的數次創意改造。目前其價值達180萬港幣(台幣約744萬元)。

張智強認為,一個空盪盪的空間是「奢侈的」,他曾在北京打造一棟模糊公私空間界限的「箱宅」。他說,他家唯一的封閉空間就是廁所,「當然,它比一般的還大」,他家四周是摩天大樓與公路,他希望自己的住所能提供負擔不起更大坪數的香港人,一個兼顧住宅品質的選項。

他說︰「這個理念就是將你的住家更趨近你真正想要的,而非任由市場或已配置好的空間擺佈。」他表示,目前正和房產開發商洽談,以便將他的公寓複製到巴黎等寸土寸金的歐亞大城。

fsj 提到...

貝聿銘:中國新建築缺少自己的文化味道

中央社 2010.02.12

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美籍華人設計師貝聿銘指出,中國新建築缺少自己的文化味道,他並期盼北京老城裡不要有新建築。

貝聿銘11日晚在倫敦獲頒2009年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金獎,這是他繼1983年獲得建築界奧斯卡獎普利茲克建築獎後,又一次獲得世界建築設計頂級大獎。

他接受中新社專訪時表示,近年很少回中國,很多建築沒有親眼看見,只是看了些圖片。他感覺,很多建築缺少中國自己的文化味道。

貝聿銘表示,建築設計要變化,要往前走,但在向前走的過程當中,要回過頭來看看,自己的文化特色在哪裡。

近年來,許多外國大牌設計師在中國推出很多標誌性建築,其中不少引起爭議,甚至有人稱「中國已經成了外國設計師的試驗場」。對此,貝聿銘說,他不批評那些設計師。但建築設計要經歷進步的過程,中國的建築師要多看看,要從實踐中學習。

有關北京古城保護問題,貝聿銘表示,北京城裡最好不要有新建築。新建築要在城外建,在城中心保留裡面的老建築。北京的老城牆拆掉了,很可惜,這種老的東西應該保留下來。

被詢及是否還會在中國有新的設計作品時,93歲的他笑說:「年紀大了,年邁了,如果年紀輕點,早幾年還可以回去做點事情,今後不會了。」

貝聿銘在建築設計生涯中,曾設計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波士頓甘乃迪藝術館、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香港中銀大廈等眾多經典建築,被問到最喜歡哪件作品時,他說,這個很難說,「都是自己的女兒,你說哪個會更喜歡?」

儘管年過九旬,但貝聿銘依然精神矍鑠。問他健康長壽「秘笈」,他笑答:「不發愁,快樂。」而在健康、長壽二者當中,健康比長壽更重要。

fsj 提到...

英建築大師羅傑斯台灣首展 呈現畢生精華

中央社 2010.03.03

法國龐畢度中心、倫敦千禧巨蛋,這些舉世聞名的建築有個共同點,他們都是英國建築大師羅傑斯的傑作。3月初,羅傑斯將首次在北美館舉辦特展,呈現數十年建築生涯的精華。

76歲的羅傑斯(Richard Rogers)從事建築業迄今45年,是英國建築業「教父」級的頂尖建築師。2007年他榮獲建築界最高榮譽普立茲克獎(PritzkerArchitecture Prize)、2006年獲得第10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金獅終身成就獎,1991年接受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封爵,並曾擔任英國政府建築設計及建築環境事務顧問。

羅傑斯成立的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的經典建築,還包括:倫敦勞氏保險大樓、西班牙馬德里巴拉哈斯機場(Madrid’s Barajas airport)、倫敦希斯洛機場第5航廈、卡地夫威爾斯國會大廈(National Assembly forWales)、西班牙波多酒廠拱廊(Protos Wineries)等。

台灣高雄捷運R9中央公園站及慶富集團營運總部大樓,也來自羅傑斯建築師事務所的巧思。

羅傑斯與2位資深合夥人,建築師史特克(GrahamStirk)與哈伯(Ivan Harbour)訪台前接受中央社獨家專訪時說,他的設計靈感並非靈光乍現,而是經過一段很緩慢的過程成形。

羅傑斯說,「你必須了解建築物的所在地,了解客戶的需求、認識當地的環境,這是一個團隊的工件,不僅是藝術,也是種科學」。

對記者詢問羅傑斯建築師事務所成功的秘訣何在?羅傑斯表示,「成功沒有秘訣,都是靠一點一滴努力累積而來」。

他以成名作龐畢度中心(Centre Pompidou)為例,當年他顛覆傳統建築結構美學概念,以外露鋼骨結構、複雜管線及不同顏色,打造這個巴黎藝文中心,初期受到不少批評,直到落成後很多民眾排隊等著進場,媒體的態度才轉為正面。

哈伯說,「成功與否是外界對我們的看法,我們永遠看到的都是下一個挑戰」。

對記者詢問,羅傑斯建築師事務所設計風格與他人不同所在為何?羅傑斯說,「我相信好的建築可以改變世界」,設計良好的建築與公共空間和人可以產生良好的互動,這是一種社會關係。

他指出,「當你在設計新的建築時,你盡力要做出一個好的建案,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你將所有的元素納入,希望它最終能成為出色的建築,但你不能在開始時就想說,這會是件很好的作品」。

至於那一個設計是最艱難的案子,史特克為難地說,「這就好像在比較自己的骨肉,實在很難比較,因為每個案子都不同,各有特色」。

3位建築師這次都是舊地重遊台灣。問他們對台灣的印象,羅傑斯表示,台灣充滿活力與生命力,市容快速轉變的能量令他印象深刻,以夜市區為例,街道白天與黑夜的樣貌迥然不同,「這種迅速轉變,看了令人感到興奮」。

因設計案造訪台灣次數最多的哈伯說,「台北是一個漂亮的城市,林蔭大道美不勝收」,高雄是個活潑也側重工業的城市,不過,他每次到高雄,都可感受到高雄市政府為改善市容所作的努力。

「無疑地,台灣在快速蛻變,了解公共空間品質的重要性」。

至於希望藉由展覽對參觀者傳達何種訊息?羅傑斯說,沒有單一的訊息,「希望大家能從展覽中獲得樂趣,學到新事物,這樣展覽就算成功了」。

哈伯說,這項展覽的設計是讓每個人都能欣賞,更重要的是孩童們,讓大家體驗三度的空間;史特克說,展品十分多元,希望大家參觀過程中能享受到樂趣。

記者問到此行到台灣最期待什麼?哈伯笑著說,「逛夜市,腳底按摩」,一旁的史特克想起第一次接受腳底按摩時,「本來以為可以被溫柔對待,沒想到力道頗強,按摩完後,差點無法走路」。

哈伯一旁分享經驗說,「如果你再去第二次,就不會那麼痛了」。

羅傑斯說,他們都很興奮可以再訪台灣,也覺得台灣的夜市文化很有趣,他自己嘗試過蛇肉等各式台灣美食,體會道地的台灣文化。

羅傑斯這項特展,是從2007年開始在龐畢度中心展出,之後在英國設計博物館、西班牙等巡迴,展覽設計以都市概念為出發,在無隔間的開放展區中,以其建築語言分區展示:公眾、系統、透明、可辨性、都市、輕量、綠色等主題。

總計在台北市立美術館的展品有45個專案詳細介紹,包含78件模型、大型圖片、22部動態影像、書面資料等,近50米長的大型年表(1960年代起至今)及4支特別為展覽製作的影片。

展期由3月6日將一直進行到5月2日。

fsj 提到...

江西1200公尺高山驚現巨型「金字塔」建築

中央社 2010-03-24

中國江西撫州市1000多公尺高山上驚現大型神秘「金字塔」狀建築,撫州市崇仁縣文博所今天說,整座建築由巨石建成,呈未完工金字塔狀,佔地超過5000平方公尺,但年代和功能有待考證。

據中新社報導,神秘建築遺址位於崇仁縣境內相山主峰旁的山頭上,海拔1214公尺,東南角有1道長40公尺的弧形山牆,整座建築佔地超過 5000平方公尺,規模巨大如同1座宮殿。

建築物主體呈方形,正面寬32公尺,側長35.4公尺。牆高4層,每層圍牆厚1.5公尺,上層比下一層內縮1.2公尺。遠處看去,整個建築呈金字塔形狀。

報導說,在建築物中間,有1道由幾塊巨石堆成、高度為6.6公尺的山門,上刻有4個奇怪合體字,經過仔細辨認,考古人員確認4個合體字自左向右分別為「道岸」、「巴陵」、「天共」、「相山」。

在這個建築物700公尺外,考古人員還發現1處風格相同的建築,位於相山主峰,海拔1224公尺,面積約1600平方公尺,也全部用石頭砌成。

令考古人員不解的是,在人跡罕見的高山上,2處規模巨大的遺址全部用石料堆砌而成,而且不用卯榫及其他黏合物,卻能與周邊的環境融為一體。

此外,4個古怪的合體字究竟意味著什麼,目前還找不出合適的解釋。

fsj 提到...

全球首座綠色大學 6月成大現身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2010.03.27

大學和企業攜手合作,落實節能減碳愛地球;台達電等十多個企業共同贊助成功大學,打造全球首座大學「綠色魔法學校」,即將於今年6月完工,成為台灣綠建築科技研究及展示大樓,並對全台推廣節能減碳教育。

座落於成功大學力行校區的「孫運璿綠建築科技大樓」,又稱「綠色魔法學校」,是台達電董事長鄭崇華捐款母校一億元,成大研發基金會再捐款6000萬元,加上數十個國內企業捐贈4000多萬元,要共同打造的「綠色奇蹟」。現已取得「鑽石級候選綠建築證書」,也將取得美國「白金級綠建築證書」,堪稱當今世界大學裡第一座百分百綠建材打造的綠建築大樓。

「綠色魔法學校」由成大建築系教授林憲德與石昭永建築師設計,使用的綠建材都是平價的國產品,預計要達到節能50% 、節水30%、CO2減量30%、耐久100年的高難度目標。林憲德表示,「綠色魔法學校」最大的賣點,是採用百分百的本土綠建材設計,將台灣環保綠色技術發揮到極致。包括中鋼捐贈的高爐水泥技術,可減少30%的水泥用量與10%的CO2排放量,同時增加混凝土最終強度40%。

另外,採用阿公店水庫的污泥燒製的陶粒,作為隔間牆的骨材以及屋頂花園的土壤,不但減輕結構負荷、延長水庫的壽命,同時因為其多孔性材質,可為花園保水保濕,達到良好的節水功能。

國內數十家廠商捐贈環保建材還包括完全不使用鹵性塑膠的環保電線,燃燒時不產生戴奧辛與鹵酸氣體等有害物質;玉米做的環保地毯、由回收寶特瓶抽紗製成的窗簾;可達到防霉抗菌、防污自潔、調濕健康的功能的健康塗料、不含甲醛與重金屬的水性木器漆;空調風管系統採用抗菌健康環保鋼板,可長久有效抑制細菌生長繁殖,確保健康的空氣品質;將奈米銀備長炭雙層牆面中,可釋放有益人體的遠紅外線、大量吸附臭氣與有害氣體,並消毒殺菌使室內保持清新健康等等。

林憲德說,不必使用昂貴的建材,例如來自東部的花蓮蛇紋石,具有高度磁場、氫氧自由基、可釋放大量遠紅外線對人體健康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