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能夠沒有代工嗎?
* 美失業率升破8% 25年新高
* 不處理「殭屍」 衰退期恐拉長
* 花旗股價 只值一捲廁紙了
* 淪為水餃股 融資更困難
* 席夢思 考慮聲請破產重整
* 全球房地「慘」 台灣Q4跌幅亞洲第3
* 全球金融中心 倫敦蟬聯龍頭
* 中美「應互換振興方案」
* 救經濟 大陸將推雙響砲
* 周小川:兩岸金融合作 仿照香港
* 我簽ECFA 堅持三不三要
* 兩岸有默契 台灣拿多給少
* 蔡英文:馬對ECFA有點天真
* 「擱置政治爭議」要能「不折騰」
* 張忠謀:景氣短期不悲觀
* 鴻海股利腰斬 十五年新低
* 失業減薪 貧窮家庭攀新高
* 四大基金虧損千億 李述德:不會有人受影響
* 拚建設 想動一兆外匯存底
* 專家:外匯存底 該用在國外
* 政院:目前沒動用打算
* 公親變事主
* 社論-DRAM整併 問題才剛開始
* 三挺拚經濟 政府先點火
◆ 台灣能夠沒有代工嗎?
【經濟日報╱張忠本】 2009.03.07
媒體、學者、政客常批評IT產業的「代工」附加價值低,並倡議台灣產業要自創品牌,擴大內需,提高附加價值。這些人對「代工」的意涵瞭解多少?
自創品牌銷售,談何容易,IT產業自創品牌最成功的是「Acer」,奠基30年之久,交了多少學費?近年最積極的BenQ在西門子一役摔了一大跤。品牌建立要靠足夠的市場規模,培養知名度的時間,塑造品牌形象的廣告投資及行銷通路的布建。
中小企業起家的台商,在沒有培養足夠的規模經濟前,如何自創品牌行銷?未建立知名度的台灣小廠,要敲開國際大客戶的門扉何其困難。
台灣有「代工」,不限於IT電子產品,成衣、運動鞋、家具、工具機,許多世界名牌產品也多是台灣代工。所謂「代工」就是台商製造,交給品牌廠商銷售,過去大多是外國品牌;今天也有台商為台商品牌代工,如廣達為Acer代工。
世界的產業早已全球分工,一些擅長於設計及產品開發;一些擅長於品牌、行銷及通路;一些如台、韓、中國以製造領先。世界許多名牌皮包,只有設計與行銷,沒有製造工廠。又如Apple開發iPhone、iPod,任天堂開發Wii,都領導世界風潮,代工、製造卻都在台灣。今天Intel為中國山寨筆電開發出的Atom晶片,也全部授權台積電製造。台灣DRAM技術雖源自美、日,但美光、爾必達則必須依賴台灣生產。
台商擅長於製造,製程效率高,成本低廉,流程富彈性,交期快。這是台灣獨步全球的製程管理技能,所以才能取得世界專業「代工廠」的美譽。雖然部分成熟產品,毛利越來越微薄,但也有不少產品,代工毛利達三、四成以上。毛利低,不盡然都在「代工」端,而是整個產品線的毛利都降低。
台灣的產業要快速成長,必須借力使力,為外國知名品牌「代工」製造,才能擴大規模,躋身世界舞台。最明顯的是個人電腦(PC),世界九成以上的PC都是台商製造,無論Dell、HP、IBM、Apple、聯想、Toshiba等都是台商代工。台商自有品牌銷售市占率不及世界20%,若沒有其他80%代工,台灣PC產業能取得世界第一的地位嗎?
縱使PC代工毛利已微薄,但薄利多銷,仍可維持這項龐大產業欣欣向榮的存在。而且,因為台灣有這一靠代工起家產業的壯大,才帶動了台灣PCB等電子零組件及材料產業的發展。何況今天台灣PC廠已具有知名度及產業規模,Acer、Asus、技嘉、微星同時以自創品牌行銷,且市占率日漸提高。
IC代工更是台灣發明的營運模式,鑒於IC晶圓製造投資金額龐大,擅於IC設計的專業人士未必都有能力投資建廠。因此台積電、聯電開創設計與製造分工模式;促成世界IC設計行業蓬勃成長時,台灣的IC代工廠也已壟斷了世界IC晶圓製造,且同時帶動台灣IC封測、設計及設備廠的發展。
「代工」也絕非組裝而已。「代工」也分OEM與ODM,後者含有設計開發與製造技術,有較多的附加價值,只是不用自身品牌銷售。今天台灣許多「代工」多已走向ODM,甚至也涵蓋了零組件的開發設計及規格制定。
最熱門的大陸山寨機,是由台灣聯發科配合大陸客戶需求所設計整合而成的晶片組,交由大陸品牌廠商組裝銷售,號稱MTK inside。雖也叫「代工」,惟核心技術都在聯發科,零組件也都在台商,這樣的「代工」能說少有附加價值、沒有技術嗎?
筆者在業界的經驗,也有國外知名廠商因本身產品不如台商專利產品的效益,主動要求與台商策略合作;他們關掉本國的工廠,委由台商ODM。台商因為規模小,無能力開發國際大客戶,也樂於合作,專事產品開發與製造,將歐、美、日本市場委由外國大廠,利用它們的品牌行銷,雙方互蒙其利。這種ODM的附加價值及毛利都不差,比自行在歐美布建通路行銷省錢又容易很多。
(作者任職台北市電子業)
◆ 美失業率升破8% 25年新高
【經濟日報╱編譯莊雅婷/綜合外電】 2009.03.07
美國上月失業率升破8%,創下25年來高峰,就業人數連續第三個月減少超過60萬人,顯示景氣仍深不見底,短期內恐怕難以好轉。但投資人預期市場利空出盡,激勵美股6日早盤挺升近1%。
美國勞工部6日表示,2月失業率比前月增加0.5個百分點,攀升到8.1%,高於市場預期的7.9%,也是1983年12月以來的最高水準。總計上個月非農就業人口共減少65.1萬,超過分析師原先預估的減少65萬。
這項結果顯示,民眾的日子變得更難熬,除了面臨房價與資產縮水的窘境,還遭受就業市場疲弱的衝擊,未來數月消費支出可能加倍受到壓抑。
東京三菱日聯銀行資深經濟學家岑特納說:目前沒有任何跡象顯示市場已觸底,這波景氣衰退是戰後以來最嚴重。
勞工部指出,1月就業人數降幅從59.8萬人修正為65.5萬人;12 月減少的就業人數也從原先估計的57.7萬人修正到68.1萬人,降幅為1949年10月以來最多。
美國經濟從2007年12月開始衰退,至今總計已流失了440萬個工作,其中近半數的工作在過去三個月內消失。
紐約巴克萊資本公司(Barclays Capital)經濟研究部門共同主管哈里斯說:「我們此刻幾乎處在恐慌階段,企業持續調整人力以因應深陷泥淖的經濟。」
製造業萎縮,汽車公司首當其衝,業者為了求生存只好持續精簡人事,以減少成本。通用汽車上個月表示,打算在全球進行新一波裁員,估計將再裁掉4.7萬人。
銀行、零售業者與其他從事服務業的公司,也深受不景氣重創,上個月共裁掉37.5萬人。其中,金融業裁員4.4萬人,零售業裁員3.95萬人。
席爾斯百貨(Sears)受假期購物季銷售不佳拖累,第四季獲利劇減55%,該公司先前已關閉八家分店,上周宣布另外24家分店也要吹熄燈號。
營建業2月共裁掉10.4萬人,攸關就業市場展望的指標性臨時工減少八萬人。不過,政府機關則新增9,000個職位,。教育和健康醫療業也釋出2.6萬個就業機會。
◆ 不處理「殭屍」 衰退期恐拉長
【保羅.克魯曼專欄】2009-03-07 中國時報
上月,歐巴馬總統對國會演說力主大刀闊斧整頓美國體質不佳的銀行:「這樣做的代價很大,但我可以打包票,不作為的代價將會更大,後果可能導致經濟一路跌跌撞撞,持續不只幾個月或幾年,可能長達十年。」
此說有不少分析家同意,但就我接觸所及,也有人對歐巴馬的光說不練逐漸感到挫折甚至恐慌。現實是,歐巴馬行政團隊碰到要處理銀行問題時就猶豫不決。政策陷入停滯狀態。
這個狀態的運作如下:通常先由行政官員私下放話,藉媒體透露一個拯救銀行的計畫,這個試探氣球很快被懂得門道的政論家戳破。幾周之後,行政部門又放出一個新計畫,但其實是與前一個計畫差不多的版本,因此很快又被各方識破。同樣的情節不斷循環。
為何官員不斷釋出大家都不相信可行的計畫?因為歐巴馬行政團隊和聯邦準備理事會的高官似乎已經說服自己,這一陣子常被冠上「有毒廢棄物」標籤的不良資產,其實際價值遠高於任何人真正願意付的價格,而如果這些資產被適當估價,所有麻煩都可迎刃而解。
所以財政部長蓋特納最近受訪時,試圖區分不良資產的「基本先天經濟價值」和現在被賦予的「人為打壓價值」。在最近的交易中,即便3A級不動產抵押貸款證券每一美元也只能以美金四十分賣出,但蓋特納似乎還認定它們的價值遠高於此。
官員似乎也相信,設法使不良資產獲得適當估價可解決美國主要金融機構的所有弊病。本周稍早,聯準會主席柏南克被問到有關「殭屍」(形同破產但在政府資助下苟延殘喘的金融機構)的問題,他說:「我不知道美國金融體系中有任何大型殭屍機構」,甚至明確否認「美國國際集團」(AIG)是殭屍。
柏南克和蓋特納的計畫以內容稍作變化而成為各種版本,透過行政部門不斷對外釋出,但這些氣球終究飛不起來。
試看這個計畫的最新版本:對願意購買不良資產的私人投資者低利放款。這個做法當然會推高不良資產價格,因為它提供一個讓投資者穩贏的方案,如果資產價格上揚當然會獲利,如果資產價格大幅滑落,投資者可一走了之。但這樣足以使銀行體系恢復健全嗎?不行。
政府用納稅人的錢補貼不良資產的價格,等於讓所有錯誤買下這些資產的人雨露均霑,其中有些利益會往下流給需要的人,支撐金融機構的獲利,但多半是便宜了不需要或不值得被拯救者。
那為何這種殭屍構想如此陰魂不散?答案恐怕是官員到現在還不願面對現實;他們不願正視主要金融機構的慘況,因為很難拯救一家基本上等於破產的銀行,除非政府暫時接管。而暫時國有化顯然仍被視為不可思議的禁忌。
但拒絕面對現實實際上就等於缺乏作為。而我和總統同樣擔心,不作為可能導致經濟一路跌跌撞撞,持續不只幾個月或幾年,而是十年甚或更久。
(克魯曼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本報國際新聞中心尹德瀚摘譯。)
◆ 花旗股價 只值一捲廁紙了
【經濟日報╱編譯紀迺良/綜合外電】 2009.03.07
1美元可以喝一杯咖啡、買一包口香糖或一捲廁紙,現在還可以買一股花旗股票。花旗集團曾是全球市值最大的銀行,5日股價首度跌破1美元,市值也從2006年底的2,770億美元剩下不到60億美元。美股6日早盤,花旗每股報1.06美元。
花旗股價5日一度跌破1美元至97美分,是1998年集團整併以來最低點,所幸終場守住1美元關卡,收在1.02美元。
至去年底的15個月內,花旗虧損375億美元,儘管政府不斷推出振興景氣以及刺激放款方案,花旗也已獲得450億美元紓困資金,但仍無法挽回投資人信心,造成花旗股價一路崩跌。
一名花旗資深經理人被問及股票變水餃股的看法,戲謔地說:「也許花旗(Citi)終於睡了」,不過他也強調,顧客看來並沒有倉皇出走,而且公司也不擔心會造成嚴重的問題。
花旗內部的看法是,股價猛跌是因為避險基金等投資人買進該公司的優先股,並放空其普通股。上周避險基金和部分投資人一直試圖跟隨聯邦政府將275億美元花旗優先股及信託優先證券轉換成普通股的腳步,希望從中套利。
Schaeffer's投資研究公司分析師迪崔克表示,政府如何紓困、以及是否會國有化等問題一直左右花旗的股價走勢。上周花旗和美國政府達成協議,政府最高可能持有花旗36%的股權。
花旗執行長潘偉迪為避免投資人擔心銀行國有化,已經宣布將花旗集團分拆成花旗公司(Citicorp)以及花旗控股(Citi Holding)兩部門,並試圖出售營運較差的業務,擺脫風險性債務,以減少虧損,強化資本。
由於紐約證交所(NYSE)暫時放寬股票下市標準,使花旗股票能繼續交易,許多股市老手認為,即使花旗股價繼續下跌,仍有理由買進,因為只要股價微幅上揚,敢冒險的人就能賺取豐厚利潤。
◆ 淪為水餃股 融資更困難
【經濟日報╱編譯/紀迺良】 2009.03.07
花旗集團股價從2006年底的57美元高峰跌入谷底,和通用汽車(GM)、美國國際集團(AIG)等公司股票同在1美元上下徘徊。這波金融海嘯,使得許多過去的績優股,都淪為雞蛋水餃股。
通用汽車可能破產的消息,使股價5日跌破2美元,還買不到1加侖的油;而奇異公司的股價剩不到6美元,也不夠買兩粒奇異省電燈泡。
投資人憂心政府的振興經濟措施不足以力挽衰退狂瀾,華爾街股市近來頻頻破底。道瓊工業指數今年來已下跌25%,逼近去年整年下滑33%跌幅。
自2007年10月美股漲到頂以來,標準普爾500指數成分股中,股價剩10美元以下的公司暴增10倍,5日收盤有四家跌破1美元。由於似乎還見不到谷底,紐約證交所暫時放寬1美元以下股票必須下市的規定,避免出現下市潮。
當公司股價跌破1美元,下市只是風險之一。融資會更加困難,且成本更高。股票分析師也較不會去留意1美元以下的個股,將使投資人遺忘這些公司。
最糟的是,不到1美元的股票看來就像個失敗者。先鋒投資公司投資組合經理史塔克說:「一旦到了這步田地,就是落入悲慘世界,發出臨死的哀嚎。」
目前股價不到1美元的公司,大小型都有。史塔克認為,有些只剩幾美分的小公司,其實公司還有救,只是成為交投清淡的受害者。像花旗集團這種大公司的股票,總有人會買,但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市況差時股票乏人問津,恐怕只能看著價格直落。
不到1美元的股票也可能是長線賭注,例如波士頓American Tower公司,2002年時股價也曾跌至75美分,但去年已回升到45美元,5日收盤報27.35美元。不過這樣的案例並不多見,大部分股價不到1美元的公司,不是面臨破產,就是被低價收購,或繼續在市場底部浮沉。(綜合外電)
◆ 席夢思 考慮聲請破產重整
【經濟日報╱編譯謝璦竹/道瓊社紐約六日電】 2009.03.07
華爾街日報6日報導,美國第二大床墊業者席夢思(Simmons Bedding)正考慮聲請破產保護,反映本來被視為抗景氣衰退的產業也面臨考驗,已砸大錢投資床墊產業的避險基金恐怕臉要綠了。
消息人士透露,有139年歷史的席夢思已聘請破產法律顧問及財務顧問,並尋求籌資管道。如果不成功,可能聲請破產重整。席夢思發言人拒絕評論。
不論是否聲請破產保護,目前控制席夢思的避險基金THL Partners希望找到投資人,透過發債或發行新股的方式補充資本。消息人士說:「各種選項都在研究中,會發生什麼事還不清楚。」
席夢思不是特例。美國第五大床墊製造商兼最大床墊零售商Select Comfort公司4日說,將延後公布第四季財報,並已修改與銀行團的信用協議,將探索「各種策略與財務選項來提升財務彈性」。
Select Comfort股價5日在那斯達克股市收盤報21美分,遠不如一年前的4美元。去年前九個月該公司虧損1,270萬美元,營收下滑近25%。席夢思是未上市公司。
席夢思和Select Comfort的遭遇反映出床墊產業的嚴峻情勢:過去三年是床墊業40年來最難熬的期間。
這種情況和以往大相逕庭。以往,遇到經濟下滑,整體產業營收通常只下滑1%,但床墊價格還是持續上漲,至少一年漲6%。
這也是避險基金看上床墊產業的原因:有穩定的現金流量,可用來償付融資收購的高額債務。
不過,精明的避險基金這回卻栽了。去年床墊業的營收和價格都滑落12%,今年預料還會跌9%。照此計算,床墊業者的現金流不足以應付債務還款。
床和床墊銷售通常隨新屋開工數起伏,而過去一年來新屋開工數銳減。產業雜誌Furniture/Today總編輯派瑞說:「該產業一直被視為抗衰退,但現在大家顯然寧願犧牲舒適。銀行存款愈來愈低時,能省則省。」
最近幾個月情勢急速惡化,已讓好幾家大型零售商破產,包括美國東岸的Mattress Discounters公司及Mattress King 公司。
避險基金控制好幾家大型床墊製造商,席夢思過去20年來歷經五家避險基金入主。目前控股的THL是在2003年以11億美元,從Fenway Parters手中買下席夢思。2004至2007 年,THL賺進4.4億美元特別股利,一部分靠舉債發放。但THL最近投資廣播業失利,財務捉襟見肘。
◆ 全球房地「慘」 台灣Q4跌幅亞洲第3
【江靜玲/倫敦六日電】2009-03-07 中國時報
受經濟危機衝擊,全球主要國家和區域的房市幾乎都大幅下跌。歐洲受創尤其居全球之首,其中拉脫維亞房價全年下跌三三.五%,為世界最高跌幅。在亞洲,台灣二○○八年最後一季跌幅達五.一%,僅次於香港和新加坡,為亞洲主要經濟體房價下滑最快的國家之一。
相較之下,中東杜拜的房價二○○八年還上漲六○%。但專家警告,二○○九年,全球將沒有一個國家的房市,能逃過下跌的命運。
根據英國Knight Frank房地產仲介針對全球四十二國房市發布的最新報告,二○○八年全球房市普遍下跌,此一現象,在去年最後一季,尤為顯著。
跌幅五.一% 僅次香港及新加坡
在亞洲區域,新加坡二○○八年房價跌幅達六.三%,是區域內跌幅最大的國家。香港其次,全年平均跌幅五.一%,日本第三,全年跌幅四.五%。
台灣和中國去年的房價平均分別上漲一.九%和一.六%。但是,去年最後一季,台灣的房市快速下跌五.一%,中國則下跌一.一%。從去年最後一季的跌幅觀察,台灣房市跌幅在香港一二.八%和新加坡六.一%之後,是區域內房價下滑第三快速的國家。
印尼是亞洲房市表現最好的國家,去年房價上漲五.二%,最後一季跌幅僅○.六%。
歐洲區則是全球房價下滑最快、跌幅最大的。拉脫維亞房價全年下跌三三.五%,居世界之首,其次依序為愛莎尼亞二三%,英國一六%,冰島一四%,法國一○%,愛爾蘭九%。即使一般認為房價未像其他歐洲國家歷經大幅上漲的德國,去年的房市也下跌了二.二%。北歐的挪威、丹麥房價也都呈現下跌。
歐洲區跌得快又多 居全球之首
義大利、荷蘭、瑞士和希臘二○○八年房價平均維持持平。
中東的杜拜二○○八年全年房價則漲了六○%,唯在最後一季也下滑了七.八%。其他國家包括俄國、捷克、以色列、斯洛伐克和保加利亞,以及英國富人逃稅境外天堂澤西島的房價,去年平均漲幅雖然達到一○%,但在○八年最後一季也都開始下跌。
knight Frank研究部國際主任巴納斯(Nick Barnes)表示,從去年最後一季的趨勢觀察,可以確定,今年全球房市的情勢將比去年更艱困險惡。
◆ 全球金融中心 倫敦蟬聯龍頭
【經濟日報╱編譯游宜樺/綜合外電】 2009.03.07
倫敦金融城公司(City of London Corp.)對全球62個金融中心進行的最新調查顯示,全球所有金融重鎮都受到信用風暴衝擊,但倫敦與紐約仍舊排名全球第一與第二。首次納入調查的台北排名41,優於吉隆坡、北京、大阪與首爾。
此次調查於去年7月到12月間進行,是歷來調查城市最多的一次。台北、吉隆坡及曼谷都是首次納入調查,其中以台北名次最佳,吉隆坡和曼谷分別名列45和50。
在亞洲城市中,台北排名第六高,落後新加坡(第三名)、香港(第四名)、東京(第15名)、杜拜(第23名)與上海(第35名),其中東京由上次調查的第八掉至第15,是下滑幅度最大的城市。
今年排名前四大 城市的總分都比去年下跌,但排名不變。倫敦以78分再度掄元,紐約以768分排名第二,新加坡687分排名第三,香港684分名列第四。上海排名第35,下滑一名;北京排名第51,下滑四名;首爾排名第53,滑落五名。
倫敦金融城委託Z/Yen集團自2007年3月起,推出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報告,每半年對全球金融專業人士進行調查,方式是透過57個包括專業人員、經商環境、市場進入、基礎設施、競爭力、資金取得、E化準備進度等評比項目進行調查,分項評分後加計總分進行排名。
◆ 中美「應互換振興方案」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 2009.03.06
中國和美國今天三不五時大談加強關係,共同因應全球經濟衰退,卻老是只聞雷聲響。眼前現成有一件他們該做的事:「時代」雜誌網站5日說,兩國應該互換經濟振興方案,不但有利兩國,全球也蒙其益。
報導說,在經濟上,美國和中國證明異性相吸之理:中國節儉到不行,美國(直到最近)寅吃卯糧,揮霍手上沒有的錢;中國慷慨把多得過頭的儲蓄,經由購買美國國債,送給美國,因為這樣能夠讓美國繼續壓低利率,低利使美國人繼續花錢,美國人勇於消費,則使中國出口商能夠繼續生產。
這是跨太平洋的陰陽互補,而且一直妙用可觀,但去年逐漸出岔,最後幾乎完全失效,如今兩國經濟俱受重擊,雙方領袖都絞腦汁減輕全球衰退的影響,怪的是,兩國的挽救計畫幾乎完全互成反面,顯然應該彼此交換。
中國去年11月宣布4兆人民幣(5850億美元)擴大內需方案,幾乎一半用於鐵路、高速公路和輸電網等基礎建設,另外25%用於四川地震重建。而美國總統歐巴馬最近簽署的7870 億美元經濟振興法,今年只有一千億美元會用在新的基礎建設上,另外2820億美元用於減稅或退稅,其餘大部分透過各州撥給社會服務計畫,包括增加失業福利、糧食券,和低收入者及老年健保支出。同樣是振興計畫,而內容對照鮮明。
華府對社會安全網提供許多資金,這正是貧窮和失業的中國人真正所需,中國政府卻沒有提供;從另一方面看,中國對基礎建設計畫的巨額投資,是橋樑老舊、道路坑洞、校舍殘破、機場過時的美國數十年來未見的手筆。
也許兩國應掉換振興方案。全球凡是稍有見識的經濟學家無不認為,全球經濟必須重新平衡,把美國變得更像中國一點(少花錢、多儲蓄和投資),中國則變成更像美國一點(多花錢,少儲蓄)。
中國有必要加強內需,藉此強化國內經濟,平衡出口掛帥型的成長,而要吸引消費者增加支出,先必須使全體中國消費者的真正收入成長,以及消費者覺得生活有保障而樂於支出。目前北京花在健保、退休金、失業福利和其他社會服務上的經費,只占GDP的5%,而美國是20%。
◆ 救經濟 大陸將推雙響砲
【聯合報╱特派記者李春、汪莉絹/北京報導】 2009.03.07
中共國務院各經濟部會將在兩會結束後,推出救經濟重要措施;其中,將優先推動人民幣結算境內外試點、創業板兩大方案。
人民幣結算境內外試點,原是安排港澳地區和有小額貿易的東南亞國家,大陸則是廣東和西南省區。但現在中國人民銀行有意先在香港推出,上海方面則同期建立人民幣結算平台。一旦台灣與大陸有類似香港的金融便利安排,不排除也可商談。
人民幣結算試點,是指在人民幣不可自由兌換下,以進行貿易結算來增加人民幣的可兌換性。也是在目前已試推的個人消費結算,擴大至公司和銀行結算。展開人民幣境外結算,現實意義是使企業節約匯兌成本,靈活應對匯率變化,有利刺激經濟;更長遠意義,在為人民幣的國際化開路,創造條件。
人銀行長周小川昨天表示,大陸和港澳地區貨物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預計不需要太長時間,就可以順利出台;他這番話顯示人民幣結算試點即將推出。
推動創業板,是大陸資本市場開放的一項重大舉措。
所謂創業板,與美國的納斯達克、台灣的上櫃公司市場相近,是以較低的門檻,為高新技術企業、有增長前景的中小企業,提供融資途徑和成長空間的平台,也為風險投資提供可靠的退出機制。
大陸發展創業板之議提出已十年,其間幾度起落;去年重新研究,但因金融海嘯,再度放緩。上個月主管金融的副總理王歧山,悄悄到深圳考察創業板的準備工作;目前創業板的准入標準、交易規則、監管機制等,已設計完成,提交領導層審核,等人大會後正式推動。
◆ 周小川:兩岸金融合作 仿照香港
【經濟日報╱特派記者林則宏/北京六日電】 2009.03.07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6日表示,大陸和香港金融合作有哪些內容,未來兩岸金融合作,與台灣之間也會有類似的內容和發展。
今年上半年在台灣舉行的江陳三次會談,預估能順利簽署兩岸金融監理備忘錄。中共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也將「積極推進兩岸金融合作」,列為國務院今年對台工作重點。
周小川昨天出席全國人大安排的首場記者會,回答未來兩岸金融合作有哪些具體項目可以推展時表示,兩岸之間有那麼大的貿易額,還有相當多的旅遊和人員往來,這些方面的金融服務,大體上還能跟得上需求的發展。但確實有一些業務做的不直接,還不夠快捷,有些需求滿足的還不夠好。
他認為,根據這種需求,下一步肯定會繼續發展。至於如何發展,周小川以中港間的經驗為例指出,大陸與香港早前金融合作水平也比較低,後來逐漸發展起來,包括互設機構及兩地貨幣相互業務等。
周小川說,市場有什麼需求,金融就應該儘量予以滿足,以促進經濟活動的順利開展。從這個角度看,大陸和香港的金融合作有哪些專案、哪些內容,和台灣之間未來也會有類似的內容和發展。
中國人民銀行在2003年於香港試辦人民幣個人業務,內容主要包括:存款、兌換、匯款,及人民幣金融卡與信用卡。之後又數次擴大香港人民幣業務,包括2005年11月推出零售人民幣無交割遠期外匯合約,2007年7月開放大陸銀行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去年底還與香港簽署貨幣互換協議。
未來大陸與香港更將推動,中港間的貿易改以人民幣結算。對於這項新業務,周小川昨天表示,技術上應該沒有太大困難,中港這項新的金融合作業務,應在不久將來推出。
【記者雷盈/台北報導】若比照香港模式,國銀登陸將大幅解禁,金管會官員說,如果設分行、子行門檻降到60億美元,大多數國銀應該都符合資格。根據金管會統計,至去年12月底,全台23家銀行僅萬泰銀和台灣工銀資本總額未達新台幣2,100億元。官員表示,目前澳門、香港的銀行到大陸設點,都採此優惠辦法,不過台灣目前尚未跟大陸簽署金融監理備忘錄(MOU),未來變化仍要觀察。
◆ 我簽ECFA 堅持三不三要
【聯合報╱記者李志德/台北報導】 2009.03.07
行政院長劉兆玄昨天表示,與中國大陸談判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問題,我方會堅持「三不三要」的原則:不矮化主權、不開放農產品、不開放大陸勞工。要解決關稅問題、要和東協談相關協定,以及要秉持世界貿易組織(WTO)精神,兩岸擱置爭議。
劉兆玄昨晚接受中天電視專訪時說,兩岸關係特殊,經貿密度非常強,但獨獨缺少一個架構性協議,此時推動,有其必要性。至於ECFA內容,劉兆玄表示,它可是一個廣義的自由貿易協定(FTA),FTA內容不外包括關稅、非關稅議題;貨物往來;經濟合作;智慧財產權保護;爭端處理機制;防衛措施等。
至於反對黨質疑推動ECFA將矮化,甚至喪失主權。劉兆玄說,我們有自己的看法和堅持,「如果對方(指大陸)設下一個政治框架,這個東西就一定談不下去。」兩岸應該務實,爭取雙贏,「如果要我們犧牲主權,我們只好說no,不行。」
至於「三要」,劉兆玄表示,ECFA首先要解決關稅問題,特別是「東協加一」、「東協加三」的架構形成,大陸和東協簽定自由貿易協定後。台灣石化業、機械業產品銷往大陸,競爭力將大幅下降,出口這麼困難的時候,更需要儘快解決關稅問題。
劉兆玄強調,大陸加東協,佔台灣對外貿易總量的百分之六十五,重要性可見一斑。
劉兆玄說,第二「要」是在和對岸談ECFA的同時,也要和東協談FTA,但許多東協國家都在觀望,要不要和台灣簽FTA,「他們都以兩岸關係馬首是瞻」。第三「要」,是兩岸協商應秉持WTO架構精神,擱置爭議。
在與大陸洽談ECFA之前,劉兆玄表示,相關官員一定會向立法院報告,讓立委和官員充分溝通,做為未來在談判桌上折衝的依據,協商完也會將結果交給立法院審議,立法院沒有審議通過,協商不會生效。
◆ 兩岸有默契 台灣拿多給少
【聯合報╱記者朱婉寧/台北報導】 2009.03.07
經濟部國貿局長黃志鵬昨天表示,政府已將「避免雙重課稅協議」納入兩岸洽談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內容中;另外,若台灣產業因ECFA開放後受到衝擊,政府將輔導轉型。
黃志鵬強調,我方已與對岸有默契,兩岸洽簽ECFA,台灣一定是「拿得多,給得少」。
此外,除了農產品、勞工不會列入ECFA開放清單,工業局長陳昭義昨天也說,紡織品中受到影響較大的製鞋業、毛巾業也不開放,但這尚未納入正式洽談內容中。
經濟部已「推動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幕僚工作小組」,其中包括談判、廣宣等小組,並由經濟部次長鄧振中擔任召集人,啟動洽談的前置作業。
黃志鵬指出,兩岸為求經貿關係正常化,擬將「避免雙重課稅協議」列入協議內容。經貿官員解釋,一旦經貿關係正常化,未來我方將開放陸資來台,台商將在中國投資的盈餘匯回台灣時,若被認定為饋贈,將被課以百分之十的贈與稅;若被認定為所得,必須申報營業所得稅,等於是雙重課稅。
同時,由於兩岸對會計準則的「移轉訂價制度」認定也不同,例如,在大陸會計制度被認定為八元的利潤,在台灣可能會被認定為十元,將造成廠商報稅困難。
另外,黃志鵬表示,在兩岸簽署時可制定防衛機制,大概分為兩種,第一若對方惡意傾銷,我方可課反傾銷稅,稅率可高達百分之一百至二百八十間;第二種是,若對方非惡意傾銷,但仍對我部分產業造成傷害,我方也可以啟動課以防衛性關稅的機制,將原本降至零的產品關稅再提高。
※「型」要怎麼轉?
◆ 蔡英文:馬對ECFA有點天真
【聯合晚報╱記者林修全/台北報導】 2009.03.07
儘管行政院長劉兆玄宣示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不會矮化主權,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上午仍表示,馬英九政府過於樂觀,有點天真,沒有東西是免費的,她呼籲政府處理時要「戒慎恐懼」。
對於第三次江陳會談可能觸及ECFA的內容,蔡英文表示,這個問題就是過去一段時間的問題核心,民眾不知道政府在做什麼,政府每一次告訴民眾,就是說他們一定要做某一件事,可是,這件事情是什麼?過程是什麼?大家也都不知道,所以第三次的江陳會要談這件事,政府也有不同講法,但是最搞不清楚的,恐怕就是這個國家的主人、人民。
至於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指稱ECFA的內容與項目,可參考「中國與香港的經驗」,蔡英文強調,這就是民進黨一再提醒政府要特別注意的事情,馬政府在處理很多兩岸問題上,不要一廂情願,而且也不要冒進,很容易會掉進去中共所設的政治的圈套。
行政院長劉揆昨天宣示ECFA的 「三不三要」,包括不矮化主權、不再開放大陸農產品和不開放陸勞來台;以及要解決關稅問題、要跟東協國家談FTA、要在WTO精神架構下。
面對ECFA的主權問題,蔡英文對此表示,那大家就看馬政府如何實際來執行不會矮化主權,又可以得到經濟上的優惠待遇,她覺得在這方面,馬政府有一些過於樂觀,或許也可以說,幾近有點天真的程度,因為沒有什麼東西都是免費的。
蔡英文說,中國若要給台灣經貿優惠,那中國為何要給台灣經貿優惠?後面動機為何?所以政府在處理這些事情,真的只有四個字「戒慎恐懼」。
◆ 「擱置政治爭議」要能「不折騰」
【聯合晚報╱社論】 2009.03.07
中共全國人大會議昨日開幕,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談話中,有關兩岸關係的部分,一字一句為此間所矚目和詳細解讀。溫家寶的談話有軟有硬,對台釋出的善意不少;但就中共立場,該堅持的地方一步也沒放鬆,一時之間,「一個中國」似又成兩岸的爭議點。
胡錦濤去年底發表的「胡六點」,開宗明義就是「恪守一個中國,增進政治互信」。昨天溫家寶的報告裡,也複誦「一個中國」。這個基調從「胡六點」時即很清楚,其中的「一中」、「統一」大量使用,但「九二共識」只提及兩次。以中共而言,針對民進黨執政時期,以「反獨」為主旨而強調「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具有緩解作用。如今國民黨執政,較無急獨的憂慮,中共在此時多談「一中」少談「各表」,引起台灣內部許多人的疑慮,認為是進入新階段的前奏。
而馬英九對兩岸政策的整體論述,仍然建構在「九二共識」的模糊之上。馬總統所強調的九二共識,一中由兩岸各表,我方表述當然是「一中」乃指「中華民國」。然而馬亦深知,在台灣的現實是,「一中」沒有市場;而面對國際間,說「一中」是中華民國,恐怕也不易著力。
正因為兩岸關係突破,很多議題可能很快進入真槍實彈的協商階段,越敏感處越模糊不下去。「胡六點」頗有「攤牌」意味,去年三月布胡熱線,胡錦濤猶提起並確認的「九二共識」,但他如今的新提議是,在「國家尚未統一前的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係,展開務實探討」。溫家寶昨日談話中,也不忘「促統」的主旨。
兩岸正式上談判桌的機率大增,短兵相交,政治爭議能否真的擱置,是個問題。「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在台灣內部先惹出一堆爭論,就是例子。「馬英九綱領」除了不統、不獨、不武之外,有無其他論述或對策,應該有個方向了。另一方面,北京也要能真正務實的面對和瞭解台灣內部的民意,不要再錯過這個難得改善關係的歷史契機。胡錦濤在日前大陸內部講話,針對內政問題勉勵幹部「不折騰」,這三個字放在兩岸關係上,或許更能發揮作用。
◆ 張忠謀:景氣短期不悲觀
【聯合晚報╱記者張家豪/台北報導】 2009.03.07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上午表示,因為急單效應關係,對於目前景氣的看法,不是太悲觀,短期的能見度比長期要高。同時,他也肯定政府推動兩岸雙邊協定,認為簽署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是重要且很好的一步。
張忠謀上午出席政治大學公企中心的公共政策論壇時,發表對於景氣的最新看法。他說,對於長期的景氣預測,沒有改變。不過,他補充,短期因為有急單的關係,情況也不是太悲觀,能見度比長期要高,但要真正預測準確,不太容易。
所謂的長期景氣沒有改變,是指美國經濟會在2010年復甦,但要回復到2008年的水準,恐怕要花三年的時間,也就是2011年或2012年。
張忠謀今年1月中旬時才指出,全球景氣快速下滑,是一個經濟災難,何時回溫還看不清楚。當時,台積電剛下調第4季營收預期不久。2月下旬,語氣稍見緩和,他說,美國和歐洲都有可能在今年底落底,台灣會比美國早一點,或許提前在第3季復甦,或許不可能。
此外,他表示,全球半導體產業已觸底,預料會呈微幅向左旋轉的「L型」反轉。當時,他也提出對景氣的「長期看法」。他說,長期看法沒有改變,但補充說明,短期能見度比長期高。顯現出,張忠謀對於景氣的態度,逐漸轉向中性,且朝好的方向改善。
張忠謀表示,ECFA是重要且很好的一步,因為多邊協定已經崩潰,談不下去,所以台灣必須要往雙邊協定的方向走。他也強調,ECFA的內容,需要與人民討論,有相當的透明性。
◆ 鴻海股利腰斬 十五年新低
【王宗彤/台北報導】2009-03-07 中國時報
景氣衰退,鴻海發放股利大縮水,出乎市場意外。鴻海昨日董事會通過去年財報與股利政策,決議董監酬勞全都不發放,且今年每股股利則為二.三元,比去年四.五元腰斬,且創十五年來新低。
同時,大出市場意外,鴻海去年擬發股票股利一.五元,現金股利○.八元,股利合計二.三元,不僅是十五年以來股利新低水準,尤其現金股利更是少,由於鴻海向來是電子股中的高殖利率的指標之一,預料這樣結果,將衝擊股市表現。
此外,為因應產業景氣的嚴峻,保留現金,鴻海除了股利配發減少,去年員工分紅全數發放股票分紅約四十萬張。市場預估,雖然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近日發表短期產業急單看來,景氣也沒想像中糟,但未來的產業景氣保守看待,從鴻海這樣的做法,後續可觀察其他龍頭電子廠是否跟進。
根據鴻海公佈的去年全年財報及股利政策,去年全年非合併營收一.四七兆元,年增率近兩成;全年稅後淨利五百五十一.三三億元,年減約三成,每股稅後盈餘為七.四四元;中斷連續三年賺進一個股本的紀錄,今年每股股利則為二.三元,比去年四.五元腰斬,且創十五年來新低。按照鴻海昨日收盤價七十五.四元計算,現金殖利率約一.○六%。
◆ 失業減薪 貧窮家庭攀新高
【于國欽/台北報導】2009-03-07 工商時報
內政部昨(6)日指出,受近期企業大幅裁員減薪的影響,去年第4季落至貧窮線以下的低收入家庭升至9萬3千戶的歷年新高,戶內人數也升至22萬3千人的歷年最多,估計今年第1季國內落至貧窮線以下的家庭還將繼續攀高。
內政部彙整各縣市低收入家庭統計顯示,這些年受經濟結構變化,基層工作機會流失,使得落在貧窮線以下的低收入家庭逐年增加,民國90年第4季僅67,191戶,而去年第4季已升至93,094戶,7年間大幅成長38.6%。
統計顯示,目前落在低收入家庭戶內的人口升至22萬3千多人,較民國90年的16萬2千人也大幅成長,落入貧窮線以下的人口,也創歷年新高。
內政部官員表示,去年第4季國內低收入家庭及戶內人口升高,這確實與景氣衰退、企業裁員減薪有關。
由於低收入戶的認定與存款有關,去年第4季甫遭裁員者,大多仍有一定的儲蓄,無法符合低收入家庭的標準,但隨著失業情勢惡化,儲蓄耗盡,今年第1、2季的低收入家庭必將繼續攀高,值得密切注意。
以台北市而言,即令遭解僱減薪,但若戶內平均每人存款仍達15萬元以上,則仍不能列入低收入戶,無法享有政府的相關補貼。內政部官員表示,現在許多失業家庭都以儲蓄過日子,隨著儲蓄愈用愈少,裁員減薪的效果將會逐漸反映在低收入家庭統計上。
內政部官員強調,低收入家庭的資格是由縣市政府認定,部分縣市政府基於自身的財政考量,經常從嚴認定,因此實際情況應高於官方的統計數據。鑑於失業愈來愈嚴重,民生愈來愈痛苦,內政部已要求各縣市政府從寬認定低收入的標準,以讓更多需扶助者能納入社會安全網的範圍。
◆ 四大基金虧損千億 李述德:不會有人受影響
【羅暐智/台北報導】2009-03-07 中國時報
政府運用四大基金投入股市,受到景氣不佳影響,虧損連連,立委昨日質詢時質疑,去年度虧損達二千五百多億元,財政部長李述德表示,政府會在保本保息的原則下有效運用這筆資金,加速建設、造福國民,他保證每一個存戶的權益都不會受影響。
行政院長劉兆玄也表示,在這非常時期,很多國家採取比較擴張性的作法,但一個穩健的財政很重要,他們會非常慎重,找一個最適當的做法來做。
民進黨立委潘孟安昨日在立法院質詢時指出,受到景氣不佳影響,公務人員退撫基金、郵政儲金、勞保基金、勞退基金等四大基金投入股市虧損連連,影響層面非常廣,都些都是人民的保命錢。
其中,公務員退撫基金損失近八二九億元,平均每人損失十三萬五千餘元;郵政儲金損失六六七億餘元,平均每人損失二三六四元;勞保基金損失四七四億餘元,八百萬勞工每人平均受損五三九九元;勞退舊、新制合計損失逾六百億元。
李述德表示,政府這些措施是仿造美國、日本、新加坡的作法,就是要保障這些人的權益,透過有效運用資金,加速建設、造福國民。
李述德也強調,政府保障每一存戶的權益,絕不會影響所有人的權益。
※ 部長果真:一諾千億
◆ 拚建設 想動一兆外匯存底
【黃琮淵/台北報導】2009-03-07 中國時報
為籌措財源,外匯存底又被看上!權威人士透露,為支應擴大內需經費,多管齊下籌資,府院要求央行評估仿效新加坡模式,從外匯存底移撥五%至一○%額度支應。以二月底外匯存底數二九四一億美元計算,最高額度一○%、近三百億美元,折合新台幣超過一兆元,占「愛台十二大建設」八年四兆元計畫的四分之一強。
對此央行官員說,不願表示意見。
亞洲各國中,新加坡已決定自外匯存底中,提撥四十九億星元,支應總額二○五億星元的刺激經濟方案;至於日本,則打算自外匯存底中,撥出五十億美元借給國際協力銀行(JBIC),提供放款給缺乏現金的企業,以因應企業目前難以取得外匯的窘境。
相關人士指出,為籌措財源,外匯存底是眾多財源之一,所以不會有「專款專用」、非用在哪裡不可的問題。現階段有兩個方向,一是跟新加坡一樣,將外匯存底換回新台幣,直接用在愛台十二大建設中,但是否會助長通膨,或影響新台幣發行基礎,這點還要再評估。
另一種作法是,仍舊以外幣性質持有,在國外購買原物料、機具設備等,或是購買國內企業在海外發行的公司債、金融債,以支應其營運資金,比較麻煩的是,要如何篩選對象,是否會有圖利特定企業之嫌。
目前規範外匯存底用途的法源,是現行中央銀行法第三十三至三十五條,明定央行持有國際貨幣準備並統籌調度等,至於外匯存底應該怎麼用,則沒詳細規範,至於能否用來「拚經濟」?相關規定也未明文禁止。
據悉,府院已要求央行積極蒐集資料,並參考國外作法擬定腹案。
事實上,府院動用外匯存底腦筋,這並非第一次。除前行政院長謝長廷,曾提出用外匯存底買股票、拉抬台股的構想外;去年十月,府院曾一度想仿照新加坡「淡馬錫」模式,動用外匯存底成立主權基金,藉以提高投資報酬率,為台灣創造長期財富,但引發各界爭論,結果不了了之。
※ 之前才吵過一次,想被批換湯不換藥嗎?
* 金融風暴襲矽谷 遲早會來 -- 荒謬的主權基金大夢
◆ 專家:外匯存底 該用在國外
【黃琮淵/台北報導】2009-03-07 中國時報
政府急籌資,腦筋動到外匯存底上。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殷乃平指出,外匯存底並非不能用,但是要用在對的地方;而前中央銀行副總裁、現任金融研訓院董事長許嘉棟,對於以外匯存底支應建設經費一事,直言「很複雜,沒那麼簡單」。
許嘉棟表示,外匯存底是央行用台幣換回來的,如今要再把這些錢換回美元,「你不覺得很奇怪嗎?」他認為,外匯存底還是應該用在國外,如果政府籌措建設財源,真的需要經費,可以藉發行公債等方式進行,不需要動到外匯存底。
殷乃平也說:「用在國內,絕對是錯誤的作法!」如果用外匯存底籌措建設經費,一美元將發揮兩倍新台幣的效果,除了有通貨膨脹的疑慮,處理不慎的話,甚至會造成經濟失控,「這種作法,跟叫央行直接印鈔票沒什麼兩樣。」
他說,與其目前外匯存底報酬率很低,不如利用外匯存底幫助企業,去國際上尋找可併購的標的,待這一波金融風暴過後,國內廠商也能升級為全球性的廠商。進場時機若好,甚至可以大撿便宜貨。
殷乃平以DRAM整併為例,他認為,政府現在是用高價在買美光的技術,但如果等到年底在與美光交涉,出價將更具優勢。
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梁國源則認為,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應該要想如何端出「好菜」,說服市場願意把錢掏出來,而不是害怕籌不到錢,然後去想備案。他說,如果真的要動到外匯存底,不只不尋常,代表政府真的是「有步想到沒步」了。
梁國源表示,財政部所提出的「投融資平台」,絕對是可行方案,問題就在於現階段提出的構想都太簡略,不夠完整,很難說服資金進來。
他建議財政部,應該作更精準的成本效益分析,如利率趨勢、預期報酬都要估算進去,拿出真正有內涵的政策。
◆ 政院:目前沒動用打算
【江慧真/台北報導】2009-03-07 中國時報
我二月份外匯存底逆勢增加,是否動用外匯存底拚經濟?行政院副院長邱正雄表示,去年十月總統府財經諮詢小組會議中,確實曾經討論過這些概念和可能性,包括成立主權基金的考量,但外匯存底屬於央行總裁彭淮南執掌,近日行政院並未對此討論或提出新構想。
我外匯存底最新已攀升至兩千九百多億美金,為了抵抗金融風暴,國際各國紛紛藉助外匯存底救企業。新加坡政府打開國庫,動用四十九億新元外匯存底,資助雇用補貼計畫,實施企業貸款特別風險分擔計畫,希望減少裁員壓低失業率;而日本近日也考量出借外匯貸款給企業,暫時度過金融風暴難關。
邱正雄表示,一般國際間政府動用外匯存底,通常有兩種作法。一是政府發行該國幣值如台幣公債,再轉換為美金,透過結匯的方式匯出去投資運用;另外一種則是從國庫中撥出外匯存底,放置央行以外的官方單位,例如財政部或其他主管機關,成為特殊的國家外匯管理機制,以中長期為考量範圍,進行外匯市場上的運作。但他強調,政院目前沒有任何動用外匯存底的打算。
政務委員朱雲鵬表示,外匯存底的彈性運用有其使用規範,不能放在國內,也有其風險性。由外匯存底成立一個主權基金模式的概念,根據他國使用情形,外匯存底往往具有策略性的目的,例如去買礦、能源長遠考量等等。府院去年確實曾經討論過是否彈性運用外匯存底,但近日沒有進一步的討論。
◆ 公親變事主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3.07
大半年來,三不五時就佔據財經媒體頭條版面的DRAM整合方案,結果終於出爐,未來將成立一家新公司,台灣記憶體公司(TMC)。其召集人宣明智表示,在3個月之內跟爾必達和美光完成協商和談判,取得心目中想要的智慧財產權跟技術;新公司會在6個月內正式成立,短期內沒有自己蓋廠房的必要,但隨即展開研發跟設計工作。經濟部期許它是個帶領台灣DRAM產業的研發中心、產能整合平台以及品牌行銷高手。
不過經濟部對成立新公司所需要的資金仍沒有清楚交待;尹啟銘表示,有關經費來源,將交由宣明智負責籌劃,包括提出營運計畫書、資金需求以及資金來源等,現在還沒成熟到可以說的時候,至於國發基金準備出資多少,以及未來合作的陣營是否採取技術入股等方式,都尚未定案。宣明智也表示,接下TMC召集人,是個階段性任務,他只希望完成階段性使命,然後就功成身退。
簡言之,這次只宣布成立新公司、選出召集人,至於資金、營運計畫、國內DRAM整併方案,則是未來再說。由此看來,未來6個月甚至更久,這個議題還會有續集持續發燒。不過,政府下海成立新公司,也確定了政府的角色,將由公親變成事主。
倘若政府只是在資金上協助國內業者取得自主技術,任務較為單純而明確;若有國內廠商著眼於未來永續發展,而想利用此波金融海嘯之際,購買或併購核心技術,以確保技術來源無虞,甚至建構自主技術,那麼,當政府經過評估後,認為可行,的確可以在資金上給予協助,政府角色的介入與退場,相對單純。但若國內廠商根本無意確保或建構自主技術,那麼,政府也別瞎操心了,只是浪費青春,浪費媒體版面。
結果現在政府決定親自下海,未來問題可能更大;過去幾家廠商的虧損,已經令人很頭痛了,現在及未來還得為這家新公司傷腦筋。先說技術的部分,以目前美光及爾必達的股票市值分別約為24億及7.5億美元,相當於台幣八百多億及兩百多億元來看,要拿出一筆錢來併購或買技術,並不困難,麻煩的是技術如何持續升級;以爾必達為例,近兩年來,每一年的研發經費就高達2.9億美元左右,因此,如果沒有相對應的高額營收,政府新設公司的錢,恐怕兩年就會燒光。
再說,整併國內廠商的部分,原先在市場整併機制下,贏併輸、強併弱、沒問題者併有問題的、有規劃有企圖者併想退出者、有錢者併沒錢的,這是市場機制的篩選原則;政府原先的角色,應是如何讓這些有意願的合併得以公允及順利。但現在政府公親變事主,公允角色變成競爭併吞者,完全否定了市場經過競爭篩選的存留者。因此,可能的推測是,到時候相對沒問題的企業都不會加入整併,政府新公司成了輸家控股總司令;政府真有通天的本領,可以因此搏倒三星嗎?結果,市場輸家的問題,變成了政府的問題,也成了全民的問題。
更糟的是,此例一開,未來液晶面板、太陽能光電,甚至生技或無數的艱困產業,是否也可比照辦理?如此,國發基金再借十倍的錢也不夠花。宣明智召集人話說得客氣,階段性任務完成後,就功成身退;但問題是,什麼是TMC階段性任務?技術引進?有能力自主發展下一世代技術?完成六合一整併?還是台灣DRAM產業不再賠錢?乃至產能及技術超越三星?又如何做到呢?另外,若功不成,停損點為何呢?身為新公司的間接股東,我們不能不知道這些答案。
◆ 社論-DRAM整併 問題才剛開始
【本報訊】2009-03-07 中國時報
經濟部在日前召開記者會,宣布DRAM整併的重大「進展」,將由聯電副董事長宣明智主導,成立「台灣記憶體公司」,由他來主導後續的DRAM整併事宜。對於此事,媒體的評價正反各半,也大致反映出業界的期待與憂慮。
就正面而言,整個的產業重整交給一個懂得IC產業的業者宣明智主導,比起由風評欠佳、對實務了解有限的政務官主導,大家覺得是好事一件,總比以前要放心多了。就負面來看,產業整併的所有關鍵與困難問題,過去兩個多月一件都沒有解決,攤子全數移交給新成立的台灣記憶體公司。換言之,兩個月的協商過程,只是將整併問題由一階段拆為兩階段:先成立一家門面公司,再說後續瑣事由接棒者處理。整併進度雖然不理想,卻為此大張旗鼓開個記者會,可見行政院公關的能力確實有所「提升」。
媒體說DRAM的整併難題一椿也沒有解決,當然不是無的放矢。一就國內五家廠商而言,有貸款到期危機的都得到適度展延,沒有任何一家真正面臨「出局」的威脅。再就未來併廠而言,媒體也明言將來的換股比例才是關鍵,事涉每一家業者在將來新公司中分得羹碗的大小,當然是爭搶撕殺、亳不手軟。三就國外技術母廠而言,雖然日商業主親赴台灣協商,美商也對專利技術釋出表示善意,但是也還沒有觸及技術移轉的價格,好戲根本還沒登場。
我們可以用一個比喻來描述當前的情況。如前所述,經濟部成立新公司的構想,就是要把困難的問題切為兩個階段去解決。成立新公司,只是要在國內五家業者的廠商地盤之外築一道「大城門」,向國外技術廠宣示城內為一整體,將來談判要與守城者宣大將軍談。雖然大城已築,但大城內國內五廠自己都還各有小城牆,將來要用什麼條件要求這些廠商自毀小城牆,事涉換股比例,也是要業者自行「削藩」,那才是宣大將軍的考驗。在歷史上,削藩不成最後慘禍不斷的事跡不勝枚舉,故未來情境的困難,恐怕明眼人也是心知肚明。
此外,就關鍵技術而言,現有技術的移轉是一回事,後續技術研發能量的移轉才更難掌握。現有技術都已是形諸文件的專利保護,但未來技術則存在於若干研發人員的腦中。這些人員是否可能隨著整併而納入台灣記憶體公司的團隊,才是我方能否長期掌握技術優勢的關鍵。萬一整併談判完成,卻發現整併的並非技術公司的整體,而有若干關鍵技術流失,則未來也會使得台灣的競爭力大為折損。這些,都是新公司與台灣人民所要面對的問題,目前也還沒有值得國人樂觀的客觀資訊。
最後,我們也要提醒政府處理DRAM整併的行政程序與社會正義。宣明智先生肩負整併DRAM產業的重責大任,大家都願予以打氣。但是,民間業者代表政府出面參與產業重整,更由經濟部長開記者會予以引介,其實是一種公權力的授予,也使得整個問題變得更複雜。一般而言,政府只宜制定遊戲規則監督市場交易,而不宜成為市場利益分配者。如果政府只是被動提供抒困貸款,整併由業界自主發動,則其間價格移轉就了無爭議。一旦政府直接成立公司且指定操盤人,並由他來決定廠商間的成敗存亡與利益分配,則就必須依行政程序法,做種種監督與流程的規範。否則萬一將來有所爭議,都是無窮無盡的紛爭。此外,政府指定的新公司與外國技術公司的談判,也涉及國與國之間的整體利益,若無類似海基會之類的立法授權,談判也難杜悠悠之口。
我們都了解立法院牛鬼蛇神雜處,由它來監督未必是件好事。但另一方面,如果全然放任,卻也不契合民主政治的理念與行政程序的規範。將來,在立法院要求監督介入時,政府要如何面對、如何處理,恐怕也是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 三挺拚經濟 政府先點火
【聯合報╱周添城/醒吾技術學院講座教授(台北市)】 2009.03.07
政府正在為振興經濟而傷腦筋。如果能夠使民間投資得以提振,將是沒有任何副作用的良方,值得各界動腦一起來獻策。
若要有效提振民間投資,其責任當然不能落在需要紓困的這一群,反而是要獲利優異、具競爭力的精進企業,他們不但績效是前段班、獲利能力佳,而且多數也符合良心企業的條件,因為他們有能力保住員工的飯碗,也有能力保留住較充足的資金,更有若干能獲利的投資計畫在手中。這些企業之所以按兵不動,沒有把他們的投資潛力發揮出來,主要是受到外在環境過份悲觀的影響。這時候如果政府能夠提出精緻的配套措施,提振精進企業的信心,加以點火助燃,必能發揮可觀的效果。
根據過去十年的統計,全體金融機構逾放比率在二千年或二○○一年第一次金改前,高達百分之八點四五與百分之七點四八,若再加上「應予觀察」的部分,大致在百分之十一至十二間。也就是即使在銀行資產品質極為惡化的當時,狹義的逾放比率仍然維持在百分之十以下。以去年十二月全體金融機構廣義的逾放比仍然僅有百分之一點五四,再加上針對這些前段班的精進企業予以貸款,相信發生逾放的比率極低。
即使如此,若仍以最保守的逾放百分之十做基礎,政府只要準備二百億元,就可支持二千億的投資款項,並作為最高可能產生的逾放損失準備。這部分政府會實際撥付給銀行,就明確表示政府以行動去挺銀行衝刺投資放款,不是僅以政策口號宣示,而讓銀行曝露在逾放風險下自行承擔。若這些精進企業自籌三分之一的資金,則可誘發出總計三千億元的民間投資。
既然政府已實際承擔風險去挺銀行,銀行就沒有理由不去實際挺企業進行新增投資。因此,政府或銀行董事會可以將此方案作為對銀行經理部門挺企業的競賽與考核,可以要求銀行動員所有的業務同仁廣為向優良客戶推介此一方案,那麼社會信心翻轉可期,景氣氣氛必然改觀。為示對這些精進企業的鼓勵,可給予最優惠的利率,譬如定存利率加百分之零點五至百分之一,期限為三年至五年。在政府力挺、銀行積極主動鼓勵下,提振民間投資的成果必然樂觀。
如果進一步考慮龐大保險資金被銀行拒絕在門外,則可以進行第二階段的金融創新,即把每個月或每一定金額(譬如五百億元)的放款資產放在一個債權資產池,委由信評機構作分包評等,再開放供保險等法人機構進行包底雙向競標,那麼銀行所貸放出去的二千億元又可以回籠,再做第二回合、第三回合激勵投資方案之用。這個過程也可以再度確保銀行在投資放款競賽中仍然要兼顧放款品質,不是亂灑錢。
政府之所以能花最小預算達成最大的激勵帶動效果,是在彌補目前金融機構的「去槓桿化」(雨天收傘)與「去中介化」(不願新增放款),再加上引進金融創新所達成的。也是政府「三挺」政策可落實、可操作的一個具體方案。值得振興經濟小組更細膩的規劃與推動。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 救經濟不容許半吊子 政府挺企業可別挺錯
- G7疾呼:改革全球金融 道德基金興起
- 開啟責任新紀元 紓困思維的侷限
- 財富激增?美人沈浸幻覺 反璞歸真新主張
- 歐巴馬簽振興方案 台灣經濟確衰退
- 美國人喊窮 小心GDP年增率陷阱
- 台積電:最壞就是現在 面對它更須處理它
- 何時復甦? 向服務型社會邁進
- 羅比尼:危機還沒見底 更多散彈就打得到鳥?
- 扶植下一個 Google 台灣品牌發展新契機
- 銀行國有化? 台灣民主赤字無限大?
- 駱家輝美商務部長? 彼馬對此馬的財政啟示
- 歐巴馬針砭金融共犯結構 考驗關鍵在政府執行力
- 駱家輝獲提商務部長 經濟復甦還是得靠老美
- 什麼時候才能擺脫GDP魔咒?
- 救失業率有何不對? 亞洲4小龍未來在自己
- 東歐危機蔓延 讓法制趕上社經現狀
- 2次金融風暴來襲 不見新機就是危機
- 倒轉的世界 經濟逆境中的逆向操作
- 美存保基金快舉白旗了 認清當前經濟情勢
- 景氣復甦看六大指標 五大產打造台灣未來
19 則留言:
美振興案可能被失業潮吞沒 找到U型復甦之路
* 涉詐騙500億美元 馬多夫本周可能認罪
* 歐巴馬找獲利抱零Twitter救經濟
* 社交網站 另類求職管道
* 美振興案 可能被失業潮吞沒
* 英政府 吃下駿懋銀行65%持股
* 經濟表現佳 巴拿馬外人投資大幅增加
* 林毅夫:美中攜手 有利全球復甦
* 錢白存了外銀 外幣利率一排○
* 央行:外匯存底 國內不能用
* 央行金管會 非獨立機關
* 新聞側寫-死了動外匯存底的心吧!
* 近貧補助放寬 納入低收入戶
* 社論 --「特別稅」更重於「奢侈稅」
* 這種部長不該再縱容
* 找到U型復甦之路
* 蔡明彰 換個角度看世界
◆ 涉詐騙500億美元 馬多夫本周可能認罪
【經濟日報╱編譯謝璦竹/綜合外電】 2009.03.08
涉嫌投資詐騙500億美元被控的華爾街名人馬多夫(Bernard Madoff),在落網消息震驚全球三個月後,本周可能將對刑事指控認罪。
檢察官與馬多夫律師6日簽署的法庭文件顯示,馬多夫放棄大陪審團聽取該案的權利,同意檢察官直接提出刑事控訴,這是被告準備認罪的第一步。
曼哈頓聯邦地區華裔法官陳卓光(Denny Chin)已受命監督該案,其書記指出,預計12日舉行聽證。
另外,馬多夫10日將出庭作證,說明他與委託律師(也是馬多夫詐騙案受害者)是否涉及利益衝突。
法學專家指出,跡象顯示,這件華爾街史上最大宗「龐氏騙局」已發展到認罪協商,但曼哈頓聯邦檢察官辦公室及馬多夫的律師對此拒絕評論。
底特律韋恩州立大學法學教授、前聯邦檢察官韓寧( Peter Henning)說:「這是為進入認罪協商的第一步。」
另有法學專家表示,任何的認罪協商都可能包括馬多夫同意配合當局的調查。如果有其他人最後也遭起訴並受審,馬多夫案的判決就可能延至那些案件結束為止。
70歲的馬多夫已被控一項證券詐欺罪,一旦罪名成立,餘生將在獄中度過。他目前以100 萬美元交保,並軟禁在其豪宅中,接受24小時監視。
※ 延伸閱讀》
那斯達克前董座 詐騙500億美元
http://www.udn.com/2008/12/13/NEWS/WORLD/WOR3/4642034.shtml
馬多夫行騙全球 名導史匹柏也上當
http://www.udn.com/2008/12/16/NEWS/WORLD/WOR3/4645859.shtml
◆ 歐巴馬找獲利抱零Twitter救經濟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 2009.03.08
美國總統歐巴馬日前邀請20位企業青年才俊到白宮,共商挽救經濟大計,其中一位的資格馬上引起廣泛爭議,有人認為向他請益簡直是病急亂投醫,這位話題人物就是人氣社交網站Twitter的共同創辦人威廉斯(Evan Williams)。
說起Twitter,是近兩年來爆紅的人氣網站,2007年4月創立,去年成長7倍,目前已有600萬用戶,而且以每天5000至1 萬的速度增加。不過,人氣雖旺,到現在獲利仍然「抱零」,不知道威廉斯能提供什麼妙計給歐巴馬?威廉斯自己也有些摸不著頭緒,在赴白宮前向網友求救﹕「我明天要到白宮參加經濟會議(他們一定『真的』沒輒了),我應告訴他們什麼?」
Twitter集社交網路與微型部落格於一身,用戶可透過簡訊、電郵等方式隨時傳訊給「followers」(跟隨者),但限定只能發140個半形字(中文65字),稱之為tweets。目前Twitter人氣最旺的正是歐巴馬,他有25萬名followers,不過歐巴馬拚完大選、接著拚經濟,自去年11月以來只送出一則tweets,已經沒時間和followers互動。
現在線上最活躍的是followers第二多的英國藝人史蒂芬佛萊(Stephen Fry),最近200天他tweeted了1400次給16萬名followers。拿他做例子就可以明瞭Twitter的魅力,最近他被困在電梯裡,馬上傳出「我被困在26樓,可能要卡好幾個鐘頭」的簡訊,還附上手機影像,他的許多followers馬上回應,讓史蒂芬在電梯裡不會感到無聊。
有人稱Twitter是「苦水箱」,可以讓人隨時發牢騷、吐苦水,也有人視之為「人人做記者」的管道,例如最近美國客機迫降紐約哈德遜河,最早在網路上傳出的影像就是由剛好在附近渡輪上的遊客tweeted上網;去年中國地震時,大地還在震動,已有人傳出tweets。有人甚至認為,要知道現在正在發生的事,Twitter比Google更快。
不過,Twitter雖然是網路新貴,直逼人氣社交網站Facebook,威廉斯在上周坦承,他還沒有找到讓Twitter賺錢的方法。Twitter是免費網站,在美國也沒有廣告,未來如果收費或引進廣告,可能會引起用戶反彈。所以,威廉斯現在可說自顧不暇,恐怕管不到美國的經濟。
對於歐巴馬向威廉斯問計,網路上反應不一,叫好者認為,不管賺不賺錢,Twitter的創辦人至少有新點子、好點子,而且威廉斯的產品能接近大眾,是廣納民意的好管道,同時也展現歐巴馬願意聽取各方意見的心胸。而批評者則認為,泥菩薩過江的威廉斯去白宮,傳達的訊息是歐巴馬已經找不到「高人」了。
Twitter小檔案
超人氣社交網站
成立兩年尚未獲利
歐巴馬曾是超火用戶
擁有25萬名followers
※ 起碼它兩年來都沒倒。
◆ 社交網站 另類求職管道
【經濟日報╱編譯/莊雅婷】 2009.03.08
隨著失業率激增,網路已成為目前最紅的求職管道,許多人上網尋找事業第二春,尤其以LinkedIn與Facebook兩大社交網站最受歡迎,今年訪客人次成長都超過一倍。
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資深研究員佛雷瑟指出,去年春經濟開始轉壞,這些網站的人氣也逐漸升溫;金融體系崩潰後,大批訪客更是蜂擁而至。他說,網友在網路上累積社交資本,為不確定性避險。
增加曝光率
社交網站的優點是,可以輕易讓你和數百人搭上線,認識傳統求職管道也遇不到的各方神聖,但它絕不是失業的萬靈丹。水牛城大學傳播系助教史丹范諾表示,這類網站也許能提高個人的社交優勢,但不見得對就業和財務狀況有實質幫助。
確實沒有研究數據顯示,參與社交網絡比找朋友介紹更快找到工作。不過,多數求職者卻透過社交網站,成功增加曝光率、拓展人脈與贏得精神支持,同時也和職場大環境建立聯繫。
個人品牌包裝大師蕭貝爾(Dan Schawbel)說,成為社交網絡的一分子並非必要,但卻有加分作用。失業者如果有一長串通訊名單,並且能長期深耕,就有機會比別人更快找到工作。
缺乏社會人脈的求職者若要快速建立人際網路,秘訣就在毛遂自薦。你可以先向親近的朋友和同事打聽,請他們透過關係把你引介到你感興趣的公司或產業。自我推銷在網路上也很管用,效果不下於親自電洽人資部經理。
其他增加求職成功率的好方法,還包括參加個人專題演講(別忘了補寄電子郵件,加強對方印象)、到部落格上留言,或是回應某人的研究報告。簡言之,開啟雙邊對話後,才有機會進一步拓展聯絡清單。
善用關鍵字
MRINetwork研究公司總經理梅樂德建議先從單一網站下手。為了盡快建立鮮明形象與人際網絡,必須在網站上仔細填寫個人檔案,詳述工作經驗,千萬不要只提供職稱和在職日期,因為經濟不佳時,「人資主管尋覓的是有實力的人才」。他提醒求職者,把和某產業相關的特定文字或句子加到工作經歷中,可以提高在關鍵字搜尋的出現率。
蕭貝爾說,網路求職的關鍵就在找出方法讓自己與眾不同,他強調:「你必須讓個人檔案完美呈現自我品牌,切記網路上任何資料都是公開的。」
(綜合外電)
◆ 美振興案 可能被失業潮吞沒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 2009.03.08
經濟學家幾乎一致表示,美國2月份的8.1%失業率顯示衰退遠深過歐巴馬政府的預估,國會當月通過的7870億美元 (台幣27兆3679億元)振興案已被失業潮吞沒,必須追加措施,才能重啟成長。
美國失業人口已連續三個月60萬,是1939年以來首見。歐巴馬2月所提聯邦預算案是根據2009全年平均失業率為8.1%做成,今年才過兩個月,失業率已超過這個預測,經濟學家預估年底前會飆上10%。
歐巴馬的振興案以創造350萬個工作為目標,但美國經濟去年12月開始衰退以來已有440萬人失業。全國大小企業還在繼續裁員。12月以來,企業裁員的速度寫下1975年以來的紀錄。「失業洞」太大了,振興案丟進去不痛不癢。
專家指出,歐巴馬政府現在一定要把修復金融體系和落實振興案列為行動核心,不是「第一急務」,而是「唯一急務」,因為現在的問題已不是衰退,而是大蕭條。
哈佛大學教授巴洛接受彭博電視訪談表示,美國必須創造「比350萬多很多的工作機會,才談得上發動復元」。他認為美國有30%機率陷入蕭條,蕭條就是GDP至少下挫10%。
歐巴馬7日表示,2月失業數字「驚人」:「我們有行動的責任。」
愈來愈多分析家認為,問題太大,歐巴馬迄今為止所有行動都不夠因應。穆迪經濟網站的桑迪表示,美國經濟現在表現比振興案通過時糟太多,政府必須拿出更大的政策回應。他說:「政策一直落後問題一步,必須想辦法超前問題一步。」
MSNBC網站報導,8.1%的失業率數字其實還沒有抓到美國勞工的痛苦真相。真正的尺度應該包括想要工作但已絕望、以及將就兼差但希望全職上班的人,這樣算來,身受失業之苦者有14.8%。
各界現在紛紛認為,歐巴馬政府、國會、聯邦準備理事會迄今打造的所有因應政策都不夠大膽。問題何在? 智庫「經濟展望集團」首席全球經濟學家包莫爾說:「政府和經濟學家都沒有掌握到此刻經濟有多糟。大家都還沒摸清問題的尺碼。」
◆ 英政府 吃下駿懋銀行65%持股
【楊明暐/綜合七日外電報導】2009-03-08 中國時報
英國政府六日晚與駿懋銀行集團(Lloyds Banking Group PLC)達成協議,政府將把在該集團的持股從原先的四三%提高到至少六五%,成為掌握多數股權的大股東。
按照協議,駿懋集團將嘗試透過向現有股東發行新股來籌集資金,若股東如預期那樣拒絕認購,政府將介入收購這些股票,把持股比例提高至六五%。駿懋同時向政府發行的「B類股票」將來若被轉換為普通股,政府持股比例會進一步提高到七五%。
此外,英國政府也將為駿懋逾二六○○億英鎊不良貸款提供擔保,而駿懋未來兩年內釋出的貸款將增加到二八○億英鎊。
駿懋今年元月在政府撮合下,併購哈利法克斯蘇格蘭銀行(HBOS),成為英國第三大銀行集團,但隨後便向政府尋求資產保護。根據最近發布的報告,HBOS去年損失近一一○億英鎊(約一五五億美元),駿懋集團的二六○○億英鎊不良資產,八三%來自HBOS。
英國廣播公司(BBC)網站報導稱,英國政府現在終於可以利用駿懋集團發揮影響力。政府將派員進駐董事會,並促使駿懋釋出振興經濟迫切需要的貸款。
英國財政大臣提姆斯表示,駿懋今年將釋出一四○億英鎊貸款,其中一一○億將提供給企業行號,卅億供作房貸。明年也將釋出相同額度的貸款。
◆ 經濟表現佳 巴拿馬外人投資大幅增加
中央社 2009-03-08
去年下半年引爆的國際經濟危機似乎未波及巴拿馬,外人投資繼續大量湧入。經濟學者表示,巴拿馬的經濟表現佳是吸引外資的主要因素。
根據國家審計總署公布的資料,巴拿馬去年的外人直接投資總額達24億100萬美元,較前年增加4億9400萬美元,或25%。
經濟學家柴普曼(Guillermo Chapman)分析,巴國去年外人直接投資創下歷史第二高紀錄,主要是因為經濟表現佳。
此外,巴國的經濟快速國際化、運河拓寬工程展開及巴國政府簡化外人在新規畫的經濟特區投資審查程序等,都有助於吸引外資流入。
巴拿馬去年的國內生產毛額,以1996年的價格為基準,為185億5810萬美元,較前年增加9.2%。財政經濟部估計今年仍有5%到6%的成長率。
根據瑞士經濟研究所KOF在今年元月公布的世界各國經濟國際化評比,巴拿馬以70.88分排名全球第42位,較一年前跳升17級,在中南美洲國家中僅次於排名居第37位的智利。
經濟學家拉莫斯(Miguel Ramos)表示,巴拿馬經濟國際化程度大幅提升,對吸收外人投資有很大的幫助,也讓巴國成為國際商貿活動的重要基地之一。
另一方面,巴拿馬政府已決定斥資52億美元拓寬巴拿馬運河,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增建第三組水閘,讓更大型的船隻得以通航。
此一工程已吸引許多跨國公司參與,預訂2014年完工,屆時運河的通行能量將增加一倍。
※ 埃及為何表現不佳?
◆ 林毅夫:美中攜手 有利全球復甦
【經濟日報╱記者劉煥彥/綜合報導】 2009.03.08
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與世銀總裁佐立克(Robert Zoellick),6日共同在華盛頓郵報撰文指出,美國及大陸攜手合作,不僅是下個月倫敦G20高峰會的成功關鍵,也對世界經濟復甦非常重要。
林毅夫與佐立克在文中指出,目前國際收支失衡的根本原因在於結構性問題,人民幣升值並非解決這個問題的主要手段,美中兩國之間的經濟外交應著眼兩個領域。
包括美中雙方應該共同防止出現全球經濟衰退愈拖愈久的情況,美國本身必須增加民間儲蓄和投資;大陸則要增加民間消費。此外,美中兩國都必須抵制保護主義,幫助貧困國家的弱勢族群。
其次美中戰略經濟對話,應著重減少兩國間的結構性消費儲蓄失衡。北京當局要實現「和諧社會」目標,就要改善收入分配、增加消費和進口,同時促進地方銀行業發展,為中小企業提供更好的服務。
對美國而言,美方必須重新平衡儲蓄和消費、控制不斷擴大的預算赤字,並且投資教育、研發和科技,同時繼續對投資、貨物、創意和人才抱持開放態度,才能維持世界最大經濟體的地位。
鑒於金融海嘯影響深遠且愈形擴大,全球前20大工業國在美國前總統布希號召下,於2008年11月中於華盛頓第一次集會,商討如何協調各國的因應措施。會後各國協議,今年4月初於倫敦召開第二次G20高峰會。美國將由新任總統歐巴馬親自與會,大陸則再次由國家主席胡錦濤出馬。
這將是今年1月中歐巴馬上台,首度在國際場合會見胡錦濤。
林毅夫與佐立克認為,美中互相調整經濟關係,有助於減少未來全球經濟動盪的風險,更不用說這麼做對雙方都有很大好處。美國是大陸出口的最大市場,大陸則是美國政府公債的最大外國投資者,雙方經濟相互依存非常明顯。
兩人不忘提醒,美國不能走回頭路,若美國只想以刺激民間消費,同時以外國儲蓄為美國經濟發展提供資金來源,無疑是重蹈覆轍,對於世界經濟及政治都將帶來危險的後果。
※ 相關報導:
* udn聯合書報攤 - 知識通訊評論 - 中美如何同舟共濟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7&f_SUB_ID=1058&f_ART_ID=180952
◆ 錢白存了外銀 外幣利率一排○
【聯合報╱記者孫中英/台北報導】 2009.03.08
全球各國銀行不斷降息,包括荷蘭、匯豐、渣打、澳紐等多家外商銀行的日圓、港幣、星幣、加幣等外幣存款牌告,驚見前所少見的一排「零」。甚至有銀行掛出的外幣存款利率,從一個月到一年期利率,全都掛零。
一家大型外商銀行財務長分析,過去只有日本是零利率,現在各國央行不斷降息,各國基準利率都是史無前例的新低,在這個前提下,許多外幣存款變成「零利率」是遲早的事。
這波被外商銀行調降成零利率的外幣,主要是日幣、港幣及星幣,日圓早已是零利率貨幣,大家都有共識,但其他幣別為何也被降為零利率?
外商銀行解釋,像匯豐、荷蘭、澳紐等銀行,在亞洲區各國設有據點,若需要港幣、星幣等的資金,這些銀行可以直接透過新加坡或香港的分行吸收,加上資金太氾濫,根本不需要這麼多外幣資金,所以,乾脆降成零利率。
外商銀行最怕是「美元流動性不足」,雖然美元利率也是新低,但外銀還是維持「有利率」,不至於降成零利率。
但其他美元以外的「雜幣」,就沒有美元這種身價,因為銀行只要手中有美元部位,就可透過各種交易轉換成其他幣別,當各國金融市場都資金氾濫成災時,雜幣利率自然會跌成零利率。
為什麼本國銀行並沒有出現零利率外幣存款?銀行業者指出,這是因為本國銀行在海外並不像外銀有那麼多據點,本國銀行讓這些「雜幣」保持一定的利率水準,也可適度吸收一些市場資金,尤其是台灣人對日圓和港幣,還是有一定需求,因此,這兩種幣別,本國銀行應不可能跟進調降。
◆ 央行:外匯存底 國內不能用
【經濟日報╱記者傅沁怡、黃欣/台北報導】 2009.03.08
動用外匯存底救經濟?中央銀行昨(7)日跳出來捍衛外匯存底,強調動用外匯存底支應擴大內需經費,除可能造成通貨膨脹,也會導致央行財務惡化,危及國內金融穩定。央行決策官員直截了當地說:「外匯存底不能用在國內。」
外傳行政院要求央行評估仿效新加坡模式,從外匯存底移撥5%至10%額度支應救經濟,央行彭淮南直言,他對此事「一無所悉」。
由於外界近來屢以外電報導新加坡及日本動用外匯存底的例子,提議台灣也可動用外匯存底來救經濟。央行昨天特地發新聞稿說明新加坡及日本的作法。
央行指出,新加坡政府並未計劃動用外匯存底,而是計劃動用該國財政部投資於GIC及淡馬錫(Temasek)兩機構之孳息。如擬進一步動用本金,需獲得國會同意。日本政府則是擬提撥50億美元外匯貸給公營機構「日本國際協力銀行」(Japan Bank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簡稱JBIC),再由JBIC轉貸日本海外企業,以支應其外幣資金需求。
央行強調,長期以來,央行一直使用外匯存底融通外匯指定銀行,對國內廠商及海外台商辦理外幣貸款。像是78年起便提撥部分外匯存底種籽資金,參與台北外幣拆款市場;央行也辦理換匯交易、存放外匯指定銀行及對銀行業辦理外匯融通,提供外匯指定銀行外幣資金轉貸國內外廠商。
截至98年2月底,經由外幣拆款、換匯交易、存放外匯指定銀行(含輸出入銀行)外匯融通餘額合計已達278.25億美元。
彭淮南重申,外匯存底運用主要考慮四個原則,第一個是外匯存底的安全,不能被倒帳;第二個是流動性,因為外匯必須隨時支援國家的需要,所以不能全部作長期固定的投資;第三個是獲利性;第四個則是經濟性,也就是要用在有益於經濟發展的地方。
彭淮南強調,就算政府想動用外匯,也必須編列等值的新台幣預算,然後依照結匯手續動用。政府預算如果不夠,可以發行公債,向民間籌款,這才是動用外匯的正當途徑。
高層官員並指出,為管理及運用外匯,央行訂定「外匯資產管理運用應注意事項」(含風險控管、投資工具、往來銀行選擇標準及內部控管等),並經央行理監事會核定施行,也會定期召開外匯資產管理會議(含風險控管),外匯操作同時受內部及外部稽核監督,十分嚴謹。
※ 央行不乖所以歸類為非獨立機關?
◆ 央行金管會 非獨立機關
【聯合報╱記者李順德/台北報導】 2009.03.08
研考會主委江宜樺昨天提出政府組織改造的最新版本,中央銀行與金管會被排除在獨立機關外;未來央行的貨幣政策、金管會的金融政策,都必須配合內閣運作,獨立機關只剩通傳會NCC、中選會與公平會。
相當於我國央行的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英國英格蘭銀行或日本央行等,都具有高度獨立性與專業性;以美國聯準會為例,理事由總統提名經參議院同意,長期以來一直維持很高的獨立性及專業性。
金管會副主委李紀珠前年發表文章曾指出,跨國研究證實貨幣政策之績效,與各國央行之獨立性呈顯著正相關;「為避免政客繼續利用央行作為選舉工具,妨礙台灣長期經濟發展」,她認為應修正中央銀行法,保障央行成為獨立機關,以抗拒來自行政院的壓力。
研考會解釋,現行央行與金管會除監理外,還兼具政策執行的任務,前者執行貨幣政策,後者執行金融政策,因此行政院認為央行與金管會難成基準法所謂的獨立機關。
研考會副主委宋餘俠表示,央行的貨幣政策及金管會的金融政策,屬行政院政策的一環,但由於央行總裁與金管會主委都有任期制,和一般內閣首長不同,有其高度的獨立性,央行理監事會的決定,行政院一般是不會干涉的。
◆ 新聞側寫-死了動外匯存底的心吧!
【本報訊】2009-03-08 工商時報
人走到窮途末路、為解決餓肚子,翻箱倒櫃、掏遍口袋,不就是抱著最後一丁點希望,招喚到不小心迷路的幸運之神。
府院又有人動了外匯存底的腦筋。因為台灣發生史無前例的經濟負成長8%,馬政府救經濟投入擴大內需經費4年5千億元,又落到財政包袱百年沉重,於是「我們的」2,940餘億美元外匯「存底」,就該在這個時候拿出來救國家。
彭淮南昨天的大動作,都是要各界徹底死了動用外匯存底這條心!而且,不能把外匯存底在國內用,不只是彭淮南堅持,因為全世界的央行總裁都很明白!
由於類似的消息多次都是「來自府院」,彭淮南不得不懷疑,是因為他享有任期制的豁免權,甚至個人固守原則的處事態度,實際上已妨礙到某些高官的「創意對策」,於是找出前央行總裁謝森中的口喻,苦口婆心地告訴各界:直接把外匯存底拿在國內用,會造成通貨膨脹,更會危及國內金融穩定,幸運之神絕不會降臨。
外匯存底依法由央行銀行保管與運用,歷任央行總裁對此責任加重許多,彭淮南在任11年間,為了它而發新聞稿與立委溝通不知幾百遍。
經濟繁榮時,大國外匯存底增加的快,台灣的排名就退步,國人以為台灣快完蛋了,彭淮南要出來講,「外匯存底不是多就好」;經濟爛時,他還要1字、1句寫澄清稿,告訴各界不要動用它。作為央行總裁,對這些幾年就要重演一次的爛戲碼,其實,真的很無奈!
◆ 近貧補助放寬 納入低收入戶
【聯合晚報╱記者唐孝民/台北報導】 2009.03.08
實際反映去年年中開始的不景氣衝擊,導致失業率急速攀升,同時鼓勵積極就業,4月起施行的第二階段「工作所得補助 (近貧)方案」,除將適度放寬全職者解釋,並將低收入戶納入補助對象,行政院將在近日內拍板定案。
原本考量社會資源不應重複補貼,第一階段工作所得補助,將低收入戶排除在外。但為了避免社會安全網出現漏洞,第二階段工作所得補助方案,確定將低收入戶納入補助對象。依據96年財稅資料,只要年收入在19萬元至30 萬元間的低收入戶,亦可提出工作所得補助申請,其原有的低收入戶各項補助優惠措施,不受影響。
另外,第二階段工作所得補助方案亦放寬全職者定義,原先規定勞保須連續加保6個月的申請補助條件,將由連續加保放寬採累計加保,目前內政部與主計處正就全年累積加保的天數研商中。
從去年10月施行的工作所得補助方案,主要是補助薪資所得偏低的近貧者,每月補助金額從3000元至6000元不等。第一階段從去年10月起,提供6個月的所得補助,共有22萬7000多人符合資格獲得補助,補助金額達58億元。
第二階段工作所得補助,從今年4月起至12月止,補助期長達9個月。內政部已就96年財稅資料,進行初步篩檢,並先將軍公教、企業主與鄉鎮民代、村鄰長等特殊身分者排除。
官員指出,儘管依財稅資料進行初步篩選,社會有許多批評,但財稅資料仍是目前最方便快速進行資格篩選的基本資料。
除了納入低收入戶,以及更改勞保加保的計算方式外,其他申請門檻條件,包括年收入低於30萬元、申請人及配偶與扶養一等親所得總和不到30萬元,以及申請人、配偶與一等親不動產價值在390萬元以下等門檻皆不做調整。
為彌補現行財稅資料無法真實反映現狀的缺憾,第二階段工作所得補助,同樣延續第一階段民眾可自行提出申請的補救機制。第二階段工作所得補助申請單,預計在3月底前即可寄出。
◆ 社論 --「特別稅」更重於「奢侈稅」
【本報訊】2009-03-08 工商時報
財政部日前傳出欲開徵「奢侈稅」,頓時引起社會輿論譁然,抨擊撻伐之聲四起。有人罵財政部白目,政府剛剛才發放消費券,希望帶動全民消費,迄今成效尚未明朗,財政部竟於此時放出課奢侈稅的消息,邏輯矛盾,自打嘴巴。有人罵財政部無能,目前經濟景氣如此低迷,任何加稅措施都不宜,要求財政部停止相關計畫。有人罵財政部失智,對高價品的課稅稽徵困難,迫使有錢人轉移至國外採買,把國內消費往外送。面對排山倒海的責難,財政部趕緊出面澄清,表示課徵奢侈稅只是一初步構想,目前還在委請學者研究的階段,未來是否實施,仍待各界進一步討論,社會毋須為此八字尚無一撇的消息過度緊張。老實說,財政部被罵得有些「冤枉」,但從財政部因應此一事件的作為觀之,讓我們真正擔心的,毋寧是財政部心中的稅改格局似乎太小。
根據財政部的說法,之所以計劃開徵奢侈稅,乃係來自於去年底賦改會調降遺贈稅的決議,為避免造成社會對稅改只圖利富人的不良觀感,故做出須有適當配套措施的決定。其中雖確實提到開徵奢侈稅,但只是一種舉例,並非以奢侈稅為遺贈稅調降的必要條件,更不是單以奢侈稅即代表了遺贈稅調降配套措施的全部。任何稅改的推動都須有完整的配套準備,遺贈稅的調降亦不例外。首先是稅率的調降須與稅基的擴大連結在一起,例如將公共設施保留地視同農業用地、以及人壽保險給付等的免稅加以限縮或取消,如此不但可以杜絕富人避稅的漏洞,降低課稅的扭曲效果,更可以節省稽徵成本,減少稅收損失。
其次,便是利用其他稅目的加強或課徵來彌補遺贈稅調降所造成的傷害,包括在所得稅中提高對資本利得的課稅或開徵新的特別消費稅例如奢侈稅等,其目的一方面是藉用富人生前賺取所得或從事消費的機會,課以更重的稅負,來平衡租稅公平的流失,另一方面則是以包裹的方式將加稅與降稅方案組合在一起,增減相互牽制,維持稅收中立,鞏固財政穩健基礎。由此可見,奢侈稅充其量只是特別消費稅的一種,並不等同於全部的特別消費稅,尤有甚者,為遺贈稅調降規劃配套措施固然應該,但其所包括的格局與範圍應更大、更廣,不能只以奢侈稅的開徵為滿足。
世界各國實際採行的特別消費稅種類繁多,課徵目的亦甚為不同。有為財富分配公平而課徵的「奢侈稅」,例如名貴車稅;有為抑制消費行為而課徵的「節約稅」,例如菸酒稅;有為反映外部成本而課徵的「校正稅」,例如污染稅、能源稅;有為禁止或抑制某一特殊活動而課徵的「管制稅」,例如賭博稅;也有為制裁商業暴利行為而課徵的「暴利稅」,例如石油稅等。這些「特別稅」在各國稅制結構中所扮演的角色皆有益愈重要的發展趨勢,其中的政策意涵值得我們在推動稅改時多所關注與學習。
我國的消費稅制主要包括一般性質的營業稅與特別性質的貨物稅、菸酒稅與娛樂稅等三種。長久以來,為了配合經濟或產業的發展需要,政府採行了許多所得稅減免措施,但也因此付出了不少租稅扭曲與不公的代價。如今為因應全球化與老人化的挑戰,所得稅只能朝「低稅率、廣稅基」的方向調整,相對地,一般消費稅率的提高以及特別消費稅的廣為開拓,必然是政府在維持財政收入穩定與租稅公平下所剩的唯一選擇。我國加值型營業稅率只有5%,長期偏低,允宜適度提高並考慮改採複式稅率的可能;貨物稅課稅項目不斷減少,允宜隨著環境變遷找尋新的標的,將貨物稅充分轉化為特別消費稅的功能;娛樂稅為地方稅,財政部打算在獨立課徵能源稅後即取消娛樂稅,但在現行財政收支劃分架構下,必會對地方財政產生不小的衝擊,允宜事前妥善解決。
換言之,我們固然樂於看到財政部有心規劃開徵「奢侈稅」以改善社會公平,但卻要提醒財政部把眼光與格局放遠與放大,應該委請學者專家針對我國整體消費稅制的改革做研究,而非僅侷限在奢侈稅一項。
◆ 這種部長不該再縱容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3.08
政府舉債過多的問題最近一再遭到各界質疑,然而官員不只未能虛心檢討,反而要再加碼,要設立投融資平台,把四大基金、壽險業甚至郵政儲金等14兆的資金拿來從事公共建設,而且不受公債法和預算的限制。
政府亂花錢的程度已不是債留子孫而已,甚至可能造成國家重大的災難。而常說要和人民溝通的政府,卻一直未對各界的質疑提出答覆,民調普遍說該下台的財政部長,竟以一句「批評者不懂」,全面抹黑及否定所有的批評。馬總統若再為這種官員背書,就像銀行為虧空的企業紓困一樣,不只將血本無歸,甚至可能被牽連倒閉。
我們曾一再說明政府負債不可太多的原理。負債過多而超過未來還款能力,則將來除非加稅或印鈔示而造成通貨膨脹,很多政府該做的事都無法做。換言之,不管怎麼做都會讓未來的人民痛苦而國家失去競爭力 。外國評等機構看到我國最近胡亂舉債的行為,已調降我國的主權評等和債信,人民現在就已須承受一些政府亂舉債的代價。這些道理馬總統也許未能充分了解,但馬總統應該是個守法的人,我們希望他了解,公債法之所以要設定政府債務上限,就是基於這些道理。守法的總統不可以讓部屬忽視這上限,甚至要立新法或玩法來逃避和踐踏這上限。
然而政府已立法將擴大公共支出的幾千億舉債排除在公債法規範之外,國發基金借入要做紓困投資的2,000億已走法律漏洞而逃避公債法的限制;因為高估經濟成長率以致今年稅收可能短少而須再舉債3,000多億的問題,政府也假裝沒這回事。如今財政部又要避開法律而挪用四大基金和其他資金,馬總統和人民實在不該再繼續縱容。
四大基金是勞工和相關人民的錢,政府只是代管。過去政府已藉投資之名,挪用這些錢為股市護盤而造成鉅額虧損,現在若要再挪用更多去投資,必定引起人民強烈反彈。於是財政部說,這些錢會選擇自償性高的建設投資,而且由政府保本保息,要騙人民安心。然而公共建設真正有自償性的並不多,真有那麼好的公共建設,過去幾十年的執政者早就做了,何況民間自己也願投資,不勞政府舉債來投資。連現在不堪虧累的高鐵,當年民間可是搶著要做。所以財政部講的自償性多半是騙人的。
事情的真相是,財政部說要為這些挪用的錢保本保息,也就是投資無法回收時政府會負責還本付息。這當然可以讓勞工和四大基金其他的主人放心。但這一來挪用的這些錢就和公債一樣,要由政府負責,豈可不受公債上限和預算程序的規範,也不受人民的監督?
全球經濟不景氣,所以政府要多一點支出、多舉一點債,大部分人都會同意。然而不只舉債該受還債能力的限制,支出也要受支出能力和效益的限制。去年政府提出的擴大公共投資執行力甚差,至今仍有大部分經費未真的支用;今年公共投資增加逾2,000億的經費也已超過政府的執行能力;正在立法院審查的擴大內需方案1,500億的經費,只有四頁用途說明。這一切都表示目前的支出已超出政府能力 。如果現在又要挪用四大基金和更多其他的錢來投資,效率必將更差。若用來投資企業,更可能發生鉅額損失或利益輸送。所以我們希望馬總統拿出決斷力,別再讓這個財政部長和政府這樣隨便舉債,隨便挪用其他財源,隨便放話說證交稅要減半,而讓政府既挨罵又跳票。
◆ 找到U型復甦之路
【聯合報╱社論】 2009.03.08
負百分之三?負百分之九?還是負百分之十一?在各家外資券商競相加碼調降台灣經濟成長率之後,經濟衰退已是確定的事實,差別僅在幅度的大小;現在應當關注的是如何創造復甦的契機,及政府如何推動正確的因應措施。
依國家統計機關──行政院主計處的預估,復甦時機將在第四季;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則提出「美國第四季復甦,台灣或許會早一點」的看法。不景氣終有翻轉之日,政府的當務之急就是衝刺再衝刺,努力縮短衰退期,以踏穩U型復甦之路,不可錯失成長的機遇。
經濟復甦模式一般以四種曲線形容;目前看來,台灣經濟自去年下半年起已連續兩季萎縮,今年上半年恢復成長亦無望,迅速復元的V型反彈已不可能;但即使無可避免要陷入一段時間衰退,政府的對策及全民的努力,仍將決定台灣經濟復甦的快慢及力道,究竟是「止跌打底後穩定向上」的U型復甦,還是十年前亞洲金融風暴過後的W型一波多折式復甦,抑或是陷入日本失落十年的L型長期衰退。如今看起來,馬政府顯然被今年創下歷史最大衰退幅度、最長衰退期的經濟預測嚇到了,忙著辯解、忙著找特效藥、忙著要子彈;但若無全盤性的政策施為,其或能做到U型復甦的止跌,卻未見穩定向上之力。
大體而言,馬政府上任九個月來,為了穩定物價、補貼近貧、發放消費券、搶救失業、擴大公共建設、降稅引資等,推出了多項政策,儘管雜音難免,社會對政府政策仍屬多數認同,也給予實質的支持,要子彈根本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政府做得不夠多、做得不夠快,因而即使做了這麼多,還是讓今年全年國內生產毛額(GDP)比去年少了二千二百億元,導致經濟負成長百分之二點九七。因此,若要阻止這場衰退,在短期難以對外需使力下,就是趕緊設法用國家預算補足這個缺口,這是政府起碼該做的。
儘管如此,撒錢救經濟亦不能霰彈打鳥,以為花錢就有效果。在經濟情勢已進入下滑坡道之後,政府資源的分配方式,應從初期的防跌轉變為止跌,而其重點有三。第一是用在改善未來生活生產的公共建設,使既可創造就業機會於當下,也能提升效率於未來,這是政府既定政策,但還是做得太慢。第二是用於強化利貧方案,包括搶救失業、補助社會弱勢等,因為低所得者伴隨低儲蓄,沒有積糧防冬的能力,所受經濟衰退衝擊最大,政府要提供他們最基本的生活照顧,以避免持續的衰退擴散為社會的動盪;第三是搶救房貸戶,以避免房市價格因房貸違約、法拍屋大增而崩盤,進而把景氣推落更深的谷底。
另一個擴大內需的新亮點,是積極運用今年以來新台幣匯率大幅貶值所創造的低價消費環境,以政府預算資源,結合國內觀光產業供應鏈的各行各業,從運輸、景點、旅館到餐飲連成一氣,有系統地強打招徠觀光客來台的國際行銷戰,以將龐大的外部消費力引入台灣;這樣做,不只具穩盤的效果,也帶給觀光產業由量變而質變的契機,引導出產業升級的向上能量。
但是,台灣經濟能否U型復甦的最大關鍵,還是在於出口競爭力這一環的穩定性,但政府一直以「使不上力」說服自己,甚至誤導民眾,卻也因此忽視了問題的嚴重性。從短期看,全球需求降溫,大餅變小,台灣分到的訂單自然少,這是事實;但要問的是,當大餅若有再變大的那一天,台灣分到的訂單能同比例增加嗎?這個答案,可能因產業而異;如果再考量兩岸產業分工形態轉變、台灣產業水平升級多於垂直升級、明年東協加一物流自由化協定的實施,答案就更模糊了。也因此,包含《經濟學人》等外國研究機構幾乎眾口一言,都認為台灣是受傷最重、復甦最慢的亞洲出口型經濟體。產業升級是政府掛在嘴邊的政策,但講久了、說多了,不只疲了,也失焦了;事到如今,已是要真正面對及政策聚焦的時候了。
◆ 蔡明彰 換個角度看世界
【經濟日報╱記者/葉慧心】 2009.03.08
全球金融市場連動性愈來愈高,一堆壞消息繞著地球跑,浸淫台股市場多年的萬寶投顧總經理蔡明彰,農曆年期間特地飛到北非突尼西亞。這裡正是2008年全球唯一正報酬的股票市場,在全球鬧股災時,逆勢上漲了10.62%。
「換個角度看世界吧。」蔡明彰指出,去年十個表現最好的股市都集中在北非及中東,這趟突尼西亞遠行,他親自去看看該國股市為何會漲,並從當地沙漠綠洲中得到不少啟示。
去年9、10月時,美國發生金融海嘯,美股前一天若大跌,台股就「完蛋了」;近期台股卻能與美股脫勾,投資人似已經開始從不同角度看世界。
在突尼西亞,蔡明彰看到該國總統本阿里領袖肖像,幾乎遍布各機場、旅館,甚至馬路上也到處可見。他說:「百年來最大的金融海嘯,凡是政府架構不是強而有力的,那就慢慢等吧。」
蔡明彰認為,現在不是太平盛世,是充滿挑戰的世代,政府若不是強而有力,都不行。日本首相都已換了好幾個,日本近20年來幾乎是最賠錢的市場,「就是不行嘛」。
農曆年期間,當媒體都聚焦在美國政府如何挽救經濟之際,他在突尼西亞看電視,新聞焦點卻著重在中國大陸總理溫家寶到歐洲國家去訪問的消息。
「我們要站在贏家強者的角度去看事情,」蔡明彰認為,雄霸世界經濟極峰已久的美國,巨人地位已動搖,為何還要站在美國角度看世界?
他觀察到,去年賠慘的人,今年一定很保守,有的專家去年身價由10億元縮水成1億元,當然看法很悲觀,「老師都住套房了,你還聽老師的?」
另外,工作保不住的人,看事情也很悲觀。蔡明彰分析,有外資法人看台灣經濟成長率會掉到負11%,這是因為外資都在裁員,工作不保時,看世界一定悲觀。「你現在還要聽這兩種人說的嗎?」
縱橫股海多年,蔡明彰看到不少真正賺錢的人,都是具有獨立思考判斷能力,而不是跟著人云亦云,他主張大家不妨換個角度思維當前全球的問題,別被角度偏頗的國際媒體訊息牽著鼻子走。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2008年大崩壞開始 別再打外匯存底的歪主意
* Twitter創辦人威廉斯的人生 一連串意外
* 奇異遭「空」襲 恐成下個花旗
* 跌停鎖死 鴻海家族市值1天跌掉480億
* 佛里曼專欄》2008年 大崩解就開始了
* 世銀悲觀 全球將陷入二戰後首度萎縮
* 4月若續衰退 將是戰後最長
* 經常帳赤字 日本13年來首見
* 攻守競合 凝聚共識
* 投資連動債 農業金庫虧百億
* 郵局新「錢」途 可以承作放款
* 3,000億存款 銀行不想要
* 金融機構存款27兆9724億元!
* 別再打外匯存底的歪主意
◆ Twitter創辦人威廉斯的人生 一連串意外
【經濟日報╱編譯陳家齊/綜合外電】 2009.03.09
社群網站Twitter創辦人兼執行長威廉斯(Evan Williams)是美國農家子弟,不是說中文的華人。但兩句中文成語也許最能形容他的經歷:有志者事竟成,只不過要無心插柳柳成蔭。
在紐約時報刊出的簡易自述裡,威廉斯自承,他一開始是個對電腦程式一竅不通的大學輟學生,創辦的許多事業都無疾而終。但藉著在工作中學到技術與知識,靠著創辦Blogger與Twitter,兩度成為網路新浪潮的弄潮兒。
威廉斯十年前就嚐過破產的滋味,當時他在創辦的第一家公司裡熬了整夜,次日一早得在沙發縫裡找銅板,才能買咖啡。威廉斯說,他總是有著幻覺式(hallucinogenic)的樂觀心態,他的人生是一連串的意外。
威廉斯生於內布拉斯加州的農家,家裡種的是玉米和黃豆。放暑假時會回家幫忙,確保田裡的穀物都獲得充分灌溉。
高中畢業後,威廉斯進入內布拉斯加大學,但就讀一年半後,他覺得上大學是浪費時間,不如早點出來賺錢。經過幾年的浪遊,1994年,威廉斯回家與父親一同創業,當時他們對網路技術都一無所悉,但父子都認為網路是大勢所趨。
父子倆的公司出版教人如何上網的光碟片,威廉斯隨後又創辦了許多公司,成績欠奉,倒是賠了一屁股錢,還欠繳員工的薪資稅款。
1998年,威廉斯到加州一家媒體公司工作,這家公司後來變成鑄造「Web 2.0」一詞的O'Reilly媒體集團。在一兩年的工作中,他學會了發展網路應用的足夠技術,後來終於藉由創立Blogger.com一炮而紅,成為部落格應用軟體的先鋒。2003年Google買下Blogger。
Twitter是威廉斯另一項創業「Odeo」無心插柳的派生品。他與友人葛拉斯創立Odeo時,瞄準的是蘋果的podcast市場。但蘋果公司在iTunes網路商店引進podcast產品後,讓Odeo的主業務一夕過時。威廉斯後來把Odeo賣掉,而Odeo的簡訊社群業務獨立變成今日的Twitter。
威廉斯說,Twitter會在「適當時間」開始賺錢。這家年輕公司現在仍只有30名員工,出資人有耐心再等一等。
※ 沒錯,歐巴馬需要的是如何遇到這樣的意外。
◆ 奇異遭「空」襲 恐成下個花旗
【經濟日報╱編譯劉道捷/綜合外電】 2009.03.09
鑽石級百年老店奇異公司(GE)有大麻煩了,市場上周傳言紛紛,空頭看著奇異,大喊「慘了、慘了!」說奇異可能是第二家「花旗」。
奇異中箭落馬讓人特別擔心。奇異是企業經典中的經典、是世界最傑出的公司,完美無缺的全球化經營、無人能及的健全管理、無懈可擊的AAA評等、113年前道瓊指數創始成份股中唯一屹立不搖的公司,這樣的公司一周來居然盛傳是花旗第二。
奇異71年來首次把股息大減三分之二後,追蹤奇異27年的看空分析師海曼和凱利指出,奇異旗下「奇異資本」必須認列數十億美元虧損,必須募資求生,奇異債台高築,即將失去AAA評等,獲利江河日下...
這份報告一發布,去年9月8日股價還有29.09美元的奇異,一度跌破6美元,奇異用各種方式闢謠,說奇異去年獲利近200億美元,現金有450億美元,但投資人聽若無聞。
從雷曼兄弟到花旗集團,所有受到金融瘟疫和侵襲的公司,在倒地不起前片刻,都曾經這樣信誓旦旦,只有摩根士丹利沒有沈淪。歐洲商業不動產投資是奇異的致命傷。奇異2008年的四大獲利來源中,以經營商業不動產的資本與金融部門獲利最多,高達86.3億美元。這個部門在2,600個城市持有或融資8,000棟不動產,不動產貸款高達540億美元,持有不動產價值340億美元。
這些不動產都是以買進價格減去折舊列帳,不是以市價列帳,因此分析師估計,奇異的不動產投資組合累計虧損/提列損失介於43億美元到110億美元之間,這些不動產集中在不利的市場中,未來幾年會嚴重惡化。
例如,到去年第二季底,奇異在歐洲擁有的220億美元不動產中,約三分之一是不動產債券和呆帳;奇異另持有29億美元英國不動產貸款業者B&B銀行的不動產債券,現在幾乎一文不值,而且英國不動產價值一年來大減34個百分點。奇異在歐洲其他國家的情況一樣慘淡,潛在虧損可能很大。
但幾十年來,奇異財報在全球企業中最讓人莫測高深,從沒有人質疑奇異財報,奇異說什麼,外界都相信,最厲害的專家都不清楚奇異的數字從何而來,現在奇異瘟疫纏身,信心、信用、信任全瓦解,奇異前途,只能看月中大型法說會能不能拿出讓人信服的數據。
◆ 跌停鎖死 鴻海家族市值1天跌掉480億
【聯合晚報╱記者嚴珮華/台北報導】 2009.03.09
鴻海 (2317)去年財報獲利、股利雙低,子公司富士康年獲利更大幅衰退83%,跌碎法人與投資人的心,今日鴻海股價直接跳空跌停,鴻海今日一日市值減少385億元,而鴻海核心家族的市值大減480億元。
有人想打開跌停 半小時護盤無效
鴻海今日直接跳空跌停以70.2元開出,單筆出現高達6142張的大量,連續三筆大單共計約12596張的大單,使得第四筆掇合大單直拉由70.2元跳上70.9元,5分鐘內一度達71.9元,顯示,特定人士想要打開鴻海的跌停,不過,半個小時後,這項護盤行動,宣告無效,鴻海今日成交量達6萬張,但是,等著跌停高掛賣出的賣單高達2.4萬張,鴻海在上周還是法人外資追棒的指標標的,但是在鴻海周末公布財報之後一夕變色,成為法人與投資人人人棄之的燙手山竽。
鴻海集團財報的三低,一是獲利低,鴻海去年每股稅後純益7.44元,創下鴻海90年以來的每股EPS新低紀錄。二是股利低,鴻海配發2.3元股利,創下15年來新低,其中現金股利只配0.8元,創下鴻海配發現金股息以來的歷史新低,以鴻海今日股價計算,現金殖利率為1.14%,等於放在銀行與放在鴻海的股票上,所獲得的現金股息相差不多,這是今日鴻海重挫的主因之一。三是子公司富士康去年財報獲利大衰退83%,創下富士康成立以來的財報衰退與獲利新低紀錄,而富士康下半年並出現虧損,亦是鴻海集團中罕見的虧損紀錄。
鴻海副總暨發言人丁祈安表示,鴻海是屬於代工公司,在目前環境不明,保守操作,「現金為王」以拉高現金部位,持有現金的作法,鴻海表示,採行的作法有二,一是大幅償還銀行借款,集中在第四季,預估整年償還銀行貸款約282 億元。拉高鴻海帳上現金與約當現金為171億元。二是,將固定投資投資減少,使得鴻海營業活動之淨現金由前年淨流出76.68億元,轉為去年年底的淨流入602億。
鴻海高現金股息時代過去了嗎?
鴻海高現金股息時代過去了嗎? 鴻海未對此一問題做明確的回答,但表示,鴻海的股利將會依獲利與股價做為參考。打破了自92年來,鴻海宣示的高股息政策,鴻海表示,過去的現金殖利率都不會太高,因去年股價高,現金殖利率是2%,今年則以今日股價計算為1.14%,鴻海表示,以代工廠而言,需要現金投入者,因此,鴻海現金殖利率一向都不是很高。
◆ 佛里曼專欄》2008年 大崩解就開始了
【經濟日報╱陳世欽譯】 2009.03.09
有時候,以挖苦為能事的「洋蔥報」內容實在夠嗆,以致我忍不住也會引用它的報導。以2005年,該報一篇以美國對中國大陸出口商品上癮為題的造假文章為例:
中國奉化—寧波奉化塑膠製品有限公司生產的輕質量居家塑膠製品主要銷往西方市場。該公司員工陳賢(譯音)周一對「美國人竟會購買大量垃圾表示不可置信」。他說:「每當接到某種產品,例如沙拉攪拌機的訂單時,我總會對自己說,『根本不會有人買這種東西』... 一個月後,我們會接到同一種產品的訂單,數量則是三倍。怎麼有人會需要這種無用(的垃圾)?我聽說,美國人會買他們想要的任何東西。以我為他們生產的東西來看,我絕對相信。我還聽說,一旦不再需要,他們會毫不猶疑的丟掉它們。多麼的浪費、可鄙。」
我們不妨暫時跳脫對當前經濟危機的正常分析界限,自問一個基本的問題:如果2008年的危機代表某種比嚴重衰退更基本的問題,我們該如何自處?如果這場危機告訴我們,我們過去50年來創造的整個成長模式無論在經濟或生態上都無法永續,並於2008年達到極限,亦即大自然與市場異口同聲的要求我們「住手」,我們又該如何自處?
我們創造的成長體系有賴於我們建造愈來愈多的倉庫,便於販售在愈來愈多的中國大陸工廠所生產愈來愈多的商品。這些工廠消耗的煤炭愈來愈多,最後勢必引發愈來愈多的氣候變化,卻也能夠為中國大陸賺取愈來愈多的美元,用以購進愈來愈多的美國國庫券,使美國得以利用愈來愈多的錢建造愈來愈多的倉庫,據以販售愈來愈多的商品,進而雇用愈來愈多的中國人... 。
我們再也不能這麼做。
為不可或缺的部落格climateprogress.org撰寫文章的物理學家兼氣候專家羅姆(Joe Romm)表示:「我們創造一種提高生活水準的方法。這種方法可能無法代代相傳。」我們為了創造財富而將包括水、碳氫化合物、森林、河流、魚類、可耕地在內的自然資源消耗殆盡,卻又不思創造可以循環再生的資源。
羅姆表示:「我們可以用這種貪婪的行為取得暴增的財富。然而除非成年人站出來說,『這是龐氏騙局。我們非但並未創造真正的財富,而且還在破壞一種適合萬物滋長的氣候』,它終有崩潰的一天... 真正的財富可以傳承,可供其他人共享。」
如今,逾十億人飲用水匱乏;熱帶森林遭到濫伐的面積平均一年相當於希臘領土,面積超過一千萬公頃;全球逾半的魚類撈捕過度或已達到極限。
國際保育協會資深副總裁普雷基(Glenn Prickett)表示:「當少數的經濟學者警告,我們財務透支時,科學家同時警告,我們的生態與自然資產已經透支。」他指出,環保人士強調:「大自然不會為我們紓困。」
澳洲環保商機專家基爾丁(Paul Gilding)很久以前即已向我提出這項警告。當前是「大自然之母」與「貪婪之父」同時達到極限的時候。基爾丁名之為「大崩解」(The Great Disruption)。
他曾在寫給我的一封信中指出:「我們使系統的運作超越它的極限,使它運轉得更快速,將它壓榨更甚。無論系統如何奇妙,物理學與生物學的法則仍然適用。」我們必須追求成長,但必須以不同的方式追求。首先,經濟必須轉型至「純零」的概念。在這種概念下,汽車、工廠、住家不只能夠產出與用量相等的能源,盡可能多的環節更必須能夠無限的循環再生。我們必須創造源源不絕的產出,據以創造永續成長,而不是一味掠奪。
基爾丁表示,他其實是樂觀派。我也是。許多人已經開始利用經濟衰退的機會重新調整經濟。德國、英國、中國大陸及美國已相繼利用刺激方案大舉投資潔淨電力。南韓追求發展的全民新口號是「低碳,綠色成長」。誰知道?許多人已經開始明白,我們不只需要量的改變。更聰明、更有效率,更負責任的處事之道也已經開始成長。
基爾丁表示,在此同時,我們必須謹記:「我們回首時會發現,2008年是人類歷史上,重要的一年。後代子孫會問我們:『它怎麼樣?一切開始土崩瓦解時,你們在做什麼?你們在想什麼?如何面對及自處?」在歷經重大事件的過程中,我們通常察覺不到它的意義。不過對我而言,有一點毫無疑問:2008年是分水嶺,即「大崩解」開始的一年。
(本文作者Thomas L. Friedman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 地球人,帶著毛巾準備逃命吧。
◆ 世銀悲觀 全球將陷入二戰後首度萎縮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 2009.03.09
世界銀行(World Bank)8日悲觀的估計,全球經濟恐將陷入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首度萎縮,全球貿易也可能自1982年以來首見下滑,萎縮幅度將寫下1930年代以來最高紀錄。而開發中國家今年將面對2700億美元至7000億美元的資金短缺。
世銀的評估比大部分私人預測機構的預估更悲觀,但並未提供具體數據。到目前為止,即使最悲觀的預測,也認為今年可望有微幅成長,國際貨幣基金(IMF)在1月份預估今年全球經濟成長0.5%。
世銀的報告是為13、14日將在倫敦舉行20國集團(G20)財長峰會所準備。
報告顯示,116個發展中國家中,有94個國家經濟成長放緩,有43個國家的貧困人口增加,可能造成這些國家更加仰賴國外援助。因為減薪和外勞匯回國的錢減少,預料2009年將有4600萬人陷入貧窮。
世銀強調,發展中國家將承受最大的萎縮壓力,單靠世銀、IMF等國際金融機構,將無法承擔發展中國家的資金短缺問題。世銀今年可把貸款金額提高3倍到350億美元,但對窮國的資金缺口僅是杯水車薪。
世銀總裁佐利克呼籲富裕國家成立「脆弱基金」(vulnerability fund),把經濟振興方案的0.7%拿出來,幫助那些受衰退打擊沉重的貧窮國家。
他說:「全球危機需要全球化的解決之道。在全球克服金融危機的努力中,避免發展中國家發生經濟災難攸關重要。」近年來快速成長的發展中國家,飽受出口下挫、商品價格暴漲、外國投資減少和信用緊縮的打擊,流入新興市場的資金今年將減至1650億美元,比2007年減少17%。
※ 最近看新聞,神經得要比較粗。
◆ 4月若續衰退 將是戰後最長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 2009.03.09
美國這次經濟衰退如持續至4月分,將創下戰後最長的衰退期,超過1973至75年及1981至1982年兩次為期16個月的衰退。
儘管目前失業率或國內生產總值(GDP)仍不比1982年差,但這波影響層面卻極為廣泛,民眾對國家經濟體質也更充滿不確定感。
雷根政府白宮經濟顧問會議主席魏登鮑說,在1982年任何人被問及國家是否會歷經和大蕭條一樣的衰退,答案絕對是「不會。但現在沒有這種確定感,衰退程度不僅又深且又廣,也有許多民眾憂心將是一個漫長、慘重的衰退。」
幾個月來,報章媒體都將這波經濟衰退與1981年7月至1982年11月、雷根總統主政的衰退互做比較。這些報導包括:1月分減少20萬7000個製造業工作,是自1982年10月以來單月最大降幅。另外,2月分汽車大廠銷售持續下滑,創下27年來業績最差月分。
金融歷史學家葛登說:「我想大多數人認為現在景氣比1982年還差,但不至於到1932年大蕭條的地步。不過,確實有可能成為戰後以來最長的衰退。」
雷根經濟顧問倪甘能表示,歐巴馬和雷根當時的目的一樣,都在重振民心,但當前的困難在於民眾無法預見度過難關之後,會有任何的收穫。他說:「在1980年代,民眾很清楚通貨膨脹將會減緩,最後也如預期。」
而現在消費者信心大跌、銀行身處金融危機、整體經濟成長在去年最後三個月萎縮,2月分8.1%失業率雖然沒有超過1982年11月的10.8%,但衰退未見紓緩。經濟學家維特說:「這波衰退的程度前所未有,信貸市場也難以解套。」
◆ 奇異遭「空」襲 恐成下個花旗
【經濟日報╱編譯劉道捷/綜合外電】 2009.03.09
鑽石級百年老店奇異公司(GE)有大麻煩了,市場上周傳言紛紛,空頭看著奇異,大喊「慘了、慘了!」說奇異可能是第二家「花旗」。
奇異中箭落馬讓人特別擔心。奇異是企業經典中的經典、是世界最傑出的公司,完美無缺的全球化經營、無人能及的健全管理、無懈可擊的AAA評等、113年前道瓊指數創始成份股中唯一屹立不搖的公司,這樣的公司一周來居然盛傳是花旗第二。
奇異71年來首次把股息大減三分之二後,追蹤奇異27年的看空分析師海曼和凱利指出,奇異旗下「奇異資本」必須認列數十億美元虧損,必須募資求生,奇異債台高築,即將失去AAA評等,獲利江河日下...
這份報告一發布,去年9月8日股價還有29.09美元的奇異,一度跌破6美元,奇異用各種方式闢謠,說奇異去年獲利近200億美元,現金有450億美元,但投資人聽若無聞。
從雷曼兄弟到花旗集團,所有受到金融瘟疫和侵襲的公司,在倒地不起前片刻,都曾經這樣信誓旦旦,只有摩根士丹利沒有沈淪。歐洲商業不動產投資是奇異的致命傷。奇異2008年的四大獲利來源中,以經營商業不動產的資本與金融部門獲利最多,高達86.3億美元。這個部門在2,600個城市持有或融資8,000棟不動產,不動產貸款高達540億美元,持有不動產價值340億美元。
這些不動產都是以買進價格減去折舊列帳,不是以市價列帳,因此分析師估計,奇異的不動產投資組合累計虧損/提列損失介於43億美元到110億美元之間,這些不動產集中在不利的市場中,未來幾年會嚴重惡化。
例如,到去年第二季底,奇異在歐洲擁有的220億美元不動產中,約三分之一是不動產債券和呆帳;奇異另持有29億美元英國不動產貸款業者B&B銀行的不動產債券,現在幾乎一文不值,而且英國不動產價值一年來大減34個百分點。奇異在歐洲其他國家的情況一樣慘淡,潛在虧損可能很大。
但幾十年來,奇異財報在全球企業中最讓人莫測高深,從沒有人質疑奇異財報,奇異說什麼,外界都相信,最厲害的專家都不清楚奇異的數字從何而來,現在奇異瘟疫纏身,信心、信用、信任全瓦解,奇異前途,只能看月中大型法說會能不能拿出讓人信服的數據。
◆ 經常帳赤字 日本13年來首見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 2009.03.09
日本財務省今天公布1月份國際收支初步資料顯示,經常帳13年來首次見紅,1728億日圓(約17.6億美元)的赤字並創下1985年有紀錄以來的最高紀錄。
受全球經濟惡化影響,以汽車和半導體等為主的出口量銳減,出口較去年同期幾乎減了一半,以致反映日本與國外實物、服務及投資等貿易狀況的經常帳大反轉。日本去年同期經常帳順差達1兆1640億日圓。
這項赤字高於經濟學家預估的153億日圓,從豐田到Sharp的日本各大企業都在以空前幅度減產、裁員,使日本瀕臨戰後最嚴重的衰退。新加坡避險基金Asia Genesis資產管理的分析師指出,日本的問題嚴重,「其他有如年輕人感冒,日本卻有如老年人得肺炎」。
日本股市今天再跌近1%,今年以來已下挫20%,徘徊在26年低點;而日圓兌美元今年則已升值23%,蝕掉出口商海外銷售的利潤,豐田可能出現59年來首次虧損,Sharp也是半世紀首次虧錢。
日本央行總裁白川方明上周表示,日本經濟惡化的速度比預期的更快。國會在拖延數月之後,上周終於通過5兆日圓的經濟振興方案。全球經濟下滑導致出口行業空前低迷,使得政府和央行面臨刺激國內消費和企業支出的龐大壓力。
1月份貿易也呈現8444億日元的赤字。出口較去年同期銳減46.3%至3兆2822億日圓,進口大幅減少31.7%至4兆1266億日圓。海外投資所得減少了31.5%,降至9924億日圓。
其他令人憂心的數據包括:1月份對美國的出口同比暴跌52.9%,對亞洲和歐洲的出口也銳減。
日本2008年經常帳盈餘1兆2803億日圓,比前一年減少34.3%,連續三年下滑,並創下歷來最大降幅。瑞銀分析師預測日本經常帳收支將進一步惡化。
豐田汽車、SONY等傳統大型出口企業虧損,引發一波波裁員和減產,日本經濟可能陷入近幾十年來持續最長的衰退。
◆ 兩岸ECFA 問題在... 送不送WTO
【聯合報╱記者何明國、林政忠/台北報導】 2009.03.09
為因應「東協加一」或「東協加三」,政府規劃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引發在野黨抨擊。權威人士透露,到時這項協議是否送世界貿易組織(WTO),才是問題所在。
權威人士透露,我國分別與巴拿馬、尼加拉瓜、瓜地馬拉、薩爾瓦多及宏都拉斯等五邦交國,簽署四個自由貿易協定,而且都以「中華民國」的名稱簽署(有三個協定後面括弧加台灣),但都沒有送WTO,因此,在WTO的自由貿易協定清單,根本沒有這四個協定。
權威人士透露,我國加入WTO的名稱是「台澎金馬關稅領域」,以中華民國簽署的協定,名稱根本不對,「如何送WTO?」
未來江陳會簽署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是否要送WTO?陸委會副主委傅棟成表示,「能送就送,這都還要談。」如果要符合加入WTO的名稱,江陳簽署的背後是否註明分別代表「台澎金馬關稅領域」及「中國」?傅棟成低調不願多說。
據了解,WTO會員國或會員體簽署的協定或協議,有義務送WTO審查,才能排除其他國家提出最惠國待遇要求一體適用。
我與邦交國簽的四個自由貿易協定未送WTO,其他國家不在乎,所以沒有比照的問題,但未來和大陸簽的ECFA,情況不同,送不送WTO影響很大。
馬政府要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下令反擊,立院民進黨團總召集人柯建銘說,本周將請立法院長王金平召集朝野協商,成立「兩岸事務因應對策小組」。
◆ 攻守競合 凝聚共識
【經濟日報╱記者/林庭瑤】 2009.03.09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引發社會激烈爭論,在馬政府內部也形成兩股力量的競爭與合作,一是經濟部重視六大工商團體的產業利益,另一是陸委會著重中小企業與勞工的權益。
ECFA這一名稱到底何時拍板?至今眾說紛紜。根據陸委會副主委傅棟成所言,早在去年底政府已有內部研究,研擬採取這個名稱。直到馬英九總統2月27日接受專訪暫時正名為「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不過,在馬說出兩岸經濟協議的四天前,經濟部長尹啟銘在一場與工商團體的閉門會議中,已提到名稱不是問題,實質內容才是重點,「若多數人不喜歡CECA,名稱可以改為ECFA」。這是ECFA 首次在媒體曝光。
經濟部率先向工商大老披露,從中顯示出,來自石化與機械產業的龐大壓力,經濟部有意先安撫六大工商團體,並對外強調台灣正「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
陸委會是著重在中小企業與勞工的權利。陸委會主委賴幸媛在媒體投書中回應在野黨,指出「經濟協定非傾中」,強調絕不開放800多項農產品,也不會開放陸勞來台。
賴幸媛日前在諮詢委員會議中,首次提到「參與式民主」,為凝聚台灣對兩岸重大經貿政策的共識,透過由下而上的機制,讓基層民眾參與討論。
馬政府已將ECFA提上政策議程,對內展開宣傳攻勢,對外列入三次江陳會的對談內容。而經濟部「攻勢」和陸委會「守勢」的相互競爭與合作下,也增加了此後ECFA發展的變數。
◆ 投資連動債 農業金庫虧百億
【顏瓊玉/台北報導】2009-03-09 中國時報
全球金融風暴重創農業金庫,九十七年底累計虧損達九九.七四億元,主要是九十六年投資失利,包括購買雷曼兄弟債券四十九億、玉山銀行的抵押債務憑證(CBO)三十四.六億、信用連結債券(CLN)七.二億、法國巴黎銀行CBO五億,連投資歌林公司都損失五億元。
立法院去年十一月審查農委會預算時,僅抓出農業金庫投資失利的未實現損失十三.六九億元。但根據農業金庫今年二月一份減增資計畫顯示,九十七年帳面損失實已逼近百億元,其中投資歌林五億元則首次曝光,歌林公司也不敵這波金融風暴,股票已於去年七月打入全額交割。
買雷曼兄弟 損失高達四十九億
由於虧損已經超過兩百億資本額的三分之一,農業金庫決定今年九月前完成辦理增減資各一百億元。減資方面,由近三百家農漁會股東認列投資虧損五十一億元,但為避免造成農漁會業務及財務衝擊過大,同意其可分十年攤銷。
增資方面,發行六十萬張普通股,及發行五年期累積有表決權的特別股四十萬張,股利按郵匯局一年期定儲機動利率加五碼配息,並限定五年期滿轉換為普通股。認購一張特別股需搭配一張普通股。
農業金庫發起人為政府,出資額為總資本額的四十九%,另五十一%由全國近三百家農漁會信用部出資,因此,此次增資主要由農漁會認購股份,但卻引起基層反彈。農委會農業金融局長詹庭禎表示,投資虧損是大家都不樂見的,經過溝通,二百八十九家農漁會約有廿餘家意願較低,事關農業金融體系健全,絕大部分農漁會還是樂意配合增資。
近三百家農漁會 認賠五十一億
金融風暴的重創除了讓農業金庫辦理增減資計畫,也因「賣相不佳」使依法應進行的釋股作業雪上加霜。按《農業金融法》第十五條,農業金庫成立買滿三年後,政府出資比例應降至廿%以下。也就是說,農業金庫早該在去年五月辦理釋股,現況則處於「違法狀態」。
詹庭禎坦承,受到全球金融風影響,大環境不佳,增加釋股困難度。農委會已經提案修法,刪除三年期滿和廿%規定,改由主管機關訂定辦法,農業金庫視經營績效及財務狀況逐步降低出資比例。修法迫在眉睫,農委會已將提案呈報行政院審議。
此外,農業金庫也和郵局遭遇到「存款過多,利息龐大」的處境,因此,農金法也將一併修正第三十一條,取消農漁會信用部餘裕資金「一律轉存」農業金庫規定,放寬為至少四分之三轉存。
◆ 郵局新「錢」途 可以承作放款
【經濟日報╱記者邱金蘭/台北報導】 2009.03.09
交通部研擬修改郵政儲金匯兌法,開放中華郵政公司承作放款業務,因放款有風險,金管會主張在受「銀行法」相同規範下,同意讓郵匯局承做放款。擁有1,321家分支機構的郵匯局一旦承作放款,勢必對其他銀行帶來競爭壓力,也會有助於平日與郵匯局較有往來的中小微型企業。
郵匯局錢滿為患,資金無去處,為減輕沈重的利息負擔,郵匯局今(9)日起不收企業等法人定存,此外,郵匯局也透過交通部向金管會爭取,開辦放款業務,增加營業收入。
金管會官員昨日表示,交通部最近研議修正郵政儲金匯兌法,讓郵匯局可以做放款業務,並洽金管會、中央銀行等單位意見中,金管會原則上不反對,但因辦理放款業務會有風險,郵匯局必須受銀行法規範,跟銀行適用一致性監理規範。
但據了解,交通部及郵匯局認為,郵匯局因有郵政儲金匯兌法,跟一般銀行還是不同,新增的放款業務可以受銀行法規範,但原本儲匯業務部分,不應受到銀行法規範,兩者應切割。相關部會因意見不一,還在協調。
據了解,對於郵匯局爭取辦理放款業務,金管會提出須適用銀行法規範的內容,主要包括必須適用銀行法第44條資本適足率規範、第48條有關客戶資料保密、第45條內控內稽制度,及第64條及66條等退場機制。
但郵匯局認為,其資金大部分轉存銀行,風險權數較高,適用資本適足率有困難;客戶資料保密部分,原儲匯業務不受銀行法這項規範,郵匯局是交通部百分之百政府持股,不必擔心退場問題。
郵匯局因此建議,可以將原有儲匯業務與新增的放款業,切割管理,放款業務才受銀行法規範,儲匯業務就不用,但金管會認為,同一家公司業務切兩塊,並不可行。
根據金管會資料,中華郵政公司儲匯處去年稅前盈餘77.6億元,是民國92年以來最低水準,資金多,利息負擔重,加上郵匯局改制為國營公司後,政府給予五年免稅期96年屆滿,都讓郵匯局想要拓展新業務,創造新收入。
◆ 3,000億存款 銀行不想要
【經濟日報╱記者夏淑賢/台北報導】 2009.03.09
郵局今(9)日起拒收企業大額存款,約3,000億元可能轉進銀行。大型行庫主管指出,原則上銀行無法拒收,但是會盡量與企業客戶協商,將資金轉向債券型基金,或是外幣結構型存款,如果企業戶堅持一般存款,也會希望縮短天期,愈短愈好。
銀行高層主管指出,只有部分企業授信客戶,有加強信用必要時,銀行會主動要求企業在銀行做大額定存,等於增加擔保品的意思。通常銀行給這類定存的利率,會比牌告更低,對銀行不至於造成成本上的負擔,卻可以降低放款風險。至於一般正常客戶,銀行原則上都不樂見企業戶存大額存款。
銀行業者表示,央行連續七次降息,銀行的利差收益從去年底的1.5個百分點又再下探,造成銀行不僅是收定存壓力很大,過去被視為低成本資金來源重心的活存,現在收太多也可能虧本。所以對於企業大額存款,銀行雖不能明目張膽拒收,還是盡量和企業客戶商量把資金轉往其他用途,但也有可能不得已拒收。
銀行主管表示,前陣子新台幣看貶,還沒貶到35元兌1美元之前,企業客戶資金就會轉到比方美元連結英鎊的雙元貨幣結構式存款,利率可以包裝到6%以上,但是天期通常最多兩周,以降低風險,客戶也會因為新台幣看貶,認為不至於賺利息、損匯差,承作意願較高。
◆ 金融機構存款27兆9724億元!
【聯合晚報╱記者吳孟庭/台北報導】 2009.03.09
根據央行最新統計,98年1月主要金融機構存款合計達27兆9724億元,年增率5.48%,個人及企業存款方面,活期存款年增率為-0.57%,定存年增率則成長10.81%,達12兆6150億元。
央行每月統計的主要金融機構存款,是包含全體貨幣機構及中華郵政公司儲匯處,從93年10月起,包括貨幣市場共同基金相關資料。今年度1月主要金融機構存款金額27兆9724億元,比去年12月份僅增55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則增加5.48%。
1月份個人及企業存款方面,活期性存款有7兆3957億元,年增率減少0.57%,但比起去年12月份的活期性存款7兆3202 億元,有小幅成長。
定期及定期儲蓄存款則達12兆6150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年增率10.81%,是從去年第四季始,第4個月維持10%以上年增率,但比去年12月份12兆6531億元,則有些微下降。
另外,郵局不再收受公司行號定存,企業資金另找出路。根據主計處統計,郵局資金近年的確不斷增加,去年結存金額比前年增加7.8%,達4兆4575億元,儲金戶數也較前年增2.0%,來到3229萬戶。兩者都顯示,定期儲金與儲戶數較96年明顯增加。
根據主計處調查顯示,去年底郵政儲金結存金額達4兆4575 億元,較96年底增加7.8%,不過活期儲金卻減少1.9% ,金額為1兆3210億元,定期儲金反而大幅增加,年增率12.4%,結存後達3兆1357億元,而懸帳則有7億元。
※ 想辦法讓民間樂於投資,敢於投資吧~
◆ 別再打外匯存底的歪主意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3.09
中央銀行持有的2,942億美元外匯存底,最近又被盯上,成為府院高層救經濟的新目標,可能的方向包括進行產業投資的主權基金、移撥一定額度支應公共建設,更早還有買股救市之議;從央行這兩天大動作澄清,可以感受到央行承受的壓力。外匯存底能不能動用是個老掉牙的假命題,外匯存底當然可以動用;真正的問題是怎麼用、台灣現在最需要的用途是什麼?
正如央行發出的說明,外匯是外國的貨幣,不能直接在國內使用,國人取得的外匯透過銀行結匯等程序,換成新台幣,央行收到的外匯就累積為外匯存底;更重要的是,新台幣在國際間不流通,因而台灣經濟發展需要的原料、技術或民眾到海外旅遊,都要使用外匯,外匯存底的功能之一就是支應這些需求。
這個過程簡單,但內含多個重要意義:一是央行的外匯存底不是淨資產,它是用同值的新台幣換來的,同值的換算依據是匯率;二來外匯存底雖是央行名下的資產,但實質上是全民資產,央行負保管及運用之責,任何人都能動用,前提就是拿新台幣來換,政府亦然;三為外匯存底是動態的存量,流動需求變化大,極可能因進口需要、海外投資驟增或國內外資撤退而迅速縮減,甚至可能遭遇投機客狙擊。因此,一國若沒有足夠的外匯儲備,就可能導致金融市場動盪不安,昔日的亞洲金融風暴及最近南韓的外債危機都是實例。
因此,外匯存底一直是在運用之中,而且是在央行宣示的安全性─不被倒帳、流動性─可變現、獲利性─能賺錢、經濟性─具公共外部效益等原則下運用。依照這些原則,尤其是經濟性這個原則,央行已提供外匯存底給公民營企業辦理融通及貸款,當然也可將外匯存底運用於府院高層期望的公共建設,或如中國大陸撥款成立主權基金,甚至像當年的香港金管局,直接用於買入低估股票以穩定市場。所以,動用外匯存底不是問題,問題是以台灣當前情勢而言,經濟性的優先性凌駕於其他使用原則嗎?
先來算一個簡單的帳。目前台灣的近3,000億美元外匯存底高居全球第四,僅次於中國、日本和俄羅斯,似乎是很多,但除了絕對值比不上中國的1.95兆美元、日本的1兆美元,相對支應的流動需求,也稱不上充裕,這包括外資持有的台股約1,227億美元、六個月進口外匯需求約1,200億元,僅這兩項就占八成,儘管有常態外匯收入可支應,但面對鉅額不確定的熱錢流動,台灣的防禦能力難謂高強,可能還有些脆弱。
另方面,金融海嘯過後,亞洲國家國際收支普遍惡化,不只貿易經常帳收入展望弱化、部分央行還需提供美元流動性,甚至支應本國貨幣的穩定;加以近期金融保護主義崛起,國際資金撤離,部分亞洲國家的外匯存底已開始縮水,像日本、俄羅斯、南韓、新加坡及香港,僅1月就少了快1,000億美元,顯示外匯存底不是只增不減,消耗速度還很快。此外,東協加三近日緊密推展換匯合作機制,也正是要在出現國際流動性不足時,以區域合作力量相互支援,共禦危機,但台灣無法參與這個機制。因此,在全球金融市場尚未穩定下,現在台灣外匯存底的運用優先順序,應是流動性重於經濟性,台灣就像是家參與國際經濟的企業,外匯存底是建立支付信用的重要支柱。
再者,目前府院所謂的動用方式,不是拿新台幣來換外匯存底,而是要讓央行由「銀行中的銀行」,站到第一線成為「直接的放款者」,讓一套外匯存底製造二套新台幣的信用,形同讓央行印鈔票,如果我們可以接受新台幣愈來愈不值錢,這也不是不可以。外匯存底當然應該要運用,但請一切照規矩來。
※ 以上、以下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 udn聯合書報攤 - 遠見 - 花了1.43兆台幣學來的寶貴教訓 152家企業的下市啟示錄(上)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6&f_SUB_ID=228&f_ART_ID=181455
變動時局,思索不變的價值 超越原始反商情結
* 變動時局,思索不變的價值
* 15項新興產業 納入愛台12建設
* 社論-正視大蕭條復臨的可能
* IMF:今年全球貿易萎縮逾5%
* 美元走強 恐引第三波金融危機
* 日股再破底 創泡沫經濟新低
* 台北港啟用 航商年省40億
* 企業A錢! 離職還吃違約金
* 勞委會:個案了解
* DRAM再造非整併 宣明智:不救單一公司
* 業者紓困 重回原點
* 65%創業店家 業績掉了28%
* 房屋地價稅 後年調高
* 國庫資金告急 財部四處找錢
* 呆錢多 銀行嗆收「存款保管費」
* 社論-國家建設融資 不能迴避法治監督
* 政府花大錢 人民得盯緊
* 新聞分析-台灣錢 不患寡而患不均
* 觀念平台-拚經濟 切勿性別失衡
* 超越原始反商情結
◆ 變動時局,思索不變的價值
【經濟日報╱陳立恆(法藍瓷總裁暨創意總監) 】 2009.03.10
凡在博物館觀賞過遠古時代陶瓷器皿的人,莫不為其「拙趣」莞爾一笑,拙在厚薄不一的陶壁、不平整的線條、厚重質感的造型;趣在其展現文明於摸索時期的原創力道,及充滿手感的樸實古意。對工藝之美的追尋,使器物發展早就超越實用的功能,而是對美的無涯追求。陶瓷技藝到了宋、明、清,拙趣精進成「匠心」,匠心是一種對技藝臻於完美的堅持,力求精準的美感體現,因此對每一道製程皆極盡精致的講究、細膩的經營。
近代考古學者在景德鎮御窯廠,挖掘出明永樂年間的龍缸破片,龍缸是御窯廠出產最大件的作品,為宮殿中用於防火盛水的器皿,但因為器型巨大、燒製極為困難,未有完整的傳世作品記載,考古學家從挖掘出的破片推測,此為御窯廠燒製過程中,因未達標準而砸碎的瑕疵品。「砸碎」是匠心信念的極致展現,每道製程皆需零缺點才能成就一件無瑕作品,只讓完美無瑕的工藝出品,才能造就千年瓷都的口碑,成為陶瓷文明的典範。
當江流東去、幾度夕陽、浪花淘盡後,工藝為文明寫下經典,留下生活過的足跡…
現代文明雖擁有大量製造、壓低成本的工業成就,卻漠視追求精緻、品質的工藝精神,而工藝貴在傳世的思維亦不復存,或許象徵某種「重工輕藝」的現象。面臨金融海嘯之際,那些一夕蒸發的財富、瞬間殞落的百年企業,讓社會陷入一種自憐的情緒中,傷感於失去的繁華,亦彰顯了一代文明對其能遞嬗傳承的價值,展現出一種恐慌與不自信,讓景氣蕭條的悲觀氛圍環伺生活。但正因為我們站在變動的時局,更要思索何為不變的價值,何為珍貴之信念,才能在逆境中擁有堅定的意志。
人類最有價值的創造皆粹練自困頓苦難,這場景氣衰退讓我們藉機在逆境中重新省思文明之本質,回索這一代的創造能否經得起光陰洗練,讓生命關注的焦點不再侷限於生存的格局,而是以凝煉的專注,提煉生活過的智慧。企業若能有足夠的睿智在風暴中強健體質、站穩腳步,代表其未來有著更大的能力去承擔更多的責任。華爾街之所以在金融危機中成為眾矢之的,原因在於服務與產品皆欠缺責任感,少了「砸碎」的骨氣,才會讓不良品流竄於市面。其實,只要勇於承擔,並且擁有引以為傲的堅持與不因時勢而隨波逐流的原則,企業也能成就深入人心的產品與服務,展現品質、品味、品德,而樹立起傳世的文化經典。
際此變動的年代,我們需要創建恆久的價值;流逝的光陰,將因不朽的創造化為無悔的歲月。
◆ 15項新興產業 納入愛台12建設
【聯合報╱記者許玉君/台北報導】 2009.03.10
為積極發展新世代產業,經建會選定15項新興產業,納入愛台12建設的「產業創新走廊」計畫。
為發展下一個世代的主力產業,適度改變國內以外銷為主的經濟結構,經建會初步已選定光電、新世代晶圓、精密機械、塑膠製品、紡織、花卉、石化、金屬、農業及生物科技、觀光、軟體服務業、智慧型運輸系統 (ITS)、研發創造服務業、醫療保健、太陽能等15項產業。
經建會引述世界經濟論壇(WEF)的「全球競爭力報告」,台灣產業的群聚發展指標,自2006年起,連續三年蟬聯全球第一,顯示台灣過去在產業群聚發展歷程中,具有相當成功的經驗,尤以科學園區為代表。經建會參考工業局現有的產業資料,在國內現有的主力、中間、新興與前瞻產業中,初步挑選出15項候選產業。
不過,經建會官員表示,近期內將與各地方政府、主要業者聯合舉辦,有關產業未來發展的一系列研討會,決定產業優先發展順序、可能落腳區位及投入資源等,並不是齊頭平等地發展。
◆ 社論-正視大蕭條復臨的可能
【本報訊】2009-03-10 工商時報
始於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前後延續十餘年,直到二戰爆發,強權奔赴戰場後,歐美各國的工業生產和就業才走出谷底。此後,西方避諱蕭條(Depression)一詞,逕稱所有的經濟下滑現象為衰退(Recession),希望藉此異名,抹除悲慘的記憶。但是,2008年的金融海嘯重創全球後,「衰退」已經不足以形容經濟反轉直落的速度和程度,「蕭條」這個久違的字眼也重回報章版面,而今舉世憂愁的是:2008是不是1929大蕭條的複刻版?
許多經濟學家斬鐵斷釘地說:大蕭條不會復臨。所持之理,可以細分成五點。第一,大蕭條時期,美國聯準會曾經放任貨幣供給下跌四分之一,致使一般物價水準的跌幅亦達四分之一,通貨緊縮惡化了經濟情勢,釀成巨禍。而今,美國不會再犯相同錯誤,世界各國的央行也不會重蹈覆轍,所以大蕭條不會再來。
第二,紐約股市在1929年10月24日崩盤,史稱「黑色星期四」,大蕭條就此拉開序幕。但是,當年的美國總統胡佛卻強調平衡預算的重要,顯然欠缺以財政政策刺激總體經濟的知識。而今不同,面對危機,世界各國無不仰仗財政政策這帖藥方,紛紛擴大政府支出以彌補總合需求缺口,所以大蕭條不會再來。
第三,今之所得稅累進稅制,在經濟下滑時期有自動減稅效果,減稅能刺激民間消費,因此大蕭條不會再現。
第四,今之存款保險制度,在銀行發生系統性危機時,可以防止擠兌,所以大蕭條時期,美國九千餘家銀行倒閉的歷史不可能重演。
最後,當今政府與經濟學家的知識,遠勝1930年代的水平,經濟知識的增長可以阻擋大蕭條復臨。
沒錯,經濟決策不致重蹈1930年代的覆轍,任憑貨幣供給和財政支出隨經濟下墜而萎縮,但是誰也無法保證各國政府不會犯下新的錯誤,釀災成禍。所以,大蕭條是否再臨,確實難說。
蕭條與否,或許難說,但是金融風暴將產生多大的傷害則不乏權威性的預測。例如,哈佛大學教授Rogoff與馬里蘭大學教授Reinhart,年初即曾聯名發表一篇名為「金融危機之後果」的論文,此文針對東西方所曾發生過的十餘次金融危機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金融風暴過後,房價平均下跌36%,觸底需時5年;股價平均下跌56%,觸底需時3.4年;失業率平均上升7%,4.8年過後才見改善;而GDP則平均下跌9.3%,衰退歷時1.9年。
取上述數據,衡量台灣的經濟,顯然是一項有趣的實驗,至於實驗結果,略述如下:首先,台北市的房價從2008年5月的每坪平均37.2萬元,一路下滑,今年1月已經跌到27.7萬元一坪,跌幅高達25%,但是距離預測跌幅的36%而言,尚有11個百分點的下修空間。
其次,台北股市在2008年5月19日創新高,股價指數為9,295點,同年11月20日是最低點,股價跌到4,089點,總共跌損56%,此與預測跌幅竟然相同,神奇巧合。惟何時反彈?若根據預測值推估,從今算起還要再等2年6個月。
第三,失業率最低的時候是去年4月,只有3.81%,然後逐月攀升到今年2月的5.31%。如果失業將增加7%的預測是真,則失業率將惡化到10.81%。換言之,台灣的失業人口可能從現在起倍增。
最後,唯一的好結果是,GDP的實際跌幅已與預測跌幅相去不遠,復甦可能於明年第二季展開。
誰都不忍作悲慘的預測,但是政府不能憑假象治國,人民不能靠幻覺過活,如果蕭條可能復臨,如果金融風暴的後果,果真如此悽慘,只有勇敢地面對現實,才能浴火重生。1929年9月11日,華爾街日報像往常一樣發表對當天股市行情的評論,這一天的執筆人是馬克.吐溫(沒錯,就是那個馬克.吐溫),他說:「不能離開假象,一旦沒了幻覺,生活的一切就全垮了」。華爾街雖然沒有放棄幻覺,但一個月以後的10月24日,紐約股市仍然崩盤,大蕭條奪走了那一代人的全部生活。
◆ IMF:今年全球貿易萎縮逾5%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 2009.03.10
貿易界資深人士表示,國際貨幣基金(IMF)預估今年全球貿易萎縮5%以上,遠高於IMF在1月底預測的2.8%,但這項新預測恐怕仍嫌過於保守。
這位不願具名的消息人士說,4月2日的20國(G20)峰會之前,IMF將提出這項預測。IMF可能在3月25或26日推出新的經濟預估,料將顯示今年貿易量將萎縮5%或更多。
IMF不願對這項報導置評。IMF下次發表「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是在4月底,但該組織在G20或G7等大型國際會議之前,往往提供期中報告供參考,但不一定公布。路透報導,全球貿易自1982年首度萎縮,而且萎縮速度非常快,不僅反映經濟衰退,也凸顯出在全球化下,各國在金融危機中相互依存的關係。
消息人士指出,「這只是我們從IMF取得的暗示數字」,但貿易萎縮5%的估計仍嫌保持,是因為貿易大國持續公布出口呈現兩位數下滑。
許多個國家已經公布出口驟減,最新的是台灣9日公布2月出口大降28.6%,1月則是創紀錄地銳減40%。另外,智利出口也重挫42%。
G20領袖下個集會倫敦,討論金融和銀行危機的因應之道,以刺激需求,提振貿易,使全球經濟擺脫衰退,預料IMF的新預測將受到密切注意。
在日內瓦,世界貿易組織(WHO)尚未發表對今年的預測,WTO秘書長拉米上周在澳洲和紐西蘭表示,預期今年全球貿易萎縮3%,和IMF上次發表的預測差不多。
另據路透取得的歐盟文件顯示,歐盟財長預料會響應IMF呼籲,在G20財長會議上,支持IMF把資金倍增到5000億美元,以幫助受世界金融危機打擊的國家。歐盟也將支持授予IMF 更大權力,以執行經濟和金融監管,防止類似財經危機重演。
◆ 美元走強 恐引第三波金融危機
【聯合報╱編譯田思怡/報導】 2009.03.10
紐約時報報導,美國是引發全球金融危機的禍首,但反常的是,美國在吸引資金方面卻優於其他國家,導致美元升值,雖有利於美國政府拚經濟,卻使得全球其他地區危機惡化,專家警告說,這已形成第三波金融危機,類似1990年代末的亞洲金融風暴。
美國投資人大舉出脫外國投資,使美元回流美國,投資相對安全的美國政府公債。而且中國繼續購買大量美國公債。這些行動使美元走強,在歐巴馬政府提出數兆美元的挽救銀行和振興經濟方案之際,提供美政府急需的銀彈,使政府不需升息,就能支付這些支出。
但全球經濟卻因缺乏信心和資金而被拖垮,從米蘭到馬尼拉,貸款和投資機制失靈,資金流入美國顯然使全球其他地區的危機加速惡化。
國際的資金爭奪戰突然變成零合遊戲。外國央行和投資人每投資美國政府公債一美元,急需重新貸款的東歐國家就少了一美元。
國際貨幣基金會前官員普拉薩德說:「所有低收入國家問題很大,這是第三波金融危機,低收入國家傷勢慘重,私人資金不再流入新興市場。」
投資新興國家的私人資金從2007年的9280億美元,驟減到2008年的4660億美元,今年可能降到1650億美元。事實是,全球投資人緊握現金,儘快贖回高風險投資。
美的外國人投資也明顯走緩,但美國人撤回海外投資,把資金留在國內,加上中國等外國央行大買美國國庫券,導致美國正在吸收過去散布在世界各地資金,使其他地區資金吃緊。
最立即的危機在東歐,過去東歐投資人大量借外幣來建辦公大樓和工廠,尤以借歐元和瑞士法郎居多,當本國幣值劇貶後,他們的債務膨脹,導致銀行虧損,需政府紓困,政府又向國際貨幣基金求援。
經濟學家認為這種情形類似1990年代末的亞洲金融風暴,當時,投資人借外幣,當外資撤離,當地幣值大貶,尤其是泰國和印尼,引金融風暴。
◆ 日股再破底 創泡沫經濟新低
【黃菁菁/東京九日電】 2009-03-10 中國時報
東京股市九日再次探底,日經平均指數比上周末的收盤價下跌八七.七點,跌幅為一.二一%,以七○八六.○三點作收,創下泡沫經濟以來的新低價位,也是廿六年五個月以來的超低水準。
歐美的金融問題今後將如何發展目前尚不明朗,全球的金融市場持續不安,使東京股市的銀行、保險等金融各股都大幅下跌,加上景氣長期低迷,企業的業績持續惡化,政治情勢不安等背景,整個東京股市賣壓沈重。
東京股市第一部九日的交易總額為一兆一千一百廿五億日圓,成交量達十七億三千七百六十萬股,股價下跌的企業占總數的六四%,上漲的只有二九%,其他為持平。
以業種來看,三菱UFJ、三井住友、瑞穗集團等三大銀行股都大幅下跌,豐田、本田等汽車各股及不動產、醫藥、保險等廿四個業種都大跌,只有礦產資源、石油、玻璃土石製品等九個業種上漲。此外,日本財務省九日公布一月份的國際收支速報,經常帳呈現一千七百廿八億日圓(約台幣六百零八億六千五百多萬元)的赤字,這是十三年來首見的虧損,也顯示日本與海外的投資交易情形惡化。
日本的出口大幅滑落使得貿易赤字額增加,日圓升值和國際利率下滑也使海外的投資獲利大幅減少,對日本經濟造成相當不良的影響。
◆ 台北港啟用 航商年省40億
【經濟日報╱記者余麗姿/台北報導】 2009.03.10
首座由民間投資的台北港貨運儲運中心BOT(建造、營運、移轉)案,昨(9)日舉行啟用典禮,預定103年七座碼頭全部完工時,每年裝卸量將達到400萬TEU(20呎標準貨櫃單位),年產值將達400億元。
台北港貨櫃碼頭公司董事長陳朝亨昨天強調,這座貨運儲運中心啟用,一年可為航商省下40億元的拖車成本。
台北港加入營運後,將與基隆港分工合作,成為遠洋貨櫃港,這個儲運中心,是由長榮、萬海及陽明各出資50%、40%和10%,成立台北港貨櫃碼頭公司進行運作,投資金額達213億元。
台北港今年將先完成兩座碼頭營運,預定明年元月再增加兩座,屆時,將可使台北港貨櫃碼頭公司轉虧為盈。
台北港初步規劃每周定期彎靠卸裝的遠近洋航線共16條,船席水深16公尺,可供8,000TEU大型貨櫃輪停靠,後線面積更達110公頃,相當110個足球場大小。
昨天的啟用典禮,長榮、陽明和萬海三家投資股東,各有一艘貨櫃船在港鳴笛,馬英九總統及行政院長劉兆玄、交通部長毛治國,及長榮集團首席副總裁林省三、萬海榮譽董事長陳朝亨等海運巨頭都親自出席,並主持按鈕儀式。
陳朝亨表示,台北港花了近六年興建,港口啟用後可解決基隆港腹地過小,以及北櫃南運的問題。目前每年北櫃南運的貨櫃量有100萬TEU,未來在改在台北港轉運,一年將可省40億元運費。
馬英九總統表示,台北港貨櫃碼頭啟用有助於台灣經濟發展,未來台灣將成為全球創新中心、亞太經貿樞紐與台商營運總部,且兩岸大三通,台灣將可發揮地理優勢。
馬總統指出,美國商會早在七、八年前就建議台灣不應只作為本地市場,應該做亞太區域市場的跳板,隨台北港貨櫃碼頭啟動,台灣往這個目標更靠近了。
馬總統說,未來台北港、高雄港和基隆港三個港口,應進行貨櫃和港埠的分工,亞太地區新的港口多,既競爭又聯合,擴展貨源將是最大挑戰。
◆ 企業A錢! 離職還吃違約金
【聯合晚報╱記者陳素玲/台北報導】 2009.03.10
青年勞動九五聯盟接獲外商新加坡立可人事顧問公司員工申訴,指該公司利用勞動契約簽訂不合理的「違約金條款」,強迫員工試用期間無論自願或非自願離職,都要賠償公司一個月薪資的教育訓練費用。由於聯盟陸續接獲類似型態申訴案件,今天召開記者會要求勞委會在勞動契約中明文禁止不得訂定違約金條款。
對於勞工團體的指控,新加坡立可人事顧問公司台灣區負責人王慧媛表示,公司勞動契約確實有違約金條款,原因是這些員工都是應屆畢業生,公司付出許多心力進行教育訓練,且契約簽署前充分告知,員工也與家人商量後決定是否簽約,法律及程序都沒問題。對於相關案件已經透過地方勞工局完成調解,有些個案公司也直接提出法律程序,並獲得勝訴,一些個案還在進行中。
聯盟執委陳柏謙表示,聯盟最近一個月內就接獲6個立可人事顧問公司離職員申訴,指該公司利用定型化勞動契約訂定違約金賠償條款,要求員工試用期間無論自願或非自願離職,都要賠償公司相當於一個月 (約3萬元)薪資的教育訓練費。其中一位勞工工作近一個月,才領2.7萬元,卻遭資方索討3萬元賠償費用。另有一位女性員工連被公司解僱,也被要求賠償。
聯盟表示,立可人事顧問公司是針對大型企業與在台外商進行人力招募、仲介工作的跨國企業,客戶包括國內外知名大型企業如仁寶電腦、裕隆汽車、萬泰銀行、大眾銀行等。
陳柏謙認為,這是不景氣下,資方苛扣勞工薪資的「奧步」,日前國內知名翻譯公司統一數位離職員工,也遭違法要求無論自願或非自願離職,都要歸還前6個月的業績獎金。該聯盟認為,類似的「違約金賠償條款」已經成為不景氣下,資方苛扣勞工薪資的「奧步」,讓無數年輕的勞工受害,甚至成為資方「增加收入」的荒謬手法。
聯盟表示,勞委會兩年前曾討論是否要在勞動契約中明文禁止訂定「違約金條款」,希望勞委會重新考慮,在此之前,可以先主動解釋「違約金」違法。另外,也要求勞委會主動介入調查此案,對立可人事顧問公司發動勞動檢查,確保勞工權益。
◆ 勞委會:個案了解
【聯合晚報╱記者陳素玲/台北報導】 2009.03.10
針對青年勞動九五聯盟指控外商公司-新加坡立可人事顧問公司違法簽訂「違約金條款」,勞委會表示,目前勞基法並未禁止勞動契約訂定類似條款,但必須符合比例原則,尤其是非自願離職勞工,非可歸責於勞方,還要求支付違約金,似乎有違常理。勞委會將會針對個案進行了解。
勞委會表示,法律上並未禁止勞動契約訂定違約金條款,實務上則是較常見企業將違約金與服務年資綁在一起,例如受訓後必須服務一段年限才能離職,否則必須賠償公司,或是執行業務致第三人損失,也要負賠償責任等。如果勞方認為不合理,很多是透過司法途徑解決。只是類似違約或賠償問題,一般是員工自動離職才會有違約問題,若是遭公司解僱,應該就沒有違約問題。對於九五聯盟要求勞動契約明文禁止「違約金條款」,勞委會表示,學者過去曾提出類似意見,但只是討論,並未形成決策。
◆ DRAM再造非整併 宣明智:不救單一公司
【聯合晚報╱記者徐睦鈞/台北報導】 2009.03.10
宣明確反對DRAM整併
攸關台灣DRAM產業發展的台灣記憶體公司 (TMC)召集人宣明智,今首度召開記者會說明TMC未來的進度,他表示,TMC 的方案是再造方案,不是整併,也不是紓困方案,救急不救窮,整併會帶來過多的產能,不是資產而是變負債,「我反對整併。」
TMC的目標
未來要跟三星競爭
針對外界關心政府成立TMC,到底能否拯救DRAM產業,宣明智今明確地說,現在DRAM景氣的市況太差,「TMC成立的目的 是要發展台灣DRAM業的競爭力,未來能不能跟全球第一大的三星競爭,與目前台灣的業者整併沒有關聯。」
他說,TMC的方案是再造方案,不是整併,也不是紓困方案,再造方案是不是政府唯一能做的事,應該不是,經濟部還在跟相關的業者溝通,看能不能提出一些具體可行的事情再 造方案的概念是從未來我們的產業還有什麼競爭力,讓我們原來的投資還能夠繼續發揮功效。
不希望砸錢!
救沒有競爭力的產業
對DRAM業目前已投入9000億元資金,以及2萬3000名的從業人員,還不包括前段與後段,已經虧損嚴重,宣明智期許,TMC是整合技術與人才的平台,他認為,用政府的錢去救DRAM公司,要經過人民的同意,不希望政府花太多的錢下去,再去投資沒有競爭力的產業,所以必須將資源集中在發展技術, 而不是砸錢去救現在的DRAM公司。
即使6家併1家
效益也不能增加
而對外界原本期待政府成立TMC是救產業,宣也明確地說,TMC的再造是希望經過公司的活動,取得未來的台灣DRAM業的競爭力,救急不救窮,建議業者應該朝理性存活,整併不能帶來優勢,既然國內6家公司合併在一起跟原本的效益一樣,不能再突破,整併並不能解決當前的問題。
◆ 業者紓困 重回原點
【聯合晚報╱記者徐睦鈞/特稿】 2009.03.10
DRAM業整併關鍵的TMC,在召集人宣明智的說明後,有了明確的藍圖,但對目前5家搖搖欲墜的DRAM公司,從去年底開始積極提整併建議案給經濟部的業者,聽完的宣的藍圖,才發現忙了半天,自己的問題還是要自己解決,一切從新面對,情何以堪?
DRAM廠去年因為虧損嚴重,全年總計虧掉1200億元,於是向政府提出紓困案,馬英九總統也多次在媒體上強調,政府要救DRAM產業,除了解決產業的未來前途問題外,也是要解決國內的金融及失業等問題,也因此讓業者有了希望,不過,如果TMC未來朝技術研發公司,等於在5家DRAM公司外的第六家,不但不能解決業者現在的問題,也可能像是目前業者的另一號敵人。
TMC這個月會與爾必達與美光陣營,談妥公司未來成立的技術,宣明智也傾向以過去世界先進公司的開發自有技術模式,找尋製造開發及設計的人才,試圖再重回技術開發的老路,只不過,台灣過去開發術技術的過程備極艱辛,花了錢,又開發不出足以跟歐美大廠競爭的產品,最後世界先進不做DRAM,南科還花錢跟別人拿技術,這一步棋真是台灣可以走的嗎?
台灣DRAM業的問題長期以來都在技術,為了拿技術,花了很多昂貴的成本,在全球市場上始終只能扮演老五、老六的角色,現在之所以能夠有機會急起直追,很有可能趕上韓國,也是因為很多DRAM大廠虧損連連都玩不下去了,我們雖然還可以勉強支撐,但燒錢的速度過快,能撐的時間也不多,TMC要走技術開發的路絕對正確,只不過,要救現在的業者,可能也是杯水車薪。
然而,正因為現在國際上主要掌握技術的爾必達或美光,同樣有營運及財務的壓力待解決,在資金孔急下,與台灣的結盟勢在必行,台灣如果能夠利用TMC在此時掌握住技術,並順勢開發,在DRAM下一波起來時,一定還有機會。
※ TMC 專門負責整合技術、開發新產品、做品牌、行銷,然後依各種產品特性、製程交給旗下五家生廠如何?或著五家先依特性整併成較大的一、二家,再依照前述方法運作?
◆ 65%創業店家 業績掉了28%
自由時報 2009.03.10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救失業,政府陸續祭出補助創業措施,但不少創業者其實一肚子苦水!調查顯示,近六成五創業店家最近業績下滑,與前半年相較,平均下滑兩成八,而店舖租金平均已經佔月營業額將近兩成二。
專家觀察,現在仍有部分房東寧可空著店面,也不願意降租,呼籲政府應以政策引導房東、降低租金。
1111創業加盟網於二月二十日到三月六日,針對四百一十七名在半年前創業的中小型商家老闆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景氣不佳,顧客消費金額減少、人潮減少,造成約六十五%的店家業績下滑,相較前半年營業額平均下滑兩成八;月營業額的減少比率以二十一%到三十%最多、其次為十一%到二十%。
對於創業者來說,除了生意不好做,近年原物料成本上漲,加上房租高昂也增加經營困難。也因此,最希望政府能穩定原物料成本、降低貸款利率,高達八成五承租店面的創業者認為房租應下降,平均降約十九%較為合理。
對於調查顯示目前平均月租六萬三千八百六十六元、佔店舖營業額二十二%,台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理事江慶鐘認為,就算在SOGO百貨擺攤,店租佔營業額比例最高頂多兩成,可見一般店老闆目前經營情況比在百貨公司辛苦。
台灣房屋不動產研究分析師邱太?指出,目前店面價格下修十五%到二十%,店租卻只下修五%到十%,分析原因,許多店房東因為房價買在高點,陷入維持高投資報酬率的迷思中而不願降房租,很多房東以為可以找到更好的人來租,未來還需要時間透過市場淘汰機制,房租才會慢慢下修。
◆ 房屋地價稅 後年調高
【經濟日報╱記者陳美珍/台北報導】 2009.03.10
房屋稅與地價稅,預訂民國100年時加稅。行政院賦改會通過調高房屋與地價等財產持有稅,現有86項總計減稅400億元的租稅優惠將逐步回收,二年後將對持有大面積房地者加稅,估計可為國庫增加160億元稅收。
賦改會昨(9)日召開委員會議,檢討土地稅及房屋稅減免規定,通過三項加稅建議:限縮自用住宅適用優惠稅率的面積、提高房屋稅率,及建議公告地價從三年一調改為每二年調整等。
賦改會通過,自用住宅優惠地價稅的面積,將由都市地區3公畝(約90坪)以內,縮小至2公畝(約60坪)以內;縮減自用住宅用地的面積,將會衝擊持有大面積土地的地主。目前自用住宅用地的地價稅,按千分之2課稅;超過部分按一般稅率計稅,從千分之10起跳。
自用住宅的房屋稅率為1.2%到2%;營業用房屋為3%到5%;非住家非營業則為1.5%到2.5%。賦改會建議,營業用房屋的下限稅率調高為4%、非住家非營業房屋調高為2%。
地價稅累進稅率目前是從15%到55%,未來也會往上調升。稅基也希望調整,賦改會建議地方政府,將公告地價改為每二年公告調整,以貼近市價。
財政部統計,調高房屋稅下限稅率與地價稅累進稅率,即可增加國庫共160億元稅收。會議主席邱正雄裁示,此一方案,明年進入修法程序,最快100年實施。
◆ 國庫資金告急 財部四處找錢
【經濟日報╱記者邱金蘭/台北報導】 2009.03.10
國庫資金調度吃緊,根據初步估算,稅收等收入嚴重短少1,000億元以上,資金缺口龐大,財政部罕見的在今年第一季就發行公債「以長支短」,因應國庫短期資金需求,未來也不排除請中央銀行及公股事業提前繳交盈餘。
財政部長李述德昨(9)日在立法院公開承認,國庫資金調度的確吃緊,據了解,由於全球金融海嘯導致經濟衰退,國庫稅收短少,包括公股銀行在內的公股事業,已有提前繳交繳庫盈餘的準備。
根據國庫估算,受不景氣影響,今年繳庫盈餘可能會短收,估算約短收1,000多億元,這是最近幾年少見現象。
財政部官員表示,以往因上半年因有稅收進帳,年初通常不會發公債支應當年度支出需求,但今年第一季公債發行計畫中,扣除舉新還舊等的公債需求,約有300億元是為了支應今年度國庫支出需求。
短期借款近上限
今年度可以用來作短期周轉的1年期以下國庫券及短期借款額度,已經逼近法定上限(總預算與特別預算歲出的15%),國庫短期調度的錢用完了,只好直接發公債「以長支短」。
現在只能等振興經濟特別預算案的四年5,000億元完成立法,或5、6月所得稅進帳還掉部分國庫券或短借後,國庫短期調度的額度才會出來。
除了發公債,必要時也會協調公股事業及中央銀行提前繳交繳庫盈餘,每年約2,000億元的繳庫盈餘中,以中央銀行及公股行庫繳庫盈餘為最大宗。財政部官員強調,會儘量避免影響公股事業的正常營運。
至於以前年度未執行的釋股收入預算,雖然還有幾千億元,但現在股市行情不好,釋股可能性不高,況且,這些釋股收入預算中,還有不少必須等電業法等通過,才能執行。
終結連五年超徵
【記者陳美珍/台北報導】不景氣衝擊國庫,98年全年稅收預估將短少1,000億元,終結連續五年超徵局面。
財政部長李述德昨(9)日在立法院首度承認國庫吃緊,但表示不會藉加稅挹注國庫收入。
立委提議增訂消費支出扣除額、暫停對企業查稅一年,遭李述德拒絕。李述德表示,查稅是維護租稅公平的必要手段,稅捐機關會在不擾民、愛心辦稅原則下查稅,但無法承諾暫停查稅。
◆ 呆錢多 銀行嗆收「存款保管費」
【聯合晚報╱記者陳雲上/台北報導】 2009.03.10
銀行體系資金「錢滿為患」,但目前市面上所有可投資操作商品的收益率統統跌到0.1-0.2%左右新低,如今又要面對郵局停收營利法人存款,估計將有3000多億元資金陸續轉進銀行體系,銀行無奈表示「收一筆、虧一筆」。已有銀行業私下埋怨,資金淹大水的情形再不解決,繼續惡化下去,說不定台灣的銀行業也要仿傚日本銀行業不付大額存款人利息、而改向客戶加收「存款保管費了」。
一年內存款激增1.9兆元 史上新高
受到央行連續七度降息、寬鬆銀根,及國際金融海嘯、雷曼風暴台資海外資金大舉回流等影響,過去年一年內台灣的存款餘額大幅激增了1.9兆元,創下史上新高,龐大游資擠爆銀行。但因景氣太差,沒有人知道底部何時出現,投資生產事業不敢加碼投資,銀行更不敢輕言放款。
銀行表示,現在銀行想放款給企業,不僅企業不想拿、還拚命還錢;想跟銀行借錢的,又多是信用狀況不佳、營運風險大的公司,為了避免「借一筆、虧一筆」,銀行寧可現金滿抱、也不敢亂放款。但所有投資標的收益都貼近0%,怎麼消化手中濫頭寸已無法解決,還得再吃進自郵局退出的大額存款,尤其央行、立法院三令五申不准銀行拒收大額存款,銀行更是「有苦難言」,有點「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
因此,有銀行人士私下表示,「彭總裁說台灣不會有0利率」,但如果資金浮濫情況不改善,再下去,台灣銀行界說不定也要被迫跟進日本向存款人收「管理費」,因為利率已經跌到0.1%、0.3%,再跌下去,銀行可能也不用再付利息給存款人,反而變成替客人「保管現金」就夠了。
用不掉的濫頭寸 每天至少千億
別的不說,以目前銀行體系每天用不掉的「超額部位」為例,每天至少都在千億元以上,昨日銀行體系超額準備高達1172億元、累計超額準備更高達6465億元,都是銀行用不掉的「濫頭寸」。
就算同業間有人借錢,拆借利率只有 0.12%-0.15%,等於銀行付給大額存款人0.3%左右利息,卻只能在拆款市場中以不到一半的利息借出去,明擺著就是虧錢生意,收一筆大額存款、就要虧一筆利息錢。
若銀行想將錢活用到債券、貨幣市場,但目前票源短少,貨幣市場附買回交易RP,利率也只有0.1-0.12%,10年期債券更只有1.556%,搶手的國庫券,273天期的利率更跌到只有0.2%的史上新低,所有可以運用的資金標的都已經跌到「地板價了」,甚至央行為鼓勵銀行活用資金,已不再全面回收銀行到期的NCD,而是改採「打折回收」,更讓銀行多到無處消化的呆錢,無處消化。
◆ 社論-國家建設融資 不能迴避法治監督
【本報訊】 2009-03-10 中國時報
上周,有兩則新聞都與政府建設的融資有關。其一,是政府中有人又興起「動用外匯存底」的念頭,想要把政府現有的兩、三千億美元外匯,騰挪一部分出來,放在央行以外的官方單位,由政府統籌策略運用。其二,是財政部想設立「融資平台」,糾合四大基金等政府所保管的基金,以平台之名,為融資政府建設支出之實。這兩種做法看似歧異,但是其內在思路卻是相通的:若干財經官員想迴避公債法、預算法、立法院的監督,為主政者成立小金庫,把人民監督的機制降到最低。在此,讓我們用白話文把事情的嚴重性說清楚。
第一,什麼是政府外匯存底?它就是中央銀行手中所保有的美元、歐元、日元等外幣或黃金資產。第二,這些是誰的錢呢?當然是中華民國所有國民的錢,只不過交給中央銀行保管。第三,為什麼那麼多外匯會跑到央行帳下呢?那是因為台灣數十年來都在出超,出口商賺了美元、歐元在國內不能使用,只好向央行換成台幣,於是央行發出台幣換回外幣,經年累月就逐漸累積了今日近三千億美金的巨額存底。第四,央行外匯有什麼用處呢?它可以在萬一台灣貿易赤字時,支付外商,也可以在投機客套利我國貨幣時,用來抵擋捍衛。外匯存底雖然面向雜多,但正統的關鍵概念就只有以上四端。
現在,有人主張將外匯存底撥一部分出來成立主權基金、或交給央行以外的機關「為特殊目的」使用;我們要明白指出,這絕不是開大門、走大路政府應有的作為。舉例而言,政府如果因為整併DRAM而須給付美商公司三十億美元,那麼這既然是政府支出,就該由財經部會編預算、發公債,將此公債賣給央行,再由央行以外幣轉交給經濟部支付給美商。如果不此之圖,而是以行政手續將央行保管的三十億美金「撥給」經濟部,一則迴避了公債法、二則迴避了預算法、三則迴避了民意機關的監督。請問,天底下有這種白吃的午餐嗎?行政當局可以如此奸巧地迴避法律規範與民意監督嗎?此門一開,將來行政當局就可以悠遊濫用約十兆新台幣的等額外匯,卻全無法規限制,我們還能算是法治國家嗎?
其實,財政部所提「融資平台」的做法,在概念上也與動用外匯存底一樣,是心術不正的奸巧設計。四大基金各有其存在目的與指定用途,故由此用途回推,其財務投資方式,也應有其穩健的限制。如果行政院想要以四大基金調來填補各種政策性投資的財務缺口,原來就該由政府編預算、發公債,將公債賣給四大基金。如果基金同意購買,則政府就籌到了財源。要注意的是,這樣的合法程序就必然要受公債法、預算法、民意機關的約束與審核,這才是法治國家的籌資常軌。如果不此之圖,卻由財政部成立一個不三不四的融資平台,用行政命令將四大基金調集,這就是完全為了迴避法治與監督的奸巧行為。
財政部對外表示,「融資平台」目前只是個研究案,但是我們不理解,為什麼財政部想要走旁門左道,而不肯循堂堂正正的法治作為。我們的公債法確實有訂上限,但現在上限也還沒達到,為什麼不能規規矩矩發公債、編預算?即使公債法上限到了,也還有特別預算條例可用,又為什麼不願意順此路提特別預算由立法院審議?而即使特別預算舉債也觸頂,憲法上也容許總統做各種各樣的緊急處理。無論是公債法、預算法或憲法規範,都是開大門、走大路的作為,都是要接受民意監督,只要道理上說得通,也都會得到人民的支持。現在,放著這些大路不走,卻盡在外匯存底、主權基金、郵儲撥款、融資平台上打歪腦筋,這究竟是什麼樣的奇怪思考邏輯?
去年總統大選時,有人以「奸巧」二字,描述那些耍小聰明、尋找巧門、內心卻欠缺大開大闔原則的政治人物。一般升斗小民在夾縫中生存,走走巧門也就罷了;政務官擘畫國家藍圖,卻還有如此奸巧迴避的念頭,真的該去法鼓山打打禪七了。
◆ 政府花大錢 人民得盯緊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3.10
一場金融海嘯引發的信心危機,讓全球各國經濟一片哀鴻。從去年下半年迄今,已經歷過近10個月的灰黯日子,似隱若現的曙光卻不知何時才能真正帶來好消息。這一場規模超大,完全不可捉摸的經濟風暴,引來多少末日預言家危言聳聽,讓人惶惶然不可終日,對度過信心危機沒有一點幫助,卻為凱因斯基本教義派造就出一個數十年未見的好市場,每天聲嘶力竭地鼓吹每個政府要花錢、花錢、花更多錢。
由於適時而來的諾貝爾光環太過耀眼,因而全世界都逃不脫催眠洗腦一般的疲勞轟炸,也不能不隨著節拍起舞。當然最歡欣莫名的,就是各國政府;數十年來,在公共選擇學派領軍的自由派經濟學家口誅筆伐之下,大政府早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政府的每一項支出、每一個舉動,都會被放在顯微鏡下檢視,因而時時刻刻都得小心翼翼、步步為營。
但經濟衰退無底洞一般的可怕景象,加上學者專家的厲聲恫嚇,嚇破膽的人民莫不仰首翹盼英明的政府趕快灑下及時雨,拯萬民於水火之中。於是各個政府乃競相籌借天文數字一般的債務,急忙以各種名目大興土木、大發善款,唯恐錢花得不夠多、不夠快,讓人民怨懟失望。
我們的政府似乎不如其他國家那麼稱心如意。一方面我們早訂有嚴格的政府舉債上限,過去幾年的揮霍,幾乎已無任何空間;另一方面馬政府去年5月上任立刻匆忙推出的583億擴大內需方案,從項目選定的草率、效益管控的無效,到執行效率的低落,早已成為各方譏彈的標的。因此籌措子彈不易、槍法又超爛的執政者,的確很難隨便掏出數以兆計的鈔票漫天灑下,管它能發揮多大效益。
老實說,政府匆忙將大筆人民的血汗錢輕率投注在公共建設上,以求急救經濟景氣,不出錯、濫用,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任何稍具規模的公共建設,都不可兒戲,即使是整建危橋、重修危險路段,事前都必須縝密規畫、嚴評效益、細選工法;這個前置作業期依香港經驗,平均高達七年;一旦決定施工模式、敲定細節,公開招標發包,如果審慎務實,也非幾個月莫辦;發包之後開始募工購材,真正上工又不知需多少時日。等子彈真正射出,景氣早已不知變成什麼狀況,於實事何補?
就馬政府新手上任的表現來看,這樣的時間只會更久,豈能短暫?除非前置作業敷衍了事,虛晃一招,成本效益馬馬虎虎、得過且過,工法、團隊隨便唬弄、開工了事,才有可能將偌長的時日縮短到三、五個月內交卷。尤其劉內閣興沖沖地宣布,今年原有的工程採購預算加上去年度的保留款,再加1,506億元的特別預算,掐指一算,金額居然高達5,996億,比原先預估還意外多出500億的「子彈」。這麼巨大的金額,如此龐雜的項目,勒令要在年底前執行完畢,這個效能飽受質疑的政府,立刻變身成為超人政府,要「超越極限」,完成不可能的任務,人民聽來豈會不瞠目結舌、驚駭萬分。
我們必須深知,時間還不是重點,真正緊要的是,這5,996億之中每一塊錢都是人民的血汗錢,將要動用的一磚一瓦、寸土寸鐵,都是我們與子孫百代共有的資源;若用之不以其道,所造成的浪費與誤用,不僅貽禍子孫,將來還要花更多血汗錢將它修補改正,過去20年中血跡斑斑有多少活生生的案例擺在眼前。
因此,我們奉勸執政者,仔細評估時效性,趕不及、不該趕的,千萬要有自我克制的勇氣。但更要期盼全體人民,要求政府將所有工程自始至終全程公布網上,每一個項目都要有足昭公信的成本效益分析,由全民做最後的監督者。
◆ 新聞分析-台灣錢 不患寡而患不均
【黃琮淵】2009-03-10 中國時報
就怕周四被立委又再追問,央行總裁彭淮南昨日選擇提前面對外匯存底這難題。按照彭淮南說法,要拿新台幣換外幣的「有償撥用」,動不動外匯存底,根本就不會是議題。問題就在於,政府籌資不順,又想要規避舉債上限,才會想動外匯存底,講直接一點,如果政府滿手錢,直接到銀行換匯就好了,何必去用外匯存底呢?
現在的情況是,缺錢的人想盡辦法,看要如何無償撥用;反之,手握外匯存底的央行,則是在想防守之道。
台灣最大的問題,不在於沒有資金,而是資金找不到好歸宿,目前單是銀行「寄放」在央行的錢,也就是購買央行定存單的金額,就高達四.四五兆元,這麼大筆的資金,都是收了存款卻放不出去的。
換言之,資金絕對夠,癥結點在於政府無能為力,無法把閒置資金引導到公共建設上,才會動外匯存底的念頭。
持平而論,外匯存底能不能挪用,這絕對可以討論,但,救經濟還是要有步驟、要顧及成本效應。政府眼前最該做的,還是把「導引資金走向正確道路」的投融資平台做好,務實地面對國內資金分配不均的難題。
否則台灣已是錢滿為患,又挪用外匯存底「創造」更多錢,也許籌得一時財源,但這就有如飲鴆止渴,同時也埋下災難的引線罷了。
◆ 觀念平台-拚經濟 切勿性別失衡
■ 簡至潔 2009-03-10 中國時報
藍綠政黨為審查四年五千億「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特別預算案」,在立院爆發嚴重衝突。在野黨批判此預算規畫失衡、重北輕南;但沒有人注意到這五千億的龐大資源分配,其實也是性別失衡、重男輕女。
國際組織這幾天紛紛提出警告,經濟衰退對女性的影響遠高於男性,因為女性的平均薪資本較男性為低,而且多從事不穩定與兼職的工作。但在這一波經濟海嘯中,公部門完全沒有提出失業人數與放無薪假人數的性別比,反而急著推出各種以救經濟為名的方案。我們想問的是,這些救經濟的方案到底解決了哪一群人的失業問題?又滿足了那一群人的需求?
檢視這一次五千億的特別預算,有超過四千億的經費擬用於硬體工程建設。根據前年主計處的就業統計,工業(包含礦業及土石採取業、製造業、電力及燃器供應業、用水供應及污染整治業、營造業)的就業人數中,有將近七成為男性,女性就業人數不及男性的一半。也就是說,一波振興經濟方案可能開創的就業機會,恐怕是性別不均等的。
此外,政府頻頻以「擴大內需」為由,投注大量社會資源於工程建設,但台灣真的沒有內需,非得要大興土木才得以擴大內需?台灣的生育率已經跌破一.一二%,成為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國家之一;而且人口老化速度正在迅速攀升,從現在每十人中有一個老人,到二○二五年,每五人就有一個老人。
這些數字反應出台灣有非常急迫且龐大的照顧需求,若再不改善人口結構,台灣社會將沒有足夠的勞動力支應龐大的依賴人口。但是政府卻遲遲不面對人口失衡問題,不將公共照顧視為重要政策以減輕個別家庭負擔,反倒將少子化問題歸咎於個別女性不肯生育;或是在發生媳婦殺死婆婆的人倫慘案時,怪罪家庭照顧者心腸狠。
經濟危機正是政府思考社會政策新方向的機會,在這個時候投資照顧體系將有助於GDP的提昇。以外籍看護工為例,台灣到去年年底,外籍看護工人數已經超過十六萬人,台灣家庭每年聘用外籍看護工所付出的成本就超過四百億。若將這些私人聘僱的工作機會,轉由國家聘僱本國勞力,由使用者部分付費,將帶來不只十六萬個工作機會,其所創造的經濟成長也才能如實反映在GDP數字。
當政府在談基礎建設時,實在應打破過往工程才是建設的概念了。服務輸送體系、人才的培養、文化的提升都是國家重大基礎建設的一部分。若一味將建設著眼於造橋、鋪路、蓋屋,那麼我們幾乎可以預期,這一波為了挽救經濟所做的工程投資,恐怕只會帶來更多的蚊子館和生態環境破壞。不但無益國家長遠發展,更會加深性別不平等。
(作者為婦女新知政策部主任)
◆ 超越原始反商情結
■ 黃樹仁 2009-03-10 中國時報
台灣是經濟人格分裂的社會。商業繁榮,但同時也有強烈的反商情結,動不動就要指控商人剝削。波蘿麵包事件只是一例。這反映的是台灣經濟變遷太迅速,以致於對工商業生活還適應不良。
工業化帶來高生產力,使農業與工業用愈來愈少的勞動力就已生產過剩。多數勞動力必須離開農業與工業,轉移到服務業。另一方面,高生產力使多數人享受了古人未有的高收入,有能力消費他人的服務。例如,從天天自己做飯變為花錢外食,從自製年糕改為外購以省力,從自己出門購物改為付費送貨到府。我們已經進入多數人以服務為業的後工業時代。
服務業成立的前提,是顧客承認服務需要成本,享受方便應該付費。天下沒有免費的服務。如果你自己不能天天當義工,就不應期望別人無償服務。而且,服務也有品質之分。高品質服務需要高收費來維持,有品牌保證的服務會比較昂貴。更有甚者,創新有價。新點子或鬼點子,即使僅舉手之勞,也可能吸引顧客而賺錢。
這些觀念,貧窮農業社會的人卻很難理解。貧窮社會裡,自己做飯、自己縫衣服、自己買東西扛回家。沒錢買別人的服務,也罕有機會出售自己的服務。
不習慣相互購買服務的人,通常也不瞭解服務的成本。向來到田裡自己摘菜吃的人,不知買賣青菜涉及運輸成本、攤位成本、中途損耗、資金利息、商業風險,及商人也需要賺錢養家。因此,農業社會的人常將服務收費視為敲詐,將中間商視為吸血鬼。如沒有抓藥,醫生怎可收費?原料不過幾元,麵包為何賣三十元?產地菜價崩盤,為何菜市場裡菜價偏高?
如此抱怨的人,通常不會想到醫師的時間也是金錢,麵包店有原料以外成本,果菜運銷成本遠高於產地進貨價格。他們更不會思考,如果商業真是剝削,如果剝削如此容易,為何天天有商家倒閉?為何有成群經商失敗的老闆在開計程車?這是不瞭解現代經濟的原始反商情結。很不幸的是,直到今天,台灣報紙仍然天天在抱怨商人剝削消費者、獲取暴利、搶錢。
但就在同份報紙,在剝削報導的下一頁,幾乎天天讀到創業報導與讚美。有人將傳統食品加上口味變化與花俏包裝,生意大好,這是創新(而不是騙人的鬼點子?)有人低價進貨,網拍獲利,這是新出路(而不是中間吸血鬼?)有廠商冒險創立品牌,獲利提高,這是產業升級典範(而不是藉品牌漲價坑人?)有廠商以高獲利產品補貼賠錢產品,這是商業策略(而不是波蘿麵包的暴利?)只隔了一頁,一會批評敲詐坑人,一會稱讚創新獲利。
台灣的媒體,天天上演人格分裂戲碼。反映的是台灣在經濟上已是工商社會,但文化上卻還一隻腳在中世紀農村。多數人已以服務為業,絞盡腦汁獲利,但卻也忍不住要抱怨別人賺錢是敲詐剝削。台灣的商業極端競爭,甚至習於割頸競爭,多數產業其實難有暴利,生意不好做倒是常態。我們何不心平氣和的交換彼此的服務,而不是成天又想賺錢又抱怨別人賺錢。
這當然不表示這社會裡沒有不公平的商業。任一地方或任一產業,如果沒有適當的競爭機制,難免變成壟斷,價格偏高而品質低劣。公平交易委員會應該防止壟斷。如果任由黑道控制市場,壟斷剝削也當然會發生。警察應該制止黑道干擾正當商人。但在競爭激烈的一般商業,微利是常態,虧本不希罕,養家不容易,動不動指控別人暴利剝削的老習慣,就請戒了吧。工商業社會需要的是誠實公平競爭的商業倫理,而不是原始的反商情結。
(作者為台北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大蕭條幽靈破墳而出? 遠水如何救近火?
* 龐氏騙局 馬多夫可能面臨150年徒刑
* 大蕭條幽靈 破墳而出...
* 東京物價 全球最高
* 柏南克4大金改救市
* 倒債風險榜 通用柯達入列
* 道瓊指數成分股 擬踢除花旗、通用
* 李明博又跳票 南韓人均GDP腰斬
* 大陸2月CPI、PPI 雙雙下降
* 中國2月貿易順差 驟降近9成
* 陳德銘:兩岸綜經協議 無預設條件
* 台灣恐陷通縮 央行頻降息
* 「不能說的秘密」更恐怖
* 台幣,就是要你捉摸不定!
* 新鄭和計畫 首戰告捷
* 宣明智:DRAM不整併 不紓困
* TMC 只救能活的人
* 買技術不紓困 避免淪為錢坑
* 社論-遠水如何救近火?
* 稅收達成率8% 史上最糟
* 減稅培養稅源... 神話
* 所得稅改革格局要大
◆ 龐氏騙局 馬多夫可能面臨150年徒刑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 2009.03.11
金融史金額最大編局的主謀馬多夫面臨150年徒刑,他幾乎確定將在12日出庭時承認所有11項詐欺罪名。
路透
五百億美元 (台幣1兆7000億元)「龐氏騙局」的主謀馬多夫可能面臨150年徒刑,檢方已表示,求刑「絕不手軟」。
70歲的馬多夫10日在紐約出庭面對11項詐欺罪名。主審法官問馬多夫要不要認罪,他的律師表示,「那是很有可能的預期」。法官再問,是不是11項罪名都認,律師說,「是的,庭上」。
馬多夫目前以一千萬美元交保,24小時在家軟禁。
他12日要出庭,屆時可能正式認罪,被他坑錢的受害人也將首次有機會和他打照面。至少已有25日要求到庭發言。
檢方表示,馬多夫的罪名並不新鮮,但其犯行的規模與範圍是空前的,他最高面臨150年徒刑,必須歸還被害人損失、不法所得將被沒收,外帶刑事罰金。報導說,美國政府可能沒收他1700億美元資產。
他的認罪條件不包含保護可能共犯的條款,例如他的妻子和子女。
1960年,馬多夫以當救生員存下的五千美元起家,成為華爾街大亨,還一度當上那斯達克主席。他1980年代開始替全球名流、富豪、金融機構投資,承諾他們高達46%的回收,其實那是「龐氏騙局」的老把戲,其實是用後來投資人的錢支付那些回收。他去年12月事敗被捕時,坦承他聲稱的所有投資「全是一個天大謊言」。
※ 還有好幾條人命。
◆ 大蕭條幽靈 破墳而出...
【經濟日報╱編譯陳家齊/綜合十日電】 2009.03.11
儘管美國的經濟數據還只是逼近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低谷,但種種癥狀顯示,1930年代的大蕭條夢魘已從墳間破土,惡性通貨緊縮正伺機而出。
目前這場危機常被拿來與1980年代的衰退相比,因為那是美國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最糟的不景氣。不妙的是,當年協助雷根政府擊退經濟危機的老將也沒信心擔保,蕭條惡夢不會再臨。
曾任雷根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的魏登堡說,1980年代,幾乎所有人都能斷定大蕭條不會重臨,而現在「沒人敢再這樣保證。」現在擔任這個職位的羅默女士(Christina Romer)正是大蕭條的專家,她承認資產大跌同是當前危機與大蕭條的成因。
惡性通縮 伺機作怪
普遍預期,美國經濟將持續衰退至4月之後,這將創二戰結束以來最長的衰退。美國經濟去年1月開始衰退,而1981-1982以及1973-1975的經濟衰退,各自持續16個月。
經濟衰退有正式定義,大蕭條卻無,但許多分析師都認為GDP負成長達10%以上便是蕭條。1930年代,美國失業率飆升至25%,國內生產毛額(GDP)萎縮超過25%。美國經濟去年第四季萎縮6.2%,今年第一季預期將加深至7%。2月失業率攀升至8.1%,尚未企及1982年的10.8%高峰。
但當前的蕭條症狀已超越了1980年代的範疇:全球貿易大幅萎縮,財富迅速蒸發,銀行體系崩潰。
財富蒸發 銀行崩潰
根據CPB荷蘭經濟政策分析局估算,去年第四季,全球貿易量年率較前一季大減22%。1929年到1932年間,全球貿易從高點最多萎縮35%。
資產價格崩跌使財富大幅縮水。道瓊工業指數2007年10月觸頂後,至今已回檔54%。而1929到1931年間,該指數下跌55%。道瓊工業指數1932年中旬才展開反彈,大蕭條期間跌幅高達89%。
前白宮經濟顧問林賽指出,股市重挫加上房價大跌,美國民眾的財富可能已蒸發23兆美元。
銀行壞帳急增並且大裁員。自2007年這波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金融機構已提列1.2兆美元信用損失和資產減損,裁員人數超過28萬人。
1980年代的經濟衰退是當時美國為了打擊兩位數通膨,急速調高利率所致。當時美國人可以期望,經濟困境能換得穩定的通膨;現在,美國人迎接的恐是另一種經濟惡疾。
隨著企業減產、減薪和降價,通縮的威脅愈來愈明顯。當物價與所得連鎖性下滑,銀行與民眾的既有債務將變得更難償還,掐住經濟復甦的希望,如同日本「失落的十年」。
美國也許能免於陷入大蕭條,但可能一腳又踩入日本式的漫長低迷。
◆ 東京物價 全球最高
【經濟日報╱編譯周子渝/綜合外電】 2009.03.11
經濟學人資訊中心(EIU)9日發布全球物價排名,因日圓走強刺激生活費上揚,東京和大阪成為全球物價最高的城市,英鎊貶值則讓倫敦的物價自2002年以來首度低於紐約。台北由第67名上升至57名。
EIU調查全球140個主要城市的生活費用,比較其產品和服務價格,但不包括商業或住宅租金,結果排名出現大幅變動。
調查報告說,當其他貨幣對美元貶值時,人民幣卻緊盯美元,造成大陸城市的物價攀升。上海的生活費只比紐約便宜2%,比雪梨還高,上海的排名從第 45名上升至29名,北京也從第58名上升至36名。澳洲與紐西蘭的幣值大貶,當地城市的生活費大幅滑落,雪梨從17名下滑至35名。
調查的編輯柯普斯戴克(Jon Copestake)說:「影響生活費的兩個因素是本地物價和匯率。排名通常不會大幅變動,但全球金融危機造成匯率波動,使排名大幅改變。」
全球物價最高的前十個城市中,七個在歐洲,三個在亞洲。日圓升值讓東京和大阪成為全球物價最高的城市,新加坡排名第10,香港第11。
調查報告說,歐元、英鎊和挪威克朗等歐洲貨幣貶值,造成歐洲城市的生活費大幅下降。在上次調查中,挪威首都奧斯陸排名第一,巴黎第二,這次分別下滑至第五和第三名。倫敦因英鎊大跌,物價自2002年以來首度低於紐約,由第八名滑落至27名,紐約則從第39名升至23名。
亞洲雖然有全球物價最高的城市,但物價最低的十個城市中,亞洲也占了五個,巴基斯坦的喀拉蚩敬陪末座。
◆ 柏南克4大金改救市
【蕭美惠/綜合外電報導】2009-03-11 工商時報
美國聯準會(Fed)主席柏南克(Ben Bernanke)周二在華府公開演說時重申全面翻修美國金融主管體系的迫切性,並提出金融改革四大要點:解決金融機構太龐大不能倒閉的問題;增強法規、清算等金融基礎建設以強化壓力下的表現;檢討主管政策和會計法規,以免擴大金融與經濟景氣循環的波動幅度;考慮是否成立單一當局,統籌監督與解決系統性風險。
柏南克在外交關係協會發表演說時表示,美國的金融主管體系必須全面改造,以強化監督銀行、共同基金和大型金融機構,因為他們的倒閉將使整體經濟陷入險境。「我們必須有一套全面、完整的金融體系主管策略,而不只是個別的元素」他說。
他形容當前的金融風暴是19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為嚴重,在政府穩定金融體系之前,「持久的經濟復甦是不可能實現。」
至於由單一當局統籌監督與解決系統性風險,柏南克表示,有的評論者建議由聯準會擔任系統性風險主管當局的角色,可是也有人擔心再承擔這項責任,將使聯準會負擔過重。他表示,聯準會到底適不適合這份工作,端視國會如何界定這個新主管當局的角色。
柏南克提出的四大要點包括國會通過立法,讓主管機構能夠用井然有序的方法處理大型金融機構倒閉,類似聯邦存保公司(FDIC)處理銀行倒閉的方式,才能把金融體系和全國經濟所受的衝擊降低到最輕程度。
此外,「大到不能倒」的公司應該接受更加嚴格的監督,以避免他們承受過度風險。柏南克指出,聯準會企圖找出「最佳做法」,好讓金融公司可以偵測問題點,同時妥善管控風險。
◆ 倒債風險榜 通用柯達入列
【經濟日報╱編譯廖玉玲/綜合外電】 2009.03.11
為協助投資人辨識哪些企業倒債風險最高,信評機構穆迪公司(Moody's)10日公布「後段班」(Bottom Rung)名單,伊士曼柯達(Eastman Kodak)和通用等283家美國企業,都名列其中。
穆迪在聲明中表示,進入「後段班」的美國企業家數,幾乎是一年前的兩倍。一年前被穆迪列為投機級的公司,有12%進入後段班,如今比率暴增至逾23%;2007年第一季僅9%。穆迪未來每個月會更新這份名單。
列入穆迪倒債黑名單上的企業,信用評級不是低於Caa1,就是評級為B3而展望為負向或列入觀察名單、準備降級。
穆迪表示,汽車、零售和媒體等受消費支出疲弱衝擊最大的公司,是名單上最龐大的族群。
穆迪資深副總凱斯曼表示,信用評等差的公司暴增,不啻為信用市場依然緊俏、景氣持續惡化的另一明證。目前已有許多企業倒債,最糟的情況卻可能還在後頭。
綜合華爾街日報和彭博資訊報導,伊士曼柯達、博弈集團米高梅幻象公司(MGM Mirage)、資訊科技大廠優利系統(Unisys)、OSI餐廳和通用汽車等公司,都在名單之上。汽車零件供應商李爾公司(Lear),也成為本季違約風險最高的企業之一。
柯達發言人藍茲洛表示,任何臆測該公司財務不健全的傳言,不論消息來源如何,都是不負責任的言論。
穆迪估計,在這份名單上的公司,約有45%在未來一年內會倒債。華爾街日報報導,這些公司合計積欠逾2,600億美元債務。
投資銀行Rothschild公司總經理瑞斯尼克表示,看起來穆迪應該是想趕在這些企業倒債前提出預警。穆迪之前並未預先察覺次貸和房貸抵押證券等會捅出這麼大漏子,以致未能在第一時間內警告投資人,遭市場和主管機關強烈指責。
另一家信評業者標準普爾公司(S&P)表示,全球可能喪失投資級評等的企業,到2月19日止攀升至82家,為18年最多,合計債務至少達2,090億美元。面對信用市場持續緊縮且景氣惡化的情況,此趨勢可能持續。
S&P的資料顯示,可能喪失投資級評等最多的產業,是非用水的公用事業,總共有10家,其次是消費產品和銀行的九家。
◆ 道瓊指數成分股 擬踢除花旗、通用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 2009.03.11
道瓊指數公司(Dow Jones Indexes)10日表示,如果美國政府擴大對於花旗集團或通用汽車的控制權,可能導致這兩家公司自道瓊指數成分股除名。
道瓊指數編輯及執行董事普瑞斯博表示:「我們正在觀察事態發展,每天追蹤兩家公司的情況。」
道瓊指數公司負責選出道瓊工業指數30檔成分股,花旗和通用都得到政府鉅額紓困,市場對其存活能力卻憂心忡忡,兩家公司的股價都跌到2美元以下,許多分析師預期這兩檔股票可能遭到道瓊工業指數除名。
普瑞斯博指出,若因為股價低落而將之除名,可能無法反映美國經濟的狀況。他說:「花旗集團在股市的表現和實際的命運,對銀行業面臨的惡運非常具有代表性,通用汽車也可做為大型消費品企業的代表。」
但普瑞斯博表示,如果政府所持花旗集團股權超過50%,把花旗自道瓊成分股剔除「即無庸置疑」。因為企業一旦國有化,就如同宣告破產的公司一樣,經營條件和未陷入這種情況的公司截然不同,「基本上已不符合道瓊成分股的條件」。
◆ 李明博又跳票 南韓人均GDP腰斬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 2009.03.11
南韓聯合新聞社11日報導,由於經濟急速惡化和韓元疲軟,預料南韓今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可能會退回到5年前的水準,降至1.5萬美元以下。
南韓人均GDP在1995年突破1萬美元,但由於亞洲金融風暴,在1998年跌至7477美元,2000年再度站上1萬美元,並在2007年首次突破2萬美元。而今年最糟糕的情況可能會降至當時的一半。
南韓總統李明博競選時喊振奮人心的「747」口號,描繪出經濟成長率衝上7%、十年內國民所得倍增到4萬美元、GDP 由全球第11名推到第七位的美麗願景;目前來看747的目標有如天方夜譚。
最新的分析認為,南韓經濟成長率將繼續急劇下滑,韓元兌美元匯率也將居高不下,以美元為標準的人均GDP相對減少。
最樂觀預期,如果世界經濟加速復甦,南韓政府的救市政策也有成效,成長率達到-2.0%,匯率維持在1100韓元,人均GDP可望達到1萬7715美元,和去年的水準差不多。
◆ 大陸2月CPI、PPI 雙雙下降
【經濟日報╱記者林安妮/綜合報導】 2009.03.11
大陸國家統計局昨(10)日公布,今年2月居民消費者指數(CPI)較去年同期下降1.6%,創十年來最大跌幅。作為CPI先行指標的生產者價格指數 (PPI)也較去年同期抖落4.5%。
深滬兩市昨(10)日)早盤雙雙低開,但隨著國統局公布上月CPI、PPI再度延續1月「雙降」態勢,而且CPI還跌破正值,使得市場預期大陸人行近期可能再度降息,推升大盤震盪走高。
終場,上證指數上漲1.88%,以2,158.57點作收;深圳成份指數上漲1.24%,收在8,045. 66點。兩市成交金額共計人民幣1,065.6億元,較前一交易日縮小三成。
大陸CPI在2002年12月以後,都是「正向發展」,去年還一度因為CPI數據過高,浮現通貨膨脹壓力。不料,國際金融海嘯自去年底發生迄今,大陸近幾個月來的CPI表現都是一路下探,不少投資機構都已喊出,2月CPI將出現負值。
國統局在發布CPI、PPI兩項數據後,隨後也在官網放出「如何看待2月CPI、PPI同時下降」的官方評論。
統計局說,2月CPI和PPI雙降,主要受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顯著下降和一些特殊性因素影響,還不能就此判定出現通貨緊縮。
統計局說,通貨緊縮,顧名思義就是因欸市場貨幣供應量不足,引起的價格水準下降。從目前情況看,大陸已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貨幣政策,市場貨幣供應量充裕,貸款大量增加,不存在通貨不足問題。
國統局過去鮮少刊出評論文章親自解說統計數據,昨天刊出說明,似乎旨在信心喊話,要外界看好大陸經濟發展。
大陸1、2月CPI和PPI雙降,儘管外界多能接受統計數據可能因為春節因素失真,加上去年春節大陸發生暴風雪,使得基期較高。但近來仍有投資機構認為,大陸央行可能提前降息。
渣打銀行最新報告說,2月大陸央行的信貸指導和其他因素,將使信貸增長步伐放慢,由此決定基準利率還會調低,降息可能在第二季發生。此外,歐洲央行和英格蘭銀行最近也相繼宣佈降息,利率再次創歷史新低,外界近期也把焦點放在大陸央行是否跟進。
大陸央行副行長易綱近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降息空間不大,並不是說不降息」;另一位央行副行長蘇寧則說,法定準備金率仍有很大的下調空間,但目前市場流動性很充裕。
東北財經大學校長艾洪德認為,大陸確有通貨緊縮的壓力,物價下降說明產能過剩,老百姓信心不足,消費能力不強,不願意動用儲蓄,還得要刺激消費需求。
莊健建議,大陸防通縮需要擴大內需。「目前是價格改革的好時機,價格處於低位,進行價格改革能促進需求。」
中國建設銀行研究部研究員趙慶明表示,去年各類資源價格瘋長,目前價格回落是向正常區間的調整,目前大陸資金量和居民購買能力沒有萎縮,經濟並沒有進入通縮,只是通縮壓力加大。
◆ 中國2月貿易順差 驟降近9成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 2009.03.11
海關的統計顯示,中國2月出口比去年同月暴減25.7%,貿易順差更墜落近九成,只剩48億美元。此舉將對政府形成沈重壓力,必須採取進一步措施刺激國內消費。
中國2月的出口值只有649億美元,比去年2月大幅下降25.7%,進口值也重挫24.1%,降到601億美元。2月的貿易順差因此從1月的391億美元,驟降到48.4億美元,降幅高達88%。
籠罩在全球衰退陰影下的中國政府,為了提振日益枯竭的需求,已經強力阻止人民幣對美元的漲升,並計畫把出口稅率降到零。
中國經濟成長率如今已跌到七年來最低水準,數百萬人為之失業,中國總理溫家寶如今寄望政府的4兆元振興方案能夠激勵經濟擴張。
香港摩根大通銀行的經濟學家王騫說:「出口需求不可能很快復甦,而進口能多快恢復,則必須視政府的振興方案能多快啟動,並在主要產業領域中創造真正的需求後,才能決定。」
倫敦的資本經濟學公司分析師威廉斯說,今年農曆新年假期落在1月,造成今年2月的工作日比去年增加,掩飾了貿易萎縮實際還更嚴重的事實。
但2月的統計仍比分析師的預估嚴重,接受彭博調查的經濟學家原本預期2月的貿易順差會達283億美元,出口只下滑1%,進口下滑22.5%。
中國1月的出口萎縮17.5%,進口則締造空前的暴減43.1%紀錄。中國的貿易順差去年11月曾創下400億美元的空前紀錄,經濟學家預期未來六個月的順差將持續低於200億美元的水準。
◆ 陳德銘:兩岸綜經協議 無預設條件
【聯合報╱特派記者汪莉絹、李春/北京報導】 2009.03.11
兩岸兩會今年協商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有望。中共商務部部長陳德銘昨天明確表示,受世界金融危機影響,台灣的經濟遇到較嚴重打擊,在此情況下,兩岸加快就「綜合經濟合作協議」(CECA)進行商談,對兩岸人民均有利。
陳德銘首度指出,大陸在和台灣商談綜經協議時,不會預先設置條件。
他表示,大陸希望兩岸建立正常化的經貿關係,使這個經貿關係制度化,而且是不同於其他地區的作法,是有著「海峽兩岸特色的機制化關係」;至於這個關係叫什麼名字,雙方可以討論,「但不是十分重要」。
兩岸商談簽署經合協議,台灣朝野對名稱和內容看法不一,在野黨要求要在世貿組織架構下協商。陳德銘昨天在人大會議記者會上公開表示,協議叫什麼名字不是很重要,顯然在有意化解台灣部分人士的疑慮。
今年一月,商務部台港澳司司長唐煒在台灣一場研討會上指出,要建構兩岸綜經協議,必須先推動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取消對彼此的歧視性限制,台灣尤應盡早全面開放大陸商品進口。
目前台灣仍然禁止兩千多項的大陸商品進口,約占進口商品總項目的百分之二十,其中包括八百多種農產品。唐煒的說法,當時台灣商界解讀是兩岸簽署綜經協議」的「前提條件」。
陳德銘昨天明確表示,大陸以及台灣都是世貿組織成員,當然都應該遵循世貿組織規定的義務。但是,大陸考慮到台灣當前的經濟現狀,以及台灣農產品的敏感程度,和台灣談綜經協議之前,不會就農產品進出口問題,預先設置什麼條件。
他強調,大陸不設任何預先條件,雙方可在談判中充分討論,「只有盡快建立這麼一個協議,才有利於大家共同擺脫當前的金融危機,更快地走出低谷,發展起來」。
【記者朱婉寧/台北報導】經濟部與陸委會本周五舉辦首場「全球區域經濟整合及兩岸經濟合作展望座談會」,討論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相關事宜。
ECFA議題在國內引起正反不同意見,經濟部和陸委會本周五下午合辦第一場座談會,日後將在台北、高雄、台中、花蓮再各辦一場。經濟部國貿局局長黃志鵬說,會中討論議題包括兩大方向:一是討論是否該簽署、簽署的好壞影響;二是討論若要簽署,應該以什麼形式、內容要注意什麼。
◆ 台灣恐陷通縮 央行頻降息
自由時報 2009.03.11
〔記者藍鈞達/台北報導〕央行示警,台灣可能面臨通貨緊縮。市場預料,這將導致央行持續採取寬鬆貨幣政策,本月二十六日理監事會將再降息一碼(○.二五個百分點)。
根據主計處的資料,一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是負一.三一%,全年預估則為負○.八二%,而根據主計處的預估,今年第一季到第四季,CPI年增率都會呈現負值,若依照經濟學者普遍對通縮的定義,只要消費者物價指數連續六個月以上下滑,就代表出現通縮,今年台灣很可能出現通縮。經濟學人也指出,亞洲包括台灣、日本、南韓、馬來西亞等六個國家,今年CPI年增率會呈現負值。不過以國際貨幣基金(IMF)的定義,要物價連續兩年下跌才能稱為通縮。
央行總裁彭淮南明(十二)日赴立法院業務報告,書面報告中指出,今年全球景氣低迷,原物料及油品價格急遽回跌,導致CPI年增率逐漸回檔。彭淮南在上次降息時曾經坦言,通縮「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這次報告中又用相較以往為大的篇幅討論CPI年增率下滑,金融圈人士認為,這顯示央行極為注意,國內是否可能陷入恐怖的通縮。
通縮發生後,因實質債務會加重,貸款人將減少開支並出售資產,導致企業獲利下降進而刪減勞工薪資,而貸款人收入與資產價格進一步下降,又回到貸款人實質債務增加的結果,最後出現惡性循環。通縮除了物價下跌的表面好處之外,還伴隨著失業率急遽上升、企業獲利衰退、股票下跌等現象,民眾薪資所得自然減少,經濟惡化情況將更嚴重。
銀行主管指出,彭淮南報告的重點在於,「物價不只是趨穩,而是急遽回跌」,而且伴隨著產能過剩,信用緊縮的整體經濟情勢,「很明顯,央行擔心的通縮已經來臨」。
◆ 「不能說的秘密」更恐怖
【黃琮淵/新聞分析】2009-03-11 中國時報
央行業務報告又來了!這份被視為「彭老看景氣」的重要文件,昨日一送達立院,就有不少研究部門主管,想利用特殊關係拿一份,觀察央行對未來景氣的態度。但翻完了這份厚達42頁的報告後,不少主管的反應都是:「怎麼這麼虛?」
過去幾年,央行在業務報告中,不只會援引央行對未來景氣的看法,還會「示警」可能發生的經濟難題,如房屋恐供過於求、輸入性通膨壓力將至。只不過,隨著經濟前景渾沌不明,外界還有數不盡的「唱衰」聲浪,央行業務報告也開始「膽小」,對台灣可能面臨的經濟頹勢,更害怕說真話。
一名研究部門主管說,拿到這份報告前,他最想知道央行如何看房價,台灣的房市是否有泡沫化危機?未來房價還會不會再跌?此外,隨著油價下跌,央行對物價指數中「交通運輸費用」的影響,又怎麼看?但這些,統統沒有答案。
此外,台灣現階段面臨的兩大危機,一是會不會面臨通貨緊縮,整份報告內只講到CPI年增率為負,其餘隻字不提;再者,是不是真如馬英九總統所說,下半年景氣會復甦、出口有可能轉佳,報告更是避而不談,不敢為「美好的願景」打包票。
只不過,不說、不寫、不提,難道問題就解決了嗎?事實上,從房仲認知的交投現況、房產廣告的篇幅,甚至周遭親友議價空間加大,房價走跌已是不爭事實,問題在於會不會更慘、甚至變成泡沫。
看得到的危機很恐怖,但至少做好準備,就有更大勝算;最怕的是,報告中沒講的,這不能說的秘密,才是最大的難題。
◆ 台幣,就是要你捉摸不定!
【聯合晚報╱記者陳雲上/特稿】 2009.03.11
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在今年3月3日大幅貶值來到35.30元的「彭淮南底線」後,連日來台幣卻一路反轉強勢升值逾7.34角,今早盤中還一度來到34.239元,一周內台幣由急貶、反呈急升近一元,波動幅度之大,更讓人對台幣匯率的操作難以預防。
觀察近期新台幣的波動,主要深受韓元影響。但台幣從去年12月底的32.40元價位,一路貶至今年3月3日的35.30元,三個月內台幣急貶了近3元,等於台幣三個月內貶值10%。對壽險、電子業擁有海外資產的業者無疑是一大利多。
但隨著韓元恐慌性的貶勢逆轉,韓元從上周大貶近1600,回升至今早1467,韓元的強勢升值,也讓台幣短期內由貶值、狂升至今早的34.239元,台幣已正式升破34.65元的月線圖型,短期台幣頭部形成,也讓近期台幣匯價似乎出現了看升契機。
尤其在紐約市場,新台幣海外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NDF,昨天早早看升台幣到34.35元,未來一周更看升2角至34.15元,顯示近期台幣的走升,除了有韓元升值力道拉升連動外,最主要的是來自海外市場對台幣的看升炒作壓力,外資重新匯入台灣,但匯入的資金是單純炒匯? 還是有意加碼投資台股? 從近日外資仍在台股賣超、外資似乎還未全面由拋售台股轉呈加碼台股前,近日的台幣匯率雖有資金行情推升。台幣能否在短期內快速升破34元大關?出口接單能否好轉、央行接不接受此波外資炒匯,都將是台幣升值幅度最後實質指標。
◆ 新鄭和計畫 首戰告捷
【經濟日報╱記者劉芳妙/台北報導】 2009.03.11
為爭取南美洲外銷新興市場訂單,經濟部國際貿易局「新鄭和計畫」9日遠征巴西,首戰告捷。在巴西的洽談會上,有350位巴西廠商參加,創下現場就接單600萬美元、預估後續成交金額約2,306萬美元佳績。
受到金融海嘯衝擊,我國外銷歐美市場大幅衰退,政府積極開拓新興市場商機,「新鄭和計畫」此次的「2009年南美洲經貿高層領航貿易訪問團」,有70多家廠商報名,日前赴南美洲拓銷巴西、智利、秘魯及哥倫比亞等四個新興市場。
國貿局表示,首站巴西洽談會吸引巴西Volkswagan公司、當地知名集團Votorantim Metais、全球最大汽車零組件生產商Delphi、巴西最大自行車生產商及巴西第三大機車業產商Brasil& Movimentos公司、3C組裝商Elgin、熱水器及衛浴設備生產商Lorenezetti等多家大型跨國企業前來,洽談採購汽車零組件、閥類產品等產品。
國貿局指出,巴西知名企業如義大利資訊通訊業Urmet公司在巴西的子公司Urmet Daruma、巴西主要OEM生產商Visum、電話機生產商Leucotron,以及擁有九家生產廠及17家海外辦事處的巴西汽車零組件生產商Sabo,都前來洽談,顯示台灣產品在巴西市場很受歡迎。
為提高台灣自有品牌知名度,現場同時舉辦台灣精選產品發表會,包括華碩、友訊、昆盈、喬山及微星等業者,為巴西經銷商及通路商介紹最新穎、最受歡迎的產品。
華碩以最新的Eee PC系列驚艷會場;微星在小筆電市場也不遑多讓,推出今年引進巴西市場的輕省筆電Wind Notebook系列,主打超強機動性及3G行動上網。
喬山健康科技更配合台灣高科技產品形象,發表結合網際網路、聲控、多媒體功能的高科技運動器材,展示多款甚受歡迎的機型。
負責執行新鄭和計畫的外貿協會表示,巴西是台灣出口南美洲最重要的市場,目前已針對不同企業需求,提供各類整合性行銷方案。其中,針對中小企業以協助直接前往拓銷,籌辦貿易訪問團為主軸;大型企業則提供布局服務。貿協駐巴西台灣貿易中心並提供華碩、仁寶等公司,設立據點諮詢等服務。
◆ 宣明智:DRAM不整併 不紓困
【經濟日報╱記者何易霖、陳碧珠/新竹報導】 2009.03.11
台灣記憶體公司(TMC)召集人宣明智昨(10)日表示,TMC不是主導DRAM業整併的公司,短期不會與國內任何DRAM廠有關連,而是「各做各的事」,TMC最快明年第四季投入戰局,政府僅需出資300億元,但若虧損達150億元停損點,TMC就會放棄所有計畫。
宣明智接任TMC召集人後,昨天首度舉行記者會宣布方向架構。他指出,TMC的目的,是為取得台灣DRAM技術自主,用以對抗業界龍頭三星,初期無興建產能計畫。若TMC虧損超過150億元,也就是把政府投資的300億元虧掉一半的話,他會扛起責任。
接下來的兩周,TMC與爾必達(Elpida)、美光(Micron)兩大陣營會面,預計一個月內敲定由哪一陣營主導。至於與國外DRAM大廠合作方式,宣明智並未多說,但將藉由合作建立自有技術,再移轉給國內DRAM業者。
成立義工小組 培養班底
TMC本周以聽取各方意見為主,之後再與業者接觸,並向當年參與次微米計畫的菁英們請益,成立「義工小組」,作為籌設TMC的班底。他指出,TMC將組成「種子部隊」,最快明年第三季備戰完畢,明年第四季直接進入決賽,之後局勢會怎麼演變,目前還很難說。
當下各DRAM廠的任務,是解決自家財務問題,而非想靠TMC來處理一切,在他看來,「自救方案正確執行,會比成立TMC有用」。他直言,整併會帶來過多產能,不是資產而是負債,因此「反對整併」,加上目前產業景氣也看不到任何復甦訊號,政府金援只是救急不救窮,TMC是站在「產業再造」角度,業者仍須自行解決公司財務等問題。
引進民間資金 當前要務
至於籌資部分,將在下個月起啟動。外界對於政府挹注TMC 的金額眾說紛紜,宣明智認為,政府出資約300億元的資金便已足夠,重要的是引進民間資金,這部分就必須擬定一套「會賺錢」的營運計畫,如此才能吸引民間投資。
他透露,當下已有不少國外私募基金對投資TMC有興趣,但都未做最後決定,他認為國內模組廠及封測業者,及國外投資銀行都有可能是潛在的投資者。至於聯電是否會參與TMC投資?宣明智明確指出「TMC和聯電集團毫無關係」。
宣明智說,上述規劃都是在理想的狀態下運作,由於社會各界對於「DRAM業該不該救」看法分歧,若大環境意見氣候偏向「不救」,TMC也會尊重民意,放棄一切規畫。
【記者林淑媛/台北報導】台灣記憶體公司(TMC)召集人宣明智昨(10)日宣布公司階段性目標,經濟部官員表示,TMC 未來會著重在研發部門,不會設置生產線,只是整合現有產能,有意加入TMC的廠商,必須要處理債務或至少有解決方案才行。
◆ TMC 只救能活的人
【經濟日報╱記者/何易霖、陳碧珠】 2009.03.11
台灣記憶體公司(TMC)召集人宣明智昨天直言,「我反對整併」,「TMC不是主導DRAM整併的公司」,令市場與業界跌破眼鏡。
根據宣明智的說法,TMC將致力創造台灣DRAM技術自主,最快明年第三季完成「備戰」,明年第四季加入戰場。
換個角度來看,TMC其實正等待產業汰弱留強,也就是藉由市場自然機制淘汰體質較差的業者,待產業狀況徹底沈澱,再伺機進場進行最終決賽。
對於一個企圖開創台灣DRAM業新格局的新公司TMC來說,要靠數百億元的資金,去挑戰一個曾經投資超過8,000億元,但卻同時背負超過4,000億元負債的產業,TMC未來的挑戰可真不小。
儘管宣明智並未明白說出這樣的想法,但他昨天在記者會上,自比是在一艘搭載100名乘客船上的三副,在客船突逢事故,卻遍尋不著船長、大副、二副等具決策能力的高級船員的情況下,不得不棄船逃生,只能決定放棄老弱婦孺,讓包括自己及一條狗在內的30名乘客登上救生艇,已隱約透露若干訊息。
在他看來,船上100名乘客如同當下的DRAM廠商,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他不可能全部都救,就算救生艇開出後,會面臨怎樣的大風浪也不可預知,因此只能救「有競爭力,比較有可能存活下來的人」。
在座媒體則好奇,為何會有一條狗也要上船,宣明智解釋,狗是為了萬一大家在救生艇上沒了糧食,給在小艇上的乘客當食物。
以目前DRAM市況價格與各家DRAM 廠資金水位來看,能撐到明年第四季的業者寥寥可數,況且屆時活下來的業者也都盡失元氣,要能即時與TMC的接軌,有其難度。
回到宣明智的逃生艇比喻,上船的人未必一定能順利存活,且當中還包括一條可能準備要犧牲的狗。DRAM業者就算戰到最後,也會擔心自己成為那條可能會被犧牲的狗,太多太多的問題,都有待時間來驗證。
◆ 買技術不紓困 避免淪為錢坑
林上祚/新聞分析 2009.03.11 中國時報
台灣DRAM產業,雖然沒有像美國AIG、花旗等機構上百億美元的財務黑洞,卻仍是個不折不扣的錢坑,政府去年表態救DRAM產業,已經讓業者養成「躺著等紓困」的心態,台灣記憶體公司初期只把錢花在技術取得上,就是要告訴六家業者,「要紓困,先自救」。
TMC初期只打算成立技術平台,不打算介入DRAM業整併,這樣的整併模式,或許對DRAM業者與債權銀行來說,是一項壞消息,但卻可以避免讓DRAM業拖累台灣財政。
不過,政府花三百億元投資台灣記憶體公司(TMC),這些錢是否能讓美日二家DRAM技術母廠,拿出貨真價實的核心技術,進行技術移轉,目前還有待考驗。
但起碼政府底牌已經很清楚,在金融市場信用緊縮之際,三百億元政府基金,連同民間資金,誰有誠意跟台灣合作,誰就能在金融風暴中,跟台灣DRAM代工產業綁在一起,一起存活。
但由於台灣政府這次利益交換對象,從原本的本國廠商,變成跨國企業,在合作條件制定上,難度比傳統紓困還高。
舉例來說,德國最近才在為是否幫美國通用汽車轉投資歐寶汽車紓困爭論不休,昨日居然爆發歐寶疑似透過授權合約,支付高額授權金方式,協助通用紓困,引發德國民間高度反彈。
台灣政府救DRAM,最終目的還是要技術自主,現階段金融風暴肆虐,企業拿錢了以後,把錢用在海外,並不是不可能。
政府拿錢跟DRAM技術母廠交換技術過程,美日技術母廠如果在技術移轉過程「留一手」,台灣記憶體公司三百億元政府資金,等於只是幫技術母廠解決資金難關,台灣可能淪為紓困冤大頭,台灣在談判過程,不可不慎。
◆ 社論-遠水如何救近火?
【本報訊】2009-03-11 工商時報
經濟部上週公開有關DRAM產業的整併方案,召集人由聯電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擔任,未來也將成立一家新的DRAM公司,名叫「台灣記憶體公司」(TMC),至於有關產業如何整合?資金如何取得?技術合作對象如何決定?決定合作對象後,技術如何取得?這些外界關心的議題,經部都授權給宣明智決定。
宣明智昨天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明TMC未來將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將於3月底前確定技術合作夥伴,第二階段則進行資金募集;至於有關資金來源及現有DRAM各廠如何整併等重要相關問題,宣明智沒有具體回應。他只有表示,TMC與國內現有各DRAM廠沒有關聯,各廠需自行解決當前問題。
原本各界認為TMC的設立會兼顧現有各廠的整併與DRAM技術的生根發展,看來宣明智對TMC的設立似乎只想單獨成立一家擁有核心技術的新DRAM公司,對於DRAM產業的整併並不觸及。
倘若是這樣,這個規劃方案對現有DRAM產業各廠的整併而言,根本就是個空中樓閣。除非經濟部的規劃是讓現有的DRAM廠陸續破產清算,好讓TMC以低廉的成本取得各廠的設備、員工,如同經濟部更早時候所放出的風聲:新的整併平台(台灣記憶體公司)將設排「負」條件,即參加之股東不得帶有負債;或者如同再更早時候的風聲:經濟部希望銀行以債作股,解決DRAM公司負債問題,使現有的DRAM各廠符合排「負」條件,得以加入TMC。假若如此,經濟部對DRAM產業現有各廠的整併規劃,就如同厚黑學裡的「鋸箭法」:不去面對它、不想解決它。至於若要銀行以債做股,則是強人所難,讓DRAM的產業風險轉由金融業承擔。
根據我們目前所得知的相關技術資料:韓國三星以68奈米的技術,在一片12吋晶圓上可以得到947顆DDR2 1Gb的顆粒,海力士以66奈米的技術可以產出1,022顆,美光以68奈米的技術、爾必達以65奈米的技術,則可以產出1,150顆DDR2 1Gb的顆粒,因此爾必達或美光在DRAM的產出技術上並不輸韓國大廠,而且都已經是成熟技術。然而,要考慮的是:技術如何移轉?技術移轉的成本有多高?日本政府和美國政府是否同意技術移轉?即或兩國政府都同意技術輸出,台灣在取得這一代的技術之後,有沒有能力發展更進一步的下一代技術?據悉,三星電子已經有下一代的56奈米技術,海力士也有下一代的54奈米技術。爾必達或美光若只提供目前的技術,對於下一代的技術仍待價而沽,台灣記憶體公司未來是否真有競爭力?
技術生根不是短期一蹴可幾的,尤其當競爭對手已經擁有下一代技術時,冀求取得目前成熟技術就能超越美日、趕上韓國,未免過於樂觀。因此我們仍然繼續提出先前的建議:由政府出資直接入股爾必達或美光,成為有影響力甚至具有主導權的大股東,並讓現有各DRAM廠以產能作價加入此一國際DRAM公司,組成台日或台美集資金、技術、產能於一體的國際大廠,才會有與韓國競爭的實力,不論它叫做爾必達或美光或台灣記憶體都無妨。
在資金方面,根據報載,爾必達與美光的市值均僅剩約新台幣7、8百億元左右,而且預計未來一年仍將虧損約新台幣5、6百億元,因此在策略上台灣不宜直接買下整個公司,而是買至達到具有主導性的股數,與之進行合併即可,一方面可確保公司未來技術的提供,再則對於未來虧損的分擔也不必全數承受,此乃在當前世界景氣尚未見到回升曙光前,步步為營的作法。
至於國內現有各DRAM公司產能的合併,由於現有DRAM公司的總負債達新台幣4,000億元左右,若經濟部堅持排「負」,則現有DRAM廠符合條件者甚少,除非先經過破產清算,使TMC能以廉價取得產能,或勉強銀行以債做股,否則能整合到的產能有限,無法發揮整併的效果,因此我們提出一個較為大膽的建議:將這4,000億元的負債移至一個SPV(Special Purpose Vehicle)的公司,由國內的PC、封裝、測試等DRAM上下游相關業者來認購股份,使現有的DRAM公司得以符合排「負」條件,以產能做價入股加入前述技術、產能、資金合為一體的國際大廠。至於入股SPV的這些公司,其持有之SPV股份規劃為具可交換性質的特別股,未來可依一定比例交換為此一國際大廠的持股。為何規劃由PC、封裝等DRAM相關上下游的公司來認購SPV股份呢?說穿了是與它們有長期利害關係,因為若美日台的DRAM產業垮了,不但PC相關業者未來使用的DRAM在價格上就得任憑韓國三星、海力士宰割,甚至國內DRAM相關的封裝、測試業也沒生意作了。救人也自救,業者應該眼光看遠一點。
◆ 稅收達成率8% 史上最糟
【經濟日報╱記者陳美珍/台北報導】 2009.03.11
國庫鬧錢荒。今(98)年1、2月國庫實徵稅收只有1,458億元,累計減收逾300億元,預算達成率只有8%,史上最糟。
財政部最新預估,減稅加上景氣衰退導致的稅收短徵數可能上看1,500億元。
財政部昨(10)日公布98年2月全國賦稅收入統計,累計今年前二個月,全國賦稅收入實徵1,458億元,較上年同期減少328億元,減幅達18.4%。表現最差的稅收均與景氣相關,包括營業稅、證交稅、貨物稅、土地增值稅與關稅。
截至2月止,全國稅收的預算達成率僅8.2%。財政部統計處說:「這是有紀錄以來最低的達成率。」
各項經濟指標均不樂觀,財政部也已感受國庫吃緊的壓力,先行就全年國庫稅收概況進行評估並著手因應。
據分析,稅收短徵主要來自減稅與景氣衰退。其中受景氣拖累可能短徵的稅額將近千億元,加計今年實施的減稅政策,如調高綜所稅四大扣除額(減徵350億元)、調降遺贈稅率至10%(減徵160億元),與配合振興景氣機動調降貨物稅、營業稅與關稅等,估計全年稅收缺口將擴大至1,500億到2,000億元間。
財政部長李述德要求幕僚設法開拓財源,多方籌措財源。李述德亦在立法院表示,若無法縮小稅收短徵金額,不排除必須辦理追減預算。
統計處分析指出,政府藉減稅刺激內需效果尚不明顯,以小汽車與機車減徵貨物稅3萬元或4,000元為例,1、2月貨物稅較上年同期大減59億元,減幅達24.5%,營業稅和關稅也沒有增加。
財政部長李述德強調減稅可以培養稅源,並帶動周邊稅收的效應,但還沒有出現。
◆ 減稅培養稅源... 神話
【經濟日報╱記者/陳美珍】 2009.03.11
財政部長李述德因為慷慨減稅,被冠上敗家部長之名。支持李述德減稅政策的「培養稅源」理論—稅收不減反增,卻將要淹沒在不景氣的洪流中,成為難以實證的神話。
2月全國賦稅收入公布了,合計1月稅收徵績,只能以滿紙紅字表達。
除了娛樂稅與菸品健康捐之外,中華民國17種稅目中,有多達16種稅目全部掛彩,沒有一個不是負成長。
減稅就是減稅。因為減A稅,反而能讓B、C、D…稅增加的「培養稅源」說法,從1、2月稅收悽慘的表現上,真的毫無說服力。
兩個月的稅收表現欠佳,或許不能放大到斷言全年皆差,但是稅收並沒有因為減稅而稍見起色,卻是不爭的事實,無異敲響當政者一心冀望減稅救經濟的警鐘。
不計後果的減稅,包括刻意美化減稅所要付出的代價,都是不負責任的做法。
不管財政部多麼刻意忽視減稅對財政的傷害,不管財政部多麼努力為減稅擦脂抹粉,扎扎實實的稅收統計是再真實不過的證據。
一旦減稅了,就很難要得回來,尤其是在不景氣的年代,減稅很難培養出稅源,但很容易像水滴掉入大海,一去不回。
稅收是落後指標,反映的除了景氣,還有執政者的作為。政府必須瞭解,如果減稅只是好意想把應該放進國庫的錢,轉而「藏富於民」,一旦碰上通貨緊縮、現金為王的年代,政府還不如集稅收做建設,也好過分配不當的減稅資源,像散沙一般,對經濟下墜局勢毫無助益。
◆ 所得稅改革格局要大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3.11
繼去年底為掩護遺贈稅率調降而調高綜所稅各項扣除額後,日前行政院會又通過所得稅法修正草案,將營所稅率調降至20%,綜所稅最低三個級距稅率各降1個百分點,展開另一波所得稅制改革,以期營造減稅救經濟的印象;其中努力值得肯定,然其整體稅改格局有擴大必要。
首先,觀察此波減稅利益分配:營所稅率由現行25%降至20%,減稅808億元;仍保留四項功能性投資抵減,減稅300億元。綜所稅調降最低三個級距稅率,減稅170億元;去年先行修法提高各項扣除額,減稅216億元。減稅金額共1,494億元,營所稅占四分之三,綜所稅只約四分之一。表面上似乎厚此薄彼,然而究其減稅籌碼,完全來自促產條例年底落日,稅改主要目的在於企業稅負重分配,營造產業間公平競爭之租稅環境,用於企業減稅自有其道理。至於綜所稅改革,也理當從取消不合理的減免稅著手。
其次,就營所稅之改革內容言,相對比較令人滿意。營所稅5萬元之起徵點,自1974年第一次能源危機以來已35年未調,如今擬調高至12萬元,可大幅降低中小企業稅負。同時,稅率改採20%之單一比率,落實「輕稅、簡政」改革。遺憾的是,促產條例租稅減免未能全面落日,否則營所稅率更可降至17.5%,與香港、新加坡低稅負並列,有助於國家競爭力提升。然而行政院在政策上決定仍對研究發展、人才培訓、營運總部、國際物流等四項功能性活動提供租稅抵減;若企業因而對具外部利益的上述行為多多努力,必然可以提高生產力,充分發揮外溢效果,於公於私將是一舉兩得。
第三,綜所稅之改革內容就顯得聊備一格、虛應故事。現行綜所稅之課稅級距與稅率結構,從1990年以來已約20年未調,隨著經濟發展與時代進步,明顯不合時宜,稅率級距有必要合理拉大;最低級距之稅率也可考慮多降一點,減輕基層受薪階級之稅負。至於民調一再呈現民眾對富人應該多繳稅、縮小貧富差距之殷殷期待,並未得到應有回應;尤其是資本利得及海外所得課稅問題,為造成稅制不公源頭,政府應展現魄力提出改革時間表,朝「輕稅率、廣稅基」努力。若僅將最低三個級距稅率各降一個百分點,看不到稅改應有格局,且在諸多減免稅之下,也無助於稅制公平,綜所稅問題依然嚴重。
第四,在兩稅合一之連結方面,未分配盈餘仍繼續課稅。如前所述,由於綜所稅率結構欠缺較大格局的改革,未能合理調整,使得兩稅稅率較以往更為擴大;基於此,財政部乃一再解釋,若是未分配盈餘取消加徵,勢必扭曲股利分配決策,大幅提高盈餘不分配誘因;再加上資本利得不用課稅,大股東更是透過出售股票以獲利,更增加稅制不公現象,故未分配盈餘加徵有維持必要。此乃小格局改革的必然結果,卻大幅增加企業自有資金成本,不利於中小企業發展,簡化稅政也難有所突破。財政部既然點出關鍵在於資本利得、海外所得不課稅,以及兩稅不能拉平等問題,何不展現魄力大步改革?
促產條例租稅減免、資本利得免稅、海外所得免稅本為造成稅制不公三大源頭;既然促產條例落日已為營所稅改革提供足夠養分,資本利得與海外所得恢復課稅,加強整併各項列舉與特別扣除額等,又何嘗不能使綜所稅脫胎換骨?再配合消費稅制的改革,例如適時提高加值型營業稅率,開徵能源稅、奢侈稅等特種消費稅,將有助於更大格局的所得稅制改革。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歐巴馬經濟不及格 彭總裁:叫殺手太沉重!
* 資金轉向 金價跌破900美元
* 49經濟學家打分數 歐巴馬、財長都不及格
* 救經濟51天!浮現六大危機
* 巴西也降息 GDP保四無望
* 日躉售物價續跌 通縮敲警鐘
* 大陸自救 得靠內需
* 企業調查:下季景氣回升
* 經長:TMC只買廠 不併公司
* 沃爾瑪戴爾 合攻電子病歷
* 救失業 短期就業延長為1年
* 單驥:可考慮鬆綁勞動定期契約
* 竹科年薪 難保14個月
* 存款少要收費可能擴延全部銀行
* 金管會 嚴防地雷債
* 設金融穩定基金 有譜
* 央行痛擊禿鷹 台幣爆量
* 彭總裁:叫殺手太沉重!
* 短 評-糊塗外匯神話
* 央行應善盡「外匯存底」保管之責
* 社論-經濟衰退下尤應妥作財政安排
◆ 資金轉向 金價跌破900美元
【經濟日報╱編譯游宜樺/綜合外電】 2009.03.12
由於全球股市勁揚降低經濟寒冬的隱憂,引發投資人出脫具有避險功能的黃金,國際金價10日一度重挫2.2%至每英兩897美元,是近一個月內首度跌破900美元大關。
美國股市在金融類股領軍下,從原先的近12年低點大舉展開反彈,標準普爾(S&P)500指數與道瓊工業指數10日同步大漲。
RBC資本市場全球期貨公司副總裁吉洛(George Gero)指出:「過去兩天投資人為了止血,加上基金清算與融資追繳引發的賣壓,金價突破1,000美元的美夢,已經破碎。」
紐約商業交易所(NYMEX)黃金4月期貨,重挫2.4%至每英兩895.9美元。Richcomm全球公司資深分析師烏尼說:「近來股票市場大起大落也牽動金市,黃金最近無法持續漲勢,金價每一波反彈,大多被視為新的賣點。」
全球最大的黃金製造商Barrick礦業集團執行長芮吉特(Aaron Regent)表示,黃金製造業的供給將繼續下滑,而金價近期也將持續波動。該集團同時強調,由於強勁的投資需求與珠寶買氣升溫,金價長期後市仍然看好。
瑞士銀行(UBS)則是綜合通貨膨漲、美元指數、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的波動,推算出未來5年內,黃金每英兩的上限是2,500美元,下限是500美元。
白金現貨每英兩也下挫1.7%,從1,058美元下滑到1,040美元。市場分析,由於投資人害怕全球經濟衰退會降低珠寶業與汽車業對白金的需求,白金行情近日持續疲軟。汽車業因為觸媒轉換器必須使用白金,與珠寶業並列白金兩大買家。
◆ 49經濟學家打分數 歐巴馬、財長都不及格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 2009.03.12
歐巴馬進入白宮之初,有如拯救經濟的白馬將軍,何其風光,但後來顯然馬步失穩,威風銳減,華爾街日報 (WSJ)11 日公布該報諮詢的49位經濟學家給歐巴馬團隊打分數,把他當了,給他59分。他的財政部長蓋納得更只拿到51分。相形之下,做多說少的聯邦準備理事主席柏南克得71分。總體而言,新團隊救經濟至今51天,顯然仍待加油。
WSJ所打的分數,和歐巴馬在民間享受的高支持率形成鮮明對比。WSJ和國家廣播公司 (NBC)合作的最新民調,顯示受訪者對他的支持率是60%,但WSJ諮詢的49位經濟學家對歐巴馬團隊的經濟政策失望,給他不及格。
在零到100分這把尺內,49人之中給歐巴馬A(90到100分)者只有16%,卻有42%的人給他60分以下。他們給他的平均分數是59。
沒有人給蓋納A,給B(80到89分)者有13%,但49%的人給他F(50到59分) ,他平均得分是51%。
歐巴馬尚未上任前的去年12月,WSJ諮詢的經濟學家四分之三認為即將上台的經濟團隊優於正在打包的布希團隊。結果,蓋納今天得到的分數還不如布希的財政部長寶森1月拿的57分。
受訪經濟學家對歐巴馬的最大批評是,他的各項拯救經濟方案被國會眾議院劫持變調,而在執行拯救金融業計劃的關鍵方案時,他的團隊又多所延誤。一位經濟學家總括其失:「他們輕諾而寡信 (overpromise and underdeliver)。蓋納煞有介事安排一場大演講,講完宣布的卻是一套糢糊不清的藍圖,人人聽了,都滿腦子狐疑,舉棋難定。」
蓋納2月10日揭曉歐巴馬政府的計畫,細節屈指可數,股數狂跌。那天以來,加上其他因素重壓投資人,道瓊已失血將近20%。蓋納後來出席國會,補充了一點細節,卻又說關鍵要項,例如政府和民間合作處理金融業的問題資產,必須數周之後才能開始立竿,見影更不知何時。
蓋納上任至今還找不到副手和重要幹部,在財政部校長兼撞鐘,而且在處理金融業紓困上,問題棘手的程度和他的前任一般無二。一位給他分數稍高的經濟學家說,財政部的確任務艱鉅,「我不知道處理為什麼少見進展,但我想不是因為他們都打高爾夫球去了」。
經濟學家批遍歐巴馬團隊,對柏南克獨多佳評,85%認為聯邦央行的各項放款方案設計周到而且執行恰當,正在發揮拉拔經濟之效。他一度失去學界之寵,去年11月只有69%受訪經濟學家支持他,現在升到85%。
※ 歐巴馬在外交方面則獲得不錯的評價。
◆ 救經濟51天!浮現六大危機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 2009.03.12
歐巴馬上任51天,民調支持率60.3%,相當於尼克森以來總統就職50天的平均支持率,但「不支持率」平均偏高,顯示原先拿不定意見的民眾逐漸形成看法。由此觀點看,歐巴馬的「50日危機」大略如下:
1、限制高捐款扣抵 危及慈善機構
被抽較高稅率的人開始見識歐巴馬的厲害:他限制高所得者 (實質上包括大多數中小企業)的慈善捐款與房貸利息抵扣額,危及已經拮据的慈善機構和教會。
2、增稅 打擊投資人信心
對投資人增稅,進一步打擊已經減弱的投資人信心,在經濟、政治上都要付代價。
3、經濟尚未好轉 花大錢改造健保
立即著手全力改造健保,對他的總統聲望、對美國,俱非佳音; 以課徵新稅來打擊溫室廢氣,將增加能源、商品、服務成本,增加教育撥款則傾向全美教育聯邦化。這些問題都需要天文數字的經費,應在金融與經濟整好之後為之。
4、未能區分施政本末先後
上述第三點顯示他已開始有意識形態過熱之虞,未能先就經濟論經濟,全心全力貫注於保護金融系統和整體經濟,而是將聯邦經費和新稅收入使用於偏向他意識形態的方案。施政無法萬事同時並舉,他未能善分本末先後。
5、處理金融業問題迄無計畫
大選已過五個月,歐巴馬和蓋納在處理金融業問題資產、主要金融機構無力償債諸事上迄無計畫,是漫不負責、拖沓誤事。
6、經濟若未好轉 將付慘重代價
一旦金融體系未能妥善處理,經濟不能好轉,歐巴馬將付出慘重的政治代價。
◆ 巴西也降息 GDP保四無望
【聯合晚報╱編譯范振光/綜合報導】 2009.03.12
拉丁美洲最大經濟體巴西因原物料出口銳減而急速萎縮,央行決定降息1.5個百分點到11.25%,以刺激經濟成長。
巴西原先估計,今年經濟成長率可達4%,但去年第四季GDP(國內生產毛額)已較第三季明顯萎縮3.6%,是1996年以來最大單季降幅。巴西財政部長表示,「保四」恐怕有困難。新的成長率預估將於20日公布。
彭博資訊報導,2003年第一季以來,巴西經濟未曾連續二季萎縮。法國巴黎銀行 (BNP Paribas)首席策略師林茲表示,商品價格下跌、需求降低,巴西經濟今年可能萎縮。根據官方資料,全年而言,自1992年萎縮0.5%以來,巴西未曾出現年度萎縮。
巴西去年12月新增65萬5000失業人口,企業今年1月繼續裁員,是七年來首度出現1月裁員現象。巴克萊資本公司巴西經濟學家馬提爾斯表示,巴西企業將持續裁員、減產,經濟尚未觸底,央行對付景氣衰退的最有效工具,就是調降影響成長的利率。
巴西曾在2007年9月把基本利率降到11.25%的歷史低點,一直維持到2008年4月才升息,但隨著全球經濟走低,今年1月降息到12.75%,現在又以五年來最大幅度降息。巴西2003年11月曾把利率從19%砍到17.5%。
Fator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龔卡維斯表示,準備把巴西今年成長率從成長0.5%下修為負數,林茲則預測,巴西今年會萎縮1.5%。
Itau Corretora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諾布瑞加預測,巴西年底前會降息到9.5%。
◆ 日躉售物價續跌 通縮敲警鐘
【經濟日報╱編譯莊雅婷/綜合外電】 2009.03.12
日本2月躉售物價下滑速度為近六年來最快,顯示通貨緊縮加劇的威脅步步逼進。1月機械訂單則是連續第四個月減少,反映企業削減開支因應景氣衰退。
日本銀行(央行)11日表示,2月躉售物價比去年同期下滑1.1%,跌幅為近六年來最大,但略低於分析師原先預期的萎縮1.2%。和前月相比則是下跌0.4%。1月經修正後的躉售物價比前月跌1.1%。
商品價格持續下探加上景氣深陷泥淖,可能使傷害日本十年的通縮惡夢捲土重來。隨著全球經濟成長冷卻,上個月中國的消費者物價和躉售物價已雙雙下跌。
摩根大通(JPMprgan Chase)資深分析師安達正道說:「考慮到經濟快速走下坡,通縮可能是日本今年下半年的頭號難題。」
日本通膨去年7月以近30年來最快的速度竄升,之後一路下滑。日銀總裁白川方明上個月預估,4月起算的新會計年度,日本經濟可能萎縮2%,表現為60年來最差;不計食物價格的消費者物價將下滑1.1%,躉售物價將重挫6.4%。
日本內閣府也宣布,1月機械訂單比前月減少3.2%,為連續第四個月下滑,創下20年來延續最久的跌勢。經濟學家原先預估降幅為4.8%。
其中,非製造業的機械訂單成長13.5%,製造業的訂單減少27.4%,海外訂單也萎縮49%。總計私部門1月的機械訂單下滑7.5%。
世界銀行預估,今年全球貿易可能創下近80年來最大降幅,導致日本出口商的現金縮水,無力投資新廠房與設備。
日本1月出口較去年同月銳減45.7%,促使製造業者以破紀錄的速度減產。調查顯示,企業預期本會計年度獲利將萎縮86%,而出口商將首當其衝。
◆ 大陸自救 得靠內需
【經濟日報╱記者/林安妮】 2009.03.12
大陸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早前曾說,大陸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已經連續三個月翻轉,表示大陸經濟逐漸回春。
不過,從近來大陸國家統計局、海關相繼發布的數據卻是接連向下,反而讓人懷疑,溫總說經濟漸漸好,是真的嗎?
一般說來,PMI是一個反映未來景氣的先行指標,說明的是每位製造業經理人未來的採購信心,但包括CPI(居民價格消費指數)、PPI(工業價格指數)和進出口統計,卻是表明已發生的情況,談的其實是過去式。
兩岸經貿進出依賴度交疊甚深,只要大陸出口衰退,台灣當月表現也經常是一片慘綠,例如1月大陸出口衰退17.5 %,台灣也衰退到44%,但今年2月,台灣出口卻因為大陸提振內需,不少企業因為收到急單,使得2月出口跌幅收窄。
由此似乎說明,大陸未必救得了全球經濟衰退,但卻能依靠內需市場救自己,也救台灣一把。
◆ 企業調查:下季景氣回升
【經濟日報╱記者王茂臻/綜合報導】 2009.03.12
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昨(11)日公布今年首季企業問卷調查結果,企業家對景氣預期與行業運作狀況仍處低點,但已自去年第四季調查谷底反彈,企業家對今年第二季景氣預期顯著上揚。
人行昨天公布的新聞稿指出,今年首季進行的企業家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5,563份,結果顯示首季企業景氣狀況仍持續下滑,但企業的資金和生產要素供給狀況有所改善,企業家對下季經營景氣預期明顯回升。
調查顯示受訪企業家對宏觀經濟熱度指數窄幅下降,企業家對宏觀經濟偏冷的擔憂有所減弱,受訪企業家認為,首季宏觀經濟仍在下滑,宏觀經濟熱度指數為負38.6%,比去年第四季下降5.9個百分點。
人行指出,上述指數雖接近1993年開展調查以來的最低水準,但與上季大幅下降35.7個百分點的狀況相比,今年首季降幅明顯收窄。企業家對下季宏觀經濟偏冷的擔憂有所減弱。
◆ 經長:TMC只買廠 不併公司
【經濟日報╱記者何孟奎/台北報導】 2009.03.12
經濟部長尹啟銘昨(11)日表示,每家DRAM廠負責人過去領那麼好的薪酬,當然應負責任救他們的企業,TMC目前並無產能,不會跟國內業者競爭,下階段將只買廠,不併購整個公司,業者須帶「乾淨」的產能和設備,納入TMC,成為健康、有競爭力公司。
面對力晶董事長黃崇仁質疑,「以現在DRAM產業的慘況,再開一家新公司有意義嗎?」尹啟銘表示,政府規劃DRAM產業再造,要打的是國際級的戰爭,不是紓困,DRAM產業再造也不是針對個別企業,若要整合六家業者或某一個集團,那是很難的事,政府「投入資金越少越好」。
尹啟銘表示,將以「堆積木」方式進行DRAM產業再造,先掌握關鍵技術,而非一開始就整併六家業者,等開發出自有技術和產品,納入業者的既有產能是下第二塊積木時要考量的,看那些業者的設備合適,就可納入。
至於第一階段,尹啟銘說,與美光、爾必達接觸後,其皆表達盼在台研發下一世代DRAM技術和產品的高度意願,產業再造計畫於研發、技術扎根方面是相當樂觀的,預期可獲成功。
在第二階段並不會併入整家公司,「最好是廠就好,不一定要買整個公司」,否則將會很複雜。「(合適的)業者(未來)必須帶乾淨的產能和設備過來,讓TMC成為健康、有競爭力的公司」。
尹啟銘指出,台灣DRAM廠每年支付100、200億元的技術報酬給國外技術母廠,占公司營收比例7%到10%,「為什麼不拿去研發」?在供過於求情況下,產能並不代表資產。
尹啟銘表示,基本上美、日兩業者皆需台灣資金和產能支持,台灣與兩企業間都是夥伴關係,與美光、爾必達接觸後,他們提供的條件相當不錯,也表達技術在台生根的高度願意,將由召集人宣明智與其進一步協商。
◆ 沃爾瑪戴爾 合攻電子病歷
【經濟日報╱編譯莊雅婷/綜合外電】 2009.03.12
零售業龍頭沃爾瑪(Wal-Mart)表示,準備和戴爾公司(Dell)合作進軍電子病歷市場,為小診所的開業醫師提供服務,新系統最快今年秋上路。
沃爾瑪表示,旗下大賣場山姆俱樂部(Sam's Club)推出的電子病歷套裝服務,包含硬體、軟體、安裝、維修與操作訓練,使這套技術的操作更容易、價位也更負擔得起,最多可比其他同業便宜一半。
在沃爾瑪跨足新領域之際,歐巴馬政府也正積極推動電子病歷,在經濟振興方案中納入190億美元的相關投資。
系統的硬體部分將由戴爾負責,共有桌上型與平板型兩款電腦可供選擇,eClinicalWorks則是負責供應軟體,並利用軟體即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的模式,在網路上提供電子病歷與管理軟體,藉此降低成本與簡化後端技術支援以及維修的作業。
沃爾瑪估計,診所內首位使用這項新服務的執業醫師,繳交的費用不到2.5萬美元,其他醫生若要加入,每人要再加收1萬美元。設備安裝與操作訓練完成後,後續的維修和技術支援年費約在4,000到6,500美元。
沃爾瑪強調,早在這次總統大選前,就已積極發掘醫療資訊科技市場的機會。
山姆俱樂部現在有4,700萬名會員,當中約有20萬人提供健康照護資訊,且多半是醫生。
該公司健康與保健部門副總裁梅瑟利說,內部研究顯示,如今電子病歷的技術較不昂貴,小型診所的醫師也顯得躍躍欲試。
根據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去年的統計,目前美國約有17%的醫生使用電子病歷,且多數在大型醫療團體服務。不過,四分之三的醫生卻在10人或不到10人的診所開業。
專家指出,傳統的健康資訊技術供應商常因成本考量避開小診所,這些市場較分散,但如果整合在一起,規模將不容小覷。
前布希政府健康資訊科技政策的主要推手布萊勒博士(David J. Brailer)說:「如果沃爾瑪成功了,將顛覆遊戲規則。」
自2006年9月開始,沃爾瑪利用旗下的便利診所作為電子病歷的測試平台,這類診所目前在美國八個州共有30家。
◆ 救失業 短期就業延長為1年
【聯合晚報╱記者林修全/台北報導】 2009.03.12
行政院為救失業再釋利多!勞委會主委王如玄上午在行政院會後記者會表示,由政府釋出的短期就業機會原本為六個月,3月9日在行政院副院長邱正雄裁示下,確定延長為一年,邱正雄並指示今年度的就業機會額度,儘量提前在上半年度來執行。
王如玄上午在行政院會報告「搶救失業措施執行情形」,行政院長劉兆玄表示,97年到98年短期促進就業措施,從去年11月開始約進用約6.5萬人,已達到7.3萬人目標的九成,但這些短期促進就業措施,將在今年4月和6月結束,他指示經建會儘速邀集相關部會研提展延計畫,以及新替代方案,到今年底仍維持原訂就業量的目標。
新聞局長蘇俊賓指出,根據經建會的規劃,將會維持短期就業的總量,各部會過去所提的計畫,若是可以延續時,就繼續執行,若是不符合需求、無法延續時,就提出新的計畫來替代。
而失業給付是否從六個月延長為九個月或一年,王如玄指出,立法院上會期達成共識,授權行政機關在經濟情勢惡化時,得延長為九個月或一年,待相關條文通過後,將會研議啟動機制、建構整個制度,這是屬於馬英九總統的政見,將在四年任內建構完成、啟動。
王如玄並說,延長失業給付的啟動機制,將會參考失業週期、失業率和其他鄰近國家的情況,不會是單一指標。
◆ 單驥:可考慮鬆綁勞動定期契約
【聯合晚報╱記者陳素玲/台北報導】 2009.03.12
台灣失業率高於日、韓各國,經建會副主委單驥上午表示,台灣的員工聘僱困難度過高,在181個經濟體中排名第159 名,因此自然失業率居高不下,他拋出「工作分享」(job sharing)觀念,建議就鬆綁勞動定期契約公開討論,「如果大家不接受,就要接受高自然失業率」。
單驥會後表示,經建會不會主動推動修改勞動契約,也非政策決定,而是認為這個問題應該要討論,取得社會共識,「此事不是對與錯的問題,而是社會選擇問題」。儘管單驥撇清此非政府政策方向,但是在簡報中的「中長期措施」中確實表明中期將「鬆綁勞工法規」,顯示有意朝此方向規劃。
單驥在「當前國內失業問題分析與因應對策」研討會發表專題演講。其中分析各國失業率變化時,單驥表示,台灣失業率在去年底以後急速惡化,今年失業率達到5.31%,但日本、韓國失業率從去年到現在變化不大,原因就是日、韓兩國有大量非典型聘僱及部分工時型態,也就是「job sharing」 。
他說,韓國2008年「非典型聘僱」比率高達44.4%,日本14%,台灣只有1.9%;「部分工時」比率,韓國25%,日本14.6%,台灣8.9%。此外,台灣「員工聘僱困難度」過高,也是造成「自然失業率」居高不下原因。
※ 為什麼還是繞著失業率打轉?
◆ 竹科年薪 難保14個月
【經濟日報╱記者/陳碧珠、李珣瑛】 2009.03.12
晶圓代工、面板廠最近都陸續縮短無薪假,讓原本冷清的竹科園區變得比以往熱絡。不過,企業主也醞釀推翻竹科廠商保障年薪14個月的薪資制度,將實際反映虧損現況,讓年薪回歸到12個月的常軌。
金融海嘯引發景氣衰退,竹科園區高科技廠商去年第四季開始實施裁員、減薪及放無薪假等節約成本措施,也波及到新竹地區的消費市場,比如精品業績就明顯衰退三成,新竹大遠百精品專櫃年初業績比去年同期大跌三成,各大知名品牌只得積極促銷救業績。
雖然電子業這波既短、又急的訂單,提升部分廠商產能利用率,但很多廠商依舊戰戰兢兢,不敢全面恢復正常上班,一名竹科半導體廠人資主管就坦承,景氣前景不明,何況有的短急單並不符合生產成本。
因此,有不少公司高層開始思考是否打破竹科廠商向來保證年薪14個月的慣例,以反映並不賺錢的現況,甚至也傾向不再發給端午、中秋的半薪節金,讓年薪回歸12個月常軌。
◆ 存款少要收費可能擴延全部銀行
【陳怡慈、張舒婷/台北報導】2009-03-12 中國時報
「負利率」時代正式來臨!存錢的人還要繳錢給銀行?別懷疑,新銀行、外商銀行帶頭收帳管費,公股行庫也大喊快要忍不住了,活儲帳戶收帳款費一事可能全面引爆,金額不止一萬,華銀總經理李正義昨說:「要三萬才夠!」金管會主委陳冲也認同銀行收帳管費,消息一出,八大公股行庫一致叫好。
大眾銀行、渣打銀行預計對存款不到一萬元的活儲戶收帳管費,昨在立院財政委員會引發熱烈討論。金管會主委陳冲說,歐美國家收帳管費已行之有年,收費的銀行是企業經營方面「自我要求比別人高」,是效率化的表徵。
陳冲認同銀行收帳管費,消息一出,八大公股行庫昨一致叫好。台銀副總蔡富吉說,不只歐美國家收帳管費,日本也收。既然陳主委體恤銀行經營艱困,「我們樂觀其成,銀行的存放利差已經非常低了」。
陳冲認同 公營行庫叫好
華銀總經理李正義昨也對陳冲稱許有加。他說,大眾、渣打規定每月活儲餘額不到一萬元,客戶須繳八十五元到九十五元的帳管費,「這根本不夠,應該要提高到三萬元,沒存到三萬的客戶,都應該收帳管費!」
李正義說,華銀是全國存放利差最高的銀行,但都快撐不下去了,何況其他銀行。
他說,陳冲說得好,法律本來就沒規定不能收帳管費,以前是銀行過度競爭,連該收的費都沒辦法收,優待得太過分了。
李正義說,回歸收費的作法是合理的,「我們不好意思自己講,只要有人登高一呼,華銀一定響應」。
元大銀行副總黃永昌也說,該行密切注意活儲戶收帳管費的訊息,研判國內行庫今年六月底前,早晚會走上這條路。
據元大銀估算,一家銀行如果有四、五百萬個客戶,存款一萬元以下客戶,保守抓個二十分之一,一戶一個月只要收十元,一年就有將近三千萬的收入,銀行怎會不心動。
銀行收入 將年增數千萬
大眾、渣打預計四月底、五月初針對一萬元以下活儲戶收帳管費。以大眾為例,該行目前活儲利率○.一五%,代表每存一萬元,一個月利息收入才一.二五元。
不願具名的銀行主管說,銀行給客戶一.二五元利息錢,客戶卻要給銀行九十五元的帳款費,這種「讓你賠」的手法就是在告訴你,沒錢的小戶或不關心戶頭的靜止戶們,就別上門來了,銀行畢竟不是慈善事業。
◆ 金管會 嚴防地雷債
【經濟日報╱記者李淑慧、雷盈、邱金蘭/台北報導】 2009.03.12
依據金管會統計,今年有高達192家上市櫃公司有公司債或可轉債到期,金額高達2,687億元。金管會正嚴密監控這些公司的財務狀況,要求每家公司都要提出償債計畫,嚴防「未爆彈」。
茂德2月14日到期的逾百億元海外可轉債,至今仍未解決,更引起市場對於「地雷債」的疑慮。證期局長李啟賢昨日表示,除了已經浮出檯面的DRAM公司可轉債(茂德、力晶)之外,其餘有財務問題的企業,應該不多,且金額都不大。
李啟賢不願意透露被金管會列入「觀察名單」的債券發行機構名稱與金額,僅表示,櫃買中心的「債券專區」,都有這些公司的資料。
證交所、櫃買中心已發函給所有今年有債券到期的上市櫃公司,尤其財務較差者,在債券到期前半年,就必須回報償債計畫。
金管會並列出財務指標,上市櫃公司若在現金流量差、營收大幅下滑、負債比高者,都列為警示標的,派專人緊盯這些公司準備還債的情況,要求公司隨時回報。
立委余政道昨天在立法院財委會詢問今年公司債到期的情況,李啟賢表示,今年可轉債到期或可行使賣回權者,共1,078億元,普通公司債1,609億元,金額共2,687億元。金管會已要求這192家公司回報,要怎麼還今年到期的債務。
證交所董事長薛琦則回答說,金融海嘯發生後,國外很多交易所新掛牌的狀況都不好,很多交易所都已經調整掛牌門檻。
◆ 設金融穩定基金 有譜
【經濟日報╱記者李淑慧、雷盈、邱金蘭/台北報導】 2009.03.12
金管會有意仿效德國成立金融穩定基金。金管會主委陳冲昨(11)日表示,已蒐集德國最近通過的金融穩定基金法,預作準備。德國的穩定金融基金,主要由政府編列預算,用於支應銀行、保險及證券業的流動性,並強化資本。
金管會官員表示,德國金融穩定基金法,主要透過政府編列預算方式,協助金融產業,規模是4,800億歐元,相當於新台幣20兆元,資金來源是政府稅收,有需要金融業者,都可以提出申請。
金管會昨天向立法院財委會作業務報告,立委關切政府要銀行挺企業,但當銀行有損失、有難時,政府要如何做?要不要補貼?
陳冲說,政府是否要編列公務預算協助銀行,金管會已蒐集各國作法,如德國去年底訂定的金融穩定基金法,將來可以做為參考。他強調,「我們不希望走到這步,但要做準備。」
金融穩定基金適用對象不限銀行,包括保險及證券業,目的在處理金融業的流動性不足,並強化自有資本。
較特殊的是,要向金融穩定基金申請「紓困」的銀行,資本適足率須達一定標準,且須承諾放款給中小企業金額須達多少,還有銀行董監酬勞不能超過多少等。
提出申請的金融業,還要支付保證手續費給這個政府基金,基金買回欠流動性的有價證券,以後金融業還須買回,並支付利息給基金。
金管會官員表示,台灣金融體系情況有點不同,因有存款全額保障,流動性較無問題,台灣較合適的是,由政府協助金融業發債,強化資本,藉以擴大放款能量。
據了解,因應這波全球金融海嘯,金管會積極研擬各種振興金融方案。雖然銀行業體質尚稱穩健,但因銀行需要有更多的資本,擴大放款能量,至於保險業因嚴重虧損,需要政府協助處理的可能性更高。
◆ 央行痛擊禿鷹 台幣爆量
【經濟日報╱記者黃欣、傅沁怡/台北報導】 2009.03.12
國際禿鷹再度襲擊亞幣,銀行主管指出,這波韓元升值疑似被國際熱錢炒匯,新台幣昨(11)日也成為禿鷹炒作標的,盤中一度升值3.61角,終場在中央銀行阻升下小升8.5分,以34.515元作收,成交量更放大至22.29億美元的今年新高。
銀行外匯主管指出,前陣子新台幣成交量縮小至10億美元內,但這兩天因為國際禿鷹炒作亞幣,匯市交易量明顯放大,央行總裁彭淮南昨天重砲修理炒匯熱錢,讓外資狠狠踢到鐵板,成交量也因而倍增。
匯銀人士認為,央行昨天的大動作是對炒匯熱錢示警,因為就出口競爭力來看 ,央行也無法容忍新台幣過度升值,新台幣持續大升的空間有限。
央行官員強調,這幾天外資進出頻繁,如果市場有不正常因素破壞價格供需機制,央行會進場穩定市場。但官員不願證實是否有炒匯熱錢攻擊新台幣。
據了解,昨天央行下重手買匯近10億美元阻升新台幣,新台幣因而從盤中大漲,轉為終場小升。合計兩個營業日來,新台幣共升值3角。
匯銀主管表示,近來炒匯熱錢在亞洲四處流竄,昨天韓元從開盤的1,510韓元,一路升值至1,470韓元,單日升幅達2.72%。
新台幣匯市昨天一開盤 也湧進大量美元賣單,讓匯價開盤便跳升近3角,交易量也迅速暴增至2億多美元,是平時的四到五倍。上午11時海外新台幣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NDF)定盤點,新台幣更飆升3.61角至34.239元的日高點,顯示海外投機盤異常活絡。
銀行外匯主管指出,先前外資一面倒看貶亞幣,但在台、日、韓、星四國央行聯手干預後,眼見韓元因韓國外債問題,1,600韓元關卡堅若磐石;新台幣又有所謂35.3元「彭淮南防線」,讓外資只好反向炒作,拉抬亞幣套匯。
◆ 彭總裁:叫殺手太沉重!
【聯合晚報╱記者陳雲上/台北報導】 2009.03.12
向有「外匯殺手」之稱的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上午出席立法院財委會,卻因日前爆發「漫畫殺手」凶殺命案,引發委員對「殺手」這個名稱的熱烈討論,連彭總裁都說「外匯殺手」真的不太好。委員們爭相替總裁想一堆有創意的新名詞,賴士葆建議改稱「外匯警察」、立委盧秀燕更打算上網公開票選,彭淮南均未接受只謙虛回答「我只是一個公務員」。
立委盧秀燕更是費心替總裁構想出「炒匯魔鬼終結者」、或是「防止炒匯捍衛者」好了,但彭總裁均搖頭、謙稱「我只是一個公務員」。反而引發盧秀燕認為,乾脆在網站上公開票選好了,她甚至認為,替總裁想一個好的名稱,可能比上網想前副總統呂秀蓮的髮型該如何,更有意義吧。
立委賴士葆也認為,「外匯殺手」不好聽,乾脆改為「外匯秩序維持者」,但「外匯秩序維持者」太長不好叫,既然是維持秩序者,簡單點就叫「外匯警察」好了,但彭總裁對於委員們提供的建議,均未正面答覆。
就連日前各方點名台幣貶值35.30底線,是「彭淮南防線」的名稱,彭淮南也再三強調,從來就沒有這個防線名稱,這些名稱都是大家玩笑話,央行匯率政策沒有預設立場和價位,就算要要也不該用「彭淮南xx」,委員建議不如用「央行防區」不要「彭淮南防線」好了,但彭淮南似乎對「央行防區」也不慎滿意。
※ 外燴(匯)神廚(除)、彭大砲
◆ 短 評-糊塗外匯神話
【本報訊】2009-03-12 中國時報
央行總裁彭淮南前兩天說:「若要動用外匯存底,必須編列預算,拿新台幣去換。」高啊!果然是央行總裁,一句話就點出「編預算」、「換台幣」兩關鍵要素,一棒子就敲中糊塗神話要害。
二十幾年前,有那麼一批腦袋糊塗的萬年立法委員,質問中央銀行:「國家累積了那麼多外匯,為什麼不拿出來使用?」這,就是陰魂不散,糾纏至今的「動用外匯存底」糊塗神話。
外匯,從來就不是單獨存在,而是永恆與台幣互動。出口商賺了美元,賣給銀行,換取台幣,外匯與台幣同步增加。進口商,拿台幣向銀行買美元,支付貨款,外匯與台幣同步減少。央行管理外匯存底,獲得孳息,換成台幣,繳入國庫,台幣與外匯同步增加。
稍微有點腦筋的人,都看得出,要動用外匯,就得先動用台幣。而政府要動用台幣,去使用外匯,就得編列預算。無奈,直到現在,還有不少糊塗人,其中包括政府官員、民意代表,以及一般民眾,認為只要彭淮南點頭,就可以「動用」外匯存底。
果真那樣,不編預算,不支用台幣,就耗用外匯存底,外匯少而台幣未同步減少,這就等於央行平白開動印鈔機印鈔票。這種糊塗事,彭淮南敢幹嗎?
二十年前,央行為了撲滅「動用外匯存底」糊塗歪風神話,曾印發小冊子,說明外匯存底真相。看來,彭淮南有必要學學老長官張繼正,再印一批小冊子,誰再喊動用外匯存底,就塞給誰一份小冊子。
※ 發教育券,由彭班主任開班授課。
◆ 央行應善盡「外匯存底」保管之責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3.12
政府為提振景氣,積極推動公共建設,擴大內需,近來不少人士,甚至府院也有意把財源的主意動到「外匯存底」頭上,逼得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不得不於上周六發新聞稿滅火。但近日動用外匯存底擴大內需之聲仍然不斷,而且今天彭總裁要到立法院報告業務,為免立法委員的質詢焦點再度圍繞在「外匯存底救經濟」,彭總裁於日前再度跳出來先消毒,強調外匯存底不能無償撥用。可是仍有人指彭總裁是本位主義,外匯存底固不能無償使用,但應可借給政府用。不過此一看法也有商榷之餘地;本報除於本周一社論呼籲政府不要再打外匯存底的歪主意,今天將再以客觀立場表達我們對央行應善盡「外匯存底」保管之責的看法。
大家都了解,國內一切交易與收支都是使用新台幣,外幣或外匯不能直接在國內使用。任何人、企業或團體持有外匯要在國內使用,以及外國投資人持有外匯要買台灣股票,都必須先兌換成新台幣。相對的,無論個人、企業或團體需要進口物資、勞務、出國留學、旅遊,以及到國外投資所需外匯,亦必須以新台幣到外匯銀行兌換成外匯運用。而這些外匯銀行為保有足夠的新台幣或外匯以利調度,都將多餘外匯賣給中央銀行,需要時再向央行買回來。因中央銀行不僅是銀行的銀行,而且也是國家外匯統籌調度者。不過長期以來,央行買進的多,賣出的少,所以外匯存底不斷的累積,到今年2月底累積到將近3,000億美元。
央行買進這3,000億美元外匯,以目前匯率計算,共用了新台幣10兆元。央行哪來的新台幣10兆元,除發行鈔票1兆多元,吸收金融機構存款準備1兆多及郵政儲金轉存款1.6兆之外,還發行了定期存單向金融機構借入4.4兆多元,以及淨值1兆多元,全用以買進「外匯存底」。在央行資產負債表上,「外匯存底」列在國外資產項下,是資產,但負債不論是發行鈔票為全國人民所持有,所有存款準備、郵儲轉存款,以及定期存單財源,都是全國老百姓的。也就是央行運用老百姓的資金,買入了大量「外匯存底」,實際上「外匯存底」並非央行資產,央行只是保管者,它的所有人是全國老百姓。因此,央行要撥用1美元外匯,它必須收回相當1美元的新台幣,不使老百姓有任何損失,才算為老百姓善盡保管者責任。否則,如央行撥出1美元而不收回相當新台幣,不僅有失善良保管之責,更失信於民。一旦央行失信於民,國家金融體系焉能正常運作,更將危及金融穩定,有違中央銀行法所賦予央行維持「金融穩定」的首要重責大任。
自民國76年「管理外匯條例」修訂後,自過去的「原則管理,例外開放」改為「原則自由,例外管理」後,經常帳已全面開放,資本帳除怕熱錢大量流入尚有少數管制外,幾已全面自由化。因此,任何個人、企業、團體需要外匯,都可以新台幣到外匯銀行結購外匯,政府亦不能例外。有人以為中國大陸人民銀行即曾於2007年撥2,000億美元「外匯存底」成立主權基金;但此一說法並不正確,而是中國政府發行1.5兆元人民幣公債去購買外匯成立主權基金。
有人質疑既然央行可以「外匯存底」對銀行融通,為什麼不能直接撥「外匯存底」給政府救經濟呢?當然不能,一則政府每筆支出都要根據預算支出,既列入預算就應有財源,否則即屬違法,央行不能幫助政府違法;二則央行如撥「外匯存底」對政府融通,而未收回新台幣,有失善盡保管之責;三則有如央行發行鈔票供政府花用,有引發通貨膨脹之虞;四則政府擴大內需多在國內花用,如將借得的外匯向外匯銀行換回台幣使用,將影響新台幣匯率的波動,危及金融的穩定。
因此,我們建議立法院在聽取央行業務報告後,應要求央行善盡「外匯存底」保管之責,並責成行政院一切支出均應依預算程序辦理,受人民代表立法院的監督。
※ 相關報導:
* 聯合新聞網 - 聯合理財網公告:頻道網址變動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4785280.shtml
◆ 社論-經濟衰退下尤應妥作財政安排
【本報訊】2009-03-12 工商時報
為因應愛台十二項建設資金需求,政府當局有意設置財政投融資基金,引導郵儲、壽險等14兆資金投入,透露出我國財政已是舉步維艱,若不審慎訂出一套「衰退經濟下的財政安排」,繼經濟危機後,財政危機必將帶來更大的災難。
政府高層經常以我國的公債餘額占GDP比率低於美、歐而以為財政不足為慮。依官方統計,迄去年底各級政府債務4.6兆元,占GDP比率37%,確實低於美、歐的60%以上,然而這真的代表我國財政沒問題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我國「公債法」所定義的公債過於狹窄,國際上一般定義的公債除了我國現行認列的部分外,還包括政府的短債、非營業基金的債務,併計這兩部分,我國政府債務已達5.4兆元。若再依美、澳、紐等國將退休金提撥不足這一塊認列為負債,依立法院預算中心最新估計,我政府債務占GDP已達81.13%。
預算中心這項估計足以說明台灣的財政並沒有比美、歐來得好,台灣財政寬裕的印象係來自「公債法」對公債定義過於狹隘所致,此一認知上的錯覺必須及早修正,否則將使府院高層沉醉於盲目的樂觀,處財政危境而不自知,臨經濟大難猶不自覺。尤其今天舉債擴大內需已成主流趨勢,財政紀律幾已無人聞問,若主政者沒有一套衰退經濟下的財政安排,只怕經濟危機尚未落幕,財政危機又將再起,其結果將使得金融體系二度受創,而使國家經濟再陷風暴。
我們一直相當憂心的是,政府舉債提振經濟固然有理論上的可行性,但現實上卻未必能如實有效。日前主計處甫公布的各產業別失業率中,營造業失業率自去年6月的4.44%一路攀升至今年1月的8.93%,然而政府執行了半年的583億元「加強地方建設擴大內需方案」受惠最大的不正是營造業嗎?何以營造業就業人數半年來仍一路下滑?振興效果何在?如果連直接受惠的營造業都無法產生些微振衰起敝的作用,那麼其他行業如何能雨露均霑、共蒙其利?
再以消費券而言,政府總計編列了857億元,雖然元月份的零售營業額減幅略有縮小,但這極可能是拜農曆春節的提前消費效果所致。值得注意的是,消費券流通還不到兩個月,向金融機構兌付的金額已逾500億元,換言之,超過6成的消費券已經回籠,這與原先府院高層期望消費券多流通幾次再回籠,以產生較大的乘數效果,有不小的落差。如此看來,當局所寄望的消費券乘數效果,恐怕也將落空。
我們當然希望政府4年5,000億元的振興經濟方案能扭轉乾坤,從而愛台十二建設近4兆的建設也能為衰退的台灣經濟帶來生機,創造就業機會,但是這場世紀的經濟衰退會延續多長?至今沒有人看得準。如果這真的是一場類似1930年的大衰退,衰退有4年之久,若沒有好的財政安排,一旦衰退前期政府耗盡銀彈,繼而債務急升,舉債維艱的情況勢將重創民眾信心,而當政府這個衰退時期的唯一救世主也倒下之時,財政危機所引發的恐慌將是難以想像的。
歷史告訴我們,1921年戰敗的德國債務飆升終致經濟破敗物價漲逾億倍、長期以來阿根廷國債積重難返更重創民眾信心屢屢導致金融風暴,這顯示財政為一國經濟的最後防線,也代表人民最後的信心防線。經濟衰退猶可以財政手段紓解,但財政潰堤,那便是萬劫不復了。
2001年網路泡沫幻滅之際,美國聯準會13度降息以房市泡沫醫治科技泡沫,各方以為得救,殊不料房市榮景背後出現更巨大的陰影,去年秋房市泡沫破碎,各國政府又舉空前的國債以醫治房市泡沫,台灣亦然。惟台灣財政負債非少,以有限的國庫欲對抗一個深不見底的泡沫,必須做好長期的財政安排,否則必將重蹈覆轍,釀出更大的災難。
古典經濟學家認為:「國家不消滅公債,公債必將消滅國家。」直至今日,這句話仍有其一定的哲理,值得目前急切四處發債的政府,多多冷靜省思。
※ 相關報導:
* 振興經濟和擴大內需的效果! (原3/4債務世界)
http://jamesz.pixnet.net/blog/post/24525276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美零售優於預期 救經濟,先激勵民間投資
* 美上月零售銷售 優於預期
* 去年全美家庭11兆美元飛了
* 富比世富豪榜 蓋茲重登第一
* 墨比爾斯:新興股市今年漲20%
* 日本 上季GDP銳減12%
* 重傷的日本 談復甦是奢望
* 溫家寶談保八眉緊鎖 談台灣綻笑顏
* 外匯存底確實可以救經濟
* 魄力勝過金管會 彭淮南開口銀行收手
* 尹啟銘:TMC架構 月內揭曉
* 民間主導DRAM整併 最快下周出爐
* 三角關係多邊習題 爾必達的明智之舉?
* 社論-減稅減稅減稅 又是減稅
* 救經濟 先激勵民間投資
◆ 美上月零售銷售 優於預期
【經濟日報╱編譯廖玉玲/綜合外電】 2009.03.13
美國2月零售銷售下滑0.1%,但優於預期,且1月數據大幅上修,消費支出似有回穩跡象。不過上周首次請領失業救濟金人數多於預期,連續第六周超過60萬人,讓零售銷售的好消息頓時失色。
美國上個月零售銷售僅減少0.1%,跌幅低於市場預期的0.5%,1月的零售銷售增幅則從1.0%上修至1.8%,創三年來最大漲幅。
扣除汽車銷售後,上個月的零售銷售增加0.7%,遠優於市場預期的減少0.1%。1月剔除汽車銷售後的零售數據,也從原先估計的成長0.9%上修至1.6%。
2月汽油銷售增加3.4%,增幅為2007年11月來最大,也高於1月時的2.8%。若扣除汽油銷售,美國上個月零售銷售則萎縮0.4%。建築材料銷售減少0.2%,跌幅小於1月的1.3%。至於汽車經銷商和零件業者的銷售減少4.3%,為去年10月來最慘。
分析師認為,前兩個月的好消息應只是曇花一現,目前經濟陷入衰退谷底,消費支出短時間內不太可能持續成長。
BMO資本市場公司經濟學家珍妮佛‧李(音譯)表示,消費者奮勇抗戰,但就業市場如此疲弱,很難想像他們能撐多久。
美國勞工部數據顯示,上周首次請領失業救濟金人數增加9,000人,成為65.4萬人,比市場預期還多。截至2月最後一周繼續申請失業救濟金的人數,則增至531.7萬人的空前新高。
美國瑞士信貸控股公司(Credit Suisse)經濟學家巴席爾表示,企業仍加速裁員。消費者的收入減少,代表消費能力降低,如果沒有錢可花,零售銷售前景就有問題。
美國2月失業率攀抵8.1%,創25年多來新高。企業裁員人數高達65.1萬人,為連續三個月超過60萬人,是1939年開始記錄此數據來首見。經濟學家相信,本季消費支出將繼續縮減。
彭博資訊先前訪調經濟學家後曾預估,美國今年失業率恐達9.4%,且至少到2011年都會維持在高點。
◆ 去年全美家庭11兆美元飛了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 2009.03.13
隨著房市、股市行情下滑及薪資所得縮水,美國家庭財富淨值已自2007年第二季高點後連續衰退,減少總額幾乎等於全美經濟規模,且去年第四季劇跌9%,創逾50年來最大跌幅,意味著民眾不得不節衣縮食、拖累消費支出,進而威脅經濟成長。
家庭財富淨值是「資產」(包括房屋、銀行帳戶、股票等)減去「債務」(包括房貸及信用卡債)的結果。
根據聯準會資料,2007年第二季,金融風暴尚未爆發以前,全美家庭財富淨值飆升至歷史最高點,約64兆4000億美元,此後逐季下降,而且減幅不斷擴大,共有約12兆8000億美元資產煙消雲散,直逼全美經濟規模;去年第四季全美國內生產總值約14兆2000億美元,是目前所能掌握的最新數據。
去年第四季全美財富淨值大幅下降9%,創1951年開始調查以來最大衰退幅度。去年一整年,全美家庭財富淨值衰退11兆2000億美元(台幣386.4兆),去年第四季數據降至約51兆5000億美元,不僅衰退幅度(18%)刷新紀錄,財富金額也創四年新低。去年第四季家庭財富與一年半前的歷史高點相較,更大跌20%。
股價下跌是導致財富淨值衰退的一大關鍵;聯準會估計,股市下滑共導致全美家庭去年第四季股票資產縮水23.2% 。
房價大跌也產生負面效應。美國房市歷經五年榮景後,於2007年泡沫化,房價一路狂瀉至今,家家戶戶住屋資產大幅縮水,去年第四季家庭房地產資產約衰退3.8%。
房市困境持續惡化,拖累金融銀行體系,自2007年12月起,全美更因此進入經濟衰退狀態,導致企業密集裁員、失業率節節上升,許多人失業在家,沒有薪資所得,就算保有工作,紅利也大不如前,家庭財富壓力雪上加霜。
2月份全美失業率攀升至8.1%,創25年新高,分析師預估,失業人口將繼續增加,勢必進一步影響家庭財富。
財富縮水導致消費支出減緩,繼續拖累經濟,全美民眾對經濟前景更加不安,形成惡性循環。瑞士信貸美國控股公司經濟學家布塞爾認為,經濟惡化,家庭財富縮水一點也不令人意外,在這種情況下,大家對消費支出將謹慎小心,而且有足夠理由儲蓄。
2007年第二季,美國儲蓄率僅0.3%,去年第四季已增至3.2%。雖然美國儲蓄率偏低,但儲蓄率在衰退期間快速上升,不利經濟復甦。
◆ 富比世富豪榜 蓋茲重登第一
【經濟日報╱編譯季晶晶/綜合報導】 2009.03.13
富比世雜誌(Forbes)12日公布今年全球億萬富翁排行榜,微軟創辦人蓋茲再度成為全球首富。受全球經濟衰退影響,資產超過10億美元超級富豪較去年銳減三分之一,從1,125人減至793人,台灣上榜的企業家包括蔡萬才家族等五人。
去年第三名的蓋茲今年以400億美元資產第14度稱王,把去年第一名的「股神」巴菲特,及第二名的墨西哥電訊業大亨施林家族,分別擠到第二及第三名。不過三大富豪資產全部縮水,蓋茲損失180億美元,巴菲特、施林各蒸發250億美元,光他們三人就失血680億美元。
所有資產逾10億美元的超級富豪,總資產從4.4兆美元遽減至2.4兆美元,縮水幅度高達45%。摔得最重的是俄羅斯、印度和土耳其等新興國家富翁,例如去年第六名的印度富豪安巴尼(Anil Ambani),資產在12個月內損失320億美元至101億美元,今年落至34名。
前20名當中,唯一財富增加的是美國紐約市長彭博(Michael Bloomberg)。因為旗下彭博資訊重新估價,他的淨資產從115億美元升至160億美元,排名從65升至17 。
經營平價商品的企業在不景氣中逆勢成長,使股價表現相對穩定,企業主崛起變富翁的機會較大。日本平價連銷服飾店Uniqlo的柳井正的淨資產從36億美元增至60億美元,排名從296上升至76。
台灣以富邦集團蔡萬才家族的33億美元資產最多,排名183,成為台灣首富。
旺旺集團蔡衍明身價26億美元,排名246 ;鴻海集團郭台銘身價20億美元,排名334;廣達電腦林百里身價16億美元,排名450;第一次擠進榜內的政商名人林榮三身價10億美元,和全球90多位富豪並列701名。
但去年的台灣首富蔡宏圖家族(77億美元、120名)今年沒上榜;遠東集團的徐旭東(去年17億美元、707名)也名落孫山。
全球各地富豪人數都普遍減少。雖然美國進榜人數為最多,但比去年的469人少掉110人,只剩359人;俄羅斯億萬富豪的財富與商品價格息息相關,今年上榜人數只有去年的三分之一,從87人降至32人;印度則減少逾半,從53人變成24人。
富豪排行榜以2月13日為比較基準日,追蹤個人財富在前12 個的變化。
【編譯莊雅婷/彭博資訊12日電】金融風暴去年橫掃全球,拖累標準普爾500指數重挫38%,美國百萬富豪俱樂部的人數也跟著劇減,降到近六年來的最低水準。
史佩特倫集團(Spectrem Group)對3,750個富裕家庭的調查顯示,不計主要住宅而擁有至少100萬美元資產淨額的家庭,去年降至670萬戶,低於前年的920萬戶。這是自2003 年至今最少的人數,當時美國有620萬名百萬富豪。
這項調查也指出,去年資產淨值超過500萬美元的家庭比前年減少28%,從116萬戶降到84萬戶。資產淨值介於50萬至100萬美元的家庭也下滑28%,從前年的1,570萬戶減到1,130 萬戶。
◆ 墨比爾斯:新興股市今年漲20%
【經濟日報╱編譯謝璦竹/綜合外電】 2009.03.13
「新興市場教父」墨比爾斯(Mark Mobius)說,投資人瀰漫極度悲觀氣氛,正是開始進場的時機,他看好今年新興市場股市將漲20%。
坦伯頓基金執行董事長墨比爾斯接受路透專訪時說:「我們面對的危險是過度悲觀。」
當被問到今年底新興市場股市可以漲多少,他回答:「漲20%不是不可能,我敢頗有信心地這樣說,是因為景況已有起色。」MSCI新興市場指數去年下滑54.48%,今年來下跌9.46%,但已從去年10月的四年谷底回升15%。
他的資產組合現金部位占資產比重介於0至7%之間,他表示這是「正常、絕對不比正常高多少的」水準。1997-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他的基金現金部位比重為20%。
墨比爾斯說,市場還會繼續波動,但底部已經築好,而處處瀰漫的悲觀氣氛通常是最壞時期已過的徵兆。他說:幾乎全球性的悲觀氣氛通常是買股的好時機,因為股市領先整體經濟六個月至一年。
墨比爾斯最近去拉丁美洲,發現當地企業儘管已做好最壞的打算,但訂單還是持續湧進,「很多」公司甚至維持穩定的投資規劃。
墨比爾斯的公司管理3,770億美元資產,其中200億美元投資於新興市場資產。據路透統計,墨比爾斯在美國註冊的旗艦坦伯頓開發中市場基金今年來下跌11.44%,去年則重挫57.77%。
◆ 日本 上季GDP銳減12%
【經濟日報╱編譯謝璦竹/綜合外電】 2009.03.13
日本第四季經濟換算成年率證實萎縮逾12%,是1974年以來僅見,也是美國衰退幅度的兩倍。修正值雖然稍優於初估,但分析師預期本季可能更糟,經濟尚未落底。
日本內閣府12日說,日本10月至12月的一季中,國內生產毛額(GDP)換算成年率銳減12.1%,稍優於上個月發布的12.7% 初估值,也比經濟學家預期的13.4%平均值為佳。
但修正值反映庫存比初估時為高,顯示需求急遽衰退,超過企業消化庫存的速度,恐導致本季加速減產裁員,使得GDP 更加縮水。上季庫存比前一季大增逾一倍至4.6兆日圓(476 億美元)。
若與前一季比較,上季GDP減少3.2%,直逼1974年石油危機時的3.4%。初估值為萎縮3.3%。
本季經濟預料仍難以好轉。日本1月工廠產出和海外出貨都創下歷史跌幅,而豐田汽車本季將減產超過50%,不動產業者太平洋控股公司本周聲請破產,成為今年來第12家聲請破產的上市公司。
分析師說,目前的下滑趨勢及企業大舉減產裁員,合力造成新一波衰退,下滑的速度與深度都前所未見。
東京巴克萊資本分析師森田說:「日本經濟正在崩潰,將一路墜落至年底。」至上季止,日本經濟已連續三季萎縮。
日本高度仰賴出口是造成經濟劇烈衰退的主因。同期間歐元區衰退1.5%,美國衰退6.2%。
據路透訪調分析師的結果,日本本季GDP將萎縮2.5%,下一季將萎縮0.4%。如果成真,這將是日本史上持續最長的一波衰退。
部分分析師甚至預期,第一季衰退的幅度還會超越第四季。野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木內登英說:「我們開始預期1月至3 月萎縮幅度會超過10月至12月。」
有些經濟學家預期,從中國經濟出現升溫跡象,且美國與日本的振興措施將發揮效用看來,今年經濟可望落底。但也有經濟學家不以為然,德意志證券資深經濟學家足立誠之說:「我們非常悲觀,認為日本經濟要到2011年才會落底,GDP可能連續三年萎縮。消費很可能疲弱,因為勞動市場惡化,大家開始放棄找工作。」
◆ 重傷的日本 談復甦是奢望
【聯合報╱林建甫】 2009.03.13
東京股市近日一再探底,9日的日經指數以7086.03點作收,創下26年來超低水準,後雖稍有反彈,12日仍以7198作收,跌幅2.4%。日經指數的最高點發生於1989年12月29日,是38957.44點,迅速下跌後,在18000點左右盤整到2000 年。再受科技泡沫崩潰影響,再跌到2003年的7603.76。在全球復甦時 ,2007年2月26日創下熊市以來的最高紀錄18300.39點。但今天受金融海嘯影響,已經跌掉一萬多點,是這波經濟危機下,全球受傷最重的股市之一。
股價是經濟的領先指標。股價反應的還是基本面問題。由於全球需求銳減,日本經濟陷入二戰以來最嚴重的衰退,去年第四季國內生產總值按年率計算下降12.7%,降幅是美國同期的3倍多。去年12 月經常帳還有1254億日圓順差。但由於出口量銳減,經常帳收支出現逆轉,1月經常帳逆差1728億日圓(18億美元),是13年來首見,也創1985年以來的最高赤字。另外,日圓升值和國際利率下滑也使海外的投資獲利大幅減少,因此日本經常帳就出現鉅額赤字。
回顧歷史,日本在1603年起的江戶時代採鎖國政策,只有在長崎臨海與荷蘭和中國清朝少量的交易。明治時代1868年到1912年間的維新,則奠定後來的發展基礎,一方面積極廢藩置縣,確立國家制度,如設立帝國議會及制定憲法;另一方面富國強兵,以培植產業及加強軍力為國策推進。二戰雖對日本經濟產生了毀滅性的打擊,戰後日本也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但戰後的經濟表現是有目共睹的。隨著韓戰的爆發導致軍需增加,使得重工業快速復興。1955年開始,日本進入以製造業為核心的經濟快速增長時期。1964年,東京成功舉辦奧運會;同年日本加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正式躋身先進國家之列。1973年,由於能源危機,日本經濟由高速成長轉入安定成長階段,但成長速度仍遠高於其他先進國家。日本主要的出口產品由鋼鐵轉為汽車與電機電子產品,對國際的影響反而更加深遠。
到1990年之前,日本人在國際上的表現不可一世。哈佛大學教授傅高義出版的「日本第一」(Japan as Number One),就是當時的代表作。世界各國也都在問:日本能,我們不能?然而90年代,世界經濟突飛猛進的十年,日本卻在泡沫崩潰後沈睡。雖然自2002年起,世界經濟轉好,在外需的提振下,日本經濟景氣出現好轉,實現了景氣擴張期的最長紀錄。但另一方面,大部分民眾並沒有切實的感受到景氣回復。因此日本有學者就稱2002到2007年的景氣擴張為「格差景氣」或「貧富差距的景氣」。
如何正確形容日本社會?過去最有名的一本書是「菊花與劍」。作者潘乃德,美國著名的心理人類學家,道出日本人性格上的對比。他認為日本文化充滿了詩意與矛盾的雙重性格,例如日本人愛種菊花,愛花道,也愛劍道。菊花象徵雅緻祥和,劍道則象徵日本軍閥的好戰殘暴。其他類似的「映襯」現象有傲慢而尚禮、呆板而善變、馴服而倔強、忠貞而叛逆、勇敢而懦弱、保守而喜新... 等等。
但是,現在的日本社會,就有點阿Q。歐巴馬2月9日上任首次記者會,為說服國會通過經濟振興法案,以免危機變成災難,就用日本1990年代的經濟泡沫化危機為例,類比美國當前狀況,強調日本當時就是未能快速因應,才導致後來「失落的10年」。把日本當作反面教材,引以為戒。雖然日本媒體都予以報導,對日本成了美國的「教訓」,也深不以為然,但終究只是一日新聞。
同樣的,現在雖然在金融海嘯的影響下日本股市破底,但日本人並沒有太大的感覺。或許從1989年底,日經指數崩盤,泡沫破裂,資產價格大幅下跌,對爛經濟已經習以為常,不再抱有太大的期望。沒有希望,就沒有失望。
看來日本在金融海嘯裡載沈載浮,談復甦都還是奢望。
(作者為台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副院長、台灣競爭力論壇總召集人)
※ 沒這麼淒慘啦,日本的創新能量還是很嚇人。
* udn聯合書報攤 - 全球中央 - 88萬元世代 & 老公使用說明書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6&f_SUB_ID=1356&f_ART_ID=180800
◆ 溫家寶談保八眉緊鎖 談台灣綻笑顏
【聯合晚報╱特派記者李春、汪莉絹/特稿】 2009.03.13
大陸十一屆人大二次會議上午在北京閉幕,閉幕會有兩大看點,一是對六項報告決議草案表決的票數,一是溫家寶記者會的表現。
從朱鎔基到溫家寶,人大會後的記者會一向是高潮。溫寶出任總理第七年,記者會年年都身著深色西裝,打紅色領帶,今年衣著依舊,但神情嚴肅,最大的特點是從頭到尾都眉頭緊鎖,唯有談到願意去台灣時,面容才較為放鬆。
溫家寶的記者會,持續二小時二十多分鐘,回答了十三個問題,涉及經濟、內政、外交,但由答問的設置,回答問題的份量而看,可以看到經濟問題佔主要篇幅,其核心又是解釋其「一攬子計畫」和「保八」。
人大閉幕會的決議表決,則有三高兩低的特色。溫家寶的政府工作報告,仍居票王,獲支持率繼續高達九成七四。吳邦國的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以及國家發改委的計畫報告,也雙雙登上逾九成的高支持率位。
財政預算報告,因預算分配之歧見,以及預算安排的仍不夠透明,得票中性,支持率為八成四二。
最高法院、最高檢察院的「兩高」報告,因問題重重,年年包尾,今年雖離歷史低票改善,但仍未能改善低支持度,支持率分別為七成四九和七成六二。但最高法院和最高檢察院票數換位,這回由最高法院的報告擔任最低票角色。
◆ 外匯存底確實可以救經濟
■ 王釗洪 2009-03-13 中國時報
近日媒體報導,政府為了救經濟,想要動用外匯存底。話題一出,立刻成為社會討論焦點。
台灣二月底的外匯存底大約有二九四一億美元。通常外匯準備能夠支應一國三到六個月的進口所需就夠了,但是台灣因為國際關係特殊,怕有突發的金融危機,IMF又不援助,多存一些以備不時之需,也無可厚非。事實上,外匯累積太多除了面子好看,也沒有多少實質的益處,因為這些都是當初大家節衣縮食,把經濟資源轉換為成品,賣給外國人所換來的。外匯累積太多就好像守財奴捨不得花錢一般,把寶貴的資產閒置了。
現在由於世界性的金融海嘯襲擊,政府想要動用外匯存底來救經濟,可以說有它的正當性,也算是時機得宜。只是外匯是很特殊的東西,通常不宜直接用在國內,以避免通貨膨脹的疑慮,甚至稍有不慎危及金融穩定。同時,因為外匯是全民的資產,動用之前最好要有民意機關的背書。至於如何動用,用在哪裡,這些都可以討論,不過最好能訴諸文字,給予明確規範,以便執行者依法有據,不致畏首畏尾。
其實,如何把外匯存底用在國外,又讓授受雙方互蒙其利,在國際經濟援助文獻上早有實例記載。運作方式簡單地說,就是援助國將自己擁有的美元外匯,針對特定的建設計畫,用贈與或貸款的方式交給受援國,但指定建設所需必須向援助國購買,如此雙方都可受惠。
以現況為例,或許外交部門可以查訪一下我國的邦交國或友好國,有沒有需要貸款來購買電腦的。如果有一個邦交國想要添購一百萬台個人電腦,供它的學童使用,我們就可以提撥一部分外匯,直接或者透過亞銀等國際組織借給它,但指定要向我國購買電腦。而這些錢可以若干年後免息、分期償還。這樣我國的電腦廠商就可以立即召回員工、重開生產線。既恢復了產能,又搶救了失業。
同理,另一個可行的方案是,觀光局可以調查一下亞洲鄰國或地區,有多少有興趣來台觀光的外國人。如果一年內有一百萬人想來台旅遊,經過徵信,政府就可以抽出部分外匯透過國際商業銀行做旅遊貸款,如果每人借兩千美元,來台一周,可以為台灣島內增加內需台幣七百億元。如此觀光相關產業就可獲降甘霖,乘數效果可媲美消費券而有過之。同樣的,他們的貸款可以等到世界景氣回春後免息償還。
如果經過評估以後,政府覺得有需要幫助企業,讓產業升級,那麼把部分外匯存底直接到國際上尋找併購對象,或者購買先進技術,都是有正面意義的方式。總之,在當前景氣衰退的時候,政府如能多花些心思,把寶貴的外匯存底好好運用,讓經濟早日復甦,也將是全民之福。(作者為中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 魄力勝過金管會 彭淮南開口銀行收手
【經濟日報╱記者黃欣、邱金蘭、傅沁怡/台北報導】 2009.03.13
渣打與大眾銀行計畫對帳戶不滿萬元的存戶收取帳戶管理費,做事向來明快果決的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昨(12)日一句「下午將找銀行與主管機關金管會洽商」,晚間兩家銀行立刻宣布延後收費,央行魄力再度技壓金管會。
彭淮南昨日在立院備詢指出,銀行對存款收取帳戶管理費「確實不合理」。因為銀行收受存款屬於契約行為,必須依牌告利率支息給存戶,銀行收取存款帳戶管理費應事先告知存戶,費用也應合情合理,讓存戶自己決定。
彭淮南並掛保證說,公股行庫絕不會收存款帳戶管理費,如果民眾覺得銀行收取存款帳戶管理費不合理,也可將錢存在郵局,各鄉鎮都有郵局,非常方便,而且郵局絕不會拒收個人存款。
但彭淮南表示,有時候也必須替銀行想一下,銀行確實有費用支出,只是收費要合情合理、不能過高,且必須事先告知民眾。
金管會指出,對存款低於一定金額的帳戶收取帳戶管理費,從銀行提供服務、管理的角度來看不能說不合理,且這在國外也實施多年,國內先前也有幾家銀行已收取相關費用。
實際上,去年3月25日金管會還發函規定,銀行凡設有靜止戶、起息點、帳戶管理費,應在契約中以加大、加粗或特殊明顯字體,載明轉入靜止戶的金額及條件,還有起息點金額、帳戶管理費計收條件,如有變動者也應在60天前告知客戶。該函令還要各銀行將收費情形揭露在銀行公會網站消費者專區。
彭淮南則表示,不清楚香港和新加坡的銀行是否有收取存款帳戶管理費,但其他國家的銀行有時會針對客戶服務向民眾收取費用。彭淮南強調:「存款戶都比我聰明」,會自己做明智的決定。
◆ 尹啟銘:TMC架構 月內揭曉
【經濟日報╱記者林淑媛/台北報導】 2009.03.13
經濟部長尹啟銘昨(12)日上午與台灣記憶體公司(TMC)召集人宣明智會面,他會後表示,宣明智表示已經與美光、爾必達其中一家業者洽談,雙方談得非常好,對方表達會協助台灣技術扎根,應該一個月內可以有答案;國內也有一家國內DRAM廠商表達願意提供TMC數百名製程研發人力。
尹啟銘說,台灣DRAM再造模式,連韓國都會怕,對於個別企業,除既有的紓困模式,協助廠商展延貸款或是票據到期問題外,廠商也可以向工業局提出「上進計畫」,內容可以包括徹底檢討企業需要政府協助的原因以及未來希望努力的方向,經濟部可以做出產業評估,協助向銀行團協商增加貸款。
TMC不協助解決現有六家DRAM廠問題,引發業界反彈,力晶集團董事長黃崇仁更是重砲轟擊TMC是「陽春麵、爛攤子要誰收?」尹啟銘昨日回應表示,DRAM廠負責人必須在第一線擔負救企業的責任,並以具體行動展現將與企業共存亡的誠意和決心。
他強調,政府主導籌備TMC,不是要與國內DRAM廠商競爭,是要把國內DRAM業長期無法掌握技術的的問題改正過來,說TMC是個爛攤子,這樣的說法沒有根據,目前籌備的進度相當不錯。
◆ 民間主導DRAM整併 最快下周出爐
【聯合報╱記者許佳佳、朱婉寧、何易霖/台北報導】 2009.03.13
台灣記憶體公司(TMC)召集人宣明智日前已與日本爾必達社長本幸雄見面,經濟部長尹啟銘昨天轉述,雙方「相談甚歡」;但與爾必達結盟的力晶半導體董事長黃崇仁昨天說,宣明智與本幸雄會面僅止於禮貌性交談,但並沒有「興趣很高」。
黃崇仁強調,力晶與爾必達已在研商「自救計畫」,放棄政府協助,改由民間自行主導DRAM產業整併,最快下周出爐。
另外,業者表示,茂德已向經濟部表達善意,願提供數百位研發人力給台灣記憶體公司(TMC)。
拓璞產業研究所表示,雖然現有業者對於TMC走向表達不滿,但若未來TMC真能落實技術紮根台灣與建立行銷品牌的承諾,有助於補齊台灣DRSM產業最重要的一塊版圖,未來台灣的DRAM產業在金融風暴後,也才有機會與韓國三星電子一比高下。
TMC召集人宣明智本周發表的TMC全新出現,不會出手拯救現有任何一家單一公司的說法,近幾天在檯面上仍餘波盪漾。
對宣明智「不整併DRAM業」說法強烈反彈的力晶董事長黃崇仁砲轟,之前政府與業者談的都是產業整併方案,但現在政策大轉彎,搞不懂政府的作法,「經濟部欠業者一個解釋」。
但拓墣產業研究所認為,政府政策必須著眼整體產業未來長遠發展與產業布局,而非個別公司財務問題,台系廠商目前的債務高務數千億元,TMC即使把所有預算投入救現有業者,恐怕都緩不濟急;讓市場自行汰弱留強,比較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 三角關係多邊習題 爾必達的明智之舉?
【聯合晚報╱記者徐睦鈞/台北報導】 2009.03.13
商場上,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TMC召集人宣明智曾是爾必達社長坂本幸雄的昔日長官,而力晶董事長黃崇仁則是坂本的長期合作夥伴,為了台灣與日本的DRAM產業,黃崇仁最近槓上宣明智,讓坂本陷入左右為難,三人的關係因為這場搶救DRAM大戰,競合關係已起了變化。
坂本幸雄曾在聯電日本公司任職,宣明智是他的老長官,這次TMC召集人由宣出任,外界都看好兩人的二度合作,直接押寶爾必達出線成為TMC的技術來源,但看在目前與爾必達關係密切的力晶董事長黃崇仁眼裡,兩人的「曖昧」,讓TMC的成軍感覺像是私相授受,不是滋味。
爾必達與力晶的合作,是台灣近年來外商的最大投資案,當初力晶一口氣在中科投資4500億元要蓋四座12吋晶圓廠,爾必達就是扮演合資與技術協助的角色,並許下超越全球最大DRAM廠三星的大夢,但是,最後還沒超越三星,剛好碰上DRAM產業的再度崩盤,當初的大夢變成惡夢,現在兩家公司虧損嚴重,都各自尋求政府救援,能否安然脫身還未成定數。
黃崇仁原本與坂本間的關係良好,但之前為坂本私下與茂德談整併,未事先告知他,而大發脾氣,原本在媒體上業界都以為是爾必達與力晶的兩手策略,合演給政府看,但後來只要市場上有關爾必達與政府間的談判,力晶都不表示意見看來,這回的「鬧脾氣」,明眼人都看得出是真的,兩人的合作關係似乎起了變化。
這回政府力邀宣明智出任TMC召集人,代表的是官方態度,對於台灣DRAM產業的未來有很大影響力,但宣公布的架構,不涉及救單一企業,惹腦了黃崇仁,想再把本這位好朋友拉進來,一起對抗本昔日的老長官,只不過,爾必達、力晶都面臨倒閉的危機,都需要政府的幫忙,在這個時候,本面對兩個人,泥菩薩過江,最後會跟誰站在一起,大家都在看。
※ 宣明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說法都跑出來了。
◆ 社論-減稅減稅減稅 又是減稅
【本報訊】2009-03-13 中國時報
台灣棒球隊在經典賽吃了敗仗、撞球新秀吳珈慶要出走新加坡,舉國上下都覺得沒面子,心中有一股鳥氣。於是,在行政院長表態震怒之下,體委會就立刻端出了兩道菜,其一是運動產業發展條例,其二是運動彩券發行條例,彷彿只要免個稅負、發個彩券,台灣的體育就振興了。體委會主委戴遐齡強調,這兩個法律草案都是百年大計,若能順利立法,則台灣「體育實力將可大幅提升」。我們不理解戴主委發言背後奇特的邏輯,而戴主委上任也已經十個月,並不是全無表現的機會。現在,把棒球輸球與國手出走的責任四兩撥千金地丟給運動產業減稅,確實也令人見識到田徑選手玩政治的功力。
體委會提出的運動減稅範圍包山包海,幾乎像是相關利益團體的遊說結晶。草案中指出,個人或企業投資運動產業,五年內抵減營所稅與綜所稅百分之百,個人或企業捐贈運動館場或團體,又可不限額列舉扣除。個人運動費用支出與訓練、運動產業銷售貨物與勞務,甚至其相關娛樂稅、地價稅、房屋稅,也都建議全免。
無論如何,既然棒球輸球、國手出走,運動就是神聖而不可侵犯的高級產業,必須要一切免稅。至於為什麼美國人不免稅但體育照樣好,體委會就不想談了。總之,體育不振體委會沒有政治責任、施政方向完全不必更張、職棒賭球不必處理、運動員退休生活不必照顧;這些通通不重要,只要減稅減稅減稅,就算一切政策依然故我,台灣的「體育實力將可大幅提升」。
真巧,上周行政院在討論文化創意產業的推動,其重點也是要減稅。政務委員曾志朗說,他建議每人每年要有抵減一萬兩千元所得稅的額度,以鼓勵其觀賞文化表演的支出。也有人說,如果民眾文化藝術消費支出不能抵稅,「政府就不要說有心推動文化產業」。這結論與體委會類似,好像不減稅文化就像沙漠、一減稅文化就能成綠洲。此外,把文化創意不振的責任全推給減稅不力,當然也就豁免了主管政務官所有的責任。文建會主委曾任藝術大學的校長、文教政委曾任文化數位典藏國家總主持人。他們在別的崗位推動事情的成果不用檢視,來到行政院卻就舉起「減稅救文化創意」的大旗。
接照同樣的邏輯,該減稅的當然不只體育與文創。我們乾脆再羅列一堆該減稅的項目吧!譬如馬總統兩星期前還提到了台灣未來的六大產業,包括精緻農業、生技製藥、綠色能源、醫療服務、文化觀光等,何妨也通通要免稅促進,才可能有成效。其中生技製藥產業已經訂有發展條例的免稅條款,其他幾項也應該加把勁,趕快訂定特別條例,把這六大產業所有相關的土地、房屋、地價、營業、所得、契約稅全部減免。
此外,最近政府要拯救DRAM產業,馬總統也說不救不配當國家領導人,故這個行業是不是也要大幅減稅、免稅。由於我們的DRAM技術比不上韓國,因此其研發投入五年免稅不夠,乾脆九十九年免稅,才能迎頭趕上。
另一方面,去年十二月汽車銷售免貨物稅三萬元,對車市顯然有幫助,何妨增加額度,範圍擴大為不限引擎、減稅金額要超過十萬元。此外,台灣的報業長年虧損、高鐵營運不利,是不是也可以減稅?大蕭條期間旅遊不振、飯店生意不佳,可考慮減稅。為了擴大消費內需,小吃店更該全面減稅。銀行業最近呆錢甚多、貸放無門,更需要減稅。
就這樣,我們的行政院各部會其實都可以努力減稅。雖然施政面向龐雜多元,但是大家努力的方向卻一致─減稅。上周,行政院剛通過了所得稅各項減稅案。降營所稅、綜所稅、遺贈稅、扣除額,諸多減稅拉里拉雜,減了一大堆的稅。減稅吧!反正各部會施政推來磨去就只有這一招:減稅。正所謂「國事有千頭萬緒,政策僅減稅一招」。要減稅,就減個痛快!
※ 台灣不缺錢,缺的是如何引導投資。
◆ 救經濟 先激勵民間投資
【經濟日報╱林建山】 2009.03.13
面對世界經濟海嘯,多數國家政府所能想得到或盡力去做的,似乎只有例循經濟理論與法則,不論基於左派或右派觀點,無非是在投資與消費兩個必要途徑中苦索新意或古法,企圖急功近利地取得市場紓困與經濟振興的作用。對於政府部門而言,用公共部門的短期僱用、濟助失業者、發放消費券,或費時但較有生產效益性的基礎建設公共投資,都是最簡便與最權變的啟動內需市場作法。
但在民主社會市場經濟體制中,政府早已不再萬能。多數經過90年代再造運動之後的政府,甚至已變得更小,卻不一定更美,其經濟社會份量多數降至26%以下(台灣僅約11%),且仍普遍存在無效率的老問題,若想運用政府之力,就其掌控資源的三分之一,甚至是全部或加倍,透過「移轉性支出」型態的傾囊投入,以此完全填補泡沫經濟破滅所留下來的經濟黑洞,再振景氣榮光,其實是不可能的。
直到2009年1月中旬還樂觀展望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在3月上旬的第一篇專欄文章中,也首度轉為「相當悲觀」,認為各國政府、特別是美國的紓困救經濟行動,根本算不上力快氣足,當前經濟危局在各國政府疑怯的應對措施下,很可能會拖延困頓達十年以上。換句話說,克魯曼悲觀判斷,全球景氣的真正復甦回春,恐怕會拖到2018年!
占有國民生產經濟份額10%以上的工商業部門,其資源的動員與活力的誘發,恐怕才是今天重建經濟、振興經濟的關鍵。但是從美國、歐盟,乃至我國政府,卻都一致把次貸風暴真正肇禍者—金融產業,認定是承擔整個社會血液循環、資金流動重責大任的機制,並奉為第一優先紓困救助的對象,歐美之先挺金融保險,再談救工商業,以及馬劉政府的三挺政策,都是出自相同思維的產物。
歐美政策被克魯曼批判是無效的「殭屍銀行」政策,同樣的,台灣三挺政策的無效無功,甚至使得金融機構浮額更爛,反倒變成社會資金壅塞無用的另類災難,都是這個邏輯下的必然結果。
為今之計,政府若能即速調轉龍頭,把搶救銀行、保險業的力量,轉用為激勵工商,大力啟動社會主力部門,作為振作國家經濟、對應困局的基要槓桿,應當為時未晚。
如何激起工商業部門的投資與消費,是兩線同樣必要的策略思維。與其由消費券替代國民消費支出,難以奏效,若能花費相同力度以激勵企業界在裝備設施、行政事務機具用品上全面性汰換更新,帶動消費,對本國產業就足以產生相當程度的業內業際交易活動規模了!
在投資層面,目前的主政思維,似乎與處置失業問題一樣,執著於圓平殘局而不是要創出新局,也就是說花費絕大資源與力量用以搶救失業,慰撫失業者,而不是在搶救就業,鞏固既有就業機會的不流失;花費極大心思力量在拉拖經營、投資失敗的產業,而不是在為高效企業的新局機會造勢造力。
在台灣,企業世界與勞動市場幾乎存有相同的情境,目前艱困及瀕臨存活的企業在9萬家上下,占全體廠商家數約9%,資產與營收比重約占3.5%;反觀居於常態分配曲線另一端、正派經營且績效良好的千大企業,家數比率不到千分之二點五,資產與營收比重卻高達65%。政府救經濟的方略,必須要運用這些骨幹企業的實力與活力,化為振作經濟的主要槓桿支點。
檢視過去20年之間,從國際的高度看,台灣經濟社會根本已經從70、80年代投資經營的蓬勃生機之島,變成為營商投資的失機無望之島,尤其在過去10年間,除了金融整併遊戲與高鐵建設外,幾乎已經沒有任何具有國際能見度與競爭力的標竿投資案了。過度繁雜也充滿了意識型態糾葛的絕對行政程序正義,從中央到地方,在在扼殺了所有可能的投資機會與投資意願,僑外投資大幅減縮了,本國境內投資也沒了,這才是今天整個台灣經濟難局愈發不易紓解的癥結。
繼發放消費券、通過四年5,000億元公共投資方案之後,馬劉政府最迫切要做的,正是如何透過鬆綁重建與強力誘發,讓已延宕十數年的幾個標竿型大投資案,或最近民間新興的創意大計畫儘快上軌,讓台灣恢復到20年前那般高效有機的潛力希望社會,或許有可能讓台灣重現1997年一樣的經驗,再次領先其他亞洲經濟體、提早在2010年觸底反升。否則,恐怕就得有長期磨難的準備了。
(作者是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 趁這時候讓台灣的產業升級,率先符合未來的環保或國際標準,在努力的過程中也創造出新的氣象。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後泡沫經濟成長模式? 企業巨擘沉淪啟示錄
* 歐巴馬:要為「後泡沫經濟成長模式」奠基
* 《經濟學人》: 一味救失業 反阻礙企業重整
* 美身價百萬家庭減少近3成
* 信用危機 全球財富腰斬
* 阻升瑞郎 瑞士恐引爆貨幣戰爭
* G20為銀行不良資產開刀
* SEC是替老鼠服務的貓
* 瑞士放寬銀行保密 不保護一切逃漏稅
* 溫家寶:隨時提新刺激方案
* 溫報告97%支持 司法報告雙低
* 全台移店潮 租金不降我搬家
* 英特爾新平台 獲利新武器
* 思科跨足伺服器 卯上IBM惠普
* 禿鷹也要公正透明
* 社論-中國經濟不應再過度倚賴「大興土木」
* 社論-美國企業巨擘沉淪啟示錄
◆ 歐巴馬:要為「後泡沫經濟成長模式」奠基
【聯合報╱編譯田思怡/綜合報導】 2009.03.15
美國總統歐巴馬13日承認,經濟衰退為美國家庭帶來「極大痛苦和困難」,但他有信心,他的政策將使經濟復甦,並為「後泡沫經濟成長模式」(post-bubble economic growth model)打下基礎,避免未來再發生經濟災難。
歐巴馬呼籲國人在失業率上升之際,要耐心等待政府穩定金融體系和刺激經濟的政策奏效。他並為自己在經濟危機期間仍推動極具企圖心的社會改革計畫強力辯護。他說,他正在為「後泡沫經濟成長模式」打基礎。
歐巴馬說:「我們靠過熱的房市和民眾消費(把信用卡刷爆)來支撐經濟成長的日子結束了,我們必須回到基本面,這意味把我們的醫療健保成本降低、改進我們的教育制度,讓我們的孩子準備好,並在科學和科技上創新。這也意味我們要轉型為乾凈能源的經濟體。」
歐巴馬和他的經濟團隊今年初為了讓7870億美元經濟振興法案在國會過關,偏向強調經濟的悲觀面,因而招致批評。現在歐巴馬政府全面調整策略,用積極樂觀的語氣談論經濟歐巴馬首席經濟顧問桑莫斯13日說,振興方案已開始發揮效果,使信用市場解凍、消費者願意花錢。
桑莫斯說,華爾街的「過度貪婪」很快轉變為「過度憂懼」,因而造成大崩盤。他說,美國股市和整個經濟體內有很多便宜可揀,道瓊指數經過通膨調整後,已回到1966年水準,「也許可視為世紀大拍賣」。
◆ 《經濟學人》: 一味救失業 反阻礙企業重整
【諶悠文/綜合報導】2009-03-15 中國時報
一九三○年代的「大蕭條」留下許多觸目驚心的照片。拜福利制度所賜,當前的經濟危機不致讓許多失業者陷入那種絕境,不過大量失業所帶來的痛苦終究會浮現,而且即使金融危機緩解,許多工作仍將一去不返,失業問題還會持續相當時間,此時政府到底該怎麼做?
最新一期英國《經濟學人》以《就業危機》(The Jobs Crisis)為題,專文探討政府的搶救失業政策,強調政府不能一味把資源用在協助員工保住現有工作,前瞻性的做法是讓勞動市場更有彈性,使企業更容易裁員,進而重整組織結構。
這篇文章指出,基於政治考量,現在各國都得積極救失業。一部分原因是經濟繁榮持續了這麼多年,根據鐘擺原理,趨勢一定會反轉向下,另一部分是撒大錢救銀行的政府,會面臨要求也應拯救失業勞工的壓力。
但該文強調,政府的協助不能單以金錢的多寡來衡量,設計不良的政策反而會弄巧成拙。歷經七○和八○年代初期經濟衰退,歐洲僵化的勞動市場使數十年來失業率一直居高不下。目前各國政府都推出短期救助勞工措施。美國最近的振興經濟方案納入延長失業救濟金給付。日本則給予長期被忽略的「非正式員工」社會援助。可是通常比較合理做法,應該是補助不裁員的企業,而不是發放失業救濟金。許多國家正在補貼被迫休無薪假員工短少的薪資。
《經濟學人》認為,只要這些措施有時間限制,都是明智的,因為短期來說,政府一定要竭盡所能穩住需求。可是就業危機不可能短期結束,即使不景氣近日會結束(目前未見此跡象),資產暴跌及過度借貸仍可能使全球經濟黯淡許多年。此外,許多舊有的工作,從西班牙的水泥工到華爾街交易員,都不會再回復往日的需求盛況,從事這些行業的人勢必得另謀出路。
因此未來幾年,政治家必須進行困難的政策大轉彎,因為長期而言,他們需要有彈性的勞動市場。這意味將來得廢除就業津貼計畫,取消受保護勞工的特權,使企業更容易藉裁員來進行重整。例如日本企業的勞工分為約聘與正式員工兩種,前者勞動保障少,後者保障多,將來必須讓嬌生慣養的正式員工更容易被解雇,進而縮減兩者的落差。
該文指出,這樣做美名其說是「彈性」,說穿了就是舊工作愈容易被摧毀,新工作就愈容易建立;今日協助民眾保住飯碗的計畫,將成為未來妨礙企業進行大幅調整的阻力。隨著時間過去,花在讓人們保有舊工作的支出將有必要削減,取而代之的是花錢訓練他們從事新工作。政府的政策必須從穩住需求,轉變成使勞動市場更具彈性,這需要巧妙的政治策略,可是一定要做,不然將會抑制經濟成長。
可是,不管政府的政策設計多好,失業率短期還是會激增,而政治人物的工作就是要確保民眾失業的痛苦不會持續達數十年。
◆ 美身價百萬家庭減少近3成
【何信彰/綜合外電報導】2009-03-14 工商時報
美國的一般家庭,已被金融危機壓得喘不過氣,而擁有巨額資產的家庭也遭到重創。根據美國最新出爐的報告顯示,去年淨資產在百萬美元以上的美國家庭,比2007年減少250萬戶,少了4分之1以上,此外,美國民眾對金融顧問的滿意度也大為降低。
根據市調公司Spectrem集團的報告,在不計算首購住宅的情況下,淨資產在100萬美元(約新台幣3,450萬元)以上的美國家庭,從2007年全盛時期的920萬戶,減為2008年的670萬戶,減幅27%,這也使得百萬資產家庭數,降至2003年以來的最低水準,當年為620萬戶。
Spectrem總裁華爾波指出:「與這波經濟危機剛開始時相比,美國的百萬家庭減少相當多... 我們都知道股市大跌,但禍首不是只有股市而已。」不動產等其他資產大為縮水也是原因之一。標普500指數2007年10月達到高峰,目前已腰斬,房價2006年下半年觸頂後,到去年12月也重挫26.7%。
這份報告還顯示,淨資產超過500萬美元的大富之家也銳減28%,從2007年的116萬戶減為2008年的84萬戶。若將門檻降低,淨資產高於50萬美元的家庭,則從1,570萬戶降至1,130萬戶,同樣減少28%。
接受Spectrem訪問的民眾表示,與2007年相比,他們的各類資產都出現虧損,包括共同基金、住宅、退休帳戶,資產超過百萬美元的家庭估算,此次金融危機導致淨資產減損3到4成。
調查結果還顯示,受訪者對金融顧問的好感已下降,只有36%的人表示,和他們主要的金融顧問保持良好關係,連一年前85%的一半都不到。
經濟前景不明,約有45%的受訪者表示已改變投資組合,一大部分的人轉進現金等較安全的資產,但也有30%的受訪者,以年輕家庭居多,表示他們仍在買進股票。
◆ 信用危機 全球財富腰斬
【聯合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 2009.03.14
私募基金百仕通集團(Blackstone集團)執行長史瓦茲曼說,全球信用危機毀掉45%的世界財富。
史瓦茲曼在紐約「日本學會」演說表示,在不到一年半的時間裡,世界財富縮減,縮幅最多45%,少說也有40%,「這絕對是我們這輩子的空前變局。」
他說,所幸美國政府已下定決心支撐金融機構,只要是能重振經濟的手段,都會使用。美國財政部長蓋納計畫協助信用市場解凍,辦法是成立一個新方案,結合公私資本創設一個基金,買下價值一兆美元的問題資產。
金融危機為什麼發生? 史瓦茲曼歸咎債信評鑑機構。他說:「非常明顯,在許多禍源之中,我們如果要找一個禍首,手指一定要指向那些評鑑業者。」
金融危機發生以來,許多評鑑業者的表現令人搖頭。他們給非常複雜的債券AAA評等,等到那些債券趴地,才將它們降等,有的降成垃圾級。
舉世失利聲中,史瓦茲曼看好決心成長率保八的中國,以及經濟走緩但金融體系穩健的印度。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隨著房市、股市行情下滑及薪資所得縮水,美國家庭財富淨值自2007年第二季高點後連續衰退,減少總額幾乎等於全美經濟規模,且去年第四季劇跌9%,創50多年最大跌幅,意味民眾不得不節衣縮食、拖累消費支出,進而威脅經濟成長。
家庭財富淨值是「資產」(包括房屋、銀行存款、股票等)減去「債務」(包括房貸及信用卡債)的結果。
根據聯準會的資料,2007年第二季,金融風暴尚未爆發以前,全美家庭財富淨值飆升至歷史最高點,約64兆4000億美元,但此後逐季下降,而且減幅不斷擴大,共有約12兆8000億美元資產蒸發,直逼全美經濟規模;去年第四季全美國內生產毛額約14兆2000億美元,是目前所能掌握的最新數據。
去年第四季全美財富淨值大幅下降9%,創1951年開始調查以來最大衰退幅度。去年一整年,全美家庭財富淨值衰退11兆2000億美元,去年第四季數據降至約51兆5000億美元,不僅衰退幅度(18%)刷新紀錄,財富金額也創四年新低。去年第四季家庭財富與一年半前的歷史高點相較,更大跌20%。
股價下跌是導致財富淨值衰退的一大關鍵;聯準會估計,股市下滑共導致全美家庭去年第四季股票資產縮水23.2% 。房價大跌也產生負面效應。去年第四季家庭房地產資產約衰退3.8%。另外,失業人口將繼續增加,勢必進一步影響家庭財富。
◆ 阻升瑞郎 瑞士恐引爆貨幣戰爭
【經濟日報╱編譯莊雅婷/綜合外電】 2009.03.14
瑞士中央銀行(央行)12日進場干預匯市阻升瑞郎,以免經濟向下沉淪。但分析師警告,此舉恐掀起全球貨幣戰爭,帶動各國貨幣競貶潮。
這是自2004年日本央行抑制日圓漲勢以來,首度有重量級央行出手干預匯市。
市場動盪使瑞郎的避險地位更為凸出。2007年8月金融危機爆發後,瑞郎匯價一路走揚,最近幾周兌歐元匯率更直逼1.43瑞郎的歷史新高。
不過,瑞郎急升已傷害仰賴出口的瑞士經濟。瑞士央行12日在聲明中說:「瑞郎強勁升值顯示,在我們極力對抗經濟衰退同時,緊縮貨幣政策並不恰當,因此央行已決定購買外幣,阻止瑞郎繼續兌歐元升值。」
該行指出,瑞士經濟情勢急速惡化,未來三年恐出現通縮風險,因此必須果斷行事,強力紓解目前的貨幣情勢。
為增加流動性,該行宣布實施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並進行附買回交易與購買以瑞郎計價的公司債。
市場交易員證實,瑞士央行12日出手干預後,瑞郎兌歐元和美元匯價應聲重挫逾3%。紐約匯市13日早盤,瑞郎兌歐元最低下跌0.67%到1.5401瑞郎,兌美元一度貶值0.71%,落到1.1934瑞郎。
分析師指出,瑞士央行這次的大動作,引發外界揣測其他國家也可能跟進,加入競貶貨幣的行列。
荷蘭國際銀行(ING )外匯策略部門主管透納(Chris Turner)預言,「貨幣戰爭即將開始」!
他指出,目前世界各國受到零利率的限制,可能會利用打壓匯率來寬鬆銀根,最先開跑的應該是日本。
紐約美隆銀行(Bank of New York Mellon)資深外匯策略師伍弗克也呼應上述看法,他指出,瑞士央行的舉動為日本央行開了方便門。
由於日圓目前被認為過度高估,又不利於出口,日銀很可能出手干預匯市。他預期,歐洲央行(ECB)恐怕也會棄械投降,特里謝將被迫降息與實施量化寬鬆。
瑞士央行先前把今年的經濟成長預估值大幅下修2.5至3個百分點,高於先前預測的下滑0.5至1個百分點。
部份分析師認為,這是促使該行祭出量化寬鬆的主因。
◆ G20為銀行不良資產開刀
【蕭美惠/綜合外電報導】2009-03-15 工商時報
20國集團(G20)財政部長會議周六於英國召開,會中同意增加國際貨幣基金(IMF)的資金挹注,藉以向陷入困境的國家保證他們可以獲得國際援助,各國並同意就如何解決銀行不良資產擬定一套原則。同時,德國總理梅克爾在會晤英國首相布朗之後表示,她相信4月初的高峰會議將可就解決信用危機達成協議。
英國首相布朗表示,倫敦峰會將尋求就重塑國際法規體系達成協議,預料監督體系將出現大幅改變。他說,各國法規須更緊密合作,並且將對沖基金等陰暗金融體系納入。
消息人士表示,解決銀行不良資產的原則將列在會議公報的附件。不過,IMF的資金挹注金額以及解決銀行不良資產的原則細節將有待日後公布。
美國打算在未來數周公佈利用公共和私人資金減輕銀行不良資產負擔的計畫細節,但歐洲政府可能要求提早公布。
這場由美國、歐洲、中國和巴西等20個工業國家與新興市場國家財政部長和央行總裁參加的會議,目的是為了替即將於4月2日在倫敦舉行的G20領袖高峰會議預做準備,主旨在於如何解決全球信用危機和經濟衰退。
不過,歐洲和美國一直意見分歧,尤其是針對是否要推出新一波經濟振興方案。消息人士指出,各工業國家在本次會議將不會宣佈共同的振興方案。
有關增加IMF的資金,美國上周建議IMF的放款機制將擴大三倍到7,500億美元。G20的歐洲領袖則傾向加倍到5,000億美元即可。
近月來IMF已斥資近500億美元援助烏克蘭等東歐國家,並要求將紓困資金加倍到5,000億美元。IMF秘書長史特勞斯康恩(Dominique Strauss-Kahn)上周說,日本已同意挹注1,000億美元。
◆ SEC是替老鼠服務的貓
【吳芳銘】2009-03-15 中國時報
導演美國歷史上最大金融詐騙案的前納斯達克主席馬多夫被控十一項罪名,罪名若成立將面臨一五○年監禁。
這項騙局原本是可能在十年前就該被揭發,但因為美國證管會(SEC)不予以理會而埋下此顆長久的未爆彈,且越埋威力越大。前城堡投資管理公司(Rampart Investment Management Company)投資經理人哈利.馬克波羅斯於一九九九年起開始研究馬多夫的投資策略,他以馬多夫的買賣期權及股票的資料進行價差執行轉換套利模式為本,試圖複製該策略來提升公司的投資績效,因再怎麼調整模型都無法達成馬多夫操盤的優越成績,因而提出馬多夫恐是個暗渡陳倉騙局的懷疑。
哈利自二○○○年五月起就向證管會提交調查報告,檢舉馬多夫諸多可信的而明確的不法情事,直至去年四月仍鍥而不舍地進行第五次的投訴依然石沉大海。二○○○年時馬多夫的基金規模約在三○億至七○億美元間,一年後已增至近二百億美元,到二○○八年底已暴增至約六五○億美元。當時證管會若能聽進哈利的爆料,一場如雪球般越滾越大的全球騙局就可以被識破。不過,證管會的疏失,卻讓馬多夫以「龐氏騙局」(Ponzi Schemes)的老騙術騙翻了全球,受害者多為知名企業、單位和名流富豪,包括國際奧委會、匯豐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富通銀行、歐洲最大的對沖基金曼氏集團、塔夫茨(Tufts)大學等。如今,騙局的代價慘重,全球半數對沖基金將倒閉。
這凸顯了證管會的監管問題。正如哈利在日前美國眾議院聽證會上的證詞所言:「證管會就像三千五百隻雞想去逮捕一隻狐狸,但狐狸卻比牠們更快、更強壯、更加聰明。面對馬多夫這種騙子,小雞們什麼也沒逮到。」哈利並以「金融文盲」和「叫如鼠、戰如蚤」來形容證管會的懦弱和無知。他以長達六○頁的說明、數年來一一五份與證管會官員往來的電子郵件來指責證管會對他努力的不屑,並無奈地說「給了他們一個史上最大『龐式騙局』的大禮物,但不知為何,他們卻沒進行徹底和正確的調查」。
怎麼會這樣?證管會明顯瀆職。沒錯!但問題卻不只是瀆職這麼簡單,因為不稱職的問題很容易處理,換人上馬即可。但縱使是新人走馬上任,或是換個投訴單位,就像哈利從波士頓轉到紐約提告,但證管會的處理態度卻是一成不變,並不打算老是在馬多夫的問題上打轉和深探。這或許隱含了內心的動機:與人為善,討好權貴,並與華爾街菁英保持密切關係。如果與華爾街保持良好的關係,或許日後就有機會被其雇用並獲得巨額報酬。過去的歷史就指出,證管會許多執法部門的主管的下個出路都是知名銀行的高階管理者,睜隻眼閉隻眼的縱容,無非是為了在華爾街預訂一個報酬更好的名位。貓想著如何替老鼠工作,這已具備共犯結構的利害共同體關係。
所以,貪婪已不足以作為馬多夫騙局和目前金融危機發生的適當解釋。貪婪只是個必要條件,卻不是個充分條件。問題並不是少數人的貪婪,而是許多人偏離正確方向的價值觀。而且在背後的金融政策、監理制度、治理、信用評等系統以至於管制鬆綁的哲學等都是幫兇。
相對於證管會的無能以及官僚體系的系統性問題,針對馬多夫進行個人獨立調查的哈利,卻在此世紀騙局爆發後,成為華爾街的英雄。案發前,哈利還只是個在華爾街主流金融圈邊緣從事訛騙調查的獨立調查員,現在人們以一九七一年上映的經典警匪片中的警探英雄「警探哈利」(Dirty Harry)來稱呼他。是時勢造就了英雄,相對的,也是對證管會最大的諷刺。
馬多夫或將在監獄度過終生,但消失了九年且成就了馬多夫騙局的證管會改革工程顯然更需要受到更多的重視和落實,否則像馬多夫騙局這樣的戲碼,永遠不會落幕。(作者為自由撰稿人)
◆ 瑞士放寬銀行保密 不保護一切逃漏稅
中央社 2009-03-14
面臨國際聲討「逃稅天堂」的壓力,瑞士今天宣佈,可提供給外國政府的銀行客戶資訊,將從目前的僅限於涉稅務詐欺案件,擴及一般逃漏稅。
瑞士聯邦財政部在一份聲明中說,瑞士將接受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財政事務行政互助標準,並強調,這些資訊交換,只有在外國做出正當的個案要求時,才能夠執行,而不是自動交換。
聲明指出,這對於瑞士的納稅人沒有影響,而且「瑞士的銀行保密維持不變」。
但財政部發言人麥爾(Roland Meier)接受中央社訪問時承認,既然涉逃漏稅外國人的銀行資料將可以提供給外國當局,那麼銀行的保密程度就還是有所降低。
瑞士銀行家協會(Swiss Bankers Association)發言人納森(James Nason) 則說:「銀行保密本來就不是百分之百」、「這是個讓步」。
一直維護銀行保密甚力的該協會今天歡迎政府這項決定,在聲明中稱它「一方面考慮到國際社會的財政目標,一方面尊重了隱私。」
在瑞士,一般的逃漏稅會面臨行政處罰,但不構成刑事犯罪,只有在正式文件上作假的稅務詐欺才構成;而只有涉及刑事犯罪的資料,外國才可以透過行政或司法互助取得。
因此,外國調查本國公民在瑞士開戶逃漏稅,除非案情已涉及稅務詐欺,否則就不得其門而入。美國目前調查瑞士銀行(UBS)涉嫌協助5萬2000多名美國人逃漏稅案,主要爭議之一就在此。UBS僅交出約300名稅務詐欺嫌疑人名單;其他部分,美國正透過民事訴訟追討。
面對外國的不滿和壓力,瑞士也有不少人主張把逃漏稅犯罪化。瑞士政府今天宣佈的做法是內外切割,即逃漏稅在國內的法律地位不變,但願意透過修改跟外國的雙邊協定,使得涉及所有稅務犯行的資料都可以國際交換。
財政部今天的聲明中說:「銀行保密不保護一切稅務犯行」,不同於先前一再重申的「不保護稅務詐欺」。
世界主要的經濟體預訂4月2日在倫敦舉行的20國集團(G-20)金融高峰會將討論「不合作逃稅天堂」黑名單問題,法國與德國力推對逃稅天堂加以抵制、懲罰。
已被點名可能列入黑名單的瑞士、奧地利和盧森堡的財政部長8 日在盧森堡開會討論對策。今天三國都宣佈了妥協措施。
這樣的措施會不會對瑞士的銀行業造成影響?納森回答,外國私人資產僅佔瑞士金融機構資產的17.5%,而且很難說有多少外國人存錢在瑞士是為了逃漏稅;「守法的客戶沒什麼好擔心的,瑞士對隱私的保護依然嚴密」。
他並指出,更重要的是法律的確定性,「當客戶不曉得法律會怎樣變,他們會非常焦慮,這才最壞事」;但現在,「事情已經釐清了」。
◆ 溫家寶:隨時提新刺激方案
【經濟日報╱特派記者林則宏/北京十三日電】 2009.03.14
大陸國務院總理溫家寶13 日表示,應對當前金融危機,中國已經做好長期準備,預留政策空間。中國已準備好應對更大困難的方案,儲備充足的「彈藥」,隨時可以提出新的經濟刺激政策。溫的這席話,為大陸振興經濟做出新的承諾。
對於大陸今年是否真能實現經濟成長率8%的目標,溫家寶坦承,「實現這個目標確實有難度」。但他強調,經過努力仍有可能達成。
中共全國人大會議昨天上午閉幕,溫家寶隨即在人民大會堂召開中外記者會。溫家寶回答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何以在他5日公布的政府工作報告,未如外界早前預期推出新的經濟刺激計畫。
溫家寶說:「就是一個傳言和誤解,造成了世界股市的大幅波動。」外界其實沒有讀懂中國所採取的一攬子計畫的全部內涵。
溫家寶表示,大陸所提出的一攬子經濟刺激計畫,包括四項內容:大規模政府投入、大範圍產業調整和振興、大力度科技支撐,以及大幅度提高社會保障水平。這四項內容是互相聯繫、不可分割的整體,體現了計畫的遠近結合和標本兼治。
他說,在兩年人民幣4兆元投資計畫中,由中央直接投資的1.18兆元,是最直接、最有力、最見效的措施,主要用於民生工程、技術改造、生態環境保護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這1.18兆元投資完全是新增的,而且還會吸引更多社會投資和民間投資。
此外,大陸今年還將減免各種稅費達人民幣6,000億元;提高企業退休工人養老金標準與1,200萬名教師工資,擴大對農民的補貼範圍,增加農民收入,並在未來三年推動8,500億元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這些都不在4兆元投資中。
◆ 溫報告97%支持 司法報告雙低
【聯合報╱特派記者李春、汪莉絹/北京報導】 2009.03.14
歷時九天半的中共全國人大會議,昨天在寒風中閉幕,總理溫家寶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次獲代表九成七以上的高支持率。
人大會議閉幕式,只有六項議程,即對六份報告以按表決器通過決議草案的形式表決;其中,兩大司法機關報告的得票率再現雙低。
政府工作報告獲最高票,獲兩千八百廿四名代表支持;另外五份報告表決結果,吳邦國的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排名第二,支持率近九成四。這一結果不難理解,人大代表對其日常工作機構人大常委會,向來意見不大,而吳邦國在中共領導層中,從來就是溫和的平衡力量。
較出人意外的,是國家發改委的計畫報告,獲兩千六百六十九名代表支持,支持率高達九成二;究其原因,是國家發改委去年秋天以來,表現不錯,制定龐大的投資計畫,正中地方下懷。
最高法院和最高檢察院的報告,最高法院院長王勝俊和最高檢察長曹建明,雖然在報告的形式和內容上都試圖革新,但無力回天,再創雙低。在人大代表審議、政協委員討論時,已預知會有這樣的表決結果;因為司法的驕橫和腐敗,改善不大,何況現在已由基層司法機關的腐敗,擴展到高層司法領導人的腐敗。兩份報告能有七成以上的支持,算是不錯。
今年人大閉幕會議,較歷年結束得快。昨天上午九點還差四分,胡錦濤率政治局成員魚貫入場坐定後,吳邦國提前兩分多鐘宣布開會;完成六項表決,只用了廿分鐘,吳邦國的閉幕講話只用一分鐘。閉幕式全程約廿三分鐘結束。
◆ 全台移店潮 租金不降我搬家
【聯合報╱記者陳曼儂、陳培思╱台北報導】 2009.03.15
不景氣,現在最顯眼、讓人驚的新街景是隨處飄揚的招租布條,全台店面、商辦租金降價風,正醞釀傾巢而出;不堪高房租,台灣店家恐將出現近年來首見的「全面性的移店潮」。
台北市信義路與基隆路交叉口店面算是全台屬一屬二的「高貴」地段,正對面就是世貿中心、台北一○一大樓,原本是星巴克咖啡店,店裡多是西裝雅痞、或是金髮外國人駐足,去年星巴克撤店後,將近半年空置,一度成為廉價衣物暢貨中心,衣物拍賣結束後,再度拉下鐵門。
類似這樣黃金三角窗店面空置的畫面,愈來愈多,住展雜誌發言人倪子仁表示,這波金融風暴來的又快又急,商家店面關門大吉的比例高得嚇人,台北東區許多主要幹道店面,都變成短期的大賣場,看得出目前大坪數店面是「有行無市」。
過去國內的連鎖品牌都習慣以高價租金搶占三角窗等黃金店面,不過去年的不景氣,連台灣的通路龍頭統一超商出現營收衰退,今年開始若租金降不下來,各連鎖便利超商也選擇從三角窗移往鄰近一字型店面、或直接退出大馬路、移到小巷內,出現了近年來首見的「全面性的移店潮」。
轉移的不只是店面,辦公室也跟著「逐低而居」,全台灣有近百家加盟店的優力加油站最近也搬家,原本企業總部在內湖科學園區,為了省租金,搬到三重、五股自家加油站的樓上辦公,每個月七十萬的租金就省下來了。董事長謝勝峰說,景氣這麼差,現在能省的、就是賺。
就連從事房屋仲介的業者,自己也省租金,東森房屋今年也開始「少租一點」,總部從原來的四層樓,縮減一半只租用兩層。
◆ 英特爾新平台 獲利新武器
【經濟日報╱記者/李立達】 2009.03.14
英特爾去年底推出CULV(Consumer Ultra Low Voltage)新平台,採用Celeron處理器。
英特爾此舉,不但為Celeron 處理器找到新市場,也避免Atom處理器侵蝕中高階筆電市場,一舉兩得。
英特爾ULV(低電壓版)平台,壓低功耗,不僅可延長筆電「續航力」,也省卻部分機構設計,可將筆電「變輕又變薄」,只是搭載雙核處理器後,價格將立刻拉高,包括蘋果的MacBook Air ,聯想ThinkPad X31均採此設計,價格均落於高檔。
最近迷你筆電的面板尺寸不斷提高,從去年8.9吋,今年主流在10.1吋,甚至有品牌廠,已推出12.1吋的迷你筆電,採用Atom處理器,但對英特爾而言,Atom處理器價格較低,若面板尺寸提高,侵蝕到主流機種,對英特爾獲利,將造成排擠現象。
英特爾於是將過去運用在桌上型電腦及低價筆電的處理器Celeron,與ULV平台結合,推出CULV,價格低於ULV,但高於Atom,彌補中間的產品線。
◆ 思科跨足伺服器 卯上IBM惠普
【經濟日報╱編譯吳國卿/綜合外電】 2009.03.15
思科公司(Cisco)即將跨入網路伺服器市場,與長期合作夥伴IBM和惠普(HP)直接競爭,可望引發新一波科技業併購熱潮。
據知情人士透露,思科公司計劃16日推出與資料儲存業者EMC和虛擬軟體業者VMware研發的一款刀鋒伺服器(Blade)。其他合作研發夥伴還包括英特爾、微軟以及BMC軟體公司。
思科是生產引導網際網路流量的路由器與交換器的最大廠商,幾乎所有資料處理中心都使用思科產品,這將是思科跨入伺服器市場的優勢。分析師預期,結合思科最新的伺服器軟體和資料儲存設備後,資料中心將可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跨入伺服器市場,將使思科與長期幫思科銷售網路設備的IBM和惠普直接競爭。IBM和惠普為了因應競爭,可能擴大與其他業者結盟或訴諸併購。
分析師認為,像資料設備業者Brocade、基礎設備軟體業者Citrix,還有規模較小的網路優化業者Blue Coat系統及Riverbed,都可能成為併購目標。思科進軍伺服器市場後,EMC表示不會放棄VMware的多數股權地位,但思科收購VMware的交易已呼之欲出。
思科在網路設備市場的最大對手瞻博網路(Juniper)也準備利用新情勢,該公司近日表示,將加強與IBM的合作,以鞏固對資料中心的業務。
也有業界人士表示,科技業間的關係原本就錯綜複雜,既合作也競爭。例如微軟和思科在電子郵寄、網路電話以及其他通訊領域,競爭都很激烈。惠普也已涉足網路設備業務,推出聯接多台電腦的網際網路交換器。去年惠普也收購IBM競爭對手外包軟體業者EDS。
瑞銀(UBS)的分析師表示,「新一代資料中心的競爭將非常慘烈,我們把它視為未來兩到三年科技業股價的主要指標。」隨著科技產品需求減弱,思科股價已比一年前下跌40%,13日收盤價為每股15.51美元。
◆ 禿鷹也要公正透明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3.15
研商幾個月之後,政府決定成立一家台灣記憶體公司(TMC)來處理DRAM產業的問題。而出任TMC召集人的宣明智先生宣布不整併既有廠商,也不對廠商紓困。經濟部長則說TMC不併公司,只會購置工廠。TMC的商業模式不僅相當特殊,提出前也未經公開討論,因此頗受質疑。
簡單地說,TMC除了有政府的資金之外,是一家沒有技術、產能、經驗以及行銷管道的企業,而要藉著購置別人的技術和產能來重整我國的DRAM產業,並和擁有前述四項要素的韓國廠商競爭。這樣的商業模式很難找到前例;因為沒有技術和生產能力及經驗的廠商要購置技術時,很可能會遭遇資訊不對稱的問題而被坑。買來的技術沒有夠好的研發團隊及生產經驗繼續發展,也可能很快就落伍。二十多年前我國耗費幾十億資金買技術、建工廠的保生肝炎疫苗公司,沒多久就全部虧掉,正是一個值得參考的經驗。
沒有自己的產能和獨占能力的企業,要和幾家有產能的大企業合作,其中的謀略鬥爭也會造成極大的不信任風險和交易成本。相對於韓國廠商的垂直整合,我們這種比平常更多階段的垂直分工,恐怕不容易有效率。而韓國廠商又已因為韓圜的大幅貶值而取得另一筆甚大的成本優勢;因此TMC要在其他因素上有甚大的優勢,才可能在競爭中存活下來;而存活下來仍不一定能達成政策目標。
TMC可以用來和韓國競爭的第一個因素,是政府資金的補貼。但宣明智說TMC虧150億就要縮手,而這一點補貼對DRAM產業而言並不足以獲得競爭力,卻不無可能被告而被課平衡稅。不少人曾期望政府促成企業整併以發揮規模經濟而降低成本。然而TMC並不想做合併,既有而甚至技術也不同的工廠即使併到同一家企業,也很少能產生規模經濟;因此這第二個因素也不會發生。TMC在行銷和管理因素方面,也沒有明顯會優於既有廠商的地方。
在技術因素方面,TMC能買到的乃是目前已和台灣廠商合作之外國企業的技術。若這些技術可以打勝韓國企業,則外國企業應該自己可拿出來甚至早就拿出來用了,不勞政府介入。
由此看來,較可能讓TMC有競爭力存活的因素,乃是生產設備的成本。若各DRAM廠無法存活甚至破產,TMC就可以用甚低的價格買下他們的設備或產能,而能以較低成本和韓國競爭,這就是TMC被說成禿鷹的原因。其實失敗的廠商低價出售設備而使買設備的廠商較有競爭力,乃是一種正常的市場機制,因此TMC若以這種方式取得競爭力,並避免我國的設備和產能被中國大陸或韓國廉價取走,也未嘗不是一種策略。
不過這種策略也有幾個值得注意之處:第一、它無法避免既有廠商破產並拖垮銀行的問題,而這本來是政府介入DRAM產業的重要原因。第二、政府要避免被認為故意不支持既有廠商以利TMC低價吃掉它們。第三、TMC在政府支持下成為唯一的購買者,宣召集人又一人獨攬大權,購買各廠商的價格將缺乏市場機制,而可能被質疑為不公平或利益輸送。政府若要用其他手段支援廠商以解決第一項問題,則支援的時機和程度若不公平,又將使後二項問題更為複雜。政府對DRAM產業的政策說法一再改變,決策並不透明,而相關的國內外企業家又多次與政府高層密會;因此政府必須審慎處理這些值得注意的問題,以免造成爭議和全民的損失。
※ 不知之前提過的:TMC 負責設計、研發、行銷各種記憶體,其餘 DRAM 廠商依據不同技術、優勢配合生產可行否?
◆ 社論-中國經濟不應再過度倚賴「大興土木」
【本報訊】2009-03-14 工商時報
今年中國全國人大、政協「兩會」,已於昨(13)日閉幕。本次會議,確認了「擴大內需」、「保持增長」、「振興產業」、「關注民生」的政策方針,並通過了因應金融危機的「一籃子計畫」,對於中國經濟未來穩定發展,定可逐漸顯現效益。然而,我們深入檢視會議公布的相關文件後,發現今年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有過度倚賴硬體建設之傾向,相對上較忽略軟體建設,並有可能重演上一階段的「大興土木」經濟發展模式。這對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品質,乃至台商經營環境的良窳,均有深遠的影響。
自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肆虐以來,中國各地的「固定資產投資」,一直是支撐與擴大GDP的骨幹脊樑。其中,道路橋樑、樓堂館所、重工大廠、住宅小區等類工程項目,遍地開花,聲勢浩大,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蔚成中國經濟活力的象徵。
那時期,中國各地方的領導,每愛向外來訪客誇示:「本地已成了一個大工地」,其言下有得意,也反映出地方官偏好「收效快」、「看得見」的硬體建設,因它容易看到政績,推升GDP也迅速。甚至,很多地方對投資項目不加選擇,來者不拒,因而放進了一些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材的項目,導致中國環境污染問題、產業能耗偏高問題,且均尾大不掉。
經過這幾年來的高速發展,中國經濟目前已實現「數量」的飛躍,接下來理當追求「數量與質量並重」,促成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然而,在本次「兩會」中,來開會的各地方領導人,或受中央政府「保八」意志強烈的影響,紛紛為本地增長競開數字,有的喊「保八點五」,有的聲言要「保十二」。漫天喊價,欲在全國範圍中冒尖、出風頭。
而各省市抬高數字的憑藉,普遍是大建設、大工程的老調。如南方某大省,在「兩會」期間,召開了一個省內及週邊的「五大機場會議」,聲言要以交通路網串聯,打造「世界級區域機場體系」。此外,還要在其中一個機場,建設飛機製造基地。人們並不清楚,這「機場體系」、「飛機製造基地」,是否具有長期的效益,或只是地方政府為拉抬GDP的短期行為?類似案例,在本次「兩會」前後,頻頻發生於各省市,也使此期間的中國經濟氛圍,充滿了「大興土木」的氣息。
中國經濟發展到這個階段,已經需要轉向「軟件導向」,即發展新科技、新產業、新產品、新的市場機制,另外還要大力扶持民營企業,徹底激發民間經濟活力。關於這方面,這次「兩會」之中也有論及,但多屬原則性的表述,至於各省市提出的相關具體項目,並不亮眼,僅是泛泛。
或許是受地方政府卯勁「大興土木」的影響,本次「兩會」通過的「四兆元擴大內需投資計劃」,內容「偏硬」。其中用於四川地震災區重建的一兆元,屬於災後復建之必要,毋庸議論。但其他三兆元,竟有半數,即一兆五千億元,用於鐵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反之,與產業優化、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的「調整結構技術改造」項目,僅編列三千七百億元,比重只略高於一成。
而更值得注意的是,這四兆元投資,中央政府只挹注一兆一千八百億元,其餘均由地方政府負擔。地方政府由於要承擔大部分的財務責任,未來落實相關投資項目時,難免以「政績顯眼」、「易於短線炒作」的土木工程為重,相對輕忽「潛移默化」、「造福後代」的軟件項目。連一些名目上為軟件的項目,也可能被改包裝成硬件項目,如企業技術改造投資,變成「研發中心大樓」的房地產投資。
這種風氣若不加以糾正,則中國經濟可能重回到處是工地的「大興土木時代」。如此經濟模式,本質屬公部門的「自我循環」,台外商僅能做次要配套,難以成為要角。而台外商所擅長的軟件運營,亦無大的用處。這也將使台外商積極搶進大陸內銷市場的行動,遭受頓挫。其未來趨向,值得繼續寄予以高度關注。
※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 社論-美國企業巨擘沉淪啟示錄
【本報訊】2009-03-15 中國時報
金融海嘯持續發威,許多百年歷史的企業巨擘紛紛不支倒地。曾是全球最大金融集團的花旗,上周股價一度跌到只剩下一美元,幾乎面臨下市命運;美國最大汽車集團通用(GM)股價跌到一.八美元,面臨破產危機;市值曾高居全球之冠的奇異(GE)集團,股價亦跌到六美元,還不夠買二顆奇異的省電燈泡。這些曾經富可敵國的企業都是支撐美國經濟的重要支柱,也曾是全球化的大贏家,如今卻瀕臨倒店危機,令人不勝唏噓。
這一波金融海嘯衝擊下,美國大型企業市值縮水的幅度令人不敢想像。首先是搖搖欲墜的美國國際集團(AIG),上周五股價跌到三五美分,一年多來市值縮水九七%;其次是花旗集團,二年前市值高達三千億美元,一度稱霸全球,如今只剩下五十六億美元,縮水了九六%。汽車業中,通用汽車市值縮水高達九二%。此外,曾被視為全美最有價值的企業--奇異集團,市值亦縮水八一%。最令人尷尬的是,為避免引發下市潮,紐約證交所破天荒暫時放寬一美元以下必須下市的規定,
美國大型企業由極盛走向衰敗,一方面是因為經營不善,另方面亦凸顯整體產業的問題。去年以來,華爾街多家知名投資銀行慘遭滅頂,但投資人萬萬想不到花旗帝國竟然在金融海嘯爆發一年半之後,股價一夕間崩塌,引發市場擔憂第二波金融海嘯來襲。
金融海嘯引發的金融危機,已進一步變成產業危機。由於市場需求急凍,汽車業首當其衝,全美汽車銷售量從二年前的一千七百萬輛腰斬至九百萬輛。通用汽車去年接受政府金援一三四億美元,今年還需要一六六億美元,否則可能破產。然而,民眾的疑問是:政府動用大筆納稅人的錢紓困,通用汽車就能起死回生嗎?目前全球產能過剩,需求嚴重萎縮,如果產能不砍,這些汽車要賣給誰呢?
這次金融海嘯也迫使企業界重新檢視全球化布局的利弊,以往追求經濟規模越大越好的鐵律,已經被金融海嘯摧毀,這回不論經濟規模有多大,通通難逃一劫。先前各界所談的「脫鉤」,如今已變成神話,在全球化浪潮下,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倖免,沒有一個產業不受影響。從花旗、通用到奇異,透過全球化的布局,一方面分散風險,一方面從新興市場獲取更大的利益;然而,今年歐美日等三大經濟體同步衰退,許多新興市場衰退幅度更大於歐美,這些跨國企業反而因為全球化布局傷得更重。
其次,曾是全球營業額最大的奇異集團,旗下業務橫跨金融服務、家電、航空、能源與醫療產品,幾乎無所不包。奇異透過自家公司融資給客戶購買自家產品,原本是一項利基,如今卻變成危險的遊戲。在金融大海嘯衝擊下,奇異的金融服務部門受重創,更嚴重影響到本業。
美國的企業巨擘一家家陷入倒店危機,顯示美國的經濟衰退並未減緩。儘管歐巴馬上台後積極推出七千多億美元振興經濟方案,不過,美國上周公布的二月失業率已攀升到八.一%,創下廿五年新高,其中,製造、金融與零售業裁員情形最嚴重。許多分析師認為,這次經濟大衰退不同於以往,將帶動產業結構的改變,許多工作一去不復返,相關產業不可能再回到先前的高峰。
從花旗、通用到奇異,無論那一家垮台,都可能撼動美國的經濟強權地位,對其經濟的衝擊亦難以估計,如何拯救這些企業成為歐巴馬政府最頭痛的問題。然而,這些企業走到這步田地,其實也是咎由自取,歐巴馬如果想要動用納稅人的錢來拯救金融以外的企業,恐怕也得要給納稅人一個清楚的交代了。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G20的三角關係 TMC鐵三角成形
* 克魯曼5月來台演說
* G20財長會議》活化金融 蓋納將公布新計畫
* 救中小企 歐巴馬動用7.3億美元經費
* AIG高紅利》無法無天 亂花納稅人的錢
* AIG發高額紅利 蓋納打回票
* 日銀恐被迫增購公債 走量化寬鬆老路
* 報告:星今年經濟將負成長4.9%
* 央視踢爆 家電下鄉肥企業 瘦了農民荷包
* 台灣食品 搶進大陸有利基
* 50週在50州做50份工 美國男子體驗各行各業
* 反「派遣制」 勞團揚言五一抗爭
* 人力銀行:派遣是進大企業跳板
* 「花幣」 台灣首見社區自印貨幣
* 銀行放款 近三月狂減4,533億
* 救經濟須振金融
* 取得足夠產能 TMC下個挑戰
* 金士頓入股 TMC鐵三角成形
◆ 克魯曼5月來台演說
【聯合晚報╱記者何孟奎/台北報導】 2009.03.16
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去年底在斯德哥爾摩曾表示,世界經濟在未來至少三年間,可能會繼續受到全球金融混亂衝擊,「我們可以確定的說,世界經濟將蕭條到2011年,甚至更久」。經過各國政府一連串努力之後,克魯曼對全球經濟的新預言廣受關注。
克魯曼在去年12月發行經典作品「失靈的年代」第2版,鄭重警告:全球經濟已經變得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危險。他並認為,美國的第一套振興案恐怕不足以阻止美國經濟下滑,日前在紐約時報撰文指出,當前經濟政策腳步落後,再拖下去,可能「永遠趕不上現實」。他也在部落格中說,到目前為止,所施行的政策並不足以應對這次的衰退。如今的政治環境讓越來越多人擔心,我們是否還需要採取更多措施。
今年是經濟日報創報42周年,經濟日報和台灣金控特別邀請克魯曼來台,擔任經濟日報社慶「大師論壇」的主講人,克魯曼將以「全球經濟金融展望」為題,於5月14日發表專題演說,並與中研院院士管中閔、朱敬一、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等人對談。這是克魯曼獲諾貝爾獎後的第一次亞洲行,台灣是他亞洲行的第一站。
克魯曼現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1994年時預言亞洲將發生金融危機,1997年這個預言應驗;這波金融海嘯,他更早於1999年即預見;克魯曼也是美國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批評經濟時政即時、犀利而深入,既是天才型學者,更被視為最入世的經濟學家。
克魯曼獲獎後,持續為文評析時政,其經濟思維被視為與挽救大蕭條的凱因斯最為接近,主張以大規模財政支出挽救經濟。這項觀點廣為各國採納,美國總統歐巴馬一上任就端出3.6兆美元的預算案,克魯曼即盛讚這項預算案是「巨大突破」,將帶領美國走上全新道路;馬英九政府大膽舉債救經濟,也與此契合。
經濟日報於民國96年起,每年於社慶期間舉行大師論壇,邀請國際級經濟學大師來台演講,並與各界對話交流,提升台灣經濟發展的國際視野。
大師論壇資訊見官網:http://2009master.uml.tw。
◆ G20的三角關係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3.16
20國集團(G20)財政部長會議上周末達成共識,明言優先要務是解決金融體系的漏洞與不良資產問題,並增加對國際貨幣基金(IMF)的資金挹注;對於受到各界高度關注的全球經濟振興方案,則因德、法兩國同聲反對而未獲實質進展,令4月2日在倫敦舉行的G20高峰會前景顯得黯淡。近期歐美在G20的角力愈趨激烈,凸顯了G20對世界經濟的主導力量;而中國大陸的低調,讓新形成的三角關係,為下月的峰會埋下伏筆。
G20成立於1999年12月,緣起於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國際體認,即國際金融問題的解決不能只靠西方工業國家,還需要有影響力的發展中國家參與;因而在既有的七大工業國(美日英法德義加)及歐盟之外,邀集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後稱金磚四國)、澳洲、阿根廷、印尼、南韓、土耳其、南非、沙烏地阿拉伯、墨西哥等國的財政部長及中央銀行,在IMF框架內進行非正式的對話,以推動國際金融體制改革。去年金融海嘯爆發,占全球生產毛額(GDP)近九成的G20為齊一化解危機的步伐,將原屬於部長層級的對話提升到領袖級,並於11月間在美國華盛頓舉行第一次高峰會,G20的影響力正式崛起,甚至被預言將取代現有的G7。
也正因為G20的重要性日增,既競爭又須合作的歐美陣營大力爭取議題主導權;在首次G20峰會時,因當時全球經濟情勢危急,與會領袖在「華盛頓宣言」誓言,將儘速採取行動,致力刺激世界經濟,並將提出預防金融危機再次發生的規範。從結果看,儘管是由快要卸任的布希總統主持,美國還是占了上風,多數的行動計畫與美國主張一致,歐洲想要增加金融規範的希望未獲得廣泛的支持。以近月各國相繼推出以財政擴張為主軸的刺激方案而言,G20確實發揮了協同刺激步調的積極效果,確認了G20的地位。
四個月後,經濟頹勢依舊,但景氣走勢已從急墜轉為緩跌,讓G20二次峰會的主調出現調整的可能,歐洲更是積極想要拿回主導權。幾個現象可以看出歐洲的強烈企圖,一是在G20財長會前,歐盟27國先集會討論立場,求得內部的一致;再者,面對美國主張擴大財政支出至GDP2%以上的主張,向來對立的法、德兩國竟砲口一致回絕;三是美國總統歐巴馬上任後,國務卿希拉蕊的首次出訪竟棄歐訪亞,讓歐洲感受到喪失國際發話權的壓力。
值得玩味的是,相對於歐洲方面的積極,G20中以中國大陸為主導的開發中新興經濟體沒有立刻選邊站,而是冷靜地專注於爭取新興經濟體的發話權。在這次財長會中,中國、印度、俄羅斯和巴西等四大新興國家更特別發表了聯合聲明,敦促美歐改善資訊流通機制,並呼籲針對IMF的內部治理和代表權採取立即行動,以反映實際的經濟分量。相對於美國亟欲拉攏中國、美國智庫還拋出「G2」共管、共治世界經濟議題的熱絡,中國這次在G20表現的相對低調,凸顯出中國開始管理自己在美歐中新三角關係的籌碼。
因此,儘管是為G20倫敦峰會做準備的財長會議,看似在調和各陣營的立場上沒有取得實質明確的進展,還是把「加強國際金融監管」及「加大振興經濟力度」孰最優先的爭議留給了領袖們;實際上,這兩個議題一是短期解危,一是長期防害,依各國而不同,但檯面上的膠著正是檯面下的博弈,G20的好戲正要開始。
◆ G20財長會議》活化金融 蓋納將公布新計畫
【經濟日報╱編譯劉道捷/綜合外電】 2009.03.16
美國財政部長蓋納宣布,本周要公布清除金融機構不良資產、活化金融體系計畫細節。
「我們會快速行動,擬定新的融資計畫,處理這些舊資產。」蓋納14日在英國參加20國財政部長會議、接受彭博電視台專訪時說:「這個計畫已經得到很多支持,還會得到」更多可能購買這種資產的人大力支持。蓋納接受專訪時說,財政部「推動強力放款計畫、協助證券市場恢復流動」的進度,已經大有進展。蓋納說,主管機關會確保銀行擁有「資本後盾」,可以採取「必要行動」,恢復放款。
財政部官員15日表示,政府會提供足夠的資訊,讓大家判斷「市場機制」是否可以處理這個問題。財政部官員說,財政部本周會公布更多公私合作投資計畫的資訊,會提供別的資訊,方便投資人評估自己對新計畫的興趣,財政部也會公布運作時間表。
蓋納先前公布處理不良資產計畫大綱,但沒有解釋這種計畫怎麼實施,令投資人大失所望,也招來參議院預算委員會主席康拉德的批評。蓋納上月10日公布計畫大綱當天,標準普爾500種股價指數(S&P 500)暴跌4.9%。
蓋納的計畫有三個重點,一是對美國若干大型金融機構挹注新的政府資本,二是建立公私合夥機構,處理銀行高達1兆美元的不良資產,三是與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合作,創設高達1兆美元的信用額度,促進消費者貸款與企業貸款。
財政部希望藉著對銀行與投資人提供新誘因,恢復抵押貸款債權證券與其他問題資產的交易,化解凍結的信用市場。美國主管機關正在進行一系列的檢查,希望確定銀行擁有足夠的資本,能夠接受出售這些資產時所蒙受的虧損。
◆ 救中小企 歐巴馬動用7.3億美元經費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 2009.03.16
官員指出,歐巴馬總統今天將與財政部長蓋納,一起宣布幫助中小企業主更容易借到資金的數項措施,準備利用刺激經濟計畫的7億3000萬美元經費降低貸款費用、提高貸款擔保額度達90%。政府也將採取積極手段,以超過100億美元增進銀行流動資金,解凍二級信貸市場。
美國商會中小企業政策主任科拉托洛說:「這是往正確方向邁出很大一步。在這種經濟狀況下,讓銀行承擔最少的風險將鼓勵銀行貸款給中小企業。很多中小企業將由此獲益。」
16日實施的新措施專注於幫助中小企業貸款,這對中小企業成長很重要。官員指出,中小企業管理署(SBA)通常每年擔保約200億美元放貸,但今年將低於100億美元。
新措施最重要的部分是透過恢復凍結的二級信貸市場,增進流動資金。通常初級貸放銀行會尋求在二級市場出售SBA貸款,讓他們使用出售收益再對其他中小型企業主放貸。但受到驚嚇的投資人已遠離該市場。
在當局的新行動下,政府將利用刺激經濟計畫中的100億美元到200億美元,買下這些貸款,幫助開啟凍結的信用市場。
此外,財政部長蓋納上個月宣布的金融穩定計畫,包括暫時取消高達3.75%的預付費用,以及某些SBA貸款的部分手續費,貸方通常把這些手續費轉嫁給借方。
新措施也將把SBA最被廣泛利用的貸款計畫的政府擔保額度,從15萬元以下貸款的85%擔保額,和更巨額貸款的75%擔保額,提高到90%,以減少風險和鼓勵銀行放貸。
◆ AIG高紅利》無法無天 亂花納稅人的錢
【經濟日報╱編譯/陳家齊】 2009.03.16
面對美國國際集團(AIG)計畫發出的鉅額紅利,「無法無天」恐怕還是輿論能擠出最好聽的字眼。
因為這筆4.5億美元的「獎金」,要發的對象正是幾乎毀掉AIG、毀掉全世界金融體系的AIG金融產品部門。這個部門錯估風險,導致AIG去年虧掉近千億美元,現在倚賴美國納稅人的1,800億美元苟延殘喘。
AIG宣稱這筆紅利受到雇用合約保障,不得不發,也唯有這麼高的獎金才能留住四百多位「人才」。美國總統歐巴馬的首席經濟顧問桑莫斯15日告訴美國廣播公司(ABC )說,發這筆錢「無法無天」,但他沒有權限阻止。
如果不給AIG這四百多位「專業人士」鉅額紅利,結果會怎樣?撇開可能的薪約訴訟,這些「頂尖避險人才」應能很快找到新的工作,因為多的是避險基金與企業願意花大錢聘他們,只為了做一件事:和AIG繼續對作這些數兆美元的信用違約交換(CDS)合約。
這些CDS說白一點,就是AIG收取保險費,承擔其他公司倒債降級的信用風險。由於AIG過於低估這些CDS的風險價格,與AIG對作的公司就有鉅額「風險溢酬」。
AIG一日不倒,這些「溢酬」就一日留在帳上。諷刺的是,這批CDS之所以能繼續生效,完全是因為AIG金融產品部門搞出的爛攤子太大,讓美國政府不得不拿納稅人的錢來輸血。也就是說,這些經理人無論是在AIG坐領獎金,還是跑到AIG的對家去領紅利,憑著的就是美國政府不敢讓AIG倒。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有辦法搞爛世界經濟就賞你天文數字獎金。這種薪酬制度只告訴天下人「有為者當若是」,還不速速念個名校MBA? (綜合外電)
◆ AIG發高額紅利 蓋納打回票
【經濟日報╱編譯于倩若/綜合外電】 2009.03.16
接受美國政府紓困的美國國際集團(AIG)準備發給金融產品部門員工高達4.5億美元的獎金,由於金融產品部門正是差點拖垮AIG的罪魁禍首,美國財政部已命令AIG重新調整紅利計畫,以保護納稅人的錢,並避免觸犯眾怒。
紐約時報15日報導,可領取豐厚紅利的是AIG金融產品部門主管,該部門從事數兆美元的信用違約互換(CDS)擔保,是AIG瀕臨破產的頭號戰犯。報導指出,AIG打算在15日以前先發放其中1.65億美元的獎金。美國官員透露,財政部長蓋納已經致電AIG執行長李迪(Edward Liddy),要求後者重新磋商紅利計畫。
官員表示,在政府強烈反對下,AIG已同意大幅減少今年度高階主管的薪水。但李迪指出,部分紅利受到合約的保障無法更動,律師在研究分紅計畫後認為,除了依約付錢外別無他法,要是取消紅利,AIG可能因破壞僱用合約而挨告。
李迪日前在寫給蓋納的信中指出,AIG早在2008年初、也就是AIG瀕臨倒閉前,就為金融產品部門成立總額4.5億美元的紅利基金,當初的規劃是分批發放,目的是要留住人才。但當時的規劃現在看來非常不恰當,AIG希望把2009年的紅利砍掉三成,金融產品部門的25位高階主管也同意,2009年尚未支付的薪水減為1美元。
李迪堅稱,拒付紅利恐導致AIG人才流失,對納稅人不見得有利。
美政府去年金援AIG1,500億美元,本月初宣布再挹注300億美元,以免AIG倒閉。
※ 不曉得是誰養大他們的胃口?
◆ 日銀恐被迫增購公債 走量化寬鬆老路
【經濟日報╱編譯劉道捷/綜合外電】 2009.03.16
如果日本經濟突然嚴重衰退,或商業銀行開始不支倒地,日本銀行(央行)可能被迫增購政府公債,走回日銀極力迴避的老路--量化寬鬆政策。
日本銀行幾年前推動過量化寬鬆政策,大量購買政府公債,增加經濟體系的貨幣供給,以便刺激成長。但此舉成效有限,這點可以說明為什麼在這次全球金融危機中,只有英國採用這種政策,美國卻遲遲不肯跟進。
利率太低 沒得選擇
日本銀行訂18日舉行政策會議,在日本基準利率只有0.1%的情況下,日銀總裁白川方明顯然沒有多少政策選擇。
第一人壽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熊野說:「日銀不希望這樣做,也認為這樣做對經濟沒有有利影響,但日銀沒有多少選擇,如果日本政府再度提出經濟刺激方案,日銀可能承受政治壓力。」
全球中央銀行都被迫在利率之外,對抗經濟衰退的方法,日銀也不例外,日銀的利率已經接近零利率,同時採用購買公司債的方法,減輕企業的融資壓力,以免更多企業倒閉。
日本銀行擴大現有的購買日本政府公債計畫,應該有助於減輕投資人擔心政府公債供應過剩的憂慮,協助日本政府擴大支出,刺激國內需求。
巨量發行 有利債市
分析師說,如果已經低迷的日本經濟突然惡化,或出現美國式大銀行倒閉的危機,日本銀行勢必要大買政府公債。
野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木內說:「市場擔心政府即將發行巨量公債,日銀增加購買對債市有利。如果日銀恢復採用量化寬鬆政策,接受政府公債之類低風險資產,是挹注資金到市場上的好辦法。」
日本面對二次大戰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計畫發行33兆日圓新公債,融通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下一會計年度預算。這項預算中,有12兆日圓要用在刺激經濟方案中。
經濟學家預測,日本經濟可能連續四季萎縮,受創比較輕微的日本銀行業在股市慘跌的情況下,可能必須展開新一波募資行動。
日生基礎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說:「日本銀行可能認為量化寬鬆對經濟毫無效果,但在其他國家中央銀行積極行動之際,日銀已經不能繼續用這個理由,再堅持立場了。」
◆ 報告:星今年經濟將負成長4.9%
中央社 2009-03-16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央行)今天公佈最新經濟學家調查報告,預測新加坡今年全年經濟成長率(或國內生產毛額,GDP)將負成長4.9%,比先前預測的負成長1%拉出更大的差距。
這也將是新加坡獨立建國以來,最嚴重的一次經濟衰退。
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先前公開表示,由於出口衰退超乎預期,新加坡今年全年經濟成長率可能負成長8%到10%。
接受金融管理局徵詢的20位經濟學家們預測,新加坡的經濟要到今年最後一季才會出現復甦跡象,並在2010年出現溫和的成長。
金管局的報告指出,新加坡過去幾個月來的經濟形勢惡化很快,幾乎沒有一個行業能逃過不景氣。經濟學家們預估,新加坡今年第一季經濟將比去年同期衰退8.5% ;這幾乎是去年第四季衰退4.2%的兩倍。
經濟學家們預測,新加坡今年第二、第三季的經濟仍會持續衰退,分別比去年同期萎縮6.9%、4.6%,而第四季出口可能微幅成長0.5%。
金融管理局的報告說,經濟學家們預測,新加坡今年除了建築業可能因205億新元(約新台幣4510億元)的振興經濟方案(Resilience Package),而出現8.2%的成長外,其餘各行業都將衰退。
新加坡的製造業首當其衝,經濟學家們預估,新加坡製造業今年將比去年同期萎縮10.3%,比去年12月預測的萎縮4.5%還要惡化;其中,新加坡今年第一季的製造業更大幅下滑19.6%。
此外,這份調查報告預測,新加坡今年的非石油國內出口也將下滑17.5%,比先前預測的下滑9%要更大。
經濟學家們預測,新加坡今年第一季的出口大幅下滑35%,是新加坡出口單月跌幅最大的記錄。
經濟學家們預估,新加坡金融服務業今年也將萎縮7.7%,並在今年第一季萎縮11%。
此外,經濟學家們認為,新加坡今年的通貨膨脹率可能放緩到0.2%,去年新加坡的通貨膨脹率高達6.5%。
在新元匯率方面,經濟學家們預測,新元兌美元匯率可能會達到一美元兌1.56新元。
經濟學家們也預測,新加坡今年的失業率可能會攀升到4.4%,高於先前預測的3.4%。
經濟學家們預估,新加坡經濟會在明年復甦,明年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將可成長3.3%。
◆ 央視踢爆 家電下鄉肥企業 瘦了農民荷包
【陳筑君/綜合報導】2009-03-16 中國時報
擴大內需市場是大陸保八增長的一項重大措施,尤其「家電下鄉」更受到北京領導人高度重視,但大陸官方中央電視台踢爆,該措施實施至今,其銷售成效不如預期,在於全國統一定價,但城鄉營銷成本不同的情況下,「家電下鄉」僅圖利企業獲取暴利,農民們非但未享受補貼美意,更讓荷包變小了。
據《央視》報導,在限價和補貼雙重利好下,最早實施「家電下鄉」的重慶市開縣,全縣彩電、冰箱、洗衣機等家電的銷量只略增十%至廿%,和政府、經銷商預期的「井噴」行情相差甚遠。
營銷成本不同 統一定價藏暴利
重慶市開縣商委商貿科科長譚修橋表示,家電下鄉雖已進行兩個多月,但受補貼的彩電、冰箱、洗衣機和手機一共僅賣出約兩千七百台,與原本預估的每月三千台有極大差距。
開縣趙家鎮一位農民稱:「一千八百元(人民幣,下同)的產品,就算政府補貼十三%,那自己也得花費近一千六百元,雖然六十%的人勉強能承擔的起,但有四十%還不行啊。」
據悉,雖有限價和補貼的利多,但家電企業傳統的定價和銷售方式,無形中增加了許多費用,使農民們即使知道有補貼優惠,卻對下鄉的家電不買賬。
另外,「家電下鄉」後,鄉鎮的家電市場不再是自由競爭,由於非下鄉的產品未受補貼,使這些廠商逐漸失去市場,為反抗這波非市場化的競爭,企業間開始釋放不利傳言,引發鎮民質疑下鄉產品,擴大民眾不願購買下鄉家電。
長期研究農村市場的企業家劉曉俊認為,對許多農民來說,即便有政府十三%的補貼政策,但價格仍偏高,如能把虛高的價格真正降下來,才能喚起農民的購買熱情。
他舉例,一台冰箱生產成本一千元,北京的場租、物流、廣告、代理等營銷費用為八百元,企業利潤兩百元,當全國統一售價為兩千元後,假設鄉鎮營銷成本僅需三百元,那在農村每賣出一台冰箱,企業就能賺取七百元的暴利,這是鄉鎮居民難以接受的。
一台冰箱賺七百 澆熄購買熱情
劉曉俊還指出,傳統的代理模式也增加了家電下鄉的銷售成本。據了解,企業產品的銷售一般通過省、市、縣、鄉幾級代理,每級代理皆會加收費用,當產品最終賣到農民手上時,價格已高出太多,他形容,「代理的層級越多,農民的消費熱情就越低。」
面對農民購買家電下鄉不積極的現象,他建議,家電企業應開發適合農村的時尚家電,同時建立適合農村的價格和營銷體系,如能在農村設立一級代理商,下鄉家電的價格才更能被農民接受。
◆ 台灣食品 搶進大陸有利基
【經濟日報╱記者劉芳妙/台北報導】 2009.03.16
為拯救外銷出口節節敗退的危機,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局長黃志鵬表示,今年新鄭和計畫將砸下至少新台幣40億元,拓銷新興市場外銷商機及力邀重量級買主來台採購,預估可刺激今年出口金額增加110億美元的實績。
在新鄭和計畫的「搶單計畫」中,搶攻中國大陸內銷市場是很重要的一環。黃志鵬說:「大陸預計投入人民幣4兆元擴大內需市場,其中在大陸食品市場方面,台灣廠商很有競爭利基。」
搶單計畫啟動
除了今年擴大對大陸食品團拓銷外,黃志鵬說,今年也力邀「中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旗下十個城市農貿中心會員廠商15家,組成中國大陸食品採購團來台,將於4月15日在台舉辦採購說明會及貿易洽談會,採購項目包括:水產加工品、肉類加工、蛋類及蔬菜水果等產品。
他強調,對外拓銷及來台採購工作是重要的雙管齊下策略。
這次邀請的大陸廠商,是來自河北、遼寧、浙江、陜西、四川、廣東、青海等地通路買主,黃志鵬指出,農貿中心是各地城市農產食品運銷的重要通路,這次貿易洽談會正是要打入大陸食品公路的「任督二脈」,直接將商機帶進台灣。
去年下半年爆發大陸毒奶事件,黃志鵬說,大陸消費者除了重視包裝及安全外,更重視食品衛生。
去年10月,國貿局就組團赴華北地區拓銷,宣傳台灣食品,獲得市場熱烈迴響,成績表現不俗;接著在去年底轉赴華南市場宣傳,也獲得不錯的佳績,迅速為台灣食品打響知名度。
黃志鵬說,拓銷大陸食品市場,雖然「金額不大,但意義卻很大」。
根據統計,2008年台灣食品銷往大陸總金額為1.53億美元,僅占台灣全球食品出口的5.77%,顯見大陸食品市場仍有很大開發空間。
派出五拓銷團
因此,國貿局今年擴大對大陸拓銷的「廣度」,規劃華中、東北、大西部成都昆明、華東寧波及華南等五個拓銷團。以2月中旬首發團赴華中南京與武漢拓銷為例,黃志鵬說,該團邀集旺旺、南僑化工、伊莎貝爾等43家廠商共63人參加,推廣台灣有機健康綠色食品、特色風情小吃、高山烏龍茶等百餘項商品,引起當地食品業者對台灣優質產品的高度興趣。
該團吸引包括南京及武漢兩地重量級零售業家樂福、金潤發、麥德龍、蘇果超市、中百集團等221家廠商、478位食品業代理及通路商到場洽談,估計兩城市現場接單金額92萬美元,未來一年後續商機達1,055萬美元。
根據當地賣場及貿易商反映,雖然進口食品的價格是一大障礙,但若有良好的包裝及商品獨特性,仍有機會突破重圍,搶得商機。
深度廣度兼顧
黃志鵬分析,南京和武漢雖比不上沿海一線城市,但相較之下,仍是華中地區進步的二線城市,但當地對台灣食品相當陌生,有些賣場設有舶來品專區,但大都是美國、日本及南韓食品的天下,很少台灣食品陳設。
因此,在大陸食品市場拓銷布局上,黃志鵬認為,也應擴大「深度」觸角,在打響台灣食品知名度後,就應在當地設專區。例如2月底在北京賣場促銷台灣高麗菜,到久光百貨上海及杭州分店舉辦試吃活動。目前除久光百貨外,上海的City Shop賣場已決定設立台灣食品專區,徵集來自台糖、盛香珍等420多項台灣優質食品。
黃志鵬透露,2月的華中拓銷團也拜訪大潤發、家樂福等賣場,大潤發的回應相當熱絡。目前大潤發在大陸有103個據點,預計今年再拓展20店,他說:「大潤發認為,台灣很多產品很有機會。」
大潤發高層已初步允諾,未來將在賣場開闢台灣食品專區,也將指派高階食品採購人員來台,參加3月底的全球採購大會,這是一大斬獲。
此外,中百集團武漢生活劇場超市也規劃設立台灣食品專區,並舉辦台灣食品節。湖北省規模最大的食品進口商金瑞琪貿易公司,也將邀集湖北主要中高檔進口食品通路業者,計劃6月來台採購,並於9月舉辦台灣食品節。黃志鵬說,藉由一系列的活動,加上9月將在南京舉辦的「台灣名品交易會」,未來台灣食品可望在華中地區建構深具效益的行銷網絡平台。
廣邀大陸業者
至於3月底登場的「2009年全球採購夥伴大會」,他表示,目前已邀請83家大陸食品業來台,在各國來台的採購團中,大陸團是頗具規模;另外,也會邀請大陸廠商來台參加台灣食品展。
黃志鵬說,去年金融海嘯襲捲全球,各主要進口國因消費急遽萎縮,造成各出口國的外銷衰退。
今年全球各國政府只做兩件事,一是擴大內需以提振景氣,二是刺激出口。政府推動的新鄭和計畫,預計從2008年9月至2012年,投入金額逾85.32億元;而今年擬投入40億元擴大外銷出口,而且會視局勢及擴展情形,隨時調整及加碼。
◆ 50週在50州做50份工 美國男子體驗各行各業
法新社/蔡佳敏 2009-03-16
他的目標是找份工作,而50個星期走遍美國50州的策略,讓這名大學主修經濟、一度失業的男子掙得,是的,50份工作。
他做過各式各樣的工作,從牛仔騎術表演、考古,甚至將非法求職者逐出美國的工作都有。
美國現今經濟環境十分嚴峻,要找到或保住工作已經很不容易,但26歲、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畢業的史迪奇(DanielSeddiqui)卻從這波經濟衰退期獲得靈感。
史迪奇是因為連續40個工作面試碰壁後,才突發奇想,開始在50週內橫越美國每一個州,並在每個地方捲起袖子幹活。
他說:「這多少幫我決定這輩子想做什麼。」
經濟系畢業的史迪奇盡可能地申請多樣工作,無論這些工作與他事業首選的金融圈看起來是多麼不相干。
史迪奇不在乎碰壁2000次之多,堅持認為:「持之以恆就有回報。」
儘管史迪奇每份工作只做一星期,沒有累積到多少在職經驗,但這麼多僱主卻仍支持他的實驗計畫,讓來自加州洛薩托斯(Los Altos)的史迪奇大感意外。
密蘇里州堪薩斯市(Kansas)鍋爐製造工工會的克魯斯(Randy Cruse)說:「丹(史迪奇)大概是我見過適應力最強的人。」
他說:「他學得快、聰明。他樂在其中,大夥也樂得與他共事。」史迪奇1月曾在克魯斯所屬單位接受訓練。
克魯斯表示,擔任鍋爐製造工學徒的史迪奇初次與工會聯絡時,即表明只做一星期。工會支付他710美元工資,並給付旅館住宿、旅行以及伙食費用。
克魯斯說:「我很高興他全國走透透,將外頭仍有工作機會的訊息傳達出去。」
◆ 反「派遣制」 勞團揚言五一抗爭
【林宏聰、朱芳瑤/綜合報導】2009-03-16 中國時報
針對勞動派遣是否應該存在,行政院勞委會十七日將在高雄縣勞工局舉辦公共論壇,聽取勞工團體意見。高雄縣產業總工會認為,勞動派遣制度剝削下,勞工工作毫無保障,若政府不禁止,不排除串連各地勞工團體,五月一日勞動節北上抗爭。
國內目前勞動派遣、勞務委外、定期契約等「非典型雇用型態」盛行,高雄縣產業總工會強烈反對。高縣產業總工會理事長李健銘指出,勞動派遣是雇主為節省人力成本構想出來的工作型態,人力派遣公司居中賺取超額利潤,進行中間剝削。當勞工發生職災時,派遣公司和工作單位常常互踢皮球,造成職災勞工求償無門,產總主張以法律禁止勞動派遣。
產總認為 政府應明文禁止
常務理事林進源也說,中央政府單位也進用許多派遣人力,各勞團的反對聲音一直不受重視。直到這一波金融海嘯來襲,公司裁員、放無薪假多從派遣工開始,勞委會才逐漸正視問題嚴重性。
李健銘主張,政府應明文規定「禁止勞動派遣」,比照勞基法對定期契約的規定,資方應將派遣勞工認定為直接雇用的員工。他也建議將派遣公司改為特許制,嚴格限制雇主採用勞動派遣。
勞委會勞資關係處長劉傳名表示,勞委會沒有預設立場,目前持續聽取各方意見。但勞動派遣存在已久,現行法令規範不足,易引發勞資爭議,若能法制化,對派遣工應是好事。勞政單位對派遣公司的許可設立是否從嚴、建立派遣公司稽查制度等,也是勞動派遣法制化討論的重點。
勞委會表示 沒有預設立場
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辛炳隆表示,目前對勞動派遣的討論流於空泛,一直在立不立「勞動派遣法」上打轉。他分析,現行各派遣公司對派遣工幾乎都是簽定期契約,藉此省下解雇員工的成本,最被勞工團體詬病。
他認為,對派遣公司與派遣工而言,「派遣」是一份經常性工作,根據勞基法第九條,其實應簽不定期契約,派遣工的權利可獲得更多保障。
他說,只要勞委會嚴格執行該條款,即可解決大部分的派遣爭議,「政府一直不敢去查,因為一查幾乎所有派遣公司都完蛋」。
◆ 人力銀行:派遣是進大企業跳板
【張舒婷/台北報導】2009-03-16 中國時報
派遣人力在台灣逐漸蔚為風尚,但企業精簡成本的考量和勞工權益間的拔河賽也愈演愈烈。人力業者建議,派遣制度是大勢所趨,求職者不妨視之為躍升正職的跳板。
一○四人力銀行派遣中心觀察,從○三到○八年期間,平均每日派遣職缺成長六倍,顯見台灣已正式走向「白領派遣」時代。一○四人力銀行公關經理方光瑋分析,短派人力可依接單情況,隨時調整人力,故企業需求大幅增加。他也指出,派遣工作已享有勞健保、新制退休提撥;資遣計算方式與正職無異。
一一一一人力銀行營運長吳睿穎認為,派遣制度是潮流,台灣自從勞基法規定取消試用期後,短派確實是折衷選擇。方光瑋強調,調查指出,九成企業主願意優先晉用出色的派遣員工為正職,與待業、失業的人相比,條件好很多。
◆ 「花幣」 台灣首見社區自印貨幣
【聯合報╱記者梁玉芳/台北報導】 2009.03.16
在世界不少地區風行的先進理念「社區貨幣」,在台灣出現第一個實踐者。台北花園新城一群居民自行印製社區貨幣「花幣」,會員自稱「花錢‧幫」,幫友的各項才能都可標價,舉凡清水塔、帶小孩、剪髮、教英文或台語,都可以用花幣交換,透過「花錢」來「幫」助彼此,活絡在地經濟。
「社區貨幣」理念國外行之有年,在台灣,首度以社區貨幣形式出現的社區行動在去年五月試行,八月正式上路。發起人之一江慧儀表示,經過居民多次討論,去年發行三種面額的「花幣」:十分、卅分及六十分,由前幫友生態版畫家賴吉仁設計,紙幣上印了台灣原生種生物,還蓋有社區鋼印,以防「偽幣」。
幫友劉艷如說,願意支持「社區貨幣」理念的居民繳新台幣一百元入會,可以換得兩百分的「花幣」,購買居民的商品或勞務時,可以付花幣,也可以「以物/務易物/務」。
「花錢幫」謙稱還只是「小幫派」,正式幫友約五十多人,但認同者都可參加交易,提供的服務五花八門,充分展現居民的想像力,例如粟太太家有全社區最好的向陽大陽台,提供「幫上班族曬棉被」,十分花幣換回一床陽光香味;江慧儀烤的蘋果派只要六十花幣,也有居民自願幫上班族照顧利用太陽熱能的「太陽能鍋」,下班回家就有熱水及熱飯,不消耗能源,只要花幣十分的代工費。社區的瑜珈教室收現金、也收「花幣」。
※ 也算代幣與虛擬貨幣吧?
* 「花錢‧幫」BLOG
http://bookmark.udn.com/my/bookmark/297573
◆ 銀行放款 近三月狂減4,533億
【經濟日報╱記者邱金蘭/台北報導】 2009.03.16
根據金管會內部資料,2月全體金融機構對總放款餘額減少近2,000億元,不僅連續第三個月縮水,近三個月來放款更遽減4,533億元。政府「三挺政策」中的「銀行挺企業」顯然未發揮效果,金管會擬以增設分行為誘因,鼓勵銀行對企業放款,最快5月底申設分行時就可適用。
為有效落實銀行挺企業等三挺政策,金管會與財政部列管民營銀行、公股銀行對企業放款變化,而且是按周緊盯,但根據金管會最新資料,2月全體金融機構對總放款餘額,依舊持續下滑。
2月金融機構總放款餘額比1月少了近2,000億元,是這波全球金融海嘯爆發以來,單月減少最大的金額,對一般企業、中小企業放款雙雙萎縮。
金管會主委陳冲上周在立法院財委會作業務報告時,立委關切銀行對中小企業放款問題,陳冲答覆立委質詢時強調,金管會會鼓勵銀行對信保基金捐款,今年可望達高峰,以擴大信保基金承保能量,並希望提高承保成數,協助中小企業取得融資。
陳冲指出,為落實銀行挺企業政策,公股銀行已將放款情況列為人事考核標準,金管會對民營銀行開設分行等,也會考慮這些因素。
金管會官員表示,據現行獎勵中小企業放款辦法,前幾名銀行只能將簡易分行轉換成一般分行,至於增設分行,未列入中小企業放款獎勵措施中。
例如對中小企業放款評選中,獲選為甲等銀行者,可以將一家簡易型分行申請變更為一般分行;經評選為優等銀行者,績效排序第一名至第三名的銀行,分別可以將三家、兩家及一家簡易型分行,申請變更為一般分行。
金管會官員表示,今年5月底增設分行申請案審核時,金管會將考慮銀行將對中小企業放款情況,列入權數參考。
金管會官員指出,最近幾年新設分行家數雖沒以前多,但每年還是有申請案,增設分行對一些金融機構如老銀行等,仍有其價值。
◆ 救經濟須振金融
【經濟日報╱葉銀華】 2009.03.16
近日來有兩家銀行擬對小額存戶收取管理費,受到輿論大加撻伐。為何他們要甘冒大不諱收此小錢?此一事件背後隱藏的憂慮是銀行的嚴厲經營困境。銀行面對的是持續下降的存放款利差、凍結的財富管理市場與虧損的海外業務,迫使他們把腦筋動到小額存戶的管理費。本文並非論斷此收費的適當性,而是憂心金融機構的經營困境,加重經濟衰退的幅度。
金融發展之於經濟成長,如同血液循環之於身體健康,一旦血液循環阻塞,身體健康馬上瓦解。因此一旦金融機構資金中介角色不順暢,經濟成長一定受到嚴重的打擊,亦即「救經濟須振金融」。
從理論上觀之,經濟成長與金融發展二者間的關係,共有兩種型態:「供給引導(supply-leading)」與「需求追隨(demand-following)」。
「供給引導」的現象是指金融服務的供給,其發展是在企業部門成長需求產生之前,亦即沒有金融發展,經濟就難有成長。
「需求追隨」的現象是金融市場之所以發達,源自於實際經濟中的投資者與儲蓄者對其有需求的反應,即經濟成長自動促使金融發展。最近文獻的實證結果,大都發現金融發展與經濟成長有著雙向的因果關係(彼此相互影響)。
本次金融海嘯源自於歐美大型金融機構過度槓桿與複雜衍生性商品設計,並且在資訊不透明與高佣金誘使下,銷售到全世界;但也由於疏忽或有限的風險管理能力,在次級房貸大幅違約與房價下跌下,如同星星之火燎原,席捲與重創各國金融體系,迫使這些金融機構紛紛緊縮放款,因而導致民間消費、投資意願低落與失業率竄升,引發經濟衰退的浪潮。因此許多人批評金融海嘯是因為金融過度發展與疏於監理所致。
然而各國政府在挽救經濟的計畫中,仍然投入大筆資金增強金融機構資本,促使其增加放款意願,撐住日漸凍結的信貸市場,足見有效的金融中介功能,仍然是挽救經濟的良方。
目前各國的政府為了挽救經濟,紛紛推出擴充財政政策,投入大筆資金於公共建設與擴大內需,然而這些政策要有效果,必須有利於促進民間消費與投資,進一步帶動經濟成長。倘若所投入的公共建設,無法達成上述效果,不僅所創造的經濟成長低於投入金額,而且可能會因政府預算赤字擴大,拖累未來經濟復甦的腳步。
再者,政府的擴大內需方案,不能僅著眼於提升短期性的需求,應該著重於培植未來關鍵性產業與促進現有產業的競爭力。值得強調的是,公共建設與擴大內需政策是一種起始誘發的手段,要讓經濟提早復甦,具備活力的金融體系則是最佳的觸媒。
面對經濟仍然混沌未明的現在,要建立活力金融體系的建議與作法,首先是筆者在本專欄兩次所強調的誘因型融資契約。其功效為促使金融機構在有著未來期望報酬的支撐下,提升承擔風險的意願,增加對企業放款的能量,達成金融機構與企業互挺的功效。誘因型融資契約不僅可以降低經濟衰退的幅度,亦可讓台灣相較其他國家更早脫離經濟暴風圈。
其次,除銀行業的經營困境之外,證券業、保險業也好不到哪裡去。因此,當務之急是在資訊透明、風險告知與投資人分級制度下,必須提供創意的誘因吸引海內外資金來台,讓金融機構能夠重建資產管理業務,提升金融生機。此舉功效是讓金融機構有著多元成長引擎,自然增加放款的意願。同時,豐沛的資產管理業務,可提升分行的價值,促使經營績效較佳的金融機構會有誘因去併購同業,藉以擴大金融業的有效規模。
再者,利用銀行法第64條、44條之1與62條的作用,在財報資訊透明下,讓經營不善的金融機構有效率、秩序的退場機制,重新啟動金融結構持續調整的機制。最後,在有風險控管機制下,開啟兩岸金融往來,擴展金融業的發展空間,培植可持續成長的實力。
(作者是輔仁大學金融所教授)
◆ 取得足夠產能 TMC下個挑戰
【經濟日報╱記者/何易霖】 2009.03.16
日本爾必達宣布TMC為最重要合作考量後,TMC的技術架構已呼之欲出,應可順利取得DRAM業運轉三大要素技術、產能與資金的技術部分。
不過,TMC雖能順利取得爾必達技術,但僅有技術,也未必能讓後續運作順利成行。舉例來說,德國奇夢達(Qimonda)也有效率獨到的「埋入式閘極字元線連結(Buried Wordline)」製程,但仍難逃破產工廠停擺的命運。
取得產能將是TMC下一個要面臨的挑戰,因為要取得足夠產能,才具有經濟規模效益。就目前台廠中僅華邦電對加入TMC態度積極下,TMC要納入其他台廠產能,分析只有爭取爾必達握有優勢股權的瑞晶較有可能。
瑞晶目前以業界最先進的65奈米製程生產,每月產能高達近8萬片,若能與瑞晶建立合作關係,對TMC將有如虎添翼。
瑞晶具關鍵角色,但目前態度並不明確,加上瑞晶目前董事長黃崇仁、總經理陳正坤,都是力晶核心人物,在力晶仍偏向不與TMC沾邊下,如何解決當中衝突,仍有待考驗。
TMC即使能通過技術、產能這兩關,之後資金的挑戰更大。依TMC規劃,政府僅需出資300億元,其餘由民間投資,但以目前產業環境來看,數百億元資金似乎仍是杯水車薪,TMC如何順利「過三關」,帶領台灣DRAM業突破逆境,闖出新格局,市場無不屏息以待。
◆ 金士頓入股 TMC鐵三角成形
李淑惠、張瀞文/台北報導 2009.03.16 工商時報
全球第一大獨立記憶體模組製造商金士頓(Kingston)將入股TMC(台灣記憶體公司),持股比約5%至10%,可望成為第一批民間入股TMC的龍頭指標。由於金士頓在DRAM通路上勢力龐大,TMC與金士頓攜手等於宣示穩固DRAM下游的灘頭堡,並且完整串起DRAM上下游供應鏈。
此外,屬金士頓成員之一的記憶體後段封測廠力成,同時也是爾必達主要封測廠,亦考慮入股,此舉,可望在TMC形成「金士頓、力成、爾必達」的「鐵三角」關係。
針對全球最大的DRAM模組廠金士頓確定將入股TMC公司,金士頓台灣辦公室與TMC召集人宣明智對此消息均表示不予評論。力成因為是金士頓子公司,也不願發表意見,僅表示希望政府整合DRAM能朝台灣產業有利的方向進行。
目前TMC資本額尚未公佈,但法人認為,加計政府投資的300億元資金,TMC資本額至少在800至1,000億元水準。
全球記憶體模組市佔率第一的金士頓,不畏金融風暴衝擊,去年在全球記憶體產品出貨量,持續較前(2007)年成長41%,去年總營收仍突破40億美元,僅較前年45億美元呈小幅衰退。另外,金士頓持有力成10.39%持股,是力成的最大股東,而力成董事長蔡篤恭亦是身兼金士頓集團亞太區總經理及遠東金士頓董事長之職。力成基於整合DRAM封測技術的考量,亦也可能直接入股TMC。
業界指出,TMC的股東名冊若確定為此三家公司,顯示TMC已可以完全整合DRAM技術來源、下游封裝廠及模組廠三大勢力,形成最堅實的鐵三角。
宣明智在TMC公司的首次記者會上就特別點出,包括國外的私募基金、DRAM模組廠、DRAM供應商,甚至是DRAM廠背後的技術母廠會對TMC有興趣,宣明智從上周開始,也開始進行造訪之旅,而至目前為止,傳出的股東名單,均照著「劇本」走。
由於TMC公司才剛宣布成立,網羅種子部隊的速度卻超過預期。法人指出,TMC目前作法相當高招,在金士頓與力成加入後,等於把DRAM產業從上游顆粒到下游通路都整合起來,力成是去年唯一一家沒有休無薪假的封測廠,而金士頓本身通路很強,又掌握雄厚資金,TMC雖然不自己蓋廠,成軍時間又最晚,然而以現階段的布局來看,的確是讓人耳目一新。
※ 這可有意思了。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Fed苦思救經濟新招 建立銀行競爭新秩序
* 奇!美元、黃金齊步走
* 美國工業產值 連四月下降
* AIG發紅利 歐巴馬震怒封殺
* 傳統方法不管用 Fed苦思救經濟新招
* 克魯曼專欄》歐洲經濟 比美國還危險
* 經濟衰退嚴重 英近2兆英鎊資產化為烏有
* 國際自行車展 吸引3萬買主
* 兩岸協商 再無曖昧空間
* 猶抱琵琶半遮面
* 劉揆點火!提振新興產業
* 誰是接班人?金管會要銀行列出
* 學者:想法封建,徒具形式!
* 出國刷台幣 比刷外幣還貴
* 銀行和消費者 如何雙贏?
* 出國刷台幣 比刷外幣還貴
* 銀行和消費者 如何雙贏?
* 社論》建立銀行競爭新秩序
* 金融重建基金不是萬靈丹
* 退休基金快成經濟地雷
* 金士頓力成 不入股TMC
* 掌握記憶體技術 中國有意入主奇夢達
◆ 奇!美元、黃金齊步走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 2009.03.17
過去10年來,黃金價格和美元匯率大多走勢相反,但今年兩者卻步伐一致,違反傳統經濟理論,讓部分投資策略師和投資人感到困惑。
華爾街日報報導,去年最後一季,金價下跌4%,美元對一籃子主要貨幣則升值3%。相較之下,金價今年上漲5%,美元也漲8%。
按照傳統理論,美元疲弱會引發通膨憂慮,促使投資人買入黃金自保。兩者今年迄今同步走升,主要是當前經濟危機和以往的衰退差異很大。
全球經濟衰退、銀行業岌岌可危,各國政府紛紛大手筆採取振興措施,促使投資人買入黃金避險。而美國之外的經濟體讓人無法放心,被喻為全球儲備貨幣的美元當然搶手。
有些人或許認為,黃金和美元會恢復走勢相反的模式。摩根大通私人財富管理投資長奧爾森表示,兩者有時候可能出現相同走勢,有時則可能基於不同因素各走各的路,不要死守單一理論。
部分投資人認為,金價、美元反向關係理論失靈,是因為黃金不再只是美元貶值的避險工具,而是防範各國政府把本國貨幣貶值的對策。
況且,各國的振興措施最後可能導致通膨率高漲。已經有好幾國的基本利率接近零,而美國、日本、英國、瑞士採取非常手段,大量挹注資金進入本國經濟。對於非美國籍投資人而言,如果自己國家的貨幣預料會貶值,當然要搶進以升值貨幣計價的資產。
※ 現在該算「金?美元?」本位???
◆ 美國工業產值 連四月下降
【經濟日報╱編譯謝璦竹/綜合外電】 2009.03.17
美國2月工業產值下降1.4%,為連續第四個月下滑,不但降幅大於預期,工廠產能利用率還降到逾半世紀來的谷底,顯示汽車銷售衰退與出口不振的影響蔓延至整體經濟。
美國聯準會(Fed)16日發布,上個月工廠、礦場與公用事業產值比前一個月萎縮1.4%;分析師原先預期2月工業產值萎縮1.1%。同時,1月的產值也下修為下降1.9%,初估為衰退1.8%。與一年前比較,工業產值萎縮11.2%。工業產值指數降到99.7,是2002年4月以來最低。
產能利用率也降到70.9%,與1982年12月的數據同為1967年統計以來的最低水準。若僅計算工廠,產能利用率更降到67.4%,是1948年以來的谷底。工廠產值占工業產值的五分之四。
另外,紐約聯邦準備銀行發布,3月份紐約州製造業指數降到負38.2,是2001年統計以來最低,也低於2月的負34.7。
不過,汽車與汽車零件製造產值1月分降至1967年以來谷底後,2月上揚10%,但製造年率為473萬輛,仍然是史上第二低,僅高於1月的383萬輛。
據Autodata公司,汽車銷售上個月大減41%,降到1981年12 月以來的谷底。
※ 有反彈跡象。
◆ AIG發紅利 歐巴馬震怒封殺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 2009.03.17
美國國際集團 (AIG)濫發紅利的風波今天升高,紐約州檢察總長郭謨已對AIG發出傳票,要求說明員工紅利詳情。美國總統歐巴馬也說出重話,狠批拿紓困金來發員工紅利的AIG「貪婪」,並誓言使用一切法律途徑予以封殺,財政部立即著手修改下一批300億元的紓困款的放款條件。
郭謨在接受CNBC訪問時說,納稅人有權利知道真相,「在我們說話的時候,傳票已經發出。」郭謨表示,並將調查AIG 的紅利是否涉及詐欺。
郭謨在最後期限內等不到AIG主動提供相關資料後,向法院申請簽發傳票,他並警告AIG執行長李迪,如果不交代紅利明細,將吃上官司。郭謨調閱的資料包括,紅利發放對象的工作內容和業績考評,以及規定發放紅利的合約詳情。
AIG要拿納稅人的血汗錢濫發1億6500萬美元紅利給高級主管和員工,連日來引起政壇和民間反對怒潮,也顯示歐巴馬政府的金融紓困計畫的疏失,歐巴馬必須迅速出手,否則未來的紓困計畫恐難在國會過關。
16日稍早歐巴馬總統在白宮東廂公布援助小企業的計畫時,脫稿狠批AIG說:「過去六個月,AIG從財政部拿到了巨款,實在難以理解AIG 的交易員憑什麼再領紅利,更不用說高達1億6500萬美元的額外所得。納稅人用血汗錢讓他們不致滅頂,他們用什麼理由解釋這種無法無天的舉動?
歐巴馬說:「這家公司陷入財務危機,實在是因為貪婪和行事魯莽,這不止是錢的問題,更關係到基本價值觀。」他並且說:「我都氣得說不出話來了。」他已責成財政部長蓋納,「尋求一切法律方式阻止發放紅利,不浪費美國納稅人一分一毫。」
美國政府已提撥1500億美元給AIG,並在3月2日追加300億美元,財政部官員透露,計劃從嚴修改這300億美元的條件。有分析指出,歐巴馬政府可能把這300億減少1億6500萬,迫使AIG另尋財源來發紅利。
AIG執行長李迪早先表示,根據合約條款必須發放紅利,否則可能引發訴訟,甚至造成「人才」出走。這種說法立刻引發一片怒罵,許多國會議員說,這些「人才」最好趕快走人,而且如果政府沒有用納稅人的錢來紓困,AIG那有錢發紅利。
◆ 傳統方法不管用 Fed苦思救經濟新招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 2009.03.17
失去提振經濟活動的主要政策工具後,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17日起將集會兩天討論是否利用其他金融工具,以活絡信用市場,因應19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
從17日開始、為期兩天的貨幣政策會議上,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預期將維持0%至0.25%的基準放款率不變,同時研究採取進一步措施,以化解信用緊縮及遏止經濟下滑。
利率調整這項傳統工具已經無法再用,相當於美國中央銀行的聯準會現在鎖定非常手段,以對市場挹注信用,提振經濟動能。
聯準會已經開始買入房貸證券化商品及企業商業票據,同時計畫以購買汽車貸款、學生貸款及其他貸款的證券化商品,為消費信用市場注入2000億美元活水。
聯準會主席柏南克稱之為「信用寬鬆」,強調其目的在刺激借款,所以不同於日本1990年代的「量化寬鬆」。
巴克萊投資銀行的分析師柯羅納杜表示,「如果聯準會決定購買美國長期公債,原因就是他們相信這是降低貸款成本的最有效工具」。
公開市場委員會預定在格林威治時間18日18時15 分,宣布最新利率決議和發表會後聲明。
※ 柏南克的雙眼皮會更深吧!
◆ 克魯曼專欄》歐洲經濟 比美國還危險
【經濟日報╱陳世欽譯】 2009.03.17
我擔心歐洲。事實上,我擔心全世界。我們無從迴避這次的全球經濟風暴,然而歐洲的局勢比美國更令我擔心。
明確的說,我不打算重複美國人對歐洲的標準指責:稅負過高,福利太好。幾個主要的福利國並不是歐洲當前危機的始作俑者。事實上,我後面會提到,它們實際上具有緩和作用。
歐洲當下所面臨明顯而即時的危險來自不同的方向:歐陸未能有效因應金融危機。
歐洲的財政與貨幣政策不足以因應問題。它的衰退程度至少與美國同樣嚴重,採取的措施卻遠不及美國的具體而積極。
以財政層次而言,歐陸與美國之間的對比令人震驚。包括我在內的許多經濟學者認為,相對於危機的嚴重性,歐巴馬政府的經濟刺激方案規模太小,然而它採取的具體措施卻使歐洲國家相形見絀。
貨幣政策的差異亦然。迄至目前為止,歐洲央行的因應遠不如聯準會進取。歐洲央行調降利率的步伐太慢(事實上,它去年7月調高利率),而且始終不肯採取強有力的措施活絡信用市場。
唯一對歐洲有利的是它最令人詬病的一點:福利國的規模與優渥。它使經濟衰退所可能產生的衝擊得到緩衝。
這不是小事。至少到目前為止,有保障的醫療保險與優渥的失業給付足以保證,歐洲人承受煎熬的程度不像美國人那麼嚴重。此外,這些制度也有助於支撐衰退期間的開支。
問題是,這種「自動安定因素」不能取代積極的具體措施。
歐洲為什麼有所不足?領導者能力不足是原因之一。歐洲金融官員完全錯估危機的嚴重性,至今似乎仍然相當自滿。這令人不可思議。若要在美國聽到有如德國財長(史坦布律克)那般無知的咒罵與譏諷,各位必須聽聽共和黨人怎麼說。
然而其間還有一個更深層的問題:歐洲的經濟與貨幣整合進度遠超乎它的政治機構。許多歐洲國家經濟的緊密結合程度幾乎一如美國的許多州。多數歐洲國家採用共同貨幣。不過與美國不同的是,歐洲缺少因應全大陸性危機所必須的全大陸機構。
這正是歐洲迄未採取具體財政措施的主因之一:缺少一個足以擔當歐洲整體經濟責任的政府。相反的,歐洲有的是各國政府,每一個政府都不願意為了一套必然會將許多福利送給他國選民的刺激方案,而承擔巨額債務。
各位可能認為,貨幣政策似乎比較強有力。畢竟,歐洲雖無單一中央政府,卻擁有歐洲央行。然而歐洲央行不同於聯準會。後者可以冒險,因為它有單一的聯邦政府為後盾。這個政府已以各種具體行動分擔聯準會大膽處置所隱含的風險,而且一定會在一旦聯準會致力活絡金融市場的嘗試失敗時,承接聯準會的損失。歐洲央行卻必須向16個經常意見不合的國家負責,不可能指望等同於聯準會的後盾支持。
換言之,在危機時刻,歐洲的結構已缺點盡曝。
在幾年前的寬鬆環境下,這些歐洲國家,尤其是西班牙,一片欣欣向榮。目前最主要的問題是,它們會發生什麼事。
過去十年的多數時候,西班牙有如歐洲的佛羅里達州,經濟因為巨大的房地產投機炒作而蓬勃發展。一如佛州,榮景已化為泡沫。如今的西班牙必須開拓收入與就業方面的新源頭,以彌補建築業流失的工作。
以往,西班牙多以貨幣貶值的手段提升競爭力。然而它已是歐元國,繼續前進之策似乎只剩下令人難以以忍受的減薪。在繁榮時期,這必定礙窒難行。如果未來數年,歐洲整體經濟不但持續萎靡不振,而且逐漸步向通縮,那將令人痛苦萬分。
這是否意味,歐洲如此緊密整合是不對的?特別是,是否推出歐元也是一項錯誤?也許。
不過歐洲仍然有機會證明懷疑論者是錯的,前提是,它的政治人物開始展現更多領導才能。他們會嗎?
(作者Paul Krugman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 多少人替華爾街收拾殘局?
◆ 經濟衰退嚴重 英近2兆英鎊資產化為烏有
中央社 2009-03-17
英國陷入70多年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根據一項最新調查,這波金融風暴造成英國近2兆英鎊的資產化為烏有,每位成人平均損失4萬英鎊,損失金額還可能再增加。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PricewaterhouseCoopers)指出,英國家庭持有的股票和房屋價值,從2007年的6.8兆英鎊,減到目前的4.9兆英鎊,大幅減少1.9兆英鎊(約新台幣95兆),跌幅約28%。
報告指出,受到信用緊縮衝擊,英國民眾所購買的房屋價值減少20%(約8000億英鎊),股票則虧損40%(約1.1兆英鎊)。
估算後,平均每位英國成人房地產損失1.7萬英鎊,股票投資損失2.3萬英鎊;報告警告,房地產價格預計將再跌15%到20%,民眾損失的金額可能還會增加。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經濟部主任霍克斯沃斯(JohnHawksworth)指出,財富大幅縮水,將進一步迫使民眾勒緊褲帶度日,未來一年將減少支出,而隨著房地產價格再走跌,消費萎縮的情況可能更惡化。
◆ 國際自行車展 吸引3萬買主
【聯合報╱記者丁萬鳴/台北報導】 2009.03.17
世界最大的台北國際自行車展今天開鑼,估計將吸引三萬名買主參展,使用了2888個攤位,創下歷史紀錄,見證自行車在不景氣下,仍是今年最夯的產業。
一年一度的台北自行車展今年將由馬英九總統主持開幕,顯示政府對台灣自行車產業躍居世界龍頭的重視性。去年,台灣自行車創下外銷達13.88億美元,年成長31.61%的佳績,成為世界自行車業的重鎮。
今年台北自行車展使用了2888個攤位,有762家廠商參展,業者指出,雖然中國大陸是自行車最大的生產國,外銷量也超過台灣,但台灣自行車業者兩岸布局分工縝密,掌握了全球近四千萬輛自行車生產量。以產值算,台灣自行車廠仍是世界第一。
為了增加台北自行車展的看頭,主辦的外貿協會特別聯合環台自由車賽的進行,最後兩站將在台北舉行;再加上經濟部主辦的世界自行車設計大賽,已成為全球最重要的自行車專業設計大獎,也是引領世界自行車潮流走向的探照燈,使得台北自行車展成為國際自行車業年度最大的盛事。
自行車輸出公會指出,去年台灣自行車出口單價已達257美元,在環保節能的世界潮流下,台灣自行車業呈現量價齊揚的走勢,不但平均單價提高了,出口量也逐漸遞增,特別是全球每年60多萬輛碳纖微自行車,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產能,都掌握在台灣人手上。
◆ 兩岸協商 再無曖昧空間
【聯合晚報╱記者黃國樑/特稿】 2009.03.17
兩岸協商自去年六月北京江陳會迄今,算是坦途一片,六項協議簽署速度,根本就是飆速。但慢慢地,兩岸的根本矛盾還是會浮現,政治性的議題除非不想談,只要談,矛盾陡生,現在就得精心構思、謹慎因應,因為這些議題已慢慢掩襲而來,無法再躲。
最顯著的,就是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ECFA),我們簽的目的是什麼,除了強化兩岸間的經濟合作,有更優惠的條件進入大陸市場外,更高的經濟戰略,是讓這個協議簽完後,能跟其他各國簽自由貿易協定。
這個戰略目標,就是一場政治的遊戲。依照邏輯而論,其實沒有馬英九政府宣稱的,一旦兩岸簽了CECA或ECFA,新加坡、日本、美國可能就會跟台灣簽FTA,這個論述,雖不一定全無可能,但絕不是驗證無誤的推理。
我們可能面臨一個課題,就是是否要在ECFA中,要求加上一項條款,對岸同意或不阻撓我方與其他重要貿易夥伴間協商,簽署相關的自由貿易協定?
如果提出要求,終其實,它是政治要求,就會碰觸兩岸定位問題,台灣與他方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是否牴觸,或至少挑戰了一中原則?對岸的外交部門同意嗎?或者,我們又要略過不談,再玩兩岸心照不宣的遊戲,既曖昧又模糊地,逐一探尋各國與我們協商簽署的可能性?恐怕,前者才是開門見山,釜底抽薪的辦法。
這些就是兩岸將要遭遇的政治岩石,它十分堅硬,可能需要更多時間磨合,我們不能全無準備,談這種政治與經濟交揉在一起的協議,誰才是適當的談判人才呢?
這些問題,不能再等待、蹉跎下去,不做準備,就像一艘大船失去舵輪方位,終究會觸礁,到時船艙進水再補救,為時已晚。
◆ 猶抱琵琶半遮面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3.17
經過鍥而不捨的鼓吹,劉內閣終於決定將擬議中的經貿特區進一步提升為「第三代加工出口特區」,做為推動兩岸全面經貿合作的試金石。這一個突破性的政策的確對目前舉步維艱的ECFA有莫大的助益;但僅止於此,還是不能盡享經貿特區的全部利益,期待劉內閣更勇往直前,一舉克竟全功。
十餘年來,台灣經濟一直向偏鋒發展;內銷產業原地踏步,外銷產業則獨沽一味,集中於對岸加工出口業所需要的原材料零組件。深入探究,就會發現這正是李前總統與陳前總統以意識型態鎖國的愚行所致。因為一味鎖國,台灣在國際經濟的大海中頓成死水,自我封閉於一隅;不僅無法吸引面向全世界的外國企業前來投資發展,連原先指望藉台灣做為進軍對岸的灘頭堡的國外廠商,也在不斷據理力爭而徒勞無功後,毅然棄台灣而去。
這樣一攤死水,不但國內產業生機閉塞,出口部門更是停滯不進,唯賴大陸加工出口業源源不絕的原材料訂單,被動地投資擴廠,讓台灣的命運繫於一線。半世紀來靠著大膽向全球進軍、跌跌撞撞地開創出一個又一個生機勃勃的市場的台灣,落進一個主政者一手打造的泥淖裡,愈陷愈深,完全不見當年的朝氣與活力。
兩岸三通,只打開了政府硬加其上的大鎖,大門並未開啟,還有重重障礙等待打破。今天的世界早非20年前可比,經濟整合、自由貿易區的風潮大興,三通直航只不過是小小的一步。台灣早在半世紀前即領先各落後國家走向出口導向的發展模式,今天若不能在自由開放上領先,那就是台灣的嚴重墮落、退步。
數十年來,我們的政府與人民早已習於保護主義乃至更進一步的鎖國自保,就像那隻驕傲的兔子,打個小盹,奮力向前的烏龜早已紛紛跑在前頭。如今藉政權輪替之便,我們終於睜開了睡眼,面對早已遙遙在前的周邊國家,仍然不知振作,還圖苟延殘喘,再做甜美的春秋大夢。
但形勢不饒人,當中國大陸以極大魄力加入WTO之後,一舉消除了兩岸在貿易開放上的巨大落差,有些地方甚至讓我們瞠乎其後;台灣棄之不顧的,無緣爭得的,都以十倍、百倍的規模落腳對岸。不僅對岸如此,東南亞過去遠遠被我們甩在後面的眾多國家,也在這20年來自立自強還拉幫結派,相互給予種種租稅優惠,快步向自由貿易區邁進。
大夢初醒的台灣只有以更大的決心、更快的腳步力爭上游,才能不被群儕拋棄,踽踽獨行。台灣唯一的方向,就是更快、更猛的自由開放;唯有將台灣再度置於自由開放的前鋒,一向依恃大海生存發展的台灣,才能獲得應有的機會。
因此,ECFA不論代表何種意義、字母以何種次序排列組合,都無關宏旨;兩岸的開放只是台灣向全球開放,與世界各國結盟的一個環節而已。而且,唯有將它視為向全球開放的一個環節,台灣人民才能消除親中、倚中的疑慮,安心接受。
如果我們必須向全球開放,就要先從幾個試點開始進行自由開放的實驗。所需實驗的,絕不是一個自由開放的空殼子而已;裡面必須有便利迅捷的服務,完善精緻的公共設施,優美怡人的景觀環境,各具特色的林立建物,以及充沛低廉的勞力與人才供應,最少的管制與最低的稅費,足以與最先進的自由開放經濟互爭短長。它可以是新一代加工出口區,也可以是兩岸經貿合作的試點,但它必須是台灣的新標竿,讓每個台灣人都夢寐以求。劉內閣敢做這樣的夢嗎?
●延伸閱讀: 經貿特區 營所稅擬降至15%
http://www.udn.com/2009/3/9/NEWS/FINANCE/FIN2/4777401.shtml
◆ 劉揆點火!提振新興產業
【聯合晚報╱記者蔡佩芳/台北報導】 2009.03.17
行政院長劉兆玄上午在立院答詢指出,政府產業政策不只是出手救有問題的產業,未來更大力量要用在提振新興產業,行政院將在未來一個月接續提出各種行動方案,讓全國人民看到、更讓投資人看到,這就是點火。劉兆玄也指出,包括經貿特區在內,政府對整個經濟發展已有完整願景與短中長期作法,政院馬上推出經貿特區辦法。
劉揆答覆立委賴士葆質詢表示,行政院將在未來一個月,一個接一個推出行動方案,幫助新興產業。賴士葆質疑,過去幾年政府投注多少預算在協助生技、文化產業,但成果都令人不滿,政院的行動方案最令人憂心的是執行率。他表示,確實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但行政院會提出真正整合資源起飛的計畫,在過去基礎之上,集中力量在其中幾項產業,就像四棒接力賽,重點要擺在哪。
劉揆答覆立委吳清池質詢指出,包括經貿特區在內,政府對整個經濟發展已有完整的願景,也規畫好短中長期作法,包括經貿特區、觀光等包含在內。振興經濟特別預算主要針對擴大內需,未包含在內的計畫,不代表政府沒有在做,包括金門機場擴建等,政府也都著手進行。
賴士葆指出,政府為何對台灣經濟回春如此樂觀,經建會主委陳添枝說燕子來了,經濟部長尹啟銘也說鴨子有感覺了。陳添枝表示,三月有比較好的消息,二月幾乎沒有好消息,過去外資悲觀是因看壞我國的外銷,但外銷衰退幅度已開始下降,希望民眾不要過度悲觀;尹啟銘表示,他指春江水暖鴨先知,是指企業比政府更早對景氣有所感受。
劉兆玄說,他沒有悲觀的權利,但也不能過度樂觀,政府會用實際計畫點火,除了改變出口結構,未來一個月也會對新興產業提出具體計畫,經濟好不好,政府會公允的表達,審慎樂觀,同時提出實質計畫,不會用口水點火。
◆ 誰是接班人?金管會要銀行列出
【聯合晚報╱記者游智文/台北報導】 2009.03.17
金融海嘯引發金融「肥貓」批評聲浪,金管會因此日前指示銀行公會在公司治理實務守則中,訂出規範,其中包括建立董事長及總經理接班人計畫等。銀行公會預計下周舉行的理事會將進行討論,不過據了解,不少民營銀行已表達反對聲浪,對民營銀行來說,「誰是接班人?」是他們自己公司治理的範疇,實在不需要政府來管。
國內金融肥貓問題並不嚴重,但金管會仍指示銀行公會落實擬定「反肥貓條款」,在公司治理實務法則中,研擬設置薪酬委員會訂定績效考核薪酬標準、績效需和風險連動及建立管理階層的繼任計畫等。
其中建立管理階層繼任計畫,主管單位的看法是,如此可避免管理階層出缺後,因找不到人而長期代理,對金融機構經營產生不利影響,另外由於接班人選事前預定,對公股行庫來說,也可以減少政黨介入色彩,政治酬庸可望淡化。主管機關站在公司治理角度來考量此項提報接班人的政策,對信奉自由市場規則的一般民營銀行,恐怕覺得難以接受。
面對這樣的說法,許多民營銀行不以為然。主要是各銀行文化不同,訂出規範要求明訂管理階層接班人,看不出有什麼好處,出缺時沒人可接手,問題不在「沒人」,而是另有因素,如果規範要求,反而可能使銀行失去拔擢人才的機會。而民營銀行更沒有所謂政治介入董事長及總經理的問題,這本來是各企業董事會的職責,提報接班人選給官方,其實大可不必。
銀行表示,不僅民營銀行有困難,公股行庫該如何規劃人選,恐怕也會有很大爭議,主管機關希望藉此減少政黨介入、政治酬庸,但難道以後政黨輪替,公股行庫都不再換血? 如果這一朝都把人選決定好了,下一任會怎麼辦?部分銀行認為,不論是公或民營銀行,提報接班人給官方,都可能窒礙難行,不符自由市場運作的原理。
※ 要不要規定體重?
◆ 學者:想法封建,徒具形式!
【聯合晚報╱記者仝澤蓉/台北報導】 2009.03.17
金管會要求銀行提報接班人計畫,財經學者認為徒具形式,尤其是公營行庫接班人隨政權更迭,很難真正落實,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甚至認為,在民主環境下出現接班人想法感覺有點封建。
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梁國源表示,金管會或銀行公會有這個構想可能是從公司治理的角度出發,在美國銀行有明確的晉升系統,至於接班人計畫會在企業看到但銀行則沒有見到,因為銀行常常出現整個經營團隊一起出走的狀況。
梁國源表示,銀行如何永續經營是董事會的責任,董事會要負責進用適任的專業經理人,但是各銀行企業文化不同,表面上夠專業卻可能因為水土不服無法繼續待下去,這時候董事會就要負責,與其訂定接班人不如從銀行法董監事和專業經理人任用資格上改善,如果動到母法太麻煩,也可以在施行細則或辦法上來補強。
殷乃平表示,接班人和反肥貓沒有直接的關係,更何況真的接班人和報上去的名單不見得一樣,尤其是家族企業自有一套接班計畫,根本不會提早曝光,就連這麼大的台塑集團,王永慶的接班計畫也是讓外界看不清楚,因此這種接班人計劃沒有實際約束力,只能算是徒具形式。
殷乃平表示,接班人計畫在公營行庫不太行得通,因為其經營管理階層通常由政府指派,一旦改朝換代就會換人做,接班人計畫自然被全盤打翻;股權不集中的銀行經營層整個被換掉也有可能。梁國源表示,如果只針對民營銀行要求,則會出現不對稱的監理方式,也不見得公平。
◆ 出國刷台幣 比刷外幣還貴
【許瀞文/台北報導】2009-03-17 工商時報
或許因為國人愛到海外旅遊,東南亞、大陸、香港等地部分商店,都開始接受台幣刷卡結帳,但別以為出國用台幣刷,銀行就不會收信用卡結匯費用,銀行說,就算刷卡幣別是台幣,一樣會收結帳手續費,相較之下,在國外刷台幣比刷外幣還貴。
經常到東南亞、大陸、香港出差、旅遊的民眾可以發現,有些商店標有三種付款幣別,可以選擇當地貨幣、美金或者台幣,但消費者也許認為,在海外刷卡,不管用任何幣別計價都會被轉換成美金,再由美金轉成台幣,外幣一來一往的轉換,就會產生匯差,但直接用台幣計價,沒有匯差的問題,會最便宜。但,事實不然。
銀行主管說,海外刷卡即使用台幣計價,但等消費者收到帳單後,絕對跟當初刷卡的金額不同,多半都會更貴,因為銀行還是會收結匯手續費。
銀行解釋,國外刷台幣結帳,流程是海外商店丟給當地收單行,再由收單行轉給國際發卡組織(Visa、Mastercard),再回到刷卡銀行端。
這一切轉換過程用的都是台幣,的確不會產生匯差,會變貴就是因為銀行收的手續費,刷卡用台幣,銀行端還是會收1%至2.2%的手續費,只因為這一筆是國外回來的,除非銀行端宣告不收手續費率,才能夠省掉。
舉例來說,如果海外刷台幣10萬,拿到帳單絕對不會是10萬元,有可能是102,200元,產生的價差,就是銀行端收走的手續費。
銀行業者也表示,而且當地商店不是傻瓜,就算用台幣賣給你,價格一定是商店老闆用比較貴的匯率計算後,再標上去的價格,畢竟,當地商店要付給銀行刷卡手續費及匯差的成本,商家通常會用比較高的匯率去換成台幣訂價才划算。
若是台幣看升時,反倒是選擇外幣結帳,有可能在匯率上佔到優勢,就算被銀行收了手續費用,有時會比在國內買划算。
至於飛機上所賣的免稅商品,也能選擇台幣刷卡買單,銀行說,飛機上台幣結帳等同國人在台灣境內免稅商店買東西,就算以信用卡、選台幣結帳,也不會被收手續費用。
◆ 銀行和消費者 如何雙贏?
【聯合晚報╱記者仝澤蓉/特稿】 2009.03.17
雙卡利率究竟應該多少,銀行與消基會各持一詞,雖然賠錢生意沒人做,但也絕不容許銀行從小老百姓身上獲取暴利,經歷金融海嘯與消費者之間關係降到冰點的銀行,想要修補與銀行客戶、消費者關係,就請從調降雙卡利率開始吧!
長期以來銀行存放款利率制定躲在「專業」的保護傘之下,根本讓消費者霧裡看花,摸不著頭緒,不論管銷費用或人事成本都取決於銀行,對於利率消費者向來只能被動接受。而銀行認為雙卡最大成本來自風險,這點不管銀行怎麼說,消費者其實都不太能理解。
消基會從資金成本的角度出發,質疑銀行雙卡利率或許過於簡化,但不可否認的,除了高掛的雙卡利率之外,部分銀行還決定調高信用卡海外刷卡手續費,或是研擬收取帳戶管理費,凡此種種都可以看出銀行積極尋找各種管道來回補利潤,但鎖定的對象都是弱勢的消費者。
銀行不是慈善事業,求取利潤天經地義,也是對股東負責的態度,但是經歷金融海嘯,連動債風波,銀行形象重挫,小老百姓對於銀行高高在上的態度早已受夠了,銀行有必要放下專業的傲慢,誠心誠意訂出讓人接受的雙卡利率。
◆ 社論》建立銀行競爭新秩序
【本報訊】2009-03-17 工商時報
「經濟學人」說:過去2、30年來,每一家金融機構都不滿意自己的原形,對沖基金與私募基金想要像dotcom一樣酷,高盛想要像對沖基金一樣精明,華爾街的投資銀行想要像高盛一樣賺錢,美國的商業銀行想要像投資銀行一樣時髦,而歐洲的銀行則想像美國的銀行一樣敢衝;金融海嘯過後,大家都想變回原形,可是覆水難收。
後悔莫及的故事,俯拾皆是。遺憾的是,金融海嘯或許暫時壓制住金融業「力爭上游」的血氣,但是金融資本主義的基因卻無法改變,所以風暴平息後,難保同一情節的悲劇不會重演。因此,全球的金融業、國際組織與財經學界都在討論如何汲取教訓,防範災難復臨。可惜的是,討論雖然熱烈,眼下卻無結論。
證諸史實,每一次的金融危機過後,都會在金融管制上留下鮮明的標記,影響次一世代的金融生態。例如,1929年的大崩盤,在證券市場上,留下了「Securities Act of 1933」;在銀行監理方面,留下了「Glass-Steagall 法案」與「存款保險制度」;而2000年的網路泡沫和安隆案,則留下了「沙賓法案」。這些法令就是當代金融監理的基礎,甚或全部,而且一部比一部嚴格。由此可鑑,日後的金融管制必將趨向嚴苛,金融自由化萬歲與解除管制至上的時代已經遠颺。
台灣的金融業在這波金融風暴中,踩雷的直接損失有限,但是經濟萎縮的連帶傷害卻在擴張。以金融服務業的生產毛額而言,去年第二季仍有3,265億元,到了第四季只剩下2,887億元,總額減少了378億元,衰退幅度是11.6%;至於生產毛額佔GDP的比重,則從10.9%跌落到9.6%。雪上加霜的是:中央銀行連續7度降息後,全體銀行的存放款利差只剩1.5%左右,台銀更是下探0.5%。這種超低水準的利差連支付基本的人事費用都不夠,奢談獲利。日昨更傳聞,台銀對財政部的一項鉅額貸款,利率只有0.35%;而一項由民營銀行所主辦的聯貸案,利率更殺到1.5%以下。如果一國的金融產業,利薄至此,絕對是結構性問題。
結構問題何在?過度競爭是癥結所在。台灣有15家金控,37家銀行,3,264家分行,如果加上信合社、農漁會信用部和郵局,總共有5,852家分支機構,數字之大直逼便利商店。台灣的便利商店共有9,282家,所以每走過兩家便利商店,就會經過一家廣義的銀行。當銀行氾濫到這種程度時,競爭怎麼有可能不白熱化?
銀行過度競爭的問題,人盡皆知,但是長久以來一直有一種錯誤的看法,認為合併金融機構就能解決問題,實則不然,因為金控即便減半,如果分支機構仍然維持原數,過度競爭是不會改善的。反過來說,如果分支機構能夠減半,金控即便維持原數,仍然可以有效紓解過度競爭的壓力。所以,關鍵不在金控的家數,而在分行的家數。合併金控,分行不見得隨之遞減,這項道理去看台銀和中信局合併後,分行一家不少,就能明白。既然如此,合併金融總機構何益?應該裁併的是金融分支機構才對。問題是:裁減分行不利就業,智者不為。所以,合併總行與縮減分行,一是無效的政策,一是不可行的措施。政府若欲解決過度競爭問題,顯然無法從產業結構的重整上下手,必須要從銀行競爭的節制上操作。
如何建立銀行競爭新秩序?最佳方略就是防止殺價競爭,督促銀行採取合理的訂價政策。首先,金管會在監督各銀行之逾放比時,應將該行對政府機關與公營事業的放款,排除在放款餘額之列。如此將可防止銀行為了美化逾放比數字,殺價競標公部門的貸款。其次,政府應該慎重考慮對銀行存放款利差的下限進行管制,從根本杜絕銀行業的割喉戰。
為了金融機構的穩健與永續經營,上述兩項措施,政府應仔細評估,並在金融風暴平息後,審慎執行,否則就沒有立場責怪金融機構不滿意自己的原形,只在意獲利,輕忽風險,最後釀災成禍。
◆ 金融重建基金不是萬靈丹
■ 李桐豪 2009-03-17 中國時報
驚聞行政院與金管會為因應台灣受到世界金融海嘯衝擊,可能提出「金融穩定行動方案」,讓「行政院金融重建基金設置及管理條例」復活並擴充規模,將以直接入股、投資債券、融通、保證、收購負債等方式,協助流動性或資本不足特定金融機構之經營,以維持國家金融安定。據稱,此計畫規模將突破兆元,與陳水扁先生於民國九十一年八月所提一兆五百億元的「二五八金融改革計畫」相當;兩者不同之處在於此次穩定方案還包括拯救保險與證券業者。政府關切這波經濟衰退帶來金融機構的問題值得肯定,但處理問題金融機構態度若又回到過去「二五八金融改革計畫」的老路,則將讓人感到遺憾。
雖然世界工業國在金融海嘯中,採取大規模直接入資方式拯救瀕臨倒閉金融機構,但並不代表這是穩定金融唯一方式。世界工業國面對的問題與台灣不同:它們的金融機構已大到無法倒閉(太大不能倒的困局),而台灣大型銀行多為公營,並沒有倒閉問題;它們管制鬆散的直接金融與衍生性商品比例過高,在危機發生時,中央銀行無法有效解決市場流動性問題,而台灣則是間接金融比重高(去年以存量計算超過七十七%),金融創新商品有限,游資過剩資金無法消化,企業流動性資金不足問題是融資信用風險過高所致。
政府處理金融重建的原則應該是在維持社會安定的前提下,以最低成本與最小角色來解決問題金融機構。據統計,當前我國銀行逾期放款比率低(今年一月只有一.五七%),資本適足率高(去年九月達十一.九二%),銀行業整體的問題不大,而資本適足率勉強在百分之八的金融機構則多屬中小型民間銀行,它們個別的問題應藉由市場機制運作完成,並非要靠政府的積極介入。過多政府的角色,反而會造成銀行經營者的道德危機,徒增未來處理問題金融機構的社會成本。
在另一方面,國內金融業中最不透明的保險業,則存在著系統性的危機,特別是壽險業的部份。若以「間接」方式推算,去年九月底三十二家國內外人壽保險公司,有八家淨值為負,資本缺口總額近七百二十億元。我們若要整體壽險業回復到民國九十六年的資本水準,則需要增資二千六百億元以上。這樣系統性的危機是政府當局長期縱容使然,而即使要解決此一問題也不需上兆元的資金。政府只要秉持過去金融重建基金的處理模式,將「壞」與「好」的保險公司分批次處理,便可節約不少成本,自然也無需用到「美式RTC」的全盤接手方式恣意耗費社會資源。
處理倒閉人壽保險公司容或需要額外的資金與保證,但現有的「保險法」與「財團法人保險安定基金組織及管理辦法」就已有運作的空間(雖然這樣的設計仍有討論餘地),故只要運作得宜,根本不需重設兆元規模的「金融重建基金」。
今天政府該處理的是金融機構貸款與投資不足的現象,但這不是靠重建機制,而是誰要承擔風險問題。政府若對銀行信用緊縮有疑慮,就應建構信用保證機制,如擴編或改制目前的「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政府若擔心銀行與保險的「賠款特別準備」與「保險業安定基金」規模不足,則金融業各項費率的調整與「加值型及非加值型營業稅法」第十一條的規定,應足以應付當前金融業所面臨的問題。
總之,政府已有足夠的能力處理當前倒閉的問題金融機構;不處理它們而放任企業經營者道德危機的猖獗,實在是政府管理當局的無能與怠惰,但這豈是擴大「金融重建基金」就能解決的。
(作者為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
◆ 退休基金快成經濟地雷
【聯合報╱社論】 2009.03.17
不景氣,就像退潮後的海灘,讓隱於經濟榮景之後的問題再也無處可藏;規模高達一點二兆元退休基金的低投資績效及高財務風險,正是其中之一,快要成為新的經濟地雷。
最近勞工退休基金監理委員會公布,今年三月新制勞退金的保證收益率是百分之零點八二,創下歷史新低;如果投資績效低於此數,代表這段期間累積的勞退金只能有這麼多的收益。以去年底三千四百億元、約四百六十六萬戶的規模估算,意謂平均每帳戶每年收益不到六百元。以近三年平均薪資僅增加百分之三、同期間物價卻上漲百分之五而言,這樣的資金運用績效是無法保障勞工老年生活安全的。
保證收益率是政府集中管理退休基金的承諾,原本僅具安定勞工的形式意義;在制度設計上,因退休基金是持續不斷累積的中長期資金,可進行不同地區、不同資產、不同期別等多層面的運用,以產生規模運用的效益,使勞工退休時實際領到的退休金,要遠遠高於工作期間以強制提撥方式存下的錢,這是政府推動勞退新制的重要意義之一。可是,自政府於民國九十四年七月實施勞退新制以來,這項退休金的運用績效,不只從未達到當時官員所宣示的百分之四,甚至從未高於政府以二年期定存利率做基準的保證收益率,等於是看銀行定存領退休金;如果這樣,勞工自己存就好了,何勞成員上百人的勞監會費神!
新制勞退金資金運用績效不佳的問題存在已久,但因以往保證收益率還有百分之二左右的水準,儘管輿論不時批評,但沒有引發太多的關注;如今連保證收益率都創新低,如果投資績效還是這麼差,台灣勞工的老年經濟安全威脅就不再是個假警報,其對照護體系、社會安全及國家財政都將帶來深遠的影響,政府不能再視而不見。
另有兩個實例,亦可凸顯資金運用績效的重要性。一是去年因年金化疑慮而掀起的勞保申領風潮,使得一年支付的老年給付多達三千一百餘億元,高於今年初勞保基金的餘額二千億元,如果今年給付需求不減,不難看出勞保基金的流動壓力,很難只靠保費支撐。另一是從長期看,勞保基金經歷十年經濟變化的挑戰,到九十六年底時規模淨增加約一千八百億元,也約當同期間資金運用的收益;換言之,如果沒有這些收益,將難以因應去年突增的支出需求。
退休基金的運用效益不佳,也正累積為國家財政的長期風險。目前勞保基金、新舊制勞退金及專屬於軍公教的退撫基金規模,合計約一點二兆元,但符合老年給付或退休金請領資格者的潛在負債壓力遠超過此數;尤其是提撥嚴重不足的舊制勞退金、收支精算過於樂觀的退撫基金、費率未反映現實的勞保基金等,都面臨了程度不同的支付甚至破產壓力,而這些壓力都將由政府、亦即全體國民共同承擔。
低資金運用績效導致了高財務風險,不只成為國家財政隨時可能引爆的地雷,也將反映於現在的保守消費行為上,進而拖累經濟復甦的腳步。以中國大陸為例,近來積極促進消費,以推動經濟轉型,卻因社會保險不完善、後顧之憂未除而成效緩慢,凸顯了社會安全、尤其是經濟安全的重要性。因此,切不可輕忽各大退休基金做為社會安全基石的象徵意義,不能讓民心不安。
面對低投資績效,政府官員的共同解釋有二,一是強調要看「長期」績效,不能以短論長;二是「取法乎中」甚至「取法乎下」,以高於平均水準說明自己不差。這兩個解釋說得冠冕堂皇,但請政府定義一下「長期」,如果三年績效都比不上銀行定存,難道不該檢討?再者,政府施政應是「取法乎上」,用高標準自我要求,又豈能高於均值就滿足?退休基金的運用績效不當,反映的是現行運作機制下存在的代理及道德風險,這是個結構性問題,政府應積極面對、速訂對策,拆解此一經濟地雷。
●延伸閱讀: 勞退新制 保障收益率新低
http://www.udn.com/2009/3/15/NEWS/FINANCE/FIN4/4789699.shtml
◆ 金士頓力成 不入股TMC
【經濟日報╱記者周志恆、何易霖/台北報導】 2009.03.17
台灣記憶體公司(TMC)規劃找國內記憶體封測與模組廠入股遇到波折,市場原傳出全球最大記憶體模組廠金士頓(Kingston)有意入股,但金士頓昨(16)日否認;封測龍頭力成高層也透露,目前入股TMC的意願不大。
國內模組廠與封測廠是TMC召集人宣明智當初構思TMC的主要民間資金來源,一旦兩者意願都不大,市場擔憂TMC若只靠政府300億資金,恐難成大事。
TMC辦公室對此指出,TMC目前正積極尋覓民間資金來源,已有不少國外大型私募基金及銀行表達強烈投資意願,將在適當時機對外宣布。
據了解,TMC召集人宣明智曾於日前拜訪力成公司高層,邀請力成投資TMC。但力成高層昨天透露,在雙方對談後,力成認為TMC架構與原先預期有落差,因此目前對投資TMC的意願並不大。
◆ 掌握記憶體技術 中國有意入主奇夢達
中央社 2009-03-17
中國有意入主向法院聲請破產保護的德國記憶體大廠奇夢達(Qimonda),掌握產業的關鍵技術,與南韓、台灣和美國分庭抗禮。
「德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Deutschland)今天報導,位於山東的中國國營企業浪潮(Inspur),已向奇夢達的破產管理人傑斐(Michael Jaffe)表達收購近一半股權的意願。
傑斐在一封寫給奇夢達母廠所在地薩克森邦(Saxony)政府的信中指出,浪潮計畫利用奇夢達的技術,在山東興建廠房,直接供應晶片給本國的電腦業,擺脫對南韓、台灣和美國的依賴。
根據傑斐向薩克森邦政府提出的建議,除了浪潮外,奇夢達的債權人、薩克森邦政府、和同樣擁有奇夢達廠房的葡萄牙政府,也應收購剩下的股份。
不過報導引述知情人士指出,薩克森邦政府至今仍拒絕入主奇夢達,因此這個建議是否可行,目前還不得而知。
浪潮也向德國媒體證實有意入主奇夢達。浪潮的一位發言人向「德國通訊社」(DPA)表示,雙方的確有合作的意願,正進行談判,細節仍是「秘密」。
「德通社」的報導還說,浪潮有意投資25億歐元(約合新台幣1千1百億元)在山東新建廠房,由於浪潮入主的股權不到一半,傑斐相信技術不至於流到中國。
由於尚未找到買主,德國記憶體大廠奇夢達4月起即將停產。不過由於自認掌握領先業界的「埋入式閘極字元線連結」(Buried Wordline)技術,仍不放棄最後的一線希望。
奇夢達13日舉行債權人會議後聲明說,德勒斯登(Dresden)的工廠3月31日起進入「待機」,不過只要一有投資者接手,隨時都可重新生產。
※ 連續劇?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AIG掀起政治風暴 大爆炸式的反轉
* 美新屋開工數 意外大增22%
* 美日央行 可望擴大購買債券
* 好大膽 華爾街想為員工加薪
* 追AIG紅利 擋300億美元紓困金
* AIG掀起政治風暴 華府全力滅火
* 保8沒問題?世銀下修中國經濟成長:6.5%
* 林毅夫:中國經濟 至少再紅30年
* 金融海嘯 把他們沖回台灣
* 600億生技創投 下周四啟動
* 生技業者:不僅要資金 更要政府站出來
* 社論-假如凱因斯回到現在
* 大爆炸式的反轉
◆ 美新屋開工數 意外大增22%
【經濟日報╱編譯陳家齊/綜合外電】 2009.03.18
美國2月新屋開工戶數意外大幅上揚,營建許可也反轉上升,連續數月的跌勢雙雙暫止。2月躉售物價指數(PPI)上揚0.1%,顯示價格壓力依舊疲軟。
美國勞工部發布說,2月躉售物價比1月上揚0.1%,低於彭博訪調分析師預估的0.4%。而剔除能源與食物的核心躉售物價上揚0.2%,卻又稍高於分析師預估的0.1%。
止跌回升 優於市場預期
美國商務部公布2月新屋開工經季節調整後折成全年數為58.3萬戶,比1月創下的歷史低點大增22%,是1990年以來最大的單月增幅,也止住去年7月至今年1月的連續跌勢。
代表未來房屋開工的營建許可也在2月增加3%至54.7萬戶,同樣止住連七個月的下滑。但3%的月增率遠不及新屋開工的增幅,意味開工數仍可能下滑。
這兩項房市數據都優於分析師預期。彭博訪調的分析師預估,新屋開工2月會續跌至45萬戶,營建許可續降至50萬戶。
巴克萊資本公司經濟師麥爾說:「我們可能看到房市在下半年與金融市場和經濟一同觸底。我想出口已經不遠了。」
分析師指出,新屋意外開工大增有一部分是因為公寓建案激增,不景氣使美國人不再只擁抱獨棟宅院。根據商務部報告,多戶式建案在2月暴增82%。
物價疲弱 廠商不易漲價
若與去年同月相比,2月躉售物價指數比前一年下跌1.3%,反映油價下跌。不計能源與食物價格,核心躉售物價指數比去年上揚0.4%。這反映經濟需求不振,廠商漲價能力有限。
分析師預估18日公布的2月消費者物價將比前一個月上揚0.3%,與1月增幅相同。今年1月的消費者物價終結連五個月跌勢。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主席柏南克上周表示,聯準會並未預期出現物價下跌的通縮風險。
◆ 美日央行 可望擴大購買債券
【經濟日報╱編譯廖玉玲/綜合外電】 2009.03.18
美國和日本央行18日將先後公布最新利率政策,由於兩國利率都已降至接近零的最低水準,一般預料美日央行都將維持利率不變,市場關注焦點則在兩行如何以擴大購買債券等措施,遏止經濟繼續惡化。
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訂18日(台北時間19日凌晨2時15分)公布最新利率決策,市場預期Fed會宣布擴大購買債券等措施,利率則維持在零到0.25%的區間不動。高盛經濟學家提爾頓表示,Fed若希望金融市場出現明顯寬鬆跡象,就得擴大資產收購規模。
Fed已有收購6,000億美元的房貸抵押債券方案,分析師預期,該方案的規模可能擴大,Fed還可能收購美國公債和公司債等資產。
Fed1月底時表示,已準備好購買美國長期公債,只要情況顯示這麼做能有效促進信用市場的流動性,但至今未透露計畫細節。
Fed若大量收購美國公債,有助於降低長期利率。前Fed理事葛倫里(Lyle Gramley)以英國央行本月稍早宣布要買入1,000億美元左右的政府公債為例表示,此規模足以讓長期利率下降0.25個至0.5個百分點。
葛倫里推測,Fed很快就會公布購買美國公債的計畫,尤其是目前短期利率實質上已降至零。
不過,部分決策官員對購買公債仍有歧見,也有觀察家推測Fed本周不會採取行動。一名任職於日本券商的資深債券交易員表示,投資人預期Fed會收購政府公債,但他們認為Fed 可能不會馬上採取此一步驟。
也有人主張,長期公債利率並不是美國經濟的最大問題。標準普爾公司(S&P)首席經濟學家懷斯表示,Fed應該想出更新的辦法,讓受重創銀行多提高放款給企業和消費者。
此外,日本銀行(央行)同樣訂於18日公布最新利率政策,市場幾乎篤定日銀會讓利率維持在0.1%的水準。日銀或許會討論是否要擴大收購政府公債,以挹注更多資金進經濟體系,但市場也不確定日銀是否會決定本周就有所行動。
許多經濟學家認為,日銀可能會等到東京當局公布第三波振興方案內容後,才會決定是否擴大直接購買政府公債。
※ 美國正成為以前的日本。
◆ 好大膽 華爾街想為員工加薪
【經濟日報╱編譯莊雅婷/綜合外電】 2009.03.18
華爾街的薪酬制度最近成為眾矢之的,連白宮都不得不出來「滅火」好平息民怨,但消息人士透露,包括花旗和摩根士丹利公司在內的華爾街金融業者,考慮提高部分高階主管和傑出員工的底薪,以規避政府實施的薪酬限制。
打擊高階主管薪酬的行動是美國振興經濟方案的一環。根據政府規定,任何透過問題資產救助計畫(TARP)獲得官方注資的公司,必須限制前五大高階主管與前20名高薪員工的獎金。
由於政府尚未提出限制薪酬的明確規範,業者未雨綢繆,已開始討論可能的因應對策。鑒於金融高階主管的巨額薪酬引發外界極大爭議,加上美國國際集團(AIG)濫發4.5億美元紅利觸犯眾怒,這次金融業者的態度顯得格外謹慎低調。
據了解,摩根士丹利尚未正式擬定提高底薪的規畫。花旗高層則考慮指派25名主管接受薪酬規定,但低階的超級交易員和投資部門員工不在此限。
華爾街交易員和銀行家的底薪差異極大,經理階層約從20萬美元起跳,執行長的底薪則可達150萬美元。不過,他們的薪酬多數來自獎金分紅,這是行之有年的傳統,早在私人合資企業出現時,合夥人就能直接分享公司的年度獲利。
業界主管指出,銀行和券商正因日漸嚴苛的薪酬規定而苦苦掙扎,大幅提高優秀員工的底薪可望引起廣大迴響。優渥薪資雖能降低獎金的重要性,但由於紅利是按總年薪的比例發放,業者最後可能必須付出更多。
金融服務圓桌會議(FSR)資深副總塔波特說說:「這股趨勢是透過縮減獎金來增加底薪。如果缺乏頂尖員工貢獻的營收,這些公司將很難存活。」
根據政府即將實施的規定,未來受規範公司發放的獎金,不得超過員工總年薪的三分之一。
目前為止,花旗已獲納稅人450億美元的紓困資金,摩丹士單利則獲得注資100億美元。政府對花旗發動最新一波救援後,普通股的持股比率已提高到36%。
業界人士希望財政部能放寬銀行業的獎金限制,不要波及資淺的傑出員工,拿高階主管和經理人開刀就好。財政部官員預定3月底公布該項法令的指導方針。
◆ 追AIG紅利 擋300億美元紓困金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 2009.03.18
美國國會議員醞釀迅速立法對AIG所發紅利課以重稅之際,財政部長蓋納表示,將循經濟振興法賦予他的權力追回AIG 所發1億6500萬美元 (台幣56億3600萬元)紅利,AIG必須償還納稅人這筆金額,才能拿到政府月初決定撥給該公司的三百億美元紓困金。AIG迄今已獲得1700億美元挹注。
蓋納17日深夜致函國會領袖,表示他已著手和司法部研究追回AIG紅利的辦法。他援引經濟振興法一個條款,該條款授權他審核接受振興經費的公司所發薪酬。
問題癥結在紅利屬於一個企業組織的員工契約,因此依此契約所發紅利,政府要取消可能有爭議,但蓋納表示,金融業者接受振興經費時也承諾了合約義務,財政部將行使政府在合約中享有的權利,「要求AIG從公司的營運中撥出相當於該公司所發紅利的數額,付給財政部」。此外,蓋納並表示,政府3月2日宣布再挹注該公司三百億美元,財政部將從裡面扣減1億6500萬美元。
【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
美國國際集團(AIG)主管獲得1億6500萬美元紅利一事17日遭到國會憤怒指責,參眾兩院的議員分別提出法案,打算對接受紓困金的公司發出的慷慨紅利課徵高達百分之百的重稅,矢言追回這筆錢。共和黨人則稱,歐巴馬政府應採取更多措施阻止發紅利。
參院多數黨領袖雷德不尋常的威脅說:「拿到這些紅利的人將無法保住所有的錢。我們已寄信給AIG,要他們重新協商包含這些可惡紅利的合約。」參議員舒默也對獲得AIG紅利的人說:「假如你們不自動還錢,我們會把錢拿回來。」
支付這筆紅利並不違法,AIG向政府提交文件時,已事先透露這項計畫,但歐巴馬總統直到12日才知道此事。AIG並不是國會課重稅法案提到的唯一公司,但是AIG主管獲紅利引發這些相關法案則無庸置疑。
眾議員伊斯瑞和賴恩提案,將對接受聯邦紓困金的公司所發10萬美元以上的紅利,課稅百分之百。賴恩說:「我們會用任何必要的方法(追回錢),我真不懂為何這些主管對美國人民目前的處境如此不了解。」
◆ AIG掀起政治風暴 華府全力滅火
法新社/賴秀如 2009-03-18
美國國際集團(AIG)堅持發放分紅給導致公司搖搖欲墜、波及全球經濟的高層主管,今天在華府掀起一場龐大的政治風暴。
AIG一手拿美國政府紓困金,一手發放分紅,群情譁然,捲進風暴的AIG員工傳出接到死亡威脅,對歐巴馬總統的經濟振興計畫而言,也是一個嚴苛考驗。
國會議員們表示,他們正研究祭出懲罰性稅務措施,針對那些重創AIG,及引發全球金融危機幫兇的倫敦金融業務部門高層主管,討回他們獲得的大筆獎金。
參議院財政委員會重量級議員、共和黨的葛拉斯里(Charles Grassley)拒絕收回他對AIG主管的嚴苛評論。他認為這些人應該效法遭貶謫的日本領袖,要不辭職,要不就自殺,以向國人謝罪。
這位愛阿華州國會議員強調,「就我的觀點,企業現在這種時刻還發放分紅,真是太不負責任了。他們現在可是喝納稅人的奶水才能活命。」
紐約州檢察長古莫(Andrew Guomo)13日說,AIG已經發放超過1億6000萬美元分紅給金融商品部門員工。
古莫昨天對AIG發出傳票,他說,73名高層員工收到分紅,每個人金額都至少一百萬美元。
古莫在致國會函中表示,「這些分紅都是分給那些導致公司損失,差點倒閉的員工。」「本案後果十分嚴重。」
拿到最多分紅的前十名,總共收受4200萬美元,其中單單一個高層幹部就收到640萬美元,而且還有11名主管各自都拿到至少一百萬美元的「人才慰留獎金」,然後竟然拍拍屁股走人。
這些人拿錢走人,對美國政府欽命的AIG執行長李迪(Edward Liddy)而言,不啻是一大諷刺。他對外說明,需要大筆分紅的目的是為了留住「最棒、最聰明的人才」。
明天要到國會聽證會接受嚴格拷問的李迪,收到一封參議院民主黨議員的信。這些執政黨議員要求李迪和員工重新協商分紅一案,要不然國會就要通過一項法案,讓這些人的分紅扣掉超過90%的稅。
參議員的信中提到,「鑑於貴公司該部門員工,正是讓貴公司瀕臨倒閉,並且造成全球驚慌的罪魁禍首,給他們獎勵不只在道德上應受訾議,在任何商業基礎上,也完全站不住腳。」
去年九月,美國政府鑑於AIG和全球銀行界錯綜複雜的往來關係,萬一破產,不只對美國,對全球都可能帶來立即的金融崩盤危機,決定對它紓困。
外界批評財政部長蓋特納(Timothy Geithner)處理AIG爭議表現拙劣,但是白宮發言人吉布茲(RobertGibbs)力挺說,歐巴馬總統「完全信任」他的經濟守門人。
吉布茲說,在全球歷經幾十年來最嚴苛的經濟衰退,數百萬美國人失業之際,AIG發放分紅讓「任何人從任何角度來看,都很憤怒。」
雖然歐巴馬昨天誓言要「傾全力尋求任何可能的法律途徑,阻止紅利發放」,但他的行政官員對於如何能避開AIG去年4月與員工的契約,卻遲遲無法提出插手解決之道。
共和黨人開始對歐巴馬發出政治攻擊。但目前群情激憤,民氣可用,歐巴馬也會藉此爭取國會支持,處理接下來幾家搖搖欲墜的銀行。
眾議院少數黨領袖貝納(John Boehner)說,共和黨一再呼籲更多保護措施,以確保納稅人清楚了解7000億美元的政府救市計畫中,金融機構是如何花用紓困金?
他說:「現在是行政部門應該提供國會和納稅人一個退場策略的時候,聯邦政府需要一套退出私人部門和紓困企業的策略。」
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民主黨主席佛朗克(BarneyFrank)強調,政府已對AIG注入1800億美元紓困金,美國納稅人目前擁有該公司股權80%。
根據CNN和民調公司所作最新民調結果顯示,強大的民意支持把表現不佳的銀行徹底國有化。佛朗克說:「我認為,大股東落實權益的時候到了。」
◆ 保8沒問題?世銀下修中國經濟成長:6.5%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 2009.03.18
世界銀行18日將中國今年的預估經濟成長率從7.5%降到6.5%,遠低於中國的8%目標。世銀並且警告,中國今年擴充振興方案時應該謹慎為之,因為可能需要保留些彈藥在明年使用。
世界銀行的季報以全球經濟衰退與中國出口下墜為由,下修中國今年的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預測。報告中說:「中國的出口遭受惡劣打擊,對以市場為依據的投資、信心都有影響,製造業受創尤重。」
報告指出,此舉可能削弱投資與工作的增長,並形成物價下跌壓力,迫使企業降低薪資與投資。世銀並且下修中國今年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漲幅,從先前預測的2%降到0.5%。
世銀說,CPI漲幅下降未必意味會帶來「麻煩的」通貨緊縮,促成核心物價、薪資與生產同時下滑。但報告仍然警告,在全球經濟不振與中國潛在的產能過剩情況下,「麻煩的通貨緊縮仍然是個風險」。
報告指出,政府投資與消費將協助提升今年的成長,但決策者應該在刺激民間消費與改善社會福利上多所著墨,以確保短期的成長目標不會造成經濟結構的失衡。
世銀說,政府在進一步擴張今年的振興措施時應該更謹慎,因為如果全球的低迷景氣仍無法扭轉時,明年將需要推動更多的刺激措施。
不過,世銀表示,雖然今年的預估成長率「明顯低於」中國潛在的成長率,但應不致危及中國的經濟與社會安定。「中國經濟至少已出現初期的穩定跡象,不過國際情勢依舊虛弱,預期持續的反彈仍言之過早。」
中國總理溫家寶上周曾說,雖然2月的出口銳減25.7%,中國今年達到8%的經濟成長目標應該沒有問題;民間經濟學家預測的成長率則在8%到5%之間。
◆ 林毅夫:中國經濟 至少再紅30年
【經濟日報╱記者林庭瑤/綜合報導】 2009.03.18
世界銀行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指出,大陸人民幣4兆財政刺激計畫,投入改善農村與內陸二線城市基礎設施,將帶出新的經濟動能,中國經濟「肯定可以再紅個20到30年」。
林毅夫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預測,當全球其他國家經濟衰退,中國往前進,「如果以購買力平價來看的話,有可能在2020年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經濟體」。
他指出,中國的經濟成長中有三架馬車:「國內消費、國內投資、對外出口」。歐美外部市場萎縮,當然會影響到國內經濟。
但像中國這樣的一個新興經濟,平均增長率遠遠高過已開發國家。
大陸政府為「保八」推動4兆基礎建設大投資,林毅夫認為保八有可能,因為大陸財政刺激的力度相當大,人民幣4兆達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5%,遠超過美國財政刺激力度。中國經濟至少可以再紅個20到30年。
對於大陸政府推動「家電下鄉」等政策,林毅夫指出,這一輪財政刺激會往農村延伸,不只交通基礎建設,包括電力、水等,改善生活環境。只要把基礎建設弄好,消費潛力就會發展起來,啟動的消費乘數效果非常大。
林毅夫認為,金融海嘯過後,大陸經濟與已開發國家的差距肯定會縮小,但是否到2020年會變成全世界最大經濟體,「如果說購買力平價來看的話,有可能!但如果從匯率來看的話,大概還需要一段時間。」
至於金融危機對兩岸經貿關係的影響,林毅夫指出,兩岸經濟互補很大,經濟整合對兩岸有幫助。
他估計,台灣對外出口萎縮應該在今年第二季會恢復,當然可能跟去年比還是負成長,但不會像2008年第四季那樣。
這波中國經濟與全球景氣衰退何時才能復甦?林毅夫認為,各國都採取積極財政政策以後,也許今年下半年經濟會稍微好轉,但是否能根本好轉,仍需要觀察。
談到故鄉台灣,林毅夫同樣充滿信心,他以「雁行理論」形容兩岸經濟互補關係,「沿海勞動條件上升了,台商就繼續往二線城市轉……有點像雁行一樣,前面的領頭雁往前飛了,後面的就跟著轉。如果這樣的話,我相信台灣經濟是很有前途的。」
◆ 金融海嘯 把他們沖回台灣
【經濟日報╱記者/陳慧敏】 2009.03.18
大陸台商回台上市,隨著東莞台協會長葉春榮宣示帶領20家大陸台商回台上市的大動作,似乎出現了轉機。
談起回台上市上櫃,「黑手」起家的東莞台商時常搖頭說:「不缺錢!」他們在大陸發展多年,口袋很深,不需要借錢做生意,他們不像港商愛做股票、房地產等生意,習慣一步一腳印,做個實業家。
不過,金融危機加上接班考量,許多東莞台商重新思考企業定位和自我生涯規劃。
金融危機讓這些台商重新思索「上市櫃」的好處,認為可加速企業制度化,用人專業化,闢增資本平台,增加公司治理,透過經營體質更上層樓,才能打造永續經營的企業。
這些台商的年紀也到了接班時刻,都面對第二代不一定適合接班或願意接棒,必須要透過上市櫃讓公司治理上軌道,才能擺脫家族企業性質,網羅專業經理人。
東莞台商協會在此時機點,選擇「集體回台掛牌」,葉春榮和張錫帆扮演重要的「點火」角色,他們帶著濃厚的歷史使命感,傳遞上市櫃政策資訊與經驗心得,希望能促成東莞台商回台,期盼台灣能真正亞太金融中心。
◆ 600億生技創投 下周四啟動
【聯合報╱記者李順德/台北報導】 2009.03.18
行政院推動六大關鍵產業,排定自下周四行政院會起,每周推動一項行動方案,第一周啟動生技產業,政府將與民間合資成立總額六百億元的生技創投公司,由國發基金投資百分之四十,民間投資百分之六十,以十年為發展目標。
行政院長劉兆玄下周四將親自宣布啟動「生技產業行動方案」。其他五個關鍵新興產業包括觀光旅遊、醫療照護、綠色能源、文化創意、精緻農業等,都將一一提出行動方案,在今年內啟動,編列預算實施。
據了解,生技產業外,綠色能源產業也是劉揆視為應優先發展的產業。具體的發展項目有太陽光電、LED照明、電動機車及其他節能減碳的交通工具。
在醫療照護產業方面,觀光醫療、醫療服務產業及醫療器材等都被列為重點項目。馬英九總統曾於二月二十一日在總統府舉行當前經濟情勢因應對策會議,指示行政院三個月內,發展六大關鍵新興產業,劉揆最近以「一周一方案」具體行動回應。
◆ 生技業者:不僅要資金 更要政府站出來
【聯合報╱記者許韶芹/台北報導】 2009.03.18
行政院長劉兆玄昨天點火,要提振生技、文化創意等產業,生技業者建議,他們不僅需要資金,更需要政府站出來,主導產業的技術、資源整合,讓業者透過策略聯盟,發揮綜效。
以基因體研究為主的賽亞基因處長林明定說,生技業是知識密集產業,不僅需要研發資金,更需要多方人才以及研究資源,過去政府資金、資源大量湧向研究單位,民間生技公司得到的援助少之又少。
她認為,政府應該改變以往資源分配不均情況,並透過獎勵,協助民間生技公司彙整技術,讓產業間截長補短,共同將餅做大,不要好幾家公司各做各的,最後變成惡性競爭。
訊聯生技董事長蔡政憲認為,政府除了協助取得資源,更重要的是「去管制化」。他說,生技是新興產業,但政府卻以傳統公共衛生思維來管理,雖然技術、產品從嚴審核,可以避免產業出包、確保消費者權益,但無形中扼殺創意與活力,以致台灣不管在幹細胞發展、醫療器材研發都輸給鄰近的韓國。
蔡政憲認為,政府現階段最該做的是鬆綁法規,讓產業可以自由發展,發揮創新研發能力。
◆ 社論-假如凱因斯回到現在
【本報訊】2009-03-18 工商時報
自從前些年的「非理性繁榮」到去年的金融海嘯,以至今日的全球經濟大衰退,面對著當前的經濟難題,世界各國政府雖然不明白宣稱是凱因斯的信徒,卻幾乎都在實施凱因斯學派的主要政策:採行赤字預算,擴大政府財政支出。
假如已經作古的凱因斯回到現在,他可能會很驚訝:居然所謂的財務工程能創造出一些只有極少數人真正弄清楚的金融商品,連信用評等機構都無法正確評定這些商品的風險,但這些金融商品卻被大量的包裝再包裝,並且一再地交易,逐漸形成巨大的金融泡沫,導致2008年此泡沫破滅時,全美的五大投資銀行不是倒閉,就是被合併,或是改制成商業銀行,來解決其流動性問題。更嚴重的是,投資銀行的金融泡沫也拖累了商業銀行,以致直到現在,許多商業銀行手中還有巨額的「有毒」資產。究竟還會造成多少的資產減損?迄今似乎沒有人能真確估計。
凱因斯還會發現:由於金融部門的嚴重虧累,導致經濟體系流動性大幅緊縮,全美國一年間財富縮水估計達45%,連帶造成民間消費大幅萎縮、資本支出巨幅刪減,一時間經濟衰退突然來臨。而且不僅只有美國是災區,整個歐洲多數國家都蔓延著同樣的災情。更令凱因斯驚奇的是:歐美各國政府擴大支出,採行的作法是將資金優先挹注到金融體系,與他當年提倡擴大財政支出,直接提振投資與消費,明顯有所出入(雖然各歐美國家在救經濟的藥方裡,也確實有提振投資與消費的方案)。
凱因斯也發現「國際化」在這個資本、資金高度寡占的現代世界經濟體系裡,像是個難以馴服的怪獸。當它溫煦和善被人們任意使喚時,促成了國際間「非理性的繁榮」;當它肆虐難馴時,則導致國際經濟的瘟疫快速蔓延。甚至,這些瘟疫的細菌或病毒,以不同形式侵犯到個別經濟體系中,例如:歐美國家的瘟疫來自各大國際投資銀行金融泡沫破滅而相互感染,然而,前述國家金融部門的虧累,導致其國內實質消費減少以致進口減少,進而形成變形的瘟疫,透過「國際化」造成亞洲台、韓、星、中等經濟體系出口大幅衰退而同受拖累。
凱因斯可能會很不高興的是:他所提出來的「流動性陷阱」理論,似乎不被各主要國家的央行理會,以致將利率降低到幾近零利率或空前的低利率水準。也許他稍能體諒歐美國家寬鬆貨幣政策目的在於拯救金融部門,以便釋放出足夠的流動性,但他可能感到困惑的是亞洲出口導向的國家也採行低利率政策,低利率並不能促成民間投資的成長,因為這些國家民間投資的增加,取決於出口訂單的成長。
凱因斯若到了台灣,他可能會很高興看到台灣發行消費券救經濟的措施,符合他以擴大自發性支出救經濟的想法。不過他可能也會發現「國際化」這個怪獸,又使消費券的「乘數效果」打了折扣。
在他的理念裡,政府任何自發性支出,會使收到錢的人按著他的邊際消費傾向增加消費支出,廠商就因此有新增收入,並且就會增加投資與雇用工人以增加生產,來因應新增消費所致之存貨減少。廠商增加投資與雇用,就會使其他人有收入,而增加消費及投資或雇用,如此持續循環,就產生數倍於原先自發性支出的所得。
然而,由於國際化的結果,台灣的許多消費品並不在台灣生產,消費券新增的產品需求可能由設在大陸的工廠供應,因此自發性支出所產生的部分乘數效果,可能會流到大陸,使大陸的所得、就業、消費因而提高。除了消費券之外,台灣未來4年5,000億元振興經濟方案的乘數效果,也可能因國際化而打折扣。當然,在「比較利益」的國際貿易法則下,台灣也會因為大陸的「家電下鄉」、「山寨經濟」等蒙受部分利益。
同樣地,「國際化」也使大陸以「世界工廠」的相對優勢,成為全球振興經濟、擴大支出的主要受益人。難怪許多經濟專家都預言,中國大陸將是此波經濟衰退中,最先復甦者。也難怪美國參議院在通過其振興方案時,要加上鋼鐵類商品必須「Buy Americans(買美國貨)」以保護其產業;然而,若各國都築起貿易壁壘,勢將引起世界貿易保護大戰。
凱因斯也將看到美國政府拿納稅人的大筆款項救AIG,結果卻有相當高的比例流到其他國家的問題金融機構裡,變成美國納稅人在幫其他國家紓困。顯然「國際化」在金融面也不只是讓災禍蔓延,竟然也有紓困的連鎖作用。
看到這些情況,凱因斯可能要打道回府,去找老朋友顧至耐(Simon S.Kuznets,被尊為「國民所得統計之父」),請他研究一下有關國民所得統計的編製,在考慮目前大規模「國際化」的生產活動、資金流動、跨國企業等因素之後,總體經濟數據應如何修編,才能更加真確反應國內各項總體經濟活動的影響,以提供政府在研擬政策時,能有更好的參據。
◆ 大爆炸式的反轉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3.18
管它是最先捎來春天消息的燕子,還是先知春江水暖的鴨子,全世界都睜大眼睛,尋找它們的行蹤。有人喜歡看失業率,以為一旦反轉下降,就代表春燕飛來;有人則注視房價走勢,一定要房價回升,才肯定江鴨知春。兩者都大錯特錯!因為正如裁員乃是企業走到最後關頭方不得不為,不到大勢明朗而且確定不再反覆,大老闆們也不敢貿然找回被裁減的員工。購屋大事不僅金額龐大,而且一出手20年難以回頭,在溫飽難顧時,誰敢輕舉妄動?因而此二者恰是最落後的指標;若失業率依然上升、房價難以止穩,就遲疑觀望甚至悲觀喪志,終會自貽伊戚。
每個政府都大事舉債逼近上限,推出承平時期得未曾見的巨大公共建設計畫,並不表示景氣就會立竿見影,快速好轉。各國貨幣當局都極力擴張信用、增加貨幣供給,將利率逼到難以想像的下限,也不意味威力無窮的貨幣政策即能力挽狂瀾,終結金融海嘯的肆虐。
因為貨幣政策早有定論:威力無匹,但不知何時發威。平常時期或許落後二至三季;眼前美國華爾街的金融詐騙集團賊星該敗,牽連全球金融體系信心潰散,銀行手中握著數倍之多的呆錢卻嚇得不敢輕易貸放運用,因而不定時炸彈都無由引爆,落後期更長到難以測度。
公共建設是凱因斯首揭的對抗衰退良藥,更被其基本教義派信徒奉為唯一的靈丹。但他們始終未明辨,公共建設從來就不是對治景氣循環的適當手段,反而經常弄巧成拙、貽禍深遠。因為稍具規模的公共建設其前置作業期動輒七、八年,到真正發包施工貢獻國內有效需求,常待景氣循環擺盪到另一個極端。對迫在眉睫的金融海嘯衝擊,頂多只是一帖安慰劑罷了。
既然這兩個威力巨大的武器眼前都難見效,景氣復甦又何以倚恃?被凱因斯一竿子打翻的古典學派經濟學家早就指出:滯銷、降價、減產、裁員這個惡性循環,在購買者形成物價持續下跌的預期之後,只會滾雪球一般不斷惡化;但不待外力挽救,只要價格降到難以再降,廠商的庫存逐漸枯竭到難以為繼,購買者對物價的預期就會反轉,廠商也不得不進料、補貨、加班以應付客戶的需求。這就是兩隻春燕或春鴨。
台灣這兩天正為景氣是否在第二季復甦吵得不可開交;但在國際市場裡,油價已連漲四周;許多零售商已發現庫存告罄,隨時要緊急補貨;資訊電子產品必須的銅,價格已翻升近三成;散裝航運價格指數今年更反彈了三倍之多。連詐騙集團的罪魁禍首、身處震央中心的美國,消費者信心也從3月開始止跌回升。春天的腳步已近,再爭論何日復甦太過無聊;真該關心的是,這個世界會以何種方式復甦?
有人說會是U型反彈;有人比較悲觀,認為只是右腳略微上抬的L型回升;當然也有少數人十分樂觀,判斷我們將面對一個向上急拉的V型復甦。這些說法可能都錯了;因為他們都忘卻我們已在全球每個角落竭盡全力埋下無數威力無匹的不定時炸彈,早過了預定的落後期間,只待一聲號令同時引爆。通關密語正是:春天來了!
只要購買者預期價格止跌回升,只要零售業、製造者開始回補存貨、恢復產能,春天就會隨著一聲爆炸轟然降臨。快步前進的良性循環,加上每個人、每個企業、每個銀行手中無數的鈔票,會猛然將全球經濟推回去年初的舊軌,就是經濟蓬勃發展、貿易蒸蒸日上、能源與物料供不應求,及以倍數上漲的油價、糧價、原物料價格;只是這一次我們還有無窮的貨幣追求有限的財貨。
全球將再過熱;但或許只有自毀長城的美國、中國大陸以及遭受池魚之殃的台灣例外。
※ 全球氣候變遷,只剩夏天與冬天。
拯救經濟危機歐美不同調 海嘯現六大商機
* 佛里曼專欄》金融安全網 歐巴馬大考驗
* 政治考量罵AIG 但不能讓它倒
* 紅利課稅!AIG紅利半數吐回
* 克魯曼:金融危機 看不到盡頭
* 1兆美元買美公債、房貸債 美啟動印鈔救市
* 何謂印鈔救市? 非常時期非常手段
* 美印鈔救市 全球資產大挪移
* 拯救經濟危機 歐美不同調
* 英逾200萬人失業 12年來新高
* 日銀將加碼買國債
* 大陸救市 世銀:留點子彈明年用
* 大陸商務人士來台期限 將從14天放寬至1個月
* 陸資登台 高科技業不開放
* 統一買大陸匯源 機會來了
* 破天荒 國發基金設質股票
* 有薪育嬰假 可望三讀
* 國稅局逕自扣款 權力無限大
* 金管會堅持:雙卡利率「目前合理」
* 金管會心中也應該有小老百姓
* 銀行吃人夠夠
* 65億美元 IBM擬併昇陽
* 中華電結親Sony 入股So-net
* 後金融海嘯現六大商機
◆ 佛里曼專欄》金融安全網 歐巴馬大考驗
【聯合報╱林沿瑜譯】 2009.03.19
當你聽到一個現任的美國參議員要銀行業者去自殺的時候,你知道這個國家的憤怒正達到了電影「走夜路的男人」(譯註:描述華爾街榮景下的種族和文化緊張關係)的程度,也就是到了忍耐的臨界點。基於很多很多原因,這是危險的,但最重要的是,對於美國國際集團(AIG)的真正憤怒,可能使接下來幾周要解除金融危機的步伐無法動彈。這些步伐儘管仍相當困難,但卻極為重要。
讓我更清楚說明:在AIG80%的股權被美國納稅人持有、在AIG承受銀河系歷史上最嚴重的單季虧損之後,如果你不喜歡讀到AIG經理人獲得數百萬美元紅利的文章,那麼你也真的不會喜歡歐巴馬團隊很快將提出的銀行紓困計畫。首先,為了開始移除銀行中的有毒資產,那個計畫將花光「問題資產救助方案」(TARP)資金中所剩下的約2500億美元。但最後,為了達到我們所需的銀行修復規模,可能需要再花費大約7500億美元。
如果計畫正確執行,這個計畫是有意義的,而且甚至可能讓美國納稅人獲利。不過在這個憤怒的氛圍中,若把計畫推銷給國會和民眾,歐巴馬這個新政府、他的夫人蜜雪兒、女兒莎夏和馬利亞的任何一丁點政治資本將因此被削去。
這個工作不應屬於歐巴馬一人。每個和穩定、改革銀行體系有利害關係的人,都將必須承擔責任。這要從獲得1億6500萬美元紅利的AIG 經理人開始。他們須自願的繳回紅利。現在每個人都在做類似刮鬍子的事,AIG的經理人當然也不應該例外。我們不想要美國政府毀約,因為法治是世人都想在我們這個經濟體投資的原因。但是當紅利被支付給那些運作保險伎倆、讓馬多夫眉開眼笑的人時,納稅人不應該安靜地坐在那裡。對AIG的銀行家而言,眼前的上上之策,是為了國家而擔負起責任,放棄他們的紅利。
我住在馬里蘭州的蒙哥馬利郡,這裡的學校老師平均一年賺6萬7000 美元,依據契約規定,他們未來一年將有百分之五的調薪,不過他們最近投票自願放棄調漲薪水,為我們國家的學校體系節省了8900 萬美元。如此一來,課程和教師的進用將不會因此中斷。如果公立學校的教師可以為學童和教師同儕盡一分心力,AIG的經理人也可以如是為之。
不要忘了,AIG基本上是在一個評比為3A的保險公司裡,操弄不受管制的避險基金。而就像馬多夫販賣有名無實的股票一樣,AIG實際上賣的也是有名無實的保險產品,擔保一堆包裹在一起的次級房貸和其它債務債券,一旦這些債券垮了,AIG幾乎找不到足夠的資金支撐下去。那是一種沒有避險的避險基金,是納稅人要替AIG的保險契約付錢的原因,以免AIG的銀行和政府客戶造成更多的傷害。
不幸地,我們已經花在AIG和其它銀行的錢,只在避免整個體系的崩毀。那只是保持體系的運作。那就是為什麼讓體系復甦可能需要用光剩下的「問題資產救助方案」基金,以及追加的7500億美元。關於此,政府已在新的預算中向國會提出這項可能的需求。
對於政府即將施行的復甦計畫,我可以拼湊起來的最美好圖像看似如下:美國政府將建立起一個機構來購買大銀行資產負債表以外的有毒抵押權。這些有毒資產將被公民營合資的基金收購、或者是實際上由納稅人、避險基金,以及私有股權團體合資的基金購買。這些避險基金將可以提供議價以及購買資產的專業知識,而如果納稅人能承擔初期的風險,並出錢購買部分債權,將能夠保證避險基金蒙受損失。納稅人最後將從任何投資組合的收益中獲利。
一旦銀行將有毒資產出售後,很多銀行將需要資金挹注。因為,他們帳面上也許每一美元還有85分的資產,但他們剛開始的時候也許必須以更少的價錢賣出。所以,政府可能必須挹注資金到更多的銀行,以維持這些銀行的償債能力。
不過,一旦這些銀行開始清除了資產負債表上的有毒資產,他們可能會吸引到他們所需的私人資本,並舒緩政府必須投入更多資金的壓力。
這會有效嗎?我們只能抱持希望。但我確切知道:除非銀行危機被解除,否則經濟無法振興起來,而沒有另一張大型、廣泛的納稅人安全網,銀行危機將無法解除。
唯一有能力可以推銷這麼大一張安全網的人就是歐巴馬總統。銀行業者和國會將必須提供協助;每個人民將必須忍耐接受。
但最終,歐巴馬將必須說服人們,這是最不公平但最有效的方法。這是對他領導能力的第一個大檢驗。好戲即將上演,在你家附近的一間銀行上演。
(本文作者Thomas L. Friedman為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 政治考量罵AIG 但不能讓它倒
【聯合報╱國際中心/傅依傑】 2009.03.19
「美國國際集團」 (AIG)因濫發紅利,被媒體掀爆,歐巴馬總統政治嗅覺夠敏銳,立刻先發制人,於第一時間主動點名痛斥,將政府對AIG的憤怒與人民之怒巧妙連結一起,「與民感同身受」,轉移財政部應負相當責任之失。
從痛責華爾街肥貓銀行家「可恥」,到怒斥AIG「無法無天」,歐巴馬創了美國總統單挑華爾街及單一企業的紀錄,以元首之尊下重手,是否「太超過」,可能見仁見智,卻反映歐巴馬在政治上「過人」之處。
政府已撥1700億美元給AIG,擁80%股權,AIG已形同「國有」,財部於理於情應知AIG早於去年初即簽了契約,依法須發紅利;AIG內部也抱屈說,發紅利事先都已報告財部;因此,財部事先知情卻未防範並找出法律救濟途徑,阻止濫發紅利;如果AIG昧於民怨,該打五十大板,財長蓋納也逃不了五十板。
因此,當媒體爆料AIG濫發紅利、民憤激盪時,歐巴馬明白,若不先發制人率先表態,任其發展,民怨很可能發洩到該負大半責任的財政部頭上,屆時政府就處於被動,在野黨也不會放過,若借題發揮,更重要的刺激經濟案在國會將更增阻力;這是歐巴馬高分貝怒斥AIG的政治衡量。
實則AIG這筆「濫發」的1億6千萬元紅利,不過是政府已投入1700億美元紓困款的零頭(政府還要再加碼300億元),歐巴馬政府更應擔心的是,紓困款何時及如何才能討回?經總統公開大罵,國會火速提案要以扣稅方式「討回」紅利,但似乎沒人想到,AIG被這麼折騰,公司名聲可說蕩然難存,若就此倒店,政府與納稅人不是損失更大?
◆ 紅利課稅!AIG紅利半數吐回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 2009.03.19
美國眾院定19日投票表決一項法案,對接受至少50億美元紓困的企業,年收入超過25萬美元的主管所拿紅利課稅90%。
記者問眾院歲出歲入委員會主席藍格爾,紅利課稅90%的聯邦稅率是如何定出來,他回答:「我們認為,州和地方政府會把其餘10%課走。」美國國稅局目前對一百萬美元以下的紅利課稅25%,一百萬以上紅利則課35%。
眾院司法委員會18日通過法案,授權司法部長對接受政府100億美元以上紓困資金的公司員工,設法追回過高薪酬。另外,司法部正與財政部研究,如何討回AIG付給員工的紅利。AIG接受1700多億美元聯邦緊急援助。
眾院司法委員會以口頭表決方式通過的法案,也允許司法部長限制企業主管未來的薪酬,不得高於普通非管理階層員工薪資的十倍。
該委員會主席康耶斯表示:「該法案努力保護公帑,並管制失控的企業薪酬與紅利,這些公司都接受聯邦資助以免破產。」
針對AIG紅利,司法部長賀德在記者會表示:「我們正與財政部合作,讓他們了解有何法律管道可循。司法部數個單位正在研究財政部有何工具可用。」
AIG執行長李迪表示,已要求拿到10萬美元以上紅利的人至少把錢退回一半,一些員工保證全數退回。李迪預期,已發出的1億6500萬美元紅利,大部分能追回。
◆ 克魯曼:金融危機 看不到盡頭
【經濟日報╱編譯廖玉玲/彭博資訊十八日電】 2009.03.19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表示,如今全球經濟同步沈淪,歐洲和日本的情況看起來比美國還糟。他呼籲各國繼續提高公共支出,歐美政府尤其該把刺激景氣方案規模擴大到國內生產毛額(GDP)的4%左右。
克魯曼17日在布魯塞爾表示,一開始只是美國經濟溫和萎縮,如今演變成全球經濟嚴重衰退,把歐洲和日本經濟打入逾30年來谷底。這場危機對製造業造成很大傷害。
克魯曼指出,各國政府都在使勁撒錢救經濟,但仍不足以解決問題。他說,美國政府做的不夠,歐洲當局甚至只做到美國的一半不到。他警告:「如今我們的處境確實很危險」,而且「這場危機還看不到盡頭。」
克魯曼建議,美國和歐洲財政刺激方案的總額,應擴增至GDP的4%。歐盟表示,該區振興經濟的規模,已達27個會員國GDP的3.3%,拒絕繼續加碼。國際貨幣基金(IMF)資料顯示,美國刺激方案的規模達今年全年GDP的2%,明年為1.8%。
克魯曼預言,傳統的政策已經失效,各國央行勢得運用非正統的決策工具,助經濟恢復成長。歐洲央行(ECB)總裁特里謝和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主席柏南克「無法使用他們的傳統工具,應付這場危機。」
克魯曼說,歐洲央行以為只要運用貨幣政策就能提振景氣,該行尚未用盡一切辦法,「如果最後依然如此,那會讓我非常意外。」
ECB總裁特里謝至今仍堅稱,歐洲沒有通貨緊縮的危機,但克魯曼認為特里謝自信過頭。
特里謝上周表示,通縮危機「無關緊要」,雖然他對繼續降息保持彈性立場。歐元區1月通膨率接近10年低點,躉售物價年率意外下滑,這些數據無疑都提高通縮疑慮。
克魯曼說,歐洲央行不像Fed,只需向一個政府負責,因此或許有很多限制,但該行的政策是否能更積極?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 1兆美元買美公債、房貸債 美啟動印鈔救市
【聯合晚報╱紐約特派員傅依傑/十八日電】 2009.03.19
美大手筆祭出信用寬鬆
美國聯準會18日一如預期未調利率,維持聯邦基金利率在零至0.25%區間,但祭出新的「信用寬鬆」大手筆,宣布未來半年內購買3000億美元長期政府債券、增購7500億美元抵押房貸債券,挹注總金額逾一兆美元。
聯準會大動作寬鬆信用,目的在降低消費與房貸利率,藉此拉抬消費與房市,推促經濟脫離衰退。
華爾街股市18日原先下挫,在聯準會於下午2時15分宣布利率及寬鬆措施後,立即大反彈,道瓊工業指數一度漲逾百點,最後上升90.88點,以7486.58點收盤;道指在過去七個交易日上揚六日,從3月初谷底回升約20%。
今年可望維持零利率
聯準會公開市場操作委會結束兩天會議後,宣布上述措施。聯準會在利率上已無操作空間,加上金融海嘯未息、經濟衰退未落底,預期利率今年仍可望維持零至0.25%歷史谷底。
聯準會這次最受注目是信用寬鬆大手筆,買3000億美元長債出乎華爾街意料之外,原先市場認為聯準會這次不會宣布,而會延後發動,債市因意外利多大受激勵,公債價格暴升,殖利率相對重挫,為近來債市最亮麗表現。美元則應聲重挫。
近半世紀來首見大動作
聯準會曾於1960年代採取相同策略,購長債以壓低長期利率,這是近半世紀後在特殊經濟情勢下再次出手。
聯準會同時宣布,增購7500億美元二大房貸機構房地美、房利美擔保房貸債券,使房貸債券收購總額達1兆2500億美元;聯準會也增購二房本身債券至2000億美元。
※ 印鈔機開動!
◆ 何謂印鈔救市? 非常時期非常手段
【聯合晚報╱記者陳雲上/台北報導】 2009.03.19
救經濟、全球央行拚命降息,利率跌到無可再跌的零利率後,傳統的寬鬆貨幣政策已經使不上力,迫使美國、日本央行不約而同地宣布,改以財政手段、購買公債創造資金動能,啟動所謂「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也就是俗稱,由政府印鈔票救市,政府將錢直接借給政府、借給企業,不再經由銀行體系的「印鈔救市」。
台灣金融研訓院董事長、前央行副總裁許嘉棟認為,美、日央行採取「印鈔救市」的動作,這是「非常時期採用的非常手段」,在以往的歷次經濟蕭條過程中從未見過,這也代表著傳統正規的寬鬆貨幣政策:央行以降息、刺激銀行放款、提振景氣的寬鬆貨幣政策,已經難以發揮效果,不得不採取的非傳統作為。
不過,許嘉棟認為,台灣雖然也有些許相似情形,但台灣受創的程度不及美、日、歐的嚴重,加上目前台灣央行尚可維持穩定的寬鬆貨幣政策,因此,他認為,台灣不至於需要採取類似美、日等國這種非傳統的貨幣政策手法。
許嘉棟說,此次全球金融海嘯,主要核爆重心出在金融體系,銀行受傷太深,至今資產負債表仍呈現無法軋平的虧損局面,因此,政府先前的降息、紓困只能暫時讓銀行體系的資產品質改善,提高銀行淨值。但銀行擔憂企業營運風險,加上本身資產淨值偏弱,不敢、也沒有能力大舉放款,造成經濟活力至今仍動不起來。
※ 相關報導:
* 美國掏空全球財富的手法與步驟 (原3/4債務世界)
http://jamesz.pixnet.net/blog/post/22027499
* 通貨緊縮,印鈔票就有用嗎! (原3/4債務世界)
http://jamesz.pixnet.net/blog/post/24305666
◆ 美印鈔救市 全球資產大挪移
【聯合晚報╱記者陳雲上/台北報導】 2009.03.19
美國啟動「印鈔救市」引爆全球資金大挪移! 國際美元出現暴跌走勢,外資資金紛紛轉進亞股,台幣早盤以34.156元開盤後,瞬間即升破34元大關,盤中更升破了33.80元,來到今早最高33.789元,台幣狂升逾3.67角,中午暫以33.83元作收,台幣強升3.26角,成交量為8億6600萬美元。
累計三天半來台幣已經大幅升值了6.65角,不排除台幣短線的下一波升值滿足點,將直接挑戰33.50元的半年線關卡。
匯銀人士指出,美國將在6個月內購買3000億美元公債等一連串「印鈔救市」動作影響,激勵了美國債券市場殖利率大跌了53個基本點,由3.01%至2.48%,創下47年來美國公債首見的噴出行情。無獨有偶也造成了「美元指數」暴跌2.97%,正式跌破半年線,此舉恐將引發全球資產布局的大挪移,造成國際美元走勢轉趨弱化。
昨晚日圓率先大漲近2日圓,來到95.9日圓的新高價位,今早台幣開盤後更是瞬間升破34元大關,加上外資實質匯入資金不斷湧進,10時過後,台幣即已升破33.80元大關,一路衝高至33.789元的今日台幣最高價位,台幣狂升了3.67角,創下近期的新高價位。
但因台幣升得實在太快了,市場推測央行有可能尾盤再出手手阻升、出口商擔心賣到低價紛紛縮手,使得開盤一小時即爆出4億美元的巨量,收盤前的交易反而陷入觀望,午盤台幣暫以33.83元作收,台幣強升3.26角,升值幅度高達1% ,成交量並未大幅激增,僅8億6600萬美元,顯示此波台幣急升,市場仍保守以對。
不過,匯銀人士指出,美元指數昨晚大跌2.97%,幅度是大,但目前尚不能斷言美元走勢正式逆轉,但若以近期外資開始大舉加碼買進台股,及今早早盤似乎出現了外資匯入的情形,短期內台幣不排除有再向33.50元半年線關卡測試的可能性。
◆ 拯救經濟危機 歐美不同調
【聯合報╱歐洲特派員陳玉慧】 2009.03.19
政治領袖見面,身體姿勢傳達的訊息向為輿論所重視。去年經濟危機才開始,德國總理梅克爾和美國總統當選人歐巴馬首度見面,身體語言便十分耐人尋味,這也說明了德美關係的真正內涵:完全不協調。
當時,歐巴馬要握手,梅克爾卻想拍他的肩,隨即,歐巴馬卻轉過頭去注意別人,回過頭來時,梅克爾一時又沒伸手。最近德國政論家回想起這一幕:雖然德國人非常推崇歐巴馬,但隨全球經濟危機日益嚴重,德美關係實質面卻是相當尷尬的。
四月初的G20高峰會尚未展開,美國已警覺地發現,在對抗全球經濟危機一事上,不但德國人不像過去般依順美國,歐洲其他各國政府也幾乎都與美國不同調。
連紐約時報都必須問:難道短短幾個月,歐巴馬旋風便結束了?
這波經濟危機來勢洶洶,人人自危,誰也幫不了誰,美國期待歐洲對世界經濟危機的付出,更與歐洲人自己的希望完全不同。
歐巴馬最近便一再呼籲「只有大手段才能解決大問題」,而美國經濟部長蓋納也說「全球經濟危機必須由全球共同解決」,德國媒體的解讀是:美國要我們以更多錢投入市場。
要解決經濟危機,梅克爾和歐巴馬看法完全不同。德國經濟體制和美國不同,美國國內市場大,德國靠外銷,德國過去因統一德東國債赤字包袱很大,最近幾年才勉強能喘氣,而且經濟景氣和失業率問題都不如美國嚴重,刺激景氣做法和美國也不一樣。
歐美在此波全球經濟危機早已分道揚鑣。卅年代經濟大蕭條,原因其實也出在歐美無充分合作,而這次歐美分裂會不會有更大危機,仍待觀察。
◆ 英逾200萬人失業 12年來新高
【江靜玲/倫敦十八日電】2009-03-19 中國時報
根據官方十八日公布的最新數據,英國失業人口正式突破二百萬關卡,創一九九七年工黨執政以來新高紀錄。專家預期英國失業人口還將持續上升到三百萬人。
由英國國家統計局(ONS)今天上午公布的數據顯示,從去年十一月到今年一月,英國的失業人口增加十六萬五千人,總失業人口達二○三萬人。這是英國自一九九七年八月以來,失業人口最高的紀錄。
國家統計局指出,從去年十一月到今年一月,英國的失業率上升了六.五%。單在今年二月,便有十三萬八千四百人向政府申請失業救濟金,使領取失業補助的總人數達一三九萬人。
英國總公會(TUC)日前指出,英國失業問題嚴重,平均每一個工作,至少有十個人搶著爭取。TUC秘書長巴伯(Brendan Barber)警告,英國正進入大失業浪潮中。
英國商會(BCC)首席經濟師柯恩(David Kern)建議,面對當前情勢,英國政府應「認真考慮」給予企業臨時薪資補助。
英國商會和產業工會(CBI)均預測,英國的失業人口到明年第一季就會突破三百萬人。英國商會本月初警告,迄今為止,英國二○○九年的經濟情況,比先前預料的要「糟糕許多」。
今年二月,英國的房價再度下跌十一.三%。愈來愈多的人因為無法支付房屋貸款,致使住家遭到查封法拍。根據統計,今年二月英國住家遭查封法拍的比率,比二○○七年同期增加了三一%。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今天則預測,英國的經濟衰退,將會比世界其他的主要經濟體持續更久。IMF同時警告,七大工業國集團(G7)成員國之中,可能只有英國二○一○年時仍走不出經濟衰退。
◆ 日銀將加碼買國債
【經濟日報╱編譯游宜樺/綜合外電】 2009.03.19
日本銀行(央行)18日一如預期維持超低的基準利率,但宣布加碼買進日本政府公債,以挹注更多資金進入市場。受此消息影響,日圓對歐元匯率應聲貶至今年最低點,一度跌到128.83日圓兌1歐元。
日本央行近來注資動作積極,17日才公布將對國內商業銀行推出1兆日圓的次級房貸方案,希望銀行擴大對民間放款。隔日又宣布未來每個月購買政府公債的總額,將從原先的1.4兆日圓,加碼至1.8兆日圓(183億美元)。
日銀加碼買進公債預計可以協助全球負債最高的日本政府支付開銷,日銀總裁白川方明認為此舉有助於日本從日益加深的衰退中脫身。
東京三井住友資產管理公司資深經濟學家武藤表示:「日本經濟目前以兩位數的速度持續衰退,政府財政會計支出是一帖解藥,央行進場買進公債確實有幫助。」
日本10年期公債殖利率18日下挫至1.285%,創下最近一周的新低紀錄,但與年初的1.165%相比,仍然相對偏高。受日本央行動作激勵,日經股價指數18日盤中上漲0.5%,日本第二大信貸銀行瑞穗金融集團股價盤中一度上漲 3.5% ,排名第三的三井住友金融股價也上漲3.7%。
日本各銀行傳統上持有的資產偏高,日經指數半年來狂跌31%讓他們受傷頗深,連帶影響放款能力。
日本央行在聲明中指出:「在金融與經濟情況仍然嚴峻的大環境下,市場在新的會計年度可能還會承受相當之壓力。持續提供相當資產流動性,是確保金融市場穩定的必要措施。」
日本央行政策委員會18日無異議通過,繼續將基準利率維持在0.1%不變,日本央行上次調整利率是在去年12月,利率調降20個基本點。
為了協助日本對抗1970年代以來最大的經濟衰退,日銀近來動作頻仍,加碼買進公債預料將把大量資金注入市場。
◆ 大陸救市 世銀:留點子彈明年用
【經濟日報╱記者林庭瑤/綜合報導】 2009.03.19
世界銀行18日將中國大陸今年經濟成長率預估從7.5%降到6.5%,遠低於北京當局「保八」的目標。世銀發出通縮警告,建議中國今年振興經濟方案應謹慎,可能要保留些彈藥到明年使用。
世界銀行在最新的「中國經濟季報」中,下修中國大陸今年的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預測,原因是國際經濟前景不樂觀,使大陸出口遭受重擊,影響市場投資意願和信心,製造業受創尤重。
報告指出,出口市場萎縮可能衝擊投資與就業,並造成物價下跌壓力,迫使企業降低薪資與投資。
世銀並下修中國今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漲幅,從先前預測的2%降到0.5%。
世銀指出,CPI成長率下滑不等於通貨緊縮,也不一定造成核心物價、薪資與生產同時下滑,但在全球經濟不振與中國潛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通貨緊縮仍是最大風險。
對於大陸政府人民幣4兆經濟刺激方案,世銀警告說,政府在進一步擴張今年的振興方案應更謹慎,因為全球低迷景氣仍無法扭轉時,明年可能需要推動更多刺激方案。
世銀預估,中國外匯存底在今年底前增至2.3兆美元,未來十年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可能走高,在全球市場需求萎縮的情況下,放手讓人民幣貶值不會對出口有提振作用。
世界銀行也發表一份「貿易保護主義」報告預警,當前全球貿易保護主義趨勢令人擔憂,從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各國已推出或將推出的保護主義措施約有78項,其中47項已在執行。
報告指出,雖然去年11月在華盛頓召開的20國高峰會宣稱反對保護主義,但從那時開始,已有17個國家採取了不同程度的保護主義措施。
這些貿易保護措施包括提高關稅、貿易禁令、出口補貼及多種形式的非關稅貿易壁壘。已開發國家大多採取補貼方式,而發展中國家更多採取提高關稅、貿易禁令等傳統作法。
世銀行長佐利克說:「經濟孤立主義將重蹈1930年代惡性循環。」世銀說,金融危機加劇,更多保護主義措施可能實施,更凸顯推進杜哈回合談判重要。
◆ 大陸商務人士來台期限 將從14天放寬至1個月
【呂雪彗/台北報導】2009-03-19 工商時報
外資法人昨(18)日向馬英九總統告洋狀,指人才來台限制相當多。據悉,行政院週五(20日)將開會檢討如何鬆綁外商人士來台工作條件限制,3月底前將修法放寬大陸人才來台從事商務停留期限,擬從14天放寬至1個月,企業邀請大陸商務人士來台人數都將一併鬆綁。
陪同馬總統出席美林投資論壇的政委朱雲鵬認為,馬總統當場聽到外資心聲是好事,關於外資所抱怨的事項,有些3月底前即可鬆綁,有些年底才會交卷。
據悉,經建會主委陳添枝與朱雲鵬週五將召開聯席會議,檢討法規鬆綁列管事項。官員透露,最近歐、美商會不斷向政府高層抱怨,我對外商人士來台工作限制太多,跟不上國際腳步。
例如專業人士來台工作,就業服務法不但限制多,薪資規定更需達4萬7971元,外商反映新加坡只要3萬元門檻,對外商配偶來台簽證勞委會只核給1年相當嚴苛。
勞委會從排擠我國就業觀點,堅持不肯鬆綁就服法,但行政院高層強調,將加速加強國際生活環境,逐步鬆綁,以利延攬優秀人才來台。
此外,週五將就大陸人民來台從事商務活動許可管理辦法進行檢討,包括放寬商務、會議、講習、考察及訓練等簽證停留期限。
其中商務訪問原停留期限14天,經濟部及工商團體均建議放寬為1個月,另來台訓練3個月及從事商務採購或履約停留1年等限制,都將放寬。
另企業邀請大陸商務人士來台程序將簡化,可能取消企業作保規定,而營業額3千萬元以下邀請15人來台,3千萬元以上邀請50人來訪,都將一併鬆綁。
大陸專業人士來台從事專業活動許可管理辦法也將檢討,配合各目的事業機關需求,放寬專業人士來台停留期間、申請程序或事由。
◆ 陸資登台 高科技業不開放
【經濟日報╱記者林淑媛、林安妮/台北報導】 2009.03.19
三次江陳會可望在今年5、6月登場,近期海陸兩會密集與彼岸交換意見,本月底海基會將籌組一支包括經濟部、金管會、交通部等相關部會成員在內的談判隊伍,再次登陸協商四大議題。
三次江陳會敲定今年兩會要協商兩岸金融監理備忘錄(MOU)、共同打擊犯罪、定期航班及陸資來台等四大議題,近期引發國內熱烈討論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可望納入高層對談內容,爭取在四次江陳會時洽簽完成。
據了解,有關陸資來台、定期航班等技術性協商,可望在3月底展開,經濟部、金管會、交通部等相關單位都將派員參加,雙方將針對雙向投資項目交換意見,希望透過充分溝通,確保開放陸資來台的經濟效益。
相關人士指出,經濟部傾向不開放獨占性強及高科技產業陸資來台投資,目前兩岸搭橋專案項目是製造業陸資來台的基本藍圖,包括太陽光電、車載資通訊產業、航空產業、LED 照明產業、風力發電、車輛產業、食品產業以、流通服務業、精密機械產業以及資訊服務業等,都是雙方未來解除投資法令限制的可能項目。
早前海基會高層曾率隊到深圳,與彼岸海協人員磋商三次江陳會。目前雙方對於四項協商議題,都已凝聚相當共識,希望爭取在今年5、6月間,透過江、陳會談完成協議。
經濟部官員表示,陸資來台協商問題,是希望確認對岸有興趣或願意開放來台投資項目及我方能夠開放多少項目來台投資,如果台灣單方面開放陸資來台項目,對方一個投資案都不肯來,就沒有開放的意義。
◆ 統一買大陸匯源 機會來了
【經濟日報╱記者邱馨儀、謝柏宏/台北報導】 2009.03.19
可口可樂購併匯源果汁案昨(18)日宣告破局,可口可樂與大陸純果汁龍頭匯源果汁失之交臂,並在一年內不得再提出任何收購匯源果汁的要求,雖震撼全球,卻給布局大陸飲料市場的台資食品集團入股與策略聯盟的嶄新契機。
統一中國控股公司公關總監楊壽正昨天強調,對於可口可樂與中國匯源的關係生變,統一不予置評。統一總經理羅智先不久前曾表示,要不是受到企業赴大陸投資40%上限限制,匯源是一個相當不錯的投資標的。
統一集團2005年就搶在達能與可口可樂之前,曾經以3,030萬美元入股匯源果汁5%,後來受限大陸投資40%上限,被迫取消交易,轉由達能等外資入股。這次可口可樂併購中國匯源宣布破局,恰逢兩岸關係回暖,政府也放寬投資上限,將為統一開啟再度入股匯源的良好契機。
康師傅昨天對可口可樂併購匯源果汁破局,感到訝異,但該公司仍依照原規劃進度及策略,持續擴大在中國大陸市占率,不會因可口可樂和匯源的併購案成功或失敗而影響。
根據AC Nielsen所做的統計,去年大陸果汁市場年增率達16.3%,截至去年12月,可口可樂以27.6%的市占率名列第一;統一19.9%、康師傅19.8%,分居第二及第三名;匯源市占率約8%,名列第四。不過100%常溫果汁市場,匯源果汁市占率高達逾四成,穩居第一品牌,這也是匯源最大的競爭優勢。
匯源果汁另一優勢,是完成上下游整合,包括:梨、蘋果、桃汁等都直接在產地設立原料基地,有的甚至自己種果樹,不僅保障品質、成本也獲得管控優勢,相當具競爭力。
前年國際果汁原汁飆漲,柳橙原汁漲幅曾逾一倍,當時大陸不少業者因買不到原料,毛利受到壓縮。未來,若統一、康師傅等台資食品廠能興匯源策略結盟,取得穩定的原料來源,可望大幅提升競爭優勢。
◆ 破天荒 國發基金設質股票
【經濟日報╱記者夏淑賢/台北報導】 2009.03.19
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日前大舉設質持有的兆豐金、世界先進股票,設質比分別達到99.98%、100%,初估質借資金可達近百億元。據了解,國發基金破天荒以股票質借資金,應與準備入股台灣記憶體公司(TMC)、投資生技基金與參與紓困企業計畫有關。
國發基金是兆豐金與世界先進的大股東兼董事,持有兆豐金67.59 萬張,持股比逾6%,持有世界先進27.4萬張,持股比逾16%。過去國發基金與其他的公股法人董事,包括台銀、財政部等,都沒有設質股票。
最近國發基金卻同時以兆豐金、世界先進股票,向台銀大舉設質借款,以兩家公司股價估算,國發基金又債信良好,設質股票最高可借到90多億元。
台銀高層主管昨(18)日對此低調表示,銀行對客戶資料必須保密,不便透露國發基金是否還有將其他未擔任董事的上市櫃公司股票設質,也不能透露借出的資金總額。
至於國發基金是否因為身分特殊,比一般企業大股東設質股票享有更多優惠,台銀主管則表示,銀行會根據借款人本身條件,以及設質股票標的,給予不同的利率與撥款成數,但是不便針對個案說明。
據了解,國發基金質押股票借錢,與政府擬動用國發基金資源,參與多項產業重建計畫以及紓困企業有關。
除了入股TMC,還有建置生技基金,以及規劃對紓困企業的公司債提供擔保等,協助銀行挺企業過難關,這些都需要錢,除了國庫籌錢來擴大國發基金的規模外,以持有的股票向銀行質借,也是籌資的一種方式。
不過,金管會最近規劃實施「肥貓條款」,其中一項即是針對金控董監平均設質比,高於五成須公布董監詳細報酬,國發基金突然打破不質借的模範生紀錄,突然大舉設質達百分百,引起注意。
金融界人士分析,國發基金選在此時設質股票,其實兆豐金與世界先進的現在股價都不好,再晚一點質借也許價格較佳,但是也許因為國發基金是國家的法人,身分特殊,不必考慮這麼多,先把錢拿到手比較重要。
◆ 有薪育嬰假 可望三讀
【聯合報╱記者程嘉文/台北報導】 2009.03.19
勞委會計畫動用就業保險基金發放婦女育嬰留停津貼,在原本反對的立委侯彩鳳態度軟化後,立院可望在本會期完成三讀。估計每年育嬰留停津貼要發八十億元。但勞工團體認為,這津貼「看到吃不到」,敢申請大概只有國營事業員工。
去年勞委會提出就保法修正案,將要發放「半年、六成」的育嬰留停津貼,由就業保險支付。不過由於侯彩鳳反對,案子未能在上會期完成三讀。
近日侯彩鳳在黨團的勸說下表示,決定遵從黨意。但她還是認為,成立就業保險的目的,是為了勞工失業的不時之需,用來替失業勞工解決生活問題、接受職業訓練。現在拿來發育嬰留停津貼,不符原始設置意旨。
勞工陣線秘書長孫友聯肯定育嬰留停津貼政策,但反對用就保基金出錢:他強調,全國參與就保只有五百多萬人,如職業勞工、五人以下企業勞工都沒有參與,所以她們如果在家育嬰,也無法獲得補助。另據了解,未來軍公教人員也可能比照勞工發放津貼,但財源會另編公務預算。
◆ 國稅局逕自扣款 權力無限大
【聯合報╱楊國興/機師(桃縣蘆竹)】 2009.03.19
兩個月前我銀行帳戶忽然被扣款而我卻渾然不知,直到補登記錄才發現錢不見了。費了好多力氣才知道是國稅局行文法院扣的款。
扣款原因竟然是要我補繳九十一年度的稅款及滯納金。我真是傻眼,因為我的戶籍地與通訊地一直不同。這幾年搬家也換了通訊地依法報稅。沒想到國稅局逕自寄到我的戶籍地,又沒利用通訊地通知我。就這樣把我的錢扣走了。
我打電話去國稅局桃園稽徵所反映,他也調出我的資料確定我每年都有申報通訊地,可是他卻不承認他的錯。還要我證明有申報通訊地「再說」。
這種公務員便宜行事的心態真是令人感嘆。如果她們權力如此大,那你我可能隨時錢就不見了。寫信跟國稅局反映後也只接了一通詢問電話後就沒下文,難道都要每個小老百姓提告才能讓她們警覺嗎?問題是他有時間請公假跑法院陪你玩,我們能嗎?
◆ 金管會堅持:雙卡利率「目前合理」
【聯合晚報╱記者王正寧/台北報導】 2009.03.19
雙卡率居高不下,引發消費者反彈,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上午審查民法203、205條,下修最高約定利率限制規定,列席的官員都表示反對。金管會副主委吳當傑表示,目前銀行並無超額利潤的情況,且相較於其他國家循環利率,目前是合理的,他說,如果降到15%甚至12%,恐怕有6000多億資金無法貸放。
對於立委提案修法,調降民法205條規定最高約定利率20%,金管會態度保留,法務部也認為不宜。法務部次長吳陳鐶表示,民法是基本大法,不宜隨景氣任意調整,破壞法律安定性。調降法定利率上限,將造成銀行成本風險增加,緊縮放款,致弱勢消費者轉向地下錢莊,我國現行規定與外國標準相較並未偏高。
吳當傑指出,目前銀行已屬於高度競爭行業,以信用卡為例,95至97年間,發卡機構年度呆帳分別為1152億、627億、380億元,且97年第3季到98年1月底有半數發卡機構並無獲利,整體而言仍為虧損。他表示,以97年9月蒐集資料顯示,新加坡信用卡循環利率為18%至27%,香港為26.8%1至40.3%,日本為10%至18%,我國利率尚屬合理。
吳當傑說,如果未來銀行僅能承作利率成本15%或12%以下客戶之授信,將直接產生信用緊縮的效果,不利經濟復甦,銀行可選擇之客戶也將因此減少,將導致信用卡業務萎縮。
【記者仝澤蓉/台北報導】
立法院司法委員會通過法定利率由目前的20%降為9%加短期融通利率,目前約為12.5%,金管會銀行認為銀行沒有超額利潤且整體發卡機構至目前為止仍在虧損,修法後可能造成銀行信用緊縮,反而不利經濟復甦。銀行局長張明道表示,利率上限下調是比較重要的公共政策,維持不動或是調低各有利弊,也都對社會都會產生重大影響,因此金管會已擬妥報告,在今天的司法委員會上說明金管會的立場。而金管會還是擔心強制雙卡利率降低,會導致弱勢卡友,轉到地下錢莊等管道去借錢,這樣的說法是銀行界的普遍看法。
【記者王慧倫/台北報導】
立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今審查民法第205條修正草案,討論民法規定利率上限由20%降到12%~15%,雖然立院初審通過的版本是與消基會先前主張的版本有差距,消基會認為應在10%以下,但消基會董事長謝天仁強調,立法院適當調降,方向上是值得肯定的,消基會目前沒有那麼堅持要在降到10%以下,而採浮動利率的計算,也可接受,但希望立法院快點通過二讀,通過調降雙卡利率案。
※ 聯合新聞網 -- 美國信用卡壞帳率恐攀高至10%
http://udn.com/NEWS/FINANCE/BREAKINGNEWS6/4793771.shtml
◆ 金管會心中也應該有小老百姓
【聯合晚報╱記者仝澤蓉、曾桂香】 2009.03.19
今午立法院初審通過調降雙卡利率,原本建議利率不動的金管會官員,今日在立法院幾乎引發了藍綠立委同聲譴責,消基會董事長謝天仁更批評金管會根本站在銀行立場,還稱金管會作為是劫貧濟富,金管會到底做了什麼,惹惱了上述重要的台灣意見領袖們?
從銀行財富管理部門銷售連動債,到帳戶管理費,再到雙卡利率上限下調,最近一連串與銀行消費者權益相關的事件,我們看到的是金管會保守處理態度,以及似乎永遠被動慢半拍回應社會輿論;金管會面對銀行及保險等專業問題,固然必須站在專業角度處理,但銀行永遠提到專業的資金風險成本的計算,對一般小老百姓的權益,不想讓步,而金管會主委陳在銀行收萬元以下現金帳戶管理費,以及雙卡利率的處理過程中,似乎沒有一句對銀行金融業的重話,這也形塑了大家對金管會只對大銀行好、卻忘了消費者權益的外界印象。
其實出身銀行的陳,有最好的機會及立場可以處理好這次的危機,因為今日的問題不在利率的高低,而在銀行的多寡,陳不對銀行業說重話,也未做加快處理國內金融問題基本結構,因為重點在於,如果不解決銀行過剩的狀況,就算信用卡利率維持住了,銀行也會在其他地方因為惡性競爭,再度爆發危機。
對於連動債,金管會要銀行與客戶主動和解;至於帳戶管理費,金管會也僅表達不違法但有道德瑕疵;現在立委要修法下調法定利率,金管會則認為會造成信用萎縮,不利經濟復甦。金管會說「銀行沒有超額利潤」,沒錯;但是卻有超額銀行的情況。問題的癥結是台灣銀行家數過多,過去幾次金改,並沒有改善overbanking的現象,反而惹得一身腥。金管會憚於金改二字,沒有更積極的正面思考解決這個問題。
金管會資料顯示,總體發卡機構仍在虧損中,尤其是95年度發卡轉銷呆帳高達1152億元。但也請不要忘了,當年銀行積極衝刺消費金融業務,祭出各項贈品利誘,導致消費者毫無節制辦卡,才會有今日的惡果,怎能說所有的錯誤都該由卡奴來承擔。
盲目衝刺業績的時候,不知道踩煞車,雨天卻忙著收傘,這樣的銀行一點都無法讓人設身處地為其著想。如果還以威脅的口吻恐嚇大眾,降低利率只會讓銀行大門變窄門,這樣的銀行與錢莊的無異。如果利率真的不能降,也請拿出更具說服力的說法,否則躲在專業保護傘下不透明的利率計算方式,永遠無法令人信服。
◆ 銀行吃人夠夠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3.19
日前兩家銀行突宣布,對存款未達到一定門檻的客戶,加收帳戶管理費,國人譁然。對存款戶收費在國外雖行之多年,在國內亦不違法,但事出突然,時機更不宜。此波金融海嘯,讓大家財富及收入大縮水,此時對存款戶再加收額外費用,不啻是雪上加霜。因此立法院財政委員會決議「敢收費,就不給全額存款保險」施壓,後經央行及金管會的勸說,該兩銀行宣布延後實施,方告落幕。
台灣銀行業的許多作為,實在令人不敢恭維。銀行與借款戶及存款戶間的爭議,何只萬件,而借款戶與存款都是弱者,銀行吃人夠夠的案例,俯拾皆是。
媒體上經常出現企業抱怨銀行雨天收傘,最近行政院推出「政府挺銀行、銀行挺企業、企業挺員工」的「三挺」政策,但銀行可有「挺企業」?看看各種會議中企業無不嗆聲借不到錢,尤其中小企業最為嚴重。日前金管會內部資料透露;最近三個月來本國銀行放款遽減4,533億元,迫使許多中小企業轉向民間告貸,致民間貸款利率飆升至24%以上。而銀行並非沒有資金,爛頭寸多到存在央行的即超過4.4兆元,此對「三挺」政策,是一大諷刺。
大家應還記得,去年銀行公會舉行例行月會時,銀行大老吃人夠夠的一幕。事情是銀行公會金融消費評議委員會接到國泰世華銀行房貸客戶陳美鳳的申訴,經調查證實世華銀行多收陳美鳳房貸本金,決議世華銀行應給付陳美鳳本金連同利息920元。但銀行公會理監事聯席會議討論該案時,國泰世華銀行董事長汪國華、總經理陳祖培雙雙親自到場翻案;陳指責陳女士差額不到1,000元,這是「小錢」,要求登報道歉。汪更指出,如決議成立,不只傷害國泰世華銀行,對整體國家社會都有不良示範,會後銀行公會表示,該案已撤回。
以後該案結果如何,未見發表,但兩位銀行大老對該案的處理表態令人憤慨。陳祖培既承認算錯,銀行是專業算錢的機構,竟然算錯,應是大事一件,更何況多收客戶錢,有侵權之嫌。此案即使客戶不要求,世華銀行亦應該自動道歉;反倒是兩位銀行大老仗勢威迫委員會撤回決議案,不但銀行公會威信掃地,更丟國泰世華銀行的臉。而主管機關的金管會被打耳光後,手足無措,丟盡國家形象,才是不良示範。
近年來全世界利率大降,台灣存款利率已降至1%以下,甚至接近零,但信用卡的循環利率仍然高到18%以上,硬啃窮人的錢。再如國內最大外商銀行推出的「外幣優利組合帳戶」及「黃金組合帳戶」,表面上讓投資人獲利並多樣選擇。但實際上,在起息日及入帳日都較訂約日及期滿日各延後兩天,亦即每筆交易在未入帳前,資金就被銀行先挪用四天。一年52周,如做雙周期帳,本有26次,但因每次被銀行挪用四天,只能做20次,而銀行一年就挪用了80天資金,這都是投資人的損失。更嚴重的是提前解約,有計算公式,表面上是透明化,但計算公式中的起約日與提前解約日選擇權權利金差額,究有多少,銀行解說每筆案例都不同,無法事先預計;待真要提前解約時,其損失相當投入本金的10%至20%,使投資人遭受慘痛損失。
此種吃人夠夠做法,乃是台灣銀行界在各行業中競爭力最落後的關鍵,尤其在金融海嘯後,全球銀行業要大洗牌,重建交易秩序,台灣銀行界負責人老大心態如不能徹底改變如何能在國際上競爭?難道主管機關的金管會沒有責任嗎?
※ 相關報導:
* 慘賠1200億 壽險大崩壞 - 今周刊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253&f_SUB_ID=1118&f_ART_ID=185013
◆ 65億美元 IBM擬併昇陽
【經濟日報╱編譯莊雅婷/綜合外電】 2009.03.19
全球最大電腦服務供應商IBM公司正洽購昇陽公司(Sun Microsystems),據傳收購價碼可能逾65億美元。IBM若順利併購這家高階電腦與軟體製造商,將能鞏固在網路、軟體與電信等領域的勢力,並在與勁敵惠普公司(HP)的競爭中佔上風。
華爾街日報18日引述消息人士的話報導,IBM和昇陽的協商仍在進行中。據瞭解,交易最快會在本周敲定,IBM可能以至少65億美元的現金買下昇陽,比昇陽17日的收盤價每股4.97美元溢價逾一倍。
這將是IBM史上最大的併購案,規模更甚去年收購的柯格諾斯軟體公司 (Cognos)。不過,IBM發言人駁斥這項消息是「謠言與臆測」,昇陽對此也未作出回應。
這樁交易倘若成功,將把IBM推上伺服器製造商的龍頭寶座。據研究業者國際數據資訊公司(IDC)統計,IBM去年的市占率為31.4%,惠普以29.5%居次,戴爾以11.6%名列第三,昇陽的市占率為10.6%,排名第四。
IBM和昇陽向來都以服務企業客戶為主,專門生產較不仰賴微軟視窗軟體和英特爾微處理器的電腦作業系統,未來合併後,將更有餘裕開發精密的電腦作業系統。
IBM有意收購昇陽也凸顯該公司的策略改弦易轍,開始正視在硬體市場競爭的必要性。過去IBM以利潤微薄為由,陸續出售個人電腦等硬體事業,並積極收購軟體和服務公司。但近年來,包括戴爾(Dell)和惠普都已壓低伺服器價格,思科(Cisco)日前也宣布推出首款伺服器。
IBM的半數營收由服務事業貢獻,而軟體和服務則是該公司的金雞母。併購昇陽後,硬體占IBM總營收的比例將增至近三分之一。
近年來,伺服器市場的趨勢已從IBM主導的大型客製主機,轉向數目較多的標準型電腦。惠普藉由推出標準伺服器入侵IBM的勢力範圍。
同時,昇陽則因把自家作業系統應用到標準軟體的策略無法刺激成長,一直苦撐中。
過去一年,昇陽的股價急速下墜,主因是經濟衰退導致後端辦公室電腦作業系統的獲利縮水。
為了挽回頹勢,該公司最近數月接洽了幾家大型科技業者,表明有意求售,但消息人士說,惠普拒絕這項提議。
※ 或許可以形容為「夸父追日」,但並非指自不量力。
◆ 中華電結親Sony 入股So-net
【經濟日報╱記者費家琪/台北報導】 2009.03.19
中華電信昨(18)日與日本Sony集團合作,投資Sony旗下的台灣碩網網路娛樂公司(So-net)6,000萬元,取得三成股權,每股約17.5元。雖然So-net賠錢,但是中華電仍高價入股,主要是想和Sony富爸爸結親家,引進Sony在影音多媒體、電影、音樂、遊戲上的數位內容。
So-net目前是台灣唯一獨立的網路服務業者,市場占有率第四名,約有17萬用戶,但第一大的中華電信已經占有87%的市占率,在入股後,兩家公司拿下九成的市場,對遠傳、台灣大或是其他有線電視寬頻業者將更難以切入市場。
遠傳表示,消費者應該要有更多的選擇,才有利於業者競爭。另一位業者表示,寬頻市場形同是由中華電信獨占,加上又入股So-net,拿到九成以上的市場,更不利於寬頻業者競爭。
中華電信總經理張曉東說,雙方首先會在數位內容與加值服務方面合作,中華電將引進日本Sony的多媒體影音內容與遊戲,全力發展數位內容。其次拓展公播市場,在賣場有BRAVIA電視機的部分,都會搭配中華電MOD的高畫質內容,未來也可望有採購上的結合。
在光纖市場上,日本的光纖普及率達到五成以上,中華電也會加速導入光纖,希望在民國99年拿下一半的市場。
此外,So-net原本是使用遠傳的IDC機房,現在也可能移轉給中華電,由於So-net本身沒有自建電路,是租用中華電的ADSL與光纖電路,也有部分租用遠傳,未來也都移轉給中華電。
中華電董事長呂學錦昨與台灣So-net簽署投資協議,日方是由So-net日本社長吉田憲一郎、台灣董事長會田容弘代表。
So-net資本額現為8,000萬元,進入台灣八年來幾乎都沒有賺錢,將增資到1.14億元,日本So-net持股89%將降到六成,台灣Sony原本11%將降到7%,中華電持股三成,以每股17.5元入股,預期派出二席董事,日方擁有三席董事,日本仍會主導經營。
◆ 後金融海嘯現六大商機
【陳欣文/台北報導】2009-03-19 工商時報
後金融海嘯時代還有什麼產業或區域可以強出頭?根據最新一期Time可歸結出六大商機,分別是基礎建設、生物科技、糧食、民生必需品、綠色能源和非洲。
根據TIME雜誌指出,這十大思維轉變分別是「工作是最寶貴資產」、「改造城市近郊」、「新喀爾文主義」、「讓各州重新接軌」、「反自然定律」、「非洲成經商最佳地」、「租用國家」、「生物銀行」、「生存商店」與「生態智能」等10項,而根據這些轉變的內容,可發現未來的投資趨勢,跟金融海嘯爆發之前真的很不一樣。
摩根富林明投信副總經理邱亮士認為,這六大商機其實點出一個重點,就是投資是回歸到原始起點,例如不可或缺的民生必需品和糧食、隨著人們愈來愈長壽的而日漸受到重視的生物科技;推動經濟成長的基礎建設;著眼10年大計的環保能源及發展程度普遍最落後的非洲。
保德信投信指出,在此波各國政府財政政策救市方案中,基礎建設產業可說是最大贏家。美國歐巴馬政府預算政策中,基礎建設產業預算約460億美元;中國四兆人民幣振興方案裡,更高達2兆1700億人民幣(約54%)將用於加快各種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及農村的基礎建設,除此之外,德、法、日等國也皆將基礎建設列為財政政策首要目標之一;在未來政府支出逐漸成為各國經濟動力主要來源的趨勢下,預估基礎建設產業將具長期成長性。
除了基礎建設之外,群益亞太新趨勢平衡基金經理人陳沅易表示,有一些國家在振興經濟方案中都提到要發展綠色產業,這代表該產業的中長期發展趨勢看好,也會特別留意環保、節能、新能源等相關類股;至於抗景氣循環股的民生消費、生技醫療,則是看好像亞太地區中的中國、印度兩地就擁有約25億人口的龐大消費商機,而中國、美國的政策中也都有提及醫療改革,從而衍生出相關生技醫療的投資商機。
另一個崛起的非洲商機,也是新的投資趨勢。保誠非洲基金經理人林宜正表示,非洲正以「資源出口換取外國投資」的方式,複製過去新興市場快速發展的軌跡,更何況,光是2008年,各國企業在非洲的投資總額就達480億美元,就超過非洲對外受援助的金額,可見對各國企業而言,非洲已經擺脫過去「受濟者」的角色,成為投資市場的「新契機」。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加倍印鈔救市 美走刀鋒邊緣 向平遙票號取經
* 美聯準會 1兆美元買債券
* 抗經濟衰退 Fed展現實力
* 加倍印鈔救市 美走刀鋒邊緣
* 民怨沸騰 AIG紅利重課90%懲罰稅
* 美推750億美元保家救市案
* IMF警告:美恐陷日本失落十年危機
* 各國央行 還有硬仗
* 歐盟振興經濟 不再加碼
* 亞股連五漲 今年最長漲勢
* 馬:ECFA今天不做 明天後悔
* 經部:ECFA 弱勢產業將有緩衝期
* 軍公教除外 罷工大鬆綁
* 勞團:擔心到政院時又生變
* 姚江臨:罷工權是馬政見
* 踢皮球的服務態度 公門不修行
* 2千億房貸 遠水救不了近火?
* 銀行討債 不准直接找保人
* 立院大砍雙卡利率 金融股重傷
* 保護消費者 過猶不及
* 學者:數字問題演成政治秀
* 眾怒難犯
* 社論-肥貓啟示錄─從AIG分紅事件談起
* 華府看天下-向平遙票號取經
◆ 美聯準會 1兆美元買債券
【聯合報╱紐約特派員傅依傑/十八日電】 2009.03.20
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十八日一如預期未調利率,維持聯邦資金利率在零至百分之零點二五區間,但祭出新的「信用寬鬆」大手筆,宣布未來半年內購買三千億美元長期政府債券、增購七千五百億美元政府擔保的抵押房貸債券,挹注總金額超過一兆美元(約台幣卅三兆六千億元)。
聯準會究竟從何而來這麼多錢?答案是印鈔票。聯準會等於越過銀行,直接扮演放款給民眾與企業的終極銀行。
台灣九十八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歲出為台幣一兆八千三百億元。美聯準會昨天這項決定,總金額足可讓我中央政府花十九年。
聯準會大動作寬鬆信用,目的在降低消費與房貸利率,藉此拉抬消費與房市,推促經濟脫離衰退。
華爾街股市十八日原先下挫,在聯準會於下午二時十五分宣布利率及寬鬆措施後,立即大反彈,道瓊工業指數一度漲逾百點,最後上升九○點八八點,以七四八六點五八點收盤;道指在過去七個交易日有六日上揚,從三月初谷底回升約二成。
聯準會公開市場操作委會結束兩天會議後,宣布上述措施。聯準會在利率上已無操作空間,加上金融海嘯未息、經濟衰退未落底,預期利率今年仍可望維持零至百分之零點二五歷史谷底。
聯準會這次最受注目是信用寬鬆大手筆,買三千億美元長債出乎華爾街意料,原先市場認為聯準會這次不會宣布,而會延後發動,債市因意外利多大受激勵,公債價格暴升,殖利率相對重挫,為近來債市最亮麗表現。
聯準會同時宣布,增購七千五百億美元二大房貸機構房地美、房利美擔保房貸債券,加上先前的五千億美元,使房貸債券收購總額達一兆二千五百億美元;聯準會也增購二房本身債券至二千億美元。
◆ 抗經濟衰退 Fed展現實力
【經濟日報╱編譯陳澄和/綜合外電】 2009.03.20
美國聯準會18日意外宣布將購買3,000億美元的長期公債,並擴大收購抵押房貸債券,旨在昭告投資大眾,雖然利率已逼近零,央行仍有強大的工具可對抗經濟衰退。
聯準會這項行動已在內部經過長時間辯論,聯準會主席柏南克原本堅持應該聚焦在處理金融市場的不良資產問題,對購買長期公債並不熱中。但隨著市場不斷下跌,最後決定採取更猛的藥方。
18日的行動凸顯美國央行在不需國會同意的情況下,仍有能力以積極措施影響金融市場。在市場動盪之際,這項強力的宣告有很大的穩定作用。因此,紐約股市應聲反彈,道瓊指數收盤漲升90點,債券行情更是全面攀升。
雖然聯準會並未使用這個名詞,但實際採取的行動是跟進英格蘭銀行施行的「量化寬鬆」(quantative easing)策略,藉挹注更多流通資金到經濟體系,以全面壓低借貸成本。
經濟衰退愈陷愈深,利率已降無可降,各國央行如今都在苦思,如何在利率幾近於零時繼續刺激經濟。
英國央行最先提出量化寬鬆的策略因應,大舉買進政府公債與公司債。瑞士國家銀行也接著跟進,除買進公債外,還在匯市干預,阻止瑞士法郎漲勢進一步重創經濟。而老早就瀕臨零利率的日本央行,18日也宣布把每月購買公債的金額從1.4兆日圓提高到1.8兆日圓。
本來,大規模寬鬆信用等於是對通膨火上加油,有引發消費者物價盤桓而上的顧慮。但聯準會官員現在更怕的是通貨緊縮。聯準會在18日的聲明中,針對「國內外日益鬆弛的經濟情勢」提出警告。以美國而言,2月的失業率已升到8.1%,工廠開工率又低到不可思議,兩項數據說明美國的勞工與資源都未獲得適當運用,通貨膨脹會不斷下降。
◆ 加倍印鈔救市 美走刀鋒邊緣
【聯合報╱林建山】 2009.03.20
美國聯準會十八日作出震驚全球的重大舉措,搶救美國持續衰頹的經濟情勢:宣布釋出直接貨幣一點二五兆美元,在六個月之內蒐購長期政府公債三千億美元、購入房貸債有價證券七千五百億美元以及二千億公司債(房地美、房利美公司債)。
這可以說是由國家中央銀行直接投下強力貨幣,繞道銀行,直接傾注到市場,是一項二次大戰之後空前且意外的政府行動,不但震撼了所有投資人,也震撼了歐洲及所有先進國家主政當局,以及各國中央銀行與經濟金融市場。
歐洲首腦的第一個反映是大呼意外,並認為是一個極度世紀戲劇化的救市行動;對於各國決策當局正苦於失業潮湧、股市傾頹、信用浮濫又融通緊縮的決策窘境之際,不啻是一個撥開柳暗見花明的標竿行動。
美國聯準會行動的驚人,主要是其釋出強力貨幣的方式與額度;由中央銀行直接注入市場的大額貨幣,雖然不一定真有那麼強力,但絕對是高度直接地,直通市場。這樣的發行額度,以目前美國基礎貨幣也祇不過是一點八兆美元,狹義貨幣供給(M1)只有一點五三兆美元,廣義貨幣供給(M2)迄今也不過八點三兆美元而言,可以說,這次美國政府等於是幾乎加倍發行美鈔,直接傾注到整個社會市場。
這是典型的用通貨膨脹的大泡沫救衰危經濟的作法,本質上是一項走在刀鋒邊緣的總體經濟政策措施。同時,也不啻給予世人一個「貨幣政策班師回朝,財政政策退居二軍」的深刻印象,似乎在歐巴馬體制下,凱恩斯暫時不能當道了。
這項聯準會的冒險行動,對於美國經濟的刺激「算是手段用盡了」,美國上下都深切希望抑止經濟持續下滑的頹勢。可預見的是,這項行動對於美國內需市場的啟動,必會產生立即效應,對於出口部門,相信也可以獲得一臂振作之助,讓美國經濟之加速觸底,相信也會有極其正面作用。
但是對於歐洲低迷情勢及高度依賴對美歐出口的亞洲工廠經濟,卻反而可能在其貨幣政策與產業政策上,都衍生出一些新的壓力與挑戰。至於,是否也能帶起一股拉抬聲勢的助力作用,則顯然並不明朗。
(作者為環球經濟社社長)
◆ 民怨沸騰 AIG紅利重課90%懲罰稅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 2009.03.20
目睹民怨已匯為排山倒海的狂潮,美國聯邦眾院19日向濫發紅利的美國國際集團 (AIG)和其他接受紓困的企業使出撒手,以328票對93票壓倒性票數通過法案,對紅利重課高達90%的「懲罰稅」,藉以討回納稅人的血汗錢。類似法案也已在參院提出。
眾院的法案瞄準接受政府紓困款超過50億美元的企業中,每年總薪酬超過25萬美元的高級主管,但立法的用意明顯針對接受1800億美元紓困款後濫發1億6500萬美元紅利的AIG。法案適用的紅利是去年12月31日以來發出的所有紅利。
路透指出,參院版本可能有所不同,參院擬課徵70%的稅率,但範圍適用於AIG發出的1億6500萬美元紅利。如果參院通過此種版本,兩院將進行協調,但鑑於民怨沸騰,國會領袖都希望速戰速決。
眾院的法案能夠輕易跨過三分之二多數的程序門檻,足見這個問題已超越黨派界線。法案得以通過,顯示眾多共和黨議員 (85人)也表示支持。
本案僅辯論40分鐘就進行表決。眾院議長波洛西在激辯時強調:「我們現在就要把錢討回來。」
法新社指出,在AIG紅利風暴中,財政部長蓋納的處境現在日益危殆,中間偏左的批評人士指他「為銀行家盲目紓困」;保守派批評人士則要求他為未能阻止AIG濫發紅利引咎辭職。
【美聯社華盛頓十九日電】
美國眾院歲出歲入委員會監督小組主席路易士19日指出,13 家接受政府紓困款的公司欠聯邦稅超過2億2000萬美元,其中兩家公司各欠聯邦稅超過1億美元。
路易士說,接受政府紓困的銀行和企業需具結,聲明沒有欠稅。但他說,財政部沒有向這些銀行和公司索取報稅資料。
路易士表示:「這太可恥了。我們決定徹查到底。」路易士的小組調查了23家公司的報稅資料,但依法不得公布欠稅公司的名稱。
◆ 美推750億美元保家救市案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 2009.03.20
歐巴馬政府19日正式推出「保家救市」網站http://makinghomeaffordable.gov ,供財務困難的屋主上網查詢,自己是否符合本月4日推出的750億美元「保家救市」計畫。
這項房貸救助計畫與屋主直接相關的有兩大類:重新貸款和降低月付額。兩類計畫兼顧按時付款的溺水屋主及付款有困難的屋主,但很多受困屋主並不瞭解自己屬於那一類補助對象。
屋主登入網站,只要回答四到五個問題,即可大致瞭解自己可能需要的貸款補助類別。紐約時報引述專家指出,屋主即使從政府網上瞭解到自己可能所屬的類別,但最好還是要找銀行或房貸專家磋商,因為整個申請過程很繁瑣。
申請「重新貸款」計畫主要條件是:房屋貸款是由房利美或房地美提供,過去12個月都按時支付房貸,第一順位房貸金額未超過房屋現值105%,收入穩定且足以支付新的房屋貸款等。網站可幫助屋主瞭解自住房屋是否由「兩房」所擔保的貸款。
申請「降低月付額」計畫的民眾,則不限房利美與房地美的貸款戶。
紐約時報在報導中也提醒,這個網站剛推出,各項填寫的要求不一,可能會有誤失,即使得到的答案是不符合政府的補助條件,但屋主不必氣餒,還可再請教專家確認。
美國財政部表示,整個計畫的目標是協助全美700萬到900萬受困屋主,能憑自己的能力繳納房貸。目前財政部及住宅暨都市發展部已展開講習活動,過去兩周有2500名房屋貸款專家參加,瞭解貸款計畫的細節。
◆ IMF警告:美恐陷日本失落十年危機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法新社華盛頓十九日電】 2009.03.20
雖然政府迅速採取行動壓制金融動亂,許多官員與分析師仍然以日本的「失落十年」(lost decade)為例,警告美國有陷入長期經濟困境的風險。
國際貨幣基金(IMF)19日在華盛頓舉行的論壇會議上,許多經濟學家熱烈辯論美國是否會重蹈日本在1990年代經歷的相同命運,陷入長期的經濟停滯。
很多專家列舉日本在那十年期間的經歷,和美國當前的情況作平行比較。日本「失落的十年」起於巨大的房地產泡沫破裂之後,而美國也是在房貸債務崩盤癱瘓金融體系後,於2007年12月起被拖入衰退,並演變成當前的危機。
雖然華府在不到兩年內採取猛烈的措施因應,並已快速通過當年日本危機的一半歷程以上,但經濟復甦可能不會輕易降臨。
IMF的亞太地區主管辛哈說:「復甦可能不會迅速降臨,或是力道可能不夠強勁,這是非常真實的風險。」
他說,雖然美國迅速把利率降到幾近於零,並推動大規模的振興方案,也挹注公共資金紓困銀行業,但美國金融市場的壓力依舊居高不下,經濟活動也持續低落。
辛哈說:「現階段的美國危機在很多方面都和1997年以後的日本相似,當時日本有多家銀行與券商倒閉,導致金融市場的癱瘓與系統性的銀行危機。」他指出,在這個階段之後,日本又花了五年的時間才建立起持續的復甦。
辛哈說:「所以,雖然美國可能已躍過日本危機的初步階段,但顯然尚未走出叢林」,「高度動盪」的資產市場與疲弱不振的房屋市場尤其令人擔憂。
他並且提及美國金融體系中「曖昧不明的」虧損情況,指出延遲可信的虧損認列,同樣也曾嚴重阻撓日本的復甦。
前美國聯準會的貨幣事務主管萊哈特也說,美國可能和日本一樣,受龐大的金融問題拖累,陷入漫長的的經濟停滯。
◆ 各國央行 還有硬仗
【經濟日報╱記者/傅沁怡】 2009.03.20
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採取極度寬鬆的量化貨幣政策措施,透過購買公債等方式直接注資市場,是否能帶動經濟復甦的效果未明,但可以預見,伴隨而來的,可能是資產泡沫化引發的通貨膨脹。想擊退本世紀最嚴重的全球經濟蕭條,各國中央銀行還有辛苦的仗要打。
美國這次的寬鬆政策,顯示擴張經濟政策再度取代財政政策,成為政府解決景氣問題的首選。
採取價量同步寬鬆的貨幣政策來取代擴張財政政策,除了因為各國政府舉債時都會面臨預算問題,時效上可能緩不濟急,真正原因應該是各國央行寧可日後努力抗通膨,也不想再和深不見底的通貨緊縮交手。
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曾形容,用貨幣政策對抗通膨像是拉繩子,輕輕一提就好;但用來解決通縮像是「推繩子」,往往事倍功半。
經濟蕭條引發全球通縮隱憂,擴張財政政策偏重提高政府支出,但從政府支出延伸到民間投資與消費,所需的傳遞時間和過程難以估算,各國要替市場打強心針,最快的方式就是製造財富泡沫來對抗不景氣。
美國直接對金融體系注資1兆美元,政策宣布後便造成油價和金價等商品價格同步上漲,債市殖利率則因而大跌(代表債券價格上揚)。Fed引導長期利率走低的政策如果奏效,對美國低迷的房市、車市或民間消費都可形成支撐,資金成本下跌,多少也會激勵美股走勢。
股市和房市向來是最主要的資產泡沫來源,但這兩個市場的榮枯也攸關民眾消費信心和意願。 也因此,各國央行莫不全力製造一個又一個泡沫,希望抵擋住經濟下墜之勢。美國如此,台灣又何嘗不是如此。
台灣央行除了營造接近零利率的環境,行政院昨天宣布續撥2,000億元辦理優惠房貸,同樣是想維持房價,可視為是另一種寬鬆的刺激政策。重點是,除了寬鬆再寬鬆的貨幣政策,要救經濟,本質上還是要從財政和經濟政策出發,讓經濟恢復成長。
◆ 歐盟振興經濟 不再加碼
【經濟日報╱編譯季晶晶/綜合外電】 2009.03.20
歐盟27國領袖高峰會19日起在布魯塞爾舉行兩天,雖正逢美國聯準會(Fed)積極砸錢刺激經濟復甦,但大西洋彼岸的歐盟領袖仍堅持,歐洲刺激景氣的支出已經很高,再加碼是「致命」錯誤。歐盟可能提議增資國際貨幣基金(IMF),以對抗全球衰退。
雖然美國施壓,希望歐洲各國再祭出新經濟振興方案,但歐盟不為所動,堅守上周20國財長會議時的立場。這意味4月20日20國集團(G20)倫敦高峰會召開時,美國若要求歐盟增加支出救市,會踢到鐵板。
歐盟已同意未來兩年2,000億歐元(2,700億美元)的政府支出方案。但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在內的人士批評,歐洲應做得更多。
歐盟輪值主席捷克總理托波拉尼克(Mirek Topolanek)說:「我們做得夠了。有些國家還沒有完全實施國內振興方案,所以還看不出成效。現在沒道理推行新方案。」
瑞典總理雷佛德(Fredrik Reinfeldt)說:「不能全靠納稅人的錢來解決問題。很多歐盟國家現在都有高額赤字,這是個問題,而且遺害未來。」
德國總理梅克爾反對無法解決眼前需求的全歐方案,她指的是歐盟目前計劃投資在基礎建設上的50億歐元。
◆ 亞股連五漲 今年最長漲勢
【聯合報╱記者許韶芹/台北報導】 2009.03.20
美國聯準會前天宣布大手筆撒了一兆多美元,「錢」進美國債市,市場認為此舉等於實質再度寬鬆市場資金,市場借貸成本還會再降,亞洲股市跟著樂翻天,MSCI亞太指數已連漲五天,創下今年以來最長漲勢。
亞股投資人近期投資信心明顯回揚,其中,今年以來表現最好的陸股,近一周來漲幅超過百分之六,日本、香港、韓國股市,近一周漲幅也在百分之三以上。
新加坡大華銀投顧協理林鴻胤分析,前天美國聯準會宣布投入一兆美元買入公債和房貸債券,可望引導抵押貸款利率下滑,並打通市場資金供給任督二脈,化解流動性風險,有助於美國房市、總體經濟快快復甦。
不過,前波追逐強勢美元的資金將回流到股價跌深的新興市場、新興亞洲。
◆ 馬:ECFA今天不做 明天後悔
【聯合晚報╱記者林修全、陳志平/台北報導】 2009.03.20
針對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議題,馬英九總統上午表示,第三次江陳會談時,大家先廣泛交換意見,也許在今年下半年談出具體結果來;ECFA也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先談有共識的優先項目,再循序漸進,有爭議可以放到比較後面再談。
面對媒體詢問ECFA的議題,馬總統花了20分鐘回答,顯示高度重視此議題。
馬總統指出,二次大戰後有GATT,1995年變成WTO,原來核心概念每隔一段時間就推動多邊貿易談判,大家一起討論,或一對一的兩國討論,結果都適用其他國家,也就是GATT第一條的自動最惠國條款,但在多哈談判後就卡住,各國透過WTO架構下,展開雙邊貿易協定,但只適用兩國家,不延伸到其他國,這對我國是最不利選擇。
馬總統說,我國外交被孤立,對無邦交國要簽署很困難,不論美國、東南亞,正在等我們與大陸如何處理,因為阻力來源都是中國大陸,中國積極與其他國簽貿易合作規範,協議中有關稅減讓、投資保障等,這對我國影響很大。
馬總統指出,前年開始,我方對大陸、香港的出口占總出口40%,大陸風吹草動,會影響我方利益,要主動突破困境,尤其東協十國與大陸在2010年有早期優先項目開始實施,這其中包括對台灣不利的石化、機械和紡織產品,台灣從明年開始賣到大陸去,遇到5%到10%的關稅,但東協國家賣東西到大陸就免關稅。
馬總統說,兩貿易體之間的協議,不可能對我全部有利,會對有些產業不利,ECFA的好處是採取不必一步到位,有共識的可以先簽,對我不利、對大陸不利的,可以放到後面去,東協與大陸也是如此。
馬總統說,ECFA首要是凝聚國內共識,國內哪些有利、不利,都站出來講,看額度占多少,現在石化、機械和紡織占對陸出口很大比率,中華經濟研究院認為不與大陸簽,這幾個行業的失業人口將有10.1萬人,且GDP也受影響,看東協加一、三或六,別國成群結黨,我們自己在外面喝西北風,對我不利,不要出現這情況。
針對昨天ECFA座談會,有許多反對聲浪,馬總統說,國內有行業會因此受影響,希望站出來,讓經濟部了解,在談判時將這些項目放後面一點,或是不開放,這有全盤構想。
馬總統說,過去八年完全未突破,現在是彌補失去的八年,趕快做還來得及,不做就是政府的責任,今天不做,明天就後悔。
馬總統指出,國內有共識後,再與大陸談,要循序漸進,最後要廣結善緣,與大陸完成ECFA,再與其他國家在類似安排上也能有進展。
馬總統說,與大陸簽ECFA後,這是必要條件,因為不與大陸簽,各國都不會動,這是過去八年一無所成的原因,兩岸關係得到共識,才有機會向其他發展,確有其國他國家表明,若我國與大陸簽,才會願意考慮。
◆ 經部:ECFA 弱勢產業將有緩衝期
【林上祚、黃馨儀/台北報導】2009-03-20 中國時報
經濟部昨日舉辦第一場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座談會,許多弱勢產業代表,包括皮革、製鞋、寢具、毛巾、糖果餅乾同業公會代表,在聽到經濟部長尹啟銘承諾,未來將爭取弱勢產業緩衝期後略為放心,糖果餅乾公會代表則主張,在農委會允許下,開放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大陸原料進口。
尹啟銘強調,洽簽ECFA有急迫性,明年南韓九○%產品在東協是零關稅,台灣要及早面對,否則將產生貿易轉移效果;但是,尹啟銘強調,未來政府絕對會就有共識、互補的產業優先洽談,再逐步開放較有爭議、敏感的項目,但不會開放陸勞與更多大陸農產品來台。
工業總會綜合企劃處處長劉志棟表示,台灣方面,目前最迫切的部分就是石化─塑化─紡織,所連結起來的產業鏈,他們明年起出口中國與東協,馬上面臨六.五%到一四.九%不等的不利關稅。
台灣區糖果餅乾麵食公會總幹事陳朝陽表示,由於許多大陸食品,例如泡麵餅乾,現階段都列為禁止進口項目,未來如果與大陸洽簽ECFA,政府在不影響農民生計的前提下,應採取「先原物料,後成品」的漸進政策,讓台灣食品業降低生產成品,否則,業者很難跟大陸競爭。
鞋類公會理事長郭錦川表示,二○○一年在台灣加入世貿組織後五年,鞋類面臨來自大陸等地低價產品的價格競爭,導致鞋業的失業人口高達十萬人,還好二○○七年台灣針對大陸鞋課徵反傾銷稅,讓業者有喘息空間。
「但根據WTO規定,反傾銷稅最長只能課徵五年」郭錦川希望政府,在與中國洽簽ECFA過程,應該針對製鞋業有相關輔導配套方案,不要在談判過程,犧牲掉弱勢產業,經濟部長尹啟銘承諾,一定會將鞋業等弱勢產業,放在ECFA貿易談判。
※ 五年之後人事已非。
◆ 軍公教除外 罷工大鬆綁
【聯合晚報╱記者陳素玲/台北報導】 2009.03.20
勞委會近日已經完成「勞資爭議處理法」修正案,相較於之前幾次修正版本限縮罷工權,最新版本大幅鬆綁罷工相關規定,包括工會罷工不需召開會員大會,只要採無記名投票,半數同意即可罷工;未來除了國防部、公務人員、教師 (即軍公教人員)不得罷工外,其餘行業都可罷工。最被勞團抨擊的「冷卻條款」也全數刪除,但自來水事業、電力及燃氣供應業及醫院四種行業若要罷工,必須勞資約定「必要服務條款」。
罷工原因也從過去僅限「調整事項爭議」,如薪資、年終獎金等爭議,改為全面不設限,也就是「權利事項爭議」,如欠薪、加班費等爭議,都可做為罷工理由。惟所有罷工都必須符合調解不成要件,才能進行罷工。
這項修正案已經送到行政院審查,據了解,對於勞委會將過去修正版本中,原本屬於禁止罷工行業的「證券及期貨業」也一併鬆綁,金管會持反對意見,因此未來是否比照自來水、電力事業,採約定提供「必要服務條款」的有條件式罷工,仍有待協商。另外交通部對交通運輸事業可以罷工,也持保留態度。
勞委會修正「勞資爭議處理法」修正案一波三折,幾次送修到立法院後,都因為爭議太大,一再擱置處理,最後屆期不連續,再退回行政機關重新擬定。去年政黨輪替,勞委會順勢重新研擬修法,最近完成最新版本,內容大幅推翻之前限縮罷工權版本。
新修正案對罷工事項進行大幅鬆綁,其中罷工程序原本規定要召開會員大會,經半數會員同意才能罷工,但勞團批評常有資方在會員大會蒐證,影響勞工出席意願,投票也有忌諱,因此新修正案改為無記名投票,經半數同意即可罷工。
◆ 勞團:擔心到政院時又生變
【聯合晚報╱記者陳素玲/台北報導】 2009.03.20
勞委會提出勞資爭議處理法修正版本,大幅放寬罷工規定,勞工團體表示,雖然此次版本較之前進步,但是其中對特定行業仍然訂有「必要服務條款」,仍有以行政手段阻撓罷工之嫌。此外,很多部會都想將其管轄行業納入禁止罷工對象,希望行政院審查時,勞委會要能挺住。
台灣勞工陣線聯盟祕書長孫友聯表示,此次修正版本的確較之前版本進步,但是遺憾的是,教師還是只能組工會,不能罷工。他認為罷工是勞工最後行使的手段,法律限制應該愈少愈好。例如其中對特定行業還是訂有「必要服務條款」,就是難脫以行政手段阻撓罷工之嫌,因為任何產業要罷工,都會顧及大眾利益,政府其實不必利用行政手段干預。
全產總祕書長謝創智也表示,「國防部所屬機關、學校之勞工」不得罷工,對於國防部所屬勞工仍不公平,因為這些人只是勞工身分,並不見得與國防部業務有關。他也反對自來水、電力、醫院等四大產業工會罷工必須約定「必要服務條款」,「等於幾個大型工會都不能罷工」,因為法令規定若勞資不能約定「必要服務條款」,就只能交由行政機關仲裁,也就是等於不能罷工。
謝創智說,雖然勞委會盡可能鬆綁罷工對象,但是很多部會都有不同意見,他擔心最後到行政院,又加了一堆禁止罷工行業,希望勞委會要挺住。
◆ 姚江臨:罷工權是馬政見
【聯合晚報╱記者沈明川/台北報導】 2009.03.20
電力與自來水勞工也能在維持最基本服務的前提下罷工?從事工運20多年、現任台電勞工董事、國民黨中常委的姚江臨表示,罷工是勞工的天賦人權,也是勞工的基本防衛權。
姚江臨說,給予電力與自來水勞工罷工權,是馬英九總統競選時的政見之一,所以他才與勞工團體為馬英九輔選拉票。
姚江臨表示,勞動三法要修改,准許電力與自來水勞工可以在維持最低限度公共安全與生命安全的前提下依法進行罷工,這屬於勞資爭議處理法的修法。但他強調,所謂的最低限度社會安全與生命安全的標準,絕不可以過於嚴苛,否則就形同沒有開放罷工。
姚江臨指出,罷工只是手段,並不是目的,它是勞工的天賦人權,讓勞工取得法律位階保障,能在對等地位與資方進行勞資協商,這反而有助於勞資和諧。
◆ 踢皮球的服務態度 公門不修行
【聯合報╱顧導/放映師(台北市)】 2009.03.20
「可以推就推,推不了就閃,閃不過就躲,躲不過就拖,好過背黑鍋!」這是一部新加坡電影的台詞,也是諷刺公家做事的「箴言」。雖然政府單位改革以來,我認為該是「歷史性寫照」。但事情發生在昨天的一通電話。
老媽要辦退休,因為退休的表格資料不全,部分資料要重新填寫,打電話到勞保局詢問。
從原本要打電話給派送通知單的承辦人,先因佔線而將電話轉往總機,總機將電話轉給同部門同業務者。之後,接電話的人在聽完來意,原有意將電話轉給承辦人卻仍又佔線;最後七轉八轉,總算有個人接電話了(但仍不是承辦人)。從表明來意至對話,對方的口氣活像是「關我屁事,又不是我的業務」的態度。
在接下來的對話,老媽只是詢問關於退休資料補足,至確認送件無誤後到結案所需時間。就這個簡單問題,幾乎不是打官腔的推東推西的說,這要問妳原本工作的公司;就是講說看何時收到件,且經審查無誤後才能知道。
在耐住即將爆發的火氣,媽媽再次一字、一字的「慢慢說」,對方總算停止官方樣版的答案,回答「大約十個工作天」。
建議政府當局對基層員工再訓練!這種踢皮球的服務態度,就算鐵飯碗,也不是這樣的吧!
※ 關院長可以考慮開放民眾打分數。
◆ 2千億房貸 遠水救不了近火?
【聯合晚報╱記者游智文/台北報導】 2009.03.20
2000億優惠房貸熱門,行政院研擬六月再加碼推出2000億,不過據了解包括台銀、土銀、合庫三大房貸行庫目前可用額度均已告爆滿,許多分行已向總行急電要求增撥,行政院增撥腳步可能得加快一些。
行政院於去年9月11日推出的新版2000億優惠房貸,條件寬鬆,只排除已申貸政府其他優惠購屋貸款者及限購一戶,還款年限為20年,其中並包含只繳息不還本的寬限期3年。
這項優惠房貸剛推出時因國內房市不振,申貸情況平平,但在央行一再降息,利率降到1.325%後,旋即掀起申貸熱潮。分配額度最多、達200億元的房貸龍頭土銀,一月下旬只用了120億元,但一個多月來不但餘額快速用罄,再申請增撥的30億元,現在申貸也額滿,實際核貸則已達157億元。
承作房貸規模第二大的合作金庫,2000億優惠房貸的最初分配額度為140億元,截至1月中核貸僅72億元,但2月後申請暴增,合庫再申請增撥30億元,但仍不夠,上周再追加7億,目前申貸金額也已經爆滿。
台灣銀行最初額度是70億元,額度被申請用完後,截至本月已3次向央行追加,目前總額度已和合庫相同,都達177億元,目前申貸額度也已達到滿水位,正進行核貸中。
行庫房貸部門表示,最近最常接到的電話,就是分行經理詢問「額度還剩下多少」,「怎麼會沒有了」、「拜託留一些給我」,可見需求相當大。
銀行表示,政府過去推出優惠房貸,對銀行的房貸專案多少有負面影響,因會排擠到銀行本身的房貸專案,減少房貸營收,不過房市買氣急凍後,新版2000億元優惠房貸的推出,對銀行是利大於弊。主要是2000億元優惠房貸限定額度300萬元及350萬元,多數申貸戶都會搭配銀行推出的房貸專案,反而讓銀行房貸業績能在民眾購屋意願低落中,仍能維持一定業績,有助於銀行資金的去化。政院再加碼優惠房貸,銀行業樂觀其成,因為銀行也能受惠。
◆ 銀行討債 不准直接找保人
【經濟日報╱記者李淑慧、雷盈/台北報導】 2009.03.20
借款人欠債不還,不少銀行直接找保證人求償,引發不少社會問題。立委賴士葆昨(19)日表示,將請金管會發文,要求銀行追討債權,必須「提出保證」,保證已確認借款人完全沒有財產,才能向保證人追償。
銀行局副局長林棟樑表示,銀行法第12條之1規定,銀行求償時,應先就借款人求償,求償不足部分,才能就連帶保證人平均求償。
林棟樑指出,如果銀行跳過向借款人,直接向保證人求償,將會有違反銀行法的問題,金管會一定予以處分。
賴士葆昨天在司法及法制委員會質詢時表示,銀行法雖然已經明文要求銀行必須先對借款人求償,但實務上,銀行根本不甩法律,只要借款人欠錢不還,就直接看哪個保證人有錢,先扣住保證人的財產再說。
銀行局官員表示,過去已有行政命令,要求銀行須先向主債務人求償,若求償不足,必須先對債務人催收。
◆ 立院大砍雙卡利率 金融股重傷
【聯合晚報╱記者陳雲上/台北報導】 2009.03.20
立法院司法委員會昨日初審通過大砍雙卡利率上限,由20%降至12.5%,重創國內信用卡、現金卡市場業者無利可圖,金融股一片綠油油,信用卡的龍頭銀行中信金 (2891)更是率先領跌大跌逾4%,獲利重心鎖定雙卡的萬泰銀 (2837)和大眾銀 (2847)更是首當其衝,大眾銀更是直接摜殺到跌停,業者喊出若此上限利率無法翻案,不排除退出雙卡市場,6000億元的卡友恐將被迫走入「地下錢莊」。
國內最大的信用卡發卡銀行中信銀上午指出,為了積極反應央行降息、利率走跌的趨勢,中信銀的雙卡早已採行隨著利率每季機動調整的ARMs的浮動利率計息系統。但以銀行承作信用卡承擔的成本和倒帳風險來看,一旦雙卡利率上限大幅調降7.5個百分點,業者等於是無利可圖。
銀行指出,此舉不僅將造成原本信用財力本來就不佳的邊際客戶,無法利用雙卡向銀行借錢,就連原本不借錢的一般信用卡戶,未來也都無法再享有現今免年費等福利,甚至若此案無法翻案,銀行「不排除在無利可圖情況下,退出雙卡市場」。其衝擊程度之大,可能非立法院原先希望減輕雙卡人負擔可以承擔。
除了中信銀受傷深外,近日才宣布放棄房貸市場,全心移轉雙卡市場的萬泰銀行、大眾銀行更是直接殺到核心。由於兩家銀行近期重新大張旗鼓選定信用卡、現金卡市場,一旦雙卡利率上限大幅降低至12.5%,以目前信用卡發卡最低成本就超過8%至13%,外加高風險客戶群的高額逾期放款,銀行說,利率上限12.5%,這樣的條件,根本是逼著銀行「關門」別碰雙卡業務了。
銀行指出,為了對抗金融海嘯,政府一連串降息,最大目的是為了降低銀行資金成本,擴大銀行對企業、個人的授信。但央行降息才2.375%,立法院卻一口氣將利率上限砍了7.5%,反而緊縮了逾5個百分點的信用空間,真不知立法院是在幫政府振興經濟,還是倒打一把「幫倒忙」。
◆ 保護消費者 過猶不及
【經濟日報 ╱記者/邱金蘭】 2009.03.20
立法院司法委員會昨天審查通過民法第205條修正案,將利率上限下修到12.5%,立委維護消費者權益的出發點良善,卻令人擔憂,消費者保護主義過度抬頭,可能反而干擾市場自由機制。
雙卡風暴、雷曼兄弟等連動債事件中,銀行只顧搶業績、賺錢,不顧持卡人、投資人權益的態度,讓很多人不感認同;金融主管機關長久以來,較站在銀行立場思考,未有效監理銀行的作法,也多遭批評。
但是不是要把所有的帳,都算在調降民法利率上限頭上,是要理性思考的問題。 民法利率上限從20%下修到12.5%,的確可以讓一些風險中低以下的持卡人,享有降息好處,但另有一批原本只能適用12.5%到20%之間的高風險持卡人,卻可能因此借不到錢。
值得注意的是,風險較高,只能用到高利率的持卡人中,有些可能是社會上的弱勢族群,這些人以後可能沒有辦法以信用卡跟銀行借錢,甚至被迫走向地下金融,嚴重時可能衍生更多的社會問題。 利率水準走低,幾近零利率情況下,銀行雙卡利率不應文風不動,但要銀行合理降低利率,也應該還有其他方法,不是只有修法降低民法利率上限一途。
下修法定利率上限,可能牽動的影響層面相當廣,消費者的權益要維護,但在方法上,是否要採取如此激烈的作法,則值得三思。
◆ 學者:數字問題演成政治秀
【聯合晚報╱記者楊美玲/台北報導】 2009.03.20
立法院經過朝野協商,初審通過民法修正案,將最高利率從20%降到12.5%,台大金融研究中心教授黃達業指出,「這只是一場政治作秀,不可能二讀通過。」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建甫指出,只會讓銀行經營更困難,對消費者也沒有好處。
黃達業一語道破,立法院雖然初審通過調降雙卡循環利率,但會就此停止動作,因為這純粹只是一場「政治作秀」,不可能二讀通過,因為降到12.5%,完全不符合市場機制,只會逼銀行退出市場,並且讓民眾回歸到地下錢莊借款,不但無法律保障,利率也更高。黃達業強調,銀行一旦停止雙卡業務,將會使銀行的獲利減少,而政府的稅收也會下降,因此他認為,此修法案將會就此打住,只是想法選民有所交代,對年底選舉拉票。
林建甫表示,受金融風暴之影響,銀行的經營已相當困難,一旦雙卡利率再調降,只會讓銀行的營運更雪上加霜,因為經營成本會持續加高,銀行勢必不願再借款給信用不佳的客戶,並且會損害到其他客戶的權益,屆時只會逼風險高的客戶轉到地下錢莊借貸,勢必造成社會問題衍生而出。
※ 希望立委諸公有足夠的常識。
◆ 眾怒難犯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3.20
存款利率已逼近零利率極限,銀行的雙卡利率仍多接近20%上限的最高水準,各界一片撻伐;立法院的司法及法制委員會順應民意,初審通過修改民法第203、205條,大幅下調最高約定利率上限,從20%降為12.5%。銀行界強烈反彈,金管會也期期以為不可,但民眾勢將報以熱烈掌聲,輿論也會大加頌揚。然而普羅大眾鼓掌、專業人士卻不以為然,到底孰是孰非?其中必有亟待釐清之處。
大眾與媒體看起來理直氣壯:景氣低迷一至於斯,各種存、放款利率一降再降,雙卡利率原本已高得離譜,現在更高到存款利率的數十倍之上,豈有不儘快調降、大幅調降之理?
面對看似顛撲不破的質疑,金管會與銀行業者也振振有辭:
理由之一,國內銀行之間高度競爭,發卡機構呆帳高掛,過去三年分別為1,152億、627億及380億元,負擔極為沉重;而且近七個月,半數發卡機構並無獲利,整體而言尚有虧損,顯示銀行並未從雙卡利率獲得超額利潤,足證目前即使接近20%上限,利率並未偏高。
理由之二,相較於香港的26.8%至40.3%,新加坡的18%至27%,日本的10%至18%,我國的利率尚屬合理,硬要降低到15%乃至12%,恐怕有6,000多億資金無法貸放,不但不利於景氣復甦,而且甚多信用不佳者,可能被迫投向地下錢莊,受害更大。
理由之三,目前使用高循環利率的客戶僅6%,若為此區區少數,使銀行獲利減少,則所餘94%的持卡人即無法享受免卡費、種種免費服務的好處,權益深受損害。
三項理由都大有疑問。就理由一而言,今天百業蕭條,虧損者比比皆是,卻未聞可藉詞運用市場地位執意抬高價格者;以從事割喉競爭的中油與台塑而言,只要將油價拉高一倍,虧損立可轉為暴賺,是否也可要求政府給予特許?何況發卡機構97年逾千億的呆帳人人都知道從何而來,若不是貪圖20%暴利瘋狂發卡,豈有如此難堪下場?但兩年來政府大力整頓下呆帳大減,去年降到97年的三分之一以下。同時,去年半數發卡機構已有獲利,顯示卡債風暴的貽害已泰半消除,仍要索取超高利率的理由十分薄弱。
就理由二而言,各國情況本不盡相同,何況業者所舉必為各國中相對偏高者,反對者要舉出偏低的實例,亦必俯拾皆是。至於要拉高利率至一般放款利率近十倍,方能貸放出6,000億資金,與常理悖反;我們所見各國通例,都是不斷壓低利率爭取投資者與消費者的青睞,因而一旦雙卡利率降低,或許會招來更多客戶。不過,不容諱言,確有許多信用不佳者走投無路,乃以最方便的刷卡方式應急。但對這一類客戶提供替代地下錢莊的信用,本非雙卡的發行主旨;若因而令多數持卡人受害、銀行令譽受損,發卡機構的正辦是將這一群分隔出來特案處理,以正常的風險貼水等方式彌補銀行可能發生的損失。如此立委們也不致格於民意強要大幅壓低民法所訂利率上限。
理由三就更不值一哂;那94%正常持卡人才是發卡銀行真正應服務的對象,為他們付出多少,就必須從他們身上收回,是否收費完全取決於銀行開發附加價值的本事。不此之圖,而意圖從弱勢者、少不更事的學生族群身上榨取超高利息以討好前者,不僅不合理、不公平,而且極其可鄙。
我們早已呼籲金管會要求銀行依持卡人信用評等恰如其分訂定雙卡利率,而且按月依信用結構查核利息分配情況。
如暫無法將6%信用不佳者另案處理,銀行切實遵行以上要求,不降利率上限才能博得同情。
◆ 社論-肥貓啟示錄─從AIG分紅事件談起
【本報訊】2009-03-20 中國時報
很少有一家企業,能夠這麼「顧人怨」,幾乎成為全民公敵;更少有企業,能夠讓美國總統「氣到嗆」。美國的保險巨擘AIG就是這麼一家公司。而此事引發的波濤,甚至可能影響美國政府救市的行動與措施,這件「肥貓啟示錄」,值得台灣政府借鏡。
去年全球金融海嘯之後,美國放手讓雷曼兄弟倒閉,但卻大手筆金援AIG,主要原因就是「太大不能倒」,擔心波及整個金融市場。而在不斷追加金援數額後,AIG在半年內就得到政府挹注一千七百億美元的紓困款。在外界不斷要求公布資金流向之後,才赫然發現AIG竟還發放一億六千多萬美元的「紅利」給員工與主管,因而引起這次風波。
雖然這是遠在太平洋另一端的案例,但,卻非常值得台灣政府借鏡與學習。因為,國內除了面對部分產業的紓困問題外,也同時要面對金融產業資產減損─特別是保險業的問題。
傳統的自由市場機制中,對個別產業的企業發生財務問題,幾乎沒有以政府資金挹注挽救的空間。過去政府主導的所謂「紓困」,主要是要求金融體系給予運轉困難企業,以降低利息、利息掛帳等各種方式「喘口氣」,期望企業能恢復生機。這個領域中,政府並未站在第一線。
只有金融產業因整體逾放比例大增、進而導致國內金融碰上系統性的流動性問題,政府才必須強勢介入,以納稅人的血汗錢,協助金融產業重整資產負債表,期早日讓金融體系恢復運作。過去包括台灣在內的各國,對瀕臨倒閉的金融機構,大多採取接管方式。這種方式雖然仍是要花國庫的鉅款,讓納稅人心痛,但,投資人與大股東的權益幾乎歸零,少有「肥貓問題」。
台灣在八十七年本土金融風暴後,為了讓全體金融業的逾放比降低,恢復金融產業的流動性與功能,而在民國九○年代之後推動的金融重建基金,花費數千億元,接管清算多家基層金融機構與銀行,讓金融體系恢復生機,其間發生的爭議與問題,主要在該金融機構是否涉及不法與人謀不臧,及其負責人的逃逸、未能繩之以法,但都無所謂的「肥貓問題」。
但面對這次全球的金融海嘯,因為大家都說「這次真的不一樣」,所以「可以用過去不用的非常規手段」救市,因此,我們看到全球各經濟強權,紛紛把數千上兆美元的流動性灌進市場,同時把問題銀行幾乎是收歸國有,動輒挹注資金數百上千億美元。不過,有別過去金融體系撐不下去後的接管與重整,這次以挹注資金方式挽救金融企業,就產生了嚴重的「道德風險」,也就是「肥貓問題」。
台灣面對的第一個「肥貓問題」,就是政府提前掀底牌、宣稱一定要救的DRAM產業問題。初步來看,政府以成立TMC,先尋求技術來源,而不是直接挹注資金給特定DRAM企業的方式,暫時避開肥貓問題。不過,未來在與國外技術合作夥伴的談判、國內DRAM企業以換股或其它方式加入時,仍要面對此問題。政府與主其事者,一定要以透明、公開、公平的作法,讓經營失敗者承擔應有的損失與風險,才能讓社會接受。
至於國內金融產業,目前似乎尚未看到立即性的危機,不過,保險產業因為面對嚴重的資產減損,未來難保不會有大型保險公司出現營運紅燈。政府正研擬更大規模、超過一兆元的金融重建基金,即是為此做準備,而這也顯示;台灣金融業的確有一些外界仍不知的困難與問題。不過,我們要提醒政府的是,一定要記取美國的「肥貓事件」,如萬不得已、必須挽救個別金融企業,以避免發生連鎖與系統性風險時,一定要對社會有一個公平的交代,經營失敗者一定要承擔其應該有的損失與風險。而不是「因為我大不能倒」,就能拿納稅人的錢揮霍。如果這個關鍵不能掌握,政府必然引起社會公憤,屆時,將更難推動任何的救市政策。
◆ 華府看天下-向平遙票號取經
■ 傅建中 2009-03-20 中國時報
美國的金融和經濟危機,原本期待歐巴馬總統上台後能有轉機,而事實上歐巴馬入主白宮兩個月來,危機非但沒有減緩,還有加重之勢,這只消看看華爾街股市連續下跌的情形即可了然(上周例外)。
本身陷入重重經營危機的《紐約時報》,大概為了讓讀者喘一口氣,在十八日那天刊出一篇關於山西平遙的特寫。《紐時》為何鎖定晉中這名不見經傳的小城向美國公眾大力推銷?原來平遙是近代中國銀行的發祥地。
中國的票號─現代銀行的前驅─即是在清朝道光年間(一八五○)從平遙開始的。最早的票號「日昇昌」即設於平遙,全盛時期,平遙的票號多達廿二家,並在全國各地如天津、上海、漢口、成都、廣州等都市設立分號,主持貸款及匯兌業務,信譽卓著。《紐時》的特寫,特別強調平遙票號的商業操守無懈可擊,商人們對票號的信用毫不懷疑,而票號的作業也透明,沒有美國現在金融機構的烏煙瘴氣,以及房貸業務的流毒。這篇報導對票號唯一的批評是提供客戶鴉片、妓女和麻將,以爭取客人。
不幸的是,平遙的票號隨著清朝覆亡而沒落,最後被西方先進的銀行業取代。但是它們的金字招牌和往昔的聲譽,卻堪為今日美國金融業再造的指針,使《紐時》記者對平遙殘存的票號遺跡發思古之幽情。
平遙除了是近代中國銀行的發祥地之外,也是有著兩千七百年歷史的古城,中國已向聯合國成功的申請平遙為世界文明的遺產之一。近年平遙已成為大陸上的觀光景點,建於明初的城牆仍保存完好,吸引了不少遊客到此一遊,中共領導人胡錦濤、江澤民、朱鎔基等均曾以朝聖者的心情到平遙一探究竟。在他們之前,據《紐時》說,一九○○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偕光緒帝倉皇出走逃亡時,還曾在平遙票號中住過呢。
在票號全盛時期,平遙之外,另有山西祁縣和太谷的票號與平遙鼎足三立,人稱「三大幫」,國民政府時代的財長和行政院長孔祥熙就是從太谷幫發家竄起的。
《紐約時報》關於平遙票號圖文並茂的報導刊出時,保險業巨子美國國際集團 (AIG)卻正爆醜聞。這家保險業的龍頭老大由於多年積弊深重,瀕臨倒閉邊緣,政府已經挹注一千七百億美元的鉅款解救,居然還發放高達一億六千五百萬美元的花紅(bonus)給其高級主管,引起舉國上下的極度憤怒。須知救AIG的鉅資都是美國納稅人的血汗錢,這些主管應為經營AIG不善負責下台,怎麼還受到獎賞?而且是慷美國百姓之慨,無怪國會緊急召AIG的大總管李迪去作證,並接受嚴厲的質詢。李迪已表示,AIG公司已要求拿了花紅的主管們,至少要退回百分之五十,好在有些拿到好處的人尚有羞恥之心,已準備全數退回。
AIG當年是第一家進入中國的美國保險公司,在一九四九年中共席捲大陸之前,賺了中國人不少的錢。AIG能打入中國市場,和中國一位叫徐新六的銀行家大力幫忙有密切關係。徐新六是胡適的好友,抗日期間乘坐飛機時遭日機擊落身亡。AIG為回饋徐新六的恩情,特別嘉惠其子徐大椿,聘其為AIG的終身董事和顧問,故徐大椿數十年能在美國優游自在,在上流社會裡過著令人羨煞的日子。
AIG能如此念舊,惠及徐新六的後人,誠屬難得,但公司已近破產,猶不忘以美國老百姓的錢,去獎勵那些斷送公司命脈的高級主管,就太過分了,反映美國大企業的自私自利,完全不顧眾生的死活。美國金融界應記取平遙票號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精神,或許對挽救當前的經濟危機,說不定能發生些正面作用。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製造業墜崖 大蕭條? 當美國人 真好!
* 製造業墜崖 大蕭條前兆?
* 美銀行第4季虧321億美元
* 美下周一公布問題資產方案
* 3大窟窿 為何非救不可
* 赤字暴增 美國經濟新泡沫
* 壽險業是下一張倒下的骨牌?
* 680億美元 歐盟貸款東歐金額倍增
* 中國活錢 不超過5000億美元
* 陸資為何來台
* 專家:台灣不宜擴大中國大陸農產品進口
* 解決勞資爭議 罷工條件法制化
* 勞方:擔心勞委會頂不住
* 金融服務大眾運輸 罷工鬆綁
* 跟銀行周旋 終結卡債噩夢
* 銀行將急商 雙卡擬改差別利率
* 金管會下令 銀行6月祭反肥貓條款
* 勿再飼養殭屍
* 我見我思-當美國人 真好
◆ 製造業墜崖 大蕭條前兆?
【經濟日報╱編譯紀迺良/綜合外電】 2009.03.21
金融風暴席捲全球,拖累世界各國製造業衰退不足為奇,但衰退幅度之深、速度之快,仍令經濟學家憂心,因為這股衰退的演變模式與當年的大蕭條如出一轍。
1880年成立的德國家族企業舒特機床公司(Schutte),百年來見證製造業的興衰。舒特生產的機器製造出全球80%的火星塞,但這代公司領導人偉克卻說,公司正面臨大災難,一年來訂單減半,只能努力藉削減支出及裁員避免虧損。
幅度深速度快 可比大蕭條
製造業衰退不是新聞,但幅度之深之快速令人震驚。在歐洲,製造業占國民生產毛額(GDP)的五分之一,工業生產較去年此時下滑12%。在巴西也下滑15%,台灣更驟減43%。即使是世界工廠中國,產值成長也趨緩,出口銳減超過四分之一,上百萬名工人遭裁員。
至於美國,藍領工作持續減少,2月工業產值較去年同期衰退11%。高盛資深歐洲分析師舒馬克說:「製造業如墜崖一般下降,面臨二戰以來最大衰退。」
現在製造和出口衰退的模式,似乎都重演1929年由金融危機演變成大蕭條的模式:信用緊縮及消費者恐慌使商品需求銳減,而這種情況正在全球蔓延,造成各國景氣相繼下滑,全球貿易隨之衰退。
在未來幾個月,由於全球貿易萎縮,製造商將繼續減產,導致更多工人可能失業,研究公司ITG首席經濟學家巴貝拉說:「這是典型的惡性循環,短期內恐怕無法修正。」
事實上,貿易萎縮的速度比生產衰退更快。德國出口較去年同期銳減20%,日本暴跌46%,美國去年第四季也萎縮23.6%。
偉克表示,同樣的情景似乎只有大蕭條及二戰時的慘況可比擬。舒特公司在戰後原本主攻德國及歐洲市場,拜全球化之賜,該公司將觸角伸入東歐及亞洲的新市場,過去五年銷售額從5,800萬歐元攀升到1億歐元(1.31億美元)。
製造出口雙降 成惡性循環
全球製造業景氣突然反轉,意味期待由海外需求帶動國內經濟復甦,可能是不切實際的想法,至少近期內是如此。
根據世界銀行統計,製造業占美國GDP的14%,占全球18%,更占中國的33%,這代表之前在風暴中受創較輕的新興國家,如中國、巴西及印度,將因為歐美先進國家需求劇減,而承受日益加深的衝擊。
這種衰退效應是雙向的。美國製造的飛機引擎、醫療器材、藥品及高科技產品的需求減少,也重創美國成長展望。
美國製造商協會(NAM)首席經濟學家惠特表示:「製造業占全美出口三分之二,過去20年來對美國GDP成長貢獻最大。過去十年來,美國製造業產值占全球的比率一直持穩在20%至23%。」除了汽車、飛機引擎及動力渦輪機等重工業面臨危機受矚目外,其他如手工藝、紡織及珠寶業等製品業也受波及。印度製造業占GDP的16%,最近面臨十多年來首度季衰退。去年4月起,手工藝出口劇減55%至13.5億美元,紡織業者預估已裁員50萬人,而珠寶業者正央求銀行展延貸款。
◆ 美銀行第4季虧321億美元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 2009.03.21
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大幅調整銀行業的虧損和營收數據,20日公布的新數據顯示,去年最後一季美國銀行業共虧損321億美元,比一個月前公布的數字多出59億美元。同時,今天又有一家銀行宣告倒閉,使今年倒閉的美國銀行增至18家。
FDIC表示,喬治亞州的FirstCity銀行倒閉,估計FDIC必須支出1億美元存款保險。這是美國兩周來倒閉的第二家銀行去年共有25家美國銀行倒閉,比之前五年倒閉的總數還多。美國問題銀行在去年第4季激增,FDIC去年底的問題銀行名單,由第3季的171家增至252家,今年至今已倒了18家;估計到2013年,FDIC將因為銀行倒閉動用650億美元保險基金。
FDIC在上個月估計,美國銀行第4季的虧損金額為262億美元,已寫下25年來最嚴重的單季虧損紀錄,20日進一步修正為321億美元。同時,去年全年銀行業的淨收入也由原先公布的161億美元下修為102億美元。161億美元淨收入已寫下1990年以來最低紀錄。
2007年第4季美國銀行業還有5.7億美元盈利,去年下半年,商業銀行以及儲貸機構虧損增加,各項資產減值,造成營收下滑,18年來首次出現整體虧損。
FDIC在2007年底還有524億美元存款保險基金,在銀行紛紛倒閉下,去年底已降至189億美元,是1993以來最低紀錄。
◆ 美下周一公布問題資產方案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 2009.03.21
美國政府官員和金融業高層表示,美國財政部長蓋納最快下周一 (23日)會宣布協助金融業1兆多美元問題資產的辦法。
次貸危機和信用緊縮觸發金融危機以來,美國金融業者背負的壞帳和其他問題資產 (toxic asset)超過1兆美元 (台幣33兆8000億元),是他們迄今無法掙脫危機泥沼的主因,也是美國國會去年10月通過的七千億美元金融業紓困法一直未見明顯功效的主因。
「華爾街日報」本月稍早請49位經濟學家為歐巴馬和蓋納上任50日打分數,兩人都不到60分,經濟學家幾乎一致表示,兩人對問題資產束手無策,是新政府最大敗筆。
解決問題資產非巨資莫辦,千呼萬喚始出來的蓋納辦法,將十分倚重聯邦準備理事會和聯邦存款保險公司 (FDIC),因為美國國際集團 (AIG)紅利醜聞激起眾怒之後,財政部向國會要錢幾乎已不可能。
官員透露,蓋納辦法有三大要目,一是運用紓困法下的經費成立一個公私合資機制,為投資人購買問題資產提供擔保。二是擴大聯準會現有的「定期資產支撐證券貸款機制」(TALF):TALF職司放款給投資人,幫他們購買消費者債務支撐的資產,蓋納將擴大TALF職權,用於協助投資人購買問題資產。三是動用FDIC的資源購買問題資產。
◆ 3大窟窿 為何非救不可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 2009.03.21
美國國際集團(AIG)拿政府1800多億美元活命卻發紅利,全民公憤,都問政府當初為什麼救這種公司,現在怎麼不抽金走人。兩個疑問都可以理解,但AIG是美國政府認為「太大而不可以倒」的企業之一,以下說明為什麼AIG、許多金融公司和三大汽車廠不能倒,美國政府為什麼必須揮淚「救」馬謖:
AIG:AIG承保次級房貸證券和銀行債務,有7400萬客戶,業務觸角遍及130國,業務規模是雷曼兄弟的五倍,美國政府不救雷曼兄弟,幾乎公認是全球金融危機正式爆發之始,美國政府如果對AIG「拔管」,後果更不堪設想。
AIG上月給美國財政部的報告說,AIG若倒地,可能重擊信用市場、使美國保險業破產、壓低美元、增加美國的借貸成本、擊潰消費者和企業信心,加劇失業,使衰退變成大蕭條,「美國經濟和全球市場大亂,潛在災難難以預測」。
聯邦準備理會主席柏南克本月稍早就警告,AIG不支,對世界經濟的損害將達「數以兆計美元」。
銀行:美國政府已為四百家銀行挹注二千億美元。如果省下這筆錢,例如不救花旗和美國銀行(BoA)呢?
金融分析家說,政府如果抽這兩者銀根,將會像放火燒掉一棟已經有點損壞的房子,這是「經濟縱火」。後果和不救AIG一樣,也就是骨牌效應,一家銀行倒閉,其交易夥伴可能蒙受龐大損失、粉碎信心,促使投資人抽金,金融市場哀鴻遍野。
這也是「可能」而已,美國政府寧信其有。
車廠:影響範圍似乎小一點,但也夠可觀。通用和克萊斯勒已各拿政府170億美元,開口再要216億。這兩大說,他們之中任一倒閉,都會引起連鎖反應,造成三百萬人失業,三年內使美國經濟失血四千億美元。
因為除了車廠自己的員工,數百家零件供應商,以及無數汽車經銷商,都將跟著蒸發。單是汽車業大本營底特律所在密西根州的失業率,可能從目前的11.6%升上14%。
※ 長痛不如短痛
◆ 赤字暴增 美國經濟新泡沫
【聯合報╱編譯王麗娟/綜合報導】 2009.03.22
美國國會預算局(CBO)預估10年後美國政府的預算赤字10年後將達到9兆3,000億美元(約台幣314兆5,000億元),比政府2月的預估數字7兆美元高出許多。這項數據預料將成為總統歐巴馬下周將明年度預算送審的一大絆腳石。權威財經雜誌「富比世」網站警告,迅速膨脹的預算赤字將是美國經濟的另一個大泡沫。
預算局公布驚人的赤字數據後,眾院共和黨領袖立刻群起攻擊歐巴馬政府的經濟振興方案與紓困計畫,稱它們債留子孫。咸信歐巴馬政府明年度3兆5,500億美元預算案下周送交國會時,國會將緊咬預算處的赤字預估,多方刁難。
真正的壞消息是,國會預算局與政府的赤字預估可能都太樂觀,若經濟惡化速度高於預期,赤字還會擴大。政府2月時稱2009年失業率可能達到8.1%,實則2周後公布的1月分失業率即已達到這個數字。國會預算局估計2009年失業率將達8.8%,並在2010年再攀高峰。
預算赤字是否失控,可從預算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重觀察,若比重縮減,赤字即未失控。白宮預估2013年可望見到縮減,但預算局直指2019年都還看不見這項可能。兩者估計差異如此之大,主要是雙方對經濟的樂觀程度大不相同。
在歐巴馬總統任期內,預算赤字占GDP的比重都不低於4%,到了2019 年,該比重仍高達5%以上。經濟學家認為這樣的比重太高,表示債務沉重,危險至極。
此外,國會預算局預估,全美今年GDP將萎縮3%,明、後年各成長2.9%、4%。
但白宮預算局長奧斯澤認為,國會預算局對經濟前景的看法比白宮、經濟學家及聯準會悲觀,實際赤字不會那麼驚人。
◆ 壽險業是下一張倒下的骨牌?
【諶悠文/綜合報導】2009-03-22 中國時報
歐美銀行接連倒閉,壽險公司會成為下一張倒下的骨牌嗎?英國《經濟學人》雜誌以《下一張骨牌?》為題,專文分析歐美壽險業者的現況,認為美國的壽險公司現在岌岌可危,四分之三的資產投資在非政府債所造成的虧損,不禁讓人對壽險公司的營運前景捏把冷汗。
該文指出,金融海嘯發生一年半以來,壽險公司「股價崩跌,信用價差擴大,而且信用評等機構紛紛調降業者的評等」。
美12家壽險公司申請資金挹注
美國已有十二家壽險公司向財政部申請緊急資金挹注。在歐洲,市場對壽險公司的反應同樣激烈,有投資美國、英國或荷蘭公司債擔保的年金商品的壽險公司一一被點名。迄今只有荷蘭「全球保險集團」(Aegon)獲得紓困,但預料未來會有更多業者評等被調降,可能把更多壽險公司推向倒閉邊緣。
美國和歐洲監管保險業者的機構一直老神在在,可是市場對其判斷力已逐漸喪失信心。研究公司CreditSights分析師海因斯(Rob Haines)估計,至去年底,全美前六大壽險公司擁有法定資本四百卅億美元,但此金額沒有把未實現的八百億美元損失列入,這些虧損主要來自公司債的部位。
根據「歐盟保險會計指導原則」(管理保險業的資本水位),幾乎每家大型歐洲壽險業者都有資本盈餘,不過多數歐陸國家的資料沒有認列未實現虧損。
「保險公司會步上銀行(倒閉)的後塵嗎?」《經濟學人》認為,保險業者龐大的市值虧損,反映的是高品質債券因流動性風險造成的折價,一旦市場恢復正常,就會好轉,只不過時間緊迫,美國一些保險公司已經到達危急的水準,這將促使保戶不計損失解約,讓狀況雪上加霜。
歐洲前13大壽險業借290億美元
美國前六大以及歐洲資產前十三大壽險公司,未來四年必須為其借款進行再融資,金額分別為一百卅億美元和二百九十億美元。只要業者償付能力的疑慮存在,資金籌措就有困難。
面對營運逐漸萎縮,許多企業,尤其是美國公司都倚賴政府伸出援手。但該文認為,保險業和銀行業的紓困並不相同:壽險公司對整個金融體系的重要性較小,因為它們沒有短期存款人,以及鉅額款項的交易對手,因此能夠在不造成大規模金融恐慌的情況下,重整財務結構。
文章的結論是:「保險公司或許不會倒,不過有些看來確實已經出現破產的危險。」
◆ 680億美元 歐盟貸款東歐金額倍增
【經濟日報╱編譯廖玉玲/綜合外電】 2009.03.21
歐盟各國領袖20日同意加碼增援東歐國家,緊急貸款額度倍增至500億歐元(680億美元),同時提供國際貨幣基金(IMF)750億歐元(1,010億美元),強化IMF緊急融資能力。
歐盟領袖20日在布魯塞爾舉行的高峰會上同意,對未加入歐元區成員國提供的緊急貸款,將增加到500億歐元。歐盟去年12月把紓困金額擴增到250億歐元,但匈牙利用掉65億歐元,拉脫維亞借走31億歐元,後續還有羅馬尼亞等國「嗷嗷待哺」。羅馬尼亞總理博克19日表示,該國可能需要200億歐元紓困。
接受歐盟援助的11個國家中,有八個位於東歐。如西班牙等歐元區會員國,則不在金援之列。
本月初時,西歐國家原本口徑一致,堅拒助東歐一臂之力。
消息傳出後,該區股市應聲重挫至五年半來最低點。眼見東歐各國情勢愈來愈危急,對西歐的影響加大,各國總算願意伸出援手。
歐盟也將在下個月的G20峰會上,提案讓IMF的緊急融資能力倍增到5,000億美元。歐盟領袖不願跟隨美國腳步,擴大公共支出以刺激經濟,希望把紓困其他國家的任務交給IMF 。
捷克總理托波拉尼克證實,歐盟領袖同意加碼750億歐元給IMF。
IMF總經理史特勞斯康上周在20國集團(G20)財金首長會議上呼籲,讓IMF的放貸資金擴充到5,000億美元。
當時美國財長蓋納甚至建議,應該將IMF的緊急融資能力增加到三倍於目前水準的7,500億美元。
除要提供IMF的資金外,歐盟領袖還確定另一項刺激方案,預定到2010年底前要砸50億歐元,投資能源和電信網路設備。
歐盟領袖計劃加強與烏克蘭、喬治亞和其他四個前蘇聯國家的關係,打算到2013年前提供總額達6億歐元的援助,提高與這六國家在能源供應方面的合作關係。
歐盟各國所推出的振興景氣措施,總金額已逾4,000億歐元。預估緊急支出方案將導致歐盟今年的預算赤字比率,從去年占全區國內生產毛額(GDP)的2%擴大到4.4%。
在德國和荷蘭的壓力下,各國領袖誓言,一旦經濟步入正軌,必將馬上致力於恢復財政收支平衡。
◆ 中國活錢 不超過5000億美元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 2009.03.22
大陸「經濟參考報」報導,中國雖有2兆美元龐大的外匯存底,卻面臨流動性不足的隱憂,中央研究機構最新研究報告指出,中國目前可靈活動用的外匯存底並不多,除去美國債券及中央調控匯率和貿易所需,實際可以動用的外匯存底不超過5000億美元。
2008年底中國持有的外匯存底超過1.9兆美元,是外匯存底最多的國家,但並不意味著中國手頭有足夠的「活錢」可用。財經專家指出,除去1.2兆的美元的債券後,外匯存底只剩下8000億美元。
但央行尚需預留4000億至5000億美元,以維持3個月左右進口所需資金,再減去貨幣兌換、貨幣互換協議等外匯額度,實際上可靈活應用的外匯存底約僅3000億至5000億美元。
截至去年年底,中國持有7274億美元的美國公債,美國公債和企業債的靈活性雖然很高,但是鑒於中、美這種唇齒相依的關係,一旦宏觀環境發生變化,中國很可能面臨流動性不足的壓力。
而且中國的外匯存底也在下降,去年10月減少259億美元,是2003年12月以來首次下降。人民銀行將在4月中公布第一季外匯存底數據,由於外貿順差、外資流入減少、歐元貶值及債券價值縮水帶來投資和匯兌損失,估計今年1至2月中國外匯存底可能至少減少300億美元。據金融時報報導,中國在去年全球市場崩盤之前購入的股票,虧損可能超過800億美元。
◆ 陸資為何來台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3.21
日前經濟部透露已擬定了「大陸地區人民來台投資許可辦法」草案,近期也送交行政院。經濟部正針對開放的產業別進行研議,官員指出,目前比較確定不會開放陸資投資的產業別是國防工業及具獨占且較敏感的高科技產業,其他包括太陽光電、汽車、食品、風力發電等產業,都可望解禁。
但包括經濟部長及陸委會都表示,開放的項目還要再與對岸協商,以免重蹈過去政府單方面宣布開放政策,卻未得到大陸善意回應的覆轍。這個邏輯還真奇特;通常政策是因應需求而擬定實施,但開放陸資政策卻是先決定了政策然後再找需求,而更麻煩的是,這個需求不是操諸在我,還得問問他人。射箭畫靶,箭好歹也還掌握在自己手裡,但現在連箭可不可以射,都無法自主。
好吧,順著這個邏輯,我們想想中國大陸可能有興趣來台投資的項目為何?倘若我們把陸資可能來台的負向及正向動機因素分別列出,則負向因素包括:某項產業台灣已不具資源優勢或不符經濟誘因、台灣經營環境相對不具競爭優勢及台灣市場已飽和陸資來台商機小;而正向動機則包括:取得生產技術及知識、透過合作方式開發台灣市場及學習管理技能純作為進軍國際市場跳板等。然後我們再把各項產業依此正負向因素套入分析;結果,陸資可能來台的產業,包括紡織、石化、鋼鐵、電機電子及機械;而最可能創造就業效果的傳統產業,台商都不願回台了,怎能寄望陸資?
這樣的歸納,恰恰也幾乎完全呼應了工總理事長陳武雄認為,台灣已經發展成熟、已經有兆元以上規模的產業,應該都可以開放;像是高科技、石化產業、機械、鋼鐵等;就他所知,大陸部分鋼鐵業者也想來台投資。但這些項目與經濟部官員所想的太陽光電、汽車、食品、風力發電存在著相當大的落差。而這些項目中,石化及鋼鐵因環保問題,都已被逼著到越南去了,再開放陸資來台,豈不陷經濟部及環保署於不義?高科技的電機電子或機械產業,又會涉及技術外溢問題。由這些林林總總的因素來看,政府要以陸資來台政策建業績,短期間,恐怕事與願違。
要談業績的話,我們先得釐清,陸資來台到底對台灣有什麼好處?大量資金來台並創造就業?從以上的分析來看,這部分恐怕效果有限;中國大陸近來對外投資,絕大部分集中在生產資源及管銷據點的確保,至於生產性製造業只有一成的比重。至於房地產投資,陸資來台建房、賣房的機會,恐怕比來台買房子少得多。
因此,倘若陸資來台政策績效的思考,老在國內市場或就業打轉,是不會有什麼成效的。反過來說,倘若陸資來台,可以創造中國大陸內需或兩岸之外更多更大的市場商機,對台灣的效益才能夠顯現;例如,食品加工或電視面板上下游產業的交叉投資,以擴大中國大陸內需市場;規劃中的經貿特區也可以開放陸資來台,以擴大營運全球市場;台灣通路據點對陸資的開放,若僅想到國內,商機與就業效果當然有限,但若因此可以回建中國大陸內需市場通路,並因此擴增台灣製造商品通路,這才真正達到互利雙贏的意義。
因此,陸資來台的焦點不應該只在哪些項目可來可不來的二分機制上打轉,而是在基本的防禦措施下,台灣是否可以因此獲得中國大陸潛在市場或創造市場。倘若如此,被動防禦與主動策略應同時兼顧的機制,實非目前投審會審查程序所能承擔。
※ 相關報導:
* 台灣人的「三通恐懼症」
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id=36582
◆ 專家:台灣不宜擴大中國大陸農產品進口
中央社 2009-03-21
多位農業專家今天在「兩岸客家高峰論壇」指出,兩岸政府對於農業的重視程度遠不如製造業,而兩岸農產品的競爭性大於互補性,台灣不宜輕言擴大開放大陸農產品進口。
「第3屆兩岸客家高峰論壇」農業組研討會今天在台北圓山大飯店舉行,兩岸學者、專家30多人共同探討兩岸農業合作與交流。
中洲技術學院校長彭作奎說,比起製造業等其他產業,兩岸政府對於農業的投資與發展的重視程度較低。
他說,台商到大陸投資農業的資金只佔約全部產業的5%,投資規模遠不如製造業,投資成長的速度也很緩慢,投資案件多但經濟價值不高,所以不大受到政府的重視。
彭作奎說,台商在大陸投資農業多是單打獨鬥,農業技術開發過程也遭遇很多困難。同時,台灣的大型農業開發項目多是由政府負責,農業到大陸投資也受到很多的限制。
他並說,大陸從中央到地方政府,對農業比較疏忽,農業應該要受到更多的照顧與關注。
聯合大學經濟與社會研究所教授黃世明說,中國農業生產成本較低優勢,已持續吸引許多台商到大陸進行農業投資,由於台灣農產品生產成本相對較高,農產品出口可能因中國持續擴張,而受到嚴重挑戰。
黃世明說,台灣到中國投資所造成的中國農業生產技術進步、產能擴大及品質提升,可能會進一步提高對台灣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
他強調,兩岸農產品的競爭性大於互補性,因此,台灣方面不宜輕言擴大開放大陸農產品進口。
黃世明說,兩岸因為距離近,農業生產與消費型態類似,隨著兩岸農業經貿交流的日益頻繁,雙方農產品的競合關係更形複雜,因此,要建立兩岸農業交流的安全機制,確保台灣農業科技的研發成果。
他並強調,兩岸農業發展宜建立在綠色競爭力和永續農業上,共同探討資源可持續性,共創綠色經濟。同時要注意兩岸的農業技術競合,如果沒有默契與互信,將對台灣的農業產生威脅。
◆ 解決勞資爭議 罷工條件法制化
【聯合報╱記者程嘉文/台北報導】 2009.03.21
勞委會昨天通過工會法與勞資關係處理法的修正草案,副主委潘世偉說明,相關修法的目的是尋求勞資關係的穩定,並非鼓勵罷工。他還強調,國內相關法令數十年未改,「台灣脫離世界太久」,反而對社會與經濟發展產生不良影響。
潘世偉指出,目前國內法令對於罷工的規範,只有工會法第廿六條的簡單規定,這次將相關規範都畫入勞資爭議處理法。未來只有關於雇用關係的勞資爭議,才能夠發動罷工,不允許其他理由(如政治性)罷工。
在發動罷工之前,必須先經過調解,過程至少廿天至四十九天。調解失敗,工會才能對罷工發動表決:以往規定是召開會員大會投票,但是許多公司員工散布各地,聚在一起開會的困難度很大,而且勞工也擔心被「秋後算帳」,因此將表決方式改為無記名投票。如果贊成者超過會員總數的一半,就可以發動罷工。
至於哪些行業不可以罷工?未來公務員與教師可以組織工會,不過公教人員與國防部所屬機關學校的勞工,還是無權罷工。至於跟人民生命安全相關的行業,包括水、電、燃氣、醫院,勞資必須要先約定「必要服務條款」,規定一旦罷工時如何維持最基本服務,否則也不准罷工。
對於不能罷工的行業或是勞方不想罷工,但發生勞資爭議或主管機關認為爭議情節重大,就採仲裁解決。勞委會未來將仿效先進國家的作法,建立「獨任仲裁人」與「獨任調解人」制度:勞委會將遴聘具有專業的人士仲裁或調解。
潘世偉強調,修法「是為了不要爭議,絕不是要發生爭議」,希望外界不要當成洪水猛獸。
【記者陳曼儂/台北報導】勞委會研擬大幅鬆綁罷工規定,工商團體昨天表示,「不要造成勞資對立」;也有業者大呼「不可思議」,表示政府這麼做是要逼企業主上街頭。六大工商團體擬與勞委會溝通,希望不要讓罷工變成勞方處理勞資爭議的「家常便飯」。
全國工業總會表示,全球景氣不好,不是企業願意惡意裁員或是放無薪假,現在已經有勞基法給予勞工保障,勞資問題本來就該雙方自行坐下來好好協商,政府不該鼓勵勞工以「罷工」這種不理性的方式來解決勞資爭議。
全國商業總會表示,景氣不好,資方也面臨訂單、業務下降等經營壓力,在產能利用率降低下,政府若一味地鼓勵勞資對立,最後就是逼得資方關廠歇業,造成更多的失業人口。
有不願具名的企業主聽到勞委會要鬆綁罷工規定,大喊「不可思議」,這位企業家說,上次勞委會說要拿錢給勞工打官司、現在又鼓勵他們罷工,根本是看勞方的選票比較多。
◆ 勞方:擔心勞委會頂不住
【唐鎮宇、陳至中/台北報導】2009-03-21 中國時報
對於勞委會的修法動作,勞方多半表示肯定,認為是對工會及勞工權益的「一大進步」,但對於草案送交行政院、立法院後,勞委會能夠頂住多少壓力「順利闖關」,則保持悲觀態度。
此外,草案規定開放教師組工會但不能罷教(罷工),全國教師會祕書長劉欽旭對此回應:「那要工會幹嘛?」不能罷工就是「閹雞工會」,現階段社會可能還不能接受教師罷教,但法律不該寫死,頂多是階段性限縮,保留教師的爭議權。
桃園縣產業總工會理事長毛振飛直言此修法方向「有進步」,罷工行為的合理範圍內民刑免責「國外早就有了」,且國外對於工會罷工的投票形式非常開放,勞委會這次修法省去召開會員大會的步驟是一種進步。
但毛振飛認為,新法對於雇主干擾工會運作,對工會幹部的不當行為必須要羅列清楚,保護好工會幹部才能夠使工會更有力量。
中華電信產業工會前理事長張緒中則認為,讓跨公司的員工可以組工會,未來若一方的勞工發生勞資爭議,另一家公司的勞工可以聲援,如此一來可以免除行政壓力,有助勞工組織的自由與團結。
不過毛振飛與張緒中皆認為,目前法律只是草案階段,未來送交行政院後,包括警政署、經濟部、金管會等一定會有更多不同的意見與壓力,因此新的工會法與勞資爭議處理法到底能不能「過五關斬六降」,還有待觀察。
◆ 金融服務大眾運輸 罷工鬆綁
【經濟日報╱記者黃依歆/台北報導】 2009.03.21
勞委會委員會議昨(20)日通過「勞資爭議處理法」和「工會法」修正草案,大幅鬆綁罷工限制;金融服務業、大眾運輸、石油、通訊傳播等以往罷工受限制的行業,全數大鬆綁,且條文刪除30天的冷卻期規定,換句話說,可以無預警罷工。
另外,未來勞工不僅可以籌組產業工會,還可跨企業組工會,同一控股公司內的子公司可以組工會,結合力量對抗資方,共同對抗資方降薪、強迫休無薪假等待遇。
這兩項法案預計4月初會送進立法院。勞委會副主委潘世偉說,修改法案是為讓勞資自行協議管道更順暢,平衡勞資關係並提昇人力品質,減少政府介入資源。
勞委會雖然贊成給予一般金融業更寬的罷工權,但對於金融交易機關如證交所、期交所、櫃買中心、交易保管中心等仍有顧忌,潘世偉表示,待提至行政院正式討論後,看看金管會能否提出有力理由反對。
修正草案規定,軍公教禁止罷工,另四項影響「大眾生命」事業限制罷工,即醫院、電力及燃氣供應業和自來水事業,必須勞資雙方和議「必要服務條款」,例如限制罷工天數、條件,才能夠罷工。
勞委會還在考慮,增列110、119等專線不得罷工。官員表示,這未來還要與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協調。
修正案也簡化了罷工程序,以往工會需經會員大會通過,始得罷工,修正案改為會員無記名投票過半即可,無需召開會員大會;未來罷工也不需受集會遊行法規範,但需在合理地理範圍內進行。
除此之外,勞資爭議處理法內也新增獨任調解、獨認仲裁機制,以往很少使用、需透過勞資雙方組成的委員會制,改由經勞委會遴選的獨立專人來負責。
法條也新增外勞可擔任工會理監事職位,對外勞權益更加保障。不過,勞委會官員表示,在產業外勞一聘三年內,賺錢都來不及,罷工案件原就寥寥可數。
◆ 跟銀行周旋 終結卡債噩夢
【聯合報╱成小白/大眾傳播業(北縣新店)】 2009.03.22
筆者從來沒有一張信用卡,原因無他,全是因為我被家人的卡債嚇怕了。看到廿日鄭潔默投書「三萬薪給百萬現金卡害苦家人」,忍不住要把我近一年與銀行周旋的心路歷程與大家分享。
我的親人曾負債百萬,在家人協助下還清,但近一年的時間內又再度欠下近五十萬的卡債;當我知道後,明白一定要杜絕所有用卡的可能性,以免噩夢一再發生。
上網發現有「親屬代償註記」規定,我用此方式與多家銀行協商代償,同時要求家人,與銀行簽聲明書六年內不得使用該行信用卡,此一聲明書同時會被記錄在聯徵中心,讓親人將來很難申請卡片。
初期幾間銀行都進行順利,後來遇上一家銀行,不但告訴我該行沒有承辦「親屬註記代償」,甚至打電話給我的家人,說如果簽下註記代償就一輩子不能辦卡。
當得知此事時,我立刻打電話至服務中心詢問,發現該行誤導人的說法,我立刻留下對方職員編號以及記錄該通話時間,打電話到金管會,找到負責承辦該銀行事務的專員,並明確要求,如果沒有獲得回應就會每天打來詢問;當天下午該銀行就派出主管打電話向我道歉。
後來在處理另一家銀行債務時,因訂約分十二期,每期應繳利息很高,打電話協商時也遇到客服告知,即使一次付清也無法降息;於是我又打電話至金管會反映,負責該銀行的專員給我專門協商的電話,立刻減近二萬元利息,順利清償債款。
筆者想替為家人負債所苦的人打氣,你絕對有方法可以阻止債務不斷蔓延;如果對銀行處理事情有疑問,記得打金管會的電話,或上網搜尋卡奴自救會組織,相信你可以終結負債噩夢。
※ 延伸閱讀:
* 3萬薪給百萬現金卡 害苦家人
http://www.udn.com/2009/3/20/NEWS/OPINION/X1/4799833.shtml
◆ 銀行將急商 雙卡擬改差別利率
【聯合報╱記者孫中英、李淑慧/台北報導】 2009.03.21
立法院大降雙卡最高借款利率,銀行公會下周將開會因應。銀行公會研擬全面採行「指數型」雙卡差別利率方案,建議銀行雙卡利率全面改採指數型浮動,每季檢討一次,一旦利率下降,可盡快反應。
金管會主委陳冲昨天表示,銀行承作雙卡業務不可能不花錢,他贊成雙卡利率上限應「逐步調降」,但不能一下子大幅調降,應該讓銀行有時間調整營運模式。
立法院司法委員會初審通過,將借款年利率上限從百分之廿降為百分之十二點五。銀行股價昨天全面下挫,消費金融龍頭中國信託銀行估計,至少有三千億資金會因此轉向「地下」借錢,「地下金融業說不定正在放鞭炮慶祝」。
銀行公會將盡最大努力再與立法院溝通,公會信用卡委員會已送出改進方案到金管會,建議用指數型浮動方式,訂出雙卡差別利率,即比照現行的「指數型房貸」,隨時反應資金成本下降。
銀行公會說,大家聚焦在雙卡最高借款利率,但實務上,大部分雙卡卡友是適用「雙卡差別利率」,借錢時是憑個人信用,實際適用的借款利率每個人都不同。
銀行公會調查,實施差別利率後,市場實質利率已從最高的百分之十六點三降到百分之十三點四,已下降二點九個百分點。
中國信託商銀董事長羅聯福昨天說,立法院對借款利率上限動修法大刀,將讓問題更複雜。八十年前民法訂出借款上限,是要限制地下金融;八十年後,修法結果卻是壓制銀行,助長地下金融。
◆ 金管會下令 銀行6月祭反肥貓條款
【聯合晚報╱記者陳雲上/台北報導】 2009.03.21
獨立董事下設審委會審核
杜絕「肥貓」,台灣效率超越美國,如果銀行公會3月底前將反肥貓條款送交金管會,經主管機關最快速度核定,可望搶在今年6月間、各銀行股東大會中率先啟動「反肥貓條款」! 銀行業初步構想,未來所有銀行董監事的薪資酬勞,將交由各公司股東認可的「獨立董事」下設「審計委員會」審核,而獨立董事本身酬勞,則交由全體股東在股東大會中敲定。
銀行公會的態度是先由各家銀行召開股東大會,率先實施嚴審董監事薪酬的制度,並希望此制度有機會推廣到其他金融行業,目前金控暫不適用。
敏感 暫不明列接班人姓名
至於各方關切的「接班人繼任計畫」,雖然國外的公司章程中確實將董事長、總經理等重要決策人士接班人的姓氏、名字交代清楚。但因國情不同,台灣人對於「接班人」、「繼任」字眼相當敏感、排斥,多方討論後,決定暫不「露骨」地明列接班人姓名,而是改較概念性的「業務發展計畫」取代,由各公司彈性自行陳述公司重要人事和業務之間的銜接、互補關係。
董事未來須先上課、受訓
在董監事權責方面,為強化董事會對銀行風險控管的能力,過去認知中「董事」只是領車馬費、坐領高薪的酬庸工作,未來將增加董事會成員的專業課程訓練,換言之,以往「董事,可以不懂事」的情形不能再發生,董事在一定時間內,必須依規定上課、受訓,「預先防範」銀行可能發生的風險控管。
金管會「密令」指示下,銀行公會針對銀行、金控兩大系統各自召集兩大委員會展開小組研商。其中銀行公會的風控小組底下,成立專案組,經過十多場密集會商討論後,已就金管會指示加強「公司治理」中有關「肥貓條款」、「董監事的風險控管」及「接班人繼任計畫」等作出初步重大結論,將在下周四 (3月26日)銀行公會理監事會中提出討論。
趕在股東會旺季前頒布
由於金管會希望此套最新版的「公司治理風險管理」實務守則,能趕在今年各上市櫃公司股東會召開的旺季前頒布。不排除下周四銀行公會理監事會作出結論後,即將趕送金管會,以期在最短時間內完成「公司治理風險控制」新機制,並來得及在今年各公司股東大會,將「反肥貓」、「接班繼任」、「董監事權責」等重大議案納入公司章程。
但在金管會提出的眾多議案中,定期評鑑董事績效、及董事、法律徵詢主管間的監控制度等,因執行難度高,暫不列入結論。
◆ 勿再飼養殭屍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3.22
金融風暴使許多國家的金融機構出現鉅額虧損,各國政府也採取了種種措施搶救金融機構;而瑞典在1990年代初期化解金融危機的經驗,也成為重要的參考。金融時報最近一篇專文指出,美國目前的做法和瑞典很不相同。美國未像瑞典那樣把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區分出來,也未把原來股東的權益塗銷,就先金援這些金融機構。這種做法就像把政府的錢交給這些有問題的機構去冒險,賭贏了獲利歸私人,賭輸了則由政府和全民買單。我國目前的政策也和美國有類似之處,應儘速改善。
美國未把不良債權區分出來,使這些債權透過複雜的保證及金融花招,看起來仍像是有價值的資產。這不只是隱藏了實際存在的損失和危機,也讓政府和人民陷入未來可能極大的損失。但它更不好的作用則是讓金融機構原來的股東看起來仍握有不少淨值,使政府無法把他們的權益塗銷,甚至原來的股東和經營者仍掌握著經營權。如果將來的情勢演變和政府政策等使這些機構回生,這些本來已讓一無所有的股東將重新獲得很大的權益。而這些機構最後若走向破產,則現在已存在和未來將發生的損失卻由全民承擔。
我國目前銀行是否已有太多不良債權,只有經營者最清楚,政府主管機關說不定也不確知。不過銀行若相當穩健,政府應該沒有匆忙宣佈保障所有存款的必要。而若有些銀行問題不小,政府即應該明確處理;一方面把不良債權區隔出來,另一方面也算清楚股東的淨值,並要求股東補足淨值,或者塗銷股東的權益而由政府接管。然而政府卻沒這樣做,反而要銀行紓困而展延已出問題的放款。金管會主委還公開宣示,會給協助企業紓困的銀行金融檢查特赦,只要是依政策指示和內部授信規範辦理,不會提列檢查意見。換言之,美國還要用精緻的手法來掩飾呆帳,我們卻直接用政府命令讓銀行和金管會一起做假帳來欺瞞人民,並保護現有股東之利益。
2001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史迪格里茲最近為文批評美國的做法,他指出:那些該死的銀行若讓他們假裝還活著,這些殭屍銀行就有了賭博的衝動,因為如果贏了即可讓他們從一無所有變成富有,而輸了則由政府和納稅人買單。他說這些賭徒不僅不會管理風險,反而會冒最大的危險。我國的情況可能更嚴重;因為政府不只是幫忙掩飾不良放款,而且未仔細清查銀行的實際情況就宣布全額保障所有存款,也使存款人乃至其他金融機構都失去自動監督銀行的意願,而容許銀行經營者更能為所欲為地大冒風險。
我國不少銀行實際上是由有少數持股的財團控制,他們的持股甚至又拿去抵押借款。這表示他們比美國的殭屍銀行更沒有什麼可以損失的,因此即使銀行的淨值仍為正值,他們都可能為了私利而冒險,為讓自己的其他企業取得資金而做不當的放款。這種事情在經濟不景氣時更容易發生,十信事件以及1997年東亞金融風暴後出現的近兩兆呆帳很多都是這樣造成的。目前多位高層官員都曾參與1997年之後的紓困,但或許因當年造成的爛帳不是由他們自己善後,所以他們似乎未記取那次紓困和保障存款的教訓,以致仍和1997年採取同樣的做法,也未加強必要的監督。
近日金管會打算要成立金融穩定基金來為金融機構注資。這項政策也和美國對金融注資一樣;但若不先釐清金融機構的不良債權和真正淨值,就會變成利益輸送給金融機構,並且讓他們拿政府的錢去冒更大的風險。因此我們切望政府不要再輕舉妄動。
※ 相關報導:
* 南方朔 - 不是貪婪詐騙,而是風險災難
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id=36616
◆ 我見我思-當美國人 真好
【呂紹煒】2009-03-21 中國時報
看到美國政府加足馬力、開印鈔票,把通膨輸出與全球「共享」,以解救本身的金融與經濟問題,不禁讓人感嘆:當美國人,真好!只要全球經濟體系的「美元本位制」不改,美國永遠能輕易的把自家經濟問題傳送給全球。
周三美國FED決定再放出一.二兆美元,其中三千億美元買長期公債,七千五百億美元買MBS(房貸擔保抵押債券),二千億美元買二房本身的債券。市場一致的詮釋是:美國發狠、大印鈔票救市。
二戰後,全球金融運作奠基於一九四四年的布列敦森林體系,參與規畫者最著名的就是凱因斯。相較一次大戰後,歐洲各國力圖恢復金本位制,這次大家乾脆直接放棄金本位,只有美元仍聯繫黃金,並保證各國能以卅五美元的價位兌換一盎司,這算是一種美元本位制。
當美國的國內生產毛額占到全球的快一半、經濟體質健全時,大家相安無事。但六○年代後,歐洲與日本走入復興,經濟實力漸起;而美國推動大社會、加上越戰升高,花錢如流水,美元漸走弱。各國為了「保本」,紛紛向美國「提存黃金」。一度,各國以「黃金互助方式」想壓制金價,但終是徒勞無功。一九七一年,尼克森終於關閉黃金兌換窗口,全球正式走入百分之百的法幣時代,國際上則走入「純美元本位制」。
而美國為了維繫美元強勢,還不惜動用一切政經資源,讓國際上的油價買賣以美元為交換媒介。一九七三年第一次能源危機起,油價大漲四倍,等於國際上對美元的需求大增四倍,油國拿了美元又「回存」到美國,即所謂的「油元」,美元更穩了,鐵桶似的江山哩!
反美最力的法國總統戴高樂早就抱怨:美國總是隨心所欲的印美鈔,來維持美國的浪費,因此他一直倡議恢復金本位制。而近來一名中國人寫的《貨幣戰爭》,也力倡中國要掙脫美元本位制,回復聯繫黃金的金本位制。不過,不論由理論或實務看,幾乎毫無可能。經濟學家多認為,大英帝國時代的金本位制能運作良好,是那個時代經濟運作良好的「結果」,而不是「原因」。
這次金融海嘯雖然起自美國,但全球都重傷,因為,透過無遠弗屆的美元本位與金融體系,這些爛債早被包裝成各種投資商品,行銷全球。一名美國經濟評論家在估算美國可能面對數兆美元的資產減損之餘,不忘說句:謝天謝地,這些「資產」有一半已經由全球其它國家分擔了。
換個國家,增加印刷機、日夜趕工印鈔票,幣值早垮了(像國民黨在大陸一樣),不過,美國不會。雖然,理論上來說,美國這些措施必然使美元走弱,因而牽動全球原物料上揚,但,全世界只有一個霸權、只有一種貨幣有這個霸權撐腰。縱然美元暫時走弱,很快的─只要有風吹草動,資金還是回到老美懷抱,美元又能硬挺了。更何況,全球央行手中滿是美元外匯準備,誰想─或許該說「誰敢」讓美元崩盤呢?當美國人,真好!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歐巴馬錯失利用AIG機會 印鈔救市不可行
* 佛里曼專欄》歐巴馬 錯失利用AIG機會
* 歐元轉強 歐元區經濟更不妙
* 大陸外匯存底 僅1/4可動用
* 爭公民權益 農民工力求正名
* ECFA:先審後簽或先簽後審?
* 兩岸太陽光電產業 明啟交流
* 生技起飛 產值衝向3,000億元
* 台灣水果登陸收攤 中國銷台逆差
* 雙卡利率改浮動 每月或每季調
* 印鈔救市不可行
◆ 佛里曼專欄》歐巴馬 錯失利用AIG機會
【聯合報╱王麗娟譯】 2009.03.23
上周與一位印度商人朋友偶遇時,他說的一段話,令我感觸良多。他說:「這是我第一次到美國,感覺它的行為,像個未成熟的民主國度。」
他言下之意是:深陷於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美國的政治表現卻遠遜於平常。領導階層不見成熟的人,沒有人表現得比當下有廣度,沒有人思考得比新發生的新聞有深度。國會一夕間拼湊出懲罰性的稅法,這種作法只見於香蕉共和國(中南美洲小國),我們總統自比保齡球技像特殊奧運,在傑萊諾的談話節目中,想講俏皮話卻成了失言,而在野黨的所作所為,目的只有一個,打擊歐巴馬的聲望。
有天,共和黨眾院領袖康托爾接受國家廣播電視網(CNBC)訪問,但他僅從一黨之私看待美國國際集團(AIG)的問題,毫無建設性觀點。看著他,我心想:「你沒子女嗎?你不用擔心年金問題嗎?美國的大銀行紛紛倒閉,你所住社區的銀行不會有事嗎?這個國家輸了,你的政黨就贏了嗎?你到底在想什麼?」
繼續中傷公眾人物,例如財長蓋納或是年薪1美元的AIG執行長李迪,有一點可確定的是,美國定會淪為二流國家。這些公眾人物犯過錯,但他們正設法替美國人尋找出路。繼續中傷他們,保證政府再也徵召不到能人替它做事。而接受政府注資的銀行就算捉襟見肘,放款資金不足,仍會設法儘快擺脫這些錢,以免接受檢視。如此一來,美國將永遠深陷銀行危機,而且購買有毒資產,不僅要靠政府,同時要靠私人資金,而現在私人基金經理人對與政府合作無不怕怕。
總統歐巴馬錯失利用AIG給美國人上一課的機會。發紅利確實令人抓狂。民眾憤怒有理。但與其火上加油,或讓國會胡搞一通,總統應該出面說:「我會處理此事。」
他該上全國電視,與全民進行一場早該做的爐邊談話。他要對經濟危機的嚴重程度,還需作何種犧牲打開天窗說亮話。他應該打電話給AIG的經紀商和所有拿了不該拿的錢的人,請他們「以國家為重」,歸還紅利。
如果總統協助AIG的經紀商挽回名譽,同時賦予他們更大國家使命感,我敢說,多數錢會自動回籠。鼓勵比脅迫有效。它還會將總統送上應有的高度,凌駕亂哄哄的國會之上。
LRN公司執行長賽德曼認為,一位振奮人心的領導人最具影響力,此人必須能夠激發原則性的行為,讓所有人為大目標戮力以赴。賽德曼指出,協助公司、政府「永續」經營者,並非控制行為的高壓規定,「而是它的員工與市民,無視於環境的艱困,本著應有的價值、原則,做該做的事」。他認為,法律讓人們做可做的事,價值卻可刺激人們做該做的事,而領導人的職責,是激發這些價值觀。
眼前,我們即欠缺這種振奮人心的領導階層。即使不計代價,商場上還是有人說有些企業大到不能倒。即使再不合理,有銀行家說有些契約毀約不得。不成熟的公職人員總是說「那是別人的錯」。我從來沒有像過去一周那樣,聽到有這麼多人告訴我:「看完新聞,真是好沮喪。」
好吧。救兵可能已在路上。紅利的事讓人分神,是因真正的大事,將毒資產從生病的銀行拔除的一項全面性計畫,得花點時間才能定案。所以一些小事才有機會變成大事,混淆民眾。期待這項全面計畫會在23日公諸於世,且期待總統能贏得國人齊心支持,期待必須讓它過關的國會議員能提醒自己,這不是政治如常的時候,期待我們的國家,唉,不會變成「大到不能倒」要別人來救,期待... 。
(作者Thomas L. Friedman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 歐元轉強 歐元區經濟更不妙
【王曉伯/綜合外電報導】2009-03-23 工商時報
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指出,在美國宣布擴大量化寬鬆行動的刺激下,歐元上周大漲,而且預料還將持續揚升,然而歐元這波突然而來的強勢勢必也會對本就疲弱的經濟造成雪上加霜的傷害,歐洲央行為救經濟,可能會被迫仿效美國聯準會與瑞士央行,也採取激進的寬鬆措施以壓制歐元。可是如此一來,國際匯市也將益發混亂。
歐元上揚將損及歐元區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出口,影響所及,相關產業都將受到衝擊,失業問題將更為嚴重。
然而自3月以來,歐元兌美元匯價已上揚7.8%、兌英鎊上揚4.7%,兌瑞士法郎則上揚3.1%。上周歐元兌美元匯價更是創下今年來單周最大漲幅。
標準普爾的首席歐洲經濟學家西克斯預測,在9月底之前,歐元有可能揚升至1.6美元,兌英鎊更是超過平價水準。
在歐元最近這波漲勢之前,歐元區經濟就益趨不振,瀕臨衰退,以歐元區最大經濟體德國為例,1月出口值銳減逾20%,是16年來最大跌幅,而歐元區的工業生產迄1月已連跌5個月。如今,歐元又趨強勢,只會使得歐元區經濟情勢更加惡化。
歐元這波漲勢主要是因美國聯準會、英格蘭銀行與瑞士央行為刺激國內經濟與改善信用緊縮的情況,而以量化寬鬆的措施,在金融體系增加供應美元、英鎊與瑞郎,包括購買公債,導致這三國貨幣幣值大減。然而分析師指出,這樣的做法不啻向全球輸出通膨。歐洲央行目前並沒有採取類似美國、英國與瑞士的量化寬鬆措施,不過高盛首席經濟學家歐尼爾表示,現在市場的焦點都在歐洲央行身上。他表示,歐洲央行必須想辦法讓歐元趨軟。
報導指出,已有一些歐元區的官員感到不滿,認為在當前全球針對經濟失衡進行調整之際,美、英等國卻是把他們的壓力轉移到歐洲身上。
一位要求匿名的歐元區財政官員表示,預料兌歐元呈弱勢的英鎊很快就會為歐元區帶來困擾,因為在英鎊相對疲軟下,英國產品將搶走歐元區內部與海外的市場。
◆ 大陸外匯存底 僅1/4可動用
【經濟日報╱記者王茂臻/綜合報導】 2009.03.23
大陸官方最近在一份內部報告中指出,大陸外匯存底只增不減的情況可能已終止,雖然大陸目前外匯存底逼近2兆美元,但實際上可使用的金額不到5,000億美元,加上大陸持有美國債券的金額過高,一旦宏觀經濟出現變化,大陸外匯存底運用可能將面臨流動性不足的壓力。
大陸官方媒體新華社主辦的經濟參考報日前引述某部委研究機構的內部報告指出,到去年底為止大陸外匯存底約1.94兆元,是世界上擁有外匯存底最多的國家,「但這並不意味大陸手頭有足夠的活錢可用」。
大陸從去年底以來提出多項挽救經濟措施,高層官員也多次暗示必要時可動用龐大外匯存底。
按照上述報告的估算,大陸目前實際可靈活應用的外匯存底約僅3,000億至5,000億美元。
大陸首季外匯存底金額要到下月才會公布,但之前多家媒體披露的數據顯示,大陸首季外匯存底下滑金額將超乎市場預期。
上述報告指出,大陸外匯存底單邊上升的局面或許已基本終止,可動用的外匯存底金額並不如外界預期的高,大陸目前大量持有的美國國債和企業債的變現性雖然很高,但以目前美國與大陸兩國經濟高度相關的情勢來看,一旦宏觀環境發生變化,大陸外匯存底操作就可能面臨流動性不足的壓力。
大陸中國人民銀行(央行)研究生部部務委員會副主席王自力認同上述報告的結論。
他說,除去大陸持有超過的1.2兆美元債券後,大陸外匯存底剩下不到8,000億美元。
他表示,人行還需要預留部分外匯存底以維持三個月左右進口所需的資金,這部分外匯存底規模大約在4,000億至5,000億美元,再扣除貨幣兌換與貨幣互換協定等外匯額度,實際上剩下的可動用外匯存底僅3,000億美元左右。
該報告提醒大陸應該審慎使用手中的外匯存底,去年爆發的金融海嘯對大陸企業對外併購創造了機會,大陸政府可外匯存底上予以支持。
建議大陸企業可優先考慮購買能源、資源性產品以及擁有品牌及通路的海外公司,運用外匯存底購買單一產品時必須格外慎重。
◆ 爭公民權益 農民工力求正名
【黃淑嫆/北京報導】2009-03-23 中國時報
農民工?農民?盲流?為擺脫「稱謂」背後隱藏的歧視,大陸農民工正尋求自己定位,為自己「正名」,希望從這看似簡單、實則不易的一小步,逐步爭取長久以來未獲根本解決而本該擁有的公民權益。
從農村走向城市,農民工生活於城市,卻也在城市和農村間游離,他們身處城鄉夾縫,往往從事城市中最髒苦累的工作,卻因戶籍上「農民」的身分,享受不到城市居民福利。另方面,他們卻非傳統認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民。
對於年長的農民工來說,「我就是老農民,什麼工不工、民不民的,能掙錢就行」,並不在乎外界稱謂。但對年輕人來說,多數就不願被叫做「農民工」了。
「做人難啊!我們名義上是公民,還是會有人不把我們當人看」,民工小張說,「最早叫我們『盲流』,然後前面加個『農民工』,就叫農民工人,現在你們就簡稱『民工』。這不就打折了。」
對於早期「盲流」到現在的「農民工」、「民工」的稱謂,「打工青年藝術團」團長孫恆說,「當然是身分歧視啊!這些稱謂都是外界加給我們的,沒一個是我們自己的想法」。現在,孫恆正和工人討論,並計畫做一個「新工人辭典」。屆時,將宣告一個「由自己決定的稱謂」。
「就是從身分上我們要對自己有個認同,我們覺得我們將來的前途,是一個新工人的前途」。孫恆說,「農民工意味你不是公民,也不是農民,就是很模糊,等於二等公民。如果你是工人,會有工人的待遇,如果你是農民,會有農民的待遇。但如果你是農民工,就什麼也沒有。所以,這個身分名詞很重要!」
孫恆進一步說,「現在中國要想完成這個工業化城市,就是要讓大量農民有身分上的轉變,成為新的城市人、新居民、新公民、或是新工人。如果我們永遠都是一個農民工、盲流啊,你就沒前途。」
在剛結束的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娃哈哈董事長宗慶后曾表示,「現在是不應再叫農民工,農民工本身就帶歧視性質」,「我們全是這樣,以前都是農民,不過是早一點當工人,或者早一點進城市而已,為什麼要分辨農民工,把本地工人分得那麼清楚」。
然而,事實上,放下關於農民工各種不同稱謂背後所隱含的符號意義,「戶籍制度」才是這些所有歧視的根源。從另方面看,改變社會大眾對他們的稱謂,也是農民工目前能為自己做的一個「小小」的權益。
◆ ECFA:先審後簽或先簽後審?
【聯合報╱社論】 2009.03.23
馬總統談ECFA,溫總理談CECA,儼然已是箭在弦上,蓄勢待發。有人主張,ECFA應先送立法院審議,再與對岸協商。但不論就法制或談判實務言,此議皆待商榷。
立法院先審議,在流程上前後顛倒,在談判實務上恐也窒礙難行。既然尚未與對岸協商,行政部門亦尚不知對岸的意見,若真要送到立法院審查,就只能送出我方草擬的議題和主張,而立法院所能「審議」的也限於這部分。這樣的審議,並無實質意義。然而,倘若真要「先審後談」,經立法院先審議通過一個約本,行政部門將隻字都動不得,亦即必須強迫對岸照單全收,倘係如此,如何協商談判?
若是先審後談,則對岸對約本有任何不同意或增減的部分,那怕只是文字修正,皆須再跑一遍「送立法院審議通過、再與對岸協商」的程序;如此反覆往返,如何談判?何況,在立法院先審議的過程中,我方的立場、內部折衝的矛盾情形,有無迴旋空間等等,皆將被對岸窺察得一清二楚,這在談判實務上恐怕窒礙難行。
先審後談,亦違背憲政法理,牴觸權力分立的原則。暫不論大陸政策是否屬總統職權,但大陸政策的協商談判是行政權的一部分,這是可以確定的。類似的例子:與外國談判條約,當然是政府外交部門去談,談出的結果(條約草案),再依憲法送交立法院議決,通過之後生效。這是行政立法兩權分立相互制衡的憲政架構。倘若政府要與外國談判條約,立法院堅持我方草案先送立法院審議通過,則恐是立法權侵越了行政權。
同理,與對岸談判,若是立法院先審議、先決定了約本,再交給行政部門與對岸「談判」,有不同意的地方送回立法院再議,等於是立法院透過行政部門間接和對岸談判,亦即立法院取代了行政部門,這是違憲的主張,破壞了權力分立的原則。
再從現行兩岸關係條例的法律規範來看,先審後談的主張亦是與法不合,也就是說這種主張是違法的。兩岸條例對兩岸協議的規範方式,在程序上先規定「受託簽署協議機構將草案送行政院同意始得簽署」(第五條第一項);再將簽妥的協議內容區分為是否涉及法律修正,涉及法律修正者送立法院審議,無涉修法者行政院核定之後送立法院備查(第五條第二項)。法律規定得十分明白,並無先審後談的規定。
除此之外,倘若兩岸經貿合作協議的談判結果,我方將同意直接通商或者引進大陸勞工,不論是否涉及修法,在實施之前,都必須先送立法院決議;立法院會期內一個月未為決議視為同意(兩岸條例第九十五條)。此前我方同意直航,就是依此法定程序辦理。也就是先談後審,而非先審後談。再依立法院職權行使法以及議事規則,「先審後談」的主張亦於法無據,不可自創法律。
當然,簽訂ECFA之類的兩岸協議,政府應當盡量尋求全民共識。有關當局一方面應製作說帖,主動說明;另一方面亦應廣開言路,以聽證會等方式採擇民意。立法院雖不宜「先審」,但在形成政策的過程中,必然亦可將各界民意及黨派主張反映、傳達給行政當局。如此,既可維護法制,亦能集思廣益。
兩岸經貿合作協議未必是解決政經困境的萬靈丹,反對者亦大可提出異議主張。但若在程序上堅持「先審後談」,則非但是違法主張,且恐極不利於兩岸談判之實務。
◆ 兩岸太陽光電產業 明啟交流
【聯合晚報╱記者沈明川/台北報導】 2009.03.23
兩岸明天將有一場針對當前全世界最熱的太陽光電產業的交流會在台北登場,大陸方面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組織代表團出席;經濟部期望藉由兩岸光電產業交流,創造兩岸雙贏。
經濟部能源會表示,這次「兩岸光電產業合作及交流會」,大陸有110多位、台灣有400多位光電產業業界人士參加,台灣方面包括茂迪、宇通光能、旺能、昱晶、綠能科技、中美矽晶、合晶、和鑫光電、帆宣系統、強茂集團,大陸方面包括無錫尚德、江蘇中能硅業、江蘇林洋、北京中聯陽光、保定天威、常州天合、新奧光伏、英利能源等公司的高階主管演講及參與論壇。
能源局長葉惠青表示,太陽光電是近年來兩岸吸引大量投資的再生能源產業之一,雖然兩岸太陽光電產業發展因產業環境的差異,呈現不同的產業型態,但兩岸太陽電池的總產業量,已在全球市場中占有舉足輕重的角色。
他說,希望透過兩岸光電產業的交流,建立合作及交流平台,在互惠互利的原則下,建立兩岸產業合作商機,創造兩岸雙贏。
【記者徐睦鈞/台北報導】
由政府主辦的兩岸太陽能產業論壇明天展開,由於台灣目前的太陽能產品品質及技術均優於大陸,業者認為,未來兩岸之間的合作,將有助國內業者拓展綠能市場的大餅,雙方可望由以往的競爭關係,轉為緊密合作。
國內太陽能大廠茂迪、益通、昱晶、綠能、中美晶等上下游業者,明天都將參與此項盛會,搭配櫃買中心於4月份舉辦的綠能產業說明會等造勢活動,顯示政府為推動六大振興經濟產業,也展開積極的政策推動,以期能與美、日政府的能源政策接軌。
對於兩岸太陽能業的競合,目前太陽能類股的股王綠能表示,大陸的業者以規模著稱,但論產品品質,台灣的產品在國際間較受肯定。不過因為大陸官方對於太陽能產業的推動積極,就台灣的業者來說,與大陸的合作,當然也是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尤其是大陸未來的潛在市場。
矽晶圓大廠中美晶認為,去年台灣業者都沒虧損,雖然跟前一年比,衰退不少,但是相較大陸有些大廠出現虧損,台灣在品質及技術上,目前確實居於領先,以今年太陽能產業的能見度有限,市場都在等待各國政府的政策來看,未來兩岸之間的合作是有其必要性。
不過,也有業者持不同意見說,大陸現在的生產品質與台灣還有差距,很多客戶更表明不要「ABC(Anything But China 」,如果台灣業者採用大陸的料源,恐降低整體的品質水準,除非大陸願意與國內業者合作,由台灣提供生產技術,兩岸之間合作成功的機會才會較大。
◆ 生技起飛 產值衝向3,000億元
【經濟日報╱記者蘇秀慧/台北報導】 2009.03.23
行政院第一波產業振興點火行動周四(26日)啟動,科技顧問組將提出「生技起飛計畫」,由國發基金帶頭,與民間合資成立600億元大型生技創投基金,第一期基金規模為70億至100億元,預估四年內,生技產業的產值將可倍增至3,000億元。
為落實2月底馬英九總統指示,三個月內提出六大關鍵新興產業發展策略,行政院會本周起將陸續推出六大新興產業的行動方案,生技產業因發展策略規畫已趨成熟,將是第一個啟動的產業。其他五個關鍵新興產業包括觀光旅遊、醫療照護、綠色能源、文化創意、精緻農業,也將一一提出行動方案,陸續在今年內啟動。
行政院官員表示,「生技起飛計畫」包括成立生技大型基金(Mega Fund)、成立國家型生技育成中心、強化生技中心功能和成立新藥選題委員會四大方向。在強化生技中心功能部分,目前生技中心已擁有一座符合國際標準的毒理實驗室,未來將配合政策,人力由400人擴編到1,000人以上。
有關成立生技大型基金,將由國發基金投資40%,民間投資60%,以十年為發展目標。官員指出,成立生技大型基金的目的,是要藉由海內外大型投資,引進具有競爭力的生物技術,或取得優良生技公司的主導權。第一期基金規模70億至100億元,將由民間主導成立專業的投資評估團隊,挑選好的投資標的。目前國內生技產業一年的產值約1,500億,四年內希望生技產業的產值能夠倍增。
生技育成中心的推動,則是針對海內外被投資的生技公司標的,引進到國內竹北或南港生醫園區,並由育成中心協助後續的產業催生計畫。
強化生技中心功能,是將生技中心轉型為前臨床試驗(Pre-clinical)中心,只要在國內研發的新藥,在申請人體臨床試驗之前,都希望交由生技中心執行動物毒理試驗。
新藥選題委員會將由海內外專家共同組成,針對各學術研究機構生醫研究項目,由選題委員會依各單位最強項的專長重新分工。
◆ 台灣水果登陸收攤 中國銷台逆差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mar/23/today-fo3.htm
自由時報 2009.03.23
〔記者鍾麗華、洪素卿/台北報導〕加入WTO後,農委會曾推出台灣水果促銷活動,進口水果曾連兩年進口值下降,但去年進口水果成長二成,進口值近四億美元(約台幣一百三十七億元),進口值、貿易逆差雙創新高,連中國生鮮冷藏水果類都進口一千三百萬美元,遠勝於台灣出口水果的兩百多萬美元的出口值。
事實上,儘管官方大力宣揚賣水果到對岸的成效,但根據香港「文匯報」及中國「東莞時報」報導,二年前熱鬧開幕的東莞台灣水果集散中心,因生意不理想,已在半年前停業,並在二十一日正式關門。報導指出,台灣水果價格太高,東莞沒有足夠的消費群體,有消費能力者又未必喜歡台灣水果口味,以致該集散中心關門。
對於中國水果逆差問題,農委會國際處副處長蕭柊瓊表示,政府直到去年才開始大力推動水果銷往中國,從去年與今年的出口數量可以看到,數量已經有明顯成長,這個市場確實大有可為。她以先前到東北參展為例,東北人沒看過的熱帶水果,像是台灣的鳳梨釋迦、蓮霧等,都大受好評,本來準備要賣十天的水果,一下子就賣光了。
她認為,往北方的市場,鎖定高品質、賣不一樣的水果,中國市場對於台灣水果,確實大有可為。
農委會:中國市場仍值得開發
至於中國水果進口量,蕭柊瓊解釋,去年台灣風災多,國產水果生產量不足,才會由進口水果替代。中國水果目前僅核准奇異果進口,中國的南瓜子、栗子等雖列為「生鮮冷藏水果類」,但並不是真的生鮮水果,還有很多都是當作初級原料,加工完就再外銷出去,民眾實際會吃到的部分並不多。
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教授黃琮琪指出,WTO有所謂的「國民待遇原則」,即藉由農藥安全檢測、防檢疫方式,對進口水果質量把關。但反觀台灣,到現在農藥殘留標準仍是「一國兩制」,對於國產嚴格、進口寬鬆。而且連產地證明制度也無法落實,才造成許多中國農產假冒其他國家進口。
黃琮琪認為,面對進口農產品競爭,必須提高國產農產品的品質,降低生產成本。而政府或可參考日本,在進口農產品前,派專人到產地實地查核。
國產水果年產量約二百七十二萬公噸、產值約台幣六百七十億元,高達九成五是供給內需市場,出口不到五%。
農運人士楊儒門說,因為進口水果衝擊,近十年有很多台灣本土水果消失,包括土芒果、土芭樂、羅李亮果、楊梅等,就連龍眼的價格連續幾年都很低。但政府對於國產水果產銷失衡、進口水果競爭,卻無對策,也不見政府用心宣導,其實不管是從本土關懷,或環保的「碳足跡」來看,「吃國產水果都是最好的」。
◆ 雙卡利率改浮動 每月或每季調
【聯合晚報╱記者游智文/台北報導】 2009.03.23
行政院預計下午提出雙卡利率上限新版本,再與立院協商,據了解,為降低社會反彈聲浪,銀行公會也積極研擬雙卡浮動利率機制,讓卡友也能跟房貸戶一樣,享有月調或季調循環利率的待遇,預計將趕在本周四(26日)理事會中通過。
立法院上周四初審通過民法修正草案,將雙卡利率上限以央行短期融通利率 (目前3.5%)加碼9個百分點為基準,但政院認為衝擊太大,連日召集相關財經官員後,預計今天提出新版本,將至少加碼12個百分點,提高到15.5%上限。
為使政院版本能更具正當性,銀行公會除提出目前銀行發卡的作業、人事及風險成本外,也研擬新的雙卡浮動利率機制,據了解,為讓消費者更能感受銀行誠意,新方案不排除採用利率更低的「定儲利率指數」作為浮動利率基礎。
定儲利率指數是目前多數銀行房貸利率計價基礎,這是市場上定儲蓄利率的平均數 (各銀行多以1年期固定為多),在央行七次降息後,現都已跌破1%。銀行承作房貸以此為基準,然後再視個人信用條件加碼,風險愈高,加碼愈高。
銀行公會研擬未來雙卡也採取此一模式,對每一位借款者給予「差別利率」,由於雙卡沒有擔保品,因此加碼幅度會較房貸高上許多,至於加碼分幾級、每級幅度,則由各銀行自行決定。
除了此一方案外,據了解銀行公會也擬將比照現行房貸模式,採取利率月調方式,即依市場利率變化,每月調整卡友循環利率,以讓利率跟著市場波動,在利率下調時,卡友也能像房貸戶一樣,感受到利率負擔減輕。
據了解,銀行公會雖然尚未針對這些提案召集各主要會員進行討論,但會員多有共識,像是擬以更貼近市場的「定儲利率指數」,現行已有台企銀、中信銀等採用,另在差別利率方面也無爭議,預計將能趕在本周四理事會中通過。
【記者楊美玲/台北報導】
雙卡利率的調降議題持續引發各界關注,國民黨立法委員盧秀燕上午於財委會質詢時指出,雖然上周三財委會決議公股行庫的雙卡利率需於一個月內調降,但第一銀行於當天就宣布調降,其他公股行庫也應加快速度調降。財政部次長曾銘宗指出,雙卡利率調降屬於金管會的權責,但財政部會督促公股行庫進行調降。
立委費鴻泰質問時表示,台灣銀行的信用卡循環率利上限為何可以設在10.8%,低於市面雙卡利率上限20%相當多。台灣金控總經理羅澤成指出,目前台銀僅發行信用卡,並無現金卡,發行卡量總計約30餘萬,因客戶都屬於穩健型,因此風險已被評估在內,所以信用卡循環利率上限可低於20%。
◆ 印鈔救市不可行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3.23
美國聯準會上周四宣布1.15兆美元的大膽注資計畫,在股票、美元、債券及商品等四大市場引發連串震動。這項注資行動最受關注的是,聯準會要直接介入國債市場,把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綁在一起,經濟學家給它的術語是「國債貨幣化」,也就是中央銀行為政府財政赤字融資,另個說法是印鈔票救經濟。但無論那個用詞,謹慎的央行都視為最後防線,非到萬不得已不會採用;而現今的情況卻是愈來愈多的國家正這麼做,政府內部也有東施效顰之意,期望本周召開理事會的央行要守住這道防線。
自去年9月金融海嘯爆發後,聯準會就已跳過傳統「銀行中的銀行」角色,直接收購各式各樣的私人或政府有價證券,例如房地美、房利美發行的債券、抵押擔保證券、商業票據等;其資產負債表也從9,000億美元激增到2兆美元,目的是注入流動性,以維繫經濟活動,上周的注資計畫中有8,500億美元是延續並擴大這項功能。聯準會大量持有這些資產,等於把自己完全暴露於市場風險之中,但畢竟還是「債有主」,債權人與債務人非同一人。
特別的是,聯準會還決定在六個月內購買3,000億美元的長期國債,形式上是聯準會借錢給財政部,實質上是把債權人與債務人變成同一人,就像自己印鈔票給自己用一樣,好處是解燃眉之急;但鈔票印了太多,就是愈來愈沒有價值,而且也必須是像美國這樣擁有可信貨幣的國家才能偶一為之,不是人人都玩得起。理論上講,各國央行都可以隨時開動印鈔機,做這個無本生意,但付出的代價可能是本幣貶值、通貨膨脹、資金外逃及國家信用破產。也因此,我國央行曾表明,除非在國家經濟危難時,央行不會直接買進公債。
正因如此,聯準會此時啟動國債干預計畫,有些特別原因。在表面上,聯準會是要壓低長期利率,以有效改善信貸市場的環境。目前官方的聯邦資金利率是0到0.25%,但10年期公債殖利率多掛在2.5%以上,日前還超過3%,讓眾多與此掛鉤的擔保貸款利率降不下來,聯準會必須收窄這個差距,以維護其零利率政策的威信。
不好說的理由是,聯準會就是要製造通貨膨脹,對抗通貨緊縮,避免美國經濟陷入長期衰退。聯準會主席柏南克一直對通縮心存顧忌,不僅是因為傳統貨幣政策使不上力,美國企業的高負債特質,更將放大通縮的殺傷力,帶來集體破產壓力。這也是很多央行的心結;比較起來,治理通膨靠著拉高利率、收緊貨幣,多半能收效,而反通縮之道的最佳之策,卻似乎只有會帶來通膨後遺症的印鈔票了。
此外,美國一連串的救市計畫帶來龐大的財政赤字,連同前政府留下的債務,聯準會買國債壓低長期利率,還可兼收降低政府債務負擔的效果;再者,美國國債的最大買主──中國大陸,最近釋出了對美國資產安全性的疑慮,也正實質減緩買債的力道,聯準會一口氣買下美財政部未來發債量的三成,也具穩定市場的作用;當然,美元的貶值,可實質減輕美國債務、增加經常收入,卻須面臨資金外逃的衝擊,但以美元的定價功能、保值性及可信度,這不是聯準會的第一目標。
美國印鈔救市,有其不得不然,也有其自信的本錢,而且因市場多變、信心不定,禍福更是難料。美國新政策對台灣而言,不宜跟進效法;因為美、台金融結構不同,美國是直接金融為重、台灣是間接金融,央行注資的效果及必要性並不一樣,台灣應著重於金融體系的健全;該注意的是美元一旦大幅貶值、國際貨幣重新定價帶來的影響,市場須保持警覺。
※ 相關報導:
* 克魯曼新新政 變美救市寶典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2/4804463.shtml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美國的貨幣全球的問題 重大政策不宜倉卒推出
* 南方朔觀點-美元是美國的貨幣,卻是全球的問題
* 保護本國貨 貿易戰恐開打
* 美元急跌 原物料行情衝高
* 美股開轟趴 狂漲近5百點
* 苦口良藥 銀行願不願吞?
* AIG醜聞 新政府蜜月期結束
* 克魯曼專欄》又拿現金換垃圾 令人絕望
* 首季指數創最大降幅 日製造業信心崩跌
* 南韓「人性新政」搶救中產階級
* 直航利多 台灣水果生鮮登滬
* 社論-改善失業率應開大門走大路
* 上月失業率5.75% 史上新高
* 廣義失業率 衝上7.32%
* 30萬畢業大軍 恐衝高失業率
* 前兩月零售業 首度負成長
* 雙卡利率 演成雙頭馬車!
* 銀行:配合政策 但會縮信用
* 混水摸魚
* 國家重大政策 不宜倉卒推出
◆ 南方朔觀點-美元是美國的貨幣,卻是全球的問題
【南方朔】2009-03-24 中國時報
美國聯準會在利率政策無效後,終於祭出「量化寬鬆」最後手段,由聯準會以「最後貸款者」角色,釋出直接貨幣一點二五兆美元,蒐購政府公債及政府擔保房貸債券;此外也將展開規模達一兆美元的消費與中小企業貸款。
美國此舉,市場上以等待天降甘霖心情表歡迎與樂觀。但且慢,無論就美國最近半年多來措施,及「量化寬鬆」的日本經驗,人們在歡迎的同時,可能也必須多一分憂慮。因為它極可能在救經濟猶未收效前,就已加速國際美元熱錢氾濫流竄,以及製造出另一種所謂的「輸出通膨、進口通縮」,使得全球經濟動盪為之擴大的不安定局面。
若我們回顧去年迄今,美國救市救經濟的種種措施,即當可發現到,美國為了補救那難以估計的泡沫破洞,基本上利率手段(接近零利率水準),赤字手段(○九和一○兩年預算編列的財赤即已接近三兆美元)都已用罄。而更關鍵的,則是美英在過去這段期間,都在動高達三點五兆美元各國主權基金的主意,但因各國對美元價位已缺乏信心,反應並不積極,於是各國不買美國公債及政府擔保的抵押債券,我就自己印鈔票買自己的公債及債券。
所謂量化寬鬆,乃是一九九○年代日本央行救經濟手段重演。意義是對「流動性的總量」(Quantity liquidity)採取「寬鬆」(Easing)的手段。而談到「量化寬鬆」的有效性問題,我們則不能忽視了二○○二年美國聯準會理事會所提出的《如何避免通縮:一九九○年代日本經驗的教訓》這份「討論報告」。這份報告指出,以貨幣政策為手段來干預通貨膨漲已被證明有效,但用貨幣政策來干預通縮,則因缺乏投資及消費的意願和需求,已被證明為無效,「投入的金錢也不可能進入公眾口袋之中」。
因此,無論美國的擴大財赤及印鈔票的手段救經濟,本質上都是以致病之因當做救病之藥,明知它可能飲鴆止渴,但仍希望能僥倖的止渴,而毒害也可以應付得過去。這也是我們祝願它有效,但卻難免忐忑不安的原因。
而談到此,則必須提到華爾街日報投資主編卡明(Craig Karmin)的近著《美元的傳記》,本書將布列頓森林協議瓦解,而發展為「美元時代」的整個過程,當做美元的一生來寫美元的傳記。該書即指出,整個美元時代,本質上乃是以美元的赤字做為全球成長動力的時代。因而美元的長期走貶,乃勢所必至,而美元的持續走貶,也稀釋了美國的龐大負債。這樣的運作邏輯,其實也是金融海嘯及全球衰退的主因。儘管全球有不少人在談美元危機,但因並無任何一種貨幣有足夠的實力像當年美元取代英鎊一樣,「因而美元逐漸的式微,全球也為此付出代價,遂成了必然的結果」,這也是目前正在發生的現象。這些現象包括了:
一、美國量化寬鬆意圖阻擋泡沫的破洞,實質上只是擴大了它「尚未實現的赤字」而已。聯準會拚著讓它的資產負債量增到三兆美元,據了解,它所收購的價券皆為泡沫瓦解前的價格,儘管財長蓋特納一再宣稱「安全有保障」,但卻乏人相信。像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前「國際貨幣基金」首席經濟學家西蒙.強森等甚至認為聯準會釋出的金錢,將會和當年日本一樣,有大批皆將成為國際洶湧熱錢的一部分。最近期間國際熱錢開始氾濫,在匯市股市期貨市場奔騰,它和美國的措施不能說無關。
二、整個美元的傳記,顯示出透過債券不斷的擴大,從而輸出通膨,稀釋債務早已成了美國根本的運作邏輯,這也是德國總理梅克爾及法國總統薩科奇堅決反對之事。而美國的此種邏輯,由於赤字急速擴增和聯準會大舉印鈔,石油及原物料價格已開始蠢蠢欲動。這意味著整個國際經濟形勢又再可能面臨新的脆弱且不安定的時刻,這也是我們觀察全球經濟現象時必須保持警戒,而不能顧著各種消息面及資金面消息而忽然愉快、忽然緊張的原因。
尼克森時代的財長有句名言:「美元是我們的貨幣,但是你們的問題!」誠哉斯言。(作者為文化評論者)
◆ 保護本國貨 貿易戰恐開打
【聯合報╱編譯田思怡/報導】 2009.03.24
紐約時報報導,儘管世界領袖一再承諾避免設置貿易障礙,保護主義正在進行,已引起激烈的貿易糾紛,貿易戰爭一觸即發,破壞各國聯手救經濟的努力。
世界銀行上周公布的報告說,自從20國集團(G20)去年11月在華府集會以來,這20國中有17國採取了47種限制貿易措施。俄羅斯提高二手車關稅;中國採行更嚴格的食品進口標準,禁止愛爾蘭豬肉等食品進口;印度禁止中國玩具進口;阿根廷提高對汽車零件、紡織品和皮製品的進口條件。美國、澳洲等12國補助汽業製造商和經銷商。
美國振興經濟法案中的「買美國貨條款」已飽受批評,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上周說,如果中國不簽署協定,強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他支持對中國產品提高關稅。他的說法顯示「綠經濟」可能成為下一個貿易戰場。
美國總統歐巴馬簽署一項400億美元支出法案,以環保和安全為由,廢除讓墨西哥卡車在美國公路上長程載貨的計畫。墨西哥立刻採取報復措施,對總值24億美元的美國商品課稅。這場卡車糾紛的根源是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協定保障簽署國墨西哥、加拿大和美國得以使用其他國家的公路運貨。
專家說,隨著全球經濟衰退惡化,貿易保護主義的壓力可能增強。
◆ 美元急跌 原物料行情衝高
【經濟日報╱編譯謝璦竹/綜合外電】 2009.03.24
美元急跌觸動商品行情,國際油價23日直逼每桶54美元的四個月高點,銅價也飆至去年11月以來最高,黃豆則在阿根廷農民抵制出口稅的刺激下,升抵一個多月來的高峰。
西德州輕原油5月期貨23日在紐約商業交易所(Nymex)早盤最高上漲83美分,每桶報52.9美元,是12月1日以來最高。
由於中國進口大增,而庫存銳減,刺激預期性買盤,倫敦三個月銅期貨23日盤中最多上漲4.6%,報每公噸4,135美元,最新報4,076美元。
據中國海關23日發布,中國2月份精銅進口量比1月大增50%,達27.1萬公噸。上海上周銅庫存減少9.6%,至3.14萬公噸,不到一年前的一半。
上周美國聯準會(Fed)宣布大膽注資市場1.2兆美元,造成美元匯價下滑,帶動商品行情。
據追蹤24種商品的標準普爾GSCI現貨指數,上周大漲8.6%,是1月2日止的該周以來最大單周漲幅。其中,油價上漲13%,銅價上漲7.8%。
Commodities Warrants Australia分析師海瑟爾說:「Fed宣布注資後,市場信心絕對有改善。不過,原油價格要在每桶50美元築底,美元還要再跌才行。」紐約匯市早盤,美元以1.3641美元兌1歐元成交。
不過,分析師大多不看好商品行情可以持續,理由是實質經濟還未見到升溫的跡象。
倫敦蘇格蘭皇家銀行指出:「目前為止量化寬鬆政策還沒有激發成長預期,美國與英國的實質收益率反而下滑。商品上漲不能用風險偏好升高來解釋。」以歐元計價的商品價格普遍維持平盤,沒有上漲。
此外,追蹤運費費率的波羅底海乾貨指數(BDI)再度下滑,顯示商品前景並不看好。本季BDI上漲逾一倍,但自11日起,已連續第九天下跌,23日早盤報1,773點。
◆ 美股開轟趴 狂漲近5百點
【聯合晚報╱紐約特派員傅依傑/23日電】 2009.03.24
歐巴馬政府23日終於提出具體方案,要對付金融危機核心問題──銀行不良資產,華爾街積極反應; 加上美成屋銷售出乎意料好轉,觸發市場三大指數大漲約7%,市值一天進帳7000億美元。
三大指數上午一開盤就大漲,尾盤再加馬力,道瓊工業指數最後升497.48點或6.84%,以7775.86點收盤,為去年10月28日以來單日最大漲幅;道指第五大單日漲點。
機構投資人更關注的史坦普500種股票指數升54.38點或7.08%,以822.92點作收,重登800點重要關卡,史坦普500自三月初谷底至今已上揚22%。
科技股指標那斯達克綜合指數揚98.50點或6.76%,收1555.77點,收復1500點大關。
今天交易空頭回補勢小,買盤力道強,多頭派認為,股市自2007年十月創新高至今,三大指數腰斬,現可望谷底回升,「春天終於來了;」但空頭派警告,去年底股市一度迴光反照,今年一、二月再慘跌,市場可能再落空頭陷阱。
財長蓋納23日上午宣布眾所期待的救銀行不良資產方案,結合政府與私人資金,打消高達一兆美元銀行不良資產。核心作法之一是由政府出資750億至1000億美元,由聯準會及聯邦存款保險公司聯合擔保,結合私人資金購買銀行不良資產。
◆ 苦口良藥 銀行願不願吞?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 2009.03.24
美國財政部長蓋納23日公布消除銀行問題資產的詳細計畫,企圖撮合投資人和銀行進行交易。基金業者已表態支持,現在的問題是,銀行業是否願意吞下苦口良藥。
次級房貸地雷引爆後,銀行的相關問題資產成為包袱,價格固然難以評定,買賣交易也幾乎停滯,因為投資人只想撿便宜,銀行卻不願大幅認賠,以流血價賣出問題資產。
蓋納的計畫宣布後,美國股市出現近期難得的狂漲走勢,銀行業者股票更有如沖天炮,花旗、美國銀行 (BoA)、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的漲幅都超過一成。
按照計畫,美國政府將提供相對資金和保險,協助投資人募集資金、提供投資保障,然而問題資產的價格是否能升高,吸引銀行參與計畫,目前還不清楚。
美國財政部的假想是,銀行出售100美元的問題資產,投資人願意出價84美元購買,這個估計可能過於樂觀。美國一家從事相關業務的律師事務所的主管歐勒索夫表示,雖然聯邦存保公司會提供保障,有些投資人恐怕仍想追求更大價差。
CNN報導,美國佛羅里達州Rochdale證券公司的銀行分析師波夫說,這項計畫可能使銀行業者必須進一步將資產減值,降低其參與意願。
另外,接受紓困而使大部分股權屬於官方的美國國際集團(AIG)最近爆發紅利風波,可能引發投資人擔心政府加強管制,影響投資意願。
◆ AIG醜聞 新政府蜜月期結束
【聯合報╱國際中心/法新社華盛頓22日電】 2009.03.24
歐巴馬總統上任後不久,就碰上他任內第一個大醜聞:接受政府紓困金的「美國國際集團」(AIG)員工巨額分紅事件。雖然此事並未讓他居高不下的支持度下滑太多,但政治分析家指出,AIG事件已造成民眾對歐巴馬的信任出現動搖,而且新政府的蜜月期亦將提早結束。
歐巴馬上任後兩個月,AIG事件引發的不滿聲浪,迫使他不僅要澄清這是前政府所造成的結果,也必須說明新政府的因應之道。而新政府官員過去也未涉入AIG的薪酬合約。
在AIG事件愈演愈烈後,歐巴馬說:「我身為總統,將會負責;新政府並未批准合約,但在位者就要確保這種事不應該發生。」
不過,維吉尼亞大學政治學教授拉里.沙巴多表示,AIG事件代表歐巴馬政府「無辜年代的結束」。他強調:「醜聞的發展當然在歐巴馬掌握之中,顯然財政部長蓋納早已介入其中,因此毫無道理再把責任歸咎給前政府。」
甚至在AIG醜聞爆發之前,包括華盛頓郵報分析家大衛.布洛德在內的許多專家早已指出,歐巴馬的蜜月期很快將結束。此外,歐巴馬提出創下赤字紀錄及對高收入者增稅的預算計畫後,亦引發外界質疑。
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助理教授葛林說:「AIG醜聞傷害歐巴馬的政治資本,對新政府極為負面,降低民眾信任及政府信譽,讓他未來的工作更艱難。」
◆ 克魯曼專欄》又拿現金換垃圾 令人絕望
【聯合報╱陳世欽譯】 2009.03.24
歐巴馬政府將於這個星期正式公布銀行拯救方案。紐約時報與其他平面媒體上周末報導外洩的方案內容,如果報導無誤,美國財長蓋納已說服歐巴馬總統再次祭出布希時代的政策。確切的說就是,前財長寶森六個月前提出又放棄的「現金交換垃圾」方案。
這不只令人失望。事實上,它使我感到絕望。
畢竟我們剛經歷過美國國際集團(AIG)紅利事件掀起的風暴。政府官員在風暴最烈時聲稱,他們事前對此一無所知,無可奈何,而且是別人的錯。另一方面,歐巴馬團隊卻又未能妥當解釋銀行如何支配納稅人血汗錢的疑問。
銀行不健全 方案沒用
現在,歐巴馬敲定的財金方案,是假設銀行體質基本上健全,主其事者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彷彿歐巴馬已決定證明,他與他的經濟團隊的確昧於事實,經濟視野因為團隊成員與華爾街的關係密切過甚而蒙蔽。等到歐巴馬發現他必須改弦更張時,政治資本可能已消耗殆盡。
以下略為說明當前的經濟情勢。
目前,我們的經濟因為財金體系失常而沈淪。這個體系因抵押擔保證券及其他資產出現巨大虧損而癱瘓。
經濟史學者會告訴各位,這是老掉牙的故事,與過去幾百年間相繼出現的數十次類似危機並無太大不同。在面對並處置全面性金融風暴的後果時,一個經過歲月考驗的步驟值得參考。它是這樣的:政府擔保許多(不必然是全部)銀行債務,從而穩定信心。在此同時,政府暫時接管確實已破產的銀行,清理它們的帳目。
不良資產 價值被高估
這是瑞典政府90年代初的對策,也是雷根時代儲蓄及借貸災難出現後的作法。我們沒有理由不能如法炮製。
然而與布希政府相同的是,歐巴馬政府顯然試圖避難就易。寶森與蓋納方案的一個共同特點是,認為銀行的不良資產很值錢,其實際價值遠高於目前任何人願意付的價錢。事實上,它們的真正價值早已過度高估,如果適當估算,銀行就不會大難臨頭了。
因此,方案的重點是,以納稅人的錢將不良資產的價格推到「相當」的程度。寶森主張由政府直接買下這些資產,蓋納的複雜計畫則主張由政府借錢給民間投資人,再由投資人以這些錢購買這些不良資產。歐巴馬首席經濟顧問(桑莫斯)表示,整個構想的重點是,利用市場的專業決定有毒資產的價值。
然而蓋納的方案足以形成如下的單向賭注:如果資產價值提高,投資人獲利,如果下降,投資人可以一走了之,留下債務。換言之,這不是讓市場正常運作的方法,而是以偽裝的方式間接資助購買不良資產。
除了納稅人可能必須承擔的後果之外,其間還有不尋常之處。據我個人估計,這是歐巴馬政府官員第三次提出一項事實上修改寶森方案後所推出的計畫,只是聲稱他們的對策完全不同於布希政府。這已開始令人困擾。
此方案的真正問題是,不可能產生預期效果。沒錯,問題資產可能被低估,不過事實上,銀行高階主管堅持的片面之見是,房市泡沫並未出現,空前家庭債務不是問題。他們錯估情勢。蓋納的方案有如變戲法,但無法改變事實。
各位可能會說,何不放手一試,看看結果如何?答案之一是,歐巴馬團隊不斷浪費時間:在我們無法有效處理危機的同時,每個月會多流失60萬個工作機會。
然而更重要的是,歐巴馬正在虛耗他的威信。如果這項方案失敗,他勢必再也無法說服國會提供更多經費,去做他一開始就該做的事。
現在尚未全盤皆輸,因為美國人還是希望歐巴馬成功,這意味他還有機會挽救他的銀行拯救方案。不過時間所剩不多。
(作者Paul Krugman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 首季指數創最大降幅 日製造業信心崩跌
【經濟日報╱編譯于倩若/綜合外電】 2009.03.24
日本官方調查顯示,受出口和工業生產的降幅創歷來之最衝擊,日本大型製造商第一季的信心創有記錄以來最大跌幅。多數企業預期,嚴峻的情勢將延續至下半年。
據日本內閣府和財務省23日公布的調查,大型製造商信心指數在第一季驟降至負66,比前一季的負44.5更差,是2004年開始這項報告以來的最大降幅;大型企業的信心指數也創新低,跌至負51.3,遠不如前一季的負35.7;汽車製造商指數則由負83.6跌至空前最低的負92.1;大型非製造商指數由負30.5降至負42.6。負值代表悲觀人數超過樂觀人數。
財務省官員說,差勁的數字反映「全球經濟蕭條之際,日本經濟正加速惡化」。日本面臨1945年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全球不景氣侵蝕獲利,迫使企業削減支出和裁員,有些企業甚至瀕臨破產邊緣。執政的自民黨可能要求政府紓困現金短缺的企業。
分析師認為,要是Sony和豐田汽車等日本主要出口商感受到的痛苦,擴散至服務業以及提供龐大就業中、小型企業,日本經濟可能變得更糟。
東京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資深經濟學家新家義貴說:「企業在這種環境下樂觀不起來,下個會計年度可能進一步削減投資,企業也將加緊裁員和減薪。」
23日的調查預告日本銀行(央行)將於4月1日公布的短觀季報可能不太好看。經濟學家預測,短觀報告可能指出大型製造商信心跌至逾30年來谷底。短觀是衡量日本企業信心的重要指標。
日本經濟在2008年第四季以12.1%的年率萎縮,創1974年來最大跌幅,主因是出口、生產和企業支出崩潰。由於企業大舉裁員,經濟衰退已開始重創家庭。
◆ 南韓「人性新政」搶救中產階級
【諶悠文/綜合報導】2009-03-24 中國時報
為了防止中產階級因經濟危機陷入貧窮,南韓政府「未來與願景總統委員會」廿三日提出「人性新政」(Human New Deal)。南韓總統李明博藉此宣示,保護並壯大中產階級已被列為政府新的優先政策目標。
李明博的助理表示,「人性新政」和先前的「綠色新政」將構成李明博總統施政的兩大支柱。
「未來與願景總統委員會」指出,推行「人性新政」的長期目標旨在幫助更多人加入中產階級行列,包括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減輕民眾住宅、教育、醫療費用等家庭開銷,並拓展其收入來源,如:增加女性的工作機會。
中產階級是經濟成長、民主與成熟社會的火車頭,為了讓更多低收入人口晉升中產階級,南韓政府將推動各種加強教育及就業訓練的措施,具體計畫將在各方討論後出爐,預計數周後公布。
李明博表示,這次經濟衰退正導致全球的中產階級快速萎縮,防止中產階級淪為底層階級格外重要。
同一天,南韓政府與執政黨「大國黨」同意追加預算二八.九兆韓元(約二○五億美元),以對抗經濟衰退,資金來源主要透過發行公債。
財政部長尹增鉉表示,希望這次追加預算能拉抬經濟成長一.五到二個百分點、創造約五十五萬個新工作機會,及彌補減稅短少的大約十一兆韓元。
尹增鉉曾說,南韓經濟今年可能萎縮二%,廿萬人恐怕飯碗不保,許多私人機構的研究人員甚至預期惡化的情況會更嚴重。
另外,南韓與歐盟官員廿三日舉行第八回合自由貿易談判。這次談判為期兩天,可能是二○○七年五月開始會談以來最後回合協商,預料將在下個月二日倫敦召開「廿國集團」高峰會時正式宣布雙方達成協議。
◆ 直航利多 台灣水果生鮮登滬
【聯合報╱特派記者胡明揚/上海報導】 2009.03.24
兩岸實現「大三通」後航運時間大幅縮短,運輸成本也降低,讓台灣水果在大陸重啟生機。上海百聯集團旗下世紀聯華超市近日推出「台灣水果節」活動,大力促銷台灣水果,不但水果出貨時間比過去縮短一半以上,水果新鮮度得以保持,售價也比過去便宜30%,讓台灣水果更具競爭力。
配合台灣當令水果季節,目前在世紀聯華超市上市的台灣水果包括:釋迦、鳳梨、芭樂、楊桃、青棗、葡萄柚等6個品種。今後幾個月,超市每逢周末都會開闢專櫃,集中銷售各種新鮮台灣水果。
該公司表示,百聯集團旗下超市系統與台灣利統有限公司合作,未來幾個月每周將進口100噸台灣水果供應上海市場。
據了解,2005年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訪問大陸舉行「連胡會」後,儘管國共兩黨大力推動台灣水果銷往中國大陸;但受到兩岸無法直航,船隻必須彎靠第三地影響,不但運輸成本增加,水果的保鮮度也不易維持,並且還增加運送途中水果碰撞耗損機率。
蓮霧、釋迦、芭樂、楊桃等台灣水果雖然廣受大陸民眾歡迎;卻因價格居高不下、保鮮品質又不易維持,長期在市場上難以生存,只能專攻年節送禮小眾市場。使得當初看好台灣水果市場的台商紛紛退出,連知名的「台灣水果大王」林志鴻經營的上海吉谷商貿,都在去年上半年不堪虧損結束營業。
如今隨著兩岸實現「大三通」,上海公司進口台灣水果時,從下訂單到收貨,透過海運直航只需5天時間,比以往縮短一半以上;在售價方面,雖然仍比大陸水果要貴約1倍,但在運費成本降低後,已比「大三通」前下降約30%。
◆ 社論-改善失業率應開大門走大路
【本報訊】2009-03-24 工商時報
經建會日前援引世界銀行2009經商容易度評比,以台灣在「聘僱員工」此項排名第159,而直指台灣勞基法中的「臨時性工作契約」過嚴,不利於就業機會的創造,應予鬆綁。為支持這項論述,經建會又引述韓國「非典型就業者」高達720萬人、日本772萬人,而台灣僅15萬人,從而認為大量的「非典型就業」正是日、韓失業率得以維持4.4%、3.3%的原因。我們認為,這樣的論述是有待商榷的。
事實上,今天除了日、韓有大量的「非典型就業」外,美、英也不少,甚或猶有過之。美國部分工時者高達2,200萬人,英國也達730萬人,但這使美、英的就業在金融海嘯中能夠維持佳績嗎?並沒有。近來美國失業率由去年9月的6.2%狂升至目前的8.1%,而英國也由5.8%升至6.3%,顯示僱用自由度名列世界第1的美國、第10的英國,並未因大量創造部分工時、臨時性工作等非典型就業機會,而在此波失業潮中確保較低失業率。
更令人無法理解的是,在世界銀行「聘僱自由度」名列第152的韓國(與台灣第159名差不多),反而失業率迄今僅3.3%,表現比名列前茅的美、英好上數倍。奇哉!這到底是韓國的僱用自由度沒有被準確的反映在世銀排名上?抑或是聘僱自由度根本就不是影響失業的關鍵因素?透過前述世銀排名、非典型僱用及失業率的跨國比較,可以發現經建會這一番所謂透過法規鬆綁即可降低失業率的論述,實難以自圓其說。
台灣近期失業率急速升高是事實,並且可以預期的未來,失業率還會快速攀高。就以目前每個月提高0.3個百分點的速度估計,台灣失業率升逾6%的日子為期不遠,這也難怪劉內閣近期耗盡心思,急於提出改善方案。但我們認為改善失業必須做實事,改善失業率也必須開大門走大路,創造真實的就業機會,而非採取非典型僱用這樣的就業幻術來虛增就業。試想,有一天國內失業率降至4%,而40%的就業者都屬臨時性僱用,這是政府當局所要追求的目標嗎?
非典型就業非但在美、英這一波經濟衰退中難以展現改善失業的成效,更可憂的是,未來「臨時性工作契約」一旦完全鬆綁,勢將使得國內長期僱用的關係產生巨變。在企業逐利的考量下,許多現行長期僱用契約一夕間將轉為臨時性僱用契約,這無異是置勞工的工作權於更不穩定的地位,執政者可能自認為民眾解決失業問題,結果反而創造了更大的問題,愛之,適足以害之。
這種僱用關係的改變,也將使得勞工被徹底的異化(alienation),從而對社會的疏離感日深,對人群的互信日淺,對工作的熱忱日失。多多僱用臨時性勞工,於雇主而言固然省下可觀的勞動成本,但於國家整體而言,則將帶來巨大的社會成本。尤其台灣的社會安全制度迄今仍未臻完善,加以國內的企業文化也不同於日韓,片面效法他國,勢將畫虎不成反類犬,非但改善不了台灣的失業問題,恐將引爆更多意想不到的社會紛爭。
這段期間,政府絞盡腦汁提出就業方案,希望改善失業率,其用心值得肯定。但我們認為改善失業率必須理解失業者的苦痛,創造真實的就業機會,而非採行工作分享、臨時性就業這種便宜之計,更不能只把目光放在降低失業率這個冷冰冰的數字。1954年統計學家Darrell Huff所著的「如何用統計說謊」(How to lie with statistics)一書,曾揶揄有時統計數字比希特勒更會說謊。該書並非教人說謊,而是教人不要過度迷信數字,對於急切降低失業率的政府主管官員,可謂是暮鼓晨鐘的警語。
劉內閣該追求數字管理,也該以數字管考各樣的計畫,包括失業率,但任何計畫都存在比數字更重要的精神。這個精神絕不可失去,否則流於表象的數字管考,最終數字達陣,問題非但沒有解決反而更趨嚴重。在思考「臨時性工作契約」鬆綁這件事上,理同如此。除了計算創造多少就業人數外,更要明白這樣的就業機會對人的尊嚴、所得分配、社會正義,到底是加分還是減分?
◆ 上月失業率5.75% 史上新高
【聯合報╱記者丁萬鳴/台北報導】 2009.03.24
就業情勢繼續惡化,行政院主計處昨天公布,二月分失業率高達百分之五點七五,全國總計有六十二萬四千人失業,都是史上最嚴重。其中,因公司倒閉或裁員而失業者達卅二萬九千人,也是史上新高。
有工作者的薪水也連續四個月減少,主計處統計,一月經常性平均薪資為三萬五千一百三十元,較去年同月衰退百分之四點六三,衰退幅度創下歷史記錄,幾乎倒退回七年前的水準。
失業率已連續十一個月節節攀升,且二月比一月又增加四萬六千萬人沒工作。企業裁員擴大,二月光是因公司倒閉或裁員而失業者,就增加三萬八千人;半年來,累計已增加十九萬八千人。
失業人數不斷擴大,主計處統計,二月受失業波及的家庭人口數高達一百三十六萬五千人,比一月又增加十萬五千人,比去年的二月則增加四十九萬六千人,越來越多家庭生計受到影響。
主計處指出,二月失業率為百分之五點七五,較上月上升零點四四個百分點;與去年同月比較增加一點八一個百分點,打破民國六十七年失業率統計調查以來新高。
主計處第四局副局長黃建中表示,二月政府僱用就業人數一百萬人,若政府未推相關搶救失業措施,二月失業率已升破百分之六。
黃建中說,失業增加人數最多的行業是製造業,二月單月就增加九萬四千人,營造業失業者增加三萬八千人,批發及零售業增加一萬八千人,住宿及餐飲業增加一萬二千人,不動產業增加六千人。
主計處統計,這波失業人數增加最高的為四十五到六十四歲的中高齡人口,失業人數達十三萬八千人。
◆ 廣義失業率 衝上7.32%
【經濟日報╱記者黃依歆、何孟奎/台北報導】 2009.03.24
2月廣義失業率暴衝到7.32%,想找工作而未找工作的所謂「隱藏性失業人口」達18.4萬人,合計想找工作而沒有工作的廣義失業人口達80.8萬人。
主計處第四局副局長黃建中指出,想找工作而未找工作的人口事實上並沒有顯著的增加,民國90到94年間時,隱藏性失業人口的數字都超過20萬人。
黃建中說,政府增加僱工的政策下,會吸引一些本來沒有積極求職的人,依過去經驗,假設政府增加100名僱工,其中50人是原來失業的人口,另外50個是本來沒有想工作的人。這也就是為什麼失業人口都創新高了,但隱藏性失業人口並沒有特別的高。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無薪假」人口,這是台灣去年首度出現的就業人口。根據勞委會公布最新廠商主動通報數據,目前休無薪假人口至少23.6萬人。
◆ 30萬畢業大軍 恐衝高失業率
【聯合報╱記者許韶芹/台北報導】 2009.03.24
失業率再刷新高,景氣到底還要down多久?學者分析,第三季台灣經濟才會慢慢回穩,但因為失業率是經濟成長的落後指標,預估接下來幾個月,國內就業市場還得面臨嚴峻考驗。
寶華經濟研究院院長梁國源指出,去年第三、四季全球景氣急轉直下,受到基期較低影響,台灣今年第三季起,經濟成長率可能會「好看一點」;但因為失業率和景氣通常有三到六個月的落差,接下來幾個月的失業率恐怕不會太好看。
他說,二月下半月開始,國內科技廠商因為急單、短單需求,開始召回無薪假人力,但大多數的短單都只到六月底,第三季還有沒有訂單,沒有廠商敢打包票,當「短單」沒有變成「長單」、「正常訂單」時,下半年企業營運的不確定性還是很高。
政大勞工所教授成之約認為,真正的考驗還沒到,隨著時序進入畢業季,約有卅萬大專院校畢業生、退伍人力將投入勞動市場,政府前波中高齡裁員人口的失業問題還沒解決,接下來就得立刻面對這波新勞動人口的「高學歷、高失業率」問題,考驗著政府能不能端出最佳勞動政策,降低台灣居高不下的失業數字。
◆ 前兩月零售業 首度負成長
【張子嫻/台北報導】 2009-03-24 中國時報
據經濟部統計,在排除春節因素後,今年前兩個月零售業營業額,仍較去年同期減少四.六五%,創下自統計以來首度負成長,顯示在金融風暴衝擊下,民間消費力衰退的程度相當之嚴重。
民國九十五年因適逢「雙卡風暴」,因此當年前兩個月零售業營業額較去年同期減少一.二%。經濟部官員指出,這顯示消費券替代效果大於乘數效果。
根據經濟部統計處統計,二月零售業營業額較去年同期減少九.五五%,為連續第九個月負成長。經濟部官員指出,由於去年三月零售業營業表現不錯,預期今年三月零售業營業額年增率,極有可能還是呈現負成長。
今年一、二月零售業累計營業額為五四二九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四.六五%,跌幅雖較二月單月降幅九.五五%明顯縮小;但排除春節因素後,仍為民國八十九年以來首度負成長。
根據統計,今年一月十八日消費券發放後,截至二月底止,批發、零售及餐飲業共收到新台幣三六○億元的消費券。批發、零售、餐飲業分別收到三一億元、三一六億元、一三億元的消費券;其中又以綜合零售業收到二三六億元最多,占比約六六%。
雖然今年初政府發放消費券,綜合零售業為最大受惠者,但今年前兩個月綜合商品零售業,累計營業額為一四三五億元,年增率僅小幅增長二.四九%,創下民國八十九年統計以來次低。
◆ 雙卡利率 演成雙頭馬車!
【聯合晚報╱記者王正寧、林修全、仝澤蓉/台北報導】 2009.03.24
對於行政院推翻立法院最高利率上限的修法,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召委吳清池表示,這是朝野一致的立場,也經過充分的討論和協商,他會堅持此一結果,也希望行政院尊重立法院。他說,如果行政院受制於銀行公會,不顧消費者的權益,引發社會的反彈和民怨由行政院自己負責。
政院昨晚希望以短期融通利率加年利率12%來基準,也就是以15.5%,與立法院態度不同。行政院官員上午表示,將會再與立法院溝通;金管會也將要求銀行落實差別利率差的定價機制,依持卡人信用評等採取不同利率。
金管會主秘盧廷劼表示,金管會不會放棄與立法院溝通,如果立法院仍堅持要通過修法,也只能接受。部分人想推動融資公司法,來解決部分卡奴借不到錢的困境,金管會官員認為幫助不大,行政部門依舊抱著雙卡利率可維持15.5% 上限的希望。
行政院官員說,考量整體法律安定性,避免對民間其他交易造成衝擊,行政院建議現階段不宜修正民法約定年利率20%上限的規定,而是改採其他法規來規範。
官員指出,可利用信用卡業務機構管理辦法,明定雙卡利率上限審核機制,或是修正銀行法中有關銀行利率的規定來處理,以避免去修正民法相關規定。
立委徐中雄痛批行政院是搞不清楚狀況,因為重點不在調降幾趴,而是金管會的態度問題。他說,整個過程感覺金管會態度軟弱,雖然掌握公權力,卻像是銀行公會的下屬單位,在委員會審查時完全站在銀行立場說話,這樣如何得到人民的信任?他不滿地表示,這種單位乾脆廢掉算了。
吳清池指出,行政院的決議,嚴重損害消費者的利益,很沒意思。他說,現在循環利率本來就有一個範圍,是金管會無法勸說銀行用較低的利率,立委才會提案修法,最後的決議是朝野立委一致同意,行政院應該尊重立法院。
◆ 銀行:配合政策 但會縮信用
【聯合報╱記者陸倩瑤、羅兩莎、賴昭穎/台北報導】 2009.03.24
政院版雙卡利率修正案出爐,銀行高層主管昨天都說,一旦形成政策,各銀行都會配合調降最高利率;不過,銀行將封殺高風險客戶。銀行公會估計,整個市場的信用額度將因此縮減至少六千億元。
銀行業者強調,雙卡虧得多賺得少,根本沒有暴利,降利率根本已不敷成本。
不具名的銀行高層主管說,不管利率上限是廿趴或十五點五趴,高風險客戶都可能被抽銀根,這次修法等於是一次個人信用大緊縮,不但破壞市場機制,對經濟與金融也造成重大衝擊。
台新銀行副總邱豐凱說,政院版雙卡利率上限比立院版的多出三個百分點,衝擊較小,但無可避免將造成雙卡市場萎縮的負面影響。
因為多數卡債族適用的利率在十五趴以上,利率上限訂為十五點五趴,銀行無利可圖又承受不起倒帳的風險,高風險客戶將首當其衝受害,台新銀行未來核卡或貸款都會更趨審慎。
中國信託商銀副總經理張儉生說,「法令怎麼規定,我們就怎麼做」,不管是廿趴、十二點五趴或十五趴;不過基於風險考量,適用十五趴至廿趴的客戶,中信銀都要被迫放棄。
張儉生說,利率上限是決定資金由銀行或地下金融提供而已,利率上限愈低,把消費者推向地下金融的數量愈多。
金管會統計指出,到一月底為止雙卡卡債合計逾三千億元,其中二千五百多億元為信用卡循環信用,八百四十三億餘元是現金卡借款。
景氣不好,愈來愈多人倒帳,目前雙卡信用風險損失(即呆帳率)達十二趴,加計高額的營業成本,銀行幾已無利可圖;如果利率上限調降,銀行緊縮雙卡業務,估計至少六千億元信用額度將因此凍結。
◆ 混水摸魚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3.24
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初審通過將民法規定最高約定利率上限調低,自20%降為央行短期融通利率加計9%,減為12.5%。此議一出,銀行業強烈反彈,學者專家也多加撻伐。上周社論「眾怒難犯」獨排眾議,一一否定反對者所宣稱的三大理由,但因字數限制,許多爭議之處未及充分釐清。本周四中央銀行預估將再度降息,使偏高的雙卡利率更顯突兀,民怨必更沸騰。由於一直未見專業人士深入探究,則正反雙方各說各話乃至相互抹黑,演成情緒化的鬥爭,不論孰勝孰負,都非社會之福;因此我們不得不就若干滋生混淆之處詳予剖析,不僅期望平息爭論,更希望透過這一場風波,台灣的貸放市場及雙卡發行可以更上軌道。
立委強行下修民法約定利率上限,最受詬病、也是業者最期期以為不可的,就是政府以公權力干預價格機制,強對資金借貸利率設限。除非市場存在嚴重缺陷,如寡占或獨占,通常任何對市場價格設限都不妥當。如果上限遠高於均衡價格的範圍根本多此一舉,但上、下限若干擾均衡價格,如目前偏高的基本工資,就會迫使買方或賣方退出市場,反而得不償失。
這本是經濟學教科書中基本的道理,但用在雙卡利率上,卻大可斟酌。首先,業者與專家對原本20%的利率一直未表示異議,直到立委要大修上限才大聲抗議;顯見他們所反對的,不是價格管制,而是上限定得太低,而且原來上限應該正是他們的均衡價格。這就令我們十分納悶:20%上限已存在多年,何以直到雙卡大為風行,才忽然成為各發卡機構的均衡價格?如果在名目利率相對較高時,20%是均衡,何以市場利率一降再降,降到零利率的邊緣,20%仍為雙卡的均衡價格?這不能不讓我們懷疑,市場競爭機制在此或有殘缺,則所謂均衡利率,即不再屬正常市場情況下的均衡價格。
其次,信用卡的基本功能本不在藉此向銀行申貸,純粹是在為持卡人融通極短期的消費行為。真正靠雙卡滿足貸款需求的,為數極少,據估計不及全體持卡人的3成4,而單就信用卡而言,可能不到兩成。因而持卡人的屬性大不相同。就那兩、三成與20%高循環利息密切相關者而言,他們根本跑錯了地方,應該求助於像融資公司這樣專門承做無擔保短期徵信的機構。由於徵信更為確實,認定更為精細,其中許多並無需負擔偌高利率,即可滿足資金需求。
但就那高達七、八成只為融通消費支出而持卡者,本身並無信用問題,發卡機構亦未面對太高風險,則20%即絕非均衡價格。然而發卡機構並不強調這一點,因為高風險者或只占兩、三成,但在其掩護之下,多少低風險的持卡人也被一併索取了超高利率?在雙卡風波之後,由於輿論的強烈要求,發卡機構勉強訂出差別利率,然而是否與風險的等級完全呼應,誰也不得而知;而在此之前,發卡機構混水摸魚,不知撈了多少好處,卻未見學者專家挺身指責。
因而釜底抽薪之道,就是要求見義勇為的立委諸公,好人做到底,早日通過審理中的「融資公司法」,由他們來承擔發卡機構目前混水摸魚兼辦的事務。但融資公司既要專責面對無擔保高風險的授信工作,其貸放利率即不宜過低,甚至高過20%亦應容許。基於此,立院、政院及銀行業者,應趁此時機將降低利率上限的焦點直接針對雙卡,民法約定利率上限反應酌予提高。
不過,若發卡機構齊將利率集中在20%左近,或有市場競爭失靈的可能;則應從公營銀行開始,努力降低雙卡利率,並鼓勵未成年持卡者轉向這些機構,庶幾能強化競爭機制。
◆ 國家重大政策 不宜倉卒推出
【本報訊】2009-03-24 中國時報
最近一兩周,行政院內部非常忙碌,也有些不和諧; 這都與行政院長在立法院的答詢有關。
先是十七日劉揆宣布要在明年實施國中小全面免費的營養午餐。事後記者去問教育部,相關官員卻表示尚無規畫,而且所需經費不貲,言下不表贊同。該部同仁甚至調閱立院錄影帶,希望能了解閣揆的發言是否有解釋空間。接著十九日行政院新聞局長蘇俊賓再向媒體表示,免費營養午餐的政策不會跳票,因為那是院長答覆立委質詢的承諾。行政院似乎擔心,開出去的支票若是打折扣,就折損了院長的威信。此外,行政院高層也放話,對教育部官員的消極態度表示不滿。看來,儘管教育部與全國教師會都對全面免費營養午餐有所批評,但既然行政院祭出了「院長威信」的大旗,除非鄭部長賭上烏紗帽,否則所有的政策討論都難以繼續。
但是,劉院長最近宣布的重大政策不只營養午餐一端,如果凡事都拿官階威信來鎮壓,當然也不是正辦。舉例而言,一個月前劉院長宣布要開辦全民老年照護保險。儘管台大社福學者提出諸多質疑,也舉日本經驗陳述台灣事前準備恐怕不足,而保費結構還沒討論、地方照護網也還粗疏不堪,但劉院長宣布就宣布了;即使主管部會心裡有一百個不滿,也只好口徑一致,對外不敢有異音。
日前劉院長又宣布將在近期公布六大新興產業的推動方案,而且每周一案,似乎是一切照劇本推出。但是,跑行政院各部會的記者卻發現,有不少產業其主管部會根本還沒有規畫草案與方向,只因為院長在立法院先講了,只好在內部拚命趕工加強;即使計畫粗糙,也不能折損院長訓令的權威。就這樣,營養午餐、老年照護保險、六大產業策略,都是閣揆在立委質詢之下匆促提出,部會不明就裡、預算來源不明、規畫準備不周、社會欠缺共識,甚至連主管部會行政人員都還要看錄影帶才知原委。難道涉及數百億甚至千億的重大政策,都不需要討論、規畫、辯論、溝通了嗎?
我們回到免費營養午餐一事,就可以更清楚問題的癥結。全台灣中小學免費營養午餐,每年據估計需要預算一百七十多億,數額不可謂不大。這麼大的預算支出,當然要先評估效益,而後才能提出。所謂效益,一般而言包括兩個層面。就消極面而言,人民要問:這樣的支出是否必要。如果對貧戶與中低收入戶提供免費午餐,當然有其必要性。但是,對於郭台銘、蔡萬才等人的孫子女而言,就完全沒有必要提供營養午餐。因此,午餐是否要全面免費,絕對是該討論的課題。在實務上,要在執行層次做到排富並沒有什麼困難,而如此做才能符合社會公平正義的理想。畢竟,對國民提供免費義務教育的原始目的,是為了實踐立足點平等的社會公平理想,而不是為了政治人物的政見或威信。
就積極面而言,每一筆預算支出都是來自人民的納稅錢,故政策推動當然要顧及急迫性。許多家長與教師團體均指出,與其每年花一百多億去推免費營養午餐,不妨考慮十二年國教、五歲免費入學等更有迫切性的教育支出。不只如此,在此金融海嘯、百業蕭條的時刻,國家建設與失業救濟的支出已然吃緊,也沒有必要現在去推全面免費午餐,進而排擠了其他更重要的支出預算。這種種面向都是可以考慮、值得考慮的問題,而行政院的政策,也該在充分討論之後才端出。現在的情況,似乎是閣揆先宣布、部會再議決;首長威信優先、政策討論殿後。這樣下去,怎麼不叫人憂心忡忡呢?
總之,政府的威信是靠政績贏得,而不是靠強勢貫徹錯誤政策而展現。國民黨在國會擁有絕大多數席次,劉揆強推任何即興宣示的政策,恐怕在野黨也擋不住。但是正因為有國會優勢,國民黨才該更珍惜才是。國家福祉與官員威信之間,總該有個輕重分辨吧?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全球3成機率陷蕭條 技窮到只剩下減稅?
* 全球3成機率陷蕭條 台穩定度高
* 克魯曼:美終須接收大銀行
* 英通膨率跌至零 通縮恐將來襲
* 慘!日本2月出口腰斬
* 南韓拚經濟 再砸208億美元
* 大陸17兆儲蓄出柙
* 我進出口排名 掉到第18
* 全球貿易量將跌九% 排行大洗牌
* 雙卡利率上限 劉揆:還要喬
* 包裹海外債 美意變噩夢
* 公債法大翻修 北縣舉債空間 暴增5倍
* 財部》稅收損失780億 國庫吃不消
* 技窮到只剩下減稅!
* 違法無薪假 開罰!
* 陸配工作權 下月底可望鬆綁
* 7C版圖 逐漸拼成
◆ 全球3成機率陷蕭條 台穩定度高
【江靜玲/倫敦廿四日電】2009-03-25 中國時報
根據「經濟學人資訊社」(EIU)公佈的最新報告,全球經濟有三分之一的機率會進入蕭條,世界各國的政治穩定度亦將因此受到衝擊。其中非洲和新興市場是政治風險最大區域,而台灣的政治穩定度則比中國好,甚至超過了美國、南韓與新加坡。
EIU的報告指出,從二○○九到二○一三年,世界已開發國家的年平均經濟成長率將低於一%。目前各國政府注入的經濟振興方案,只有六○%的機率,可在二○一○到二○一一年間,重建金融市場的穩定性,亦即全球經濟仍有超過三○%以上的機率,會陷入蕭條。美元崩盤機率則為一○%。
政治風險度低 更勝美中韓
報告分析,破產、失業率,通貨緊縮,收入減少,壞債增加,將使銀行負債表更加脆弱。
在此前提下,主要經濟體的經濟未來五年平均成長將低於一%,即使出現復甦,也將難為新一代創造就業機會。
至於非「經濟合作開發組織」(OECD)國家的經濟成長,報告中指出,未來五年的年成長率,平均在一%到四%間。即使中國的年成長也很難超過五%。
報告撰寫人羅斯(Alasdair Ross)警告,經濟持續衰退,將造成社會不安,進而對政治不穩造成的威脅,已成為愈來愈不可避免的壓力和趨勢。
EIU根據經濟危機深度、個人危機壓力、不確知的焦慮,以及綜合性交錯因素,四個主要焦點,分析全球一六五國,受經濟危機衝擊,造成社會動盪,引發政治不穩定的風險度,結果發現,非洲的辛巴威排名第一,挪威排名最末。
經濟衰退 對政治威脅日深
台灣在這項政治風險評估中,排名第一三九,比排名第一二四的中國,因經濟衰退引發的社會不安和政治動盪,風險度低。
這項評估中風險最高的前十個國家,依序為辛巴威、查德、剛果、柬埔寨、蘇丹和伊拉克,象牙海岸、海地、巴基斯坦、尚比亞、阿富汗和中非共和國則並列第七。接著是排名第十三的北韓。
亞洲其他國家中,泰國、印尼、菲律賓和馬來西亞,分別排名第卅八、五十一、五十三和六十三,均屬於前九十五名可能因經濟衰退引發政治不穩定的高風險國家。
在歐洲,烏克蘭排名第十六,是政治不穩定最高的歐洲國家;其次是排名五十四的土耳其,以及並列五十五的愛莎尼亞和拉脫維亞。俄羅斯排名第六十五,也在高風險範圍內。
西歐經濟體 西班牙最不穩
西歐主要經濟體,西班牙是因經濟衰退造成政治不穩風險最高的國家,排名一○三,其次是並列一○九名的法國與冰島,英國和愛爾蘭則並列第一三二名,德國排名一五○。
美國在這項評估中的排名為一○九,與法國和冰島相同。亞洲主要經濟體之一的南韓,則排名一一六,新加坡一三○,政治不穩定機率都高於台灣。香港與日本,則比台灣穩定,分別排名第一四六和一五○。
這項風險評估的最後五個國家依序為芬蘭、瑞典、加拿大、丹麥和挪威。
※ 相關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中共準備撼動「美元」霸權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Focus/2007Cti-Focus-Content/0,4518,9803250371+0+0+233646+0,00.html
◆ 克魯曼:美終須接收大銀行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 2009.03.25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說,經濟與金融危機的加深,最終將迫使美國政府必須「接收」大型銀行。
克魯曼24日接受彭博電視訪問,他在談及銀行國家化的問題時說:「最後,我們會走到這一步,你擔保每個人的債務,但接收大銀行。」他說,美國經濟在「年底」前不會穩定下來。
美國經濟上季萎縮6.2%,是1982年以來的最大跌幅,本月接受彭博公司調查的經濟學家預測,美國今年第一季的GDP將再萎縮5.2%。美國財政部本周提出以1兆美元的公私資金,收購銀行業不良債權的計畫。克魯曼說,這項方案是「非常鬆散、定義不明確的工具」。
克魯曼說:「該方案不可能帶動不良資產價值的大幅漲升,並讓銀行業敗部復活。」「對納稅人來說,這是個相當糟糕的計畫。」
◆ 英通膨率跌至零 通縮恐將來襲
【江靜玲/倫敦廿四日電】2009-03-25 中國時報
根據英國政府今天公佈的官方數據顯示,二月份的英國通貨膨漲率首次滑落到零,創一九六○年來新低。經濟專家表示,據此下去,通貨緊縮即將襲擊英國。
英國國家統計辦公室(ONS)今天公佈包括房價在內的零售物價指標(RPI),顯示英國的RPI今年二月已由一月的○.一%,滑落到○%,創下四十九年來最低紀錄。另一方面,原先外界預期指數將下降的消費者物價指標(CPI),則出乎意外從一月的三% 上升到三.二%。
英國國家統計辦公室指出,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上揚的主因在於一些主要商品,尤其是進口蔬菜、玩具和石油,價錢持續上升的原故。
從零售物價指標(RPI)下跌到○%,經濟專家認英國正步入通貨緊縮中。Capital Economics經濟分析師瑞德伍(V Redwood)表示,「這是可以得到最接近通貨緊縮邊緣的數據了」。
對於大多數的薪水階級,今天所公佈的統計數據,也是一項壞消息。英國人事發展中心(IPD)首席經濟師費柏特(J Philpott)指出,許多受薪階級,目前不是面臨薪資凍結、就是減薪的情況,而RPI又滑落到零,薪資解凍則更加無望,加上CPI持續上升,未來的日子恐怕將更困頓。
◆ 金磚4國 金融海嘯新勢力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報導】 2009.03.25
最新一期新聞周刊報導,國際經濟情勢近年逐漸出現驚人的變化。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大國不斷累積實力,自信心相對提高,在金融海嘯席捲全球的非常時期,備顯突出,使得這次金融海嘯可能促成全球經濟體系轉變成「亞洲世紀」。
中共總理溫家寶最近表示,美國的經濟情勢令他引以為憂,他希望美國政府信守承諾,確保中國資產的安全。至今年元月為止,中共手中的美國公債總額將近7400億美元,溫家寶當然擔心。不過1年前,富裕國家還不斷警告較貧窮國家,如今主客易位。
富國萎縮的幅度特別大,美國、歐洲與日本今年的GDP將分別萎縮3%及將近6%,反觀中國大陸與印度則仍將繼續擴大,增幅分別是7% 與5%。消長之間將重新塑造未來的全球經濟面貌。高盛公司首席經濟專家歐尼爾認為,預估至2027年,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等所謂的金磚4國GDP總和將超越7大工業國,時間比原先的預估提前將近10年。
影響所及,金磚4國已經開始展現前所未見的自信。除溫家寶之外,印度總理辛哈指責「已開發社會」的主管當局「嚴重失能」。俄國總理普亭譴責自稱執全球牛耳的體系「不負責任」。巴西總統魯拉表示,美國必須為當前危機負起最主要的責任,並在4月初的20國集團(G20)倫敦高峰會中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權力不只向金磚4國傾斜,4國之間也在洗牌。巴西與俄國在金融海嘯中受創程度大於中、印,復甦可能緩慢而痛苦。如果專家學者預言無誤,20年後,中國將躍居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美國退居第2,印度與日本分占3、4名。亞洲世紀即將來臨。
中國人與印度人已經取代美國人,成為舉世消費力最旺盛的一群。中南海為再度活絡房市而調降利率後,去年12月的中國大陸銀行核貸總額達到前年同期的10倍。對中國大陸而言,關鍵在於經濟能否轉向,轉為仰賴國內消費,不再一味依賴對西方國家的出口。
※ 歷史新聞》看金磚四國 施振榮:石磚變金磚得花好幾年(2005-03-15)
http://udn.com/NEWS/WORLD/WOR2/4809018.shtml
◆ 慘!日本2月出口腰斬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 2009.03.25
全球經濟衰退削弱各國對汽車與電子品的需求,日本2月出口慘遭腰斬,汽車出口更暴減七成。
日本財務省25日公布的統計顯示,2月的出口比去年同月暴減49.4%,是日本政府1980年開始編纂相關數字以來的最大跌幅,也比經濟學家預測的47.6%減幅更加嚴重。
海外市場的急速萎縮,已造成日本企業的大量裁員,並反過來威脅國內的需求。首相麻生太郎正在規劃日本的第三次振興方案,財務大臣與謝野馨本周說,經濟正朝1945年以來最惡劣的衰退陷落,可能高達20兆日圓 (2030億美元)的新方案「並不離譜」。
東京巴黎銀行的經濟學家白石宏說:「製造業面臨的是結構性的衝擊,政府雖然可以創造暫時性的需求,但無法長期填補對外輸出的缺口。」
日本2月的出口全面重挫,對最大市場美國的出口暴減58.4%,對歐洲出口大減54.7%,對亞洲出口下降46.3%,對中國出口也萎縮39.7%。
汽車業的情況最為淒慘,出口比去年同月鉛垂墜落70.9%,半導體零件與裝置的輸出也慘跌51.1%。
2月進口也萎縮43%,協助日本締造五個月來首見的貿易剩餘,但824億日圓的順差,仍比去年同月的順差減少91.2%。
日本上季國內生產毛額(GDP)出現12.1%的萎縮年率,在先進國家中最為嚴重,也是日本自1974年石油危機以來最深的跌幅。豐田汽車公司24日說,2月的汽車出口比去年同月暴減69%。
日圓匯價25日上午在東京匯市報98.23日圓兌1美元,日圓今年來已對美元下跌7.8%,稍稍紓解出口商的一些壓力。
◆ 南韓拚經濟 再砸208億美元
【經濟日報╱編譯季晶晶/綜合外電】 2009.03.25
南韓政府24日宣布歷來最大規模的追加預算案,金額達28.9兆韓元(208億美元),以免經濟陷入衰退。但經濟學家認為,政府擴大支出仍不足以挽救經濟頹勢,且舉債支應將影響財政健全。
財政部長尹增鉉在記者會上表示:「此時需要大膽的財政支出。政府是想反映海內外經濟變遷,儘快克服眼前的危機。」
追加預算主要用在創造就業機會並支持企業,其中包括17.7兆韓元的新支出,另外11.2兆韓元則用來彌補稅收的不足。政府將支出3.5兆韓元維持並創造工作職缺,另以4.5兆韓元協助中小企業。
南韓原先預估今年經濟可能萎縮2%,現在期待加碼財政支出後可拉抬國內生產毛額(GDP)達1.5百分點。
晨星新韓證券公司經濟學家李聖權說,這項預測還算實際。他表示:「如果執著於財政健全而不採取任何行動,衰退勢將延續。」
花旗集團經濟學家伍錫泰認為,追加預算的規模無法達成政府期望的經濟成長率,下半年可能必須考需再度追加預算。他說:「現今的經濟問題是全球問題,南韓無法獨力解決。追加預算只是避免經濟惡化得更嚴重。」
這次追加預算案,還要送交國會表決,反對黨擔憂該計畫可能傷害國家財政。
這回追加預算的規模比10年前亞洲金融風暴時的13.9兆韓元還多出一倍,資金來源主要靠舉債。除國會已通過74.3兆韓元債務支應今年主要預算外,政府預計新發16.9兆韓元公債、使用去年2.1兆韓元的稅收盈餘,並動支政府基金,以支持追加預算。財政部計畫提出方案協助市場購買公債,不會由南韓央行吸收。
加計新支出的17.7兆韓元,南韓政府今年總支出將達302.3兆韓元,債務則上攀366.9兆韓元,相當於GDP的38.5% 。
雖然有增加支出的計畫,政府預估今年通膨率仍將維持在低檔的2%區間,經常帳盈餘則為130億美元。
◆ 大陸17兆儲蓄出柙
【康彰榮/綜合報導】2009-03-25 工商時報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昨(24)日明確指出,中國將以政策手段降低大陸將近5成的儲蓄率。大陸目前僅城鄉居民的儲蓄就高達17.25兆元人民幣(下同),這項政策釋出的大筆儲蓄資金,將對大陸內需市場和區域經濟帶來重大激勵。
在二十國集團(G20)峰會舉行前夕,中國動作頻頻。周小川昨天在人民銀行網站發表文章,對外界質疑中國高儲蓄率導致金融危機做出回應。
本世紀以來中國大量的經常帳順差,使儲蓄率從1998年的37.5%升至2007年的49.9%(見左上圖)。而儲蓄的三要素中(政府、企業及居民儲蓄),企業與居民的巨額儲蓄,是造就中國儲蓄率持續攀高的原因。周小川舉例,企業可支配收入佔國民可支配的收入,已從1997年的13%升至2007年的22.5%。
周小川強調,中國政府降低儲蓄率的意圖是明確的,2005年以來中國將擴大內需、刺激消費作為基本國策,其綜合效果必然是降低儲蓄率。
中國儲蓄率自2002年突破40%後就居高不下,居民儲蓄存款也不斷攀升,至2007年底已高達17.25兆元。
為把民間的儲蓄釋放出來,中國未來勢將以更大的力道開放市場,將資金導引到國內外的投資與消費方面。
同樣的開放做法,台灣在1980年代中期以後持續推動,包括開放觀光、逐步放寬對雙率管制、准許銀行新設、開放居民對外投資有價證券、推動6年國建等,這些措施有效的降低台灣的儲蓄率。
周小川也說,「降低儲蓄率需要綜合藥方」,中國也會鼓勵新興市場國家減少外匯儲蓄,擴大內需。
不過,他更強調,西方國家過度消費,東亞及產油國有超額儲蓄,均有其文化、傳統及家庭結構等因素使然,不能簡單地透過匯率調整可以大幅改變儲蓄率。
儘管如此,將民間儲蓄導入國內外,仍將引起匯率變動,以台灣為例,1987年後逐步放寬外匯管制,使台幣對美元價位從1比40,升值到1:24.507水位。可確定的是,人民幣未來不會像以往為擴大出超而貶值,甚至也將步台灣後塵,往升值的路上邁進。
◆ 我進出口排名 掉到第18
【經濟日報╱記者林淑媛/台北報導】 2009.03.25
世界貿易組織(WTO)公布的最新預測中點出,台灣、大陸、新加坡以及越南等少數亞洲經濟體,今年前兩個月進口量回升,雖然只是單月分數據,但可能也可以作為推測貿易下跌趨緩的證據,或是貿易負成長趨勢已經觸底。
WTO報告中指出,數十年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導致全球需求崩盤,今年將創下第二次大戰後出口貿易量最嚴重的萎縮,其中已開發國家出口預估平均下跌10%,開發中國家則跌2%至3%。
世界主要貿易國在今年前兩個月貨品的出口與進口都普遍下跌,但WTO發現有例外情況,包括台灣、大陸、新加坡以及越南的進口量卻出現月成長情況,雖然是單月資料,解讀時必須要很謹慎,但也許可以作為貿易下跌趨緩的證據,當然未來貿易成長仍要看其他地方需求成長的狀況。
WTO也公布2008主要國家商品貿易排名,我國出口排名從去年的第16名跌落二名至第18名,進口則被印度趕上,從第17名退步至第18名,出口排名退後主要沙烏地阿拉伯以及西班牙擠落,不過,全球前三大貿易國依舊分別是德國、中國大陸以及美國。
國貿局長黃志鵬表示,我國商品貿易排名落後,除國際大環境影響與產業多年來過度集中電子資訊產品兩大因素外,政策上無法與主要貿易對手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也導致我國近年出口排名節節落後,而金磚四國崛起,也對我國出口競爭力造成嚴重衝擊。
我國商品貿易排名不僅退步,而且七、八年來都位居亞洲四小龍之末,國貿局官員說,香港與新加坡出口排名仍位居全球第13名與第14名,主要是兩地的轉口貿易盛行,南韓則比2007年退步一名,2008年屈居第12名。
◆ 全球貿易量將跌九% 排行大洗牌
【張子嫻/綜合報導】2009-03-25 中國時報
世界貿易組織(WTO)公布二○○八、二○○九年貿易統計,全球需求崩潰,導致幾十年來最大的經濟衰退,預測今年全球出口貿易量將下跌九%,為二次大戰以來最大出口貿易量萎縮,估計已開發國家出口平均下跌一○%、開發中國家下跌二%至三%。貿易排名中,台灣出口額及進口額排名同時出現下跌。
WTO公布二○○八年各國商品貿易排名,值得關注的是,德國還是全世界最大出口國,出口額達到一.四兆美元,中國屈居第二名,美國名列第三。而美國仍然是全球最大進口國,進口額達到一.三兆美元,德國排名第二,中國第三。
世貿組織還預測,中國出口將繼續縮減,若按照最近幾個月的出口數據預測,中國的出口在未來十個月到一年的成長將接近零。WTO秘書長拉米(PascalLamy)指出,貿易可做為經濟復甦的引擎,但WTO密切觀察各國貿易政策,發現保護主義措施正在增多,是個危險的現象。
受到全球需求疲弱影響,台灣出口額及進口額排名雙雙下滑,台灣名列第十八大貿易國,較二○○七年下滑一名;而進口額排名則自十七名跌至十八名、出口額排名自十六名跌至十八名。
經濟部國貿局表示,去年我國名次之變動,在出口方面,主要因去年上半年國際原油飆漲,使沙烏地阿拉伯二○○八年出口金額較二○○七年增加一千億美元,因而名次由第十八名調升至十五名,西班牙則因小汽車及煉製石油,二○○八年出口金額較二○○七年增加二六○億美元排行十七名,以上兩國名次躍進,使我出口排名退後二名。
在進口方面,台灣名次向後,主要是因金磚四國之印度崛起,其二○○八年進口金額較二○○七年增加七五○億美元,名次由第廿名躍升至十七名,超過我國進口金額,使我進口排名退後一名。
昨日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局長黃志鵬表示,台灣無法與其他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的影響持續顯現,並具體反映在貿易額縮減上。而兩岸洽簽ECFA,有助於台灣與各國洽簽FTA的進展。
儘管WTO對全年的貿易預測不佳,但其報告中亦指出,台灣及中國、新加坡及越南等少數亞洲經濟體,的進口數據歷經數個月下滑後,在二月止跌回升,有可能代表這些地方的貿易量下跌已見底。
◆ 雙卡利率上限 劉揆:還要喬
自由時報 2009.03.25
〔記者邱燕玲、林毅璋、王孟倫、李靚慧/台北報導〕對於行政院提議應將信用卡、現金卡利率的上限訂至十五.五%,國民黨立委羅淑蕾昨於黨團記者會中深表不能認同,呼籲行政院應公布雙卡的資金成本,才能有助於釐清合理的雙卡利率。行政院長劉兆玄則在立院答詢時表示,最後調降的幅度還會再與消費者及立法院協商。
羅淑蕾說,不能任由銀行及財團危言聳聽,說若調降雙卡利率,民眾恐借不到錢。她指出,信用卡利率太高,民眾才繳不出費用,政府若要把立法院初審通過的雙卡利率上限再調高,民眾就更沒有能力繳款,反而轉向地下錢莊借錢。
國民黨立委盧秀燕昨在立法院總質詢指出,行政院前天的雙卡利率會議未邀請消費者團體與立院參與,社會觀感會認為行政院是基於銀行利益向銀行傾斜。劉揆則強調,「不是向銀行公會傾斜,而是向他們施壓,要求他們接受這樣的條件」。
劉揆表示,政院提出十五.五%的版本,是經過專業等各方考量後提出,利率向下調的方向政院歡迎,採取浮動的方式也是進步的,只是額度如何訂,需要專業考量。至於最後調降的幅度有多少,要再溝通,看行政院的說法能否說服立委們。
盧秀燕追問,這是否代表十五.五%並非最後版本,還有與消費者與立法院協商的餘地?劉揆回說,「是的,一定要這樣做」。
國民黨立委吳清池強調,希望行政院及銀行能尊重司法委員會的審查結果,不要再節外生枝,如果行政院接受銀行請託,再去調整雙卡利率,將嚴重傷害立法院審查權,後果須自行負責。
金管會則表示,雙卡利率訂在十五.五%,是兼顧銀行與消費者權益的合理區間,也希望這項修正是透過金融法規辦法,而非動到民法,金管會將與立院加強溝通。
銀行公會昨日也邀集銀行業者討論因應,由於最後的政策尚未定案,昨日的會商變成銀行業者的「吐苦水大會」,僅原則同意未來的循環利率採浮動方式調整。
◆ 包裹海外債 美意變噩夢
【經濟日報╱記者/李淑慧】 2009.03.25
金管會為了提高債券證券化(CBO)商品吸引力,當初允許業者在資產池包裹50%國外債券,沒想到這項美意竟成為今天很多投資者的噩夢。
CBO包裹國外債券沒什麼不對,但很多證券化商品都挑選到合成型擔保債務證券(SCDO),也就是以金融機構「信用」為交易標的的商品。
「信用」這種東西,在景氣繁榮時幾乎不需要擔心,很少金融機構會倒閉、違約。然而去年次級房貸風暴發生後,雷曼兄弟破產、冰島三家銀行破產、華盛頓互惠銀行被接管,全都是「信用」出問題,也讓SCDO遭遇前所未有的損失。
台灣金融機構因為資金多,勇於嘗試高收益商品,三、四年前CBO發行時,包裹SCDO的商品都相當受歡迎。金融機構就像雷曼連動債投資人一樣,還搞不清楚內容和風險,只因為高收益就進場投資。
現在地雷一一爆開,已知受傷慘重的投資者包括國票金、寶來證、台工銀、農業金庫和台新票等,損失金額已經超過百億元。如果加計未浮出檯面的投資者,總體損失可能更驚人。
◆ 公債法大翻修 北縣舉債空間 暴增5倍
【唐玉麟/台北報導】 2009-03-25 中國時報
因應年底縣市選舉,以及配合地方制度法修正草案與行政區劃分法草案,公共債務法要大翻修!財政部長李述德昨天邀集廿五縣市財政局代表研商公債法修正草案,決定將地方政府舉債上限按前三年名目GNP(國民生產毛額)平均數計算模式,改為當年度總預算與特別預算歲出規模計算,未來直轄市舉債上限是歲出規模二五○%、縣市為七○%、鄉鎮市為二五%。
也就是說,台北縣舉債上限將由現行四五一億元(含保留款六十九億元,總計五二○億元),未來可擴大舉債上限高達二千五百六十九億元,北縣舉債空間暴增近五倍,新增舉債總額逾二千億元。
同時,台北市舉債上限由現行四千五百四十七億元,未來縮減到四千二百二十七億元,減少三百二十億元;高雄市舉債上限由現行二千二百七十三億元,縮減至二千一百一十四億元,減少一百五十九億元。
對此一結果,北市財政局副局長黃淑津雖不滿意,但勉強接受。高雄市財政局長雷仲達表達「痛心」,不能接受。至於整體廿二個縣市(不含北縣)舉債上限由現行三千零五十四億元,未來擴大到三千七百四十九億元,增加六百八十五億元。
但為抑制負債擴大,昨日會議也決定增訂中央與地方政府對上一年度累積未償還債務餘額(負債),每年必須強制還本一.六%。財政部國庫署長黃定芳說,近日內將送交政院院會審議,希望與地制法修正草案與區劃法草案一併獲得立法院本會期審議三讀通過。
現行公債法規定,中央政府及各地方政府舉債上限,是按前三年度名目GNP平均數的四八%,其中,中央為四○%、直轄市為五.四%(如北市三.六%、高雄市一.八%)、縣市為二%、鄉鎮市○.六%。國庫署指出,為配合地制法與區劃法草案,將牽動區域發展與競爭力提昇,以及北縣升格為準直轄市,但無法適用公債法,甚至九十八年度試算預算數縣市舉債上限已超過二%,因此不得不修正公債法。
◆ 財部》稅收損失780億 國庫吃不消
【經濟日報╱記者陳美珍/台北報導】 2009.03.25
為鼓勵消費,立委提案修改所得稅法,增訂每人每年享有3萬元「消費支出特別扣除額」,全國逾500萬個所得稅申報家庭都將受益。但財政部評估,一旦實施,釋出的減稅利益達780億元,國庫難以負荷,已要求執政黨團協助暫緩這項減稅提案。
由於消費支出特別扣除額並非「列舉扣除額」,立委提案修法結果,將不再侷限156萬戶選用列舉扣除額的申報家庭。財政部初步計算,如以四口之家、每人享有3萬元消費支出特別扣除額計算,全國505萬個申報家庭,總計可以扣除的消費支出超過6,000億元,減損稅收達780億元。
現行稅法准許列報減稅的特別扣除額共有五項,包括教育支出、薪資、儲蓄投資、身心障礙與財產交易損失扣除額。立委修法擬增列每人3萬元消費支出扣除額後,特別扣除額的項目將增為六項。
由於特別扣除額不是「列舉扣除額」,雖然要出示憑據,但戶戶都可適用。立委提案增列消費支出扣除額,並未明確規定未來要以何種支出憑證列報減稅,財政部強調,一旦修法案付諸實施,稅捐機關只能憑藉消費發票核認,藉時如何判斷A發票屬於甲的消費支出,將變成「恐怖的災難」。
財政部台北市國稅局官員昨(24)日表示,消費支出特別扣除額在實務查核上會出現極大困擾,包括發票真偽、消費支出真實性,都會對徵納雙方形成極大查核負擔,「除非未來每張發票都打上消費者身分證字號或者姓名,否則如何判斷納稅人的消費支出屬實?」
◆ 技窮到只剩下減稅!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3.25
減稅一向被政府視為扶植產業發展的主要工具,半個月來更是火紅;發展運動產業靠減稅,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靠減稅,鼓勵關鍵新興產業及強化加工出口經貿特區更靠減稅;好像只要祭出減稅,一切均能搞定。然而任誰都知,局部減稅造成稅負不公、國庫損失,若不用心營造整體發展環境,徒賴減稅能有多大作用?
體委會所提的「運動產業發展條例」草案,減稅措施琳瑯滿目,包括對重點運動產業五年免稅,投資運動產業股東投資抵減,研究發展及人才培訓支出投資抵減,捐贈或出資贊助興建運動場館列舉扣除,運動產業消費支出及子女訓練費用列舉扣除額等,可謂集租稅減免的大成。獅子大開口,卻對運用減稅工具的成本效益所知不多,更見不到發展運動產業正本清源的深刻規劃。
文建會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草案,對文化消費提供每人1.2萬元的列舉扣除額為主要訴求。然而採用列舉扣除額者僅為綜所稅申報戶的30%,且多屬高所得受惠者;以往列舉扣除項目已是稅制不公的主要原因,如今增列項目更是火上加油。何況在WTO架構下,租稅抵減對國外表演產業亦一體適用,本國產業是否真正獲益,不無疑問。
再以經貿特區為例,其功能在於強調「兩岸分工、運籌全球」,提高產品附加價值,進而使台灣成為全球供應鏈中的加值中心。然其所提供的投資誘因,除了強調放寬外勞聘僱比率至40%及與基本工資脫鉤外,就是主張大幅減稅;最初以五免兩減半為其訴求,最近又主張將區內營所稅率降至15%,並對研究發展與人才培訓支出加倍稅額扣抵,仍不脫經濟部一貫偏好租稅減免的老套。
其實,不論電子產業、生技產業、文化創意產業、運動產業等,成敗的關鍵,在於針對產業特質及比較利益,營造一個能夠自由創新發展的經營環境,業界基於求利動機,投入資金、培育人才,加強研發與技術進步,強化品牌與通路,創造商機與提升競爭力;只在面臨市場失靈,政府才做適時、適當的必要介入;而介入工具不必然仰賴租稅減免,直接補助與行政輔導更能有效著力。
減稅具有弔詭的雙面性:政府若未能營造賺錢的大環境,僅靠減稅必定效果不彰;一旦能夠賺錢,減稅就變成「錦上添花」。對具有發展潛力卻受資金限制的產業,直接補助反而更經濟實惠,也不至於扭曲稅制、敗壞財政。然而各部會偏愛減稅,除了減稅競爭的示範效果外,更在於直接補助會排擠到機關本身預算;至於減稅則成本由財政部承擔,效益卻由主管部會獨享,對主管機關是最廉價的政策工具,然就社會整體成本效益言,往往得不償失。
長久以來,功能別、產業別、區域別減稅並存的現象,不但疊床架屋、重複獎勵,破壞稅制健全,更已不合時宜。為了配合促產條例落日,建立普遍低稅負的投資環境,行政院已決定全面將營所稅率降至20%,並對少數具外部利益的功能別活動,如研究發展與人才培訓等提供投資抵減,納入「產業創新條例」中。如此,根本不應再有產業別及地區別的租稅減免獎勵。然文化創意、運動產業及營運特區之租稅優惠一旦得逞,反而大開倒車,也使得政府食言而肥。我們期盼行政院必須把持立場,應以「公平競爭為主、功能獎勵為輔」,取代以往「功能獎勵為主、產業獎勵為輔」的政策,並以健全稅制及直接補助取代租稅減免別獎勵。為此,各部會相關的稅式支出首應編入預算,以徹底杜絕賴減稅暗渡陳倉。
◆ 違法無薪假 開罰!
【聯合晚報╱記者陳素玲/台北報導】 2009.03.25
企業違法實施無薪假,果然嚴重!
勞委會2月中旬針對實施無薪假企業進行專案檢查,今天公布勞動檢查結果,抽查的233家事業單位中,高達62家(26%)有違法情事,也就是超過1/4違法實施無薪假。違法情節高達81件,主要以違反薪資給付最多,未經勞資雙方合議片面實施無薪假者有1/3。勞委會已要求各縣市勞工局對違法廠商開罰。
今年以來企業實施無薪假情形愈來愈多,儘管勞委會強調,實施無薪假必須經「勞資協議」,但勞團接獲許多勞工申訴被迫接受無薪假。勞委會在勞團壓力下,於2月中旬針對實施無薪假企業展開專案勞動檢查,結果發現企業違法情節果然不少。
勞委會表示,本次共專案檢查233家,除了各縣市外,還包括竹科、南科、中科及經濟部所屬加工出口區廠商。檢查結果共有62家事業單位、81件違法情節。81件違法情節中,以違反工資給付最多,勞委會強調,事業單位實施無薪假,除須與勞工協商合意外,也要遵守勞動相關法令規定,如果期間有取消無薪假,要求員工正常出勤時,應依法給付工資,不得強迫以補休替代。勞委會未來仍將持續進行無預警抽查。
◆ 陸配工作權 下月底可望鬆綁
【聯合報╱記者陳東旭/專題報導】 2009.03.25
大陸配偶委曲的心聲,政府聽到了。行政院本月廿日召開法規鬆綁會議,大陸配偶工作期限、大陸商務人士來台來台等,將在四月卅日前完成鬆綁。
這個月初,賴幸媛將立法院群賢樓外冒雨陳情的兩百多名陸配,安置在中央聯合辦公大樓內,一一與她們握手、擁抱,聽取她們的心聲,很多陸配感動地眼眶泛紅。
賴幸媛說:「大家要關懷台灣女兒、台灣媳婦,如果我們的親人被歧視,你會做何感想!」
面對陸配的陳情,陸委會主委賴幸媛表示,她一直以同理心看待此事。
她坦言,陸配都算是受害者,但很多問題是根深柢固,需要時間來化解。在未修法前,對不合情理的個案,陸委會會盡全力協助。
賴幸媛說,雖然修正案被擋了多次,但她已全力遊說立委,一定要在這個會期順利通過。她強調,很多政策可能無法一次到位,但這只是第一波,未來一定還有進步空間。
兩岸交流至今,究竟是大陸人影響台灣人,還是台灣人影響大陸人,隨著兩岸聯姻的密切,已說不清了。台灣陸配要走出陰影,不再自卑自憐,除了法令盡速修改外,本身也要付出努力,早日融入台灣社會。(系列完)
◆ 7C版圖 逐漸拼成
【經濟日報╱記者/曾仁凱】 2009.03.25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一個月內連揮三記重拳,繼本月初宣布跨足環保節能、生技醫療產業後,昨天又與德國麥德隆集團聯手進軍中國大陸3C零售通路市場,鴻海的「7C」版圖已逐漸拼湊完整。
分析鴻海此次揮軍中國大陸3C零售通路市場,具有垂直整合與水平整合的雙重意義。
在垂直整合方面,鴻海已是全球最大電子產品專業製造廠(EMS),客戶囊括所有國際一線科技大廠。鴻海過去憑藉優異的生產管理與成本控制能力,成為惠普、新力、蘋果等不可或缺的製造合作夥伴。
未來鴻海希望從「製造業邁向服務業」,也就是提供客戶的服務從上游製造端,一路延伸到下游的通路系統,直到產品從終端市場被賣出為止。
至於水平整合,鴻海在電腦(Computer)、通訊(Communication)與消費性電子(Consumer electronic)等3C領域已經站穩腳步後,開始把觸角伸向汽車電子(Car)、內容(Content)、生技醫療(health care)等領域,像是本月初和IBM合作,提供軟硬體結合的環保能源資訊解決方案;又與訊聯攜手布局生技醫療產業。
昨天再跨入資訊通路(Channel)業,等於是把「7C」拼圖全部完成。如同郭台銘之前的豪語:「未來看鴻海,成長空間絕對不會僅侷限於單純的電子、製造。」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成立國際貨幣取代美元?失業率背後的深層問題
* 歐盟主席放砲:美振興案=通往地獄之路
* 金融風暴掃到 捷克政府垮台
* 聯合國:成立國際貨幣 取代美元
* 儲備貨幣美元讓位 歐巴馬:沒必要
* IMF總裁:將討論制定新貨幣
* 佛里曼專欄》民調專家 給領袖的秘方
* 美耐久材訂單意外反彈 七個月來首度成長
* 英「肥貓」惹民怨 豪宅被砸
* 大陸五一長假將恢復
* 社論-兩岸政策「百家爭鳴」只會敗事
* 兩院達共識 十八趴退休改革定調!
* 觀察站》降息猛藥 還要續吞?
* 學者:小心演成金融大災難
* 失業率背後的深層問題
* 躲不過! IBM將裁5000人
◆ 歐盟主席放砲:美振興案=通往地獄之路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 2009.03.26
歐盟正在憧憬和美國發展良好關係的新階段,擔任歐盟輪值主席的捷克總理托波拉尼克25日突出驚人之語,痛斥美國的經濟振興方案是「通往地獄之路」。
話聲一落,全歐盟趕著滅火,希望在歐巴馬八天後到倫敦出席G20高峰會共商拯救全球經濟前打好圓場。倫敦之會結束,歐巴馬接著飛往布拉格出席歐盟/美國高峰會,捷克正是東道主。
歐洲議會25日在史特拉斯堡開會,托波拉尼克突然發飆說,歐盟上周在布魯塞爾總部舉行高峰會,大家停下來洗耳恭聽美國財政部長蓋納的高論,蓋納極力主張以更積極的政策來對抗全球經濟下滑。
托波拉尼克說:「這位美國財政部長談美國那一套,我們都十分吃驚。美國正在重複1930年代的錯誤,像範圍廣泛的刺激辦法,保護主義傾向,買美國貨運動,等等。凡此種種措施,加起來,正是走地獄之路。」
歐盟主要成員的領袖對美國砸錢救經濟也都有意見,但話說得比較委婉,德國總理梅克爾常以一句「我們做我們該做的」帶過和美國的歧見。
捷克國內反對黨批評托波拉尼克言論奇怪,對歐巴馬不禮貌,很失外交禮數。歐洲議會的德國社會黨領袖舒茲對托波拉尼克直言:「你沒有搞清楚歐盟主席是幹什麼的」,並指托波拉尼克的言論「不是歐盟和美國打交道該有的層次」。
托波拉尼克失言,卻尖銳突顯歐美處理經濟危機的不同哲學。歐盟國家至今拒絕美國那種型態的振興方案,認為危機出在金融失控,加強金融管制才是治本之道,而且灑太多錢救市,很快就會導至通膨。
但雙方也了解,歐美在G20高峰會如果公開維持歧見,對全球金融市場將是可怕的信息。大西洋兩岸已在鴨子划水,希望高峰會定版的公報包括足夠的振興文字來滿足華府,例如載明歐洲已有的支出包裹如果證明不夠,歐洲願意再來一個包裹,華府則承認有必要加強金管和國際監督,滿足歐洲。
歐盟一位高層官員表示,人人都希望歐美金融政策的歧異早日結束:「我們不需要這歧異,世界不需要這歧異,鬧歧異沒有意義。」
倫敦「歐洲改革中心」副主任卡汀卡‧巴利許說,上周歐盟高峰會好不容易得到對美共識,現在卻有人扯後腿。
托波拉尼克的政府24日被國會投不信任票而垮台,他繼續代表捷克擔任歐盟政府,身分奇怪,可能想以激烈言論顯示他還關係政治輕重,並且選擇美國問題來拉抬自己。前捷克外長狄恩斯畢爾說:「有些政治人物三思而言,托波拉尼克一思也沒有。」
※ 他會這麼怒,其來有自:
◆ 金融風暴掃到 捷克政府垮台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綜合布拉格25日外電報導】 2009.03.26
捷克國會眾議院24日以101票對96票的表決結果,通過對捷克政府的不信任投票。捷克是繼拉脫維亞和匈牙利之後,今年因全球金融風暴發威而垮台的第3個東歐國家政府;也是捷克斯洛伐克聯邦1993年分裂後,第一個被國會罷黜的捷克政府。
捷克政府因為面對當前經濟危機處置失策,引起廣大民怨而未能通過國會的不信任投票。捷克今年元旦接任為期半年的歐盟輪值主席,就在美國總統歐巴馬預定4月4日到訪之際,國會通過不信任投票,使捷克總理托波拉尼克處境尷尬。
托波拉尼克表示,他可能在結束25日展開的布魯塞爾之行後,率領前年1月上台的中間偏右3黨少數聯合政府總辭,不過另一方面,新政府應該由他繼續領導,他個人所屬的公民民主黨決不接受其他人選。
捷克國會由於美國前總統布希計畫在捷克首都布拉格附近部署飛彈防禦系統,及歐盟簡化決策流程的改革方案等問題而出現政黨對立。在野黨國會議員表示,飛彈防禦系統極可能觸怒俄羅斯,而捷克政府遲至上個月才通過總額約35億美元的經濟振興方案,包括對生態、基礎建設的投資,及減涗、貸款擔保等,不僅反應太慢,著力也不足,表現令人失望。金融海嘯出現前,捷克出口導向的經濟成長快速,今年可能出現衰退。
捷克總統克勞斯依法得指定托波拉尼克的繼任人選。克勞斯曾是公民民主黨人,如今是托波拉尼克的政敵。克勞斯對歐盟及其以財政刺激手段追求經濟復甦的對策深不以為然。
歐盟執委會表示,它相信捷克必能繼續履行身為歐盟輪值主席所應盡的義務。捷克在野社民黨領袖帕洛貝克表示,他不反對托波拉尼克政府暫時留任至捷克的歐盟輪值主席任期今年6月底屆滿為止。
◆ 聯合國:成立國際貨幣 取代美元
【經濟日報╱編譯廖玉玲/綜合外電】 2009.03.26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提葛里茲和中國社科院經濟學家余永定等專家學者,在聯合國邀集下組成獨立委員會,訂26日發表報告,呼籲另立新的全球準備貨幣,取代目前美元獨大的地位,解決單一準備貨幣帶來的問題。
根據這份報告的綱要,專家認為美元目前在全球貨幣系統中的獨霸地位,導致全球失衡。若要解決此問題,就是成立一個「新的全球準備系統」。此系統可以是擴大特別提款權(SDR),也可以由國際貨幣基金(IMF)來成立一個新的國際貨幣。
專家表示,單一國家準備系統的危害眾所皆知,美國不斷累積債務,打擊市場信心和穩定。不過他們也認為,就算實施兩、三個國家準備系統,一樣也不穩定;目前似有朝此方向發展的趨勢。
二次大戰後美元就一直是全球的準備貨幣。原油等主要商品以美元計價,全球企業也以美元往來,主要工業國家的央行偏好以美元作為對抗危機的準備貨幣。然而,由於美國大量增加美元供給以處理金融風暴,導致以美元計價的資產價值銳減,美國幾個最大債權國對資產價值劇貶頗有微詞。
聯合國專家小組指出,新的全球準備系統可行,不會出現通貨膨脹,而且容易實施,甚至能減輕因貿易失衡造成的問題。
20國集團(G20)高峰會議訂下周在倫敦開會,由於中國和俄國等新興國家紛紛表達對美元的不滿,新的準備貨幣系統勢必成為會議焦點之一。
俄羅斯上周表示,將在下周的G20峰會上提案成立一個新的全球準備貨幣。該國並表示已得到中國、巴西、印度和南韓等國的支持。
中國人民銀行(央行)行長周小川23日也發表專文,建議國際社會創造一種「超主權儲備貨幣」。
他也特別提議IMF於1965年創設的SDR,可擔任此角色。
IMF表示,建議成立單一全球貨幣的呼聲愈來愈大,凸顯全球對金融體系穩定的疑慮。但美元的地位不可能在一夕間瓦解。許多經濟學家比喻,美元就像微軟的視窗作業系統,雖飽受爭議,但由於使用範圍太廣,一時仍難以取代。
◆ 儲備貨幣美元讓位 歐巴馬:沒必要
【聯合報╱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2009.03.26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23日呼籲,以新的國際儲備貨幣取代美元作為國際間通用貨幣。美國總統歐巴馬、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柏南克和財政部長蓋納不約而同表示反對。
歐巴馬總統24日晚在白宮的電視記者會上對此表示:「我不認為有新設全球貨幣的需要。」柏南克和財長蓋納24日亦在國會中表示,他們不會讓美元作為國際通用貨幣的地位受到挑戰。
歐巴馬表示,目前美元非常強大,這是對美國經濟展望有足夠的信心,因為投資人認為政治最穩定的美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經濟體。
一位國會議員在聽證會上問道:「中國建議,不用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你們會明確拒絕此想法嗎?」蓋納立即答道:「我肯定拒絕。」該國會議員又向柏南克問道:「主席呢?」柏南克答道:「我也拒絕接受。」
歐盟經濟與貨幣事務執行委員艾穆尼亞(Joaquin Almunia)說:「中國和其他新興國家在國際經濟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但我不預期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角色會有任何結構上的變更。」
艾穆尼亞說:「我認為大家都同意周小川的想法,就是要加強國際貨幣基金(IMF)的角色。但大家也同意,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周小川23日呼籲以國際貨幣基金發行的「特別提款權」(SDR)取代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因為SDR不易受到個別國家政策的影響。
周小川表示,二戰以後美元成為國際儲備貨幣。他建議以IMF設定的國際儲備貨幣制度作為新的標準。針對中國提出設立新的國際儲備貨幣一案,美國前聯準會主席、現任白宮振興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伏克爾直言,中國不應該把全球金融體系失衡的責任全推給美國:「中國人是自願要買美元,還囤積美元,目的就是為使人民幣不致貶值,現在卻反咬美國一口。」
◆ IMF總裁:將討論制定新貨幣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 2009.03.26
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史特勞斯─卡恩25日說,對制定新的國際儲備貨幣進行討論是「正當」做法,並可能在未來幾個月進行。
中國本周率先主張用新的國際儲備貨幣來取代美元,做為國際通行貨幣。
史特勞斯─卡恩與法國國會財政委員會成員會談後說:「我認為討論新貨幣絕對是正當的,而且這種討論可能在未來幾個月進行。」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建議用包含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圓的IMF特別提款權取代美元,做為超越主權的儲備貨幣,宣稱這種制度將不會輕易受到個別國家的政策影響。
史特勞斯─卡恩強調美元的地位並未受到嚴重威脅,不過當前全球危機使這個問題再度引起興趣。
他稍早前曾會見法國總統沙克吉,討論20個已開發和開發中國家(G20)下周在倫敦舉行高峰會的籌備事宜。
這次峰會主要將討論全球經濟衰退,而會中可望提出國際儲備貨幣問題。
史特勞斯─卡恩說,明年上半年經濟可能開始復甦,不過各國政府必須採用健全政策,並迅速整頓金融業,否則將難以脫困。
◆ 佛里曼專欄》民調專家 給領袖的秘方
【聯合報╱樂慧生譯】 2009.03.26
史坦.葛林柏格是美國經驗最豐富的民調專家之一,曾為柯林頓、曼德拉、巴拉克和布萊爾等政治領袖做民調,他把從中獲取的最重要教訓做了個總結:在混亂的時代膽量夠大的政治領袖,至少總會栽一次觔斗。
葛林柏格說,他們從來不能直截了當地帶進他們承諾的進步和改變,他們倒不是工於算計而故意如此,而是因為環境對他們不利,而且他們碰上彼此競爭的權力中心。而那些最成功的領袖特色在於,他們能從失敗中學習,調整自己,堅持下去,終致成功。
歐巴馬總統幾乎還沒跌倒過。他才剛上路。國內和海外有無許多人替他加油打氣,希望他成功。然而他碰上的無疑是個混亂的時代。因此,當葛林柏格打電話來,表示要和我分享他新作「戰情室快訊」(Dispatches from the War Room,暫譯)中的一些心得時,我覺得這些洞見此際應當為用大矣。這本書是從圈內人的角度出發,敘述他代做民調的這些世界領袖如何處理他們的失敗。
葛林柏格從柯林頓說起。他記憶最深刻的事情之一,是1992年柯林頓當選之後不久,他想要評估選民對柯林頓違反一再提出的承諾,沒有為中產階級減稅,會有什麼反應。他們在新澤西州找了些焦點團體,而最讓他訝異的是,這些選民根本不相信有任何政治人物會替他們減稅,他們也不以此事來評斷柯林頓。
葛林柏格說:「他們不在乎他的特定承諾,而是要他為國家的長遠經濟利益努力。他們要確定解決辦法和每個人都有關,而不像雷根時代那樣,沒讓富人盡到該盡的責任。他們還要知道,總統不會失去照顧尋常百姓的本能。」
葛林柏格說,教訓是:「不要拘泥於競選承諾的細節,只要百姓認為你在為國家的長遠利益和他們努力,治國就有很大的揮灑空間。」
英國首相布萊爾因新工黨的核心認同問題而摔了一跤。當時工黨已在野長達18年,能夠重新執政,端賴布萊爾讓選民相信,工黨能看緊財政,並同時讓老舊的公設醫院、學校品質提升。
就事論事,布萊爾必須按部就班,先搞好經濟,再去整頓醫院和學校。然而他卻表示會兩者一起來。上台3年後,新投資的不足已經顯而易見,下列事例適足以說明:有個癌症病患需要開刀卻一直排不上,等排到他時,癌症已惡化到開刀也救不了的地步。布萊爾在國民的信任問題上栽了觔斗,布萊爾和新工黨自此再也甩不掉人們心中不實在的印象。
教訓是:「面對重大挑戰時,一開始就和民眾開誠布公。只要你早早就坦白道出困難所在,以及需要多久才能見到起色,他們就不會硬要你兌現某一張競選支票。」
巴拉克1999年成為以色列總理,而他競選的最重要政見之一,就是耶路撒冷必須繼續做為以國永久且不容分割的首都。然而2000年在大衛營與美國總統柯林頓會面時,他卻向巴勒斯坦人提出了分割耶路撒冷這件事。葛林柏格說,最令人驚訝的是,以色列民眾竟然輕易便接受了這個轉變。
葛林柏格說:「6個月前還完全沒有浮上檯面的主張,分割耶路撒冷,現在浮上了檯面。」在過去,連暗示分割耶路撒冷都是禁忌,然而如今就連支持聯合黨的選民接受葛林柏格意見調查時都開始問道:「我們何必保有這些巴勒斯坦人的居住區呢?」在這樣的邏輯下,傳統觀念崩解了。
教訓是:「當一個領袖要採取大膽的行動去照顧國家的根本利益時,沒什麼事是不能做的。」
最後看看曼德拉。葛林柏格說,在他1994年當選南非總統的4年後,「國民因國家缺乏變革而感到灰心,並且覺得(執政黨)非洲民族黨違背了競選承諾,未能實現為人民提供住房和工作的承諾,反倒搞得貪腐橫行,道德威信搖搖欲墜」。
解放運動的領袖們對這樣的反應難以接受,然而謙卑的百姓要這些如今高高在上的領袖們體認百姓的苦情,落實他們的承諾。
教訓是:曼德拉謙卑地承認,政府帶來的改革的確不夠,連他本人都感到失望。
他這麼說並沒有危及非洲民主黨的統治權。他開始以動人的故事說明為何進步這麼慢,指出哪些方面已有進步,並讓國民對未來的改變抱持希望。
供總統參考的超優教訓:描述碰到的重大問題時,越誠實越好;提出重大解決方案時,越大膽越好;處理自己的重大失誤時,越謙卑越好;重述自己的故事時,越熱誠越好;說出原本難以啟齒的事時,越大聲越好。
(作者Thomas L. Friedman為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 美耐久材訂單意外反彈 七個月來首度成長
【經濟日報╱編譯紀迺良/綜合外電】 2009.03.26
美國經濟數據25日傳出佳音,2月耐久材訂單意外增加3.4%,是七個月來首度成長,2月新屋銷售也大增4.7%,顯示經濟衰退已趨緩,美股25日早盤三大指數應聲大漲逾2%,道瓊工業指數一度勁揚203點至7,863點。
費城半導體指數更因為微處理器大廠超微發布需求較預期強勁的好消息,指數大漲3.91%,超微股價漲幅超過10%,激勵台股企業美國存託憑證(ADR)勁揚,其中,日月光ADR一開盤就急漲逾15%,相當於台股兩根漲停板,聯電ADR也跟進上漲14%多,預料將掀起今日台灣半導體股跟漲。
美國商務部25日公布,2月耐久材訂單在軍用飛機及零件需求激增帶動下成長3.4%,優於分析師預期萎縮2%,是去年7月以來首度成長,也是14個月來最強單月成長。扣除交通設備,訂單增幅達3.9%,是2005年8月以來最高數字。
軍用飛機及零件需求陡升32.4%,但扣除此項,總體交通運輸產品需求下跌0.8%,其中汽車及零件訂單下滑0.6%,商用飛機在1月暴增166%之後,2月也下滑29%。
加上先前數據顯示,零售、住房建設及房屋轉售等都出現好轉,似乎顯示經濟在去年第四季急劇衰退後,已有回穩趨勢。巴克萊資本分析師克羅那多說:「經濟仍在萎縮,但幅度已趨緩,我們看到消費力回穩,代表製造商將出清存貨,減產幅度會趨緩。」
◆ 英「肥貓」惹民怨 豪宅被砸
【聯合報╱編譯林沿瑜╱報導】 2009.03.26
英國蘇格蘭皇家銀行前執行長古德溫去年10月「提前退休」後,拿了納稅人1690萬英鎊(台幣8億3600萬元)的退休金。如今不但避居海外,在愛丁堡的豪宅、名車還被砸。
一個自稱「銀行老闆是罪犯」的團體25日宣稱犯案,而且在給當地媒體的電子郵件中說:「這只是開始!」
上個月,蘇格蘭皇家銀行公布高達240億英鎊虧損,創下了英國企業史上最高虧損紀錄。當時,把銀行搞垮的前執行長古德溫已經離職,而且拿了鉅額的退休金。
古德溫在愛丁堡晨邊區的石造豪宅25日清晨發現被砸,一樓3個窗戶破了大洞。
除了房子以外,古德溫S600賓士汽車的後方和左後方窗戶也被砸。一名鄰居表示,「我替他們一家感到遺憾,但我認為在今天的環境下,民怨已經沸騰!」另一名住戶則說,「真令人震驚,那完全不必要,沒有人應受到這樣的對待。」
◆ 大陸五一長假將恢復
【潘羿菁、李書良/綜合報導】2009-03-26 工商時報
為了全力拼經濟,藉由長假帶動內需及引出急單效應,中國政府可望再出手讓政策大逆轉,同意全面恢復「五一」黃金周。主管政策建議的中國國家發改委昨天透露,國務院正討論恢復「五一」假期,以帶動民間消費、擴大內需。
一旦「五一」黃金周重新恢復,除了會引發新一波來台觀光熱之外,也將帶動中國大陸內需產業新一波消費潮;與此同時,業界分析指出,由於長假之故,將會使5月初的訂單,提前集中4月以前釋出,勢必帶動一波電子零售商品的急單效應。因此,包括航運、觀光及中國收成概念股,都將受惠此一政策。
今年以來,大陸居民赴台旅遊人數一直呈現增加趨勢,進入3月後每天實際赴台旅遊人數已接近1,500人次,加上大陸第一個萬人團估計已給台灣帶來直接消費逾6億新台幣,兩岸旅遊資訊協會理事長王啟漢與鳳凰旅遊總經理廖文澄均估計,在大陸各地積極配合萬人遊台的計畫之下,如果再有「五一黃金周」加持,陸客來台每日提升到2,000人絕對不是問題。
基於交通及旅遊安全等種種隱患,2008年起中國政府取消行之多年的「五一黃金周」長假,而根據官方數據顯示,2007年「五一」長假期間,全中國有1.79億人次出遊,國內旅遊收入就達到736億元人民幣。
為了全力拉動內需市場,近來大陸主要智囊機構及各地方均呼籲,經驗證明「五一黃金周」長假確實可以激發民間的消費狂熱,除了旅遊、飯店、餐飲等業者首先受惠之外,社會上也會燃起一波高密度的購物狂熱,因此應讓「五一」黃金周重出江湖。
此外恢復黃金周也利於外銷業者。據政策分析,過去的「五一」黃金周,消費性電子產品如手機、數位相機、電動玩具,以及家電用品等,均是民眾購物熱點,而這些即將在5月爆發的購物潮,逼使相關業者必須提前1個月下訂單趕工生產,以應付市場需求。
在風聞中國政府將重啟黃金周之後,近來各地方政府紛紛提出呼籲,除稍早新疆旅遊局表示,今年要恢復之外,廣東省昨日也宣布,將會實施5月1日至7日長達7天的「五一」黃金周假期,以勞動節當天加上周休及彈性休假(有薪假),五一假期馬上可以展延至1周。
此外,重慶市、河南、湖南等地也都表態積極爭取實施「五一」黃金周,相關地方首長均表示,如果國務院允許,該省市都可以做為作為試點,採取彈性休假方式,率先恢復「五一」黃金周。
◆ 社論-兩岸政策「百家爭鳴」只會敗事
【本報訊】2009-03-26 工商時報
兩岸經濟合作相關談判,可望在今年上半年內就被提上議程。目前我方已將其定調為「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並緊鑼密鼓進行籌辦中。然而,我方因未嚴格統一事權,以致各部門任意競相發言,「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其中矛盾百出,口徑參差,彷如臨時拼湊的雜牌軍。這種樣態,將來恐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政府主政者應及早注意此一問題。
雖然,兩岸雙方的經濟合作,具有很大的「雙贏」空間,但是,我方若不講究談判的布局與技巧,將來達成的雙贏,很可能是對方大贏、我方小贏的「不對稱雙贏」。最好是雙方談判能量旗鼓相當,結果也能各取所需,不留下任一方佔了大便宜的問題。這是在追求兩岸的利益均衡,而非搞對抗。
因此,在談判前,我方主政者應在內部,對各部門這方面的發言紀律,嚴加整頓。否則,談判代表尚未坐上談判桌時,我方底牌已洩露淨盡,內部矛盾也人盡皆知。這樣的談判,還有什麼好談的。
說到我方各部門在這方面的脫序,例子很多。像有位部長,日前在立院,大談我方的「談判籌碼」,如數家珍。說什麼「大陸現在還是有兩千項產品是無法進口到台灣的,例如家電產品等。另外,大陸服務業要在台灣投資,目前也都沒有開放。這些都是我方談判的籌碼。」這席話,實是談判大忌。對岸主事部門聽在耳裡,一下知道,原來台灣是準備以大幅開放市場,來交換ECFA。如此到談判時,對岸抓住這一點猛攻,台灣只好把市場大門打開。
這種事關台灣產業存亡的發言,不知有何理論根據?更重要的問題是,有沒有得到政府主政者的授權?反觀大陸方面,到現在為止,只說願意和台灣簽署「兩岸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至於內容怎麼寫,以及怎麼談等問題,則是都還沒說。相較之下,我方官員實在太輕率了。
其實,現在我方政府裡面,像該部長一樣輕率放言高論的官員,有一大串。如有其他官員,開門見山說,簽ECFA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幫部份產業爭取關稅減免。這種話,大陸方面一聽就知道,原來台灣急著要的,也只想先要到的,是關稅減免。將來談判時,大陸談判代表只要壓住這一項,向台灣代表開出高價,台灣只好釋出更多的籌碼來交換。
我方還有一些官員,卯勁爭相解讀ECFA,彷彿學術權威,又像政策主導者。於是,ECFA的面貌被塗抹得五花八門。例如有官員說,ECFA本質是FTA。另有人說,ECFA是仿「東協10加1」版本。更妙的是,還有官員把ECFA和籌辦中的「經貿特區」掛鉤在一起,說要把該特區列入ECFA的先行「試點(大陸用語)」,還說「以中南部為主」。這就讓人不解了,既然是特區,何再需ECFA?特區理當比ECFA「更特」,兩者何必扯在一起?還有,強調「中南部」,究竟有無「非經濟」的特殊居心呢?
值得注意的是,大陸方面對我方紛紛雜雜的表述,通通不加以回應,其態度顯然是「先看看你想怎麼玩」。而在我方底牌盡洩的情況下,將來雙方談判結果,很難讓我方商民滿意。屆時,人們會責怪我方官員「一直做球給對方打」。
為了「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也為了兩岸真正的雙贏與和諧,我們建議我方主政者,應速採一條鞭模式,來組織ECFA的研擬及談判運作體系,由總統親自,或總統指定的高級首長,擔任統籌指揮者,以統一事權,也統一解釋權和發言權。必要時可組成ECFA專案委員會,以鮮明旗幟來運作。
由於ECFA事關台灣前途,茲事體大,因此,主政者對民間相關活動,亦應予以適當約束,以免其損及全民利益。如政府已決定,將來不對大陸開放農產品市場,則對民間團體私下與大陸簽署「兩岸農產品交流」之類協議,應予嚴格管制。無論如何,ECFA要「特事特辦」,因而,適度「中央集權」,並無不可。
◆ 兩院達共識 十八趴退休改革定調!
【聯合晚報╱記者蔡佩芳/台北報導】 2009.03.26
考試、行政兩院對修正公務人員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款改革措施修正案(即十八趴改革案)達成共識,將以本俸加一倍計算現職待遇,考試院下午將做最後定案。預料將通過退休所得替代率上限為77%(年資25年)至97%(年資35年),至民國137年為止,節省政府支出經費262億元。
考試院長關中與行政院長劉兆玄昨日針對兩院議題交換意見,達成多項共識。關於十八趴退休改革部分,將修正公務人員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款改革措施。
銓敘部長張哲琛在考試院記者會指出,十八趴改革案是前任部長朱武獻所提出,引發瘦小吏肥大官、年資越久減越多兩點批評,銓敘部針對這兩點通盤檢討。原來的方案僅是行政命令,沒有法源依據,銓敘部將提出公務人員退休法修法。
他說,過去計算方式將主管特支費等都計算進去,只要是主管,分母大、所得替代率一定低,這次修正案根據84年新制觀點,計算方式以本俸加一倍做基礎計算所得替代率,退休所得包含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
退休所得替代率上限目前有兩個版本,包括為75%(年資25 年)至95%(年資35年),以及替代率以77%至97%為上限,考試院下午審查會做最後確認。
銓敘部估計,以75%至95%替代率上限計算,影響人數6萬6000人,至民國137年止,節省政府支出經費486億元;以77%至97%替代率上限計算,影響公務員數量約4萬9000人,節省政府支出262億元,預料將通過77%至97%上限版本。
◆ 觀察站》降息猛藥 還要續吞?
【聯合晚報╱記者陳雲上/特稿】 2009.03.26
中央銀行下午將召開理監事會討論是否降息。但以央行連續七次降息結果來看,央行降息刺激經濟的作法,使得2月份M1B年增率站上2.71%創一年來新高,股市重新站回5400點、成交量爆出去年5月1500億元大量,資金動能、市場信心已然顯現,就連出口、新接訂單已傳出了好消息。
但降息同時,銀行一年期存款利率跌破1%,銀行利差收益縮水侵蝕獲利; 壽險公司的利差損失更是不斷擴大危及壽險公司的債信評價; 銀行體系濫頭寸無處消化,郵局拒收大額存款,金融市場潛藏著另一種危機,在救經濟、不斷吃猛藥「降息」已見成效情況下,是否還要繼續「下猛藥」,似乎有待商榷。
貨幣工具的啟動有如「預言師」,在經濟還未露出疲相之前,央行早在去年9月即率先調降存款準備率,一如存款準備率降息的六個月期貨幣效果,央行當時釋放出2000億元的強勢貨幣已經在近期明顯發揮成效,2月份M1B年增率甚至已經大舉回升至2.71%的一年來新高,資金動能潮,也成了此波台股上漲的最大助力。
不過,貨幣效果是動作緩慢、有遞延性的,一旦要煞車更要提前運作。如,半年前央行「快、狠、準」展開一連串連續七次降息的「快速特效藥」,力挽台灣經濟弱化,近期已見成效。但未來局勢的發展如何,央行似乎又該防範於未然,儘早作好煞車動作,以免後續衝太快、拉不回頭。
尤其今年2月19日央行第七次降息,當時環境是主計處預估台灣第四季經濟成長率大幅衰退8.6%。但近日隨著急單效應、甚至已轉為長單,出口和新接訂單的衰退幅度都在縮小中。已有業者大膽預測,台灣經濟成長率說不定在第二季就能由負轉正數,果真如此,央行降息提振經濟的效果即已達成,接下來反而要重視金融市場的穩定及物價是否蠢動等問題。
【記者黃朗倩/台北報導】
中央銀行今下午召開理監事會議再討論降息議題,不過,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陳淼認為,由於先前降息對民間投資並無大幅增加,而降息又使得我國存款轉往更高利地區走,若持續降息並沒有正面效應,因此短期在經濟環境條件不持續惡化下,利率應該不變的機率較大。
◆ 學者:小心演成金融大災難
【聯合晚報╱記者陳雲上/台北報導】 2009.03.26
立法院初審通過將民法205條利率上限由20%降至12.5%,此舉恐將影響約340萬戶雙卡用戶、高達6435億元融資需求,因此被迫轉入地下金融市場。由於衝擊實在太大,恐危及台灣金融市場發展,台大、政大多位財金學者首次跳出來籲請政府、立法院「從長計議」,以免因「雙卡危機」演變成台灣的「金融大災難」。
林建甫:銀行會放棄高風險客戶
台灣競爭力論壇總召集人、台大人文社會研究院副院長林建甫指出,從經濟學理的供需理論觀察,當市場存有龐大的超額融資需求待滿足時,立法院表面上為保護消費者,大刀一砍將雙卡利率由20%降至12.5%,但從市場機制運作來看,銀行為確保債權,自然會放棄高風險的客人。結果,利率是低了,但許多消費者根本借不到錢,而銀行經營也可能陷入困境,最後反而「肥了地下錢莊。
周行一:阻礙發展亞太金融中心
政大商學院院長周行一也認為,立法院本於保障弱勢民眾權益下修雙卡利率上限。但一旦立法真的下修利率了,一來可能「愛之足以害之」,讓想借錢的人更借不到錢;二來也將對台灣發展亞太金融中心帶來相當不良示範。周行一強調,政府與立法者應創造一個鼓勵競爭,而非阻礙競爭的環境。若一定要保障弱勢權益,宜由社會救濟制度或公營機構來執行政策,不宜對民營機構設限。
沈中華:衡量銀行成本 精算利率
台大管理學院教授沈中華也認為,價格是市場自由競爭產生的結果,不該以政府力量或修法「過度干預」。針對立委 希望銀行比照央行降息調降雙卡利率,他建議各銀行可先公 布利率成本計算方式,由各方公評後再審視銀行是否賺取暴利後,再決定合理的利率水準,而不該在沒任何基礎數字精算下,喊價式地將民法利率上限大刀一砍,如此日後利率一旦走高,是否又將再次修正調整?
黃達業:廢205條 別設利率上限
台大財金系所教授黃達業指出,利率上限從20%降至12.5%,受影響的客戶高達340萬戶,表面上立委站在民意一方,替弱勢選民發聲,但弱勢民眾日後更借不到錢,銀行也因無利可圖被迫退出雙卡市場,增加一、二萬名金融人員失業,失業率上升0.5%,結果讓一個政治上的照顧選民,形成另一個金融市場的巨變、失業,未必是立委的初衷。
因此,他提議,目前「上策」就是直接廢除民法205條,不再設利率上限。「中策」維持目前20%利率上限不動,但要求銀行隨市場利率機動式調整雙卡利率。「下策」就是民法205條雙卡上限酌修1%,不要再吵12.5%或行政院版15.5%,在政府、業者、民眾三方妥協下,達到最有利台灣金融市場競爭力,邁向國際水準。
◆ 失業率背後的深層問題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3.26
行政院主計處本周一發布今年2月人力資源調查統計,其中失業率竄升到5.75%,失業人口高達62.4萬人,因業務緊縮關廠歇業而失業的人數竟高達32.9萬人,受失業波及的人口更高達136.5萬人,均創民國67年開辦這項調查以來的新高紀錄,震驚各界。
去年9月美國雷曼兄弟倒閉引發金融海嘯,衝擊全球,導致經濟大衰退,而台灣本是以貿易導向為主的經濟,進出口隨即急遽萎縮,工業生產以至整體經濟受到重創,除失業人數及失業率飆升外,深入探討,發現更值得注意的問題不少,不能輕忽,需要執政當局審慎因應。
首先是失業人數的大幅增加,並非勞動力增加的影響,而是就業人口萎縮的結果。自去年9月至今年2月的半年間,就業減少24萬人,不僅是過去未見的現象,而且在就業減少的人數中,工業就業減少18.4萬人,占總就業人數減少的四分之三,可見其影響之大,更顯現當前的工業受創之慘重,並因而失去創造就業的動能。
其次,主計處指出,在就業促進方案下,政府僱用的人數,今年2月比去年10月增加7.7萬人,否則2月的失業率將突破6%,顯然促進就業方案已產生初步效果,應予肯定。不過,從另一角度看,2月失業率尚在6%以下,是受到勞動參與率下降的影響。今年2月勞動參與率57.79%,退回到兩年前的水準;若參與率不論是維持過去兩年或今年1月的水準,失業率都會超過6%。而勞動參與率自去年12月開始連續三個月下降,主要是由於長期失業人口大幅增加,而其中部分,因長期找不到工作而退出勞動市場。這種哀莫大於心死的人,未納入失業統計,會讓執政當局誤判情勢。實際走上絕路,甚至燒炭全家自殺的,絕大多數是這類人,其問題比列入失業率的更嚴重。
第三,今年2月因業務緊縮關廠歇業而失業的人數高占總失業人數的52.7%,此比率之高已夠驚人。若再從動態來看,一是今年2月關廠失業32.9萬人,是去年8月13.1萬人的2.5倍,平均每月驟增16.6%,注意這是平均「每月」增加率,不是「每年」,這是何等驚人速度的惡化?二是半年來失業增加17.2萬人,可是其中關廠失業增加的人數,竟高達19.8萬人,超過前者。此不僅顯現關廠對失業人口衝擊重大,而且關廠失業人口,絕大部分將成為結構性失業。此波全球經濟大衰退,衝擊經濟結構,造成大幅改變;未來當景氣復甦時,這些失業人口原有的工作已不復存在。如何阻遏這種趨勢繼續惡化,並能進一步為此群失業人口,在未來景氣復甦時,能創造再工作的機會,政府責無旁貸。
第四,今年2月受失業波及的人口已高達136.5萬人,現在又有無薪休假,連同其家屬也高達53萬人,合計近190萬人,較半年前增加一倍。另據96年家庭收支調查,按五分位法計的最低所得組286萬人,過去七年平均每年已淪為負儲蓄2,000元,早已寅吃卯糧,甚至借債度日。如今儲蓄耗盡,怎能再遭受減薪及失業波及人口大幅增加的衝擊。即使低所得組,其人口高達436萬人,儲蓄率亦僅7.13%,如何能因應此一大變局?當前陷入生活困境之人口,估計高達400萬人以上,絕不是政府調查數十萬低收入人口所能表達的,需要政府更大力度的救助。
為救失業,政府自去年11月以來已先後採取了許多措施,但問題不僅未見緩和,而且更惡化,顯然未進入深層探討,未能了解根源所在,如何能對症下藥,提出有效對策?
◆ 躲不過! IBM將裁5000人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 2009.03.26
消息人士25日透露,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將在美國裁員5000人。
熟悉內情人士指出,IBM即將對美國營運據點裁員約4%,裁員重點鎖定包括外包及顧問服務的全球服務事業單位。針對這項傳言,IBM發言人不願回應。該公司去年底員工人數為39萬8455人,為因應經濟風暴已陸續裁員精簡人事,但始終未公布今年以來的實際裁員人數,只表示正致力進行結構性改革,藉以降低成本、提升生產力。
IBM近來因應變局而裁員,但為配合全球化營運策略,也積極在各國增聘員工,截至去年底止,在中國、印度、巴西及俄羅斯等金磚四國的員工人數約11萬3000人。
經濟低迷導致企業與消費者撙節科技產品支出,IBM業績受拖累。該公司上個月確認全年盈餘目標為每股獲利9.2美元,而且企業服務事業單位今年以來簽訂的合約已出現成長。
此外,市場盛傳,IBM公司正與昇陽(Sun Microsystems)洽談收購案,打算打造全球最大的高階伺服器廠商。對此,英特爾(Intel)執行長歐特里尼在內部與員工閒談時提到,昇陽近來股價大幅下跌,IBM此時出面收購一點也不令人意外,而且他在呈報證管會的資料中提到,近幾個月來矽谷及全球許多科技廠商都把昇陽視為收購目標。歐特里尼認為IBM收購昇陽的勝算不小,而且可從中獲益。
IBM股價25日下跌0.42%、收盤價97.95美元。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移民潮逆流窮富都受害 G20剉著等
* 移民潮逆流 窮國富國都受害
* 觀光不振 島國塞席爾破產
* 歐洲失業員工 砸窗挾持肥貓
* 歐洲民怨沸騰 G20剉著等
* 抽樑換柱
* 開放新貨幣? 蓋納失言美元下滑
* 國際瞭望-美國要力保其美元霸權地位
* 美上季GDP減6.3% 26年最慘
* 打擊海外秘帳 美下公民自首追緝令
* 透明化 瑞銀的大挑戰
* 周小川:中國經濟有回暖跡象
* 廣東版五一長假 國務院不准
* 兩岸金融MOU 最慢6月簽
* 看懂天下事》南韓與歐盟FTA的省思
* 我見我思-變成月桂樹的達芙妮
* 學者:不降息 不等於景氣已見底
* 利率止跌 迎接第三隻燕
* 貨幣政策退場 公共工程上陣
* 拚生技兆元產業 設600億創投基金
* 18%改革 退休金限薪資70至97%
* 農民怒吼:比照勞工 保障基本工資
* 埋下失業地雷 一年後引爆
* 熱門話題-讓債信良好者承風險對嗎?
* 雙卡利率高限爭議化解之道
◆ 移民潮逆流 窮國富國都受害
【經濟日報╱編譯游宜樺/綜合外電】 2009.03.27
金融海嘯引發全球經濟衰退,富國的工作機會減少而且日漸傾向支持反移民政策,不僅許多準備遷入工業化國家的準移民被迫放棄原有計畫,更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全球移民潮有逆向流動的趨勢。
全球經濟衰退不僅抑制全球移民的數量,也使移民形態180度轉向。移民專家預估,今年全球新移民總人數將下降三成。聯合國的統計並顯示,移民也呈逆向流動,包括美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西班牙與捷克等國的人口移出總數已高過移入。
全球移民出現逆轉,象徵一個時代的結束。1970年代以來產品、服務、金錢與人員的自由流動,所帶動的全球化與經濟高度成長,已經走到盡頭。銀行坐擁現金卻不敢放貸出去,貿易活動趨緩,移民成為眾矢之的,在許多國家,不少移民已在返鄉途中。英國的經濟社會研究所(ESRI)估計,今年第一季將有3萬名外勞會離開經濟嚴重衰退的愛爾蘭。數萬名來自前蘇聯集團國家的外勞,也紛紛打包回國。在馬來西亞,去年為數約20萬的印尼外勞也因工廠關閉,被遣返回國。
隨著全球經濟惡化,移民潮可能加速逆流。國際勞工組織(ILO)預測,這波經濟衰退將使全球今年喪失5,200萬個工作,受創最深的產業包括能源、輕工業、建築及醫療保健業,這些都是傳統上大量吸收國內外移民勞工的行業。在波斯灣國家油田與服務業工作的1,300萬名外勞,未來幾月可能有半數得回家吃自己。在日本,包括豐田汽車等企業巨人也都在慘澹經營,境內31.7萬名巴西籍臨時工過去四個月已有1萬人失業,由於房屋租約常與工作契約綁在一起,許多人已離開日本。
保護本地勞工 外勞成代罪羔羊
即使在本國境內也出現移民回流現象,例如,過去幾年大量湧入大城市、為中國經濟起飛貢獻良多的2,000萬農村大軍,也因山東、東莞與上海的工廠生產線陸續關閉,開始往老家回流。在印度,類似情況也在上演中。
本國勞工都吃不飽了,外勞理所當然成為代罪羔羊,許多本地人士也樂見移民與外勞陸續返鄉。美國與德國的馬歇爾基金(Marshall Fund)去年11月的調查發現,在英國、法國、義大利、德國、波蘭與荷蘭,超過八成的受訪者希望加強國土邊防;至少73%的受訪者要求政府嚴懲雇用非法外勞的雇主。捷克政府對願意離境失業移民,每人提供一張單程機票和649美元補助金;西班牙境內10萬名合法外勞只要願意離境三年以上,馬德里當局願意每人補助1.4萬美元,預計今年會有2萬人接受此方案。
過去40年來,隨著全球經濟起飛,貧窮國家中較為勤奮者為了脫離貧困,紛紛移民外國追尋夢想。大體而言,工業化國家也敞開雙臂歡迎這些廉價外勞,因此在1990年代末期,移民人數占全球人口的比率達到史無前例的3%,而且過去10年來始終維持這種高比率。但現在,世界人口雖持續增加,移民人數卻逐漸下滑。加上新興市場逐漸改善勞動條件,愈來愈多人選擇留在家鄉工作。
對開發中國家而言,這種選擇留在國內工作的趨勢後果可能頗為嚴重。許多外勞的海外工作所得大多會匯回祖國,形成外勞家庭與外勞輸出國的重要經濟支柱。
築起移民高牆 勞動市場恐萎縮
過去十年,全球外勞匯款總額從730億美元成長至2,830億美元,對貧窮國家而言,外勞匯回外匯的總額比來自國際援助還要多。墨西哥在海外的外勞去年就匯回230億美元,是該國僅次於石油出口的第二大外匯來源。隨著外勞人數與匯入金額同步減少,這些國家正面臨外匯短少的問題。
移民潮逆流,富有國家同樣受害。富裕國家的出生率持續下降,代表未來幾年勞動人口遞減,而外勞向來大多從事本地勞工不願或不屑做的工作。雪上加霜的是,經濟學家估計,移民人口所賺的薪資,有80%是花在食、衣、住、行等基本開銷,剩下的才匯回國,因此他們等於也幫忙撐起當地的消費市場。
在這波全球經濟衰退危機中,對移民築起防堵高牆與壁壘的國家,反而會因勞動市場萎縮,喪失潛在的復甦資源與機會。此外,正因外勞逐水草而居的高移動特性,與本國勞工相比,他們更能隨時打包轉戰他地,進而帶動陷入停滯的經濟體。
※ 相關報導:
* 投資下一個世界之王 - Money錢 - udn聯合書報攤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253&f_SUB_ID=2750&f_ART_ID=181073
◆ 觀光不振 島國塞席爾破產
【何信彰/綜合外電報導】2009-03-27 工商時報
非洲印度洋外海的島國塞席爾(The Republic of Seychelles),原為名流、皇室、富人的渡假天堂,但金融海嘯衝垮當地賴以維生的觀光業,該國目前面臨破產危機,只得向國際貨幣基金(IMF)提出21億美元的紓困要求,並懇請西方國家減免半數外債,同時多方開源節流。
與先前破產的冰島相比,塞席爾的總債務可能微不足道,但塞席爾政府與民間負債達8億美元,幾與該國經濟規模相當,以塞席爾8.7萬的人口計算,每位國民的平均負債可能高居全球首位。
觀光業和漁業收入去年開始減少,塞席爾因此拖欠2.3億美元債務,IMF於11月介入,提供2年2,600萬美元的紓困,塞席爾隨即展開一連串緊急措施,不但裁掉八分之一的政府員工,還讓塞席爾貨幣從8盧比兌1美元貶值為16盧比,並解除外匯管制,同意出售該國資產。
IMF對初步成果大為讚賞,但不忘警告塞席爾今年的經濟可能萎縮9.5%;澳洲政府打算派稅務專家前往塞席爾,協助整頓該國的徵稅系統,並審查當地企業的帳目。
目前,塞席爾正與美、英、法等西方國家協商,希望展延2.5億美元欠款,並要求減免半數的債務。
新塞席爾周報編輯瓦塞爾指出:「我們借的錢多過我們能還的,這完全不負責任。」
觀光業是塞席爾的經濟命脈,但該國副總統貝爾蒙指出,今年以來,觀光客下滑15%,受全球衰退影響,觀光業今年營收可能減少25%。
在設法提振既有的觀光產業之外,塞席爾還得另覓財源。
政府官員建議,不妨將該國打造成避稅天堂,企業每年只需繳交100美元的費用,此外,塞席爾打算以領海漁業權換取收入,並打算向聯合國提議,允許該國擴大近海的專屬權利,以增加天然氣、石油及採礦收入。
◆ 歐洲失業員工 砸窗挾持肥貓
【諶悠文/綜合報導】2009-03-27 中國時報
經濟不景氣,歐洲許多公司關廠裁員,民眾為了宣洩憤怒情緒,開始找企業負責人出氣。在英國,「蘇格蘭皇家銀行」前執行長古德溫(Fred Goodwin)的名車豪宅被砸,法國則接連發生企業主管遭挾持案件。
美商3M公司位於巴黎南方的皮蒂維耶鎮的工廠員工,不滿公司的裁員計畫,於廿四日晚開始挾持法籍經理胡斯雷。胡斯雷淪為人質超過廿四小時,最後雙方達成協議,胡斯雷於廿六日清晨獲釋。
兩周前,新力(Sony)公司位於法國西南部工廠員工也挾持法國分公司總裁富徹一個晚上。這些員工因關廠即將失業,為了爭取更高的資遣費,把數名主管圍困在工廠內。
根據廿五日公布的最新數據,法國二月份失業率較前一個月升高三.五%,失業人數多達二百卅八萬人,比去年同期增加一九%。法國總統薩科奇競選時承諾要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讓人民更富裕,卻因金融危機爆發而難以兌現。
升斗小民飯碗不保,企業主管卻坐領高薪,輿論群起攻之。為避免爭議,法國「興業銀行」被迫取消一項慷慨贈予股票選擇權給主管的計畫。
最近法國汽車零件大廠Valeo執行長莫林(Thierry Morin)下台,抱走逾四百萬美元離職金,引發各界批判。Valeo去年虧損超過二.五億美元,並獲得政府近兩千五百萬美元資金挹注。法國政府為了安撫民心,揚言要立法限制企業主管薪酬。
另外,德國知名輪胎公司「開利耐特」(Continental AG,坊間稱馬牌輪胎)巴黎工廠千名員工廿五日走上巴黎街頭燒輪胎洩憤,抗議資方準備明年關廠。他們高舉抗議標語,上面寫著「股東吃魚子醬;員工失業」。
不只法國的「企業肥貓」遭人憎恨,英國蘇格蘭皇家銀行前執行長古德溫,其位於愛丁堡價值三百萬英鎊的豪宅窗戶廿五日被打破,停在車道的賓士轎車車窗同樣也被破壞。
◆ 歐洲民怨沸騰 G20剉著等
【劉聖芬/綜合外電報導】2009-03-27 工商時報
歐洲經濟衰退加深,失業人口躥升,在壓力鍋中悶燒的民怨即將爆發,而下周四於倫敦舉行的20國集團(G20)高峰會議,恐將成為這股怒氣的宣洩出口。
歐洲民眾的怒火愈燒愈旺,皇家蘇格蘭銀行(RBS)的前執行長古德溫(Fred Goodwin)正是受害者之一,他的豪宅與名車皆在周三早上遭人蓄意破壞。此外,美國3M公司的法國廠經理人羅斯列特(Luc Rousselet),則被爭取較佳離職待遇的員工關在辦公室兩天。
3M周四表示,因裁員引發爭議而被囚的羅斯列特已經獲得釋放。不過,根據最新民調,法國勞工的不滿情緒高漲,大部份受訪者預期會有更多由經濟危機所引發的暴力事件。羅斯列特被挾持為人質,只是法國勞工最近諸多宣洩怒火動作的一例。
上周法國爆發全國性大罷工,估計至少有120萬人走上街頭,所幸最後平和收場。
民眾一肚子怨氣,非僅見於法國。數起抗議活動正在倫敦金融中心蓄勢待發,英國警方已發出警告,要金融機構加強安全防護,並取消不必要的會議與要求員工不要隨便外出。銀行家則接獲儘量穿著輕便,以免引人注目的建議。
倫敦政經學院社會系教授哈斯本茲(Christopher Husbands)指出,經濟衰退會產生各種連鎖效應,像是犯罪率升高、人際關係崩毀與國家內亂。
在蘇格蘭,古德溫位於愛丁堡近郊的豪宅,一樓至少有三扇窗戶遭滋事份子砸爛,停在車道上的一台黑色賓士S600轎車也受到損傷。事件發生當時,古德溫並不在家且無人傷亡,但卻讓英國金融圈高級主管的人身安全亮起紅燈。
這是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英國首宗攻擊銀行高管住宅事件。於去年10月辭去蘇格蘭皇家銀行職務的古德溫,因領取高達70.3萬英鎊(103萬美元)退休金而備受批評。
一場在倫敦舉行的小規模遊行,被視為是下周G20高峰會舉行期間將爆發的大規模示威之暖身秀。英國外交大臣布朗(Malloch Brown)本月接受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採訪時表示,預料抗議人士將獲得社會大眾比往常更多的同情。
◆ 抽樑換柱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3.27
20個已開發及開發中經濟強國領袖齊聚一堂的G20高峰會下周將在倫敦召開;峰會前夕,中、俄兩國分別提出以新的「全球準備系統」取代以美元為主要國際準備貨幣的既有系統之議。此抽樑換柱之議一出,美國大為震驚,從總統、聯準會主席到財長,都立刻跳出來大聲反對,認為美元仍非常強勁,完全無此必要。
事實上,美元是否強勁,與此根本無關。現有的全球準備系統自創立之初,即潛藏致命的缺陷;美元如果仍能保持強勁,對美國與全球經濟平衡已造成極大損害,一旦美元不再強勁,後果更不堪設想。因此,趁著美元尚自稱強勁,事態也未發展至不可收拾的地步,未雨綢繆,透過一個可受大多數國家信賴的機構,逐步擴大新的準備貨幣的運用,讓美元得卸仔肩,全球貿易與經濟也可以健康發展,的確有其必要。
在一國之內,由具有公權力的中央銀行發行並管理通貨,乃是現代國家必須具備的要件;也正因為通貨發行管道通暢、數量控制裕如,其經濟方得長保安定、穩健成長。在國與國之間,貿易的進行同樣重要;廣為各國接受的國際準備貨幣,其數量是否控制得宜,對世界經濟的穩定與成長,更是不可或缺。
但國際社會欠缺一個如同中央銀行一般握有公權力的機構,針對經濟活動的需求調度國際準備貨幣的增減;因而世界經濟的穩定運行以及蓬勃發展,並無可靠的依恃,卻憑著美國經濟的失衡來維繫,這是多麼可怕的景況!
布列頓森林會議試圖建立一個健全的全球準備系統而徒勞無功,做為世界首強的美國,慷慨地將其本國貨幣貢獻出來承擔為全球貿易提供充分流動性的神聖使命。但首先這觸及公平問題;美國政府印製鈔票,卻可向全球各國換取寶貴物資,此一鑄幣權豈可歸美國人民獨享?其次,美元要流通國外,而且隨著全球貿易量快速增長而大量流出,其主要管道就是美國的貿易赤字;換言之,就是美國的經濟嚴重失衡。今天美國家庭之所以敢揮霍無度、寅吃卯糧,就是吃定了美國所擁有的鑄幣權以及全球貿易對國際準備貨幣日增的需求。
但也正因為如此,美國的國力隨著經濟競爭力的低下而日趨薄弱,美國社會也因為此一不理性的支出型態而潛藏危機,一旦爆發,全球貿易將立時癱瘓、世界經濟將因而崩潰。只要姑息遷延,不求改正,整個世界正一步一步走向危機。
因此當中、俄兩國首倡建立新的全球準備系統,G20之中的巴西、印度、南韓都立刻響應,國際貨幣基金會(IMF)的總裁表示進行相關討論絕對是正當的,聯合國特別組成的獨立委員會也呼籲另立新的全球準備貨幣。大勢所趨,直接獲利或受害的美國儘管全力杯葛,恐怕也是螳臂擋車而已。
然而即使氣候已成,真正付諸行動,仍然茲事體大,由那個機構、發行何種全球準備貨幣,尚非最大的難題;如何將鑄造新貨幣的利益公平地由各國人民共享,可能更費斟酌。但真正難以克服的難題,是如何讓美元退場。
一旦美元卸下國際準備貨幣的光環,退回其國境之內,流通在外的無數美元要如何向美國政府兌現?這等於是將多少年來美國對全球各國的貿易赤字一次清償;即使美國還得起,國家的資源可能會被榨吸殆盡。當然最有可能解決方法是:消息一出,美元立時大貶,貶到幾成廢紙的地步,則不僅國外流通的美元償債負擔大減,一併將以美元計價的國債也化為輕煙。這樣的恐怖後果會提前掀起一場向美國討回本金的狂潮;任美國總統再怎麼英武,恐怕也擋不住樑柱崩頹的重壓。
◆ 開放新貨幣? 蓋納失言美元下滑
【聯合報╱國際中心/報導】 2009.03.27
美國財政部長蓋納25日上午在紐約的一番回應講話,似乎暗示美元地位不保,美元應聲而跌,蓋納雖立即重新喊話,美元當天兌換其他主要貨幣收盤仍走低,投資人膽顫心驚,大搖其頭。
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在倫敦G20金融峰會召開前夕,拋出重建超越主權的國際儲備貨幣議題,挑戰美元獨霸地位,引發熱烈討論。歐巴馬經濟團隊對此顯然掉以輕心,毫無準備,發言荒腔走板,招架不住。
華爾街日報報導,蓋納25日應邀在紐約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發表經濟情勢演講,吸引大批財經要人。他在答問時表示,對周小川所提擴大國際貨幣基金特別提款權(SDR)之議尚未研究,但對這問題「我們持開放態度」。中國最近建議將「特別提款權」做為創建新的國際儲備貨幣的一部分。
蓋納說,他的理解是周小川不是提議「真的創建一種新的貨幣」,而是擴大使用「特別提款權」,這應該是在既有架構上的演變過程,而不是朝一個全球化的貨幣發展。他強調,「周小川所提的任何事都值得特別考慮」。
就在蓋納講話之際,各種線上媒體已經貼上重要標題「緊急快報:蓋納願考慮SDR貨幣」,在所有外匯市場的電腦螢幕上,10分鐘內,美元兌歐元立即下跌1.3%。
演講會主持人獲悉美元開始暴跌,馬上問蓋納:「要不要對剛才的講話有所澄清?」蓋納似乎也意識到發言不周,馬上澄清,強調美元仍是世界主要儲備貨幣,美國將確保美元此一地位。白宮後來也發表聲明表達上述立場。美元匯價隨後回穩。蓋納並在結束演講後再次接受電視訪問,強調美元仍是最強的貨幣。
歐巴馬總統已在24日晚的記者會上完全拒絕了周小川的說法,表示「美元地位堅挺,不容挑戰」,顯然蓋納沒注意到。此事也說明美元地位非常脆弱。
※ 他的頭可能會更痛。
◆ 國際瞭望-美國要力保其美元霸權地位
【本報訊】2009-03-27 中國時報
周小川的文章建議像一枚無形炸彈,震驚了美國,作出反應的不是美國財政部,而居然是美國總統歐巴馬親自上陣,他說:「就人們對美國經濟或美元的信心來看,目前美元異常堅挺,儘管美國正處於艱難時期,仍然深受投資者信任,因此我認為沒有必要設立新的全球貨幣。」
周小川可能是中國內閣中唯一具有博士學位的官員,但他的文章絕非是學說或論文式的探討,人們都知道這是代表中共中央的政策宣示。把前此溫家寶在記者會中針對美元資產的講話:「老實說我有點擔心」相連接,即可知道中國似已發動對美元地位的挑戰。而兩次都由歐巴馬親自回應,可見美國對美元地位的關心程度。
杭亭頓教授在《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就說,西方文明控制世界有十四要點,其中第一是擁有和操縱國際金融體系,第二是控制全球硬通貨。
這種控制有其實質的重大利益,有學者便認為,多年來美國利用其美元霸權地位,並透過主導國際金融機制而從其他國家,尤其是開發中國家,取得很大的利益,甚至是移轉財富。
美國財政上有了困難便大印鈔票,將這些赤字以公債形式在全球出售,等於讓外國支撐其赤字,一旦美元因濫發而貶值,倒楣的也是外國。目前美國救濟國內市場,用的就是這個方法,而一旦美元失去其霸權地位,這一套就完全行不通了。試問美國能不關心美元地位的動搖嗎?
美國絕對不同意中國的建議,歐洲聯盟也一定會支持美國(儘管他們也不承認美元獨霸的弊病),有力支持中國之議的恐怕只有俄羅斯、印度、巴西、南韓、南非等新興經濟體,他們在「廿國集團」中只佔少數,但是這風潮已推動,因此有人認為中國之議現在雖然面臨巨大困難,但從長遠來看,並非不可能實現。
◆ 美上季GDP減6.3% 26年最慘
【經濟日報╱編譯廖玉玲/綜合外電】 2009.03.27
美國去年第四季國內生產毛額(GDP)萎縮幅度大於先前預估,單季跌幅仍為26年來最大,但優於市場預期。上周首次請領失業救濟金人數增加,繼續請領人數再度改寫空前新高,顯見就業市場依然疲軟,不利於經濟後續發展。
美國商務部表示,上季GDP比前年同期萎縮6.3%,縮幅稍大於上個月底公布的6.2%,但優於市場預期的6.6%。
美國去年最後三個月經濟表現不如先前估計,主要是因企業縮減庫存的速度高於估計。資料顯示,庫存減少讓美國上季GDP減少0.11個百分點,而非先前估計的增加0.16個百分點。
經濟學家認為,今年第一季恐怕會和去年第四季一樣糟。經濟學家預估,美國本季經濟恐衰退5%到6%,商務部定4月底公布初估值。
若以去年整年論,經濟表現維持上次估計的成長1.1%,不如2007年的成長2%,也是2001年來最差。
但去年至少還維持在正數,主要還是拜去年前半年的出口成長和退稅之賜,減緩之後消費支出大幅衰退對經濟造成的衝擊。
第四季消費支出減少4.3%,縮幅是1980年第二季至今最大,而第三季減少3.8%,為1947年開始追蹤此數據以來首次連續兩季跌幅大於3%。
企業設備和軟體支出縮幅達28.1%,是1958年第一季來最高。
全球景氣衰退,衝擊美國貿易,上季出口驟降23.6%,和一個月前公布的一致,進口則下滑17.5%,大於上個月估計的16%。
至於通膨指標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PCE),從下挫5%修正為下滑4.9%,第三季為上揚5%。
剔除能源和食物價格後,核心PCE指數上升0.9%,第三季增幅為2.4%。
此外,最新就業數據顯示,上周首次請領失業救濟金者增加8,000人至65.2萬人,增加人數比市場預期少1,000人,但持續請領失業救濟金人數繼續攀高,截至14日止再增12.2萬人,成為556萬人,又刷新歷史紀錄。
美國目前失業率已達8.1%的25年最高點,看來3月還會繼續揚升。
近來美國接連出現較正面的經濟數據,彷彿是景氣即將觸底反彈的跡象,但就業市場若持續疲軟,經濟成長力道恐怕就難以持久。
◆ 打擊海外秘帳 美下公民自首追緝令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 2009.03.27
美國從國外和國內雙管齊下加緊打擊逃稅的海外秘密帳戶,國稅局26日限令凡是在瑞士以及全球任何地方有這類帳戶的美國公民六個月內自首,否則面臨嚴厲處分。
稅務律師對美聯社透露,自從美國司法部起訴瑞士最大銀行UBS,要求UBS吐出秘密美國客戶名單以來,國稅局日益加緊追查相關資訊和證據,而且現在已不滿足於只知道存戶名字,還擴大範圍,追查其秘密帳戶由那個行員為你開戶、帳戶如何處理、在何處處理、當事人的出國紀錄、與帳戶有關的通信等30個詳細問題。
國稅局長舒爾曼26日對秘密帳戶攤牌,限令凡有海外秘密帳戶的美國公民六個月內自清。條件大致是,自清之後,補繳六年的欠稅及欠稅利息,並以秘密存款額最高那一年為準,繳該存款額的20%為罰金。依照美國法律,這類罰金可達50%。
舒爾曼表示:「這是有需要者自清的機會。對繼續把頭埋在沙裡的人,情況只有愈來愈嚴重。」舒爾曼警告,時間只有六個月,過期之後,國稅局將把條件訂得更嚴厲。
歐巴馬政府近月要求UBS交出5萬2000名美國客戶在該行的秘密存款資料,UBS在2月同意繳納7億8000人,以及交出250名美國客戶的名單,希望息事,但美國司法部隨即興訟,要求其他名單。
美國的追緝令不只及於瑞士,凡是在全球任何地方有秘密帳戶的美國納稅人,都必須自清。
芝加哥稅務律師麥肯奇說,有些人想走著瞧,賭賭看國稅局逮不逮得到他們,但他勸他們 (有醫師、移民、退休的銀行主管),上策是及早向山姆大叔講清楚,說明白。
◆ 透明化 瑞銀的大挑戰
【聯合報╱歐洲特派員陳玉慧】 2009.03.27
瑞士的銀行究竟有何能耐,以致全球各地富人或想隱瞞財富的人, 包括我國前總統陳水扁和拉法葉佣金案的汪傳浦,都把錢存在瑞士?
原因很簡單,瑞士有全球唯一的銀行保密法,即銀行有義務為顧客保守數據秘密,無論存款來源是否合法。該法最近遭多國挑戰,因為瑞士的銀行一直是逃稅及有非法所得者的庇護所。僅僅上個月,美國政府便強力要求瑞士交出近5萬2000名顧客的賬戶資料,而德國財長從去年開始查黑稅,也不斷給瑞士銀行下哀的美敦書。
迫於國際輿論壓力,瑞士銀行已向美國交出近300位顧客的資料,其中8名瑞銀的美國顧客向瑞士聯邦憲法法院提出抗告,聯邦法院做出不准交出賬戶資料的決定,但是已來不及阻止。瑞士銀行必須賠款10億瑞郎。
受經濟衰退影響,西方國家全面查稅手段愈趨嚴緊,要求瑞士銀行透明化呼聲愈來愈高,瑞士再怎麼不願意,打擊國際犯罪恐也無法置身於外。
75%瑞士人認為,瑞士是以中立聞名的主權國家,瑞士銀行也一向有保密傳統,不該因別國反對就取消。
西方國家則不以為然,半數以上的歐盟民眾認為,瑞士一向以保密法吸引境外資金,如果是本國人也就罷了,但瑞士銀行賺的可都是外地來的不明金錢,如果瑞士銀行不透明化,全球不法分子便有漏洞可鑽,瑞士銀行必須和其他國家一樣透明。
主張瑞士銀行透明化的人也說,瑞士多年靠銀行保密法賺飽了,不想廢除銀行保密法,其實是犧牲大我成全小我的自私行為。
◆ 周小川:中國經濟有回暖跡象
【楊泰興/綜合報導】2009-03-27 工商時報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昨(26)日再度在人行網站發表署名「關於改變宏觀和微觀順週期性的進一步探討」一文,他強調,中國總體調控政策已初見成效,一些先行指標數據有回暖跡象。這是近期以來人行行長首次公開對中國宏觀經濟反轉表達意見。
此外,周小川昨天文章內容相當重量要的一點是,他分析當今世界在信用評級、公允價值會計準則和資本充足率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指出全球金融決策高度依賴三大信評機構的「外部信用評級」,導致景氣好時易形成泡沫,不景氣時卻造成蕭條。
在稍早發表「關於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思考」及「關於儲蓄率問題的思考」兩篇文章後,昨天人行網站再度刊出人行行身長周小川的第三篇文章,中國金融界一般認為,前兩篇周小川側重對國際金融危機成因的分析,昨天這篇文章則是向全球亮出中國經驗。
周小川建議要在個體層面增加更多的「負反饋環」,包括降低金融機構對「外部評級」依賴至50%以下、以及在熊市時期對「盯市」會計原則的「斷路器機制」等。
他表示:「有些市場參與者似乎已經忘了,評級不過是以歷史經驗為基礎得出的違約概率的指標,它永遠不能成為未來的保證。」
此外,金融機構的內部投資模型跟程式交易齊一性更高,這造成「順週期性」的情形更加嚴重;為改善此一問題,周小川表示,未來人行需要推出新規定,要求金融機構外部評級的依賴度和使用率不得超過業務量的50%。
文章也對會計原則做出討論,周小川表示,目前採用的「盯市原則」(採用市價對資產和負債進行價值計量),在交易銳減、流動性不足的市場將會發生嚴重問題,他建議在特殊的狀況下,經濟系統應有一個「斷路器」機制,中斷「盯市」原則與「公允價值」會計原則帶來的順週期性。
除討論個體層面,該文也對當前「巴賽爾新資本協議」(Basel II 2004)的金融監管提出批判。
周小川批評說:「Basel II對複雜信貸產品的風險重視不夠;最低資本及其質量要求未能在危機中提供足夠的資本緩衝;資本緩衝的順週期性加速了金融動盪。」,他更進而建議各國要促進穩定的金融監管,建立資本約束的逆週期機制。
此外,周小川表示金融部門應建立起一套經濟衰退期的新景氣指數,進而由其中推出「逆週期乘數。」
繁榮期時在做內部信評時,可以用風險權重使用大於1的逆週期乘數,而衰退期時使用小於1的乘數(如0.7),從而緩解順週期問題。乘數納入產品類型、行業種類和風險缺口的國家類別等因素。藉此改善抵押品的管理和信用評級的違約率,更好地管理複雜信用產品的風險。
◆ 廣東版五一長假 國務院不准
【經濟日報╱記者楊文琪/綜合報導】 2009.03.27
廣東省25日才宣布變相恢復「五一」黃金周,中國國務院辦公廳昨(26)日隨即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嚴格執行國家法定節假日有關規定」,「不得擅自調休、自行安排」,形同正式否決廣東片面恢復「五一」長假的決議。
廣東省25日宣布試行「五一」黃金周,包括湖南、新疆、重慶、杭州等多個省市立刻表示將予跟進,希望藉此刺激旅遊消費、提振經濟,引起各界廣泛討論應否恢復七天長假。
中國國務院辦公廳昨天立即發出通知指出,最近社會上出現關於恢復「五一」長假的議論,個別地方也在考慮提出相關調整措施,國務院對此高度重視。
大陸原本一年有三個七天長假,分別為春節、「五一」及大陸國慶「十一」。但為恢復傳統民俗節日,去年開始縮短「五一」長假,將原本「五一」假期挪至清明、端午、中秋各休假一天。國務院辦公廳表示,去年公佈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是在廣泛徵求社會各方面意見和充分研究論證的基礎上制定的,將部分傳統節日增列為法定節假日。
國務院辦公廳指出,新辦法實施一年多來,總體運行情況良好,對於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合理安排生產生活、滿足人民群眾休假休閒需求發揮了積極作用,受到廣大人民群眾肯定,各地區、各部門要嚴格執行。
大陸早在去年底就公告「國務院辦公廳關於2009年部分節假日安排的通知」,排定今年的國定休假日。
中國去年實行九年的「五一」黃金周縮短後,今年以來恢復「五一」黃金周的呼聲就不斷。近期恢復黃金周的輿論風潮,主要是由地方政府與官員發起,希望在全球金融危機下,藉由恢復「五一」黃金周,透過旅遊拉動內需。
※ 很多人傻眼了。
◆ 兩岸金融MOU 最慢6月簽
【聯合晚報╱記者楊美玲/台北報導】 2009.03.27
備受關注的兩岸金融合作備忘錄 (MOU),將成為第三次江陳會的重要議題之一。台灣金融研訓院董事長許嘉棟指出,日前與中國大陸金管單位接觸,已明確表示MOU最慢將會於6月簽訂完成,至於明確的開放時間,大陸傾向於先簽訂MOU 再協商。海基會副董事長高孔廉也證實,一切都在進行中,6 月前簽訂完成沒問題。
許嘉棟上午出席「兩岸金融產業簽訂MOU後之競合挑戰與商機」研討會,他於開幕致詞時指出,大陸的金管單位對於最慢6月前可簽訂MOU已達成共識,但對於明確的開放時程,則傾向於「先簽訂後協商」,簽訂完後再談論細節與內容,因此目前還未訂定出詳細時間點。
高孔廉表示,台灣金融業進入大陸市場的時機已稍晚,但晚總比未進入好,相較於外商銀行,台灣仍擁有語言和文化的優勢,此外還有業務經營的優勢,如金融產品創新的開發能力。他指出,台灣目前有7家銀行已在大陸設立辦事處;13 家證券公司經第三地在大陸設立24個代表處,並准許國泰、新光和台灣人壽等保險公司,在大陸設立辦事處。
高孔廉指出,去年大陸各項貸款餘額為32兆人民幣,成長率近18%,金融市場潛力無窮。他指出,此次MOU簽訂的目標,希望可以讓台灣7家金融業在大陸的辦事處升格為分行或子行,並且能夠全資全照,經營人民幣業務,並同時開放大陸「銀聯卡」可在台使用。
在台灣證券及期貨業赴大陸投資方面,高孔廉表示,目前赴陸投資僅限淨值的20%,與其他行業的60%限額差距大,證券業者希望可放寬,而大陸方面,則希望開放全資全照,合資對象與比例都不限,參股不限上市公司,業務範圍則可包括融資融券和資產管理等。
至於兩岸保險合作,大陸對於外資保險業准入條件,因有「532規定」,即最低總資產50億美金、30年以上設立時間、2 年代表處。高孔廉表示,可望能不限合資的對象與比例,而參股對象也不限上市公司,以利業者進入大陸市場。
◆ 看懂天下事》南韓與歐盟FTA的省思
【聯合報╱林建甫】 2009.03.27
南韓與歐盟的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於本周內敲定。周一與周二於首爾進行第八回合的磋商,就汽車、葡萄酒和豬肉關稅等核心問題達成妥協。雙方之間的FTA談判經過1年10個月的協商終於達成了初步協議。下月倫敦登場的G20高峰會上,雙方將正式締約。若韓歐FTA明年如期生效,超過美、加、墨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GDP16.3 兆美元)的規模,世界最大的韓歐經濟體(GDP17.87兆美元)將誕生。
由於2003年墨西哥多哈回合談判的失敗,WTO做為全面性談判的功能大幅萎縮,各國紛紛開始尋求其他管道,來達到相互減稅,以及擴大對外貿易的目地。一種常見的方式是尋求加入或成立新的區域性經貿組織,例如歐盟成員的增加,又例如協商成立中的美洲自由貿易區及我們周遭的東南亞國協。另一種方式,則是由兩國之間簽署的FTA。WTO公布的資料顯示,到2009年二月為止,全球共有421個雙邊協定的FTA,另外,大約還有將近400個正在協商當中。
從法律面來看,FTA是WTO規範中最惠國待遇原則的例外,此項例外主要透過GATT 1994第24條及GATS第5條的規定加以確認。另外,GATT1994第廿四條釋義書對協定所需遵循的規定做了較為詳盡的解釋。上述法條構成了合組自由貿易區的法律基礎,據此,FTA成員國間相互給予的優惠待遇,無須適用於其他非成員國,不受所參與國際經貿組織中最惠國待遇的制約,且FTA的簽署國必須遵循對內促進貿易,對外不增加貿易障礙的原則。
傳統的FTA以關稅調降為主,而現行發展的FTA所包含的議題是WTO-Plus,也就是WTO的進一步深化及廣化,其內容朝向貿易自由化、貿易便捷化及貿易合作等方式發展,具體的涵蓋範圍有投資、原產地規定、產品標準及進出口檢驗與檢疫措施、智慧財產權保護、相互認證、自然人移動、競爭政策、關務合作及通關程序簡化、金融合作、電子商務、政府採購、環境保護、勞工待遇、人力資源、中小企業、廣播、教育、旅遊等。
由於自由貿易協定涵蓋的範圍廣泛,協定的名稱已不侷限於Free Trade Agreement,而有Closer Economic Relations(CER)、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CEP)、Association Agreement等不同的稱呼。
實務上,國際間建立自由貿易區型態可分為兩類,一種是「一步到位」,亦即透過一次性簽訂,國際上最普遍就是FTA;另一種是「分階段到位」,也就是先簽過渡或框架協定,再逐步完成關稅、服務貿易開放與投資保障等個別協定(根據WTO的原則規定是10年內)。事實上,WTO規範所重視的,並非協定名稱與到位策略,而是這個自由貿易區中的貿易是否更自由化。因此無論那種形式,最終都須達成涵蓋絕大部分的貿易,及比雙方在WTO的承諾更開放的結果。
台灣與大陸要談的不論是CECA或是ECFA,最不同於CEPA的關鍵在於前兩者的Agreement與後者的Arrangement。Arrangement指的則多為團體或政黨間非正式的約定或協議,而Agreement所意指的往往是兩個政治實體所簽署的正式外交協定,因此符合政治上的對等原則。
另外ECFA比起CECA又簡單很多。因為CECA比較像「一步到位」,ECFA是「分階段到位」,這又是我們國情的考量,也就是先簽框架協定,表達彼此的善意,內容慢慢談。然而就某些急迫需要他國開放之產品或貿易議題,雖然此時尚未完成所有議題之談判,但可先於架構協定設立專屬條款,將這些有立即實施之必要或已達共識之議題納入先期實施項目中,此即為早期收穫條款或早期收穫計畫。
過去八年來,與我國已簽署FTA的國家計有:巴拿馬、瓜地馬拉、尼加拉瓜、宏都拉斯、薩爾瓦多。但與這些國家的貿易占台灣對外貿易只有0.18%。跟美國、日本、新加坡和其他國家的FTA,一直都沒有進展,就是卡在兩岸關係。與大陸搞好關係,才可能有下一步,這是大家都很清楚的。
因此ECFA就是台灣經貿的敲門磚,你說政府現在能不著急嗎?
(作者為台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副院長、台灣競爭力論壇總召集人)
◆ 我見我思-變成月桂樹的達芙妮
張國立 2009.03.27 中國時報
羅馬是巴洛克藝術之都,在城北的Borghese博物館內,收藏了一座巴洛克之父貝尼尼的雕像叫做《阿波羅與達芙妮》,訴說著複雜的愛情故事。
希臘神話裡的太陽神阿波羅愛上了水仙達芙妮,不過阿波羅無意間卻得罪愛慾之神艾洛斯(在羅馬神話裡他叫邱比特),於是艾洛斯這個小鬼存心搗蛋,用製造仇恨的鉛箭射進達芙妮的體內,再把能激起狂熱愛情的金箭射進阿波羅的心臟。
這下子事情很麻煩,阿波羅瘋狂的愛上達芙妮,可是達芙妮卻堅定的拒絕阿波羅。愛情呀愛情,不就是把你情我不願變成你情我願的遊戲嗎。
阿波羅苦追達芙妮,有天在原野上看見達芙妮,又既沒送花也沒送鑽戒的便往前追去,達芙妮嚇壞,她呼叫也是神的父親趕緊救她,老爸聽到呼救聲,便施展法力,把達芙妮變成一株月桂樹。當阿波羅追上達芙妮,才發現他怎麼抱的是棵樹呢。傷心的阿波羅摘下月桂的葉子編成冠,從此每天戴在頭頂,以示他對達芙妮的愛永遠不變。
貝尼尼的作品裡,兩具赤裸的大理石人體,阿波羅正伸手快抱住達芙妮,可是年輕迷人的達芙妮,兩腿已長出樹根,高舉的兩手也長出月桂的樹枝,非常生動。
這個故事幾千年來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啟示,藝術家也最愛,因此無論是畫或雕塑,都可常見阿波羅和達芙妮。
我當然也從故事裡得到啟示,雖然有小人邱比特的暗算,可是達芙妮還沒接觸阿波羅就先以成見來拒絕,而且寧可變成樹也不讓阿波羅碰,有點像英文俗語:jump to the conclusion的味道。如果達芙妮給阿波羅一點機會,說不定能擊敗邱比特魔咒,郎才女貌的共結連理─對不起,希臘神話不講究結婚這套,眾神幾乎都只戀愛不結婚... 好像是不錯的制度─不,爛制度。
最近的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就有點「跳進結論」,反對者只要聽到大陸,馬上跳起來反對,完全不管ECFA長得有沒有比阿波羅帥、不管阿波羅有沒有送聘金來、不管ECFA對台灣是否有利。如果民進黨心中始終掛著邱比特射來的那支仇恨之箭,永遠都無法在兩岸關係上邁出步子,只有把頭塞進沙堆當鴕鳥啦。
《阿波羅與達芙妮》的故事還給我另一個啟示:愛情就像邱比特的箭,有愛也有恨,可是如果把愛台灣衍生為恨中國,未免太極端。一如和老婆吵架,可以不和她講話,可以回娘家──靠,做男人的連娘家也沒──但不能把老婆做的便當給扔掉。我的意思是,絕不能和自己的肚皮賭氣,不划算的。
◆ 學者:不降息 不等於景氣已見底
【聯合晚報╱記者黃朗倩/台北報導】 2009.03.27
中央銀行昨天理監事會議決定暫停降息政策,台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陳淼認為,連續七次降息動作已經製造相當寬鬆貨幣環境,但民間投資並未真正大幅增加,反而擠壓到存款戶權益,因此整體經濟環境條件沒有惡化下,暫停降息是可以預期的。但由於1月、2月受到農曆年節因素影響,所有數據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梁國源認為,不能把央行不降息解讀為景氣到底,「所謂見底,不要用經濟成長率的觀點解釋」,不能因為看到急單,就把這次衰退的根本原因忘了,全球金融危機還沒解除,就不能判斷景氣已經好轉。
梁國源進一步分析認為,央行之所以沒繼續降息,主要在於未來能見度不高,因為現有資料反應出好壞情形都有。而以現階段來說,國內利率水準確實已經很低,從最近股市展現出來的資金行情可以看出,央行以低利率的方式將資金逼出來的目的確實出現了。
但目前股市與出口都在於急單效應,而接下來第三季、第四季的旺季訂單是否能夠回復以往水準,梁國源說,大家都沒把握,而多數預測機構也保持保守態度,以去年第四季來說,是跌幅最深情形,現階段預估,今年第四季預測僅有2000 年第四季水平,也不能算復甦。
◆ 利率止跌 迎接第三隻燕
【經濟日報╱記者/傅沁怡】 2009.03.27
中央銀行中止去年第三季以來的「七連降」。這是不是代表台灣景氣最黑暗的時期已過,央行也如同經建會主委陳添枝所說,看到春燕的蹤影?
與其說央行看到景氣春燕,不如說央行是擔心過低的利率會適得其反,乃至讓陳添枝期待的第三隻燕子不飛來了,延緩內需復甦的腳步。依照陳添枝的說法,目前國內景氣已看到兩隻燕子,一隻是出口衰退趨緩,另一隻是股市上漲。現在大家期盼的,是內需力道何時復甦,即民間投資和消費什麼時候回溫。
央行從去年9月以來,近半年來連著七次降息,共計降息2.375個百分點,包括存放款和長期債券利率都創下新低,連央行總裁彭淮南都形容「利率很低、很低」,「我們的利率已經低到沒有辦法再低了。」
低利率提供相對較低的股市投資成本,但國內儲蓄率向來偏高,家庭儲蓄率更達15%,很多人根本不必借錢買股票,存款利率過低,反而會影響民眾所得,降低消費意願。
這樣的警訊已反映在物價指數上。主計處統計今年物價將下跌,至於央行關注扣除新鮮蔬果魚介和能源價格的核心物價,彭淮南預估今年漲幅也僅「接近零」。
核心物價「凍漲」,明顯和天候或能源價格變化無關,而是包括房租、電子產品和汽車等其他價格下跌,主要因為超低利環境影響民間消費,不僅形成通縮隱憂,長期更不利內需。
正因如此,此時再繼續降息的效益不大,反而可能進一步緊縮國內消費,央行對降息踩煞車,成了理所當然的選項。利率止跌,反而有助迎接第三隻春燕到來。
更何況,央行貨幣政策工具有其侷限性,不可能無止盡降息。面對變化難測的國際景氣,央行暫停調降利率以保留未來操作彈性,其實是替自己預備一條後路。
台灣景氣是否已經到底,央行給的其實是保留而非明確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為促進經濟成長,快點喚回第三隻景氣春燕,央行不降息或許才是更高招的政策運用。
◆ 貨幣政策退場 公共工程上陣
【聯合報╱林金源/淡江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2009.03.27
央行自去年九月中旬以來,連續七度降息,累計降幅達二點三七五個百分點。昨日召開的央行理監事會議做出停止降息的決議,使重貼現率維持在百分之一點二五的原有水準。央行停止了近半年來持續降息的舉動,格外引起關注。
解讀央行新措施之前,必須先解釋貨幣政策具有時間落差的特性。以洗淋浴為例,水溫如果調整不當,可能導致燙傷或著涼。但是調控水龍頭和出現適當水溫二者之間,存在時間落差。調高水溫的當下,熱水不會馬上出現,如果浴者嫌水不夠熱,立刻再調高水溫,等熱水一湧而出就會燙傷。
央行去年九月首度降息,就是未雨綢繆,擺開對抗蕭條的準備動作。現在停止降息,可以有兩種解讀。第一,經濟景氣已經觸底,在景氣反轉之前,降息這種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必須改弦更張。第二,降息的效果已成強弩之末,政策之利已盡,因此必須停止降息。
關於景氣是否已經觸底的問題,近來確實有幾項喜訊。首先,年初至今,香港、日本、那斯達克、新加坡等地股市下跌之際,台股與上海股市則走勢強勁。作為景氣的領先指標,台股重新突破五千四百點,令人振奮。其次,進出口數值雖然尚未恢復往昔正常水準,但是下跌的幅度已經縮小。
經濟部日前發布的二月外銷訂單顯示,單月接單回到二百億美元以上,比一月的一七六億美元成長一成以上,大致回到去年十二月的二○七億美元水準。換言之,台灣二月出口衰退的情形已減緩。最後,美國國內的耐久財訂單二月份意外增加百分之三點四,為六個月來第一次增加。美國二月新屋銷售量亦成長百分之四點七,這是美國景氣可能觸底的證據。
但是上述指標仍無法肯定景氣即將翻轉,除非這種好勢頭可以延續到第二、三季。因此前述央行停止降息的兩種解讀,第二種的重要性可能大於第一種。
央行半年來的低利率政策,確實達成把資金逼進股市的效果,為股市創造了動能。但是央行也不能忽視銀行體系資金浮濫的問題,七次降息對民間投資並無明顯效果(當前情況,企業是否投資其實與利率無關)。更重要的是,低利率減少了存款戶和退休族的利息收入,這對於國內消費是一大傷害。低利率政策無法創造投資,卻打擊消費,得不償失,此時停止降息應屬明智之舉。
如果寬鬆的貨幣政策功成身退到此為止,那麼政府的下一招是什麼?經由財政政策加速推動重大公共工程的全面啟動,應該是擴大內需的較佳方式。至於與對岸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更是可長可久的方向。說服民眾,突破綠營的杯葛,破除紅色恐懼,讓經濟問題回歸經濟本質,是馬政府的當務之急。
◆ 拚生技兆元產業 設600億創投基金
【經濟日報╱記者蘇秀慧/台北報導】 2009.03.27
行政院昨(26)日啟動台灣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主導規劃的政務委員張進福表示,國發基金將與民間合資成立600億元的大型生技創投基金,第一階段先募資75億至100億元,由政府帶頭發展生技產業。
張進福指出,希望在2012年時,台灣生技產業的產值「翻一番」,倍增至2,600餘億元,並吸引民間年投資金額倍增至500億元,十年後成為兆元產業。
發展生技產業,政府將鎖定製藥、醫療器材,且不排除農業生物科技。張進福說,尤其醫療器材的研發時程比較短,且台灣的機械設計國際知名,從醫療器材切入很有機會。張進福說:「生技產業是未來全球主流產業,台灣不能缺席。」
推動六大新興產業,行政院將針對各個產業公布行動方案,昨天公布生技行動方案,也是六大中的第一個行動方案。
生技起飛行動方案有四項重點,包括成立生技創投基金(Biotechnology Venture Capital),強化產業價值鏈第二棒產業化研發角色,推動整合型育成機制,成立食品藥物管理局(TFDA),建構與國際銜接的醫藥法規環境。
生技創投基金由行政院國發基金出資40%、民間投入60%,第一階段募集75至100億元,主要是吸引民間資金投入生技產業,張進福說,將分階段募集,分攤風險,並視基金營運績效、需求募集。
台灣自1982年起就將生技產業列為重點發展項目,至今成效不如政府推動時間約略的電子產業,外界質疑這次的行動方案能讓生技產業起飛?張進福強調:「就是找到瓶頸、面對瓶頸、解決瓶頸。」
◆ 18%改革 退休金限薪資70至97%
【曾薏蘋/台北報導】2009-03-27 中國時報
公務人員十八%優惠存款改革措施,考試院昨天審查會改採「本俸加一倍」案新制,未來退休所得不得超過現職待遇的七十%至九十七%,相較現有版本,將近五萬人受影響,其中二萬多人因此領到更多,預估民國一三七年止,「送走」最後一位享用十八%的公務員,政府將比現行制度多支出近五百億元。
考試院官員表示,這套方案具有四大原則:一是簡單易懂、二是公平合理、三是縮小影響層面、四是鼓勵公務員久任。這套新制,年資越長,優存扣的越少,甚至不會扣到,可鼓勵公務員延長退休。
銓敘部長張哲琛指出,如果按照新的計算公式,所有的退休公務員都會減,而且高階的退休人員會減得比較多一點,低階的人會減得少一點;年資久的,減得少一點,年資短,減得比較多一點,將可以一改過去「肥大官瘦小吏」的批評。
考試院昨天下午召開審查會,討論公務人員十八%存款改革方案,會中決定採取「本俸加一倍計算現職待遇」公式。
考試院官員指出,現行改革措施有計算公式複雜、基層人員被扣減金額較多、服務年資越長扣越多,無法鼓勵久任。昨天初步達成的共識的新公式,是退休公務員的「每個月退休所得」加上「每個月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款利息」,不能超過本(年功)俸兩倍的一定百分比。
依照公式計算下來,退休所得替代率上限,二十五年資的上限為七十五%,年資每增加一年,退休所得替代率增加二%,九十七%為上限。影響者包括同時擁有新舊制年資及領月退休的人。
考試院初估,目前享有十八%優存利率的近十七萬名退休公務員,新案實施後,將受影響人數將從原本七萬多人,減少剩下四萬八千九百六十四人,其中二萬六千多人會領到比現有方案還要多,以簡任十四職等扣的最多。
換句話說,依照民進黨政府時期的現行制度到民國一三七年,政府可以省下七百四十四億元,用了新案後,因為十八%利息收入減少,政府節省支出經費約是二百六十二億元,反而政府需多支出四百八十二億元。
此外,行政院也和考試院達成共識,新方案也將納入退休教師,由於教師的退休上限為四十年,教師的計算方式是超過三十五年年資,每年所得替代率增加○.五%,上限可達到百分之九十九點五。
考試院審查會通過後,將送考試院會討論後才能定案,不過,未來還是要送立法院審議。張哲琛強調,十八%改革,實際上減的金額,絕不是減退休人員每個月的退休金,減的是「優惠存款利息差額的貼補」,因為外界認為十八%利息差貼補太高。
◆ 農民怒吼:比照勞工 保障基本工資
自由時報 2009.03.27
〔記者陳曉宜/台北報導〕由農民、學生、農村子弟組成的台灣農村陣線昨天到立院抗議,痛批馬政府以再生之名滅農。農民怒吼要政府比照勞工最低基本工資,保障每月基本收入,真正解決農民基本生存問題,而不是發錢給政客、開發商。農民嗆說,如果草案強行通過,要拿著鋤頭北上抗議丟柳丁雞蛋。
農委會副主委胡興華回應表示,農委會願意將農地保留比例納入法案,未來只將農村建設集中,做為產銷之地,外圍的農地保留做生產,不會有農地完全變建地的狀況。
荖濃溪有機生產合作社理事長徐華盛說,請農委會一定要下鄉傾聽農民聲音,不要一直以為休閒農業可以救所有農民,本業沒了,那來休閒農業?把農村變成觀光區,人車擁擠,肥了生意人,但真正農民卻沒受惠,現在三顆高麗菜五十元,總統知道嗎?很多政府御用的社區人士幫政府講話,那是因為他們長期拿政府的錢做「建設」,這些都是政府在綁樁,錢發下去就寫寫報告交差。
台南白河蓮花農民薛弘明拿著在嘉義買的越南進口蓮子說,業者以此混充為白河蓮子,低價銷售,殊不知白河蓮子現在才下種,要七月才有蓮子,但這些魚目混珠的進口低價貨打壞本土農產品行情,政府不改善這些問題,竟做些擦脂抹粉的硬體建設,如同「化了妝還是死人臉」,農村不會活起來。
神農獎得主、台中石岡鄉農友謝美麗說,政府只做休閒觀光,不思農產品銷不出去的真正問題,「我們要求政府比照勞工最低薪資,給我們最低收入保證」,「我們不要建設要生存」。
高雄美濃農民曾啟尚說,政府要把農地變建地是倒因為果,沒了農地,農村在那裡?農民何以為農民?
◆ 埋下失業地雷 一年後引爆
【林志成/特稿】 2009-03-27 中國時報
為避免大學生失業率擴大,教育部將安排三萬五千名大專畢業生到企業實習一年,企業可以得到一批新人,且不用負擔成本。這項政策解決短期問題,卻埋下一顆大地雷,一年期限到後,不管這群年輕人離開或留在企業內,都會成為社會的難題。
過去半年來,國內企業「裁員」滾滾,有些公司為節省經營成本,砍掉不少資深員工。教育部決定用政府的錢,安排三萬五千名大學畢業生到企業實習,企業不花成本得到一批生力軍,是徹底的無本生意。
但這樣能解決國內失業問題嗎?短期可能降低畢業生失業率,但長期卻為社會製造更大問題。
畢業生到企業實習一年後,屆時政府不再挹注經費,有些人就得離開,屆時若景氣不佳,還是面臨失業問題。若表現出色,一年到期後被留下來,對年輕人當然是好事。但可能的後遺症是,許多企業可能藉此「除舊換新」,淘汰資深員工,以較便宜人力成本維持運作。
以薪資狀況來說,一名資深員工的薪水可能是這批實習員的三倍以上。年輕的實習員耐操、耐用,很可能促使企業進行人力新陳代謝,屆時中高齡失業人口勢必上升。
年輕人失業是問題,但身為家庭經濟支柱的中高齡失業者太多,對社會衝擊更大。
面對失業率居高不下,政府應該有一套完善政策,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 熱門話題-讓債信良好者承風險對嗎?
【于如陵/台南市(大學副教授)】2009-03-27 中國時報
最近報上有關雙卡利率問題吵得沸沸揚揚,立委強力求下修利率標準,而銀行卻大吐苦水,說雙卡放款風險很高,所以利率無法下降,還放話說如強制利率下降,將使數百萬人借不到錢,轉向地下金融。
對於銀行的說法,我有不同見解。我強烈懷疑銀行目前雙卡的差別利率只是「虛應故事」,其實絕大多數客戶都在高利率的這一端,我認為銀行的差別利率就像不動產業中的廣告戶一樣,可能三百戶房屋中只有一戶是那個廣告價,完全是看得到吃不到。為何大多數客戶都在高利率的部分?因為銀行疏於作風險控管,把每個上門的客戶都認定有倒帳風險,所以大家都要因為銀行的不負責任而背負偏高的利率。因為銀行不肯或沒有能力區分客戶倒帳風險,使得信用良好的客戶也要負擔偏高的利率,等於是用優質客戶賺來利息來貼補倒帳的損失,這樣豈不是等於在懲罰信用良好的客戶嗎?所以銀行說利率降不下來是因為風險太高,我不能接受。
既然最近央行大降利率,銀行的資金成本頗有降低,銀行應該把雙卡差別利率的結構攤出來讓社會公開檢視,讓信用良好的客戶利率大幅下降,高風險客戶則未必要降低利率。所以我認為落實風險控管與差別利率才是解決雙卡利率的基本方法,不分信用好壞都背負高利率,或不分信用好壞都要強制降低利率恐怕都不是正確的做法。
◆ 雙卡利率高限爭議化解之道
【本報訊】2009-03-27 工商時報
立法院這一任期的委員們,也許是因為人數減半,委員間呈現良性競爭,以致在立法品質、問政效率等各方面,似乎都較以往有所提升。尤其是對時事議題的反應也都迅速有力,甚至偶而還有超出行政部門的效率。舉例來說,前些日子部分銀行擬對存款餘額偏低的客戶徵收帳戶管理費,立法院財政委員會除了嚴加譴責,甚至祭出「徵收帳戶管理費的銀行,不受存款全額保障」的提案,嚇退了這些銀行。
立法部門的積極作為,對於行政部門而言,自然帶來極大的壓力。然而,從社會大眾的角度來看,兩個部門都積極為民興利除弊應是美事一樁,我們對此給予肯定。但就另一方面來說,若立法部門的積極作為未能周延考慮其衍生之影響,則也可能擦槍走火,以致對百姓產生愛之適以害之的結果。
以這次雙卡利率之爭來說,消基會首先發難,要求雙卡利率降到10%以下;立法部門對此議題乃迅速反應,要求銀行調降雙卡利率,並且要求行政部門,尤其是金管會,立刻有所作為。然而,銀行方面分別由成本、風險及客戶貢獻度等各個角度強調利率上限調降的空間有限,並且認為在世界上多數國家,雙卡利率非但沒有設限,甚至高達30%至40%者亦所在多有。雖然銀行方面是在商言商,但以現在的大環境而言,在各行各業都備極艱辛,失業人口高達六十餘萬人的情況下,不論銀行的理由有多合理,看似偏高的雙卡利率實在難獲認同。
由於部分銀行方面的態度過於強硬,立法院乃將矛頭轉向主管機關金管會,要求金管會命令銀行調降雙卡利率的上限。事實上,金管會在舊曆年前已經以道義說服方式要求銀行將雙卡利率上限調降0.25%。另一方面金管會也明白各銀行之雙卡業務占其整體獲利比重各有不同、雙卡業務中各項成本的結構在各銀行間也有不同,甚至各銀行對持卡客戶利率的核定標準也不相同,這些都屬於銀行在其業務範圍內得以自主的項目,甚難由主管機關代為決定一個全體銀行都適用的利率上限。
因此,從專業監理的考量上,金管會傾向於不做強硬的規範,而繼續做較為和緩的道義勸說,要求銀行應針對前面各項因素詳加考量,提出讓外界可以信服的合理利率上限。而且,在現有的金融監理法規中,似乎並沒有給金管會可以強制銀行調降利率的授權。
此外,金管會從整體金融情勢的另一個角度考量,以現在失業人口眾多,其中有些失業民眾的確以雙卡借貸做為資金短期周轉甚至長期融通的方式。若金管會以強硬的態度,恩威並施來勉強銀行調降雙卡利率,導致部分銀行因無利可圖退出雙卡業務市場,勢將使這些弱勢持卡人反倒借貸無門,甚至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轉向地下錢莊借貸,結果背負更高的利息負擔。由上述各個層面觀察,金管會就此問題所作因應,尚稱妥適。
然而,行政部門的各種考量,很顯然地並未得到立法部門的諒解。立法院乃另闢蹊徑,在上週四火速完成民法205條修正案的一讀,限制借貸利率不得超過中央銀行短期融通利率加上9%,換言之,以現行央行短期融通利率3.5%而言,借貸利率不得超過12.5%。
立委諸公苦民所苦的用心,以及超高效率的表現,值得佩服。然而,我們也擔心在沒有經過詳細計算下,所訂出來的利率上限,如果顯著低於市場合理水準,對於雙卡持卡人恐怕會帶來金管會所擔心的結果。
並且,立法院是直接修改民法,而不是在金融監理相關法令中給金管會限制雙卡利率的授權,因而其影響層面會遍及民間所有借貸利率。在民間的實務作業上,常以各種形式將借貸利率內含在交易中,例如:買賣條件中立即付款、一定期限後付款、或分期付款,三者的付款總額不同,事實上已將利率設算在內。前述立法院一讀通過的利率上限若是偏低,恐怕將引起許多的交易糾紛,這也許是立委諸公始料未及的。
為解決類似當前雙卡利率的爭議,我們呼籲立法部門在下重手之際,能先與行政部門深入溝通,以免對社會大眾產生「愛之適以害之」的結果。當然,行政部門也有義務,將其專業考量,不殫其煩地向立法部門解釋清楚,以免被誤為偏袒業者或行政怠惰。我們相信兩院的良好互動將是全民之福,希望雙方能理性溝通,不但解決此次雙卡利率的爭議,也為未來重大民生議題的處理,建立良好的互動模式。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金融魔術師的謊言 小心無就業的復甦
* 財經漫遊-走出「透明化」的虛妄天堂
* 保羅.克魯曼專欄-別再迷信金融魔術師的謊言
* 索羅斯看衰英:可能需要外援
* 通縮回來了? 日2月零售大跌5.8%
* 沒想像中糟! 南韓上季GDP減5.1%
* 紐元澳元漲幅 創20年新高
* 儲備貨幣 SDR將取代美元
* 要建立新國際儲備貨幣
* 國際瞭望-被美國國債綁架了嗎
* 我見我思-金融戰爭
* 周小川:不確定中國經濟是否已觸底
* 英專家:馬政府不精確 民進黨缺方向感
* 政府密集行銷 投資台灣概念夯
* 沒本事就別亂指點
* 只剩不到一折的陽光
* 社論-不要再以錯誤的政策陷馬總統於不義
* 嗆G20 歐洲大城接力抗議
* 增幅暴衝 紐約失業率破八
* 美7個州失業率破10%
* 台灣三月失業率直逼6%
* 大學生:大拜拜!一年後照樣失業
* 春燕不走? 小心無就業的復甦
* 注意防範「無就業復甦」
* 五大成本流失 裁員未必省
◆ 財經漫遊-走出「透明化」的虛妄天堂
【沈雲驄】2009-03-28 中國時報
星期三深夜,一群人跑到蘇格蘭皇家銀行前董事長傅萊德.古德溫爵士位於愛丁堡的房子,又是叫囂,又是丟石頭,砸爛了窗戶,也搗毀了停在門前的賓士車。事發半小時後,各報都收到一封e-mail,寄件人自稱犯下這起案件。信中說,古德溫這隻肥貓,欺騙了投資者,A走了紅利,海撈退休金,害得老百姓得收拾爛攤子,「銀行家都該被關起來」。
不過,這些人不知道的是,古德溫當時壓根兒就不在那房子裡。後來傳出,原來他正在西班牙的豪宅中度假,他的家人也將前往某個度假勝地跟他會合,一起過復活節假期,只是這勝地在哪,目前還沒有人知道。消息傳出,讓本來就一肚子火的蘇格蘭人,更加跳腳。
但老實說,不知道古德溫一家此刻人在哪逍遙,應不是人們跳腳的真正原因,讓蘇格蘭人以及世界各地的老百姓憤怒的是:直到今天,大家都還不知道,到底這些人搜刮了多少財富、不知道政府花的錢到底值不值得、更不知道自己身為納稅人,還要背下多少黑鍋。
這麼多的「不知道」,正是這場金融風暴給我們上的重要一課:金融市場上,有太多你我不知的事情。政府與業者口中所標榜「透明化」,從來就沒真正實現。
長期以來,很多人都誤以為,金融市場真的是透明的。從企業的財報,到基金是否賺錢,表面上,所有的資訊都唾手可得,人人都能用這些資訊,做出最聰明的投資決策。假如把時間拉回到風暴前,誰敢在金融市場上公開說自己「不知道」,鐵定會被吐嘈。企業會說,亂講,我們都會公佈財報,上網查就有;基金業者會說,安啦,我們有經過政府核備;政府更信誓旦旦,說自己有在把關、有在監督,投資人的權益會被保障。
現在,全世界都看見了,市場並不「透明」,投資人也沒有受到該有的保障。AIG的主管們偷偷領了紅利,歐巴馬事後才氣急敗壞;美林的主管撈走了數百億台幣,全世界都被矇在鼓裡;要不是發生這麼嚴重的金融風暴,讓那些拿投資人的血汗錢揮霍的傢伙無所遁形,蘇格蘭的古德溫、美國的馬多夫,很可能照樣在人們對「透明化」的迷信中,繼續吃香喝辣。
該破除這種迷信了。市場當然必須透明,而且多年來也有改善,但距離讓投資人安心、高枕無憂地投資理財的理想天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原因很多。第一,當然是肥貓們的抗拒,真的透明,哪有油水可撈?第二,很難,就算企業規規矩矩做生意,想像一下,每天數以千計的訂單,市場上每秒鐘都在進行的交易,就算筆筆透明,你這外圍又外圍的投資散戶,怎麼看得清?何況,市場變幻莫測,上一秒鐘的資訊,下一秒鐘可能就沒了意義,透明又如何?
這些落實透明化的困難,政府們當然清楚,只是多年來為了吸引更多資金進入市場,讓市場的繁榮營造經濟的櫥窗,而不願公開向散戶們坦承這個事實。幾個星期以來,從美國到歐盟,風暴中的各國領袖們再度把「透明化」列為未來重要的目標,都說要設法阻止下一隻肥貓坐大。
很好,但也別因此就以為,透明化的未來指日可待。拿昨天來說吧,金管會公佈所謂的「肥貓條款」,要求金控、銀行、票券公司,必須公佈個別董監事、總經理的酬金。問題是,金管會其實並沒有要求「所有」業者都得這麼做,只有那些「符合一定條件」(例如逾放比超過五%、資本適足率低於法定標準等)的業者,才需要公布。
也就是說,至少在董監事、總經理酬金這件事情上,還不是完全透明的;也就是說,政府到現在仍然做著一邊聲稱要透明、一邊卻繼續縱容不透明的事情,讓散戶們誤以為自己的權益真有被保障。「透明化」的天堂,你說虛不虛妄?(作者為早安財經出版社發行人)
◆ 保羅.克魯曼專欄-別再迷信金融魔術師的謊言
【本報國際新聞中心尹德瀚譯】2009-03-28 中國時報
本周一,「國家經濟委員會」主席桑默斯回應外界對歐巴馬行政部門計畫補助私人購買不良資產的批評,他宣稱:「我不知道有任何經濟學者會不認為資產可以交易、運作較良好的資本市場是個好主意。」
姑不論一個必須賄賂買家參與的市場是否真能形容為「運作較良好」,即便如此,桑默斯須說得更清楚。面對危機,不少經濟學者已重新考慮原本贊成資本市場和資產交易的主張。
但過去幾天情況日趨明朗,歐巴馬政府高層依舊陷於市場的神話。仍相信金融市場的魔法,也相信神氣活現表演魔法的金融魔術師。
市場神話過去不一定主宰金融政策。美國走出經濟大蕭條時,銀行體系遭到嚴格管控,使金融成為一個穩定、甚至沈悶的行業。銀行靠地點便利的分行和免費土司吸引顧客來存款,然後用這些錢來放款;就這麼簡單。
過去的金融體系不只乏味,照今日標準,規模更是小。就算在六○年代股市牛氣沖天的「沸騰歲月」,金融加保險占國內生產毛額還不到四%。金融業的無足輕重反映在道瓊工業指數的成分股名單,該名單到一九八二年還未納入任何金融公司。
照今天的標準,當年的金融體系可謂原始。但這個沈悶、原始的金融體系足可服務一個在一世代間將美國生活水準翻倍的經濟體。
八○年代後,一個很不一樣的金融體系誕生。在放寬管制當道的雷根時代,老派銀行作業模式逐漸被大規模炒作的模式取代,新金融體系的規模遠勝以往。在現行危機爆發前,金融與保險占國民生產毛額達八%,是六○年代的兩倍多。二○○八年初,道瓊成分股包含五檔金融企業,美國國際集團、花旗集團和美國商業銀行都在內。
金融業變得再也不沈悶,吸引許多菁英投入,讓少數人賺到龐大財富。
構成這個神奇新金融世界的基礎是金融商品證券化的過程。貸款不再只屬於貸方,而是轉賣給別人,再經過他們的切割磨光,個人債務變成新資產。次級房貸、卡債、車貸,全丟進金融體系的果汁機,打出來的就是美味的三A級投資商品。金融魔術師則因督導此過程而得到豐厚犒賞。
但金融魔術師根本是騙子,不管他們自不自知,而其魔術不過是廉價的障眼法。最氣人的是,證券化的主要賣點是可藉分散風險使金融體系更健全,結果是個謊言。銀行利用證券化的結果是增加、而非減少風險,這個過程使整體經濟更脆弱,無法承受金融動盪。
事情出錯是遲早的,到頭來果然出錯。貝爾斯登倒了,雷曼兄弟倒了,最糟的是,證券化徹底崩潰。
再談歐巴馬政府對這波金融危機的做法。
有關補助購買不良資產計畫的討論多半談到細節和數字,令人吃驚的是該計畫的內容和官員的談話共同表達的遠景。簡言之,政府似乎相信一旦投資人平靜下來,證券化以及金融運作便可恢復到一兩年前的模樣。
持平而言,官員是在呼籲加強監管。財政部長蓋特納本周四公布強化監管計畫;這些措施如果在不久前提出,一定被視為太過激進。
但政府眼中看見的,基本上還是一個與兩年前差不多的金融體系,只是多少受到新規定牽制。
讀者或可猜到,我不認同這個遠景,不認為這個危機只是金融恐慌,我相信它代表整個銀行模式的失敗,也代表一個過度成長且弊多於利的金融行業的失敗。我不認為歐巴馬政府能使證券化起死回生,也不認為該這麼做。
(克魯曼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本報國際新聞中心尹德瀚譯)
◆ 索羅斯看衰英:可能需要外援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 2009.03.28
國際投資大師索羅斯28日在倫敦泰晤士報警告,英國經濟脆弱,可能落得必須向國際貨幣基金 (IMF)求告救命的下場。他同時對4月2日即將在倫敦舉行的G20高峰會不抱樂觀,擔心高峰會淪為talking shop(空談俱樂部),人多嘴雜,議而不決,不然就是決而不行,坐失避免全球經濟淪入大蕭條的最後機會。
英國2008年最後三個月經濟生產萎縮1.6%,是1980年4月以來最嚴重下滑,加上英國政府公債日前創下14年來首次流標,更是英國政府償還快速增加的債務能力已受質疑的警訊。索羅斯警告,如果金融體系繼續惡化,首相布朗可能向IMF托缽求助。
英國上次請求IMF挹注是1976年,當時通膨直逼26%,政府向IMF求助,將英國經濟交給IMF監督。
索羅斯並且對G20高峰會不抱樂。他表示,G20高峰是世界經濟逃過全面蕭條的最後機會,一旦失敗,全球將陷入好幾年比1930年代大蕭條更慘的境地。
G20會變成聖經故事裡因為語言太多太雜而沒造成的通天塔嗎? 索羅斯表示,高峰會可能意見太多而壞事,不然就是談通篇籠統之談,無補於事。他表示:「光聲明一些概括原則是不夠的,一定要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
索羅斯對英國經濟前景更感悲觀,他說,英國的金融系統規模大於國家經濟,出了問題,如果只靠自己應付,債務的確會快速累積,不勝負荷。
日將援助亞洲51億美元
【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
日經新聞報導,日本首相麻生太郎下周出席在倫敦舉行的G20集團高峰會議時,將承諾提供亞洲國家5000億日圓 (51億美元)的援助,協助他們度過這波全球金融危機的考驗。
報導指出,日本的援助主要將用於援助印度、印尼與越南等國家刺激國內需求,與推動農業和基礎設施的發展。這項協助原則上是提供以日圓為面額的貸款,並且分三年實施。
報導指出,麻生首相今年元月出席世界經濟論壇年度會議時+,亦曾承諾要對亞洲提供1.5兆日圓的援助,預定在G20高峰會提出的貸款,是另外新增的承諾。
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史特勞斯卡恩27日表示,為讓世界經濟重回正軌,2010年可能需要更多的政府拉住出經濟振興方案。
史特勞斯卡恩在巴黎說,各國政府應「確保在2010年期間,可以在必要時,推動更多的應變措施。」他說,至今推出的經濟刺激方案,相當於全球經濟產值的2.0%。
◆ 通縮回來了? 日2月零售大跌5.8%
【經濟日報╱編譯季晶晶/綜合外電】 2009.03.28
日本2月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持平,零售銷售則陡降5.8%,降幅為七年來最大,顯示薪資縮水和工作不保重創消費者信心,通貨緊縮正重返日本,可能進一步加深景氣衰退。
不計波動劇烈的生鮮食品價格,日本2月核心CPI與去年同期持平,連續第二個月未變動,經濟學家先前預估可能下滑0.1%。核心CPI在去年12月上升0.2%後,1月持平。
日本經濟產業省同日宣布,2月零售銷售金額降至99.8億日圓(1.01億美元),跌幅5.8%比經濟學家預估萎縮3%還深,為2002 年2月以來最慘,也是連續第六個月下滑。批發與零售的銷售總額下挫21.5%,創歷來最大降幅。
根據日本百貨店協會數據,反映奢侈品及精品消費情況的百貨公司,2月業績更為慘澹,銷售比去年同期大降11.5%。
許多分析師說,物價很可能從3月開始下滑,因為全球經濟衰退使海內外市場對日本商品的需求銳減。日本2月出口暴跌49%,降幅創紀綠,而出口重挫迫使日本企業裁員減薪,影響家戶消費支出,造成經濟衰退更嚴重。日本央行已將基準利率調降至0.1%,幾乎無力阻止物價下滑。
麥格理證券公司(Macquarie)首席經濟學家傑瑞姆表示,日本已再度陷入通貨緊縮,且物價會持續下滑數年。他說:「物價全面走跌,未來六個月會看到核心CPI數據急速下滑。問題不是CPI會在3月或4月變成負數,而是通貨緊縮會持續多久。」
1990年代末期,通貨緊縮重創日本,加深當時的經濟衰退。物價持續下跌使消費者不願現在出手購物,也使企業償付貸款的成本變高。現在,日本衰退深化意味另一波通貨緊縮近在眼前,分析師認為至少可能持續到2010年底。
但日本財務大臣與謝野馨說,現在斷言通縮已重返日本還「太早」,因為物價跌幅並不大。另外,被視為日本全國領先指標的東京都核心CPI在3月上升0.4%。
2月零售銷售下跌的意義有可能被誇大,因為是與去年(閏年)相比,而今年2月的消費天數較少,且這項銷售數字未計入日益升高的線上購物和服務支出。
◆ 沒想像中糟! 南韓上季GDP減5.1%
【經濟日報╱編譯吳國卿/綜合外電】 2009.03.28 0
南韓央行27日公布,去年第四季國內生產毛額(GDP)比前一季萎縮5.1%,幅度小於1月時初估的萎縮5.6%;連同其他近日的數據研判,韓國銀行(央行)下個月將維持利率不變,經濟可望在第三季開始復甦。
央行公布第四季GDP,比前一年同期萎縮3.4%,與1月預估相同。去年第三季GDP則修正為比前一季擴張0.2%。
為避免經濟陷入已十年未出現的衰退,南韓總統李明博本周公布17.7兆韓元(134億美元)的追加支出方案。出口占南韓經濟60%,席捲全球的經濟衰退造成需求銳減,成為南韓經濟急速萎縮的主因;此外,國內失業增加導致消費者節約開支。
萎縮幅度略小的修正數字,表示南韓經濟未如預期糟,央行在4月9日的決策會議可能按兵不動,靜待4月底公布第一季GDP後才決定是否調整利率。央行從去年10月初開始六度降低利率到2.0%,直到3月才決定維持不變。
分析師指出,南韓經濟可望在今年第二季觸底,然後展開溫和復甦;如果成真,這要歸功於政府推出刺激方案,以及南韓和世界各國採取寬鬆貨幣政策。
現代證券公司經濟學家李相濟說:「我們預期經濟復甦會比預期快,可能在第三季,主因是政府大舉增加支出。」
南韓自2008年中,已推出總值約70兆韓元(527.5億美元)的刺激經濟措施,包括持續七年的減稅。部分經濟學家認為,其中一些措施的效應已開始顯現。
1月新屋開工數經季節因素調整後激增17.9%,扭轉之前連續四個月的減退;1月服務業產值也連續第二個月增加。另外,企業庫存數字也呈現製造商將很快開始增加庫存。
◆ 紐元澳元漲幅 創20年新高
【經濟日報╱編譯季晶晶/彭博資訊二十七日電】 2009.03.28
商品價格上漲和全球股市反彈,使紐元及澳元持續大幅升值,3月份可望創下逾20年來最大單月漲幅,除日圓以外的亞洲其他貨幣也連續四周升值,出現近一年來持續最久的漲勢。
紐西蘭統計局27日公布第四季經濟比前季萎縮0.9%,降幅小於分析師預期的1.1%,紐元因此走高,從報告公布前的1紐元兌57.46美分漲至57.74美分,雖然27日收報57.03美分,貶值0.91%,但本月漲幅已超過15%。
澳紐銀行集團(ANZ)資深經濟學家高昆說:「經濟數據不像大家憂慮的那麼糟。但目前的匯率水準可能扼殺央行預期下半年會出現的經濟復甦。」
澳元最近的表現也很強,儘管27日下挫1.35%,收報69.21美分,但本月來升值9.5%,是1973年來最大單月漲幅,使今年來的跌幅縮小至0.6%。
澳洲國家銀行(NAB)貨幣策略主管凱瑞柯普洛斯表示,澳元「表現強勁,受股市大漲及商品價格走高激勵,反映市場對全球衰退加深和拖長的憂慮已紓解」。
德意志銀行貨幣策略師洪勒指出:「商品價格有明顯上揚的趨勢,有助提振紐西蘭和澳洲貨幣,因為兩國央行距實施量化寬鬆都還很遠。」他預估紐元和澳元都能回升至近今年高點,紐元匯率上看60美分價位,澳元則可望邁向72.5美分。
許多外匯分析師建議押注紐元和澳元,因為兩國央行大舉降息的機會變小,而美國、英國和日本政府都說要對經濟再次注資,以壓低借貸成本。
除紐、澳外,亞洲其他貨幣也表現強勁。印尼因海外投資人3月在股市買超逾1.2億美元,使印尼盾對美元連續第三周走高,本周勁揚2.6%至11,480盾,是一年來最大單周漲幅:新台幣兌美元匯率上揚0.1%至33.779元,是近六周來高點;韓元和馬元本周也各升值4.7%和0.9%。
彭博摩根大通亞洲貨幣指數本周上揚0.9%至104.96,漲勢為2008年4 月以來最久。該指數追蹤除日圓外亞洲交易最活絡的10種貨幣。
◆ 儲備貨幣 SDR將取代美元
【蕭麗君/綜合外電報導】2009-03-28 工商時報
聯合國旗下專門分析金融危機與建議改革的專家小組週四發布報告指出,建立於國際貨幣基金(IMF)的特別提款權(SDR)可用於取代高波動的美元儲備系統。領銜該小組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蒂格利茲(Joseph Stiglitz)並表示,作為新全球儲備貨幣系統的SDR,應可在一年內逐步取代美元。
聯合國專家小組在報告中提及,「新全球儲備系統可視為大幅擴張的SDR,藉由定期或周期性調整發行量,以與儲備存底規模相當,新系統應有助於全球金融穩定、強化經濟與全球股市」。
特別提款權(Special Drawing Rights)是IMF所創造通貨單位,自1970起首次分配給IMF會員國,主要為補充國際準備不足,替代黃金作為國際支付的記帳單位,不是真正貨幣,使用時須先換成其他貨幣,不能直接用於貿易或非貿易的支付。特別提款權定值是和「一籃子」貨幣掛鉤,市值非固定。
這份長達18頁的報告並強調,如此SDR系統「可行性高、無通膨壓力與簡單易行」。
目前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教的史蒂格利茲在記者會上表示,SDR取代美元作為主要儲備單位,可以在12個月內逐步進行。目前急待解決的問題之一是SDR如何進行分配。
外匯儲備議題可望成為下週在倫敦登場的G20峰會討論重點。
IMF執行董事坎恩週三曾表示,現在進行有關全球新儲備貨幣取代美元的討論,是「合理」的。
不過美國財長蓋特納捍衛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地位的立場依然堅定。他表示,「美元仍是全球標準外匯貨幣,我認為這可能將持續一段長時間。」
此外,史蒂格利茲領導的專家小組在週四還提出其他建議,包括西方國家應協助發展中國家度過危機,更好的市場規範、央行運作與國際金融組織的改革,與創造類似聯合國經濟會議等新架構等。
◆ 要建立新國際儲備貨幣
【李書良、楊泰興/綜合報導】2009-03-28 工商時報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最近罕見的3次發文,發表對美元主導的全球金融體系的意見,並倡導成立「超主權儲備貨幣」的說法,迅速得到巴西、俄羅斯的響應,巴西總統盧拉甚至表示:「中國提出的國際儲備貨幣建議有效且恰當。」
近日周小川的觀點成為國際金融財經界熱議的焦點。巴西總統盧拉表示,中國提出的創造一種可以替代美元的新型國際儲備貨幣的建議,「有效且恰當」,他會在「G20」金融會議前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就國際貨幣體系改革交換意見。
盧拉說:「原則上,所有的新興市場國家,都應該同意建立新型國際儲備貨幣,但美國肯定會反對,因為現在作為全球通用貨幣的美元是美國的貨幣。我認為討論這個問題在當今危機的時候是可行的、恰當的。總之,世界不能從屬於某一單一貨幣。」
而在稍早之前,俄羅斯總理普京也曾提出的用新的國際貨幣,取代美元作為儲備貨幣的建議。
對於周小川的「超主權儲備貨幣」提議,俄羅斯基本上是站在同一陣線,早在3月16日,俄羅斯總統府網站即發布消息,提出引入SDR作為一種「超國家儲備貨幣」的觀點,更表示將在G20金融峰會上提案正式要求G20考慮改變當前貨幣體制。
周小川的說法並非偶然而發。3月14日,中國、巴西、俄羅斯和印度等「金磚四國」的財政部長,已先行在英國南部的霍舍姆表示,必須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進行改革,包括重新評估該組織的作用和對該組織的要求等,以使該組織適應新的全球貨幣與金融體系。當時中國的出席代表為周小川和財政部長謝旭人。
◆ 國際瞭望-被美國國債綁架了嗎
【本報訊】2009-03-28 中國時報
有一媒體的一篇文章標題是〈中國為何被美國國債綁架〉。這形容很好,美債確實是綁架了中國,中國不但甩不掉,而且必須繼續購買。
目前被綁是甘願的,因為手中外匯持有太多,最方便而最安全的只有美國公債,倘若中國有辦法花掉這筆儲備,那就不受綁了,但卻想不出更方便更安全的投資,溫家寶說對手中美債確實有些擔心,擔心也是沒辦法的事。那麼,不繼續增購可以嗎?答案是不行。因為如果不繼續支持,美債已無人再買,勢必逼使美國印更多美鈔,讓通貨膨脹,那就是美元貶值。美元如貶,不但中國手中的七千億美債要吃大虧,其餘一兆三千億儲備除了少部分是黃金外,其他也要吃虧。
除了不能不增購外,也不能拋出手中美債,只要略微有減持,立刻會引起國際連鎖反應,其他持有者也會紛紛出脫,情況會更不利。
美國國務卿公開呼籲中國再增購美債,美國總統保證美債是安全的,這是「綁架者」的友好姿態,但另方面,美國國防部卻發表《中國軍力報告》,國會眾議院,通過支持台灣議案,間諜船在中國領海活躍,甚至鼓勵日本、菲律賓等國在東海及南海與中國衝突,如此而不怕中國在經濟上報復,原因就是知道被綁者無可奈何。
中國手中近兩兆美元的外匯,目前各方虎視眈眈,因為它佔全球持有外匯存底額的五分之二,於是除了美國要求增購美債外,西方又要求中國向「國際貨幣基金」提供額外資金,而所謂額外資金,就是即使捐了錢也不能增加在國際貨幣基金中的投票權,因為這是「額外」,中國的權利仍只占四%而已。
◆ 我見我思-金融戰爭
【呂紹煒】2009-03-28 中國時報
由於大陸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一篇文章,提出加強特別提款權,減少使用美元為國際貿易結算的「建議」,而引發外界矚目,認為這是對「美元霸權」的挑戰,甚至關注是否引發兩個大國間的「金融戰爭」。
貨幣最直接與原始的功能當然是交易的媒介,會成為一個財富的儲存工具,必須是其交換價值與接受度非常穩定。中外歷史上雖然政府都不斷發幣,甚至很早就有紙幣的發明,但,政府最後總是走入爛發貨幣、或讓貨幣成色降低(現代術語就是貶值啦),因此只有數量有限、接受度最高的黃金才能成為最後的「終極交換媒介與儲存財富載體」。
因此,有人認為「貨幣就是財富」。十七、八世紀的重商主義,就認為國家累積越多黃金與白銀、越是富有,代表經濟越強。西班牙當年就是幹這種事,把在全世界冒險搶來的黃金載回國內,對產業發展卻不怎麼用心。
而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斯就告訴大家說:這是錯的。一個國家真正的財富與經濟實力,其實是其擁有的各種生財器具、提升民眾生活品質的設施。這是看破貨幣虛幻面的看法。
當英磅在金本位制下,變成全球主要貨幣時,其實彰顯的是英國在「日不落帝國」時期的全球霸權與經濟實力。一次大戰後英國揚棄金本位制(因為撐不下去了),代表的是其全球霸權的式微、經濟實力的衰退。其間英國嘗試恢復金本位制,結果證明是災難一場。因為,英磅當年的霸權,來自英國的全球政經實力,而非來自金本位制。
二次大戰後,美國的國內生產毛額一度接近全球的一半,是不折不扣的超強,美元自然成為全球主要貨幣,成就美元霸權。這麼多年來,雖然歷經六○年代的動盪、七一年的放棄美元兌換黃金、八○年代的衰退與「日本第一」年代,最後還有「歐元」問世的挑戰,但,美元霸權依舊。
最精采的一次金融戰爭,當然是八五年的廣場協定,五大工業國聯手拋售美元、拉抬日圓,造成幾年內日本的泡沫經濟,泡沫破滅之後即陷入九○年代「失落的十年」。
日本《金融戰敗》作者吉川忠元說:就財富損失比例而言,日本九○年代金融戰敗後的後果,幾乎和二次大戰中戰敗的損失相當。
這段話,一方面顯示金融戰爭輸贏之龐大與影響之鉅,這次金融海嘯的成敗,其影響財富之數字亦屬天文數字;但,另一方面也可看出「貨幣的虛幻」;二戰中,日本損失的是實質物質,生產機具全毀、城市夷為平地、人民一窮二白;金融戰爭損失者則以泡沫產生的紙上財富為主,把兩者等同類比,就是錯誤。
兩年前,美國不斷逼迫人民幣升值時,不少大陸人就擔心美國再搞個「廣場協定」來「掠奪中國」;周小川文中「含蓄」的挑戰美元霸權,算是中國「民族大義」與「大國崛起」的續集。只是,今日的美元霸權,靠的是其十四兆美元的超大經濟體撐腰,排名二、三名的日本與中國,四兆元左右的GDP,實在還無取而代之的實力。
中美的「金融戰爭」,現在只能是喊喊話、作作態、難成真,論實力、談時機,都還未到。大陸跳脫貨幣虛像,先把GDP的規模搞上去,至少要等同老美的規模後,才有戲唱。所以,外界要看好戲,還有得等哩!
◆ 周小川:不確定中國經濟是否已觸底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 2009.03.29
全球經濟衰退,中國是眾所矚目可望帶動復甦的火車頭,但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說,目前還不確定中國經濟是否已經觸底。
周小川在南美哥倫比亞召開的美洲開發銀行年會上說,中國無法自外於全球經濟體系,目前世界經濟還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中國的經濟成長減緩是否已經結束,「還要看全球金融危機是否觸底而定」。
周小川指出,由於歐美經濟在全班金融危機中放緩,中國出口已連續4個月比去年同期減少,2月份出口數字下跌25.7%,而全球金融危機是否觸底目前無法確定。
對於即將召開的G20會議,周小川說,他期待這次會議能夠就金融體系以及國際開發銀行的改革展開討論。他說,中國已參與因應金融危機負面影響的討論,下一步工作可能是金融業的改革,包括金融規範套國際貨幣基金(IMF)和世界銀行、其他開發銀行的改革。
周小川重申,如果IMF要增加資金,中國願意參與。周小川上個星期提出以IMF特別提款權取代美元,成為國際主要儲備貨幣的構想;預料周小川將在美洲開發銀行會議中會見美國財政部長蓋納,兩人是否會就這項議題進行溝通,成為國際關注的焦點。
◆ 英專家:馬政府不精確 民進黨缺方向感
【江靜玲/倫敦廿七日電】2009-03-28 中國時報
馬英九政府當選屆周年,英國學者專家今天在此間舉行的研討會中,審視台灣民主轉型過程,不約而同指出,馬英九政府政策缺乏精確性。台灣的新挑戰則在於,如何從兩岸交流中,取得符合台灣最大的利益。
英國「皇家國際事務協會」(RIIA)今天以「台灣政治轉型:過去的成功、未來的挑戰」為題,邀集英國學者專家出席。淡大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林中斌並發表演說。
牛津大學聖安東尼學院教授曾銳生指出,馬英九上台後,應是國民黨的一個全新開始,但過去一年來,馬政府的政策顯然缺乏精確性。另一方面,蔡英文領導的民進黨則缺乏清楚的方向感。他表示,一個執政不精確的政府和一個不強壯的反對黨,對民主並非好事。
至於中國是否會放棄對台動武,擔任主講人的林中斌表示,台灣在軍事上已逐漸失去優勢,中國若真對台發動戰爭,定是採小而快的戰略,以避免血洗台灣和經濟重建。
在經濟上,與會學者專家一致認為,如何在兩岸擴大交流中,取得對台灣最大的利益,是台灣政府最大的挑戰。
◆ 政府密集行銷 投資台灣概念夯
【經濟日報╱記者黃晶琳、賴育漣/台北報導】 2009.03.29
行政院緊抓全球經濟重整契機,密集行銷台灣,本周將舉辦台灣投資論壇歐洲場、全球採購夥伴大會及台商投資台灣高峰會等三大國際性活動,期望國際買家、資金聚焦台灣。
金鼎投顧董事長魏哲楨表示,新政府不斷推出政策利多,營造投資台灣的氛圍。他說,台股資金動能無虞,未來可能引領出資本市場的「投資台灣」新概念,帶領國內外資金奔向台股。
台股上周大漲429點,是2002年10月來單周最大漲幅,表現也比主要股市亮眼。行政院規劃多時的活動此時啟動,剛好與當前的氣氛契合,令政府官員大感振奮。經濟部高級官員就指出,金融海嘯後,全球經濟、資金、財富都處於重整階段,正是行銷台灣、推動升級的最好機會;輔以台股近期的表現,更具說服力。
目前政府行銷台灣的行動,可分成兩大類,一是推介台灣已有的產業成果,吸引國際買主擴大對台採購;昨天經濟部舉辦的全球商務人員會議及後天登場的全球採購夥伴大會,正是由此而來。貿協董事長王志剛預告,將有多個百億美元採購實力的大廠來台。
另一個是推介台灣的資本市場,吸引資金來台。因此,證交所籌劃主辦台灣投資論壇,包括之前的美林論壇及明天啟動的歐洲場,將向歐洲投資人說明台灣投資環境及成長潛力;另周五將舉辦台商投資台灣高峰會,由經濟部長尹啟銘主持,將專題討論「兩岸政策鬆綁新契機」及「兩岸產業分工新契機」,並提出「新能源產業發展新契機」「民間參與愛台12項建設」「回台上市櫃與籌資」及「技術升級轉型」等議題。
◆ 沒本事就別亂指點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3.29
馬總統不久前要求行政院將觀光旅遊、醫療照護、生物科技、綠色能源、文化創意以及精緻農業六大產業,列為關鍵新興產業。劉兆玄院長幾天後即表示,未來一個多月將「一周一方案」對新興產業提出行動方案。做為政府重要智囊的中華經濟研究院,朱敬一董事長也提出了發展五大產業的建言。政府能跳脫過去十個月偏重股市護盤及花大錢救景氣的思維,而重視較根本的產業發展,是個正確的改變。然而產業發展是相當複雜的問題,若沒想好就亂介入,後果可能比股市護盤更慘。
馬總統一指示,劉院長馬上就有「一周一方案」,立刻讓人想起民進黨下台前一年的「一周一利多」,有點令人擔心規劃太草率。而他們三位有關產業發展的談話,也讓人覺得他們對許多重要的關鍵並未真正了解;因而所提的新興產業項目不僅是外行人已都在談的產業,也是民進黨時期已在推動的產業,甚至是20多年前就在說要發展的產業;人云亦云,看不出有什麼卓見。
劉院長說,未來全世界會夯起來的產業,我們現在就要開始,否則等別人吃肉時,我們就只能喝湯了。這種想法比較像一窩蜂搶生意做的小老闆。做為要引領國家產業發展的大政府,不能只看哪些產業未來在世界上要發展,而更要注意我們有沒有本事在眾多競爭者中勝出,也就是要看我國是否有利基或比較利益。
朱董事長雖然提到要注意我國是否有利基,但他對這些產業之利基的判斷仍有不少問題。例如他說我國在美國申請的生技智財權排名在13到17名之間,是很不錯的成績。但我國所有專利在美國排名是前四名,所以生物科技在我國是相對較少技術成就,也很可能只有較低國際比較利益的領域。朱董事長要製藥業集中產能打群架,但我全國相關資源湊在一起,也不如一個國際大藥廠,而且其中很多人的專長和意願還不見得能合作。
我國醫療技術雖可能比東南亞國家好,但他們卻較便宜,我們頂多只能搶那些需要高技術或大型設備的疑難雜症。而這些方面我們在價格、器官的提供、法令的限制以及中醫和氣功等非西醫療法方面,卻難和中國大陸競爭;目前我國已有很多人去大陸治療或整型。說到整型,我國的技術名聲也遠不如韓國。所以朱董事長所主張的利基也不可靠。
我國過去太陽能產業的發展雖有一點利基,我們也主張政府藉擴大公共建設來幫助此產業進一步發展;但我們在大部分層面都不是技術領先者。特別是去年油價上漲使很多國家都要加入這領域,美國更將投入鉅額經費,所以我們若不慎選這產業中我們真正可能有潛力的項目,而只是盲目用政府資金大量投入發展,將來不無可能像DRAM這樣陷入困境,或像肝炎疫苗那樣虧掉所有本錢。
此外,馬總統和劉院長跟著民進黨政府所提的文化創意產業,其實並非一個產業,而是各產業都可以把文化創意融入產品中。朱董事長認為蘭花需求較不受景氣影響的看法,並不符事實。在澎湖發展大規模太陽能系統的主張,忽略了本島也有許多閒置土地,也忽略澎湖高鹽分環境對設備的傷害。
以政府和其智囊對產業問題這種了解程度,要自負盈虧的民間企業多半不敢投資。但目前政府卻是要排除或逃避舉債上限而借錢來投資這些產業。這不僅將可能造成虧損而未來無力還債,也將扭曲國家的產業發展方向。所以我們不贊成政府貿然投資這些自以為是的新產業;套一句老話,政府應把工作重點擺在提供好的投資環境,沒有本事就別亂指點產業發展方向。
◆ 只剩不到一折的陽光
【聯合報╱黑白集】 2009.03.29
「財產來源不明罪」,變成了「貪汙罪被告不說明財產來源罪」,有人稱之為「打折的陽光」。
以香港為例,公職人員「生活與收入顯不相稱」即可問罪。但立院日昨初審通過的條文則規定:只能對「偵」字案貪汙被告,追究其不明財產的來源。如此一來,「陽光」幾乎只剩下一折,已是跳樓大拍賣了!
但這剩下的一折,竟然還要打折。首先,追查不明財產的對象只限貪汙罪被告及其配偶與未成年子女。如此一來,如扁案中,陳致中的財產恐不得追查,遑論黃睿靚。其實,贓款藏匿在先期階段也不必一定要寄託給成年子女,如扁案中的蔡家姐弟或吳景茂夫婦即是中途站,但成年子女畢竟幾乎是贓款必然的最後歸宿。如今只查未成年子女(其實不必查,誰會笨到把錢藏在未成年子女名下?),卻不查成年子女,這是法匠假道學的鄉愿思維,豈有此理?
再者,追查限定在犯罪及其後三年的不明財產,也是刻舟求劍。再以扁案為例,陳水扁從事公職前後二十餘年,犯罪的時點難論;若只查後面案發的時點,不向前追查,怎知前面曾否犯罪?同理,往後亦追至「其後」三年的財產,則只要將錢在外頭放在「吳景茂們」家裡,三年後,即可免於追查。這是不是刻舟求劍?
何況,刑期定在三年以下,此與香港(法治社會)與中國大陸(專制政體)皆以十年為最高刑期相較,顯失諸太輕。再以扁案而言,出現了幾十億的「不明財產」,最後若只處三年以下徒刑,是否符合比例原則?
只剩下不到一折的陽光,能帶來多少光明?
※ 起碼可以節「能」減「碳(嘆)」。
◆ 社論-不要再以錯誤的政策陷馬總統於不義
【本報訊】2009-03-28 工商時報
馬總統自從上任以來聲望直直落,日前最新民調公布的結果,對馬總統施政表達滿意者僅有28%,不滿意者仍高達近六成,整體情勢似乎毫無好轉的跡象。一次民調可能不具代表性,二次民調可能尚不足以定論,但若多次民調皆顯示相似的結果,則即使民調的方法再不嚴謹,其結果相距事實真相就應該不會太遠。對此,馬總統通常是以「虛心受教」的態度回應,或是以「時運不濟」的理由反駁。我們則以為馬總統是受到了「人」的牽制,以致於不但政策的推出無法振奮民心,且政策的執行更難以確實產生效益。如果被馬總統委以重任的部會首長真的有心「護主」的話,就請不要再以錯誤的政策不斷地陷馬總統於不義。
漢代學者劉向在「說苑」中把人臣分為「六正」與「六邪」兩類,共十二種,六正曰聖、良、忠、智、貞、直,六邪謂具、諛、奸、饞、賊、及亡國。舉例而言,聖臣的特色是,「萌芽未動,形兆未見,昭然獨見存亡之機,得失之要,預禁乎未然之前,使主超然立乎顯榮之處」,這種人須要有眼界、更要有格局,洞燭機先、深謀遠慮為國家創立千秋大業。另一是智臣,「明察成敗,早防而救之,塞其間,絕其源,轉禍以為福,使君終以無憂」,這種人須要有專業、更要有智慧,掌悉病因、對症下藥為社稷解決災難困厄。綜觀當今內閣中的成員,能符合這些條件與資格者,幾希。反之,倒是具臣,「安官貪祿,不務公事,與代浮沈,左右觀望」,與諛臣,「主所言皆曰善,主所為皆曰可。隱而求主之所好而進之,以快主之耳目,偷合苟容,與主為樂,不顧其後害」,這兩種人似乎有不少充斥於殿堂之中。此情勢一日不改,馬總統的聲望永遠無法回升。
繼體委會構思研訂「運動產業發展條例」之後,行政院文建會日前亦提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同樣在草案中放進了減免稅優惠措施。我們雖然一再呼籲租稅優惠猶如嗎啡,吃了易上癮,往後難以戒除,更可怕的是它所帶來的「幻覺」,常會迷失人的正常心智與判斷力。各部會耽於使用減免稅後,不但會惰於戮力開拓真正有效的政策作為,且對減免稅的依賴會愈來愈深,終致於不可自拔的地步。減免稅不是不能用,但須用的得法,用的有效益,而不是抱著一廂情願的妄想,輕率便宜的胡亂引用或加碼。一個負責任的部會,應該是循正道而走,提出長遠宏觀的的發展計畫,公開正面的向行政院爭取預算,並接受所有經費需求部門的質疑與挑戰,以發揮國家資源使用的最大效率。減免稅係政府該收未收的稅收,實質上即是一種「隱藏性」的經費支出,但就因為它不須編製於部會之預算中,是故無法受到合理的監督而易造成浮濫浪費,有為的政府應知節制少用。
馬政府成立迄今,各部會已推出許多目不暇給的減免稅項目:經濟部擴大促產五年免稅至製造業,金管會堅持調降遺贈稅吸引外資,財政部減免貨物稅救汽車業,體委會要求比照促產租稅優惠振興運動產業,如今再加上文建會提議給予個人表演消費支出列舉扣除以培養藝術消費人口。由此可知,馬政府與扁政府的租稅政策不但沒有不同,甚至還更變本加厲的擴大。每次只要一有部會提出減免稅,就會引起社會輿論極大的爭議;是否有效?是否公平?是否對財政的影響太大?是否行政成本過高?但不論反對的聲音有多大,最後減免稅的「正當性」永遠是得勝的一方,從而,自然也讓各部會更加肆無忌憚的喜歡濫用這項措施。
減免稅是一項最能「媚俗」的政策工具,執政黨雖都喜歡用它以遂其政治目的,但卻常因過度迷信而反受其害。如果馬政府在財經政策的思維上不能讓民眾感到與前朝有所不同,甚或更為優越,則亦終必將因民眾的失望而遭到再次以選票制裁。現代的行政內閣有如君王時代的人臣,如果馬總統民調滿意度如此低落,皆是因為「使主惡布於境內,聞於四鄰」的臣子所造成,則馬總統確實應在「識人之明」方面加強檢討改進。
◆ 嗆G20 歐洲大城接力抗議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 2009.03.29
20國集團(G20)經濟危機高峰會2日在倫敦召開前夕,歐洲的倫敦、柏林、法蘭克福、羅馬、巴黎、維也納等大城市,28日都有成千上萬民眾走上街頭,抗議活動風起雲湧、舖天蓋地。民眾宣洩他們對經濟危機的怨氣,要求製造工作機會、製造少排廢氣的經濟、嚴格管制金融界。他們提出的總訴求是「以人為本」 (Put People First),尋求全球新正義。
峰會主辦地倫敦的抗議活動規模最大,來自英國和世界各地的約150個工會、慈善機構、環保團體等非政府組織,聚集了約3萬5000名民眾,展開十年來規模最大的示威。英國警方嚴陣以待,如臨大敵。
媒體報導,示威遊行歷時五小時,遊行路線長達六公里,以著名的海德公園為終點。示威者口號包括「以人為本」、「要工作、要公道、要環保」,甚至公然要求「吊死銀行家」。某個團體抬出用美元紙鈔製成的邪惡龍頭芻像,把它稱為「G20惡魔」。
在德國柏林,約1萬5000名穿黑衣者上街示威,並向警察扔石頭、瓶子、丟鞭炮,砸警車玻璃。金融中心法蘭克福市也有1萬4000人示威。
在奧地利維也納市中心,約6500人舉行抗議示威,標語牌上寫著:「我們不為你們 (銀行)的危機出一毛錢」、「資本主義改不好」。
在羅馬,以學生和工會分子為主的約6000人遊行示威。法國巴黎市中心也有數百人聚集,亮出「我們不為他們 (金融界)的危機買單」標語。
包括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內的G20集團國家領袖,將於4月2日在倫敦舉行應付全球經濟危機峰會,群情激憤的抗議人士決定「如影隨形」,從28日起足足鬧場六天。
◆ 增幅暴衝 紐約失業率破八
【王良芬/紐約廿八日電】2009-03-29 中國時報
紐約市就業市場向來高於全美水準,如今在大環境的影響下,覓職越來越難。紐約州勞工廳報告指出,紐約市二月的失業率遽升到八.一%,增幅創下歷史新高紀錄,而紐約州的失業率則增加到七.八%。
紐約市二月份失去三千六百個工作職位,觀光業過去都在二月聘請新工,帶動整體就業率上升。在過去十年,紐約市二月份平均增加一萬八千九百個就業機會。
失業問題在二月突然惡化,分析師說,除了華爾街和商業金融公司大量裁員外,專業服務業也蕭條不振,包括律師、會計師和建築師等均減少就業機會。
資料顯示,以往春季表現較好的行業,諸如建築業、休閒業、娛樂業和零售業,今年卻特別脆弱。
紐約市一年前的失業率是四.四%,一九九二年時曾高達一一.七%,但從一九七六年開始統計以來,從未超過這個數字。現在的失業率,是自二○○三年十月以來最高的。
紐約州勞工廳研究和統計部主管尼南說,紐約州失業率由元月份的七%,飆升至二月份的七.八%,創一九九三年六月以來的最高紀錄,紐約上州的失業率創下廿五年新高。
如果以行業來分,商業、交通業和公用事業的工作機會減少最多,從去年二月到今年二月間,共失去四萬六千個工作,其中以零售業失去的工作為多,全紐約州專業服務領域共失去了三萬兩千個工作。
◆ 美7個州失業率破10%
【劉聖芬/綜合外電報導】2009-03-29 工商時報
美國就業市場未見春燕蹤跡。美國政府上周五公布,2月全美有49州的失業率躍升,密西根州失業率因汽車業潰不成軍而稱冠,只有內布拉斯加州失業率略降。
美國勞工部公布,2月全美失業率升破10%的州,分別是密西根州的12%、南卡羅萊納州的11%、奧勒崗州的10.8%、北卡羅萊納州的10.7%、加州與羅德島皆為10.5%及內華達州的10.1%。
2月失業率較上月升高最多的是北卡羅萊納州與奧勒崗州,分別上升1%;其次是紐澤西州上升0.9%。
穆迪投資人服務公司的首席經濟學家隆斯基(John Lonski)表示,包括密西根、羅德島與南、北卡羅萊納在內的許多州,都因嚴重依賴大受不景氣打擊的製造業而陷入困境。
隆斯基說,由於營建業受到房市危機的拖累,加州與內華達州的就業人口流失迅速。他並表示,過去這些州的經濟過度依賴房市泡沫,現在泡沫爆破,與住宅不動產業相關的就業人口大舉消失。
奧勒崗州就業部的經濟學家庫克(John Cooke)指出,該州就業市場受其對房屋工業所需耐久財生產之依賴而受到嚴重打擊。他說,奧勒崗州是窗框等營建木材的主要生產商,但該州最大客戶加州的房地產市場每下愈況。
內布拉斯加州是2月全美唯一逃過失業率攀升魔掌的州,失業率從1月的4.3%,降到4.2%。穆迪的朗斯基開玩笑說,「那是因為巴菲特來自奧馬哈。」奧馬哈為內布拉斯加州的最大城市。
富藏石油與天然氣資源的懷厄明州,2月失業率3.9%為全美最低,但較1月上升1.1%,主要是受到油價下跌引發裁員的影響。
就地區來看,勞工部指出,美國西部受到的失業打擊最大,失業率達9.2%,受到影響程度最低的西北部失業率為7.7%。
美國的全國失業率於2月躥升至8.1%,為25年最高,勞工部將在本周五公布3月數據。專家普遍預測3月失業率將進一步升高,道瓊社調查的分析師預測中間值為8.5%。
◆ 台灣三月失業率直逼6%
【于國欽/台北報導】2009-03-29 工商時報
行政院主計處甫完成的統計顯示,台灣長期失業、關廠失業人數正以超乎預期的速度升高,2月份長期失業人數更已升至9萬人的近5年新高,以目前失業率升高的速度推估,3月份失業率直逼6%的壓力驟升,值得密切注意。
主計處以經季節調整後的失業率觀察近4個月的失業率的增幅發現,自去年11月迄今年2月的失業率增幅依序是0.25、0.40、0.29、0.30個百分點,平均而言,大約是以每個月提升0.3個百分點的速度前進,失業率升高的速度及影響的範圍,前所未見。
主計處原來評估今年2月份失業率了不起升到5.6%,但統計結果竟達5.75%,令主計處大感意外,顯示失業的情況比預期來得更為嚴重,依目前0.3個百分點的速度繼續升高,3月份失業率直逼6%的壓力驟增。
主計處分析,這一波失業率迅速升高,主要是來自關廠失業人口超乎預期,自去年11月迄今年2月關廠失業人數依序增加3萬6千、4萬8千、4萬1千、3萬8千,企業裁員的速度為歷年僅見,若以這一速度持續升高,失業的情勢令人深感憂心。
雖然近日製造業湧入急單,召回無薪假者回來上班,主計處官員表示,無薪假者本來就是就業者,召回上班並沒有新增就業,因此對於改善失業率並沒有太大的作用。
主計處官員表示,3月份失業的調查資料,目前還在匯整當中,尚不清楚失業情況如何,但以近期的失業速度看來,3月份的失業情勢確實存在壓力。
更值得注意的是,近半年就業人數減24萬,但是失業人數僅增加17萬,顯示這些退離職場的人或求學、或重做生涯規劃,未全數轉為失業者,未來這批隱藏性失業者一旦重返職場尋職,將會使得失業壓力進一步升高,主計處已密切注意中。
主計處同時指出,由於工作難找,2月失業逾一年的長期失業人數已登上9萬人大關,創下93年7月以來最高,預估未來幾個月長期失業人數仍將持續升高。
◆ 大學生:大拜拜!一年後照樣失業
【聯合晚報╱記者姜穎/台北報導】 2009.03.29
「就業及人力加值博覽會」即將登場,今天的暖身活動現場有60多名大專畢業生出席,他們多透過各種短期就業、實習方案找到工作。對於政府幫忙找工作,有幼保系學生對每月2萬2000元的薪水頗滿意。但有負責調查大專院校生畢業流向的畢業生認為薪水少,又是短期約聘,對未來就業依然沒有信心。
為了解決大專院校畢業生的高失業率,教育部「培育優質人力促進就業計畫」推出大專畢業生至企業職場實習方案,月薪2萬2000元加勞建保。台灣大學機械系四年級的蔡建興,已申請到企業實習。他說,儘管失業率飆高,但班上同學看得很開,因為多是男生,畢業後沒考上研究所就去當兵「避風頭」。說不定退伍後,景氣就復甦。
正修科技大學幼保系畢業生鄧雅華,也是透過實習方案進入幼兒園工作。鄧雅華表示,過去曾做過多份臨時服務業工作,而一般幼保系畢業生起薪約在1萬8000元左右,目前的月薪有2萬2000元她頗滿意。鄧雅華也表示,不少同學96年畢業後,碰到少子化及景氣惡化,至今仍然找不到工作。
但現場也有在大學擔任畢業生流向調查職位的大專畢業生表示,日薪1000元,每月不能超過22天的限制太嚴苛,若遇上學校放假,有時領不到2萬元。加上是短期約聘,深怕約滿又要失業。也有人表示,政府舉行「大拜拜」式的就業博覽會,若無法盡快改善國內經濟,一年約聘期滿,到時照樣失業。
眼見政府針對大學生推出各項就業計畫,但也出現看得到但吃不到的「邊緣人」。高先生是私立大學傳播系所畢業的碩士,去年7月退伍後,謀職一直不順利。高先生表示,心裡真的很「悶」,認為公部門既然要解決失業問題,各種實習、助理機會就不要設下限制。
例如「大專畢業生學生畢業企業實習方案」,幫95至97學年度畢業的學生找工作,卻不含研究所。他也表示,曾有教授聘用他當國科會專任研究助理,卻不通過,原因是該方案是解決博士就業問題,碩士不符資格。但最後該名教授並沒有如願找到助理,因為36000元的薪水,還是「當博士的助理」,根本沒有博士願意應徵。他希望政府能放寬資格。高先生怨說,到民間企業謀職,又因關說背景不夠力,最後還是敗下陣來。
台灣科技大學機械系4年級的黃同學則表示,景氣差,同儕都感受到謀職困難,多在私下打聽工作機會。但是就業博覽會一場一場辦,釋出的真正職缺很少,很多大企業根本只是來「做廣告」,並沒有意願要招募新人,他懷疑政府舉辦大型博覽會助益不大。
◆ 春燕不走? 小心無就業的復甦
【聯合報╱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2009.03.28
最近,關於景氣衰退已經落底,在今年底就可復甦的說法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有趣的是,不只台灣有這種氛圍,連全球經濟龍頭、金融海嘯始作俑者美國,也是如此。究竟是怎麼回事?不久之前才廣被形容為一九三○年代經濟大恐慌將重演,真的一下子就反轉了嗎?
我們的經濟部長日前在立院答詢時說「春江水暖鴨先知」,有部分產業已經止跌,預估景氣在今年第二季後半有機會開始回春。而先前經建會主委喊出「看到景氣的兩隻燕子」,指的是出口和股市,前者由經濟部公布最新的外銷訂單減幅趨緩來觀察,後者則是台股近期漲幅驚人,甚至名列全球前茅;數天後主委又指出,第三隻燕子也有很多可能,比如貨幣供給最近表現不錯,而三月份民間消費如果可以回穩的話,景氣復甦跡象就會較明確,陳主委認為前兩隻燕子已很清楚,不會飛走。
三月廿六日央行召開第一季理監事會議,決議利率維持不動,央行總裁雖說全球經濟前景仍不明朗,但美國經濟可望於今年底止跌,國內部分產業外銷接單狀況改善,加上台股止跌回升,整體金融情勢也相當寬鬆,因而停止降息。總裁的言下之意,被解讀為經濟景氣已不再下走,沒必要再以降息刺激。隔天經建會循例發布二月份景氣指標,景氣對策信號雖仍持續亮出第六個月代表不景氣的「藍燈」,但綜合判斷分數卻小升一分,由最低的九分升為十分,而且景氣領先指標的跌幅也稍微縮小。這些訊息似乎都指向台灣經濟已落底,有著反彈回升的跡象。若再由科學園區的無薪假已停止,台經院最新的廠商調查,表示樂觀的廠商比率提升,以及消費者信心指數也止跌綜合觀察,或可說景氣不再下滑了,但是否會在不久的將來就會復甦,恐怕不能太確定。
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值最近之所以一再被大幅下調,主因就在出口的衰退,而美國經濟表現不佳是關鍵因素。以此觀之,美國總統歐巴馬日前表示,已看到復甦徵兆,而美國二月份耐久材訂單意外成長百分之三點四,改寫一年多來最大增幅,以及新屋銷售增加,加上美股大漲,似乎佐證歐巴馬的說法:美國經濟開始改善。那麼,台灣經濟觸底反彈也增長了信心。
不過,我們必須提醒的是,目前的復甦指標偏向金融面,縱使美國房市有起色,是屬於中下層階級需求的房子,不能代表房市去化,而股市大漲,所表現的是「暴漲」投機成分居多,會不會「來得急,去得快」的暴起暴落,很值得觀察。何況股市漲或是表示資金寬鬆,也就是貨幣數量多,前不久美國聯準會(Fed)決定大手筆「印鈔救市」,宣布逾兆美元的「信用寬鬆」救市新措施,是否會讓游資泛濫再引發經濟泡沫,而某些人士擔心的「第二波金融海嘯」就會來臨,值得注意。歐盟輪值主席捷克總理托波拉尼克批評美國紓困計畫是「走向地獄」(way to hell),世人實在不能掉以輕心呢!至於我們的 「急單效應」,會不會只是曇花一現呢?
最後再提醒,即便經濟景氣不久之後真的復甦,「無就業的景氣復甦」恐怕會出現,失業減緩還要等上一長段時間!
◆ 注意防範「無就業復甦」
【聯合報╱社論】 2009.03.28
經建會、經濟部及金管會等財金首長接連放出景氣春燕蹤跡已現的訊息;但主管勞動就業的勞委會主委王如玄卻對春燕能否帶來就業感到悲觀,透露了對「無就業復甦」的憂慮。以現有微弱的訊號,研判景氣復甦與否還嫌太早,自然更難斷定會否出現經濟成長、但就業不增的現象;然而,政府若不提前布局因應,王如玄的憂慮就可能成真。
行政院主計處本周公布了最新的就業市場動向,一如早先預期,二月失業率創下歷年新高,達百分之五點七五,眼看百分之六的關口就要不保。依失業率落後反映經濟衰退的特性,由於到第三季前估計的經濟成長率都還是負數,加以五月起應屆大學畢業生湧入就業市場,失業率的再攀升,恐怕是無法避免的趨勢。依此情勢,政府既有的社會救助網,必須搭得更廣、更實在,莫讓人民一時的失業成為社會永久的遺憾;類如周四通過將工作所得補貼計畫擴大到失業者、臨時工,就有其必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這波失業潮來得又急又猛,不僅是歷來最大失業潮,還可能會是最長失業潮。對照發生於民國八十九年底的上一波失業潮,當時失業率連升十三個月,創下歷年紀錄,期間增加的失業人口約廿二萬人,近乎倍增;而這一波因社會新鮮人提早求職、暑期季節性失業增加、九月金融海嘯等接連出現,失業率從去年五月起走高,到上月已連十升,新增失業廿一萬餘人,逼近上一波的規模,目前尚未看到減緩跡象。高失業率的期間若拉長,會讓一些勞動者的技能熟練度下降,也會愈來愈趕不上市場需求,讓求職變得更困難,進而導致失業率的永久性上升;上一波失業率升破百分之三後,就再也沒有降回來。
歷史經驗透露的另一個訊息,是就業機會的創造,要比就業機會的裁減難得多、也慢得多。在上一波中,就業市場在短短五個月間有廿一萬個工作消失不見,卻用了兩年的時間才把這些工作找回來;九十二年SARS過後房市景氣復甦帶動經濟成長,就業機會的增加雖趨穩定,但也要平均經濟成長率每增加一個百分點,才能創造約四萬個工作;而僅要滿足每年新進謀職的勞動力、而不使失業率上升,就需要經濟成長率在百分之四以上,顯見其難。
如今,這項就業創造更是難上加難。從數量而言,這一波金融海嘯已讓就業職位淨減少廿四萬個,若將政府立即上工計畫增加的聘僱員額計入,民間實質減少的工作已多達卅萬個。因此,即使企業因景氣復甦而停止裁員、立即恢復上工,也不太可能快速補滿這個巨大的就業缺口;更何況,經過一次經濟大衰退的洗禮,企業考量員工僱裁之後的形象傷害、人事成本及景氣的多變莫測,也會對人員進用轉趨審慎。
再看產業面,上一波失業潮的救星,是來自於新興服務業的發展,靠著住宿餐飲、教育服務、專業技術及批發零售等產業的快速成長,成功吸納了逾八成的新增勞動力;但這一波失業潮的產業救星,目前卻還看不到明顯的跡象,尤其是近年服務業發展緩慢,創造工作的能力大不如前,而工業部門的勞力密集度也一直在下降,就業市場的能見度比景氣還低,預示了未來景氣即使復甦,就業仍難增加的可能。
「無就業復甦」意謂勞動力重返市場困難,失業率走高的痛苦依舊,轉而導致人力的低度運用及稀釋,甚至壓縮所得成長、限制復甦步調,造成各項經濟對策的矛盾,帶來社會不安。因此,政府力抗大失業潮的努力,已不能寄期待於經濟自然復甦的自我療癒,必須在以工代賑、補助聘僱等短期救急、補充性作為之外,大幅提高公共工程的執行率,直接填補就業缺口。更重要的是,須加大創業輔導的力度、積極引導發展新興產業,以在未來創造新的就業之源。行政院最近陸續提出六大新興產業的經濟點火計畫,是正確的方向,我們期望點火之後能續燃下去。
◆ 五大成本流失 裁員未必省
【尹德瀚/綜合報導】2009-03-29 中國時報
股神巴菲特說過:「差不多正確好過正好是錯。」在全球經濟風暴籠罩下,很多企業想要透過裁員來節省成本,但裁員真正要付出的成本其實很難估算。一些企業主不思把裁員成本估算得差不多正確,只是假設裁員成本等於資遣費,結果就是巴菲特所說的「正好是錯」。
裁員有些時候難以避免,但企業主在開鍘之前,應先考慮裁員除了要付資遣費之外,還要付出以下各種無形但相當昂貴的成本。
─品牌價值成本。近來無數公司都高喊要當「精挑細選的雇主」,延攬人才本來就是企業的長期目標,如果進行裁員,公司作為雇主的品牌和吸引菁英加入的能力可能受損。近來不少法律事務所在裁員,紐約一家事務所的做法則是讓某些同仁休假一年去做公益,這段期間領半薪。這個做法讓該事務所在招攬下批法律新血時更有吸引力。
─領導人手成本。裁員很有可能開除掉未來公司的優秀領導人才,美國銀行產業和電力產業在八○年代進行大幅人力縮減,如今這兩個產業的高層主管坦承,他們在廿年後付出了慘痛代價,因為當他們需要經驗和學識豐富的領導幹部時,才發現這樣的人才出現了嚴重斷層。
─士氣成本。裁員讓留下來的員工也付出代價,他們會有些傷感,並害怕自己的職位也岌岌可危,有時壓力造成的後果更為嚴重。根據一項研究,裁員後保住職務的員工申請醫療補助的金額大增。
─股市成本。別以為宣布裁員一定會推升公司股價。如果是兩家公司合併導致裁員,那股價也許會上漲,但如只是為了節省成本而宣布裁員,華爾街可能認為這是公司陷入麻煩的徵兆,導致公司股價下跌。
─重雇成本。經濟總有一天會好轉,到時先前裁員的公司必須重新雇用及訓練員工,而未裁員的公司則能迅速因應市場。「西北航空公司」在二○○七年經營困難時解雇數百名駕駛,那年年底航空業景氣轉好,西北航空因為駕駛不夠被迫取消數百航班。
這波經濟衰退迫使許多公司不得不裁員,但也有少數企業咬牙硬撐,利用減薪或提供員工進修等方式代替裁員。究竟是裁員的公司或不裁員的公司要付出更高代價,或許時間才能夠提供答案。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