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08

YouTube知識版「大思想」到環境教育蠻荒期

◆ YouTube知識版 大思想網站開播

潘勛/紐約時報7日專題報導 中國時報 2008.01.08

為了反擊世人認為美國人普遍愚蠢的想法,一群美國高級知識分子創設「大思想」(http://www.bigthink.com/)這個類似YouTube的影片分享網站,邀請當代哲人及各行業領袖分享精深思想,並提供機會,讓瀏覽者參與論辯各類議題;網站已於7日正式揭幕。

許多大眾熟知的知識分子都已接受大思想網站的訪談,學域之廣由政治、法律到商業等等,還容許瀏覽者參與如全球暖化、兩黨政治系統等議題的辯論。網站還計畫未來發展出新的特色,如社交網絡等等。創辦人、哈佛大學畢業生彼得.霍普金斯表示,他希望能把網站辦成大學生尋找原始素材的流行場所。

前哈佛大學校長兼前美國財政部長桑默斯曾接受大思想網站訪問,還投資數萬美元參與創辦網站。他自己覺得,到他那個年紀的人,很渴望找到有知識、有內容的東西;他擔任哈佛校長時,曾目睹許多公司的執行長來拜訪他擔任哈佛英文教授的妻子伊莉莎.紐烏,想討論大作家霍桑。

有些財力雄厚的投資人也已決定參與大思想網站,其中的名人有矽谷創投資本家兼線上付款網站PayPal的共同創辦人提爾、電視製作人高德柏格、創業家兼電視公司老闆史考特及另一名創投資本家弗蘭克爾。

史考特表示,自己喜歡跟著好奇走,而且他曉得有數百萬人跟他一樣,所以他認為大思想這樣的網站有其市場。

現年24歲的霍普金斯與合夥人、33歲的維多莉雅.布朗小姐是在替美國「公共電視台」製作節目時,設想出創設大思想網站的念頭。霍普金斯表示,大家都在講美國人很笨;他們在找金主時,許多創投資本家也都那麼說。但兩人不以為然,目前他們創辦網站成功,基本上也證明:美國人的確有品味,嘗試內容不一樣的東西。

大思想網站目前的業務模式還很初級,先吸引數量足夠的瀏覽者,再賣廣告。目前資金只由外部挹注。前幾個月試播時,網站的製作人已訪問了大約180名首屈一指的思想家、政治人物及企業領袖。

錄製訪談的地點,不少是在網站辦公室廚房隔壁的小空間,臨時把它改成攝影棚。訪談的風格是把提問人放在更小的隔間裡,前頭有淋浴棚遮住,受訪人看不到,瀏覽網站的人要事後回想,才曉得原來有提問人。訪談最後播映時,甚至把提問人的聲音都刪除,而問題則以文字的形式出現在瀏覽者的電腦螢幕。

影視製作公司Viacom的前執行長佛瑞斯頓,向來沒什麼興趣公開談論自己2005年被集團主席瑞德史東開除一事,但他卻同意在大思想網站的訪談中討論;他表示,身為公開上市公司的執行長,所作所為很多是在防備,處理麻煩與危機。現在他過著比較低調的生活,反而沒那麼多煩心的東西,感覺上好很多。

霍普金斯曉得大思想網站會吸引美國東岸不信宗教的知識分子,但他卻想用信仰、愛與快樂等等已錄好的節目,來挑戰知識分子的世俗主義。原因在霍普金斯希望,自己的網站能超越黨派,變成愛思考人士傾聽對立觀點時,一定會造訪的地方。

霍普金斯援引啟蒙時代兩位大師洛克及穆勒而指出,目前的世界黨派林立,各個陣營都有很聰明的人,所以應該傾聽立場不同的意見;只是,許多資訊都被虛偽的藩籬擋住,沒有交流,大家應該敞開心胸,聽一聽對立的觀點才是,這就是支撐大思想網站的理念。



◆ 國內首創知名國際生物期刊 成大駐點編輯

楊淑芬/台南報導 中國時報 2008.01.08

國際知名期刊《實驗生物醫學雜誌》(Experimental Biology & Medicine,EBM)亞洲地區編輯辦公室7日在成大揭牌,任命成大黎煥耀教授為亞洲副總編輯兼主編,即日起正式運作。這是國內第1個國際期刊駐點據點。

揭牌典禮由校長賴明詔、EBM主編史蒂文古德曼(Steven R. Goodman)主持;賴明詔表示,這是國內首創,也是成大的榮譽,代表國際期刊對成大及黎煥耀教授在科研成就肯定。

EBM主編古德曼表示,他自2006年擔任EBM總編輯迄今,EBM期刊35%投稿來自美國、33%亞洲、17%歐洲,因此增設亞洲地區2位副總編及3位編輯委員,未來將增設歐洲辦公室。

除了黎煥耀之外,另位副總編由中國大陸交通大學教授出任。亞洲3名編輯委員中,1名是成大生理學研究所所長蔡少正,另2人是中國大陸學者。



◆ 環境教育蠻荒期?

林育賜/宜蘭(教師) 中國時報 2008.01.08

日前,配合環保署世界水質監測活動計畫,筆者帶領學生前往學校的水生池進行採樣,卻也意外地讓我發現環境教育的兩大核心問題:「人與環境的關係」及「人與生物之間的關係」,在台灣並未被深入思索。

首先映入我眼底的是一位婦人拿著幾桶衣服,在水生池旁準備洗滌衣物,她反駁我的理由是,「一直以來都在使用這些湧泉,為何土地賣給學校後,就不能使用」。這非是個案式的反應,而是台灣民眾的集體意識。所以,在沿近海漁業枯竭的情況下,漁民會昧著良心繼續在三海浬內進行底拖,只因他們一直都在使用這片海域。所以當我前往龍洞灣採取生物教育樣本時,會被海岸邊的層層建築物阻擋在外,找不到親水入口。台灣民眾所不知的是在環境永續發展的前提下,「使用不等同於擁有」以及「私人使用之外還有公眾使用」。土地法中亦明示,「土地,謂水陸及其天然富源」與「海岸一定限度內之土地不得私有」,可是為何民眾對於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還有這種詭辯說詞?

而我學生對於池塘邊「金寶螺(福壽螺)卵」的捏毀,則讓我對於「人與生物間的關係」有了更深一層的反思。究竟我們的環境教育所揭櫫的「尊重生命」適不適用我們所定義的「害蟲」?這些害蟲,無論是外來種或本地種,難道就不是生態系的一員?如果說金寶螺危害稻作,所以該殺;那麼啃食其鮪魚漁獲物的海豚,就不該殺?如果當初政府引入外來種改變生態系的作法為錯,而今全民「殺螺取卵」式地干預生態系的作法又豈能為正?很難想像那沾滿金寶螺卵的紅色小手,長大後會擁有一顆憐惜生命的心。

※ 相關報導:

生態系統「非線性」的回應指出環保解決辦法

美國青年才俊的史盲症?學術風骨何處尋?
"思沙龍"成立 開啟校園國際思潮
勇敢面對教育典範的轉移
文化翻譯 讓創意產品起飛
YouTube發問 美總統參選人接招

9 則留言:

fsj 提到...

剖析國際問題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安排論壇

中央社 2008-01-09

(中央社記者李先鳳台北九日電)龍應台文化基金會的「思沙龍」論壇活動,邀請學者專家剖析國際社會的各種問題;2008年第一季將聚焦於蘇丹達佛、緬甸、愛爾蘭、南斯拉夫戰爭。基金會呼籲年輕人跨越選舉的政治語言,平視全球,借鏡歷史,堅定維護文明的核心價值。

基金會表示,為了激發年輕人的思辨精神,拓展公民的全球視野,深刻的關心台灣與世界的發展,延續「你所不知道的」系列,一月二十六日邀請到前駐南非大使陸以正談「你所不知道的達佛」,探討蘇丹境內震驚國際的阿拉伯人與黑人部落的武裝衝突,而國際社會卻坐視悲劇發生,達佛的困境如何能解?紀錄片將選播「馬背上的惡魔」,一位深入達佛的前美軍上校,紀錄阿拉伯民兵團在達佛進行的種族屠殺及國際社會對災難的輕忽。

二月二日主題為「你所不知道的緬甸」,將邀請政治大學國關中心第二研究所所長金榮勇主講,探討「佛教的緬甸和軍事獨裁的緬甸,如何共處?」紀錄片選播「緬甸秘密戰爭」,一個英國記者潛入緬甸,秘密紀錄軍政府對人民的高壓統治,並意外發現英國為自身利益罔顧翁山蘇姬呼籲國際對軍政府進行經濟制裁的醜態。

三月十五日,由「新新聞」周刊副社長楊照剖析愛爾蘭如何艱難走過獨立之路?又如何在極短時間內從貧窮小國轉化為世界先進國?選播曾獲國際多項大獎的劇情片「吹動大麥的風」,全片呈現當年英軍鎮壓愛爾蘭的殘暴,重掀兩國的歷史傷痕。

三月二十九日請來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劉必榮,將探討「歐洲火藥庫」複雜的歷史、族群的傷痕,重新審視南斯拉夫種族衝突的歷史公案。紀錄片「重訪波士尼亞:尋找和平」紀錄死傷最慘烈的波士尼亞內戰,巨大的仇恨與裂痕,是否有弭平的一天?

基金會指出,近年來政治的擴大紛擾促使很多文化人和學者思索台灣的未來,也有種種行動的出現,於是2005年七月成立「龍應台文化基金會」,希望透過思想論壇來培養年輕人的全球視野,提升深思論辯能力,關心全球議題,累積國際知識。

fsj 提到...

經典「MSN」導讀 認識孟子莎翁尼采

【聯合報╱記者林嘉琪/台北報導】 2008/01/30

你背得出論語與道德經等經典內容嗎?還記得紅樓夢、西遊記等故事的人物有哪些?異鄉人、戰爭與和平等小說作者是誰呢?這些問題,元智學生最能搶答得分,因為他們「有練過」。

元智大學推出「經典五十」計畫,由校方選出50部中西文學作品,讓學生選讀積點。目的在提升學生的閱讀、寫作、表達與思考能力,希望研究與教學並重,達到「雙頂尖」的目標。

通識教學部主任王立文表示,元智下學期即將舉辦經典五十「MSN」導讀座談會,屆時介紹孟子(M)、莎士比亞(S)、尼采(N)3人的著作。王立文表示,命名為經典五十「MSN」導讀,有挪用「網路即時通」涵意,就是要展現與學生溝通互動的誠意。

就讀元智中文系一年級的經典大使李佳柔,入校半年就已選讀了時間簡史、孫子兵法、曾文正公家書與物種源始等四部跨足史書與科學的經典作品。她說,閱讀經典對自己最大的啟發,在於拓展思維,提升多元閱讀能力。

李佳柔分享閱讀的經驗,「時間簡史」的字句艱澀,必須逐句逐段精讀,閱讀過程是個大挑戰,得反覆再讀才能體悟,等到第三次閱讀時,精華居然內化為自己所擁有,這就是閱讀的快樂。

李佳柔指出,在元智「經典五十」平台上,她可以跟師長、同學以Q&A互動,同學裡有人共選紅樓夢,紅樓夢自然而然成了年輕學生熱切討論的主題。

※ 建議先看「胡桃裡的宇宙」再看「時間簡史」。

fsj 提到...

數量化評比的迷思

林照真 中國時報 2008.02.01

最近有兩件事相當值得關注。一是強調公共價值的公共電視,提出「收視率兩倍成長」的思惟來提振公視績效;一是以社會科學見長的政治大學,因為「ICSS」篇數不足,傳言將自五年五百億的資源分配競賽中出局。這兩個事件看似無關,但在兩事件中扮演關鍵角色的「收視率」與「ICSS」,都是「數量」化的評量工具,卻能在評鑑台灣的電視內容與學術品質上,不約而同成為決定性因素。

「收視率」是統計電視收視戶數的百分比,「ICSS」是「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的縮寫。台灣電視圈將收視率做為廣告交換貨幣,台灣學界則是以「ICSS」做為學術獎賞標準。「收視率」被認為是符合統計專業的社會調查,收視率高者便可獲得廣告主青睞,更可提高廣告營收,是最實質的肯定;「ICSS」則被視為是學術專業的評價指標,論文只要能夠登在ICSS的期刊,學者個人可獲得學校數萬到十餘萬元的獎助;學校由於ICS、ICSS篇數多,就可在五年五百億的國家資源大賽中立於不敗之地。

由於收視率與ICSS已具成功的指標性意涵,更可直接換算成金錢,台灣電視界與知識界於是把這兩項調查數據,等同於客觀公正的指標,直接決定了台灣的電視與學術文化。

原本應引領電視文化產業的國內電視專業人士,對收視率泰半深信不疑,極少探究收視率調查方法所衍生的各項問題,也從不挑戰收視率與廣告購買掛勾的嚴重性。收視率原只是一項提供廣告主參考的數字,不但調查本身有誤差,適用上也要相當謹慎,但電視圈卻把收視率當成絕對數字使用,並且形成收視率等於「影響力」、「受歡迎程度」的錯誤認知,導致節目品質惡化、電視專業素質低落的惡果。如果台灣的公共電視在力圖振衰起蔽的關鍵時刻,竟是複製商業電視台的「成功」標準,遲早將與公共價值產生衝突。

與電視媒體相較,大學追求學術與真理,身負培育未來國家精英的重任,不料竟也出現反智現象。「ICSS」原是跨領域英文期刊所建立的資料庫,期刊審核標準是根據出版相關事宜進行審查,而非文章的品質;即使有不少好期刊納入「ICSS」,亦有其他非學界標準的期刊也會被納入。台灣學界把資料庫拿來做為台灣學界表現的正字標記,變成大家不看內文,只問是不是「ICSS」,已經與大學標榜的精神產生衝突。

提供這兩項「客觀」標準的收視率與ICSS,都是美國的營利公司。從事收視率調查的BGA尼爾森公司之前經過多次併購,公司為維持產業生存,必須在成本與利潤考量下,努力與廣告、電視兩者間維持長期的運作關係,自然不宜扮演評鑑量尺的客觀機構。而發展「ICSS」的美國「費城科學資訊研究所」(ISI),在一九九二年時為美國「湯姆笙總公司」所併購,目前主要是靠圖書館訂購此一資料庫、或是訂閱文獻被引用等資料來賺取利潤。

從後果來推斷,收視率的濫用已經傷害了台灣的電視品質,公共電視是實現電視理想的最後防線,應該更努力以專業自許,迴避收視率的無謂干擾。同樣的,大學盲目崇拜美國學術主流的「ICSS」,已使得台灣的本土研究淪為次級品,未來應有更多元的思考才是。電視代表流行文化,大學是理想的寄託,如今全部皈依了收視率與ICSS,這種結果,何嘗不是電視與知識界怠惰所造成?

fsj 提到...

需要自己的國際期刊

邱炯友 中國時報 2008.02.05

教育部五年五百億計畫引起之爭議,其癥結之一在於過度重視國外Thomson ISI所發行的三大引文索引資料庫(SCI、SSCI和A&HCI)之效益,忽略國內人文社會科學之本質與發展。此三項引文資料庫皆以期刊文獻為主,國內許多學者對於藉由前述引文資料庫之國際期刊排名等量化指標,而評定人文社會學者學術成就,甚至於推及學者所屬大學之整體表現,則相當不以為然。

國內大學在鼓勵或評鑑學者發表研究成果於學術期刊時,常以所謂「國際期刊」一詞當成標的,卻始終矯情於「國際期刊」之認知,不敢直稱此標的即為「被收錄於SCI、SSCI和A&HCI或EI」期刊之意,但內心實地裡皆逕行等同於此。這種心態即使在若干國內學術期刊已達相當的學術水準,並具有跨國的作者稿源和編務委員會組織,以及受國外著名專業期刊資料庫收錄等事實條件,卻因出刊於「台灣」或囿於中文期刊,而無法被當成「國際期刊」。這種認知邏輯極度窄化了「國際期刊」的內涵及可能,導致台灣的學術界研究成果被特定國外期刊資料庫所掌控;而台灣也斷絕了知識經濟產業、數位內容產業下,拓展「學術期刊出版產業」的多元機會。

「五年五百億」震天嘎響,政府理應回歸期刊論文供需本質,努力於營造更宏遠目標,積極扶植國內學術期刊之編輯出版;而非僅挹注於國內學者著作的國外期刊發表。台灣確實有少數期刊為了擠進SCI之列,花鉅資引進Elsevier與Springer等國外學術出版商,將原本產自國內自編自導的期刊資源加以改造,藉由國外之資源與技術,快速變裝成「國際期刊」。這之間當然不乏成功案例,它們確實擁有優良的團隊與作品。

但這類變裝手段若是來自於政府(如:國科會)經費主導,在拱手讓與國外出版者經營台灣學術資源的同時,將仍不免產生疑慮,因以公部門力量不去培植本國學術出版產業,卻反以操短線手段掙得國外青睞,這種不紮根政策,將來恐怕無法面對來自中國大陸學術出版產業之威脅,如果華文的學術期刊出版終有可與英文學術期刊出版相抗衡的一天,則缺乏政府輔導關愛的台灣學術期刊出版產業將日薄西山。

台灣需要有更多自己的國際期刊。事實上,我們應該有將「國內期刊」轉化為「國際期刊」的信心。除了期待政府於政策上的支持之外,就需要靠學術期刊評鑑來達成。學術期刊評鑑大致可以分為「出版」與「論文」評鑑,換言之,其應包含兩種意義:稿件內容稽核評鑑與出版業務稽核評鑑。前者重點在於稿件之學術價值與品質;後者則應重視編輯業務和流通發行情況。目前國內學術評鑑機制大都以引文計量方式來看待學術成就,也就是偏重於期刊「論文」的表現,卻不將期刊「出版」評比視為值得關注的事項。

我們期待國科會或高教評鑑中心能更深切體認學術期刊對學術發展的重要性不亞於論文。從單純的學術評鑑到促進產業發展,雙軌運作將更符合台灣的環境與利益。唯有改造國內期刊出版環境,將其視為學術出版基礎建設之一,不僅可提升國際學術競爭力,也可未雨綢繆,早日因應未來兩岸華文學術發展之競合關係。(作者為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系教授)

※ 或許該自問,五年想做出什麼東西?可以做出什麼東西?

fsj 提到...

社大十年豐收 生態復育休閒農業展現成果

中央社 2008-02-09

(中央社記者周永捷台北九日電)社區大學成立以來十年來遍地豐收,各地社大展現成果。永和社大溼地生態教育園區致力復育台灣原生水生植物,並規劃課程培養解說人員;南投縣國姓社大透過策略聯盟,成立產銷班,發展休閒觀光農業;高雄縣旗美社大開設族群電影課程,讓社區居民藉此認識族群議題。

永和社大溼地生態教育園區位於人煙密集的永和,新店溪中正橋畔,由一群熱心的社大講師覓得一塊廢棄的高爾夫球場,整地開墾出生態體系豐富的「濕地生態」。

永何社大潘增鑑表示,設立溼地生態教育園區的目的在於引水節流,復育如台灣萍篷草、水車前等台灣原生水生植物,並由永和社大開設生態教育課程,培養園區解說員,為雙和地區的社區居民提供生態導覽解說。

潘增鑑說,目前永和社大已有三十六位溼地生態教育園區生態工作隊員,並已培訓出第一批、約十多位的生態解說員,曾為永和國小、網溪國小學生導覽園區生態。

南投縣國姓社大自在九二一地震隔年成立,起初兩年由縣政府支出費用,學員上課完全免費,近年來在公營公辦下,一堂十三週、每週上三小時的兩學分課程,學費只要新台幣一千元,為全台學費最低的社大。

國姓鄉社大秘書邱麒榮表示,國姓社大目前有三百二十名學員,在台中農業改良輔導廠輔導下,並與南開技術學院策略聯盟,在國姓鄉福龜村設立休閒農業產銷班。

產銷班長黃文吉表示,透過國姓社大提供的師資及資源,產銷班除栽種咖啡、草莓、楊桃等農作物,並逐步轉型為休閒農業,目前已有十七名社大學員取得簡易型農廠認證,經營觀光農園,透過產地直銷,讓外來觀光客在地消費;另外,也有數名社大學員將農宅改建為民宿,經營農業旅遊。

高雄縣旗美社大今年新增「族群電影好好看」課程,讓沒有電影院的旗美地區居民能夠免費觀賞電話,並認識世界各地的族群議題。

旗美社大表示,旗美地區缺乏電影院等現代化娛樂設施,透過社大電影課程,居民不僅可以讓平日單調生活更多彩多姿,也能藉由理解電影內容,改變學員面對生活及族群的觀念。

「族群電影好好看」課程選定的影片包括獲得坎城影展觀眾票選最佳影片獎的「那年陽光燦爛」、獲選柏林影展競賽片的「非關命運」,以及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的「山有多高」等多部好片。

旗美社大表示,學員只要負擔註冊費及上課出席次數超過三分之二即可退回的保證金,就能一次觀賞到各國好評電影。

fsj 提到...

教育部擴大攜手計畫 逾20萬人受惠

中央社 2008-02-13

(中央社記者周永捷台北十三日電)教育部九十七年擴大辦理「攜手計畫」,投入補助經費新台幣七億元,較去年增加兩億五千萬元,有近三千所學校參與,並將失親、單親及隔代教養家庭子女納入輔導,使更多弱勢家庭子女能得到照顧,預計受惠人數將超過二十萬人。

教育部國教司長潘文忠表示,為落實照顧弱勢、弭平學習落差,教育部九十七年擴大辦理「攜手計畫」,投入補助經費由九十六年的四億五千萬元提高至七億元;開辦的國中小校數提高至兩千九百四十五所,較九十六年度增加六百四十二校,學校開辦比率由七成提升至八成六。

在輔導對象上,潘文忠指出,今年因補助經費提高,放寬輔導對象限制,將失親、單親及隔代教養家庭子女納入輔導;都會地區輔導對象由班級成績由後百分之五的學生放寬至最後百分之十五的學生,使更多弱勢家庭低成就子女能得到照顧,預估九十七年全年受惠學生將突破二十萬人次。

在補救教學上,潘文忠表示,原本攜手計畫補救教學以國語文、數學兩科為主,國小三年以上則增加英語一科;近年來,由於各縣市及學校不斷反映,在國中階段自然與社會兩科也有補救教學需求,因此,教育部在九十七年度首度將國中補救教學科目增加自然與社會兩科,使弱勢學生得到更週延的照顧。

有關「攜手計畫」的實施成效,潘文忠表示,根據各縣市九十六年的統計,「攜手計畫」中六成以上學生在學科成績方面有進步,七成以上學生在學習態度方面有改善,八成五以上學生能在指導下完成指定作業。

另外,在攜手計畫國中基測提升方案上,潘文忠指出,九十六年度符合指標的學校共六十六所,透過各校提報的提升方案,有二十五所學校有明顯改善,這些學校的學生在九十六年國中基測PR值(又稱為百分等級)10以下的學生人數比率已降至百分之二十五以下。

fsj 提到...

閱讀科學大師演講線上直播啟動

中央社 2008-02-24

(中央社記者程啟峰高雄二十四日電)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週日閱讀科學大師」演講線上直播今天在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啟動,透過國家高速網路中心發展的Co-Life系統傳送,讓電腦成為演講會場,並方便偏遠地區民眾同步聆聽演講。

由國科會主辦,工博館、國立成功大學及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共同承辦的「週日閱讀科學大師」系列講座,五年來一系列科學演講活動有聲有色,獲得各界熱烈迴響,也提供年輕學子寬廣的科學啟蒙教育機會。

在國科會、國家高速網路中心、工博館、成大及台東大學通力合作下,更進一步開創演講實況網路線上直播服務。

利用國家高速網路中心發展的Co-Life線上演講暨會議系統,將每場演講內容上線傳送給各地觀眾,特別是偏遠、學習資源較不足地區觀眾,可藉由網路,即時、同步的聆聽演講。

演講線上直播啟動儀式在工博館南館演講廳舉行,由國科會副主委楊弘敦及國網中心副主任蔡惠峰主持,現場並與位在台東縣北源社區的國科會科教處長林陳涌、成功大學微奈米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林仁輝及台東大學校長蔡典謨,進行雙向開播儀式。

國立清華大學教授連金發隨後並在科博館主講「語言本能的魅力:知難言易,從「不錯吃」談起」,這是首場線上直播的「週日閱讀科學大師」演講。

※ 相關報導:

* 週日閱讀科學大師
http://science.nchc.org.tw/old_science/

fsj 提到...

今年很環保 綠色影展19日開映

自由時報 2008-04-16

〔記者游明金/宜蘭報導〕二00八宜蘭國際綠色影展十九日至廿六日舉行,有十國廿二部國內外影片參與放映,都與環保議題有關,室內場廿四場須訂位,每場每人廿元;戶外場八場在宜蘭運動公園大草坪放映,免費觀賞,若遇雨將取消。

綠色影展今年鎖定主題是「環境危機」、「全球趨勢」、「綠色種子」等,有德國、荷蘭、美國、英國、日本、韓國、墨西哥、比利時、中國、台灣等十個國家的影片與動畫參展,多是各國影展得獎作品,例如英國的「滅頂家園」就曾獲得舊金山國際影展與英國獨立電影最佳紀錄片。

室內場十九日至廿二日於宜蘭縣文化局二樓演講室放映,廿三日至廿六日於羅東鎮公所展演廳放映;十九日開幕片,室內場是荷蘭的「垃圾即食物」,是台灣首映片;戶外場是美國的「極地熊寶貝:拿努的歷險」,綠色影展影片都適合全家欣賞。

室內場即日起接受訂位(購票),每人訂位費廿元,每人限購四張票,請洽年代各售票端點購買,宜蘭縣可到宜蘭演藝廳、縣府文化局櫃檯、圓音符音樂中心、大雅書局、敦煌書局宜蘭店、蘭陽青年會、金石堂羅東店、金玉堂羅東店、河合輕鬆樂品公司洽購,也提供網路訂票服務,http://www.ticket.com.tw,洽詢電話:(0三)九三二四四0九。



◆ 生態教育10年 鄭清海樹人無數

自由時報╱自由時報 2008-04-16

〔記者歐素美/大安報導〕台中縣鄉土自然研究學會成軍十年,創會長鄭清海因熱愛生態攝影,愛烏及屋,教導民眾生態攝影、植物昆蟲等解說觀察能力,參與學員從大學教授至家庭主婦,為國內培養出上千位環境教育種子教師。

鄭清海是永安國小總務主任,也是台中縣永續教育輔導團精神領袖,因輔導團僅培訓縣內教師,為提供更寬廣的交流學習平台,讓更多民眾參與關懷、愛惜這塊土地,進一步創立「台中縣鄉土自然研究學會」長期培育種子教師,永續發展環境教育。

鄭清海說,很多人對生態環境保護有興趣,卻不懂如何進行生態攝影,或將植物或昆蟲等照片拍得美美的,甚至不具備辨識各種植物或昆蟲種類名稱的能力,學會帶領學員實際觀察記錄、拍攝,培養上述能力。

鄭清海說,一位種子教師若能影響到四十個孩子,如此一來「環境教育」種苗即可由上至下、從大到小,逐一播種。十年來,學會至少為國內培育上千位種子教師,成員更從大學教授至家庭主婦各階層皆有。

鄭清海表示,「永續」絕非艱深議題,大人以最直接方式述說自然生態的美好,烙印在學童心中,讓孩子們知道蟲魚鳥樹有多可愛,自然學會尊重、愛惜生態。

fsj 提到...

SCI期刊收錄海大海洋學刊 創全國大學先例

中央社 2008-05-28

(中央社記者卞金峰基隆市二十八日電)國立台灣海洋大學自辦出版「海洋學刊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近日通過國際學術審查,二十九日將收到最近改組成Thomsonreuters的台灣區經理梁銘心致送的正式通過證書,成為國內第一本由大學自辦出版收錄於SCI的科技期刊。

海洋學刊創辦於1993年,以季刊的方式發行,迄今已出版十六卷三十七期,是國內極具影響力的海洋學門期刊,在1999年收錄為EI期刊,2006年的年初向Thomsonreuters提出SCI收錄申請,經過兩年的嚴格審查,終於開花結果,正式榮登象徵國際優秀科技期刊的SCI之列。

提出申請收錄SCI的海洋學刊總編海大商船學系賴禎秀表示,目前全世界衡量自然科學、科技成果的標準,主要都是看SCI論文量及其Impact Factor(論文的影響指數),因此成為SCI期刊是科技學術刊物努力的目標。

2007年國內被SCI收錄的期刊共十七種,其中發行單位不是中央研究院,就是全國性的單位或學會,海洋學刊是國內所有大學學刊進榜SCI的首例,象徵海大的學術地位獲得肯定。

※ 應該是 Thomson Reuters