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慧真/專題報導 中國時報 2007.10.14
前塞內加爾農技團長陳西虎,一生獲頒無數最高榮耀勳章。有一天,當他的女兒在非洲象牙海岸看到父親彎腰埋首田央時,才驚訝地吶喊:「我以為爸爸是來當官的!」這句話,道盡了台灣技術團員背後的生命故事,也是台灣黑手拚外交的血淚史。
台灣外交險峻,派遣農漁、工程水利等技術團、醫療團前往友邦援助,成了半個世紀以來的主要援外模式;儘管近年來「經濟貸款」比重逐漸升高,但透過和當地人民面對面的「技術援助」,在友邦開發的過程中,扮演關鍵的重要角色。
一九五九年起,我國派出第一支農耕隊前往越南開始,台灣援外的技術合作至今已有四十八年歷史。根據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統計,我在非洲、中南美洲、加勒比海、歐洲、亞太及亞西等地區,共在廿九個國家派駐卅四個技術團,實派人員二四六人。
蔡輝煌 腿中槍還感染瘧疾
二○○四年十月,駐甘比亞農團技正蔡輝煌病逝。他的一生從一九七五年起,便派駐賴比瑞亞、馬拉威、史瓦濟蘭、貝里斯等國長達十二年。長年在外的日子,蔡輝煌曾在賴比瑞亞遇到大車禍,在史瓦濟蘭曾遇搶劫,腿上還中了一槍;派駐甘比亞不到兩年,卻連續得了兩次瘧疾,最後因用藥過度造成身體病變,肺部腫瘤惡化而辭世。
三年多前,有「西非之虎」之譽的陳西虎過世,外交圈無不唏噓。陳西虎新婚不久就被派往喀麥隆,他只告訴妻子吳由美,「要到非洲指導黑人教他們種田種菜」,太太以為頂多兩三年,未料,陳西虎投身農耕隊,一待就是四十年。
塞內加爾以農為主,每年只有三至四個半月的雨量,僅夠一期栽種。彰化長大的陳西虎把故鄉經驗轉移國外,由於塞國北部聖路易區稻田鹽分太高,陳西虎和團員發明了「水稻深水直播栽培法」,把台灣稻種「台中秈十號」,成功播種在塞國北區豐富的水田中,不但抑制了鹽分,也解決可怕的非洲鳥害。四千公頃廢耕多年的荒地,剎然變成了綠油油的稻田風光,復耕後的稻米產量更幾乎和台灣一樣。
陳西虎 病逝前仍掛念稻子
長年在友邦動盪中,陳西虎兩度死裡逃生:一回是炮彈穿過了住家的屋頂,另一回則是叛軍機關槍子彈打到家門口。陳西虎積勞成疾,還心繫公務來回奔波,生前意識清醒的最後一刻,掛念的竟是塞國尚未播種的稻子,最後肝臟腫大腹部積水,享年六十五歲。
台灣撒到全球各地援外的「種子」,對友邦來說,就像「上帝派來的幫手」,協助落後國家發展農業、漁業、畜牧業、手工藝品製造等。但友邦環境先天不足後天失調,導致近三十年來,因公殉職的技術人員比例始終居高不下。國合會官員感慨,「大家以為技術團到海外賺美金,但辛苦程度是無法想像的!」
◆ 花崗岩荒漠 種出一片飽滿稻穗
江慧真/專題報導 中國時報 2007.10.14
二○○二年八月二十六日,法國國家電視第二台一則新聞中,布吉納法索的巴格雷墾區農民,比手畫腳地這樣說著:「Dieu n’est pas ici, ce sont les Taiwanais qui sont la!」(上帝不在這裡,是台灣人在此幫助我們!)這則新聞,原本報導聯合國在南非約翰尼斯堡召開的高峰會,近一百九十國代表和三十國元首與會。
新聞中抨擊,某些國家行為不當,阻撓了全球發展;但突然間,主播話鋒一轉,畫面也跳到烈日下的布吉納法索:「卻有一群台灣人,在西非荒漠默默打造一個永續工程,創造了綠色奇蹟... 」
今年十月八日,派駐布吉納法索長達十多年的技術團團長李正宗,帶著滿箱的行囊和回憶退休返台。法國人口中讚嘆不絕的「綠色奇蹟」,正是四十年來,李正宗和一批批無名英雄,在非洲的沙漠荒境上,築起嘉南平原般稻浪飄揚的一部墾荒史!
過去稱為「上伏塔」的布國面積近台灣八倍,降雨量卻只有台灣的三分之一,北部土地多為沙漠。當地雖種稻,卻因天氣太熱,長出來的稻穗往往有一半是「空包彈」,只有碎米可食。六○年代,在布國要求下,我農耕隊選定一千多公頃的姑河地區,啟動了艱困的開墾援助計畫。
李正宗回憶,姑河雖然終年有水,水卻到不了田裡。為築起灌溉系統,幾名技術團員每天清晨騎著五十CC的「小綿羊」或「爬山虎」到預定地,率當地一百名工人,拿鋤頭徒手挖起渠道來。本以為,引水大功告成後,墾地工程將柳暗花明,未料才是艱難的開始。
原來,布國牛骨瘦如柴無法耕田,農耕隊大老遠引進台灣水牛、黃牛,但卻全因天候過熱病死;在美國一位農業大學教授建議下,嘗試引進峇里島水牛,「沒想到耐熱的峇里島水牛,也不敵四、五十度的高溫而死去!」窮則變變則通,農耕隊回頭找當地牛,讓兩頭牛一起拖犁耕田。
就這樣,姑河墾區拓荒成功、逐漸展現綠意。水利先進國家荷蘭大為肯定,台灣經驗被列入世界水利專刊排行榜之際,一九七三年,布國卻驚傳和台灣斷交。直到一九九四年兩國復交,在布國外長沙農要求台灣「增產四萬噸稻米」下,台灣技術團才再度踏上布國土地。
二十年後重逢,布國農民難掩興奮。一位老人從人群中擠出,衝到前海外會執行秘書、台大教授謝順景面前,淚流滿面拿出一張紙說:「這張地圖我整整保存了二十年!」原來,老人是當年農耕隊的司機,泛黃的地圖,正是姑河開發工程設計圖。
這一回,技術團將墾荒總部設在巴格雷,但這裡卻是法德等十一國都棄之不要、充滿花崗岩的甘貝河右岸。巴格雷水庫雖是曾文水庫的三倍大,但地形嚴峻,連三十年水利經驗的專家都搖頭嘆氣,最後只好硬著頭皮丟「炸藥」炸開岩石挖掘水路。
五年光景,一片花崗岩荒漠,竟搖身變成一千公頃的稻海;而原本法德等國挑選的六百公頃肥沃左岸,卻仍停滯在不毛之地,甚至上門求助,最後在台灣技術團傾囊相助下,才種出飽滿的稻穗。
看到這番景象,日本農業專家若月教授(Toshiyuki Wakatsuki)不禁驚嘆,台灣經驗若遍及非洲各國,「黑色大陸恐將掀起一場水稻的綠色革命!」
◆ 非洲1天門診量 台灣醫生1個月
江慧真/專題報導 中國時報 2007.10.14
「種稻、種菜看得見收成,但醫療沒有業績,能救多少人就是多少人!」一九九四年,放棄人人稱羨的榮總醫生一職,官拜上校的黃其麟才四十出頭,義無反顧捨棄了退役終身俸,一肩挑起查德醫療團團長的重任。
今年夏天,黃其麟返台受訓;多年來的非洲歲月,竟沒在他臉上留下痕跡。擔任布吉納法索醫療團團長之餘,他還加入「無疆界醫師組織」,希望在非洲幫助更多沒邦交的窮人,他開心說,「放棄台灣的名利,得到更多救人助人的自由自在!」 黃其麟說得一派輕鬆,很難想像,他遠在地球另一端的診間,卻是一場混亂雜沓、死神處處的戰爭。在台灣,為控制醫療品質,看診人數固定;但在非洲,往往人滿為患,「一天的門診量,等同台灣醫生看一個月!」
本身專科是泌尿外科的黃其麟,老是「以一當十」。牌子上明明寫的是外科,湧入的病患從內科、小兒科、皮膚科、骨科通通都有;有一回,一位黑人婦產科醫師出國進修,黃其麟還得硬著頭皮,當起婦產科醫生幫忙接生。
我駐布國醫療團的重點工作,除了協助首都友誼醫院看診外,每兩個月到外地如Yako市、Sabou義診幫助窮人,及不定期派員進行教學手術。和黑人醫生互動,黃天行卻很謙虛,他認為,千萬不要輕視非洲黑人,他們大多留法留英,專業不比台灣差,「只不過是窮了一點!」
兩個月一次的義診,讓黃其麟成了窮鄉僻壤最受歡迎的「Chef Huang(黃團長)」。義診雖無法進行複雜的醫療行為,卻可讓窮人安心。不少上年紀的老人因年輕時做苦力,膝蓋退化、走路疼痛,看完診後卻往往不藥而癒。原來,黃天行從不「鄉愿」安慰病人沒事,反而據實以告,讓病人了解後坦然面對,舒緩了苦痛和壓力。
非洲南部的馬拉威,有著「每五人就有一人是愛滋病帶原」的恐怖比例。隨著十二月一日世界愛滋日到來,我駐馬拉威醫療團近期將辦宣導活動,強化對愛滋的防治工作。
馬拉威醫療團團長余廣亮表示,馬拉威高比例愛滋問題,導致平均壽命驟降到四十二歲,留下超過一百萬名愛滋孤兒。因此,三年前,我醫療團在姆祖祖中央醫院成立「彩虹門診」,成為馬國北部最大的愛滋病治療中心,讓近五千位愛滋病患接受藥物治療。
令人不解的是,很多愛滋病患接受了治療,卻遲遲不願回診。經過台灣醫療團半年的抽絲剝繭,才赫然發現,「失聯病患已有一半死亡,存活病患卻因負擔不起交通費,放棄繼續接受治療!」台灣醫療團的這個研究成果,立即受到世界衛生組織公報 (WHO Bulletin)的重視,也成為十多年來台灣首度獲刊的文章。
「在台灣,或許不缺這一、兩個醫生;但在非洲,一兩個醫生卻能改變很多人的一生!」黃其麟的這句話,正道出台灣醫療團對發展中國家的無形貢獻。
※ 向無名英雄致敬... 不過讓非洲做台灣夢之前,先把台灣自己的農業問題搞定吧...
* 無名英雄農技團 僅8人讓查德變綠地
* 亞蔬種罕見野菜 5年有成
* 歐盟保護我植物品種權
* 全球化之番茄紅不讓
* 反全球化「百哩飲食」正夯/語言快速死亡
* 有機果園的蘋果中有「較健康」的蟲
* 蛋白質演化與物種的新陳代謝速率有關
* 人類天生就愛巧克力?科學家量身訂做飲食?
* 糧荒 一顆黃豆恐整垮世界
* 台灣路竹會 愛心澆灌全世界
* 台灣醫師將九二一重建經驗傳承給印尼
* 秀傳醫療體系 體現人道關懷
* 肯亞爆發裂谷熱疫情 台灣醫衛專家前往協助
* 我在他們的眼裡讀到友誼
3 則留言:
了不起
呷貴! 菜價衝破33年紀錄
聯合新聞網╱記者朱淑娟/台北報導 2007-10-15
菜價再度飆漲,刷新史上最高紀錄!昨天台北農產運銷公司蔬菜批發價每公斤五十三點六元,是農產公司自民國六十三年成立以來最貴的菜價。
農委會昨天也史無前例向民眾喊話,「共體時艱、共度難關」。農委會預估,至少要等到十二月中菜價才可能回穩。
蔬菜供應量吃緊,價格上漲,民眾恐怕要過一陣子沒有平價菜可吃的日子。農糧署建議民眾,這段時間多購買冷凍蔬菜(如玉米、青豆、胡蘿蔔切好的綜合三色蔬菜),或洋蔥、芽菜等價格較穩定的蔬菜。
農產公司表示,柯羅莎颱風重創蔬菜主要供應區,蔬菜供應已到谷底,連三天改寫史上菜價紀錄。上周五每公斤批發價四十四點五元,上周六每公斤四十七點二元,昨天周日再漲到五十三點六元。
農產運銷公司主秘陳忠男說,今天休市,昨天的交易量原本應有兩天的交易量,但昨天的供應量卻只有八百八十公噸,不到平常的六成。供應量不足引發批發商搶菜,出現競標,每公斤菜價比前天上漲六點三元。特級的宜蘭三星蔥又漲到每公斤三百一十元。
蔬菜價格不但高,品質也不好,批發市場的蔬菜等級分為特級、優級、良級。陳忠男說,昨天的蔬菜到貨量以最差的「良級」居多。
以民眾較常購買的優級蔬菜為例,昨天小白菜、青江菜、甘薯葉每公斤漲到八十多元。苦瓜、番茄每公斤九十多元。農產公司表示,這種價格比平常的特級品還貴。
葉菜類漲,批發商轉而搶購價格較平穩的蘿蔔、玉米等根莖類,結果卻帶動這些蔬菜的價格往上揚。全台已無每公斤廿元以下的蔬菜。
農糧署表示,由於天氣轉涼,包括青江菜、小白菜、空心菜等短期葉菜類復耕時間拉長到三到四周,預估下月中可恢復八成供應量。
長期葉菜類的高麗菜、大白菜,以及花果類的苦瓜、茄子等,復耕時間要兩個月,約要等到十二月中才可能恢復正常。
數十萬中國農業大軍建功 非洲也吃得到大陸蔬菜
【李書良】工商時報2008.02.18
中國大陸的經濟實力快速崛起,除了官方有能力援助他國,企業有實力進行海外收購之外,更有一項「軟實力」,即數十萬到海外工作的大陸農民。儘管這群龐大隊伍來自貧窮落後的農村,但他們卻靠著做工、種田等本領,在非洲、俄羅斯、蒙古等國家發揮影響力。
根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中國大陸的公司正制定越來越多的計畫,例如在非洲租借農村大片土地,然後將大陸農民遷移到那裡耕種。為了賺到更多錢,估計已經有七十五萬名中國人到非洲工作,他們主要是貧窮的農民,這群農民修鐵路,建電網,甚至還將農業技術帶到非洲。
去非洲是為了賺更多的錢
以遠在非洲大陸東北部的蘇丹來說,儘管和中國大陸相隔萬里,但當地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能夠吃到道地的中國蔬菜。這件事聽起來很神奇,其實,這要歸功於從一九九○年代就開始在蘇丹種菜的大陸農民。
刻苦勤奮的大陸農民在這個年平均氣溫是全球最高的國家中經營農場,辛勤勞作,把一車車的蔬菜送到在蘇丹工作的中國人和當地人的餐桌上。
對此,「中國前進非洲先鋒」的保定非洲商會會長劉建軍說:「我們發現當地人缺少農業技術,而在中國,我們正在快速發展工業,很多農民不再擁有土地,這種交流會讓雙方同時受益。」
在規劃之下,劉建軍和非洲各國已經簽署的合約,包括引進大陸農民在烏干達耕種一萬英畝的土地、在肯亞建造一個玉米麵加工廠、在象牙海岸建造一個農場等。
這些不遠千里來到非洲的大陸人,其實想法很簡單,就是為了賺取更多錢。來自河北保定附近農村的木匠老董在二○○五年來到非洲,協助蘇丹建造電網。他說:「我去是為了掙更多的錢。」
老董表示,他在北京的建築工地工作每月工資大約一五○○元人民幣,但他在蘇丹首都喀土木賺到的錢,幾乎是在北京工資的三倍。
除了非洲之外,蒙古也是大陸人前進海外的重點。例如,河北省保定市易縣牛崗鄉台底村是出了名的貧困村,當地官員坦言,村子有兩百個勞動力在外務工,其中有六十人到了蒙古國烏蘭巴托的「保定村」(類似中國在海外的勞務派遣管理站),大部分人都在製磚廠工作。
官員說,除了包食宿之外,來回路費也是由在那邊開磚窯的「保定村」老闆出錢。為了保證這群「出外人」的安全,當地「保定村」還僱請保安。
由於燒磚是有季節性的,因此這些人只去六個月,一個月的工資是三千多元人民幣,因此去一趟半年下來就能拿到兩萬多塊,而留在大陸境內打工掙這麼多錢至少要一年。
俄羅斯九成蔬菜依賴中國人
中國人甚至「遠征」到了冰天雪地的俄羅斯西伯利亞,在那裡種菜的中國人,甚至掌握了當地九成的蔬菜市場。一名俄羅斯官員表示,現在中國人種植的黃瓜和番茄幾乎覆蓋了整個俄羅斯市場,特別是自從俄羅斯最後一家集體農莊解體後,市場九成以上的此類蔬菜都是由中國人供應的。
根據大陸商務部的統計,中國大陸向俄羅斯輸出勞工約兩萬人,這群人大多數集中在勞動力緊缺的遠東、西伯利亞地區,尤其是濱海邊疆區和伊爾庫茨克州。
基於過去歷史上的諸多恩怨,部分俄羅斯人對於中國人大舉進入境內抱有疑慮,不過,目前俄羅斯的地方官員們已管不了這麼多,為了復甦經濟,他們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而這已經不僅是遠東、西伯利亞地區的問題。
不久前,俄羅斯中部地區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官員就提到,他們需要來自中國大陸北方的農業勞動力,藉以耕種十萬公頃被廢棄的肥沃土地。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