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新聞網╱張德厚 2008-06-18
中國時報傳出將要大裁員。中時媒體集團中,由於中視虧損嚴重,中天電視只有小賺,因此集團決定大幅裁員,目標鎖定中時報系,裁員的幅度相當大,包括19個地方中心全部裁撤,另外,編輯部門520人將裁掉260人。
中國時報工會表示,中國時報總經理周盛淵今天中午臨時約了工會四名常務理事、一名監事到報社,直接告知中時將在八月前,從現有約1200名員工中,裁掉500至600人。
中時工會指出,包括這次裁員,中時近七年來已經裁掉了約3500名員工。中國時報向台北市勞工局的報告中,三個月內將回裁員四到五成。
※ 一言堂時代來臨?正體中文世界恐怕看不到犀利的報導與評論了。
◆ 媒體寒冬 中國時報裁員近半 發行人:轉型菁英報
NOWnews.com 2008/06/18
昔日「兩大報」之一的中時報系在18日下午傳出將要大裁員,第一時間1200名員工要裁掉450人,不過隨即的數字更為驚人,人數多達半數,規模比例之大可說震撼業界。而發行人周盛淵在下午也以電子信通知社內同仁,表示「光從報業這個傳統媒體來看,它的未來其實是一條非常艱困的路程」,做出裁員決定是情非得已,所以也希望大家「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據中時報系的工會內部消息指出,裁員將達5至6百人,這個數字確定是由資方部門總經理告知工會的,並表示將在8月底之前完成裁員。中時工會表示,資方之前大規模投資中天和中視,且花了2至3億元整修新辦公室,卻指責勞方績效不彰而要大幅裁員,讓他們相當難以接受,中時工會今天稍晚會正式發布聲明。
據了解,此次大規模裁員,以編輯部門失血最嚴重,中南部印刷廠將裁掉其一,而19個地方中心將全部消失,只剩下全國版,最後報紙也將僅保留10大張。因為周盛淵「給中國時報同仁的一封信」中也透露,最近一年,他們創造出很多的改變和成績,但是殘酷的現實「終究還是帶給我們出乎意料的打擊」,整個報業和廣告市場的持續衰退,「使得我們的營收上顯得徒勞無功。而我們錙銖必計的撙節費用和成本,卻遠不及紙價和原物料的飛漲。」
根據了解,中時這波大裁員早有風聲傳出,不少其他媒體同業都早有耳聞,但是大家本著「哀矜勿喜」的心態而未報導。據指出,中時報系近年開始朝電子媒體發展,在承接原本是國民黨黨產的中視後,有鑒於虧損嚴重,最近數月開始將位於南港重陽路上的中視製播部門搬遷至內湖總部,未來該塊土地將處理掉,準備興建住宅大樓換取現金,以挹注回母集團。
根據了解,受到電子媒體與網路媒體興起的影響,近年國內閱報率統計逐年下滑,不到全盛時期的一半,呈現「大報變中報,中報小報化,小報紛關門」的現象,加上連年景氣不佳,經營成本甚大的報紙鮮少能有賺錢,近年先後收掉中時晚報、台灣日報、中央日報、民生報等頗具歷史的媒體。
此外,最近高油價與國際紙漿節節上漲,又使得倖存的平面媒體面臨新一波的挑戰,例如國內某大平面媒體27日無預警通知經辦單位即日起暫停辦理預繳活動,包括贈品和12+4的優惠,當時廣告業界就認為紙漿漲價再油價上漲,平面媒體報紙的經營者也面臨挑戰,裁員勢在必行。
不過,儘管國內原本的平面媒體經營困難,但是香港媒體卻一家接著一家來台分食既有大餅,早先壹傳媒旗下的壹週刊、蘋果日報已經建立江山之外,去年起也傳出香港明報周刊有意來台辦報,將由社長徐海玲及總編輯錢亞東領軍,而業務則由業務總監薛伊納負責。
◆ 恢復美國書香 280萬美元推大閱讀計畫
【世界日報╱洛杉磯時報十六日訊】 2008.06.17
國家藝術基金會(NEA)16日宣布向全國各地的208個組織提供280萬元贈款,請它們主持「大閱讀」(The Big Read)計畫,以期恢復美國文化的讀書傳統。NEA在2004年提出報告「閱讀危機:閱讀美國文學調查」,斷定只有不到一半美國成年人閱讀文學作品,較年輕世代看文學作品的比率更是銳減。
2007年的後續研究報告「閱讀與否:影響全國的問題」,指出美國人不僅減少看書,閱讀能力也下降,並影響公民、社會和經濟情況。主持「大閱讀」計畫的季朋(David Kipen)說,接受調查者有一半以上說不出他們過去一年曾為了娛樂看過哪本書。
※ 人類正在退化?還是階級化?
* The Big Read
http://www.neabigread.org/
* udn網路城邦 - 部落格作家入侵地球!
http://city.udn.com/event/forum01/report.html
* EPIC 2014 - 媒體大預言
* 《經濟學人》 160年不敗秘訣
* 發展電子報 紐約時報恐停印
* 觀念平台:與魔鬼交易
* 梅鐸改寫全球媒體生態
* 媒體競爭全球化 內容是王道?
* 1小時電視新聞 電腦10秒看完
* BBC計劃裁減兩千人 工會將罷工
* 今年全球遇害記者64人 創十年新高
* Readius 手機電子書今夏上市
* 董培新妙筆畫金庸小說 別讓書縮水了
* 文化創產需要觀念革命
* 學生勤學,老師樂教
* 研究:複雜的突觸使腦部演化!
* 澳洲隕石鹼基來自宇宙 我們可能都是外星人
16 則留言:
中時大幅減張裁員 發行人請辭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 2008.06.19
將近五十八年歷史的中國時報,昨天宣布大裁員,中時員工指出,裁員幅度將近五成,約五、六百人。中時也將由現在的十三大張,縮為十大張,取消地方版,改版最快八月上市。
中國時報發行人周盛淵昨天中午拜會中時工會,下午召集主管開會,傍晚即發布電子信給全社同仁,宣布裁員、減張等決定。周盛淵並為此劇變而請辭。
對於裁員人數,中時社長林聖芬表示還待商議。他說,中時下一步將是先定位,決定版位方向後,才會開始談人力配備,預定七月才會確定該有多少人離開,離退案絕對會符合法律,甚至優於法律規範。
中時昨天在內部流傳的「人事精簡」案信件指出,九月一日起,每日印製張數調整為上限十大張,取消C落地方版;八月卅一日前,各單位以現有編制之二分之一為精簡目標;至七月七日,編輯部將根據所確定版面,初步決定離退同仁名單,即日起受理同仁申請優離優退。
周盛淵在信中表示,整個報業結構和廣告市場的持續衰退,紙價和原物料的飛漲,都使中時赤字持續擴大。高層經過兩個月研商,由中時董事長余建新提出「菁英報」想法,鎖定高社經地位、高教育程度、高所得收入、高度國際觀的各界意見領袖,但仍是綜合性報紙。
周盛淵引用聖嚴法師說法,「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他自己也將伴隨離退同仁離去。
中時晚間也發表聲明指出,「中時有鑑於台灣媒體生態的變化,包括各種免費、即時資訊的充斥」,決定「重新定位報紙屬性,與既有媒體區隔」。聲明中說,時報媒體集團「旗下兩家電視公司與中時電子報已經能夠提供即時、影像新聞」,中國時報未來將提供更有深度的訊息與意見,以強化報導的權威性與影響力。
消息人士指出,中時今年原本已設全年虧損額,結果還沒到年中就已達到該數額,許多人早不看好,中時內部也早盛傳將朝小型「質報」邁進,只是沒想到終於來臨。許多中時記者在採訪新聞時臨時得知消息,也都震驚不已。
民國卅九年由創辦人余紀忠成立《徵信新聞》,後來更名為《徵信新聞報》,民國五十七年更名《中國時報》。中時集團近年積極對外擴充,旗下包括電視台及旅遊等公司。
◆ 時報記者:過度投資拖垮報社
【聯合報╱記者程嘉文、楊芷茜、何定照/台北報導】 2008.06.19
中國時報驚傳大裁員,估計有五百至六百員工將要丟飯碗。中時工會昨天抨擊,公司若營運不善,應該追究掌握經營方向的高階主管責任,而不是拿無辜的小員工開刀。
中時工會表示,希望能爭取至少比照三年前中時晚報的資遣條件(按勞基法加百分之卅),也要求介入資遣名單協調,除了保障經濟特別弱勢的同仁,也絕對不能大砍基層、高層輕輕放下。
另一方面,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昨天譴責中時裁員事件,認為中時集團不尊重媒體工作者勞動權,要求中時集團公布旗下中時、中視、中天等媒體近年財務狀況供社會各界檢視,在未公布財務狀況前,不應以「財務問題」為由裁員。
記協指出,中時日前才招考地方記者,近日也有新進人員到職,竟隨即宣布裁員並取消地方版,有欺騙員工、隱瞞財務之嫌。記協也要求行政院勞委會、台北市勞工局追查中時裁員事件,並正視媒體老闆無預警惡意關門、裁員的問題。
中時工會指出,發行人周盛淵昨天中午向工會告知裁員的消息:三處印刷廠將關閉一座,撤銷所有地方中心編制,未來不再有分區出刊的地方版,只保留全國版。各單位將在七月七日前,提出人員縮減計畫。時報記者相當憤慨,許多人認為老闆業外投資過多拖垮報社。還有人批評今年初才完成的集團總部整修,就花了兩億兩千萬元。對公司有錢投資中天、中視等電子媒體,偏偏就是沒錢照顧勞工,工會也完全不能接受。
工會常務理事陳文賢批評,從民國九十年裁撤中南部中心開始,加上這一次裁員,幾年來被迫離開報系的同仁將突破三千名。但每次失去工作的人,都不是決策者,把公司搞砸搞爛的人從來不必負責、不承認經營的錯誤,現在還聽說有人要去新政府當官,這些人應該出來面對員工。
◆ 中時工會指資方以精減全體員工半數為目標
【中央社╱台北十八日電】 2008.06.18
中國時報今天宣布將裁員、減張,轉型「菁英報」。中時工會表示,根據資方計畫,九月起,中時將由現行十三大張減為十大張,並取消地方版,而且八月底前以精減現任全體員工半數為目標,裁員方向以未來發行內容為依據。中時工會將於二十日下午召開臨時理監事會,討論因應之道。
中時工會常務理事史忠勇接受訪問表示,「很生氣,每次倒楣的都是員工」,中時工會將全力向資方爭取保障中時員工的權益。
史忠勇說明,中時「優退優離方案」目前內容為除依勞基法規定,一年年資加發一個月薪資外,年資滿五年至二十四年者,分別加發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五。
中時社長林聖芬今晚表示,因應媒體環境改變,中國時報將從綜合性報紙轉型為菁英報路線,七月將公布減張、裁員方案;中時發行人周盛淵也發給員工一封信,表示報業和廣告市場持續衰退,紙價、原物料飛漲,中時整體營收徒勞無功,未能改善經營實績,他將自請處分並為這次劇烈改變的政策負責。
對於中時將裁員、減張,員工人心惶惶。一名中時記者表示,「選前賣力輔選,選後馬上裁員」;進中時沒多久的員工也感歎,「感受真的很差」;也有中時員工說,高層明知道財務有問題,還大興土木裝潢,甚至擴大招考地方記者,欺騙社會大眾。
史忠勇表示,他覺得很生氣,從民國九十年裁撤中南部的編輯部、九十四年中時晚報停刊,到現在宣布將減張、裁員,每次倒楣的都是基層員工,也沒有哪個高層出來負責過,都是官官相護。
他說,去年底談年終獎金時,公司都說沒錢,大家只能「共體時艱」,沒想到一過完年,卻看到公司大興土木,據說花費將近新台幣四億元,大家都來問工會,「這是怎麼回事」,但工會也不知道公司的葫蘆裡究竟在賣什麼藥。
史忠勇說,今天中午發行人周盛淵找工會成員開會,表示中時將走菁英報路線,並要減張、裁員,報社高層在下午也曾召開相關會議。
史忠勇說,中時現在有一千兩百名員工,如果裁掉六百人,「這條船誰來都會開」,不再需要什麼高層主管。
學者:嚴肅型報紙較難存活
【聯合晚報╱記者謝鎔鮮/台北報導】 2008.06.19
台灣四大報之一的中國時報昨天傳出裁員五成員工,人數高達六百人,香港明報週刊卻在今天宣布進軍台灣,對比強烈,學者認為中時切入影音媒介動作太晚,改走菁英小眾報可能生存機率較大。
政大新聞系教授彭芸指出,全世界嚴肅型報紙皆難存活,國外就有泰晤士報、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例子。在台港媒包括蘋果日報、壹週刊以視覺化、小報化、強調軟性新聞的訴求走出市場區隔。
彭芸表示,當年台灣三大報因應港媒來台而改版,從組織文化、美編、印刷牽一髮而動全身,須從腦袋瓜徹底改變,目前看來成效有限,無法改變讀者結構。
彭芸認為,中時切入電視、廣播等多媒體媒介動作太慢,且等到星光幫成功後才開始密切合作。報業主管一旦體認到現在很難只靠獨家、深入新聞吸引廣告主,經營策略就應及早應變,創造新聞再利用附加價值,力圖減輕虧損。
◆ 解雇條件比照中晚?中時說NO
【聯合晚報╱記者仝澤蓉/台北報導】 2008.06.19
中國時報驚傳將轉型為菁英報並且大幅裁員,外傳裁員幅度約五成,已達法律規定的大量解雇條件,勞委會表示會密切注意中國時報發展。
中國時報社長林聖芬昨天出面證實,中國時報必須轉型,因此將進行裁員,不過並未詳細說明裁員人數。外傳裁員人數將高達600人左右,占1200位員工的五成。林聖芬也未回應該項裁員人數的說法。
中國時報發行人周盛淵也發了一封信給內部同仁,說明他接任發行人一年來的努力,並未改善經營狀況,經過兩個月與董事長和核心幕僚反覆會議討論,轉型是不得已的方法,轉型菁英報是董事長的構想。周盛淵除了道歉之外,對於一年來績效不佳,他個人也將自請處分,陪伴離去的同仁一起離開。
中國時報今天也在自家報紙上刊登啟事,表示有鑑於台灣媒體生態變化,各種即時免費資訊充斥,以及紙張原物料成本上漲,再加上經濟不景氣,媒體廣告總投放量萎縮,決定與市場既有媒體區隔,轉型為菁英報型態再出發。因此將在2個月內對報社業務、印刷、行政等相關部門,進行人員編制檢討調整,於9月初完成重新定位,組織再造。中國時報並表示,對於必須離開工作岡位的同仁,將會依循現有相關法令,給予優離優退照顧。
中時工會表示,工會今天將先行開會協商因應對策,工會的立場是盡量幫勞工多爭取一些權益,底限是要與中時晚報停刊解雇的條件一樣。中時晚報的解雇條件是依照勞基法規定給基數,加上15%-45%,再加上4個月。不過資方已經表示,「此一時也,彼一時」,現在沒有辦法做到與中時晚報當初一樣的解雇條件。
【記者姜穎/台北報導】中國時報昨天傳出將大幅裁員的消息,超過400名的中時員工將何去何從,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台北市政府勞工局表示,已與中國時報資方及工會兩方協調,待中國時報提出「解僱計畫書」後,勞工局將介入協調中國時報裁員的勞資爭議。
※ 相關報導:
* 那一天,我又要丟了飯碗! 中時計畫裁員一半,震驚各界 -- 苦勞網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22466
記協全面支援中時工會 籲新聞同業團結力挺
中央社 2008-06-21
(中央社記者羅廣仁台北二十日電)中時工會因應社方宣佈大量裁員,今天做出「全面結清、全面入會、全面抗爭」等決議,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晚間發表聲明全面支援中時工會,呼籲新聞同業團結力挺中時工會爭取員工權益。
記協在聲明中指出,中時工會今天做出「全面結清、全面入會、全面抗爭」的三點決議,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將全力支援中時工會的決定,也將與工會站在同一陣線,爭取勞工應有之權益。
在一片低迷的工作氣氛中,記協呼籲中國時報同業團結一致,力挺中時工會的決定與作為,才能爭取最好的勞動條件。
記協指出,近年來,報社一家接著一家宣佈停刊關門,並在關門前傳出大規模裁員事件。因此,記協籲請全體記協會員及記者同業,秉持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同理心,並團結一致,力挺中時工會到底。
記協強調,將秉持一貫立場,要求中時集團將旗下中時、中視、中天等媒體近年財務及營運狀況清楚交代,在未公佈財務狀況前,中時資方不應以「財務問題」為由裁員。
記協指出,對中時突如其來宣佈大規模裁員,行政院勞委會、台北市勞工局等有關單位必須站在勞工權益的角度,追查到底,並正視近幾年媒體一再發生無預警關門、裁員事件,以免類似情況一再重演。
◆ 中時將裁員 工會提全面抗爭等四點聲明
中央社 2008-06-20
(中央社記者吳素柔台北二十日電)中國時報七月公布減張、裁員方案,中時工會今天召開臨時理事會,做出四點決議,晚間發表聲明提出員工年資全面結清、中時員工全員加入工會和全面抗爭等行動準則,並點名前後經營中時的三位高層主管應為錯誤決策負責,退出媒體圈;對工會的聲明,中時說「三位當事人均不回應」。
中時工會在聲明中指出,中時資方將大動作裁員二分之一,工會今天下午召開臨時理事會,做出四點決議。
工會首先表示,「高階主管為錯誤決策負責,永遠退出媒體文化圈」。工會說,中時原本近四千人,裁員到剩下不到一千兩百人,幾次改版、人力精簡及大舉投資買「三中」、中天,員工成為高層錯誤決策犧牲品,工作權也成陪葬品,「歷任總經理從黃肇松、林聖芬到周盛淵,應退出媒體文化圈」。
其次,工會要求「不分去留,員工年資全面結清」,資方應該比照退休,將員工年資全面結清,年資十九點五年以上者,另加發四個月 (比照中晚)。
工會並指出,這是「工會最後一仗戰,全員加入工會」,因為目前工會僅剩一百八十八名會員,呼籲非會員加入工會,擴大勞方力量,共同爭取權益,參與工會合法抗爭行動。
最後,工會表示,「背水一戰,全面抗爭」。工會說,地方編輯、記者、發稿中心、台中印刷廠已分別宣布單位裁撤及關廠,其餘單位也將陸續公布資遣名單;工會不會等到資遣名單全數公布才採取抗爭行動,將規畫一波波抗爭行動,並儘速召開臨時會員大會,討論是否進行更激烈行動。
洛杉磯時報減張15% 裁員150人
【楊明暐/綜合報導】 2008-07-04 中國時報
美國《洛杉磯時報》2日宣布,該報編輯部將裁員150人,人數超過其全部員額的六分之一,而該報的張數也將減少15%。
若加上附屬事業裁減的人員,「洛杉磯時報媒體集團」這次裁員人數達250人,包括已先行裁撤的非編輯部工作。這是該集團母公司「論壇公司」近來一系列裁員行動中,規模最大的一次。
《洛杉磯時報》總編輯史丹頓表示,裁員行動將在未來2個月內完成。這次裁員人數之多,超出該報高層主管預期。發行人希勒說,他原本以為只會裁40至50人。
芝加哥地產大亨山謬柴爾去年12月取得「論壇公司」經營權時,曾表示他並無編輯部人事精簡計畫。
然而今年第一季,「論壇公司」的報紙廣告收入下跌了15%,該公司上個月即警告,將展開大規模裁員。
在當前報社編輯部規模不斷縮小的這個時代,《洛杉磯時報》所受衝擊尤為嚴重。10年前,該報員工總數約為1300人,這一波裁員之後,其人數將剩下720人左右。先前幾波裁員包含自願離退,而報社高層說,他們預料這次會逕行解雇。
至於編輯部哪些單位會被裁掉,史丹頓說目前還言之過早,但有些人事精簡,會透過將網路新聞部與編輯部合併來達成。他說,可以料想得到,員工現在士氣相當低落,報社方面正力圖讓大家專心工作,並繼續每天發行這份了不起的報紙。
手寫報《穆斯林》 親切感取勝
【尹德瀚/綜合報導】 2008-09-17 中國時報
阿瑞佛拉是印度欽奈人,今年四月他的父親過世,阿瑞佛拉接手家族經營的報刊《穆斯林》(The Musalman),這份報紙銷路不大,但在印度媒體市場中極其突出,因為它不但是印度歷史最久的烏爾都文報紙,而且從八十一年前創刊以來一直是以手寫字體出版。
印度近年來增加好幾百家電視和報紙,媒體市場競爭空前激烈,但《穆斯林》始終不改其原本面貌,儘管烏爾都文早已有電腦字體,該報仍堅持手寫方式。卅歲的阿瑞佛拉說:「這正是這家報紙的優勢,手寫字體比較容易閱讀,筆畫更優雅。」
烏爾都語是阿拉伯語、波斯語和印度地方方言的混合體,曾經是蒙兀兒帝國(Mughal Empire)的官方語言,至今在印度仍有超過五千萬人使用。烏爾都文的書寫方式近似阿拉伯文,《穆斯林》雇有三位繕寫師,負責把報紙所有內容繕寫下來。
《穆斯林》現有十位特約記者,他們每天把用英文寫成的報導傳真給阿瑞佛拉,阿瑞佛拉要花卅分鐘把報導翻譯成烏爾都文,然後繕寫師需要花三小時繕寫,最後製作成樣版送去印刷。
這份報紙目前約有二萬三千份訂戶,大部分集中在印度南部城市。卅二歲的阿里是欽奈市居民,訂閱《穆斯林》已經十五年,他認為,這份報紙的獨特之處就在於手寫字體,讓讀者有一種親切感。
※ 如果是中文可能會看到眼花撩亂... XD
中時媒體集團瘦身 電子報裁員併入時報資訊
中央社 2008-10-02
(中央社記者羅廣仁台北一日電)中國時報在六月中宣布裁員、減張後,中時媒體集團新一波瘦身計畫今天展開。1995年成立中國時報系全球資訊網發展而成的中時電子報宣布裁員,將於十一月一日併入時報資訊,進行人員、組織簡併,但已在華文網路世界具有基礎的中時電子報仍繼續經營,服務網路族群。
根據時報系內部人員透露,中時電子報新任總經理今天到任,向各級主管宣布了公司在十月底裁員完畢,十一月將併入時報資訊。中時電子報記者今天紛紛接獲公司通知裁員的消息。
中國時報在1995年即成立中國時報系全球資訊網,開發報紙電子版服務,設立中時電子報,為了深化網路事業經營,1998年由中國時報發行人余建新創設中時網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為國內第一家上線的網路新聞媒體。
中時電子報目前有編輯部、業務部、系統部、設計部等部門,根據中時員工指出,這次電子報裁員以編輯部影響最大,十位記者全部裁員,四十多位編輯也有一定比例裁減。
美國報業找停損 周一不出報
實習編譯王麗鈞/綜合報導 2008.10.14 中國時報
彭博社十三日報導,由於近年報紙發行成本大漲,加上廣告收入銳減,美國許多報社不堪負荷,紛紛尋求解決之道,包括實施每周一不出報。美國堪薩斯州報紙《McPherson Sentinel》八月開始每周一不出報,號稱可使報社不需裁員,報紙也不需減版。
報業目前正積極節流,美國報業協會表示,報紙發行量萎縮,企業刊登廣告的收入第二季也減少了一六%,創史上新低紀錄。若減少印刷量,改為刊網路上,則可降低運輸成本,有助抵銷紙張成本的漲價,去年光是白報紙價格就暴漲了三五%。
其他實行每周一不出報的報社還包括北卡羅來納州《The Dispatch》周報、伊利諾州《Daily Review Atlas》、《Star Courier》、亞歷桑那州《East Valley Tribune》等。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新聞學副教授喬治席威表示,廣告客戶「不是笨蛋,他們知道星期一大家的目光不在那裡。」
報社還有其他省錢方法,MediaNews Group Inc.旗下的《鹽湖城論壇報》已刪除專欄、縮版,也停刊一份下午發行的小報。《紐約時報》及新聞集團旗下的《華爾街日報》縮小版面,以節省紙張成本。有些原本互相競爭的報社開始合作,例如一起送報以節省運輸成本,或彼此共用新聞,因應裁員後新聞報導不足的問題。
傳壹傳媒收購中時集團 美國報刊3巨頭斷臂求存
* 三方競逐 傳壹傳媒收購中時集團
* 黎智英拓版圖 走向數位匯流媒體
* 美全國性報紙「棄紙上網」 箴言報開先例
* 金融海嘯受害者--報業 美國報刊3巨頭斷臂求存
◆ 三方競逐 傳壹傳媒收購中時集團
【經濟日報╱記者余麗姿、黃晶琳/台北報導】 2008.10.30
市場盛傳壹傳媒集團將收購中時集團旗下所有平面及電視媒體,預計11月初對外宣布。中視總經理兼中天董事長鄭家鐘昨(29)日表示,「不知道,內部也沒開過會」。直至截稿本報還未能與壹傳媒董事主席黎智英取得聯繫。
據了解,近幾年中時集團董事長余建新考量集團營運,除了裁員,也想包裹出售,近期更與壹傳媒積極接觸,據傳10月27日余建新在主持中國時報跟工商時報社內主管會議時,主動表示,現在市場上很多傳言有的是真的,有的是假的。
市場人士指出,三個禮拜前,雙方曾因為價格與包裹出售的組合談不攏。近期重啟談判,接近定案階段,余建新希望把中時集團旗下平面、網路及電視,包含中國時報、工商時報、時報資訊、中時電子報、時報周刊,電視媒體則包含中視跟中天電視全部出售給壹傳媒集團。
不過,外傳富邦集團與旺旺集團對中天等電子媒體也有興趣,也與余建新洽談中。據了解,三組人馬中只有壹傳媒有意願購買中時集團旗下的平面媒體,所以壹傳媒收購的可能性較高。
中國時報近年裁員,並轉型都會菁英報,中時電子報也併進時報資訊,刪減一波人員,而中視跟中天近期節目製作及偶像劇拍攝也都一起進行。目前中時與蘋果也已經在編務及印刷上展開進一步合作,不過未獲得雙方證實。
近期中時及壹傳媒集團內部會議不斷,傳出整併之後,中國時報將著重在政治及財經希望打造成都會菁英報,與原本的蘋果日報作出區隔,工商時報則將轉型成為蘋果財經報,壹傳媒計畫在台灣引進忽然一周,將與時報周刊整合。蘋果內部更傳出昨日召開業務會議,宣布未來業務也包含延攬中時的廣告業務。
目前市場傳言版本相當多,幾乎都指向中天會賣給壹傳媒,搭配其他媒體包裹出售,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執行長何忠勳,也在自己的部落格上發表文章,表示接獲不知名人士簡訊,指出黎智英買下中時與中天。
頻道業者認為,目前中天旗下共有中天新聞台、中天綜合台及中天娛樂台,都是熱門頻道,更可向有線電視系統業者收取每戶10.5元左右的版權費,收視率僅次於三立,是中時集團的金雞母,也是壹傳媒想收購的主要標的,但根據廣電三法規定,中天屬於有線電視,直接與間接持股不可以超過六成,中視則為無線電視,外資不管是直、間接都不可以持有。
【記者李至和/台北報導】市場傳言壹傳媒將插旗中時集團,將把中國時報、中天電視納入壹傳媒集團旗下。壹傳媒旗下的台灣蘋果日報行政總裁的葉一堅昨(29)日接受本報採訪時指出:「對市場謠言,不予置評。」
◆ 黎智英拓版圖 走向數位匯流媒體
【經濟日報╱記者 黃晶琳】 2008.10.30
壹傳媒集團近年大舉擴展在台灣的媒體版圖,若順利整併中時集團,更代表由黎智英帶領的壹傳媒正式跨入台灣的電視及專業財經媒體領域,也讓台灣不管是電視或平面媒體都嚴陣以待。
在媒體也講求數位匯流的時代,過去區分為報紙雜誌等平面媒體、電視媒體及網路媒體,未來將加入手機平台,將走向數位匯流媒體。日前黎智英接受雜誌專訪時曾說,「平面、網路、電視未來一定會匯聚在一起。」
近年壹傳媒在台灣除原本的果日報及壹週刊外,更成立壹傳媒互動公司,除集團內網站—壹傳媒網絡外,更計畫推出網路電視,及手機平台新聞,雖壹傳媒在申請電視執照受阻,今年更計畫收購在台灣電視產業占有一席之地。
◆ 美全國性報紙「棄紙上網」 箴言報開先例
自由時報 2008.10.30
〔編譯胡立宗/綜合28日外電報導〕具有百年歷史的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28日宣布,自明年4月起,除了每週發行的「週末版」外,將不再逐日印行紙本報紙,所有的新聞服務都將轉由網路提供。
箴言報雖然不是第一份完全放棄紙張的報紙,卻是第一家做出這類決定的全國性報紙。究其原因,除了先天體質不佳造成該報長期虧損外,更大的原因則是景氣衰退,造成報業經營益發困難。
百年歷史媒體 具指標意義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隸屬於「第一基督教科學會」(First Church of Christ Scientist),但其報導與言論並不帶有宗教色彩。自1908年創立以來,該報以深度報導及分析獲得讀者肯定,許多讀者在看完地區性報紙後,再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尋求論點分析。
但該報銷量近年來一路下滑,在高峰期的1970年,每日發行量達22萬3000份,但現在只剩5萬份。該報的虧損年年擴大,多數時間都得靠第一基督教科學會挹注資金;以今年度而言,該報總營運成本為2570萬美金,教會就出了1330萬。
值得慶幸的是,箴言報早在多數報紙尚未發現網路潛力時,便已開始向網路轉型。1995年至今,該報電子版每月點閱率已由10年前的100萬人次,成長到目前的500萬人次,每月造訪人數達150萬人。
該報編輯葉瑪說,教會希望箴言報能在5年內達到收支平衡,轉型為網路報當然能有效降低成本,更何況在艱困的報業環境中,網路似乎是頗具發展潛力的領域。他表示,在完成改版後,該報現有的95名員工應該會有部分必須離開,但確切數字仍待評估。
◆ 金融海嘯受害者--報業 美國報刊3巨頭斷臂求存
鉅亨網查淑妝‧台北綜合報導 2008/10/30
美國報業在金融海嘯下廣告收入大減,紛紛重整架構,全國最大報業集團Gannett和《時代周刊》的發行商時代公司前日雙雙宣布裁員。另外,具百年歷史,曾 7次獲得普立茲獎的《基督教科學箴言報》亦因虧損而停刊印刷版,成為美國首份專注網絡版的主要報章。
《香港文匯報》綜合外電消息,在 8月已裁減近千名員工的Gannett,前日宣布將在12月再裁減10%報紙部門的員工。Gannett是全美最大的報紙發行商,發行包括《今日美國報》在內的85份報紙和900份刊物,並經營32個電視台。集團目前有4.6萬名員工,但未知被裁部門人數。
Gannett主席迪奇在致員工信中表示,整體經濟惡化令Gannett獲利及運作受損,所以被迫裁員。集團上周五公布的第3季業績獲利1.58億美元,以年計下跌32.5%。
主要出版包括《時代周刊》和《財富》等24份知名刊物的時代公司前日亦宣布,決定重整架構和裁員,但沒有透露裁員人數。《紐約時報》指時代公司會裁減600名員工。
除了裁員,亦有報紙決定改以網上版降低成本。剛迎接百年報慶的《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前日宣布,從明年 4月起停刊印刷版,成為首份決定專注網絡版的主要報章。
報社表示,訂戶在過去40年間持續下跌, 9月發行量更只得5.5萬,並預期本年度將虧損1890萬美元。為了減少支出和增加廣告收入,該報決定專注發展每月點擊率達150萬人次的網站CSMonitor.com,又不排除在改制後削減編輯部人手。
據統計,全美507份報紙前兩季的發行量減少了4.64%,雖然網絡廣告增加不少,但仍無法抵銷印刷虧蝕。
不止美國,就連日本出版業亦受到影響。日本讀賣新聞社昨日宣布,旗下有65年歷史的《讀賣Weekly》雜誌由於發行量減少,決定在12月1日發行最後一期後停刊。
204億元 旺旺買下中時集團
【經濟日報╱記者謝柏宏、余麗姿、黃晶琳/台北報導】 2008.11.04
中時集團日前傳出將被壹傳媒集團購併的傳言,引發國內媒體生態極大震撼,不料昨(3)日出現峰迴路轉變化,市場傳出,中時集團已和另一個買家旺旺集團簽下合作備忘錄,將由旺旺集團以204億元的金額,取得中時集團所有媒體的經營權。
旺旺集團是在前天以204億元擊敗壹傳媒集團,拿下中時集團經營權,旺旺與中時並在前天晚間簽下合作備忘錄。昨天傍晚,中時集團董事長余建新召回各公司高層回總部開會,告知這項交易案。余建新認為,只是換一位老闆及大股東,基本上一切都不會變。
在香港掛牌的上市公司中國旺旺發言人朱兆文強調,任何對媒體的投資,純屬個人股東行為。旺旺集團內部已經證實此項消息,但強調雙方合作細節仍待繼續協商。中視總經理兼中天董事長鄭家鐘表示,有關股權任何變動,應由中時集團統一發言。
據了解,今年9月起,市場就傳出壹傳媒有意購買中時集團。另外,旺旺、富邦等兩大企業集團,也都私下與余建新接洽,由於余建新堅持電子媒體及平面媒體必須包裹出售,一度讓只鎖定電子媒體的旺旺有意打退堂鼓,直到昨天才確認,將統包中時集團旗下的中天、中視、中時、工商、時報周刊及網路媒體。
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進軍電子媒體企圖強烈,2007年標購台視失利之後,今年初再度透過凱雷公司,計劃買下東森電視股權,但最後功虧一簣。這次余建新決定出售三中的計畫,蔡衍明再度捲土重來,一圓經營電視台的媒體夢想。
蔡衍明家族早年曾在台北圓環地區經營電影院,他並曾在公開場合多次提到要買電視台,主要是他認為台灣媒體市場太亂,尤其是兩岸訊息交流太過封閉,應該買下一個媒體,為了台灣人民「做功德」。
蔡衍明認為,隨著旺旺集團知名度愈來愈高,經常要面對各式不同媒體的報導,他還曾開玩笑的說:「與其等著被其他媒體罵,不如自己買下媒體針對不實報導罵回去。」顯現他對參與輿論的重視。
【記者蘇秀慧/台北報導】新聞局長史亞平昨(3)日晚間表示,她耳聞旺旺集團將買下中時集團,但尚未查證,如果旺旺集團真的買下中時集團,「當然是好的發展」。
◆ 壹傳媒 很錯愕
【經濟日報╱記者 李至和】 2008.11.04
中時集團拍板賣給旺旺,一夜翻盤,讓壹傳媒集團相當錯愕。蘋果日報高層昨(3)日首度鬆口,確曾與中時接觸,但蘋果也是昨天一早才知道買賣出現變化,無奈的表示:「現在談什麼,都是一場空!」
市場傳出旺旺入主中時集團消息後,記者求證壹傳媒董事會主席黎智英時,他在得知記者身分後,隨即將手機放下,約一分鐘後關機,不願對此說明。
據了解,黎智英原本昨天要處理購買中天、中時與工商等事宜,但在早上接獲買賣生變的消息後,就取消行程。
壹傳媒高層人士表示,中時集團決定賣給旺旺,事前並未知會壹傳媒,所有的消息都是被動得知。該人士說:「不要問我為什麼這筆交易沒有談成,應該要去問余建新(中時集團董事長)為何要賣給旺旺?」
壹傳媒原本對入主中時集團信心滿滿,沒想到旺旺突然殺出,並購買整個中時集團,包括:中天電視、中國時報、工商時報、時報出版、時報旅遊、中視等子公司。
據了解,由於受到美國金融風暴拖累,余建新決定將獲利金雞母中天出售,連帶也將平面媒體包裹一起賣掉。
◆ 旺旺集團三大事業板塊 成形
【經濟日報╱記者謝柏宏/台北報導】 2008.11.04
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投資興趣廣泛,旗下三大事業板塊已經成形。今年上半年在香港掛牌的中國旺旺控股公司負責全中國大陸的食品本業;2007年5月底成立的神旺控股公司,主導蔡衍明在大陸投資的神旺酒店、旺旺醫院、森林及花卉等事業。購併中時集團後,旺旺在台灣將結合友聯產險、神旺飯店,形成另一大事業板塊。
主導旺旺集團食品本業的中國旺旺公司,今年上半年公布營收7.09億美元、年增率41.8%;稅後純益1.29億美元、年增率53.9%。中國旺旺採取「通路精耕」策略,市場通路覆蓋已由鄉村擴及到城市,營業所數目由去年上半年的303家,今年上半年已增加到325家,未來兩年將要擴展到500家以上。
除了食品本業,由於蔡衍明投資興趣廣泛,在全中國的布局項目包括:醫院、酒店及森林及花卉等事業,這些事業都在2007年中旬時,都被劃分到神旺控股公司旗下。
以神旺酒店為例,神旺控股在中國已有四家神旺酒店,分別位在上海、淮安、南京,西寧。其中的上海神旺酒店,是旺旺集團2006年10月以人民幣2.5億元向千鶴賓館買下的產權,經過一年多整修,已在上個月正式開幕。神旺控股並有意拓展事業版圖,延伸到張家界、黃山等知名旅遊區。
至於旺旺醫院目前有500床的規模,未來會擴充到1,000床以上。旺旺醫院是大陸第一家台商取得三甲醫院的資格。而神旺控股投資的造林事業位在鄱陽湖沿岸,總投資金額人民幣3億元以上,除在鄱陽湖種植白楊木,也在湖南岳陽、常德評估造林地,每塊造林面積至少都在二、三萬公畝以上。
神旺在大陸也投資花卉產業,在雲南進行蝴蝶蘭組織培養後,再移到寧波進行大規模栽種,目前在杭州也設有基地。至於台灣的事業板塊,旺旺集團透過家族成員在台灣有友聯產險及神旺飯店,現再加上中時集團,將使集團在台灣的投資規模更加壯大。
※ 不過要懂得踩煞車。
旺旺接中時集團 余建新任顧問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彭慧明/台北報導】 2008.11.05
創立五十八年的中國時報媒體集團,昨天宣布由食品業起家的旺旺集團蔡氏家族接手經營。根據雙方協議,初步決定為不改名、不裁員、不結清(年資)。中時今天將刊登啟事說明,中時集團董事長余建新未來將擔任顧問。
中時員工指出,旺旺接手的中時媒體包括:中國時報、工商時報、中視、中天、時報周刊、中時電子報等;但時報出版社、時報旅行社不在內。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也表示,將概括承受中時集團債務等相關事務。
至於中時與工商兩報未來的方向,蔡衍明表示,會繼續發報,但會處理中時的虧損。公告提到,「工商時報因處獲利階段,未成為負擔,但中時人員仍有精進空間」,為日後中時可能縮編或裁員埋下伏筆。
中時媒體集團昨晚發表聲明指出,「基於對社會的責任與使命,在經營環境日益艱困之際,為期永續經營發展,決定邀請旺旺集團蔡衍明先生接棒經營」。
雖然蔡衍明從未出面承認買下中時集團,但在香港上市的中國旺旺控股公司昨天發表聲明指出,董事長蔡衍明及家族成員透過家族控股公司和中時集團達成協議,這項協議是蔡氏家族私人投資,中國旺旺不會參與未來經營。
中時媒體集團自上周傳出併購案後,市場消息連日數變,原本說定由壹傳媒集團買下,前天又傳出由旺旺入主,直到前晚中時集團董事長余建新到中時編輯部,向高層說明由旺旺接手,全案才算底定。
昨天中午,蔡衍明赴中時大樓,與中時高層開會直至傍晚。會議一結束,中時便發表聲明,中時總編輯夏珍也在編前會宣布中時集團已與旺旺達成協議。
夏珍指出,中時目前並無任何人事調整計畫。她強調,蔡衍明請她轉告同仁「大家安心工作」。
中時內部昨天也傳出蔡衍明和主管的談話內容,蔡衍明說,希望員工未來要「有心、用心、道德心」,他並強調,任何企業「必須靠自己而不能靠老闆口袋」。旺旺集團最早以食品業起家,旗下的旺旺仙貝米果迄今仍是熱銷商品。
變動時代中 不變的媒體理念
【中時社論】 2008-11-10 中國時報
民國九十七年十一月五日,中國時報頭版刊登了一則中時媒體集團所有權轉移的消息,由余建新先生交棒給接任的蔡衍明董事長。儘管全世界各大媒體易手時有所聞,但中時集團身為台灣媒體龍頭,也見證台灣新聞界過去數十年發展經驗,我們認為值此時刻應該客觀記述時報近一甲子的足跡,也要對今後台灣的新聞環境做些期許。雖然集團有形的所有權文件做了變更,但是時報媒體所堅持的新聞理念、所期待的公義社會、所呵護的多元文化,都是所有台灣人民的無形資產,絕不會有任何改變。本報系堅持新聞理念的歷史,要從五十八年前余紀忠先生辦報開始談起。
一九五○年,韓戰爆發不久,國家動盪不安,中國時報創辦人余紀忠先生決定以辦報伸展言論報國的職志。創辦之初,余先生就向讀者宣示:「辦報最高的原則,就是要在關鍵時刻,發揮無私無懼的報人本色,為時代做見證,為歷史留紀錄。」的確,回顧台灣近六十年時間裡,中國時報由報導物價最準的鴨蛋報,到關鍵時刻的民主推手,不僅見證了時代,自己也成為歷史無可抹滅的一章。
做為媒體人,余紀忠先生的中心信念是:新聞工作者的職責一如知識分子,除了傳遞訊息、滿足人民知的權利之外,還要設定並保衛一套文化進步的價值體系,為增進人民福祉、維護社會公義盡一分心力。知識分子無法自外於社會,但也不能在社會洪流中載沉載浮,隨波逐流;新聞工作者亦復如是。知識分子往往需要在衝撞對立的社會環境中尋得一套妥協、中和,能使社會得以進步、向前的方法與主張;而媒體工作者又何嘗不然。簡單地說,媒體要「隨順而轉」:所謂順,是指不自外於社會情境,而所謂轉,則是要引領社會邁向公義。這,就是余紀忠先生的信仰,也是時報媒體集團所有工作同仁的理念。
秉持這樣的信仰與理念,在民國四十七年四月,一黨獨大的國民黨研擬修正出版法以無限上綱行政機關整肅報刊的權力,中國時報前身《徵信新聞》起身捍衛新聞自由。民國六十八年美麗島大審時,中國時報刊出全文。民國七十五年九月,中國時報成為唯一一家敢報導民進黨組黨消息的媒體。但在近年民主走向偏鋒的時刻,時報又刊出一篇篇措辭嚴厲的社論,抨擊黑金猖獗、國大擴權、官邸貪腐、金改失當,堅持大是大非、成就大公大義。
在戒嚴時代,中國時報的人間副刊,是孕育台灣意識覺醒重要的鄉土運動園地。基於對人權價值的重視,中國時報鍥而不捨地關懷酒女貴妃、報導蘇建和案、替小吏余文申不平。在敏感的兩岸議題上,本報率先推出和平協議、中華邦聯的概念。余紀忠先生不討好大陸的執政當權,面見大陸前國家主席江澤民時,直言大陸希望用香港模式的「一國兩制」之不可行。但是他也不討好台灣執政當權,當前總統陳水扁對美國依賴日深,對中國大陸態度挑釁時,時報明指:「當美國有了另一個更大的負擔,不能兩頭作戰時,台灣就危險了。」
總之,中國時報在以往的歲月中,追求的是自由民主、社會公義理念的實踐。時報忠實報導新聞,期待促成一個開放的社會;時報傳播觀念,希望導致社會的革新、國家的現代化;時報評論時政,旨在匡正缺失,趨向進步。這是五十八年的時報的信仰,也是時報的力量與重量,更是媒體與一般企業本質上最大的不同。時報做為一家公司,當然要追求獲利。但除此之外,媒體之所以被稱為第四權,是因為它批判當道、影響價值、扛負重任、貢獻社會。做為台灣最重要的媒體,時報集團從不敢對媒體的權力傲慢、也不曾對社會的責任輕忽。
台灣的媒體環境的確非常艱難。受網路興起的影響,台灣閱報人口快速下滑;台灣新聞媒體過多,已逐漸演變成惡性競爭,影響所及,也多少扭曲了媒體的生態。傳播學上有兩派理論,其一是讀者喜歡中立與真相的報導,另一是讀者喜歡「迎合他想法」的報導。在台灣,市場顯然更傾向後者,形成媒體的意識形態化,頗為不堪。在這樣一個快速變動、意識對立的時代,要做一個有所堅持的媒體經營者,的確非常不容易。
過去數年,時報集團延伸觸角至有線與無線電視,拓展到雜誌與網路,一方面擴張面向以因應網路時代,另方面也堅持理念,不曾須臾或忘。在網路時代傳統媒體經營困難重重,經營權或嘗易主,但時報集團嚴肅的媒體價值不因所有權更迭而有減損。梅鐸接手華爾街日報後,充分尊重新聞專業與倫理,使該報迄今仍為受人敬重的媒體。洛杉磯時報被芝加哥論壇報併購,也依然保持令人尊敬的新聞格調。時報集團承擔了五十八年的文化重擔,也掌握了五十八年的新聞人智慧,在這樣一個變動的時代,雖然經營權易手,但是我們秉持專業、靜思責任、動觀變化、回饋社會的心境卻不會改變─一甲子走來,我們的媒體理念始終如一。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論壇公司聲請破產 小刊物洛陽紙貴
* 美報業集團 論壇公司聲請破產保護
* 新聞業寒冬》紐時抵押總部 NBC減播
* 社區雜誌越文報 撐起一片天
* 抓賣點控成本 《O'rip》嗄嗄叫
◆ 美報業集團 論壇公司聲請破產保護
【聯合晚報╱編譯范振光/綜合報導】 2008.12.09
擁有洛杉磯時報、芝加哥小熊隊的論壇公司 (Tribune Co.)8日聲請破產保護,成為網路普及以來,第一家聲請破產的美國主要報業集團。
負債高達130億美元
論壇公司於去年被房地產大亨蔡爾以高槓桿財務操作及員工認股計畫方式,用總金額82億美元收購,目前負債高達130 億美元 (台幣4352億),資產僅76億美元。論壇公司年底要付10億美元利息,明年6月有一筆5.93億美元的債務到期。
論壇公司總部設於芝加哥,旗下媒體除洛杉磯時報、芝加哥論壇報、巴爾的摩太陽報等八家大報外,還有23家電視台以及小熊隊。
論壇公司有二萬名員工,旗下報紙發行量超過二百萬份,是美國第三大報業集團,以營業額而言則是第二大。論壇公司表示,有足夠資金維持重整期間的營運,而且小熊隊不在破產保護之列。
員工股票可能變廢紙
論壇公司表示,已暫停支付最近裁撤員工的資遣費和其他離職員工的延後支付薪酬。這些離職員工現在變成債權人。參與認股計畫的在職員工,手中股票可能變廢紙。還好,論壇公司仍提撥退休基金。
論壇公司今年為了償還債務,已賣掉紐約一家報紙,並裁員、減張降低成本。該公司現在聲請破產保護,勢必要出售資產,但在目前環境下,出售資產並不容易。
網路嚴重衝擊報紙,使讀者人數和廣告收入流失,但論壇公司的負債金額和負債比例特別高。該公司第三季虧損1.24億美元,去年同期還有8400萬美元盈餘。
根據發行量稽核組織 (ABC)資料,9月底為止,美國507家日報的發行量過去半年內減少4.64%。
發行今日美國報等85家報紙的美國最大報業團甘乃特公司(Gannett),8月間裁員一千人,最近又裁一成人力。
◆ 新聞業寒冬》紐時抵押總部 NBC減播
【聯合晚報╱編譯范振光/綜合報導】 2008.12.09
經濟衰退影響美國新聞業,紐約時報由於信貸緊縮和獲利下滑,將以新總社大樓當作抵押,借貸2.25億美元。國家廣播公司 (NBC)則計畫縮減播出時數以節省成本。
紐約時報證實,擬以抵押總部或出售後回租的方式融資,已經聘請地產公司高緯物業 (Cushman & Wakefield)代為尋求金主。紐時去年6年才搬遷到第八大道的新總部,紐時擁有這棟52層樓建築58%的產權,其餘產權屬於另一公司。
紐時向美國證券交易所提交的報告顯示,該公司第三季僅有4600萬美元現金,但明年5月有四億美元債務必須清償。紐時另有3億6630萬美元債務在2011年到期。
為了緩解資金壓力,紐時今年第三季已融資2500萬美元,但因為廣告收入每下愈況,只好繼續尋求資金。該公司不久前宣布裁員,並把股息削減七成五,還可能出售部分資產。
美國電子媒體也因廣告減少而面臨困境。NBC執行長薩克8日表示,在當前情況下,每天播出節目、一天播出22小時的做法值得檢討。
NBC旗下有10個直營地方電視台,廣告收入嚴重萎縮,尤其是汽車業廣告。薩克說,地方台經營模式若不改變,NBC會和報紙、汽車公司一樣,「我可不希望公司聲請破產」。
不過,薩克預期,有線電視台廣告業務明年會成長二位數,地方聯播網廣告也會有個位數成長。
NBC計畫明年降低五億美元成本,上周宣布裁員五百人,約占1萬500名員工的3%。
◆ 社區雜誌越文報 撐起一片天
邱祖胤/台北報導 2008.12.09 中國時報
馬英九總統到花蓮視察特地走訪《O'rip》(阿美族語,生活)工作室,訂閱一年份雜誌作為夫人生日禮物,這份發行量不到一萬本的雜誌知名度爆增。以越南文為主、辦給新移民看的《四方報》,明年一月將上架銷售。由媒體人方儉辦的《天母合眾國》,今年入圍金鼎獎最佳新雜誌獎。小刊物瞬間洛陽紙貴。
《O'rip》雜誌發行人王玉萍認為,只要用心經營,找出在地讀者及廣告客戶需求,社區型刊物其實有很大的生存空間。《四方報》創辦人暨主編張正則指出,找出確切的目標讀者群,即便再小眾,也能發揮影響力。
花蓮媳婦妙點子 辦刊物有人味
《O'rip》是雙月刊,由王玉萍於二○○六年創辦,她在六年前嫁到花蓮,第一期雜誌還是在坐月子中心時截稿。為了和一般介紹花蓮吃喝玩樂情報的刊物區隔,她決定每期以人物故事為主軸,讓來花蓮的遊客不只對碧海藍天留下印象,也能從在地人的身上找到感動。
全台唯一的越文雜誌《四方報》月刊同樣以穩紮穩打的路線經營,每期發行三萬份。張正表示,在台有超過廿萬的越南人口,三萬份的發行量算保守。
籲外配爭取權益 張正鎖定議題
張正以這期頭題「四十二萬財力證明廢除」為例指出,去年這項法條曾引起相關單位舉辦遊行,呼籲外籍配偶站出來維護自己權益,刊物便以專文呼籲外籍配偶穿國服上街頭。《四方報》明年一月起將在全台OK便利商店發行。
二○○六年十月開始發行的《天母合眾國》月刊,以北市天母地區為關注焦點,除了流行與生活資訊報導,每期也以批判性的方式針對天母運動公園等社區問題作追蹤,希望能喚起社區意識。
盼喚起社區意識 方儉從根扎起
發行人、同時也是綠色基金會董事長方儉表示,他自己住在天母,自己的孩子也把天母當故鄉,因此他嘗試從社區的角度辦刊物。國外許多社區為了讓外人可以很快融入,創辦社區刊物,不但因此開發商業利益,更可以加強社區意識。
◆ 抓賣點控成本 《O'rip》嗄嗄叫
邱祖胤/特稿 2008.12.09 中國時報
業界流行一句話:「要害一個人,就叫他去辦雜誌。」辦雜誌可怕之處在於可觀的印製成本,加上定期發行的壓力,造成資方沉重的負擔。但如能確定經濟規模,做好成本控管,在有限的範圍內完成辦雜誌的理想,照樣可以發揮小眾媒體的影響力,甚至營利。
「特色就是賣點,抓出特色,才能抓住讀者。」曾在誠品書店任職、目前身兼花蓮璞石咖啡館的老闆娘的王玉萍,當一般人對社區型刊物還停留在廉價印刷、內容在地的印象,《O'rip》的報導方式及風格化的設計,卻能緊抓住讀者目光。
難得的是,《O'rip》完全靠廣告自給自足,而且只在全台誠品書店及花蓮地區特定通路展示,只送不賣,近期才開放一年期訂戶六本三百元。每期發行不超過八千本的規模,已夠她維持十個人的工作團隊。
社區型刊物在國外行之有年,而且能擺脫官方及財團的色彩,為社區營造發聲,在台灣其實也有近百份地區型刊物在各地發行,這些深耕在地、堅持理想的刊物,不但能反映民意,也可以成為政府與民間溝通的橋樑。只可惜礙於成本及人為因素,經營不易,有些則逐漸轉為網路經營,透過電子報的方式發行。
在這個網路盛行、不斷有人宣告紙本媒體終結的年代,像《O'rip》、《四方報》這樣能夠透過發行量的控制以及本身的特色抓住明確廣告客戶,在市場上站穩腳步,這樣的獨立經營模式,格外值得借鏡。
普立茲獎 開放網路新聞角逐
【王良芬/紐約九日電】 2008-12-10 中國時報
美國新聞界最高榮譽的普立茲獎終於面對網路新聞衝擊的現實,八日宣布擴大入圍資格,開放純網路新聞角逐獎項,以和傳統報業一競高下。
普立茲獎委員會表示,即將在四月公布的二○○九年得獎名單,已將「只發表於網路的報導」納入考量。
委員會在聲明中決定說,「承認完全以網路內容的作品,讓它們角逐普立茲新聞獎所有十四個獎項」。 普立茲新聞獎執行總監基格勒(Sig Gissler)說,這項決議是普立茲歷史性任務一個合理的延伸。
隨著越來越多的讀者捨棄印刷刊物,改從網路獲取新聞資訊,普立茲獎終於正視網路新聞的重要性。基格勒說:「我們持續觀察媒體領域的改變,我們隨時做出適當的調整。」
平面報紙的電子報內容自二○○六年起,獲准參加角逐所有新聞獎項,而只發表在網路的報導,僅能參加「突發新聞獎」以及「突發新聞照片獎」兩個獎項,但純網路的新聞則未能納入。
普立茲獎過去規定,任何有意角逐普立茲獎的報導刊物,可以是電子報或印刷出版,但必須至少每周出刊一次,是美國登記的出版品,同時著重第一手的原始報導。
普立茲獎長期以來僅開放給日報或周刊,自上世紀末網路新聞興起後,普立茲獎仍對網路新聞不屑一顧,現突然改變心意,顯示已無法忽視網路新聞。許多報業,包括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在困境之下目前都已改採無紙發行的電子報,普立茲獎見風轉舵,決對網路新聞開放。
墨國富豪施林拯救紐時 歐巴馬就職印報當印鈔
◆ 墨國富豪施林 拯救紐時
【經濟日報╱編譯廖玉玲/綜合外電】 2009.01.19
媒體報導,墨西哥億萬富豪施林(Carlos Slim)可能加碼數億美元投資紐約時報,以買進優先股的方式,紓解紐時的債務困境。
華爾街日報引述消息人士的話說,紐約時報正和施林商討投資事宜。消息人士表示,根據談判內容,紐約時報將釋出數億美元的優先股給施林。這些優先股並沒有投票權,但每年會配發股利。
截至去年9月,施林持有總值1.28億美元的紐時股票,持股比率為6.4%,如今,這些股票的價值已縮水至5,800萬美元。
消息來源透露,紐時打算本周召開特別董事會,討論這項引資計畫。紐時5月將有筆4億美元債務到期,這筆資金無異於一場及時雨。
報導還指出,紐時也可能得到其他如避險基金業者預兆資本合夥公司(Harbinger)的資金,該基金已持有紐時2,850萬股A股股票,約占紐時20%股權。
紐約時報和其他媒體一樣,本來就有一些債務,但先前沒有什麼問題。但由於發行量不斷下滑,廣告營收衰退到前所未見的地步,利潤也開始萎縮,全球金融風暴更加快廣告營收縮減的速度。紐時去年9月廣告營收比一年前減少13%,10月縮幅擴大至16.2%,到11月減幅已高達21%。
目前美國如丹佛和西雅圖等城市的報紙,今年可能都要熄燈關門,因為發行商銀彈用盡,又找不到買主接手。
紐約時報股價自去年4月站上21.14美元的12個月高峰後,到16日止已重挫70%至6.41美元。七年前,該股股價約為50美元。
施林願意加碼投資紐時,也代表對紐時大股東歐克斯-沙資伯格(Orchs-Sulzberger)家族投下信任票。在富比世(Forbes)的富豪排行榜上,施林排名全球第二,據估計身價有600億美元。
許多媒體觀察家認為,紐約時報可望熬過這段黑暗期,但恐怕不得不考慮出售部分資產,以提高現金部位。消息來源指出,至少已有一方開價要收購紐時旗下的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
此外,紐時也打算忍痛出售波士頓紅襪棒球隊(Red Sox)所屬控股公司的持股,以換取現金、保住核心事業。
◆ 搭歐巴馬就職熱 印報當印鈔票
【林家群/綜合報導】2009-01-19 中國時報
去年十一月四日歐巴馬當選美國下任總統後,隔天各大報洛陽紙貴,大家爭相購買,沒買到的人捶胸頓足,現在EBay網站還有人出價一百美元要買一份。而這事讓美國各大報刊謹記,不能再錯失歐巴馬正式就職的商機,各報已做好加印準備,好多賺點。
歐巴馬就職可讓去年九月以來報份銷售下跌四.六%的美國報業獲得一劑強心針,馬利蘭州報業分析師約翰.莫頓說:「這樣可快速賺錢,因為報業日子都不好過,何況這是四年一次,能賣錢的就要設法賣。」
各報作法大同小異,加印且漲價最普遍。平日發行量五十八萬九千份的《華盛頓郵報》已決定廿日及廿一日降四次版,總共要印一百七十萬份,零售價則由七十五美分調漲到兩美元。《紐約時報》已先在十八日發售一本特刊,廿一日發行量則將增加七成五而到兩百廿萬份,當天並會在曼哈頓總部的大廳賣報紙給民眾。
發行《華爾街日報》的「新聞集團」廿日會加印廿萬份;「論壇公司」旗下的《芝加哥論壇報》與《華盛頓時報》也都將加印份數並增加廣告頁數。
歐巴馬的故鄉夏威夷出版《檀香山星報》的「黑人出版公司」廿日將在當地獨家印行一份零售的晚刊,而對手報《檀香山廣告人報》將在廿一日增印兩萬份報紙銷售。
各報也想到其他賺錢方法:紐時將去年十一月五日與今年一月廿一日兩份報紙合賣十四.九五美元;華郵則讓讀者預訂廿及廿一日兩天的紀念報(一份八.九五美元)。
出版《今日美國報》的「甘奈特公司」即日起到二月二日以四.四九美元銷售一份四十八頁,名為《歐巴馬:歷史的征途》的小特刊,內容包括地圖、演講稿與特別報導等,該公司說讀者的反應很好;華郵也將於二月一日出版一本一百六十頁的就職畫刊,要價廿九.九五美元。
有的報社還想到把就職隔天頭版的版面製作成金屬複刻版賣錢,華郵一塊要價四十九.五美元,論壇公司旗下《洛杉磯時報》的金屬複刻版要價七十九.九九美元,紙複刻版也要廿九.九九美元。
報紙有救了? 免費新聞把媒體推下懸崖?
◆ 我見我思-報紙有救了?
■ 吳典蓉 2009-02-23 中國時報
這一、兩年來,很難有一周沒聽到和報紙有關的壞消息,因此以我們媒體這一行的標準來看,報紙的死亡不是新聞;但是,報紙有救了,這可就是新聞了!
在一連串預知死亡紀事後,有點像全球暖化的危機,大家其實都麻痺了,不過,二○○八年,美國從網路上免費看新聞的,首次超過買報紙或雜誌的人,報紙的死亡終於不再是危言聳聽。
當讀者不再買報紙,報紙的生存只能靠廣告了,意涵是,媒體不再只是與資本主義共處,而竟然進而要與資本家共處,以媒體監督的角色而言,這本來就不是很妥當的媒體獲利模式,更慘的是,遇到大蕭條之後最嚴重的不景氣,廣告遲早也會棄報紙而去。
台灣的狀況也許比美國好一些,但是誠品去年選出文化界十件刻骨銘心的大事,其中一件就是「報業的冬天」,有點像先寫好墓誌銘,一位在電視圈很成功的朋友憐憫的對我說,「你們有時候可以寫寫在煤礦夕陽產業的心情」。
不過,就如這期《時代》雜誌形容,一個人即將被吊死前,他最能集中心智去想事情;也許,百萬分之一的機會,報紙可能在末日來臨前,想出解套方案嗎?
解套方案為何?先是電子書和幾家媒體簽約,讓讀者下載新聞,再下來是Iphone,手機廠商在二○○八年第三季便賣出三千六百萬支可以下載電子書的智慧型手機。上一期的《經濟學人》雜誌認為,這兩種新科技有機會拯救報紙,關鍵在於,人們習於上網不付費,但是他們卻無怨無悔的為每一個手機簡訊付費,因此,手機模式,也許可能解決報紙無法透過網路獲利的頭痛問題。
如果手機是報紙未來的機會,接下來的問題是,這些智慧型手機的使用者,他們要怎樣的新聞,未來,會不會只有即時資訊,再也沒有評論、調查報導、或遠在天邊的國際新聞。
也許,我們不能太低估這群新讀者,畢竟,已有三十萬人次的電子書讀者,下載莎士比亞的作品,我有一位朋友,甚至還下載了《君王論》,只要內容夠好,誰說手機上的調查採訪報導,不會大受歡迎呢!
報紙雖然很慘,但是看新聞的人其實比以前多(透過網路看)。「形式決定內容」,如果報紙是產生深度新聞的最佳形式,也許,在最後一分報紙從報攤消失之前,今年,有智之士真的會被逼出辦法來。
◆ 免費新聞 把媒體推下懸崖
【經濟日報╱編譯/劉道捷】 2009.02.23
過去幾個月,新聞事業的危機升到頂點。但是,危機也出現引人注目的奇特現象。報紙的讀者比任何時期都多,報紙、新聞雜誌和傳統新聞媒體受歡迎程度也遠超過過去,在年輕人之間尤其如此。
問題在於很少讀者願意付費,新聞機構樂於無償提供新聞。市調公司Pew研究中心發現,去年是新聞事業的轉捩點:上網免費看新聞的人數超過付費購買雜誌和報紙的讀者。
這種商業模式沒有道理。或許在網路廣告興盛時期,新聞機構可以把免費提供內容、依靠廣告生存。但去年第四季網路廣告下降,免費供應只是把新聞媒體帶向懸崖峭壁邊緣。
偏重廣告 忽略讀者聯繫
報紙雜誌一向依賴零售、訂費和廣告收入三個營收來源,新的商業模式只依靠廣告收入。即使廣告收入非常強勁,但只靠一隻腳支撐的模式也站不穩,一旦廣告環境惡化,獨腳凳不可能站得住。
時代雜誌共同創辦人魯斯對新聞機構只靠廣告營收維生的模式嗤之以鼻,相信優秀新聞媒體要對讀者負責,不是對廣告主負責。純靠廣告收入將導致媒體墮落,和讀者的聯繫也會淡化,形成自我毀滅之路。
英國名作家約翰生說過,一個人得知兩周後會被處死後,注意力集中情形會十分驚人。新聞事業「最後兩周」已經到來,我認為,大家會記得2009年是新聞事業體認到再裁員也無法阻止劊子手逼近的一年。
已有新聞機構展開自救,方式還是加強網路廣告營收。這樣仍完全對廣告主負責。因此今年一個古老而大膽的模式可能開始勃興,為新聞媒體提供另一種選擇,也就是藉著提供服務和新聞內容向讀者收費。
對內容或服務收費是古老的創意,甚至1990年代的網站也曾利用過,網路公司按分鐘向上網用戶收費,為吸引用戶,優秀內容變的極具價值,AOL和CompuServe每年會競購時代雜誌的網路內容,一年最多付高達100萬美元費用。
1994年,時代雜誌和《連線》雜誌在同一周內推出網站,使用網際網路的HTML語言,把雜誌內容發布到網路上,創造大量廣告營收,其後其他新聞機構紛紛跟進,結果卻是放棄了依據內容收費的模式。
超文本是歷史的一大反諷。超文本是在文本上放置超連結,讓用戶點擊並跳到其他相關頁面或網站。這概念剛推出時,原是方便為內容支付小額費用,促進小額付費行為自然成長。然而,網路卻將此概念發展成為免費資訊的重要特徵。
1990年代後期出現網路廣告熱潮,慫恿報紙雜誌將所有內容、大量部落格等免費發到網路上,但最大量的廣告營收卻流入搜尋引擎、入口網站等不生產內容的網路公司手中;網路服務供應商(ISP)也從收取上網費用這造成中獲益。
按件付費 夠簡單就可行
結果很奇怪,大家願意為發簡訊付出小額費用,在技術和心理上,卻不願為雜誌、報紙或新聞廣播付費。
目前只有華爾街日報等少數報紙,要求用戶付費才能閱讀網路版內容。但我認為訂費不能解決問題,也不該是唯一的收費方法。一般人很不願意再花錢訂閱,或根據付費系統要求,進行繁瑣的註冊和訂閱。
吸引網路營收的關鍵是採用類似iTunes一樣方便的小額支付方式,我們需要虛擬貨幣或類似E-ZPass一樣的電子錢包,E-ZPass是界面極其簡單的單鍵支付系統,可以讓用戶以1美分、5美分或10美分購買報紙、雜誌、文章等內容。
兩位數位改革家已證明,只要夠簡單,按件付費完全可行。蘋果公司執行長喬布斯改變了音樂產業免費化的模式,以每首歌曲收取99美分的做法獲得大量用戶;亞馬遜公司執行長貝佐斯以電子書Kindle證明只要購買流程簡單,用戶願意為電子書、雜誌和報紙付費。
在小額支付系統中,報紙可能需要決定不同的收費方式,例如,一篇文章收5美分、全天內容10美分或每月2美元等。此舉雖然影響部分用戶,但只要夠便宜、夠簡單,大多數用戶會樂意付費。
小額支付系統可以用在所有形式的媒體,這樣不但為傳統媒體提供生命線,也將滋養公民記者和部落格作者。
很多產品和服務都不是免費供應,大家都可以想通如果免費供應,不會有人願意生產。同樣的,認為所有內容都應該免費的人也該考慮一下,如果一切免費,誰願意在巴格達開設分社、或願意以自由撰稿人身分飛到盧安達報導新聞?
(取材自美國時代雜誌)
※ 沒有安全、簡單、匿名的付費方式,媒體想收費恐怕有難度。
梅鐸報業夢 拖累新聞集團
【經濟日報╱編譯紀迺良/綜合外電】 2009.02.24
近來美國報業頻傳破產,令投資人失去耐心,但擁有華爾街日報、紐約郵報等大報媒體大亨梅鐸,仍懷抱報業美夢,看好旗下的報紙業務未來會重返光榮。
14個月前買下華爾街日報後,梅鐸便親自坐鎮,大幅改變該報的內容和文化,一周體育及一般新聞取代頭版財經新聞,並將華爾街日報過去嚴謹的編輯程序扁平化。
但即使是21世紀媒體大亨,梅鐸仍得面對殘酷的現實:他熱愛的報業,已經拖累了他的媒體王國新聞集團(News Corp.)。
新聞集團日前認列資產減值84億美元,其中30億美元來自報紙部門,包括發行華爾街日報的道瓊公司。
在景氣好時,投資人也許還願意念及梅鐸和對報紙的情感,但近來氣氛丕變,平面媒體面臨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衰退。Miller Tabak公司媒體分析師喬伊斯說:「我從投資人那兒聽到的是,新聞集團什麼都好,就是別和報紙有關,期望報業好轉看來相當虛幻」。
許多分析師認為新聞集團2007年底以50億美元買下去年營收1億美元的道瓊,根本是買貴了。
新聞集團沒有公布華爾街日報的營運狀況,但高階主管表示,他們也和其他媒體一樣,廣告收入大幅減少。但在付費發行量上則擊敗其他對手,維持200萬實體及網路訂閱量。
梅鐸向來有依照個人喜好收購的名聲,買下道瓊就是一例,過去這種直覺本能的商業人格備受推崇,但現在卻成為投資人的標靶。
達特茅斯大學塔克商學院教授芬科斯坦說:「梅鐸對報業有一份情感,因為那是他起家的地方,對擁有華爾街日報也是情有獨鍾」。
隨著營收下滑,梅鐸違背先前擴編華爾街日報的承諾,精簡部分人事,但還是業界裁員最少的。梅鐸說:「我堅信只要繼續堅持下去,也許會有好運氣,最後存留下來的競爭者會減少」。除了華爾街日報,集團旗下其他報紙的財務也相當吃緊。像紐約郵報為節省開銷,不但合併辦公室,還和對手一起印刷派送。
◆ 一天倒一家 費城報業破產
【經濟日報╱編譯周子渝/綜合外電】 2009.02.24
擁有費城詢問報(Philadelphia Inquirer)和費城日報(Philadelia Daily News)的費城報業公司(Philadelphia Newspapers),22日向法院聲請破產保護,以便重整債務,成為兩天來第二家、近三個月來第四家宣告破產的美國報業集團。
重整債務 公司照常營運
費城報業公司是費城媒體控股公司(Philadelphia Media Holdings)旗下的報紙事業,執行長提爾尼(Brian P.Tierney)說:「重整計畫只為處理我們的債務,和營運無關。我們的營運很健全,也有賺錢。」
費城報業公司提交給法院的資料顯示,該公司的資產價值與負債皆在1億至5億美元。該公司並表示,將維持報紙、雜誌和線上事業的正常營運,不受債務重組影響。
提爾尼說:「在過去兩年,我們經歷了罕見的三重打擊,包括營收急遽下滑、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以及與經濟現實脫節的債務結構。」他說,公司的目標是調整債務結構,以符合經濟現實和企業環境。
費城報業公司成為美國近三個月第四家破產的報業集團。新聞紀錄報公司(Jorunal Register)剛於21日聲請破產,芝加哥的論壇公司(Tribune Co)於去年12月聲請破產,明尼亞波里明星論壇報(The Star Tribune of Minneapolis)於上個月步上後塵。
為抵銷廣告收入與發行量同步下滑的負面衝擊,費城報業公司不斷減低成本並設法提高效率,例如兩家報紙共用編輯部的人員與設備。
降低成本 人員設備共同
大費城報業協會22日晚間寄發電子郵件,通知其工會會員費城報業公司破產的消息,並要求會員保持冷靜。該協會說,「這家公司仍正常營運,兩份報紙也仍在出刊」,會員應正常上班。
2006年6月,以提爾尼為首的投資集團以5.62億美元買下費城詢問報和費城日報。美國發行量稽核機構ABC的資料顯示,費城詢問報去年9月的上班日平均發行量約30萬份,比前年同月下滑11%,為全美第19大報;周日的平均發行量為55.6萬份,比前年下滑14%,排名全國第八。
※ EPIC 2014 的預測頗恐怖。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