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10

細胞能量解密 台大解開癌症、老化之謎

◆ 台大解開癌症、老化之謎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MAIN_ID=207&f_SUB_ID=1348&f_ART_ID=370238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2012.02.10

生物學家發現細胞能量失去動態平衡,會導致老化和癌病等疾病。台灣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解開細胞能量平衡之謎,對癌症及代謝症候群疾病的治療機轉找到革命性突破,這項研究刊登在今天出刊的國際頂尖期刊《Nature》上。

細胞如何因應多變的環境刺激,維持能量的動態穩定以進行正常的生理功能,一直是生物學家急切想要解開的謎團。台大醫學院生化分生所助理教授林育誼、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跨國研究團隊,今天發表一項突破性的基因功能篩檢技術,解開了這個謎團。

林育誼說,細胞要維持像太極一樣的動態平衡,才會充滿活力,平衡被破壞了就會發生代謝症候群及惡性腫瘤。影響細胞動態平衡的是「乙醯酶」和「去乙醯酶」兩者的消長。當兩者平衡時,細胞就充滿能量和活力;當去乙醯酶作用較大時,就會造成老化和疾病。

這項研究建構一套「全基因組核糖核酸干擾」技術,成功的描繪出人類蛋白質去乙醯酶的基因交互作用網絡。林育誼用臉書形容這項篩選技術,臉書只能篩選朋友,這項技術卻可以同時篩選出細胞的「朋友」和「敵人」,「比臉書更高竿」。

他指出,有些細胞對治療癌症的標靶藥會產生抗藥性,透過這個篩檢技術,可以糾出有抗藥性的細胞,發展更有效的複合性治療處方。台大醫學院院長楊泮池表示,此項研究是台灣基礎醫學研究的亮麗成果,有助於解開多項人類重大疾病的機轉,讓人們活得久,又活得健康。



◆ 細胞能量解密 找到不老之鑰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MAIN_ID=207&f_SUB_ID=1348&f_ART_ID=370364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2012/02/10

台大醫學院與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研究團隊,經過三年努力,運用基因功能篩檢技術,不僅揭開細胞能量平衡之謎,在癌症及代謝症候群疾病治療機轉上,也有革命性突破。

這項研究發表在昨天出刊的國際頂尖期刊「自然」(Nature)上。

台大醫學院院長楊泮池表示,這項研究成果有助於解開多項人類重大疾病的機轉,甚至可望開發出「不老丸」,進而延長人類壽命。

此研究第一作者、台大醫學院生物化學暨分子生物研究所助理教授林育誼指出,生物學家發現,細胞能量失去動態平衡,會導致老化和癌病等疾病;但細胞如何因應多變的環境刺激,維持能量的動態穩定,以進行正常的生理功能,一直是個謎。

為解決此問題,研究團隊利用最新的「全基因組核糖核酸干擾」技術,發現細胞可透過「乙醯酶」及「去乙醯酶」的複雜作用,達到細胞內能量動態平衡。

林育誼表示,當「乙醯酶」和「去乙醯酶」兩者平衡,細胞就充滿能量和活力;一旦去乙醯酶作用較大,就會造成老化和疾病。

他比喻,乙醯酶的作用如同手機插上座充充電,電池充飽了電,就可以拔掉座充插頭;當去乙醯酶作用較大,等於充電過程中不斷拔掉插頭,導致充電不足,細胞就會逐漸老化,或影響抑癌基因,無法發揮正常功能。

他強調,老化引起的各種慢性病及癌症,就是細胞能量代謝失衡和細胞訊息交換出錯造成的,若能解開去乙醯酶的作用,開發具高度特異性的去乙醯酶抑制劑,就能應用在代謝症候群或癌症治療。

另外,國家型核糖核酸干擾設施平台林志隆博士指出,「全基因組核糖核酸干擾」技術,一次能篩檢兩萬個基因,將來可運用在解構癌症藥物的作用與抗藥性機轉。

※ 相關報導:

* Functional dissection of lysine deacetylases reveals that HDAC1 and p300 regulate AMPK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82/n7384/full/nature10804.html
Yu-yi Lin, Samara Kiihl, Yasir Suhail, Shang-Yun Liu,
Yi-hsuan Chou, Zheng Kuang, Jin-ying Lu, Chin Ni Khor,
Chi-Long Lin, Joel S. Bader, Rafael Irizarry, Jef D. Boeke.
Nature 482, 251–255 (09 February 2012)
doi: 10.1038/nature10804
逃離癌症,但更快老化?腫瘤抑制過程的黑暗面
* 癌症嗜吃甜食也許是它的脆弱環節
* 發現新的腫瘤細胞再程式化機制

* AMPK 是腦部生長意料之外的貢獻者
* 減掉脂肪保持精瘦的新方法
* 中研院發現細胞自噬關鍵角色
* 科學家發現使白脂肪變褐脂肪的開關
細胞發電機依賴尋覓已久的蛋白:樞紐蛋白

* 研究者描繪染色體功能的新管控者
* 酗酒者腦部的DNA 會被重塑
* 在長壽酵母中,葡萄糖到甘油的轉換能抗老化
* 科學家發現老化關鍵路徑(Sirt3)
* 從百歲人瑞身上誘哄出「回春的」幹細胞

* 銀河DNA 分析軟體現在「步入雲端」

2 則留言:

fsj 提到...

取代B肝 C肝將成肝癌頭號威脅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2.02.15

B型肝炎是國病,但醫界臨床發現,C型肝炎已成為台灣肝病致癌頭號殺手,女性C肝患者引發肝癌的致死率更是高於男性。基隆長庚醫院肝膽胃腸科簡榮南教授預估,C肝將超越B 肝成為引發國人肝癌的頭號威脅!

最新於台灣舉行的第22屆亞太肝病研究學術會議(APASL)研究論文顯示,台灣B肝引發肝癌致死率已開始逐年下降,不過,C肝引發肝癌致死率卻連年攀升,增幅逾一成。

簡榮南指出,國內B型肝炎一度盛行,民國73年起全國實施新生兒B型肝炎疫苗接種計畫,預防效果極佳。民國92年起,健保局提供慢性B型肝炎患者治療,肝癌發生率、致死率均明顯下降。

不過,國人較為陌生的C型肝炎,近年來所引發的肝癌致死率卻逐年攀升,已經是B肝的1.6倍。臨床顯示,台灣超過一半以上的女性肝癌患者為C肝引起,比男性高出兩倍。

事實上,只要妥善治療,C肝比B肝更容易治癒。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余明隆教授表示,C肝患者如能及早治療,新型口服藥物合併標準治療使用,接受個人化療法,治癒率可達七成以上。

簡榮南強調,C肝主要傳染途徑為輸血、紋眉、針灸、刺青等血液感染,此外,親密的接觸行為也可能傳染。家中成員如人感染C肝,日常生活中可能得多加注意。



◆ 抓肺癌 低劑量斷層掃描更精確

中央社 2012.02.15

「我沒有抽菸,為什麼會得肺癌?」醫師表示,知名藝人文英及鳳飛飛都因肺腺癌死亡,初期無症狀,發現時多為晚期,透過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掃描(LDCT)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今年57歲的陳女士,沒抽菸習慣,2年前到醫院自費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檢查時,發現肺部有傳統X光難以診斷出的微小可疑病灶,0.68公分的早期肺癌,當時她覺得晴天霹靂,並說「我沒有抽菸,為什麼我會得肺癌?」經醫師建議後手術切除,追蹤至今沒有任何復發跡象。

陳女士之後也推薦她的同學,56歲的黃女士到醫院進行健康檢查,不料也發現0.67公分的早期肺癌,之後也手術切除,並持續追蹤。

新光醫院胸腔外科醫師林洧呈表示,每年有超過8000人死於肺癌,約超過1萬例以上的新發病例,且逐年增加;肺癌的增加可能與吸菸人口增加、空氣汙染有關,女性患者的增加可能與基因遺傳有關。

林洧呈表示,肺癌是惡性腫瘤,癌細胞生長快速且容易早期轉移,總體5年存活率不到15%,第一期肺癌5年存活率有60%至80%,但晚期(第三B期及第四期)平均存活約不到1年。

新光醫院胸腔內科醫師高尚志指出,胸部X光很難發現小於1公分的腫瘤,而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LDCT)對早期肺癌敏感度比X光檢查高出6倍,可以發現0.5公分以上的腫瘤,且只要及早發現,早期肺癌5年存活率可達92%。

高尚志表示,新光醫院自2006年至2011年底止,共為9500名以上民眾進行肺癌篩檢,找出82例肺部惡性腫瘤,79例原發性肺癌,發現率是0.86%,其中8成是早期肺癌。

高尚志表示,目前LDCT需自費,由於肺癌是台灣人癌症死亡第1位,呼籲政府應及早規劃利用LDCT來進行肺癌篩檢,希望在每年的健康檢查項目內,應以LDCT取代傳統胸部X光進行肺癌檢測。



◆ 阿斯匹靈有助抑制癌擴散

台灣新生報 2012年2月15日

澳洲研究人員今天表示,阿斯匹靈與其他家庭用藥可能得以藉由協助關閉滋養腫瘤的化學「管道」,抑制癌症擴散。

墨爾本彼得麥克林癌症中心(Peter Mac Callum Cancer Center)科學家指出,他們在生物學研究上獲得重大突破,發現淋巴血管與癌症之間的關係。淋巴血管是腫瘤轉移至全身的關鍵。

研究人員斯泰克(Steven Stacker)表示:「研究顯示,如阿斯匹靈般的分子可有效降低主要血管擴張,因此能減少腫瘤擴散至遠處的能力。」

醫師長久以來即揣測,阿斯匹靈等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可能有助抑制癌症擴散,不過尚無法清楚得知此一作用如何產生。

科學家研究淋巴血管內的細胞後發現,一種特定基因在癌症擴散時會改變其表現,反之則不會。

這種基因與腫瘤移轉及細胞通道間有所關聯,此細胞通道會導致發炎和全身血管擴張。研究結果發表於「癌症細胞」(Cancer Cell)期刊。

fsj 提到...

C肝患者罹癌機率 6指標可預知

【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台北報導】2012.02.20

台灣C型肝炎患者約五十萬人,中央研究院團隊透過長期追蹤,從年齡、是否肝硬化及肝功能指數等六項指標,預測患者未來十年、十五年罹患肝癌的機率,準確度高達八成。C肝患者可參考檢驗報告自行試算。

中研院院士陳建仁帶領的研究團隊,於亞太肝臟研究學會國際會議發表此研究結果,中研院博士後研究員李美璇因此獲頒青年學者獎。不過,此預測模式僅適用於卅歲以上亞洲人,台灣肝病學會計畫建置自我檢測網站、智慧型手機程式,供民眾使用。

預測C肝患者未來罹患肝癌機率的指標中,血清指標占很重要地位,包括C肝病毒核醣核酸(RNA)濃度、病毒基因型、肝功能指數、肝功能指數比值;另兩項指標則是年紀、有無肝硬化。

六項指標各有分數,總分從最低零分到最高廿五分,罹癌風險隨分數增加上升。若為廿五分,十年及十五年罹癌率高達八成三及九成九(詳見附表)。

陳建仁舉例,張三今年五十三歲,肝功能指數八十、肝功能指數比值二、有肝硬化,RNA濃度高且基因型為第一型者,總分為廿三分,十年後罹癌風險約六成一,十五年更高達九成。

C肝病毒基因共有六型,台灣以第一、二型患者居多。陳建仁說,第一型患者罹患肝癌風險最高;四十五歲以上或有肝硬化的C肝患者,罹癌風險也加倍。

陳建仁說,國內肝癌患者,七至七成五由B肝引起,C肝則占二至二成五。B、C肝患者終其一生罹患肝癌的機率約二成五,若合併兩種肝炎,罹癌機率則高達六成。

台大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陳培哲提醒,B、C肝炎主要感染途徑都是血液感染,B肝可被治療、控制,目前也可施打疫苗預防,C肝則無疫苗,但有可能治癒。預防肝癌首要是降低罹患肝炎風險,避免不當使用針頭等血液傳播病毒行為,定期健檢確定是否感染肝炎,肝炎患者需定期追蹤,並積極治療。



◆ 移植淋巴結 象腿消腫14公分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2.02.23

除了擔心癌細胞復發轉移,罹患乳癌、子宮頸癌的女性還得面對術後淋巴水腫等問題。49歲的林女士八年前罹患子宮頸癌,接受外科手術,術後右腿腫脹,嚴重水腫,連褲子鞋子都穿不下。去年接受顯微血管手術,才解決下肢嚴重水腫問題。

特別的是,這項手術採「移花接木」方式,取出婦人下巴至頸骨中間的一大塊皮瓣,移植至右小腿的腳背上,讓頸部附近的淋巴結、淋巴腺,移至小腿仍能發揮功能,吸附多餘淋巴液,消除水腫。

林口長庚醫院顯微重建外科主治醫師黃嫆茹指出,許多癌症患者接受外科手術後,會出現淋巴水腫,部位不盡相同。乳癌患者發生於腋下,子宮頸癌患者好發於下肢;主因是手術過程中,切除淋巴結或放射線治療,可能導致組織纖維化,以致淋巴回流通道被堵塞,淋巴液無法藉由淋巴系統回流至血液循環,造成俗稱「淋巴液」的高蛋白組織間液堆積,引起上肢或下肢水腫。

林女士2003年罹患子宮頸癌,隨即進行子宮、輸卵管全切除及淋巴結廓清手術,術後使用放射線輔助治療,放射線治療結束半年,右下肢開始出現淋巴水腫,嚴重腫脹。

經過治療及復健,症狀持續惡化。2010年4月至林口長庚求診,淋巴結攝影評估顯示,右下肢淋巴循環部分阻塞。經過10小時顯微血管手術,取出頸部一塊長約10公分、寬約4公分皮瓣,上面含有二至四個淋巴結,再移至右足背上。

林口長庚副院長鄭明輝以「抽水馬達」來形容移植來的淋巴結,他說,將體內淹水地區的淋巴液,逐漸抽至血液系統,就能改善水腫症狀,恢復生活品質。

黃嫆茹指出,患者復原情況良好,術後四個月,右大腿小腿、腳踝,逐漸消腫,目前幾乎已經恢復原來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