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13

腦部對於卡路里的「第六感」被發現

Brain's 'sixth sense' for calories discovered
http://www.physorg.com/news125752754.html

March 26, 2008

研究者在研究老鼠時發現,頭腦可以感覺食物中的卡路里,獨立於味覺機制。他們的發現,即腦部的報償系統(reward systems,獎賞系統)由這種「第六感」機制開啟,可能涉及到了解肥胖的起因。例如,這些發現指出,為何高果糖玉米糖漿,廣泛用於食品中作為增甜劑,或許促成了肥胖。

Ivan de Araujo 等人將其發現發表在 3/27 當期由 Cell Press 所出版 Neuron 上。

在他們的實驗中,研究者改造老鼠的基因,使牠們變成「甜盲(sweet-blind)」,缺乏使牠們察覺甜味的關鍵味覺受體細胞。研究者接著完成行為測試,在其中他們比較正常老鼠與甜盲老鼠對於糖溶液的偏好,而這其中包含無卡路里的增甜劑蔗糖素(sucralose)。在這些測試中,甜盲老鼠展現出牠們對於包含卡路里糖水的偏好,那不倚賴牠們的味覺,而是取決於卡路里內容。

在甜盲老鼠的腦部分析中,研究者證明該動物的報償迴路被其攝取的卡路里開啟,獨立於動物的味覺。這些分析證明,腦部化學物質多巴胺的濃度(已知是使報償迴路活化的核心)在攝取卡路里時會增加。此外,電流生理學的研究證明,在食物報償區域的神經元,稱為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會因卡路里的攝取而活化,獨立於味覺。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者發現喜歡蔗糖更勝於蔗糖素的偏好,只在每小時餵食時間後的 10 分鐘形成,而且報償區域中的神經元也以同樣的延遲作出回應。

"總括來說,我們證明多巴胺--腹側紋狀體(ventral striatum)報償系統(先前與美味化合物之報償值的偵測與分配有關)在缺乏味覺受體發出訊號的情況下,對蔗糖的卡路里值作出回應," 研究者下結論道。"因此,這些腦部路徑並沒有對感覺相關之「食物的快樂作用(hedonic impact)」進行專門地編碼,也許是完成了先前未識別出來的功能,那包含胃腸與新陳代謝訊號的偵測," 他們寫道。

因「腦部的卡路里感覺系統」這項發現所升起的科學問題,"對於了解人類肥胖的致病機轉(pathogenesis)與社會學相當重要," Zane Andrews 與 Tamas Horvath 在當期 Neuron 的一篇文章預覽中寫道。

"例如,高果糖糖漿是種在美國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增甜劑,而證據指出果糖在停止進食上並不如蔗糖那樣有效。很有可能是果糖對於報償系統提供了較強烈的活化,且若不把高果糖糖漿當成增甜劑使用,將抑制對於這些產品的某些渴望。無論如何,單就現在這項研究來說,將更進一步刺激科學社群去了解腦中較高層的認知中心如何控制食物攝取與體重控管," Andrews 與Horvath 寫道。

※ 相關報導:

* Food Reward in the Absence of Taste Receptor Signaling
http://www.neuron.org/content/article/abstract?uid=PIIS0896627308001190

Ivan E. de Araujo, Albino J. Oliveira-Maia,
Tatyana D. Sotnikova, Raul R. Gainetdinov, Marc G. Caron,
Miguel A.L. Nicolelis, and Sidney A. Simon
Neuron, Vol 57, 930-941, 27 March 2008
* Neurons hard wired to tell left from right
http://www.physorg.com/news126171780.html

運動飲料 1瓶等於5.4顆糖
人類天生就愛巧克力?科學家量身訂做飲食?
研究:低脂比低醣飲食更可能減少心臟病風險
中年得糖尿病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的風險
研究新奇的腸-腦-肝迴路確認糖尿病潛在藥物
「胰島素藥丸」可取代胰島素注射
提早消費牛奶與甲型糖尿病之間的新洞見

國人十大癌症報告 男肝癌女乳癌居首
十大死因第1殺手 癌症死亡破4萬
活到 100 歲比想像中容易
長壽的祕密也許不在基因

即興表演中多數腦前額葉合作讓創造力流洩
改變壓力使腦部從「渴望」變「畏懼」
酗酒者腦部的 DNA 會被重塑
血管:使神經細胞生長的吹笛手

1 則留言:

fsj 提到...

要做理性決定 先填飽肚子

尹德瀚/綜合報導 中國時報 2008.05.17

大多數人都有過這種經驗,上班時如果用腦過度,會覺得自己不能再下決定;如果非做決定不可,往往是靠直覺,而非理性思考。一般人碰到這種情況通常認為是疲憊所致,但一項新研究顯示,情況沒有這麼簡單。

這項研究係由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馬西康柏和柏梅斯特教授共同完成,最近發表在《心理科學》期刊,研究發現,一個人做決定是經直覺或理性思考,可能只是視此人當時血糖高低而定,而血糖的高低又會受思考過程影響。

馬西康柏和柏梅斯特找了121位在心理系就讀的大學生作為實驗對象,實驗內容係由這些學生觀賞一段一位婦女接受面試的一段無聲影片,每隔10秒影片邊邊會出現一些意義不連貫的粗黑字體。一半學生接到指示須全神貫注影片婦女,了解她說什麼;另一半學生則未接受指示。接到指示的學生在觀賞影片時須發揮相當大的自制力,避免去注意影片邊邊的字。

影片放完之後,兩組學生各有一半喝下一杯加糖的檸檬水,另一半喝的檸檬水則是加代糖,過了12分鐘,研究人員開始問學生問題,即學生來年想住在哪個地方,並給三個選擇,其中兩個選擇較優,但利弊互見,一個是離學校遠和地方大,一個是離學校近但地方小,第三個選擇則是誘餌,其條件不是離學校更遠且地方不是很大,就是離學校不夠近且地方更小。

心理學者早就知道,在一個須做決定的問題中如果有個誘餌選擇,回答者會選與誘餌類似但比較合理的選擇。馬西康柏和柏梅斯特懷疑,在看影片時耗費心神且喝的是代糖檸檬水的學生較易靠直覺做決定。結果果然如此,這組學生有64%受誘餌混淆,遠高於其他3組學生。

為何做決定經由直覺不須倚賴血糖,目前還不得而知。可能是人類從其他哺乳動物類似直覺的神經系統,這種系統讓動物面臨要戰或逃的抉擇時可以不管血糖高低而馬上做決定。不論如何,研究結論是:空腹時不該做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